职业心理课程(共12篇)
职业心理课程 篇1
据2011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 到2020年, 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与之相应, 我国旅游高等院校的发展也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截至2011年底, 中国大陆共有2208所高等和中职院校开设了旅游相关专业, 在校生达108.33万人。旅游业具有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性质, 从业人员素质是决定旅游行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高职旅游专业是旅游行业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在对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中发现, 学生在从事旅游工作时, 因知识、技能欠缺而掉队的较少, 因心理素质欠缺而脱落的则占较高比例。这主要表现为自信心不足, 人际关系处理不当, 情绪波动大, 易感疲劳, 职业倦怠等。据统计, 旅游专业毕业生首次就业于本行业的不足50%, 而两年后能继续从事本行业的仅占40%, 即近八成的旅游专业毕业生在两年后从本行业流失, 这无疑是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现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强调知识和技能, 忽视职业心理素质的培育, 是造成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
职业心理素质是指与职业相匹配的各种心理素质的总和, 是劳动者对所在职业的态度与适应能力的体现, 主要表现有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绪等。旅游人才作为服务型人才, 其职业心理素质的要求具有特殊性, 主要体现在人际沟通与协作、情绪管理、思维灵活、良好的自信心和创新意识等方面。本研究以培养旅游专业学生职业心理素质为中心, 进行调查论证和实践操作, 取得了良好效果, 对于优化旅游职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有益的探索。
一、开设“旅游职业心理素质”课程的前期准备
(一) 旅游行业人才心理素质要求调查
为了解市场对高职旅游人才心理素质的要求, 我们访谈了旅游企业人事主管, 并通过搜集国内外知名咨询公司的市场调查结果, 深入了解旅游行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 进行科学论证。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 企业对旅游专业学生最看重的通用能力是人际合作、语言表达、创新、独立带团、经营管理、市场开发、计调外联、资金管理等;最看重的职业素质为职业道德、团队合作、服务意识、持续的工作热情、进取精神等;最看重的基本素质是工作态度、文化素质、社会责任感、心理素质、思想品质、身体素质等。在对旅游专业人才成才要素的调查中, 良好的吃苦能力、高能力、高尚的品德、沟通水平、工作经历被排在前列。
(二) 在校旅游专业学生心理需求调查
本研究课题组采用书面问卷调查方式, 对海南职业技术学院2012级旅游专业学生进行了深入调查, 获得第一手资料。调查结果显示:41%的学生有人际交往的困扰, 16%的学生有不良情绪如孤独、失望、恐惧等, 15%的高职生在学习方面有困扰, 15%的学生感到无目标、迷茫, 9%的学生对毕业后择业有困扰, 2%的学生有恋爱困扰, 2%的学生在经济方面有困难。学生对以上种种心理困扰的解释是:32%的学生认为来自个人性格内向、胆小、自卑等;40%的学生认为来自大学生活不适应, 对大学自主学习方式不适应, 自学能力欠缺;12%的学生认为自己缺乏人际交往技巧;9%的学生认为当前社会就业压力大;6%的学生对学习无兴趣;1%的学生家庭经济较差。
(三) 旅游专业学生职业心理准备状态
1. 职业态度不佳。
对旅游从业人员而言, 服务意识是确立职业态度的根本。目前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从小受父母和亲友呵护宠爱, 没有受过太多挫折, 对旅游服务行业从心中看不起, 认为服务行业脏、累, 由此产生抵触心理, 就业后无法维持积极和持久的职业热情。
2. 职业认知偏差。
高职旅游专业学生普遍缺乏自我职业认知, 对专业就业方向缺乏了解, 选择本专业仅凭亲友推荐或一时兴起, 对于专业是否适合自己, 在就业岗位上是否快乐都缺乏思考。当学生毕业后面对就业市场时, 缺乏必要的自信, 对就业前景表现出忧虑和不安。
3. 职业情商不高。
情商是识别和管理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 工作时间长、强度大, 与客户接触密切, 应试教育环境下的学生常年在象牙塔中学习、生活, 初入职场, 面对各种人际冲突和工作压力, 难免出现情绪冲动和过激行为, 非常不利于个人和事业的成长发展。
4. 职业价值观世俗化。
高职学生容易受到家庭教育与社会环境对传统价值观、道德观的影响, 以金钱至上、享乐为先作为追求和信念, 遇事以自我为中心, 只考虑企业能够给自己什么, 而不是我能对企业有何贡献, 将企业培养看作理所应当或用作以后再次跳槽的筹码, 缺乏感恩。
(四) 教学方法学生接受度调查
最受旅游专业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排在前4位的是:实地实践教学 (20%) 、案例教学 (16.3%) 、活动教学 (14%) 、情境教学 (11.7%) , 最不受欢迎的教学方式是课堂讲授 (6.8%) 和网络学堂 (7.8%) 。另外, 有研究表明, 团体心理辅导对于培养旅游专业学生人际沟通与协作能力, 提高情绪管理水平, 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 树立团体合作精神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
二、“旅游职业心理素质训练”课程开发
1.课程目标。通过职业认知、职业情商、职业态度、职业价值观等心理素质训练, 培养具有良好服务意识和职业操作技能的旅游专业人才, 以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需求。
2.课程特点和层次。 (1) 课程特点: (1) 实践性———将理论用于实践, 强调动手、动脚、动脑, 走入市场, 收集数据, 在活动中形成新的认知; (2) 实效性———以团体活动为主, 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强化从意识到行为的调适; (3) 实用性———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的团队合作精神、自信心, 设置与职业环境相符合的操作性强的活动。 (2) 课程层次: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环境三个层面, 从低到高, 由远及近。
3.课程内容架构。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旅游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整合为基础, 将两门课程中重合部分 (自我认知、挫折应对、职业规划、人际交往等) 进行有机统一, 形成新的课程体系。
4.教学方式。借鉴团体辅导技术, 动静结合、校内校外结合、游戏和思考相结合, 参与性、互动性强, 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突破对场地、器材和师资的限制, 通俗易懂, 便于操作, 并且给使用者提供了根据实际情况、具体情境和个体特点进行深化、改进和再创新的空间。
5.考核方式。成绩的构成以实训评定为核心, 分为五个部分:一是实训手册的记录, 包括每个项目的学生完成情况和心理体会, 占15%;二是团队总分, 以各项目团队成绩构成, 占35%;三是组长评分, 包括考勤及努力程度、团队贡献等, 占15%;四是企业评分, 占15%;五是教师评分, 占20%。
团体心理辅导的旅游专业大学生更愿意理解别人、悦纳自我, 更善于控制情绪, 树立了思维创新意识。
三、“旅游职业心理素质训练”课程的实施和成效
课题组根据调查结果, 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根据方案分三个阶段, 从实验课、专业必修课逐步进行课程开发和教学推广。
1.教学实验阶段。跨年选取2010级和2011级旅游管理专业作为试点班级。在开课前夕, 课题组有针对性地对实施教学实验的班级进行了问卷调查;在课程实验中期, 组织学生进行教学反馈, 了解学生的要求和需要, 及时修改和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学期结束前, 对实验班级进行了问卷调查。课程测评表明, 学生对课程持积极的肯定态度, 认同度超过了总人数的98%。在效果方面, 从问卷调查表明, 学生的意志力水平、人际交流、情绪操控、沉着自信、团队合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职业认同度相比开课前有明显提高。专业必修课阶段。由于课程在教学实验阶段取得了突出的实验效果, 2012学年第一学期, “旅游职业心理素质训练”课程被选为旅游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根据旅游专业学生的特点和需要, 课题组调整了授课内容, 并在全校精选任课教师, 组成了一支集专业性和综合性于一体, 包含了旅游、心理等专业骨干教师的优秀教学团队。在课程实施中, 增加了专题辩论、校外实践、第二课堂活动等内容。学期结束的课程测评取得了比预想还要好的效果, 学生对课程的认可度达到98%。学生一致认为该课程提升了职业综合素养。
2.学生总体评价。综合学生的意见及课程测评的结果, 学生对课程的主要评价如下。 (1) 内容丰富, 上课方式新颖, 课堂教学宽松, 增加了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与学习。 (2) 通过角色扮演的练习, 能够学会换位思考, 提高了交流水平。 (3) 在实践演练中, 职业定位更为清晰。 (4) 起到指引学习的作用。
旅游专业学生能否成为合格的从业人员, 与其在校期间所接受的教育内容及方式有相当紧密的联系。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把职业要求和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和高职学生的实际心理状态相结合, 重视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培养, 才能真正体现高职教育的优势和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海南省教育厅资助课题hjjg2013-44“‘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幸福课) ’特色课程建设”和2013年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HNSK (GJ) 13-123“高职院校通专课程整合探索———以‘消费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整合为例”。
作者简介:高茹 (1972-) , 女, 福建福州人, 海南职业技术学院通识教育学院, 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指导。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2011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N].中国旅游报, 2012.
[2]伍育琦.旅游专业加强心理素质培养的探索[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2000, (11) .
[3][5][7][9]李因, 汪艳丽, 梁磊, 洪宇.旅游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查研究[J].旅游学刊, 2009, (7) .
[4]李俊菊.有关上海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探讨[J].管理观察, 2009, (5) .
[5]洪楠.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J].高职专论职业教育研究, 2008, (11) .
[6]旷永青, 刘莉湘君.团体心理辅导在旅游专业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的运用[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8) .
[7]丁茂芬.职业心理素质训练[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8]招耿春.高职开设跨学科综合性基础课程的现实意义及成效分析[J].教育与职业, 2010, (9) .
职业心理课程 篇2
去年,30岁的刘博士跳槽到一家大型国企做海外项目经理,这是他第一次出国,国庆节时,他回国跳楼自杀。
这家国企的海外职员一般都不能带家属,完不成任务的很快会被辞退,即使业绩突出,回国的机会也不多。而刘先生是个内向的人,有完美主义倾向。“他在出国半个月后就开始变得特别容易发脾气,特别想成功,没有什么业余时间。他所在的分部有十几个员工,上班在写字间,下班在职工公寓,没有私人空间,同事之间经常激烈争吵,
”
专家介绍,职场心理压力分3个阶段,呈现不同的症状:第一阶段是躯体症状,会产生失眠、焦虑、多疑、胃口差等情况;第二阶段就会产生退缩性行为,表现为不愿上班、无端请假、不愿意参加各类社交活动等;最后一个阶段会产生攻击性行为,比如火气大、矛盾多、破坏性强,甚至产生自残、自虐或者自杀倾向。
“35岁临界点”现象蔓延,升职与不升都痛苦IT业的职业压力在各行业中一直处于高位,70%的人35岁后不再从事IT行业,于是有了IT“35岁临界点”之说。35岁时IT从业者常常要面临一个转变,他们的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开始跟不上新员工,除了少部分能进入管理层的员工,大部分人都要考虑转行问题。
除IT行业外,很多其他行业的职业人都认为,如果到了35岁还没有获得升迁的机会,这辈子就很难出头了。
博士毕业3年的陈原最近几次在车上痛哭失声。使她变得极端焦虑的原因,是即将到来的一次竞聘。
职业心理课程 篇3
【关键词】职业教育 德育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中,中等职业教育每年为生产一线输送近千万技能型工人,缓解了人才需求缺口。然而,产业工人集聚型的企业不断爆出的跳楼门、群架门、厂妓门等恶性事件,给职业德育教育敲响了警钟。职业德育教育中一如既往地贯彻了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的精髓,职业教导教育和创业教育也有了长足发展,而心理健康教育依然不容乐观。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职业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性
德育教育要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不仅仅是情绪稳定、性格和谐、适应性强,更是指发挥才能、服务社会、体验幸福、实现人生。如果说,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那么以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哲学为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引导学生拥有健康心理素质的中坚力量。
富士康跳楼事件不仅体现了企业文化上的缺失,也同时提醒了将要步入职场的中职学生在巨大社会竞争压力下,心理健康调节的重要性。临近毕业季层出不穷的跳楼事件,也提醒了学校加强生命道德教育,及时发现成长的烦恼困惑,对学生给予正确的心理疏导。
二、职业德育教育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原因
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现象和诸如“清华朱令事件”“复旦投毒事件”等危害社会的行为,激起了公众的广泛讨论。各种专家分析、媒体评论将其归结于不良性格,即不同程度的性格缺失。这些学生生活的缩影都展现了部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
从主观来说,中专生的生源结构特点影响着整体的个性心理特征。在青春期发展时期,心理尚不够成熟,容易受到外界不良事物干扰,不愿承担社会压力,同时对传统的板书教育有抵触情绪,漠视自我发展甚至生命。因此,学校开设的心理教育课程往往流于形式,学生上课无心吸收知识。另外,中专生初中的学习主动性和水平偏低,自我管理意识薄弱,主体意识差,因此自我要求随之下降,缺乏挑战困难的勇气。
从客观来说,家长、学校和社会都对学生能否接受到具有时效性和实效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学校来看,我国大多数中职学校还停滞在“教师辛苦、学生受苦”的板书教育中,过分强调统一性和服从性,客观上漠视了个体的实际心理需要,容易导致老师主观要求和学生客观需求之间的矛盾,激发学生的心理冲突和不良性格。
从家长来看,多数家长处理学生问题时存在两种极端态度。其一,就是家长权威极盛的“严父严母”,对学生在情感求职方面的易发问题缺乏预见性,处理方法上只堵不疏,学生极易因为逆反心理而误入歧途。其二, 有些家长对学生无原则溺爱,对学生的情感求职困惑放任自流。
从社会上看,普遍的应试教育和“唯分数论”的社会意识盛行,即使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升学的分数量化考核和素质培养仍然存在矛盾。工作岗位竞争的加剧也给中专生求职增加了心理压力。
三、建立全面的教学体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职业学校的学生接受的不仅是两到三年职业技能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为进入社会做好心理准备。在即将成年的十八岁,学生对未来发展的心理准备还不完善,因此,形成以学校德育教育为主,联系家长适时沟通,针对社会及时应变的良性心理教育循环,从而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学习的积极性和接受度,成为完善职业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首先,提高课堂的趣味性、研究性和时效性,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实现互动交流。在课堂教学中添加情景剧表演、开展辩论赛等环节可以增强课堂趣味性,建立课堂反馈表、自我评价表等制度可以增强课堂研究性,鼓励学生分析时事案例,可以凸显心理教育的时效性。通过多种手段丰富课堂环节,完善教学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心理交流。
其次,实现家庭情况信息化和家校通信信息化,实现家庭教育与校内教育的结合。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家庭作业已经可以通过微博布置,同样,学生的困惑也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传达。学校可以通过建立班级微信、微博平台,实现家长与学校的及时沟通,避免家长舟车劳顿,甚至小事化大。离开面对面交流的压力,学生坦诚自身困惑后受到责难的压力减小,家长也有时间压制愤怒的冲动,心平气和地与老师学生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因此,家庭情况信息化和家校通信信息化,有利于家校沟通,对学生的心理问题防患于未然。
第三,针对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建立从入学到实习的全程心理健康档案。通过有序的心理调查表建立系统的心理调查报告,引导学生进行职业心理调适,有利于提高学生性格与社会职位需求的匹配度。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职业德育教育深入开展的重要内容,只有结合学生情况和社会发展需要,形成以学校德育教育为主,联系家长适时沟通,针对社会及时应变的心理教育良性循环,才能培养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快速变迁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 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雷伟东.谈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6(5): 36.
职业心理课程 篇4
1以职业为导向的高职护理心理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1.1职业导向是高职教育的根本属性
为了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 国家颁布了《高职院校教育发展意见》, 其中明确提出高职院校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大批优秀人才, 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因此, 高职院校必须合理定位, 结合学生的就业需求合理地制定教学方案,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坚持“职业导向”的教学理念。在传统的高职护理心理学教学中,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 学生被动地进行学习, 这样的教学方法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求。
1.2坚持“职业导向”的教学理念
在高职护理心理学教学中, 教师必须把“职业导向”教学理念贯穿教学全程, 不断创新教学模式, 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合理分配教学时间, 教师要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在一起,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学生日后就业奠定基础。
2职业导向下高职护理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教学目标不明确
目前, 很多高职教师对护理心理学课程认识存在误区, 认为护理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课程, 并未认识到护理心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开展护理心理学课程教学之前, 教师也未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 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学效率低下。
2.2知识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 很多高职院校还在使用旧版本的护理心理学教材, 知识结构有以下几个部分:一是普通护理心理学, 二是医学心理学, 三是心理护理学。护理心理学详细讲述了人在不同时期的心理活动, 并分析了维护不同时期人心理健康的方法。很多护理心理学教材中的内容过于抽象, 概念性的东西较多, 实践性的内容较少, 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不高, 教学效率低下, 也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3教学缺乏针对性
通常情况下, 高职护理心理学课程为30~55课时, 护理心理学课程会被穿插在基础性护理课程和临床课程中间, 课程缺乏针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护理心理学课时相对较少, 理论课程时间比例较大, 实践课程时间比重较小, 教学效率低下。二是课程安排集中。对于进入高职院校1年的学生, 即将面对实习和就业的问题, 学生的心理波动较大, 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但是护理心理学课程无法真正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护理心理学课程过于形式化, 没有体现出其价值。除此之外, 当高职学生学习护理心理学知识时又未开始进入临床实习, 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护理学教学规律, 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较差, 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4教学方法单一
如今, 很多高职教师都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 学生被动地进行学习, 学生无法参与到护理心理学教学中,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发挥, 教学目标无法实现。
2.5考核方法单一
如今, 很多高职院校都以成绩作为考核学生的标准, 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就算掌握了护理心理学知识和技能, 考试成绩较差的学生护理心理学知识和技能掌握得就不理想, 但是只依靠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 根本无法真实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情况。考试成绩更多反应的是学生护理心理学理论知识掌握情况, 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掌握情况, 也无法分析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6教师专业水平较低
护理心理学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教学效率影响很大。但是, 从高职教师结构可以看出, 高职院校缺乏专业的护理心理学教师, 现有的护理心理学教师都是其他专业的教师, 甚至有部分教师未经过专业的培训就上岗授课, 教学效率低下。除此之外, 很多高职护理心理学教师自身未从事过护理工作, 缺乏实践经验, 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以职业为向导的高职护理心理学课程改革对策分析
3.1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
护理心理学课程的开展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还要健全学生的人格,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在制定护理心理学教学目标之前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通过学习护理心理学学生可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通过观察了解人们的心理活动, 分析人们的现象和行为, 进而帮助人们解决实际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二是客观公正的分析人们的行为和人格;三是帮助人们健全人格;四是提高人们的社会生存和适应能力;五是帮助人们进行心理护理。
3.2教学内容要突出职业性
在职业向导理念下, 护理心理学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在高职第一学期, 学校应该开设30节的护理心理课程, 坚持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相结合, 让学生掌握心理分析规律。二是在第二学期, 学校应该设置40学时的护理心理学课程, 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和心理护理知识。三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增加实践课程的课时。
3.3创新教学方法
要想提高教学效率, 坚持“职业向导“理念, 护理心理学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方法, 丰富教学模式,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护理心理学教学中。除此之外, 高职院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多参加社会活动, 让学生从实践中获得感悟, 增强合作意识,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4以职业为向导进行考核
在护理心理学课程考核的过程中, 教师不能把考试成绩作为考核的唯一标准, 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合理地设置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 侧重学生职业能力的考察。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展开考核:一是考核学生在实践课程中的实践能力;二是增加考试题型, 并把考试成绩和能力养成结合在一起进行合理评价, 完善考核体系。
3.5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在职业向导理念下, 高职院校必须认识到教师培训的重要性, 加大教师培训方面的资金投入, 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除此之外, 高职院校还可以在教师内部设置奖励机制, 对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 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
4结语
护理心理学是一门实用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 在职业向导理念下, 高职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 创新教学模式, 丰富教学手段,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护理心理学教学中,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并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在一起, 加大实践教学的时间比重,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学生日后就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高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在高职护理《基础护理学》教学中的构建与效果评价[D].中南大学, 2012.
[2]徐金梅.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应用于高职“急重症护理”课程的效果评价[D].复旦大学, 2012.
[3]唐振华.基于职业标准的高职课程改革策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012.
职业心理学 篇5
汇才人力技术荆辉
从以下职业心理咨询案例中选择8个案例,尝试用职业心理咨询课程中所学原则理论概括主要的咨询方向(参考最后4-6页的“案例概述”的格式便可)。
案例如下: [一]
大二学生,考证好?还是考研好?
咨询方向:
(1)了解来访者的目前的学业状况,包括专业、院校等。
(2)询问来访者的兴趣,未来的职业定位,家庭教育背景等。
(3)协助来访者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结合目标定位判断考证还是考研对未来职业发展有利。
(4)指出两者并不矛盾,妥善制定好计划是可以互相促进的。
(5)提醒来访者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决定,不能跟风、追潮流。
[二]
应届毕业生,女,现在有两个可能:我去大学好呢?还是去中学好?
[三]
女硕士,毕业工作一年,接下来攻读博士学位好呢?还是出国做汉语教学志愿者好呢?这两个机会都要考试选拔的。
[四]
女研究生,二年级,主动与男朋友分手了,因为男朋友及其父母不希望她继续读博。而她自己“就喜欢读书”。认为“他爱我就应该供我读博”。
咨询方向:
(1)了解来访者的成长背景、家庭状况、与男友的关系等,明确父母、男友为什么不希望她继续读博。
(2)询问来访者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是如何定位的,因为人不可能永远只读书,引导来访者假设博士读完后,还怎样继续满足自己的“喜好”。
(3)帮助来访者看到她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忽视身边亲人和恋人的感受,唤起来访者对父母、恋人的责任感。
[五]
32岁女企业家,结婚8年,丈夫和两家父母都劝其生育,但是事业正在蓬勃发展,不想停顿,觉得自己不被理解,很痛苦。
[六]
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我今后做什么好?
区分:
1、根本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2、家庭期望与个人期望冲突
3、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想做大学老师又不愿考博;想赚钱又怕辛苦)
[七]
新毕业男大学生,从小到大一直受器重,但是在新单位业绩“阿末零”,“感觉不好”。
[八]
新毕业女大学生,从小到大读书优秀,内向斯文,现在父母麻烦亲眷给找了工作,比较满意,也努力工作。但父母其整天唠叨要其“活络点,会做人”。感觉“非常郁闷。是你们父母把我培养成这个样子的呀,原来老夸我,怎么说变就变了呢?”
咨询方向:
(1)全面了解来访者的成长、教育背景,现在的工作状况。
(2)引导来访者正确认识父母唠叨的本质是对自己的爱,缓解来访者对父母的怨气。
(3)鼓励来访者与父母进行直接的沟通,将心中的困惑不满表达出来,然后,心平气和的与
父母探讨应该如何为人处事,表达自己的看法,让父母认识到自己已经是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了。
(4)鼓励来访者采取一些行动,像父母证明自己已经逐渐成熟起来了。
[九]
刚进大学女生,惊讶于周围的同学都“那种层次”,痛感“人群里的孤独”!
[十]
考取国外名校女大学生,暑假租房纠纷。
[十一]
17岁香港女孩儿到美国,时差调不过来,与寄居家庭同屋小女孩儿合不来。
[十二]
工作2年男白领,前来询问有否心理测验给同事做,希望证明同事们怪癖。咨询方向:
(1)对来访者作出评估,判断其是否患上精神分裂症。
(2)联系来访者的家人,建议送去专业的医疗机构。
(3)措辞要小心谨慎,避免激怒对方。
[十三]
工作2年男白领,情绪不好,愤愤不平于“世道不公”,“初中成绩不如我者现在当了总经理,我想与他合作他竟然说不行”。
[十四]
随军家属,跟着老公进了上海,现在街道工作,帮助人再就业,但总觉得自己靠着老公就业,说话不响,心理不平衡。
[十五]
女医生,年近50评副主任医师没有上,觉得浪费人生,一事无成,百无兴趣,丈夫让
2来咨询。
咨询方向:
(1)对来访者进行评估,判断其目前的状况是否患上抑郁症,不能排除建议去专业的医疗机
构开一些抗抑郁药,如果排除,指出其存在一些抑郁状态。
(2)帮助来访者正确看待职称问题,挖掘其职业生涯的闪光点,让其认识到自己从事的是一
份非常高尚的职业,重新树立起自信。
(3)考虑是否处于更年期,让其认识到自己的情绪状态与更年期也有一定关系。
(4)加强体育锻炼,培养新的兴趣爱好,增添生活情趣,加强与家人、老友的情感联系。
[十六]
男邮递员,54岁,突然辞职,要实现自己的理想。请权威机构证明自己“身心健康”。以便说服太太卖掉房产筹集启动资金。
[十七]
HR经理来咨询,某工程师未评到高工,休息一周来厂,好像变了一个人,整天以“厂里的主要负责人”自居,虽未影响工作但多少开始影响人际关系。怎么办?
[十八]
工会主席来咨询:我们一个研究人员买房被骗了,现在把自己关在12楼办公室不肯出来怎么办?
咨询方向:
(1)首先赶赴现场,途中向有关机构(如110)求助,以防发生意外。安抚工会主席情绪并
向其详细了解情况。
(2)抵达现场后首先请工会主席组织人员控制现场,疏散人群,避免围观。
(3)以平静而镇定的语调与当事人沟通,使其逐步放松紧张的情绪,建立起对咨询师的信任。
(4)帮助当事人认识到其他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自己目前的状况反而拖延了时间,给非法人
员赢得了得逞的机会。(5)引导当事人考虑家人、朋友的感受,逐步放弃自己目前不恰当的做法。
(6)当事人开门后仍要继续与其沟通,评估其是否会有不适宜的行为发生。
(7)陪同当事人报案后,请专人送回家中,并要求家人陪护,直至其完全脱离应激状态。
[十九]
某研究所博士生代表来咨询:想偷看同屋情书,没想到偷看到的是2封遗书,同屋会不会自杀?我们怎么办?
咨询方向:
(1)了解来访者言辞的真实性、准确性。不能轻易排除当事人自杀的可能性。
(2)尽快向当事人的导师、学校管理人员汇报。
(3)要求来访者和其他同学轮流与当事人在一起,不给其留有独处的机会。
(4)设法让当事人前来进行心理咨询。
[二十]
有人来咨询“高校对孤儿有什么照顾?”
[二十一]
退休失落感
咨询方向:
(1)指出来访者存在退休后的适应不良,并且说明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人生过程必须经
历的阶段,经过自己的努力调整是可以得到改善的。
(2)了解来访者的兴趣爱好,并据此协助来访者制定一个生活计划,合理安排生活作息时间,将空余的时间用来发展自己的爱好。也可以培养新的兴趣爱好。
(3)帮助来访者回顾自己年轻时就想做但没时间完成的的事情,结合现实情况,选择性的纳
入退休生活计划中。
(4)加强锻炼,合理膳食,有意识提醒自己保持心胸开阔,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
(5)多与家人、朋友保持联系,适当照顾孙辈,获得天伦之乐。
(6)参加一些社会团体,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新朋友。
[二十二]
光盘不见了
[二十三]
博士论文做不出来了。
[二十四]
考试被抓作弊,0分处理,不得补考!寒窗苦读16年,到头来学士学位拿不到。
职业心理咨询
1、从主体来分类:自己求助;代人求援
2、从内容来分类:人生选择;职业适应;生涯发展;
3、从性质来分类:正常人与职业的互动;心理异常者与职业的互动
职业心理课程 篇6
关键词:心理问题;素质教育;职业院校学生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在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上和谐发展,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也可以说它的整体优化教育。职业院校学生(以下简称职校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五六岁至十八九岁,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这一时期是人的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也是产生心理困惑、心理冲突最多的时期。中等职业教育传统上是一种就业教育。
一、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分析如下
(一)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
1.目标不明确。不少职校生对进入职业学校学习自信心不足,甚至没有学习的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因而学习态度不认真,只求能够过得去,甚至是得过且过。
2.学习动机层次不高。学习的实用化倾向十分明显,过分追求学习上的急功近利和“短平快”,对学习文化基础课和思想品德课很不情愿,觉得学了将来没有用等于在浪费时间,还不如不学。
3.方法不当。学习习惯不良在初中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掌握基本的学习策略,因为不会学因而学不好,由学不好到不愿意学,最后发展到厌学、逃学。
4.认知能力水平较低。缺少必要的反思自省意识,不懂得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不懂得如何进行学习成败上的合理归因。
5.焦虑现象比较普遍。对考试或某些学科、课程的学习存在比较严重的恐惧心理,有明显的厌学情绪和行为。
(二)职业院校学生的情感心理问题
1.情绪不稳定,情绪自控能力较弱。处于青年初期的职校生具有明显的情绪两极性,比少年期更为突出,容易出现高强度的兴奋、激动,或是极端的愤怒、悲观。
2.社会性情感表现冷漠。就其实质而言,职校生的冷漠是多次遭遇严重挫折之后的一种习惯性的退缩反应。
3.感情容易遭受挫折,挫折容忍力弱。面对当今社会的文凭歧视和社会偏见,以及劳动力市场上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职校生群体普遍感到巨大的压力和深受伤害,對生活逆境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不清楚如何把握自己的命运。
4.情感严重压抑,情堵体验消极。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只有进入重点学校才是进了大学的门,才有前途和出息,进入职业学校,等于是成才道路上领到一张红牌,被判定“下场”或没出息。在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影响刺激下,职校生的心理压力增大,常常有身心疲惫感,觉得自己活得真累。
(三)职业院校学生的个性心理问题
1.缺乏应有的积极理想和追求。不少职校生在进入职业学校时就觉得自己是被淘汰的或者被遗弃的人,认为自己是将来没有出息、事业上难有作为的人,因而往往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政治思想上不求进步,学习上不思进取,生活上自由散漫。一些职校生抱着混世度日的心态打发人生,甘愿沉沦,听天由命。
2.社会适应能力较弱。现在的职较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由于受到来自长辈的过分关爱,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难以顺利适应职业学校的集体生活。
3.不良性格特征普遍存在。从当前职校生个性塑造的实际情况看,狭隘、妒忌、暴躁、敌对、依赖、孤僻、抑郁、怯懦、神经质、偏执性、攻击性等不良的性格倾向已经成为一部分职校生的个性心理特征。
(四)职业院校学生的自我心理问题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己的心理、身体、行为及自己与别人、自己与社会关系的意识。不难发现,相当一部分职校生缺乏合理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不当,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主观自我与客观自我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
1.自卑自贱心理严重。自卑心理是个体在外界的消极暗示下,由于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产生强烈的反差而引起的自我贬低、自我否定的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它的外在表现就是看轻自己,对个人的能力与品质做出不符合实际的偏低评价,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即使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
2.自我中心意识过强。由于在家庭生活中长期以自我为中心,一些职校生习惯于随意支配、指使别人,进入职业学校后仍然希望别人围着自己转,但现实情况正相反,许多独生子女职校生就会产生严重的失落感。
3.自私自利心理普遍。在职业学校生活中,相当一部分独生子女职校生过分关注自己的感受,而很少考虑甚至丝毫不考虑别人的想法和利益;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却很少去考虑尊重别人;希望索取别人对自己的关心,但不愿意去真诚地关心帮助别人。
(五)职业院校学生的人际心理问题
职校生的人际交往,主要是与朋友、同学、老师及父母的交往。而职校生的人际心理问题,也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
1.社会性交往萎缩。进入职业学校后,一些职校生对正常的社会交往仍然心存疑虑,总是怕这怕那,尤其是担心别人会瞧不起自己,因而不愿意与过去熟悉的人打交道,不愿意暴露自己职校生的身份,有意回避正常的社会性交往,甚至希望自己与世隔绝。
2.异性交往上的行为偏差。随着性意识的觉醒,职校生已经逐步度过了异性疏远期,而走进了异性接近期。他们渴望与异性多接触交往,和异性谈话交流会觉得十分高兴,和异性在一起活动感到特别兴奋、愉快。他们渴望有能够亲近的异性朋友,希望建立良好的异性交往关系。
3.师生间交往缺乏信任感。由于中学阶段不良的师生关系,经常被老师忽视、排斥、指责,一些职校生对职业学校的老师自然会有一种条件反射式的疏离感或压抑感,担心老师会向家长告状,怀疑老师会与自己有意过不去,想与老师亲近但又怕受到冷落。一旦老师在处理或对待与自己相关的事情不够恰当时,便会产生强烈的不满或偏见,形成对立情绪,出现逆反行为,不配合、不支持老师的工作。
4.代际交往的隔阂明显。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代际冲突是一种必然的现象。而在现代社会转型期,所谓的“代沟”、“代差”问题更为明显和突出。不少职校生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交流比较困难,经常埋怨父母不理解、不尊重自己,轻视父母的存在和价值,与父母的矛盾冲突不断,甚至可能产生严重的行为冲突。
5.网络交往失度失范。一些职校生在现实交往中难以获得需要的满足,便试图在网络世界中得到补偿。如今,不少职校生偏重于“人机”对话式的网上人际交往,热衷于网络交友,迷恋上网寻找所谓的友谊,甚至为此荒废了学业。在网络世界里,更有一些职校生有一种“特别自由”的感觉和“为所欲为”的冲动,自我约束力不足和道德自律意识不强,违背网络交往道德规范,做一些平时不可能做、也明显是不道德的行为。
(六)职业院校学生的性心理问题
伴随着男女两性身体形成的变化和第二性征的迅速发育,处于青春期的职校生性意识和性情感已经开始萌发,希望多了解性的知识,但又怕别人发现或讥笑。性生理上的剧烈变化,会给职校生带来所谓的“青春期骚动”和强烈的“性困扰”,产生不少性心理问题。
1.性征体相的烦恼。第二性征的出现,有人形象地称之为青少年的“第二次诞生”。许多职校生总在为自己性征体相的不如意而烦恼,担心自己的形象不佳。不少男生常反问自己:我的长相怎样,是不是具有成熟男子汉的气质;而女生常反问自己:我的外貌如何,有没有青春女性的现代风度。一旦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认可,就会兴高采烈、兴奋无比;一旦获得别人的否定性评价,就可能伤心烦恼不已,甚至茶饭不思。职校生中的“追星族”比较多,明星偶像崇拜热一浪高过一浪,内在原因就是要寻求一种莫名的身心补偿,摆脱困扰自己的性征体相的烦恼。
2.性心理反应过敏。有些职校生经常被原始的性欲望所困,对性问题过于敏感,表现为过分热衷于性知识的引诱,过多阅读性描写的书籍,喜欢谈论性的话题,传播一些性的笑话,沉湎于性的想象或性的“白日梦”。有些职校生养成了习惯性的手淫等自慰行为,常常自责不已,有着强烈的罪恶感和负疚感,生怕别人识破自己性方面的隐私或秘密。
(七)职业院校学生的择业心理问题
择业就业是当前职校非常关心、特别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因为择业就业是职校生人生道路上的一项重要抉择,伴随着这种抉择而来的往往是兴奋、紧张、忧虑混杂于一体的矛盾心态。
1.择业依赖退缩心理。虽然现在实行的是“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但许多职校生还是寄希望于学校或家长帮助解决自己的就业门路或去向。对于职业学校承诺保证毕业推荐就业的那些专业,职校生往往是十分喜爱、情有独钟。这也说明不少职校生在内心深处还是惧怕或不愿意自主择业,更缺乏创业精神和能力。
2.择业紧张焦虑心理。能不能顺利就业,成为许多职校生的一大“心病”。一些职校生担心自己的学历低,专业技能水平低,害怕“毕业就是下岗”,有的职校生甚至为此寝食不安。还有的职校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没兴趣,自己又没有办法改变现实,整天心绪不宁、唉声叹气、愁眉苦脸。
3.擇业思维定势心理。一些职校生为所学的热门专业所困,希望找到有社会地位的、体面轻松的、收入高待遇好的理想的就业岗位。一旦要放弃所学的专业,一些职校生就显得无所适从,心理极度矛盾。
二、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应加强对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总体规划,多方面做工作
(一)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学校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性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二)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
据调查,目前上中学这代孩子的父母,很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尤其很少学过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据《中国青年报》5月17日报道:“95%的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2%的家长没有看过教育方面的书。”他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到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使家长了解青少年是一个特殊年龄阶段,学生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对学生教育既要鼓励,也可以批评,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青少年心理规律。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希望孩子成才,这是人之常情,但压力过大,也会适得其反。此外对“问题家庭”的学生更要特别留总关心,帮助他们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响引起的心理问题。
(三)在学校开设有关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四)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阅览室,心理活动室,开设心理咨询电话热线。定期为师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生活辅导,前途职业指导等并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作为班主任、任课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使心理健康工作落到实处。职校学习时期是职校生从心理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是他们的个性人格趋于定型的时期,也是对他们进行心理教育的最佳时期、关键时期。心理教育在职业学校素质教育体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核心和中介。
参考文献:
[1]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M].北京:东方出版中心,2002.
[2]林崇德.学校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职业心理课程 篇7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和广东省文件精神, 关于进一步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 是全面建设小康的社会生力军,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促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的协调发展, 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确保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确保校园和社会稳定, 建设和谐社会,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广东高职院校是广东省高校的一支勇猛的生力军, 已经占领了广东高校的半壁江山, 无论从招生的规模和学校的数量, 都以惊人的速度突飞猛进的速度, 成为高等教育中不可忽略的力量。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高职大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 同时对高职大学生的经济、就业、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健康成长, 使之成为我省的技术骨干力量, 社会的应用型人才, 将对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和社会的和谐繁荣有重要作用。
国外许多国家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进程中, 许多学者都致力于“心理化课程化”的研究, 即把“心理教育目标渗透到课程之中, 从而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美国、加拿大、澳洲、新加坡等在内的国家他们都重在养成教育, 重在课堂内外中的养成教育和行为习惯训练, 重视爱的教育和生命的教育等。这些都自然而然地为塑造国民的良好的基本素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育研究目前还在探索阶段, 对心理健康课程教育的定位不准, 定性不当。从实践上存在不良倾向:过分强调学科化, 忽略实践运用;偏重医学心理学科, 过分强调心理治疗;过于依赖心理测验;只强调学生而忽略教师的心理健康;偏重学生个别咨询, 忽略课程教学过程及课程建设、课程教育研究。有的高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育当成选修课程, 有的近年来当成必修课程。存在问题不少:系统性、整合性、开放性、实效性不够。尤其将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育研究作为体系研究的寥寥无几。真正体现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课程教育的特色还未形成。
我省毗邻港澳, 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高职大学生不仅面临多元化思潮和价值观的冲击, 由于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 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实践性、选择性、开放性、差异性逐步增强, 提高高职大学生整体素质, 增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竞争力更为重要。探讨高职大学生与普通高校大学生在心理成长上、在社会实践能力上、竞争环境等方面的异同, 重构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育体系。高职教育特别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职业迁移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等均需要从开掘高职大学生的潜能和竞争力出发。
中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育体系建设目前还在探索阶段, 对心理健康课程教育的定位不准, 定性不当。因而研究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课程教育, 更加适合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社会, 工学结合实践性强的特点, 针对性更强的特色, 对高职大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 同时对高职大学生的就业、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健康成长, 使之成为我省的技术骨干力量, 社会的应用型人才, 将对高职院校的校园和社会的和谐繁荣有重要作用。
二、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课程教育体系的特色
1. 在教学与管理上:
我院整合心理课程课程结构, 突出科学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 在全省率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并且注重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针对性。
2. 在培养目标上:
根据社会需求培养高职大学生的吃苦耐劳坚强意志和心理品质, 挖掘高职大学生的潜能, 培养高职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意识、培养高职大学生的EQ情商、培养高职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 注重培养高职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的重心。
3. 在教学内容上:
整合课程内容, 突出应用性, 设立心理素质研练场地, 与思政教育、人文教育、校园文化溶于一体, 使学生能身临其境地体验到怎样才叫爱自己、爱父母、爱集体、爱国家。
4. 在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上:
灵活的整合教材和师资, 设立二级心理辅导站, 聘任辅导员为兼职心理辅导教师, 将教师队伍扩大, 从而对学生达到从生活上、从学习上、从恋爱方面、从人际交往、从对待挫折等方面都有教师亲临指导, 而且具体。
5. 在教学覆盖面上:
将课堂范围扩大, 设立心理研练室, 就是重构课堂, 不仅开设选修而且当成全校性必修课开设, 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深入人心。
6. 在改革创新上:
改革传统的考试方法, 重能力和素质的多样性团体训练, 不看重考试, 将学生对自己的自我成长作为评判成绩的标准。
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特点, 建立了师资、教材等有效的综合评估平台, 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程, 注重了整合心理课程教育结构的开放性、实践性、针对性、应用性。
1.实效性:根据社会需求, 培养高职大学生的吃苦耐劳坚强意志和心理品质, 挖掘高职大学生的潜能, 培养高职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意识、培养高职大学生的EQ情商、培养高职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 具有实效性。
2.针对性:整合课程内容, 突出应用性, 强化渗透于课程与课堂之外的实践之中:将个别咨询与团体训练结合起来, 将课堂与课外结合起来, 将校园与社会结合起来, 服务经济、服务社区, 注重高职院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目的性。
3.灵活性:灵活的整合教材和师资的分配, 将有声和无声教材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 将理论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 将案例教学与团体辅导, 班集体与全校的讲座结合起来;建立专兼心理教师队伍:对专任教师、任课教师、实训教师、兼职教师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教育、潜能开发、危机干预等内容的定期培训和专题讲座。与德育教育紧密联系, 建立学生心理素质演练中心, 注重整合课程系统平台的灵活性。
4.开放性:将课堂范围扩大, 重构课堂, 不仅开设选修而且当成全校性的必修课开设, 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深入人心;将团体辅导、教育讲座与班会, 将专业课与公共课, 理论与实践课结合起来, 校园的多种文体活动结合起来, 将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氛围有机结合起来, 达到全方位整体育人教学效果;注重了课程系统的开放性。
5.重能力型:改革传统的考试方法, 重能力和素质的多样形式, 设立多项奖励措施, 特别是设立学生心理演练场所, 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才能, 注重了教学场景的创新性和学生的能力培养。
(1) 高职大学生 (生理、心理、社会) 的自我认识, 强化认知能力;高职大学生的生命教育, 强化爱的能力训练; (2) 对高职大学生幸福素质教育, 强化生命价值和生活质量训练; (3) 对高职大学生的 (口才、交往) 人际交往突出在服务社会、工学结合中的培养, 在服务社会、工学结合的培养, 人际交往能力;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品质 (责任、毅力、耐心、独立能力) 训练, 强化意志品质的训练;对高职大学生就业心理, 对就业形势分析、就业面试心理分析、创业心理分析等, 强化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训练;在实践中探索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规律, 更好的培养适合市场经济合格的人才, 是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追求和目标。
三、结语
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探索正在以不同的形式探索, 在探索过程中思考着、自然性、人文性、社会性和整体融合性。
参考文献
[1]廖克玲.浅析女大学生就业难现状的原因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 2006, (1) .
职业心理课程 篇8
一、社会心理学对逆反心理的研究启示
社会心理学对逆反心理的研究启示:分析学生逆反心理的类型, 有针对性地消除逆反心理的负面影响, 增强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接受性。几乎每个教育工作者都会碰到逆反的学生, 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师可能比其他专业课教师遇到更多逆反的, 不愿学习的学生。要消除由于逆反心理而产生厌学情绪的负面影响, 首先应该了解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和逆反心理的种类。社会心理学认为, 真正意义上的逆反心理是态度引导的结果。在态度引导中, 诱发目标对象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可能是其障碍, 如偏执型人格。但最直接的诱因则可能是由于引导者、引导内容和形式以及引导情境的某些特征引起的。从态度转变的过程来看, 常见的逆反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 这也恰恰是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必须加以注意的。
1. 超限逆反
超限逆反是指同样的刺激物因刺激强度过大、刺激时间过长使目标对象产生的逆反心理。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 超限逆反是最容易诱发的一种逆反心理。如宣传教育中的同类信息反复灌输, 缺乏吸引力与感染力的教育方式等都极易引起受教育者的反感。例如, 从开学第一堂课开始就强调诚信的重要性, 一直到最后一节课仍在强调。教师的本意是通过反复强调来加深学生的印象, 结果却是学生关起课本不认真听讲。老生常谈不仅容易使学生产生超限逆反心理, 也使教师感觉枯燥, 没有教学成就感。过度简单重复是会计职业道德教师在工作中需要努力避免的教育方式。
2. 信度逆反
信度逆反是指由经验积累而产生的对信息及信息传递者的怀疑, 使目标对象产生的逆反心理。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活动中, 造成“信度逆反”的原因比较复杂。有的学生看到社会上的会计从业人员没有职业道德也没有受到惩罚, 反而是有些具有良好会计职业道德的人受到打击和排挤, 心中不平, 从而认为只有屈服于权势才能生存和高升, 学校学习的职业道德在现实社会中没有实际指导意义。社会现实中的丑恶面和制度的不完善与德育教育的正面宣传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反差, 使许多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产生怀疑与抵触。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使学生产生信度逆反心理, 针对信度逆反心理, 教育工作者首先要让学生树立良好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从业人员安身立命之本的信念, 树立邪不胜正的信心, 让学生理解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出现制度不完善的现象, 法制不健全被少数不法分子利用的现象是有可能的, 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不断完善, 和谐社会主义的建设, 这些现象肯定会消失。我国在发展完善社会主义过程中, 学生作为未来会计从业者更应该严格自己、以身作则, 培养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同时教师自身要做学生的榜样,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这样才能使学生消除怀疑, 接受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亲自旁听法庭对违背职业道德案件的审判和邀请一些具有高尚的会计职业道德、善于从日常小事做起的先进模范人物作报告, 让学生自己感受道德决策的历程。不仅可以让学生看到违规者的惨痛教训, 了解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 而且还能够解除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的怀疑, 消除学生的信度逆反。
3. 情境逆反
情境逆反是指不适当的引导时机与场合使目标对象产生的逆反心理。情境是从认知的角度说明行为者与环境、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行为者在行动之前对环境、客体的总和的认知, 不是纯客观的, 而是多少加进了主观的成分, 从主观上给予规定和把握。从教育信息传递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方面看, 教育接受的氛围不同, 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心理需求会有所差异。如果受教育者在某种氛围中有不良情绪, 就有可能产生不愿意听的心理反应。因此, 职业道德教师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 必须针对具体的情境, 不同的目标对象, 灵活地选择教育方式与手段。不要在学生不能适应的氛围中, 强行让学生接受教育。例如采用模拟仿真教学法, 模拟学生未来可能遇到的工作情境, 在学生乐于接受的情境中促进学生养成遵守职业道德的习惯。
4. 自主逆反
心理学家认为, 个体存在着一种趋向自主, 并摆脱外部控制的倾向。当外界付诸压力, 使个体感到其自主地位受到触动时, 则可能产生逆反心理。当然, 自主逆反的诱发与个体的人格特质有关。对于“自我防御机制”突出、自尊心过强的人来说, 更容易产生自主逆反心理。作为讲授职业道德的教师, 万不可有自以为是、强为人师、咄咄逼人的教育态度与方式。一定要在尊重人、理解人的基础上去塑造人;一定要具体对象具体对待, 坚持双向互动的教育模式, 采用启发式、参与式、渗透式等多种教育方法, 以避免自主逆反的形成, 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当学生有疑问, 对教师讲授内容有怀疑时, 如果教师采取忽略和压制的态度, 认为学生讲的都是错误的, 是旁门左道的想法, 学生必须接受教师所讲的正确、正统的内容。势必会使学生产生自主逆反, 更加不愿意接受职业道德教育。正确的做法是:教师首先应该采取尊重学生探索、怀疑的态度, 共同讨论有怀疑、有疑问的内容, 在讨论过程中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使学生内心真正接受职业道德教育。
5. 禁果逆反
诱发禁果逆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主要的诱因是无充足理由的禁止。禁止本身往往就提示人们注意某种对象。而当禁止的同时又未说明充足理由时, 就反而会激发人的好奇心理而产生与禁止相悖的意向。所以,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对待“禁止”, 绝不可简单地否定和排斥, 一定要做合乎逻辑的分析与反驳。不仅要阐明“是什么、怎么样”, 更要揭示“为什么”;不仅要说明“不该怎样”, 更应指明“应该怎样”;不仅要“晓之以理”, 更要“动之以情”地去做教育引导工作。例如对待不做假账, 在教育时不能简单说作假账是极端错误的, 是不允许的、被禁止的。而应当分析为什么作假账是被禁止的, 作假账的危害, 进一步阐述作假账对个人和社会恶劣影响。从而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作假账的危害性, 在未来工作中自觉抵制作假账。
从社会心理学对逆反心理的研究成果中, 会计职业道德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逆反心理并非不可逆转, 只要认清学生逆反心理的种类, 有针对性地消除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等方面可能出现的消极特征, 就可以尽可能地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提高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认可程度。
二、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启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应该激发学生自身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 以培养具有高尚会计职业道德的会计专业人才为目标。积极心理学认为传统主流心理学是消极的心理学在理论与实践探求中遵循消极、悲观的研究路线与模式把研究与实践的重点放在了人及人类社会诸如精神疾病、人格问题、暴力、色情、酗酒等消极的问题上而忽略了心理学应有的其他使命。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仅仅应对损伤、缺陷和伤害进行研究而且也应对力量和优秀品质进行研究。治疗不仅仅是对损伤、缺陷的修复和弥补而且也是对人类自身所拥有的潜能力量的发掘。从积极心理学角度, 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时, 应该注重激发每个学生的潜力和积极品质, 激励学生、相信学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追求良好会计职业道德的激情。
三、结论与建议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 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增强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学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实效, 建议教育工作者积极开拓视野, 从学生心理研究出发, 结合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 将新的心理学理论研究的启示运用到教学活动中。“以生为本”, 从学生实际出发, 了解学生, 理解学生, 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 积极有效地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 不仅让学生了解目前的各种会计法律法规及职业道德准则规范;还可以培养学生解决会计职业道德冲突问题的道德推理能力, 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感。从而实现会计职业道德课程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财会专业学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我国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 提高高职院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效果是我国会计职业发展的需求。教师可以从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出发, 以学生为主体, 在当代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启示下创新会计职业道德的教学方式, 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来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逆反心理,心理研究
参考文献
[1]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任俊叶浩生:当代积极心理学运动存在的几个问题[J]心理科学进展, 2006 (7)
[3]李维:社会心理学新发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4]K Angeleque A, Steven g L A.Preventative Model of School Consultation:I ncorporatingP erspectivesf romP ositiveP sychology[J].P 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2004, (41)
职业心理课程 篇9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指导,教学模式,运行机制
0 引言
自2003年高校扩招以来, 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紧张, 而像应用心理学这样一个小学科, 由于认知局限, 造成该专业的学生有更大的就业压力。就业压力产生的原因除了供过于求等外部因素外, 最主要原因在于大学生择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缺乏, 如对职场环境、职业特点和行业类型、专业特征以及专业就业范围信息等缺乏了解。而这又归咎于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薄弱。当前高校职业指导过于笼统宽泛, 与专业脱节, 且很多高校的职业指导课程并未列入教学计划, 通常靠行政命令实施, 各院系并非主动开设职业指导课。本文以延安大学为例, 探索应用心理学专业职业指导课程设置及其运行机制, 旨在为学校有关机构和人员在职业指导过程中提供依据,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规划、了解职业规划, 在就业时能够达到良好的人职匹配。以帮助大学生缓解就业压力, 明确自身定位, 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1]。
1 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构建
目前来说, 我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内容的构建主要是从三个培养方向来设置的。方向一是基础心理学, 开设的课程主要是与基础研究有关的一些课程内容, 包括: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心理统计学、心理测量学SPSS教程等、人格心理学;方向二是人力资源管理, 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消费心理学、心理测评等;方向三是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 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健康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法、心理咨询、问题与行为矫正、家庭教育、变态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等。
从以上的课程设置上来看, 我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在扎实理论教育的同时, 也加大了心理学的应用化, 集中表现在应用心理学课程门类的增多和课时量的加大。同时, 为了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我院还设置了一系列与专业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 包括在精神病院、心理咨询机构、监狱、学校以及企业中见习和实习, 使学生在实践中更深入的理解所学知识, 并能理论联系实践, 学以致用。
我校应用心理学学科体系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随着外在环境和专业本身发展的变化, 自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以来, 我校已经进行了三次课程体系的调整。总之, 学科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发展过程。
2 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体系的运行机制探究
对于应用心理学这样一门交叉性学科, 其课程体系的运行主要应考虑到以下方面:
2.1 掌握学科理论和原理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学科性质决定了首先必须掌握学科理论和原理。如《普通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感知觉、记忆、思维、等发生发展的规律, 为以后理论提出与研究做好了知识准备;《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信息加工的心理过程, 也即心理过程的反应机制;《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了教与学的发展发展规律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儿童发展心理学》主要研究了儿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心理及行为的特点和规律。
2.2 开展专业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 深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做到学以致用
心理学是一门兼顾理论和应用的交叉学科, 其作用尤其凸显在它的实用性上, 因此在专业教育中, 应该设置一些实践活动来强化和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 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在掌握理论的同时, 我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教育更重视学生实践活动的培养, 为此, 除了在课程内容上加大了实践活动的课程设置外, 在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方面我们也侧重于实践活动的教学。除了课外的见习和实习活动外, 在课堂内的教学中我们侧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掌握, 通过角色扮演、案例分析、视频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课堂外, 让学生通过参加社团实践活动、实地咨询和测评、参加新生的测评和回访等校内外活动提高自身能力。
这几年, 我校在社会实践活动方面已经获得了一些发展和成就, 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一些活动一般只是局限在心理健康月, 所以当时获得的成就因为没有及时强化而受益一般。因此如何使实践活动的效果最大化也是值得我们探讨的一个问题[2]。
2.3 优化心理学专业课程教学方法
“教是为了不教”和“学会学习”已经成为当今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两个理念。这就需要心理学教师树立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自觉应用心理学基本原理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和支持教师在心理学专业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直观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在理论课程教学中引入“实践实用性”、“主体参与性”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的探索与运用要坚持“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的指导思想, 从专业课程建设目标和实际出发[3], 有利于专业实践能力培养, 有利于实现师生教学互动, 有利于启发和引导学生的心理学专业思维。比如, 我们在《团体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课程教学中, 积极探索编写课堂心理剧、专业课题辩论、模拟招聘等教学组织形式,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4 通过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提升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
大学生职业规划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系统的过程, 而职业能力的形成也是需要一个长期的形成过程。所以在大学生初涉职场之前, 应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有所规划, 而实现此目标的方法除了教师指导、班主任协助、学生自我探索等途径, 大学生生涯规划课程也是一个良好途径。由于应用心理学专业相对而言是一门较年轻的学科, 且未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加上学生对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就业范围缺乏了解, 导致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时候会面临一些困难。因此培养知识技能的同时, 更应将这些知识技能的适用范围涉入进去, 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对大学生进行合理而准确的指导[4]。
2.5 加强本科生导师对大学生专业学习的指导
本科生导师制是最近几年高校开始实行的一种“包产到户”教育方式, 其目的是加强老师在学生成长的指导作用。导师除了了解学生的生活、思想发展, 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规划自己的学业和生活。对处于不同年级阶段的学生, 导师的指导重心有所不同。
对于大一新生, 主要是结合培养方案对学生详细说明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知识结构、主要课程、特色课程创新能力和就业前景与趋势等, 让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学什么”和“学成后干什么”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同时结合社会实践,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和专业紧密结合的实践活动, 在实践中进一步了解专业和认识专业。
大二的主要指导内容是帮助学生在学业中获得良好的学习和发展。在此过程中, 学生除了掌握本专业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外, 还要学会如何应用这些知识和原理,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大三时, 学生除了继续保持专业上的发展外, 更重要的一点是开始关注职场信息, 关注自我选择与发展, 是继续深造还是选择就业, 选择什么行业和职业, 这些都是进入大三时应该考虑的问题。而导师的作用则是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梳理好各种关系和思路, 帮助学生做出更好的选择。
大四时, 导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为学生实现其目标提供一些必要的指导, 诸如指导学生求职、应聘以及指导考研的学生选择院校并合理的安排复习和考试的有关事宜。
总之, 本科生导师制的方法大大减少了学生在学业和社会发展中的迷茫和困惑, 而且也收到了一定成效。
2.6 做好应用心理学专业的见习和实习工作
心理学见习与实习是独立专门而又极其重要的专业实践环节, 对于大学生掌握综合性的专业实践技能至关重要。由于心理学在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和生活的强烈渗透性以及行业分布的广泛性, 应用心理学专业的见习、实习具有多元性和多层次性。这就需要我们做到:首先, 尽量能够提供给学生较多的见习和实习机会, 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尽快的了解职场生活、专业特点、职业类型以及自己适合的行业和职业;其次, 见习、实习的单位尽量多样化, 即有涉及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能为学生提供一些企事业单位, 增加学生对专业适用范围的了解[5];另外, 在见习和实习过程中, 要对学生做到严格要求, 尽量突显出见习和实习工作的有效性, 而不只是一种形式。这就要求在见习和实习之初, 要对学生说明我们组织此活动的目标、在见习实习各环节中应该完成的作业和注意事项、在活动结束后应该达到的状态, 使得学生在类似实战的专业情境中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同时, 可以考虑与校外的一些机构进行合作, 在他们提供给学生见习和实习工作的同时, 能够不定期的为学生做一些心理学知识在不同职场中应用的报告, 增加学生对心理学专业的积极性和自信心[6]。
3 小结
大学生职业指导不仅涉及大学生的发展, 体现高校教育教学水平, 人才培养质量, 社会需求, 还关系到国家的人才培养规划, 人力资源配置和人才使用。因此高校要立足实际, 建立一套适合学生发展与就业的职业指导体系, 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保驾护航。为实现此目标, 职业指导首先要具体化, 即要根据学科的专业特点、就业范围等微观特点, 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 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能力。而这除了学校就业机构等行政机构的努力外, 实现此目标的重要力量还来源于院系领导、辅导员, 尤其离不开任课老师和本科生导师的努力。同时, 职业指导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 从学生进入大一时就应该开始, 并且随着年级不同, 指导内容的侧重点有所变化。所以, 职业指导的长期化、微观化、具体化、专业化是心理学专业, 也是其他专业大学生职业指导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竟乾.论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必要性及具体措施[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农业教育版) , 2006, 2.
[2]张福珍.论职业指导元的素质要求与培养途径[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1999.
[3]关勇.论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 2005, (10) :30-31.
[4]胡剑锋主编.大学生职业指导 (提高篇) [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7.
[5]闫继臣.高职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必须适应学生的就业需求[J].教育与职业, 2006, (5) .
职业心理课程 篇10
一、联系
联系是教学设计的第一步,是一次课程的开端,包含课程的预习时间。在这一环节,要求学生把关于课程主题已知的与自认为知道的内容联系起来,学生还要把将要学习的课堂内容与想要向老师学习的内容联系起来。4C法让学生的预习有了针对性,也提高了对老师的要求。
以“积极有效的情绪管理”授课内容为例,由于大学生的自身特点,普遍存在情绪管理能力不高、对外界事物较敏感、情绪易被激发、遇到一点挫折就容易产生消极情绪等问题。如何对情绪进行积极有效的管理,提高面对挫折、突发事件时的情绪管理能力是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学生存在普遍问题又有个体差异,这种个体差异会在第一环节反映出来。在这一环节,老师要创造令人放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在精神上受到激励。同时在这一环节,让学生有机会去回顾、讨论或者记下他们对于主题相关所知的知识,这样他们会学到更多,因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会将学到的新知识同旧知识联系到一起,大脑中的学习通道得到了强化。近因原则告诉我们,一般我们更容易记住课程最开始和结束时的内容。老师通过对课程进行设计,使课程开始或结尾变得更加具有互动性,更加让人难忘。这些活动能创造有趣、相关的联系,一开始和结尾都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重要部分。
二、概念
概念环节是课堂教学当中直接教学、讲课和演示的部分。在这一环节,学生通过听、看、讨论、思考、想象、参与以及互教互学来吸收新知识。老师在这一过程中只应讲应知应会信息即主要概念,其他知识作为参考资料自学。“积极有效的情绪管理”授课内容里情绪的发生机制、情绪问题的成因、常面临的情绪问题以及如何调适、情绪管理的概念、如何进行情绪的自我管理是应知应会的知识。对于这些主要概念和知识学生应达到真正能教会别人这些知识的教学要求,这样才会把知识记得更持久。
三、实用练习
实用练习是在传授知识之后的一个积极的复习活动,学生可以利用新学的知识互相教一教自己掌握的知识和可以实际应用的技能。对于“积极有效的情绪管理”授课内容,在实用练习环节可以在学习新知识之后进行能力训练,可以做一些相关心理测试量表,比如“情绪稳定性自测量表”。通过分析自己情绪的稳定性达到的标准并结合所学。新知识,进行自我分析,从而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在这一环节也可以利用合作性的活动,让学生能够教授别人、指导别人、鼓励别人,并能给彼此之间一些反馈和忠告,就达到了我们的教学目的。
四、总结
总结是课堂内容的收官环节,在总结环节,学生会对所学知识做一个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做一个评估并作出自我承诺,将在今后的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最后,老师包括学生自己对完成这一部分的学习内容做一个小小的鼓励,在总结所学内容的同时,要对学习进行评估,是否能对自己的情绪状态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并能利用所学知识加以改进。每个学生写一个小的学习评估报告,内容包括对所学知识的感受;学到的知识;稳定性情绪自我提升的知识支持和途径。通过写学习评估报告,让学生进行思考,总结一下都学到了什么,总结环节又是收尾活动,它给全新的学习过程增添了感受和意义。
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4C法教学设计,让老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都有一个指导性的模式。让老师教的过程更有针对性,学生学的过程更有目的性,使教学效果提高。4C法是职业院校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值得推广的教学设计模式。
参考文献
[1]冯桂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2).
[2]杨雅雯.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6(1).
[3]臧鹏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作用探析[J].中国市场,2016(4).
关于职业心理的哲学思考 篇11
所谓职业心理,指的是人们在选择职业、就业、失业以及重新选择过程中,对周围环境的一种认知、情感和态度。职业心理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为择业心理,即选择职业的心理感受和情绪变化。二为就业心理,即从事某一职业形成较为固定的心理定势和情感倾向。三为失业心理,即失业后的不同反映和变化。择业、就业、失业三个不同阶段或方面的心理特点时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积极的人生态度使人乐观向上,消极的人生态度使人颓唐。因此,健康的职业心理对于培养健全的人、构建和谐的社会十分重要。良好的职业心理有利于人的成长,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但是,良好的职业心理并非一朝一夕形成,它需要生活的积累、意志的锻炼、品质的塑造和文化的熏陶等。
哲学,是关于人类生存发展和安身立命的“大智慧”、“大聪明”,它为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提供“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面对自然生命的来去匆匆,人总是力图以某种追求去超越个体生命的短暂和有限,从而激起一代又一代人对人的存在的思考:人应当怎样生活才能使短暂的生命具有最大的意义和最高的价值?职业作为现代人的一种基本存在方式和生活状态,职业是探讨生命问题的一个切入点,本文试从哲学的视角对职业心理进行一些简单的思考和探析。
一、职业心理的功利主義理解
按照功利主义创始人边沁的最大幸福原则,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功利性原则要求根据增加或减少当事人的幸福倾向来认可或拒绝一种行为,功利主义的目标可被表达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而最大幸福原则的逻辑结论应该是集体主义,而不是个人主义。以这种理论指导而形成的职业心理虽有个人主义倾向,但并不必然导致利己主义,相反,同时也会产生利他主义,认为道德的、正义的、良好的职业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加绝大多数人的幸福。毛泽东曾明确地说:“唯物主义者并不一般地反对功利主义”,“世界上没有什么超功利主义”,“我们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我们是以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的。”
二、职业心理的存在主义理解
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以“此在”的概念表示“存在于此”,认为“此在”就是真正的存在者,人不像其他存在物那样具有固定的、不变的本质,他的本质是由他的存在过程决定的。一个人在他一生中的所作所为,决定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人也不像其他事物那样,有一个事先预定的本质决定他的存在;相反,一切取决于他自己,取决于他的选择、他的努力。人的存在是一个自我显示的过程,他的本质就是这一显示过程的全部内容;只要这个过程还没有结束,他就能够改变自己,重新塑造自己。以这种理论指导而形成的职业心理认为人的职业状态是人的自由选择,存在的过程就是自由选择的过程,自由选择不能不是自觉的,因而也是主观的,人的选择造就了他自己。
三、职业心理的中国哲学理解
中国哲学着力于人生的探索,但中国哲学不是孤立的研究人,而是在天人之际追寻人之为人的根据,中国哲学讲求“身以载道”,他自身就是他的哲学的实践者,不论儒、道、释所追求的仁、道、真有何不同,皆能与道同体,达到一最高境界,做到“内圣外王”。冯友兰先生具体地提出和论述了人生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认为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天地境界。由此,中国哲学视野中的职业心理既是理想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既讲求实际,又不浮浅。不是脱离人生的孤立自存的抽象物,而是更加重视理想人格的塑,重视自我的反省。
四、职业心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
青年马克思在其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明确立志选择有益于全人类的职业。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有关理论,马克思认为社会领域是人的领域,而人的活动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不同于自然,它具有主体性。人的本质在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是社会劳动;在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是劳动中形成的社会关系。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社会属性的生理基础,社会属性制约着自然属性,使自然属性社会化。人的价值是人对自身的意义,具有目的和工具二重性,具有潜在的和现实的两种形态。人的社会价值是个人的创造活动对于社会需要的满足,人的个人价值是个人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得社会的承认和自己需要的实现。人的个人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其社会价值,人的价值问题与人生问题密切相关。一个人的一生是否有意义,其实也就是是否有价值的问题,有意义的人生就是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生,也就是有价值的人生。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职业是人的一种生存状态和基本存在方式,也是一种谋生手段,由此,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职业心理,强调人的主体性,重视人的价值,要求既体现社会价值又体现个人价值,尤其重视人的社会价值,认为社会能够给予个人的东西是人们自己创造和贡献出来的。
综上,从不同的哲学视角出发,可以产生和形成不同的职业心理,它们都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但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职业心理更具革命性和创新性,有着更深刻的理论内涵和现实意义,有益于人真正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和充分发展,因而应该成为一种社会理想。
职业心理课程 篇12
一、入学后的心理变化特征
由于文化背景、居住环境、生活行为习惯、学习基础及语言交流沟通方式的差异, 藏区学生容易出现迁移后的环境适应、学习生活适应和人际适应等方面的问题。
1、依赖父母到独立生活的转变
刚进入大学时, 学生对于周边的事物充满了新鲜感和好奇感。大部分学生是第一次远离家乡, 以前在家中, 由于父母及长辈的管束、照顾, 造成学生依赖性强, 生活自理能力差, 心理承受力弱。
2、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
大学阶段之前的学习通常基本依靠教师, 靠教师告诉学生哪些是重点难点。而大学却不同, 教师只是起到了领路人的作用。大学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领悟能力, 更强调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藏区职业教育的学生, 在高中阶段所受的教育差异很大, 一些同学在高中时就离开家乡到外求学, 接受的是正规的高中理论学习, 然而大部分同学在当地读书, 有的是体校, 有的是中职师范学校, 甚至还有部分同学是藏文学校。这些客观因素, 使得藏区同学的文化基础较差, 学习方法也难以适应大学教学要求。因此他们对于这种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方式的转变, 突感压力。
二、藏区学生最容易产生的几种负面心理状态分析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 藏区学生也面临着普通学生的问题, 学习、生活、就业、未来, 无一不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加上人文环境、生活方式的重大改变, 不可避免产生了负面的心理状态, 最容易出现以下几种负面心理状态。
1、焦虑。
藏区同学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来到内地求学, 一切的生活学习都完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个全新的环境需要适应, 要求自身也要有相应的改变。看着身边同学整日忙于各种社团和实践活动, 各类等级考试等, 课余时间较多, 深感无所适从。
2、抑郁。
抑郁是大学生中较为常见的情绪问题, 这是一种复合的负性情绪体验, 包括厌恶、痛苦、羞愧、自卑等多种情绪体验形式。藏区学生因为受到国家政策照顾来到内地读书, 在与一般同学交往时, 常常会感到自己与一般同学在学习成绩、社会交际、个人能力等方面的差距, 自己的努力往往得不到别人的认同, 在受到打击时不能有效调整自己的情绪, 而产生了抑郁情绪。抑郁情绪在藏区学生中普遍存在, 大都表现为一种抑郁的心境, 相对微弱而持久, 常常是几个星期连续感到无精打采, 总是被消极情绪所笼罩。这种情绪多发生在性格内向, 个性孤僻, 敏感多疑、独立能力差、不善交际或者个人家庭原因方面的藏区学生。
3、易怒。
由于正处于青春成长期, 又正逢学业事业感情等方面的多方面问题的困扰, 大学生群体就会比较躁动, 易怒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情绪现象。
大学生的容易发怒与一些错误认识有关, 比如, 有的大学生会认为发怒可以威慑他人, 可以维护利益和尊严, 可以推卸责任, 可以满足愿望等等。于是在同学之间的交往中, 就会为一些本来不必要争论的事发生口角, 引发一些伤人伤己的事故, 轻者斗嘴吵架, 重者拳脚相交。藏人尚武精神作为藏族人民族精神的重要构成, 其民族精神体系中占有至为突出和重要的地位, 自古就有随身带刀的习俗, 个性直爽, 在与同学交流, 特别是参加一些对抗性体育运动时, 拿捏不好轻重, 又由于地区差异, 难免产生误解, 容易产生肢体冲突。
三、做好心理适应教育
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必备前提, 是大学生健全人格的保证。因此, 在藏区职业教育班学生入学的适应期就应开始心理教育工作。
1、从心入手
入学教育往往是高校给大学新生上的第一堂课程, 站在学生的心理角度, 结合藏区学生的心理特点, 有征对的开展入学新生教育工作。首先对新生的情况进行初步了解, 在开展入学教育前掌握学生是否有特殊情况, 多了解藏区的风俗文化。第一步, 使学生了解学校的情况和管理方式, 大学的教学管理方式与中学有很大的不同, 藏区学生进校时及时地传播这些重要的信息, 让他们对校纪校规、学校的一些工作方式有更多的了解, 尽可能让学生提前做好思想和心理准备。第二步, 军训, 从指导思想到方式方法, 多考虑藏区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接受能力, 在严格军事训练的同时结合藏区同学能歌善舞的特点, 在休息时间开展文娱活动, 让学生从心理慢慢适应大学生活。同时, 为藏区职业教育班配备经验丰富的班主任老师, 由班主任老师从学生的生活入手, 介绍大学教育的特点、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介绍大学学习特点,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介绍大学生的人际关系, 让学生了解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他们的学习、工作和身心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亦师亦友, 告知学生在大学里可能遇到的困难, 教会他们一些大学生活和学习的技巧, 比如, 如何照顾好自己, 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时间, 如何处理与同学的关系等。适应期的心理教育除了在开学时进行, 还应该持续一学期, 随时根据学生的心理变化调整方式、方法, 使学生们在比较长期的大学适应过程中能经常受到指导和鼓励。
2、从学习起步
大学新生的适应期心理教育也可以通过对大学新生所选专业的指导起步。组织专业教师与学生交流, 解答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各种疑惑, 尤其要向新生解释当前的学习对未来专业发展和就业的意义, 从而使他们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 消除空虚感和疑虑。发动高年级的本专业的学长对新生展开“一助一”帮扶, 对学习遇到问题实时的进行帮助。设立健全的奖学金制度, 对学生优异的学生和进步较大的学生予以奖学金奖励。
此外, 要引导大学新生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大学新生具有远大理想, 但又往往眼高手低, 不知从何做起。因此要引导他们在确定长远目标的同时, 更要制定达到这一目标的一系列具体计划, 如制定每个学期的学期目标, 让他们每一天都有明确的目标在指引着, 以此搭起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
3、从生活入手
给新生创造良好的入学环境。为新生营造良好的入学氛围, 为新生的心理创造一个适应变化的缓冲空间, 从而让新生能够平稳地过渡到大学生活中来。这种环境的营造要分别从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来体现。藏区新生离开了熟悉的生活、学习环境, 来到陌生的大学校园, 此时新生最大的心理需求仍然是他人的关怀。学院、系部做好公寓的安排准备工作, 为学生备好基本的住宿和生活用品。班主任要有心理教育的意识, 加强和新生的交流, 给学生更多的关心、支持和理解, 让藏区学生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大学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都应对藏区学生的生活给予关怀, 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 以使他们用积极的心态迎接大学生活的挑战。关怀的同时, 引导新生正确看待在大学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人际冲突, 让他们认识到从中学到大学人际关系的发展、变化, 既要看到大学人际关系复杂、多变的一面, 也要看到它深厚、丰富的一面, 引导他们主动适应人际关系的变化, 本着真诚、尊重的原则积极与其他同学交往。
【职业心理课程】推荐阅读:
职业心理状态08-22
教师职业心理素质09-16
职业心理咨询09-20
护士职业心理素质12-20
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心理10-01
职业心理测试学生07-30
教师职业倦怠心理调查10-07
学生职业心理测试12-01
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12-21
职业学校教师心理健康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