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模式下大学生体育(共7篇)
运营模式下大学生体育 篇1
对于大学生而言, 体育消费是其日常消费的重要内容, 这类消费不单纯是学生在体育服装购买上的支出, 随着学生文化生活的丰富, 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日常消费当中都会增加一些例如体育赛事的观看、体育书籍的购买等方面的花销, 而对于体育产业类的消费内容可能更多的集中在体育健身方面, 所以笔者就从这些方面入手, 对于体育消费与物流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对于任何一个大学生而言, 目前可能对于体育服装的购买是其学生时代消费当中最普遍的消费的内容和日常花销当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尤其是体育服装和体育鞋品的购买, 这些日常的花销已经逐步成为一个城市或者地区带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尤其在一些高校聚集的城市和地区, 学生的消费能力和购买力已经成为城市的主要购买者, 而众所周知, 发到的商业活动必须有与之相配套的物流产业, 因为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 都不可能做到在全国任何一个地区建立自己的生产企业, 这对于企业而言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对于城市发展而言, 也会最大化的削弱城市的竞争力, 所以物流就在这种产品流通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所以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就是物流水平。
学生的体育消费除了服装之外, 体育信息的购买和体育娱乐的花销也是不可忽视的, 对于体育报纸的订阅, 网络信息的查询等等方面都会涉及到一些费用, 而体育娱乐的出处成为很多学生选择周末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 比如很多休闲体育赛事的参与, 都需要参赛人员缴纳一定的费用和准备服装、宣传等等费用, 这类花销对于大多数热爱体育活动的学生来讲是必不可少的, 而对于大多数人而言, 可能都是去参看比赛, 那么比赛的门票购买就成为很大的一笔花销, 在健身方面的投入来看, 对于大多数喜好健身健美的学生而言, 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有很强壮的身体, 对于女生而言, 在每年的三四月份, 我们调查研究发现, 很多健身俱乐部都会针对在校女生开设一些带有明显学生服务性质的健身和减肥活动班, 这些套餐或者优惠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帮助女生在漫长的冬季已经春节之后, 减去过多的体内脂肪回复苗条体型而设计准备的, 因为对于大多数地区而言, 到了五六月份都已经开始了夏装的上市, 这就势必会因为冬季的增肥而导致脂肪的增加。对于男生而言, 大多数男生都希望通过锻炼, 能增加肌肉的形状和力量。
大学生的消费倾向会随着在校年级的升高趋向成熟和稳定, 并且因为经济条件的有限, 会对自己的生活消费进行计划性安排。这种消费的量入为出同样也会表现在体育消费中, 大部分学生会选择物美价廉的体育商品, 大学生由于学习比较紧张而非常重视时效性, 所以一般会选择距离学校较近的体育消费场所。大学生的实物消费主要为运动服装、鞋帽等, 因为体育运动服装不仅可以体育活动时穿, 还可以在日常生活时穿, 一举两得, 正好迎合大学生的求实心理。大学生的劳务型消费也主要用于校内面向学生开设的健身场所, 因为价格低廉, 学生相对能承受, 并且节省了交通时间。另一方面, 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 比较热衷于追求新颖, 喜欢通过服装品牌和时尚潮流来表现自己的个性和风格, 因此品牌运动服装也会作为他们的选择之列。许多学生在接受访谈时表示:品牌消费不仅时尚, 而且可以降低购买风险, 若经济条件许可, 他们会较大范围地消费品牌的体育用品。这是大学生体育消费时求名心理的体现。
从学生的体育消费行为和行为能力来看, 促进物流产业的发展需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首先是产品的流通运营渠道, 对于学生而言, 他们在体育产业和体育消费方面的投入主要还是来源于家庭的资助, 所以在面对物价上涨的过程中,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也学会了生活消费的计划和理财, 这对于学生的发展而言是很有帮助的, 所以在物流方面, 发到的运输网络和就近原则可能对于产品的销售而言会带来更多的好处, 因为在面对运输成本不断增加的今天, 如果在产品运输中投入的资金越多, 那么产品的价格就会上涨, 这对于购买产品的学生而言是不利的, 所以在运输网络中, 近距离原则可能对于学生体育产品消费而言更有帮助。 (2) 物流本身只承担着产品的运输, 对于产品的质量并没有取舍, 在今后一个时期, 可能对于产品的质量取舍也会影响到产品的销售, 而对于任何一个产品而言, 其最终从加工车间到消费者才算产品完成了生产和使用, 如果对于消费者而言, 对于某些地区的产品本身就已经有了微词, 那么在物流运营中可能对于该地区的产品就应该注意调整运输方向, 换句话说, 可能在产品销售中, 物流也起到了很好的调整和建议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清生:学习型社会视野下的社区体育资源整合[J], 体育科学研究, 2008
[2]邹时荣:中国商业面对FDI挑战的路径选择与政策保障[J], 财贸经济, 2002
[3]刘春浦:发达国家对零售商业网点的管理[J], 商场现代化, 1997
[4]李海舰:中国流通产业创新的政策内容及其对策建议[J], 中国工业经济, 2003
[5]黄鸥翔:从战略产业的高度认识流通业[J], 绿色中国, 2004
[6]赵德海:对流通地位的再认识[J],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 2004
[7]刘春玲:基于外资并购的商业发展研究[J], 江苏商论, 2003
[8]冉净斐:流通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证[J], 生产力研究, 2005
[9]冉净斐:从先导到创新:流通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J],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4
[10]冉净斐:流通经济学:从概念到科学[J], 中国流通经济, 2004
运营模式下大学生体育 篇2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华南师范大学游泳馆的场馆建设、日常管理与运营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
查阅大量有关高校体育馆建设与运营管理的文献资料, 找出有关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及日常运营存在的问题及相关性的研究。
1.2.2 专家访谈法
通过对从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方面工作多年的专家、教授进行访谈, 探讨有关目前场馆管理模式所存在的利与弊, 虚心听取他们对本研究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1.2.3 个案研究法
以华南师范大学游泳馆为个案进行研究, 通过研究调查, 为高校新型游泳馆运营管理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2 华南师范大学游泳中心 (游泳馆) 现状分析
2.1 游泳馆的现状介绍
华南师范大学游泳馆是广州亚运会游泳 (水球) 、铁人三项 (游泳) 项目的训练场馆, 其 (广州大学城校区) 位于教学区东北面, 与地铁和公交接壤方便出入。
目前该馆占地面积8100平方米, 有970个座位, 有恒温标准游泳池 (50m×2 5 m) 和训练池 (1 5 m×2 5 m) 各一个。馆内安装了目前最先进的科罗拉多计时系统, 游泳池使用了循环过滤系统来保持水质的清洁, 而水温始终保持在国际标准的25℃~28℃。
2.2 游泳中心的成立
2001年在学校领导班子和市体委的大力支持和关注下, 华南师范大学游泳中心正式成立, 其标志着全国首创的、以高校为依托的大型场馆中心成立。游泳馆的运营管理从严格的逐层领导审批制度中独立出来, 使其运营管理简单实效。游泳中心的成立意味着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下属的两大中心完全建立, 即场馆中心和游泳中心。
2.3 国家游泳队华南师范大学训练基地挂牌
2011年5月, 游泳中心近10年的发展, 在出色的完成了广州亚运会所布置的任务之后, 华南师范大学游泳馆以其自身的优势及在高校场馆建设和管理上的领先的地位。国家体育总局游泳运动管理中心授予游泳中心“国家游泳队华南师范大学训练基地”。此游泳基地也是国内首次以国家队的名义授权于高校的体育馆。这在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中不仅具有创新性, 同时也给其他高校场馆运营管理提供了新的借鉴模式。
3 华南师范大学游泳中心 (游泳馆) 优势与劣势
3.1 游泳中心优势分析
3.1.1 管理相对独立、特色鲜明
游泳中心是个相对独立机构, 虽然在学校和体育学院的双重管理范畴下, 但在教学使用和经营管理中有一定管理权限, 有较大的自主性, 增加了场馆管理的科学性。游泳馆由专业的工作人员和保障团队管理, 使用和运作效率高, 避免了层层审批的繁琐。
3.1.2 自主学习选择性大、使用效率较高
学习游泳锻炼时间自主, 选择游泳时间更多。较原先游泳馆全部封闭, 虽然没有教学事故发生, 但也是极大的浪费了场馆资源。游泳馆成为集教学活动, 体育锻炼、科研活动、文化传播、市场经营于一体的教育基地, 使用效率更高。
3.1.3 人才资源丰富、有优惠政策保障
华南师范大学游泳中心不仅有一批专业的教练团队、运动员团队, 还有许多业余的游泳爱好者。由于依托于高校, 政府在财政拨款中给予扶植, 在水电气暖费用收取上给予优惠, 同时学校为教学、科研提供专门的资金用于购置先进的仪器设备等。
3.2 游泳中心劣势分析
3.2.1 游泳馆功能单一、难以满足体育需求
目前, 游泳中心设施的主要目的是教学、专业队训练。游泳馆的经济效益等众多功能尚未得到开发, 忽视了把游泳馆推向市场的需求。在教学训练之余, 游泳馆的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使得部分资源处于闲置。
3.2.2 游泳馆投资大、日常运作财政力度不够
学校斥资巨额建造游泳馆, 主要服务对象仍是在校师生。日常教学、训练并不能给游泳中心带来收入。而学校专项拨款, 只能维持游泳中心的日常运作, 只能满足水药购买、工人工资, 对中心教师的补贴甚少。
3.2.3 游泳中心管理和监督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游泳中心人员配备不够完善, 缺乏认真负责的、专业的救生员, 门岗门卫职业素养有待提升。中心要还没有成立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 在教学、训练和运营管理过程中, 逐层的行政领导没有完全认识到权责利之间的重要性。
4 华南师范大学游泳中心 (游泳馆) 运营与管理模式分析与推广
4.1 游泳中心六大板块系统介绍
华南师范大学游泳中心共分为六大板块系统 (表1) , 游泳教学, 游泳科研, 高水平运动队训练, 游泳馆场馆建设, 游泳馆经营与开发, 游泳馆日常管理组成。
4.2 游泳中心的特点
4.2.1 项目特点
游泳馆不同于体育场, 安全性是游泳运动最为重要的注意事项之一。
4.2.2 运动项目的特殊性
游泳运动的特别之处在于不仅是对游泳教学和训练的所有师生进行安全管理, 而且也要对出入游泳馆的人员进行安全教育管理。溺水事故也是游泳教学和游泳管理者最为担心的事情, 所以尽量避免和杜绝此类事情发生。游泳项目的特殊性就要求游泳馆工作人员必须对游泳者的人身安全负责任性。在日常维护上, 学校提供后勤保障团队来组织游泳馆的卫生工作。游泳中心招聘专业的水质监测人员, 恒温系统管理人员, 救生员等来维护游泳馆的日常运行。避免其他部门招聘的盲目性和间接性, 提高了人事处理的效率。
4.3 游泳馆管理与使用的特点
4.3.1 游泳馆日常维护管理
华南师范大学游泳中心直接受学校管理, 也接受体育学院管理, 首创了双向管理体制。不仅可以以学校层面为安排游泳馆的赛事, 而且可以在体育学院的安排下, 组织学生学习游泳。在游泳中心管理方面, 学校专门为中心设立账户, 来提供日常维护费用、工作人员工资, 赛事运营的提成, 用来对工作人员发放奖金、补贴等。
4.3.2 游泳馆教学与对外开放的使用配合管理
体育馆的主要教学任务是为学习提供体育活动锻炼的场所和保障, 也是体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 游泳也亦此。根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 “在我国现有的850080个体育场地中, 教育系统有558044个, 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65.6%。其中, 高等院校有28741个, 占教育系统场地数量的5.2%, 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3.4%”。需要指出的是, 高校体育场馆虽然在数量上不多, 在教育系统中所占比例较低, 但质量较高。高校体育馆也要在一定程度上承担周围居民的体育活动, 如何将体育馆教学与对外开放合理的分配与使用始终是场馆管理的难题。游泳中心采取控制式开放办法, 将全年早上对外开放, 为广大教职工提供了活动的晨练场所, 也是进行和推广群众体育精神的重要场所。在游泳需求量较大的旺季, 每周三次下午对外开放, 最大限度的对外开放, 在游泳教学时每个教学单位在固定的教学区域活动, 将游泳池充分利用。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以市场为导向、体现社会功效
高校的体育设施使用社会化是体现体育场馆社会功能的重要途径之一, 这就要求管理者拓宽思路、甩开包袱、采取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运营管理方式。
5.1.2 满足教学任务与最大限度对外开放相结合
高校体育馆的对外开放可以缓解社会对体育场馆需求的矛盾, 也可以缓解场馆的体育资金问题。要在完全满足体育教学、学生锻炼、高水平训练、科研攻关等的前提下, 将场馆对外开放, 在经营上要采取“以体为主, 多种经营”的策略。
5.2 建议
5.2.1 制定合理的场馆管理监督制度
高校体育场馆的使用要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来制约, 更要有严密的监管制度来监管。建立完善的监管制度, 保障场馆正常运行, 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明确管理责任与权力。使管理者有章可循, 加强对管理者的监督和指导, 确保场馆安全和效率。
5.2.2 加强管理人员知识技能培训
目前国内高校中, 场馆的管理者普遍缺乏专业知识, 技能和文化水平较低, 缺乏对场地设备和特种项目的技能。场馆中心要聘用较为专业的管理人才, 对场馆设备管理、维护和保养更加专业, 并提供资金定期出去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接受新思想、从思想注重对管理的认识。
5.2.3 结合现有资源, 更加合理的使用场馆
为实现对现有场馆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在保证教学使用的前提下, 采用多种经营模式对社会开放, 场馆中心向使用者收取一定的费用来补给场馆。也可以缓解社会对游泳池的需求。高校体育场馆可以利用寒暑假将场馆对外承包, 聘用专业救生服务公司。利用周末可以举行简单的游泳比赛, 不仅丰富群众的生活, 也为推动我国全民健身运动贡献一份力量, 而且可以增加场馆的社会使用率, 同时发挥高校体育场馆的社会功能。
摘要:高校体育场馆运营有着其他社会场馆不可比拟的优势, 场馆也是高等院校师生学习体育活动, 运动锻炼的主要学习场所。高校大型体育场馆不仅可以承担学校和社会的体育活动, 还能承办高水平的体育赛事。华南师范大学游泳馆, 在2010年圆满的完成了广州亚运会所布置的重要体育赛事活动, 开创了广东省高校举办大型赛事的先河, 其成熟的运行管理模式是完成大型赛事的关键。华南师范大学游泳中心的成立, 标志着游泳馆集体育教学、高水平运动队训练、体育赛事、体育科研、场馆运行、经营开发、场馆管理六维一体的大型综合游泳馆的成立。
关键词:高校,体育馆,游泳中心,运营管理模式,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丁云霞, 范伟, 刘春华.高校体育场馆资源优化建设管理模式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9 (6) .
[2]莫再美.关于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现状及其建设的思考[J].广州体育学学报, 2007 (1) .
[3]杨赳赳.新时期我国高校体育场馆发展对策[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5 (9) .
[4]霍建新, 李芾.北京高校综合性体育馆经营现状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 (5) .
高校体育场馆开放及运营模式探析 篇3
1.1 时间问题
高校的体育场馆的主要存在价值就是为学生提供优质的体育教学服务场所, 因此其在开放过程中, 必然会存在教学时间与开放时间相互冲突的情况, 例如由于学校在时间协调上出现问题, 导致学生在利用体育场馆开展体育锻炼实践的同时与社会上组织的体育活动相冲突, 这样的开放矛盾直接影响了双方参与体育锻炼的效果。
1.2 安全问题
体育场馆的开放, 会使许多社会人士进入到高校校园之中, 这必然会增加学生在人身、财产方面的安全隐患, 而一旦安全事故发生, 不仅会扰乱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还会影响学生、家长以及整个社会对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的合理评价。因此针对这一问题, 高校应该采取有效措施, 一方面通过购买人身意外险, 保证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另一方面增加现场管理人员人数, 加强场馆的现场管理力度, 及时发现并解决场馆开放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以做到防患于未然。
1.3 服务问题
场馆开放后, 随着人流量的增加, 其对场馆的配套设施的服务质量必然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但是目前许多高校在体育场馆服务方面与开放之前并没有明显区别, 进而影响了社会上对高校场馆服务质量的评价, 基于这一点, 高校管理部门应该提高服务意识, 并通过增加场馆服务人员数量, 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 加强对场馆内体育器械的检修管理力度, 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场馆体育设施的作用, 提高体育场馆的使用效率。
2 常见的高校体育场馆运用模式
近年来,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 我国许多高校的体育场馆都改变了过去那种完全意义上的行政管理模式, 取而代之的是市场化的管理和运营模式, 即多数高校都在将体育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同时, 兼顾经济效益, 开始了对外开放、有偿服务的实践探索。常见的高校体育场馆运用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由高校体育系或者相关体育部门代管模式
目前在高校的体育场馆开放中, 由高校体育系或者相关体育部门代管模式是比较常见的。但是这种管理模式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即高校体育场馆在开放中会对场馆的保安、保洁和维修提出新的要求, 而体育系或者相关的体育部门的优势是教育而非管理, 因此不可避免地在运营管理中出现教学与管理的冲突, 进而影响了场馆维修与养护工作的正常开展。
2.2 专门机构管理模式
目前一些高校在开放体育场馆的过程中, 会运用现代管理理念, 在学校内部设立场馆管理中心, 以专门负责管理学校所有场馆的使用和经营。这种管理模式不仅实现了体育教学与场馆管理的分离, 还有效地落实了场馆管理责任制, 从而使高校的体育场馆在开放中的权责更加明确。高校在开放探索中形成这种专业化的管理模式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 场馆的开放不仅提高了社会对高校体育设施的质量要求, 也增加了场馆管理的工作量;其二, 高校是管理人才的聚集地, 其在场馆开放管理中具有丰富的理论研究经验。而高校通过建立场馆管理中心, 不仅提高了体育设施的服务水平, 也实现了高校国有资产的保值。当然除了这两种主要的运行模式还有承包经营管理、租赁经营管理、委托经营管理等模式, 而这些模式都是在市场条件下形成的, 高校在开放管理实践中, 应该充分分析市场以及教育教学实际情况, 科学选择适合本校发展的运营模式。
结束语
高校体育场馆是高校体育教学的基础设施, 而在市场条件下, 管理与运营模式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体育场馆能否充分发挥其应有功能, 也关系到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因此, 高校在满足学校日常教学前提下, 应充分发挥现有场馆设施的优势, 以建立一个健全合理的体育场馆管理与运营模式。
参考文献
[1]何军.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过程中的模式选择与优化策略[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6, 05:21-25.
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模式探析 篇4
1 公共体育场馆管理模式
1.1 体育行政部门法人公司治理模式
此种模式就是由政府体育行政部门代行投资人权益, 成立专门的法人公司对体育场馆进行管理。这种管理方式便于体育场馆以平等地位的法人资格对社会进行招商引资、按照公司制进行经营运作;有利于确保公共体育场馆社会效益的实现;有利于确保体育场馆设施、设备的维修;有利于上级体育行政部门对场馆经营管理活动的监督,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有利于对现行体育人事制度进行改革, 对员工进行经营服务的系统培训加强运营过程的监督和控制, 从而为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
1.2 委托经营管理模式
该种模式就是在不改变体育场馆产权性质和功能定位的前提下, 产权主体委托社会组织 (社会团体、企业) 进行经营管理的一种方式。这种管理模式, 一般是由体育场馆产权所有者 (一般是地方体育局) 与备受委托的社会组织 (社会团体、企业) 签订经营管理合同, 明确他们之间的责、权、利关系, 经营者受体育局委托, 作为场馆的法人代表, 负责场馆的日常经营管理, 体育场馆的重大战略问题仍由体育局直接负责决策, 体育场馆原有的职工要留用, 但必须服从委托经营者的安排和调度。这种经营管理方式既发挥了体育场馆的各种本体功能, 又解决了体育场馆 (特别是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场馆) 由于使用率不高而造成的运作经费不足的困难。
1.3 物业公司管理模式
体育场馆物业管理有两种类型可以选择一种是委托服务型物业管理。体育场馆产权单位将体育场馆委托给物业公司管理。在这种管理模式下, 体育场馆所有权性质没有改变。这种管理模式与上文的“托管模式”相似;另一种是自主经营型物业管理。产权单位将体育场馆交由属下物业管理企业管理。在这种管理模式下, 物业管理企业不仅拥有经营管理权而且拥有产权, 具有维护性、发展性管理的职能与职责。
2 公共体育场馆的营销
2.1 营销理念
营销观念创新是公共体育场馆营销创新的核心和前提。公共体育场馆营销观念创新, 需要从满足顾客需求的传统营销观念, 转变为既要满足顾客当前需要, 又要不断创造顾客需求的新营销观念。为此, 公共体育场馆应该解放思想, 树立社会营销、整合营销、情感营销和全员营销等观念。
2.2 营销服务
公共体育场馆服务创新要求其在服务方式、项目、态度、服务时间、服务效果及质量等方面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的附加利益。只有真正树立起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利益, 提高消费者的满意感, 才能冲出传统营销服务的围城, 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2.3 营销组织
公共体育场馆营销组织创新为其它营销创新提供组织保障。首先, 要构建顾客导向型的组织体制。体育场馆组织结构的设计是受一定的营销观念所支配的, 并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服务和提供组织保证。因而, 公共体育场馆组织结构应按这一要求进行设计。其次, 要建立学习型的营销组织。只有学习型的企业才能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公共体育场馆要不断发展, 就需要审时度势, 经常重新评价自己, 使自己处于不断思考、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良性循环状态。
2.4 营销组合策略
自1950年鲍敦提出“市场营销组合”的概念和1960年麦卡锡提出著名的4P理论以来, 新的营销理论不断涌现,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4C理论和4R理论。就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现状而言, 可以尝试4P+4C营销组合策略。
2.4.1 以消费者为导向的产品策略
首先, 公共体育场馆新服务项目的开发, 要以能够满足特定目标消费群的需求为导向。受传统管理体制的影响, 长期以来, 我国多数公共体育场馆新服务项目的开发和推出速度缓慢, 某些体育场馆根本就没有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 积极、主动开发新服务项目。其次, 产品组合策略, 要以消费者的需要与欲求为导向。公共体育场馆在经营过程中, 除了开发体育设施服务业外, 还应积极开发其他业务, 例如体育旅游、体育广告、体育赞助、体育宾馆、体育赛事等等, 充分利用和开发公共体育场馆的资源, 拓宽筹资渠道, 以便提高体育场馆的经济效益。再次, 产品差别化策略, 要以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独特的利益和满足其主要需求为导向。
2.4.2 以满足消费者需要所付出的成本为导向的价格策略
制定价格的关键是消费者对产品成本的认知, 而不是销售成本。我国绝大多数公共体育场馆属于公共体育场馆, 多半是经营型事业单位, 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公共体育场馆在制定价格时要根据自身情况, 及当地体育消费水平、消费意识、竞争者情况等, 通过市场研究来把握目标消费群对体育场馆各服务项目的心理承受价格以及消费者对场馆服务的性价比预期等, 慎重选择定价策略。根据服务项目的认知成本来制定价格, 以便更加贴近消费者, 制定出对消费者更有吸引的价格, 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
2.4.3 以提高消费者购物便利性为导向的渠道策略
在公共体育场馆的营销中, 应该特别重视给消费者提供“便利”这一特征。为此, 公共体育场馆可以通过建立“直效营销”的模式, 来提高消费者消费的便利性。公共体育场馆建立“直效营销”模式而言,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建立消费者数据库。通过消费者数据库, 场馆可以容易地获得消费者的资料, 了解顾客的消费习惯和特点, 可以更好地为消费者提供优质、周到、及时、温馨的服务。二是传播。消费者数据库建立起来之后, 还需要建立一个场馆与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互相交流、沟通的“平台”, 使场馆可以把服务等相关的信息向目标消费者传递。三是实行会员制。按照会员级别 (如金卡, 银卡, VIP等) , 享有不同级别的“特权”。四是开通电话和网络订场地 (票) 业务, 为消费者节省时间和成本。五是推行“一卡通”工程, 这对于那些经常变更消费项目的消费者尤为方便。
2.4.4 以沟通力为导向的促销策略
现代营销不仅要求公共体育场馆的服务要以消费者为导向, 还必须同现实和潜在消费者沟通。为此, 公共体育场馆必须深入了解市场情况, 拓宽经营思路, 精心策划经营方案, 处理好与政府、社区、消费者、媒体等公众的关系, 开拓多种渠道与他们进行沟通, 以吸引现实和潜在的消费者, 通过满足顾客的需求和实现顾客的价值, 提高顾客忠诚度, 而实现自身的经营目标。
2.5 营销管理
公共体育场馆营销管理是指体育场馆营销组织机构、管理制度、方法、手段的改进与提高, 以及管理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的运用等等。这里主要是指优化组织机构, 推进营销协作, 培育组织文化, 完善管理制度, 提高管理效率等。公共体育场馆营销管理创新, 应特别注重体育场馆营销过程管理和营销效果管理, 对营销人员的管理、评估与激励等, 要不断适应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 以提高管理效率。
摘要:根据我国目前体育场馆建设现状及影响因素, 研究认为, 体育场馆在营销上可进一步实行营销理念、营销服务、营销组织、营销组合策略上的创新。
关键词:体育场馆,运营,模式
参考文献
[1]王菩.深圳市公共体育场馆的现状及其多功能开发研究[D].广州体育学院研究生论文.2000
[2]叶家宝, 徐本力.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 (3) 1:42.
[3]朱志强, 刘石.对我国大型体育场馆规划管理的研究工作[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3, 3:7.
运营模式下大学生体育 篇5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肩负着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使命。努力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培养出适应市场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是高职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 “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实行和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工学结合教育进行全面、系统、完整、深入的研究,已成为加快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高职体育教育是高职教育的一部分,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着眼于培养“准职业人”适应未来社会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体能、职业特殊身体技能、终身体育锻炼能力和职业非智力因素养成的目标,是高职体育职业实用性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有益探索[1]。那么,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大背景下,随着学生体育社团的蓬勃发展,高职学生们对改革体育课程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他们不但要求掌握一项体育技术,还需要学习与自身职业特点相关的体育专业知识,高职体育课程改革要从高职大学生的兴趣以及需要入手,适合学生一定的职业体能要求,为今后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而这些仅仅依靠体育课堂教学是无法完成的,那么体育社团组织的有效补充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发挥高职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功能来提高和培养“准职业人”自主体育锻炼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体能锻炼习惯,并把高职大学生体育社团建设成为高职大学生的又一实践基地,已成为高职体育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1 高职大学生体育社团与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契合机制
高校体育社团是指本校在校学生基于共同对某项体育运动的爱好和兴趣自愿组成、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为促进成员个体发展、实现成员共同愿望,经批准成立、登记注册的,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1]。高职大学生体育社团是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迅速发展是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有利于促进体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运动才能的发展。发展高职体育社团,不仅关系到未来祖国人才的健康水平和体育素养,同时也是目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需要研究和实践的大事情,既符合当前高职体育课程总目标的要求,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需求,也符合现代体育发展的趋势。学生体育社团日益成为高职院校中具有重大影响力和凝聚力的群体,作为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形式,体育社团迅速发展已成为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体育社团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阵地,体育社团不仅是体育文化传播的媒介和校际交流的中介,也是高职大学生在走向社会步入工作岗位之前作为“准职业人”进行自我锻炼和自我完善的又一平台。有研究表明,学生体育社团开展的大、中型赛事活动已经开始吸引企业或厂家的注意,已有不少企业对体育社团活动的开展提供产品赞助和一定数额的资金。高校体育社团在运作模式上也呈现出了产业化的趋势,譬如社团与企业联办,社团为企业做宣传,企业为社团提供活动经费,这样既为社团开展活动提供了物质保障,也为社团增强了自我发展的能力[2]。可见,高职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功能不仅仅局限于体育锻炼本身,他们走出校园与企业交流赛事,替企业做广告宣传,为自身拉赞助等一系列活动,都是与企业进行了充分的接触,不仅给自己提供了锻炼和学习的机会,而且还无形中向企业推荐了自己,把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展示给企业,而工学结合正是以学校和企业合作作为具体表现形式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工作的结合,它强调企业参与育人的全过程,突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实现知识教育与能力、素质训练的同步,注重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而高职大学生体育社团活动无疑给“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
2 工学结合的高职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作为培养方的高职院校与作为用人方的企业,在市场需求的驱动下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在师资、技术、装备、办学条件等方面紧密合作,通过采取灵活的教学形式和时间、工学交替的方式,让学生一部分时间在学习基础知识和进行技能的训练,另一部分时间由高职院校统一组织学生到企业参加岗位生产实训,形成了学习—实训—再学习—再实训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本质是利用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环境,两种育人资源来进行人才培养,通过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上的双向介入,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市场驱动和就业导向目标,培养出符合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3]。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即高素质的劳动者[4]。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是“针对性”——直接针对社会职业岗位,具有鲜明的职业定向性。其培养目标更注重学生毕业时的职业岗位能力,是适应特定的职业岗位群或某一技术领域的“专门职业”人才,而不是“普通专科”人才。因此,高职学生体育社团建设是不能脱离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它的运行除了具有一般普通高校体育社团的功能以外,要体现出工学结合的特点,应该注重结合高职学生的职业特点和社会实践性,使高职大学生们不仅能够通过体育社团找到适合自己专业特点的体育运动项目,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具有一个良好的职业体能打好基础,而且还能够利用社团通过体育竞赛培训等活动走出校园,与社区企业等充分接触和交流,不断开阔眼界和丰富自身的社会经验。因此,高职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建设应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同时利用体育运动作为载体,有针对性地发展本专业今后从业和胜任工作岗位所需的身心素质,以增强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
3 建设工学结合的高职学生体育社团的路径
3.1 面向高职教育,密切与专业相结合,体现职业性
高职院校培养的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即“高级蓝领”,学生学习的专业与今后从事的岗位对口率较高,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育学制一般是三年,而体育课堂教学大多只上一学年,体育课堂教学项目种类在一定时间内是较为固定的,这远远满足不了不同专业高职大学生具有针对性地从事适合本专业的体育锻炼欲望和健身需求,作为课堂体育教育的储备与补充,体育社团建设所涉及的体育知识不仅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包括多层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高职学生体育社团的建设应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体育项目的开发同样也要围绕着岗位需求,针对该岗位工作时的身体姿态、客观环境与特定需要,确定该岗位的关键素质和素养,即职业体能,然后用体育的手段加以改善。工学结合的高职大学生体育社团建设就是要把体育学科体系与专业培养目标体系紧密结合,高职体育教育不仅仅是身体练习过程,同时也是体育文化的传承过程,顺应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指导思想,为学生今后从业提前做好体能准备。为了引导高职大学生正确地去选择适合自己职业体能锻炼的项目,体育社团应具有针对性地列出不同专业从业特点的高职大学生适合选择哪些体育项目,为大学生们提供一个较为详细的项目选择处方。例如,建工、监理、装饰等专业的学生,从事这类职业的对肩带肌和下肢肌肉、静力性耐力、前庭稳定性、灵敏性等要求较高,适合他们选择的体育项目有体操平衡类项目、太极拳等;学习物流、工商管理、生化、营销等专业,他们的职业特点是需要长时间走动和站立,对腰腿力量、耐力方面的素质要加强,可供选择的项目有篮球、排球、足球以及长跑等;对于计算机、财务、会计、国贸、商务英语等专业,他们的职业特点是待在办公室长时间处于坐姿,特别需要对颈肩部力量、腰背肌肉静动性耐力、手指协调性加强锻炼,可供选择的有形体类项目、健身操、拓展项目等。一旦有了较为详细的项目选择处方,高职大学生就能够明确而具有针对性地去参加体育社团活动,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满足高职大学生的职业体能需求。高职教育重视实践教学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在体育课程教学时数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理应把体育社团活动作为体育课程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以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为指引,密切与专业相结合,形成体育课程内外一体化,在内容和形式上形成具有职业特征的完整的高职体育社团。
3.2 以体育运动作为载体,走出校园,拓宽体育社团社会功能
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就是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的一种教育模式。利用学校与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使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5]。那么,作为高职院校体育社团不但应参与学校内部的体育活动,还应大胆地走出校门,在社会上寻找发展空间。随着我国体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大量体育社团、协会等社会团体的日益增加,急需体育专门人才的指导,在这种背景下,高职学生体育社团的开展要树立社会大体育的意识,积极主动参与社区体育发展的建设。一方面,缓解社会体育资源不足,满足广大群众的体育需求,为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尽一份力,利用体育社团中技术、技能和水平较高、管理能力较强的体育骨干,充分组织和调动起来,利用节假日、课余时间,为社区体育积极引导、出谋划策,做一些体育咨询、业务培训或承办体育比赛以及培养体育指导员或担任兼职体育指导员等事务或低价有偿体育服务,建立各种体育服务体系,如社会体育健身中心、培训中心、指导中心、体疗康复中心等;另一方面,可以与社会体育机构联办体育社团以及社会体育服务产业,达到互惠互利的效果,也为社团筹集到一些资金。这样做既能为社区居民提供廉价和快捷的体育服务,同时大学生通过参与社区体育服务既可提高社会公益意识、培养助人为乐和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还能更好地了解社会、开阔眼界、锻炼社会交往能力,丰富大学生活。 除此之外,学生体育社团还应该利用体育竞赛作为媒介,与社区、企业等单位进行交流互动,积极参加社会的各种大众性体育活动,如各种球类比赛、游泳比赛、健美操赛等,参加其他企事业单位开展的邀请赛、友谊赛等。有研究表明,运行的比较成熟的部分球类体育协会已经得到一些企业的赞助。这样,一方面,高职大学生通过体育竞赛将自身的特长展示给企业,让企业认识自己的另一面;另一方面,通过体育竞赛向企业证明自己的实力,赢得企业的青睐,与企业签订赞助协议,并运作如何帮助企业宣传等活动,这些实践性社会活动在校园内是无法学到的,这些也正是高职学生所必须具备的职业操作能力。工学结合人才养模式应该体现“四个结合”,即教学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于质量评价标准的制定要企业与学校相结合;教学过程要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学生的角色要与企业员工的角色相结合;学习的内容要与职业岗位的内容相结合[6]。而社团与社区企业所进行的一系列校外体育活动无疑是这“四个结合”的集中体现,学生也正是在这种校内外一体化的体育社团活动中得到了多方面的学习和锻炼。但高职学生体育社团建设中关于校内外一体化建设还比较薄弱,不少体育协会还缺乏有效的社会实践经验,在运作社团活动向社会上拓展还显得比较稚嫩,因此,工学结合的高职学生体育社团活动应把校内外一体化作为建设重点,各个体育协会应具有针对性的加强体育干部的人才选拔和培训,克服困难,抓住机遇,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的队伍建设好,从而走出校园,积极发挥学生体育社团的社会实践功能,使之建设成为高职大学生的又一实践平台。
4 结论
1.高职大学生体育社团是高职体育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高职大学生在走向社会步入工作岗位之前作为“准职业人”进行自我锻炼和自我完善的又一平台,给“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
2.高职大学生体育社团建设应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同时利用体育运动作为载体,有针对性地发展本专业今后从业和胜任工作岗位所需的身心素质,以增强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
3.高职教育重视实践教学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在体育课程教学时数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理应把体育社团活动作为体育课程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以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为指引,密切与专业相结合,形成体育课程内外一体化;
4.以体育社团活动作为载体与媒介,走出校园,拓宽体育社团社会功能,形成校内外一体化,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职业特征的完整的高职体育社团。
参考文献
[1]李岳兵工学结合模式下体育实行弹性模块的改革与实践[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28-29.
[2]贺昭泽,马勇.新时期高校体育社团现状与对策分析[J].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2006,21(4):71-73.
[3]李霞.高校体育社团在构建群众性多元化服务体系中的功能[J].山东体育科技,2004,(4):71-73.
[4]楼一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新理念、策略和程序[J].职教论坛,2007,(9):20-21.
[5]张建华.河南省高职院校实施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的可行性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8.
[6]杜芳.我国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运营模式下大学生体育 篇6
体育教学评价一直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热门话题。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是高等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按照一定评价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体育教学要素、过程和效益进行价值评判的活动。其中关于学生体育学习效果评价的研究更是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热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学生的学习评价应是对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主要包括体能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等方式进行。评价中应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发展功能,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但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评价功能发挥得不够,体育教学评价的内容与标准缺乏科学性,评价主体不够全面,体育教学评价不能体现体育教育的目标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多年来体育教学评价理念、方法、内容、指标、制度等的不合理有着紧密的关系。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模式的滞后已经成为制约高校体育教学和课程改革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因此,构建符合时代要求,能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体育学科建设的大学生体育学习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2 现行体育学习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评价目的与教改目的偏移
现行的体育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强调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而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强调的却是甄别与选择功能,忽视评价促进学生身体乃至心理等方面的发展。这种评价犹如把学生放在筛子上筛,留在筛子上的是成功者,在筛子下的是失败者,而失败者会意识到自己的不好,认为努力是浪费时间,因此不再努力。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还是学校选拔好学生的依据之一,比如体育成绩在中学一直是“三好学生”评比的参考标准,在大学,体育成绩直接影响学生奖学金及奖学金的等级。这样,评价的非本质功能被扩大,必然会反馈到体育教学本身,影响到体育作为一门学科如何落实其教育的价值。
2.2 评价内容片面、单一
现在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的课程大多进行了改革,本着“以人为本”,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学。但学生成绩的考核基本上是以学生一定时期学习后的终结性成绩作为标准进行评价。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决定了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这会制约考核的公平性。在技术类项目上,以掌握技术水平的高低来评定学生的成绩,的确可以提高学生的专项技术水平,但须知高校体育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造就运动员,而是要在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精神和创造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一门课程兴趣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能否很好的学习这门课程。作为对学生学习诊断的教育评价,如果不对学生学习兴趣与动机做出判断,很可能对学生学习的问题做出错误的判断。目前的这种考试形式势必会造成教师在课堂上以考代练,而学生为考而学,这样的考试极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对终身体育观的培养极为不利。
2.3 评价方法不合理
受教育大背景和体育实用主义的影响,体育评价往往选择客观化和量化。总的来看,目前的成绩评定,大都是以任课教师为主,采用堂考方式完成的。当然教师在指标量化的情况下,可以准确无误地进行成绩评价;但在技评类项目中,由于每个人都会以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来评判别人,因此由于主观因素的影响,不同教师对同一学生会有不同的评分结果,就是同一教师在不同时间对同一学生的同样项目考试也会得出不同的评分结果,给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判定带来困难,也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和终身体育观的培养。另外,由于大多评分标准没有经过信度和效度检验,使得不同专项班级之间的评分结果的随意性和不公正性增大,即使是相同专项由于没有统一考试也会出现同样的结果,这些都会造成同一学习水平学生之间考试水平相差悬殊的局面,无疑会给素质教育的实施带来负面影响。
2.4 评价标准缺乏弹性
目前的考核评价标准,虽然从表面上看起来体现了统一性和公正性,但在实际运作中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它忽视这样一些事实:学生进入大学时在许多方面就已存在差异,如年龄、身体机能、形态等,加之各地在中学阶段的体育课的开展不同,使得学生在上大学体育课时就不在同一起点上,按目前的评分标准,就会造成高起点的学生上课轻松并能轻而易举地得到高分,使其认为体育课缺乏挑战性而失去上课的兴趣;而低起点者认为体育课太难,再努力也是枉然,从而极大地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张扬,挫伤了上课的积极性,甚至产生厌烦心理,这都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3 体育教学评价发展趋势
3.1 评价理念不断更新
体育教学评价指标科学化、评价办法具有可操作性,发挥评价体系的正确导向作用。要从单一的评价视角转向多角度多方法的综合质量评价,淡化考试的选拔功能,强化全面教育、检验、反馈、激励的综合功能。
3.2 评价内容不断扩展
体育教学评价的内容将越来越注重多元评价,即包括新大纲所规定的五个学习领域的目标内容,而不是单一的技术技能考评或健康测验,而心理情感态度的评价则会受到普遍重视。
3.3 多种评价方式综合运用
在体育教育中,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互结合与运用,使整个评价活动始终处于不断上升的状态。此外,单靠定量化、数量化方法无法认清评价对象的本质特征,必须把定量评价预定性评价结合起来使用。为了贯彻终身体育思想,必须将自评与他评相结合,更加客观真实反映教学质量效果。
3.4 科学评价,重在激励
在体育教学中,充分运用评价结果来激励学生,促使全体学生的教育进步与成长,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学生自信心,不断提高学生参与体育学习、锻炼的积极性和热情。
4 构建大学生体育学习评价体系的设想
在体育学习评价中,学习与评价不是完全绝对的东西,正如对立统一关系一样,通常可能与不可能是同时存在的,所以我们不能强求得到一个完全客观的成绩评价体系。我们要做的是通过逐步改革完善这个体系,使其变得更科学、更合理,从而进一步提高体育教育的效益,并通过评价来发现体育教学中的问题,以便改进教学,及时纠偏,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和人的全面发展作贡献。
4.1 构建科学的大学生体育学习评价体系必须遵循的四点原则
4.1.1 紧密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功效不仅体现在身体和技术技能素质的提高上,更表现在“学以致用”上,使其功效性得到进一步延伸。在这里主要是对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评价。通过对学生健身知识和方法,以及运动损伤的急救和处理方法的考核,以此来促进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的提高。评价方式采用随机抽签的形式当场回答,回答形式可以采用口头表述或配合以身体动作表达。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可以采取技术动作创编(武术、健美操等)和创编体育游戏的形式来进行,评价的方法采用教师评、自评、他评、综合评价来进行。
4.1.2 体育的参与性原则
体育精神体现在重在参与,研究中对大学生的体育参与性的评价主要表现在对体育、体育教师、体育教学的认知能力上,学生对教学过程的评价也是自身对体育的认识过程。研究欲构建“网上评教系统”,即学生通过网络对体育课和体育教师进行及时评价的一种形式,其特点是要求学生对每次体育课进行评价。“网评”(简称)分为常规评和个体评两种形式。“常规评”是学生对体育课的打分评价,体育课可以分为实践课(活动课和考核课)、理论课,学生可以根据任课教师所上课的类型进行评价。“个体评”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网络互动,交流的信息可以通过E-MAIL或QQ来完成,学生通过“个体评”可以提出对体育课、体育老师的看法和问题并提出建议。教师可针对“个体评”的内容对学生的体育参与性进行综合评价。
4.1.3 体育技术考核原则
由于学生各方面的差异,导致技术考核上很难把握评价的标准。本研究欲将制定的考核项目的成绩标准在正式考核前再制定,可以采取在邻近考试前对学生进行成绩预测,根据预测的成绩统计数据(及格率、优秀率、不及格率)来制定评价标准(基本符合正态分布)。这样可以基本保证考核的成绩不至于偏高或偏低。
4.1.4 动态身体素质监控原则
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参差不齐,用统一标准来要求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对最终考核的身体素质(速度、耐力等)可以采取摸底测验和最终测试,对学生的评价可分为进步度分和达成度分(用统一标准来衡量)。
4.1.5 理论知识相托原则
大学生接受的体育教育也是一种文化教育,因此具备一定理论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对大学生接受理论教育并对其进行考核是对大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一种形式。
4.1.6 体育人文素质考核原则
通过体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法来进行。进步度可通过思想进步、技术进步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本项目研究欲通过学生的合作意识、出勤率,以及进步度的评价来体现学生的人文素质。合作意识可以通过所设计题目的问答进行分数评价,采用学生自评、他评和教师评的方法来进行。进步度可通过思想进步、技术进步、身体素质进步来评价。
4.2 基于网络信息平台为基础的大学生体育学习评价体系
当前,与多媒体信息技术密切结合的教育技术和网络课程以及数字体育迅速崛起,体育教学的数字化平台不妨以建立学校体育学习评价体系为突破口,目前各高校的校园网、师资水平和教学办公硬件设备条件已经具备,关键在于软件技术平台的搭建和设计。
体育教学评价软件开发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在兼顾课程目标要求和个性特点的基础上,由权威管理部门和专家在广泛征求意见,提供多个评价的模式以及实现的方法技术。美国健康、体育、娱乐和舞蹈联合会于1999年出版的中小学《终身体适能体育》教科书就列举了8种不同评价方法供体育教师选用。第二步则是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出体育学习评价数字化平台(见图)。
最终使广大体育教师熟练地利用评价软件进行富有个性的教学评价模式设计和成绩的评定,彻底抛弃翻书查表繁琐的手工操作。这个平台的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该平台要满足不同地区、层次,不同教学内容的要求,首先要有大量的需求分析和技术标准要做。如行为量表的制作模式和方法、各种测量表的制作模式和方法、评价量表的制作模式和方法、综合评价中各单项评价结果权重确定模式和算法等。该平台设计是一个大型的系统工程,需要专家、体育教师、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通力合作。其中数据的形式、结构、编码、在线测试以及界面的设计等技术完全可以实现,采用基于Web的.XLM技术做成超平台网络软件并不复杂,关键是软件制作前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以及通用性和个性化结合点。
5 结论
1.体育学习评价改革势在必行,必须打破影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进程的这个瓶颈。
2.评价理念不断更新、评价内容不断扩展、评价方式的综合运用、科学评价、重在激励是体育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
3.充分利用现有的数字技术结合体育课程教学特点,制定出适合我国教育特色的科学、合理、高效的体育教学评价方法。
4.体育教学评价的改革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兼顾课程目标和个性特点,由权威管理部门和专家广泛征求意见,提供多个评价的模式以及实现的方法技术;第二步是在充分总结前一阶段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出体育教学评价数字化平台。
摘要:建立多元化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因材施教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多类型、多规格、多层次发展的需要。新《指导纲要》充分体现了体育课程目标的多元性,如何建立符合多元化体育教学模式下的大学生体育学习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多目标的关键因素。在分析了目前高校存在的体育学习评价体系滞后性现状与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生体育学习评价体系的设想。
关键词:多元化,大学生,体育,学习,评价
参考文献
[1]季浏,胡增荦.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李艳.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问题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317-319.
[3]American alliance for health,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dance,physical education for lifelong fitness[M].Human Kinetics,1999:234-236.
[4]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5]高斌,徐明欣,李瑞年,王秉彝.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改革[J].体育学刊,2003,10(6):77~80.
[6]刘伟,李健,王秀芝.关于我国体育教学评价的再认识[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20(1):89-90.
[7]佟铸,李贵阳.体育教学评价现状及改革趋势[J].体育学刊,2003,10(3):90-93.
运营模式下大学生体育 篇7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 我国掀起了一股大众健身热潮, 在此形势下大众体育受到了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 从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各式新型体育场馆拔然而起, 体育市场出现了一片繁忙的景象, 各种体育场馆的锻炼者们如白驹过隙, 乐意不绝, 体育产业出现了空前的发展盛状, 为了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各种管理模式更是油然而生, 这些事业的发展进步将我国公共体育推向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新时期。贵阳市金阳奥林匹克中心的建设也是其不断发展的产物, 为修建满足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要求的各式场馆, 贵阳市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并进行了具体的建设规划, 将贵阳金阳奥林匹克中心建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 设施最为完善的体育场馆, 这些新建的体育场馆在2011年已经正式投入使用。其运营的模式主要体现为行政事业型, 政府拥有所有权, 采取政府采取统一管理制, 从而导致经营管理效率十分低下, 经济效益捉襟见肘, 社会效益更是低下不堪, 因此探寻一种高效的管理模式势在必行。
2、国内外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
2.1、国内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的发展, 体育产业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就目前来看我国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体制已经基本完成, 并出现了事业型、企业型、半企业型等经营管理模式, 取代了以往行政事业型管理的局面。各种管理模式独有自己的特点, 事业型主要是事业机关管理的体育场馆的类型, 这样的管理有好有坏, 在人员的配置上, 可以说是比较完善, 在资源的利用上海存在一些问题, 毕竟是事业单位管理, 会存在一些机动性较差的内部原因。企业型相对事业型在管理的激动性上就要好一些, 他的管理更为灵活, 但是在资源的配置上和事业型有点差别, 企业型毕竟由于资金问题资源较为短缺, 半企业化的管理相对是比较好一些, 他综合了前两者的优势, 在现在的很多大中城市都市以半企业的方式去管理, 在去求最好的管理模式上我们应该要实事求是, 具体问题具体分, 找一个切实可行高效的管理模式。面对当前社会的大环境, 各种的场馆的管理还是出现很多的问题, 就近几年来说我国的体育产业的发展, 管理的体制更是错综复杂, 体育产业发展的成熟为之盛早, 其仍然还存在诸多的不足, 体育场馆的管理没有具体的法规保护, 产业结构不合理, 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与经营基本上还是依靠政府的投资于管理。由于各种产业结构和管理方式的不完善, 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技术还是需要不断的创新, 在创新管理的过程中尤其重要的是结合, 结合就是集事业和企业型的管理的有点进行中和, 在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去做好管理, 我们事业单位有硬件资源比较多, 而我们的企业的优势在于管理比较好, 所以就对如何完善公共体育场馆做一下中和。陈明认为公共体育管理体制弊端在于体制内实行的是行政化而非市场化机制, 严重影响了体育场馆自身生产与管理。对于行政化和非市场化机制的问题确实是现在场馆管理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 行政化化得管理存在的问题程序比较难得走, 很多规章的限制比较严重, 在市场和行政规章之前不好协调, 因此行政化的弊端就凸显出来了。赵云宏分析了我国体育场馆的现状, 提出大中型体育场馆要走出目前发展困境的关键性问题, 即改革现行管理机制, 转换运行机制, 逐步完善经营管理法规。对现行的管理机制而已也是没有定论的,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管理机制, 没有集体强制性的规定, 所以对于管理机制的问题是个很模糊的概念, 我们需要转变的其实就是管理的观念, 不要再走不灵的管理就行, 现在最好的体制就是适合自己发展的体制, 我们完全有能力做出一个好的管理体制, 有很多经验在我们前面, 我们仅需要参考和模仿再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就能把他做好, 具体的来说, 管理的体制是死的可是我们人是活的, 我们需要更为灵活的工作方式。曹可强在《上海市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一文中指出:公共体育场馆是国有资产, 国家是产权人。公共体育场馆的重要性公共场馆的定义确实存在争议, 但是我们不仅要把他建起来, 更重要的是要把他运行起来, 发挥他的社会作用, 那么运行起来就需要费用, 管理不合理就会亏损, 运行不下去, 所以我们要看到管理好公共各级体育主管部门成为公共体育场馆产权代理人, 其所有权与经营权、使用权没有完全分离, 主管部门指令公共体育场馆承担较多的免费公益活动以及运动训练和比赛任务等, 这种垂直式的管理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 难以按市场机制进行经营管理, 必将降低市场效率。朱志强认为国有大中型体育场馆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落后, 开放程度低, 是场馆经济效益低下的又一因素。
2.2、国外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
对体育场馆的关注一开始就集中在场馆经营与所在城市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 尤其是大中型体育场馆建设对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国外学者重视体育场馆满足多种用途的需要, 其经营管理也应该围绕多种用途需要的满足。管理服务于的是需求, 有需求才有资金, 才能使我们场馆长期平稳的运行起来, 没有好的管理我们场馆就是摆设, 管理的着重点就在于我们的如何开发好他的多功能的用途, 多种时间段的管理, 只要用途得到充分的发挥, 我们的管理就是成功的。体育场馆的专业化管理能够影响体育赛事的承办和提供组织完善的服务, 使顾客享受快乐, 在承办赛事上面有很多成功的经验, 我们的体育场馆最大的影响力也是在这里, 所以对于体育场馆赛事的申请上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赛事多了我们就能很好的运行起来了, 场馆的运行资金就能得到保障, 我们要意识到大型体育场馆的管理质量能够决定这些场馆吸引和保留客户的能力。场馆管理的环节主要包括:经营、市场开发和营销战略、安全保障、安全和医疗服务、后勤管理和场馆维护、售票处、特许经营的食品摊位和款式新颖的纪念品、财务管理、风险管理和交通停车场。对于体育场馆周边配套设施的管理也是场馆管理的一部分, 我们需要做足工作, 然我们主场馆正常的运行起来。
发达国家在体育场馆在探索经营型管理模式上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 因为其体育场馆产业化运作已有几百年历史。在部分欧洲国家, 体育场馆外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模式的运作, 除了政府的资助外, 更多地靠自己创收, 多通过自办俱乐部、租赁场馆、出售会员卡等方式进行开源。公共体育场地的设计己经超越了单纯容纳体育运动场馆的范畴, 将休闲、餐饮、购物、娱乐同时包容进去, 形成了复合化的功能布局。除举办大型比赛外, 其他时间最大限度地将可利用的各种设施提供给社区使用。部分场馆还为利用者提供指导者, 负责组织、管理、指导体育活动, 并进行各种咨询, 民营场地设施都是私有的, 其运作方式比较简单, 由场地设施所有者或管理者直接实施。
3、贵阳市金阳奥林匹克中心体育场馆管理现状
3.1、管理的项目与内容
贵阳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占地面积为1715亩, 总建筑面积为257000平方米, 预计总投资约19亿元人民币, 有一座51636个座位的体育场, 一座8000座的体育馆, 一座3000座的游泳跳水馆, 一座17片的网球中心和相应的新闻中心、训练中心、管理中心, 是集体育竞赛、训练培训、休闲商务、旅游、大众健身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场馆。其是一座现代化的体育场馆, 设施也非常的完善, 但是在举办完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后大多处于长期的闲置状态, 在体育场馆的后期其管理主要是行政事业型管理, 也就是政府直接负责管理, 管理制度相当严格, 所有权, 经营权, 管理权, 使用权都没有分离, 所以很大程度上限制其发展的弹性空间。
3.2、管理现状
对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体育场的管理主要用于大型活动和贵州茅台足球队的训练基地, 不对外开放, 并且采取相对封闭的管理方式。跳水馆的管理也是行政事业型, 一切事务都由政府一手负责, 我们的大众基本上没有进去锻炼的机会, 根本不存在个人承包制, 所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非常低下, 面对其高昂的维护费, 只有从当地政府部门拨款。网球场的管理主要是封闭式管理, 其主要也是用于大型体育赛事, 都是有政府统一管理。其他的娱乐及机训练中心基本都是处于闲置状态, 有效利用率十分低下。综上所述贵阳市金阳奥林匹克中心体育场馆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都比较落后, 开放程度很低, 从而导致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非常低。
4、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贵阳市金阳奥林匹克中心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的研究发现其运营的模式主要体现为行政事业型, 即政府拥有所有权, 采取政府采取统一管理制, 体育场馆的所有权, 经营权, 管理权, 使用权都没有分离, 再加上其封闭式的管理和运行体制的比较落后, 导致其开放程度不高, 从而使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非常低下, 严重影响了其良好的发展前景。所以从贵阳市金阳奥林匹克中心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 要想发展好贵阳市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 我们就必须要拥有先进开放性的思维理念, 建立良好的市场管理机制, 政府要放权, 使经营权, 管理权, 使用权等王权分离, 使市场空间活跃起来, 让更多的私人来实行私人承包管理, 并形成良性竞争, 同时提高开场馆放程度, 让更多的市民能够到体育馆中去锻炼。以此同时, 政府可以举办一些小型的公益活动, 如乒乓球比赛, 羽毛球比赛, 网球比赛等, 这不仅可以提高政府的亲民性, 更重要的是赢得社会效益, 这样就可以很好的发展我们的公共体育活动, 增加经济效益, 也会推动我们管理更佳的人性化和科学化, 而完善体育场馆的管理体系。
摘要:近年来随着贵州经济的高速发展, 贵阳市公共体育场馆建设不断完善, 特别是在2011年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推动下, 贵阳市兴建了一大批现代化的大型体育场馆, 并拥有了丰富的体育场馆资源, 但由于管理理念与管理方式的不完善, 未利用合理的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模式, 而导致大多体育场馆都处于闲置当中, 再加上高昂的场馆维护成本, 体育场馆更是无人问津, 这不仅损害了政府的经济效益, 同时也使体育场馆的社会效益得不到发挥。因此, 本文通过运用调查法, 个案分析法, 对贵阳市金阳奥林匹克中心体育场馆管理现行模式下的运营状况进行研究分析, 探究出合理有效的适合贵阳市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模式, 从而达到贵阳市公共体育场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局面。
关键词:贵阳市公共体育场馆,管理模式,探究
参考文献
[1]陈明.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模式[J].体育学刊, 2004, 5.
[2]赵云宏.我国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机制改革的初步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1, 18.
[3]曹可强.上海市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3, 4.
[4]朱志强, 刘石等.大型体育场馆后期经济效益影响因素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01, 3.
[5]郭惠平.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问题的诊断及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5, 8.
[6]Bolnnie L.Parkhouse (著) .秦椿林译.体育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403.
[7]鲍明晓.奥运举办城市体育场馆的建设、运营和管理[J].体育科研, 2006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