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心理测试学生(精选8篇)
职业心理测试学生 篇1
职业心理大学生论文
一、职业心理不成熟的表现
1.择业心态普遍偏高。随着高校扩招,越来越多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成为社会新增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大学生定位为普通劳动者”是目前新形势下对大学生就业中的定位,但受传统高等教育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对这一现状仍然不认同。数十年教育成本的投入及现实生活的压力也使得家庭及学生个人对未来就业提出了物质和环境等各方面的要求。较高的心理期望与现实的工作环境之间找不到契合点,这也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方面。同时在就业区域的选择上也存在着不平衡,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的就业压力远高于西部欠发达地区。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在西部为广大学生提供了更多就业的机会,但受社会复杂风气的影响,很多毕业生产生了“就高不就低、就东不就西、就大不就小”的就业心态。毕业生更多看重从业环境、薪资待遇等外部职业条件,而忽视了自身职业素质与就业岗位的匹配度。
2.对就业签约的严肃性认识不够。笔者在就业工作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在签署过程中,抱着草率的心情,刚签完协议书就后悔,甚至有部分毕业生认为可以同时签署几份就业协议书,特别是山东省实施网上签约以来,很多毕业生已完成网络签约过程,但内心又不认可签约的实效性,缺乏相应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签订就业协议虽不同于劳动合同,但同样具有合同的严肃性,毕业生对此普遍缺乏清晰的认知。伴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毕业生往往在招聘会一开始,就黑压压地扑向招聘单位,有就业机会就牢牢抓住,满足了自己的急切心理。但经历一番求职之后,慢慢对自己的求职意向有了一个客观的认识,于是,在每年5、6月份毕业之前首批签约者纷纷开始毁约。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表示,希望学校对毕业生加强诚信教育,也希望能有更好的制度来约束那些签了约的毕业生。
3.就业后的跳槽率高。国内高教领域权威调查机构发布的《20XX年就业蓝皮书》显示,有38%的20XX届大学毕业生在工作半年内离职,其中近九成是主动离职,如此之高的半年跳槽率,虽然与高校“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引导有关,但更多是因为大学生在就业前对就业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在就业过程中缺乏相应的职业心理转变。毕业生的短期离职不仅消耗企业的人力资源,对于毕业生的职业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很多人力资源经理表示,现在的就业难不光是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方的招聘工作也变得愈发困难,招聘毕业生的过程难,招聘后的稳定更难。现在的大学生缺乏职业精神,没有完成从学生到职场人的心理转变,没有团队意识、责任意识,更谈不上对企业发展的奉献精神,缺乏主人翁意识,常常把公司对自己的培养看作是跳槽的资本。
二、加强职业心理教育的途径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出的消极心理、盲目性、高跳槽率等现象均表明,大学生的职业心理教育工作没有做到位。高校要运用职业心理辅导的相关理论,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的就业与职业发展。
1.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人事先规划自己的事业发展方向,以及从事何种职业,担当何种角色的行为。哈佛大学曾经做过一个人生目标规划的实验,结果发现目标决定了人的方向,而方向决定了结果。目前各个高校虽然也慢慢开始重视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和教育工作,但由于起步较晚,从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教授人员的层次等各个方面来看较欧美发达国家而言还是非常不够的。高校要抓住大学生的心理成长特点,在入校之初就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从心理层面意识到上大学是为了走上社会求职就业、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而做知识储备的,同时指导学生根据社会环境需求与自身条件的特点确立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在以后的学习成长过程中不断修正完善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构建丰富的课程体系,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这不仅是为高校四年后的就业工作打好基础,更重要的是满足了学生个体心理成长、生涯发展的需要。
2.开展职业意识、职业兴趣教育。职业意识是指个人在求职择业中所形成与实现的同职业有关的自我认知的整体。职业兴趣是指个人对所从事职业的主观偏好,是个人对待工作的态度,对工作的适应能力,表现为有从事相关工作的愿望和兴趣,它的形成与个人的个性、自身能力、实践活动、客观环境和所处的历史阶段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的理论,职业兴趣分为六种类型:常规型、艺术型、实践型、研究型、社会型、管理型。职业兴趣与职业类型之间呈正相关的关系,两者的匹配度越高,职业的自我满意度、职业的成就也就越高。职业意识和职业兴趣是职业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探索、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的关键点,对大学毕业生进行职业心理教育时,要结合心理规律,根据他们的职业心理特点、人格类型、职业兴趣加以帮助指导,做好大学生的职业意识教育和职业兴趣教育,引导大学生更加客观、更加清晰地做好自我剖析,为将来的职业定位做好核心工作。
3.开展专业素质教育,提高专业认同。素质教育是目前教育的趋势和主流,素质教育旨在提升教育客体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当然对于大学生而言,专业素质是高校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学生未来就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大学生中非第一志愿录取的学生占比较大,就算是第一志愿录取,入校之后,发现专业不适合进而产生厌学情绪的也不在少数。学生在高考选专业时,多是根据父母的社会经验,对专业所学缺乏客观了解,对专业与未来职业之间的关系更缺乏理性认知,导致一部分学生在上大学之后对专业提不起兴趣,丧失学习动力。随着考研热的持续升温,一部分毕业生选择了继续考研,而考研复习的关键阶段正是各高校专业课的开设阶段,很多考研的学生是以牺牲掉专业课的学习来保证考研科目的学习。对高校而言,出于对考研率的顾虑对学生专业的学习也放松了要求。加之在“专业所学与实际工作脱节”等社会舆论的影响下,大学生普遍专业能力平平,在就业过程中缺乏核心竞争力。企业在选人用人的过程中,多看重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换言之,用人单位需要的是既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又具有专业素质的人,特别是后者,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更为用人单位所看重。高校要充分利用成功校友的榜样示范作用,让学生能够从这些校友身上发现专业的重要性,并树立专业为立身之本的理念。
4.通过实习实践增加职业的认知度和适应力。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是高校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和有效途径,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通过社会实践,可以锻炼大学生的沟通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大学生整理、表达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而这些能力和素质是大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方面。通过专业实习实践,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对于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有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同时对于自身在职业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达到了实习演练的目的,为将来的就业做好职业分析和职业定位。不难发现许多用人单位对有实习实践经历的学生格外青睐,有实习经历的学生在就业过程会表现出更好的心理成熟度,能客观做出职业定位,同时就业后的稳定度也比较高。目前高校虽然都存在实习实践的环节,但因地域经济问题、学生规模问题等因素,实习实践基本上采取“走马观花”的形式进行,这对于学生职业认知度的提升是不到位的。要充分挖掘各种社会资源和高校资源来做好学生的实习实践工作,高校和企业都要在这一方面继续做出努力和贡献。
5.开展人才测评等职业心理咨询服务。所谓人才测评,就是以现代心理学和行为科学为基础,通过心理测验、面试、情景模拟等技术手段对人员素质状况、个性特点、职业兴趣等心理特征进行客观、科学地评价,以期帮助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更好地认识自我。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个人的工作满意度、职业稳定性、职业成就感取决于“职业环境”与“人格特质”这两个方面的适配性,适配性越高,则工作满意度、职业稳定性及职业成就感越高。通过人才测评可以帮助自我更加科学、更加清晰地认识自我,这是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一步。目前各高校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工作中也纷纷利用“霍兰德的职业类型量表”“一般能力倾向成套测验”等一系列量表来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知,但测评后的解释、辅导工作因师生比例悬殊而很难做到对学生群体的全面覆盖,这就使得测评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高校在充分利用这些测评工具的同时,必须要结合心理辅导,针对不同个体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来给出专业性的建议。在此基础上还要充分利用好网络、电视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平台做好职业心理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
6.开展求职技能培训等辅助性就业服务活动。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缺乏求职技巧、求职技能低下也是导致毕业生职业心理不成熟、求职困难的原因所在。高校要做好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辅助就业类活动,如就业专家报告会。这些报告会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邀请行业协会的专家,做好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的报告,让学生对所从事的行业背景有一个清楚的认知;二是要邀请知名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为学生作如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何以立足企业、如何在企业中快速成长成才的报告,为毕业生从“校园人”转变为“职场人”做好指导;三是要邀请就业指导专家,为学生作如何成功求职、如何顺利就业的就业指导类报告,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应聘技巧,提高就业成功率。这些报告会要穿插在大学生四年的培养教育过程中进行,有利于大学生的消化吸收,也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确定未来的职业方向。除此之外,还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辅导学生撰写求职信、面试技巧、模拟招聘、就业个案分析等。大学生经过这样一个循序渐进式的职业辅导必然会促进其职业心理的成长与成熟,进而提升学生就业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成功就业。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在大学生的培养教育过程中,要把职业心理教育引入大学生教育体系,从课程设置和心理辅导两个层面全方位递进式地进行职业心理的培养。从大学生入校之初抓起,从职业意识、职业规划、生涯规划等各个方面对大学生做好引导和教育工作,这是大学生职业心理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因素,也希望通过职业心理的教育和塑造,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有效改善就业难的现实状况。做好了大学生的就业工作,顺畅了大学生的生涯发展,从深层次的意义上来讲,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发展。
职业心理测试学生 篇2
1 中职学生的年龄特点
职校的学生, 年龄一般在十五至二十岁之间, 这一阶段学生生理处于青春发育期, 生理上比少年有明显的变化。身高长高了, 体重增加了, 个性成熟了。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实习教师不仅要充分了解自己教育的对象, 注意其年龄、个性及学习上的差异, 还要了解其心理特点, 以便因材施教, 提高实训教学效果。
2 中职学生的心理特征
职校学生在校期间, 其思维能力有了显著发展, 意志力增强, 好奇争胜, 创造力也有所展现, 他们除具备一般青年学生的共性外, 由于职校生接触社会与生产实际较同龄人早, 还具备有自己的个性, 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有较强的独立性
职校学生的职业已基本定向。其独立性要比一般学生要强, 独立生活、工作的能力在实训课程中慢慢培养形成。但须注意的是, 从前, 职校是包分配, 学生自认为是“铁饭碗”, 现在虽然自主择业, 但有些学生还认为只要成绩合格, 就能找到工作, 所以不求上进, 胸无大志, 这种消极思想, 需要实习指导教师加强思想与技能的教育,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人生观。
2.2 兴趣定向确定
职校学生由于培养目标和学习的专业已经确定, 其学习兴趣多集中于本专业上, 受所学专业的制约, 因此, 其学习兴趣定向较早, 他们关心本专业的信息, 对本专业热心钻研, 这是搞好实训教学不可缺少的条件。但是因为学生所处的家庭背景、社会环境、思想信念不同, 兴趣指向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对所学的工种不热爱, 怕苦怕累, 认为不适合自己, 这都影响其对专业技能的学习, 因此, 实训教师需要对学生在学习兴趣上加以深入地指导与培养。
2.3 成熟较早
由于职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多, 接触人员较为复杂, 所以比一般学生在情感问题上成熟较早, 他们毕业早, 面临择业的压力, 分散了学习精力, 实训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的特点, 进行正面教育与引导。
2.4 操作能力强
职校培养的是技术工人, 学生所学的都是以后就业的根本, 他们清楚自己的职业, 明确自己的人生定位, 能自觉学习技术, 这也是他们这一阶段的心理特征。但也有学生产生“重技术、轻理论”的心理, 甚至有的学生因为学历低 (初中尚未毕业) , 学不会那些专业理论, 而放弃理论课的学习, 这都要求实训教师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 养成好的职业道德。
3 学生的职业心理培养
任何职业都有其特殊的心理要求, 这些职业心理和职业习惯都是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 逐渐地、潜移默化地形成的。实训指导教师, 在生产实习过程中, 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技能技术, 还要在学生实训过程中,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心理与职业道德。
3.1 对学生鉴别能力的培养
要通过实训过程, 培养学生的鉴别能力。通过实践, 熟悉材料的性质, 内部组织, 在视觉上、触觉上积累一定经验, 对于经常接触的材料, 要有敏锐的鉴别能力。
3.2 对学生模仿能力的培养
模仿能力, 就是要在实训教师的细心演示下, 让学生通过观察, 把学生的知觉、思维与动作结合起来, 经过反复练习, 模仿教师的动作的节奏、动作的协调性以及动作的要领等, 从而逐渐掌握各项操作技能。
3.3 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是认识的最高形式, 是在形成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学生在实训过程中, 大量的问题需要动脑去分析、去思考, 通过分析把每项事物的特征区别开来。这就要求实训教师在授课时,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养成善于动脑的习惯,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4 对学生意志力的培养
意志是一种精神控制力量, 是人们自觉地克服困难去完成预定任务的心理过程, 体现了人的心理活动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动作用。当学生明确为何学习为谁学习之后, 加强意志力的培养, 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 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这是培养意志力的基础。二是针对学生所学的工种 (专业) 的具体特点, 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意志教育。三是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在具体的实训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是不能只靠口头说教来完成的, 实训教师必须以身作则, 言传身教。
3.5 对学生的职业观和兴趣的培养
职业心理测试学生 篇3
关键词:心理问题;素质教育;职业院校学生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在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上和谐发展,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也可以说它的整体优化教育。职业院校学生(以下简称职校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五六岁至十八九岁,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这一时期是人的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也是产生心理困惑、心理冲突最多的时期。中等职业教育传统上是一种就业教育。
一、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分析如下
(一)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
1.目标不明确。不少职校生对进入职业学校学习自信心不足,甚至没有学习的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因而学习态度不认真,只求能够过得去,甚至是得过且过。
2.学习动机层次不高。学习的实用化倾向十分明显,过分追求学习上的急功近利和“短平快”,对学习文化基础课和思想品德课很不情愿,觉得学了将来没有用等于在浪费时间,还不如不学。
3.方法不当。学习习惯不良在初中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掌握基本的学习策略,因为不会学因而学不好,由学不好到不愿意学,最后发展到厌学、逃学。
4.认知能力水平较低。缺少必要的反思自省意识,不懂得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不懂得如何进行学习成败上的合理归因。
5.焦虑现象比较普遍。对考试或某些学科、课程的学习存在比较严重的恐惧心理,有明显的厌学情绪和行为。
(二)职业院校学生的情感心理问题
1.情绪不稳定,情绪自控能力较弱。处于青年初期的职校生具有明显的情绪两极性,比少年期更为突出,容易出现高强度的兴奋、激动,或是极端的愤怒、悲观。
2.社会性情感表现冷漠。就其实质而言,职校生的冷漠是多次遭遇严重挫折之后的一种习惯性的退缩反应。
3.感情容易遭受挫折,挫折容忍力弱。面对当今社会的文凭歧视和社会偏见,以及劳动力市场上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职校生群体普遍感到巨大的压力和深受伤害,對生活逆境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不清楚如何把握自己的命运。
4.情感严重压抑,情堵体验消极。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只有进入重点学校才是进了大学的门,才有前途和出息,进入职业学校,等于是成才道路上领到一张红牌,被判定“下场”或没出息。在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影响刺激下,职校生的心理压力增大,常常有身心疲惫感,觉得自己活得真累。
(三)职业院校学生的个性心理问题
1.缺乏应有的积极理想和追求。不少职校生在进入职业学校时就觉得自己是被淘汰的或者被遗弃的人,认为自己是将来没有出息、事业上难有作为的人,因而往往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政治思想上不求进步,学习上不思进取,生活上自由散漫。一些职校生抱着混世度日的心态打发人生,甘愿沉沦,听天由命。
2.社会适应能力较弱。现在的职较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由于受到来自长辈的过分关爱,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难以顺利适应职业学校的集体生活。
3.不良性格特征普遍存在。从当前职校生个性塑造的实际情况看,狭隘、妒忌、暴躁、敌对、依赖、孤僻、抑郁、怯懦、神经质、偏执性、攻击性等不良的性格倾向已经成为一部分职校生的个性心理特征。
(四)职业院校学生的自我心理问题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己的心理、身体、行为及自己与别人、自己与社会关系的意识。不难发现,相当一部分职校生缺乏合理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不当,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主观自我与客观自我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
1.自卑自贱心理严重。自卑心理是个体在外界的消极暗示下,由于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产生强烈的反差而引起的自我贬低、自我否定的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它的外在表现就是看轻自己,对个人的能力与品质做出不符合实际的偏低评价,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即使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
2.自我中心意识过强。由于在家庭生活中长期以自我为中心,一些职校生习惯于随意支配、指使别人,进入职业学校后仍然希望别人围着自己转,但现实情况正相反,许多独生子女职校生就会产生严重的失落感。
3.自私自利心理普遍。在职业学校生活中,相当一部分独生子女职校生过分关注自己的感受,而很少考虑甚至丝毫不考虑别人的想法和利益;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却很少去考虑尊重别人;希望索取别人对自己的关心,但不愿意去真诚地关心帮助别人。
(五)职业院校学生的人际心理问题
职校生的人际交往,主要是与朋友、同学、老师及父母的交往。而职校生的人际心理问题,也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
1.社会性交往萎缩。进入职业学校后,一些职校生对正常的社会交往仍然心存疑虑,总是怕这怕那,尤其是担心别人会瞧不起自己,因而不愿意与过去熟悉的人打交道,不愿意暴露自己职校生的身份,有意回避正常的社会性交往,甚至希望自己与世隔绝。
2.异性交往上的行为偏差。随着性意识的觉醒,职校生已经逐步度过了异性疏远期,而走进了异性接近期。他们渴望与异性多接触交往,和异性谈话交流会觉得十分高兴,和异性在一起活动感到特别兴奋、愉快。他们渴望有能够亲近的异性朋友,希望建立良好的异性交往关系。
3.师生间交往缺乏信任感。由于中学阶段不良的师生关系,经常被老师忽视、排斥、指责,一些职校生对职业学校的老师自然会有一种条件反射式的疏离感或压抑感,担心老师会向家长告状,怀疑老师会与自己有意过不去,想与老师亲近但又怕受到冷落。一旦老师在处理或对待与自己相关的事情不够恰当时,便会产生强烈的不满或偏见,形成对立情绪,出现逆反行为,不配合、不支持老师的工作。
4.代际交往的隔阂明显。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代际冲突是一种必然的现象。而在现代社会转型期,所谓的“代沟”、“代差”问题更为明显和突出。不少职校生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交流比较困难,经常埋怨父母不理解、不尊重自己,轻视父母的存在和价值,与父母的矛盾冲突不断,甚至可能产生严重的行为冲突。
5.网络交往失度失范。一些职校生在现实交往中难以获得需要的满足,便试图在网络世界中得到补偿。如今,不少职校生偏重于“人机”对话式的网上人际交往,热衷于网络交友,迷恋上网寻找所谓的友谊,甚至为此荒废了学业。在网络世界里,更有一些职校生有一种“特别自由”的感觉和“为所欲为”的冲动,自我约束力不足和道德自律意识不强,违背网络交往道德规范,做一些平时不可能做、也明显是不道德的行为。
(六)职业院校学生的性心理问题
伴随着男女两性身体形成的变化和第二性征的迅速发育,处于青春期的职校生性意识和性情感已经开始萌发,希望多了解性的知识,但又怕别人发现或讥笑。性生理上的剧烈变化,会给职校生带来所谓的“青春期骚动”和强烈的“性困扰”,产生不少性心理问题。
1.性征体相的烦恼。第二性征的出现,有人形象地称之为青少年的“第二次诞生”。许多职校生总在为自己性征体相的不如意而烦恼,担心自己的形象不佳。不少男生常反问自己:我的长相怎样,是不是具有成熟男子汉的气质;而女生常反问自己:我的外貌如何,有没有青春女性的现代风度。一旦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认可,就会兴高采烈、兴奋无比;一旦获得别人的否定性评价,就可能伤心烦恼不已,甚至茶饭不思。职校生中的“追星族”比较多,明星偶像崇拜热一浪高过一浪,内在原因就是要寻求一种莫名的身心补偿,摆脱困扰自己的性征体相的烦恼。
2.性心理反应过敏。有些职校生经常被原始的性欲望所困,对性问题过于敏感,表现为过分热衷于性知识的引诱,过多阅读性描写的书籍,喜欢谈论性的话题,传播一些性的笑话,沉湎于性的想象或性的“白日梦”。有些职校生养成了习惯性的手淫等自慰行为,常常自责不已,有着强烈的罪恶感和负疚感,生怕别人识破自己性方面的隐私或秘密。
(七)职业院校学生的择业心理问题
择业就业是当前职校非常关心、特别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因为择业就业是职校生人生道路上的一项重要抉择,伴随着这种抉择而来的往往是兴奋、紧张、忧虑混杂于一体的矛盾心态。
1.择业依赖退缩心理。虽然现在实行的是“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但许多职校生还是寄希望于学校或家长帮助解决自己的就业门路或去向。对于职业学校承诺保证毕业推荐就业的那些专业,职校生往往是十分喜爱、情有独钟。这也说明不少职校生在内心深处还是惧怕或不愿意自主择业,更缺乏创业精神和能力。
2.择业紧张焦虑心理。能不能顺利就业,成为许多职校生的一大“心病”。一些职校生担心自己的学历低,专业技能水平低,害怕“毕业就是下岗”,有的职校生甚至为此寝食不安。还有的职校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没兴趣,自己又没有办法改变现实,整天心绪不宁、唉声叹气、愁眉苦脸。
3.擇业思维定势心理。一些职校生为所学的热门专业所困,希望找到有社会地位的、体面轻松的、收入高待遇好的理想的就业岗位。一旦要放弃所学的专业,一些职校生就显得无所适从,心理极度矛盾。
二、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应加强对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总体规划,多方面做工作
(一)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学校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性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二)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
据调查,目前上中学这代孩子的父母,很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尤其很少学过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据《中国青年报》5月17日报道:“95%的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2%的家长没有看过教育方面的书。”他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到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使家长了解青少年是一个特殊年龄阶段,学生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对学生教育既要鼓励,也可以批评,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青少年心理规律。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希望孩子成才,这是人之常情,但压力过大,也会适得其反。此外对“问题家庭”的学生更要特别留总关心,帮助他们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响引起的心理问题。
(三)在学校开设有关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四)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阅览室,心理活动室,开设心理咨询电话热线。定期为师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生活辅导,前途职业指导等并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作为班主任、任课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使心理健康工作落到实处。职校学习时期是职校生从心理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是他们的个性人格趋于定型的时期,也是对他们进行心理教育的最佳时期、关键时期。心理教育在职业学校素质教育体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核心和中介。
参考文献:
[1]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M].北京:东方出版中心,2002.
[2]林崇德.学校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谈职业学校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篇4
谈职业学校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的`宠爱,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承受压力、战胜挫折的能力,大多数学生进入职校后过于自卑,表现为遇到困难就退缩,对自己丧失信心,甚至出现悲观厌世的心理.如不及时进行引导,就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障碍.很多家长只重视对孩子的智力投资,而忽视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加之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现在的学生往往自我意识过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更多地从自身利益出发,这种情况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作 者:曹景阳 作者单位:河北省迁安职教中心,064400刊 名:现代农村科技英文刊名:XIANDAI NONGCUN KEJI年,卷(期):2009“”(5)分类号:G71关键词:
职业心理测试学生 篇5
一本书里这样说到:一个不能靠自己的能力改变命运的人是不幸的,更是可怜的,因为这些人,没有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反而成为命运的奴隶。我是从骨子里鄙视这样的人的。人的一生短短数十个春秋,如果自己不努力下,拼搏下,创造下,到老了能有多少事值得
一本书里这样说到:“一个不能靠自己的能力改变命运的人是不幸的,更是可怜的,因为这些人,没有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反而成为命运的奴隶。”我是从骨子里鄙视这样的人的。人的一生短短数十个春秋,如果自己不努力下,拼搏下,创造下,到老了能有多少事值得自己去回忆去纪念呢?他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遗憾吗?记得一位哲人这样说过:“走好每一步,这就是你的人生。”人生之路说长也长,因为它是你一生意义的诠释;人生之路说短也短,因为你生活过的每一天都是你的人生。每个人都在设计自己的人生,都在实现自己的梦想。这里我不禁要思考,我的追求是什么?我该如何实现她呢?
如今已经是大三的我,站在这个毕业的路口,该如何去面对或者选择我的未来之路呢?走老路吗?那里没有未来的召唤;走别人铺垫的路吗?那里必定有他们的误区;期待又一村的奇迹吗?那理想永远不会起步;闭着眼睛摸索吗?那你遇到的必然是无数次的没有结果的碰壁;那我该怎么办?--------明确自己的目标,规划好自己的计划,有的放矢。一,确立志向--------为营造和谐社会而奋斗终生
戴高乐曾经说过:“眼睛所看到的地方就是你会到达的地方。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决心要做出伟大的事。”因此,要使自己的人生精彩些,首先应给自己一个明确的理想,它有足够的难度,但又有足够的吸引力。你愿意为此全力以赴,那么你就可能获得成功。正所谓: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也才有“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豪言壮志,理想是一个人行动的指南,那如果没有这个指南针呢?或许人生的航船就要失去方向了,而我,做为一名大三的学生了,更不能没有目标没有理想的生活。
打小我的愿望就是能让贫困的人也能过上幸福的日子,那时侯不知道什么叫富有,就是想让那些一家4,5个娃娃,吃不饱饭的人能吃饱,能有漂亮的花衣服,或者也能像我这样口袋里有些零花钱,可以跑到小巷子里吃小吃。小时候的愿望就是这样简单。
后来上了中学,真正的了解了希望工程,那时的自己又很关注在街头或者上门乞讨的老人,我想能不能自己有个大大的家,让这些老人全部住到那里,不要再费力的乞讨,或者不要那些苍老的不能再苍老的爷爷门去拉人力三轮车。。后来爸爸说那叫敬老院。我想拥有自己的是义务的敬老院。
上了大学,学习了心理学,教育学,看了很多心理教育学的案例,想起年年在电视媒体上报道的师生纠纷,那时真的希望自己能做一名好好教师,用自己的智慧和关爱教育好我的所有学生,让他们健康的生活,更完善的发展。一次偶然,听了台湾著名大教育家高震东先生来我们学校的演讲,感受很深,或者是被震惊了。突然感觉自己以前对教育的认识是那么浅薄肤浅。高老先生在台湾创办了忠信学校,他认为“德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智育没有德育做基础,智育就是犯罪的帮凶;体育没有德育做基础,体育就是暴力的前卫;群育没有德育做基础群育就是社会**的根源;美育没有德育做基础,美育就是腐化的催化剂。”他一向认为:教育工作肩负在师范生身上,每个老师不能小看自己对学生的影响,“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对高老先生的崇拜一直到现在都没丝毫的改变。而我相信我的终极理想就是希望自己有那个能力和资源,能像高老先生学习,在国内建立一所从小学到职高或者更高学历的学校让那里的孩子能真正的从一种礼仪爱国敬老谦让的角度去学习
能真正的受到充分的肯定和关注能有更好的发展。让这个社会到处是慈悲的眼睛,慈悲不是因为弱小,而是我们向往和平。二,状况评估
(一)生理自我
本人身体健康,身体素质较好,注意饮食营养和身体锻炼,个子不高157cm,小巧,健康。具有及强的爆发力和耐力,从小经常参加各种校运动会,在100米,200米,400米,1500米,跳远均有较好成绩。视力不佳,近视350度,散光50,听力正常,记忆力较强,关注细节记忆,语言表达优秀,注重自身修养和加强印象管理。
(二)心理自我
本人性格开朗,愿意在人际关系上投入时间和精力,善良,热情,自信,追求完美,会认真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但是有时对没有框框的任务,惰性大。做事喜欢有较强的目标方向性,主观性强。情绪波动大,但是自己会为自己一个合理的宣泄,然后立马投入紧张的学习工作状态。想象力丰富,善于创新。更注重理解,而不是判断。比较喜欢提出计划,并大力将其付储实施。特别善于替别人发现机会,并有能力且愿意帮助他们采取行动抓住机会。
(三)社会自我
本人崇尚和谐,道德感强烈,情感多样:热情、友好、体贴。喜欢他人的肯定,也乐于称赞和帮助他人。倾向于运用情感作出判断,决策时通常考虑他人的感受。总是避免矛盾,在意维护人际关系,愿意花费心思,结交各种各样的人。但是因年龄小,成长过程经历太少挫折,所以思想上还是有很不成熟的地方。
(四)我的职业发展报告:
1,人格测试结果:公关型——天下没有不可能的事 基本描述: 你对周围的人和事物观察得相当透彻,能够洞察现在和将来。随时可以发现事物的深层含义和意义,并能看到他人看不到的事物内在的抽象联系。
你崇尚和谐善意、情感多样、热情、友好、体贴、情绪强烈,需要他人的肯定,也乐于称赞和帮助他人。你总是避免矛盾,更在意维护人际关系。
你富有活力,待人宽厚,有同情心,有风度,喜欢让人高兴。只要可能,你就会使自己适应他人的需要和期望。你倾向于运用情感作出判断,决策时通常考虑他人的感受。你在意维护人际关系,愿意花费很多心思,结交各种各样的人,而不是做事。
你有丰富的想象力,善于创新,自信,富有灵感和新思想,警觉,善于寻找新方法,更注重理解,而不是判断。你喜欢提出计划,并大力将其付储实施。你特别善于替别人发现机会,并有能力且愿意帮助他们采取行动抓住机会。可能的盲点: 你非常理想化,容易忽视现实和事物的逻辑,只要感兴趣,什么都去做。你通常在事情开始阶段或有变化的阶段较为投入,而对后续较为常规或沉闷的部分,难以持续投入。你总是能轻意想出很多新主意,喜欢着手许多事情,无法专注于一件事情,很少能把事情“从头做到尾”。你总能看到太多的可能性,因此无法确定那些事情是自己真正追求的。建议你认真选择一个目标,善始善终,以免浪费时间和挥霍自己的天赋。
你组织纪律性比较弱,不肯服从,无视限制和程序。你喜欢即兴发挥,不愿意筹备和计划,对细节没有兴趣。如果你要有所作为,应尽量使自己的新思路现实,可操作。与更实际的人一起工作会对你很有帮助,这也符合你的特点,因为你不喜欢独自工作。2,适合的岗位特质:
在人际友好、轻松的环境中与不同特点的人一起工作,避免冲突和矛盾 工作充满乐趣,富于挑战,允许你自由发挥灵感和创造力,参与冒险 可以创造新的想法、产品、服务或帮助别人,然后看到计划变为现实
工作环境与你的理念、个人价值观一致规则和限制少,能够自己安排工作的进程和节奏工作不要求处理太多的重复性、程序性、常规性、琐碎的事物 三,职业认知
作为一名师范类心理学的学生,以后更可能的是从事心理咨询和学校心理教育工作。
而我本身喜欢和人交往,热心帮助别人,所以我相信我会选择这样的工作,为我的理想而努力奋斗!这里我想简单谈谈自己对这份职业的理解: 1,作为一名学校心理健康老师: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如果出现心理失衡或人格上的偏差、失范,将对他们一生的成长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当前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实践和全面加强素质教育的要求,呼唤我们重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而积极开展教育科研工作。心理教育的主要任务有两条。一是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二是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困扰,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仅要深入了解学生,而且要善于与学生交朋友。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新的学生观、人才观、教育观,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权益,形成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其次,要求教师学习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在教育教学中自觉地运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对于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要经过必要的培训和资格认证。对于暂不具备条件的学校,通过努力创造条件后再逐步开展这项教育。为了让自己更有能力胜任这项工作,我已于这学期报考了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并且在积极的准备着11月份的考试。2,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 四,职业目标路线设计
方案一:大学毕业20岁------心理咨询师三级工作--------工作心理咨询师(二级23,24岁)-----办学校(30岁左右)
方案二:大学毕业-----中学教师-----办民办学校 五,规划与实施评估方案
(一)(2004年----2007年)努力并合格的完成大学本科的学业,取得相应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及条件优势,认真学好专业知识,培养学习、工作、生活能力,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并作为就业准备。
(二)(2007年---2010年)年努力取得心理咨询师的二,三级证书,参加各种公益活动,服务他人。在这个过程中,多与其他咨询师接触交流经验,学习他们的心得,并且多交往些与自己有相同人生观,价值观的人士,为创建我们心中的学校打下基础。
(三)(2010年---2015年)年在从事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过成中,努力自己创办个儿童读物发行社,并努力组建创业团队,为自己积累各种财富。
(四)(2015年---------)在各种资源聚齐的情况下,为中国的教育事业,或者仅仅为中国儿童的更和谐发展做出自己最大贡献。
六、结束语
职业心理测试学生 篇6
时代呼唤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价值要求我们研究师生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师生关系是指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这是教育教学过程的核心问题。教师作为职业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与心灵的抚慰和支持,使其健康成长。因此,研究师生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既是迫切的现实需求,也是长远的历史使命要求。
一、职业院校师生关系与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一)职业院校师生关系现状
我们针对“师生关系存在哪些问题”,对本校58位教师和100名学生分别进行了调查,接受调查的教师和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调查情况汇总如下:
1、对教师调查的主要问题:
(1)思想工作难度大。教师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而这些学生思想不稳定,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大,搞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是一项系统过程,操作难度较大。
(2)学生厌学情绪高。初高中成绩优秀的毕业生大部分选择了高中或高校,职业院校差生集中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学生厌学情绪严重。
(3)行为养成教育难。学生遵守校规校纪的主动性差,把教师的批评当成是刻意的挑剔,师生间常常产生矛盾。
2、对学生调查的主要问题:
(1)教师不信任学生。98%的学生认为教师以学习成绩的好坏来评价学生,对于差生有排斥心理,没有信任感,导致师生关系僵硬。
(2)教师不和学生沟通。教师只是严厉要求学生,对学生不热情,学生也不敢主动亲近教师。师生间存在隔阂,缺乏交流,相互不够理解。
(3)教师把情绪带进来。教师往往由于事务繁杂,情绪多不顺畅,总是以批评的眼光来看学生,以责怪的口气来训话,师生关系缺乏和谐因素。
由以上调查表明,职业院校的师生易产生矛盾,一旦教师在处理与学生相关的事情上不够恰当时,学生便会产生不满和抱怨,出现逆反心理,不配合教
师的工作。
(二)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观念是以就业为主,更早的面临严峻的择业、就业等问题,更容易影响心理健康。采用SCL-90、LES、16PF、SSRS、CSQ这几种量表和问卷调查来测查职业院校08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发现学生心理问题首先表现在学习方面,存在厌学情绪和厌学心理;其次表现为:对立、焦虑、强迫、抑郁、偏执、恐怖等,其中对立、焦虑、强迫表现较为突出。学生一旦产生了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就会干扰他们的正常生活和学习,最需要有人能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刺激,恢复正常状态。
二、原因分析
我们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职业院校师生关系紧张和学生心理素质令人担忧的状况进行了深刻剖析,主要表现为:
1、现在的职业院校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生长的家庭往往造成他们心理发育不完全。
2、负有责任心的教师强制学生学习、遵守校规校纪,而丧失选择自由被迫学习的学生产生更深层的压抑,久而久之师生关系紧张、尖锐。
3、“应试教育”使得职业院校学生心理上产生失败感和自卑感。在生活中,他们表面要强,但实际上对自己丧失信心,吸烟、喝酒、打架等现象往往在他们身上出现。
4、职业院校毕业生在面对就业出现的困难时,缺乏适应能力,表现出对出路的渺茫,磨灭了自信,在理想上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5、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最复杂的人际关系,造成关系紧张的原因有多种,但根源在于家长和教师教育方式的陈旧,思想观念偏差,行为方式不当,不是通过耐心的心理教育使学生的态度达到的根本转变,而是用简单的命令、指责甚至变相体罚对他们进行约束,使得那些学生心理受到压抑,更进一步产生了烦学、厌学、逃学,长此以往势必严重影响素质教育的开展。
三、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职业院校学生正处于一个重要的思想形成阶段,师生关系时时刻刻都潜移
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把和谐思想应用到教育教学上来,构筑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也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体现,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
下面就围绕如何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来探讨。
1、要有合作意识。要创造宽松的氛围,有效地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明确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成自主学习的过程。
2、要热爱学生。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对学生充满热爱,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学生。
3、要了解学生。要尽可能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精神世界,只有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特点,才有了与学生相处的基础。
4、要尊重学生。师生关系是支撑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石,它不是主从关系,而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要求师生人格平等,彼此尊重。教师应做学生的引路人,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人格,以自身优良的素养去感染学生,以广博的知识与学生沟通,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开发学生的潜能,带着真诚、信任做学生的朋友。
5、要赏识学生。教师要学会发现学生的亮点,采用一切的方式肯定学生,并赞赏学生,培养学生自信、乐观的精神。学生从赏识中感受到师生关系的平等,自尊的存在,得到一种安全感,产生无穷的力量去克服困难,更轻松愉快的去学习和生活。
6、要关心学生。教师要真诚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尤其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需要投入更多的关心,付出更多的努力。教师真心的投入,必定会得到学生真心的回报。
7、努力改变自己。师生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教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主导作用。因此,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关键在于教师。作为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综合素养,扩展知识视野,提升教育艺术和教学能力,增强敬业精神,不断完善自己。
8、让学生做主人。在素质教育中,舞台的中心应该是学生,教师应是伴奏者,教师的任务不是监督学生,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最终要靠学生自己去掌握,做人最终要学生自己去做,这就决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要
主动参与实践,使得个性得到全面展示。
9、多与学生谈心交心。谈心中要注意保持对学生尊重、平等的态度,注意自己的姿势和神态,要注意学生所表现出的复杂心理,如逆反心理、恐慌心理等,对学生有独立见解的谈话持认真倾听的态度。
综上所述,和谐师生关系的确立依赖于教师对学生的爱和尊重,依赖于教师自身观念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和谐师生关系应该是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融洽的,在心灵的互相接纳中形成真挚的情感,要本着学生自主的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它应该体现在:一方面,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大学生职业生涯心理准备管窥 篇7
1.职业生涯心理准备意解
职业生涯是指个体一生的职业发展过程,是有关一个人一生中在某种或某几个职业岗位上工作、活动的连续经历,以时间为主线,工作为载体,具有动态性和发展性。是个体的行为经历,非群体或组织的行为经历;是一个人一生中的工作任职经历或历程;是一个时间概念,指职业生涯期;蕴涵着具体职业内容,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特别是毕业前为获得并适应某种职业需要在知识、技能、信息等方面积极准备,此外,还应该做积极的心理准备活动,进行科学的自我认知,塑造良好心理特征,在入职前早做职业心理定位,主动培养良好的职业个性与职业心理品质,以增强未来的职业适应性,尽快适应职场、适应社会。
2、大学生职业生涯心理准备方略
曾经有调查表明,只有46.6%的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兴趣、能力”,40.3%的学生“清楚自己在职业发展中的优势和劣势”,33.0%的学生“清楚自己毕业时将进行的职业选择”,28.8%的学生“清楚自己未来三至五年的发展计划”,26.4%的学生“了解自己将来从事职业的具体工作内容”。[2]而半数以上的同学没能够对自己的个性、兴趣、能力、优劣势以及未来想从事的职业的概况有较好的了解,意即没能够在这方面做好充分准备。笔者认为,大学阶段的职业生涯心理准备程度与大学生职业选择和未来入职适应及发展积极相关。所以职业生涯过渡期的大学生应当做好以下心理层面上的良好准备。
(1)自我觉醒,准确定位
职业生涯过渡期的大学生需要自我认知,了解自己能力的优势和弱势及个性特征。明确“我”能做什么,同时需要职业认知,了解职业倾向与相应的职业概况,明确“我”应该干什么。[3]首先明确“我是谁”。思考自己的生理特征。有些生理特征限制职业的选择;思考自己扮演的不同角色与特征。不同的角色应有不同的行为,自己是如何表现的,将要如何表现等。哪些是暂时的,哪些较久的,哪些应该保留的,哪些必须抛弃或改正。尽量写出各种答案,清楚自己的角色和责任;思考自己的个性。个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中那些稳定的,具有个人特色的心理特征与心理倾向组合成的有层次的动力整体结构。有研究表明,大学生性格越外向,就业准备更充分。[4]所以,建议性格内向的大学生更要注重增强对竞争、挑战的适应程度,增加职业心理准备的充分程度。其次,明确“我现在在哪里”。先画一个“人生坐标”思考你的人生,从摇篮到坟墓,用横坐标标出过去和未来,仔细考虑在每个时间点上过去是什么样,将成为什么样,然后在上面用“*”标示自己所在的位置。把自己的大学时光这一段抽出来画一个大的线段图,把你在大学阶段的位置标出来,就找到自己在大学期间的时间定位。再次,明确“我要到哪里去”。大学毕业后将准备选择从事何种职业,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将完成什么事,有哪些成就,仔细思考,写在纸上。然后回到眼前,思考自己的职业梦想与在学习中得到的特定东西,肯定自己现在的收获,思考接下来的耕耘与毕业后想从事的职业之间的关系,考虑应该怎样做下去。
(2)弱势解剖,强势积累
人无法避免与生俱来的弱点,但很多人喜欢隐藏自己的缺点,这是人的一种本能,但“人性的弱点并不可怕,关键要有正确的认识,认真对待,尽量寻找弥补、克服的方法,使自我趋于完善。”(卡耐基语)首先,静下心来跟自己信赖的家长、同学、朋友好好聊聊,看看别人眼中的你是个什么样子,跟自己的想法比较,是否一致,找出其中的偏差,明确自身的个性缺陷。其次,盘点自身经验与经历的不足。由于自我经历不同、环境的局限,故每个人都无法避免一些经验上的欠缺。当然,在解剖自己弱势的同时,更要找出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即自己的优势,并加以打造,发扬光大,择业时给自己亮出一个独特的招牌,让自己的才华更好地为招聘单位所赏识。第一,学业优势。在大学期间你学习了什么,收益如何,参加过什么社会实践活动等等;第二,经验优势。曾经做过什么?已有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如在大学期间担任过何种学生干部,组织参与过哪些校内和校外大型的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什么成就和经验的积累,获得过什么奖励等;第三,能力优势。我做过哪些事情,为何成功的,是偶然还是必然,是否自己能力所为。可以通过对成功事例进行分析,发现自己优越的一面。优势多是相对的,除了自己分析发现之外,更重要的自己是日积月累的坚持。
(3)全面准备,打造实力
为了在求职择业中顺水顺风,当今大学生应在专业知识、技能、思维、信息、心理等方面全面准备,不能有“等、靠、托”的思想。在急剧变化,发展迅速的现代社会,“等、靠、托”的思想已经过时,是一种消极,与时与事与人都不和谐的音符。大学生应当在进校之后就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把自己的大学生涯同毕业后想从事的职业联系起来,有目标地进行知识储备,为步入社会奠好基石;要掌握技能,锻炼拓展能力,尤其是交际能力;要把学习作为第一要务,但也要创新思维,拓宽眼界,尽可能地开发利用校内外资源,既坚守学习阵地又主动走出去,参与与兴趣专业相关的实践项目(实习、打工、志愿服务等)。有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毕业后,到工作岗位的磨合期大致要1至1.5年,而经常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或从事学生活动的大学毕业生的磨合期平均只要0.5年;要时刻关注相关就业的政策、择业就业的信息。多纬度、多层面,纵向与横向层面相结合,全面准备,打造自己的竞争实力,提升自我择业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实践也证明,就业市场上的毕业生的一技之长即“一招鲜”,如同“杀手锏”,能够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4)立足现实,尊重理想
大学生一般会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但理想有时与现实存在较大冲突,现实可能会阻碍职业理想的实现。但理想与立足现实,脚踏实地并不矛盾。在中外众多的伟大科学家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他们当初职业的起点并非那么“理想”。富兰克林曾经是个钉书工人,华罗庚初中毕业后便帮助家里料理小杂货铺,也曾在母校干过杂务。可见,较低的职业起点,并不贬低职业理想的价值,从现实的生活之路起步,也正是大多数科学家的职业理想迸发、形成的环境。现今的“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指导方针不失为从实际出发,合理转型,曲线救国、尊重理想的好方法。
(5)敢于竞争,善于竞争
当今竞争机制已经渗入社会的各个领域和人生的整个过程,时刻伴随着人们的事业和生活,冲击着人们的意识和思想。当今的大学生一定要在正确评价自我的基础上,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敢于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必须在心理上同“铁饭碗、大锅饭”的传统思维告别;必须从社会进步和深化改革的角度来加深对竞争机制的认识,强化自身的竞争意识,自觉地正视社会现实,转变观念,迎接新的挑战,适应激烈的竞争气氛,不怕竞争,准备参加竞争,为走进职场前做好最基本的心理准备。但要想在求职与择业中取得成功,仅仅敢于竞争还不够,还必须善于竞争。善于竞争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实力和良好的竞技状态,注意调整把握自己的期望值,期望值过高会使心理压力加大,注意力难以集中,造成焦虑,影响正常准备水平。另外,在求职面试时要仪表端庄,举止得体,争取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交流时要口齿清晰、表达顺畅;情绪要轻松自如;学会合理利用有关规则等。
(6)参加职训,笑对挫折
职业训练已是大学里一道风景,大学生为了能够较快地获得、适应未来比较理想的职业,也可参加一些学校或知名培训公司安排的职业培训或职业实践训练,提前模拟,以尽快适应未来职场。另外,适当参加各种锻炼耐挫,磨砺意志的活动,增强面对复杂情景、遭遇困难境地、遭受意外失败的承受能力。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要把它看作是一种经历,经历就是财富,可以丰富你的人生阅历,避免少走弯路和做无谓的浪费。顺境中成长成材不足为奇,逆境中脱颖而出,方显英雄本色。生活中的挫折是造就强者的必由之路,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遇到挫折应正确归因,调整目标,笑对挫折,经历风雨再扬鞭,微笑生活。
此外,大学生在为自己进行职业生涯准备或择业时,不妨多听听其他人的意见,特别是你的家人、老师或朋友,因为“身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而旁观者是较清楚的。他们对你的评价一般讲比较合理,由此得出的建议值得参考。近年来新推出的正规的职业咨询也是一种较科学的手段,有条件的同学可以一试,不过市场上鱼龙混杂,大家要学会分辨。在遇到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也要有服从“大我”,牺牲“小我”的心理准备;在处理与同学的竞争时,讲求有序合理,排斥不正当竞争;提倡谦让美德,鼓励奉献精神。树立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观念,把服务国家、奉献社会和实现自我价值统一起来。
虽然中国已经驶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轨道,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只要做好充分准备,相信大学生都会有一个好的前程。因为“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头脑的人”。
参考文献
[1]卢宁.高等教育的新课题——大学中的职业准备[J].教育与职业,2006 (27)
[2]刘淑艳.关于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6(4)
[3]王雅荣,费建忠.《浅析职业生涯过渡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念》[J].集团经济研究.2006(1)下半月刊
浅析职业学校学生心理特点与对策 篇8
关键词:职业学校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9-0041-01
职业学校的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处在学校教育存在着局限性和家庭教育较弱化的大环境中,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很多学生心理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果教师不能给予及时的重视和指导,它们就有可能成为导致学生外在行为失调、过错行为频繁。学校需要特别关注,倾心爱护,正确引导,并进行行之有效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在校期間,因为家庭、年龄、专业等的特殊性,在思想和言行上呈现多种多样的特征,但归根结底,这些都取决于他们内在的心理现状与发展情况。概括而言,当今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大致表现出如下一些特点:
一 学习障碍
学习障碍主要表现为在学习上没有明确目标,自信心不足,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都是因升学考试失败或家庭经济条件较差而入校的,由于社会上存在的对的偏见与歧视,对自身能力缺乏信心,从而丧失努力学习的动力,加之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薄弱、学习能力较差,面对陌生的专业理论与技能训练难免感到束手无策,困难重重,久而久之,没有学习的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只求能够过得去,甚至是得过且过。有的学生因为讨厌自己所学的专业想要退学。
二 情感障碍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反映,是一个人的基本的精神面貌。职业学校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五彩缤纷、各具特色的,而情绪情感最能体现他们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和复杂多变。
职业学校的学生情感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波动大,容易冲动。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很多觉得自己是被淘汰的或者被遗弃的人,认为自己的将来没有出息、事业上难有作为。同时这一时期的学生情绪有着强烈、动摇、不稳定、不协调的特点,明显表现出冲动和爱幻想,时而这样,时而那样。情绪的变化起伏不定,难以捉摸,常常是稍遇刺激,即刻爆发,出现偏激情绪和极端的行为方式,冲动性强,理智性差。
其次,情感冷漠,自私自利心理普通存在。职业学校学生中的一大部分人对人对事态度冷谈,有时近乎“冷酷无情”,我曾经遇到很多这样情况,平时经常借钱给某个学生,陪同他去看病,待他如子女,但最后他对我还是如同陌生人,我批评他时,他很不服气,说出许多不尊重的话来,丝毫不领你的情,让老师倍感心寒。相反他们却过分关注自己的感受,很少考虑别人的想法和利益,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都很少考虑尊重别人,希望别人能更多地关心自己,但不愿意真诚地关心他人,不少职业学校学生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事不关己,高高挂地"时时处处事事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得失,却很少自觉关心他人。
三 人际交往障碍
自跨入校门起,所面对的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全新的环境,要和老师同学以及社会上的特定人员接触、交往、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来促进自己的学习和提高。但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由于其在认知情绪和人格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容易产生主观的好恶、恐惧、愤怒、嫉妒、自卑、自负等现象,表现为:根据自己的喜好推断、判定别人应有的符合自己愿望的议论和行为表现;害怕见生人甚至老师、领导,人多时紧张不安、语无伦次;由于某一问题或现象不能满足自己的愿望或目标时产生攻击行为或将其压抑在心底,不能通过正常的途径加以释放调解;因为做事不成功或无法超越别人时产生羞愧、怨恨情绪,导致失控行为发生,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过分看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老觉得己不如人,或者因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而自命不凡、傲气十足、唯我独尊、虚荣心强。
职业学校学生中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对职业学校及其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职业学校教育工作者,必须采取多种手段积极应对,以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四 学生明确目标,树立信心,提高自身修养
一个人如果没有目标,就如海上失去了方向的帆船。作为老师,首先应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树立起他们的信心。每一个学期班级里应该有一个大的或者几个具体的目标,这样学生有了一个即定的目标,那么也就会得到一定的收获。 另外,引导学生平时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进行自我观察,合理的自我分析 ,了解自己。通过观察和反省可以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充分了解自己的优势可以增强自信心,使自己的优势尽可能地得到发扬,能够让自己朝着一定的目标努力,是塑造自我形象和提高人际交往成功率的有效手段。
五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环境给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在培养学生品德、陶冶学生人性、完善学生人格、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为此,学校应不断地美化校园环境,改善教育教学设施,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根据专业设置需要,建立社会实践与实习基地,丰富学生课外生活;重视校园教育阵地建设,多出反映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校报、黑板报、宣传栏,结合利用校园网站、校园广播、电视台等媒体优势,充分发挥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传播功能;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各种比赛、表演、联谊及社团等活动,这样不仅能使新生自进校门那天起,就能感受到温暖与关怀,促使他们及时地转换角色以适应新的环境,而且也能帮助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增进交往,增强自信,积极调整心态,进而明确自己生活的目的、意义及生命的价值。
总之,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在学习方面、情感、人际交往等方面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做好学生心理状况分析,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出发,研究有效的改善方法,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有效的沟通,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自信心极其必要。
参考文献
[1] 余强基主编.《当代青少年心理障碍与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沈阳主编.《心理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职业心理测试学生】推荐阅读:
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心理10-01
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09-25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心理学专业)_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文库11-03
职业心理状态08-22
教师职业心理素质09-16
职业心理咨询09-20
教师职业倦怠心理调查10-07
职业学校教师心理健康05-21
心理咨询师职业规划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