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心理学课程

2024-11-26

公共心理学课程(共12篇)

公共心理学课程 篇1

一、前言

林崇德等人经过大量研究,认为教师素质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在结构上应包括以下成分:教师的职业理想、知识水平、教育观念和教学监控能力[1]。其中,教师的知识可分为3个方面: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教师的条件性知识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是目前广大教师所普遍缺乏的,但它是教师成功教学的重要保障。

教师在接受职前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学习的课程之一就是心理学。师范院校开设心理学课程,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自我素质和作为未来教师的教书育人素质,而具备这些素质的标志,不是对有关心理学知识能够倒背如流,而是能够在实践中创造性地使用心理学知识。正如赫伯特·西蒙所说,“求知(knowing)”的意义已从能够记忆与复述信息转向能够发现和使用信息[2]。

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在心理学学习过程中,必须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理论联系实际,为将来的实际应用而不只是为通过考试来学习心理学的知识和技能,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学思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从心理学视角审视问题。这就要求教育者从教材、学习方式、教学模式等诸方面进行全盘考虑,而其中可操作性较强的措施之一,就是学习评价的改革。

学习评价主要有两种方式: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教育教学中早期使用的方式主要是总结性评价,其功能是甄别、选拔、导向、监督、控制和激发动机。近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以提供反馈为主要功能的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性,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转变评价方式的研究与实践比比皆是[3,4,5]。但在师范院校的公共心理学课程评价方式上,许多地方仍然固守以总结性评价为主的老路。

二、目前公共心理学课程的学习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评价功能缺失。

目前公共心理学课程的学习评价方式, 一般是以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合成。平时成绩一般所占的比例较小, 包括考勤和平时作业两部分, 只要考勤过关、基本完成分量并不大的作业就可获得不错的分数, 这种做法可以起到一定的提供反馈和激发学习动机的作用, 但作用不很大。作为评价主要方式的期末考试, 则以考查学生对心理学基本知识的掌握为主, 学生只要努力记忆即可过关。因此, 大量师范生对待心理学课程的方式是:平时混混考勤、抄抄作业, 考前突击背诵, 考后全部忘光。

所以, 目前公共心理学课程的学习评价方式还是以总结性评价为主, 在促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主动积极地学习应用心理学知识等目标的达到方面还存在欠缺, 也不能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以帮助学生和教师改进学习和教学。

2.评价方式单调。

目前公共心理学课程的学习评价方式以纸笔测验、闭卷考试为主。这种方式只利于考查学生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水平, 不利于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水平;只适用于总结性评价, 不适用于形成性评价, 评价方式较单调。

3. 评价内容简单。

目前公共心理学课程的大部分作业和考试题目可简单地应用教材中提供的概念、原理和案例完成,这种状况使得学生以为只要熟读课本便可学好心理学,客观上助长了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方式,也无从得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方面的情况。

三、公共心理学课程学习评价改革的思路

1. 加强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或计划,以及教育过程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实践中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的质量的评价[6]。自1967年斯克里文首次提出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概念以来,形成性评价日益受到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的重视。一般认为,形成性评价有助于直接地、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调动教育者进行教育改革的积极性,可以弥补总结性评价在提供反馈功能方面的不足。如果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反馈,学生和教师都不知道学得如何、教学效果怎样,就只能按照教学计划走过场。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应重视形成性评价方法的使用。

2. 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为目的。

学习的目标应该是理解和应用知识。死记硬背的知识是僵化的、无用的知识。因此,学习评价应促使学生努力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应用知识,实际上就是学习迁移。要想促进学习迁移,必须让学生知道在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使用哪些知识,而且要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在实际应用中是有作用的。

3. 评价内容尽可能理论联系实际。

如上所述,理论联系实际是达到促进知识迁移的良方。因此,学习评价要促进这一过程。如果学生简单地使用书本中的原理和概念便可轻易回答所有问题,他们就会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所学知识。事实上,只有学生能够变通地使用知识,才能衡量出他们掌握知识的程度。

四、公共心理学课程学习评价改革的具体方法

1. 使用档案袋评价。

档案袋评价,也称学生成长记录袋,是由学生汇集自己作品的样本,展示自己学习和进步的状况[3]。档案袋评价与传统评价方法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学生充当了仲裁者、评价者,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反思和评定的机会。另外,档案袋评价也便于展示学生的学习与进步过程,非常适合在形成性评价中使用。在心理学公共课中,档案袋的内容可以包括:(1)心理学家的传记介绍;(2)心理学学术论文的摘抄和读后感;(3)心理学小论文;(4)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生活的案例报告或短文;(4)对所学内容表示困惑所提出的问题;(5)将心理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已有研究或个人设想;(6)阅读、观看与心理学有关的文学艺术作品后的感想;(7)某种心理学研究方法的介绍;(8)组织或参加小组讨论的情况记录及反思;(9)自己选择以上内容的理由和自我评价。教师应与学生共同决定档案袋的内容,经常组织学生展示其内容,以便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做出反馈。最后,可按照学生档案袋作业的完成程度、主动程度、认真程度、理论联系实际的程度、自我评价的深度等方面来进行评价。

为降低作业难度,可以允许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共同完成以上作业。

2. 改革期末考核题目和所占比重。

作为总结性评价的期末考试,所占分数比重应下降,提高平时的形成性评价比重。在期末考试中,减少记忆性题目的比重,增加理解和应用性题目的比重。一般来说,考核题目可分为“是什么”、“谁”、“为什么”、“何时”、“何地”、“怎么办”等几种,除前两种主要考查记忆,其余皆为理解和应用性问题。另外,考核题目要避免使用书本中的原话,而要将书本内容加以引申、变化。

五、公共心理学课程学习评价改革的支持条件

1. 改变教育观念,加快师范院校教育教学实践的改革。

师范院校课程评价现状的形成是有其原因的,比如在教育观念方面,领导、教师和学生不重视公共课、缺乏正确的评价观,在行动方面安于现状、未掌握适当的评价方法,等等。要想促使公共心理学课程的学习评价改革,必须首先改变教育观念,认识到心理学课程对于师范生的重要意义,认识到正确的评价方法对于学习与教学的重要意义,才能使改革得到领导的支持,使教师积极投入和学生积极参与。

2. 调整课程结构,增加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

学生只在课堂中利用课本学习,要想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是不可想象的。只有学生有机会接触到鲜活的实际,才能使他们密切关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才有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的动力和条件。因此,在学生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等课程之前或者同时,学生应有时间到中小学去实习,去做老师或助教,接触实际工作,带着实际问题来学习,利用实际经验来理解,再将所学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这样,一定比只在书本中想象效果好得多。

3. 利用信息化平台,提供支持形成性评价实施的技术条件。

公共课心理学课程通常是大班授课,一个班级几十上百人是常事。即使是小班授课,在使用档案袋、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形成性评价方法时,要想随时记录和评价每个学生的情况也是非常困难的。如果能够借助信息化平台,随时记录、汇集和展示每个学生的回答,将会给教学带来许多便利,也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摘要:公共心理学课程是培养教师教书育人素质的重要保障, 学习评价是促进这一目标达成的重要途径。但目前的师范院校公共心理学课程的学习评价主要存在评价功能缺失、评价方式单调和评价内容简单等问题。为改变这一现状, 需要加强形成性评价, 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为目的, 使用档案袋评价和改革考核题目及其比重的方法。公共心理学课程学习评价改革需要以下支持条件:改变教育观念, 加快师范院校教育教学实践的改革;调整课程结构, 增加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利用信息化平台, 提供支持形成性评价实施的技术条件。

关键词:公共心理学课程,学习评价,改革思路,改革方法

参考文献

[1]林崇德, 申继亮, 辛涛, 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 1996, (6) :16-22.

[2]约翰.D.布兰思福特, 安.L.布朗, 罗德尼.R.科金等编著.程可拉, 孙亚玲, 王旭卿译.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7, 第二版:14.

[3]李雁冰.质性课程评价的典范:档案袋评定[J].外国教育资料, 2000, (6) :11-13.

[4]徐芬, 赵德成.档案袋评价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1, (4) :52-56.

[5]黄光扬.正确认识和科学使用档案袋评价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 2003, (2) :50-55.

[6]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12, 第一版:12.

公共心理学课程 篇2

题目

1、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县)的实施效果分析——基于××县(市、区)的调查

写作提示:

1.写出进行调查的具体时间、地点。

2.调查所采用的方法,如问卷调查共发出去多少?收回多少?回收率?并将调查问卷样卷附在报告后。

3.如果采用访谈法,要求学生写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访问了什么人等并将访谈记录附在调查报告后。

题目

2、农村成人教育问题研究综述

写作提示:

1.研究综述是针对有关专题,通过对大量现有文献的调研,对相关专题的研究背景、现状、发展趋势所进行的较为深入系统的述评(介绍与评价)。

2.文献综述要比较全面地反映与本课题直接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尤其是近年来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指出该专题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或提出相关的评议。

题目

3、服务型政府研究综述

写作提示:

1.研究综述是针对有关专题,通过对大量现有文献的调研,对相关专题的研究背景、现状、发展趋势所进行的较为深入系统的述评(介绍与评价)。

2.文献综述要比较全面地反映与本课题直接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尤其是近年来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指出该专题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或提出相关的评议。

题目

4、试结合下述分析,并围绕“网络问政与公共管理创新”这一主题自拟题目。(自拟论文题目与该主题无关者,论文不得分)

公共说理的心理学视角 篇3

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自我概念极大地影响着他的行为。心理变态者主要是因为他有一种扭曲的、消极的自我观念。如果他要获得心理健康,就必须改变自我观念。因此,心理治疗的目的就要帮助病人或患者创造一种有关他自己的更好的观念,使他能自由地实现他的自我,实现他的潜能,成为一个心理功能健全的人。最重要的就是让他能用语言与他人交流。

罗杰斯是人文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他与心理病人沟通的目的是协助病人实现潜在的自我。他秉承三个基本的人文原则:一、无条件地积极关注(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治疗者对患者应表现出真诚的热情、尊重、关心、喜欢和接纳,即使当患者叙述某些可耻的感受时,也不表示冷漠或鄙视,并无条件尊重他; 二、真诚一致(congruence):治疗者的想法与他对患者的态度和行为应该是相一致的,不能虚伪做作;三、移情性理解(empathic understanding):治疗者要深入了解患者的感情和想法,设身处地了解和体会患者的内心世界。

如果我们能这样平等、理解地对待精神疾病者,那么对待与我们一样神志健康的他人不是更应如此吗?罗杰斯的人文主义三原则构成了神志健康者们之间说理交流的“罗杰斯模式”。他在《交流:障碍与促进》(Communication: Its Blocking and Its Facilitation)中特别指出“情绪”(emotions)在说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意见不同的双方难以通过说理说服对方的情况下,了解情绪对于说理方式和效果的重要作用便成为是否能通过说理解决问题的关键。这篇文章写作于1950年代的冷战时期,两个不同的意识形态阵营相互妖魔化,把对方想象为不讲理的“疯子”。

罗杰斯并不奢望凭人文主义心理学的交流理念马上就能改变大国之间的外交对抗模式,一直到今天,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对抗及其话语模式仍然阴魂不散。群体的规模越大,意识形态对立就越严重,移情性理解也就会越困难。罗杰斯看到,“阶级之间、群体之间、国家之间交流失败,需要更多的经费、研究和卓越的创造性思考,才有望将小规模内的试验方式加以调整运用”。

罗杰斯认为,至少我们可以先在个人与个人的交流层面上坚持相互平等和尊重的原则,避免和改变那种把对方当成“敌人”或“脑残”的恶劣态度。这不仅是伦理的原则,而且也是实际的需要。在辩论说理过程中,如果我们觉得自己的人格、品质、智力、自我被对方藐视、贬低,或受到威胁,那么,我们的态度就会变得僵化而固执,就会从捍卫某个观点转而捍卫我们自己。说理也就变成了对人不对事的敌意对抗,沟通也就会变得极难进行。

因此,我们说理交流,从一开始就需要有意识地降低对方可能在心理上感觉到的不友善或威胁,让对方感觉到说话者的诚恳、开通和善意。这就需要,一、对对方的观点或看法有同情的理解,看到其中合理的部分;二、把对方当作善意的说理者,予以尊重。这与以驳斥和胜辩为目的的辩论说理是完全不同的。

罗杰斯提出,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交流比一方说服另一方来得重要(更不要说是为了“击败”对方了),未能说服不等于对话交流没有成效。说理的双方,不仅要尽量客观、公正地了解对方的看法,而且还要用充分理性、逻辑的方式让对方了解和接受自己的看法。

公共心理学课程 篇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源自西方,20世纪80年代末传入中国。其基本观点是:(1)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个体在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同化、索引和建构当前所学的新知识的过程;(2)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学习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而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3)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作用应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1]这一理论给学习和教学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为心理学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参考。

1 高师公共心理学的教学现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2]基于此理论分析目前高师公共心理学的教学现状如下:

1.1 教材体系问题,导致知识缺乏生成性

多年来,高师心理学教材体系大多是以普通心理学为基础,附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等分支简单拼凑组成的综合体系。这种组合存在两方面的问题:(1)教材缺乏自身独特的学科内容和学科体系;(2)教材体系陈旧、僵化,课程的设置缺少发散性和开放性,过分注重基本理论的介绍,把知识看成是纯客观的、一成不变的,忽视了知识的生成性。[3]因而导致了高师心理学教材缺乏启发性、实用性,缺少一定的学习情境供给学生选择,造成资源利用过于单一,很难使学生生成新知识。

1.2 课程定位问题,导致教学效果欠佳

心理学是高师教师教育类教学的主干课程,多数学校把心理学课视为一般的公共课程,根本无法与专业课相比,并且是大班授课,少则70、80人,多则100、200人,因此出现了教学效果不佳。

1.3 情境性教学内容的缺失,导致学生厌学情绪

现行的心理学教学内容基本上体现了传统的去情境化特点,内容抽象、空洞,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不相符。只注重了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忽略了程序性知识的掌握。这种缺乏情境性教学内容的设置,使学生一直处在脱离现实生活的学习中,谈不上在已有的知识体系中主动建构新知识和生成新知识。这种被动的、机械的学习有关概念和理论,而丰富的教学资源被浪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挫伤,使学生产生了消极的厌学情绪。

1.4 教师观念的滞后,导致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

目前,大多数高校心理学教师仍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进行教学,把学生从学习环境及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中分离出来,违背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实质———学习是学生主观经验系统化的变化。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失去了对知识主动探索和主动构建的机会。因此,这种教学观念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结构良好的知识”掌握,更不利于对“结构不良知识”的掌握。导致学生无法主动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去建构心理学理论知识与实践。

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高师心理学课程改革的启示

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范式,结合高师心理学教学的现状,对此课程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2.1 基于建构主义知识观重新优化教材体系

建构主义知识观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同时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因此,高师心理学教材应依据建构主义知识观全面优化整个体系。首先适当的压缩和删减部分普通心理学基本理论的内容,相应减少部分课时,避免把公共心理学等同于普通心理学。其次适当增加实用性较强的内容,尽量满足学生自身和将来发展的需要。如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心理学等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

2.2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观对课程重新定位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对输入信息的解释,主动地选择一些信息,从中得出推论。作为一名未来的教师,在他的知识结构中必须具备一类重要的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和教学实习等,其中心理学又是教育类课程系列中的基础性课程。所以,该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的专业基础课程,是集中体现高等师范院校的师范性特色的专业基础课。教学管理部门和师范生应对心理学课的重要性重新认识,摆正它与专业课之间的位置,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心理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4]

2.3 基于建构主义的情境性认知思想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建构主义者特别提倡情境性认知思想。他们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主体之外,必须依存于具体情境。依据建构主义情境性认知思想,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利用案例教学法和问题讨论法等为学生创设真实性学习情境,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提高对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基于建构主义教师观对教师观念的转变进行变革

建构主义的教师观认为教师在知识传递的过程中,是以学生为本,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设计者和促进者。

教师的作用及角色的转变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公共心理学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体现。在心理学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必须要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这样教师就由传统的讲授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教师的工作中心应放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上,使学生不仅学会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更要学会“学习”,真正成为新时代的学习主人。

参考文献

[1]李萌涛.多媒体投影英语课堂教学初探[J].外语界,2001,(3):64-68.

[2]信中贵等.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2).

[3]郭启华,金红艳.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育学教学改革[J].长春大学学报,2004年10月.

公共心理学实验教学刍议 篇5

公共心理学实验教学刍议

从分析心理学实验教材这一侧面入手,简要叙述了公共心理学实验教学发展的过程,着重探讨了怎样搞好心理学实验教学工作.指出搞好心理学实验教学应从明确心理学实验的位置、认识心理学实验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编写权威性心理学实验教材与组织好心理学实验课等几方面入手.

作 者:孙保友 SUN Bao-you 作者单位:菏泽师范专科学校,山东,菏泽,274015刊 名:菏泽师范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ZE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25(2)分类号:B84关键词:公共心理学 心理学实验 实验教学

公共心理学课程 篇6

关键词 小组活动法 公共心理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公共心理学是高等学校师范专业的必修课程,是教育学、学科教育及教材教法、教育实习等教育系列课程的基础。①从目前高校公共心理学教学现状来看,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评价方式不科学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面临的难题。小组活动法是国际上流行的教学策略之一,它将心理学、社会学的众多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能够提高教育教学效果,②它在英语和语文教学中使用比较广泛,③④而公共心理学课堂较少有教师采用这种方式。本研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三方面探讨小组活动法在公共心理学教学中的运用。

1 小组活动法的含义与特点

关于小组活动(group work)的含义,Brown认为它是一种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的使两个或多个学生通过协作、互助等方式来完成一定学习任务的方法。⑤一般认为,小组活动的理论源自合作学习理论。⑥将其应用在公共心理学的教学中,就是将大班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元,使每个小组成员都有明确的分工,这样能有效减少学生的责任分散效应和去个性化现象,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方式上都体现小组的主体性,小组成员之间通过协作、互助来完成学习任务,在发现、体验和分享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和经验。

小组活动法的特点在于能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备发现学习的一些优点,也有有意义接受学习的优势,使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去接受同化新的知识。建构主义提倡一种抛锚式教学设计,让学生到现实世界中感悟、体验,获得直接的经验,这种方法也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小组活动法使课堂从教师为中心转移到学生为中心,各小组自己选择学习主题及学习方式,在真实情境中学会解决实际问题,能够提高学习者的主动性,培养创造性。

2 小组活动法的实施过程

公共心理学的教学中运用小组活动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 整合教学内容,体现实用性和小组的主体性

采取“6+X”的模式,由教师根据师范生的职业需求设立6个专题(初识心理学、认识你自己、学习动机与策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维护、教师威信与管理、学生的个别差异与教育),同时学习小组自行设立感兴趣的专题,打破教材的框架,提高学习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2.2 运用小组活动策略

包括以下几种:(1)小组协作:头脑风暴法。例如,讲授第一个专题的时候,对于生活中有哪些情况会运用到心理学的规律,让各个小组使用头脑风暴法广泛收集信息,不仅促进了小组的协作,而且提高了他们的参与热情;(2)小组竞争:辩论法。通过竞争的方式提升小组内部的凝聚力,增强集体意识。如,对于专题二,可以开展“性格决定命运”的课堂辩论赛,要求他们只能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事实来辩论;(3)小组调研。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都由小组各个成员来完成,教师只起引导和组织的作用。例如,对于专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维护”,有的小组展开了“中小学生暗恋状况”的问卷调查,从问卷的设计、施测、数据分析到形成调查报告,都是小组协作完成的;(4)小组角色扮演。在讲授“教师威信”这一专题的时候,让不同的小组来扮演教师和学生,切身体会每种角色的心理特点,体验每种角色的“心酸”,增强他们换位思考的能力。(5)小组团体心理辅导。运用团体辅导的方式提升小组成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例如,对于专题“学生个别差异与教育”,可以开展主题为“差生与优生的烦恼”的团体辅导,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

2.3 改进教学评估方式,体现多维性

(1)提高平时成绩的权重。将小组的平时表现和期末成绩结合起来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将平时成绩占期末总评的比重从原来的30%提升为50%,提高学生对小组活动的重视程度。(2)对小组活动的表现做客观评价。首先,对于每次小组活动,都要求小组长填写一份《小组活动记录表》,详细记录小组活动的时间和完成的主要任务,并注明各成员的详细分工情况,这样教师就能对各小组的总体情况和小组成员的具体表现进行评估。其次,所有小组活动结束后,各小组进行一次学习成果汇报。以小组为单位做好PPT,以演讲的方式来报告本小组的收获和各成员的独特体验。教师根据他们报告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来评价该组学生的学习情况。另外,让各个小组开展一次学习心得交流会,分享经验和成果。(3)改变期末考试的考核重点。尽量采取能够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少采用考查学生记忆力的试题,多使用实践操作题型。例如,案例分析题,提供一些学生在未来职业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如学生早恋、人际关系紧张、考试焦虑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去分析其中的原因。又如实践操作题,呈现一个任务,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如怎样处理差生进步慢、如何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等。总之,是要评价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对名词或专业术语的记忆能力。

3 小结与展望

从教学实践来看,小组活动法应用在公共心理学的教学中,能够加强教学管理,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提高课堂参与热情。它的优点体现在:(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动机。学生不是被动来上课,而是为了解决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主动走进教室的。(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小组活动法能够增加成员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意识,养成团队精神,学习挫折应对和人际交往技巧。(3)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学效果。无论是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还是对知识的体悟、相关技能的提升,都较传统方式有所改善。但小组活动法的实施受多个因素的影响,未来的教学和研究应该进一步改进小组活动法,让其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注释

① 黄希庭,陈传锋,陈红.高师公共课心理学的教学改革[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6).

② 李新.小组活动法在MBA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6).

③ 顾珣.多任务小组活动在大学英语课堂的应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8(4).

④ 施丹丹.对外汉语课堂小组活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⑤ Brown H D. Teaching by Principles: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公共心理学课程 篇7

一、公共伦理学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

了解公共伦理学课程性质和课程教学目的是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前提,不同的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决定其采取的教学方法是不尽相同的,公共伦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既要注重对学生理论素养的提升,也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1.公共伦理学课程性质

公共伦理学是伦理学发展中的分支前沿学科,在学理上是伦理学与公共管理学相结合的结果,属于应用性交叉学科。当公共伦理学思考公共管理者的职业和行为时,是作为一门职业伦理学而存在的;当公共伦理学致力于公共管理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的基本原则探讨时,它又是伦理学的一种新形态。其研究内容涉及公共伦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分析政府组织在社会管理及治理过程中应当遵循的价值准则以及政府组织制度安排中的公共伦理问题;分析比较公共权力实施中的法治和德治关系的历史、现状,阐述行政权力的价值属性和伦理意义;对公共管理主体承担的公共事务、为公共利益服务的行为,公共责任及其责任评价进行伦理分析,提出公共管理者的素质特别是道德素质要求以及公共伦理建设的基本构思。

2.公共伦理学教学目的

公共伦理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公共伦理学的学科性质、公共管理活动中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掌握制度安排、公共权力运行、公共项目中的伦理道德和责任问题,明确提高公共管理者道德素质加强公共伦理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教育引导学生尊重世界各国不同特色的文化差异,培育具有约束性和普遍性的公共伦理价值观念。

二、公共伦理学课程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公共伦理学课程传统教学法已经不能适应公共伦理学的学科发展以及难以应付公共管理出现的日益复杂的问题。必须对传统教学法进行总结,发现其不足,然后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加以改革。具体而言,公共伦理学传统教学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以课堂传授的教学方法显得单一

传统的公共伦理学课堂教学方式以教师课堂传授为主,教学方法单一,枯燥乏味,形成了“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随着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以及我国公共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会涉及越来越多的新的伦理问题,公共伦理学不仅仅涉及公共伦理和管理伦理区别、公共伦理的主体和客体、制度安排与公共伦理、公共权力与公共伦理等基础性的问题,公共管理者的素质及伦理评价和教育问题、防止公共权力的腐败问题现在显得尤为突出。只有应用启发式教学代替简单灌输,结合实际的案例进行专题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才能满足日益丰富的公共伦理学的教学目的和和教学内容的要求。

2.传统教学方法缺乏素质教育的时效性

公共管理者的素质是指担当管理者角色,履行管理职能,发挥重要影响所依凭和利用的各种主观条件。公共伦理学的课程学习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素质,以便将来在实际管理中如何运用伦理学的知识去审视或解决管理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在公共管理的理论和实践领域,成功的管理离不开管理人员的高尚的内在品格,因此,公共管理人员个人内在人格力量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而过去在公共伦理学的教学中,对将来成为管理者的学生素质培养缺乏足够的训练和培养。另一方面,针对公共管理面临的新情况,如何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成为公共伦理教育的新课题。改革传统公共伦理学教学模式,增强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时效性显得尤为重要。

3.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传统公共伦理学单向灌输的教学方法及以课堂教学和教师课堂讲授为唯一的形式,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抑制了学生学习的创新精神,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培养。因此,可以利用多媒体及案例教学以及小组讨论等形式改变教师单一教授为师生互动、变学生被动的接受为学生主动的参与,去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公共伦理学教学方法改革的途径

传统公共伦理学教学方法的不足主要表现在课堂传授的单一性、缺乏素质教育的实效性、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等几个方面,针对以上几个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全程式案例教学法、运用课堂小组报告、运用PBL教学法、改革评价体系等措施来加强公共伦理学教学方法的改革,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达到教学的目的。

1.采用全程式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源于1870年哈佛大学法学院,到1919年,在时任哈佛商学院院长德海姆的努力下,案例教学法得以在哈佛商学院广泛推广。在我国,由于20世纪90年代后MBA和MPA等专业硕士的出现,案例教学也在课堂上得以广泛运用。全程式案例教学是通过建立和完善案例库,在课程每个环节都采用案例教学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公共伦理学是公共管理和公共伦理的交叉学科,其学科特征决定了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大幅度提高案例教学在课堂教学的比重,才能满足公共伦理学的实践性要求。公共伦理学案例教学一般包括案例选取、案例呈现、案例讨论和案例总结四个基本环节。在案例的选择上,要做到典型性、时代性、本土性、公共性和伦理性五个标准;在案例呈现上,要提前呈现案例,然后才用理论分析,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探求的兴趣;在案例讨论上,可以选择典型发言和自由发言相结合的方式;在案例总结上,教师可以综合学生的观点和自己的见解。

2.运用 PBL 教学法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法有很大不同,PBL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讲授为主;PBL将学习与更大的任务或问题挂钩,使学习者投入于问题中;它设计真实性任务,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教学目标。PBL教学法的精髓在于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PBL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以下方面:第一,以问题为学习的起点;学生的一切学习内容是以问题为主轴所架构的;第二,问题必须是学生在其未来的专业领域可能遭遇的“真实世界”的非结构化的问题,没有固定的解决方法和过程;第三,偏重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较少讲述法的教学;学习者能通过社会交往发展能力和协作技巧;第四,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必须担负起学习的责任;第五,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认知学习技巧的教练;第六,在每一个问题完成和每个课程单元结束时要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

3.运用课堂小组报告

本课程教学可以在采用课堂授课形式的同时,辅以课堂讨论、布置思考题、指导课外阅读等。一般内容可由学生自学,重点内容在课堂上讲授,并配以多媒体教学演示方法教学。在课堂教学环节中,采取学生小组报告和教师点评相结合的形式来开展教学。比如把一个班级的60人分成10个兴趣小组,每组6人,选举一个同学做小组长。每个小组关注一个主题,选取一个视角自拟题目,撰写一篇2 000字左右的论文。然后小组选举一个代表在课堂上汇报小组撰写的论文,汇报完毕后,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评价和提问,使学生之间充分地互动,最后是教师点评,并作补充。

4.改革评价体系

课程考核可以采取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成绩评定:总评成绩=平时考核(40%)+期末考核(60%)。其中,平时成绩40分=平时考勤20+小组发言10+平时作业10。为了优化课程设计,本课程可以进一步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和改革考试方式,反对死记硬背,加大了读书报告、读书笔记、论文写作等开放性作业和考试在课程考察中的比重,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因材施教,鼓励创新思维。

5.广泛运用现代化教育信息手段

现代化教育信息手段的运用可以使得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样。可以通过教师在线答疑、在线批改作业、在线留言等互动教学形式,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下,弥补课堂教学时间限制的局限性。除了网络课程以外,还可以在实践教学中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比如针对经常发生的拆迁冲突问题,可以知道学生成立课题组,用DV纪录采访拆迁户、专家和学者、政府管理部门,针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比较,最后提出解决方案。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向学生展示自己的“微课”,让学生在网络平台上作进一步的学习和讨论,学生也可以针对某一问题搜集整理资料,制作成“微课”通过网络平台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

四、结语

公共伦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提升本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随着时代和公共管理及伦理学学科的发展,公共伦理学课程教学方法需要做不断的调整和改革。共伦理学课程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除了改革课程教学方法以外,还离不开优秀的师资团队和一流的教材做保障。教师是课程教学的组织者与实施者,教师的素质决定课程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课程建设的核心。以教学改革为切入点,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全面提高团队整体素质为目标、全面带动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课程质量的基石。另外,还需要选用一套好的教材和参考书,采用一套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按教学大纲的指导性要求,制定以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教学训练和要求的“三基方案”,列出教材中需掌握的知识点。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集体教学研讨,针对教学对象的知识水平编写难度系数不同的重点、难点及学习指导参考材料,让学生全面了解课程的学习要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按“三基方案”的要求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在学习和实践上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所以一本适合学生学习的好教材是对教学质量的保证。总之,公共伦理学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公共伦理学会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只有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授课教师自身的素质,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摘要:公共伦理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也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高度统一的课程。公共伦理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离不开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做保障。为了改变传统教学法中存在单一的课堂传授、缺乏素质教育的时效性、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等一系列问题,可以采取全程式案例教学法、PBL教学法、运用课堂小组报告、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以及广泛运用现代化教育信息手段等措施,不断提升公共伦理学的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公共伦理学,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吴灿新.政治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

[3]王伟.行政伦理概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冯益谦.公共伦理学[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公共心理学课程 篇8

《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学》是普通本科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 研究对象为公共组织的资金运动过程及其规律[1], 开设的目的是使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具备基本的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能力, 能够理解和使用财务信息。但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起步较晚, 《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模式也处于完善阶段。

二、现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1. 现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安徽师范大学2010级、2011级和2012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总人数为210人, 有效问卷数为205份, 无效问卷数为5份, 获取学生对该课程现行教学模式的反馈意见如下: (1) 教学内容方面。90.73%的学生认为授课教师的教学内容系统性和条理性较强, 能增加课本以外的知识点, 并能结合授课内容给学生推荐课外阅读, 拓宽知识面;但案例教学比重还较少, 理论教学比重很大, 希望可以增加案例教学比重。 (2) 教学方法方面。73.66%的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可以减少授课教师板书时间, 增加课堂信息量, 但也有学生反映多媒体教学的授课速度太快, 不能完整记录笔记, 影响课下复习效果, 建议放慢多媒体教学速度;大多数学生希望授课教师可以在目前采用的讲授法、案例法和练习法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 增加实地参观法和模拟实训法。 (3) 教学态度方面。95.61的学生认为授课教师的教学态度很认真, 备课充分, 精神状态很好;但上课过于严肃, 和学生交流不够, 授课语速有点快, 声音不够响亮。

2. 原因分析。

(1) 教学内容多且对数理统计要求较高。《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学》课程, 需要学生系统学习公共组织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的技术方法, 熟悉我国政府组织、事业单位和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财务会计规则, 理论内容多, 且涉及高等数学和统计学的相关知识, 但其教学对象为非财会专业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 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对数理统计的要求并不高, 再加上该课程的课时数少, 以安徽师范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例, 总课时数仅为51个课时, 为了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授课教师不可能对涉及到的高等数学和统计学相关知识进行详细讲解, 导致学生不容易学, 教师不容易教, 学生缺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理论教学内容多, 实践教学内容不足。《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学》是一门应用型课程, 实践教学是其教学过程的重要构成要素, 但该课程实践课时数占总课时数的比例较低, 以安徽师范大学2012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例, 该课程实践课时数占总课时数的比例仅为17/51。实践教学内容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实践教学需要投入较多的经费去配备模拟实验室、购置仿真软件、安排师生参观实习等, 而纯理论教学的经费投入则相对较少;其次, 实践型师资缺乏,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作为新兴学科, 其师资队伍非常年轻, 青年教师们大多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 没有机会接受系统专业的实践技能培训, 缺少实际工作经验;再次, 开展实践教学的单位大多需要任课教师自行联系, 而该课程的研究对象为政府组织、事业单位和民间非营利组织, 其实践教学基地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加上政府组织和事业单位管理的特殊性, 单凭任课教师自身能力, 很难争取到学生观摩和实践的机会。

三、改革现行教学模式的建议

《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学》课程应完善现行的理论教学加实践教学模式, 综合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由机械死板地记忆转变为积极主动地思考, 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1.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辅相成, 不能偏废。

《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学》是应用型课程, 因而有人以“学以致用”为目标, 认为实践需要什么理论就讲什么, 这使得理论教学缺乏系统性[2]。理论是实践的基础, 对实践起指导作用, 在该课程的理论教学过程中, 应系统地教授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 使学生掌握课程的整体框架;而实践, 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理论知识对实际工作的作用, 意识到自身的不足, 调动自身的学习积极性, 另一方面可以使教师结合实际, 完善自身对理论的认识, 并结合用人单位的需求, 调整教学内容, 提升自身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能力。

2.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课程本身并不具备教育的动力, 它只有借助于讲授的方法才具有教育的效力[3]。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提升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方法大都是教师主导的填鸭式的课堂讲授, 这种教学不能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 要发展学生潜在的才能, 必须在当前应用型大学的教学中开展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4]。任课教师应结合每个课时的教授内容, 在传统的讲授法、练习法等理论教学方法基础上, 灵活使用案例法、实验法、参观法等实践型教学方法, 帮助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基础上, 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运用到实践中, 使其认识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 提高其学习兴趣, 培养其学习能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体系见图1。

讲授法可以向学生系统讲授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练习法可以督促学生课下复习和巩固教师课上讲授的知识, 促使学生独立思考, 讲授法和练习法是该课程教学的基础, 是灵活使用其他教学方法的基础。同时, 由于学生缺少对政府组织、事业单位和民间非营利组织的了解, 很难真正理解其财务活动内容, 也不能深刻认识到学习该课程的重要性, 所以通过参观法, 带学生去公共组织财务部门实地观摩, 并通过在实验室里利用仿真软件进行模拟操作,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动手能力。案例法是理论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方法的结合, 学生通过课下查阅资料、小组讨论, 课上讨论、发言, 课后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等形式, 和教师共同参与案例的分析讨论, 可以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 教师自身实践能力的提升。

目前该课程授课教师多为青年教师, 缺少社会实践经历, 很难驾驭实践教学方法, 不能解决实践教学活动出现的问题, 因此, 高校应出台鼓励政策, 对教师外出参加社会实践给予经费支持, 并制定相关考核机制, 将教师参加社会实践作为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的硬性指标。教师可以挂职锻炼、顶岗培训、产学研合作、志愿服务、调查研究等方式参加社会实践, 丰富其实践教学内容, 提升其实践教学能力。

4. 建立校地合作的校外实践基地。

借鉴国外校地合作办学的成功经验, 在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日益密切的今天, 地方高校必须改变过去相对封闭的教学模式, 加强与地方合作, 才能全面提高教育质量[5]。由于该课程研究对象的特殊性, 单凭授课教师个人能力, 很难联系到去公共组织实地参观的机会, 需要高校领导充分整合校友资源, 与当地政府部门、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联系, 为该课程搭建实践教学的平台, 建立起互惠互利的校外实践基地。各类公共组织为学生提供参观、实践场地, 为教师提供挂职锻炼、顶岗培训、志愿服务、调查研究的机会;高校利用自身的人才和技术优势, 为公共组织进行人员培训、提供咨询服务, 还可以聘请公共组织的相关人员来进行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姜宏青.公共部门理财学科的兴起与建设[J].会计研究, 2008, (2) :77-81.

[2]崔志娟.关于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的问题探讨[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7 (3) :56-61.

[3]佐藤正夫.教学原理[M].钟启泉, 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286.

[4]李雪.论大学文学课程的有效教学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2, (1) :148-149.

公共心理学课程 篇9

一、教学内容改革:构建灵活有机的模块化教学内容体系

(一)传统公共心理学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从教学内容上看,传统公共心理学存在三大问题。第一,传统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内容注重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忽略了公共心理学课程与基础教育实践的衔接,因而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第二,传统公共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定位是传授心理学的学科基础知识,教学过程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相关技能的培养,因而造成公共心理学课程的学术味浓厚,使师范生心理学基础知识学习和教育教学实践技能形成分离,妨碍了学生对公共心理学实践性知识的深入掌握和灵活应用[3]。第三,传统公共心理学课程定位于师范生的职前教育,课程内容设计缺乏对基础教育的体验和存在问题的思考,不能促进师范生教师职业反思的形成,亦不能促进教师职业能力的不断提升,未能实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职前教育和在职教育一体化的目标[4]。

(二)公共心理学模块化教学内容体系的建构

针对传统公共心理学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公共心理学授课组借鉴德国模块化教学改革思路,试图解决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化问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衔接问题、教师职业能力反思及自学能力的培养问题。

1. 模块化教学体系的优势

将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内容模块化,为教学提供可组合、可选择、专题化的教学模块和教学单元,可适用于不同学习需要的人群,模块教学立体化的教学内容体系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教学内容灵活有机,适用人群广泛。教学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互相支撑,学习者可根据自身需要决定学习内容的先后顺序,也可根据自身知识基础决定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公共心理学课程模块化教学体系的建立,既适用于师范生的职前教育,也适用于教育知识基础薄弱的非师范专业教师的职前教育,还适用于不断提升自我的一线教师,实现了职前教育和在职教育的一体化。

(2)教学模块针对性强,优化教学内容。传统公共心理学课程过分拘泥于学科的结构体系,而忽视了教学对象的需求和教师职业基本能力的培养。而模块化教学内容体系围绕教师职业能力获得这一总目标,针对教师职业能力的不同方面,设置不同的教学模块并加以强化教学,既促进了学习者教师职业能力的分层培养,又从整体上优化了教学内容。

2. 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模块的设置

公共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模块设置围绕教师职业能力形成的课程目标,以教师职业能力的分层目标为基础,以引导未来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和教育观,发现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和实践智慧,形成终身学习和应对挑战的能力为目的,通过以下四大教学模块完成对学生心理学相关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1)中学生发展模块。该模块意在引导学习者了解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影响因素,了解中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了解青春期对中学生产生的影响,了解中学生交往的特点,理解同伴交往对中学生发展的影响,理解中学阶段在人生发展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认识积极主动的中学生活对中学生发展的意义。

(2)中学生认知与学习模块。该模块主要涉及中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学习的相关内容,促进学习者了解中学生认知发展和学习方式的特点,理解中学生认知发展和学习的影响因素,学会根据中学生的认知和学习特点设计教学环节,创建良好的教学和学习环境,促进中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学习活动的开展。

(3)中学生心理辅导模块。该模块内容主要涉及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辅导,促进学习者了解中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及辅导方法,了解并尊重中学生的个体差异,理解中学生具有发展的潜力,学会为学生创造发展的条件和机会。

(4)心理学知识与基础教育的对接模块。该模块主要涉及心理学知识在基础教育中的实践运用,促进学习者了解基础教育实际,在教育过程中认识学生心理的发展与变化,实现心理学理论知识与基础教育实践的对接。

二、教学形式改革:搭建网络教学平台促进多元教学

造成传统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与基础教育教学实际分离的原因之一,在于传统公共心理学课程的学时有限(一般36或54学时,2—3个学分)。有限的课时量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大量传授基础知识,未能开展相应的技能训练和实践活动,未能针对职业实践进行拓展,从而限制了课程目标的实现[5]。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学校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的搭建拓展学生的学习课时,较好地促进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生自学与教师网络辅导等多种教学形式的有机结合,且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网络教学平台的搭建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建立完整的教学基本资源

完整的教学资源是建立网络教学平台的基本保障,也是促进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有机结合的重要条件。按照各教学资源在教学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公共心理学课程的教学资源可分为四类。第一类,课程基础资源。即对课程的整体性描述和说明,以帮助学习者了解本课程的基本内容结构、教学方法、学习要求以及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等,主要包括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学结构模块、学习指南以及考评方式与标准等。第二类,教学过程资源。即对教学过程的展示,包括各教学模块与教学单元的演示文稿、教学案例库、推荐参考文献资料以及分教学单元呈现的教学录像。第三类,教学反馈资源。即帮助学习者了解自身学习程度的测试系统,包括习题集、试题库、例题等。所有测试题目均分为基础知识题、实践应用题和基础教育实践讨论题三个类型。其中基础知识题测试学生对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实践应用题测试学生对心理学实践技能的掌握,基础教育实践讨论题主要针对当前教育实际中具有争议性和开放性的问题,以促进职业反思的形成。第四类,教学补充资源。即对心理学知识的相关补充,主要包括心理学相关的重要名词术语、重要人物介绍、理论产生背景介绍、经典研究介绍等文献资料,以弥补课堂教学课时有限的不足。

(二)建立丰富的课程实践拓展资源

课程实践拓展资源的建立,既是对课程教学基本资源的补充完善,也是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有效促进,还起到引导师范生关注现实问题、发展实践能力的作用。公共心理学课程实践拓展资源包括:

1. 基础教育案例资源

该资源是公共心理学教学人员根据教学内容选取或编制的基础教育教学案例,案例分为两种类型,(1)理论教学的基础教育对应案例,意在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基础教育实践中学生的心理发展;(2)基础教育问题案例,意在引导学生关注基础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促进学生职业反思。该资源还包括案例的配套思考题和参考案例讲评,以促使学生的思维发散和多角度思考问题。

2. 基础教育实践专题讲座资源

即基础教育教学实践领域的专题讲座,主要通过网络搜集和学校聘请中学的资深校长、优秀教师和有关专家进行专题报告的形式获得。意在对课堂教学内容深化,帮助学生在学习的深度上取得提高。

3. 基础教育实践展示资源

即心理学知识技能在基础教育实践中的对应展示,并配套相应的思考讨论题,引导学生了解心理学知识技能的实践操作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和实践智慧。

(三)建立课外师生互动平台

网络教学使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得到有机结合,而师生网络互动平台的建立则进一步促进了学生课外自学和教师网络辅导之间的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环境,做到内容新颖、系统性强、以学生为主体,多方面、多渠道为学生创造学习氛围,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即时与无障碍互动。除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外,还可通过博客、微博、微信、慕课等方式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三、教学实践改革:实现与基础教育的无缝对接

教育实践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6],传统的教育实践以学科教学为主,且时间短而集中,因而学生只能在短期教育实习活动中观摩基础教育、体验基础教育,在缺乏心理学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实践转化。这也成就了学生理论知识基础扎实,实践操作技能缺乏的现状。为改变这一现状,公共心理学进行了三方面的教学实践改革,以实现公共心理学课程与基础教育的无缝对接。

(一)以案例教学促进实践技能的形成

公共心理学教学人员根据教学内容将基础教育的生动案例、存在问题编写成《教学案例集》,并以此为基础通过案例教学法加强学生学习的操作性与示范性,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形成实践技能。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法在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案例进行讨论分析,既使理论知识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得到巩固和升华,又可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缩短课堂与现实的距离,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且案例教学使学生接近基础教育的现实状况,学生参与度高,学习兴趣浓厚,比其他教学方法更能促进学生掌握实践的技能。

(二)以实践展示、专题讲座促进基础教育实践

针对传统教育实践的局限,通过两种途径促进心理学知识技能与基础教育的衔接,基础教育的实践展示和专题讲座。前者是聘请一线教师以示范课的形式展示教学过程中心理学技能的运用,如何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有效开展教学,如何运用心理学的方法促进学生的认知与学习等。后者是聘请资深的校长、优秀教师、有关专家以讲座的形式为学生举办心理学基础教育实践的专题报告,引导未来教师认识基础教育实际、发展实践能力、形成实践智慧。并将实践展示和专题讲座资料上传网络教学平台,扩大受众群体。

(三)以基础教育研究促进反思性实践

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对教育教学行为的研究和对职业的不断反思是提升教师职业能力的有效方法。因而在教学实践中,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以中学改革实践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课题研究为基础,鼓励学生从教育教学实践中寻找和发现具有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的研究题目。学生组成团队完成研究,其研究结果以小组汇报和论文的形式呈现,并将此作为考核方式之一。以此促进学生对当前基础教育实践的思考,引导学生实践反思能力的形成。

综上所述,公共心理学课程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试图建立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实现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的目标,为教师教育课程服务于基础教育提供了借鉴。

摘要:针对传统教师教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立足于适应并服务基础教育发展。从构建模块化教学内容体系、搭建促进多元教学的网络教学平台、促进教学实践与基础教育的无缝对接等方面入手,以高师公共心理学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创建为例,探索职前教育和在职教育一体化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

关键词:教师教育,公共心理学,基础教育

参考文献

[1]《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专家组.关于我国教师教育课程现状的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8,37(9):19—24.

[2]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3:130—135.

[3]高迎浩.关于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天中学刊,2008,23(2):136—137.

[4]郑红,刘亨荣.基于应用型本科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心理学课程体系反思与重构[J].职业技术教育,2015,36(8):69—73.

[5]蔡笑岳,刘百里,向祖强.高等院校公共心理学课程目标与改革[J].广州大学学报,2008,7(2):58—61.

公共心理学课程 篇10

关键词:技工院校,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构想

公共心理学是技工院校一门专业必修课, 对于培养学生心理学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 技工院校学生学习公共心理学的积极性并不高。随着现代科技与技术飞速发展、教育方式不断创新, 未来的老师与学校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科学文化知识, 还要善于教育学生如何去学习, 也要考虑当前学生的心理发展。技工院校公共心理学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技工院校学生的质量, 同时对培养合格的技工老师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但是就目前技工院校公共心理学教学来说, 还不尽如人意, 存在很多问题, 这样就直接影响技工院校在人才上的培养。为适应新时代的教学质量要求, 技工院校公共心理学教学急需深化改革。

一、技工院校公共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技工院校公共心理学的教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对培养合格的技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就现在技工院校公共心理学教学来说, 还存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公共心理学教学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目标不明确、教材体系安排不当、教学方法单一、学时安排不合理、师资安排不规范、教育评价考核体系不健全等多方面上, 所以要从多方面角度来解决公共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以达到提高技工院校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 增强学生学习能力。

二、技工院校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的构想

(一) 改革公共心理学教学内容。为适应现代化教育与对知识的领悟提高, 技工院校公共心理学教学体系必须改变传统心理学教学内容, 改为以注重教学实际的教育心理学课程, 同时根据技工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来增加相应教学内容。

根据我院在教育教学上的根本需求, 还应在教学内容上增加教育评价与教育测量。衡量学校教育教学成果重要标准包括教育评价与教育测量, 教育测量与评价能力也是学校教师必备的技能。但是, 就目前教育心理学教材与公共心理学教材上涉及教育测量与教育评价的知识都很少, 这就导致现在许多教师在这方面的技能严重欠缺, 比如, 如何测定试题的难易度、区分度, 如何根据不同的考试选择合适的题目, 如何评价一份试卷的质量等等, 这些都要求技工院校老师具备教育评价与教育测量的知识。

(二) 技工院校公共心理教学方法的探讨。我国教育水平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在不断发展, 无论是教育观念还是教学方法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相互平等、互相交流、课堂教学方式多样化是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技工院校公共心理学在技工学生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全面实现其课程价值, 必须注重公共心理学在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中的改革, 从而改变以往单一、简单化的教学模式。技工院校公共心理学的教学在改革过程中必须实现以下几方面:注重教法与学法同步进行、平衡发展, 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模式;注重细节教学, 抓住重点章节, 发展独立个性;注重德智体全面发展, 摒弃单一教学;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 切勿只传授心理学知识。以全面发展学生素质、提高学生学习潜能为目标, 加强科技化教育, 注重技工院校公共心理学课的实践教育, 运用现代网络多媒体教学与实际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技工院校在保证学生公共心理学教学课程质量的同时, 开设公共心理学试验课程, 让学在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 加强实践学习给学生带来的帮助, 真正提高学生在各方面的素质培养。我院在教学实践中, 不断学习不断总结, 大体分为以下几种新的教学方法:自我描述、心理分析、故事编写、心理剧情、案例分析、专题讲座、实践操作等。从具体教学实践中可以证明, 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可以有效的提高公共心理学教学质量。

(三) 变革技工院校公共心理学考核评价的内容与方式。教学评价是公共心理学教育目标与教学内容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是唯一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 因此, 单单考察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评价是非常片面的, 必须采取多方面、多样化的评定标准来制定学生的公共心理学成绩。所以技工院校公共心理学教学的改革应体现在考试评价体系变革之上。合理的考试不仅是心理教学改革的一部分, 还是心理学改革的重要保证。考试变革主要包括考试内容与考试方式。在考试内容上, 要注重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灵活运用、解决问题思路、掌握能力上, 机械式内容的试题要相应减少。充分调动技工院校学生对公共心理学的积极性与喜爱, 并达到学习目的, 提高学习整体素质。在考试方式上, 技工院校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来增加学生平时各项考察比重, 如课堂发言情况、读书笔记、听课情况、作业与论文以及实践操作成绩等, 考试成绩可占其中一定的比例, 从而制定综合分数。教师平时对学生应做到合理公正, 不断鼓励, 详细记载学生平时各项成绩。

结束语

技工院校公共心理学教育课程改革是多方面的, 改革的根本目标是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培养, 德智体对学生的教育应受到技工院校高度重视, 学校应加强公共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地位, 老师对公共心理学课程不断提出改革的意见及方案, 并且把具体的实施办法应用到教学中, 只有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参与到技工院校公共心理学的教育改革上, 才能使我院公共心理学教育课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公共心理学课程贯穿于其它课程当中, 如何能让公共心理学教学应用到其它教学任务当中, 也是公共心理学需要完成的目标,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实现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浩.技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微探.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2006, (6) :47.

[2]郭晓飞.从教学目的的角度看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1 (5) .

[3]卢家楣.对提高公共课心理学教学质量的探索[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1994, (2) .

[4]付建中.心理学课程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1, (5) .

公共心理学课程 篇11

关键词:PBL;教学模式;公共心理学;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10-0025-02

一、问题的提出

公共心理学是我国普通高校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它为大学生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基础,尤其在培养师范生的教育素养及教学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师范生以后的职业能力和专业化发展[1]。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很多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所以讲解概念和理论往往成为一堂课的所有活动,学生对心理学课程的学习也就成了“上课记笔记、下课背笔记、考试考笔记、考完丢笔记”的应付行为,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心理学课程的重要作用与价值也没有体现出来。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所有公共心理学教学刻不容缓的任务。为此,笔者在探索和尝试适合于高校公共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将目前国外高校教育中所倡导的PBL教学模式引进公共心理学课程的教学。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在PBL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主动地去学习、领会和运用各种心理规律,公共心理学课程的教学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变,也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PBL教学模式内涵

“基于问题中心”的教学(全称Problem-Based Learning)簡称PBL,是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法[2]。PBL教学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最初主要用于医学教育,目前已成为国际上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

PBL教学其思想起源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的建构方式而获得。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成辅助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变为学生知识构建的促进者和学生学习的高级合作者。PBL教学模式要求教师首先提供学生基于现实生活的复杂问题,建立一种能让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学习的环境,在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带着问题,分组用课余时间去自主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并根据所获得的资料和信息,对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小组的思路,再到课堂上与其他组的同学交流和分享。

所以,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其精髓在于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PBL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克服传统教学中填鸭、灌输等方式的弊端,它能培养现代学生主动学习与合作学习、综合应用基础知识的能力,能使学生形成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和运用知识信息的兴趣,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4]。

三、PBL教学模式在公共心理学教学中的实践

(一)方法

为对比PBL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差异,笔者以云南省红河学院的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班1为实验班,教学班2位对照班,实验班采用PBL教学,对照班采用传统讲授教学,在学期末对两个班进行常规的期末考试,并对两个班学生进行关于心理学课程认识的访谈和问卷调查,以对比两种教学效果的差异。

(二)PBL教学实施步骤

对试验班采用PBL教学,首先,任课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确定不同的专题,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题,根据学生所选择的内容把学生分成不同学习小组;然后,各个小组按照教师提供的问题和要求对自己的专题进行课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通过资料收集、小组讨论等活动以及教师的指导最终形成本小组的研究报告;最后,各小组向全班汇报本小组的研究结果、全班提问讨论,评定成绩。

1.专题的确定与分组。(1)专题的确定与教学安排。普通高校的公共心理学课程是一门研究人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其教学内容主要就是人的各种心理规律,在本研究中笔者把心理学的教学内容分为八个专题,即注意、感知觉、记忆、思维与想象、情绪、气质、性格和能力,每个专题都由基本理论、案例和问题构成,基本理论由教师根据专题特点在小组课堂汇报之前或者之后进行讲授,而各专题的案例和问题构成学生问题中心学习的主题。

(2)学生的分组。为了保证学习的效果,对学生的分组是按照其学习兴趣来划分的。即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的专题,然后教师再按照学生的选择将其分为不同的小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面对的是学生人数为100的大班,所以根据八个专题把学生分为8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约12或13个人,每个小组选出一个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联系、小组活动的组织和安排,另外,还要选出一个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活动、组员讨论发言的情况和内容。

2.基于问题的小组合作学习。专题和小组确定好以后,每个小组要进行问题中心的学习活动。小组的学习活动主要是在课后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主题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由教师提供的相应专题的案例;二是在该专题的学习中学生感受颇深且有自己见解的知识。

在小组的学习活动过程中,为保证活动的有效进行,要求每个小组课后讨论都要做一个会议记录,内容包括时间、地点、讨论内容、讨论结果和照片,记录员要记录每个组员的观点、发言内容并收集其查阅的资料,每个小组的集中讨论不得少于5次。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要经常与教师联系,汇报进展,并把遇到的问题、困难和教师交流,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

通过组员的资料查阅、交流讨论等活动,最终形成本小组关于相应主题的讨论结果,并做成PPT,在课堂上汇报给全班学生。

3.结果汇报。在教学过程中,第一、二周首先由教师讲解绪论等内容,然后教师根据各个专题的特点,确定各专题的理论讲解与小组的课堂汇报讨论的顺序,安排各个小组的具体汇报时间。

每次汇报讨论的总时间为两个课时90分钟,具体分配是:①小组研究结果的展示,形式各小组自定,时间为30分钟;②组外的学生根据汇报的内容向该小组提问,由该小组的成员回答解决,时间为30分钟;③教师总结,时间为20分钟;④汇报小组的反思总结,时间为10分钟。

4.成绩评定。结果汇报之后,就是对小组学习活动的成绩评定。成绩通过小组自评、班级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综合考评。小组自评和学生互评时的标准是:陈述观点科学正确有吸引力,重点明确表达清晰,小组合作充分,有自己的观点和评论。而教师的评价则需要综合考虑小组的课后活动组织、讨论结果的理论性和科学性、发言汇报效果、对其他同学提问的解答情況、上交的材料是否齐全等多项指标来评价。在该课程期末总评成绩中,小组进行PBL学习活动的最终成绩占50%、期末卷面考试占30%,平时成绩即出勤和课堂表现占20%。

四、结果与思考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在期末的常规考试中,实验班成绩优秀即90分以上的人数是对照班的两倍以上;试验班80分以上人数比例是对照班的两倍;而不及格的人数试验班却比对照班少很多。可见,通过PBL教学模式的引入之后,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较大提高。

另外,通过课后对学生的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学生对心理学课程的价值认识差异也很大。实验班绝大部分学生对心理学有浓厚的兴趣,都认为心理学课程是有价值的,有助于自己的专业化,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认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精神。而对照班的学生认同心理学课程的作用和价值的却不多。

通过在公共心理学教学中引入PBL教学模式后,不论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是学生对该门课的认识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PBL教学模式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很好地解决了普通高校公共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混学分的问题,是一种比较适合高校公共课程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金荣.高等师范院校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探析[J].内蒙

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1).

[2]赵洁,刘中秋.PBL教学法在药剂学教学中的应用[J].

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9,(1).

[3]冯晓玲.PBL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应用[J].成

人教育,2011,(1).

[4]田立国.PBL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华

章,2011,(22).

[5]李银萍等.PBL教学模式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实践与

体会[J].学园,2011,(2).

[6]熊友华.PBL教学模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思考

公共心理学课程 篇12

关键词: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发展,公共心理学

心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公共心理学是师范教育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实验教学是公共心理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30年来,我校一直重视公共心理学实验室建设和公共心理学实验教学,公共心理学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 早期公共心理学实验室及实验教学

1.1 早期公共心理学实验室建设

我校公共心理学实验室始建于1982年,1982~1996年,利用教育事业费购置了一批心理学常规仪器设备;1996年,恰逢教育部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在部分高校建立心理学实验室的机遇,我校利用世行贷款购置了一批心理学常规仪器设备;1999年,利用教育事业费购置了一批心理学常规仪器设备;2000年,先后购置具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之称的计算机和投影仪。2003~2005年,先后购置4台计算机,心理实验系统和心理测验软件,初步建成早期心理学实验室。

1.2 早期公共心理学实验教学

1982~1999年,公共心理学实验教学主要进行常规仪器实验和纸笔测验,如感知觉实验、记忆实验、认知方式测验、智力测验、人格测验和心理健康测验等。另外,还利用幻灯机对部分心理学实验进行演示。由于当时条件所限,实验完成后,学生主要以组为单位写出实验报告。通过实验,学生能验证一些经典心理学现象和理论,在实测和统计中掌握测量技术,因此实验课的开设深受学生欢迎。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例如,有些仪器在性能和精确度上不够理想,直接影响了实验结果的准确度;纸笔测验的结果主要用计算器处理,比较烦琐。2000~2005年,随着计算机的购进,学生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部分实验和测验,纸笔测验的结果也改为由计算机处理,改变了用计算器处理的烦琐状况。随着投影仪的购进,教师开始使用投影仪对心理学实验进行演示,逐步改变了心理学枯燥难学的状况。

2 近年来公共心理学实验室及实验教学

2.1 近年来公共心理学实验室建设

2.1.1 心理实验操作实验室

2006年,购置10台先进的EP2004心理学实验台,建立了心理实验操作实验室。EP2004心理学实验台主要包括主机、显示屏和附机。附机有迷宫、反应时装置、声反应时装置、镜画实验仪、亮点闪烁仪、划消仪、记忆鼓、速示仪、两点阈测量器、重量鉴别器和动作稳定仪。每个实验台拥有多台 (件) 旧仪器的功能,可做43个实验。实验时将主机与相应的附机连接后,再按照显示屏上的提示进行操作即可,此实验台具有简单易学,速度快,计时准确,并且能查看和打印数据的优点。

2010年,购置10台更为先进的EP2009心理学实验台,充实了心理操作实验室。EP2009心理学实验台主要包括主机、显示器、反应盒和实验仪器。仪器有动作稳定实验仪、迷宫实验仪、两点阈实验仪、亮点闪烁实验仪、镜画实验仪和重量鉴别器。EP2009心理学实验台可做的实验包括仪器实验和计算机实验两大类,做仪器实验时,只需使用数据线将仪器与主机相连,再按照屏幕上的提示进行操作即可。计算机实验包括九大类:反应时、传统心理物理法、现代心理物理法、知觉实验、学习与记忆、现代认知心理实验、应用性实验、普通心理学演示实验和发展心理学实验,共69个实验。做计算机实验时,也只需使用数据线将反应盒与主机相连,再按照屏幕上的提示进行操作即可。EP2009心理学实验台与EP2004心理学实验台相比,增加了计算机实验这一类型,并且把部分仪器实验改为更易操作的计算机实验,所有实验数据都可以查看、保存和打印。可见EP2009心理学实验台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得更好,功能更多,更加先进,更加方便,可做心理学实验项目大大增加。

2.1.2 心理测量与评估实验室

在原有纸质问卷和量表的基础上,2004年,我们购进心理测评软件,学生可以在微机上进行测验,并对结果进行分析。2006年,补充部分问卷和量表,正式建立了心理测量与评估实验室。此实验室现已拥有多种问卷、量表和答题纸。对师范教育类专业学生,我们经常采用的是“纸笔测验形式”,并且教给学生自制答题纸,目的是不仅让学生进行测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测验,培养他们的心理测验技能,以便成为将来的高素质新型教师。

2.1.3 心理综合教学实验室

2010年,购置30套心理实验系统,建立了心理综合教学实验室。该实验室的实验项目全部是计算机操作,既节省人力又节省时间并且减少了实验者对被试的影响。做实验时,只需使用数据线将反应盒与主机相连,再按照屏幕上的提示进行操作即可。心理实验系统会自动保存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

2.1.4 多功能行为观察室

2010年,购置行为分析系统,建立了多功能行为观察室。该实验室的主要设备是德国Mangold公司生产的一套行为分析软件,该软件可以结合视频的记录、生理参数的记录、眼动数据的距离,对人的思维动态及动物行为过程进行科学的数据化分析,使研究更目的化、条理化、科学化。该系统广泛应用于研究儿童教育、儿童心理、犯罪心理、昆虫行为及动物行为等方面,利用行为分析软件对观察到的数据进行收集、分析、表达和管理,并对其行为过程进行研究。多功能行为观察室成为师范教育类专业本科生的创新实验研究基地。如利用心理健康测验筛选出的被试做情绪调节实验;利用师范教育各专业选出的代表性团队做小组学习实验等。

2.1.5 心理咨询与治疗室

针对中小学生容易存在的问题,对师范教育类专业学生会讲解一些关于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知识,进行一定的心理咨询与治疗训练,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简单的心理辅导和心理教育技能。学生也可以对自身存在的或质疑的心理问题向任课教师咨询。

公共心理学实验室有专门的实验人员,并且对师范教育类专业学生开放。实验室所有可做的实验项目都在网站上公示,师范教育类专业学生可提前电话预约某个实验或自己设计的实验。

2.2 近年来公共心理学实验教学

心理学实验室的不断完善,为公共心理学实验教学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条件。我们制定了教师教育心理学实验大纲,编写了实验指导书。实验大纲规定了10项必做实验项目和13项选做实验项目,在10项必做实验项目中,基本型实验5个,提高型实验3个,创新型实验2个。公共心理学的实验形式由常规仪器实验和纸笔测验发展为仪器实验、计算实验、心理测验 (计算机和纸笔两种形式) 和创新实验并存。仪器实验一般2人一组;计算机实验一般1人一组;心理测验一般4人一组。实验前,实验教师会带领学生熟悉实验室的情况,熟悉操作规范;实验过程中,师生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做完实验后,每名学生都要根据数据写出实验报告,实验成绩作为平时成绩。

3 结束语

许多心理学理论来源于实验, 许多心理现象通过实验可以得到验证, 缺少实验的公共心理学教学是不完整的。通过实验, 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心理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例如, 通过双眼视差实验, 学生理解了三维画的原理;通过似动现象实验, 学生理解了放映电影的原理;通过实验如注意分配、动作技能练习、动作稳定性等, 学生掌握了实验技能, 提高了动手能力;通过实验中记录、整理和统计数据, 学生学会了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总之, 实验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公共心理学的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促成了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 使心理学成为一门比较受欢迎的公共课, 提高了我校公共心理学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潘光花.心理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新课程研究, 2011 (6) :114-115.

上一篇:以科学研究能力为核心下一篇:健康危害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