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流通(共12篇)
改革流通 篇1
《分工方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流通领域多头管理的问题。
近日, 国务院发布了《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重点工作部门分工方案》 (以下简称《分工方案》) 。在这份《分工方案》中, 主要工作有48项, 涉及到国家部委22个。记者发现, 《分工方案》中不乏亮点, 核心内容包括建立现代流通体系、降低流通成本、规范流通企业经营等方面。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员魏际刚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分工方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流通领域多头管理的问题。但是现代流通体系的建立不是有分工方案就能解决, 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流通经济发展战略。而且, 在多头管理的背景下, 理顺流通体制还有很多现实难题。
现代流通体系怎么建?
对于现代流通体系的建立, 《分工方案》提出构建全国骨干流通网络、优化城市流通网络布局、大力推广并优化供应链管理、全面提升流通信息化水平、培育流通企业核心竞争力等内容, 涉及的部委有商务部、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交通运输部、工信部等。广东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先庆对记者表示, 这些国家部门是平行单位, 不能说谁领导谁, 这是部际工作最大的难点。即便是有一个牵头单位, 这种问题也很难解决。
在《分工方案》中, “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 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物流配送能力和营销服务水平”这一条工作主要是由商务部牵头, 其他相关部委配合。目前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最大难题之一是资金, 农民缺少可抵押项目, 贷款非常难。而在《分工方案》的具体内容中, 该工作的扶持工作却不涉及银行。黑龙江省尚志市贤江粮食种植合作社理事长张贤江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由于合作社缺少资金, 往往不能及时购买农机、化肥等, 更不用说物流能力的建设, 合作社的力量不能发挥, 粮食的销路也就出现问题。“我们合作社的实力在当地数一数二, 但是由于缺少可抵押的物品, 贷款非常难, 而有些实力不如我们的合作社在银行里有门路, 反而能轻松的拿到贷款。”
北京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新发地董事长张玉玺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曾表示, 从根本上决定我国农产品流通现状的是生产力和生产体制, 只有通过合理的土地使用权集中, 提高农民的规模实力和话语权, 使农产品流通具备现代因素的基础。而即便是农产品能够规模生产, 要想顺利进城还需要经过市政、交警等一系列的管理部门。以上这些具体问题都需要商务部与各部门进行有效沟通协调, 进一步细化协作方案。
《分工方案》中有“消除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 严禁阻碍、限制外地商品、服务和经营者进入本地市场”的规定, 牵头落实部门是商务部。南通苏中医药物流有限公司药品第三方物流运营总监邓杰山告诉本刊记者, 现在药品商业企业的经营, 地方保护主义非常严重, 外地商业企业很难打进当地。两年前山东省37家医药商业企业联名指责山东海王违规实施“阳光集中配送”涉嫌垄断便是很好的说明。医药流通是商务部的主要工作内容, 但是地方保护主义一直是困扰发展的最大难题之一, 如何破解这种难题, 着实考验领导者的智慧。
税费成本怎么降?
《分工方案》中第二个核心内容就是降低流通企业的经营税费, 包括农产品的免税政策、营业税改增值税政策、工商用电用水同价、绿色通道、收费公路专项清理等, 涉及到包括财政部、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交通运输部在内的7个部门。
以治理收费公路为例, 涉及到的最主要部门是交通运输部。《分工方案》规定, “深入推进收费公路专项清理, 坚决取缔各种违规及不合理收费, 降低偏高的通行费收费标准”。根据交通运输部公布的数据显示, 2012年收费公路专项清理撤销和调整了328个存在间距不合理、间距过近等问题的收费站, 停止收费的公路里程3 7 0 6公里。全国有15.6万公里收费公路, 清理成果却不足总里程的2.4%, 一时之间, 质疑声四起。
“其实这部分收费并不是运输企业最头疼的, ”北京新杰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海宾说, 让物流企业最担心的是乱收费, 这部分费用无法进入企业账务预算和管理, 也没人知道这部分罚款究竟流向哪里、如何使用。“乱收费”问题, 一直是中央、地方媒体报道的重点, 但却一直难以解决。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地方利益作祟, 罚款被当地政府视作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而此次《分工方案》中实施的主要部门仍是交通运输部, 取消违规收费乱罚款的关键不仅取决于交通部门的决心, 更有赖于地方政府的支持。
《分工方案》要求继续加强“营改增”工作。有消息称“营改增”政策将在今年全面实行。但是从试点执行的效果来看, “营改增”确实给物流企业带来了税负的增加。刘海宾告诉记者, 新杰物流在“营改增”之前的总体税负为3%~3.5%, 在“营改增”之后达到了6%。而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显示, 大部分物流行业试点企业, 都或多或少增加了成本。因此,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也积极向相关部门呼吁, 要求降低物流业的增值税率或者给予相应的补贴政策。从试点来看, 一些省市出台了补贴措施, 但基本原则是“先交税、后补贴”, 有的补贴款甚至几个月才能拨付。“配套扶持政策的实施, 是物流行业营改增成败的关键。”刘海宾认为。
企业经营怎么规范?
《分工方案》规定要形成流通行业的进入退出机制、加大流通领域的监管力度、加强诚信体系建设、打击违法用地、健全法律体系和行业标准等, 这些都是促进企业规范经营的重要手段。据记者了解, 从2003年到2012年, 流通领域制定的法律法规有四十多部、行业标准近700项。
当前我国流通市场上的问题, 不是无法可依, 而是执法不严。例如在2011年实施的《公路安全保护条例》, 出台了号称历史上最严格的治理超载措施, 但是在交通部门执法的过程中, 仅仅是罚款了事, 造成了超载现象更加严重。再例如在今年修订的《快递市场管理办法》, 明确规定严禁野蛮分拣、倒卖快递单号等行为, 但这些行为至今仍旧大量存在。中通速递董事长赖梅松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曾表示, 当前快递数量的增长速度远远大于基础设施投入的速度, 如果严禁野蛮分拣, 快递的效率将大大下降。从市场角度来讲, 企业超载、野蛮分拣等违规行为, 可以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而监管部门罚款的额度远不及其违规经营带来的利润, 造成了企业违规经营有恃无恐。
与法律法规相比, 我国流通领域的行业标准更是缺少执行的市场基础。以冷链物流为例, 我国的相关领域有200多项标准, 这些标准散落在冷链物流的各个环节, 不具备系统性, 一些企业甚至根本不知道这些标准的存在。由于我国大部分冷链物流标准为推荐性标准, 不具备执行的强制性基础;大部分标准在制定发布之后, 往往被束之高阁, 成为一堆废纸。记者通过查阅发现, 一些冷链物流标准在网络上并没有相关内容, 而是需要向标准的制定单位购买, 而且价格不菲。一位曾参与标准制定的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 很多标准都是制定者出于立项申请资金的需求, 缺少执行的市场基础。可见, 促进物流企业规范经营需要将已有法规和标准落实, 这才是监管部门最重要的职责。
改革流通 篇2
施训鹏
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已经进行一年多了,这项被列入政府五件大事之一的宏大工程,由于其对象的普遍性和环境的复杂性,从一开始就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实施过程看,由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本身某些理论上的模糊和运作中的不尽完善,其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甚至可能威胁到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后的运行。
一、粮改的效益从何而来
国有粮食企业成本高,竞争力差。有资料表明,1992年4月1日到1998年粮改前,粮食系统6年间亏空2140亿元,平均每天要产生一个亿的窟窿。比1998年长江流域水灾造成的直接损失还要多。如果将这笔钱平分到粮食企业的职工头上,相当于连续6年每人每月分到近1000元。也就是说,正是庞大的粮食队伍在每天吞噬着国家的财产。这样的“高”效,真是罕见!
现在又如何呢?要有效益,必须收到粮食,并使其尽快流通起来。实际上,一些粮食企业虽然能够“敞开”,但不一定收购到粮食。尽管它们的收购价要比私商高,但是农民却宁愿把粮食卖给私商。听起来有点难以置信。因为这些粮站对于农民出售的粮食,除了正常的含水量等质量的要求外,还对灰尘、砂土的含量有苛刻的要求。农民想卖粮食,必须费时、费力,动用粮站里提供的现代化工具,进行“提纯”。即便如此,粮站还要对粮食例行打个8%左右的折扣。再加上经常的压级,算下来,仅有的一点价格优势早已不存在了。商业化运作的粮站总想一口吃出个胖子,农民只能是出力不讨好。而私商是上门收购,交易自由,公平合理,农民自然不会去粮站“自讨苦吃”了。
国有粮站的此种运行方式,只有在收购完全垄断的情况下才能实施,因为农民无处可逃,只能“自投罗网”。但这样的买卖实在难以体现市场经济的交易自由、公平的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要收购到全部农民余粮,只能靠自己的良好经营和服务。否则任何不完全的垄断都会带来“门前冷落鞍马稀”的结果。
“顺价”销售是市场经济基本规律,也是它的必然要求和结果。可我们的某些粮食企业以前为什么不“顺价”呢?腐败是一个因素。因为缺乏制约,粮食经营者可以自由地将粮食以低价出售,而不用考虑国家的损失,损公肥私。此外,就是因为其价格高于市场价格,顺不了。庞大臃肿的队伍和低下的效率也是造成此种状况的重要因素。合理的顺价,要求提高效率,剔除成本中的不合理因素,尽量降低成本,改变价格过高的局面,而不能简单地靠垄断来维持不合理的高价位。粮改后随着国有粮食企业垄断地位的强化,肯定会出现某些人把经营不善的成本转嫁到消费者或者生产者身上。
然而,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国有粮食企业靠政策解救这种本不该有的计划经济观念再一次取得了成功。庞大而低效的组织由于新粮改带来的垄断而得以苟延残喘。照此看来,本次粮食改革恐怕最终是在庇护那些表现最糟糕的部门。因为改革带来的变化最主要是形成和强化国有粮食企业的垄断地位,而垄断是必然有垄断利润的,靠垄断利润来弥补以前的亏空和现在的经营低效问题,国有粮食企业出现帐面效益是自然的。
二、农民利益谁来保护?
政府公开的说法是稳定粮食市场,增加农民收入,就是说要保护农民的利益。但实际上众多农民宁愿将粮食低价卖给私商。这说明政策本身或执行中在某些方面存在问题。政府现在又下令禁止任何非国有单位和个人到农村向农民收购粮食,哪怕你出的价钱比政府的保护价还高。政府的做法一是没有考虑在这次强制式的变迁中那些从事加工的农民所遭受的损失;二是农民失去了选择交易对象的自由。《半月谈》杂志
中就刊登过农民要求取消指定粮站的来信,因为他们实在不堪忍受“好意”带来的那份苦难。
粮改的成功运作是以高效廉洁、政令畅通的政府和规范运作的粮食企业为前提的,以上两点目前中国都不具备。从粮改后的情况看,粮改根本上就不是在保护农民的利益。相反,人们不得不产生这样的看法:本次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实际上是国家企图依靠垄断手段,从粮食流通渠道中强行攫取一部分垄断利润,来弥补国有粮食企业巨大的亏空和养活其人员,因为国家难以分出财力去解决那些问题。面对粮食企业自身改革的合理解释是:我们希望通过维持不正当的超额利润(正确地说是收入),来冲抵粮食企业奇高的经营成本,维持粮食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再通过逐步的改革,将国有粮食企业的经营成本降下去,使其恢复到正常的状态。
三、谁是本次粮改的受益者?
然而市场是敏锐的,一旦市场捕捉到那背后一刀刀割走的不合理的利润,市场价格被抬到了一个非理性的高度,市场的第二渠道就必然会产生。只要有利润,就会有人冒险。更何况这种冒险在通过某些幕后操作后,很容易披上合法的外衣。所以这样的改革必然会给那些有权的部门和个人带来体制上的非合理收入,变成某些组织和个人对粮改垄断利润的再分配。而且粮食企业本身从这项改革中实际得到的微乎其微。一方面,本身它不具备享受粮改成果的体制;另一方面,操作者并没有将粮改的精神真正贯彻和运作起来,企业本身还只是徒得虚名。从这点上说,粮改即使是为了保护国有粮食企业,也是不尽成功的。粮食企业能得到一些收入,缓解一下压力,但效果也许不如改革者期望的那样好。而由此带来的利益流失以及因腐败等造成的社会成本则是惊人的。
粮食改革救活了粮食企业,捧红了粮食官员,一些组织和个人得以坐收体制带来合法的、不合法的“渔利”,使得一大批贪婪、低效、懒散的组织得以苟延残喘。至于农民,除了多一些紧箍咒外,好处是有限的。更有那些倾其所有,投入3~4万元到加工厂中的农民,则只能在一觉醒来时坠入惶惶不可终日之中。他们怎么也难以接受昨天还合法的“企业”今天就坠入深渊,他们可以去粮食流通企业买粮食加工,但有谁考虑过那样的成本和利润?算起来怕是永远也翻不了身。这样的“公益事业”,是断然不可以用商业来运作的。笔者可以武断地下一个结论:所有的粮食加工企业,如果还活得不错的话,它肯定是违规了。要实现流通体制改革的目标,就必须垄断粮食的来源和去路,也就是说,农民的余粮全部都得由国有粮食企业收购和销售。而目前市场上的大米供应主要有以下五个流程:农民种出稻谷——加工单位收购、加工——流通至私人粮店——私人粮店零售——消费者购买。其中有三个完全由农民自己操作,国家名义上控制了收购和流通环节,实际只在收购上抓得很紧,其中关键一点,就是对运输实行准运证管制,而没有真正实行销售渠道的垄断。这样,准运证就畸变成了一种特殊权力的商品,只要交纳一定比例的费用,就能向某些组织“买”到粮食准运证。缘此很多本应该由粮食企业得到的利益,就这样被“卖”掉了。有关部门或个人,就此凭借政策和体制的优势不劳而获。
我们忽视了一个本不应该忽视的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到底是谁促进、活跃了粮食市场,繁荣了农村经济?诚实的答案是现在还背着“投机倒把”恶名的私商粮贩!然而,改革二十年了,这些为粮食流通做出巨大贡献的商人还只配做私商粮贩,正是这些人,冒着巨大风险,与政府斡旋,以金钱作开山斧,在发展壮大自己的同时,促进了粮食的流通。
事实上,旧的粮贩隐去后,新的就走上舞台,不同的是他们更有背景,更有实力。因为只要存在利益基础,粮贩就绝不会消失,这暗合了市场经济的原则。中国的农村如此广大,人口的数量如此庞大,由此产生的粮贩更是不计其数,为此,有关部门企图从源头开始加以新的控制,开始整顿加工单位,要求各类加工厂持50万元资金证明到有关部门备案,办理加工许可证,今后所用稻谷,一律按既定价格向国营粮站购买;没有50万元以上实力的加工单位(很多是农民自己的家庭作坊),则不予办理许可证,从理论上说该关闭。农民当然不会坐以待毙,事实上,50万元的资金证明是一个很不原则的要求,为了利益完全可以通融,于是权钱交易,人情泛滥,制度又变成了新的腐败机会。
四、对粮改的反思
粮食既然是商品,即使可能是所谓的特殊商品,它也应具有商品的一切特性。而所有商品的价格都只有通过市场,在交换中才能得到体现。没有交换,就无所谓价值,更无所谓价格。但是有了交换,如果这种交换体现在垄断市场上,特别是权力垄断的市场上,这种价格肯定会是扭曲的,不真实的,不公正的。现在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仅使得那些低效的组织及其成员,以及那些有门路者得以攫取不正当利润,而且还衍生了新的权力产物,为腐败创造了生存的土壤,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和社会成本难以估量。同时,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没有受益,只是养活了一个庞大、低效、贪婪的组织。这是我们所需要的吗?粮食流通体制应该实行国家调控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即国家按需要每年收购一定数量的储备粮,国家对粮食市场价格调控手段主要依靠储备粮吞吐,其余的事可以让市场去做。歉年时,国家通过组织抛售储备粮来平衡供求,调节粮价,“囤积居奇”者就不会有什么作为;丰年的时候,在主产区向农民直接收购,防止“谷贱伤农”。政府只要控制了充足的储备粮,就不应该担心出什么乱子。
但是,从目前中央储备粮吞吐的操作形式看,基本是通过逐层向基层粮食部门分配计划指标实施。事实证明,这种办法不能主动地、预防性地影响市场和引导价格,调控过程往往持续很长时间。市场粮价上涨时,给销区紧急调粮抛售,由于储备粮销售价格往往低于市场价,其中有利可图,基层粮食企业往往层层加价,甚至囤积,形成逆向调节,致使政府耗费大量财力,却难以稳定市场。
不过,从去年5月份以来,国家先后三次在批发市场竞价销售中央储备粮,都取得了成功。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以后,通过粮食批发市场实施国家储备粮的吞吐调节,已经具备了政策基础和组织基础,特别是全国各地已建起数千个粮食批发市场,其中规模较大、功能较为完善的粮食现货批发市场有20多家,批发市场体系的初步完善为中央储备粮的吞吐调节提供了有效的载体。
大力推进内贸流通改革创新 篇3
流通创新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电视电话会议在京召开。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出席会议并讲话,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在会上发言。
汪洋强调,我国居民消费层次、结构、方式和理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对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的结构性改革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加快内贸流通创新发展,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扩大消费需求和促进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汪洋指出,近年来,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着力健全覆盖城乡的内贸流通网络,积极开展内贸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综合试点,深入实施“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严厉打击侵权假冒违法行为,提高了流通效率,降低了流通成本,对释放消费潜力、提振消费信心、促进消费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
汪洋对进一步推动内贸流通改革创新作出五项部署:一是完善内贸流通领域供给转型的政策体系,扩大品质消费、服务消费、汽车消费、绿色消费供给,适应消费结构新变化;二是坚持不懈地整顿和规范内贸流通市场秩序,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打破地区封锁,改善消费环境;三是促进线上线下互动发展,实施零售业提质增效行动,创新电子商务监管模式,构建多渠道扩大消费供给新格局;四是加强内贸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公益性、微利经营和市场化运营流通设施的分类指导,改善扩大消费的供给条件;五是深化内贸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服务消费统计体系,完善内贸流通法律法规,破除制约消费的体制机制障碍。
高虎城在发言中说,汪洋副总理出席这次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内贸流通工作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商务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内贸流通创新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消费升级,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一是着力深化改革,加快构建流通新体制,在部分城市开展内贸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开展商务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加强建章立制,改革汽车流通体制,推动汽车平行进口试点,破除二手车限迁等地方保护。二是狠抓创新转型,开展“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引导传统商业转型升级,推动商贸物流体系建设,大力培育流通发展新动能。三是扩大有效供给,建立市场信息监测服务体系,提供优质服务供给,补齐流通设施短板,降低物流企业成本,努力促进消费市场供需衔接。四是规范市场秩序,健全执法监管机制,推进统一市场建设,提升流通安全水平,加强商务信用建设,积极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
高虎城表示,商务部将认真贯彻落实此次会议精神和汪洋副总理讲话精神,以“两年行动计划”、“五年发展规划”和“十年行动纲领”为抓手,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消费升级需求,促进消费稳定增长。一是用两年左右时间,实施“加快内贸流通创新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消费行动计划”,深化流通改革,强化创新转型,深入实施“互联网+流通”行动,优化供给结构,着力解决供需错配问题。二是编制“国内贸易流通‘十三五发展规划”,加快流通现代化进程,基本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建立规范市场秩序的长效机制,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竞争的营商环境。三是制定实施“中国流通2025行动纲领”,建设流通强国,流通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和高效的流通治理体系,建成区域一体、城乡一体、内外贸一体的现代流通体系,“中国渠道”成为全球竞争新优势。
此后,财政部副部长刘昆、工商总局副局长马正其分别在主会场作了发言。
刘昆表示,财政部将继续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促进内贸流通改革创新,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内贸流通转型升级与服务业发展,持续扩大物流标准化覆盖范围,有效降低物流成本;继续推动冷链物流建设,在重点省份、重点品种实现“冷链全链条”的稳定运行;完善重要产品追溯体系,促进改善消费市场环境,引导高端优质产品的生产与消费;扩大健康、养老、家政等服务消费供给,加快培育新增长点;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重点向国家级贫困县倾斜,促进农产品产地企业与电商深度对接,完善农村流通体系;研究推动供应链创新发展,促进系统性降本增效。
马正其表示,工商总局将继续坚持大消费维权理念,切实把竞争、广告、商标、网络服务交易等市场行为中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纳入消费维权的重要内容,全面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创新市场监管机制,推进监管方式转变,夯实现代市场监管的基础,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面提高市场监管效能;建立健全消费维权新机制,加大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增强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的整体合力,促进消费更快增长。
大力推进内贸流通体制改革 篇4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工作的要求,杨雄市长最近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了《上海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综合试点方案》。本市将以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为主线,以制度创新为支撑,着力改革流通管理体制,推动建立“市场决定、政府有为、社会协同”三位一体的现代流通治理模式,增强流通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能力,加快步入世界级消费城市行列,加快建成国际贸易中心。《试点方案》聚焦建设开放创新的流通发展体系、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规则体系和建立高效统一的市场治理体系三大领域,提出了1 2项主要任务和6大重点工程。会议指出,上海要在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贸易中心,必须高度重视、大力推进内贸流通体制改革,核心是要主动顺应现代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趋势,通过制度创新,努力破除阻碍大市场、大流通的深层次因素。要鼓励基于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的新业态、新模式和新组织形式发展。要充分发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协同效应,把内外贸结合得更好,促进商贸流通行业转型升级发展。
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总结 篇5
**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自1999年粮改全面启动以来,已经走过了近十年的艰难历程。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粮食行政主管部门精心指导和各有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粮食系统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全县粮改取得了明显成效。完成了附营企业改制,购销企业重组,人员安置,再就业,完善企业经营机制等工作。目前,粮食购销企业运转正常。现将粮改情况总结如下:
一、改革总体情况
截止目前止,全县国有粮食企业已经全部置换了职工身份,在岗职工实行返聘上岗(除军粮供应站)。
1、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情况。全县现有粮食购销企业1户,比1999年改革前13户减少了12户。企业在职人员减少287人(含退休人员),其中:职工163人;现设置粮站的有勐捧、勐伴、尚勇,人员实行返聘上岗。全县粮食购销企业已完成职工安置。安置率100%。
2、国有粮食附营企业改革情况。改革前,全县粮食附营企业有17户,有职工230人(退休人员),其中:职工185人。现全县粮食附营企业已全部改制,人员已全部置换,安置率达100%。
3、军粮供应站情况。担负全县驻军警粮油供应工作,属事业单位企业管理(自收自支)。
4、企业富余职工分流安置和再就业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1999年全县改革试点从勐润乡粮贸公司开始,经济补偿参照省、州相关改革文件,补偿金每年工龄为540元。期间,解除劳动合同6人。
从XX年至XX年年期间,根据
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企业改的若干政策规定(西政发[XX]46号及县人政府《关于对**县粮食企业改革实施方案的批复》(腊政复[XX]13号文件执行,置换职工的经济补偿以现金和资产两种方式安置,工龄补偿金每年为1000元及同等1000元资产,1986年9月30日以前参加工作的给予3000元安置费,其余为1500元安置费。截至XX年年底,全县国有粮食企业职工已全部安置,企业实行返聘上岗,返聘人员13人,全县设有3个收储站。粮改以来,全县共解除劳动合同517人(含退休人员)其中:职工348人;企业遗嘱40人。全县粮食企业完成安置总额万元,其中:资产安置万元(评估价),现金安置万元,失业金、养老金万元,医疗保险金166万元,丧葬抚恤、遗嘱补助费万元,偿还银行贷款和工程款264万元。全县累计安置国有粮食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200人,占全部分流职工数的51%,其中粮食部门安置下岗职工再就业100人,占全部安置
职工数的%。没有出现大的群体事件,保证了改革平稳推进。
5、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政策性粮食财务挂账的清理、认定、剥离工作基本完成,政策性粮食财务挂账已从企业剥离上划到县粮食局集中管理。
6、“老粮、老人”问题已解决。全县粮食企业已完成陈化粮处理工作,期间,未发生陈化粮流入口粮市场和违规违纪现象。企业退休人员已全部参加医疗保险,解决粮食企业几十年来看病难的老问题,兑现了退休人员丧葬抚恤金,解决了老同志的后顾之忧。
二、企业基本情况
全县粮食系统现有独立核算单位2户,其中:购销企业1户,军粮供应1户。有在职工28人(局机关9人、收储公司13人、军粮供应站6人)。
粮食购销企业固定资产总额901万元,现有存粮万公斤(含县级储备粮)。
三、主要做法
(一)建立机构
万事开头难,开好头就成功了一半。伴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启动,全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步伐也随之加快。经报请县人民政府同意,成立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成员由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粮食局,负责全县粮食企业改制工作,并做好粮改方案的调研、协调、督办和落实工作。
(二)宣传动员,吃透政策精神
为进一步深化粮食企业改革,促进企业制度创新,从根本上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根据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企业改革的若干政策规定》(西政发[XX]46号)和**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企业改革的实施方案》(腊党发[XX]4号)及县政府《关于对**县粮食企业改革实施方案的批复》(腊政复[XX]13号)精神,结合全县粮食企业状况。统一部署、统一政策、统一目标、分级负责、分工合作、齐抓共管,广泛宣传粮改政策,为做好粮改各项工作打下坚实的思
想和工作基础。
为了指导好全县粮改工作,组织局机关干部职工,学习了全国、全省粮改工作会议精神,学习了国务院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若干政策规定,利用会议和其它形式学习宣传粮改政策精神和上级主管局工作要求,提高指导水平和能力。在搞好自身学习的同时,县局加大了对外宣传力度,深入宣传粮改政策精神,层层发动,广泛动员。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思想发动,使职工的心理承受能力不断增强,广大职工对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逐步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也逐步从抵触情绪中转变过来,以正确的认识来理解改革,以积极的心态来对待改革,以自觉的行动来参与改革,从而为粮改的顺利进行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础。为国有粮食企业改革营造氛围,争取环境。
(三)统一思想,稳步实施
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动员,按照企业制定的改革方案,并经职工大会讨
论通过。所安置资产全部由中介评估机构评估,并在职工大会上公布。1999年全县改革试点从勐润乡粮贸公司开始,按计划分步骤进行实施。但由于粮食部门自身改革步伐滞后,内部经营机制僵化,加上政策上不配套,各种矛盾和问题明显地显露出来。县局认真分析了粮食企业实际,人员多、负债大、资产少等问题。深刻地认识到,现行粮食流通体制政企不分,中央与地方的责权不清,国有粮食企业人员膨胀,经营亏损和财务挂帐剧增,到了非改不可、刻不容缓的时候。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早改革早主动,只有下决心走改革之路,走内部挖潜之路,才能使国有粮食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确保国有资产流失,保证国有资产保值的前提下,因企制宜,分类实施,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整体推进粮改工作,为全县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指导监督,确保粮改顺
利进行
在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新形势下,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已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更好的履行职责,做好粮食流通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更新思想观念,转变行政职能方面。县局要按照《条例》的规定,尽快转变职能,由过去的主要管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转变为管理全社会的粮食经营企业;由过去管理国有粮食企业的一些经营活动改为管理主体的准入和行为规范;由过去的主要采取行政手段管理转变为依据《条例》进行法制化管理。把法制手段和经济手段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结合起来。同时,做好全社会粮食流通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做到了指导、协调、服务与监管并重,通过指导、协调和服务来加强监管。在组建粮食流通管理的执法机构方面,要按照州局要求,设立监督检查机构,并返聘4名下岗职工,抓好行业监管的力
度,逐步建立健全规范有序的监督检查工作体系和行政执法程序。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粮食经营活动进行监督检查。主要是严把市场准入关、质量检验关和入市收购资格的审核工作,增强了工作透明度。对所有申报经营粮食的企业审核的标准、程序、结果要向社会公布,操作过程要公平、公正。同时,做好对经营者的粮食收购、储存、销售质量检验检测工作,确保粮食供应市场的安全。在加强全社会粮食流通统计工作方面,逐步建立起覆盖全社会的统计报表体系,依法将从事粮食收购、储存、加工、批发、零售企业和以粮食为原料的饲料、工业企业等粮食经营者全部纳入统计范围。目前,全县从事粮食经营、个体加工业有113户;其中:个体加工户72户,个体粮食零售户36户,转化用粮3户,国有粮食企业2户。通过粮食流通统计,对纷繁复杂的粮食经营活动进行科学分析,确保各项统计数据的科学、客观和准确,为政府实施宏
观调控和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切实加强了粮食市场的监管,维护了粮食市场秩序。通过以上工作开展,有利推进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确保了在粮改期间,粮食各项工作稳步推进,为顺利推进粮改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基本经验与体会
我县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总体上讲平稳顺利,改革取得一些成绩和经验。我们认为其基本经验有以下几点:
1、领导高度重视,是确保粮改顺利进行的政治保证。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并清醒的认识到,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虽然是大势所趋,但是要想在短时间内解决粮食企业多年的历史遗留问题,分流并安置近500余名职工,肯定是一场硬仗,要想完成这个硬任务,必须把粮改作为一项全局性的重要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来抓。粮改期间,县政府组织召开多次专题会议,安排部署粮改工作,每
个步骤都精心策划、精心研究、精心组织,上级主管局和相关部门也对粮改工作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可以说,正是因为有各级领导对粮改工作的高度重视做保证,才使我县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工作得以顺利推进。
2、广泛宣传,吃透政策,是确保粮改顺利进行的基础。近年来,县局利用多种形式,向全社会广泛宣传国家粮改政策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发放宣传材料6000余份,营造了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浓厚氛围。同时,组织粮食系统干部职工认真学习粮改精神和国家、省局关于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要求,取得了广大职工群众的理解与支持,为顺利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打下了好的思想基础。
3、团结协作,是确保粮改顺利进行的有力支持。粮改是一个涉及面广的系统的工程,仅靠粮食部门自身努力无法推进。在粮改的实施过程中,各有关部门都能站在全局的高度,从维护改革 的大局出发,表现出了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树立全县一盘棋的思想,坚持分工不分家,补台不拆台,密切配合,协同作战,真正做到了一切以改革为重,一切服务于改革,一切服从于改革。各职能部门都能按照各自的职责,支持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改制,为全县粮改顺利推进起到了保驾护航作用。
4、实施方案具体,是确保粮改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在粮改进程中,我们坚持“无情改革,有情操作,以人为本,善待职工”的原则,在严格执行省、州粮改政策一些大的原则前提下,尽量利用政策,争取政策,在上级政策框架允许范围内,结合我县市实际,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在研究制定粮改方案之前,都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征求了方方面面的意见,并经多次讨论和修改,最后经过领导班子集体讨论通过实施,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原勐润乡是我县粮改试点乡镇,1999年完成了粮贸公司改制工作,在我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中,原勐
润乡粮贸公司改制之所以比较顺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粮改方案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加之,当时,经济补偿参照省、州相关改革文件,补偿金每年工龄为540元。并在成功完成勐润乡改制后,逐步向全县全面铺开。
5、确保稳定,是确保粮改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全县粮食系统在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过程中,操作慎重,工作过细,没有引起社会震动,使粮改在平稳中顺利进行。在期限改期间,为使粮改稳步向前推进,必须创造个安全稳定的工作环境。工作中,我们抓了以下工作:一是抓防范,确保粮食安全。二是抓难点,妥善处理职工上访问题。三是抓重点,帮助困难职工解决实际问题。总的来说,我县的稳定工作基本上做到了苗头发现得早、问题处理得好、矛盾化解得了、事态控制得住,保证了粮改工作的顺利进行。
改革流通 篇6
发布内贸流通“十三五”规划,促进流通转
型升级。在广泛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商务部会同9部门联合发布《国内贸易流通“十三五”发展规划》,勾画出未来内贸流通发展的宏伟蓝图。《规划》以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在全面总结“十二五”期间流通发展成就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十三五”期间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明确提出了未来5年流通发展的主要目标。基于对流通发展趋势的科学研判,《规划》提出了流通升级战略,消费促进、流通现代化、智慧供应链三大行动,9项主要任务和17个重点项目,对于完善内贸流通体制机制,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加快构建现代流通体系,推动我国从流通大国向流通强国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商务部会同4部门出台《关于推进商品交易市场转型升级指导意见》,建立“百家百亿”市场信息直报制度,加强商品交易市场运行动态分析,指导京津冀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和长江中游及成渝地区跨区域规划编制,促进全产业、各区域的流通发展全面转型升级。
着力补齐农村市场短板,提升农村电商发展
水平。近3年,支持在全国26个省区市的496个县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带动一大批电商企业加快布局农村市场,在全国建成40多万个乡村电商服务点,覆盖一半以上县域,实现快递乡村覆盖率76%,累计培训超过150万人次,带动就业超过300万人。加大电商扶贫力度,2016年重点支持中西部240个综合示范县。其中,国家级贫困县158个,占66%。商务部通过发布政策文件、召开全国农村电商工作推进会、组织专题培训、印发工作指引和服务规范、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开展双随机检查和综合示范绩效评价等方式,指导督促各地加快发展农村电商。目前,各地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全国农村电商发展呈现出既快又好的局面。例如,安徽启动“电商安徽”,建设“五大体系”;广西制定省级“六有”、县乡“九有”标准,分“八步曲”推进农村电商建设。2016年前三季度,农村实现网络零售额6043亿元,占网络零售总额的17%,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通过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促进“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带动大批青年返乡创业就业,越来越多的农民踏上增收致富道路。
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促进农产品流通提质
增效。针对农产品流通遇到的瓶頸问题,提出“推公益、强冷链、促互联”三位一体思路,大力提升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
一是积极推动公益性农产品市场发展。会同11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公益性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建立从批发到零售的公益性体系。各地公益性农产品市场在保障民生、稳定价格等方面发挥有效作用,得到党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二是强化农产品冷链流通体系建设。开展农产品冷链流通标准化示范,加强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完善冷链标准体系,营造优质优价市场环境。
三是创新开展农商互联。召开全国农商互联启动会,建设农商互联地理信息平台,围绕“联产品、联设施、联标准、联数据、联市场”,以电商为核心,打造上联生产、下联消费的新型农产品供应链条。四是拓宽金融支持渠道。会同国家开发银行,利用开发性金融支持全国农产品骨干网建设。2016年前三季度,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实现交易额近3.5万亿元,同比增长7.2%。
创新汽车流通体制机制,努力提振汽车市场
消费。汽车是仅次于房地产的支柱性消费。商务部从汽车全生命周期的流通过程入手,加快推进汽车流通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扩大汽车消费,促进汽车流通行业健康发展。
在新车流通领域,加快规章制定进程,拟定《汽车销售管理办法(草案)》,打破新车品牌授权销售单一模式,建设社会化汽车流通体系。2016年1—11月,全国新车销售2494.8万辆,同比增长14.1%,高于2015年同期10.8个百分点,为经济增长作出积极贡献。
在汽车平行进口试点方面,取得初步成效。会同7部门出台《关于促进汽车平行进口试点的若干意见》,推动出台强制认证、整车保税等实施细则,总结推广“一平台 四体系”试点经验,批准新增四川等4个试点地区。目前,国内中高端进口汽车降价明显,大部分在15%以上,部分甚至超过30%,售后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更好地满足了多样化、多层次汽车消费需求。
在二手车流通领域,推动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二手车便利交易的若干意见》,会同10部门印发《关于促进二手车便利交易 加快活跃二手车市场的通知》,督促各地取消限迁政策,完善二手车信息平台建设,推动取消二手车鉴定评估机构设立行政许可。
在报废汽车回收拆解领域,推动修订《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办法》并公开征求意见,推动将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资格认定列入中央指定地方实施行政许可事项清单,启动修订《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技术规范》。
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对策建议 篇7
一、创新农村流通管理体制
创新农村流通管理体制, 就是要健全和完善流通管理职能, 积极整合流通管理资源, 构建农产品生产与流通有机结合、符合国际通行做法的新型流通管理体制。
(一) 明确政府的流通管理职能
必须按照建设大市场、搞活大流通、发展大贸易的要求, 转变政府职能。政府的职能应定位于实施行业指导、监督、管理和服务, 主要是做好流通发展战略、产业政策、行业规划、行业标准的制定和组织实施, 以及信息的引导和应急调控工作。
1. 加强流通领域立法和执法工作。
政府的工作重点应是探索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公平竞争关系、发展新型营销方式、加强商业网点布局规划等领域的立法和执法改革试点, 实现依法行政, 加强流通执法体系建设。对有关职能部门而言就要优化农村流通环境, 严格依法行政, 规范收费行为, 廉洁自律, 公平公正, 保护合法经营, 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树立良好的部门形象。
2. 制定适合的市场准入制度和监管办法。
制定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的有效办法, 明确市场主办者、经营管理者和经销商的职责。规范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秩序, 保障农产品质量, 维护农产品流通及消费安全。建立种子、农药、化肥、农机具等产品经营的市场准入制度, 健全农资损害赔偿机制。尽快制定适合农村特点、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和监管办法, 促进农村市场发展的规范化。
3. 加强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的规划。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至今, 农村的交通网络体系发生了新的变化, 高速公路以及高等级公路网络在农村的延伸, 造就了一批新型交通枢纽型的农村小城镇, 也使原来具有交通优势的商贸网点聚居优势的中心城镇 (如许多县城) 在聚集人口与市场要素方面的功能进一步扩大和强化。因此, 一定要按经济区域的自然特点和经济规律的要求, 以中心城镇为节点, 上连大中城市, 下连农村交通网络节点的各种小城镇, 来搞好新一轮农村商业网点的合理布局和规划, 提高农村商贸网点在重点小城镇的密集度, 建设一批商贸带动型重点小城镇, 以从根本上打破现有行政区划和行政层次的限制, 形成以县城为重点、乡镇为骨干、村为基础的农村消费品零售网络。
4. 强化市场信息监测和研究分析职能。
政府应该把市场监测分析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一方面, 通过对国际、国内市场上重要商品的监测数据汇总、加工和分析, 更加客观地认识省农村商品市场运行的状态、本质及规律;另一方面, 通过监测、预测和预警分析报告的发布, 将监测统计数据、情况汇总, 为农村流通管理工作的开展与完善提供及时反馈信息。积极搭建以市场为主导的农产品商务信息平台。要利用商务部新农村商网平台, 充分发挥新农村商网的“信息发布”、“咨询互动”和“购销对接”功能, 开展常态对接服务和集中对接服务。
(二)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推进农村商品流通体制改革不仅关乎整个流通产业的发展, 也关乎农村经济面貌的改善, 其意义之重大要求社会各个方面协同努力。农村流通体制的改革, 不能仅局限在商业管理机关的权限范围之内, 需要政府各个部门、社会组织、企业、农民自身共同来参与。
1. 政府必须扮演好改革主体的角色。
农村流通体制的改革, 既要采用诱致性制度变迁, 也不能排除强制性制度变迁的方式。目前, 无论是对流通活动本身的保障和约束, 还是与流通活动相关的制度环境, 我国农村商品市场都是处于不平衡状态, 这些是流通主体在“诱致性”创新活动无法突破的瓶颈, 必须由政府“强制性”创新来改变。因为目前的农村流通体制的“诱致型”变迁既面临着供给的极度约束以及变迁绩效的减弱, 也具有政府作为制度供给主体的比较优势:首先, 政府主体在政治力量的对比与资源配置权力上, 与非政府主体参与制度安排的社会博弈相比, 均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它的制度供给能力和意愿是决定制度变迁的方向、深度、广度、形式的主导因素;其次, 政府主体可以借助行政命令、法律规范及经济刺激, 来推进和规范制度创新与实施;第三, 由于制度“物品”具有共享资源特征, 因而制度的“供给生产”由政府部门进行最为合适;第四, 为避免因制度变迁造成利益主体的冲突, 政府拥有政治动员或“思想教育”优势, 同时还可利用垄断租金进行利益格局调整;第五, 政府历史地肩负着谋求经济增长、社会公平的使命, 因而有通过制度改革与制度变迁来降低交易费用以使社会总产出最大化的持久动力。
2. 采取措施提高农民的参与度。
事实上农民远不只是这场农村流通业改革中的消费者和旁观者, 应促使农民自己组织起来, 参与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的建设。引导农民创造自己的流通主体与流通组织, 让农民自创的流通主体直接参与农村商贸流通产业活动与农村市场主体培育。通过培训, 提升土生土长的个体商户、夫妻店的经营水平, 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生意人成为农家店的主体, 切实使农民受益。
二、创新农村流通政策
加快政策创新, 就是要加强法制体系及标准体系建设, 为农村商品流通体系的建设和运行创造良好的政策、法律和经济环境。
(一) 理清思路, 建设有力的组织保障
1. 树立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的系统思想。
农村商业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农民。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 首先要解决的是农民的收入问题。农民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一般都没有固定的收入, 必须把自己生产的农副产品的商品部分出售之后, 才能转化为购买力, 变成一个有钱可花的消费者。目前实施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购买消费品的便利性问题, 但是, 要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 最根本的还是要解决农产品卖难的问题。从目前形势看, 要系统解决农村的农产品流通和工业品下乡的问题, 在新一轮流通体制改革过程中, 农村问题需要有系统的思路和有力的组织保障, 以便有组织、有计划、系统地解决农村的流通体制问题。
2. 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急需国家的支持。
发展农村流通需要国家的支持和引导, 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 加强对农村流通改革发展工作的联系、指导和协调, 争取国家对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的支持力度。2007年底, 财政部、商务部决定, 在山东、河南、四川三省选择农民购买意愿较强的彩电、冰箱 (冰柜) 、手机等三类产品开展“家电下乡”试点。三省农民将可以买到专为农村市场生产的限价家电产品, 同时还可以从财政部门申领“家电下乡”补贴 (按产品销售价格的13%予以补贴) 。应积极争取将国家“家电下乡”试点扩大到全国。从而不仅可以激活农村消费, 而且还可以消化家电行业过剩产能, 扭转企业效益普遍下滑的势头。商务部门要作为牵头单位强化与农业、发改委、财政、金融、税务、交通、工商、质检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健全监督体系, 为试点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 消除各种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
应针对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中市场主体和客体准入、市场载体功能缺失、中介组织定位等问题, 加大农村市场流通体制改革和政策协调力度, 进一步修改、完善有关政策、法规, 消除不利于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的各种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目前, 由于国家专营商品管理体制的限制, 连锁企业不能经营非处方药品、家用医疗器械、烟草、音像、书刊等商品, 难以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特别是农资化肥经营, 当前规定只能由供销社农资公司、农业“三站”和生产企业三家为主。商务主管部门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 落实农家店药品、书报杂志、烟草等商品零售及通讯、邮政业务代理资格。支持和指导在重点村镇建设集购物、文化、娱乐、理发、健身、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一站式”消费服务功能区。
(三) 完善配套扶持政策
1. 预算资金支持。
省市各级预算安排扶持现代商业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和中央财政支持商业发展的专项配套资金, 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日用消费品农家店的扶持力度。由于各地市场发育程度和服务业发展水平的不同, 对区域的支持应体现差别, 适当提高每个标准农家店的建设补贴标准。重点支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三绿工程”、“科技兴商工程”、“品牌战略工程”等。同时, 在解决国有商业企业历史包袱、改造大型批发市场、鲜活食品质量检测、建立重点商品储备、构建中小商业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等方面给予支持。
2. 信贷支持。
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 大力引进国外资金和先进的经营理念、新型流通业态和现代营销方式, 积极引导和鼓励各种资本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
3. 税费优惠和减免。
鼓励有条件的地市减免农村流通相关费用。对积极参与“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双进社区工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流通服务企业, 可给予减免税政策支持。对新办的独立核算农村流通服务企业, 自开业之日起, 报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 可减征或者免征所得税一年。降低“涉农产品”的物流成本, 包括降低来自种植养殖业的农产品、满足农民需求的工业消费品和农用生产资料等在市场流通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降低公路运输的车辆通行费收费标准, 杜绝对农产品运输的乱收费、乱罚款;初步建立起全省统一高效务实的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 努力改善农产品物流环境。
4. 支持流通基础设施的建设。
制定农村流通服务业在用电、用水、土地使用、网点选址、金融服务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对符合规划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物流配送中心, 争取在建设用地、用电和用水方面比照工业企业对待。加强重要商品储备设施建设, 根据粮食、棉花、食用油、食糖、化肥、农药等重要商品的资源与消费情况、结构, 进一步加强储备库规划与建设, 为保障市场供应、应付突发事件、重大自然灾害等创造必要的物资条件。
三、创新农村流通组织
(一) 深化国合流通企业改革
支持各县 (市) 通过国有企业资产经营收益、商业用地变现、流通企业国有资本减持、转让以及财政拨付等方式筹措资金;建立国合中小流通企业改革的专项资金, 用于无力支付改制费用企业的改制费用, 以及破产企业资产变现后不足支付职工社会保险、经济补偿等方面费用;争取地方房产管理部门的支持, 解决国合中小流通企业长期使用的商业用房产权归属问题。
(二) 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
进一步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 完善服务功能, 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把供销合作社真正办成农民自己的合作组织。认真推进“四项改造”, 即:以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改造基层社, 以产权多元化改造社有企业, 以开放办社和社企职能分开改造联合社, 以现代流通方式改造传统经营网络。大力推进“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 重点建设四大网络, 即:农业生产资料现代经营服务网络、农副产品市场购销网络、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网络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打造农村现代流通网络终端。
(三) 建立功能多样的农业合作组织
按市场化原则规范和发展农村以产品为联系或纽带的各类协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 建立功能多样的切实代表农民利益的专业农业合作社, 农民通过入股方式组建起来并为农民服务的经济实体, 成员既是所有者, 又是顾客。发挥它们在参与政策制订、信息交流、价格协调、资质认定、专业培训、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使之真正成为广大农民利益和行业利益的代表。起到对农户进入市场的指导作用, 增强农民保护自身权益的能力, 降低交易成本, 提高流通效率。
(四) 实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企业化
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是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建设中, 有选择有重点地兴建一些为当地农产品交易与集散服务的交易市场或批发市场, 形成当地农产品的汇集中心, 促进本地农产品更快、更具规模效益地进入大中城市等销地市场。
本文主张市场企业化的组织形式采用股份制, 建设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农产品市场组织体系的基本思路是:以经营批发市场的企业为龙头, 一方面向生产领域延伸, 将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及储藏、保鲜、运输等环节联为一体, 实行前向流通一体化;同时与家庭经营的农户及其他运销商通过合同关系形成协约一体化。另一方面向消费领域延伸, 将批发、拍卖、零售、直销、运送等环节联为一体, 实行后向流通一体化;同时与批发商、零售商及消费者通过合同关系形成协约一体化。通过企业办市场、企业管市场将市场企业化, 从而将政府、企业、市场的职能, 在批发市场这一中心环节上进行整合, 有效地发挥各自的作用与积极性, 由此吸引各种类型的农产品运销商, 实现农产品生产与农产品消费在市场上的对接。为了保证国家对农产品市场调控的有效实施, 政府可以以股东的身份出资兴办大型批发市场, 并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这既有利于解决组建批发市场的资金约束, 又丰富了政府调控市场流通的组织资源, 同时也避免了政府对市场的行政干预。
(五) 实现流通组织的多样化
1. 建立现代流通组织。
加快现代流通组织的发展, 逐渐改变商品市场以分散的个体经营商户为主的组织结构, 降低交易成本。一是对现有流通企业和市场组织进行全面公司化改造, 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二是引导和鼓励私营、个体流通主体逐步向私营企业转化, 形成规范化的市场经营主体。三是鼓励商品市场主体之间的兼并、重组和联合, 加快培育大型流通主体。四是加快连锁经营的发展, 特别是要鼓励特许、加盟等连锁经营方式, 提高商品市场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
2. 整合农村流通服务业资源。
整合农村流通服务业资源, 就要促使现有的各自为政、互不相属的供销社系统、邮政系统、企业系统等, 有机地整合成农村采购和销售一体化的流通体系, 注重资源存量提升、调整, 避免重复建设。消灭各自为政、多头储运造成的“跑空率”, 降低交易成本和物流成本。
在推进改革中要避免以夫妻店、代销店、贩运大户为主体的原有营销网络为代价, 使改革再次蜕变为农村资金倒流城市的抽水机。建议尊重农民意愿, 通过合作、加盟、联营、参股连锁等多种方式, 扶持利用、改造完善原有网络资源, 在流通业本土化中实现双赢。
四、创新农村流通方式
(一) 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组织形式
推进流通方式创新, 就是要重点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贸工农一体化、代理制等现代流通方式和组织形式, 优化供应链体系, 推进超市、便利店、折扣店、专业店、专卖店、无固定地点销售等新型业态的发展, 加大对传统流通服务业特别是杂货店和农村集市的改造力度, 创新农资流通方式和经营业态。新兴流通业态发展的重点是农业生产和农民消费的急需品, 以及农村消费者权益极易受到损害的商品经营领域与服务项目, 还要在农产品流通和再生资源流通中积极发展现代物流配送;城市中大型流通企业应积极向下延伸现代流通业态网点, 有步骤地在农村重点小城镇、中心集镇和人口聚居规模较大且交通方便的自然村落建立农村连锁店、农村超市、农村便利店等。
鼓励和吸引国内外流通主体向小城镇和新兴城镇延伸经营网络, 以促进小城镇和新兴市镇商业网点的建设和市场的繁荣。逐步以组织化、网络化的市场形式, 替代农村传统的定期或不定期的集贸市场形式。从实际出发, 建设既符合农村实际, 又能够满足农民消费需求的消费终端市场。
农业生产面对自然过程和市场过程的变化, 要经受双重风险。农产品流通需要大规模的发展, 必须通过期货市场分散和规避风险。在现代农产品国际贸易中, 现货交易与期货交易总是相结合运作的。从事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公司一般都要运用期货工具套期保值。目前, 我国大连商品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的大豆、小米、玉米、棉花品种已经为这几种农产品规避交易风险提供了可能性。实际上, 农产品期货并不神秘, 农民有了自己的流通组织可以更好地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 锁定产品的销售价格, 根据期货市场上比较充分和超前的价格信息, 安排农业生产活动。当前需要解决的是我国期货市场上农产品交易品种过少的问题。应当借鉴国外经验, 尽快完善期货市场, 利用期货市场规范现货市场, 为发展大宗农产品流动提供健全的市场体系和交易环境。
(二) 实现工业品和农产品城乡间双向顺畅流通
搞好商业网点规划, 合理布局, 有效整合社会商业资源。加快发展农产品流通、加工和物流业, 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城市开办农产品超市。建立适合农村市场发展特点的分销渠道, 充分发挥“一网多用”功能, 开展采购、配送、销售、加工、租赁和技术推广等多样化服务, 实现工业品和农产品城乡间双向顺畅流通。
1.“双向交易”。
“养鸡为换盐”、“卖猪为过年”。迄今为止, 农民的买与卖的行为, 经常联系在一起。因此, 在农村的流通企业也必须适应农民既卖又买的习惯, 提供又买又卖的服务。这就要求改变城市商业只卖不买或只买不卖的严格分工分业的模式。在农村要允许农民以物易物, 开展易货交易, 允许农民以粮食、生猪、鸡蛋等农副产品换购农业生产资料和工业消费品。因此, 延伸到农村的商业企业, 要学会并善于开展“双向交易”。此外, 农民愿意把粮食存放在可靠的流通企业, 由其代为保管, 待价出售, 同时又可以根据需要, 按照行情, 以存放的一定量的粮食换取工业消费品。所以, 农村的流通企业应当提供粮食仓储、水果冷藏等服务, 允许农民喜闻乐见的“便通”交易。
2. 综合经营。
农村流通企业要突破传统单一的购销经营, 在拓展流通和完善购销的基础上, 努力发展与农民在一产、二产、三产方面的合作。由于农村居住分散, 交通不便利, 农民购物往往习惯一揽子购买, 农民建房时买横梁、檀条及门窗, 因此, 单纯的原木市场不能满足需要。同样, 农民买食品、日用品, 习惯同时把化肥、农药买回来, 希望在一条街上或一个商店, 把这些东西一块买回家。所以在农村办商店, 尤其在村里办“农家店”, 要能照顾农民的这种消费习惯, 在服务项目和服务功能上创新。
(三) 建立和完善农业生产资料服务体系
鼓励农资流通企业将农资销售与服务紧密结合起来, 开展配送、加工、采购服务和技术服务及农机具租赁业务等多样化服务, 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 大力推广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农产品质量, 科技含量较高的新型农资产品。农资生产企业要加强与农资流通企业协调合作, 研制生产适合不同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农产品种植特点的新型农资产品。
摘要:推进农村流通改革体制关乎整个流通产业的发展, 也关乎农村经济面貌的改善。农村流通体制建设需要系统的思路和有力的组织保障, 政府必须扮演好改革主体的角色, 农村流通体制的改革需要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业、农民共同来参与, 政府要建立健全流通政策支持体系, 提高农村市场主体组织化程度。
关键词:农村流通体制,改革与创新,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纪良纲, 刘东英.中国农村商品流通体制研究[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6.
[2]周力, 周革非.新时期我国农村现代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基本框架及政策取向[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5 (9) .
[3]黄国雄.纵论中国流通体制改革目标及走向[J].商业时代, 2005 (33) .
[4]忻红.商品流通管理体制创新模式研究[J].商业时代, 2004 (32) .
日本流通产业改革及对中国的启示 篇8
关键词:日本流通产业,零售业,《大店法》,信息化,中国流通产业
中国流通产业
日本的流通业包括商流和物流。流通机关包括商流领域 (生产者、批发业者、零售业者和消费者) 、物流领域 (生产者、运输业者、仓储业者、装卸业者、流通加工业者及批发零售业者和消费者) 、补充领域 (信息服务业者、金融业者、保险业者、政府部门及公共团体) 。流通领域行政主管部门有:经济产业省 (含中小企业厅) 、农林水产省、厚生劳动省、国土交通省、公平交易委员会、地方政府和地方公共团体等。
一、日本流通产业改革的背景
日本的流通产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曾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20世纪80年代以后, 在国内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下, 又进入了一个发生质变的历史时期。其契机是由通产省的政策咨询机构“物流和经济研究会”在研究了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和日本的物流系统现状以后于1990年发出了“如果现在的物流状况不改变的话物流将会成为经济成长的瓶颈”的警言。这个研究结果和观点引起了日本政府的高度重视, 也正式拉开了日本物流系统再建的序幕, 同时也为继续保持日本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提供了保证。而日本近年来流通产业的改革背景主要如下。
1、低价格零售业的崛起和冲击。
1992年“泡沫经济”崩溃后, 日本经济持续下滑, 经济不景气导致市场低迷, 需求不振。商品价格体系受到破坏, 降价成为日本社会流行的风气, 所谓“价格破坏”就是在这一时期提出来的。日本国内商品价格水平很高, 高价格问题一直是困扰日本社会的问题之一。但是, 90年代后长期不变的高价格开始崩溃, 价格一路走低。导致价格降低的原因很多, 比如国外低价商品的输入、消费者对价格的关心以及定价体制的变化等, 但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廉价商店的迅速发展。廉价商店以低价格为武器, 迎合了消费者在经济不景气时代低价格需求的心理, 掀起了新一轮的流通变革浪潮。
日本的流通体系一直是建立在生产决定流通的基础之上的。生产者生产产品, 流通者负责销售, 因此流通处于生产附属和服务的地位。直到90年代日本传统的生产支配流通的观念和做法并没有根本变化。这种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商品定价主导权完全掌握在生产者手里。即所谓生产者定价的“建值制”。
所谓建值制是指以生产商提出的希望价格为基准形成的价格机制。厂家在推出产品后一般都会向流通机构提出自己的指导价格, 流通机构按照这个价格销售商品, 厂家提出的价格虽然不是强制的 (有些是强制的) , 但是厂家对那些遵守指导价格的流通机构会采取回扣的优惠措施, 因此流通机构一般都会按照指导价格销售商品。很显然, 这种建值制实际上是强化了生产商的地位。流通机构丧失了定价主导权。
2、政府管制的放松和市场自由化。
战后日本政府对流通市场采取了较严的管制政策,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956年出台, 1974年进行修订的《大店法》 (《大规模店铺管理法》) 。大店法的目的是: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对大型店铺的开设采取限制措施以确保中小型零售商的生存空间, 以及促进零售商的正常发展。但是大店法对大型超市等采取严厉的管制措施, 提高了流通市场进入的壁垒。为了缓解同欧美的紧张经贸关系, 日本不得不放宽《大店法》中某些条款的限制, 分三步对该法实行规制缓和, 逐步修订此法的协议。正因为这些措施带来了日本流通的近代化、合理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3、日本国内流通市场的变化还受到进口商品的影响。
与国
内商品相比, 进口商品价格低廉, 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日本国内消费者对待海外产品的态度有明显的变化, 在90年代之前, 日本民众一般都不倾向于接受海外产品, 一是因为当时国内消费正处于高级化时期, 二是东南亚等地区的制造水平不高, 人们对产品质量抱有成见。但是, 随着消费风气的变化和东南亚工业水平的提高, 消费者越来越接受海外产品了。受泡沫经济破灭的影响, 90年代以后消费者的消费态度更加理智, 对价格的敏感性也提高了, 出现了从高级品导向向廉价品导向转变的趋向。特别是像纺织品、食品、家电等从海外进口的廉价品, 对消费者的满足程度很高, 人们意识到为购买那些没有必要的高级品而花费大量的钱财是不值得的。生产厂家根据消费者志向的转变, 在产品设计上也改变传统的豪华作风, 去掉了一些不必要的多余功能, 产品向简朴化和低价格化方向发展。
二、日本流通产业改革的内容
近年来日本流通领域出现了大变革。这场变革被称为战后日本的第二次“流通革命”。这场变革是与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调整相适应的结果。改革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政府放松流通领域内的各种管制, 营造开放与竞争的流
通体制。首先, 为了缓和出现在流通领域的一系列问题, 日本政府决心形成开放和竞争的流通体制, 为此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大店法》等公共规制的缓和;面向消费者的信息提供等的环境整备;路通信息化的积极推进;为了促进开发进口的基础设施的整备。由于《大店法》的存在, 1982年以后大型店的销售面积的增长速度迅速降低, 百货店和超市的销售额增长减缓。《大店法》偏离了原来的目标轨道, 也成为限制欧美流通企业进入日本的屏障。在2000年6月, 《大规模零售店铺立地法》取代了《大店法》。《大店立地法》同《中心市街地活性化法》、《改正都市计划法》一起被称为“街道建设三法”, 他们是从有利解决交通、环境和城市建设问题的角度出发来重新设计大型店规制法, 体现了日本政府将流通政策与城市建设政策进一步一体化的思想。其次, 在物流领域放松经济管制, 强化社会管制与制度创新。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 在日本经济改革中, 流通领域改革始终被政府定位为最重要的课题之一。政府的流通规制程度在某种角度上说, 是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反映。流通规制的改革表明, 政府政策的重心已经发生了由修补市场失败向扩张市场作用的转变, 政府流通管理的侧重点已经从经济规制向社会规制转变。再次, 《禁止垄断法》的修正与竞争政策的强化。通过对《禁止垄断法》的修正来强化竞争政策, 是与规制缓和并行的。这二者的目标都是促进市场自由、公平竞争。只有自由化的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市场才会带来经济的增长和繁荣, 才能激发经济活力。日本政府在90年中后期, 重视竞争政策, 采取严厉的措施制裁违法行为, 努力创造公平自由的市场环境的态度和决心。
2、日本流通产业的信息化与现代化。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在流通领域的广泛应用, 引起了现代流通领域的深刻变革。日本流通业信息化的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 主要表现为广泛应用计算机进行大型零售业各方面管理数据的处理。70年代进入成长期, 开始大规模普及应用计算机, 也开始了EOS的应用。进入80年代, 流通业信息化进程有了更大的发展。POS、信用卡系统、流通VAN等都开始广泛应用。90年代是日本流通业信息系统化质的提高与信息应用高度化的时代。
三、日本流通产业改革的成功经验对中国流通产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回顾我国流通产业60年来的探索和发展, 流通领域经历了社会主义流通初步探索的前30年和社会主义现代流通改革开放30年。经过先后六十年的发展历经了十个阶段, 我国的流通产业现在已基本实现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自从中国在70年代实现改革开放政策以来, 商品流通规模不断扩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逐年递增。日本流通产业在经过两次“流通革命”和不断地发展之后已经取得了让人瞩目的成绩。日本流通产业的发展有很多值得中国流通产业借鉴之处。本文总结了三个促进日本流通产业快速发展的因素。
1、积极发挥政府对于流通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禁止市场
垄断。日本政府于上个世纪推行了两次“流通革命”以促进日本流通产业发展, 同时颁布《大店法》对大规模零售店的建店、营业进行规制。政府的这些措施不仅对日本零售业的产业结构产生深远影响, 也极大保护和推动了整个流通产业的迅速崛起和发展。中国的流通产业可以从中获得启示。一方面政府应该做好相关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规划和建设, 另一方面政府还应该出台相关完善的措施和方案对流通业进行相关的规制和管理。流通产业的发展必然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政策的扶持, 所以中国政府应该在流通产业的发展重要的角色。
2、加快流通产业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现代流通产业已经不仅仅是从生产, 运输到销售的简单流程, 而是有信息化、现代化技术参与其中的现代运作模式。日本本零售业物流的技术装备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目前已经形成了以系统技术为核心, 以信息技术、运输技术、配送技术、装卸搬运技术、自动化仓储技术、库存控制技术、包装技术等专业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物流装备技术格局。因而我国物流体系建设应该由传统仓储业向现代物流发展。新的管理技术与管理手段的采用, 使流通作业的自动化与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有所提高。电子计算机、条码、POS系统等现代信息处理手段应该逐步采用。流通业由传统的手工操作、柜台销售、经验性管理逐步转向专业化分工与规模经营, 行业的资金与技术含量都有所提高。深圳、上海、天津等地已着手物流基地的建立, 通过规划和多渠道投资形成新的产业优势。同时也应注重商品物流运输中的绿色化, 通过科技手段提高物流质量。
3、提高流通产业的服务质量和全球化。
物流服务的优质化是流通业今后发展的重要趋势。5个“Right”的服务, 即把好的产品 (The right product) 在规定的时间 (At the right time) 、规定的地点 (In the right place) 、以适当的数量 (In the right quantity) 、合格的价格 (At the right price) 提供给客户将成为零售业物流优质服务的共同标准。物流成本己不再是客户选择零售业物流服务的唯一标准, 人们更多的是注重物流服务的质量。日本重视流通产业的服务质量, 并立足将本国的产品推向全世界。这对于中国流通业的启示就在于要提高流通产业的服务质量, 并加快推进产品的国际化, 要做到以客户需求为中心, 强调增值服务和附加服务。
中国的流通产业在近60年的时间里发展迅速, 成为了重要的经济支柱, 然而要进一步发展成为现代流通产业, 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和改进。政府的支持与引导, 流通产业的信息化和现代化以及良好的服务质量与全球化将成为我国流通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动力。
参考文献
[1]何大安:中国流通产业运行问题——基于产业了组织及其制度的基础理论考察[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
[2]胡方:日美经济摩擦的理论与实态:我国对日美贸易摩擦的对策与建议[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1.
[3]姜晓波:日本零售业物流的发展和启示[D].延边大学, 2006.
[4]李智:日本流通业的管理[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 2004 (12) .
[5]刘庆林、韩经纶:流通革命理论及其在日本流通产业的验证[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4 (1) .
[6]马晓科:入世后中国流通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 2007 (6) .
[7]乔艳昭:日本流通产业现状及问题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6.
[8]孙明贵:浅析90年代以来日本“流通革命的原因”[J].现代日本经济, 2003 (2) .
[9]武云亮等:中国流通产业理论与政策研究[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8.
流通业改革:开刀须向既得利益 篇9
商业流通服务于生产和消费, 是产品进入市场的咽喉。在产能过剩、内需不足的条件下, 商业流通的现代化是促销费、保民生的关键环节。消费通过流通决定生产, 因此, 深化流通体制改革, 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产业结构的调整, 以及企业的自主创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尽管早在2008年国家就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流通业发展, 但是目前流通业仍存在诸多顽疾, 如环节多、成本高、效率低。这些问题也是我国物价居高不下的直接原因。今年3月中旬, 北京市场出现了10元两根的天价葱, “一场低温导致北方大葱主产区产量锐减”, 这似乎是今年大葱价格暴涨的主要原因。但是, 我们依然能看到导致价格失衡的重要原因, 那就是流通环节的层层加码。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 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成为“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而业内最高规格的全国流通工作会议一再延期, 这个姗姗来迟的会议能对我国流通行业的改善产生多大的影响?业界抱有极高期待, 特别是各项税费加身的物流企业。
调控物价, 流通性是关键
进场费是伴随着某些外资企业的进入在我国零售行业出现的一种现象, 有关商场高昂进场费的新闻, 并不新鲜。供应商的产品要在商场销售, 就得交各种名目的费用, 这已是行业内一个公开的秘密。目前, 超市收取进场费也被认为是推高零售价格的最常见说法。
去年年底, 商务部牵头五部门集中整顿大型零售企业违规收费等问题。对此, 中百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汪爱群表示, 对存在严重违规收费的企业, 应该坚决清理整顿, 但同时不应该将棒子集中打在所有零售商身上。
“在2011年通货膨胀的大环境下, 连锁零售行业成为了推高价格上涨的替罪羊, 其实零售商是很冤的。”汪爱群解释到, 商超所销售的许多商品在经过生产到批 (分) 销的各个环节后, 最终才流向零售终端, 上游冗杂环节的层层加价让零售商背上了最后推高价格的“黑锅”。
汪爱群举了这样一个例子:飞天茅台酒出厂价为619元, 但在经过代理商的层层环节后, 到了卖场进价就变成了1800多元, 而市场售价则为1999元。在这一流通过程中, 大部分利润被制造商和代理商层层剥去, 零售商只拿到不到10个点左右的毛利, 即使是这样, 许多中小零售商还没有拿到这些商品销售的机会。“零售商一方面从代理商那里拿不到更低的进价, 另一方面, 如果零售商要降低零售价, 制造商和代理商是断然不会同意的, 他们担心扰乱了他们的价格体系, 零售商自然得不到制造商与代理商的支持与合作, 有的甚至以停止供货即断货相威胁。”
湖南步步高连锁超市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填也表示, 不赞同进场费推高了零售价格的观点。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 他还在湖南步步高连锁超市做过一次测试。
王填宣布不再对供应商收取进场费, 而是根据实际销量的多少收取一定比例的服务费, 采用实际结算付款方式, 相应缩短了账期。如此一来, 供应商在交易中占用资金大大减少, 运作风险和压力都减轻了。
不过半年后, 王填发现进货价格基本没变, 步步高的让利不但没有让供应商降低出货价格, 反而损失500多万元的利润, 更谈不上为消费者提供低价商品了。“原因很简单, 就是生产厂家和代理商为维护其利润不愿降价, 不愿调整原有的价格体系。”汪爱群认为, 这与我国市场上长期形成的商品代理机制有关, 这些商品的生产者都有自己在各地的销售代理商, 因为厂商往往不会直接与零售商合作, 零售商自然地也就很难享受到与代理商一样的价格政策, 从根本上来讲还是我国市场发展不平衡以及多年来形成的固有流通渠道体系造成的。生产与销售之间的流通环节冗长才是导致进场费出现的根本原因。
因此, 源头采购成为了越来越多零售商降低商品成本的一个重要途径, 然而, 直采在目前仍还仅限于商超经营商品中的很少一部分单品, 这主要是生鲜类商品, 而所售大部分商品都需要经过中间这一流通环节, 这也就形成了行业整体毛利低于20%、但净利润只有2%的尴尬。
在这样的情况下, 零售商如果不适当收取供应商进场费的话, 连锁零售行业的发展甚至生存将会受到挑战。究竟是谁推高了终端价格?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萍分析, 引发高物价的原因很复杂, 如成本因素、货币因素、物流因素等等, 进场费只是其中较小的一个部分。
汪爱群认为, “作为上游流通环节、生产制造行业以及政府相关部门, 除了关注零售商违规收取进场费外, 更应将解决问题的目光放在流通体系的各个环节上。”
流通成本居高不下
进场费的根源在流通体系, 流通环节的背后又存在哪些问题呢?
近几年, 蔬菜市场一直有一个怪现象, 一方面地头的绿叶菜赔本卖也少有人问津, 另一方面市民在菜市场却很难买到便宜菜。
全国政协委员柴宝成曾做过追踪调查:“菜园子”里收购价每公斤4毛钱、6毛钱的蔬菜, 让种植户“苦笑”, 但到了市民的“菜篮子”里, 却涨到了每公斤2元、4元。对于这类怪现象, 许多人把矛头指向流通环节, 认为物流环节的“高加价”推动菜价上涨。
对此, 物流行业却表示委屈。物流行业普遍认为, 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流通成本的上涨。社科院近期发布的一项有关中国商贸流通服务业战略问题的前沿报告显示, 目前商贸流通领域的公益性没有被重视, 流通成本过高导致农产品价格居高不下。报告称, 流通成本在单位产品最终销售价格中所占的比重平均达到了50%至70%甚至更高, 成为扩大内需、增进消费的新障碍。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宋则分析, 目前流通成本出现趋势性的变化, 在流通成本中, 商流成本所占比重下降, 物流成本比重上升。在物流成本中, 仓储和管理成本所占比重下降, 运输成本比重上升。
从物流成本的基本构成来看, 有长途、运输, 包括管理等, 而这几个主要环节相对应的数字与发达国家相比, 要高出很多, 而流通企业各项税费较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 在被调查企业中, 运输型物流企业去年过路过桥费平均支出为4459万元, 其中, 37%的企业支出超过5000万元, 有部分大型公路货运企业支出超过1亿元;过路过桥费平均占运输成本的34%。
另据2012年中国1-2月份社会物流运行情况分析显示, 1-2月份全国社会物流总额为23.5万亿元人民币, 按可比价格计算, 同比增长10.6%, 增幅同比回落3.9个百分点。1-2月份社会物流总费用1.3万亿元, 同比增长12.3%。这表明, 费用的增长较总量的增长高出近2个百分点。其中, 运输费用0.7万亿元, 同比增长11.8%;管理费用0.17万亿元, 同比增长17.4%;物流业实现增加值0.5万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 同比增长12.6%。此外, 1-2月份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0.2万亿元, 同比下降3.3%。其中, 交通运输业完成投资额1451亿元, 同比下降12.8%。过高的路桥费, 加重了物流企业的负担, 增加了社会流通成本。
一些参加今年全国“两会”的物流行业的代表委员反应, 长途公路运输返程空载率高, 利润三分之二缴了过路费和油费, “雁过拔毛”的各种罚款更不用说。宝供物流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国家规定运输车的长度不能超过16米, 但是市场比较适合运输基本型的货车一出厂就是21米, 发牌时只能登记成16米, 经常被当成改装车挨罚。而16米以下的运输车一次只能装载4至6辆轿车, 在运输市场竞争激烈的形势下, 运输收入抵不上运输成本。
“在一些大城市, 货车不能进城, 只能用客车运送, 经常挨罚, 城市只有公交车站, 车辆停靠装卸货又要面临城市交通的罚款……”刘武开始“吐苦水”, “政府法规互相不配套, 加大了企业的额外负担。”
造成物流成本高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税收。流通业属于第三产业, 既要征收营业税, 销售又征收增值税, 而营业税的征收办法是全额征收, 而且税率高。原商务部副部长张志刚表示, “多次重复高额全额征收, 这是很不合理的。”
多项政策扶持流通业
近年来, 流通行业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的重要意义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正所谓“物流强, 流通活;流通畅, 经济旺”, 在国家“十二五”坚持推动服务业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大背景下, 加强国家政策支持, 打破物流行业发展瓶颈, 全面促进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事实上, 为了真正实现物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早在2009年3月国务院便印发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紧接着2011年, 国务院审时度势出台了物流“国八条”, 是对《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相关工作的延续。2011年8月19日, 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登出了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 从税收、土地等其他八个方面对物流业给予扶持, 俗称物流“国九条”。与此前发布的物流“国八条”相比, 有明显的突破。
流通成本高企, 诸多顽症亟待解决。因此, 流通成本问题备受“两会”代表委员高度关注。据悉, 今年“两会”物流方面的提案、议案已经超过240份。在“两会”上, 包括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认为物流成本过高, 供应链目前在中国过分拉长和切断都是“两会”上使用频率最高的词。
“两会”中商务部部长陈德铭表示, 将在“两会”以后, 以国务院的名义召开全国流通工作会议。现在已经有16个部门组成8个组, 分赴全国各地进行各项调查研究, 也了解流通成本高、环节多的一些原因。例如有成本上涨推动的原因, 也有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 还有对公益性的流通设施投入不足的原因等。“在西方国家, 大部分涉及民生的, 像蔬菜、关键的肉食这些消费领域, 都把它作为一种公益性的流通设施投入和作为一种准市场的情况来就爱你舍, 我们现在也正在努力这样做。”陈德铭进一步指出,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建立一个现代的流通体系和制度, 这个体系和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在一个信息化的前提下来建设的。所以流通行业的改革、发展任重而道远。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扩大物流企业营业税差额纳税试点范围, 完善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税收政策。调整完善部分农产品批发、零售增值税政策, 推动流通标准化、信息化建设。要多管齐下, 切实把流通效率提上去、中间成本降下来, 真正让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得到好处。”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温总理用两大段篇幅谈2012年流通领域主要任务, 除每年都强调的农产品流通之外, 将流通领域改革的范围扩大到大宗商品等其他领域物流, 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流通体制改革的减税途径, 措施之明确, 反映了决策层对流通体制改革的高度重视。
关于流通体制和改革的着重论述, 是决策层对去年社会和媒体特别关注的“中国物流顽疾”的再次回应和升华, 改革一方面强调通过降低中间环节费用来抑制CPI涨幅, 改善民生;另一方面强调在外需疲软的背景下, 通过让生产者和消费者得到好处, 达到扩大内需, 实现投资和消费良性互动的作用。
一位分析师指出, 物流行业的健康发展已经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 一系列的政策利好出台使得物流行业倍受关注。在得到国家的鼎力支持后, 物流行业的未来是充满希望的, 不过政策仍需要时间来磨合。
部委博弈难达共识
分析指出, 在整个流通环节中, 各项成本的层层产生与累加, 最大的收益者不是供货商、不是中间商、不是零售商, 更不是消费者, 而是政府税收与相关部门。
如果不消除流通环节税费过高的体制性问题, 不解决运输成本高于生产成本的问题, 则难以真正解决零售价格过高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的是政府经济政策变革的决心与勇气。
全国流通工作会议再次延期,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 会议相关资料已经准备完毕, 但目前尚未确定会议召开时间。会议原来定的是2月开, 之后是3月, 现在又变成4月, 甚至可能延至5月。“在围绕流通领域改革的多项措施上, 各个部委还需要进一步调研和协调, 条件成熟才能召开。”
“这将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级别最高的一次全国流通工作会议。”赵萍表示, 在此之前,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由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流通工作会议于2005年召开, 此次为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次全国流通工作会议, 但却是级别最高的一次。
商务部原部长助理、商务部经贸政策咨询委员会成员黄海介绍说, 一般情况下, 并不需要由国务院召开全国流通工作会议, 因此全国流通工作会议没有固定的举办规律, 此次全国流通工作会议为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自批示, 要求各部委“精心准备”。
黄海称, 这次会议将形成一系列促进流通业发展的“实实在在”的政策, 并在会后出台。据了解, 商务部提出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物流企业用地征地优惠政策, 物流企业增值税改营业税的改革, 以及对流通企业实现跨区域的统一征税, 避免重复征税。
上述知情人士称, 这些政策用意是想降低物流企业成本, 减轻物流企业负担, 提高流通效率, 然而在具体实施上, 相关部门提出了不同意见。如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在今年经济和税收增长速度的背景下意见偏向谨慎, 对于资金如何监管表示担忧。
甚至对于物流业该如何界定, 各部门意见也不一致。商务部倾向于商业流通领域中的批发零售环节, 也就是狭义流通领域, 因而这次提出的政策和措施主要集中在这一领域, 而医药流通领域则暂不涉及。但同时, 有关部门却提出, 既然流通业会议上升至国务院主持, 应借此机会将探讨的范围扩展至更广泛意义上的流通业和物流业。
赵萍认为, 流通行业现有问题很多本身并不出现在该领域, 而是国民经济矛盾在流通领域的反映, 而且有些好的建议在可行性上也存在较大困难。她解释说, 目前我国高速公路收过路费、过桥费, 如果是全部免费, 就能节省很多成本, 但是我国采取的是“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的方式, 这就不是物流行业主管部门可以解决的问题了。应该从更高层面通过相关制度安排来解决这些问题, 如投融资体制改革、货币政策改革等。
对流通产业的宏观管理, 我国没有主导性的政府主管部门。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流通产业研究室主任宋则在其《我国商贸流通服务业战略问题前沿报告》中建议, 我国应仿效美国商务部对商贸主管部门实施大部制改革, 对现有相关部委按照精简机构、合并同类项原则进行归并重组, 以解决目前商品流通成本高于生产成本的体制性问题。
显然, 要推进流通业改革, 必须针对政府流通职能部门的“既得利益”开刀, 全面反思目前的流通问题及现行的流通政策, 从国家战略层面推出行之有效的调控措施。
12.3%
1-2月份全国社会物流总额为23.5万亿元人民币, 按可比价格计算, 同比增长10.6%, 增幅同比回落3.9个百分点。1-2月份社会物流总费用1.3万亿元, 同比增长12.3%。
流通行业现有问题很多本身并不出现在该领域, 而是国民经济矛盾在流通领域的反映, 而且有些好的建议在可行性上也存在较大困难。
改革流通 篇10
1 东职院图书馆流通工作的现状
东莞职业技术图书馆是一个新建好的馆。从2010年9月正式开馆, 现有馆藏约10.1万, 图书的数量在近期内还会不断地增加。总占地面积21450平方米, 可以容纳2000人自习。暂时放阅览室三个:期刊阅览室、社会科学阅览室、自然科学阅览室。由于笔者所在的馆是个新馆, 所以还在不断地完善中。
1.1 馆藏与数据库利用问题
学院的部分学生的文化基础薄弱, 综合能力不高, 喜欢依赖老师, 独立解决问题能力不强。部分学生不懂得利用馆藏资源, 不知道怎样在图书馆如何找资源, 不懂得用系统来检索书目。甚至在开学初还出现了“这书多少钱?我买了。”和“图书馆可以借书吗?”以及出现“不用借书证也可以借书”的现象。学院图书馆提供多个数字电子资源, 为师生的信息检索提供了信息平台。但不少学生一遇到问题, 就想到百度、谷歌这种简单的搜索擎, 由于这类检索是综合性的, 缺乏专业性和专业性, 检索结果往往差强人意[1]。在此同时, 就浪费了图书馆为其提供的专业电子资源了。
1.2 应用interlib系统, 但系统功能还不完善
目前我院图书馆使用的是interlib系统, 自动化管理提高了借还效率。以前没有系统时, 采用手工登记的形式, 不但要登记读者姓名、书名, 还要登记借阅时间、以及应归还时间。不但操作时间长, 效率也低, 导致经常有很多读者在排队等候借还。自从使用了interlib系统后, 大大提高了借还的速度, 减少了读者等待的时间。尽管自动化带来了不少好处, 但由于某些原因我院图书馆某些功能还没完善, 如:网上预约、预约登记等。
1.3 流通量不高, 入馆人数不多
从2010年9月1日至2011年6月25日截止, 借阅为9295人次, 还回人数为9899人次, 一共19194人次;借阅图书为32720册, 还回图书31136册, 一共63856册;进馆人数为36652人次。目前我院学生约6000人, 10个月人均借还10.6册图书, 也是说每月才借还一本书。而目前我馆的约有10.1万册图书, 而学生借阅图书的积极性不高。据观察, 工作人员还发现经常来借阅读书或者进馆的读者都是固定的一些读者。有些学生开学至今才借过一两次书, 有些人甚至没来过图书馆。
2 改进高职院图书馆流通服务工作的几点设想
图书馆的流通部是图书馆的窗口部门, 也是读者服务的一线“窗口”、“门面”, 是文献资源与读者之间的桥梁。它不仅体现了图书馆的方针、政策, 还体现了图书馆的性质、功能。所以, 流通部的工作做得好坏直接影响了整个图书馆的服务工作, 影响读者对图书馆的印象、评价。
2.1 利用校园网、微博、QQ等发布图书信息
目前我院图书馆在局域网的基础上, 实现了与校园网连接, 实现采编、期刊、流通、公共检索等主要的业务的一体化[2]。我院图书馆的主页设计精美、方便、操作简易, 方便读者浏览相关信息或查找资源。本馆工作人员还创建一个东职中文图书室的QQ群, 所有流通部的工作人员都加入了该群, 日前该群读者人数已达350人。读者可以在该群询问、讨论图书馆方面的信息, 工作人员在线回答, 大大加强了读者与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流。另外, 随着微博力量的不断壮大, 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玩微博。东职院图书馆也开通了腾讯微博, 粉丝人数已逾百人, 还在不断增加当中。通过微博每日更新图书馆的最新消息, 如:读者活动, 新书推荐, 影讯, 新闻, 音乐资讯, 天气预报等。
2.2 创建阅读积分制
积分制在生活中不断地被应用, 并且取得很大的成功。从日常生活中的超市购物积分, 再到火热的网络游戏升级, 都是采取了积分制。积分制利用了人们想获得成功的心理, 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成功地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鉴于此, 将积分制引入图书借阅制度, 促使学生通过不断地借阅图书得到晋升。中山职院图书馆读者升级计划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3]。它把所有的读者划分为八个级别, 效仿我国古代的科举取士制度, 一个等级对应一个头衔, 如表1所示。
读者从童生起, 通过不断借阅图书, 和参加图书馆活动, 获得相应的积分, 当积分到达一定的程度就会晋级。中山职院的这个成功案例证明, 阅读积分制具有可操作性、趣味性、竞争性。通过阅读积分制, 可以提高读者的借阅兴趣, 增加流通量, 提高馆藏资源的利用率。另外, 也要注意出现恶意借阅的情况。有些读者会为了晋级而不断地借阅图书, 但实际上并没有阅读。所以, 应把晋级的时间最短都要一个月, 头衔也高, 晋级需要的时间就越长。
2.3 提高服务质量, 做到“服务育人”
高校具有三大功能:教学、科研、服务。服务育人是指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 对服务对象提供行为影响, 通过优质服务及服务者的良好形象, 塑造一个真、善、美的现实.服务育人的直接作用是在为学生提供某种物质需要的同时也提供必要的精神需要, 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互补。而图书馆在此担当着服务育人的角色, 要实现这一重要功能, 必须树立“读者第一, 服务至上”的观念。流通部工作人员是最前线的工作人员, 所以要树立正确的服务观念, 建立开放性思维, 以读者的需求为出发点, 不断地提高业务素质。第一, 要掌握图书馆相关的专业知识, 以及外语、计算机知识;第二, 还有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 如:信息搜集, 整理, 综合, 判断能力;第三, 善于与人沟通, 具有亲和力;第四, 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善于与人合作。
在校大学生, 尤其的大一新生, 独立学习能力不强, 缺乏信息搜索能力, 不知道如何去选择阅读书目。在很大程度上, 阅读有很大的盲目性和从众心理。据调查显示, 仅有14.67%有目的、有计划地阅读, 58.3%是跟风阅读, 而27%是没有任何目的去阅读;超8成的学生认为自己需要和愿意接受阅读指导, 并希望图书馆能够提供阅读指导。图书馆流通部的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学生需求提供导读, 可分为专业性图书推荐和趣味性图书推荐。专业性图书推荐, 参考专业教师或专家学者的推荐书目。专业教师及专家通常在某一行业或领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具有较高的威望, 他们在教学科研过程中, 能密切关注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和前沿理论问题, 他们对其专业领域新的学术理论、新的著作了如指掌, 对学生应读哪些著作、杂志及其参考文献都有许多明确的方式和途径。因而他们推荐的图书具有权威性;趣味性图书推荐, 经过系统统计, 列出热门读书, 并且根据对学生的借阅的观察发现他们对青春类小说、侦探故事、励志类、、心理学、保健美容、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图书比较感兴趣。有需求才会有市场, 图书阅读亦一样。
2.4 做好新生馆前教育
每学年开学初, 都要对新生进行馆前教育。给他们讲解图书馆的规章制度, 如何借还图书, 怎样使用书位牌, 怎样使用电子信息资源。给他们开设文献检索课, 教他们如何利用馆藏资源, 怎样进行信息检索。尽管如此, 在图书馆还会发生大声打手机, 还书时直接把书放到书车上以及在图书上乱写乱画的现象, 所以馆前教育还是要长期进行并严抓下去。
总之, 高校图书馆流通部工作人员应坚持“读者第一”的服务理念, 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改进服务方式, 不断完善服务, 尽最大的努力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让读者感受到快乐阅读, 阅读快乐, 让他们觉得图书馆就是获取知识的天堂, 从而提高图书馆的资源的利用率。
摘要:针对东职院馆藏资源、数据库利用率不高, 系统功能不完善, 流通量不高, 入馆人数不多的现象, 提出利用校园网、QQ、微博发布图书信息, 采用阅读积分制, 提高服务质量, 做好馆前教育的设想, 从而提高馆藏资源的利用率。
关键词:高职院,图书馆,流通服务,改革
参考文献
[1]徐萌萌, 王剑.对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利用状况的调查研究——以哈尔滨工程大学为例[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1.
[2]何秀芳.图书馆流通服务工作改革探讨[J].福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0.
改革流通 篇11
关键词:药品流通业模式;价格监管;改革与创新
前言:药品具有商品属性,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安全,与粮食、水资源等共同构成人类生活的必须品,关系到我国国民的生存和健康,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由于药品具有商品属性,在药品中的附加值较大,产生了药品价格虚高的问题。如果全部由国家监管,又会破坏我国市场经济的运行,造成药物流通和生产的低迷。所以,当前的药品流通模式和价格监管改革就要满足市场需求和研发两方面的要求。平衡两者的关系成为了我国药品价格改革的难点,这也是至今我国仍然没有解决药品价格虚高的最主要原因。所以,我们应该进行流通模式的创新,而不是靠政策、法律来调整。
一、药品流通模式和价格监管
(一)药品流通模式的特点
药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首先是药品消费具有强制性。医疗机构具有垄断性的特点,同时居民缺乏相关药物的知识,在信息不对等的情况下,医疗机构就会抬高价格,药品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价格差异较大;其次,药品流通具有复杂性,药品在流通中有各种机构,包括诊所、大型医院、零售商等,同时包括生产商、批发商、消费者等,在服务形式和结构上都具有独特性,这也是价格监管难以落实的原因;第三,药品流通中,不仅涵盖界定产权、激励消费者等费用,同时还包括医疗服务中的销售药物的成本,这构成了医院的重要收入,无形中拓展了药物的价格,包含了人员的服务费用,很難进行准确的界定;第四,药物的需求不以需求曲线为转移,很多药物不具有替代性,患者无从选择;第五,在药品流通中,患者缺少选择性。一般而言,市场竞争决定市场价格,但是药品流通中由于专利、唯一性等原因患者往往缺乏选择权。药品流通中市场调节作用起到的作用很少,就造成药品价格的居高不下[1]。
(二)价格监管现状
当前我国药品流通分为基本医疗保险内外两部分。国家基本医保内的药品分为专利药品和非专利药品;非医保药品分为垄断药品和非垄断药品两部分。截止到2010年,我国《药品价格管理办法》才真正设计到分类价格管理的内容。在药品批发经销环环节进行流通价格率控制,批发环节进行高价低差率和低价高差率的控制。但是以药养医、定价体制、繁杂的流通环节、不规范的招标制度造成我国药品价格的居高不下。
二、我国药品流通模式创新和价格监管
(一)药品流通模式创新
我国当前药品流通模式由药厂、代理商、经销商、医院、药店、患者所组成线性结构,看似简单明确但是由于市场调节作用的缺失,形成了典型的不完全竞争状态,造成药品价格虚高。同时由于药品具有特殊性、专属性、双重性、敏感性等特点,在流通中必须保证药品的安全性、时效性、专属性。所以,首先要进行药品流通逻辑模式的创新,对流通领域的集中招标采购进行改进,优化油品到达终端的机制。如下图所示:
图一:我国药品流通环节逻辑创新结构
在流通环节方面,我国药品批发企业一般较小,数量交过,相对管理水平低下,分销环节较多,造成了药品价格居高不下。所以,要在GMP和GSP标准下,鼓励我国企业做大做强,提高优质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这一过程可以通过国有企业来完成,也可以引进民企。通过控制药品流通企业的数量提高药品流通市场的集中度,便于我国对药品仅性价格控制和管理。同时整合了我国流通资源[2]。
药品在流通过程中有集中中标采购、药品流通渠道和药品流通流通终端三大模块。在当前药品流通环境下,第三方物流成为降低成本的有效手段,降低成本是改善药品流通模式,控制药品价格的重要方面。所以,进行药品流通的第一部就是要建立发展第三方医药物流,促进医药产业的生成和用药安全。从当前药物流通水平现状来说,物流包括厂商物流中心、批发商运营物流中心和零售商物流中心。在流通过程中造成了运行成本的提高,同时降低了流通的效率。第三方物流就规避了这一问题。医药第三方物流由三组成,进行药品的库管、周转、分拣以及配送,加快了物流的运转速度和流通的效率,降低了成本[3]。同时可以通过物流信息把握市场变化,进行药物生产、配送等方面的调节,提高了经济效益。
(二)价格监管改革
价格监管的改革主要解决两方面进行问题,一是限定药品的出厂价格,一是鼓励药厂进行药物的创新。这二者的调和是通过有条件的投资回报率来实现的,监管模型如下:
其中P为出场价格,c为单位平均成本,YF代表研发投入,r为政府允许的回报率。这样一来,在流通模式的改革上,加入这一逻辑公式,政府既实现了成本控制,同时通过价格回收研发投入,激励了厂商的研发热情。要注意,这一模式的实行需要通过对c进行确定,并予以透明化。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流通模式和价格监管现状的研究,特出调节药品研发和价格监管这一矛盾的途径,同时降低了药物流通的成本。在实际工作中还有很多问题是需要解决的,需要通过本文的模式和实际情况进行改进创新。
【参考文献】
[1]吴公平.湖南省药品监督与供应网络现状分析与综合评价研究[D].中南大学,2011.
[2]朱海蒂.以公益性为导向的我国公立医院政府监管机制形成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
改革流通 篇12
关键词:流通费用,流通时间,优化配置,供给侧,改革
1 引言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投资、消费、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甚明显,产能过剩、库存严重、成本过高、高杠杆等问题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2015年12月,习总书记明确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革的五大任务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马克思流通费用理论是研究资本停留在流通领域而发生的费用问题,即货币资本转化成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转化成货币资本的过程所产生的费用。它是反映经济运行效率的重要指标,把流通费用降低到必要的限度之内就能够将资本更多的运用到生产领域,从而增加社会的总财富。
2 马克思流通费用理论
马克思流通费用是指在价值规律作用下资本通过流通领域而产生的费用,包括生产性流通费用和纯粹流通费用,生产性流通费用与商品使用价值相关,包括保管费用、运输费用、包装费用等;纯粹流通费与商品价值相关,包括买卖时间、簿记、货币等。流通过程是指W---G和G---W,整个过程花费的是时间、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揭示了再生产过程中流通时间和流通费用与生产成本的内在联系,即流通时间越长流通费用越多,企业成本也就越高,因而缩短流通时间就会减少流通费用,达到提高资本利用率和资本周转速度的目的。
3 供给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3.1 商品供需错配
当前我国商品供需错配主要表现为有供给无需求、有需求无供给。无需求的供给主要存在于电力、钢铁、煤炭等行业,产能过剩和生产设备闲置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凯恩斯认为刺激消费和投资可以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但是我国经济现状决定了产能消化无法实现,一方面我国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趋于饱和,另一方面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极限。有需求无供给表现在人们对高品质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高端制造装备和技术也主要依赖进口。
3.2 生产成本上升
生产成本包括劳动力、资本、资源、技术、环境成本等,成本上升是所有要素综合的结果。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速度快,主要原因为老龄化人口逐渐增多(老龄化率超过14%)和劳动年龄人口逐渐下降,劳动力成本增长率快于生产效率最终导致生产成本上升。金融危机以来政府投资政策导致国内投资大幅增长,引起资本品需求增加进而引起价格上升,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政府逐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企业治污成本上升。
3.3 杠杆率较高
改革开放以来,资本从第一产业逐渐转移到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二、三产业,带动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经济的高增长的同时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也逐渐显露。2008年以来我国金融市场杠杆率持续攀升,部分地方政府甚至出现资不抵债现象,存在着严重的债务风险,这些情况不利于经济稳定发展。
3.4 市场体制运行不畅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当前的供需矛盾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宏观调控失灵造成的,由于政府没能完全掌握市场信息而审批甚至主导投资与生产造成行业产能过剩。我国的融资机制不利于中小企业融资,证券市场采用的审批制对容易审批的国企非常有利,而中小企业审批程序复杂、严格;银行贷款要求抵押、担保,小微企业固定资产薄弱贷款难度大。
4 启示与建议
供给侧改革主要是从要素端切入,通过对要素配置结构的优化促进要素合理配置,减少不合理的制度,释放各经济主体活力。文章从缩短流通时间视角提出如下建议:
(1)开辟产品流通新渠道。过剩产能在国内市场消化比较困难,产品长期停留在流通领域会加大流通成本和资金周转困难。中国企业可以抓住一带一路等机遇,帮助工业化起步期的国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可消耗掉部分过剩产能。
(2)矫正生产要素配置扭曲。当前企业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主要是要素优化配置效率低,长期停留在流通领域影响了生产效率。首先应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为各要素自由流动创造制度保障。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在城乡、企业间有序流动,降低劳动力流动成本。打破垄断放宽市场壁垒,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
(3)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培育新产品。制定完善的创新政策支持企业创新,精简审批程序和完善市场定价机制,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和降低企业债务负担,激发民营企业创新活力。探索合理产业路径培育新兴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让企业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高质量产品和服务。
(4)积极推进金融创新和金融改革。首先应该深化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改革,构建与实体经济相匹配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其次,针对性地整合各种金融资源服务中小微企业,特别是要加强对科技型、创新型、创业型民营小微企业资金扶持力度。
参考文献
[1]卡尔·亨利希·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46-170.
[2]周秀英.马克思商品流通费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社会科学战线,2009,(9):264-266.
[3]唐国华.流通费用理论与交易费用理论的比较和借鉴[J].市场论坛,2011,(5):44-46.
[4]林卫斌,苏剑.供给侧改革的性质及其实现方式[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6,(1):16-19.
[5]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01).
【改革流通】推荐阅读: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07-12
上半年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总结05-22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加强粮食工作工作汇报10-01
在全市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07-28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我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12-07
流通效率和流通创新10-07
流通服务业如何促流通09-26
流通能力07-16
流通效率10-19
流通统计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