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法律制度

2024-08-14

风险管理法律制度(精选12篇)

风险管理法律制度 篇1

我国GDP增长速度让世界大跌眼睛的同时, 社会化的发展却远落后于国际社会。我国一向注重国计民生, 以执政为民的理念治国。注重经济与社会平衡发展, 已成为近年来我国的执政理念, 研究社会的健康发展, 已经成为当今的重要任务。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取决于法律法规的保障和科学的行政管理手段以及民众自发性组织的协助。只有各个方面都发挥应承担的职责, 我国社会才会健康快速的发展。

一、研究社区管理的法律制度的意义

我国十分注重法制化和社会化的发展, 并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 依法治国、执政为民思想理念为基础, 悉心开展调查研究用于指导政府机关行政管理工作。随着我国依法治国、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治国理念的延伸和社会化的不断进步, “小政府、大社会”的发展方式必将成为主流。政府会将更多的权利下放社会行业组织。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 其重要性彰显无遗。

只有充分利用法律法规以及法理的相关规定和法律精神, 制定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并传承我国社会优秀美德的社区管理制度, 才能够使我国的社会发展更加健康迅速;只有将严谨的法律制度加入到社区管理中去, 才可以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为我国依法治国的国策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社区管理的法律制度如何制定

(一) 详细分析以往社区管理制度的利弊

1.以往社区的定位。社区是政府派出机关街道办事处的下级部门, 职责是对特定区域内的基层社会成员实施管理。根据《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街道办事处的任务是:办理市、市辖区人民委员会有关居民工作的交办事项, 指导居民委员会的工作, 反映居民的意见和要求。社区的定位等同于居民委员会, 根据《城市居民委员会条例》任务是:办理有关居民的公共福利事项, 反映居民的意见和要求, 动员居民响应政府号召并遵守法律, 领导群众性的治安保卫工作, 调节居民间的纠纷等。因此, 社区就是代替政府下属的街道办事处对基层社区居民行使行政权力的载体, 以行使行政管理权力为主, 但是性质属于群众组织。2.以往社区干部及工作人员的组成。以往的社区干部的产生以主管机关指定为主, 同时存在下派、选拔、选调、和居民自选等方式, 但后几种方式产生的干部所占的比例极少。如此产生的干部优点是政治理论水平较高, 善于掌握行政管理体系中的各个要素。缺点是缺少为社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的意识, 自我定位于管理者而不是服务者。3.以往社区行使管理权的特点。社区作为群众组织, 行使的确是类似与政府机关的行政管理权。工作的职责是贯彻落实街道办事处下派的硬性任务。优点是和主管机关即街道办事处保持一致, 可以参照机关的相关管理制度进行量化考核、评估、奖惩以及问责。缺点是形式主义严重, 不能很好的反映广大社区居民的诉求。4.以往的社区管理的规章制度。以往的社区管理制度以行政管理为主, 十分硬性僵化。就拿考勤制度来讲, 社区规章制度所规定是照搬政府机关, 早上八点半上班, 中午十一点半至一点午休, 晚上四点半下班。遇到病假需要事先请示, 如无请示按旷工处理。主管机关不定期巡检, 对于无法达到规章制度要求的工作人员给予处分或是问责。社区干部应该体会群众的劳苦, 扎根需要帮助群众的周围, 在办公室的时间应该不会很多。以政府机关的考评方式去规范管理难免会造成偏失。

(二) 用法律思想和创新的方式研究制度

1.社区工作人员的组成。法律精神提倡以人为本, 和我国的治国方针是相同的。社区是群众性组织应该由群众选举中诞生;应该能够代表广大群众的利益, 反映广大群众的诉求。社区工作人员应由该社区居民组成, 社区干部则可以打破地域界限, 采取公开招聘、选拔选调等形式, 经过民主程序产生, 可以提高社区干部队伍的素质。2.社区工作职责。社区的工作职责应该是提供公共服务, 传递亲情、友谊提供社区居民间沟通的平台, 并用法律手段保障社区居民的权力。社区工作者应树立, 恒心、耐心、信心意识, 以为群众服务为宗旨从事!从而带动社区居民间的融洽相处, 促进社区和谐。3.创新管理制度引入“幸福指数”概念。社区的量化考核、评估、奖惩以及问责等相关管理制度应该以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的高低来衡量, 社区干部和工作人员作为社会最基层组织的一员, 应时刻为群众着想, 扎根需要帮助群众的周围, 带给需要帮助群众以人文关怀。可想而知真正为群众服务的干部, 在办公室的时间不是自己能够掌控的, 换句话说总在办公室里的干部, 为群众办事的时间会少很多。所以以往的量化考核、评估、奖惩以及问责等相关管理制度不再适用。社会应该为民众建立“幸福指数档案”来体现幸福, 只有社会和谐、家庭和睦、物价稳定、生活水平提高、权利得到保障、居有定所、衣食无忧、老有所养、幼有所教。才能够提高民众的幸福感;只有群众满意并感到幸福, 才说明我们社区工作人员称职;才能说明我们社区工作开展的出色;才能说明社区民众关系的融洽;才能以点带面促进社会的和谐。

强化共驻共建。通过社区居委会和驻区单位之间的双向服务, 建立共驻共建机制, 以吸引社区单位和居民参与社区建设, 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资源的共享, 互利互惠。

财务制度, 公开、透明。利用社区内公共设施赚取的费用, 应该用之于民, 甚至以现金形式还利与民!

(三) 依据法律法规结合社区实际与时俱进的制定管理制度

据统计我国涉及社区方面的法律法规多达200种以上, 其中相关的法律法规还再不断的更新, 所以制定社区管理的法律制度要随着法律法规的更新不断修正。

自《物权法》颁布以来, 商品房小区业主共同所有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保护问题提上了社区治理的议事日程, 业主所拥有的物权具有“对世性”的特征。这一特征决定了任何行政组织或者非业主自治组织都不具有对该物权的干预权。这就更使原有的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难以适应当前中国城市社区发展的新情况和新要求。

先进的社区管理的法律制度的出台要充分以法律法规为依托。结合本区域实际, 通过广大居民的民主意见, 进行制定。随着制定时间的延续, 存在法律变更补充的问题, 管理制度也要不断的与时俱进修改更新, 力求更好的为社区居民提供良好的保障。

三、如何保障社区管理的法律制度的实施

(一) 编制社区管理的法律制度实施方案

明确社区服务的范围和对象, 按照“以人为本, 求实创新, 与时俱进、学用结合”的原则, 结合社区管理的法律制度确定的目标、任务和要求, 翔实的制定实施计划, 认真组织实施, 确保方案能够落实贯彻。

(二) 强化保障机制的理论研究

加强社区管理的法律制度的理论研究, 可以为更好的为社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 加快社区管理的法律制度的规范化发展, 促进社区和谐融洽的氛围。更好的为制定社区管理的法律制度工作全面深入开展提供理论支撑。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加入WTO, 对于社会发展和治理的环境、条件等发生了很大变化, 理论研究必须要紧跟形势需要。因此, 在制定社区管理的法律制度期间, 要动员一切有志于研究社区服务的法学界人士, 以及基层社区工作者, 献计献策并以与时俱进的精神, 深入基层, 调查研究, 形成一套科学指导社区管理的法律制度伟的理论体系, 使社区管理的法律制度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三) 保障机制需要监督激励

检查监督是落实社区管理的法律体系工作任务的一项重要措施。要建立健全包括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新闻监督和群众监督等为主要内容的监督机制。同时, 认真开展执法检查, 对查处的违法问题, 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严厉处理, 并提出整改意见, 限期纠正, 以保证社区管理的法律制度的落实。

凡是优秀的社区和社区管理优秀工作人员政府机关应给予奖励。在政策制定上和硬件上应给予支持。提供资金去改善社区提供公共服务的硬件设施, 能够更好的使社区工作人员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

(四) 认真做好年度考试, 强化考核评估保障机制

1.幸福感考核。在社区管理的法律制度下, 对于社区工作人员的考核评估机制和以往应有不同, 社区工作人员的勤勉应体现在为社区居民做了多少实事, 提供了多少服务上。时间上应该应社区居民的具体需求来定, 不能再以朝九晚五固定时间考勤。应该以社区居民感受到的幸福程度的高低来作为考核制度。2.管理法律制度条文。坚持“社区管理的法律制度考核体系”, 保障社区管理的法律制度, 需要有高素质的社区干部执行。社区工作人员需要对社区管理的法律制度的条文熟悉, 并能够活学活用, 用以帮助和服务于社区居民。

四、结语

实行社区管理的法律制度不可能是在以往的社区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一番增减, 而是要依据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和法律精神制定出一套科学先进并且行之有效的社区管理制度。用法学理论精神和人文关怀去指导社区管理。利用编制社区管理的法律制度实施方案、强化保障机制的理论研究、监督激励保障机制、认真做好年度考试, 强化考核评估保障机制等手段保障社区管理的法律制度的实施。通过社区工作人员的公共服务职能促进社区居民间的沟通, 从而创造一个健康、和谐、融洽的社区氛围。从而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促进社会和谐, 体现以人为本的法律精神。为我国依法治国的国策奠定基础。

风险管理法律制度 篇2

一、单项选择题

2017年初级会计资格考试

第七章 税收征收管理法律制度

1、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关于纳税申报方式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自行申报是纳税人自己直接到报税大厅办理纳税申报手续

B、实行定期定额缴纳税款的纳税人,可以实行简易申报的方式申报纳税

C、邮寄申报以邮政部门收据作为申报凭证

D、采取数据电文方式办理纳税申报的,其申报日期以纳税人发出该数据电文的时间为准

2、税务机关针对纳税人的不同情况可以采取不同的税款征收方式。根据税收法律制度的规定,对于生产经营规模较小、产品零星、税源分散、会计账册不健全,但能控制原材料或进销货的单位,适用的税款征收方式是()。A、查账征收

B、查定征收

C、查验征收

D、定期定额征收

3、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个人财产中,不适用税收保全措施的是()。A、机动车辆

B、金银首饰

C、古玩字画

D、维持生活必需的住房

4、纳税人未在规定期限内进行纳税申报,经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申报,逾期仍未申报。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律制度的规定,税务机关有权对纳税人采取的税款征收措施是()。A、采取税收保全措施

B、责令提供纳税担保

C、拍卖纳税人财产

D、核定其应纳税额

5、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律制度的规定,纳税人采取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的手段,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属于()。A、偷税

B、欠税

C、骗税

D、抗税

6、甲公司2014年4月10日取得营业执照并开业经营,但一直不办理税务登记。税务机关发现后责令限期改正,该公司在限期内仍未改正。税务机关有权对其采取的措施是()。A、处以1000元以下的罚款

B、没收经营所得

C、提请司法机关查封财产

D、提请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

第1页 经济法基础(第七章)期限是()。A、3年

B、5年

C、10年

D、15年

2017年初级会计资格考试

7、根据《发票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纳税人已开具的发票存根联和发票登记簿的保存

8、纳税人对税务机关的下列行为不服时,不可以申请行政复议的是()。A、税务机关为其确认征税对象

B、税务机关对其作出税收保全措施

C、税务机关关于具体贯彻落实税收法规的规定

D、税务机关责令其提供纳税担保

9、下列关于纳税申报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纳税申报包括直接申报、邮寄申报、数据电文申报等方式

B、采用邮寄申报方式的以税务机关收到申报资料的日期为实际申报日期

C、采用数据电文申报的,以税务机关的计算机网络收到该数据电文的时间为申报日期

D、纳税人在纳税期内没有应纳税款也应当办理纳税申报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发票领购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有()。A、领购发票需持工商营业执照

B、我国禁止任何形式的代开发票行为

C、从事临时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领购发票的,需交纳不超过2万元的保证金

D、单位和个人领购发票时,应当按照税务机关的规定报告发票使用情况,税务机关应当按照规定进行查验

2、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各项中,可以作为纳税担保方式的有()。A、抵押

B、保证

C、质押

D、扣押

3、下列各项中,应当办理税务登记的有()。A、某远程教育公司在外地设立的分支机构

B、国有制造企业

C、某市工商局

D、报刊杂志出版社

4、某纺织企业对税务机关作出的逾期不缴纳罚款加处罚款的决定不服,拟申请行政复议,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有()。A、应当向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税务机关申请行政复议

B、可以向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税务机关的上一级税务机关申请行政复议

C、该纺织企业在申请行政复议前应当先缴纳罚款和加处罚款

第2页 经济法基础(第七章)

2017年初级会计资格考试

D、若该纺织企业对已处罚款和加处罚款都不服,应一并向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税务机关申请行政复议

5、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对税务行政复议决定的表述中,正确的有()。A、复议机关责令被申请人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被申请人不得以同一事实和理由作出与原具体行政行为相同或者基本相同的具体行政行为

B、复议机关以原具体行政行为违反法定程序而决定撤销的,被申请人不得以同一事实和理由作出与原具体行政行为相同或者基本相同的具体行政行为

C、被申请人不按照规定提出书面答复,提交当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和其他有关材料的,视为该具体行政行为没有证据、依据,决定撤销该具体行政行为

D、行政复议书一经送达,即发生法律效力

6、在税款征收过程中,征税机关和税务人员也要履行相应职责。下列各项中,属于征税机关义务的有()。

A、宣传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义务

B、进行回避的义务

C、秉公执法的义务

D、依法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保密的义务

7、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的规定,税务机关到车站、码头、机场、邮政企业及其分支机构检查纳税人有关情况,有关单位拒绝的,税务机关应采取的措施有()。A、责令改正

B、没收其经营所得

C、可以处1万元以下罚款

D、提请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其营业执照

8、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的规定,下列各项中,属于税收强制执行措施的有()。A、暂扣纳税人营业执照

B、书面通知纳税人开户银行从其存款中扣缴税款

C、依法拍卖纳税人价值相当于应纳税款的货物,以拍卖所得抵缴税款

D、书面通知纳税人开户银行冻结纳税人的金额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存款

9、甲公司欠缴税款和滞纳金共计20万元,其法定代表人需出境进行业务谈判,则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律制度的规定,税务机关可以采取的税款征收措施有()。A、阻止出境

B、责令提供纳税担保

C、核定应纳税额

D、书面通知甲公司开户银行冻结其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存款金额

10、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各项中,属于税收保全措施的有()。A、书面通知纳税人开户银行冻结纳税人的金额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存款

B、扣押、查封纳税人的价值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

C、暂扣纳税人税务登记证

D、拍卖纳税人价值相当于应纳税款的货物,以拍卖所得抵缴税款

第3页 经济法基础(第七章)

三、判断题

2017年初级会计资格考试

1、税务机关对外省、自治区、直辖市来本辖区从事临时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领购发票的,可以要求其提供保证人或者根据所领购发票的票面限额以及数量交纳不超过1万元的保证金,并限期缴销发票。()对 错

2、纳税人享受减税、免税待遇的,在减税、免税期间应当按照规定办理纳税申报。()对 错

3、凡依法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都应按规定向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对 错

4、对未按照规定办理税务登记的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以及临时从事经营的纳税人,不按期缴纳税款的,税务机关可以直接扣押其价值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商品、货物。()对 错

5、纳税人对税务所(分局)、各级税务局的稽查局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选择向其所属税务局或者上一级税务机关申请行政复议。()对 错

6、税务机关调查税务违法案件时,对与案件有关的情况和资料,可以记录、录音、录像、照相和复制。()对 错

7、根据规定,纳税人未按照规定期限缴纳税款的,税务机关有权采取强制执行措施,扣押、查封、依法拍卖或者变卖其价值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以拍卖或者变卖所得抵缴税款。()对 错

8、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律制度的规定,参与拍卖与变卖的抵税财物中,国家禁止自由买卖的商品、货物、其他财产,应当由国家进行收购。()对 错

9、纳税人采取在账上多列支出或不列、少列收入的手段,不缴纳或少缴纳应纳税款的行为属于偷税。()对 错

10、纳税人非法印制发票的,由税务机关销毁非法印制的发票,没收违法所得和作案工具,并处2000元以上至10000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4页 经济法基础(第七章)对 错

2017年初级会计资格考试

11、普通发票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税务机关确定的企业印制,增值税专用发票由国家税务总局确定的企业统一印制。()对 错

12、纳税人的账簿、会计凭证和报表,应当使用中文。民族自治地方可以同时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民族文字。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可以同时使用一种外国文字。()对 错

13、欠缴税款的纳税人或者其法定代表人在出境前未按规定结清应纳税款但提供纳税担保的,税务机关可以通知出境管理机关阻止其出境。()对 错

答案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1、【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根据规定,纳税人、扣缴义务人采取数据电文方式办理纳税申报的,其申报日期以税务机关计算机网络系统收到该数据电文的时间为准,与数据电文相对应的纸质申报资料的报送期限由税务机关确定。

【该题针对“纳税申报的方式”知识点进行考核】

2、【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查定征收是指对账务不全,但能控制其材料、产量或进销货物的纳税单位或个人,由税务机关依据正常条件下的生产能力对其生产的应税产品查定产量、销售额并据以征收税款的征收方式。这种征收方式适用生产经营规模较小、产品零星、税源分散、会计账册不健全,但能控制原材料或进销货的小型厂矿和作坊。

【该题针对“税款征收的方式”知识点进行考核】

3、【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税收保全措施的适用对象有两大类:(1)主体的对象是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2)物的对象是存款、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个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维持生活必需的住房和用品,不在税收保全措施的范围之内。

【该题针对“税收保全措施”知识点进行考核】

4、【正确答案】 D

第5页 经济法基础(第七章)

2017年初级会计资格考试

【答案解析】 纳税人发生纳税义务,未按照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经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申报,逾期仍未申报的,主管税务机关可以核定其应纳税额。【该题针对“税款征收措施种类”知识点进行考核】

5、【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本题所说的行为属于偷税行为。

【该题针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及其他行政相对人违反税收法律制度的法律责任”知识点进行考核】

6、【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纳税人不办理税务登记的,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经税务机关提请,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其营业执照。

【该题针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及其他行政相对人违反税收法律制度的法律责任”知识点进行考核】

7、【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1)已开具的发票存根联、发票登记簿应当保存5年;(2)账簿、记账凭证、报表、完税凭证及其他纳税资料的保存期限为10年。

【该题针对“发票的开具和使用”知识点进行考核】

8、【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根据税务行政复议规则的规定,复议机关只受理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提出的行政复议申请,换言之,即对抽象行政行为(规章、规定等)不服,不属于行政复议的受理范围。纳税人如果认为税务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规定不合法,可以向有关机关进行反映,或者在对具体行政行为申请行政复议时,一并向复议机关提出对该规定的审查申请,但不包括规章。【该题针对“税务行政复议范围”知识点进行考核】

9、【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采用邮寄申报方式的以寄出地的邮局的邮戳日期为实际申报日期。【该题针对“纳税申报的方式”知识点进行考核】

二、多项选择题

1、【正确答案】 ABC 【答案解析】 根据规定,需要领购发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持税务登记证件、经办人身份证明、按照国家税务总局规定式样制作的财务印章或发票专用章印模,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发票领购手续;不包括工商营业执照,因此选项A错误。禁止非法代开发票;因此选项B错误。税务机关对外省、自治区、直辖市来本辖区从事临时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领购发票的,可以要求其提供保证人或者根据所领购发票的票面限额以及数量交纳不超过1万元的保证金,并限期缴销发票;因此选项C错误。

第6页 经济法基础(第七章)

2017年初级会计资格考试

【该题针对“发票的领购”知识点进行考核】

2、【正确答案】 ABC 【答案解析】 纳税担保,是指经税务机关同意或确认,纳税人或其他自然人、法人、经济组织以保证、抵押、质押的方式,为纳税人应当缴纳的税款及滞纳金提供担保的行为。【该题针对“纳税担保”知识点进行考核】

3、【正确答案】 ABD 【答案解析】 除国家机关、个人和无固定生产经营场所的流动性农村小商贩外,凡是从事生产经营、负有纳税义务的纳税人,均应办理税务登记。【该题针对“税务登记申请人”知识点进行考核】

4、【正确答案】 BD 【答案解析】(1)对税务机关作出逾期不缴纳罚款加处罚款的决定不服的,向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税务机关申请行政复议。因此选项A正确;选项B错误,当选。(2)申请人对税务机关作出逾期不缴纳罚款加处罚款的决定不服的,应当先缴纳罚款和加处罚款,再申请行政复议。因此选项C正确。(3)对已处罚款和加处罚款都不服的,一并向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税务机关的上一级税务机关申请行政复议。因此选项D错误,当选。

【该题针对“税务行政复议范围”知识点进行考核】

5、【正确答案】 ACD 【答案解析】 复议机关责令被申请人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被申请人不得以同一事实和理由作出与原具体行政行为相同或者基本相同的具体行政行为;但复议机关以原具体行政行为违反法定程序而决定撤销的,被申请人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不受前述限制,所以B选项是不正确的。【该题针对“税务行政复议审查”知识点进行考核】

6、【正确答案】 ABCD 【答案解析】 ABCD四项均属于征税机关的职责。

【该题针对“征税主体的权利与义务”知识点进行考核】

7、【正确答案】 AC 【答案解析】 根据规定,税务机关到车站、码头、机场、邮政企业及其分支机构检查纳税人有关情况,有关单位拒绝的,由税务机关责令改正,可以处1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该题针对“税务检查”知识点进行考核】

8、【正确答案】 BC

第7页 经济法基础(第七章)

2017年初级会计资格考试

【答案解析】 税收强制执行措施包括:(1)书面通知纳税人开户银行从其存款中扣缴税款;(2)依法拍卖纳税人价值相当于应纳税款的货物,以拍卖所得抵缴税款。题中选项D属于税收保全措施。【该题针对“税收强制执行措施”知识点进行考核】

9、【正确答案】 AB 【答案解析】 根据规定,欠缴税款、滞纳金的纳税人或者其法定代表人需要出境的,税务机关可以责令纳税人提供纳税担保或者阻止出境。

【该题针对“税款征收措施种类”知识点进行考核】

10、【正确答案】 AB 【答案解析】 税务机关可以采取下列税收保全措施:①书面通知纳税人开户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冻结纳税人的金额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存款。②扣押、查封纳税人的价值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其他财产是指纳税人的房地产、现金、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和动产。【该题针对“税收保全措施”知识点进行考核】

三、判断题

1、【正确答案】 对

【该题针对“发票的领购”知识点进行考核】

2、【正确答案】 对

【该题针对“纳税申报的其他要求”知识点进行考核】

3、【正确答案】 错

【答案解析】 临时取得应税收入或发生应税行为的单位和个人,以及只缴纳个人所得税、车船税的个人,无需办理税务登记。

【该题针对“税务登记申请人”知识点进行考核】

4、【正确答案】 错 【答案解析】 对未按照规定办理税务登记的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以及临时从事经营的纳税人,由税务机关核定其应纳税额,责令缴纳;不缴纳的,税务机关可以扣押其价值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商品、货物。

【该题针对“责令缴纳”知识点进行考核】

5、【正确答案】 错

【答案解析】 根据规定,纳税人对税务所(分局)、各级税务局的稽查局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其所属税务局申请行政复议。

【该题针对“税务行政复议管辖”知识点进行考核】

第8页 经济法基础(第七章)

2017年初级会计资格考试

6、【正确答案】 对

【该题针对“税务检查”知识点进行考核】

7、【正确答案】 错

【答案解析】(1)纳税人未按照规定期限缴纳税款的,税务机关有权采取“责令缴纳”的税款征收措施,并不是采取强制执行措施。(2)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缴纳或者解缴税款,纳税担保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缴纳所担保的税款,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仍未缴纳的,经县以上税务局(分局)局长批准,税务机关可以采取强制执行措施。【该题针对“税收强制执行措施”知识点进行考核】

8、【正确答案】 错

【答案解析】 国家禁止自由买卖的商品、货物、其他财产,应当交由有关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的价格收购。

【该题针对“税收强制执行措施”知识点进行考核】

9、【正确答案】 对

【该题针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及其他行政相对人违反税收法律制度的法律责任”知识点进行考核】

10、【正确答案】 错 【答案解析】 纳税人非法印制发票的,由税务机关销毁非法印制的发票,没收违法所得和作案工具,并处1万元以上至5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该题针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及其他行政相对人违反税收法律制度的法律责任”知识点进行考核】

11、【正确答案】 对

【该题针对“发票的印制”知识点进行考核】

12、【正确答案】 对

【该题针对“对纳税人财务会计制度及其处理方法的管理”知识点进行考核】

13、【正确答案】 错 【答案解析】 欠缴税款的纳税人或者其法定代表人在出境前未按规定结清应纳税款、滞纳金或者提供纳税担保的,税务机关可以通知出境管理机关阻止其出境。【该题针对“阻止出境”知识点进行考核】

第9页 经济法基础(第七章)

2017年初级会计资格考试

风险管理法律制度 篇3

关键词:信用卡 风险管理 法律制度

信用卡于1915年起源于美国,距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信用卡在我国的发展则是近二十来年的事,历时虽短,却发展迅猛。随着信用卡犯罪方式的增多,信用卡相关法律关系及各方利益的复杂化,现实中相关法律纠纷的不断层出,使得信用卡消费过程中涉及的信用卡的善恶意透支、信用卡挂失和ATM机非正常交易问题中各方的权利义务分割与风险转移法律问题日益明显并尖锐。

从广义上来说,信用卡风险指的是信用卡在使用、信用卡相关的交易的过程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的会给发卡机构、信用卡特约单位、信用卡持卡人等所造成的资金损失所面临的危险程度。狭义上来说,信用卡风险指在信用卡业务特殊性决定的,由于持卡人善意透支与恶意透支行为共存而导致的银行损失的可能性。

综合考察我国信用卡法律体系,尤其是在与其他国家信用卡法律体系对比之后可以发现,我国的信用卡法律体系尚处于不完善阶段,还存在着很多缺陷。这些缺陷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 我国信用卡法律制度立法层级偏低

我国目前尚无专门的信用卡法。综观我国现有赖以调整信用卡交易的法律法规,既没有一个较高层次的法律作为核心,也没有形成系统的信用卡法律体系。除了《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外,信用卡的相关法律规制仅见诸于民法、刑法、金融法律法规中零星的条款,且在这些已经较为稀缺的信用卡法律规范中,有些仅仅是调整普遍民事法律关系的原则性规定,对信用卡业务本身的针对性不强,这导致了使用上述法规调整信用卡法律关系时,其操作性很难体现。

(二) 个人信用制度有待完善

个人信用制度是指根据居民的家庭收入与资产、己发生的借贷与偿还、信用透支、发生不良信用时所受处罚与诉讼情况等,对个人的信用等级进行评估并随时记录、存档,以便信用的供给方决定是否对其提供信用和提供多少信用的制度。在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尚未建立,这将给信用卡风险控制中持卡人风险控制环节树立极大障碍。

(三) 信用卡担保制度不完善

消费信用担保缺乏法律明文規定,同时缺乏完善的信用评估机构。由于我国没有相应的信用评估机构,对持卡人及其保证人还无法进行有效的综合分析评估。

鉴于我国信用卡风险管理法律制度供给不足的现状,结合美国信用卡风险管理立法及制度的先进经验,特提出完善我国信用卡风险管理法律制度的相关对策 :

(一) 健全和完善我国信用卡风险防范和管理的法律制度

信用卡风险管理的效果除了依赖商业银行自身的努力外,还离不开外部法律制度的供给。针对目前我国在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法律制度和征信体系不完善的现状,必须进行完善,为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面对日益庞大的信用卡交易与层出不穷的信用卡违法违规案件,只依赖于中国人民银行于 1999 年出台的《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相关通知已经不能适应当今市场发展的需要。因此,应提高信用卡的立法层级,将信用卡所涉及的法律关系集中规定于一部法律文件中已迫在眉睫。

(二) 完善个人信用制度

我国的个人信用市场起步较晚,许多方面还很不成熟,国家要尽快颁布实施个人信用制度法规及其配套措施,以尽快从单位信用保证和道德约束逐步过渡到以个人信用保证为主和法律制约的信用中来,用法律的形式对个人账户体系、个人信用的记录和移交、个人信用档案的管理,个人信用级别的评定、披露和使用做出明确的规定,同时明确个人信用制度的主管部门和各部门所负的职责,合理分工,严格奖罚措施,以国家的强制方式来推行个人信用制度,以使个人信用制度在法律的框架范围内合理运行,规范发展,从而真正建立完善的社会征信体系。

(三) 完善信用卡担保制度

由于持卡人用信用卡进行消费并透支的目的为了购买超过自身即期收入限度限度的,同时要在较长的期限内还款的如高档家具等等消费品。也就是说,银行在发放消费贷款给消费者时,要求用抵押、质押、担保作为还款的保证,有利于保证贷款的安全收回,是发放高额信贷必不可少的形式。针对我国信用卡发放与消费的特殊性,在采取担保制度方面,措施主要包括:

1. 设立存入保证金制度

此保证金制度不但要求持卡人向银行提供有效担保,还需要持卡人存入一定数额的保证金以此降低风险。而保证金的数额则由发卡行依据其核实的由申请人向发卡行申请领用信用卡时提供的相关资料进行评级。信用等级高则保证金可以少些,反之则较多。保证金必须由申请人在进行信用卡申领的时候需要将其事先存入,同时在保证的期间内,申请人不能动用保证金。当持卡人的信用卡账户有透支情况发生时,发卡行会立即催收。经发卡人多次催收没有结果的,就可以直接将持卡人所缴纳的保证金余额转让到持卡人的信用卡存款账户同时扣收。发卡行能够通过持卡人在事先所存入保证金的途经将信用卡所带来的风险转移到持卡人身上。

2. 建立信用卡保险制度

我国信用卡风险管理法律制度研究 篇4

(一) 信用卡风险的定义

广义上, 信用卡风险是指信用卡业务经营者在管理过程中, 因各种客观的不利因素而导致的发卡机构、持卡人、特约商户三方损失的可能性;狭义上, 信用卡风险是指因信用卡无担保循环信贷的产品特性和贷款实际发生的非计划性、无固定场所、授贷个体多等特点, 导致信用卡法律关系当事人产生经济损失与招致法律的消极保护的可能性。本文拟从广义上研析信用卡风险管理法律制度, 探讨如何运用法律制度以将信用卡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从而减小信用卡风险管理法律关系当事人之间发生风险损失的可能性。

(二) 信用卡风险的种类

1.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手未能履行约定契约中的义务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 即受信人不能履行还本付息的责任而使授信人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 即指持卡人不能履行与发卡机构之间约定的义务而造成发卡机构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主要表现是持卡人的经济状况相比申请信用卡时发生变化, 造成不能偿还信用卡债务的可能, 这种可能性即持卡人的信用风险。

2. 欺诈风险

信用卡欺诈, 是指利用伪造的信用卡、虚假身份资料申领的信用卡或冒用他人信用卡, 通过银行自助设备、POS刷卡设备、网上银行等途径进行取现或消费。欺诈风险主要表现有办卡欺诈、伪卡欺诈、信用卡套现等几种表现形式。

3. 法律风险

在信用卡业务中, 法律风险是指发卡机构或持卡人无法满足或违反法律要求, 导致发卡机构或持卡人不能履行信用卡合同中的义务, 而引起给发卡机构或持卡人造成经济损失或引起法律的否定性评价的不利后果。信用卡面临的主要法律风险包括制度层面和行为主体层面:在制度方面, 信用卡法律风险首先表现在相关信用卡风险管理法律规定不完善、立法层级较低、法律规定内容滞后;在行为主体层面, 主要是发卡机构、持卡人或特约商户等行为主体不懂法律规则、疏于法律审查或逃避法律监管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或否定性法律后果。

4. 监管风险

在信用卡风险研究领域, 监管风险是指由于信用卡业务与市场的监管职能部门对于信用卡风险的评估及控制不到位而出现的监管不力或是过度监管所造成的经济上的损失。以信用卡风险监管的职能主体为标准, 笔者将监管风险分为两类:一、内部监管风险, 指的是发卡机构对信用卡经营环节即发卡、收单、催收等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缺乏有效评估与预测而造成的监管缺失或监管不力。二、外部监管风险, 即发卡机构的监管部门对于信用卡风险评估出现错误而导致的监管真空或过度监管。

5. 经济周期风险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的现象, 是国民收入或总体经济活动扩张与紧缩的周期性变化。一般来说, 当经济危机到来时, 信用卡产业可能既是经济危机的受害产业, 但同时又是经济危机的组成部分。当经济衰退时, 失业率上升, 导致许多消费者更多地靠信用卡贷款消费, 而这些消费者中大部分人可能因为失业而无力偿还账款, 导致坏账率上升, 信用风险加剧。由于经济衰退是系统性风险, 因此无法通过“大树法则” (1) 来化解和分摊经济周期所带来的风险, 因此银行的坏账损失会普遍上升。 (2)

二、我国信用卡风险管理法律制度的基础理论

(一) 信用卡风险管理法律制度的内涵

风险管理是用来定义负责维持一个机构一定程度资产质量的有关方面的词汇, 将风险管理作为一门学科时, 就必须考虑整个环境对风险管理的作用与影响。参考欧洲商业银行所使用的主要几个有关风险管理的概念, 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风险管理。这几个概念是:银行不能“回避”风险, 只能“管理”风险;风险管理意识必须贯穿到业务拓展的全过程;严格的信用评级制度;按不同的情况区分不同的风险种类;建立相应的风险控制标准;风险管理体制保持独立性。 (3)

信用卡风险管理法律制度的内涵主要是指蕴含于一国或地区各种法律中对信用卡风险进行直接规避、控制或事后救济的各种法律规定的总和。就我国而言, 《民法通则》、《合同法》等民事法律对作为平等市场主体之间的发卡银行与信用卡持有人之间进行了原则性界定, 从而确立了信用卡的基本法律关系为民事法律关系;其次, 《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商业银行信用卡监督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中主要的法律关系主体是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与各商业银行的行政监管关系, 另一方面, 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又以上述规章为基础, 对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进行干预与调控, 体现了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与各商业银行之间的经济法律关系, 因此, 公私兼容的经济法律关系是信用卡风险管理法律制度中的主要法律关系之一;第三, 《刑法》中有关信用卡犯罪的法律规定也是信用卡风险管理法律制度的组成部分, 主要是指信用卡诈骗罪、伪造金融票证罪等法律规定, 这是信用卡风险管理法律制度的最后一个环节, 是对其他风险管理法律制度不足的最后救济, 因此, 刑事法律关系也是信用卡风险管理法律制度的法律关系之一。

(二) 信用卡风险管理法律制度的外延

信用卡风险管理制度并不是由法律制度单独构成的一个封闭的体系, 而是由多种制度与机制构成的一个有机联系、互相协作的整体。一般来说, 信用卡的风险管理制度包括五个元素:1.法律和规则, 即直接规制信用卡业务以管理信用风险卡的法律制度;2.信用策略, 是为信用卡风险管控的具体执行部门制定的符合商业战略需要的一致的、全面的信用策略与战略;3.信用操作, 即根据信用信息而对消费者的信用卡申请行为进行的信贷审批, 以及根据持卡人的信用状况的变化而进行的一系列信用操作行为;4.催收制度, 即发卡机构对到期债务的识别和催收制度;5.反欺诈操作, 即对有信用卡欺诈行为的信用卡及账户持有人的鉴别、恢复、偿还和起诉等一系列操作制度。 (4) 信用卡的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的管理过程, 除了以法律形式明确下来的风险管理制度以外, 还包括银行自身为规避风险而建立的一系列制度, 包括市场准入风险管理制度、发卡业务风险管理制度、收单业务管理制度。

三、我国信用卡风险管理法律制度的实证分析

(一) 我国信用卡风险管理法律制度的确立

1. 初步发展时期

信用卡以其方便、快捷的特点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但是先消费、后付款的消费模式不可避免的为发卡银行带来风险。由于我国的信用卡市场发展起步较晚, 在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的相当一段时间内, 我国有关规制信用卡的法律制度几乎处于空白状态。1986年, 第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为市场经济提供了基本的法律原则与制度保障, 此后出现的信用卡业务所涉民事主体的基本权利义务关系在这部民事基本法中得以规制。1989年, 公安部与中国银行联合发布了《关于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利用信用卡犯罪活动的通知》, 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部分不法分子利用当时银行管理及电脑系统缺陷而从事的信用卡犯罪活动。

2. 快速发展时期

随着经济的发展, 为规范和管理信用卡业务, 中国人民银行于1996年颁发了《信用卡业务管理办法》。该《办法》第一次对信用卡的性质与功能进行明确的界定, 并对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规则、业务管理、转账结算等业务环节中应遵守的业务规则以法律的形式明确。随着信用卡业务的快速增长, 《信用卡业务管理办法》中的许多规则已不能适应信用卡业务的发展。中国人民银行于1999年出台了《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 该《办法》对借记卡、信用卡进行了区分与分类, 并确立了不同的适用规则, 这是对我国信用卡业务有着重大影响的一部部门规章, 它确立了银行卡业务的审批规则、账户及交易管理规则、罚则等信用卡风险管理法律规则, 同时废止了《信用卡业务管理办法》。 (5) 2009年12月,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印发《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此外, 相关部门还陆续发布了《关于加强银行卡发卡业务风险管理的通知》、《信用卡套现活跃风险提示的通知》、《关于加强银行卡安全管理预防和打击银行卡犯罪的通知》等法律文件。

3. 稳步发展时期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过后, 相关管理部门出台了大量的法律文件以此来防范金融危机对我国信用卡市场产生破坏性影响。但这一时期的法律文件主要以通知等形式明确, 法律效力低且分散。2011年1月, 银监会颁布《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 此规章将原有许多信用卡法律规则加以集中与细化, 并且引入了国际上关于信用卡风险管理法律制度的通行做法, 进一步完善了信用卡业务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风险预防与管理制度。

(二) 我国信用卡风险管理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1. 信用卡立法分散且层级较低

我国信用卡发展经过20年的历程, 发卡市场、受理市场、经营模式等经历了巨大变化, 然而信用卡相关的法律却仍然沿用中国人民银行1999年下发的部门规章《银行卡管理办法》, 由于当时我国信用卡属于初步发展阶段, 《银行卡管理办法》并没有涉及管理模式、资产管理、风险防范、商户管理等当前信用卡业务突出的问题, 调整范围较窄。另一方面, 《银行卡管理办法》立法层次较低, 容易出现法律适用上的困难。2007年与2009年, 面对信用卡市场主体的不规范行为与日益猖獗的信用卡犯罪, 银监会分别下发了《关于加强银行卡发卡业务风险管理的通知》与《关于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的通知》, 虽然这两部通知的出台对抑制信用卡滥发与信用卡诈骗等违规违法行为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但是, 立法层级低与法律效力低的问题并没有得以解决。

2. 法律主体权利与义务不明晰

首先, 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的主体不明确, 没有明确中国人民银行与银监会的监督管理职责, 两者也没有明确的分工和侧重点, 监管主体地位不明确, 容易在信用卡业务的监管层面上形成交叉和真空现象。其次, 《银行卡管理办法》在“银行卡当事人之间的职责”方面只对发卡银行和持卡人的权利义务进行了规范, 忽略了对在消费环节中起重要作用的特约商户的行为进行规范。加之发卡银行及相关管理部门对消费环节的监督管理比较薄弱, 给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导致近年来非法套现案件频频出现。第三, 虽然《关于加强银行卡发卡业务风险管理的通知》与《关于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的通知》加大了对发卡银行的风险调控力度, 但是却缺少对持卡人的权益保护的相关规定, 以至于持卡人的权利在信用卡业务中没有完全体现出来。

3. 信用卡风险责任划分不合理

信用卡业务包括业务的审批、信用卡发行、持卡人的申领、收单机构和特约商户的受理、交易清算等诸多环节, 其中每一个环节都会引起风险的发生。目前信用卡业务各方的主体职责和权利义务在法律层面上没有具体的规定, 对信用卡业务的诸多环节缺少系统性规范管理, 片面强调发卡银行对持卡人的安全保障义务。片面强调银行的责任, 不仅使银行资金处于更大的风险中, 也会降低产业链中其他产业的风险防范意识, 不利于信用卡产业的长远发展。

4. 特约商户行为规范制度缺失

《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七条明确规定“违反国家规定, 使用销售点终端机具 (POS机) 等方法, 以虚构交易、虚开价格、现金退货等方式向信用卡持卡人直接支付现金, 情节严重的, 应当依据刑法第二百五十二条的规定, 以非法经营罪处罚”, 但是实践中因为“情节严重”的界定数额较大 (100万元以上) , 仍然使大多不法分子逍遥法外, 即便是特约商户的套现行为被发现, 也仅仅是终止协议, 撤销POS机具。特约商户的行为失范, 导致特约商环节非法套现案件屡屡出现, 为信用卡产业的稳定与发展带来不利因素。

(三) 我国信用风险管理法律制度主要问题的成因

1. 立法理念的偏差

我国信用卡行业存在着单纯追求经济规模与增长速度的错误认识。从2003年开始, 我国的信用卡行业开始了大规模扩张的步伐, 在促进行业发展的同时潜藏着巨大的风险。信用卡的相关立法者在效益与安全之间选择了效益优先, 忽视了对风险的管理与控制, 这导致了2003年后我国信用行业持卡人恶意透支、非法套现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虽然相关部门出台了一些规定与通知加强风险控制, 但控制的力度与强度显然不符合行业问题发展的趋势, 使得这些规定与通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 立法技术的滞后

我国有关信用卡的法律主要是以中国人民银行与银监会颁布的部门规章以及相关规定为主, 这些法律文件不仅存在着立法分散、法律层级较低的问题, 且规定过于原则, 信用卡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责任没有法律加以明晰, 给发卡银行带来适用上的困难, 也为发卡银行违背监管者旨意规避法律带来可能性。实践中经常出现发卡银行滥发信用卡、信息披露不完整、征收高额利息等违规行为, 一方面不利于保护持卡人的合法权益, 另一方面也扩大了信用卡风险。

3. 配套制度不完善

信用卡法律制度的实施并不是一个封闭的过程, 而是一个需要配套制度的配合实施的动态过程, 信用卡配套制度主要包括征信系统、担保制度。目前我国的征信系统尤其是个人征信机制急需完善, 缺乏一个跨地区、跨行业的个人信用评估和征信机构已经成为我国目前个人征信体系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这使得银行进行风险评估的难度加大和风险管理成本的增加, 信用体系的不健全已成为制约我国信用卡业务发展的“瓶颈”。另外, 我国《民法通则》、《担保法》、《合同法》中只对信用卡担保进行了原则性规定, 对信用卡担保的形式、担保范围、担保责任的承担主体与方式并未做具体规定, 使得信用卡担保制度的实施不具明确操作性。信用卡配套制度的完善与否关系到信用卡风险法律制度的实施效果, 只有良好的配套制度设计才能促进信用卡风险法律制度的完善。

三、完善我国信用卡风险管理法律制度的对策及建议

(一) 提高信用卡风险管理法律制度的立法层次

面对日益庞大的信用卡交易与层出不穷的信用卡违法违规案件, 只依赖于中国人民银行于1999年出台的《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相关通知已经不能适应当今市场发展的需要。因此, 应提高信用卡的立法层级, 将信用卡所涉及的法律关系集中规定于一部法律文件中已迫在眉睫。此前许多研究者呼吁我国尽快出台《信用卡条例》, 但随着2011年1月13日《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的出台, 许多信用卡市场领域比较突出的问题得以解决, 但这部行业规章最主要的问题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 《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属于部门规章, 法律层级较低, 导致消费信用法律关系与其他法律关系冲突时, 面临不被优先适用的可能性的问题; (二) 《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主要体现的是银监会对银行业的行政监督关系, 而消费信贷关系才是信用卡业务中的主要法律关系, 因此, 此《办法》并没有完全覆盖信用卡法律关系, 为司法实践操作上带来困难。虽然《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的出台解决了我国目前信用卡市场比较重要的问题, 但是法律制度的相关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因此, 笔者呼吁相关职能部门在日后的立法活动中提高信用卡的立法层级, 以使信用卡相关法律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 注重外部风险管理法律制度与内部风险管理制度的衔接

目前我国的信用卡风险管理法律制度只在业务准入与业务管理上提供了明确的操作细则, 但对收单业务、催收制度、风险管理上并没有具体的规定, 只是在《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中确立“商业银行应当制定明确的信用卡业务发展战略和风险管理规划, 建立健全信用卡业务内部控制、授权管理和风险管理体系、组织、制度、流程和岗位, 明确分工和相关职责”等较为原则性的规定, 因此, 注重信用卡风险管理法律制度与银行内部风险控制制度的衔接成为信用卡风险管理法律制度实施的重要步骤。

1.完善信用卡风险管理法律制度的实施细则

在市场经济领域, 法律对于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不可能提供完全的、彻底的确定性指引, 对于一些需要具体加以明确的事项, 就需要明确的实施细则为发卡银行及相关主体带来操作性, 否则, 立法者的立法意图与法律关系主体的实际操作会产生偏差。因此, 完善信用卡风险管理法律制度的实施细则, 有助于信用卡风险管理法律制度与银行内部风险管理制度的衔接, 减少发卡银行盲目竞争而采取的违背立法者立法意图的违法违规行为。

2.加大对银行内部信用卡风险管理制度的监管力度

《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第一百条规定:“中国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依法对信用卡业务实施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 对信用卡业务风险进行监测和评估, 并对信用卡业务相关行业自律组织进行指导和监督。”因此, 银监会应对银行内部信用卡风险管理法律制度进行审查, 对不符合法律规定和审慎性监管原则 (6) 的信用卡风险管理制度提出整改意见, 以确保银行内部信用卡风险管理制度符合相关法律的规定, 保证信用卡风险管理法律制度的实施。

(三) 完善信用卡担保制度

信用消费其实是贷款消费的形式之一, 其中的担保问题和贷款问题应受《担保法》与《贷款通则》及相关规定的规制。但是, 我国现有的《担保法》及有关担保的法律法规, 主要是针对生产性企业贷款而制定的, 针对个人消费信贷的法律目前尚处于空白状态, 个人消费贷款在回收过程中, 遇到贷款本息回收困难。涉及保证的履行、质押品的变现等法律纠纷, 使得银行往往处于尴尬境地。《贷款通则》是中国人民银行于1996年出台的。1996年至今我国的经济发展跨越了一个台阶, 银行业的业务种类与模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而1996年颁布的《贷款通则》很多条款已经不能适应当今人们对贷款的需求, 因此, 建立信用卡担保制度, 需要对《担保法》和《贷款通则》及相关规定进行完善。

1.明确信用卡的担保范围

我国《担保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当事人对保证担保的范围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 保证人应当对全部债务承担责任。这是对保证责任的原则性规定, 总的来说就是信用卡保证人应当对信用卡所产生的全部债务承担保证责任。这个规定对保证人不合理, 因为若是信用卡持有人的不当得利之债或侵权行为所产生的债务, 由保证人来承担责任, 不符合保证担保设立的初衷, 同时也可能造成恶意透支风险的扩大。因此, 信用卡保证范围应当由银行与保证人明确约定, 且仅限于信用卡信用额度内的透支之债及利息、追索费用。

2.完善个人信用消费贷款的风险补偿和转移机制

将个人信用消费贷款所带来的风险转移到专业的保险机构, 通过一些专业化的保险措施, 最大限度地避免信用风险所带来的损失, 与有关部门着手建立信用保险机制, 将保险措施作为开办信用贷款的前提条件, 也可以探索设立信用消费同保险合同相结合, 使之成为银行、商家、个人和保险公司共担信用风险的机制, 以分散和补偿信用风险。 (7)

摘要:我国信用卡行业在近十年间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与我国信用卡市场的迅速发展相反的是我国的信用卡风险管理法律制度建设的滞后。因此, 本文深入研究我国信用卡风险管理制度的立法现状与其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完善我国信用卡风险法律制度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信用卡风险,风险管理法律制度

参考文献

①又称“平均法则”, 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 在随机现象的大量重复中往往出现几乎必然的规律, 即风险单位数量越多, 实际损失的结果会愈接近从无限单位数量得出的预期损失可能的结果, 大树法则构成了近现代保险业的数理基础.

②陈建.现代信用卡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5:74.

③④周宏亮, 穆文全.信用卡风险管理[M].北京,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2.

⑤肖亮亮.我国银行卡法制发展回顾[J].西南金融, 2010:6.

⑥审慎监管原则是《巴塞尔资本协议》中确立的国际银行业监管准则, 包括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损失准备金等, 由于我国银行业发展较晚及各方面历史条件的制约, 并未全面确立审慎监管原则, 但是我国银行内部控制确立了审慎监管的原则, 因此, 在银行信用卡风险内控中应当确立审慎性监管原则。

法律顾问管理制度 篇5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法律顾问工作,保障法律顾问依法执业,促进我局依法行政,根据《关于全面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的意见》,特制订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 安源区规划分局按照工作需要组织开展法律顾问选聘制度,从具有法律专业教育,对行政法、规划法、行诉法等领域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务工作的律师事务所确定法律顾问聘请合同对象。

确定专职律师条件为:

(一)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和道德修养;

(二)具有律师资格证书或法律职业资格证书,在相关领域具有5年以上的工作经验,专业能力强;

(三)在所从事的律师、仲裁、法学研究等专业领域享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身体健康,责任心强,有时间和精力履行法律顾问职责。第三条 法律顾问的具体工作职责如下:

(一)参与重大行政决策和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为我局重大行政政策和牵头起草的规范性文件提供法律论证、合法性审查意见;

(二)参加我局重大项目的谈判、合同和协议的审查、签订等工作;

(三)协助我局处理重大涉法事件,起草有关法律文书或法律意见书;

(四)参与重大、疑难的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案件和论证;

(五)为我局依法处理重大、疑难信访案件提供法律咨询意见;

(六)根据委托承担民事、行政诉讼和仲裁、行政复议、调解案件的代理工作;

(七)协助我局对领导干部、工作人员进行法制宣传、法制教育和法律培训;

(八)办理我局交办或委托的其他法律事务。

第四条 法律顾问办理任何法律事务须在我局授权范围内进行,不得越权处理。法律顾问的任何审查意见均为参考意见,有关人员应当认真考虑,如认为不妥或不符合实际情况,可以不予采纳,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共同探讨。

第五条 法律顾问可因履行职责之需要享有下列权利:

(一)应邀参加有关会议,参与有关事项的调查,研究;

(二)调阅、复制有关关联性档案资料;

(三)获取与履行职责有关的政府信息和资料;

(四)出具法律意见。第六条 法律顾问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保密制度,不得泄露国家秘密,工作秘密、商业秘密和不应公开的信息;

(二)不得利用工作便利,为本人或者他人牟取不正当利益;

(三)不得以我局法律顾问名义宣传、招揽或办理与本局法律事务无关的业务;

(四)不得在诉讼、非诉讼中接受其他当事人委托,办理与本人曾参与的和局法律顾问事项有利害关系的法律事务;

(五)不得从事其他损害本局利益或者形象的活动。第七条 法律顾问应我局要求提出法律意见、法律依据和合法性审查意见的,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反馈。案情重大、复杂的,与我局协商后可以适当延长。

第八条 法律顾问认为自己与所承办的我局委托事务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履行职责的,应当主动申请回避。是否回避,由我局研究决定。

第九条 法律顾问承办我局交办、委托的工作事项时,根据工作需要,可以向我局申请召开专题会议讨论研究。会议讨论、研究法律事务涉及我局或有关科室、局属事业单位的行政决策的,有关负责人应当参加,介绍有关情况,并听取法律顾问的意见。

第十条 聘请法律顾问工作经费纳入部门财政预算予以保障。聘请的法律顾问按照提供法律服务的工作情况给予适当报酬,临时聘请专家或律师人员的费用参照执行。

第十一条 局法律顾问在我局不具有行政职务,不行使行政权力,不占用行政编制。法律顾问为办理我局事务时发生的诉讼费、仲裁费、代理费、交通、住宿等合理费用由我局承担,按照有关标准执行。

第十二条

局法律顾问的聘期为二年,期满可续聘,特殊情况下,可以提前解聘。

第十三条

聘请的法律顾问实行动态管理,聘任期间因自身原因,不宜继续担任法律顾问的,应当主动辞去法律顾问。

第十四条 聘请的法律顾问在聘请期间有以下情形之一的,由局法制科报请局领导批准后予以解聘并向社会公告:

(一)因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或者违反职业道德、执业纪律受到刑事处罚、党纪政纪处分或者被注销、吊销律师执业证书的;

(二)无正当理由不履行职责,或者履行职责过程中存在重大失误的;

(三)违反本管理制度规定造成不良后果的。

第十五条 本管理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风险管理法律制度 篇6

金融机构的事后监管即风险处置制度进行探讨。

一、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制度概述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性,其一旦破产,将导致整个金融体系混乱从而影响实体经济,破坏性十分大,因此在金融机构范围内,任何具有系统重要性或者可能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一旦破产都应有相应的处置机制来进行规范,,且处置机制应清晰明确,公正透明。

二、风险处置制度的处置机构

在实行处置制度时,各国当局都应有一个指定的处置机关或部门负责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破产行使处置框架范围内的处置权力。如在一国内有多个处置机构,那么它们各自的职权,角色与责任应清晰明确、协调一致。不同的处置机构负责处置同一个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处置机制应该明确一个领导部门负责协调并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进行处置。

各国的处置机构具有相应的法定目标和功能,并在适当的时候协调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具体应包: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并确保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日常服务,支付,清算和结算功能的正常运行。保护相关利益方如储户,保单持有人和投资者的权益。避免不必要的损坏价值,并尽可能降低处置成本与债权人的损失。各国当局还应充分考虑处置措施对其他管辖范围内金融机构的稳定所带来的潜在影响。

三、风险处置制度的处置权力

当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不可行或可能不可行或没有希望可行的情况下应启动处置机制。并确保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在资不抵债或股权清空之前处置机制能及时尽早的发挥作用。因此,各国当局应制定明确的标准或指标来指导金融机构是否满足启动处置机制的条件。金融机构一旦进入处置程序,处置机构便被赋予一系列处置权力,具体应包括:解除或替代高级管理人员与董事,要求相关负责人恢复资金包括追回可变薪酬;指定管理人控制和管理受影响金融机构,并有目标的进行重建,或恢复部分业务,以便继续和维持公司的可行性;处置机构应有权要求同一金融集团的其他机构继续为被处置机构,接收者或收购方提供基本服务功能,确保被处置公司的基本服务功能的继续;为了完成重组或破产清算,处置机构有权限制股东的权力,以批准合并、收购、出售重大资产等措施;处置机构有权建立一个单独的资产管理机构并将不良贷款或难以估价资产进行转移;处置机构应有权短期冻结对无担保债权人和客户的支付;处置机构有权向有偿还能力的第三方或新建立的桥机构转让或出售资产和负债,且任何资产与负债的转移不需要征得利益关系人或债权人的同意;处置机构有权建立一个或多个桥机构来接管和继续经营破产公司的某些关键功能和可行性业务;处置机构有权适度引入自救(Bail-in)机制。

四、可处置性评估

可处置性评估是实施恢复和处置计划的前置程序,该评估由处置机构实行。处置机构应定期进行可处置性评估来评价处置战略的可行性和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破产对金融体系及实体经济带来的可能影响。在进行可处置性评估方面,处置机构应与其他相关机构协调评估:尤其是在关键的金融服务,支付,清算和结算功能的继续方面,信息披露的范围以及带来的影响

此外,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应建立信息分享机制,为可处置性评估提供足够详细精确及时的信息。金融集团及其子公司的可处置性评估应由不同的监管部门进行评估但应相互协调。

五、恢复与处置计划

各国当局应将恢复与处置计划的有序进行落到实处,要求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以及其他一旦失败有可能给金融稳定带来影响的金融机构建立一个健全可靠的恢复与处置计划。恢复与处置计划可根据可处置性评估来建立并充分考虑到金融机构的特殊环境以及它的性质,复杂性,关联性,替代性和规模。各国当局应要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为处置机构提供必要信息如:处置计划的评估和执行处置计划的处置机构的准备。具体而言,恢复与处置计划包括恢复计划与处置计划两部分。

1.恢复计划

恢复计划是指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在面临严重压力时通过一定措施保证机构的存续;其目标在于为面临压力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提供“恢复指南”(guidetotherecovery)。此时,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情况尚未到达触发处置程序的标准,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尚未进入处置程序。制定和执行恢复计划的责任方是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处置机构只行监督之责。恢复计划应包括:缓解市场压力的可行性选择;解决资本缺口和流动性压力;在一系列压力下确保及时实施恢复的可行性选择。

2.处置计划

处置计划意在促进处置权力的有效利用以便保护系统重要性功能在没有被严重破坏,没有损失纳税人利益的前提下让处置顺利可行。它包括一个实质性的处置战略和一个可实施的操作计划。处置计划的核心保证由处置机构承担维持、执行处置计划的责任;在国家层面,监管机构、处置计划、强制执行机构均得参与处置过程,处置计划应要求相关金融机构提供必要数据和信息;处置机构应对处置计划实施必要的评议。

金融风险的防范与法律制度的完善 篇7

关键词:金融,立法,风险,防范,跨市场,信用

金融风险与金融法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并且是金融理论以及金融实践的具体体现。就目前我国对金融风险以及金融法律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相关的法律法规与金融风险以及金融发展之间的联系 ;第二,对约定执行的内、外两种动力,执行约定的内在动力主要就是指双方在遵守约定方面的信用意识,如果从外在动力来看主要就会我国司法的执行对债权人的保护情况 ;第三,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情况,这主要是指我国金融领域的法律法规的发展方向,可以通过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有效地降低金融风险,推进金融的发展。

1 现阶段我国金融风险的情况

随着我国宏观的经济政策不断的发生改变、市场发生波动以及汇率变化或是金融机构在经营的过程中出现管理问题等原因,使得金融机构在运行期间有资金或财产以及信誉等方面受到损失的情况出现,这种损失的出现的可能性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金融风险。根据金融风险的类型不同可以对金融风险进行分类,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经营性的金融风险 ;二是制度性的金融风险 ;三是宏观风险以及微观风险等。著名的巴塞尔银行的有效监管核心以及此原则所提到的八类风险,在我国金融界均存在,唯一的区别就是各种风险存在的严重程度各不一样。就目前我国的金融情况来讲,主要有三类风险比较常见。

(1)就目前我国所面临的各种风险情况来讲,信用风险是我国金融行业面临的最大的风险。对于我国金融机构来讲,其两大主线业务分别为贷款和投资。这两大主线业务都需要对借款对象以及投资的项目的信用等级进行准确的评定。不过信息拥有不对称的特性,这就造成了金融机构对借款对象以及投资项目所作出的判断经常出现不准确的情况,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借款人以及投资对象的信用等级。所以,目前我国金融机构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对进行交易的客户没有能力履行约定的风险,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信用风险。在金融机构运营的过程中,如果其不能对有问题的金融财产进行及时准确的区分等,都将会对金融机构的持续平稳运营造成一定的影响。

(2)金融的操作风险也是目前我国众多金融风险中的一种较为常见的表现。根据金融界著名的巴塞尔银行有效监管的核心理论,金融机构所面临的操作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来源:第一种来源主要是由于金融机构运行所用的信息技术系统出现失效等情况或者是受到灾害性实践的影响,对金融机构造成的影响 ;第二种来源是金融机构内部的管理控制以及公司的管理制度出现问题,造成相关制度的失效,金融机构对一些不良事件的发展不能及时进行应对从而造成的损失。通过对近年来我国金融行业所出现的一些问题来看,由于金融机构内部管理机制起不到作用所引起的操作风险占据了绝大多数,这样的情况也成为我国金融行业所面临的一个共有性问题。

通过对我国最近一年到两年的金融机构发生的事故进行整理分析可以发现,金融行业出现操作风险主要是由于以下三种原因所导致的 :第一,操作风险主要是由于金融机构管理层的腐败造成的 ;第二,造成金融机构存在操作风险是由于金融机构内部的工作人员进行违规操作所造成的 ;第三,金融机构存在操作风险也可能是由于金融诈骗等违法事件的发生所造成的。

特别是近些年来,在我国金融行业中特别是一些商业银行经常出现一些事故,这与金融机构实行内部的监管模式发展完善、管理模式的改革以及对金融机构的投资、借贷等业务实现规范化管理,使得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被发现的较为隐蔽的案件集中的被发现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总体来讲不管是何种原因引发的案情,都说明了我国的金融行业中存在着非常高的操作风险,这在极大程度上违背了我国构建现代金融企业的战略规划,频繁出现操作风险,在使金融机构受到较大的资金损失的同时,更主要的是影响了我国金融机构的在海内外的声誉。

(3)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跨行业、跨市场的金融风险已经成为我国金融行业所面临的新的危机。就目前我国金融行业的组成情况来讲,主要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 : 一是证券、期货市场 ;二是各银行之间的债券市场以及外汇市场 ;三是同行业的拆借市场。目前我国金融行业的各机构之间都在快速开展金融的创新,但是这种创新的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金融机构在市场中的综合竞争力,但是也给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2 从金融法律的视角看待我国的金融风险

就目前我国的金融行业的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风险,大多都是因为多年的积累造成的,这是我国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出现问题的一个集中体现。造成我国金融行业高风险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是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改变,同时社会的环境也在不断的发生着改变 ;二是我国的金融体制设置不合理,相应的监管模式相对落后;三是我国的金融法律缺失等。

如果从金融法律的角度分析,金融法律从其发挥作用的情况来看主要起到工具的作用,其主要作用是协调金融监督管理者、金融机构以及金融产品当事人之间的一系列的交易关系。金融法律制度除了规范法律关系这一功能外,还具有惩罚、鼓励或禁止、引导等多种功能,从经济学意义上讲就是降低交易费用,使各方当事人能准确地计量一种可期待的利益或可预期的损失。因此,金融法律的完善与否在本质上影响着金融交易中的产权保护力度,也就直接影响着系统性金融风险程度与金融运行质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金融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建立了以《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证券法》、《保险法》等以规范金融监督管理行为、规范金融经营主体和经营行为为主要内容的基本金融法律制度。而在行政法层面上,又有《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许可法》等法律约束金融监督管理者的行政行为。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日益深入、金融业对外开放进程日渐加快以及金融业自身创新动力日益明显的大背景下,现行的金融法律制度安排已经难以适应变化着的金融生存和发展环境的需要。

3 我国金融立法的价值取向

风险管理法律制度 篇8

欧盟在京都议定书中承诺在1990年的排放基准上, 从2008年到2012年减少8%温室气体排放量。京都议定书的签订使得欧盟各成员国积极采取措施减少能源消费从而达到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 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合同能源管理市场在欧盟的发展。另外一方面, 欧盟实行了电力、燃油等能源市场进行自由化改革, 使得能源供应商之间的竞争加剧, 如何降低能源消费价格成为能源供应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节能服务公司进行合同能源管理无疑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能源损耗, 成为各能源供应商青睐的解决方案。

欧盟成员国之间的发展水平、市场结构各不相同, 各国间的合同能源管理市场也有较大差别。在欧盟内部, 有的成员国合同能源管理市场已经相当成熟, 法律政策也相当完善;有的成员国的合同能源管理市场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各项制度还有缺陷。欧洲各国能源服务产业的发展存在一定差异, 大概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高度发达的国家, 如德国, 英国, 西班牙, 葡萄牙;第二个层次是中等发达的国家, 如法国, 瑞士, 意大利, 捷克;第三层次是发展欠缺的国家, 即其余的欧洲国家。[1]

一、德国

自20世纪90年代初节能服务产业在德国出现以后, 合同能源管理产业在德国不断发展, 目前德国已经成为欧洲合同能源管理机制最为完善的国家, 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节能服务市场。

德国政府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 一直致力于建立高度市场化的节能市场, 并不断开发清洁能源, 注重保护环境。德国已经在节能服务领域形成完善的法制体系, 并且设立了专门的政府机构负责节能市场的监督管理。为了规范合同能源管理市场, 德国出台了大量的合同能源管理执行标准和合同范本, 对合同能源管理的采购设备、节能改造设计等环节予以规制。同时, 德国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刺激节能服务市场的发展, 对节能市场的相关性企业减免税收, 对采用节能服务的公司给予财政补贴, 极大的促进了合同能源管理市场在德国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1995年德国在柏林设立节能伙伴机制 (Energy Savings Partnership, 简称ESP) 。节能伙伴机制要求政府等公共部门必须加入到节能市场之中, 对公共建筑和设施进行能源管理外包。之后又在在节能伙伴机制的基础上建立了节能伙伴附加计划 (Energy Savings Partnership Plus) , 附加计划使得节能伙伴机制不仅局限于公共领域, 而是推广到更多的相关领域, 例如医院、写字楼、私人住所等。

在节能服务公司发展方面, 除了私营的节能服务公司外, 德国还有所谓的“交互模式” (Interacting Model) , 即公共机构内部节能服务部门 (Public Internal Performance Commitments, PICO) 。该部门承担公共机构内部节能服务职能, 相当于节能服务公司, 自行组织实施节能措施, 并自行融资。这种机制在基金多来源于市政基金, 缺少节能承诺和约束, 但是, 有助于开展大量的节能活动。[2]

二、奥地利

尽管在欧洲众多国家中, 奥地利的节能服务产业发展较晚, 但是在过去的十多年时间里奥地利的合同能源管理产业发展很快, 目前已经跻身欧洲合同能源管理产业的领导者行列。奥地利的合同能源管理市场开始于1998年, 到目前为止, 奥地利已经有几十家节能服务公司, 其中五家主要的节能服务公司占整个合同能源管理市场份额的70%以上, 合同能源市场投资潜力大约在5亿欧元。

奥地利的合同能源管理市场主要模式是节能效益分享型模式, 并且主要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是由公共部门参与的项目, 例如对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项目等。从1997年到2005年, 奥地利有超过1000个公共建筑进行了合同能源管理项目, 仅在2004~2005年度, 就节能改造大约800个公共建筑。奥地利公共部门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不仅数量较多, 而且质量较高, 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一般持续的时间也在10年左右, 可以保证20%左右的节能效益。对于私有部门, 目前合同能源管理市场发展缓慢, 但是最近几年, 奥地利政府对于私有部门的节能市场发展也越来越重视。

在奥地利合同能源管理市场发展的过程中, 政府的作用不容忽视。首先, 政府在整个社会中率先参与到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中来, 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其次, 在政策制定上, 政府规定对于节能效益较好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可以享受补贴、税收优惠、贴息贷款等诸多政策优惠。此外, 为了保证项目的质量和节能效果, 奥地利的一些地区对于公共建筑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具体环节也有所规范, 要求必须进行严格的能源审计, 同时规范能源审计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刘贵文, 雷波.《欧洲能源服务公司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载《节能与环保》2009年第9期

风险管理法律制度 篇9

一、丝绸之路贸易溯源及法律产生演变

丝绸之路的历史可上溯到先秦时代, 在古籍《周礼注疏》中, 就有丝路通商的记录。当年张骞出使西域所走的路线就是丝路的原路线。后经战乱和西域国家的更迭, 此商贸路线虽几经改道, 但一直得到延续。在这条连接东西方文明的商贸通道上, 无数胡汉商人将东西方所需的商品源源不断地进行运送。起初时期, 一些胆大的边民, 采取试探性运输货物出关, 将中原的丝绸、瓷器、茶叶等东方特产运到西域。这些东方特产在当地价格飞升, 拥有者成为地位身份的标志, 贩运之人因此获利甚丰。在利益的刺激下, 边贸开始在这条路上兴起, 并逐渐形成规模。大量商贩的出入, 给边关带来繁荣的同时, 各种相应的问题也一一呈现。为解决这些特殊的问题, 自西汉起, 对经丝绸之路进行边贸的胡汉客商制定法律条文, 并根据不同进关时间和生意大小, 发放相应的出入境凭证, 以约束中外客商出入边关和进入中原内地的规章制度。在先秦时期所制定的出入境边关条例已经很全面, 这其中就包括出入境货物的申报, 通关所持凭证, 和入关后的注意事项。通关凭证为“节”, 在关塞办理需一定费用, 一式两份, 边关保存一份, 商人随身携带一份。在往返之时商人出示“节”, 与关塞所保留的“节”进行比对, 完全符合即可放行。如逾期而至或丢失“节”, 需出示“节”遗失地官府出具的证明, 和逾期地的证明, 来证实此人到此的证据, 并补办相应的证明材料, 再缴纳一定的费用即可出入国境。胡商如没有“节”, 就会因违反边关贸易管理而受到刑罚追究, 并禁止商贸活动, 在内地寸步难行。到了汉代, 这种边关通行证也由“节”改为“传”, 其使用方式与以往相似, 也以正副券形式存在。这种边关通行证在内容上又以四种形式进行详细划分, 以1、2、3、4 日为限。在证件设定上, 汉民和胡商“传”的造型也有区别, 所需费用也各不相同。据《汉书》记载, 民商以布钱付“传”资“, 无付金者, 厨传勿舍, 关津苛留”, 由此看来, 当时如果没有买入“传”票, 进出关塞几无可能, 并严格限制无“传”票之人的饮食和住宿。在汉武帝时期, 此“传”票, 更名为后来一直沿用的“过所”称谓。这时的“过所”形式又有所改变, 一是通关过所, 二是行路过所, 即通关后在内地行走吃喝、住宿、经贸活动所出示的身份凭证, 使其更加具有实用性。过所的发放也有严格的审批程序, 由申请、审批、核对、到最后加盖官印结束。对在贸易过程中, 触犯刑律的商人, 不论是汉民还是胡商, 一视同仁, 除按照汉律进行处罚外, 还要加征惩罚性罚款, 以示惩戒。对屡次触犯法律的商家, 停止其经商买卖, 胡人将被驱逐出境。这样的措施, 约束了胡汉商人在买卖过程中公平买卖, 经贸秩序得到很好的控制[1]。

二、唐代丝路法律制度的制定

丝路贸易到唐代, 因社会稳定繁荣, 唐与西域各族势力没有大规模战争, 丝路贸易的经营规模和收益都达到了封建社会顶峰。此时在唐西北重镇商贾云集, 唐政府特在丝路几处重镇如敦煌、碎叶城等地设立边贸集市, 方便中外客商贸易的同时, 也可集中对丝绸之路贸易进行有效管理。丝路通关法律制度到了唐代, 各项实施手段基本沿袭前朝形式。只是在通关过所申请目录中, 填写更加详细, 并增添相对应的法律条文约定。在过所的签发过程中, 各个部门都有严格的规定, 不会再出现一人签发即刻生效的状况。唐代边贸法律与前朝在形式和规格上, 都更进一步, 相关法律条文的制度也更详细, 突出了边贸管理的重要性。唐代对边关贸易有其专门制定的法律。在其特制的法律上, 既体现唐代法律效力, 又兼顾外族民俗等一些成分, 进行专门制定。使边贸管理法律能受到中外商贸人士的认可和执行。可惜这些专门法律典籍, 历经上千年, 记录翔实的丝路边贸法律原本记录已经失载, 仅在《大唐六典》及《唐律疏议》中可以一窥其法律大概内容[2]。

唐代对进入国内和出国手续沿用了“过所”形制, 但对“过所”又进行了详细规定。在《唐律疏议》中记载“, 凡行人度人关津者, 皆依过所所载关名勘过;若不依所诣, 别向余关者, 官司不得随便听便其入出。这样的管理手段, 有效地减少了在当时信息交流不畅的环境下, 商人随意出行通关, 对管理造成的混乱和麻烦。即只能从发放过所关隘进出”, 而不得随意从其他关隘进入。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 唐边关检查机构可对其商品进行扣留并处罚, 对私自放行的官员, 一经查实, 严厉惩处。在边贸商品出入关隘之时, 唐朝加强了边关出入商品的管理, 勘验程序和手续也进行详细规定。在《唐律六典》中记载, 出入关隘之人, 都要领取过所, 经勘验货物、车马情况, 随行之人都要一一登记造册后, 方可通行。当地军政机构参与勘验。对入境人员各地州、县、府都有勘验的职责, 以防犯罪人员蒙混过关和货物中掺杂危害社会的货品。对私自偷偷过关, 一经擒获将判一年牢狱之刑, 情节严重者, 刑量增加至一年半。“过所”禁止借给他们使用, 一经发现, 过所领取人和借取人都将各自领取一年的刑事处罚。《唐律疏议》中以“不应度关者, 谓有征役番期及罪谴之类, 皆不合辄给过所, 而官司辄给;及身不合度关, 而取过所度者”给出了详尽的解释。同时又进行详细解释, 对借过所而没有出关者, 罪减轻, 同时也对发放过所的官员进行经济制裁。唐朝丝绸之路贸易法律的设定, 使相关法律和触犯事例的处罚都有章可循, 此法律制度, 不但约束了边贸, 同时也对监管人员进行有效指导和监督[3]。

三、唐代丝路有关法令制度的特点和实施方式

唐代丝路法令制度, 经过对前朝的经验总结, 制定了符合当时通商环境制度下的法律,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具体如下:首先, 法令的制定更加完善, 并对丝路法律的性质和地位作了更加翔实的阐述和定位。明确规定了胡汉商人在通关、入关时在其所涉及商贸领域内, 都要严格遵守这个法律法规。对申请入关、出关及勘察检验过程都有详细的说明。使胡汉商人在通关报关、申请过程中出现种种问题, 都能有章、有律可循。对违反以上内容的人, 可依据相关规定进行处罚。从这个法律制度的制定, 我们可以看出, 唐代对边贸法律的制定已经相当完善和发达。

其次在法律形式上, 丝路贸易管理法律, 所列条例详细清楚, 包括以律、令、格、式等形式。形成了非常完善和系统性特点, 这在《唐六典》、《唐律疏议》中都有对其法律形式的说明。最后是丝路贸易管理的严格特点。唐朝所制定的丝路贸易管理法律, 一方面是为了从商贸中获取利益, 征收其经济税收, 同时也是通过相关法律的实施, 保障胡汉商人在交通贸易时的人身安全, 减少财产损失。通过严格管理和执行, 捋顺了经商秩序, 减少了商人不必要的冒险行为。对违反法律规定之人严格处罚, 处罚方式按所犯法律大小, 从轻到重依次为笞、杖、徒、流、死五刑。对文职人员违反处以免职、除名等行政处罚。这些处罚方式的设定和执行, 从层次上体现了封建王朝统治下的权力特性[4]。

四、唐代丝路法律制定实施效果和对东西方贸易的促进

唐代对丝路法律的制定实施, 从根本上解决了因双边贸易大增而出现的混乱无序及人身财产安全情况。在丝路通商之初, 胡汉商人可以在任何地方进行接触进行商品交易, 完全没有安全保障, 以至于后来经常出现劫掠和人财两空局面。边境地区也因此成为社会动荡、民心不稳之地。在此后, 历代统治者都对丝路贸易越加重视, 逐步推出相应法律进行管理约束管制。随着边境贸易的不断扩大, 贸易量到唐朝时达到一个顶峰状态, 这也使唐朝制定的丝绸之路贸易管理法规也最详细和严格。这样就保证了在人员、财力大幅增加, 货物和货款的大量涌入前提下, 对所有商人的贸易行为进行正当制约, 使其都能按照相应程序来进行贸易交流。使所有商品物流程序合理有序地进行, 买卖双方结算和货物的周转都按法律程序进行。唐朝法律机构发放相应的书面证明, 来签发商人与买卖商品相关的文件, 以便在通关过所时出具, 并按照购买商品数量、类别进行相应的征税。这种措施的有效实施, 不但方便胡汉商人有序合理安全地进行贸易, 还稳定了边关环境局势, 同时扩大了国家税收的征管, 可为一举数得。唐代丝绸之路的管理设定, 并通过健全的法律用以执行, 在法律的保障下, 边贸活动范围不断扩大, 其影响力已达西方欧洲, 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贸易行为。这一切都与丝路贸易管理法律制度的制定实施, 有很大的关系。

摘要:唐代丝路贸易规模巨大, 已达封建社会丝路贸易顶峰。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国际贸易形式。这样的规模和繁荣场景, 都与唐朝所制定丝路贸易法规有直接关系。

关键词:唐朝丝绸之路贸易,边关管理制度,法律形式和实施,历史影响

参考文献

[1]李明伟.丝绸之路贸易史[M].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7.

[2]欧阳修.新唐书[M].中华书局, 1975.

[3]张中秋.唐代经济民事法律述论[M].法律出版社, 2002.

风险管理法律制度 篇10

一、唐代的文书档案管理制度

1.唐代的档案管理机构与人员。

唐代的档案管理尚未从文书管理当中独立出来, 因此管理机构与文书管理机关联系非常紧密, 有些就是文书管理机关。从管理机构的层级上划分, 唐代的档案管理机构分为中央档案管理机关和地方档案管理机关。中央档案管理机关是指朝廷内部或者朝廷的机构内部设置的专门从事文书和档案管理的机构, 它是按照一般的行政管理权限来进行划分的。唐代的行政机关的职能和职权设置, 经历了秦、汉、魏、晋、南北朝和隋朝以后, 逐渐发展成熟, 形成了以三省六部制为基础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基本格局, 其中三省是指门下省、中书省和尚书省, 三省是唐代的中央秘书机关, 负责中央文书材料的拟定、执行和保存, 是最高的档案管理机构。按照三省的分工, 在处理事务的时候, 在文书处理上先是由中书令起草, 送交皇帝签署以后, 交送门下省审议, 最后再由皇帝批准交由尚书省执行。这是中央文书档案的处理方式, 在地方, 官府的各种平行文书“凡京师诸司有符移关牒下诸州者, 必由都省以遣之”[1]1817。由此可见, 三省就是中央最高的档案管理机构。在具体职能设置上, 唐代中书省设置了中书舍人, 作为文书拟制的专门人员, 尚书省设置了勾检官专门对文书档案进行勾检。中书舍人六员的职责为“侍奉进奏, 参议表章。凡诏旨救制, 及玺书册命, 皆按典故起草进画;既下, 则署而行之。……制救既行, 有误则奏而正之。凡大朝会, 诸方起居, 则受其表状而奏之。国有大事, 若大克捷及大祥瑞, 百僚表贺, 亦如之。凡册命大臣于朝, 则使持节读册命之。凡将帅有功及有大宾客, 皆使劳问之”[1]1923。可以看出, 中书舍人的主要职责就是草拟文书和受理地方和各部门上呈过来的文书, 其职能和现代的政府秘书处非常相似, 在职能上又更窄一些, 仅仅限于文书的拟制和保管。依照三省的制度分工, 经过中书省和门下省制定的文书档案, 最后还是要交到尚书省存档、编目和执行, 尚书省为了履行这些指责专门设置了勾检官。勾检官不是一个职位的名称, 而是从事的具体活动, 在唐代, 尚书省下设的郎中、员外郎、都事等都是从事档案资料编纂、目录的官员, 他们的职能是对文书档案进行编目和管理。

除了三省作为中央秘书机关, 进行档案管理以外, 唐代还设置了一些专门对户籍档案和人事档案进行管理的机关。唐代对户籍管理十分重视, 依据《唐六典》中的规定, 中央政府为了加强对人口和土地的有效监管控制政府, 规定每一岁一造, 计账三年一造户籍[2]63。就是对户籍档案每年要进行记录归档, 每三年要进行一次核计, 确保人口与土地的对应, 使国家对人口和土地的管理更加有序, 保障国家的农业生产能够稳定有序进行, 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制度基础。除此之外, 唐代还十分重视对人事档案的管理。人事档案在唐代时期成为“甲历”或者“甲库档案”, 它是指专门对以科举考试的内容为核心的人事档案进行管理的机构。在科举考试的过程中, 把参加考试人的姓名、年龄、籍贯、考试成绩、个人经历、家庭情况等都要作出详细的记录, 从而形成了一类专门的档案, 这类档案就称作甲历档案。甲历档案是我国封建社会形成的最早人事档案。保管甲历档案的地方称为甲库, 也就是唐王朝的人事档案库房。唐代甲库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档案工作和古代图书馆工作开始分离, 档案管理才真正形成[3]7。为更好地对甲历档案进行管理, 中央在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都设置了“甲库”, 对甲历档案进行管理。

除了三省之外, 史官也是唐代中央档案管理的重要人员。史官在唐代主要有令史、书令史, 他们属于中央宫府中的“青吏”, 品居“流外”, 职位卑微。但是, 由于唐代时期中央政府的行政事务很多, 各种文书档案繁复冗杂, 大量的具体性、事务性工作充斥着朝廷的部门, 大小官员的工作压力都很大, 因此, 朝廷官吏都由以令史、书令史为主的“主典”等来办理, 令史在封建国家的政令制定、实施、推行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4]2。史官事实上是中央从事文书档案工作的最大的群体, 他们不仅从事文书写作, 几乎所有的文书档案都是由这些人保管, 但是由于他们的职位较低, 在史书当中的记载较少。在地方上, 唐代的档案管理也设有专门的机构。唐代的地方政府和传统的中国封建社会一样, 都是一个集军队、司法、行政职能于一体的机关, 因此, 在档案管理上, 地方政府都是直接在官府的部门设置专门进行档案管理的机构, 对档案进行管理。

2.档案管理制度。

唐代的档案管理制度也得到了发展, 尤其是伴随着甲历档案的专门管理, 唐代的档案管理制度开始专业化, 形成了档案收集制度、档案鉴定制度、档案统计制度和档案利用制度等制度体系。唐代的档案收集从唐太宗时期就非常重视, 唐朝建立之初, 秘书监令狐德萦上奏:“今乘丧乱之余, 经籍亡逸。请购募遣书, 重加钱帛, 增置楷书, 专令缮写。”[5]请求在全国各地搜集图籍并加以整理。在收集上, 唐代不仅通过行政手段, 还专门进行了立法, 规定各地的官员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方法和范围将档案交送给相关机构, 这些制度对后来中国的档案管理制度影响很大。档案鉴定制度在唐代以前的各个朝代都没有得到重视, 在唐代时期得到了初步发展。档案鉴定, 就是对档案的价值进行甄别判断, 不同价值的档案其移交方式和保存时间、销毁与否都不同, 管理方式和管理场所也有所差异。唐朝规定:“凡文案、诏救、奏案及考案、补官解官案, 祥瑞、财务、婚、田、良贱, 市估案, 如此之类常留, 以外年别检简, 三年一除之, 具录事目为记。其须为年限者, 量事留纳, 限满准除。”根据不同类别的档案确定了不同的保存时间和处理方式。同时, 档案统计制度、档案利用制度等等在唐代都有所发展, 使整个档案管理的制度体系逐渐成熟。

二、唐代文书档案管理制度的法律化

1.档案管理机构和职官的法律化。

唐代的档案管理机构包括三省和地方政府部门, 管理人员包括中书舍人、郎中、员外郎、都事、令史、书令史等等。与其他时代不同的是, 这些管理机构和人员的职责和职能都是在法律规范下进行的, 这些职能的划分主要体现在《唐六典》当中。根据《唐六典》的记载“尚书都省令史、书令史并分抄行署文书”, 可见这些人员和机构的分工都是在法律下进行的, 这也使唐代皇帝更换时不会因为皇帝个人喜好的不同而使制度发生偏废。

2.档案管理制度的法律化。

档案统计制度是档案管理当中的重要制度, 这一制度在唐代也体现在《唐六典》当中。《唐六典》规定, 各机关收到的制敕和上报的计书、奏书以及收到尚书省文书的数量, 年终进行统计, 并报送尚书省。尚书省将召集令史核对数据, 如有隐瞒漏报的, 记录在官员的考核材料上。《唐六典》当中还规定了档案保密制度, 重要的法律文书在制作过程当中的各个环节都要注意保密, 在文书的制作过程中有着“四禁”的规定:“一曰泄漏, 二曰稽缓, 三曰违失, 四曰忘误。”就是指在档案处理过程当中不能够泄露文书内容, 要注重效率, 要保管好档案文本, 要有序进行, 不能混乱文本, 以保证档案不会因流失而泄露。档案的鉴定和移交制度在《唐六典》也有体现:“凡天下州县每一岁一计账, 三年一造户籍。县以籍成于州州成于省户部总而领焉, 州县之籍恒留五比籍留九比。”这一规定虽然是针对档案移交的规定, 但其规定期限的标准中也体现了对档案价值的判断。

3.档案违法行为的规范。

档案违法行为是指从事了违反档案管理秩序的行为, 这些行为在唐代的法律当中也进行了制裁。档案是对个人或者机构的行为的历史记载, 在唐代, 档案主要以文书作为主体, 政治意义更加明显, 因此统治者非常注重档案管理的政治性, 对于那些违反了档案管理秩序的行为予以坚决的打击, 与其他时代不同的是, 唐代对于档案违法行为的打击不是简单的通过行政手段, 而是通过法律对档案违法行为进行规范和制裁。《唐律·职制律》当中对泄密行为规定:“诸漏泄大事应密者, 绞。大事, 谓潜谋讨袭及收捕谋叛之类。非大事应密者, 徒一年半;漏泄于蕃国使者, 加一等。仍以初传者为首, 传至者为从。即转传大事者, 杖八十;非大事, 勿论。”同时《唐律》还对私拆和误拆文书的行为予以规定:“诸私发官文书印封视书者, 杖六十;制书, 杖八十;若密事, 各依漏泄坐减二等。即误发, 视者各减二等:不视者不坐。”《唐律·盗贼律》对盗窃文书档案的行为也进行了规定:“诸盗制书者, 徒二年。官文书, 杖一百;重害文书, 纸券, 又加一等。亦谓贪利之, 无所施用者。重害, 谓徒罪以上狱案及婚姻、良贱、勋赏、黝险、授官、除免之类。”唐代的这些规范, 虽然都是以维护皇权作为直接目的, 但是客观上提高了档案工作的权威性, 让人们对档案工作更加细致和认真, 使档案管理制度才具有了严格执行的可能, 是档案管理制度形成并且执行下去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昫.旧唐书[M].中华书局, 1975.

[2]李林甫.唐六典[M].中华书局, 1992.

[3]周香莲.唐代档案管理研究[D].南昌大学, 2007.

[4]赵豪迈.唐代令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03.

风险管理法律制度 篇11

【关键字】公立医院;管理体制;独立法律顾问制度;法制化管理

引言

公立医院是指政府举办的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医院,也就是国营医院、国家出钱办的医院。随着新一轮的改革,公立医院的改革也一直是新医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到目前为止改革中的难点所在,其改革目标包括医疗设备、医院基建、医保覆盖、卫生投入等在内的“增量”部分,已经取得了明显增长;但关系到医改成败的机制建设却并不乐观,本文就改革中的法律问题进行探讨,希望在整个医疗体制改革中,增添独立法律顾问制度,为我国的法制化建设贡献力量。

1. 独立法律顾问制度构建的必要性

1.1国外医院的借鉴

国外很多医院的法律顾问制度是服务于本医院的,主要是为了解决医疗纠纷而设立的。在英国,很多医生和诊所都上了保险,一旦发生事故,保险公司会进行赔偿,所以一般的医疗纠纷都是由医院进行赔偿而告终,不会发生如我国这般复杂的医疗关系。

1.2医疗场所暴力事件频发急需法制规划

最近几年,各大媒体频现医疗暴力事件,仅2014年上半年就有多起暴力事件发生。比如,2014年2月17日,齐齐哈尔富区北钢医院耳鼻喉科一名术后复查患者,因对医生的治疗不满,持铁管连击医生的头部致其死亡;2014年2月20日,因没有及时满足一患者的加号需求,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一位护士遭受该患者母女拳脚相加,在声明怀有身孕后,该母女更是直接踢打要害部位,致使这位护士不幸流产;2014年3月5日,潮州市中心医院一酒后急性酒精中毒患者经抢救无效死亡,家属纠集了100多人押着值班医生在医院内游行,持续约半个小时。这些事件发生之后,引起人们的反思,除了表面对医生和患者关系进行考虑之外,更深层次的是对医疗机构的管理制度进行思考。如何从医院管理角度入手,解决医疗暴力事件,让纠纷在法律角度内部解决成为了法律界考虑的问题。

2. 构建独立法律顾问制度的重要性

2.1对医院内部管理制度的深化意义

现阶段,我国的公立医院法律顾问制度主要是医院风险防范的机制,分为以下几种模式:第一是外聘形式,通过医院聘请专门的法律从业者,进行医院法律相关事务的管理,或者是在医院建立专门的事务办公室,或者是有法律事务出现时候进行相应的咨询。第二种是内设形式,在医院成立专门的办公室,有专门的岗位和职务,这种形式一般适用于大中型的医院,能够专门的处理一些医疗法律问题。而独立的法律顾问制度是类似于内设形式,但又完全不同的一种模式,因为内设形式都是医院出资,并且由医院管理体制进行直接管理的模式,本质上是单纯为了医院服务的。而独立法律顾问制度的目的是该法律顾问独立于医院,设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平衡医院和患者直接的矛盾,对医院起到一个监督作用,而不是单纯得多服务主体。

2.2对整体社会制度的深化意义

该问题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构建公立医院独立法律顾问制度,引导公立医院运行的规范化和法治化,同时,加强对患者权益的保护。独立法律顾问制度不同于以往的医院法律顾问部门或者聘请的兼职法律顾问,而是一种全新的制度,能够独立于医院管理体制之外,不受医院的行政管理,对医院形成监管,在权衡医院和患者关系上不偏向于医院,从而更加的公平和公正。

构建独立的法律顾问制度,不再局限于解决医疗纠纷,而是贯穿于整个医院管理之中。建立一个由政府出资的法律主体,这个主体不再受制于医院,也不全是为医院提供法律服务,而是能够引导公立医院管理的规范化和法律化,同时能够保障患者的权利和利益,法律顾问制度监管医院,而政府监管法律顾问,形成对医院的间接监管,两者合力从而形成良好的醫患关系,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3. 构建独立法律顾问制度的重点

3.1独立法律顾问制度的构建目标和原则

独立法律顾问制度区别于以往法律顾问制度在于:该制度的设立和建立并不是为了处理医疗官司而建立,而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医院活动。任何一家医院都要进行复杂的社会活动,而不是单纯的医疗工作。比如医院分为各个科室,除了基本的医疗分类之外,还需要有专门的政治部、医务部、科研部等等,因为大部分医院还承担着科研的功能。而科研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到对人性的尊重和科学技术进步所必须带来的矛盾,这就需要专门的法律制度来加以解决,平衡医疗技术进步和对患者保护的矛盾。再比如,药品的采购,经济合同的签订等这些市场经济活动,也需要专门的人事管理,而独立法律顾问制度的构建敬将更好的开展这些活动。

3.2独立法律顾问制度的运转方式和方法。

由政府直接进行设置,这需要政府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协调和统筹,将独立法律顾问制度的构建放在重要的地位加以考虑,设置好的制度应该和医院体系处于平行地位。并且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赋予独立法律顾问享有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形成一套法制化体系。

3.3独立法律顾问制度的人员配备。

如何进行人才的选拔和聘用将关系到独立法律顾问制度的成功与否。鉴于此,独立法律顾问应该是兼具法律知识和医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对人员的选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综合性的进行评价和选拔,确保选拔过程的公正公平。

3.4独立法律顾问制度的具体职责。

具体工作的内容:引导医院的法治化管理,对医院进行监督,对患者提供法律服务。包括病历的书写上,要确保真实性;要由本人签字的文件,或者需要代签的规定;经济合同的履行,涉及到大量的资金交易。独立法律顾问制度的承担责任的方式也要专门的制定,独立法律顾问如果违反相关规定,如何承担责任的问题将对制度的形成和良好运作产生有效地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银环. 德国经验对我国公立医院法制化监管的启示[J]. 医学与社会. 2013(03)

[2] 张云宏,王以茂,贾氢,张春霞. 医院聘请法律顾问的思考[J].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1(04)

风险管理法律制度 篇12

知识产权是一种法律上的规范和制度上的文明, 但是这种制度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而这种风险一方面是由于人本身所引起, 另外一方面则是因为社会的进步, 现代化的快速发展。而对于知识产权的制度来说, 产权决策的制度化是产权风险的一个前提条件。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国家来说, 不同的历史发展背景对于知识产权制度也有着不同的影响。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制度不仅仅满足了其自身发展的需要, 而且是在自己的基础的文化中形成的。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 知识产权制度完全依赖于法律的强行移植, 并没有基于本土文化的基础, 因此就为本国的法律实施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对于目前的国际发展来说, 虽然知识产权这一制度在国际的环境中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 仍然需要提升制度保护的意识, 提高制度构建规范意识, 尽量减少制度的风险。

二、知识产权的制度化风险和技术性风险

由于社会技术的不断变革, 知识产权的环境也发生了改变。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讨论。首先, 我们都知道, 知识产权所保护的最新的科学技术, 虽然在不断地造福人类, 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由于过分的经济化而导致生产风险加大。再次, 传统的社会知识产权制度不能够解决工业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的问题。而这种无力感不是来自我们个人, 它是来自于制度的软弱和缺陷。因此我们可以知道, 目前的知识产权的制度存在着很大的危机和一些本身具有的缺陷。

(一) 对于文化的多样性来说

目前的知识产权的制度, 正在或多或少的威胁到文化的多样性, 这就产生了文化多样性的风险。这种形式表现为, 很多国家打着知识产权的名号, 进行文化的创作和传播。但是这种文化的传播是用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利用文化的渗透, 来变相的破坏了文化的多样性。或者对于一些文化进行不正当的占有和使用。例如, 可以对别种文化, 进行一些加工, 将其扣上不同的含义并且传播在一个不同的领域, 这种形式就损坏力文化的独立性等等。

(二) 对于生物的多样性来说

在我们现在的知识产权的这种体系中, 评价专利的标准是什么呢?就是某项事物发展是需要体现出一定的创造性和一定的新奇性, 也就是说创造出以前不曾有过的东西。而对其材料的来源是否创新没有什么要求, 那么也就是说, 在生物技术方面如果要申请专利的话是可以不考虑生物技术所需要的基因来源是否新颖、是否创新的。而这种思想就会导致产生这样一个问题, 无论是谁, 只要是掌握了地球上的生物资源, 就等于垄断了生物方面的技术创新, 就等于掌握力生物方面的知识产权。这就导致了生态发展失衡。国内较为发达的但是生物资源不发达的地区拥有了一定的优势, 但是生物资源发达的地区却不可以利用这一优势。这就严重得使得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失衡。

三、知识产权法制建设中的风险意识

我国的知识产权这一制度是在一个不健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也就是说, 和中国打开国门一样, 中国的知识产权也是在外力的作用下产生的。虽然目前我国正在根据自己的需要, 将这一制度本土化, 使其能够适应我国的发展趋势, 但是, 到目前为止, 这一制度仍然不能够符合我国的政策目标的发展。因此, 我们必须要对存在风险的知识产权制度进行更加合理的改善和更新。使其可以和我国的政策, 社会文化背景相适应, 在强调知识产权制度现代化的过程中, 要更加努力的强调其本土化。因此, 对于我国来说, 提高知识产权制度在我国的法律制度建设中风险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需要有以下法律控制的概念。

(一)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

在对于法律制度的研究中, 这两种理性的关系在于正义的实质与形式、法律的目标和手段之间。而对于我国的知识产权这一制度来说, 它的风险就来自于一定的工具理性的变多和价值理性的减少, 这就使得在这一方面, 国家利益的失衡。

(二) 法律控制与技术规制的统一

想要解决知识产权的风险, 最好的方法便是法律控制。知识产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知识的创新和发展, 但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知识创新的法制化。这就使得产权的创造不能够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因此我们要做到法律上的控制。而技术规制是可以帮助知识产权进行风险治理的, 它与法律控制的区别在于它是事先的预防, 减少制度风险的发生。

四、结语

对于我国的知识产权来说, 必须要解决上述中的各种问题才可以防范知识产权的制度化和其他的各种风险, 知识产权制度需要去变革, 这场变革的重点不是要改变制度的本身, 而是需要用其他的相关的制度来帮助其完善和补充, 用其他的相关制度来弥补知识产权制度存在的缺陷, 降低其风险, 从而形成一个可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知识产权制度。

摘要:如何解决在我国的产权制度中的风险, 增强抗拒风险的意识, 是我国在知识产权方面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在本文中, 通过指出知识产权制度中的一些风险, 并且提出一些解决办法, 来帮助形成一个完整而且正确的制度体系。通过法律办法, 来实现知识产权制度的变革和改变。

关键词:风险社会,知识产权,制度风险,法律控制

参考文献

[1]杨春福.风险社会的法理解度[J].法制与社会发展, 2011 (6) .

[2]王太平.知识产权制度的未来[J].法学研究, 2011 (3) .

上一篇:研究性阅读下一篇:满族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