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电视(精选12篇)
创新电视 篇1
信息化社会,受众对新闻报道的要求不断提高,媒体之间的行业竞争非常激烈。怎么才能成为读者心中最理想的新闻报道成为目前的首要问题。可以通过对新闻报道的创新性来吸引读者,从而提高竞争力,使其在新闻媒体行业竞争中取胜。
1 媒体新闻创新的重要性
在新闻报道中创新永远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新闻报道能够不断发展的主力。不具备创新性的媒体新闻,就等于失去了生命力。因此,提高媒体新闻的创作性显得尤为重要。
1.1 新闻创新是解决新闻同质化的主要途径
目前,媒体新闻的报道内容都大致相同,不能给读者一种全新的感觉,导致部分新闻报道资源因此浪费。读者对新闻报的需求不断提高,新闻同质化势必会对新闻的未来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面对这样的情况,能够有效地解决新闻同质化这一大问题的办法只有新闻创新。只有不断提高新闻报道的新性,才能够有效的避免新闻同质化情况发生。
1.2 新闻创新是媒体新闻赢得竞争力的主要保障
媒体新闻报道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开拓了人们的视野,也提升了人们对媒体新闻的选择判断能力和理性思辨力,媒体自身的压力随着受众对新闻报道的要求的提高而增大。媒体新闻报道的创新,为希望新闻报道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能够促进新闻报道的发展,更能有效处理新闻报道面对的各种问题。因此,在媒体行业激烈的竞争中要想占据一席之地,只有创新。媒体新闻报道通过不断创新,才能确保报媒体新得到更多受众者的喜爱和观众,才能更好发展。
1.3 新闻创新主要以满足读者的要求为主
媒体新闻决定着媒体新闻传播的实施,受众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媒体新闻传播的成败与否。在受众的观看要求不断提高的今天,新闻媒体如果不能推陈出新和具备自身独特的风格特色,很难留住受众的关注度。只有在媒体新闻不断发展中,以逆向、异性、质疑性及形象思维等多重思维创新模式,方可确保媒体新闻报道未来的发展趋势,并能得到更多受众的关注,也更符合当前受众观看的需求。
2 提高传媒新闻创新的途径
2.1 报道范围的扩大
新闻报道不仅是要将新闻事件报道出来,更是一种艺术形式,其内容需要根据对受众内心需求的了解而进行选择。媒体新闻报道中所呈现的事物应具备多样性的特点,并且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将新闻事件报道出来。在报道中不能够做到将新闻事件全方位的呈现出来,所以需要对新闻素材进行筛选,选取其中的精华进行报道。现如今,读者对媒体新闻的要求希望多视角,能够将时间的前因后果及过程等内容进行细致的描述。在进行相同新闻报道时,不同的记者对新闻事件的了解程度与报道角度都大有不同,所呈现出的新闻也会存在差异。这时,可先进行细致的了解并大胆创新,切换不同的角度对事件进行报道,以到达最终所呈现出的新闻报道效果,进而得到受众的喜爱和认可。
2.2 独特的报道方式
一个好的媒体新闻点,要在同质化新闻中脱颖而出,必须创新新闻报道形式。新时期媒体语境下,观看者的耐时性差,如果新闻的语言无聊、乏味、信息缺失都会让读者流失。如何尽可能在最小化的时间和空间里,达到最好的传递信息效果显得尤为重要。“读题时代”,观看者在观看新闻时,更多地是观看新闻标题,然后挑选自己特别感兴趣或认为重要的新闻详细了解。这说明了新闻报道形式创新的重要性。
2.3 新闻报道的创新性
同样的新闻,以独特的视角、新颖的方式、别致的内容报道出来,效果就会与众不同,必然会引起读者的更多关注。因此,要注重创新媒体新闻报道内容。首先,立意新。就是要使报道的内容包含的思想新、精神新,与别的报道相比较见解新、主张新,要在同样的新闻里挖掘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在较高层次上展现新闻信息的内涵,给读者更多的信息含量、知识阅历和精神享受。其次,立意高。在新闻作品中立意要深刻独到,能见别人视而不见之物,又能明别人知而不明之理,务必要多角度、多方位观察事件,从众人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事件中,发掘更有新闻价值、更具精神内涵的亮点,也就是在寻常之中挖掘非同寻常的东西。最后,立意要精。在新闻作品中,要简练明确,一语中的,不拖泥带水,将最精华的东西呈现给读者,提高读者的阅读效率,让读者在最短时间内了解最精彩的内容,这样才能使新闻作品更有吸引力,才能更受读者的欢迎。
3 结语
在不断发展的今天,提高媒体新闻的报道的真实性与创新性显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还要做到增强其感染力,能够与时代发展的同步,才能够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
参考文献
创新电视 篇2
新广告的创意设计无疑是很高明的,在短短数十秒的时间内就将肯德基的品牌形象打入消费者的心理。回想肯德基近3年来的广告不难看出,肯德基更多是体现其本土化的形象。通过营养健康以及感恩回报的宣传设计,已让消费者渐渐摆脱了2005年苏丹红事件的阴影,更多的是对其品牌及产品的认可。营养健康一方面通过产品创新来表现,另一方面通过赞助运动赛事提升其在青年消费者群体中的形象;感恩回报的广告更是与中国消费者拉进了距离,表现了其立足中国本土化市场的理念,也让消费者认为这不是一家惟利是图的“洋”公司。作为故事片断的表现形式,我个人认为肯德基最新的广告最富有内涵和感染力,表现的内容更广、更深。
最新广告将肯德基近几年的企业理念做了完美的融合与诠释,有利地提升了肯德基品牌形象的高度。这也让我联想到了关于五粮液《香醉人间五千年》的广告词曲。五粮液的这则广告以韩磊豪迈有劲的歌声为背景,展现了五粮液由古至今的酿酒技术,表现出五粮液酒的品质与品味,词曲衬托下更显出男儿饮酒的磅礴气势与广阔胸怀。五谷的醇香,江河的绵长表达了五粮液的韵,词的气势与曲的悠长表达的是五粮液的神。短短的几分钟便将五粮液的百年品质娓娓道来,韩磊豪劲万千的歌声更是让人忘怀其中,仿佛不是在看一段广告,而是在欣赏一段古谣。从电视词曲广告来说,五粮液这则广告创意设计无疑是中国的词曲广告的颠峰之作。既体现了五粮液的历史品质,塑造了其消费的品味,更强化了其百年品牌的地位。
目前众多的电视广告走的宣传路线仍是不断地重复其产品的功效,最常见的是药品广告,缺少与消费者进行电视的沟通,一味地要在短短的时间内分秒必争地将产品效用塞入电视观众的脑中。这样的宣传虽然可以让品牌强势进入消费者眼里,但是这样的效果只能让从意识上感到厌倦与审美的疲劳。肯德基和五粮液的广告可以说是当前创新性电视广告的代表作,此外,中华英才网的超人广告、芬必得广告灯泡篇和光爱学校篇、西门子厨房用具广告破坏篇等都通过别具创意的设计提高产品吸引力,提升品牌形象。这些广告的创意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都能在消费者中找到共鸣。
浅谈电视新闻创新 篇3
关键词:电视新闻 创新
一、在“深入”中创新
作为电视新闻工作者的“深入”,主要指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深入新闻现场的第一线。我近读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联系我们的电视新闻采访拍摄,颇有启发。作为电视新闻采访,也是如此,采访拍摄越深入,困难也越多。当然,这种所谓困难,说到底,无非是要多吃一点苦,多付出一些汗水和心血。对于电视新闻记者来说,真实、生动、新鲜的新闻感性材料,来自火热的生活。记者在采访拍摄中亲自感受各种信息,经过头脑这个“加工厂”的选择、过滤,把捕捉到的那些具有新闻价值的镜头素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恰当剪裁,才能写成一篇好的电视新闻解说词,剪辑成一条好的电视新闻片。在文章中告诫人们:“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事实正是这样,许多先进人物、先进单位的事迹,往往都是在条件很差、环境很恶劣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如果要宣传好他们,记者首先要有不避险远的决心和毅力,只要在客观条件许可下,一定要深入现场,做到眼勤、腿勤、手勤、口勤、脑勤,尽可能地多搜集一些第一手材料,才能得到有价值的收获,也才有可能正确地传播他们的经验,反映出他们高贵的品质和精神。
二、在“提炼”中创新
电视新闻的“提炼”,应尽可能提炼出醒人耳目、出人意料的立意。唐代杜牧说:“凡为文以意为主”。明代黄子肃说:“意者一身之主也。”清代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立意,主要指主题。首先就要联系当前的现实需要,从全部材料出发,从中提炼出带有指导意义的主题来。提炼要精粹些、具体些,就会使电视新闻更有指导价值。电视新闻主题按不同情况,分别向两个方面提炼。重理的内容,使其哲理化;重情的内容,使其诗意化。要重视和发挥观众的形象思维能力,记者只要下点“定向暗示”的诱导功夫就行。比如拍摄龙卷风袭击后,人们帮助受灾户清理废墟,大家穿梭来往,干得满头大汗。受灾的主人笑着要大家休息一下喝喝水,如果抓住这一瞬间的表情,来个特写镜头,加以“定格”处理,就可能向观众作出定向暗示,使其产生诗意的联想。拍一堆废墟旁正在翻盖新房,也许能使观众向哲理方向去升华——人的力量可以战胜一切灾难,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新型关系等等。
三、在“贴近”中创新
电视新闻的“贴近”,主要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使电视新闻能够最大限度地被观众接受,就必须保证电视新闻能够满足大多数观众的需要和兴趣。人们的需要和兴趣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既有直接兴趣,又有间接兴趣;既有眼前需要,又有长远需要。生理需要和趋利避害的安全需要,进而是学习、娱乐和社交的精神需要。按照一般观众的心理,人们最愿意接受的是与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有关这方面的报道,无疑会使多数人兴趣盎然。现在,有相当一部分观众对经济新闻和会议新闻不感兴趣,其原因也正是这类新闻传播的信息没有同群众的需要和兴趣联系起来。笔者认为,只要注意面向社会、面向生活、面向群众,真正在“贴近”二字上下功夫,重视对观众的服务,大量传播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电视新闻,一定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四、在“细节”上创新
前苏联伟大的作家高尔基说:“创作——这就是把许许多多细节的东西结合成为形式完美的或大或小的整体。”前苏联著名作家阿·托尔斯泰说:“我在生活中到处寻找细节,如果把我的作品比作编织好的生活的网,那末细节就是网中结点。”许多著名作家十分强调细节,同样适用于电视新闻作品。大凡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引起感情共鸣的电视新闻,大多数有深刻感人的细节。以宏观作指导,以微观作依托;宏观选题,微观取材;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就会形成重大的主题,报道就会生动活泼、有血有肉,为观众所欢迎。电视新闻的微观,就是新闻的细节和镜头语言。作为形象宣传、视听结合的电视新闻,它的新闻细节和镜头语言最富有表现力。一个生动的细节,一个形象的镜头,往往凝聚着丰富内容,起到小中见大,传神入化的作用,能提高整个报道的新闻价值。
五、在“含蓄”中创新
含蓄,指(言语、诗文)意思含而不露,耐人寻味;或(思想、感情)不轻易流露。古代许多名人论及“含蓄”的作用,对我们电视新闻创新启示极大。含蓄和直露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般地说新闻要求真实自然,这在手法上容易形成直露,也容易被人误解,好象不直露就不足以显示其真实。其实不然,作为表现手法之一的含蓄,并不妨碍电视新闻的真实性,讲究一点“藏”的艺术,往往使电视新闻表现的内容更深刻,思想更丰富。
六、在“声画一致”中创新
如何创新电视新闻 篇4
电视新闻就内容来说,就是新近发现或者发生的事物,重视电视新闻创新,实现电视新闻创新是电视新闻的追求。目前,电视新闻的采制和传播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陈旧的思维,还有一些期待开发的发展的领域,还存在着一些形式需要我们进行开拓与创新。
1.1 电视新闻内容上需要创新
电视新闻的内容需要全面创新,要首先对进行报道的内容题材进行相关的确定工作。随着社会的不断飞速发展,电视新闻已经逐渐发展成为现代传媒,需要在传递知识、传达信息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报道。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因此,要在获取知识的选择上更加倾向于简洁、简单的方式。因此,电视新闻的发展也应紧跟形势发展的要求,实现新闻的信息化,需要重视更好地融合电视新闻的新闻性和知识性。
1.2 电视新闻的观念需要创新
为保证电视新闻的进一步突破,应对新闻观念进行全面地创新。当前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都对电视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证电视新闻工作者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需要从思想观念出发,全面考虑到平民的有意识。衡量电视新闻的好坏的标准是人民满意的程度,所以人民大众是电视新闻创新改革的着眼点和立足点,重视在内容选择和采制的过程中,全面面向人民群众,并保证电视新闻能够彰显良好的生命活力,让人民群众认可,保证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实现电视新闻的影响力的提高。
1.3 电视新闻的形式需要创新
针对各种电视新闻的形式,没有固定不变的新闻形式,因此,在对新闻报道的形式进行选择的时候,需要对多样性进行创新性的突破。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是新闻播出滚动式、新闻采制直播式和增强电视新闻节目的互动性。首先采访制作新闻事件的现场,然后直播新闻发射播出的重要报道方式,采用新闻采制直播的形式。就新闻播出滚动式来说,电视新闻播出实行滚动式,对重要的新闻实行反复播放,或者补充最新的信息,变换不一样的角度进行报道。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新闻的时效性和时新性,还可以对电视稍纵即逝的不足进行及时地弥补;同时,电视新闻节目的信息量也起到了增强的作用。
2 电视新闻创新的思考与实践
2.1 电视新闻需要进行精细提炼
要对电视新闻进行精细提炼,首先,在立意上要实现创新。电视新闻的主题就是立意,应对现实的需要进行充分地考虑,提炼出具有一定意义的主题,提炼主题的过程中,要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精粹、具体化,促进电视新闻有指导价值。还要对电视新闻主题进行进一步地分析,根据需要分别进行提炼,加入哲理化的内容也应会更倾向于重理的内容,加入诗意化的内容应该会更倾向于重情的内容,关注和培养观众的形象思维能力。
2.2 电视新闻要深入细致地进行拍摄
拍摄过程中,深入拍摄会更为容易的发现困难。火热的生活是新闻感性材料的来源。在采访拍摄过程中,记者需要对信息进行亲自感受,保证写成好的电视新闻解说词,剪辑成好的电视新闻片,都需要经过头脑的选择、过滤、捕捉新闻价值的素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例如,可以到新闻现场采访搜集第一手资料,实现有价值的收获,获得观众的认同。
2.3 电视新闻要贴近现实生活
随着社会的发展,群众有多方面、多层次的兴趣和需要,应满足观众物质的需要和精神的需要,物质的需要如衣、食、住、行,精神的需要如娱乐、学习、社交等。新闻传播的信息没有同群众的需要和兴趣联系起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对观众进行关注,大量传播和人民群众生活密切关联的电视节目,出现好的社会效果。
2.4 融合制作出“融合新闻”
现在独家新闻逐渐减少,发生重大新闻,各个媒体,各个记者都会争先恐后地抢发。当前形势下可以抢发,也可以整合报道。整合报道中,可以将本台记者采制的新闻整合,也可以和其他媒体记者采制的新闻整合,将本媒体获得的新闻和编者自己掌握的媒体的新闻进行整合,甚至直接引发其他媒体的新闻。对于突发事件,可以引用信息,可以深入采访,让事件不断丰富和丰满起来,形成组合报道。这样对有关的新闻进行筛选、过滤、整合,进行大量重组、援引、嫁接等,实现对新闻的融合,这样就制作出了融合新闻。
总之,新闻工作的灵魂是创新,要实现电视新闻的生存和发展,要保证电视新闻在创新中不断完善,健康发展。
摘要:新闻媒体竞争逐渐增强,对于电视新闻来说,因为受到网络媒体和传统新闻媒体的压力,电视新闻需要进一步开拓创新。电视新闻应该能够重新确立往日的地位,追求发展与创新,追求卓越的地位。因为新闻编辑在电视新闻中的作用越来越巨大,为了保证电视新闻进行高效地发展与创新,电视新闻应该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重视对新闻编辑进行进一步的发展与创新。电视新闻应该提高竞争实力,需要进一步强化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方法,掌握创新能力,提高电视新闻的收视率,全面提高效益,拓展发展的生存空间。
关键词:电视新闻,开拓创新,新闻编辑
参考文献
电视媒介的转型与创新 篇5
有线台进入一个分众时代专业化频道的时候,它的节目编排就是时段式的编排,它不是栏目式的编排,很技巧性的。我们有些专业台办成以后人们不爱看换台率很高,为什么呢?因为你的编排还是栏目式的。在分众化以后频道是一个最基本的经营单元。生产流通方式明显不一样。越是专业化频道,基本都不自办节目,绝大多数节目都是外购的。所以必须要有一个庞大的节目制作业,美国的好莱坞大家都知道是一个影视制作基地,每年的业务量70%是制作电视节目,只有30%的业务量是制作电影。所以,它的节目大量外购,还有重播率很高。因为专业化频道不重播不可能的,它不可能经得起全天24小时全部都是新节目,没有那样的。DISCOVERY一年制作纯新的节目大概也不到500个小时。
DIRECT TV这是世界上做得最大的一个卫星电视公司,提供全美国老百姓225个频道。225个频道里面,按专业化分成几个不同频道包。美国的卫星频道公司为什么能够提供225个频道呢?因为它能够提供很细化的频道。电影频道就20多个,有MTV,有严肃音乐,有各种各样的音乐频道;体育又是一个频道包,频道包由你去订置,如果你有钱;你想把225个都订下来,那就交225套节目的钱。你觉得你不想看那么多,我只看体育电影,可以,你就交两个频道包的钱。细位受众时代,好比从百货大卖场走向专卖店,再走向专卖超市,任我拣挑。到了这个时代,主要以收视费和付费点播为收入来源和渠道。到了卫星频道时代,它的内部频道设置都是以频道设置为主。它的营销,就是卖频道和频道包。生产和流通的体制就是外购。卫星公司只是一个平台,谁愿意到这儿来谁来吧。节目外购然后重复播出。它的电影为什么能分那么细?它一个恐怖片频道里面24小时就两部恐怖片,轮播,你去点播。这里面的资源垄断性也是很强的。
3、产业整合的转型。制度转型,宏观制度不用讲,我们无能为力;但我们现阶段从事媒介的人在宏观制度都一样的天空下,我们自己的微观制度能不能做调整?我们自己能不能先建立一套比较适合现代社会需求的现代媒介制度?我们现在的媒介制度根本不是真正意义的媒介制度,我们的媒介都是行政机构。一家电视台,台长没多少,中心主任一堆,部主任更多,制片人无数。那这个台别管理了,管理层次越多,管理效率越低下,那是早就告诉我们的一个基本道理。所以,在管理运行里面,它的组织结构怎么建立,运营模式怎么建立,在市场竞争格局里怎么去把握,这是建立现代媒介制度的一些概念,也是现在媒介制度怎么去改革和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
(文章来源:南方电视学刊)
后娱乐时代的电视创新 篇6
广电总局10月25日正式公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提出从2012年1月1日起,全国34个上星综合频道要提高新闻类节目播出比重,对部分娱乐类节目播出实施调控,以防止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化倾向,满足广大观众多样化、多层次、高品位的收视需求。这是广电总局继今年6月来分别发出对婚恋交友类、情感故事类节目规范管理、以治理电视节目过度娱乐化之后的又一重拳。这一被大众普遍称为的“限娱令”,使中国电视尤其是上星电视面临新的传播生态、市场格局和竞合选择。
据广电总局收听收看中心统计分析,目前全国34个上星综合频道在晚上黄金时段(19:30—22:00)播出的娱乐类节目多达126档,平均每个上星综合频道每周播出3.7档,平均每天晚上有18档同时播出,节目形态包括婚恋交友、才艺竞秀、情感故事、游戏竞技、综艺娱乐、脱口秀访谈等。这些节目不仅形式雷同,造成电视资源浪费,而且为了争夺收视率和市场份额,不惜降低节目格调:有的热衷于传播绯闻轶事,肆意恶搞,展示丑态病态,刺激观众;有的舍弃真实,拒绝真诚,缺失真情;有的甚至公开炫富拜金,摈弃优良传统,背离主流价值……观众对此意见很大。在这种背景下,适当限制娱乐节目播出频次,规范各类节目播出时段,引导科教文化等高端服务类节目生产,合理统筹各电视台同类节目的分布就显得特别重要。可以说,“限娱”正当其时;整饬,众望所归。
二、后娱乐时代的电视传播生态
从6月的“规范”,到10月的“限娱”,无疑对中国电视的传播生态产生重大影响,即将走入2012年的中国电视,将从“泛娱乐时代”真正走入“后娱乐时代”。
“后娱乐时代”的电视传播生态将呈现以下特质:一是在“新闻立台”的语境下,电视的新闻宣传、舆论引导、文化教育、社会服务、审美娱乐、产业开发等多重功能中,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功能将得以强化。二是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大众对电视文化的需求呈井喷之势,特别是多样化、高品质文化的需求旺盛,在文化强国战略下,电视节目制作将得到更优政策与更多资金支持。三是转型期价值多元、诉求多元、网络炒作、热点频爆、舆论跟风的情势下,引导舆论热点,传播主流价值,共建社会和谐显得尤为突出,新闻类、高端类节目将会越来越受到政策扶持、高层重视与观众青睐。四是新媒峰起,网络勃兴,微博风行,电视遭遇新传播业态与受众接收方式的多重挑战,竞争将日趋激烈。五是节目模式、形态等相关知识产权日益受到保护,电视节目的引进将越来越多地受到政策与门槛的限制,节目创新虽然艰难但也面临全新的市场机遇与政策激励。
“后娱乐时代”的这种传播生态,“限娱”之后政策与市场的双重机制,无疑将引爆中国电视新一轮的竞争与创新。
三、后娱乐时代的电视创新
1.以编排创新拓展受众市场。为应对“限娱”,各上星频道的首要对策就是调整和策划新的编排,实施新的竞争策略,将原来位于黄金档的综艺娱乐类节目调至白天或晚间非黄金档,以节目的品牌效应消解“限娱”可能带来的收视分流和市场萎缩。湖南卫视将《我们约会吧》和《称心如意》合并且调至中午播出,与中午的新闻类、影视剧争夺受众市场;浙江卫视《爱情连连看》、《快乐蓝天下》、《爽食行天下》等娱乐节目2012年将集体移出黄金档,改在晚上10:00之后播出。
与此同时,各大卫星频道都在绞尽脑汁,根据资源优势,构建新的编排体系,重构和提升频道整体竞争优势。为应对2012年新的市场竞争形势,湖南卫视将采取三大策略:一是秉承“快乐中国”特质,以差异化定位,创新性编排和极具竞争力的品牌节目升级媒体品牌,使之从品牌媒体向价值媒体升级,传播主流价值,升华快乐价值,拓展市场价值;二是优势拓展,保持结构、资源、受众的市场优势,推行全时段竞争,强力打造早间、白天、后晚间时间段;三是集群出击,剧场扩容,点状晚会,短线项目,长假编排。东方卫视在力保《中国达人秀》、《百里挑一》、《舞林大会》的同时,采取电视剧与综艺节目套播的全新编排模式,重点打造周播剧场。
2.以内容创新建构核心优势。面对“限娱”,一些卫视不得不将定位进行适度调整,将主打娱乐转为新闻公益,其内容创新也由此展开。2012年,各频道的内容创新重点将由综艺娱乐类转向新闻社教、生活服务、文化教育、道德法制等方面。从一些卫视新节目策划方案看,内容创新将在高端和服务上寻找突破口和着力点,突出公益和人文关怀,通过加大新闻、文化类节目的比重,建构新闻类、服务类、文化类、综艺类和影视剧等完整的内容体系,同时强化地域与定位特色,以最大限度地拓展频道的受众面,抢占市场份额,提升核心竞争力。
事实上,无论是各上星媒体还是地面媒体,目前都已将节目创新作为2012年打造高端影响、提升竞争能力、拓展市场的重中之重,并紧锣密鼓加以实施。在日前湖南卫视媒体资源说明会和广告招商会上,湖南卫视对外宣称在保持娱乐强势的前提下,华丽转身,新闻立台,重点打造《新闻当事人》、《播报多看点》、《变形记》、《平民英雄》、《最佳婆媳》等新节目。《新闻当事人》将以新闻事件为切入点,关注社会群体需求、现实困境、焦点话题,以人带事,以点见面,探索多样化的电视形式呈现;《播报多看点》以“新民生新闻,话时代播报”为定位,以资讯聊天剧的形态播报热点时事;《变形记》以“角色互换”造成生活方式和心理感受的错位带来对现实的观照和情感体验,引发共鸣,同时加入新颖时尚的包装元素;《平民英雄》则以悬念惊险刺激的故事,再现平民英雄事迹,弘扬社会正气;《最佳婆媳》定位为代际沟通的伦理道德节目,契合了广电总局道德建栏目的要求。北京卫视将《幸福秀》改版为《众口难调》,与北京市司法局合作成立幸福秀人民调解委员会,节目强化了对需要帮助的民众给予法律和情感支持。东方卫视则重点对《巨塔奇兵》、《红与黑》、《梦立方》三档游戏竞技类节目和《The voice》、《厨艺大师》二档真人秀节目进行引进并对其本土化改造。浙江卫视将重点打造《西湖》、《浙江人文地理》等记录片专栏。深圳卫视则在保持原有《年代秀》的前提下,主推全新的魔术类节目和栏目剧。
3.以模式创新打造品牌节目。这次“限娱”,强调节目类型多样化,对节目形态雷同,过多过滥的节目进行问题控制,防止节目类型过度同质化,就是鼓励创新、保持原创的重要举措。有业内人士称,节目模式创新在综艺娱乐类节目形态上,将更多地注入真情、体验元素和互动交流,更加注重节目的文化品质和美学追求。
当然,从中国电视整体看,节目形态和模式创新主要还是在新闻文化高端节目上寻找突破,而创新的着力点将表现在以下方面。新闻类节目:将以贴近底层、关注民生为特质,以亲民恤民风格和帮民惠民行动以及个性化的播报方式,打造高品质的民生类新闻栏目;将以具有话题制造力、社会关注度和市场影响力的大事件和大活动为卖点,以直播形态构建新闻直播的大平台;将以独特的新闻人物和社会热点话题为支撑,以与新媒体的互融互动为特色,打造新的新闻访谈类节目。生活服务类节目:将更多地注入趣味元素,以悬念感、故事性、实验性、体验性、互动性等为模式,传递信息,传播知识,提供服务和实用技巧。文化教育类节目:将更多地以读书互动、文化讲坛、文物鉴赏、亲子教育、代际沟通、心理疏导等为内核与需求,文化名家、教育专家深度介入策划与制作,场内外互动,多媒体互融,跨领域合作,打造全新的节目形态,为观众提供文化教育的全新体验,开阔视野,提升文化品格和美学修养。法制道德类节目:(下转第125页)(上接第118页)将以典型案例为切入点,以故事为主体,以人物为核心,以案情(故事)讲述、情景再现,专家(法官、律师等)解析,网络互动和话题沟通为模式,创新性地为观众提供法律服务和情感道德的体验。
4.以经营创新助推产业裂变。在中国电视的运营者们看来,“限娱”极可能引发以广告为主要收入的电视产业震荡,其产业链条和竞争格局将深受影响。这就迫使各电视媒体尤其是上星频道不得不在广告经营和产业运作上有新的思路和作为。
由于黄金时段被“限娱”,各家卫视纷纷将目光投向电视剧,几家卫视先后开辟周播剧场,聚焦独家定制电视剧,无论卫星还是地面,晚间黄金档的电视剧竞争将更加狼烟滚滚。这也将刺激电视剧新的投资和制作热潮。另外一种趋势是,各大门户网站最近也加入了对电视剧疯狂抢购的行列。继《还珠格格(3)》被天价收购网络分销版权之后,湖南经视文化传播公司的《宫(2)》又被腾讯以高于6000万的天价收购,而东方卫视在打造周播剧场时,拟和网络合作,网络介入电视内容产业,已呈趋势。
卫星频道的“限娱”,对地面频道晚间黄金档和周末时段的娱乐节目腾出了市场空间,原来一度被卫星频道综艺娱乐类节目大制作、大传播挤压得生存艰难的地面频道,无不会抓住机会,争上全新形态的娱乐节目。被誉为中国娱乐节目创新风标的湖南经视,就着手打造“全民总动员”、《校花连城诀》等竞技、选秀类节目。《校花连城诀》联袂将浙江教科、山东齐鲁、江苏城市、天津都市、安徽经视、江西公共、云南都市等全国多家地面强势媒体,进行区域性的联盟合作。这种联盟,不仅是节目制作的联盟,而且是广告经营和相关产业开发的合作与联盟。这或许正是地面强势媒体走出去的现实选择。
与此同时,在电视与网络互融的大趋势下,电视正大举进军新媒体领域,抢滩布局之后,已是在网络视频、手机电视、IPTV等业务上全面突进的时候了。湖南卫视已整合金鹰网和与淘宝合作为契机,力图建构视频节目、视频分享、博客社区、电子商务等内容和运营体系,并希望在广告经营、互动娱乐、版权交易上有所突破与建树。一句话,电视不仅向新媒体提供量身定制的内容产业,而且与之合作开发相关项目,形成电视、新媒体复合型产业链。
总之,“后娱乐时代”,中国电视将面临从编排体系到内容产业链再到节目模式和营销的全面创新。市场,虚位以待!观众,试目以待!
(作者单位:湖南经视)
电视编辑工作创新探析 篇7
关键词:电视编辑工作,现状,创新,有效措施
当前, 电视媒体以其方便、快捷的独特优势, 在信息化发展日新月异的媒体竞争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而电视媒体要想吸引更多的受众, 就必须形成自身风格模式, 这就要求编辑工作必须要不断创新, 才能高标准、高质量地编发出受众喜爱的节目。由此可见, 电视编辑工作的优劣是电视节目能否满足社会需求, 实现发展预期的重要保障。下面就对如何加强电视编辑工作创新展开深入探讨。
1 缺乏创新是当前电视编辑工作中存在问题的重要内因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跨跃式发展, 广大民众心理和对节目的需求都发生了改变。电视编辑工作缺乏创新, 传统的宣教式传播模式已无法满足当下受众的欣赏需求, 这样, 电视媒体的竞争优势就会被削弱。具体则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 电视新闻节目的信息量不足, 缺乏实质性的内容
目前, 一些电视新闻节目存在信息量相对不足, 缺乏实质性内容的问题。一是节目内容中文字数量所占比重较大, 但常常只是把数字进行简单的堆砌, 缺乏必要的相关事件、人物详解, 无法满足受众对新闻内容的深入了解需求;二是对时政类新闻相关内容只进行简单阐述, 甚至反复使用一些经验性稿子, 使新闻内容流于乏味和枯燥的境地;三是一些电视新闻编辑使用的语言缺乏美感且晦涩难懂, 这常常是因为只顾信息传递, 而忽视了满足受众审美需求的内在要求, 从而导致电视新闻类节目的吸引力持续下降。
1.2 电视新闻节目时效性不足, 无法满足受众新鲜感需求
在一些电视新闻中, 时间概念较为模糊的词语使用量过多, 如“近年来”、“前不久”或“最近”等的大量使用, 违背了电视新闻节目发展规律, 这样的表述缺乏时效性, 无法满足受众新鲜感需求, 极大地降低了其对新闻节目的兴趣。同时, 在一些新闻报道中, 报道形式缺乏创新现象较为严重, 常常只是使用一些单调的画面和运用一些简单的符号就完成了一次新闻报道, 甚至于部分新闻还在使用同期声出字幕, 画面与解说相结合的编辑手段来进行报道, 试问, 这样几十年如一日不思变化的电视新闻节目编排又怎能吸引受众的眼球呢?
1.3 电视新闻编辑的方式、模式不能满足受众需求
电机新闻编辑是一个创造性工作, 其工作方式必须随着受众需求不断修正和改变, 才能吸引到更为广泛的受众。在传统电视新闻编排无法满足欣赏水平不断提升受众的需求时, 电视编辑工作仍然以原来的工作方式来进行, 就会使受众对其产生厌恶情绪, 从而降低节目的吸引力。
综上可见, 造成当下一些电视新闻节目发展状况表现不如人意, 其原因主要是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不到位所致, 而这个不到位则主要是创新不足引起的。因此, 若想改善电视新闻节目, 使之取得预期的发展, 电视编辑工作就必须不断创新, 才能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吸引力。
2 创新电视编辑工作的有效措施探析
电视新闻节目的采编过程通常可分为外采与编辑两个环节, 在信息化发展迅猛的今天, 电视新闻编辑只有进行必要的创新, 才能使新闻节目更具吸引力, 这就需要新闻编辑工作者探寻有效的创新方法与手段, 增强创新意识, 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整体质量。
2.1 遵循编辑基本规律是电视编辑工作创新的重要前提
电视新闻编辑工作在长期的发展中, 形成了一套编辑基本规律, 在电视新闻编辑培养创新意识与能力的过程中, 不能违反和违背这种规律。在电视新闻传播领域中, 应当遵循的基本编辑出版规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选择的新闻内容要具备时效性, 这是编辑选择和加工稿件的首要条件;二是在处理新闻稿件与图像时必须尊重客观事实, 要将真实性当成新闻的生命线;三是将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及时有效的报道, 即最大限度地增加电视新闻节目的信息量;四是, 要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的优势, 如同期声的巧妙编配, 就能让节目现场感更加强烈, 从而赢得受众的欢迎与喜爱。
2.2 编辑能力的培养是创新电视编辑工作的基础
首先, 电视新闻编辑要牢固树立创新思维。由于电视新闻编辑始终处于高度的竞争当中, 只有重新创新, 并时刻充满创新意识, 在工作中主动地创新, 才能使电视新闻节目保持持续的吸引力。
其次, 电视新闻编辑不仅需具备创新意识, 还要有将创新意识转变为良好节目内容的能力。如电视编辑的工作内容纷繁复杂, 要求编辑具备各各方面、把握每一个细节的能力, 文字表达能力、搭配音画能力、重组画面能力、深度追踪能力、话题延展能力等都可能成为工作创新的重要突破口。
再次, 要培养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能力, 还要促进其思维更加贴近普通受众。电视媒体首先是一种大众媒体。电视编辑必须要培养平民意识、大众思维, 要在节目中把普通受众的兴趣爱好呈现出来, 追求老百姓能够感受得到的那种平淡而幸福的生活, 也就是说要有人间的烟火味, 这样才能制作出深受受众喜爱的电视新闻节目。
2.3 新闻表现形式的创新是电视编辑工作创新的主要体现
表现形式是否富有创新性从某种程度上决定其节目质量的优劣。电视新闻编辑不仅可以用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来实现和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 还可以通过加强新闻内容表现力, 如在节目内容增加生动形象有声音和画面, 从而能给受众带来更为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更为深刻的印象。这就是电视新闻节目通过编排对其表现形式进行创新的过程。主要方法有:
一是由于电视涵盖了画面、文字、声音等几乎所有的视、听觉符号, 电视新闻编辑可充分灵活地运用这些符号来丰富电视新闻, 创新表达形式, 使受众感觉到新鲜、强烈的刺激, 从而有效减少收视随意性对电视新闻传播效果的不良影响。
二是在新闻表现形式上要适应受众的互动心理。在新闻节目的编排中, 可以加大互动节目的设置, 通过热线电话、短信、微信等方式来对新闻话题进行讨论, 让观众充分地参与到节目当中来。
三是在新闻表现形式上要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除了要注意在整合新闻内容时提高有效信息的含量, 另外还要实现信息在新闻编排形式上的强化和优化组合, 才能更好地满足观众越来越多, 也越来越多样化的信息需求。
四是在新闻表现形式上要满足受众对时效的需求。在电视新闻节目编排, 要能满足观众与新闻同步的需求。即努力对正在“发生着的新闻进行直播式报道”, 这样的新闻制作理念更加符合受众需求。
3 结论
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创新对于节目质量的影响是很大的, 只有加强电视新闻编辑创新, 注重每一个环节的工作, 运用创新思维进行编辑, 才能牢牢抓住受众眼球, 用优秀编排服务和引导大众, 进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林婧婧.浅谈如何培养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J].新闻传播, 2012 (9) .
电视公益广告创新思考 篇8
1.1公益广告的含义
电视公益广告的目的是为了向公众输送某种文明道德观念,以提高人们的文明程度,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电视公益广告属于非商业性的广告,是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社会的效益性、主体的现实性、表现的号召性三大特点。公益广告的社会性可以说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因为公益广告的取材都是来自于平时公民的日常生活。它通过各种广告手段将正确、健康的生活方式告诉老百姓,提高公众的文化素养。
1.2公益广告的重要性
1.2.1树立企业品牌效应
企业和团体通过公益广告来表达其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企业的品牌效应作为一种无形的资产,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电视是现代信息传递的重要媒介,拥有广大的受众群,它承担着传播先进思想、科学理论、弘扬社会风气的重要责任。高品质公益广告既有利于使媒体的影响力增强,又有利于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另外,公益广告的传播,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为企业带来了经济收益。
1.2.2促进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
公益广告作为具有社会性的宣传方式,使人们能够认识到所处的社会环境,并对公益广告有强烈的认同感。因此,公益广告能够加快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弘扬社会风气,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例如,中央电视台拍摄的“希望工程助学行动”让观众了解到贫困儿童的状况,提高了自身的责任感,也使许多失学儿童得到了帮助。
2公益广告的创新与思考
2.1贴近群众,弘扬正能量
公益广告传播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人民大众的权益,所以公益广告要以贴近群众生活作为定位的标准。一方面,公益广告通过生动、优美的画面,积极宣传正面的人物形象,人们更容易接受,并且认识到社会主流价值观,能够积极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使整个民族的凝聚力增强。另一方面,公益广告也可以让群众了解生活中存在的危险,增强群众的危机意识,使群众在遇到危险之前能未雨绸缪,在处于危险的环境中临危不乱,寻找积极正确的解决办法,度过难关。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公益广告的信任度加强,也提高了公益广告的美誉度。
2.2增强创新性,突出个性
每个国家的社会风气和人文情怀不同,所以公益广告在创作时,要凸显中国特色。随着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一些低俗的文化蜂涌而至,使人们的身心都受到极大的损害。因此,国家要通过严厉的手段来抵制这些低俗趣味文化的传播,对那些传播者给予严重的处罚。另外,还要加大对有积极作用的宣传片和广告的投放力度,如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出的“保持水土,珍爱家园”的公益广告,画面形象生动,有中国特色,引人深思。
2.3要表达明确,直奔主题
广告的时间是短暂而宝贵的,所以公益广告要在这规定的时间内,既要通俗易懂,又要将中心思想表达清楚,使人们的灵魂得到冲击,洗涤人们的心灵。例如:“希望工程”中的小女孩,虽然没有说一句话,但是她清澈的眼睛足够让人震撼;还有“洗脚篇”中的小男孩的行动,也让人们感动落泪,并且对自己进行深刻的反思。
2.4组织一批优秀的创作团队
公益广告要想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有优秀的制作人员作为支撑。公益广告从选题到制作再到后期的播放,都有严格的质量要求。公益广告作为一项非盈利性的广告,有时会因资金短缺,导致广告的质量下降,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说,团队人员要热爱公益事业,认识到公益事业对自己和国家带来的重要影响,这样公益广告才能长足的发展下去,优秀的创作团队也能够充实和完善自己,更加具有社会责任感。
2.5要借鉴商业广告的优点
在电视这个传播媒介中,广告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广告中,商业广告的比重要比公益广告的比重大很多,竞争也更加激烈。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为了能够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对广告的投放越来越多,并且使用最先进的拍摄仪器和设备,使拍出的画面更加生动形象,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公益广告就要学习商业广告中拍摄技巧、画面设计、人物形象等一系列有优势的地方,促使从事公益广告的团队水平能够不断进步。
3结语
目前,群众的素养还有待提升,公益广告作为一种传播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必须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加大对公益广告的宣传力度。总之,公益广告的传播既有利于增强群众的社会责任观,而且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推动作用。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但人们的文化素养却没有随之提升,市场中物质化和利益化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因此,要把发展电视公益广告事业作为提高人们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就对电视公益广告的含义和重要性进行解析,提出电视公益广告发展的新思路。
关键词:电视,公益广告,创新
参考文献
[1]罗婷婷.中国电视公益广告细分市场分析及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3.
[2]喻茜.电视公益广告创新思考[J].新闻前哨,2012,(4):44-46.
创新电视 篇9
三农问题一直以来是我国发展的关键问题, 而三农问题的核心则是农民问题。大众媒介促进农村的发展, 必须通过农村的主体——农民来实现。电视媒介的普及与发展是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环节, 而农村的发展会导致电视传媒进一步变革, 两者相辅相成。对农电视节目可以将农业信息以通俗易懂, 甚至是寓教于乐的方式展现给农民, 符合农民受众的胃口。农民群体通过电视节目休闲娱乐的同时, 还能获得一些实用的资讯和知识, 这一节目形态理所当然地被接受和认可。但值得注意的是, 当下不少对农节目同质化趋势过于严重, 忽略了农民受众的娱乐消遣需求, 导致节目出现生动性不够、收视率不高的尴尬现象。
2014年, 浙江全额投资1300万元援建的阿克苏地区农村无线数字电视工程投入使用, 无线数字电视切实解决了阿克苏八县两市偏远农牧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 特别是收看民族语言节目难的问题。阿克苏地区八县两市各族群众包括兵团一师阿拉尔市全部可以上传和收看各电视台的节目, 这样既提高了阿克苏地区各族群众对节目选择的多样性, 也增强了节目选择的主动性, 成为省台、地区台、县市台36套节目同台竞技的平台。
据统计, 95%的农民拥有且经常收看电视, 87.88%的农村受众每周收看电视的次数在3天以上。然而调查数据显示, 仅有18.2% (非常多2.7%, 比较多15.5%) 的农村受众认为“三农”节目多。涉农节目未能有效满足农民收视的目的性需求, 存在信息滞后、不切实际以及教条化严重的缺点。
柯坪县以农业为主, 是国家级贫困县, 地处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交界处, 柯坪县电视台作为面向维吾尔农民的农业频道的电视节目, 拥有维汉语2套节目, 共开辟了10档维吾尔语栏目将目标受众锁定在全阿克苏维吾尔族农民群体。柯坪县电视台通过开办《原创微电影》《聚焦》《点歌台》《法律导向》《柯坪教育》《连心桥》《村里来了工作队》《民族团结之花处处开放》《双语学习》《两学一做》及各类公益广告、MV等10档栏目, 全方位立体地为农民群众服务, 由当地文工团演员和农民群众参与的各栏目开播至今深受观众喜爱, 收视率与日俱增。
二、根据农民群众喜好投其所好
从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来看, 受众是基于特定需求而接触媒介的。对于农民群体而言, 了解国家政策变化、休闲娱乐获取最新的技术信息、致富经、劳务创收等, 都是他们接触媒介的目的所在。在接触偏好的调查中, 农村受众在收看目的的选项中“消遣娱乐”的比例高达57.2%。当下, 阿克苏地区大部分农民群体的文化水平都不高, 对于新兴媒介的掌握程度也较低, 电视对他们而言是最易于接触到的媒介。此外, 对农电视节目作为专门针对农民受众群体的节目, 它们能为受众甄别信息的真伪, 将新鲜、有趣、实用的信息汇聚到一起, 并且以浅显直接的方式传达给农民受众, 能有效减少农民受众在信息获取中的时间。柯坪县针对农民群众的需求和节目时段的喜好, 凡是社教类、电影、电视剧除上级部门发放的之外, 其他都是从各电视台及新疆电视台正规录制和下载, 并且及时播放利用本地文工团演员和群众演员出演的微电影、情景剧、MTV等原创节目, 深受大众喜爱。
经过调查研究, 及时把握受众的收视心理和收视习惯, “看菜吃饭, 量体裁衣”地进行节目创作, 制作出真正符合受众期望的对农节目。柯坪县文体广电局下辖广播电视台、文工团、电影放映队、文化馆、等部门, 为促进广播电视的发展, 从2012年开始, 整合电视台、文工团、电影放映队、文化馆、文联、摄协等部门联合进行节目创新创优, 柯坪县广播电视台30人, 文工团演员共52人, 全部投入到节目的拍摄制作中, 利用自身优势创作了大量的微电影、情景剧、MTV和公益广告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针对农村农民题材的微电影创作保持1个月4部, 每年保持50多部的创作量, 并且还不间断地拍摄了系列的MTV、情景剧、幽默剧和公益广告等。利用50多名文工团演员为主要力量拍摄了大量的微电影、情景剧、MTV等原创节目。柯坪县还整合了阿克苏文联及社会各界的力量, 征集各种原创微电影、情景剧并且给予一定的稿费和年度评选激励基层创作优秀作品, 并且设立热线来征集线索和好的创意。
三、塑造对农电视节目的“三贴近”意识
“三贴近”就是指,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遵循这一要求, 宣传思想战线把“三贴近”作为改进和加强自身工作的一条重要指导原则。对于对农节目而言, “三贴近”就是要始终贴近农民群体, 贴近农民群体的实际和生活。
柯坪县《原创微电影》《聚焦》《连心桥》等节目自开办以来, 始终以娱乐性、教育性、新闻性为基准, 节目将镜头直接对准农民群体的衣食住用行等方方面面, 从中就地取材, 发掘线索, 并且以微电影、情景剧的表演形式在节目当中呈现。同时还凸显了节目的服务性功能, 急农民群体之所急, 坚持为农民群体服务, 帮助农民维权等, 深入到农民群体的实际生活当中去。主要演员和群众演员都是最真实呈现, 以角色身份为农民服务, 将整个节目打造成原汁原味的“农民范儿”。从视觉和音效设计上, 都是以最朴实亲切的方式呈现, 让节目能真正地走到农民群众的心坎上去。
电视本身就被赋予了娱乐属性, 特别是当下, 选秀、真人秀等娱乐节目在电视上泛滥成灾。从大众传播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来看, 受众在信息面前往往要经历选择性注意和选择性理解的过程。无疑, 这些娱乐节目对于农民群体而言显得有些不“接地气”, 不符合农民群体的实际心理需求。
马斯洛在需求层次理论中指出, 情感和归属的需求是人的第三个需求层次。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的关心和照顾, 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来得细致, 它和一个人的生理特性、经历、教育、宗教信仰有关系。农民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一。对农电视节目对他们而言不只是了解信息的平台, 更是他们表达自身观念、意见、建议和想法的有效途径。通过《连心桥》栏目媒体搭建沟通桥梁, 连线政府百姓, 实施舆论监督, 化解社会矛盾, 促进各乡镇、机关事业单位的作风效能建设, 共同创造太平和谐美好的生活。柯坪县电视台通过《点歌台》传递彼此的亲情与友情, 互递关爱与温馨的祝福。通过《双语学习》让维吾尔族农民群众掌握基本的日常交流。柯坪县开办的《点歌台》《法律导向》《双语学习》《聚焦》及时解决农民群众对信息的需求, 节目新增了与受众的互动渠道, 如电话、短信、微信等, 增加了受众与媒体之间的联系。
在对农电视节目面前, 农民群体并不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他们不仅需要电视影像和声音对于视觉、听觉的刺激, 更需要一种“很深入”的特殊心理活动参与机制, 以此来实现自身“电视化”的审美体验, 获得试听的满足、情绪的释放、情感的满足。对农节目的开办是顺应时代潮流发展的产物。若要切切实实地为农民群体服务, 真正办好对农节目, 仍需要不断地探索, 明确对农节目的受众, 了解受众的心理需求, 不断调整节目传播策略。若想获得更多观众的喜爱, 每一档对农节目须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尹晓楠.对农电视节目的困境及出路[J].新闻爱好者, 2010 (6) :39.
[2]方晓红.大众传媒与农村[M].中华书局出版社, 2002:19.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57.
[4]刘锦钢, 任瑞, 曾林.农业电视节目传播困境探微[J].试听, 2011 (01) :62-65.
[5]刘三丰.浅谈对农节目的贴近性[J].新闻研究导刊, 2014 (9) :21.
电视新闻主题报道与创新 篇10
一、做好电视新闻主题报道的意义
人们常把电视新闻划为主题性报道和事件性报道两种。主题报道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占据着重要的版面和时段, 是媒体宣传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 展现社会发展全貌, 树立社会典范, 引导社会舆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主题类新闻报道是中国电视新闻的一大特色, 是实现正确舆论导向的重要途径, 是新闻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的直接体现。主题报道是新闻宣传报道中非常重要的节目样态, 在当前形势下做好主题报道尤其具有重要意义, 这种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阶段, 社会阶层利益多元化的背景下, 对于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于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维护社会稳定、形成全社会向心力有着重要的意义;二是在当前全球信息化、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的背景下, 对于树立国家良好国际形象、消减抵御不良思潮和别有用心的声音具有重要意义;三是在文化产业日益发达、传媒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 对于做大做强主流媒体, 实现媒体竞争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如何做好电视新闻的主题报道
做好主题报道, 是着力提高舆论引导力和感召力的重要载体。主题报道要体现规模、体现深度, 以合为势, 形成关注度。主题报道要做到有力度不算难, 难在要做出靓度来。如何把主题性报道做得“好看”一些, 使观众在喜闻乐见中受到启发和教育?笔者认为, 选择合适的事件是做好电视新闻主题报道的关键环节;掌握合适的宣传思路是做好电视新闻主题报道的重要途径。
电视新闻主题报道往往是成就性报道比较多, 所选择的事件多是侧重发生过的, 其结果是新闻与观众见面时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 主题报道的题材不在多而在精。当前常见的主题报道方式有两类。一类是单刀直入式:既有宣传报道媒体所做的就是将其诠释清楚、宣讲透彻。显然, 这是长期形式的政治宣传法则在媒体的沿用。这类主题报道大量采用传统的成就报道、经验报道或典型报道方式, 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宣传力。主题报道的宣传力, 并不只是思想性体现, 还在于感染力。在金融海啸的报道中, CCTV-2大胆创新, 推出了大型直播报道《直击华尔街风暴》。节目全方位分析报道金融危机的最新进展, 直播规模宏大, 嘉宾阵容豪华, 节目成功之处在于, 全方位记录了风暴所及的每一个值得关注的事件、场景和人物, 并连线专家学者和普通大众, 带领大家“走进风暴眼”, 把宏大热点话题降落在每一个看电视的个人身上, 让观众感同身受。这样, 把所要展现的宏大主题新闻就落到了人们的心坎里。另一类是曲径通幽式:报道主题不再是抽象的政治命题, 被化解后“安排”在具体的物中, 从不同面、不同角度来阐述, 或以不同方式解读。这个将报道主题具体的过程就是常说的所谓策划。
一般来说, 主题报道有一定的制作周期, 策划是最重要的一环, 从选题到报道方式、组织形式、规模效应等, 都需要周密的策划。新闻策划并不意味着闭门造车、主观想象, 而应当将中央的大政方针、宣传精神与电视人从实际中调查掌握的具体事实有机地结合起来, 它贯穿于整个新闻报道过程中。有专家认为, 主题报道的策划组织可概括为“五化”:内容设计专题化, 突出主题报道的针对性;报道推出系列化, 体现主题报道的纵深感;客观形势多样化, 增强主体报道的吸引力;重点栏目品牌化, 扩大主题报道的传播力;营造声势规模化, 提高主题报道的影响力。改进主题报道要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强化新闻要素入手, 提高主题报道的时效性;二是从丰富传播载体入手, 扩大主题报道的覆盖面;三是从扩大受众参与入手, 提升主题报道的亲和力;四是从建立沟通机制入手, 增强主题报道的推动力;五是从创造良好环境入手, 建立持续开展主题报道的激励机制。
三、做好电视新闻主题报道的创新思路
新闻报道, 贵在改革创新。开创新局面就是要用时代精神审视新闻报道、以改革精神推动新闻创新, 积极创新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体制机制, 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对新闻工作者而言, 这是个永恒的主题、永远的课题、永无止境的探索过程, 也是最多收获成果与梦想的历史机遇。
电视新闻主题报道的创新, 理念上的新思路核心内涵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而报道内容上的新突破, 就是把目光更多地投向普通人的生活空间, 在表现手法上, 不同主观的意识框架去干扰采访对象, 也不以主观判断的方式把报道主题强加给受众, 而是用普通人生活的自然形态, 拉近受众对典型报道的“认同”心理和选择。2007年2月10日“新闻联播”对河南焦煤集团普通矿工谢延信面对多病的岳父母和呆痴内弟, 30年如一日地悉心照顾的事迹进行了集中报道。报道形式采取以小见大, 用人间最真诚、最典型也恰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例, 来反映谢延信的平凡之中见真情、大爱至孝谱心曲的感人故事, 使受众从报道中领悟孝道是人间美德, 是世间永恒的主题。特别是报道不回避其在生活中不如意的细节, 带给人们一种更合理、更真实、更豁达的生活态度。
近年来, 电视新闻节目在创新方面做了大量的尝试, 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思路, 取得了比较好的社会效果。这种思路可以概括为“三化”:主动化、活动化、互动化。
1. 主动化, 增强节目策划的预见性和主动性, 打好主动仗。
主动性首先表现在对国家重要发展方向的敏锐体察上。主动性还表现在以高度的机动性实现主题的延展。主动性第三个要素是洞察时代主题的内涵, 实现主题报道的深化。
2. 活动化, 变报道为活动, 从而形成规模、造成声势。
传统意义上的主题报道, 就是有主题的系列报道, 这种理念最大的缺失在于缺乏媒体的声音, 报道形式单一。而活动化就是要充分运用多种手段并形成传播链, 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活动化首先表现为形式多样的表现手段。取得好的传播效果。活动化主要表现在形成传播链。综合运用多种表现形式是内部的多样化, 而形成链条是外部的多样化, 两个多样化相互结合就是活动化。在这里大家可以发现, 传统意义上的主题报道已经基本不见踪影, 而完全是从宣传主题转化出来的活动本身唱主角, 报道成为对活动的配合。事实上, 形成链条更多的是体现在媒体运营的价值链形成上, 这就好像美国好莱坞大片形成的系统市场开发链条一样, 通过链条的形成和发挥作用, 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将得到有效发散、有力辐射和大力提升。
3. 互动化, 变单向报道为多向报道。
互动就是生命力。主题报道的互动化就是把受动方变为主动方。对于政府而言, 就是与政策的惠及对象互动;对于媒体而言, 就是与媒介的受众对象互动。互动性主要表现在搭建政府与媒体与受众的互动平台。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现在有些媒体在进行所谓互动时, 把受众参与作为摆样子的手段, 把赚取资讯费作为盈利手段。我们认为这种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经营的思路虽然是可取可行的, 但如果目的性仅局限于经营则可能损害媒体的公信力和美誉度。互动除了行为上的互动之外, 还应包括人的心灵上的互动, 这是心的碰撞、激荡与反馈。我们在邀请公众参与时, 则是把受众真正放到突出重要的位置。在主题报道实现主动化、活动化、互动化的同时, 还有一化值得关注, 那就是产业化。当然主题宣传的产业化是一个需要慎重对待的话题, 我们主张的是在国家政策和法律以及媒体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范围许可内, 通过合法的手段进行有效的市场开发, 而反对各种有偿新闻的泛滥。
电视新闻报道与创新 篇11
坚持“三贴近”原则,贴近民心,关注民生是新闻创新的源头活水
电视新闻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主旨是为人民鼓与呼。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最终目的是贴近群众,而贴近群众就是要贴近与老百姓关系最直接的事实,即群众最急最盼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三贴近”的本质就是贴近民心。新闻宣传要有所创新,记者必须深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当中去,勤动脑、勤动手、摸准现实的脉搏,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喜所忧,采撷活鱼,及时报道。
1. 坚定民生意识,坚持深入生活。“朝辞宾馆彩云间,方圆百里一日还。群众呼声听不见,小车已过万重山”——网上流传甚广的翻版诗形象地描绘了一些记者工作作风轻浮,不深不实的状态。许多名记者总结成功经验时常说,“好新闻是用脚写出来的。”
2.把握百姓脉搏,满足百姓需要。电视新闻记者要紧紧把握群众脉搏,时时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需,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盼。
2009年岁末,兴安电视台推出了“民生调查”系列报道,就广大群众关注的农民工工资、城市居民社保、医保、子女上学、就业等问题展开调查式报道。这个系列报道主要采用体验、调查式手法,真实记录普通老百姓生活中的急事、愁事、难事。
摆脱思维定式的束缚,运用非习惯性方式思考问题,是新闻创新的关键
新闻工作者都难免在以前的采访中形成思维定式,一般说来很难跳出框框。要想采写出有新意的报道就必须摆脱公式化的束缚与羁绊,运用非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打破从众思维、惯性思维,确立创新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
1.多动脑、细观察、勤思考。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如何从众多的事件中挑选出有价值、有冲击力的新闻,这需要记者有深邃的发现力、剖析力,时刻用新闻的眼光考察客观事物,要不停问一下自己,这个主题新不新鲜?这个角度新不新鲜?别人有没有写过?有没有创造性?等等。事实上,这种反复问、反复比较、反复思考、反复筛选的过程就是进行思维创新的过程。
2.透过现象看本质。记者要学会把报道对象放在时空的跨度上分析,把局部现象放在整个社会的全局背景下考虑,分析单一现象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之间的联系和反映。
结婚办嫁妆是我国的一项传统习俗,陪嫁品的变化折射出人们观念的转变。今年夏天,乌海市市郊12对新婚青年举行了一场集体婚礼,在婚礼上作为陪嫁品的12头奶牛格外引人注目。新娘子们一致表示:“娘家送再多的钱和金银首饰,总有用完的一天。如果婚后我们发展养殖业,很快就会富起来。”从陪送电器、金银首饰等硬件到陪送奶牛帮助新人发家致富,新时期群众的发展观跃然纸上,记者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主题,《别致的陪嫁》如实地报道了这一新生事物,使一篇平常的集体婚礼报道变的平中有新、新中有奇,凡而不俗。
积累新知识,提高素质,建立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知识结构,是新闻创新的支撑
渊博的知识能开拓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只有积累必要的知识才有可能获得创造力。有人说记者要成为“杂家”这并非苛求,知识会使人有适当的“重量”感,能使记者在采访中游刃有余。因为任何人都愿意同理解自己的人谈话,在采访中,你的采访对象一旦发现你对其工作、行业并不陌生马上就会提高同你谈话的兴趣。只有具备了足够的知识,在报道中记者才能决定采用什么、删去什么。此外知识的积累和储存还有利于提高记者的新闻敏感度。因为新闻敏感是一种顿悟性思维,只有大脑的信息库储备了足够的信息,新的信息进入后才能引起碰撞,记者才能见微知著,发现新闻,判断事物有无新闻价值。
电视民生新闻的创新发展 篇12
一、内容为王:选准定位, 找好对象, 传递快捷实用信息
对于民生新闻来说, 未来的前景空间可大可小, 要做好一档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栏目, 首先要掌握好节目定位, 《共同关注》作为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一档“长期关注中国社会大转型时期大量出现的弱势群体”的栏目, “关注弱势群体, 搭建互助平台, 讲述新闻故事、彰显和谐关怀”就是其一贯的节目定位, 有了这样一个大背景, 节目就有了范围, 不会出圈。
由于电视新闻是以画面结合声音的报道方式, 现场感较强, 而民生板块聚焦的大部分是生活小事, 受众群也很庞杂, 这就要求节目在反映人文关怀的同时进行故事化报道, 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受众需要, 实践者必须以富有地方色彩的基层视角, 反映百姓生产生活, 使其与当前社会转型发展相合拍, 从中剔除新闻同质化报道, 针对不同年龄群体的兴趣点来分别设定子栏目或者进行新闻有序组合, 在选取新闻人物上, 要针对报道重心选择那些带着基层新鲜泥土气息的代表, 他们本身就是工人、农民……带着浓厚的基层气息, 这样朴素、广义的身份, 决定了他们关注的焦点和普通百姓一样, 所以报道更容易贴近生活, 贴近群众, 使之产生强烈的价值认同, 从而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 这里的共鸣指的是群众的心理参与, 比如在社会事件的报道中, 记者要沉下身去, 多揣摩不同人物的心理状态, 做到让群众说话, 唤起其参与意识, 在类似帮忙类节目中, 在报道某一事件结束后, 要辅以政策指导性内容, 并以微博、论坛、微群等平台向社会征集线索, 展示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使观众从中受益。
可以说, 在打民生特色牌的报道中, 单单从新闻报道的对象而言, 民生新闻中的“民”, 应该是广大的普通民众, 是绝大多数的基层市民和农民, 反映这个庞大的、最需要关怀的社会群体关注的, 所参与的话题, 必然让新闻从“宣传话语”回归到“传播语言”, 做好民声代言人。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 市民需要很多及时实用信息, 比如气象指数、出行状况等服务资讯, 政策解读、部门协调、监督维权等服务指导, 生活一招鲜, 美食点点通等日常关注……这些信息丰富了报道内容, 传递了日常信息, 为媒体服务民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平台。
二、深化质量:从短平快向深度创新发展
民生新闻的健康发展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尤其在新闻价值方面更需要理性思考, 节目制作要站在人文关怀的立场, 把新闻事件放到更广阔的社会层面加以分析、解剖, 遇事高看一眼, 深看一层, 给人以明确的认识和深刻的启迪, 不要一味追求短平快报道, 这样容易使很多宝贵的新闻素材流失, 在信息时代, 及时了解更多的新闻信息, 固然是人们的渴求, 但对一个新闻事件的全方位解读和解剖乃至观点的陈述分析, 从中发现新的闪光点,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让受众本身得出自己的结论这种过程, 是非常具有可操作性的。
热闹活泼琐碎新奇和刺激的新闻内容, 可能会给观众带来一时的兴趣和吸引力, 短时间内收视率得到迅速提高, 但难为久长之计, 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审美疲劳”是这类节目的硬伤, 这就需要用连续或者追踪式的深层次报道来解读或者还原完整事件, 来赢得观众的青睐, 节目形式可以被模仿, 时效性可以进一步延展, 内容也可以变得生动有趣。例如在做政策深层解读时, 全面完整地提供相关信息、背景资料、甚至司法知识的普及都是有其必要的, 在这个基础上, 深度挖掘这些新闻事件对社会以及个人所造成的不同影响, 以及造成影响的成因, 引起哪方面的思考, 政府部门给予关注等多元立场解读, 体现其内在和外延价值, 真正做到对百姓生活状态、生命状态和生存状态的平衡性和立体报道。
三、提升公共服务, 搭建舆论平台
让民生新闻有别于市井消息、社会杂谈, 就必须赋予其公共服务性, 它体现在承担党、政府、人民的喉舌作用和公共服务性舆论导向作用等方面,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 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在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管理中, 对关系到自身利益的相关决策和立法都将进行充分表达和交流。在这方面, 媒体将为他们提供一个可交流表达的沟通渠道和协调平台, 使得其作用不再是单纯的宣传说教, 也形成了公民参政、舆论监督的重要媒介, 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比如盘锦广播电视台在新闻广播中开设的《行风热线》节目, 就是为政府和群众提供了一个有效沟通的公共平台, 在这里, 市民可以通过热线电话同政府官员进行直接对话, 反映或者咨询一些关于住房、医疗、教育、社保、就业等一些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这样的话题既是百姓身边的大事小情, 也是关系社稷的国策方针, 这一点从近期《新闻联播》中便不难看出, 新开辟的民生栏目让大家看到了党和国家对于民生问题的关注程度, 最美女教师、最美医生、最美司机……这些平民人物的不断闪现, 体现了人心向善的公民品德提升, 促成了一股良好的社会风气的不断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