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发展历史规律

2024-09-20

会计发展历史规律(通用10篇)

会计发展历史规律 篇1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会计学在众多领域内扮演着重要角色。而成本会计是会计学科里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单能将企业在生产经营时产生的资源消耗情况很好地显现出来, 而且还能对企业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和控制。本文就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成本会计的发展历程, 深化了对成本会计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

关键词:成本会计,发展历程,发展趋势

成本会计对于企业经济资源的合理规划和有效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成本会计的不断发展, 目前它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为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成本会计是将企业的各项费用开支通过整理、归纳以书面形式呈报给企业经理, 通过对以往成本构成和成本发生历史情况及计划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然后对企业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及利用。实现资源的最大化、最优化利用, 进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成本问题是目前诸多企业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 因为成本是整个企业经济发展的命脉, 所以, 关注成本会计、研究成本会计也是现代企业经济取得发展的前提条件。本文就成本会计的形成、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浅显的分析, 供大家参考。

一、成本会计是如何形成的

自从商品生产出现之后, 大部分商品生产商在商品在交换中所获得价值的最大化, 就想方设法希望从交换商品后获得的商品价值中补偿其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价值, 在商品生产出现后, 商品生产商最大的愿望是在交换其生产的商品时, 从已得的商品价值里抽取一部分来补偿商品生产时耗费的部分。为了让商品卖出的价值能补偿生产商品时耗费的价值, 商品商开始对成本进行估计, 为了能使估计成本和实际的生产耗费价值相吻合, 开始对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进行统计、计算、汇总, 对于数额小的其它费用则按损失处理, 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快速发展, 人们开始意识到收集整理成本资料的重要性, 于是便开始汇总和计算商品生产时所耗费的费用, 经过一定时期的演变过程形成了成本会计。

二、成本会计的发展历程

1. 成本会计的雏形

早在十六世纪三十年代, 意大利Mcdici家族就已经在他们的毛纺织工厂中对产品的制造工艺设置了具体工艺流程, 并对每一道工序的成本费用开支进行详细的记录、整理和计算, 这就是成本会计的雏形阶段。到了十八世纪, 最早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 开始采用分批成本计算和分布成本计算对产品成本费用进行计算;十八世纪中期, 英国人James在他所创办的制鞋厂设计了一套会计分录方案, 分批法形成;十八世纪七十年代英国人Jhomp son在他的亚麻制袜厂对产品的生产步骤进行费用记录, 计算出每一双长筒袜的生产所需费用, 这样就逐渐建立的成本计算的基本模式。

2. 成本会计的出现

在十九世纪产业革命开始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后, 全球企业的数量便开始剧增。企业为了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将自己的产品推销到市场, 并占据市场优势, 采取了薄利多销的产品销售手段, 使得众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开始关注生产成本, 。为了能使成本计算的更为准确, 资本主义企业开始让会计担当起成本计算的工作, 在会计的工作过程通过成本计算和复式账簿相结合的方式来对成本进行计算, 形成了初步的成本会计。美国人施劳伦斯是早期研究成本会计的重要人物, 他说过:“成本会计是应用普通会计的基础, 用合理科学的方法来记录企业的各项支出, 并确定其商品在生产与销售时产生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这是企业实现盈利高效的重要手段。”这种成本会计是以事后核算和事后控制为重点和出发点, 被当今会计学称之为原始的成本会计。

3. 近代成本会计出现的背景与形成

二十世纪初, 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 市场竞争也开始变得愈发地激烈。以时候核算作为重点的成本会计方式已经满足不了企业的需求。于是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出现了泰罗制, 该体系首次将预算控制、标准管理等管理方法用于会计。它将事前控制职能运用在成本会计之中, 顺理成章地将事前控制推广到了整个成本会计之中, 这样就形成了近代成本会计。

4. 现代成本会计的完善与发展

上世纪四十年代, 二战全面爆发, 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众多的资本主义企业为了能在经济特殊时期占据更多的市场, 于是大肆地建立工厂, 扩大企业生产规模, 并且采用多种多样的经营方式, 战争所带动的科学技术大量运用到生产之中, 产品更新速度加快, 市场竞争空前激烈。在这样的生产经营环境之下, 企业的管理者不得不开始反思该如何适应这样的状况, 并且要采取了相应的对策:一方面需要加强企业自身的管理, 降低成本, 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企业需要与时俱进, 时刻掌握外界经营环境的变化, 市场的发展动态等等。这就需要成本会计要与管理相互融合, 以成本核算为基础, 以成本控制为核心, 进而促使现代成本会计的形成。

三、结语

通过对成本会计历史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规律:成本会计会必须要与社会、经济、管理共同发展, 要积极地主动参与到经济管理中, 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成本会计的发展说明了, 成本会计的潜力不可估量, 而整个会计学科也一直将在整个世界经济控制工作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是推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手段。

探索规律 发展能力 篇2

计算机显示如下文字和背景图片。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1声扑通跳下水。

2只青蛙张嘴,____只眼睛____条腿,声扑通跳下水。

n只青蛙____张嘴,____只眼睛条腿,____声扑通跳下水。

春季莲花池塘里,一群青蛙在荷叶上戏闹、蹦跳。

学生思考后齐声诵读填空。

[评]内容简单、有趣、极富规律性,为本节课学习创设了良好氛围,有利于学生建立“用字母代替数”的观念。

二、经历探究过程,获知字母用途

1.用字母表示变化规律

计算机显示如下图文组成的题目。

搭1个正方形需要4根火柴棒。

(1)按下图方式,搭2个正方形需要 根火柴棒,搭3个正方形需要____根火柴棒。

(2)搭1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3)如果用x表示所搭正方形的个数,那么搭x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与同伴进行交流。把你们研究的成果展现到黑板上来。

学生分成5人小组围着桌子,用火柴棒搭建正方形,探索规律,然后派代表板演交流。教师评讲学生的板演,订正。得到:(计算机显示)

方法一:[4+3(x-1)]根

方法二:[x+x+(x+1)]根

方法三:[4x-(x-1)]根

方法四:[3(x+1)-2]根

方法五:(1+3x)根

学生做计算机显示的下题。

做一做:①五种方法得到的结果一样吗?

②如下图搭x个三角形要多少根火柴棒?(填表)

2.用字母表示运算律、计算公式、数量关系

计算机显示下题。

(1)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两个数,那么

加法交换律为:a+b=

乘法分配律为:a(b+c)=

乘法交换律为:ab=

(2)如果长方形的长为m,宽为n,则长方形的周长为 面积为____。

(3)如果圆的半径为rcm,那么圆的周长和面积分别为____cm和____cm2

(4)如果a、b、c分别表示长方形的长、宽、高,则长方形的体积为____。

(5)小亮骑t小时车,行驶s千米,他的速度为____千米/时。

(6)小红昨天做了a道题,今天比昨天多做5%,今天她做了____道题。

[评]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水平和对事物的认知规律,讲解教材中的例题时,充分让学生探索、交流,教师及时引导,进一步体会字母不仅能表示数,还能表示运算律、计算公式、数量关系等。通过这样两个步骤,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地加深了学生对“字母能表示什么”的认识、理解和应用,发展了学生的探索能力。

三、课堂知识小结,注意事项说明

1.字母能表示什么

任何数、运算律、计算公式、数量关系或变化规律等。

2.用字母表示数时应注意的问题

(1)数字与字母之间,字母与字母之间乘号省略;除号用分数线表示。

(2)数字写在字母前面,不用带分数,字母按英文顺序写。

(3)结果有代数和的代数式带单位时要用括号。(通过错例进行分析)

[评]系统归纳本课学习内容,使学生更加明确理解“字母能表示什么”;指出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使学生认识和警惕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练习巩固知识,开拓创新提高

计算机显示如下练习题、选做题。

1.练习题(略)

2.选做题

(1)观察下列式子,找规律:

(3+2)(3-2):5=32-22

(4+7)(4-7)=-33=42-72

(13+3)(13-3)=160=132—32

那么(a+b)(a-b)=

(2)1条直线分一个平面为2部分;2条直线最多分一个平面为4部分;3条直线最多分一个平面为部分;…;n条直线最多分一个平面为部分。

[评]选做题为学有余力的同学设计,开拓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多见多想,多探索多了解,学到层次更高的知识,培养他们的推理能力。

摘自《河北教育》

会计发展历史规律 篇3

2013 年9 月7 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表示: 为了使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 共同建设 “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 2013 年10 月3 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时表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 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 共同建设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被简称为 “一带一路”。2014 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大会上, 李克强总理强调要推进 “一带一路”建设。 2014 年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一带一路”确定为我国优化经济发展格局的三大战略之一。 经国务院授权,2015 年3 月28 日,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从时代背景、共建原则、框架思路、合作重点、合作机制等方面阐述了“一带一路”的主张与内涵,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的方向和任务。“一带一路”提出以来,已得到来自60 多个沿线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回应,50 多个国家明确表示愿意参与“一带一路”战略。

“一带一路”的合作方向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畅通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 地中海; 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

“一带一路”战略将共建国际大通道和经济走廊。 在陆上依托国际大通道, 共同打造新亚欧大陆桥以及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在海上以重点港口以节点,共同建设通畅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 中巴、孟中印缅两个经济走廊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关联紧密,要进一步推动合作,取得更大进展。

二、会计发展的若干历史规律

纵观会计发展史, 可以发现以下几个基本规律。

(一)近现代会计技术和会计标准随着经济活动的扩展而扩展

从中世纪后期开始, 意大利沿海各个城市的商业活动日益繁荣, 对外贸易日益活跃, 始创于威尼斯的复式记账技术随着这些对外贸易活动传播到英国、法国、德国、荷兰等国家。

工业革命之后, 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号称“日不落帝国”,英国的商业贸易活动扩展到世界各地,复式记账技术随同大英帝国的商船而被传播到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地。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 美国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龙头老大, 美国的会计技术和会计标准随着其经济活动而渗透到世界各地。 例如,美国在20 世纪30 年代制定出会计准则, 此后,在国际经贸活动中被传播到英国、 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

自21 世纪初开始,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国际贸易量迅速增长,市场进一步国际化,跨国公司大量兴起,资本市场快速国际化,迫切需要各国的会计准则和会计惯例能够得到协调甚至统一。在这一背景下,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及其改组后成立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分别制定的国际会计准则(IAS)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 应运而生,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所采用或认可。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会计标准一体化的重要条件和推动力

欧盟是当今世界上区域经济合作最紧密并逐步从经济一体化走向政治一体化的国家间联盟。 它的前身是1958 年成立的欧洲经济共同体,1967年7 月1 日欧洲共同体(即欧共体)成立,1993 年11 月改组为欧洲联盟(简称欧盟)。为了建立一个统一的经济实体,从欧共体到现在的欧盟,都一直致力于在本地区范围内进行会计协调和统一。

欧盟先后于1978 年7 月25 日和1983 年6 月13 日发布了关于公司年度财务报告格式的第四号指令和关于合并财务报告的第七号指令。 欧盟颁布的各项指令具有很强的法律约束力, 要求各成员国写入本国的法律法规中。 这些指令促进了欧盟国家内部的会计协调。 欧盟颁布的各项指令有许多缺陷, 阻碍了欧洲内部资本市场的发展, 并且日益不适应资本市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为克服这些问题,考虑到国际会计准则的优越性,1995 年欧洲委员会宣布欧盟放弃发展自己的特定的会计准则的长期目标, 要求成员国今后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制定的国际会计准则(IAS)作为编制财务报表的基础。2002 年7 月19日欧洲议会和欧盟委员会通过了 《关于运用国际会计准则的第1606 号决议》, 该决议在2002 年11 月11 日颁布成为法令, 要求所有在欧盟上市的公司(包括银行和保险公司)从2005年起必须按欧盟委员会认可的国际会计准则(IAS)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成员国可以自主决定非上市公司是否采用国际会计准则(IAS)。 法令不同于指令, 不需要经过欧盟各成员国的立法程序就可以成为各成员国必须遵守的法律,因此,上述法令具有相当高的法律地位,即,不需要成员国批准,国际会计准则(IAS)就可以使用。

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会计标准一体化的重要条件和推动力, 东盟的情况也能说明这一点。 1967 年8 月东南亚联盟成立,简称东盟,现有十个成员国, 是以政治合作和经济合作为主的区域集团。 在区域合作与会计协调进程中,东盟最早的五个成员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在经过产业贸易、投资、金融等多项合作后, 早就深刻认识到经济一体化过程中会计协调的重要性, 所以这五个国家在1977 年3 月成立了东南亚会计师联合会(ASEAN,Federation of Accountants, 简称AFA), 之后,文莱、越南、缅甸相继加入。 AFA一开始就致力于东盟各国的会计协调和制定会计准则与审计准则, 并为成员国提供会计和审计服务。 随着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国际会计协调中的作用日益增强,AFA改为鼓励其成员国在制定本国会计准则时尽量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和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发布的会计准则与会计惯例,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各国的会计协调。可以说,东盟具有多年国际会计协调的经验。

(三) 会计依存于特定的环境, 环境的差异导致会计存在差异

会计和特定的社会环境紧密相连,不同的经济、政治、法律、文化、会计职业界的状况、 教育等因素导致了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会计规范形式、会计文化、会计传统、会计特色、会计技术水平等。

会计和所处的经济环境有着最直接最广泛的关系, 资金来源、 税收制度、经济发展水平、通货膨胀状况、企业的组织形式和规模等经济因素都会影响一个国家的会计发展状况。

一个国家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对该国的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有影响, 会计制度要反映一个国家的政治观点和政治目标。 两国间的政治关系会影响两国的会计实务。 政治上结盟的国家,会计界的交流会增多,相互引进和吸收对方经验的障碍比较小;政治上敌对的国家, 会计界也容易产生敌对情绪, 会计实务可能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一个社会的文化反映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在不同的文化下,会计行为主体的价值判断会有差异, 从而导致其行为存在差异, 进而导致不同国家的会计实务存在差异。

一个国家的会计职业界的力量、规模和能力影响该国会计的发展。

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 教育状况影响着会计人员的素质, 进而影响了该国会计的发展状况。

(四)在全球范围内或特定的区域范围内, 会计技术和会计标准的每一次大发展都由某个国家、 地区或国际组织依靠其影响力来推动

心理学认为, 影响力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人影响和改变他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能力, 分为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 权力性影响力是指由组织赋予的在职位范围内可强行控制下属的力量, 其成因主要来自传统因素、职位因素、资历因素。 非权力性影响力是由领导者的心理品质产生的影响他人的力量, 不是通过法定程序获得的,不带有强制性,其成因主要来自品格、能力、知识、情感等因素。

按照国际政治学领域内的行为主义的观点, 国家是由人组成的复杂的组织结构,是人的集合体,国家行为呈现出与人类似的行为模式, 国家具有像人一样的行为能力。由此推之,一个国家也具有对其他国家或组织的影响力, 一个国际组织也具有对其他组织或国家的影响力。

可见, 从中世纪后期至工业革命之前, 意大利依靠其活跃的对外贸易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力推动了复式记账技术的传播; 自工业革命开始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这一时期, 英国凭借其强大的国力所产生的影响力推动了复式记账技术传播到了世界各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至今, 美国超强的综合国力把美国的会计技术和会计标准推广到全世界, 深刻影响或改变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各主要国家、地区、国际组织的会计技术和会计标准;自21 世纪初至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 及其继任者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制定的会计标准以其高质量和顺应世界经济一体化潮流所产生的影响力而被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所采用; 在欧盟内部推动会计标准协调的主要力量是英国、法国和德国,这三个国家的政治方面和经济方面的影响力相比于欧盟内部的其他成员国都是巨大的;在东盟内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这五个国家推动了东盟各国的会计协调,这五个国家的影响力从经济、 政治等各个角度来衡量都是很大的。

三、会计发展历史规律对“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会计发展战略的启示

对照上述会计发展的若干历史规律,本文认为,在实施和推进“一带一路”战略进程中,我国的会计事业应当采取以下发展战略: 顺应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潮流和趋势, 发挥我国的影响力,推动会计准则在“一带一路”战略所覆盖的区域内进而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趋同。

第一,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已经是不可逆转的潮流和趋势。进入21 世纪以来, 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程度日益加深, 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历史证明:会计是人类开展经济活动的语言, 会计因人类经济活动的需要而产生, 会计又服务于人类的经济活动的需要, 并在人类开展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存在和发展。 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要求会计成为一种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 经过长时间的淘汰和选择,截至目前,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 制定的国际会计准则(IAS) 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制定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要求, 并因此而成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过程中被广泛采用的主流标准。

第二,“一带一路” 战略所覆盖的区域内的会计准则将走向区域一体化。 “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倡导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从提出至今,我国和该战略蓝图区域内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贸合作日益活跃, 效果日益良好,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表态愿意参与其中,可以预见,“一带一路”战略所设计覆盖的区域内的经济活动将日益扩展并走向一体化。 会计服务于经济活动, 会计具有技术性的属性,在“一带一路” 战略所覆盖的区域内,会计技术和会计标准也必将随着经济活动的扩展而扩展,并走向区域一体化。

在某个特定的区域内实现会计准则的区域趋同将有利于推动会计准则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趋同。 因为由点到线、进而到面、逐步扩散是会计准则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趋同的最可能的途径, 任何逐步推广的事物都有这样的发展规律。

第三,在“一带一路”战略所覆盖的区域内实现会计准则趋同需要一支或若干支领导型的力量。 按照社会学的观点,人是社会化的群居型的动物,人和人之间或者由人组成的国家之间在社会活动中自然产生领导型的人物或组织。

“一带一路” 战略所覆盖的区域内,国家和地区众多,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悬殊、 文化差异明显、政治制度各异,导致会计发展水平不同,在对待国际会计准则(IAS)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的态度上,既有“直接采用”者(例如我国的香港地区和菲律宾),也有采用“趋同”模式者(例如中国、印度),还有采用“认可”模式者(例如欧盟各国),也有不采用者。 在这个区域内,在坚持平等协商、合作共赢的原则下, 在落实各项具体的战略目标的过程中, 也需要产生领导型的力量, 以推动共同的事业由无序向有序发展, 从而保证集体的目标得以实现,最终实现集体的共同发展。

第四, 中国有能力也有责任成为推动“一带一路”战略覆盖的区域内会计准则走向国际趋同过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毛泽东主席曾经提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 在过去一个长时期内,则是太少了,这使我们感到惭愧。”为人类和世界做出较大的贡献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不懈追求的伟大而光荣的梦想。时至今日,中国有能力实现这一梦想。中国国土辽阔,人口规模世界第一,自新中国成立至今,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 中国目前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综合国力显著提升,积极履行国际义务,切实成为了一个有影响力的负责任的大国,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全人类谋福祉,推动包括会计事业在内的全人类各项事业的发展是中国人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就会计领域而言,现在中国在国际会计界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越来越多的优秀的中国会计人才加入到国际会计组织中。 例如,2010 年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CFO李飞龙被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委任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解释委员会委员。又如,截至2014 年底,仅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推荐行业代表在国际会计职业组织和区域会计职业组织中担任代表职务者就达21 人。这标志着中国的会计精英已经全面进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制定机构的各个层面,也表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对中国会计准则建设、实施和国际趋同的认可与肯定。 中国已经从国际会计规则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推广者和制定者。

摘要:2013年我国领导人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并积极倡导和推进该战略,现在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积极响应和参与到该战略实施中来。本文在总结了会计发展的若干历史规律的基础上,对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我国未来会计事业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一带一路”战略,会计发展历史规律,展望

参考文献

[1]“一带一路”:共创美好未来[N].人民日报,2015-4-13.

[2]生逢其时的“一带一路”[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5-14.

[3]国际会计舞台上的“龙图腾”[N].中国会计报,2015-7-3.

[4]向振军,周映群.中国—东盟会计协调的可行性分析[J].北方经济,2007,(4).

[5]蒋峻松,卢漪,马静秋,张鸣鸾,肖俊.中国—东盟会计区域协调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J].国际商务财会,2009,(2)

[6]杨敏,陆建桥,徐华新.当前国际会计趋同形式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策略选择[J].会计研究,2011,(10)

[7]姚立杰,程小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研究的回顾和展望[J].会计研究,2011,(6).

[8]蒋基路等.欧盟会计协调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9]冉苒,苏宗荣.管理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10]徐长春.国际政治的逻辑[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

[11]郝振平.国际会计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中国崛起的历史逻辑与发展规律 篇4

中国的发展变化,体现了中国社會发展的必然,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与中国社會发展关系的必然,是中国共产党出色发挥核心领导能力的集中体现。

中国共产党在执政中以兴国为己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首先,中國共产党有正确的政治路线,坚持社會发展的正确方向和道路,在建设社會主义进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和进行创新。其次,在正确认识中国所处的阶段、认识社會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一套符合中国实际的建设社會主义的基本纲领、基本路线和基本政策。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党在每个时期都及时分析形势,总结经验,提出中国社會发展的具体路线、方针、目标、步骤和方法,指引着中国建设的科学与全面发展。第三,在发展和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全面发展,两个文明一起抓,领导全国人民与那些违背历史潮流的意识形态和行为作坚决斗争,不断巩固和发展社會主义经济文明建设成果。第四,“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中国共产党注重组织建设,培养了一支强大优秀、全心全力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干部队伍和共产党队伍。第五,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一套党政分开、科学分工地兴国执政的体制、制度和方法。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成为党执政兴国的政治保证和制度保障。

(作者为《求是》杂志社研究员、编审,摘自2011年第4期《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会计发展历史规律 篇5

2008年初级会计职称的考试教材《初级会计实务》与2007年相比没有实质的变化。《初级会计实务》一共七章, 包括以下四大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第一章总论, 主要介绍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在这部分内容中要求考生掌握会计的概念、职能和对象, 企业会计要素及其主要特征, 企业资产、负债要素的分类, 企业会计等式, 账户的概念、分类和基本结构, 账户记录的试算平衡, 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 会计凭证的基本内容、填制与审核方法, 会计分录及其编制, 会计账簿的内容、启用与记账规则, 会计账簿的格式和登记方法, 对账、结账和错账更正方法;熟悉会计科目的概念、分类和设置原则, 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的种类, 会计凭证的传递与保管, 会计账簿的更换与保管, 不同账务处理程序, 会计电算化;了解事业单位会计要素, 账户与会计科目、账户和账簿的联系与区别, 账务处理程序的意义和种类。

第二部分由第二章资产、第三章负债、第四章所有者权益、第五章收入、费用和利润构成, 该部分内容比较多, 其中“第二章资产”、第三章负债、“第五章收入、费用和利润”是全书的重点和难点, 涉及到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会计要素。考生应特别注意理解这六大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方法。该部分是全书的重难点。

第二章资产, 掌握现金管理的主要内容和现金核算、清查, 银行结算制度的主要内容、银行存款核算与核对, 其他货币资金的核算,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核算, 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和其他应收款的核算, 存货成本的确定、存货的计价方法、清查, 原材料、库存商品、委托加工物资、周转材料的核算, 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核算;熟悉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范围, 固定资产的概念及确认条件, 无形资产的概念、内容及确认条件, 其他资产的核算;了解应收款项、存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

第三章负债, 掌握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和预收账款的核算, 应付职工薪酬的内容及其核算, 应交增值税、应交消费税、应交营业税的核算;熟悉应付股利、其他应付款的核算, 应交税费的内容, 长期借款、应付债券的核算。

第四章所有者权益, 掌握实收资本的核算, 资本公积的来源及核算, 留存收益的核算;熟悉利润分配的内容, 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的概念及内容。

第五章收入、费用和利润, 掌握收入的特点和分类, 销售商品收入金额的确定, 销售商品收入的账务处理, 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提供劳务收入的账务处理, 让渡资产使用权的使用费收入的账务处理, 费用的特点和主要内容, 费用的账务处理, 政府补助的账务处理, 利润的构成内容, 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的账务处理, 应交所得税的计算, 掌握结转本年利润的核算;熟悉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条件, 劳务开始并完成于同一会计期间、劳务的开始和完成分属不同会计期间等情况下提供劳务收入的确认原则, 让渡资产使用权的使用费收入的确认和计量原则, 政府补助的概念、特征和主要形式, 结转本年利润的方法。

第三部分是第六章财务报表, 也是重要的考核点之一, 该部分内容与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关系密切。考生应掌握财务报表的概念和组成, 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的格式、内容及其编制;熟悉现金流量表的编制;了解财务报表的分类, 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的作用。

第四部分是第七章成本核算, 是去年教材新增的一章, 也是新增的考核点。考生应掌握产品生产成本项目, 生产成本的核算, 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 产品生产成本分析;熟悉成本核算的要求和一般程序;了解产品成本计算方法。

二、教材各章考题类型、分值及历年考情分析总结

(一) 考题类型及其分值

初级会计实务考题类型分为客观性题目和主观性题目两大类, 其中客观性题目包括单项选择题 (20小题, 每小题1分, 共20分) , 多项选择题 (15小题, 每小题2分, 共30分) , 判断题 (10小题, 每小题1分, 共10分, 注意判断错误倒扣分) ;主观试题部分包括计算分析题 (4小题, 每小题5分, 共20分) , 综合题 (2小题, 共20分) 。

(二) 历年各章考点归纳和考情分析总结

第一章总论, 历年的考核点主要是:会计的基本职能, 资产、负债、收入等会计要素的定义、分类和特征, 帐户记录的试算, 总分类帐和明细分类帐的关系及其平行登记, 原始凭证的基本内容、分类、填制要求和审核内容, 记账凭证的编制, 会计科目设置、会计账簿的种类和登记, 明细账的格式, 会计对账的内容、平行登记的主要内容;错帐查找与更正的方法、各种账务处理程序的特点。此外, 与有关各章相结合的考核点是引起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变动的项目内容。本章考题涉及题型主要为客观性题目, 但也出现过主观性题目 (考核试算平衡表的编制和错账的三种更正方法) 。本章考试分数在5~20分左右 (2007年本章考试分值为5分) 。

第二章资产, 历年的考核点主要是:现金清查的方法及其短缺和溢余处理, 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作用及对未达账项的调整方法, 其他货币资金的核算内容;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账款、存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现金股利和利息、期末计量及其处置的会计处理;对应收款项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及其相关账务处理;材料按实际成本和按计划成本核算的账户设置及其会计处理, 周转材料———包装物的生产领用和出售的实际成本的确定和会计处理及其摊销方法, 周转材料———低值易耗品的摊销方法及其会计处理, 委托加工物资成本的确定、账户设置及其账务处理, 存货盘盈、盘亏和毁损的会计处理, 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转回和会计处理;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和权益法的范围及会计处理, 长期股权投资的减值;外购和建造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 影响固定资产折旧的因素、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四种方法及其会计处理, 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处理原则, “固定资产清理”科目的核算内容和固定资产出售、报废、毁损的具体会计处理, 固定资产盘盈、盘亏和减值的会计处理;无形资产的取得、摊销、处置和减值的核算等。此外, 对交易性金融资产、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核算还经常结合应交税费、长期借款、应付债券等内容出跨章节综合题进行考察。从历年试题分析看, 本章是重点的一章, 历来都是容易出计算分析题和大的综合题的地方。其分值在历年考题中一般占30分左右。

第三章负债, 历年的考核点是:负债的定义, 导致负债总额变化的内容, 流动负债包括的内容, 短期借款利息的会计处理, 应付账款入账价值的确定、应付票据和应付账款的发生、偿还、转销的会计处理, 应付职工薪酬包括的内容及其会计处理,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的内容、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应交增值税的会计处理, 委托加工物资负担的消费税的会计处理, 计入“营业税金及附加”和计入“管理费用”的税金, “其他应付款”科目核算的内容;长期借款利息和按面值发行的债券利息的处理原则及其会计处理, 此外, 存货、固定资产、收入核算常结合本章应交税费、长期借款等内容, 进行跨章节核算考察。从历年试题分析看, 本章试题类型全面, 本章考试分数为8~15分左右 (2007年为15分, 出了应付职工薪酬综合题8分) 。

第四章所有者权益, 历年的考核点是:引起所有者权益总额变化的事项确定, 实收资本或股本入账价值的确定, 资本公积的内容、发行股票时“资本公积”科目的金额确定, 留存收益的构成及计算, 盈余公积的提取及其会计处理, 可供投资者分配利润的计算、未分配利润的计算等。从近历年试题看, 2004、2005年本章考试分数为15分左右, 2006年本章考试分数为1分, 2007年本章考试分数为5分。本章主观题目考察利润分配业务的账务处理时, 常结合本章资本公积、留存收益等内容。

第五章收入、费用和利润, 历年的考核点是:商品销售收入、提供劳务的收入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的收入的确认与计量 (历年考题曾以客观题出现) , 销售商品收入和提供劳务收入 (完工百分法的应用) 的会计处理 (历年考题曾以客观题、计算分析题和综合题出现) , 现金折扣的处理, 已发出但未确认销售收入的商品成本的核算, 采用支付手续费方式委托代销商品的核算, 通过“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核算的内容, 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的处理原则, 先征后返增值税的会计处理, 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其他业务收支、营业外收支的核算内容 (历年考题曾以客观题、计算分析题和综合题出现) , 期末无余额的损益类账户, 影响营业利润的因素和影响利润总额的因素, 营业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和净利润的计算 (历年考题曾以客观题、计算分析题和综合题出现) 等。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本章常和利润表相结合出综合题。本章也是历年试题中考核的重点。题型涉及客观题、计算分析题和综合题。本章考试分数2004年为15分, 2005年为28分, 2006年为36分, 2007年为22分。

第六章财务报表, 历年的考核点是:资产负债表的内容、结构及各项目填列的方法; (历年考题曾以客观题、综合题出现) , 利润表的格式、内容及各项目的填列方法。 (历年考题曾以客观题、综合题出现) 。2007年本章增加了现金流量表, 考察了现金流量表中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内容、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出内容。本章综合和汇总了前面所有章节的内容, 是初级会计实务中的重点章节。从历年考试试题中可以看出, 本章内容在考试中占重要地位。本章试题类型涉及客观题和主观题, 分值15分左右。在综合性题目考察中多以本章内容为命题对象。2007年本章综合题考了资产负债表的编制, 分值为12分。

第七章成本核算, 是2007年教材新增的一章, 2007年以前有关成本、费用是在收入、费用和利润一章。历年试题的考核点是:应当计入工业企业产品成本的费用、生产成本科目余额的核算、产品成本科目的核算、完工产品的生产成本的计算、成本计算的方法等。这些考题都是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2007年本章试题类型涉及单选题、多选题和计算分析题。2007年本章考了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的分配方法 (多选题) , 产品成本计算的分批法 (单选题) 和约当产量比例法的应用 (计算分析题) 。2007年本章试题所占分数为8分。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2007年以前第二章资产、第五章收入、费用和利润、第六章会计报表, 这三章内容的题量占全书的80%左右, 是历年的“题仓”。2007年第三章负债由历年的10分增加到15分, 第七章成本核算的试题出了8分。从应试的角度来看, 考生应在全面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 重点掌握这几章的内容。

三、教材各章命题规律总结及2008年命题趋势预测

通过对历年考题进行统计, 可以发现, 试题中的客观题都是45个题目, 分值都是60分, 这些客观题涉及面非常广, 几乎覆盖了考试大纲的全部内容。由于客观题所占分数较高, 考生应认真分析近几年的试题, 掌握教材中客观题的考点。

从历年考题的计算分析题和综合题来看, 主要考核会计要素涉及到的各种经济业务的处理和主要会计报表的编制, 近几年综合题部分都是以会计报表的形式出现, 都是与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相结合的。重点突出是近几年考题的一个显著的特点, 即试题在兼顾“面”的同时, 考察的多是主要的知识点。教材中“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收入、费用和利润”及会计报表, 每年都是考核的重要知识点, 而且试题分值也较高, 考生应重点掌握。

由于2007年考试大纲和指定教材发生了较大变化, 因此这些变化很可能成为2008年新的命题点, 考生复习时应特别予以关注。以近几年考题为基础, 预计2008年出题点:

第一章“总论”是基础章节。考生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 会计要素的概念和特征。掌握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 包括资产、负债与所有者权益;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 包括收入、费用和利润。 (2) 从会计要素出发, 将会计科目分为资产、负债、共同、所有者权益、成本、损益六大类, 掌握常用会计科目的设置。 (3) 会计账户记录的试算平衡方法。 (4) 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 (5) 会计凭证 (包括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 的种类、填制要求及其审核的主要内容。 (6) 账簿的分类、格式及其登记要求。 (7) 对账的内容, 包括账证核对、账账核对和账实核对。 (8) 错账查找的方法 (包括差数法、尾数法、除2法和除9法) 和错账更正的方法 (包括划线更正法、红字更正法和补充登记法) 。 (9) 常用的主要账务处理程序 (包括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 的特点、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10) 实施会计电算化对软硬件的具体要求。

第二章资产, 构成全书的重点, 也是重要的考点。考生应关注: (1) 现金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 (包括现金的使用范围、限额和收支的具体规定) ;银行存款的核对 (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和作用) ;其他货币资金的组成内容等。 (2)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取得、收取现金股利或利息、期末计量和处置等核算内容和会计处理。这是2007年教材发生较大变化的地方。 (3) 应收款项的内容、核算及其计提坏账准备的会计处理。注意计提坏帐准备的应收款项包括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付账款和其他应收款, 这也是2007年教材变化较大的地方。 (4) 企业取得存货成本的确定, 发出存货及期末结存存货的计价方法;存货按实际成本和按计划成本核算的账户设置及其会计处理;商品流通企业的库存商品采用毛利率和售价金额核算法进行的日常核算;包装物的核算内容及其会计处理, 低值易耗品的摊销方法;委托加工物资的会计处理;存货盘盈、盘亏及毁损的会计处理;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转回及其会计处理。 (5) 成本法和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范围;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和权益法其初始投资成本的确定及其有关会计处理;长期股权投资的减值。2007年长期股权投资在教材中已作较大调整, 并且2007年试卷中考了一道5分的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的计算分析题。 (6) 固定资产的概念和特征;固定资产的确认和分类;固定资产核算有关账户的设置;外购固定资产和建造固定资产两种情况下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及其会计处理;影响固定资产折旧的因素, 折旧的计提范围和方法;固定资产后续支出 (2007年教材有变化) ;固定资产出售、报废和毁损的环节及其会计处理;固定资产清查和减值的核算。需要提醒考生注意的是:对于企业在财产清查中盘盈的固定资产, 是作为前期差错处理。在按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处理前, 通过的会计科目是“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7) 无形资产的概念、特征、确认及构成内容;无形资产的摊销, 无形资产的处置和减值的核算。2007年无形资产的核算变化较大, 2007年考了自行研发无形资产的核算。

第三章负债, 在2007年试卷中增加了考题分值, 考生应关注: (1) 短期借款利息处理原则和会计处理。2007年教材对短期借款利息的处理改为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按照计算确定的短期借款利息费用, 借记“财务费用”科目, 贷记“应付利息”科目, 不再通过“预提费用”科目核算。 (2) 不带息应付票据发生、偿还和转销的会计处理。 (3) 应付账款和预收账款的会计处理。 (4) 应付职工薪酬是2007年教材流动负债变化最大的内容, 包括应付职工薪酬的组成内容, “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核算的内容, 应付职工薪酬的确认和具体发放职工薪酬。2007年综合题考核了这部分内容, 分值为8分。 (5) 一般纳税企业和小规模纳税企业应交增值税的核算;委托加工应税消费税的会计处理;企业出售不动产时计算应交的营业税的处理;其他应交税费的处理。 (6) 其他应付款包括的内容, 及其会计处理。 (7) 长期借款的利息的处理原则及其会计处理;按面值发行的债券, 其发行、计提利息和还本付息的会计处理。需要注意的是:在“长期借款”科目下设“本金”和“利息调整”明细科目, 在“应付债券”科目下设置“面值”、“利息调整”、“应计利息”等明细科目。

第四章所有者权益, 也是2007年教材变化较大的地方。2007年教材在实收资本中增加了股份有限公司采用收购本公司股票方式减资的会计处理。在资本公积的构成内容中包括资本溢价 (或股本溢价) 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主要指其他资本公积) 。需注意的是: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股票发生的手续费、佣金等交易费用, 应从溢价中抵扣冲减资本公积 (股本溢价) ;无溢价发行股票或溢价金额不足以抵扣的, 应将不足抵扣的部分冲减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在“资本公积”科目下分别“资本溢价 (股本溢价) ”、“其他资本公积”进行明细核算。在盈余公积中, 公司制企业只提取法定盈余公积和任意盈余公积。考生应关注: (1) 实收资本的内容及其会计处理; (2) 资本公积的概念、构成内容和科目设置、会计处理; (3) 留存收益的构成内容及其会计处理。

第五章收入、费用和利润。考生应关注: (1) 收入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商品销售收入的确认、计量和会计处理;提供劳务收入的确认原则和会计处理;让渡资产使用权的使用费收入的确认、计量原则及其会计处理。 (2) 费用的概念、特征、内容及其核算, 期间费用包括的内容和会计处理。 (3) 政府补助的概念、特征及其主要形式;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及其与资产和收益均相关的政府补助的处理原则和会计处理。这部分是2007年教材新增的内容。 (4) 利润的构成和计算方法;营业外收支的主要内容和会计处理;所得税费用、应纳税所得额、应交所得税的计算及其会计处理。

第六章财务报表, 考生应关注: (1) 资产负债表的概念、项目及其编制方法; (2) 利润表的概念及其编制, 考生应将其与第五章收入、费用和利润结合起来; (3) 现金流量表。这是2007年教材增加的报表, 考生应明确现金、现金流量和现金等价物的概念, 明确现金流量表内现金流量的分类和内容, 掌握现金流量表编制的直接法的原理。

第七章成本核算, 是2007年教材新增加的内容。考生应关注: (1) 成本核算的要求和一般程序; (2) 成本核算中的产品成本项目及其包括的内容; (3) 直接材料成本和直接人工成本的核算; (4) 辅助生产成本分配的直接分配法和交互分配法的原理及其会计处理; (5) 制造费用分配的方法及其应用; (6) 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的分配方法及其应用;其中约当产量法在2007年考了一道计算分析题, 分值为5分。此外, 考生应对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价法和定额比例法掌握其分配计算原理; (7) 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这三种成本计算方法的主要特点; (8) 可比产品成本降低额和降低率的计算, 影响可比产品成本降低率变动的因素, 影响可比产品成本降低额变动的因素; (9) 按成本项目反映的产品生产成本表采用的分析方法, 即对比分析法、构成比率分析法和相关指标比率分析法; (10) 产品单位成本的一般分析和各主要项目的分析。

心理规律在会计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篇6

关键词:心理规律,会计英语,单词教学

现代教学是一种发展性教学, 在教学中运用心理学知识, 可以研究学生的情感、意志及个性特征的形成和发展规律, 这对教学内容的确定及教学方法的选择, 是必不可少的。因此, 掌握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 才有可能更有成效地对学生进行教学, 才更可能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 教师只有真正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预见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 并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 心理学在教学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它可以帮助教师改进工作, 提高教学质量。我校的财务会计班自开设会计英语课以来, 学生普遍感到词汇量太大而不易记住, 从而影响了他们进一步学习的信心, 因而开始一段时间学生学习效果不佳。会计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或“实用英语”, 与普通英语形成对照。但是, “万变不离其宗”。大量的会计专业词汇的意义可用普通英语词汇的常用意义表达。在一本会计英语书里, 普通词汇占60%~70%。虽来源于基本词汇的专业词已具有新词义, 所表示的概念与原词已不同, 仍不失其内在联系。但会计英语专业性较强, 专业术语多, 音节长, 一个单元的生词多至70个单词。很多英语学习者都知道, 单词关过了, 很多语言学习问题都迎刃而解。所以, 牢固记忆单词是学好会计英语的第一步。

如何解决单词记忆这一难题呢?我采用了“循环套记法”。“循环套记法”教学就是根据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的遗忘曲线的原理来安排会计英语单词的学习。遗忘是有规律的, 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 不是固定的一天丢掉几个, 转天又丢几个的, 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 后来就逐渐减慢了, 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 几乎就不再遗忘了, 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 即先快后慢的原则。观察遗忘曲线, 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 如不抓紧复习, 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 遗忘的速度减慢, 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循环套记法”教学就是根据上述原理将所有单词制成卡片。其教学过程如下:将本节课所要教的单词制成卡片, 按顺序进行编号, 然后开始单词教学的步骤: (1) 学习两个单词 (1) (2) ; (2) 复习 (1) (2) , 学习一个新单词 (3) ; (3) 复习 (2) (3) , 学习单词 (4) ;以此类推, 增一放一, 循环往复, 环环相套。5个单词学完后, 从头复习一次, 即第五步, 然后再按“复习两个旧的, 增加一个新的” (即增一放一) 的方法继续教学。5个单词学习完后再拿生词卡片让学生复习一次, 即进入第十一步。而后10个单词复习一遍, 即第十二步, 在复习过程中, 单词卡片的顺序可打乱。因首尾单词教学的次数较少, 所以按编号让学生在课堂上从头到尾再复习一次生词卡片, 即第十三步。这时每个单词都教了35次。到第20个单词教完再复习一次, 进入第十四步;30个单词教完后整个再复习一次, 即第十五步。这样一来, 前边10个单词, 在教完一个单元之后平均每个单词都让学生记忆了7遍, 一般情况下即可稳稳记住了。之后, 10个单词与10个单词之间也采取上述“增一放一”的方法进行教学和复习, 循环下去, 就会越记越多, 越记越牢, 课堂上所需的时间也不多。不过, 在教学过程中, 要时刻注意将卡片顺序打乱, 并要求学生大声朗读单词, 做到口到、眼到、心到, 多种感觉器官并用。这种教学方法看似笨拙, 却科学合理。

从记到忆是有个过程的, 这其中包括了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很多人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只注重了学习当时的记忆效果, 孰不知, 要想做好学习的记忆工作, 是要下一番工夫的。单纯地注重当时的记忆效果, 而忽视了后期的保持和再认同样达不到良好的效果。所以, 一定要安排好学生复习时间。艾宾浩斯认为, 如果一个事物经过七八次记忆后, 在大脑中能继续保留20个小时的话, 这时如及时复习则可持续保持一个星期;再适时地复习一次, 则可持续保持一个月。最佳复习时机一般以复习时记忆率90%时为宜。低于这个标准, 则要缩短复习间隔, 以求记牢记准。英语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因此, 为了巩固“套记法”的教学效果, 在教完单词的第二天早读时间要求学生将前一天所学的单词重复背诵一次, 第三天早读时间再检查一次, 在学习新课之前, 将所学单词再复习一次, 那么所学单词就能记得很牢固了。对于课文的教学可采取同样的方法进行套记, 只是对于课文的套记为节约时间可更多地安排在早读时间, 即要求学生在早读时间对前一天所讲解的课文进行反复朗读, 在彻底理解课文意思和语法结构的基础上反复地读, 连续读几次, 连续读三天以上。一个星期后再朗读一次, 一个月后再朗读一次, 这样就能防止学生“三天打鱼, 两天晒网”式的做法。为确保学生坚持这种“套记法”, 可采用适当的小测验或听写进行督促。

实践证明, 这种“套记法”教学在实施一个学期后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在多年的期初摸底考试中, 学生英语及格率只有50%, 而在学期末考试中学生会计英语及格率达到了95%, 且取得了平均分85分的好成绩。

参考文献

[1]王丽洁.会计英语课教学体会[J].中国地质教育, 2004 (1) .

发展规律 篇7

一、发展规律的定位

唯物史观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分为普遍规律、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 其中一般规律统摄特殊规律, 特殊规律必须服从普遍规律与一般规律, 必须以一般规律为前提与依据。对发展规律作合理定位, 需要将其放在整个社会规律体系中来看待, 在社会演进的普遍规律的比较中来把握。

(一) 发展规律是人类社会运动的特殊规律

社会是人们自己创造的, 社会的规律与人们的意识活动分不开, 社会规律有其固有的特殊性, 它作为人类历史运动中所固有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 是由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构成的复杂体系。从社会规律存在范围、所要求的条件与具体作用看, 普遍规律是对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过程及所有事物都起作用的规律, 特殊规律则是对人类社会的某些事物或人类历史的某些阶段起作用的规律;相对来说, 普遍规律发挥作用所要求的条件较少、较一般, 而特殊规律所要求的条件更多、更具体;普遍规律能确立不同社会运动阶段的统一性, 并决定一个阶段向另一阶段的过渡形式, 而特殊规律则把社会系统中的不同事物、不同运动阶段区别开来, 决定某些事物与某些运动阶段的特殊规定性。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 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确有为数不多的、适合于一切生产与交换的普遍规律, 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等。在人类社会存在这一前提条件下, 这些规律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始终与所有社会现象中。正是在这些规律的支配下, 人类社会才成为一个有机的体系, 实现着不同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但发展规律作为人类规律体系的内在环节与组成部分, 作为某个特定社会形态的发展规律, 能将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未来社会区别开来, 成为整个人类社会运动的特殊规律, 既受普遍规律的制约, 又具有自身的特殊规定性。

(二) 发展规律也是特殊历史进程中的普遍规律

马克思在19世纪50年代, 以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为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是一对相对的概念, 它们依照不同的参照系而实现具体的转化。相对于整个人类历史运动而言, 发展规律只能是特殊规律;然而单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来说, 发展规律无疑属于普遍规律。发展是人类历史运动的一个特定历史进程, 是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对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来说, 这一历史进程是以工业化为推动力所实现的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过程;对于其他国家来说, 这是一个正在进行的变革传统社会、适应现代世界环境与赶超先进工业国的历史进程。在这个特定历史运动中, 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生活方面已经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深刻变化, 既是以往时代所无法比拟的, 又区别于人类社会的未来景象。对于这一特殊历史进程来说, 发展规律显然具有普遍性意义。这是因为, 发展规律不仅对所有事物与现象产生作用, 同时对特殊历史运动中各个阶段也发挥影响, 把运动中的全过程联系起来, 确立各个阶段的统一性。

二、发展规律的本质

总体上讲, 发展规律的本质是人类现代化活动的规律, 在横向结构上是以经济现代化为基础的社会各领域之间的本质联系, 在纵向结构上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跃迁过程中所形成的必然联系。

(一) 发展规律是人类社会活动的规律

客观的社会规律以主体有意识的活动的形式表现自己, 客观的社会规律以主体内在的必然性形式表现自己, 然而发展规律是主体自主活动的客观规律, 也就是人类现代化活动的规律。

从机制方面讲, 发展规律是产生于人类现代化活动中的规律。现代化活动是人类社会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全面改造生存的物质生活条件、社会结构与精神世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社会系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在现代化活动中,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原有联系不断解体, 崭新的多样化联系日益形成。存在于偶然的、个别的现象与外在的联系背后的各种必然联系, 无疑就是发展规律。因而, 现代化活动构成了发展规律产生与实现的根本机制。

从载体方面讲, 发展规律是表现于人类现代化活动中的规律。人类现代化活动既是由生产活动、交往活动与精神文化活动构成的统一整体, 又是由各个演进阶段相互衔接的历史过程。由此, 就使发展规律的运行不仅存在于各种事物与现象之中, 而且存在于现代化的过程推移之中。离开了人类的现代化活动, 发展规律就失去了展示的舞台。

从作用方面讲, 发展规律又是制约着人类现代化活动的规律。发展规律虽然产生于和表现于人类现代化活动中, 但同时又深藏于人类现代化活动的背后, 从而成为一种制约与支配现代化活动的客观力量。人们只能遵循于、服从于发展规律, 而不能违背它。一旦人们受它摆布或违背其要求时, 它所发挥的就是反向强制作用, 这时现代化活动就会被延缓或受到阻碍。

(二) 发展规律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社会各领域之间的本质联系

发展规律的本质就是经济领域的最终决定作用、非经济领域的反作用以及非经济领域之间的相互制衡。这些不同种类的影响与制约, 就形成了现代化各领域之间的本质联系。

在现代化进程中, 经济发展居于基础地位, 对非经济领域起着决定作用。经济上的现代化意味着生产效率成倍提高, 经济结构趋于完善, 物质技术基础不断增强。经济领域的现代化, 势必要求非经济领域实现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化, 并能提供相关的物质手段与现实条件。随着现代化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 文化、习俗与规范必然发生改变, 人们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生产方式与行为方式也会受到冲击与改造;相反, 如果没有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社会必将处于落后、野蛮和愚昧状态, 非经济领域的现代化只能是空中楼阁。与此同时, 非经济领域的现代化也具有其独特的地位, 对经济发展发挥着能动的反作用。这些领域的现代化如果能与经济发展保持一种适度的匹配关系, 就能够为经济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能促进社会现代化的顺利实现;相反, 如果它们与经济发展之间出现脱节现象, 就会使经济发展受到消极阻碍, 甚至造成整个现代化进程的破坏。

此外, 非经济领域之间在现代化过程中, 也存在着相互制衡的关系。政治现代化既创造出一种理性的政治文化, 又为社会稳定提供了良好的政治保障;文化现代化有利于增强公民的民主意识;社会生活现代化能促进政治秩序的建立, 也有助于形成宽松和谐的文化氛围。相反, 如果任何一个领域的现代化发生障碍, 那么其他领域的现代化就会受到消极影响。所以, 非经济各领域现代化之间, 势必应保持一种互补的联系。

(三) 发展规律是社会结构变迁中所形成的必然联系

在历史发展趋势中, 发展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全面而深刻的转变, 发展规律就是在社会总体性结构变迁中所形成的必然联系。现代化在生产方面表现为, 从使用简单的、传统的技能到使用科学知识和工艺技术, 从小规模的自然农业到大规模的商业式农业, 从使用人力、畜力与手工工具的工业到使用非生物动力或机器的工业;在经济方面是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 从小农经济到商品经济;在文化方面的发展是从神道主义到人道主义, 从神权文化到世俗文化;在社会生活方面的变迁是, 从以农村为主的社会到以城市为中心的社会, 从重视来世的生活态度到关注现世以及未来的生活态度, 从封闭性社会到流动性社会;在社会团结方面是从建立在分散的、单一因素的基础上的“机械性团结”, 转变为建立在契约的、专业普遍性的基础上的团结;在人们的行为模式方面是, 从情感性、集体取向、先赋性、扩散性与特殊性到非情感性、个人取向、自致性、专一性与普遍性。

理性化扩展趋势是存在于整个社会总体结构变迁过程中的一种最基本的必然性联系纽带。德国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被公认为现代化理论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韦伯认为现代化的核心或者说最能体现现代化的指标是理性化。基本上把现代化等同于一种西方式的理性化。以“工业化”为基础的现代化运动, 实质上是一场西方式的社会理性化运动。理性化的过程首先发生在经济生活领域, 然后传播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体来看, 在生产中, 工业革命源于科学技术革命, 科学技术革命则以人类对自然规律的理性认知为起点;在经济上, 市场经济使一切都变成一种可衡量的、有价的对象, 并纳入理性的计算活动中;在政治上, 科层制管理是适应于技术经济系统的一种高度理性化事业, 民主政治的实现依赖于社会理性———法律的保障;在文化上, 世俗化文化要求以科学理性驱逐宗教信仰, 并以宽容态度对待异质性文化;在社会生活中, 社会流动及普遍性社会关系都以理性的以事为本原则为指导, 对现世幸福的追求只能选择理性的实现方式。社会理性化的趋势, 无疑是一个理性力量由萌芽到壮大、直至取代非理性或反理性力量的过程, 这是现代化运动中的基本内核。

三、遵循发展规律

科学发展观是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 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规律的正确认识和总结。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 也就是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在实践中按客观规律办事情的过程。只有这样, 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才能走上可持续的健康之路。

(一) 实现科学发展必须遵循生产力的发展规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邓小平坚决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实行改革开放, 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把马克思主义与当时中国实际相结合, 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他提出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整套系统的理论和政策, 基本上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的, “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之后, 就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这一思想, 揭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还指出:“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 但根本一条是发展生产力。”改革开放30年来, 我们正是遵循了这一规律, 才使得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丰富。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具有决定意义。发展的根本内容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牢牢抓住这个中心不放松, 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 一心一意谋发展, 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遵循了优先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规律, 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就能顺利地、快速地向前发展, 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大幅度的提高, 综合国力得到增强。2008年在国家和地区GDP排名中, 排在前5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 (139800) (以亿美元为单位, 下同) 、日本 (52900) 、中国 (33700) 、德国 (32800) 和英国 (25700) 。尽管我国人均GDP排名还很靠后, 发展中也还存在不少问题, 然而这样一个排名对曾经是一个落后的大国来说, 意义是非凡的。落实科学发展观, 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违背优先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规律。

(二) 实现科学发展必须遵循人的发展规律

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 这是重大的理论创新, 是在对人的发展规律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以人为本是在前人对人的发展规律认识成果基础上的升华。一方面继承了中国古代和西方近现代对人发展规律研究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另一方面, 又与它们有本质区别。所谓人的发展规律, 首先就是要承认人民的主体地位,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的、根本的地位。这就把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同封建社会把民作为维护统治阶级统治地位工具的理论、同资产阶级突出个人抽象的人本主义理论从本质上区别了开来, 是对人的发展规律认识的空前伟大的成就。在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保障人民群众各项权益的基础上, 提出尊重人的自由和权利,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把对人的发展规律的认识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是现时对人的发展规律把握和运用所达到的最高水平。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 必须遵循人的发展规律, 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这个基础上, 逐步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三) 实现科学发展必须遵循本国经济的发展规律

如何发展经济是当今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历史与现实告诉我们:有不少国家的经济发展走上了错误的道路, 给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损失。例如俄罗斯、南美洲的巴西、阿根廷等国家, 在一段时期内不认识、不遵循本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盲目接受新自由主义, 结果给本国经济发展造成巨大损害。我们党认真总结了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并且借鉴了国际上其他国家的经验, 其中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建设方面失败的惨痛教训, 从中国国情出发, 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经济制度, 建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打破了闭关锁国的错误做法, 实行了对外开放的政策, 创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认识所取得的重要成果。正是遵循了这一规律, 才使得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既克服了计划经济时代单一公有制社会经济僵化的弊端, 又避免了全面私有化的危险, 踏上了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发展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一度片面强调GDP的增长、对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的忽视就是突出的例子。正是这些严酷的事实, 促使我们要去进一步探索、研究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科学发展观提出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就是对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全面是指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建设全面发展。协调是指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协调,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与生态良好相协调, 速度与质量效益相协调, 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这里讲的全面、协调都是对这些事物内部联系的反映, 都是对事物发展规律性的认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遵循这些来之不易的规律, 只有按照这些规律去发展, 才能走上持续的、健康的发展道路。

实践证明:哪里违背了发展规律, 哪里的发展就一定出问题。遵循科学发展观, 就是遵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要增强自觉性, 减少盲目性, 就是要按照客观发展规律办事情。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摘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当代发展理论承认与肯定发展规律, 体现了鲜明的辩证论立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 也就是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在实践中按客观规律办事情的过程。唯有如此, 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才能走上可持续健康发展之路。

关键词:规律,发展规律,科学发展观

参考文献

[1].[美]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第4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293页;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 1993版, 第373页;

[4].张英, 杨余春:“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构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7年第5卷 (5) ;

企业发展规律与战略发展规划 篇8

应该说,物流行业永远都是一个前景广阔的行业,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物流,现在物流业可以说已经进入太空,比如利用火箭将物资送入太空,一样是物流。现阶段,我国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16%,发达国家为8%~10%,这表明我国物流业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我认为从事这一行业时只要做到四点就不会被淘汰:

第一,要抓住自己的主业,服务好自己的客户。企业的核心是为客户提供服务,因此我们要紧跟市场,能够把握市场的脉搏,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以服务客户。

第二,要练内功。一是完善自己的经营管理体系;二是培育自己的人才,这是因为企业要发展就需要人才。现在大家都讲信息化、网络化,怎么做?都需要人才去实现。

第三,要整合资源。整合资源有两个方面:一是了解市场的信息和脉搏;二是有筹备资金的能力。

第四,要抓住新机遇。这需要企业带头人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抓住市场机遇,只有这样企业才有机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好。

总的来讲,我们无论从事那个行业,都会遇到不同的艰辛,关键在于用积极地、乐观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职业、对待自己的行业。

(本文由本刊记者庞彪根据胡胜鹏在“2016(第十四届)中国物流企业家年会”上的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核,内容有删节)

遵循思维规律 发展空间观念 篇9

一、由表及里、层层剥茧,在操作中建构空间观念

小学生的理解、记忆还建立在学生的直观操作、动手实践上,所以,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必须精心设计操作活动,耐心引领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思考,从而揭示规律、掌握知识。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自我探索获得的知识,才会牢牢地扎根在脑海中。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只有让他们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发现,才能理解深刻,有利于掌握知识内在、本质的联系和区别。“面、棱、顶点”是学生认识长方体,理解并掌握长方体特征的难点,学生在刚接触时数面、棱、顶点的个数总显得很盲目的,也毫无规律,这时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教学。

课件先演示切土豆,并让学生仿照课件的样沿着竖直方向切一刀。(如图1)请学生摸一摸切出的面和未切前比比有什么变化?(原来的面是不平的,现在的面平、滑)并说明用刀切后得到的是一个平面。用课件演示引导学生切第二刀,让学生把第二刀切出的平面朝下,仿照课件中的操作,再沿竖直方向切一刀。(如图2)并提问:切了第二刀,有什么变化?(多了一个平面和一条边)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指一指这条边是怎样形成的?(切两刀相交而成的)然后出示棱的概念。再课件演示引导学生切第三刀:要求学生按照演示的样,切出由三个两两垂直的面相交的体。(如图3)并提问:切了第三刀后又有什么变化?(多了一个平面、两条棱、一个角)让学生谈谈切了三刀后共有几个面、几条棱和几个角,摸一摸其中三条棱都在哪里相交。并出示顶点的概念。然后课件演示再切三刀,把土豆切成一个长方体。

通过上述切土豆的活动,学生清晰地认识了面、棱、顶点的概念。切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学生深刻地体会到面、棱、顶点不是三个孤立的元素,棱是面与面相交而成的,顶点是三条棱相交而得的。这样的操作,有真切的素材,经历的过程,在这过程中遵循了学生从具体形象逐步过渡到抽象的思维规律,帮助学生突破了思维的障碍,为空间观念的建立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二、化物为图、逐步抽象,在想象中发展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主要表现在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因而想象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教材编排的发展过程,结合知识生长点,通过从实物图到几何图的转化过程中,把这个环节做好做优,来发展空间观念,我们认为画图是一个有效的手段。

首先,从实物图转化为几何图,教师出示一个长方体教具,把其中的一面粘贴在黑板上。(如图4)如果要把这个长方体画下来,怎么画?从同学们的观察角度,来看这个长方体,最多能看到几个面?看到的面对着我们的这个面是什么形状?(长方形)上面和右面呢?(平行四边形)面对我们的一个面可以画成一个长方形,上面和右面的图形实际是长方形,但按照我们看到的画下来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课件出示完整的直观图。引导学生观察从直观图上看得见的棱有几条?(3条)看不到的棱在哪里,怎么画?生寻找看不见的棱,课件出示图5。让学生知道在直观图中用虚线来表示看不见的棱。在观察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象长方体的样子。然后呈现变式,理解长、宽、高,逐次擦去棱,想象长方体。先擦去一条棱,让学生展开想象,再擦去三条棱,继续想象。想一想,至少保留几条棱才可以想象出长方体原来的样子?保留哪三条?这三条棱有什么特点?揭示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它的长、宽、高。

小学生天性好动,触觉灵敏,想象丰富。上述思维活动通过教师图例的引导,为学生搭建一个长方体框架模型,借助想象,在操作与观察中进行感知、思考、分析,寻找到棱的特征,使学生的空间观念从感知不断朝着空间思维能力的方向发展。

三、打破常规、逆向思维,在补白中深化空间观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等。要达到这个目标,还需进一步深化学生的空间观念,补白是一种有效的手段。练习设计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把答案留白,让学生来添补出正确的答案。学生通过这种形式的学习,获得的不仅是对几何图形的认识,还有对现实生活空间从直观体验到理性分析的经历,更有空间观念的思维方式的形成,例如下面的教学过程。

首先出示下题:根据长、宽、高想象长方体的6个面,选择合适的长方形配面(见图6)。第二步,引导学生分别对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大小与各长、正方形的长、宽或边长大小进行观察、比较、联想,做对接选择。让学生选择判断:长方体的上下两个面是哪幅图,为什么?(课件动态演示进行验证)前后两个面是哪幅图,为什么?(课件动态演示进行验证)接着提问:还差2个面,提供的图中有吗?想一想,左右两个面应该是怎样的?引导学生思考,说出答案后,再用课件画出示范图验证。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面的特征: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出示长方体的三条棱和5幅平面图,让学生选配。学生根据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来推理,再由棱联想到面。在观察、想象、推理中,形成了对长方体面的特征的认识。在这样精巧的补白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建构了知识,而且获得了空间观念的发展。

数学课堂永远是一个开放的、变化的、多彩的世界。发展空间观念需要教师准确遵循学生的思维规律,摸准学生真实的思维、经验这种脉搏,根据现状资源、有的放矢地去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想象、综合运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充分发挥着教学智慧,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拓展思维的空间,让每个学生在感受、品味的过程中,空间观念也得到切切实实地发展。

(华丽芳,无锡新区实验小学,214112)

德国物流发展规律考察报告 篇10

"社会市场经济"管理模式

根据德国基本法, 实行“大交通”管理体制, 联邦交通、建设与住房部是联邦交通运输事业的主管机关, 它在交通运输方面的业务范围覆盖铁路、公路建设与公路运输、内河航运和航道建设、海运、航空以及气象服务等各个领域。

德国货运管理部门是联邦货运管理局, 是联邦交通、建设与住房部领导下的直属专业管理局, 联邦货运交通法中规定联邦货运管理局的任务是监督和控制, 其主要任务是为保障货物运输安全和保护环境、制定货物运输管理规定、检查货物运输车辆、审核运输企业并管理经营许可证、监督货物运输市场 (跨交通方式的货运市场监控) 、专业统计、养路费征收。该局的检查范围涵盖公路、内河、铁路和航空货运等各种运输方式。各州货物运输管理部门的机构设置形式不尽相同, 有的隶属于交通局, 有的设在内政部内。其主要任务是依靠法律手段对交通运输进行宏观调控、审核运输企业并管理经营许可证以及监督管理。

德国物流业的管理模式是实行政府宏观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按“社会市场经济”模式运行, 它是以私有制为基础, 以有效合理的竞争机制为前提, 把自由竞争与国家干预结合起来的一种经济制度。

注重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

德国位于欧洲中心, 拥有欧洲最长的水运网络 (7300公里) 和世界第三大高速公路网 (1.4万公里) 及全球最现代化的集装箱船队, 高速铁路网四通八达, 交通十分便利。先进的交通基础设施和自动化、信息化及智能化物流装备为德国发展现代物流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德国绝大部分运输基础设施均由政府投资建设, 每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高达数百亿欧元, 经营权归政府所有, 同时在修建过程中对环保也提出了具体要求, 管理权由私有公司承担, 它负责管理期间的养护与维修的相关费用。德政府要求物流中心紧临港口, 靠近铁路货运站, 周围有高速公路网, 物流中心内至少有两种以上运输方式的联接。

德国各级政府鼓励和支持物流园区的建设, 目的是为了促成物流服务公司经营地点集中化, 运输组织集约化, 提高基础设施利用率, 减少城市交通量, 降低物流对环境的影响, 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更有效地为工商业服务, 带动地区经济的增长。政府的支持主要体现在政策的制定和资金的投入上, 德国各级政府对物流园区基础设施的建设有资金投入, 但并不直接参与物流园区的经营活动, 而是通过参股的方式加入。德国现有33个物流园区, 其中5个还在规划和土地开发阶段。每个物流园区总面积平均约140公顷, 即140万平方米, 总体入住率是40%左右, 共有1200个企业进驻, 工作人员有4万左右。

市场准入管理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德国开始逐步实行货运市场自由化, 1985年开始提出运输服务自由化, 1993年初价格管理取消, 包括定价、价格体系, 1994年欧共体跨国运输限制取消, 1997年底市场准入限制完全取消, 1998年短途、长途运输、搬家运输的划分方式取消。从1998年开始德国基本上实现了货运市场的自由化, 只是对用大于3.5吨的车辆 (包含挂车) 从事经营性道路货运的实行准入许可和强制保险, 其前提是专业知识、诚信、资本能力 (确保竞争能力、运输安全、环境保护) 。

严格市场监管

道路货运监督检查是德国行业管理主要问题之一, 由联邦货物运输管理局的分支机构来执行。主要采取流动检查和定点检查的形式对道路运输车辆及运输企业的相关经营行为进行检查, 检查地点一般在联邦高速公路和州际公路上进行, 还往往与警察、海关和商业监管人员以及外国执法机构联合执法。

其监督检查有以下特点:一是检查内容广泛。检查项目包括运输执照、运输单证、保险、车辆行驶记录仪、驾驶员工作时间、车辆技术、养路费征收等。二是检查力度大。检查人员可以拦截正常行驶的车, 并对其进行检查, 对一般性违规可以警告或者罚款, 对严重违规的车辆可以禁止车辆继续行驶。三是检查密度高。德国是欧洲对道路运输车辆的检查密度最高的国家, 每年检查车辆超过60万辆次, 处罚车辆超过12万辆次。四是检查人员素质高。检查人员上岗前要经过严格的培训, 考核合格取得相关证书后才能执法, 除了基本的从业资格证外, 检查人员还要经过相关法律法规、车辆行驶安全、货物装载安全等方面的专业培训。

法律体系完善使竞争有序

德国政府制订的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是物流市场规范经营、有序竞争的重要保障。

德国主要的货物运输法规包括:《道路货物运输法》 (2004年) 、《道路货物运输经营人员市场准入规定》 (2000年) 、《商法典》 (2004年) 、《道路货物运输合同法》 (2002年) 、《德国通用运输条例》及其补充规定 (2003年) 、《危险货物运输许可及承运人培训的规定》、《危险货物运输法》、《联邦高速公路养路费征收法》、《联邦高速公路养路费征收管理规定》等。

这些法规对货运的具体规定有:从事道路货物运输必须满足诚信、专业技术、资本 (确保竞争能力、运输安全、环境保护) 三个前提条件;货代商对承运货物承担赔偿责任, 新《德国通用运输条例》规定, 承运人对普通货物损坏或丢失承担每公斤5欧元的赔偿责任, 货物外表损坏, 必须在交接货物时当场提出索赔, 对外表看不见的损坏, 可在交货后7天内提出索赔;超过3.5吨的机动车货运必须办理赔偿保险, 承运人在运输途中必须携带保险证明;3.5吨以上的卡车司机必须具备从业资格证书;实行职业驾驶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 新的驾驶员要经过140小时的培训, 经过考核, 每位驾驶员在五年内必须接受35小时的培训, 每次至少7个小时。

中小运输企业主力军

德国目前有卡车运输企业53486个, 从业人员505556人, 其中驾驶员347000人, 其中大部分卡车运输公司都是中小型的, 拥有单辆车的占27%, 超过50辆卡车的运输公司只占3%。公路货运主要是靠集装箱运输或大型厢式车来完成的, 约占95%以上。

德国现有车辆365378 (其中鞍式拖车:135509) , 挂车:292141 (其中鞍式挂车170724) 。对于载重车辆 (不含挂车) 来, 轻型和重型车辆占大部分, 其中载重量小于3.5吨的占33%, 大于9吨的占44%, 大于14吨的占23%。对全部挂车, 中型和重型占多数, 分别为25%和53%。

卡车运输公司获得运输业务的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是直接面对货主, 从货主那里直接获得合同, 这种方式往往仅限于那些大型的专业化卡车运输公司;第二种是挂靠车辆, 这是最主要的经营方式, 中小型卡车运输公司将车辆挂靠于中等规模的货代公司和大型的卡车运输公司, 并从那里获得运输合同;第三种就是卡车运输公司从货物运输中介或网上获得运输合同。

企业联合体实现组织化

德国道路货物运输的组织化程度较高, 主要体现在物流生产的高度社会合作化、专业化和工业化, 其中货代企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德国的货代公司发展于上世纪70年代, 能够提供仓储、中转、运输以及增值 (如理货、包装、预装配、呼叫中心、回程货物处理、价格标签等) 服务, 主要从事货物运输的组织, 在道路货物运输环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50%的货代公司从事零担运输, 20%从事包裹运输, 70%的企业从事国际货物运输。其发展趋势是企业规模不断壮大, 企业平均从业人员数量从1985年的33人一直增加到现在的64人。自备运输车辆的企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 目前为58%。

另外, 德国货代企业日益走向协作化。由于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德国货物运输市场的自由化, 加上燃料价格升高, 运输成本提高, 以及欧洲东扩, 因而德国货物运输竞争日益激烈。为拓宽运输服务网络、有效利用资源、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市场竞争力, 越来越多的货代公司走向了联合。联合的方式有多种, 有紧密型的 (如参股) , 有松散型的 (如通过签定合同建立合作关系, 而各个企业又相对独立, 经营仍然比较灵活) , 另外还有交费式, 通过缴纳年费参加于一个大的联合体。

目前, 德国有35个货代公司联合体, 平均每个合作体有32个合作企业, 分布在德国或整个欧洲。这些联合体主要从事零担、包裹与快递以及专业化运输 (如汽车、自行车、药品、生活用品等) 。这些联合体在物流行业中占据重要地位, 在德国2005年物流企业前40强中就有6个是这种联合体。

多式联运“受宠”

多式联运是德国物流企业采取的一种主要运输手段, 其比例大约为67%, 特别是许多大型物流企业, 非常重视采用多式联运。德国多式联运的特点有:

基础设施完善

由于德国政府的财政支持 (为货运中转站提供85%的基础建设资金, 以及运营推动资金, 以减少第一年的亏损) , 德国在港口、城市工业区、物流园区等地拥有大量的货运中转站, 为多式联运提供了便利。例如德国物流园区内基本上建有多式联运中转站, 其中一半由德国政府投资建设, 企业经营, 德国公铁货运中转有限公司就运营着近30个货运中转站, 而德国这类公司一共有8个。

积极政策支持

例如:联运的重载货车的载重量可以达到44吨 (单独一种运输方式的重载汽车装载量限重为40吨) , 免收税费, 减少燃油税;减少养路费, 可以在节假日运输等。

完善标准体系

在德国关于多式联运的标准共有33个, 包括国际标准、欧洲标准和德国工业标准。例如标准欧洲托盘 (1200×800) , 转换桥 (相当于集装箱, 长7.2米, 宽2.4米) 可以放18个欧洲标准托盘, 鞍式挂车 (长13.2米, 宽2.4米) 可以放33个欧洲标准托盘。同时转换桥和鞍式拖车适用于铁路运输, 使多式联运成为可能, 也更加方便。

德国物流业2007年产值超过2000亿欧元, 位列经贸和汽车工业之后, 排在第三位。德国物流业作为世界物流佼佼者, 采取政府宏观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方式, 注重物流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 通过完善物流法律法规体系, 坚持“社会市场经济”管理模式实现市场的竞争有序和高速发展。

上一篇:职业心理咨询下一篇:新课程下的新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