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论文(精选12篇)
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论文 篇1
一、中职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创办背景
1.职业学校学生的思品素养问题特征及分析
伴随着素质教育近十年的尝试, 摆在职业学校工作者面前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是:社会在转型, 青少年生存环境复杂化、多样化;家庭、非正式群体、社区、学校对学生的影响往往不协调, 甚至矛盾、失衡;学生实习和就业的行业流动性大, 收入低, 就业压力大;“80后”对职业的忠诚度、对企业单位的忠诚度有所下降;提前出现待业族、失业族、歇业族乃至成为“啃老族”;校园日趋社会化, 职校学生的共性问题主要集中在个人主义严重、追求享受、盲目交友、厌学、沉缅于网络等不良嗜好, 懒惰、自私、偏激、意志薄弱、承受能力差等, 心理障碍与人格障碍问题也相对较多。
与此同时, 许多企业人士认为, “适应性差”及“能力不足”是困扰中职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企业对学生素质及能力的要求中, 首先, 是毕业生的“职业道德”;其次, 是毕业生的“适应性与综合能力”;第三, 为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许多毕业生对自己“适应性” (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竞争环境) 不自信, 对自己“综合能力” (综合能力包括:独立生活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 不自信;自律能力差——上班迟到、早退、说脏话是家常便饭, 不服从管理的事时有发生;自身形象差——仪表不规范、行为不拘小节、语言不规范、不文明;沟通交往能力差。人际交往方式还处于自我发现和模仿阶段。
2.开展中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是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理念的推广与目标的实施的需要
2005年, 全国职教工作会议精神指出:大力推进职业教育, 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 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坚持以能力为本位, 优化教学与训练环节, 强化职业能力培养。
如何进一步推进职业学校就业与创业教育工作,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 是职业学校面临的隐性迫切问题。经过几年来, 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曲折探索, 课程改革的推动、校本课程开发、社会综合实践课程的实践探索、项目教学的研究与尝试给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注入了活力与生命力, 实施以就业为导向、学生为主体、项目任务为主线、提升学生能力为本位、关怀学生成长为宗旨的人性化教育教学必然取代传统教育而成为21世纪新教育风暴。在这样的背景氛围下, 以拓展训练为模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成为了职业学校学生成长发展人性化、能力本位教育的良方妙药和创新途径。
为了全面提升中职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创业能力及道德品质, 泉州市中职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安溪县慈山农业学校) 在累积创办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丰富经验的基础上, 大胆提出了以拓展训练形式的中职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模式, 并进行了新的尝试, 打破传统的学生社会实践模式, 在全面加强和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礼仪交往素质、身体心理素质、适应能力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在中职学生中开展能力拓展训练的目的与意义
1.什么是拓展训练
拓展训练, 英文“OUTWAR—BOUND”, 原意为一艘小船驶离平静的港湾, 义无返顾地投向未知的旅程, 去迎接一次次挑战, 去战胜一个个困难。它起源于欧洲, 原为二战时期的士兵生存训练, 现已拓展拓深广泛运用于人力资源管理、员工培训、团队整合、野外生存训练和探险活动, 至今已有60余年的历史, 已成为西方和外资企业首选的教育培训的手段和有效途径。拓展训练被引入改革开放、经济飞速增长的中国不过近十年的时间, 外企白领、内资管理层、大型企事业单位的员工对这个名词已不再陌生。
在中职学生中开展拓展训练, 能让学生在活动与实践中真正成为自我教育的主体, 结合专业技能、专业素养, 充分激发其才智与潜能, 提升个人素质, 熔炼团队,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心智人格的完善, 突显职业教育功能, 缩短学生踏入社会的磨合适应期, 提高其综合职业能力, 打造新世纪优质人才所需基本素养。
2.以拓展训练为模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不断提高中职学生的思维方式、创新能力, 增强同学之间的交流、锻炼身体、加强合作意识, 这都是目前中职学生应该增强的地方。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去体验、去交流、去感悟、去反思, 对培养团队精神, 发掘潜力, 增强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拓展训练平台, 让学生体验怎样处理好民主与集中, 自由与约束, 团结协作与创新, 包括大局意识与个性的关系, 并且把知识趣味性和挑战性融合进去, 能从中悟出很多人生道理和人生哲学。培育团队共识和归属感, 不仅有利于启发学生树立谋略意识和大局意识,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沟通能力、说服能力、协作能力, 创造信任、团结的气氛, 有效利用组织内资源和技能, 增强团队的责任感和凝聚力。实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自我、激发潜能, 熔炼团队”的目的。
3.贯彻落实人才强国、人才强市战略, 从源头培养大批优秀技术人才
作为中职学生, 不仅要有娴熟的专业技能, 还需要完善的人格、良好的沟通能力。以拓展训练为模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项旨在提升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训练过程, 通过训练课程能够有效地拓展人的潜能, 提升和强化个人心理素质, 帮助学生建立高尚而有尊严的人格;同时让团队成员能更深刻地体验个人与集体之间, 师生之间, 同学之间唇齿相依的关系, 从而激发出团队更高昂的学习热诚和拼搏创新的动力, 使团队更富凝聚力。在塑造团队活力的同时, 推动个人成长的不断增值。训练内容丰富生动, 寓意深刻, 以体验启发作为教育手段, 学生参与的训练将成为他们终身难忘的经历, 从而让每一系列活动中所寓意的深刻的道理和观念, 能牢牢地扎根在团队和每个成员的潜意识中, 并且能在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合作中发挥应有的效用。
三、开展能力拓展训练的模式与效果
大家都知道, 职业学校的学生质量相对高中学生来说是有一定差距的。有人总结“三不来”, 学习好的不来;家里有钱的不来;干部子女不来。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成绩差、道德品质缺失, 有些还可能成为“问题学生”。所以, 中职学校的教师都感到职校的学生一是难教, 二是难管。要想使这样的学生群体在学校通过二至三年的学习, 一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文化水平, 使他们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 步入社会后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成为社会的进步力量;二是使他们掌握一门技术, 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自食其力, 逐步成为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 成为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三是使他们学会做人, 培育他们的阳光心态, 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职业道德, 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吃苦耐劳精神, 提高他们抵御挫折的能力, 使他们懂得感恩、回报、奉献、创造、进取的含义, 就必须处理好“管”“教”的关系, 采取切合学生实际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10以来, 泉州市中职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安溪县慈山农业学校) 接受了泉州市4000多名学校中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基地认真制定了一套符合职业学校学生特点的具有军事训练与封闭管理特色、就业指导并求职培训特色、礼仪规范和心理疏导特色、能力拓展及行为养成特色的活动方案, 让教官都运用体验式的拓展模式, 组织学生体验、分享、交流、整合、应用, 取得了巨大成功。
(1) 利用个人挑战项目。
空中断桥、室內攀岩、高空秋千、荡气回肠、信任背摔、高空梅花桩、云梯等项目, 挑战学生的极限, 挖掘学生潜能, 增强自信心。
(2) 采用团队项目。
轨道电车、毕业墙、天梯、合力过桥、齐心协力、携手并进等项目, 溶炼团队意识, 发挥团队作用, 学会怎样与群体合作。
(3) 通过情景项目。
疯狂数字、孤岛求生、生死电网等项目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拓宽思维, 学会资源的整合利用。
(4) 通过交流项目。
一分钟自我展示、笑容可掬、肢体语言、直呼其名、穿越雷阵、野炊等项目, 让学生学会沟通交流, 分工协作。
(5) 通过情感项目。
风雨人生、人椅、礼让通行、感恩的心等项目, 使学生学会感恩, 学会承担责任, 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
(6) 通过氛围创设。
通过建立团队、选队长、定队名、选口号、定队歌、团队破冰、团队融合, 树立学员的团队意识;在整个活动过程中, “我是一个人, 我们是一个完美的团队”“没有完美的个人, 只有完美的团队”“相信自己比努力更重要”“只有想不到, 没有做不到”等口号始终响彻在活动场地上空, 让激励自己、相信团队的意识在学生意识中扎根。
在活动中, 基地教官注重分享、引导、交流, 让学生谈感悟, 很多项目都让学生明白, 没有他人的帮助, 自己很多事是做不到的。在总结时, 很多学生想到父母、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 朋友同学对自己的帮助, 以至于热泪盈眶, 泣不成声。实践的目的非常明确——让学生认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员工应该具备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团结协作、服从管理、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还要会学感恩他人, 感恩社会。五天的活动, 学生的转变非常显著, 效果非常明显。
在中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能力拓展训练, 这是我校开展中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又一次大胆改革和尝试。许多带队老师都认为, 让自己的学生参加能力拓展训练是实现职专一年学生角色转换的起点, 是增强合作意识、培养生活能力、意志品质、养成良好习惯和文明生活方式极为重要的途径和形式。
系列能力训练的开展, 既锻炼了学生的体魄, 又从中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精神。各年级入营学员, 重新编队, 学各中队就是一个集体, 通过训练、学习、生活、竞赛和活动培养大局意识、协作意识和服务意识。实践基地实行全员准军事化管理的模式, 教官根据教学计划和培训总体目标的要求,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觉遵章守纪的习惯。挖掘出他们内在的潜能, 营造出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大环境、大氛围, 既锻炼了学生的体魄, 又从中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精神, 形成了人人思进取, 全员争上游的良好氛围。通过拓展训练, 学生的精神面貌、内在气质发生了质的改变。他们能正确全面地认识自己, 摆正自己的位置, 以更加饱满的热情, 健康、成熟、自信的心态去把握机遇, 应对挑战。
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论文 篇2
高校二级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化运作模式探索
我国高等学校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开展项目化运作做法,抓好“酝酿项目选题--灵活组织团队--自主设计方案--前期培训演练--实施实践活动-一撰写实践报告--考核交流宣传”七个环节,是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扎实开展的关建.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黑河学刊英文刊名:HEIHE JOURNAL年,卷(期):“”(5)分类号:G40-052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 项目化 二级学院
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论文 篇3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实践;模式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一方面这个历史过程需要以理论的方式使大学生深刻理解和领会,另一方面这个历史过程还必须在实践的涵养中真正被实现出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平台。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模式进行研究,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创新转化,有利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良性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进行研究并进行创新转化,有利于更好的促进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及其意义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概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在校大学生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等一系列教育活动的总称。自古以来,我国许多教育家高度推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将“行”这一实践环节作为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改造社会和自然的有意识的活动,强调理论应与实践相结合。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已经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
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文件,指导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育部、中宣部、财政部、团中央等七部门于2012年2月联合出台了关于《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对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提出要求并进行部署,揭开了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新篇章。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类型划分。大学生社会实践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这里我们采用胡树祥、谢玉进按照“新视野一新资源一新类型”的创新逻辑,将大学生社会实践具体划分为:“课程学习中的社会实践、校园社会实践、校外社会实践三种基本类型”①。课程学习中的社会实践,主要有课堂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等3种具体形式;校园社会实践,主要有文明修身类活动、学术科技类活动、文体艺术类活动、社会工作与社团类活动、勤工助学类活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等6种具体形式;校外社会实践,主要有社会调查、校外志愿者服务、校外勤工助学、生产实习等4种具体形式,其中就包含我们最为熟知的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学界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可以培养大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良好的道德情操,有助于加深大学生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提高其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具有推动作用。另外,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不断的推进和完善。牢固确立实践育人理念并认真践行,事关高等学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②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将其作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方面,并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对于增长学生才干、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作用。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契
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有效平台。这是因为,第一,从理论上来看:社会实践不仅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同时也是改造人的主观世界的活动。通过实践,大学生才能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才能将理性认识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二者的关系可以概括为:社会实践决定着核心价值观的产生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社会实践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两者相互联系并互为补充;第二,从党和国家的重视程度来看: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指出:“拓展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注重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完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打造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高职实训基地、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基地……”③中共教育部党组、共青团中央《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也明确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实践,实施“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通过共同体建设,为学生实践搭建平台,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深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识。深化主题社会实践和志愿公益活动。深化暑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④这些都充分表明: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第三,从实际情况来看:大连海事大学于2016年4月开展网上问卷调查,在“您最喜欢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一题中,45%的学生选择了“社会实践”,相比传统授课、专题报告、主题班会、演讲、辩论等形式,成为最受大学生欢迎的形式。因此,我们还可以说,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或最佳实践涵养模式。
(一)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转化平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既是一种理论教育,也是一种实践教育。它一方面致力于使大学生掌握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致力于指导大学生的具体行为。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体系,是大学生群体贯彻实践育人理念的重要表现形式。大学生通过开展国情调查、民情体察等社会实践活动,摆脱了以往仅仅从课堂、理论、学校老师那里学习的单一模式,更可以从生活、实践、个人经历和自我体悟中学习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大大增强。由此,通过发挥社会实践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转化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教育过程主动与被动、主导与主体实现了统一。
(二)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化平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取得大学生的认同。大学生参加内涵丰富、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增强实践体验,强化实践主体即大学生自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使其更好地去遵循。例如,大学生开展国情调查社会实践活动,很容易就会得出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走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发展道路,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举世瞩目成就的感性认识,也会深刻的体会到我们的社会更加“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此,我们每一个公民都要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追求。通过深化对国情民情的了解,大学生群体可以强化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坚定拥护党的领导的信心和决心。
(三)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承载平台。社会实践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现实有效的载体,加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体化进程。在日常教育管理过程中,高校应注重引导,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为依托和载体,通过开展社区法律宣传、留守儿童文化辅导、空巢老人生活照料等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空范围,进一步扩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深度及广度,将理论教育推广到实践教育阶段,使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实践中培育和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辐射平台。大学生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点对象,也应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传播者。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其影响力的重要平台,又是大学生传播和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式。高校应该加强引导,鼓励大学生积极开展参加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融入这些具体的实践内容之中,使它们有机结合。通过实践,大学生可以真正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充分利用自身的知识和力量,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引领下,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者和宣讲者,影响和带动更多人接受先进思想和文化的熏陶,增强人民群众的凝聚力,调动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模式研究
为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进而更好的推动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模式进行研究。国内学界对此已经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其中,在中外比较分析的基础上,陈媛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划分为:基于服务学习理念的社会实践模式、就业导向的实习模式、自上而下的行政模式⑤;基于发展时代的划分标准,汪如春、黄瑶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划分为传统型和现代型模式,其中传统型包括专业型和服务型模式,现代型的社会实践模式又可划分为:专业实践型、交往磨砺型、志愿服务型、就业创业型、创新创造型等⑥;范冰把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按照发展阶段划分为:社会调查、公益活动、挂职锻炼为主的实践模式(1980年至1986年),生产劳动、科技扶贫、学习实践团为主的实践模式(1987年-1991年),青年志愿者、科技服务队为主的实践模式(1992-1998年),“三个代表”实践服务团、“挑战杯”竞赛等实践模式(1998年-至今)等⑦;陈闻,韦东,杨丽媛根据社会实践的内涵及研究生社会实践的特点,把研究生社会实践的模式分为:接触社会型、服务社会型和融入社会型等三种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⑧。另外,专家学者还就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具体运行模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主要有:社会实践“社区化”模式、“主题式”加“模块式”实践模式、“三区互动”实践模式、“能力本位型”实践模式、“整合社会实践”模式、“三进三同”实践模式、“项目化管理”的新模式、“电子村官”实践模式、“带薪实习”模式、“驻村任职”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等⑨。笔者参考借鉴以上研究成果,基于在目前阶段,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动员形式和运行机制的完善对实践教育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这一基本现实情况出发,根据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动员形式和运行机制不同的特点,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划分为“自上而下”—教育行政主导模式、“自下而上”—自我发展模式和“左右互动”—社会组织的支持模式等三种模式。
(一)“自上而下”—教育行政主导模式。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是比较典型的“自上而下的教育行政主导模式”,以“政府牵头,高校组织”为突出特点,即一般由上级部门确定实践主题,高校团委等工作部门动员,学生报名经择优后实施,实践结束后召开总结表彰或经验交流大会,至此一个完整的的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其动员机制体现出“自上而下”的特点,在具体运行中,又体现出了“教育行政主导”的特点,这种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可称之为“自上而下”—教育行政主导模式。这种模式下,政府和社会的实际支持力度不够,学校的支持力度也因自身资源的匮乏而欠缺,学生的主动性也并不是很强。实际上,教育不仅仅是政府和高校的事情,而是“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共同的责任。高校在发扬这种模式优点的基础上,应积极参与建立“多元合作社会实践模式”,参与实施“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搭建平台,提升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识。
(二)“自下而上”—自我发展模式。笔者在调查了解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为了自身成长成才及发展的需要,自发地开展或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就业实习和勤工助学等。这类实践的机会,大学生一般会通过自身努力或社会关系争取,为了把这类的实践活动作的更好,大学生一般会想尽一切办法完成,体现出了一种“自下而上”的“自动员特点”和“自运行”特点,可归纳为“自下而上”—自我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强;弊端是:实践地比较分散或很多大学生会出现 “实践报国之志”,无“实践报国之地”的现象。高校在支持鼓励大学生自发实践的基础上,应采用“校所合作、校企联合、学校引进”等方式,建立校外就业实践基地,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科技创业实习基地等。要力争每个学校、每个院系、每个专业都有相对固定的基地,以适应学生社会实践普及性的需要,确保稳步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和持续发展⑩,使学生有条件在更好的环境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左右互动”—社会组织的支持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社会组织如公益组织或企业,基于扩大自身影响力或研究项目等实际的需要,拿出一定资金,资助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或调查研究活动等。这类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促进了大学生专业技能或综合素质的提高,一方面提高了社会服务水平或对企业的发展壮大或科研水平有所帮助,在动员机制上体现出了相互沟通和促进,社会组织起到较大的支持作用的特点,称之为“左右互动”—社会组织的支持模式。这种模式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前两种模式的不足,需要注意的是,高校在教育引导大学生参与此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同时,要积极沟通企业等社会组织,注意提高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专业化”程度,即围绕学生的专业和课题任务来开展,使大学生在完成专业课题调查和研究的过程中提高思想素质,发展专业技能,增强社会适应性。另外,要注意采用“项目化”的运行方式,能够使一些精品、研究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规范发展,步入良性轨道,做到既保证实践项目的目的性、计划性,又能使活动经费、实践基地等有限资源发挥最大效益。总之,高校应通过努力,尽早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由“自上而下的行政模式”到“多元合作模式”的转化,由“分散化模式”向“基地化模式”转变,由“非专业化模式”向“专业化和项目化模式”的转变等,不断构建创新型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进而更好地为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搭建有效平台。
注释
①胡树祥,谢玉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类型的新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年,第1期.
②孙楚航.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一种尝试——开展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年,第4期:91.
③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办发〔2013〕24号)
④《中共教育部党组、共青团中央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教党〔2014〕40号)
⑤陈媛.社会实践教育的类型学分析[J].大学教育,2013年,第11期:5-7.
⑥汪如春、黄瑶.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J].中国科技信息,2010年,第18期:245-247.
⑦范冰.试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模式创新[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⑧陈闻、韦东、杨丽媛.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分析[J].百色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125-127,135.
⑨张绪忠.近十年来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研究综述[J].思想政治教育究,2014年,第2期.
⑩《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办发〔2013〕24号).
[2]《中共教育部党组、共青团中央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教党〔2014〕40号).
[3]《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
[4]胡树祥,谢玉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类型的新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年第1期。
[5]孙楚航.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一种尝试——开展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年第4期:91.
[6]陈媛.社会实践教育的类型学分析[J].大学教育,2013年第11期:5-7.
[7]汪如春、黄瑶.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J].中国科技信息,2010年第18期:245-247。
[8]范冰.试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模式创新[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陈闻,韦东,杨丽媛.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分析[J].百色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125-127,135.
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创新研究 篇4
一、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模式的重要意义
2004年8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恩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深入开展社会实践的要求, 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 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 增长才干、奉献社会, 锻炼毅力、培养品格, 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 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 到基层去, 到群众中去。要重视社会实践基地建设, 不断丰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这为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指明了方向。概括来讲, 加强大学生社会文践主要有下几方面意义:
1. 促进大学生全面学习
毛泽东曾指出:“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也不是头脑中固有的, 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社会实践中来。”社会实践是解决理论脱离实际、知识远离生活等问题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 可以进一步亲近科学、丰富知识、培养技能。通过社会实践活动, 可以将所学的抽象理论转变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工作技能, 可以增加学生们学习抽象理论的兴趣和热情。学习是一种探索的活动, 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将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 才能让学生发挥自身的创造力, 才能让学生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已知的理论, 推进理论与实际的融汇贯通, 才能促进学生全面成才。在新形势下, 社会实践是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课堂。大学生只有贴近基层, 贴近群众, 贴近实际, 深入了解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现状, 才能不断加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提高学习和工作上不断前进的动力, 真正做到学习书本知以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
2.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边不竭的动力。”2l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以高科技发展为目标的竞争日趋激烈, 要在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取得胜利, 要快速、持久的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就必须切实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使学生可以针对实践个遇到的、存在的问题, 充分发挥想象力, 和有不同学科学生的专业优势, 互相取长补短, 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指引下, 快速形成一个强大的高密度知识集群去攻击问题堡垒, 这样不但可以解决生产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
3. 促进大学生心理发展, 健全人格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国策的全面推行, 高校中独生子女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多, 主要呈现为学习心理问题、理想与现实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恋爱问题以及社会责任感缺失等。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 使大学生走出校园, 深入社会、贴近基层, 在同吃、同住、同行的过程中, 增进相互间的了解, 感受生存危机, 接受来自社会、生产的挑战, 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促进忍让、谦虚品格的形成, 健全人格, 同时, 也可以加深对国情的认识, 增强历史使命感, 并体会到生产的艰辛和快乐, 这对促进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提高大学生素质,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 但是,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和新变化, 当前大学生实会实践中也存在着以下问题:
1. 大学生社会实践效果缺乏科学的评判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完善高校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对于校内课程来讲, 大学生在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其复杂性, 大学生实践成绩不能单纯用考试或者写实践报告来简单的衡量, 这就造成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效果科学评价机制的缺失。如果没有这样一种科学有效的评判模式, 不但无法促进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功中的创造性, 大家容易落入一种得过且过的状态, 不利于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 同时, 也有悖于砥硕品格, 激发大学生创造潜能发挥的初衷。
2. 缺乏经费支持, 难以保证社会实践的持久性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涉及教师及学生的衣、食、住、行和特定的保险费用, 面对突发事件和前期各方面工作的衔接也需要经费保障, 因此, 经费保障至关重要。通常, 社会实践活动是根据社会实践经费来准备的, 在活动经费可以保障的情况下, 各项活动就可以落到实处;如果经费不足, 活动的质量就会大大降低, 常常使前一阶段的社会实践工作没能很好的继续下去, 这样不仅损害了合作方的利益, 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严肃性产生了不利影响:经费的匿乏使社会实践活动缺乏一个长远的布局, 难以实现社会实践的持久性。
3. 模式陈旧, 缺乏有效实现社会实践效能的模式创新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从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至今年已三十余年, 在这过程中, 许多高校也曾探索过社会实践活动的新型实践模式, 但现在用的最多的还是在暑假期间大规模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我们对于社会实践的最佳服务距离、最佳服务时间、最佳服务学生搭配、最佳服务学科搭配、最佳服务师生搭配等问题均缺乏—个系统、有效的探索和构建, 这样就限制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有效开展和社会对社会实践活动酌理解和支持。
三、对社会实践工作模式的创新探索
目前, 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体制和模式创新探索的基础上, 笔者总结提出以项目化管理运作、固定实践基地和经费保障等奖惩分明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新模式。
1. 实施有效的项目化管理运作模式
项目化管理的实质就是将大学生社会实践从实践活动的开始到结束, 从活动的设计到活动的实施, 从活动的人员组成到经费的使用全部采用项目的形式进行运作。具体来讲, 通过各学院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或学生自由组队并提出实践活动项目方案, 由所在学院推荐报校团委, 校团委组织专家对活动的意义、可行性、经费预算、实效性和社会效益等进行评价, 项目负责人进行答辩, 通过答辩团委给予资金支持即可实施, 活动过程中团委要对各项活动的开展进度和实施状况予以监督, 活动结束对所有项目及个人进行考核表彰先进。这样使得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起来具有条理性, 更规范化, 也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还可以联络更多的社会有效资源共同对学生开展活功给予支持帮助。
2. 重视经费保障的社会实践激劢模式
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经费, 学校应积极予以支持, 只有强有力的经费保障机制, 才能有力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学枚学校应通过各种途径积极联系社会力量支持或联合开展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联合实施开展、推广项目, 或者协助企业进行形象宣传或产品推广等筹措活动资金, 从而使更多的学生可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激励, 学校应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研究项目立项, 进一步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领域、新渠道, 开创新思路。
3. 建立相对稳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模式
学校应建立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只有通过有力的社会实践基地建设, 才能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长期化、阵地化有充分的保证。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大学生了解了社会, 锻炼了自己, 提高了本领。同时, 在这个社会实践过程中, 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也实现了解决困难、增加效益的目的。所以, 建立稳定的基地, 可以使保障社会实践人员食宿、交通、安全的压力减小.减少费用支出, 增加费效比。
总之,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项学生、学校、社会三方互动的活动, 它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充分发挥高校的智力资源服务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大学生独立性、选择性、多变件和差异性口益多样的新形势下, 高校的教育只有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创新实践模式, 丰富实践内涵, 才能使高等教育真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面向现代化”, 才能使大学生真正做到在实践中成长、成才。
摘要: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接受教育、增长才干、施展才华和奉献社会的有效载体和途径, 在“创新”成为时代精神核心的新形势下, 积极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创新研究, 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从社会实践活动的必要性、存在问题及对策等几个方面对社会实践模式创新作了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创新
参考文献
[1]《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N].[2004]16号
[2]王小云, 王辉注.大学生社会实践概论[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7
[3]冯艾, 范冰.大学生社会实践导读[M]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8
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论文 篇5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点
1.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内涵
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培养模式研究 篇6
关键词:教学改革 实践 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b)-0218-02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以及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实施江苏省“十二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提升工程的意见》中明确要求,支持开展各类大学生创新竞赛和学科竞赛活动,改革该类活动的教学模式。然而,高校传统的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学模式,在其内容、传授方式和成绩评估等方面仍存在许多弊端,这就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结构都被限定在一个既定的模式中,不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少学生只能成为理论高手,只能纸上谈兵,缺乏真正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1 “实验室开放—科技创新—学科竞赛—科研项目”四级教学模式内容
“实验室开放—科技创新—学科竞赛—科研项目”四级教学模式以实验室开放为基础,继而以学校科技创新活动为形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再以全面自主的学科竞赛推动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导自主科研活动的开展;最终以直接参与正式科研项目为模式,参加教师的各项重大科研项目。从而营造一种逐步提高、因材施教的模式,其结构如同金字塔般,一级一级的提高(见图1),从而创造出一种点面结合、探索研究、竞争进取、全面进取、个性发展的学习氛围,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升教学的质量。培养出具有合理知识结构、基本的工程意识、较高的技术技能和较强的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实验室开放”是我院创新实践活动培养模式四级教学模式中的最基础的一环,本院实验室开放主要采用了实验室正常开放、实验室开放基金的两种形式。
(1)实验室正常开放是面向全校的大学生,对实验设备所能够正常开放的项目,经过申请、批准、预学习、实验的流程,由学生自主学习实验室正常的实验教学项目的形式。这样的形式主要的目的是弥补在实践课程中学生不理解或者当时没有顺利完成实验的情况,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对动手实验的兴趣,预习别的实验项目。
(2)实验室开放基金是我校实验室与设备处为了提高学生的科研兴趣,在专业教学实验室的平台上,由学生寻找教师指导,设计并完成创新实验项目的形式。这仍然是主要由学生自主学习,其目的是激发学生在完成基本的实验项目后,自主创新设计实验项目的兴趣,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在老师的宏观指导下,自主完成简单创新的能力。
“科技创新活动”是我院创新实践活动培养模式的第二级。它以科技创新活动为主的第二课堂,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个性在此得到了锻炼和体现。其具体形式:一是以学生会为主体,在专业的、独立管理的实验室中,设置各种科研兴趣小组,进行团队自主学习;二是教务处以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为形式,鼓励学生参加这些创新项目,由老师作宏观指导,由学生团队完成。在这个环节,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几年这一过程的积累,我院学生已拥有数百项专利和软件著作权,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科竞赛”是我院创新实践活动培养模式的第三级。它是对知识深入理解、系统整理和实践运用的过程,竞赛结果集中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协作精神等,并反映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合理性,通过总结交流,发现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教改提供借鉴。以竞赛作为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载体,培养学生科研兴趣,使众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对学生工程意识、科学精神、协作意识、团队精神、组织能力、竞争实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在教务处、设备处、学院的设置下,我院组织参加了“挑战杯、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全国普通高校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飞思卡尔”电子设计大赛等各项赛事,多次获得国家级一等奖、二等奖等各项奖项。
“科研项目”是我院创新实践活动培养模式的第四级。在经过前三级的培养之后,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独立开发的能力,这时,我院鼓励这些本科生通过选拔,根据兴趣双向选择,参加学院老师的科研项目,参加老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课题,或者是横向课题。他们参加各个团队的会议,设计各项科研实验,动手记录和处理数据,提前进入研究生的学习阶段。
2 特点
2.1 特色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有新意的方向,利用学校实验室、竞赛、科研平台或其他途径提供的条件,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践学习。整个实践学习在选拔、授课、模拟和指导等具体措施下显得更加自由灵活,并使得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还可以结合专业和个人特点,使学生从单纯模仿到个人创造,从依赖辅导到独立设计,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发现,通过学习以达到个人创新能力的飞跃。
2.2 创新点
本模式将创新意识纳入到了大学生学习过程中,其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及规范、守时、协作等综合素质,使学生学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教师可以利用该模式开展相关课题,并把一些好的成果列入到自己的教学内容中。
2.3 應用价值及推广途径
通过使用该模式,使得高校学生能很好掌握一些现代技术和创新方法,能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其将来从事科学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高校的教学改革可以以使用该模式为契机,一方面在教学中引入最新的科学技术;另一方面以实践成果改善教学模式,使教学手段不断的科学化、现代化。
3 结论
面对如何提高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问题,本文总结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信息与控制学院的经验,提出了“实验室开放—科技创新—学科竞赛—科研项目”的逐步提高的模式。该模式可以对学生因材施教,逐步提高,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方面的能力,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Z].2012.
[2]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实施江苏省“十二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提升工程的意见[Z].2012.
医学专业学生社会实践模式探讨 篇7
1 对象及方法
1.1 对象
2010年7月我院医学系2008级药学专业、2009级护理专业及康复专业学生共130人, 参加了主题为“与老同乐, 夏日满缤纷”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1.2 方法
1.2.1 为学生联系养老院
在活动筹备阶段先联系顺德区的包括区属和镇属的养老院共11家, 发送活动计划说明, 开具学校介绍信, 确定合作关系。根据社会实践目的、要求和养老院具体情况, 我系为学生准备了社会实践手册, 包括以下内容:服务计划 (时间、内容、活动形式、具体组织、组员分工、预期效果等) 、服务日志、养老院活动建议收集表。
1.2.2 学生分镇组队
学生根据就近及自愿原则选择服务的养老院, 分为11支分队, 每组有成员6至20人不等, 每支分队安排1名校内指导教师。
1.2.3 思想准备
在放暑假前对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进行了实践前教育, 包括介绍此次活动的目的、意义、方法、要求及实践手册的填写内容及要求;详细讲解老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及突发事件的处理, 激发学生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1.2.4 实施
130名学生分别在顺德区内11所养老院开展为期2周的以“与老同乐, 夏日满缤纷”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首先, 学生通过参访养老院, 掌握养老院的基本情况, 如环境、架构、运作、人员配备、服务项目、入住人员的一般资料 (年龄、疾病等) ;其次, 学生根据养老院的具体情况及活动经费制定为期2周的服务计划, 并与养老院的负责人员及校内指导教师沟通并修改计划;最后, 根据计划开展各项服务。
1.2.5 返校后的总结
学生返校后按计划上交社会实践手册并召开暑期社会实践汇报大会, 11支分队以PPT形式汇报实践活动开展的全过程及收获感悟。
2 结果
学生返校后, 进行“关于养老院暑期社会实践对提高能力的调查”, 共发出问卷130份, 收回130份, 有效问卷130份。
调查结果显示:90%的学生认为在社会认知方面有一定的提高;8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语言沟通能力有一定的提高;6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非语言沟通能力有一定的提高;8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人文关怀素养有一定的提高;7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健康教育能力有一定的提高;7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反思和批判性思考能力有一定的提高。
3 讨论
3.1 加深对社会的认识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目的在于让学生体验工作、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学以致用、服务社会, 拓展综合素质。在活动过程中, 学生通过与养老院工作人员、老人和其他义工的接触与交流, 从不同侧面了解国家的历史和制度、社会民生、中国敬老爱幼的传统和作为社会人的责任感。
3.2 提高沟通能力
沟通能力包括语言沟通能力和非语言沟通能力。以往学生在校实训时主要是面对模拟人或同学扮演的病人, 沟通显得机械而不真实。在这次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沟通能力提高了, 主要体现在与养老院工作人员、老人的交流过程中。一次次的接触和了解, 使学生对养老院及老人的情况逐渐熟悉, 沟通交流更加自然。同时由于老人们有不同程度的眼花耳聋、口齿不清、行动不便, 使学生必须在服务过程中不断运用非语言沟通技巧, 以促进有效的沟通, 因此也有效地锻炼了非语言沟通能力。
3.3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素养
医护工作者是保护社会大众生命健康的白衣天使, 必须具备人文关怀素养。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 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和尊重人[2]。学生在与老人的沟通中发现他们的需要, 细心地为老人梳头、剪指甲、按摩;学生根据老人的身体情况和活动能力, 设计适合他们的游戏活动;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技能, 耐心地为老人讲解健康知识, 给老人翻身拍背;学生发现老人心中的孤独, 老人需要社会的关怀与温暖。活动结束后填写的“服务日志”使学生进一步内化这些人文体验, 有助于提高人文素养。
3.4 提高健康教育能力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 要求医护人员具备良好的健康教育能力。在养老院的实践过程中, 由于服务对象是老人, 大部分患有慢阻肺、高血压、冠心病、关节炎等慢性疾病。虽然有些疾病知识还没学到, 但学生通过上网搜索、阅读教材和请教学校的辅导教师, 为老人进行疾病知识的宣教、用药护理及示范按摩保健操等, 因此获得实际的健康教育体验。
3.5 锻炼了活动策划、组织管理、合作协调能力
来自护理、康复、药学3个专业的学生, 在参观养老院的环境布局、熟悉制度和情况后, 根据组内的组员架构和特长, 制订为期2周的服务计划, 具体包括服务时间、内容、活动形式、具体组织、组员分工、预期效果等, 经过养老院和学校的指导教师审阅和修改, 通过人、财、物等各方面的筹备, 最后顺利开展系列的文娱活动;促进老人健康, 由此达到训练学生的活动策划、组织管理和合作协调能力。
3.6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反思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服务日志”包括学生对服务事件的描述、事件对服务对象、自己、团队的影响。通过“服务日志”和开学后的PPT汇报, 培养了学生的反思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这是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重要保证。通过对学习经验的反思, 总结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行为变化。
综上所述, 医学院校通过设计系列有目的的校外实践活动, 能开阔学生的视野, 有利于培养医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效果的控制应通过前期详备的活动计划、校内外指导教师的点拨及活动过程的有效控制与反馈。
关键词:医学院校,社会实践模式,沟通能力
参考文献
[1]Walton J.The changing environment:New challenges for nurse educa-tors[J].Jouroal of Nursing Education, 2004, 35 (9) :400~405.
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论文 篇8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化管理,模式创新
大学生社会实践主要包括寒暑假实习、调查研究等活动, 对大学生具有加深专业知识的理解、加强专业技能的运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快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等价值。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和教育环境的变化,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教育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 完善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培养体系成为高校学术和研究水平的重要体现。项目化管理是以项目为对象的系统管理方式, 通过临时性专门机构实现对指定项目进行高效的计划、实施及指导, 实现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 进而完成项目的预期目标。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引入项目化管理的理念及手段, 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一、现阶段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管理模式的不足
经过多年的发展, 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取得长足的进步, 为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贡献了积极的力量。然而, 实践内容尚不全面, 信息化程度仍然不高, 资源整合力度略显不足, 受众范围还不宽泛等问题是高校不可忽视的主要问题。
1. 实践内容尚不全面。
现阶段, 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管理模式在理念、体制和机制上均普遍存在创新性不足的问题。一方面, 从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教师常常把社会实践局限于义务劳动、社会调查、参观走访、志愿服务等范围, 很难有效调动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相当数量学生以为了完成任务的心态参加社会实践。另一方面, 部分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没有经过科学的规划和设计, 实践内容没有很好地同大学生所学专业联系起来;不少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了统一的规定和要求, 没有针对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进行实践活动的划分, 导致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很难“学以致用”, 只能被动参加实践活动。这样的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的择业、就业乃至创业等问题都缺乏指导作用。
2. 信息化程度仍然不高。
随着信息技术的成熟与发展, 高校管理人员在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过程中需要处理的信息和资料日益增多, 如何有效应对快速增长的信息成为社会实践顺利进行的保证。我国不少高校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仍然采用传统管理模式, 使用人工记录参与活动对学生信息和学生的实践进度, 这样的方式不仅工作量巨大, 容易出现差错, 而且加大高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信息化系统的建立可以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智能管理, 让大学生个人信息和活动进度实时显示在管理系统中, 便于管理人员对学生实践活动进行指导和管理。然而, 由于构建信息化管理体系需要投入较大资金, 部分高校管理人员过于重视眼前利益而忽视高校教学管理体系的长远发展, 不愿建立有效的信息化管理体系。
3. 资源整合力度略显不足。
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计划及实施过程中, 学校相关部门和院系之间普遍存在各自规划、单独管理的现象, 教学和活动资源不能有效整合。例如, 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是社会实践的主阵地, 是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关键场所之一, 由于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尚处在探索之中, 基地建设在设计上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 在建设过程中运作不规范, 管理人员对项目的监督和管理力度不足。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整合资源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良性发展尚存在较大的空间。
4. 受众范围还不宽泛。
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通常由校团委指定, 学生个人没有选择实践活动的自主权。管理人员指定学生负责人带领普通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并要求负责人按时反馈活动信息, 自身并不参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这就导致无法及时处理高校学生在实践中出现的突发状况, 影响到实践工作的成效。由于部分高校对在活动实施过程中缺乏风险评估体系,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往往不能按照学生需求及形势的变化调整活动内容和方式, 导致活动在进行过程中往往出现偏离意图和资金不足等问题。此外, 就我国大学生现阶段社会实践活动来看, 实践活动基本都是学生工作者带领一群学生干部在完成任务, 很多普通同学缺乏活动热情, 导致社会实践活动缺乏联动效应, 很难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优势。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管理思路
1.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管理的内涵。
项目化管理模式伴随着项目管理的逐步深入而发展成熟, 它是指从具体任务入手, 综合运用多样化的管理方式和技术, 将项目的设想和具体实现过程转化为产品和服务的组织活动。项目管理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是高校综合竞争力的体现因素之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高校教学工作中重要内容之一, 其实质是项目。所谓项目, 是指组织或机构为实现预定目标, 在一定时间和资源约束条件下开展的一次性工作。将项目化管理应用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 是指使用项目化管理方式对高校大学生实践工作的计划制订、实施监督、成果评测等各个阶段进行综合管理, 它是一种以目标为导向的过程管理, 目的性更明确。
具体来说,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管理细分为以下阶段:一是项目启动阶段:项目启动包括社会实践项目的制定及授权, 实践活动负责人的任命, 实践活动小组的划分, 以及实践项目利益相关人的确定等;二是项目设计阶段:这一阶段包括社会实践活动的计划, 例如活动的区域、活动的范围、活动的时间, 活动的人力物力分配, 项目预算编制, 时间活动项目的考核和管理等;三是项目实施阶段:此阶段包括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活动进度的监督及管理;四是项目总结阶段:该阶段主要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果验收, 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成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2.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作为现代化企业的科学管理方式之一, 项目化管理与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管理对象、管理模式和活动内容等方面均存在连接点, 这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管理可行性的基本保证。
首先,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项目化管理都是以实现预期目标为活动原则并且具有一定生命周期。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中, 各小组目标明确, 小组成员围绕相同的总体目标进行活动的设计、实施、监督及总结等过程。项目团队的存在正是为了解决具体项目, 团队成员通常完成项目中分配给自身的模块, 成员之间相互配合、协调合作, 最后由项目管理人员进行模块总结。在生命周期方面, 项目化管理在项目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对项目进度、费用及质量等因素的管理有所侧重, 主要职能包括计划、组织和评价, 大学生社会实践通常要经历准备、开展和总结等阶段, 并且需要保证以上环节在限定时间内完成。
其次,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项目化管理在管理方式上都具备系统性的重要特征。项目化管理通常对大项目进行分解, 对小组成员进行明确分工和责任分配, 促使成员之间有效协调与合作, 同时管理人员要对项目周期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大学生社会实践中活动经费、活动周期和活动成果等方面关系密切, 并且在整个社会实践过程中成员的活动预先分配, 相互之间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和协调性。
最后,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项目化管理在组织上都具有较高弹性。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过程中通常具有一定弹性, 这是由于在项目进行过程中, 管理人员需要针对小组的活动开展进度、经费使用情况、突发事件等因素动态调整实践活动的内容和时间, 例如, 删除部分实践内容、延长实践活动时间等保证活动顺利进行。而项目化管理的组织性质由项目性质决定, 由于项目的目标和实施方式会跟随市场的变化而调整, 因此项目通常具有临时性和高柔度性, 这样才可以保证项目管理和实施人员及时配合项目的需要。
3.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管理的价值。
首先, 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管理对高校管理人员意义显著。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引入项目化管理理念和知识体系构思, 是实践活动的全新尝试和探索, 也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教育新的思路。对于高校管理人员来说, 使用项目化管理模式一方面可以创新大学生实践活动的机制体制, 使用企业项目运作的方式组织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不仅可以整合利用资源, 还可以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另一方面, 通过项目化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 管理人员可以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有效提高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管理模式, 同时强调高校实践育人的教学理念。
其次, 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管理对高校大学生也有明显的意义。对于大学生来说, 使用项目化管理模式首先可以避免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盲目性, 合理选择活动内容。管理人员通过前期调研可以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帮助学生对社会中的热点、焦点事件进行分析, 使其可以选择主题突出的问题实践。同时, 使用项目化管理模式可以使大学生树立团队合作精神,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理解和认同团队活动在处理复杂问题中的重要性, 培养与同伴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促进社会实践活动向实效性发展。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管理模式探索
将项目化管理模式引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 不仅可以促使高校管理人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开拓思路、大胆创新, 探索适合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模式、新渠道, 还可以促使大学生在开展实践活动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实践能力等多方面能力, 为其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1. 科学分组, 合理侧重。
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 管理人员需要根据活动的任务要求和特点, 将整个活动按照特定标志分为若干项目组。所谓项目组是项目总体内进行的一种定性分类, 将总体划分为性质相异、范围较小的个体。项目分组可以明确反映总体内容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差别, 在各个项目组的基础上计算各组所占的比例, 分析各组在总体构成上的重要程度, 帮助管理人员对各个项目组的实际工作内容和成果进行有效判定和评价, 并且帮助各个项目组成员明确小组和个人的活动内容和职责, 强化责任意识。
以某高校大学生绿色环保中国行大型社会实践活动为例, 该活动内容涉及生态规划、生态旅游、公共设施规范化、社区环境管理、家庭节能管理、企业节能管理、绿色办公和生产等诸多环节。此时, 按照项目化管理模式的思路, 可将该活动横向划分为进农村、进城市、进企业、进社区、进机关等五个项目组, 每个小组的成员根据分组的实践对象不同而不同。该活动从纵向上划分为调查研究、问题调研、宣传、技术、方案设计等层次。经过横向及纵向的划分, 就可以很好地使这一项目深入开展下去。
2. 责任明确, 制度完善。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由于活动主体为正在接受高校教育的学生, 因此实践活动的责任可以根据高校教学模式的特点分为实践活动项目负责人职责、指导老师职责、大学生职责等三个部分。高校管理人员在明确责任、完善制度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第一, 制定目标管理责任清单, 确定活动的目标和要求, 促使各项目负责人加强组织领导, 对活动进行科学的安排和部署, 保证活动预期目标的实现;第二, 活动的指导教师需要经过个人申请、组织筛选而确定, 担负培养和指导大学生的重要职责, 需要管理人员制定相关规定对教师队伍进行规范和监督;第三, 为规范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行为, 更好地体现团结、求实的精神, 制定大学生实践管理准则, 明确大学生管理和培训、权利与义务, 量化考核等相关内容。
3. 量化考核, 综合评价。
为全面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实施, 需要在活动全过程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和考核体系。在活动前期, 应当对各项目组及整体活动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确保活动内容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在活动开展过程中, 需要对各项目组的活动内容和进度进行对比和分析, 提出不足和改正措施, 帮助小组成员顺利完成本小组对活动内容;活动结束后, 管理人员需要依据活动评价体系, 对项目组、指导老师、小组成员的活动表现和成果进行量化考核和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项目化管理在学生工作中的应用研究.全国高校辅导员创新论坛, 2009.
[2]梁亚民, 刘正帅.新形势下进一步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 2005 (4) :124-127.
[3]张洁.社会实践与高校人才培养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 2008.
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论文 篇9
(一)传统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
传统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主要有两种,归纳为:专业型模式和服务型模式。可以把这两种实践模式称为基础型模式或者常规型模式,一是围绕学生所学专业开展的社会实践,二是围绕服务社会开展的社会实践。
1、专业型模式
专业型模式的社会实践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围绕自身所学专业开展的实践活动,旨在通过实践强化自身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
专业型社会实践模式的社会实践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具有参与对象的独立性。学生在参与专业型社会实践时,往往具有独立性特点。例如,会计专业的学生可能到企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去实习,建筑专业的学生可能找建筑公司去实习。第二,具有参与主体的自主性。专业型模式的实践往往由学生自主去寻找和选择与自己所学专业相符合的单位进行实践,需要学生本人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参与实践。第三,具有参与形式的分散性。参与该模式实践的学生,往往分散在各自实践单位分散实践。
2、服务型模式
服务型模式的社会实践主要表现为学生围绕学校集中性的主题活动开展社会实践,旨在通过实践活动,奉献社会,服务他人。
服务型社会实践模式的社会实践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具有参与对象的协作性。服务型社会实践模式往往具有群体协作的特点,需要学生在实践中合作分工,各尽其职。第二,具有参与主体的被动性。该模式的社会实践往往是由学校安排学生参与,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安排。第三,具有参与形式的集中性。由于是学校安排参与,往往集中在某个具体时间,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如,三月份学雷锋活动月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去奉献爱心等。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纵观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还处于传统模式,没有大范围涉及和参与到现代开放型的实践模式和内容里。传统的社会实践模式,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缺乏合理的设计规划。传统的社会实践模式缺乏合理科学的设计规划,专业型模式具有分散性特点,服务型模式具有集中性特点,这是造成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不科学合理的主要问题。
第二,缺乏科学的组织体系。传统的社会实践模式呈现出政府牵头,学校组织、学生参与的特点,缺乏社会与学校共同负责的组织体系。学生到所在实践单位实践,接受单位往往是被动接受,参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不够。
第三,缺乏准确全面的定位。传统的社会实践模式,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节,往往忽视发挥大学生服务社会的职能。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从经验向理论的过渡
(一)列宁、毛泽东实践向理论过渡的思想
列宁指出: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先和基本的观点。只有坚持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才能真正把握认识的产生、本质和发展。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为基础,批判接受了传统哲学,使自己的认识论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又保留了鲜明的民族特点。首先,毛泽东强调实践对于人类认识的主导作用。其次,强调实践的主体性意义。另外,强调实践与认识的互动,从实践与认识相互促进的关系中把握认识与实践,即知与行的统一。[1]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必须由经验上升到理论层面
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探索不能仅局限于经验层面,必须通过实践促进认识,由经验层面上升到理论层面,对此,学术界展开了理论探讨。最有代表性的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刘瑞明和华东师范大学范冰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所作的理论探讨。
刘瑞明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类型分为:第一,从社会实践活动与现行的教学计划的关系看可分位教学计划内的实践以及教学计划外的社会实践;第二,按照活动地点不同,可分位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第三,按照活动的组织形式不同,可分为个人实践和集体实践;第四,按照活动的时间不同,可分为寒暑期社会实践和平时社会实践;第五,按照专业类型不同,划分为义务支教、科技支农、医疗服务等。[2]范冰将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流形式分为:学术实践、学生社团活动以及志愿服务三种形式。[3]
三、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多样化的理论归纳
(一)专业实践型模式
专业实践型模式是指大学生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自身所学专业,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自身的专业实践,从而达到提升专业理论和强化实践技能的目的的社会实践模式。专业实践型模式主要包括:实践性教学、毕业与就业实习等具体的实践形式。
第一,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专业实践型教学活动一直是高校重视但实施起来又困难重重,往往仅限于重复性的验证实验。[4]首先,专业实践性教学仍然从属于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其次,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学生适应实践性教学的能力弱。最后,高校实践性教学条件难以满足实践性教学的发展需要。
第二,完善专业实践型模式社会实践的对策
首先,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构建高校人才培养新模式。现代人才培养模式应是以学生的成人成才、能力发展为根本,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为目标,以教师和学生、学校和社会进行良好交流和互动、注重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综合性活动过程。
其次,加强基础建设,改善实践性教学环境。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开展涉及面广,干扰因素多,必须要有良好的物质基础和运行环境,只有这样,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才有转变的机会。
再次,积极向外拓展,有效利用社会资源。现代大学生应广泛接触社会,熟悉生产科研第一线情况。因此,高校必须积极向外拓展,有效利用社会上的实践性教学资源,为学生创造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
(二)交往磨砺型模式
交往磨砺型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是指通过给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在社会适应性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一种模式,主要包括学生广泛参与社团活动、参观学习、社会调查、勤工助学、生产劳动、军政训练等形式。
组织大学生参加交往磨砺型模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培养大学生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坚忍不拔、无私奉献、团结协作以及社会交往能力等综合品质及素质的重要途径。当前高校大学生迫切需要交往磨砺型社会实践的锻炼,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第一,高校加强学生交往磨砺型模式社会实践的必要性
首先,加强学生参与交往磨砺型的社会实践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现阶段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其次,目前学生成长的特点使高校必须加强学生交往磨砺方面的实践;
再次,加强交往磨砺型社会实践是塑造当代大学生完美人格的需要;
最后,加强交往磨砺型社会实践是提高人才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需要。
第二,高校加强学生参与交往磨砺型社会实践的基本途径
首先,依托高校自身条件,因地制宜地开展相关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在加强学生交往磨砺实践方面,可以依托自身条件开展经常性的活动。例如充分利用高校资源,开设相关人际交往和励志成才讲座;结合专业特点,开设相应的劳动技能课;在学校教学管理后勤等部门设立相关勤工助学岗位等。
其次,应积极对外拓展,与企业、社区联系,让学生走出去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锻炼。一方面,学生在参与企业生产或社区活动时,能利用自身的所学,帮助企业或社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学生在参与企业和社区活动时,能有效增强自身的团结协作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磨炼了自身的意志,为以后的走向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志愿服务型模式
志愿服务型模式指大学生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资源以及善心为城市、农村、社区等提供非营利、无偿、无职业化援助行为的实践模式。
志愿服务型模式包括城市志愿服务、农村志愿服务、社区志愿服务等具体形式。
第一,志愿服务的意义
志愿服务是一个传递爱心和文明的过程,对志愿者来说,它是奉献社会的一种方式;对服务对象来说,它是感受社会关怀、获得社会认同的一个机会;对社会来说,它是提升社会风气、保障社会稳定的一块基石。[5]
第二,促进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型社会实践活动的对策建议
首先,完善激励机制。为了吸收更多的青年参与到志愿服务中,团中央和有关部门采取了各种激励措施,包括精神激励和实际政策的激励等。对于高校来说,“评优”和表彰先进典型是一项重要的精神激励手段。
其次,提高志愿者的无私奉献觉悟,把志愿者服务内化为大学生长期自觉的行为,从而提高该项活动的内涵。部分大学生把志愿服务看作学雷锋、做好事,把志愿工作看成单方面的给予和付出,这导致了在现实中,虽然志愿服务经常搞,但往往把它简化为一些具体的劳动和任务,最终变成了行政命令和组织任务,这样既挫伤了志愿者参与的积极性,也与志愿者行动的宗旨相违背。[6]
再次,培养长期有效的队伍。志愿服务不是短期形式,要有长效效应,使得建立一支长效队伍显得尤为关键。所以,建立新时期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绩效考核机制以及组织保障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另外,应该拓展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形式与内容,增强活动的可操作性以及深层次性。高校应在提高服务层次,拓展服务领域等方面下工夫,增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整体性和实效性。
最后,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需要政府、高校以及社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重点要解决信息的及时沟通、反馈和交流,使大学生志愿服务能更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四)就业创业型模式
就业创业型模式指大学生利用所学专业文化知识以及实践技能为企事业单位服务,为自身获得就业生存以及发展机会的一种实践模式。主要包括:择业就业、自主创业等几种形式。举办就业创业型的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
就业创业的过程,是大学毕业生认识自我、评价自我、适应社会的过程。大学生在择业就业的过程中,如何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提高就业创业的实践能力是大学生必须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第一,高校加强学生就业创业型社会实践的必要性
根据有关部门统计,2010年,全国范围内将有631万毕业生,比2009届增加20余万人。就业人数的增加使本来严峻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另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偏重于基础理论,使得学生显著缺乏实践能力和社会经验,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更造成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困难。[7]因此,要大力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第二,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措施
首先,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就业创业意识的培养,建立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如:调整现有的专业及学科设置,推进教学改革,通过实行学分制,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创业指导等措施;其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在实际工作中,用人单位往往对学生的品质超过于对学生能力的看重,在创业的过程中,没有良好的人格品质更难打开局面;再次,应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学生在校期间要积极拓宽知识面,了解专业发展动态,特别是要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学会建立一个以自己专业为中心的整体知识体系;另外,提高学生就业创业技能。在就业创业前,学生必须参加各级岗前培训,在专家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判断和决策,有针对性地参加一些包括职业规划、创业意识、职业素质等内容的培训。最后,多途径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充分利用校内资源与场所建立创业实训基地,扶植大学生创业工作室,与专业紧密结合,与服务企业紧密结合,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五)创新创造型模式
创新创造型模式是指大学生通过参与“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竞赛以及省、市、校级科技创新项目等新形式的实践达到锻炼自身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实践模式。主要包括:参加“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竞赛、省、市、校级创新项目以及科技活动等。
作为一项全国性的实践赛事,“挑战杯”的影响力与指导作用不容忽视。各省、市、高校以“挑战杯”为核心相继创办了一系列带有选拔性质又是独立运作的赛事。这些赛事从地域上与大学生更为贴近,宣传也更为到位,因此有较高的参与度。金陵科技学院近几年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了南京市团市委组织的“创业导航杯”创业计划大赛以及由栖霞区团区委主办的“成业栖霞”创业计划大赛。特别是在“成业栖霞”创业计划大赛中,学校组织的参赛项目从最初参赛的100多个参赛团队脱颖而出,最终进入“成业栖霞”创业计划大赛十强项目。所参赛的创业计划“南京肉鸽科技咨询有限公司”更是与栖霞区另外几家肉鸽生产基地形成联盟,使创业计划真正实施到具体的项目中,并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另外,学校在每年的四月到五月组织全校性的科技节活动月,组织全校各二级学院进行专业技能大赛、科普知识大赛、前沿科技讲坛等活动,掀起了全校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大比拼、创业能力实践的高潮。
第一,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和成果
首先,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成才观。通过举办系列科技活动,教育学生求真求实、不怕困难、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这是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根本目的,也是学生成才的关键环节。
其次,促进了学生科技队伍的建设。通过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建立和形成了一支以学生为主体,以指导教师为主导的学生科技创新队伍。
再次,促进“教”与“学”相长。学生课外科技实践活动是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过程,也是教师参与到活动中去指导学生科技实践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可以说学生是科技活动的主体,教师则是活动开展的有效推动力,促进了“教”与“学”相长。
第二,进一步深化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思考
首先,以“挑战杯”为龙头,加大宣传力度和支持力度,带动高校开展各类科技活动的高潮并形成制度,使得活动能长期有效的开展下去。
其次,处理好几个矛盾。首先是课内专业学习与课外科研在时间上的矛盾。其次是处理好学生强烈的科研热情与实际科研能力反差之间的矛盾。
应该看到,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随着时代发展将呈现出更为深刻的内涵。在当前,专业实践型、交往磨砺型以及志愿服务型社会实践模式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常规模式,就业创业型模式将成为在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要模式,创新创造型社会实践模式将成为今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及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王锡伟.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与毛泽东实践认识论比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7,(1):10-13.
[2]刘瑞明.农林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3]范冰.试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模式创新[D].华东师范大学.2007.
[4]柴陆修.当前高校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8,(9):141.
[5]李涛,苗忠.论志愿者服务与和谐校园[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8,(4):154.
[6]贺红霞.大学生志愿者社区服务的实践与反思[J].社会工作.2007,(5):32.
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论文 篇10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两阶段式,实践创新,能力模式
当前, 中国的经济形势和模式的转变, 对高学历人才, 特别是基数较大的本科生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但实际大学工科生教育培养并不符合现代市场对人才的要求, 因此, 大学工科教学模式要进行改革。本文中经总结培养卓越工程师的经验, 加之现代市场要求及工科生培养的特点, 对工科生的两段式实践创新能力模式构建进行探讨。
一、卓越工程师的形势与任务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性学科。目前, 测控技术及仪器仪表广泛应用于炼油、化工、冶金、电力、电子、轻工和纺织等行业。仪器仪表行业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倍增器”, 对各行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拉动作用, 对仪器仪表行业人才的需求也一定会日益紧迫。惯性器件及系统是每一个军事大国必须大力发展的尖端行业, 目前各有关学校所培养的这方面专业人才的数量与国家和社会的需求还远远不能适应。鉴于我国能够进行陀螺导航仪器专业人才培养的院校十分有限, 远远满足不了航天、兵器工业发展的需要, 2005年国防科工委组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院校进行充分论证, 建议重点建设一批国防特色学科专业, 以满足国防科学技术发展、国防科技工业的较高人才培养目标。哈尔滨工程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被批准为国防特色专业, 但这一专业的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依然存在一定矛盾, 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 招生规模。
全国范围内仅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及我校等少数几所院校进行陀螺仪表及测控技术的教学。同时鉴于相关专业学生培养经验、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等方面的限制, 学习陀螺仪表及测控技术的实际招生数十分有限, 以我校为例, 每年招收的人数仅60多人, 远远满足不了精密测控及陀螺导航企业发展需求。
2. 培养模式及质量。
大多数招收本专业高校依旧沿袭着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往的这种教学模式, 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得比较牢固, 相关实践经验学生掌握得特别少, 导致毕业后的学生到企业就业还需要先进行相关岗位实习培训。特别是本专业的实验与毕业设计等过程往往需要进行惯性系统的一系列实验, 而大多院校是不具备这类条件的, 学生在校期间只能学习一些书本知识, 这无疑加大了人才培养质量与实际要求间的矛盾, 也延长了人才培养的周期。
二、两阶段着重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我国教育部指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面向工业、面向未来及世界的, 依据社会当前的实际工程需求, 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及其相关素质及实践能力的提高, 要符合我国教育强国、增强自主创新力、发展新型国家发展战略, 同时结合我校哈尔滨工程大学“三海一核”的学科建设体系, 凭借五十多年来我校测控技术与仪器方面的办学经验及优势, 结合我校自动化学院教学条件及师资队伍, 瞄准我国导航仪器及测控技术领域, 依据自动化测试测量及高精度导航仪器的实际需求, 联合航天科工集团、中船重工、兵器集团的研究院、设计院及相关企业, 重点培养项目设计与建设、生产运营与管理、新产品与新工艺的研发等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卓越工程师, 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工程意识及整体素质能力的培养。
三、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的培养
1. 学校培养目标。
本专业是黑龙江省重点专业, 设有“导航技术”和“测控技术”两个专业方向。培养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和科学研究能力, 具有测控技术与仪器及相关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 从事国民经济、国防和科研部门的测量与控制系统、仪器仪表及其他信息获取、开发、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 企业培养目标。
为适应我国测控技术与仪器行业发展需要, 着重培养学生对于工程相关了解, 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实验能力、设计能力以及相关运用及创新能力等等。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人才。
四、培养学制与培养模式
根据该专业分层次的人才需求特点, 这次试点工作是培养具有应用型及设计型的卓越工程师, 等具有一定的经验后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于人才的需求向更高层次转变时, 会考虑进行研究性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现阶段中, 学生在校学习4年, 学校采用“3+1”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所谓的“3+1”也就是大约花费三年的时间来进行相关基础课、专业课及专业选修课等等的理论知识学习;通过大约一年的时间进行相关实践学习环节, 如工程实践、专业实习或是专业课程设计等等。通过这种教学模式, 毕业后的学生可以直接到企业就职或选择继续深造。为实现符合学校高素质高技能的培养目标, 实施“创新推动、打造品牌”战略, 重点培养出“思想品质好, 辨识能力强, 掌握核科学知识”的创新型人才, 打造一流的工程师、行业领军人才和科学家。结合自动化学院的“宽视野、厚基础、能力强、素质优”的具体要求, 将美国工程与技术鉴定委员会ABET的认证标准作为参考标准, 以我校刚修订的2009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框架, 学校与企业通过结合企业发展及生产的需要, 一起订制出相关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包括两方面, 首先是基础教育, 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作为学生掌握专业课程的首要条件。其次是专业教育课程, 让学生更深入了解和掌握精密测控及陀螺导航领域的知识跟技能。
五、两阶段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实践效果
在对两阶段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探索后, 取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与河北汉光重工有限责任公司进行校厂联合培养的方式。其中, 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现有“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生物医学工程”5个本科专业,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2011年获得教育部批复, 成为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河北汉光重工有限责任公司, 是经国家计委批准创建于1963年, 现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直属企业, 是中国第一台硒静电复印机诞生地, 是国内第一家实现“863”重大项目的企业, 通过了中国新时代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 国家一级计量单位, 具有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装备承制资格证书和一级安防工程企业资质证书。两阶段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运行三年, 在大学工科生的培养工作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11级本科生作为第一批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对象, 其效果不仅仅体现在学习更加实效, 创新与动手能力也显著加强, 在参加国家和省市的各类电子设计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除此之外, 两阶段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建立同样搭建起了学校同企业间的科研关系。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卓越工程师创新基地, 对于企业生产发展的技术性问题可由学校跟企业共同申报相关的国家级、省级或者市级科研项目, 成为提升企业研发能力和产品技术水平的源动力。
参考文献
[1]杨华.工科研究生“两段式”实践创新培养基地的建设[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 (4) :15-17.
[2]王永利, 史国栋, 龚方红.浅谈工科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 2010, (19) :57-58.
[3]王永利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J].江苏高教, 2011, (2) :137-138.
[4]朱金秀, 范新南, 朱昌平, 江冰.电气信息类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1, 30 (10) :129-131.
探索实践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新模式 篇11
薪火相传志愿活动体系逐步完善
常熟理工学院历来把青年志愿者活动作为加强学生品德建设,提高学生能力素质,促进良好社会风尚的重要途径。并结合社会和时代的需要,发挥高校的知识和人才优势,不断拓宽志愿服务的领域,努力提高志愿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构建了相对完善的志愿服务体系。
学院的青年志愿者活动有着优良的传统。早在20世纪90年代,学院的各个团总支就和常熟的各社区结对共建开展学雷锋志愿者活动,各个团支部都有固定的活动基地。多年来,活动从未间断过,目前各二级学院已与常熟的安定社区、烟雨社区、迎春社区、花溪社区等近20个社区及常熟市11所民工子弟学校、常熟市特殊教育学校等单位结对,定期开展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科普法律知识普及与宣传、家电维修、文艺演出等服务。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院的志愿服务领域也在不断拓展。敬老院、特殊教育学校作为学院的常规活动基地,已经坚持开展服务20多年,大学生志愿者们定期为孤寡老人、残障儿童送去温暖。从1998年开展的无偿献血活动,众多师生用无私的行动诠释着博爱,学院也被誉为“常熟市无偿献血110”。 2009年3月,学院全面启动大学生义工活动,与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自2009年5月开展阳光支教活动以来,上千名志愿者分别走进常熟市11所民工子弟学校开展支教活动,服务次数达百余次,受众人数达1.2万人,为常熟地区民工子弟学校以及部分农民工子弟家庭带去了关怀。自2010年9月始,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联合常熟七彩虹义工服务团,共同资助了四名青海贫困学生,签约三年,帮助他们完成学业。除此之外,学院还跟地方合作,联合成立了志愿者小分队、禁毒志愿者小分队、城市应急志愿者小分队、“七彩小屋”志愿小分队等专业性的志愿服务队伍。
目前,学院已经形成了志愿者服务管理体制的“三级架构”管理模式,即校团委宏观把握、统筹指导,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具体管理协调,各院系青年志愿者协会分会及各个小分队从事项目实施。另外,已经形成了志愿者活动培训制度、项目管理制度、考核评比制度、表彰奖励制度等,有力促进了志愿活动的良性发展。
学以致用志愿服务提升能力素质
学院鼓励广大学生以创建优良校风为出发点,结合自身专业优势,立足校内,面向社会,积极发挥高校知识、技术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要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认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和民众,服务地方经济和建设。
学院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另一个特色就是与专业结合紧密。每年暑假,学院都要求学生结合所学专业,集中开展暑期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项目涵盖科技服务、文化宣传、医疗服务、法律普及、环境保护、社会调查、送戏下乡等诸多方面,每年都有上百支小分队分赴全国各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008年,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烹饪专业的46名志愿者,出色完成了奥运餐饮志愿服务;外国语学院的志愿者曾先后服务于2009年的水球亚洲杯、2010年世界杯花样游泳赛、2010年上海世博会;人文学院的志愿者每年为沙家浜旅游节提供志愿服务。学院50周年校庆、第16届“江苏省高校校长杯乒乓球赛”、2010年苏州太湖半程马拉松赛、2011年尚湖马拉松赛、2011年环太湖自行车赛常熟赛区等地,都留下了学院志愿者忙碌的身影。
学习之余,志愿者们也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在校内外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学校维修小分队的成员主要来自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和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他们定期在校内外开展家电维修活动,对于部分有特殊要求的市民,还会上门服务;机械学院的志愿者到农村田头指导农民如何正确使用和维护农机;计算机工程学院的志愿者深入到社区和小学手把手地教小朋友们如何使用电脑;外国语学院的志愿者免费帮助常熟市的旅游景点进行英语翻译的纠错;艺术与服装工程学院的志愿者义务帮助新农村规划设计绿化方案;师范专业的志愿者曾在2008年赴绵竹灾区义务支教,常熟的11所民工子弟学校也都留下了他们青春的足迹。
志愿者们在深入基层、了解社会、了解农村居民生活的同时,学会了用知识和技能去服务广大群众,在活动中增长见识,锻炼才干,磨炼意志,不断树立起主人翁意识,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同时也进一步巩固了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一步了解了社会对所学专业的要求,提升了专业素养和能力。
奉献青春志愿服务倡导社会新风
学院在课堂教学主阵地之外,倡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工厂企业、街道社区、乡镇农村,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付出的是青春和汗水,收获的是希望、是责任、是成长、是赞誉。
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学院的志愿服务工作也得到了各方面的肯定。2006年,学院被授予“江苏省红十字示范学校”荣誉称号;2008年,北京奥运会餐饮服务实践团获得全国社会实践先进集体;青年志愿服务项目“舞动青春,阳光支教”获2010年江苏省团工作创新奖。学院无偿献血活动也连续十四年获得省市各级表彰。
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论文 篇12
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社会实践情况的分析
(一)现有常规运行模式
随着社会实践工作在学生群体中的不断兴起,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社会实践工作也逐步走向常规化。作为学生群体,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常见的社会实践多以学校组织为主、班团组织开展为辅,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纪律规范养成、团队协作和接触社会等展开。又因这些活动开展具有普适性强、组织便捷、开展难度不高、专业化要求较为简单等特点,因此在社会实践开展中为多数被选项目。
以上海信息技术学校为例,学校将校外社会实践分为校外社区文化活动场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德育教育实践基地开展的各类考察、参观、调研等考察实践活动;校外参加敬老院、街道社区、公共场所的卫生清扫、家电保养维护等公益服务活动。
学校已与上海市青少年活动基地———东方绿舟、上海轨道交通有限公司、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世博中国馆、武警五支队二大队、桃浦消防特勤中队等多家上海社会实践基地、上海大众、可口可乐、车墩影视基地等知名企业、桃浦镇白丽社区、万里街道青少年服务中心等社区街道,建立并签订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协议,并组织学生经常性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形成了长效机制。
(二)现行模式分析与其他群体对比思考
在上述的现行常规模式中,不难发现其开展内容、形式与中小学、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并没有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区别,不能充分体现中等职业学生的专业技术特点,也并未使中职学生的职业技能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应用。
究其根本,中职学生是属于技能型的初期人才,专业技能的不成熟局限了以专业服务社会实践的发展平台。同时,能提供专业成长和提升的社会实践场所也未能实现资源整合,使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社会实践更多地与中小学生呈现雷同、人员叠加等问题。
专业研究能力的缺乏也使得中职学生不能及时反思和分析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使得社会实践也不能像高校学生一样进行延深拓展。
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群体特点
(一)年龄特点
作为中职学生的生源方,中小学生的社会实践体验对其日后进入中职学校参与社会实践存在一定影响。中小学生因从年龄结构来看均属于未成年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多以接触社会、锻炼人际交往能力为主要目标。现今由中职学校主要承担、面向全市中小学生的“职业体验日”活动,从组织和实践形式上为中小学打开了新的社会实践体验模式,而中职教育阶段的进一步“职业模拟”则并未形成模式体系。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年龄结构会在学校期间出现关键点。部分学生年满18周岁,成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其社会责任意识及所需要承担的责任也相较未成年人有了明显的法律要求。而未满18周岁的中职学生也不同于中小学生,正逐步面向社会、走向成人阶段,在思想和责任意识,世界观、价值观初步形成下,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自主性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
(二)能力特点
在对于社会实践主观需求增多的情况下,中职学生实践目标已不再停留在浅尝辄止的体验阶段,更多的实践目标是将社会实践与模拟职业实践相结合。同时,随着年龄的递增,其在中职学校学习掌握的职业技能水平也呈上升趋势,学生逐步掌握了一定的职业技能,实质上与中小学生产生了差异化发展的显著变化。
三、政策支持力度与实践规范化程度建设
(一)政策需求
在《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试行)》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表现成为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的重要记录内容之一,且对本市高中阶段学生提出了社会实践时间不少于90天,志愿者服务不少于60学时的要求。同时,认定了1000多家市、区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为高中学生提供了4万多个学生实践岗位。
然而,该项《办法》并未面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全面施行。1000多家社会实践基地多以服务实践、参观学习为主要特点,面向中职学生技能操作与实践应用类型的岗位资源尚未被梳理与搭建资源平台,这使得符合中职学生特性的社会实践资源从政策扶持的角度看仍需加强。
在岗位供应方面,诸多体验岗位为保证满足高中学段学生的学时需求,而不得不减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岗位供给。从这一现象看,中等职业学校具有专业性的社会实践项目,若无自上而下的资源配套整合与梳理,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而言,其社会实践不仅无法延展专业技术类的实践体验,普遍适用的服务体验类社会实践也必须面对资源分配不足的尴尬状况。所以,需要通过中职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探索来解决这一显在问题。
此外,中职学生的社会实践时间与学时也远未及本市对高中阶段学生社会实践时间的要求,学生被动参与的特点仍较为明显。从中职生社会实践的操作与发展角度考虑,如能通过政策扶持、搭建资源针对性强、流程规范化的平台,将更好地使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满足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需求的同时,真正为中职学生社会实践打造出技能施展舞台。
(二)实践规范化建设
以上海信息技术学校为例,学校将学生社会实践评价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通过德育学分制模式进行总体考核评价和学分认定,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班主任及社会实践基地负责教师(实践机构)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社会实践进行评分。除此之外,如能加强校企合作模式下的社会实践,将与高中、中小学、高校产生明显的差异化特色,将更有助于中职学校将社会实践与职业技能规范化对接,助力中职生技能实践。
四、社会实践模式探索与构架
通过对中职学生社会实践的运行模式的研究、群体特点的分析,结合中职学生职业技能和社会实践服务需求,构建出hourglass沙漏模型。该模型以学生社会实践组织形式为一个端面,以学生实践形式和市场需求为另一端面,形成社会实践主体与对象互为依托的构架;并通过普适性社会实践与职业技术在社会实践中的拓展为中枢,不断扩大普适性社会实践的范围,也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在社会实践服务中的比重,使中职学生社会实践在数量增大的同时进一步优化品质,做到“质”与“量”的双循环。
(一)建立适合中职学生的社会实践组织形式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社会实践具有明显的学生活动特点。在组织形式上,多以大集体(学校组织)、小群体(班团组织)为主要开展形式。大集体与小群体作为中职学生社会实践的基础,需根据活动性质或人员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人员组织形式。
而通过加强普遍适用性的实践活动,不断结合专业进行社会实践上升通道的拓展,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积极性和参与感。现实社会实践的开展中可以发现,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的意愿并不明显,多以被动参与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为主,但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实际需求却又十分强烈。另一方面,中职学生表示出了期待在社会实践中能发挥所学职业技能或在实践中应用、训练所学技能的意愿,这也为学校在设计该年龄段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提供了明确的指向。
此外,随着网络在学生生活和学习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如何挖掘网络社会实践平台的空间,也是本次中职社会实践模式构架建设中关注和思考的。通过网络平台,搭建社会实践的网络服务窗口,同时通过网络拓展专业学习的平台。这些新的尝试都将为中职学生社会实践延展新的发展方向,使社会实践不断得到开拓与创新。
(二)丰富适合中职学生职业体验的专业应用型社会实践项目
从此次构建的hourglass沙漏模型可以看出,对接市场与技能实训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设计可重点关注的发展动向。这是对中职学生社会实践市场的精准定位,有助于与中小学、高中做到资源分流,同时也将专业学习与市场对接明确,体现职业教育清晰的发展目标。
(三)构建学校、企业、社会和家庭多方评价体系
不同于普适性社会实践,专业应用型社会实践活动只有通过建立规范的管理平台,并不断进行经验积累,才能有效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现有的自发性、普适性社会实践活动难以满足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只有在多元化、规范化的评价体系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够获得真实有效的评价结果,真正使中职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能从政策出发,项目丰富、体系完善、评价多元,以实现学生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转变,实现质的飞跃。
相信随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体系化和多元化模式的建立,社会实践活动将不断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其中,各学段、不同类型的学生也将有机会参与到更符合自身兴趣、专业领域的社会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收获成长。
摘要:社会实践作为学生德育发展的重要平台,给学生提供了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然而,随着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深入推进,实践类型雷同、内容单一的现象越发明显。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社会实践更需要对接专业技能的成长,使社会实践走出不同于普教体系的中职特色。同时,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将互联网空间打造成为中职学生新的社会实践平台也值得不断探索与研究。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社会实践模型,对促进中职生社会实践的体系建设和学生综合素养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职学生,社会实践,模式,探索
参考文献
【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论文】推荐阅读:
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分析论文11-26
大学生暑假实践论文12-02
大学社会论文11-25
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论文-拆空调11-03
大学生实践学习报告(论文)10-18
大学生就业素质调查社会实践报告(论文)05-31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论文(最新)5则范文12-07
大学生社会道德模范教育论文07-06
大学统计学教学模式分析的论文09-01
大学生管理新观念与实践论文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