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教学实践中的无效模式

2024-08-31

毕业论文:教学实践中的无效模式(精选7篇)

毕业论文:教学实践中的无效模式 篇1

毕业论文范文:教学实践中的无效模式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毕业论文范文:教学实践中的无效模式,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要:自从课程改革以来,广大教师在教学中进行了不断的实践和探索。然而,由于我们大部分教师都一直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新课程标准出现后,对理念的理解,体悟和思想转变的层面不同,所以在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常见的但是值得警惕的一些无效模式,分述如下:

关键词:课堂教学,无效模式

一、课件的滥用

随着电脑的普及以及在教学中的应用,课件也成为了我们教师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如果我们加以适当地运用,会促进学生上课注意力的集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效果。然而,在新课程教学中实践中,许多教师认为教改的新应该通过使用课件体现出新来:用课件播放一开始的课题,到重要知识点和其他重要信息,在课件中显示作业、训练题,甚至训练、推演的结果等等。还有的在课件中大量使用用艳丽的色彩刺激学生的感官,而师生互动退居次要地位。这样造成了在一堂课中,学生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课件的演示上,对文本的研读淡化了,教学要求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冲淡了,学生的思维、情感活动被一些生硬的课件压抑了,师生、生生对话消退了,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削弱了。

二、缺乏主导

很多新一部分老师的教学好像没有成熟的教学设计,课程目标不清楚,课堂教学层次不清晰,师生、生生之间的活动和对话、讨论缺乏明确的话题,课堂时间没有明确划分,教师对学生的课堂活动也没有进行科学有效地引导和控制,全由学生的兴趣牵引。最后,又没有对学生的课堂活动进行总体归纳和评价,就在下课的铃声响后匆匆结束。一堂课到底完成了怎样的教学目标不清楚,学生到底有哪些收获不清楚,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不知道。有些教师认为,这样做才是新课改的原生状态。不错,新课程提倡课堂教学的开放性,重视课堂教学的原生状态的构建,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鼓励学生大胆地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但是,教师的点拨、疏导、总体构思和总体控制也是不可或缺的,否则,教学就会变成放任自流。

三、无意义的表演

新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面广,所以教学方法相应的也多。生活中的一些娱乐方式比如唱歌、表演话剧(戏剧、小品)、配乐朗诵、法庭辩论形式都可以应用在教学中。如果得以合适的使用,能激励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并能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审美与探究,从而获得自己所需的人生知识和经验储备。而大量教学现实中,很多教师设计活动却是为装潢门面。或为展示自己的表演才能,或为以新奇的形式取悦现场听课的教师等,活动已经脱离文本和正常的教学内容,成为课堂教学的“游离成分”。尽管师生、生生之间都积极参与活动,表面“闹”得热火朝天,课堂气氛炽热,最终也是一出没有任何意义的“闹剧”,因为它偏离了课堂教学的目标。学生从中没有任何收获,造成课堂效果无效。

四、无实效的分组讨论

新课程的一个要求就是要突出学生,所以在一些教师的观念中,新课程的教学实践应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不讨论就不足以体现出新课改的理念。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讨论(要求每个小组都有记录员,负责记录整理讨论的意见要点),于是几个小组热热闹闹了一阵子后(但事实发言的往往是少数人),各组记录员开始分别表达意见;最后是教师统一大家的认识。而新课程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进行个性化的独立思考和学习探究,并能形成个性化的理解和结论。独自解决不了的问题才有必要提交小组讨论,并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解决问题。而许多老师的教学实践却违背了这一精神:分组讨论做的结果,许多时候都是小组讨论代替了个体的独立思考。扼杀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独立意识。可见,从一定意义说,不适宜的分组讨论已经成为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流弊”。

五、不能灵活驾驭预案

新课改提倡的是教师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根据自身的特点、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课程的价值,科学地设计课程目标,艺术地准备教学预案。从发于预案,又不死守预案,依据预案,又能灵活地运用预案。而一部分教师的教学上课从不考虑当时学生的实际需要,完全依据自己准备好的预案进行教学,甚至只是把预案念出来就可以了。对学生提出的真实的、有价值的问题置之不理,或胡乱敷衍一番,对学生的个人见解和有创意的认识视而不见,使学生完全按照自己设计好的思路走,不能有任何逾越。这样的课堂教学突不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师生之间的平等也不复存在,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动态过程消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多样性和独特性难以再现,学生富有创意的思维无法“闪现”,学生只是一个没有思想没有自我的跟从者。

六、满堂发问

新课程的课堂中,还有一种普遍现象就是满堂问,许多老师以为多问就体现出了新的理念。表面上看热热闹闹,老师问学生答。好像突出了学生。但事实上学生早已被教师纷繁芜杂的“问”搞得迷迷瞪瞪、晕头转向了。答了后边忘了前边,没有主次,突不出重点。课堂被“问”得乱七八糟。我们并不反对教师提问,主要是问题是否“问”的适宜,问的科学、是否有重点和层次性,是否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一定要把握问的度。

七、滥用赏识

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好学生是表扬出来的赏识教育确实有助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进行积极独立思考并形成个性化结论。然而,有些教师却滥用赏识教育,只要学生做对了,突口而出的就是“你真棒”、“你真了不起”、“你将来就是中国的托尔斯泰”、“这个学生将来的成就要超过牛顿”,等等。不错,新课程提倡学生追求思维的创新,个性化的独特体验和发现,然而,一些老师却曲解了这一理念,认为只要是学生独到的见解,即使是完全错误的结论,也完全持肯定的态度,并且大加赞誉。这样做,一方面显得老师的“赞誉”用得太滥,也很虚伪,很容易被学生识破,不能对学生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另一方面,容易给学生以误导,使其难以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难以发现自己思路和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容易产生骄傲自满的心态,最终会严重影响其学业的发展。

八、教师满堂游动

在新课程下,教师都能主动走下讲台,在来回游动状态中开展课堂教学,不像以前死守讲台,这是一种可喜的进步。然而,在教学实践中,部分老师却过分突出游动教学:一堂课中,教师几乎不登讲台,而在台下不停地来回穿插游动,前后左右方向莫辨,其中还伴随着大量的动作和表情,使学生的眼球不得不随着老师,精力很难集中。虽然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老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在讲台,但是,讲台是学生学习最容易关注、最易于聚集精力的地方,关键问题、难点问题,教师最好还是站在讲台讲效果更理想。台下“游动”也是必要的,游动能真正组织并参与学生的讨论,并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高质量地开展教学活动。但一定要适当。

九、课堂效益低

怎样在一节课中把自己想传授的转化为学生的?怎样追求单位时间内的最高价值?在这点上,很多教师也已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大量教学现实表明,高投入、低效益的问题确实非常突出:本来设计好的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往往只能完成1/2或2/3;分析每一个教学时间单位,存在教学强度不够,教师组织的一些教学活动,有些是无效劳动,几乎与教学内容联系不大,对某些知识点的讲解、引导,分配时间过多,耗费师生精力过大,整个课堂教学的信息容量和信息传递量较少等现象。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制约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所以一定要充分利用有效的时间活得最佳的效果。

毕业论文:教学实践中的无效模式 篇2

新旧课程体系和教学理念是截然不同的,旧课程强调以“课堂、学生和书本”为中心,教学手段主要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被动地学,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新课程特别是小学数学课程内容为了与中学数学同步,做了大量的调整,新增了“统计与概率”,和“空间与图形”等知识点,将应用题教学融入了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重点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占主体地位,宗旨是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通过这次网络培训学习,对教学的生成性、教学的无效和低效及成因有了新的理解,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不少的低效甚至无效行为,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今天反思起来,真是令人痛心。其主要体现在:

一、没有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的整体要求认识不够。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以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解决问题的四维目标,从过去的只注重培养学生的双基能力转变为强调培养学生的四基能力,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感受和基本体验。而我在实际教学实践中,由于时间或其它方面的原因,没有去认真研读数学课程标准,教的年级是属于哪个教学段,它的整体要求是什么,教师教到什么程度,学生学到何种程度,心中漠然不清,有时讲得过多过深,学生听不懂,做不来作业题,教学低效情况便不时出现。如在教”统计与概率”时,新课程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分层编排,一直到六年级,各教学段的要求不同,培养目标有别,然而我在教六年级的扇形统计图时,从学生统计几届奥运会各国金牌数后,先出示了统计表,学生容易接受,但对后面的扇形统计图的知识探究中,各国所占金牌总数的比例,要求用扇形统计图来表示,我重点引导学生如何认识扇形统计图和画扇形统计图,并且讲了圆心角和圆周角的关系及怎么表示,一堂课用去了大部分时间,结果学生对扇形统计图的知识还是不清楚,课后听评课的老师,指出此点,原来问题出现在对 1 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不清楚,本节课其实只要求学生掌握扇形统计图的认识就够了,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如何绘制扇形统计图,结果既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学生又没有达到规定的教学要求,事倍功半,当然不可避免出现教学低效和无效的行为。

二、教学内容的完整性、阶段性不能得到合理体现。

数学课程的内容呈现首先是按照学段目标来划分的,如对“数的认识”教学,教材上先教整数,然后呈现小数,最后是分数及百分数。这种分层递进的法则有很强的科学性,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点,循序渐进,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可是我在实际教学中,没有去整体衡量,只管完成教学内容,对万以内数的认识就没有学好,就盲目教学生学亿以内的数的认识,整数的计数单位还没弄明白,就去教小数的计数单位和分数单位,不符合阶段性认知原则,如教学生学小数的乘法时,我直接教给学生小学乘法的法则,如何乘,最后如何确定小学点的位置,然后让学生反复练习,结果花了很多节课的时间,学生还是做不来,举个简单例子:算3.26×4.5中,教学生先按整数算326×45=14670,最后教学生在积的末尾从右往左数三位点上小学点得到3.26×4.5=14.670=14.67,结果我再问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呢,学生不知道,原来先教两个数学相乘,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另一因数也扩大(或缩小)几倍,积怎么变化,即因数的变化和积的变化关系,没搞清楚,教学中没有引导学生回忆联想,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阶段性不明确,造成了我在教学中教学行为低效和无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起来相当困难。

三、教学准备不充分,学生学无方向。

教学的几个基本环节是: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和课外辅导。特别是备课,要求要充分了解学生,熟透教材,把握教材标准的整体目标要求,选用合理的教学资源及生成有用的教学资源。可是,在我的实际教学准备环节中,往往没有认真钻研教材,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情况,不进行学情分析,对课本,练习册和教具及多媒体教学等有效的教学手段,不做好充分准备,有时根本就没有考虑用,2 走进课堂还不明白我这节课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特别严重。如教平移和旋转的内容时,忽视对学生进行课前准备的布置,上课时,学生按书上方法做,不现实,学起来很困难,教师和学生都应准备如方格纸和平移类物体作为依托,具体来移一移,旋转一下,从中感悟平移和旋转的基本特点和奥妙,由具休形象思维自然过度到抽象逻辑思维,学生对一节课将学到什么不清楚,下一节课学什么也没有数。这样下来,一节课或者一学段盲然,教学行为又出现低效和无效现象。

四、注重教师个人讲授,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与过去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但有形式上差别,还有质的不同。教师教学中的绝对主体地位被打破,学生在其中扮演了主休作用的角色,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教师应是一个合理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可是实际教学中,还是有传统的教学观念和应试教育理念在作祟,只管个人讲授,没有考虑学生的感受和接受水平。特别是在教“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只注重教给学生解题的常用方法,没有组织学生对问题的过多探究。动手操作,对一些问题的变式,解决问题的策略缺乏灵合多变的方法指导。考试中学生暴露出的问题就很明显,效果差。

五、过于注重新课程教学方法的形式教条,缺乏对课堂活动的合理组织和掌控。

课堂教学过程之中,还是过于强调形式主义,忽视教学“质”的提升。教学中我和诸多教师一样,有点追求“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形式,习惯于把问题抛给学生,立马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活动,可是在实际操作层面上,学生真的讨论了吗,讨论的是不是这个问题呢,讨论场面很热烈,对于实质性问题有时不着边际,问题讨论不彻底、不充分,教师对讨论中提出的问题没有合理的作答。要么过于放手,缺乏掌控,要么过于牵着学生走,束缚学生思维,没有做到讨论问题有的放矢,一堂课时间完了,内容还没有进行多少,往往不能处理好预设与生成,课堂活动与课堂教学的结构关系,不能融解课堂的预设与生成的“错”,教学结构不严谨,出现行为低效和无效现象。

六、教学评价缺乏全面性和即时性。

教学评价是衡量教学行为是否高效的重要标志。教学中我可能过于注重结果的评价,忽视了对学生过程的评价。教学过程之中,我和别的老师一样,偏重于课堂教学中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是否正确,特别是选择性题,学生只回答对或错,不需回答理由,没有去深挖“为什么”,作业题一是练习册,二主要是课本习题,批改时,只注重了结果,三是看考试成绩,忽视了过程性评价。对于学生面临的问题,我在教学之中,特别是作业题的批改,平常忽视及时性原则,有时几天还没给学生批改,后面即或是讲评了,还是低效。有时还出现无效性行为。

药学专业毕业实习模式探索与实践 篇3

陈林1,2谢勇1罗冬青1

(1.湖北医药学院药学院,十堰442000;2.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

医院,十堰442000)

[摘要]文章总结了我院6年来药学专业毕业实习的经验与体会,就药学专业毕业实习的内容、过程及监督、论文答辩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为药学专业毕业实习工作提供了经验和思考。

[关键词]药学;毕业实习;实习模式

湖北医药学院位于我国汽车城--湖北省十堰市,是我国中西结合部鄂渝陕豫毗邻地区8地市2600多万人口中唯一的国家普通高等本科医药院校,设有10个本科专业及与之相应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湖北医药学院药学专业成立于2002年,属于大药学,偏向于医院药学方向。开办之初,鉴于资源共享,我们以太和医院药学部为基础,成立药学系,为部系合一模式,药学部老师担任药学专业课教学及毕业实习等相关教学管理工作。毕业实习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学生培养目标的重要阶段,开办之初我们就做了认真讨论、仔细安排,目的是通过实习,巩固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科学研究的能力。通过6年来的药学实习实践,初步探索出适合我院实际的毕业实习模式。

一、立足实际,科学办学

鉴于我院药学专业办学晚,起点低,以本科教育为主,培养偏向于临床的应用型药学专门人才的实际,我们强化以就业(医院药学、药品营销)为导向的实习理念,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实习模式,增强学生应用知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二、合理制定毕业实习规划,优化毕业实习内容

根据我院药学专业培养目标及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求,制定了符合专业特色的毕业实习教学大纲,详细规定了毕业实习具体内容及要求。毕业实习共分三部分,总时间25周,在第七学期进行。第一部分为药厂实习,时间为1周;第二部分为医院临床实习,时间为4周,分别在内外妇儿各1周;第三部分为综合实习,包括药学专业实践实习5周和专题实习(毕业论文)15周,共20周。药学实践实习分为医院药剂科实习、药品营销公司实习、制药企业实习和食品药品检验所实习四类,根据学生就业意向进行安排。专题实习(毕业论文)原则上与药学实践实习在同一实习单位完成。通过三部分毕业实习实践,使学生成为既懂药又懂医的复合型人才。

三、分类安排实习地,加强实习全过程的监督[1]

毕业实习前三月,我们就与实习单位联系,初步确定实习人数、带教老师研究方向,并向学生公布,让学生根据自身及实习单位实际填报实习志愿,在充分尊重学生志愿情况下于实习前半月公布实习分配名单。实习前一周,对全班同学进行一次毕业实习动员,宣讲专业思想及安全知识,强调实习纪律及注意事项。下发《指导老师学生版实习要求》电子版(主要有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规定,毕业实习计划,毕业设计(论文)规范化要求,毕业设计(论文)答辩程序及其实施办法,论文评分标准等),详细规定了毕业实习全过程的具体要求,使学生和老师有据可查,非常有利于实习顺利完成,提高论文质量。

学生下去实习后,为确保顺利完成实习任务,我们建立了实习督导制度。前期督导重在了解学生是否及时到岗、是否及时查阅相关文献并做好开题准备工作;中期督导重在了解学生实习纪律、实习态度、实习进度;后期督导重在了解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进度。通过三次

督导,从程序上保证了毕业论文的顺利完成。

四、严格规范答辩过程,不断提高论文质量

毕业论文答辩,是对毕业实习效果的检验,是全面考察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对毕业实习带教老师的教学水平的考察。毕业论文答辩前,药学院成立 “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全面负责论文答辩的实施;答辩委员会下设“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资料审查小组”,安排科研水平高的老师对学生论文形式及答辩资格进行全面审查,学生可提前通过网络将论文材料发给审核老师审核,审核老师提出修改完善意见,学生及时改进,保证了论文质量。提前张贴及网上发部实习安排及要求,如答辩时间安排,答辩审查资料要求,答辩过程注意事项等,使学生在答辩前心中有数。答辩委员会根据审核通过的学生论文内容,按照专业细分方向,如药理研究、药品质量研究、临床药学、药物制剂研究、药品营销等分类成立答辩小组,各答辩小组成员按他们研究方向及从事教学课程选派。按照答辩要求完成答辩后,以指导老师初评成绩占30%,评阅老师评阅成绩占20%,答辩成绩占40%进行核算汇总,为学生毕业成绩。

五、体会与探讨

1、部系合一,资源共享。湖北医药学院药学专业建立之初,是以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药学部为基础筹办,药学部主任兼任药学系主任,药学部老师带专业课,这样充分利用了附属医院的师资、场地、设备资源,减轻了办学压力,开创了办学新局面。同时,药学部与省内各大医院、国内相关大医药公司有普遍联系,在实习基地[2]建

设上比较有利,非常有利于学生实习,有些学生表现好就留在实习单位,表明我们实施的就业与实习相结合培养机制取得效果。

2、本专业开设有内外妇儿及诊断专业课,并安排临床实习,特别适合于在医院工作,符合医院全面开展为临床进行药学服务的要求,同时对非从事医院药学的同学,增加了他们医学知识,在从事药品营销的同学中得以明显体现,知识结构更加合理。

3、通过对毕业生调查反馈[3],大部分从事医院药学、一部分进入药品营销企业、一部分考研深造、少数进入药品生产企业和其它行业。就业情况良好。我院毕业生吃苦耐劳,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4、通过对我院药学专业六年来获得省级优秀论文统计,药学专业获省级优秀论文在我校各专业中占比最高,历次在学校组织的论文抽查中质量最好,表明我们毕业实习安排及论文质量监控做的较好。考研率逐年上升,获得省教育厅奖励。

5、现在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我国开设大药学很多,所以我们开办之初是偏向临床方向,并对其毕业实习模式做了有意探索,其结果令人比较满意。随着我院办学规模扩大、专业细分,毕业实习模式还要根据实际进行探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6、存在问题:带教老师带教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没有进行过教学任务的实习单位老师,如何提高带教老师带教水平及责任心,是我们面临的课题;毕业论文设计及撰写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在医药营销企业实习同学,如何提高其毕业论文撰写水平仍然需要探索。极少数同学本身素质、实习纪律较差,特别是没能正确处理实习与找工作关系,给实习单位老师留下不良印象。实习单位以本省省级及地市级三甲医院为主,外省三甲医院较少,有待于开拓。

参考文献

[1]王小雪.本科生毕业论文管理质量与绩效评价[J].教育探索,2004,158(8):63-64

[2] 郭庆梅,周萍,康怀兴.新形势下对药学类实习基地建设的思考.西北医学教育,2008,16(3):453-454

[3] 陈雁,符崖,王羚郦.药科类学生质量追踪与毕业生需求调查[J].药学教育,2008,24(2):60-62

[作者简介]陈林,男,主任药师,教授,博士,中药研发与质量控制。

电话:0719-8801157。

手机:***

E-mail:taihe0719@163.com

毕业论文:教学实践中的无效模式 篇4

基金项目:绵阳师范学院教改项目(Mmu-JY1545);绵阳师范学院科研启动项目(QD2016A006)。

作者简介:李辉容(1976—),女,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无机化学、纳米材料。

化学类硕士毕业论文作为化学类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中最后一个实践性的环节,要求学生运用已学到的专业基础知识选择论文选题、查阅并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设计与实施实验方案,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而得出结论,最后形成毕业论文。文章从化学类专业硕士论文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化学类专业硕士毕业论文实践模式改革的重点。

一、化学类专业毕业论文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选题新颖性不够。

选题是毕业论文过程中的首要环节,目前主要采用教师正在进行的科研课题,很少有学生会根据所学的专业知识自主选题。就近几年化学专业硕士毕业论文的选题情况来看,尽管多数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所选的选题比较合理,但仍有不少毕业生的论文选题存在许多问题。如同一老师所指导的硕士毕业论文连续几届的选题相似度较高,实验目的、实验药品与材料、实验路线都出现某种程度的相似,选题单一。

(2)毕业论文与找工作、考研相冲突。

硕士生毕业论文在培养方案中往往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完成,学生考研和找工作与之冲突,这对毕业论文的开展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据调查,有些学校班级考研人数达到一半以上,竞争日益激烈,考研学生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考研上。另外,毕业生择业在时间上正好与毕业论文相冲突, 学生为了在限定的`时间内找好工作, 就把毕业论文放到了从属位置,对论文的实验工作投入明显不足。

(3)实验室条件限制。

在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学生人数连续增加,而教学资源的投入又相对滞后,导致学生在做毕业论文时,实验中所需的实验场地和设施却得不到保障,从而限制了硕士毕业论文设计的进行和质量。

二、化学类专业硕士毕业论文改革的重点内容

(1)采用分组组合的方式。

根据化学类各专业的特点,教师可以把硕士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根据分组组合的方式进行组合,把学生按毕业论文设计中需要实施的实验类型分到同一个组,组里的成员可采用相似的实验过程但选用不同的实验试剂与材料。采用分组组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分组指导后,学生学习就不再是老师和每位学生之间的互动,而是同学之间共同交流学习的过程。论文选题环节的时候,组合内的学生就需要对实验设计和内容进行交流,并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改进方法。

(2)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论文。

校企联合指导大学生的毕业论文是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毕业的学生毕竟要走出校门到社会上工作,因此这也符合了毕业班学生对化学、化工类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兴趣。化学、化工企业需要生存,同样要面对创新这一课题,而企业往往缺乏人才,但却拥有充足的经费,这为双方合作奠定了基础。

(3)教研室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由于完成毕业论文时间不长,这就需要指导教师加强对自己课题组的实验督促工作。让学生和老师展开讨论,这样既督促了实验进程,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协作意识。

(4)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论文完成过程中, 指导教师为学生把握好方向, 给予学生必要的启示, 但不能陪作, 更不能包办。

三、结语

对于化学类硕士毕业论文在选题、安排时间、实验室条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采用实验分组组合方式、校企联合方式、教研室学术交流活动,来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硕士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 从而使学生能够完成较高质量的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季俊杰.实践型毕业论文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高等农业教育,2012,(7): 58—61.

毕业论文:教学实践中的无效模式 篇5

摘要:实施双语教学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分子生物学具有发展迅速、国际通用性和可比性强的特点,所以双语教学应成为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该文从培养现代生命科学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出发,基于双语教学的基本内涵,提出“以专业英语词汇为切入点、以名词概念的英文叙述为铺垫、以部分章节全英文授课为目标”,开展循序渐进式的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为此,该文认为应在原版教材的选用、课程内容的优化、探究型互动式教学模式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实施以及课程考核的改革等方面进行探索,以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英语能力提升双重的授课目的。关键词:高等教育;双语教学;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模式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和国际学术交流的日趋活跃,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充分利用世界范围内的优质教育资源,借鉴国内外著名高等学府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模式,提升教育教学水平,造就大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为此,教育部2001年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力争使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对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等发展迅速、国际通用性和可比性强的学科与专业可以直接引进先进的、能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原版教材。目前,双语教学已成为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热点。各高校相继在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教学中开展了双语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针对生命科学所具有的国际通用性和可比性强的特点,笔者从2004年开始在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中实施了双语教学,确定了语能和学能并重的双语教学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双语教学的内涵及模式

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是指以2种不同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的教学,一般是指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在我国和一些亚洲国家,双语教学一般是指用英语和母语同时进行学科教学。在高校推行双语教学有利于吸纳先进的教育资源、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快速、直接地掌握本学科的世界先进理论和前沿技术,掌握发达国家的最新研究成果;有利于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提高专业水平和外语水平。实施双语教学可以实现3个层面的收获:最基本的收获是学科知识和能力的掌握,直接的收获是外文专业词汇和外文水平的提高,更深层次的收获是引入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双语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3种:一是沉浸型双语教学模式(Immersion bilingual education),即完全使用非母语的第二语言进行教学;二是保持型双语教学模式(Maintenance bilingual education),即学生刚入学时使用母语教学,然后逐渐地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三是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即学生入学以后部分或全部地使用母语教学,然后逐步转变为只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无论采取何种双语教学模式,都要综合考量学生的外语接受能力,都是要使学生通过双语课程的学习实现专业知识(学能)和外语能力(语能)的双重收获。

二、分子生物学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信息、经济和知识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日趋密切。所以只有掌握国际交往中通用的英语语言,才能较全面地认识世界,拓宽视野,提升自身素质和增强国际竞争力。

众所周知,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以分子生物学为先导的生命科学正经历新的发展阶段。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本质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以核酸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及其在遗传信息和细胞信息传递中的作用为研究对象,是当前生命科学中发展最快并正在与其他学科广泛交叉和渗透的前沿研究领域。其基本原理和研究技术已渗透到生命科学的所有分支,全面推动了生命科学各领域的发展。分子生物学已成为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理论课。

由于发达国家的生命科学专业较国内起步早、发展快,所以面对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以及生命科学发展迅速、国际通用性和可比性强的特点,国内的高校必须深化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以培养出在创新思维、学识素养、研发技能、人格品质等方面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级生物学人才。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双语教学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双语教学作为培养21世纪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重要教学模式,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本科教育中开展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可以有效地利用国外先进的教育资源,创建与国际高新技术领域接轨的教育教学环境,使学生直接接触本学科的世界先进理论和技术,掌握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增强学生直接利用外语从事学习和开展初步研究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国际合作意识、国际交流能力和学术竞争力,从而为国家培育国际创新型生物学科研和教育人才,加强我国在这一领域与国际间的科技交流,提升国家的竞争力。

三、分子生物学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的实践

(一)以专业知识传授为核心,循序渐进地实施双语教学

专业课的双语教学目标具有双重性,其一是使学生掌握学科专业知识,其二是提升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从而培养专业知识和英语能力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因此,为了实现传授学科知识和提高英语能力并重的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目标,笔者在综合考量学生的英语接受能力以及授课教师自身能力水平的基础上,以专业英语词汇为切入点,以名词概念的英文叙述为铺垫,以部分章节全英文授课为目标,开展了循序渐进式的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

1、以学习专业英语词汇为切入点

分子生物学课程在第5学期开设,此时尚未开设专业英语课程,且上课班级学生的大学英语4级通过率仅为50%~70%,也未参加过其他课程的双语教学。为了让学生逐步适应双语教学,教师以学习专业英语词汇为切入点,授课时涉及的所有专业名词第一次出现时用中英文对照讲解,再次涉及时则一律用英文读写。教师反复读写的强化作用对学生掌握专业英语词汇起到了十分好的帮助作用。另外,教师对专业英语词汇进行必要的词素分析,介绍常用的词根、前缀和后缀,往往可以触类旁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十分有利于学生快速记忆专业英语词汇。

专业英语词汇的学习不仅是双语教学的切入点,更是开展双语教学的基础,必须贯穿于双语教学的全部过程。学生在双语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学习分子生物学的专业英语词汇,而且要学习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其他英语词汇,特别是生物类英语词汇。经过这样的学习,在课程结束时学生可以熟练地掌握500多个常用的分子生物学专业英语词汇,熟悉1000多个生物类英语词汇,基本可以阅读一般的分子生物学类专业文献。

2、以概念名词的全英文叙述为过渡

为了使学生尽快地熟悉专业术语和基本概念的英文表述方式,引导学生尽快地适应双语教学,在刚开始授课时,教师除了让学生接触大量的专业英语词汇外,相关的名词概念也全部用英文表述。为了避免英文的突然介入使学生难以接受,授课初期教师可以以板书或多媒体同时展示中英文表述,然后逐步过渡到只给出英文表述,对个别难理解的概念做口头的中文解释。

3、以代表性章节全英文授课为示范

大多数课程实施双语教学时使用的是英文版的教材或英文课件。由于完全用英文讲述的双语教学备课量大,学生接受起来难度也大,所以在实施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时,教师只在课程讲授后期选取知识难度较低的章节内容开展少量的完全英文讲述式教学。例如,“核酸和蛋白质的结构”教学内容在生物化学课程中多有涉及,学生容易理解,所以可以全部用英文讲述。这样,教师讲述的重点可以放在语言的叙述上,而不是知识的阐释上。因此,不会顾此失彼,影响到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这一阶段的双语教学,其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利用英语掌握分子生物学的专业知识,引导学生运用英语思考问题、表述观点和阅读专业文献,从而增强学生驾驭英语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双语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分子生物学课程实施双语教学选用的教材

实施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首先要选择合适的英文原版教材。原版教材不仅能够反映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和研究成果,而且侧重于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背景讲解。其以案例教学为特色,强调把学习设置在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了解分子生物学原理形成的科学验证过程,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进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

从教材的编写理念、内容编排、涵盖范围、前瞻性、易读性等方面综合考虑,教师选用Robert F.Weaver编写的Molecular biology(3e)作为教材。但是,由于教材存在信息量多、科研实验案例多、篇幅庞大等缺点,所以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为此,教师在认真阅读原版教材及主要英文参考书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了精简,以基因概念为核心、基因本质为主线,以阐述生命现象与功能背后的分子机制为重点,确定了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的主要内容:(1)Introduction;(2)Gene Concept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3)DNA Replication;(4)RNA Transcription;(5)Translation;(6)Regulation of Gene Expression;(7)The Mutability,Repair and Homologous Reeombina-tion;(8)Genomics and Proteomies,从而实现了授课内容的系统性和前瞻性。

(三)构建探究型互动式教学模式

互动式双语教学是指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以多种形式互相交流知识、思想,以求不断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为学生创设学习情景,提供学生拓展思维的空间,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为此,教师在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中实施了多元化的探究型互动式教学模式。

分子生物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其特点是内容新而庞杂,每一个理论的背后都有一系列的科学实验做支撑。因此,如何在课堂上既能突出重点,又能将前人的科学研究过程再现于学生面前,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必须认真探究的问题。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采用启发式、设问式、讨论式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将学科概念、理论等得以产生的起因和研究过程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动机,增强学生参与知识建构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通过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把知识置于解决特定问题的具体情景和科学发展的背景框架中来理解,从研究问题的角度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角色,使学生通过自身主动的探究来组建学科知识结构。实践证明,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科研素养的有效途径。

(四)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握课程预习和编写双语教学讲义

双语教学的关键是在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英语应用能力的同时,不降低专业课的教学水平。由于专业课涉及枯燥乏味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学生现有的英语水平使学生接受双语教学遇到一定的困难,所以实施双语教学应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教学电影、录像、多媒体课件等声、光、电的现代技术,借助于实物、图片、布景等,以生动、活泼、直观的形式进行教学,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从而实现双语教学应有的效果。将多媒体技术用于双语教学,一方面促进了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便于生动、形象地表述深奥、抽象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的效果。

此外,提前将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内容以讲义的形式发给学生预习,对提高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的效果十分重要。任课教师考虑到分子生物学原版教材的价格较高,而双语教学真正用到的部分较少;而且国外教材在内容编排等方面与国内教材有较大的差距,不便学生直接使用,所以没有让学生直接购买原版教材,而是由教师参照原版教材编写适用的讲义提供给学生使用。

(五)采用多元化的课程考核方法

课程考核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重视知识积累、夯实专业基础,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增强自身参与知识建构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在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过程中,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采取了课堂小测验、专业翻译、专题综述、课件制作、期末考试等多种课程考核形式,其中英文考核题目占50%,成为考查和督促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培养发散思维的有效措施。

总之,实施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教学改革举措。其目的是加强学生的英语能力,使他们从听、说、读、写到理解、思考、讨论、撰写学术论文等各方面都有所提高;培养他们终身学习、就业和社会参与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双语能力,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拓宽他们的国际视野;有助于学生更关心国际事务,认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从而为他们今后在全球化的社会中生活和工作打下必须具备的文化和语言基础。

毕业论文:教学实践中的无效模式 篇6

【摘要】在“转型发展”的国家大背景下,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从“知识型人才”向“实用型人才”过渡。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对药学专业发展的要求,进而提出了教学内容选择、实践在实践环节的作用以及评价体系改革三个方面对现有的《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构建实践型的教学新模式,提高学生的时间能力。

【关键词】《物理化学》 药学专业 实践型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平顶山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4-JY24。

【中图分类号】O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87-01

平顶山学院作为一所“师范背景”的地方二本高校,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如同其他高校一样,将“理论教学”置于教学工作的首要地位,实践工作开展不够。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各行各业对“技术型”或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多,这使得在注重理论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对人才的需求,就业压力较大。近年来,在国家提倡“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学院痛定思痛决心向“技术应用性大学”转型,同时对各学科的原有教学模式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以适应新教学形势的要求。

药学专业作为平顶山学院医学院刚刚设立两年的新专业,对《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经验积累较少,更重要的是,承担药学专业《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工作多为具有化学专业背景的老师,虽然在教学过程中能给学生更多化学专业知识的讲解和普及,但是医学专业知识的缺失,导致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将理论知识与药学专业进行有机结合,导致学生在以后的专业学习过程中,无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专业学习和实践当中。药学专业作为一门对实践和应用能力要求很高的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因此必须对现有的“重理论,轻实践”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1.立足专业特点选择教学内容

物理化学的学科自身特点:(1)物理化学涵盖了高等数学、化学和物理的基础知识。(2)物理化学课程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内容丰富、逻辑推理严密、公式众多。这些对于无化学背景且数学和物理知识尚未熟练的掌握的药学专业大二学生来说,其难度可想而知。如果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既无法理解课程内容,也无助于个人实践能力的提高,很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学习效果大打折扣。高职高专院校因其培养目标十分明确,即使学生能够成为“技术型实用型蓝领人才”,因此学校在课程内容设置过程中立足于药学专业,不要求学生对理论有全面、深入的认识,只要能够满足以后学习和工作需要即可,此种做法在满足课程最低要求的前提下,将更多的时间分配到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在制定教学内容时,我们可以部分借鉴高职类院校课程内容选择的经验,按照物理化学在药学专业的地位作用和培养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保证科学性、系统性的前提下,以“必须”、“够用”,满足专业“需要”为出发点,既要易学易懂易会,又不降低要求为原则,改革教学内容。

2.以实验为主体带动实践

物理化学与药学专业联系紧密,物理化学的知识已经渗透到药学专业的各个领域中,通过理论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化学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掌握了药物合成所需的基本知识。学习的理论知识如果只停留在书上和学生的大脑中,那只能成为“死知识”,无法体现其价值。多年的教学工作,发现学生对实验永远都是充满好奇和兴趣,对于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生能够主动地通过互相谈论、翻阅书籍和网络查询等方式予以克服和解决。

鉴于物理化学课程与药学专业紧密的相互联系以及学生对实验的浓厚兴趣,尝试将物理化学的课程内容模块化,并通过与之相关联的实验将各个模块联系起来。以常见非处方药物布洛芬合成为例,我们在课程学习之前要就学生在期末能够完成布洛芬药物的设计和合成工作,其中包括药物设计、合成路线选择、合成反应机理、药物剂型设计、药物保存和服用方法等步骤。物理化学的知识已经贯穿于药物合成的整个生产链条:药物合成路线的选择、反应速率与机制的分析都需要化学热力学及化学动力学基础;药物剂型的设计与改进需要表面与胶体化学的知识;应用化学动力学知识预测药物有效期及药品的给药时间等。在物理化学课程学习过程中,以布洛芬药物合成作为主线,利用各个章节的知识对药物合成的各个环节逐一进行设计。在理论学习期间,在老师协助下在实验室内完成各个药物合成环节部分环节,例如药物的合成、分离和成分分析等工作,进而使他们在实践中理解理论知识,让学生感觉学有所用,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其主动性和创新能力。

3.改革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多元化发展

为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能力锻炼的环节当中,教师还必须从成绩评价方面予以鼓励。以往的成绩评价体系中,《物理化学》理论成绩在学生期末考核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70-80%),而侧重于测试学生动手能力的实验部分则比例相对较少。学院正处于转型发展阶段,人才培养也从以往的“知识型人才”向“实用型人才”转变,因此学生的评价体系也必需随之进行改革,即探索“多元化”评价体系。这种“多元化”的评级体系中,学生的总成绩应包括:理论成绩(50%)、药物合成设计(20%)和药物合成实验(30%)。通过“多元化”评价体系建立,从而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月义,张东.对地方医学院校药学专业物理化学课程改革的思考[J].医学信息,2013,26(4)。

[2]卑占宇,罗晓冰.高职院校药学专业物理化学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论坛,2011,3(8):106-108。

[3]马岚,成日青,陈建平,齐和日玛,郭慧卿,塔娜,王来兵.浅谈药学专业物理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4,5:88-89。

[4]蒋启华,邓萍,胡湘南.药学专业物理化学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8,7(8):793-794。

作者简介:

毕业论文:教学实践中的无效模式 篇7

论文关键词:交往互动;《规划与招聘》;管理专业课程

论文摘要:“交往互动”教学模式以教师为先导,以学生为主体,在高职院校《规划与招聘》课程中应用“交往互动”教学模式,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实践技能,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团队合作等方面的关键能力。

《规划与招聘》作为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具有理论知识面广、可实践性强等方面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单一地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会使课堂气氛单调、学生参与不积极,从而影响教学质量。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尝试在《规划与招聘》教学中尝试使用“交往互动”教学模式,使教学成为一种整体性、师生交互作用的动态实践过程,从而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交往互动”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互动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许多研究者通过对互动来探讨人类和人类社会的问题。教育研究者将“互动”也引入到教育学领域,并着重研究课堂交往互动的问题。“交往互动”教学模式的主要以德国的k.沙勒和k-h.舍费尔的“批判―交往教学论”为理论基础。

德国的k.沙勒和k-h.舍费尔1971年在吸收了法兰克福学派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批判―交往教学论”,把教学过程定义为一种交往活动。交往教学论代表人物之一r.温克尔认为,任何交往都离不开交往理论。他归纳出包括永恒性、关系性等11条关于交往的公理。从教育学角度来看,任何人都处在交往关系中,所有学生都处在交往关系中,渴求交流是人自身最基本的需要,但并非所有的交往和互动都是教学。现代教学的本质就是交往教学。一堂好课,应该是师生心理同步,思维共振,感情共鸣,配合默契,如果只有教师的积极性,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密切配合,就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就不能算是一堂好课。教师只有在与学生的交往和互动中才能了解学生的所需所求、所思所想,师生才能在交往和互动中交流彼此的情感和体验,从而与学生共识、共享、共进。由此看来,课堂教学活动的实质体现在师生交往过程之中,即平等主体的师生之间以文化的传承为中介的建构性互动过程,并由此使个体自主生成和发展,各方面潜能不断丰富和完善。

二、“交往互动”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应用

“交往互动”的教学模式,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交往互动”的教学模式,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主要围绕“自主学习策略”展开。“自主学习策略”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通过各种学习模式,激发学生去主动学习并建构知识。根据孙德兴等人提出的该教学模式的特点,本课题的研究者做出了新型的教学模式设计,以图更适应高职教育的需要,也更有针对性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一创新型教学模式的学习流程由提出工作任务、创设项目情境、引导自主学习、引发团队讨论、建构知识模块、反馈互动学习六个环节构成。

一是提出工作任务。提出工作任务就是教师以工作任务为主导组织课堂教学,学生通过虚拟项目和仿真训练,进行实践操作去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在讲授“校园招聘会”的内容时,可组织学生以完成“模拟校园招聘会”为工作任务,展开真实性的情境教学。二是创设项目情境。创设项目情境这一环节,就是教师通过多媒体、视频、网络教学为学生提供的真实的学习情境。同时,也要求学生要积极掌握各种媒体的使用,充分发挥学校现有设备的作用,让媒体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和认知的工具,让各种现代教育媒体真正为学生所用。三是引导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量身定做适合学生自身能力发展的工作任务、学习资源及学习目标,由此扩大学生学习活动的自由空间,解决学生个体差异的需求问题,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最有效的挖掘。四是引发团队讨论。团体内部的互动合作是团队讨论的开始。教师根据工作任务的需要将学生进行分组,组内多个学生针对同一课程内容彼此交互合作与支援,各团队学生在合作学习团队中先后向队员讲解知识,对有疑问的地方开展团队互动学习,对问题解决方案进行探索,共同完成工作任务,以便更深刻的掌握相关的教学模块。此阶段的目的是团体成员交换信息,展开互动讨论,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从其他组员那获取知识以及加深自己对所学的材料的理解。在团队讨论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内外开展团队合作探索、小组讨论、模拟情境等学习,也可通过网络的.形式搜集材料、讨论分析,共同完成学习项目。五是建构知识模块。建构知识模块是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而这一环节,可以利用团体与团体之间的交往互动来完成。学生自主组成非正式的合作小组,就组内无法达成一致的问题,一起探究和讨论。团队间交流环节既是建构知识模块的有效方法,也是组内交流的有效补充。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让学生充分发挥个体作用和群体效应,提供给学生思考和主动建构知识的机会,创造出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的良好气氛。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和工作任务的要求,汇报自主学习、团队讨论的成果并进行总结评价。六是反馈互动学习。在整个“交往互动”教学模式中,应该构建相应的反馈互动学习。教师可以根据反馈信息,通过与学生、学生群体的互动,拨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偏离学习目标的方向。同时,学生根据反馈信息,也可以进行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团体之间的互动式学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尽可能多地提供给学生交流的机会,最终通过自评、互评、教师讲评、记入过程性成绩等手段进行总结,激发团体凝聚力和个体参与的积极性。

实施“交往互动”教学模式还对课程考核方法进行了改革,考核方式实施随堂动态、师生共同参与的全面考核,将学生每堂课的表现、学习的态度、研究问题的能力,回答、提问、辩论和讨论问题的主动性等都纳入学生学习成绩考核范围,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组与组之间互相考核,师生共同评价。在这一环节经过多方的补充和完善,学生的知识模块得到修正,问题得到解决方案,促进学生关键能力的提高,真正的实现互动式学习的目标。

研究者设计的这一创新型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单一讲解的教学模式,变单向传授为双向交流。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转变和突破在于:一方面,教师由主体向主导的角色转变。教师由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学过程的讲解者变换成了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另一方面,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体学习转变。在“交往互动”教学模式中,学生从被动接受的学习者变成了主动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能动地去发现、探索和钻研实践知识,把握学习的主体地位,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此外,教学过程由传统的讲授也向新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转变。

三、“交往互动”教学模式的效果与总结

1.实施任务导向,创设项目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交往互动”教学模式首先要求教师在课前围绕教学目的,将单调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各种有意义的工作任务、项目情境,然后在课中巧妙布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得累、学生听不懂的现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学到的是活的知识,促进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高。

2.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交往互动”教学模式是一种多维性、体验性的学习方式,突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起到的主要是引导作用。这就必将要求学生自主思考问题、探求知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归纳整理,形成较系统的知识体系。在课堂上教师主要负责引导、调控,这会迫使学生必须主动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与师生一起探讨工作任务和课程内容。在自主的学习中,学生会体会到主动学习的成功感,并由此激起更高的学习热情。

3.强调团队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未来的工作岗位需要面对多向的人际交往,而且许多工作都必须由多方共同合作完成。团队合作能力是高职院校也是人才的基本素质,也是高职学生的关键能力之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交往互动”教学模式中,注重小组讨论和师生互动交流,强调团队的整体进步,评价考核不只是依据学生个人的进步程度,而是参考学生所在团队的整体进步。团队的成功有赖于小组中各成员的共同努力,使教学活动成为教师、学生、课堂、情境之间的多边多向的信息传递活动,整个教学活动是由学生之间、学生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完成,使学生个人目标与群体目标之间相互联系,由此发扬了学生团结协助的精神,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团队认同感和集体荣誉感。

4.注重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在《规划与招聘》教学中,“交往互动”教学模式最注重学习过程,通过教师提出工作任务,创设项目情境,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质疑质问,使学生对较为枯燥的理论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无形中也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情境分析、讨论工作任务,这加强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和判断能力;学生需要善于用言语表达自己的观点,更需要倾听队友、其他团队的意见,通过表达和倾听学生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学生通过研读教程、分析判断、互动学习、汇报阐释等学习过程的训练,使学到的知识更加牢固,从而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高职院校《规划与招聘》课程教学中应用“交往互动”教学模式,符合高职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念,使学生在掌握实践技能的同时,又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人际交往、解决问题等职业关键能力,使其最终成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其龙.德国教学论流派[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

[3]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5).

[4]程晓樵.教师在课堂互动中的策略[j].教育评论,,(4).

上一篇:护理专业教育与人文精神结合思索下一篇:苏教版五年级上《推敲》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