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战略

2024-10-04

调整战略(共12篇)

调整战略 篇1

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国有控股大型上市发电公司, 多年来一直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 但也存在一些结构性短板, 主要表现为区域结构不均衡、产业结构无互补、电源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为尽快扭转这种局面, 华电国际及时调整企业战略, 着力完善企业结构布局, 推动企业驶入科学发展的快车道。

调整优化区域结构, 实现均衡发展

我国幅员辽阔, 区域发展差距大。要想摆脱区域发展对于电力发展的影响, 确保企业获得持续、稳定的收益, 就必须把发展的触角延伸至市场发达、资源保障能力强、电量需求潜力大的地区。华电国际作为一家成立于山东的发电公司, 企业资产最初只是集中在山东, 企业发展空间有限。为此, 华电国际制订了立足山东、走向全国的企业战略, 采取“建设”与“并购”相结合的方式, 不断加快向全国拓展的步伐。在建设方面, 华电国际在安徽宿州、宁夏灵武、河南新乡等地投资建设了多家电厂;在并购方面, 收购了四川广安、河北石家庄、浙江杭州、广东坪石等地的多家发电企业。建设与并购两措并举, 使华电国际的资产区域由成立之初的山东, 迅速拓展至安徽、四川、宁夏、广东等12个省、区、市, 公司控股参股发电企业也由最初的2家增加到了2010年底的30多家。“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不仅确保了企业经营安全, 而且还大大增强了企业实力。公司成立16年, 装机容量较成立时增长了12倍, 资产规模增长了23倍, 累计向社会供电6200多亿千瓦时, 营业收入1560亿元, 净利润100亿元, 公司初步实现了建设“全国性现代化优秀上市发电公司”的奋斗目标, 呈现出均衡发展的良好局面。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实现互补发展

电力体制改革后, 我国发电企业已完全融入市场。企业经营如果再像以前那样单纯依靠发电产业, 已很难获得理想的利润空间。为此, 华电国际加快拓展与发电紧密相关的产业, 上游向煤炭以及与煤炭供应紧密相关的铁路和港口延伸, 下游依托供热机组向热力供应市场延伸, 以煤保电、以煤带电, 逐步形成“煤电一体”、“电热一体”的优势互补产业格局。所谓“煤电一体”, 就是在确保做好发电这一主业的同时, 紧紧抓住国家对煤炭资源进行整合重组的机遇, 积极向产业链的上游延伸, 尽快占有煤炭资源并尽快形成产能, 以最终形成煤炭自产自用的局面。2009年以来, 公司投入大量资金, 在煤炭资源相对充裕的山西、宁夏、内蒙古区域开展了一系列收购活动, 通过增资扩股、股权转让等多种方式, 使得煤炭资源的占有量达到了14.9亿吨, 规划产能达到了1080万吨。所谓“电热一体”, 就是积极响应国家绿色低碳发展号召, 大力推行热电联产方式。这样做, 既可以替代传统供热用小锅炉, 提高煤炭的终端利用效率, 有效控制碳排放量, 同时也增多了企业的效益增长点。近几年, 华电国际筹措资金, 对所属企业的一些纯凝机组进行了改造, 使得这些机组在生产电能的同时, 还可以向工业用户以及城市居民提供供热服务。至2010年末, 华电国际热电联产机组比例比2002年提高40个百分点, 供热能力可望达到3258万吉焦/小时。“煤电一体”和“电热一体”, 有效拉长了华电国际的产业链条, 使华电国际实现了电、煤、热之间的优势互补, 为企业永续经营奠定了重要基础。

调整优化电源结构, 实现多元发展

面对日益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 必须增强危机意识, 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而发电企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核心, 在于提高不可再生能源的终端利用效率, 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华电国际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为己任, 确立了“优化发展火电, 大力发展水电, 积极发展风电, 探索发展核电”的方针, 逐步减少对于煤电的依赖, 不断提高非化石能源发电的比例,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一是鼓励所属老企业通过“上大压小”实现装备升级。截至目前, 华电国际先后有6家企业通过“上大压小”实现了机组更新换代, 公司30万千瓦及以上发电机组比例达到了87.2%, 在全国五大发电集团中名列前茅。二是积极发展新能源发电。在水力发电方面, 实现了对四川杂谷脑流域的控制权, 正在建设四川泸定水电站;在风力发电方面, 建成了山东莱州、内蒙古开鲁、宁夏宁东风电等风电企业;在太阳能发电方面, 投产了宁夏尚德太阳能电站;在生物质能发电方面, 相继投产了山东枣庄、安徽宿州等秸秆发电项目。这些新兴清洁能源项目的建成投产, 对优化华电国际的电源结构起到了明显推动作用。预计到2013年, 华电国际的非化石能源发电容量将占控股装机总量的10%以上, 并努力获得一个核电厂址的开发权。

调整优化装备结构, 实现高水平发展

就发电企业而言, 装备水平的高低, 决定着企业的成本水平和赢利能力。华电国际“三管齐下”, 装备结构得到明显优化。一是对现有火力发电机组实施统筹优化管理, 坚决关停那些高能耗、高污染的小机组, 提高大容量、低能耗机组的比例。“十一五”期间, 华电国际对605万千瓦现役机组进行了脱硫技术改造, 并已经关停小火电机组91万千瓦, 新机建成后还将关停40.3万千瓦。目前, 华电国际新投产机组全部实现了“三同时”, 烟气脱硫效率达到了95%以上, 除尘效率高达99.5%以上, 大大减轻了对大气环境的污染。二是对现役机组实施节能技术改造, 通过对小油枪点火技术、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 明显提高了机组效能。与2008年相比, 华电国际的机组热效率平均提高了3.1个百分点。三是积极跟踪世界先进技术研究成果, 研究推广、消化吸收电力产业的新技术、新工艺。2007年, 国产首台百万千瓦机组在华电国际邹县电厂建成投产。2010年底, 代表当今世界最高技术水平的百万千瓦空冷机组在所属宁夏灵武公司投产发电。另外, 城市污泥、生物质能等先进发电技术在所属企业也得到了成功运用, 有的还获得了国家专利。上述新技术的探索与运用, 为提升我国电力行业装备水平、实现我国电力产业的现代化, 起到了明显推动作用。

调整战略 篇2

同种类型合理覆盖

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掌控终端的重要性,因此在终端投入重兵,集中力量开发、管理终端成为现实的选择与主要策略,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是企业直接经营终端还是通过经销商经营终端,都不约而同的采取密集开发终端的策略,希望通过数量庞大的终端实现区域占位、挤压竞争对手、掌控市场的目的。

终端开发的现状与解决思路

从实际效果看,数量庞大的终端不仅没有帮助企业实现其目标,终端的协同效率也没有实现,而且内部竞争激烈,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表现在加大了终端管理的难度,造成了终端成本上升,终端效益下降的局面。总结看来,主要的问题有两点:

1、无序开发与终端结构的冲突。目前企业已经开始在同一区域市场采取多渠道的模式,甚至有的企业已经提出要构建立体渠道模式。但现阶段产品的营销渠道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一方面新型的连锁大卖场等流通巨头在崛起,势必要改变产品的零售格局;另一方面,传统的渠道,在经营模式的不断改革创新中仍然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企业没有认识到这种变化的现实,因此在构筑多种渠道模式时渠道之间缺乏系统的规划、定位,从而直接影响到终端开发。这集中表现在终端类型不匹配,不同类型终端位置过近或者过远,功能重叠,产品结构雷同等等问题,导致多种终端类型之间存在激烈的冲突。

2、盲目开发与终端密度的冲突。终端的重要作用勿庸置疑。而目前大部分企业也将终端开发作为一线业务员的主要任务之一加以规定、考核。但在实际的开发过程中,缺乏统一的规划,终端开发的位置、数量也没有经过市场调研与测算,业务员为了完成任务则不顾实际情况开发终端。这就导致了整体终端密度不合理,在局部上则存在终端密度过大或者过小的问题。终端密度过大,则终端的市场覆盖存在大量交叉,直接导致终端之间为争夺顾客而展开内部的激励的竞争,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了品牌形象;终端密度过小则导致终端覆盖存在空白,使竞争对手有机可乘,同时不能有效展开销售。

因此,要想解决终端开发问题,就需要对终端进行战略布局。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确定终端结构,也就是完成不同类型终端的整体定位与协调,完成终端布局的整体规划;二,确定终端密度,也就是完成同种类型终端的数量、位置布局,达到合理的市场覆盖率。下面就以IT产品的终端布局与调整为例来说明。

终端结构的统筹

终端结构的选择解决的是不同终端类型的选择及定位,

一般来说,要解决终端结构的问题,应该注意以下三个关键点:

1、类型与定位。企业在该区域市场的战略与目标,将直接决定企业的终端结构的选择与不同类型终端的功能定位。一般来说,企业应该制定明确的战略目标,将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进行思考,杜绝战略与当前开发计划不匹配,战略与终端开发重心不匹配的情况。例如,在某数码厂商的咨询案例中,我们为其北京市场确定了终端结构。根据该企业的发展战略,在北京市场要达到保证持续发展,不断扩大市场份额的目标。因此,我们对北京市场的终端类型进行了调研。发现目前传统的IT终端占有最大的销量比例,而家电连锁大卖场势力日渐强大,未来会成为新的增长点,同时北京高校众多,大学生与该数码产品主力目标消费群相吻合。因此,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我们对终端的重要性从高到低排序为:IT终端、校园终端、家电连锁卖场、商场终端。然后分别赋予其不同的定位,IT终端主要承担销量,校园渠道承担品牌传播、市场拉动任务,家电连锁卖场则承担未来销量增长的任务,商场终端承担树立品牌、拉动市场的任务。

2、时间与节奏。基于企业战略确定不同类型终端的定位与功能后,接下来就要对终端布局的时间与节奏进行规划,以实现终端的战略布局。在时间与节奏的把握上,必须要根据当时的市场竞争状况确定不同类型终端的开发时间,并确定整个终端开发的节奏。一般情况下应该遵循“先易后难,先周边后中心”的原则进行终端布局,避免首先同竞争对手硬拼。在上例中,IT终端竞争非常激烈,特别是海龙、鼎好两个专业市场,而校园终端则竞争不太激烈,只有几个品牌进入。前期我们在专业的IT市场终端布局不太理想,位置好的终端竞争激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确定首先进入校园市场,然后在完成重点校园终端的开发后反过来优化IT终端布局的节奏。同时根据不同终端的特点,我们确定了不同的开发策略,校园渠道由企业直接开发,而IT终端、商场终端由经销商开发。

调整战略 同步转型 篇3

2013年3月的电商年会、5月的印刷展,表面上看起来红红火火,实际上下面是激流涌动,酝酿着各种变革。“万象纷争”就是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层出不穷;“摸索前进”就是还没有形成明确的方向,也没有一个成功的模式或范本出现。

这首先和中国的商业环境有关,相比美国的商业环境,就好像丛林和竞技场的差别。美国的跑道很好,只要你规划好路线一直跑,你就有机会成功。中国的商业环境则全然不同,因为这里没有那么明确的跑道。美国是个竞技场,拼的是能力、速度;而中国是丛林,小有小的生存法则,大有大的生存法则。你知道你的目的地,但是不知道该如何走。所以在中国讲究的是丛林法则:你既需要有明确不变的目标,又需要有探索道路的能力。

因此,综观整个大环境,中国的印刷电商没有既成的模式可以参照,都是在摸索中前进,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是真正找到方向和模式、已经进入到战略布局层面的企业,却少之又少。

方向:持续发展、优化结构

这一年,有很多印刷电商倒下了,但是坚持下来的那部分,基本上都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能够站在企业战略层面,指导自身企业的资源调配和战术目标,在既得利益与未来利益之间有所取舍,认清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知道如何扬长避短。二是在战略和战术的应用方面,能够专心集中在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上,面向有急切需求的刚需市场,如母婴市场,而旅游、婚庆、学校、家庭等细分市场还有待于被激活。

根据市场需求的改变和自身的成长需要,商印网经历了两次巨大的转变,从提供技术服务转到提供运营服务,2013年下半年,我们又开始重新开始思考战略定位和商业模式打造问题。为此,我们分别举办了两期总裁班,面向印刷企业老板,帮助传统印企转型,从商业模式设计到市场转型,再到整个价值链的构建,提供印企转型所需要的战略方向和商业模式。

谈到电商发展,不得不说一下“互联网思维”,我认为简单理解就是“连接一切,把所有环节的沟通简单化”。如果将互联网思维应用在印刷行业,应该有两个方向:一是产业链整合,一是用户整合。战略的制定与各家企业的基因有关,在整合产业链方面,可以整合制造、采购、配送等环节,在加工制造方面产生利润点;在整合客户方面,可以围绕客户的需求、服务、增值服务等,使这些环节变得系统而简单。

2014大趋势:转型

2014年,商印网会与印刷企业开展更深层次的战略性合作,与企业共同设计商业模式,并参与执行和后续完善,全程助力企业的战略落地。

对于传统印刷企业的电商转型,可以称作“三位一体”,“体”的本质就是“由加工向服务转型”,由加工制造企业转变成为现代服务企业,这是传统企业向互联网对接的第一道关。“三位”分别是:产业链、个人市场、移动互联网。“服务转型”就像一块地,企业想在这块地上种下什么种子,这是由企业自身决定的。延伸产业链、发力个人市场或者涉足移动互联,这三个方向都可能成为2014年企业战略转型的首选。

调整战略 篇4

Stonesoft作为一家提供网络安全集成解决方案的创新型国际公司, 不仅可以满足那些信息量大、网络依赖性强、安全应用级别高的高端客户需求, 还可以为分布式企业、机构提供全面安全服务。从而使得那些自身业务发展迅速、对网络安全及业务连续性有着高要求的企业能有坚强的信息流安全保障。自进入中国市场以来, 公司一直重视与中国渠道商的合作, 与合作伙伴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目前为止, 公司的业务在很大程度上均依靠渠道来完成, 在合作伙伴的不断努力下, Stonesoft中国地区的业绩每年都保持着非常高的增长率。基于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和对渠道合作伙伴的支持, Stonesoft将亚太区总部迁到北京, 并对渠道策略进行进一步调整, 以便更好地为渠道提供支持, 进而实现共赢。

在本次大会上, Stonesoft同时向中国市场发布了下一代StoneGate安全平台产品, 包含了StoneGate Management Center、StoneGate Firewall/VPN、StoneGate IPS、StoneGate SSL VPN、StoneGate Virtual Firewall/VPN Appliance、StoneGate Virtual IPS Appliance、StoneGate SSL VPN Virtual Appliance。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问题思考 篇5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综合分析,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既有改革开放30多年来加快发展积累的物质基础,也有全球经济结构深刻调整等带来的难得机遇,但同时也面临诸多突出问题和要素条件制约。一是外部环境的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多。进入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范围内消费方式、经济增长方式和人类生活方式面临一次全新变革,未来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将是一个曲折的过程,世界经济增长模式调整具有不确定性。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与全球经济结构变化互动性不断增强的情况下,世界经济增长模式调整的不确定性,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选择难度。二是我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我国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需求结构方面,主要是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失衡。2009年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已上升到60%;2001—2009年我国投资率由36.5%上升到 47.5%,消费率则由 61.4%下降到48.6%,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产业结构方面,主要是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2009年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2.6%,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多数行业处于价值链低端,2009年工业品产量虽已位居世界第一,但产品增加值率只有日本的4.37%、美国的4.38%、德国的5.56%,出口商品中90%是贴牌生产。要素结构方面,主要是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物质资源投入,资源性产品消费占全球总消费的比重明显大于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经济的比重,2009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78倍。区域结构方面,主要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2∶1;区域产业同构现象突出,导致要素配置效率低下、产品市场争夺激烈、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增加了各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困难。三是加快调整的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创造了重要的条件。但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相比,体制和机制中的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政治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政府职能转变有待加快、社会分配机制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资源要素价格机制尚未形成、金融领域改革和资本市场开放面临诸多风险、部分行业行政性垄断仍然存在等等。

以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是经济发展方式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症结,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所在。要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针对当前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推进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区域经济结构为重点,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一是加快需求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二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三是加快要素投入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针对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物质资源投入的增加和简单劳动,把调整优化要素投入结构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进行管理,不断提高生产要素利用效率、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降低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依赖程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四是加快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区域、城乡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实现上述转方式、调结构的目标要求,必须找准突破口、把握着力点,突出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突出扩大消费需求。扩大消费需求,是调整需求结构的关键环节,是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根本途径。要增强消费拉动作用。要充分利用我国人口多、幅员广、回旋余地大,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的有利条件,进一步完善消费政策、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引导消费结构升级,提升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要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坚持以投资带消费、以消费促投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使投资更多地向保障和改善民生倾斜、向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向自主创新倾斜、向节能环保倾斜,努力实现投资与消费之间的良性循环。要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大力推进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加快形成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劳动报酬增长与经济增长相协调的长效机制,切实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以收入水平的提高带动消费能力的增强、支撑消费需求的扩大。

突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布局合理、配套完善、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要推进传统产业高新化发展。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广泛应用先进适用技术、信息技术和先进工艺设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促进传统产业的高新化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注重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和新型产业形态发展。紧紧围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突破一批前沿性、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技术,推出一批先进适用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培育一批成长性好、科技含量高、竞争能力强的龙头型、科技型、创新型企业,建设一批创新能力强、创业环境优、特色突出、集聚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要推进服务业现代化发展。服务业的繁荣发展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内容。坚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并重,建立健全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推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不断提高现代服务业比重和水平。要推进区域特色化发展。立足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推进产业有序转移和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着力培育特色区域、特色集群、特色品牌,实现区域优势互补发展,增强区域协同发展能力。同时要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加快建设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要素保障体系。当前要特别注重加快建设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保障体系,以及网络设施配套衔接、技术装备先进适用、运输服务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突出加快城镇化进程。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镇化发展水平偏低,制约着我国国内需求的扩大,影响着产业结构的升级,也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城镇化扩大内需增长空间。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重点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增强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能力,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转移,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商品化率,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农村消费需求扩大和消费结构升级。要坚持以城镇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把加快城镇建设与加快经济发展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城镇发展的空间立体化、功能多样化、土地集约化,集聚更多的人才、技术、资金投入现代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坚持以城镇化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目前,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一个重要表现就在于城镇化水平相对滞后。要在优化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群的同时,在中西部地区培育和发展一批城市群,促进经济增长和市场需求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梯次拓展,形成有序分工、优势互补的空间布局,打造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互动发展。

突出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为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需求、提供了新的动力,科技重大突破和创新会极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我国要赶上和超过一些发达国家,就必须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制高点。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目前,我国关键技术的对外依存度仍然接近50%,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产业高层次空心化现象严重,导致经济增长只能依靠大量消耗资源来维持。要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产学研合作,大力推进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掌握一批重要的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标准。要健全完善创新体系。加快健全完善技术创新体系、知识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和创新服务体系,支持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创业、创新示范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多渠道、多层次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要培养集聚创新人才。科技竞争的关键在人才,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自主知识产权战略、培养大批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重大战略举措切实抓好,加快建设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突出加快“两型社会”建设。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增强节能环保意识,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要突出构建“两型”生产体系。要按照技术水平高、资源利用率高、投入产出效率高、产品附加值高的要求,加快推进传统产业的两型化改造和“两型”产业的规模化发展,积极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建立“两型”生产体系,努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要加快形成“两型”消费模式。正确处理转变生产方式与转变生活方式的关系,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现代生活方式,进一步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推广使用绿色产品、节能产品,努力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模式。要充分发挥“两型”试验区带动作用。从产业扶持政策、体制机制创新、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安排上给予一定的倾斜,支持“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率先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实现突破、创造经验,发挥示范效应,带动整体推进。

突出优化社会管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然带来利益格局、社会结构的深刻调整,必须进一步优化社会管理模式,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目的和重要动力。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促进充分就业,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广大人民群众最大限度享受改革发展带来的实惠。要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数码巨头的战略调整 篇6

2008年全球数码相机市场规模是1.23亿台,但是受经济不景气的影响,预计2009年将首次出现负增长,数量大致为1.15亿台,同比萎缩7%。在中国数码相机市场,佳能、索尼、三星、尼康和奥林巴斯分列前五名,受经济状况的影响再加上日元升值,4家日本企业的营业利润纷纷呈现出下滑的态势。

中国市场被多数企业当成最重要的增长引擎,然而,今年中国数码相机市场的增速明显放缓,由于欧美地区的需求降低,中国数码相机出口必然呈下滑态势,这导致国内市场更加饱和。此外,国产品牌以凌厉的市场举措逐渐在消费者中树立起口碑,韩国三星更是一刻都没有停止过对日系品牌的冲击。年初,国产数码相机在国美电器销量实现了第一,首次超越日系品牌销量。相关数据表明,爱国者数码相机销量在2008年已经超越松下、卡西欧和富士,增速惊人。

消费者对于影像功能的需求不断升级,佳能、三星、尼康等行业领导者,往往会在长期积累的品牌形象的基础上,实行差异化的战略,而在实际执行中相对保守;而追随者的技术革新往往更具突破性,创新意识较强,但由于数码相机行业对技术底蕴的要求较高,所以单一的产品战略仍不足以超越领导者。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以及竞争对手的变化,所有企业都必须从战略层面有所作为。

佳能的“色彩战略”

根据佳能的2008年财报,公司总经营利润较上年下降了34.4%。为此,佳能将2009年中国市场的增长目标由30%降为20%,由于在复印机和打印机市场上受到挫折,佳能的数码产品就自然承担了更大的压力。

佳能在中国的出货情况还算不错,如同全球消费趋势一样,数码单反类产品和小型数码相机的销售状况都良好,2008年,佳能单反相机和小型数码相机销售额均排在第一位,竞争对手则分别是尼康和索尼。ZDC数据显示,2009年第一季度,1000元~2000元的消费级数码相机是普通人最关注的,多数品牌的主力产品都集中在这一价位,这也是卡片机(小型数码相机)的价格区间。

美国人在经济危机中发明了一个名词叫唇膏指数(lipstickindicator),意思是人们在危机时反而更加讲究“面子工程”。数码相机产品也显示出类似的趋势,长久以来,黑色、银色一直是数码相机的主打颜色,前者是专业的象征,而后者则一直是以高科技自居的电子类产品的主流色彩。而从2009年开始,很多卡片机开始追求色彩绚丽,以前搭配销售的彩色版本逐渐升级,比如佳能IXUS系列就以“你好,色彩”为主题,每款产品都有4种以上的颜色可供选择,以升级版的色彩文化全面迎合消费者的个人气质。

这是佳能的新战略。强调技术和品质的佳能、尼康们在市场营销策略上从来都是保守而低调的,然而在8月发布新产品的同时,佳能大胆提出了“你好,色彩”的口号,根据佳能高层的意图,“色彩战略”是以时尚外观和工艺设计作为主要诉求,但这并不意味着作出改变的仅仅是产品战略,佳能更需要在市场营销策略和渠道策略作出大胆尝试。

首先,关键因素就是时尚和色彩。强调机身色彩和亮丽的外观设计,以及对画面色彩的杰出表现,对佳能来说,上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青年人是他们的目标消费者,佳能为此邀请了吴彦祖和莫文蔚这样的健康偶像作为代言人,其电视广告也以时尚动感传递了积极的生活态度。为了体现差异化,以前通过专业媒体、讲座以及户外广告进行推广的方式不再采用,而是在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地的繁华地段以IXUS巨幅地铁广告进行营销,并尝试在视频网站上制造话题。

其次,重点开发二、三级市场。一级市场已经逐渐饱和,数码相机的家庭拥有率已经很高,很多消费者已经开始更新购买。佳能经过市场调查后发现,自己在二、三级城市的知名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有些消费者甚至完全不了解。而且在一些二、三级市场,只有国美、苏宁这样的家电连锁渠道有自己的产品,别的渠道完全没有销售。为了开拓市场,佳能已经开始采用“大篷车巡展”这样的手段在二、三级市场进行品牌传播。

再次,佳能将在近两年建设更多的QRC(快速修理中心)。此前,只有北京、上海、广州建有QRC,其他城市均采用“修理认证店”的形式,很多产品最终还是要送到QRC进行维修,对客户来说耗时较长。佳能希望在2010年前建立25家,此举应该是对佳能“感动常在”口号的最好呼应。

索尼:再造一个新索尼

索尼的战略首先表现在危机下的自救,这表现在整个索尼集团而不仅仅是数码相机业务。5月14日,索尼公司发布了2008至2009年财年严重亏损989亿日元(约10.1亿美元)的业绩报告,这是索尼公司14年以来的首次亏损。

索尼自身认为,其巨额亏损的原因在于索尼属于外向型企业,绝大部分营收来自海外市场,日元升值导致其在北美和欧洲的产品竞争力下降,在韩元贬值的情况下,索尼的竞争力落后于韩国三星、LG等企业。包括数码相机业务在内,其几乎所有的业务都在亏损,因而索尼今年的主要任务是“自救”,这首先表现在4月份开始的全球架构重组,整个重组过程被媒体成为“轻资产战略”:基本策略是轻资产,剥离投资巨大的生产设备,裁减供应商。未来两年内,索尼在全球的2500家供应商将减到1200家,通过增加对单个供应商的采购量来降低采购成本,这将使索尼的采购成本降低15%,同时索尼还将把更多的中低端产品生产外包。

今年5月19日,索尼消费产品及零部件集团(CPDG)总裁吉冈浩在索尼全球公司年度经理会议上提出一个口号:“让我们共同创造一个新索尼!”这对于长期领跑消費电子行业,这两年逐渐显现疲态的索尼来说,是相当令人震撼的。而索尼的目标很简单,就是在最短时间内实现液晶电视、数码相机等主营业务的增长,进而实现赢利。索尼中国也在6月份换帅,久保田阳正式被任命为索尼中国董事长,被称为“Walkman之父”的原董事长高篠静雄离职。“再造一个新索尼”的全球战略重组计划也将在中国得到实施。

首先,提升运营效率。索尼的转变将主要体现在提升整体运营的速度和效率、以用户体验为核心提升产品创新、加强零部件和产品间的策略联系等三方面。而其实,索尼中国公司各部门从2009年一开始就普遍实施了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项目。

其次,加强产品的互联性。索尼承诺将不断加大对中国市场投放

高品质、高价值的新产品的力度。同时增强数码影像、笔记本电脑、液晶电视和蓝光等个产品线之间的协同作用,通过产品互联性的提高来提升消费者的娱乐享受。

再次,文化的轉型。索尼在4月新推出一款售价不到200美元的Webbie HD便携式数码摄像机,在功能上并没有什么太大的突破,但这款产品却被认为“标志着索尼企业文化的一个重大转变”。一直以来,在消费者印象中,索尼主要专注于生产价格昂贵、科技含量很高的电子产品,依靠类似Walkman这样的领先技术占领市场。但是显然,对于消费电子产品来说,易用性、精巧的外观以及价格适中也越来越重要,索尼希望通过文化转型去应对更多、更强大的竞争对手。

三星:“星世界”渠道战略

三星的崛起要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如今三星的市值和利润均超过了竞争对手索尼,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品牌之一,其战略多年来一直被人们所称道。在金融风暴稍微缓和的1999年春天,李健熙在三星内部正式提出以超越索尼为目标的“数码融合战略”,这个战略计划的目标就是要将三星电子旗下的消费电子、信息通讯产品、电视机、个人电脑以及在线与离线的世界融合在一起,推动数字集成的革命。

迈克尔·波特说:“只有在较长的时间内坚持一种战略而不轻易发生游离的企业才能赢得最终的胜利。”这句话用在三星身上再恰当不过,不过也有人认为,除非三星改变战略,否则将被更廉价的竞争对手超过。2009年,针对中国市场,三星的战略改变表现在渠道上,8月底,三星电子在辽宁、河南、广东、云南、浙江五个地区同时发布“星世界”渠道战略。在三星集团大中华区营销总裁金荣夏看来,“星世界”计划是三星酝酿已久的一项渠道开发计划,旨在整合三星的产品、资源、管理以及各地区的渠道、信息、人才优势,为终端渠道商提供资源垂直投放和一站式服务。

这种渠道战略的预期效果是,在渠道模式优化以后,与三星合作的经销商数量将会大量增加,渠道向纵深覆盖的能力显著增强,双方实现价值链和供应链的对接。最终的目标是实现渠道分销的高效率。

首先,促进渠道的扁平化。随着家电连锁、数码电子专业商场的发展,包括数码相机在内的消费电子产品对于这些渠道的依赖越来越强,尤其是国美、苏宁等家电卖场,不但强势,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消费者的购买习惯。与此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习惯于选择固定的品牌,对于成熟的消费电子品牌来说,必须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专业和便利,而建立专卖渠道是实现这种升级的重要手段。

其次,与消费者沟通的扁平化。对于忠诚度较高的消费者来说,新的专卖渠道将产生大量的衍生价值,在一对一的沟通中,服务、技术等各方面的专业保障将稳固这种忠诚度。与传统卖场完全不同的顾客体验也会为品牌增添更多的吸引力。

再次,立体覆盖的品牌专卖体系。按照“星世界”计划,首批三星专卖店将重点布局IT产品线。未来,三星将建立纵贯全国、立体覆盖的品牌专卖体系,最终集合全部三星产品,实现产品展示体验、销售、服务、增值平台等功能于一体的品牌专卖网络。

从本质上说,“星世界”渠道战略是三星市场营销布局加速的标志,渠道与终端的优化是消费电子行业的趋势之一,原有的渠道体系必然要逐渐调整,消费者的购买习惯也要逐步随之变化,伴随着这种调整,三星也将逐步深入到中国各级市场。

适时调整战略

佳能、索尼和三星在今年采取的不同战略,显然并不处在市场营销的同一个层面上。佳能的“色彩战略”以色彩的多样性增加产品组合的深度,更多的是以产品战略带动整个数码相机产品的销售;索尼的“再造一个新索尼”及轻资产战略涉及到整个索尼集团,从本质上来说是危机下的战略重构,希望通过公司架构的重组实现成本领先,并最大限度地提升运营效益,这其中必然也包括营销组织的战略变革;而三星中国的“星世界”渠道战略则更为直接,渠道资源的整合和重建显示了三星对于开拓中国市场的决心,而专卖店产品线的逐渐丰富也是三星当年“数码融合战略”的延续。

战略调整北京机电院焕发新活力 篇7

2008年, 在国际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 我国的经济政策紧缩, 工业经济增速放缓, 机床工具特别是低档的机床工具需求下降, 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生产经济型数控机床的企业造成打击。有专家说, 我国机床工具的拐点已经来临, 机床工具业也许会进行结构性的调整。面对这种情况, 机床企业应该怎么办?

2008年10月9日, 第九届中国国际机床工具展览会 (简称CIMES 2008) 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和新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如期举行。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仍有那么多的企业参展, 说明企业加大了宣传力度, 其实这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展会期间, 我们采访了北京机电院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谷立恒和总经理助理王飞贞。

新产品显示新战略

北京机电院在这次展会中展出了三台新产品。它们分别是重切削型立式加工中心B V80-150、双主轴立式加工中心B V100S和直进式刀库立式加工中心B V100。这三台展品的推出, 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北京机电院产品开发和营销战略调整的成果, 给同行和用户耳目一新的感觉。

按2008年国家统计局机床工具大行业数据, 数控金切机床产量增幅比去年同期降低十多个百分点。由于我国生产的数控机床多为经济型数控机床, 部分普及型和高档数控机床依然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因此, 产量增幅大幅回落说明市场对经济型数控机床需求已经开始减少。而国内几个数控系统厂家的经济型数控系统也出现了销售回落的迹象。

谷立恒说, 北京机电院早就察觉到这种技术升级的趋势, 在“十一五”规划中, 就把“五轴、五面、高速、直驱”作为产品定位, 到“十一五”末期, 中高端精品销售收入将达到50%以上。具体措施上, 一方面加大中高端产品的开发力度, 一方面逐年减少中低端产品的比例。2008年经济型加工中心已基本停止投产。这种主动的战略调整, 与我国机械加工行业的技术升级趋势完成合拍, 适应了市场的需求和提高了抗风险能力。在困难的市场形势下, 北京机电院的销售不但没有下滑, 而且仍保持了一定的增长速度。

新产品更适合于汽车行业

王习贞向记者逐一介绍了这些新展品的情况。

BV80-150是重切削型立式加工中心, 是按照模块化理念进行设计的。这意味着产品具有更加成熟的技术, 更加快捷的生产供应, 更加缩短的交货期和更加统一规范的售后服务。其特点是床身宽大厚实, 稳定性更高。突出特点是Y轴有四条导轨, 跨距大, 刚度与承载能力得到充分保证。这台加工中心能够同时满足低速大转矩和高速大功率加工的要求, 特别适用于大余量切削及高强度钢、高温合金、钛合金等难加工材料的加工, 可广泛应用于汽车、模具、航天、军工、船舶、一般机械制造等行业。

双主轴B V100S, 其特点是主轴箱上同时具备两套在Z方向上等高的主轴, 可按照相同的程序同时加工两件相同的工件, 也可采用双工位制, 同时装夹4件 (两组) 工件。另外, 通过双主轴的交替使用, 可以加工长度超过X轴行程的零件。这样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同时又大大节约了机床空间, 在复杂零件大批量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也深得客户的好评。

而B V100则隶属于B M E I产品系列中开发最为成熟的一款产品, 它性能稳定, 其特点是规格与整机重量适中, 结构件布局合理, 综合刚性与精度保持性好。前后方向尺寸小, 节省占地面积。Y轴导轨跨距大, 主轴轴承配置方式为专利技术, 丝杠经刚性预拉伸、双向传动刚度均衡。这次的展品的特点是运用了直进式刀库。

王习贞说, 为了促进五轴高档加工中心的发展, 机电院在2008年初单独成立了数控机床事业部, 专门负责高档加工中心的研发, 并确立了科研新思路。如进行人员结构调整, 生产、技术和营销人员各占30%;对研发加大投资力度, 确保研发资金及时到位;对人才实施新的激励制度等。

国产机床进入汽车及零部件行业是一个过程

众所周知, 汽车及零部件行业对制造装备的要求很高。随着技术的发展, 汽车的消费越来越具有个性化, 这对制造装备的柔性化提出更高的要求。另外, 交钥匙工程、机床的刚性和效率以及无故障运行时间 (MTBF) 要求比较苛刻。我国的加工中心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已提高到700h, 机电院的加工中心已达到1000h。

谷立恒说, 国产机床进入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是一个过程, 目前来说, 进入关键零部件的生产线还很困难, 但不是做不到。如沈阳机床的加工中心已进入到奇瑞的发动机生产线, 这就是一个好的开始。实际上, 国产机床在发动机外围配套厂应用得很普遍, 有这个基础, 国产机床进入关键零部件只是个时间问题, 眼下一个重要的工作是缩短这个时间。

合资生产汽车的企业对制造设备有一定的限制, 但民族品牌的汽车有了很大发展, 如果满足要求, 民族品牌的汽车企业是会优先考虑国产设备的。

苏州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战略调整 篇8

经过多年的发展, 苏州已成为外商投资的重点地区之一。2009年引进外资项目1426个, 注册外资达到158.38亿美元, 实际利用外资82.27亿美元。随着引进外资项目的不断增加, 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如投资不平衡, 实际利用率低, 经济过度依赖外资, 对本土企业发展存在挤出效应, 投资软环境限制了经济快速发展等。苏州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 如何更好地发挥外商直接投资对地方经济的正面效应, 就要调整对外商直接投资的管理战略。

引导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方向

1. 改善外资来源结构,实现外商直接投资多元化

最近几年,欧美一些跨国公司纷纷抢占我国市场,直接投资结构过分依赖港、澳、台的局面正在悄然改变。当前应抓住加入WTO已十年、经济高速成长、外商对我国投资前景信心增强的有利时机,为外商进行直接投资营造更理想的投资环境,对世界各地的投资者形成更大的吸引力,逐步改善外资来源结构,实现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多元化。当前应着力引进欧美等发达国家资本,同时加强与俄罗斯、印度等国家进行投资与贸易往来,积极吸收发展中国家的投资。

2.正确引导外资投向,为调整产业结构服务

2005~2009年苏州外商投资三种产业比重分布情况(见下图):

从上图可看出,在三种产业投资中,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因此,要想改变这种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就必须加大对第一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就是加大外商对第一和第三产业的投资利用比例,可通过产业政策引导外资投向,为调整产业结构服务。

第一产业,涉及自然资源的利用,对投资类型只能循序渐进,要在贸易替代的基础上,加快向“出口导向型”投资过渡。

第二产业,应充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改造、提升落后的工业部门,引导外商增加技术密集型和高新技术的投资,同时平衡劳动密集型项目的投资,利用外资从一般的加工业为主转为侧重高新技术产业。在引导外商增加技术密集型和高新技术的投资时,应鼓励外商建立研发机构,正确引导外资企业的产业投资方向,使本地业结构得到优化升级,利于长远发展。

第三产业,要进一步加强对外资的引入力度,使所利用外资从工业转向第三产业,包括金融、贸易、信息、咨询广告及资产评估、会计、律师等中介机构。

总之,应该鼓励和引导外资投向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部门和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农业和服务业。

提高外资利用率和企业自主发展能力

1. 提高外资实际利用率

加大外资的利用力度,提高利用的水平和层次,把吸引利用外商的直接投资作为利用的重点,努力营造一个更理想的投资环境,吸引数量更多、规模更大、实力更强的跨国公司,加速对我国经济规模的扩大,提高我国经济总体水平。

进一步完善引资管理机制,对于提高外资实际利用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要加强对管理部门的管理,明确管理范围,提高服务质量,为引资提供良好的条件;其次,要加大对投资商的资格审查,对于存在投机倾向的投资商,管理部门要严格审查和监管;再次,要加强对外资的引导,使投资的产业或领域符合远期经济发展的规划,提高外资的实际利用效率。

2.提高本土企业自主发展能力

鼓励、扶持本土企业,增强开拓市场、技术创新和培育自主品牌的能力,把企业做大做强。首先,给予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进出口经营资格,使更多企业具备开展加工贸易、走向国际市场的条件;其次,鼓励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开展合作,通过加工贸易的方式,推动有实力的企业进入跨国公司全球生产链,深入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逐步成为发展加工贸易的主导力量;再次,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开发、创新能力,努力培植本土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自主品牌。

在此基础上引进研发人才,成立研究团队,重视自主研发产品和品牌建设,使本土企业可以逐渐掌握核心技术,最终成为品牌制造商。提高企业自主发展能力,从而提高对外资的利用效率。

鼓励发展内资企业

1. 促进外资产业本土化

现阶段要想避免外商撤资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应该实行外资产业本土化和“生根”战略。

本土化战略包括:由简单加工装配到实现整个生产环节的本土化;由核心技术研发异地化到实现核心技术研发本土化;由外销为主转变为内外销并重,实现营销本土化;由高层管理人员外籍化到中高管本土化;由境外融资为主到境内外融资并重,实现融资本土化;吸引跨国公司总部或地区总部逐步迁到苏州及上海,实现营运管理本土化。

“生根”战略,就是通过延伸产业链,培育产业组织竞争力,在一个区域内形成产业集群,从而降低商务成本,使企业不能轻易将资金抽走。集群化生产是发展区域经济的有效组织方式,要通过发展龙头企业,形成以大企业为核心的专业化配套分工合作体系,逐步形成上、中、下游结构完整、外围健全的产业链,带动相关企业在一定区域内的积聚。外商直接投资的集群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近年来外资进一步向国家级开发区特别是苏州工业园区集聚,而且产业集群项目投资旺盛,其中以机械、电子、通信、电气器材和纺织服务产业最为突出。

2.加大开拓国内市场的力度

为了减少国际市场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应该加大开拓国内市场的力度。开拓国内市场时要虚实兼顾,抓好产品质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创建自主品牌,并在发展战略、营销战术、管理团队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设计。拓展自主营销渠道是开拓国内市场的核心,对于习惯“加工生产”的外向型企业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考验。因此,开拓国内市场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强化本土企业的主体地位

1.提高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目前,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在税收方面已经实现统一,这意味着内、外资企业之间的竞争处于相对公平的状态。首先,本土企业要想与外资企业匹敌,就应该更加注重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企业自主创新动力,进而确立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其次,大力扶植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走出一条有重点、多层次的自主创新道路;再次,企业应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创新成果集成应用的主体,激发企业的主动精神。企业作为创新主体,优势独特,通过筹集和投入足够的资本,实现有效的风险管理,建立创新激励机制,赢得丰厚的回报。自主创新的推进需要企业发挥主力作用。新的技术、新的产品、新的管理方法,都有不断研发、不断改进完善的过程,这需要众多企业充分发挥主力作用,通过相互协作,实现各个领域的突破。

2. 提升本土企业和外资企业的配套能力

第一,在引进外资时,必须考虑与本土企业的技术嫁接,选择性的引进外资,同时鼓励和支持本地企业提高与外资企业之间的协作配套能力,适应外资企业的发展需要,为跨国公司龙头企业提供原材料、零部件、维护和其他配套服务,融入外资企业的生产链、供应链。

第二,促进外资企业本土化发展,鼓励企业研发投入、促进产学研一体化。

第三,吸引跨国公司等战略投资者参与民营企业的改组改造,开展投资合作、品牌合作、技术合作。

改善投资软环境

1.政府方面

第一,规范行政审批内容和程序,提高效率,建立高效的政府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

第二,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信用环境,通过完善法规制度建立有效的信用约束机制,积极建设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共同参与的信用维护机制,并逐步建立起系统的征信服务体系,成立信用服务机构。

第三,注重培养专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外商投资项目的产业取向很大程度上依赖被投资企业的人力资本。为了吸引高质量、高技术、促进产业升级的外商投资,我们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加紧完善相关的法律政策,努力改善投资软环境,强化吸引外资的区位优势,促进经济进一步健康发展。

2. 劳动力流失方面

第一,企业的领导者要转变观念,提高对人力资源重视程度,提高企业人才资源管理部门的战略地位,改变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用人所长,专才专用,重视培训,提高素质。

第二,通过培训使员工的综合素质与创造能力有所提升。知识型员工,如销售、管理人员往往会把公司对他的培训看成公司对自己以往工作成绩的认可,一旦获得培训机会,他们必将把所学的新知识创造性地用于实践,回报公司。

第三,关注员工个体需要、人性需要,建立合理的薪酬机制。企业要着力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运用激励手段充分调动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他们为企业作贡献。

第四,企业应该有长远的目标和发展战略,给员工一个清晰、明确的企业发展规划,让员工看到企业的前景, 明确努力方向,建立一个良好的企业环境。合理运用这些措施,既可留住高素质人才,也可减少“知识失业”现象的出现,为经济的发展建立和谐的企业环境。

注重环境保护

1.处理好外资与环保的关系

吸引外资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经济,以市场换技术,但最终目的则是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环境问题事关整个社会乃至全人类的命运,所以两者在关乎人民的切身利益方面异曲同工。虽然从现实情况来看,两者曾经出现过矛盾,但是只要能正确认识利用外资与环保之间的关系,两者最终会走向融和。对苏州来说,平衡和优化利用外资的区域和产业分布是首要任务。有选择地吸收外资,提高引资质量。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外资与环境保护的规章制度,对外资企业的环境问题辅之以的经济手段和司法手段,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社会对环境问题的监督。

2. 支持环保产业的发展

在引进外资企业的时候,必须进行严格的筛选,在保障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减少重污染产业的入驻,鼓励外商投资环保产业,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这样我们才会走上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利用外资与环境保护才会最终走向和谐。

苏州不仅要改善外资来源结构、正确引导外资投向,还需要提高外资实际利用率,提高本土企业自主发展能力,鼓励发展内资企业,强化苏州本土企业的主体地位,提高苏州地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本土企业和外资企业的配套能力,并且改善投资软环境,注重环境保护,严格选择外商投资等。

奥巴马政府中东战略调整探析 篇9

一、战略收缩、转移重点

9.11 事件发生后, 小布什政府对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国开展了军事打击, 虽取得了胜利, 但巨大的战争消耗和战后维稳工作也极大地拖累了美国, 使其深陷在战后中东的泥淖中不得脱身。持续恶化的国内形势引发了次贷危机, 引爆了2008 年的全球金融危机, 美国经济遭受重创, 民众对于在中东的军事滞留的反对声日益高涨;而此时, 位于大西洋彼岸的亚太地区, 尤其是中国, 却持续创造着令人惊奇的经济发展速度, 并建立了众多的合作体, 逐渐成为全球战略分布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美国的页岩气开采技术得到很大的提升, 国内石油和天然气的生产能力达到史上最高水平, 美国对中东地区石油的依赖程度持续下降, 中东地区对美国的战略意义也随之下降。综合诸多因素, 以奥巴马为首的美国新政府对中东采取了战略收缩的外交政策。这一战略表现在奥巴马政府在军事上的部署更加克制, 尽量通过价值观输出、政治谈判、外交制裁或经济援助等手段将采用军事干预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例如:美国应对西亚北非变局的部署是推行价值观外交, 通过将美国的价值观和民主原则推广到中东地区, 通过援助和减免债务, 支持埃及、突尼斯两国社会、经济改革进程, 以期在整个中东地区产生示范效应;稳定海湾诸国, 通过军售等手段强化它们的国防力量, 构建针对伊朗的海湾多边安全联盟;

对反美派的叙利亚和伊朗也采取了诸多较为缓和的手段, 在伊朗核问题上, 奥巴马政府改变小布什时代对伊一味强硬的态度, 转而采取“胡萝卜加大棒”政策, 一方面, 继续指责伊朗威胁国际和平, 强调伊朗必须为其行为付出代价, 强化对关乎伊朗经济命脉的金融和石油的制裁, 严重打击伊朗的经济;另一方面, 美国又积极开展与伊朗的对话, 通过更为和缓的政治谈判来解决伊朗核问题。

奥巴马政府采取的战略收缩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中东的战略投入, 有助于其集中精力调整全球战略, 尤其是对亚太地区的部署。但是由于美国是在当地局势夹生饭的情况下便开始的战略收缩, 失去了外部制衡力量, 本来就矛盾重重的中东地区出现了力量格局失衡的混乱局面, 这就给一直试图重返中东地区的俄罗斯和本身实力较强的伊朗、叙利亚等反美国家提供了发展的契机, 这是美国当局最不愿看到的局面。迫于诸多压力, 也是为了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 奥巴马在其第二任期上对中东策略又做了些微的调整, 表现为推行新干涉主义, 维护地区事务主导权。

二、适度回归、离岸平衡

奥巴马在其第二界任期内的中东战略总体上延续其第一任期的收缩特征, 但也有明显调整, 其主要思路是:着眼西亚北非局势长期动荡的现实, 在各主要政治势力间保持某种平衡, 重塑美国主导下的地区力量相对均势的政治格局。在外交布局上, 较之前更为务实与清晰, 力争在中东几大热点问题上有所进展, 树立其“有所作为”的形象。例如, 对中东地区事务推行新干涉主义, 推动反美国家政权更迭, 暗中参与策动了“阿拉伯之春”的革命浪潮:对利比亚, 以“人道主义干涉”为旗帜, 对其狂轰乱炸, 推翻了卡扎菲政权;对叙利亚, 加强对叙反对派的重组和支持, 为巴沙尔政权划出“化武红线”, 制造各种借口伺机对叙实施政权更迭。

在对敌对势力进行策反更迭政权之时, 美国还积极调和、修复盟友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敦促以色列就袭击土耳其人道主义援助船只事件向土耳其道歉, 促成其在中东的两大盟国重新修好, 改善以色列自西亚北非动荡以来处境孤立局面;另一方面, 诱压以色列尽早启动与巴勒斯坦的直接谈判。尽管巴以争端涉及诸多复杂因素, 在短期内不可能解决, 但是美国重启和谈的努力一方面有利于消解该地区积攒的对美国的诸多怨言和敌视;另一方面在叙利亚危机、埃及局势和伊朗核问题均处在僵持局面情况下, 美国抓住巴以争端并取得一定进展, 有力地显示了其在地区事务的影响力和作用价值, 对于提高其形象大有裨益。

三、小结

奥巴马执政下的美国政府前期吸取阿富汗、伊拉克战争的惨重教训, 敲掉巧实力和软实力, 通过战略收缩有效地避免了直接军事介入的方式参与中东地区事务, 降低了道义成本, 有助于赢得地区人民的好感, 对其打开上任初期的外交新局面有很大帮助;但是随着中东局势的恶化和他方势力的趁机而入和发展壮大, 就必须采取强硬措施和有所为的策略进行打击遏制和来重塑其“领导者和建设者”的形象, 以维护其在中东地区的主导权。本文囿于学识和见识, 有相当不足之处, 还请方家不吝赐教。

摘要:奥巴马在两届任期内, 根据形势的变化和现实的需要, 对中东地区分别采取战略收缩和适度卷入干涉的外交政策。本文就从这两方面出发, 进行了粗浅的分析, 并得出结论:无论地区战略政策如何改变, 都离不开维护国家核心利益这一出发点。

关键词:奥巴马政府,美国,中东战略,调整,探析

参考文献

[1]孙逊, 卓华.“奥巴马政府《国家反恐战略》评析”[J].和平与发展, 2012, 1.

[2]唐志超, 刘权.奥巴马政府中东政策初析[J].现代国际关系, 2009, 7.

[3]王姗姗.奥巴马发表中东政策演讲回应北非等地动荡局势[OL].国际在线, 2011-05-20.http://gb.cri.cn/27824/2011/05/20/2625s3253185.htm.

[4]肖磊, 黄培昭, 等.奥巴马推出“中东马歇尔计划”斥巨资推动中东变革[N].环球时报, 2011-05-20.

[5]Rechard Haas and Martin Indyk.ATime for Diplomatic Renewal Toward a New U.S.Strategy in the Middle East[EB/OL].[2008-12-27].http://www.brookings.edu/papers/2008/12_middle_east_haass.aspx.

调整辽宁利用外资的战略研究 篇10

2005年辽宁省利用外资持续增长, 全省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397家, 同比增长6.77%;合同外资额105.28亿美元, 同比增长44.66%;实际利用外资23.67亿美元, 同比增长122.41%。2006年全省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605家;合同利用外资额87.8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额35.03亿美元, 同比增长145.47%, 完成全年4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目标的81.47%。新批境外投资项目38个, 投资总额4230.8万美元, 其中中方投资额3706.8万美元。2007年1至11月, 全省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722家;合同利用外资额189.78亿美元, 同比增长55.15%;实际利用外资额84.8亿美元, 同比增长68.8%;全年利用外资将突破90亿美元大关。通过这些数据, 可以看出辽宁在利用外资方面有了飞速的发展, 对辽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辽宁省利用外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总量逐年增加但缺乏大项目。

2005年合同外资额1000万美元以上大项目338个, 同比增长89%。从纵向比较增幅加快, 但横向比较与其他沿海城市如上海、广东等差距很大。因此, 省里要重点抓好1000万美元以上的重大项目, 市里要重点抓好500万美元以上的重大项目, 尤其是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大项目。

2. 外资投向不合理, 加剧了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的失衡。

2005年投向制造业、房地产业及信息传输、计算机和软件业的投资额93.89亿美元, 占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额的85.2%, 而农业、服务业等其他行业比例很小。辽宁省规划的五大支柱是石油化工、装备制造、钢铁冶金、电子信息和轻型产业, 而发展五大支柱, 沈阳、大连责任重大。其中石油化工, 大连是全省的主力;装备制造, 大连有造船、机车、组合机床、工业制冷和重型设备、柴油发动机等;电子信息, 大连也占了全省的60%;轻型产业中, 大杨服装、华丰木器、实德型材、华农大豆等都是辽宁以至东北的排头兵。第五根支柱是钢铁冶金, 省里主要靠鞍钢和本钢, 但大连近年陆续引进的韩国浦项、德国蒂森克虏伯和正在推进的75万吨不锈钢, 也形成很有后劲的精品钢材基地。因此, 其他市所占外资比例非常小, 造成区域结构不平衡。

3. 投资软环境的问题至今整治不到位。

辽宁省投资硬环境已经得到很大改善, 而软环境问题一直是长期以来困扰包括辽宁在内的许多地方经济发展的大问题, 特别是在东北振兴战略提出后, 这个问题显得更加突出。“东三省”包括投资环境在内的软环境过去一直较差, 这也是过去东北经济发展难有起色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说, 软环境好坏事关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成败。

4. 外商以并购形式投资项目增多。

目前, 辽宁省以并购方式利用外资的数量很少, 仅占利用外资总额的1%左右。数量虽然很少, 但增长潜力很大。世界上最主要的跨国直接投资方式, 并购在我国日益活跃, 辽宁省并购项目的数量也在成倍增加。如香港明耀集团有限公司投资1105万美元, 并购沈阳新北热电有限责任公司;香港上海置业投资3195万美元, 收购华锐世纪房产。并购涉及的行业主要为房地产、燃气供应、商业、电力、农业、汽配、计算机、医药等行业。尽管目前并购数量不多, 但未来几年必定要影响辽宁省的利用外资格局。

5. 外商对房地产领域的投资过热。

在50个大类行业中, 利用外资排第一的就是房地产业。2006年房地产业利用外资8.8亿美元, 占全省利用外资总额的25.1%, 是辽宁省几个主导产业的数倍, 是通用设备制造业的5倍,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3倍,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2.7倍。这种趋势不利于直接利用外资质量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也可能会带来一些诸如土地使用、经济过热、金融风险等问题。

三、调整辽宁利用外资战略发展开放型经济

1. 战略目标核心是优化结构, 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 不断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加强对外资投向的引导。加强对外资的产业和区域投向引导。在制造业继续吸引外资投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等制造环节的同时, 今后要更多地吸引外资向农业和服务业投资。要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经济发展的薄弱地区, 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做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是紧紧把握制造业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 大规模吸收国际高技术产业向辽宁省投资, 发挥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基础较好的优势, 鼓励外商尤其是大型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高附加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辽宁省。二是发挥政府的战略导向、综合协调作用。通过组建合资企业、合作生产、联合制造等方式向我国转移先进技术, 促进外资企业和国内企业的技术交流。三是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采取灵活方式在境外设立或并购研究开发、设计中心和高新技术领域生产型企业, 积极利用当地在人才、技术和信息方面的优势, 在更高层次上更短时间内提高国内企业的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为省内企业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在对外开放中, 要创造有利的体制环境, 使各企业能够发挥自身优势, 充分利用对外开放的机遇, 增强开拓市场、技术创新和培育自主品牌的能力。要鼓励各个企业与大型跨国公司合资合作, 增强自身竞争能力和长期发展能力, 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

2. 战略重点实现利用外资规模的适度化、利用外资形式的灵活化和利用外资投向的合理化。

积极、合理、有效扩大利用外资。树立利用外资的新观念, 善于利用国际上现行的利用外资方式, 形成国有、乡镇、集体、民营、股份制、有限责任制公司、中外合资、合作几路大军利用外资的局面。拓宽利用外资渠道, 采取多方式利用外资。在项目融资上, 根据项目融资主要适用于投资规模大、贷款偿还能力强、有长期稳定预期收入的项目特点, 推出一批基础设施项目作为项目融资的首选项目;在加大向海外出售国有企业、转让经营权的力度上, 要进一步完善有关出让、出售的政策, 在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的情况下, 做好出让、出售工作, 要积极探索合资、合作产业和风险投资发展基金;要加大服务贸易利用外资的力度, 使我省外贸、商业、金融、旅游、建筑等领域在利用外资的质和量上都有所突破。加强对外商投资的引导, 使外资的投向同辽宁省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充分利用国家把辽宁省列入执行中西部产业目录, 发布《辽宁省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 (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第47号令) 的时机, 用足用好国家给予辽宁省的政策, 引导外资的投向, 将外资的投向紧扣辽宁省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引导外资投向辽宁省基础设施、装备制造业、原材料等产业, 重点引进那些能够和辽宁省互促的、互补的、先进的、有利于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的外资项目, 提高辽宁省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带动地区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 提升对外开放的整体水平, 加速辽宁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3. 战略措施主要包括组织措施、政策措施和法制措施。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实施意见》, 这是国家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大举措, 是推动辽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难得的有利机遇。利用外资改造国有企业是老工业基地对外开放的重中之重。《实施意见》中在鼓励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方面, 对原国有企业的历史欠税豁免、不良债权和股权的重组和处置、外商投资企业的社会保障环境、重大关键技术和设备引进的政策性信贷支持、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的执行范围、外商投资企业技术中心的设备进口免税等, 都出台了一系列具体优惠政策。这些政策充分体现了对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关怀和支持。我们要充分利用有关政策, 推动辽宁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跨国公司合作设立研究开发中心, 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 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努力增强发展后劲。进一步加强投资环境建设, 努力营造公平的投资环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强化服务意识, 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降低外商投资综合成本, 逐步向“服务型”政府过渡, 依法行政, 在法制税制上提高透明度, 营造公平的投资环境。一是抓好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落实, 营造良好的对外开放环境, 积极贯彻国务院36号文件, 用好用足29条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二是加强法制建设, 改善执法环境、社会信用环境, 严格执行《辽宁省外商投资项目核准暂行办法》、《辽宁省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暂行办法》和《辽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外事管理办法》这三个管理办法, 为外商投资营造良好的法律制度环境;三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强化服务, 积极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 建立公正、透明、稳定的法制环境, 诚信、规范、统一的市场环境, 注重解决外资企业发展中遇到的突出矛盾和热点问题。

摘要:辽宁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 是中国东北地区唯一的沿海省份, 有着与东北亚地区扩大合作的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辽宁在对外开放政策指导下, 吸引利用外商投资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利用外资在发展的同时, 产生了一系列令人困扰的问题, 迫切要求人们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 给辽宁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辽宁省利用外资战略的适时调整, 对实施外向牵动战略、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扩展利用外资新领域、扩大对外开放和经济增长率的提高意义重大。

关键词:外资,调整战略,开放经济

参考文献

[1]吴乃瞻.辽宁省利用外商投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06 (6) :162.

[2]关朝信.辽宁省利用外资的问题与对策[J].领导直供, 2006 (18) :35.

[3]陈丽蔷, 张晓明.利用外资调整辽宁产业结构效应及对策[J].东北亚论坛, 2006 (3) :13-17.

空海一体:新一轮的战略调整? 篇11

自海湾战争以来,美军及战略学界就开始了对新军事变革的探索。2003年,美军就是以更新了作战观念的作战力量发动了对伊拉克的军事打击。时至今日,美军在军事思想领域的变革仍然层出不穷,阶段性的实践检验往往伴随着一系列新型战略概念的提出。“空海一体战”即是美军为应对不断变化的军事态势,结合军事变革的具体实践在近期所做出的重大调整。

何谓“空海一体战”

“空海一体战”构想,是在高层重视与推动下,由美国太平洋空军司令部、国防部净评估办公室、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共同开发的。该构想体现的是一种“平衡原则”,即要求全力打赢当前的非常战争,同时为未来的大规模常规冲突做好准备。9.11事件后,美国先后发动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场战争,但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以致国家实力与形象大受损害。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的爆发更让国民经济蒙上了阴影,引发高额债务纠纷与失业问题。在这样的形势下,加上应对中国崛起等战略需要,使得美国加速从阿富汗和伊拉克地区抽身并高调重返亚太,利用其霸权优势和丰富的战略资源加紧在亚太地区进行利益分配和军事部署。“空海一体战”即体现出美国的这一思路,通过对日益有限的国防资源的再分配,完成东亚军事体系的优化升级,以加强美国在本地区的军事存在。

“空海一体战”构想紧紧围绕着国家利益和战略需求而展开,反映了美国最新的军事战略思想。应用这一构想,美军首先是增强了自身战斗力。美国前国防部长盖茨曾撰文称:“战争的种类正在变得模糊,我们将看到从复杂到简单的各式武器和战术在更加错综复杂的混合战争中被同时使用。”因此,他倡导的“平衡原则”要求全力打赢当前的非常规战争,同时要为未来的大规模常规冲突做好准备。

另外,美军作战中心希望加紧实现海军与空军的“互联互通与互操作”,提升信息分享的质量和水平,故而推出“空海一体战”概念来推进军种协调机制和指挥体系的建设。由于历史原因,美国各军种在相互争夺荣誉与利益的过程中形成了较强烈的门户之见。迟至上世纪80年代,美军才逐渐认识到联合作战的重要性,在战斗力生成中开始推进各军种间“加强联合”的主题。运用这一新构想以加大各军种间的统合力度,符合军队结构优化的要求,并可以明确新型战斗力的生成方向,最终保证美国“打得赢” 未来的大规模常规冲突。

“空海一体战”布局的战略前景

根据美军方的说法,“空海一体战”概念是美国空军和海军各部门之联合应对“反介入”“区域拒止”作战环境挑战的办法。但作为一新型作战概念,美军针对其进行研究的时间并不长,并且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的统合范围尚不明确,到今年1月,海军陆战队也加入这一作战设想,明年年初更将进行作战概念的首次尝试,即代号为“大胆的美洲鳄(Bold Alligator)2012”的大规模多国海军两栖作战演习。

联系到美国与澳大利亚签署的新军事合作协议,不难看出美国的战略新动向。此前,美国在澳驻军主要是由监控中、俄等国的陆上力量构成,这一次的部队编制结构的调整凸显了美国海空力量在其战力生成过程中的重要性,暗合了“空海一体战”的战略构想。

不久前,美国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发布了关于“空海一体战”设想的报告,认为实现这一设想的武器配备须达到超一流的水平,包括多种造价不菲的战机与航母。实际上,在美国霸权地位日益不稳、经济实力每况愈下的境况下,本已勒紧肚皮的国防部要继续维持如此高昂的装备开支以确保其战略地位谈何容易。面对日益错综复杂的南海局势,一方面美国要最大限度地减弱中国崛起所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又要尽量压缩自身的国防开支以节约战略资源,因此,将澳大利亚拉入自己的核心同盟体系,提升澳大利亚在亚太安全结构当中的地位和作用无疑对美国来说是最适宜的。

调整战略 篇12

一、财务战略的内涵及类型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和战略管理的广泛推行, 现代财务管理应具备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战略思想, 财务战略对企业自身生存发展至关重要。

1. 财务战略内涵

财务战略是指公司在一定时期内, 根据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和公司发展战略, 对财务活动的发展目标、方向和道路, 从总体上作出的一种客观而科学的概括和描述。财务战略定位的准确与否、运用的好坏, 直接决定着整体资源配置的有序性与运转的高效性和企业经营的效益性, 对企业的发展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财务战略的选择, 决定着企业财务资源配置的取向和模式, 影响着企业理财活动的行为与效率。

2. 财务战略的类型

企业财务战略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扩张型财务战略。其以实现企业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为目的, 企业要实施扩张型财务战略, 一般情况是需要在将企业大部分乃至全部利润留存的同时, 还要大量地进行对外筹资, 更多地利用负债。随着企业资产规模的扩张, 必将使企业的资产收益率在一个较长时期内表现出相对较低的水平, “高负债、高效益、少分配”是扩张型财务战略的基本财务特征。

二是稳健型财务战略。其以实现企业财务绩效的稳定增长和资产规模的平稳扩张为目的, 企业在实施这种战略时, 往往会尽可能地把优化现有资源的配置和提高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及效益作为首要任务, 将利润积累作为实现企业资产规模扩张的基本资金来源, 对承担较重利息的负债经营持十分谨慎的态度。“适度负债、适中收益、适度分配”是稳健型财务战略的基本财务特征。

三是防御型财务战略。其以预防出现财务危机和求得生存及新的发展为目的, 企业实施这种防御型财务战略时, 一般会在把尽可能减少现金流出和尽可能增加现金流入作为首要任务的同时, 通过采取精简机构、压缩中间管理层次以削减不必要的财务费用, 通过盘活存量资产、节约成本开支, 以集中一切可以利用的人力和物力, 提升企业的主导业务和增强企业主导业务的市场竞争力。“低负债、低收益、高分配”是防御型财务战略的基本财务特征。

二、金融危机下企业财务战略的再调整

1.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企业财务战略

在引入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前提下, 以可持续发展的企业财务战略目标为出发点, 以企业现金收益和风险的平衡为重点, 在企业财务战略的各个方面 (包括融资战略、财务风险管理战略、并购战略和理论分配战略) 选择可持续的战略模式, 以在企业运行发展过程中始终形成可持续财务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过程, 最后以相关的绩效评价和激励制度来激励管理者和全体员工不断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 并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增长。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财务战略总体工作思路, 确立以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大化作为战略目标。所谓可持续发展能力就是核心竞争力与适应环境能力的综合。只有这样, 才能使企业的长远利益和近期利益达到协调统一, 才能把战略性目标与战术性目标结合起来。为应对金融危机, 就企业筹资战略来说, 应以维护企业长期经营安全、保持企业的偿债能力、提高企业筹资能力为目标。而融资战略管理的首要任务, 是资本结构的合理安排, 良好的资本结构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资本结构有高债务资本结构和低债务资本结构及稳健资本结构三类。为了保持企业的长期经营安全性, 必须采取稳健的资本结构, 债务资本最好控制在5 0%左右。当然, 不同的企业还应根据企业本身的赢利能力以及所在行业特点等因素来具体确定。

2. 调整实施防御型财务战略

企业财务战略选择要与公司所拥有的资源相匹配。资源代表着企业的资产和能力, 公司及竞争优势建立在公司所拥有的独特资源及其在特定的竞争环境中资源匹配方式的基础之上, 从而影响公司战略和财务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战略管理 (包括财务战略) 实质是一种资源配置活动, 没有战略管理的公司, 往往依靠政治或个人因素来分配资源, 从而作出了超越企业经营资源能力界限的举动, 表现为盲目扩张等急症病, 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 国内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许多企业面临资金流动性风险, 企业应着手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企业财务战略。

同时, 应调整实施防御型财务战略:一是全面树立以资金管理为主导的财务管理理念, 强化现金流管理意识, 高度重视企业现金流管理, 强化应收账款和预付账款管理, 努力缩短资金循环周期, 防范资金风险, 保障资金运转安全。停止扩张, 出售多余的厂房设备, 停产不利的产品, 停止长期采购, 加强成本管理和控制, 削减存货, 减少雇员;二是运用平衡增长理论解决实体企业市场萎缩、销售不畅、资金短缺、利润下降的现象。所谓平衡增长, 就是保持目前的财务结构和与此有关的财务风险, 按照股东权益的增长比例增加借款, 以此支持销售增长。这种增长率, 一般不会消耗企业的财务资源, 是一种可持续的增长速度;三是迎合知名企业逆势增长战略, 采取股权出售的方式引进战略投资者, 提高企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四是采取发行企业中长期企业债券的方式, 解决企业资金流动性风险。

3. 健全和完善安全稳健战略

一是调整投资。对于非核心主业以及赢利能力不强、发展前景不明朗的产业采用调整结构策略, 保证核心要素的资源需求。只有找到最强的一环, 强化它, 才能在目前形势下转危为安。同时, 加大新产品开发与新产业的投入, 从战略高度重视“软实力”的投资等。

二是多渠道融资。除银行贷款外, 企业要积极合理运用票据、债券、融资租赁等融资方式, 掌握金融创新产品, 熟悉市场运行规则, 合理运用金融工具, 是企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规避市场风险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时, 加强企业对外担保业务的管理, 制定完备的风险控制预案, 把担保风险控制在最低程度。

三是重视现金流管理。充足的现金流是企业应对金融危机、保持稳健经营和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 企业要全面树立以资金管理为主导的财务管理理念, 强化现金流管理意识, 高度重视企业现金流管理, 强化应收账款和预付账款管理, 努力缩短资金循环周期, 防范资金风险, 保障资金运转安全。妥善处理资金集中管理与分散管理的关系, 倡导资金集中管理, 降低资金成本, 增强资金保障能力。

四是加强成本管理和控制。企业如何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经营绩效, 已经成为应对这场金融危机的重中之重。为适应当今危机竞争的微利时代, 成本的有效控制可以减少下滑的速度, 给企业的战略策略调整赢得时间与空间, 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低成本策略可以扩大市场份额, 提高市场占有率, 同时, 危机也是培养员工成本节约意识的有利时机, 要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大力倡导节俭意识, 尽可能减少非生产性支出, 努力降低管理费用。力使上至企业领导层下至基层员工, 形成一种良好的成本控制意识, 并在危机中得以执行。

五是注重加强企业财务风险分析, 建立预警机制。财务风险分析和预测是企业控制未来财务风险的重要方法, 也是企业进行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准确把握宏观经济形势和市场发展变化, 加强经济、财务、市场、政策等信息体系建设, 强化财务风险分析和预测与企业发展战略的相互衔接, 合理运用财务风险分析和预测方法, 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提升企业的战略决策能力。注重发挥企业财务信息的预警作用, 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监测预警工作。作为经济决策的重要支撑系统, 公司财务部门要缩短经济运行分析的周期, 建立财务预警机制, 及时向决策层提供预警信息和危机应对的财务预案。

六是强化集团公司的税收筹划与管理。集团公司是由若干子公司组成的经济实体, 关联方的往来可能会加大集团公司的税收成本。但另一方面, 也可以利用关联方的利润转移来合法避税。要把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与落实各项财税政策紧密结合起来, 正确运用国家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手段, 增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能力。

上一篇:初中化学有效教学刍议下一篇:激光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