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专题复习教案(精选7篇)
古诗鉴赏专题复习教案 篇1
古诗鉴赏专题复习教案(详)
复习目的
1、捕捉诗人感情,体会诗歌意境,培养初步的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复习重点
捕捉感情,体会意境
复习过程
一、导入复习
老师: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每一个季节都有各自的特点,春的和煦,夏的热烈,秋的清爽,冬的沉静。在这四季中,我独爱秋季,现在恰是秋季,同学们能想出关于秋的古诗吗?
学生回答。老师根据具体情形导入复习。
二、出示目标
近几年来,有关古诗的考查已经成为各地市中考热点,所占分值也呈增加趋
势。我市古诗鉴赏试题以往出现在“积累与运用”部分,仅占2分,今年就作为独立的题型出现,分数一下子增加到5分。我们完全有必要关注这一变化,在平时的教学中熟悉古诗鉴赏题型,并有针对性地练习,才能有备无患,提高成绩。古诗鉴赏常见题型有:
2006年济宁市中考语文试题
明月夜留别
李冶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曾城。
(1).“离人无语月无声”这句诗勾勒出怎样的环境气氛?(3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
2006年潍坊市中考语文试题
绝句两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问题: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怀(感)?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解答上种类型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
1、捕捉诗人感情,体会诗歌意境,培养初步的鉴赏能力
2、培养我们灵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重点训练
1、出示《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老师:这是我们学过的七年级上册中的元代马致远的一首著名的小令。我们班谁的朗读水平最高?请这位同学有感情地给大家朗读一遍把自己的才华展示给大家好不好。
老师适当鼓励:这位同学读的非常棒,读音准确,声音洪亮,同学们掌声鼓励!从他的朗读中,你听出了什么感情?
思考问题,举手回答。
板书表示感情的词语。
老师:这样的一种感情产生于怎样的一种特定的环境中呢?
同学们四人一组探讨,交流合作,集思广益,找一个同学作为你们小组的代表作答,一定要积极发言喔,这可代表着你们小组的整体形象。同学们抓紧时间讨论,看那一小组做得最好!
学生回答,教师肯定,刚才那个同学很勇敢,谁还敢挑战他?
老师小结:这首小令浓缩了作者在特定环境中的特定感情,将悲秋与乡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是一首游子怀乡思家的伤感之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的凄凉画面,我们由此仿佛看到古老的驿道上徐徐走来
一匹瘦马,风尘仆仆,一身的疲惫和困顿,马上的断肠人——一个浪迹天涯的游
子正望着不远处黯然神伤。一株苍老的树上静静缠绕着枯藤,归巢的乌鸦在暮色
中呀呀的叫着,一条小河逶迤流过,河上小桥那边,炊烟袅袅。这时,西边的天幕上,残阳如血。整个画面给人以迟暮、渺茫、凄凉、低沉的感觉。与这位漂泊异乡的游子的黯然的情感协调一致,这就是诗的意境。
板书:意境
老师归结解题方法:“断肠人在天涯”揭示了全诗的文眼,浓重的乡愁。从关键诗句(主旨句、情感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
2、接下来,我们再看下面这首诗,并处理相关问题
出示《秋词》
秋 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老师:这是八年级上册附录部分课外古诗词背诵中的篇目,学生分组朗读。
出示问题:这是一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作者在被贬郎州后写的。诗篇一翻悲秋成案,谱成一曲高亢的秋歌。请简要评析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
学生积极思索,大胆回答。
表现自己虽然被贬,但又不甘低沉,昂扬向上的乐观态度和高远志节。
老师板书表达感情的词语。
3、老师:同学们再想一想,你是从诗的什么地方捕捉到诗人的感情的。具
体说一说。
学生分组探讨,代表作答。
老师:同学们讨论的非常认真,很快就学会了交流与合作,团队意识强。我们班真是个优秀的班集体。回答的非常好。
老师:针对这首诗,我们可以从关键词语上着手。作者选用准确鲜明的词
“胜、排、引”等,使意境深远,充分表现出作者赞扬秋天的美好,高昂的进取精神,昂扬向上的乐观态度。
通过以上两首诗的分析,我们就会明白在解答有关诗人感情,诗歌意境等问题时,应该掌握以下解题方法,从以下方面入手:
(1)从关键词语上着手,如抓住诗句中的主体,把握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和作用,去品位赏析作答。
(2)从关键诗句(主旨句、情感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
四、梳理总结
前面我们复习的这两首诗歌,都和“秋”相关,但风格各异,作者的思想
感情基调更截然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在捕捉作者感情时既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更要结合具体诗篇灵活处理,情由境生,情随境动,要做到感情和意境的协调一致。
五、拓展运用
学生做练习
1、七年级上册附录部分课外古诗词背诵中的篇目《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人在巴山夜雨时是什么样的心绪?这种心绪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学生探讨作答。
孤寂之感思乡之情(凄凉愁思)。是通过描写当时所处的环境,想象
未来夫妻西窗剪烛夜话的欢乐情景做反衬,又用重复“巴山夜雨”来表达这种心
情。
老师:同学请坐,大家还有不同意见吗?
此诗从关键词语上着手,抓住诗句中的“巴山夜雨”往复对照,即巴山——西窗——巴山,抒发了盼望北归团聚、共诉别情的美好心愿。
2、真题零距离接触,这是今年我市中考语文试题中的古诗阅读,同学们请看
明月夜留别
李冶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曾城。
(1).“离人无语月无声”这句诗勾勒出怎样的环境气氛?(3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学生大声朗读,思考问题。
分组探讨,回答。
此诗应从关键词语上着手,抓住诗句中的“无语”“无声”可见环境之宁静,“离人”“情”“相思”可知抒发的是离别相思之情。
答案:勾勒出宁静甚至冷寂的气氛(以此渲染离别的环境)。
答案:表达了作者离别相思之情。
古诗鉴赏专题复习教案 篇2
笔者认为:诗歌鉴赏的复习, 要有学习语文的大局观念, 做好积累工作;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概括起来有四句话:字义是根基, 想象是途径;术语是关键, 条理显思路。前两条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后两条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和表达能力。前者是日积月累, 潜移默化, 润物无声的;后者是强化训练, 时时总结, 斧凿有痕。
积累工作要从基础做起。这个基础就是理解字义, 它是读懂诗歌的保障, 诗歌读不懂, 鉴赏、审美都免谈。字义就是鉴赏的根基。在复习过程中, 我们不能忽略了语文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词——积累。积累是语文学习的根本, 不仅学生自己要有积累意识, 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 老师也应在点滴的教学中反复强化学生的积累意识, 帮助学生积累, 并教给他们方法。每读懂一个字, 一句话, 一首诗, 一段话, 都意味着积累。而读懂一首诗首先要抓住诗中难懂的字的意思, 意思清楚了, 才可能抓住作者的情感倾向, 诗歌所要表达的观点。
事实上, 仅仅懂得字面意思对于理解诗歌是不够的, 如果我们不能用心, 我们就无法领悟诗歌的妙处。想象是鉴赏诗歌的法宝, 它会帮助我们架起读者与诗人神会的桥梁, 当你把自己的经历和情感诉于古人设置的情境中, 当你把自己当做诗中的一部分, 你会发现, 你也能与古人共唏嘘, 同欢乐, 你还能从古人的感叹中深受启发, 越是经历丰富的人, 越易感受诗人的情感;越是想象力丰富的人, 越易领悟诗中的深意。
但是, 读懂了诗歌, 不一定就能得高分。因为考试有题目限制, 它指定你答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你就不能去答你读完这首诗的感受和对这首诗语言的体会。如什么是表现手法?什么是抒情方式?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好相关的诗歌鉴赏知识, 又谈何答题?这也正是学生失分的重要原因, 所以, 术语是鉴赏的关键。在复习过程中, 教师可以用分类的办法, 用表格的形式, 引导学生分清哪些术语是对内容的表述, 哪些术语是属于形式上的概括, 这些术语之间又有哪些联系和区别, 怎样判断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阐述。
如:阅读下面一首宋词, 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
泛菊杯深, 吹梅角远, 同在京城。聚散匆匆, 云边孤雁, 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 魂飞梦惊。后夜相思, 尘随马去, 月遂舟行。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做这道题, 同学们的答案很多, 有的说借景抒情, 有的说虚实结合, 有的说运用了比喻, 还有的说运用了象征, 从答案可看出, 学生对手法的有关知识比较熟悉, 方向没有错, 但是如果说都可以的话, 那怎么体现“主要”这个要求呢?既然是主要的, 那一定要有充分的理由。因此, 可以逐条分析。首先看借景抒情, 从词的写法看, 有叙述, 但没有描写, 借什么景呢?故可排除;直接抒情倒是有的, 但只有一句, 也不能算;再看虚实结合吧, 有眼前实情, 也有别后相思, 可这种牵挂和思念是怎么体现的呢?如此, 答案就在“云边孤雁, 水上浮萍”“尘随马去, 月遂舟行”里, 所以掌握术语很重要, 而结合诗歌分析判断就可以让术语体现它的价值。
在复习过程中还必须进行题型的总结与答题条理性、规范性的强化训练。在题型方面, 根据考题考查内容, 对诗歌语言的鉴赏概括起来就有三种题型:一是炼字类, 一是诗眼类, 一是风格类;而每一类题型, 都有其答题要领:炼字类, 要了解这一字的意义及性质, 要能说出这一字在语境中的含义及所用修辞, 还要清楚所用字对作者的表情达意的作用和它的效果;诗眼类的字或词的作用是不能离开诗歌的主旨的;而风格类的回答必须抓住各类语言风格的特点, 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的。条理性、规范性是指考生能够简洁、清晰地按照题目要求来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在考试过程中, 好钢用在刀刃上, 时间用在得分上:如果所写文字与要求无关, 就要惜墨如金;如果答案表述清楚需要的书写量大, 那就洋洋洒洒毫不含糊地写吧。但无论长短, 一定要有条有理地抓住事物的核心。答题具有条理性与规范性, 不仅能够提高考试效益, 更能提高一个人的语文素养, 使人终身受益。
古诗鉴赏专题训练 篇3
浣 溪 沙
范成大
十里西畴熟稻香,槿花篱落竹丝长。垂垂山果挂青黄。浓雾知秋晨气润,薄云遮日午阴凉。不须飞盖护戎装。
(1)“垂垂山果挂青黄”句展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这首词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2.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有情”二字的作用。
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完成问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
(1)第四联直接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2)请简要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完成问题。
倦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注]本诗写于“安史之乱”刚刚平息之后。
(1)有人说诗题中的“倦”字是全诗的诗眼,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2)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简要赏析。
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完成问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注]本诗是诗人被贬,由京官外任知滁州时所作。
(1)赏析本诗的表现手法。
(2)有人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摆脱束缚的喜悦之情,也有人说这首诗是诗人的自嘲,表达了一种无奈的苦闷抑郁之情。你赞同哪种说法,请结合诗意说明理由。
6.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中问答
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窅,读yǒo,形容深远。
(1)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2)有人说这首诗隐含了李白内心的许多伤和恨,你同意吗?请作简要赏析。
7.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渔家傲①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②,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④去!
[注]①这首词写于南渡之后,辞乡别土,国破家亡,诗人饱经丧乱,颠沛流离,困顿坎坷。②帝所:天帝住的宫殿。③蓬舟:像蓬草一样的轻舟。④三山:指蓬莱、方丈、瀛洲这三座传说中的仙山。
梁启超评论这首词说:“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见《艺蘅馆词选》乙卷)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说说理由。
8. 阅读下面宋词,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临江仙
辛弃疾
老去惜花心已懒,爱梅犹绕江树,一枝先破玉溪春,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剩向空山餐秀色,为渠著句清新,竹根流水带溪云。醉中浑不记,归路月黄昏。
(1)词的“花态度”“雪精神”具体指什么?
(2)有人认为“醉中浑不记”中的“醉”是“酒醉”,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为什么?
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汉江临泛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脉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对这首诗的颔联,前人评论“是诗家俊语,却入画中三昧”。你认为前人的评价是否中肯?为什么?
(2)简析颈联“浮”“动”两个字运用的妙处。
10. 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完成问题。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1)作者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
(2)简要分析第三句中“旧时月”的含义。
11.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玉楼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①縠皱:即绉纱,喻水的波纹。②棹:船桨,代指船。③浮生:指飘浮不定的短暂人生。④肯爱:怎肯吝啬。
(1)历代词人和词论家对“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中的“闹”字多有评说,争论不休,你认为“闹”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2)这首词体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2.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浪淘沙令
王安石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注]伊吕:指伊尹与吕尚。伊尹名挚,尹是后来所任的官职,曾躬耕于田垄之上。商汤娶莘氏之女,他作为奴隶陪嫁给商汤。后来,汤王擢用他灭了夏。伊尹成为了商的开国功臣。吕尚姓姜,名尚,字子牙,世称姜子牙。他晚年在渭水河滨垂钓,遇周文王受到重用,辅武王灭商,被封侯。
(1)词人写伊尹和吕尚“历遍穷通”的遭际和名垂千载的功业是想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2)有人说读王安石的词常常可以看到一个政治家的气魄和感情,结合这首词,谈谈你的看法。
13.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上片中,词人运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春愁”?
(2)结合上、下片的意思,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4.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海潮
柳永
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1)前人评价这首词说:“承平气象,形容尽致。”你读这首词,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2)这首词在描写景物上具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15. 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调歌头
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1)有人说下片最传神的词是“掀舞”,你同意吗?请简要分析。
(2)“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两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作者词中所写的“风雨”“晴”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词体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1)那些不用人栽培的野生植物,果实累累,有的青有的黄,色泽鲜艳,一派欣欣向荣的画面。(2)十里田畴,稻谷已熟,稻香阵阵,槿花点缀农家篱笆,野果累累,秋天的早晨浓雾润泽,淡淡的云遮住了太阳,天气清爽宜人。词人将热爱质朴田园生活的感情融入到了这田园美景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2.(1)诗人以风喻人,借风咏怀,通过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抒发了勤奋上进的“青云之志”。(2)“有情”二字是全诗的着眼点。上面从“有情”写其加林壑以清爽,下面复由“有情”赞其“为君起松声”。通过这种拟人化的艺术手法,把风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3.(1)诗人说,从今以后,如果容许我闲时趁着月光来访,我将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家的门,直接表达了诗人向往农村生活,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2)一层层的山,一道道水,似乎阻挡了去路,可是转过去却又是一个绿柳成荫,山花烂漫的村庄,风光明媚。这个景色的变化中包含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令人深思。(意思对即可)
4.(1)同意。主人公辗转反侧,不能成眠,一会儿听到窗外竹叶萧萧,一会儿对着溶溶月光沉思默想,一会对着旷野心事浩茫,从月升到月落,诗人彻夜不眠,该有多么疲倦啊。一个“倦”字写出了诗人心身疲惫的形象。(2)这首诗诗人将自己的羁孤老倦之情,忧国伤时的无限愤慨融入在绿竹、庭院、朗月、稀星、暗飞的萤、水宿的鸟等意象组成的凄凉秋夜图景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5.(1)诗歌塑造了画眉鸟自由自在的在万紫千红山花婉转啼叫,无拘无束的欢乐形象,来抒发一种浓郁的感情,运用的是托物言志表现手法。(2)同意表达了诗人摆脱束缚的喜悦之情的说法。诗人被贬官后来到滁州,摆脱了官场的束缚,深感轻松、自由、舒畅,就像画眉鸟从笼中飞出,在林中自由飞翔,婉转啼叫一样快乐。
6.(1)全诗四句,有问有答,叙述描写结合,虚实结合。(2)同意。诗人描写山中“碧山”“桃花”“流水”这些优美宁静景色,意在说明山中无须汲汲于荣,无须寂寂于逝,“非人间”那样尔虞我诈,由此可知,这首诗隐含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遭受不幸的伤和恨。说不同意,言之有理即可。
7. 梁启超的评论是正确的。诗人把生活感受融入梦境,把《离骚》《逍遥游》和神话传说化入词中,通过神奇的想象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构成气势恢宏、格调雄奇的意境。它与诗人其它作品的清丽、婉约确是不很相同。
8.(1)花态度:指一般的花的鲜艳娇嫩的姿容;雪精神:特指梅花微雪耐寒的精神品格。(2)不同意。此“醉”并非酒醉,而是观梅时的心醉。在梅花前流连忘返,不知不觉天已向晚,足见探梅之时久,爱梅之意浓。
9.(1)这一评论是十分中肯的。“三昧”本是佛家用语,古人用来指文学创作中的奥妙、诀窍或最高境界,这里是说王维用诗的语言创造出了形象鲜明的艺术画面。浩渺无际的汉水仿佛流到天地之外去了,浅淡迷蒙的山若隐若现,一幅疏阔淡远水墨画便如在目前了。(2)“浮”“动”两个字用得极好,写出了临江泛舟所特有的感受。诗人所描绘的景象是泛舟所见,舟随波动,于是水滨的城邑,远处的天空,一切都随着浮动起来。原来是江水波浪起伏,舟中人却产生了城邑、天空在动荡的错觉,诗人正是用这种错觉,写出了汉水阔大而又磅礴的气势。
10. (1)高低起伏的群山依旧绵亘着,姿态未改变;江潮依旧拍打着城根,带着寂寞的心情退回,仿佛在叹惜着昔日的繁华不再,淮水东边升起的“旧时月”。全诗句句写景,情景交融,句句融合了诗人对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慨。同时还运用了拟人的手法。(2)那从淮水东边升起的“旧时月”,它照见过六朝腐朽封建统治者在秦淮河游乐的情形,照见过当年的豪华生活,也目睹了这些朝代的迅速灭亡。今夜的月亮,又移到女墙这一边来,可这已经是一座空城了。
11.(1)用得好。它运用通感手法,化视觉形象为听觉,把红杏在枝头盛开的情况点染得十分生动,渲染出来了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让读者仿佛看到了莺歌燕舞,繁花争艳的大好春光。(2)这首词赞颂明媚的春光,抒发了词人珍惜青春和热爱生活的情感,以及人生如梦,时光稍纵即逝,应及时寻乐的感情。
12.(1)这首词歌咏伊尹和吕尚“历遍穷通”的遭际和名垂千载的功业,是为了借伊吕之事,抒发作者获得宋神宗的知遇,在政治上大展宏图、春风得意的豪迈情怀。
(2)词人敬仰伊吕在谈笑之间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兴王道、建国家的大事业,充满了建立功业的激情,并从中受到了鼓舞,增强了推行变法的决心和勇气,同时也流露出欲与伊吕并肩的豪情,体现出一个政治家的气魄和感情。
13.(1)风细细、草色、烟光、残照。(2)这是一首表现刻骨相思相恋的情歌。上片以写景为主,景中含情,表现了伫立望远之苦;下片以明畅淋漓的笔调抒发了对爱情的矢志执著、坚贞不渝之情。
14.(1)①西湖的秀美景色和杭州的繁华景象。②物阜民康,男女老少安闲自在,各乐其乐的升平景象。③钱塘长官出游时的浩大排场和儒雅风度。(2)①使用铺叙。作者选取烟柳、画桥、云树、怒涛、桂子和荷花等典型的景物进行描写,展现了钱塘潮和西湖的秀美景色。②运用点染。如作者先点出“重湖叠■清嘉”,接着用“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进行详细描绘(染)。
15.(1)同意。“掀舞”一词写出了渔翁搏击狂风恶浪的倔强形象,同时,隐含着对友人的赞美,也是作者面对政治灾难时泰然自若的真实写照。(2)这两句直抒胸臆,作者认为,只有具备浩然之气,才能领略“千里快哉风”,表现了其不以贬为患,不以物伤情的豪迈旷达襟怀。
16.(1)词中所写的“风雨”“晴”,是作者在政治生涯中的心理体验,是作者政治生活的艺术投影。 (2)表达了词人任凭政治风云变幻,屡遭挫折也无所畏惧,履险如夷,泰然自若的情怀,也表现了苏轼政治上失意后追求精神上自我解脱的安宁的思想。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 篇4
复习目标:
1、熟悉古代诗歌的基本知识点
2、了解诗歌鉴赏题的考查内容
3、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回顾中学阶段主要的诗歌类型 按语言形式可分为诗、词、散曲等;
按内容可分为抒怀诗、送别诗、边塞诗、爱情诗、节令诗、讽喻诗、旅游诗、咏史诗、咏物诗、军旅诗等。◆诗歌的常见主题
忧国忧民、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惜春悲秋、离愁别恨、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思。◆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怎样写?)
1、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
2、常用的表达方式:重点掌握描写和抒情。描写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面侧面、白描细节等;抒情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3、其它艺术表现手法:对比、照应、衬托、渲染、双关、铺垫、抑扬、联想、想象等 ◆常见的考查角度:
1.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诗句所展现的情景。2.体会加点词语(诗句)的妙处。3.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例1(描绘画面):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展开想象,描绘颔联所展现出的画面。答题要点:
1、抓住诗中所描写的主要景物。
2、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将景物串接成一幅画面。
3、恰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使内容生动形象。
(答案:山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
例2.1(品味词语):玉楼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作品中的一个”闹“字自古被人称道,说说它的妙用。答题要点: 1.从表现手法入手
2.结合全句内容进行分析,即描绘了什么内容 3.结合全诗(全词)进行赏析,说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运用拟人化的修辞手法,以动写静,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它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闹”字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表现了作者对美好春光的喜爱。)例2.2(品味语句):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答题要点: 1.从表现手法入手
2.指出诗句或词句描写的内容 3.结合全诗或全词谈谈在诗词中的作用 4.谈谈作者的情感
(答案: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反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作铺垫。表现了作者为国家担忧的复杂的情感。)◆分析作者的情感
1.注意诗歌的标题、写作的背景 2.联系教材中诗人或词人抒发的情感 3.注意重点词语
例3.1(从标题入手,体会情感)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的深情。)例3.2(结合背景,体会情感)
阳关曲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熙宁十年(即公元1077年)。离别七年以来,兄弟首次相聚,并共度中秋佳节。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抒发了作者对眼前团聚的珍惜,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例3.3(联系已学诗歌的主题,分析情感)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感,同时含蓄地表现出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联想关键词语,体味诗的情感
菊花一高雅 莲花一高洁 杨柳一惜别月光一思念 落叶一失意 春风一得意浮云一飘零 落日一惆怅 冬雪一冷峻秋雨一忧愁 鸿雁一思念 流水一叹婉大漠一苍凉 旷野一凄清 落花一感伤美酒一壮行 红豆一相思 竹林一闲趣 孤灯一孤苦 秋虫一凄凉 故乡一乡愁归燕一温情 枯藤一萧瑟 古琴一知音 例3.4(结合诗歌的意象,体会情感)山园小梅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歌颂梅花的傲雪耐寒,寄托诗人在逆境中坚贞不移的品格)◆实战练兵
1、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绘出颔联所描写的内容。(2)说说“喧”“动”的妙处。(3)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答案:(1)天色已经晚了,一轮明月挂在高空,皎洁的月光从如盖的青松间倾泻下来。山泉清洌,淙淙流淌在山石之上,在月光下闪闪发光,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
(2)因“竹喧”而知“浣女”归来,由“莲动”而见“渔舟”返棹。一“喧”一“动”,顿使静谧的翠竹青莲、青松明月之间充满浓郁的生活情趣,衬托出诗人自身超尘脱俗的心理状态
(3)表达作者对安静纯朴生活的热爱、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2、浪淘沙‧怀旧(李煜)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 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1)词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了什么? 答:上片写春寒愁感.下片写家国恨情.(2)“天上人间”一句流露了词人怎样的心境? 答:流露了词人内心世界生与死的矛盾,是绝望者的希望.3、梅花绝句(陆游)低空银一钩,糁野玉三尺。
愁绝水边花,无人问消息。
(1)前两句为梅花的出现展示了一个怎样的背景? 答:空旷、寂寥、清冷、洁净.(2)你对诗中的梅花形象怎样理解? 答:高洁而寂寞,无人问津,是罢官而不得起用的陆游自身的写照.
4、雪中偶题(郑谷)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1)这首咏雪诗在景物的选择上有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选择景物很有典型性.诗人选择了“僧舍飘雪”“歌楼密洒”“渔人晚归”三个经典场景.既突出表现了下雪的景色,更表现了雪景之中不同人物的不同生活.(2)对这首诗宋人有不同评价,有人说它“奇绝”,也有人说它“浅俗”,你怎么看待? 提示: 这是开放题,可任选一个角度回答.如:“浅俗”体现在语言,全诗语言通俗,明白如话;“奇绝”体现在写景,选材有特色、有深意,特别是“渔人披得一蓑归”这一景象描绘富有诗情画意,也表现了诗人对渔人的崇敬之情.5、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1)末句的“放过”和“拦”用得精彩,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这两个词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山山相连的特点,写得生动,富有情趣。(2)本诗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是怎样来表现这个深刻哲理的?
答:人生哲理——人生就是这样:一个问题解决了,又一个问题出现在眼前,周而复始,永无止境。用“行山路”这个意象来隐喻“人生充满矛盾”的这一哲理.6、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前两句中的“外”、“断”、“复”从哪三个角度写作者贬居之苦,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从空间的隔离,联络的断绝,时间的久远三个角度来写,强化和加深了作者贬居期间的孤苦情绪.(2)一般人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但本诗的后两句不同,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心理?简要分析。答:表达作者因等待团聚过久,在团聚即将来临之际,突发不祥之感,深怕出现意外而团聚不得的复杂心理。
9、闺怨(沈如筠)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1)诗中“孤”字含义丰厚,请做简要分析。答:既写月影的孤单,也写出了思妇的孤苦心理
(2)这首诗通过主人公思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递进表达的?简要回答。
答:表达了她对征戍南疆的丈夫的深切怀念。先托鸿雁为信使;再寄希望借助梦境团聚;最后只好变成月光洒泻亲人的身上。
10、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以谁的口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以送者对行人的口吻,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离别时,怅然凄苦的思想感情。(2)情景交融是古诗词写作上的特色。请联系诗中“春江正渺茫”作简要分析。
答:“春江正渺茫”写春江烟云迷漫,辽远而又含混,一如离人迷茫无奈的心绪,景中有情,情在景中,情景交融。11.除夜作(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首句作者怎样用“寒”“孤”两字,营造出与除夕欢乐团圆夜截然不同的意境?
答:作者通过除夕夜在冰冷的旅馆里,青灯寒光如豆,诗人影只孤孑,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冷凄然的意境。(2)“故乡今夜思千里”一句,言“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这样的表达有什么独特作用?简要分析。
答:不直写自己思念故乡,却言故乡思我,能把思乡之情表达得更婉曲含蓄。12.从军行(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
(1)诗的前两句用“日色昏”和“红旗”构成了怎样的一幅边塞军旅图?简要分析。
答:“日色昏”极言大漠风沙遮天蔽日,也烘托了军事形势的紧张;“红旗”即写色彩的明丽,也写军队的强劲凌厉.由此构成了一幅在大漠苍苍、天昏地暗之中,一支大军半卷红旗,卷尘挟风,奋勇挺进的画面。(2)作为边塞诗,本诗洋溢着怎样的感情基调?为什么?简要回答。
答:因为军队主动骁勇,战事大捷喜人,所以整诗洋溢着轻快振奋的感情基调。13.雨晴(王驾)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本诗前两句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对比。用“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两相对比,表现了作者面对满园落红残春油然而生的叹惜之情。(2)后两句写得饶有趣味,请作具体赏析。
答:蜜蜂、蝴蝶见此残景,也大失所望,纷纷绕墙而去,它们相信春色正在邻家院子呢,这也让作者也不由地怀疑“春色在邻家”.作者把原无理性的蜂蝶赋予“人”的智慧,把蜂蝶追逐春色的神态、心理写得活灵活现,妙趣横生。14.夏意(苏舜钦)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本诗一反盛夏炎炎的立意,表现了怎样的“夏意”?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表现了凉爽、清幽、宁谧的“夏意”.主要通过小院的深幽,竹席的凉爽,正午树阴满地,诗人安然入睡,时有流莺清韵传来,来构成一个别于炎夏的夏意意境。
(2)衬托是古诗创作中常用的手法,请举诗中的一例进行赏析。
示例:用榴花明丽,红艳如火与庭院绿树,清荫遍地相映衬,既在色彩上红绿相缀,又在光线上明暗相映,能给人流丽而清邃的感觉.用末句“流莺时一声”来衬托前三句所营造的宁谧幽静之境,以有声衬无声;也以动衬静,以莺之流飞,让整个画面陡然灵动丰满起来。15.新晴(刘攽)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第二句中“无人”两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既写出了作者在久雨新晴后,面对青苔满地、绿树浓郁,却无人共享、共语的遗憾心情;也为下联“唯有南风旧相识”铺垫,为上下联之间的枢纽之词。
(2)本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具体赏析其艺术效果。
答:三四句以“南风”为主角,用拟人的手法把这位“旧相识”写得趣味盎然.“偷”显示“南风”的诙谐,似有意与老朋友开玩笑;“开”“翻”写与老朋友的熟识程度,其关切之情可见.可以想象在“无人”的情况下,“南风”将带给作者多少安慰。16.东栏梨花(苏轼)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1)前两句写春末夏初景物特点,请具体赏析 答:第一句从颜色的角度写,用“淡白”“深青”写梨花 和柳叶,言梨花已盛开,柳已老;第二句从形状角度写,以柳絮纷飞,梨花满城,言春已去,夏将至;两句之间,以“柳絮飞”呼应“柳深青”,以“花满城”呼应“梨花淡白”,极精工,以此简洁地写出了春末夏初的景物特点。(2)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惆怅。作者由花开花谢,春光易逝,想到人生短暂,年华似水,发出“人生看得几清明”的感慨。“惆怅”一词包含了作者对生命短促的感慨和无奈的思想感情。17.秋江(道潜)赤叶枫林落酒旗,白沙洲渚阳已微。数声柔橹苍茫外,何处江村人夜归。
(1)前两句诗充满画意,很有色彩感,请简要分析。
答:第一句将耀眼红枫与青白酒旗相缀,第二句将白沙洲渚与微红夕照相映,而两句之间用火焰般的枫林秋色与绚丽的夕照晚霞相映衬:满天满树的红色,真是绚烂之极,好一幅色彩浓丽、美不胜收的画面。(2)试从“实”与“虚”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前三句为“实”写,末句为“虚”写。前两句从视觉角度写绚烂的秋江暮景;第三句从听觉角度写苍茫中的柔橹声声,以上三句似画境,胜乐声,但句句写“实”。结句冷然一问,却是凭空想象,是虚笔,但从景联想到人,由实而虚,却使意境更悠远空灵。18.江南春(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⑴结合诗题,展开合理想像,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诗前两句所呈现的画面具体描述出来。
答: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
⑵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或答“表达了诗人对风景依旧,物是人非的感慨。”)
19、七步诗(曹植)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1)这首诗用豆和豆秸比喻什么? 答:比喻同胞兄弟.(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反映了什么? 答: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悲愤.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互相排挤、互相斗争的内幕。20、渡湘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杜审言,唐朝大诗人杜甫的祖父,仕途失意,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偏远的峰州,本诗写于这次流放途中。
1、“迟日园林悲昔游”,是由眼前的春光回忆起往昔的春游。诗人为什么要用一个“悲”字呢?谈谈你的理解。(今日的悲,使人想起往昔的欢乐;回忆往昔的欢乐,更觉今日处境之可悲)
2、“今春花鸟作边愁”:诗人缘情写景,景随情迁,鸟语花香也化作远去边疆的哀愁了。从艺术手法看,诗人用花鸟反衬“愁”之深、之重。杜甫的《春望》中也有一联用了反衬的手法,写出这联诗句,简要评析“反衬”的艺术效果。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用花、鸟这些平时使人欢娱的事物反衬“感时”“恨别”之情,写出诗人内心强烈的情感活动)
3、写一段话谈谈:“人南窜”与“水北流”相对,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感叹。(远离京师的悲凉心境,对自己仕途遭遇的不平和愤懑)
21、十一月春山夜月 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1、诗中起提纲挈领、统率全篇作用的句子是-------------------。(首联)
2、你认为诗中哪一联写得最精妙?谈谈你这样理解的理由。
(颔联。结构上承前启后;情感上物我交融,显出诗人童心未泯与逸兴悠长;“掬水”写出泉水清澈,照见明月,将泉与月合而为一,“弄花”写出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将花香与衣香浑为一体;精于炼字:“掬”“弄”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
22、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多病所需惟药物,微躯此外复何求?
1、这首诗以“--------”字为线索来咏江村的夏天。(幽)
2、颔联两句展现了江村夏天什么样的画面?(悠闲、自由)
3、颈联两句表现了作者怎么样的情趣?(自得其乐)
古诗鉴赏专题复习教案 篇5
古诗词鉴赏专题(3)——山水田园诗
一、山水田园诗概况
1.概念
诗人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水,悠闲的田野,创造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和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
2.山水田园诗特点
以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为主要内容,表现返朴归真、怡情养性的情趣,抒写隐逸生活的闲情逸志。他们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淡远闲适,写景状物工致传神,语言质朴淡雅,提高了诗歌表现自然景物的艺术技巧。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山水田园诗思想情感
表达对仕途官场的厌倦,对归隐山林的向往和对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热爱,是山水田园诗中最常见的情感。为了表现这些情感,诗人总会选择一些富有代表性的、融入了自己爱憎情感的景物,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一)热爱自然,钟情山水
这类诗歌中,诗人往往用饱蘸热情的笔表达自己对宁静、平和、归隐生活的向往,抒发闲适自得的心情。同时,这类诗也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意,歌颂农人勤劳、热情、淳朴及乡村生活的幽静平和等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渭川田家》(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问题:这类诗歌中,诗人常会选取哪些富有特点的景物(意象)?你认为这些景物与诗人的热爱田园之情能做到和谐统一、情景交融吗?请结合诗歌举例予以分析。(学生讨论解决)
1.表现对闲适恬淡的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的诗歌中常描绘的景物有:
剑锋所指
所向披靡
剑锋阁
2.这类景物的共性特点及情与景的关系:
(二)厌恶官场,向往隐逸
诗人们通过对山水风光、田园生活的描写,来表达尘世官场的污浊、对现实的不满,怀才不遇的苦闷,以及对自由的追求和对宁静、平和、隐逸生活的渴望,抒发一种宁静闲适的生活情趣。
《终南别业》(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独来去。
问题:这类诗歌中,诗人常会选取哪些富有特点的景物(意象)?你认为这些景物与诗人的隐逸之情能做到和谐统一、情景交融吗?请结合诗歌举例予以分析。(学生讨论解决)
1.常出现的景物有:
2.常出现的人物有:
3.这些景物和人物的共性特点:
(三)淡泊宁静,志趣高远
这类诗歌往往对环境超凡脱俗的刻画,表现主人公淡泊宁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趣,抒写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陆鸿渐不遇》(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思是靠近外城。
(1)诗人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剑锋所指
所向披靡
剑锋阁
(2)诗作是从哪两方面来刻画这一形象的?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四)感情复杂,不一而足。
作者在诗歌中表现的情感不止一种,往往是闲适、寂寞、岁月流逝、报国无门、远离他乡等二种或多种的并存。还有一部分诗作反映农村生活与人民生活的贫困,或揭露封建剥削(主要是范成大)
野望(唐)王 绩
①②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③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①东皋(gāo):诗人隐居的地方。②徙倚:徘徊义。③采薇:此处用古代隐士伯夷、叔齐的典故。武王平定了商纣,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扣住“望”字有层次地展开景物描写的。(4分)
(2)结合全诗说说作者在对山野秋色的描写中表露了怎样一种心情。(4)
三、方法总结:
解读山水田园诗必须要掌握的一个方法是什么?——借助诗人所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情感。
山水田园诗,它们是自然的画卷,更是诗人情感的载体。田园一角,“鸡鸣桑树颠,狗吠深巷中”,“牧童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王绩〈野望〉),湖光山色,“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後。”(王维〈新晴野望〉)这些景物,一旦进入诗篇,总是会打上诗人情感的烙印,或愉悦,或宁静,或闲散,或孤清„„真是山山水水总关情,一切景语皆情语。
鉴赏山水田园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一)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如《宿建德江》:“野旷天地树,江清月近人。”中的“旷野”、“天”、“树”;三个意象就写出了“原野空旷,天空在与地平线相接的地方从树梢顶上倾斜下去的景象”。第四句中的“清江”“月”,正是因为明月在天,而江水清澈,倒影在水中就好像在人的身边一样。从这两句看作者既有远眺,也有近观,给人既辽远又逼真之感。
(二)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意境是诗的核心,意境的把握是诗的形象的深层理解和感悟。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中国古典诗词最常用的艺术手法就是通过形象或描写的景物来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
剑锋所指
所向披靡
剑锋阁
体味诗歌的意境,要能把握诗中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什么样的生活画面,画面组合所表现的情境氛围,或恬淡宁谧,或清新淡雅,或明丽绚烂,或雄浑壮丽,从而把握诗歌的感情,或是热爱自然钟情于山水,或是淡泊宁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的情怀,或是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或是复返自然后的一种宁静闲适的生活情趣等。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的诗。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诗人的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
鉴赏示例:《村夜》(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两句写景,信手拈来,气氛淡雅凄清,给人寂寞萧条之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的孤独寂寞的感情,寓情于景,而非直接抒情。寂寞的诗人“独出门前望野田”,似乎想凭此排解烦闷,“月明养麦花如雪”,写景转为轻快明丽,诗人的心情肯定也立即欣慰。
全诗前后的写景,色调气氛不同,形成鲜明的对比。诗人巧妙地借助景物色调的变化,反映出诗人情绪的微妙变化。转换灵活自如,不着痕迹,朴实无华,浑然天成。
(三)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一般地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应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孟浩然(689—740),湖北襄阳人,与王维齐名的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作山水田园诗的诗人。生活经历简单。一生不仕,大部分时间隐居在故乡鹿门山,写了很多表现隐居逸兴的田园诗;40岁时曾往长安求仕不成,后漫游吴越,穷山水之胜,写了不少抒羁旅行役心情的山水诗。他的山水诗往往在抒写孤高的情怀中夹杂着失意的情绪,在以景自娱中融入了旅愁乡思的情怀。如《宿建德江》《江上思归》等。他的田园诗主要是写隐居生活的高雅情怀和闲情逸致。如《过故人庄》。
(三)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山水田园诗一般通过写景来抒情,所以要善于分析诗歌描写景物的方法,才能准确把握所写景物的特点,从而把握诗歌的感情。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变化。“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水近人”作者采用了远近的手法。
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
3.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
剑锋所指
所向披靡
剑锋阁
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
①虚实结合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如欧阳修的《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②动静结合
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动静结合,是指对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例如杜甫《绝句》中的三、四两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人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动静相间,相映成趣。
王维的名篇《山居秋暝》中就有这样的例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班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以动衬静,是指用动态的景物、喧闹的声音来衬托环境的静谧,以明衬暗是指用光亮来反衬环境的幽深。例如王维的《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一、二句以“响”衬“寂”,空谷传音,愈见空山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
三、四句以“明”衬“暗”,余晖射入深林的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构成强烈的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
③点面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柳宗元《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
剑锋所指
所向披靡
剑锋阁
“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 ;也可以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对其它事物的描写,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而且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侧面描写,是指通过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为鲜明突出。例如自居易的《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诗人从触觉、视觉、听觉几个角度,生动传神地写了一场夜雪,全诗写雪,却不见一个雪字。
⑤渲染
渲染是指对景物作多方面的浓墨重彩的正面描绘,以突出形象。例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此诗从形态、声音的 角度对江畔春景进行了非常细微的刻画,辅之以数量词、叠词、拟声词色彩浓丽,声音喧闹,渲染出春意闹的情趣。
⑥白描
白描是指用最简洁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例如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这首诗用极其凝练的诗笔,描绘出 一幅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的寒山夜宿图,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没有浓墨重彩的描绘,寥寥几笔,但形象呼之欲出,诗中有画,画外见情。
总之,景物描写,只有不拘一格,不一而足,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观察,详尽描摹,才能塑造出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
4.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乐景衬哀情
①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②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四、实战训练 1.(2005年全国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剑锋所指
所向披靡
剑锋阁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2.(2004年天津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蜀僧浚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4.(2006年浙江卷)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6分)
[正宫]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
①②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
【注】①侬:我 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 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 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2分)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4分)
剑锋所指
2008届诗词鉴赏专题复习教案 篇6
一、命题特点与规律
1、唐诗为主,词曲偶现;分数权重,明显加强;名人名篇,渐次减少;对比赏析,凸显鼎势;题型丰富,异彩纷呈;“点”的考查是主流;强调文学素养,注重宏观考查;
2、用文学评论的笔法赏析、评价,切入角度小,以对全诗的理解为主,且离不开景、情、境;
3、文字浅显,抒发的是人之常情,如离别之恨、相思之苦、羁旅之愁、失意之痛、闲适淡泊之趣、建功立业之情、报国无门之憾、忧国忧民之心等等;
4、更多地把考生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阅历和审美情趣融入鉴赏,强调赏析而不仅仅是简单作答,赋予考生更大的个性表达空间。
5、命题材料基本圈定在唐宋诗词,具有经典、规范的特点;各省市的选题富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6、就考查内容而言,近几年越考越细,大到主旨、意象、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在诗法的考查上,借景抒情这种手法考得最多),小到炼字、炼句、修辞,尽在测试范围之内;
7、试题难度有所加大,背景信息提供越来越少,2006年比较阅读、赏析题明显增多,如湖南卷把仿写和鉴赏结合起来。
二、初高中诗词鉴赏衔接:区分几个概念,明确答题的内容角度
问“写什么”:
写景抒情 咏物言志(情)怀古咏史 即事感怀 边塞征战 山水田园 意象 意境 主旨„„
问“怎么写”:(表达技巧)
——问“表达方式”,则答叙述、描写(虚实、动静)、议论、抒情、铺陈等;
——问“修辞手法”,则答所运用的修辞格; ——问“艺术技巧”或“表现手法”,则答想象、联想、衬托(正衬、反衬)、对比、象征、用典等
问“为何写”:
抒发„„的思想感情 反映„„的社会现实 表现„„的情趣 寄托„„的情怀(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 流露„„的倾向 发出„„的感叹 „„
初高中诗词鉴赏衔接:复习策略
1、“读诗”的问题:似懂非懂
——回归教材,重视积累,培养学生立足具体诗句理解诗词的“细读”意识,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解读隐含信息;在读诗做题时提醒学生先整体感悟后具体深入。
2、“答题”的问题:概念混淆,表述不清
——熟悉诗词体裁,落实鉴赏术语、答题步骤,评讲时重点讲答题思路和表述层次;体会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训练联想想象的能力,提倡鉴赏评价“散文化”。
3、“学养”的问题:文学素养底子薄
——重温高中语文教材的诗词单元,模仿借鉴课堂学习老师的鉴赏示范。
三、总体要求
(一)、首先要看清诗歌标题,有些标题就显示或暗示了诗歌的内容或诗人主要思想感情;还要看看作者是谁,熟悉的可以通过他的其它诗来帮助读解。有的注释也不容忽视。
(二)、研读诗作,整体感知,透过意象、意境揣摩诗人所抒之情。
不管题干有没有问这方面的问题,这一思考步骤是少不了的。因为它是解答其他鉴赏问题的前提和入门。如果是比较熟悉的诗人的作品,还须知人论世:通过诗人的生平和诗风,类推诗人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三)、审读题干,弄清要求,认真细分鉴赏要点,要求答什么就答什么。抓准答题的角度和切人点。直奔鉴赏中心话题。作答时一定要扣紧诗句,适当摘录诗中词句作答,才会既简洁、又充实。分类解析:
(一)形象意境类 名词解释:
形象――形象理解和分析,是诗歌鉴赏的要点。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事象、物象、意象(事象物象以特定的情意构成了固定的关系)等,既是指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都是诗歌中的形象。诗歌中的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意境――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图景。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考查方向:1.对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 2.对诗歌意象的识别理解
3、对诗歌意境的体味(色彩、构成、情味等)题目类型: 1.“╳╳的寓意是什么”,“╳╳指什么”,“╳╳在诗中是什么意思”等。2.“表现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什么意思”,“营造了怎样的气氛”,“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景物有什么特点”等。
3、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变体: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解题格式:
1、人物形象:身份+性格
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3、体会意境:客观形象图景+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答题要领: 可分为三个部分
——分析形象含义、描摹诗歌图景;
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概括形象意境特点;
第二部分,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或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雄浑壮阔、高阔远深,或恬静优美、或萧瑟凄凉、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冷清„„准确体现其特点和情调。——剖析作者思想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离愁别绪、羁旅情愁、思乡怀远、闲适恬淡、乐山好水、感时伤世、吊古伤今、忧国忧民、言志抒怀、叹惋讽谏等。答题步骤: 形象类:
(1)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句(2)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3)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4)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意境类:
(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再现画面时既要忠于原诗,又要力求语言优美(3)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4)分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例析:
西 楼 ○11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什么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6分)答: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附:常见意象
①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②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③以折柳表惜别,“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
④以蝉喻品行高洁。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⑤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⑥菊花,坚贞高洁的品质
⑦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 ⑧松,坚贞高洁 ⑨莲,表达爱情
⑩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11杜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12鹧鸪鸟,离愁别绪
○13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菊”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等。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应景意境?
[答题范式]描图景(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全国卷I第12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高考标准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描图景)。但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鸣”之景都显示了山中的宁静(点氛围),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析感情)。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每小题4分,共8分)北斋雨后① 文 风
小庭幽圃绝清佳,爱此常教放吏衙。
雨后双禽来占竹,深秋一蝶下寻花。
唤人扫壁开吴画,留客临轩试越茶。
野性渐多公事少,宛如当日在山家。
[注] ① 此诗为作者熙宁七年(1074)任兴元府知府时所作;北斋是他庭院中的书斋。(1)近代诗人陈衍认为颔联中“占、寻”两字最为传神,“下得切”,你同意吗?为什么?
(2)诗人通过雨后情景的描写,主要表现了—种什么样的心情?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13.按要求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1)学而不思则罔。(《论语》)荀子和韩愈都主张人应该加强学习。荀子说通过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本性,学生可以超过老师,用了两个比喻句“ ”“ ”。韩愈也认为老师不一定比学生强,他说得更直截了当:“是故,如是而已。”
(2)何当共剪西窗烛。(李商隐《夜雨寄北》)李煜和李清照都是婉约派词人,都为我们留下了写“愁”的名句。如李煜在《虞美人》的结尾写道:“ ”他用的是比喻;李清照在《声声慢》的末尾则说:“ ”则是直抒胸臆。
诗词鉴赏专题复习
专题:诗歌意象分类诠释与名篇名句默写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
一、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1.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酒。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二、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1.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2.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
3.莼羹鲈脍。典出《晋书?张翰传》。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如曾任国民党中央日报社长马星野先生的《呈南怀瑾先生谢赠鲜味》诗:“拜赐莼鲈乡味长,雁山瓯海土生香。眼前点点思亲泪,欲试鱼生未忍尝。”使多少人洒下思乡思亲行行热泪。
4.双鲤。鲤鱼代指书信,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再有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如: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清人宋琬《喜周华岑见过》:“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
此外,还有行为类意象,如“捣衣”,也表达对亲人的牵挂。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如唐代李白《子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三、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1.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都以梧桐叶落来写凄苦愁思。
2.芭蕉。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宋词有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
3.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唐代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宋代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4.猿猴。古诗词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如: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唐代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赵嘏《忆山阳》:“可怜时节堪归去,花落猿啼又一年。”
5.杜鹃鸟。古代神话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唐代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宋代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等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另外,斜阳(夕阳、落日),也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如唐代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四、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
1.菊花。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寄托他那玉洁冰清、超凡脱俗的品质。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写了很多咏菊诗,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宋人郑思肖《寒菊》中“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中“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毛泽东《采桑子? 重阳》里有“战地黄花分外香”句,把菊花置于一个战争环境,“分外香”三个字凸现了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来写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3.松柏。《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作者赞扬松柏的耐寒,来歌颂坚贞不屈的人格,形象鲜明,意境高远,启迪了后世文人无尽的诗情画意。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唐人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唐人刘禹锡《将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辞李相公》诗中的“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也以松柏来象征孤直坚强的品格。
4.竹。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白居易《养竹记》中,以竹喻人生,晓以树德修身处世之道:“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张九龄的《和黄门卢侍御咏竹》诗言简意赅地赞美道:“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有咏竹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高标识。郑板桥一生咏竹画竹,留下了很多咏竹佳句,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
5.黍离。“黍离”常用来表示对国家今盛昔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典出《诗经?王风?黍离》。旧说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经过西周古都,悲叹宫廷宗庙毁坏,长满禾黍,就作了《黍离》这首诗寄托悲思。后世遂以“黍离”之思用作昔盛今衰等亡国之悲。如姜夔《扬州慢》中有:“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6.冰雪、草木。古代诗歌中,常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以“冰心在玉壶”比喻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张孝祥《念奴娇》中的名句:“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表明自己的襟怀坦白和光明磊落。草木类的例子更多,如: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杜甫《蜀相》:“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五、爱情类意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
1.红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2.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3.连理枝、比翼鸟。连理枝,指根和枝交错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六、战争类意象(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记载,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很显然是指宋文帝杀害将领,瓦解自己的军队。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疆域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柳营。指军营。《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汉文帝时,汉军分扎霸上、棘门、细柳以备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周亚夫细柳军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文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夫许可,才可入营,文帝极为赞赏周亚夫治军有方。后代多以“柳营”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5.请缨。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以其喻杀敌报国。岳飞《满江红?遥望中原》:“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6.羌笛。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宴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七、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1.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如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潺。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负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2.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3.三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的《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以上介绍的只是意象的最常见寓意。其实,不少意象是有着丰富多样的寓意。如:蝉,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如骆宾王《在狱咏蝉》的“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的“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王沂孙《齐天乐》的“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虞世南《蝉》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而寒蝉则是悲凉的同义词。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三国人曹植的 “寒蝉鸣我侧”(《赠白马王彪》)诗句也表达同样的情思。
诗词鉴赏专题复习
专题:鉴赏古代诗词的表达技巧
一、勤于积累,储备表达技巧知识
表达技巧 修辞手法 常见修辞: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排比、夸张、对偶、反问、反语、双关、用典、互文等
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其中重点是抒情和描写。抒情:○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2间接抒情【“景”(事、物、史)与“情”(喜、怒、哀、乐)“志”(志向、情操、爱好、愿望)】
描写:点与面、正与侧、动与静、虚与实、明与暗、乐与哀、工笔与白描 艺术手法 赋(铺陈)比兴、对比(烘托、衬托)、渲染、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因景生)、托物言志(感物抒怀)、讽喻(借古抒怀、借古讽今)、象征、抑扬等等 篇章结构 叠词、卒章显志、重章叠句、照应、倒装、曲笔入题
二、明晰思路,规范解题步骤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 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正确解答:这类提问,着重点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该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很多学生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是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的。
[答题范式]明手法(用一两个词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依据)+析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
【叙——析——评】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三、细致审题,强化四个注意
1、细读题干,注意辨析不同的说法。如“艺术手法”多侧重艺术构思和创造,“写作特色”要多从描写方法和篇章结构来考虑;
2、鉴赏表达技巧,注意必须和具体的诗词形象、语言和诗词内容主旨等结合起来;
3、注意表达技巧具有多样性,不同诗词可能各有侧重,要根据题干要求,选取具体技巧作答;
4、注意回答技巧时要具体、完善,特别是要结合诗词的具体诗句来分析,不要仅罗列术语,搞“空对空”式的分析。
[案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塞 下 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注】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楼兰: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谈谈本诗颔联再表达技巧上的妙处? 答:【明手法】反衬、用典。【阐运用】“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参战,英勇杀敌。【析效果】额联言简意赅,对表现战士们对国的忠勇,起了有力的衬托作用。
课堂练习:分类鉴赏高初中诗词名句的表达技巧,在每句后面的括号里切当写出该诗句所运用的手法。
1、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了“似春水”的“愁之多,之源源不断”。(比喻)
2、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邀云汉。(李白《月下独酌》)通过想象,用拟人的手法,把天边之月和月下身影,连同自己,化为三人,且歌且舞,表面自得其乐,实则无限孤独与凄凉。(拟人、想象)
3、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李凭箜篌引》)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李凭箜篌曲的艺术效果,从而烘托出了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夸张)
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对偶)
5、“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反问)
6、“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的“秦”、“汉”兼及“明月”和“关”。(互文)
7、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的“朱门”代“权贵豪门之家”,“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中的“风骚”。(借代)
8、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借代)
9、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可见愁思的深重。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夸张)
10、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设问)
11、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用了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5个典故。(用典)
12、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曲由前三句九个名词组成不同景物意象,它们巧妙地组织在一个画面里,渲染了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氛,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写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意象,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是意象俱足的佳句。(排比、意象叠加)
13、元稹《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议论)
14、“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记叙)
15、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绝》)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描写——以动衬静)
16、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刘颁《雨后池上》)
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塘的一种动态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另外,以“明镜”喻池塘,突出了池水之平净。(描写——动静结合)
17、“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用“蝉噪”“鸟鸣”—动景,写山林的“幽静”。(描写——以动衬静)
18、汉乐府《陌上桑》对秦罗敷的描写“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搔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前四句是正面描写,写罗敷的服饰美;后八句是侧面描写,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描写——正侧)
19、如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狂放得意这情溢于言表。再如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城,无处话凄凉。”感情如江河直下,直抒对亡妻的怀念之情。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抒情——直抒胸臆)20、柳宗元在《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描写——点面结合)
21、“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抒发了女词人慷慨激昂的人生理想,含蓄地批判了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懦弱行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发了文天祥精忠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英雄气概。(抒情——直抒胸臆)
22、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人听到折柳曲的笛声,不禁产生浓浓的思乡之情。即景抒情是指遇到眼前的景物或场景油然而生感慨。(抒情——即景抒情)
23、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如梦令》中李清照对春光的留念惜别之情,正是借助于海棠花一夜之间已是“绿肥红瘦”的景象来抒发的。(抒情——借景抒情)
24、“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廷筠《商山早行》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抒情——情因景生)
25、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之深“不及”汪伦情谊之厚,从而衬托了汪伦深厚的情感;另外,用潭水和情谊相比,变无形的情感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衬托)
26、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国破”与“山河在”,“城春”与“草木深”,亦即国家破亡与山河依旧,城春之明媚与景象之荒芜,两相对照,加深了情感。另外,“国破”的颓壁残垣与富有生气的“城春”对比强烈,从而表现了作者对国破家亡的无限痛惜之感。(衬托、对比)
27、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杜审言《渡湘江》)“今春花鸟作边愁”,诗人缘情写景,景随情迁,鸟语花香也化作远去边疆的哀愁了。从艺术手法看,诗人用花鸟反衬“愁”之深重。(拟人、反衬)
28、越王勾践灭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描写越宫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遗址的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对比、用典)
29、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上片除“念、阔”外,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离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虚写——设想未来之境)另外,《雨霖铃》上片描写送别的环境,作者浓墨重彩,极力渲染一种凄凉的气氛,加重了离愁别恨。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虚实结合、渲染、寓情于景)30、《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从孔雀因顾恋配偶徘徊不前的情形,引出仲卿和兰芝的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离,最后双双徇情的故事。(比兴)
31、张可久的《〔中吕〕卖花声?怀古》“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以英雄美人的穷途末路和民生疾苦对比,表达了对普通百姓的深切同情。(对比)
32、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班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动静结合)
33、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全词以梅自喻,借梅花的悲惨遭遇,喻托作者报国无门、屡受排挤与打击的不平心境。又如陆游《卜算子?咏梅》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王安石《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着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两首,分别用“梅花”“杏花”象征着不随俗,出类拔萃、性格坚强的人,是诗人自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写照。(象征、托物言志)(托物言志、象征)
34、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不知亡国恨”就是曲笔,因为商女是侍侯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的,可见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诗作最后两句于婉曲轻丽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和无限的感慨。表达了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曲笔)
35、“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本是国画得一种画法,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这种加强形象的手法,就是渲染。诗歌中则是指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的描写、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的一种表现手法。(渲染)
36、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寓情于景)
37、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夸张性的铺陈,旨在描写兰芝的美,更表现她的从容镇定。(铺排)
38、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虚写——联想想象)
39、“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的《锦瑟》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起兴,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起兴)40、刘禹锡的《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比喻)
4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实写)
42、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虚写——已逝之景)
43、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实。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生后名,可怜白发生虚!”写出了理想和现实的巨大矛盾,理想在现实中幻灭,这正是辛弃疾一生的悲愤。(虚写——想象)
44、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毁教夫婿觅封侯。”先写少妇“不知愁”,后写“悔”——先扬后抑。通过对少妇情绪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抑扬)
45、“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衬托)
46、倒装:是指故意颠倒顺序,以达到加强语势,错综句法等修辞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法。如辛弃疾《西江月》“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头忽见”(溪桥路转,忽见社林边旧时茅店)。在山前疏雨将来时,“忽见”从前歇过的那家茅店,心情是惊喜的,用倒装句除了满足韵律的需要外,将“忽见”后移也可强调惊喜之情。再如“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倒装)
47、李清照的《声声慢》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字,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凄苦、复杂而深切的心理状态,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孤独的感情基调。(叠词)
48、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即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重章叠句)
高考板块模拟练习3(时间:15分钟,满分:13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南京市2007届一诊,12)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1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2,晴光转绿苹○3。忽闻歌古调○4,归思欲沾襟。
【注】○1晋陵:今江苏常州。○2黄鸟:黄莺。○3绿苹:水中浮萍。○4古调:这里指陆丞作的《早春游望》。
(1)结合诗句,简要说说早春“物候新”的表现。(4分)
海上朝霞灿烂,江边梅开柳绿,天气暖和,黄莺欢鸣,阳光明媚,浮萍泛绿。
(2)诗歌抒发了什么感情?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归思(思念家乡);二三两联借景抒情,最后一联直抒胸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江苏2007届高三12月月考模拟题)(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规。”(《论语》)
例析中考古诗阅读鉴赏复习策略 篇7
一、学会“三看”,读懂诗词
(一)看题目
1.看懂题目
很多诗词的题目,往往会为我们提供诸多信息,如思乡、送别、边塞、咏物、怀人类,题目中可以透露出不少诗词内容的信息,譬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如:杨万里的《闲居初夏午睡起》中一个“闲”字,写出了诗人的恬静闲适,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此外,这个标题中还交代了时间:初夏午后;事件:午睡时被漾起的笑声吵醒。又如:《观书有感》,从诗的字面看,言因有活水源源注入,池塘才清澈无比,天光云影倒映其间。再看诗题,才知作者是讲读书的道理,只有源源不断地吸取新鲜知识,才能保持思想的清新。这两首诗就有力说明了诗题在诗歌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学中,笔者以这些例子对学生反复分析说明诗题的重要性,在读古诗时要科学分析诗题的含义,诗题分析清楚了,对诗就有了基本的理解。忽视诗题,就容易对诗作进行片面的理解。
2.看清题干
从题干的表述中,也可以猜测出诗词的大致意思。如2011浙江杭州卷(23)题选的是唐于良史的《春山夜月》,没有任何注释,诗的第一题是这样问的:“欲去惜芳菲”中的‘惜’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从此题干的表达中,我们就知道“依依惜别”是理解本诗内容的切入点。
(二)看作者
孟子提出“知人论世”, 所谓“知人”,就是了解作家本人的人生道路和思想状态;所谓“论世”,就是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来观照作品,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诗人的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创作风格。例如,李白生活在盛唐,他胸怀大志,仙气逼人,他的诗飘逸洒脱,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杜甫主要生活在安史之乱时期,关心民生疾苦是他诗作的主要内容;苏轼虽然在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独苦闷,但他苦苦地寻求着人生的答案,探索着生命的要义,因此他的词大多旷达豪迈;李清照一生坎坷,靖康之变,中原沦丧,国破家亡,她的词也转为沉郁凄怆,悲凉哀怨。
(三)看注释
看注释,可以了解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有时两个小细节,却是诗词主旨的集中体现。诗词鉴赏题中的这些注释,往往是打开诗词内容的钥匙。
例如:2011江苏扬州中考题: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注释】③冰心:像冰一样纯洁明净的心。玉壶:玉制的剔透明亮的壶。冰心、玉壶都喻指高洁、清白的品质。从注释中,我们就知道诗中“一片冰心在玉壶”表达了坚守高洁、清白的品格(节操)的志向。又如:读高适的《营州歌》(营州少年厌原野,孤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其中“厌”不能按照常规意思理解,这首诗每次出现,诗后都会有一个小注,厌:同“餍”,饱,这里是饱经、习惯于之意,而学生往往会忽视小注,理解就很费力了。
二、分清技法,体会妙用
古诗常借助各种修辞手法,各种表达技巧和艺术手法来展示诗人的想象,表达含蓄而丰富的内心情感。辨析古诗的手法可以从修辞方法、表达方式、结构技巧和表现手法等四方面进行。
(一)渲染、烘托和衬托
所谓渲染,就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层层铺叙,使描写的形象更鲜明、突出。主要通过(环境)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从正面着笔。如杜甫的《登高》,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眼前的秋江之景,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俯仰间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萧瑟悲凉的秋江景物的特点,为全诗定下了沉郁悲哀的基调。
所谓烘托,就是通过环境(景物)描写来烘托心情。从侧面着笔(只写侧面一面)。最典型的例子是乐府诗《陌上桑》里最后八句:“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从观看者的神态来衬托罗敷的美,这比正面进行直接描写节省笔墨,更具有艺术魅力。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写两面,但是是为了突出其中一面)。“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以苍凉秋景正面衬托诗人的飘零之哀;南朝梁王籍的名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绝妙之处就在于用蝉噪、鸟鸣作反衬,把深山密林中那种幽静宜人的意境表现出来。这类写法在古诗中较为常见,笔者在教授时对其着重说明,引导学生注意此类诗的写法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明白真意,以免迷惑不解。
(二)运用典故
古诗往往借助典故来表达广泛而深刻的主题,言简意丰,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西晋向秀的《思旧赋》这个典故,寄托了他对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害致死的老友的怀念;用晋朝王质“烂柯人”的典故来比喻自己长期贬谪在外,乍回京城,仿佛有隔世之感。在教授这类诗词的时候,为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词作品的寓意,对其中典故的解释十分重要。
(三)对比手法
如欧阳修的《画眉鸟》,前两句写景:画眉鸟千啼百啭,一高一低舞姿翩翩,使得嫣红姹紫的山花更是赏心悦目。后两句抒情:看到那些关在笼里的鸟儿,真羡慕飞啭在林间的画眉鸟,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就会进入更深的层次。
(周超 江苏省江阴市澄西中学 214400)
【古诗鉴赏专题复习教案】推荐阅读:
古诗鉴赏分类复习教案07-30
《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讲解版10-06
古诗词鉴赏总复习08-22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1_201202070946408410-23
古诗词曲鉴赏06-27
古诗鉴赏总结07-13
中考古诗词赏析复习专题教案10-09
古诗的审美鉴赏08-17
古诗文鉴赏06-03
六年级古诗鉴赏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