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古诗词鉴赏复习

2024-11-06

高一古诗词鉴赏复习(共9篇)

高一古诗词鉴赏复习 篇1

唐山一中高一年级音乐鉴赏复习提纲

第一部分 各地民间音乐音乐与人生

4.柴可夫斯基,俄国作曲家。代表作有:芭蕾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1812年序曲》,5.音乐的基本要素,包括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

6.音乐的形式要素,例如: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力度、速度等。二.多彩的民歌

1.民歌具有口头性,即兴性,集体性,变异性等特点。2.民歌的体裁有:劳动号子(农事号子)(船渔号子)、山歌(花儿、信天游)、小调、儿歌、风俗歌等。3.蒙古民歌代表体裁:长调 《牧歌》《辽阔的草原》,短调《嘎达梅林》《黑坎肩》 西藏音乐分为: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三大类。各民族代表乐器:藏族 扎木聂; 蒙古 马头琴;

维吾尔族 冬不拉、弹布尔、手鼓

四、京剧

1.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希腊的悲喜剧,印度的梵剧,中国的戏曲。2.四大徽班:三庆、四喜、和春、春台。

3.四大名旦:梅兰芳、荀慧生、尚小云、程砚秋。4.四大行当:生(老生、小生、武生等)、旦(青衣、正旦、花旦、刀马旦等)、净(花脸)、丑(文丑武丑)。5.京剧的唱腔:分为二黄和西皮两种。二6.京剧的板式:指唱腔的板眼结构形式。有以下形式:一板一眼(相当于2/4拍);一板三眼(4/4拍);一板无眼(相当于1/4拍);无板无眼(称为散板)。7.京剧的伴奏称为“场面”。分为“文场”和“武场”两部分。文场为唱腔伴奏,为管弦乐部分;武场配合身段表演,为打击乐部分。

8.古典京剧的代表曲目:《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京剧《霸王别姬》选段);《海岛冰轮初转腾》(《贵妃醉酒》选段)。

五、亚非音乐

3.代表作品:教材相关曲目

4.非洲音乐的特点:高度发展、复杂多变、强烈奔放的节奏。

6.特色乐器:

亚洲:印度的西塔尔,非洲:马林巴琴、拇指钢琴姆比拉、鼓及各种敲击乐器。

七、拉丁美洲音乐

2.代表曲目:教材相关曲目

3.拉丁美洲音乐大体上可分为:印第安人音乐、拉丁美洲民间音乐、以黑人为中心的非洲—美洲音乐三个类型。

音乐鉴赏复习材料

第一部分 西方音乐流派

一.巴罗克时期(1600——1750)

1.音乐特点:作品大都宏伟壮观充满活力,以复杂沉重的复调音乐为主。2.代表人:

巴赫、亨德尔:代表作<<水上音乐>>、维瓦尔蒂等 二.维也纳古典乐派(1750——1810)

1音乐特点:崇尚理性,形式严谨,以简洁明快的主调音乐为主。.2代表人

贝多芬 海顿 莫扎特

三.浪漫主义音乐(1820-1910)

1.音乐特点:从主观的角度感受事物,强调个人主观情感的表达。

3.艺术歌曲:由作曲家为某种艺术表现的目的,根据文学家诗作而创作的歌曲。多为独唱曲,有精心编配的钢琴正谱伴奏,对演唱技术有较高的要求。

五.印象乐派

1.音乐特点:突出瞬间的主观印象,重视和声配器色彩。2.代表人:德彪西

3.作品: 交响素描《大海》;歌剧《佩利亚斯兰与梅丽桑德》;管弦乐《牧神午后前奏曲》; 钢琴曲《意象》《亚麻色头发的少女》 六.表现主义音乐

1.音乐特点:表现内心苦闷,孤独,恐惧,绝望等情绪 2.代表人:勋伯格(奥地利),中国音乐部分 一.古琴音乐

1.古琴形制:七弦,十三徽 2.代表曲目:《高山》《流水》《阳春》《白雪》 3.赏析 《流水》:曲式:“起,承,转,合”结构 谱源于《神奇秘谱》;此曲伴“航行者”太空船遨游太空 二.古代歌曲

1.发展历程:诗经,楚词,乐府,绝律诗,词,曲等不同发展阶段。2.代表作品:《阳关三叠》《扬州慢》 三.学堂乐歌 1.定义:“学堂乐歌”是我国清末民初新型学校教育改革的具体产物之一,最初是“维新派”领袖康有为于1898年5月向光绪上书:“请开学校折”中提出的。以李叔同沈心工为代表的 一批有识之士在学校里开设乐歌课所唱歌曲统称为学堂乐歌。

2.主要内容及代表作品: A、“富国强兵”、以抵御列强欺凌的爱国主义,代表性的歌曲有:《何日醒》《黄河》 B、积极宣传和推行“军国民教育“的,代表性的歌曲有:《体操-兵操》等; C、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反封建”民主精神。代表作:《勉女权》《女子体操》《缠足苦》 ;E、鼓吹学习新文化、推动民主思想的,代表性歌曲有:《运动会》、《电报》、《文明婚》等; F、结合学校生活向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的思想教育和热爱生活的教育的,如:《勉学》《春游》《送别》 四..人民音乐家——聂耳,冼星海 1.聂耳:作曲家,云南人。民乐合奏:《金蛇狂舞》《翠湖春晓》歌曲:《卖报歌》《新女性》 《码头工人》《铁蹄下的歌女》《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梅娘曲》

2.冼星海:作曲家,广东人。歌曲:《救国军歌》《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生产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第一乐章 《黄河船夫曲》,第二乐章 《黄河颂》,第三乐章 《黄河之水天上来》,第四乐章 《黄水谣》,第五乐章 《河边对口曲》,第六乐章《 黄河怨》,第七乐章 《保卫黄河》,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 六.歌剧:

1.歌剧是综合音乐,戏剧诗歌舞蹈和舞台美术等艺术要素,以歌唱为主的一种戏剧形式。演唱包括独唱,重唱,合唱等。2.中国新歌剧代表作:(六部)1马可《小二黑结婚》《白毛女》 2梁寒光《赤叶河》 3 羊鸣《江姐》 4罗宗贤《刘胡兰》 5 张敬安《洪湖赤卫队》 6 石夫《阿依古丽》 七.新中国的音乐家及其作品.陆祖龙 合唱《祖国永远是春天》《一束山茶花》独唱曲《娄山关》《心中的玫瑰》《长城永在我心上》 吕其明 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 秦咏诚 歌曲《我和我的祖国》《我为祖国献石油》 施光南 歌曲《祝酒歌》《在希望的田野上》《打起手鼓唱起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歌剧《伤逝》 彭修文 民族管弦乐曲《彩云追月》《花好月圆》《丰收锣鼓》《瑶族舞曲》《乱云飞》 郭文景 交响序曲《御风万里;》歌剧《狂人日记》《夜宴》;交响合唱《蜀道难》;交响诗《川崖悬葬》; 协奏曲《愁空山》;室内乐《戏》《甲骨文》《社火》 谷建芬 歌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歌声与微笑》《烛光里的妈妈》《那就是我》 赵季平歌曲《好汉歌》。为电视连续剧《大宅门》《笑傲江湖》电影《大话西游》《霸王别姬》等配乐。印青 歌曲《走进新时代》《 凝聚》《西部放歌 》《永远跟你走 》音乐剧《迷人的港湾 》舞剧《妈祖 》 三宝 歌曲《 你是这样的人》电影乐《一个都不能少 》《 我的父亲母亲》 刘炽 歌曲《祖国颂 》《我的祖国 》《 让我们荡起双桨》《英雄赞歌 》 乔羽(词作家,被称为“词坛泰斗”)作品有《 思念》《 让我们荡起双桨》《难忘今宵》《 爱我中华》《我的祖国 》《祖国颂 》

八.补充

音乐家及其称号

1巴赫(音乐之父、复调大师。)2海顿(交响乐之父、弦乐四重奏之父)3(乐圣)4.莫扎特(音乐神童)5舒伯特(艺术歌曲之王)6李斯特(钢琴之王)

7.肖邦(钢琴诗人)8帕格尼尼(小提琴之王)9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之王)

10.格林卡(俄罗斯民族乐派之父)11。路易斯.阿姆斯特朗(爵士乐之父)12。冼星海(人民音乐家)13.德国“三B作曲家”是指(巴赫、贝多芬、勃拉姆斯)其他

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孟加拉被称为“音乐之邦”。实践考查部分(50分)

一、歌唱:能参与各种演唱形式(独唱、齐唱、合唱、重唱、组合演唱等)的排练和表演。

二、演奏:能参与各种演唱形式(独奏、齐奏、合奏、重奏等)的排练和表演。

三、音乐与戏剧表演:

1.配乐朗诵散文、诗词、寓言、童话等文学作品。

2.能模仿表演有代表性的中国戏曲唱段、中外歌剧选段、小品选段等。

3.能以演员、配乐、创编等身份参与一次实践表演(可以是小品、课本剧、影视剧、话剧、音乐剧、戏曲等)

四、音乐与舞蹈:能参与各种舞蹈形式(毒物、群舞)的学习与表演,能即兴创编舞蹈并表演。

五、创作:为歌词谱曲,为旋律配简易伴奏。

以上五类音乐实践考查,自选一项即可。实践考查就是展示每个人不同才艺和兴趣特长。

高一古诗词鉴赏复习 篇2

一、研透《考试说明》,领会新课改理念

《考试说明》是指导高考语文复习和命题的纲领性文件。认真解读《考试说明》要义,是每位考生在考前复习阶段必做的功课,特别是新课标改革的第一届考生。古代诗歌阅读分值增加了3分,更注重学生审美体验和鉴赏能力的考查,新增加的分值更说明古诗词鉴赏的重要性。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掌握命题人的思路和角度,找到有效复习的方法。

二、整理古诗词基本知识,夯实知识能力

整理古诗词鉴赏知识点并形成复习手册,对知识点要烂熟于心。鉴赏诗歌须具备的知识积累有:

1.诗歌分类:赠友送别 诗、咏史怀古 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写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闲适隐逸诗、谈禅说理诗、思妇闺情诗、羁旅行役诗、悼亡诗等。

2.诗歌常用的表述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

3.诗歌常用的表现方法:比兴、象征、衬托、渲染、对照、想象、联想、照应、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4.诗歌的意象、意境。意象指的是诗歌中寄寓着作者情感的物象,如人、物、景等。意境指的是由许多寄托作者思想情志的意象艺术地组合在一起形成的诗歌整体情境。如孤独凄凉、激情飞越、闲 适淡泊、清新 飘逸、沉郁顿挫等。

5.诗歌中思想感情 常用词语: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蔑视权贵、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归隐田园、惜春悲秋、羁旅愁思、思乡念亲(友)、忆友怀旧、别恨离愁、坚贞爱情、借古讽今、愤世嫉俗、登高览胜、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等。

6.诗歌的语言风 格:朴素自然、清 新飘逸、沉郁 顿挫、淡雅高远、华 妙艳丽、雄健 高昂、悲壮苍 凉、严谨细腻、清丽婉约等。

7.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偶、夸张、衬托、用典、设问、反问、借代、互文、反复等。

三、养成良好的读诗习惯

养成良好的读诗习惯,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沉下心来,反复品读,重视古诗词本身传达的内容,从而解读古诗。

1.读诗题。诗题是诗词鉴赏的切入点,它往往标明写作时间、地点、对象、感情基调、类型等。读诗题,可以从题目中获取一些答题的信息,能理解诗文的中心,甚至能明白作者的写作目的。如《春 夜洛城闻 笛》就交代了时间、地点、情感及事件。

2.读作者。读作者可以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主要事迹、思想感情、风格 流派及其 创作的时 代背景、目的等,知人论世,了解诗人也便于更好地理解诗文。

3.读注释。读注释对理解诗词具有一定的作用,因为注释有介绍写作背景的,有解释疑难字词的,有暗示本诗用典的。比如《听蜀僧濬弹琴》,提供了三条注释:“1绿绮:古代名琴。2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3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这三条注释分别写到了名琴,听者的感受,以及琴声与钟声的交融。据此可推测理解本诗的基本内容。读 诗时有注释的一定不能忽略。

4.读诗句。整体感知 诗句,反复揣摩 诗句的含 义,疏通文意,从表层到深层,加深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从而从整体上理解这首诗词。

四、规范诗歌的答题步骤

1.先审好题干,找准答题的切入口,根据题目要求,问什么,答什么。切忌离开诗词的内容乱答一通。

2.看题目有多少问,赋分多少,列举序号答题,让答案清晰明了。

3.结合诗词内容,尽量用所积累的古诗词知识点来答题。

4.要注意复习课及复习资料中所讲到的答题方法,因为每一种诗词类型都有自己的答题模式,尽量按里面的答题模式来答题。

答题时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不论题干 如何要求,一定要建立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用相关知识点规范答题,这样才会有成效。

高中古诗词鉴赏复习方略 篇3

【关键词】古诗词 ; 复习 ; 方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152-01

一、分类复习 夯实基础

诗歌鉴赏是以我们对诗歌的先验认识为基础的。我们之所以能够在课外鉴赏诗歌,是因为我们平时在课内学习和积累了很多诗歌鉴赏的理论知识,习得了鉴赏诗歌的方法和经验。可以说诗歌鉴赏行为是我们对诗歌理论知识的激活和对诗歌鉴赏经验的唤醒。因此,要鉴赏诗歌首先要夯实理论基础,积累方法经验。而从题材入手,对诗歌进行分类复习,是夯实基础、总结经验的最佳选择。

诗歌因题材不同,不但表达的感情不同,就是选用的表达技巧和意象也会有差异。所以我们要读懂一首诗,弄清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首先要弄清楚这首诗从题材上看是一首什么诗。复习时我们首先可以对从小学到高中所学过的古诗词作一个全面细致的梳理,按照咏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羁旅思乡诗、赠友送别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爱情闺怨诗等进行分类,然后对这一类诗歌反复诵读,在头脑中留下这类诗歌的总体印象,从感性的角度明白这类诗歌是什么样子的。然后以这些诗歌为例,对这类诗歌的产生原因、题目标志、内容感情、常用意向、常用技法等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从而让学生对这类诗歌有理性的认识。知道了不同题材的诗歌“长什么样子”,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解读了。

二、教会方法 全面读懂

鉴赏诗歌的目的就是要读懂诗歌,明白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要以读懂作为终极目标。具体来说就是要引导学生对诗歌做到“五读”。

一读诗题,明确题材。题目是诗歌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我们能够看清诗歌的题材、内容、情感,甚至表达技巧。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读懂了诗题也就大致知道了这首诗的内容和情感。比如:《宿建德江》就点明了时间、地点、事件,看标题就知道这是一首羁旅行役诗;《赤壁》很可能是一首咏史怀古诗;而《送元二史安西》则无疑是一首赠友送别诗等等。通过读诗题明确了诗歌的题材类型,便可依据之前积累的各类诗歌的理论知识,对诗歌做出合理准确的解读。

二读作者,知人论世。正所谓风格即人,因为不同诗人的遭际、追求、理想、人格不同,所以他们的作品的风格也是不同的。比如陶渊明的诗平淡质朴、清新自然,杜甫的诗沉郁顿挫、忧国忧民,辛弃疾的词以文为词、善用典故等等。而同一个诗人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作品所呈现出的情感基调和旨趣也不尽相同。因为它要受诗人个人经历和人生境遇等方面的影响。比如早年的李清照沉浸在美好的爱情生活中,所以她的词乐观开朗,节奏明快;晚年遭遇国破、家亡、夫死的连续打击,词风也变得含蓄深沉、哀婉凄楚。此外,古诗词往往还反映着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风气和时代精神。比如同样是离别诗汉代多哀怨,而唐代多乐观。诗歌创作通俗点讲就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此人有此作”,了解了诗人的生平为人、诗歌风格和其所处的时代环境,那么我们解读起他的诗歌自然就容易得多了。

三读注释,扫清障碍。由于古诗词创作年代久远,又受篇幅格律、个人语言习惯以及所处时代背景的影响,所以理解起来就有困难。而阅读诗歌下面的注释不仅可以为我们扫清文字障碍,还可以为我们揭示诗歌创作的背景,帮助我们更好地知人论世,更全面准确地解读诗歌。

四讀诗句,关注三点。对诗歌的解读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对具体诗句的理解上,解读诗句我们要具体关注三个方面。第一是时令季节。通常来说人的心情会受季候更替的影响,时令季节不同诗人的感情也不同,春则伤春惜春,秋则悲秋伤怀,早起多远行,夜深多乡思,时令季节往往为诗人的情感打上了鲜明的烙印,所以鉴赏诗歌一定不要忽视时令季节的特征。第二是关注景、物、人、事。其实景、物、人、事就是诗人表达感情所选取的意象,不同意象寄托着诗人不同的情思。杨柳长亭象征着送行离别,月亮鸿雁象征着思乡怀人,渔民樵夫象征着闲适隐逸,洗衣缝补象征着思念牵挂等等。通过景、物、人、事,我们可以窥见诗人的内心世界。第三关注情语。诗歌是要表达思想感情的,情到深处自然流露,就会有直抒胸臆的词句出现在诗歌中,是为情语。这些词句往往就是这首诗的诗眼,抓住这些词句,就能抓住诗歌的思想感情。比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最后一句“何人不起故园情”就是这首诗的主旨句,而马致远的《秋思》的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便是这首小令的点睛之笔。

五读诗句,口译全诗。通过以上解读,我们就基本读懂了一首诗,但是理解上可能还有不够准确深入完整的地方,怎么办呢?因为诗人创作这首诗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此人有此作”,这就需要我们置身诗境,设身处地地把自己当做诗人,走进诗中来一番神游,切身体会诗人当时的见闻感受和思想心境。具体来说,就是要添加还原要素,口译诗歌,将诗人创作过程中省略、倒装了的阅读要素添加、补充、还原到它应在的位置上,使诗词变成一篇精美的散文,从而对诗歌整体上有一个全面、清楚、明确的理解。

三、规范答题 针对训练

既然诗歌鉴赏复习最终要面对考试,那么弄清考什么、怎么考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诗歌鉴赏主要从诗歌形象、诗歌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评价、作者观点态度评价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查。我们要围绕这些考点从设题形式(提问方式、提问变体),答题思路,答题步骤等方面对学生的答题进行规范,并通过大量高考真题和全真模拟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这样我们就能够做到鉴赏有方法,答题有思路,做到读得清楚,赏得准确,答得规范,从而帮助学生在高考中斩获高分。

高三古诗词鉴赏复习策略 篇4

古诗词是诗人感悟人生、凝聚意象,最终以语言具体地将意象表达出来的文学作品。在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考试中,逐渐把对古诗词的鉴赏作为考试内容,但是学生因为找不到正确的方法去鉴赏古诗词,而导致在古诗词上失分较多。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掌握鉴赏古诗词的方法与技巧,学会从多个角度去鉴赏古诗词,培养学生的整体感悟能力。

鉴赏古诗词,一方面可以探究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从而深入地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则可通过自身的修养和人生体验,丰富诗词的内涵。因此,要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正确地去赏析一首古诗词,就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本文以苏教版高三教材的古诗词鉴赏为例,简要解析如何对古诗词进行鉴赏和复习。

一、古诗词鉴赏的方法

(一)抓标题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大多都能够从其标题上看出古诗词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以及古诗词的类别,尤其是感怀诗与怀古诗,如苏教版必修二中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我们可以从题目中得到以下信息:一、从题目中可以判断出这是一首怀古诗;二、这首诗所怀之地是京口北固亭。以上两条信息可以让学生更容易找准鉴赏的思路,从而读懂这首诗。

(二)抓作者

中考古诗鉴赏复习 篇5

——开头和结尾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

1.领悟开头结尾,把握文章主旨。2.探究品味方法,提升语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探究品味方法,提升语文素养。

三、教学流程

(一)导入 1.作业再现 2.出示目标

(1)领悟开头结尾,把握文章主旨。(2)探究品味方法,提升语文素养。(二)探究开头的作用 触类旁通

1.出示一组开头

草记 贾平凹

①1982年10月,我去银川,过三边,一漠沙地;天地全然都空白了,几十里没有一座房,也没有一棵树,远远的地平线上,遥远的地平线,乡阳欲浮欲沉,像是妊娠,已经粘胶得成一个椭圆形。我默默走着。先是并不留意,后来就发现眼前倏忽飘过一朵两朵白绒团儿,温温柔柔的,泛着银光,再往前走,白绒团儿竟多起来,一动脚,就绕着身子乱飞。疑心是柳絮,抬头搜素去,四周依旧空旷;急用手去捉,手一抬,那白绒团儿却顺手而上,才抓住一团要看时,一出气,又飞了。一时又起了风,沙尘并没有动,但白绒团儿越发纷纷,如千万只白色蝴蝶,升升浮浮,翩翩不能安静。定睛看去,那白绒团儿却原来都是从一棵一棵什么草中起身的:草高不盈尺,条细,半绿半枯,结一串串果实,如豆荚,尽都干裂,有的已空壳,在风中铮铮颤着细音,有的半合半开,形如织布木梭,里边两排荚籽,每籽小如鸡眼,四周生满白绒,风吹绒毛如足如翅,就悠悠而去了。

②我不知此草为何名,站在那里,一直等远远的一队骆驼走来,问起驼峰间的牧人,回答说:这草叫佛手肿。草古怪,名字也古怪。我在问,回答是:“他怎么不长绒毛呢?要不,它怎么繁衍后代啊?”

……可见环境好的并不足夸,环境劣的更不应自弃。再想这佛手肿长在这里,它也开花,它也结籽,虽然斗,一结籽就生出绒的翅膀,没有一只蜂儿来传递花的爱情,没有一只鸟来遗播籽的繁衍,生活给了它瘠贫,也同时给了它的奋自己去谋生路了。(选自《西安晚报》)

文章第①段的划线句子有什么作用?3’

内容:第①段的划线句子描写了沙地荒凉的景象,这就是佛手肿生存的恶劣的环境,表现了佛手肿生命力的顽强; 结构:为下文表现佛手肿的顽强的生命力作了铺垫。

寒色 龙应台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①

当场被读者问倒的情况不多,但是不久以前,一个问题使我在一千多人面前,突然支吾,不知所云。

他问的是,“家,是什么?”

家是什么,这不是小学二年级的作文题目吗?和“我的志愿”、“我的母亲”、“我的暑假”同一等级。怎么会拿到这里来问一个自认为对“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早有体会的人?

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帐里帐外都是一个温暖而安心的世界,那是家。

和人做终身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孩子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你告诉我,什么是家,我就可以告诉你,什么是永恒。

作者引用两句诗作为文章的开头,有什么作用?(3分)

内容:①引用诗句,开篇点题。②诗句描写了苍茫淡远、略带寒意的景象,表达了一种忧伤之情,为文章奠定充满温情而又伤感的感情基调。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结构:总领全文。

枯竹

①我在北风呼呼的野外,遇见了它——一株枯竹,静静地斜卧在清翠的众竹前,像白发苍苍的垂暮老人,显得那么另类。②竹仿佛是邻家的小哥哥,一直在我的童年里俊朗地挺立着,伴我走过懵懂无忧的童年。

③犹记得,小时候,雨后的春日里,我在竹林里咔嚓咔嚓地掰断少年般稚嫩的春笋,拿回家,母亲的巧手把它变成一盘鲜嫩的笋丝炒肉,令人食欲大增;燥热的夏日里,竹林间声声蝉唱送来阵阵清凉,我和一帮小伙伴举着小竹竿到竹林里捕蝉。秋日里,竹林里秋虫啁啾着告诉我它们的童年故事;冬天下雨的夜里,雨打竹叶发出清脆悦耳的沙沙声,像一首摇篮曲,伴我进入温暖的梦乡……悠悠岁月里回首,一株株绿竹在我的童年里摇摇曳曳,每一片竹叶,都依附着一件难忘的童年趣事。

④面前的这株枯竹,枝干枯黄,一身萧索,在踌躇满志、正值青春的众竹面前,是那么惹眼,禁不住引我遐思连连——我仿佛见到了它的前身:某个雨后的春日早晨,它憨憨地从土里钻出头来,好奇地看着这个大千世界,抖落身上的旧盔甲,用力拔长。宁静的夏夜它与清风交谈,与明月对望,它聆听夏蝉的歌唱,它知悉秋虫的心事,它也团结土壤,与寒风对抗。⑤这株枯竹,也引发我对它后世的遐想:它化身为一支笛、一管箫,啸啸天籁游走于天地苍穹间;它是“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煮茶吟诗的高雅;它是竹篱上爬满牵牛花的田园;它是竹篮采野花、摘野菜的诗意;又或,它走进寻常百姓家,化身竹筷为烟火,化身竹竿为晾衣;再或,它成为农家灶膛里的柴火,化为一缕缕温暖的炊烟……

⑥它是陆游,“好竹千竿翠,新泉一勺水。”它是朱熹,“坐获幽林赏,端居无俗情。”它是刘禹锡,“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它是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它是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它是郑板桥,“雪压不倒,风吹不折。”

⑦枯竹,仿佛是走过盛年、走过无数人生风雨的垂暮老人,它不是走向生命的终结,而是走向了更高远的生命。⑧冬寒时节,一株不期而遇的枯竹,引起我遐思无限,给我融融的暖意。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2第9期有改动)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4’

内容:开篇点题,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地写出了眼前的枯竹历尽沧桑。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结构:引起下文,引出下文对枯竹的前身、后世的遐想。举一反三 1.探究方法

(1)小组合作:参考以下三则范例,你认为领悟文章开头的作用需从哪些方面思考?

内容:第①段描写了沙地荒凉的景象,这就是佛手肿生存的恶劣的环境,表现了佛手肿的顽强。结构:为下文表现佛手肿顽强的生命力作铺垫。

内容:①引用诗句,开篇点题。②诗句描写了苍茫淡远、略带寒意的景象,表达了一种忧伤之情,为文章奠定充满温情而又伤感的感情基调。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结构:总领全文。

内容:开篇点题,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地写出了眼前的枯竹历尽沧桑。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结构:引出下文对枯竹的前身、后世的遐想。

一:结合文章,领悟内涵; 二:立足全篇,紧扣中心; 三:两个角度,品析作用。

(2)自主探究:你认为运用这种方法应对实际问题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常用术语:总领全文;开篇点题;渲染气氛;

埋下伏笔;设置悬念;奠定基调; 为下文作铺垫;上下文形成对照……

小贴士: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主旨;合理使用术语

(三)探究结尾的作用。触类旁通

1.出示一组结尾

草记 贾平凹

……可见环境好的并不足夸,环境劣的更不应自弃。再想这佛手肿长在这里,它也开花,它也结籽,虽然没有一只蜂儿来传递花的爱情,没有一只鸟来遗播籽的繁衍,生活给了它瘠贫,也同时给了它的奋斗,一结籽就生出绒的翅膀,自己去谋生路了。也正是环境太不好了,它并不去以色香诱蜂儿鸟儿,它靠的是自己生的欲望,靠的是飞的力量,自然这样可能落地而生,也可能落地而亡,要不,怎么会有这么多的白绒儿各自在找寻自己的归宿呢?

⑧“它只能在沙地上长?”

⑨“要不怎么说是苦命的呢?”牧人赶着骆驼走远了,缓缓的步伐,摇奏着沉沉的铃声。几朵白绒团儿飘在骆驼的身上,落在牧人的帽子上,那深深的骆驼脚窝里,也满满地落下了一堆了。

⑩啊,荒凉的沙地上,有多少人来过,又有多少人能知道这草呢?知道的只有骆驼,只有牧人;但骆驼不懂人语,不能言语,牧人能言,但不能写出以示天下。只有我记下此草;草可悲,草亦可幸也。

如何理解文章末段的“草可悲,草亦可幸也”?(4分)佛手肿只能在贫瘠的沙地上生长,不被很多人了解,“草可悲”;它有独特的生存手段,能遇到“我”,将其写出以示天下,“亦可幸”。

寒色 龙应台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①

当场被读者问倒的情况不多,但是不久以前,一个问题使我在一千多人面前,突然支吾,不知所云。

他问的是,“家,是什么?”

家是什么,这不是小学二年级的作文题目吗?和“我的志愿”、“我的母亲”、“我的暑假”同一等级。怎么会拿到这里来问一个自认为对“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早有体会的人?

作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帐里帐外都是一个温暖而安心的世界,那是家。

和人做终身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孩子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你告诉我,什么是家,我就可以告诉你,什么是永恒。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3’

内容:最后一段揭示出文章的主旨,指出亲情是生生不息、恒远流长的。结构:总结全文。

枯竹

①我在北风呼呼的野外,遇见了它——一株枯竹,静静地斜卧在清翠的众竹前,像白发苍苍的垂暮老人,显得那么另类。②竹仿佛是邻家的小哥哥,一直在我的童年里俊朗地挺立着,伴我走过懵懂无忧的童年。

③犹记得,小时候,雨后的春日里,我在竹林里咔嚓咔嚓地掰断少年般稚嫩的春笋,拿回家,母亲的巧手把它变成一盘鲜嫩的笋丝炒肉,令人食欲大增;燥热的夏日里,竹林间声声蝉唱送来阵阵清凉,我和一帮小伙伴举着小竹竿到竹林里捕蝉。秋日里,竹林里秋虫啁啾着告诉我它们的童年故事;冬天下雨的夜里,雨打竹叶发出清脆悦耳的沙沙声,像一首摇篮曲,伴我进入温暖的梦乡……悠悠岁月里回首,一株株绿竹在我的童年里摇摇曳曳,每一片竹叶,都依附着一件难忘的童年趣事。

④面前的这株枯竹,枝干枯黄,一身萧索,在踌躇满志、正值青春的众竹面前,是那么惹眼,禁不住引我遐思连连——我仿佛见到了它的前身:某个雨后的春日早晨,它憨憨地从土里钻出头来,好奇地看着这个大千世界,抖落身上的旧盔甲,用力拔长。宁静的夏夜它与清风交谈,与明月对望,它聆听夏蝉的歌唱,它知悉秋虫的心事,它也团结土壤,与寒风对抗。

⑤这株枯竹,也引发我对它后世的遐想:它化身为一支笛、一管箫,啸啸天籁游走于天地苍穹间;它是“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煮茶吟诗的高雅;它是竹篱上爬满牵牛花的田园;它是竹篮采野花、摘野菜的诗意;又或,它走进寻常百姓家,化身竹筷为烟火,化身竹竿为晾衣;再或,它成为农家灶膛里的柴火,化为一缕缕温暖的炊烟……

⑥它是陆游,“好竹千竿翠,新泉一勺水。”它是朱熹,“坐获幽林赏,端居无俗情。”它是刘禹锡,“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它是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它是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它是郑板桥,“雪压不倒,风吹不折。”

⑦枯竹,仿佛是走过盛年、走过无数人生风雨的垂暮老人,它不是走向生命的终结,而是走向了更高远的生命。⑧冬寒时节,一株不期而遇的枯竹,引起我遐思无限,给我融融的暖意。

文章的结尾改成“枯竹,我要大声赞美你,你在我心中是永不枯萎的长青竹”好不好?为什么?4’ 不好。内容:原文结尾点明主旨,表达了对枯竹喜爱和赞美之情。优美含蓄,意蕴无穷。

结构:原文结尾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而改文的结尾虽然也点明主旨,表达了对枯竹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但是过分直白,缺乏美感。举一反三 1.探究方法

(1)小组合作:参考以下三则范例,你认为领悟文章开头的作用需从哪些方面思考?

佛手肿只能在贫瘠的沙地上生长,不被很多人了解,“草可悲”;它有独特的生存手段,能遇到“我”,将其写出以示天下,“亦可幸”。

内容:最后一段揭示出文章的主旨,指出亲情是生生不息、恒远流长的。结构:总结全文。

不好。内容:原文结尾点明主旨,表达了对枯竹喜爱和赞美之情。优美含蓄,意蕴无穷。

结构:原文结尾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而改文的结尾虽然也点明主旨,表达了对枯竹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但是过分直白,缺乏美感。

一:结合文章,领悟内涵; 二:立足全篇,紧扣中心; 三:两个角度,品析作用。

(2)自主探究:你认为运用这种方法应对实际问题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常用术语: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

升华感情;点题;言有尽而意无穷……

小贴士: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主旨;合理使用术语

学以致用

中国地图 高鹏程

⑴去乡下拜年,看见几乎每家堂屋里都挂着一张中国地图,大舅家有,二奶奶家有,还有小姑,小姨家……这些地图,有些新贴上去不久,有些看起来有好几年了。但是和烟熏火燎几十年的土坯墙相比,依旧有些突兀。几乎是昏暗的土坯墙上唯一鲜亮的事物。

⑷我明白了,这些地图上连着的地名,都是我的表兄妹们外出谋生和打工的地方……

⑿我没有去更多的人家。但我知道,我的判断不会有什么差错。因为早就听说了,宁夏西吉,这个拥有47万人口的贫困大县,每年外出打工的约有12万人。后来我才听说当地的一首新民谣:家家屋里老两口,门前拴个大黑狗。十户人家九户空,墙上一张大地图。

(文章选自2011年《散文》第10期,有删改)1.联系全文,简要说说第(1)段的作用。(4分)

内容:开篇点题。写了与烟熏火燎的土坯墙形成鲜明的对比的中国地图,表现了鲜亮的地图的突兀。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结构:引起下文,引出下文的儿女们外出打工、老人们牵挂思念的故事。2.简述以“新民谣”作结尾的作用。(4分)

内容:点明中心,新民谣写了当地人外出打工现象不仅仅是“我”的亲人,而且扩大到整个地区,进一步说明该现象的普遍,丰富了内容,深化了主旨; 结构: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四)教师寄语

深入研读文本,把握主旨;

注重方法探究,举一反三; 重视生活体验,求真养性。

九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复习题 篇6

1、品读《诗经关雎》的诗句,完成第1—5题。

关 雎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本诗写一个男子对美好女子的爱慕追求。可分为: 、 、_____三个部分。

(2)《诗经》常用赋、比、兴手法,本诗所用起兴句是:_______、_______。

(3)出于此诗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诗中思念情人使人历历在目的一个细节是:____________。通过反复写男子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且细心呵护的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参照相关链接,简析《关雎》的意境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南唐后主李煜的《相见欢》。完成1-2题。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 后来的鉴赏家都以为上阕中的“锁清秋”的“锁”字最是绝妙。请简析这一“锁”字在写景、抒情方面的绝妙之处。

(2) 下阕中,作者怎样抒写“离愁”?试简析。

3、读晏殊的《浣溪沙》。完成1-2题。

浣溪沙 晏 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诗人徘徊于小园香径,精心选择了 、 和 等景物,描绘了一组优美的画面。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试简析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回答问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这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一首送别诗。诗中既着力描写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诗中画线句子是流传千古的名句,构思新颖,联想奇特,请结合诗的.内容,说说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给“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上一段赏析的话。

(3)结尾两句较出色,说说你的看法。

5、欣赏下列诗歌,完成1—3题。(7分)

【甲】 乡 愁(节选)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乙】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有天涯。

(1)“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甲、乙两诗都把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物象。甲诗寄托在邮票、船票、 、等对应物上,乙诗则寄托在枯藤、老树……对应物上。甲、乙两首诗都抒发了思乡之情,但甲诗已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 。(2分)

(2)品读甲、乙两诗,找出自己最欣赏的诗句,并谈谈欣赏的理由。(2分)

最欣赏的句子:

欣赏的理由:

(3)放飞思绪,想像甲诗中的“我”,跪在母亲的坟前会想些什么?乙诗中的“断肠人”,一旦与“亲人”相聚会说些什么?(3分)

“我”的心理活动:

“断肠人”的倾诉:

6.阅读下面一诗,回答其后问题。

蒹葭(节选)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其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1)简要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

(2)请写出此诗押韵的汉字。(1分)

(一)阅读下面诗(词)句,完成7—8题。(5分)

①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②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③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

7.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月亮是极具文化内涵的典型意象。请分别说出以上诗(词)句中,作者借“月亮”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

8.请任选一句分析其表达技巧。(2分)

高一古诗词鉴赏复习 篇7

所谓答题“过程”思想,值得是要在平时的训练中,把学生答题当做一次“过程”,而非仅仅当做是从“做题目”到“对答案”的一次性训练。简单来说,好作文是不断修改出来的,这一“过程”早已得到了名家、方家的公认,但是放之于其他语文的试题来说,这一点却没有得到重视,也就是说作文的“过程论”(作文修改)已然受到理论上的重视(实际操作中另议),但是就古诗鉴赏而言,显然“过程”思想并没有得到大家的重视。

古诗鉴赏的答题训练,可以模仿作文升格训练,即将答题的过程“延长化”,不立即出示“参考答案”,而是通过不断地提示,包括方向提示、模式提示等,通过学生一次次修改自己的答案,最终得出较为准确的答案,这样一个过程,能让学生的答题能力得到最大的提高,因为学生在不断修改中,会不断努力调动知识储备,激活脑力潜能。

下面以一道诗歌鉴赏为例,详细分析。

(2014年全国新课标1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阮 郎 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1.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学生答案第一稿:

1.①上半阕景物描写了气氛,为后文进行了铺垫;②春风刮来吹落了雨滴,花儿落了地,小池塘幽寒清澈欲出涟漪,雨后初晴就日落黄昏。对残枝、落花的观察表现了主人公内心柔弱多情。

2.①表现了词中人物内心痛苦的情绪;②通过描写人物在无聊寂寞中整理残局,默默感伤的情景,表现了该人的内心茫然与寂寞。

【评讲】对于学生的第一稿,可以提出要求学生更加细致,“什么气氛”“为后文的什么进行了铺垫”,更加然后就是答题用语,要尽量用四字词来翻译诗句。

学生答案第二稿:

1.①上半阕景物描写渲染了清冷寂寥的气氛,为后面表现词中人物情绪烘托铺垫;②它描绘了一幅春风携雨润拂残枝,花飘落地,小池幽寒清澈欲出涟漪,小雨初晴却到日落夕斜时分的画面。对残枝、落花的细腻观察表现了该人物内心柔弱多情的感情世界。

2.①表现了词中人物内心痛苦的情绪;②通过描写人物在无聊寂寞中整理残局,默默感伤的情景,表现了该人的内心茫然与寂寞。

【评讲】对于学生的第二稿,可以对学生提出表扬,赞扬他的修改成果。继而提出要求学生对第二问进行再次修改,对于主人公的“情绪”要习惯于“XXXX、XXXX的XX之情”答题模式,这样可以多踩点,有利于得分,尤其是前后两个四字词除了内容相关之外,最好有一定的关系,可以前后对比,可以多角度映衬等。对于“如何表现(情绪)”,要提示学生,联系人物描写的方式(动作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来思考,争取把词的末尾两句简要翻译得更具体到位。

学生答案第三稿:

1.①渲染了清冷寂寥的气氛,为后面表现人物的情绪奠定感情基调。②上半阕描绘了一幅暮春时分红日西沉的画面:春雨润拂残枝,花飘落地,幽寒澄澈的小池欲出涟漪。凄凉的氛围更加剧了主人公的苦闷。

2.①表现了词中人物内心痛苦、无法化解的愁绪。②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此人在惆怅中与人对弈残局,心中愁闷,棋子却在手却迟迟无法落下。

【评讲】对于学生的第三稿,可以对学生再次提出表扬,赞扬他的修改成果。继而拿出参考答案让学生分析找出最后的差距。此时,学生对于本诗的理解便十分到位了。

附参考答案:1.奠定了全词怅惘、凄清的情感基调【1分】。春风吹雨,残红满地【1分】,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1分】;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1分】,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1分】

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1分】的愁情【1分】。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1分】。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1分】,可又因心事重重【1分】,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1分】。

高三语文复习古诗鉴赏-修辞教案 篇8

第一、二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检测,查找学生学生在学习中的不足。教学方法:检测法

教学内容:测试仿真模拟题

(二)(除作文外所有试题)总结:参加考试人数:

最高分:

最低分:

平均分:

存在问题:

第三、四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套题的训练,能够提升答题速度,熟悉高考题型,学习应用答题技巧答题,进而提高成绩。

2、及时发现学生不足,开展有针对性的训练。

教学重难点:

1、在讲解过程中,注意答题技巧的灌输,教会学生审题答题。

2、关注高考知识点的链接,让学生积累应试知识。教学方法:讲解法、归纳总结法 教学过程:

一、成绩总结,试题分析。

师生活动:教师分析成绩及试题难易度。(2分钟)

二、讲解第一题《汉字的历史发展和现实观照》。(10分钟)

1、张冠李戴

2、范围扩大与缩小,关注修饰范围的词语。师生活动:

1、教师公布答案。

2、学生找到答案选项在原文中对应的句子,并找出错误所在。

3、师生共同总结本题考察点。

三、讲解古诗鉴赏题《别宋常侍》、《留别王维》

1、回顾古诗鉴赏题的解题步骤。

题目---作者----注释----正文----意象----意境-----情感----手法 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别宋常侍 游人杜陵北,送客汉川东。无论去与住,俱是一飘蓬。秋鬓含霜白,衰颜倚酒红。别有相思处,啼鸟杂夜风。

留别王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2、教师补充:

问题:

1、根据注释,我们可以看到那些信息?

2、疏通两首诗的诗意。

师生活动:

1、学生小组讨论完成以上问题。(6分钟)

3、教师提问,板书重点。(4分钟)

3、解决8题。尹诗的最后两句是如何表达诗人思念之情的?请简要赏析。师生活动:

1、师生共同疏通诗意(2分钟)

2、教师实例分析第一首诗尾联的手法。(4分钟)

3、教师指定学生答题,及时纠正问题。(4分钟)

4、教师归纳答题步骤。(2分钟)

4、解决9题。这两首诗均写离别,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师生活动:教师指定学生分析回答。(4分钟)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1、旧知回顾:实用类文本要读懂什么?(1分钟)什么人?什么事?什么影响?什么贡献?

2、解题《王小谟:75岁不失棱角》(2分钟)

师生活动:指定学生回答从题目可以知道哪些信息?你在读文章时要关注那些信息?

3、解决试题。

师生活动:

1、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分析题干。(5分钟)

2、学生找到相关信息所在段落,共同分析提炼信息。(6分钟)

3、学生把试题重新作答在作业本上。(作业)

四、文言文阅读

1、依据第4题,归纳断句的技巧。(师生共同,4分钟)

2、第5题,教师纠正D选项中的错误,学生积累在笔记本上。(5分钟)

3、第6题,学生回到原文找对应的句子,并指出错误所在。(5分钟)

4、翻译。重点字词:抚 军机 徒 益 厉 穴

师生活动:

1、教师板书两个句子,学生分析推测知识点。(2分钟)

2、教师带领学生示例翻译第一个句子并板书。(5分钟)

3、教师强调翻译句子的技巧和步骤并板书。(3分钟)

4、学生在笔记本上翻译第二个句子,指定一名学生板书翻译。(5分钟)

5、师生共同纠正板书的翻译,学生订正自己的答案。(5分钟)五:作业

1、把文言文中的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句每个找出一例,分类写在笔记本上并翻译这个句子。

2、完成晨读晚练第二周的精读文言文

第五、六课时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修辞

【教学目标】

1、明确诗歌常用修辞方法和定义

2、明确高考试题命题点

3、掌握试题解题思路和方法

2、结合诗句阐释此种修辞手法在诗中是如何运用的?

3、请从修辞的角度谈某一句的妙处?

请学生完成下面一题,并对照自己答案和高考参考答案的差距,摸索归纳答题步骤。(《全品》第136页第一题)

归纳答题步骤:

1、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步骤。

2、指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结合诗句说明修辞手法是怎样运用的。

4、指出该修辞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三、巩固训练

(一)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

【南宋】姜夔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②黄昏雨。

第四桥③边,拟共天随④住。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

【注】 ①丁未:即公元1187年(宋孝宗淳熙十四年)。吴松:即今吴江市。②商略:商量、酝酿、准备。③第四桥:城外的甘泉桥。④天随:陆龟蒙自号天随子,身处晚唐末世,举 进士不第,只好退隐江湖。

1.请从修辞的角度简要赏析词的上片。(5分)答案:略 师生活动: 1、5分钟四人小组疏通诗意,按照答题步骤归纳答案,每组派代表到黑板板书。

2、师生共同点评答案,师结合答案对学生进行点拨。点拨比喻手法。

(二)武陵春

李清照

(五)竹枝词①二首(其一)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1、诗的最后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高一古诗词鉴赏复习 篇9

古诗词鉴赏专题(4)——边塞诗

一、知识储备

(一)概念简析

边塞诗派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其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等诗人。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俊伟见长。盛唐边塞诗派的出现,开拓了我国古代诗歌题材的一个广阔的领域,表现了盛唐时期激昂壮阔的时代风貌。

(二)边塞诗的类型简析

根据边塞诗选材的角度和表达的情感内容上的不同,边塞诗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从戍边战士的角度,或写战争的惨烈,或写报国的豪情。以王昌龄的《从军行》为例: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以戍边战士的视角,既让我们想见战争的残酷激烈、战事的频繁不断,又让我们看到了战士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以及最后必胜的坚定信念。

2.从闺中主妇的角度,批判战争破坏了人民和平安宁的生活。从思妇的角度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形成独特的边塞闺怨诗。以金昌绪的《春怨》为例: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长年戍边的亲人还健康地活着吗?每天吃得饱吗?身上的棉衣能否御寒?这一切,都让思妇担心、牵挂,而这些担心、牵挂无法得到排解,思念之极就不自觉地出现在白日梦中了。在梦中与思念的人儿相会,也是一种苦涩的幸福啊,难怪女主人要赶走可爱的黄莺鸟。这种无理而有情的动作正揭示了战争破坏了人民安宁的生活,看起来它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实则有深刻的时代内容,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

3.从旁观者的角度,控诉战争的罪恶。杜甫在《兵车行》中沉痛地写到:“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战争使得无数的家庭背井离乡、使得无数的战士变成累累白骨!

高适在《燕歌行》里用对比的手法展示了这样一幅画面:“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方面是前线的战士浴血奋战,随时都有战死的可能;一方面却是将领们纵情声色、歌舞升平。

4.从将士的角度,写因长期戍边而产生的精神上的痛苦。王昌龄的《从军行》较为典型: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只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这里的“边愁”有对于现实的忧愁、建功立业的渴盼,更有离乡背井抛妇别雏的痛楚、无限的乡愁。

宋人范仲淹的《渔家傲》和《苏幕遮》也表达了因长期戍边又毫无结果而产生的思乡之情。“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酒如愁肠,化作相思泪。”“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些都是表达思乡之情的典型诗句。

剑锋所指

所向披靡

剑锋阁

二、经典边塞诗歌赏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简析】岑参在这首诗中,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共分三个部分。前八句为第一部分,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中间四句为第二部分,描绘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最后六句为第三部分,写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全文三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就象一首边塞壮歌,时促时缓,抑扬顿挫,刚柔相济,正是盛唐时代精神的反映。

《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简析】《逢入京使》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逢入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以慰悬望的家人的典型场面,表达了思乡之情,诗文语言朴实,却包含着两大情怀,思乡之情于渴望功名之情,一亲情一豪情,交织相深,感人至深。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简析】边地荒寒艰苦的环境,紧张动荡的征戍生活,使得边塞将士很难得到一次欢聚的酒宴。有幸遇到那么一次,那激昂兴奋的情绪,那开怀痛饮、一醉方休的场面,是不难想象的。这首诗正是这种生活和感情的写照。这是一个欢乐的盛宴,那场面和意境决不是一两个人在那儿浅斟低酌,借酒浇愁。它那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它给人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简析】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

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的爱国之情。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出塞》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简析】这首诗旨在写凉州险僻,守边艰苦。诗的首句,写汹涌澎湃的黄河,发源于云端,突

剑锋所指

所向披靡

剑锋阁

出其源远流长,展示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次句写凉州城的戍边堡垒,地处险要,境界孤危。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简析】前两句是一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是对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典型环境的描写。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极力地概括了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但是,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下,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渔家傲〃塞下秋来》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简析】这首词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另一方面,也描写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通过“边声”、“角起”和“千嶂”、“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征人见之闻之,又怎能不百感交集?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

三、真题实战

(2004年江苏卷)16.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答:(2005年重庆卷)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

剑锋所指

所向披靡

剑锋阁

(2006年天津卷)16.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间题。(5分)

《凉州词》(其一)(张 籍)

①②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①碛(qì)沙漠。②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答:

(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2007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

《出关》(徐兰)

②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2009年全国卷Ⅱ)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注]

《军城早秋》(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

四、技巧点睛

1.要弄清边塞诗此的立意,深挖含蓄的主旨,从总体上对作品进行把握。①抒发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②赞颂边疆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奉献精神;

剑锋所指

所向披靡

剑锋阁

③壮写将士的乡愁、家中亲人(妻子)的离恨;

④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控诉战争的残酷,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 ⑤描摹塞上绝域的奇异风光,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

⑥注意矛盾心情:慷慨从戎与久戍思乡、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痛恨庸将与献身精神等的矛盾。

2.要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

景物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感情特点: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3.要弄清诗词中哪些地方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

战争是非常残酷的,是血淋淋的,从诗歌艺术美学的角度考虑,它一点也不美,不宜直接描写,所以绝大多数诗人都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那么,怎样去挖掘出来呢?

要抓住与战争有关的意象:

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烽烟、孤城、边关、黄沙、长云、雨雪、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边塞诗中常见的器物: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 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胡 羌 羯 夷指少数民族)碛西、轮台、龟兹、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

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和音乐:箫、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折柳曲》、《落梅花》、《关山月》;

剑锋所指

上一篇:本人学习新思想下一篇:校企合作构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技能型学生社团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