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概念教学程序

2025-01-10

物理概念教学程序(精选10篇)

物理概念教学程序 篇1

摘要:本文阐述了通过“创设情景,营造概念氛围;鼓励学生,尝试定义概念;讨论交流,正确规范概念;多种方法,科学记忆概念;巧设问题,灵活运用概念”

五步开展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实践。

关键词:概念 五步教学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高中物理课中“学习终身发展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而高中物理教学中,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并使他们的认识能力在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是高中物理教学的核心问题。李政道在回答怎样才能学好物理这一问题时就曾强调:学习物理的首要问题是要弄清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物理概念教学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认知程度,进而影响到学生整体知识网络的构建与拓展,可以说学好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关键。中学物理教学实践表明物理概念是物理中既不易“教”也不易“学”的内容,下面我就如何通过“五步”开展高中物理概念教学谈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第一步曲:创设情景,营造概念氛围

创设概念教学的情境是物理概念教学的必经环节。物理概念一般比较抽象,对于缺乏理性认识的中学生来说,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如果教师在概念教学过程中去创设恰当的“境”,激发学生的“情”,杨振宁说过“让学生站在问题开始的地方,要面对原始的问题。”不仅能帮助学生的认识比较容易地进入概念,而且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对物理概念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好奇转变为兴趣爱好,由兴趣爱好转变为对物理概念知识的渴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新奇、积极的心态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很快就能灵活掌握物理概念,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高一物理教学中,加速度概念的教学是一难点。在教学实践中我创设这样的情景:磁悬浮列车以432km/h高速匀速运行了8s时间,蜗牛在10s内速度从0加速到0.1cm/s,让学生体验速度大与速度变化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接着给出下列案例:普通轿车0→100km/h用时20s;旅客列车0→100km/h用时500s,让学生建立起速度变化相等时变化有快慢的初步概念。再给出例1:兰博基尼Murcielago跑车0→100km/h加速时间4.0s;例2:麦克拉伦F1LM跑车0→100km/h加速时间3.2s;例3:宝马Z4跑车0→60km/h加速时间3.2s;例4:F1方程式赛车0→300km/h加速时间15.6s。让学生分析例1与例2──速度变化相同,如何比较其变化的快慢?分析例2与例3──变化的时间相同,如何比较其变化的快慢?比较例2与例4──速度变化不同,变化的时间也不同,如何比较其变化的快慢?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在探究中逐渐形成速度变化快慢的基本概念,并掌握了如何比较的方法(控制变量法)。我通过与学生共同分析物理过程、重现问题涉及到的情境而把学生一步一步地“带入加速度”物理情境,引导深化学生的思维,再经过进一步的反复、强化后,使学生

对加速度的概念有了较清晰的认识。

第二步曲:鼓励学生,尝试定义概念

通过第一步的创设情境,让学生主观感受到的第一层是运动物体有速度,第二层是运动物体速度有变化,第三层是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有快有慢学生对加速度有了具体的物理图景后,加速度方向的理解如何来突破呢?我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引导学生,A车在2秒的时间内速度由10m/s变为15m/s,则它的加速度是多大?B车在3秒的时间内速度由10m/s变为2.5m/s,则它的加速度是多大?让学生感受,让他们自主认识到加速度只有大小还不能说明具体问题,要说明具体问题一定需要另一个因素,这一因素即为加速度的方向,学生们恍然大悟,有豁然开朗之感。要使学生认识到这一步,必须经过一段教学过程才能完成。心理学研究表明:像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所获得的知识,掌握更牢固、更持久。当学生对所学的概念具有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后,教师鼓励学生对已有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尝试给有关的概念下一个恰当的定义。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物理素质,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在教学中,只要引导得当,很多概念的定义,学生基本能归纳准确。对物理概念的教学也应该有长计划,短安排,绝不能期望短期内完善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在基本概念的初步教学中,先让学生自学体会,琢磨概念的内涵。然后再由教师引导学生对概念的定义进行剖析,加深理解,最后附上部分练习题。如各种力,位移,动量等物理量的教学我就采用先引导,后由学生自己对物理量定义,然后逐步完善。这样作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一个物理量产生的条件和怎么样给它以定义。如电场强度,磁感强度,电势通过这样的程序教学,使学生逐步领悟物理学中概念产生的特点,同时通过这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物理思想。

第三步曲:讨论交流,正确规范概念

通过第一步和第二步后,学生回顾速度的概念: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即物体位置变化快慢。定义式v=Δs/Δt让学生猜测加速度的定义式是什么。由学生得出加速度a=Δv/Δt。即加速度是速度变化量Δv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Δt的比,也可以说是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学生基本上可以从文字语言描述加速度和数学语言描述加速度;但由于学生所具有的物理知识不足和思维的局限性,所下的定义不一定完整,甚至下出错误的定义。这时,教师不必急于纠正,而是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中使学生相互启发,不断纠正错误,直至得出完整、准确的定义。同时,教师适当点拨,使学生抓住概念中的关键字、词、句,更准确地理解概念。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多的给予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分析的时间与机会,使他们逐步学会思考。例如在高一第一节《力》中我就给学生提出这样系列的问题:“力为什么可以这样定义?”;“能不能把力定义为是手对黑板的作用?”;“如何给一个物理概念下定义?”;“定义中‘相互’两字如何理解?”;“力的相互作用有无先后?”;“平常说的体力、脑力、生产力等是否就是物理中的力?”。从一个熟悉的概念引出一系列他们从未想过的问题,必然大大激发了他们思维兴趣。这样逐步使学生懂得掌握概念靠“记”是不够的,理解才是掌握概念的关键。促使他们会思考、爱思考、直至勤思考。最后归纳出准确的定义。

第四步曲:多种方法,科学记忆概念

解决物理问题就是运用记忆的物理知识去分析、综合、推理的过程,准确的记忆是正确应用的基础,理解是物理记忆的关键。“只有组织有序的知识才能在需要应用时成功的提取和检索。”心理学研究表明: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可以使同一内容在大脑皮层建立多通道联系,从而提高记忆效果。当学生理解概念后,用多种科学的方法记忆概念也是很重要的一环。为了使学到的知识牢固地铭刻,必须加强记忆。如图表记忆,顺口溜记忆,理解记忆,类比记忆,系统记忆,形象记忆等,这些巧记、妙记,都能缩短记忆周期,使知识信息贮存得牢固.指导学生科学地记忆,就可以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智慧的仓库”。在新的学习活动中,当需要某些知识时,则可随时取用,从而保证了新知识的学习和思考的迅速

进行。

第五步曲:巧设问题,灵活运用概念

学习概念的目的在于应用。所以,在此环节,我从多角度提供概念的变式,让学生判断,或创设问题情境,设计阶梯式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由浅入深,逐步理解,深化提高,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加速度”的概念,利用下列问题进行应用,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的返回舱距地面10Km时开始启动降落伞装置,速度减至10m/s,并以这个速度在大气层中降落。在距地面1.2km时,返回舱的4台缓冲发动机开始向下喷火,舱体再次减速。设最后减速过程中返回舱做匀减速运动,并且达到地面时恰好速度为0。求最后减速阶段的加速度。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提高了对概念的理解,学生在解决

问题的过程中对物理概念运用自如。

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法。在物理概念教学过程中,“五步”的关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应因概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我们只有把握不同概念的特点,选用不同的适用于该概念的教学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充分理解概念的内涵,把握概念的实质,为灵活运用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不是简单地将概念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形成概念、掌握概念,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同时,也能有效地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物理概念教学程序 篇2

在物理教学中, 学生们在分析物理现象或处理物理问题时, 时常会对一些物理现象作出错误的判断, 或者在处理一些物理问题时感到束手无策, 究其原因, 其中重要的一条是没能正确理解物理概念, 由此可见, 让学生正确理解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关键。物理概念既然如此重要, 那么, 加强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基本物理概念, 就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

首先, 加强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学好物理概念离不开观察和实验, 物理概念就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思维的产物。例如, 我们经常会观察到这样一些现象:天体在运行, 汽车在前进, 人在路上行走等等。尽管这些现象所表现的具体形式不同, 但是如果我们撇开它的具体形式, 从它们的共性去考虑, 就会发现它们拥有共同的特征, 即一个物体相当于另一个物体的具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而改变。于是, 我们把这个从一系列具体现象中提炼出来, 又反映着这一系列具体现象本质特征的抽象, 叫做机械运动。机械运动就是一个物理概念, 它就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产生的。

其次, 对于一些定量的物理概念, 可以用数学和测量的方法来取得。

众所周知, 许多物理概念, 如力的概念、质量的概念、速度的概念、温度的概念等等, 都具有定量的表示。例如我们可以说某个力是100牛顿, 某个物体的质量是100千克, 汽车行驶的速度为60千米/小时, 今天的最高气温是60℃等等。然而, 也有许多物理概念, 表面看来, 是不定量的, 实际上, 它们也具有定量的含义。如“平衡”的概念, 其定量含义是:如果研究对象是质点, 则意味着质点的加速度等于零, 故其平衡条件为合外力等于零, 即F合=0。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 涉及的物理概念很多, 细数起来大概有四百多个。要使学生能够掌握物理概念, 首先要在理解上下工夫, 帮助学生理解每个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是每个物理教师必须深入探讨的课题。其实, 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并不难,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 只要使学生能够理解物理概念的各自特征, 能够对物理概念进行分类, 就能够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中学物理教学中涉及的物理概念虽然很多, 但总的说来,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第一类是反映物质属性的。如:质量、惯性、能量、电、磁、波粒二象性等。这类概念的特点是:含义深刻, 很难从其表面定义上获得深入理解, 只有随着知识学习的不断积累和发展, 才能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地加深对它们的理解。第二类是反映物质及其性质的。如:速度、加速度、密度、功率、比热、电场强度、电势、电动势、电阻、电容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用两个或几个物理量的比值来表示它们的定义。第三类是反映物质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如:力、力矩、压强、冲量、功、热量等。这些概念的特点是:与物质间相互作用密切关联, 但是对于单个物质毫无意义。第四类是一些描述物理现象的名称的。如:匀速直线运动、圆周运动、形变、熔解、反射、折射、干涉、静电感应、电磁感应、反射性、核反应、质量亏损等。这类概念的特点是:就其概念本身而言, 并不难理解, 难理解的是这些物理现象产生的原因、条件、及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创造条件, 使学生在观察物理现象、进行物理实验的基础上, 对物理概念的特点及分类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与认识。此外, 教师还要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和概括, 排除次要因素, 抓住主要因素, 找出所观察到的一系列物理现象的共性和本质属性,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概念。用准确的、简洁的物理语言或数学语言给出准确的表述或定义, 找出所定义的概念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通过与有关相近概念的对比, 进行适当的练习应用, 以此来达到巩固、深化概念的目的。至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应根据具体情况自行确定。

物理概念的教学 篇3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实验不仅仅是为了验证规律,培养实验技能,还要让学生通过经历实验的过程,在科学学习上获取感性体会,同时,使实验中的分工、协作、交流意识和能力得到提高.

我以密度为例来说明如何上好初中物理概念课.

密度的概念是学生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因此从知识的角度看,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密度的概念及其应用.“比值定义法”是定义物理概论的重要方法,非常重要.许多的物理概念都是用这种方法来定义的,如用路程和时间之比定义 “速度”,用压力和受力面积之比定义 “压强”,用电压和电流之比定义 “电阻”……所以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围绕这一重点,组织学生运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并引导学生运用比值的方法定义密度这一概念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密度”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2)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参与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这一关系;

(2)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比值的不变性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认识有新的拓展;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在交流与讨论中持的正确态度.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1)通过参与实验探究,使学生学会用比值的方法定义密度的概念;

(2)理解密度的概论、公式及其应用.

2.难点

通过密度概念的得出,渗透科学思维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教法、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应给学生提供以下机会:

1.独立观察思考的机会,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与分析归纳;

2.操作、尝试的机会,把主動权交给学生.

四、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

课前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生活中识别物质的各种方法,然后在课堂上自由发言,进行交流.估计学生找到的方法很多,如通过颜色、气味、硬度等等加以鉴别,从而使学生在新课伊始就产生较高的学习热情.

2.实验探究

(1)提出问题

展示四组图片:金条和铜条,有机玻璃和普通玻璃,银器和不锈钢制品,自来水和海水(可以用盐水代替).向学生提出问题,“有什么方法能帮助你识别这些物质呢”,结合学生的各种回答,引入识别物质的另一种方法——用密度鉴别物质.

(2)猜想与假设

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思考: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是否相等?再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体积相同的同种物质,质量是否相等?体积不同的同种物质,质量又会怎样呢、通过这三个问题的层层深入,引出本节课要问的问题: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从以上猜想出发,取铜、铁、铝三组物体中的一组作为研究对象,各组物体的体积有的相同,有的不同,先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用量筒或刻度尺测出它们的体积,再分别计算每个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让各小组分别选取不同的研究对象进行实验,同小组成员间分工合作,共同收集证据.一是可以节省时间,二是可以获得多种物质的多组数据,三则可以加强全班学生的交流,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精神.

实验前,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讨论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如分工要明确,要严格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要认真、细心,记录实验数据要认真等.

(5)交流与合作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测量结果,启发学生发表见解,对收集到的实验数据进行总结、归纳:

①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大小___.

②不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大小___.

在以上归纳的基础上,引出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

对实验探究的全过程展开思考:

①实验结论与生活经验有没有冲突?

②你是怎样把实验数据和结论联系在一起的?

③实验过程中哪些做法影响结论的可靠性?

④实验过程中发现的哪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

⑤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发现新的问题?

对以上问题的思考,能够强化学生对整个探究过程的体验与认识,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反馈练习

(1)阅读表格练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STS 练习:体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3)探究练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4.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应突出对所研究问题的思考过程.

在本节密度概念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形象化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建构概念,教师仅仅是学生概念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

教学后记:本节密度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模式,程序可以归纳为:设置实验,创设情境——感性认识,探究分析——上升理论.

一、设置实验,创设情境

学习情境应该是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程度.实验的设置符合学生的已有知识、生活经验,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

二、感性认识,探究分析

这一过程包括实验的设计、操作、观察、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归纳、分析,是本节的核心内容.

首先,让学生按照设计进行实验,记录数据.接下来,各组学生交流、汇总数据.然后,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从表格中获取信息:不同物质的单位体积中所含质量不同,相同物质的单位体积中所含质量相同,这是物质的一种固有特性.

三、上升理论,指导实践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探微 篇4

初中物理是启蒙学科,这个阶段的教学很大程度上是概念教学。物理学中很多规律和定律的表达形式都是由若干个概念构成的,因此,这些概念的教学直接影响学生以后物理的学习与发展。那么,怎样进行概念教学呢?

一、概念的引出

概念的引出为理解、掌握概念拉开帷幕,会把学生的注意引向对该概念的认识上来,为进一步理解、应用概念奠定了基础。在长期的初中物理教学中,我是用以下几种形式来引出概念的。

1.从问题中引出概念

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的火种,思维以疑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有解疑,有所进取。因此,问题的提出能激发学生积极去认识和思考,也能激起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如在“相对静止”的教学中,课本举了一个法国飞行员在一次飞行中手抓飞行子弹的故事,这时老师就顺势提出问题:“飞行员手抓飞行的子弹结果没有受伤,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的提出极大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整个教室突然“沸腾”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最终为分析解决“相对静止”这个问题带来了方便,提高了教学效率。

2.从实验中引出概念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很多概念也是实践的产物,并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尤其是有的概念较抽象,难于理解,而初中生的生活经验缺乏,物理感性认识不足,知识肤浅、抽象思维能力弱,而实验就成为这些学生感性认识的来源,打开神秘金库的金钥匙。如在“比热容”这个概念的引出时,就设计一个相同的加热器(酒精灯)给相同质量水和沙子进行加热,结果沙子的温度上升得快,从中引出比热容这个概念,这样引得自然,学生接受得轻松,能起到顿悟的作用。所以在概念教学之前,首先通过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然后指导学生去观察和分析有关的物理现象,使学生能透过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去认识事物,找到其本质,最终形成概念。

3.从旧知识的复习中引出概念

复习巩固旧知识,然后推陈出新也是老师常采用的方法。如在“内能”这个概念的引出时,先复习“机械能的知识”,又复习分子热运动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有了这些旧知识的支持,引出“内能”就顺理成章。

4.从生活众多事例中引出概念

先请学生列举生活中相关的事例,然后对这些生活经验进行分析,找出它们的共性,引出概念。如在“动能”这个概念的引出时,引导学生举出奔流的河水能冲断桥梁、飞行的子弹能击穿铁皮等例子,从而得出奔流的河水、飞行的子弹能够做功,引导学生找出这里的河水和子弹的共性,这样“动能”的引出就紧密联系了生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从情景引出概念

物理概念教学中,教师如果通过实验或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设置诱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就容易引出相应的概念,从而也能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探索物理现象的兴趣,为深入理解概念的内涵带来积极的因素。如在教学“声音的特性”时,采用多媒体播放出各种各样的声音,一下子把学生吸引住了,他们都纷纷聆听,然后自主思索:为什么每个人、每种乐器的音质不一样?自然而然就想知道究竟。这时,教师分别引出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过度非常自然。

二、概念的理解

概念引出以后,寻找事物的本质特征,然后根据这些特征用精准词项给它下定义,这是概念的形成过程。因此,我们在概念教学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概念的正确表达,这是学好概念的根本。抓住每一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搞清概念的物理意义和适用范围,盯住关键“字眼”,针对有的学生表达不清、不完整等情况,应在概念的表达上进行严格的训练。如在理解“扩散”这个概念时,学生会理解为两种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物体彼此进入对方,但其实应理解为物质分子彼此进入对方才恰当,强调其中的“分子”两字。又如,电磁感应现象,学生在理解时经常会丢掉“闭合电路”或“切割磁感线”等,这样的例子在教学中经常会碰到,应想尽办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另外,教学中还可通过新旧概念对比,启发学生分清异同,以便掌握新概念,如学习“蒸发”时我们很自然会把“蒸发”与“沸腾”联系起来,学习“内能”时会把“内能”与“机械能”联系起来……总之,概念教学应注重理解,避免死记硬背。

三、概念的具体化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应牢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这个理念,学习概念也要体现“学以致用”的精神,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每学完一个概念,教师都应相应举一些典型例子,如果是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举一些反面例子,从中启发学生对概念的灵活运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学习了“惯性概念”后,请学生列举生活中与惯性有关的例子,然后分析哪些是利用惯性的例子,哪些是防止惯性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有些事物的两面性……这样就能进一步巩固概念,同时还能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概念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以上只是我的一些浅见,我们这些在教学第一线的“战士”更应更新观念,努力探索,不断进取。

高中物理概念教学方法 篇5

任何教学过程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良好的情境能使人产生良好的情绪,良好的情绪能使人反应敏捷、思路开阔。特别是生动有趣的情境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情绪变为动机力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象逼真的物理情境能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增强他们的记忆。这就要求物理教师本身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对物理概念的来龙去脉,对物理学知识间的联系,对物理学发展史上生动有趣的史实有所了解。(1)做好演示实验。这是因为学生对实验仪器抱有新鲜感,并且演示的物理现象往往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易引起注意的现象,而且演示实验还能排除非本质因素的干扰,揭示反映物理现象的本质特征,且清晰明确、便于观察。(2)介绍生动有趣的物理史实。在物理概念教学中,讲述物理学发展史上有趣的事例,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借题引入概念。(3)提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以此引导学生观察,调动学生思维。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设计策略 篇6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设计策略

物理概念是物理知识的基础,准确理解物理概念是进一步学好物理规律的前提。物理概念是对物理现象的概括和总结,物理概念的建立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大量物理现象的归纳总结。因此物理概念本身科学知识,很多概念都有严格的定义。例如功的概念,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这个力对这个物体做了功,它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工作”、“功劳”完全不同。所以我们不能用日常观念来代替科学概念。

物理概念教学力求贴近学生生活 “ 学以致用 ”,使学生体会到知识来源于实际,并了解科学技术于社会的关系。这是概念教学中的一个基本要求。比如在学习了密度之后,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问:一个玻璃杯从桌子上摔下了,玻璃杯碎了,那么,这些玻璃碎片的密度是否发生变化呢?通过学生的分析,让他们悟出密度没有变化的道理,从而加深了对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的理解,也进行了分析方法的初步训练。又如初中阶段在讲述 “ 沸腾 ” 这个概念时也采用了这种方法。让学生从开始加热一直到水沸腾后,观察水沸腾前及沸腾后温度的变化、气泡的数量及大小变化、汽化的剧烈程度等,从而得出 “ 沸腾 ” 这个概念。物理概念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有很多日常观念和物理概念是不相同的。怎样让学生从自己有限的生活体验中理解这些抽象的物理概念,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和目标。

物理概念教学初探 篇7

一、恰当地引入物理概念

引入物理概念就是让学生明确建立物理概念的定义, 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兴趣, 为物理概念的建立做好准备。中学阶段, 大部分物理概念很抽象, 属于理性认识范畴。而初中学生的思维介于具体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 理解一个物理概念, 就需要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才能有深刻的印象, 才容易被学生接受。所以, 概念教学不要脱离学生的认识原则。由于概念之间彼此有差异, 因而引入概念的教法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1. 生活实践:充分运用各种直观教具, 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入概念

如建立力的概念时, 列举人推、拉、提、压、扛物体的实例, 这些实例都是学生亲身感受到的, 有利于力的概念的形成。

2. 由演示实验引入

如建立磁感线概念时, 通过演示实验, 使学生亲眼看到玻璃板中的细铁屑, 在无磁场时, 细铁屑无规律排列;当把条形磁铁放在玻璃板上梢加震动后, 则细小的铁屑在磁场中非常有规律地排列。这样引入概念, 把抽象的物理概念变得直观, 有利于学生建立概念的表象, 从而更好地理解概念。

二、概念的分析

1. 有无属种关系的新旧概念可以利用

如有了力的基本概念, 再建立其他力的概念, 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把概念进行分类, 找出建立方法上相同的概念

如用比值定义密度、热值概念。掌握了这种方法, 使得同类概念的建立很容易被学生接受。总之, 要对概念进行正确的分析, 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 建立新的概念。

三、概念的辨析

概念建立之后, 要通过对概念的内涵、外延的分析, 通过肯定、否定例证、变式的练习, 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概念。

1. 采用变式练习

不断变换非本质的属性, 而使本质属性恒在。这样使本来隐藏的本质属性因多次反复出现而成为优势刺激, 进入学生的意识中。如在讲解比热概念时, 通过变化物体的质量、吸放热量、温差三个物理量, 发现同一物体的比热不变, 从而得出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之一, 与物体的质量、吸放热量、温差无关。这样使学生加深对比热概念的理解, 使学生能更好地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2. 通过多种练习巩固和深化概念

巩固和深化概念的理解是形成概念的重点。其目的有两个: (1) 概念教学不能一次完成, 讲而不练等于不讲, 只有在练习中才能进一步抓住概念的本质, 加深对概念的认识。 (2) 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发展学生的思维, 这是教学中主要环节之一。

四、掌握概念本质, 用各种思维方式形成概念

1.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抽象概括物理现象的本质

物理概念属于理性认识范畴, 它来自感性认识, 又高于感性认识, 要真正形成概念, 必须在概念引入后, 运用抽象概括, 分析比较等多种思维方法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 才算初步形成概念。如在学习速度概念时, 列举大量生活中的物理现象:飞机在空中飞、汽车在公路上行驶、人在路上行走……让学生分析这些物理现象有什么共同属性。学生往往只注意其非本质的属性———运动, 而忽略了飞机飞得比汽车行使快, 汽车行使又比人行走快这一本质属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抽象出这些物理现象的本质属性是运动快慢不同, 然后对本质属性加以概括, 概括出速度的本质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进行知识的整合, 建立概念系统

一个概念和它周围的概念之间有一定联系, 又有一定的区别。这种联系和区别, 使概念形成系统。如果我们不在概念系统中学习概念, 就无法正确理解和掌握概念。由于我们的教学是一课时、一课时进行的, 概念也是逐个建立的, 这样就容易割裂、混淆。因此, 教师就要帮助学生找出各概念的本质属性及内在联系, 引导学生对概念进行整合, 使学生不是孤立地理解个别概念, 而是掌握概念的前后发展线索, 构成概念的网络系统。如为避免压力和重力的概念相混, 要清楚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1) 区别: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压力是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压力的施力物体是施力物体本身。 (2) 联系:在水平面上, 压力大小数值上等于物体的重力。

五、使用准确的语言讲清概念

在教学中, 无论采用哪种途径引入概念, 我们都要努力做到语言精确、简练、透彻、生动。避免因强调“引入”而东拉西扯, 转弯抹角, 干扰学生对新概念认识的思维线路, 使学生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充分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如电荷的中和概念:“把等量的异种电荷放在一起完全抵消的现象叫做电荷的中和。”表面上看是原来带电的物体现在不带电了, 好像是电荷突然消失了。其实它的本质是电子发生了转移, 使物体恢复成了中性。

六、讲清组成概念的关键因素和关键词语

如讲述比热时, 用到“温度升1℃而不是温度是1℃”。再如讲述导体与绝缘体时, 注意定义采用的字眼是“ (不) 容易”导电, 而不是“ (不) 能导电”。

七、运用对比的方法, 讲清容易混淆的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如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和联系。区别: (1) 导电性能不同。 (2) 微观构造上不同。联系:当外界条件适当时, 它们能互相转化。通过对比, 使学生既掌握它们各自的特点, 又能区别它们的异同, 进而较好地掌握概念。

刍议物理课堂概念教学 篇8

【关键词】物理概念教学;生活现象;观察能力;设置问题;实验

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学科的核心,物理学科的一切知识体系都是围绕着概念建立起来的。因此,要想学好物理这门课,就要从概念入手,学好物理概念,并在此基础上习得物理知识,培养物理能力。在物理教学中,一些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的时候,往往以记忆背诵的方式为主,在他们看来,学生只要能够把概念记下了就算是掌握了。事实上,物理概念看似简短的表述,其内涵却很丰富,只要认真挖掘,可以通过概念的学习获得很多的知识,这样,会为更进一步的物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重视从生活中引入概念

物理学科是一门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的身边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物理现象、物理规律。在没有学习物理知识之前,大多数学生往往意识不到那些看似普通的现象蕴含的物理科学,如果我们在课堂上能够把学生这些不经意的现象同物理知识联系起来,这样,可以瞬间勾起学生的记忆,引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进行物理概念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尽量从生活中来引入相关物理概念,在熟悉的生活经验的帮助学生,学生会更有效的理解与这些现象相对应的物理概念,从而加强概念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讲到摩擦起电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在用梳子梳头发的时候,如果天气比较干燥或者用的是一些塑料材质的梳子时,头发会沾到梳子上;在天气冷的时候,当我们关上灯脱衣服时,有时候会发现有电光在闪动。以上这些现象,几乎每个学生都亲身经历过,当教师把他们拿到课堂上,把这些现象与接下来要讲的物理知识联系起来时,这样会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概念教学起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是人们认知世界、探究世界的第一步,通过观察,学生可以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这样,再经过一定的分析归纳,把它上升到理性知识的范畴,这就是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而概念的形成也是同样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想进行有效的概念教学,就要从第一步观察开始抓起。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就要让学生养成勤于观察、善于观察的习惯,这样,在有目的、有计划的科学观察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够获得感性知识,再通过一定的归纳总结,把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的层次,从而自然地引出相关的概念。例如,在讲到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观察小车在不同物体,如毛巾、棉布、玻璃板等的表面运动的情况,从而通过对不同运动情况的总结分析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通过这种观察而得来的概念,由于是建立在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因而,学生在理解和应用起来都会更加地得心应手。

三、重视问题的设置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和动力,在概念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的认识,但是怎样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范畴呢?这就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究。在这个时候,如果教师能够设置一定的问题,用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这样,有利于把学生的感性认识推上理性认识的道路之上。例如,在讲到电阻的概念时,首先让学生观察一段串联电路,在串联电路中分别穿有小灯泡、铜丝、镍铬合金丝。通电以后,学生经过观察以后发现,在串联电路中的不同位置,小灯泡的亮度不一样。由这个表面现象。学生大致得出了不同的导体对电流的阻碍程度不相同的结论。到了这里以后,怎样将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深化下去呢?这时候,教师就可以设置问题:思考一下,决定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的因素有哪些?这个问题的出现,可以使得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扩展,这样,通过讨论、探究,才能够得到结论:影响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因素有横截面积、温度、材料、长度这样几个因素。由此可见,在关键时刻设置有效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进入到更深一步的思维活动中来,从而推动概念的进一步形成。

四、重视实验手段的运用

实验是验证物理概念规律的重要途径,在形成物理概念的过程中,往往是按照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这样一个顺序进行的。因此,在概念教学中,实验手段的运用也是概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学习电阻的概念时,当学生猜想到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有横截面积、长度、温度、材料时,接下来要做的工作就是通过实验的方式来对这些猜想加以验证,这样,才能够得出最终的结论。例如,学生可以分别取长度和粗细相同,但材料不同的导体来对比电流的阻碍作用;长度和材料相同,但粗细不同的导体对比电流的阻碍作用;粗细和材料相同而长度不同的导体来对比电流阻碍的作用;粗细、长度和材料都相同而温度不同的导体来对比电流阻碍的作用。这样,通过实验的方式,可以直观地验证前面提出的假设,从而最终获得结论。

概念作为整个物理科学的基础,在进行物理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概念教学活动的科学有效性,要一改往日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概念的方式,真正地按照概念的形成过程一步步地理解概念、掌握概念,进而学会应用概念,这样的概念教学才能够使得学生真正地理解掌握和应用相关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学好物理这门学科。

【参考文献】

[1]李凤金.试析初中物理教学中概念的引入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12期.

[2]盛建国.谈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难点与突破[J].学周刊,2011年19期.

[3]姜华.如何开展初中物理概念教学[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9年第Z1期.

新课标初中物理概念教学初探 篇9

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如果把物理这门学科比作高楼大厦,那么物理概念就是构成这座大厦的基石,因此物理概念教学成为物理教学的核心。李政道教授在回答怎样才能学好物理这一问题时就曾强调:学习物理的首要问题是要弄清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物理概念教学首先要符合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认知程度,符合学生整体物理知识网络的构建与拓展。在物理概念教学时,要把浓缩在其中的思维历程充分还原稀释,让学生沿着前人思维活动的足迹去重演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从中发现、体验、掌握形成概念的方法和学习科学思维的方法,教给学生一把打开思维宝库的金钥匙,从而把物理概念的教学作为帮助学生认识事物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

概念教学和探究教学一样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途径。它以纠正、补充、完善学生的前概念,建构正确的认知为己任,意在给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及以后的人生产生有意义的影响。谨就新课标初中物理概念教学谈一下自己粗浅的认识。

前置概念的构建

物理概念教学中无论采用何种教学策略,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都是不可或缺的。只有进行充分的讨论和交流,才能暴露学生概念学习中的困难。在进行交流时教师不仅应关注已有共识的同质性回答,更应重视异质性反馈,异质性反馈往往是学生学习物理概念过程中观念的碰撞和思想交锋,能够帮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物理概念。在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概念教学注重学生前概念的了解,并基于学生的认识来设计教学,帮助孩子建构概念。在物理教学中就要让学生充分展示前概念。比如关于光是怎样传播的这一问题,通过前测了解到:有的学生认为光是沿着直线传播到地球的,因为学生透过窗户、灰尘看到过直线的光,晚上看手电筒的光是直线传播的——这样的日常经验不仅体现在这一内容上,孩子对好多问题都有自己的认识、看法,但是这些认识可能是正确的,(比如这个孩子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有些是不正确或是不清晰的,例如有的孩子就认为光是沿曲线传播的,转着圈的这串那转的,要不然就不会哪哪都有光。基于孩子的这样的认识,老师设计教学时就可以直切主题,公布孩子的各种观点,引起孩子之间相互质疑,让他们争论,真正产生想探究这个问题的迫切愿望。而老师对孩子的想法通过前测已基本了解,在引导孩子设计实验方法时,孩子会基于自己的认识,设计一些相关的实验方法,如有的孩子需要一些尘土,扬起来之后,用手电筒的光射过去,看看光线的传播途径,于是老师提供烟雾箱,建议孩子用烟雾代替尘土---孩子通过探究,会使先前不正确、不清晰的概念变得清晰、正确。长此以往,孩子在遇到问题以后就会质疑自己的原认识,形成主动探究的科学意识。再如关于物质基本属性的概念 初中物理给学生介绍了很多有关物质基本属性的概念。如质量、密度、熔点、沸点、比热、电阻等。通过这一类概念的教学,要使学生学会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这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以此来认识事物,区别事物。例如:密度是初中物理中第一个比较深入比较详细讨论的概念,那么在概念教学过程中必须自觉地抓住物质的属性大做文章。怎样区别不同物质、怎样说明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等在这里把文章做够了,一方面可以在学生初入门时,就激发起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由此及彼进行联想:物与物在本质上区别还有没有别的方面属性?为以后比热等概念的教学作好必要的铺垫。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的变化之中,而这种变化都是按一定的物理规律进行的。如在能量的转化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电能、热能、机械能间都可以相互转化,但在转化过程中都遵循一个规律即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逐步使学生在前置概念构建时建立起一个“相对的”概念。

用探究的方法学习概念

新课标突出了科学探究的应用,科学探究既是内容又是学习方法,概念教学中通过对前置概念的质疑,提出问题。结合实际形成猜想,通过实验,观察实验现象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讨论,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这种方法在概念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课程标准中表述“能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通过实验探究,理解…””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比比皆是。内能概念的教学,《标准》是这样表述的:了解内能的概念--属于“了解”水平,要求从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之和来定义内能。要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内能是能量 一种重要形式,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反映概念教学对科学探究的要求,还体现了“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机械效率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要理解机械效率必须先理解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概念。概念嵌套,逻辑关系比较复杂。对于较抽象类的概念更要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层层剥离,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解决方法:通过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比较动滑轮提升重物的不同组合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功出发研究机械的性能。通过对物理情境和实验的探讨,明确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含义。通过对数据分析、比较,得出机械效率的定义,并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各组装置的机械效率。结合实际让学生体会机械效率的意义,为下一课时分析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提高机械效率等问题打好基础,从而更加深入的理解机械效率。

物理教学中老师觉得抽象概念难讲,学生觉得抽象概念难学,像这样的抽象概念通过科学探究的方法,联系实际的例子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更容易建立对概念的理解。再通过课件演示,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一定更加便于学生接受。

概念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如果在教学中能够注意到以下几点,肯定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重视创设情境引入概念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概念,因为生活实践留在记忆中的形象(表象)容易为学生理解。尤其对于初中学生,从生产生活中感知到的大量的、丰富的物理现象是他们认识物理概念的必要的感性材料。这些感性材料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物理环境。教师利用好这些生活素材布置学生观察或动手实验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简单机械的学习中,课前布置学生找找生活中杠杆、轮轴的实例以及它们的作用。再如在压强的教学中,课前布置学生完成两个实验:①一个较胖的同学和一个较瘦的同学同时站在沙坑中,观察脚陷入的情况如何?②同一个人穿平底鞋和穿细高跟鞋站入沙坑中,脚陷入的情况又怎样?这样,使学生对压强大小的决定因素先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这样能为压强概念的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概念强烈欲望,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演示实验的作用。对初中学生,尤其要讲究实验形象、鲜明、生动。例如讲磨擦起电这一课,当教师手托一块事先使之带电的泡沫塑料块走进课堂,将它放在一个同学头上磨擦后吸引该同学头发,一定可以很快地吸引住学生,促使他继续了解磨擦起电的原因。又如做电路实验,切忌教师自己在讲台上连接线路,坐在稍后的学生什么也看不见。要讲究示教板的大型化,鲜明化,这方面多费点精力是大有效益的。在讲授新概念之前,教师千方百计要从形象入手。用一开头就抄黑板写定义的方法,是注定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的。2.通过应用,对物理概念加深认识 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不能抓住物理现象的本质属性并加以联结概括,深入不下去。这时就需要教师在学习中不断加以引导。从正面、反面、侧面全方位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他们深入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对于物理实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初中学生往往是出于好奇心,而不是有目的地去观察,只停留在物理现象的个别特征上。这样不利于物理概念的形成。因此教师应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善于观察物理事实方面,不仅要发现物理现象的个别特征,而且要发现特征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沸腾概念的学习为例,对于水烧开的过程,学生往往只注意冒气泡这一现象,而忽略了其变化,这样不利于形成完整的沸腾、汽化的概念。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水开的全过程:加热前有无气泡?加热过程中,气泡的部位如何?气泡怎么变化?剧烈程度如何?温度是否继续上升等,从而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上正确的轨道。此外,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应表现在对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如在惯性教学中,学生往往能根据紧急刹车等现象列举出某一具体物体在某一状态下具有惯性的实例,这时教师就应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由此进一步得出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的结论。

3.合理运用概念,分析概念间的相互联系 运用物理概念进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深化认识的过程,也是检验学生对概念认识是否正确的主要标志。必须对概念规律的内在联系加以挖掘。有些同学对每节课的单个概念予以理解,却不善于把这些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物理概念之所以有用,不仅在于它是具体的物理现象的概括和抽象,而且在于它与其他概念的联系。学生不能把相关概念综合成一个相连相容的概念网络,也就不能把它们应用于各种物理场合。事实上,初中物理的许多概念前后都有联系,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即可收到一石数鸟之效。公式形式是相同的,这时就应引导学生分析:电流做功的实质是什么?两个物理量形式上达到统一蕴藏着一条什么规律?使学生联想到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并由此进一步分析,何时Q=W,何时Q≠W。这样,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系统化。4.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注意教法的多样化 ⑴从错误中强化概念的认识 物理概念的学习重在理解。以这样一个力学中典型问题为例:一木块沿斜面下滑,问下滑中木块受几个力作用?很多学生会回答为重力、支持力、摩擦力、下滑力。无形中多出了一个下滑力。分析错误产生原因,就是因为死记概念,没有理解力产生的条件必须是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既要有受力者又要有施力者。可见,概念的记忆必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这样才能有助于物理概念的深化。通过错误从而能够加深学生的映象,丰富学生对概念内涵的认识,也有利于对思维能力的培养。⑵应用"类比法"帮助理解物理概念 初中物理的许多概念如速度、功率、密度、电阻等等,在定义的时候思路上是完全相同的:通过两个物理量的比值反映物体本身的某种属性。对这些概念,通过类比,使学生能够达到融会贯通。例如把电流做功比做水流做功、把电压比做水压从而可使学生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电类比成实实在在的水,从而理解了电流和电压的实质。⑶把相似概念的区别和联系进行对比教学 物理学中有许多概念名称相似,如向下的压力和重力、热量和热能、做功与功率等等对这些概念加以归纳,指出它们的区别与联系,有利于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物理概念教学程序 篇10

宁强县铁锁关中学 刘天恩

摘要:物理概念是物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物理规律、建立公式和完善理论的前提和基础,对概念的正确理解是学好物理的前提条件,因此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对物理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各位物理教师对物理概念的教学应该高度重视,注重物理概念教学的方法是策略。

物理概念不仅是物理基础知识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构成物理规律、建立物理公式和完善物理理论的基础和前提。由于物理规律揭示了物理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关系,如果对物理概念没有理解,就谈不上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运用。因此,物理概念教学在初中物理整个物理教学中不可忽视,多年的物理教学经历告诉我,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程度直接决定了学生对物理学的好坏。在初中阶段大部分学生感到物理难学,究其原因物理概念没弄明白,对概念一知半解,没有真正理解概念的含义。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学本身是一门严谨的学科体系,它有系统的理论和方法,物理概念的建立、理解将影响学习的效果。因此,作为物理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物理概念教学。

物理概念是对大量的物理事实和复杂现象经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类比、归纳等方法抽象出来的理性知识,它是已经剥离了现象的一种更高一级的思维形态。因此,在物理教学中,物理概念的教学是首要的任务,是进一步进行物理规律、理论教学的基础。如果学生没有建立起一系列清晰、准确的物理概念,不能理解特定的字词所代表的物理概念的含义,就失去了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可见,建立起科学的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学成功的关键。对概念教学,我们物理教师在备课中不仅要备好概念内含本身,还要深入了解初中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心理状况、智能水平和思维特点,在教学设施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和问题要有预知能力,预先设想有效对策,以便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切实提高概念教学的质量。

一、克服前概念对学习物理的影响

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把感知到的事物的共同特征抽象出来,加以概括便形成概念,它反映出客观事物一般的本质和特征。概念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生活概念,二是科学概念。前者的形成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过程,即直接知识的获取过程;后者则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演绎过程,即间接知识的获取过程。所谓“前概念”就是生活概念,它是相对于科学概念而言的,可以说它是科学概念的前身,它是完全可以升华为科学概念的。学生的“前概念”的形成完全是学生自发形成的,它是学生完全凭自己的对外部世界直接观察得到感性经验进行构建的,是没有任何人教他,完全是凭借自己的思考和理解,站在自我的立场上对这一事物的感性认识的概括,“前概念”具有原创性和自发性,学

生们对他们能看得见、摸得着以及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事物都会形成“前概念”,这样的概念对事物的认识具有片面性和不完整性,虽然“前概念”是建立科学概念的基础和平台,但是他对科学的概念的学习有一定的影响,如不加以及时引导,将干预着科学概念的建立,甚至在学生回答问题、解答问题时,“前概念”会马上表现出来,它对学科知识的构建会形成严重干挠。

二、设置恰当情景引入概念,是学生体会概念的引入的重要性和形成过程

物理概念是对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抽象而建立的。必须通过日常的感知活动或观察实验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或者根据已有的经验事实,才能获得研究物理问题的感性材料,这是物理概念的形成基础。

1、充分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现象引入概念。

例如:在学习质量的概念是我们可以让学生比较一张课桌和一把椅子它们含有的木材的多少,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很容易判断出课桌含有的木材多,椅子含有的木材少;再比如然学生比较一桶水和一杯水那个含有的水多?一把大锤和一颗铁钉哪一个含有的铁多?等等我们为了比较课桌和凳子含有的木材多少不同,为了比较一桶水和一杯水中水的多少不同,比较大锤和铁钉所含的贴的多少不同的这种性质,我们引入“质量”的概念!对于课桌和椅子所含的木材、一桶水和一杯水所含的水、大锤和铁钉所含的铁,把这里的“木材”“水”“铁”统称为“物质”,很显然课桌和椅子、大锤和铁钉含有的物质的多少不同,我们为了描述物体的这些不同性质引入了“质量”这个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只有学生在了解了引入一个概念的重要性和概念的形成过程时,他们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概念的含义。

2、利用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或者亲身经历引入概念 比如学习浮力时我们可以这样引入:大家都有过在河里游泳的亲身经历吧?我们在游泳时是否做过在水下摸石头的游戏?当我们摸到一块大石头时,在水中不费多大力气就抱起来了,当我们抱出水面时却感到石头很沉,这是为什么?学生自然会想到“石头在水里受到水对它向上托的力”,这是我们引入浮力这个概念:我们把石头在水里受到向上托的力叫做浮力。因为我们是农村学校,学生是百分之百的农村孩子,农村没有游泳池,夏天河流是农村人天然的游泳场所,农村学生自小到大都在河里游泳洗澡,玩摸石头潜水的游戏是家常便饭,用摸石头游戏作为引入浮力概念的情景,学生既熟悉体会又深,对浮力概念容易接受理解也深刻。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屋里就在身边,我们就是时时刻刻在用物理!这也符合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三、正确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物理概念的内涵是反映在概念中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本质属性,是该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特征。物理概念的外延即通常所说的概念的运用条件和范围。

学生只有在完全理解了物理概念的前提下,才能进一步学习物理公式、规律、理论等一系列知识,否则物理学习将无法进行。例如:在学习惯性是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出现偏差,总是认为运动的物体才有惯性,没有运动的物体不具有惯性,对“惯性使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或者认为“惯性是一种力”,其实惯性使物体的一种属性,它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运动、物体运动的快慢无关!再例如有的学生常把内能和机械能混淆,内能是指物体内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它与物体的质量和温度有关,而与物体微观运动无关;而物体的动能与势能的统称机械能,它与物体的质量、运动速度和物体所处的高度有关,它与物体的宏观运动有关。

上一篇:火锅各岗位职责下一篇:音乐骨干教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