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试卷第七册优化练习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试题及答案(共3篇)
人教新课标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试卷第七册优化练习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试题及答案 篇1
28*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快乐大本营
1.我能区分下边的形近字并组词。
答案:脑(脑子)恼(恼火)除(除法)徐(徐徐)奖(大奖)桨(划桨)2.我能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解释下边词语和加点字的意思。
(1)嫉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受益匪浅:________________。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因为别人好而忌恨。(2)受到了很多的益处 同“非”,不的意思 3.近义词手拉手。
欢乐—()
教诲—()温柔—()
想念—()答案:欢快 教导 温和 思念 4.我能用下面的词各写一句话。
(1)嫉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冒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轻松加油站
1.“直到以后不断碰钉子,摔跟头„„”这里所说的“碰钉子”“摔跟头”是什么意思呢?我要再读一读课文,把我的理解写下来。“碰钉子”“摔跟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认真读完这两封信,我明白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是告诉人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指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困难、失败等。 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即最优秀的人也有不足的地方,最不起眼的人也有自己的长处。只有不断找出自己的短处,不断发现和学习别人的长处,才会很快进步。
人教新课标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试卷第七册优化练习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试题及答案 篇2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荻港()锐不可当()歼灭()击 溃()绥靖()()
阻遏()鄂豫()逃窜()
2.形似字组词。
3.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体会新闻语言准确的特点。
①“西起九江(不含)”能不能去掉“不含”一词?为什么?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不料”一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③“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为什么要连用“歼灭”、“击溃”两个动词?
④“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这些词语内涵分别是什么?体现语言特点是什么?
4.在下列语段中选择恰当的词填空。
国民党的(A.广大 B.大量 C.多数 D.部分)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A.反对 B.抗拒 C.拒绝 D.抵触)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A.作战 B.指挥 C.鼓动 D.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A.牢靠 B.坚固 C.巩固 D.顽固)的,(A.弱点B.松懈 C.劣势 D.困难)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二、阅读
(一)(1)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3)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4)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5)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6)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7)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5.句(2)与句(1)形成鲜明对比。能说明敌人麻痹轻敌、我军出奇制胜的关键词是“ ”;句中的“又”字照应了段前写中路军战况、西路军战况时用过的“ ”一词和两个“ ”字,行文很严谨。
6.从句(4)的“所有”“都”两词中,我们能感觉到作者发电时的感情。这种感情是
A.藐视敌人的豪情 B.胜利的自豪感
C.必胜的信念 D.对敌人的嘲讽
7.句(5)中的“至发电时止”体现了新闻的什么特点?
8.前几句中与句(6)“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相应的内容应是“ ”。
9.句(6)、(7)中能表现我军英勇无畏、锐不可当的一系列动词是:。
(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新华社郑州1948年11月5日电)①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②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③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④在过去一年中,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以王凌云为司令官,企图阻遏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⑤上月,白崇禧使用黄维兵团三个军的力量,经营整月,企图打通信阳、南阳间的运输道路,但始终未能达到目的。„„
10.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是这则新闻的,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相比,两题都交代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还说明了,体现了。两题都体现的语言特点:。
11.电头交代了哪些内容?电头的价值是什么?
12.用“ ”画出文中导语部分,它的作用是什么?
13.找出文中属于插叙的内容是,其作用是什么?
(三)(新华社南京1949年4月24日5时电)国民党22年反革命中心南京,已于23日午夜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国民党反动统治宣告灭亡。人民解放军入城后,受到学生和市民的热烈欢迎,男女学生们纷纷向解放军献花致敬。人民解放军已布告安民,城内秩序稳定,商店照常开门营业。在发起渡江作战后三天内,人民解放军便攻占这一全中国第一个大城,这说明解放军威力的强大,国民党匪军一触即溃,已经无法进行有组织的抵抗。
14.为这则新闻补充题目:。
15.在文中用 线画出导语部分,指出导语部分明晰地交代了哪些记叙要素。
16.划分主体部分的层次,并写出大意。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17.文中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有人以为新闻必须强调客观性,只能用事实说话,不应当发表议论,这种看法对吗?
(四)阿富汗儿童——我们该怎么办?
北京时间10月8日凌晨,美英开始对阿富汗进行军事打击。这使得本已十分贫困的阿国陷入更大的灾难与恐慌,其中最容易受到伤害的人群是阿富汗的儿童。
据联合国有关机构的统计显示,阿富汗是世界上20多个“儿童基本生活‘严重不足’”的国家之一,其儿童受教育程度为全世界倒数第七„„现在又面对美英的“反恐怖战争”,阿富汗儿童的命运又将如何呢?
战争将导致大批无辜百姓逃离家园,沦为难民。在颠沛流离的逃亡过程中,将会有许多儿童因卫生状况不佳、缺少干净的饮用水和生病得不到有效的医治而死去。看着天真无邪的儿童死去,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会痛心。可是阿富汗儿童目前正处在生命安全都无法保障的环境里,幼小、脆弱的生命将如何承受这起人为灾难?
我们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反对宗教极端主义,但这一切都不应以伤害无辜为代价。对于儿童这一弱势群体更应当优先考虑。
战争仍在继续,死亡仍未停止。愿和平的曙光早日降临在阿富汗儿童身上。
18.读了本段新闻,你认为最令人担忧的是什么问题?
19.在这次战争中,阿富汗儿童面临什么问题?
20.战争的罪恶是。
21.针对美英对阿战争,我们的态度是。
22.针对这次战争,想想阿富汗儿童,我们的愿望是。
(五)巴格达居民不进防空洞
(路透社巴格达3月22日电)今天的巴格达烟尘笼罩,城市空中轮廓线上火光点点,在美英部队对巴格达无辜迷茫的居民发动空前猛烈的轰炸之后,巴格达大街小巷几乎空无一
人。
随着夜间炸弹和导弹接连不断的爆炸声,伊拉克首都全城的建筑物摇摇欲坠,火球和浓烟冲天而起,3天来的连夜轰炸首次变成了青天白日的闪电战。
一家宾馆的司机说:“(战争的)前两个晚上跟这次一比简直就是开玩笑。这就是他们所谓的震慑,真是让人胆战心惊。他们是说到做到。”
巴勒斯坦饭店的接待员说:“战争真的开始了。谁知道下一个晚上会是什么样子。”
做父母的都说自己的孩子被这次轰炸吓得瑟瑟发抖。有居民说美国在拿他们来试验自己的最新武器。
夜间袭击和新展开的白天轰炸在打击定点目标时显然很精确。很多目标,包括政府各部,位于巴格达平民区的中心。震惊不已的巴格达居民说,尽管美英接连不断的轰炸让人不寒而栗,但他们不会躲进遍布首都的防空洞。
萨阿德?萨利赫说:“我们宁愿死在家里,也不愿意闷死在地下防空洞里。我不会进防空洞。”
23.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①无辜()
②震慑()
24.用 画出文中导语部分,其语言特点是什么?
25.主体部分怎样详细说明导语中的“烟尘笼罩”、“火光点点”。
26.这则新闻表现出的人民对待战争的态度是什么?
三、写作
27.发挥想像,用200字左右的文字描写我军万船齐发,直逼南岸的壮观场面。
28.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消息,反映身边社会生活新面貌、新问题。
参考答案:
一、1.dí dānɡ jiān kuì suí jìnɡ â â yù cuàn
2.①锐气 税收 ②芦荻 获取 ③悲哀 衰老 ④歼灭 纤维 ⑤击溃 遗留 ⑥蓑衣 衷心
3.①不能。如果去掉“不含”,意思就成了包括九江在内。②好。“不料”一词褒贬鲜明,充满了嘲讽,同时也显出了我军的神勇;③“歼灭”是把敌人消灭掉;“击溃”是把敌人打得溃不成军,不一定消灭。连用两个词表现了不同的作战结果,语气准确、简洁。④“树木”是建立稳固的根据地;“森林”是扩大了根据地;“生了根”是根据地巩固了;“枝叶茂盛”是赢得人民群众衷心拥护。体现语言的生动、形象。
4.A C D C A
二、(一)5.不料 首先 已 6.B 7.真实,及时。8.句(1)前半句
9.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 芦花荡
一、累与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疟()子 ②寒jìn()③蹿了一蹿()④zâ()歪 ⑤飒()飒 ⑥阴惨()2.多音字、形似字注音组词。3.根据语境解词并模仿造句。①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
撑出来„„
月明风清:
造句:
②她像央告那老头子„„
央告:
造句:
③那小船转弯抹角钻入了苇塘的深处。
转弯抹角:
造句:
④„„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
张皇失措:
造句:
4.填空。
《芦花荡》的作者是,选自《 》,本文是他的“ ”,他的另一篇小说是《荷花淀》,写作年代是。
5.阅读小说要注意把握哪三要素?
二、阅读
(一)①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②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我们的队伍还没有退却的意思。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③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④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⑤老头子每天每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⑥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⑦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⑧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
6.第①段中“呆望”一词的具体内容有哪些?此段属于 描写,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7.第②段“„„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小船又飘回来„„”体现船行的什么特点?那我们猜想的是怎样的撑船人?
8.文中对主人公“老头子”的外貌描写顺序是,主要抓住哪个特点来刻画的?
9.“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怎样理解这句话,用自己的话概括,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
10.“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中加点词能否去掉;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二)这时那受伤的才痛苦地哼哼起来。小女孩子安慰她,又好像是抱怨,一路上多么紧张,也没怎么样。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他叫着大菱说: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11.文中画“ ”线的句子反映了“老头子”怎样的心理活动?
12.文中画“ ”线的句子表现“老头子”怎样的性格特征?
13.“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一句中,本体是什么?喻体是什么?体现人物怎样的心情?
14.找出景物描写的一句,体会作用?
(三)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了。大家争着买:
“好席子,白洋淀席!”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就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
„„
(《荷花淀》)
15.品味“月夜编席”的景物描写对表现文章主旨的作用。
16.文中画“ ”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17.揣摩画“ ”线的语段,说说此段写法的妙处。
18.本语段主要叙述什么事?请试着概括出来。
(四)很晚丈夫才回来了。这年轻人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他叫水生,小苇庄的游击队长,党的负责人。今天到区上开会来着。女人抬头笑着问:
“今天怎么回来的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水生坐在台阶上说:
“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她问:
“他们几个哩?”
“还在区上。爹哩?”
女人说:
“睡了。”
“小华哩?”
“和他爷爷去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的不像平常。
“怎么了,你?”
水生小声说:
“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边吮了一下。水生说:
“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假如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
水生说:
“我是村里的游击队长,是干部,自然要站在头里,他们几个也报了名。他们不敢回来,怕家里的人拖尾巴。公推我代表,回来和家里人们说一说。他们全觉得你还开明一些。”
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她才说: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水生指着父亲的小房叫她小声一些。说:“家里自然有别人照顾。可是咱的庄子小,这一次参军的就有七个。庄上年轻人少了,也不能全靠别人,家里的事你就多做些,爹老了,小华还不顶事。”
女人鼻子里有些酸,但她并没有哭。只说:
“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水生想安慰她。因为要考虑准备的事情还太多,他只说了两句:
“千斤的担子你先担着吧,等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
说罢他就到别人家里去了,他说回来再和父亲谈。
鸡叫的时候,水生才回来,女人还是呆呆的坐在院子里等他,她说:“你有什么话嘱咐我吧!”
“没有什么话了,我走了,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嗯。”
“什么事也不要落在别人后面!”
“嗯,还有什么?”
“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拼命。”这才是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泪答应了他。
第二天,女人给他打点好一个小小的包裹,里面包了一身新单衣,一条新毛巾,一双新鞋子。那几家也是这些东西,交水生带去。一家人送他出了门。父亲一手拉着小华,对他说:
“水生你干的是光荣事情,我不拦你,你放心走吧。大人孩子我给你照顾,什么也不要惦记。”
全庄的男女老少也送他出来,水生对大家笑一笑,上船走了。
(《荷花淀》)
19.女人的手指为什么震动了一下,请你揣摩一下她当时的心理?
20.“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21.揣摩“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这句话揭示了水生女人怎样的精神世界?
22.结合选文评价水生媳妇在送水生参军问题上的表现。
三、写作
23.模仿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写家乡的景物。要求:①300字左右;②景中要有情。
参考答案:
一、1.①yào ②噤 ③cuān ④仄 ⑤sà ⑥cǎn
2.①dī提防 tí提高 ②zǎi记载 zài载重 ③hē喝水 hâ喝彩 ④shāo树梢 稍微 ⑤liánɡ房梁 高粱 ⑥gǎo撑篙 hāo蒿草
3.①指月色皎洁,清风宜人。②央求,恳求。③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④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造句略)
4.孙犁 孙犁文集 白洋淀纪事之二 抗日战争时期
5.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二、(一)6.“星星„„”、“水鸟„„”“苇子„„” 景物 烘托“阴森黑暗”的环境气氛,“苇子”狠狠向上钻又表现白洋淀人民的威武不屈,为下文表现苇塘人民从容而又自信地进行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创造典型的环境气氛。
7.轻盈、轻快的特点。有着娴熟的水上经验。
8.由远到近由粗到细 抓住精明强干,特别有精神、敏锐、机智,英勇果敢的特点。
9.你把任务交给我,我就凭借自己水上的本领,保证万无一失,完成任务。自信,自尊。
10.不能去掉。这一词为下文发生的事情作铺垫。
(二)11.因未圆满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
12.有柔情、有仇恨,敢于负责,自尊。
13.“砸着鬼子们的脑袋” “敲打顽固的老玉米” 体现复仇的快感,独特的方式打击敌人的智慧。
14.“在那里,„„正在迎风飘撒”优美的景物描写为文章增添诗情画意。
(三)15.例如:“月光映照”、“院子凉爽”、“芦苇洁白”、“荷花飘香” 极力渲染了家乡的美丽和人们的幸福生活,日寇的入侵,打破生活的平静,激起“女人”的仇恨。
16.景物描写、动作描写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使我们看到一位勤劳、善良、热爱生活的妇女形象。
17.诗化的语言优美的比喻展现了一幅富有舞蹈美和色彩美的动人画卷。辛苦的劳动者与其作品变得极富诗意而美丽迷人,反映了女主角对劳动,对幸福生活的热爱,也由这对美丽家乡的热爱,更激发了人们对破坏这幸福生活的日寇的仇恨,为后面展开情节,作了铺垫。
18.描绘月夜优美的景色和女人月下编席,展现白洋淀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精神风貌。
(四)19.反映她的内心在瞬间的震动,细腻刻画她乍一听到水生报名参军,夫妻就要离别时内心的激荡,因这意外的一惊而失手,以致划破了手指的细小变化,反映了她对丈夫依依难舍的感情。
20.像表扬,又带怨艾,表现对丈夫做出这一决定的理解与宽容,显示其率真、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感情含蓄。
21.“你走,我不拦你”说明大敌当前,她深明大义,支持丈夫参军。“家里怎么办?”是希望丈夫在出发前能够考虑一下的问题。这是一种含有深情的“启发”却并不要求他来解决。
22.在这一问题上,水生媳妇感情上是有矛盾的,她深深地依恋着自己的丈夫,关心他的安危,但在民族利益与家庭利益产生矛盾时,毅然承担起家庭重担,支持丈夫安心去打仗。表现在党的领导教育下,根据地劳动妇女思想意识的觉醒。
三、23.描写清淡的自然景物,多用比喻,语言要优美,表现家乡的朴素自然美。蜡烛
一、积累与运用
1.注音。
拂()晓 地窖()瓦砾()匍()匐()
腋()窝
2.根据拼音写汉字。
偷xí()pínɡ()障 jū()躬 肃mù()
颤wēi()
3.解释词语。
永垂不朽:
名副其实:
精疲力竭:
4.文学知识。
《蜡烛》一文的作者是(国籍)的。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蜡烛”的象征意义。
二、阅读
(一)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
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碎片把那些剩下来的树木的枝条都削去了。那个苏联人 地躺在那 的方场上,一只手臂枕在脑袋下面,周围是炸弯了的铁器和炸焦了的树木。
老玛利?育乞西看着那战死的兵,看了很久,她很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可是附近一带,不用说人,连一个活东西都没有,甚至陪伴她在地窖里过了四天的那一只猫也被刚才炸起来的砖石碎片砸死了。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她不会匍匐前进,也不能快跑。她干脆直着身子,一摇一摆,慢慢地向方场上走去。一段还没有炸断的铁栏杆拦在她前面,她也不打算跨过去。她太衰老了,跨不过去,因此慢慢地绕过了那段铁栏杆,走进了方场。
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
她穿过方场,到了那战死的苏联士兵身边,她用力把那尸身翻过来。看见他的面孔了,很年轻,很苍白。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又费了很大的劲把他那一双早已僵硬了的手臂弯过来,交叉地覆在他的胸前。然后,她在他旁边坐了下来。
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5.选文中有四处写到德国人的炮火,全文共有六处,有什么作用?
6.在文中空白处填词语,体会用词妙处。
7.当老人看到那战死的兵时,她为什么“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
8.敌人炮火很激烈,为什么老妇人“直着身子”走进方场,表现她怎样的精神?
9.文中有两处对战死的苏联士兵的肖像描写,都是透过老人的眼来写的,试着说出老人心里最想说的话。
(二)《百合花》片段
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我们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地喊。喊了几声,不见有人应,但响动是有了。一会儿,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我看她头上已硬翘翘地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地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了,下面的话怎么说呢!我看通讯员站在一边,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我,好像在看连长做示范动作似的。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地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我说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通讯员乘这机会,颇不服气地对我说道:
“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
我赶忙白了他一眼,不叫他再说。可是来不及了,那个媳妇抱了被子,已经站在房门口了。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百合花。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面前一送,说:“抱去吧。”
„„
我手里已捧满了被子,就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没想到他竟扬起脸装作没看见。我只好开口叫他,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紧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刚走出门不远,就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就是她惟一的嫁妆。我听了心里便有些过意不去,通讯员也皱起了眉,默默地看着手里的被子。我想他听了这样的话一定会有同感吧!果然,他一边走一边跟我嘟哝起来了。
“我们不了解情况,把人家结婚被子也借来了,多不合适呀!„„”我忍不住想给他开个玩笑,便故作严肃地说:
“是呀!也许她在做姑娘时,起早熬夜,不知多干了多少零活,才积起了做被子的钱,或许她还为了这条花被睡不着呢。可是还有人骂她死封建。„„”
他听到这里,突然站住脚,呆了一会儿,说:
“那„„那我们送回去吧!”
“已经借来了,再送回去,倒叫她多心。”我看他那副认真为难的样子,觉得又好笑,又可爱。不知怎么的,我已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乎乎的小同乡。他听我这么说,也似乎有理,考虑了一下,便下了决心似的说:
“好,算了。用了给她好好洗洗。”他决定后就把我抱着的被子,通通抓过去,左一条右一条地披挂在自己肩上,大踏步地走了。
„„
一会儿,我们的炮响了,天空划过几颗红色的信号弹,攻击开始了。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
„„
包扎所的担架不够了,好几个重彩号不能及时送后方医院,耽搁下来。我不能解除他们任何痛苦,只得带着那些妇女,给他们拭脸洗手。能吃得的,喂他们吃一点;带着背包的,就给他们换一件干净衣裳;有些还得解开他们的衣服,给他们拭洗身上的污泥血迹。做这种工作,我当然没什么,可那些妇女又羞又怕,就是放不开手来,大家都要抢着去烧锅,特别是那新媳妇。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了。不过只答应做我的下手。
„„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线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脚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
“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线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开给我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里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准备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势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的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年轻人的脸。
10.加点词表现小通讯员什么性格?
11.新媳妇一开始为什么不肯借被子?最后又怎么舍得给小通讯员铺上?谈谈你的理解。
12.她为什么异样地瞟了“我”一眼?
13.新媳妇为什么“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你是如何理解的。
14.请分析结尾画“ ”线的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三、作文
15.说说《蜡烛》中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人。(3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1.fú jiào lì pú fú yâ
2.袭 屏 鞠 穆 巍
3.指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长久流传,永不磨灭。名声与实际相符合。精神疲乏,气力使尽,形容极度疲劳。
4.前苏联 西蒙诺夫 老妇人(老玛利?育乞西)象征母亲的眼泪
二、(一)5.敌人的凶残,“方场”区域处在危险的境地,更衬托牺牲战士的勇敢和老妇人不顾危险埋葬战士的爱心。
6.“孤零零”、“毫无遮掩”。“孤零零”一词让人心生爱怜,不忍心让年轻战士独自躺在那里。这也是老妇人行动的原因,说明老妇人极有爱心。“毫无遮掩”体现方场的无险可守,更衬托战士的勇敢和老妇人的不顾危险。
7.看到战死的士兵,老妇人有失去亲人般的悲痛,情感郁积于心,很想说出来。
8.“直着身子”是因为她的年老,不能匍匐,亦不能快跑。这一举动表现老妇人的内心活动:一定要为战死的孩子祈祷、安葬,哪怕牺牲生命!
9.多年轻、多勇敢的孩子,不能让你孤零零地独自在这儿„„(意思符合即可)
(二)10.淳朴、可爱,在女同志面前有点腼腆、羞涩、局促。
11.因为被子是她惟一的嫁妆,寄托着最美好的感情,刚过门三天就被借走,有点舍不得,但又想到战士们为人民的解放而流血牺牲,小通讯员的淳朴可爱的举动,让她受到触动,当发现牺牲的战士是小通讯员时,她又毫不犹豫地为他铺上这条凝聚着纯洁美好感情的被子。表现最诚挚、最感人的军民情。
12.表达她对我的劝阻的不满和对小通讯员的怜惜与敬爱,表明只有这样做才能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13.她觉得其他人的做法重物轻人,是不能容忍的,因而表现出极大的不满。
14.光艳照人的细节描写,展现新媳妇高尚、圣洁、美丽的心灵,由此使主题升华。
三、15.作文提示:①从富有爱心的老人上,②从对敌人的仇恨上,③从冒着炮火行动上表现出来的精神。
一、积累与运用
1.注音或根据拼音填字。
珐琅()朱lù()晨xī()瞥()见
箱箧()惊hài()
2.写出反义词。
文明()干净()朴素()赞誉()
3.解释下列词语。
①独一无二:
②眼花缭乱:
③不可名状:
④荡然无存:
⑤富丽堂皇:
⑥丰功伟绩:
4.雨果对英法联军的行径是什么态度?表达他怎样的感情?
二、阅读
比较比较阅读
(甲)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乙)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中长春园的一部分。从东到西,有圆形的台,长方形的观,已看不出形状的堂和小门的方形的亭基。原来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称西洋楼。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多年前,初来这里,曾想,下次来时,它该下沉了罢?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是每次再来,它还是停泊在原野上。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四周那样空荡荡,那样无依无靠。大水法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那雕镂还是那样清晰,那样有
力。但石波不兴,雕兵永住,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时间在这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建筑家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凝固了的历史么?看那海晏堂前(也许是堂侧)的石饰,像一个近似半圆形的容器,年轻时曾和几个朋友坐在里面照相。现在石“碗”依旧,我当然懒得爬上去了,但是我却欣然。因为我的变化,无非是自然之功罢了。我毕竟没有凝固。
对着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大水法与观水法之间的大片空地,原来是两座大喷泉。西行可见一座高大的废墟,上大下小,像是只剩了一节的倒置的金字塔。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广阔,历史是这样悠久——
„„
5.甲文是雨果笔下的圆明园,可谓富丽堂皇,作者为什么将它写得这样美?
6.乙文这一带废墟指的是什么地方?
7.甲文乙文感情基调、语言风格有何不同?
8.怎样理解“凝固的历史”“我”为什么“怅然凝望 ”?
9.体会文中画“ ”的句子,就乙文主旨谈点看法。
三、写作
10.《给雨果先生的一封信》(3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1.fà lánɡ 鹭 曦 piē qiâ 骇
2.野蛮 肮脏 华丽 贬低
3.①没有相同的,没有可以相比的。②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③不能够用语言形容。④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⑤宏伟美丽,体面气派大。⑥伟大的功绩。
4.雨果对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给予强烈的谴责和辛辣讽刺。对被侵略、被掠夺者表示巨大的同情,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二)5.是想表明,富丽堂皇的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艺术品,它的被劫掠,更暴露侵略者贪婪无耻。
6.被劫掠、焚毁的圆明园的残存遗迹——长春园一带。
7.甲文带有热情赞美,极力渲染,语言富于想像,辞语华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乙文带有凝重深沉之感,语言形象,尊重现实感受。
8.这遗留下来的当年的遗迹上,镌刻着侵略者肆意妄为的痕迹,记载着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事实。因作者为这尘封着的凝固的历史的废墟,长期没有变化而失望,总企望能看到废墟之上建立起——富强的新国家。
9.对这些残存的事物的描写,表现出只有深刻意识到中国历经沧桑的历史文化,才能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增强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10.(略)
亲爱的爸爸妈妈
一、积累与运用 1.注音。
悼()念 蜿蜒()()屹()立 恍惚()荒谬()憧憬()()2.请根据拼音填汉字。
杀lù liáo 绕 裤dōu 盟shì
3.请根据原文填空。
① 风。雨。天。地。
②历史,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真实而
的画面。
③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人就那样年年不间断地表达他们的历史感:没有仇恨,没有 ;只有,只有,只有 ——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 了。
4.安格尔写下:“黑色在这儿也太明亮了„„”,以这句话作引子,谈谈自己的读后感想。
二、阅读
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老年、青年、孩子们,一群群涌向那青青山坡——那儿就是1941年10月21日300个孩子被纳粹集体残杀的地方。
南斯拉夫小说家莫马?迪密其为我撑着雨伞,我们在窄窄的山路上边走边谈。
“自从1945年起,每年10月21日,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克拉库耶伐次,悼念被纳粹杀死的300个孩子。”莫马告诉我。
“纳粹为什么要选克拉——”
“克拉库耶伐次。”
“克拉库耶伐次。纳粹为什么要选这个小城杀人呢?”
“克拉库耶伐次是我们塞尔维亚的中心。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木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
“为什么呢?”
“纳粹要灭种呀!孩子们就从课堂里被抓走,还有十几位老师。有一位老师,纳粹要他合作,他说:‘开枪吧!我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
雨哗哗地下。山路上的人,在伞下低着头,朝圣一般向山上走。走不完的人,望不断的路。
“7000多人呀!”莫马继续告诉我,“一天之内,全杀光了!尸首染红了350多亩的土地。每年这一天,我们到这儿来纪念他们。诗人,画家,雕刻家,剧作家,演员,音乐家——各种艺术家,用各种艺术作品来纪念他们。你看!”莫马指着前面。我们在蜿蜒的山路上一拐弯,只见一座巨大的白色V形石雕屹立在山坡上。
“那V形石碑象征被害孩子们的班级——五年级。”莫马说,“孩子们就在那儿被纳粹杀死。”
人已满山满谷。人潮仍沿着山路泻下。白色石雕边浓烈的色彩一抹一抹漫开去——孩子们仍不断涌来。他们正站在47年前300个孩子发出最后一声呼唤的地方:“亲爱的爸爸妈妈!”
“华苓,跟我来!”莫马挽起我手臂,带我到站在人群最前面的两位老人面前。他们头发斑白,脸色肃穆,定定望着笼罩山谷的V形石碑。“这是孩子中仅有的两位生还者。”莫马向我介绍那两位老人。
我恍惚了一下,紧紧握住他们的手。老人眼神木然,仿佛眼前的景物已不存在,他们又回到半个世纪前的世界中去了。
地上的人已老,地下的仍是儿童。但在这一刻,他们又在一起了。
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
这是历史事实。但是,多少人记得呢?世界上多少人知道呢?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5.“凄风。苦雨。天昏。地暗。”这一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6.“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木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
普通市民。”为什么“全是„„”?表现什么情感?
7.读到“地上的人已老,地下的仍是儿童。但在这一刻,他们又在一起了。”你是怎样想的?
8.阅读后两自然段,谈谈应当怎样看待历史,怎样面对未来的现实社会?
三、作文
9.以《美丽又沉重的记忆》为题,写篇400字的读后感。
参考答案:
一、1.dào wān yǎn yì hū miù chōnɡ jǐnɡ
2.戮 缭 兜 誓
3.①凄 苦 昏 暗 ②现实 美丽 荒谬 ③愤怒 悲哀 记忆 警告 屠杀
4.只要言之成理,谈出感想即可。
二、5.用四个独词句加重天气给人的凝重感,衬托人物凭吊遇难者的沉痛心情和感受,也再现纳粹屠杀无辜人民的悲惨场景。
6.强调纳粹极端残忍,极端野蛮的要灭绝种族的暴行,表现愤慨及对人民的同情。
7.幸存者在陵墓前回顾沧桑岁月所发出的感慨,表达对长眠地下的遇难伙伴们的深切怀念。
8.这段悲惨的历史是泯灭人性的,人类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历史昭示:不要让历史重演,正直善良的人们团结起来,珍惜和平,反对战争,竭力去维护和平安定。
三、9.(略)阿长与《山海经》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音。
骇()掳()悚()惶急()诘问()保姆()
2.找出下列语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过来。
①„„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母。()
②都是些烦锁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
③但当我衰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
④书的摸样,到现在还在眼前„„()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
A.切切察察——
B.絮说——
②她又拿起那橘子来在我的眼前摇了两摇,“那么,一年到头,顺顺流流„„”
顺顺流流——
③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谋死——
④我惧惮她什么呢!
惧惮——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文中作者“憎恶”、“讨厌”阿长的原因是:(1);(2);对阿长产生敬意的原因又是:(3);(4);(5)。
5.“一条围巾的价钱由六元变为两元”,如改为下列表达,正确的是
A.原来一条围巾卖六元,生产成本降低后,价钱降低了两倍。
B.原来一条围巾卖六元,生产成本降低后,价钱降低了三分之二。
C.原来一条围巾卖六元,生产成本降低后,价钱降低了原来的三分之二。
D.原来一条围巾卖六元,生产成本降低后,价钱降低到原来的三分之一倍。
6.下面有三个句子,原文共有五十多字,请把它改成只有三十多字的两句话,要使原意无损,语言更简明。
原文:①还有一种立体的会活动的书,也很吸引人。②它的插图都是立体的。③当你把书打开的时候,书里的人和动物马上会站起来,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改写: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7.当“我”听到阿长买了《山海经》后,是怎样的一种精神状态?请用原文回答并指出这句话所用的修辞方法。
8.“我”对阿长产生敬意的原因是什么?“我”对阿长的评价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9.阿长为“我”买来《山海经》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10.结尾一句是什么表达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1.“别人不肯做”中“别人”指。
12.“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在内。”这里的省略号的作用是。
13.概括选文中“我”对阿长思想感情的变化?
(二)有一次,幼小的我,忽然走到母亲面前,仰着脸问:“妈妈,你到底为什么爱我?”母亲放下针线,用她的面颊,抵住我的前额,温柔地,不迟疑地说:“不为什么——只因为你是我的女儿!”
小朋友!我不信世界上还有人能说这句话!“不为什么”这四个字,从她口里说出来,何等刚决,何等无回旋!她爱我,不是因为我是“冰心”。或是其他人世间的一切虚伪的称呼和名字!她的爱是不附带任何条件的,惟一的理由,就是我是她的女儿。总之,她的爱,是屏除一切,拂拭一切,层层的麾(同“挥”)开我前后左右蒙罩的,使我成为“今我”的原素,而直接的来爱我的自身。
天上的星辰,骤雨般落在大海上,嗤嗤繁响,海波如山一般的汹涌,一切楼层都在地上旋转,天如同一张蓝纸卷了起来。树叶子满空飞舞,鸟儿归巢,走兽躲到它的洞穴。万象纷乱中,只要我能寻找到她,投到她的怀里„„天地一切都信她!她对于我的爱,不因着万物毁灭而更变!
她的爱不但包围我,而且普遍地包围着一切爱我的人;而且因着爱我,她也爱了天下的
儿女,她更爱天下的母亲。小朋友!告诉你一句小孩子以为是极(),而大人们以为是极高深的话:“世界便是这样的建造起来的!”
14.第一段有两处细节描写,分别表现出“幼小的我”的 和母亲的。
15.第一段中的“不迟疑”与第二段中的哪两句话相互照应?
16.根据文意,第二段中与“拂拭”词义相同的两个词语是、“拂拭一切”的目的是(用原文回答)。
17.第二段,为什么说母亲爱的是“我的自身”?(用原文语句回答)
18.第三段描写景物的特点可用文中的哪个短语来概括?
19.文中插入写景文字(第三段)的用意何在?
20.第四段括号中应填入的词语是。
21.第四段画线部分说明母爱有何特点?
(三)娘
山子没了爹,娘就百般疼爱山子。
山子没考上高中,娘要山子重读一年,山子却跟着娘去割稻。娘问山子:“你就一辈子玩这土坷垃?”
“不玩土坷垃干啥?”山子闷闷地应了一句。
“你就这样没志气?”娘好失望。
“可我能干什么?„„到外面打工,如找不到事,那得要饭回来。”
“男人应该有胆量闯。你不应该前怕狼后怕虎的。”
山子不出声,仍割着稻。娘开始骂山子,越骂越难听。山子流着泪说:“娘,你咋这样嫌我?我就像不是你生的。”
“你就不是我生的。我后悔不该捡你这个没出息的窝囊废。”
“我不是你生的?!”山子怔了,拿眼问着娘。
娘点点头。
第二天天蒙蒙亮,山子一步一回头地离开了家。
几年以后,成了大款的山子回来时,娘的坟上已长满青草。一个老妇人责备山子:“你出生时,差点要了你娘性命。你可真狠心„„”
山子惊呆了,跪在娘的坟前,不停地磕头,喊着“娘——”
22.对小小说《娘》的主题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劝告考不上高中的初中毕业生重读再考
B.鼓励农村青年到城里去挣钱当大款
C.揭示严格要求子女才能成长的道理
D.说明玩土坷垃是没志气没出息的 23.对“娘”这个人物形象进行评价。
24.娘为什么骂山子,为什么说他是捡来的?根据理解,简要回答。
25.体会山子在娘坟前磕头的心情,口头描述此时山子的心理活动。
三、写作
26.以“母爱”为话题,写一篇500字的作文。
要求:①用典型事例写一篇记叙文。②自拟题目。
参考答案:
阿长与《山海经》
一、1.hài lǔ sǒnɡ huánɡ jiã mǔ
2.①姆 ②琐 ③哀 慕 ④模
3.①A.现在多写作“嘁嘁喳喳”,模拟细碎的说话声。B.絮絮叨叨地说。②即“顺顺溜溜”,顺当。③谋杀④害怕
4.(1)我一定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
(2)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
(3)常常对我讲“长毛”。
(4)不料她还有这样(脱下裤子,站在城墙上,外面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神力。
(5)给我买来《山海经》(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5.B
6.①还有一种书,插图是立体的。
②把书打开,书里的人和动物会站起来,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二、(一)7.“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比喻。
8.因为“别人不肯做„„她却能够做成功”,所以对她产生新的敬意。“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9.朴实,善良,关爱孩子。
10.抒情 抒发了对阿长真挚的感激、敬爱之情。
11.远房叔祖和家里除阿长以外的人。
12.列举省略
13.由鄙视到敬意。
(二)14.天真或幼稚 温柔或慈爱
15.何等刚决,何等无回旋!
16.屏除 麾开 直接地来爱我的自身
17.她的爱是不附带任何条件的,惟一的理由就是我是她的女儿。
18.万象纷乱
19.烘托母爱的永恒
20.浅显
21.无私,博大
(三)22.C
23.恨铁不成钢,对儿子爱得更深更切。
24.用特殊的方法“逼”山子离开娘的庇护,自立自强。
25.提示:围绕着心灵的忏悔来写。
三、26.提示:以“母爱”为话题并不是以母爱为题目,要求题目自拟。要选取典型事例突出“母爱”。
《背影》习题精选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妥帖()踌躇()()颓唐()蹒跚()()琐屑()狼藉()
2.为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3.填字组词
不单行 触目伤 情 于中 不能自 变卖 质
4.《背影》的语言平淡、质朴,却极为感人,是因为。5.填空。
①《背影》选自《 》,作者,是散文家、、、民主战士。
②文中共 次写到背影,实写的是,虚写的是,这样写的作用是:。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6.本文段选自朱自清的《背影》,可是本段并未写到父亲的背影,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呢?
7.父亲两番“踌躇”,决定送行,把父亲 的矛盾心理表露得淋漓尽致,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8.文中两次用“终于”一词,表明父亲,决心亲自送儿子,更显父亲爱子之心。
9.文中两次用“再三”一词,一写父亲,表明父亲对儿子的关切;二写儿子劝父亲 表明“我”独行的决心。
10.归纳本段段意。
11.指出画横线句子的描写方式,体会其表达作用。
描写方式:
表达作用: 12.《背影》中四次写到父亲的背影,每次的作用各不相同,请把它们对应写出来。
“背影”①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作用:
②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作用:
③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作用:
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作用:
(二)路上走着父子二人,他们在散步。儿子约二三岁,蹒跚地走在前面,手里抱着一只红彤彤的大苹果,以至把他的小脸都映红了,两个深深的酒窝嵌在脸上。父亲走在后面,距儿子二三步远,双手反背在身后,慈爱的目光从镜片后面透过来,落在儿子身上,儿子便沐浴在温馨的父爱之中了。
忽然,儿子停住了,转过身来,“爸爸,削苹果。”双手举起苹果,伸向父亲,父亲的嘴角微微向上翘着,右手摸向腰间——没带水果刀。“我真粗心。”父亲心里在自责。他弯下腰,双手捧住儿子的小手,“来,爸爸给你啃掉苹果皮,好吗?”儿子点点头,忽闪了一下眼睛。于是父亲蹲下身来,开始了那个漫长而感人的动作。他的头微向左倾,左脚着地,右脚跟踮起,显出用力的样子。我注视着眼前这对父子,两行感动的泪水顺着脸颊滑进我嘴里,“很甜。”我自言自语。但见父亲只啃了一半,让儿子拿住留有苹果皮的另一半,然后缓缓地站起来,掏出手帕,擦擦嘴和手,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看着儿子大口大口地吃着苹果,那笑意在他脸上荡漾开去,„„融融父爱注入了啃苹果皮的这一动作。啊,父母之爱,无时不在!
13.对“开始了那漫长而感人的动作”中的“漫长”理解正确的是
A.说明父亲啃苹果皮的时间长。B.说明父亲啃苹果皮的艰难。
C.说明这个动作表达出爱的长久。D.说明今后类似动作还很多。
14.“很甜。”我自言自语。“很甜”是指
A.苹果本身很甜。B.我感到了父母之爱的“甜”。
C.对父爱是甜的感叹。D.意识到儿子吃苹果之甜。
15.点明这个动作含义的一句话是:。
16.本文所用的表达方式主要有、和,记叙的顺序是。
17.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三)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曾经为我苦了一生,把我养大,送我进学校,为了造屋子,买了几亩田地。六十岁那一年,还到汉口去做生意,怕人家嫌他年老,只说五十几岁。大家都劝他不要再出门,他偏背着包裹走了。
“让我再帮儿子几年!”他只是这样说。
后来屋子被火烧掉了,他还想再做生意,把屋子重造起来。我安慰他说,三年以后我自己就可积起钱造屋了,还是等一等吧。他答应了。他给我留下了许多造屋的材料,告诉我这样可以做什么,那样可以做什么。他死以前不久,还对我说:“早一点造起来吧,我可以给你监工。”
但是他终于没有看见屋子重造起来就死去了。他弥留的时候对我说,一切都满足了。但是我知道他倘能再活几年,我把屋子造起来,是他所最乐意的。我听到他弥留时的呻吟和叹息,我相信那不是病得痛苦的呻吟和叹息。我知道他还想再活几年,帮我造起屋来。
18.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的含义。
弥留()呻吟()
19.“我的父亲曾经为我苦了一生”,根据父亲对我的爱,从中体会父亲为“我”做了哪些事情?
20.“大家都劝他不要再出门,他偏背着包裹走了”。“偏”这个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21.对“我相信那不是病得痛苦的呻吟和叹息”一句怎么理解?
22.本文围绕哪件事描写父亲对儿子的深情?
23.本文赞颂了什么?
24.父亲为儿女做的事很多,你能写出两件事吗?从中你有什么体会?
(四)父亲的手
父亲四十多岁了,身体有些发胖,头发因长年的操心劳作风吹日晒,渐渐泛白了。也许父亲不爱说话吧,他对子女的爱是深埋在心底的。经过了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我愈加明显地感受到了父亲的爱是那么深沉,那么含蓄。使人感触最深的是他那一双实实在在的农民的手。
那年春天,我将要参加升学考试,但是祸从天降,母亲不幸身患重病,卧床不起。我也不小心左脚摔成了骨折,不能行走,可又要面临升学的挑战,每天接送我上学的担子就落在了父亲的肩上。他一送就是一个多月。
当我感觉到能慢慢走路时,我告诉父亲,不要再接我,他一边修着车子,一边说:“骨头还没长好,要日后落下啥病根儿咋办?”我没有坚持,乖乖地听了父亲的话。
可是放学后,我左等右等,就是不见父亲来。不知什么时候,下起了小雨,阴郁的天气最能使人心烦。我慢慢地走出了学校。
就在校门口不远,我遇到父亲,两人都没说话。他把我扶上自行车。前面的坡又陡又长,且路面不平,很少有骑着自行车到坡顶的。可对父亲,这不是难事,就算带上我,让他骑上坡顶仍旧面不改色。然而今天,我明显感觉到父亲的呼吸有些急促了。我说:“爸,下来推着走吧!”父亲头也不回:“没事儿,一会儿就上去了!”
到家后,我向妈妈说今天去接得晚了,妈妈满脸痛楚地说:“丽,你没看见你爸的右手小指包着纱布吗?”我不由愣了。原来父亲送我上学回来时,遇上了车祸,小指夹在两辆车中间,成了粉碎骨折。到医院包扎后,又急急忙忙赶着去接我。
听到这儿,我眼眶一热。喉咙里像被什么东西卡住了似的,想哭,又哭不出来。一瘸一拐地来到父亲的身边,见他躺在沙发上,两眼紧闭,双手交叉放在腿上。我握住父亲的手问:“爸,疼不疼?”父亲仍然紧闭双眼,紧咬着牙关轻轻地说:“骨头都碎了,你说疼不疼?”我的眼泪终于止不住了,沿着两颊无声地滑下来。朦胧中,我望见了父亲那双骨节分明的手,有着几个大大的厚茧。
从此,我有意无意总是能注意到父亲的手。
我只感到奇怪,父亲的手能种田,能开车,整天沾满了泥土和汽油,可一回家就不同了。他总是把手洗得干干净净的。当他教我写毛笔字时,我奇怪,长满了老茧的手,写出的毛笔字怎么那样好看?当他教我拉二胡、吹笛子时,我纳闷,一双干重活的手,怎么对指法变幻如此纯熟?
后来,我渐渐长大,慢慢看懂了父亲的手。他的手上写满了几十年的风雨沧桑,写满了对新生活的努力和对子女无私的爱!冥冥之中,我隐隐感到,尽管世事变迁,命运坎坷,我是永不会忘记这双手了,直到走完人生之路!
25.下面是对父亲的手的概括,选出最恰当的一项是
A.那是一双实实在在的农民的手。
B.那是一双干重活的手。
C.那是一双接送我上学的手。
D.那是一双写满了对新生活的追求和对子女无私的爱的手。
26.“我的眼泪终于止不住了,沿着两颊无声地滑了下来”的原因是
A.后悔自己曾对父亲不满。B.见父亲的手粉碎性骨折,心痛。
C.被父亲对子女无私的爱所感动。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
27.作者抓住了父亲的手,选了哪些材料?
28.谈谈“我”的感情变化。
三、写作
29.父亲对同学们来说是最熟悉不过了,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感受到父爱。请以“父亲”为题目,选取
一、两个生活片段,写成一篇文章,以体现出你所感受到的父爱。
参考答案:
一、1.tuǒ chïu chú tuí pán shān xiâ jí
2.chāi出差 chā差别 cī参差 jīn不禁 jìn禁止 kînɡ空白 kōnɡ空气 sì相似 shì似的 xíng行走 hánɡ银行 sānɡ奔丧 sànɡ丧失
3.祸 怀 郁 已 典
4.写得真切,蕴含着真情实感
5.①朱自清散文全集 朱自清 诗人 学者②四 车站送别 开头结尾各一处 文章开头写背影,点题并设悬念,中间两次实写是表现父亲爱儿子之深之切,结尾再想起背影,既照应了开头,又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
二、(一)6.为后文刻画父亲的背影做铺垫。
7.欲送有难处,欲离不忍
8.有许多理由可以不亲自送儿子,但都因爱子而排除
9.“嘱托茶房”次数之多 “不必送”次数之多
10.父亲决定亲自送行,表现了父亲深切的爱子之情。
11.语言描写“不要紧”是对父亲而言,尽管“事忙”但无关紧要;“他们去不好”是对儿子而言,就怕别人照顾不妥帖。简短朴实的话语蕴含深切的爱子之情。
12.①篇头点题,引起下文。②集中刻画,把情节推向高潮。③对“背影”的动态进行补充,深化主题。④照应开头,引人回味,增加感情的深度。
(二)13.C 14.C
15.父母之爱,无时不在 16.记叙 描写 抒情 顺叙
17.父亲对儿子的深切关爱之情。
(三)18.mí 病重快要死时。yín 病痛时发出的哼哼声。
19.把我养大,送我上学校,为我造房子,买了几亩田地,给我留下许多造屋的材料。
20.不能 偏是偏偏之意,表示事实跟希望的恰恰相反,表现父亲对我深切而执著的爱。
21.为我造房的夙愿没能实现,内心十分痛苦,因而在弥留之际呻吟和叹息。
22.一心一意为儿子造屋。
23.父亲对孩子深切的爱,无私的美德。
24.①一年四季,风雨无阻地每天到站点接我放学。②双休日骑车驮着我去学习班学习。
(四)25.D 26.D
27.送“我”上学一个多月;骨折后到学校接我;教“我”写毛笔字,拉二胡,吹笛子等。
28.生气——感动——崇敬
三、29.提示:父亲的形象是高大的,父爱无时不有。留心观察一下,选取生活的片段,写成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台阶》习题精选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凹凼()尴尬()()挪()嗄叽()()门槛()2.选出每组中有错别字的一项。①A.肩膀 B.摩破 C.宽敞 D.涎水 ②A.缘故 B.泥浆 C.疲卷 D.瞬间 ③A.糟糕 B.仿佛 C.叮嘱 D.烦燥 ④A.倔强 B.露珠 C.醒悟 D.跨骨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尴尬:
②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微不足道:
③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大庭广众:
4.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5.“新台阶砌好了”,为什么父亲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了? 6.试比较《背影》与《台阶》的异同点。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那天早上父亲天没亮就起了床,我听着父亲的脚步声很轻地响进院子里去。我起来时,父亲已在新屋门口踏黄泥。黄泥是用来砌缝的,这种黏性很强的黄泥掺上一些石灰水豆浆水,砌出的缝铁老鼠也钻不开。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 在雾里。父亲头发上像是 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 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 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等泥水匠和两个助工来的时候,父亲已经把满满一凼黄泥踏好。那黄泥加了石灰和豆浆,颜色似玉米面,红中透着白,上面冒着几个水泡,被早晨的阳光照着,亮亮的,红得很耀眼。
父亲从老屋里拿出四颗大鞭炮,他居然不敢放,让我来。我把火一点,呼一声,鞭炮蹿上了高空,稍停顿一下便掉下来,在即将落地的瞬间,啪——那条红色的纸棍便被炸得粉碎。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7.给加点的字注音。
黏()掺()
8.下列动词是从原文中抽出来,请把它们选入上文空格中。
飘 浮 滚 挑
9.“我起来时,父亲已在新屋门口踏黄泥。”为什么用“踏”而不用“和”或“踩”?
10.为什么“父亲明明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二)父亲的难题
小保罗是个三年级的小学生。他父亲虽然空闲时间不多,但晚上却经常同他的孩子在一起。父亲喜欢孩子,总是津津乐道、不厌其烦地给他们讲些富有教益的寓言或别的故事。
一个星期五的晚上,保罗和姐姐玛莎在忙着刷保罗的田径鞋,因为他要参加学校明天举行的一场短跑比赛。(A)坐在沙发里读报的爸爸摘下眼镜,凑过身子,又唠唠叨叨地讲起了他的寓言来。他讲的是龟兔赛跑的故事,小保罗记得自己已经听过好些遍了,实在叫人腻味。
末了,爸爸对似听非听的保罗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你一定要记住,动作缓慢的乌龟之所以能跑赢兔子,是因为它的踏实和韧性。”然而保罗还是低垂着头,默不作声地弄他的鞋子。爸爸的口吻变得有点严肃:“难道你不觉得应该从乌龟身上获得一些教益吗?”
(B)保罗神情困惑地朝天花板呆望了一阵,然后回过头来看着爸爸:“这么说,你是要我指望贝利、托尼、萨里在明天的60米赛跑中会像兔子那样躺下来睡觉啰?”
爸爸心里颇感惊讶,怎么也想不到儿子会突然冒出这样的话来。他沉默了一会儿,略为发窘地回答:“(C)我没有说乌龟会指望兔子在中途睡觉。”
“(D)乌龟一定事先知道兔子在比赛时会睡觉的。”保罗反驳道,“要不然傻乌龟就是不自量力,竟敢和兔子较量。(E)谁都知道,兔子的速度起码比乌龟快上100倍!”
“乌龟压根儿就不知道兔子会睡觉,”爸爸坚持道,“(F)它是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向前爬才取得胜利的。”
小保罗把两只小手的手指勾在一起,认认真真地思忖着。“我可不相信。”他倏地站起身来。“(G)乌龟的胜利完全是靠运气,要不是碰巧兔子中途睡觉,它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跑赢兔子。(H)即使乌龟比你说的踏实还要踏实100倍,它仍然跑不过兔子!”
爸爸的脸上露出一丝难以名状的笑容,捏着报纸的手颓然落在膝盖上„„
11.小保罗的父亲认为乌龟取胜的原因是,而小保罗则认为乌龟能取胜是因为(每处
不得超过8个字)。
12.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与(A)句中“又唠唠叨叨”的“又”字相呼应的句子。
13.画线的(C)句在文中的含义是:。
14.文中画线的(E)句与(H)句能否对调?为什么?
15.画线的(B)句中“呆望了一阵”的“一阵”不能改为“一眼”,原因是:。
16.致使父亲遇到“难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三、写作
17.以“我的父亲”为题,写一篇600字的作文。
参考答案:
一、1.dànɡ ɡān ɡà nuï ɡā jī kǎn
2.①B ②C ③D ④D
3.①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②微不足道:小的不值得一提。③大庭广众:人很多的公开场合。
4.因为我们家的台阶只有三级,台阶的高低与主人的地位相应。
5.台阶虽然高了,但是地位却没有提高,所以父亲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
6.提示:①从内容上 ②从结构上 ③从语言上
二、(一)7.nián chān
8.填字顺序为:浮 飘 挑 滚
9.“踏”形象地写出了和泥的动作,“踏”既包含了“和”,又包含了“踩”,所以单用哪一个,都不够形象具体。
10.造新台阶是父亲一生的愿望,愿望将要实现时,却感到一些失落感,所以露出些尴尬的笑。
(二)11.乌龟踏实有韧性 完全靠运气
12.第一节“总是津津乐道„„寓言和别的故事”,第二节“小保罗记得„„叫人腻味”。
13.我没有说你会指望贝利、托尼、萨里会像兔子那样中途躺下睡觉。
14.不能,因为(E)句是证明(D)句的理由,而(H)句是用来反驳(F)句的。
15.“一阵”表明小保罗思考时间比较长,与“呆望”相吻合;而“一眼”时间短,与“呆望”矛盾
16.儿子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与父亲不一致。
三、17.提示:要选取平凡的事,来写父亲。
作业导航
1.了解父亲的形象,体会深厚的父子情
2.了解文章的结构线索
3.把握词语的深刻含义
一、基础部分
1.下列加粗字注音、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凹凼(ào)烦燥(zào)B.尴尬(ɡān ɡà)阴凉(yīn)
C.卵石(luǎn)揩一把(kǎi)D.砌缝(qì)舀米(yǎo)
2.指出没有用比喻的句子()
A.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B.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
C.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D.他的脸苍白得像一张纸。
3.解释加粗的词。
(1)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
(2)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
(3)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
阅读下文,完成4~7题。
有一天,父亲挑了一担水回来,噔噔噔,很轻松地跨上了三级台阶,到第四级时,他的脚抬得很高,仿佛是在跨一道门槛,踩下去的时候像是被什么东西硌了一硌,他停顿了一下,才提后脚。那根很老的毛竹扁担受了震动,便“嘎叽”地()了一声,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我只好让在一边,看父亲把水挑进厨房里去。„„等父亲从厨房出来,他那张古铜色的脸很像一块青石板。父亲说他的腰闪了,要母亲为他治治。„„
这以后,我就不敢再让父亲挑水。挑水由我包了。父亲闲着没什么事可干,又觉得很()。以前他可以在青石台阶上坐几个小时,自那次腰闪了之后,似乎失去了这个兴趣,也不愿找别人聊聊,也很少跨出我们家的台阶。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
我就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一会儿,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
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4.依课文把空缺的三个词语填上,正确的一项是()
A.惨叫 粗暴 烦躁 B.惨叫 粗野 烦恼
C.喊叫 粗暴 烦恼 D.喊叫 粗野 烦恼
5.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
(2)父亲闲着没什么事可干,又觉得很烦躁。
(3)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4)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6.父亲一生的追求是什么?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怎么看这个人物?受到什么启发?
7.文中如何描写“我”的行动?“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提高部分
阅读下文,完成8~11题。
一张车票
她带着母亲痛苦而又愧赧的心去看望在少年教管所劳动教养的儿子。
她径直走向入站口,默默地排在长长的队伍后面。目光蓦然触到入口处墙上量身高的标尺,心,顿时颤抖起来。那白色的标尺线,仿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时刚刚下车的人出站了。
“妈妈,刚才阿姨给我量身高时,我把腿弯着,没有过线。”一个稚嫩的童声。一个多么熟悉而又可怕的声音!她惶恐地抬起头,只见一个年轻的母亲,正抱起一个眉清目秀的小男孩吻起来:“真乖,好儿子,妈妈把省下的钱给你买好东西吃!”
“不能走!”她显得十分激动,声音都嘶哑了。
“你凭什么不让我走?”年轻的母亲向她投以愠怒的目光质问道。
“凭一颗忏悔的母亲的心!”她眼角闪动着泪花,语言是那样地凝重。
她用颤抖的手从口袋里拿出一张报纸,羞容满面地递给她说:“请你看看我这篇文章,不,尝尝这粒苦果吧!”
“啊,„„你的孩子就是这样„„”年轻的母亲脸上一阵红,一阵白,语言也哽塞了。
“妈妈,我们快走呀!”小男孩摇着妈妈的腿嚷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轻的母亲说道。
8.在第二段末尾横线上最恰当的是()
A.一条闪光的皮鞭 B.一根粗大的绳索
C.一张巨大的罗网 D.一个醒目的感叹号
9.为什么“她”感到陌生的小男孩的声音“熟悉而又可怕”?
10.在最后一段的横线上,补上你认为最合理的人物语言。
11.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是()
A.家长不能贪图小利,否则会犯大错误
B.家长不能溺爱孩子,否则会自尝苦果
C.家长应当教育孩子从小遵纪守法
D.家长应当在日常生活中为子女作出好的榜样
三、试一试
12.李铭同学由于学习方法不当,成绩一直不好。请你以朋友的身份,按下面的要求各写一句话,帮助李铭提高认识。
(1)激励语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规劝语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批评语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A(āo,躁)2.B 3.(1)小得不值得提。(2)好像失去了什么。(3)人多而公开的场合。4.A
5.(1)父亲没真正觉得自己老,强调自己还很有力气。
(2)父亲一生勤劳,一旦歇下来,非常不习惯。
(3)通过外貌描写,我看出父亲真老了。
(4)父亲的身体老了,心境也老了。
6.造高台阶。勤劳、善良、老实厚道。父亲在实现了最高的追求后,内心失落,不踏实了。人活着要不断地追求。
7.“我”把挑水的活包了,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聊天。“我”是一个孝顺父亲、理解父亲痛苦的孩子。
二、8.A 9.因为“她”的儿子小时候也说过类似的话,做过类似的事,最后走上了犯罪道路。10.不!我们补票去!11.C
三、12.(1)相信你一定能找到恰当的学习方法!(2)在学习方法上,你要格外注意啦!(3)怎么总是不讲究学习方法呢? 老王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伛()翳()愧怍()攥()
2.指出下列每组中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A.惶恐 肿胀 默存 冰籍()B.塌败 骷髅 湖涂 抱歉()C.荒僻 善良 取谛 闲聊()D.滞笨 诲辱 凑合 愧怍()3.辨析组词。
4.在这篇课文中,作者的善良表现在哪里?老王的善良又表现在哪里?
5.试以老王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这一部分。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一)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了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6.阅读文段,回答问题。请指出本段记叙的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7.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滞笨: 镶嵌:
8.“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将“镶嵌”能否改为“站立”?为什么?
9.“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中的“强笑”能否换成“笑着”?为什么?
10.“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作者为什么害怕?结合文段简要回答。
(二)[甲]乞丐
我走过街头„„一个老态龙钟的乞丐把我拦住。
红肿的、泪水模糊的眼睛,青紫的嘴唇,褴褛的衣衫,污秽的伤口„„啊,贫穷把这个不幸的生命噬啮得多么丑陋!
他向我伸来一只通红的,浮肿的,肮脏的手„„他喃喃地乞求帮助。
我摸遍了全身的口袋„„没有钱包,没有怀表,甚至连手绢也没有„„我身边一无所有。
而乞丐在等待„„他那只向我伸来的手微微摇晃和颤抖着。
窘急、惶恐之下,我紧紧地握住这只肮脏的颤抖的手„„“不要见怪,兄弟,我什么也没带,兄弟。”
乞丐用他红肿的双眼注视着我,那青紫的嘴唇流出一丝笑意——于是他也同样紧握了我
那冰凉的手指。“没关系,兄弟,”他吃力地咕哝着,“这也多谢了。这也是施舍,兄弟。”
我明白,我也得到了我兄弟的施舍。
[乙]女乞
我走过繁华的闹市,四通八达的人行天桥上,一个戴着墨镜的并不十分衰老的女乞占去了大半边人行道。
她的头埋在两膝之间。身边放着一帧像片,是一个穿军装的男人头像,只是四边打着黑框。地上皱巴巴的一张纸,上面写着:自幼眼盲,父母双亡。戍守边关,丈夫阵亡„„读着读着,我的心紧紧向她倾斜了。
“过路君子,抬手一帮。”我想做一回“君子”,尽一份心,可惜囊中羞涩,只摸出了一个五分硬币,丢进她身边的杯中。她听到声音,向我磕了一个头,嘴里喃喃地说了些话,大概是“祝你发财”之类的话吧。
我并不理会这些话,照样走我的路。忽然听到一声金属撞击声,一回头,正看见那位盲女用“瞎”了的眼睛瞄着离杯一尺远的硬币,用手撮起,然后准确无误地投入杯中。
我呆住了。我感到悲哀,为照片上的军人悲哀,更为那位妇女悲哀。我头也不回地走了,但我的希望却留在了她身边。
我等待着。
11.这两篇记叙文都是写乞丐的,对乞丐的描写共同使用的方法是
A.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B.语言描写 肖像描写 动作描写
C.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肖像描写 D.动作描写 侧面描写 语言描写
12.甲文写乞丐特意点明“老态龙钟”,其作用是 ;乙文写女乞则写到她“并不十分衰老”,其作用是。13.在甲文中,乞丐“等待”的是,他得到的是 ;乙文中,“我”得到的是,“等待”的是。
14.在上文中,作者“为自己悲哀”,是因为。“为照片上的军人悲哀”,是因为,“为那位妇女悲哀”,是因为。
15.通读短文后,谈谈你的体会。
(三)感恩报德——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一个出身贫苦的男孩,为了积攒学费而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
这天傍晚,他奔走了一整天,又累又渴又饿,可身上只剩下一毛钱。他决定向下一户人家讨一口饭吃。
可是,当一位天使似的姑娘打开大门时,他却有点不知所措了。他不好意思张口要饭吃,只求姑娘给他一口水喝。
姑娘看出他的疲惫和饥饿,微笑着给了他满满一大杯牛奶。
男孩饥不择食地喝完牛奶,嗫嚅地说:“我应该付您多少钱?”
姑娘仍旧微笑着对他说:“您不用付钱。妈妈经常教导我们:施以爱心,不图回报。”
泪水涌上男孩的眼眶,他轻轻地说:“那么,就请您接受我由衷的感谢吧!”
其实,男孩本来是打算退学的,如今,他仿佛看到上帝在朝他点头微笑,他觉得浑身有劲,男子汉的豪气又迸发出来了。
若干年之后,有一位来自小城镇的姑娘得了一种罕见的重病。当地的医生束手无策,只好把她送到大城市去,请专家们会诊治疗。
一位有名的医生参加了会诊。当他看到病历上记载的家庭地址时,他马上直奔病房。来到病床前,他一眼就认出了:这位病人就是当年送过满满一大杯牛奶给他喝的天使。他回到办公室,决心竭尽所能,回报这位“施以爱心,不图回报”的姑娘。
经过艰辛的努力,手术成功了,姑娘渐渐康复。这位医生要求医院把账单送到他的办公
室,他付清了一切费用,并微笑着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姑娘坚持要知道她应该支付多少医药费。可是,当账单送到她的手上时,她又不敢看,因为她确信:这笔费用将会花去她所有的积蓄,或许还不够。最后,她还是鼓起了勇气,颤抖地翻开了这沓厚厚的账单。末尾的签字锁定了她的目光,她不禁轻声读了出来:
“医药费——满满一大杯牛奶 霍华德?凯利医生”
16.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尽管它显得有些巧合。人们之所以传诵这个故事,是因为它颂扬了 的高尚品德。
17.“满满一大杯牛奶”产生不了多少热量,可它却能让男孩“觉得浑身有劲”,打消了退学的念头,直至走向成功,你觉得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18.对故事里的医生(男孩)和姑娘,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19.这个故事不长,但处处都有照应。你能找出运用了照应写法的地方来吗?请你至少举出两处,并谈谈这种写法的好处。
照应之一,如:
照应之二,如:
好处是:
20.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很重视感恩报德,你能举出一个有关的成语(或谚语、格言、诗句、故事等)来吗?
三、写作
21.你是否观察到身边善良的人所做的善良的事吗?如果有,请自拟题目,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记叙文。
参考答案:
一、1.yǔ yì zuî zuàn
2.箱 糊 缔 侮
3.教诲 侮辱 忏悔 荒僻 逃避 墙壁 捎东西 树梢 稍稍
4.作者的善良是对弱者的同情,老王的善良表现在对他人的帮助。
5.提示:叙述时注意人物的语言。
二、(一)6.有一天 “我”家门口 “我”和老王 老王为“我”送来香油和鸡蛋
7.呆滞笨拙 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8.不能。用“镶嵌”可以看出老王的身体已经很虚弱了,而用“站立”给人的印象,认为老王的身体较好。
9.不能换。“强笑”说明笑的不自然,体现出“我”对病危中的老王的同情。
10.因为老王身体瘦的让“我”害怕,他的病态使人害怕。
(二)11.B
12.为了表明“乞丐”已是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了 表明女乞年纪还不太大,如果眼睛未瞎,还应该能够靠自己的劳动维持生活。
13.物质上的施舍 精神上给予(真诚和友爱)悲哀(或欺骗)那位妇人重新寻回自我,做个真诚的人
14.自己轻信表面现象,未看到实质 他被人当成骗人的幌子 她本有靠劳动为生的条件却甘心做乞丐,骗取别人的同情或施舍
15.人和人之间应该真诚相待。
(三)16.施以爱心,不图回报
17.“满满一大杯牛奶”使得处在困境中的男孩看到生活中存在着爱心,重新燃起希望,振作起来,继续拼搏奋斗。
18.可以从精神品德方面,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19.“给了他满满一大杯牛奶”——“送过满满一大杯牛奶”“施以爱心,不图回报”——“回报这位‘施以爱心,不图回报’的姑娘”
使文章前后呼应,上下连贯,线索清晰,结构完整,中心突出等等。
20.感恩戴德。
三、21.(略)《信客》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唏嘘()()诘问()伎俩()()
2.下列每组词语都有错别字,指出后并加以改正。
A.克扣 接济 噩耗 低媚顺眼()
B.唏嘘 希罕 呵斥 风尘苦旅()
C.诘问 伎俩 颠沛 穷愁了倒()
D.焦灼 吊唁 鸡零狗粹 长途跋涉()
3.请结合上下文解释词语。
闯码头: 吊唁: 穷愁潦倒:
4.请你谈谈对“信客”一词应当怎样理解。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一)只要信客一回村,他家里总是人头济济。多数都不是来收发信、物的,只是来看个热闹,看看各家的出门人出息如何,带来了什么稀罕物品。农民的眼光里,有羡慕,有嫉妒;比较得多了,也有轻蔑,有嘲笑。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
终于有妇女来给信客说悄悄话:“关照他,往后带东西几次并一次,不要鸡零狗碎的。”“你给他说说,那些货色不能在上海存存?我一个女人家,来强盗来贼怎么办„„”信客沉稳地点点头,他看得太多,对这一切全能理解。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闯荡都市的某个谋生者突然得了一场急病死了,这样的事在那样的年月经常发生。信客在都市同乡那里听到这个消息,就会匆匆赶去,代表家属乡亲料理后事、收拾遗物。回到乡间,他就夹上一把黑伞,伞柄朝前,朝死者家里走去。乡间报死讯的人都以倒夹黑伞为标记,乡人一看就知道,又有一个人客死他乡。来到死者家里,信客满脸戚容,用一路上想了很久的委婉语气把噩耗通报。可怜的家属会号啕大哭,会猝然昏厥,他都不能离开,帮着安慰张罗。更会有一些农妇听了死讯一时性起,咬牙切齿地憎恨城市,憎恨外出,连带也憎恨信客,把他当做了死神冤鬼,大声呵斥,他也只能低眉顺眼、连声诺诺。
下午,他又要把死者遗物送去,这件事情更有危难。农村妇女会把这堆简陋的遗物当做丈夫生命的代价,几乎没有一个相信只有这一点点。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信客浑身不自在,真像做错了什么事一般。他只好柔声地汇报在上海处置后事的情况,农村妇女完全不知道上海社会,提出的诘问每每使他无从回答。
直到他流了几身汗,赔了许多罪,才满脸晦气地走出死者的家。他能不干这档子事吗?不能。说什么我也是同乡,能不尽一点乡情乡谊?老信客说过,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
5.人们喜欢齐集信客家中,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6.你怎样理解那些妇女对信客说“悄悄话”? 7.你怎样理解信客就是他们“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8.选文中重点写了信客的什么事迹?为什么这样安排?
9.信客只管通报消息就行了,为何还要一路上很久地考虑如何措辞?
10.指出选文中画“ ”线的语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反映了信客的什么品质?
11.你认为信客具有怎样的品格和精神?
(二)摆渡老人
①读中学时,学校设在邻村,与我们村有一条河隔着,便认识了那摆渡老人。
②当时,那老人一直是我们取乐的对象。每到放学,肚子饿得直叫的我们便一窝蜂向渡口跑去,挤在那儿。渡船只要一近岸,大家便争先恐后地向船上跃去。虽然老人很有经验,未到岸边便做好回撑的准备,但超载和落水的事仍然时有发生。超载时,船上的,岸上的,都望着老人手忙脚乱的样子大笑。夏天下雨时,大家总是把伞迎着风,看着渡船被吹淌到到渡口好远的地方,老人一番折腾,将船撑到渡口,我们便哄笑着上了岸。
③最有意思的要数冬天(当时我是这样认为的)。冬天很冷,河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每天早晨,当我们赶到渡口时,总看见老人在那边晃着船,好长时间,才把船晃过来。望着老人跳舞似的笨拙姿势,我们总是哄笑,一直到船靠岸。我们往往因此耽误了早读,但我们都挺愿意。于是就希望天再冷些,便可迟点起来,反正去早了也过不了河。我们都为找到一个偷懒的理由而感到高兴。当时的我们,是“心忧读书愿天寒”。
④那一天特别冷,我因有事起了个早。吃过早饭后,便不紧不慢地向学校走去。到渡口时我惊奇地发现,那老人不是我预料的那样正在“跳舞”,却已经到了这边。我和他攀谈起来。我问他:“你今天怎么这么早?”老人咳嗽了一声,缓缓地说:“许是人老了,早上总起不来,昨天听学校说耽误了学生上早读,今天我就起了早。谁知等了好长时间,才来了你一个人。”说完,便送我过河。
⑤船到河心,老人忽然回头对我说道:“你们小孩子可要好好读书啊。”那双眼中竟满含着期待和爱意。我心中一震,看着老人瘦弱的身体,沾满冰碴的白胡子,一双手冻得发紫,猛地问道:“你干啥要吃这份苦呢?”好久,老人长叹一声说道:“干啥?哎,以前我也有一个可爱的儿子,他曾吵着要上学,但终究没上成。后来他得病去了,我一直感到对不起他,我在这儿摆渡,接送你们上学,心里好受些。”谈话间,船已到岸。待我上岸后,老人又把船向河那边撑去。看着老人的背影,我不再感到笨拙可笑,鼻子有些酸酸的。
⑥那天,我把老人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了。以后,我们上船再也没有起哄。于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上出现了笑容。
⑦再后来,两岸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最后一次过河时,老人对我们说:“以后不再送你们过河了,你们要记住,好好读书。”
⑧“好好读书”,这句话一直留在我记忆中。
⑨真想再见见摆渡老人。
12.本文具体描述了摆渡老人接送“我们”过河上学的辛劳。先写老人因“我们”的 而手忙脚乱,一番折腾;再写因,老人好不容易“才把船晃过来”;最后写老人不顾自己,特地起大早送“我们”过河上学。
13.第⑤段中摆渡老人说“我在这儿摆渡,接送你们上学,心里好受些。”请你用自己的语言简要说说为什么老人觉得这样做“心里好受些”。
14.第⑤段中加点的语句表现了“我”当时 和 的心情。
15.原先,摆渡老人在孩子们的眼里是个 的形象;后来,摆渡老人在孩子们的心中却是
一个 的形象。
16.“摆渡老人”中的“摆渡”可以理解为老人对“我们”生活、思想上的帮助。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摆渡者”,请你展开联想,按照下面的示例仿写三个句子。
示例:(1)作家把读者摆渡到精神的彼岸。
(2)“希望工程”把贫穷的孩子摆渡到求知的校园。
仿句:(1)
(2)
(3)
三、写作
17.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到处都有,你是否发现了?请把他们的事迹写下来。题目自拟。
参考答案:
一、1.xī xū jiã jì liǎnɡ
2.眉 稀 潦 碎
3.外出到城里谋生。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生活穷困愁苦,颓丧失意。
4.信客是一种已经消失了的职业,他们秉承诚信的道德准则,服务于千家万户,在人们眼中自然是“为人信任的人”。
二、(一)5.使人切实感受到农村人们渴盼了解来自外面世界各方消息,增长见识的心情,可见信客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6.表明信客受到妇女们的完全信任,是她们依靠的人。
7.因为他传递的来自城里的任何消息,都直接关系到家家户户的起落沉浮,会立刻引起震动,所以说,他就是他们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8.重点写了信客报丧送遗物等活动 因为,这类事件反映信客的遭逢,最有代表性,能很好地体现信客忠厚、诚实,待人谦和的品格,以及宽容、忍辱负重的精神境界。
9.突出了信客真诚、善良,能够宽容理解他人,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的好品质。
10.设问 反问
反映信客对他人的理解,体谅与宽容。
11.这位信客集善良、忠厚、宽容、理解、诚信等美德于一身,竭诚为乡亲服务,急他人所急,想他人所想,为人们排忧解难,受到不公平的对待,也不放在心上,是一位真正值得信赖的信客。
(二)12.恶作剧(淘气、调皮)河面结冰 年老体弱
13.因为老人失去可爱的儿子深感痛苦,于是把父爱转移到“我们”身上,每天接送“我们”上学,所以觉得“心里好受些”。
14.愧疚 感激
15.可笑 可敬
16.举例:(1)父母把儿子摆渡到成人世界。
(2)老师把学生摆渡到知识的王国。
三、17.①题目要新颖,并作为文章的线索
②用几件事来写一个人。
中国石拱桥》复习题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推崇()②张()③和谐()④惟妙惟肖()2.按注音填字组词。
①桥dūn()②xiáo()河 ③饮jiàn()④ɡǒnɡ()桥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①《中国石拱桥》的作者是桥梁专家,这是一篇,向读者介绍有关石拱桥的知识。
②中国石拱桥的三大特点是、、。
③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施工有优良传统,建成的桥,用料,结构,强度。
④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匠心独运)
⑤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到中国,他在游记里,十分(崇拜 推崇)这座桥。
⑥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证明 表明 说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
4.下面四个句子,说明不严密,不准确的一句是
A.大拱的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B.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C.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D.全桥结构匀称,和四面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
5.下列词义的范围由大到小排列的是
A.拱桥——石拱桥——桥——中国石拱桥
B.桥——石拱桥——拱桥——中国石拱桥
C.中国石拱桥——桥——拱桥——石拱桥
D.桥——拱桥——石拱桥——中国石拱桥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
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还刻着他的名字。
6.用“‖”将这段文字分成三层,标明层意。
①
②
③
7.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8.揭示这段文字中心的句子是。
9.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10.文中“这个创造性的设计”是指什么?
11.文中引用张 之语是为了说明。
(二)能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之一。20世纪以来,全球的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大大
增加了对能源的需求。在各种能源中,化石燃料中的石油、天然气是当今世界的主要一次能源。据世界能源委员会统计,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可采储量,按1992年各国的产量计算,分别只能开采44年和60年;虽然可采储量还可能会有新的发现,但社会需求也在增长,特别是考虑到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油气燃料可供开采的时间不会很长。在化石燃料中,尽管煤炭的蕴藏量最丰富,但燃煤造成的严重污染使其不大可能成为世界范围的主要能源。虽然核聚变反应可提供清洁的能源,在海洋中蕴藏着约42万亿吨核聚变的主要物质氘,但核聚变堆研究的难度很大,估计要到下一世纪后期核聚变电站才有可能实现商品化。因此,在展望21世纪能源问题的前景时,可能不得不面对油气资源面临枯竭、核聚变发电又未能商品化的一段时期。为保证这一时期内人类有充足的清洁能源供应,利用太阳能来发电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太阳能是最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地球上的各种能源无不与之密切相关。事实上,太阳在地球的演化、生物的繁衍和人类的发展中,起了无比重大的作用,也为人类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能源。太阳内部不断进行的高温核聚变反应释放着功率为3.8×1026兆瓦的巨大辐射能,其中只有二十亿分之一到达地球大气高层;经过大气层时,约30%被反射,23%被吸收,仅有不到一半的能量8×1016兆瓦到达地球表面。尽管如此,只要能够利用其万分之几,便可满足今日人类的全部需要。
(选自1999年4月19日《人民日报》,作者徐建中,有删改)
12.本文主要运用的两种说明方法是什么?
13.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
14.找出第一段的中心句写在下面。
15.结合选文说出太阳能发电的主要优势。
16.结合文中两处加点的词语概括说出本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三)大豆的营养价值很高,用途很广。现代科学研究表明: ①大豆籽粒中含有40%左右的蛋白质,19%左右的脂肪,还有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从蛋白质的含量来看,②0.5公斤大豆相当于1公斤牛肉,2公斤多猪肉,或6公斤水质牛奶。因此,有人形象地把大豆比喻为“植物肉”。现在,用大豆可以加工成100多种主、副食品。经过加工的豆制品,90%以上的蛋白质都可以消化吸收,特别是豆腐,更容易被消化吸收,是我国人民很喜欢吃的传统食品。
大豆还是重要的油料作物。50公斤大豆一般可以榨8公斤油。北宋苏轼写的《物类相感志》里说:“豆油煎豆腐,有味。”这是我国食用豆油的最早记载。我国是世界上生产豆油最早和最多的国家之一。
(《祖国的大豆》)
17.这两段文字按说明对象分,属于 说明文;按说明方式分,属于 说明文。
18.文段中许多地方用了数据说明,请简要回答画横线处的数据分别说明什么?
19.短文第二段引用苏轼《物类相感志》里的话,是为了说明什么?
20.说明文应具有科学性,语言要力求准确、严谨。请从上面短文中举一例加以说明。
三、写作
21.题目:《我最喜欢的一座桥》
要求:①写成说明文,要注意抓住所要说明的桥的特征,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②字数不限。
参考答案:
一、1.①chïnɡ ②zhuï ③xiã ④xiào
2.①墩 ②洨 ③涧 ④拱
3.①茅以升 说明文 ②形式优美 结构坚固 历史悠久 ③省 巧 高 ④巧妙绝伦 ⑤推崇 ⑥表明
4.A 5.D
二、(一)6.„„人不知其所以为”。‖„„长虹饮涧”。‖„„ ①总体介绍赵州桥长、宽,说明它的雄伟,引出造桥技术不凡。②分别介绍赵州桥的特点。③总结、高度评价赵州桥。
7.赵州桥的结构特点。
8.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9.逻辑顺序
10.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11.赵州桥形式优美。
(二)12.列数字 作比较
13.逻辑顺序
14.因此,在展望21世纪能源问题的前景时,可能不得不面对油气资源面临枯竭、核聚变发电又未能商品化的一段时期。
15.取之不尽,无污染
16.严密、准确
(三)17.事物平实性
18.①说明大豆的营养价值高。②说明大豆的蛋白质含量高。
19.说明我国人民很早就食用豆油。
20.例如:“从蛋白质的含量来看”,这个短语用得很准确,若没有这个短语,那么大豆与牛肉、猪肉、水质牛奶就无从比较了。
三、21.(略)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洨河()
弧形()
桥墩()
河堤()
漳州()
支撑()
砌成()
和谐()
暴涨()
饮涧()
拱桥()
陡坡()
匀称()
惟妙惟肖()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势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
B、唐朝的有人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出月初云,长虹饮涧。”
C、我国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便于就地取才,这也为修造石桥提供了有利条件。
D、在传统的石拱桥的基础上,我们还造了大量钢筋混凝土拱桥,其中“双曲拱桥”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新创造。
3、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小明和蔼可亲地对张老师说:“你身体不好,就少讲点吧!”
B、同学们就搞好班集体工作发表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其中不乏令人眼花缭乱的至理名言。
C、爸爸终于同意了王东参加“重走长征路”活动的请求,王东不由得笑逐颜开。
D、胜利的消息让指挥部的首长们长舒了一口气,这真是一个如雷贯耳的好消息。
4、选词填空
①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加
(壮观、美观、美丽)。
②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1300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形
态、雄姿、姿态)。
③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
(比较、最)早。
④到那天,(专门、擅长、善于)修建寺庙和神社的木匠大叔,就必定从那边归来。
二、阅读分析:
(一)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为”。这座桥的特点是:①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大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②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③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个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④全桥结构匀称,和周围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就连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有人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1、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
2、引用“初月出云,长虹饮涧”是为了突出赵州桥的哪些特点?
3、划分选文的层次并归纳层次大意。
4、选问说明对象是,主要内容则是说明。
5、本段文字使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修辞手法有。
6、作者以准确生动的语言解说事物特点,或用打比方,或列举数字,或引用古籍,或举例说明等等。分析下面的句子,指出它们各属于哪种?并指出这些句子分别说明了有关赵州桥的哪一点。
①
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②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③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为”。
7、选文第二句中“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与“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前后次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8、选文对赵州桥的介绍体现了中国石拱桥的什么特征?
(二)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在国内,这座桥也是历来为人们所称赞的。它地处要道,而且建筑优美,“卢沟晓月”很早就成为北京的胜景之一。
1、根据选文部分的内容,给联拱石桥下一个定义。
2、选文第一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3、第一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4、从上文看,卢沟桥“美丽的奇观”是从哪两个方面体现的?
5、选文第二段用马可波罗的赞语和“卢沟晓月”都为了说明什么?
6、文中说“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于世界”,你还知道那些世界著名的桥梁,请举出一例。
7、课文用举例的方法来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先介绍赵州桥,后说明卢沟桥。这样安排的两个理由是?
8、文中介绍桥面时,说“约8米”,“约”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三)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代神话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等。
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发挥交通作用。
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附近的卢沟桥。
1、对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说明准确的一项是()
A、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B、中国石拱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有悠久的历史。
C、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D、中国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
2、选文所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
A、打比方
分类别
列数字
B、下定义
列数字
作比较
C、列数字
举例子
打比方
D、分类别
作比较
摹状貌
3、“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惊人的杰作”是指()
A、河北省的赵州桥和北京附近的卢沟桥
B、《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
C、在世界桥梁史出现得比较早的一些桥
D、在我国几乎到处都有的石拱桥。
4、对加点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比较”是用来限制“早”,是说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并非出现得最早,用语分寸感很强。
B、“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句中的“几乎”表明我国石拱桥分布面广,无处不有。
C、“《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句中的“大约”表示一种估计,符合实际情况。
D、“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句中的“甚至”有更进一层的意思,突出了石拱桥的坚固。
5、对选文的说明顺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B、由古代到现代的时间顺序
C、由远及近的空间顺序
D、由一般到个别的逻辑顺序
6、第二段画线句子的作用是什么?
(四)为什么我够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首先在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他们制作石料的工艺极其精巧,能把石料切成整块大石碑,又能把石块雕刻成各种形象。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修建于800年前,有的石梁一块就有200来吨重,究竟是怎样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完全知道。其次,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施工有优良传统,建成的桥,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再次,我国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便于就地取材,这也为修造石拱桥提供了有利条件。
1、这段文字的说明方法有
2、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3、中国石拱桥设计施工的优良传统有哪些? 桥之美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口吻()②媒介()③煞风景()④颐()和园
⑤点缀()⑥摄()影 ⑦孕()育 ⑧前瞻()后顾
2.解释下列词语。
①美感: ②史诗:
③驻足: ④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①虽然绿水依旧绕人家,但彻底(摧毁 摧残 毁坏)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
②每当其间(呈现 显现 出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③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奏出 唱出 谱出)形于色的乐曲。
④虽然滨江多垂柳,满山开桃花,但脂粉颜色哪能(左右 控制 制约)结构之美呢!
4.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
①“小桥流水人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重于绘画的形式美。
②为了画钱塘江大桥,我曾两次爬到六和塔背后的山坡上,总处理不好那庞大的六和塔与长长的桥的关系,构不成画面。
③喜鹊构成的桥 意义好,形式 自由,生动活泼。
④ 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5.在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石拱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圆的桥洞、方的石块、弧的桥背,方、圆之间相处和谐、得体,力学的规律往往与美感的规律相拍合。不过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人们珍视长桥之美。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6.能够表明作者爱桥的原因的句子是。
7.上述两段文字从结构上看是 关系。
8.用“‖”标出第二段的层次并概括层意: ①层
②层
③层
9.第二段中使用的说明方法有、、。
10.简要概括本文在语言方面的特点。
(二)世界上有许许多多著名的桥,有的以它们的悠久历史闻名于世,有的以它们的高超建筑艺术而留芳史册。(),皆是方便交通,使“天堑”变成通途。那么,世界上有没有既方便交通,又可供人休憩娱乐的桥?有;独具一格的侗家“风雨桥”就是这样一种桥。
侗族擅长于建筑,特别是桥梁建筑尤为突出。(a)凡有侗族居住的地方,村前寨后的交通要道上都建有桥,(b)有石拱桥、石板桥、竹筏桥等。(c)其中一种长廊式的“风雨桥”,以它独特的造型艺术和高超的建筑技巧久负盛名。(d)
风雨桥,不仅连接交通,而且可避风雨,因而得名,它是一种木石结构的桥。著名的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程阳风雨桥,是国家重点保护的文物。桥长一百六十五米,桥面宽十米,桥高十五至二十米。桥墩以青石砌成,桥面铺设成排的杉木,上面建有长廊,覆以瓦顶,还建有楼亭五座。楼亭呈方形,多角重檐,共有房檐五层,层层而上,形似宝塔,气势宏伟,桥面通道两侧有栏杆。长廊两侧有长凳,宛如游廊供行人观赏和休憩,长廊和楼亭的瓦檐,柱头都雕花刻画,龙凤花草,秀丽玲珑,蔚为壮观。
风雨桥在建筑结构上更为独特。建桥时不用一颗铁钉,只在柱子上凿通无数大小不同的孔眼,以榫衔接,斜穿直套,纵横交错,结构极为精密。其坚固程度,不亚于铁、石桥,可延二三百年而不损。这是侗族建筑艺术的特色,也是侗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
11.选出下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
A.堑qiàn 侗dînɡ 供ɡōnɡ 憩qì
B.擅shàn 砌qì 铺pū 杉shān
C.檐yán 宛wǎn 珑lïnɡ 蔚wâi
D.凿zuï 榫jí 衔xián 雕diāo
12.第一段()内应填入的短语是
A.从它们的功能来看 B.从它们的结构来看
C.从它们的作用来说 D.就它们的效果来看
13.侗家“风雨桥”独具一格的体现是什么?
14.“它们结构别致,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选自第二自然段,放回到恰当的位置应是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15.第三自然段采用的说明方法是。
16.可统率第三、四自然段的句子是。
17.本文的题目应是
A.风雨桥 B.侗家风雨桥
C.侗家建筑艺术 D.有趣的桥
(三)改变我们生活的“天使”
①计算机领域新近兴起的多媒体技术,使不少人对此现代高科技的结晶产生了种种神秘的感觉,其实。她并不神秘。在一些城市街头开展的一种电脑彩照业务,就是多媒体技术的一项应用。
②多媒体,顾名思义,是相对于单媒体而言的。从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角度,我们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原始信息归结为三种最基本的媒体:声、图、文。传统的计算机只能够处理单媒体——“文”,即文字、数字,至多加上图形,给人的是呆板和枯燥的感觉。它不能处理音频、视频信息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这两类信息数字化以后,所占空间太大,现有硬件难以支撑。如:一张普通3寸高密软盘可存两册《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的文字,若用来存图像,仅普通计算机屏幕那么大的一张就“涨库”了。多媒体技术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使电脑成为能同时处理三种媒体的集成信息系统。
③电视能传播声、图、文集成信息,但它不是多媒体系统。通过电视,人们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不能处理这些信息。电脑则不同,人们可通过编程让它完成指定的工作,即实现人机对话,具有交互性。多媒体兼二者之长,集成和交互是其精髓。例如,电视剧再动人,你只能在一边观看;可是在多媒体上,你可以让剧情停留在某一点上,也可以让其重演,高兴的话,还可以改变剧情,叫演员依你的意思演出。
④电脑技术与电视技术融合而成的多媒体技术在与通信技术结合后,一旦普及并实现全国乃至全球联网,那么,传统电脑将一改刻板的“盲聋哑”形象,变成一位既善解人意又美丽动人的“天使”,那时,您生活和工作的各个领域将是——
⑤可视电话使您和您的朋友虽天各一方,却交谈甚欢,如共聚一堂,近在眼前。
⑥学生可以不必到学校上课,可通过电视与老师、同学讨论问题,同样有身临其境之感。
⑦每台与各种资料信息库、图书馆联网的多媒体计算机就是一个庞大的、易于检索的声像图书馆,可以使您博览群书,胸怀天下。
⑧电视会诊有如神医下凡;电视购物、电视会议等为您节省时间、也缓解了交通。„„
⑨这么高精尖的产品,没有相当的专门知识能享用吗?请别担心,这位“天使”的特征之一就是:人机界面更为友好。她丢掉了令人隔膜的键盘以及繁复的《用户指南》,人们通过口述、手摸屏幕等方式进行操作,可以方便地告诉计算机您想做的任何事情。因此不懂计算机的人,不识字的人,也可以操作电脑,每个人都可到高科技世界潇洒走一回。
⑩当您享用了多媒体带给您的那种种便利,您将由衷地感谢这位“天使”。
18.第②段中的“涨库”从上下文看是什么意思?
19.第⑨段方框中应填的关联词是什么?
20.第②③段的内容,说明了“多媒体”的哪两个特点?
21.第①③⑩段画线部分各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2.本文从哪三个方面说明了多媒体技术不神秘?
三、写作
23.题目:《我喜爱的一种小动物》
要求:①写成一篇生动的说明文;
②字数5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1.①wěn ②mãi ③shā ④yí ⑤zhuì ⑥shâ ⑦yùn ⑧zhān
2.①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 ②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 ③停止脚步 ④意思是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毫、厘,计量的小单位
3.①摧毁 ②显现 ③谱出 ④左右
4.①固然 ②但 因而 ③不仅 也 ④凡是 其实
5.形式美,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二、(一)6.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7.总分
8.„„画家销魂!‖„„史诗似的满足。‖„„ ①江南水乡的桥与周围景物的映衬之美 ②长桥之美 ③风雨桥之美
9.打比方 列数字 举例子
10.语言生动形象。
(二)11.D 12.C
13.既方便交通,又可供人休憩娱乐。
14.C
15.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
16.以它独特的造型艺术和高超的建筑技巧而久负盛名
17.B
(三)18.涨库的意思是:超过软盘的容量 19.甚至
20.集成性、交互性
21.第①段举例子,第③段作比较,第⑩段打比方。
22.①现在已运用于日常生活之中;②能满足人们的各种不同需要;③操作将很方便。
三、23.(略)苏州园林》习题精选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轩()榭 ②嶙()峋 ③镂()空 ④蔷薇()⑤对称()⑥相间()⑦庸()俗 ⑧丘壑()2.按注音填字组词。
①重峦叠zhànɡ()②自出心cái()③翻了一fān()④斟zhuï()3.辨析近义词,选恰当的填入括号内。
①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签 标本 标志)②谁如果要(欣赏 鉴赏 鉴别)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③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好 美好 完美)的图画。④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 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 方法)⑤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扬 赞颂 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4.指出下列各句的表达方式。
①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②梁和柱子以及门窗阑干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③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④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5.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说明方法。
①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②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③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国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④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6.这段文字在结构上的特点是。
7.这段文字所使用的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8.这段文字说明苏州园林假山堆叠的特点是什么?
9.苏州园林中池沼安排的特点是什么?
10.文中加点的“这”指代的内容是
11.“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的正确意思是什么?
(二)本领不凡的彩色不锈钢
窦光宇
①不锈钢是在冶炼时加入铬、镍等元素而制成的钢铁合金。由于具有不怕酸、碱腐蚀的特性,永远闪烁着银色的光芒,因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科学家又在积极探索和研制彩色不锈钢,以使应用领域进一步得到扩展。现在,德国、英国、美国、日本、印度等国家均已取得显著成果,正在从实验阶段走向商业化。
③彩色不锈钢是一种新型材料。它的制造过程并不是在不锈钢的表面简单地涂上一层着色剂,就能够产生五彩缤纷的色彩,而要通过十分复杂的工艺过程来实现。目前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酸性浴氧化着色法,使不锈钢的表面生成一层透明的铬氧化物薄膜,光线照到上面之后,会因薄膜厚度不同而产生不同的颜色。
④对不锈钢进行彩色加工的整个过程包括着色处理和硬膜处理两个步骤。着色处理是在热铬硫酸溶液槽中进行,不锈钢浸入之后,就会在表面生成一层只有一根头发丝直径几百分之一的氧化膜。随着时间的延长和氧化膜厚度的增加,不锈钢表面的颜色也在不断发生改变。当氧化膜厚度从0.2微米增加到0.4微米时,不锈钢表面的颜色会依次呈现蓝、金、红、绿色。人们通过控制浸渍时间,就可以得到所需要的彩色不锈钢。再经过硬膜处理后,就可以在阴极上生成三氧化二铬、氢氧化铬等稳定化合物。既填塞了氧化膜中的微小孔隙,还提高了氧化膜的耐磨性、耐蚀性和耐热性,使材料的整体性能大为提高。
⑤彩色不锈钢的研制开发成功,显示了它的优异性能和巨大魅力。在保持固有金属光泽的前提下,更加显得色调艳丽、柔和高雅。这种光泽和颜色经紫外线长时间照射也不会褪去,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色膜也不会受损。有人将彩色不锈钢在污染严重的地区以及海水中进行长达6年的“暴露”实验,结果仍然完好无缺。经实验,彩色不锈钢在100℃沸水中浸泡28天,或在200℃干燥条件下暴露21天,都能保持原有的色调和光泽。经200℃~300℃高温的短时间处理,它也能够经受考验而不会发生变化。为了证明彩色不锈钢具有良好的耐磨性,人们用5牛顿力摩擦着色氧化膜,经过200次仍没有擦穿。还有人用施加1.2牛顿力的针尖
刻划着色氧化膜,结果氧化膜安然无事。此外,彩色不锈钢吸收可见光的能力很强,可以使90%的可见光被转换为热能。
⑥由于彩色不锈钢所具有的优异特性,其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可以用于高层建筑、桥梁结构、艺术装潢,还可以进行各种机械加工制造零部件和生产各种家电产品和日用品。特别是在大型建筑设计中采用这种新材料,会使建筑装饰产生从静态到动态的变革。美国得克萨斯州休斯敦市的一幢用彩色
不锈钢装饰的21层大楼,由于阳光照射角度的不同,从太阳升起到日落,大楼的色调会发生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变化,交相辉映,十分壮丽。
(选自《百科知识》2000.10)
12.从整体看,本文抓住了彩色不锈钢的特征来说明。依次是、、、。
13.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试简要概括彩色不锈钢的特性。
14.研制彩色不锈钢的方法是① ②。
15.彩色不锈钢的本领不凡,具有优异性能,表现在。
16.第②段最后一句它“正在从实验阶段走向商业化”,试从文中举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
17.选出下列对文中所用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A.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B.下定义、列数字、举例子
C.作诠释、打比方、作比较 D.分类别、作比较、摹状貌
三、作文
18.每一个地方都有公园或值得游览的其他风景点。试介绍其中的某一个景点或某一个角落。在准确的基础上,语言可以灵活多样。
参考答案:
一、1.①xuān ②lín ③lîu ④wēi ⑤chân ⑥jiàn ⑦yōnɡ ⑧hâ
2.①嶂 ②裁 ③番 ④酌
3.①标本 ②鉴赏 ③完美 ④艺术 技术 ⑤赞叹
4.①记叙 ②说明 ③描写 ④议论
5.①作比较 ②摹状貌 ③举例子 ④打比方
二、(一)6.总分
7.分类别
8.讲究艺术性,给人置身山间的实感。
9.讲究自然之趣,并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10.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
11.假山的堆叠,不仅是技术,更是艺术。
(二)12.特性 研制方法 优异性能 广泛应用
13.①具有不怕酸、碱腐蚀,②闪烁五彩缤纷的色彩的特性。
14.①着色处理 ②硬膜处理
15.保持固有金属光泽,色调艳丽、柔和高雅,提高材料的耐磨性、耐蚀性和耐热性
16.高层建筑、桥梁结构、艺术装潢、家电产品和日用品
17.A
三、18.(略)故宫博物院〉练习题精选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拼音中,每组都有一个错误的,请找出来并在括号内改正。
①矗立(chù)湛蓝(zhàn)矫健(qiáo)()
②藻井(zào)蟠龙(pán)檀木(tán)()
③击磬(qìnɡ)赏赐(sì)御花园(yù)()
④额枋(fānɡ)妃嫔(bīn)金銮殿(luán)()
2.找出每组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①雕金屏风 相互应衬()②烟雾燎绕 池馆水榭()
③幽雅宁静 迴然不同()④庄严肃穆 龙风呈祥()
3.仔细辨析下列多音字的读音,然后组词。
4.辨析下列形似字的字形,然后组词。
5.本文进行说明时,抓住了故宫博物院怎样的特征?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①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②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6.第①段写太和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有什么表达作用?
7.第(2)段说明太和殿内景是按照空间顺序写的。按空间顺序进行说明时,需要确立空间方位的观察点。本段确立的观察点是。
8.按空间顺序说明往往借助于方位词。第②段文字中使用的方位词有哪些?
9.①②段文字都突出了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请具体说明突出了什么样的特征,目的是什么?
10.从上述两段文字看,选文是平实说明,还是生动说明?
(二)万人大礼堂,里面宽76米,深60米,中部高33米,体积达86000立方米,像一座大厦。但是由于设计师们处理得巧妙,走进大礼堂的人放眼一望,从屋顶到地面,上下浑然一体,并不感到怎样空旷。屋顶是穹窿形的,天花板上纵横密排着近500个灯孔。灯光齐明的时候,就像满天星斗。顶部的中心挂着红宝石般的五星灯,灯的周围是70条瑰丽的光芒线和40瓣镏金的向日葵花瓣,象征着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在 的外围,有三环层次分明的水波形暗灯槽,同周围装贴的淡青色塑料板相映,形成“水天一色”的奇观。
大礼堂呈椭圆形,有两层挑台像两弯新月,围拱着主席台,使大礼堂成为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整体。两层挑台连地面共3层座席,有9600多个席位。礼堂的主席台像个小会场,能容纳300多人。
11.这个文段说明的重点是,它按照 的结构方式来写,大礼堂在建筑上最突出的特征是。
12.文中的“从屋顶到地面”能否改为“从地面到屋顶”?为什么?
13.文中画线部分采用的两种说明方法是:、。
14.文中加“△”号的“它”指代的是。
15.从表达方式看,这段文字以说明为主,兼用了。
三、写作
16.学习《故宫博物院》的写法,写一篇介绍建筑物的说明文,题目自拟。要求:①要写出建筑物的特征。
②按空间顺序说明。
参考答案:
一、1.①jiǎo ②zǎo ③cì ④pín
2.①映 ②缭 ③迥 ④凤
3.此题为开放性题目。答案举例①和气 附和 和面 洗一和 ②乾坤 乾燥 ③朝代 朝阳
4.答案举例:①放肆 肄业 ②拼搏 渊博 ③御花园 衔接
5.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 空间顺序
二、(一)6.列数字 突出太和殿规模宏大
7.一是朱漆方台,一是殿顶中央的雕金蟠龙
8.正中、背后、两旁、中央、周围、下面
9.①太和殿的宏大壮丽 ②太和殿内景龙的图案 目的是突出皇权
10.生动说明
(二)11.礼堂的规模和灯饰 先总后分 规模大,设计巧
12.不能改,如果改,则与本选段的说明顺序不相符。
13.列数字 打比方
14.五星灯 15.描写
三、16.(略)
说“屏”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屏()风 ②流萤()③擅长()④帷()幕 ⑤忒()看 ⑥书斋()⑦伧()俗 ⑧抱膝()
2.解释下列词语。
①得体: ②因地制宜:
③休憩: ④伧俗:
⑤缓冲: ⑥称道:
3.下列每组词语中均有一个错别字,找出来,并在后面的括号中改正。
A.画屏 关键 佳句 消魂()
B.接触 微妙 神密 纳凉()
C.闺房 歺厅 造型 诗意()
D.兹味 智慧 徒劳 聪明()
4.辨析近义词,选恰当的填入括号内。
①怪不得直至今日,外国人还都齐声。(称赞 称道 称颂)
②这是因为制作者和使用者没有认识到屏在建筑美中应起的作用,仅仅把它当作活动门板来用的。(缘故 缘由 原因)
③每次读到诗词中咏屏的佳句,见到古画中的屏,便不禁心生(喜爱 赞美 向往)之
情。
④我们的先人,(擅长 善于 喜欢)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文章,关键是在一个“巧”字上。
5.“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是唐代诗人杜牧《 》里的两句诗;《牡丹亭》是明代戏剧家 的代表作。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①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过去的院子或天井中,为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小时候厅上来了客人,就躲在屏后望一下。旧社会男女有别,双方不能见面,只得借助屏风了。古代的画中常见室内置屏,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在古时皇家的宫廷中,屏就用得更普遍了。
②从前女子的房中,一般都要有屏,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牡丹亭》“游园”一出中有“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一句,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同时也显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
6.从位置来看,屏可分为 和 两种;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华丽程度可分为、、、、、、等。
7.第①段的结构属于 关系。
8.第①段使用的最主要的一种说明方法是。
9.室外屏有什么作用?(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10.第②段中引用《牡丹亭》中“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这句话起什么作用?
(二)(甲)①沙尘暴在中国古代被称为“霾”(mái),表示沙尘自空而降,是一种天昏地暗、白天也要点灯的风沙天气。
②为了找到沙尘的起源,中科院十几家科研院所进行了一次科研大协作。分析报告出人意料:屡屡肆虐华北地区的沙尘并非来自沙漠,而是来自京西北的面积约二十五万平方公里的退化和撂荒耕地,飘到北京上空的浮尘大部分来自这些地区。研究人员发现真正能产生扬尘的是一些干旱农田和退化牧场。在内蒙古的四王子旗和武川县,他们看到,由于过度垦殖,地面上很薄的土壤都被风刮起,剩下的则是难以耕种的沙地。
③除人们无法干预的气候因素外,专家还对人为的生态破坏表示了担忧。专家组利用遥感技术得出结论:多年来对沙化土地总体上是破坏大于治理。土地沙化面积在迅速增长,局部有改善,整体在恶化。全国的沙化土地面积由50至60年代平均每年扩展1560平方公里发展到90年代每年扩展2460平方公里。其中部分地区近年开垦的土地中,有近一半已撂荒,成为新的沙尘源头。
(乙)①近几年入春以来,我国北方地区多次遭受沙尘暴袭击;南方有些城市出现泥雨天气。几十年来,我们投入那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植树种草、防沙治沙,为何沙尘暴和沙漠化愈演愈烈?
②由于人口增加和短期利益驱动,西北的许多地方在不具备条件又无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无计划、无节制地进行开垦,导致土地沙漠化。目前,我国大部分草场放牧大大超过了其承载能力、荒漠化地区草场牲畜超承载率为50%~120%,有的地方甚至高达300%,超载放牧使草场大面积退化、沙化,昔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地方变成了“老鼠跑过见脊梁”的荒漠化地带。另一方面,荒漠化防治资金严重不足,建设力度不够。防治沙漠化的经费相
对于广袤沙源地而言,只是。
③现在,国家林业局计划采用三项重要措施来遏制沙化土地扩展,使“沙进人退”的局面能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④第一项措施是,在我国沙化严重推进地带开展大规模的防沙治沙工程。第二项措施是依法治沙。第三项措施是建立起荒漠化动态变化的监测预警体系。
⑤令人欣慰的是,防沙治沙已经成为政府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
11.甲文中“研究人员发现真正能产生扬尘的是一些干旱农田和退化牧场”这句话中的“一些”二字可不可以去掉?为什么?
12.请根据甲文文意写出“飘到北京上空的浮尘”大部分来自哪里。(可用原文语句回答)
13.乙文中第②自然段的横线上,应填入的一个成语是
A.坐以待毙 B.杯水车薪 C.纸上谈兵 D.束手无策
14.由于生态环境遭受破坏,近几年春季,我国的天气出现了哪些异常现象?
15.请归纳沙尘暴和土地沙漠化产生并愈演愈烈的原因。
三、写作
16.以“话说××”为题写一篇说明文。
要求:①抓住事物的特征去说明。
②至少要用上三种说明方法。
参考答案:
一.1.①pínɡ ②yínɡ ③shàn ④wãi ⑤tâ ⑥zhāi ⑦cānɡ ⑧xī
2.①恰当,恰如其分 ②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③休息 ④粗俗鄙陋 ⑤使冲突缓和 ⑥称述、称赞
3.A销 B秘 C餐 D滋
4.①称道 ②缘故 ③向往 ④擅长
5.秋夕 汤显祖
二、(一)6.室内 室外 金屏 银屏 锦屏 画屏 石屏 木屏 竹屏
7.总分
8.分类别
9.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
10.①引出“屏”的另一种分类②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
(二)11.不能。因为使用“一些”这一限制成分,准确地说明了产生扬尘的只是部分干旱农田和退化牧场,不是所有干旱农田和退化牧场都产生扬尘。
12.来自京西北的面积约二十五万平方公里的退化和撂荒耕地。
13.B
14.北方地区多次遭受沙尘暴袭击;南方的有些城市出现了泥雨天气。
15.①西北的许多地方在不具备条件又无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无计划、无节制地进行开垦。②目前,我国大部分草场放牧大大超过了其承载能力。③荒漠化防治资金严重不足,建设力度不够。
三、16.(略)
大自然的语言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并读准它们。
①差异
②差遣
③差劲
④参差
⑤连翘
⑥翘起
⑦观测
⑧玄妙观
⑨衰草
⑩鬓毛衰
2.根据下面各句话的意思,分别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消失了声音,藏起了形迹()
②不情愿又没有办法()
③难做的事情居然能做到,值得宝贵()
④衰败的野草无边无际与天空相连()
3.给下面的词各配一个同义词、一个反义词。
4.造句。
①苏醒:
②次第:
③销声匿迹:
④花香鸟语:
5.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回答问题。
①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能将“赶快种谷子”后面的句号改成分号吗?为什么?
②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至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就是说,春天提前9天。
“前者”和“后者”各指什么?
6.填空。
这篇课文把无比丰富的 比作“大自然的语言”。从具体、生动的 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的、和。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一)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7.本段描写自然现象的顺序是。
8.将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所表示的意义写在句后的括号里。
①各种花次第开放()
学生不要乱花钱()
花言巧语迷惑人()
爷爷的眼早花了()
②到了秋天,果实成熟()
这条路,小王最熟了()
俗话说:熟能生巧()
他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
③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是毒草就必须进行批判()
要学会明辨是非()
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候()
9.本段描写的各种自然现象的变化是为了说明什么?
10.课文中说,“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想一想,本段中有没有“大自然的语言”?试举例说明。
11.文中“年年如是”的“是”为指示代词,请说明它指代的内容。
(二)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2.本段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扣住了什么来举例子?
13.“阿公阿婆,割麦插禾”的“禾”指的是什么?
14.本段说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画出关键的词语。
15.本段语言有什么特色?
(三)水的语言
郭
治
水是会“说话”的。听听水的声音,可以判断水的状况。你不妨试一试:把满满的一瓶子水倒出来,听!水在噗噗作响,它在告诉你:“我出来啦!”用墨水瓶、暖水瓶做这个实验,它们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这个原理很简单,因为水流出来的时候,空气要从瓶口挤过去,那一个个气泡钻出水面时,会因为压力变小而猛一下子膨胀,发出冲击,水就这样“说话”了。
把水壶坐在火炉上,当水壶发出叫声的时候,水还没有开。等水真正沸腾的时候,叫声不是那样响了。“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水壶里的声音为什么能报告壶里的情况呢?
坐在火炉上的水壶,壶底的水最先热起来,于是那里就产生了气泡。这些气泡很热,也很轻,便在浮力的作用下,升到了上边的冷水层。热气泡在冷水层放出了大量的热,它的温度降了下来,好像泄了气的皮球,抵挡不住水的压力,就被水给压破了。气泡破裂时会发出响声,水壶便“鸣”叫了起来。水在沸腾的时候,气泡一个接一个地钻出水面冲到空气里,很少有在水里破裂的,这时水的声音就变成“哗啦”“哗啦”了。
人被烫着会喊叫,水挨烫时也要“尖叫”呢!把几滴冷水滴在火红的炉盖上,听!它咝咝地尖叫了。烧水做饭时,我们常常会听到这种声音。
水当然没有知觉,它挨烫时的“尖叫”是由于它在急速地变成汽。炉盖或红煤球的温度都很高,水滴到上面马上就变成了水蒸气,一滴水要变为汽,体积大约要膨胀1500倍,这一涨,就像小炸弹爆炸,发出了声音。
你会判断壶里的水开不开吗?
提一壶冷水,向地面上倒一点,你听到的是清脆的噼啪声;提一壶开水,同样向地面上倒一点,听!它发出了低沉的波波声。为什么冷水和开水声调不同呢?这跟水的温度有关系,当水温在100℃左右时,水不断地变成汽,开水四周包围着这层汽,好像裹着一层线毯,落到地上声调也就低沉多了,冷水落到地面上,没有气垫的缓冲作用,声音也就变得清脆 了。这正像掉在地面上的钢球能发出清脆的声音,掉在棉被上的钢球只会发出一点儿声响一样。
水的奇言妙语可多啦,你能自己做些实验,研究一下吗?
16.这是一篇
说明文,其说明顺序是
顺序,语言。
17.为了生动地说明水有各式各样的语言,很多地方运用了的修辞
方法。
18.第2段画线句是为了解释
(用原文回答)。
19.文章说明了水在三种情况下的语言:①
②
③。
20.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怎样才能判断出壶里的水是否是开的?
三、写作
21.向人们介绍一下你所在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四季风光。
要求:①写一篇说明文
②注意条理性
③3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1.①chā
②chāi
③chà
④cī
⑤qiáo
⑥qiào
⑦ɡuān
⑧ɡuàn
⑨shuāi
⑩cuī
2.①销声匿迹
②无可奈何
③难能可贵
④衰草连天
3.①酷热
寒冷
②敏锐
迟钝
③回来
离开
④简便
困难
4.(略)
5.①不能。因为杏花、桃花二者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再则,前一句说的是春季的物候,后一句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第三,前后两句句型也不相同。②前者指1741年到1750年10年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后者指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
6.物候现象
物候景象
物候现象
特征
成因
意义
二、(一)7.时间顺序
8.①种子植物的有性繁殖器官
花费
用来迷惑人的模糊迷乱
②长成知道得清楚
熟练
程度深
③这样
是(判断词)
正确
正是
9.说明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10.有;例如燕子归来。
11.本段前面的内容。
(二)12.扣住了第①句话。
13.指稻秧。
14.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
15.生动。
(三)16.事理
逻辑
生动
17.拟人
18.水流出来时为什么噗噗作响
19.流出来时
水不开时
水被“烫”时
20.向地上倒,清脆的噼叭声的是冷水,低沉的波波声是开水。
三、21.要在观察的基础上抓住特点去写。
奇妙的克隆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
蟾蜍()鄞县()草莓()嫩枝()雌性()鲫鱼()2.解释下列词语。繁衍: 免疫:
相安无事:
3.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①“克隆”的含义是什么?
②本文使用小标题的作用是什么?
4.按原文填空。有关“克隆人”的讨论 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 的进行曲。
5.学了本篇课文我们应该向科学家学习哪些精神?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一)1979年春,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学家,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与此同时,除去鲫鱼卵细胞的核,让卵细胞留出空间做好接纳囊胚细胞核的准备。一切准备就绪后,把玻璃管吸出的核移放到空出位置的鲫鱼卵细胞内。得到了囊胚细胞核的卵细胞在人工培养下大部分夭亡了。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这种鲫鱼并没有经过雌、雄细胞的结合,仅仅是给卵细胞换了个囊胚细胞的核,实际上是由换核卵产生的,因此也是克隆鱼。
6.本段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7.文段中使用了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8.为什么叫这种鱼为“克隆鱼”?
9.简述“克隆鲫鱼”的过程。
10.举例说明本段语言的准确性。
(二)克隆技术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例如,英国PPL公司已培育出羊奶中含有治疗肺气肿的α—I抗胰蛋白酶的母羊。这种羊奶的售价是6000美元一升。一只母羊就好比一座制药厂,用什么办法能最有效、最方便地使这种羊扩大繁殖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克隆”。同样,荷兰PHP公司培育出能分泌人乳铁蛋白的牛,以色列LAS公司育成了能生产血清白蛋白的羊。这些高附加值的牲畜如何有效地繁殖?答案当然还是“克隆”。
母马配公驴可以得到杂种优势特别强的动物——骡,然而骡不能繁殖后代,那些,优良的骡如何扩大繁殖?最好的办法也是“克隆”。我国的大熊猫是国宝,但自然交配成功率低,因此已濒临绝种。如何挽救这类珍稀动物?“克隆”为人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
除此之外,克隆动物对于研究癌生物学、研究免疫学、研究人的寿命等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不可否认,“克隆绵羊”的问世也引起了许多人对“克隆人”的兴趣。例如,有人在考虑,是否可用自己的细胞克隆成一个胚胎,在其成形前就冰冻起来。在将来的某一天,自身的某个器官出了问题时,就可从胚胎中取出这个器官进行培养,然后替换自己病变的器官。这也就是用克隆法为人类自身提供“配件”。
11.以上几段是围绕哪一句来说的?
12.这几段介绍了“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哪些好处?
13.“这些高附加值的牲畜如何有效地繁殖?答案当然还是‘克隆’”。这句话使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14.文段中的引号作用是什么?
15.文段中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人教新课标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试卷第七册优化练习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试题及答案 篇3
轻松起步 wǒ huì kàn tú xiě zì
我 会
看
图
写
字。wǒ huì zhǎo pénɡ yǒu tián xù hào
我 会
找
朋
友
(填
序
号)。
①口
②目
③羊
④鸟
⑤兔
⑥日
⑦火
⑧竹 耳()
出()白()
()子 牛()
飞()大()
()月 3 wǒ huì dú jù zi tián kònɡ
我 会
读
句
子
填
空。
mù
guāng hěn cí xiáng(1)老师的()光
很 慈 祥。
mù(2)()桥上有两只山羊。
快乐提升 wǒ hé tónɡ zhuō yì qǐ dú
我和
同
桌
一
起
读。
zhònɡ rén kuā hǎo nǎo ɡuā 众
人
夸,好
脑
瓜,zhānɡ zuǐ shì kǒu liǎnɡ pái yá 张
嘴
是
口
两
排
牙。xiào zhǐ ěr mù kǒu bí shé 笑
指 耳
目
口
鼻
舌,wǔ ɡuān cónɡ lái yí ɡè jiā 五 官
从
来
一 个
家。xià miàn de qì ɡuān ɡè yǒu shén me yònɡ
qǐnɡ yònɡ cǎi
下
面的器 官
各
有
什
么
用?
请
用
彩 bǐ lián qǐ lái 笔
连
起
来。
kàn shuí shuō chū de cí yǔ duō
看
谁
说
出
的词
语
多。(1)十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2)木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3)禾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4)口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5)耳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6)目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答案
轻松起步
1答案:
(一)根(木)头
(五)棵(禾)苗 2答案:②①⑤⑧③④⑦⑥ 3答案:(1)目(2)木
快乐提升
【人教新课标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试卷第七册优化练习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试题及答案】推荐阅读:
课后习题课堂练习(人教新课标)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做风车的故事 1(同步练习)(课课过关)10-13
【极力推荐】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0.古诗两首同步练习(附答案)06-20
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七册期末试卷07-20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题答案10-11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阅读题及作文练习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