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创新,让语文教学发生质变_人教版新课标(共10篇)
小学语文论文创新,让语文教学发生质变_人教版新课标 篇1
小学语文论文-创新,让语文教学发生质变人教版新课标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论是影视作品还是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只要身在中华大地,到处都能看到、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渗透出的“中国风”“中国美”。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如何真正让学生在欣赏及兴趣中爱上这种传统的美丽,从而理解并熟练运用这种属于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字,从个人教学经验上来看,创新语文教学是关键。
怎样才能通过创新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熟练运用、操作能力?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创新性操作。
一、突破传统,创新课程教学资源
每一个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孩子,都有着对未知世界探索的浓厚兴趣和极强的接受能力。也许孩子们不清楚“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留下的名篇佳作,但孩子们绝对知道香港歌手梅艳芳演唱过一首歌曲《床前明月光》,内地歌唱组合凤凰传奇有一首“神曲”名叫《荷塘月色》。因为歌曲演唱者有强大的“明星效应”、偶像的号召力,所以再难记的人名、再难理解的歌词,在孩子们看来,都会因为兴趣的导向而烂熟于心。
台湾歌手周杰伦,这是每一个孩子都熟悉的偶像歌手,他演唱的每一首歌曲都能被孩子们传唱。其中有一些中国风的歌曲,如《千里之外》《青花瓷》等,歌词中都充满厚重的文化气息,也用文字勾勒出了一幅幅引人入胜的优美画面。比如《千里之外》,就通过讲述一对恋人相隔千里的爱情故事,传递出了“离人”的哀伤、对故土思念的情绪。实际上,在我们的语文课文中,有众多类似的作品,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等都和《千里之外》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作为语文教师,如果能够在教学中适当的引入这些学生喜闻乐见的音乐作品,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点,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以兴趣为导师甚至还能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融合课程类别,消除知识界限
“You say you love rain,but you open your umbrella when it rains.You say that you love sun,but you find a shadow spot when the sun shines……” 这是前一段时间在微信、微博上转载率非常高的一条消息的片段。短短的几行英文词句,经过中文翻译后却能出现不同的效果。
普通版:你说你爱下雨,但当细雨飘洒时,你却撑开了雨伞,你说你爱太阳,但是太阳照射时,你却往荫处躲……
文艺版:你说烟雨微茫,兰亭远望;后来轻揽婆娑,深遮霓裳;你说春光烂漫,绿袖红香;后来内掩西楼,静立卿旁……
诗经版:子言幕雨,启仐避之。子言好阳,寻荫拒之…… 离骚版:君乐雨兮启伞枝,君乐昼兮林蔽日……
四句英文却能有如此不同的种种翻译,能够通过汉语语言文字的不同组合形成不同的意境,这也就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对于学生来说,要让学生真正领会到语言的美,善于通过文字来表达语言的美,教师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尽可能地延伸学科类别,直至消除课程设置的界限。
知识是没有边界的,是不会因为人为设置的课程类别界限而割裂的。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不仅可以融合英语、还能引入化学变化、物理实验、数学奥秘等,而这需要教师一方面勤于思考,另一方面强化各学科类别的学习,把自己所掌握到的知识有机的融合进语文教学课堂,从而更好的使学生充分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应用能力。
三、强化引导,着重技能运用
对于学生来说,语文不仅是培养文化素养,更重要的是能通过语文学习,熟练地掌握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
孩子有很强的创造能力,他们的思维没有受到外界太多的限制,天马行空的创意很多都是来自孩子的独特视角。作为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内外,以小组学习为单位,引导、鼓励孩子多记录下自己生活、学习中的点滴感受,不论好坏,都可以用文字将其记录下来,然后汇集成册,整理成属于孩子们的“手抄书”。这样,除了能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感性思维,还能有助于提升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氛围。教学不是为了应试,也不是为了完成任务。世界上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老师,一名合格、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要做到自身对知识的熟练运用,还应该多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创新”不仅是从形式上改变教学方式,更要从内容上扎实下工夫,让传道授业解惑在打破传统的禁锢中,发生质的改变。
小学语文论文创新,让语文教学发生质变_人教版新课标 篇2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陈旧的教学观念严重阻碍了教学方法在实践中的创新发展。虽然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正在不断开展,但一些新的教学观念还并没有深入人心。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单纯学习语文知识而忽视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现象。教师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明确,从而走上了应试教育的老路。教师片面去追求学生学习成绩与提高升学率而不顾学生的个性特点,单纯培养学生的考试能力。进而影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学习压力。
1.2单一的教学模式
当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教师单纯地教、学生机械地学的现象,这种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严重影响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这种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唱独角戏,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导致课堂学习气氛沉闷而且压抑。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性诉求,没有应用正确的方式去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进而限制了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提升。
1.3不合理的评价方式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评价方式具有单一性,呈现固定化的模式。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单纯是去看学生的具体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与个性特征来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使得一些后进生学习吃力而得不到教师的重视与鼓励,会渐渐让他们失去学习语文的信心。教师给学生所定位的学习目标是针对整体学生提出来的,但这里就存在学生之间由于学习特点与学习能力的差异,因此在完成学习目标上面也有先后之分。教师在这里就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不利于开展因材施教。
2.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有效途径 2.1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需要不断转变教学观念来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提升,充分重视学生的个人诉求。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感悟、理解与掌握,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加深学生的语文课堂情感体验,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进而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来不断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效率。
2.2创新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在教授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逐步建立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像在学习小学语文《推敲》这篇课文时,教师需要着重讲到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个典故的出处,进而让学生们讨论课文中所说的,是用“推”好还是“敲”更好。进而由此积及彼,让学生逐渐明白做人的道理,要有礼貌地去敲门,而不是粗鲁地去推,推门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从而通过这堂课来加深学生的现实情感体验。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教实践性与综合性相结合,让学生活学活用、学以致用。通过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与个性特征来创新课堂教学方法,运用学校的教学资源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不断促进课堂内外联动。
2.3完善评价模式
教师需要不断完善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不能单一地从学习成绩的高低来评价学生,而是要注重学生的进步多少与学习过程。教师要建立健全学生评价机制,不仅评价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还要联系学生的课外学习情况来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做到公平公正、科学合理,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一种被重视的感觉。多关注后进生,多给他们支持与帮助、引导与鼓励,逐渐使他们树立学习语文的信心。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逐步提升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整体教学效果。
3.结语
小学语文论文创新,让语文教学发生质变_人教版新课标 篇3
课文朗读是小学生学好语文知识,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重要基础,也是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富有成效地朗读,不仅有助于小学生理解语文课本内容,发展其语言基础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且对陶冶小学生的情操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概述
朗读是传统的一种学习语文的方法,也是有效提升语文整体教学水平和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式。古语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朗读的作用和意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生普遍年纪较小,对课文的认识和理解能力不足,因此通过强化对他们的朗读训练,是提高小学生学习和理解语文知识的重要手段,也就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道理。
二、当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实践证明,朗读教学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从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上看,朗读教学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朗读的时间不足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在教学小学语文过程中,仍然采用“教师主讲,学生主学”的模式,一节课上,教师讲的满满荡荡、面面俱到,而留给学生的时间则少之又少,因而造成学生朗读时间的严重不足,也使得小学生对课文教学内容的不熟悉,对知识认知和理解的不充分。
2.缺乏正确的指导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教师采用的朗读教学策略一般都是让学生反复的诵读,如此机械、陈旧的教学方法不仅缺乏新意,而且所收到的效果也甚为微小。教师对朗读教学缺乏正确的指导和有效的评价,是造成当前小学生朗读能力较弱的重要影响因素。3.朗读面狭窄
朗读教学的内容可以涉及方方面面,可以是散文,可以是诗歌,可以根据学生兴趣选择,也可以从课外教材中截取。然而,目前的朗读教学现状却未能有效地将其实践,朗读教学所选取的内容千篇一律,都是以教材课文选段为主。狭窄的朗读面使得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效果一直都得不到有效地提升。
4.学生对朗读不感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心智不成熟,对事物认识程度不够深入,在对语文的学习上,也主要是以老师教学为主。然而,正因为这样的因素,一些老师便以为小学生什么都不懂,自己怎么教,他们就怎么跟着学。于是,在进行朗读教学时,就单一地采取“齐声读”“大声读”的教学方法,未能充分激发起学生对朗读的兴趣。久而久之,学生便对朗读失去了原本的兴趣和耐心。教师这样的做法,犯了主观臆断的错误,其实,正是对小学生这些群体,教师才更要积极发挥出他们的自主性作用,培养起他们对朗读的兴趣。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和接受语文知识主要是以兴趣为主导,如果教师忽视对小学生兴趣的激发,就无疑丢失了教学的“工具”,又怎么能使心智懵懂的小学生喜欢朗读,喜欢语文呢?
三、优化朗读教学的策略分析
针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现状存在的诸多不足,作者从自身教学经验出发,提出优化策略,切实改善当前朗读教学质量和水平。
1.提供充足的朗读时间
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所能达到的事情,需要通过长期、反复的训练才有可能得到有效提升。然而,有些教师为了所谓的“追效率,赶进度”,对学生朗读环节能省则省,个别还直接跳过,但欲速则不达,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最终反而损害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所以,教师在提高语文朗读教学效率时,就需要提供给小学生充足的朗读机会和朗读时间,使其在不断地训练中得到有效提升。
2.传授正确的朗读技巧 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朗读教学也是如此。小学朗读是一种实践性、技能性很强的学习活动,需要朗读者生动、准确、形象地再现原文作者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貌,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朗读过程中,传授其正确的朗读技巧,帮助其理解文本内容和感受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需要掌握的朗读技巧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主要包括适当停顿、轻重音区分、掌握语调、调整语气以及控制朗读速度等。学生一旦学会并运用这些技巧进行朗读,自然而然地就会提升其朗读的能力。
3.拓宽朗读面,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
在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挖掘符合小学生兴趣和特点的朗读材料,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朗读面和阅读量,并加以科学的指导和评价。同时,针对学生原先形成的不良朗读习惯,教师也要注意纠正,尤其是学生在朗读新内容中,更容易将种种不良朗读习惯体现出来,如多字漏字现象,词组拆开停顿现象,错误断句现象等,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利用学生朗读新材料的机会纠错改错,从而培养起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
4.创造丰富的朗读形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提高小学朗读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培养小学生对语文朗读的兴趣,除了从小学生特性入手,选取其感兴趣的朗读材料之外,还可以创造丰富的朗读形式,来让学生体验不同朗读形式带来的不同效果。比如,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当遇到关于人物对话选段的朗读内容,就采用分角色朗读形式;当需要烘托气氛时,就采用齐声朗读形式;当学生情绪不到位时,就采用示范朗读形式;当碰到朗读的文章层次分明时,就采用引读形式。丰富的朗读形式,能够引起学生对朗读产生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同时带给学生不同的朗读体验。
四、总结
小学语文论文创新,让语文教学发生质变_人教版新课标 篇4
○最近,语文课堂教学诗意的话题,再度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从不同的角度以相同的赤诚,述说着“语文的诗意”对现代语文课堂教学的本体意义。正如“诗意的栖居”(海德格尔语)传达出所有远离农业文明而心怀往昔的文化人对自然和牧歌难以割舍的精神皈依;“对于传统,语文教师的心头总怀着掐不灭的红豆般晶莹的幽思”,深刻地折射出当前语文界虽身陷困惑与浮躁,但对真善美依然掩不住眷恋的一缕理想之光。
●语文,需要诗意的陪伴……
○可是,这种热切的呼唤甚至呐喊,在当前坚硬的语文实践平台上,除了赢得一些掌声外,叫好并不叫座。这类文章的繁荣,倒从侧面证实:诗意确实正从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渐行渐远。
●诗的国度的母语教学,失去诗情诗意诗韵,让人吃惊,痛惜是可以理解的。我觉得更重要的,恐怕还在我们如何去正视并深刻分析这种现状产生的内在原因。仅仅登高一呼以“引起疗效的注意”,做得恐怕远远不够。
○是啊!客观分析诗意叫好并不叫座的真正原因,才是当务之急。圈内目前对此的认识应该说还是粗线条的。有人脏水一泼,将一切简单归咎于我国当前评估体制的僵化、教学模式的保守、语文教师不作为的惰性上去;还有人病急乱投医,倡议进一步加大中学文言诗文的阅读量(大家有个定向思维:古典的东西就是诗意的东西,回归往昔,就是回归诗意),这些其实没有找到当前语文俚俗化的根本症结,语文传统意义上的诗意仍将不可避免地走向式微。
●这就要求我们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我首先赞同你对选文问题的看法,一味加大古典诗文在教材中的比重,不是良策。应该承认,选进教材的,确实都是文质兼美的一些经典佳作。这些精约优美、含义深沉、闪烁着人类精神之光的文字,经教师重锤敲打、反复诵读、旁征博引,是能品出“三月不知肉味”的读书意境的;学生含英咀华,口齿留香,既长精神,又深学养,在理论上也是大有裨益的。只是,相对于学生中的大多数而言,相对目前中学生的实际理解力而言,这些文章未免太多也太艰深了,其中某些深长的意味,如果教师人生中机缘不巧,阅历不够,可能也终生难以彻悟。我总觉得,现在高中每本教材安排三个单元的文言,有点营养过剩。
○不仅营养过剩,这里面还有个消化不良的问题。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品评古今词的境界,有“隔”与“不隔”之分:“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语语都在眼前,便是不隔”。他谈的是仅同一文明背景下读者之与文字的感受。捧着一叠农业文明时代的代表性文字,如今十六、七岁大多中学生,到底有什么感觉?真是既有文明背景之隔、文言白话之隔,更有审美经验和人生阅历之隔。记得我读高中时,去一所离家几十里的学校寄宿,长夜孤灯,每当读到与乡愁有关的文字,总是理解得快、记得久,像“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读一遍就记住十几年,因为深广地感知着“愁”,对与愁相关的“忧”以及写人“灰色感觉”的文字也特别敏感,一读即了然于胸,对李白等人的豪情却始终不甚了了,胡乱理解,读坏了不少好诗好文。常有人说,人类的情感是可以跨时空共通的,可是没有必要的生活基础,少的何只三分切肤之痛!教师面对文言诗文,或许可凭丰富的想象与先贤、大师对话,讲得天花乱坠,但学生不能,广大农村地区的孩子更不能。我的学生大多数不喜欢上文言课,我分析,除了自己讲读不得法外,主要还是他们现有的生活经验跟不上,与文本之间缺乏精神共鸣。
●这是当前中小学语文的真实现状。有的东西其实完全可以放到学生稍后一段人生去体味的。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对终身学习没信心,总以为经典的东西越早埋下越好。我们这些做师长更常常越俎代庖,以长者意、编者意、教者意,一厢情愿地将自己喜欢可孩子怎么也弄不懂的好东西,硬塞进教材、课堂,并告诫他们“好好背,以后有用”,不知道这种生吞活剥到底是帮孩子还是整孩子?如果文言真的那么有生命力,为何会在新文化运动中被淘汰。我总在思考,即使传统诗文中所蕴含的某些真理性认识对现代学生的精神成长必不可少,是不是可以通过另外的途径来实现?真的没有优秀的白话文本可以代替它们吗?
○你还别说,在这点上,传统的东西独一无二,你还真无法代替。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语文教育工作者尤其责无旁贷,我们可不能搅一个历史虚无主义的大帽子戴上!只是我们当前谈挽留的语文“诗意”,是否要从现代意义上重新赋予所谓的“诗意”以新的解释?诗是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的一种艺术,它不能脱离现实的生活土壤而生存。我们传统意义上所讲的“诗意”,刚才已经说了,更多的是基于农业文明背景之上的一种美,这种美充满了理想主义的特质,节奏是悠长缓慢的,精神趣味是完全中国化的,如同国画、京剧和中医给人的感受。可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业文明甚至信息文明对传统文明替代可谓越来越充分,人们尤其是孩子相较于前一代人,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都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随着世界范围内审美趣味向快捷和趋同方向的发展,那种牧歌式的咏叹和抒怀,对现在的许多人而言,已成为一种精神奢侈。也许有人说,青年学生正处在一个“诗的年龄”,是进行诗化教育的极好时机,“青春不应在语文课上缺席”,然而目前学生所理解并激情关注的那个 “诗意”,并不一定是我们语文课上反复渲染的那种意境,而是由电视、音乐、网络、足球等现代焦点所营造的一种氛围。你可以说这就叫“垮掉的一代”、“世风不古”,但语文不能无视这一点,语文无视这一点,不是学生的不可造就,而是语文自身的狭隘。
●你的意思是说“诗意”对于我们这个时代,已经过时?
○(笑)我可不敢这么说。不过前段时间,我常琢磨王家卫电影中的一句经典台词:“每件东西都是有保质期的”。王家卫说的也许是时尚,可人类精神的追求是否能够例外?
●(笑)这可是一种典型的“见异思迁”!你知道,你颠覆的正是当前语文界一些专家、学者们努力捍卫的东西。我看到一些文章说,“中国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化环境,使大众的心态远离了诗歌的语言节奏”,但我觉得这点还有待进一少论证。现在社会热爱诗歌的人依然很多,你看“唐宋经典诗歌朗诵会”,场场爆满!即使我们的孩子真的如你所说已抛弃了传统的诗意,那也是教育自身的失职和失败。
○话,可不能这么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人们追求什么样的美,是个复杂的社会命题。再好的教育,也不可能让所有孩子都爱诗;再不好的教育,爱诗者也大有人在。诗与时代的经济环境、文化氛围有关,还与各人的具体性情、审美趣味有关。如现在一些年岁大点的文化人,对传统的诗歌意境就始终比较欣赏,且越来越陶醉,但就整个社会来看,精神的关注点就不一样了。复旦附中的黄玉峰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诗是激情的流露,太功利的人不会有诗歌。诗是童心的专利,对世对事对人没有好奇心,没有强烈的关怀,没有一片赤诚,就不会有真正的诗歌。”这话有道理?如果你承认我们正进入且将长期处在一个功利化的时代,那么传统意义上的诗意,则将不可避免地走向式微。当然,无论是从理智还是感情 我始终相信:诗,无论社会怎么发展,也永远存在。这就如同京剧,鲁迅曾断言:京剧是由俗变雅的典型,雅是雅了,但多数人看不懂,不要看,还觉得自己不配看了。因此,京剧的生命力是可以预期的,人民大众是不会喜欢京剧的(〈〈略论梅兰芳及其他〉〉)。但现在喜欢京剧的不是依然很多?我对传统诗意的观点在于要适时适度顺势而为,不要人为加温拔高,更不能把自己的审美习惯强加给教育和孩子。
●那么,目前语文教学中的诗意,我们要不要进一步予以强化?
○当然要。但在讨论这个具体问题前,好像有必要界定一下“语文的诗意”这一概念。
●《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诗意”词条,谓“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
○这就对了。营造出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教学意境,这样的生活就是诗意的。如此,不独语文,其实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可以是诗意的,根本原因在于作为我们各科教学背景的现代教育,本身即是诗意的,如果我们心中承认教育是一门艺术的话;反之,如果我们正在实施的教育没有成为一门艺术,即使在语文课堂上教学以诗歌为载体的语文,也可能没有丝毫诗意可言。“诗意”不是说一定要体现在语文课上。目前炒作得比较热的“语文的诗意”,强调得更多的好像只是语文学科的诗意。“语文的诗意”,在概念的提法上存在着点狭隘性。
●“语文的诗意”和“教育的诗意”是两回事?
○当然。“教育的诗意”是种规律性的背景性的底色,是“语文的诗意”得以实现的唯一前提和基础;没有教育的诗意,奢谈语文的诗意,是舍本求末的空疏之学。
●我记得张家港高级中学的高万祥先生写过一本专著,题目就叫《语文的诗意》。
○我也看过这本书,并且深为高先生追求之精纯所感动。不过,我同时还特别注意到李镇西老师为这本书所写的一篇书评。李镇西老师在解读高万祥先生《语文的诗意》专著时曾说:教育的“美”,就是万祥所说的“诗意”;当语文教育是通向学生心灵的(“把充满热情的青春情怀还给学生,把健全人格的自由发展还给学生”)、语文视野是面向生活的(“惟有让语文与生活息息相通,语文和语文教育才富有真正的生命力”)、语文使命是指向未来的(‘站在人文精神的制高点俯瞰语文教育,并从未来发展大趋势的角度把握语文教育的超前性’),语文教学就进入了诗的境界,教育便放射出了真善美的光芒。从这段话不难看出,李镇西老师这里关于高先生“语文的诗意”的解读,更多的指的还是教育诗意的范畴,在此前提下顺带给语文指出了一条通向诗意教育的方向。从导向意义上看,语文教学如果不顺着这三个“向”走,确实要远离诗意的轨道。语文教学需要强化这种走向的意识!
●可是,语文毕竟是一门最具有人文性的学科,其学科的性质决定它应该与其他学科有所区别。语文学科的诗意,绝不仅仅指概念意义上的诗意,更多的是追求一种泛化的“美”。强调语文的诗意,旨在强调一种诗意的人生,引导学生善于从寻常生活中感知美、发现美,这是语文人生性和审美性的具体体现。
○(笑)说得好,现在的孩子确实缺少感知美的能力。但引导学生的向美之心,要注意两点:①现代教育,更强调学习主体自身对生活的客观感受。语文是一门促进学生社会化进程的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要尊重学生对现实的社会和人生的直接解读和判断。美是只能引导,不宜奉送的;②引导也要控制好一个“度”的问题。历史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的反面教训要认真吸取。今天,语文同样不能以强化人文性的名义,无视蓬蓬勃勃的市场经济大潮,躲进诗意的小楼成一统。如果一味求美的语文教学,脱离了对真实人生、社会的感知与把握,学生会有上当受骗的感觉。
●照你所说,当前语文教育怎样才能适应时代的走向,体现出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呢?信息时代的全面来到,将对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形成怎样的冲击呢? ○哈哈,这个“走向建设”的题目太大,没法具体展开说,因为我们正在经历的变化,是人类发展史上亘古未有的。它最终将把我们带到何处去,许多专著论都说过这个问题,但谁也不敢说自己的仙人指路,就不会成为历史的笑话。我始终有自己的现实主义:每个时代都有它自身基于现实经济、政治、文化的美学选择和追求,这种选择和追求存在就是合理,那怕它是对传统很坚决的反叛。对于时代价值或审美取向上的转移,我们能做的首先是尊重,其次才是完善。当前最主要的,是要有等待的耐心。
●(笑)你的话让我想起文学史上诗、词、曲和小说的演变。当词在北宋蔚然兴起,当曲在金元唱遍市井,当小说在明清成为新宠的时候,那时候的老师一定告诫过弟子:诗才是文学的正宗,其他诸如词、曲、小说不过是“诗余”,千万不要顾此失彼、舍本逐末。然而,词、曲、小说还是在诗的挤压下逐渐坐大,成为一种新的文学时尚,这也叫“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吧。
○最最重要的,诗也并没有消亡,并且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和广大。●语文教学的根本在于,留住教育的诗意。语文课上“教育的诗意”到底是个怎样的命题,大多数人可能还是不甚了了。既然语文传统意义上的诗意不可避免地要失落,所谓“教育的诗意”就不会失落么?
小学语文论文创新,让语文教学发生质变_人教版新课标 篇5
契可夫说:“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都能自由地呼吸。”这种“无拘无束”的课堂气氛,为学生创造力的成长、发展提供了所需要的土壤、阳光、空气和水分。因为友善的、宽容的、鼓励创造性的集体氛围,学生有“心理安全感和心理自由”,是学生创造性得以发展的基本前提。因此,必须使每个孩子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观察思考学习,使课堂有群情激动、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创造欲望和行为才能得到激活。
(一)开放一点
有的教师教学时总想使学生的思维成果与自己原来设计完全符合,把教参作为判别正误的唯一标准,不允许学生提出不同意见。有时教师明明错了,或学生比自己理解得更深刻,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还是把错误掩盖起来,甚至对学生讽刺、挖苦等等。于是,孩子们规规矩矩,课堂上鸦雀无声,孩子创造力的发展岂能不受到控制、阻碍?陶行知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而对学生的宽容、教师的开放的观念正是民主的基础。
(二)“青春”一点
张志公指出:“方法制约着效果,只有科学的新鲜活泼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一代具有活跃智力、有进取精神、有效率感、有责任感的新人。”教师的教法单调、呆板、僵死不变,课堂气氛势必沉闷,学生就会产生厌烦情绪。每天的语文课都是按部就班,“娓娓道来”,学生就觉得像吃剩饭一样的乏味,哪来创造呢?语文教材文体有别,结构各异,教法也应不同,有的适宜朗读,有的适宜讨论,有的适宜表演,有的适宜„„
如笔者在教学《小小的船》时,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利用低年级孩子好表演的特点,组织他们边读(或唱)边自编动作表演,然后说说自己坐在月亮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孩子们有的说:“我看见星星在对我微笑。”有的说:“我好像真的飞到了太空!”还有的说:“我看到外星上也有像我一样的男孩,黑黑的眼睛圆圆的脸„„”此举,一来课堂生动活泼,二来又帮助理解和积累,更是激发了孩子的创造欲,可谓一举数得!
教法的灵活多变,不断给学生新鲜感,能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和谐的学习气氛,为创造人格的培养提供有力的情感支持。
(三)亲切一点
小学语文论文创新,让语文教学发生质变_人教版新课标 篇6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单纯的知识获取外,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呼声越来越高。口语交际作为一种基本的言语交际活动,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但纵观当前的口语交际教学现状,我们发现仍然有一部分教师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口语交际教学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这也直接导致学生想说的话、想表达的情感、想展示的才能没有用武之地。久而久之,学生便对口语交际课丧失兴趣,更不要说提高口语交际能力了。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口语交际教学,促进学生积极能力的提升呢?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参与口语训练的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很多都存在胆小、声音轻、说话不规范、怕说错话、怕被老师批评、怕被笑话等情况,有时即使想说也不知道怎样说。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及时改善,学生便会逐渐失去交际兴趣,有的甚至还会形成怯场心理,再也不敢大胆说话。鉴于此,广大教师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必须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出发,多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自我介绍、介绍喜欢的节目、郊游感想等就是很好的选择,这些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大多有话可说,也更愿意与他人交流。此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讲故事、奇闻异事等,这样同样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乐说”。
二、注意训练的层次和方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确定口语交际训练的“序”,形成阶段性教学计划,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步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我在实际的教学中时刻谨记这一原则,将口语交际教学分成了朗诵复述、评论与对话、演讲与辩论三个主要阶段,结果表明,这样的训练效果十分明显,真正实现了学生从“张口说话”到“先想后说”再到“现想现说”的提升。首先,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鼓励学生“说”,更要鼓励学生“多说”。其次,严格要求,让学生先想后说。教师可以提前告知学生范围,让学生稍做准备后再当众说话。再次,让学生现想现说并且适时接话。在教学中,教师可围绕一个主题开展辩论会,让学生当场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加强学生
第 1 页第 1 页 之间、师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与合作,提升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三、适时创设口语交际情境
实践表明,创设一定的口语交际情境,有利于学生言语交际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实际的口语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为学生创设恰当的交流情境,增强学生的体验,使学生有话可说。比如,在一节口语交际课上,我以“当我独自在家时„„”为主题,让学生先体验“家”(也就是教室)的寂静,然后想一想:假如现在已经是深夜,家里空荡荡的,你会想些什么?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如果这时候传来“咚咚咚”的敲门声,你又会怎样做?在我的启发下,学生闭上眼睛思考、想象,很快就进入了情境中,真实地体验了一把“深夜有人敲门”时的紧张感受。这样,学生的思路打开了,很快便畅所欲言地说了起来。
四、开展丰富的口语交际活动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要多为学生创造口语交际机会,不要仅局限于教材中安排的,要充分利用语文教学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交流的机会。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如讲故事、背诗比赛、主题班会等活动,为学生创建一个能够施展口才的良好环境;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还要适时引导学生深入社会,鼓励学生多与人接触、交流,丰富自身的交际语言,如安排学生去敬老院、商场等场所主动与人交流,从中学会如何得体地说话。
五、改进口语交际评价方式
现在的口语交际评价取向,很多时候停留于“当众说话”,满足于“说得好”,而不关注交际的效果。殊不知,“说得好”只是第一步,会说话不等于会交际,语言能力不等于交际能力。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交际能力的发展,关注在具体的语境中,学生的语言是否得体,行为是否得体。具体来讲,在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评价时,教师既要评价学生听说的内容、评价学生听说能力的发展,还要评价学生交际时的行为和态度。比如,有的学生能言善辩,但经常摆出一副高傲的姿态,说话时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这并不是一种得体的交际。除了具备必要的积极能力,学生还必须要有恰当的语气和真诚的态度。教师在评价时应该对此给予重点关注,引导学生学会理解,学会尊重,成为有礼貌的、讲文明的现代公民。此外,评价还要关注全体,不仅要看谁说得最好,还要看谁比
第 2 页第 2 页 以前说得好,追求教育公平,让“沉默的大多数”同样有机会得到锻炼和肯定。总而言之,开展口语交际教学,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但口语交际训练是一个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的能力训练,具有长期性、延续性和复杂性,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提高认识,努力创新口语交际教学,切实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为他们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架桥铺路。
小学语文论文创新,让语文教学发生质变_人教版新课标 篇7
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能只是把教案设计得细致周密,把课上得精彩无比,还应该常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记录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不断总结得失,从失败中吸取精华,这样自己的教学才会锦上添花,不断走向成功。
一、保护自尊,善待每一个孩子
我班有一位男生张豪杰语文成绩是倒数的,平时又特别调皮,经常上课不认真听讲。一天下午第二节课后,他拿着语文课本慢慢地走到我面前,小心翼翼地用食指指着课本:“张老师,这个(电灯)怎么读?”我接过课本一看,是我上午第一节课里刚刚讲过的词语,他还不会读。我心头的怒火便不打一处来:“你上课在做什么?上节课不是刚刚讲过的吗?去问吴晓颖(小组长)。”孩子立刻红着眼圈低着头走出了办公室。
我这么凶对待豪杰,我想孩子也许永远会记得我当时那副凶巴巴的面孔。如果当时是位好学生,我想我会心平气和地为他拼读一遍,指导孩子掌握拼读的方法,即使他上课没有听。静下心来想想,我这样做是不是太偏心了?事实上,我压根儿就没想过这样做有什么样的后果。当时孩子一定满腹委屈,他定是鼓足了很大勇气才来到办公室问我,却被我这么一吼,本想让他改正不认真听课的毛病,现在可能会使他更不喜欢听语文,上语文课了。同时我也轻易地把张豪杰那宝贵的上进心给扼杀了。
一年级孩子虽然年龄小,但他们也有很强的自尊心,也需要教师的尊重,更需要教师的呵护。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任何时候都不会给孩子不及格的分数。”这就是说,我们做教师的不管任何时候都要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都要善待每一个孩子。
二、利用突发事件,呈现课堂精彩
教学中,每节课总会或多或少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有时候是语言不够精练,有时候是教学内容处理不当,有时候是教学方法不够灵活,有时候是教学环节不够严密。对于这些情况,我们课后要认真反思,仔细分析学生冷场、不能很好获取知识的原因。分析情况之后,应采取改进措施,以利于在日后的教学中不断提高,不断完善。
如教学《麦哨》时,正赶上学校组织领导听课,从上课导入到每个环节的设计我都作了精心准备。板书课题后质疑:“谁知道麦哨是什么?”话音刚落,焦俊举手发言:“老师,你写错字了!”
我观察了半天,没有发现错误。心想:这个“愣小子”又给我添乱,这么个简单的词语我能出什么问题呀?这不是给我找麻烦吗?碍于听课老师的面子,我强压心中的怒火,心想先不理他。
“老师,你把‘麦’字第三笔的竖写成撇了!”
真是一头犟驴,不到南墙不回头!有了!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于是,我装模作样解释道:“老师呀,是故意这样写的,就是要看看大家认真观察了没有。很好,焦俊同学发现了。”
课后,我一直忐忑不安,明明是自己的错误,怎么不能面对孩子勇敢地承认呢?像我这种做法,许多教师也许遇到过。它可以让我们做教师的摆脱尴尬境地,不至于丢掉面子,暂时蒙混过关。可是,这真的就能维护自己的威信吗?曾经听过许多教师的课,一旦出现失误,大多不是坦然地承认自己的错误,而是自以为巧妙地让学生自己来寻找答案。这种做法学生们也许当时并不晓得,可是天长日久,他们就会发现老师也经常犯错,而犯了错却没有勇气面对自己的错误。教师的不真诚、虚假表现不仅仅关系到教学内容,更涉及到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长此以往,学生对我们还会信任吗?教师一旦失去学生的信任,就失去了教学的基石,就会犯下因小失大的错误。
小学语文论文创新,让语文教学发生质变_人教版新课标 篇8
2000年3月教育部出台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此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修订着眼于素质教育新理念,在原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对大纲内容作了较大幅度的修订,但“修订后的大纲属于过渡性质,它保留了原大纲试用的部分,又注意到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接轨。它虽然是大纲的修订版,但是体现了许多改革的精神”。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2019年6月《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已初步形成。在此基础上,2019年8月国家教育部又出台了各学科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即为其中之一。
《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具体体现,也是编写教材、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
“标准”在前言中指出了小学语文的课程理念。首先,小学语文旨在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突出强调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和实践性;其次,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强调综合性学习对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性;再次,强调语文教育应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强调“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语文课程应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求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新的课程理念使课程标准具有截然不同于过去的教学大纲的现代内涵。
首先,教学大纲主要是针对课堂教学而言的,而语文课程标准则更倾向于开放的课堂。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一直实行一元化课程体制,语文教学的依据就是语文教学大纲和教材,超“纲”教学被认为是不符合要求的。教学大纲主要是围绕课堂45分钟而提出的关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的框架。长此以往,人们习惯地认为课程就是在“大纲”规范下的教材,没有教材就没有学习,同样没有了课堂也就没有了教学。而“课程标准”则把语文教育延伸到语文课堂教学之外,提倡广义课程观指导下的大语文教学,明确地提出综合性学习,并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把它作为“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中重要的一项内容逐年级段进行阐述,这是任何一个小学语文教学大纲都没有提到过的,而且综合性学习直接涵盖了对学生学习时空的拓展、学习的多样性和学生现代人格的塑造等多方面内容。
其次,从教学目的来看,教学大纲的大部分内容是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以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的叙述,而新课程标准则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各方面学习结果的行为的描述。所以,新课程标准用了大篇幅描述了语文课程的阶段目标,而对于具体教学的实践则只提供实施建议,这就给教师、学生和课程开发者以广阔的建构空间,充分调动了教育过程中人的主体性。
第三,教学大纲主要是为教科书的“教”提供规范,而课程标准则主要是让教师“用”教科书。实施课程标准后,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突出的变化是教师要选择出适合本地区、适合于自己的学生的教学材料,教科书只能作为学习材料之一。教师可根据课程标准提供的内容领域,增删教材内容或补充课外材料。比如阅读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阅读资料,然后根据每个学生的阅读水平帮助他们选择阅读材料。
第四,在对教学结果的评价方面,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学习要达到的结果,主要在具体的教学要求中反映出来,比较笼统,比较概括,基本上没有对达到结果的过程给予描述。而新的课程标准则有相当多的对教学评价的实施建议,比较具体,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并且这种具体并不像原苏联的教学大纲那样是对每个知识点的掌握的详尽评价,而是把注重结果的评价变成注重过程的评价。在过程评价中注重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评价,充分表现出了新的课程理念的基本要求。比如在对写作的评价中,要求“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以鼓励”,突出了语文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
小学语文论文创新,让语文教学发生质变_人教版新课标 篇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稳步推行,今后几年,将有越来越多的老师参与其中。此次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改革力度最大的一次。要想使课程改革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目标,需要一些基本条件做保证,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条件是教师的高素质。老师,您准备好了吗?
那么,对一位语文教师来说,需要哪些方面的基本素质呢?
首先,要对课程改革充满期待,倾注热情。“人生能有几回搏?”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执着地研究,不断地实践,立志在为课程改革作出贡献的同时,把自己锻造成新世纪优秀的语文教师。
其次,要更新观念,对《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要准确理解,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全面体现。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两方面:
一是重新认识教学内容。要改变教科书是教学的唯一内容的狭隘的认识。教科书是教学的基本内容。语文教学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而且会不断再生。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要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意识,有整合包括教科书在内的语文教育资源的能力。课前引导学生观察、调查,查阅相关资料,为学习课文做好准备;课中引进相关文字、音像资料,特别是适时、适当地结合课文进行补充阅读;课后适当拓展延伸,或推荐课外阅读内容,或引导进行实践活动,或开展各种形式的练笔。这都应当成为教师备课必须考虑的内容,成为每位老师日常的功课。教师不应是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而应当是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语文课程的建设者。
二是重新认识语文教学。要改变“师也,传道、授业、解惑者也”的传统观念。无可非议,教师承担“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但方式不应是一味地授与、传承。要改变教师“教”的方式,以促进学生“学”的方式的转变。2019年10月在全国第四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香港的黄锦燕老师上的《漫谈沟通》一课,给与会者眼睛一亮、耳目一新的感觉。这节课对“教师应当充当什么角色”,“什么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作了准确的诠释和形象的说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它以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为前提,又以给师生准确的定位为根基。教师绝对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伙伴,要与学生“亲密接触”,甚至融入学生的学习之中。这样,你才有资格做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引导者、诱导者、辅导者。当然,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应放弃“导”的职责。教师的“导”主要体现在:激发兴趣,使学生爱学;营造氛围,使学生投入地学;给足时间,使每个学生扎扎实实地学;适当开展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探究中互相启发,互动地学;根据学情加以引导,使学生有目的、有层次、有实效地学。教师的“导”还体现在:课堂教学要丰富学习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课外,要拓宽语文教育的渠道,引导学生在自然、社会的广阔天地中学语文,用语文。教师不应是“授之与鱼”,终年辛劳而收效甚微的塾师,而应是“授之与渔”,教导孩子拥抱生活、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的教练,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使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的智者。
再次,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真正做到活到老,教到老,学到老。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政治和业务的理论修养,不仅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且要有与时俱进、创一流业绩的不懈追求,永操教育者的青春。要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广泛涉猎以求“博”,学习业务以求“专”,加强教研以求“精”,科研开路以求“新”。还要向我们的教育对象—一学生学习,以求师生共进,教学相长。
小学语文论文创新,让语文教学发生质变_人教版新课标 篇10
汉字是一种优美而深隧的文字,它“是一个阿丽斯仙境的领域,每一个拐弯抹角就有一个故事。”(安子介)但是,由于汉字笔画较多,形状交叉繁杂,对于初学者,尤其是小学生,学习汉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么,究竟应该如何使他们乐于并易于识记汉字,走入汉字规律的大门呢? 通过分析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得出结论:低年级小学生对新鲜、有趣的事物印象深刻,好奇、爱玩,容易在游戏、活动中产生习惯式的学习联想,进而促进他们对规律性事物适应能力。针对小学生的这种认知特点,我认为构建趣味性识字为主的教学课堂,采用趣味性识字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感悟汉字的构字规律,有着相当的必要性。因此,我在教学中采取了如下方法,效果良好。
一、独体字教学
独体字是汉字的基本构件之一。在进行独体字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主要使用:
1、直观展示法。即通过种种直观演示,如图片、实物、肢体动作等使汉字形象化、具体化。小学生的好胜心较强,当看到抽象难懂的汉字突然和他平时见过的东西发生了联系,他的大脑马上会反映:“这个我会!原来这字是和它有关的呀,真像,太容易学了”就这样,汉字一下子在他的脑中生动和具体起来,在不断的观察、对比中,他逐渐感悟到汉字的构字规律。
2、歌诀记忆法。例如在学“瓜”时,就可以直接教学“平撇竖撇竖提点,再加一捺瓜儿甜”的儿歌。
3、综合法。如下面“雨”字的教学:
我出示一幅“雨”图:一间漏屋,外下大雨,内下小雨。然后启发提问:“同学们看一看,‘雨’字的各个笔画和图中的哪个部分很相像呢?”
学生想象思维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在学生讨论、汇报、交流的基础上,我们一起总结出了“一横一门框,一竖在中央,四个小雨点,柱子两边藏”的口诀。
形象的字形分析、琅琅上口的识字歌谣,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还有利于他们掌握字形,把字写正确、写熟练,为以后合体字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合体字教学
合体字的构成通常是有一定理据的,经过对一些独体字的学习,小学生对汉字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能力,他们会很快发现:合体字是由一些他以前学过的独体字或部首组合在一起的。因此在学合体字时我采用了“部件分析法”(部件分析法:指把合体字拆成一个个学生熟悉的小部件,然后将其组合,使学生易学易懂)。在这时我制作了一些能够活动的教具:⑴转动式。主要用于部首变换练习。⑵拼装式。主要用于在独体字基础上的合体字学习。⑶抽拉嵌入式。用于强调关键部位等。通过使用活动教具对这些合体生字进行拼、拆、变、换,“双手动一动,头脑动百动”,在手和脑的并动中,学生轻松完成了生字的学习。这些方法明显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并有效地防止了错别字的出现。活动教具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和文字游戏等配合,这样效果较佳。例如“步”字的教学,我就采用了拼插法和字谜的综合法:先出示谜面“上面正少一横,下面少缺一点”,叫学生凭空进行猜想,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时我分别出示两个插片“正”和“少”,学生就有了思路了,纷纷提示老师:“把‘正’字的那一横摘下去!”“把‘少’字的那点去掉!”老师于是在学生的“指导”下,把部件多余笔画去除后进行拼插,学生兴奋地喊起来:“那是——‘步’!”自己通过劳动获得的果实总是格外甜美,这个字他恐怕很难弄错了。
字谜和儿歌在引导学生学生部件分析中所起作用也是很大的,我和学生经常一起编写儿歌、字谜,现在已经积累了近千条,如:
“金” 值钱不值钱,全靠这两点。
“高” 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大口张着嘴,小口里边藏。“叶” 一字生得怪,田里到田外。“闷” 一心不出门,烦人不烦人。
“弟” 头戴兔儿帽(`'),身穿“弓”字衣,一只腿站立,一只腿跷起。“春夏秋冬” 三人同日去观花(春),一自文是一家(夏),禾火二人并肩坐(秋),夕阳桥下一对瓜(冬)。
“十分好笑” 东西南北路迢迢(十),八仙下山带把刀(分),一子一女并肩坐(好),一根竹子比天高(笑)。
这些方法,既符合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又利于他们掌握汉字字形,易记难忘。
三、处理形近字、难繁字
形近字、难繁字是识字教学中的难点,更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法。我通常运用活动教具使这些生字“活”起来,让学生分出他们的“长相”“特色。如区分“清、青、睛、晴、情、蜻、清”等字,这些字不但形近,读音也差不多。这时,我使用了转动式教具,并配上相关的图画,在转动教具的过程中,学生们不断地进行归纳总结,自己发现了“青”是表音的字,“虫”与虫有关,“目”与眼睛有关,“日”与太阳有关等许多都是本来打算教授的内容,既分清了形近字,又感知了汉字的构字规律,一举数得。最后我们一起编写儿歌:“青青草,草青青,小小蜻蜓大眼睛,天空晴朗太阳红,青山清水好心情。”孩子们在兴高采烈地背儿歌中结束了这堂课。
像这样的字还有“鸡、鸭、鹅”——“尖嘴鸡,扁嘴鸭,我我我叫是大鹅”;“外、处”——“像外不是外,多了一长带(处),处字不出头,出头到处走(外)”等等。在这一环节中我还大量使用了活动教具,配合嵌入法,填空法等进行难繁字教学,使错别字的数量大大减少了。
除此之外,我还常常在班里进行“赛诗会”“字迷会”等语文活动大量运用文字游戏,学生兴致勃勃地进行背诵、猜想,有的学生自己发挥编写的字迷更是多姿多彩,我们班现在就有“儿歌大王”“字谜大王”30余人,学生兴趣极强。其它像“打苍蝇”、“找朋友”、“记路牌”“看我东西南北风”……这样的语文活动数不胜数。我在班里还设立了“活动专利奖”,谁想出了新的“玩生字”的方法,马上可以获得专利,取得学生们自制的奖牌。这些做法不但极大地增强了孩子识字的兴趣,而且有效地控制了错别字的出现频率,事半功倍。
【小学语文论文创新,让语文教学发生质变_人教版新课标】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论文如何写教学札记_人教版新课标09-25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亮点浅析_人教版新课标05-09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方式初探_人教版新课标-文档资料06-20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发现数学 学数学 用数学-人教版新课标10-21
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07-31
小学人教版新课标06-16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11-10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音乐07-14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检测题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