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执法风险防控(共8篇)
行政执法风险防控 篇1
(五)审理力量相对薄弱,审理人员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从我局的稽查岗位设置情况看,主要力量在检查岗位,每个审理人员一般要面对四个以上检查组,并且稽查人员除检查实施人员定岗单一外,其他环节人员一般是双岗双责,从工作量上看,审理人员不但要对稽查违法案件进行审理,制作《税务处理决定》、《税务处罚决定》等法律文书,而且还要完成其他岗位的工作量,加之稽查人员和审理人员对于同一案件在理解上往往存有差异,致使一些案件难于一次通过审理,增加了审理工作的难度;从审理内容上看,具体包括审查整个稽查案件执法程序的合法性,审查取证的合法性、证据的充分性、相关性,审查案件定性处理的准确性和引用法律依据的正确性,审查稽查执法文书的规范性等。特别是目前税收政策变动频繁,这就要求审理人员必须具备法律、税收、财务等综合知识,并做到随时更新,但目前审理人员所具备的具体稽查工作和法制工作经验较少,也没有经过系统全面的稽查知识和法律知识培训,干部的素质和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自由裁量权引发的执法风险。特别是在行政处罚的过程表现尤为突出。《税收征管法》第六十条规定:“纳税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二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第六十三条规定:“对纳税人偷税的,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些条款在实际征管过程中,给税务干部带来了很大自由裁量权,从而出现了“高告知、低处罚”、“以补代罚”、“以罚代刑”等执法风险;又如在滞纳金加收、税额核定(调整)、纳税评估等管理环节,“自由裁量权”容易被滥用,诱发税收执法风险。
行政执法风险防控 篇2
一、公安执法与人权保障的关系
公安执法与人权保障之间相互关系和辅助而又相互制约, 是属于一种辩证的统一关系。公安机关作为可代表国家行使执法权的权利机关, 在执法上担负着极大的责任, 其主要任务就是维护社会治安秩序, 保护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保护公共财产不被破坏, 并同时担负着预防、警示和成志社会违法活动的神圣使命。公安机构的存在代表的是国家的威信和执行力, 人权的真正意义上得以享受和实现要求公安机关公平、公正的行使执法权利, 人权保证的充分体现就在于对治法权的有效执行。因此, 可以说公安执法的最终目的还是保障人权, 公安执法与人权保障之间从本质上来讲并不冲突。公安机关代表国家形式有关职责, 赋予了公安机关处理和维护国家利益和秩序的权利,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 公安机关针对违法行为及破坏社会治安和伤害人民群众利益的现象可采取一定的限制和剥夺, 并可以对其进行相应的经济处罚或是采取强制性的刑事处罚。这样的情况下, 公安机关通过严格准守法律规定, 依法办事, 公安执法与人权保障之间的冲突是不会发生的。因此说公安执法与人权保障间存在着相辅相成而又互相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
二、风险防控与人权保障协调的必要性
首先, 这是由公安机关的性质决定的。公安机关是国家的重要职能部门, 其与人民的安全、国家的稳定有着密切的关系, 担负着相应的重要责任。只有做好风险防控和人权保障的调解工作, 才能够让公安机关的保证公共安全、保护民众利益的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并且, 协调两者的关系, 并不是对某一项工作一味的打压, 其是对两者的平衡。只有做好平衡工作, 才能够防止因为对某一种状态的极端抑制所导致的恶劣影响的产生, 才能够有效防止恶性事件的发生。其次, 做好风险防控与人权保障还是当代法治精神的要求, 从当前的法治要求来看, 其最根本的要求就是保证人们的基本权利, 保证人民的根本利益, 而这不仅是我国法治的要求, 更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 两者的协调才能够促进国家的发展达到最佳的状态。做好风向防控与人权保障能够从根本上对公权力起到一个制约的作用, 能够防止公权力的过分侵蚀, 能够保障私权利维持在一个最佳的状态上。第三, 公安机关执法过程中的风险防控和人权保障的协调官关乎着政府在民众心中的形象, 对于公安机关、政府的形象树立影响重大。做好人权的保证, 在此基础上进行风险防控能够防止冤假错案的发生, 既能够避免过度追求防空效应, 而且还能够防止人权的被随意践踏, 也能够获得人民群众的赞同, 能够让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产生良好印象, 有助于公安机关后续工作的开展。可见, 做好公安执法工作中的风险防控和人权保障的协调无论对于民众, 还是对于公安机关来说都非常重要, 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关注和重视。
三、当前公安执法日益面临人权保障问题的新挑战
(一) 人权保障理念日益普及与深化
随着我国法制化程度的加剧, 法治理念的普及, 人权事业的不断发展, 人权保障理念的日益普及和深化, 判断法律是否标准与合理皆是从人权保障方面来思考法律与人权互为载体, 相互依存, 如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 人权是否能够得到保证, 已经成为衡量社会、国家法律水平的重要标志。人权保障理念的普及与深化, 奠定了保障人权方面的重要地位, 使国家法律增加了对其的保护力度, 扩大了人权保护的范围。大多数国家在对国家法律进行修改时, 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人权保障问题, 介于对人权保障的首要位置进行思考, 法律中确立了人权的义务主体, 对于国家和政府的责任义务予以了明确。警察的执法行为与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 一旦在公安执法过程中发生滥用职权的现象将对公民的权利发生很大的侵犯, 因此, 国家在赋予公安系统足够的执法权力的同时还要加强对警察的管理力度, 保证公安执法与人权保障之间的相互协调和辩证统一的关系。
(二) 当前公安执法中的人权保障问题渐趋复杂与多变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对于人权保障的领域和范围予以了拓展, 人们对于人权的认识在逐步提高, 并且人们逐步了解人权保障对自身的利益关系, 对一些人权的最基本内容取得了一定的共识。公民也愈来愈利用人权保障条律来维护自身利益, 在加上当前信息化程度的加剧, 网络的应用成为人权保障内容宽度和深度拓展的重要媒介, 人们对于网络隐私权、名人隐私权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 成为人权的重要组成, 如今保护网络隐私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是否健全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从公安执法角度来看待这种情况, 无疑是人权问题越加复杂与多变。网络信息社会使人权保障更加复杂与难判断, 在当今网络时代, 音频、视频、论坛、博客、微博等多种网络传播方式并存, 以图片与文字结合的方式, 在网络上产生了极大的号召力, 加剧了人权保障问题的多变性和恶变, 公安执法中的人权保障问题很容易在多数网民的热炒和蓄意传播下改变原有的事情处理方式, 极容易造成公安执法形象的歪曲, 不仅增加了公安执法的困难, 而且还容易破坏社会稳定。因此, 公安机关必须认清当前的严峻形势, 积极探探究相应的措施和方法, 提高执法人员的法治、人权理念, 严格遵守相应的程序要求, 搜集相关的证据, 消除在执法人员中所存在的传统执法方式的错误观念, 促进公安执法过程中的人权保证问题向正方向解决。
(三) 时代的发展对公安执法中的人权保障实践不断提出新要求
我国目前的社会发展核心以经济建设为主要发展内容, 在发展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公安执法为其提供必要的秩序掌握并进行保驾护航, 此时的人权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法律问题, 同样是关乎社会发展的重要的经济问题。公安执法与人权保障之间的协调可以给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基础的支持, 促进社会的发展。社会执法中, 若人权问题处理的合理妥当, 利于民众对国家的归属感的增强, 可直接促进投资规模、外来资源、经济结构、经济发展速度、效益等多方面的经济发展的达标, 影响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大局, 因此公安执法与人权保障之间的协调对于国家经济发展有直接的促进和加快的作用, 促进两者间的协调关系至关重要。公安执法中人权保障状况直接影响警民关系、影响人们对公安执法的态度, 进而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在如今社会转型时期, 多种社会矛盾相对集中表现, 接种处理这些矛盾的时候避免不了不符而部分人群的想法和利害关系, 因此合理的处理方式和妥善的协调人权保障关系才能避免警民关系紧张, 降低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合理合法的协调公安执法与人权关系, 在公安工作中对人权保障的高度重视与自身不断的提出新的要求, 利于改善警民关系,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四、公安执法工作中风险防控与人权保障的措施
(一) 教育培养机制建设
为了协调公安执法过程中的风险防控与人力保障, 应建设教育培养机制。首先规范执法主体的生成机制, 以合格适合的人员在功法执法的相应位置, 警察如何待人, 以何种措施使人民感受到执法的公正, 符合群众的人权保障利益, 都是加强保护风险防控与人权保障的有效措施。因此, 为规范公安执法的规范化, 应建立警察系统的学习培训制度, 对于不符合要求, 无法胜任本职工作的人员进行及时的调整, 避免不合格执法主体不合理的执法方式引起对人权的损害。教育培训是提高执法主体素质的前提和保证, 立足公安执法实际, 分层次、分警种、分业务开展多种方式的培训, 其公安执法理念为主要核心, 通过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和研究, 切实增强民警教育培训实效增强民警执法能力, 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公安执法工作需要, 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日常警务工作和警察生活中加强教育, 不断拓宽民警教育的领域和方法, 引导社会对人权保障的时刻关注, 对各级各类公安执法人权进行人权教育培训, 以达到保护人权保障的目的。
(二) 执法规范机制建设
通过建立规范化的执法机制, 不断完善保护人权方面的法律和法规, 加强立法规范建设, 可有效的约束国家机构的活动, 逐步实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 维护大多数人们的利益。结合公安执法实际情况, 树立和归纳公安执法规范, 确保公安机关的执法活动符合具体的法律条文和政策, 并对各项执法活动制定出具体的操作性强的行为规范, 逐步形成良好规范的行为模式。以正当程序的流程来处理相关事宜, 合理合法的处理好实际问题, 真实发挥法律的效用, 真正做到以民为本, 为民服务的宗旨, 确保公安执法活动程序规范、公平公正, 杜绝出现不依法办案、不按程序办案, 有效遏制少数民警执法过分依赖口供、实施刑讯逼供等行为。在此基础上, 还要建立和完善公安执法的监督体系, 对警察内部的即为和法制进行减值, 保证从违法犯罪事实到定性, 证据、适用法律、从程序到实体, 都应当严格审查把关。执法规范机制的建设不但可以规范警察办案和处理问题的更合理化原则, 更能够促进警察和平使者形象的建立, 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三) 维权保障机制建设
通过国际人权机构的技术援助等来推动国内的人权保障事业的发展, 建设维权保障机制, 完善公安执法中的人权救济体系。联系当前公安工作实际, 可以考虑建立公安机关的责任分别落实到个人的职责机制。对公安机关领导、执法部门、法制部门和执法民警四部分, 以上级监督下级的形式来严格追究执法过程中所犯的错误, 并对其职责进行追究, 推行执法办案终身责任制, 除追究直接责任人外, 还要追究领导监管不利管理松懈等间接责任, 从而达到加强执法主体的责任意识的目的。教育广大执法主体自觉依法执法, 严守执法规范, 民众的不守法行为将直接影响执法规范的严肃性。我国公安执法活动, 在执法主体、执法过程、维权保障等方面与国外先进的体制相比还有较为明显的差距, 应加强教育培训以及执法规范与维权保障等机制的建设, 促进公安执法与人权保障之间的协调。
五、结语
公安机关的执法活动应当以保障人权作为出发点和根本点, 在执法的过程中既要树立好公安机关的形象, 还要兼职执法为公、执法为民, 只有这样, 公安机关才能够获得百姓的认可, 才能够更好地进行执法活动的开展, 才能够保证其执法活动依据的可靠性, 才能够让公安机关获得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申洪升.公安队伍违法违纪风险防控工作的探索[J].铁道警察学院学报, 2015 (05) .
[2]丁国富.公安队伍纪律风险防控探析[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 (02) .
[3]顾祝祥.执勤执法安全防护问题分析及对策措施[J].道路交通管理, 2014 (10) .
[4]詹伟, 李婧, 徐思钢.公安民警职业安全与健康风险防控理论分析与对策[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04) .
行政执法风险防控 篇3
一、准确把握风险管理的内涵,理清思路,规范管理,搭建科学控制的软环境。
在谋划这项工作之初,章丘市国税局在分析论证的基础上,首先从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控制、风险考评等不同风险管理的要素入手,及时研究制定了《关于深化岗位风险控制工作的意见》,对全年工作进行了整体规划,提出了全年风险控制管理的工作任务、工作重点、工作目标和工作内容。通过采取内外结合、由点到面推广切实有效的防控措施,把建立风险预警、分析、评估和控制于一体的岗位风险防控机制作为全年工作任务;把模板化建设和预警指标库建设作为全年工作重点;把全面预防风险、持续化解风险作为全年工作目标。围绕深化意见,提出了具体的分阶段工作进度配档表。健全了组织机构,充实了工作机构风控办,内设综合协调、业务指导、巡查评价、人力资源建设、信息技术保障五个工作组,明确了工作职责,为深入开展岗位风险控制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次,夯实工作基础,规范工作行为。围绕夯实税收征管基础工作,章丘市国税局对照现行管理制度和岗责体系,组织专人对高风险岗位进行了梳理,明确了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和工作标准,组织全员展开讨论学习,并认真填写了《岗位风险控制规范表》。按照工作流程的各个节点,界定风险控制的具体内容,做到对各环节的全程跟踪,实现了风险管理的模板化、规范化,使每名干部明确了“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等问题,为内控预防提供了控制依据。在此基础上,创新工作方式,将高风险岗位风险疑点及控防措施进行整理,编写了《高风险岗位电子手册》,对每个高风险岗位所包含的内容分别进行提示,快捷方便指导岗位人员工作应用。电子手册包括风险等级、岗位职责、工作内容、政策依据、工作标准、风险疑点、控制措施、考核指标和考核办法共九项内容,涉及高风险岗位106个,政策依据29件,工作标准141条,疑点提示150个,控制措施149项。
二、明确风险控制的管理重点,以点带面,注重实效,探索建立税源预警指标库体系。
为牢牢把握风险预防工作的主动性,章丘市国税局把 “五个转移”作为今年深化风险控制工作重点,尤其把“控制对象由内控向外控转移”作为重中之重。探索建立了以离散分析原理为基础的预警指标库构建框架。通过以国民经济行业大类为基础,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和人工采集相结合的方法,将现有控管企业重新归类划分具有相同作业性质的行业小类,建立起品目库。结合现有的预警分析评估系统,测算重点行业的预警值,提出了行业疑点指标库建设构想。首先以工业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通用机械制造业”下具体品目为“塔机制造”企业为例,通过对其拟定的7类涉税指标、生产要素指标、财务分析指标进行采集、统计、测算、分析,计算该类产品相关指标要素的平均值和标准差,确定不同指标的平均值波动区间,分析其偏离程度,进而确定相关疑点企业及疑点指标。利用这一预警方法,充分暴露风险源,畅通了风险渠道,使得风险信息发生数量较同类行业增长了3倍。当前,章丘市国税局已经把煤炭运销、石料加工等行业纳入了预警指标库管理。通过上述预警控防指标的选择、建立,初步构建起了一个预警灵敏、指标体系完整、覆盖面广、针对性强的预警控防指标库雏形,进一步从源头上发现问题,提高了税收精细化管理水平。通过选择预警疑点次数较多的12户塔机企业进行评估分析,评估税款63万元,户均评估税款5万元以上。
三、强化风险管理的过程控制,推行岗位风险巡查和痕迹管理,涵盖风险管理全过程。
为加强风险管理的过程控制,章丘市国税局专门拟定了《岗位风险控制巡查实施办法》,并以此为指导结合税收征管基础检查工作在全系统内部组织开展了一次专项风险控制巡查工作。为加强组织领导,章丘市国税局专门成立了风险控制巡查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在认真学习有关文件的基础上,理清了工作思路,明确了巡查责任、巡查重点和工作分工。然后成立两个巡查工作组,由局领导带队开展巡查,巡查工作中实行底稿制。在巡查过程中,两次召开局务会听取进度汇报,指导开展工作。通过开展巡查共发现六大类31个问题,针对以上问题,认真进行了原因分析,根据问题类别,划分“立即整改、正在整改和无法整改”三种情况分别进行了整改。
通过开展巡查工作,一是为今后更好地开展风险控制巡查工作积累了工作经验;二是进一步促进了征管基础资料的规范和完善。发现了日常征管工作中在文书使用、程序操作、资料报送、签字盖章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经过补充整改,使基础资料大大完善;三是全局上下提高了工作认识,特别是广大税收管理员更加深刻认识到,工作严肃认真对于防范执法风险的重要性,一旦放松要求,细小的疏忽,将可能造成巨大的风险隐患;四是提高了本职业务学习、提高执法水平的自觉性。不少工作人员意识到,要想干好工作,防止执法风险和执法过错的产生,就必须学好业务,把握工作依据,提高执法水平,只有这样,才能高标准、零差错的开展各项税收工作。如果抛开日新月异的新形势新要求,单纯依靠惯性思维和经验主义开展工作,势必会对造成征管工作失误,产生执法风险。
四、实现风险控制的常态化、固态化,加强和完善体系建设,构建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
为使风险内控预防工作常态化、固定化,章丘市国税局全面形成了这项工作的“三级管理”组织模式,建立起以党组为决策机构、管理分局和业务科室为管理机构、风险控制办公室为监督机构的三级内控组织机构。三级机构相互独立、权责明确、相互制衡的开展工作,共同实现对内部环境的综合治理、外部环境的协调制约,实现了稳健保障、高效决策、快速反应的保障。与此同时,章丘市国税局不断结合工作实际,在总结和完善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岗位风险和控制巡查实施办法》和《岗位风险和控制布控实施办法》等相关配套办法,全方位多角度强化过程控制,及时把风险控制在过程当中,使风险不能扩大和蔓延。并且,对原有的各项内控制度进行了梳理,修订完善了复审复查、重大税务案件审理、规范性文件备查备案等制度,加大了执法监督力度,及时纠正执法过错,确保了各执法环节密切衔接,环环相扣,互相制约,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风险防控监控体系。截止7月底,共监控各类税收执法工作记录59140条,未发生一条执法过错,执法正确率达到了100%。
行政执法风险防控 篇4
防控
内容摘要:依法治国与简政放权的大背景之下,法治化、高效化、服务化成为改革烟草专卖行政许可,推动烟草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任务。烟草专卖行政许可中存在的法律风险也亟待引起重视并采取措施加以防控,以创造良好的烟草经营秩序,推动烟草行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许可制度概述当前形势举措
依法治国、简政放权以及商事登记改革的大背景之下、新形势之下,法治化、高效化、服务化成为改革烟草专卖行政许可、推动烟草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任务,烟草专卖行政许可中存在的寻租、国家赔偿、公共利益冲突等法律风险亟待加强防范。
一、烟草专卖许可制度概述
烟草专卖许可制度是指烟草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公民、法人的申请,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烟草专卖许可证管理办法》等法律、部门规章的规定的权限、范围、条件和程序审批、发放烟草专卖许可证,准予其从事烟草生产、销售、进出口经营,并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的制度,包括烟草专卖生产企业许可证制度、烟草专卖批发企业许可证制度、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制度等。烟草专卖许可制度是国家烟草专卖制度的外在表现,烟草专卖许可是在国家普遍实行烟草专卖的前提下对部分主体解禁,授予其经营经营烟草的权利的行政行为。
烟草专卖行政许可制度的价值目标主要包括:第一,计划地组织烟草专卖品的生产和经营。烟草属于特殊商品,其经营存在诸如“劝阻青少年吸烟、禁止中小学生吸烟”等社会任务,不能简单的交给市场自由调配,必须通过行政许可的方式予以干预,保证正常的烟草经营秩序,使得烟草经营“得位”。第二,烟草专卖提高烟草制品质量,维护消费者利益。消费者是烟草经营的终点与导向,烟草专卖行政许可必须以消费者需求为靶心,着力降低焦油等烟草有毒、有害物质含量,为消费者提供更高品质的烟草产品,更优质的服务。第三,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烟草行业的发展为国家带来了重大并且稳定利税贡献,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必须通过烟草专卖行政许可的完善,确保烟草行业的健康发展。
烟草专卖行政许可是一种外部行政行为,具体行政行为,授益性行政行为,其针对的是行政机关外部的事项,行政主体是各级烟草专卖主管部门,行政相对人是申请或者从事烟草生产、销售、进出口经营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烟草专卖行政许可制度的实施应当着眼于行政许可法律关系中的两个主体的良好互动,以及对于申请、审批、监管各个流程的控制。
二、烟草行业行政许可面临的新形势
(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时代潮流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2014年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推动国家法治建设,实现国家治理的法治化成为新时期的重要任务。随着依法治国的推进,依法治烟的要求将越来越高。从烟草专卖行政许可的利益相关者来看,社会治理法治化的推进,烟草专卖行政相对人以及烟草消费者的法治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烟草行政主管部门必须积极调整,满足公民更高的权利要求,减少和防止对公民权利侵害的发生。依法治国在国家行政领域的表现就是依法行政,具体到烟草专卖行政许可中则是烟草专卖行政标准许可有据可循、烟草专卖行政许可申请审批严格依照法定程序、烟草专卖监管依法严格执行。
(二)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行政改革背景
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上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方案》中提出,以职能转变为核心,继续简政放权、推进机构改革、完善制度机制、提高行政效能。简政放权,就是要确立政府职能在市场、社会中的公共属性地位,既包括政府向社会与市场放权,也包括上级政府向下级政府放权。简政放权的目的在于更充分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更好地调动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烟草专卖行政许可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政府权力行使空间,长期以来政府对于烟草经营的控制主要靠行政手段来实现。行政垄断具有效果明显、执行力强的优势,但同时也造就了利益格局固化,最终阻碍本行业发展。这在烟草专卖行政许可中则表现为行政许可程序复杂、监
管薄弱。基于此,烟草专卖行业简政放权势在必行。一方面,简政放权要求烟草行政主管部门,敢于把权力交给市场,以经济垄断取代行政垄断。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简政放权并非简单放权,不能一放了之,烟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监管,对烟草市场进行有效引导,换个方位能动发挥职能。
(三)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激发市场活力的宏观政策背景
作为简政放权的“先手棋”,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已于2013年提上议程。2013年10月25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时指出:推行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就是要按照便捷高效、规范统一、宽进严管的原则,创新公司登记制度,降低准入门槛,强化市场主体责任,促进形成诚信、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改革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放宽市场主体准入,创新政府监管方式,建立高效透明公正的现代公司登记制度,是新一届政府转变职能总体部署和改革方案中又一项重要举措,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简政放权,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烟草专卖行政许可属于商事审批登记的范畴,其设立的高门槛以及复杂程序具有鲜明的“严进、宽管”的特征,将很大一部分民间资本排除在外,使得烟草市场管理不足、竞争不足,导致烟草经营市场秩序的混乱以及市场活力的疲软。基于此,烟草专卖行政许可应成为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重要领域,应当放低烟草市场准入门槛,减少诸如商户间距、总量控制等前置条件,简化办证手续,让更多的主体和资本加入到烟草专卖经营中来,同时加强监管,确保烟草专卖经营者守法经营、烟草市场秩序井然。
三、烟草专卖行政许可中存在的法律风险
(一)烟草专卖行政许可中的寻租风险
烟草专卖行政许可是对特殊领域的解禁,获得许可就意味着获得了一般主体所不具备的经营权利。从实际工作中来看,申请者的数量远高于烟草行政主管部门能够审批的数量,烟草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许可过程中占有绝对优势地位,部分申请者基于自身利益考量为了获得烟草专卖经营许可向相关人员寻租,或者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基于优势地位向申请者索贿,为腐败提供了推动因素。烟草专卖行政许可中出现腐败的原因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部分烟草专卖行政许可工作权力划分不清晰,职权干预过重,审批环节繁琐,留
下大量寻租空间;另一方面部分烟草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法律意识淡薄,把国家行政许可权力当成自己的特权,对问题的严重性认识不足,从而走向公权私用,以权谋私的违法犯罪道路。
(二)烟草专卖行政许可中的国家赔偿风险
烟草专卖行政许可中国家赔偿的对象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烟草经营申请者,《行政许可法》第七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享有陈述权、申辩权;有权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其合法权益因行政机关违法实施行政许可受到损害的,有权依法要求赔偿。此种情形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国家赔偿请求权主要来源于烟草主管部门没有依法履行职责,使得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获得烟草专卖行政许可的权利受到损害。烟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充分保障烟草经营许可申请者的正当权利,依法为其提供便利条件。另一类是消费者。《行政许可法》第七十六条之规定,行政机关违法实施行政许可,给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依照国家赔偿法的规定给予赔偿。《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六十一条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或者包庇经营者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烟草专卖行政许可主管部门作为国家权力的行使者,其对烟草经营者的行政许可意味,相关经营者符合经营条件,具备经营资质,消费者基于对国家行政权力的信任而消费,因烟草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许可而遭受损失的,有权依据信赖利益向烟草行政主管部门请求国家赔偿。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一方面应当严格依法发放经营许可,把不符合相关经营条件的公民、法人或者组织挡在烟草市场之外,另一方面应当加强已发放许可证的经营主体的监督管理,严格处罚违法从事烟草经营的卷烟零售商户,撤销严重违反法律规定的商户的经营资格,保证良好的烟草市场经营秩序,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消费环境。
(三)烟草专卖行政许可中的公共利益冲突风险
烟草是一种及其特殊的商品,有害于身体健康,有益于政府财政,烟草专卖经营许可一直就走在公共利益的边缘,稍有不慎就会触及社会公共利益,存在引发基于社会公共利益的诉讼风险。《烟草专卖法》第五条规定国家加强对烟草专卖品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提高烟草制品的质量,降低焦油和其他有害成份的
含量。国家和社会加强吸烟危害健康的宣传教育,禁止或者限制在公共交通工具和公共场所吸烟,劝阻青少年吸烟,禁止中小学生吸烟。烟草行政许可必须进行公共利益的考量,守住红线,在公共利益的边界范围内,既要考虑国家财政收入,又要衡量社会效益,合理有序行使烟草专卖行政许可权力。
四、完善烟草行政许可工作的举措
(一)降低烟草市场准入门槛
降低烟草市场准入门槛重在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的断腕之行。一方面,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自身权力的控制,依据《烟草专卖法》、《烟草专卖许可证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明确自身权限范围,将本不属于自身的权力交还给市场,明确权力清单,并对社会进行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另一方面,严格控制前置条件的设立,不得在法律法规的规定之外增加审批条件,严令禁止烟草行政主管部门任意设定前置条件。另外,目前个别地市正在积极探索的卷烟零售点合理布局“负面清单”制度值得尝试。“负面清单”制度的推行,将进一步扩大烟草行政审批在科学配置资源、服务市场主体、满足市场真实需求方面的正向作用,有利于实现市场资源的充分竞争、推动市场主体的优胜劣汰,更有利于烟草行业提升经济运行质量。
(二)强化烟草部门服务职能
烟草专卖行政许可主管部门职能的转变实际上是管理型部门向服务型部门的转变,是简政放权的要求。第一,公开许可内容,通过公示栏、电子查询系统或者互联网等方式,全面公开所承担行政许可事项的相关信息,包括每项许可事项的管理办法、服务指南并及时公布行政审批的受理、进展情况和结果等,依法保障申请人知情权。通过设立咨询电话、在线应询、电子邮箱等方式,及时提供咨询服务,方便申请者查询。第二,在依法的前提之下,尽量简化申请审批程序。减少内部行政审批事项,向一线烟草专卖行政许可工作人员下放权力,部分事项当场审批;对于材料不齐全的申请者,一次性告知需要补齐的材料;加强综合服务,实行一站式服务。第三,强化审批时限制度,规定期限内完成行政审批事项,是否给予行政许可都应下发行政文书,努力提高办事效率,在保证审批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方便群众,减轻申请者的经济负担。第四,加强内部督查,规范工作人员行为。严格治理烟草专卖行政许可工作人员不作为、乱作为和吃拿卡
要的行为,一经发现,严肃处分,构成刑事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同时坚持公平公开原则,同等条件的申请者同等对待。
(三)推进烟草专卖许可后续监管
烟草专卖行政许可既要“守好门”,又要“看好家”,前者是指申请审批,后者是指事后监管。实践中部分烟草行政主管部门更倾向于“守门”,而忽略了“看家”,对烟草专卖行政许可“严进宽管”,使得部分经营者在获得行政许可之后,实际经营中并未达到相应要求,许可证沦为摆设甚至沦为他们违法违规的挡箭牌,严重冲击了正常的烟草经营秩序。因此,必须加强对烟草专卖经营许可证的事后监管。对于烟草专卖经营许可主体经营资格进行年度检查和定期抽查,对于烟草经营中的违法违规行为严厉处罚并及时纠正,对于存在买卖、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烟草专卖许可证的、销售假烟、走私烟等严重违法行为的经营者及时撤销其经营资格,存在犯罪可能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另外,依法查处无证经营烟草者,保护烟草专卖许可证持有者的正当利益,为烟草行业创造良好的秩序。
(四)加强烟草专卖法制宣传培训
烟草专卖行政许可的法治化实现的前提是要有具有法治素养的参与主体。一方面,加强对烟草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系统法律法规培训,使得烟草专卖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明确相关业务要求,以及违法操作所要承担的责任。要定期开展对烟草专卖行政许可工作人员的考核,考核合格者方可上岗,建立对于相关业务以及程序熟练掌握、能够严于律己的行政许可执法工作队伍。另一方面,定期对烟草专卖零售商户集中进行培训,对于典型违法经营行为定期通报,增强烟草专卖许可证持有者能够明确其被许可经营的范围以及违法经营所要承担的责任,增强经营者的法律意识,逐步引导建立诚信守法的烟草经营者群体。
参考文献:
1、《中共十五大报告》
2、魏琼:《简政放权背景下的行政审批改革》,《政治与法律》,2013年第9期,第58页。
行政执法风险防控 篇5
小溪塔街道兴安社区残协专职委员卢琴华
根据区防控办关于印发《2010年全区推行腐败风险预警防控工作要点》文件精神及小溪塔街道党工委的部署与安排,结合平湖社区腐败风险预警防控工作实施方案,我从思想上积极主动开展对照文件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社区腐败风险预警防控实施方案,进行腐败风险预警防控工作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思想道德
我始终坚持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
发展观为统领,认真学习国家有关残疾人的方针、政策,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文件精神,加强理论学习和思想教育,使自己的世界观和权力观得到正确的应用。
二.岗位职责
由于加强理论学习和思想教育,至始至终按规定办事、按
规律办事、按规章制度办事,坚持原则、坚持岗位职责制。在本岗没有发生不履行或不履行职责现象和行为失范的现象。
三.业务流程
因为有相应的岗位职责任制和完善的监督机制,在办理残疾人证过程中没有办理人情证,在工作业务流程过程中没有出现不规范、不作为和行为失范的现象。
四.制度机制
在工作制度方面,认真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自觉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并且建立健全了完善的监督机制,没有造成行为失范的现象。
银行风险防控培训 篇6
银行完善操作风险防控能力
全面风险防控能力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具体表现,操作风险是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它不仅可能给银行造成巨额的财产损失,更可能带来不可估量的声誉影响。基层机构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最前沿,既是业务拓展的“桥头堡”,也是操作风险与案件的“多发区”。多年来,银行操作风险呈现点多、面广、成因复杂、管理难度大且不易见效的特点,加之基层机构业务拓展压力大、人员紧、内控薄弱,使得基层机构操作风险管理成为银行风险管理体系中最为薄弱的一环。商业银行基层要构筑基层银行操作风险立体防线,应从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入手,完善操作风险防控能力。
一、打造“学习型”银行,促规章制度内化于心
规章制度是银行经营管理的基础。商业银行规章制度不可谓不多、不可谓不细,但违规违章事件和案件仍不断发生,主要原因是规章制度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而影响执行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规章制度管理不到位。必须从打造“学习型”银行入手,进行制度重检,使一项业务活动仅由一份制度文件受控;制度文件按岗位分类,在内部网站上发布,便于员工查询。银行还应强化制度学习培训与测试,使员工将规章制度内化于心,促使制度文件成为员工业务操作的标准、工作检查的依据和岗位培训的教材,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基层员工因不了解、不熟知业务规定而产生的操作风险。
二、强化岗位管理,前移风险管理关口
银行应进行科学的岗位设计,前移风险管理关口,明晰岗位职责,落实岗位责任,实施差别授权。在岗位安排上要防止不相容岗位由一人兼任或不同时期兼任,在人员调配上要向基层一线倾斜。因不同岗位的“风险度”不同,基层机构应重点加强三类岗位人员的管理。一是新上岗人员。要把好从业人员入关口,防止有赌博、吸毒、诈骗等劣行的人员进入银行;要加强对新员工的岗前培训,把获得岗位资格作为员工上岗的必备条件。二是重要岗位人员。不仅要关注其8小时内的工作表现,还要关注其经济往来、社会交往和家庭关系等方面出现的异常现象,及时进行风险排查;同时要认真落实重要岗位人员的强制休假、轮岗或异地交流顶岗制度。三是基层机构负责人。他们承担着所在机构操作风险防范的首要责任,其本身的行为和态度对操作风险管理具有重大影响。当前对基层机构负责人的管理,普遍存在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难等问题。银行除了需在基层机构推行行务公开、任期考核、民主评议、离任审计等制度外,还要在人员任用上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防止“带病提拔”、“一用就病”的现象发生。
三、开展教育警示活动,营造合规经营、诚实守信氛围
银行是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国际上不少金融机构发生重大操作风险损失或倒闭,往往不是因为缺乏风险控制的机制、流程,而是因为风险文化不能使这些机制、流程发挥作用,如巴林银行倒闭案。“教育警示” 法就是通过培训、参观、考察、演讲、报告会、内部刊物、多媒体课堂等生动活泼的形式,着眼于人生观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员工爱岗敬业、克己奉公,对自己、家庭、银行、社会负责;着眼于法规和廉洁从业教育,引导员工“慎微”、“慎独”,做到“身在钱海常筑坝”、“常在河边不湿鞋”;着眼于健康风险文化的培育,引导员工树立“内控优先”、“合规守法”、“速度、规模、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等理念,让先进、健康的风险文化内化为员工的职业信念和工作习惯。在风险文化的培塑过程中,尤其不能忽视基层机构管理团队的行为和表率作用。基层机构管理团队要成为健康风险文化的倡导者、建设者、传播者和模范执行者,促进合规经营、防范风险、廉洁从业、诚实守信成为一种工作氛围。
四、进行员工风险自评,提升风险识别、防范能力
风险管理有个著名的“三倍定律”,即3/4的损失可以通过风险的事前识别和化解予以控制,而当问题出现时再去化解,则一般只能挽回不到1/4的损失。通过员工根据岗位职责、业务及管理流程,识别主要风险点,重点关注制度本身有无缺陷、制度执行是否有效、业务操作系统有无缺陷、哪些环节存在控制缺失或控制过度或容易出现操作不当等问题,形成《员工风险报告》后报上一级管理部门研究解决。“自我评估”法不仅有利于基层员工主动提示风险,促进问题的及时解决,减少管理层与基层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也有利于提高员工工作的参与度和满意度,促进员工熟识岗位风险因素并有意识地进行防范。
五、有的放矢,实施风险重点监控
银行的业务品种多、操作流程复杂、风险点也多,不分轻重缓急平均用力的操作风险控制并不可取。事件发生频率较高、影响程度较大的重点环节、重点时段和重点对象则是操作风险管理的重点。就基层机构而言,柜员卡、现金单证、印章印鉴、账户和代客服务是重点环节,节前假末是重点时段,基层机构负责人是重点对象。对重点环节,应通过加强岗位制衡、检查稽核、授权控制、计算机和录相监控、行为排查等措施实施管理;对重点时段,基层机构应保持高度的警惕,投入更多的精力;重点人员的管理,则应从人员甄选、制度约束和考核评价等方面入手。
六、检查纠正到位,整改提高
检查工作贵在效率、重在效果,实施中应注意做到“四个到位”。一是筹划到位。针对种类繁多的全面检查、专项检查、定期检查、突击检查、外部检查、内部检查、专项审计等,应在年初制定好检查工作计划,整合检查力量,开展集中检查,避免大量交叉重复检查。要区分检查重点,对管理好、内控等级高的基层机构,检查频率可低一些,检查内容可少一些,或者实行阶段性的免检制;对经常发生操作风险事件或案件的基层机构,则应增加检查的频度和力度。二是准备到位。每次检查前要做好充分准备,选派合适人员、组织检查前培训,选取可疑点或关键点进行有目的、有重点的检查。三是整改到位。除了对检查发现的问题下发整改通知书外,还要跟踪问题整改落实情况,将问题整改率作为基层机构操作风险管理考评的重要依据之一,并加强责任追究,严格纪律约束,避免屡查屡犯。四是纠正到位。管
理部门要组织例会对检查发现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查清风险事件发生的原因,检讨制度的适宜性和可操作性,从源头上进行纠正。对增加控制环节的纠正措施应格外慎重,因为增加控制环节意味着管理成本加大,还可能产生新的风险。
七、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确保风险防控措施落实到位
基层机构数量多、人员多,离管理中心远,容易出现关心和激励不足问题。应通过细化员工级别、实施分级管理,对责任心强、综合素质高的基层员工提升工资待遇、打通晋升通道;同时,应加强对违规违章人员的约束和问责。从基层机构发生的操作风险损失和案件看,执行力不足是导致风险和案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因此,还应通过违规违章处罚制度和积分管理制度,将警告、经济处罚、记过、降职乃至开除作为常规的处罚手段,对造成重大损失甚至案件的违规行为,还要追究机构负责人和上级管理人员的责任。问责工作要“严”字当头,严肃、严格、严厉、严查,不能“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失之于情”。
八、运用“IT”法,实现风险防范科技化
操作风险往往由人为因素引起,通过手工控制、事后检查等人工方式防控操作风险,实际效果并不好。因此,应加大信息技术开发运用的投入,实现计算机系统联网,促使业务和流程操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将风险控制的有关要求嵌入流程系统,从而控制因简化操作、逆程序操作、越权操作等违规行为引发的操作风险。然而目前银行机构在计算机系统的开发和运用方面,普遍存在着重业务操作轻管理活
动、重过程管理轻预警监测问题,因此,应充分发挥计算机系统对风险的预警和实时监控作用,建立关键风险点的预警监测指标,将有关指标和信息预设在系统中,当发生可疑或异常的交易活动、异常的数据信息时,系统会进行预警和提示,以此实现实时、远程、集中的风险监控。基层机构应加强对计算机系统的学习和运用,严格规范操作,利用计算机系统数据和预警监测信息,汇总整理发布风险预警公告,引导员工正确进行业务处理,关注关键风险因素。
九、建立应急管理制度,防范突发事件
基层机构操作风险管理不仅体现在对人员、系统、流程的管理,还体现在对突发性事件的应急管理。应急管理就是要确保突发性事件(如自然灾害、系统故障、通讯中断、人为破坏、服务提供者出现故障以及其他环境因素等)发生时,银行能及时作出应对,使业务得以继续开展或尽快恢复正常运作,将损失减至最低。作为客户营销主渠道的基层机构,需要进行应急和危机管理的事项很多,如营业场所的防抢、防骗、防盗、消防、重大客户纠纷、计算机网络丢错账等。应制定应急和危机管理预案,开展员工培训,组织方案演练,定期检查应急物资、应急设施的准备和管理情况,确保能够有效应对。
十、筑牢“三道防线”,倡导“群防群治”
银行的操作风险存在于所有产品和业务流程中,操作风险防范不能仅仅依靠风险管理部门或风险管理人员,银行中的所有部门和所有人员都承担着风险管理职责。目前,银行普遍建立了“三道防线”:业务部门是第一道防线,是操作风险的直接承担者和管理者;风险管
行政执法风险防控 篇7
1.客观环境因素
目前, 经济整体运行不容乐观, 客户生产能力下降, 社会化用电量增幅放缓。政策环境方面, 已在电力领域开展混改试点。依法治企监管不断加强, 客户的维权意识不断提高, 对营销供电服务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2.电费风险可控比例较低
以某一市级供电地区为例:自2013年起, 新增装客户要求实现负控预购电。截止2015年1月, 实现负控卡表预购电客户为63968户, 仅占总用电客户的6.94%。电费管控风险以2015年1月份数据为例, 见表1。
从上表可以看出, 由于客户缴费方式不同, 存在的电费风险也不同。
二、建立电费风险防控体系的方法
为有效降低电费回收风险, 提高电费回收率, 公司决定建立“一户一策”电费风险防控体系。即一类客户实施一个收费策略, 重点大户实现“一户一策”策略。充分利用运营监控中心数据分析平台, 全面分析用电企业面临的生产经营形势, 以行业用电为侧重点, 重点是煤炭、钢铁、玻璃、水泥等高风险行业, 分析客户电费缴付存在的风险, 确定制定“一户一策”电费风险防控的预案明细;并对不同行业客户按其分类设置不同的预警额度;对出现电费风险的客户按客户收费方式不同, 分别制定收费策略, 确保负控客户、非负控客户、抹账客户、财政拨款等客户采取不同措施, 多措并举回收电费。
1.实施“一户一策” 电费回收风险防控方案主要有以下五个步骤
一是做好现场调查和数据分析, 是执行电费风险“一户一策”防控方案的前提。掌握客户实际生产用电情况, 并通过分析企业生产经营形势, 目前资金、产品运作情况, 以及政府的支持力度等, 确定客户的行业性质与电费风险等级。
二是制定切实可行的策略, 是实施电费风险“一户一策”防控方案的手段。市公司营销部电费专责根据已制定的电费风险客户行业防控目标范围, 对不同类客户设置不同的费控策略, 为不同客户电费回收制定红线, 提高风险可控率。
三是形成一户一方案, 是电费风险“一户一策”防控方案的制定阶段。县公司 (营业及电费室) 电费专责对需实施电费风险防控的客户制定电费回收风险预案。可以通过细化客户群体, 分门别类的实施停限电操作方案, 使客户用电做到可控、在控、能控, 且理顺停限电流程, 使催费、停电操作有序开展。
四是采取多样性收费, 着重体现了电费风险“一户一策”防控方案的执行过程。营业及电费室 (县公司) 根据预购电协议及客户缴费方式分别进行催缴。通过实施这一过程, 使营业及电费室 (县公司) 明确客户电费风险点, 做到有效防控、催收, 规避了电费风险, 是实现电费回收的有效手段。
五是动态管理策略信息, 是电费风险“一户一策”防控方案正确执行的保障。市公司营销部电费专责通过从几方面动态管理考核每月各单位电费回收指标, 促进电费管理的提升。此节点是保障电费回收的管理手段, 是完成指标的有效措施。
2.实施“一户一策”电费回收风险防控方案流程如下
(1) 准备及调查阶段
市公司营销部电费专责充分利用运营监控中心平台提供的数据进行整合分析, 制定阜新公司“一户一策”防控管理实施方案, 细化行业客户风险防控目标, 组织各分公司开展客户现场调查, 各电力客户积极配合提供相关资料。
(2) 制定预案阶段
市公司营销部电费专责根据分析数据结果制定各类客户风险防控预警范围要求, 营业及电费室 (县公司) 电费电价专责制定风险预案并上报市公司营销部, 判断各分公司对风险客户设置的预警值是否符合要求。
(3) 组织实施阶段
每月, 市公司营销部电费专责判定各分公司上报的客户风险监控评级是否符合要求, 适时发布预警, 组织各营业及电费室 (县公司) 对各类客户按不同方式开展电费回收;对确需采取停限电措施的分级上报审批, 确认后按停限电预案执行。同时, 组织各县公司用电检查人员根据停限电要求按户进行负控购电核查, 执行预购电。市公司对此项工作按动态评价标准进行考核评价, 县公司完成整改提升。
(4) 总结提升阶段
市公司营销部根据营业及电费室 (县公司) 进行整改提升后的反馈结果制定公司“一户一策”电费风险防控管理新的管理提升要求, 对好的做法进行总结提炼, 为明年此项工作的开展提供经验。
三、实施“一户一策”电费风险防控预案的成效
1.非预购电率指标提升
在实施电费风险防控的技术层面, 对费控设施进行了维修、改造, 从技术上提高了费控能力。新装客户实现了全费控, 存量客户负控装置改造修复2815户。截止目前, 可控电费从年初的7219万元, 提高到11485万元, 非预购电率从年初的62%降到了现在的39.55%。
2.月末应收在途额度明显下降
为保障电费进帐及时, 月末应收电费在途额进行动态管理, 即每日公示在途金额, 月末在途电费明显下降。2015年初月末应收电费在途电费为1870万元, 年中7月份此项指标为75.53万元, 年末此项指标完成0万元。可见加强电费风险防控效果显著。
3.电费回收完成情况指标
通过采用多样式的催费方式:非预购电客户采用专人盯防及安装负控装置的技术手段;抹账客户采用盯紧抹账链和抹账标的物的手段;财政拨款客户采用回拨附加费专款专用交电费的手段;负控客户采用提前预警的手段, 多措并举完成电费回收。2015年实现了电费回收率100%的目标。
参考文献
公司法律风险防控 篇8
关键词:公司;法律风险;防范
一、劳动用工风险
1.企业劳动用工常见法律风险分析
(1)试用期内不签订劳动合同,不缴纳社会保险费。法律规定,企业同员工未签订劳动合同但存在劳动关系的作为事实劳动关系仍受法律保护,企业要终止必须提前30天通知员工并应依法补偿。因此企业的正确做法应是同新进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中包含试用期的内容,并为试用期内的员工缴纳社保费。
(2)企业可以随时对员工进行工作调动。根据自身生产经营需要调整员工的工作岗位、工作地点及相应的薪酬标准,是企业用人自主权的重要内容,对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不可或缺,因此很多企业自认为有权随时对员工调岗调薪。企业与员工的分歧常常导致争议的发生。
(3)员工严重违反企业规章制度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员工严重违反企业规章制度,企业可以解除员工劳动合同。这是法律赋予企业加强员工管理、促进生产发展的有力保障。
2.企业劳动用工法律风险防范的主要措施
(1)建立合法的劳动关系。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时应注意以下事项:①遵守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②除法定情形外,用人单位不得与劳动者约定由劳动者承担违约责任;③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是法定的,用人单位不能与劳动者协商订立劳动合同的终止条件;④用人单位不宜在劳动合同中约定对职工的处罚条款,采取绩效考核的方式来实现对职工的奖罚比较科学;⑤工作内容是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工作岗位仅是通俗的说法,用人单位将员工调动岗位但未改變工作内容,不能视为违约。
(2)重视岗前培训,认真履行告知义务。为保证员工的知情权,企业应将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等列入岗前培训内容,保留培训记录,作为告知证据。并在劳动合同中设计告知条款,员工在合同书上签字或盖章,视同已接受企业告知内容。
(3)严格入职体检,规避就业歧视。职业健康危害是企业用工的用工风险之一,尤其是特殊行业。同时,为保护劳动者的合法就业权,企业可与医院建立定点服务关系,列出不适宜入职的疾病清单,组织入职员工做身体检查,由医院给出可否录用专业意见,以规避就业歧视的风险。
(4)规范处罚行为,减少劳动争议。《劳动合同法》规定“严重违反企业规章制度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要执行这一条,必须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工作性质、人员状况、企业文化等,制定规章制度,明确考勤、劳动纪律、职业道德规范、工作规范等方面何种情形属严重违反规章制度,做到有法可依。同时,规范员工考核,留下考核记录,做到有据为证。
二、合同风险
1.合同订立中的风险表现形式
(1)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如,A公司与同行B公司联系,称自己有空调存货若干欲出手,诱使B公司与自己谈判:同时又与几大空调生产商签订了销售协议,取得了这几个品牌在这一地区的独家经销权。然后,再制造事端造成与B公司谈判破裂。待至酷暑来临,A公司空调热销,B公司则丧失市场。
(2)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A农资公司找到B化工厂,欲购买50吨磷肥。B化工厂无磷肥生产许可证和相应生产条件,但B化工厂谎称自己有生产能力,诱使A公司与自己签订了磷肥购销合同。B化工厂生产并销售给A农资公司几十吨无法使用的“磷肥”,使购买这批化肥的农民遭受巨大损失。
(3)借订立合同之名,行窃取商业秘密之实。A电子研究所开发出新型电子稳压器,并申请了专利。B公司假意与A研究所进行这项专利技术转让的谈判。在谈判中将有关图纸、数据私自复印并仿制生产,然后借口这项技术已落后而退出谈判。一个月后,B公司仿制的电子稳压器推上市场,销路非常好。
(4)违背诚实信用原则,主要有虚构合同主体资格和合同标的,利用虚假信息以假充好,以特价作诱饵,引人上钩,或馈赠礼品,施小恩惠以收买对方谈判人员,或制造假象,诱人上当。
2.合同订立中的风险防范
(1)签约准备阶段。一是做好市场调查,对调查的情况要建立档案,作为订立合同的参考。二是对合作伙伴进行诚信调查,建立客户信用档案。应当清楚对方的经营能力、企业性质和经营范围,资信能力、对方签约人是否符合法定主体资格等。
(2)协商谈判阶段。在拟定谈判方案后,双方经协商洽谈,最终达成协议,可以采取“口头”或者“书面”形式。《合同法》规定,凡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国家工商总局制定的“合同示范文本”,是重要的书面合同参考形式。合同一般应包含以下主要条款:①当事人的名称或者姓名和住所;②标的。指合同双方当事人共同预期实现的行为目的。应当写明名称及相关特点,并与合同类别标题一致;③数量。应具体写明标的物的数额及其计量单位;④质量。应当写明标的物(如产品、工程等)的具体质量要求和所依据的标准;⑤价款或者报酬;⑥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应当写明本合同生效和截止时间,交接货物的日期、地点和方式以及支付报酬的时间等;⑦担保。当事人要相互要求或者单方要求对方提供担保,包括与第三人签订担保合同、当事人提供抵押物等方式。还可以采取由一方当事人给付“定金”或者“预付款”的方式;⑧违约责任。应当在合同中明确违约行为应当承担的责任和处理方法;⑨解决争议的方式。当事人应当在合同内容中约定解决争议的某种方式,如通过和解、调解、仲裁或诉讼等。
(3)拟定合同文本。合同条款内容要合法、合同条款应符合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合同条款应当完备、行文规范,文字表达确切等。
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是一项全新的、高端的管理工作领域,与传统的法律顾问工作不同,也不是单纯的企业管理,是通过设置一系列科学的指标体系,运用识别、分析、评估等技术手段,对企业现存以及将来可能发生的法律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制订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制度的整体解决方案,能够帮助企业建立起以法律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全面的、动态的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苏彦泉.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与防控[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0(9).
【行政执法风险防控】推荐阅读:
关于电力行政执法和电力行政执法06-20
行政执法人员取得行政执法证件考试题库09-03
水行政执法06-09
行政综合执法07-29
环保行政执法06-11
水利行政执法06-12
海上行政执法07-22
教育行政执法08-09
税收行政执法08-12
行政执法监督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