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型健康教育

2024-10-21

复合型健康教育(精选12篇)

复合型健康教育 篇1

1 健康产业介绍

自2013年开始,健康产业作为国家新的战略性产业已经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健康产业涉及的目标对象,既包括有迫切健康护理需求的老年人和病患者,也包括其他所有关注健康的各年龄段人群。因此,健康产业是一个覆盖面广、受众面大的庞大产业集合,并不能将其进行扁平化定义和简单分类。长远来看,健康产业将是一个立体化、不同相关行业相互交叉和渗透的产业集群,从而形成新型的大健康产业链。

作为大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以房地产开发为主要手段的健康养老地产项目,不能再继续采取以销售为导向的简单开发模式。健康养老地产的模式并不完全属于房地产,而是第三产业,主打的是服务,房地产开发仅是整个模式的基础,需要综合性考虑销售与持有、服务与运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这将是一个全新的命题。这种模式涉及对项目的基地选址、资源配置、成本控制、销售预期、运营方案、产业导入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因此在项目开始之前,进行详细的可行性研究必不可少,可行性研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也是影响项目能否顺利推进的的基础。

2 西安城市健康综合体可行性研究

2015年,上海中森健康养老产品团队完成了西安城投置业委托的西安城市健康综合体可行性研究工作,并顺利通过了由当地老龄委、建筑高校、设计院、规划部门专家共同组成的评审委员会的评审,为项目下一阶段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本次可行性研究工作分别从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市场需求分析、项目建设方案、财务评价、风险分析、项目综合评价结论及建议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

2.1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西安城市健康综合体项目基地位于西安市高新区。西安高新区作为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国家级高新区,一直是西安与西部高新科技产业的前沿领地。其中,生物医药产业是高新区四大主导产业之一。

高新区和大健康产业密切相关的生物医药产业,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为本项目的大健康产业链奠定坚实的基础。与健康产业相关的综合性项目建设,是积极落实西安城市总体规划、完善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功能的需要,同时也是树立西安健康养老产业标杆的重要举措。该项目的建设也为西安高新区乃至整个西安提供一个优质的健康养老服务资源,有利于改善和提高机构养老的环境和条件,对全面提升西安高新区的健康养老产业服务水平、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该项目作为城市健康综合体项目,也将引入丰富多样的健康产业公司,促进产业集聚,从而推动产业发展和成长。

2.2 市场需求分析

2015年西安人口统计资料显示,西安市户籍人口862.75万,60岁以上128.6万,65岁以上约73.1万。60岁以上和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达14.9%和8.5%,均超过10%和7%的国际标准。

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提出的“9073”政策,3%的老年人将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

截至2014年5月,西安市已有养老机构95家,其中公办32家,民办63家,共有床位22680张。根据现有床位情况,西安市的机构养老床位远达不到政策要求。

近几年西安居民可支配收入基本呈稳步递增的态势。2014年,西安人均GDP首次超过1万美元,达10394美元。参照高收入国家,在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健康产业爆发,西安人均GDP已超过10000美元,健康产业已达到井喷的临界值。

西安城市老龄化程度高,有巨大的潜在市场,另外,较高的可支配收入又提供了强有力的消费支撑,为老年住宅产品的开发提供有力条件。

2.3 项目建设方案

项目建设具体地址位于西安市高新开发区丰惠南路以西,科技五街以南,科技六路以北,属于唐延路两侧核心地段,占地51亩,总建筑面积266506.56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204250.96m2,地下建筑面积62255.60m2。通过对大健康产业可以导入资源的分析,确定主要建设内容为案办公、健康护理中心、活力健康公寓和养老公寓于一体的城市健康综合体。

遵循原有整体地块的形状特点,尊重大片区的规划布局,项目规划以半圆形的空间结构为骨架,串联起6幢由北至南侬次降低的建筑塔楼,形成流畅、优雅的建筑天际轮廓线和健康城市综合体的完整形象(见图1)。塔楼底部的裙房将建筑群连为一体,利用屋顶的坡度变化,穿插于塔楼底部局部架空层内,形成丰富的室外空间层次,创造出立体化的户外活动和交流空间(见图2)。7栋3层高的独栋总部办公及体验中心楼呈带状布置于内部庭院之中,利用独特且极具标志性的建筑形象,使自身成为健康城市综合体社区内的装饰性小品建筑,成为社区亮点。

2.4 财务评价

遵循费用与效益计算范围相一致的原则,动态与静态分析相结合,以动态分析为主的原则,根据资金的时间价值原理,考虑项目整个计算期内各年的效益与费用,采用现金流量分析的方法,计算内部收益率、净现值等评价指标;同时遵循基础数据确定中的稳妥原则及费用与效益识别的有无对比原则。对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财务净现值(FNPV)、投资利润率、资本金利润率、盈亏平衡等进行分析,从而得出财务评价结论,并最终论证项目财务上的可行性。

2.5 风险分析

该项目属于大型投资项目,投资数额大、期限长,从项目规划到运行期结束的整个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不确定性与风险。因此,对项目风险进行系统的识别和分析,并加以合理预防、规避和转移(风险应对)非常必要。风险分析主要包括政策、市场、财务及自然环境风险等。

3 结语

综合以上各方面的可行性研究与分析,通过对项目可以导人的业态提供建议和进行概念设计,并从投资回报和风险分析等方面进行测算和预测,从而得出结论:西安城市健康综合体项目有充分的生存能力与发展空间,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项目具备多项竞争优势条件,有旺盛的生命力与极强的竞争力,能促使项目在中长期内健康运行,是一个符合政策需求、具有政治意义、满足人民期待,同时也具有商业价值的优质项目,满足各种项目开发所需的市场基础与先决条件。

对大健康产业中的健康养老地产项目开发进行有针对性的可行性研究,特别是在城市中心区域复杂的条件中,甄别出有利和不利因素,能科学、系统地运用在建筑设计中积累的知识体系为项目决策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撑,将是该类项目顺利落地的基础。本文通过对西安城市健康综合体可行性研究工作的描述,希望能为有意进入该产业的投资者提供参考。

摘要:健康产业是一个覆盖面广、受众面大的庞大产业集合,而作为大健康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养老地产项目,则涉及地产开发、建设、运营、产业导入等多方面因素,必须经过严谨的可行性研究。通过阐述西安城市健康综合体可行性研究的内容,探讨在开发健康养老地产项目中,如何对项目进行准确定位和决策。

参考文献

[1]刘海飞,张小旺.建设行业项目管理的国际化发展与评价[J].建筑经济,2006(3):41-44.

[2]胡秉.复星-星健资本:大健康产业的探索者[J].城市住宅,2015(6):15-18.

复合型健康教育 篇2

论文关键词:本科;文秘教育;实践教学体系

论文摘要:文秘教育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专业,其专业培养目标是社会急需的实用型人才,而要培养出素质高、能力强、上岗快、用得上的复合型秘书人才,就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实训来巩固课堂知识,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文秘教育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专业,其专业培养目标是社会急需的实用型人才,而要培养出素质高、能力强、岗快、用得上的应用型秘书人才,就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实训来巩固课堂知识,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学校的文秘专业教学计划上实践教学环节安排非常模糊,有的虽然列有专业所必须的实践内容,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只是停留在课堂讲授的层面上,很少安排教学实践活动。对于毕业实习这个最重要的环节,由于经费、实习地点等原因,学生往往是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实际上多数学生就是放假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和操作能力可想而知。实践教学的不足,导致文秘专业培养的学生多是“单一文字型”的秘书,与社会需求的“复合型”秘书相差甚远。因而。加强文秘专业实践教学,构建复合型立体实践教学体系势在必行。

一、围绕应用型的专业特色,构建涵盖课堂教学、专业实践、科研教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秘书专业的课程实践性比较强,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单纯讲授理论是不行的。课堂教学中突出实践性教学,主要通过各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紧密联系起来,通过情景模拟训练、纸上模拟训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把握秘书教的角色定位,自觉培养秘书角色意识,更快、更好地与社会需求对接。专业化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主要通过社会调查、实践实习等形式,其目的是强化理论知识,培养核心能力;科研教学是为彰显高校本科教育的优势,是前两者的补充和拓展。根据学生自我发展的定位和需要,将秘书工作理论视界进行提升,创设一个进一步提高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习成绩一般台,主要方式可采取鼓励学生了解、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并担任相关的工作,如搜集信息、整理资料,补充实践内容等,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

二、搭建专业实训室、校内实训资源网和校外实习基地三级实训载体。

1.在专业实训室中,为学生提供模拟文秘办公的工作环境,学生可以分组在其中进行训练。如文秘工作人员必须掌握的传真机、复印机的使用、电话的接打程序、摄像机与扫描仪的操作、网络在线办公以及文件收发处理等。此外,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现场模拟实践的平台,学生可以进行秘书实务活动的策划实训。如策划安排一次新闻发布会,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分角色承担不同的任务,合作完成会议的整个策划筹备环节,还可以将实训成果对外展示。通过这样的现实模拟训练,学生可以亲身体验整个活动,强化技能训练。

2.利用校内资源,提供专业教学实践实验基地。文秘专业实践性很强。而能为学生联系校外实习单位的资源毕竟是有限的,且还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其实对文秘专业而言,学校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实习基地,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有很多可以为文秘专业教学实践提供的实训机会。如可以让学生在各学院、职能部门办公室担任“实习秘书”,学习处理办公室各种事务:学校举行的各种大型会议活动时,可以让文秘专业的学生参与,从最初的旁观学习

观摩到真正的参与会议筹备,让学生发挥专业特长,逐步了解熟悉秘书工作的具体流程,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学校有些接待宾客的任务也可以让文秘专业学生参与,使学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秘书礼仪规范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

3.校外实习。依托高校自身的资源优势,与相关单位建立长期合作的实习基地。通过实习,可以直接检验教学成果和学生的能力,也可以更直接地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为课程改进提供反馈信息。

三、分段设置实习环节,提升专业水平

文秘专业实习环节的设置至少应经过以下三个阶段:

1.认识实习阶段。学生入学之前对文秘工作并不了解,仅仅靠课堂的理论教学难以形成直观的感受。因此,在第一学年可以安排职业教育讲座,邀请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秘书工作人员与学生进行交流,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前沿信息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秘书职业的认识,强化从业意识。同时组织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参观、调查,了解秘书岗位的具体职能以及秘书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

2.专业实习阶段。根据专业课的教学、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专项技能的训练。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都分配一项课题任务,课题设计都是围绕秘书日常工作,并在有限时间内提交一份完整且具有实践操作意义的方案。比如:校庆活动的策划、新生接待的策划、校运动会的筹备、信访接待工作、公文撰拟、社会调查等活动。这些专业实习阶段的专项实习有针对性地训练了学生的各项专业技能,为毕业实习阶段积累了许多非常有益的经验。同时也强化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交际能力、沟通能力、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3.毕业实习阶段。毕业实习是学生在校最后一个学期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锻炼学生融入社会的能力,提高对秘书角色的认识。实习期间,学生要以一名“准秘书”的身份进入社会秘书岗位,接受实习单位对其四年专业学习成果的严格考核,所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毕业实习不同于在校期间的实训,可以依靠集体的力量共同协作完成,实习生需要独立承担工作任务。在秘书实岗上,如何将在校期间所掌握的业务知识灵活地运用于实践,在工作中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实习生必须面临的考验。学生必须定位好自己的角色,尽快熟悉环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不断总结,才能达到毕业实习的预期目标。

四、充分发挥课外修读学分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单纯依靠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课外实践活动显得尤为重要。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一是充分利用学校课外修读学分的规定,引导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在活动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自己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从活动方案的制定、评委的任命、比赛活动的组织各个方面全部由学生自己来组织,相关老师只是给予指导和配合。通过锻炼,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如“文秘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计算机操作竞赛”等。

五、强化职业技能证书,探索多证多能的教学模式。

将秘书职业资格标准引入专业教学中。强化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从事秘书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还可以获得进入秘书职业所需的秘书职业技能证书。在此基础之上,提倡多证多能,以增加学生的就业砝码。如普通话合格证书、外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证书、汽车驾驶证等。

高校是我国培养文秘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但高等秘书教育目前还处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必须瞄准秘书行业的社会需求和发展趋势,以现代教育理念作支撑,突出以就业导向为主的教育特征,切实加强实训、实践环节,重视学生综合素质、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才能探索出一条富有成效的高校文秘教育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穆廷云、王玉华.高校文秘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邢

台学院学报,2009.9

[2]李晓丽.改革文秘专业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秘书角色意识语文学刊,2007.7

复合型健康教育 篇3

关键词:复合型教育集团 运行机制

我国组建职教集团的实践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1991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为职教集团的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3年,全国有25个省市组建了200多个职业教育集团,参与单位6000多个,成员学校达到2400多所,合作企业达到3600多家。

湖南省主要围绕省内主导产业、重点行业和重大建设项目对技能人才的需求,组建由高职学院牵头,包含相关骨干职业院校、中职学校、行业协会和企事业单位等形成联合办学的复合型职业教育集团,正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促进我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是湖南省职业教育改革进程的必经之路

一、湖南省复合型高职教育集团现状分析

职教集团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职教集团的建立可以使校企、校际之间在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实训基地、毕业生就业、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紧密合作,对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集团的名称及成员组成

集团拟命名为“XX职业教育集团”。一般需要凸显职教集团在该行业领域的重要地位,如“湖南汽车职业教育集团”等。集团受行业主管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业务指导,成员成主要为两部分:一部分为行业院校,包括高职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另一部分为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集团成立后,各成员单位不改变自己的行政隶属关系、内部的管理体制和人事关系,实行独立财政核算,各自的法人地位不变。根据湖南省教育厅网站(zzyx.hnedu.com) 数据统计,湖南省共有湖南工艺美术职业教育集团、湖南国际经贸职业教育集团、湖南建筑职业教育集团、湖南汽车职业教育集团等17家复合型职业教育集团。这17家复合型职业教育集团,参与方有学校、政府机构、企业和第三方组织,参与单位达到1328个,因此,职业教育集团在湖南省的职业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集团的运行关系着湖南省职业教育的成功与否。

(二) 职业教育集团的制度

集团成立初就须在章程中明确,并确保集团成员共同遵守。以湖南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章程来说,运行机制包括:(1)集团设理事大会、常务理事会和秘书处等机构。理事大会是集团最高权力机构。常务理事会是理事大会的执行机构,在理事大会的领导下进行工作。秘书处设在理事长单位,是集团的常设机构,具体负责集团的日常工作事务。(2)集团成员单位各推荐1名代表,担任集团理事。理事原则上由法人代表或主要负责人担任。理事代表其所在单位参加集团的工作及有关活动。(3)理事长人选由牵头单位推荐法定代表人,并须经理事大会通过产生。副理事长人选、常务理事人选,在集团成员单位中经民主协商推荐后,须经理事大会通过产生。正副秘书长人选由理事长、副理事长提名,并须经常务理事会确认通过。(4)理事大会和常务理事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决议重大问题时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理事或常务理事同意。(5)第十九条。每年召开一次理事大会,如遇特殊情况,由理事长提议,可临时召开理事大会。在召开理事大会期间,理事长因故不能出席时,由理事长指定1名副理事长主持。

(三)職业教育集团的内部沟通平台

职业教育集团的成员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加强沟通,为湖南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是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的初衷。根据湖南省教育厅网站(zzyx.hnedu.com) 数据统计显示,湖南省17家复合型职业教育集团大多数集团构建了自己的网络信息平台,但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平台,如湖南国际经贸职业教育集团,集团最新信息更新是2013年5月14日,集团信息也只有23条,涉及集团内部企业信息1条也没有。更有甚者根本没有构建自己的网站,如湖南建筑职业教育集团、湖南体育职业教育集团,更别提信息之间的更新和共享了。

(四)集团的机构设置

为了实现职教集团的统一管理,需要成立相应的决策机构或协调机构,但应区别于企业集团,建立理事会制是比较适合,也是目前国内90%以上的职教集团采用的管理体制。集团内部成员多而且相互之间关系比较复杂。职教集团设立理事会为最高决策机构,主要负责集团政策的制定、协调以及涉及集团利益的重大事项的决策。通过会议产生理事长、副理事长、常务理事和理事。理事会下设秘书处,主要负责集团日常的事务性工作。

二、湖南省复合型高职教育集团运行机制存在的制约因素

从现状我们可以得出,湖南省的职业教育虽然组建了教育集团,但是只是停留在层面上,并没有真正发挥教育集团的优势,没有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一)湖南省复合型职业教育集团内部的制度不完善

从现有的职教集团来看,只有部分建立了相对稳定的议事机构和议事规则,而有相当一部分处于松散状态,没有相应的配套组织与制度。由于管理制度不健全,造成了成员之间协调不畅。再加上组织松散,集团对其成员单位的影响力和约束力都受到很大限制,即使有制度也形同虚设。

湖南省复合型职业集团在制度方面的因素主要表现在组织结构过于松散。目前,省内数家职教集团均由某一职业院校牵头,联合其他学校、企业及实体而组建。牵头单位通过订立章程、合同与其他成员单位联合,各成员单位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其人、财、物及原法人资格保持独立不变,其主管部门的隶属关系也不变。因此在我省,大多数的职业教育集团因为集团成员之间的关系过于松散,在人、财、物等方面几乎没有相互融合的可能,所以不利于形成集团主体学校及其成员单位的发展优势。

(二)集团内部内驱力缺失

内驱力主要指驱使有机体产生一定行为的内部力量,与其对应的是诱因。职业集团组建的原则是自由平等,但是提升集团内部驱动力的诱因还没有完全理顺,使其只能是抽象的、 间接的,而成员单位的个体利益则是具体的、直接的,这样,两者常常产生矛盾成员总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导致集团内部缺乏凝聚力,“集”而不“团”。

再者由于成员单位相互间没有强有力的利益机制制约,所以,各个成员的行为普遍带有短期性、本位性的倾向,集团内部缺乏利益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比如目前职教集团的经费来源仅限于理事长单位一家提供,数额一般为10万元。而职教集团章程中规定的成员会费、 社会捐赠、政府拨款以及其他集团服务的合法收入等集团经费来源均没有制度化和常态化。

(三)集团内部成员利用职教平台的意识不强,缺乏沟通

通过针对湖南省高职教育集团所属高职院校的调查中发现,院校的大部分老师仅仅也只是停留在知道集团的存在,至于集团的运行,甚至是章程不知道,更不用说他平时的运行情况了。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章程仅仅在领导层面,而教师很少有人知道,学生就基本没人知道。

再者,职业教育集团组建的初衷是让老师和学生受益,但是现在的情况是不但主体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并且集团内部连最基本的网站都没有建设完善,更别提信息的及时更新以及资源共享。所以在教学以及资源方面根本没有打破原来的各自为政的行为模式,那么职业教育集团就基本失去原来的意义了。在教学方面,也不可能打破常规,按照集团所属企业的要求进行组织教学,因此长期下去,企业在集团的受益将受限,为了企业的根本目的,最终集团也只是一個名字而已。

三、改善湖南省复合型高职教育集团运行机制的对策分析

(一)完善职业教育集团的制度

职业教育集团在制度方面。可以参考企业集团管理体制,但应有别于民办教育集团管理体制。从现代组织制度原理的视角看,制约企业集团与职教集团内部管理和运行的制度与机制具有共性,但职教集团的资产结构和其社会公益性决定了二者又有区别。但按照利益相关性共同治理的原则,在充分考虑职教集团各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利益下进行相关制度安排,符合现代组织原理,可以充分发挥职教集团的集

约化优势。

再者可以实行行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下的董事会制度,内部实行工作委员会工作制度,集中体现了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原则,是在充分研究基础上探索的职教集团运行机制创新。通过董事会制度下的工作委员会制和企业遴选制,便于整合集团资源,由松散型向紧密型发展,最终真正实现董事会意义上的职教集团。

(二)引入职业经理人机制,提升集团内驱力

职业经理人是伴随现代企业制度的诞生而出现的是独立从事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并将所经营管理企业的成功视为自己人生成功的专职管理人员,现实生活中他既是具备企业家素质的企业高层领导又是企业中某一管理职能方面的专家。他们为企业带来了规范"先进的运作模式和经营理念。

职教集团经过股份制改造成功以后, 首任董事长可由上级主管部门的副厅 (局)长担任, 职教集团正常经营一段时间以后, 再改由院校或企业领导担任, 而具体事务由职业经理人出任的总经理担任,针对他的绩效我们要有一定的考核机制。

另外,集团自身也要建立社会、行业、企业、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等多方参与,以能力水平和贡献大小为依据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把行业规范和职业标准作为学校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把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意见作为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逐步建立以行业企业为主导的职业教育自我评价机制

(三) 建立信息沟通与工作平台,提升集团内容的共享效率

针对高职教育集团所属的各个高职院校的教师,加大宣传甚至是强制性的措施,加强其自身对高职教育集团的认识。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厚基础、宽专业、小方向、强能力、高素质的要求进行专业配置。以就业为导向、实用技能为核心来制定教学计划和开展教学活动 “实行完全学分制”建立一种以技术理论的应用和技能训练为目的以现代真实的工业生产环境为背景以熟练掌握操作对象为“标准的人才培养模式”。

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与工作平台则显得更加重要。借助这个信息平台,一是可以介绍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国家的相关政策,把集团运行及活动情况对外进行交流与宣传。二是可以提供成员之间需求信息,加强集团内部校与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可以为集团成员提供管理信息平台,实现网上资源共享。三是可以利用平台的管理功能,实现日常工作沟通与协调处理。

(四)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保证资金到位

职教集团的主要成员为政府投资的中、高职院校,投资主体是政府。对于职教集团化办学这一新兴事物而言,需要政府部门大力支持、指导与协调,制定相关政策制度,加强调控,利用政策杠杆和市场机制,建立由行业、企业多方参与的动力机制与协调机制,鼓励企业、职业学校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合作

职教集团组建要确保资金到位,成员单位需多渠道筹集经费。如成员单位的捐赠、行业协会的捐赠、政府拨款、集团服务工作的收入等其他合法收入均可作为集团经费来源。同时,还要建立健全集团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对财务制度的监管,防范财务风险,接受理事会的监督和有关部门的审计。

总之,无论是运行较好或一般化的职教集团,立足于长远发展必须解决体制性障碍,目前的自愿参加、进出自由以及“三不变”政策应当进行改革,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体制创新。

参考文献:

[1]章建新,杜云香.职教集团运行的现状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2,(1).

[2]尹华丁.政府主导型职教集团的组建与运行策略[J].职教论坛,2010,(3).

[3]卢崇高.职教集团化办学机制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8,(4)

[4]马庆发.中国职业教育研究新进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7

[5]余秀琴.职教集团化的可行性理论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 2007,(10) .

[6]靳和连.对我国职教集团实践的理论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育,2007,(2)

[7]湖南省教育厅网站 zzyx.hnedu.com

复合型健康教育 篇4

一、公关教育起步较早并形成“本硕博”学科体系,为社会及时提供了大批国际公关人才

上外从事公共关系的人才培养已有20多年的历史。本学科带头人——校党委书记兼校务委员会主任吴友富教授自大学毕业后就赴美国从事公共关系方面的研究。早在80年代初就率先在大学校园开设公共关系的课程。现在上外的公共关系课程向全校及上海松江大学城周边学校学生开放,每年授课的学生总有数百人,受到广泛的关注和好评。

上外公关专业建设中间开花,从研究生起步:1998年起在企业管理硕士点设有“企业形象与公共关系”研究方向,为国内目前屈指可数的公共关系研究方向;2005年起又在国际关系博士点设有“国际公关与传播”研究方向;2006年“公共关系学”本科专业也已获得教育部的批准,于当年招收第一届新生。

这样,上外已形成公共关系学“本科-硕士-博士”一条龙学科专业体系,这在国内是领先的。已毕业的多届学生,多数被分配到专业公关公司、广告公司、咨询公司,以及涉外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构的公共关系部门。上海文广集团、通用汽车、汇丰等大公司活跃着大量上外学子们的身影,他们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有的已成为公关经理或总监。上外毕业生以工作层面会英语,交流层面懂专业,合作层面通文化的鲜明特色受到社会广泛认同,尤其适应以英语作为工作语言的跨文化商务工作环境的需要。2004、2006年,上海市首届公关新星评选中,上海外国语大学多位参赛的研究生和大学生荣获上海市首届公关新星称号,获准赴新加坡参加上海市2010年世博会宣传推广活动。赛后,评委们感叹道;“上外不愧为是公关的土壤”。

公共关系是跨学科的。公关不仅反映在传播方面,高层的公关是属于战略管理层面的。基于这样的考虑,上外的公共关系学科建设不仅整合了工商管理、新闻传播等专业师资力量,而且学科建设落脚点设在管理学科,我们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担负起了公关专业规划和建设的重任。

二、上外公关教育特色鲜明,定位在“国际公关”

中国申博、入世的成功,使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面临着更为广泛的社会公众,社会对公共关系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迫切需要造就既精通外语(以外语作为工作语言)又掌握公关技能的复合型国际化的公关人才。

为此,上外公关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旨在培养掌握公共关系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并具有扎实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语言能力,通外语、懂管理、善策划、会传播,能适应国际专业公关公司,以及涉外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构的公共关系部门需要的高级的复合型的国际化创新型专门人才。

上外公共关系专业的特色为国际公关方向。基于上外办学的实际经验,采取复合型的教学模式:专业课程覆盖国内外公关专业全部

核心课程;英语水平要求达到英语专业毕业水平,即专业英语8级。本专业的专业课程中有一部分使用英语原版教材,并使用英语或双语授课。另外,还将开设一些国际公关、跨文化交流方面的专业课程。通过论文答辩后获得管理学学士学位。

上外公关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有:公共关系学、中英文公关语言、中英文公关写作、公关活动策划与执行、大众传播与媒体关系、会展管理、跨文化商务沟通与交流、国际公共关系、CI战略、公关案例与研究、公关公司经营与管理、社会心理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等。除此以外,学生可选修工商管理、新闻学、广告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等专业模块的选修课。

英语语言课程有:精读、泛读、听说、写作、翻译、外刊文章选读等,教学课时达到除公共普通课程外总学时的50%左右。经过四年的学习,学生能熟练掌握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技能,并掌握一门第二外语。学生在二年级与四年级时分别参加英语专业四、八级国家考试,通过者分获英语语言专业四、八级证书。

作为公共关系学领先院校的美国马里兰大学、佛罗里达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对我校开设公共关系专业给予了热情支持。美国的居延安博士、香港的陈霓博士、台湾的资深公关人钟荣凯先生先后来校讲学。伦敦公关学院等师生定期来院互访。

三、公共关系产学研结合,公关学术成果有目共睹

本学科带头人吴友富教授集学者、专家、管理者于一身,还应邀担任上海市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和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多家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或公关管理顾问等。2008年获中国10大公共关系杰出人物。

上外早在1989年就翻译出版了公关名著《公共关系与实践》(上海译文出版社),为国内公关方面较早的译著。后来又翻译出版了《媒体公关12法则》、《战略沟通》等系列公关译著。

《现代管理与公共关系》、《新编现代管理与公共关系》、《第三代CI:企业形象的战略管理》等教材,为国内公关方面较早的教材和专著。有的获得上海市级优秀出版教材和专著奖。《上海杨浦阳光六公开拆迁案例》获得中国公共关系优秀案例金奖。

本方向学科带头人和骨干常以专家身份出现的关于企业形象与公共关系的最新论述屡见《文汇报》理论版和《公关世界》封面文章:“论中国国家形象塑造”、“公共关系:从浪漫时代走向策划时代”、“公共关系要抓住世博契机”、“品牌立市刻不容缓”、“政府形象塑造”、“论企业形象与战略的互动”等影响较大,并获得相关奖项。

2002年所进行并发表的立项课题《上海公共关系行业调研报告》在全国公关界反响较大,为国内较早进行的有关公关行业的调研报告,被广泛引用,并被介绍到海外。《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中国对外传播》、《国际传播》、《跨文化沟通》等课题也获得上海及国家社科规划项目的立项。

2008年3月25日,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上海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吴友富教授主编的《中国公共关系20年发展报告》(中英文版)首发仪式暨中国公共关系学术研讨会于在衡山宾馆举行。作为向中国公共关系20年献礼的学术成果,《中国公共关系20年发展报告》(中英文版)是目前国内外首部关于中国公共关系20年发展的涉及方面最全的中英文双语版本的研究报告,近100万字,清晰记录了中国公共关系20年的历史轨迹,对中国20多年来公共关系所涉及的环境变化、实践创造、理论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回顾与总结。

四、上外竭诚为地方公关事业服务

我校还是教育部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进入了211工程。在为国家输送合格外语人才的同时,在办学方向上理所当然地要为地区的改革开放与经济建设服务。除了在公共关系学学科建设外,上外在参与地方公共关系活动方面也卓有成效。近年来上外参与支持了下列公共关系方面的活动:

●上外为上海申博相关公共关系活动提供了支持,如申博文件的翻译、同声翻译与志愿者的提供等等。

●曾经联合举办了2004、2006年度两届上海10大公关新星评选;

●联合举办了上海2001、2003、2005、2007年度四届上海公共关系优秀案例的评选,并在此基础上出版了《新世纪的公共关系》、《沟通创造价值》、《公关人的创意》、《公关的力量》案例集。

●2005年,成立了首家上海公关协会学生分会。

●2006年,协办上海公共关系国际高峰论坛。

●2008年,协办中国公共关系高峰论坛,中国大学生公共关系策划大赛。

五、今后发展展望

展望未来,中国的公共关系事业发展任重而道远。我们认为,目前中国公关事业存有三大问题有待解决:一是中国公共关系研究水平有待提高;二是中国公共关系核心期刊的空缺;三是中国公关人资质认证的空白。

复合型健康教育 篇5

奥巴马政府目前正在教育领域着力推动一场可能影响美国未来教育走向的行动计划——STEM教育。在Google搜索引擎中搜索“STEM education”,可以搜索到多达91,600,000个结果。STEM教育中的STEM是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Mathematics”,即“科学、技术、工程学和数学”。这是四个彼此独立更彼此关联的领域,在现代科技竞争中具有主导和引领作用。

与STEM教育相关的概念是“STEM field”,即STEM领域。这一概念由美国国家自然基金组织提出,是一种新的对科学分类的认识,即不仅仅关心条块清晰的传统学科,更加重视学科之间的交叉,例如,生物学可以和数学结合,地质学可以和工程学结合。在STEM领域的专业人才应该是一种复合型的人才,可以融会贯通多个学科。STEM领域这一概念的提出,反映了美国对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敏锐洞察力。

美国政府将培养STEM领域专门人才的浩大工程,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来实施。在各种STEM教育的网站和论文中,看到最多的就是“推进”一词。那么,美国政府为什么要大力推进STEM教育,STEM教育会对美国教育界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对中国教育有哪些启示,将是本文着力试图阐释的问题。

一、STEM教育产生的背景 1.国际背景

教育是社会需求的产物,任何一种教育运动或思潮的产生,都必然有其社会背景。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社会局势正朝向多极化、全球化的趋势发展,美国正面临着来自全球的竞争。作为一个具有反思精神和危机感的民族,树立其在国际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其重要的国家战略。

反观历史,上一次美国下大力气发展科学教育,发生在美苏争霸时期。1957年苏联率先发射了人造卫星并将宇航员送上太空,使得美国上下极为震惊。美国政府和民众开始反思其科技领域的政策,在教育界掀起了课程改革运动,大幅度增加了理科教材的难度。尽管这一教育运动后来在操作上存在很大的难度,没能持续下去,但客观上提高了参与教学改革的学生的科学和数学水平,为美国打赢美苏争霸这场世纪冷战储备了人才。

在人类进入新的千年前后,美国意识到自己的国际地位将受到新型经济体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一可能出现的威胁,提出了许多旨在“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培养战略,发展STEM教育就是其中之一。如果说在2000年之前,美国提出STEM教育的思想,还是出于一种对可能出现的国际竞争做出的预设,但是现在经历了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和金融海啸之后的美国,面临的却是实实在在的挑战——来自新兴经济体的全面挑战,STEM教育的紧迫性大大增强。

2007年,美国公布了“美国竞争力行动”计划。该计划认为,美国如果在今后的经济领域中竞争不过其他对手,应该归咎于今天对科学、技术、工程学和数学的忽视和对这一领域劳动力发展的投入不足。2.科技背景

自文艺复兴以来,科学的各个领域开始出现分科的趋势,物理学和化学等自然科学逐步形成其具体的体系。分科使得研究更为深入,也更加专业,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学科的发展。但是,目前在传统学科中,交叉融合的趋势愈发明显。近些年来,诺贝尔化学奖和生理学奖的交叉体现了这一趋势。新兴学科,如量子信息学、量子化学的出现,使得这一趋势愈发明显。

三次工业技术革命极大地发展了生产力,特别是伴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到来,信息技术渗透到原有的科学技术领域,极大地改变了自文艺复兴以来的科学技术的格局。目前几乎所有的科学技术研究都需要依赖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帮助。可以说,信息技术成了打通科学技术各个领域的通行证,计算机语言成为人类表达、拓展、传承自身智慧的重要方式。信息技术成为一种交流的语言,一种创新的原动力,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组织将信息技术领域定义为“Computer&Information Science&Engineering”,即“电脑、信息科学及其工程”。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在STEM教育中对科学、技术和数学的辐射和联结作用。3.教育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苏联解体之后的美国,经历了20年“无忧无虑”的和平发展时期,美国民众养尊处优的意识渐浓,娱乐至上的流行文化侵蚀着美国青少年的学习热情和进取心。一名优秀的高中生很有可能会选择成为一名律师甚至体育经纪人,而不愿意选择更需要耗费脑力,学起来更辛苦的理工科专业。其结果是导致了美国科技领域人才的匮乏。

具体的数据是,美国学生的科学技术和数学水平在全球竞争中并不占优势,在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 Programme for IntemationalStudent Assessment)中,美国学生在科学、数学和阅读方面均没有进入前十。许多机构都期望通过课程设计,将各种社会资源用于教育,其中最突出的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管理局(NASA),它专门建设了STEM课程。像PTC和乐高这样的国际公司和FIRST这样的工程教育组织,也在从各自的专业领域出发,提供STEM教育资源。

教育主管部门也认识到,STEM教育最终要落实在学生的能力上,使得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变化。因此,很多机构着力于STEM教材的开发和教师培训。由美国教育部和自然科学基金组织联合发起的美国STEM教育联盟,着力于统合各种STEM教育资源。美国各州都开始了STEM教育的教师培训计划。但是STEM教育的落实还存在着诸多难点,将会在后文中阐述。

4.劳动力需求的变化

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工人是21世纪在科技领域处于主导地位的人力资源。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究其根本是人才的竞争。美国意识到,在中学和大学STEM教育的不足会导致这一领域劳动力数量和水平的下降,导致科技竞争力的下降。举例来说,在美国销售人员的收入很高,因此很多人选择读商学院,但是“人人都去卖产品,谁来开发产品呢?”STEM领域人力资源的不足,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显得如此明显。因此,STEM教育在美国是一场影响中学和大学教育的一体化运动。一个受教育者如果能够在STEM的各个领域都有所了解,然后结合自身的兴趣,在其中一个领域做到最好,他就一定是21世纪决定国家竞争力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二、STEM教育对中国培养适应2 1世纪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启示 1.STEM教育作为教育兴国的新突破方向

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教育,但是教育本身并不直接改变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引起社会需求的变化,导致政府对教育要求的变化,加之教育者自身的努力,进而使教育成为促进社会进步的力量。

目前,和平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第一要务,而教育兴国是一种手段。提升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实力,需要文化、科技、产业多方面的力量,这些力量今后将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和水平。STEM教育着眼于复合型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和劳动力水平的提高,将成为教育兴国的一个重要的落脚点。

STEM领域的提出,使得理工科教育者不再停留于本学科内部,而是以更为宽广的视野审视学科之间的关系。STEM教育将会对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多个领域产生系统性的影响,对于我国产业的转型、劳动力水平提高也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帮助国家经济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2.STEM教育推进的复杂性 STEM教育的推进,应该是一项国家行为,但是国家行为未见得会在教育领域产生真正的变革。经过了教育改革的一线教师、学生和教育行政管理人员,都会有这种感受:教育具有很强的惯性,很难在一朝一夕有巨大的变化,不能通过几本书、几个文件就产生质的变化。STEM教育涉及课程的改革、学科关系的重组、教育评价体制变化、学段衔接关系的设计,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扎实和系统的研究。

首先,应该鼓励高校的教育研究者深入教学一线,以更大的胆识和魄力,淡化学科本位,梳理和重组本学科中的STEM教育素材,与企业和社会力量合作,与其他学科的教育专家合作,从课程、教法、教具、学生学习等多个角度开展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并能够在一线教师的课程中得以体现。

其次,一线教师要相信自己可以改变教育的现状,可以改变自己的课堂。历史证明,主导社会变革的不会是某个人振臂一呼的口号,而是千百万劳动者的思想,应该鼓励更多的一线教师从事教育研究,给一线教师更大的发挥空间和社会支撑。

再次,需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小步谨慎、踏实认真地设计与STEM教育发展相关的教育政策,整体设计各个学段的相互关系,踏实推广STEM教育的各种经验,特别应注意不要冒进,因为不具备复制性的典型和浮夸的案例,是对STEM教育最大的伤害,矫枉过正的教训不应该重演。

作为一项可能影响国家教育战略的研究,我国STEM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应本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切实推进。

3.STEM教育对我国技术教育与工程教育的影响

在世界范围内,STEM教育的研究学者普遍意识到,在实际的社会分工中,从事技术和工程的人数要远远高于从事科学和数学工作的人数,而在中学教育中,我们更加偏重科学和数学的教育。这是一种教育的反差现象,使得在重视STEM教育领域的过程中,除了从劳动力培养的角度要重视整个STEM教育,在STEM内部的各个领域中,应该增强技术教育和工程教育的比重。

技术教育和工程教育在中学教育中主要是通过技术类课程来实现的,包括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课程。目前,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课程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在一线教师的落实上,教学内容多是教技术本身,或是教技术的各种注意事项和细节,等等。在评价方面,目前技术类课程的一个共同特点是,用作品来评价学生,即教师要求学生完成特定的工程目标,展示作品。

技术教育和工程教育具有明显的应用特点,即学习技术和工程的知识与技能是为了在相关的领域应用。为了将技术教育和工程教育在应用的层面上整合起来,我们提出了T-bare理论,即基于艺术、研究和工程的技术学习理论(TechnologyLearning based on Art Research andEngineering)。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两门学科,其应用领域都可以概括为艺术、研究和工程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是彼此连接和递进的关系。

技术在艺术(音乐、美术、舞蹈等)领域的应用,是出于技术使用者主观表达需要而生成一种独特的、多义的交互体验。技术在其中的应用方式具有面向受众性、多媒体性、符号化的特点。目前,电脑美术、互动多媒体、装置艺术等方向体现了技术在艺术领域的应用特点,代表了技术在艺术领域应用的最新成果。从教学效果来看,艺术类的案例往往学生最感兴趣,因此在技术类课程设计中,这类案例可以放在稍前的位置。

技术在研究领域的应用,是技术既可能作为研究工具或研究过程中的技术难点出现,又可能作为研究本身。区别在于,前两种注重应用的价值取向。研究是出于研究者本身非功利的好奇心,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新问题,按照科学的研究方法,定量或定性地发现其中可重复的规律的过程。技术在研究中的应用特点是工具性、数学依赖性和系统性。目前,“信息技术实验”这一概念的提出,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案例培养学生运用技术进行研究的能力。在数据的获取、存储、分析和表达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数据素养,代表了技术在研究领域的创新应用。从教学效果来看,研究类的案例研究目标明确,学生任务清晰,便于师生操作,让学生掌握各种技术细节,适合放在中间的位置,让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

技术在工程领域的应用,是在已经确定或者逐步明确的工程目标的实现过程中选用合适的技术手段来完成工作目标。技术在其中的应用方式具有面向问题性、路径的多重选择性、目标分层性三个特点。目前,智能机器人的教学部分体现了技术在工程领域的应用,代表着未来的方向。从教学效果来看,工程类的案例综合性强,耗时较多,因此适合放在最后,让学生获得“我能做到”的自信。

此外,技术应用的一般特点,如对先进技术的不断追求,技术应用受到社会的影响等在这三个领域中都有体现。这三个领域经常是彼此交叉的,一个工程的项目中可能包含关键技术的研究,也可能包含产品设计的艺术表达。

T-bare的提法强调将在技术的通识教育阶段,在讲授一个中性的技术的时候,倾向于从工程、艺术和研究这三个领域分别选取案例,这样就给学生呈现了丰富、全面的技术应用环境,让学生面临问题时能够想到用怎样的技术路径帮助解决问题。当技术教育进入提高教育阶段(类似于现在课程中存在的“选修模块”)时,学生可以从不同的天性和需求出发,在技术与艺术、技术与研究、技术与工程三个模块中选择一个模块,通过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达到在一个领域中融会贯通各种技术的水平。这种分类模式区别于现行的按照技术的内在结构划分提高课程的做法,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未来的应用领域做了大的划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和技术素养。T-bear理论将技术教育作为STEM教育中起到串联其他领域的核心领域,其地位将会大大提升,期望与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相符合。4.STEM教育对科学和数学教育的可能影响

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所代表的分科的科学教育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现代科学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科学体系,环环相扣,这是一种自然的美感。但是体系愈加庞大,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就越来越多,出于选拔和测试的目的,大量二次创作的结果是学生负担过重,懵懵懂懂学到了一个体系,却难以了解体系的内在结构和生成该体系的过程,而这些恰恰是学生面对科学知识的爆炸和未来学习重要的技能。因此,有必要从科学素养和STEM教育的角度重视以下四种科学学习过程。

(1)科学阅读。提倡科学阅读的目的是提高学生自学科学的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拓展视野。在科学教育中往往注重深度忽视了广度,目前学生很少阅读科普书籍,没有时间收看科技节目,科学知识面狭窄已经成为制约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阅读应注意采百家之言,因为科学存在不同的体系。现在了解不同的体系,未来就会相信存在不同的体系,就可能突破现有体系的束缚,创立新的理论。

(2)科学推理。科学推理能力的缺失,使得学生不能做到“大胆假设”,更难以做到“去伪存真”。在中美两国的一项科学推理能力比较研究中,发现中美两国学生科学成绩差异显著,但是科学推理能力差异不大。这说明,在科学教育中应注重科学推理能力的培养,在科学阅读资料中,除了百科全书式的“知其然”的内容,更应当增添福尔摩斯式的“知其所以然”的内容。

(3)科学建模。科学推理能力和科学建模能力是科学家构建理论体系的最重要的能力。面向21世纪的复合型创新性人才要能够建一家之言,既需要科学推理带来的定性分析,更需要科学建模将数据用数学工具表达出来。科学建模的能力与学生数据素养水平密切相关。(4)科学工程。科学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以往的科学实验大多是为了获取定性或定量的数据验证或探究科学结论作为其主要目的。科学实验离不开科学仪器,过去出于快速得到科学结论的目的,总是希望仪器是现成的,越快得到数据越好。但是如果从学生未来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角度出发,让学生从实验的目的出发,自主搭建甚至设计实验仪器将会大大锻炼学生的STEM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计算机采集数据的实验越来越多,通过Ledong Scratch互动教学平台等工具,让学生自主搭建数字化实验系统,将实验探究工具的开发作为探究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教育中体现工程思维和技术应用的一种新的方式。在我国基础教育界,有长期的自制教具和仪器的传统,每年都有一大批优秀的教师制作教具和教学仪器,教师不妨将这些教具和仪器的制作课程设计成探究实验的主题之一,让教师设计仪器的思维和技巧,能够传承给学生,并最终内化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数学教育是STEM教育的基础,技术深入、工程论证、科学建模,都需要数学作为基础。目前数学教育遇到的挑战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计算机,美国顶尖大学的数学系和计算机算法方向的交叉愈来愈密切。数学教育与程序教育的融合,将是一个重要的STEM教育的发展方向。

三、STEM教育的展望

复合维生素会让你更健康吗? 篇6

自被发现以来的百余年间,维生素逐渐由稀缺变得普遍,成为许多人日常食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营养学著作中也大都将其定义为人体必需的物质,冠以各种褒义词,并对维生素缺乏症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维生素风波

最近,维生素惹上了不小的风波,2013年一项发表于《内科医学年鉴》的研究表明,长期摄入复合维生素对认知功能或心血管健康没有益处。此项研究始于1997年,对美国5947名65岁以上男性医务工作者进行了长达12年的跟踪干预。结果发现,不论是认知功能还是心血管功能,长期服用复合维生素者与服用安慰剂者没有什么差别。也就是说,对于营养状况普遍较好的美国人,特别是较为关注健康的医务工作者,复合维生素完全没有服用的必要。

而几年前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的一篇报道综合分析了1990年~2005年的68项研究结果,提出的结论更为惊人:服用维生素E死亡率增加4%,服用β胡萝卜素死亡率增加7%,服用维生素A死亡率增加16%,维生素C对死亡率的潜在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简而言之,服用维生素不但没有什么益处,反倒会“吃死人”!

这些研究都在学术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支持者和反对者大有人在。前边提及的第一项研究的负责人之一即宣称,如果研究对象是教育程度一般、饮食条件不太好的人群,或者研究时间更长一些,也许会有不同的结论。对于第二篇报道,则有专家指出其选择的68项研究差异太大,综合分析数据并不科学。同样,支持这些研究结果的人也纷纷呼吁大家放弃补充维生素,应该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比如戒烟、戒酒等,以期获得健康。

维生素如何补?

姑且把学术界的争论搁置一旁,对普通百姓来说,这些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维生素该不该补呢?

维生素作为营养学里的六大营养素之一,对于维持和促进人体机能的正常运转、预防某些疾病的发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经科学证实的。但人们对待一种事物往往容易走极端:如果某种东西不好,一口都不能沾;如果某种东西好,那就吃得越多越好。殊不知,对于任何事物,都要有“量”的概念。中国古人常讲“过犹不及”,其实与现代毒理学的基本原则“剂量反应关系”是有相通之处的。对于维生素来说,在一定剂量下,它对人体是有益的,如果长期摄入不足人体会出现维生素缺乏症,如缺乏维生素A导致夜盲症,缺乏维生素B2会导致口角炎等;长期摄入过量,也可能会导致一些过量反应或急性中毒。对于前文提到的研究,无论支持者还是反对者,他们有一个观点是一致的:对于饮食状况较差、营养摄入不足的人,适量补充维生素是有一定益处的。

那么对于中国人来说,我们属于饮食状况较差的人群吗?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一直处在内忧外患中,物质相对缺乏,大多数人确实存在营养不足的情况。著名小说《围城》中的方鸿渐曾给老爷子写信,说自己神寒形削,靠吃美国鱼肝油丸、德国维他命片,脸才丰满起来。而现在的境况大不相同,对于普通人来说,想吃什么基本上都能买得到,一日三餐也无断炊之虞。结果近十几年来“三高”人群越来越多。这表明我们中国人已经基本摘掉了营养不足的帽子。如今健康的成年人,日常膳食只要足够丰富、相对平衡,并不会缺乏维生素。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却还是因为饮食习惯造成营养摄取不足,自然也就担心自己缺乏某些维生素,于是转而求诸各种金维他、银维他。事实上,这种希望通过全面补充营养素谋求健康的行为,无异于缘木求鱼。其实,再全面的维生素补充剂,多半也是“广告做得好”,对于健康的弥补作用远不能抵消膳食结构不合理带来的损害。想要保持健康,更重要的是维持饮食的平衡以及适度运动。特别是慢性病患者和肥胖人群,“管住嘴、迈开腿”是一句最实用的口号。至于补充维生素,不过是一种心理安慰。前文提到的研究也说明,至少科学上并没有明确的证据证实,每天服用维生素片会带来显而易见的好处,甚至可能增加一些不必要的健康风险。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不需要补充维生素,特殊人群也要特殊对待。比如孕妇、乳母和幼儿,对于维生素的需求高于普通人,日常膳食若不注意,容易出现维生素不足。一部分老年人消化吸收功能减退,进食量有限,也需要适量补充一些复合维生素。此外,孕妇和备孕女性需要补充叶酸,也已成为常识。

除了这些特殊情况外,正常人并不需要每天吃一片复合维生素。想要健康,还是要从改变生活方式、平衡膳食结构做起。

【责任编辑】张小萌

复合型健康教育 篇7

就目前情况来说,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走向主要有三类:一是到各县市的幼儿园任教;二是到教学对象相对更小的早教中心任教;三是到一些企事业单位就职但同时也担当起单位文艺骨干人才的角色。

由于用人单位类型和用人目的不同, 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也不一样, 而近年来幼儿教育行业竞争激烈, 导致办学水平在不断竞争中也水涨船高, 因此, 对所需求的学前教育人才水平也越来越高, 要求也越来越“苛刻”。以往教学模式所培养的普通全能型学生已经不能满足日益提高的用人需求, 各单位较倾向于专业技能全面, 而又有“一技之长”的优秀学生, 尤其是这“一技”体现在音乐方面, 或者声乐、舞蹈、器乐等, 这样一来, 在教学过程中更能突出一所幼儿园的特色和办学品牌, 从而吸引生源。那么, 新时期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多能一精”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 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学前专业培养模式展开研究和探讨。

一高职院校学前专业及其就业现状

当前, 我省乃至全国中幼师行业普遍缺乏专职的专业水准较高的音乐技能的教师, 可以说社会需求量很大,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目标就是造就一批批高素质的幼师人才, 以及少数企事业及公司的文艺骨干人才。作为幼师和早教培训教师, 必须懂得现代教育理论和方法, 尤其掌握一种突出的音乐技能基础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 还应具有创新意识。然而, 要成为一名“多能一精”的幼儿教师, 除了在专业知识技能方面必须具备条件以外, 还必须具备优秀的品质, 那就是有理想、有抱负、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 对国家对民族怀有深厚的情感, 对学生有强烈的责任感。去了全面的专业课程外, 音乐方向一定要有一技之长。如唱歌、弹琴、舞蹈, 唱歌还分为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戏曲唱法等。弹琴也有多种多样的琴, 钢琴、提琴系列、二胡、笛子、扬琴、小号等。

目前,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大致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入学前的文化知识与专业基础, 二是大学阶段所获取的知识, 包括专业技能、专业理论和文化知识等。所以我们可以在入学后的后期教学中, 重视前期的基础情况, 以学生的实际情况, 因材施教, 因地制宜。可以通过平时举办技能观摩、才艺大赛等, 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特长所在, 重点培养突出方面的技能, 从而体现出“多能”教育中的“一精”。

二学前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视方向

重视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每一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 尤其又是师范类的学生都应该能用标准的普通话声情并茂地授课, 高质量地完成对于教案、讲稿、学术论文、教学总结、学生评语等文字表达和对专业知识、问题、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即兴表达和讲解的能力。

重视思维能力培养。加强思维能力是提高素质和教学质量的根本所在。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侧重两方面, 即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点是作为教师能力结构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重视组织能力培养。作为一个合格的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 具备一定的组织、辅导课外音乐活动的能力, 将来可以多为学生提供艺术锻炼和实践的机会。为此, 应采取多种途径和形式, 组织学生参加艺术活动, 做“多能一精”的多面手和特长家。

重视创新能力培养。它包括教学方式的创新和教学思维的创新。同样的教材和同样的教学对象, 由于教学方式、教学观念的不同, 往往会取得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从而培养学生创新型思维, 使其教学手段和知识结构更全面, 进而体现出“多能”。

重视音乐特长培养。在以上全面培养的基础上, 重视学生的音乐特长培养, 发现其兴趣、爱好以及特长项目, 重点培养, 针对教学, 让其在“多能”的基础上更突出“一精”。在这一点上, 具有多向思维和创造能力、适应现代化基础教育需要的“多能一精”的新应用型音乐人才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三培养措施和手段

(一) 坚定信念, 明确学习方向

学前教育专业, 尤其是师范生毕业后担任的是幼儿教师而不是专业演唱家或演奏家, 在专业学习上既要精更要广。因为幼儿教师掌握音乐技能不是为了培养歌唱家, 而是掌握一种培养幼儿兴趣和智力开发的手段, 最后才是入门音乐的方法, 因而要明确最终目的去服务。针对幼儿教育需要, 在专业学习上我认为基础理论知识要以适用为度、基本技能技巧要以适用为准, 一切学习要服从并服务将来毕业后的幼儿教育, 坚持“立足师范、面向社会、强化多能、突出特长”的学习目标, 把更多精力用在教学教法的研究和专业学习上“一精”求精, “多能”求广的掌握, 不能片面追求专业上的“高、精、尖”。

(二) 学好专业知识, 夯实教学基础

成为合格幼儿教师的立足之本, 必须认真学好并自觉做到多听、多唱、多看、多练来加深对音乐知识和技能的认识、理解和掌握。多听是要听别人尤其是在某一方面有特别建树的名人演唱和教师的范唱, 为自己的学习提供借鉴;多唱是通过教师的指点, 自己的实践, 不断修正并提高演唱技艺;多看是在博览有关书籍的基础上多观察别人尤其是名人、明星专场音乐会或大型文艺演出和老师在教学中运用的不同教学方法和手段, 从而把理性的东西上升为感性的认识;多练就是要在多听、多看的前提上, 在老师的指导下强化训练, 提高技能。

(三) 积极参与实践, 提高技艺水平

艺术实践可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的良好结合。通过实践既能巩固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 又能学到课堂上难以学到的东西, 有利于接受新信息、夯实理论功底、拓宽知识面;另外, 可以提高音乐技能, 通过实践锻炼有利于音乐技能的发挥, 提高艺术表演能力, 激发学生对音乐美感的感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实践中掌握技能要领, 积累艺术经验。

(四) 规范学前专业教学技能, 献身教育事业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习期间一要认真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教育理论、《教师法》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 增强师德意识;二要学好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等普通教学理论, 提高教学水平、专业教学技能, 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多能一精”复合型人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只有加强“多能一精”素质的培养并持之以恒, 在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方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师专业“多能一精”复合型人才教师。

总之, 通过平时综合技能的培养, 全面知识的教学, 而又重视个性化的培养, 让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一技之长”, 需有多专业教师综合针对性的教学和实践训练, 尤其音乐专业各专业教师配合是交叉教学, 针对性的点对点重点辅导, 还要有持之以恒的教学过程, 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和实践过程, 是培养模式实现的难点之所在。同时, 高职院校培养复合型人才就业所带来的实际效果, 对整个行业幼师人才素质的提高以及社会经济效益都起到了直接或间接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隋秀文.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J].教书育人 (高教论坛版) , 2012 (18) :99-100.

[2]戴娇娇.高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12.

[3]付强.高校素质教育与舞蹈艺术教育[J].琼州大学学报, 2004 (03) :42-43.

[4]樊丰富, 罗巧英.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J].教书育人 (高教论坛版) , 2010 (33) :62-63.

[5]朱佳.高校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我校数码钢琴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J].琼州学院学报, 2011 (6) :103-104.

[6]李明.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初探[D].辽宁师范大学, 2012.

[7]方梅.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 2010 (03) :110-112.

[8]李波.高职高专院校艺术教育改革与实践[J].教书育人 (高教论坛版) , 2012 (21) :145-146.

[9]王琮.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04) :70-72.

[10]赵希军.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体系改革思考[J].艺术教育, 2012 (12) :68-69.

[11]李香玲.论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育见习中的反思[J].教书育人 (高教论坛版) , 2013 (09) :32-33.

复合型健康教育 篇8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 国家逐年增大了对教育的投入, 每年投入教育的费用都在1000亿以上。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 而高等教育的发展反过来又为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助推的作用, 中国的高等教育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也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 中国具有高等教育程度的人力资源和高层次人才的数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中国是人力资源大国, 但不是人才资源大国。在七亿多的从业人员中, 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只占3.8%, 从业人员中80%以上只有初中以下学历。再加上人才流失现象并未得到有效遏制, 中国高等教育所肩负的人才培养尤其是“精英型”人才的培养任重而道远。

成人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英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一直是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成人高等教育中最薄弱和最需要转型的部分, 多年以来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理工类院校在英语人才培养方面只看重英语的“工具性”, 而忽视了“复合型”和“人文性”, 在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和制定专业教学方面片面强调了“英语知识”的培养导向, 而忽略了专业加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英语和专业知识不能有效地融合, 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却缺乏深厚的英语运用功底是当前成人高等教育中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的关键。

一、英语复合型人才的内涵及培养意义

高等学校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对外语复合型人才做了说明, 就是外语与其他学科———如外交、经贸、法律、新闻等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也就是说, 外语复合型人才首先是合格的外语人才, 然后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 还应该包括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扎实的语言基础是外语人才的看家本领, 还必须掌握某一行业的业务知识和技术, 以便能胜任这一领域内的专业性强、业务水平要求高的各项工作。

我国现有外语专业的院校大致可以分为五种类型:外语院校、综合性大学、理工科院校、师范院校和其他专科类院校。目前, 各院校普遍采用的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有:“外语+专业知识”、“外语+专业方向”、“外语+专业”、“专业+外语”和双学位等。但是由于成人教育的特殊性, 外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实事求是, 因地制宜, 充分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特点, 认真制订人才培养模式, 选择复合型专业, 努力适合成人教育的特点, 培养出服务于本地区经济建设和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二、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社会发展为英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新的课题。从某种意义上讲, 复合型英语人才应该具备以下特征: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好的素质。基本功主要是指外语本领, 包括语言知识和技能, 知识面是指除了专业知识外的相关学科知识如金融、外贸、科技等, 专业知识是指除外语知识外的某一复合专业的知识, 能力主要是指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素质主要包括思想品德、文化修养、业务水平、身体条件等。只有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全方位发展的人才是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1.“外语+专业”模式。针对英语基础较扎实的学生, 采取自愿选择某一专业进行强化培训, 从而使英语人才基本掌握一个行业的专业知识, 达到外语为某一专业服务的培养目标。

2.“专业+外语”模式。针对已有某一行业较深知识的学生, 重点强化英语知识的教育, 把英语学习当作学生的第二专业, 从而使学生在专业知识基础上增加英语技能, 达到专业人才同时具备英语竞争力的目标。

3.“订单”模式。以用人单位需求为导向, 量身订制所需专业的英语人才。要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实际, 有针对性地进行订单选择, 从而达到为市场经济特别是本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目标。

4.“涉外”模式。积极利用海外留学资源, 把学生输送到目标国去学习和实践, 和国外教育机构联合培养复合型人才, 从而使学生不仅学到专业知识、外语知识, 还能了解目标国的文化背景、传统习俗,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全方位外语服务社会的能力。

三、国内外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近几年来, 我国成人高教中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 其研究范围涉及到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 也有专家学者发表了许多相关研究论文。主要观点有:

1. 英语复合型人才应该是具有新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应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 应该适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

2. 英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强调学科之间的复合、交融和渗透, 以培养出英语基础雄厚、专业性较强的学生, 特别是煤炭、化工、计算面及对外贸易等方面的复合人才。

3. 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主要有复合专业型、专业方向型、主辅修型等。复合专业型指的是专业加英语, 如煤炭专业加英语, 有的学校甚至推出双专业双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主辅修型模式主要是指为专业主修成绩优良的学生增设英文为辅修专业。

4. 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要结合不同高校的地方特色, 培养创新素质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5. 培养英语复合型人才实施途径主要从改变观念、课程设置改革、改革教学方法、增加教学实践、提高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

总之, 通过不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创建了一些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试验区, 这些研究和探索为英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推动了成人高教英语教学的转型, 适应了新的市场需求。

(二) 国外研究现状

1. 法制建设及管理体系完善, 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保证;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的成人教育法制相当完善。管理体制方面, 法国和澳大利亚把权力下放到地方, 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结合办好成人教育。

2. 经费投放充足, 为成人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发展保障;发达国家在成人教育发展中能确保资金的投入, 由国家、地方、政府、经济界、社会团体以及受教育者个人多方筹资。

3. 多方合力办学, 走社会化办学之路, 拓宽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渠道。纵观各国成人教育发展, 基本上都是多元化的办学主体, 集合各方面的力量共同促进了成人教育的发展, 高等学校本身, 社会、企业、社团等都非常积极地参与到成人教育的活动中。

4. 推进教育现代化, 大力发展远程教育。英国开放大学的实践体现它的办学理论, 对公众的开放、场所的开放, 学习手段的开放, 教学观念的开放。

5. 坚持需求导向, 提高学以致用能力。日本的专门学校, 澳大利亚的TAFE学院, 以及加拿大的LANGARA COLLEGE在培养人才的实用性方面做得十分出色。从他们的办学可以看出, 培训机构的办学以市场为导向, 教育教学质量是通过市场需求来检验的。

6. 加快成人教育终身化步伐。法国1989年颁布的《关于教育指导法的附加报告草案》明确指出:“终身教育是学校及其他工作人员一项使命。”

四、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策略

1.科学构建课程体系。课程是培养目标和原则的具体体现, 是实现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英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对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育的国际化导致了教材的国际化, 目前成人教育英语复合型人才的教材没有实现语言和专业的衔接和学科融合。除了重组和整合英语及专业课程, 形成模块化课程以外, 引进国外原版专业教材, 根据国内不同行业现状进行加工和改进, 诠释两种文化交融的专业教材, 同时使教材贴近生活, 符合相关行业现状, 是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先决条件。

2.建立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活动从“教学向实践”的转移, 必须在知识传授中让学生参与其中,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和探求, 引进国外的教学模式, 比如:常常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英语完成一个小课题, 然后用口头小组辩论和个人轮流演讲的方式在全班同学面前完成他们的小组课题。老师、助教和各个小组互相打分, 各自取长补短, 增长才干。鼓励学生参加一份使用英语和专业的兼职工作, 让学生在干中学, 学中干, 实践出真知, 实践长才干。此外, 可以加强校企合作, 提供实践平台。实践教学是体现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 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置校内外实践基地, 为学生提供重要的实践场所。

3.打造英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的教育品牌。首先要打破旧的观念, 建立品牌意识, 强化信誉观念。要培养英语复合型人才就必须建立良好的声誉, 保证自己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是特色产品和品牌产品, 提高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知名度, 使自己的学生成为融合英语知识, 国际文化及专业知识为一体的多面手, 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竞争优势, 创造无形的品牌价值。

4.加强教学信息化建设。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为主导。利用信息化建设为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新动力, 实现跨越实践和空间的教育资源共享, 从而营造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互动式教学, 研究式教学及主动学习式教学。多媒体及远程网络教学资源的利用, 可以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对促进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信息化教学方面可以起到极好的促进作用。

5.具有创造性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创新型教师是坚持教育创新, 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根据美国学者史密斯的观点, 创新型教师是“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 将其积极运用于教学中, 并且有独特见解, 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的教师。”要培养英语复合型人才, 一方面可以聘请各业界专业以讲座或教学的形式, 将英语专业最新信息和成果介绍给学生;另一方面, 应该鼓励教师继续深造, 提高自身素质。

五、结束语

经济的全球化发展, 使经济技术和科学文化的交流和合作更加密切, 英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认真研究英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的规律, 合理构建专业课程, 以市场为导向, 服务区域经济建设, 培养名副其实的高水平英语复合型人才应该成为我们的努力目标。

摘要:英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成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年来, 英语教育只看重英语的“工具性”, 而忽视了“复合型”。文章在强调专业加英语综合动用能力培养的同时, 提出要加强优势特色专业学科建设, 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纲要.1.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纲要.

[2].高等教育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2.高等教育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3].罗世平.也谈21世纪英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外语界, 2000 (3) 3.罗世平.也谈21世纪英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外语界, 2000 (3)

[4].吴洋, 谭琳.成人高等教育院校转型研究述评.科教文汇 (上旬刊) , 2010 (5) 4.吴洋, 谭琳.成人高等教育院校转型研究述评.科教文汇 (上旬刊) , 2010 (5)

复合型健康教育 篇9

要构建一个国家的法学教育模式, 首先必须明确其培养目标, 并通过这种培养目标来确定法学教育的层次结构、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等。[1]

(一) 对于本科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许多专家学者对此定位不同, 主要有

1、职业教育的定位。

其主张本科阶段的法学教育, 或者说中学后的第一次法学学位获得阶段的法学教育应该立足于职业教育。[2]

2、法学基础教育的定位。

其认为应将培养学生道德情操, 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这三项内容作为我国法律本科教育的主要目的。[3]

3、基础和职业教育的结合。其主张应该将法学本科教育定位于基础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基本位置上。[4]

4、定位为培养复合型法律人才。

例如有学者认为新世纪法学教育培养的人才, 应当具备扎实的法律知识功底, 完善的人文知识背景, 严密的逻辑分析能力, 突出的语言表达能力, 具备崇尚法律, 恪守职业道德的精神品质, 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属于复合型应用型法律人才和治国人才。[5]

对比分析以上几种本科法学教育的定位, 我们认为:

将本科定位法学职业教育可以将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很好的衔接起来, 使得法学教育培养目的更加明确, 也可以为法律职业化、法律人共同体的构建奠定坚实基础。但在我国现行法学教育体系结构下, 进行本科法学职业教育存在以下条件的欠缺:

其一, 法律职业者需要相当的社会经验与知识技能的积淀。其二, 由于我国法学生的“年幼化”, 因而在职业选择上还不成熟、清晰、明确。其三, 法学生数量激增以及由此带来的较大就业压力和进入法律及相关职业存在的客观的准入难度等。

将本科法学教育定位为法学基础教育, 很好的强调了法学基础教育的重要性, 但我们知道法学基础教育是任何本科法学教育目标的应有之义, 这一定位是将教学内容提升为教学目标, 有混淆概念之嫌。

综合以上分析, 我们也不同意基础和职业教育的结合的目标定位的说法。

(二) 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纵观本科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 尽管各专家学者意见不同, 众说纷纭, 但蕴涵了一个一致的观点, 即法学教育培养的人才的素质是非单一性的。王保树教授早年撰文指出我国十分需要大批既懂法律, 又懂经济, 科技, 人文, 社科知识的复合型法律人才。

因而, 笔者认为, 本科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接受国民一般高等教育的具备综合素质的复合型法律人才。而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培养的具体目标是, 培养具有法学基本理论素养, 掌握法学基础知识, 具备法律实践基本技能的初级法律人才, 此外还能够在法学专业之外掌握一至两门的他学科他专业知识的拥有广泛而深厚的人文素养和高尚情操的高素质人才。

二、对传统复合性法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完善

(一) 我国本科阶段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培养模式概述

1、双学位的教学培养模式。

为培养复合型人才, 各大学允许各专业的本科生选择一门本专业外的专业作为自己的第二专业, 进行一定时间的学习, 通过考试获取相应学分, 通过论文答辩, 即拿到第二学位。中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法学第二学位教育就是以培养复合型法律人才为目标的。[6]法学双学位应该包括法律专业的选择他专业的双学位, 以及他专业选择法学作为二专业的双学位, 但就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培养, 我们还是就法学专业的学生选择它专业作为二学位的情形加以探讨。

2、辅修制教学培养模式。即学生在学习主修专业的同时, 辅修另外一学科专业, 修满规定学分, 获辅修证书。[7]

3、选修课制教学培养模式。

选修课制即通过跨学院选修课和全校性选修课, 建立学科或专业选课模块, 让学生自由选读。该模式是各大高校广泛采用, 且学生受益最大的培养模式。

(二) 各复合型法学教学培养模式之不足及对选修课制的完善

我国的法学二学位培养存在着的问题有:学制太短;二学位在就业市场上不具有权威性和竞争力;二学位学生一般只是对他专业基本课程的学习, 对其进行实践技能的培训则欠缺, 可以说法学二学位学生接受的不是完整意义上的跨学科教育;学校和学生所付出的教育成本颇高。

就培养复合型法律人才而言, 选修课制所存在的问题有:选修课程整体所占的学分比重偏低, 课程开设的广度不够, 教学管理松懈,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到堂率低, 考核不严格等等。

所以应大力发展和完善选课制, 提高选修课的学分比重, 严格教学管理, 作好学生上课的考勤, 对不到堂上课的学生应当加以严厉处理;改革选修课的考核方式, 不允许只是简单的论文形式的考核, 禁止抄袭, 规范学术。

三、为培养复合性法律人才需要完善课程设置

对于人才的培养, 课程的科学合理设置无疑是最为基础的内容。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培养必然要求复合型的课程设置。

(一) 增加国学作为必修课程

中国有其自己的经史子集, 纵无决定中国文化的功效, 至少已经渗入了中国的文化。圆通的中国教育绝不能疏忽中国的经史子集。[23]没有国学根基的文科类大学生 (法学当属文科) 是缺乏厚重文化底蕴的。由于其基础性, 对该课程建议在大一开设。

(二) 增加经济学和政治学以及社会学、心理学作为必修课程

经济学和政治学以及社会学的知识是进入法律专业学习的学生应当具备的基础知识, 没有这些知识背景作为铺垫, 对法律的理解或许就只能限于条文;而心理学的重要性体现在法律是行为之学, 不探究人的内心, 只探究人的行为只会流于表面。建议在大一大二时分别开设, 其中经济学应多一些课时和学分。

(三) 增加辩才学和法律职业道德作为必修课程

建议将辩才学安排在大二学年;将法律职业道德安排在大三学年, 因为在前两年完成了大部分专业课的理论学习, 而即将进行实习的时候, 进行该课程的学习将起到一个良好的职业警醒和教化作用。

法律作为一种职业, 有其职业道德。法律职业是对人间是非曲直的权威评判, 是对人们权利义务的终极定夺, 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保障, 法律职业的这种特殊性质直接决定了法律人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8]总的来说教学内容安排方面应当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从具体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 要防止法律职业道德的教授成为枯燥的单纯的说教, 学生上该课程成为一种必要的应景形式, 还应对该课程进行除课堂之外的实践性教学。

笔者认为, 对该课程应施行感动和警示两方面的教育, 使学生认识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关于法律职业道德的考核方式, 笔者认为一个人的道德的高低 (包括职业道德的高低) 非纸面可以测试, 但作为一门课程, 按照正常的教学模式而言, 在期末应当进行一次考试。就考核方式而言, 笔者认为法律职业道德准则作为基础知识应加以考察, 另外, 还可以分组施行角色扮演, 辩论等作为平时成绩加以考核。

四、为培养复合型法律人才需改革本科传统法学教育方法

就跨学科跨专业培养复合型法律人才而言, 需要改变传统教学方法, 我们认为应当引进以下教学方式:

(一) 双语教学

在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采取。如采用英语和汉语讲授外国法、国际法等。该种方法的采用需要具有良好外语水平和专业水平的教师, 也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 因而建议对高年级采用。

(二) 讨论式讲学

一般认为大学生具有自学的能力, 因而就教材上的法学基础性知识学习完全可以通过自学的形式完成, 老师需要做的就是在课前明确学习的重点、难点或布置论题、案例待下堂课学生讨论, 如果讨论的问题较多则分配到个人, 问题较少则可实行分组讨论, 如分为两组实行对抗式辩论;老师在课堂引导讨论, 提供解析案例问题的思路、视角、方法, 最后给出参考答案, 并总结。

(三) 双师教学

这一教学方法在西南政法大学由行政法王学辉老师等予以实行过,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却是限于法学教学。借鉴这一方法为培养复合型法律人才可实行不同专业老师同台授课, 当然为避免戏谑和难以衔接, 老师们事先要就授课内容很好的融合。

五、培养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其他方面

在培养复合型法律人才的过程中要处理好以下方面的关系:

(一) 处理好法学专业课程学习与他学科他专业课程学习之间的关系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怎样处理好不同专业和学科之间的学习关系显得十分重要。在处理二者的关系上不同的同学有不同的有益的办法, 但总体而言, 不外将关联的二学科交叉学习融合贯通最为裨益, 其实各个学科之间很多是相通的, 正如杨振宁所言:物理研究到了最高的境界就属于哲学的问题了。

(二)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我国大学教学注重理论传授, 而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稍显不足。本专业如此, 跨专业的学习存在这一问题会更加的明显。古人云:“君子之学, 未尝离行以为知也必矣。”只有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产生活实践才能够为学子所真正的掌握, 才具有实际的价值和意义。因而在专业的实践过程中有意识的将跨学科的知识加以运用会更能够促进专业之间的融合, 从而成为跨专业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三) 跨学科跨专业的选择问题

在跨学科跨专业的选择上要坚持感性和理性相结合。即感性的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加以选择, 同时也要理性的考虑到所选专业和课程与法学的结合程度, 以及日后工作的需求等等。

(四) 为营造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的校园文化环境问题

现在的政法大学多属以法学为主的多科性大学, 这类大学较综合型大学而言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培养则会有环境的局限性, 因此应多加强不同专业学科同学间的交流, 不同学校之间同学的交流, 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环境, 以促进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甄贞.方兴未艾的中国诊所法律教育——2002年-2004诊所法律教育文集.法律出版社, 2005.

[2]宋鸿雁.本科法学教育定位与改革探讨.理工高教研究, 2004 (5) .

[3]杨春华.论我国现行本科法学教育的目标定位.高教探索, 2008 (3) ;83.

[4]蔡镇顺.法学教育的定位与改革.太平洋学报, 2008 (20) .

[5]金宏武.21世纪我国法学教育目标的重新定位.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2) .

[6]21世纪法学教育暨国际法学院校长研讨会综述.人大复印资料, 1999 (11) .

[7]梁文彩, 刘晓霞.浅谈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在中国的建构.社科纵横, 2008 (10) :66.

[8]邱本.论法学教学的内容.中国大学教学, 2005 (6) .

[9]宋鸿雁.本科法学教育定位与改革探讨.理工高教研究, 2004 (5) .

复合型健康教育 篇10

一、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商科人才是我国高等商科教育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1. 必须具有创新动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的不竭动力。而人所具有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念是是一切所无法取代的, 它往往是独占先机的关键。21世纪的人才, 不仅要有学习、储存新知识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要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意识是创造性活动的前提, 创新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环境、教育和学生的先天基础。创造性品质包含人的思维品质和人格品质。其在思考问题的广度上, 既能抓住事物整体性特征, 又能掌握重点环节和重点问题, 即具有统摄思维活动的能力, 在思考问题的深度上, 能透过现象而深入问题的本质, 并且有预见事物产生、发展、结束及发展趋势的能力。一是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创新性思维;二是创新性地开展工作, 对问题的解决有一定的敏锐性和独到见解。

2. 丰富的基础知识和复合的能力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新兴产业不断涌现, 社会对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大量需求。商科高校虽然是培养应用型人才, 但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基础, 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 才能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既要求其掌握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 又要具有多方面的技能, 同时还应具有运用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去解决工作中重大问题的能力。从知识结构上看, 商科人才既要有较深的专业造诣和较宽的学术视野, 又要具有丰富的人文社科知识;既要具备国际经贸、国际金融等方面的知识, 又了解一些有关国际礼仪、人文地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知识。从能力结构上看, 商科人才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必须是多元复合型人才。既有较强的综合开发创业和实践应用能力, 又有灵活的应变能力和果断的决策能力。这是高等商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模式的主流, 也是商科创造性人才必须具备的条件。

3. 面向国际和未来的眼光

商科创造性人才应该是面向国际, 也面向未来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成熟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 国际间的交流活动必将日益频繁。我国经济活动与世界经济活动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现代社会的科技、通信、经济和文化的进步, 使世界合作与交流日趋广泛。商科高校培养的创造性人才应该具有国际视野和从事国际经济活动的素质, 这是当代商科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新课题。掌握国际贸易和经济运行的知识, 锻炼摸索全球经济圈企业经营的经验, 不仅要了解中国国情, 熟悉国内市场运作, 而且具有在广阔国际视野的层面上处理事务的知识和能力, 具有同异国文化交流的文字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国际礼仪、知识和素养。

4. 培养应用型商科人才的协作能力和竞争意识

全球化的经济运作形态凸现出明显的人格化特征:独立的自由个性、公平的竞争能力、高度的道德自律;呼唤着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自主创业意识和胆识的人才。商业环境是人打交道的环境, 有人的交流则就存在着关系, 存在着关系就意味着在商业环境中要具备高超的协调处理能力, 只有和谐的关系才能够理顺各种复杂的商业事件。在和谐的环境条件下, 要具备足够的竞争意识, 没有竞争就没有商业, 没有竞争就没有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商业人才一定要具备商业竞争意识, 以此把握商机, 驾驭商业。

5. 具备优良的道德素质

21世纪的复合型创新商业人才追踪占领科技发展的前沿, 具有迅速适应变化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意识, 有预见重大发展趋势及其影响的能力, 并能根据所处的环境和条件, 及时作出正确的决策, 求得自身的发展。同时, , 更要有优良的道德品质。它意味着强烈的民族精神、事业进取心、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意味着既能正视挑战、参与竞争, 又能关心他人、与人共事、讲究团队精神;忍耐与克服困难的韧劲和决心;当机立断的勇气;自信、乐观、豁达和合群的品质等。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即业务素质与思想、心理素质的充分发展与和谐统一。

二、高等商科学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基本策略

1. 转变教育理念, 为复合型人才成长创造条件

对于我国商科高校来说, 更新教育者观念是培养创造性人才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要把高等商科教育的现代理念贯彻到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管理等一系列过程中。商科高校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和指导思想, 它是与那种狭隘的、片面的和过分功利化的专业教育思想相对立的, 它着眼于受教育者的全面、和谐和可持续性发展, 这是一种发展的教育观。首先, 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 要研究商科教育思想、办学理念和教学观念。现代商科知识结构包括对商务活动某一领域专门技能的掌握和对企业整体运营的通晓, 所以既要有“专才”的观念, 也要有“通才”的观念, 要树立“宽口径、厚基础、通用性、复合型”的新型教育理念。其次, 要研究商科教育的培养规格、教学投入、教学管理改革, 研究商科教育的数量增长、质量提高和结构优化。

2. 优化教学内容和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进一步改革课程体系, 要加大专业必修课程系列中体现应用型、商科类的课程比重, 要注重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增开任选课程加大专业前沿性与应用性课程比重, 加大实验、实习、实践性课时的比重;要构建与理论教学体系并行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突破过去那种过分强调或拘泥于专业理论板块的思维模式, 加强实践训练和能力培养。通过打造模拟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多维平台, 实现学生对已学知识及技能的综合应用和深入应用, 达到培养其经营和管理能力的目的。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在培养目标、培养计划上的有效对接。强化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和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一要切实改变传统应试教学方法, 积极采取启发式, 讨论式, 案例式, 研究式教学等方法, 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鼓励他们独立思考,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二要加强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 多媒体教学等现代教育手段;积极指导学生运用英特网查阅收集文献进行, 提高学生学术研讨的能力和素质;三是面向社会, 积极开辟、健全校外实践基地, 然后对愿意长期接纳学生实习且实践效果显著、双方合作愉快的企业, 经校企双方签订协议, 成为挂牌的校外实践基地;四是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着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实际能力。

3. 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要培养出高素质、国际化的商业人才, 还必须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提高整体水平。这一方面需要各高校对目前的人事制度及用人机制进行必要的改革, 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更加灵活的用人机制, 形成教师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另一方面为教师的培训提供更多的机会、更便利的条件, 而不是制定许多条条框框去限制教师的进修、深造。具体措施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不断提高教师福利待遇的同时, 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工作业绩考核体系, 在此基础上按贡献大小进行奖金及其它收入的分配, 拉开教师的收入差距, 避免“大锅饭”造成的奖金福利化及其激励不足。其次, 对教师的职称评定及其聘用应采取灵活的政策, 不应设置工作年限等方面的限制, 而应根据教师的工作业绩来确定, 并且评定标准也不能简单化地规定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多少论文, 还应该进一步看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 否则就会造成教师在研究上“短、平、快”现象, 使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难以得到提升。再次, 鼓励并资助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名牌大学进修或攻读学位, 或参加各类全国性和国际法的学术会议, 使他们能够及时了解国内外学科建设水平及学术动态, 及时进行知识的更新。总之, 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是实现我国金融专业高等教育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重要条件, 也是适应金融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4. 改变传统教育模式, 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传统教育由于以认知教育为中心, 过多地强调了智力因素的作用, 甚至认为创造力等于人的智力, 因而忽视了学生非智力因素在人才培养中的巨大作用。创造性活动是人的智力因素 (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 和非智力因素 (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 共同结合作用的结果。包括意志品质、人格品质和情感教育等, 克服理想信念教育中片面和抽象的政治化倾向。当前商科高校强调素质教育, 应首先全面认识非智力因素对创造性人才的决定性作用, 加大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摆正学生在人才培养上的主体地位, 实质上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尊重个体价值的存在。主体地位表现在学生心理上, 是承认独立人格, 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存在的真实意义是创造, 只有不断地创造, 才能实现人格的完善。主体地位表现在学生行为上, 则是自学能力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就为创造才能的培养提供了必要条件。

摘要: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中国的高等商科教育需要进行改革, 以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趋势, 确保中国经济在21世纪的竞争力。提高商业人才的素质, 关系到商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商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确定, 对我国高等商科教育教学改革, 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复合型,商业人才,商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刘淦清.面向21世纪的我国商科教育[J].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8, (4) [1]刘淦清.面向21世纪的我国商科教育[J].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8, (4)

[2]纪宝成.高等商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 2006, (10) 。[2]纪宝成.高等商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 2006, (10) 。

[2]冷志明.加入WTO与我国高校商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兰州学刊, 2004, (4) [2]冷志明.加入WTO与我国高校商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兰州学刊, 2004, (4)

[4]欧阳峣.刍议地方性商科院校的办学理念[J].中国高教研究, 2005, (12) [4]欧阳峣.刍议地方性商科院校的办学理念[J].中国高教研究, 2005, (12)

[5]郎宏文, 武莉.经济学、工商管理类本科教育的发展与社会需求[J].科技与管理, 2006, (4) [5]郎宏文, 武莉.经济学、工商管理类本科教育的发展与社会需求[J].科技与管理, 2006, (4)

如何打造复合型终端 篇11

到终端购买产品的顾客指定品牌的占70%,另30%的人并没有明确的购买目的,他们主要靠产品包装、售点广告(POP)等终端宣传的刺激以及营业人员的导购来完成购买。而指定品牌购买的消费者经过营业员的极力推荐,会有25%左右的人改变原意,购买推荐品牌。这是个相当高的比例,所以终端工作是基础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在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的大市场环境下,广告已从盲目的空中轰炸潜移到地面实战进攻上来,商家抢占终端、决胜终端的意识正在加强。终端工作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促进短期销售额的迅速攀升,而是对消费者提醒记忆,保持“广告效应”的连续性,不让顾客产生淡忘意识,对终端精耕细作,使品牌平稳发展和延伸。

关于终端要做些什么工作?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终端?产品不同,需要在终端传递的声音也不同。但有一点,终端作为通向消费者的最后一关,其承载的品牌及产品信息将越来越多,其所扮演的品牌与顾客之间纽带的角色将越来越重。汽车4s店的终端模式,给其他产品的终端工作带来了很多启示,归为一句话,就是要打造一个复合型的终端,让终端承栽起更多的职能、交流更多的信息、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附加价值和服务。

劲酒的终端工作,一直比较稳健和扎实。劲酒在推进“知识营销”的过程中,对终端工作也提出了6项标准,其目的在于逐步打造复合型酒业终端。

第一,终端档案的建立。终端档案,包括基础性的资料、终端的销售或消费数据,有了这些终端档案,经过日积月累,借助于专业的资料分析与数据处理,我们可以在对历史的充分掌握中,很好地预测未来的终端发展趋势。

第二,产品陈列。产品陈列是终端工作的核心,产品陈列的基础是产品覆盖率,我们更应注重有效覆盖率。消费者在终端对品牌的了解,80%来自于现场的产品。劲酒运用多种产品陈列形式,从最基础的食杂店,到国际大卖场,针对不同的终端业态,制定了不同的陈列形式以及严格的陈列标准。产品陈列的工作,还包括巡点理货、补货,以及保持终端合理库存等工作。

第三,终端氛围。所谓终端氛围。即品牌广告在终端的延伸与加强,其目的在于提示消费者记忆,营造消费气氛。终端氛围的工作,主要借助于各类品牌与活动宣传品,达到客情沟通与品牌传播的双重目的。

第四,价格管理。价格体系是一个产品的生命线,加强价格体系管理,是终端的核心工作之一。终端的价格管理工作,一方面在于维护良好的价格体系,另一方面在于统一终端零售价格。

第五,信息沟通。终端的信息沟通工作包括很多内容,向终端人员收集销售信息、加强与终端人员的感情沟通只是基础,驻点终端直接与消费者沟通,了解消费者需求,了解终端产品动销信息,了解竞争产品的动销状况及品牌信息,及时处理产品问题,也是终端信息沟通的重要内容。

第六,知识营销。知识营销是劲酒终端工作的独特之处。劲酒认为,只有让终端从业人员充分了解产品之后,他们才有可能准确地向消费者传达品牌和产品信息,首先要把终端人员培养成劲酒品牌知识方面的专家,然后才能有效地让消费者了解劲酒品牌信息。

复合型健康教育 篇12

关键词:多元文化视野,当代声乐教育,复合型声乐人才

现阶段, 就高校声乐教育的发展情况来讲, 我国的音乐学院存在严重复制国外音乐训练的情况, 虽然获得了一些国内外的奖项, 然而同样存在很多不足。因此, 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从演唱技巧、方法、声乐风格等方面进行训练, 从而使国内外感受到我国的声乐艺术的魅力。

一、多元文化视野中的当代声乐教育

声乐, 是音乐表演艺术最具代表性的典范, 演唱人员应结合声乐作品的风格、时代背景进行表演。目前, 下面将对音乐学院的声乐教学进行具体分析。

(一) 声乐教学的分析。声音教育主要通过一对一或是一对二的方式进行授课, 以提高学生声乐方面的技能和演唱方法为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 充分挖掘学生的声音特色, 并遵从其个体发展, 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训练。与此同时, 可通过分阶段、互换学生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打破唱法教学的界限, 如民族唱法比较擅长的学生, 可向美声特长的老师学习;美声发挥较好的学生, 也可向民间戏曲老师学习, 进而实现优势互补的教学效果, 也达到节约教学资源的目的。

(二) 钢琴艺术教学的分析。钢琴教学, 是声乐教学中、的重点环节, 教师可于弹奏的过程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 进而确保其能够将声乐教学活动有效地完成, 如纠正发音、音准等, 加强学生艺术方面的修养。

(三) 正音教学的分析。正音教学主要可分为:意大利语、德语、法语, 以及汉语, 语音方面的学习需采取朗诵、绕口令等方式进行训练, 确保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一些国内外的良好歌唱方法、语音的发音等, 矫正学生于歌唱中的咬字问题和发音不准的情况。

(四) 歌剧重唱教学和舞蹈表演教学的分析。歌剧重唱教学为声乐专业的必修课, 学生通常会通过重唱教学, 感受到重唱艺术所带来的快乐, 同时还可以修身养性, 加强自身的舞台表现力、团队协作力。而舞蹈教学的训练, 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 并加强学生舞台的表演能力, 培养学生舞蹈表演时候的信心。

(五) 合唱教学和戏曲曲艺教学的分析。合唱训练是培养学生对艺术规律的理解以及多声部演唱的习惯, 同时可将强其发声方面的技巧和团队协作力。戏曲曲艺方面的教学, 一般在高年级开展, 需实行分组教学, 使学生了解各地戏曲唱腔的特征确保学生能够演唱不同戏剧的剧种, 并掌握戏曲表演的规律。

(六) 音乐剧表演教学的分析。现当今, 音乐剧表演逐渐转化为最具活力的娱乐产业和文化产业。其主要由于音乐剧在题材方面、表演的方式、演唱的形式上均存在多元化特点。所以, 教学中必需要进行这一门艺术表演的教学, 其能够促使声乐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二、多元文化视野中的艺术实践、音乐会

理论知识和实践相互结合, 能够确保学生对舞台更加熟悉。同时, 为学生营造表演的机会, 可实行不同演唱风格的音乐会、社会实践活动, 进而确保整体的教学质量、教学水平的完善。教师应于教学活动中, 更灵活的通过有效的方法, 促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表演的技巧。而表演并不只是仅靠技术, 同时还应该营造自己的风格、文化、演唱的方法等, 进而实现打破唱法的界限效果, 有效的培养具有复合型的声乐方面的人才。此外, 还能够拓宽学生学习方面的视野、艺术方面的涉猎面, 在声乐教学活动中, 将传统声乐教学的思维模式转化, 树立适宜的教学考核形式, 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日后的音乐教育活动。保障学生的唱法, 能够不拘一格, 了解并掌握更多不同类型的演唱风格。十四届青歌赛张立萍教授发表质疑:为什么那么多的美声唱法均来源于国外的选手和作品?为什么国外很少的选手演唱我国的作品?茉莉花唱响的时候, 有谁认识到中国民族音乐元素的重要, 因此, 我们需为我国的三百多种戏曲和曲艺而感到骄傲, 并将这些特色发扬光大, 建构我国独特风格的音乐作品。

三、总结

多元文化声乐中的当代声乐教育, 对于学生的演唱风格、技巧、方法均有着较高的要求。教学过程打破唱法界限, 鼓励学生多接触一些国外不同风格的声乐, 进而促进我国声乐事业的良好发展, 让更多的国家和人们感受到中国声乐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杨艳.浅议多元现代性视野下的土洋声乐文化演变[J].通俗歌曲, 2014 (09) .

[2]宋委.声乐人才的培养与声乐教学艺术——评《声乐教学艺术论》[J].中国教育学刊, 2015.

上一篇:农民用水者协会建设下一篇:胜任力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