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评价制度

2024-06-30

风险管理评价制度(通用8篇)

风险管理评价制度 篇1

风险管理评价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一、实施风险管理评价的目标及意义

为了全面、及时、准确识别判断**的风险状况和发展趋势,采取切实有效的风险控制与处臵措施,依据中国银监会《农村信用社监管评级内部指引(试行)》,制定本办法。

二、评价的基本原则

风险管理的评价坚持风险合规管理部门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的原则;定性因素与定量因素相结合、定性考核为主的原则。

第二章 风险管理评价的项目及主要考核内容

风险管理评价的项目包括资本充足状况、资产质量状况、管理状况、盈利状况、流动性状况及其他因素六大项内容。

一、资本充足状况

(一)定量指标 1.资本充足率 2.核心资本充足率

(二)定性因素

1、***资本的构成和质量

2、整体财务状况及其对资本的影响;

3、资产质量及其对资本的影响;

4、通过其他渠道增加资本的能力,包括股东提供支持的意愿和实际注入资本的情况;

5、对资本和资本充足率的管理。

二、资产质量状况

(一)定量指标

1、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资产率

2、正常贷款迁徙率

3、次级类贷款迁徙率

4、可疑类贷款迁徙率

5、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授信集中度

6、全部关联度

7、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

(二)定性因素

1、不良贷款和其他不良资产的变动趋势及其对***整体资产质量状况的影响;

2、贷款行业集中度以及对***资产质量状况的影响;

3、关联交易程度以及对资产质量状况的影响;

4、信用风险管理的政策、程序及其有效性;

5、贷款风险分类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

6、保证贷款和抵(质)押贷款及其管理状况;

7、贷款以外其他资产风险管理状况。

三、管理状况

(一)法人治理状况

1、法人治理的基本结构;

2、法人治理的决策机制;

3、法人治理的执行机制;

4、法人治理的监督机制;

5、法人治理的激励约束机制;

(二)内部控制状况

1、内部控制环境;

2、风险识别与评估;

3、内部控制措施;

4、信息交流与反馈;

5、监督评价与纠正。

(三)大要案件的特别规定

评价期内发生大要案件的,评价案件形成及处理情况。

四、盈利状况

(一)定量指标

1、资产利润率;

2、资本利润率;

3、成本收入比率;

4、风险资产利润率;

(二)定性因素

1、成本费用和收入状况以及盈利水平和趋势;

2、盈利的质量,以及盈利对业务发展与资产损失准备提取的影响;

3、会计核算和财务预决算体系,财务管理的健全性和有效性。

五、流动性状况

(一)定量指标

1、流动性比例;

2、核心负债依存度;

3、流动性缺口率;

4、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

5、(人民币、外币合并)存贷款比例;

(二)定性因素

1、资金来源与运用的构成、变化趋势和均衡性;

2、资产负债管理政策和资金头寸的调配情况;

3、流动性管理情况;

4、以主动负债形式满足流动性需求的能力;

5、管理层有效识别、监测和调控***头寸的能力。

六、其他因素

1、市场风险状况

2、经营的外部环境

3、前十名法人和自然人持股股东情况

4、目前的客户群体和市场份额情况

5、***及其关联方是否有被国家机关行政调查、法律诉讼、法律制裁的情况

6、新闻媒体对***的报道

其他因素主要是指对风险状况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其他事项。其他因素在评价得分中不设定分值,风险管理的评价要对其他因素的各项内容进行参考并适当对评价结果进行调整。

第三章 合规风险管理评价指标的

评定级别、分值设定及评分标准

一、合规风险管理评价指标设定的总体说明

以下列评价项目确定各单项和综合评价的分值,以此评判**的风险管理水平。根据各不同时期风险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形成综合的或某一单项(某一具体内容)的风险管理评价报告。

综合评价和单项(管理状况除外)评价均采取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的算术加权结果,定量指标权重设定为60%,定性指标权重设定为40%;评级级别均以一级、二级、三级、四A级、四B级、五A级、五B级、六A级、六B级和六C级表示(共10个级别),数字越大表明级别越低,级别越低表示风险管理水平越低,风险程度越高。

综合评价以五个单项评价项目评级结果的加权汇总得分为综合评价得分,资本充足状况权重为25%、资产质量状况权重25%、管理状况权重25%、盈利状况权重15%、流动性状况权重10%。单项评价以实际得分定级。

级别确定:

90分(含90分)——100分为一级; 75分(含75分)——90分为二级; 60分(含60分)——75分为三级; 53分(含53分)——60分为四A级; 45分(含45分)——53分为四B级; 37分(含37分)——45分为五A级; 30分(含30分)——37分为五B级; 20分(含20分)——30分为六A级; 10分(含10分)——20分为六B级; 10分以下为六C级。

二、评价指标及评分标准

本评级体系中所有的定量指标评分,均按照区间值均匀分布计算。

(一)资本充足状况(占综合评价权重25%)

1、定量指标(60分)

(1)资本充足率(30分)10%以上:30分; 8%至10%:18分至30分; 6%至8%:15分至18分; 4%至6%:6分至15分 ; 0%至4%:0分至6分 0%以下:0分

(2)核心资本充足率(30分)6%以上:30分;

4%至6%:18分至30分 ; 2%至4%:15分至18分; 1%至2%:6分至15分; 0%至1%:0分至6分;

0%以下:0分。

评分标准: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中只要有一个指标低于监管要求的(资本充足率8%、核心资本充足率4%),其综合评价结果不应高于三级;在一个完整评价周期内,上述两项指标中只要有一项低于监管要求且呈下降趋势的,其综合评价结果不应高于四B级。

2、定性指标(40分)

(1)资本的构成和质量(6分)

评价资本构成的规范性、市场价值及稳定性。重点关注核心资本在资本构成中的比重,资本足额到位和资本抽逃状况;关注附属资本构成的稳定性与增长性,充分考虑***的债务性资本(监管机构确认的***以对外承担债务形式持有的资本),包括其价值变动情况和规范性状况;充分考虑资本构成要素存在不稳定性对**承受风险能力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充分关注资本不实及不规范的问题。

评分标准:①核心资本在资本中的比重越高,资本构成越稳定,评分应越高;②在分析核心资本构成的稳定性时,存在资本未足额到位或资本抽逃等问题,不得分;③在分析附属资本构成的稳定性与增长性时,增长性越好,市场价值越大,评分应越高。④资本构成要素存在不稳定性对***承受风险能力可能造成不利影响的,得分应在3分以下;⑤资本不实、不规范的,得分应在3分以下。

(2)整体财务状况及其对资本的影响(6分)

评价财务状况对资本的影响,重点考虑盈利状况,税后利润可供资本积累的能力,提取盈余公积的比例,判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力度。

评分标准:①好的盈利状况能增强或保持***的竞争能力,利于扩充资本,评分应越高;②财务状况不佳(出现亏损)并可能对***资本充足状况形成不良影响的,得分应低于3分;③累

计亏损严重以致净资产出现负数的,不得分;④检查证实***存在虚盈实亏情况的,不得分。

(3)资产质量及其对资本的影响(6分)

评价***资产负债变化的趋势和方向,表外项目的业务种类,以及对资本的(潜在)影响,资产的内在价值与风险状况、预计的损失程度和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情况及其对***资本构成的影响。

评分标准:①不良资产呈现恶化趋势,并可能对***资本构成不利影响的,得分应低于3分;②计提贷款损失准备不足的,得分应不高于3分,不足程度越高,得分越低;③对贷款以外资产计提了减值准备的,得分可增加1分。

(4)通过其他渠道增加资本的能力,包括股东提供支持的意愿和实际注入资本的情况(8分)

评价筹集核心资本,保持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符合监管要求的能力;在资本不足时,是否可以从多种渠道及时、规范增加核心资本(包括股东增加注资)的可能性。

评分标准:① 股东承诺并能够实现承诺将资本充足率保持在8%以上,或者通过其他方法将资本充足率保持在8%以上,并且能够充分抵御风险的,得满分;② 当资本充足率不足8%,虽然形成增资决议但还没有实施增加资本的,得分不能超过3分;③当资本充足率不足8%,未能形成决议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得分应低于2分。

(5)对资本和资本充足率的管理(14分)

评价资本的管理政策、理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资本管理意识、资本管理水平。重点分析制定和实施资本规划的情况,包括规划制定的程序和依据、规划实施的有效性与规范性。缺乏明确的资本管理政策,没有建立资本约束机制的,得分低于5分;存在历年亏损挂账或资本充足率未达到监管要求的,不按规定要求进行利润分配的,不得分;分红派息操作不规范的,得分低于6

分。

评分标准:

① 是否建立完善的资本管理制度,是否根据理事会审定的风险承受能力确定资本充足率达标规划和管理目标,并制定合理有效实施计划。(3分)

② 是否建立健全一整套程序,用于评估与风险状况相适应的资本总体水平,并制定保持资本水平的战略;是否制定了全面的框架,用以识别、计量、监测和管理所有的风险,系统客观地评估这些风险和分配相应的资本;是否按照监管规定为所承担的市场风险提前充足的资本。(3分)

③ 是否定期评估其资本充足率水平,并以此调整业务经营,约束资本扩张;是否定期检查资本监测评估程序;是否定期向理事会报告资本规划实施的情况,确保资本管理措施的有效实施。(3分)

④ 利润分配政策是否稳健、合理。盈利的留存比率是否适当,并能够及时按资本管理规划补充资本金。(3分)

⑤ 分红派息操作程序的合规性。(2分)

(二)资产质量状况(占综合评价权重25%)

1、定量指标(60分)

(1)不良贷款率/不良资产率(18分)。此项指标采用孰低法计值,即评级得分取两项指标得分中较低一个分值。

① 不良贷款率: 3%以下:18分;

5%至3%: 16.2分至18分;

8%至5%:13.5分至16.2分; 10%至8%:9分至13.5分; 20%至10%:0分至9分; 20%以上:0分。② 不良资产率:

2%以下:18分 ;

4%至2%:16.2分至18分; 6%至4%:13.5分至16.2分; 9%至6%:9分至13.5分; 16%至9%:0分至9分; 16%以上:0分。

(2)正常贷款迁徙率(6分)

低于行业平均值50%以上(含):6分; 低于行业平均值50%以内:4.5分——6分; 等于行业平均值:4.5分;

高于行业平均值100%以内(含):0分——4.5分; 高于行业平均值100%以上:0分。(3)次级类贷款迁徙率(3分)低于行业平均值50%以上(含):3分; 低于行业平均值50%以内:2.25分——3分; 等于行业平均值:2.25分;

高于行业平均值100%以内(含):0分——2.25分; 高于行业平均值100%以上:0分。(4)可疑类贷款迁徙率(3分)低于行业平均值50%以上(含):3分; 低于行业平均值50%以内:2.25分——3分; 等于行业平均值:2.25分;

高于行业平均值100%以内(含):0分——2.25分; 高于行业平均值100%以上:0分。

(5)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授信集中度(6分)。此项指标采用孰低法计值,即评级得分取两项指标得分中较低一个分值。

① 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 10%(含)以下:6分;

15%(含)至10%:3.6分——6分; 25%(含)至15%:2.7分——3.6分; 40%(含)至25%:0.6分至2.7分; 50%(含)至40%以上:0分——0.6分; 50%以上:0分。②授信集中度: 100%(含)以下:6分;

200%(含)至100%:4.5分——6分; 300%(含)至200%:3分——4.5分; 400%(含)至300%:1.2分——3分; 500%(含)至400%:0分——1.2分; 500%以上:0分。(6)全部关联度(6分)10%(含)以下:6分;

50%(含)至10%:3.6分——6分; 70%(含)至50%:1.8分——3.6分; 90%(含)至70%:0.6分——1.8分; 100%(含)至90%:0分至0.6分; 100%以上:0分。

注:资本净额为负数,此项指标以零分计算。

(7)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18分)。此项指标采用孰低法计值,即评级得分取两项指标得分中较低一个分值。

120%(含)以上:18分;

100%(含)至120%:13.5分——18分; 70%(含)至100%:10.8分——13.5分; 50%(含)至70%:7.2分——10.8分; 30%(含)至50%:3.6分——7.2分; 10%(含)至30%:0.9分——3.6分;

0%(含)至10%:0分——0.9分; 0%以下:0分

2、定性因素(40分)(1)不良贷款和其他不良资产的变动趋势及其对整体资产安全状况的影响(5分)

评价不良贷款总量和不良贷款率及其变化趋势,分析不良贷款余额的升降原因。

评分标准:①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双降”的,得满分;②不良贷款余额不变或余额上升,不良贷款率下降的,得分不高于3分;③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双升”的,不得分;评价过程中,可视不良贷款变动的具体原因调节评分结果。

(2)贷款行业集中度以及对资产质量状况的影响(5分)评价贷款行业集中程度,分析贷款集中行业的风险状况,包括行业当前整体状况,国家对该行业的政策和指导意见,行业的发展趋势预测及依据,以及风险状况对资产质量状况的影响。

评分标准:继续对宏观调控政策中予以限制的行业和项目给予支持和新投入资金的不得分。关注已经暴露出较高风险的行业贷款的集中度对资产质量的影响程度,通过评分调节起到警示作用。

(3)关联交易程度以及对资产质量状况的影响(4分)评价关联自然人、法人之间发生的转移资源或义务行为,重点评价对关联企业法人和内部人(包括***的理事、高级管理人员和有权决定或参与授信和资产转移的其他人员以及上述人员的近亲属和所办的经济实体)的授信和授信资产的质量(主要是贷款),对***整体资产质量状况的影响。

评分标准:

①是否建立关联交易管理制度,包括关联交易的审批程序、风险控制、内部审计监督和处罚等;凡没有建立关联交易管理制度的不得分;

②每年是否向股东代表大会就关联交易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及交易情况特别是对关联企业法人和内部人授信和贷款情况做出专门报告。凡对关联交易情况,特别是对关联企业法人和内部人授信和贷款情况不予以适当披露的不得分;

③关联交易资产质量,特别是关联企业法人和内部人授信和贷款质量情况。关联交易中,特别是对关联企业法人和内部人交易中是否存在优于非关联方同类交易条件的情况,或存在向关联企业法人和内部人发放无担保、抵押贷款的情况。凡存在关联交易,特别是关联企业法人和内部人交易优于非关联同类交易条件的或存在向关联企业法人和内部人发放无担保、抵押贷款的不得分。

(4)信用风险管理的政策、程序及其有效性对资产质量状况的影响(8分)

评价信贷决策程序和制度的完整性、科学性、有效性,包括贷款“三查”制度、审贷分离的审查和审核程序和信贷风险管理制度、分类后的持续管理等能否有效遏制不良贷款的发生。主要通过不良贷款增量的原因分析判断信用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主要包括:

①是否建立授信尽职调查制度及执行效果评价。是否有效识别集团客户贷款集中风险及关联客户授信风险。(2分);

②是否建立严格、独立的贷款(授信)审查制度并严格执行。(1分);

③是否成立授信审批委员会并依据规定的程序进行贷款(授信)决策,委员会成员能否不受干扰地独立发表决策意见。(1分);

④ 是否建立贷后检查制度并严格执行。(1分)

⑤ 是否存在违规发放贷款(包括违反有关规定向关系人发放贷款)或逆程序发放贷款的行为。(1分)

⑥ 是否建立贷款责任制并严格考核。(1分)

⑦贷款档案是否完整规范。(1分)

评分标准:未建立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和贷后检查制度的,得分应低于3分;存在违规贷款或逆程序发放贷款行为的,应视具体情况酌情扣减得分,情节严重并造成重大损失的,不得分。

(5)贷款风险分类制度的完善和有效执行情况(8分)评价贷款风险分类制度的制定情况;专业人员的配备情况;分类标准操作的一致性、准确性、动态监控及适时调整;与贷款风险分类相配套的信息系统建设情况,管理层对贷款风险分类信息获取的及时性,分析报告的准确性;资产保全制度的建立情况;不良贷款的及时核销,贷款损失准备提取的制度安排是否符合监管部门的有关规定等。

主要包括:

①是否根据《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指引》制定分类的具体标准以及风险分类的内部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包括贷款分类的操作、认定和审核等工作程序和工作标准;分类工作是否全面涵盖各项授信业务。(1分)

②分类工作是否严格执行了有关监管规定以及内部管理规定;是否配备了经严格培训的专业人员从事分类工作;分类标准在操作过程中是否保持一致;风险分类结果是否准确,分类的偏离度是否在可接受的范围。(2分)

③是否对各类贷款的风险变化情况进行适时监控 并及时调整贷款质量类别;风险分类工作是否定期接受检查监督,分类中存在的问题能否被技术发现和纠正。(2分)

④是否建立了与分类工作相配套的信息系统,保证管理层能够及时获知有关贷款分类的重要信息;是否按照监管要求及时报送贷款分类数据和相关分析报告。(1分)

⑤是否建立了有效的资产保全制度,对不良贷款是否采取了相应的保全措施,实施效果如何;是否建立了完善的不良资产清收制度,清收效果如何;是否按监管机构的规定及时核销不良贷

款,是否存在对已符合核销条件的不良贷款长期挂帐的情况(1分)

⑥具备按照监管机构的有关规定足额提前贷款损失准备的制度安排情况(1分)

评分标准:未建立贷款风险分类制度或风险分类制度存在明显缺陷,分类结果严重失实的,分类持续性差的,不得分。

(6)保证贷款和抵质押贷款及其管理状况(5分)评价保证贷款和抵质押贷款的管理规定,包括合法性、有效性等;对保证人履行义务执行情况的评价;对抵质押品流动性的考察评价、处臵合法性的评价等。

主要包括:

①是否制定了保证贷款和抵质押贷款的管理规定,是否对保证人资格、保证责任和保证合同、抵质押品、抵质押权和抵质押率、抵质押品的登记与评估、抵质押期限、抵质押品的取得、保管和处臵做了明确的规定。(1分)

② 是否严格执行了上述规定,并确保保证贷款和抵质押贷款的合法性和有效性(1分)

③ 发放的保证贷款、其保证人是否能切实履行保证义务,不存在因过度为第三方担保而超出其自身清偿能力的情况(1分)

④抵质押品的流动性是否强,是否可随时交易以偿还贷款,其市场价值是否相对稳定不会对资产安全状况带来不良影响。(1分)

⑤ 抵质押品是否已经超过规定的处臵时间,处臵是否合理合法。(1分)

评分标准:抵质押物取得、管理、处臵制度有缺陷的,得分不得高于2分;执行抵质押物管理制度不力,核算不规范的,得分不高于3分;处臵抵质押物措施不力,检查发现存在违法违规的,不得分。

(7)贷款以外其他资产的风险管理状况(5分)

评价对贷款以外的其他资产,特别是信用风险资产和表外项目风险管理政策、程序和措施的建立情况及实施效果;贷款以外其他资产风险分类制度的制定情况及实施效果;对造成资产损失的责任人的责任追究制度的建立情况。

主要包括:

①对贷款以外的其他资产,特别是信用风险资产和表外项目是否建立了风险管理的政策、程序和措施,实施效果如何。(2分)

② 是否建立了贷款以外其他资产的风险分类制度,制度是否完善,实施效果如何。(2分)

③ 对造成其他资产损失的违法违规违纪人员是否追究责任。(1分)

评分标准:

未建立贷款以外其他资产风险管理制度的,不得分;在非信贷资产以外的购臵、管理、处臵、核算等环节存在违法、违规的,不得分。

(三)管理状况(占综合评价权重25%)

1、法人治理状况(50分)(1)基本结构(10分)

主要评价以股东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为主体的治理结构,及其活动的规范性、持续性;各个治理主体是否明确了各自的工作职责,制定了完备规范的议事规则。

①是否构建了以股东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为主体的治理结构。治理主体活动的规范性、持续性(5分)

评分标准:组织机构健全,会议与活动开展规范,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得满分;组织机构相对健全,活动不尽规范,决议事项与内容存在失误,得分不超过3分;机构不健全,活动不规范,存在决议违法违规,并产生消极后果的,不得分。

②各个治理主体是否明确了各自的工作职责,是否制定了完

备的议事规则。(5分)

评分标准:工作职责清晰、议事规则完备,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的,得满分;工作职责不够清晰、议事不够规范、作用发挥不明显的,不得超过3分;工作职责不清、议事与活动不规范、没有发挥作用甚至审议与决议的事项存在失误,造成重大损失的,不得分。

(2)决策机制(10分)

①股东资格是否符合有关规定;股东是否履行义务并享有权力;股东代表大会、理事会决策的合规性和有效性;出台的制度和办法能否遵循公平原则;是否存在少部分股东损害大多数股东权益、职工股东侵蚀非职工股东权益的情况;是否存在少数股东占用***资产行为,以及关联交易对***的影响。(3分)

②股东代表大会能否按照章程的规定有效发挥其职能。股东代表大会代表的产生、议事内容、议事规则和表决程序是否规范,执行情况如何。决议的事项和内容是否合法有效。(2分)

③ 理事的选任是否符合规定。推举的程序是否符合规定;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否有效;理事是否具备履行职责所必需的专业素质;是否能够做到勤勉诚信;有无失职渎职行为。(2分)

④理事会的结构是否合理。理事会及其下设的委员会能否按照章程和规定,履行职责并发挥决策和监督作用;理事会是否制定了***的发展战略及发展规划;理事会是否具备足够的控制力、调度力和风险管理能力。是否建立了向股东代表大会的定期报告制度。(3分)

评分标准:股东代表大会、理事会决议的事项均符合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发挥职能作用较好,得满分;股东代表大会、理事会决议和决策有缺陷并造成消极后果的,低于5分。股东代表大会、理事会决议的事项、存在违反现行法规、政策或造成消极后果的,不得分。

(3)执行机制(10分)

①股东代表大会、理事会决议和授权事项能否得到有效贯彻落实;股东代表、理事、高级管理层的日常联系与相互决策传导机制是否畅通、高效。(2分)

②高级管理层的任职资格是否符合监管机构规定;高级管理人员的能力是否适应业务发展、市场变化、业务创新和服务。(3分)

③高级管理层是否按股东代表大会、理事会制定的战略规划开展工作;高级管理层工作的实效性;是否存在“内部人控制”的情况;是否建立并落实了高级管理层向理(监)事会的定期报告制度。(3分)

④高级管理层是否具备良好的团队精神;职责分工是否合理适当;经营上是否稳健并能及时识别和管理风险。(2分)

评分标准:高级管理层能够及时、有效、全面的贯彻落实股东代表大会、理事会决议,主动提出可行方案,很好的履职尽责的,得满分;高级管理层未能有效贯彻、落实股东代表大会和理事会决议,履职尽责不力、内部管理不严、缺乏团队精神的,不高于5分;未建立或不执行向理(监)事会的定期报告制度,存在“内部人控制”和违规经营的,不得分或酌情给分。

(4)监督机制(10分)

①监事的选任是否符合规定。监事会成员是否具备履行职责所必需的专业素质;是否勤勉尽职;是否发挥监督作用。(2分)

②监事会的结构合理性;监督检查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3分)

③监事会及其领导下的职能部门按照章程的规定履行职责并发挥监督作用的情况。指导稽核部门、内审、纪检、合规等部门工作情况;监督稽核审计、计划的制定和完成情况;建立并执行监事会向股东大会定期报告的制度。(3分)

④监督理事和高级管理层履职情况。是否监督或参与离任审计、履职评价工作,进行过书面评价并提交报告、质询意见等;

是否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问责与质询;是否对监事进行自我监督与评价。(2分)

评分标准:

监事会能够及时、有效、全面贯彻落实股东代表大会的决议,制度健全,定期规范开展监督活动,全面落实监事会职责,很好履职尽责,没有违法违规问题的,得满分;监事会未能有效贯彻落实股东代表大会决议,履职尽责不力,内部监督不到位,不高于5分;有违法违规行为的,不得分。

(5)激励预约束机制(10分)

①是否建立薪酬与***效益和个人业绩相联系的激励机制,制定的激励政策及其制定程序是否合理(2分)

②是否建立长、中短期结合、重点是本届任期内的激励机制(2分)

③是否建立公正、公开、透明的理(监)事、高级管理层成员绩效评价的标准、程序和办法(2分)

④是否严格执行银监会颁布的《农村信用社信息披露指引》(2分)

⑤建立的激励与约束机构的有效性(2分)

评分标准:激励与约束机制健全,相应的制度建设完备,贯彻落实好,内外部满意程度高,发挥了积极作用的,得满分;激励与约束机制正在建立,相应的制度建设还不完备,贯彻落实仍有部分缺陷的,不高于5分;激励与约束机制没有建立,相应的制度也不完备,或有相应制度但落实不到位,作用不明显的,在3分以下酌情评分,问题严重的不得分。

2、内部控制状况(50分)(1)内部控制环境(10分)①良好的治理机制(3分)

②分工合理、职责明确、报告关系清晰的组织结构(2分)③内部控制文化(3分)

④员工职业操守和诚信意识(2分)

评分标准:制度健全、内控清晰、分工合理、责任明确、操作规范、反馈及时、信息通畅、应对有效,没有出现违规、违纪和任何风险隐患的,不低于8分;职责不清,任务不明、信息不畅、应对无力、隐患未除,造成消极或不良影响的,不高于3分;出现违纪、违规甚至违法和重大损失的,不得分。

(2)风险识别与评估(10分)①风险识别与评估的全面性(3分)②风险识别与评估的手段与技术(4分)

③风险控制制度、技术和方法的及时更新(3分)评分标准:

风险识别与评估制度、职责、岗位明确,手段和技术完善并充分运用,且在实践中得到不断更新完善,取得很好效果的,不低于8分;风险识别与评估制度、职责、岗位不明确、具体,手段和技术不尽完善,未能充分使用和不断更新完善,效果不佳的,不高于5分;风险识别与评估职责、岗位、制度不落实,没有手段和技术,也不按照要求进行评估风险,没有效果的,不得分或酌情给分。

(3)内部控制措施(10分)

①全面、系统的政策、制度和程序(3分)

②各部门、各岗位之间的职责分离、相互制约措施(3分)③各种会计账表、统计信息真实完整的控制措施(2分)④各种应急制度及法律风险控制措施(2分)

评分标准:各项业务政策、制度和程序健全完善,各部门、岗位及各级机构之间的职责分离、相互制约,措施具体明确,会计账表、统计信息真实完整,应急制度及法律风险控制有效,不低于8分;各项业务政策、制度和程序尚有不足,各部门、各岗位、各级机构之间的职责分离、相互制约措施不够健全,会计账表、统计信息真实性有待提高,应急制度及法律风险控制不完善 的,不高于5分;各项业务政策、制度和程序明显有缺陷,各部门、岗位及各级机构之间的职责分离、相互制约措施不健全,会计账表、统计信息失真,应急制度及法律风险控制有缺陷,不得分或酌情给分。

(4)信息交流与反馈(10分)

①信息共享、信息交流与信息反馈机制(3分)

②贯穿各级机构、覆盖各个业务领域的业务操作和管理信息系统(4分)

③信息的真实可靠性(3分)

评分标准:信息共享、信息交流与信息反馈机制健全,各个业务领域的业务操作和管理信息系统运转通畅,作用明显,信息真实可靠,不低于8分;信息共享、信息交流与信息反馈机制还有一定缺陷,各个业务领域的业务操作和管理信息系统运转不够通畅,发挥作用一般,信息真实可靠,不高于5分;信息共享、信息交流与信息反馈机制极不健全,各个业务领域的业务操作和管理信息系统运转不通畅,缺乏效果,信息失真且不可靠的,不得分或酌情给分。

(5)监督评价与纠正(10分)①内部控制的评价和后评价机制(4分)②内部控制的监督机制(3分)③内部控制的纠正机制(3分)

评分标准:内部控制的评价和后评价机制健全,内部控制的监督机制完善,内部控制的纠正机制有效,不低于8分;内部控制的评价和后评价机制尚不健全,内部控制的监督机制有缺陷,内部控制的纠正机制不完善,不高于5分;内部控制的评价和后评价机制缺乏,内部控制的监督机制薄弱,内部控制的纠正机制没有建立,不得分或酌情给分。

3、大要案件的评分特别规定

凡发生百万元以上案件,内部控制状况不得分;凡

发生500万元以上案件,内部控制状况不得分,法人治理状况得分不得超过25分;凡发生千万元以上案件,内部控制状况和法人治理状况均不得分。

(四)盈利状况(占综合评价的权重为15%)

1、定量指标(60分)(1)资产利润率(18分)1%(含)以上: 18分

0.75%(含)至1%: 13.5分——18分 0.6%(含)至0.75%:9.9分——13.5分 0.45%(含)至0.6%:8.1分——9.9分 0.3%(含)至0.45%:6.3分——8.1分 0.15%(含)至0.3%:2.7分——6.3分 0%(含)至0.15%: 0分——2.7分 0%以下: 0分(2)资本利润率(12分)

20%(含)以上: 12分 15%(含)至20%: 7.5分至12分 11%(含)至15%: 6.25分至7.5分 8%(含)至11%: 4.58分——6.25分 5%(含)至8%: 2.92分至4.58分 3%(含)至5%: 1.25分至2.92分 0%(含)至3% 0分——1.25分 0%以下: 0分(3)成本收入比率(12分)

40%(含)以下: 12分 45%(含)至40%: 10.8分至12分50%(含)至45%: 9分至10.8分55%(含)至50% 6.6分——9分 60%(含)至55%: 4.2分至6.6分

70%(含)至60%: 1.8分至4.2分 80%(含)至70%: 0分至1.8分 80%以上: 0分(4)风险资产利润率(12分)

1.8%(含)以上: 12分 1.35%(含)至1.8%: 10.8分至12分 0.9%(含)至1.35%: 9分至10.8分 0.6%(含)至0.9%: 6.6分至9分 0.3%(含)至0.6%: 4.2分至6.6分 0.15%(含)至0.3%: 1.8分至4.2分 0%(含)至0.15%: 0分至1.8分 0%以下: 0分

2、定性因素(40分)

(1)成本费用和收入状况以及盈利水平和趋势(15分)①成本费用和收入状况及趋势(6分)②盈利水平(5分)③利润分配政策(4分)

评分标准:成本费用和收入状况及趋势良好,体现持续良性发展,盈利水平高于同业平均水平,利润分配政策合规、合理,操作规范,得满分;成本费用和收入状况及趋势较好,体现持续良性发展,盈利水平与同业平均水平相近,利润分配政策合规、合理,操作基本规范,不低于10分;成本费用和收入状况及趋势没有变化,尚未体现持续良性发展,盈利水平低于同业平均水平,利润分配政策合规、合理,操作不尽规范,不高于8分。

(2)盈利的质量以及盈利对业务发展与资产损失准备提取的影响(15分)。

①资产质量(5分)。

评分标准:资产风险分类审慎、客观、准确,偏离度极低,不低于4分;资产风险分类审慎性、客观性、准确性存在不同程

度缺陷,偏离度居同业平均水平,不高于3分;资产风险分类审慎性、客观性、准确性差,偏离度高于同业平均水平,不得分或酌情给分。

②贷款呆帐准备金和其他资产减值准备的充足程度。主要分析贷款损失准备金及其他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情况。(5分)

③是否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核算应收未收利息;是否足额提前应付未付利息。(5分)

评分标准:主要分析应收未收利息、应付未付利息、未来的贷款损失准备金和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对盈利状况的影响。

(3)会计核算和财务预决算体系,财务管理的健全性和有效性。(10分)

①有关利润的会计核算信息是否真实,是否存在违规核算财务收支的行为,人为操纵利润的情况是否严重(3分)

②是否建立健全的预决算体系;是否建立必要的财务管理制度;制度的执行情况(5分)

③是否开发和运用包括财务核算、成本管理、业绩评价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能否提供管理会计信息;能否运用经济资本进行财务核算和资本分配(2分)

评分标准:主要从财务管理制度入手,分析财务管理水平、财务管理能力及对盈利水平产生的影响。在财务管理中弄虚作假或由于财务管理问题造成盈利状况严重不实的,不得分。

(五)流动性状况(占综合评价权重的10%)

1、定量指标(60分)(1)流动性比例(18分)

35%(含)以上: 18分

30%(含)至35%: 16.2分至18分 25%(含)至30%: 10.8分至16.2分 20%(含)至25%: 7.2分至10.8分 15%(含)至20%: 3.6分至7.2分

10%(含)至15%: 0分至3.6分 10%(含)以下:0分 2.核心负债依存度(15分)75%(含)以上:15分

60%(含)至75%: 13.5分至15分 45%(含)至60%: 11.25分至13.5分 35%(含)至45%: 6.75分至11.25分 25%(含)至35%: 2.25分至6.75分 20%(含)至25%: 0分至2.25分 20%(含)以下: 0分 3.流动性缺口率(9分)0(含)以上:9分

-10%(含)至0: 8.1分至9分 -15%(含)至-10%: 6.75分至8.1分 -18%(含)至-15%: 4.05分至6.75分 -21%(含)至-18%: 1.35分至4.05分 -25%(含)至-21%: 0分至1.35分 -25%(含)以下: 0分 4.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9分)

5%(含)以上: 9分

4%(含)至5%: 8.1分至9分 2%(含)至4%: 6.75分至8.1分 1.5%(含)至2%: 4.05分至6.75分 1%(含)至1.5%: 2.25分至4.05分 0.5%(含)至1%: 0.9分至2.25分 0至(含)0.5%: 0分至0.9分 0以下: 0分 5.(人民币、外币合并)存贷款比例(9分)60%(含)以下: 9分

75%65%: 6.3分至9分 80%(含)至75%: 4.05分至6.3分 85%(含)至80%: 2.25分至4.05分 90%(含)至85%: 0.9分至2.25分 95%(含)至90%: 0分至0.9分 95%(含)以上: 0分

2、定性因素(40分)

(1)资金来源与运用的构成、变化趋势和均衡性(5分)①是否以储蓄存款和企业活期存款等比较稳定的存款作为其主要资金来源,而不是依赖存款大户、发行大额存单和从货币市场拆入短期资金等不稳定的资金来源(2分);

②存款余额是否始终保持上升趋势,没有大的波动(2分); ③存款与贷款余额保持均衡增长,符合审慎监管要求(1分); 评分标准:存贷款波动较大的,低于3分。

(2)资产负债管理措施和资金头寸的调配情况(5分)①资产负债的期限是否匹配;(2分)

②是否制定了科学合理的资产负债管理政策,以确保维持适当的优质流动资产组合用于应付紧急情况的需要;(2分)

③是否有适当的债务组合及与主要资金提供者建立了稳健持久的关系,以维持稳定的资金来源。对大额资金提供者是否有持续的稳定性评估制度。(1分)

评分标准:期限匹配合理有效,资产负债管理规范,资金的筹集与融通及组合科学合理,不低于3分;期限匹配不尽合理,资产负债管理不尽规范,资金的筹集与融通及组合管理不合理,不高于2分;期限匹配不合理,也无效,资产负债管理不规范且没有改变,资金的筹集与融通及组合管理措施缺乏,不得分。

(3)流动性的管理情况(20分)

①是否设立流动性管理岗位,专门负责流动性管理;(4分)②对流动性需求预测,是否利用各种技术方法对流动性需求

进行准确地测算;(4分)

③是否在预测需求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流动性管理政策,设计多种方案(包括主动负债、转换资产、出售资产等),从中选择最优流动性管理方案。判断在流动性管理方面有无综合调控能力;(4分)

④是否有明确的流动性管理职责,包括流动性管理的权限、职责与汇报制度等;是否建立流动性的监测、预警机制;是否制定流动性应急预案,以确保在出现危机的情况下有足够的流动性资产应付风险。预案是否至少每年更新一次。(4分)

⑤是否对流动性管理情况定期进行独立的检查,以确保流动性管理策略和程序的稳健、准确和合理。(4分)。

评分标准:流动性管理政策明确且得到实施,流动性管理职责明确,有专门的负责流动性管理的人员和岗位,持续进行流动性需求的预测,日常管理到位,独立开展专门检查,确保流动性管理有效,不低于16分;制定了流动性管理政策,流动性管理职责基本明确,进行了流动性需求的预测,能够按照政策开展日常的流动性管理和独立的流动性检查,流动性管理基本保证了资产与负债组合的相对合理,不低于12分;流动性管理政策未能得到有效的落实,流动性管理职责不明确,工作质量不高,没有开展流动性需求的预测,独立检查没有落实,日常管理存在问题,效果不好的,不高于6分。

(4)以主动负债形式满足流动性需求的能力(5分)评分标准:

流动性不足时,能够通过同业拆入、证券回购、向中央银行再贷款、再贴现、从金融市场借入资金等方式满足流动性需求的得分较高,反之,应酌情给分;同时要关注同业拆借业务状况、拆借利率水平等因素。

(5)管理层有效监测和调控头寸的能力(5分)①管理层是否能够及时获得关于本机构头寸状况的信息,对

头寸状况是否有清楚的认识;(2分)

评分标准:管理层能够及时获得头寸状况、对头寸状况认识清楚的,不低于2分,不能完全达到上述要求的酌情给分。

②管理层是否对本级机构资金需求变动情况进行分析并及时做出决策(3分)

评分标准:管理层能够对本级机构资金需求变动情况进行及时分析并做出决策的得满分,其他情况酌情给分。

三、综合评价结果

综合评价结果是按照单项评价各项定量定性指标确定分值的相应权重取得的,满分是100分。在单项评价项目中的第六项 “其他因素”不设定分值,但是要结合到综合评价的结果中来,可以以“+”、“-”符号来标识综合评价结果的趋势。综合评价结果是反映***风险管理状况的重要指标,并以此做为实现***稳健经营、持续发展的决策依据。

第四章 风险管理评价工作规程

为保证能够及时、有效、准确的掌握**风险状况,有效判断**风险管理能力,从而针对性的提出风险管理要求、采取风险化解措施,拟定立以下风险管理评价规程。

***风险管理的评价由风险合规与法律事务部组织实施,对***理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各职能部门均应根据各自职能配合风险合规与法律事务部做好风险管理工作。

一、风险合规与法律事务部风险管理评价的工作规程 一是负责对风险管理评价结果进行汇总;二是以适当的方式公布风险管理评价结果;三是按开展风险管理评价工作并以适当的方式予以公布;四是根据风险管理评价的主要内容形成风险管理评价报告,制定中长期风险管理的升级达标规划,并向风险管理委员会报告风险管理评价工作;五是积累风险管理评价的

历史数据,做好同期和基期的对比分析工作,关注并分析风险状况的发展趋势;六是做好风险管理评价的档案管理工作。

二、其他有关部室有关风险管理评价工作的工作规程

1、业务发展部。一是做好涉及信贷风险管理各方面内容的内控制度建设、操作流程规范工作;二是做好中间业务、负债业务内控制度建设、操作流程规范工作;三是负责对内控制度、操作流程的执行情况进行风险评价并提出完善意见;

2、人力资源部。应对法人治理状况方面的制度建设的合法性、有效性、执行情况等内容,做好风险管理和控制工作,具体包括:

基本结构方面:股东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为主体的治理结构构建情况;各治理主体工作职责的明确情况;议事规则的完备规范情况。

决策机制方面:股东资格的取得合法合规情况;股东代表大会对章程的遵守及其职能的发挥情况;股东代表大会议事内容、议事规则和表决程序的规范及执行情况;决议事项及内容的合法性等。理事推举程序的合法合规性;理事会结构的合理性理事会及其下设委员会按照章程和相关规定的履职情况,决策和监督职能的发挥;理事会对**发展战略及发展规划的制定情况;对理事会控制力、调度力和风险管理能力的评价;对理事会向股东代表大会定期报告制度建立及执行情况的监督等。

执行机制方面:股东代表大会、理事会的决议和授权事项贯彻执行情况;股东代表大会、理事、高级管理层的日常联系与相互决策传导机制的效率及通畅情况;高级管理层的任职资格合规性审查;高级管理层能力鉴定;高级管理层对股东代表大会、理事会制定的战略及发展规划的执行情况;高级管理层开展工作的实效性;是否存在“内部人控制”情况;高级管理层向理(监)事会定期报告情况;高级管理层的团队精神;职责分工的合理配臵;经营的稳健性及识别和管理风险的能力。

激励与约束机制方面:薪酬与***效益和个人业绩相联系的激励机制建立情况及其有效性、制定程序的合理性;激励机制的建立是否坚持了长、中、短期相结合,以本期为重点的原则;对理(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绩效评价的标准、程序和办法的建立情况。

3、财务计划部。应着重对涉及资本充足状况、盈利能力指标、流动性状况等进行风险管控。研究制定财务计划管理工作的制度、办法及相关的操作流程并对其合法合规性负责,关注涉及财务计划管理工作的制度、办法和操作流程的执行情况并及时进行修改完善,对涉及会计核算全过程的操作流程予以规范,做好操作风险的防控工作。

4、稽核监察部。主要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合法性、制度的有效性、执行力进行监督;对涉及业务经营全过程的各类操作风险进行重点监控并提出稽核审计意见;

5、安全保卫部。负责对***安全保卫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风险进行识别并提出化解和处臵风险的意见。

6、电子银行部。要着重对核心业务系统、支付结算系统、惠农资金管理系统等信息化系统运行中的风险进行识别与监测并提出化解和处臵风险的意见及建议,根据银监会《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息化建设风险管理指引》中的内容做好风险管理和评价工作。

其他各部室均应依据各部室职能在涉及本部室工作职责的事项从制度、办法、操作流程制定的合理性、合法性、合规性、有效性角度出发制定相应的制度、办法和操作流程;对上述制度、办法、操作流程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并予以完善;对制度、办法、操作流程缺失或新业务开办无相关制度、办法、流程约束的应以制度优先的原则,及时出台制度、办法和操作流程。

第五章 风险管理评价的其他工作事项

为保证风险管理评价工作顺利推进与实施,以实现系统内风险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实现全程风险管理、全面风险管理、全员风险管理的目标,在明确风险管理评价内容、标准、工作规程的基础上,应辅助出台以下风险管理措施:

1、按照部门工作职责分工,整理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业务经营管理操作风险点控制手册

根据各职能部室的工作职责,制定包括: 制度建设系统风险点与防控措施; 存款业务风险点与防控措施; 信贷业务风险点与防控措施; 票据业务风险点与防控措施;

银行卡业务风险点与防控措施中间业务风险点与防控措施; 资产负债业务风险点与防控措施; 会计业务风险点与防控措施; 出纳业务风险点与防控措施; 财务核算风险点与防控措施;

重要空白凭证和有价单证管理风险点与防控措施; 计算机应用与管理风险点与防控措施; 机构人员管理风险点与防控措施 安全保卫风险点与防控措施; 制度保障系统风险点与防控措施;

2、制定各类风险、突发性事件防范的应急预案

主要包括财务类、信贷管理类、信息系统管理及维护类、支付风险类等。

第六章 附 则

一、本办法由***负责解释

二、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风险管理评价制度 篇2

关键词:公共财政,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制度

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我国的财政支出的重点是面向社会、面向大众, 这就决定了我们政府财政的管理模式由过去的重分配逐渐向部门预算、国库支付、政府采购以及事后的监督和管理转变。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和管理制度也成为的财政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公共财政的涵义

我国传统的财政是指在计划经济时代, 将国民收入重新分配, 借以调节国民经济。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 财政便成了参与资源配置, 追求资源配置效率。虽然以前政府重视财源建设, 将最大的资金投向是对企业的扶持的做法是对生财的重视, 但却并不全面, 现在的财政是要求政府不仅关注企业更重要的是关注民生, 为公共事业健全提供资金保障。财政作为政府的重要部门, 效率财政也成为了重点, 效率财政不仅看分配的过程是否合理, 更要看分配的结果是否达到最大效益。

二、绩效的概念和财政支出绩效的体现

绩效是反映一个部门的具体的工作情况, 通过绩效的考核, 有利于使工作过程以及管理程序得到重视和规范, 也会让我们更加重视结果、效益和效率。

纳税人的钱担负着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应该把钱用在该用的地方, 提高资金效益的使用, 只有这样才能使财政高效率的为民众服务。所以财政部门应该重视资金的分配和财政支出的绩效。

财政支出绩效体现在三个方面。 (1) 合理的安排财政支出预算。只有合理的安排财政支出预算才能更好的发挥财政支出绩效, 财政支出应当先安排在财政所应支付的范围内;其次再考虑基层、弱势群体和重点行业。 (2) 财政支出过程的合规性。财政部门必须要按照规定用途来使用财政资金;其次要在规定的时间内使用;再次要及时的在资金使用过程中进行调整。 (3) 高效率的使用财政资金。财政支出要从基础的社会效益出发, 用最合理的钱为人们谋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三、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制度及其评价

(一) 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制度和评价是财政规范化管理的需要

财政管理是制定和实施财政政策、执行财政预算和编制的主线, 评定一个政府财政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便是财政资金的使用率和财政职能的发挥。当前财政管理中存在着以下的问题:不够完善的财政法律法规、约束力不足的预算、不够细化的预算编制、不够均衡的预算执行以及比较薄弱的管理基础等。因此, 推进规范化管理是财政工作的需求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 规范化的管理是财政管理链上不可缺少资金使用环节。所谓的资金使用环节包含三个部分, 即预算执行、财政监督和绩效评价。他们三个存在着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关系。预算执行的基础是预算编制, 绩效评价检验着预算执行的成果, 而绩效评价的结果却影响着下一年的预算编制。

(二)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探索与发展

从国外财政管理程序来看, 财政管理改革经历了三个历行。我国的预算改革从收支预算一直到部门预算。通过改革, 预算更加综合更加精细也更加重视规范。但还未真正走上绩效管理的道路。政府运行效率依旧是这种预算方式难以解决的问题。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针对这一点, 依靠再造财政业务流程, 在支出预算前引入绩效目标设定, 在支出预算后引入绩效评价, 将绩效融入预算管理, 让部门更加规范的使用资金。第一, 绩效评价制度要健全。开展绩效评价的首步便是制度框架, 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方法来制定切合我国实际的规章制度, 对评价结果进行公示, 使其成为预算编制的重要依据。第二, 分层次的开展绩效评价。绩效评价是一个有步骤、有组织的系统工程, 由财政部门牵头组织, 其余部门具体实施, 社会中介进行评价, 再由权威组织进行监督, 并向社会公开绩效评价的成果。第三, 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评价工作的难点在于选择绩效指标。由于我国在此方面缺乏较多的经验, 至今还未有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所以, 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的思路, 来建立系统、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第四, 评价结果的合理利用, 效益是绩效评价的核心, 财政预算的参考依据便是评价结果。

(三) 全方位加强绩效管理

随着政府管理理念的改变, 使得加强管理制度愈发的重要, 绩效理念的缺失不止浪费了资金还有损效率和公平。引入绩效管理后使得政府的重心更加倾向于合理的将资金用于基层百姓。

我国还处在发展阶段, 财政问题不仅是加大投入所能解决的, 需要在经费管理上下功夫, 同时绩效问题衡量一个国家的管理水平, 因此在工作中要建立绩效理念, 加强绩效管理。所以财政部门既要建立全面的绩效管理制度, 又要降低行政成本, 还要加强资源共享的推进。

(四) 不同区域的管理思路不同

针对我国不同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采取不同的管理思路, 首先对于经济发达地区, 改善管理制度需抓住以下三个方面: (1) 专项资金的归拢; (2) 加强资金使用和执行的管理; (3) 组织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其次对于经济相对薄弱的地区而言, 经济发展速度较缓, 同样也需要加强财政支出的绩效管理: (1) 有保有压的做好经费保障; (2) 深入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 (3) 加强财务管理。

四、总结

通过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和管理制度的思考, 我们可以深切的体会到中国在财政支出领域的不足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和方式, 只有通过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绩效评价制度, 才能提高我们国家的财政支出绩效。而国家财政的透明度的提高更能增加老百姓对于政府的信心, 更加有益于团结社会力量。

参考文献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评价研究 篇3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重要性;问题和建议

0.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企业已经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据调查发现目前我国99%以上是企业,分布广,覆盖国名经济的各个领域。但是,目前我国的企业普片存在寿命短的现象,其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一个关键性因素。而绩效评价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重要的一部分,其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帮助企业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评价体系。本文笔者对我市的企业进行问卷走访调查,并统计相关的数据并查阅相关资料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评价进行研究。

1.研究方法

1.1问卷调查

本文主要是以我市的中小企业为调查对象,通过向员工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进行问卷调查,收集相关的数据,为进一步研究人力资源制度绩效评价研究做准备。

1.2文献资料法

笔者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方式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评价研究的文章、著作、期刊、法律法规等文献进行查阅,进行整理和归纳,结合问卷调查的相关数据分析。

1.3专家评价

笔者将我市的中国小企业代表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评价这方面的权威专家进行评价。

2.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评价研究重要性

在企业实施人力资源制度绩效评价中,可以公平公正的评价每位员工的工作能力、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成绩等,让员工明白自己自身存在的不足,提升自身的工作和合作能力。同时定期对员工进行绩效评价对员工进行奖励和惩罚,让员工有一定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从而帮助员工调动积极性。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评价能够帮助管理者找出制度的不足,从而更好地完善制度。在管理者对员工进行工作安排可能会出现职位与能力不相匹配的现象,绩效评价可以防止这种现象的产生。因为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评价是管理者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对员工的招聘、任用、升职、奖惩和解聘作出正确的决策。并且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评价能够帮助管理者充分开发和管理企业的人才资源,开发员工的潜能,提高员工的技能,促进企业的目标的达成和个人价值的体现。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企业能否在如此竞争激烈社会存活并且发展的关键,也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正确客观地评价员工的工作能力、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成绩等,才能帮助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发挥其理想的效果,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帮助企业立足。

3.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评价问题

经过调查研究:虽然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评价由于其企业实际情况不同而有所不同,但是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尽管绩效评价已经取得了不错的功效,但是有些企业存在不足,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具体的情况如下:

(一)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评价的评价制度不完善

评价体系不完善是绩效评价常见的问题。笔者在对我市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评价的评价制度进行调查时,发现某些企业评价制度缺乏具体的评价指标、评价目标和评价方法或者是缺乏科学性,导致制度不完善,不能达到企业进行绩效评价的目的。如若评价制度不完善,会让一些员工转绩效评价的漏子,通过不正当手段,提高自己绩效评价的成绩,不利于客观公正的评价每位员工,打击员工的积极性。

(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评价的重视程度不够

绩效评价的结果作为企业选拔优秀人员和员工晋升的依据,应该得到充分重视。然而通过调查发现,很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往往重视员工的招聘和配置,往往忽略对员工进行绩效评价,或者说只是示范性的评价一下,并未真正落实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评价的指标和目标。

(三)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评价信息不全

企业管理者在进行绩效评价时可能会存在对于评价信息的掌握度不够,导致评价结果不够全面,这也是常见的评价结果不具有科学性的原因之一。绩效评价管理人员对于员工信息的了解不全面,导致评价结果和真实的情况有所偏差,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评价工作出现失误,从而让评价结果不具有可信度。

4.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评价建议

4.1建立健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评价制度

企业如若想让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发挥其效果,促进企业的发展,必须要完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评价制度,让绩效评价制度具有可操作性和科学性。企业在进行制定绩效评价制度时可以采用查阅相关的资料、咨询专家等方式对评价制度的评价体系、评价目标和评价方法作出科学和合理的设定,来提高制定绩效评价制度的质量。注重绩效评价提醒的系统性,避免出现绩效评价制度重复、涉及的方面不完善、不适用等现象。

同时,在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绩效评价制度时要注意提高绩效评价制度的执行能力。因为执行能力是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评价所要求的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执行能力的大小关系着该企业能否充分调动员工的潜力,促进企业的发展与壮大。所以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评价制度在其制定过程之前一定要先了解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员工的岗位、工作内容、职能和工作流程等情况,只有结合本企业和员工的实际情况,才能让绩效评价制度更具有可操作性,提高绩效评价制度的执行能力。

最后,需要注意提高制度的道德能力也是完善制度的一部分。要想提高绩效评价制度的道德能力,就必须要让员工参与到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评价制度的制定中来。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制度的人性化程度,让制度更加具有公平性。同时,也需要相关管理部门一定要维护好员工的根本利益。

4.2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评价的重视程度

对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评价可以维持企业的长久性,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克服困难的能力,所以必须得到企业管理人员的重视。企业管理者不仅需要明白绩效评价在企业的发展的地位,同时也应该认真落实人力资源制度绩效评价工作。只有充分重视绩效评价才能让评价工作得到顺利的进行,保证评价结果都真实性和有效性。

4.3重视绩效评价的评价结果,及时优化绩效评价体系

如果企业只关心绩效评价的制度的制定过程,对于绩效评价的结果并不关心,也不管最后绩效评价结果会不会引起员工的不满以及它的持久性影响,不总结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这些行为都不利于企业合理安排员工的薪资和职位,所以必须注重其绩效评价的评价结果,作出合理的改善和调整。同时及时根据绩效评价结果,总结问题,及时优化绩效评价指标。

5.结语

对于企业来说,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评价是其企业制度绩效评价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企业能否继续稳定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为了保证这些企业的竞争优势,必须要充分意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评价的重要性,针对存在的问题做出相应的改善。

参考文献:

[1]吴伟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评价研究—以陕西中小民营企业为例[D].硕士学位论文.西安工程大学.2011

[2]周晓梅.对电力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J].中外企业家杂志.2012,15:126-127

[3]夏红喜.绩效评价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经营管理者杂志.2014,04:195

[4]张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南京理工大学2013

[5]郭联师.人力资源绩效评价[J].人力资源开发杂志.2011.12:501

[6]顾文涛,王以华,李东红等.企业制度能力的系统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杂志.2008,03:125-129

[7]彭建平,谢康.企业管理制度能力评价模型及其有效性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杂志.2010,03:37-39

监测及评价管理制度 篇4

一、总则

1、为保障职工的安全和职业健康,防止职业危害,依据《职业病防治法》、《安全施工生产法》、《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有关职业健康监督检查职责调整的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2、安全施工生产中涉及职业危害的场所和工作地点必须严格执行本制度。

3、本规定适用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贵州毕节销售分公司下属各基层加油站单位。

4、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二、职业危害日常监测管理制度

1、各级领导要将防尘、防噪音、防砼气中毒,防物理伤害工作列入主要议事日程,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施工生产工作的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职业危害监测工作。

2、监测工作依据公司安全部监测管理办法和上统计数据,结合工艺变化,写申请提交监测部门监测。

3、基层单位加油站作业场所的粉尘,每年申请监测一次,呼吸性粉尘建议每季度监测一次,其他职业危害按照公司相关规定执行。

4、施工生产监督单位健康监督员要坚持每天检查粉尘、噪声工作,发现问题及时上报。

5、基层单位加油站要定期分析粉尘、化学毒品浓度升高或降低的原因,如果超过国家规定标准,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6、要加强各种职业危害因素浓度数据及技术档案管理。

本制度从2010年3月1日起实施,解释权属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公司贵州毕节销售分公

德育工作管理、考核评价制度 篇5

阿岗第二中学2012年1月

阿岗二中德育工作管理、考核评价制度

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由学校各个部门、各个方面、各种力量组成的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整体。在实施德育工作中,要树立整体观念,为了实现学校德育总体目标,在学校领导班子的统一指挥下,各部门按照各自的任务和责任,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德育的整体功能,全面做好德育工作。

一、目标

通过三年的教育,使学生达到以下目标: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初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志向,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具有诚实、正直、自尊、自强、勤劳勇敢、开拓进取等品质和一定的道德判断力及自我教育能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推进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以人文精神的养育为突破口,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培育上海城市精神。立足诚信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全面关心学生进步,推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努力培养人格健全、学有专长、求实创新、和谐发展的学生。

二、措施

1、进一步优化校内外育人环境。

学校的环境对学生思想品德有着替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师生在整洁优美、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要充分发挥良好的校风、校纪对学生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利用黑板报、广播、图书室等多种形式和专用场所,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我校班班有学习园地,每两周由学生出一期。

2、开好校会、班会,组织好每周一、周五全校集队。

开学初开好开学典礼,学校领导在会上提出学期德育工作要求,学期中召开期中工作小结会,总结前半学期德育工作情况,提出下半学期德育工作要求,学期末在散学典礼上总结一学期德育工作情况,表彰先进。各班要开好每周的班会,对本班一周工作进行小结,表扬好的,批评差的,提出下周德育工作要求。每周星期一早读时间举行升旗仪式,然后学校领导或值周老师提出本周工作要求,星期五放学集队值周领导和值周老师小结本周工作,指出本周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3、加大值周工作力度,按值周教师工作评分表对值周教师工作进行考核。

4、切实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

教师肩负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必须具有坚定的工人阶级立场、高尚的道德情操、认真负责的态度和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每一位教师都要以此严格要求自己,加强政治学习和思想道德修养,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开展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健全教师政治学习制度。学校利用每周一例会和政治学习时间组织教师进行学习,总结一周工作情况,对下周德育工作提出具体要求。把教书育人列入教师岗位责任制的职责内容,作为评价教师工作、评聘教师职务、表彰奖励、晋级的重要依据之一。对教书育人作出突出成绩的教师和优秀班主任进行表彰奖励。

5、做好学生品德的评定和优秀学生的评比工作

对中学生品德进行评定是中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评定,鼓励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促使学生不断进步,并检查教育工作的情况,促进德育工作水平的提高。品德评定的基本方法操行评语和评定操行等级。学生品德评定内容与标准以《中学德育大纲》规定的教育目标、要求、内容和《中学生守

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依据。分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操行评语由班主任负责,在学生个人小结和小组评语的基础上写。每一学期来,班主任对学生个人小结,小组评议签署意见,学期末写出评语。

6、奖励与惩罚,表扬与批评相结合。学校每学期开展三好生、优秀学生干部、十佳学生的评比工作。对违纪学生进行批评和纪律处分。

7、对学生个人和班级进行量化管理。把学生个人量化分作为学生操行评定、评优的重要依据。以班级量化分确定当周流动红旗得主,把班级量化分作为评定文明班级重要依据之一。

8、进一步完善学校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

9、学校德育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注意防止简单粗暴行为,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10、学生毕业离校前,学校要进行升学、就业教育并组织他们为母校做一件以上有纪念意义的好事。

11、注意点面结合,抓好典型。既抓常规,又要注意重点突破,力求使德育工作科学化、序列化、主题化。

三、考核

每一次培训后进行学习考核,形式可多样,可以是学习体会,也可以是一份活动方案、一个案例分析等,考核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及不合格四个等级,考核的结果与班主任的学期考核挂起钩来。

四、奖惩

1、依据德育工作目标管理考评细则,对表现突出的领导和教师,给予表彰或奖励。

2、入学率达98%以上,年巩固率99%以上的学校领导或班主任,要给予表彰或奖励。

3、全年出满勤的,发满勤奖励。

4、迟到早退累计五次以上为事假一天,全年事假超七天,从第八天起扣发全部日工资。旷职一天扣发全部日工资和一个月的年终奖,全年旷职一天,事假七天以上,病假十五天以上,具备其中一条者不能评为先进个人。

5、岗位责任制完成不好,在分清原因基础上给予批评教育或适当扣发年终奖金。

6、造成重大损失的领导或教师,要在查明原因的基础上适当给予纪律处分或罚款,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7、体罚、变相体罚或打骂学生,并由此造成重大影响,要按情节给予适当处分或罚款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8、工作消极,纪律涣散,不服从领导,违法乱纪,影响很坏,屡教不改,要给予政纪处分或追究法律责任

风险管理评价制度 篇6

完善学校内部管理

【摘要】现代学校管理改革中,教师评价制度的实施与完善越来越受到重视,成功的教师评价制度有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有助于确定教师是否需要及需要接受怎样的培训、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和教师间的交流关系等等。合理完善的教师评价制度既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力措施,又是纠正缺点、发扬优势的有效途径,更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教育改革。

【关键词】学校管理老师评价存在问题制度完善教师是学校赖以生存发展的最宝贵的资源──人的资源。在思想观念上,行使教育管理权力的人,应该把教师看成是办学最大的、最具活力的资源,教师的思想境界、工作质量、潜在能力的调动、运用和发挥,可以转化为较高的办学效益。教师能够胜任社会赋予他们教书育人的职责,学校就能够存在和发展,反之学校就会衰落。从这个意义上说,建立和完善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目前学校教师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对评价目的认识不清。

目前仍有部分校长和教师认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鉴定、考核。因而没有把搞好教师评价作为反馈信息,改进工作,提高质 1

量的有效途径,而仅仅作为一种管理手段。还有部分校长、教师认为自己工作很忙,根本没时间搞评价,把日常工作与评价工作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认为评价是游离于日常工作之外的事情。

(二)评价制度结构不合理。

目前,从结构来看,还主要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的、鉴定性的评价,即校长(评价)→教师(评价)→学生,或者是校长(评价)→教研组长或年级组长(评价)→教师(评价)→学生。缺乏充分的信息和数据,带有较大的随意性。这种结构简单、信息传递方向单一的评价系统,不仅未形成信息反馈网络,而且也不可能充分调动评价主体与评价客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评价制度的功能未充分发挥。

由于目前教师评价制度结构不合理以及对教师评价的目的认识不清,教师评价制度的整体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只是部分地发挥了评价的鉴定、选拔功能,而学校教师评价制度的主导功能即导向、激励、调控等功能没有、也不可能得到充分地发挥。

二、如何完善教师评价制度

(一)明确评价目标

教师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确立衡量一个教师的标准,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激励、改进的功能。通过评价过程的反馈、调控的作用,促进每个教师不断总结、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促进学校的领导不断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和建设,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校的教育教

学质量的目的(二)确立评价标准

对于教师评价的依据应是: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学校的教育目标、教师的根本任务及国家教委颁布的有关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在此依据上上,应该逐步明确以师德为首的内容体系。其中包括:第一,教师的师德水平。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育对象──学生,工作要兢兢业业,认真负责,要坚持既教书又育人。第二,教师的法制意识。教师要坚持依法施教,要贯彻、履行各种教育法律、法规所赋予的职责、任务、要求、义务,要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完成教学任务,要自觉维护受教育者和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第三,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水平。教师既要有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又要有精深的专业学科水平。在现代教育中,还要有丰富的教育科学和教育理论知识。第四,教师的工作能力及水平,教师要有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良好的道德行为和科学知识的传授能力,班级等学生群体的管理能力,家访及做学生思想工作、心理疏导的能力,教育教学工作研究和教育科研能力。第五,教师的工作业绩。教师做班主任或其它教育工作的效果,教师学科教学成绩,教师著述、论文、报告、科研成果。在诸项评价内容中,尤以师德和法制观念为要,在很多评价中采取了师德和依法施教的一票否决,如每学期教师的述职和考核,如果出现了严重违犯师德和违犯教育法规之事,考核则为不合格。

(三)制定评价方案

1教师自我评价。

教师自评是主要倡导的评价形式,也是教师评价中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教师要注意在教学发展中,利用不同方式写出教学发展体会、教学日记、周期性总结等材料。这样可以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和专业素质的发展。

2、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有着最直接的感受和判断。因此,教师首先要打破“师道尊严”的局面,让自己和学生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学校还在校内设立学生评价教师教学专题信箱,让性格内向、不敢在教师面前评价教师的学生,通过写信的方式,敞开自己的心扉,说心里话。一周开一次信箱,一月做一次总结,也可设计学生问卷,让学生通过纸面答卷的形式,完成对教师的评价。

3、家长对教师的评价。

学生家长作为学生的父母和教育投资者之一,自然十分关心自己孩子在校受到什么样的教育。促进家校协同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职责。因此,家长评价教师是家长的一项权利,也是促进家长了解学校和教师,形成家校合力的有效途径。可以由学校和任课教师联合向家长发放调查问卷,让家长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价。

4、教师对教师的评价以及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的评价。教师是一个学校的主导力量,教师与教师间彼此都比较了解,因此,教师对教师的评价是学校管理者对教师评价总结的最重要的参考内容之一。所以,在教师评价中,教师对每一位教师的评价,应是全面的、细化的和量化的。依据这一特点,每学期进行教师对教师的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一个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观念的转变、先进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教学常规的落实、教改实验的进展、课堂教学的设计、改进与效果等。

三、发挥教师评价制度的作用

(一)导向作用

对教师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是给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因而对教师的评价过程自然会具有导向的功能。

(二)激励功能

教师评价可以使被评价者看到自己的成就和不足,能够激起干部,教师发扬优点,促进人们工作的主动性与热情,激励人们将全部精力投入工作,学习。这是评价的一种心理功能,驱动被评价者的内部活力。因而评价在客观上也对学校、干部、教师起着督促作用,激励其内部潜藏的积极因素的发挥。

(三)馈矫正功能

通过评价的反馈作用,及时获得教育过程,教育效果的信息,可以使我们客观,准确的把握学校工作或教师工作的状况,也可以使我们清楚的看到学校工作或教师工作中的长处与短处。这样

便于学校和教师经常调节工作的目标与进程,及时调节、及时强化、及时矫正,使学校和教师的工作不断地得到完善,得到改进,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工作质量的目的。

(四)鉴定功能

对一所学校,一位教师进行评价,必然会有评价的结果,这评价的结果会对学校,教师具有鉴定的功能。只要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标准,评价办法是科学的、全面的、客观的,那么评价的结论也必然是科学的、全面的、客观的。因此,通过评价来对学校、教师的工作进行鉴定也必然是科学的、全面的、客观的。

现代学校管理改革中,教师评价制度的实施与完善越来越受到重视,成功的教师评价制度有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有助于确定教师是否需要及需要接受怎样的培训、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和教师间的交流关系等等。合理完善的教师评价制度既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力措施,又是纠正缺点、发扬优势的有效途径,更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最新学校教师督导评估评价标准实施手册》

2、区分性教师评价东北师大出版社梁红京

风险管理评价制度 篇7

关键词:煤矿产业,设备管理,层次分析法,通风管理,安全性能评估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煤矿产业已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但是观其现状, 还是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完善, 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安全生产问题。在煤矿生产的过程中, 能够造成安全隐患的因素有许多, 例如瓦斯爆炸、火灾事故、煤灰故障等都会阻碍到煤矿的安全生产。然而, 归根结底, 导致这些安全隐患的因素只有一个, 那便是煤矿通风质量的优劣。客观来讲, 煤矿通风质量的好坏能够直接影响到煤矿内安全隐患的防治。本文对我国煤矿通风安全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并论述了如何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煤矿通风管理制度进行安全评估, 希望借助该观点, 能为我国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建议。

1 我国煤矿管理制度的安全评估方法阐述

所谓煤矿通风管理制度的安全评估方法指的是通过各种数据跟踪或数据监控的方式对煤矿安全生产体系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危险因素进行科学的评估与分析。目前, 我国的煤炭产业已经研发出针对不同特点、不同条件与不同适应范围的多种不同形式的评估方法。依照其自身不同的特性, 可以将安全评估方法分为两种:一种为定性安全评估方法;另一种是定量安全评估方法。本文将常见的几种安全评估方法进行了分析, 下文具体阐述。

1.1 定性安全评估方法

定性安全评估方法指的是在煤矿的日常生产过程中, 借助煤炭的实际湿度或温度这些肉眼直观能够看到的东西, 或者是对以往相关同等事件的处理经验以及解决策略进行观察, 如此便能够对事态的发展趋向有一定的了解, 从而再进行更为科学合理的分析与判断。

1.2 定量安全评估方法

定量安全评估方法指的是借助煤矿日常生产过程中所汇总积累的数据资料, 同类型或相同体系中产生的数据资料, 亦或者安全检测过程中所产生的数据资料, 根据相关标准, 运用宏观科学的模式构建起煤矿生产模型, 从而进行评估的方法。

1.3 煤矿通风基础资料的评估方法

通过对二氧化碳以及瓦斯等物质含量的检定, 从而分析出生产与开采煤炭层的自燃可能性、爆炸可能性。这些内容都是能够直接反映煤矿本身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的基本资料内容。

1.4 煤矿测风的评估方法

测风是煤矿通风中一种常规管理工作内容。通过对煤矿重通风情况的测试所得到的相应数据, 能够得到两方面的资料依据:一方面是可以非常综合全面地了解煤矿的实际通风情况;另一方面是可以根据直观准确的应用数据更好地改善通风系统, 为煤矿通风管理制度的安全性能提供一份坚实可靠的保障。

2 煤矿通风管理制度安全评价中层次分析方法的应用分析

2.1 建立与其相对应的层次分析构造模型

通过这个层次分析构造模型, 便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到一个现实:煤矿的安全生产工作绝非是一个单一的系统, 或者是一个人便能够独立完成的工作, 应当是众多系统相互进行有机的结合。只有煤矿矿井当中的所有生产部门进行紧密有效的衔接配合, 才能真正做好煤矿通风的安全管理任务。

2.2 层次分析法的应用

应该在已经建立了相对应构造分析模型的基础之上合理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煤矿通风的安全管理制度进行合理有效的层次管理分析。在层次分析法中存在一个至关重要的评估指标, 那便是相关重要性的排序以及相应权值的设定。在煤矿产业的安全生产过程当中, 有几项重要制度是应当注意的, 主要包括:检测装置的使用制度、通风管理的责任制度、瓦斯报告的审批制度、生产安全的管理机构制度、煤矿安全隐患的应对处理措施、安全措施费用详情、通风瓦斯的检查制度以及通风瓦斯的调配制度。这些制度内容都是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中至关重要的管理制度内容。除此之外, 还应当建立起非常严格的煤矿通风管理制度。因为煤矿通风管理安全的责任制疏忽是导致煤矿安全隐患存在的重要因素, 所以, 应当在完善通风安全管理制度的同时, 加强煤矿通风管理制度的改进。

3 结语

综上所述, 煤矿通风管理系统的安全评估对整个煤矿生产而言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论述的核心宗旨便是通过对当前煤矿通风系统中存在的弊端与隐患进行分析, 而后寻找出有效的改善措施, 并且要保留其安全评估过程中的全部信息, 为我国煤矿生产的安全提供合理保障。

参考文献

[1]杨俊平.煤矿通风管理制度安全评价中层次分析法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下旬刊) , 2011 (05) .

[2]张西志.利用层次分析法对煤矿通风管理制度进行安全评价[J].中州煤炭, 2007 (02) .

[3]王光发.利用层次分析法对煤矿通风管理制度进行安全评价[J].中华民居 (下旬刊) , 2013 (05) .

建立健全法官评价制度 篇8

据悉,韩国首尔地方律师协会自2008年起就开始实施“法官评价制度”。会员律师采用该协会法官评价特别委员会根据法官伦理编制的法官评价表,按照A-E给每个法官进行评分。评估并不是评价案件的裁判结果,而是对法官的公正性与清廉度、品质与亲切度、职务履行诚实度和法律素质、审判是否迅速等进行评价。为防止法院变成一个极度封闭的精英主义官僚组织,需要在法院、检察厅和律师之间相互牵制,建立起均衡的关系。他们希望通过加强对法官的外部监督,让法院更加亲近国民、更加开放,从而得到人民的普遍信赖。

笔者了解到,世界上许多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都有类似律师对法官的评价制度,包括我国台湾地区和香港地区。我国各级人民法院建立的法官考评制度,是人民法院内部管理和监督的一项制度,但还没有建立起正规的律师评价法官制度。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张立勇曾表示,“要尝试建立律师评价法官的机制,让律师从司法廉洁、司法礼仪、工作作风、庭审驾驭、案件审限等方面对法官进行评价”。河南法院系统先行先试律师评价法官,对全国的法院系统具有示范意义。此前,虽然其他省市地方法院曾经尝试律师评议法官,但没有规范化、制度化和经常化。

目前,社会公众对法院的高期望值与法官群体司法裁判能力及裁判的公信力和执行力、执行效率等现状,呈现出矛盾、紧张的关系。实现司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追求,法院、法官负有特殊的责任。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维护人民权益,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加强和规范对司法活动的法律监督和社会监督”,“改革审判委员会制度,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随着司法体制改革的推进,司法独立、法官办案独立的程度逐步提高,同时意味着法院、法官权利的扩大,如果不建立对法院、法官的外部长效监督机制,就会背离改革的初衷,不利于公正司法,法院就不能守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最终会降低国民对司法工作的信任度和权威性。

建立对法院、法官的社会监督,《决定》提出了要广泛实行人民陪审员,拓宽人民群众有序参与司法渠道。但笔者认为,由同作为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律师来监督、评价法官,更加符合司法活动的规律和实际。因为律师是法律的最直接消费者,与法官接触的最多,甚至比法院更了解法官,评估每个法官的司法能力、职业道德、廉洁度、司法礼仪、工作态度和公信度等,律师最有发言权。不少国家评价法官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法官在律师界的口碑如何。《决定》并提出,“发挥律师在依法维护公民和法人合法权益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建立我国的“律师评价法官制度”,当是时机。参考国际上的惯例和成功经验,在我国各级律师协会普遍建立“律师评价法官制度”或称“法官评价制度”,比较合适。相对于前面提到的各级法院建立律师评价法官的制度,更加超脱、独立和公道。当然,这一制度最终需要国家司法制度确认,并由各级法院配合和支持。

(王科峰,中国法学会会员,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高级会员,北京市华泰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律师,专栏作家。)

上一篇:年财务个人总结下一篇:做梦爱情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