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总结

2024-05-22

上半年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总结(通用9篇)

上半年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总结 篇1

上半年粮食流通依法行政工作总结

上半年来,我局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履行职能,紧紧围绕完善粮食执法体制,推进依法管粮的工作重点,加大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力度,努力维护粮食流通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的粮食市场环境。现将我局上半年依法行政工作汇报如下:

1、开展粮食收购资格核查。上半年,我局在巩固去年核查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全市所有的《粮食收购许可证》持有者进行了核查。通过近x个月的时间对全市xxx户粮食收购者进行了核查,结果共确认xxx户通过核查,x户申请注销,x户因在外打工暂缓核查,xx户因收购条件不全或未参与核查暂未通过核查。

2、开展粮食库存检查工作。按照省粮食局、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农发行《关于开展XXXX年全省粮食库存检查工作的通知》精神和泰州市局相关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我们认真组织开展了今年的粮食库存检查工作。并将今年库存检查的内容与各科室职能相结合,对督导的内容进行了细化和明确分工,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做到边查边改,以查促改,确保检查的质量。

经过周密部署,严格实施,各项工作顺利通过了上级部门的检查。

1、组织开展成品粮油市场检查。春节期间对成品粮油市场进行了专项检查。一看相关证照有没有过期;二看供应的产品有无质量检测报告、产品合格证和生产厂家的生产许可证;三看所售粮油产品是否有过期变质、假冒伪劣商品和“QS”标志;四看粮油经营台帐记载是否完整、规范、及时;五看计量是否足秤,有无短斤少两现象;六看从业人员是否持健康证上岗,店容店貌是否整洁、货架商品堆放是否整齐,粮油保管是否符合要求等。杜绝不合格粮油产品流入我市人口市场,让广大消费者放心消费。

2、牵头组织开展夏收联合执法检查。一是x月x日组织召开了由政府办、粮食、市场监督管理、公安、物价、海事等六部门共同参加的粮食收购市场管理联席会议。讨论通过了《**市XXXX年夏粮收购联合执法检查工作方案》和《关于XXXX年规范夏粮收购市场秩序的通告》两份文件,成立了由余建年副市长亲自担任组长的夏粮收购市场监管工作领导小组为维护夏粮收购市场的安全稳定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印发五部门联合通告xxxx份,张贴到全市各乡村、交通要道。三是x月xx日上午召开了夏粮收购工作座谈会,由行业协会牵头,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负责人和粮食收购大户近xx人参加。四是建立了两个流动巡查组,在全市各收粮点全天巡查,启动了周庄水上定点联合检查组,对过往的粮船进行检查。从而全力保护售粮农民利益,维护地区粮食流通市场稳定。截止六月底,共检查涉粮者xx多户,发出责令整改通知书x份,当场处罚x户。

3、做好粮食行政许可工作。今年以来,我们进一步规范行政许可工作,从严格审批程序和严格申报条件入手,坚持行政审批网上公开运行,确保行政许可质量。今年上半年新办粮食收购许可证xx户,变更x户,注销x户。

上半年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总结 篇2

一、粮食流通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1. 粮食流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粮食流通对促进和引导粮食生产、调节需求和减少供求波动、保证供应、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都具有重要作用。有效合理地组织粮食流通, 及时把商品粮供应给各种用粮单位和广大消费者, 保证粮食市场和价格稳定, 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生活的基本需要和全社会对粮食消费的需求, 利于促进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粮食流通还直接关系到粮食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换。随着我国城市化规模扩大和进程的加快, 粮食商品需求量增加, 粮食流通在粮食产业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大。如何尽快建立起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粮食流通体制的问题成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2. 粮食流通对粮食安全的直接影响

粮食流通体制的确立对国家粮食安全有着直接关键的影响。首先是优化配置粮食资源。激烈的市场竞争必然促使我国的各种粮食生产要素向着更能适应全社会的粮食消费结构、更加短缺的粮食领域、更加适宜种植的地域和人群进行优化配置, 从而促使各种粮食生产资源向着生产成本更低、更适宜种植的地域集中, 有利于我国粮食区域布局结构的调整;其次推动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更为紧密的粮食产销合作关系, 为使粮食商品能像市场上其它商品一样在全国各地自由流通, 国家将更加关注和大力推进我国粮食市场体系的建设。各粮食主销区为确保本地的粮食安全, 会通过全国性的和各省际间的粮食批发市场大笔购进本地所需要的粮食以弥补其不足之外, 还会主动地与粮食主产区建立更加紧密和规范的长期粮食购销合作关系。这对进一步加快全国统一的粮食市场的形成、随时沟通产销区间的供求关系、维持全国各地区间粮食购销贸易平衡将发挥很好的作用;第三, 促进国家建成强有力的粮食宏观调控机制。在全国粮食购销市场全面放开之后, 早日建立健全更为有效的强有力的政府粮食宏观调控机制就显得十分重要, 这需要国家采取更加具体、更加强硬的措施保护并稳定地提高我国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 更好地保护和激发种粮农民的积极性, 同时更需要国家通过建立和完善各级粮食储备体系和粮食预警体系, 增强中央和各地方政府对粮食应急需求的宏观调控能力。

二、完善我国粮食流通体制的措施和建议

1. 健全粮食价格形成机制

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 应遵循市场价格规律, 坚持粮食价格主要由市场供求调节。同时应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与实行有效调控结合起来, 通过政府对粮食市场的有效干预, 避免粮价剧烈波动, 把粮食价格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确保消费者和农民的利益。完善粮食价格机制要确定三点:一是建立市场为主导的粮食价格机制;二是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三是规范粮食市场体系、强化正当竞争机制。

2. 进一步完善粮食储备体系

立足我国储备粮管理的实际情况, 结合借鉴国外储备粮管理的有效经验和做法, 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粮食储备体系建设:一是优化专项储备规模, 着力发展周转储备体系;二是建立高效灵活严密的储备粮存储机制和轮换机制;三是加大推进专项储备粮的集中管理;四是推行粮食储备代理机制, 健全委托代理制度;五是建立风险补偿机制, 防范专项储备贷款风险, 推行建立轮换风险准备金制度。六是建立健全专项储备粮管理协调机制, 提高储备粮运行管理效率。

3. 强化政府职能作用, 完善宏观调控政策

基于粮食安全, 粮食流通体制问题研究, 主产区生产的商品粮部分用于满足外省需求, 另一部分用来解决本区的粮食需求。满足外省需求的商品粮属于全国性的公共产品, 其补贴全部由中央政府承担;满足主产区内部需求的商品粮则属于区域性的公共产品, 由中央政府与非粮食生产者进行成本分摊。

4. 进一步完善粮食直接补贴制度

目前, 我国粮食直接补贴制度已确立, 但仅是刚刚起步。更好地保护农民利益和确保粮食安全, 需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粮食直接补贴制度。

明确粮食补贴政策内容, 加大粮食补贴资金力度。对补贴对象的明确界定, 增加粮食灾害补贴和制定出台农业保险等, 同时也要拓宽补贴资金渠道, 加大补贴力度。

合理确定补贴标准, 建立产销区之间的补贴资金转移机制

产销区间的粮食直接补贴标准的差别过大, 不利于比较优势的发展和农业结构的调整, 中央政府应对各省的粮食直接补贴标准进行适当协调。同时, 我们还应着力探讨省际间跨区的粮食直接补贴办法, 进行粮食直接补贴资金横向转移支付和纵向转移支付的尝试, 逐步形成产区直接补贴农民, 销区直接补贴产区的机制。

5. 加强国际合作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 我国粮食市场将逐渐向国际开放, 融入世界粮食市场。为了更好地发挥进出口调节作用, 应进一步完善调控机制和操作方式。

我们一方面要赋予更多的企业进出口权, 引进竞争机制;另一方面, 借鉴国际上通行做法, 对进出口实行招投标制度, 约束进出口企业经营行为。采取这种方式, 一是公开、透明, 促使进出口企业追求自身经济效益;二是在一定时期内, 可实现以最高价对外出口、以最低价进口, 使国家在对外贸易中获益;三是进出口总量可以控制在国家计划内, 尽量减少对国内市场的冲击。

目前, 我国粮食供需总体处于基本平衡状态, 粮食供需总体处于安全水平。但从区域分布上看, 地区间的供给不平衡状况加剧。粮食流通已逐渐成为国内粮食发展的重要问题。保证我国现阶段的粮食安全, 必须要从粮食流通制度方面来思考, 在粮食经营市场化、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 如何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升级, 提高粮食生产的综合效益, 这些对农业尤其是粮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功效。市场化是我国粮食流通体制应该坚持的方向, 只有坚持市场化改革, 充分发挥市场在粮食资源调配中的基础作用, 才能符合当前经济的发展, 才能促进粮食的安全。建立国家有效调控下的市场化粮食流通体制, 不仅是粮食流通安全保障, 也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海滨.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回顾及进一步深化的思路[J].商业研究, 2000, (3) .

[2]林军.适应国家宏观调控需要, 建立中央储备粮垂直管理体系[J].求实, 2003, (20) .

[3]贺涛.国外粮食流通体制评价及其启示[J].粮食科技与经济, 2004, (1) .

上半年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总结 篇3

粮食市场化改革后发展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的难点

难点之一:小马拉大车,内部管理难到位。

从基层案例来看,比如山西省粮食产销基本平衡区,按行政区划分现有101个县(市)。根据国务院规定,1996年农业发展银行增设地市级以下机构11个地市行和56个县支行,随着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的日益发展,很难适应全省粮食生产和流通工作的需要,特别是1998年收购资金实行封闭运行管理后,这一矛盾更显突出。之后,各地市行报经上级行同意,在未设立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分支机构的县区相继增设了43个信贷组,从而使全省农业政策性业务由代理向自营转轨迈出了重要一步。经过近几年的实际运作,这种体制和模式虽然在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的发展中发挥了一定积极作用,但也暴露了自身难以解决和克服的矛盾。以山西省长治市为例,全市现有13个县(市、区),但农发行的自营机构仅有1个支行,1个地方行营业部,其余10个县(市、区)全部为信贷组;人员编制,大县信贷组3人,小县信贷组2人,而信贷组却要承担一个县级支行的业务,业内人士把它形象地喻为“小马拉大车”。由于这种体制的限制使得上级行各项规章制度根本得不到全面贯彻落实,下情不能上传,上情不能下达时有发生,农发行的职能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收购资金封闭运行。

难点之二:多元化竞争,动态监管难见效。

今年以来,随着我国粮食市场化改革步伐的加快,粮食购销市场呈现了多元化渠道,粮食购销企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已经全面打破。从今年一季度山西省长子县的业务运行情况看,全县购销企业出现了“四难”,这对全县粮食购销企业“粮老大”地位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一是粮源难控制。实现粮食市场化改革后,私商粮贩由暗变明,粮食市场呈现了国营、集体、个人多元化收购渠道,他们既搞加工,又搞流通,粮食部门控制粮源的难度日见增加。二是质量难保证。由于收购市场的变化,不符合标准的粮食,特别是高水份粮,你不收有人收,相互进行不正当的竞争。面对这种局面,如果粮食部门严格执行标准,必然会坐失商机,流失粮源。据我们对山西省长子县21个粮站库存检查掌握的情况看,今年收购的粮食水份和杂质大都在等级以外,因此粮站入库前不得不进行二次加工整理,投入了一定人力、财力、物力,无形之中增大了粮食成本,增加了贷款风险。三是价格难稳定。今年山西省玉米收购退出保护价后,一些粮站在市场行情中压级压价或抬级抬价,私商粮贩更是无利可图时观望,有利可赚时抬价抢购,造成粮食价格极不稳定,据调查,今年1月份收购玉米每斤040元,4月份每斤玉米曾一度涨到了045元,目前玉米价格稍有回落,且粮食收购价格每周都有变化,山西省分行、省粮食厅每旬发布的购销价格已无指导意义。四是销售难顺价。由于收购价格的不确定性,大部分粮站很难适应市场的过快变化,使不少粮站购进的粮食不能顺价销售,个别粮站也因没有把握好市场行情和落实好购销合同,而背上了亏损包袱。由于粮食市场上出现的这些新变化,给信贷员对企业库存实施动态监管增加了从未有过的难度。

难点之三:购销业务难发展。

今年以来,山西省全省购销业务普遍萎缩,部分县(区)极度萎缩。以山西省长子县为例,全县购销业务较去年同期相比仅占比例的68%和25%。出现这种极不正常的购销市场变化,既有全省粮食市场化改革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引起的变化,也有辖区内人为因素的影响。分析全县购销市场变化,主要原因有:一是全县玉米退出保护价后,购销市场很快呈现了多元化渠道,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占市场份额下降,购销主渠道的作用削弱。二是农行对购销企业实行风险分类管理后,三类以下企业贷款减少,直接影响了全县购销业务。三是粮食系统局领导更换和部分粮站站长、会计调整,人员思想不够稳定,这也是影响全县购销业务的原因之一。

粮食市场化改革后发展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的对策

对策之一:认真执行粮改政策,积极拓展信贷业务范围。

在对粮食收购贷款的管理上要认真执行“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信贷政策,保护价收购的粮食品种——冬小麦,继续落实敞开收购政策,足额供应资金,非保护价收购的玉米、小杂粮等,坚持按照“以销定贷、以效定贷”的原则发放收购贷款。同时,随着粮食、棉花收购体制的全面放开,在农业政策性业务逐渐萎缩的情况下,应增加农业发展银行新业务,恢复农业发展银行在1998年划回农业银行的扶贫贴息、林业治沙、河道治理、农业开发等专项贷款业务,并相应增加农村基础设施贷款业务。另外,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客观需要农发行在农村发挥类似国家开发银行的职能,从而使政策性银行理所当然地承担政策性责任和义务。当前,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业政策性信贷工作的新路子,寻求新的信贷支持点,由过去单一支持粮油购销业务,向具有高附加值的粮油深加工转化业务,向国有购销企业为主体的粮食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延伸。

对策之二:加大收购资金监管力度,规范企业业务经营。

随着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全面推进,粮食购销企业的市场经营行为更趋活跃。对此,我们除认真执行那些行之有效的封闭运行规章制度外,还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第一,库存监管环节是收购资金被挤占挪用的多发环节,应作为业务工作的“龙头”来抓,举龙头带龙尾。对贷款形成的新老库存实施分类管理,分别监管。第二,强化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管。在坚持落实原有制度“一基三专”帐户管理的基础上,经常分析企业会计财务和统计报表,经常核实企业库存,关注企业经营活动,坚决防止企业搞资金体外循环,彻底杜绝企业借改革之机逃废、悬空贷款债务。第三,加大对企业违规违纪的处罚力度。严格执行国务院《粮食收购条例》和《粮食购销违法行为处罚办法》,大胆依法监管,及时发现问题,报告问题,解决问题,对有严重挤占挪用收购资金行为的企业,坚决实施信贷制裁,并追究经济、行政、法律责任。

对策之三:努力改善金融服务,促进企业深化改革。

一是彻底改变农发行现行机制,尽快在没有设立县级支行的县(区)增设机构,完善和改进服务功能,为开户企业提供方便、高效、快捷的结算服务。二是利用银行自身优势,适时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三是积极支持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加快改制步伐,帮助企业搞活经营,增加竞争能力。四是积极为企业出谋划策,构建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银企关系,共同管库、共同查库、共同把关、共同发展、形成管理合力,提高银企效益。

对策之四:完善信贷风险,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启示 篇4

施训鹏

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已经进行一年多了,这项被列入政府五件大事之一的宏大工程,由于其对象的普遍性和环境的复杂性,从一开始就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实施过程看,由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本身某些理论上的模糊和运作中的不尽完善,其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甚至可能威胁到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后的运行。

一、粮改的效益从何而来

国有粮食企业成本高,竞争力差。有资料表明,1992年4月1日到1998年粮改前,粮食系统6年间亏空2140亿元,平均每天要产生一个亿的窟窿。比1998年长江流域水灾造成的直接损失还要多。如果将这笔钱平分到粮食企业的职工头上,相当于连续6年每人每月分到近1000元。也就是说,正是庞大的粮食队伍在每天吞噬着国家的财产。这样的“高”效,真是罕见!

现在又如何呢?要有效益,必须收到粮食,并使其尽快流通起来。实际上,一些粮食企业虽然能够“敞开”,但不一定收购到粮食。尽管它们的收购价要比私商高,但是农民却宁愿把粮食卖给私商。听起来有点难以置信。因为这些粮站对于农民出售的粮食,除了正常的含水量等质量的要求外,还对灰尘、砂土的含量有苛刻的要求。农民想卖粮食,必须费时、费力,动用粮站里提供的现代化工具,进行“提纯”。即便如此,粮站还要对粮食例行打个8%左右的折扣。再加上经常的压级,算下来,仅有的一点价格优势早已不存在了。商业化运作的粮站总想一口吃出个胖子,农民只能是出力不讨好。而私商是上门收购,交易自由,公平合理,农民自然不会去粮站“自讨苦吃”了。

国有粮站的此种运行方式,只有在收购完全垄断的情况下才能实施,因为农民无处可逃,只能“自投罗网”。但这样的买卖实在难以体现市场经济的交易自由、公平的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要收购到全部农民余粮,只能靠自己的良好经营和服务。否则任何不完全的垄断都会带来“门前冷落鞍马稀”的结果。

“顺价”销售是市场经济基本规律,也是它的必然要求和结果。可我们的某些粮食企业以前为什么不“顺价”呢?腐败是一个因素。因为缺乏制约,粮食经营者可以自由地将粮食以低价出售,而不用考虑国家的损失,损公肥私。此外,就是因为其价格高于市场价格,顺不了。庞大臃肿的队伍和低下的效率也是造成此种状况的重要因素。合理的顺价,要求提高效率,剔除成本中的不合理因素,尽量降低成本,改变价格过高的局面,而不能简单地靠垄断来维持不合理的高价位。粮改后随着国有粮食企业垄断地位的强化,肯定会出现某些人把经营不善的成本转嫁到消费者或者生产者身上。

然而,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国有粮食企业靠政策解救这种本不该有的计划经济观念再一次取得了成功。庞大而低效的组织由于新粮改带来的垄断而得以苟延残喘。照此看来,本次粮食改革恐怕最终是在庇护那些表现最糟糕的部门。因为改革带来的变化最主要是形成和强化国有粮食企业的垄断地位,而垄断是必然有垄断利润的,靠垄断利润来弥补以前的亏空和现在的经营低效问题,国有粮食企业出现帐面效益是自然的。

二、农民利益谁来保护?

政府公开的说法是稳定粮食市场,增加农民收入,就是说要保护农民的利益。但实际上众多农民宁愿将粮食低价卖给私商。这说明政策本身或执行中在某些方面存在问题。政府现在又下令禁止任何非国有单位和个人到农村向农民收购粮食,哪怕你出的价钱比政府的保护价还高。政府的做法一是没有考虑在这次强制式的变迁中那些从事加工的农民所遭受的损失;二是农民失去了选择交易对象的自由。《半月谈》杂志

中就刊登过农民要求取消指定粮站的来信,因为他们实在不堪忍受“好意”带来的那份苦难。

粮改的成功运作是以高效廉洁、政令畅通的政府和规范运作的粮食企业为前提的,以上两点目前中国都不具备。从粮改后的情况看,粮改根本上就不是在保护农民的利益。相反,人们不得不产生这样的看法:本次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实际上是国家企图依靠垄断手段,从粮食流通渠道中强行攫取一部分垄断利润,来弥补国有粮食企业巨大的亏空和养活其人员,因为国家难以分出财力去解决那些问题。面对粮食企业自身改革的合理解释是:我们希望通过维持不正当的超额利润(正确地说是收入),来冲抵粮食企业奇高的经营成本,维持粮食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再通过逐步的改革,将国有粮食企业的经营成本降下去,使其恢复到正常的状态。

三、谁是本次粮改的受益者?

然而市场是敏锐的,一旦市场捕捉到那背后一刀刀割走的不合理的利润,市场价格被抬到了一个非理性的高度,市场的第二渠道就必然会产生。只要有利润,就会有人冒险。更何况这种冒险在通过某些幕后操作后,很容易披上合法的外衣。所以这样的改革必然会给那些有权的部门和个人带来体制上的非合理收入,变成某些组织和个人对粮改垄断利润的再分配。而且粮食企业本身从这项改革中实际得到的微乎其微。一方面,本身它不具备享受粮改成果的体制;另一方面,操作者并没有将粮改的精神真正贯彻和运作起来,企业本身还只是徒得虚名。从这点上说,粮改即使是为了保护国有粮食企业,也是不尽成功的。粮食企业能得到一些收入,缓解一下压力,但效果也许不如改革者期望的那样好。而由此带来的利益流失以及因腐败等造成的社会成本则是惊人的。

粮食改革救活了粮食企业,捧红了粮食官员,一些组织和个人得以坐收体制带来合法的、不合法的“渔利”,使得一大批贪婪、低效、懒散的组织得以苟延残喘。至于农民,除了多一些紧箍咒外,好处是有限的。更有那些倾其所有,投入3~4万元到加工厂中的农民,则只能在一觉醒来时坠入惶惶不可终日之中。他们怎么也难以接受昨天还合法的“企业”今天就坠入深渊,他们可以去粮食流通企业买粮食加工,但有谁考虑过那样的成本和利润?算起来怕是永远也翻不了身。这样的“公益事业”,是断然不可以用商业来运作的。笔者可以武断地下一个结论:所有的粮食加工企业,如果还活得不错的话,它肯定是违规了。要实现流通体制改革的目标,就必须垄断粮食的来源和去路,也就是说,农民的余粮全部都得由国有粮食企业收购和销售。而目前市场上的大米供应主要有以下五个流程:农民种出稻谷——加工单位收购、加工——流通至私人粮店——私人粮店零售——消费者购买。其中有三个完全由农民自己操作,国家名义上控制了收购和流通环节,实际只在收购上抓得很紧,其中关键一点,就是对运输实行准运证管制,而没有真正实行销售渠道的垄断。这样,准运证就畸变成了一种特殊权力的商品,只要交纳一定比例的费用,就能向某些组织“买”到粮食准运证。缘此很多本应该由粮食企业得到的利益,就这样被“卖”掉了。有关部门或个人,就此凭借政策和体制的优势不劳而获。

我们忽视了一个本不应该忽视的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到底是谁促进、活跃了粮食市场,繁荣了农村经济?诚实的答案是现在还背着“投机倒把”恶名的私商粮贩!然而,改革二十年了,这些为粮食流通做出巨大贡献的商人还只配做私商粮贩,正是这些人,冒着巨大风险,与政府斡旋,以金钱作开山斧,在发展壮大自己的同时,促进了粮食的流通。

事实上,旧的粮贩隐去后,新的就走上舞台,不同的是他们更有背景,更有实力。因为只要存在利益基础,粮贩就绝不会消失,这暗合了市场经济的原则。中国的农村如此广大,人口的数量如此庞大,由此产生的粮贩更是不计其数,为此,有关部门企图从源头开始加以新的控制,开始整顿加工单位,要求各类加工厂持50万元资金证明到有关部门备案,办理加工许可证,今后所用稻谷,一律按既定价格向国营粮站购买;没有50万元以上实力的加工单位(很多是农民自己的家庭作坊),则不予办理许可证,从理论上说该关闭。农民当然不会坐以待毙,事实上,50万元的资金证明是一个很不原则的要求,为了利益完全可以通融,于是权钱交易,人情泛滥,制度又变成了新的腐败机会。

四、对粮改的反思

粮食既然是商品,即使可能是所谓的特殊商品,它也应具有商品的一切特性。而所有商品的价格都只有通过市场,在交换中才能得到体现。没有交换,就无所谓价值,更无所谓价格。但是有了交换,如果这种交换体现在垄断市场上,特别是权力垄断的市场上,这种价格肯定会是扭曲的,不真实的,不公正的。现在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仅使得那些低效的组织及其成员,以及那些有门路者得以攫取不正当利润,而且还衍生了新的权力产物,为腐败创造了生存的土壤,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和社会成本难以估量。同时,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没有受益,只是养活了一个庞大、低效、贪婪的组织。这是我们所需要的吗?粮食流通体制应该实行国家调控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即国家按需要每年收购一定数量的储备粮,国家对粮食市场价格调控手段主要依靠储备粮吞吐,其余的事可以让市场去做。歉年时,国家通过组织抛售储备粮来平衡供求,调节粮价,“囤积居奇”者就不会有什么作为;丰年的时候,在主产区向农民直接收购,防止“谷贱伤农”。政府只要控制了充足的储备粮,就不应该担心出什么乱子。

但是,从目前中央储备粮吞吐的操作形式看,基本是通过逐层向基层粮食部门分配计划指标实施。事实证明,这种办法不能主动地、预防性地影响市场和引导价格,调控过程往往持续很长时间。市场粮价上涨时,给销区紧急调粮抛售,由于储备粮销售价格往往低于市场价,其中有利可图,基层粮食企业往往层层加价,甚至囤积,形成逆向调节,致使政府耗费大量财力,却难以稳定市场。

不过,从去年5月份以来,国家先后三次在批发市场竞价销售中央储备粮,都取得了成功。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以后,通过粮食批发市场实施国家储备粮的吞吐调节,已经具备了政策基础和组织基础,特别是全国各地已建起数千个粮食批发市场,其中规模较大、功能较为完善的粮食现货批发市场有20多家,批发市场体系的初步完善为中央储备粮的吞吐调节提供了有效的载体。

上半年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总结 篇5

滁州市是安徽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目前滁州市的粮食商品率超过50%,每年可提供的商品粮数量大约占安徽全省商品粮总量的1/4。因此,在目前所进行的新一轮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中,无论是在安徽还是在全国,滁州市都具有比较典型的意义。最近,我们在滁州市及其所属的来安县、明光市进行了调研,获得许多第一手的材料。下面我们结合这些材料,就滁州市正在进行改革的主要措施和进展情况,目前存在的问题,作一些分析。

一、以来粮食流通的情况和问题

(一)国有粮食企业库存增加,亏损严重

滁州市国有粮食企业自年5月以来,严格执行国务院有关粮食政策,以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交售的粮食。滁州市的粮食作物以稻谷、小麦为主,稻谷占粮食总产量的60%,小麦占25%。以稻谷为例,1998~每年收购量均占总产量的50%上下,更高,大约为3/4。预计将占2/3。应该说,农民生产的粮食除自食部分以外,基本上由国有粮食企业收购了。近几年滁州市粮食保护价一般高于市场价在0.10元/公斤左右。以此计算,每年收购100多万吨粮食,农民可从中获利上亿元。当然,由于中间环节存在流失,农民实际获利并没有那么多。通过以保护价敞开收购粮食,农民的利益虽然获得一定的保护,但是粮食销售情况却不尽如人意,除和20比较好外,其余年份销售比例均在56%至73%之间。

表1 滁州市国有粮食企业~20稻谷购销情况(单位:万吨)项目/年份1998年19年20年

产量208.5225213.5200.4153.9186.9

收购量119.3109.0197.26108.14119.97125预计

收购/产量57.2%48.4%45.6%54.0%78.0%66.9%

销售量68.6579.03108105.2368.1779.8

销售/收购57.5%72.5%111.0%97.356.8%63.8%

粮食的收购和销售是一个动态过程,2002年的销售量和销售比例还会增加。但从1997~2002年收购量和销售量的累计来看,至少有近170万吨粮食未能销售。据介绍,滁州市1994年库存粮食最高时在100万吨左右,而年库存水平最高时曾经达到200多万吨。相当于两年的收购量。在粮食市场价格持续走低的情况下,库存粮食无法实现顺价销售,贷款也就不能及时归还,企业还要负担贷款利息(超储利息支出一般占超储库存费用总额的60%以上)和部分粮食保管费用(保管国家给予的保管费用不足使用,特别是部分露天存放的粮食费用更高),而且粮食存放时间超过3年,还有陈化问题;粮食一旦陈化处理,损失更加严重。从滁州市提供的数据看,国有粮食企业19出现亏损,而1998年亏损比1997年增加1倍多,2001年亏损相当于1997年的3倍,数额高达19亿元多。亏损额远远高于农民因保护价获得的好处。

表2 滁州市国有粮食企业1994~2001年资产负债情况(单位:万元)年份/项目资产负债权益

1994年33639730153831859

1995年41506637900236064

52181349959322220

1997年575874640880-65006

1998年536802673130-136328

年533624682521-148897

2000年555150697736-142586

2001年562183757978-195795

在粮食加工方面,国有粮食企业的市场份额不高。其主要原因在于实行资金封闭运行后,主副营业务分开,加工企业在帐务、资金方面独立核算,企业要自行贷款。但是加工企业一般负债率都很高,低的也有达80~90%,高的达100%、200%,甚至300%。因此,从银行贷款极为困难,很难独立收购粮食,而直接从购销企业进粮加工,基本无利可图。此外,由于粮食加工品种供求脱节,无法满足城镇居民的大米需求,居民日常大米消费大多在超市、集贸市场、个体米店购买,因此只能保留和维持少量面粉加工企业。

国有粮食企业在岗职工工资在500~800元/月,2002年拖欠工资现象比较普遍。但人员总数近几年一直在增加,1997年滁州市国有粮食系统(包括主、副营)职工总数为19933人,到2001年增加到20325人,增加了将近2%。

(二)粮食风险基金开支庞大

由于粮食企业1998年以来亏损,主要是政策性亏损,不应该完全由企业承担,而且企业也承担不起。因此滁州市从粮食风险基金中给予企业补贴。

补贴的数额以明光

市为例,1998年粮食风险基金补贴的范围是,对超储库存粮食的利息费用据实补贴。超储库存是以平均商品粮食库存减去合理周转库存。利息补贴按粮食收购贷款1年期利率计算,费用按超储库存原粮每公斤每年0.06元补贴。补贴是逐季拨补,年终清算。1998年对该市的超储补贴为1606万元。

1999~2001年实行粮食风险基金基数包干,一定3年。明光市粮食风险基金包干基数为每年2928万元,基数包干,节余留用,超支自补。补贴的范围标准方式同上。3年的基金包干数全部拨补到位,共节余1119万元。

2002年调整了粮食风险基金基数、补贴范围和标准,明光市包干基数调减为2233万元。范围是所有商品粮食库存(包括合理周转库存),标准是利息按粮食贷款利率,费用补贴中,储存费用按商品原粮每公斤每年0.02元补贴,销售费用按商品粮实际销售量每公斤0.06元补贴。到2002年9月底已补1202万元。

来安县情况也大体相当,每年获得的粮食风险基金也有2000多万。尽管获得大量补贴,仍然改变不了国有粮食企业亏损的局面。来安县1998~2002年9月累计亏损1.2187亿元,明光市同期累计亏损1.4594亿元。

二、目前的改革措施和进展情况

在新一轮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中,安徽省滁州市起步比较晚,和沿海发达地区无法相比,就是与同为产粮大省的江西相比,进展也慢了半拍。但是,滁州市的改革也有自己的特点。

(一)国有粮食企业迈出减员增效第一步

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安徽省提出在改革中解决粮食企业的“三老”(老人、老帐、老粮)、“三多”(企业亏损多、不良资产多、机构人员多)、“三旧”(思想观念陈旧、经营机制陈旧、管理模式陈旧)。根据国务院(2001)28号文件和安徽本省情况,安徽省政府2002年制定了8号文件,提出减员的“五个一批”:

1.自愿解除一批。本着“政策公开、职工自愿、企业自主、规范操作”的原则,鼓励职工自愿申请解除劳动关系,在经济补偿上一次性到位。

2.择优聘用一批。录取先申请、后竞聘、再重新签定劳动合同的办法,实行竞争上岗、择优聘用,在本企业现有职工中重新聘用一批。

3.内部退养一批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职工,一律实行企业内部退养,由企业发放生活费(月标准:156元+2元×工龄),并按规定为其缴纳养老保险费,待达到退休年龄时正式办理退休手续。

4.协议保留一批对不符合内退条件,年龄偏大(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或工龄较长(男满30年以上、女满以上)的职工,可以实现协议保留养老保险关系,由企业发放生活补助费,待达到内退年龄时,办理内退手续,享受内退人员待遇。也可以自愿申请解除劳动关系,不允许竞争上岗(在岗的企业领导、重要技术骨干除外)。

5.逐步脱钩一批对既没有自愿申请解除劳动关系、又没有竞争上岗,既不符合内退条件、又不符合协保条件的人员,实行逐步脱钩的办法,允许其在一至两年时间内寻找新的就业门路,暂由企业为其缴纳养老保险费,于2002年6月停发基本生活费。若达到协保条件的,也允许其在一至两年时间内实行协保;两年时间后(5月31日后),依法解除劳动关系。

对解除劳动关系的人员实行“基数加工龄”的办法给予经济补偿。凡是在这次改革中精简的.人员,安徽省政府按每人5000元一次性拨给。来安县和明光市均按照文件精神正在进行改革。来安县粮食系统1997年职工总数3048人,到这次改革前增加到3248人(含已离退休398人,在册2850人),增长6.7%。改革后,截止2002年10月中旬,自愿解除劳动关系的有1287人,占在册职工总数的约45%,择优聘用933人,占约33%,内部退养219人,协议保留300人,逐步脱钩111人。从人数上看,改革后在岗人员减少2/3。今后所有人员采取一年一定,一年一聘,实现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

来安县已经为安置人员花费1200多万元,其中省里已拨给460万元(每人5000元),资产变卖200多万元,相互拆保200多万元,择优聘用者所交的风险金300多万元,也被用于安置费。尽管如此,要按照“五个一批”的要求安置全部相关人员,仍有数百万元的费用缺口。

来安县在减员工作进度上,处于全省领先。而明光市最近刚起草拟定了《明光市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实施方案》,努力争取在今年底、明年初实施改革。尽管如此,减员仅仅解决了粮食企业的人员问题。下一步改革,还要解决涉及“三老”、“三多”、“三旧”的大量问题,其中重点是国有粮食企业的亏损挂帐和超量库存,而未来发展的关键问题是创新企业机制。

来安县将组织有关部门对原按保护价收购的库存粮食进行清仓查库、审计核实,锁定数量,新老划断。对审计核实后的“老库存”制定销售处理计划,加大促销力度,争取在一至两年的时间内销售处理完。按政策规定,“老库存”仍享受粮食风险基金补贴。

(二)个体户、私营企业以及粮食市场发育情况

明光市在1998年的九、十月间,工商局系统出动13个所的人员1000多人次,车辆100多台次,连续工作一个多月,不分昼夜和节假日,共没收非法收购的粮食28万多公斤,罚没款3万多元。

与此同时,通过对粮食批发企业的检查,取消了62户批发企业,重新登记了13户粮食附营业务。对部分不符合规定的粮食经营户进行经营范围变更,418户粮食经营户中的139户进行变更;25户经营粮食的私营企业中的8户进行变更。

这样一来,从事粮食经营的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一时难免伤了元气,市场份额大为减少。但是,国有粮食企业不可能完全一统天下,在集中检查过后,个体户和私营企业又暗地里卷土重来。

2000年3月,明光市工商局又一次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再次出动人员300人次,车辆100余台次。检查粮食加工企业240户,粮食经营单位570户,取缔无照经营120户,办理营业执照、变更443户。查处非法收购粮食案件15起,没收粮食12万公斤,罚没款7万多元。

从2002年1月1日起,安徽省实行粮食收购许可管理,改由粮食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粮食收购许可证,然后到工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和经营范围变更事宜。这样一来,个体户、私营企业进入粮食流通领域已无障碍,但是经营资格的审查,却变得有些形同虚设,新进入者良莠不齐。从2002年夏秋两季情况看,个体户、私营企业还未在诚信方面获得农民的认可,大多数农民仍然将粮食卖给国有粮食企业。

目前,滁州市国有粮食企业在购销方面还占据市场主要份额。与此同时,粮食市场的发育,也没有实质性进展。1999年明光市粮食局组建了粮食批发交易市场,由于各项配套政策及资金没有及时到位,批发市场始终处于停滞状态。来安县情况也类似。实际上,整个滁州市都没有专业的粮食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粮食的零售一般只在农贸市场保留一席之地。因此,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应该适应当地的情况和需要,加快形成并发展专业粮食批发和零售市场。

滁州市靠近江苏,不少县市距离南京比距离本省省会合肥还要近,江苏又比安徽发达,滁州市的粮食销往江苏南京,

在成本上本来应该比江苏本省粮食更有竞争力。但是,以保护价收购的粮食在市场上没有价格竞争优势。因此,国有粮食企业在吃了10多年政策饭之后,要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还有待时日。

(三)逐步实行对农民的直接补贴

为了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促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与发展,在减轻国家财政负担的同时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稳定和增加农民收入,来安县在安徽省内成为首先开展粮食补贴方式改革的试点县之一。在放开粮食收购价格,放开粮食收购市场的前提下,将国家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给农民的间接补贴,变为给农民直接补贴,取消收购新粮的风险基金补贴。同时,按照“以销定贷、以效定贷”的原则,农发行提供收购贷款,资金实行封闭运行。

来安县以近4年全县保护价粮食平均收购量为基础,确定享受补贴的商品粮总量为1.6189亿公斤。保护价减去市场价为补贴差价,经安徽省确定差价为0.11元/公斤,这样全县由省财政获得的补贴总额是1780.79万元。

在农村税费改革中,来安县核定的全县计税粮食常产为3.4674亿公斤,商品率为45.5%,全县统一;补贴总额1780.79万元,每公斤商品粮给农民的补贴为0.11元,全县统一。各乡、村、组、户分别按税费改革中确定的各自计税常产,乘以全县统一的商品率(45.5%),再乘以全县统一的补贴率(0.11元),就得到各自享受的补贴数额。

对农民直接补贴的资金,由县财政在农发行设立专户,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保证兑现,确保资金落实到农民手中。给农民的补贴资金只允许抵交农业税,不得抵交其他任何费用;抵交农业税的补贴资金直接划入金库,严禁挤占、截留、挪用。

来安县政府统一印制《粮食补贴分户清册》、《粮食补贴花名册》和《粮食补贴通知书》。各乡镇按照上述办法,编制《粮食补贴分户清册》,张榜公布到村民组,接受群众监督无异议后,上报县财政局审批备案。乡财政所再根据《粮食补贴分户清册》填制《粮食补贴通知书》和《粮食补贴花名册》。领取补贴时,由农户在《粮食补贴花名册》上签字盖章。

直接补贴实行以来,总体情况良好,来安县农民都说历史上第一次从政府直接领到钱,感受非同一般。尽管来安全县10多万农户,平均计算每户大约只得到150元。

不过,由于将补贴直接发给农民,国有粮食企业的收购价基本与市场价相同,而周边县仍实行保护价,价格高于来安县,有部分农民在获得补贴后,又将粮食卖到外县,变相获得两份好处,本县粮食企业收购的粮食有所减少,大约是上年同期的一半左右。

三、进一步推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应该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稳步推进,尽可能避免粮食价格的剧烈波动。

(一)保持合理的粮食储备量

最近几年,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下降很快,2001年粮食消费支出平均仅有188元,只占消费总支出的3.5%。因此,粮食价格波动对城镇居民生活的影响已经很小。在这种形势下,国家粮食储备的主要作用,应该是保证救灾等救济用粮,以及应对其他不测之需。粮价过高时城镇低收入者用粮,主要应由各省市区自行解决。因此,国家储备的数量显然可以大为减少。各省市区也应该根据各自相应的情况,建立必要的储备。在确定合理的粮食储备量后,应该着手处理超量库存粮食,将粮食变现后的部分资金作为企业改制的成本,以提高企业处理粮食的积极性,避免变现过程中的资金流失。

(二)国有粮食企业要彻底改革

国有粮食企业的改革,精简人员是相对容易的事情。尽管精简人员需要大量资金,按照滁州市的初步匡算,每人按1.5万元计算,2万多人,按最终择优聘用1/3,安置人员将有1.4万多人,费用将达2亿多元。企业毕竟还有资产和大量库存粮食可以变现,省里还有每人5000元的安置费用。困难的是处理亏损挂帐以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对于国有粮食企业历年的亏损挂帐,要区别情况逐步处理。对由于执行各项粮食政策造成的亏损,中央应该和各省市区分别协商,各自承担一定的比例。只有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不留包袱,才能避免今后节外生枝。建议在全国进行粮食审计,然后就历年亏损挂帐提出解决办法。改革后的粮食企业,决不能允许再出现亏损挂帐,而只能由企业自己承担盈亏。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单靠企业现有干部职工难以实现。因此,有必要通过股份制改造,吸收社会因素介入,才能搞活粮食企业。

(三)农发行也要进行改革

在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同时,农发行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以往,不管企业盈亏如何,农发行旱涝保收。现在,企业走向市场,农发行在企业贷款、效益评估等方面,要有新的标准。“以销定贷、以效定贷”从原则上讲是对的,但是,粮食的购销并非同步进行,如何考核,要有新的切实可行的办法,因此,农发行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更好得掌握贷款发放和回收的时机,协助企业提高效益。

(四)直接补贴有待完善

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将原来效率不高的间接补贴以现金直接发给农民,从试点情况看是可行的。实行直接补贴还有助于以市场价格真实反映粮食供求关系,促使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同时,直接补贴还将促进国有粮食企业的改革,减少粮食库存,减少粮食风险基金支出。

从改革试点县情况看,采取直接补贴,应该全省统一实行,并且与周边省份大体衔接,才有利于粮食的流通。否则,试点县的粮价偏低,正常的流通会受到干扰。

上半年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总结 篇6

一、认真开展清仓查库工作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粮食清仓查库工作的通知》、《2009年全国粮食清仓查库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省政府《安徽省粮食清仓查库工作实施方案》精神和具体要求。首先,在县清仓查库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我局成立了清仓查库工作机构,进行了细化分工。在各企业自查的基础上,按照“有仓必到,有粮必查,有账必核,查必彻底”的原则,我局以局领导班子成员分组带队对所有企业、所有仓库和储粮按要求进行了检查,为了保证清仓查库各项数据的真实和粮食安全,我局参加检查的同志不怕脏和累,亲自爬粮堆,亲自丈量。在局机关全体同志的努力下,保证了我县库存粮食各项数字的真实,完成了清仓查库工作任务。

二、加强对政策性粮食的监管

为了保证政策性粮食安全,帐实相符,正确使用粮食收购资金,我们制定了从收购、保管到销售等一系列制度。我们还坚持省储、县储及托市粮进每季度进行本文来源:公务员在线http://普查一次,对检查发现的问题限期进行整改。通过严格的监管,我县库存粮食是安全的,统计数字是真实的。

三、认真宣传国家粮食政策

为使国家粮食政策认真贯彻执行,各级企业及个体收储粮户自觉执行国家粮食政策,我们设立粮食政策咨询台、收购前,我们给各企业下发了国家粮食标准和国家粮食政策宣传图及标语口号。在收购中我们还深入社会到取得收购许可证的个体收储粮户进行了解粮情及购销情况。对他们进行了粮食政策的宣传,核查他们的粮食收购许可证。切实维护粮食流通秩序。

四、存在问题

上半年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总结 篇7

市局业务科:

为加快粮油仓储设施建设,改善粮油仓储条件,我局“十一五”期间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五年来在市局高度重视和相关部门及农发行资金扶持和政策支持下,紧紧围绕“有粮保粮,无粮保仓”的储粮方针,结合现有仓储设施条件,保障仓储设施完好率、利用率,做了一定的基础工作,现将“十一五”期间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十一五”期间,五年来,我局领导高度重视,成立领导机构,由局领导负总责,集体讨论研究,业务安全股具体落实的仓储设施领导小组,按照《粮油仓储设施建设方案》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开展本县行业仓储设施改造维修,结合现有3000吨粮食仓容,每年年初拟定提请仓储简建费计划,上报市局审批,争取建设资金投入,做到有项目报告、有预算、有施工合同、质量验收报告,从制度上、管理上建立完整设施管理措施,确保设施建设有序推进。

二、加大改造维修资金投入,完善仓储设施

我局粮食购销公司劳动粮库现有仓容3000吨,其中:前建平房仓吨,98年及以后建1000吨仓容,近十年以上,近年来受不同因素程度的影响,特别是“5·12”地震严重影响,出现粮仓地坪裂缝、墙体漏气、晒场受压、屋顶脱落、围墙墙体倾斜、排水沟道狭窄等因素损坏。为保证粮油仓储设施完好性和使用率,五年来共争取资金投入维修改造金37万元,进行加固维修、改造,其中:小型维修费1万元,仓储简建费维修改造22万元,“5·12”地震灾后重建维修改造5万元,购置储备粮仓储防化器材9万元。共维修改造仓容3000吨仓内地坪、墙体防护漏气处理、新建扩建200余米排水沟道、改造晒场地坝1200余平方米、围墙150余米修缮,所有仓储简建费,专款专列、专款专用,资金去向清楚,用途明确,无挪用、挤占、借支使用现象发生及违纪行为。

三、下步打算

上半年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总结 篇8

一、主要工作成绩

(一)认真开展了各项食品市场专项整治

先后组织开展了元旦、春节“那一世小说网 http://两节”食品市场和“五一”和“端午”节期间食品安全集中整治,集中开展奶制品市场专项执法检查和“无抗奶”市场清查、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和含苏丹红辣椒红色素和辣椒粉市场清查、加强农村市场监管维护农村市场秩序和农村食品市场专项执法检查、打击酒类市场“傍名牌”行为等活动。通过各类专项整治和执法检查,全市系统出动执法人员13900多人次,检查食品经营户20600多户次,共取缔无照经营户16户、捣毁制假窝点8个、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案件14件,查获假冒伪劣食品1.2万多公斤,价值34万多元。维护了食品市场和节日消费安全。

(二)强化了食品安全日常监管

认真贯彻《工商行政管理所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规范》,按照“六查六看”要求,将监管重心下移,严格落实基层工商所食品安全日常巡查和属地监管责任制,突出重点场所、重点区域、重点销售者,采取增加巡查频次、完善巡查内容、提高巡查效率等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市场巡查,及时发现和查处违法违章行为,依法加大对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等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切实规范食品销售者的经营行为。要将食品市场巡查与经济户口管理、食品质量监测、食品分类监管与信用分类管理等结合起来,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违法行为记录制度,建立违法案件信息库,完善监管档案,并加强对监管数据的统计分析,切实提高了日常巡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加强了食品质量监测和食品快速检测

今年上半年,加强了对重点食品的食品质量监测,配合省局和自己组织对熟食、粉丝、儿童食品、桶装水、啤酒等进行了质量抽检,抽样65组,对经检测不合格的食品进行了没收,对经营不合格食品的经营者进行了处罚。为加强食品快速检测,我局投资60多万元,建立了**市食品快速检测站,同时,制定了《**市工商局2009年食品快速检测计划》,开展统一食品快速检测,重点检测肉类、奶制品、干果、蔬菜、水果、食用油、水产品等,全市系统共快速检测2800多个样品,合格率达到99%以上。

(四)深入开展学习宣传贯彻《食品安全法》活动

一是起草下发了《**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学习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实施方案》,开展了学习宣传贯彻《食品安全法》宣传周以及《食品安全法》学习宣传月、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整顿月和执法月活动。二是采取了举办培训班和专题讲座、网上答疑、全员考试、发放宣传资料、张贴横幅标语、现场咨询、在公共场所和办公区开辟宣传专栏、媒体宣传、出动宣传车等方式,对《食品安全法》的贯彻实施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宣传。全市系统组织集中学习、培训班和专题讲座共35次,培训人员1500多人次,网上答疑2次,全员考试1次,发放宣传资料30000多份,张贴横幅标语216条,现场咨询11次,媒体宣传41次,在公共场所和办公区开辟宣传专栏131个,出动宣传车50余台。

(五)推进食品市场诚信体系建设

一是积极参与市委宣传部组织开展的“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制定和下发了《**市工商行政管理系统2009年“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实施方案》,参加了3月13日在九亿步行街举行的**市首届“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启动仪式和对授牌企业和经营户的检查验收,开展了真假商品现场咨询活动。二是扎实开展创建“农村食品放心示范店”联系点工作。在今年初,为61个乡镇示范店联系点进行了验收和授牌,目前,采取局领导和股所干部挂点联系的方式,在所有行政村或中心村开展创建工作,确保在今年年底前每一个行政村或中心村有一个示范店联系点。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了组织领导和责任追究。为了进一步加强对食品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流通环节食品安全属地监管领导责任制、职能机构指导监督责任制和食品安全基层监管岗位责任制。我们针对人员变动和工作任务的变化,及时调整了流通环节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人员和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切实做到了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职能机构按职责分工协作抓的工作格局。我局党组和各县市区局党组(党委)高度重视,多次召开党组(党委)会、局长办公会专题研究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把监管责任落到实处,各级工商局都与当地政府签订了《食品安全监管责任书》,县市区局与市局、工商所与县市区局、管片干部与所长层层签订了《食品安全监管责任状》,各基

无影传说 异能炼金士 国宝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

层工商所还按照划片分段、责任到人的要求,把监管任务落实到工商所每一名执法人员。并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对发生食品安全监管责任问题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严肃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同时,市局也把食品安全工作列入了全年目标管理考核的主要内容。

(二)及时安排部署了各项工作。为了使食品安全监管各项工作及时贯彻落实到县市局那一世小说网 http://和基层工商所,提高整治效能。对省局、市政府和市食安委有关食品专项整治文件,我局都在第一时间通过内部信息平台及时进行转发或下发通知,对每项工作进行具体安排,上半年共转发和下发食品安全有关文件20多件。

(三)抓好了“两项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为加大对食品销售者切实履行法定责任和义务的监督力度,切实提高食品经营者自律水平。依法监督食品销售者建立并执行进货查验和进货台账制度,针对商场、超市、批发企业、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和食品店经营食品的不同特点和不同经营管理状况,有针对性采取分类监管措施,切实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执法效能。以严格监督从事食品批发和配送业务的销售企业执行进货查验制度和购销台账制度并出具票据随货同行为重点,进一步推进和落实既符合规定又符合实际情况的“两项制度”(进货查验制度和购销台账制度)建设,积极鼓励有条件的销售者建立电子台账,积极探索和完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监督市场开办企业、柜台出租企业、展销会举办企业建立并执行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对农村集贸市场,重点是推广“一户多档”、“实名登记”、“证明登记”、“标牌公示”等四项制度,引导其规范和诚信经营。对食品店尤其是农村食品店,重点是监督其落实进货台账制度,仔细查验和妥善保管食品批发和配送经营者出具的销货单据,引导其积极参与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店活动,配合商务部门推进食品物流配送和连锁经营,确保食品质量合格、经营行为规范。

今年,我局把监督重点放在食品批发业务和大型商场、超市,对本局登记的30多户这类企业,进行逐户检查,对未按要求建立相关制度的,根据《食品安全法》规定,下发了责令改正通知书,在下一步工作中将对整改不到位的依法处理。

(四)加强了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一是针对食品安全工作,制定了考核细则;二是根据工作实际需要,制定了操作性强的《消保工作操作手册》,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整个流程和要求进行了细化。对基层更换地开展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提供了指导,明确了方向。

(五)严格了督促检查。为落实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我们把督查作为非常重要的环节抓紧抓实。全市系统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督查工作制度。今年5月,我局对各县市区局上半年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进行了督促检查,发布《督查通报》,督查结果作为年终考核的主要内容。

(六)加大人员培训和宣传报道力度。除学习宣传贯彻《食品安全法》外,全市系统还举办执法人员培训班8期,培训人员480人次,举办超市和食品经营户负责人培训班6期,培训人员200人次;发放食品安全宣传资料21500份,张贴标语926条,悬挂横幅56幅,媒体报道5次,发布信息18条,发布消费警示5次。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由于目前我市系统人员普遍老化,知识更新困难,造成了部门执法人员的素质不高,食品识假辨假能力不强,无法满足新形势下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需要。

(二)《食品安全法》6月1日实施后,由于各项配套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一直未出台,造成了在执行过程中脱节。如:一是食品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食品生产经营前置许可由哪个部门发放不明确,餐饮许可目前到底是由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还是卫生部门发放在实际工作中较为混乱,造成工商部门在办理执照过程中不知道凭谁发放的前置许可证进行注册登记;二是商场和超市中的自产自销熟食是否还需要再办理生产许可或餐饮许可不明确,造成工商部门在流通环节的监管无所适从。

(三)工商部门停收“两费后,省财政对我们财政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在财政预算中没有安排专项食品快速检测和食品质量监测经费,造成了我局无力按照《食品安全法》规定对流通环节的食品开展正常食品快速检测和食品质量监测,无法履行这方面的职责。为此,请市政府在当地财政为工商部门安排每年安排专项经费150万。

上半年市粮食局工作总结 篇9

一、20xx年粮食工作总结

(一)扶持粮油产业化发展。一是积极协助洋溪粮油专业合作社创建省级示范合作社,做好土地流转的相关工作;二是将观音桥粮站租赁给松木坪粮油专业合作社,支持企业的发展。

(二)开展世界粮食日宣传及爱粮节粮宣传周活动。10月15日在粮食局门前开展了“世界粮食日”宣传活动,上百名市民观看了宣传展牌,领取了“10.16世界粮食日”宣传册。10月16日,局机关全体工作人员带着“兴粮惠农进万家”宣传册来到松木坪镇,采取访农户、送政策、传知识等方式,开展以“社会保护与农业:打破农村贫困恶性循环”为主题的世界粮食日宣传以及“兴粮惠农进万家”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活动。同时把“世界粮食日”与“爱粮节粮宣传周”活动与精准扶贫和全国第二个“扶贫日”有机结合,推动“大走访,大慰问”活动的开展。

(三)强化国有资产监管。一方面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做好王家畈粮站和梁山粮站的资产移交工作;另一方面盘活现有资产,增加收益。全年资产收益稳中有升,且保证了资产安全。

(四)强化地方粮食宏观调控能力。一是向上争取到1500吨地方储备粮计划;二是及时启动中晚稻收购。计划在红花套中心粮库收购托市稻谷1500吨,10月中旬开始,到目前已全部入库;三是适时开展地方储备粮轮换。由于粮食购销倒挂的严峻形势,为减少企业亏损,我局审时度势,会同财政、农发行,报经市政府同意,先完成了1000吨稻谷的轮出任务,轮入待粮食政策调整和市场情况适时进行;四是加快“危仓老库”建设。到目前,已在台子堰、望佛山两地维修改造13栋仓库,维修仓容0.9万吨。

(五)有效监管确保地方粮食安全。一是开展粮食库存检查。联合市财政局、市农发行对我市储存的地方储备粮油和托市粮从账实相符、库存质量安全、储备粮轮换及政策性粮食补贴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检查。检查结果显示,我市市级粮食储备粮情稳定,粮食脂肪酸值、水份、杂质等理化指标达标合格。粮食库存账账、账实相符,账务处理规范、准确,粮食质量与卫生安全可靠,政策性粮食各项补贴拨付及时;二是加强粮油市场监管。规范粮油经营者台账,加强粮食流通统计,先后开展了粮食轮出、水库淹没区粮食供给采购等政策性粮油的监督与检查,并与食品药品监督部门对全市部分小酒厂和两家大型加工企业开展联合执法,重点检查了粮油原料来源和“食用油抛光大米”。

(六)纵深发展放心粮油市场体系建设。一是新发展3家放心粮油连锁店,全市放心粮油连锁店由10家增加到13家;二是积极开展放心粮油配送。全年配送粮油经营单位达42家,配送粮油880吨,配送总额350万元。

(七)稳步推进国有粮食收储企业改革。根据《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粮食局关于全面深化粮食流通改革意见的通知》(鄂政办发[20xx]27号)文件精神,我局成立了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工作专班,结合实际制定了工作实施方案。目前,已完成了国有粮食收储企业“一县一企、一企多点”的资源整合任务。企业土地变性正在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咨询相关政策。

(八)推广科学储粮“丰产仓”。向上争取的1000套科学储粮“丰产仓”,8月份已在王家畈镇的4个村推广发放到农户。

(九)加强粮食系统自身建设。一是开展以“三严三实”为主要内容的机关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充分利用党组书记上党课、开展道德讲堂、表彰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到胡敌故里缅怀先烈等形式,激发党员干部的爱国热情和干事激情;二是加强机关作风建设,修订完善了《xx市粮食局机关管理制度》、《xx市粮食局目标管理综合考评办法》、《xx市粮食局公务出差管理制度》、《xx市粮食局科室职责》,按制度实行最严格的绩效管理奖惩措施。三是切实维护系统稳定,在严格政策规定的前提下,做好安抚工作;四是扎实开展精准扶贫活动。

二、20xx年工作思路

(一)修订完善《xx市地方储备粮管理办法》。建立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地方储备粮油管理办法。落实新增1500吨地方储备粮计划,管好用好4750吨地方储备粮和100吨地方储备油。

(二)加强国有资产监管。进一步盘活资产,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增加企业收入。

(三)切实加强粮食部门自身建设。继续深入开展机关作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单位目标和个人绩效管理,落实好综治信访维稳工作、文明单位创建工作、精准扶贫工作等工作,促进粮食各项工作的落实。

(四)抓好国有粮食收储企业改革。一是产权制度改革,实行收储企业土地变性、确权办证;二是创新地方储备粮经营管理机制,建立以政府承担为主的地方储备粮价差补贴办法。探索储备粮油就地轮换加工和转化增值;三是加快推进公司制改造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四是提高国有仓储设施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上一篇:考研报考点怎么选下一篇:爸爸的大鞋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