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训之意义

2024-11-04

军训之意义(共12篇)

军训之意义 篇1

军训之意义.txt爱情是彩色气球,无论颜色如何严厉,经不起针尖轻轻一刺。一流的爱人,既能让女人爱一辈子,又能一辈子爱一个女人!1.军事训练是公民履行兵役义务的一种形式、国防教育,是国民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在校学生进行军训,既能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防观念,又是履行兵役义务的一种形式。

2.是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战略举措。大学生是高素质人才,通过军训增强国防意识,掌握军事理论知识,为国家储备高素质军事人才,为建设强大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坚实的基础。在学生中有计划地实施军事训练,可以储备一大批高质量的后备兵员和预备役军官,使他们成为战时扩建、组建部队的骨干。做到寓兵与民,寓兵于校,是一种少时养兵,战时多出兵,出“精”兵的好办法,无论对我国的国防建设,还是对经济建设都是很大的贡献。

3.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组织学生军训既是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条件,使我们有机会更好的学习解放军的优良品质和光荣传统,又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培养勇敢顽强、坚忍不拔、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品质。还可以通过军训中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学习、爱劳动、爱集体、守纪律的道德情操。通过军事理论的学习和军事实践,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最新的军事科学技术成就,增强对军事科学的兴趣和爱好。对国家、人民均有利益,通过军训可以丰富知识,增强体魄,培养爱国奉献的责任意识,令行禁止的观念,战事奉献的拼搏精神。

4.学生军训是加强我军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措施。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军武器战备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要是现代化的武器装备转化为战斗力,就需要一大批具有一定军事素养和科学文化知识的人来操作。实践证明,挑选一批经过军训,专业对口的大学生到部队担任军官,能有效地改变军队的成员结构,提高军队的素质,加速我军现代化国防建设。

军训之意义 篇2

1国防教育是维系国家安全与发展的需要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归纳起来无非是安全问题和发展问题。发展是安全的基础, 安全是发展的保障。为了保证安全和发展, 国家要有强大的国防实力, 更需要有大批优秀的国防人才, 由此必须增强全民的国防观念, 这些都离不开国防教育。

当前, 国际形势的主要趋势是缓和, 世界大战的可能性大大减小, 保持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 为各国提供较为稳定的外部条件是能够实现的。然而, 无数历史经验告诉我们, 在和平时期, 人们的和平麻痹思想容易滋长, 国防观念容易淡化。因此, 对全民开展国防教育, 使全体国民增强国防概念, 关心和支持国防事业, 提高包围国家和民族安全的自觉性, 是巩固和加强国防, 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和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加强国防教育, 使全体公民清醒的认清国际形势、国内形式, 认识国防建设对于保卫国家安全和经济建设的重要作用, 明确保卫国家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对于维护国家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2国防教育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

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以经济技术为基础, 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意识形态、对外关系、国防等的综合建设与综合作用。国防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开展国防教育就是要使人们认识到国防在四化建设中的地位, 认识到国防力量是综合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 自觉的把国防现代化作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一大目标去为之奋斗, 这是全面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因此说, 衡量一个国家国防力量的强弱单纯从军事力量比较是片面的。现代的综合国力理论, 把国家的国防力量和经济力量统一起来。通常认为, 综合国力包括国土面积、自然资源、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国民生产、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交通运输、社会政治制度、国防能力、内外政策、意识形态、领导的能力与魅力等因素。

国家的安全需要以一定的经济、军事实力为后盾, 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 它还要有国民的精神为基础。一定的经济、军事实力只有与国民崇高的爱国主义, 以及把国家安危系于一身的精神结合起来, 才能发挥出巨大的威力。而国防教育正俱有培养国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家安危意识的重要使命。

3接受国防教育是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神圣义务和职责

一个国家和民族要发展强大, 必须使每个公民能够以国家利益为重, 系国家安全为一身, 关注国家和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地位。公民必须忠于自己的国家。因此, 为了保卫国家的安全, 公民必须依法履行对国家的义务。

当前,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国防教育作为公民的基本教育内容。在我国, 国防教育早已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尤其是青年学生, 始终是作为教育的主要对象。在对全民开展国防教育中, 《兵役法》第43条规定:“高等院校的学生在就学期间, 必须接受基本的军事训练。根据国防建设的需要, 对适合担任军官职务的学生, 再进行短期集中训练, 考核合格的, 经军事机关批准, 服军官预备役。”第45条规定:“高级中学和相当于高级中学的学校, 配备军事教员, 对学生实施军事训练。”为了贯彻执行《宪法》和《兵役法》的规定, 全国各级地方政府又相继制定了结合本地区特点的国防教育法规。200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用一章共五条的条款对学校开展国防教育作了明确的规定。在高校开设军事理论课, 接受基本军事训练是让符合法定年龄而无条件服现役的公民接受国防教育和依法服兵役的一种形式, 是法律赋予每个大学生的光荣义务和历史使命。

4国防教育是加速国防现代化和落实战时兵员动员的重要措施

国防现代化是指国防建设具有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 其核心是要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 其标志是武器装备现代化。在现代战争中, 人的因素仍然是第一位的, 但是我们对人的因素要作全面的理解。它不尽包括人的勇敢、觉悟和牺牲精神, 还包括人的智慧和才能, 包括人对科学文化技术的掌握和运用。

国防教育的重点对象是各级领导干部和大学生。大学生具有文化程度高, 接受能力强, 知识更新速度快等特点, 对大学生开展国防教育, 开设军事理论课和军事训练, 挑选一部分专业对口, 适合担任军官职务的大学生, 再集中一段时间进行专业训练, 就可服军官预备役, 或充实到部队去弥补我军院校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不足。我军自1983年以来从地方高校选拔培养的一大批大学生, 已经在部队建设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5国防教育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好形式

当代大学生机勃勃、奋发向上、充满青春活力, 接受能力强、思维敏捷、积极进取, 这是目前大学生显著的特点。他们中绝大多数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 有维护国家安定团结大局的政治觉悟。但是, 他们从小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 缺乏艰苦锻炼和社会实践, 知识面较窄, 知识结构尚不完善, 鉴别是非能力差, 容易受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国防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它集德、智、体、美教育于一身。因此, 对大学生开展国防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才。

我们党和政府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培养出的大学生、研究生, 应当有坚定正确政治方向, 爱祖国, 爱社会主义,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努力学习马克思主;应当热心于改革开放, 有艰苦奋斗的精神, 努力为人民服务, 为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献身;应当自觉地遵纪守法, 有良好道德品质;应当勤奋学习, 掌握现代化科学文化知识。还要从他们中间培养出一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目前在高校开展的国防教育, 正是紧紧围绕这一目标而进行的。

摘要:地方高等院校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 是国家昌盛、繁荣、富强的根本保证。根据《宪法》、《兵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和地方高等院校的实际情况, 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地方大学生军训的意义。

关键词:地方高等院校,军训意义

参考文献

[1]周林.美国西点军校体育发展计划管窥[J].武汉体育学报, 2002, (3) .

军训之意义 篇3

首先,学生军训能够奠定后备兵员的思想根本。国民国防观念的强弱,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集体体现,也是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重要象征,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兴衰成败和长治久安。青年学生是当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生动最具有活力的群体,他们的素质高低,国防观念的强弱,将对社会起到巨大的辐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紧紧抓住青年学生这个根基,以增强他们的民族精神来辐射、带动全社会的国防观念的增强。学生军训是落实国防教育的极好形式,通过军训不仅使学生学到了一定的军事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吃苦耐劳的精神。通过系统的国防知识和国际安全形式教育,使他们增强忧患意识,激发起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增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政治责任感,自觉地担负起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多年来的军训实践证明,学生军训是落实国防教育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国防观念的治本良策,也是推动全民国防教育的客观需要的明智之举。

其次,学生军训能够打牢后备兵员的军事基础。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担负着保卫祖国的光荣义务。我国《兵役法》明确规定,学生在就校期间,应该接受基本军事训练。根据国防建设的需要,对适合担任军官职务的学生,要进行短期的集中训练,考核合格的,经军事机关批准,服军官预备役,并授予预备役军官军衔。这明确规定了学生参加军事训练是履行兵役义务的一种形式。当然,公民履行兵役义务还有其他几种形式,但对于学生,由于受上学期间环境等条件制约,对履行兵役义务形式的选择有其局限性。因此,党和政府抓住学生在校就读这个时机,以法律的手段使其履行兵役义务,不失为一种好办法。通过必要的军事训练,使其接受我军宗旨、任务、光荣传统、兵役教育,亲身体验军事生活,接受解放军优良传统和品德情操的感染熏陶,不断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增强他们履行兵役义务的体魄和保卫祖国的政治责任感。

第三,学生军训能够提高后备兵员的综合素质。国防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而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一系列活动,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强大的国防力量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不仅包括强大的物质力量,而且还包括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包括强大的常备军,而且还包含高素质的后备力量等等。随着军事高科技的飞速发展,战争形态、作战样式发生了质的变革,未来战争是技术的抗衡,是人才的较量。质量建军,科技强军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走精干的常备军与强大的后备军力量相结合的国防建设之路,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后备力量的强大关键在于有适应现代化战争尤其是高科技局部战争要求的高素质后备兵员。大、中、专学生文化程度高,思维敏捷,接受新事物快,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再对他们进行一定的军事知识技能的训练并作为后备兵员储备起来,无疑对改善现役军队兵员的文化、科技知识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我国,坚持走精干的常备军与强大的国防后备力量相结合的道路,是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随着常备军的进一步精干,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地位愈来愈突出。尤其是如何提高后备兵员质量,与精干的常备军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国防建设之路,已历史性地摆上了议事日程。高科技战争需要高素质人才去驾驭,而高素质的兵员,只有从提高后备兵员的文化、科技储备起点才能获得。因此,学生军事训练将在全体公民中形成越来越大的覆盖面,无疑可对提高后备兵员的整体素质起到基础性的作用。

第四,学生军训是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战略之举”。学生军训是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地位不断提高的客观需要,要求学生参加学生军事训练是站在全局上进行的战略部署。

从建国到今天,现役部队由550万人精简到230万,现役部队的不断减少,客观上要求后备力量建设必须不断加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国家以立法形式,明确要求高等院校和高级中学的学生在就学期间,必须接受基本的军事训练,这是国家赋予当代青年学生的神圣使命。

军训的意义作文 篇4

我们一起在骄阳下经受着晒烤;在烈日中一遍遍重复着训练动作;在一言不发中默默地忍受;在微风中享受难得的悠闲。我们把自己融入了三连六排里,我们在一声声口号声里忘却了自我,我们在一次次的成功面前体味到了合作的快乐。我们不再是那些安于享乐的小皇帝,磨练中我们仿佛成为了真正的军人。

还能感觉到第一次站完军姿后两腿的疼痛;还能记得训练结束后的全身乏力;还能想象到第一次看天时蓝天的清澈;还能品尝到夜晚思念亲人的滋味。而与以往不同,我居然坚强地撑过了这艰难的时光,我不再抱怨,不再想要退缩,每次的伤痛都能让我的心愈加坚韧。军训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开始,我认为是老师为了让我们更加服从管教,所以让我们军训;或者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让我们时刻保持警惕;再者是让我们随时都要严格要求自己,有很好的自律精神。

可这些,都不是最好的理由。

军训可以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内心的成熟,心灵的成长,让我们有勇气,有信心去面对未来的挑战,纵使前面是黑暗,是迷宫。

而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芒,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需伸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我想,军训给我带来的,更不止成熟。有些说不出的.感觉在我的胸口慢慢沉淀,并悄无声息地开花结果。这种感觉给我带来的收获,一辈子也不会消失。纵使有一天我忘记了某些细节,亦或是某些画面,可那些感觉却永远不会忘记。那些感悟,从来就不曾离开过我。

每晚,当我全身酸痛不能再忍受,饥肠辘辘,精神疲倦时,我都会轻轻地告诉自己“天欲将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行拂乱起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在回家的路上,我打开了音乐。高昂铿锵的旋律,激情四射的唱调,我的身子为之一振,我的脑海前浮现了许多。我想起了军训前迈出的第一步,我想起教官最后转头过来的微笑,我想起教官与老师在夜晚训话的时光,我想起我一步步坚持的过程。

可能,这就是军训的意义,我一直想要寻找的我所缺乏的东西。而这,也只是开始。

军训的意义作文 篇5

这次军训虽然是我们的第一次军训,但大家都雄心勃勃,准备做出点成绩。意想不到的是,这次军训虽然仅仅只是在操场上训练,可作为真正军人的教官毫不心慈手软,把我们累的死去活来。

烈日炎炎下,虽然只是一些从一年级就学习的齐步走、跑步走、立定,可是教练的注视下我们怎么也做不好。训练的过程中,大家都听从教官的指令,表情严肃地做着每个动作,做的也终于有板有眼。

一次休息中,我的脚扭伤了,剧烈的疼痛使我的大脑一片空白,痛感涌遍了全身。;老师把我扶到了椅子上,虽然只有五、六米远,但是脚却火辣辣的痛个不停似乎断了一样。这时,我的脑海里涌现出了邱少云被火烧、江姐被严刑拷打的场景。他们被火烧、十指锥心的痛该多么难以忍耐啊!我仅仅是扭伤了脚,难道就可以放弃训练吗?答案是否定的。所以,我还是回到了队伍里。

一天半的训练生活很快结束,第二天的会操表演就是最后的时刻了。虽然我的脚踝还疼,虽然有的同学肚子疼,但是大家都坚持了下来。因为我们知道,我们象征着班级的荣誉。

会操时,我想了许多许多。想起受伤以后同学们的问候,浓浓的小感动溢满心间;想起教练的幽默,不禁的会心一笑;想起两天以来的刻苦训练,对那些伟岸的军人充满了敬佩之情……天上的太阳虽然炎热,却是考验我们的最好办法。静静的,时间仿佛凝固了。金色的太阳散发着圣洁的光晕,滚烫的大地烤着我们的脚板,虽有有些眩晕,可经过几天的训练,大家都坚强的站着,犹如一排又一排整齐的树。

军训之意义 篇6

安一

邓李政

八月进入下旬,空荡荡的矿大校园里再次回荡起同学们的欢声笑语。这一次的相聚,同样是因为一个共同的目的——军训。抬起头看看蓝天和白云,感受下迎面吹来的凉爽的风。在这个夏天的末尾,让我们一起来倾听青春的掷地有声。

军训动员大会,体检,统一领取军训服装······在这一系列有序的准备活动之后,我们的军训开始了。操场上,坚持严格要求的教官一脸严肃,积极配合训练的学生纹丝不动。此时,我们就是一个个的兵,体验着军训给我们带来的一切改变。军训的意义,对我们受训者而言,在于培养良好的习惯。

首先是遵守纪律的习惯。无规矩,不成方圆;有规矩,定当严守。纪律是一个集体的灵魂,是人民团结一心的重要保障,是维持社会和平安定的行为规则。遵守纪律是一个小学时就会经常强调的事情,可是目前看来,形势不容乐观。根据我的观察,同学们平时上课或参加活动时,往往不能做到人人守时,有的同学在重要场合穿拖鞋,甚至还有个别人不分场合的吞云吐雾。这些情况都依赖于军训得到改善。毛主席曾说:“在人民内部,不可以没有自由,也不可以没有纪律。”该遵守的纪律一定要遵守,能得到的自由才可以得到。

其次是为集体着想的习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一种无我精神的培养。一个排是一个集体,要求我们无条件服从排长的指挥,克服身体上的不适,积极参训。一个连也是一个集体,我们应该开展密切的合作,不断提升连队的整体质量,争得荣誉。一个年级也是一个集体,所有的军训学生代表的是矿大的形象,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怠慢,每个人都应该全力以赴。

军训之意义 篇7

红色在英汉语中相似的联想意义

1. 表喜庆和庆祝

在汉民族文化中, 自古以来喜用红色表示幸福、快乐、幸运、吉祥、昌盛。红色常被用于热烈、快乐、喜庆的场面, 如春节写红对联, 正月十五挂红灯笼, 结婚贴红双喜, 劳模功臣戴红花。英语国家也用红色表示喜庆, 如英语“red-letter day”表纪念或特别重要或大喜的日子;“paint the town red”表示狂欢庆祝;铺上红地毯 (red carpet) 指给人以热烈隆重的接待。圣诞老人穿红衣, 带红帽, 在平安夜给孩子们送礼物, 人们拿红色的饰品来装饰自己的家。

2.表权贵

中国人素来认为“红色”是贵人之色, 达官贵人住“朱门”, 穿“朱衣”, 坐“朱轩”;形容人境遇好是“走红”和“红极一时”;得到上司信任的人是“红人”;分到合伙经营的利润叫“分红 (利) ”“红”是教皇和主教的特色, 红衣主教的衣、帽、袜和马车都是红的, 教皇则里衣及器具都是红色。16世纪末, 路易十四把鞋跟漆成红色以显示其尊贵身份。

红色在英汉语中不同的联想意义

1.中国人的偏爱色

红色是我国文化中的基本崇尚色。人们自古至今喜欢用红色来象征幸福、热闹、喜庆、吉祥、欢乐等意, 婚礼仪式上, 新郎要披红绸带, 新娘要穿红色的衣服, 婚礼要用红“喜”字和红对联来装饰, 还有红爆竹、红蜡烛、红双喜、红被褥、红色的结婚证等等, 中国人过节都用红色来装饰, “送红包”、礼物也外包红纸, 这象征以后的日子更加红火。西方人根本无法把红色与婚事联系起来。

红色还象征事业的兴旺、发达、顺利、成功、圆满等含义, 所以庆祝企业或商业开业, 展览会、博览会开幕或工程奠基仪式及落成典礼时, 常常用红绸结彩然后剪彩, 以示祝贺。由红色的顺利、成功等象征义又可以引申为受社会好评、受群众爱戴、欢迎, 受上级领导的重视或重用等含义。此类词语有:大红人、走红、唱红、演红、红的发紫、红极一时等。由红色的成功、受欢迎、受重用等含义, 又引申出羡慕、嫉妒等含义。如:红眼、红眼病等。

红色还指女子, 尤其标致、漂亮的女子。女子盛装为“红妆”或“红装”;女子容颜姣好为“红颜”;女子艳妆为“红袖”, 古代文人称美女侍读为“红袖添香”;而“女红”泛指传统的妇女手工制作技艺, 过去指女子针线活。

2. 英美人的厌恶色

西方文化中的红色 (red) 是火与血的联想, 表示“不受欢迎、令人讨厌、不感兴趣”。如英语“red-biddy”是掺酒精的劣质红酒, “red-bag waste”专指医院中装细菌感染物的红色废品袋;它还象征着“残忍”、“灾难”、“紧急”、“暴力”和“危险”等, 如 (1) red revenge血腥复仇, (2) a red battle血战;它也象征危险、紧张, (3) a red adventure story一个令人紧张的冒险故事, 它还象征着放荡、淫秽, 如 (4) a red waste of his youth他那因放荡而浪费的青春, 它还有“极端”、“愤怒”等意思, 如斗牛士用来激怒牛的红布red rag被喻为“令人恼怒的事物”, 发火愤怒为see red。美国小说《红字》鲜红的字母A表示对情欲的惩罚和警示。

红色在一种语言中有丰富的联想, 在另一种语言中却为空缺

Red meat牛羊肉

Red Indian美国印第安人

Be red-handed表示正在作案或进行罪恶活动

Red neck南部农场做工的贫苦白人佃农

Red Brick英国近代建立的大学, 此类大学多用红砖, 跟牛津、剑桥大学之类的古老大学不同

Red cap在英国指宪兵, 在美国指车站或机场的搬运工, 因戴红帽子而得名

Be in red用在商业英语中指“亏损”、“负债”, 亦即“赤字”, 源于计帐时所用墨水的颜色。在发明电脑以前, 会计做帐时, 用黑色墨水写的表示利润, 红颜色表示亏损。

红糖brown sugar红茶black tea红娘go-between红豆love pea

红眼病green-eyed红榜honor roll红尘the world of mor-tals

红人a favorite with somebody in power红颜beauty

红火prosperous/flourishing红运good luck红利extradividend/bonus

红白喜事weddings and funerals红的发紫enjoy great popularity

开门红to begin well/get success at the very beginning/make a good start

在跨文化交流中, 红色词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在汉英两种语言里具有不同的用途、文化价值、文化意蕴。这就要求我们真切地了解产生与使用该语言国家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风土人情, 并把握和细究红色词语的意义, 包括许多微妙、特定的联想意义, 以及它所承载的文化信息, 从而有效地进行跨文化的言语交际, 不断促进和加强各国人民之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摘要:颜色词不仅反映颜色的物理特征, 也折射社会属性和时代特征。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颜色观, 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 同一种颜色承载的文化联想不仅不同, 而且存在着巨大差异。本文通过对英语中常见的颜色词“红色”进行分析, 指出它们在不同语言中所承载的不同文化联想意义及如何正确地去理解, 以便促进文化交际和英语教学。

关键词:颜色,红色,联想意义

参考文献

[1]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2]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3]郭晓英.从颜色词看英汉语言中的文化差异[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5 (3) .

数学之基本意义 篇8

大略言之,数学家以其对大自然感受的深刻肤浅,来决定研究的方向,这种感受既有其客观性,也有其主观性,后者则取决于个人的气质. 气质与文化修养有关,无论是选择悬而未决的难题,或者创造新的方向,文化修养皆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文化修养是以数学的功夫为基础,自然科学为副,但是深厚的人文知识也极为要紧,因为人文知识也致力于描述心灵对大自然的感受,所以司马迁写史记除了“通古今之变”外,也要“究天人之际”.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文章之道在于“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

历代的大数学家如阿基米德、牛顿莫不以自然为宗,见物象而思数学之所出,即有微积分的创作.费尔玛和欧拉对变分法的开创性发明也是由于探索自然界的现象而引起的,高斯认为几何和物理不可分.20世纪几何学的发展,则因为物理学上的重要突破而屡次改变其航道……

捕捉大自然的真和美,实远胜于一切人为的造作,正如《文心雕龙》说的:

“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 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在空间上是否存在满足引力场方程的几何结构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物理问题,它也可以看做是几何学中关键的问题.尽管其他几何学家都不相信它存在,我却锲而不舍,不分昼夜地去研究它,就如屈原所说: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我花了五年工夫,终于找到了具有超对称的引力场结构,并将它创造成数学上的重要工具.当时的心境,可以用以下两句来描述: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摘自大数学家丘成桐的演讲《数学和中国文学的比较》)

大学生军训重要意义论文 篇9

杨凯

(生命科学学院 2012级生物工程 120903020067)

一、引言

军训是大学生入学以后接受的一次特殊教育。军训在军事集体中进行,使每个成员在个性差异下交往、融合,个体就能在精神上大大丰富起来,在智能上更快地成熟,也能更快获得其本身所缺乏的那些品质

大学生军事训练,是根据酗家兵役法、国防教育法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嗣绕国家人才培养的长远战略目标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对大学入学新生的一种带强制性的训练。通过训练,促使大学生履行兵役义务,接受国防教育,激发爱尉情感与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国防观念与组织纪律观念,锻铸吃苦耐劳的精神与坚忍不拔的意志,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好基础。

在经济全球化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要想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培养一批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军训作为大学新生入学的第一课,能否充分发挥其载体功能,通过有目的的引导与训练,使大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培养与礼会主义道德规范相符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完成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化,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和偕发展,为大学四年的素质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生作为社会力量的主要组成部分,不仅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而且还担任着保卫祖国的光荣任务。大学生作为国防后备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通

二、概念

军训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和《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进行的,是高等院校改革教育内容,学生接受国防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培养“四有”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培养和储备我军后备兵员及预备役军官,壮大国防力量的有效手段

三、军训的起源

学生军训,在我国可追溯到古代的奴隶社会。据《礼记》、《周礼》等记载,过军训来培养自己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

西周官学已有“国学”与“乡学”之分,并有小学和大学两级。我国对学生实施军事训练真正走向正轨,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以后。

四、军训的发展

1955年7月我国颁布第一部《兵役法》,第一次从法律上作出了在大学生、高级中学学生中进行军事训练的规定,从1955年至1957年间,教育部、国防部依据《兵役法》的规定,又先后批准在全国127所中等学校进行军训试点,当时,高等院校重点进行预备役技术军官训练,高级中学进行军事训练。实践证明,上述军事训练,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以及扩大知识面,培养祖国需要的合格人才,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984年5月3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2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简称《兵役法》)。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6次会议对《兵役法》又进行了修改。《兵役法》第43条明确规定:“高等院校的学生在就学期间,必须接受基本军事训练。”1995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3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备役军官法》第10条也明确规定,可以从非军事院校的毕业生中选拔预备役军官。2001年九届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第15条规定:“高等学校、高级中学和相当于高级中学的学校应当将课堂教学与军事训练相结合和国防教育。高等学校应当设置适当的国防教育课程。”依法履行兵役义务、自觉接受国防教育,是法律赋予大学生的神圣义务。大学生是中华民族优秀青年的代表,是巩固我国国防、抵御外敌入侵、捍卫祖国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要后备力量。因此,依法履行兵役义务,在校期间接受军事训练,学习、掌握基本的军事理论知识和军事技能,是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五、军训对学生个人和高校培养的重大意义

5.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虽然说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思想是积极的、健康向上的,但在世界多元价值观与西方腐朽思想的影响下,一些消极不良的思想风气也在不断地滋长蔓延。为此,就必须以军训为契机,充分发挥国防教育课程的特长与优势,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武装当代大学生的头脑,通过历史传统教育、军事思想教育、我军的光荣传统教育,以史育人、以传统育人、以先进典型育人,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同时,充分发挥军训教官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以自身的军人气质、军人作风、军人高尚的道德情操与襟怀,来感染、教育当代大学生。通过军训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与坚忍不拔的意志,激发他们的爱困热情,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5.2 激发大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大学生的军事训练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军事训练,它实际上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国防意识、激发创新意识与能力的活动。因此,可以通过现代军事理论教育,了解我国军事科技发展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渎#”的热情,增强保家卫国的责任意识,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与成才目标,深刻理解“人才”的内涵,找准人生的坐标,按照经济丰十会发展的需要多方位地进行自我设计与自我塑造,从而把个人成长与民族复兴紧密联系起来,并不屈不挠为之奋斗。让他们学会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问,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处理好学习与军训的关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3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

军训要求学生一切行动听指挥,严格遵守组织纪律,按时起床,按时参加军事训练,按时参加军事理论课学习和政治学习,按时参加各种活动,反对拖拉、散漫的作风,做到雷厉风行,令行禁止。同时,在繁忙的训练之余,还要学会整理内务、洗军衣、练军歌,因而磨练了大学生的意志,增强了他们的组织纪律观念,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

5.4 发挥学生在军训中的主体作用

要达到军训的目的,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新生中培养一批学生干部,给他们加任务、压担子,增强他们的组织、管理能力。军训作为大学生入学的第一课。在大学生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与养成教育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因为只有当某种行为方式成为个体性格中稳定、长期的需要与倾向时,我们才可以说,大学生教育是成功的。因此,我们应出充分发挥军训在大学生养成教育中的载体作用,利用军训这种特殊的学习与训练,锻铸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将军训的点点滴滴逮透于大学生生活、学习、工作和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工作习惯,激发他船强烈的学习动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及组织纪律观念,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加强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发展,使外在的规范、约束、要求内化为主体内在自觉的行动与过程,成为个体长期的、稳定的、内在的自律与需要,不断的引导个体积极向上、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成为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实现民族的振兴与祖国的腾飞。

六、大学生军训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6.1 军训是高校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途径

教育担负着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各类专门人才的任务。军训是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培养大学生思想性、知识性与技能训练于一体的综合性

素质教育。大学生通过军训掌握了军事理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了军事条例、军事技术及光荣传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增强了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自觉性,培养了大学生吃苦耐劳、团结互助的作风,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加强了组织性和纪律性,大学生军训是学习军事技术的最好时机,同时可以促进其他专业的学习,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6.2 军训是增强国防力量建设的需要

对大学生开展军事训练,是党中央、中央军委从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出发作出的战略决策。首先是使大学生在军事训练课程中了解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军事技术方面的差距,从而激发学生钻研专业知识、积极参与实践,来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是使大学生牢固树立国防观念,掌握军事知识技能,为国防建设效力,为我国军队培养大批高素质后备兵源和预备役军官。

6.3 军训是高校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重要措施

国防教育是以建设强大国防为目的,以教育为手段,以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民族精神和国防知识为基本内容,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全国人民进行培养国防意识,树立国防观念,激励全国人民热爱祖国、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全民综合教育活动。高校国防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通过军训在大学生中开展国防教育不但可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远大的理想,还能培养大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国防观念,古人说,忧劳兴国,逸豫亡身,这是一条被历史反复证明的真理。要求通过对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增强忧患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把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参考文献:

军训征文:颂军训之歌 篇10

五团十九营 二连一排 胡丹丹

人的一生犹如一幅油画,或明或黯,或浓或淡,靠自己填充;人的一生又如一支歌,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靠自己谱写;人的一生亦如一场旅行,走过的路,遇到的人,看过的风景,靠自己领略。

大学军训,为我的人生之画填一笔独一无二的迷彩,为我的人生之歌添了一个铿锵的音符,为我的`人生之旅加了难以遗忘的一站。

微风如以往一样无畏无忌,泛着西湖绿波,挑着层层卷云,拍打着紫荆花叶,不一样的是,操场出现了一团团迷彩,他们挑衅者这无畏无忌的风,任它吹,吹不动站立的军姿,任它刮,刮不散整齐响亮的军歌,任它搅,搅不乱那坚定的眼神。我的大学军训,就在这风儿气急败坏中进行着。

穿上军装,扎紧腰带,带上军帽,像小女孩偷穿妈妈高跟鞋般的新奇,像打开礼物般地激动,我们换上了军装,穿上军装的那一刻,我们的军训第一课也开讲了。

“你头发过长!”“你,腰带过松!”“你,袜子不合格!”我们以为的自己近乎完美,但以为只是以为。

脚跟并齐,挺胸收腹,头正颈直。怀着不耐,含着抱怨,忍着酸痛,军训的训练从军姿开始,我们以为的自己绝对标准,但以为只是以为。

“动什么动!”“令行禁止!”“打报告没?”我们以为这只是场游戏,但这其实是蜕变的磨练。

脸黑身正,以身作则,严肃认真。曾经言笑晏晏的师兄师姐突然化身严格的教官,身份契合之完美令人咋舌。

“给自己掌声!”“大家比昨天真的有所进步。”“训练一天辛苦了,晚上回去泡泡脚!”我们以为他们他们冷酷无情,但他们心怀热火。

军训前,我们陌生,好奇,惧怕;军训时,我们埋怨,较劲,学习;军训后呢?我想会是感恩,珍惜,怀念。

坚持,守矩,团结,勇敢……这是军训已教给我们,我的军训还在继续,未完!

★ 颂英雄 爱祖国 征文

★ 中华美德颂征文

★ 中华美德颂征文范文

★ 颂党恩征文800字

★ 颂英雄爱祖国的征文

★ 征文迎国庆颂祖国

★ 中国教师报征文

★ 我爱你中国征文范文

★ 美丽中国征文

犯罪构成之本体及意义探析 篇11

然而就目前中国刑法学的研究成果而言,犯罪构成本体的研究是不充分的,甚至是存在误区的。笔者并不支持对事物的认识千篇一律,不存在任何争议,重要的是争议应当建立在对争议对象本身属性达成共识的基础之上。有学者指出,欲对某一事物的体系进行讨论,究竟是完善、重构抑或其它,在方法论上一个首要的问题便是应当搞清楚该事物本身是什么,即对其本体之存在属性予以揭示。在讨论各方对所讨论的对象究竟是什么东西均能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后续的问题才可能有意义,有针对性,有效率的展开。因此,如果不从本体上去认识犯罪构成,而是预先赋予犯罪构成以某种特定的价值评价,就不是一种科学的认知态度。

一、犯罪构成之本体

(一)犯罪构成本体属性的学说之争

有学者将我国刑法学界关于犯罪构成本体属性的各种学说归纳为三种:理论说、法定说和折中说。ii其中理论说认为:犯罪构成是一个系统、详尽地研究刑法条文中规定的构成犯罪的各种条件的理论概念。法定说认为:犯罪构成就是我国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总和。该说为我国刑法学界关于犯罪构成本体属性的通说。折中说认为:犯罪构成既是理论的学说,又是法律的规定,二者兼而有之。

(二)犯罪构成本体属性的唯一性和法定性

犯罪构成本体或内涵与人们对他的认识不能混为一谈。通说对本体属性唯一性、法定性的定位是正确的,但未进一步予以理论支持,以至于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笔者认为,在刑法学中必须从“终极存在”意义上理解犯罪构成本体属性,这是罪刑法定原则的必然要求。“终极解释”和“终极价值”为从“终极存在”意义上理解犯罪构成本体属性提供了理论支撑。犯罪构成本体应当是刑事法律规定的某一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具备的主、客观要件。包括人、人的行为以及支配行为的人的意识等最基本的要素。这是“何物实际存在的问题”。笔者主张对当下中国刑法学界关于犯罪构成本体的研究、论争应持一种冷静、乐观的态度。无论是我国刑法学学者主张的二要件、三要件、四要件还是五要件,或者是大陆法系国家的递进式犯罪成立理论,毕竟只是一种理论,它不能等同于法律,更不是犯罪构成的本体。

二、确立犯罪构成本体之意义

(一)对繁荣刑法理论的意义

确立犯罪构成本体属性的唯一性、法定性有利于避免学者们有关这一问题不必要的论争,而将精力集中到对有关犯罪构成本体理论的研究。而犯罪构成本体理论的繁荣对指导与犯罪构成本体有关的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有着重要意义。

同时,确立犯罪构成本体属性的唯一性、法定性意味着任何人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何种犯罪必须由刑事法律做出明确的、显性的规定。但是纵观我国刑法典,这种明确的、显性的犯罪构成的规定并非常态,正如反对犯罪构成本体属性法定性的学者质疑的那样:“事实上犯罪构成在多种场合都表现出一种隐性、含混和多元的特征,不同的学者对犯罪构成各有自己的不同见解”iii。笔者认为这并不能构成否定犯罪构成本体属性法定性的理由。在我国刑法中,对于每一个犯罪构成而言,都是分则罪状做了基础性的规定(但不仅仅是指规定犯罪既遂形态的犯罪构成及其要件),总则做了总括与补充性的规定,总则与分则共同完成每一个犯罪构成的要件及其要素之厘定。當然,有些犯罪的犯罪构成,由于空白罪状的表达,其构成要件的特征还需借助有关民事、经济、行政等非刑事法律的规定予以确定。iv这是法律的规范性、抽象性和稳定性所带来的必然结果。所以,任何一个国家的刑法典都不可能对每一个具体犯罪的犯罪构成做出明确、详尽的规定。此外,法律的生命在于实践,基于以上原因,任何一部法律的实践运用都离不开适用者的解释,犯罪构成理论本身就是学者对法律规定的犯罪构成本体诸要素的体系性解释,这种体系性解释对立法和司法的指导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这种体系性解释显然不能取代法律规定的犯罪构成本身而成为定罪的依据。

(二)对指导司法实践的意义

这里笔者虽然不赞成我国刑法学者冯亚东教授关于犯罪构成本体属性的观点,但冯教授在这一问题上的思考路径对于问题的解决具有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即任何一种犯罪的犯罪构成的法律规定只有一个,它是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唯一标准;而解释犯罪构成的理论体系肯定不是一个,正如世界只有一个,但解释世界的方法有很多种一样,这些解释体系是解读法律的重要的分析工具。笔者关心的是司法实践中是否应当确立一个统一的解释体系(如确立通说)?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应当如何选择解释体系?如何使犯罪构成理论体系在罪刑法定原则的指导下发挥作用?

这些问题是犯罪构成本体的研究者必须回答的问题,近年来有关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通说——“四要件说”存与废的激烈论争与上述问题也不无关系。笔者认为,在犯罪构成理论体系建构的问题上不易有通说与非通说之分,起码不应当刻意而为之。尽管我国犯罪构成理论通说——“四要件说”并非主张其他学说的学者们批评的那样一无是处,但是将它放在通说的位置并刻意加以教育、宣传是不妥的。因为任何一种“通说”本身仍是一种理论。在犯罪构成理论解释体系中确立通说无异于只允许用同一种方法解释世界,这显然不利于理论本身的发展。我国刑法理论中所谓“通说”的确立大概有两种途径:一是建国后部分刑法理论研究的先行者(前辈)们将自己所学理论结合我国国情加以整合后写入教科书,随后这些先行者培养的弟子继续编写教科书,但其中理论基本未变,尤其是犯罪构成理论。如此,在中国刑法理论界虽然刑法学教材的出版如雨后春笋,但其中的犯罪构成理论却千篇一律。迄今为止,笔者仅看到张明楷、陈兴良?著《刑法学》突破了我国传统刑法学教材中的“四要件说”犯罪构成理论进行论述。这些内容大同小异的教材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目前我国犯罪构成理论通说——“四要件说”。二是中国司法工作人员尤其是基层工作人员较少受过系统的法学教育,“四要件说”因形式简单、易于被人掌握而较快得到普及。

理论来源于实践而又服务于实践,笔者深信学者在立法和司法面前是绝对中立的,这种中立的地位决定了理论的公正无私的品格。所以在犯罪构成理论体系问题上应当允许“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应当允许法官自已决定适用何种理论解决问题。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究竟何种理论最能反映犯罪构成本体,最能有效的指导司法,实践会给出一个合理的结论。

注释:

i 我国刑法学界习惯于将各国关于犯罪成立的理论都称为“犯罪构成理论”。有学者认为这样易与大陆法系犯罪论体系中的构成要件相混淆,笔者在这里并未对大陆法系犯罪论体系展开讨论,故文中仍沿用“犯罪构成理论”这一传统称谓。

ii 杨兴培:《犯罪构成原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第46页。

iii 冯亚东:《犯罪构成本体论》,载《中国法学》2007年第4期。

军训之意义 篇12

一、直观显示地理事物的形象

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 会遇到地理事物的形象问题, 即“什么样的”。 教学地图可以将地理事物真实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比任何语言的描述都更有利于学生接受。 更重要的是, 地理课不同于语文课或美术课, 其目的不是形成对某一地理客观事物或景观的想象的或创意的图景, 而是认识地理事物的真实面貌, 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的概念。

二、利用地图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地理学科是一个特殊学科。 地理研究对象的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 内容涉及多学科知识, 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和见闻是难以掌握的, 必须借助地球仪、各种地理教学挂图和地理景观图等直观教具, 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他们面前, 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特别是在当前地理学科遭受冲击的情况下, 借助形式多样的地图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就显得更重要。

三、利用地图开发学生的智力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是从感性到理性、 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飞跃。 地图的内容生动具体、主题明确,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从形象的感知、具体的事物入手, 逐步形成抽象的科学理性知识。 它可以促进学生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和记忆力的全面发展。

四、利用地图确定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

在学习一个国家或地区时, 首先借助地图能看出这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位置 (经纬度和相对位置) , 形成关于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空间概念。 地理位置对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影响很大。 由于纬度位置不同, 所得到的太阳光热不同;由于海陆位置不同, 所受到的海洋湿润气流的影响不同。 这对气候、土壤、生物和经济活动等都有莫大的影响。 运用各种专门地图, 分析这个国家或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湖等自然环境各个要素, 各个生产部门, 以及各种资源和主要城市的地理分布及规律。 所以, 借助地图形成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空间概念, 形成各种地理事象特征的空间表象, 在地理学习中有重大意义。

五、利用地图判定地理事物的形态

地图在地理学习中可以展示各种地理事物的大小、高低、形状等。 诸如地球上各个大洲、大洋、湖泊和国家的大小、形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海岸线长度和类型;任何一条河流的流向和流域范围;任何一条山脉的高度和走向, 等等。 例如, 在中国地形的学习中, 首先借助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 使学生能够了解我国主要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的空间位置、区域范围、海拔高度等, 继而能在图中找出规律, 得出我国地形类型丰富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基本特征, 再利用地图分析讨论可得出地形地势对我国气候、大河流向及水能资源的影响。 最后, 将知识在地图上归纳、总结, 使几页书的知识只汇集成一张地图。 由此可见, 应用地图既可使我国地形的高低起伏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又可使知识得以高度概括和浓缩。

六、利用地图发现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规律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 它能以无声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以生动、形象、鲜明的特点反映地理事物的分布、成因。 例如学习新教材初中《中国地理》的“西北地区”一节内容, 由于该区的农牧业发展状况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这一规律是本节学习的重点, 教材对此的阐述比较简单, 因此只凭书本上简单的叙述, 很难掌握。 学生要充分认识这一规律, 可先阅读“西北地区草原和荒漠分布图”, 从图中能发现, 该地区地表植被由东向西, 大体为森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为什么该地区植被会出现这种变化呢? 接着通过阅读“中国降水量分布图”, 从图中可看出该地区的年降水量是自东南向西北依次减少, 这就为本地区植被的变化找到了根源。但新的疑问又出现了:该地区降水量为什么变化这样大呢? 如果再阅读“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图”, 答案就很容易找到。 由于该地区东西跨越的经度很广, 东部距海近, 水汽较充足, 因此降水丰富;越往西距海越远, 水汽不易深入, 因此降水逐渐减少。 由此得出结论:水是西北地区农牧业生产的命脉。 由此可见, 地图有助于阐明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成因及相互作用的规律性。

七、利用地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地理学习中通过对地图的观察和分析, 可以培养思维、想象能力。 各种地理事物在地图上是用各种符号体现出来的。学生通过观察和想象可把各种地图符号形象化。 同时, 通过观察和分析还能把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联系起来, 找出其间的相互关系, 查明其地理规律。 例如, 如果有两张不同的城市景观图片, 就可以提供有关一个城市的起源、气候、地形和当地文化的线索, 然后给出一些问题:为什么在该地形成城市? 两个城市的交通状况如何?城市的规模有多大? 城市位于哪个大洲? 学生可根据这些问题, 在两个图片上找到答案并提供论据。 最后, 在世界地图上找到两个城市的具体地点。 这时学生得到的就不仅是地理知识, 还有观察和分析能力的锻炼, 且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都得到提高。

八、进行有效的地理德育教育

运用教学地图对学生进行地理德育教育, 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 有利于克服单纯说教的缺点, 可以直接引导学生行为, 其导向功能比语言文字更明显。

九、利用地图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 对新问题进行积极探索和主动建构的过程。 因此, 在地理教学中, 实施探究式学习, 要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析图、说图等活动, 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让学生的思维卷入知识的再发现、 再创造过程, 教给学生科学的探究方法, 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启发引导。

1.观察法, 观察是科学探究最基本的方法。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有目的的读图, 从图中获取感性素材, 并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等智力活动, 可以使观察所得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进而探究地理概念和地理规律。

2.比较法, 在教学中运用比较法揭示概念之间的异同, 寻找知识的相互联系, 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深化是一条途径, 它是一切思维的基石。 在地图教学中通过同一地区同一类不同内容的图像进行对照, 进行纵向比较, 就能弄清楚演变过程, 研究其发展方向。 对不同地区同一类型同一内容的地图进行比较, 就可以得出该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特征和区域间的差异。

3.综合分析法: 综合和分析是地理教学过程中常见的一对思维逆向过程。 分析就是把各个部分或各个要素连接成整体, 从中考察各部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分析综合这一思维活动的特殊性, 就在于它能够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 让学生探究如何同时用几幅图综合说明某些地理事物和现象, 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上一篇:春节令人留恋优秀作文下一篇:在物理概念教学中优化学生思维品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