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防控意识

2024-10-08

风险防控意识(精选12篇)

风险防控意识 篇1

信贷档案管理是一项相当基础的工作, 它贯穿了借贷的整个过程, 如果信贷档案管理进行得好, 那么就能够有效地起到风险防控的作用, 因此信贷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工作。有了健全的信贷档案之后, 金融机构就能够通过信贷档案中所收集到的关于贷款客户经营情况、盈利能力等的相关资料来进行分析, 掌握信贷风险的情况, 能够起到一定的预警作用。如果根据贷款人的资料显示其信誉和资产方面存在问题, 那么就能够更快速地做出反应, 做好风险防控。健全的信贷档案也有助于依法收贷, 有助于帮助金融机构及时发现不良贷款, 并且在依法进行诉讼的时候能提供具体而详尽的资料数据。

一、信贷档案管理的现状

信贷档案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可以说是不可缺少的, 但是信贷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却令人担忧, 虽然说各金融机构对于信贷档案重要性的认识逐年提高, 对于信贷档案管理办法的贯彻也越来越好, 但是不容否认的是在其中还是存在一些认识不够或者管理不到位的问题。

(一) 相关人员认识不够。

一些金融机构的信贷档案管理人员对于信贷档案重要性的认识不够, 认为只要贷款能够发得出去, 收得回来, 那就已经足够了, 信贷档案管理工作并不是那么重要的。更有些金融机构对于信贷业务的发展十分看重, 但是对于信贷档案管理就相对比较轻视了。在实际工作中, 一些相关人员没有做到妥善管理, 不讲究工作效率, 造成工作拖沓甚至是错漏的现象, 在面对检查工作的时候抱着一种得过且过的态度。由于他们对信贷档案重要性的认识不够, 缺乏风险防控意识, 因此导致信贷档案的资料收集不够完整, 不够严谨, 同时在移交、归档等方面的手续不够齐全, 大大地影响了信贷档案管理工作、

(二) 资料搜集不够完整。

信贷档案对于分析贷款人资料, 进行风险防控预警相当重要, 但是要让它起到更有效的作用, 还必须建立在信贷档案资料收集完整、齐全, 文本资料严谨的基础上。但是有的金融机构对信贷档案资料的搜集往往不够重视, 并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一部分问题体现在材料的多收、漏收和重收上, 有些工作人员由于自己业务不够精通, 所以不知道哪些资料是必须要收集的, 所以就导致了遗漏一些重要的资料, 但是却将一些不必要的资料收集了起来。比如说在土地类贷款项目中, 环保评测是一份很重要的资料, 有必要搜集, 但是有的工作人员缺乏相关的认识, 所以就导致这方面资料的缺收。又例如在房贷等贷款中, 由于贷款时间很长, 所以导致这方面的日常工作没有能够很好地完成, 缺少了诸如贷款催收通知书等内容, 殊不知这些资料是相当重要的, 当贷款发生问题需要进行诉讼的时候, 就会因为没有贷款催收通知书而在诉讼时效等方面产生不必要的麻烦。也有一部分问题体现在资料搜集不够严谨上, 有的工作人员由于工作态度不够认真或者是缺乏相关经验, 所以虽然搜集了某些资料, 但是却没有进行认真地检查, 有的时候没有给资料进行编码, 有的时候甚至连还没有签字盖章的资料都搜集了起来。由于缺乏信贷档案资料的严谨搜集, 很容易导致信贷档案缺乏连续性, 也会给日后的信贷档案调用产生不利的影响, 当发生贷款风险的时候, 在诉讼的时候就会导致处于相对不利的境况, 产生不必要的损失。

(三) 管理移交不够规范。

除了信贷档案资料的搜集, 信贷档案的管理和维护也是相当重要的, 若是信贷档案的移交不够及时, 就会导致档案的目录和它实际的内容之间对不上号, 以后需要查找信贷档案的时候就会因此而受到影响。如果情况严重的话, 还很有可能会因为信贷档案移交不够及时而造成重要的资料被非法篡改等现象, 还可能会产生资产不良的情况, 后果相当严重。除了移交方面外, 信贷档案还有其他管理方面的工作也是需要不断规范化的, 例如档案的保存, 这就十分重要。信贷档案档案有一定的保存期限, 在这个期限中要确保档案得到很好的保存。有些档案室的环境相对比较差, 出现潮湿, 多虫患等情况, 这就会导致一些重要的信贷档案遭到破坏, 当需要调用这些资料的时候就会发现因为信贷档案的保管不当而造成了不必要的风险损失。

二、加强信贷档案管理的途径

要完善信贷档案管理, 树立风险防控意识, 必须采取一些必要的手段, 要强化队伍建设, 通过培训和必要的考评机制来帮助所有相关的工作人员提高综合素质, 明确责任, 同时还要规范信贷档案管理工作的每一个步骤, 让信贷档案资料的搜集更加完整有效。

(一) 明确责任, 统一认识。

由于信贷档案的主要责任人是信贷员, 所以要规范每一个相关工作人员的行为, 明确责任, 统一认识, 对所有的信贷员加强组织领导。信贷档案相关工作领导要注意敦促每一个工作人员及时移交重要的信贷档案, 要加强他们对信贷档案重要性的认识, 杜绝遗漏、拖延、泄密等违规行为的出现, 只有在思想上统一了认识, 树立了风险防范的意识, 才能够更好地做好信贷档案管理工作。

(二) 加强培训, 提高素质。

对于工作人员来说, 有了工作的责任感还不够, 还必须提高业务水平, 所以金融机构要做好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 培养出一个高素质的信贷档案队伍。相关工作人员要认真学习《档案法》等相关法令法规, 并必须熟悉信贷档案管理中的各项规章制度。为了促进工作人员树立更高的风险防范意识, 并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可以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日常业务考核, 并设立适当的奖惩措施, 对于一些工作态度差, 业务能力不强的员工要提出警示和教育, 并采取“传帮带”等方式, 让他们更快地提高业务水平。

(三) 严格管理, 规范步骤。

各金融机构要规范每一个工作步骤, 及时收集和登记相关数据, 尤其是在核实客户真实身份等方面, 更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步骤执行, 只有这样才能够更有效地进行风险防控。由于传统的信贷档案管理模式存在各种问题, 所以金融机构可以逐步改变传统的信贷档案管理模式, 采用信息联网等高科技的手段, 建立更加完善的信贷档案管理系统, 进行电子化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 同时也能通过设置各种权限, 建立多重保密措施等方法, 让档案资料更具有安全性。

三、结论

加强信贷档案管理, 树立员工的风险防控意识, 这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相关工作人员应该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 明确责任, 并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技能评测来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同时信贷档案管理工作也应该与时俱进, 可以采用电子化管理等手段提高工作效率, 并更好地进行风险防控, 维护金融稳定, 促进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莉.谈信贷档案管理[J].陕西档案, 2002 (1) :21~22.

[2]翁陆平.谈市场经济时期的信贷档案管理[J].浙江档案, 2000 (4) :24~25.

[3]殷惠国.加强信贷档案管理的五项措施[J].上海档案, 2009 (4) :14~16.

[4]刘贺.对当前信贷业务档案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思考[J].安徽农村金融, 2005 (5) :31~32.

[5]刘珺.银行信贷档案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上海农村金融, 2003 (6) :11~13.

风险防控意识 篇2

一、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市场监管领域、交通运输领域、综合执法领域、知识产权领域、海洋渔业领域及其他各种类型突发公共事件的意识形态领域风险点。

二、工作原则

按照“见之于未萌、防止于未发”的要求,强化问题意识、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预警监测、分析研判和风险排查,增强风险管控的预见性和主动性,推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落地见效,确保意识形态工作零失误、零差错。

三、组织机构

1.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机构。领导小组组长由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由各领域分管领导组成,作为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应急指挥的领导机构,在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

2.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综合科,相关科室、执法大队负责人为成员,负责意识形态风险监测、监管、搜集、整理工作。

3.领导小组工作职责。组织有关科室人员,统一对外口径,确定对外发布内容,通过各种方式,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澄清事实、批驳谣言、引导舆论。

四、应急程序

坚持以正面导向为主,把握主动权,增强事件处理透明度,以疏代堵,具体程序为:

第一步:发现舆情。工作人员通过“百度”“谷歌”“有道”等主流搜索引擎搜索与业务工作的相关信息,结合实施查阅的方式,通过判断,筛选出相关舆情,记录其出处,通过分类选择特重大网络舆情和重大网络舆情先报、早报,尽可能减少不良的影响。

第二步:监测舆情。此项工作贯穿整个舆情应对处置工作,发现舆情后网评员要时刻监测舆情发展动向,直至舆情平息为止。在监测过程中发现舆情恶化、影响面扩大等不良发展趋势时要及时上报局领导小组,以便及时有效地处理。

第三步:快报事实。发现舆情后,要第一时间(半小时内)上报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特别重大网络舆情要上报人力资源部门。上报舆情要真实、客观,以保证会商措施更具针对性、适用性和处理有效性。

第四步:会商措施。接到舆情上报后,部门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要及时召开网络舆情应对会,会商出舆情处理措施。如为特别重大网络舆情、重大或较大网络舆情,要及时听取上级的会商措施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处理意见和建议,拿出最终处理措施。以便及时有效地对舆情加以引导和回复。

第五步:形成通稿。经过舆情会商形成通稿,通稿经上级同意后,及时对舆情加以回复。

第六步:跟踪引导。对舆情回复后,要时刻留意舆情发展动向,发现对回复提出疑问或者质疑的跟帖后,要及时、细心地加以引导,如自己对疑问或者质疑不能正确引导或者不知如何引导时,要及时上报。上报后,经部门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会商后拿出一个合理的回复方案加以回复,从而实现对舆情的正确引导,直至舆情缓退、平息。

五、工作机制

(一)网络舆情检测

1.日常监测。将网络舆情监测作为一项日常工作不间断进行,随时掌握网络舆论的导向、特点和趋势。一旦发现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负面舆情或重大的虚假舆情,及时反馈到引导处置领导小组,为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提供社会舆情方面的信息支持。

2.突发事件监测。当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时,组织对网络舆情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控,及时、全面掌握与该事件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给决策者在较短时间内做出正确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二)网络舆情预警

1.针对各种类型的危机事件,制定比较详尽的判断标准和预警方案,以做到有所准备,一旦危机出现便有章可循、对症下药。

2.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保持对事态的第一时间获知权,加强监测力度。

3.及时传递和沟通信息,即与舆论危机涉及的政府相关部门保持紧密沟通,并建立和运用这种信息沟通机制。

(三)网络舆情应对

1.针对网上出现虚假不实报道,由部门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及相关股室及时采取措施,与刊登不实消息的相关网络媒体进行沟通,积极主动消除不利消息。

2.针对突发事件产生的网络舆情,及时汇集、整理、分析,及时与相关科室会商解决对策,及时做好与相关网络媒体沟通工作,在第一时间内发出官方声音,有效引导舆论,最大限度缩小突发事件产生的不良影响。

3.根据网络舆情反映事件的程度,由部门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上报管委会、人力资源部指定专人对外发布权威消息,向公众澄清事实,积极加强正面引导,消除不利影响。

六、后期处置

(一)善后工作

网络舆情引导处置结束后,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相关科室负责关注网络上相关事件的舆情趋势。

(二)总结评估

网络舆情应急处置结束后,部门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有关科室,对舆情引导处置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和评估。对参与引导处置工作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责任考评,表彰先进,追究因工作不力、玩忽职守造成严重后果的相关领导和个人的责任。针对应急处置工作中的成功经验以及暴露出来的问题,进一步修改完善有关工作方案。

七、应急保障

1.通信保障。部门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应建立网络舆情应急处置工作队伍,专人负责,确保网络舆情工作队伍之间的联络畅通及时。

2.人力和技术保障。由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组织部门网络舆情工作队伍,不间断对重点网站、重点论坛进行监控。

怎样防控金融风险 篇3

相对于一般时期的金融风险防控,新常态时期的金融风险更加复杂,既存在正常时期的金融风险,也更容易存在泡沫化、过度扩张的宏观风险,以及应对泡沫破灭、产能过剩带来的宏观冲击风险。

基本认识和防控思路

1.金融风险的三类不确定。“金融风险”这个词已被广泛使用,但其内涵却不尽相同。所谓的“金融风险”,往往存在三个不同层面的涵义。一是指人类面向未来时所产生的不确定性。未来的担忧即是不确定性,是人类产生焦虑的根源并欲极力避免的。在最广的含义上看,金融风险往往指向这种不确定性。二是人类知道其概率分布的一种特殊的不确定性。学术上谈及的金融风险,指的就是这种特殊的不确定性。人类对这类事件的发生已有较充分认识,但对于具体事件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存在不确定性。这种金融风险可以被识别、量化评估和市场化处理。三是指金融损失。金融风险事件已经发生,损失是确定的,但损失的最终分担却是不确定的。在宏观上谈及金融风险时,较多地涉及这类金融风险。资产方的损失已经成为“过去”事实,但市场的承担机制并不明朗,导致负债方的损失分配存在不确定性,属于体制机制上设计不合理引发的风险。

从宏观角度看,金融风险主要涉及两类可能影响风险损失分担经济合理性的机制。一是自我承担机制。微观主体最终仅以资本和留存收益来承担可能的损失,一旦损失超过微观主体的留存收益和资本,则损失就会溢出,产生收益和损失承担主体不对应的情况。当资产和负债是以资产池、SPV(Special Purpose Vehicle)、信托计划等形式存在时,还会涉及边界是否清晰等问题。二是政府安全网机制。政府出于金融安全、社会稳定等目的,承担了额外的金融风险,特别是存在隐性担保和刚性兑付等非显性制度安排,使得金融收益和损失的承担主体不对等。

总之,承担资产方的风险是获取金融收益的主要途径,是金融领域的企业家精神主要体现。金融风险防范的核心在于设立收益和损失一致的体制机制,减少分配机制不明确带来的不确定和行为扭曲。

2.在风险处置中“转危为机”。金融风险只是人类面向未来时的一种不确定性,是问题的表征,但不是问题本身。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需要标本兼治。金融的风险点和风险传染是标,制度变革是本。信任是切断风险传染并化危为机的关键。信任来源于政府能直面风险,及时释放和处置风险,合理承担风险损失,在处置风险的同时推动制度完善。

及时释放局部风险,是发挥金融体系优化资源配置的关键。在相当长时期,我们将金融风险看成“危险”和“损失”,尽可能地避免风险波动。在社会保障体系和金融安全网还不完善的情况下,政府从“父爱”的角度,通过刚性兑付将个别的金融风险转化为由政府承担的系统性风险,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这种风险处置方式扭曲了市场参与者的激励约束机制,引发了金融的无序扩张,最终会导致政府“背不起”。因此,有必要重新理解金融安全的含义,通过及时释放局部风险来促进金融系统的整体稳定。为此,中国有必要合理区分政府与市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的职责界限,不再通过隐性担保和刚性兑付的方式延缓局部风险的暴露,不再给僵尸企业无限制的输血,完善破产制度,提高破产的司法处置效率,使僵尸企业“入土为安”等。除非战略性需要,不再给已市场化的资源和产品设置各种价格限制措施,让能够从价格下跌中受益的企业真正受益,为经济复苏创造条件。

隔离风险源,合理承担风险损失,是实现理念转变和制度转轨的助推器。通过设立资产管理公司等方式剥离风险资产,隔离风险源,是避免金融风险传染的重要方式。现实中,绝大部分的风险损失很难区分各方责任,有必要适当隔离,先处置后追责。中国当前的静态风险储备还相对充足,但仍有必要适当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发行特别国债等,进一步增强政府合理承担风险损失的能力。

推动制度变革是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的根本之路。在处理和应对风险的过程中,注重利用风险事件(包括处理风险事件)暴露制度缺陷和凝聚市场共识的契机,逐一完善中国的各项制度。如在应对股市大幅震荡的同时,尽快完善股市发行、退市及风险处置等基本制度,反思我们的决策机制和人才队伍建设等问题。在应对汇市波动过程中,推动中国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理顺资本账户管制、汇率波动和货币政策有效性之间的关系,缓解汇率对中国货币政策的约束。总之,在危机救助和风险防范过程中建立一套收益和损失一致的风险识别、计量、处置和承担体制机制,减少分配机制不明确带来的不确定和行为扭曲。

风险防控的原则和措施

有必要对新常态金融风险的防控设定几条基本原则:合理承担风险;以市场主体为主防控风险,限制政府责任;增加透明度,及时释放局部风险,避免系统性风险;花钱买机制;处置后追责,合理分担损失。

为此,防控风险的关键在于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推动缺乏清偿能力的企业及时退出,防止“僵尸企业”僵而不死,过度占用社会和政府资源;二是加强政府与市场的沟通,及时公布整体方案,引导市场预期;三是提高政府等主体的风险处置能力,切断风险传染链条。具体措施如下。

建立损失隔离机制。发挥资产管理公司作用,剥离银行体系的不良资产,并支持银行加快不良资产核销速度。

加快企业破产和资产重组进程,阻断风险的蔓延传递。制定破产法实施细则并尽快付诸实施。针对企业退出的各种障碍,加快出台人员安置、企业债务核销、资产处置、破产重整、企业改制等指导意见和具体的政策措施。可考虑向银行发行特别国债和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相结合的方式,筹措财政专项资金,用于解决产能出清中的人员安置和债务处置问题。

加快推进资产证券化。在支持标准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上市的同时,规范发展地方资产交易机构,支持非标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和流转。

采取有效措施解开担保链条,避免因担保责任追索造成企业层层坍塌。提高央行征信体系数据的使用效率,除允许银行直接查询企业的担保信息外,应尽快构建企业信用风险状况的综合评分模型,供更广范围的使用者使用,降低因信息不对称产生的过度恐慌现象。充分借鉴国际成功经验,通过税收政策调整鼓励REITs(资产信托投资基金)发展。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市场主体以政府的财政支出为基础发行资产信托投资基金建设基础设施,解决当前政府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资金不足、债务率过高的矛盾。

建立长效机制

经济与金融形成良性互动是金融风险防控的根本。现代金融体系已建立起微观和宏观风险管理体系,中国已充分借鉴并初步搭建了金融风险管理体系。从新常态时期对金融安全的要求看,中国建立金融风险防控的长效机制,重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实现金融转型

1.合理划分财政与金融职能。一是加快推进地方融资平台转型,建立地方政府新型投融资机制。继续剥离地方融资平台的政府融资功能,将地方融资平台转化为一般性的企业。清晰划分投资项目的公益性,明确财政支持和市场融资的界限。建立滚动计划为基础的动态调整机制,规范投资决策程序,强化投资项目的后评估工作,建立投资问责制度。二是推动政策性银行的单独立法,明确政策性银行的目标、职能等。通过持续投资、风险补偿、再担保等方式,建立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探索创新“政银”、“政银保”、“税银保”等合作。减少直接给商业性金融机构下达政策任务。

2.重构中国金融监管框架。中国仍以机构监管为主,有必要适应金融市场发展的需要,转向机构和功能监管兼顾的监管理念,转向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探索多层次的分类牌照管理。监管框架上,需尽快改造现有的监管组织体系,调整央行与监管部门,中央与地方监管部门之间的职能划分。

3.完善金融基础设施。一是完善中国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适度扩大人行征信体系的使用者范围(如保险机构等),将小额贷款公司贷款、P2P平台借贷等民间借贷信息纳入人行征信体系,建立分层次、多纬度的征信数据,提高对征信数据的再加工水平,便利征信数据能被更安全、更广泛地运用。二是尽快建立国家工商、税务、电力、海关、环保、质检等部门的信息动态公开制度。保证符合要求的机构能通过适当渠道获得与其权限一致的信息,便利商业机构开发低成本风险评估模型,从而开展多样化的较低成本的金融服务。三是可尝试建立中小企业财务报表中心,由企业提供唯一的财务报表,供税务、工商、银行以及征信部门共同使用。四是完善资产登记(公示)制度。明确登记公示为融资租赁交易、应收账款等非标金融资产的物权保障方法,建立全国范围统一的租赁物、信贷资产、非标金融资产等的登记和公示系统。

(二)形成资产泡沫的政策应对机制

1.从资产泡沫识别,转向节点调控和机制完善。资产价格是基于未来收益预期的,不具有事前可验证性,是否泡沫,较难取得共识。当大家取得共识时,往往也到了资产泡沫的疯狂膨胀期,此时,可供使用的调控工具有限,且易成为引发资产泡沫破灭的“替罪羊”,最终会贻误最佳调控时机,落入收拾残局的被动局面。实际上,资产泡沫的最终疯狂,也是逐步发展演变而来,是有迹可寻且存在调控空间的。资产泡沫的负面影响程度,也高度取决于其所处的制度、体系和政策应对环境。因此,资产泡沫的政策应对,宜从资产泡沫识别和收拾残局,转为对经济运行逻辑的感知和调控,对资产泡沫阶段转换中的关键要素调控,以及完善市场运行机制,减弱资产泡沫可能产生的负面冲击。

2.在资产泡沫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在资产泡沫演变的不同阶段,从不同环节用不同类型的政策介入,其效果完全不同。在“优胜劣汰”的良性发展阶段向“劣币驱逐良币”的自我锁定期转换过程中,及时去除鼓励政策,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可将资产泡沫的负面影响扼杀在摇篮。在“劣币驱逐良币”的自我锁定期向自我循环的“庞氏骗局”期转换时,及时暴露问题,去除政府隐性担保等不合理信用支持,可避免其“挤出”效应。在逆转阶段,能不受市场原教旨主义的禁锢,及时介入债务链条,分离好资产和坏资产,及时进行流动性救助和债务重组,则可减少损失。在自我萎缩的雪崩阶段,及时分离实体和金融反馈链条,让实体经济充分调整,金融体系不受历史制约正常发挥作用,可避免金融紧缩带来的“二次冲击”和“错杀”。在所有过程,借助市场压力进行制度、市场体系层面的建设性应对,可将市场力量重新引向正确方向,即使是在避免负面影响上,仍优于简单的逆周期性政策应对。

3.适当限制资产市场中的放大机制。放大机制,作为一种调控工具,其影响取决于调控主体及调控方式。资产泡沫与贪婪和恐惧情绪高度相关,投资者往往会失去理性,损失惨重,最终不得不依赖国家救助。为此,有必要适当控制资产市场中的放大机制。一是控制总杠杆比率,尤其要严格管理保证金制度。二是确保投资者的适当性,禁止不具有风险识别和承受能力的投资者,过度卷入高风险资产市场。充分发挥中小投资者保护机构作用,加强投资者教育。三是提高市场的透明度,保证投资产品的可理解性。

4.减少不必要的政府隐性担保和刚性兑付。“通往奴役之路往往是由美好的愿望铺成的。”历史上重大的资产泡沫背后,几乎都离不开政府的推手。如泛滥的流动性,政府直接参与或者促成和鼓励泡沫的形成,政府为市场中的投机行为提供隐性担保等。为此,一是政府对经济增长应保持合理预期,避免设定过高的经济增长目标。二是建立必要的社会稳定机制,避免“太大不能倒”。三是货币政策需适当关注资产市场。根据资产市场状况,分析需求扩张的性质,并据以采取合适的货币政策。

(三)构建金融稳定框架

针对金融体系的三种不同状态,应构建不同的金融稳定应对框架。一是金融体系处于稳定区域并将在近期仍继续保持这种状态时,主要采取预防性措施,依靠私人部门的市场约束机制以及官方监管等常规方式来维护金融稳定。二是金融体系处于稳定区间,但开始向不稳定边界移动,可能是金融体系内部的失衡状况出现恶化,也可能是金融体系外的环境出现变化。这时,维护金融稳定需要采取救助性措施,如道义劝说和强化监管等。三是金融体系处于金融稳定区域外,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此时,政策措施应相机抉择(可能包括危机处置)并着眼于恢复稳定。

浅析信贷档案管理的风险防控意识 篇4

关键词:信贷档案,管理工作,风险防控意识

信贷档案的产生源自于银行等金融机构办理信贷业务的过程, 信贷档案的组成主要是办理信贷业务顾客的契约、凭据、基本信息等资料, 信贷档案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工作的安全性极为重要, 其也是顾客办理信贷业务所必须提供的资料, 是反应详细信贷业务的重要文件。为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于信贷档案的管理, 保证银行业务工作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完整性, 需要不断提升信贷档案管理的风险防控意识。

一、信贷档案管理工作概述

(一) 信贷档案分类。

信贷档案是银行综合管理的资料之一, 在客户办理相关信贷业务时, 工作人员会根据客户的基本资料、资产状况等进行记录, 以确保银行信贷业务的安全性。一般来说, 银行会对客户的信贷档案进行分类。第一类是权证类档案, 例如:抵、质押权证、存单等。第二类是要件类档案, 要件类档案的意义在于明确信贷业务的法律意义。第三类属于管理类档案, 管理类档案则重点记录的是客户的基本个人信息资料 (年龄、家庭、联系方式、经济状况等) 。第四是属于保全类档案, 保全类档案是指对于信贷资产的风险管理以及对风险的处置办法等相关资料, 其意义在于帮助银行和客户建立起更加安全稳定的交易环境。第五类是综合类档案, 综合类档案涉及信贷业务的方方面面, 其记录的要点是开展信贷业务银行内部的管理资料。综上, 信贷档案大致分为五类。

(二) 信贷业务工作概述。

信贷业务主要按照以下流程进行开展:办理信贷业务的顾客提出申请、银行受理申请、调查评价档案资料、审批、贷款发放、信贷后续管理。在这些工作流程当中, 信贷档案记录的是其具备法律意义的专业技术资料。在信贷业务工作当中, 常提到两个名词:一级档案和二级档案。一级档案多为权证类档案, 其面向担保类 (抵押、质押) 信贷业务, 提供担保物、质押物的所有权证明。二级档案即是法律合同和反映信贷业务调查评价、审批等工作岗位责任的相关资料。在信贷业务工作当中, 银行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也有明确分工。信贷业务经办部门负责对信贷档案资料进行统一的搜集和调查、评价、审核, 以确保档案的真实完整。搜集整合资料的工作完成之后, 需要对资料进行存档、立卷工作, 经办部门应对相关档案资料的真实性、有效性、完整性以及保密性负责。在贷款发放之前, 银行风险管理部门需要对档案资料进行严格审查, 在信贷档案审核通过之后整理移交给放款岗位工作人员。放款工作完成之后, 由档案管理部门对档案进行详细填充、归档、保存和管理, 并根据客户提供的相关信息对档案实施更新和维护。

二、信贷档案管理工作现状

(一) 信贷档案管理工作现状。

信贷档案管理工作与信贷业务联系紧密, 信贷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根据我国银行信贷档案管理工作现状看来, 总体的信贷档案管理程序趋于科学和规范, 但是仍存在着一些管理工作上的不足。在此对管理工作上的值得提高的方面做以下阐述。1.信贷档案管理人员责任意识淡薄。信贷档案相关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淡薄, 是目前信贷档案管理工作当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工作人员的潜在意识将借贷工作当作一个普通的“借款还款”过程进行考虑, 在思想上忽略了信贷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借贷人是否按时还款这一点上。正是由于管理人员对于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够, 导致了某些信贷档案资料记录的不完整, 在信贷档案移交和接收过程当中, 造成了资料的记录漏洞、资料和实际情况不符等问题。目前, 银行信贷业务出现这样一个典型现象:重视信贷业务发展, 轻视信贷档案管理。

(二) 信贷档案资料不完整、有效性缺失。

在一些银行整合信贷档案资料时, 往往存在着片面、零星的资料缺失。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相关工作人员对于信贷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这一点上文已经提到, 同时, 信贷档案管理工作需要银行各部门进行协调交流和配合。导致信贷档案资料不完整的另一重要原因是银行各部门之间的工作衔接出现漏洞, 信贷档案需要经过经办部门搜集整理、放款部门审核备案、综合管理部门保存归档。在这一系列过程流程当中, 如果部门和部门之间在工作交接过程当中出现工作交接不全面的情况, 就极有可能将工作失误进一步扩大化, 使得信贷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大大降低。同时, 银行对于信贷档案资料的实时跟进 (更新) 工作目前也还有待加强, 客户提供的信贷资料可能随着时间的改变而变化, 如果不周期性地对信贷档案资料的有效性进行审查, 难免会给信贷档案管理工作带来潜在的困难。

三、信贷档案管理工作当中的风险防控意识

(一) 信贷档案管理风险防控的重点方向。

信贷档案管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 信贷档案管理工作的特殊性使得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注意对信贷档案管理工作的每个环节进行严格把控。在此作以下几点工作阐述。第一, 强化信贷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欲保证信贷工作的开展安全有序, 首先要从信贷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思想上出发。具体可以拟定一些管理工作责任制度, 以督促相关管理人员切实履行管理责任。第二点是加强信贷档案管理工作的监督。由于银行相关责任制度存在一些模糊的界限, 导致信贷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在工作当中有不同程度的懈怠, 这些工作细节的松懈为金融贷款业务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潜在的风险, 因此, 对于信贷档案管理工作的细节要重点进行风险防控。信贷档案管理工作的细节具体来说是信贷档案基本资料的搜集、信贷档案资料审核、放款、信贷档案的归档、综合管理等方面, 尤其是各个工作环节的衔接过程, 这是容易导致信贷档案资料完整性降低的主要方面, 需要相关管理人员特别注意。此外, 信贷档案管理工作的后续资料检查更新也是相当主要的一个环节, 其能够帮助银行对信贷客户资料进行全面有效地掌握, 传统的信贷档案管理工作往往忽视了这一点的风险防控, 导致了信贷档案资料的有效性、真实性降低, 由此看来, 这也是信贷档案管理风险防控的重点方向之一。

(二) 树立风险防控意识, 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提升信贷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风险防控能力, 首先需要从思想上使其树立风险防控意识。银行相关部门可以对信贷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工作培训, 同时明确其管理责任, 实施工作奖励制度——对于管理工作成绩突出的工作人员进行奖励, 对于管理工作存在漏洞的工作人员进行指导帮助其纠正错误。提升信贷档案工作人员的风险防控能力, 可以安排人员向同类金融机构学习管理技巧, 引进新型的管理人才, 制定出一套适宜自身的科学化管理程序, 以切实提升信贷档案管理人员的风险防控能力。

四、总结

信贷档案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 其需要银行各部门共同协作完成。树立风险防控意识, 提升风险防控能力是信贷工作稳定开展的基础, 其仍需要广大工作人员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李振仲.加强信贷档案管理树立风险防控意识[J].农业发展与金融, 2011 (11) :64-65.

[2]林文敏.加强信贷档案管理, 树立风险防控意识[J].办公室业务, 2015 (20) .

风险防控意识 篇5

小溪塔街道兴安社区残协专职委员卢琴华

根据区防控办关于印发《2010年全区推行腐败风险预警防控工作要点》文件精神及小溪塔街道党工委的部署与安排,结合平湖社区腐败风险预警防控工作实施方案,我从思想上积极主动开展对照文件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社区腐败风险预警防控实施方案,进行腐败风险预警防控工作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思想道德

我始终坚持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

发展观为统领,认真学习国家有关残疾人的方针、政策,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文件精神,加强理论学习和思想教育,使自己的世界观和权力观得到正确的应用。

二.岗位职责

由于加强理论学习和思想教育,至始至终按规定办事、按

规律办事、按规章制度办事,坚持原则、坚持岗位职责制。在本岗没有发生不履行或不履行职责现象和行为失范的现象。

三.业务流程

因为有相应的岗位职责任制和完善的监督机制,在办理残疾人证过程中没有办理人情证,在工作业务流程过程中没有出现不规范、不作为和行为失范的现象。

四.制度机制

在工作制度方面,认真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自觉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并且建立健全了完善的监督机制,没有造成行为失范的现象。

企业“走出去”如何防控风险 篇6

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并非一马平川,中国企业“走出去”需克服诸多风险与挑战。

9月9日,由商务部主办,《财经国家周刊》、瞭望智库承办的“一带一路”与中国企业走出去论坛(下称“一带一路”论坛)在厦门国际会议中心举行,论坛围绕“一带一路”投资新版图、“一带一路”与中国企业走出去风险防控两大主题展开研讨。

“一带一路”与中国企业走出去论坛为2016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国际投资论坛的重要分论坛。作为本届国际投资论坛的一大看点,“一带一路”论坛邀请了来自外交部、商务部、科技部、国家开发银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机构的数十位官员、学者齐聚一堂,讨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现实问题;并邀请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碧桂园集团、奥绰城集团等企业代表提供案例、分享经验。

瞭望智库现场发布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情报告——新加坡、马来西亚篇》和《2017-2020年全球资产趋势性投资研究报告》两份研究报告,前者由瞭望智库“一带一路”研究中心撰写,后者由瞭望智库与奥绰城集团联合发布。奥绰城集团董事长梁健殷介绍,该报告对全球经济形势、中国高净值人群投资、未来几年全球投资趋势等进行了深度剖析,为我国企业和居民海外投资提供扎实的数据和趋势参考。

“走出去”大有可为

“一带一路”倡议从2013年由习近平主席提出至今,已经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其中。目前,我国已与“一带一路”沿线30多个国家签署了共建合作协议,同20多个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一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正在逐步落地。

外交部原副部长何亚非在论坛上表示,“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从促进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创新全球智力与国际合作新模式的高度提出来的跨区域、跨意识形态的合作制度。

商务部驻成都办事处特派员方蔚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其进度和程度都超出预期。

方蔚在论坛上介绍,“一带一路”建设三年来着力于四大领域: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工业园区建设和房地产项目。这四大领域的合作建设离不开广大中国企业,包括中小企业的积极参与。

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王志国认为,我国企业尤其民企已具备“走出去”的条件。首先,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磨练,民企积累了丰富的市场经验,具备较好的市场敏感性和适应性;其次,在“双创”的激励下,民企的创新能力有了明显提升。

眼下,民企“走出去”已经不乏大规模的潜力案例。碧桂园集团副总裁朱剑敏就认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房地产市场蒸蒸日上,这些国家的政府和居民对居住环境的改善有着强劲需求,吸引中国房企入驻。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副秘书长徐庆华表示,中国房企在“走出去”的同时也改善当地民生、提高人居环境,且基础设施、贸易港口项目均有房地产项目落地,有效地带动就业,促成东道国和企业的双赢,因此房地产企业出海前景广大广阔。

亚太交流与合作基金执行副主席肖武男则表示,目前出口仍是拉动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动力。此时,中国企业“走出去”,开拓“一带一路”沿线的新市场是个最好的选择。

沿线国家风险重叠交错

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并非一马平川,中国企业“走出去”仍面临着诸多的风险与挑战。

对外经贸大学赵忠秀副校长表示,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除了要承担政治、法律、汇率、市场等风险外,还面临着环境、税务等问题以及文化、宗教差异。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总经理助理殷延辉介绍,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2015年《国家风险参保评级》显示,“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均处于绝对风险水平相对高位区域。其中有51个国家风险评级处于5到9级(注:1级最低,9级最高)。

何亚非则从全球风险防范的角度表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风险聚集地区。一是风险错综复杂、相互纠缠,包括恐怖袭击、地区冲突、自然灾害屡发等,这表明投资风险和政治经济风险并存。二是沿线部分国家治理能力和风险管控能力不足,政治稳定性、法理监管、税收管理不强,这也加大了风险危害性和给企业造成的损失程度。

梁健殷也举例称,他们在海外投资项目之前,需要与当地政府各自带领律师团进行多轮交涉和谈判,在律师团的充分肯定下才能进一步推进项目,否则在对当地法律了解透彻之前,任何项目都可能潜藏风险。

对于中国企业如何在“一带一路”地区规避风险,更好地走出去,参与论坛的在场嘉宾纷纷给出建议,总体上分为四方面:

首先,对目标地区开展深入的调研。国家开发银行中非基金总裁石纪杨在论坛上表示,识别风险是企业“走出去”的前提,是投资成功的关键。企业须在前期对目标地区的国别风险、政局、法律制度、外汇管制、经济规模、行业发展周期性波动、政策等充分了解。

中投互贸“一带一路”国际贸易平台创始人舒雅认为,企业在进行海外投资前,应调查当地劳工制度、知识产权、专利保护等法律法规,了解民风民俗、宗教习惯。

第二,与当地政府、企业机构合作规避政治风险和冲突。朱剑敏表示,迄今为止,碧桂园在东南亚地区的项目均与当地政府的投资公司合作,从而最大程度降低了政治风险。

瞭望智库总裁吴亮建议,企业应该与当地智库合作,以研讨会的方式分析各方利弊,提出解决方案。再者,企业可借助智库的力量在当地进行政策游说,争取福利。吴亮还认为,与当地华人社团建立联系、合作亦是企业熟悉文化差异、规避风险冲突的良策。

第三,遵守当地法律、税收制度,尊重民风民俗、宗教习惯。

梁健殷表示,奥绰城集团在开发其天宁岛项目前,因了解到当地签证制度严格,海外劳工难以取得签证,遂与当地政府充分沟通,通过中国、马来西亚、印尼员工共同参与的方式,确保了其劳工在当地的合法性。同时,梁健殷也呼吁我国政府就劳工签证问题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争取更多的便利。

第四,绿色发展,造福当地百姓,实现民心相同。

科技部可再生能源与国际合作计划办公室主任赵刚建议,中国企业应始终秉持着绿色、环保的理念,在参与“一带一路”的建设过程中,与当地的国情、制度、居民良好互动。

风险防控意识 篇7

1 医院感染基本概念[1]

医院感染 (HAI) 是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感染链由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宿主三个环节组成,当三者同时存在,并有相互联系的机会,就会形成感染。

2 我国医院感染的发生率[2]

我国卫生部医院感染监测网2001年至2010年5次全国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显示,我国住院患者平均医院感染患病率为5%~6%,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泌尿道、手术部位、胃肠道为主,感染细菌的耐药性不容忽视。有医院就有感染,全世界都存在医院感染的问题,医院感染尤其是外源性交叉感染是可以预防的,即使是内源性医院感染,也可以通过预防减少。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包括:建立医院感染管理组织,明确医院感染管理岗位责任制;切实执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落实人员培训,提高感染预防意识。笔者认为,护士在医院的诊疗过程中,担当着大部分工作,和患者的接触最为频繁,是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

3 医院感染的种类及来源

医院感染按病原体来源可分为内源性医院感染和外源性医院感染两大类。

3.1 外源性医院感染

在医院内获得而引起的微生物感染,此种感染从患者传给患者、患者家属作为带菌者传给患者、患者传给医务人员或医务人员传给患者或其他人。主要原因是不能严格遵守院内消毒隔离制度。接触被污染的物品,如床单、床架、门把手、食具、玩具、清扫工具、医疗器械等,或空气污染所引起的微生物感染(环境感染)。一些诊疗技术,如注射、输液、手术、医疗器械检查等,由于医护人员不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或药品器械消毒不彻底,也可给患者造成感染。此时感染因素直接到达易感部位,如导尿后引起泌尿道感染、手术后引起伤口感染等。因此,医院生物环境的调节与控制能有效地预防外源性医院感染的发生。

3.2 内源性医院感染

来自患者自身的感染,患者本身是病原体携带者,由于长期使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激素等致使机体抵抗力降低而引起自身感染。例如术后伤口感染的葡萄球菌可来自自身皮肤、链球菌来自口腔等。人的体表以及和外界相通的腔道(如口腔、鼻腔、眼结膜、泌尿生殖道和肠道)中,寄居有各种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在一般情况下对人无害,称为正常菌群。菌群与人体保持一定的平衡,菌群之间也相互制约、维持平衡。但这是相对的、可变的,有条件的,当机体抵抗力降低(如糖尿患者、结核患者等)或受到某种损伤时,或微生物寄生部位改变时,正常菌群中某些细菌亦能引起疾病,例如当大肠杆菌侵入泌尿道时,就会引起尿路感染。那些寄居于人体,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使人致病的细菌,称为条件致病菌。医院感染的病原体中条件致病菌占较大比例。

4 医院感染的危害性

医院感染使住院患者增加额外痛苦和经济负担,降低治愈率,增高病死率。增加医疗护理工作的负担或造成危害,直接影响到医疗质量、病床的周转和使用及正常的工作安排。通过患者或医院工作人员把病原微生物(特别是传染性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带到家庭和社会上,可造成广泛传播。

5 加强护理管理,提高防范意识

医院的无菌操作、消毒隔离、生物监测和效果评价等技术离不开护理工作。加强护理管理,增强感染观念,提高无菌技术操作水平,是防控医院感染的有效途径。

5.1 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认真贯彻落实

制度是人们在长期实践工作中经验的总结和处理检查各项工作的依据。护理人员要严格执行清洁卫生制度、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消毒隔离制度、探视制度、患者入院、住院及出院三个阶段的随时、终末和预防性消毒制度,以及感染管理报告制度等,每一名护理人员都应从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护患者及自身健康出发,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常规及实施细则,同时劝告患者及家属共同遵守。

5.2 建立组织机构,强化护理人员监控意识

在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建立感染监控小组,通过监测取得第一手资料,分析医院感染的原因,发现薄弱环节。小组长由护士长负责,监控员定期对住院患者医院内感染发生状况进行调查,发现问题及时汇报,组织分析原因,并提出对策。同时实施对灭菌效果监测、消毒污染监测、特殊病房监测,规章制度执行监测等,形成监测工作常规化,定期、定点、定项目进行,并有详细记录。

5.3 加强消毒隔离管理,防止交叉感染

手卫生和医疗器械与环境的清洁与消毒,是阻断多药耐药菌扩散的关键。护理人员对患者实施护理活动中,应当严格遵循《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凡进入病室及做各种治疗或护理操作前后都要认真洗手,同时加强诊疗环境的卫生管理[2],并做好个人防护,防止将病菌带给自身或带出病房,防止将病菌带给房内的易感者。切实落实清洁、消毒灭菌、隔离、医务人员手卫生等医院感染防控基础性措施,提高护理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合格率达到100%。马丽萍报道[3]洗手依从性低是临床普遍存在的现象,护士从开始操作和接触不同患者之间的洗手率仅为28%和26%,护理人员操作前的洗手依从性只有3.6%,手卫生状况与临床感染程度密切相关,做好手卫生洗手的消毒、监督、管理工作是控制医院感染的主要措施。

5.4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技术水平

要积极开展人员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逐级分期、分批开展人员培训,保证培训效果,提高医务人员业务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4]。加强对护理人员医德和感染管理知识培训,预防为主观念的教育,增强无菌观念和工作责任感,让护理人员提高认识,认真贯彻执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方面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高莹娇调查报道[5]医护人员锐器伤高发于低年资职工,发生的原因与工作粗心大意、技术不熟练、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自我防护意识淡薄有关。经职业暴露防护培训后医护人员的锐器伤害暴露率(55.6%)显著低于未经职业暴露防护培训医护人员的锐气伤害暴露率(91.6%)。这进一步说明了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对提高技术水平,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性。

总之,要控制医院感染,关键在于领导的重视,加强管理,提高护理人员消毒隔离的意识,切断传染途径,保护易感者,实现保证患者和医务人员安全的目标。

摘要: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成为现代医院管理中的重要问题, 加强护理管理, 增强护理人员对医院感染防控意识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护理管理,医院感染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关于印发《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的通知[S].卫医发[2001]2号.

[2]吴安华, 李春辉.医院感染的管理[J].中国执业药师, 2012, 9 (6) :43.

[3]马丽萍.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J].中国保健营养, 2013, 23 (1) :435.

[4]卫生部关于印发《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行动计划 (2012-2015年) 》的通知[S].卫医政发 (2012) 63号.

风险防控意识 篇8

1.客观环境因素

目前, 经济整体运行不容乐观, 客户生产能力下降, 社会化用电量增幅放缓。政策环境方面, 已在电力领域开展混改试点。依法治企监管不断加强, 客户的维权意识不断提高, 对营销供电服务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2.电费风险可控比例较低

以某一市级供电地区为例:自2013年起, 新增装客户要求实现负控预购电。截止2015年1月, 实现负控卡表预购电客户为63968户, 仅占总用电客户的6.94%。电费管控风险以2015年1月份数据为例, 见表1。

从上表可以看出, 由于客户缴费方式不同, 存在的电费风险也不同。

二、建立电费风险防控体系的方法

为有效降低电费回收风险, 提高电费回收率, 公司决定建立“一户一策”电费风险防控体系。即一类客户实施一个收费策略, 重点大户实现“一户一策”策略。充分利用运营监控中心数据分析平台, 全面分析用电企业面临的生产经营形势, 以行业用电为侧重点, 重点是煤炭、钢铁、玻璃、水泥等高风险行业, 分析客户电费缴付存在的风险, 确定制定“一户一策”电费风险防控的预案明细;并对不同行业客户按其分类设置不同的预警额度;对出现电费风险的客户按客户收费方式不同, 分别制定收费策略, 确保负控客户、非负控客户、抹账客户、财政拨款等客户采取不同措施, 多措并举回收电费。

1.实施“一户一策” 电费回收风险防控方案主要有以下五个步骤

一是做好现场调查和数据分析, 是执行电费风险“一户一策”防控方案的前提。掌握客户实际生产用电情况, 并通过分析企业生产经营形势, 目前资金、产品运作情况, 以及政府的支持力度等, 确定客户的行业性质与电费风险等级。

二是制定切实可行的策略, 是实施电费风险“一户一策”防控方案的手段。市公司营销部电费专责根据已制定的电费风险客户行业防控目标范围, 对不同类客户设置不同的费控策略, 为不同客户电费回收制定红线, 提高风险可控率。

三是形成一户一方案, 是电费风险“一户一策”防控方案的制定阶段。县公司 (营业及电费室) 电费专责对需实施电费风险防控的客户制定电费回收风险预案。可以通过细化客户群体, 分门别类的实施停限电操作方案, 使客户用电做到可控、在控、能控, 且理顺停限电流程, 使催费、停电操作有序开展。

四是采取多样性收费, 着重体现了电费风险“一户一策”防控方案的执行过程。营业及电费室 (县公司) 根据预购电协议及客户缴费方式分别进行催缴。通过实施这一过程, 使营业及电费室 (县公司) 明确客户电费风险点, 做到有效防控、催收, 规避了电费风险, 是实现电费回收的有效手段。

五是动态管理策略信息, 是电费风险“一户一策”防控方案正确执行的保障。市公司营销部电费专责通过从几方面动态管理考核每月各单位电费回收指标, 促进电费管理的提升。此节点是保障电费回收的管理手段, 是完成指标的有效措施。

2.实施“一户一策”电费回收风险防控方案流程如下

(1) 准备及调查阶段

市公司营销部电费专责充分利用运营监控中心平台提供的数据进行整合分析, 制定阜新公司“一户一策”防控管理实施方案, 细化行业客户风险防控目标, 组织各分公司开展客户现场调查, 各电力客户积极配合提供相关资料。

(2) 制定预案阶段

市公司营销部电费专责根据分析数据结果制定各类客户风险防控预警范围要求, 营业及电费室 (县公司) 电费电价专责制定风险预案并上报市公司营销部, 判断各分公司对风险客户设置的预警值是否符合要求。

(3) 组织实施阶段

每月, 市公司营销部电费专责判定各分公司上报的客户风险监控评级是否符合要求, 适时发布预警, 组织各营业及电费室 (县公司) 对各类客户按不同方式开展电费回收;对确需采取停限电措施的分级上报审批, 确认后按停限电预案执行。同时, 组织各县公司用电检查人员根据停限电要求按户进行负控购电核查, 执行预购电。市公司对此项工作按动态评价标准进行考核评价, 县公司完成整改提升。

(4) 总结提升阶段

市公司营销部根据营业及电费室 (县公司) 进行整改提升后的反馈结果制定公司“一户一策”电费风险防控管理新的管理提升要求, 对好的做法进行总结提炼, 为明年此项工作的开展提供经验。

三、实施“一户一策”电费风险防控预案的成效

1.非预购电率指标提升

在实施电费风险防控的技术层面, 对费控设施进行了维修、改造, 从技术上提高了费控能力。新装客户实现了全费控, 存量客户负控装置改造修复2815户。截止目前, 可控电费从年初的7219万元, 提高到11485万元, 非预购电率从年初的62%降到了现在的39.55%。

2.月末应收在途额度明显下降

为保障电费进帐及时, 月末应收电费在途额进行动态管理, 即每日公示在途金额, 月末在途电费明显下降。2015年初月末应收电费在途电费为1870万元, 年中7月份此项指标为75.53万元, 年末此项指标完成0万元。可见加强电费风险防控效果显著。

3.电费回收完成情况指标

通过采用多样式的催费方式:非预购电客户采用专人盯防及安装负控装置的技术手段;抹账客户采用盯紧抹账链和抹账标的物的手段;财政拨款客户采用回拨附加费专款专用交电费的手段;负控客户采用提前预警的手段, 多措并举完成电费回收。2015年实现了电费回收率100%的目标。

参考文献

企业风险防控管理浅析 篇9

目前很多企业感到市场急剧萎缩、盈利降低、经营艰难等, 这些不良的表现是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问题缺陷形成危害的直观表现, 是风险因素作用。

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就是人综合利用各种因素条件, 实现企业运行目标的管理过程, 有的因素是在某条件下发挥有害的作用, 因此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存在风险, 就要重视企业的风险管理, 把风险的危害消除或降低对于企业生产经营是生命攸关的大事。

一、企业风险管理

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都有内在因素与外在条件的作用, 控制其内在因素, 改变外在条件, 就可以改变事物的发展方向, 同样企业风险管理就是依据这个原理, 通过控制其内在因素, 改变风险发展变化的条件, 减小风险在企业经营中的危害, 保证企业生产经营健康运行。风险管理是相对的, 同样事情, 在不同条件作用不同。如合同来签订, 合同量已满接这份合同风险较大, 不满接合同是优势。市场形势差, 粗放管理的风险就凸显出来。

二、风险管理分类

1.行业风险

同类企业都面临的共性问题, 来自企业外部, 直接影响的不利因素。行业协会从宏观分析整个行业发展趋势以及各类风险信息预警。行业风险主要有:产品受政策 (政治) 限制;上、下游企业危机引发本行业系列问题;同行之间无序竞争引发市场混乱。

2.经营风险

企业自身缺点为内因引发的风险, 这是企业风险管理的核心。经营风险包含企业战略决策、战术部署、经营模式、组织结构设置、涉及产供销, 人财物, 涵盖企业经营的全过程, 具体项目有:资金、市场、并购、原料、体制、机制、群体事件;新上项目、事故及引发的反应等。

3.环境风险

自然灾害、交通事故、周围高危险企业、环境污染等。

三、风险管理就是做好“防、控”

“防”是提前防范风险, 防范风险就需要提前分析风险萌芽, 在萌芽状态消灭风险发展的因素条件, 代价最低。重要危险苗头一定消除, 如高危企业不安全因素;资金密集型企业的资金危险等;高新技术企业技术保密;机械制造企业粗制滥造等。

“控”就是控制已发生风险的危害。已发生风险危害, 立即组织力量科学控制风险事态进一步恶化, 防止诱发其他风险产生。风险管理需要对各种风险进行统一、集中的识别, 排序和控制, 需要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流程、保证企业风险管理工作有序性, 有效性。

四、风险管理流程

1.高度重视风险管理

在市场形势异常艰难的情况下, 企业管理过程很多的问题就会暴露出来, 问题以削弱企业竞争力的形式表现出来, 企业在哪些方面降低市场竞争, 那些方面就是风险防控的重点, 只有做好防控风险, 才能保证企业健康发展, 实现预期目标。否则企业很容易误入歧途, 悔之晚矣。

2.风险管理的全员意识

风险危害存在企业经营的每个环节, 涉及各个部门, 因此只有提高全员的风险防控意识, 才能及时全面发现风险苗头, 利于遏制风险的发展, 同时为收集风险信息奠定基础。

3.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从不同的角度建立起包括日常监管, 运营规划, 危机管理在内的风险管理构架, 从资本和体制上保证风险的管理效果。为了便于工作开展, 成立风险防控组织结构, 成员有部门的领导组成, 并加强成员风险管理教育, 提高成员的风险意识, 是开展好风险管理的基础。风险管理人员, 务必具有客观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危机意识强、本着为企业生存发展负责的精神;确定风险防控的目标、职责权限、运行方式等。风险防控第三方独立控制效果最好。

4.风险防控的流程分五步

(1) 风险信息收集:1企业外部:国家政策导向;行业政策规定;上下游企业的经营运行情况, 可能对本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同行的运行发展态势;跨行业新技术使用等。2企业内部:企业战略战术、经营模式等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 通过各个部门提供信息, 并深入挖掘调查研究风险信息真实情况;

(2) 风险信息识别:目的在于及时发现企业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 为企业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要求企业有效建立风险信息收集与管理系统, 广泛持续收集与企业各种风险相关的内外初始信息, 对风险信息统计分类, 利用先进的分析途径, 定量或定性对风险信息进行分析判断, 或模拟测算, 来判断分析可能会造成危害的风险信息。

(3) 风险苗头评估:对所识别的风险进行风险评估, 目的在于评价所识别出的各种风险对企业实现目标的影响程度和风险价值, 给出风险控制的优先次序等。

(4) 风险管理应对策略:依据风险的优先次序, 围绕企业战略目标, 确定风险承受度和风险管理有效性标准, 选择出适当的风险承担、规避、转移、转换、对冲, 补偿和风险控制等风险管理工具;确定风险管理所需人才物的配置原则;定期总结分析制定的风险管理策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不适当的风险管理策略及时进行修正或调整。

(5) 制定各类风险防范预案:依据风险控制的优先次序, 根据不同类型, 制定不同级别防范预案, 如资产财务的呆坏账的准备金;防火预案等, 企业风险涉及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 因此也要制定相应防范预案, 以备不时之需。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 企业生产效率会进一步提高, 如果在企业各个环节效率快速运转的过程, 环节存在风险没有及时发现解决, 风险形成的危害也在快速扩散, 最终会损害企业利益, 有时会使企业生存受到重创, 甚至破产, 因此加强风险防控。

摘要: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伴随风险, 风险如不防控, 会使企业自己消灭自己, 市场竞争日以充分今天, 风险危害更加复杂, 要想使企业生存发展, 务必加强风险防控管理。

关键词:风险因素,风险管理,风险防控

参考文献

[1]王洁云.浅谈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与防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 (19) :190-191.

风险防控意识 篇10

一、农行云南分行当前面临的主要风险

商业银行风险, 指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一系列不确定因素而导致经济损失的可能性。银行业作为经营货币的企业, 与生俱来就规定了其风险的本质, 与其说银行是经营货币的企业, 更不如说是为了获取利润而经营风险的组织。所以, 风险和利润对商业银行来说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不可分割, 同为一体。只有充分掌握风险在商业银行经营中的特点, 将风险经营、管理与防范有效结合起来, 在硬币的两面寻找到有效的平衡, 才能收到利润增长与风险防范的最佳效果。农行云南分行当前面临的风险, 最主要是四大风险即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

(一) 信用风险

一是贷款管理不到位形成风险。2008年, 随着国家4万亿投资计划的实施, 农行云南分行积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 强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仅2008年至2010年的三年间就累计新增贷款624亿元, 占现有贷款总额的40%, 贷款规模和业务量在短期内实现了快速增长, 但从德勤审计和各种内外部检查的情况看, 部分贷款办理不规范、管理粗放、贷款“三查”不到位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二是贷款展 (约) 期风险。到期的展期贷款不断增加, 这部分展期贷款属于贷款时贷款期限约定违背了借款人投入产出周期, 高估或低估借款人还款能力, 还款时点安排不符合借款人收入规律。三是融资平台贷款风险。平台贷款中, 固定资产贷款占比高, 中长期贷款占比大, 偿还周期长, 相当比例采取整借整还方式, 还款时点相对集中, 风险集中并滞后显现。此外, 借款人未来可用于还款的现金流存在较大不确定因素, 主要表现在:抵押贷款中, 抵押品大部分为土地抵押, 未来抵押品变现价值受土地价格波动影响极大;质押贷款中, 主要质押物为公路收费权或景区门票收费权, 这部分收费权的未来收益测算的准确性将直接影响到贷款的回收。随着货币政策从紧趋势的加剧及信贷规模控制, 客户违约概率将进一步上升。四是房地产贷款潜在风险。今年以来, 随着限购、限贷等调控政策的实施, 昆明房地产市场受到一定的冲击, 房地产市场交易量的下降, 使得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高度紧张, 中小型房地产企业特别是负债高的客户资金压力将更大。7月12日, 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 要求继续严格实施差别化住房信贷、税收政策和住房限购措施, 遏制投机投资性购房。已实施住房限购措施的城市, 要继续严格执行相关政策, 房价上涨过快的二、三线城市也要采取必要的限购措施。可以预计, 为巩固和深化宏观调控成果, 防止楼市反弹, 下一阶段房地产调控力度会不断加大, 成交量会持续萎缩, 开发商资金链条将进一步趋紧, 房地产市场走势的变数和不确定性将进一步增加。五是农户小额贷款风险。截至2011年6月末, 全省农行农户小额不良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 不良贷款占比较年初上升0.69个百分点。从不良贷款成因看, 主要表现为:受2010年特大干旱影响, 导致部分农户还款能力大幅下降, 贷款在到期时, 部分农户无足够可支配资金用于还款;由于信贷规模趋紧, 部分农户担心到期还款后无法再次获得贷款, 因而一直拖延还款时间;借款期限与农户生产经营周期不配套, 部分农户贷款已到期, 但由于生产的农产品还未到收获期, 农户无足够资金归还贷款;客户经理不足, 贷后管理和到期催收效果有限。

(二) 市场风险

一是利率风险。近年来, 人民银行多次上调人民币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 但流动性过剩状态尚未改变。国家货币政策转向, 由适度宽松转为稳健, 使得信贷需求增加与信贷资金趋紧矛盾凸显。随着物价水平持续走高, 通胀预期进一步加剧, 加息预期进一步增强, 利率风险不容忽视。二是贷款定价能力和水平仍不适应新形势业务经营和风险覆盖需要, 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 流动性风险

当前贷款长期化、存贷款期限结构错配现象仍然突出, 加大流动性风险管控压力。截至今年6月末, 农行云南分行短期贷款占全部贷款的32%, 中长期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的68%;活期存款占全部存款的70%, 定期存款占全部存款的30%。中长期贷款余额是定期存款余额的1.5倍, 中长期贷款占比过大, 贷款长期化趋势加剧。

(四) 操作风险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小企业贷款和个人类贷款贷后管理不尽职等操作风险可能引发信贷资金风险和外部监管风险。由于该类贷款金额较小、借款人涉及面广, 客观上造成贷后管理难度较大, 贷款资金使用监管困难。贷款实际用途与合同约定用途不相符、到逾期贷款催收不及时、住房贷款涉及已交房多年仍未办理房产抵押手续等问题, 可能产生信贷资金风险和外部监管风险。二是农户小额贷款和惠农卡业务操作风险屡次显露。农户小额贷款和惠农卡业务由于点多面广, 管理人员较少等因素, 多次检查中均不同程度地发现了一些违规问题, 主要是在客户准入、开卡、激活、惠农卡领取、资金使用监管方面的违规。同时, 大量惠农卡贷款三年授信期即将到期, 贷款面临一定的潜在违约风险, 风险防控需要进一步加强。三是网上银行、POS商户管理等电子银行业务发展迅猛, 监管难度加大, 风险难以合理评估。一方面, 电子银行业务交易快捷、隐蔽, 套现、洗钱等潜在风险逐步显现。另一方面, 由于电子银行业务直接由网银方直接发起, 银行内部的纸质凭证资料完全不留痕, 在各项监管检查中已经很难评估合理性、合法性和风险程度, 其业务的资金走向监控困难。四是安防设施不达标, 安保制度执行不到位, 安全隐患不容忽视。主要表现为:营业网点监控设备、防尾随联动门等安防设施不达标, 存在监控面不能有效覆盖等问题;报警设备配备不足, 且未与公安110联网;在守库、押运、营业期间安保等方面未严格执行制度规定。五是柜面操作仍是发现问题最多的环节, 操作风险突出。会计柜台操作在开销户、冲抹账、挂失处理等业务环节出现较多违规现象, 潜在风险突出, 同时少数员工自我保护意识差, 存在利用信用卡套现, 中间业务收入、收贷资金通过员工账户过渡等问题, 容易引发资金风险和法律风险。

二、农行云南分行加强风险管理的措施

风险管理就是通过过去和现有的各种信息使风险的潜在损失最小化。农行云南分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认真贯彻落实总、分行相关工作会议精神, 围绕打造优秀大型上市银行总体目标, 继续推进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夯实管理基础, 提升管控能力, 加强风险监测、分析和报告, 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 实现由单一风险控制向全面风险管理的转变。

(一) 高度重视风险管理, 健全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省分行成立了由行长任主任委员、分管副行长任常务副主任委员、其他行领导任副主任委员、相关部室为成员的风险管理委员会, 下设办公室在风险管理部, 负责全行风险管理的组织实施、日常协调及工作指导。各二级分行也相应成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和办公室, 调整充实风险管理队伍, 为风险管理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员保证。

(二) 夯实风险管理基础, 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一是进一步培育“违规就是风险, 安全就是效益”的风险理念和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文化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因素, 它决定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风险观念和行为模式, 渗透于业务经营的各个环节。全行上下以企业文化建设和核心理念深植为契机, 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加强对风险文化和风险管理新知识、新理念、新技术的宣传, 强化员工风险意识、责任意识和执行意识, 形成全程、全员认真贯彻执行规章制度、积极参与风险管理的良好局面。二是狠抓制度建设。省分行先后制定出台了《中国农业银行云南省分行风险管理委员会工作规则》、《中国农业银行云南省分行风险水平评价实施细则》等风险管理制度。三是建立风险责任制, 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各级行、各部门的风险管理责任, 充分发挥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和辖内风险集中管控中的职能作用。横向重点明确职责分工, 加强部门联动, 切实构建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纵向重点探索风险派驻改革, 下沉风险管理重心, 进一步强化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四是推进风险主管和风险合规经理派驻工作, 规范岗位设置与日常管理。重点将解决编制设置、绩效考核、岗位等级和权利保障等突出问题, 从体制、机制上确保派驻风险合规经理履职到位。截至6月末, 全行派驻风险主管4人, 派驻风险合规经理115人。

(三) 做好重点领域信用风险管理工作, 有效管控贷款风险

一是坚持以客户为中心, 加强重点领域贷款风险管控。着重加强对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两高一剩”等行业和领域的信用风险管理, 从严掌握风险分类与拨备计提标准, 切实增强抵御结构性、周期性风险的能力。做好重大信用风险事件的监测、报告, 督导有关部门和二级分行落实风险处置措施, 及时化解风险。二是组织开展新发放不良贷款风险排查工作, 对因违规操作或履职不到位造成重大损失的, 予以追究责任。同时, 加大不良贷款清收盘活力度, 切实化解新发放贷款风险。三是稳步推进行业限额管理工作。根据国家宏观调控要求, 结合我行行业信贷资产状况, 加强行业限额管控, 推动限额管理与信贷准入、授权管理、潜在风险客户退出、风险定价等信贷政策有效对接, 在控制风险总量的基础上实现结构优化。四是加强减值测试管理。建立和完善审慎经营的机制, 在严格进行贷款风险分类的基础上, 做好减值测试与拨备计提工作, 确保拨备覆盖率和贷款损失准备金率达到监管标准。

(四) 深化市场风险管理工作, 加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

一是妥善应对汇率波动和利率市场化趋势。面对利率、汇率市场化的趋势及挑战, 统筹运用多种管控手段和工具切实加强定价管理。二是建立汇率风险计量体系, 持续优化外汇资产负债结构。鼓励期限较短、综合收益较高的贸易融资业务发展, 从严控制一般外汇贷款发放, 严格控制交易性汇率风险敞口。三是完善资金交易投资与市场风险限额管理体系, 进一步完善市场风险限额管理流程, 扩大限额体系的覆盖范围, 逐步实现从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自营代理与理财业务等多个维度设置市场风险限额指标。

(五) 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 加强资金流动性管理

一是根据总行、银监会和巴塞尔Ш流动性监管的有关要求, 逐步运用流动性覆盖率 (LCR) 、净稳定资金比率 (NSFR) 等新指标来计量、监测和控制流动性风险, 强化流动性应急处理能力, 确保满足紧缩政策背景下的流动性管理要求。二是认真贯彻落实宏观调控措施, 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 调整优化信贷结构, 提高短期贷款投放比率和贷款周转率, 回补流动性。三是加强资金的集中度管理和资金划拨途径归口管理, 提高流动性预测预报的准确性和各行头寸资金的调拨效率。

(六) 深入推进操作风险管理工作, 落实监控和评估有关要求

一是持续监控基层机构操作风险状况。继续完善柜面、金库、信贷、“三农”业务等重点领域关键风险点, 优化监控频率, 提高风险点的针对性、风险敏感度和可操作性, 并将关键风险指标监测结果纳入到对分支行的风险水平评价中。二是抓好银行卡及电子渠道、信息科技风险评估后续隐患整改工作, 对有问题的ATM、POS和转账电话进行改造、更换和淘汰, 强化渠道管理, 加强对关键业务领域制度执行和员工尽职情况的监督检查。三是加快灾备基础资源建设和应急演练工作, 抓好机房、网络、系统风险隐患整改。四是开展清算中心和后台运营中心风险评估。通过系统性评估清算体制变革、系统更替、作业模式改变、业务量增加等内外部环境变化所产生的风险隐患, 排查目前清算体系政策制度、业务处理、系统、人员、监督管理、风险处置与应急、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七) 强化“三农”风险管理, 确保县域“蓝海”市场风险可控

一是继续抓好“三农”信贷产品停复牌管理的落实, 按月对农户小额贷款等零售“三农”信贷产品进行风险监测和提示, 促使县支行不断改进经营管理, 提高风险管控能力。二是加强对重点县支行的风险管控, 做好重点县支行信用风险监控, 扩大监测范围, 丰富监测内容。督促业务规模大、发展速度快的县支行在加快“三农”业务发展的同时, 将风险控制在预定的范围内, 做到收益与风险相匹配。三是开展“三农”业务风险案例分析。组织派驻县支行风险合规经理, 以案例的形式对服务“三农”试点以来县域和“三农”业务领域出现的典型风险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和剖析, 深入挖掘风险成因, 全面分析县支行和“三农”业务领域风险管理存在的不足和薄弱环节, 有针对性地研究改进措施。

(八) 做好风险监测报告和考核评价, 不断完善风险管理工具手段

如何有效防控银行声誉风险 篇11

关键词 防控 银行声誉 风险 品牌

声誉风险是指由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或外部事件导致利益相关方对商业银行负面评价的风险。2012年6月,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将声誉风险列入第二支柱主要风险,并定期进行评估,声誉风险已被作为评价银行经营能力和管理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声誉管理也正面临着敏感而又错综复杂的特殊时期,处于宏观金融环境变化和社会矛盾交织的风口浪尖。银监会数据显示,2013年四大商业银行的负面舆情超过1000件,接近2011年的两倍。如何对负面舆情及其带来的声誉风险进行控制和处置,已成为各商业银行共同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的积发规律探寻

声誉风险是商业银行各种风险进一步衍生的结果,产生的原因也十分复杂,它既可能是商业银行内外部风险因素的综合结果,也可能是微小或偶发事件触发后应对不当引起的严重事件。一般会经历萌芽、发展、爆发及消弭等四个阶段。

1.萌芽。在这个阶段,声誉风险往往局限在个体或事件本身,采取投诉、微博发布的形式发泄对银行服务的不满,一些热衷报道投诉事件的地方都市类媒体的记者在获得线索后希望采访当事人和相关银行。此时,声誉风险的隐患大多潜伏在银行庞大网络的末梢,不容易引起重视和有效识别。

2.发展。声誉风险进入到发展阶段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单个个体,投诉人在多次沟通无果后容易采用过激的行为进行投诉,例如指向当地监管机构或者政府,并可能主动联系在网络上有一定知名度和较多粉丝群的博主,请求转发。在内容上,为引起关注,投诉人往往掩盖自己的职责,用夸张的标题或内容“吸引眼球”,媒体在此时也乐于推波助澜,收集资料撰写稿件。一些不良记者为谋取最大利益,还会向银行发出发稿函,以“合作费”或者“绿色通道”等形式意图索要相关费用或广告合作,如果无法得到满足则在当地媒体上予以刊载。

3.爆发。经过以上阶段的酝酿,声誉风险的爆发阶段将不可避免地对银行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主要包括主流媒体转载或专题报道、事件通过知名博主转发后引发大规模负面评论、监管部门接到投诉或通过网监监测到负面舆情,继而向银行方面通告或要求限时整改。

4.消弭。当今社会信息量每年以几何级数快速增长,体现在社会焦点方面也是热点纷呈,社会群体对于事件关注的时间缩短,旧的新闻在较短的时间内易被新的热点所覆盖。在这种特点下,无论银行是否对负面舆情给予澄清,只要经过了爆发阶段,留给受众最深刻的往往只有负面印象。当然,声誉风险的积发并不一定要完整地经过上述阶段,只要应对和处理得当,完全有可能将风险控制在萌芽阶段,将负面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二、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的阶段防控策略

1.萌芽阶段要及时沟通。对处于萌芽阶段的风险事件,应指导基层员工按标准化的应对口径正确处理,从以人为本的角度体谅客户的感受,给予力所能及的安抚和帮助。对于确属本行过错的,应及时承认错误,给予合理的补偿,求得客户的理解并书面承诺不再给予追究,及时化解矛盾。对于微博方面的投诉和信息,可以主动联系求证,请求博主删帖。对于记者采访,可以给予婉拒,并联系其主管部门说明情况,避免报道。

2.发展阶段要快速阻断。风险事件进入发展阶段,事发行应根据有关规定迅速向上级行汇报,并启动应急处理机制,同时管理行应介人事件的处理,重点在于快速阻断风险爆发的路径和趋势。积极对事件进行分析,对于双方均有过错的或我方无过错的,应积极进行磋商,对于对方恶意诽谤或攻击银行的,应积极求得当地政府、公安和宣传主管部门的支持。积极引导微博舆情导向,通过组织微博评论员对事件给予澄清,分散观点,引导网络评论向有利于银行的方向转化。

3.爆发阶段要正面引导。要成立南行领导牵头的应急处置小组,集中全行资源统一应对。一是明确统一的披露口径,任何部门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擅闩披露或发布相关信息。二是及时给予正面引导。对于银行确无过错的,要及时澄清;对于银行业务或产品有瑕疵的,要及时更正并给予说明;对于银行确有问题或过错的,应避免或减少后续深度报道。微博方面,可以聯系关系较好的知名博主进行引导性评论,并做好主管部门和监管部门的解释工作,求得理解和支持。

4.消弭阶段要密切关注。在风险爆发的末期,虽然主要媒体可能已不再进行后续报道,受众的焦点已转向其他热点,但仍不可掉以轻心。舆情监测团队要密切关注动向,防止事件重新被炒作成为热点。同时,对在此次事件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要立即总结和整改,在全行通报警示,避免再次出现类似问题。

三、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的主动应对措施

1.重点关注可能触发的声誉隐患。近年来,商业银行丰厚的盈利和员工稳定的收入一度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和炫富、公平和暴利等敏感话题相互交织,成为社会舆论批判的标靶,可能引发声誉风险。与此同时,要关注他行负面舆情,进而对自身进行检讨。例如部分媒体披露的银行金掺假、信用卡全额罚息、代售信托产品违约等问题。当自身出现重大问题(如大额不良贷款、系统故障等)时,要提前做好预案,关注可能爆发的舆情动向。

2.及早处置可能发生的声誉风险。声誉风险的管控重点在前期,监测和早期处置尤为重要。实践证明,绝大多数声誉风险事件若应对得当,是可以被控制在萌芽、发展阶段,不会对银行日常经营带来重大影响。日常监测并不仅仅是对外部舆情的监测,还应包括行内相关部门对日常服务水平和投诉建议的监测。在早期处置方面,要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总结并丰富应对经验,以制度化、样板化印发全行,用于指导基层网点。

3.果断处置出现的重大声誉风险。面对出现的重大声誉风险,应对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对于无过错的应尽快澄淆,并视情况借助媒体公开有关信息,打消公众的疑虑。在重大舆情应对中,要态度诚恳、措辞谨慎,避免生硬化、绝对化语句以及“致歉”“错误”“失误”等语句,防止媒体断章取义,恶意误读。同时,要充分认识到舆情往往并不全是负面的,在应对过程中处理得当,采取一些超预期处理等方式,甚至可以化危机为商机,得到一个树立银行正面形象的机会。如2010年汇丰银行在香港的取款机被不法分子安装微型读卡器,导致一客户大额损失。事件发生后,汇丰银行除配合警方进行调查外,宣布“最重要是所有客户的损失,我们都会赔偿”,并将“检查分布全港所有柜员机”。这一减恳的表态得到了素来严苛的香港媒体的认可,并被赞以“专业有责任感的银行应有的态度”。

高校会计核算风险防控探究 篇12

一、高校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制度不健全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高校会计核算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用,长期不受重视,财务制度不健全,对上级部门的拨款依赖性太强,不能按照财政管理的内部规律办事。 会计核算既没有严格的内控系统,也没有科学、严谨的核算制度。 由于会计核算制度的不健全,使得会计核算体系无从谈起,规范化更是天方夜谭。

(二)预算和执行缺乏约束力

预算和执行缺乏约束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预算编制不准确, 预算编制部门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在进行预算编制时不是采用零基预算进行编制,而是使用在上年的基数上进行增加的方式, 影响预算编制的准确性。

2. 部分预算单位在使用资金时, 超支浪费现象严重,没有对支出进行控制的意识。

3. 不能做到专款专用,部分预算单位在资金使用的过程中,项目支出和基本支出模糊不清,甚至出现了挪用项目资金来弥补基本支出经费不足,最终导致项目经费和日常经费混乱不堪,增加财政管理的难度。

4. 部分预算单位重视预算的申报和审核,却忽视专项资金使用的效果,缺少监督和考核项目资金使用绩效的意识。

(三)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缺乏相互制约的财务监督机制是高校会计核算中的普遍现象。 由于人事编制等因素,高校财政部门的会计、出纳有时会由一人兼任,并且内部会计管理失控,移交不规范,滋生了违法乱纪的土壤,继而赊账过多、过滥,对高校财政管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甚至出现了对国家的政策法律置若罔闻的现象,擅立收费项目,截留国家专项资金,挪用应上缴的财政收入。

二、高校会计核算的风险防控

(一)不断完善相关的会计法律法规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我国会计的法律法规已逐步得到完善,但其严谨性、操作性、科学性、实用性还有待加强,而完善齐备的法律法规能为高校会计核算体系的规范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高校会计核算中心要严格执行现有的法律法规,避免执行上的混乱,注重各相关法律的衔接,不断规范高校财政管理,使会计核算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减少会计核算的法律漏洞。

(二)强化预算管理

随着预算管理体制的改革,财政管理的内容将更加的丰富,高校会计核算中心的工作会相应地有所增加,预算管理将成为高校会计核算中心的主要内容,涉及到会计核算的方方面面,会计核算的工作内容和方法将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所以说应强化预算管理,从预算编制到预算执行监督进行全方位的管理,确保预算编制合理,并被严格执行。 通常情况下, 高校编制好的预算经上级单位批复后就进入执行期,确保严格执行批复是预算管理的重要内容,具体如下:

1. 如果预算申报没有批复,这说明与上级单位批复的收支规模有较大出入,应尽快调整过来然后再申报。 需要注意的是,高校申报的预算通常会高于上级单位最终批复的收支规模,这是上级单位综合考虑学校的财务状况以及实际需要的结果,学校应做好心理准备,确保预算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 关于项目支出, 要首先制定项目实施计划, 并对各项预算支出进行细化,保证经费支出和项目实施有计划、按步骤进行。

3. 要根据预算和项目计划办理资金拨付和日常收支业务, 并结合预算执行的实际情况对预算支出明细进行调整。如果有必要调整整体的预算收支规模,可以按流程向上级部门报批。

(三)建立高校部门的成本核算制度

引入成本核算是对高校会计核算体系进行规范化设计的关键。 尽管高校各部门的各项活动不以盈利为目的,但为了有效控制高校的运行成本,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应逐步建立起高校部门的成本核算制度。 而高校的财政部门既有信息又有手段,从各个部门的各项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入手,运用科学的成本核算分析方法,尽量压缩成本支出,对活动支出实现超前控制和事前参与,继而提高高校成本管理水平。

(四)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制

对会计业务处理程序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推行并完善高校财政会计集中核算制。 释放会计监督和会计核算的功能,从源头上遏制铺张浪费、冒支乱花、贪污腐化的现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作为会计委派制的主要运行方式之一,会计核算中心要承担预算单位的会计核算和资金结算等业务,撤掉预算单位的会计和出纳岗位,并把其人事关系直接转移到会计核算中心。 会计核算中心的设立使得财会人员在人事上相对独立,只受会计核算中心的领导并支取薪水,能更加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

在会计核算中心的制度框架下,各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与会计职能是相互剥离的。 预算单位不再具有会计职权,只有报账员,没有出纳和会计岗位,只有会计核算中心有财务收支和会计核算的权利,弱化会计的服务功能,增强对财务收支是否合法、合规的监督功能。

会计核算中心取消了各预算单位的银行账号,对收支进行集中管理、分户核算,为各预算单位在会计核算中心设立统一的基本账号,使得每一笔的财务收支都在会计核算中心办理,有利于对财务收支进行监督。 而财会人员由于在行政上、人事上相对比较独立,会勇于拒绝不合法、不合规的原始凭证,减少不合法、不合理的财务开支。 这种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铲除了小金库生存的土壤,扭转冒支冒领、胡花乱花的风气,遏制腐败的发生,使财政资金的使用更加的高效。

(五)强化内部监控制度建设

高校财政部门应结合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任务以及范围建立一整套的内部监控制度。 从制度上和组织上控制各预算单位的财务支出。 不断规范各单位的业务流程,完善财务会计的运作程序,确立各监控岗位和控制点的职责和工作内容。 加强对业务流程的管理,使财务管理与流程管理同步进行,建立全方位、全过程的财务监控体系。 不断地完善和改进业务流程管理和财务管理,使得两者能实现有效的、全面的、动态的对接,各项活动的相关信息都要传送到财务管理的子系统,加快信息的流通,方便对全过程的跟踪和管理。 以计算机为核心,利用各种信息技术,使财会人员从大量的、繁琐的财务事物中解脱出来,加强对核心问题和事物的把控,把主要精力放在会计核算体系的规范化设计上。

(六)明确会计核算中的定位

受不同办学性质、科研特点、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的影响,每个高校的核算方法、内容以及目标也有所差别。 所以,高校会计核算的第一要求是明确自身在高校日常管理中的定位,使会计核算的目标、任务以及指导思想更加的清晰、明确,这对高校的会计核算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明确会计核算的定位需通过以下步骤实现:

1. 根据学校的办学计划和发展重点建立权威的决策机制,对会计核算进行统领。 通常由一位高校主要领导任会计核算小组组长,由专业人才任副组长。

2.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会计核算机制,并在最基本的会计核算单元中推行。

3. 组建会计核算队伍, 形成一套成熟人才引入、 培养以及储备体系。

4. 对现行会计核算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归纳,及时规避可能的财管风险。

5. 完成上述四步后执行会计核算发展的总目标,并对总目标进行分解,把各个分目标成为财会人员现在工作的目标和方向。

6. 建立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和高效的反馈机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明确奖惩措施。

三、结束语

规范的会计核算体系有利于对高校及构成主体的资产负债、运行效果、资金流量等情况实行整体核算、监督以及反馈,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益,更好地落实国家的财政政策。

摘要: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改革和高校职能的转变,现行高校的会计核算越来越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其会计核算体系也存在着急需规范的地方。为了构建一整套与我国高校实际情况相适宜的会计核算体系,我们要对高校会计核算进行规范化设计,本文首先分析了导致高校会计核算风险的原因,接着论述具体的防控措施。

关键词:高校,会计核算,风险,防控

参考文献

[1]王兵.浅析我国高校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商,2015(23).

[2]肖斌,邵淑华.建立高校会计核算中心委派制的思考〔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3]汤贺凤,郭碧雯.浅谈国库集中支付对高校会计核算的影响〔J〕.会计之友,2011(6).

[4]陈红艳.高校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会计之友,2010(6).

上一篇:油气回收系统下一篇:高速公路路基施工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