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皮移植修复

2024-09-15

复合皮移植修复(精选7篇)

复合皮移植修复 篇1

功能部位烧伤可导致瘢痕增生、挛缩畸形等后遗症及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及工作[1]。本研究中,对比分析大张厚中厚移植及复合皮移植修复(Composite skin graft surgery,CSGS)对功能部位烧伤的修复效果,以期为功能部位烧伤修复提高参考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4年6月-2015年12月我院70例功能部位烧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5例。纳入标准:烧伤II-III度[2];年满18周岁;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合并糖尿病者;合并严重心、肾、肝功能障碍者;孕期、哺乳期女性。对照组男21例,女14例;年龄18-65岁,平均(32.92±5.60)岁;病程1-11d,平均(5.54±0.57)d;烧伤原因:17例热液烫伤,11例火焰烧伤,7例化学烧伤;烧伤程度:29例深II度、6例III度。试验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20-66岁,平均(33.07±5.74)岁;病程1-10d,平均(5.27±0.64)d;烧伤原因:16例热液烫伤,13例火焰烧伤,6例化学烧伤;烧伤程度:28例深II度、7例III度。两组烧伤程度、烧伤原因、病程、年龄、性别等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施以常规大张厚中厚皮移植修复术,在此不进行赘述。试验组施以CSGS术,具体如下。采用脱细胞同种异体真皮(北京桀亚莱福生物技术公司,J-1型),放置于2-8℃的冰箱内进行保存,使用前应用生理盐水冲洗3次,并浸泡于浓度为1000-2000U/m L的庆大霉素生理盐水中10min;在持续硬膜外麻醉或者全麻下,根据患者创面情况合理选择植皮层次(即深II度烧伤:滚轴刀削痂后,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将真皮网状层作为植皮层;III度烧伤:削痂、松解瘢痕后,将深筋膜浅层作为植皮层);应用双氧水(3%)及生理盐水彻底清创、止血,根据创面形状、大小合理修剪脱细胞同种异体真皮,并置于创面上,应用丝线(3-0)进行间断缝合(适度牵拉皮片以保持一定的张力),然后,再取形状、大小与创面相同的自体刃厚皮片,将其覆盖于脱细胞同种异体真皮上方,应用丝线进行间断缝合,固定;最后,覆盖凡士林纱布,加压包扎,应用夹板或石膏进行固定制动。

1.3 观察指标

术后1个月,比较两组皮片成活率(皮片有光泽、红润、紧贴受区,且未见血肿、水疱则视为成活[3])、VSS评分(得分范围0-15分,分数越高瘢痕越重[4])、创面恢复优良率(疗效评价[5],优:烧伤部位皮肤柔软、有弹性、创面光洁、无色素沉着、关节功能正常;良:烧伤部位皮肤柔软度及弹性度良好、色素沉着较轻,关节活动正常;差:皮肤弹性欠佳、伴褶皱及色素沉着、存在关节功能障碍)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皮片成活率及创面恢复优良率

试验组皮片成活率为100.00%(35/35),显著高于对照组88.57%(31/35)(χ2=4.242,P=0.039)。统计皮片成活患者创面恢复优良率发现:试验组优良率为94.29%(优15例,良18例,差2例),显著高于对照组58.06%(优5例,良13例,差13例)(χ2=12.281,P=0.00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比较两组VSS评分

术后一个月,试验组VSS总分为(7.78±1.32)分,对照组为(11.92±3.14)分,两组对比,t=7.127,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3 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术后,试验组未见任何不良反应;在对照组皮片成活患者的31例患者中,3例患者出现水泡,4例患者出现皮肤瘙痒,1例出现脓毒血症;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0.00%,显著低于对照组25.81%(8/31),χ2=10.278,P=0.00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大张厚中厚皮移植属临床常见功能部位烧伤创面的修复方法,该法所取皮片中包含表皮及部分真皮,移植后受皮区神经缓慢生长进入皮片,患者移植部位感觉及运动功能可逐渐恢复,可一定程度上恢复创面、解决皮肤功能性问题,然而,由于皮片移植后在较长的时间内失去神经支配,致使色素沉着、瘢痕挛缩等发生率较高,不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脱细胞异体真皮属新型组织工程学材料。通过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方法除去具有高抗原性的异体皮肤附件、表皮细胞、成纤维细胞,保留不具有抗原性的细胞外基质三维框架结构即可获得脱细胞异体真皮[5]。采用脱细胞异体真皮进行烧伤功能部位创面修复具有以下优势,(1)其抗原性较低,可有效减低炎性反应及免疫排斥反应;(2)移植后,细胞外基质成分可诱导患者成纤维细胞增生,诱导上皮细胞生长、分化,有利于促进创面愈合;(3)同种异体真皮及自体表皮牢固结合可增强皮肤耐压性、耐磨性,对抗皮肤挛缩。本研究中,试验组皮片成活率、创面恢复优良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0.00%、94.29%、0.00%,均显著优于对照组88.57%、58.06%、25.81%;试验组V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采用复合皮移植修复烧伤功能部位创面具有成活率高、瘢痕轻、不良反应少、修复效果好等优点,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孟永博,周涛,辛俭.异种脱细胞真皮复合自体皮移植治疗功能部位烧伤的临床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2014,7(9B):113.

[2]倪俊,许献荣,顾海峰,等.烧伤外科疾病的诊断和ICD-10编码探讨[J].中国病案,2014,15(8):28-29.

[3]董丽,马绍英,徐勇杰,等.同基因细胞源组织工程皮肤修复皮肤缺损的实验研究[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1,26(11):1375-1380.

[4]王俊超,浦晓佳,袁航.温哥华量表在90Sr治疗瘢痕疙瘩中的应用[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5,22(3):221-223.

[5]罗宇杰.复合皮移植修复对烧伤功能部位创面的作用探究[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3,11(1):59-60.

复合皮移植修复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烧伤病人31例,其中男25例,女6例。年龄(32±14)岁。烧伤总面积(46±25)%TBSA,Ⅲ°面积(33±24)%TBSA。于伤后1-7天行切痂手术,首次切痂面积(26±17)%TBSA。微粒皮+异体ADM超薄皮片复合移植42处,其中手背(含掌指关节及手腕)37处,膝部2处,肘部3处。微粒皮下异体ADM移植12处,其中肘部8处,膝部4处。

1.2 材料及方法

1.2.1 材料:异体ADM购自北京桀亚莱福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2.2 手术方法:

1.2.2. 1 切痂及微粒皮移植:

止血带下以标准术式行切痂术,切痂深度至深筋膜浅层,保留散在脂肪组织,局部止血、冲洗;异体皮42℃温盐水快速复温;刃厚自体皮剪碎成皮浆;漂浮法大张异体皮自体微粒皮制备;钉皮器固定于非功能部位切痂创面。

1.2.2. 2 微粒皮+异体ADM超薄皮片复合移植:

在大张异体皮覆盖自体微粒皮移植术同时,对功能部位存在的深Ⅱ°及Ⅲ°烧伤创面切痂后以异体ADM覆盖后在其表面移植电动取皮机所取之自体超薄皮片。膝、踝等位于大张异体皮覆盖范围内的部位先行复合皮肤移植,微粒皮移植时边裁剪相应部位异体皮,边与复合皮拼接。

1.2.2. 3 微粒皮下异体ADM移植:

将异体ADM展开,光滑面向上置于切痂后关节部位,将大张异体皮自体微粒皮覆盖全部切痂后肢体(含ADM覆盖处),订皮器固定,压力包扎。

2 结果

2.1 术后植皮成活情况

31例微粒皮移植术中12例异体皮表皮坏死,去除坏死表皮、碘伏纱布包扎换药后,其中6例自体微粒皮存活扩展,6例局部坏死植皮修复;8例部分异体皮坏死脱落补充移植邮票状自体皮后治愈残余创面。

异体ADM+超薄皮片复合移植组42处:1处感染坏死未成活;2处手背复合皮处1/2感染坏死;3处<1/3坏死;余全部存活。成活率95%。

微粒皮下异体真皮基质移植组12处:4处由于其上异体皮坏死致植皮未成活;3处虽异体皮坏死但残存微粒皮在ADM上生长,经补充植皮治愈创面;余全部存活。成活率66%。

2.2 随访

除4例失访外,所有复合植皮成功病例经术后半年至1年随访,经康复锻炼,功能部位活动良好,瘢痕挛缩不明显,未出现明显皲裂及水疱,但遗留色素变化。局部外观及弹性以异体ADM超薄皮片复合移植效果最佳。

3 讨论

现代修复观念把保护功能、减少致残与消灭创面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在病人治疗之初就考虑到功能的恢复,越来越多的整形技术应用于烧伤早期手术。大张异体皮覆盖自体微粒皮移植术可以少量自体皮源治愈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1],是治疗重度深度烧伤的有效手段,一些病人经过有效的康复锻炼可以恢复肢体功能。但仍有许多病人需要后期整形治疗。为避免功能部位深度烧伤创面在治愈后瘢痕增生挛缩影响功能,或随康复锻炼、行走而反复出现皲裂及水疱破损形成难愈残余创面,既往本单位曾在微粒皮移植同时在肘、膝、踝等部位植以大张自体中厚皮以期保护局部功能并取得满意疗效,但该术式耗费病人烧伤后有限自体皮源,且形成供皮区瘢痕,同时增加手术复杂度及手术时间,并不适于大面积烧伤病人。

异体ADM可诱导自体真皮重建,提高微粒自体皮和自体表皮片的存活率和皮片移植后质量[2],在其表面覆以自体表皮细胞膜片、超薄皮片以及皮浆形成的复合皮具有类似全厚皮结构与优点。对于自体皮源不足的病人,复合皮移植具有减少供皮区损伤深度、供皮区可再次利用、减轻瘢痕等优越性[3],是修复功能部位的良好术式选择[4,5]。我们的应用结果显示术后局部皮肤弹性良好,无活动障碍,未出现明显皲裂及水疱,达到手术目的。

以往对伴有功能部位深度烧伤的病人采取先切痂大张异体皮覆盖自体微粒皮移植,病情平稳后再行功能部位修复的分次手术方法,以减轻麻醉、手术应激对病人的打击。但为避免痂下液化、痂皮溶解影响自体皮存活,两次手术间距较短,仍有可能造成病情波动,两次麻醉和手术也加重病人经济负担。一旦第一次手术后病人病情加重,病人机体条件不能耐受下次手术,将使挽救功能的手术被迫推迟,延至功能部位痂下液化分离时,切痂植皮将失去时机或植皮后自体皮成活受到影响,失去保护功能的意义。手术时一次性切痂大张异体皮自体微皮移植修复创面与复合皮移植功能修复同时进行,正是基于以上考虑。

两种复合皮移植方式比较:异体ADM+自体超薄皮片复合移植作为一种成型术式已得到广泛推广,不但受区弹性功能良好,达到全厚皮移植效果,而且供区损伤轻,可以再次取皮,适合于大面积烧伤病人。其不足之处在于,真皮基质为异物,在污染及感染性创面上易感染、坏死;复合皮移植操作时间及大张异体皮裁剪拼接略费时,手术时间长;挤占供皮区,对健存皮肤少的病人影响首次切痂微粒皮覆盖面积。

大张异体皮覆盖微粒皮下异体ADM移植术式为自体皮源严重不足病人的一种变通复合皮移植,达到首次微粒皮移植时残存健康皮肤的最大化利用,避免大张皮片式复合移植挤占微粒皮资源,操作方便易行,仅在微粒皮移植前在功能部位预先铺设异体ADM即可,降低手术复杂度及减少手术时间,通过微粒皮扩展局部可达到厚皮片移植效果,可改善创面愈合质量[6]。但在污染及感染性创面上易感染、坏死;异体皮质量及其存活质量影响手术成败。ADM上方的异体皮由于ADM阻隔而血运重建缓慢,容易发生坏死,位于其下的真皮基质一旦裸露未得到有效保护即可坏死溶解,有实验研究报道成活率不如前一种术式,与本组临床手术结果相符。

由于异体真皮基质再血管化过程较长,其上皮片或微粒皮+大张异体皮血运建立及微粒皮表皮扩展较普通植皮大为延迟,因此需注意以下事项:(1)复合皮血运建立慢导致局部抗感染能力减低,异体真皮基质作为异物存在在污染或感染创面上更易出现感染坏死。因此创面(复合皮移植处及周围)需做彻底清创,同时术区切痂前及植皮前需反复以生理盐水及氯己定、碘伏进行冲洗。(2)异体真皮基质使用前以生长因子(EGF或β-FGF)浸泡,以利血管构建、上皮生长。(3)功能部位异体ADM上应适当增加自体皮微粒密度,以免因微粒皮不成活时局部异体ADM裸露坏死。(4)因有真皮基质阻隔,异体皮血运建立慢,可能发生坏死,首次换药时一旦发现局部异体皮坏死,应立即剪除坏死异体皮,自体刃厚皮或保湿敷料覆盖真皮基质,仍可达到功能部位复合皮成活。(5)若术后病人一般状态良好,包扎敷料无渗出及异味,应推迟首次更换敷料时间,可于术后2周左右第一次更换局部内层敷料。(6)术后根据病情合理应用抗生素防治感染,并结合肠内外营养治疗提供足量热量及营养成分以利修复。

参考文献

[1]张明良,曹大鑫,常致德,等.微粒皮皮肤移植在大面积烧伤病人中的应用[J].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87,3:100-102.

[2]陈壁,贾赤宇.复合皮移植[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4:76

[3]孙永华,李迟,王春元,等.脱细胞异体真皮与自体皮薄片移植的研究与应用[J].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98,14:370-373.

[4]何延奇,王秉真.异体真皮与自体表皮复合移植修复功能部位的观察[J].中华烧伤杂志,2002,18:250.

[5]唐庆,苏爱云,程钢,等.脱细胞异体真皮与自体表皮复合移植修复创面[J].中华烧伤杂志,2003,17:237.

复合皮移植修复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47例颌颈部瘢痕粘连畸形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 男27例, 女20例, 最大年龄59岁, 最小年龄8岁, 平均 (20.1±4.1) 岁;其中开水烫伤患者19例, 火焰烧伤患者25例, 硫酸烧伤患者2例, 高压电烧伤患者1例。严重程度:Ⅱ度13例;Ⅲ度烧伤20例, 其中伴有下唇外翻患者14例;Ⅳ度患者14例。

1.2方法:本次研究的47例颌颈部瘢痕粘连畸形患者均接受大张自体皮片移植术治疗, 接受中厚皮移植患者31例, 全厚皮片移植患者14例, 带真皮下血管网皮片移植患者2例。具体手术方法如下:给予患者全麻处理, 手术需在全麻下插管操作, 部分患者需将瘢痕松懈到适当的后仰程度后才可以进行插管, 或者给予患者鼻插管麻醉。患者在仰卧位状态下接受手术, 将肩部稍垫高, 麻醉后给予常规消毒铺巾。手术切口需根据患者具体瘢痕特点以及瘢痕范围来确定。通常是给予横切口逐渐向两侧延伸, 呈鱼尾状。要求切口深度在瘢痕下脂肪层或深筋膜层。对瘢痕进行松懈, 使其头部可后仰, 充分暴露颌颈角。对创缘不平整的瘢痕、创基不平整的脂肪进行修剪, 止血后详细测量患者创面大小, 根据布样大小进行取皮、植皮, 对所植皮片进行打包包扎, 使用无菌敷料包扎制成颈托进行固定, 术后10~14 d拆线, 继续使用颈托固定, 30 d后开始进行颈部功能锻炼。

2结果

本次研究的47例颌颈部瘢痕粘连畸形采用大张自体皮片移植修复术治疗后, 皮片皮瓣全部成活, 成活状态良好。其中3例患者有皮片边缘坏死现象, 经多次换药后创面基本愈合。14例伴有下唇外翻患者术后下唇外翻畸形基本矫正, 颈部活动受限现象明显改善, 颈部基本可自由左右活动或后仰。对患者随访1年, 随访可知患者皮片生长良好, 柔软度适中, 瘢痕无增生现象。其中游离皮片移植的皮肤颜色相对较深, 和周围皮肤存在一定色差。

3讨论

烧伤、手术及电击伤等均可导致颌颈部瘢痕粘连畸形, 颌颈部是头部与胸廓的联合部位, 多属于纵行肌肉, 以便让头颈部产生灵活、复杂的运动。和其他部位比较, 颌颈部为身体外露部位, 对其瘢痕粘连畸形进行修复不仅是为了促进其颈部运动功能恢复, 同时也是重建外观的重要内容。由于颌颈部瘢痕易累及颈阔肌, 在对瘢痕进行松懈时需达到颈阔肌层面才可更好的促进颈部功能恢复[3]。另外颌颈角是颈部美学标志之一, 颌颈角及颈部轮廓的塑造是重建颈部的关键。在颌颈部瘢痕粘连畸形修复中主要有Z字成形术及类似手术、断层皮片移植术、游离皮瓣移植术、大张自体皮片移植修复术及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等, 由于颌颈部瘢痕畸形修复术治疗的特殊性, 临床为了进一步提高临床修复效果, 一般给予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联合手术进行治疗[4]。

本次研究的47例颌颈部瘢痕粘连畸形采用大张自体皮片移植修复术联合局部皮瓣转移修复术治疗, 皮片皮瓣均成活, 其中3例患者有皮片边缘坏死现象, 经多次换药后创面基本愈合。患者在合理的时间内接受恰当的治疗, 可有效改善其预后。颌颈部瘢痕畸形修复术一般在患者瘢痕充血现象消失、瘢痕成熟稳定时进行最为恰当, 也就是患者在烫伤或烧伤面愈合9~12个月后, 待其瘢痕处明显软化时接受修复手术治疗[5]。如在患者瘢痕充血阶段实施修复术, 不仅大大增加了手术出血量, 同时术后易出现增生性瘢痕, 导致植皮边缘部位明显。有相关调查研究表明[6], 在成人Ⅰ度、Ⅱ度颈部烧伤患者科在创面愈合6个月后, 瘢痕痉挛基本稳定时给予修复治疗;小儿患者为了减少颈部瘢痕畸形对其生长发育造成影响, 也可给予早期手术治疗。本组47例患者均给予大张自体皮片移植修复术治疗, 其中接受中厚皮移植患者31例, 全厚皮片移植患者14例, 带真皮下血管网皮片移植患者2例, 均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在具体治疗中根据患者创面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及皮片, 以便提高患者修复效果。

为了保证大张自体皮片移植修复术治疗颌颈部瘢痕粘连畸形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需注意以下几点: (1) 供皮选择。部分全身多处瘢痕粘连畸形患者, 由于需要进行多次修复术, 在治疗时应有计划的选择供皮区, 保证手术可顺利进行。皮片厚度、成活等与颈部功能恢复及外观改善方面有密切关系。一般皮片越厚, 其成活率越低, 但其柔软度越好, 颈部功能恢复效果及外观改善情况也就越理想;皮片越薄, 其成活率越高, 但植皮修复后期易出现挛缩现象, 柔软度理想。通常两侧下腹部为全厚皮片供区, 大腿、侧胸腹、背部为中厚皮片供区。 (2) 瘢痕松懈。术中为了有利于患者头部后仰, 一般瘢痕松懈需达到深筋膜层, 两侧可至正常皮肤;瘢痕松懈时切口可呈鱼尾状, 主要是为了将颈部两侧张力线切断, 避免出现再次粘连现象。在瘢痕松懈时需保证充分松懈, 无需过度将瘢痕组织切除。 (3) 重建颌颈角。根据颈部美学标准可知, 颈部需端正不歪斜, 丰满但不臃肿, 运动灵活无活动受限, 颈围和身体比例理想, 皮肤紧致有弹性, 颈颏角清晰, 需在105°~120°。颌颈角是人体颈部生理曲线的重要点, 同时也是颈部屈伸活动的轴点, 因此在颌颈部瘢痕粘连畸形修复术中颌颈角的重建具有重要作用, 也是评价修复术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术中需充分向上翻转局部软组织, 或将部分软组织切除, 来进一步加深颌颈角。 (4) 术后注意事项。术后给予科学的固定是避免皮片痉挛的重要内容。在本次研究中, 患者均采用无菌辅料包扎, 形成颈托;术后食用流质食物1周, 严格限制患者头颈部的活动范围, 尽量减少吞咽动作, 保证颌颈部皮片成活率。综上所述, 大张自体皮片移植修复术在颌颈部瘢痕粘连畸形修复中的价值显著, 颌颈部皮片成活率高, 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摘要:目的 研究大张自体皮片移植修复术在颌颈部瘢痕粘连畸形修复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47例颌颈部瘢痕粘连畸形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 均给予大张自体皮片移植修复术及局部皮瓣转移修复术治疗, 分析患者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本次所有患者移植的皮片皮瓣均成活, 出现皮片边缘坏死患者3例, 经多次创面换药处理, 创面愈合;颈部活动受限现象改善, 随访期间患者无瘢痕增生现象。结论 大张自体皮片移植修复术在颌颈部瘢痕粘连畸形修复中的临床价值较高, 值得推广。

关键词:大张自体皮片移植修复术,颌颈部,瘢痕粘连,畸形修复

参考文献

[1]张庆富, 周慧敏, 王车江, 等.密集式缝合固定法应用于颌颈部植皮术临床效果观察[J].中华烧伤杂志, 2012, 28 (4) :244-245.

[2]李长青, 孙晋中, 申立勇, 等.真皮下血管网皮片移植修复颈部瘢痕挛缩22例[J].中华烧伤杂志, 2010, 26 (4) :280-281.

[3]傅仕华, 邹书文, 甘求恩.保留变性真皮并移植大张自体皮的方法修复颈部深度烧伤27例[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7 (21) :153-154.

[4]吴丰磊.烧伤致颈部瘢痕挛缩畸形的整复治疗体会[J].实用医药杂志, 2012, 29 (12) :1072-1073.

[5]何亭.颈部瘢痕畸形修复方法的探讨[D].长沙:中南大学, 2013.

复合皮移植修复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6月-2015年4月间本院共接收了42例单手指皮肤缺损患者, 对所有患者进行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术。其中男22例, 女20例, 所有患者年龄26~38岁, 平均 (28.6±2.2) 岁。患者造成手指皮肤损伤的原因有三种, 第一种压伤, 第二种切割伤, 第三种热压伤。患者手指缺损最大皮瓣面积为4.0 cm×2.5 cm, 皮瓣面积最小为2.1 cm×1.5 cm, 所有患者均伴有骨或肌腱外露, 其中22例患者有指固有动脉或指神经部分缺损, 均无肌腱缺损。

1.2 应用解剖

患者的尺动脉腕上皮支在距豌豆骨上方4 cm左右处, 是位于尺动脉的内侧, 主干长12 mm起始外径1.5 mm。尺动脉腕上皮支穿出肌间隙前为上行支, 沿着患者的前臂尺侧上行分布, 并且于前臂的尺侧缘其他皮质相吻合。此外, 尺动脉腕上至皮支还有两条伴行的静脉, 这种静脉外径大约是1.5 mm, 并且静脉血回流方向一致;还有一组浅静脉, 浅静脉中的皮瓣区域主要负责静脉属支的经过, 两个静脉系统之间有静脉穿插交通, 供皮皮瓣区的感觉神经为前臂内侧皮神经的分支[4,5]。

1.3 方法

1.3.1 皮瓣设计

在皮瓣设计之前, 要在尺动脉腕上皮支的起始点做一个标记, 这个标记位于豌豆骨近端大约5 cm处, 这个地方是皮瓣的远端。同时可以把肱骨与豌豆骨内上髁连线作为手术用的皮瓣轴线, 在皮瓣轴线额两侧设计皮瓣时要注意参照受区的面积和形状, 另外轴线和皮瓣可以适当的偏离, 整个皮瓣的面积应该比患者创面的面积大五分之一左右[6]。

1.3.2 切取皮瓣与修复

首先让患者躺在病床上, 采用仰卧的姿势, 同时让患者把胳膊外展。在损伤侧进行臂丛麻醉, 然后进行手术。手术方法: (1) 将患者的胳膊上采用止血带进行止血, 同时用常规方法进行彻底的手指伤口清创, 将损伤部位的指固有动脉和指固有神经进行标记。然后沿着患者供皮区的皮瓣设计进行侧切, 暴露出患者的尺侧腕屈肌以及处于腕豆骨近端大约5 cm的上皮支[7]。上行皮支靠近前臂的近端, 整个皮瓣可以根据上行皮支穿入深筋膜位置及其走向进行重新调整。特别要注意的是检查与皮瓣相连接的浅静脉和前臂内侧皮神经是否完整, 有条件可保留一条作为备用[8]。 (2) 于患者供皮区皮瓣切取的深筋膜下部分, 按由近到远的顺序掀起皮瓣, 要采用逆行的方法进行掀起, 如果患者的肌腱出现缺损, 那么还应该将患者部分尺侧腕屈肌腱切取下来。在本院进行手术的患者中并没有肌腱缺损的情况, 因此并没用切取。依层次切取分离皮瓣时应仔细观察皮瓣的血运情况, 最后将供皮区皮瓣的上行支血管进行切取。 (3) 如果患者的腕上皮支血管比较粗大, 那么断蒂的部位应选择腕上皮支自尺动静脉发出处;如果患者的腕上皮支比较细, 那么可以将连接的尺动静脉血管段进行切取。静脉切取后的缺损断端可以进行直接的结扎处理, 而尺动脉适当游离后进行直接端端吻合, 这时可将取出的带血管蒂的皮瓣移植于手指皮肤缺损的创面, 对血管进行端端吻合。当在切取尺动脉时, 如果尺动脉管径粗于手指指固有动脉, 可以将要吻合的尺动脉管径自行缝合2~3针缩少管径以对应指固有动脉管径。对于皮瓣取皮供区的情况, 应该采取直接缝合的方法, 如果不能直接进行缝合, 应该采取全厚皮片进行皮片游离移植修复, 这种方法可以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9]。

1.4 术后注意事项

患者在进行此类皮瓣游离移植手术后应24 h卧床, 防止患者由于体位的变动而导致血管痉挛, 同时护理人员还应把病房的温度控制在25~28℃。做好预防和抗感染处理的同时, 还应做好抗痉挛治疗, 术后观察、治疗周期为1周。患者在4周之后可以进行手指适量活动功能锻炼, 等待皮瓣成活3个月后可以进行逐渐的恢复感觉和触觉训练。

2 结果

42例单手指皮肤缺损患者中, 22例患者皮瓣较为臃肿, 20例患者皮瓣发生部分破损, 所有患者在护理人员换药后都顺利的愈合。在进行游离移植手术后的0.5~1年的时间内进行随访, 查看患者的皮瓣外形和弹性是否良好, 活动功能是否恢复。图1显示患者经此类手术后移植的皮瓣颜色及质地与周围正常皮肤相似, 手指外形满意。按照我国中华医学会外科手术对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定:42例患者中, 优30例, 良10例, 可2例, 优良率95.2%;其中有1例患者在手术后出现动脉危象, 经过医生的及时抢救和止痛治疗后慢慢缓解;2例患者手术后24小时内出现皮瓣张力性水疱, 经过医生的处理, 4 h后自行恢复, 其他患者经过手术后皮瓣均顺利的成活。

注:男40岁, a术前;b术中显示皮瓣血管蒂部;c术后即刻;d术后1年

3 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采用外科手术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的方法有很多, 例如腹部带蒂皮瓣转移修复、手指局部岛状皮瓣转移修复和邻指皮瓣转移修复等, 但是以上三种修复方法都有各自的缺点, 这些缺点都会使患者的手部外形、功能及供皮区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现手指外伤后皮瓣修复的发展前沿方向是游离皮瓣修复, 因此, 这种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移植修复手指皮肤缺损, 不仅可以解决之前修复方法的缺点, 还能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佳的修复效果, 并尽量减少对患者供区带来的影响[10]。

3.1 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的静脉系统

从理论上将, 有两套静脉系统可以吻合, (1) 尺动脉腕上皮支的伴行静脉, 这两条伴行静脉分布于尺动脉腕上皮支动脉的两侧, 并且会汇流于尺静脉; (2) 有很多条浅静脉在前臂的尺侧内, 这些浅静脉属于静脉的属支。两个静脉系统之间存在浅、深交通支, 这种浅、深交通支可以增加皮瓣的静脉回流。此外, 在皮瓣设计时, 还应该注意到浅静脉要尽可能靠近皮瓣的中轴线, 这样在切取的时候才能很好的保护浅静脉周围的筋膜组织[11]。两个静脉系统都可以作为游离皮瓣的静脉回流, 如果伴行静脉的管径比较小, 而且管壁比较薄, 那么对于吻合就比较困难, 可以选择浅静脉。手术中要根据与受区静脉管径匹配情况及血管蒂长度进行选择, 如果两套静脉都能吻合, 那么将更有利于皮瓣的静脉回流和皮瓣的存活[12]。

3.2 手术中操作的注意事项

3.2.1 皮瓣设计

(1) 对于皮瓣的设计, 可以根据尺动脉腕上支穿出尺侧腕屈肌与尺骨的间隙前分为上行支和下行支, 上行支是尺动脉腕的近端, 管径比较细, 而下行支是尺动脉腕上支的直接延续, 管径比较粗, 如果皮瓣的切取面积比较大的时候, 要设计成弧形, 这样可以有很好的预防挛缩作用, 还可以减少影响患者腕关节功能的恢复。 (2) 尺动脉腕上支有一定的变异:很多患者在手术前都采用超声多普勒探测, 若尺动脉腕上支缺如则改于其他处再进行设计皮瓣, 如果在手术中发现患者的尺动脉腕上皮支来自骨间掌侧动脉的时候, 那么并不影响皮瓣的切取和设计[13]。 (3) 如果患者腕部皮肤滑动度比较大, 那么在设计皮瓣的时候不宜按压推挤皮肤以致发生移位, 避免设计的皮瓣偏离尺动脉腕上支的穿出点和尺动脉腕上皮支走行方向。3.2.2皮瓣切取皮瓣的切取注意事项有两点: (1) 从皮瓣前缘解剖游离的时候, 要尽可能的显露出尺动脉腕上皮支, 只有这样才能根据尺动脉腕上皮支的行走方向和分布情况及时调整皮瓣的形状, 得出皮瓣切取的范围。 (2) 在切取皮瓣面积略大的深筋膜时, 特别是在切取皮瓣的前侧时, 必须要注意由于滑动皮肤而导致穿深筋膜点偏离皮瓣的切取范围[14]。

3.3 皮瓣的特点和优缺点

皮瓣的特点:可在与患指同侧的前臂内侧切取尺动脉腕上皮支上行支皮瓣, 切取后患者的体位比较舒服, 同时还可以使得切取后供区产生的瘢痕比较隐蔽。由于是血管的直接皮支, 因此血管蒂的游离难度很小, 切取皮瓣也比较容易。在口径方面, 腕上皮支为1.4 mm左右, 这样的口径相对于指固有动脉比较吻合。在临床中, 有时供皮区皮瓣血管蒂的吻合动脉细小, 可以将相连的一段骨间前动脉或尺动脉切取下来进行吻合。

3.3.1 皮瓣的优点

皮瓣的优点主要有3个:第一, 尺动脉腕上皮支一般比较恒定, 因此变异比较少, 这样在设计皮瓣的时候不仅方便, 而且可靠;第二, 皮瓣的质地很好, 皮瓣的厚度适宜, 色泽比较接近于手指皮肤的颜色, 并且皮瓣可以携带感觉神经进行移植, 患者在术后感觉功能恢复比较好;第三, 供区比较隐蔽, 在切取皮瓣的时候不需牺牲主要的动脉和静脉, 创伤比较小, 患者易于接受。而且皮瓣的供区跟受区可在同一个臂丛麻醉下进行, 麻醉简单易行[15]。

3.3.2 皮瓣的缺点

皮瓣的缺点有3个:第一, 在临床上显微外科手术的技术要求非常高, 具有一定的风险和难度;第二, 患者供区是比较重要的地方, 如果在切取皮瓣时候, 面积过大很可能对术后腕关节活动功能有影响, 还可能对患者的手指外观产生一定的影响;第三, 在手术中, 如果对患者的尺神经手背支进行了切取, 那么术后有可能对患者的手背感觉神经造成伤害。

在医学临床中, 手指外伤后皮瓣的修复从理论上讲应该遵循供区的影响较小、受区外观及活动功能好的原则。因此, 对患者进行游离移植手术的时候, 要尽可能修复患者的手指伤口创面, 并减少对供区的影响, 减少对血管的破坏。通过本院的医学实践研究得出结果:42例单手指皮肤缺损患者中, 均进行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游离移植, 22例皮瓣较为臃肿, 20例皮瓣发生部分破损的情况, 所有患者在护理人员换药后都顺利的愈合。在进行游离移植手术后的0.5~1年的时间内进行随访。查看患者的皮瓣外形和弹性是否良好, 功能是否恢复, 其中优30例, 良10例, 可2例, 优良率95.2%。有1例患者在手术后出现动脉危象, 经过医生的及时抢救和止痛治疗后慢慢缓解;2例患者手术后24 h内出现皮瓣张力性水疱, 经过医生的处理, 4 h后自行恢复;其他患者经过手术后游离皮瓣均顺利成活。

综上所述, 对本院接收的42例单手手指皮肤缺损患者进行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游离移植, 皮瓣均成活, 优良率达95.2%。在进行游离移植手术后的0.5~1年的时间内进行随访, 患者的皮瓣的外形和弹性都很好, 活动功能恢复也比较满意, 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手指皮肤缺损修复方法,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3年6月-2015年4月本院共接收了42例单手指皮肤缺损患者, 对所有患者进行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术, 均以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的血管作为采用端。结果:42例单手指皮肤缺损患者中, 22例皮瓣较为臃肿, 20例皮瓣有部分破损, 所有患者在护理人员换药后都顺利地愈合。游离移植手术后的0.51年的时间内进行随访, 按照我国中华医学会外科手术对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定:42例患者中, 优30例, 良10例, 可2例, 优良率95.2%。结论:在医学临床中, 对于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游离手术, 其解剖的位置比较固定, 切取的难度也较小, 患者术后皮瓣恢复情况比较理想, 术后并发症的发病率较低, 是一种比较理想的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方法, 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

复合皮移植修复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5月于我院行皮瓣移植修复治疗四肢复合组织损伤患者80例。其中,男性患者59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25至58岁,平均年龄(37.9±11.8)岁;致伤原因:机器绞压伤40例,交通事故伤20例,电击伤10例,砸伤3例,轧伤3例,肿瘤4例;受伤部位:手部41例,足部23例,膝关节3例,前壁及肘关节9例,小腿4例:皮瓣移植面积:最小为10cm×15cm,最大为40cm×20cm。

1.2 手术方法

给予所有患者术前各项辅助检查,并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其具体的手术步骤如下:①受区准备:在创面获得充分止血的前提下,严格进行清创处理同时,应以由浅入深的方式将已受到污染或失活组织进行彻底清除;应根据患者四肢复合损伤的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外固定支架进行固定,并对肌腱和肌肉进行修复:若露骨创面的感染较为严重,则应在彻底清创的同时对死骨进行清除;若患者不能及时进行手术,则应加强换药,并使用抗生素来对创面的感染进行控制;②皮瓣设计与切取要点:主治医师应根据患者创面的具体情况来对皮瓣进行合理的设计,值得注意的是所切取的皮瓣应比创面大2cm左右;在对皮瓣进行切取时,应采用逆行与顺行相结合的方式;在切开皮瓣的周围时,为了避免撕脱,则应将筋膜与肌膜缝合固定住;③皮瓣移植:将游离的皮瓣断蒂后再移植至受区;先采用临时缝合数针的方式将皮瓣与受区的周缘固定住,然后在借助手术显微的情况下将血管进行吻合;例如,手部受区一般选择贵要静脉、头静脉以及尺与桡动静脉;④供区创面处理:若所切取的皮瓣面积较小,则直接缝合即可;反之,则可使用游离植皮进行修复;⑤:术后处理.:将患者患肢妥善固定住;采用烤灯照射皮瓣区10天;对患者皮瓣血运、毛细血管以及张力的反应情况进行密切的观察。

1.3 评价标准

根据2000年《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患者愈后患肢功能恢复分为四个等级:优、良、差、劣。优良率=优率+良率。

2 结果

80例患者均皮瓣移植成功,且成活率为100%。术后0.5至2.5年对患者进行随访,①愈后患者的患肢功能恢复情况:优者39例,良者36例,差者4例,劣者1例;优良率为93.75 (75/80)。②外形恢复满意情况:外形恢复满意者73例,占88.75%(71/80);外形恢复不满意者5例,占8.75%(7/80);轻度皮瓣臃肿者2例,占2.5%(2/80);外形恢复满意者和外形恢复不满意及其他情况者比较,外形恢复满意者的比例明显高于外形恢复不满意者及其他情况,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6.1,P<0.05)。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生产半机械化和机械化的趋势不断加强以及交通运输工具的大力发展,四肢复合组织损伤的发生率越来越高[2]。四肢复合组织损伤是一种致残率较高的创伤,主要由外力所致。四肢复合组织损伤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如何提高四肢复合组织损伤的临床修复效果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目前,治疗四肢复合组织损伤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行皮瓣移植修复术。皮瓣是由血液供应的皮肤和其附属的皮下脂肪组织组成,其主要分为任意型皮瓣和轴型皮瓣两类。且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以及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皮瓣移植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据相关文献资料研究结果显示,应用皮瓣移植修复治疗四肢复合组织损伤,能够在短时间内愈合创面,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3];这与本文的研究结果相一致。由此可得出结论:给予四肢复合组织损伤患者皮瓣移植修复术治疗,能够有效的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促进了患者的术后康复,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此外,由本次研究可得出以下体会:①手术方案的制定应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如,患者全身情况、患者的要求以及医院设备条件等),以此达到既临床治疗效果好又医疗费用低的目的;②在皮瓣选择上,应尽可能地少选或不选主干血管皮瓣,多选非主干血管的皮瓣,如骨间背侧皮瓣、胸背皮瓣、骨间掌侧皮瓣以及背阔肌皮瓣等;③在手术时机方面,应尽可能一期修复;若患者的情况不允许,则可等待二期修复或清创后简单进行修复;④对于手足与四肢关节部位的修复,应尽可能地选择弹性好且少带或不带肌肉组织的比较薄的皮瓣;同时,最好应选择带有感觉神经的皮瓣;此外,应避免选择游离皮片来对其进行修复。

参考文献

[1]董健.四肢复合组织损伤中皮瓣移植修复应用体会[J].医学信息,2013,26(30):531.

[2]熊洪涛,庄永青,付强,等.交通伤四肢复合组织缺损的组织瓣移植修复[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0,33(3):182-185,后插1.

复合皮移植修复 篇6

关键词:髂骨植骨,感染,骨皮缺损,皮瓣

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各种高能量致伤手部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加之手部构造极其复杂,损伤多涉及多种组织结构包括骨、肌腱、血管、神经、皮肤的损伤或缺损,手指背侧软组织覆盖较少,伤后常合并皮肤及骨质缺损,术后感染较常见。自2008年2月至2011年12月,我中心收治7例手指背侧骨皮质缺损的患者,均采用游离髂骨植骨联合腹股沟皮瓣移位修复术,术后效果满意,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例,男6例,女1例;年龄18~49岁,平均32岁。3例为急诊患者,4例为手外伤术后合并感染性骨皮缺损。电锯伤4例,重物砸伤2例,冲床冲伤1例;缺损部位为手指近(中)节,拇指3例,食指4例,创面均位于手指背侧,面积1.0 cm×2 cm~2.0 cm×2.5 cm,骨质外露,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骨质、肌腱损伤或缺失。全部拇指病例均累及指间关节,未累及掌指关节,余4例食指仅累及远端指间关节。Ⅰ期清创后骨质缺损1.5~2.5 cm,创面缺损面积1.0 cm×2.0 cm~2.0 cm×2.5 cm,髂骨瓣移植长度为1.5~2.5 cm,宽度为0.8~1.3 cm。

1.2 手术方法

陈旧性手外伤术后合并感染性骨皮缺损患者,先行扩创,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及感染病灶,行负压封闭吸引,如骨质缺损较多者,可行微型外固定架支撑固定,维持患指长度,防止软组织挛缩。术后选用敏感抗生素应用,抗感染治疗。行负压封闭吸引术后1周~10 d,患指无红肿及炎性渗出,根据患指骨皮缺损范围,于同侧腹股沟设计皮瓣。以腹股沟韧带中点下2 cm股动脉搏动处,与髂前上棘连线的延长线为轴线,根据患指皮肤缺损面积大小设计皮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于深筋膜浅层掀起皮瓣,蒂部缝成皮管。于供区创面沿髂骨翼方向切开深筋膜,剥离骨膜,根据骨缺损情况,凿取一大小合适骨条备用;将所取骨条适当修整后,置于患指骨缺损区,用微型接骨板或指针固定牢固;将所取皮瓣转位覆盖手指皮缺损区,供区创面直接缝合。宽胶布将患肢固定于适宜体位,保持皮瓣蒂部无折叠扭曲。术后3~4周断蒂,术后均给予抗感染及活血化瘀药物对症治疗。断蒂术后指导其进行患手各手指关节功能锻炼。对于急诊污染较轻患者,彻底清创后,Ⅰ期可行游离髂骨及腹股沟皮瓣带蒂移植修复。

2 结果

术后本组7例腹股沟皮瓣全部存活,3~4周后断蒂。伤口均Ⅰ期愈合,仅1例皮瓣部出现小面积感染,加强换药后愈合,未出现皮瓣肿胀、张力性水泡,血管危象等情况。临床植骨愈合时间为8周3例,9周4例,平均8.5周;3个月后复查全部病例均达到骨性愈合。随访10~36个月,皮瓣质地良好,外观满意,仅2例有部分色素沉积,1例外观稍臃肿,感觉稍差。髂骨塑形良好,未出现骨髓炎、骨吸收等情况,掌指关节功能正常。

3 讨论

各手指骨皮缺损的修复重建原则依各手指功能的重要性而定,由于拇指占手的功能40%,所以一般应予以重建,其余单指可根据情况选择重建。重建的方法有:取髂骨植骨,局部或游离皮瓣移植修复创面;指间关节重建的需行带血管跖趾关节组织瓣移植,或单纯取髂骨移植指间关节融合而不重建指间关节[1];王树锋[2]等行前臂背侧微型骨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复合组织缺损。重建的时机:急诊患者原则上应分期重建,先覆盖创面,Ⅱ期行骨关节移植。对于Ⅱ期患者,局部皮肤血供好、无或轻度瘢痕手指为适应证;开放创面一般要求缺损处皮肤条件完整、血供好、无明显感染。存在严重瘢痕感染、血运不良情况应为禁忌。我们选择部分相对洁净创面的急诊患者Ⅰ期组合移植重建,收到满意效果。

该方法适应证:适用于各手指背侧骨质皮肤缺损,掌侧皮肤血管神经肌腱完好,且不累及掌指关节的创面。该手术的优点:1供区隐蔽,不伤及重要组织;2该术式位置表浅,解剖方便,操作简单安全,基层医院即可开展;3一个切口及可解决骨皮缺损,技术难度低,风险小,创伤小。缺点:1患肢体位原因,不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易累及其他手指活动。2皮瓣感觉功能相对较差,部分肥胖患者皮瓣外观臃肿,需Ⅱ期整形;3累及指间关节的患者修复后指间关节融合,丧失一定活动度。4需二次断蒂。注意事项:急诊患者Ⅰ期修复要严格掌握适应证。陈旧性外伤合并感染患者Ⅰ期手术清创要彻底,不可姑息,感染要彻底控制后才可行Ⅱ期修复术;髂骨条切取要稍大于缺损部位,髂骨条修整要注意体积大小合适且充分,固定位置合适牢固;腹股沟皮瓣设计合理,上窄下宽,以适应手指形状,皮瓣远端可适当修薄,与手指皮肤相匹配,以利于Ⅱ期断蒂后皮瓣外形的美观;与创面要稀疏缝合,不可张力过大;蒂部防止扭转,无张力;二次断蒂时应注意创缘美观。

个人体会:掌指、指间关节的重建仍是难题,采用自体跖趾关节移植方法已在临床应用并得到肯定,但功能恢复仍不理想[3];我们根据患指指间关节面损伤情况,给予融合,而没有行跖指关节复合组织移植,一是该手术操作简单,风险小;二不影响供区功能。在基层医院较为实用并容易推广。

参考文献

[1]洪建军,高伟阳,陈星隆,等.一期植骨加内固定治疗手部开放性骨缺损[J].中华手外科杂志,2005,21(2):112-114.

[2]王树锋,粟鹏,程陆健,等.前臂背侧微型骨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复合组织缺损[J].中华骨科杂志,2005,25(10):583-586.

复合皮移植修复 篇7

关键词:复合皮移植术,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烧伤整形

本着再次获得完美、优质人体皮肤的目的,烧伤后伴有疤痕增生的病人一般选取做整形手术治疗,并且期望经过手术重新移植的皮肤可以等同于原有的皮肤颜色、弹性和良好状态。在治疗上一般采用复合皮移植手术及皮肤软组织扩张手术两类整形医治方案[1]。 复合皮移植手术是采用脱细胞异体真皮和自体薄皮组成的复合皮移植到疤痕部位来实现植皮整形治疗的一类医治方法。此种治疗过程依托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等方法,把异体结构内能引领宿主识别的外源性物质消除,以便减小其抗原性能[2]。皮肤软组织扩张手术是在病人正常皮肤下面安置扩张器,使用注射壶往扩张器里注射液体来加大扩张器内的盛液量,激励皮肤生长,速性扩张、增大皮肤表面积的一类整形措施[3]。 此两类治疗方案在实际治疗中都被普遍采用,并且各有利弊。下面对复合皮移植手术及皮肤软组织扩张手术两类医治方法在处理烧伤整形中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和评析,以便挑选出最恰当的方法,其实际过程如下。

1 资 料 与 方 法

1.1 一般资料

历史性评析二零零六年四月至二零一三年十月本医院接收的烧伤整形科求治病人84位,其中男性病人53位,女性病人31位,年龄段在22岁至51岁之间, 平均岁数(40.5±5.7)岁。依据两类治疗方案的针对性,并且遵循科学对比的原则,此次挑选的八十四位病人都是四肢关节位置被严重烧伤,烧伤后疤痕区域面积为5cm×7cm ~ 8cm×9cm。依照病人的实际情况及了解病人及家属的态度之后,将84位病人按照医治方案的区别划归为两个小组:其中给42位病人实施复合皮肤移植手术,把他们定为移植小组;另42位病人运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手术给予治疗,把它设置成扩张小组。他们当中有因火焰烧伤的患者41人,有因热液体烫伤的病人43人。将这两个小组的病人在受伤程度、 致伤起因、家庭条件、所处年龄段、性别等情况做比对, 他们没有多大区别性,而且不存在其它重要器官的异常,故这两个小组之间有相互比较的价值。

1.2 方 法

1.2.1 复合皮移植术

开始,要在无菌状态下把患者疤痕切除到露出浅筋膜或者深筋膜,充分松解,创面完全暴露,之后给创伤表面实施止血过程,并使用生理盐水多次清洗, 使用稀释的庆大霉素溶液湿敷创面十分钟后再实施彻底止血过程 [4]。使用生理盐水把异体真皮清洗三次后移植在创伤表面上,尔后再取自体刃厚皮片贴附在脱细胞异体真皮基底膜上面,并且固定好。使用抗生素油纱及无菌敷料给予适当加压固定。手术结束后做普通抗感染治疗,再过十天之后,敞开敷料检查皮片的成活状况,并在创伤表面痊愈后给植皮区域表面贴瘢痕贴,并戴上弹力套,而且多进行功能活动锻炼[5]。

1.2.2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

该项手术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手术是安置皮肤扩张器;在手术前要进行消毒,手术过程中要处在无菌条件之下进行。开始时,依据病人疤痕面积挑选合适的皮肤扩张器,之后,在疤痕区与正常皮肤相连处做切口,分离腔隙使其边缘超出扩张器尺寸0.5 ~ 1cm,这样能够确保在扩张器装入后尽量地平展, 在扩展皮肤器周围正常皮肤处装入注射壶,确定扩张器没有渗漏现象存在,开始全面止血,接着再置入引流管,通过负压吸引之后做好分层缝合[6]。术后一个星期后,每间隔3 ~ 7天就往扩张器内加入生理盐水, 加入的体积是扩张容积的10% ~ 15%,连续实施扩张过程2 ~ 3个月,且始终保持密切观察,记录好皮肤的血运状况和颜色。如果皮肤已达到扩张要求就具备了进行第二次手术的条件。如果扩张能力不足,应注意再做第二次扩张器装入程序。二期手术的过程是先取出扩张器,切除疤痕皮肤,运用推进和翻转皮瓣的手段完成好恢复疤痕部位功能的过程。另外,让皮肤在较好的状态下生长。并且保持引流正常,特别要注意病人的皮瓣成血运状态。

1.3 效果评价标准

(1)把治疗效果划分成显效、有效、无效。显效: 经过医治后,病人皮肤血流正常、颜色均匀、组织柔软,皮肤痊愈状态较佳且基本等同于正常皮肤。有效: 病人血液流通基本正常,伤口也已恢复,颜色和组织均匀。但与周边正常皮肤有些差异,区别不大。无效: 病人术区皮肤血流、颜色、组织均不正常,与周边皮肤有较大区别。

(2)依据手术治疗后病人并发症发生的比率进行两组病人的治疗效果比较。

2 结 果

2.1治疗效果

参照治疗效果的执行指标,主治医师开始评析这两组病人的治疗成功比率,移植组显效10例,有效2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3.33%(35/42),扩张组显效24例,有效1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62% (41/62)。扩张小组的医治显效率及总有效率远远超出移植小组,治疗结果显示扩张小组明显比移植小组有较高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9.685,P < 0.05)。

2.2 并发症

移植组发生5个并发症,4位病人有复合皮感染情况发生、1例患者复合皮移位:扩张小组发生6个并发症,2个发生扩张器外露情况、2名病人出现感染、 2个皮瓣远端组织坏死。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 论

上一篇:文献评估下一篇:档案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