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的几点经验(共12篇)
数学教学的几点经验 篇1
1.搞好入学教育
通过入学教育提高学生对初高中衔接重要性的认识, 增强紧迫感, 消除松懈情绪。 主要应做好四项工作: (1) 给学生讲清高一数学在整个中学数学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 (2) 结合实例, 采取与初中对比的方法, 给学生讲清高中数学内容体系特点和课堂教学特点; (3) 结合实例给学生讲明初高中数学在学法上存在的本质区别, 并向学生介绍一些好的学法, 指出注意事项; (4) 请高年级学生谈体会、讲感受, 引导学生少走弯路, 尽快适应高中学习。
2.摸清底数, 规划教学
在教学实际中, 一方面通过进行摸底测试和对入学成绩的分析, 了解学生的基础。 另一方面, 认真学习和比较初高中教学大纲和教材, 全面了解初高中数学知识体系, 找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区别点和需要铺路搭桥的知识点, 使备课和讲课更符合学生实际, 更具有针对性。
3.立足于课标和教材, 尊重学生实际, 实行分层次教学
高一数学中有许多难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 如集合、映射等, 对高一新生来讲确实难度较大。 因此, 在高一数学教学中, 放慢起始进度, 逐步加快教学节奏。 在知识导入上, 多由实例和已知引入。 在知识落实上, 先落实课本, 后变通延伸用活课本。 在难点知识讲解上, 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实际出发, 对教材做必要的层次处理和知识铺垫, 并对知识的理解要点和应用注意点做必要的总结及举例说明。
4.根据学习的难易度调整教学内容
学习的难易度, 对于学习初中数学知识而言是相对的, 又是绝对的。 初中学生在学习数学时, 直观性较强的知识易于理解掌握, 而抽象性概念和公式较难以理解往往死记硬背, 难以提高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 因此, 先直观后抽象, 先分析性认识后综合性认识, 先化繁为简、再由简到繁, 依此教学策略可以有效改进教材、合理整合教材内容。
5.采用互动启研教学法
高中数学中的“互动启研教学法”以数学教学促进学生成长发展为着眼点, 立足学生主体地位,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以沟通、互动、启发、研究为特点, 旨在构建新型的数学课堂。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是教学方法的运用者, 所以教师的观念和行为直接影响教学方法运用的效果。 启研互动教学法对教师有如下要求:一是树立新型师生观, 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建立相互信任、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以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新角色面向全体学生, 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 二是真正理解学生, 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未知、未能和未有, 了解学生的认知程度、接受能力、学习动机及兴趣爱好等, 才能进行有效“启发”。 三是善抓“启发”时机, 能够于教学的关键点、疑难点、衔接点、含蓄点处启发, 于思维受局限时、疑惑不解时、有新发现时、跃跃欲试时启发。 四是恰用“启发”方法, 适时“进退散敛”。华罗庚说过, 复杂的问题要善于“退”, 足够的“退”, 退到最原始而不失去重要性的地方, 是学好数学的诀窍。 在达到基本目标的基础上, 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多想一步, 养成“进”一步思考问题的习惯和不断探究的精神。 “散”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同中求异”、“正向求反”、“多向辐射”, 培养创造性思维结构的重要组成要素———发散思维 (又叫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 。 “敛”就是要注意引导学生透过表象发现本质, 从纷繁的思路中发现共性, 培养收敛思维 (也称聚合思维或集束思维) , 训练学生在已有的众多信息中寻找最佳解决问题方法的思维能力。
6.利用思维导图
高中学生为了应付数学, 必须对所学的所有知识点加以自如应用, 而应用的前提就是要把所有学过的公理定理推论概念记住, 而且是理解式的记忆。 思维导图在近年来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学习和接受, 如何使复杂的思维变简单, 让思维充分地发散、有效地收敛, 特别是数学领域中的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灵活应用? 思维导图虽然有用, 但是会画导图了, 不一定能出成绩, 后续动作更重要。 学习数学必须经历“学习理解—做题巩固—总结归纳”三个阶段。 导图在“学习理解”“总结归纳”中比较容易操作。这两个阶段导图最大的作用是帮助梳理记忆脉络。 而要提高解题能力, 必须学会对题型进行总结, 前提是在做过大量题目后。高中学生学习任务重, 老师可以在这方面进行研究, 做一些有关题型的思维导图引导学习。
7.高三教学要注重知识拓展和迁移能力的生成
布鲁纳的认识发展理论认为学习本身是一种认识过程, 我们可以将它理解为认识的生成过程。 其程序是:人们通过已知的内部认知结构, 对获取的外部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储存, 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最有效的旧知识吸纳新知识, 使新、旧知识在头脑中产生交叉、切合, 发生积极的相互作用和形成新的联系, 促使原有知识结构不断分化和重新组合, 由此获得新知。 可见, 拓展和迁移知识的能力是学习的基本能力。 培养学生拓展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追根求源”“温故知新”, 开拓思路;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学会对知识的分析、判断、选择和运用, 把握知识的内涵。 这样, 才能从“已知”向“未知”扩展, 从“过去”向“未来”迁移, 从模仿替代向创新求异发展, 从而引导学生实现将已有的知识点建构成完善的认知体系———实现对知识的理解、运用、拓展和迁移。 变式教学是培养学生拓展和迁移知识及能力的有效方式。 变式教学是对教学中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化, 以暴露问题的本质, 揭示不同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差异的一种教学方法。 其独到功效是从数学的“基本型、基本法”入手, 着眼培养学生基础“双基”和思维能力, 提高应变能力。 从历年高考试题来看, 多数题目源于教材, 活于教材, 综合性强的题目略高于教材。 因此, 复习中老师应立足于课本, 精选典型例题、习题, 通过“变数、变式、变图、变法”, 构造一系列变式, 充分运用各种变式进行挖掘、延伸、改造, 用问题编成变式题进行教学, 注重剖析“破题思路”, 优化课堂结构, 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充分暴露思维障碍, 展示知识的形成、发展、演变过程, 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 提高应变能力和思维品质, 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其效果远胜于“沙里淘金”打疲劳战的“题海战术”。
数学教学的几点经验 篇2
内蒙古包头市石拐区教育局 冯新亮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数学课程总体目标第一条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第一次明确将“数学活动经验”列入课程目标中。修订完成的《课标》修订稿这样阐述: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数学活动经验”作为课程目标进一步被明确,地位进一步凸显,等同于“双基”。所以,小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应作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最基本教学目标之一切实予以落实。但是在我们实际课堂教学当中是什么现状呢?无论是教师日常的课堂教学设计中,还是学校的教学评价中,无论是各级各类教研活动,还是大量的课改论文专着中,都很难见其踪影。原因很多:其一,《课标》中虽然明确提出“数学活动经验”课程目标,但缺乏必要的解释说明,教师对其地位、作用及其内涵理解不深。其二,受传统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作为课改新鲜事物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三,数学活动经验不像事实性知识那样“看得见、摸得着”,教师感觉无从下手。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谈我对“数学活动经验”这一课程目标的粗浅理解。
一、《课标》为什么要提出“数学活动经验”作为课堂教学的目标
1.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是指人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和心理品质诸方面。素质教育落实在数学教育中,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
2.数学观的变化,最为重要的是数学活动论的兴起。数学活动论认为:应该从多维度来看待数学的本质。数学应该是人类的一种活动,不应该完全等同于这种活动的产物。(举例:比,不要仅仅把“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这个概念本身看作是数学,还应该包括学生如何来理解这个概念的过程,这才构成一个完整的数学)。数学活动论代表人物尼斯甚至说:把数学只看作是一门纯理论学科,认为数学是某些权威所提出来的一些东西,那是很危险的。《课标》提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是人类的一种科学语言;数学是人类的工具,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数学活动论的观点,怎样来理解“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这句话呢?我们是否能仅仅把那些死板的数学结论看做是数学吗?这是作为基础教育基础学科的数学的本质吗?应站在不同角度来理解这句话的真正涵义。站在语言的角度,我们就要让学生理解、掌握并会运用这种语言去交流,去表达。站在工具的角度,我们要让学生掌握这个工具,去认识和改造世界。站在文化的角度,我们要让学生真实的体验这种文化,深深的爱上这种文化。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产生的能促进其数学素质不断发展的有关数学的经验,那才是真正的自己的数学。
3.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重要代表人物就是杜威。杜威认为: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重组,这种改造和重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
二、对数学活动经验本质的基本认识
通过前面的论述,结合自己的已有经验,对于什么是数学活动经验,老师们可能有了一个粗浅的认识。数学活动经验就是学生对数学的真正体验。它不仅仅是指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的有关数学事实的感性认识,更是自己在真实的数学活动中获得的有关知识观念、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维过程、数学语言以及情感态度的一种综合的感性认识,实际上这种认识也是以结构的形式存在的,绝不是简单的事实性知识,这就是学生数学素质的原型。但是我们又很难给出数学活动经验的确切定义。但我们可以理解,数学活动经验具有以下特征:
1.主体性。数学活动经验是基于学习的主体―学生提出来的,它只属于特定的学习者自己,所以具有学习者的个性特征。
2.实践性。数学活动经验是学习者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离开活动过程这一实践形式是不会形成有意义的数学活动经验。
3.发展性。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在一个学习阶段、在一个特定的学习环境中对学习对象的一种经验性认识,是非严格理性的,而且还可能是不正确的,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是可变的。
4.多样性。由于活动经验具有主体性特征,所以受学生已有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已有数学活动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影响,学习同样的内容,经历同样的数学活动,每一个学生仍然可能具有不同的经验。
三、如何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1.重视过程性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
与传统教学大纲相比,《标准》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明确了过程本身就是课程目标,即必须结合具体内容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经历过程。并使用“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认识过程动词表述学习活动的不同程度。
2.设计好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真正“做数学”
从课程目标中我们可以看出,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离不开数学活动。什么是好的数学活动呢?课标中也给我们指出了几种小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方式: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等。
本人认为,一个好的数学活动除了要选择恰当的.活动方式外,一定还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是创设现实的、鲜活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活动情境。二是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抓住数学的本质。三是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充分思考,充分交流。
现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设计的数学活动,本人认为整体上存在目的不很明确,流于形式,学生交流有所欠缺,不到位。交流基本上还是个别学生和老师的交流,不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多项交流,而且老师所关注的就是把重要的数学结论说出来,一旦学生说出来,哪怕是第一个学生说出来,老师大加赞扬,这个数学活动也就万事大吉。学生也养成了习惯,交流的时候非常注意揣摩老师想要什么答案,所以学生尤其是反应快一点的学生,往往一下子就能说到点子上,即使自己还没弄懂也要配合老师,老师也不管其它同学是否理解。
3.采用多种方法,有意识帮助学生积累和提升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留心观察和认真收集学生有关数学活动经验的信息,及时收集信息。平时多与学生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倾听学生的真实声音。仔细倾听学生的思路想法,仔细分析学生的作业,适时地有针对性的点拨、启发、引导。使用好成长记录袋。引导学生养成撰写数学日记的良好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要有针对性的及时评价、指导。
浅谈科学探究教学的几点经验 篇3
关键词:物理实验;合理设计;教师指导
一、科学探究并非都要做实验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这是从整体上说实验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而绝不是说,物理学的每一个规律都可以直接由实验总结出来。明确了这个认识以后,在教学中我们就敢于确认那种包含了科学探究的若干要素,但没有学生实验或演示试验的教学过程也是科学探究。例如,在学习了功和能的关系以及动能、重力势能的定量表述后,学生就可以探究弹簧弹性势能的表达式,就可以根据过去研究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经验来确定探究的方向,即通过弹力做功来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在分析弹力和重力的相似点和不同点时,初步猜想弹性势能应该随弹簧长度的增加而增加,
还应该随劲度系数的增加而增加,最后通过定量的分析,论证所求的表达式。再比如,在原子核内核子间的强相互作用力的教学中,让学生思考与讨论下列问题:原核内的质子带正电,但质子能聚集在一起,构成坚固的原子核,根据你的推测,原因可能是什么?提出这个问题后,学生会想,同性相斥,而且根据库仑定律,质子间相互作用的库仑排斥力非常大,所以一定有一种力,使质子间相互吸引,而且这种力应该特别大,使核子聚集在一起,结合成一个坚固的原子核,而中子之间也应该存在这种力,显然该力与是否带电无关等等。上述两段教学过程包含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分析论证等科学探究要素,因此尽管没有设计实验、进行实验等要素,但它具有科学探究的典型要素,也属于科学探究教学。所以没有实验的教学过程也可以实现科学探究教学。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就能解放思想,放开眼界,克服教学时科学探究中的形式主义,实现真探究,避免假探究。
二、科学探究要合理设计探究问题
课堂教学中,为了激发和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教师要给学生合理设计探究问题。问题要有一定的探究空间,在内容上要符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形式上教师要从教学目标出发,更多地设计一些发散性问题。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在谈到教学和发展的关系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他认为学生的知识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现实所实际具有的水平,叫现实水平;一种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所能达到的水平,是潜在水平。学生的现实水平和潜在水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最近发展区,我们形象地把它称为“跳一跳,摘桃子”。这个桃子不是伸手可得,需要跳起来才能摘到手,但又不是怎么跳也摘不到。教师在设计探究问题时,一定要把问题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
样的问题是最具有探究价值的。
比如,在《超重和失重》教学过程中,我们设计的探究问题是:观看“完全失重”和“杨利伟在太空”的视频,请归纳录像中的这一类物理现象(超重、失重)有哪些运动学特征和动力学特征?并分析这类现象(超重、失重)的物理本质和这类现象产生的物理条件。这个问题的设计对于学生来说,看似很简单,其实有很大的思维挑战性,尤其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本质分析具有一定的难度。但
是学生不经历一番思维的艰辛探索是不可能准确理解超重和失重的物理本质的。
三、科学探究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
科学探究过程中不能只强调学生的自觉性,却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真正的科学探究需要教师给予适时的、必要的、有效的指导,让学生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并不断提升学生的探究素质和能力。比如,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对问题也会出现不同的理解和看法,这些都是学生积极投身和亲历探究实践之后获得的。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再比如,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出现错误或走弯路甚至失败的情况,这些都是探究过程中最能考验学生思维和意志的关键因素,此时学生对答案的渴求,正好可以成为教师讲授的一个很好的“最近发展区”,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帮助和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使学生在探究之后有所收获,并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不屈不挠精神。
另外,由于经验和知识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有不同,这种差异本身恰恰构成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师要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倾听、相互合作与交流。
总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过去传统的、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积极践行科学探究,落实新课程标准,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以探究的方式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张晋梗.皮亚杰理论与物理学[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2]闫承利.素质教育课堂优化模[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初中音乐教学的几点经验 篇4
传统的音乐教学过于注重歌唱的训练, 侧重情感、兴趣的培养, 忽略对中学生乐理知识的传授。但这三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 学生只有掌握了乐理知识才能更深层次地感受、理解音乐。我们要进行知识与技能的教学, 但不是像以前那样简单机械地训练, 而是应该运用各种手段让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让这种训练隐藏于各种活动之中, 蕴涵在情境教学当中, 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学会这些知识与技能, 为今后更好地学习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针对这一点, 我在课堂上比较注重依据课标要求, 由浅入深、由简入繁, 循序渐进地制定教学计划, 确定音乐教学进度中乐理知识的内容, 有的放矢地进行乐理教学。
二、培养学生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
音乐教育其本质就是审美教育, 它不仅具有其他学科所共同的认识功能, 更为鲜明的是以其“直指人心”的审美价值而具有不可替代的美育功能。由此可知, 音乐学科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我们应坚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 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和情感, 通过音乐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 启迪学生的智慧, 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与追求;注重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实践活动 (听、看、唱, 讨论、联想、想象及律动) 中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究, 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 并在一定的基础上创造音乐;引导学生去感受美、欣赏美和理解美, 启迪学生去想象美与创造美,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能力, 建构起“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音乐教学模式, 使学生真正能在音乐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充分发展他们的艺术创造才能, 切实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三、因势利导, “流行”让学生兴趣盎然
不少学生反映:“古典音乐太深奥, 听不懂;民族音乐太土气, 不好听;流行音乐新颖活泼、通俗易懂, 好听!”他们讲的不是全无道理, 我们如果过分地去排斥、去压抑, 只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叛逆心理, 而换一个角度, 承认他们的爱好, 欣赏他们的爱好, 正确地引导他们的爱好, 把那些流行元素“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 让流行元素服务于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 我相信必然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例如京剧的教学。京剧虽说是国粹, 是中国的传统艺术, 但是对于崇尚新鲜事物的中学生而言, 京剧太遥远、太陌生了, 学习起来也就会非常枯燥, 不容易接受。我们如果按部就班, 按照课本上的内容向学生介绍京剧的起源、发展和一些京剧名家名曲, 很难激起学生对京剧的兴趣, 没有了兴趣, 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在京剧教学中, 我把陶喆的《苏三说》引入了课堂, 《苏三说》虽然是一首流行歌曲, 但是加入了京剧元素, 其中还有京剧名段《苏三起解》的唱段。流行元素导入,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唱好《苏三说》, 学生学得非常卖力。因势利导, 我又和学生谈起很多歌星都很热爱京剧, 像“情歌王子”张信哲拜入京剧谭派传人谭孝曾门下, 谭孝曾高祖谭鑫培乃京剧史上开宗立派并对京剧艺术走向鼎盛繁荣作出杰出贡献的一代宗师, 他还亲手培养出了杨小楼、梅兰芳和余叔岩3位京剧艺术承上启下的代表人物, 继而讲到了梅兰芳和京剧的其他门派和代表剧目, 这样一来学生很自然地接受了课本上的教学内容, 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在民族音乐、古典音乐教学的课堂上, 著名萧笛演奏家、民族新音乐的开创者曾格格, 以及她的先生, 师承著名管乐大师胡海泉的冯晓泉, 他们对民歌民乐的全新诠释, 让学生喜欢上了《牧歌》、《踏雪寻梅》等优美的民歌, 并熟悉了更多的民族管弦乐器;腾格尔的《天堂》、韩红的《家乡》, 他们的天籁之音以极其饱满的感情唱出了对家乡、亲人的热爱, 旋律优美流畅, 意义深远。前者具有藏族民歌的特点, 后者具有蒙古族民歌的特点, 让学生深深领略了民歌的魅力;将古老的乐音与西方流行音乐相结合, 创造出一种集后现代意象与新古典情怀于一体的独特音乐风格的“女子十二乐坊”, 也让学生对《十面埋伏》等古典音乐如痴如醉。此种例子不胜枚举, 并且都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正如爱因斯坦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什么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四、推进音乐教学方式的转变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 教师需要不断推进音乐教学方式的转变。
1. 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创设良好的音乐艺术与课堂氛围, 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音乐课堂活动, 从而使他们获得音乐审美体验。音乐艺术可以说“只能意会, 不可言传”, 仅凭教师口头传授, 而没有学生的亲身参与和体验, 哪怕是音乐知识、音乐技能技巧, 学生也是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的, 更不用说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与再创作了。学生只有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 与音乐融为一体, 自己主动地去探寻、领悟、体验时, 对音乐知识技能的真正理解和掌握, 特别是对音乐的欣赏与创造, 才会成为可能。因此, 在音乐教学的活动中, 教师要确保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活动的主角而不只是观众, 音乐教师是策划人和欣赏者而不是裁判员或评委。
2. 尊重学生的音乐创造力。
音乐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 需要去欣赏学生, 指导学生去进行探究和创造, 对于学生的音乐创作需要尊重。
3. 形成“学习共同体”。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几点经验 篇5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几点经验
青岛黄海职业学院六校区羊井国际学校
胡莲美
266427
摘要:对外汉语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本文着重从课堂气氛、师生关系、教学方法、复习方法几个方面叙述了笔者从教几年来的经验,以期揭示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些规律。
关键词:轻松、和谐、汉字、复习方法、写作
近十几年,随着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加之汉语这种古老语言本身散发的魅力,对外汉语逐渐在世界各地刮起一阵旋风,成百上千的孔子学院在世界版图上燃起了星星之火,来华求学的留学生也呈几何级数地增长,对外汉语日渐凸显出其重要性。由于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模式的独特性,决定了对外汉语教学不同于传统的外语教学。下面是我从事对外汉语综合课教学几年来的几点经验,供同仁们参考商榷。
一、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对外汉语教学面对的是教育观念、思维模式迥异的外国留学生,其目的是让他们说一口流利地道的汉语,所以必须让他们勇于开口、乐于开口,必须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让他们畅所欲言。轻松不是无组织无纪律,而是紧松有度。太松会使学生变成一盘散沙,不能集中精力,知识难以输入;太严,则使学生噤若寒蝉,达不到应用的目的。由于对外汉语教学多实行小班授课,师生之间的距离被大大缩短,而留学生较中国学生表达方式更直观,对老师的爱憎都表现在学习中,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做和蔼可亲的循循善诱者,而非高高在上的教导者,既要当严谨的传道授业者,又要当学生尊重信任的解惑者。很多老师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之初,都会感觉不适应,因为那种正襟危坐耳提面命的教育模式在这里吃不开,那不但会让学生“失声”,避而远之,甚至会引起他们的反感,教学目的难以达到。
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论在教学还是在生活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信仰,避谈敏感的政治话题,输出知识、文化和爱心,但不输出价值观。
二、词汇教学重视对字的剖析
汉字源远流长,经历了历史的巨大变迁,可以说是见证中华文明的活化石。汉语中的词汇多达几十万,但是常用汉字却只有区区几千个。只要弄清楚一个字根的意思,即可由点到线,激活一连串词汇。汉字是一种表意为主兼具表音的意音文字,由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造字法形成,本身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给人带来心灵的愉悦和艺术的享受,也给教学带来趣味性,所以在汉语词汇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对部首和汉字的讲解。比如,“清、情、晴、睛、菁”这五个字中,“青”是声旁,“氵”表示水,“清”的意思是水纯净没有混杂的东西,那么“清楚”、“清澈”、“冷清”的意思可推断出。“忄”表示心,那“心情”、“感情”、“热情”都和心有关。“日”表示太阳,“晴”即表示有阳光、天气好。“目”意为眼,那么“睛”一定和眼睛有关。“艹”表示草,“菁”表示草木茂盛。再如弄清“预”的意思是预先、事先,那么我们可推断出“预习”、“预报”、“预测”、“预祝”、“预演”的意思。再如汉语中“火”可以表示生气、愤怒,则“发火儿”、“冒火儿”、“火冒三丈”、“七窍生烟”、“大动肝火”、“火上浇油”等都和愤怒有关。适当运用汉字形体演变的知识,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来龙去脉和相互间的关联,不但会加深对这些汉字的认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增加趣味性,让他们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产生兴趣。“山东秀才念偏旁”讽刺了一知半解、生拉硬拽的作法,运用到汉语学习中却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能激发学生的联想,进一步探索汉字的奥秘。
三、把复习课分解,穿插在日常授课中。
新授课是解决一个个具体的问题,复习课是“温故而知新”,不仅要加深对具体问题的理解和记忆,还要发现具体问题之间的联系,打通彼此间的壁垒。在所有课型中,复习课是最难上的。每学完一本书,复习的压力总是大过课程结束的喜悦。让学生自己复习,他们会蜻蜓点水,难以深入;老师串联知识点,不但有备课的负担,而且难以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搞题海战术,一是缺乏合适的习题材料(对外汉语教材虽然如雨后春笋,鳞次栉比,但是缺乏配套的练习册和参考书,给老师备课、授课增加了不少负担),二是学生感觉乏味,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在多次复习课的实践中,我逐渐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即把复习课分解,穿插在日常授课中,具体做法如下:
每学完一课,即所有知识点讲授完、练习题处理完之后,设计一套练习题,该习题不但涉及到本课中所有的知识点,还要辐射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包括新旧知识的比较、辨析、反义词、动宾搭配、近义词辨析、多义词释义、习惯用语、量词用法总结等各个方面,要求全面广泛,这些知识点在新授课中大部分已经涉及过,但是由于教材自带的练习题数量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故而得不到加强巩固。这套题在新授课结束两三天之后再发给学生。因为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人的遗忘有个“先快后慢”的规律,三天之内遗忘得最快。该题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查漏补缺,进一步巩固记忆,让知识转化为技能。设计这样的练习题,要求教师在新授课时就具有先觉意识,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融会贯通。学生把每套练习题保存起来,就成为日后总复习的脚本,能减轻总复习时老师备课的负担,也能缩短复习的周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写作,从早期抓起
学习语言必须要实践,说和写是学生输出所学知识的两种方式。由于学生处在纯汉语的大环境中,他们必须也乐于开口说话,因此他们的口语一般进步很快。写的难度大,也最不受欢迎。由于写作能力的提高是缓慢的,所以应该有意识地提早抓起。一般零基础的学生学习三个月后,便开始训练他们的写作技能,训练的方式灵活多变,有命题作文、修改作文、组句成段、汉语周记、观后感等等,数量由一百字开始逐渐增多。对于汉语层次低的学生只要求用准确的语言把事件叙述清楚、完满,对于高年级的学生逐渐加强对文学素养的要求。对外汉语教学既要教授地道的富有生活气息的口语,又要教授典雅规范的书面语,写作无疑是对书面语的运用和强化。
众所周知,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经历了一个学习语言规则,而后将语言规则不断内化然后输出的过程,而大量的阅读甚至记忆成诵就是促进语言知识内化的驱动力,“对一些符合文字规则的精品进行过度记忆会导致个体能够随心所欲地驾驭文字及其组句规则,孜孜不息的背诵带来某种惊人的能力——语感。”学生通过大量地阅读范文,不断地对口、耳、眼进行刺激,对隐藏在文章中的语言规则虽不能用理论表达出来,却能在心中形成对语言的不能言明的独特感受,在以后的实践过程中这种独特的感受会适时地发挥作用,对言语进行有效地指导。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重视对优秀文章的读背,培养学生的语感。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是同一个道理。
对外汉语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本着精讲多练的原则,鼓励学生去实践应用。处在汉语环境中,一般零基础的学生按照每周二十课时的速度学习,三个月即可解决日常生活用语,一年可达HSK四级至六级的水平。作为对外汉语教师,我们在传播知识和爱心的同时,既能进一步发现中国文化的新鲜之处,也能感受到来自异国的文化气息,我们乐在其中!
参考文献: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刘珣 著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概要》吕必松 著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现代汉语》黄伯荣 廖序东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Several Experience About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NO.6 Campus,Huanghai Vocational College,Qingdao Hu Lian Mei)Abstract:The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is different form traditional teaching.This article narrates emphatically author’s experience from classroom atmosphere、relations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teaching method、review method,by time reveals some rules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Keyword:Relaxed Harmonious Chinese character Review method Writing
浅谈品德教学的几点小经验 篇6
一、品德课中的美术课
小学的学生比较热爱写写画画,我根据这个特点,在《为校园画张像》的教学中把学生分为三组,A组:向家长询问、了解过去的学校并画下来;B组:给现在的学校画张像;C组:给心中想象的未来学校画张像。然后通过对比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图画并说明理由。
这样的活动,既让学生了解过去,又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对比让学生了解到社会的发展、现在的生活有多么美好、多么幸福;“说明理由”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向家长询问”增进了学生和家长的关系;起到了学生珍惜现在、展望未来的良好效果。
二、品德课要融入到社会实践中
新课程改革提倡多实践、多动脑、多动手,让学生在实践中轻松地学习知识,让实践代替了以往的死记硬背法。
如《感谢社区服务者》的教学中,让学生认真看图,阅读课文,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后,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出值得我们感谢的人并写一份材料进行演讲,让学生真正懂得人们的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人人都是平等的,让学生对社会分工不同有了新的认识,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友好相处。
又如《热爱自然》的复习课,我选择利用星期的晨练时间,带领全班同学到野外一起去晨练。当到达目的地时,还没等我发言同学们不约而同地说:“我爱大自然,它让世界变得美丽绚烂,阳光、空气、水给我们滋养和沐浴。珍惜我们共有的家园吧,让世界充满平安!”。我紧接着问:“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什么呢?你们怎么用行动来表示对大自然的热爱?”……虽然时间不长,但让学生上了一节难忘的复习课,我能体会到,同学们的回答都是发自内心的感受。同学们把自己感受到的、看到的都用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既摆脱了学生厌烦的“死记硬背”法,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大自然的美丽、切身感受到大自然给人类带来的好处,这不仅提高了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更促进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程度。让学生明白了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要从小做起、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三、走进学生心灵
我是个急脾气的人,但对工作兢兢业业,总想为祖国培养出优秀的接班人。于是我就在时间上下功夫,可是慢慢地发现自己整天毛毛躁躁,让学生也感到疲倦,最终测试时总是令人失望。
自从有了宝宝,我的脾气慢慢地转变了,我学会了静下心来慢慢地品尝人生,享受和宝宝的每分每秒,别人都夸我不愧是老师,把孩子教育的这么好,还说我就像孩子肚子里的蛔虫,孩子想什么我全明白。听到这些话我没有骄傲反而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在教学上我那么的卖力却不出成绩。
我开始深入学生内心,去和学生谈心、交朋友、一起学习、一起游戏,有时完全忘了自己是老师,我渐渐地了解学生想要的,理解学生为什么学习差,体会到学生那种想学好新知识的渴望。是啊,医生只有对症下药才能治好病人的病,身为老师我们应该懂得“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读懂学生,我们才能对症下药,才能培育出优秀的接班人。
总之,真要让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接班人,就需要我们努力进取、奋发向上、勇于创新、用心去领悟教材、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当中、全心全意地服务。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几点经验 篇7
杨振宁教授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证。教学中老师不能一味地领读、讲解,而要与学生平等交流,要有学生精彩的回答和老师适当的鼓励性点评。
首先,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时候来源于老师,觉得老师教得好或者老师教学水平高,很多同学的兴趣就高一些,要是老师教得不太好,学生就容易对老师所教的科目不感兴趣。例如,学生喜欢的教师一走进课堂,课堂气氛就显得活跃。而学生如对教师不喜欢、不信任,就会对所教的课程产生厌学情绪。这就要求教师积极转变角色,重视情感投资,变知识的传播者为积极的参与者,真诚地投入教学,利用自己的经验和阅历,及时地为学生提供帮助,当好导演,把好语言关,以自己真挚的爱唤起学生的共鸣,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融洽,从而感到学英语是一件快乐的事。
其次,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除了从道理上宣传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之外,还要积极创造条件和环境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使用英语,在运用中尝到乐趣。比如教学单词时,尽量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活动,念到“jump”时不妨跳跃一下,念到“hand”时拍拍手,念到“foot”时跺跺脚,再如要求他们用所学知识互相问候等。有时,可以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通过多设计一些情景对话、组织一些游戏、开展英语课外活动等方式创造英语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学到的英语知识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
最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别逃避英语这件事情,就算所学英语不多,也尽量看一些英语的电影、连续剧或者动画片,听不懂哪怕看字幕,慢慢看上瘾了,然后能听懂一些了,最好从网上下载双语字幕的电影,觉得好的句子,顺道学习一下,或者买英语字幕比较正确的DVD来看,觉得听得懂的话就可以换字幕看看,渐渐地,学习英语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一件事,兴趣也就有了。在初中的起始阶段,教室里应张贴国际音标图,而且还有优秀笔记展览、英语名言和成语典故等,在楼外应有关于英语的知识版面。我觉得这样做,增加了学生对课外知识的积累。
二、运用妙法检测单词、短语、句型
对于英语学习来讲,单词的掌握是基础,但检测单词确实是件令英语老师头痛的事情。平常的检测方法使用最多的是听写单词,但是听写单词的话存在许多问题,有些学生事先将单词写在草稿纸上或者从同桌的同学那里“借”些,还有一些同学听得多了有厌倦的情绪。那么怎样才是检测学生掌握单词的最好方法呢?
教室内墙及外墙上应有一块黑板,这样一共有五块长的黑板,然后按人数平均划分,每人都可以得到一块小黑板,在上面学生可以默写单词、句子等,并且进行互判和签名,组长再查,最后纠错。版面上,让学生对所错的单词加深记忆,从而牢固地记住单词。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学生往往是旧单词还没有掌握好就开始学习新的单词,老师也对此很着急,却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帮助其解决这个问题。其实我们可以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灵活调整教学方式,尽管没有那么多的黑板,但可以把小组中的学困生请上黑板,其他学生可以结成对子进行单词的拼写和纠错,也许记忆单词的效果会好一些。
用字母组词,这种练习有一定难度,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单词的拼写后才可以做。例如,给出字母串“u o t h s”,要求学生把它串成一个单词,对单词熟悉的学生很容易得出答案“shout”。这类的练习检查学生对单词“形”的掌握。还可以将单词归类,老师准备好一些不同类的单词,例如:powerful,beautiful,cheap,buy四个单词,将不同类的一个单词找出来。只要学生掌握了单词的中文意思就很容易完成这一练习。这个练习是对单词“义”的检测。另外,可在阅读中检测,可通过结合语境填单词进行检测,可通过写句子进行短文检测。
三、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在英语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随处可以体现。随便几个重点短语的呈现,学生就可以用它们在有限的时间里编出对话,而且说得很流畅,这点在日常教学中应加以提倡,把它变成很平常的事,其实学生最需要的就是对这方面的锻炼,可以创设情境,在规定的时间里编出对话,对所学课文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整合,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1. 展开“幻想”的翅膀
想象力是人类运用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推断和设想的思维能力。在思维过程中,如果没有想象的参与,思考就发生困难,特别是创造想象,它是由思维调节的。
幻想不仅能引导我们发现新的事物,而且能激发我们做出新的努力、探索,进行创造性劳动。
中学生爱幻想,要珍惜这一宝贵财富。幻想是构成创造性想象的准备阶段,今天还在你幻想中的东西,明天就可能出现在创造性的构思中。
2. 发展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在学习过程中,有时表现为提出怪问题,有时表现为大胆的猜想,有时表现为一种应急性的回答,有时表现为解决一个问题,设想出多种新奇的方法、方案等。为了培养创造性思维,当这些想象纷至沓来的时候,千万别怠慢。初中生感觉敏锐,记忆力好,想象极其活跃,在学习中,在发现和解决问题时,可能会出现突如其来的新想法、新观念,及时捕捉这种创造性思维的产物,可发展直觉思维。
3. 培养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
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是创造力的三个因素。流畅性是针对刺激能很流畅地做出反应的能力。灵活性是指随机应变的能力。独创性是指对刺激做出不寻常的反应,具有新奇的成分。
4. 培养强烈的求知欲
小学体育教学的几点经验与体会 篇8
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组织课堂教学,善于启发学生,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课前讲过与内容相关的知识、典故,引起学生的注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性加大向、正、误对比的示范力度,在做动作前想象、回忆及组织学生互相观察,相互帮助、鼓励学生完成动作时进行自我评定和自我调节等措施,发展学生的积极思维,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2.根据学生特点,采取灵活实用的教育方法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是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的 重要因素,在体育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符合教材的特点、运动规律和学生实际。体育课的特点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特征。由于学生各自的身体素质、体能和意志不同,往往在练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存在畏难的情绪,如怕苦、怕摔、胆怯等现象,特别是在跳高、跳山羊、技巧、单杠动作等难度较大的练习中更突出,出现这种情况之后,我针对学生的各种不利于练习的心理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在练习中以热情的态度关心帮助学生完成动作,使学生减小畏怕的情绪。教师在利用具体教法时要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慢到快、循序渐进的原则。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克服害怕心理并融入良好的学习氛围中。
3.关于队列队形教学
队列队形是学校体育教学的组成部分,在日常的集会、校会及表演、外出活动中有重要的作用。通过队列队形的练习,促进学生正常发育,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培养学生严格的组织性、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及“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优良作风。
3.1在队列、队形教学中 ,教师应多次反复地做示范 ,并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如何观察老师的示范动作加以指导, 使学生学会观察。
3.2在示范位置上 , 教师要考虑 , 选择一个使全体学生都能看得见的位置进行示范, 这样才能达到示范的目的和应有的效果。
3.3对于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 ,也应采用多变的形式。因为队列、队形教学不是一两节课就能学会和掌握,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在教学形式上多加考虑,使学生有新鲜感,这样才能克服队列、队形练习的乏味,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练习最佳的效果。
3.4教师要注意口令。教师的口令非常重要 ,它是一切行动的指挥棒。训练队形队列,精神饱满与否和教师的口令和生动的启发性语言有关,因为学生最敏感,对老师的表情最易感染,为师的要起表率作用,否则这一单调和枯燥的项目,学生就不会持久,尽管一般不超过十分钟,但由于“疲劳”的出现,自然会导致不守纪律的现象发生。
4.关于耐久跑教学
进入冬季,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耐久跑的比重明显提高,通过耐久跑的实践与探索, 我认为做好以下几点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关键。
4.1正面思想教育。首先应进行意志品质教育 ,让学生从思想上消除恐惧心理,知道耐久跑是锻炼身体的好手段,让学生体会耐久跑是锻炼意志品质的好方法。
4.2教学方法多样化。形式多样的跑是激发学生内在动力的基础。除了常用的绕圈跑、自然地形跑外,还可以进行其他更有趣味的跑步形式,如男女生追逐跑、听哨声返身跑、两路纵队并列跑并换位。通过这些有趣的方法,学生在欢声笑语中不知不觉地达到耐久跑的教学效果。
4.3注重评价。学生付出努力与汗水 ,即使成绩不理想 ,教师也应给予充分的肯定,积极鼓励他们每个人,让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5.教学方法游戏化
对小学学生来说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心理因素。在体育教学期间,我一般都将游戏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对于现在的小学体育教学来讲, 要充分发挥游戏教材,这对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游戏具有趣味性和竞争性,对小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体育游戏是小学生喜爱的体育教材之一。小学阶段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兴奋占优势,抑制能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练习单调容易产生疲劳。因此,要采用变换游戏方法,加强形象化教学,使每一个游戏都吸引学生。通过游戏,提高小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是小学生体育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如学习队列、队形知识时,化整为零,分别放到几个游戏中教学,集会、解散、立正、稍息就是通过占圈的游戏,边做边提要求以完成,课前用白粉笔画好与学生人数同样多的圈, 每种不同的圈又组成一种对形图案,一上课,就先做游戏占圈。让每个学生自由选择一个圈站好看谁动作快,然后指挥学生出圈,比一比谁最听指挥,重复几次,每次提要求,学生很自然地理解集合,解散的含义,学会立正稍息的站姿, 并根据教师一定的口令做出规范的动作,以占圈游戏作基础,又让学生用所站不同形状的圈做高人和矮人的游戏,高人和矮人在游戏中互相衬托,并在方形、圆形、三角形等不同的队形图案,依次变化展现在学生眼前,大家兴奋起来。抓住时机,再把换位的游戏串进去,两游戏交替进行,使每个学生都有选择在不同队形里出现的机会,亲自体验站队的乐趣、欣赏对形千变万化的美感,享受亲自参与创造美的收获和成功的兴奋,提高体育学习兴趣。这样用游戏的形式把枯燥的练习贯穿起来有如把苦的良药包上一层糖衣,增强趣味性。
6.合理安排课的内容 ,增强课的趣味性
略谈小学英语教学的几点经验 篇9
时代在飞速前进, 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 随着地球村的出现, 英语学习普遍受到重视, 它不仅仅成为一种工具, 而且变成了一种重要的思想, 他成为了知识的宝库, 进步的阶梯, 人生行路的航标。一个人如果英语不熟练, 他就好像缺少了左膀右臂, 难以在改革大潮中长风破浪。擅长英语的人, 能够广泛地开展交际, 他有着一双发现世界的聪睿的双眼, 还有着一双倾听世界的耳朵。因为语言是人类的工具, 人类的交往凭借的语言的沟通, 熟练地掌握英语, 才能够走出自我融入世界, 才能更深刻观察世界认识世界, 才能够掌握更多的创新方法。因此让学生们认许英语的价值势在必行, 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 学生们才能够主动地快快乐乐进行英语学习。
二、认真地进行语言方面的学习和训练
小学英语教学是要重视培养兴趣, 孩子们只有欢天喜地的情况下才能够进行主动的探索, 他们才没有对英语的排斥。采取一些游戏活动, 比如唱歌跳舞, 但要注意变换方式, 以免孩子们新鲜劲儿一过感觉到索然无味。游戏只是一些辅助手段, 学习语言知识重在应用。给孩子们创造英语环境, 让他们养成说英语的习惯, 这样就能够加深对英语的印象, 驱除掉有些孩子说英语的时候“羞涩”的心理。让孩子们掌握学习英语的技巧, 他们懂得了语言规则以后, 学习起来相对就容易得多。在英语学习中, 听、说、读、写、译五种能力相辅相成, 一样不可缺少, 他们之间有一个先后的顺序, 只有在听说的基础上, 接着跟上读写, 听读说写有效地结合, 才能收到学习的高效。有了学习的语境, 不断地加强训练, 因为有了游戏穿插其中, 所以相对地减少学习的枯燥感, 学习的负担也就随之减轻。
三、英语应用能力需要相应的词汇量
教学不要千篇一律, 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去进行。按照教学要求, 低年级的学生学习英语, 并不要求掌握大量的词汇, 如果学生能根据图片用英语读出相应的单词, 就合乎标准了。本来这也无可厚非, 但我发现这并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孩子们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 他们既不会写, 也不会拼读, 这些当然由于事先没有进行相应的读音规则训练, 他们根本不熟悉词汇的拼写规则, 单词的音、形、意三者不能有效的结合在一起, 造成学习英语的困难, 实际教学要灵活多变, 可以适当地让学生拼写, 这样手脑并用, 提升记忆效果, 也减少学习的枯燥感, 降低学习的困难。
四、兴趣是成功之母
一定要注意培养孩子们学习的兴趣, 在没有任何压力下的学习和压力重重的学习, 两种学习效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教学手段丰富多彩, 再给孩子们在创造民主开放的环境, 对待孩子们满脸微笑, 让学生之间友好相处相互帮助, 让他们每个人都快快乐乐地一边学习一边成长, 这样的学习才能事半功倍, 才能获得学习上的成功。我发现很多孩子在学习英语有了困难的时候, 精神不振, 对自己失去信心, 甚至焦躁不安, 教师应该像慈母一样安抚他们的心灵, 帮助他们控制自己的情绪。尤其是在小学低年级, 教师要亲切待人, 如和煦的春风, 让孩子们感觉到亲切, 他们有了进步及时地鼓励, 以便让他们更上层楼; 学习上有了压力, 就要及时地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如一缕春风吹散他们心灵上的阴霾。下面是我经常采用的方法。
1. 巧用游戏, 课堂活跃。游戏活动项目可以有多种: 朗读比赛、讲通话故事、演讲比赛、戏曲表演等。营造欢快的课堂氛围, 学生你争我赶, 唯恐落后, 教学效果十分喜人。
2. 巧编歌谣, 事半功倍。在课堂教学中, 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 合理编排适合朗诵和演唱的歌谣, 找到教学内容与歌谣的契合点, 让课堂教学衔接自然, 思路清晰, 适时地活跃课堂气氛, 让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五、反思是进步的开端
1. 反思细节处。注意进行教学反思, 能很好地帮助教学、总结经验。上课、评课以及辅导学生, 这些都是基本功,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 教师往往会进入一个瓶颈状态。如何进行创新? 如何达到教学方面的飞跃? 这些我们都要反复地深思、认真地揣摩。如低年级的教学, 他们缺乏长久的注意力, 我们就要运用形象化的教学手段来进行弥补。比如多准备一些五颜六色的图画、形象可爱的实物吸引学生的眼球等等。
2. 不成功处需要彻底反思。教学有败笔怎么办? 认真反思, 琢磨每一个细节, 查找原因, 找出失败之处, 避免下一次重蹈覆辙。5A第八单元中的“have / has”教学中, 我引导学生说主语假如是三单, 一定用has, 其它用have。孩子们都能够按照要求准确地运用, 但是布置了作业孩子们却都弄错了, 原因何在呢? 同事们也都表示, 他们在教学当中也出现过这样的状况。后来我终于找到了原因: 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限, 知识水平受到限制, 他们虽然清楚了一个人的名字和he/she是属于三单, 而比如像“my sister”“Jim’s friends”等就如在云里雾里茫然无措了。我们教学要站在学生的角度, 用学生的思维去思考, 考虑问题有多方面性, 确定准确无误再进行教学。
综上所述, 小学英语教学通过自己的切身实践, 要让学生认识到英语的价值, 使他们重视英语的学习, 之后才能够顺利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要注意反思, 不断认识自我, 发现问题, 并及时调整应对策略, 为创设有效的英语课堂而努力。
摘要:先解说了让学生们认识到英语的价值, 之后对语言方面的学习和训练进行了分析, 接着阐述了词汇量、学习兴趣对学习英语的作用, 最后解读了教学反思的意义。
数学教学的几点经验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经验积累,有效课堂
一、引言
小学数学的新课程特别关注了方法与过程。小学数学“四基”中的基本活动经验已经成为小学数学教育中的重要课题。社会各界特别是一线教学老师对数学基本活动的内涵和组成以及教育意义都做了比较深入的讨论。现在普遍面对的一个问题是, 如何在实际的教学中让小学生比较有效地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这个问题仍然值得大家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 在小学数学活动中注重学生思维经验的积累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中, 作为老师会经常给学生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来思考, 但有时也会让小学生自己进行必要的动手操作,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小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取最为直接的教学活动经验。此类活动直接面向学生对学习问题的解决。学生在整个学习期间都经历着对数学的深入思考。
比如, 在小学三年级上册的《统计与可能性》这节课时, 老师会让学生试着做“摸球”的实验, 以此来感受摸到球的可能性。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进行判断, 比如在已知的盒子内有8个黄球和2个白球, 让学生自己判断摸到哪个颜色的可能性大。接着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后, 动手操作以及实验就成为了学生探究结果的主动需要, 学生对实验的结果充满渴望, 因此在这类探索活动中, 学生所积累的数学活动经验也因个体的强烈感受而充满了活力。值得注意的一点是, 虽然有些数学活动的积累、某种经验本身就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和实用价值, 但要使数学活动经验更有效地深入到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去, 当然还需要经历一个概念化与形式化的过程。
(二) 在小学数学活动中注重学生感官经验的积累
在小学数学活动中, 小学生可以通过具体的操作, 获取对学习材料的直观感受。小学生动手进行操作的主要价值并不是该问题的简单解决, 而是可以有效地获得对学习材料的感性认识。比如在小学三年级数学学习中, 小学生自己研究三角形内角和问题时, 可以把任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撕下来, 然后将这个三个角的顶点重合并依次拼在一起, 可以发现正好拼成一个平角, 从而加深对内角和的知识的印象。这个直观的过程, 并不会浪费太多时间, 亲自动手制作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的理解更加深刻。
(三) 在小学数学活动中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积累
从思维培养的角度来看, 不断的思维积累也能逐渐积淀出一种经验, 而这种经验属于思考的经验。一个数学活动经验较多且喜欢反思的学生, 其数学思维也必然会随着个人经验的积累而不断增强。
举个例子, 在讲授《比的基本性质》的时候, 教材中给出了小冬测量几瓶液体的质量和体积的相关记录, 然后进行体积和质量的比值填写, 以此来引导学生观察等式, 因为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已有了相关认识, 从而探索比的基本性质较为容易。有的学生对液体的质量和体积的比等概念可能不太了解, 基于之前学生学习的商不变规律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相关知识, 学生会有一种直觉, 就是在新知识“比”的课程中也可能存在类似的相关性质。那就是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一个不为0的相同数字, 其比值不变。这个结论学生便可以依据之前的经验得出。
(四) 在小学数学活动中注重与实践结合
在小学教学活动中, 可以有效地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课程, 使学生意识到数学广泛存在于生活中, 生活中广泛存在着数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课程, 以此来培养出小学生利用数学所学的只是进行观察、解释和表示存在于现实中事物的数量关系, 使学生养成解决日常生活、实际情况中的数学问题, 从而打开了解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提高了学生在现实中使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例如在五年级上册数学实践活动课《校园的绿化面积》, 学习此内容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可以综合应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稍复杂的图形面积计算的问题, 通过测量与实际计算来提高小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以及具体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老师, 可以在教学时, 通过观察了解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的具体举动, 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在教学活动内容中的各种因素, 让每一个小学生都可以自主地设计各式各样的花圃, 然后进行面积计算。这样就为培养小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只有在小学数学的实践活动课中从学生自己身边的事情、自身的活动出发进行教学, 以此来不断地激发学生对参与数学活动的热情与学习兴趣, 才能更好地让小学生体验到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数学, 以此来实现数学本身的应用价值, 同时又可以达到对学生数学知识的培养, 让数学来源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
二、结语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 小学生自己的经验生成是在思维层面进行的。这些思维模式的积累对以后小学生自主学习活动能力的提升活动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在新课程的开展过程中, 老师也应该进行不断的自我学习, 做新课程下数学教学问题的探索者。有效数学教学的核心是老师教与学生学的高效结合, 通过学生思维经验、感官经验和学习方法的积累, 达到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林运蓉.探究性学习中初中生数学学习策略的培养[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 2009.
[2]陈超燕.初中数学实验与课题学习的整合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 2011.
[3]缪芳.基于“过程教学”下的数学定理教学的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 2009.
浅谈聋校课堂教学的几点经验 篇11
一、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先进的技术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1.利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聋生由于耳聋这一生理缺陷导致他们的思维长期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聋生的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学习知识必须遵循从直观到抽象的规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手段优化课堂教学将所学知识直观化、形象化便于聋生学习和掌握。例如,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因为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对于聋哑孩子来说比较抽象,难于理解,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制作了精美的PPT,将圆柱的侧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直观形象的展示给学生,学生一目了然,瞬间就掌握了这部分知识内容。再如,教学《认识图形》时,利用PPT、视频文件和投影等辅助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让学生“了解图形的基本特征”时利用PPT展示学生喜欢的各种颜色的图形,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的了解图形的特征;在让学生展示“用所学图形拼出自己喜爱的图案”时,利用投影,让同学之间分享他们成功的喜悦;在“课间活动、放松心情”时播放视频文件《幸福拍手歌》师生共同表演舞蹈,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下一段知识内容的学习中。
2.发挥互联网的优势作用,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使信息无障碍。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一个简单的师生、生生交流的模式,而互联网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教师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课堂教学和学习计划;学生又对手机、平板电脑也是喜爱有加。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来优化课堂教学,让电子书包走进聋校课堂。电子书包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态,我们可以利用它让学生查找与所学内容相关的信息与知识;可以利用电子书包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汇报出学生本人及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并能作出相关评价;还可以利用电子书包搜索相关的在线练习等。利用移动平台QQ、微信、YY等,这种全新的沟通方式进行辅助教学,让学生更轻松、更愉快的进行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升。例如,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让学生用电子书包查找有关“花生”的一切知识;利用互联网+预设表格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后上传讨论结果。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爱学,学习的积极性相当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特别透彻。
二、立足于听障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学用结合
课堂教学中的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中,我们要把书本知识与听障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这些实际问题。例如,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我首先出示了一个学生常见的奶粉罐,问学生:怎样计算它的表面积?然后让学生实际动手测量、计算,一步一步地计算出它的表面积。在练习时也选择了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如:“一台压路机的前轮是圆柱形,轮宽2米,直径是1.2米。前輪滚动一周,压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等问题,让学生独自去解决这些问题。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的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例如,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在课前为学生准备了微课——《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课堂上,我把课堂完全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分组探究出“奶粉罐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奶粉罐的表面积学生会计算了,那么圆柱的表面积就迎刃而解了。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几点经验 篇12
1. 针对学生备好每一节课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能否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我班学生是五年级时组建的,学生来自四面八方,成绩、思想等各方面良莠不齐。学生的听、说能力较弱,教学说教味较浓,学生不能适应。学生虽然基础较差,但学习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中等生、后进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讲得太深,就照顾不到整体,我备课时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还可以。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例如《黄果树听瀑》一课的主题是“了解和感受黄果树瀑布的景美”,教学难度比较大。如果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就会感到困难和沉闷。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认真研究了课文,找出了重点、难点,有针对性地讲,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十分理想。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2. 营造对话氛围,使学生想说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大量阅读实践, 养成阅读习惯, 形成阅读能力的活动。
在教师与学生交流时,教师居高临下的发问甚至责问,学生会产生畏惧紧张的心理,学生的思维、语言、表情等都会呈现出一种僵化的状态。这时与学生的交流就难以开展。因此,要开展师生对话,教师首先要积极地创造学生乐于对话的氛围,使主体沉浸于积极的对话状态中。
2.1 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
教师要以平等的姿态走进课堂,尊重学生的观点,以热情的态度与学生对话。一旦“对话”离开了民主与平等,就只能算是教师的“独白”。同时,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在交往过程中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和引导性,教师的作用表现在对教学资料的选择加工和对所选择的教学内容进行“激活”,使它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引导学生参与其中。
2.2 建立倾听与表达的课堂礼仪。
课堂常规的积极意义在于维系班级授课的正常动作,但课堂常规不应以牺牲学生主动积极的意识和自由开放的个性为代价。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对话中,应废“规范”而提“礼仪”,确定以“课堂礼仪”引导学生建立规范的课堂行为。小学生学会倾听的具体礼仪可以是: (1) 耐心,不随便打断对方说话,不争吵。 (2) 认真听,注意力集中。 (3) 积极响应,认真思考。学会表达的具体礼仪: (1) 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2) 声音响亮,学会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3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个体,对某个问题的认识程度、反应速度、思考深度都不同。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一位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另外,在教学上我调整“秧田式”的课堂座位,采用“马蹄型”座位,组内“小马蹄”相融合,利用小组交流与组际交流,尽可能使每一个对话主体的机会均等,还学生以“真本性”和“个性”。
3. 作文教学注重读写结合小练笔
在语文教学中,讲究提倡“读写结合”。所谓“读写结合”,就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通过读写训练,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目的。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读写结合的资源,如:模仿练笔、拓展练笔、续写练笔等都是“读写结合”的常用策略。
3.1 模仿练笔。
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模仿在教学中的价值。“仿写”是依照课文的写作方法,写出自己的所闻、所见、所感,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表达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同时达到训练写作的目的,使课堂阅读得到一定延伸。仿写的训练方式主要有仿句、仿段、仿篇。篇的仿写主要是从文章的结构和写法角度进行练习。模范练笔主要有三种形式:
3.1.1 仿句式。
主要是训练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可以是模仿文中的句子运用的指定关联词进行写话练习,例如:“不但……而且……”、“没有……没有……只有……”等。另外也可以模仿文中的写作手法,比如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等。通过对这些句式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表现技巧,这是写好作文不可或缺的基本功。
3.1.2 仿顺序。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就要求学生在语言表达时要注意表达的顺序,如:事情发展顺序、时间顺序、地点顺序、方位顺序,等等。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范例,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训练。例如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的游览顺序,观察的方位清楚明了,教师可在教学本文后,让学生模仿文中的写作顺序,写写《我的家乡》、《美丽的校园》等,也可在同学们进行了秋游活动之后,指导学生模仿本课写作顺序练习写游记。
3.1.3 仿结构。
结构的仿写可以是段式结构仿写,也可以文章结构仿写。学生接触较多的段式结构是总分式、总分总式、并列式等。我们可借机引导学生进行结构仿写。
3.2 拓展练笔。
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掌握了较多的写作方法,拓展练笔比较适合他们。练笔的形式很多,有补白类的,包括补充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扩写类的;情感升华、主题提升类等。有些课文重记叙轻描写,语言简洁,给学生许多想象的空间。教师应在阅读教学时引导学生合理想象,进行练笔。
3.3 续写练笔。
有些课文故事性强,结尾意犹未尽、耐人寻味,学生对故事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引导学生,续写故事,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 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读书
【数学教学的几点经验】推荐阅读:
英语教学的几点经验10-06
数学教学的几点体会05-12
数学教学的几点看法10-12
数学教学的几点反思论文08-27
对数学教学的几点认识09-28
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08-26
数学教学中的几点误区10-06
对中学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12-10
关于中职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09-12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讲座稿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