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学

2024-06-23

善学(精选11篇)

善学 篇1

一、寓教于乐,激发识字兴趣,使学生乐学

兴趣是每个人成才的起点,是每位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事物内涵的内在动力。一旦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就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并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要使一年级学生积极而有兴趣地学习,教师要善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思考问题,鼓励他们敢想、敢说。一年级的学生喜欢受到老师的表扬,得到老师的赞许。如教师在课堂上因表扬一名学生,而激发他识字的兴趣,也会由此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学生从中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并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增强了自信心,对识字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要经常在课上鼓励学生,并讲诉学生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肯定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进行创造。

二、授之以渔,探究识字教学,使学生善学

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勤于动手、 动脑,使学生学习并掌握识字的方法,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达到会学、善学的目的。

1. 识字方法的探究

(1)引导孩子在交往中识字。刚入学的孩子最关注的问题是同伴姓什么,叫什么。这时,老师可以将班中每个学生的姓名贴在他们桌子的左上角,给学生看一看,读一读。有的孩子会热情地向同伴介绍自己的姓名,有的则好奇地寻找着老师刚才喊到的同学,还有的兴奋地讲着自己认识了多少同学的名字。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发本子,开始时,总有几个小朋友由于不认识其中的字而常常把本子发错。这时,识字多的小朋友会来教他们发本子,无意中当了一回小老师,孩子们在充满快乐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认识了全班学生的名字。随着学习生活的延伸,孩子们互相间的交往也日趋加深。于是,老师就要求孩子的父母把自己的姓名、职业、 家庭地址等写在本子上,让小朋友彼此进行介绍。这种看似无意实为有心的做法,识字效果极佳,真可谓事半功倍。

(2)引导孩子在生活环境中识字。孩子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学习生字的机会,如:站牌、路牌、广告语、超市里的食品名称、电视节目名称等。教师应经常引导学生交流生活中认识的字,这样,能极大地引起学生对生活用字的注意,从而自觉地进行自主识字。例如:教学生字“杨”时,老师问:“谁有好方法记住这个字?”一个学生马上举手说:“我们杨家桥小学就是这个 ‘杨’字。”另一个学生说:“杨浦大桥也是这个‘杨’。”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他们感受到了发现的喜悦,体验到了识字的乐趣。

(3)引导孩子在游戏中识字。低年级学生比较爱动,对游戏活动情有独钟。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以把识字与游戏融为一体。如“送信游戏”,把一个个生字当作一封封信,请几个学生当“邮递员” 送信,送到后一起读“信”,即生字和词语。然后收到信的学生继续把信送出去……短短几分钟,快的学生可以收到几十封“信”。这样,学生在游戏中享受到乐趣,也达到了巩固所学生字的目的。

(4)引导孩子在猜字谜、编字谜活动中识字。在识字活动中进行猜字谜、编字谜,调动学生识字的兴趣并巩固了所学的生字。老师准备了多种字谜,一开始是老师出字谜,然后发动学生开动脑筋自编字谜。时间一长,学生就会自己去发现,自己去编字谜。

(5)引导孩子在阅读中识字。识字教学不能孤立进行,必须与阅读同步。在具体的语言情景中,才能有效地提高识字的效率和质量。在午间休息时,老师和孩子一起阅读一篇全拼音的童话故事,然后去掉拼音让他们进行识字比赛,还可以让同学来当小老师领读。这样既能调动孩子阅读的积极性,又能激发孩子主动识字的兴趣。

2. 巩固识字的方法探究

一是在游戏中巩固识字。游戏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能使学生在玩中巩固生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一些巩固识字的方法,如:送信、接龙、摘桃子、叫号、猜字……二是在看图说话中巩固生字。一年级学生敢于说、喜欢说,利用孩子的这个特点,运用各种插图让孩子在看图说话中巩固生字。这样既能培养孩子的说话能力,又能巩固以前学过的生字,一举两得。三是在阅读后巩固生字。识字能促进阅读,阅读能扩大识字量,并能巩固生字。当孩子们阅读完一个故事后,老师先让他们认一认故事中有哪些字是认识的,并把不认识的字写在卡片上,利用课前两分钟,让同桌互相指一指、读一读。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孩子认识的字也越来越多。阅读与识字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孩子在阅读中品尝到了识字的乐趣,巩固了识字的成果。

三、开展实践活动,拓宽识字渠道,使学生多学

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曾说过:活动和交往是发展的源泉。 活动是儿童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和社会生活相沟通,使孩子尽快从“我”的世界跨入更广阔的周围环境,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使他们积极地参与识字。

四、结束语

识字本身不是目的,识字最直接的作用是学会阅读。因此, 识字教学要从孩子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孩子的兴趣出发,使孩子要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运用各种切实有效的识字方法,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增加识字量,顺应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帮助学生尽早跨进阅读天地。

参考文献

[1]李玮.识字教学审美化探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1(10).

[2]乌日娜.人教版《语文》教材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善学 篇2

古语有云:“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法者事倍功半。”学习活动有着自身的规律与原则,所以学习中我们一定要善于学习,善学,就是用科学的方法助力学业的进步。学习本身也是一门学问,有科学的方法,有需要遵循的规律。按照正确的方法学习,学习效率就高,思维也变的灵活流畅,就能够很好地驾御知识,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科学的学习方法有的是自己摸索“悟”出来的,有的是同学之间切磋来的,有的是老师指点出来的,有的是读书学来的。多积累方法,多尝试方法,多优化方法,你的学习会事半功倍。科学的学习方法也因人而异,因学科而异,一言以蔽之,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最好的方法,才能帮助我们点亮未来的曙光。

古人云“学不至于乐,不可谓之学”。同学们于是说,学习这么苦,何乐之有?苦,确实不是好滋味。然而,偏就有卧薪尝胆者,明知味苦,定要尝之。苦之极,亦乐之极也。读书之苦乐亦如此也。乐学是一种心态、是一种境界。心态平衡,劳逸结合,学有所用,学有所悟,学就有所乐。于是学霸们是这样苦中寻乐的:“这么难的一套物理试卷我居然才用了一个小时就做完了,做套化学试卷奖励一下自己。”

乐学,就是以饱满的激情坚定人生的航向。15世纪一个宗教改革家讲过一件事:烈日炎炎下他路过一个工地,发现所有人都在汗流浃背地搬砖。他问其中一个人,你在干什么呢,那个人没好气地告诉他,你看不见啊,我这不是服苦役——搬砖吗?他问第二个人,这个人先把手中的砖码齐,平静的说,我在砌墙啊。他又去问第三个人同样的问题,那个人一脸祥和,他擦了一把汗,很骄傲地说,我在盖一座神圣的教堂啊。那么我们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努力奋斗,不比第三个人有更多幸福感吗? 相信我们学习的意义,一切就会变得神圣而快乐起来。

善学让我们事半功倍,乐学让我们永不止步。

善学·乐记·勤写 篇3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 识字

2012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其“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在“阶段目标”中明确提出,处于低年级阶段的学生要具备“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可见,新课标对于目前小学语文低年级阶段的要求主要还是在识字方面,识字能力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内容,也为学生今后的发展以及综合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但是目前来说,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目前不少低年级语文教师在识字教学中,仍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用强记方法逼迫学生生硬记住汉字,用生硬、死板的听写模式来强迫学生巩固所学的汉字、复习所学的生词,这样做带来严重的后果,处于低年级阶段的小学生的自尊心较强,他们虽然年纪小,但是已经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如果一味用压制、强迫的办法使之强行记忆,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

新课标主张要在快乐、愉悦的教学氛围中让学生快乐学习汉字,让学生在识字中体验汉字学习带来的奥妙与乐趣。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体会,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构建小学语文课堂识字效率:

一、善学:构建汉字情境教学,寓教于乐

善学是识字教学的高级境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让学生在课堂中强制记忆,尽管通过一些小游戏、小活动,但是往往收效甚微,结果是学生感受到了游戏的乐趣却忘记了游戏的目标,该记住的字没有记住,反而浪费了不少宝贵的课堂时间。小学低年级阶段的语文教师应该善于为学生构建汉字教学情境,让乐趣、情趣融入汉字教学模式中来,特别是在生词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灵活采用多种方法,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加以融入,寓教于乐,融入乐趣。

在教学中,我时常利用课文中的插图,结合信息技术来为学生构建识字情境,比如在教学《秋天的图画》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先用多媒体呈现出课文的插图,学生们看了之后,我让他们联想,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学生们纷纷回答:“是一幅美景图。”

我又问道:“哪个季节的美景图呢?”

“秋天。”

“秋天有什么呢?”提问的同时再呈现出“大雁南飞”的画面以及农民伯伯们丰收的画面。

“有勤劳的农民伯伯”“有红色的灯笼”……

经过这样的引导后,再让学生打开课本阅读,阅读的同时,我又将要求掌握的汉字用多媒体呈现出来,比如“笼”是一个上下结构,是形声字,一般来说,笼子都是由竹子编制而成的,随后又用多媒体呈现出很多种类的笼子,学生们发现有鸟笼是竹子编成的,蝉的笼子也是,还有灯笼的外面是红色的布,里面的框架是竹子做成的……再比如学习“劳”这个汉字时,我又通过几幅生活中的画面来展示,先提问:“谁最勤劳?”“农民伯伯。”然后鼠标一点,多媒体图片上出现了农民伯伯们勤劳收割的情景,“劳动要用力气啊,你看汗流浃背的,所以这个字下面是一个力,而他们一般都在田野里工作,所以是草字头,田地里工作的时候偶尔要坐在田埂上休息,草字头下面是一个田埂然后再花点力气,这就是‘劳’……”

利用多媒体结合课文,并将课文上的插图进行充分的利用,经过课堂的引导,引导学生善学汉字,这是识字的第一步。

二、乐记:构建汉字记忆模式,提高效率

乐记是汉字教学中的高级境界,学生从善学中走出,对所教学的汉字有了一定的印象,那么乐于去记忆汉字、记住汉字,这样才能达到汉字教学的真正目的。传统的汉字教学只是玩一玩、乐一乐、写一写,收效甚微,一般教师经过循环巩固来深化汉字记忆,这也会让教学变得枯燥、乏味,汉字教学的效率也自然达不到预期。

记忆是关键的一步,有的学生觉得在学的过程中很有乐趣,但是在记的时候有些痛苦,学习过程中势必要付出,但是针对低年级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毅力和自制力不如常人,所以还是运用与生活相结合的记忆模式,引导学生在乐记的同时提高汉字记忆效率。比如到了《秋天的图画》的复习课,我并没有进行机械、反复的听写训练,而是让学生自己到黑板上来画出秋天的图画,可以结合课文的插图,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总之可以随性发挥,有的学生画出了秋天的果园,有的学生画出了秋天的丰收,有的学生画出了秋天的蓝天。学生画完秋天的果园,果园里有很多水果,其中一种叫什么?学生联想课文就说道:“苹果。”“怎样写呢?”学生自己用记忆法说出来,“这是形声字,下面平,苹果是长在树上,所以是草字头……”

为什么要学生自己说出来呢,因为学生自己说出来就能把识字的过程解答出来,而不是进行死记硬背,久而久之,学生们就会逐渐积累和掌握识字的技巧和规律。

秋天的蓝天是怎样?学生说道是美丽的,丽怎样写呢?学生答道:“丽是上下结构,这个字上面一横就像美丽的如一条线的天空,下面是两只可爱的鸟儿……”“我觉得丽就像是两只蝴蝶眨着小眼睛在天空里自由飞翔……”“我觉得丽就像是两扇并行的门,只要走出去就能看见美丽的风景……”

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让我倍感惊讶,这些说法并不是我识字课上教的,但是我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力去记住汉字,去解释汉字,由此培养他们发散思维的同时,又让学生们有了自己个性化的识字技巧。

三、勤写:构建汉字写字模式,温故知新

对于汉字的完整记忆法,一般要经历从学到记,从记到写的过程,如何让学生勤写呢?传统的教学方法都是靠课堂听写,教师说、学生写,收效不大,还把紧张压抑的情绪无形之中带给了学生,甚至有的教师让写错汉字的学生进行罚抄汉字,这种方式是机械的,在我看来,更是一种无能式的死板教学方式。新课标下主张快乐愉悦的教学模式,写汉字同样也要带着快乐去写,以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只有让学生自己学会勤写,让学生乐于勤写,才能让学生真正做到新课标提出的“主动教学”。

课余时间我鼓励学生们勤写汉字,因为再好的方法、再好的记忆模式,没有自己的亲身实践是不可能牢固掌握的,那么如何让学生温故知新呢?听写、背诵这一类方式不可取,那么让学生融入生活、走入生活才是真正的实践与教学相结合。比如有一次学习了《小柳树和小枣树》后,我将学生们带到了校园的小花园里,这里虽然没有小枣树,但是有很多其他的树,让学生们自己说出小树的名字,比如小柳树、小梧桐、小石头、小溪、小河……学生们在户外很快乐,并且不断问我,“老师,小石头是这样写的吗?”“小河是这样写的吗?”……他们还用了自己有限的汉字进行了讲述,相互之间还模仿着课文进行扮演对话,对话的时候,小组之间进行比赛写汉字,谁能写得多、写得对就能赢得小奖励,他们努力开动自己的脑筋,通过这样小训练,学生们对于写汉字的热情大大提升,不仅能及时消化课文中的汉字,还能积极在课外进行探索,这就是勤写带来的效果。

总之,低年级阶段的识字教学,还是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个性喜好,一定要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汉字,善学、乐记、勤写,才能圆满完成新课标的识字目标。

【参考文献】

[1]张英. 利用信息技术改革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J].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1(5).

[2]邹静. 不拘一格有效促进小学语文识字[J]. 成功(教育版),2011(23).

[3]徐慧琴. 谈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方法[J]. 读写算(教研版),2012(24).

以“问”促学让学生乐学、善学 篇4

“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中心, 在老师的引导下, 通过学生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等形式, 对数学问题进行思考、探索、求解、延伸和发展的教学方法。它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来揭开数学神秘的面纱。

陶知行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设计一些带有启发性、研究性的问题, 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师的教学艺术就在于如何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作答。如何设问具有很强的艺术性, 需根据教学对象、教学环节、教学情景等适时、适当、适量地设计数学问题。下面笔者列举一些例子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引入新课题, 可采用趣味式或悬念式设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又是发展智力最活跃的因素。只有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之中。哪怎样才能激发学生一堂课的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一堂课的课题的引入尤其重要, 一上课就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课题引入时, 可采趣味式或悬念式设问, 把学生调动起来, 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 营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学生自然会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例如在引入“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前, 设计这样一个实际问题:在一个月 (30天) 内, 每天给你100元钱, 而你只需在第一天给我1分钱, 第2天给我2分钱, 第三天给我4分钱, 第四天给我8分钱…, 按此规律直到这个月的最后一天。同学们有谁愿和老师做这笔“交易”呢?学生会马上活跃起来, 并思考自己会给出多少钱?大多数学生可以表示出总共给出1+2+22+23………+229分, 却不知究竟是多少?此时写出本节课题——等比数列求和公式, 水到渠成。

二、为巩固、深化抽象的数学概念, 可采用引申式设问

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 有些数学概念较难理解, 为了不让学生生硬地识记概念, 可对概念的教学采用引申式设问, 从而让学生把握概念的内涵外延, 掌握概念的实质。

如:学习“函数的奇偶性”概念之后, 设计下列问题: (1) F (x) =2x (∈R) 是奇函数吗?F (x) =2 (x) {x∈ (-∞, 0) }是奇函数吗?F (x) =2x2+1 (x∈R) 是偶函数吗?F (x) =22+1{x∈ (-4, 2) }是偶函数吗?能归纳出奇、偶函数的定义域有何特点吗? (2) F (x) =2x+1 (x∈R) 是奇函数吗?与F (x) =ax+b (x∈R) 与F (x) =ax2+b+c (x∈R) 分别为奇、偶函数时对系数有何要求? (3) 思考是否存在这样的函数它既是奇函数又时偶函数?通过解决这一系列问题, 学生也就领悟了奇偶性的实质, 同时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和灵活性。

三、对重、难点知识, 可采用探索式设问

以学生的“发现来代替教师的“传授”, 让学生的“脑”来代替老师的“嘴”, 这样才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如:在学习“解一元二次不等式”时, 可先让学生复习一元二次函数及其图象等有关知识后, 设计如下问题:

(1)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情况与对应的函数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有何关系?

(2) 一元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情况与判别式有何关系?

(3) 如果函数图象上一个点的纵坐标y>0, 则这个点应位于哪几个象限, 与X有何位置关系?

(4) 若y=ax2+bx+c (a>0) , 解不等式ax2+bx+c (a>0) , 就是求当y怎么样时求x的取值范围?

(5) 若y=ax2+bx+c (a>0) , 解不等式ax2+bx+c (a>0) , 也就是求函数图象哪一部分所有点对应的横坐标x的取值集合?

借助图象, 数形结合, 教师一边组织学生用眼观察, 一边引导学生动脑思考, 充分体现出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去主演, 从而以问题的方式, 让探索出一元二次方程解集情况。

四、对于复杂的例题、习题, 宜采取分层式设问

一个数学问题的解决, 在通过分析后, 往往是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所以教师在处理一些例题、习题时, 宜采取分层式设问, 引导学生去分析、思考, 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例如:分式不等式解法的例题:

解不等式

如:解不等式可分解成如下问题来层层解决:

(1) 解不等式 (x-2) (x-1) <0是怎样求解的?

(2) 不等式又是如何转化的?它与不等式 (x-2) (x-1) <0有何关系?

(3) x2-3x-2与x2-2x-3如何进行因式分解?

(4) 你会解这个不等式了吗?这种“以分求合”的方法是解决复杂问题的有效手段, 分层细化, 各个击破, 达到目的。

五、为了防止出错或纠正错误, 有时需要明知故问或设陷而问, 为了加深印象有时还要反复追问等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最常见的错误有:不顾条件、乱用结论、丢三落四、过而不思等。有时, 教师可以故设“陷阱”, 有意让学生在“理直气壮”的回答中“暴露问题”。对一些顽固性的错误要明知故问, 强化认识, 加深印象。通过纠错让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作风和严密的思维过程。

例如:在学习了均值不等式并进行应用时, 可设计一个问题:请判断命题对“x∈R, 函数的最小值为2”的真假?从而强调均值不等式“当且仅当a=b时取等号”这一条件的重要性。

善学善思的几个故事 篇5

1.一只蜘蛛和三个人

雨后,一只蜘蛛艰难地向墙上已经支离破碎的网爬去,由于墙壁潮湿,它爬到一定的高度,就会掉下来,它一次次地向上爬,一次次地又掉下来„„

第一个人看到了,他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我的一生不正如这只蜘蛛吗?忙忙碌碌而无所得。”于是,他日渐消沉。

第二个人看到了,他说:这只蜘蛛真愚蠢,为什么不从旁边干燥的地方绕一下爬上去?我以后可不能像它那样愚蠢。于是,他变得聪明起来。

第三个人看到了,他立刻被蜘蛛屡败屡战的精神感动了。于是他变得坚强起来。感悟:人可以向万物学习,但有成功心态者处处都能发觉成功的力量。

2.苏秦悬梁刺股

苏秦,字季子,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是东周洛阳乘轩里(洛阳李楼乡太平庄)人,少时便有大志,随鬼谷子学习多年。为求取功名,他变卖家产,置办华丽行装,去秦游说秦惠王,欲以连横之术逐步统一中国,未被采纳。

由于在秦时日太久,盘缠将尽,只好衣衫褴褛地返回家中,亲人见他如此落魄,都对他十分冷淡。苏秦羞愧难当,下决心用功学习,便拿出师傅送给他的《阴符》一书,昼夜苦读起来。读书时他准备了一把锥子,一打瞌睡,便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强迫自己清醒过来,专心读书。如此这般坚持了一年,他再次周游列国。这次终于说服齐、楚、燕、韩、赵、魏“合纵”抗秦,并手握六国相印。苏秦缔约六国,联合抗秦,投纵约书予秦,使秦王不敢窥函谷关达15年之久。

3.华罗庚猜书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已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4.闻一多醉书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人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5.多思有如神助

1984年2月9日苏联领导人尤里·安德罗波夫逝世。这在当时可是个举世震惊的事情,但更令各国特别是苏联震惊的是,首先将这条重要消息公布于天下的,不是苏联的新闻机构,而是美国驻莫斯科的首席记者杜德尔。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这真是让苏联大丢面子,于是苏联和许多大国的情报组织纷纷猜测,如此重要的情报,很可能是杜德尔花重金收买了苏方高级官员而搞到的。

苏联和任何其他国家一样,都绝不会容忍在自己的核心机关内部藏匿着一颗定时炸弹。于是苏联决心不惜任何代价,都要将此事查个水落石出。

然而杜德尔却毫不慌乱,胸有成竹。

调查结果很快出来了。原来这条重要消息只是他正确分析的结果。其主要根据如下: ①安德罗波夫已有173天没在公开场合露面,近几天还不时传出他身体欠佳的消息。

②当天晚间的电视节目,将原来的瑞典“阿巴”流行音乐换成了严肃的古典音乐,但并没有说明变更的原因。

③在向全国发表第一次电视讲话时,苏共新上任的高级官员耶戈尔·利加夫省略了苏联高级官员在电视讲话时必须转达向安德罗波夫问候的程序。这可是破天荒的事。

④当他驱车通过苏联参谋部大楼和国防部大楼时,发现那里的几百扇窗户与平时不同,都亮着灯光,而且大楼附近还增加了卫兵和巡逻队。

⑤一位知道苏联高级官员活动内情的朋友,没有如期与他通电话。

杜德尔把这些反常迹象联系起来分析,认为这与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涅夫逝世时的情景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因此,他得出了大胆的令人震惊的准确判断,安德罗波夫已于1984年2月9日逝世。美国首先报道安德罗波夫逝世消息的真相大白于天下之后,杜德尔名声大振,成为舆论界一颗更加耀眼的明星。

落马副省长杜善学 篇6

他所做的事,往往在获得官方认可的同时,在民间激起巨大争议。多位与他打过交道的受访官员说,此人做事有时候过于“眼睛向上,导致上下失衡”。他是杜善学,58岁,山西省省委常委、副省长。在8位落马的山西省部级官员中,他是最为“沉默”的一个,除了间或传出的自残的传闻外,媒体上有关他的信息依然寥寥。

升迁里的文章

浓眉、 厚唇,天庭饱满,杜善学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长得有福气。他总是面带微笑,露出上面一排洁白的牙齿,让人感觉很亲切。1978年3月,杜善学从运城老家来到太原,开始自己在山西财经学院的4年求学路,专业是会计。这一年,杜善学22岁。上大学之前,他已在临猗县财政局工作了两年。他在大学选择了会计专业,也与此有关。

这是中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年,学生们对知识充满了渴求。杜善学悟性很高,加上此前两年的工作经历,让他在学习中更容易融会贯通。大学四年,他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毕业后,杜善学被分配到山西省财政金融贸易委员会工作。这是山西省宏观经济的管理部门,发改委的前身。在这里,杜善学展示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一身的机灵劲儿,被同事们称为“眼里有活的小伙子”。他的一些同事当时就认为,这个有着亲切笑容、专业知识扎实又头脑灵活的小伙子,日后定会有发展。

1983年6月,杜善学迎来了自己第一次工作变动,被调至山西省政府办公厅第三办公室,负责为省政府领导起草文件。在很多人看来,这表明杜善学已经得到领导的关注。在此期间,他结合十二大的精神和山西的情况,写了一篇《管理预算外资金探讨》的文章,发表在山西财经学院的学报上。文章依据十二大“全国一盘棋”的财政理念,提出要对预算外资金进行管理,但同时又要避免“一统就死”的老路子。他提出要“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并提出了几条具体的建议。

这篇文章,是杜善学第一次在政策性论文上小试牛刀,充分展现了其对政策的敏感,以及利用自己的专业联系实际的能力。在以后的从政生涯中,他多次展现了这方面的能力,并收获颇丰。1985年3月,杜善学调任尚在筹备阶段的山西省经济开发投资公司,任副总经理。这是一家山西省财政厅下属的企业,主要从事信托、证券等业务。4年后,这家公司更名为山西省信托投资公司,是该省惟一的地方金融控股集团。从此,杜善学正式进入山西省财政厅系统,直到18年后赴任长治。在这期间,他用了8年时间,从副处升至副厅。升任财政厅副厅长时,他只有37岁。

从26岁大学毕业到官拜副厅,杜善学用了11年时间。在这期间,他跨越了副科、正科、副处、正处、副厅5个级别,每升一个级别的平均等待时间只有2.2年。他多年前表现出的善于抓政策并与实际相联系的特点,在他的升迁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每逢中央重大的政策出台,他都会有一篇紧扣政策脉搏的论文问世,这让他保持着比其他官员更高的曝光度。有人分析,这一行为模式,与他日后热衷的城市建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容易被外界尤其是领导看到。这个手法颇为奏效,在先后主政长治和吕梁之后,杜善学得到了进一步升迁,进入了山西省委班子,成为省委秘书长,仅一年后又升任副省长。

大树进城

2003年2月,杜善学离开工作了18年的财政厅,前往长治,1个月后任该市市长。他在这个人文之风甚浓的城市待了近8年,其中前5年是市长,后3年是书记。对杜善学来说,这是一次跨度很大的职位调整:从一个专业性很强的“条”的岗位,到了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块”的岗位。对于一个从相对封闭的财政领域走出的官员来说,这是一个更大的挑战。于是,他选择了一个切入难度不大又容易见效的领域:城市建设。

长治市城建系统的一位处级官员告诉记者,杜善学选择城建作为突破口的聪明之处在于:有吕日周(上一任市委书)重视城建的底子,切入起来不会太难;在一“煤”独秀的山西省,以煤来谋取GDP增长的路子已没有新意,而城建的思路独此一家,更容易引发各方关注;而环境的改善,又为招商引资创造了条件,从而为经济发展独辟了一条蹊径。而对杜善学来说,这则是一条政绩积累的捷径。

杜善学赴任长治时,该市刚刚送走了上一任市委书记吕日周。这个颇具争议色彩的主政者,给长治流下了太多的个人烙印。继任者要想在这座城市立足,必须有更好的角度和更大的力度。2005年,杜善学在《经济问题》上撰文《用实力构建“魅力城市”的和谐与发展》,正式提出了“绿色长治”的目标。他将这一目标放在“中部崛起”和“循环经济”两个大背景下进行论述,让这一目标看起来更像是大势所趋——将自己要做的事情与国家的发展战略联系起来,也是杜善学谋求正当性的一种惯用手法。

此后,“绿色长治”成为杜善学着力经营的一个方向。它达到高潮的标志,是2008年10万棵大树进城。这些以国槐、杨柳和法桐为主的大树,胸径都在10厘米以上,价格每棵在500元上下。这些树栽下去之后,长治在一夜之间变得“绿树成荫”。

在2010年的一篇文章里,杜善学曾经为大树进城算过一笔账:从2006年至2010年,长治市在绿化方面筹集了18.7亿元,其中政府投资16.6亿元,其余来自煤炭企业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这笔投入,在长治市节节升高的财政背景下,占财政收入的比例并不高,还不到5%。但长治市教育系统的一位官员提醒记者注意:到2013年,长治市教育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还不到4亿元。

杜善学种树,对一些特殊路段会有特殊的关照,比如在广场、市区的主要街道以及领导视察时常走的路线,他都要求在品种和规格上向高标准看齐。“我市对外展示形象的主要窗口,种植时既要考虑品种、规格、数量,更要注重整体景观效果,尤其是广场所种树木要彰显出珍贵,彰显出气势。”

杜善学似乎对城市的“气势”有特殊的偏好。他说,自己希望通过大树进城,达到“连片成林、举目皆树、震撼人心”的效果。在这个问题上,他还说过“整齐划一”“气势恢宏”等体现视觉震撼力的词。曾有专家把这些词串在一起分析,得出了杜善学爱面子工程多过脚踏实地的结论。

“整治”吕梁

2011年1月,杜善学结束自己在长治的8年任期,接替升任省委常委的聂春玉,担任吕梁市委书记。

多位消息源向记者披露,杜善学对于自己被调任吕梁,而不是像聂春玉一样进入省委常委,或者像任润厚一样提拔为副省长,心有不爽。这两位被提拔的官员,前者与杜善学有着相似的从政经历,都是从省直机关到地市任职8年,互相视对方为强劲的竞争对手;后者则是山西省管企业潞安集团的掌门人,而这家公司的总部就在长治。据上述信息源透露,杜善学曾经就此向省里抱怨,说与聂春玉相比,自己不管在年龄上还是能力上都占有优势,为何不选我?得到的答复是:你在吕梁做出点成绩来,就给你机会。

到吕梁一个多月后,杜善学搬出自己在长治运用娴熟的一套做法,在吕梁轰轰烈烈地开展了“三项整治”。整治的范围包括环境卫生、街道装饰和交通秩序。这三项整治的共同特点,是都能在视觉上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且呈现出的变化包括城市环境和人文环境,全面且层次分明。

吕梁市一位前县委书记告诉记者,杜善学对整治内容的选择,包含了两层考虑:一是他想呈现给外人什么东西,二是这些东西是否能在短期内“焕然一新”。经过了在长治8年的演练,杜善学在这件事情上手段更加娴熟。他明白,这件事情要取得成功,必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调动官员的积极性,二是怎样让整治对象给予配合。

对第一个问题,杜善学采取的办法是将整治与考核挂钩,并对各个单位的整治效果进行排名,排名靠后者会被点名批评、诫勉谈话甚至被免职。习惯了聂春玉温和风格的吕梁官员,对杜善学的强势很不适应,有些人的排斥情绪一直延续至今。一位政法系统的处级官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及杜善学,还时不时会爆粗口。

对于整治对象,杜善学则祭出了“查三代”的招数。若整治对象不予配合,杜善学就让有关部门翻历史旧账,看这块地是怎么来的,有没有手续上的纰漏,查来查去,总能查出点问题来。这时候,杜善学就让整治对象选择:要么配合,有钱给;要么不配合,就强拆。拆迁的时候,杜善学会召集税务、城建、公安、法院等多个执法部门的人员来到现场,以成威慑之势。

经过两个月的整治,吕梁的面貌“焕然一新”:街道两旁的标识牌整齐划一,主干道两旁的墙壁粉刷一新,新铺的柏油路油光发亮。山西省委有关负责人对杜善学的做法欣赏有加,将全省11个市的现场会放在吕梁举行。

吕梁私人煤矿众多,煤老板与官员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一位权威信息源向记者透露,正是在吕梁期间,杜善学养成了一个习惯:他将每个人送来的礼品,一个一个地标上送礼者的姓名,然后分批运送到太原的家里。基于杜善学的火暴脾气,这些礼品通常不会直接送给他本人,而是先送给他老婆,再由惧内的杜善学进行整理。

在山西有种说法,说“吕梁的官场就是煤老板用钱堆出来的”。杜善学就在这样的官场里脱颖而出,步步高升,进入省委班子,而终究在两年后落马。

善学 篇7

关键词:善学,融会创新,岛国根性,矛盾统一体

随着日本右翼势力的抬头, 特别是今年的“钓鱼岛事件”, 中日邦交进入“冰冻期”。在我看来一个国家行为的实施与其特定的历史文化传统及民族特性密不可分, 我们常说“知史明理辨天下”, 要想在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异军突起, 必须要对日本这样的对手有一个全面客观地认知。

一、对日本历史的全面认知:

我们了解的日本历史只限于中学课本上“明治维新到侵华战败”的近代阶段, 然而不了解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过去, 就很难理解它的现在。为此概述近代前的日本历史如下:

日本民族较单一, 除北海道阿伊努族外, 其余为“大和族”。据《古事记》《日本书记》记载, 从天照大神那里获得三件神器的神武天皇于公元前660年建国。公元4世纪关西地方出现统一的大和王朝。6世纪起日本接受儒教, 佛教也经由朝鲜传入。645年大化革新仿效隋唐, 建立起以天皇为绝对君主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710年定都平成京, 律令国家进入兴盛期。8世纪末迁都平安京, 开始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平安时代。10—11世纪, 皇权旁落外戚藤原氏手中二百年, 史称“院政时代”。12世纪末, 日本进入武士掌权的军事封建国家阶段, 即幕府时期, 德川家统治日本260余年, 称为“江户时代”。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近代资本主义道路。

二、日本民族是善学和融会创新的典范:

我们可以把日本形象地比作世界文化袖珍博物馆, 因为日本人总是如饥似渴地搜寻然后拿来异邦精华为己所用, 许多被介绍到日本的“文化神灵”生根发芽后在樱花的故乡绽放出始料未及的巨大能量。

(一) 日语的诞生:

语言文字积淀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基本, 是其重要载体, 因此有无独特的语言文字是判断民族文化独立与否的标志。

日本大量引进中国文化的过程中, 也吸收中国文字为己所用。但笔画较多的汉字使表音的万叶假名难以推广, 为此日本人在万叶假名的基础上创造出日本拼音文字-假名, 平假名仿效简化的草书汉字, 片假名选自楷书偏旁, 这样日本语言终于脱离了汉字这根拐杖独立发展, 同时还规避了沦为中华文化殖民地的危机。对汉字的改造, 使我们看出日本人将外来事物巧妙“日本化”的本领, 这一超强的改造同化力足以使任何外来文化本土化。

(二) 古代日本效仿中国:

曾几何时, 日本大力学习中国文化, 从儒佛宗教到文学艺术, 奈良城仿照唐都长安营构布局, 东瀛岛国的政治体制、思想文化、甚至吃穿住行、民风民俗纷纷受到唐风熏染。

如果说奈良时代是全方位移植中国文化的时期, 那么平安时代独具岛国特色的“国风文化”便是在咀嚼消化中华文明的基础上产生的独特审美意识, 自此日本文化摆脱对中国文化的简单模仿, 发展为有意识的吸收创造。伴随政治中枢东移, 日本的文化中心也从京畿转向江户, 商业与城市发展繁荣后, 町人文化占据主流, 为迎合平民百姓的口味, 贵族专属的文学艺术逐渐世俗化, 高深晦涩的思想学术也愈加贴近现实生活变得实用化。于是该阶段的江户文化显现出糅合汉、和、西三者特色的复合性征, 这种复合性征不仅是日本长期效仿中华文化的成果, 更是大和民族文化走向成熟的鲜明标志。

(三) 近代日本学习欧美:

日本人汲取西洋先进文化的强烈愿望和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 使其拥有了举足轻重的经济大国地位。如同学习中国又异于中国, 近代日本也是将欧美发展模式“本土化”而非全盘西化。

1. Made in Japan的创新品:

日本人格外精通博采众长然后融会变通推诚出新, 他们把欧美的高档商品拿回本国改造成“小商品”销往全球各地, 电脑芯片、微型晶体管、手表、光盘等饱含日本精湛技术的缩小品与世界大文化短兵相接时毫不逊色甚至技高一筹。再比如起步较晚的日本摩托车业, 20世纪50年代起不遗余力地向欧美取经, 山姆大叔敞开大门迎接日本的考察团, 并提供大量技术情报以期合作。狡猾的日本人在参观学习后把资料、样机带回国内比较研究, 博取各家之长后设计出美观低廉却性能优良的“新型”摩托车, 美国唯一的摩托车生产公司随之在丰田大军的挑战下败北。

2、“质量管理学”理论的引入及应用:

在美国备受冷落的“戴明制造管理理论”被精明的日本人一眼看中并大力运用, “质量管理学”由此诞生。日本管理者在新时代参照戴明理论改良管理方法, 企业上下为同一目标齐心协力奋发图强, 很快日本产品的质量大步赶超欧美。日本人四处留意蕴含重要价值的神力, 一旦掌握神力要领就会相当用心的学习运用, 于是能够迅速成为神力所在领域的佼佼者。

三、善学与融会创新背后的“岛国根性”:

日本是位于东方世界最东方的一个孤岛, 而且这个狭小的岛国自然资源非常贫乏, 生活在这样一种四面环海远离大陆的特殊环境中, 日本人与生俱来的“岛国意识”也就外化为一种危机感。这种危机感造就了日本人的自卑感和极强的自尊心。为了达到自强的目标, 对外来批评极为敏感的大和民族不断完善自我, 从未停下追求先进文化的步伐, 这却恰恰反映出日本人害怕被孤立于世界文明之外的自卑感。

另一方面, 封闭的地理环境容易产生内聚力强、文化性格独特的单一民族, 而单一民族无论语言文字还是历史文化文明程度, 都存在高度的同一性和延续性, 于是天皇万世一系。同时这种超强的民族意识和凝聚力也极易膨胀为排外的自大。日本当然有其自傲的资本, 历史上亚洲称霸, 战后废墟上崛起, 除“9.11”事件也只有日本偷袭珍珠港让美国蒙羞。骨子里傲慢的日本人为了保持民族优越感, 必不断借鉴世界优秀文化, 并能在此基础上创新出一种适合本国发展、彰显大和民族特色的“文明助推剂”来提升自我。

岛国根性孕育了兼具“自卑与骄傲”矛盾性格的日本民族, 正如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在《菊花与刀》中的所述:“日本人既有菊的柔顺和伤感, 又有刀的锋利和进攻性, 但他们总能在看似对立的两事物中找到契合点, 充分发挥其各自的长处”。的确, 日本人最擅长“批判地继承引入先进的外来文化, 并与本国文化相融合”, 在这一汲取、附加、转用、置换甚至质变的过程中, 日本文化也就变得更加另类和风格独特, 却又不乏自己的文化底蕴。

四、正确看待日本:

曾受日本侵略的中国大概是对日本心态最复杂的国家, 一方面不得不佩服日本人创造经济奇迹的能力, 另一方面对这个与自己同种同源的邻居又极度不信任, 憋着劲与日本一争高下。

其实中日两国都是要强自傲的民族, 同属儒家文化圈, 又有类似的历史经历。战后“Made in Japan”的日本货和今天“Made in China”一样, 是廉价商品的代名词。

然而民族性格决定国家命运, 中国人内向重文, 讲究以和为贵, 日本人外向尚武, 崇拜强者力量。

古代追捧隋唐盛世文化, 明治维新后选择“脱亚入欧”, 战败后又跑去美国寻访法宝,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日本人善于取他人之长补自身之短的精神。中国要想尽快进入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 必须放下拥有几千年灿烂文化的架子, 全方位多角度地学习世界文化中的一切优秀成果, 要像日本那样努力做到“善学与创新”。

总之, 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中日关系, 中国人既不能因为过去的发展失误就妄自菲薄, 也不能因为日本近年的经济低迷就误认为日本已经一蹶不振。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毕竟我们这位近邻的实力在亚洲依然无人能出其右。而日本人也需像冲绳岛矗立的“和平基础石”一样正视历史, 中日两国只有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才能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最终建立起成熟的“成人化”邦交。

参考文献

[1]、王勇《日本文化-模仿与创新的轨迹》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7月第9次印刷

[2]、子安宣邦《东亚论-日本现代思想批判》赵金华编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3]、坂本太郎《日本史》汪向荣˙武寅˙韩铁英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8年6月第1版

善学 篇8

一、教师的精导要适时、适度

“精导”就是教师要适时、适度地精确讲解和点拨,要有恰当、必要的追问和调控,中肯有效的评价和鼓励。在教学中要做到“精导”首先应该做到学生能懂的教师不要教,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要说,学生能探索的教师不要代替,学生能独立完成的,教师不要暗示。其次,在引导的过程中要重视课堂生成,抓住重难点,从学生的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具体问题,发挥教师的“穿针引线”作用。最后在引导的过程中,不仅要导知识,还要导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使他们得到长足的发展,当然正确的学习方法不完全是老师教给学生的,而主要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活动中通过教师的导而独立掌握并加以运用的。如我在带领初二学生学习《甲午中日战争》时,对于甲午中日战争的时间、经过、结果,邓世昌的主要事迹,《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等基础知识完全让学生通过导学案设置的问题自学完成,我“精导”的重心主要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即《马关条约》的影响、以及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理解《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为此我设置了一道《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关于赔款、割地、通商口岸等内容的比较表让学生合作讨论后教师有效引导:(1)两个条约割让土地的面积有什么变化?(2)赔款的数额谁比较大?(3)结合地理知识,想想两个条约里的通商口岸的地理位置有什么不同?(4)《马关条约》里有哪个内容是《南京条约》里没有的?这说明了什么?(5)通过这些方面的比较,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在教师的层层引导下,对两个条约主要条款的对比分析不仅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学习中突破了重难点,更主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了如何用对比法学习历史。

二、学生的“善学”要落到实处

“善学”是指学生善于自学、善于合作学习。要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高效课堂导学案的自学指导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每一份导学案都要从任务、用时、方法与途径、目标等方面入手,让学生知道自学什么,怎样自学,用多少时间,应该达到什么要求,届时如何检查。这样一来,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掌握恰当的方法,从而使自学更加有效。只有这样对学生进行长期的训练与指导,学生自然就会积累不少的自学方法,学生的自学能力必然提高。合作学习是高效课堂的基本形式,“合作”让学生主动互助地获取知识,并能培养其主体意识、交往习惯、协调品质与竞争精神。只有有效的合作学习才能使课堂真正达到高效。如何才能使合作有效?首先合作学习要建立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其次要做好合作前、合作中、合作后的有效指导。合作学习开始前,教师要关注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和任务,并对操作程序给予说明。合作过程中,老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去,倾听并观察各小组的行为,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合作学习结束后,要给学生充分展示成果的机会,并给予及时反馈和总结。同时教师要根据合作学习开展前所提出的评价标准,对小组合作情况给予评价,从不同的角度肯定各小组的合作,并予以奖励,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使他们继续进步。总之,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通过老师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通过相互探讨,不断反思、校正,才能逐步走向成熟。

三、课堂模式要灵活多样

在课改中,起初我总是小心翼翼地套用昌乐二中的教学模式,一段时间下来发现这样的套用太机械死板。针对历史学科知识的连贯性、线索性、完整性,我们开始在昌乐二中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如老师的精导中线索一定要清楚,重点要突出,该板书的地方要板书,书上该圈画的要点要引导学生圈画,不要太拘泥于老师引导时间的限制。学生讨论之后根据时间和内容的需要改变上黑板书面展示为口头展示,之后予以补充质疑。对于历史学科记忆性较强的特点我们在小结时可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知识接力赛。针对历史情境化特点,我们也在课堂中通过编排一些情景剧、播放历史视频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总之,高效课堂绝不是一种单一模式,我们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不同课型灵活地运用目前全国各地的不同高效课堂模式的某些环节,并在此基础上勇于创新,使学生真正达到乐学。

善学 篇9

一、整体通读, 确定要求, 提出困惑

在教学研究过程中, 笔者发现有的教师为了追求教学成绩的快速提升而过于注重解题技能技巧。如何唤醒教师对数学学习过程价值的重新认识?集体备课组要求教师重读《数学课程标准》, 并结合课本及《教师教学用书》, 细化本年级数学教学的整体目标与要求, 认真备课, 并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分析和思考应重点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及如何培养。

小数乘、除法这两个单元的教学中, 教师根据《教师教学用书》, 比较容易把握单元教学的相关要求。在集体备课之前, 首先让教师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以及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 整理出教学难点:

(1) 小数乘、除法时准确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2) 联系生活实际, 灵活运用“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去尾法”取积的近似值或商的近似值;

(3) 熟练进行关于小数的简便运算;

(4) 探索因数与积、商与被除数之间的变化规律, 能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5) 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时, 加强运算意义的理解指导。

教师提出的教学难点, 大多都是教学的重点,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是集体备课一直以来关注的焦点。在集体备课过程中, 教师们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在计算教学中, 计算技能的掌握貌似是最重要的, 如何才能体现数学学科的教学本质, 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关于归纳运算法则的时机, 教师提出了两个不同的观点:一些教师认为为了让学生更熟练地进行计算, 要尽快给出法则;而另一些教师则认为, 要延迟“和盘而出”, 目的是让学生自己“悟”方法, 在尝试、失败与成功中获得自己深刻理解的运算法则。

二、以生为本, 突出思维, 促进发展

【研讨】小数乘、除法的算理与法则。

运算法则是关于运算方法和程序的规定, 运算法则的理论依据称为算理。运算法则是指怎样算的、算理说的是为什么这样算。运算法则是计算的向导, 是正确计算的前提。那法则究竟该不该归纳?在什么时候归纳比较合适呢?集体备课中, 教师们积极商讨, 提出了不同看法。一位教师认为, 小数的乘、除法, 都是在整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小数乘法的算理, 其实是利用“转化”的思想, 把小数转化为整数后, 探讨数发生了什么变化、要怎样处理积的过程。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能领悟到面对新知识, 可以尝试用转化的方法, 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 从而解决问题。小数乘法、除法乃至以后的数学学习, 几乎都是沿着这样的思路进行的。所以, 要让学生自己尝试、自己悟算理, 而不是用“法则”过早禁锢学生的思维。

“我觉得算理要讲, 但法则可以早点给孩子, 每学一例, 都可以小结一些, 有利于学生记忆和运用, 对于后进生来说, 这更为必要。”另一位教师提出了不同意见。

“那我们来尝试一下这两种方法, 看一看最后的效果如何, 到时再谈谈自己的感受。”一位年轻教师有点兴奋地提议。

【反思】他们争论的焦点实际上就是处理好“算理”与“法则”的关系。要提高、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学生必须牢固地掌握法则和熟练地运用法则。根据最后的讨论结果, 让教师们根据任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试验。在学生思维比较活跃的班级, 可以尽快给出“法则”, 而在学生思维相对不太活跃的班级, 则采用“延迟和盘托出”, 给学生创造了充足的时间与空间关注如何正确进行小数乘、除法的计算。当发现计算错误时, 先让学生自己找理由, 再让其他同学帮忙指正。几节课下来, 大部分学生能用自己的话准确陈述小数乘、除法的算理, 并很容易地概括出计算的法则。这样做可能会多花些时间, 但给了学生思考、理解、运用、自悟自得、不断调整、大胆有序表达的机会, 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因此, 在实践中, 处理“算理”与“法则”的关系时, 应该根据任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来把握总结归纳法则的最佳时机和有效方法。

三、分析例题, 找准连接, 明确起点

教材上的例题讲授, 经常只给出了例题, 却没有突出学生已有的知识生长点, 这会导致年轻教师把握不准,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难以唤醒学生用已有的知识, 使他们“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研讨】小数除法的教学关键要注意什么?

“三、四年级学生学习了计算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而且也比较熟练地进行试商了, 为什么一遇到小数除法就乱了套?”一年轻教师问。

“你知道小数除法的关键点是什么?”一老教师反问。

“把除数扩大为一个整数”, 年轻教师答。

“方法是怎样的, 你的依据是什么?”老教师追问。

……

“是商不变的规律, 是学生们进行小数点移动、实现除数转化成整数后才进行计算”, 年轻教师自言自语。

【反思】在计算教学的过程中, 要注重关键性知识的突破, 明确知识的来源, 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点, 并学会举一反三。教学的最佳状态, 就是把学生带入“最近发展区”, 就是要充分挖掘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为学生有效学习新知扫除障碍。例如, 小数乘法时末尾的“0”可以划掉, 依据就是小数的基本性质。看上去比较容易理解, 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不少孩子比较难做到。因此, 在教学中, 不仅要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还要给予积极唤醒, 利用思维定势, 进行单项练习或题目辨析, 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五年级的小数乘除法单元教学, 一改以往比较单一的数学知识点或内容, 一道例题是多个知识内容的大组拼, 学习障碍多, 有时教师自己都不清楚关键点在哪里、相关的基础知识有哪些。因此, 教师自身要善于发现、明确知识的起点, 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有针对性地进行铺垫, 才有利于学生理解算理、掌握法则、有效运用。

四、联系生活, 重组教材, 题组推进

【研讨】求积或商的近似值。

联系生活实际, 灵活运用“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去尾法”取积的近似值或商的近似值, 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

“上学年, 我校有两位老师到外省学习, 回来后曾进行移植课例《用除法解决问题》, 当时老师并没有简单地说用“进一法”还是“去尾法”, 而是大量运用生活实例, 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产生取商的近似值的需要, 而且明确是怎样取的, 给我的印象很深刻。取积的近似值的教学也可以模仿操作吗?”A教师问道。

“加强数学知识联系实际, 是十分有必要的, 但是教取积的近似值时, 我觉得只是书中有要求, 紧迫感不大, 没有唤醒学生的内需”, B教师应接道。

“我也有这样的感觉”, C教师说, “在生活中有哪些例子能唤醒学生的这种内需呢?”

“算钱的时候”, B教师应道, “如一千克苹果4.5元, 买了0.75千克, 要多少钱?得数肯定是三位小数, 我们可以让学生先掉到这个陷阱里, 让他们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 这样会容易记住。”她恍然大悟。

“嗯!其实, 在教取积的近似值时, 要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让学生产生‘内需’, 到学习商的近似值时, 还可以进行对比, 尽管商的千分位是小于5的数, 如果涉及付钱, 还是要用‘进一法’取近似值, 否则就会出现钱不够买的现象。”A教师顿悟了。

教师们根据讨论对教材进行了整理, 总结出不同的题组进行教学。

题组一:

(1) 1千克苹果4.5元, 妈妈买了0.75千克, 要付多少钱? (请根据实际情况保留小数位数) (这道题的答案不唯一)

(2) 1千克苹果4.5元, 妈妈买了0.8千克, 要付多少钱?

题组二:

(1) 1千克苹果4.5元, 买了0.75千克, 要多少钱?

(2) 准备瓶子装酱油, 每瓶能装1.25千克, 有24千克酱油, 要准备多少个这样的瓶子?

(3) 用彩带包装礼物, 每份大约要用1.5米, 有25米彩带能包装多少份这样的礼物?

【反思】没想到移植课例《用除法解决问题》给教师们带来如此大的影响。而且, 当时, 备课组也是遵循设计者的意图, 弱化了“进一法”“去尾法”这两个名称, 通过不同的题组, 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方法, 学会结合生活实际, 理解、感悟什么时候要用“进一法”、什么时候要用“去尾法”, 这样的教学强化了数学理解, 突出了数学的本质, 确实让大家开了眼界。

其实, 在运用除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也应运用题组, 促进学生根据问题理解题意而不是用定势思维“大数除以小数”来解决。

题组三:

(1) 妈妈买5千克苹果花了10元, 每千克苹果要多少钱?

(2) 妈妈买5千克苹果花了10元。如果只有1元, 能买多少千克苹果?

通过题组教学, 让学生经历“悟”与“学”的过程, 能有效提高学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建立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五、循序渐进, 强化对比, 灵活变式

【研讨】简便运算。

中年级的时候, 学生已经学会了五大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 , 也学过减法和除法的性质。到了五年级, 学生对简便运算感到困惑。一是对所学的运算定律有些遗忘了;二是对数的拓展感到不适, 如1.02可以看做是1+0.02, 9.9相当于10-0.1;三是五年级还要求学生结合积的变化规律与商不变的规律等进行简便运算。

对此, 教师们经过商讨, 提出了以下建议:

第一, 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如:25×4=100, 125×8=1000, 2.5×4=10, 1.25×8=100等。

第二, 指导学生合理灵活地对算式进行变形。如:2.5×4.8, 2.5×99, 16.35×9.6-0.96×63.5等。

第三, 要强化简便运算的审题步骤: (1) 看算式的运算符号; (2) 想数的特点; (3) 考虑用哪个运算定律; (4) 回顾检查。

【反思】诚然, 简便运算是学习的一大难点, 要让学生学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学习时, 可分阶段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接受专项练习, 然后对容易混淆的知识进行对比。如乘法结合律与分配律, 学生们总是误写成: (A×B) ×C= (A×B) × (B×C) , 这其实是对运算定律本身不理解。只有在对比再认知中, 促进学生真正理解, 再进行综合练习, 帮助其理清算式中数的特点并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计算, 让学生认识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并要择优选用”,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能力必定能得到发展。

善学 篇10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们应该从基础抓起, 从教育做起。“善”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特质和核心价值, 通过知善、向善、育善的教育过程, 帮助中小学校和中职学校学生养成时时向善, 以善立身, 以善立事, 以善为人的良好品质。

一、“善”文化的涵义和善学的现代意义

关于善的涵义,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进程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关于“善”的儒家解释、道家之说、宗教见解、哲学之善, 这里不作具体的阐述。他们虽有差异, 但基本思想却是一致的, 都是主导提倡人们知善、向善、行善, 终极目的是构建和谐社会。

善在当今是全社会极为关注大问题, 善学的现代意义有哪些呢?我认为有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

1.“善”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特质和核心价值。

是与人为善、戒恶扬善, 以和为贵、以善为美的“善文化”的内在基因和历史积淀的结合。

2. 弘扬和培育善文化, 是加强社会建设的必然需求。

中国是几千年的文明国度、礼仪之邦, 向来追求崇尚和时刻实践着真善美。“积善之家, 必有余庆;不善之家, 必有余殃”。提倡善文化, 就要善待天地、善待群体、善待自己。

3. 进入新世纪以来, 国家在文化引领上加强了善文化的挖掘和建设。

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八荣八耻”, 核心是“善”。习近平同志提出“正能量”, 使各个行业、不同阶层的“最美”中国人被发现、被推崇。这些“最美”中国人, 不论年龄大小、职务高低、职业区别和受教育程度差异, 他们都具有“最美”的灵魂, 这就是“善”。善, 就是激励人们向上、向前的正能量。

二、中小学及中等职业学校培育和践行善文化的建议

2014年2月18日, 中央文明委在北京召开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中宣部部长、中央文明委副主任刘奇葆出席会议并讲话, 他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事关国家前途、民族命运, 事关家庭幸福、社会和谐。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 让孩子们熟读、熟背、熟记, 达到耳熟能详, 抓好友善、孝敬、诚信等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重视家庭教育, 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沐浴下健康成长。

未成年人的身心发育正处于一个由不成熟向成熟的过渡时期, 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思想体系也正处在形成之中。这个时期非常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给予特别的关心、爱护、引导与帮助。需要通过系列教育活动, 引导未成年人从小树立善念、拥有善心、践行善举来实现人格的优化与完善, 使未成年人充分体验习善、行善、扬善的快乐, 逐步实现由“日行一善”到“时时行善”, 最终实现“善行一生”的目标。

1. 知善。

“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刘备临终前对儿子刘禅如是说。意思是让刘禅不要轻视小事, “小”中有大, “小”中见大。“小”, 水滴不断滴下, 力可透石;“小”, 点滴星火, 足可燎原;“短短”的一句话, 足以影响一国之兴衰;“小”不忍, 足以乱大谋;一丝“小小”的微笑, 给人信心无限;每日一件“小小”的善行, 足以广结善缘。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 知善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

2. 向善。

向善与向上往往紧密联系在一起, 简而言之就是“童心向善、人心向上”, 它包含了学校对教师与学生做人做事的基本要求。“向善”就是要心中有爱, 心地善良, 仁者爱人, “向善”可以包括如下内涵:

善待自己:正确认识自我, 积极上进, 珍爱生命, 热爱生活, 追求美好, 快乐成长, 心理自调, 行为自律、情感自控。

善待他人:正确认识别人的长处与不足, 接纳他人, 乐于助人, 宽容他人的过失, 忍让他人的过激, 能为别人的快乐而快乐, 能为别人的忧愁而忧愁。

善待环境: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向上”就是心中有梦, 志存高远, 追求卓越, 为了理想而奋斗, 为了梦想去努力。

3. 育善。

如何培育未成年人的善, 一是家庭的培养和影响, “发智在师, 育善在家”。家长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时刻影响着孩子, 家庭应当时刻给孩子善的影响和教育, 不能让孩子在学校像绵羊, 到了家里像老虎, 不能出现五分加一个绵羊, 再加一个老虎等于零的现象。

二是学校课堂教学及日常教育潜移默化的渗透和社会的环境熏陶。一些化“善”于形, 广设“善”标的作法, 值得学校去借鉴和推广。

让墙壁说“善”话。让校园里的每一处风景都沐浴着美而善的气息, 供师生们随时浏览, 时时诵读, 细细品味, 墙壁变成了流动的历史、会说话的教科书, 成为师生流连忘返的知识长廊。

赋楼房以“善”名。给校园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等主体建筑及主干道起一个能够反映“善”文化特点的名字, 如知善楼、行善楼、乐善道、崇善路、扬善厅等等。

标“善”念于校园。在校园的醒目处, 比如宣传栏上, 走廊旁, 草坪边, 科学设计标记出一些浓缩体现“善”文化教育的核心理念, 诸如“存善心、做善事、成善人、扬善学”等口号, 让充满生机的校园里处处洋溢着“善”文化的浓厚氛围。

授“善”学入课堂。善的培养体现在日常的课堂的学科教学中, 把课堂作为善文化培养的主渠道。对各个学科蕴含着的一些善的哲理, 教师们要非常注重深入挖掘, 讲授“善”的知识、倡导“善”的观念、传播“善”的文化, 并及时深入地加以讲解, 对学生进行有意识地启迪和引导, 使每一位学生都真正理解了“善”的核心内涵。通过知善、向善、育善宣传教育活动, 要力争使青少年学生从想善、言善、写善到行善、思善、扬善过程不断得到发展与升华。

善学善教 善德善心 篇11

慈善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领域。为了在广大师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慈善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探索在青少年学生中进行慈善文化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在中华慈善总会的直接指导下,区慈善总会从2012年开始会同区教育局开展了传播慈善文化的奠基工程。全区46所中小学有步骤地进行“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两年来,我会先把6所中小学当作试点区,在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全区学校从三年级至九年级全面展开,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收获。

为做好“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区教育局会同区慈善总会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学校做到有组织领导、有专人负责、有时间安排。这项活动既可以作为经常性的学雷锋教育及思想品德和综合实践课的补充,也可以作为学校或班级主题活动的一项内容,还可以作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有益读本,以开阔视野,提高人生境界。全区中小学积极开展“六个一”活动。即召开一次主题班会,出一期板报,献一份爱心,做一次义工,召开一次读书心得交流会,每人写一篇《慈善读本》读后感。

学生善学,教师善教,推动了道德水平的提高,激发了对社会奉献爱心的热情。这两年,学校校风明显优化,涌现出了无数好人好事。如为灾区捐款,进敬老院照顾老人,拾金不昧,收集垃圾,捐赠书刊,积极参加“多城同创”、“五水共治”等活动。

【善学】推荐阅读:

上一篇:COD快速测定下一篇:职业教育中的德育教育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