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办学

2024-10-04

农村办学(精选12篇)

农村办学 篇1

摘要:农村中学的教育教学改革已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袁贵仁先生主编的《中小学校管理评价》一书为农村中学的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提供了新的思路, 尤其为农村中学依法办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和可行的实践方法。

关键词:《中小学校管理评价》,农村中学,依法办学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了“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目标。《中小学校管理评价》一书的第一章《学校治理结构》也集中阐述了依法办学, 建立现代学制度这一核心问题。依法办学, 实际上就是依法加强学校制度建设, 实现制度管理人, 让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置于规则之中, 让规则成为推进和约束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力量, 从而保证学校的科学合理的良性运转, 依法办学是优化学校管理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目前,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教育法律基本健全, 各项政策逐步完善。农村中学内部的管理体制改革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但是由于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内部治理结构不健全、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素质等因素以及对学校管理的基本规范缺乏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 使得农村中学在实施依法办学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主编的《中小学校管理评价》一书, 给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二.依法办学的三个核心点

依法办学是指学校在正确办学思想引导下, 依据法律法规和政策开展办学活动, 提供公共服务, 维护学校和全体师生合法权益的行为。中小学依法办学, 是中小学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的重要方法论, 在我国当前有着鲜明的时代背景和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依法办学势在必行, 同时也完全具有可行性。依法办学主要有三个核心点:

1.坚持办学方向

办学方向表现于办学思想和办学实践中, 事关中小学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教育法律法规的水平。一所学校依法办学, 需要坚持正确方向,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但是, 我们农村中学在贯彻落实教育方针上是打了折扣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我们完成得不好, “重成绩轻德育”的教育, 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我们在素质教育上也是不彻底的。很多农村中学并没有建立起全面科学的质量关。当然这也跟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有关, 有些领导追求政绩办学思想不端正, 以考试或者升学指标作为评价学校的主要依据从而影响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办学理念、管理方式、教学秩序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混乱, 也影响了农村健康的健康发展。不过可喜的是, 现在也有很多地区的管理改革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 即有利于学校以法规办学, 又有利于发挥学校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区域教育充满活力。例如:笔者所在的棋梓镇中学, 地处经济较发达的“全国500强镇”, 大部分家长有较强的民主意识、维权意识、自我意识。政府和各级部门也为学校提供了支持。学校成立了由校长、派出所教导员任法制副校长、其他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和班主任为成员的法制学校。每星期由政教主任在周一大会上对学生进行法制宣传, 每期法制副校长来校进行1—2次的法制讲座;在广播站开设“法制热线”栏目、在教学楼黑板报上开辟“法制角”;另外, 学校还把法制教育与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结合起来, 组织相关的演讲比赛、红歌会、辩论赛;利用周会进行升旗仪式和国旗下的讲话, 及时纠正学生中的一些不文明行为。每年三月组织学生捐款慰问敬老院的孤寡老人;同时倡议全校师生为贫困学生捐款四月“保护环境, 植树造林”的活动;五月份“热爱劳动, 尊重劳动成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的作用, 积极开展各项德育活动, 丰富师生生活, 活跃学校气氛, 增强学校凝聚力。为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 尤其是适应农村的实际, 学校开展了校本课程, 学校根据所处地理位置的特点, 组织编写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并组织实施。如“水府的环境保护”, “水泥生产工艺”等等。学校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赢得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信任, 也赢得了学校更好更快的发展。

2.注重制度建设

学校管理制度是学校对教育教学活动及相关配套活动所制定的各种规章、规定、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等的总称。在建设制度上, 很多学校并没有建立起科学完善的基本法———学校章程。学校章程是为保证学校正常运行, 依照相关法律, 就办学方向、主要任务、管理体制等重大基本问题和社会公共职能的履行, 自主制定的规范性、自律性、纲领性文件。没有章程, 没有完善科学的学校制度, 依法办学也就无法可依。无法可依, 也就谈不上依法办学。我校就有《棋梓镇中学章程》, 章程总共有七个章节:总则、管理体制、教育教学管理、总务管理、教师和职员、学生。章程确立了学校以“团结、进取、务实、创新”为校训, 以“勤学善思、文明守纪、主动活泼”为学风。另外, 规定本章程的修订需经教职工代表大会三分之二以上的代表讨论同意, 并报中心校批准。如果学校“法律”不健全, 那么在规范办学行为上也就无法做到有法必依。如果学校建立各种健全的规章制度, 实现以制度管人、管事, 那么, 学校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凝聚力就会不断提高。我校还制定一系列管理教工和学生的制度。比如:1、《棋梓镇中学教职工教师内部管理制度》, 从德育目标、工作职责、劳动纪律作了详细具体的规定。2、《棋梓镇中学教师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制度》, 从教师管理、批改作业、听课、家访等许多方面作具体的要求。3、《棋梓镇中学班级量化管理及评分方案》从学生的一举一动, 一言一行都有明确的细则。4、对行政人员、班主任、“五室”负责人、教研组长、值周员、电脑室、传达室、多媒体教室、办公室以及寄宿生等都根据学校实际, 制订了严格的管理制度。5、学校还制订了《控流保生制度》、〈家访制度〉〈奖惩制度〉这些制度是由学校行政管理干部、教职工代表和有经验的教职工组成专门的小组, 分工起草, 在全体教职工会议上举手表决通过。正因为学校管理制度健全, 全体教师都能按时到校开展工作, 近几年来, 没有出现过教师迟到、旷工的现象, 特别是班主行坚持“四到堂”, 来得早、去得晚;语文、英语教师早自习自觉跟班;午自习各科教师下班辅导;教师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无私奉献精神, 有良好的工作氛围, 形成了很好的教风。学生能按时到校, 很少出现迟到、旷课、早退现象, 绝大部分学生无论校内校外都能做到文明守纪, “今天我以学校为荣, 明天学校以我为荣”, 学生自觉或不自觉, 以良好的言行规范自己, 形成了很好的学风。这些制度的形成, 引领着学校文化建设方向, 推动学校规范、科学、持续的发展。

3.规范办学行为

中小学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和落实素质教育的地位, 首先表现在基本办学行为的规范上。通常从三个方面来考察: (1) 执行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情况。 (2) 实施校务公开情况。 (3) 建立规范办学行为的责任制度。当前, 我国明确规定基础教育管理权属于地方。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努力下, 我们的办学行为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例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坚持免试就近入学, 不举行或变相举行选拔性考试;注重教育公平, 严格控制班额, 坚持均衡编班, 不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开展好艺、体与健康等课程;严格控制学生作息时间和家庭书面作业总量。但是我们的规范办学行为还是有差距的。棋梓镇中学共有学生560人, 分成13个班级, 每班人数不超过45人。大部分学生是寄宿在校, 学校严格控制学生作息时间, 以保证学生每天睡眠达到8小时以上。在布置作业方面, 学校采取分层布置作业, 设必做题、选做题。少布置死记硬背、重复性和惩罚性作业。由主管教学副校长和教导主任负责组织教研组长, 定期检查作业的数量和质量。另外, 减少考试成绩在教师综合评价体系中的比重, 对学生考试成绩不进行公开排名。对于艺、体与健康课程, 学校都按要求开设。但是农村中学留不住专业的有艺术特长的老师, 音乐和美术课程都是由有这方面兴趣的老师兼任, 健康课程由班主任兼任。这也直接影响了学生艺术素养的养成和发展。

三.学校制度的落实

改变过去以行政命令的方式管理学校, 建立以法制为基础的各种规章制度, 对于学校来说已经不算太难的事情, 许多学校都能做到。然而正真让制度起到准则的约束力实现制度管理人, 却并不容易。我们看到很多学校的制度都是挂在墙上, 却不能正真执行, 从而成为一纸空文。那如何落实呢?笔者认为学校要抓好落实制度, 首先是校级领导要以身作则, 率先垂范。其次, 校级领导要监督指导骨干教师、班主任的工作, 让他们始终能够明确方向, 知道工作中的得与失, 从而干有目标, 不断自我提升。最后, 学校管理干部要强有力的执行制度、落实制度。

四.结论

依法办学当围绕理顺关系、优化资源配置、规范和制约权力、保障合法权利、提高工作效率和办事效益, 通过宣扬民主法治观念、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民主制度、改进管理方式和手段, 来不断推进校务管理的民主化、法制化、科学化进程, 逐步将这一理念和方略付诸于具体的办学实践过程当中, 渗透于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和环节, 并依靠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 实现教书育人、传承文明和探索真理之崇高使命。实现依法办学、落实管理制度, 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作为在农村教育改革中摸索的前行者, 我们将以此书为标杆, 持之以恒, 努力前行。

参考文献

[1]袁贵仁.中小学校管理评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4.

农村办学 篇2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学校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认真遵循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积极贯彻执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贯彻执行《中小学生守则》,贯彻落实教育部颁发的《小学管理规程》,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保证教育教学活动和培养学生的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

第二条 学校名称:仁和区平地校区。

学校地址: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平地街

第三条 学校性质: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

举 办 者:仁和区人民政府。管 理 者:仁和区文化教育局。

学校一九一七年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注册并成立,是独立事业法人单位,受国家法律保护。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和岗位责任制。学校维护教职工、学生的合法权益,充分尊重教职工的民主权利,实行统一领导,民主公开办学。

为了发展教育事业,促进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我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小学管理章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章程。按全日制小学要求,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学计划标准,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不断增强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培养学生具有文明的行为,科学的头脑,健康的体魄,艺术的修养,服务社会的精神。学校注重对学生健全人格,认知能力,独立生存,协同合作等现代能力的培养,竭力挖掘学生丰富的个性优势和潜在特长,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第二章 办学宗旨

第四条 遵照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提高全民素质,1 为培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需要的各类人才,培养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品德,初步具有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习惯,初步具有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初步具有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初步具有相应的文化知识的身体健康的小学毕业生。

第五条 学校办学宗旨:“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以学校发展为本”。培养“基础实、素质优、能力强、有特长、身心健康”的一代接班人。“为孩子打好做人底色,为孩子夯实基础文化知识,为孩子一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六条 办学目标:科学管理、规范办学、实践创新、办出特色。第七条 校训、校风、教风、学风。

(一)校训:团结守纪,勤奋向上;

(二)校风:遵纪守法,热爱集体,开拓进取,实事求是;

(三)教风:敬业爱生,严谨治教,为人师表,勇于创新;

(四)学风:尊师敬友,勤学好问,求异多思,全面发展。

第八条 学校牢牢抓住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的治校思想。坚持以课堂为中心,科研为先导,质量为生命,以特色强校。

第九条 学校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重,坚持素质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有关方针、政策的规定,坚持依法治校、治教。

第三章 管理体制

第十条 学校实行“点、线、面”管理模式。形成以校长负责制下的‘中心点’;以学校行政、各部门处室、学科教研组长的“三级责任纵抓一条线”,工作深入落实,根据上级规定和学校工作需要设立党支部、学校工会、团支部、教务处,德育处、总务处,是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横管一个面。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校长根据需要可聘副校长或校长助理,并注重培养青年干部。实行校长负责制,保证党对行政工作的监督,充分发挥工会、教代会的民主权力。校长在管理学校过程中,依照国家的有关规定,•享有行政决策权、工作指 挥权、人事财物管理权。各部门处室工作承诺誓言:

(一)校长室:校长是师生的示范者和服务者,是学校管理、经营者和策划者。为了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竭尽全力工作。

(二)教导处:上对校长负责,下对师生负责,树立“服务胜于管理”的理念,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领导没想到的想出来,老师没看到的指出来,学生没做到的点出来,真正做到“导”的作用。

(三)总务处:以人为本,服务第一,为学生着想,为老师着想,为学校发展着想,为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提供物质保障的。

(四)教师:面对新的课程改革要求;面对学生日益增长的科学文化知识;面对未来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

第十一条 党组织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保证监督作用和政治思想工作领先作用。

第十二条 教代会(教职工代表大会)是民主管理学校一种基本方式(工会为教代会常设机构),应按照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行使职权。建立由校长主持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并充分发挥教代会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作用。

第十三条 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设立隶属于教代会的校内教师议事小组,由党、政、工、团的有关人员和教职工代表组成。

第十四条 落实三级责任管理,纵抓一条线,工作深入落实;横管一个面,整体工作上台阶。做到确确实实各级干好各级的事,做到目标→责任→权利→利益挂钩,充分发挥各行部门、年级组长、学科教研组长的作用。

第十五条 学校坚持“三位一体”管理模式,实行校长负责制,保证党对行政工作的监督,充分发挥工会、教代会的民主权力。校长在管理学校过程中,依照国家的有关规定,享有行政决策权、工作指挥权、人事财物管理权。

第十六条 学校通过建立行政例会制度,重大问题须经集体讨论决定,建立领导班子学习制度,以提高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第十七条 学校实行教职工“全过程跟踪管理检查”模式,等级划分,量化评估的方式,对教职工工作情况进行全过程跟踪管理检查,其结果作用于教职工聘任、晋职、晋级及活工资评定等各项工作。第十八条 学校接受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督导、评估、检查、审计,通过家长学校对外开放,通过三结合教育网接受社会的监督,通过社会(家长)的问卷调查,检查自己的工作。

第四章 教育教学工作

第十九条 德育工作:

(一)以《小学德育大纲》为准则,以《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点,结合学校实际,以《学校德育管理方案》为依据,以《班级建设管理方案》为主要渠道,作为对学生实施日常教育和管理的统一要求。充分体现当今时代、未来社会和国家的要求,努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努力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和高尚的思想品德素质,并充分体现出良好的教养、健康的心理、创新的意识、展露鲜明的个性等特点。

(二)学校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强化全员育人的意识,建立健全德育机构及工作网络,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有计划、有目标、有措施、有实效。

1、各学科课程有机渗透德育教育。

2、加强班集体建设,做好少先队工作。

3、坚持正面教育,实行赏识教育和激励教育,肯定成绩和进步,指出缺点和不足,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不歧视学生。

4、营造浓郁的德育氛围,在环境课程的开发中突出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弘扬爱国主义教育主旋律。

(三)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的德育一体化教育网络、班主任工作,品德与生活课、品德与社会课,各科教学渗透,各种科技、文体活动,班级活动,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校园文化熏陶,家庭教育,校外教育和社会实践等。要注重各种教育的有机联系,发挥教育的整体效应。

(四)加强德育常规工作建设,建立健全各种规章、考核制度,并完善学校、家庭和社会一体化的教育网络,以求教育的持续性和有效性。逐步形成我校德育工作的“亮点”,着力探索和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格局。开展丰富多彩的适合 学生年龄特点的具有鲜明主题性参与性自主性的创造性活动。

(五)以里泼民族文化教育为德育生长点,各学科在课题研究、课堂上要渗透里泼民族文化内容教育,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培养民族精神,让学生在民族文化的熏陶中提高综合素质。

(六)学校将里泼民族艺术教育融入教育的全过程。突出校园文化特色,展现学校独具韵味的人文精神,通过开展艺体活动,使学生在艺术的熏陶中受到教育。努力使学生通过艺术教育完善人格,丰富个性,培养情趣,增长知识,健康体格,健全心理。

(七)抓好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以整洁的校园卫生环境和校园文化氛围感染人,以崇高的品德和良好的言行教育人、引导人。

(八)学生培养目标

良好的教养:培养学生知书达礼,学会尊重,学会自理,品行得体,学会做人。

健康的心理:培养学生对待困难,学会克服,学会适应,积极向上,学会奋斗。

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异想天开,学会畅想,学会发问,标新立异,喜欢探究。

展露的个性:培养学生形成爱好,学会选择,发展特长,善于表现,勇于进取。

(九)学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的整体功能,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第二十条 学校、家庭与社会教育

(一)学校主动与社会取得联系,发挥社会教育的作用,争取社会支持学校工作,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优化育人环境,学校应成为当地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

(二)学校通过成立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家庭访问等形式,指导、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子观念,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水平,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三)加强活动课的力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程。结合学生特点,开展学科艺术、科技、劳动、体育等各类社团活动和兴趣组活动,并将活动课的列入课表,列入学校的议事日程,把活动效果列入教师考核目标。

第二十一条 教学工作

1、实施国家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发布的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新课程改革纲要,使用各级统一规定教材,开发校本课程,以校本课程创学校办学特色。根据教学大纲,新课程改革纲要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足开齐课时,保证课程计划全面落实。

2、学校坚持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建立以教导处——教研组——备课组为教学研究机构的三级管理模式;不断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考试评价方法进行研究,加强网络、媒体、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3、加强制度管理,重视过程管理,落实检查管理。

4、建立各层次的教研组织,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二十二条 学校建立教师教学的评价制度,坚持每学年的教育学观摩评优制度,坚持行政随机听课的作法,有关教学的各项评比检查结果,均记录于教师的业务档案。

第二十三条 检查教师教学质量,学校设立教学质量标准,学校要求“合格率”,“优生率”并以提高教学幅度为标准,衡量和检查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以及进步情况。建立全面评价教学质量的科学标准,按有关规定举行考试和考查,通过各种形式评测教学质量。

1、学校教学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使用普通话和规范文字。开设外语课程和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

2、学校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激发学习兴趣,3、加强学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终生收益。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注重创造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八会八能”--会自学,能质疑;会思考,能领悟;会比较,能判断;会分析,能运用;会探究,能创造;会 收集,能处理;会欣赏,能鉴别;会锻炼,能健康。)

4、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备课、上课、批改、辅导和考核)

5、加强校本教研工作,重视教研工作的质量和实效。

6、加强教学质量的检测和监控工作,建立、健全和完善教学质量的监控评价体系。

第五章 学校体育卫生工作

第二十四条 学校按国务院颁发《小学卫生工作条例》及有关法规、政策,建立、健全学校卫生工作制度,设置学校分管领导主抓学校卫生工作,全面实施师生保健、预防、体检,进行青春期教育、良好卫生行为习惯教育等工作。创设一个美化、净化、绿化的育人环境。健全卫生资料档案,包括统计、报表、卫生工作手册、健康教育计划、进度计划总结等,按规范程序收集整理入档。

1、严格执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落实国家推行的体育锻炼标准通过体育课及其它形式的体育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让学生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体质健康水平,并且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2、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展强身健体活动。确定学校传统体育项目和活动,组建学校运动队,并积极参加区,市,省级各项比赛.认真做好广播操和学校自编的民舞操,充分展示学校教育的特色和学生的精神面貌。

3、每学年对学生进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检测,力争优秀达到35%,良好达40%,合格达99%。

4、严格执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从认知和行为方面培养提高学生的卫生意识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改善学校环境卫生,加强对传染病,常见病、食物中毒的预防和治疗,定期为学生体检,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5、从生理卫生、饮食卫生和环境卫生三方面将工作做细做好,确保学生的健康和安全,杜绝因管理不当而造成的各类事故。加强安全工作,开展安全教育,保障师生安全。

6、优化育人环境。学校的环境、校舍、设备、教风、校风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符合小学儿童生理、心理特点的需要。

7、学校应加强饮食卫生的管理,配备的后勤人员要每年进行体检,符合上岗条件才能上岗。食堂结构布局合理,内部卫生,操作程序规范,防止肠道传染病及食物中毒的现象出现。

第六章 科研工作

第二十五条 将课研工作视为教师业务提高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是中青年教师要努力做到人人有科研任务,个个会课题研究。

第二十六条 建立学校教育科研管理机构,分管领导具体负责课题管理,认真组织开展课题研究活动。通过课题研究工作优化教师队伍,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优化教育教学评价,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二十七条 建立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活动。每年学校组织教育教学科研专题会,每位教师在一学年内应完成教育教学论文一篇。学校对获区、市级以上奖励或发表的论文,按不同级别予以奖励和表彰。

第七章 关于干部教师的聘任工作

第二十八条 学校实行干部聘任。校长根据上级规定的干部职数,•根据学校的实际需要,聘请副校长,各处室主任及主任助理,聘期为1——3年。对年终考核不合格或严重违纪的干部,有权中止任聘。

第二十九条 学校实行教职工岗位聘任制。聘任、聘用教师和职工,任免各村小、各年级组负责人,按对教职工进行考核、评估,组织实施学校教职工的继续教育。

1、维护学校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在人格上充分尊重教师;在政治上充分信任教师;在思想上严格要求教师;在工作上大胆依靠教师;在生活上热情关心帮助教师。

2、建立、完善教师工作的各种考核制度,对教师的考核、评价制度化、规范 化,科学化。

3、学校鼓励教师业务进修继续教育,40岁以下教师要在相应的时间内取得专科学历,并会操作计算机。学校鼓励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在实际工作中鼓励争先创优。

第八章 财务、后勤工作

第三十条 学校后勤、财务部门要牢固树立为教育教学第一线服务的思想,并认真履行服务项目的承诺,提高办事效率,让教师、学生及家长满意,最大限度地为学校发展保障办学资金。

第三十一条 学校严格执行国家财务法规以及学校财务管理制度。第三十二条 学校经费以财政按规定拔给学校的经费为主。学校事业收入.在不违背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学校大力发展勤工俭学,多渠道创收用于弥补学校经费不足,保证教育教学和学校发展需要。

第三十三条 后勤、财物部门应降低成本,节约开支,集中相应的资金,用于学校办学条件和环境的改善,并不断提高教职工的福利待遇按规定申请拨款。

第三十四条 学校严格执行国家物价部门的规定,按照上级教育、物价、财政部门确定的收费项目和标准,依法向学生收取费用,不得违规收费。

第三十五条 严格遵守国家财经制度,接受国家物价、审计部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代会的监督、审查,定期向教代会进行财务公开。建立健全财务制度,管好用好经费。搞好经费预、决算。

第三十六条 学校资产属于国家所有, 学校不得随意转让、拍卖,切实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每学期对固定资产进行一次清查盘点,做到账卡、物相符。严防国家财产流失和浪费,保证物尽所需,物尽所用。加强校园和教育教学设备的维护和更新。

第九章 附 则

第三十七条 学校的重大管理制度有:

一、监督机制保证

(一)充分发挥党支部的监督保证作用。

(二)充分发挥工会组织,教代会的民主监督作用。

(三)充分发挥家长和各级家委会的监督作用。

(四)定期听取学生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发挥小主人的作用。

(五)倾听社区的反映,发挥社区的监督作用。

二、主要学校管理制度:

(一)《平地校区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二)《平地校区工作考核评估细则》(量化评分表)

(三)《平地校区领导班子分工及量化考核表》

(四)《平地校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与管理方案》

(五)《平地校区教学常规工作管理制度》

(六)《平地校区村小规范化管理方案》

(七)《平地校区教学质量奖惩办法》

(八)《平地校区学校师生安全管理制度》

(九)《平地校区后勤工作人员管理制度》

(十)《平地校区财务管理制度》

(十一)《平地校区食堂责任目标管理方案》

(十二)《平地校区校务公开实施细则》

(十三)《平地校区学生德育管理方案》

(十四)《平地校区班级建设管理方案》

(十五)《平地校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十六)《平地校区教职工考勤制度》(十七)《平地校区学校安全卫生工作手册》

第三十八条 本章程未尽事宜,经校务会研究后处理。第三十九条 本章程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后实施。

提高农村小学办学水平的思考 篇3

网点

在近十年中,我市通过开展“教育强乡镇”、“高标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乡镇”、“教育基本现代化乡镇”的达标创建,农村学校的网点调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复式班、单班村小被基本消灭,新建了一大批校园面积大、设施设备全、校舍建筑漂亮的乡镇中心小学和完小。使农村小学的整体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地改善,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但不可否认,农村小学网点散而小的现象在一些乡镇仍然存在,严重制约了教育资源合理有效的配置。如市属的23所开发区农村完小中,有14所未达到《浙江省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规定的“平原地区的小学应在12个班规模以上”标准,只有6个班规模的学校还有7所。

学校网点的散而小。直接导致一些学校的办学条件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差甚远。一是设施设备不齐全。一些只有几亩地的“台门”学校、“院子”学校,由于办学空间狭小,缺乏必要的运动场地,没有音乐、劳技、美术等专用教室,使得新课标规定的课程不能全部开足开齐。二是专职教师数量少。由于学校规模过小,教师人数较少,导致教师往往一兼多职,除了语、数外,其他学科难以安排专职教师。如某个镇的6所完小,英语学科专职教师只有2人,兼职教师达11人;科学学科专职教师只有1人,兼职教师多达20人。三是教师结构不合理。由于办学条件较差,教师难以安心工作。普遍存在着骨干教师,特别是年轻骨干教师“孔雀东南飞”,涌向城区学校的现象严重。农村学校成了名优教师的培养基础。结果教师队伍是老的老、少的少,缺乏中青年骨干教师。很显然,要使农村小学的整体办学水平有质的提升,加快学校网点调整,建设标准化农村小学是第一要务。

队伍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全面提高农村小学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关键是要有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敬业爱岗、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当前而言,农村小学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相对较低。与高标准普及义务教育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

一是专业基础浅。近年来,通过学历进修和继续教育,农村学校的教师学历层次有了较大的提高,专任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大大提高。但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主要由两部分人构成:年长者多为民办、代课教师转正的;年轻的教师则以中师毕业生为主,多数人的学科专业基础都比较弱,而且知识面窄,缺乏所教学科的新知识、新技能,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是教育观念旧。转变观念,革新理念是提高广大农村小学教师素质的当务之急。在一些农村小学里,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成了供人参观的展品;课堂教学中一些新课改要求的方法与手段难觅踪影;轻视教育环境的优化和学校文化建设;只注重语、数、外等少数学科教师的继续教育;学校的办学目标不明确,办学特色不鲜明;教学质量和学业成就评价只注重考试分数等等,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除了受客观办学条件限制外,主要跟校长、教师头脑中根深蒂固的与现代教育理念相悖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有关。

三是科研能力弱。教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内容与要求,但客观上由于农村教师课业负担比较重、信息相对比较闭塞、课题立项获奖比较困难,又缺乏专家学者的帮助指导,农村小学教师的教科研意识与教科研能力整体上比较弱,不能有效地开展教科研。

管理

许多农村小学都比较注重办学条件的改善,即学校的硬件建设,但对教育教学管理重视不够,忽视管理在学校内涵发展中的作用。导致学校的办学品位和教育质量跟硬件条件相似的城区小学的差距始终不能拉近。

一是管理意识不强。对管理的作用、管理的内容、管理的目标、管理的手段和管理的方法不作认真研究,不能从校情、师情、生情的实际出发实施管理,对教学主体、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等方面管理缺位、不到位的现象相当突出。

二是管理不够规范。主要表现在个别学校执行国家课程计划不够严肃,办学行为随意性较大。有的学校因师资缺乏、场地设施设备不足等,没有严格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开足开齐各门课程;有的学校一些非主干课程的课时不足,教师随意调课、变更课程内容的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艺体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等,实际的授课时间和内容与课程计划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有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不力,一些规章制度形同虚设,教学规范得不到有效的落实。

三是管理缺乏文化内涵。现代教育管理可归纳为四大模式:文化模式、政治模式、主观模式和模糊模式。其中文化模式自20世纪80年代起,被认为是最优化的管理模式。实施文化模式,就是在管理中要坚持人性化和法制化的结合,目标性和可接受性结合,规范化和个性化(灵活性)相结合;要坚持物质建设与精神建设并重,十分重视学校精神的培育和弘扬,充分发挥学校精神“鼓舞斗志,引领方向”的作用,使学校精神成为全体师生员工升华精神境界,明确努力方向和规范行为活动。更好地工作、学习的强大“助推器”。但现实是。许多农村小学的管理模式是政治管理和校长的主观管理。领导与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的气氛较浓,教师的主人翁意识较淡薄。

特色

农村小学开展特色创建,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既是提高学校生存发展能力的需要,也是推进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提高办学品位和办学水平的需要。学校特色是办学经验的积淀,是学校文化的精品,办学优势的弘扬。没有特色的学校是缺少活力的学校。是缺乏发展后劲的学校。高品位的学校特色是现代学校应具有的特征之一,当然,这里所说的特色建设不是“你无我有,你有我精,你精我特”的传统特色概念,而是在以人为本的理念引领下,为每位学生的不同发展创造最佳的外部环境,让不同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所以。从整体上讲,特色建设在许多农村小学还没有列入学校发展的重大课题或刚刚起步。

在农村小学的特色建设中。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学校没有特色,“千校一面”,导致不少重视孩子教育的家长舍近求远,择校上学,使得施教区内的生源大量流失,被动实施“小班化”教育,本来就不充裕的教育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二是那些少数特色建设已经起步的学校,在特色建设过程中存在着特色创建缺乏系统的规划,不能从校情、师情、生情出发,加以谋划并建设,不能把特色建设与实施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个别学校甚至把学校特色建设当作形象工程来抓,表现出较强的功利性,导致特色建设工作难以持久,建设目标、建设思路因校长的人事变动而改变。

如果我们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领导,加大投入,科学规划,开展农村标准化学校建设,开展特色教育创建活动,优化教师结构和素质,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就难以提高农村小学的整体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也就难以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农村办学 篇4

一、目前农村办学存在的问题

1、办学资金不足, 虽然在政府和各级部门的大

力支持下, 当前绝大部分地区已建成了小规模的教学楼, 可是, 教师住房、教学仪器、图书和各种相关配套设施却达不到办学应该具备的条件。部分学校的图书室里只有几本破旧而且内容很不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图书;仪器室几乎没有可用的仪器, 更不用说实验药品, 只在门上贴了块仪器室的牌子作摆设;厕所都是简易建成很难打扫, 就难以保证卫生的整洁, 这样的办学条件使学校教育教学很难步入正轨。

2、师资浪费。

就笔者调查的24个乡镇来看, 100人以下的学校就有81所, 10人以下的班级就有25个班, 10—20人的班就有48个班, 这些班级基本上都是一个班1—2个老师。据统计, 如果把100人以下的81所学校集中起来办学, 可以誊出30位老师做其它辅助教学工作。这样的师资浪费多么可惜。

3、学科结构失衡。

英、音、体、美、计算机等教师严重缺乏, 许多农村中小学没有专业英、音、体、美、计算机教师, 只有语文、数学教师, 其他专业的教师几乎没有, 只能由语文、数学教师代教, 不专业的教师教下来的效果是不理想的, 学科结构的失衡阻碍农村教育的发展。

4、学校管理跟不上。

除乡镇中心小学之外, 其余教学点的学校管理者基本上都未参加过任何形式的学校管理培训, 他们大部分都年龄偏大、知识结构单一、管理理念死板、不活跃, 管理思路不清晰, 只凭自己的经验管理。要知道学校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没有一套完整、系统和行之有效的办学思路和管理措施, 要把学校工作引向正规化, 是不可能的。加上如今掀起的教育教学改革浪潮, 这些管理者更是感觉力不从心, 不知如何下手才能把教学质量提高。

5、生源不足。

我们办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入学接受教育, 一所六个班级的小学少说也应该具备200个学生吧?然而笔者调查的89所小学中, 就有43所没有200名学生, 有25所竟连100名学生都没有, 未达50人的就有12所。在这种现状下, 要把他们办成规定的学校都很难做到, 更不用说办成减小城乡差距的优质学校了。

二、改善的方法

笔者认为, 在今天农村流动人口大、资金有限、管理能力和生源不足的情况下, 我们应该结合实际, 探索一种合理、有效的办学思路, 以促进当前农村教育的发展。在这里, 笔者谈谈个人的一点看法, 供管理者参考。

转变办学思路, 打破现行的办学模式, 改“就近入学"为“集中合理办学”, 实行部分学生借宿制, 让现有办学能力与实际需要充分结合, 达到解决以上存在问题的目的, 缩小城乡差距, 使农村教育不断向前发展。笔者认为改“就近入学”为“集中合理办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

1、集中合理办学可以使教育资金投入减少。

由于办学点的减少, 相应的学校仪器、教师住房等一系列的资金开支将明显减少。管理部门可以利用减少的资金来改善集中办学的教学设施、教学环境, 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集中合理办学可以使师资浪费得到控制。

教学点合理分布后, 班级数额减少, 教师需求也随之减少了, 通过拆并整合后, 现有教师得到有效利用, 学科结构失衡得到改善, 学生的全面发展得到保障。

3、集中办学可以使学校杂费得到有效利用。

现在学校多而分散, 杂费不够开支的情况将在拆并整合后得到有效改善, 将现有的杂费集中到几个学校后, 有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4、集中办学的最终目的是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城乡教育教学差距得到缩短。

教师和学生集中后, 有利于学校的管理和教师的充分利用;有利于教师集中进行继续培训和教研教改培训;有利于教师的竞争上岗和取长补短;有利于建立城乡教师交流机制, 还可以通过城乡学校的结对, 把城市优质学校的优秀老师选派到农村去任教一段时间, 促进农村师资的进一步优化。让农村学校管理者到城乡优质学校实际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 将城市优质学校的管理经验带到农村学校去结合农村学校实际灵活运用, 从而达到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缩短城乡教育差距的目的。

农村学校如何规范办学行为 篇5

通过学习《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 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作为农村学校来说,在规范办学行为方面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安排作息时间,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按照不同学段和年级、走读生和寄宿生的实际需要,对学生休息时间、在校学习(包括自习)时间、体育锻炼时间、在校活动内容和家庭作业等方面作出科学合理安排和严格规定,依法保障学生的休息权利。

2、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全面落实本地区课程实施计划,并坚决纠正任何违背教育规律、随意加深课程难度、随 意增减课程和课时、赶超教学进度和提前结束课程的现象。坚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保障学校开展团队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时间。

3、严格规范考试科目与次数,逐步完善教育评价办法。要对小学、初中的考试科目和考试次数在全面排查的基础上加以科学规范。坚决制止随意组织学校参加各种统 考、联考或其他竞赛、考级等现象。学校考试命题要科学合理,考试内容要符合课程方案的基本要求,不得随意提升考试难度,增加考试次数。积极探索以完成本学段国家规定教育目标为基本标准、以学业水平测试和学生综合素质等为主要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不以升学率对学校排队,不以考试成绩对学生排名。

4、加强招生管理,严格规范招生秩序。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坚持免试就近入学原则,不得违规提前招生和举行任何形式的选拔性考试。制止各种学科竞赛、特长评级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录取相挂钩。要及时根据生源变化情况合理调整学校招生范围,每学年向社会公布行 政区域内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范围、招生时间、招生计划及有关要求。

5、合理规划学校布局,避免简单撤点并校。按照国家规定的基本办学要求,统筹城乡学校建设和改造规划。在优先方便学生就近入学、不加重农民负担的前提下,根据学龄人口变化,合理布局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因地制宜地科学配置教育资源。

6、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要建立健全寄宿制学校管理制度,争取和落实相关编制,配备必要的管理人员,促进寄宿制学校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特别要加强学生宿舍、食堂、厕所和校园周边安全管理,重视食品和饮水卫生,防止传染病流行;改善寄宿制学校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丰富寄宿制学生业余生活,重视寄宿制学生的身心健康。

7、重视学校安全管理,确保师生安全。学校要建立和完善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认真实施好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立健全校内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应急机制,切实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及时报告和消除各种安全隐患。

农村普通高中办学举步维艰 篇6

一、招生困难,资金不到位和设备场室不齐全是农村普通高中办学的最大制约

由于现时很多教育行政部门采取“保重点”政策,往往在招生、资金投入方面都“一边倒”。打个比方,一个县有四所高中,一所是县城重点,因为地方打造示范性高中,全县5千位中考学生的前一千名学生都会划到重点高中,余下一千名后的学生,用于普通高中和职业中学招生。可想而知,余下的学生因不能入重点而感受失落,学习信心倍受打击,往往都宁愿选择走出社会,不愿意再走求学路。于是,出现了家长用高额择校费挤入重点高中而普通高中尤其是农村普通高中招生困难的情况。

因为地区不发达,教育经费不足和教育经费使用透明度不高,资金绝大部分投入重点高中,重点高中的年投入可达千万元以上,而普通高中尤其是农村普通高中投入甚少,几年投入总数不足百万元的比比皆是,那一点经费还要靠校长能言善跑“跑”回来。因经费投入不足,农村普通高中缺少教育场室、功能场室就不足为奇了,部分农村普通高中有一、二千学生,但电脑室配备只有不足60台,且多数年久落后。电教平台仅有一、二个;生化物理实验室的长期被占用作课室;一个课室坐了70多个学生。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所是很难开展素质教育的。

二、学生生源差而致主动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实施困难

在高中新课程改革中有一项提法是“让学生主动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并提供实施环境”。我们在重点高中显而易见是比较容易实施这一点的,经教师稍加点拨,学生们主动求知欲便撩动起来,从小组讨论,到图书馆或上网查找资料,探究气氛稍加组织便可以形成。但在农村普通高中,生源普遍较差,大部分学生在初中时是班上中下生,用100分折算,就是40分平均分的水平,班上缺少领头羊,大部分学生对学习无甚兴趣,尤其是英语、数学、物理三个学科,学生更是一问三不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无从谈起。更加上场室不足,教师配备不齐,学校没有额外资金聘请教师,所以上课基本是用填鸭式多,基本不能提供相关的实施环境。

三、教师分配不均,待遇悬殊而致出现消极情绪和思想的不稳定

重点高中往往地处城镇,和农村普通高中的差别不仅在生源上存在差距,教师分配上也存在极大不同。重点高中因有较大优势,再加上行政部门的保护,优秀教师自然流入到他们那里,普通教师自然留在普通高中,而学历不达标的教师则大都分流到了农村普通高中。

因为重点高中凭着“重点”,而且学位有限,吸引了很多学生家长不惜重金购买学位,往往一个重点中学学位费达1万至5万之间,而且重点高中还要严格控制,否则无法接纳如此多择校生。这出现了“富者愈富”的状况。重点高中往往每年这样的择校费便达数百万元之多,自然每月为教职工补贴的费用便可超过千元以上,甚至是教师工资的数倍。于是,就出现了城乡高中教师收入相距千元以上的情况。这个差距让农村普通高中教师抬不起头来,一心想办法向城镇高中尤其是重点高中靠拢,或向经济待遇好的地区调动,这些都严重干扰教师的思想和情绪。

在粤中、粤西、粤北山区,一个本科毕业生的月工资才刚好一千二百元左右,比较本科求学成本而言,不知何时才能回收大学费用,更何况,现在的生活物价水平并不低,一千多元的收入,经一个月的生活支出后,又所剩多少呢?教师的心又如何能平静下来呢?

四、教学评价过于单一注重期考成绩排位,缺少多样评价指标,使普通高中的社会形象每况愈下

现时课改提倡用多种手段、方式去评价学生、教师和学校,提倡用学分认定形式去避免以往单一以卷面成绩评价的憋病,虽然学校也在推行,但学分认定和高考不接轨,一到模考和高考点子上,学分便毫无用武之地,变成一纸空文,这使到各级行政部门依旧用一次高考决胜负形式判断和评价学校。而这对于城镇高中尤其是重点高中而言,是相对的公平,但对农村普通高中而言,这就是灾难了。三流的生源加上不稳定的师资队伍,用本科和3A上线来作紧箍咒,孙悟空的脑袋都会变成“蚊子头”了。年复一年,农村普通高中在社会的形象愈来愈不入流。读农村普通高中被看作是没前途的,因而学生不愿去读的,因而就是不值得投入的。如此,恶性循环愈演愈烈。

农村寄宿制小学办学初探 篇7

一、农村寄宿制小学实践的主要成效

(一) 较好地解决了路远学生上学难问题, 为家长解除了后顾之忧

随着我国多年来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农村新出生人口的比率在逐年下降, 教育资源的重组和整合成为必然。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许多农村孩子因为教学点的撤并而面临着上学路途更远的难题。在合理布局、科学规划的前提下, 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步伐, 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方法。同时, 为留守儿童提供了一个“新家”, 也消除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弥补了农村家庭和社会教育的缺陷。

(二) 办学条件得到改善, 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得到加强

我校地处岑溪市郊北, 多数的教师家住城内, 学校、家庭两头奔波照顾, 工作很不安心, 每年都有不少骨干教师想方设法转入城区学校, 教师队伍很不稳定;同样, 每年也有不少的生源流向城区小学。实行寄宿制后, 学校软硬件设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生活环境与城区正逐步缩小, 为教师安心于本职工作创造了条件, 也为留住生源提供了根本的保障。

(三) 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

学校实行寄宿制后, 村小、教学点的部分学生到中心校就读, 他们和中心校的学生一样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同时, 寄宿制度使教师队伍得到优化, 教学时间得到保证, 加上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 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的全面开设, 都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造了条件。此外, 和非寄宿学生相比, 寄宿学生课余学习时间有序安排, 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寄宿学生之间交流、合作的机会增多;尤其是学校为寄宿学生安排的晚自习由平时的课任教师辅导, 等于为学生请了“家教老师”, 这些都是非寄宿学生难以企及的。

(四) 寄宿学生生活的自理能力明显增强

学校通过有计划地对寄宿学生进行自我服务和内务整理等常规技能训练, 一段时间后学生都能学会和掌握了整理内务、洗衣服等基本的生活自理技能。

二、目前农村寄宿制小学办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小学阶段推行寄宿制教育对学生的发展有很多好处, 但是, 目前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 学校原有设施与寄宿制小学要求的硬件配备之间有很大的差距

撤并学校的学生涌入中心校就读, 使得原本就不充裕的校舍更加捉襟见肘, 由于没有资金建造新的学生宿舍, 只能把教室改造成宿舍。学生寄宿还需要添置床铺、改造门窗等设施, 这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寄宿制的硬件投资是令许多农村学校头疼的事,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寄宿制学校的发展。

(二) 寄宿制管理经验缺乏与高品位管理之间的矛盾

农村寄宿制小学在我市是新兴起的办学模式, 学校在这方面是初次探索。如何保证寄宿制在安全服务的同时, 又能全面发挥育人功能, 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一个全新课题。

(三) 学生家庭生活与集体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矛盾

寄宿学生原来在家庭保姆式的照顾下, 娇生惯养, 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地表现出懒散、自理能力差等现象, 刚上寄宿制学校会有许多不适应之处。集体生活可以促进人际交往, 矫正孩子身上的一些坏习惯, 但刚离开家庭的孩子如何处理好亲情关系、人格完善、健康心理等方面问题尚待探索。

(四) 贫困寄宿学生的生活与健康成长之间的矛盾

对农村贫困学生, 国家采取了“两免一补”政策。但由于经济原因, 只靠政府、学校减免, 也只能是杯水车薪。一些寄宿学生生活仍然较为困难, 甚至交不起每月基本的生活费, 这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三、提高农村寄宿制小学办学质量的对策

把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 是农村寄宿制学校全面发展的需要, 也是学校素质教育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以下两大方面进行改革。

(一) 加强农村寄宿制小学的管理

1. 加强教学管理

寄宿制条件下的封闭管理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在校时间。学校应该调整课时制度和作息时间, 合理安排课内外教学、校内活动以及社会活动, 在封闭管理的基础上进行开放性教育模式的探索。

把新课改理念融进课堂教学内外, 让学生思维活起来。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通过教师的引导去发现问题, 合作解决问题。为此, 学校应尽可能提高教学设备 (特别是远程教育设备) 的使用率, 配齐必要的教学配套资料;学校应唤起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 因地制宜地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 开阔学生的眼界, 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学校应鼓励教师充分利用校园的时间和空间, 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让学生的文化底蕴丰厚起来。

开发校本课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农村小学都或多或少地拥有一些图书, 充分地利用这些图书, 在晚上为寄宿生开设阅读课, 对于培养学生的读写兴趣和丰富他们的知识都很有好处。在农村, 芭茅杆、泥巴等材料很丰富, 利用这些资源开设民间美术课, 对培养学生兴趣和发展民间美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农村, 每个村寨几乎都有当地的民间体育活动, 把这些活动带进学校, 对于丰富寄宿学生的课余生活和锻炼身体都很有好处。由此可见, 农村寄宿制小学在开发校本课程方面有着较宽的路可走。

2. 加强安全管理

培养必要的安全意识。小学生由于年纪小和见识少等原因, 大多缺乏应有的安全意识, 自我保护意识差, 自我保护能力弱。要对低龄学生严加照顾和监护, 因为低年级学生适应环境能力弱、自我保护意识差;对高年级学生重在宣传教育, 因为高年级学生经教育后能明辨是非, 懂得哪些事不能做;对女生则教育她们要学会自我保护。另外, 通过发放《安全须知手册》, 认真阅读《小学生安全图解》, 开展“安全教育宣传月”“道路交通安全宣传周”等活动, 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安全知识, 增强安全意识和提高预防事故的能力。

注意消除安全隐患, 防患于未然。特别是要把好食品卫生关。为了确保食品卫生, 首先要把好采购关。其次是要把好操作卫生关, 确保操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符合卫生标准。只有这样, 才能确保寄宿生在学校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加强学校内部安全管理。首先, 要健全并落实《农村中小学安全管理规范》《住宿生安全制度》, 明确分工, 责任到人。其次, 要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 积极构建学校现代化的安全技术防范体系。再次, 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 建立安全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社会化的长效机制。同时, 学校要与教育、公安、卫生、安监等有关部门齐抓共管, 形成合力, 提高安全教育的实效性, 切实降低事故发生率, 保障学生健康、快乐、安全地成长。

加强在校外的安全教育。平时要对学生进行防火、防水、防电、防雷、防骗以及交通安全等教育, 重点要求学生不得私自下河及到山塘、水库等地方游泳;不进游戏机室、网吧;不吸毒、不抽烟、不喝酒;不在马路上追逐、嘻戏。教会学生在校外遇到危险时的求救方法。

加强安全设施建设。对进入学校的药品、食品、饮水严格把关, 经常性地对学校食堂和小卖部进行检查, 发现问题马上进行整改。大力推进校舍、教学设备、生活设施标准化建设, 同时要建立家长联系卡, 签订《学生安全管理责任书》, 明确校方与家长的职责, 共同配合管理, 确保寄宿学生校内校外的安全。

3. 加强服务管理

规范管理, 促使后勤工作正规化。首先是食堂工作, 要从严格管理着手, 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 使后勤工作有章可循, 及时消除矛盾, 堵塞漏洞。其次是宿舍管理, 要制定《宿舍管理规范》《住宿生日常行为规范》, 并指定专人负责检查。学校应挑选思想素质好, 工作责任心强的学生担任室长, 协助班主任管理好宿舍的日常工作。

提高服务意识, 营造服务氛围。一是尽量给寄宿生提供方便, 让学生住在学校里有归家的感觉。二是要求教师对寄宿生多一份关爱, 要经常对寄宿生问寒问暖。三是要求食堂从业人员对寄宿生服务好, 时刻做到笑脸相迎。

4. 加强育人管理

农村寄宿制小学除了让寄宿学生“吃得饱、睡得稳、学得乐”, 还应做好育人工作。主要从课内、课外两方面进行。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学生的主渠道。教师要注意在每一堂课渗透与学科知识相关的思想品德教育, 将空洞的说教变成具体形象的教育。还要注意在每一堂课中抓好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要不厌其烦地“反复抓”, “抓反复”, 培养学生课堂上主动学习、遵守纪律、积极发言的习惯和责任心。

在寄宿制学校里, 学生课后大部分时间都置身在宿舍或食堂里, 这些时间和场合是对学生进行德行教育的大好机会, 教师要给学生以人文关怀。班主任及课任教师要把这些寄宿学生当做自己的子女, 注重感情投入, 不仅给他们上课, 教他们生活技能, 而且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 创造条件推动学生开发自己的潜能, 用期盼的心情去等待每一个闪光点, 用公正的话语去评价每一位学生。

要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小学生寄宿在校, 生活方面有诸多不便, 老师们要设法在生活上让小学生去体验成功的喜悦, 如床铺整理、个人卫生等生活技能, 教师首先示范操作, 然后学生尝试操作, 经过一段时间的演练, 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就会大大增强。此外, 通过对宿舍的清洁卫生、床铺整理、物品摆放等进行评比, 评出“文明寝室”“星级宿舍”, 也能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5. 加强课余生活管理

寄宿生有的学习习惯、学习基础较差, 有的兴趣广泛, 思维活跃, 可塑性大, 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学习潜能的开发, 都应体现在课余生活的内容和形式上。首先, 应努力做到活动内容的多样化。寄宿学生课余生活主要集中在中午和晚上。我校把每周二定为篮球比赛日, 每周四定为乒乓球比赛日;每周三组织学生观看CCTV的少儿频道和科技节目等。其余每晚安排一小时晚活动, 内容和形式由辅导老师依据学生的自选原则, 统筹安排。其次, 要做到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根据学生实际, 活动组织应体现自主、自选的原则。住宿学生, 尤其是独生子女, 他们合群的愿望比较迫切, 集体活动往往是他们更偏爱的一种形式。我们本着“以群补短”的思想, 引导学生主动组队参加兴趣小组活动;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我们将活动内容与形式公布后,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随后学校教导处组织编制班级, 确定指导老师, 总体要求, 分段实施, 将住宿学生的学习、生活、活动融为一体, 使其学习成为一种娱乐, 而在娱乐时保持一种追求、探索的信念, 注重学习兴趣的延伸, 并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 让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习与活动的相融中得到增强。再次, 要适当开展一些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课外活动。

(二) 加大寄宿制学校的投入

1. 政府财政需增加教育投入, 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为办好寄宿制小学, 政府必须建立经费保障机制, 努力增加教育投入。在寄宿制学校建设资金、危房改造资金、希望工程资金及各级教育专项资金捆绑使用的基础上, 财政部门要加大对寄宿制学校的投入, 增加寄宿制学校教育公用经费下拨的额度, 不断改善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办学条件。

2. 按所需岗位给足人员编制

教育行政部门按1∶23的师生比例来给农村小学配教师编制。寄宿制小学建成后, 食堂、宿舍管理都需要一定的人员, 在不增加编制的情况下, 学校只好压缩教学人员, 这样, 加重了专任教师的负担。因此, 必须按农村寄宿制小学所需岗位给足人员编制, 才能保证农村寄宿制小学健康发展。

3. 加大救助贫困生力度

农村小学实施寄宿制后, 学生就学成本变高, 控辍保学工作难度增大。就餐费、路费及其他生活费用等是寄宿生就学成本提高的主要因素。因此, 应加大救助贫困生力度, 完善学生救助体系, 确保贫困学生入学。首先, 要确保政府救助的主渠道畅通。其次, 学校要协调好各方关系, 充分发挥社会助学功能。再次, 学校也应自筹资金, 采取“减、免、奖”措施, 救助贫困学生。

刍议农村学校校长办学思想的形成 篇8

知识学问只是前提而非归宿, 只是手段而非目的, 知识只有转化为见识即思想才是有意义的。我们积累材料、经验, 最终目的是要形成自己的关于教育的“见识”。我们的“见识”一般应该是怎样的?通俗地说, 就是关于某个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的见解。

北京师范大学陈孝彬教授在北京市海淀区校长办学思想研讨会上曾说:“教育思想是人对教育规律的主观选择, 教育思想又是人们对教育实践的提炼和概括。”显然, 这是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就目前而言, 我们大多数校长所做的不是发现教育规律, 而是选择教育规律, 是对自己合规律的实践进行提炼和概括。这种选择, 反映了校长对教育本质、目标、途径的理解。教育规律不是一条两条, 校长为什么选择这条而不是那条, 必然有原因, 这就是回答“为什么”的问题。作为个人的教育思想, 这是必须回答的。确定了目标, 还要有实现目标的具体途径, 这就是回答“怎么做”的问题。我们在分析办学思想的结构时, 是由“是什么”到“怎么做”的问题, 而在提炼形成自己的办学思想时, 可以先从“怎么做”开始。因为它具体, 所以相对来说容易出成果。

下面说说怎样提炼有关“怎么做”的思想。

一、删繁就简, 突出有用

要想把问题想清楚, 先要把浑水澄清。有用的材料和无用的材料混在一起, 自然就会影响思考。“把杂讯滤掉是科学及人类认知中最重要的过程。如果你不能把送你那里的大部份杂讯都滤掉, 你就不能认知任何事物”。处理信息的一般方法是:删除无用的, 放大有用的。这步的关键是确定哪些是无用的信息。“事实上, 任何讯号的意义都来自它所在的场合, 在不同的场合下, 同样的讯号可能根本就毫无意义”。也就是说, 信息有用还是没用, 取决于使用信息的目的。

二、分类归纳, 发现规律

有用的材料确定了, 就要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所谓分析, 主要梳理材料之间的关系:经纬、轻重、因果关系等。要梳理首先要分类。

有时对比较复杂的问题想不清, 原因就是没有条理。分类就是把一堆事物按一定的标准划分开来。分类以后, 就能看出苗头。当然, 分类不是最终目的, 因为分类并没有得到明确的思考结果。分类为归纳服务, 为概括服务。分类对思考具有促进作用, 能使人从众多的材料中发现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比如:每个学期, 教师都要写总结。这些总结中肯定有闪光的珍珠。我曾见到一位校长把这些“珍珠”都挑选出来, 编成了一本小册子, 再发给教师。校长的用心确实良苦, 褒奖、赏识教师之情跃然纸上。但只做“收集”工作是不够的, 我曾试着对那本小册子做了分类工作, 结果归纳出了既反映该校特色又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的做法和理念。

三、理清因果, 探索规律

农村办学 篇9

关键词:职业教育,农村劳动力,发展模式

农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农村是现代化建设的主战场,农民是经济建设及农村全民奔小康的主力军。因此我们国家的党和政府一直都十分重视 “三农”问题。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都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农村职业教育正恰逢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外部环境。近年来,对具备一定科技水平和专业素质技能的新型农民的需求已成为了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 “三农”问题、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提高农民的基本素质。因此,农村职业教育必先行。据统计,2O13 年,辽宁省普通高中招生约22 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约12 万人,两类教育招生相差近10 万人; 普通高职院校毕业生约9 万人,而其中农业专业毕业生才2575 人;中等职业院校2013 年毕业生近13 万人,而农业相关的毕业生才仅仅15000 人左右; 成人专科毕业生28000 人左右,而农学相关毕业生人数才474 人。为了实现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努力形成高中阶段两类教育协调发展的局面,为了解决农村教育的问题,解决问题的重点势必在农村。

1 农村职业教育内涵及意义

农村职业教育是指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上,对农村广大求业人员所进行的种植、养殖、加工、运输、服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教育。现今,我国农村居民对职业教育的潜在需求很大,而这种需求也是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首要因素。

农村职业教育作为整个社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会影响个人生存发展和整个社会的竞争力,且具有公共性,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方式,具有公共产品性质,并产生正的外部效应,需要得到政府的有效供给,现代政府理论表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公共财政资金的投入进行解决,其发展趋向通过立法和公共政策方式进行规定,同时政府也应进行适度的管制。

2 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概述

目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模式可归类为以下几种。

2. 1 按促进农村发展不同区域经济目标分类

按照职业教育在促进农村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目标分类,可概括为三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它们分别是适应经济不发达地区的 “缩减贫困型”发展模式、适应经济发达地区的 “资源开发型”发展模式、适应环都市经济圈的 “都市服务型”发展模式。

( 1) “缩减贫困型”发展模式

对于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来说,这是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基本模式。它具有三种特征: 第一,将农村职业教育与区域内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的缩减贫困乡村发展战略相融合,并成为缩减贫困的重要力量。第二,由政府部门主导与民间各类科协组织和扶贫济困团体联合起来,对教育资源( 普教、职教、成教) 进行充分利用,一方面重塑区域内人力资源的精神面貌; 另一方面传播配套的实用技术,逐步培植主导产业满足开发自然资源的需要。第三,骨干设定为正规教育,主体确立为短期教育,主线是创业教育,实行农科教相结合的制度,开展低重心、多形式的学制灵活教育。第四,根据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设置专业,将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放在办好农业类专业上面。

( 2) “资源开发型”发展模式

“资源开发型模式”主要表现在: 各级地方政府建立一定的相关机制,将各类各级中等职业学校、农校与区域内的若干农户和职业学校毕业生建立起固定的联系形成网络式相连结构,以 “学校、公司、农户” 相结合的办学方式,实现职教成教相接连,教育经济相结合,最终使该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和资源优势产业开发得到实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 3) “都市服务型”发展模式

“都市服务型”发展模式为: 在城乡建设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实行“立足本地农业资源实情、服务都市经济需求、专业形式多样、科目门类齐全”措施。它要求: 第一,立足本地农业资源实际情况,培养出符合大都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事都市农业和城乡一体化的具有综合职业技术的劳动者。第二,在全日制教育的基础上,侧重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并积极开拓非正规教育的发展空间。第三,根据都市农业的发展需求突破传统农业类的专业设置,开辟更多新的专业或专业方向。同时,可拓宽现有产业的专业口径以满足乡镇企业和城市第三产业的需要。第四,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按照内涵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办学质量与效益,并积极推进教育的现代化。

2. 2 按办学主体不同分类

这类模式包括校企联合、校县、校会、校站所、校校等办学模式。

( 1) 校企联合

校企联合办学模式是学校与企业签订 “订单合同”共同培养职业人才。在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期间,可接受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提供的办学条件,并且由双方共同研究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等。办学经费由企业和学校按比例分担,同时企业要向学校提供部分专业实习教师和相应专业的实习场地; 学校为企业培养定向专业人才。在企业与学校两种不同教学背景的熏陶下,学生之后就可直接进入企业工作,将学生能力与岗位需要进行无缝对接。学校企业之间订单式合作,开展校企联合办学,一是开拓了学生的就业环境和道路; 二是能够充分利用企业提供的实习场地,培养出善于实践的人才; 三是通过校企共同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教育和影响,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 2) 校乡联合

校乡联合办学模式指的是以一乡、一镇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为基点,将办学的重心向下移,为基层培养定向人才。这种办学学制灵活,一边进行理论教学,一边开展生产实习,为农村培养能力强、素质高的先进致富带头人。同时借助各类农职专业优势,在乡镇之间形成多元化的网络结构,构建起可以进行信息的传播、培训科学技术、示范专业生产、推广优势项目的立体交叉服务网络体系。通过开办农业技术培训、劳动力转移技术培训、农村管理干部培训等多种培训班,从而实现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优化人力资源。

( 3) 校所联合

根据本地经济发展需要,农村职业教育学校结合当地的各类农业技术推广局、农机机构等为农服务机构,与农业科研机构等部门共同联合研究科技项目和农业技术的推广,达到产学结合的效果。这种模式有效地提高了生产力,也更好地为农服务做出了贡献。

2.3按照切入点不同分类

(1)产学结合模式

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或成职联校在各自实行长期专业教育的同时,根据经济发展需求,举办各种专业化的小型培训班,使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得到广泛提高。这种办学模式的特征表现在,能够及时查缺补漏,时间短,见效快。这种模式可以集中培训更多的农民更熟练地掌握农业新技术,培养了大量应用型农村人才。

( 2) 阶段统筹模式

这种模式在有限的经济条件,资源配置的情况下,在教学内容上,小学阶,实行三个阶段统筹兼顾的模式。从小学阶段开始,向学生灌输劳动思想,增强学生劳动意识和对劳动的重视; 初中阶段一边实行理论教学,一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的能力; 高中阶段对学而思进行农村职业就业指导教育,使三个阶段的不同程度教育互相渗透,互相作用影响。这种模式可以使农村职教学校有效地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

( 3) 农村职教培训转移模式

目前农村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采取将农村更多劳动力进行转移培训的项目,能够有效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质量和数量,这种模式既可以帮助农民致富农村剩余劳动力并为今后农业发展储备高质量高数量的人力资源。这种模式可通过农村各类农业教育部门,农业科技推广部门,定期举办有利于农民增强农业知识储备,掌握农业技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在培训工作中,需要进行转移的工作主要有五点,它们分别是将一次性就业培训转移至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 将培训重点放在质量的转移上面; 将原来的理论知识教学培训转移至产学结合; 将落脚点转移为农业产业化; 扩大培训需求范围,将总体培训工作内容扩大到全社会各地区以及全国。最终可使农村劳动力的整体水平综合素质等得到有效提高。

3 辽宁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每年约有1000 万的农村中小学毕业生由于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而回家乡。其中一些小学毕业生因缺乏生活技能,进城打工无门,二、三产业无路,只好闲在家里,面临 “无望升学、无处就业、无力致富” 的局面。与众多农村孩子 “无学可上”然而大多农村职业学校被动招生,却与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根据调查研究显示我国职业学校中80% 以上正面临生存危机。而这种危机也明显存在于辽宁省,原因主要体现在资金、生源和就业三方面。具体的细节性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

( 1) 农村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不足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引领下,传统的农村职教体系的投资主体单一、教育手段落后、涉及面狭窄等弊端已被如今辽宁省的总体经济发展步伐远远落在后面。开展农村职教的校方在资金上实力不足,目前还仅停留在由政府单向供给阶段。尚未实现由专业高等院校或可用社会力量供给帮扶的模式( 这在我国南方部分城市的农村职教发展建设中已有成功先例) 。因此,也就无法实现扩大规模、完善模式、增加师资等适合农村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 2) 办学基础设施条件差

相比之下,地方农村职教院校办学条件较为落后,基础设施建设极不完善。导致学生在校期间缺少动手实践的机会,这样尽管在高举 “教学模式创新”旗帜的响亮口号下,依然实行着传统的理论文化教育方式。但在某种程度上却使得 “职业教育”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

( 3) 人才的严重缺失和生源的极度匮乏

目前,我国技术工人供求比例不平衡。根据最新公布的2OO5 年二季度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报告显示,我国制造业用人需求比上年上升6. 2 ,明显缺少大量各类技术人才。然而许多农村职业院校的招农村经济生不容乐观。在我省,有一部分农村职教院校每年暑假都要派出招生教师到学生家里做工作,同时还会安排一部分人力去满街的传发相关宣传单。有的学校甚至还会用专车接学生和家长到学校参观,先考察后报名,即便职业院校的领导尽量做到人性,但仍然还是有很多学生和家长表示不感兴趣。为了完成招生计划,不少学校还出台了奖励政策,但就读学生依然很少。

( 4) 辽宁省农村职业教育的改革途径

根据上面的分析,以及辽宁省目前的总体发展过程,我们认识到辽宁省农村职业教育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和弊端是不容忽视的,为谋求恰当的解决方式来促进辽宁省农村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这里简单谈谈以下几方面的个人观点。

第一,政府要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关注度。

各地政府应继续集中关注开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各院校,尤其是在其对各项政策、资金等的帮扶需求上,由于政府自身的能力有限,所以应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加大对农村职业院校的经费支持。可以通过将行业、企业作为农村职业院校的合作伙伴,并将其纳入职业教育管理的组织协调机构,以优惠政策为职校与企业合作牵线搭桥以彰显农村职教在先进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第二,完善各农村职业教育院校的基础设施及师资队伍。

建设职业技术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师资建设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基础设施不完善,许多农村职业学校缺乏必要的教学生产实习基地,难以开展农业优质品种的开发、试验、示范和推广等教学活动,教室里讲实践、黑板上搞科研的现象处处可见。师资队伍总体水平低,职业高中年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较低; 严重缺乏专业师资,大多数专业教师从学校毕业直接到职业学校任教,缺少实践经验,而一些年长的专业教师又无法适应新专业的教学要求,难以提高教学质量。

第三,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的成功农村职教经验。

在认清本省经济发展趋势及当地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借鉴我国其他地区以及国外一些国家的成功经验,合理改进完善本省具备的办学条件及师资教学模式,落实 “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的理念,同时尝试在专业设置上根据学生群体的年龄、文化程度、个人特点等方面的不同,为确保整个农村职业教育的良好发展实施多管齐下。

第四,注重在校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改变单一的 “学位式”理论文化课教学方式。

校方应帮助在校学生寻求并提供尽可能多的动手实践机会,最终达到农村职教院校毕业生的两个宗旨得到实现的目的: 有知识、懂技术。同时各农村职业教育院校还应侧重当地特点与市场需求的相互结合,构置特色专业、设立本土课程,培训具备专业水准的优秀毕业生。这样才能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给予学生有效的就业保障,同时也为学校的资历和声誉做了一个很好的宣传。

第五,建立毕业生就业保障机制,有力保证农村职业院校能长久生存。

面对农村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各农村职业院校也普遍成立了一些相关的专门的就业机构,通过联合办学、先期推荐试用等各种方法,与用人单位签订安置协议,但效果都不是很理想。

在可能的条件下,校方在调整教学模式、专业设置的同时还应顾及到的很重要的一点是,聘请专家定期来学校进行现场的专业性理论知识及实践能力的讲授和指导。以达到尽快提高师生素质的目的,尤其是对学校老师的培训尤其重要,只有老师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才能寄希望于学生将来会带着一身过硬的知识技能去社会上找到自己可以生存下去的一席之地。有了这样的良性循环,学校也就有了可以继续与同类院校相抗衡的原动力。

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因为划分不同的标准、原则、范围,可得出大小各异的许多模式或方法。而且,有些同一类别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只要适当变换其教育过程,还可形成不同关系的新模式。不同的地方,构建或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关键是要根据每个地区不同的特点来进行选择,以实现农村经济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夏金星,俞启定.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的经济学解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3):43-48.

[2]王福祥.蓬莱市农民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J].农民科技,2012(11):10-11.

农村办学 篇10

一、发展目标战略化

战略就是指做事的目标、意图或目的, 或者是为了达到某些目的而制定的方针和计划。学校战略, 是一种根据学校外部和内部环境以及它们所提供的条件, 来制定学校的未来发展方向, 并付诸实施, 以引导学校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发展的一种管理方法。

我所说的学校管理战略化, 立意其实很简单, 即学校管理不仅要有短期的目标, 更要有长期的发展目标。学校的战略规划包括:学校总体发展规划、课程和队伍建设规划、校园环境发展规划。但无论学校规划的内容是什么, 我们一定要清楚的是:“成人比成才更重要, 特色比规模更重要, 文化比制度更重要。”

思路决定出路, 战略决定成效。校长不仅是行政管理的角色, 还是教师专业的引领者、学校文化形成的塑造者, 更是教育的思想者。事业成就靠战略, 学校发展与超越也必须确定符合学校实际的战略规划, 这就要求管理者从学校实际出发, 重新思考确定学校的发展战略。在当前农村学校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差的情况下, 我们要坚持用创新精神和创新办法解决学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风格, 办出学校特色。

二、管理过程精细化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管理思路。学校推行精细化管理就是要形成“事事有人管, 时时有人管”, 改变一人操心的形式, 形成为大家操心的局面。而管理的每一步都要用心、细心、精心, 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体现精细, 把每一项教育教学工作都做成精品。这样, 把学校精细化管理落到实处, 一定会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那么, 如何推进学校精细化管理呢?

(一) 从职责抓起

学校要有明确的岗位职责, 每个岗位有什么要求, 怎么做, 按什么程序, 都要非常细致清楚, 并且编印成册, 让人一看就明白。如后勤服务岗位的要求:每个后勤人员都有具体任务, 每项任务都需要有人完成, 每处问题都需要有人解决, 每条信息都应该有人及时反馈, 每个角落都要保持卫生整洁, 且校园内部每棵花草都要保证长势良好, 教室内的每盏电灯都能正常发光, 每台风扇都能转动, 玻璃破损能够及时更换, 从而创造良好的服务育人环境。

(二) 从规范抓起

规范的建立, 不但能够做到有据可依, 还能让管理者忙而不乱, 便于把事情做细做精。依据程序办事能提高人们的管理素养, 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应该按照既定的程序去做, 这样一环扣一环, 就可以减少管理过程中各种问题的出现, 同时避免出现管理过程中阻塞和脱节的现象, 从而形成管理上有规范、师生懂规范、做事讲规范的工作习惯。如安全检查, 什么时间查, 查什么, 怎么查, 遇到问题该怎么处理?这就是一个规范, 需有个程序。

学校管理, 只要逐步形成一套完备的考核、评价、监督机制, 许多常规工作不需安排, 学校工作也能有序运转。我们可最大限度地减少会议, 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专注于教育教学, 领导也能从繁重的事务和会议中解脱出来, 有更多的精力亲临一线检查指导, 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三) 从制度抓起

作为学习管理者, 我认为应加强三方面的制度建设:第一是职责类的制度建设, 第二是规范类的制度建设, 第三是奖励类的制度建设。只有制度健全, 各项条款细化, 具有可操作性, 才能使学校的管理由粗变细, 由细变精, 才可以避免“粗放型”管理现象的出现。

(四) 从执行抓起

学校制度的精细化包括制订与落实两方面, 以落实为关键。实践证明, 再好的制度, 如果没有人去执行, 也不能发挥作用。因此, 学校的精细化管理必须在执行和操作等层面做到认真精细。

精细化管理, 要求学校通过对教育教学工作过程的全面分析, 把能够看到的“细节问题”进行“精心分析”, 才能起到四两拔千斤的管理效果, 才能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管理水平有效提升。

三、内部管理人文化

学校内部的管理往往注重的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 去完成校长对教职工的管理、教职工对学生的管理, 也就是校长、教职工和学生需要一定的规章制度去约束。但随着时代的发展, 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课程的不断转变, 学校的规章制度已经不能成为约束学校管理的重心。因为人在整个学校管理的地位提升了, 所以学校内部管理必须注重以人为本, 以人文精神来管理学校, 做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 我们一定要善于把制度约束的硬性管理同人文关怀的软管理相结合, 既重“管”更重“理”, 逐步实现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和人文化。通俗些讲, 就是营造这样一种内部环境:重视教学质量, 关注学生学习成绩, 但绝不忽视学生身心健康;严格要求教师, 重视教师育人水平, 但要积极搭建教师发展平台。

学校领导要为教师工作、生活和个人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提供一定的方便, 使他们在充满人性化的管理中, 提高工作效率;鼓励支持教师的外出培训和学习, 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装修、装饰个性化办公室, 为每间办公室配备衣架、橱柜等, 让教师在温馨如家的氛围中舒心工作;开设温馨舒适的教工餐厅, 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关爱教师身心健康, 购置适宜的体育锻炼器材, 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帮助教师排忧解难, 调整心理状态, 增强体质。“善之本在教, 教之本在师”, 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了、教学水平提高了, 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质量。

管理人文化涉及的内容广泛, 只有搭建好让广大师生多能发展的舞台, 积极促使师生发展, 才能真正实现人文化。

风劲潮涌, 正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 更须快马加鞭。农村学校的管理是复杂多变的, 其模式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学校的发展。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需要一个过程, 更需要决策者对学校实际有明确的认识, 优化学校管理, 我们的教育才能全面发展, 农村教育前进的步伐才能走得更正、更稳、更实。

参考文献

[1]吴刚平.建立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的基本思路[J].教育发展研究, 2003 (10) .

[2]李本松.学校精细化管理的再思考[J].教学与管理, 2010 (4) .

农村办学 篇11

关键词:学习管理   战略化   精细化  人文化

随着教育均衡改革的不断深入,目前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学校的环境布局日趋合理,教师队伍及学校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也在逐步提高……农村的教育成绩有目共睹,但要得以再次飞跃,似乎又遇到了瓶颈。作为一个学校管理者,我一直和同事们努力思考、寻找着突破口,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学校管理的优化都应当是第一要务。优化管理是学校发展的内动力,是促进学校科学发展的必然需要,是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需要,也是突破制约学校发展瓶颈的需要。

一、发展目标战略化

战略就是指做事的目标、意图或目的,或者是为了达到某些目的而制定的方针和计划。学校战略,是一种根据学校外部和内部环境以及它们所提供的条件,来制定学校的未来发展方向,并付诸实施,以引导学校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发展的一种管理方法。

我所说的学校管理战略化,立意其实很简单,即学校管理不仅要有短期的目标,更要有长期的发展目标。学校的战略规划包括:学校总体发展规划、课程和队伍建设规划、校园环境发展规划。但无论学校规划的内容是什么,我们一定要清楚的是:“成人比成才更重要,特色比规模更重要,文化比制度更重要。”

思路决定出路,战略决定成效。校长不仅是行政管理的角色,还是教师专业的引领者、学校文化形成的塑造者,更是教育的思想者。事业成就靠战略,学校发展与超越也必须确定符合学校实际的战略规划,这就要求管理者从学校实际出发,重新思考确定学校的发展战略。在当前农村学校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差的情况下,我们要坚持用创新精神和创新办法解决学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风格,办出学校特色。

二、管理过程精细化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管理思路。学校推行精细化管理就是要形成“事事有人管,时时有人管”,改变一人操心的形式,形成为大家操心的局面。而管理的每一步都要用心、细心、精心,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体现精细,把每一项教育教学工作都做成精品。这样,把学校精细化管理落到实处,一定会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那么,如何推进学校精细化管理呢?

(一)从职责抓起

学校要有明确的岗位职责,每个岗位有什么要求,怎么做,按什么程序,都要非常细致清楚,并且编印成册,让人一看就明白。如后勤服务岗位的要求:每个后勤人员都有具体任务,每项任务都需要有人完成,每处问题都需要有人解决,每条信息都应该有人及时反馈,每个角落都要保持卫生整洁,且校园内部每棵花草都要保证长势良好,教室内的每盏电灯都能正常发光,每台风扇都能转动,玻璃破损能够及时更换,从而创造良好的服务育人环境。

(二)从规范抓起

规范的建立,不但能够做到有据可依,还能让管理者忙而不乱,便于把事情做细做精。依据程序办事能提高人们的管理素养,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应该按照既定的程序去做,这样一环扣一环,就可以减少管理过程中各种问题的出现,同时避免出现管理过程中阻塞和脱节的现象,从而形成管理上有规范、师生懂规范、做事讲规范的工作习惯。如安全检查,什么时间查,查什么,怎么查,遇到问题该怎么处理?这就是一个规范,需有个程序。

学校管理,只要逐步形成一套完备的考核、评价、监督机制,许多常规工作不需安排,学校工作也能有序运转。我们可最大限度地减少会议,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专注于教育教学,领导也能从繁重的事务和会议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精力亲临一线检查指导,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三)从制度抓起

作为学习管理者,我认为应加强三方面的制度建设:第一是职责类的制度建设,第二是规范类的制度建设,第三是奖励类的制度建设。只有制度健全,各项条款细化,具有可操作性,才能使学校的管理由粗变细,由细变精,才可以避免“粗放型”管理现象的出现。

(四)从执行抓起

学校制度的精细化包括制订与落实两方面,以落实为关键。实践证明,再好的制度,如果没有人去执行,也不能发挥作用。因此,学校的精细化管理必须在执行和操作等层面做到认真精细。

精细化管理,要求学校通过对教育教学工作过程的全面分析,把能够看到的“细节问题”进行“精心分析”,才能起到四两拔千斤的管理效果,才能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管理水平有效提升。

三、内部管理人文化

学校内部的管理往往注重的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去完成校长对教职工的管理、教职工对学生的管理,也就是校长、教职工和学生需要一定的规章制度去约束。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课程的不断转变,学校的规章制度已经不能成为约束学校管理的重心。因为人在整个学校管理的地位提升了,所以学校内部管理必须注重以人为本,以人文精神来管理学校,做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我们一定要善于把制度约束的硬性管理同人文关怀的软管理相结合,既重“管”更重“理”,逐步实现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和人文化。通俗些讲,就是营造这样一种内部环境:重视教学质量,关注学生学习成绩,但绝不忽视学生身心健康;严格要求教师,重视教师育人水平,但要积极搭建教师发展平台。

学校领导要为教师工作、生活和个人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提供一定的方便,使他们在充满人性化的管理中,提高工作效率;鼓励支持教师的外出培训和学习,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装修、装饰个性化办公室,为每间办公室配备衣架、橱柜等,让教师在温馨如家的氛围中舒心工作;开设温馨舒适的教工餐厅,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关爱教师身心健康,购置适宜的体育锻炼器材,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帮助教师排忧解难,调整心理状态,增强体质。“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了、教学水平提高了,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质量。

管理人文化涉及的内容广泛,只有搭建好让广大师生多能发展的舞台,积极促使师生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人文化。

风劲潮涌,正当扬帆破浪;任重道遠,更须快马加鞭。农村学校的管理是复杂多变的,其模式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学校的发展。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需要一个过程,更需要决策者对学校实际有明确的认识,优化学校管理,我们的教育才能全面发展,农村教育前进的步伐才能走得更正、更稳、更实。

参考文献:

[1]吴刚平.建立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的基本思路[J].教育发展研究,2003(10).

[2]李本松.学校精细化管理的再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0(4).

农村办学 篇12

一、农村义务教育办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1. 农村教育目标严重错位, 农村教育“城市化”

从调查的情况看, 许多地方的教育部门领导、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对于农村义务教育的办学定位, 即义务教育学生培养目标、义务教育的任务、学生培养模式等问题缺少深入思考, 思想认识不清, 在许多人的头脑中义务教育就是“升学教育”。可以说, 农村教育的根本问题, 就是培养目标的单一应试性、唯城市性和离农性, 升学应试已成为整个社会追求的目标和理想。事实上, 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指向应该是造就合格公民, 而不是培养人才。农村义务教育在教学目标上, 受城市学校中“应试教育”的影响, 不顾农村经济发展和学生个人发展实际, 形成了盲目追求升学的风气。在调查中我们看到, 升学教育和“应试教育”仍然是现阶段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主导倾向, 这种单一的升学教育、“应试教育”模式是对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农村经济及社会发展需求的严重相悖, 它所产生的负面作用和消极影响更是不可估量的。农村教育目标的错位, 使农村学生以通过逐层考试、最后脱离农村生活为学习的最终目的和指向。在农村义务教育的“城市化”模式下, 无视农村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无视农村义务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的脱离农村实际的现实, 就势必会影响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 贻误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最终必然会导致教育资源浪费, 使农村教育脱离农村实际。重新构建农村教育目标, 树立“一切为了农村, 为了农村的一切”的观念和原则, 乃是农村义务教育走出困境的重要环节。

2. 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办学条件改善困难

由于人口基数大, 农村中小学承受的就学压力大, 再加上经济状况不一, 不少地方甚至缺乏最起码的办学条件。义务教育阶段国家实行的“两免一补”的政策, 确实减轻了学生家庭负担, 在某种程度上也保证了学校的一些基本开支经费;但仅靠政府有限的拨款是远远不够的, 而其他的经费筹措渠道又往往是不经常、不稳定的, 缺乏制度性的保障。同时, 有些地方还存在把教育经费挪作他用的现象, 从而使经费的短缺更是雪上加霜。可以说经费的短缺已成为制约农村中小学发展的“瓶颈”。由于经费短缺, 学校公用经费入不敷出, 正常的办学条件也无法改善, 教师辅导用书、图书资料、文体器材无钱添置, 危房更是无钱改造, 有的农村初中至今连自来水也因缺钱而无法安装, 住宿学生的生活用水只能定量、定时从深井汲取, 存在很多安全隐患。由于经费短缺, 教师工资难以全面到位, 导致教师人心不稳。可以说, 教育经费短缺已成为困扰农村义务教育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3. 农村教师的“生态环境”不佳, 师资水平提高困难

由于农村教师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不佳, 农村有限的教师资源进一步减少, 尤其是优秀的教师更是难以留住。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使城乡差距明显, 城乡教师物质待遇和生活条件相差太大, 这是很多农村教师希望进城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而且农村教师普遍感到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参加培训提高的机会少, 感觉到在农村做教师没有发展的空间。恶劣的“生态环境”, 使本来水平不高的农村教师队伍更是后继乏人。从总体上看, 农村教师热爱教师职业, 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为农村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应尽的努力与贡献, 获得广大农民及其子女的好评。但是, 从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情况看, 存在的问题依然十分严重, 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为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年龄老化。同时, 农村教师由于信息资源匮乏, 还存在教育观念比较落后的问题, 导致教师整体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低下。教师学科结构单一, 非基础学科教师难以到位;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 农村教师队伍老化, 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又因为编制问题而难以补充到岗, 后继乏人情形日益严重。

4. 农村教育的内容脱离农村实际, 课程改革实施困难

课程在整个学校教育工作中居中心地位, 它规定了师生在教育活动中“教什么”和“学什么”。农村教育无视城乡差别和地域差异, 实行的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 以升学为目标, 千校一面、万人一书的“应试教育”模式;且课程门类过多, 课程中主要是文化知识课程, 劳动技术和专业技术课程很少, 有的甚至全部取消, 课程的开设同中考高考对等起来。现行的课程标准、教材的知识内容都是为升学而编写的, 为学生升学而服务的, 忽视了青少年进入社会生产、生活所需的基本技能。内容过多过深, 要求过高, 迫使学生只能生吞活剥, 死记硬背, 应付考试, 基础差的学生更是适应不了, 造成两极分化加剧, “学困生”越来越多, 致使一部分学生流失。另一方面, 由于许多农村实用的知识在教材上没有, 在课堂上也不讲授, 学生未能掌握。农村学生家长及群众普遍反映, 孩子学了语文不会写合同书、协议书之类的农村应用文, 学了数学算不了账, 学了化学不懂化肥和农药。农村毕业生回乡之后, 欲干无能, 无所适从。他们本应成为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的生力军, 但由于学非所用, 用非所学, 外出打工又身无一技之长, 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因此, 改革课程设置和教育内容成为改革农村教育的重要内组成部分。

5. 农村教育结构高度单一, 加剧了学生培养模式的单一化

目前, 农村教育在结构类型和教学模式上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很不适应。作为九年义务教育重要阶段的初中教育, 从总体上看, 其结构基本上是单一的普通教育。由于农村办学条件差, 师资水平低, 而全国义务教育实行统一的课程计划和教学要求, 这就造成大批学生因学习困难而厌学, 因厌学而辍学, 导致他们没受过初等职业教育就直接走向了社会, 这一状况使农村初中成为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最困难的阶段。高中阶段的教育结构, 虽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作了较大调整, 职业教育在招生数量上取得较大突破, 但在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上却不尽如人意, 职业技术教育在农村教育中仍然是最薄弱的环节, 面临不少困难。农村教育结构高度单一, 加剧了学生培养模式的单一化, 进一步使农村教育城市化。

6. 管理体制僵化, 学校改革步履维艰

在县 (市) 农村教育管理体制上, 从教育经费划拨到学校招生, 从人员配备到教师管理, 从干部任用到机构设置几乎全部由教育行政部门控制, 学校很少有办学自主权。从调查情况看, 反映强烈的问题有:上级部门要塞的人学校必须接受, 上级部门要抽走的人学校无权拒绝;教师的职称晋升指标由人事或教育行政部门分拨, 在下达指标时也只倾向于城市的重点学校;教师脱产培训与进修指标也完全为教育行政部门控制, 有的学校教师已经有几轮外出进修培训, 而很多学校的教师多少年也未轮上一次, 许多农村教师终生也未轮上一次脱产进修培训的机会。“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意在让农村学校的教师进城体验、考察城市及其学校生活与教育, 但是由于指标完全由教育行政部门掌握, 主要用来“奖赏”“重点学校”, 因此常常是那些有机会进城、本身就在县城的学校教师和干部机会多, 而长期身处农村最基层的学校教师和干部倒无缘享受。

二、农村义务教育改革的设想与建议

1. 转变观念, 重新定位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方向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新时期教育方针, 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实施素质, 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这一方针, 首先需要解放思想, 克服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办学中只顾升学、不顾社会需求, 只顾书本知识的传授、不顾学生能力培养的狭隘观念。因此, 要转变观念, 端正办学思想, 真正把农村地区的教育办成在宏观上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适需对路的教育, 以量力量需和实效为综合尺度、发展规模和速度适度超前的教育, 学生受教育的内容与毕业生素质能力和知识结构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教育, 从受教育者的实际出发、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适材成长的教育。农村义务教育只有做到适需对路、适度超前、适用实效、适材成长, 才能在新农村建设中找回自己的位置, 体现服务农村经济的宗旨, 提高办学效益。

转变农村义务教育办学观念, 除了要正确认识农村教育的特征外, 还要重新审视和定位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方向。农村义务教育一是要为上一级学校输送更多高素质的合格人才, 为现代化建设提供高层次人才, 二是要向城市建设输送既有文化知识、又有较高技能的实用人才, 培养有文化有道德有能力的城市劳动者, 以满足城市建设和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需要;三是要承担起农村地区所需的各类经济建设人才的培养和本土人才的改造与提升的重任。转变观念, 重新定位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方向, 是改革和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前提。

2. 改革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促进教育合理分流和多元发展

转变义务教育办学思想, 重新定位义务教育办学方向, 从根本上来说, 就是要改革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促进教育的合理分流和多元发展。针对现阶段农村基础教育的这一现状, 今后一段时间内农村义务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 就是要破除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促进教育合理分流和多元发展。在兼顾农村义务教育的多重价值功能基础上的, 改革单一的升学教育模式, 实现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多样化。在义务教育阶段适当渗透职业教育的内涵, 以便为一部分学生在完成义务教育之后顺利地进入职业教育打下思想意识和知识能力方面的基础, 进而从总体上为实现农村教育分流创造必要的条件。

当前, 在农村基础教育阶段适当引进职业教育的内涵, 推进农村基础教育分流具有两个方面的现实意义。第一, 通过引进和发展职业教育, 可以有效地改变农村基础教育中的“应试教育”主导倾向。通过适当的教育分流, 引进职业教育的机制与内涵, 是用一种新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模式打破“应试教育”一统天下的措施之一。而且在农村基础教育教育阶段实行合理、有效的教育分流, 不仅具有抵制和消解“应试教育”负面效应的作用, 同时还具有客观的社会需要和可能。第二, 通过教育分流, 可以加强农村乡土人才的培养和其他各类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进而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改革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促进教育合理分流和多元发展, 在学校教育中主要是改革农村初中阶段的办学模式。各地区应结合本地实际的情况和学校的特点, 实行“四年制初中”模式、“职业渗透”模式、“分流式”办学模式、“综合初中”办学模式等多种方式, 以便有效地促进教育的合理分流与多元发展。

3. 从农村实际需要出发, 改革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

结合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农村学校要根据当地农村生产生活实际和中小学的培养目标、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对办学模式、课程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 尤其是要结合农村实际开发校本课程。一是要突破教学内容的局限性, 在各科教学内容中渗透职业技术课, 增加农村实用知识的教学内容。在普通文化基础课的学习中, 使学生掌握与农村生产技术相关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如政治课增学党的农村有关经济政策、生产责任管理、经营管理, 语文课增学书法、应用文、农村文艺创作等, 数学课增学珠算、土地丈量、生产统计等, 化学课增加化肥、农药、土壤成分简易测定等, 物理课充实有关家用电器的安装与拆修、农用机械的保养与维修知识等。二是要突破课程设置的单一性。增加“劳动课”和“职业技术课”, 组织学生学习农村当前和未来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以农业技术为主的各种劳动生产技能。组织学生参加适量劳动, 也是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需要, 要让学生在勤工俭学、生产劳动中增强劳动观念, 树立兴农爱农的思想, 同时也为学校创收一定的办学资金。三是要突破关门办学的封闭性, 实行课内外与校内外教学、生产劳动、科技服务“开放型”的教学体系。在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的同时, 重视学生的实践性教学。开设活动课程作为学科课程的必要补充。活动课程要根据农村实际, 体现农村特色。学校的生产技术课和科技活动课, 要与农业生产需要息息相关, 使学校生产技术教育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 学生毕业后回乡生产能直接发挥作用。四是要建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并举、必修课与选修课结合的多元课程模式。一方面要依据全面发展的教学任务, 使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都受到良好教育;另一方面要依据学生认识活动整体性特点, 使农村教育各科教学内容既有针对性又有类别性, 并使之统一起来。农村中学的课程设置要体现文化课和技术职业课并重、选修课与必修课并重的特点。选修课的开设应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权,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 学有所获, 学有所用, 带着满意的心态投身社会。选修课应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的需和学生本人的志向开设, 如外语、财会、种植、养殖、食品、市场知识等。总之, 农村义务教育一定要体现农村的特征, 体现为农村服务的宗旨。

4. 在“新机制”下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

改革农村义务教育, 重要的就是要解决好农村义务经费的投入问题。政府要加大投入, 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要求: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 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 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在义务教育经费投资“新机制”下, 中央加大对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同时, 省市应保证按比例增加投入。教育经费投入方面的问题一是投入总量偏低, 二是投入结构不合理, 投入明显偏重于城市教育和高等教育, 致使农村基础教育得不到有力的经费保障。因此, 应进一步增加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的比重, 要强化地方政府对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主渠道作用, 确立义务教育财政拨款在公共财政中的优先地位, 重点投入农村基础教育。建立财政转移支付新机制, 在国家对义务教育投入的基础上, 根据各市、县财力水平和开支标准, 确定省、市、县三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两免一补”专项经费转移支付的分项补助和分担数额, 保障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工作的正常运转, 改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办学条件。省市政府应该负责设立农村义务教育专项资金, 重点用于农村中小危房改造、学校布局调整、九年一贯 (寄宿) 制学校建设项目和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补助。

5. 改善教师“生态环境”, 切实提高农村教师整体素质

面对农村教师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教师, 普遍存在着信息比较闭塞、图书资料少、学历层次较低、平均年龄偏大等问题的现状, 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一是进一步强化和提高现有教师的素质。除了省级政府加大培训投入的力度外, 市县要依托地方高等院校进行各种类型和层次的培训活动, 同时, 各个乡镇中心校可以组织教师依托县教研室进行校本培训;那些经培训仍不合格的教师, 政府要尽一切努力, 强制清退和妥善处理。二是处理好总额超编与学科短缺的矛盾。建立“农村学校教职工最低编制保障标准”, 着力解决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结构性缺编问题, 缓解农村中学教师短缺的矛盾。优先补充师范院校毕业生充实到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 通过学校布局调整, 把分散的教师力量集中起来, 用一流的师资去支撑一流的教育质量。三是完善教师资格制度和教师职业准入制度, 逐步建立教师社会保障机制。要采取有效措施健全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 确保农村教师人心稳定。省政府要加大对省内财力薄弱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 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按照国家标准按时足额发放。同时, 要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完善校内民主机制, 使农村学校教师民主权利能得到有效保障, 为农村教师的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既有利于稳定农村优质教师队伍, 又能够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农村教育, 从根本上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6. 建立社会参与、评价办学机制, 创新义务教育办学模式

上一篇:铁路路基施工要点研究下一篇:初中化学有效教学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