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电视的特性与创新

2024-09-11

社交电视的特性与创新(共6篇)

社交电视的特性与创新 篇1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 电视节目分众化趋势明显, 生活服务类节目可谓是社会变革的风向标。其节目内容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 节目形式也从演播室走向户外, 从主持人和专家主导到人物体验式, 再到当下炙手可热的“真人秀”衍生品。2016年1月, 登陆东方卫视的一档全新社交服务节目《四大名助》, 正是对电视生活服务类节目的回归与创新。

一、电视生活服务类节目的回归

生活服务类节目取材于生活, 它的变化发展体现着人们生活方式的革新及在这种变化下的媒体态度。对于生活服务类节目的内涵与外延的界定, 也要随着媒介环境的动态变化而变化。“为人们实际的直接需求或需要提供知识、信息、实际帮助的电视节目, 从题材内容上包括对衣、食、住、行、用等具体的、物质的日常生活需求的服务;对婚恋交友等社会交往需求的服务;既包括对购物、时尚、享受等物质消费需求的服务, 也包括对心理困惑、情感纠纷等内在精神、情感的具体需求的服务, 以及来自于人的生命健康和安全等需求的服务。”[1]这一说法比较全面、具体地阐述了电视生活服务类节目所包含的内容。在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影响下, 网络改变了人们的收视习惯和生活方式, 电视媒体的组织形态、运作方式以及资源的分配也受到相应的影响。生活服务类节目是反映观众需求和社会生活变化的一面镜子, 《四大名助》体现出更加迅速、直接的新媒体交互性。它充分利用微博热议话题、微信投票等互动手段来挖掘和丰富节目选题, 以开放性的摄制方式实现公众的参与和自我表达。

但无论如何发展, “服务”始终是其宗旨。可以说, 《四大名助》最令人关注的地方, 就在于它在明星充斥荧屏的时候, 向传统电视节目类型回归, 以普通人为范本, 贴近实际生活。《四大名助》为苦恼者提供一个可以“吐槽”的平台, 呈现一个个事件和人物的背后, 实则是价值观的冲突和生活理念的不同。它不是采用曾经火爆一时的情感调解节目的罗生门式的访谈对峙, 不是苦大仇深的情感宣泄, 而是用一种轻松幽默的聊天方式来提出问题, 分享苦恼。现场观众和主持人只表达意见, 稍作引导, 不会对嘉宾的行为进行是非判定, 只是把当今社会越来越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呈现在观众面前。节目的文化落脚点在于帮助大家在生活中避免苦恼, 向观众传递一种更加稳定的社会文化秩序。这不但符合主流文化对大众媒体的期许, 也为日益多元化、碎片化的社会提供了一种秩序稳定的理想愿景。

二、电视生活服务类节目的网络社群化呈现

进入社交媒体时代, 社交网络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人们获得信息、思考问题乃至行为生活的方式。截至2015年12月, 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 互联网普及率为50.3%, 半数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我国手机网民的规模达6.20亿, 有90.1% 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2]这些数据表明, 手机成为人们的另一器官, 移动互联网将成为最大的传媒组织平台。工业文明使人们的物质生活飞跃进步, 信息时代造就了人的孤独与精神空虚。高节奏的社会生活压力下, 移动网络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 人们乐于在网络中寻找存在感和归属感, 实现自我管理和价值认同, 这是各类社交网站及软件盛行的基本原因。在网络社群中, 人们或倾诉情感, 或吐槽负能量, 或单纯刷存在感。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平等和互助, 具有参与性、交互性和真实性的特征。《四大名助》正是将网络社群化的特质体现在电视上, 抓住人们渴望被关注、被理解和窥视他人的心理, 进而实现节目中“坦诚没苦恼, 健康生活好”的口号。它以苦恼为切入点, 将网络热点直观地展现在电视媒体上。《四大名助》节目中出现的“巨婴老公”“抠门发小”“爱玩老爸”等都是节目组编导充分利用社交网络挖掘来的真实事例。编导在朋友圈中进行调查, 发现自己的同学有一个很“过分”的老公;九总的抠门事迹和爱玩老爸也都是来源于知乎中的精彩答案。

人们乐于分享自己的苦恼, 其心理动因可分为三个层面。这也是基于互联网逻辑中的网络社群化效应。虚拟社群的分享机制可以多层视之:微观层次上, 分享基于个体建立的自我认同;中观层次上, 分享基于社群的互信互惠;宏观层次上, 分享基于互联网时代下的分享精神与狂欢。[3]从微观上看, 个体通过自我呈现、观众投票来寻求认同感。苦恼者通过电视媒体寻求自我认同, “我不是一个人”的情感认同是自我认同的首要目标。情感需要是最基本的动力, 观众投票环节类似朋友圈点赞。苦恼者通过观众的关注、评论、留言和私信获得支持或否定, 即使认同无法成立, 依旧可以获得情感的宣泄。同时, 苦恼双方当事人会来到现场, 有一个“辩解”的机会, 这使多元价值观的存在有了可能性。虚拟社群的互动不仅可以建立自我认同的场域, 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信息交换与资源共享。分享是社交网络的重要功能, 人们借此获得知识。网络社群化的电视呈现使传统媒体的交互性更加及时, 也打破了单向的传播模式。电视社交通过社交互动提供高效的服务, 体现了互联网思维的核心——用户至上, 也更好地重塑了生活服务类节目在媒介融合时期的新形象。苦恼者基于对社群 (《四大名助》) 的信任, 在相对开放、自由的分享氛围下倾诉苦恼, 节目通过平等、理性的对话来建立健康的价值导向。苦恼者最终能够获得认同、肯定或疏泄, “苦恼之王”还可获得节目组提供的相应安慰性奖品。观众通过参与, 则可以交流日常经验, 以关照自身生活的困境。互联网成功互联了成千上万的人, 大众媒体难续大众神话, 个性化、碎片化、场景化的电视社交是媒介融合发展的大势所趋。现实与虚拟的界限日益模糊, 人人发声、人人参与分享的时代来临, 全民“直播”的狂欢实则是一群人的孤独。《四大名助》更好地实现了新媒体沟通、分享、服务、娱乐的时代功能。

三、真人秀+ 脱口秀的叙事表达

综观当下各卫视频道的现象级电视节目, 从演播室到户外, 从才艺选秀、情感婚恋、生活服务到益智竞技和亲子旅游体验, 几乎都与真人秀有关。经历了借鉴、引进和创新之路, 节目的形式已经无法进行进一步的突破, 内容作为扩展的革新阵地成为真人秀的核心竞争力。《四大名助》依托自身的服务本质, 摒弃充满戏剧情境的“表演型”真人秀, 去明星化, 用普通人的生活揭示生命价值与温度, “真人多一些, Show少一些”。苦恼者的苦恼是否成立不重要, 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的心理、情感体验和带给观众的关于现实与未来的思考。

《四大名助》脱口秀的表达方式给节目增添了不少“笑果”, 主持人的选择定位准确, 相互间配合默契。个人风格与个人气质是脱口秀的重要元素, 孟非延续生活服务类节目的主持风格并加以个人魅力, 掌控全场。尉迟琳嘉的才华和幽默的现场反应, 王祖蓝和谢依霖的综艺范儿和表演能力, 也使《四大名助》用讲故事、脱口秀的方式完成了叙事表达。

四、小结

《四大名助》在新媒体视野下紧密联结电视媒体与网络社群, 在播出之初就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节目未来的走向以及其对社会的长远影响尚不可论断。与互联网相比, 传统电视单向封闭、缺乏互动、不了解用户、单一广告模式等短板综合征, 在电视社交化策略下皆一扫而光。[4]《四大名助》的网络社群化实现了表层的初步融合。当然, 面对质疑, 《四大名助》可以更好地体现真人秀的细节真实, 如在苦恼者的选择上, 选择真正有代表性的案例而不是单纯作秀;在节目的结构与节奏上, 可以丰富节目的可看性, 完善节目流程;最后, 节目应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实现有效沟通, 找到苦恼的根源, 帮助观众避免生活中不必要的苦恼, 使参与者与观众以健康积极的姿态面对生活。这正是电视生活服务类节目应肩负的媒体职责和社会责任。

摘要:从我国电视产生之初到今天, 伴随着中国电视事业的栏目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 生活服务类节目作为重要的电视节目形态之一, 一直活跃在电视荧屏。本文在梳理传统电视生活服务类节目的基础上, 聚焦社交服务节目《四大名助》, 探讨新媒体视野下生活服务类节目内容与形式的回归与创新, 试图分析网络社群化在电视节目中的呈现机制、表现形式与深层原因。

关键词:生活服务类节目,四大名助,网络社群化,叙事表达

参考文献

[1]于炬.转向——中国电视服务节目之变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13-14.

[2]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EB/O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http://cnnic.cn/gywm/xwzx/rdxw/2015/201601/t20160122_53283.htm.2016-01-22.

[3]黄丽丽, 冯雯婷, 瞿向诚.影响虚拟社群信息分享的因素:多层分析视角[J].国际新闻界, 2014 (09) :20-34.

[4]黎斌.互联网逻辑决定媒体融合未来[J].传媒:MEDIA (上) , 2015 (10) :48-51.

社交电视的特性与创新 篇2

随着三网融合的推进, IPTV日益普及, 尤其是OTT平台及智能电视的快速发展, 观众收视习惯日益多样化。为积极有效应对全媒体多屏融合的市场竞争, 广电行业相关企事业单位正积极有效利用外部资源, 充分发挥各自优势, 开拓思路, 努力创新, 提供更多增值业务及新媒体应用, 提升现有用户的ARPU值及用户黏度, 并在新业务与新运营模式上进行积极探索与尝试。

以“手机遥控看电视”的理念, 打造“吉视阅视”社交电视应用系统, 将移动互联网与电视完美结合, 通过客户端与高清双向机顶盒的绑定, 来实现手机、PAD等终端对电视直播频道的遥控。只要在手机、PAD等智能终端安装“阅视”应用, 就可以为用户提供节目导视、社交、商务、娱乐等综合信息推送与互动服务, 实现跨屏导视、点播控制、互动共享及电视购物等手机与电视交互的业务模式, 打造适合不同用户需求的手机互动电视资讯业务, 吸引更多年轻用户回归到电视。

1功能描述

“阅视”移动客户端应用基于公司双向网络和移动互联网, 在用户移动终端 (苹果手机、安卓手机、PAD等) 安装“阅视”应用, 从机顶盒主菜单进入手机遥控专区扫描二维码进行绑定, 即可为用户提供最及时、准确的电视遥控、电视资讯、电视社交等相关服务。整个应用由四个大的板块组成:阅视、频道、赚钱、我的阅视。

1.1阅视

阅视应用客户端设计实现几种形态的遥控功能, 主要包含精简版遥控器、语音遥控等, 分别如图1所示。通过这几种遥控功能, 用户可以非常方便的通过手机完成基本的看电视操作, 并且相较于传统的遥控器, 具备精简、直观、高效的特点。语音遥控器用于直接控制电视机切换到对应的频道。

用户如何能够在众多的频道中迅速选中自己喜爱的节目是一个关键因素, “吉视阅视”应用客户端打破用户原有收视以频道为核心的组织形式, 按照以节目为维度的整体理念 (图2) , 向用户推荐正在播出与即将播出的直播节目。用户可以直接在手机上方便的进行节目选择、预览播放、节目预约、推送到机顶盒, 并在电视上播放。所有的节目均提供详细的节目介绍, 包含节目海报、节目介绍、主持人、嘉宾、演员、播出排期等, 方便用户进一步了解节目深度资讯。

“吉视阅视”应用客户端社交部分设计, 使得用户可以将节目信息, 或观看体会发布到到自己的微博或微信上, 将自己在关注的节目即刻分享给好友 (图3) 。

1.2频道

在频道栏目里, 用户可以看到图形化的频道列表, 在此列表中, 用户可以方便的找到自己喜欢的频道, 点击直接切换到电视机上观看。对任意频道长按, 还可进入该频道7日节目排期选择对节目进行预约 (图4) 。

1.3赚钱

阅视应用客户端提供赚取积分并兑奖功能, 用户可以在观看节目的同时获得阅视积分, 并且可以通过这些积分进行商品兑换。

阅视会推出相关积分激励活动, 在“正在播出”栏目下会看到有金币的频道, 用户点击此频道观看后, 可以获取相应数额的金币。细节如图5所示。

用户积分积累到一定的额度后, 可以进行奖品兑换。选择“赚钱”, 点击自己感兴趣的奖品, 填写收货地址后, 就可以进行奖品兑换。“阅视”为用户提供了包括美味食选、生活家居、优品创意在内的丰富的可兑换奖品, 并定期更新奖品内容。

阅视应用具备赚取“环球购物”代金券的功能, 用户连续点击环球购物的频道, 并观看后若干次后, 可以获得阅视赠送的代金券。用户可以在通过环球购物频道进行产品选购的时候, 可以使用此购物券。

1.4我的阅视

在“我”中, 用户可以进行预约管理, 绑定/解绑管理, 个人积分奖券及兑奖管理, 以及进行系统相关设置功能。

2技术组成

2.1系统技术架构

2.1.1信令平台

信令平台用来实现业务信令控制, 实现机顶盒定位及寻址;实现多屏融合业务的信令组装、虚实地址转换功能;实现二维码配对、绑定等功能;实现用户管理功能;实现机顶盒及移动终端均已好友的形式进行关联, 可以实现多对多终端的信息传输;通过信令平台, 实现大规模用户业务请求下的负载均衡等 (图6) 。

2.1.2阅视应用接入

阅视应用接入服务主要是为机顶盒提供阅视业务应用机顶盒模块的接入管理, 主要包含应用业务的下载, 更新及绑定配对页面接入。此服务可以通过广电网络现有的双向业务首页或Java应用更新机制, 接入到机顶盒, 进而保证机顶盒的终端软件不升级的情况下完成阅视业务接入。

2.1.3 VOD信息同步

VOD信息同步主要功能是实现和广电VOD系统媒资接口的对接, 同步更新广电VOD系统中的节目源信息资源, 并且将这些资源传递给阅视媒资生产系统, 进行统一的整理、格式化存储, 最终实现对移动终端的数据呈现服务。用户可以通过移动终端, 直接在电视上播放广电网络中的点播节目。

VOD信息同步还包含回看等广电网络自行采编的节目信息, 并提供给移动终端。

2.1.4用户接入服务

用户接入服务平台是为手机客户端程序提供业务数据的接口服务, 为手机提供用户该地区所能收看到频道的EPG信息, 用户通过这些信息可以了解当前、即将播放的节目, 某个频道的播期表, 以及某个节目未来的播期等等信息。为手机提供电视节目的内容介绍, 分集剧情, 演职人员信息等各种节目资讯, 可以让用户在观看节目的同时了解更多的节目相关资讯。未来我们会提供节目相关的娱乐新闻/演员动态等更多的节目资讯, 甚至于提供节目相关的商品供买卖。通过基于节目的评论/投票等互动方式, 以及借助微薄/微信等社交平台, 让电视观众围绕节目进行互动。未来我们还会提供电视观众通过手机APP和节目进行互动的渠道。

2.1.5交互业务管理

交互业务管理平台, 主要是提供对有奖收视、电视商务等新型社交电视业务的系统支撑管理系统。在此平台上, 可以设定各种有奖收视的活动, 如设定哪些频道、哪些电视台, 活动规则, 奖品设置等等。

2.1.6阅视媒资生产系统

阅视媒资生产系统为运营团队提供了一个针对阅视服务的数据管理和运行监控工具。管理平台使用页面进行数据维护, 无论运营维护人员身在何处都可以进行数据维护操作。

2.2系统业务逻辑

2.2.1登录认证和配对连接管理

机顶盒自动登录, 当手机进行配对连接管理的时候, 信令管理、传输子系统根据终端发送的身份信息 (TVID或用户身份等) , 连接相关认证鉴权的相关流程的处理。

STB端与手机通过二维码的方式进行设备之间的绑定。用户根据客户端或门户提示进入业务引导页面准备进行设备配对;机顶盒客户端展现门户下发的二维码;门户按照规则生成二维码并下发给STB, 由STB进行展现;该二维码要求包括机顶盒终端所授权的key、STBID等信息;用户通过手机客户端扫描二维码进行配对绑定电视。

2.2.2信令传递实现机制

信令传递机制通过信令客户端, 采用点对点 (通过信令平台) 的方式, 同一用户不同设备间的信令通讯直接通过信令服务器完成。主要流程说明如下:用户通过手机客户端进行业务导航页面的浏览;手机客户端与信令平台建立连接;STB客户端与信令平台建立连接;用户通过手机客户端向信令平台发起控制指令;信令平台进行在线设备查询, 建立信令通道;STB客户端接收信令服务器信令, 启用本地JS (或Java应用) 执行控制指令。

2.2.3信令扩展解析

系统可以支持来自不同系统以及不同信令类型的信令扩展功能, 包括推荐类信令、投票类信令、广告类信令、通知类信令等, 系统将定义好的信令任务以及来自其他业务系统的信令解析为统一的信令格式, 提供给信令转换模块进行信令适配。

2.2.4用户寻址

信令需要根据信令的作用范围定位用户目标, 并寻找用户在信令服务器的地址, 才能实现信令的推送功能。系统为完成解析的信令提供用户寻址功能, 用户寻址支持独立用户寻址。

2.2.5信令转换

信令适配中心需要根据信令推送的目标终端不同而使用不同的信令服务器进行信令的推送, 而不同的信令服务器有不同的信令格式要求, 信令转换模块根据信令推送的信令服务器进行信令格式的转换, 如可以开展短信网关与信令平台的对接等。

2.2.6跨域支持

信令平台支持对手机、机顶盒对应建设不同的服务域, 以区别网络进行不同的服务支撑。在跨域的架构下, 手机的信令服务域和机顶盒的服务域可以互联互通进行交互控制。

2.2.7信令推送

通过将来自不同系统不同类型的信令进行解析、寻址、转换等适配工作后, 信令具备的推送的能力, 信令推送模块根据信令目标终端不同选择信令服务器, 根据与信令服务器的连接以及对接要求将信令通过信令服务器推送至用户终端。用户终端在接受到信令后由用户终端脚本进行解析执行, 根据信令类型及内容格式的不同将信令展现出来。

3产品特点与模式创新

3.1产品特点

“吉视阅视”作为一款新型的智能“手机遥控器”, 除了具备传统电视遥控器的基本功能外, 在查询、搜索、交互以及有奖收视等多种功能上进行了创新和研发, 专注为用户提供便捷、充实的娱乐体验。

1.全面的节目信息

“吉视阅视”提供了全面的节目信息, 以去频道化、节目碎片化的形式, 实现对电视更加方便的操作。用户可以查询每个电视台正在播什么, 也可以查询单个电视台的未来一周节目列表, 遇到感兴趣的节目, 还可以提前预约, 到播出时间即会自动切换到预约节目, 确保用户不会错过。

2.强大的资料库

“吉视阅视”拥有强大的资料库, 首先, 用户可以通过检索的功能, 对想要收看的节目直接搜索, 即可获得该节目的播出频道和时间;同时, 客户端还会通过检索的关键字提供最新最热的节目播出信息。其次, “吉视阅视”有着相对完善的演职人员数据库, 用户在看节目的同时, 可以对感兴趣的演员、主持人等在线查询, 获得科普资料。

3.趣味的切台功能和分享

“吉视阅视”的调台功能多了可视和语音两种选择, 用户可以在台标页面直接点击切台, 还可以通过语音实现频道的跳转。

“吉视阅视”可以在线评论, 用户在看节目的同时, 点赞、吐槽、或是任何心得感悟即可随时发表, 在方便用户发现喜爱的节目的同时, 以社交型收视的形式吸引用户驻留。更多交互功能正在研发推广过程中, 未来微博、朋友圈的分享和在线群组的讨论交流将全面实现。

4.惊喜的阅币礼品

“吉视阅视”还准备了有奖收视的活动, 只要绑定机顶盒, 通过吉视阅视看电视, 就可以获得阅视发放的阅币, 阅币累计即可换取相应礼品, 在看电视休闲的同时, 让用户更有惊喜。

3.2模式创新

本项目采用合作运营的模式, 由阅视方面负责项目的软硬件设备的开发、投资, 吉视传媒负责业务引进及相关建设配合工作, 以双方共同推广、共同运营、共享收益的方式开展。具体商业模式如下:

1.互联网用户的价值

社交电视是按照移动互联网与广电网络合作的应用业务, 其核心目标是按照移动互联网的思路来发展业务。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主要是依靠产业资本在支撑, 能够真正实现靠自有业务大规模盈利的企业少之又少, 即便有, 也是用户规模发展到很大以后附带产生的增值业务收益, 如QQ的游戏, 淘宝的支付宝等。这其中用户发展的多少直接决定了产品及运营系统的价值, 这个价值是资本市场对此的预期与估值。

阅视社交电视的基本思路是互联网的这一发展模式来运营, 同时尝试基于社交平台的各种增值应用业务商业模式。

2.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是利用移动互联网为电视观众提供的一种消费通道, 用以对购物频道、植入性节目中出现的商品进行电子下单交易平台。本业务的盈利方式可以有如下两种:第一种是自身建立完整的商品供应链和平台, 赚取产品利润;第二种则依靠为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导流量的模式, 赚取流量导入费用, 做成垂直门户的CPS模式。

3.节目互动

节目互动主要是和电视台节目组进行合作, 推出和节目交互相关的社交业务, 用以进行节目推广、频道推荐等。本业务会从电视台或节目收取相关运营费用。

4.植入广告

用户规模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以后, 可以在客户端中植入相应的广告, 并收取相应的费用。

此合作模式的成功运用, 对吉视传媒将来的新型业务的引进、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与参考。一方面, 此合作模式的运用, 可以降低吉视传媒在引进新业务方面大规模的软硬件投资建设成本, 规避了新业务带来的可能的不确定收益风险。另一方面, 此种模式的运用, 也提高了业务合作方的参与积极性。同时, 相较于产品销售模式, 合作方也更愿意从长远的角度提高产品质量与服务水平, 可以更有效的引导社会资源进入广电有线网络, 发展出更加有创造性的产品与业务, 提高终端用户的收视体验。

4结束语

其实, 社交电视作为传统电视和互联网的产物, 已经在国外掀起一股热潮。而在我国“三网融合”政策背景下, “吉视阅视社交电视应用系统”的建立, 使广电行业与互联网优势互补, 持续为数字高清互动电视用户提供优质的用户服务和体验, 将对增加有线电视用户对双向网络的使用黏性、提升网络资源价值、增强忠诚度和提高品牌认知度、提高用户ARPU值等有着重要意义。

1.实现传统广电业务的模式创新

在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冲击的大环境下, 系统利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 实现与广电传统业务模式的创新, 增加电视媒体的交互属性, 提升核心竞争力。

2.跨技术平台的资源整合, 商业价值最大化的开发和利用

系统融合新媒体、移动互联网、广电网络融技术平台, 极大提升了电视用户的粘性, 深层次挖掘了潜在的用户价值, 创造了新型的商业模式。

3.就业和相关产业的效益

同时在吉视阅视项目的推进发展中, 还促进就业率提升、培养高技术人才, 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高清双向机顶盒已在吉林实现了全面覆盖, “吉视阅视”的应用也在大规模推广中, 阅视社交电视应用系统的引入, 丰富了终端用户的观看体验, 提高了吉视传媒的品牌形象, 同时为公司新型业务与合作模式的引入等方面做出了大胆、有益的尝试。手机遥控看电视, 专注用户完美体验, 将为移动互联网与电视的交互发展注入全新能量。

摘要:本文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广电业务模式。通过建立吉视阅视社交电视应用系统, 充分发挥广电系统、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各自资源优势, 是广电行业在新业务和新运营模式上的积极探索与尝试。

关键词:三网融合,多屏融合,社交电视应用系统

参考文献

[1]宋庆峰, 胡益申.拥抱社交电视—传统电视机构介入社交电视的方法初探[J].现代电视技术, 2012, (03) :128-131.

[2]薛伟.国内社交电视发展研究[D].湖南:湖南大学, 2013.

社交电视的特性与创新 篇3

进入新媒体时代以后, 移动终端成为人们接受信息和维持社会交往的主要工具。各级电视台受到极大的冲击, 广告量锐减, 收视率下降严重。面对新媒体冲击, 一些大的省级卫视举起“娱乐”的大旗, 如湖南卫视主打《爸爸去哪儿》、浙江卫视主打《奔跑吧, 兄弟》, 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大型省级卫视可以利用高成本制作大型娱乐类节目, 那么面对新媒体的冲击, 县级电视台的出路何在呢?

一、县级电视台的生存困境

县级电视台所面临的发展问题不仅仅是其自身的问题, 而是社会和制度的问题:早期县级电视台压根就没有考虑到它的生存问题, 而是将其视为社会工作的一部分, 如今随着新媒体的普及, 其去留便成了问题。总体来说, 县级电视台面临的发展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内容方面:固守以宣传监督为核心的价值观

理论界一直认为电视天然就是一种新闻媒体, 因此在县级电视台的定位上, 替基层政府宣传政策、展现成绩、进行相应的监督便成了县级电视台当然而然的任务。在传统组织型社会中, 这点发挥得较好, 电视台围绕着县级政府采访新闻, 组织好县级外宣工作很容易取得成就。在这个过程中, 县级电视台的文化、教育以及娱乐功能相对较弱, 有时甚至没有。然而, 当经济市场化、媒体接触方式多样化、群体流动强化以后, 媒体直接进行宣传再难获取受众的关注, 县级电视台进行舆论监督又难以为继之时, 县级电视台的传统生存模式便彻底瓦解了。

(二) 经营方面:过于重视直接利用广告获取收益

直接利用已有的垄断资源获取注意力, 然后将注意力卖给相应的广告商, 媒体便实现了自己的资本补偿, 县级电视台在经营方面也不能脱离这种模式, 而且这种模式也是最简单的模式。正是在这种模式之下, 县级电视台成为虚假医疗广告的重灾地, 一方面浪费了难得的社会资源, 束缚了电视台的创新性;另一方面使得媒体与受众的关系恶化。当国家政策出现变化, 对相关广告加大打击力度时, 不少县级电视台生存举步维艰。

(三) 理念方面:仅提供信息而未引导交往

实际上, 制约媒体发展的主要是媒体的理念。县级电视台因宣传而生, 这就决定了提供信息、提供政府观点是其主要操作模式。信息是消除不确定性的一种东西, 实际上, 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地域范围内, 人们的不确定性并不是很多, 这点在传统农耕社会中体现更为明显。以信息的眼光来看待地域内的问题, 其结果便是信息或者重复或者无效, 最终媒体的中介作用消失。事实上, 小范围内人们关注的最重要的东西不是信息, 而是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 而且是一种常态下的社会交往, 而非新闻或信息视野下的非常态的社会交往。

二、新媒体带来的改变:关系重于信息

新媒体形式多样, 种类不同, 但其核心特点在于便利性、社交性。以手机端为载体的新媒体彻底改变了媒体的格局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进而必将影响媒体的操作方式和生存理念。

(一) 信息发布和接受自由

与传统媒体不同的是, 新媒体的主体是普通大众, 即普通人成为媒体的主导者, 他们不仅能随时随地接受信息, 而且也能随时随地发布信息。个体成为信息的发布者, 人人都是记者, 记者的存在理由与生存空间大大地被压缩。

(二) 社会生活圈子化

新媒体不仅压缩了记者的生活空间, 而且也压缩了普通人的生存空间。当然, 这种压缩只是一种形象的比喻, 更确切地说, 是新媒体让社会变小了, 人们之间的交往方式更加多样, 交往更加频繁, 人们越来越结成更加紧密的生活圈子。传统的各种社会圈子在新媒体环境下进一步发展, 每个人不是仅拥有一个现实的生活圈, 而是同时拥有若干生活圈。他们游离于各种生活圈, 将信息和娱乐内容在各种圈子中转发分享, 社交媒体上的圈子几乎成为人们生活的全部。在这个过程中, 传统媒体被排除在普通民众的生活交往圈子之外, 几近丧失作用。

(三) 信息内容碎片化

普通民众就能发布信息, 他们能随时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从整体来看, 人们并不是从社会整体的角度来分享信息和观点, 而是从个体的角度来分享, 这就造成了信息内容上的碎片化, 即发布者的碎片化、信息视角和信息传播方式的碎片化。由此可见, 新媒体给社会带来的最主要挑战就是碎片化, 这种碎片化思维模式对社会的主要冲击便是社会存在的整体性。它可能导致社会分裂, 扩大群体间的差异, 从而使社会矛盾急剧加大。

三、县级电视台的出路:构建社区, 共享文化

新媒体一方面几乎取代了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又造成社会差异扩大, 社会矛盾凸显。有专家提出媒体社区化的应对策略, 即应发挥社交媒体的社会连接作用, 减少其分裂效应。而县级电视台正好处于这样一个层次, 利用它来进行媒体社区化, 一方面可以解决新媒体带来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 也能为县级电视台提供一个出路。具体而言, 县级电视台社区化主要是其自身要有协商对话意识, 要多参与和组织社区的相关活动, 并且共享和塑造社区的文化。

(一) 协商对话

社交媒体的发展, 使得每个人都拥有发布信息的能力, 由此就使得县级电视台与普通民众站在同一个出发点上。这使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消解, 协商对话成为县级电视台内容制作的主要理念。所谓协商对话, 首先就是双方平等, 其次双方交往的目的是相互交流。只不过电视台在交往过程中提供一定的议题, 对交往起到衔接和指导作用, 进而使得交往能顺利进行下去, 同时使得交往平台可控。

(二) 活动和参与式营销

每个媒体都需要得到资本补偿才能生存, 然而社交媒体的出现使得传统媒体的中介作用逐渐丧失, 自然而然, 媒体勾连广告商和受众的功能也逐渐失去。这就导致媒体, 尤其是基层电视台的广告减少。同时, 由于国家政策的限制, 一些非法广告也从县级电视台的荧屏上离开, 这直接导致了县级电视台的生存困境。

社交媒体的核心是参与性和社交性, 利用媒体塑造社交圈, 再在社交圈中分享相关内容, 媒体将能重新获得中介性。县级行政单位往往文化相对单一, 地域相对狭小, 人们更容易形成社交圈。如果县级电视台能够加大活动力度, 将政府与民众、民众与民众、行业与行业、县内活动群体与县外活动群体等同质或不同质的群体勾连起来, 则中介功能又能得到应有的发挥。电视台通过直接介入到社会关系的建构之中, 形成一定社区, 利用自己强大的组织力量为社会和公众服务, 能够获取相关的收益。

(三) 文化共享

2013年12月,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召开, 会上提出“让居民看得见山, 看得见水, 记得住乡愁”这一口号。所谓“乡愁”, 实际上就是文化的延续, 而构建社区化, 就是让人们共享信仰, 有归属感, 从而使社会更加有序, 人民的交往更有默契, 社会更加和谐。

县级电视台作为基层媒体, 理应在塑造共同信仰、明确归属感、频繁互动上有所成就。具体而言, 就是要在文化活动、传统礼仪以及风土人情上既有传承, 又有创新, 最终使人民对文化有共同的认知。传承和塑造对于电视台来说要求较高。传承就是要不断地挖掘传统内容, 关注基层, 关注普通人们的日常生活;塑造就是使文化内容与当今的社会需要和社会发展产生关系。当然, 在文化共享的过程中, 县级电视台一方面强化了民众与媒体的关系;另一方面, 也加入到社交媒体中。而相对专业的制作也使得县级媒体容易脱颖而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关注基层和日常生活既是县级电视台的优势所在, 也是其生存发展的基本路径。

摘要:县级电视台定位于“四级办”的末端, 社交媒体出现后, 其传统的宣传功能丧失, 资本补偿能力也丧失。就目前而言, 县级电视台应将自身的力量放在社区构建之上, 重视文化共享。

社交电视的特性与创新 篇4

近几年,在生存空间受到强烈挤压的现实下,传统媒体积极寻求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成为大势所趋。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新兴应用服务模式层出不穷,以开心网为代表的社交网络服务荣为“新贵”风靡全国。新媒体在影响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在催生新的传播形态。那么,社交网络的传播特点是什么?传统媒体与之互动可能产生什么样新的传播态势?通过探析国内最权威的新闻机构和新锐媒介的联姻,可以看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逐步迈向深度合作。

1 SNS的传播特点和模式

1.1 社交网络化

“今天你‘开心’了吗?”朋友间的一句问候,终结了曾经炙手可热的博客时代,SNS成为网络“新宠”。

SNS,是英文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的缩写,直译为“社交网络服务”,即社交关系的网络化。SNS的理论依据是六度分隔理论,它是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于1967年创立的,“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按照这个理论,每个个体可以将朋友的朋友发展成新的朋友,使原本分属于个体的圈子逐渐相通,最后形成一个大型的社交网络。

对于传统的人际传播来讲,人际交往拘囿于时间和空间限制,难以跨越交流障碍。而SNS恰恰打破了这种时、空间维度,使得人们可以在不同物理空间、在不同时间点进行相互交流。从社交行为看,SNS将人们的线下关系链迁移到网上,再与其他人的关系链交互而形成更大的关系链。用户主要是跟熟人和朋友互动,把现实中的社交搬到网络上,因此低成本的维护和扩大了人际社交圈。

1.2 身份真实化

“SNS以现实社会关系为基础,模拟或重建现实社会的人际关系网络,力求回归现实中的人际传播。”SNS正是以此吸引了大批在高楼大厦里紧张忙碌的白领,但让虚拟网络真正走向现实生活,人们必须摘下面具,亮出真实身份。

随着网络社会更多地融入现实生活,人们越来越感觉到网络的匿名性已不能满足人们现实交往的需要,虚拟的网络世界不仅制造了大量的信息垃圾,也使人们常常面对冗余信息无所适从。

SNS基于人传人联系网络,通过朋友口口相传,迅速建立人脉联络网。朋友圈内真实度高,非常可靠,互相之间不存在所谓网络的“假面具”,因此SNS比较容易实现实名制。由于SNS具有相对真实的注册用户身份,因此消除了网络人际传播的不确定性,节约了人际传播的成本,为用户提供了安全可靠的交友空间。

1.3 传播多向性

SNS与RSS(聚合内容)、Blog(博客)、IM(即时通讯)等都属于Web 2.0体系下的技术应用架构,网民可以在一定的权限内自由地将个人信息发布给其他人,真正实现“人人都是传播者”的数字化生存。

Web2.0时代的核心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在新媒体时代,传播状态由“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传播模式由线性变成网状传播。作为一种深度社会型的网络,SNS以个人作为网络节点,与其他联系人形成网状链接,并且在社会网络系统内部形成各种各样的小团体。这些小团体往往着眼于人的非权力社会关系,信息传播的方式也呈现出“多向——非对称”的特点。

信息在整个社会网络中川流不息。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流程中的一个中继站,好似电视信号传输中的一个个转播塔。SNS依托共有的传播平台自发结成了稳定的社会群落,并在日益密切的社群交往中互相确认身份归属,传递信息,增进情感,用户黏性明显增加。

2 传统媒体与SNS优势互补的传播形态

一向以严肃、权威著称的新华社,将电视业务融入一个以娱乐为主的开心网,这似乎是对传统新闻理念的一种颠覆,令许多人不解。其实,通过人际关系的传播与通过媒介组织的传播,是两种主要的传播类型,二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共同编织起一张人类社会的信息网络。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SNS已发展成为规模较大、真实稳定的人际传播网络,此次我国最大的新闻信息采集和发布机构新华社入驻开心网,将发挥各自优势,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探索一条新路。

2.1 即时交互深度融合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新服务模式的推出,催生了让人应接不暇的新媒体。新媒体的产生不但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对新闻传播方式产生着强大的冲击力。在新媒体的刺激下,传统媒体不断数字化以适应传播生态的变迁,如报网互动、在线广播、视频直播等,大大提高了新闻传播的效率和能力。如果说,传统媒体以往注重的是二次传播,多是把传播内容“平移”到网络上,那么现在则开始了与新媒体的深度交互融合。

“新华社电视进驻中国SNS的领先网站开心网,就是期望在几千万开心网网民中打造自己的‘粉丝’,逐渐形成忠实的目标用户。”6月16新华社落地开心网很“开心”。

目前,开心网拥有3000万用户,大多数属于知识层次较高的白领阶层。新华社通过在网络上发布电视新闻,利用“投票”“留言”等功能,逐步形成新华社电视庞大的“粉丝”群,让“粉丝”们对新华社所发布的电视新闻进行评价,编辑部门实时掌握“粉丝”们的需求,及时调整报道思路和报道方式。

1966年美国学者德弗勒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控制论的核心——“反馈模式”。然而,由于大众传播模式自身“点对面”的传播特点,即没有明确的传播对象,受众的信息反馈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断层,不能做到交互的即时性。

在新媒体时代,社交网站的交互性、评论功能和人气是传统媒体望尘莫及的。在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结合下,每个人都如同一个个节点,网友通过添加“好友”在线交流,拉近了与记者、编辑的距离,通过信息反馈及时调整内容,整个传播过程呈现非线性、双向反馈、实时动态的特点。美国有线电视网(CNN)与社交网站Facebook合作以来,目前已有39万名“粉丝”,他们每时每刻对CNN的电视节目发表自己的看法。

传统的传播通道是固定的,传播者具有较强的垄断性和控制权。而网络时代,公众既是信宿,也是信源,人人都可以参与到新闻生产和传播的过程中,信息传播由职业精英向平民百姓转变。网络上随时传递的信息,甚至成为传统媒体的重要信息或重要来源,人际传播的性质得以凸显和强化,真正开启了传播主体“泛众化”的时代。

新华社与开心网的合作正契合了当下新媒体参与互动的特性,改变了受众被动接受媒体信息的状况。在开心网上,通过网络的上传功能,“粉丝”们可以主动给新华社电视“报料”,还能成为新华社电视的业余报道员。通过下放话语权的方式,新华社的电视报道资源不断丰富,从而使报道更加接近受众的心理模式,符合新媒体的传播规律,提高传统媒体的传播能力和影响力。

2.2 网络舆论理性可控

作为国家通讯社,新华社肩负着舆论导向的重要职能。但它之所以能“放下架子”,走进开心网,看中的是不仅仅是开心网强大的信息交流场,而是几千万、具有真实身份的开心网网民,SNS的真实性使网络社交从虚拟走向现实,并推动网络舆论趋向理性。

提出“沉默的螺旋”观点的德国学者纽曼认为,舆论的形成包括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个人对社会中其他人的看法的理解这三方面,以及这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舆论具有社会性,即要基于社会公众。在人际交往传播中,活跃着大量的舆论人,他们积极主动传播意见。通过网络的聚集作用,引起人际间的多级传播行为,出现广泛的议论。只有在一个个相互影响的圈子引起共鸣的议论,才能形成多数人的共同意见和社会舆论。

发展势头强劲的新媒体被称为思想文化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开心网以其独特的网络性和社会性相结合的特点,无疑是形成舆论的重要场地。媒体与网民的互动,引起网络上议题的不断变化,容易引发公众舆论大讨论。而且由于SNS网民身份的相对明确性,也就不存在“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的状况,人们彼此间比较了解和信任,从而能形成真实的意见表达。

总之,真实社交网络避免了网络舆论的放任自流,有利于传播主流声音,弘扬社会价值和时代精神;同时,真实的网民身份也将推动网络舆论走向理性和成熟,使社会各利益群体的诉求得到畅通、公开的表达,推进公民真正行使好监督权。

2.3 新闻传播落点明确

今年3月1日正式播出的新华社视频专线,是与新华社文字新闻线路、图片新闻线路并列运行的视频新闻播发线路。新华社电视一起步就定位于现代、时尚、有活力,为向特定用户进行推广,他们选择了最近一年崛起的新锐网站开心网,内容侧重重大时政要闻、社会热点以及时尚、文体、自然风光等轻松类节目。

传播学中著名的“使用——满足说”认为,用户有意识、有目的地利用大众传播来满足自己的不同需求,以受传者接触媒介信息的动机和目的是否得到满足,来确定传播效果的大小。SNS将现实中的社会圈子搬到网络上,根据不同的需求建立属于自己的社交圈子。SNS的出现意味着互联网在Web2.0时代继续向社区化、分众化挺进。在与新媒体的结合过程中,传统媒体必须更加注重对受众的精确定位,按需提供分类新闻信息。由于信息落点明确、渗透性强,传播具有更强的定向性,用户更乐于接受,传播效果会更好。

新闻传播从“大卖场”到“专卖店”、从宽播到窄播、从大众到小众的转化,对媒体而言,信息做到了最大化利用,充分体现了传播的异质化特性;对用户而言,则充分享受了个性化、人性化服务的乐趣,从而满足了人们在这个急剧变化的时代里的信息需求。

3 结语

新技术的推陈出新在带给人们惊喜的同时,不断冲击着传统媒体的发展。在危机面前,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网络与传统媒体的优势互补、交互融合的格局短期内不会改变。信息时代的特征是渠道为先,内容为王,而内容的采集、整合、分析、提炼正是传统媒体的优势所在。在新媒体时代,如何利用数字和网络技术新渠道将传统媒体的优势有效地送达公众,并通过个性化内容服务,提高对品牌传播的忠诚度,这是每一个传统媒体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新媒体时代是一个融合的形态,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要在互动中发展,在合作中竞争。开心网尚处于幼年,盈利模式还在摸索中;新华社与之合作的尝试也刚刚起步,因此许多问题还有待于我们继续研究和探讨。以开心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拓展了传播渠道,新技术如何改变大众传播模式,媒体生态如何演变和发展,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1984年.

[2]李彬.《传播学引论》.新华出版社,1993年.

[3]詹国枢.《网络时代,报纸会消亡吗?》,新闻战线,2009.3,26-29页.

[4]陈禹安.《Web2.0时代平面媒体的读者迁移策略》,中国记者,2009.3,80-81页.

社交电视的特性与创新 篇5

随着国内外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 社交媒体已经不仅仅是互联网领域的技术创新, 它正在影响人类的社会关系, 并将这种影响随之延伸到了电视屏。通过社交媒体的社交关系和传播渠道, 整合电视节目内容, 实现用户的多终端及多渠道交互应用, 实现电视、手机的双屏互动, 简而言之, 将社交媒体与电视结合起来便是“社交电视”。

2 为什么要发展社交电视

传统电视行业正面临着收视率降低, 被网络电视媒体抢占空间等问题, 社交电视无疑会是传统电视行业的新出路之一, 将社交网络的主动体验与被动的看电视无缝结合起来, 这将大大改变电视的收视人群组成, 为运营商、内容商创造商机。通过社交应用, 使不同地方的用户可以分享、评论电视内容和信息, 并且能够更容易的找到想看的节目, 其本质是对电视屏业务的互动功能提升, 从原本的观众与节目的交互扩展到观众与观众之间的交互, 通过围绕电视内容和业务的聚焦作用以及人际关系的多元化需求提升节目的收视率和用户粘性, 进而达到增加内容和业务价值的目的。

3 国内外社交电视应用

3.1 美国广播公司推出与电视保持同步的i Pad应用——My Generation

美国广播公司 (ABC) 推出的一款i Pad应用“My Generation” (图1) , 它采用Nielsen的“媒体同步” (Mediasync) 技术, 利用i Pad的麦克风采集电视的音频信号, 同步显示与该电视节目相关的互动内容, 例如参与小测验、发掘幕后信息 (如节目中人物的介绍等) 。

3.2 Tunerfish:分享+奖励

美国有线电视及网络服务提供商康卡斯特 (Comcast) 在2010年推出Tunerfish社交电视应用 (图2) , 用户可以通过Tunerfish网站或是i Phone应用来进行分享。用户每分享一次视频, 类似于在Foursquare上签到一次, 就会得到相应的奖章作为奖励。此外, Tunerfish用户还可以评论自己或是他人正在观看的视频节目, 并将评论内容同步到Facebook或是Twitter等网站。

用户可以用自己的Facebook或者Twitter账号登陆Tunerfish, 也可以使用邮箱注册登陆, 用户登录后, 能看到根据用户观看数量推荐的热门节目以及当前登录用户的好友最近活动。

3.3 新浪看点:视频点播+微博评论

如图3, 新浪看点手机版是新浪看点网站的延伸, 用户在“看点”上可以在线看新闻、卫视节目、地方台、央视、听音乐、赏大片等, 登陆之后在看点发布的内容可以直接同步到新浪微博上, 并与微博好友边看边聊, 而且还支持边看视频边讨论。

如果用户的微博好友也在通过看点看电视的话, 则其推荐节目就会出现在动态当中, 还可以一起评论分享该节目。在节目单中提供了当前最热门的节目, 还有多套卫视台、地方台以及央视频道供用户选择。

4 社交电视在江苏IPTV的应用开发

社交电视不局限于某种特定的电视形态, 它可以是有线电视、IPTV、互联网电视, 也可以不限定于传统电视屏, 可以是PC、平板、手机等多种终端。江苏IPTV是集成内容较丰富、节目和业务形态多样化的集成平台, 包含了频道直播、内容点播、节目回看、增值业务应用等多种基本业务形态, 容纳的频道数量近百个、点播节目和各类专题几万小时, 优质用户规模达到百万户量级, 具备了开展社交电视应用的条件。

以下结合为江苏电视台IPTV社交电视研发设计的“IPTV伴侣”手机客户端应用, 就社交电视的技术架构和互动模式作进一步探讨。

4.1 IPTV伴侣开发背景

IPTV伴侣是基于IPTV业务的扩展延伸, 研发目的是探索一种以IPTV集成播控平台为核心, 通过IOS、Android智能手机应用, 整合IPTV节目推荐指南、互动遥控器、社交媒体分享、社区功能, 改善用户体验、提升服务能力, 实现多屏互动的新模式 (图4、图5) 。

4.2 IPTV伴侣技术方案

IPTV伴侣为电视用户与播控平台之间, 以及电视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互动交流提供了一种更便捷的操作体验, 用户通过IPTV伴侣可轻松实现节目订购、推荐、预约、评论、聊天、分享以及机顶盒遥控、内容播放等互动功能。

总体架构如图6所示, IPTV伴侣所有内容都是从IPTV集成播控平台下发, 节目与江苏IPTV现网节目同步更新, 内容同步接口为“IPTV集成播控平台-IPTV伴侣业务管理平台”, 采用SOAP协议+XML指令文档的方式。其中SOAP消息仅步环境中实现通用的可靠消息传递机制。

IPTV伴侣业务管理平台 (图7) 与IPTV集成播控平台的接口定义和江苏电信IPTV业务管理平台与江苏IPTV集成播控平台的定义是相同的, 这样做的好处是从系统层面将IPTV伴侣当做独立的运营商处理, 不需要对播控平内容下发接口进行改造, 同时实现IPTV伴侣平台内容与IPTV现网平台同步更新的同时不会影响现网IPTV业务, 图8是内容同步流程。

IPTV伴侣与IPTV集成播控平台之间的接口工单, 采用XML的通用基础框架ADI/Objects/Mappings, 基于该通用框架定义不同的Object.Element Type和不同的Property.Name来满足对不同对象的定义需求。

4.3 IPTV伴侣业务设计

IPTV伴侣基于IPTV业务的扩展, 该应用为用户提供当前和即将上映的节目导航, 通过微博或微信账户登录, 用户还可看到其好友当前正在观看的节目, IPTV伴侣同时还整合了节目或栏目相关明星账户的最新动态消息, 同时IPTV用户还可将该应用作为IPTV遥控器使用, 以下是三大基本业务需求设计。

4.3.1 基于社交网络的个性化电子节目指南

主要为观众提供以下几个服务 (图9�图11) :

第一向观众推荐重点栏目, 并支持与栏目方进行深度合作, 通过栏目竞猜、投票、话题等直播或线下的互动活动来提升栏目的收视率;

第二支持用户对直播节目进行预约, 通过与智能手机日历功能的接口, 闹钟提醒用户收看预约的节目;

第三支持用户通过摇摇手机的方式截取当前播出直播画面, 通过微博等社交应用跟好友分享。

4.3.2 基于数据聚合服务的电视节目推荐

IPTV伴侣的出现使得观众通过社交应用与其他人一起收看电视并讨论电视的机会越来越多, 观众可以利用IPTV伴侣向其好友推荐某个节目, 这样就有了一些共同的话题。如图12 图14所示, IPTV伴侣围绕数据聚合服务以创造新的焦点, 重用并增加社交和其它数据, 以便根据实时、传统电视和点播服务等在人与人之间创建更好的关联。

4.3.3 基于多屏互动的家庭媒体中心

通过安装IPTV伴侣的智能终端遥控IPTV机顶盒进行IPTV多媒体内容的收藏、预约、播放等控制操作, 是对手机、平板电脑、电视多屏互动应用的尝试。

IPTV伴侣要想实现节目的收藏和订购必须通过底层与IPTV集成播控平台的API和协议将用户收藏和订购数据同步, 而电信运营商为用户分配的IPTV业务账号是用户鉴权和节目订购的身份标识, 用户须先使用业务账号登录IPTV伴侣才能与IPTV进行数据的同步后, 才能进行节目收藏、订购、支付等应用。除了业务账号外, IPTV伴侣在接受上游播控平台数据的时候, 还需要保留节目的CODE、TYPE以及栏目的CODE, 这是实现多屏互动的前提。

IPTV伴侣的智能终端遥控功能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

方式一、通过模拟遥控器的方式:利用数字编码 (方波) 来控制一个音频振荡电路, 一般情况下音频信号的频率在几十K到几百K, 用这个音频来驱动红外发光管, 向外发射就可以模板遥控器控制机顶盒, 控制导航软件具备上/下/左/右和确认 (OK) 以及返回首页功能, 同时支持直接按数字键来切换直播频道。

方式二、基于DLNA协议:IPTV伴侣智能终端通过WIFI网络控制IPTV机顶盒, 实现频道切换、视频播放、内容浏览等控制操作。DLNA是实现多屏互动的一种解决方案和大家可以遵守的规范, 其选择的各种技术和协议都是目前所应用很广泛的技术和协议, DLNA将其整个应用规定成5个功能组件。从下到上依次为:网络互连, 网络协议, 媒体传输, 设备的发现控制和管理, 媒体格式。其中设备的发现控制和管理是最重要的一个层次, 其通过一系列的步骤和协议来达到设备的发现和管理, 同时也通过厂商定义的AV和Printer标准达到对媒体的管理, 需要注意的是IPTV伴侣需要与IPTV机顶盒在同一个WIFI网络环境下才能实现控制。

5 结束语

2012年被认为是“社交电视”发展关键的一年, 社交媒体在经历2011年成长烦恼后开始展开了电视这个最大屏的争夺战, 一时间“社交电视”逐渐从概念上升到了一个产业链的高度。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产品需求的逐渐明晰, “社交电视”产品竞争核心不是技术和页面设计, 而是其所依附关联的电视节目平台, “社交电视”是针对电视节目内容的社交, 我们认为将“社交电视”定位在电视集成播控平台之上的伴侣业务, 提供节目推荐、专题整合、智能搜索等交互功能, 开展节目评论、观看分享、活动参与等社交应用, 实现电视屏和移动互联网终端捆绑, 是未来“社交电视”发展的一个趋势。

参考文献

[1]余泽喜, 王香婷, 马婷婷.多屏互动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智能计算机与应用, 2012 (1) :1-2.

社交电视的特性与创新 篇6

关键词:摄像,电视专题片,基本特性,素养

但凡可用画面说明的内容,一定要用画面去彰显,如果电视专题片的画面缺乏兴奋点和细节,则观众就会感到乏味。相反,如果画面中有很多小细节,即便是微小的兴奋点,也会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产生真实可信之感。所以,拍画面是第一要义,只有用画面“说话”,才能使电视专题片更加成熟。

1电视专题片摄像特性分析

1.1对象的客观性

电视专题片摄像主要针对摄像对象,对其进行真实记录。因此,应当遵循摄像对象的基本规律,用镜头反映其生活的本真。在拍摄过程中,应当坚持几个基本原则,即明确对象、何地、何事、起因以及经过和结果等,以确保专题片内容的真实客观性。

1.2不确定性

电视专题片在摄像过程中,虽然事先会有导演指导,并经过多次编排,但是,拍摄过程仍要按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进行,这一过程中的因素具有不确定性。这是电视专题片拍摄的重难点,也对摄像素质和技能提出了考验。

1.3状态短暂性

一般而言,事态发展总是具有不确定性或者不可预测性,电视专题片拍摄时,现场情况复杂多变。对此,若不能快速拍摄,则会错失良机,即便后期补拍,也不一定能达到当时的状态。对于这种变故以及影响因素,摄像人员应当多方考量,准确地将短暂的状态定格下来。

1.4镜头表现限定性

由于时空具有单向性,因此,电视专题类节目的表现形式具有一次性特点,在拍摄过程中,选用的方法以常见方法为宜。既可以及时客观地抓住镜头,又可以客观体现出事情的真实性。

2电视专题片摄像素养的要求

基于以上对电视专题片摄像特点分析,摄像人员必须提高要求,具体如下。

2.1善于捕捉兴奋点,提高画面的渲染力

电视专题片摄像与报社、电影摄像不同,其中,最大的不同点在于材料的收集、主题的提炼以及“精彩”的捕捉。在专题片拍摄现场,只要有细节、长镜头或者一段同期声,就要抢拍抓拍精彩镜头。为此,摄像人员必须扛着沉重的摄像机在现场捕捉镜头和兴奋点,用摄像机将现场的情况记录下来。若想拍出一些生动、真切以及感人的片子,必须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虽然拍摄现场的工作非常紧张,但是,摄像人员仍需捕捉、发现,做好抓、抢工作,必要时还可以“偷”。

比如,在《解放沈阳》这一专题片的拍摄过程中,主人公晏世禄,时任东北民主联军3纵7师20团1营2连指导员,在向敌军发起冲击时不幸负伤,整个连队攻击时有120人,最后仅剩7人。晏世禄受伤后被老乡抬下来,因抢救及时而很快康复,再次投入战斗。时隔50年,晏世禄终于找到了用担架将其抬下来的老乡(徐久山);当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再次见面时,双手紧握,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眼里充满了泪水。这种情境是摆拍无法拍摄出来的,必须在摄录现场进行及时采撷,才能获得如此“珍宝”。

2.2善于洞察细节,增强画面的感染力

专题片摄像应当具有较强的洞察能力,在现场保持思维的敏感性,对细节进行准确捕捉,以此展示专题片画面的威力。同时,这也是寻找和强化论据的有效方法。如果不能洞察细节,则很难增强画面的感染力。比如,一位专题片摄像谈及他在某小学门口拍摄学生放学时的情况时,家长们都挤在门口等孩子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摄像要想寻找有表现力的视角(镜头)非常困难,最终镜头落在了一个小学生的书包上。因为摄像发现,小学生的书包一出校门,就毫无例外地都递给了接他们的父母或者爷爷、奶奶手中;摄像的镜头跟踪了书包的传递过程,而学生的书包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再如,在电视专题片《女特警——雷敏》拍摄过程中,摄像镜头总是有意落在雷敏的生活细节上,捕捉雷敏的个性以及生活情趣,这些纪实性的镜头比较多,如训练、杀猪时的泥水迷眼、将汽车反光镜当作镜子梳理头发等。

2.3电视专题片摄像应当具备创作意识和能力

在拍摄电视专题片时,多个镜头相互连接在一起,组成了一部专题片。其中,取景、形象、构图以及节奏和故事等,形成了不同镜头之间组接的章法与技巧。作为一名电视专题片的摄像,应当具有专题片的创作概念,能体察到广大观众的心理诉求,注意到人物和故事的发展;在摄像的过程中,采用不同的角度、景色以及幅度,表现出故事的情节。电视专题片的摄像,应当具有画面感,并且使个人对图像元素的认知与摄像的规范应用联系起来。焦距变换,可以使物体移动,受众在观看这样的图像以后,可以体会到摄像的创作意图,还要表现出人物和故事的指向性。

2.4具备恰当运用镜头语言揭示和说明人物事件的意识和能力

对于摄像人员而言,摄像机就是手中的“笔”,利用摄像镜头来诠释人物、事物,并且还要表达编导内心的所想。一方镜头的作用不可小觑,通过不同的镜头、景别语言,可以表达出各种各样的内容。比如,在拍摄场面比较大的专题片时,多选用全景、远景;而在拍摄人物或事态的进展镜头时,中近景跟进方式是最佳的选择;若想拍摄出人物表情的流露,或者拍摄表现氛围的场景时,就要以特写的方式进行拍摄,这样可以达到以情感人的拍摄效果。

2.5摄像人员应当能够迅速判断和构思拍摄现场

在电视专题片拍摄现场,变换因素非常多,要求拍摄人员必须具备快速反应能力,而且能对画面进行构思。若拍摄对象是一般性事物,则事先可能有可供选择的方案;然而,在拍摄专题时,通常比较迅速、紧急,现场临时性变动非常频繁,在这种情况下该选用何种景别和拍摄视角,只能在瞬间做出决定。在这种情况下,不仅要求专题片编导具有临场应变能力,而且要求其在日常中做好总结工作,吸取教训;在接到紧急拍摄任务以后,在去拍摄的路上可以提前准备几套可选方案,这样可以起到不时之需的作用,同时,这也是对摄像人员提出的素质要求。

2.6摄像人员身手敏捷、操作熟练

摄像人员要想身手敏捷、操作熟练,必须在日常拍摄工作中加强训练,在扛着摄像机时,做到眼、心和手同时运用。这里所说的“眼”,即要求摄像眼光独特,在拍摄现场能够快速发现、捕捉到问题,抓住其核心;“手”,即要求摄像的技术要熟练,事前对白平衡、焦距以及光圈进行调节,充分考虑噪点,这是摄像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应当烂熟于心;“心”,即综合考虑现场各种影响因素,并且设法拍出好的记录画面。

3结语

综上所述,在电视专题片摄像过程中,画面是造型语言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是电视专题片节目的构成单位。也就是说,画面是最基本的第一要义。摄像应当俯下身子拍画面,最大限度地用画面“说话”,充分发挥画面的语言功能,从而使专题片更加成熟。摄像应当提高个人的素质和技能,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摄像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娟.基于电视专题片摄像的创作与编辑意识研究[J].科技风,2015(16).

[2]扎西达娃.电视专题片摄像的创作与编辑意识的重要性[J].新闻研究导刊,2015(19).

[3]马仁含.摄像师在电视专题片中的作用[J].青年记者,2015(26).

上一篇:文化边缘的行走下一篇:高层建筑施工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