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的几点经验

2024-10-06

英语教学的几点经验(共12篇)

英语教学的几点经验 篇1

一、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杨振宁教授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证。教学中老师不能一味地领读、讲解,而要与学生平等交流,要有学生精彩的回答和老师适当的鼓励性点评。

首先,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时候来源于老师,觉得老师教得好或者老师教学水平高,很多同学的兴趣就高一些,要是老师教得不太好,学生就容易对老师所教的科目不感兴趣。例如,学生喜欢的教师一走进课堂,课堂气氛就显得活跃。而学生如对教师不喜欢、不信任,就会对所教的课程产生厌学情绪。这就要求教师积极转变角色,重视情感投资,变知识的传播者为积极的参与者,真诚地投入教学,利用自己的经验和阅历,及时地为学生提供帮助,当好导演,把好语言关,以自己真挚的爱唤起学生的共鸣,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融洽,从而感到学英语是一件快乐的事。

其次,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除了从道理上宣传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之外,还要积极创造条件和环境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使用英语,在运用中尝到乐趣。比如教学单词时,尽量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活动,念到“jump”时不妨跳跃一下,念到“hand”时拍拍手,念到“foot”时跺跺脚,再如要求他们用所学知识互相问候等。有时,可以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通过多设计一些情景对话、组织一些游戏、开展英语课外活动等方式创造英语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学到的英语知识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

最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别逃避英语这件事情,就算所学英语不多,也尽量看一些英语的电影、连续剧或者动画片,听不懂哪怕看字幕,慢慢看上瘾了,然后能听懂一些了,最好从网上下载双语字幕的电影,觉得好的句子,顺道学习一下,或者买英语字幕比较正确的DVD来看,觉得听得懂的话就可以换字幕看看,渐渐地,学习英语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一件事,兴趣也就有了。在初中的起始阶段,教室里应张贴国际音标图,而且还有优秀笔记展览、英语名言和成语典故等,在楼外应有关于英语的知识版面。我觉得这样做,增加了学生对课外知识的积累。

二、运用妙法检测单词、短语、句型

对于英语学习来讲,单词的掌握是基础,但检测单词确实是件令英语老师头痛的事情。平常的检测方法使用最多的是听写单词,但是听写单词的话存在许多问题,有些学生事先将单词写在草稿纸上或者从同桌的同学那里“借”些,还有一些同学听得多了有厌倦的情绪。那么怎样才是检测学生掌握单词的最好方法呢?

教室内墙及外墙上应有一块黑板,这样一共有五块长的黑板,然后按人数平均划分,每人都可以得到一块小黑板,在上面学生可以默写单词、句子等,并且进行互判和签名,组长再查,最后纠错。版面上,让学生对所错的单词加深记忆,从而牢固地记住单词。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学生往往是旧单词还没有掌握好就开始学习新的单词,老师也对此很着急,却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帮助其解决这个问题。其实我们可以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灵活调整教学方式,尽管没有那么多的黑板,但可以把小组中的学困生请上黑板,其他学生可以结成对子进行单词的拼写和纠错,也许记忆单词的效果会好一些。

用字母组词,这种练习有一定难度,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单词的拼写后才可以做。例如,给出字母串“u o t h s”,要求学生把它串成一个单词,对单词熟悉的学生很容易得出答案“shout”。这类的练习检查学生对单词“形”的掌握。还可以将单词归类,老师准备好一些不同类的单词,例如:powerful,beautiful,cheap,buy四个单词,将不同类的一个单词找出来。只要学生掌握了单词的中文意思就很容易完成这一练习。这个练习是对单词“义”的检测。另外,可在阅读中检测,可通过结合语境填单词进行检测,可通过写句子进行短文检测。

三、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在英语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随处可以体现。随便几个重点短语的呈现,学生就可以用它们在有限的时间里编出对话,而且说得很流畅,这点在日常教学中应加以提倡,把它变成很平常的事,其实学生最需要的就是对这方面的锻炼,可以创设情境,在规定的时间里编出对话,对所学课文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整合,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1. 展开“幻想”的翅膀

想象力是人类运用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推断和设想的思维能力。在思维过程中,如果没有想象的参与,思考就发生困难,特别是创造想象,它是由思维调节的。

幻想不仅能引导我们发现新的事物,而且能激发我们做出新的努力、探索,进行创造性劳动。

中学生爱幻想,要珍惜这一宝贵财富。幻想是构成创造性想象的准备阶段,今天还在你幻想中的东西,明天就可能出现在创造性的构思中。

2. 发展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在学习过程中,有时表现为提出怪问题,有时表现为大胆的猜想,有时表现为一种应急性的回答,有时表现为解决一个问题,设想出多种新奇的方法、方案等。为了培养创造性思维,当这些想象纷至沓来的时候,千万别怠慢。初中生感觉敏锐,记忆力好,想象极其活跃,在学习中,在发现和解决问题时,可能会出现突如其来的新想法、新观念,及时捕捉这种创造性思维的产物,可发展直觉思维。

3. 培养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

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是创造力的三个因素。流畅性是针对刺激能很流畅地做出反应的能力。灵活性是指随机应变的能力。独创性是指对刺激做出不寻常的反应,具有新奇的成分。

4. 培养强烈的求知欲

一个人,只有当他对学习的心理状态总处于“跃跃欲试”阶段的时候,学习过程才能变成一个积极主动“上下求索”的过程。这样的学习,就不仅能获得现有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能进一步探索未知的新境界,发现未掌握的新知识,甚至创造前所未有的新见解、新事物。

英语教学的几点经验 篇2

如不打破以往常规的、单调、固定的教学模式,就会依旧是一堂机械而单调,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课堂气氛沉闷,造成学生心理上厌倦情绪,教学质量难以提高,想要扭转这种局面,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合理运用情境教学是一个好方法。

情境教学随着改革大潮进入课堂教学,通过教师调动学生,创造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在情在景中扩大,幻化成课文中的各种意境。教学中一但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那么,怎样才能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激活课堂,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呢?本人试从语文教学中的课堂导入、课文讲解、作文教学这三个方面来谈谈自己对情境教学的认识。

一、导入情境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课伊始,教师如果能通过巧妙的导入设计,调动学生,创造出学习、竞赛、思考、优美等等各种于课堂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情境,那就为一堂好课奠定坚实的基调。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常有这样的体会,当一节课的开始学生们积极发言,那被调动不仅是学生,甚至还包括我们自己。可以说,好的导入,是打开学生兴趣之门的钥匙。可是万事开头难,以下是我参考众多名师结合个人教学实践后的一点感想。

(一)、问题导入

只要有问题就是好事,最怕的是学生默默无语。学习源自于疑问。结合课文,在导入中提出疑问,激发悬念,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心存疑问,渴望答案的求知情境中学习。我常在课前给学生来一个“小甜点”,给他们一些语文的趣味问题,从而激发他们讨论和思考的兴趣,培养他们动脑的习惯,更为一堂课创造了探索的气氛。课文中如:《死海不死》中的两个“死”究竟有什么区别,是什么含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听课。又如《挖荠菜》这一课,抓住一个“挖”字,为什么挖,挖它做什么„„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当然,像这样的例子在语文教学是很多,许多老师也在运用着。

(二)、故事导入

故事总是吸引着孩子们的。孩子爱听故事,各种和课文有关奇闻逸事往往会始学生兴致勃勃的进入课文的学习。这其中常见的就是作家的小故事,其影响常不限于课内,有时还会激起学生课外的阅读兴趣,自己去寻找作家的作品来阅读。如在初一作文教学《观察》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先给学生讲述一个有关观察的故事,如米蒂盗画的故事,或者是学生熟悉的达芬奇画蛋的故事,都能使学生迅速引起对如何观察的学习兴趣。

在枯燥无味的语法教学中,故事更是起到了点活的作用。如在教条件复句和转折复句的时候,先给学生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从前,在一个私塾里,学生正在听先生讲课。一会儿,有两个学生靠在课桌上睡着了。“啪”——先生一戒尺打醒了那个穿得破破烂烂的学生,说:“你一摸到书,就睡着了。你看他,”——先生指了指旁边那个穿戴阔气的学生说,“睡着了,却还拿着书呢!”明明都是上课打瞌睡,为什么说法不同呢?先生讲的两句话各是什么复句?这个设计把问题和故事结合。学生讨论后对第一个问题很容易解决,却对第二个问题束手无策。自然学生全部兴趣都被激发了。

(三)、扮演“角色”

在教定语这个语法知识的时候,有位教师上课后周上讲台,说是上课要用报纸,但忘了拿,然后让课代表去办公室拿,学生犹豫了片刻,问取什么报纸,什么时间的报纸,这位老师均未明确回答,只是教学生去拿。结果学生想老师群起而攻之,批评老师只说一个报字太笼统,不具体。而后老师指出:在“报”字前面加上一句话,表明什么报纸。这些加在名词前一确定具体意思的话,在语法上叫做定语。学生恍然大悟,自己不知不觉中配合老师扮演了情境中的“角色”。

(四)、实验导入。

实验最大的好处是直观性,在理科的教学现在正在提倡多动手做实验。同样,在语文的教学何尝不可以吸取其他科目的经验。特别在初二的说明文的教学中,有的时候,一个有趣的小实验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初二上《死海不死》这一课时,在讲台上放了一只盛满水的杯子,一杯食盐,一个鸡蛋。把鸡蛋放进盛满水的杯子,鸡蛋下沉至底。老师给学生问题:谁能让杯子中的鸡蛋浮起来?以此为突破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课文中寻找答案,最后学生发现把盐溶解到水里,最后鸡蛋终于浮了起来。通过一个趣味的小实验,学生主动去寻找答案,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学习效率极其的高,迅速的掌握了课文的重难点。

(五)、诗词导入

中国传统的诗词讲究意境,意境本身就是一种高度浓缩的情境。运用与课文相关的诗词做铺垫,可以创设一种优美的一情境,最快的激发学生的心理感受。比如在《春》这一课中,优美的文章需要学生的感情去体验。所以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去寻找自己喜欢的有关初天春天的诗。上课时我请学生起来充满感情的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在老师的提示下,春景仿佛一幅幅的呈现在同学们的眼前,通过诗句的意境的引导,学生们进入了春天的环境中。在这种情境中,学生自然能够较好理解课文。

(六)、生活导入

学生都喜欢和自己生活有关的文章。创设生活情境导入课文,能够消除学生对课文的畏惧情绪,使他们带着一种放松和快乐的心情去学习。比如在《挖荠菜》这一课中,我请学生们去寻找自己吃过的野菜,带到课堂上,讲述自己吃野菜和挖野菜的感受。然后请他们到课文中去看看作者挖野菜的描述,看和自己在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我的老师》一课中,我先请学生说自己心目的老师形象,然后拿学生写的给我的意见,自我批评还不是一个好老师,然后告诉学生我们今天要来看一位好老师,请同学和自己心中的老师做个比较。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后告诉大家课文中的老师好在那里。

二、课堂情境创设

课文是每个语文教师教学上的重点,如何让学生进入课文中的情境中去,仅仅象以往,靠老师的一根粉笔,一张嘴,一本课本,就能打动学生,就能让学生进入情境,是很难实现。情境教学的目的是在于学生,所以首先就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否则,任你是嘴皮磨破,学生们也是无动于衷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结合课文内容,拓展教学思路,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以下是个人在教学中的一点实践。

中学课本里的不少文章是蕴涵着深情厚意的,如何让学生体会作品平淡的文字下蕴涵的深情。有的时候,仅仅靠对课文字字句句的分析是难以奏效的。要报一种大语文的观念,跳出课堂,语文要与生活相联系。从课内到课外,然后又从课外再会到课内,这个时候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已经上了一个台阶。比如在《背影》这一课中,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和母亲很好,却对父亲颇多怨言。难以理解渴望内课文中的父亲对孩子的一片深情。我先让学生自由诉说自己对父亲的不满,然后和学生讲述了自己父亲的一个疼爱我的小故事,通过老师的故事,他们很快明白,父亲的爱是深沉的,在表面上往往看不出来。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纷纷起来述说自己的父亲。又如在《一件小事》的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讲述了一次在公共汽车上,一位老太太给手提大袋小袋的我让座的故事,学生很快明白了小事中蕴涵的美好心灵。做文同做人,有的时候,要明白课文,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做人。我通过自己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跳出课文的同时也是在解决课文。创设了一种生活情境和情感情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而在对所学知识的运用上,也觉不能满足于对课文的分析上,而要求学生进入生活,去分析生活中大家语文现象。这个时候,同样需要教师通过巧妙的引导,让学生进入生活的情境中。比如在《人类的语言》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针对“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 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不过,课文毕竟是有局限的,生活中变化无穷的语言比课本上 要丰富多彩得多。从课本走出来,到生活中去采撷变化无穷的语言之花。同学们在生活中发现了哪些变化无穷的语言呢?学生回答多种多样。如:“《中国电视报》,报中国电视”这条广告语把一个报名的一处词序加以变化,宣传了这张报纸的功能。又如:,我成绩上升时回到家,爸爸大方地说“吃什么弄什么”,成绩下降时爸爸就不 这么说了,而是„„?“弄什么吃什么。”待学生掌握工具后,由课本走向生 活。使课本有限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也使得抽象的术语更加直观。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发现了“语言”就在自己身边,会不由自主地开拓语言的“运用环境”,课堂的辐射面大大扩展了。

有的时候利用课文本身具备的戏剧性,创设一种表演情境,从而激发学生,主动而迅速的理解课文。如《皇帝的新装》中,有一些十分适合表演的素材。骗子织布的动作,老大臣观察的动作,我请两位学生现场给全班表演,学生们为了表演,自然对课文是认真的取研究。在初二说明文的教学中,表演情境有时也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初二《核舟记》里多涉及空间位置,所以我让学生自习课文,把课文分成两个表演场景,一个是苏、黄、佛印神态。一个是两个舟子的神态。分成小组进行表演,学生们认真研究课文,相互讨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在笑声和表演中学习课文,从错误的表演中认识自己的理解上偏差。最终得出了正确的表演位置。又如初三的小说单元中《孔已己》和《范进中举》这两课,都有很好的表演素材。《孔已己》中我以讲台桌做为酒店的柜台,请学生表演酒店里的情境。在《范进中举》中,请学生做出范进时的“拍、笑”等动作同时结合语言,学生通过自己的表演很快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描写语言有了较深的认识。通过表演,教师和学生共同把文字变成可见的情境,自然使加快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

利用音乐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体会感情,感受意境。音乐与文学本就都属于文艺,其中自然有许多相通之处。音乐和文字都是通过一种媒介,唤起客体心中感受,调动过往的经验,重现某种场景或者是感情。两者互有长短,所以在我们的教学完全可以在有的时候利用音乐长与文字的优势,让学生更好的去体会文章,同时也用另一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春》这一课,有各种教学方法。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大胆引进音乐,取得了好效果。在学生了解课文结构后,我给学生放了瓦格而纳的《四季组曲》中的春部,要求学生闭上眼睛聆听音乐,同时想象课文中的画面。学生通过瓦格而那的音乐,仿佛置身与春天的原野之上。初二的《听潮》中涨潮一段,文字激越,我给学生放了古筝曲《战台风》,在同样急昂的古筝曲中,学生自己朗读课文,从中去体会、想象潮水的汹涌。在诗词的教学,更可以多加运用与之相对应的古典名曲来使学生沉醉与诗词的意境中。特别是中国的传统音乐本就与古典诗词密不可分,相互辉映。初二的《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对与初二从未离家的孩子,要他们去体会分别的那中滋味,用语言来激发引导他们的感情进入诗中情境和意境,实在是有点勉为其难。这个时候,音乐就可以凭借其独特的感染力来使课堂充满了那种离愁别绪,我给学生放古曲《阳光三叠》,在凄凉婉转的音乐中,学生进入诗的意境,自然能体会诗句的妙处。每个孩子在自己的内心中总是争强好胜的,渴望表现自己。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运用竞赛手段,激发竞赛情境。我在课堂中采用了小组学习法,利用课文中的一些问题,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让学生在一种紧张的竞赛情境中去学习,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孩子们学习的主动性。初一下的《挺进报》的教学目标中有要求学生了解伏笔和时间词语的巧妙运用。于是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寻找文中的前后呼应的伏笔,看谁找得多、快!学生被激发了全部的主动性,紧张的去认真阅读课文,寻找答案。同样的也把陈然被捕的时间的问题交给学生去寻找。学生大多都能在这种竞赛的情境下解决了问题。

我们不仅要教会孩子学习课文,同时也要让他们具备创造能力。所以在课堂中设置一种创造情境,激发孩子的创造能力,也是不可忽视的。利用一些课文的开发性结尾,可以很好的达到目的。如初一《皇帝的新装》,结尾并没有点明两个骗子的结局,利用这一点,我让学生自由想象,给课文加上结尾。《小麻雀》中,也在课文学习完后,让学生去运用创造想象写出小麻雀的各种未来。学生争红斗绿,各抒己见:有的学生写小麻雀终于回到广阔的天地,天高任鸟飞。有的则写小麻雀痛苦的死亡。还有的写依旧是从前的生活„„这些看法都跳出了教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初三课文《孔已己》同样也可做这样的处理。

三、作文情境

作文在许多孩子的心里一直都是一件可怕的事。他们害怕一板一眼的去写作。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更多的时候不是没有内容可写,而是缺乏能引起他写作欲望的情境。所以,如果在作文教学中能创设写作情境,把孩子们内心中宝藏发掘出来,或者说情境只是一个触点,从而激发了他们本身具备的写作能力。

其实,孩子的内心是丰富多彩的,他们有许多的感想,只是常常在作文是一种作业的形式下,就变得无话可说了。所以,消除这种畏惧心理,给之以轻松的写作情境,是必须的。比如在新闻写作中,我提前一个星期告诉学生去收集新闻。这个新闻并不要求是国家大事,把范围缩小,只要是身边的新闻,比如学校、班级生活中的新闻。然后在作文课上,我告诉学生今天进行一次“新闻联播”,每个小组的同学用十分钟的时间每个人分别写出一则身边的新闻,然后请每个小组选出两为同学上台模仿电视的新闻连播给同学们播报新闻。孩子们写身边的事,有的写上体育课时同学到达终点时的神态。有的写学校的建设,有的写班级里趣事,丰富多彩。孩子们争先恐后的播报新闻,课堂里不时的发出笑声。因为,写的是他们身边的事,描写的就是他们自己。通过这一节作文课,许多学生消除了对作文的恐惧,在这种写自己生活的作文情境下,每个人发现自己都有东西写,也非常愿意写。

又如在写信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可以事先做一个纸皮邮箱,先让每位学生想象一个地址有的时候,作文教学更可以大胆的走出课堂,进入生活中去进行。在初二的说明文写作中,有一个传统题材,要求学生运用空间顺序来介绍自己的校园。这个时候,坐在课堂里口沫横飞给学生讲解如何写作,不如走出课堂,老师做一次导游,带领学生从校门口游览校园,边走边给学生讲解空间顺序以及立足点的移动,学生面对眼前实实在在的景物,自然对空间顺序的理解是事半而功倍。

想提高作文水平,仅仅靠两周一次课内作文是远`远不够的。结合学生的生活,创设生活写作情境,可以进行系列作文写作。比如针对初一学生,可以要求他们拿出一本笔记,然后定下一个总题目《瞧,我们的班级》,要求学生全面描写自己班级里发生的种种事情,班级里的各个同学。每周一篇,作为他们自己的周记。每周可以从中选出一些好文章发表。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的感受。而初二的学生针对说明文的要求,可开展《我的精品屋》的系列作文,在作文中向同学介绍自己的心爱之物。这些系列作文的目的一方面是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更重要的是通过他们写自己的生活从而激发写作兴趣。

网络情境对学生的写作也能产生巨大的影响。网络大潮汹涌而来,必然对语文教学产生影响。网络相对于传统媒体的最大区别,在于它的互动性,也就是相互交流。拥有一位笔友一度是一件了不起的成就;现在这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同样,孩子们正是最喜欢通过笔友的形式来写作的。孩子和成年人一样喜欢相互交流,他们希望自己的作文能得到更多人的观看,因为在这中间带给他们一种成就感。所以,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创设一种作文写作的成功情境。让孩子在网络上自由发表自己的文章,而让其他的孩子去阅读它。阅读别的孩子的文章,学生可以从中了解别人的写作,这比传统的教师在课堂中讲评优秀学生的作文或者是作文园地的形式更进了一步。因为这里面的主动性是在发表文章的学生手里,他不需要老师的点评或者是推荐。同样,孩子的阅读也是自主而自由的。当孩子给孩子的文章评论的时候,所带来的成就和交流感,是老师无法带来的。当他们通过电子邮件或者是作文bbs 来交流的时候,他们的作文水平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也获得了最大的成就感。我在网络上建立了一个《千帆竞发》的中学生作文网站,短短的两个月的时间,就有许多中学生在这里发表他们自己的作文,阅读别人的作文,相互评论和交流。他们就最关心的是自己的文章是否有被其他的中学生阅读和评论,并且看中评论意见,从中发现自己在写作上的缺点,加以改进。这就可以说是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主动创造性。

幼儿英语教育的几点经验 篇3

目标的设定

对幼儿的英语教学目标既有总目标的设定,又有每个年龄段的分目标的设定,既有长期目标设定,又有具体教育活动的目标设定,使目标的设定既系统又具体。在总目标的设定上,要体现英语教育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中的作用,体现对幼儿语言发展的新理念。

以总目标为框架,再设定每个学期的分目标,最后设定每次活动的具体目标,通过目标的层层制定,进而指导英语教育活动的实施。

教材的选取

随着幼儿英语热的不断升温,在学前教育领域的英语教材也不胜枚举,大量的英语教材层出不穷。我们曾尝试过《现代幼儿英语》和《吉的堡英语》之后,又引入了《清华幼儿英语》,这套幼儿英语教材,系统性强,趣味性强,受到了家长和幼儿的欢迎。作为从事英语教学的教师来说,笔者觉得这套教材,教学设计详细,方法灵活,教学用具丰富,配套产品完善,教材更适合幼儿园里的教师设计和实施较高质量英语教学活动。教材提倡幼儿自主探索性学习,鼓励教师从别人设计的固定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结合自己的特长组织英语活动,整个教学体系完整,充分体现多元教育理念,在实际应用中收效很好。

方法的运用

笔者近几年在实践中深深的体会到,对于幼儿英语的学习更多的是使用游戏、情景教学及TPR肢体教学法。在设计英语活动时既考虑幼儿园整体课程的原有安排,同时也考虑英语学习的系统性问题,选择的要内容涉及儿歌、故事、歌曲和日常生活等方面,并以此为基础组织儿歌游戏和音乐游戏及体育游戏等活动。这些活动既符合幼儿学习的特点,又满足了“在情境中学语言的”要求,有利于幼儿最有效的学习英语。如《吉的堡英语》教学活动,非常注重英语教学活动的流程,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少,强调教学活动的完整性。教学活动以游戏活动为主,模式比较固定,但缺少一定的灵活性。而《清华幼儿英语》方法灵活多样,音乐游戏,美工创作,寓言故事等都有所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将二者结合起来,保持一定的教学流程,比如:greeting环节、rollcall环节、warm up环节,都是对幼儿英语意识的巩固环节。在主要教学过程中,则依据实际教学内容选择游戏、音乐、美工、语言、情境等方法进行。比如在进行英语教学《The Good Morning Train》时,用音乐游戏来组织整个活动,听着熟悉的旋律,和孩子们一起开火车,每个孩子的积极性都非常高,参与意识强,用熟悉的旋律带动幼儿学习英文儿歌,整个活动的效果非常好。这些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极大地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参与意识很强,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环境的创设

幼儿学习英语时语言环境起关键作用,而我国大多数幼儿园不具备自然的英语环境,在家庭中也缺少相应的语言环境。因而,我们在班级的环境创设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包括墙面的设计,吊饰,都带有英语氛围,主墙面的设计有西方的节日图片配合文字介绍;有英文字母配以相应的单词、图片;有专为英语学习展示用的“I can say A B C”专项展板;班级中的标志性物品:教具柜、钢琴、电脑、电视等及每个活动区域都有英语单词相对应,在洗手间都是英文指示标识。为了能体现异域文化,让幼儿了解国外的一些文化、习俗,我们既在环境中创设相应的内容,还以主题形式开展一些活动,比如复活节主题,万圣节主题等,增强幼儿对异域文化的认知,渗透英语的点滴意识,进而巩固幼儿对英语学习效果。

在从事英语教学的这十余年中,自己仍是不断在学习,通过多方面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水平。因为,双语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既要有专业的幼儿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同时还要有丰富的英语知识,所以,要时刻注重自身的学习,积累宝贵的教学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收获。

(作者单位:满洲里市幼儿园)

责任编辑:邰山虎

初中音乐教学的几点经验 篇4

传统的音乐教学过于注重歌唱的训练, 侧重情感、兴趣的培养, 忽略对中学生乐理知识的传授。但这三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 学生只有掌握了乐理知识才能更深层次地感受、理解音乐。我们要进行知识与技能的教学, 但不是像以前那样简单机械地训练, 而是应该运用各种手段让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让这种训练隐藏于各种活动之中, 蕴涵在情境教学当中, 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学会这些知识与技能, 为今后更好地学习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针对这一点, 我在课堂上比较注重依据课标要求, 由浅入深、由简入繁, 循序渐进地制定教学计划, 确定音乐教学进度中乐理知识的内容, 有的放矢地进行乐理教学。

二、培养学生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

音乐教育其本质就是审美教育, 它不仅具有其他学科所共同的认识功能, 更为鲜明的是以其“直指人心”的审美价值而具有不可替代的美育功能。由此可知, 音乐学科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我们应坚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 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和情感, 通过音乐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 启迪学生的智慧, 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与追求;注重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实践活动 (听、看、唱, 讨论、联想、想象及律动) 中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究, 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 并在一定的基础上创造音乐;引导学生去感受美、欣赏美和理解美, 启迪学生去想象美与创造美,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能力, 建构起“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音乐教学模式, 使学生真正能在音乐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充分发展他们的艺术创造才能, 切实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三、因势利导, “流行”让学生兴趣盎然

不少学生反映:“古典音乐太深奥, 听不懂;民族音乐太土气, 不好听;流行音乐新颖活泼、通俗易懂, 好听!”他们讲的不是全无道理, 我们如果过分地去排斥、去压抑, 只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叛逆心理, 而换一个角度, 承认他们的爱好, 欣赏他们的爱好, 正确地引导他们的爱好, 把那些流行元素“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 让流行元素服务于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 我相信必然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例如京剧的教学。京剧虽说是国粹, 是中国的传统艺术, 但是对于崇尚新鲜事物的中学生而言, 京剧太遥远、太陌生了, 学习起来也就会非常枯燥, 不容易接受。我们如果按部就班, 按照课本上的内容向学生介绍京剧的起源、发展和一些京剧名家名曲, 很难激起学生对京剧的兴趣, 没有了兴趣, 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在京剧教学中, 我把陶喆的《苏三说》引入了课堂, 《苏三说》虽然是一首流行歌曲, 但是加入了京剧元素, 其中还有京剧名段《苏三起解》的唱段。流行元素导入,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唱好《苏三说》, 学生学得非常卖力。因势利导, 我又和学生谈起很多歌星都很热爱京剧, 像“情歌王子”张信哲拜入京剧谭派传人谭孝曾门下, 谭孝曾高祖谭鑫培乃京剧史上开宗立派并对京剧艺术走向鼎盛繁荣作出杰出贡献的一代宗师, 他还亲手培养出了杨小楼、梅兰芳和余叔岩3位京剧艺术承上启下的代表人物, 继而讲到了梅兰芳和京剧的其他门派和代表剧目, 这样一来学生很自然地接受了课本上的教学内容, 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在民族音乐、古典音乐教学的课堂上, 著名萧笛演奏家、民族新音乐的开创者曾格格, 以及她的先生, 师承著名管乐大师胡海泉的冯晓泉, 他们对民歌民乐的全新诠释, 让学生喜欢上了《牧歌》、《踏雪寻梅》等优美的民歌, 并熟悉了更多的民族管弦乐器;腾格尔的《天堂》、韩红的《家乡》, 他们的天籁之音以极其饱满的感情唱出了对家乡、亲人的热爱, 旋律优美流畅, 意义深远。前者具有藏族民歌的特点, 后者具有蒙古族民歌的特点, 让学生深深领略了民歌的魅力;将古老的乐音与西方流行音乐相结合, 创造出一种集后现代意象与新古典情怀于一体的独特音乐风格的“女子十二乐坊”, 也让学生对《十面埋伏》等古典音乐如痴如醉。此种例子不胜枚举, 并且都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正如爱因斯坦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什么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四、推进音乐教学方式的转变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 教师需要不断推进音乐教学方式的转变。

1. 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创设良好的音乐艺术与课堂氛围, 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音乐课堂活动, 从而使他们获得音乐审美体验。音乐艺术可以说“只能意会, 不可言传”, 仅凭教师口头传授, 而没有学生的亲身参与和体验, 哪怕是音乐知识、音乐技能技巧, 学生也是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的, 更不用说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与再创作了。学生只有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 与音乐融为一体, 自己主动地去探寻、领悟、体验时, 对音乐知识技能的真正理解和掌握, 特别是对音乐的欣赏与创造, 才会成为可能。因此, 在音乐教学的活动中, 教师要确保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活动的主角而不只是观众, 音乐教师是策划人和欣赏者而不是裁判员或评委。

2. 尊重学生的音乐创造力。

音乐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 需要去欣赏学生, 指导学生去进行探究和创造, 对于学生的音乐创作需要尊重。

3. 形成“学习共同体”。

关于考研英语作文的几点经验 篇5

前些年的考研作文大多是三段式,也就是给出三句主干的句子,以此为主干,让你写出三段英文。由于整篇文章由三段组成,所以称之为三段式的文章。这种命题形式比较容易、单

一、难度小。但是随着外语命题难度的提高,这种形式的作文也被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图表作文和情景作文。所谓图表作文,就是命题中给出一幅漫画或是一张统计表格,或是画表皆有,或两张比较图。要求你先阐述这幅图表的主要意思,结尾加上你的个人观点。97、98、99、2000年的考题都是图表作文。所以2001年出图表作文的可能性也比较大,另外一种形式是情景作文,就是先给出一段话,或是中文,或是英文。当然,以英文的情况居多,这段话应是某一话题,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的,让你用自己的话再阐述一遍并加以自己的观点。这类型的作文难度较大,很能体现考生的写作与理解能力,而且正式考试中从未出现过这种题形,我只在一些模拟题中见到过,所以也不排除2001年出此类题形的可能。

有的人说,作文题也算是紧扣时事的,出的题目也是当年的热点问题,比如说98年的题目是关于服务行业承诺的命题,而97年的热点问题正是如何加大服务行业承诺力度。99年的考题是关于人口与环境,98年7、8月正是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这样说来未免带了点押题的性质,然而99年的热点问题是教育和战争与和平,我也大概加了题,然而2000年的考题却仍然是人口与资源这类环保问题,与99年的题目竟然惊人的相似,所以说完全靠押题是不可靠的,你当然可以押几个题目做重点复习去背,但是千万不要单指望这几篇文章,还是全面复习较好。

关于写作文,我想还是有一定的技巧的。

1、不要总是使用简单句,句型要富于变幻,多用一些长些的句子,以表示你的英文运用能力不是很差,可以争取阅卷人的好印象。

2、不要使用生僻的单词,正是所谓言多必失,对于过于生僻的单词,也许有时你也不晓得它是哪种词性,是否有固定搭配,介词怎么用。另外,阅卷人也不是全能的,也许这个词他不认识就会当错字扣分了,千万别指望他会去查字典。

3、使用连词。所谓连词,就是表示递进,解释说明、转折等的词汇。比如说“HOWEVER”、“WHAT’SMORE”、“THATISTOSAY”等等,使用了这类词汇,就显得作者有了一定的英文基础了,而且使文章富有文采。这些都是采分点

4、记住一些固定句型。一些固定句型有时是通用的。比如说图表作文中,大多数的开头都可以这样写:“ITCANBESEENFROMTHETABLE(GRATH)。。。”。还有一些比如说

“产值从19??年的??到19??年的??”、“和1930年相比。。。”、“举例来说”、“综上所述。。。。”等等。这类句型的固定结构都是很有用的,可以保证你既少出错,又多得分。

5、注意通篇文章的层次性。通篇文章可能是各段间并列的,转折的,递进的,这不同表达方式应该背下来,而各段之内也应该层次分明,比如说可以这样表达:

“FORONEHAND。。。。,FORANOTHERHAND”、“FIRSTLY。。,SENCONDLY。。。THIRDLY。。。FINALLY”。这样结构分明,层次清晰,使阅卷人很容易就理解了你所表达的内容。又使他觉得你的英文水平较高。

浅谈语文教学的几点经验 篇6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量的研究实验证明:兴趣是人们是否愿意参加一项活动的第一要素,尤其是对年龄较小的小学生而言,兴趣是调动其参与到某项活动中最重要的心理因素。课堂上所学的内容以及教学过程,则是激发学生兴趣重点的范围,学生的学习兴趣越高涨,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就会越好。所以,我们要能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认知能力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因此,在日常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结合教材、学生、教师自己三方面来创设各种不同的教学情境,把小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在课堂上,是教学中的重难点之一。成功地吸引了小学生的注意力,就能激起小学生的求知欲,进一步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时,我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各种植物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种视觉情境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不能采取单一的形式,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可利用各种小组学习、竞赛比赛、成果展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二、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阶段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也是学生能否真正自主学习的前提条件。它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密切相关,根据笔者十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班级中成绩不稳定的学生,往往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不认真听讲或不能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在小组合作交流中不善发言等等。

例如,在学习《感受读书快乐》时学生自由组成小组开展活动,先在小组里商量一下,准备开展哪些活动,订好计划然后分头行动。有个别学生无法与小组间成员达成一致,盲目行动无目的可言,以至于该小组没能很好地完成任务。

当然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日间就养成的,它需要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耐心地对学生进行长期培养,在日常学习中发现问题及时修正。

教师要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注重自己的言行,和学生说过的承诺要及时兑现,把自己有关学习的好习惯与学生交流讨论,如我们每天要在课余时间练一张硬笔书法,教师把自己的作品张贴到黑板上,激励学生养成练书法的习惯并持之以恒。教师在要求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自己也要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所以说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质量的重要保证,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开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影响学生一生的源泉。

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更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它是学生自主学习不可或缺的臂膀。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不仅学会了,而且要达到会学了,才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学习一篇新课文《鲸》时,这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学生以前没接触过,课前预习的学生和课前没预习的学生,在课上表现有明显的差距,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后者感到很吃力,学生的学习效率低,无法按时完成学习任务。

要想学好语文从基本功抓起,多阅读、多观察、多练习和多思考看起来似乎是老生常谈,但却是学好语文的不二法宝。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读、说、听、写等方面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中自己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四、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课堂学习效率和学习环境密不可分,学生只有在和谐、愉悦的环境中才能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图文并茂,声情俱佳的教学情境下,学生更容易进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景当中。

例如,在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时,听着轻快的乐曲,欣赏着小兴安岭一年四季不同的风景,彷佛置身在红松、白桦、栎树的围绕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瞬间被激发,迫不及待地去阅读课文,想要了解小兴安岭的每一片土地。

除了教师刻意营造的各种教学情境,还应留给学生充足的自我想象、自我展示的空间和平台,如在学完《走遍天下书为侣》后,让学生仿照课文写一写,假如你独自旅行,你会带上什么东西呢?学生踊跃地展示自己的想法:有的带上画笔,有的带上百音盒,有的带上照相机……学生的知识得到延伸。

在课堂上教师还应该时刻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并且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在这种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锻炼了自己的学习能力,提高了语文素养。

无论语文教学还是数学教学,我们一定要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第一位,站在学生的视角上,挖空心思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自主性,引领他们从“我学会了”到“我会学了”的华丽转身。我们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以一种潜移默化方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成长。小学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开端,语文知识决定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基础打不好,其他学科也要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要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运用崭新的教学理念来引领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

高中数学教学的几点经验体会 篇7

通过入学教育提高学生对初高中衔接重要性的认识, 增强紧迫感, 消除松懈情绪。 主要应做好四项工作: (1) 给学生讲清高一数学在整个中学数学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 (2) 结合实例, 采取与初中对比的方法, 给学生讲清高中数学内容体系特点和课堂教学特点; (3) 结合实例给学生讲明初高中数学在学法上存在的本质区别, 并向学生介绍一些好的学法, 指出注意事项; (4) 请高年级学生谈体会、讲感受, 引导学生少走弯路, 尽快适应高中学习。

2.摸清底数, 规划教学

在教学实际中, 一方面通过进行摸底测试和对入学成绩的分析, 了解学生的基础。 另一方面, 认真学习和比较初高中教学大纲和教材, 全面了解初高中数学知识体系, 找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区别点和需要铺路搭桥的知识点, 使备课和讲课更符合学生实际, 更具有针对性。

3.立足于课标和教材, 尊重学生实际, 实行分层次教学

高一数学中有许多难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 如集合、映射等, 对高一新生来讲确实难度较大。 因此, 在高一数学教学中, 放慢起始进度, 逐步加快教学节奏。 在知识导入上, 多由实例和已知引入。 在知识落实上, 先落实课本, 后变通延伸用活课本。 在难点知识讲解上, 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实际出发, 对教材做必要的层次处理和知识铺垫, 并对知识的理解要点和应用注意点做必要的总结及举例说明。

4.根据学习的难易度调整教学内容

学习的难易度, 对于学习初中数学知识而言是相对的, 又是绝对的。 初中学生在学习数学时, 直观性较强的知识易于理解掌握, 而抽象性概念和公式较难以理解往往死记硬背, 难以提高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 因此, 先直观后抽象, 先分析性认识后综合性认识, 先化繁为简、再由简到繁, 依此教学策略可以有效改进教材、合理整合教材内容。

5.采用互动启研教学法

高中数学中的“互动启研教学法”以数学教学促进学生成长发展为着眼点, 立足学生主体地位,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以沟通、互动、启发、研究为特点, 旨在构建新型的数学课堂。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是教学方法的运用者, 所以教师的观念和行为直接影响教学方法运用的效果。 启研互动教学法对教师有如下要求:一是树立新型师生观, 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建立相互信任、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以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新角色面向全体学生, 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 二是真正理解学生, 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未知、未能和未有, 了解学生的认知程度、接受能力、学习动机及兴趣爱好等, 才能进行有效“启发”。 三是善抓“启发”时机, 能够于教学的关键点、疑难点、衔接点、含蓄点处启发, 于思维受局限时、疑惑不解时、有新发现时、跃跃欲试时启发。 四是恰用“启发”方法, 适时“进退散敛”。华罗庚说过, 复杂的问题要善于“退”, 足够的“退”, 退到最原始而不失去重要性的地方, 是学好数学的诀窍。 在达到基本目标的基础上, 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多想一步, 养成“进”一步思考问题的习惯和不断探究的精神。 “散”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同中求异”、“正向求反”、“多向辐射”, 培养创造性思维结构的重要组成要素———发散思维 (又叫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 。 “敛”就是要注意引导学生透过表象发现本质, 从纷繁的思路中发现共性, 培养收敛思维 (也称聚合思维或集束思维) , 训练学生在已有的众多信息中寻找最佳解决问题方法的思维能力。

6.利用思维导图

高中学生为了应付数学, 必须对所学的所有知识点加以自如应用, 而应用的前提就是要把所有学过的公理定理推论概念记住, 而且是理解式的记忆。 思维导图在近年来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学习和接受, 如何使复杂的思维变简单, 让思维充分地发散、有效地收敛, 特别是数学领域中的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灵活应用? 思维导图虽然有用, 但是会画导图了, 不一定能出成绩, 后续动作更重要。 学习数学必须经历“学习理解—做题巩固—总结归纳”三个阶段。 导图在“学习理解”“总结归纳”中比较容易操作。这两个阶段导图最大的作用是帮助梳理记忆脉络。 而要提高解题能力, 必须学会对题型进行总结, 前提是在做过大量题目后。高中学生学习任务重, 老师可以在这方面进行研究, 做一些有关题型的思维导图引导学习。

7.高三教学要注重知识拓展和迁移能力的生成

浅谈语文教学的几点经验 篇8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量的研究实验证明:兴趣是人们是否愿意参加一项活动的第一要素, 尤其是对年龄较小的小学生而言, 兴趣是调动其参与到某项活动中最重要的心理因素。课堂上所学的内容以及教学过程, 则是激发学生兴趣重点的范围, 学生的学习兴趣越高涨, 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就会越好。所以, 我们要能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认知能力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因此, 在日常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能够结合教材、学生、教师自己三方面来创设各种不同的教学情境, 把小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在课堂上, 是教学中的重难点之一。成功地吸引了小学生的注意力, 就能激起小学生的求知欲, 进一步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例如, 在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时, 我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各种植物的图片,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这种视觉情境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不能采取单一的形式,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可利用各种小组学习、竞赛比赛、成果展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 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二、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是小学阶段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 也是学生能否真正自主学习的前提条件。它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密切相关, 根据笔者十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 班级中成绩不稳定的学生, 往往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上课不认真听讲或不能按时完成家庭作业, 在小组合作交流中不善发言等等。

例如, 在学习《感受读书快乐》时学生自由组成小组开展活动, 先在小组里商量一下, 准备开展哪些活动, 订好计划然后分头行动。有个别学生无法与小组间成员达成一致, 盲目行动无目的可言, 以至于该小组没能很好地完成任务。

当然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日间就养成的, 它需要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耐心地对学生进行长期培养, 在日常学习中发现问题及时修正。

教师要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 注重自己的言行, 和学生说过的承诺要及时兑现, 把自己有关学习的好习惯与学生交流讨论, 如我们每天要在课余时间练一张硬笔书法, 教师把自己的作品张贴到黑板上, 激励学生养成练书法的习惯并持之以恒。教师在要求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 自己也要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 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所以说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质量的重要保证, 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开端, 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影响学生一生的源泉。

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更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它是学生自主学习不可或缺的臂膀。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所以, 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不仅学会了, 而且要达到会学了, 才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 在学习一篇新课文《鲸》时, 这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 学生以前没接触过, 课前预习的学生和课前没预习的学生, 在课上表现有明显的差距, 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后者感到很吃力, 学生的学习效率低, 无法按时完成学习任务。

要想学好语文从基本功抓起, 多阅读、多观察、多练习和多思考看起来似乎是老生常谈, 但却是学好语文的不二法宝。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读、说、听、写等方面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中自己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四、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课堂学习效率和学习环境密不可分, 学生只有在和谐、愉悦的环境中才能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图文并茂, 声情俱佳的教学情境下, 学生更容易进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景当中。

例如, 在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时, 听着轻快的乐曲, 欣赏着小兴安岭一年四季不同的风景, 彷佛置身在红松、白桦、栎树的围绕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瞬间被激发, 迫不及待地去阅读课文, 想要了解小兴安岭的每一片土地。

除了教师刻意营造的各种教学情境, 还应留给学生充足的自我想象、自我展示的空间和平台, 如在学完《走遍天下书为侣》后, 让学生仿照课文写一写, 假如你独自旅行, 你会带上什么东西呢?学生踊跃地展示自己的想法:有的带上画笔, 有的带上百音盒, 有的带上照相机……学生的知识得到延伸。

在课堂上教师还应该时刻创造条件,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 并且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学生在这种发现问题, 探索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锻炼了自己的学习能力, 提高了语文素养。

小学体育教学的几点经验与体会 篇9

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组织课堂教学,善于启发学生,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课前讲过与内容相关的知识、典故,引起学生的注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性加大向、正、误对比的示范力度,在做动作前想象、回忆及组织学生互相观察,相互帮助、鼓励学生完成动作时进行自我评定和自我调节等措施,发展学生的积极思维,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2.根据学生特点,采取灵活实用的教育方法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是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的 重要因素,在体育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符合教材的特点、运动规律和学生实际。体育课的特点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特征。由于学生各自的身体素质、体能和意志不同,往往在练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存在畏难的情绪,如怕苦、怕摔、胆怯等现象,特别是在跳高、跳山羊、技巧、单杠动作等难度较大的练习中更突出,出现这种情况之后,我针对学生的各种不利于练习的心理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在练习中以热情的态度关心帮助学生完成动作,使学生减小畏怕的情绪。教师在利用具体教法时要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慢到快、循序渐进的原则。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克服害怕心理并融入良好的学习氛围中。

3.关于队列队形教学

队列队形是学校体育教学的组成部分,在日常的集会、校会及表演、外出活动中有重要的作用。通过队列队形的练习,促进学生正常发育,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培养学生严格的组织性、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及“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优良作风。

3.1在队列、队形教学中 ,教师应多次反复地做示范 ,并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如何观察老师的示范动作加以指导, 使学生学会观察。

3.2在示范位置上 , 教师要考虑 , 选择一个使全体学生都能看得见的位置进行示范, 这样才能达到示范的目的和应有的效果。

3.3对于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 ,也应采用多变的形式。因为队列、队形教学不是一两节课就能学会和掌握,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在教学形式上多加考虑,使学生有新鲜感,这样才能克服队列、队形练习的乏味,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练习最佳的效果。

3.4教师要注意口令。教师的口令非常重要 ,它是一切行动的指挥棒。训练队形队列,精神饱满与否和教师的口令和生动的启发性语言有关,因为学生最敏感,对老师的表情最易感染,为师的要起表率作用,否则这一单调和枯燥的项目,学生就不会持久,尽管一般不超过十分钟,但由于“疲劳”的出现,自然会导致不守纪律的现象发生。

4.关于耐久跑教学

进入冬季,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耐久跑的比重明显提高,通过耐久跑的实践与探索, 我认为做好以下几点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关键。

4.1正面思想教育。首先应进行意志品质教育 ,让学生从思想上消除恐惧心理,知道耐久跑是锻炼身体的好手段,让学生体会耐久跑是锻炼意志品质的好方法。

4.2教学方法多样化。形式多样的跑是激发学生内在动力的基础。除了常用的绕圈跑、自然地形跑外,还可以进行其他更有趣味的跑步形式,如男女生追逐跑、听哨声返身跑、两路纵队并列跑并换位。通过这些有趣的方法,学生在欢声笑语中不知不觉地达到耐久跑的教学效果。

4.3注重评价。学生付出努力与汗水 ,即使成绩不理想 ,教师也应给予充分的肯定,积极鼓励他们每个人,让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5.教学方法游戏化

对小学学生来说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心理因素。在体育教学期间,我一般都将游戏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对于现在的小学体育教学来讲, 要充分发挥游戏教材,这对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游戏具有趣味性和竞争性,对小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体育游戏是小学生喜爱的体育教材之一。小学阶段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兴奋占优势,抑制能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练习单调容易产生疲劳。因此,要采用变换游戏方法,加强形象化教学,使每一个游戏都吸引学生。通过游戏,提高小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是小学生体育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如学习队列、队形知识时,化整为零,分别放到几个游戏中教学,集会、解散、立正、稍息就是通过占圈的游戏,边做边提要求以完成,课前用白粉笔画好与学生人数同样多的圈, 每种不同的圈又组成一种对形图案,一上课,就先做游戏占圈。让每个学生自由选择一个圈站好看谁动作快,然后指挥学生出圈,比一比谁最听指挥,重复几次,每次提要求,学生很自然地理解集合,解散的含义,学会立正稍息的站姿, 并根据教师一定的口令做出规范的动作,以占圈游戏作基础,又让学生用所站不同形状的圈做高人和矮人的游戏,高人和矮人在游戏中互相衬托,并在方形、圆形、三角形等不同的队形图案,依次变化展现在学生眼前,大家兴奋起来。抓住时机,再把换位的游戏串进去,两游戏交替进行,使每个学生都有选择在不同队形里出现的机会,亲自体验站队的乐趣、欣赏对形千变万化的美感,享受亲自参与创造美的收获和成功的兴奋,提高体育学习兴趣。这样用游戏的形式把枯燥的练习贯穿起来有如把苦的良药包上一层糖衣,增强趣味性。

6.合理安排课的内容 ,增强课的趣味性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几点经验 篇10

1. 针对学生备好每一节课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能否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我班学生是五年级时组建的,学生来自四面八方,成绩、思想等各方面良莠不齐。学生的听、说能力较弱,教学说教味较浓,学生不能适应。学生虽然基础较差,但学习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中等生、后进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讲得太深,就照顾不到整体,我备课时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还可以。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例如《黄果树听瀑》一课的主题是“了解和感受黄果树瀑布的景美”,教学难度比较大。如果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就会感到困难和沉闷。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认真研究了课文,找出了重点、难点,有针对性地讲,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十分理想。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2. 营造对话氛围,使学生想说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大量阅读实践, 养成阅读习惯, 形成阅读能力的活动。

在教师与学生交流时,教师居高临下的发问甚至责问,学生会产生畏惧紧张的心理,学生的思维、语言、表情等都会呈现出一种僵化的状态。这时与学生的交流就难以开展。因此,要开展师生对话,教师首先要积极地创造学生乐于对话的氛围,使主体沉浸于积极的对话状态中。

2.1 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

教师要以平等的姿态走进课堂,尊重学生的观点,以热情的态度与学生对话。一旦“对话”离开了民主与平等,就只能算是教师的“独白”。同时,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在交往过程中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和引导性,教师的作用表现在对教学资料的选择加工和对所选择的教学内容进行“激活”,使它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引导学生参与其中。

2.2 建立倾听与表达的课堂礼仪。

课堂常规的积极意义在于维系班级授课的正常动作,但课堂常规不应以牺牲学生主动积极的意识和自由开放的个性为代价。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对话中,应废“规范”而提“礼仪”,确定以“课堂礼仪”引导学生建立规范的课堂行为。小学生学会倾听的具体礼仪可以是: (1) 耐心,不随便打断对方说话,不争吵。 (2) 认真听,注意力集中。 (3) 积极响应,认真思考。学会表达的具体礼仪: (1) 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2) 声音响亮,学会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3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个体,对某个问题的认识程度、反应速度、思考深度都不同。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一位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另外,在教学上我调整“秧田式”的课堂座位,采用“马蹄型”座位,组内“小马蹄”相融合,利用小组交流与组际交流,尽可能使每一个对话主体的机会均等,还学生以“真本性”和“个性”。

3. 作文教学注重读写结合小练笔

在语文教学中,讲究提倡“读写结合”。所谓“读写结合”,就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通过读写训练,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目的。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读写结合的资源,如:模仿练笔、拓展练笔、续写练笔等都是“读写结合”的常用策略。

3.1 模仿练笔。

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模仿在教学中的价值。“仿写”是依照课文的写作方法,写出自己的所闻、所见、所感,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表达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同时达到训练写作的目的,使课堂阅读得到一定延伸。仿写的训练方式主要有仿句、仿段、仿篇。篇的仿写主要是从文章的结构和写法角度进行练习。模范练笔主要有三种形式:

3.1.1 仿句式。

主要是训练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可以是模仿文中的句子运用的指定关联词进行写话练习,例如:“不但……而且……”、“没有……没有……只有……”等。另外也可以模仿文中的写作手法,比如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等。通过对这些句式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表现技巧,这是写好作文不可或缺的基本功。

3.1.2 仿顺序。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就要求学生在语言表达时要注意表达的顺序,如:事情发展顺序、时间顺序、地点顺序、方位顺序,等等。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范例,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训练。例如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的游览顺序,观察的方位清楚明了,教师可在教学本文后,让学生模仿文中的写作顺序,写写《我的家乡》、《美丽的校园》等,也可在同学们进行了秋游活动之后,指导学生模仿本课写作顺序练习写游记。

3.1.3 仿结构。

结构的仿写可以是段式结构仿写,也可以文章结构仿写。学生接触较多的段式结构是总分式、总分总式、并列式等。我们可借机引导学生进行结构仿写。

3.2 拓展练笔。

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掌握了较多的写作方法,拓展练笔比较适合他们。练笔的形式很多,有补白类的,包括补充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扩写类的;情感升华、主题提升类等。有些课文重记叙轻描写,语言简洁,给学生许多想象的空间。教师应在阅读教学时引导学生合理想象,进行练笔。

3.3 续写练笔。

有些课文故事性强,结尾意犹未尽、耐人寻味,学生对故事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引导学生,续写故事,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 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读书

低年级随文识字教学的几点经验 篇11

识字与阅读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两大任务。对于语文这门学科,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得阅读者得语文,得语文者得高考。由此可见,语文这门学科的重要性。要学好语文这门学科,认字是非常重要的。但我们又该怎样去教导孩子们识字呢?

是先学习课文还是先识字?到底识字是重点还是理解课文是重点?实际操作中,往往是一堂课的时间里,我们既要考虑识字,还要考虑学文,顾了头就顾不上脚,但是事倍功半,油费了灯却不亮。通过多年教育教学经验,总结了随文识字的基本方法,并有效的应用到教学当中,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课堂上我充分引领学生通过一篇篇课文的深入学习,在读书中识字,在识字中读书。学生在一段一段文字的学习中,认识新字,学习新字,又在识字之后再次读书,巩固识字。整个过程就像是个完整的链条。

“随文识字”教学就是边学文,边识字,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将识字任务贯穿于课文的学习中,从始至终融合在课时的教学中,不断提高汉字在学生头脑中出现的频率。随文识字是从文入手的,学生面对的生字都不是孤立的,也就是有一定的语言环境。“随文识字”运用得好,字的音、形、义紧密结合,读说写紧密结合,的确能有效地提高识字的数量和质量,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教学方法。

一、随文正音

读准字音是识字的第一步,在低段教学中,让孩子利用各种办法读准字音,听读和借助拼音是常用方法。怎样随文正音呢?就是在学生初读课文的时候,随机抽出读错或者读得不准的字音进行纠正,把容易读不准的音提出来,加以提示或反复读几遍,例如平翘舌音,边鼻音,前后鼻音。而对于一些容易读准的音,就没有必要强调,不要每个生字都提出来强调,这样会浪费时间,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对生字进行梳理,分析重难点,以便在课堂上做倒心中有数。在读准单个字音的基础上,再读准词语,然后把词语放进课文中读。

二、精读课文,结合语言环境,直观演示,理解字义

当学生把课文读通顺以后,要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读懂每句话的意思,这时,要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或生活实践理解生字新词。要注意区分学会和会认两类字。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应学会的字,而会认的字不要做过高的要求,只是感悟就可以了,换个环境也认识就达到要求。要求学会的字,不仅理解在本句中的含义,也可扩展延伸,如借字组词,扩展造句等。这个环节,理解字义是重点,因此,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如,根据文字的结构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借助直观的事物,帮助学生理解。联系生活,帮助学生理解。联系上下文帮助学生理解。同时要注意音形义的联系。

在识字的过程中,要适时对学生进行解释,帮助学生记忆字形。可利用汉字本身的规律,借助形象化、趣味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在观察、联想、比较、思考、游戏中生动愉快的识字。如:实物演示:适时直观的物体演示,会给学生留下鲜明生动的形象。或者形体演示让学生运用肢体动作生动活泼地记忆生字等。

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是这一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所以,对于低段语文教师来说正确认识随文识字,优化识字教学环节,提高识字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三、再读文,巩固识字

学生记住字音,理解字义后,再读文,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巩固识字。我教过两年幼儿,他们识字时,无论我采用何种手段辅助识字,只要生字换个环境,甚至换个颜色,孩子都容易出错,让孩子们扎实记忆的办法就是反复再现。不厌其烦的反复读。学新字时,旧字也读读。孩子们每天都与这些字见面,自然就认识了。一二年级的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识字经验和识字能力,但对于大量的识字任务,也不一定就能完全接受。所以,再读文,随文巩固字的音、形、义是非常必要的环节。

四、结合语言环境,随文解义

在学习课文的时候,要利用多种方法理解字词的意思,这种理解不同于高年级段教学中的解释词语,而是要让孩子大概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要区分词语的含义,对于一些重点的,关键的字词不要模糊概念,要体会到位。理解词义的时候要注意形象化,学生才会感到有趣,才会形象地体会到意思。阅读课文便是最好的方法,学生在读书中学习,在学习里识字,在识字后读书。

更重要的是重视随文识字的基础上还要同样关注朗读训练,识字是为了读书,所以识字后的读书过程就是新字的再现过程,就是学生巩固新字的过程。不可否认的是,在起初的教学中我曾经一味的重视识字教学而把阅读教学忽视了。这就造成了课堂上识字的时间过多,而学生读书只是一种形式了。多亏“远程研修”即时给我指点,使我重新认识了识字教学中的阅读是必不可少的。如今在平日里的教学中,我把识字、阅读并重,双管齐下。如今,我肯花时间和心思指导学生读课文,我指导学生在课文中做标志,画记号帮助小学生朗读,起到很好的效果。

随文识字的关键在于教师要认清识字与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之间的辩证关系。识字的目的是为了阅读和写作,它为阅读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提供条件,而通过阅读和表達等练习又巩固了识字。明确了这一点,就能使我们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既贯彻识字为重点,把课文的阅读练习服从于识字,又不忘识字目的,使学生所学的字词在阅读练习中得到进一步的巩固,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从而为阅读和习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英语教学的几点经验 篇12

1.1使 学 生受到 思 想 品 德 教育和 美 的 熏 陶 , 做 有 道 德 、有文化、有品位的人。

要求:阅读教学要有较大的阅读量。要通过精读,学会朗读、默读,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通过略读,粗知大意;通过浏览,学会迅速获取有用信息,学会根据需要加工、应用信息,学会理解地读、批判地读、欣赏地读。有了一定阅读量的积累,有了阅读方法的积淀,便会形成较强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

1.2发展 形 象 思 维 、逻辑 思 维 和 创 造性 思 维 。

要求:阅读教学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应发展思维。要学生学会一边读一边想,读文章想画面,培养再造想象能力;学会凭借文本,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学会个性化、有创意地阅读,发展创造思维能力。

1.3学习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和表述见闻、表达思想的方法。

要求:阅读教学既重视读,又重视写。很多高年级课文,都昭示着学生应该学习并掌握的方法。教师要落实从读悟写、从读学写,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思考问题的方法,学习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学读、学写,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

2.教 学环节简化 ,教学步骤清晰

要下决心改变烦琐的问答式教学或面面俱到分析课文内容的套路。基本教学环节:

2.1学 生自由初读课文 ,读准生字新词读音 ,读通句段 ,有初步感受(了解主要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

2.2教师引导学生初步交流 ,整体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或理清文路。

2.3.梳 理学生问题 ,结合教学前预设 ,确定本课教学重点 。

2.4.学 生默读重点段落或感兴趣内容 ,体会语句含义 ,感受语言表达特点,练习写批注。

2.5.师 生共同交流 ,帮助学生解决难点问题 ,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力求一课一得。

2.6.回 归整体 ,进行课文赏读 、积累背诵或局部写法迁移的练习。

3.课 内外相结合

阅读学习是个长期知识储备的过程,是个随着年级的增长逐渐内化所学知识的过程。我认为好的阅读教学先要做到广泛阅读,有丰富的阅读、积累,才能做到出口成章、下笔成文。

3.1课 内学习 补 充 阅 读 。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补充相关的文章, 如可以抓同类文体进行比较阅读和类比阅读, 也可以针对课文中某一疑难文体进行补充性阅读。

3.2课 内 学习 带 动 课 外 阅 读 。

如学了《景阳冈》,让学生课外阅读《水浒传》;学了《草船借鉴》,让学生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等。读,不是盲目地拓展,而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一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二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三要定期检查督促,以防课外阅读流于形式。

3.3教 给 学 生 课 外 阅 读 的 方法 。

3.3.1要边读边思边记 。

遇到一篇文章要先通读全文,掌握主要内容,然后分部阅读,边看边想文章说的什么人什么事,最后写简短的读书笔记。

3.3.2不 懂就问 ,懂得分享与交流 。

课外阅读都是建立在课堂教学基础上的,知识面更宽,超出的课本范围的难免会难以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要做到勤学多问,并与人分享阅读后的感受,交流阅读后的思想收获。

3.3.3科学选择读物 。

作为一个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 其眼光不能紧紧地盯在学生的分数上, 应当是自觉的儿童阅读推广人。别林斯基曾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现在的图书市场良莠不齐,教师要按《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清楚地知道这个学段学生适合读什么书,把好书推荐给孩子,拓宽孩子的阅读视野,提高阅读能力。

4.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做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有了这样的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语文阅读能力不提高?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 我认为要在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工夫。在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已知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 或读读课题,猜一猜课文会怎么写? 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 效果必然是最佳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 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阅读兴趣,使阅读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宽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

5.融 会贯通 ,以一当十

上一篇:创新电视下一篇:立体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