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管理:法律风险

2024-07-21

合同管理:法律风险(共12篇)

合同管理:法律风险 篇1

企业合同管理是指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定, 对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解除, 以及合同纠纷处理所进行的一系列的活动。实现合同的全过程管理, 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企业合同管理的现状

作为中石化上游企业, 河南油田对合同管理工作十分重视。按照中石化提出的合同管理要从源头抓起, 强化合同完全生命周期管理, 切实履行合同的管理和服务职能, 把好企业防范法律风险的第一道关口。油田结合内控制度的新变化, 按照“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分类审查、归口管理”的原则, 形成了一套日趋成熟的管理模式和管理体系, 为保证经济合同送审率、签订率和履行率均达到100%的法律工作目标, 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和制度保障。

企业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与风险

1.对合同管理部门职能定位存在偏差, 管理职能未充分体现

在大多数人的眼里, 合同管理以事务型工作为主, 服务第一、管理第二, 将合同管理局限于合同订立形式上的管理, 就是签个字, 履行一下审查审批手续而已。很少有人能真正思考合同管理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例如, 如何通过合同管理, 实现法律风险防范的零风险目标;如何在合同订立阶段实现企业的降本增效;如何在合同履行阶段以控制风险来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等。在实际工作中, 只有当发生纠纷时, 才想到合同管理部门, 合同管理部门以“消防员”的形式出现, 成为解决麻烦的部门, 对合同进行全过程管理难以深入开展, 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合同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

2.订立合同前, 对合同当事人实地考察少, 资信调查、资质审查不全面

往往只重视对当事人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的审查, 而忽视对各种资格、资质、资产负债情况、经营情况、诚信情况、履行合同情况的审查。合同签约主体资格不合格现象时有发生。

3.合同订立阶段, 风险防范意识不强, 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中石化行业特性决定了其在对外经济交往中处于比较优势的地位, 借此优势, 一些人合同管理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比较薄弱, 表现在订立合同时, 文本使用不规范;合同条款过于简单;合同约定不准确;合同内容存在疏漏;约定质保期, 而不留质保金;责权利表述不明确;争议解决条款无效等。这些现象极容易造成合同约定、履行不完全, 或引发合同纠纷。

4.合同倒签现象时有发生

尽管《合同管理办法》中对合同的审查、订立做出了明确规定, 可由于少数人法律意识淡薄, 不能遵守先审查、后签约、再实施”的原则, 在一些经济交往中, 往往先有实施行为, 先展开工作, 待工作开始、完成后或需要结算付款时, 再回过头来签合同, 这些不按合同规定程序执行的人, 只是把合同作为一种付款工具, 而没有真正认识到合同签约的目的主要是保障合同的及时有效履行, 防止违约行为的发生, 是维护自身权益的武器。殊不知一旦产生纠纷, 可能导致企业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5.在合同履行阶段存在重前期审查, 轻事后履行管理, 对合同履行监管不到位

表现为合同签订的虽然较完善, 但是不能完全按合同要求履行, 认为“合同打印签字盖章完, 就没事了”, 无人关注合同具体走到了哪一环节, 到什么时候该收付款了, 或监控只是流于形式;当合同变更事项出现时, 经办人不能及时和业务职能部门进行沟通协调, 不能及时签订补充协议或变更协议, 在发生合同纠纷时往往显得束手无策。

合同法律风险的防范措施

1.对合同管理职能重新定位

传统意义上的合同管理是指以合同为管理对象, 依法进行订立、履行、变更、解除、转让、终止以及审查、监督等一系列行为的总称。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下的合同管理是指以合同为管理对象, 通过合同订立、履行、监督及评价来实现合同价值及企业运营各期利益最大化的管理体系。虽然管理的对象都是合同, 但前者侧重于对合同本身的管理, 事务性职能较重, 容易导致合同管理者脱离企业的整体运作, 单纯强调规避法律风险, 而忽视了对合同管理价值的开发和挖掘。后者侧重于通过合同管理来实现合同价值与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统一, 注重“管理创造价值”的理念, 强化管理职能。实现由事务型向管理型职能的转变。

2.严格对签约对象的主体资格、资质、资信情况及履约能力审查

这是合同管理最基础的环节, 是防范合同法律风险的第一道屏障, 也是防止合同诈骗的最有力的防范措施。因为合同当事人是否适格、资质是否具备、资信状况是否良好, 直接关系到合同是否有效和履行。

3.严格合同法律审查把关, 规范合同签订

一个合同订立的质量好坏直接决定合同价值的大小。认真执行合同签订前的审查审批制度, 严格审查合同形式是否合法、内容是否合法、订立手续是否合法, 全面对合同进行真实性、公平性、周密性、程序性进行审查, 确保所签合同选择方式最佳方式, 取得预期收益, 实现合同目的。通过合同法律审查, 发现合同中存在的潜在风险, 减少和避免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分岐和争议, 提高合同履约率。

4.做好合同履行记录, 跟踪合同履行全过程

合同的履行是双方利益实现的必经程序, 是合同管理的核心。签订一个好的合同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合同的履行才是至关重要的环节。结算前的法律审查是合同全过程管理的重要一环, 也是合同关闭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转变职能的重要体现。合同能否按照约定履行直接关系到企业利益实现。严格的合同履行可以有效的促进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提升。合同管理在合同履行阶段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根据项目的内容和特点对其进行监管, 督促对方履行义务, 确保项目的进度和质量。二是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与原方案不符的情况时, 做好方案调整后的认证工作, 及时办理合同变更手续, 防止发生纠纷时无据可查。三是当出现对方违约事项时, 应积极行使法定或约定的权利, 搜集相关证据, 以便将来追究对方相应的违约责任, 为减少损失打下基础。

5.建立预警机制, 对合同进行法律风险防范管理

合同签订后, 应及时了解和掌握合同履行的情况, 做好履行的监控工作。市场千变万化, 风险无时不在。一是证据预警。主要是在发现合同瑕疵, 有造成合同效力、履行负面影响时, 合同经办人员应及时通过签订补充协议等采取补救的措施。二是时效预警。主要是指逾期完工、拖延付款, 离最后一次付款接近两年、此后无书面催收记录也未达成书面还款协议时, 应及时向具体经办人员提出通过公证催收等手段进行弥补时效的措施。三是质量预警。时常提醒义务人员在合同约定检验期限内, 或在合理期限内、质量保证期内, 就质量问题及时提出问题, 并保留相关书面证据的措施。四是偿债预警。如有逾期不付款、对方有改制、合并、分立、破产、人员变动可能影响合同履行时, 企业要通过实施法律手段谋求司法救济, 运用法律武器进行自我保护, 从而有效控制法律风险。

6.对合同管理情况进行有效的统计分析

通过统计分析可以知道企业各类合同的签订及履行情况, 及时发现影响履行的原因, 以便随时排除阻碍, 防止违约的发生。合同管理的事中控制监督中是既要保证自己严格按合同约定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也要促使对方严格按合同履行义务。

7.做好合同后评估

合同后评估是合同管理工作的升华阶段, 就是对已经结束的合同从项目论证、合同订立、履行、监管、效益所进行的系统的客观的分析评价, 总结经验和教训, 并通过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 改进、创新合同管理模式, 提高管理水平。例如, 合同结束后, 通过倒查机制对项目的前期法律论证是否充分、合同的订立方式是否需要改进、质量标准是否符合实际需要、验收方式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履行监管是否到位、是否有漏项、控制点是否设置得当、合同效益目标是否达到等进行分析评价, 找出企业合同管理中薄弱环节, 加以改进、完善和提高。合同管理正是在不断的系统分析、总结与改进中上升提高, 这是一个反复循环提升的过程, 更是一个企业科学发展的历程。

8.切实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在合同全过程管理中若发现有显失公平、条款有误或对方有欺诈行为等情形, 或因政策调整、市场变化等客观因素, 已经或可能导致企业利益受损, 应当按规定程序及时报告, 以便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将可能的风险及损失降至最低。

加强合同全过程管理, 从合同订立准备、谈判、签订、履行、归档等合同管理环节出发, 按照“抓基础、抓基层、抓技能”的法律事务“三基”工作要求, 通过信息化管理手段, 发现、识别、分析、控制、监控和处理好各种合同风险, 从而提高合同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为防范企业经营风险提供强有力法律保证, 真正实现合同管理工作从事务型向管理型的根本转变、从事后救济型向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型的根本转变。

合同管理:法律风险 篇2

一、民办高校合同管理的含义

我国《合同法》规定:“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民办高校合同是指民办高校以法人身份做为合同主体,与其他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其它组织之间进行经济往来过程中,所签订、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一种协议。民办高校的合同管理就是指民办高校依法依规对合同及相关协议的起草、签订、履行以及出现违约等情况时进行妥善处理以此保护民办高校的合法权益,防范和化解法律风险而实施的一整套管理活动的总称。

二、民办高校合同管理的主要类型

笔者在实践中发现,民办高校合同管理中存在大量种类繁多的合同,但较为集中的有以下四类合同:第一类采购合同。主要是各类教学用具、实验设备、办公用品等的采购合同。第二类科研合同。民办高校的科研合同主要以横向技术服务合同、技术开发合作合同、技术开发委托合同为主。第三类教育教学类合同。实习协议、与国外高校合作办学协议、交换生协议等。第四类后勤服务类合同。这类合同中既有如工程或装饰装修合同,也有餐饮承包合同、房屋出租合同、物业合同等各类服务合同。再有一类就是教师聘用合同,但这类合同在实践已将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已进行了规避,版本多次修改较为成熟,并且民办高校被聘用教师与学校之间能进行协商的余地较小,因此,这类合同在本文中不作讨论。

三、民办高校合同管理中存在的法律风险

(一)法律风险意识差、合同标的物经办人与合同实际签订人不一致

在民办高校的运行中,合同相关经办人员对可以面临的风险缺乏认知,法律意识普遍淡漠,又加之民办高校部门设置和职权的划分较国有高校多变灵活,也易产生纠纷。例如,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部分民办高校规定学校主要物品的采购由学校财务部门统一对合同标的物进行商谈,但在采购合同的签订时,则由物品的具体申购部门来签订合同、报帐。此种规定一方面保证了物品采购的规范统一,但对申购部门来讲,只是合同权利义务的被动承受者,很少去考虑可能面临的法律,更谈不到主动防范了。

(二)学校无合同示范文本或示范文本执行不严格

合同示范文本,是指民办高校根据《合同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定,针对本行业或领域、以及办学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行业或领域,法务部门或会同有关职能部门制定发布,供民办高校内部各部门在订立合同时参照使用的合同文本。实践证明,按照民办高校合同示范文本来签订合同,既可以很好防范合同管理风险,也可以提高合同管理效率。笔者在调查中发现,部分民办高校或者没有适于本校的合同示范文本,或者虽然有示范文本却怕麻烦直接交给合同的相对方填写,原有条款变动随意;或者民办高校工作人员以对方出价低、对方要求按他们的版本执行等理由,不按校方范本执行。这此都将给合同管理带来很大困难,既影响合同管理,又容易导致合同纠纷。

(三)合同审核批准过程不规范、不高效

学校对外签订的合同,都应当严格依照《合同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合同的条款尽可能进行详细的约定。有的民办高校内部没有合同审核部门,有的部分民办高校在内部合同管理过程中,合同的主办部门及相关人员对合同条款不约定或约定不明的情况,就直接转给合同审核人员;有的由于合同审核人员不了解合同对方的具体情况,或相关的法律知识不足,从而在审核中无法及时发现不当的内容和条款;或有的民办高校合同审核人员确实提出了相关的合同修改意见,但因种种原因,合同的主办部门及相关人员不能及时纠正这些不足,造成合同迟迟不能签订,造成合同审核批准过程不规范,不高效。

(四)合同履行过程监控缺位

合同履行是指合同生效后,双方履行各自的权利义务,从而实现合同目的的过程。依法签订的合同即为有效,应得到合同双方的全面执行。而部分民办高校在合同执行过程中,不能按照相关条款进行,例如不按合同规定进行物品的验收,不按合同规定履行质保条款;合同履行过程中多以口头方式随意变更合同内容,事后又不能以书面方式加以确认,为合同纠纷的发生留下风险。同时多数民办高校对合同签订过程较为注重,但却没有合同履行监督问责制,对合同执行情况、执行程度缺乏掌控,在合同纠纷产生时,民办高校往往处于被动应诉的地位。

(五)合同纠纷解决方式不规范

当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纠纷时,因担心纠纷可能对其社会声誉造成不好影响,进而影响到招生等一系列的事情,民办高校普遍会采取交为积极的`态度加以应对。但在处理合同纠纷的方式上民办高校则并不规范。其中民办高校运用法律思维少,动用“关系”思维多;主动运用诉讼维权少,被动应诉答辩多。在应诉过程中,部分民办高校缺少法律专业人员的参与;一旦进入到诉讼程序时,合同相关经办部门的原始材料准备不及时或不全面,又最终会对案件的判决造成不利影响。

四、民办高校合同管理中的法律风险防范措施

合同管理中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只能想办法减少风险,并对风险进行防范与管控。合同风险防范和管控是一个整体工程,既需要强化风险意识,还需要从制度、管理过程等多方面入手,防范风险的发生和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

(一)加强合同经办人员培训、提高其法律意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

加强合同经办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法律意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可以有效的提高合同管理的质量。因此要重视合同法律知识培训,提高合同管理水平。首先,要加强对各类合同经办人员合同法规知识的宣传教育,改变他们的模糊认识,增强法治观念和风险防范意识。其次,是根据民办高校的实际情况,有计划的安排民办高校合同经办人员进行合同法相关知识和其他法律法规的专业培训。通过培训使民办高校合同经办人掌握合同订立与管理的一般规律,促使民办高校合同经办人员业务水平不断提高,法律意识不断增强。

(二)加强合同示范文本的制定

实践证明,合同示范文本的运用可以很好的防范风险。在制定合同示范文本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合法合规。合同示范文本内容应当符合各项法律法规,特别是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对于法律法规未作具体规定的,应当符合相关法律原则以及教育行业惯例。其次,防范风险合理。合同示范文本的制定目的就在于防范风险。同时,对合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进行合理分配,在防范学校合同风险的前提下,确保各方当事人权利义务对等,以免在合同示范文本中过于强调学校的利益,造成合同对方抵制,而影响相关工作进展。第三相对意思自治。合同示范文本供民办高校合同经办部门参照使用;在学校允许的范围内,经办部门可以根据情况,对合同示范文本中的有关条款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

(三)加强合同签订前的审核工作

合同订立前,各部门要按照审核程序严格规范进行。合同签订部门要严格对合同相对人的资质、合同当事人的名称、地址,合同标的,和数量,价款和酬金,付款的时间与方式,进行审查;同时还应注意合同内容在逻辑上应保证前后一致,合同文字的规范、准确,合同使用的概念切忌使用含混不清的语言。合同的管理部门要对质保金的收取与退还,违约责任,解决争议的方法等严格把关。对于金额具大,事项重要的合同及合同类文件由学校主领导会同学校法律专业主管领导进行商讨,并将相关意见作为是否审批的依据。

(四)加强合同履行过程管理与控制

合同签订只是合同履行的开始,对合同履行过程的监督管理才是保障合同全面履行的根本。合同签订后,合同主办部门应当对合同的履行过程进行管控,及时掌握合同履行进展情况,发现有不能履行情况时,要及时采取解决措施。加强合同动态管理,合同变更时,要依照法律、和相关规定,及时签订补充协议。在履约过程中及时发出必要的有法律效力的文书,对合同履行过程的书信往来予以整理建档,做为证据加以保存;畅通渠道,建立合同主办部门上报、合同建档部门整理的合同履行目录,全面掌握合同的履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妥善处理。同时,资产财务部门严格按照签订的合同条款办理结算手续,把好资金结算关,严格控制对外付款,杜绝违反合同进度付款现象的发生,保障学校合法权益不受损失。如属相关部门履行不当造成损失的,应追究相关部门或相关人员的责任。

(五)规堞解决合同纠纷,做好合同完结工作

合同管理:法律风险 篇3

关键词:法律风险合同签订与管理

0引言

市场经济即是法律经济、契约经济。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活动过程中更是通过合同来确定交易各方的权利义务,并以此约束对方进行经济活动,达到交易目的。企业经营管理的成败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合同的签订和管理,然而,由于企业因未能建立和完善一套与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相适应的合同管理体制,造成合同法律风险接连发生,而法律风险一旦产生,企业自身又没有掌控和处理的措施,往往会给企业带来难于挽回的损失。

1企业合同法律风险的概念及特征

企业合同法律风险是指在市场交易过程中,由于外部法律环境、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或由于企业自身在内的合同主体未按照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有效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而对企业造成负面的法律后果的可能性。其特征除了具备风险所共有的客观性、偶然性、可变性等特征外,还具有以下特征:①企业合同风险产生的缘由是市场交易和企业运营的各种因素所致,带有明显的复杂多变性;②企业合同风险存在于市场交易当事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全过程;③企业合同风险发生导致的后果是企业承担合同法律责任:④合同法律风险是可以避免、可以预防、可以控制的。

2存在着的主要法律风险问题及成因

2.1缔约过失。据调查统计,缔约过失责任占合同法律风险的25%以上。主要反映在没有对合同签订者进行主体资格、资信、授权、有效合法性等方面进行审查,致使当事人主体不合格、违反法律法规相关规定,或是没有履行能力造成合同签订无效或不能履约;自身没有建立授权制度,或是对联系业务的经营人员的相关授权不明确,造成未经授权者也对外签订合同,所导致的货款结算、物资采购结果往往是对企业不利;不懂得签订合同前也有“先合同义务”如互负保护对方利益的义务、诚实信用义务,片面认为承担责任是“有合同才有义务”。其原因在于法定代表人、相关负责人合同法律意识差,而且没有意识到缔约也是关键的一环,从而埋下合同法律风险。

2.2不签书面合同现象突出。据权威部门发布,62%的中小企业仅凭对方的电报、电话、发货通知单就进行交易,签订合同的金额不足经济往来总额的40%。因企业盲目轻信“口头承诺”,轻视书面合同,一旦一方陷入经济困境或失信,便纠缠不清:没有正式书面合同,形成各执一说而没有任何凭据,双方的权利义务不能明确,给合同履行带来隐患,也不利于见薄法庭证据采信,法律风险极为严重严重。其原因是主观上混淆了要约、要约邀请的规定,既有出于信任对方的可能,也有图省事的可能,没有重视交易中书面承诺的价值。

2.3合同签订不规范、约定不明确。许多企业在经济交往中,也注意签订相关的合同,但却没有使用成文的格式合同文本,双方合意的目标指向物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约定,含糊不清,对合同标的约定不明确,主要条款不完善,责权利表述不明确;对于效力待定合同的生效条件没有明确;以上这些合同极容易造成约定、履行不完全,甚至陷入欺诈圈套,致使合同无效,或是引发合同纠纷。其原因在于当事双方没有注重使用规范格式合同,不熟悉《合同法》的主要条款、责任和规定,没有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商讨来订立合同条款。

2.4合同管理不完善,履约效果差。企业基本上没有把合同管理纳入经营管理之中,没有建立相应的合同管理机构或管理制度,更为突出的是企业的公章和空白合同等重要的法律文书没有专人管理或被他人盗用、借用。签订前没有进行合同评审;签订后认为“合同一签就完事”,没有专人来做履行监控或只是流于形式;在履约当中,对于遇到的不可抗力、情势变更、商业风险时,管理者不能与业务职能部门进行沟通协调,没有具体执行和监控,而且在发生合同纠纷时束手无策。其原因在于企业不重视合同管理,特别是履约管理。

3加强合同签订与管理,降低法律风险。提高履约率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加快,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市场竞争环境不断变化,企业面临更多的机会和风险。合同法律风险与自然风险、商业风险相比,其发生的概率有时更高,负面影响可能更大,但相比之下,法律风险是最具有可控。如果我们能够重视和加强合同签订和管理,对其存在着的法律风险进行管理,构建起事先防范和过程控制为主,以事后救济为辅的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制,通过发现、识别、分析、控制、监控和处理好各项法律风险,制定和实施相应的应对措施,并按合同约定有效行使权利、履行义务,那就可以最大程度回避和防范合同法律风险。

3.1提高合同的法律意识和管理意识。合同已不再是简单的要约、承诺、签约等内容,不仅是经济责任,更表现为法律责任:企业要重视宣传合同的法律约束力和法律责任,当事人如违反合同约定的内容,就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对业务人员加强法制教育和监督;加强“标的、履行期限、违约责任”等8大权利义务条款、“先合同义务也是法定义务”等主面内容的学习和培训,明确以上属于合同法强制性规定范畴,特别是先合同义务是以过错而不是以合同为要件的,从而彻底走出的认识误区;同时,要建立专门的合同管理机构和实行专员负责,健全一系列管理和授权制度,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科学的管理。

3.2规范合同签订,杜绝缔约过失责任、要约与承诺、合同成立与生效等法律问题的产生。本着审慎性的原则,对合同进行法律审查。一是注重签订前的主体资格和履约能力审查,以及授权委托是否真实有效;如果是重大合同应先按招标程序进行要件审查,防范签订前的法律风险。二注重合同的内容和形式审查。合同内容是否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是否正确完整合法;是否包含了基本条款约定,明确违约责任和解决争议的办法。三是注重审查形式要件的完整性。最好在格式文本上进行充分商讨。签订时双方代表是否亲自签字、加盖公章;要件是否齐备,有附件的是否签章、签时间、有两页以上的是否加盖骑缝章等等。

合同管理:法律风险 篇4

市场经济即是法律经济、契约经济。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活动过程中更是通过合同来确定交易各方的权利义务, 并以此约束对方进行经济活动, 达到交易目的。企业经营管理的成败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合同的签订和管理, 然而, 由于企业因未能建立和完善一套与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相适应的合同管理体制, 造成合同法律风险接连发生, 而法律风险一旦产生, 企业自身又没有掌控和处理的措施, 往往会给企业带来难于挽回的损失。

1 企业合同法律风险的概念及特征

企业合同法律风险是指在市场交易过程中, 由于外部法律环境、社会环境发生变化, 或由于企业自身在内的合同主体未按照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有效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而对企业造成负面的法律后果的可能性。其特征除了具备风险所共有的客观性、偶然性、可变性等特征外, 还具有以下特征: (1) 企业合同风险产生的缘由是市场交易和企业运营的各种因素所致, 带有明显的复杂多变性; (2) 企业合同风险存在于市场交易当事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全过程; (3) 企业合同风险发生导致的后果是企业承担合同法律责任; (4) 合同法律风险是可以避免、可以预防、可以控制的。

2 存在着的主要法律风险问题及成因

2.1 缔约过失。

据调查统计, 缔约过失责任占合同法律风险的25%以上。主要反映在没有对合同签订者进行主体资格、资信、授权、有效合法性等方面进行审查, 致使当事人主体不合格、违反法律法规相关规定, 或是没有履行能力造成合同签订无效或不能履约;自身没有建立授权制度, 或是对联系业务的经营人员的相关授权不明确, 造成未经授权者也对外签订合同, 所导致的货款结算、物资采购结果往往是对企业不利;不懂得签订合同前也有“先合同义务”如互负保护对方利益的义务、诚实信用义务, 片面认为承担责任是“有合同才有义务”。其原因在于法定代表人、相关负责人合同法律意识差, 而且没有意识到缔约也是关键的一环, 从而埋下合同法律风险。

2.2 不签书面合同现象突出。

据权威部门发布, 62%的中小企业仅凭对方的电报、电话、发货通知单就进行交易, 签订合同的金额不足经济往来总额的40%。因企业盲目轻信“口头承诺”, 轻视书面合同, 一旦一方陷入经济困境或失信, 便纠缠不清;没有正式书面合同, 形成各执一说而没有任何凭据, 双方的权利义务不能明确, 给合同履行带来隐患, 也不利于见薄法庭证据采信, 法律风险极为严重严重。其原因是主观上混淆了要约、要约邀请的规定, 既有出于信任对方的可能, 也有图省事的可能, 没有重视交易中书面承诺的价值。

2.3 合同签订不规范、约定不明确。

许多企业在经济交往中, 也注意签订相关的合同, 但却没有使用成文的格式合同文本;双方合意的目标指向物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约定, 含糊不清, 对合同标的约定不明确, 主要条款不完善, 责权利表述不明确;对于效力待定合同的生效条件没有明确;以上这些合同极容易造成约定、履行不完全, 甚至陷入欺诈圈套, 致使合同无效, 或是引发合同纠纷。其原因在于当事双方没有注重使用规范格式合同, 不熟悉《合同法》的主要条款、责任和规定, 没有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商讨来订立合同条款。

2.4 合同管理不完善, 履约效果差。

企业基本上没有把合同管理纳入经营管理之中, 没有建立相应的合同管理机构或管理制度, 更为突出的是企业的公章和空白合同等重要的法律文书没有专人管理或被他人盗用、借用。签订前没有进行合同评审;签订后认为“合同一签就完事”, 没有专人来做履行监控或只是流于形式;在履约当中, 对于遇到的不可抗力、情势变更、商业风险时, 管理者不能与业务职能部门进行沟通协调, 没有具体执行和监控, 而且在发生合同纠纷时束手无策。其原因在于企业不重视合同管理, 特别是履约管理。

3 加强合同签订与管理, 降低法律风险, 提高履约率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加快, 市场竞争愈加激烈, 市场竞争环境不断变化, 企业面临更多的机会和风险。合同法律风险与自然风险、商业风险相比, 其发生的概率有时更高, 负面影响可能更大, 但相比之下, 法律风险是最具有可控。如果我们能够重视和加强合同签订和管理, 对其存在着的法律风险进行管理, 构建起事先防范和过程控制为主, 以事后救济为辅的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制, 通过发现、识别、分析、控制、监控和处理好各项法律风险, 制定和实施相应的应对措施, 并按合同约定有效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那就可以最大程度回避和防范合同法律风险。

3.1 提高合同的法律意识和管理意识。

合同已不再是简单的要约、承诺、签约等内容, 不仅是经济责任, 更表现为法律责任;企业要重视宣传合同的法律约束力和法律责任, 当事人如违反合同约定的内容, 就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对业务人员加强法制教育和监督;加强“标的、履行期限、违约责任”等8大权利义务条款、“先合同义务也是法定义务”等主面内容的学习和培训, 明确以上属于合同法强制性规定范畴, 特别是先合同义务是以过错而不是以合同为要件的, 从而彻底走出的认识误区;同时, 要建立专门的合同管理机构和实行专员负责, 健全一系列管理和授权制度, 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科学的管理。

3.2 规范合同签订, 杜绝缔约过失责任、要约与承诺、合同成立与生效等法律问题的产生。

本着审慎性的原则, 对合同进行法律审查。一是注重签订前的主体资格和履约能力审查, 以及授权委托是否真实有效;如果是重大合同应先按招标程序进行要件审查, 防范签订前的法律风险。二注重合同的内容和形式审查。合同内容是否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是否正确完整合法;是否包含了基本条款约定, 明确违约责任和解决争议的办法。三是注重审查形式要件的完整性。最好在格式文本上进行充分商讨。签订时双方代表是否亲自签字、加盖公章;要件是否齐备, 有附件的是否签章、签时间、有两页以上的是否加盖骑缝章等等。

3.3 建立预警机制, 对合同进行创新性法律风险管理。

合同签订后, 应及时了解和掌握合同履行的情况, 建立合同档案和报表制度, 做好履行的监控工作。但是, 市场千变万化, 风险无时不在, 为此, 下列四点合同法律风险预警机制具有创新性和全程监控的作用, 一旦发生与监控有所偏离, 就马上启动风险处置预案。一是证据预警;主要是在无收发货记录或合同收发记录有瑕疵, 有造成合同效力、履行、货款清收等负面影响时, 合同管理人员及时提出通过签订补充协议、债权确认文书等方式予以补救的措施。二是时效预警;主要是指距最后一次付款接近两年、此后无书面催收记录也未达成书面还款协议时, 合同管理人员及时向具体业务人员提出通过公证催收等手段进行弥补时效的措施。三是质量预警;时常提醒义务人员在合同约定检验期限内, 或在合理期限内、质量保证期内, 最晚在收到货物两年内对货物质量进行检验并就质量问题及时提出问题, 并保留相关书面证据的措施。四是偿债预警;如有逾期货款的, 负债方有改制、合并、分立、破产、隐匿财产行为, 可能影响合同履行时, 企业要通过实施不安抗辩权、代位权、诉前保全、起诉等权利谋求司法救济, 运用法律武器进行自我保护, 从而有效控制法律风险。

摘要:市场经济即是法律经济、契约经济。笔者针对当前企业合同签订与管理中存在着的法律风险, 提出一些合同管理的有益探索, 从而避免和防范法律风险。

买卖合同法律风险防范 篇5

一、合同签订

1、在合同标题《**产品买卖合同》的下一行靠右边标注:合同签订地:上海.浦东(该约定是为了在可能发生争议时,确定案件的管辖法院,不论实际签订地在何处,法律上均认可双方确认的合同签订地)

2、付款方式上,公司作为出卖方,尽可能约定前期款项支付比例多一些,尾款比例及质保金比例相对少一些。(该种约定主要是降低贵司的回款风险)

3、约定所有权保留条款,即“在买受人在履行支付全部价款或其他义务前,标的物所有权属于出卖人”(该约定对买受人违约后,出卖方增加了司法救济途径)

4、争议解决条款,即:发生争议,双方应协商解决,协商不成,任一方均可向合同签订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解决(该条款约定与第1条的约定前后呼应,有利于在发生争议时选择对贵司有利的法院管辖案件。)

(若对该条款若对方提出异议,退一步可约定:“任一方均或向起诉方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解决”,贵司起诉,当然在所在地即浦东人民法院起诉)。

5、最后条款约定:本合同自双方当事人盖章后生效。(一般不需约定盖章、签字后生效,因为签字人可能无权签字,或无授权代表予以签字)

6、签字盖章时,注意加盖公章或合同专用章(尽量不加盖项目专用章,因为项目章无需备案,随意刻印,从法律上讲没有效力。)如有代表签字,建议该代表为公司法定代表人或该代表与以后在收货单或对帐确认函中签字人相一致。)

二、合同履行

1、保存好送货单(注意在送货单上签字人,尽量能与之前签订合同的代表保持一致,还需注意收集该人的名片等身份资料)

2、定期对账或由对方确认欠款确认函(在双方履行合同过程中,一般对账对方会予以配合,因此尽可能及时对帐,)对帐单如能加盖对方公章或财务专用章最好,退其次加盖项目专用章、代表签字。

三、及时咨询

合同管理:法律风险 篇6

【摘 要】《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日前发布,自2016年5月1日起,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从北上广等九个省市试点扩展为全国范围。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等全部营业税纳税人,纳入试点范围,由缴纳营业税改为缴纳增值税。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不仅要求公司的财税进行相应的调整,也给公司的法务工作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关键词】“营改增”;企业;法律风险

营业税,是对中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就其所取得的营业额征收的一种税。增值税,是对商品生产、流通、劳务服务中多个环节的新增价值或商品的附加值征收的一种流转税。增值税只对产品或者服务的增值部分纳税,减少了重复纳税的环节。“营改增”将营业税改为增值税,国家此行的目的是为了让企业在合理纳税的同时降低税负。比如以前可以冲账但不抵扣进项税的会议费、咨询费、广告费等可以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进项税,因而降低了会议、咨询、广告及其他应税劳务、无形资产或不动产的成本。

“营改增”虽然降低了企业的税负,但也给企业的合同管理带来了法律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合同中未明确对方纳税人的纳税资格的风险

营业税是价内税,价内税的税金包含在商品价值或价格之内,税金不单独体现在发票上。增值税是价外税,价外税税金不包含在商品价格内,税金将单独体现在发票上。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作为商品、服务、无形资产的提供方,其应纳税额等于销项税额减去进项税额,这不同于之前的营业税应纳税额按照收入乘以税率计算。如果在合同签订时,未明确对方的纳税资格,对方若是小规模纳税人,不能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则进项税额不存在,企业的应纳税额将增加。

因此,在合同签订时,首先应明确对方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还是小规模纳税人?其是否能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增值税税率是多少?再分析对方报价是否合理。同时,应要求增值税纳税人除提供公司名称、地址、联系方式外,还需在合同中注明纳税人识别号、开户行、账号信息等给商品、服务、无形资产的提供方。

二、合同中未明确付款时间的风险

营业税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并收讫营业收入款项或者取得索取营业收入款项凭据的当天。《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增值税的纳税义务为收讫销售款项或者取得索取销售款项凭据的当天;先开具发票的为开具发票的当天。那么,在先开具发票的情况下,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开具发票的当天,此时无论收入是否实际到账都要缴纳增值税,企业如果没有注意到此类纳税义务发生时点的调整,则可能带来商业或涉税风险。

因此,商品、服务、无形资产的提供方应修改合同或签订补充协议,尽量明确付款时间和开票时间,按照有利于己方的原则,要求在对方支付款项后方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以避免在实际收取款项之前开具增值税发票,导致纳税义务提前发生,影响企业现金流。

三、合同中未明确发票开具的种类的风险

增值税税率一般较营业税税率高。如果一份合同在“营改增”前约定,商品、服务、无形资产的提供方开具营业税发票给购买方,在“营改增”之后商品、服务、无形资产的购买方未要求提供方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购买方将无法抵扣进项税额。

因此,在““营改增””之后,商品、服务、无形资产的购买方应及时修正未履行完毕的合同,与对方当事人协商,尽量要求其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以便抵扣进项税额。同时,增值税专用发票要求在180天之内进行认证,超期将无法抵扣。因此,应对相应合同条款进行修订,可在合同中约定销售方及时开具并邮寄合规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购买方,以免耽误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抵扣期。

四、合同中未对不同税率应税项目分项核算的风险

在实务中,有时会出现一个合同标的涉及不同纳税项目和税率的情况,能否抵扣以及抵扣多少会有差异,因此,对于对于这类情况,应在合同中将不同应税项目分别列出,以便在开具发票时,区别项目和税率,分项核算,避免税务风险。

五、合同履行过程中,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风险

为了防范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情形,国税总局曾出台规范性文件要求“三流一致”即 “货物/劳务/应税服务流”、银行收付款凭证“资金流”、“发票流”必须是同一受票方。因此,商品、服务、无形资产的购买方在接受增值税专用发票时,应认真审查发票是否按照“三流一致”的原则开具,否则,商品、服务、无形资产的购买方将承担无法抵扣进项税的风险。

对于实务中存在的分批交货的情形,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时,应在合同中约定商品、服务、无形资产的提供方分批次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为解决增值税专用发票作废、重开、补开、红字开具的情形,合同中可事先约定遇到上述情形的处理。

合同管理:法律风险 篇7

一、当前企业合同管理中的法律风险分析

1. 合同签订前的风险

首先, 在合同谈判的过程中存在透漏信息的风险。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 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为了获得竞争优势, 对方企业可能采取各种竞争手段来获得合同签订资格, 这就可能为了获得对方的资金规模、人员状况等重要信息, 假装和己方进行谈判, 以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 这就造成了信息泄露风险。

其次, 是对方合同主体资格和信誉缺失风险。在实际的合同签订之前, 对方为了获得合同, 往往隐藏自己的相关主体资格和信誉, 导致合同签订后, 对方无力履行合同, 造成企业的损失。

2. 合同签订时的风险

在合同签订的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风险主要是指合同的内容和形式上存在的风险, 合同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合同中的相应条款看, 或者合同的形式违法了法律的强制性规定, 使得合同无效。例如, 如果A企业想要投资建设一个项目, 但是这个项目必须通过招标的法律程序选择承包商, 但是A企业并没有经过相应的招标程序就与B公司签订了合同, 这种合同形式在法律上是没有效力的。合同形式上的风险主要是指合同的形式不健全, 存在隐藏的法律风险, 例如合同中约定的产品质量并且规定单独制作合同福建, 但是双方在签约时并没有附质量标准附件。

3. 合同履行时的风险

这类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在履行合同时, 因为对方违反合同约定或者遇到不可抗力影响使得合同不能正常履行, 给己方企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合同履行中的法律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各个方面:一是企业对合同日常管理疏忽, 没有及时的发现对方合同的变化, 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二是企业对于合同违约的反应之后, 没有及时的追究对方责任, 例如结算延误、催债不力以及错过诉讼时效等, 这些都会使企业蒙受损失。

二、加强企业合同管理和风险防范的措施

1. 合同签订前行为管理

因为合同一旦签订成功就代表合同已经生效, 因此, 在合同签订之前, 必须加强合同风险识别和防范, 认真的做好合同签订的相关准备工作, 包括市场的调研和订单计划确定, 根据企业订单计划选择客户, 综合考虑经济和社会等个方面利益之后, 选择最为科学的合同订立方案。在合同的签订之前, 企业应该对需要签订的合同内容、形式, 签约的对象和签约流程等进行严格的审核, 对对方的额工商登记事项、资信状况和经营状况等进行科学调查分析, 确保对方的合同主体资格。如果对方前来签订合同的是受委托人, 那么企业还应该对授权书等事项进行鉴别, 此外, 企业还应该对合同的条款进行审查, 对合同中涉及的专业属于、关键字等应该严格按照国家法律相关规定严格审核, 最大程度的规避合同签订前的法律风险。

2. 提高法律顾问履行监督

企业的法律顾问是合同管理的专家, 企业应该聘用高素质的法律顾问对合同进行有效的监督, 帮助管理者深入细致的了解企业各种合同的履行情况, 及时的发现对方可能存在的违约行为, 并随时向有关部门进行反馈, 采取有效手段防止违约的发生, 保障合同的及时有效履行, 降低企业合同履行过程中存在的风险程度。

3. 加强企业合同管理人员的法律培训和教育

企业合同管理的质量高低与企业合同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有着直接的关系, 因此, 企业必须加强合同管理人员法律教育和培训, 首先, 应该加强企业领导层的法律意识, 将法律观念深入人心, 从思想上加强企业合同法律风险的识别和防范。其次, 企业应该加强合同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教育, 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学习爱合同管理知识和技巧, 掌握合同签约和履行过程中的具体知识, 同时, 加强对合同管理人员的考核和监督, 对于素质不达标的合同管理人员进行再培训, 直到达标后再上岗。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 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市场风险因素也越来越多, 合同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企业合同风险识别和防范, 对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 必须采取科学的合同风险防范手段, 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彭燕.浅议现代企业合同管理中风险控制[J].现代商业, 2011 (12) .

合同管理:法律风险 篇8

物资采购是企业降低运营成本、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环节, 几乎所有的企业都需要签订物资采购合同。物资采购合同管理工作贯穿于合同产生到终止的全部过程, 产品质量的好坏, 供应商的生产能力是否达标, 产品使用过程中是否出现问题及如何解决等都是在合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一一把关的。企业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如果不重视合同法律风险的管理, 往往会由此引发诸多的合同纠纷, 蒙受重大经济损失。

物资采购合同存在的主要风险有合同文本风险、合同审批与签订风险、合同执行风险等。其法律风险管理既有一般合同法律风险管理的共性, 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对于物资采购效能的提升至关重要。合同法律风险的管理作为防范经营风险的第一道防线, 严格规范着物资采购的各项流程, 为企业的各项生产和经营活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企业物资采购合同的管理流程

物资采购合同管理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合同订立阶段、合同履行阶段和合同履行完毕后的管理阶段, 也可以将合同订立阶段分为合同准备阶段和合同签署阶段。合同订立阶段包括资信调查、合同谈判、合同起草、合同修改、合同审批、合同签署等环节;合同履行阶段涉及合同履行、合同变更、合同结算、纠纷处理、违约处理、合同解除、合同终止等环节;合同履行完毕后的管理阶段包括后合同义务、合同管理的后评估、档案管理等环节。后合同义务包括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企业物资采购合同的管理流程图见图1。

三、企业物资采购合同法律风险管理实践中的特性问题

根据物资采购合同管理流程, 在企业物资采购合同法律风险管理实践中, 有些环节容易被忽视, 有些环节容易产生误区, 有些环节有可能产生的法律风险较多。这些问题具有物资采购合同法律风险管理的特殊性, 在物资采购合同法律风险管理中需要特别予以重视。

1.合同谈判

物资采购合同谈判重点关注的是合同的标的物、价款、交付以及质量条款。物资采购合同谈判容易出现问题的是涉外物资采购, 涉外物资采购的特点是采购周期长、标的物金额多、运输风险大。例如, 涉外仪表物资采购合同, 要特别注意明确货币种类及外汇结算标准, 标的物的交付即所谓的收货、送货, 涉及到货物风险的承担、所有权的转移等诸多问题, 谈判双方应对交货方式、运输方式、交货地点、交货时间、运输费用的承担等事项约定明确, 防止出现分歧。

2.合同起草

企业对于物资采购合同的起草权一般都比较重视, 合同起草者法律知识水平和运用法律实践的能力, 直接关系到合同起草与修改, 影响合同履行法律风险的控制。因此合同起草是企业物资采购合同法律风险管理中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

物资采购合同起草前首先要界定好合同的性质。对于物资采购合同的性质问题, 一般认为企业参与生产经营所涉及的物资采购合同属于有名合同中的买卖合同。但是在对物资采购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 相关部门一般会先准备好技术资料和设计图纸, 并与拟选供应商签好技术协议, 这种情况下笔者建议选择承揽合同。例如涉及新技术、新工艺的大型专用设备采购合同, 其设备的生产周期较长, 可能含有大量的技术资料及图纸, 需要后期的操作培训及生产调试, 并且签署了保密协议, 可以参考承揽合同, 将各项权利义务详细描述, 规避法律风险, 为后续阶段合同信息的补充完善、责任义务的合理划分、标的物的跟踪检验以及纠纷的解决提供依据, 确保采购物资及时安全保供。

起草物资采购合同时, 对在合同谈判中约定的标的物、价款、交付以及质量条款要分别描述清楚。关于采购合同的质量条款, 笔者建议在合同中写上具体应当符合的质量标准。例如, 采购合同的质量条款中有六种情况可供选择, 1.国家标准、2.行业标准、3.企业标准、4.封存样品质量标准、5.其他标准、6.按双方商定的技术条件、技术协议或技术要求执行。备品备件物资采购有图纸的, 可以选择第6条, 并注明“按6执行, 标准代号、编号和标准名称见图纸”;单机设备或者是化工三剂采购等等有技术协议的, 注明“按6执行, 标准代号、编号和标准名称见技术协议”。

3.合同审批

物资采购合同的审批程序应严格置于签约之前。合同管理员负责合同的初步审查, 主要是审查文本前后的逻辑性、连贯性、统一性、准确性以及通俗性、可读性、实用性。企业的物资采购合同评审委员会负责专业性审查, 由供应、技术、生产、财务、审计、质量等部门的专业人员组成, 就合同草案的商务要件、技术要件、文字表述等进行评判和审查。企业的法律事务部门负责物资采购合同的文本形式和内容的合法性及合规性审查, 流程一般设在专业审查之后和决策层审批之前, 主要是评估合同可能隐藏的法律风险, 给审批合同的企业领导提供决策的参考依据。在这一环节中容易产生误区, 出现合同管理员定位模糊的问题。例如, 某些合同管理员在实际工作中职责权限不够清晰, 既不参与物资采购专业工作, 又没有直接负责合同起草, 还缺乏与合同相关的法律专业知识, 在物资采购合同审核中分不清自己究竟扮演什么角色, 往往使合同的审查工作没有得到较好的执行, 产生了阻拦商品交易、耽误生产保供、频现合同纠纷等负面影响。

4.合同签署

签订物资采购合同时要注意当事人的名称或姓名及住址—定要清楚, 企业或单位应当使用全称, 保证与营业执照上的名称—致, 签字盖章应当与签约单位及负责人或授权人相符。例如存在三方关系的物资采购合同是需要“买方”、“买方代表”、及“卖方”分别签字盖章的, 要特别注意合同内容前后称呼、企业 (或单位) 名称与合同章、合同与营业执照上的名称是否一致。一旦出错, 可能造成三方关系混乱, 权利义务分不清, 甚至和其他企业 (或单位) 重名的现象。

5.合同归档

物资采购合同的档案主要包括:合同正本、副本及附件、审查审批表、合同谈判记录、分项报价表、过程控制记录、监造报告、交往信函、变更、解除合同的协议等资料。另外, 在物资采购合同管理过程中的合同文本签收记录、台账、报表、领导批示、设备材料不合格评定和处置表、工作联络单、发生问题的处理情况及结果等资料也应归类建档。企业合同管理部门应当妥善保管好物资采购合同档案, 建立详细的物资采购合同管理台账, 待合同终止并完成所有流程后统一交给档案管理部门保存。例如, 询比价采购合同中的定向询价报价书、询价方案明细、价格会审表、采购方案审批单、订货委托书等等, 这些属于各专业物资采购共有的资料档案, 应当完整, 不能因为电子商务网站上有资料可查的就认为可要可不要, 造成合同档案各式各样, 管理混乱。

大多数企业一般都会将合同的基本附件模块也集成到合同系统上, 比如《廉洁从业责任书》、《技术附件》、《保密协议》和《安全生产管理协议》等。但是在实际工作中, 企业对物资采购合同附件的重视程度往往不及合同本身, 其合同管理制度中并没有对合同附件的签订作详细的要求和考核, 很容易产生法律风险隐患。例如煤炭采购合同, 如果是采用招标采购形式的需要将招标的相关资料一并作为合同附件进行保存, 如中标通知书、开标结果确认承诺书、评标报告、投标文件以及评标委员会决议等等, 一旦出现异常情况这些都是重要的法律依据。

四、企业物资采购合同法律风险管理实践中的共性问题

物资采购合同法律风险管理作为企业合同法律风险管理的一个分支, 在实践中也会出现与其他合同法律风险管理相同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产生会直接影响到物资采购合同法律风险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当中, 也是企业合同法律风险管理的难点和重点。解决好这些问题是企业打造长效合同法律风险管理机制的重要保障。

1.合同法律风险管理意识有待提升

企业员工风险意识不高、管理惰性、经验主义甚至抗拒心理等, 重商机、轻风险, 对合同法律风险管理工作支持力度不够, 这些现象是目前合同法律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之一。有的合同管理人员所学专业是理工类, 没有法律专业的学习经历, 法律专业水平不高, 把合同管理工作简单等同于一般的档案管理, 不重视合同条款的法律性审查, 更谈不上资信调查、合同谈判以及后评估等管理内容。

树立正确的法律思维, 强化企业员工的合同法律风险管理意识, 是识别合同风险、防范合同风险的前提, 也是建立健全合同法律风险管理机制的思想基础。企业可以通过专题座谈会、个别谈话等各种形式定期了解和掌握员工的思想动态, 及时纠正员工的工作偏差, 帮助员工较好地理解领导的指令和企业的目标, 避免进入“非黑即白”的思维误区, 站在全局的角度分析具体问题, 做好合同的法律风险预测和评估, 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供领导决策。

2.合同信息化管理任重道远

目前许多企业都建立了基于计算机网络应用于整个企业集团范围的合同及法律事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能够为合同资料快速提取、合同执行情况跟踪、合同变更、合同解除以及纠纷处理等提供信息支持。加强合同信息化管理应当是先进企业的必然追求。但是合同管理系统建立时间不长, 仍然处在摸索阶段, 部分功能模块与企业实际联系不够紧密, 有待进一步开发和完善。加之企业对于员工掌握系统操作、运行和维护的专业知识培训投入不够, 员工对新系统的认识和接受程度参差不齐, 系统运营管理问题重重。企业合同信息化管理的经验不足、效果不显著。

合同信息化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要求业务人员、管理人员除具备业务知识外, 必须熟练掌握相关法律知识以及合同系统管理知识, 增加上岗培训和业务培训是加强合同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在上岗资格考试中设置司法培训、合同系统运维培训以及合同管理员培训等课程, 同时对在岗人员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持续培训, 打造一支素质和技术都过硬的合同管理队伍。

3.合同法律风险的管理机制不健全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在企业当中还未完全构建, 以简单的合同谈判、合同签订为主, 对合同管理等方面的制度规定却很少, 可操作性不强, 不能经常性地监督、检查和考核, 或者考核没有与薪金报酬等挂钩, 缺乏必要的威慑力;或者制定了较为完备的合同管理规章制度, 但却没有做到制度的严格落实, 合同管理工作不能渗透到企业生产、销售、服务全过程中去, 无法形成企业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全员式管理。

要将合同法律风险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分支, 建立系统的合同管理规章制度。比如《物资采购合同管理工作细则》、《物资采购合同管理权限交接制度》、《合同专用章管理规定》、《授权委托书证管理规定》、《物资采购合同审查、会签、审批管理规定》、《合同纠纷调处管理规定》、《物资采购合同管理后评估制度》等, 通过制度来规范物资采购合同管理相关岗位的工作职责。同时把合同法律风险管理理念融入到物资采购单位的其他各项管理制度、工作流程之中, 通过物资采购流程的运作、企业各相关业务部门的相互配合, 反复检验合同法律风险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和漏洞, 不断完善合同法律风险管理的制度体系。

五、结束语

合同管理:法律风险 篇9

关键词:控制策略,法律风险,企业合同管理

一、前言

一直以来, 企业中的产供销成为了生存的主要环节, 同时合同有机将这三个环节连接起来。如果合同管理不到位, 必然引发纠纷甚至给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因此企业必须重视合同带来的法律风险, 针对企业自身实况制定出控制策略。

二、企业合同管理中的法律风险

因为合同管理不到位而引发的法律纠纷屡屡出现, 给企业带来了极大法律风险。总体来看, 企业合同管理中存在如下法律风险:

(一) 签订合同阶段的法律风险

1. 签订合同的当事人资格有问题;

合同是属于具有法律效力的法律文件, 签订合同双方是否具备签订资格, 是合同是不是有效的基本条件。如果签订合同当事人某一方不具备资格, 所签订合同将无效。因此在签约之时, 相关人员一定要审查清楚当事人是不是具备民事行为能力与民事权利能力, 审查清楚当事人所提供的法律文件及证明资格等, 签约者应是法人代表或者授权代表。

2. 不规范的合同内容;

合同文本一定要准确体现谈判双方的意思, 要做到文字严谨, 但是现实之中却经常存在含混不清及模棱两可语句, 导致出现错误的理解及歧义, 致使难以顺利实现合同目的或者存在各种争议。例如一些企业单位合同使用简单“合作意向书”、“合作协议书”等等命名, 依照相关法律条文, 这种形式和实际内容存在差异, 自然其法律效力也就不同。

3. 合同条款存在漏洞;

在签订合同之时, 很多人为了顾及面子只说好听的话, 可能引发争议之处不讲出来, 同时也不注明违约应该怎样处理, 有一些合同甚至连发生纠纷之时仲裁机关的地址也不明确, 一旦出现了违约行为, 必然出现难以预料的法律风险。在一些实际案例之中, 一些企业合同中虽然依照了法律顾问的范本起草, 也有“其他的约定事项”等必备项目, 按照常理应该不会再涉及其他的约定, 就应该在该栏目写明“无其他约定”或者“此项空白”等, 但实际中很多合同就忽略这些细节, 致使出现欺诈行为。

4. 缺乏主合同;

所谓主合同就是指独立存在合同, 比如建筑工程的总体承包合同;而从合同要想成立必须要依据主合同, 比如建筑工程中的分承包合同、风险抵押及质保合同等;假如主合同不存在, 而从合同必然就不能单独存在。

5. 签订无效合同;有一些企业因躲避税费, 专门签订出虚假合同, 同时通过这些形式来掩盖自己非法的目的, 属于无效合同。

(二) 履行合同阶段的法律风险

1. 不及时发出书函;

在执行合同中一旦发现问题及障碍, 就要及时和对方协商、沟通并发出法律书函, 这是一种督促履约的有效手段, 也是合同管理重要部分。但是现实中发现问题, 并没有及时发出书函, 产生法律风险。

2. 没有及时变更合同;

在变更合同上包括变更合同主体及变更合同内容等。事实上在执行合同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变更事宜, 这是合法的, 这样目的就是对原合同进行补充、修改及完善, 让合同更易实现。但是实际上很多变更缺乏相应督促履约人员, 缺乏及时变更意识及法律常识, 致使错失变更良机, 给企业带来法律风险。

3. 不关注证据;

作为合同证据必须是原件、有公章、亲笔签名等具备法律时效的要件。但并不是一切书面证据均有法律效力。但是实际中很多人认为只要是书面证据, 必然具有相应法律效力, 留下法律风险。

4. 没有效行使权利;

根据合同法当事人具有抗辩权, 但是很多企业并没有行使这个权利。比如建筑工程中的分包中并没有按照合同支付进度款, 相应企业应该按照抗辩权停止施工, 但实际中却没有行使, 导致利益受到损害。

三、企业合同管理中的法律风险控制策略

要将企业合同管理法律风险降低, 就要针对这些法律风险制定出相应的控制策略, 进而加强企业合同管理。

(一) 构建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

(1) 完善合同制度, 构建出科学的合同管理体制, 在管理上要职责明确、层次清楚、规范及科学, 要确保合同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 规范管理, 要实施合同统一管理, 管理部门要积极参与到合同谈判、起草、资信调查、登记、会签及备案工作中, 建立合理的管理台账。

(二) 加强管理人员自身素质;

合同管理做的好不好, 和管理者自身素质有着直接关系。因此加强合同管理人员自身素质, 是做好合同管理首要任务。要对相关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 而且采用岗位责任制, 让相关人员明确权、责及利, 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降低合同的法律风险。

(三) 加强重大合同审查管理;

对于企业来说重大合同一般包括:合资合作合同、资源开发合同、产权转让合同、涉外合同等, 这些合同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及生产经营活动, 因此必须要严格审查、要严格控制与管理, 才能够降低法律风险, 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四) 及时依法处理违约合同;

合同一旦签订, 双方主体就产生了相应法律关系, 如果出现违约行为, 就会出现依据合同约定来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等各种法律后果。因此在审查违约合同之时, 就要选择相应违约条款与纠纷处理条款来实施, 相关法律人员要依据实况采取沟通协商, 诉讼或者仲裁等各种方式, 进而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降低经济损失。还要加强合同清理与清算工作, 减少“后遗症”出现。

四、结束语

合同管理:法律风险 篇10

建筑施工承包企业项目管理是指为达到承包工程项目目标, 工程施工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组织机构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 对施工项目进行全过程和全方位的策划 (规划、计划) 、组织、控制、协调的总称。

那么项目管理依据是什么?笔者认为:对内, 是指项目承包企业根据其自身既定的规章和规程, 组织相应的机构和施工队伍, 委派相应管理和技术人员, 对承包项目的施工管理履行其职责;对外, 则是以其组建的项目管理机构和施工队伍, 代表建筑施工承包企业, 履行与合同相对方约定的合同义务的经营活动。在这里, 笔者仅从工程承包和劳务分包合同管理角度谈谈一些粗浅认识。

1 合同在项目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我国, 法律通常是指由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 在全国范围内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同时, 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和最高人民法院和检察院颁布的司法解释、国务院行政法规及政府部门规章、地方法规等, 在一定范围内也属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而我们通常签订一些合同, 如果不与上述法律和行政法规相冲突, 对合同当事人而言, 也是有法律约束力的行为规范、行为准则和行为依据。同时, 当发生合同诉讼纠纷时, 也是法院处理纠纷适用法律中第一顺序的依据。因此, 要充分认识和重视合同在项目管理中的地位, 运用合同约定维护企业权益、防范项目经营管理中的风险, 以期实现合同自身的目的。

2 工程项目分包管理中法律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随着我们建筑施工承包企业目前中标承建工程项目的逐渐增多, 企业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已显现出严重的不足, 工程项目管理由生产经营型向经营管理型转变, 其间工程分包不可避免。

(1)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的有关规定, 对没有资质、超越资质或借用资质签订的工程施工合同, 明确规定应认定为无效合同, 无效合同的法律后果就是返还财产和赔偿损失, 赔偿损失要按双方过错责任确定和承担。因此, 禁止将工程违规分包给“包工头”, 应选择有相应资格和资质的建筑工程施工单位, 进行规范的工程和劳务分包是形势所迫。同时, 建立起一定数量的合格分包商和劳务组织信息库, 公平、平等地对待分包商和劳务组织, 这是防范和控制合同法律风险, 促进承包项目的正常履约的保障。

(2) 加强对合格分包商和劳务组织的分析、评价和确定工作。通过对各分包商和劳务组织经营状况的资料收集和分析, 掌握分包商履行合同等资信情况。在进行合同评审时, 不能仅从书面资料方面对分包商和劳务组织主体资格报审资料是否齐全和合格进行评价, 防止虚假信息影响对分包商和劳务组织资信能力的判断。

(3) 分包合同签订和评审中的不严谨。在执行合同评审程序时, 一般报送评审的合同资料中缺少对方的授权委托书、营业执照、资质证书、人员、设备清单等资料, 基本上局限于对合同文本条款的评价, 致使合同评审时难以对分包单位的履约能力等资信状况进行全面地分析和评价。

同时, 合同文本也存在合同措辞不够严谨的问题。合同条款是根据双方共同平等协商后确定的, 一旦合法生效后就是对合同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行为规范。一般合同文本中较为普遍的问题, 一是合同条款体现出的意思表示不明确和明显的不公平, 如要求分包单位 (外包劳务) “乙方必须无条件……”、“……乙方不得提出异议”等强加性措辞。从该表述方式上明显体现出合同条款的公平和效力问题。如将该类词句中“必须”、“不得”等词去除, 则起码在形式上体现的是乙方的自愿意思。二是从有些合同条款的表述形式来看, 表面上体现的是有很多权利, 但究其实质既是权利也是义务, 而实践中又往往忽视义务的履行, 或者在实际操作中并未留下有效的履行依据, 在此种情况下实际也难以追究不正确履约的责任。

另外, 对合同的评审意见是否得当或采纳与否缺乏反馈和交流问题。一般来说, 评审意见并不能保证能够满足合同的特殊情况和对方的不同要求。但即使评审意见并不一定得当, 或者不能满足合同的目的和要求, 被评审合同单位也应将其不同的意见进行反馈。其目的一是通过大家的共同智慧, 满足不同单位的不同需要;二是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文件规定出台时并不一定能够充分满足现在和将来的不同需要, 这也需要各单位的改进意见。总之, 合同评审的宗旨和目的不是为了谁管住谁, 而是为了通过共同智慧避免合同风险。

3 工程施工和分包中的合同履约问题

合同履约问题是工程施工和分包管理中的重要环节, 也是公司在建工程项目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市场经济就是契约经济。公司一切对外经营活动, 无一不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体现, 无一不是围绕合同的约定和目的开展活动。通过我们对过去一些项目部合同纠纷案件处理时了解和掌握的情况, 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 对与业主签订的合同工期要求控制中, 因业主方的原因影响工期对施工方的经营成本影响很大。事后索赔证据的取得又难以把握, 加之考虑多方因素, 实现施工方索赔期望值一般较低。而目前分包商的合同索赔意识也在逐步增强, 这类权利通过合同条款限制又涉及到法律效力问题。

(2) 与分包商和劳务组织合同的履行中, 各单位对防止超前、超量和超价结算及对支付的控制意识已普遍较强。但在对工程量签证和审核时, 并不能反映大家都进行了认真的审核。同时, 在对分包商和劳务组织结算款的支付方面, 特别是对不合格劳务组织 (一般指“包工头”) 的使用和劳务工程款支付问题, 属于目前国家政策和法律严管范围。根据建设部《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管理暂行办法》第七条的规定:“企业应将工资直接发放给农民工个人, 严禁发放给“包工头”或其他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和个人”。否则一旦发生农民工工资纠纷, 我们作为总承包企业将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3) 作为建设工程施工企业, 在该领域涉及到各部门工作的国家法律、行政法规、部委规章、地方法规及行业规范众多, 几乎每年都有一些政策法规出台和修改, 可以说这些规定无一不是与我们施工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密切相关。比如《安全生产法》、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规定的违法分包或者转包后发生安全事故、人身损害的, 施工单位要承担连带责任。又如针对全国上下都比较关注的农民工问题, 建设部、劳动部的规章和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司法解释都加重了施工单位的义务。如不重视、不有意识地采取规避和防范措施, 等问题发生后也很难找到有效的补救措施。

合同管理:法律风险 篇11

关键词:合同;法律风险;防范;控制

一、项目管理中合同法律风险防范的地位

法律指的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对全国人民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此外,由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检察院等颁布的司法解释以及由国务院等部门颁发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制度,在一定范围内也具有普遍约束力。

对于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合同,如不与上述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冲突,其也是具有一定的约束力。从某个方面来说,合同是保障合同当事人利益的证据和书面凭证。当合同当事人之间发生法律纠纷时,合同即作为法律判别的第一依据。因此,企业在项目在项目管理过程中要重视合同的作用,肯定其在企业项目管理中的地位,要学会运用合同约定维护企业权益。可见,合同在项目管理中还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项目管理中法律风险的防范与控制的必要性

建筑施工企业实力的强大以及当前中标承建工程项目的增加,建筑施工企业在用人方面已经出现了紧缺。其也说明了建筑施工企业经营模式的改变已经是建筑施工企业未来的趋势。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由生产经营转向经营管理型也被越来越多的施工企业重视,而其中,工程分包形式的出现,是管理模式变革的重要表现。因此,企业有必要做好工程项目分包管理的法律风险防范。

(1)工程施工合同的签订,要考量到相关的资质问题这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生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的相关规定而得出结论。在签订法律合同的过程中,如果合同当事人的一方因为没有资质、超越资质以及借用资质而签订合同,那么签订的合同视为无效合同,其直接后果就是赔偿经济损失。当然,赔偿经济损失的额度是按照双方责任的过错而承担的。所以,项目工程的分包要牢记不能交予没有资质的建筑公司或者是私人“包工头(主要指不合格的劳务组织)”,而是要选择那些有资质的或者是资质年限较长的建筑施工单位。此外,项目管理过程中,还有必要建立一个数据库,对合格的分包建筑施工单位和劳务组织进行信息的收集。公平、公正的考量每一个施工单位和组织的经济实力,这也是促进承包项目合同过程中正常履约的重要手段之一。

(2)完善合格分包商和劳务组织的信息。完善合格分包商和劳务组织的信息,要做到正确评价、分析和确定其基本信息。可以通过对信息数据库的建立,而后对分包商以及劳务组织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最后统一归纳到企业的信息数据库里面,在信息网里面掌握分包商和劳务组织的资信情况。其次,在合同评审的过程中,对其书面材料要严格把关,仔细甄别,除对其资格报审资料的齐全与合格进行评价之外,还要甄别虚假信息等错误信息的干扰。

(3)分包合同评审及签订的态度要正确。在很多的合同执行评审过程中,报送材料的缺失,如:授权委托书、营业执照、资质证书、设备清单等。这些材料的缺失造成了合同文本条款评价指标,合同评审过程中因为资料的不齐全,而难以做到评价的客观性。因此,在对分包商以及劳务组织签订分包合同时,要备齐全部的评审材料,切不可因为态度不严谨而造成双方经济利益的流失。一者这是对用工方的认同,再者,这也是对分包商和劳务组织能力的肯定。

(4)合同文本内容要严谨合同的签订是带有法律效力的,一旦生效,合同条款对双方都具备了法律约束力。再者,合同文本内容是双方经过协商而共同制定的,为维护双方的经济利益,在合同文本内容的制定上,则要凸显当事人的自愿。如合同条款中出现的“必须无条件……”“不得提出异议……”等强制性措辞,该表述并不能表现双方当事人的自愿意志,反而体现了条理中存在的不公平问题。其次,权利与义务是相辅相成的,有些合同明面上有很多权利,但是权利的享有,也意味着义务的履行。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往往都是享受了权利却忘记了义务的履行,此种情况下,双方当事人之间对履约与否的问题就会存在分歧。

(5)合同评审意见的反馈与交流。在实际的评审过程中,评审意见并不能理想的满足合同情况或者是双方的不同要求。对于评审意见来说,不管是否得当,或者是能否满足合同提出的要求和需要满足的条件,评审意见都应该将以上内容反馈回去。其意见的反馈还是具有重大的意义的,其一,评审意见是综合集中了大家的共同智慧,也体现了不同单位的不同要求,其可以给双方带来改进意见,以满足不同企业的需求。其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是一个持续的状态,满足以及适应未来的趋势都是需要企业不断的改进。合同评审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双方当事人的共赢,避免合同风险。所以,针对不同的评审意见,都需要反馈。

三、合同履约的实现合同履约的实现,是合约签订的最后程序,同时也是项目管理的重点

目前,分包商与劳务组织的履约意思意识都在增强,而各个单位对与超前、超量等结算及支付的控制意识也得到了增强,但是,在工程量的审核时,还存在某些单位没有进行审核的现象。在目前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管理范围内的劳务组织以及分包商的结算款支付,企业付款对象直接为农民工个人,禁止企业工资发放给“包工头”以及其他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和个人。如若违背以上规定的内容,企业作为总承包企业,将要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合同管理:法律风险 篇12

劳动合同变更是指在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 当事人双方依据情况变化 (包括工种的变更、工资、福利、工作时间的变更) , 按照法律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 对原劳动合同的条款进行修改、补充和废止的行为。劳动合同一般具有合意性、时限性、限定性、可变性。劳动合同变更分为双方协商一致的变更和法定的变更情形,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了双方协商一致变更劳动合同的一般法律要求, 即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 可变更劳动合同约定的内容, 任何一方都无权单方变更劳动合同。然而, 在劳动合同的履行的长期过程中, 可能会遇到一些特殊情形, 使得订立合同的客观情况发生变化, 导致劳动合同不得不变更, 才能平衡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如果劳动合同变更均需要协商一致, 会导致劳动关系僵化, 无法继续履行合同, 因此, 法律规定了用人单位单方面变更劳动合同的情形: (1) 劳动者患病或非因工负伤。 (2) 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 (3) 劳动合同订立时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在实践中, 针对劳动合同变更特殊情形, 需注意以下几点: (1) 劳动者患病或非因工负伤, 在规定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 用人单位可以另行为劳动者安排工作, 另行安排工作, 必然会牵涉到劳动合同的变更。如果另行安排工作, 劳动者仍不能胜任的,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40条第1项规定, 用人单位可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 解除劳动合同。 (2) 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岗位时, 用人单位可为劳动者提供培训或调整工作岗位, 同样这里会涉及到劳动合同的变更。如果提供培训或调整岗位均仍不能胜任, 用人单位可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 解除劳动合同。 (3) 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 双方可协商变更劳动合同, 如果未达成协议, 用人单位可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 解除劳动合同。以上需要注意的是, 首先, 用人单位在运用自主权时须注意合理性, 要注意调整工作岗位的幅度、跨度以及劳动者的承受能力。其次, 解除劳动合同也是变更劳动合同的一种。

鉴于上面分析, 劳动合同变更风险防范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变更劳动合同时遵循协商一致, 不可强求。 (2) 用人单位应注意劳动者调整岗位幅度、跨度等的合理性。 (3) 调整岗位牵涉到降低薪水需慎重, 应当征得劳动者同意。 (4) 制定完备的岗位职责, 为调岗合理性提供依据。 (5) 在劳动合同条款中增加调岗、调薪的弹性条款。 (6) 在规章制度中明确调岗、调薪条件。 (7) 做好日常管理和绩效考核工作。

在实践中, 企业变更劳动合同时常会带动劳动者薪水的变化, 此时, 如果劳动者没有点头答应, 合同变更就无效。此外, 有些企业变更劳动合同的真正目的就在于调整劳动者薪水, 争议和纠纷也就随之出现, 当然, 有些企业, 为了体现对劳动者的关怀, 调整到薪资等级较低的岗位时, 并不降低劳动者的薪水, 这样表面上是对劳动者给予了照顾, 其实, 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来看, 激励作用并不是很强, 更多起到的只是保健作用。而且, 违背了同工同酬, 忽视了薪酬的内部公平性, 破坏了企业薪酬体系, 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不利。因此, 作为企业的HR们, 在日常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 一方面, 要注意劳动合同变更法律风险防范, 更重要的一方面, 是要综合为自己企业的利益和发展考虑。

摘要:劳动合同变更在用人单位与员工之间履行合同过程中会时有发生, 因此而发生争议纠纷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随着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 劳动合同变更变得尤为需要谨慎。在研究新《劳动合同法》的基础上, 对劳动合同变更中法律风险防范进行详细阐述, 希望能够给HR们在实践中提供指导。

关键词: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法,变更

参考文献

[1]周静.新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关系的影响[J].求实, 2009, (1) .

[2]石先广.新法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应对实务[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8.

[3]张驰.谨防劳动合同变更中的法律风险[J].人力资源, 2009, (2) .

上一篇:中庸之道与传统礼仪下一篇:表柔比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