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阅读(精选12篇)
研究性阅读 篇1
如今,快餐式的生活为人们带来了许多便利,却减少了读书思考的时间。读书时间变得零碎,大人如此,学生亦如此。这就加重了学生阅读名著的负担。 同时,以应试为导向的名著指导,缺乏生机活力,禁锢着学生的阅读效果。
虽然在当前的名著阅读教学中,还是有很多教师尝试了一些方法来推进学生的名著阅读,如影视阅读、以演促读等,也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方法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引导学生去了解名著内容和人物,不过对学生阅读名著的思维广度、思维深度上还不能发挥明显的作用,影响了文学名著对学生的精神滋养。 名著阅读的深层次意义绝不仅仅是知识性记忆,它更在于启迪人的心灵、熏陶人的品格、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和人性的家园,这正是名著阅读的真正效果所在。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还可以思考以名著阅读的挑战性去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以名著阅读的探究性去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以名著阅读的思辨性去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这样,研究性名著阅读就进入了我们的研究视野。
一、读书论坛展示——主题阅读,成就兴趣,减轻负担
文学名著多是鸿篇巨著,不是短时间内能读完的,且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去甚远,这都加大了学生阅读名著的负担。教师如果要降低学生阅读名著的难度,就要让学生告别“漫无目的”的阅读状态,去有目的地“读”,有方向地“读”。
有目的地去“读”,有方向地去“读”,不仅是获取名著中的内容知识,还要去领略名著的魅力,进而获得情感体验和思想的提升。文学名著蕴含着人生哲学,怎能让学生轻易“读”过?选择一个主题,让学生结合自己读过的名著谈感受,从书中找依据,大有写一篇“小论文”的架势。
我们班的读书论坛就是这样展开的,例如,让学生结合所读过的名著谈谈“成长”是什么。起初,面对 “成长”这一主题,学生都很迷茫,不知要说些什么。 于是,我们利用小组的力量,小组组员畅所欲言,先谈谈自己认为的成长是什么,然后再试着结合自己读过的书。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交流,并深入到各个组去启发引导,帮助学生开拓思维。待小组讨论交流有所得后,教师再让小组选出各自的代表进行全班交流。小组成员帮助代表构思并组织语言, 其他小组提意见,回家完成书面稿。教师给予各个组代表面对面的指导,小组成员帮助制作课件。
各个小组分别有了自己的论坛内容,例如,“成长是离童年渐行渐远———读《城南旧事》有感”“成长不外乎一‘勤’字———读《傅雷家书》有感”“成长是坚强的力量———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成长是看我72变——读《西游记》有感”等。让人惊叹的是, 十二三岁的学生有如此独特而深刻的见解!流于形式的名著阅读,真是教师辜负了学生,学生的潜力真是值得挖掘的宝藏!
最后正式开展读书论坛,评奖。每个上台的学生都有收获,不仅让他们自己和组员有了群策群力展示阅读的舞台,也在这个过程中收获读书的成就感。 这才是推动学生名著阅读兴趣的真正动力所在。
二、名著导读课——以小见大,思绪飞扬,提高效果
学生的初中语文学习少不了“名著导读课”。但是名著导读到底“导”什么,值得我们语文教师去思考。名著导读的价值取向绝不仅仅是考试知识的认知,它还肩负着文化熏陶、精神滋养、人格塑造等更深层次的重任。就这个角度而言,名著导读课并不简单,语文教师似乎无从下手,但我们不要忘记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名著导读课也可以选择名著中的一个文化 “点”,开动学生横扫群书的动力。
以《城南旧事》为例,我选择了《城南旧事》中的一个点——“离别”,主要环节如下。
1.七嘴八舌。
请具体说说《城南旧事》中分别写到了哪些“离别”。
2.心灵捕手。
乡愁、离别、伤春、悲秋是中国文学史上永恒的主题。文学中的离别最早起源于先秦时期,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邶风”被清代文学家王士祯称为“万古送别之祖”,到了汉魏六朝时期的《古诗十九首》中,大部分都是写离别的,但文学中的这一主题真正繁盛的时期是在唐宋时期,我们对这很熟悉, 也背过很多关于离别的诗词。到元明清时期,随着散曲、戏剧、小说的出现,离别的场面也出现在这时期的作品中。离别的基调多是哀怨、愁苦的,但也有豁达、坚强的。你认为《城南旧事》中的离别属于哪种? 请有理有据地阐明自己的理由。
3.教师引领。
秀珍与妞儿的离去,让小英子初尝伤心的味道; 小偷的离去,让小英子真正意识到什么是伤心;蓝姨娘的离去,让小英子面对了心中不得不承认的不安; 宋妈的离去,更是把伤感波及到家里的每一个人;爸爸的离去,让小英子失去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尽管这些离别把小说的悲伤一步步推向高潮,但是,更让我们感动的是小英子的逐渐成长,学会坚强,以及她独有的快乐,就像那冬天里的阳光一样,虽然寒冷,但是让人暖暖的。同学们,你们其实也在面对着许多的离别,与童年的离别,与母校的离别,与轻松的学习生活的离别,甚至与亲朋好友的离别,与至亲之人的离别……送给你们曹文轩的一句话: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一个时代的人的痛苦,痛苦绝不是今天的少年才有的。少年时就有一种对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可能是一个强者。
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超出了读一本书的范围,思维不限于情节的欣赏,更关注作品中一些独特的细节的描写,例如,冬阳的几次出现,小英子的悲剧推动作用,惠安馆中的几次情节铺垫等。更为重要的是,在品味《城南旧事》的“离别”后,我把学生从书中引到现实生活中,从而完成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向引导。
在这种“以小见大”的研究性名著导读课中,教师选点至关重要。前文中提到切入点应是文化“点”, 如《城南旧事》中的“离别”,而不是纠结于内容的点, 如,秀珍、妞儿怎么被火车轧死的之类的。又如,我们学校的另一位老师在引导学生读《西游记》时,选择从“三”在古典文学中的意味入手,引导学生品味 “三”在文学创作上的效果,这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除了阅读名著,还要查找很多间接性的资料,这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效果。
三、读书报告梳理——比较阅读,高屋建瓴,提高能力
天津市教研室研究员赵福楼说过,学生的阅读是需要展示和激励的。除了前文提到的读书论坛,读书报告也是学生展示阅读成果的舞台。在班级的墙报中开辟一块天地,定期更换学生个人或小组的读书报告,这会促使班集体的读书氛围越来越浓。读书报告不必长篇大论,但一定要夺人眼球,引发思考, 产生共鸣。同样,读书报告选“点”也很重要,比较阅读是个不错的选择。所谓“比较阅读”,就是把两种或多种文章或书籍对照着阅读,通过辨析其异同,以加深认识和理解的阅读方法,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对内容和形式都相近的作品,不妨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获得新的思维视角,以加深认识、彰显特点,例如,在读《城南旧事》的过程中,就有学生把萧红的《呼兰河传》与《城南旧事》作比较,用两本书的背景,以及其中的一些描写,带领学生感受这两部书中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一些学生就燃起了读《呼兰河传》的兴趣,并加深了对《城南旧事》的认知。又如, 在中学必读的十二部名著中,游记就有几部,在学习 《格列佛游记》时完全可以把它与《鲁宾孙漂流记》来进行比较,会在社会背景、选材布局、语言文化等方面有更深入的认识。
在比较阅读时,教师引导学生练就课内阅读时习得的阅读方法,例如,可抓散文的某一主题,感受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也可走入画面,感受散文的 “情感一条线,语言成画面”;阅读小说,则主要抓住其中人物、情节、环境等。学生可以在名著阅读的比较中渐渐去揣摩相同体裁、不同内容的区别,也可甄别不同体裁、相同内容的效果等,从而逐渐形成对书本的独特见解,这正是学生宝贵的阅读能力。
文学名著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瑰宝。名著阅读,使人饱食精神文化的“饕餮盛宴”,提高思想境界,提升文化素养。名著阅读应营造一种文化的氛围,除了让学生获得知识外,更应让学生的思维深入进去,并飞扬起来,探索精神世界的美好。减轻学生名著阅读的负担,提升名著阅读的效果,初中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
研究性阅读 篇2
山东省高青县实验中学 张延春
随着新课改实验的推行,语文教学越来越接近其本源。阅读教学的地位也得到了空前的提高,越来越受广大师生的关注。可是,我们也越来越发现,阅读能力难以在短期内得以尽快的提高是令人头疼的问题。大家都在从不同的角度寻求解决的办法。本文试图从阅读过程这个角度来探求迅速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我们觉得这更接近阅读实践,更容易为大家所掌握,更具可操作性。
一、阅读过程的研究综述
阅读过程是阅读主体与阅读客体(包括阅读对象、阅读时间、阅读环境、阅读工具等)相结合的一个过程。它以阅读主体的期望目标和自信为推进动力,以解决已知与未知之间的矛盾为目的,实现阅读本体的价值。
(一) 我国古代的阅读过程研究
我国古代的阅读理论少有专题的深入研究多数经验形态,仅就阅读过程更少。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理论意义最系统、最完整、最有代表性的当推孔子和孟子的研究:
1、孔子的“学、问、思、辨、行”
在中国古代,学习和读书几乎是同义的,因此孔子的“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礼记中庸》)所论的学习的五个步骤,则是表述读书从“知”到“行”的步骤,表述了阅读过程的序列性和完整性。孔子告诉我们,读书先要广泛的阅读学习,发现其中的问题,经过缜密的思考,辨明其中的事理,消化吸收,最后身体力行去做。这五个步骤“循序而有常,致一而不懈,从容乎句读文义之间,而体验乎操存践履之实”(朱熹《答陈师道书》),下面对五个步骤作简要解说。
学-博学之。万事学为首,学习第一,阅读第一。古人把“学”定位在前,且要“博学”,揭示了他们对阅读的认识。“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清唐彪《读书作文谱》)熟读,是读过程深入堂奥的起始环节,为阅读过程的纵深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问-审问之。“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都要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朱熹《朱子语类》卷十一)读书要善疑善问,学起于思,思发于问 ,通过“问”使阅读学习“字求其训,句索其旨”,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弄懂意义,增长知识,反对阅读中的浮光掠影、生吞活剥的浅薄学风。
思-慎思之。如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所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思结合,这已是我国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朱熹认为,“熟读”之后,“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若读而不思,又不知其味”,说明要通过“思”去理解读物的意义。王廷相《慎言潜心》指出:“广识未必皆当,而思之自得者真。”在思考中得到准确的见解。
辨-明辨之。阅读中对读物内容在“思”的基础上进行辨析、分析、综合。分异同,明是非,使其认识由感性达于理性,知文辞之要旨,晓义理之精微,阅读所得甚多,而胸次渐高。
行-笃行之。荀子说:“学至于行而止矣。”说明“行”是阅读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出发点是“知”,终极点是“行”。“行”在三个方面:一是读写结合。这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规律。阅读在文体、审题、立意、选材、谋篇等方面都能帮助读者提高写作水平。二是经世致用。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之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明确指出阅读的目的在于运用,是要在治理国家和独立答对方面有所作为。三是读书“美身”:通过阅读 实施陶冶教化,使自己从言行举止到内心世界都高尚起来。
孔子关于阅读的“学、问、思、辨、行”这五个步骤,环环相扣,逐层深入,对阅读过程作了精辟的概括,为我国古代阅读过程的研究树起了巍巍丰碑。
2、孟子的“以意逆志”
亚圣孟子针对学生咸丘蒙提出的有关阅读的问题,精辟指出:“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以意逆志”,即在阅读中用读者的意思去推求读物的意义,揭示了阅读过程的重要环节:意---逆---志。
意-阅读主体的意识。阅读主体是阅读的关键,主体凭借自己的学识、经验、阅历、思想等综合形成“意”,去阅读读物,识码、解码、提取信息、组合信息。读者意识同读物语句在阅读过程中化合,阅读主体与客体逐步同化,达到理解读物的意义。
逆-阅读的正确途径。“逆”有迎受、钩考、反求、追溯的意思。就是说,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可从多方面推求、探究读物的意义。通过“逆”,“披文入情,沿波讨源”;通过“逆”,“析义理于精微之蕴,辨字句于毫发之间”。
志-阅读的根本目的 。孟子把追求读物的“志”,即读物的意义当作阅读的目的,不断章取义,清楚地揭示了阅读过程的终极要求。
“以意逆志”的阅读过程论,震古烁今,久而弥新,为建立我国的阅读理论奠定了基础。
(二) 国外的阅读过程研究简述
19世纪末的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注意到了阅读意义和阅读心理,开始把阅读活动作为科学课题研究,但总体说来,国外的研究也没有一个可被普遍接受的界定。这里简单介绍三种有代表的观点:
1. 美国的阅读过程研究
美国人很重视阅读和对阅读过程的研究,主要有三种观点:A、“阅读是一个精确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对字母、单词、拼法以及较大的语言单位作精确、详尽、连续的.感知与辨认。阅读理解的范围:○1认知和理解的速度;○2词语认读和理解;○3句子结构和句子理解;○4段落结构和段落理解;○5完整理解全文。B、学习语言就是学习语言知识,读者应掌握浏览、摘读、笔记等技巧学会阅读;C、阅读是一个选择的、尝试的和预测的过程。他们认为阅读技能应该包括:○1、阅读的认知思维训练,如视觉广度、视觉辨别、听觉辨别、理解、判断和推理等思维能力和情感反映等。○2、阅读的语言行为训练,如识别词语、短语、句式、段落、情节上下文的关联、意义和语境等。○3、多种阅读方法的训练,如精读与略读、朗读与默读等,培养学生独立查找资料、理解读物、提取信息、整理和储存情报的能力。因此特里D约翰逊提出了阅读过程“四阶段”说:○1、译码。读者把读物内容译成口头或相应的内心语言。○2、字义。读者了解读物的字面意义。○3、表述。读者产生了一种向他人讲述自己阅读所得的欲望。在讲述中把自己感受、理解、态度掺和进读物的内容中去,给读屋以新的个性化的特色。○4、评价。读者在读中和读后冷静、客观的审视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收获,表现出阅读独特和明确目的。
2. 德国的阅读过程研究
德国语文教学工作者及阅读研究人员认为,阅读过程 有6个阶段:○1吸收词义;○2理解及把握含义联系;○3理解及解释文章内容含义和联系;○4批判地分析文章,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5进行创造性综合归纳,把自己已有的知识与通过阅读吸取的新知识结合起来;○6创造性的模仿作者的作品。这阅读过程六阶段,不仅揭示了阅读中读者思维渐进的过程,而且宣示了以获得读物意义为目的,阅读主体驾驭阅读过程的实质。
3、日本的阅读过程研究
日本的阅读观与我国传统的阅读观基本相同。石井庄司博士把阅读过程归结为“赋、诵、读”;战后,出现了阅读过程的“推测、思考、想象、辨别、评价”的环节;芦田惠之助的“七变”教式;○1读;○2讨论-有关文题和题材的问答;○3读;○4写-关于全文或文中重要语句和汉字的听写;○5读;○6解-关于语言意义的问答;○7读。西尾实的三读法:自由读-指名读-问答,实行“素读”三阶段:通读、精读、达读。这些观点都把阅读教学和阅读过程混为一谈,所以,严格说来,日本对阅读过程并没有专题研究。
(三)、心理科学和行为科学下的阅读过程研究
阅读主体在阅读前做好了选择读物的准备、文化知识的准备、良好心境的准备、阅读过程的展开就能顺利进行了。随着心理科学和行为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揭开阅读过程的“黑箱”的时刻到来了。我们根据阅读进程中所呈现的不同特点,将阅读过程中的若干环节、多种因素,予以简化提纯、抽象概括,划分为前后相连的几个阶段,提出阅读过程的基本模式。
从心理科学来考察,分析阅读过程的多种心理因素及不同侧面,它是一个对读物感知-联想、想象-思维-记忆-迁移的过程。
从行为科学来考察,抓住阅读表露在外的有形可考的行为和活动,阅读过程是一个对读物认读-理解-评价-积累-运用的过程。
把两者统一起来,一一对应,逐步深化,实现阅读活动,是为:
心理过程:感 知 联想、想象 思 维 记 忆 迁移
行为过程:认 读 理 解 评 价 积 累 运用
因此,一个完整的阅读过程,除阅读前的准备以外,其常规模式可分前后相连、相对独立、逐步深化、互相影响的5个阶段:认读-感知阶段;理解-联想阶段;评价-思维阶段;积累-记忆阶段和运用-迁移阶段。
如果我们在日常的阅读活动中注意利用阅读过程的研究作指导,那么,在短期内提高阅读水平,提高阅读能力将成为可能。
主要参考资料:
《现代阅读教学论》(韦志成 广西教育出版社3月版)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杂志
《语文教学通讯》杂志,等
新阅读研究所:阅读,让理想拔节 篇3
因此,新阅读研究所,作为新教育实验团队的组成部分,它的成立便是应运而生的了。
新教育实验改变教育的切入口是从改变教师做起的,试图通过改变教师来改变学生。而改变教师和改变学生,阅读,无疑是其重要的工具之一。而新教育实验的六大行动之首便是“营造书香校园”,通过师生阅读来改进教育生活,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
作为实验的发起人,朱永新对阅读的作用十分重视,他曾经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必定是一个美丽的城市。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朱永新曾经感慨地说,哪怕最终实验失败了,而只在老师和学生的阅读方面确实有了推动,那也足够令人感到欣慰了。
因此,新阅读研究所,作为新教育实验团队的组成部分,它的成立便是应运而生的了。
新教育情系阅读,从书目研制出发
2010年8月,新阅读研究所成立。而新阅读研究所的成立是缘于新教育研究院将承担一项书目研究——中国小学生基础书目。这个书目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委托新教育研究院来进行研制的。
事实上,朱永新和新教育实验团队一直关注书目的研制。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朱永新在担任苏州大学教务长时,有感于大学生阅读匮乏的现状,就曾在校内给学生开书目,进行阅读指导和监督评价。后来,中小学生和教师的阅读也引起了朱永新的关注。因此,他组织苏州大学的教授和全国的知名学者进行中小学生和教师阅读书目的研究与推广工作,在江苏教育出版社、苏州大学出版社等陆续出版了《新世纪教育文库》。该文库由于光远、李政道、张中行、钱仲联等国内外著名院士、学者近四十人担任顾问,该文库的编选分小学、中学、大学、教师四个系列,每个系列一百种(其中重点推荐书目二十种)。直到2005年,经过征求意见,新教育实验团队最终将这四个书目修订完善,并向社会公布。这四个书目至今在全国各地的学校以及网络上仍然有较大影响,成为许多中小学开展书香校园建设的主要参考书目。
但是,随着实验的推进,一些问题越来越迫切地摆在了实验老师的面前:我们能确保这些书籍是最优秀与最适宜的吗?对一个具体的儿童来说,他能够读什么书?一本《爱的教育》,真的能够适合1~6年级所有的学生吗?再进一步讲,许多孩子喜欢读的读物,它们真的适合孩子的成长吗?为了解决以上的种种问题,新教育实验自2006年拥有了自己的专职研发团队以后,开发的第一个项目便是“毛虫与蝴蝶”新教育儿童阶梯阅读项目。这个项目重视小学生阅读的阶梯性。儿童阶梯阅读项目研究认为,在低年级(1至3年级)倡导读写绘结合,用阅读图画书、讲故事、用图画表达与创造相整合的办法,来让低幼儿童的学习力与创造力得到自由地发挥;在中年级(3至4年级),开始逐步从绘画中淡出,而加大文字阅读;结合讲故事,加大整本书的主题探讨,并开始进行历史故事与人物传记的阅读;在高年级(5至6年级),则主张共读方面以主题探讨为主,加大自由阅读的量,加入自然科学方面的阅读,将阅读与儿童文学创作相结合。为此,项目研究团队研发了一套新教育实验“毛虫与蝴蝶”儿童文学书包(分低、中、高段三个书包共计36种图书),受到了老师、家长,特别是孩子们的普遍欢迎。
随着实验的深入,新教育研究中心团队将精力更多投入到新教育实验的课堂教学和学校文化等方面,而阅读研究就转到了新成立的新阅读研究所。
2010年8月,新阅读研究所成立,朱永新任名誉所长,邀请王林博士担任项目主持人。王林博士是国内第一批儿童文学博士,长期热心于儿童阅读推广。我们确定研究所的机构宗旨和使命:通过研究和推广阅读,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关注阅读;通过倡导阅读的核心价值观,推广新阅读理念和阅读方法,促进人们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的提高;通过阅读研究项目和公益活动,营造全民阅读之风,使阅读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于是,新阅读研究开始上路了,在阅读研究与推广的道路上开始了自己的求索。
小学生书目,把最美丽的东西给最美丽的童年
新阅读研究所甫一成立,便迅速组织专家,组成了“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研制项目组,开始了长达近一年的小学生书目研制之旅。
应该说,研制书目从来都是不讨好的事,尤其是研制小学生的书目,况且还是基础书目,更让人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我们的小学生书目项目得到了新闻出版总署的支持,也得到了陈一心家族基金会的资助。除了朱永新老师和研究所成员外,研制组还邀请了北师大著名儿童文学博导王泉根教授,北师大教授、科普作家吴岩博士,中国作家协会创研处处长、作家李东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科幻文学作家杨鹏,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和李怀源老师,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的王蕾老师,以及当当网副总裁、少儿图书主管王悦等。此外,项目还邀请众多各领域的权威专家和作家等担任学术顾问和咨询专家,根据项目研制进展,还不断邀请基层一线教师来参与研制。
项目启动之初,首先面临的难题就是,该以什么样的阅读价值观、选书标准来给小学生制定基础书目呢?项目研制组为此不断地开会研讨。
可以说,在整个研制过程中,我们的阅读价值和选书原则不断地经过调整和完善,而调整和完善的过程,也就是书目成熟的过程。
我们非常关注作品所体现的核心价值观。价值问题是我们研制书目的出发点之一。“真”、“菩”、“美”是人们普遍认同的最简练、最基本的价值。对“真”、“善”、“美”的认知和追求,是具有普遍性的人类基本价值,是每个民族在生活实践中的基本度量衡,也是每个人成长中具有基础性意义的“立人”之本。而我们的小学生书目分为三大类,分别是文学类、科学类、人文类。我们认为,科学、人文和文学作品恰恰是表现“真”、“善”、“美”的有效文本形式。文学类成果和作品更多地凸显人们求“美”取悦的方面;科学类成果和作品更多地凸显人们求“真”知本的方面;人文类成果和作品更多地凸显人们求“善”得仁的方面。在此基础上,我们确定了八个价值领域,分别为:人与自我、人与家庭、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自然、人与世界、人与历史、人与未来。这八大关系,分别体现了一个人的人生观、家庭观、群己观、国族观、自然观、国际观、历史观和宗教观。
研制组还最终拿出了一个推荐书目的基本原则,注重围绕我们的阅读“核心价值”展开研制,要求推荐时对题材、体裁、国别、出版时间、出版社等均不做限制。但最终呈现的书目应当综合考虑图画书与文字书、中外、文学与科普、题材与体裁、经典与流行等要素。同时,还要求,
nlc202309030641
对于三年内出版的原创图书一般暂不推荐。
我们确定,这个书目将按小学低(1~2年级)、中(3~4年级)、高(5~6年级)三个学段推荐,每个学段推荐基础阅读书目10本,最后形成30本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另外推荐70本的阅读书目,供小学生选择阅读。
在研制过程中,项目组的专家们常常会因为一本书而争论得面红耳赤,甚至通过研制组内群发电子邮件打笔墨“官司”,甚至研制组成员中有作家相约要到咖啡馆辩论“对决”,比如对《安德的游戏》、《三字经》、《弟子规》等书的内容或是否入选进行了大量的讨论和辩论。特别是《三字经》、《弟子规》等书的入选,最终还要靠朱永新老师作为总主持人拍板敲定。
书目项目组参考了众多国内外的图书奖书单,项目组成员甚至还到图书馆和书店去浏览查找图书。项目组还购书在北京、山东、河南等省份10所城市和农村学校的6000名学生、老师和家长进行试读和问卷调查。同时,还在腾讯网、“教育在线”网站就大书目进行网络海选调查投票,获得了10万个有效的调查数据,对书目研制起到了重要参考作用。
最后,还开了几次专家咨询会。终于在2011年4月23日赶在国际阅读日来临前公布于众了。同时,我们还发放了书目手册。书目公布后,项目组起初还心有惴惴,但是,小学生书目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央视还做了几次报道,这才让专家们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即使这样,我们的项目也决定每隔一定时期,还要进行修订。书目颁布出来了,项目并没有结束,还要进行书目图书的教学设计和课堂阅读教学光盘的拍摄,还要出版书目指导手册,还要对农村学校特别是西部农村学校捐献图书和教学光盘,等等。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最美好的东西给孩子们最美好的童年。
新阅读,继续在宽广的田野上耕耘
其实,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项目,只是新阅读研究所书目项目中的一个,是我们理想中要完成的“中国人基础阅读书目”中的第一个。
在我们的计划里,还将有幼儿书目、初中生书目、高中生书目、大学生书目、教师书目、父母书目、企业家书目、公务员书目、中国人基础书目等9个书目尚待研发。
小学生书目发布后,2011年8月,中国幼儿基础阅读书目开始启动,项目主持专家仍为王林博士。与此同时,新阅读研究所邀请著名教育管理专家、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主持研制的中国初中生基础阅读书目、中国高中生基础阅读书目,以及邀请著名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馆长刘大春教授主持研制的中国公务员基础阅读书目,邀请著名青年企业家、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公司董事长赵民先生主持研制的中国企业家基础阅读书目项目等,也都一一正式启动了。
接下来,还将有中国教师基础阅读书目即将启动。而2012年,还将启动中国父母基础阅读书目项目研制。而书目最后一个项目则是在其它书目都完成后,将由朱永新老师担纲主持中国人基础阅读书目。这样,我们就将有了一整套的作为中国人应该阅读的图书书目系统。
当然,我们对书目主持专家说,不管哪个书目,可以等到研制成熟了再推出来,不必去着急赶时间,2012年,我们只要能推出1~2个书目就可以了。
新阅读研究所除了研制书目,其实,还有一些重要工作内容。
比如,作为阅读研究机构,我们非常关注关于阅读的调查研究和提出政策建议,以推动国家和社会各界关注阅读问题。2011年全国两会上,新阅读研究所配合全国人大常委朱永新教授,参与研究完成了《关于建立国家基础阅读书目的建议》、《关于倡议将每年9月28日孔子诞辰日作为“国家阅读节”的建议》、《关于扶持和发展基层图书馆,丰富城乡居民文化生活的建议》、《关于切实加强儿童文学学科建设的建议》等提案,并提交全国大人会议。
比如,我们还与出版社合作,进行中国儿童分级阅读方面的研究;还与出版社合作编选、翻译、出版“新阅读文库”。
比如,我们将成立新阅读基金,以推进书目研究、亲子共读项目实践等。
更为可喜的是,2011年11月,新阅读研究所还成立了新教育亲子阅读研究中心,由儿童文学作家童喜喜担任负责人,开始实施新教育萤火虫家校共建亲子共读项目。项目将在全国十大城市设立分站举行大型阅读推广活动。
我们希望通过萤火虫家校共建亲子共读项目,能够培训出一批有公益情怀、具备相关知识的阅读推广人,培养出一批立足不同城市、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阅读推广研究团队,使父母深度卷入教育之中,使家长成为新教育理念的行动者与呼吁者,通过提升家长素质,反过来推动教师成长,从改变一间教室、一所学校开始,进而改变一个地区的阅读现状、教育风貌,进而从下至上地深刻影响甚至改变中国教育状况。
我们要做的事情虽然很多,作为民间公益研究机构,这些事情做起来甚至是很艰难的。但是,既然我们上路了,既然我们已经开始日夜兼程赶路了,就只有用汗水去浇灌中国的阅读之花,让她美丽绽放……
编辑舒畅
研究性阅读 篇4
1. 质疑议论, 主动探索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教学中由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是训练思维的基本手段。学生自己发问, 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待教师传授知识的依赖心理, 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索者。出现问题后, 上课时间更多的由学生用来小组讨论以解决这些问题。学生有了充分的学习实践, 其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综合能力才能得到锻炼, 独立阅读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将学生提出的疑问随机输入, 并显示在屏幕上, 同时把它们排列成序, 再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最后, 以学生汇报的形式将问题解决。这样,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主体式教学”, 可改变课堂固有模式,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 创设情境, 入景动情
现行省编语文教材融语言文字训练与思品教育为一体, 通过学习课文, 学生不但能提高理解、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 而且能培养优秀的品质和情感。利用电教手段创设各种情境, 是完成这一任务的最佳形式之一。如教学《皇帝的新装》, 我播放了一段无声的录像, 展示整个的故事情节, 让学生看图想象人物的个性心理特征, 并给画面配解说词 (说说应该用怎么样的语气语调来对话) 。学生通过看、想、说、比, 融真情于动景, 有了观察的兴趣, 自然也容易展开丰富的联想, 从而说得生动、比得细致, 继而深入地理解了课文的主旨。又如《安塞腰鼓》中生命的激昂和宣泄的力量、疾猛的节奏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3. 激发兴趣, 观察感知
在传统教学中, 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教学内容涉及的一些事物和现象, 学生无法看到, 而低年级学生阅历又较浅, 问题难以得到满意的解决。教育技术使之直观化、具体化。“百闻不如一见”, 大量的感性材料,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通过观察, 引发学习兴趣,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教学《狼专题》, 我利用电视录像将狼的有关习性过程和其他相关文章展示于学生面前, 使学生对狼有了一个整体了解。然后将录像片和典型图片制作成教学软件, 利用电脑多媒体, 分步展示, 学生如身临其境般在课堂中感受并理性思索。再如学习《蔚蓝色的王国》, 过去讲这一课, 学生只能通过同学、老师的介绍, 模糊了解作品的主题, 现在, 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 可以展示作品各个景点的声像资料, 学生能听到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介绍。白色的帆船, 蔚蓝的大海和天空, 鲜花盛开的岛屿, 白色的浪花, 气势磅礴, 呼之欲出。学生学习兴趣大增, 通过亲自听、看, 获得了大量的知识, 且记忆深刻。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在电教实验班中, 每一学期我都安排了若干首古诗的学习, 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的优势, 化抽象为直观, 帮助学生理解、体会, 激发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4. 突破难点, 品词品句
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有些知识, 教师用几句教学语言很难表达清楚。为了突破这些难点, 利用电教媒体, 就能大大减少教学时间, 而且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 掌握本领。如《精彩的马戏》一文, 为理解“绝活”一词, 在体会课文语句的同时, 如让学生观看一段“山羊走钢丝”的录像, 这样对理解词义就大有帮助。再如《斜塔上的实验》, 伽利略发现的原理用语言解释显得啰唆而不形象, 用CAI演示学生马上就明白了, 读此段内容的时候自然就能读出急切、意外的语气。本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懂得伽利略对科学执著探索的精神。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 我利用CAI的情景展示, 进行对比教学, 让学生观看后找出与画面有关的段落读一读;然后让学生指出作者描述的方法和自己描述方法的差别。这样一步一步地烘托出伽利略的精神。到此时, 我就不让学生往下看了, 而是让他们自己找第几自然段是写伽利略的, 学生找到后, 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对比, 你觉得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教学要达到的目的就在学生的你一言我一语中实现了, 此课的重、难点也就较轻松地突破了。
5. 深化练习, 延伸扩展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语言练习, 将知识实行延伸、扩展, 以达到理解基础上的运用, 可以较平时运用普通教法更省时、省力, 更直观, 易掌握。如教学生用仿句的句式说话, 可以运用电教媒体手段, 在图像上出示若干本体, 再以提示方式出示相应的喻体。这可以让学生很快找到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联系, 生动形象的句子自会脱口而出。
在课后练习中, 运用多媒体电脑可以展示更多学生感兴趣的习题和课文补充材料。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的教学软件, 可以把习题的形式变得更活泼、新颖, 把习题的内容扩展得更广、更深, 这也是课文知识内容的补充。这样在落实知识的同时, 能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练习部分由枯燥变得有形有声, 如游戏般易操作, 好掌握。如学习晓雪的《关于散文〈白鹭〉》, 了解作者对散文白鹭的看法, 学习散文赏析的一些写法。师:下面我们来看看评论家晓雪是如何来介绍赏析《白鹭》的, 自由阅读课文, 思考:分析晓雪在《散文家谈散文》中, 介绍《白鹭》哪些和同学们想的不同, 作者讲得是否有道理?最后用PPT展示探究成果, 学习探究趣味浓厚。
中学语文教材的知识内容极为丰富, 其中许多知识都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说不清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充分发挥其再现性的特点, 把抽象的概念、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跨越时空的事物、不易演示的实验通过动画、录像、投影的形式进行信息处理和图像输出, 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声色兼备, 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降低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难度,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来实行意义建构, 这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 激发学生的思维, 强化学生的记忆,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质, 促进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学习能力的形成。
摘要:作者结合教学实践, 认为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巧妙运用电教手段, 创设情境,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 进而提高教学效益。
论语文阅读教学中研究性学习 篇5
一、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1. 从学习目的看
接受性学习阅读教学法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了发现与探索的重要性,使学生学习从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了接受书本知识,阅读的视角也仅在对课文表面意义的梳理和对基础知识的练习上,忽略了阅读的真正意义。而研究性学习阅读教学法却从尊重学生学习的精神需要出发,以问题为引导,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积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阅读过程中。
2. 从学习内容看
接受性学习阅读教学法使学生囿于课堂,将课堂当做世界;而研究性学习阅读教学法则将视线投到课堂之外,将世界当做课堂。在目前的社会,教育不应该去营造纯粹的书本课堂,而应该给学生提供宽松、和谐、自由的学习空间,充分张开自我情感想象的翅膀,慢慢去感受人类文化精神的熏染,逐渐打开自己的心智之门。
3. 从教学目标看
接受性学习阅读教学法只注重培养学生对课堂讲授知识的背诵、理解、掌握和复述的能力,将阅读定位在应试上,至于阅读中的文学熏陶、文化价值、审美教育、情感培养、人格完善以及灵感、顿悟、直觉等诸多涉及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因素则通通抛之九霄云外,带之而来的是生硬的“科学训练体系”和刻板的语言思维逻辑体系等错误倾向。研究性学习阅读教学法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帮助学生养成批判的意识、独立的精神,从而发展思维、认识世界,获得审美体验。
4. 从师生关系看
接受性学习阅读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宰一切,决定一切,一切以课本为准,一切以教师为准,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即使搞点提问,也仅是点缀,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传授者,教学中的主角,学生只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学中的配角。教师只是学生阅读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激励者、咨询者、参与者,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是审美的主体,也是教学中的主体。师生在双方即有的知识、经验的相互沟通基础上发现和解决问题,由教师来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真正自主地获得知识。
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原则
1.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原则――培养问题意识
如果说传统接受性学习阅读教学法的教学目标更多地在于解决问题,那么立足于终身教育的.研究性学习阅读教学法,则并不在乎解决了多少问题,而着眼于“激发”了多少问题。教学不再是一次性地解决问题,而只是通过暂时的解决问题来激发学生深层的“问题意识”,这样不仅培养了他们对问题的“处理”能力,也使他们在“处理”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共享资源。
2.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原则――阅读的动态生成
以培养问题意识为指导原则的研究性学习阅读教学法,意味着这种教学将具有动态的生成,教学不再是将教师预先设计的属于教师知识范围内的知识图景静态的、按部就班的传输给学生,而是要在以问题为导向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并提出较为复杂、更为深层的问题,并利用问题刺激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论文 )并鼓励学生尝试各种问题的解答,使师生参与到深层次的、充满问题的教学情境的创造性建构中去。动态的、生成的教学意味着教学对师生而言永远充满着超乎预设之外的诱惑力,一种源自师生思想的诱惑力,它永远是对教师和学生的知识和智慧构成挑战,并且随时召唤着师生的智慧和创造力,使师生的潜能在富于挑战与激励的教学情境中不断释放。
三、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与策略
1. 以学生为主体
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说:“教师的教为的是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习是有对象的,有内容的,这就是学习的客体。谁来学呢?学生。学生必然是学的活动的主体。”从学习的过程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学习,才能把人类的文明成果转化为自己的精神库存,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
2. 学生自读与教师点拨相结合
教师的点拨可以是一般方法的指导,也可以是具体问题的解答;可以在学生自读遇到理解障碍之后,也可以在遇到疑难之前。例如,我在教《祝福》一课时,有这样一个问题:“小说为什么取名‘祝福’,改作‘祥林嫂的故事’行不行?”我当时估计此问题较难答得全面,就先作提示:请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思考。结果学生大致能理解:小说之所以取名“祝福”,从形式上看,故事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密切关系;从内容上看,“祝福”事件直接导致祥林嫂精神崩溃,是“祝福”杀害了祥林嫂,取名“祝福”,能突出反封建礼教的主题。如果改作“祥林嫂的故事”,就没有这样的效果了。
总之,教师必须要注意培养学生自己提出疑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教师的点拨只发挥参与讨论和提供参考意见的功能即可。
参考文献:
[1]张孔义。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的探究[J].教学月刊,(1)。
[2]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3]燕国材。素质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研究性阅读 篇6
关键词:群文阅读;课内阅读;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386-01
一、问题的提出
“群文阅读”教学的理念从提出虽然至今不过十年左右的时间,但是,却引起了语文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的高度关注,检索中国知网发现,相关研究论文多达近四千篇。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第一,对群文阅读理念的研究,如于泽元,王雁玲,黄利梅的《群文阅读:从形式变化到理念变革》(2013),蒋军晶《群文阅读:阅读教学的跨越式变革》(2014)等;第二,对群文阅读教学价值的研究,如刘荣华《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的价值、课型及策略》(2012),袁义星《基于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阅读教学探索——中小学“群文阅读”教学及其价值取向摭谈》(2014)等;第三,对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如宋春晓《群文阅读教学策略面面观》(2014)等;第四,对群文阅读的反思研究,如李祖文《关于“群文阅读”教学的一些冷思考》(2015)等。以群文阅读理念观照现实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可以发现存在“三重三轻”等问题。即语文阅读教学重教材中篇目学习,轻课外作品阅读和积累;重课文分析,轻课外阅读指导;重视阅读知识传授,轻对学生阅读能力培养。这些弊端造成了学生无阅读兴趣,阅读实践少,阅读量少,阅读面窄,在阅读中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低下,学生不爱读书,课内外阅读严重脱节。针对这种情况,在群文阅读理念指导下,探讨语文课内外阅读相结合新途径,开拓语文教学新领域,是语文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试运用群文阅读理念,探讨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结合策略。
二、对群文阅读理念的理解
对群文阅读有多种解释,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群文阅读是一种阅读形态,从接受美学角度看,它是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媒介融合背景下,阅读者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从不同平台载体上,在复杂资源中进行信息自由提取和有效聚合,从而实现阅读者个体自我或社会意义的建构。
狭义群文阅读是一种特殊的阅读教学形态,它是中小学语文教学视野下阅读教学活动的创新。其理念是语文教师遵循阅读教学原则,以接受美学理论为指导,在特定课间和环境中,将一组相关文本萃集在一起,提供给学生阅读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以及阅读能力、探究能力的教学活动。通过群文阅读,力求构建以一定主题为依托、以略读、初读为主的阅读教学方法,以分享感悟为核心,以合作学习为乐趣,以探究发现为追求,最大限度地解放与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
三、群文阅读的教学价值
“群文阅读”教学与传统阅读教学相比,在目標、过程和意义上既有相同之处,也有自身特质。因此,精心构建的“群文阅读”应具有以下优势:
1、增加阅读数量,让学生读得更多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多读书、多积累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世界各国也非常重视儿童的阅读量,美国纽约州规定小学生每年必须读25本书。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当前的语文教学,教师仍然比较重视语文教材中课文阅读教学。群文阅读下学生一节课读五篇左右的文章,有效增加了学生阅读量,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为学生阅读素养的发展提供了必要准备。
2、提高阅读速度,让学生读得更快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每天都会产生许多新知识。为了获取更多的信息,必须学会快速阅读。快速阅读是一种技能,技能是需要训练的。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学,一篇500字左右的精读课文要教两课时,略读课文要教一课时,教师可以慢慢教,学生可以慢慢读,这种单一的阅读教学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群文阅读教学,学生在一节课中读五篇左右的文章,就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提高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3、强化阅读主体,让学生读得更乐
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学,一节课教一篇文章,学生很快读完,内容基本理解,教师只好不停地问、不停地讲,学生被动地答、被动地听,主体意识缺失,阅读兴趣降低。群文阅读教学,学生在一节课中读五篇左右的文章,新的阅读内容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教师不得不少问少讲,学生忙着进行看书、思考、陈述、倾听等语文实践,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四、群文阅读理念下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策略
教育家吕叔湘说: “语文学习,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阅读是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将课外阅读与课内的阅读课衔接起来,就好像让学生插上了可以翱翔的双翼,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1、以阅读式预习提炼有用信息,增强阅读主体意识
教师应抓住预习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外拓展阅读,以阅读式预习引导学生变被动求知为主动探寻,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文本背后的“故事”,也能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和丰富潜在的知识。
2、交流课外阅读收获,实现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
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内阅读一直占据着语文教学的重点,再加上初中生缺乏一定的自制力,认为“只要考试不考就不看”,使得课外阅读的情况不容乐观。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不仅要呼吁学生坚持课外阅读,而且要把课外阅读落到实处。在教学中,教师应因势利导,激活学生的阅读情感,让学生在课内外的阅读中实现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
3、巧抓课文拓展点,在整合中实现有效阅读
研究性阅读的方法 篇7
一、对比阅读
研究性阅读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对比阅读。对比阅读即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作品进行比较, 有分析地进行阅读。学生通过阅读、分析、研究, 寻找出比较对象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相似点和相异点, 以及形成这些异同的原因, 从而获得对作品的新认识。对比阅读的内容是极为广泛的, 可以是同一时代的同一作品的比较, 也可以是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的比较;可以是题材类似表现形式不同的作品的比较, 也可以是题材不同表现形式类似的作品的比较;可以是中国作家作品的比较, 也可以是外国作家作品的比较, 还可以是中外作家作品的比较。如通过对《江雪》与《题秋江独钓图》的比较阅读, 感受同样的写作题材, 反映的情感却截然不同;贾岛斟酌文字的《推敲》与王安石推敲“绿”字的《泊船瓜洲》的比较阅读, 认识作者在写作方面的严谨, 明白“文章不厌百回改”的道理;通过对《黄果树瀑布》与《望庐山瀑布》的比较阅读, 感受黄果树瀑布与庐山瀑布的不同特色……
对比阅读, 不仅使学生学会比较、概括的思维方法, 而且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学会不同的写作方法。
二、专题阅读
研究性阅读常用的另一种方法是专题阅读, 这是在确定了研究课题之后, 为了解决课题需要的各种材料而有计划地进行阅读。专题阅读是在有既定目的之后依据计划进行的, 它不一定需要原原本本地了解读物的全部内容, 而是根据自己研究专题的需要, 收集自己所需材料, 来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例如, 学习《在大海中永生》, 为了深入了解邓小平这个人以及他对中国及世界的影响, 就可以阅读与邓小平有关的读物, 收集与邓小平相关的材料。学习了神话故事《嫦娥奔月》, 可以展开“中国神话故事的研究”, 阅读更多与神话有关的故事, 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神话的了解, 认识神话的独特魅力。我们的语文教材是以单元编排的, 而且每个单元的内容都有关联, 特别适合搞专题阅读。当然, 在专题阅读中, 重要的是对材料的筛选和整理。教师要让学生弄清哪些材料是和专题有关, 哪些与专题无关;哪些材料是重复无用的, 哪些是最有价值的;有价值的材料又能从哪些方面说明你的课题。
三、合作阅读
让每一个学生单独去搞专题阅读不仅费时费力, 而且效果也不佳, 而合作阅读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各自的爱好, 让学生自由组建阅读小组, 也可以用平时的四人小组合作进行。大家在组长的领导下, 一个研究专题分为几个方面, 明确分工, 然后让组员分头搜集相关的资料, 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 整理出最有价值的资料说明自己的课题, 然后全班交流。比如, 学习了《百家姓》节选后, 师生共同确定“说名道姓”研究专题, 这个较大的专题就可以分成几个子专题, 如有哪些单姓, 哪些复姓?有哪些姓是多音字, 它的正确读音是什么?每个姓氏有哪些鼎鼎有名的代表人物, 他们有怎样的故事?重名现象给我们的日常交往带来哪些不便,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然后每个小组领一个子专题进行深入研究, 最后全班交流。这样明确分工, 又团结合作, 相互支持, 研究效果非常好。当然, 这期间教师要参与研究学习的整个过程, 指导同学们收集材料, 分析研究, 及时帮助专题组做好统筹协调工作。
研究性阅读 篇8
一、重视提高学生的基础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的提高,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积累必要的语法知识,从而为他们今后更高层次的学习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学生基础阅读的提高还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达到提高他们基础阅读效率的目的。所以,教师在实际的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从重视提高学生的基础阅读能力方面出发,不断完善学生自身的英语知识体系。想要达到这一教学目的,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英语短句阅读到英语长句阅读的过渡训练,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Unit 2“Let’s play sports”这一单元相关英语知识的时候,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可以首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阅读简单的英语短句:My favorite sport is basketball.(我最喜欢的运动就是打篮球。)当学生初步理解这个英语短句的基础结构之后,教师可以开展之后的英语阅读过渡教学。教师开始让学生阅读复杂的英语长句:Basketball is one of my favorite sports,and it can strong my body.(篮球是我最喜欢的运动之一,它可以强健我的身体。)虽然两个英语句子的表达含义相同,但是后者相比于前者的语法要求更高。所以,学生通过这种有效的英语阅读过渡教学,能达到不断提高自身的阅读基础的目的。
二、提倡学生之间进行小组合作阅读
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仅需要教师及时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的阅读基础,同时还需要通过小组合作阅读讨论的方式达到提优突破的目的。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学生在进行英语阅读的过程中将自己所读到的好书或者悟出的道理与他人分享,可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教师所采用的这种小组合作阅读的教学形式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从而为他们今后更高层次的英语学习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这种新式的教学方法也有效改善了之前传统教学模式中单一呆板的缺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于英语阅读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八年级下册Unit 4“A good read”这一单元的相关英语知识的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先教授学生基本的英语词汇read(n.读物)、novel(n.小说)、writer(n.作者、作家)、continue(v.继续)等。当学生拥有了一定的英语词汇基础之后,教师可以开展相应的小组合作阅读,具体阅读材料可选取“the relationship with a good read and a great reading habit”(一本好书与良好阅读习惯之间的关系)这一主题。具体的阅读材料内容如下:Whether can read a good book depends on the reader's good reading habits.Good reading habits are divided into many kinds,such as reading notes,write a journal entry,etc.(是否能够读好一本书取决于读者自身的良好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分为很多种,比如做读书笔记与写读后感等。)
三、拓展学生课余生活中的英语阅读视野
与语文阅读相似,学生要提高英语阅读能力,不仅需要积极配合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新式教学策略,同时还要在课余时间内不断拓展自身的英语阅读视野,从而达到提高他们综合英语水平的目的。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观看经典名著的英文版,虽然他们在实际阅读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英语词汇与语法知识上的阻碍,但是他们通过自己查阅字典或者请教老师等方法就可以克服困难。同时,学生在观看完相关的经典英文名著之后,需要写出自己的感悟,从而达到升华思想的目的。以下是一位学生在观看了英文版《Gulliver's Travels》(格列佛游记)之后写出的感悟:Today I read a book named Gulliver's Travels,and I was attracted by the wonderful plots.Gulliver travels the Small-people country,Huge-people country,flying island and the Huiyan country.The author expressed the irony for the British ruler through the fairy tale of the narrative.(今天我读了《格列佛游记》这本书,并且被其中有趣的情节所吸引。格列佛游览了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和慧骃国。作者通过童话的叙述方式,表达了对当时英国统治者的讽刺。)
四、结束语
总之,想要学好任何一门语言,都必须从提高学生的基础阅读能力开始做起。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就必须采用重视英语阅读基础、提倡小组合作阅读以及拓展英文阅读视野等多种具体的教学策略,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英语运用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陆亚丽.课堂教学中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
中国阅读学研究会提出拯救阅读 篇9
中国写作学会阅读学专业委员会与浙江省图书馆学会前不久在宁波联合主办了以“科学发展与全民阅读”为主题的第十次年会, 70余位代表就“全民阅读的危机”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新任会长徐雁在发言中阐述了“危机”的具体表现: (1) “公众阅读”遭遇深度冷遇, “书香社会”建设口号不能落实; (2) “生存压力”严重侵占阅读时间, “时尚生活”大量分割阅读空间; (3) “图册产品”大行其市, “读物精品”严重不足; (4) “左书右网”轻重失度, “前语后文”偏正失衡; (5) “信息焦虑”泛滥于时, “知识渴求”动力乏劲等等。所有会员一致认为, “拯救阅读”应成为中国阅读学刻不容缓的时代使命。
研究性阅读 篇10
一、影响阅读过程的因素
1.信息自动化程度差异
研究显示, 低水平的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多将注意力放在语言层面上, 而高水平阅读者则放在对意义的理解上。笔者认为, 造成这种差异的重要原因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信息处理的自动化程度不同。
阅读是一个信息处理过程, 但人的信息处理能力是有限的。如果某一方面任务处理占用大量记忆资源, 必然导致其他方面任务处理时资源不足。这个占用大部分记忆资源的任务被称为控制任务, 其任务处理过程称为控制过程;而不太占用记忆资源的任务称为自动化任务, 其任务处理过程称为自动化过程。控制过程可以向自动化过程转化。阅读过程中, 如果阅读者的注意力集中于语法和词汇层面, 大量的记忆资源被用于处理词汇意义、语法构成等语言层面的知识, 即阅读时控制过程占主导地位, 便没有足够的记忆资源用于分析意义, 其阅读和效果就会受到影响。如果词汇和语法等语言层面知识能够被熟练内化, 让其向自动化过程转化, 注意力便从语言知识中得以解放, 用于意义的理解, 便可提高阅读水平。因此, 信息自动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阅读的效率, 导致阅读差异。自动化程度越高效率就越高, 反之就越低。语言初学者需要记忆词汇和语法规则, 其注意力集中于如何正确使用语法和词汇。由于对语法、词汇不熟悉, 在阅读时他们需要使用并协调词汇、语法、句法等多个层面的知识。因此他们阅读时对阅读文本的处理通常处于控制阶段, 自动化程度相对较低, 因此阅读效率也就相对低下。而当学习者通过大量学习和练习, 把语法规则和词汇意义内化, 能够熟练使用时, 就达到了自动化程度。此时, 注意力被解放出来了, 可以放在更高层次的意义处理和推断上, 阅读速度加快, 效率也提高了。
事实上, 阅读水平是一个不断渐进的连续体, 母语者的熟练阅读位于一端, 而外语初学者的阅读水平位于另一端。那么, 从初学者低效的阅读到熟练阅读的发展就是一个控制到自动化的渐进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注意力从语言的处理转移到更高层次的信息理解和推断处理。母语者阅读时已经把对语言现象的处理自动化了, 他们可以将注意力放在意义的处理上。而语言初学者在阅读过程中, 需要先将注意力放在语言形式上, 然后再将其转移到对意义的理解中, 因此阅读的效率低。
2.图式内容整合差异
我们通常会发现, 词汇和语法能力差不多的学习者, 其阅读能力却差别很大, 这说明除了语言知识, 阅读者外语阅读水平还受其他因素影响。
根据图式论, 读者的阅读能力由三种图式决定: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语言图式指对语言的掌握程度, 内容图式指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背景知识和对阅读文本的熟悉程度, 形式图式又可称作文体图式, 是篇章体裁方面的知识。从图式理论对阅读理解过程的研究我们知道, “阅读理解过程是一个输入信息和读者头脑中的图式知识之间的动态交互过程, 需要一个人已有知识的参与, 并把原有的高度复杂的内在知识结构激活, 和新知识相互作用, 用于经验的重新组织和理解”。因此, 理解过程是输入信息与阅读者头脑中的已有知识相结合的信息加工过程。如果阅读者没有与已有知识结合, 理解便很难发生。“新读写论”告诉我们, 阅读不光是对语言知识的辨识, 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的活动。任何阅读过程都不能只考虑“阅读技巧”而忽视阅读过程所发生时间以及阅读篇章所处的具体社会文化环境。因此, 不同的阅读者尽管具备类似的语言图式, 但因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的差异也会产生阅读差异。这种差异在阅读具有较强外语文化特征的文本时较为明显。这类文章通常有很多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和外语学习者不太熟知的文化现象。因此在阅读时, 尽管读懂文本的词句, 但却无法调动头脑中的背景体裁知识, 即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与之结合, 从而产生理解障碍, 导致阅读差异的产生。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的积累会受到个人兴趣爱好、社会文化背景、教学等因素影响。个人的背景知识与其感兴趣的事物密切相关。其次, 家庭条件较好或父母的文化素质较高的学生会有更多机会接触各种书籍从而拓展知识面。此外, 教师在教学中对背景知识的讲解, 对外文文章体裁知识的介绍都会对学生的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的积累产生影响。上述“新”、“旧”知识的结合在图式论中又称为图式的整合, 图式的整合过程也是一个从控制过程到自动化过程的转化过程。在理解过程中, 读者需要对词义、语法、上下文等信息进行整合处理, 从中获取信息, 这个过程反映了图式的运用过程。句子和语篇的意义并非是单个词义的组合, 而是需要读者将词义、句法、背景图式等信息进行整合才能获取。
阅读中还有一种现象, 有些阅读者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能够较好地理解阅读文本, 但同样的文章, 一旦让其在规定时间完成便会不知其意。这就是因为图式整合的自动化程度不高。在有限的时间内, 文本知识输入大脑, 但却不能及时地调出相关图式对其进行整合, 而迫于时间, 只好在理解产生之前进入下一轮的信息输入。因此, 尽管阅读者具有相似的图式知识, 因整合的自动化程度不高, 阅读的效果也会受到影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在阅读过程中, “注意力”可以影响阅读速度。注意力集中时, 解码和理解的速度都加快, 反之则速度减慢。因此, 阅读水平较高者可能因注意力不集中而影响阅读效率, 低水平阅读者可以通过集中注意力提高阅读效率。
3.阅读者情感差异
阅读中的情感原因主要来自对模糊容忍的程度和焦虑。“模糊”这一概念应用于阅读过程主要是指在阅读中遇到的不认识的单词和不易理解的表达。对模糊的容忍对外语学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容忍模糊使信息更容易进入大脑; (2) 使学习者能解释并处理不完整的或矛盾的信息; (3) 它使学习者能够分清信息的主次和层次, 把新旧信息联系起来重新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如果读者对模糊的容忍程度低, 在遇到难以理解的语言现象时就会在该字句的理解上耗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 并阻碍新旧知识的联系, 妨碍理解的产生, 从而影响阅读的速度和效果。焦虑是一种心理状态, 也是心理素质。前者是面对某一种特定情境或者事件产生的焦虑, 如课堂焦虑、考试焦虑等。这种焦虑是暂时的, 可以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小或消失。但如果语言信息反复给学习者带来焦虑, 则对外语学习造成严重影响。外语阅读中的焦虑可以由以下原因引起:对模糊的容忍程度低;阅读的时间限制;以往失败的阅读经验和个人的焦虑品质。焦虑作为一种消极的情感因素, 对阅读中的解码、信息自动化、图式整合都有消极影响, 从而影响阅读理解。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信息处理、图式知识和整合、情感因素等几个方面的因素造成了阅读水平差异的内部发生变化。而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分别作用于不同方面从而影响阅读, 它们的关系如下图:
从上图的关系中, 我们能更清晰地看到具体的阅读过程分别受到哪些个体差异的影响, 使学生对造成自己阅读困难的原因有更清楚的认识, 从而找到影响自己阅读水平的根本原因, 对症下药, 有效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二、对外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1.加强语法意识的培养
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熟练程度是影响信息处理自动化过程的首要因素。所以英语阅读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程度不同应该有一定量的语法教学。但英语学习不是背诵和使用语法规则, 而是把这些内化。可见, 要想提高阅读水平, 首先要熟练掌握语言规则, 并通过练习让其达到自动化程度。但从控制过程到自动化过程不是反复地机械化操练, 而应该是在不同语境中的反复呈现。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通过句子中机械的语法形式变化来操练语法规则的教学方式, 而应通过有意义的交际和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法意识。
2.扩展背景知识和篇章知识
从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对外语阅读的影响中我们知道, 要提高外语阅读水平, 外语学习者除了要有扎实的语言基础, 还需要该语言的背景知识, 掌握其特有的语篇及体裁特征。因此, 外语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加强学生语言知识的培养, 还要拓展背景知识和语篇体裁方面的知识。但课堂讲解的时间毕竟有限, 教师还应该注意学生兴趣的培养, 促使他们在课后积极主动扩充自己的知识面, 并让这些知识内化, 提高自动化程度,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图式知识对外语阅读的促进作用。
3.形成有效的阅读策略, 控制消极情感因素
从相互作用模式中我们知道, 阅读不是逐字逐句地匀速进行的过程, 而是自下而上的信息处理和自上而下的运用图式进行推测相结合的过程。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除了要重视语言知识的积累, 还要帮助学生利用背景知识和篇章知识对文章中的信息进行预测和筛选, 这就需要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阅读策略。略读、寻读、预测和猜词等阅读策略对阅读都有较大帮助。略读帮助读者迅速地理解文章大意, 找到需要的内容。寻读帮助读者从较长的文章中找出细节信息, 预测可以对下一步的阅读起导向性的铺垫作用。猜词可以帮助理解, 降低焦虑。
总之, 阅读能力是外语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扩大输入、提高外语其他能力的基础。从上文论述的阅读认知过程的三个方面看, 阅读差异能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个人因素对阅读过程和阅读水平的影响, 外语学习者能更有针对性地找到适合的方法以提高阅读能力。
摘要:本文通过对阅读过程的分析, 从阅读认知过程的角度探讨产生阅读差异的原因, 并指出个体认知差异影响外语阅读过程的三个方面, 即信息自动化程度差异、图式内容整合差异和阅读者情感差异, 从而提出外语阅读教学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阅读过程,阅读差异,认知过程,认知差异
参考文献
[1]Arnold, J.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
[2]程晓堂, 郑敏.英语学习策略.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3]石运章, 刘振前.外语阅读焦虑于英语成绩及性别的关系.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 (3) .
[4]肖肃.从文化差异透视外语学习文化语言观.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3 (7) .
[5]杨小虎, 张文鹏.元认知与中国大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相关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 (5) .
如何开展初中语文研究性阅读 篇11
一、研究性阅读的特点
1.主体性
研究性阅读整个过程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它的学习活动是由学生自己发起的(发现问题,形成研究课题),学习方法是由学生自己确定的(提出研究的思路,解决问题的设想),学习过程是由学生自己控制的(收集相关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结果也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交流评价)。比如八年级《旅鼠之谜》这篇课文,描述的是北极草原上旅鼠的“死亡大迁移”的奇怪现象。几个世纪来,科学家们绞尽脑汁,却始终解不开其中的奥秘。笔者认为这篇课文正是让学生进行探究阅读活动的最好教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笔者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提出探究问题:旅鼠繁殖能力为什么如此之强?旅鼠为什么会出现自杀现象?旅鼠的自杀方式为什么会选择“死亡大迁移”?第二步,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分成小组,通过上网查阅、阅读科普图书、请教生物老师等方式来了解旅鼠的生活习性,写出以上三个问题的答案。第三步,确立解决方案,每小组评出一份最佳答案,并派一名学生上台解说本小组提出这个答案的依据。在以上的整个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是以学生的阅读探究活动为主线,学生参与热情很高,有的学生提出的答案很有研究价值,整个过程体现了研究性阅读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2.开放性
研究性阅读与传统的阅读教学是不同的。传统的阅读教学是封闭的教学,是学生在有限的空间(教室)和有限的时间(课堂)里,借助单一的媒体(课本),通过单向性活动,师生进行操练式的学习。研究性阅读要求既要深入理解课本,又要跳出课文,走出课堂,贴近现实生活,融入学生的独特体验。因此,学习内容是开放的,向现实生活、历史文化、时事政治、科学技术等方面延伸。学习空间是开放的,从封闭的教室走向课内外和校内外相结合的学习环境。学习过程是开放的,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立体信息交流转化,既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又要发挥个体信息交流、小组信息交流的作用,营造活跃而和谐的课堂氛围。学习的结果也是开放的,学习不以完成教材教学任务为标志,以激发学生课外进一步研究和学习为己任;不以学生掌握书本知识为终结,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迁移能力为目标;变单向求同思维为多向发散思维,鼓励学生进行大胆而新颖的想象,独特的体验,创造性见解。
3.探究性
研究性阅读不仅具有主体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而且具有探究性特点。它只为阅读者提供一个探索的方向,需要阅读者鼓足勇气去研究。整个阅读过程都需要阅读者自己去经历,去探索,从中有所发现,而不是指导者包办代替或忽略阅读的过程去死记现存的结论。如教学《敬畏自然》,传统的阅读教学流程是介绍写作背景,理解“敬畏”的题意,分析各部分内容,最后归纳中心思想。而研究性阅读则完全不同,它可以更加灵活机动。在课堂教学中,笔者采取了三个步骤:一是让学生撰写《自然的力量》专题报告,要求学生组织起来,采集有关地震、海啸、台风对人类破坏等的材料;二是让学生举行《人究竟能不能胜天》辩论会,让学生搜集有关事例,进行正反双方的课堂大辩论;三让学生写作小论文《人类为什么要敬畏自然》,要求学生通过以上材料,阐述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这样的探究性阅读,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分辨能力。再如上文提到的《旅鼠之谜》这篇文章,对旅鼠的“死亡大迁移”之谜,就目前而言,科学家都无法给出肯定的答案,对学生得到的答案,谁敢说是正确的呢?所以,对于学生的研究性阅读,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学生探究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研究性阅读教学使学生由传统的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究性学习,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研究性阅读更能突出学生学习的探究性原则。
4.合作性
研究性阅读还强调学生的合作性。它在整个过程中要求学生分工合作、共同探究问题,既要学会沟通和交流,也要在欣赏自己的同时,尊重和赏识他人,又要敢于抒发己见,在思想碰撞中求同存异,从而培养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如教学《威尼斯商人》,笔者想,这场戏正是给学生合作活动的好机会,就组织学生开展了一堂戏剧表演课,让学生排演“法庭审判”这场戏。学生们兴致很高,自行推荐五位同学,作为安东尼奥、夏洛克、公爵、巴萨尼奥、鲍西娅角色的扮演者。笔者让他们先熟悉故事情节,记住自己的台词。上表演课那天,我们的教室就是法庭,讲台就是舞台,表演学生就是演员,其余学生就是观众。学生的上台表演非常到位,把剧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表演得栩栩如生,让人看了确有亲临现场之感。在这场激烈的戏剧冲突中,夏洛克的贪婪残忍,鲍西娅的聪敏机智,安东尼奥的侠义精神,被学生表演得淋漓尽致。这样的表演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用自身的体验和情感去解读作品,还培养了学生的表演才能和合作意识,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研究性阅读的形式
1.比较性阅读。所谓比较性阅读,就是把课文中内容相近的或者题目相同的篇目放在一起让学生进行研究阅读,从而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如笔者教完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就让学生对课文《春》和《秋天》进行比较阅读,学生通过阅读后,明确了它们在文体、内容和写作形式等方面的不同。教完《背影》《台阶》《老王》《信客》时,笔者就让学生比较:同样是写父亲,《背影》中的父亲和《台阶》中的父亲的形象有什么不同?同样是写善良的劳动者,老王的形象和信客的形象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阅读比较,明确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密切联系,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一样,文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自然就不一样了。又如教毛泽东《沁园春·雪》,笔者给学生印发了《沁园春·长沙》,让他们进行对比阅读。学生通过讨论明确了这两首词都是上阕写景、叙事,下阕议论、抒情,语言上极富表现力,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却完全不同。这样对比,既让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又加深了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同时又向课外进行了拓展。采用比较性探究阅读,既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2.延伸性阅读。由教材向原著延伸。现行新教材中,有很多课文是长篇小说的节选,这样的课文可以向原著延伸。如教学了《智取生辰纲》,可以要求学生去读《水浒传》,有助于更彻底地再现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教学了《荒岛余生》,可以让学生去阅读《鲁滨孙漂流记》,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课文中的故事背景;教学了《香菱学诗》,可以让学生去阅读《红楼梦》,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小说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在课外有计划、有目的阅读原著活动,既可以让学生把课堂上形成的阅读能力运用到课外阅读实践中去,又可以弥补对课内文本理解的不足,是对课内学习的补充和深化。
由教材所选作品向其评论性文章延伸。许多评论性文章都是作者经过反复阅读、思考之后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审美素养而形成的对作品多角度、深层次的理解,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这些评论性文章的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如教学《香菱学诗》,可让学生阅读《红楼梦诗词鉴赏》;教了冰心的《纸船》,就让学生去阅读附文《母爱·童真·自然》;教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让学生阅读附文《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评》。
由教材所选作品向其同类作品延伸。教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可要求学生去读《傅雷家书》,以加深学生对书信格式和内容的理解;教了《威尼斯商人》,就要求学生去读《雷雨》和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以加深学生对剧本特点和写法的了解。延伸性阅读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巩固,从而对所学知识形成完整的、系统的认识。
学生在一系列的延伸阅读后,不妨再给出一些研究题,如“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读点××(作者名)”,或“走进××(作品名)”,让学生在阅读后进行研究并写成文章。
3.专题性阅读。如开展古典小说研究性阅读,以《水浒传》为例,我们可以先给学生提供一些参考、提示。①角度参考:可以研究《水浒》的结构特色、情节安排,可以研究人物塑造的技巧和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也可以选取小说的重点章节,分析其写作的巧妙性。②研究提示:可以设计题目一:小说中的人物鲁智深和李逵,同是疾恶如仇,侠肝义胆,但鲁智深粗中有细,豁达明理;李逵头脑简单,直爽率真,你更喜欢哪一个?设计题目二:侠义之士武松,崇尚的是忠义,斗打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一步步走向反抗的道路,最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你对这个人物有什么看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
4.创造性阅读。如教学《孔乙己》,分析了课文中主要情节后,可以让学生探讨一个问题:孔乙己离开咸亨酒店以后,结局会怎样?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发表了许多有创意性的看法:有学生认为,根据孔乙己贪吃懒做的性格,他不改本性,还会偷,最后被人活活打死;有学生说,孔乙己已残疾了,不能再偷了,只能去乞讨,可能会冻死在路边;有学生说,孔乙己可能会重操旧业,去帮人抄抄写写,勉强可以糊口度日;有学生则认为,孔乙己有可能被一好心人收留,做他儿子的家教,后来过上好生活了。在创造性阅读中,不仅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辨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研究性阅读打破了传统阅读教学活动中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转变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通过这样的研读和交流,不但让学生理解熟悉文章的内容,对某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并有所发现,而且让学生学会了搜集、分析、综合的研讨方法,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奠定了基础。这样研读、发现、交流的过程,也就是思维创造的过程,自我超越的过程,它让学生真正处于主体地位,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江建林.语文教学中运用研究性学习的策略[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7).
[2]蒋志义.谈谈如何欣赏文学作品[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17).
大学生阅读行为与阅读动机研究 篇12
1 问卷调查
1.1 调查对象和方法
该问卷是以江苏省大学生的调查为基础的。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全面性,通过问卷星以网上问卷为载体向江苏省各大高校发放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402份,利用问卷星的分类统计和交叉分析功能得到我们所需的数据。
在402位被调查者中,男生153人,占比38.06%;女生249人,占比61.94%。在年级方面,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研究生等其他人的人数分别为49、84、197、29和40人,分别占比12.19%、21.64%、49%、7.21%和9.95%。在学历方面,来自985或211高校的有50人,占比12.44%;来自普通本科高校的298人,占比74.13%;来自专科院校的有54人,占比13.43%。在地区方面,城镇户籍的有119人,占比29.6%;农村户籍的有283人,占比70.4%。此外,这些学生分别来自不同的专业。
1.2 调查内容
为了解大学生的阅读现状,研究大学生的阅读行为和阅读动机,本文从大学生阅读量、图书类型、阅读途径与阅读影响因素等方面设计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基本情况和阅读行为、图书馆利用情况、家庭影响因素和对阅读的看法,以基本情况和阅读行为这两个部分为主要调查内容进行研究分析。
2 调查结果分析
2.1 阅读行为分析
2.1.1 阅读量分析
阅读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本文以每天花费在课外阅读上的时间和每学期阅读课外书的数量这两个指标来衡量。调查结果表明,每天花费在课外阅读上的时间小于1小时的人数最多,达209人,所占比例为51.99,而花在阅读时间为1-2小时,2-3小时和三小时或以上的人数分别为128,36,29,分别占31.84%,8.96%,7.21%,呈递减趋势。与此同时,大学生每学期阅读课外书的数量也呈递减趋势,每个学期阅读课外书五本以下的占了54.48%,而15本以上的只有8.71%。通过这些数据可以发现大学生的阅读量严重匮乏。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大学生压力大,空余时间少,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其中有42.79%的调查者赞同此观点。另一方面,有42.54%的调查者因为缺乏阅读兴趣,没有阅读动力,利用业余的时间做阅读以外的事情。
2.1.2 图书类型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用户的普遍增加,大学生的图书选择范围也越来越多样化。在图书类型的选择上,74.38%(299人)的学生阅读小说散文类的书籍,阅读报刊的比例也达到了42.79%(172人)。除此之外,生活新闻类的书籍和专业书籍也是大学生阅读时主要关注的图书类,而哲学类的书籍最不受学生的关注,仅达到了13.93%(56人)。具体如表1所示。
然而,电子图书的出现也给传统图书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通过调查,49.75%(200人)的学生喜欢阅读传统书籍,喜欢阅读电子书籍的比例仅占15.17%(61人),而对于35.07%(141人)的学生来说,无论是传统书籍还是电子书籍,哪种方式方便就选择哪种。
2.1.3 阅读途径分析
针对“您主要阅读的途径是什么?”的问题,通过网上浏览或下载电子书的方式进行阅读的学生人数最多,占比72.39%(291人),说明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阅读已成为大学生最主要的阅读途径,但是并不能表明纸质阅读被网络阅读取代,数据显示,选择图书馆借书这种方式的比例也达到了57.71%(232人)。除此之外,自己购买、向同学借书这两种方式也是大学生阅读的主要途径,比例分别达到了49%(197人)、19.4%(78人)。具体如表2所示。
2.1.4 影响阅读行为的因素分析
在阅读书籍的过程当中,大学生的阅读行为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分为书籍本身、家庭环境和图书馆环境。
(1)书籍本身。
书籍是经过必然的方式与技术措施将知识内容以一定的模式和标记(文字、图画、电子文献等),根据必定的比例,系统地记载于确定样式的原料之上,主要用于表达思想、积累经验、保存知识与传播知识,是大学生阅读的主要对象。从书籍的名称、简介、封面包装、内容和评价等几个方面来分析对大学生阅读行为的影响,有72.39%(291人)的学生认为书籍的内容会促使他们选择看一本书,由于书籍的简介而选择阅读的学生人数也达到了48.01%(193人),由于书籍的名称而选择阅读的人数最少,但是也达到了39.3%(158人)。具体数据如表3所示。
(2)家庭环境。
每个人从一开始的诞生就会遭到家庭环境的影响,这类影响往往是多方面、深刻的,家庭环境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对大学生的阅读行为产生作用。本文中的家庭环境分析主要是指硬环境分析,包括课外藏书量、父母文化水平、经济状况。
在藏书量上,数据显示家里课外藏书量为11-30本的学生人数最多,达到了36.57%,其次是10本以下,占比25.37%(102人),家里课外藏书量超过100本的学生人数最少,仅占7.96%(32人),表明了大学生的家庭课外藏书量普遍偏少,与大学生的阅读量呈正比关系。
在父母文化水平上,父母最高文化水平为本科及以上的学生人数仅占9.45%(38人),而学生父母的最高文化水平普遍为初中及以下,比例达到了47.76%(192人)。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有31.59%(127人)的学生认为父母的阅读行为和习惯对他们影响很大,有46.52%(187人)认为父母的阅读行为和习惯对他们影响不大,认为没有影响的比例占21.89%(88人)。
在经济状况上,主要用家庭每年用于图书购买的支出来衡量。每年用于图书购买的支出低于500的学生人数最多,占比70.9%(285人),支出500-1000、1000-2000的学生人数分别占比22.14%(89人)、4.23%(17人),而支出在2000以上的人数最少,仅有2.74%(11人),说明家庭普遍用于图书购买的支出偏少,不重视阅读,这与大学生较少的阅读量相对应。
(3)图书馆环境。
图书馆是一个收集、整理、采集书籍和资料来供人们阅读、参考的场地,是大学生阅读的主要来源。本文研究图书馆环境对大学生阅读行为的影响,主要分析大学生对于高校图书馆的利用状况。
从大学生去图书馆的频率来看,每天必去和经常去图书馆的学生约占40%,而偶尔去和从不去图书馆的人数达到了60%,可以看出不常去图书馆的大学生占到了多数。进一步分析影响大学生去图书馆的原因时,有42.54%(171人)的学生认为空余时间多少是影响他们去图书馆频率的主要原因,认为是图书馆距离宿舍或教学区的远近、图书馆的硬件措施分别占比27.86%(112人)、16.42%(66人),而认为图书馆的存书量和更新速度是主要原因的人数最少,仅占13.18%(53人)。
从大学生去图书馆的目的来看,以自修为目的学生人数最多,达到了52.49%(211人),看报刊、借书查资料的学生分别占比10.2%(41人)、27.61%(111人)。结合大学生去图书馆的频率来看,大学生不仅去图书馆的次数少,而且去图书馆以自修为主。
2.2 阅读动机分析
阅读动机是学生阅读的主观意图,是促进学生阅读的一种内在动力,是一种鼓励和引导学生阅读的必要条件。它具备唤起读者行为、深化阅读进程、提高阅读效用的功能。
2.2.1 为了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调查结果表明,为这一动机所驱使而投入阅读活动的学生人数最多,达到了33.33%(134人),这也恰恰说明了阅读是终身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和手段。阅读不但能够开阔视野,而且能够增长知识。知识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他自己的经验,而另一个是别人的经验(这是知识的继承)。经验的积累需要时间和精力,大学生们都很忙,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如何有效地获取知识,最好的方法是阅读。
2.2.2 为了工作需要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侵略性的核心问题,而这一阅读动机占比24.88%(100人)。谁具有更多的知识,谁将在激烈的竞争中在未来的工作中,比别人更成功的把握。在心理学的指引下,大多数学生尝试着多读书籍,掌握更多的知识,使自己成为真正有能力的人才,他们以增加他们的知识面和重点研究某个专业层面作为阅读的主要目的。如经管类院校的大学生,他们在校期间就以阅读经济管理方面的书籍为主。
2.2.3 为了提高内在修养
修养是一个人安身于社会待人处世的一种立场,是知识、实力、人格通过大脑思维治疗后的最后外在表现,它体现了一个人的素质和水平。数据表明,有13.93%(56人)的学生以提高内在修养为阅读动机。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读书的多少往往能用外在表现出来。另一方面,更多的阅读无疑是提高内在修养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对女孩来说,阅读能提高气质。
2.2.4 为了休闲娱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部分的学生进行阅读主要是为了休闲娱乐,达到了25.37%(102人)。相比初高中生,学业以外,大学生有更多的业余时间可以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因此对于喜欢阅读的学生来说,他们可以积极的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享受阅读所带来的快乐。而对于不喜欢阅读的学生来说,在无聊寂寞的时候也可以通过阅读来休闲娱乐,让大学生活更加充实。
2.2.5 无阅读动机
有2.49%(10人)不知道自己除了阅读课本以外还应该重点阅读什么书籍,根本就没有明确的阅读动机。他们的阅读往往表现出一种从众心理,也就是所谓的羊群效应,别人看什么书、最近什么书比较火,他们就看什么书。于是,他们选择阅读书籍时,具有盲目性和随机性,阅读的范围也更广泛。
3 分析和讨论
此次调查研究描绘了当前大学生阅读行为和阅读动机的基本状况,反映了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3.1 对阅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从大学生严重匮乏的阅读量可以看出大学生对阅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首先,当代大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其自身的阅读能力和时间分配能力还有待提高。其次,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求大学生具备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很多大学生把大学生活的重心放在课外实践上从而忽略了阅读。第三,书籍成千上万,而如何选择合适的书籍成为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阅读障碍。因而,为解决选书难的问题,高校图书馆应加强相应的文献检索功能。同时,根据自己的知识领域、阅读兴趣和待解决的问题利用互联网来获取可能会对自己有帮助的书籍以及自己想读的书籍。
3.2 阅读的盲目性普遍存在
这是大学生阅读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不论是在阅读类型的选择上还是阅读途径的来源上,小说杂志等网络流行书籍备受大学生的喜爱,充分表现了大学生阅读的盲目性,他们或跟随潮流的趋势,或附和他人的选择,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其中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只是漫无目的地用小说来打发时间,对他们的知识拓展和文化素养的提高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此外,由于网络书籍的传播性,容易接触到很多并受到错误观念思想的影响,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3 功利性阅读问题突出
所谓功利性阅读,即阅读的功利性,是以实际功效或利益为行为准则的阅读。在考研、就业压力日益增加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的阅读也日益功利化。如每年临近四六级考试、计算机考试等证书等级考试以及研究生考试的时候,图书馆中各类辅导书、专业用书的借阅量会迅速增加,书店中相应备考书也最为畅销,但是考试后这些书很少人会看。说明大学生并不是喜欢阅读这些书籍,只是为了考证或考研需要,为自己以后的就业增加筹码。另外,为了更好的实现就业,很多大学生还通过参加辅导班或培训的形式阅读一些实用性的工具书,如面试指南、大学生择业指南等。
4 建议
4.1 树立正确的阅读观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的学生除了完成所学课程和必要的考试以外,还是很喜欢阅读的,但是,喜欢阅读和进行阅读完全是两个概念,其中很多人没有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建议开展全校性的阅读活动,大力宣传阅读的重要性,组织、鼓励学生的加入,让更多的学生认识阅读、了解阅读、进行阅读,从而树立正确的阅读观。
4.2 加强阅读引导
大学生活是人生的最佳选择,是最好的学习阶段,对大学生的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大学期间,除了学生以外,与学生联系最多的就是大学教师,其言传身教对于学生的思想认识有重要的影响。建议老师们将阅读贯穿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如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完成作业或论文,与学生交流阅读的感想,相互推荐优秀的书籍等。总之,高校教师应学会观察和分析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心理,通过他们的行为、理解的表达,针对不同的个性特征和心理活动,来指导他们的阅读活动。
4.3 提高阅读质量
阅读质量的提高不仅表现在阅读量上,还表现在读物的质量上。调查结果表明一些大学生对良莠不齐的网络小说娱乐类读物情有独钟,占用了大量的阅读时间,甚至沉迷于虚拟的想象之中,严重影响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因而建议学生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与自制力,多读些求真、向善、蕴美的好书,尤其是经典名著,对于提高自身修养、传承民族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4.4 构建良好的阅读环境
良好的阅读环境不仅能够吸引大学生更多的利用图书馆资源,对其阅读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高校图书馆要担负起大学生阅读环境的建设功能,在做好馆藏建设的基础上,对图书馆的阅读环境也要加以美化,如对全馆进行网络覆盖、保持阅读场所适度的安静、增加观赏性植被等。与此同时,良好的阅读环境还离不开高校其他部门的全面配合。因此,良好的阅读环境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建设好的,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需要每个人的努力和坚持。
摘要:通过调查问卷、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大学生的阅读状况进行调查和研究,对大学生的阅读量、图书类型、阅读途径、阅读影响因素等行为以及阅读动机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针对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对大学生自身强化提出了引导大学生阅读行为的可行性建议,以期为大学生认识和调整自身阅读行为的相关工作提供帮助。
关键词:大学生,阅读行为,阅读动机
参考文献
[1]陈春梅.近十年来国内大学生网络阅读行为研究述评[J].煤炭高等教育,2013,(3).
[2]赵玉光.影响大学生阅读行为的几种因素[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0,(1).
[3]樊立娜,崔文浩.我国大学生阅读行为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3,(12).
[4]董文鸳.浙江省大学生手机移动阅读行为现状的调研与分析[J].图书馆杂志,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