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体育场馆运营模式

2024-10-20

国际体育场馆运营模式(通用8篇)

国际体育场馆运营模式 篇1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国际体育集训基地与平台运营项目可行性研

究报告

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0

PPP(Private-Public-Partnership),即:公私伙伴关系,是指公共部门为提供某种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务,以特许经营权协议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一种长期合作关系。这种伙伴关系通常需要通过正式的协议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项目的顺利完成。在这种关系下,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发挥各自的优势来提供公共服务,共同分担风险、分享收益。

PPP模式的实质是政府通过给予私营公司长期的特许经营权和收益权,将市场中的竞争机制引入基础设施建设中,以期达到更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务的目的。PPP代表的是一个完整的项目融资概念。政府并不是把所有项目的责任全部转移给私营企业,而是由参与合作的各方共同承担责任和融资风险。政府的公共部门与私人参与者以特许经营协议为基础进行合作,与以往私人企业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式不同,他们的合作始于项目的确认和可行性研究阶段,并贯穿项目的整个过程。

PPP模式的目标有两种,一是低层次目标,指特定项目的短期目标;二是高层次目标,指引入私营部门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综合长期合作的目标。项目机构目标层次如下表所示。

项目机构目标分解表

PPP模式运作结构图

报告目录

第一章 国际体育集训基地与平台运营项目概况 第一节 国际体育集训基地与平台运营项目基本情况 第二节 国际体育集训基地与平台运营项目可行性研究结论 第三节 编制依据和原则

第二章 PPP项目模式介绍、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第一节 PPP项目模式概述

PPP模式基本运作流程图

第二节 国际体育集训基地与平台运营项目采取PPP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第三节 国际体育集训基地与平台运营项目采取PPP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第四节 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结论

第三章 国际体育集训基地与平台运营项目建设背景、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第一节 国际体育集训基地与平台运营项目建设背景 第二节 国际体育集训基地与平台运营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 第三节 国际体育集训基地与平台运营项目建设可行性分析 第四节 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结论

第四章 国际体育集训基地与平台运营项目市场发展分析 第一节 中国国际体育集训基地与平台运营业发展现状分析 第二节 项目地国际体育集训基地与平台运营发展现状分析 第三节 国际体育集训基地与平台运营市场分析 第四节 国际体育集训基地与平台运营市场分析结论

第五章 国际体育集训基地与平台运营项目选址及区位条件 第一节 国际体育集训基地与平台运营项目选址 第二节 国际体育集训基地与平台运营项目区位条件 第三节 国际体育集训基地与平台运营项目选址结论

第六章 国际体育集训基地与平台运营项目建设和发展规划 第一节 国际体育集训基地与平台运营项目建设发展指导思想及规划设计原则 第二节 国际体育集训基地与平台运营项目发展及建设内容 第三节 国际体育集训基地与平台运营项目运营方案规划 第四节 土建工程 第五节 公辅工程

第七章 环境保护

第一节 执行标准及排放标准

第二节 主要污染源、污染物及防治措施

第八章 职业安全与卫生及消防设施方案 第一节 劳动安全与卫生 第二节 职业安全 第三节 消防设施及方案 第四节 防范措施

第九章 节能方案分析 第一节 用能标准和节能规范 第二节 节能措施

第三节 国际体育集训基地与平台运营项目能耗分析

第十章 建设期限和实施的进度安排

第一节 国际体育集训基地与平台运营项目施工组织措施 第二节 国际体育集训基地与平台运营项目实施进度

第十一章 国际体育集训基地与平台运营项目组织管理与运行 第一节 国际体育集训基地与平台运营项目组织管理 第二节 劳动定员和人员培训

第十二章 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第一节 估算范围 第二节 投资估算依据 第三节 投资估算 第四节 资金筹措

第十三章 财务效益、经济和社会效益评价 第一节 财务评价 第二节 财务评价指标

第三节 国际体育集训基地与平台运营项目还款能力分析 第四节 国际体育集训基地与平台运营项目盈亏平衡及敏感性分析 第五节 政府及社会资本经济效益分析 第六节 财务评价结论

第十四章 社会及生态效益分析 第一节 社会效益 第二节 社会效益综合评价

第十五章 国际体育集训基地与平台运营项目风险分析及规避建议 第一节 国际体育集训基地与平台运营项目开发过程中潜在的风险及防范

第二节 国际体育集训基地与平台运营项目本身潜在的风险及防范 第三节 其他风险

第十六章 国际体育集训基地与平台运营项目结论及建议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建议

附表:

国际体育场馆运营模式 篇2

1 公共体育场馆管理模式

1.1 体育行政部门法人公司治理模式

此种模式就是由政府体育行政部门代行投资人权益, 成立专门的法人公司对体育场馆进行管理。这种管理方式便于体育场馆以平等地位的法人资格对社会进行招商引资、按照公司制进行经营运作;有利于确保公共体育场馆社会效益的实现;有利于确保体育场馆设施、设备的维修;有利于上级体育行政部门对场馆经营管理活动的监督,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有利于对现行体育人事制度进行改革, 对员工进行经营服务的系统培训加强运营过程的监督和控制, 从而为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

1.2 委托经营管理模式

该种模式就是在不改变体育场馆产权性质和功能定位的前提下, 产权主体委托社会组织 (社会团体、企业) 进行经营管理的一种方式。这种管理模式, 一般是由体育场馆产权所有者 (一般是地方体育局) 与备受委托的社会组织 (社会团体、企业) 签订经营管理合同, 明确他们之间的责、权、利关系, 经营者受体育局委托, 作为场馆的法人代表, 负责场馆的日常经营管理, 体育场馆的重大战略问题仍由体育局直接负责决策, 体育场馆原有的职工要留用, 但必须服从委托经营者的安排和调度。这种经营管理方式既发挥了体育场馆的各种本体功能, 又解决了体育场馆 (特别是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场馆) 由于使用率不高而造成的运作经费不足的困难。

1.3 物业公司管理模式

体育场馆物业管理有两种类型可以选择一种是委托服务型物业管理。体育场馆产权单位将体育场馆委托给物业公司管理。在这种管理模式下, 体育场馆所有权性质没有改变。这种管理模式与上文的“托管模式”相似;另一种是自主经营型物业管理。产权单位将体育场馆交由属下物业管理企业管理。在这种管理模式下, 物业管理企业不仅拥有经营管理权而且拥有产权, 具有维护性、发展性管理的职能与职责。

2 公共体育场馆的营销

2.1 营销理念

营销观念创新是公共体育场馆营销创新的核心和前提。公共体育场馆营销观念创新, 需要从满足顾客需求的传统营销观念, 转变为既要满足顾客当前需要, 又要不断创造顾客需求的新营销观念。为此, 公共体育场馆应该解放思想, 树立社会营销、整合营销、情感营销和全员营销等观念。

2.2 营销服务

公共体育场馆服务创新要求其在服务方式、项目、态度、服务时间、服务效果及质量等方面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的附加利益。只有真正树立起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利益, 提高消费者的满意感, 才能冲出传统营销服务的围城, 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2.3 营销组织

公共体育场馆营销组织创新为其它营销创新提供组织保障。首先, 要构建顾客导向型的组织体制。体育场馆组织结构的设计是受一定的营销观念所支配的, 并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服务和提供组织保证。因而, 公共体育场馆组织结构应按这一要求进行设计。其次, 要建立学习型的营销组织。只有学习型的企业才能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公共体育场馆要不断发展, 就需要审时度势, 经常重新评价自己, 使自己处于不断思考、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良性循环状态。

2.4 营销组合策略

自1950年鲍敦提出“市场营销组合”的概念和1960年麦卡锡提出著名的4P理论以来, 新的营销理论不断涌现,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4C理论和4R理论。就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现状而言, 可以尝试4P+4C营销组合策略。

2.4.1 以消费者为导向的产品策略

首先, 公共体育场馆新服务项目的开发, 要以能够满足特定目标消费群的需求为导向。受传统管理体制的影响, 长期以来, 我国多数公共体育场馆新服务项目的开发和推出速度缓慢, 某些体育场馆根本就没有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 积极、主动开发新服务项目。其次, 产品组合策略, 要以消费者的需要与欲求为导向。公共体育场馆在经营过程中, 除了开发体育设施服务业外, 还应积极开发其他业务, 例如体育旅游、体育广告、体育赞助、体育宾馆、体育赛事等等, 充分利用和开发公共体育场馆的资源, 拓宽筹资渠道, 以便提高体育场馆的经济效益。再次, 产品差别化策略, 要以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独特的利益和满足其主要需求为导向。

2.4.2 以满足消费者需要所付出的成本为导向的价格策略

制定价格的关键是消费者对产品成本的认知, 而不是销售成本。我国绝大多数公共体育场馆属于公共体育场馆, 多半是经营型事业单位, 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公共体育场馆在制定价格时要根据自身情况, 及当地体育消费水平、消费意识、竞争者情况等, 通过市场研究来把握目标消费群对体育场馆各服务项目的心理承受价格以及消费者对场馆服务的性价比预期等, 慎重选择定价策略。根据服务项目的认知成本来制定价格, 以便更加贴近消费者, 制定出对消费者更有吸引的价格, 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

2.4.3 以提高消费者购物便利性为导向的渠道策略

在公共体育场馆的营销中, 应该特别重视给消费者提供“便利”这一特征。为此, 公共体育场馆可以通过建立“直效营销”的模式, 来提高消费者消费的便利性。公共体育场馆建立“直效营销”模式而言,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建立消费者数据库。通过消费者数据库, 场馆可以容易地获得消费者的资料, 了解顾客的消费习惯和特点, 可以更好地为消费者提供优质、周到、及时、温馨的服务。二是传播。消费者数据库建立起来之后, 还需要建立一个场馆与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互相交流、沟通的“平台”, 使场馆可以把服务等相关的信息向目标消费者传递。三是实行会员制。按照会员级别 (如金卡, 银卡, VIP等) , 享有不同级别的“特权”。四是开通电话和网络订场地 (票) 业务, 为消费者节省时间和成本。五是推行“一卡通”工程, 这对于那些经常变更消费项目的消费者尤为方便。

2.4.4 以沟通力为导向的促销策略

现代营销不仅要求公共体育场馆的服务要以消费者为导向, 还必须同现实和潜在消费者沟通。为此, 公共体育场馆必须深入了解市场情况, 拓宽经营思路, 精心策划经营方案, 处理好与政府、社区、消费者、媒体等公众的关系, 开拓多种渠道与他们进行沟通, 以吸引现实和潜在的消费者, 通过满足顾客的需求和实现顾客的价值, 提高顾客忠诚度, 而实现自身的经营目标。

2.5 营销管理

公共体育场馆营销管理是指体育场馆营销组织机构、管理制度、方法、手段的改进与提高, 以及管理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的运用等等。这里主要是指优化组织机构, 推进营销协作, 培育组织文化, 完善管理制度, 提高管理效率等。公共体育场馆营销管理创新, 应特别注重体育场馆营销过程管理和营销效果管理, 对营销人员的管理、评估与激励等, 要不断适应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 以提高管理效率。

摘要:根据我国目前体育场馆建设现状及影响因素, 研究认为, 体育场馆在营销上可进一步实行营销理念、营销服务、营销组织、营销组合策略上的创新。

关键词:体育场馆,运营,模式

参考文献

[1]王菩.深圳市公共体育场馆的现状及其多功能开发研究[D].广州体育学院研究生论文.2000

[2]叶家宝, 徐本力.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 (3) 1:42.

[3]朱志强, 刘石.对我国大型体育场馆规划管理的研究工作[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3, 3:7.

大型体育场馆运营模式探析 篇3

【关键词】体育场馆;运营现状;运营策略;可持续发展

A Tentative Study on the Operating Pattern of Large Sports Venues

GUO Qiao

(Henan Provincial Sports Center, Zhengzhou 450044, Henan)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e of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sports games, China invests more and mor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venues. The utilization of these venues after the games becomes the concern of people. We hold that it is essential to change the management patterns of these venues and introduce the company management system. We should adjust the structure of management offices and introduce departments of market developing, advertising, marketing, project planning, and publicizing etc. into the management of these venues.

【Keywords】 sports venue, current operation, operating strateg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随着2008年奥运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201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综合性体育赛事以及全国运动会等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各地政府对大型体育场馆建设均投资巨大,而体育场馆的赛后利用也已成为焦点问题。如何进行赛后市场化运营,提高投入产出比,减少政府的财政补贴,确保具有公益性质的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大型体育场馆的职能转变是体制改革的必然

1.1体制改革前的体育场管管理状况

近二十年来,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及全国城市运动会的相继举办,国内各承办城市的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有了迅猛发展,据全国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我国的体育场地多达85万多个,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3.2亿平方米〔1〕。

在计划经济时代,体育场馆一直承担着公共服务的职能,属于事业单位,长期以来由财政全额或差额拨款〔2〕。中国传统的事业运行管理体制为推动中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和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传统事业运行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2006年财政部颁发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政府体育管理职能转变的方面逐渐明确。在市场经济转型期,抓住政府体育管理职能转型这一契机,调整大型体育场馆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政府体育管理职能必须转变职能重心、职能方式、职能关系等〔3〕,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1.2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体育场馆改革形成压力

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标志着中国市场将全面向世界开放,以公共服务和生产经营为主体的事业单位面临严峻的挑战〔4〕。首先,根据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的原则,世贸组织各成员应无条件地给予任何其他成员的服务及服务提供者相同的待遇,世界组织成员不分大小一律非歧视地进行贸易。2006年,世界贸易组织规定的我国服务业的5年过渡期满,我国包括经营性体育场馆在内的服务业必须全面、无条件地向世贸组织成员开放,全面引入市场竞争和面临国际竞争〔5〕。不少国外体育场馆专营公司对我国大型体育场馆虎视眈眈,有的已经进入,有的正在通过各种途径力图进入。因此,入世后加快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与国际接轨、实施企业化改制已经刻不容缓。

1.3“十二五”规划对大型体育场馆管理的影响

在2011年十二五规划的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国家体育总局刘鹏局长要求“创新模式,盘活体育场馆资源,拓宽公共体育服务渠道”。

刘鹏局长指出:体育场馆必须改革创新体制机制,要积极探索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新模式,在确保公共体育场馆的公益性质和主体功能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运营模式,推动、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方式参与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活动,多业并举、综合开发,努力破解公共体育场馆闲置率高、运营管理难的问题。

2大型体育场馆的运营现状及分析

2.1目前大型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方式及效果

目前,随着我国政府体育管理职能的转变,场馆管理体制已由单一的事业单位管理逐步形成多元化格局。依据现阶段政府体育管理职能转变的不同程度大致分为四类。〔6〕

2.1.1传统事业单位管理机制

采用政府全额预算管理方式,职能基本未变,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入,运行维护成本高、功能单一、闲置期长、经营管理人才匮乏、场馆管理体制障碍等一系列由于政府职能过宽、权力过分集中导致的矛盾突出;

2.1.2事业单位内部企业化管理机制

政府采取差额预算或零拨款管理方式,政府基本职能即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职能均能较有效发挥,为实现场馆管理向企业化平稳过渡创造了有利条件;

2.1.3事业单位与企业兼有管理机制

政府采取租赁场馆经营权或承包经营的方式,存在政府体育行政主管部门、承包者或租赁者对场馆资产性质、所有权等方面认识上的偏差与局限,有职能缺位、越位和错位的紊乱现象;

2.1.4企业管理机制

采取现代企业化管理方式,政府主要发挥协调与监控职能。

从调查的161个场馆管理体制的单位性质分布来看,传统事业单位性质的场馆仍占总场馆数的53.42%〔7〕,这表明我国的体育场馆管理体制的改革道路依然漫长,任务依然艰巨。

2.2盈利状况分析

不同的管理机制产生了不同的盈利状况。从樊荣〔7〕等人2005年对体育场馆的经营状况调查来看,传统事业单位型管理机制盈利率最低仅为2.33%,而亏损率却高达52.32%;事业单位内部企业化管理机制盈利率最高达到20.84%,亏损率最低仅为33.33%;企业管理机制盈利率居其次为14.28%,但亏损率高达42.86%。总体来说,无论是何管理机制,目前都是亏损大于盈利,说明管理模式有待优化和进一步探索。

2.3管理人员现状分析

由于历史原因,体育场馆从业人员的来源主要机关委派人员、机关分流人员、运动队退役人员、离退休职工的子弟上岗等,学历偏低,大多未接受过系统的对外经营服务培训,专业性体育场馆管理人才匮乏。据调查,没有专职或兼职的市场经营开发人才的场馆占场馆总数55.28%,体育中介部门力量薄弱〔8〕。总之,从业人员的经营服务意识和能力参差不齐。

3大型体育场馆的运营策略设想

3.1继续发挥服务大众的作用,扩大社会效益

大型公共体育场馆是政府代表纳税人投资的社会公共设施,服务大众是大型体育场馆的主要公益性特征。《体育法》和一系列涉及大型体育场馆的法律法规都对此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3.1.1对健身民众开放,保障“全民健身计划”的落实

公共体育场馆的改制中,必须考虑到政府建设公共体育场馆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满足民众健康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保证公共体育场馆的主要公益性特征,保证各类全民健身和社会文化活动等的正常开展。

3.1.2保证国家“奥运争光计划”的顺利实现

公共体育场馆的改革发展必须紧扣本体业务。要根据国家、省、市运动训练和竞赛任务,确定全年场馆使用计划,以保证国家“奥运争光计划”的顺利实现,完成国家和地方运动队训练与竞赛任务,积极开发体育产业资源,打造具有特色的体育品牌赛事和全民健身品牌活动。

3.1.3对社会其它领域有条件地开放

除了发挥本体功能外,体育场馆的改革还要充分挖掘场馆资源潜力,采用场馆租赁、举办活动和展览、承办赛事、组织培训等多元方式共存、有形开发和无形开发并举的原则,以体育场馆为基地打造体育产业链。

3.2企业化三权分离的管理运营模式

第八届全运会以来,国内已开始了公共体育场馆企业化管理的改革尝试,先有上海市成立东亚集团,依托八运会主场馆实施企业化经营管理;第九届全运会后,广州体育馆也通过委托制由珠江文化体育转播公司运营实施企业化管理;第十届全运会后,南京奥林匹克中心也实施企业运营管理;深圳市也于2007年基本完成四大场馆的企业化改制工作,财政拨款逐年递减。由此可见,公共体育场馆企业化改革的步子越来越快,虽然大型体育场馆在引入企业化经营管理方式上各有差异,但企业化的经营管理模式已是日益明显的方向。

实行企业化管理的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可依照目前国有企业的管理办法,实行产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离,将体育场馆产权划归各级政府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体育场馆及主要设施、设备的更新和维护,履行政府对国有资产的维护和扶持责任;管理权划归各级政府的体育行政部门,履行对体育场馆运营的管理责任;经营权以政府委托经营的方式,交给体育场馆运营公司,要严格依照国家有关法规和现代企业经营要求进行市场经营活动〔5〕。同时根据国外先进的体育场馆运营经验,应该涉及到商务管理、市场营销计划、人力资源计划、项目创新、环卫管理及公共安全等方面。

3.3多元化经营方式

在体育场馆经营型模式上可以通过自办俱乐部、租赁场馆、出售会员卡等方式进行开源,将休闲、餐饮、购物、娱乐等方式包含在内,形成复合化的功能布局,将可利用的各种设施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充分提供给社区使用,还可为利用者提供指导者并进行各种咨询。

3.4多种渠道的投资模式

在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和运营经费中,可采用多种投资方式。如政府拨款、多元资金投入结合冠名权或经营权、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运营等方式〔9〕,充分借鉴国外成熟和成功的市场投资模式。

3.5培养和充分发挥体育经纪人及专业管理人才的作用

随着中国市体育走向市场,从事体育经纪人业务的中介公司和个人也应运而生。但目前我国体育经纪人市场目前尚处于在一个较为无序的状态中。可喜的是,许多体育界高层管理人士已经认识到体育经纪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流通领域所起的作用。湖南省体育局长傅国良指出:“目前湖南承办赛事的能力和经验已经具备,我们缺少的不是硬件,也不是资金,最为欠缺的就是体育经纪人。”湖南省体育局已经成功开办了体育经纪人培训班。另外,专业管理经营人才的培养也已得到高度重视,由专业管理团队进行运营的方式将成为中国体育场馆运营的流行模式。

3.6争取国家优惠政策,为体育场馆经营创造良好环境

由于目前体育消费市场还存在消费主体单一、消费行为不稳定、消费层次低和消费整体水平低等特点,所以大型体育场馆经营具有特殊性。另外,文件“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和“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中提到: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由经营性事业单位转制的文化企业以及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地区和试点单位的新办文化企业免收企业所得税。因此体育场馆的转制中应努力争取国家在土地使用、税收、水电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为体育场馆经营开发创造良好的环境。

4结论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体育场馆设施的管理与运营还有很大差距,体育场馆经营模式的转变应体现在管理制度、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等多方面要素上,引入企业经营管理制度时,应调整各场馆经营单位的内部结构,增加面向外部的市场开发、广告、营销、项目策划、公共关系等部门,从场馆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进行专项培训,加快提升场馆经营管理人员和一般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随着体育市场的逐步规范以及国家体育制度的健全,体育场馆的管理运营将会越来越规范。

参考文献

〔1〕黄恒学.中国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2〕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Z〕.北京:国家民政部,1998.

〔3〕刘青主编.政府体育事业职能界定〔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4〕龙永图.入世与服务业市场开发〔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0.

〔5〕周良君,谭建湘.深圳市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与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2):17-20.

〔6〕闵建,柳伯力,胡艳等.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体制性障碍研究〔J〕.体育科学,2006,26(9):9.

〔7〕樊荣,刘思,戴赤彬等.政府体育管理职能转变对大型体育场馆管理体制改革影响〔J〕.魅力中国,2009(11):19.

〔8〕冯岩,熊炎.从政府体育管理职能转变解读大型体育场馆管理体制改革〔J〕.大视野,2008(7):58.

〔9〕张仁寿等.国外大型体育场馆的运营模式及经验借鉴〔J〕.广东经济,2006(11):21-23.

国际体育场馆运营模式 篇4

【报告来源】前瞻网

【报告内容】2013-2017年中国体育场馆行业运营模式与发展前景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可查看最新资料及详细内容)

报告目录请查看《2013-2017年中国体育场馆行业运营模式与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居民生活娱乐消费升级的宏观背景下,体育产业迎来了“全民体育”时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发挥优势,而体育产业本身拥有的体育精神使其完全符合第三产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稳定发展的要求而得以加速发展。同时,作为体育产业发展重心的体育场馆业也顺势得以快速发展,并普遍被认为是发展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

本报告利用前瞻资讯长期对体育场馆行业市场跟踪搜集的一手市场数据,全面而准确的为您从行业的整体高度来架构分析体系。报告主要分析了体育场馆行业的发展环境;国内体育场馆运营状况;体育场馆行业消费分析;体育场馆行业运营管理模式;大型体育赛事对中国体育场馆的影响;体育场馆行业融资模式以及发展前景;同时,佐之以全行业近年来全面详实的一手连续性市场数据,让您全面、准确地把握整个体育场馆行业的市场走向和发展趋势。

本报告最大的特点就是前瞻性和适时性。报告根据体育场馆行业的发展轨迹及多年的实践经验,对体育场馆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审慎分析与预测。是体育场馆运营企业、主管单位、投资企业准确了解体育场馆行业当前最新发展动态,把握市场机会,做出正确经营决策和明确企业发展方向不可多得的精品。也是业内第一份对体育场馆运营模式以及行业重点企业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的重量级报告。

本报告将帮助体育场馆运营企业、主管单位、投资企业准确了解体育场馆行业当前最新发展动向,及早发现体育场馆行业市场的空白点、机会点、增长点和盈利点„„,前瞻性地把握体育场馆行业未被满足的市场需求和趋势,形成企业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优势,有效规避体育场馆行业投资风险,更有效率地巩固或者拓展相应的战略性目标市场,牢牢把握行业竞争的主动权。

体育场馆运营与管理 篇5

1.体育场馆设施:是指为保障体育运动而建设的各种体育场、管、池、训练基地和体育场馆的总称。

2.体育场馆运营:是指对大中型体育场馆在建设、投入使用、提供服务过程中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过程的总称。

3.体育场馆经营: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利用价格机制配置体育场馆各类资源,在等价交换的原则下向市场提供运动场地、体育运动设施以及服务等有形无形产品,以弥补体育场馆持续运作资金的不足。

4.体育场馆管理体制:即在体育场馆中出资人、管理者和工作人员之间的隶属关系,权利分配关系以及体育场馆机构设置等构成的体系、制度、方法和形式的总称。

5.俱乐部:是由企业经营者出面组织,会员在自愿、互助、互惠的基础上自主参加,并有相应的权利和义务的自由协会或团体。

6.体育场馆:是体育场和体育馆的总称,是能够提供人类进行各种体育活动的空间和附属设施所构成的环境总称。

7.体育场馆的分类依据:使用性质、用地、占地面积

8.体育场馆的身份:运动场所、体育公园、运动超市、体育园区

9.体育场馆活动分为:日常办公信息、体育赛事和大型活动信息、对外开放经营信息、财务信息

10.节事活动对城市的影响:注意力效应、口碑效应、名片效应、改善效应

11.节事活动举办应遵循的原则:大众化原则,确定性与规范性、市场化、产业化

12.节事活动遵循的规律:影响范围规律,实践效果,内容吸引力,经济效益

13.培训业务开设的主要内容:全民健身培训、文化艺术培训、体育行业特有技能培训、体育后备人才培训、高水平运动队培训

14.培训业务的组织形式:培训班、俱乐部、少年儿童体育总校、私教

15.俱乐部的功能:社交功能、娱乐功能、心理功能、力量功能

16.体育俱乐部的类型:业余、职业、商业体育俱乐部

17.科技创新体现在:建筑标致化、标准国际化、设备现代化、功能多元化四个方向

18.体育中心经营原则:创新性、可操作性、系统性与求同存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兼顾

1、我国体育场馆管理体制变迁大致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79)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国家对体育场馆实行统收、统支、统管的供给服务型财政经济政策,公共体育场馆是国家财政全额拨款单位。

第二阶段(1979-1991)广开门路,开展各种经营,对公共体育场馆实行差额管理。

第三阶段(1992年以来)突破单纯创收增资的运行模式,开始走向“本体推进,全面发展”的综合性的体育产业开发阶段。

2、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其商业化运营,我国体育场馆存在哪些问题?

(1)、体育场馆的商业化运营层次较低。

(2)、经营收入大雨经营日常开销,很少用于投资回收或今后的可持续发展。

(3)、体育场馆的属性及功能定位上不明确,无法去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

(4)、经营意识淡薄,没有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业化运营机制。

(5)、经营项目开发不全,无法资产开发力度不够。

3、武汉体育中心服务外包的主要内容?

(1)、日常保安,秩序维护,保洁等日常服务性工作(2)、绿化和草坪的保养工作(3)、场地器材设施设备的管理、维护(4)、门禁、IC卡检录、计时计分、音响、大屏幕控制等弱电的操作

(5)、空调、排风冷热源、给排水、变配电、照明等弱电设备的操作、运行与维护工作。

(6)、前厅接待和接待服务工作(7)、大型活动的接待和保障服务对外业务

4、武汉体育中心服务外包的积极意义?

(1)、缓解开赛矛盾、减少雇员,降低运营成本(2)、服务外包实现了服务、管理和文化三方面

(3)、服务外包带来省事、省心、省钱三省(4)、专业服务保障武汉体育中心正常运行

5、我国体育场馆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三大缺憾?

(1)、体育场馆缺乏管理领袖人物(2)、位于金字塔下部的基础性人才匮乏

(3)、体育场馆职业经理人市场建立,激励机制较为落后

6、体育赛事对举办城市的作用?

(1)、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地方经济的增长(2)、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城乡居民的经济收入

(3)、通过体育赛事塑造城市品牌(4)、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招商引资的吸引力

7、节事活动定义? 及分类?

定义:有“节事、活动、节庆”等方面的含义,是“节目和特殊事件”的简称。

分类:(1)、文化庆典、文艺娱乐事件、商贸及会展、体育赛事、教育科学事件、休闲事件、政治/政府事件、私人事件

(2)、重大事件、特殊事件、标志性事件、社区事件

8、体育场馆建设与配套的矛盾?

矛盾表现为:1.体育建筑功能单一,配套设施少。2.承办赛事级别低,数量少。3.赛事意外其他活动难以开展。4.活动过程中的消费者难以留下,活动期间只见人群不见效益现象突出。

9、体育赛事如何引进程序?

(一)竞争申办工作的一步骤

(1)、根据要求,有体育国际组织对已提出申办重大国际体育赛事的城市进行初步考察,经国际体育组织筛选确定后的城市方能进入下一轮的竞争。

(2)、获得申办陈述资格的城市,正式成立申办报告团,前往指定地点,面对国际体育组织的全体委员进行申办的当面陈述。最后由国际体育组织成员投票来决出最终胜利者。

(二)竞申基本要求:良好的体育传统、丰富的承办经验、国际体育社会和组织的充分信任

(三)竞争申办的准备工作(1)把握必要信息:

1.详细了解赛事的基本情况、不同赛事权对申办城市的要求。

2.赛事拥有者以及赛事的基本情况:竞争对手的强处和弱点、竞争对手与国际体育组织的关系、竞争对手所做的申办工作及其效率、竞争对手可能采取的各种申办策略

3.充分了解本方的自身状况:1)了解和熟悉本国的国情、政策和法律以及申办城市的相关法规(能清楚申办的原则和让步的底线,防止重大疏漏)。2)了解本方申办工作各方面的细节,赛事的一系列安排设想和赛事经费上的预算。3)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弱势。对内进行评估,利用各种内部资源,以消除负面影响。4)对申办工作进行必要的机遇和威胁分析,可以制作出优势分析表,可对城市的优势项目列表进行分析

(2)竞争申办的策略制定1)确定申办的目的与基调。2)密切观察形势,应对变化3)组织高效的专门机构,制定周密的计划。

10、如何完善体育中心法人治理结构的对策?

(一)明晰产权,完成武汉体育中心资产委托手续。

(二)改善股本结构,引入场馆经营专业企业法人:国有股向优先股转化、引入专业场馆运营专业企业法人、引入外资。

(三)完善组织体系,建立董事会和监事会:规范和完善董事会的运作章程和程序、强化监事会的作用,健全监督约束机制。

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论文 篇6

关键词: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发展对策

我国高校的体育场馆数量众多,规模较大,基础设施比较齐全,主要为高校的体育教学服务,同时满足了在校师生的体育锻炼与健身需求。由于社会的发展与学校对外开放的加强,高校呈现市场化与社会化的趋势,高校体育场馆对外有偿开放能实现自身资源的高效利用,为全民健身出一份力,而且能为高校带来经济与社会的双重效益。

一、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意义

1、提高资源利用率

高校体育场馆在投入使用之后,必然会产生成本费用和一定的设施维护费用,因此高校的体育场馆开放程度不够,利用率不高。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能够把体育赛事等活动纳入到体育场馆的日常运营中,到体育场馆健身锻炼的人数增加,能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

2、创造效益

借助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在对外开放加强的情况下,高校周边的居民与企事业单位工作者可以利用高校的体育设施资源锻炼健身,推动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创造社会效益;同时体育场馆的有偿使用也能为高校带来维护设施的收益,解决了体育场馆运营的经费问题。

3、服务功能最大化

在体育场馆投入使用的维护经费得到解决,并且配有专业化的运营管理人员后,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能够提升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业务能力,为在校师生与社会人员提供优质服务,最大程度地发挥体育场馆的服务功能。

二、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现状

1、设施建设情况

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基本上呈现数量众多、面积大、趋于智能化的特点,科技水平较高,器材质量也越来越好。但与全国的大学生数量进行对比,人均体育设施占有比重尚有不足,类型多样但层次比例不均衡,体育馆较多而体育场或者综合体育场相对较少,这一情况在近年来得到改善,体育场馆数量与规模快速增长。

2、服务面较窄

当下大部分高校的体育场馆对社会的开放程度不够,只服务于学校的体育教学与体育训练,双休以及节假日的利用率比较低,对外的有偿服务面较窄,学校的场馆资源与基础设施以及教师资源都没能充分开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同时闭塞、独立的情况使得与外界的联系匮乏,社会赛事与体育活动不能在高校开展,相关的赞助与资助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体育场馆自身的发展。

3、管理滞后

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机制缺乏,一般由体育教师管理或者学校后勤组织管理,缺乏专业化的培训,类似于物业管理,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模式滞后。具备体育基础知识与管理知识的运营管理人才欠缺,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水平低。

三、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发展对策

1、转变观念

封闭保守的观念已经很难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立足,观念的转变相当迫切。高校的管理部门要重视市场经济发展形势下体育场馆对外开放与商业化。将其作为一种亟待开发的资源,实现其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加大对外有偿开放的同时,吸引社会投资,在互惠的基础上完善体育场馆的.建设与运营,以便更好的服务于师生与社会。就社会人员而言,人们对健康生活品质的追求愈发强烈,但较好的运动健身场馆价格过高,便宜的设施条件过差,体育场所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高校可以利用基础设施条件与价格优势,打开社会市场,实现资源共享,创造社会与经济价值。

2、加强体育场馆的开发力度

高校体育场馆有其自身的资源优势,加强体育场馆的开发力度,提高利用率是各界比较关注的问题。体育场馆的开发不能过于单一,综合性质的体育场馆拥有较高的竞争力。比如学生热衷的体育项目或者大众化的体育项目设施建设,体育设施能够高效利用,对于体育场馆的不足能起到缓解作用。体育运营不能只着眼于学校的体育教育,在能满足基础的体育教育与健身运动要求的同时,多样化的场馆功能能进一步吸引外界的目光,比如大型的文艺汇演、展览或者高品质的体育赛事,由于体育场馆自身的规模较大,与一般社会场所相比能容纳更多的人,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大会或者运动会也可以在高校的体育场馆开展。至于其附属项目经营,比如餐饮、商场等也可以进行尝试,在不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活动情况下,类型多样的经营方式能更好地利用场馆资源,提高体育场馆的综合利用率。

3、提高运营管理水平

体育教师或者学校后勤人员管理体育场馆,无法满足体育场馆的管理运营要求,因而引进专业化的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人才势在必行。对于学校本身的体育场馆管理人员,可以组织相关培训,强化管理技能与服务意识,使其朝着社会化的管理与市场经营方向发展。对于场馆的专业化管理人才,既熟悉体育运动又懂得市场竞争的人才引入至关重要。要实行相关的分工,经营管理者要做好场馆的管理与对外的营销,将体育场馆推向社会;技术人员则要负责场馆的设备维护和操作。在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方面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也不可或缺,在制度的规范下,对相关人员能进行高效管理。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人员一方面可以从内部选拔产生,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另一方面可以由外部引入,为运营管理工作注入新鲜的血液。两种渠道并存应用,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把权利与责任结合起来,可以实现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的科学合理管理。

四、结语

本文就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重要性以及现状进行分析,对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高校的体育场馆在满足于自身基础的教育教学活动与师生体育锻炼的同时,要转变保守闭塞的观念,着眼于社会的发展与时代进步,在市场经济体系下实行对外开放,采用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在有偿开放的前提下创造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提高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人员管理水平,为高校师生与社会大众做好服务工作,提高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实现高校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警.分析提升体育场馆各项管理力度的途径[J].当代体育科技,(03).

[2]何浩,王现强.论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及改革[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05).

[3]刘勇.对北京高校体育场馆运营影响因素的研究[J].大众文艺,(20).

国际体育场馆运营模式 篇7

关键词:电子商务,运营模式,国际贸易,应用

从最早期的互联网接入服务到信息内容服务, 从搜索引擎到电子邮件, 从新闻到虚拟社区, 直到现在的各种电子商务公司, 网络经济已经进入了电子商务的时代。传统零售或分销模式, 受制于产品制造周期和冗长的流通环节, 还有庞大的经常性开支, 而且获取供应商及数据资料的渠道有限。相比之下, 电子商务可以完全克服这些障碍, 大大节省成本开支, 创造新的商机。

1 电子商务运营模式

电子商务运营模式, 是指在网络环境中基于一定技术基础的商务运作方式和盈利模式。研究和分析电子商务运营模式, 有助于发掘新的电子商务模式, 为电子商务模式的创新提供有效途径, 也有助于企业制定特定的电子商务策略和指导具体的实施过程。按照B2B和B2C这种分类方式, 可以将电子商务的运营模式划分为以下几类:

1.1 网络经纪运营模式

网络经纪运营模式是指企业作为市场的中介, 通过虚拟的网络平台将买卖双方的供求信息聚集在一起, 协调其供求关系并从中收取交易费用的电子商务运营模式。网络经纪商实际上是为消费者提供一种虚拟的“会议室”, 消费者可以从中寻找合适的交易对象, 这种网络经纪商主要有B2B电子交易联盟、B2C电子交易联盟、C2C在线交易平台、在线经纪公司和在线拍卖所等。

1.2 网络广告运营模式

网络广告运营模式是指网站的经营者提供一些内容和服务来吸引访问者, 通过向其网站上加入标志、链接按钮或使用其他获得访问者信息的方式为广告客户提供广告服务并收取广告费用以获取利润的电子商务运营模式。这种模式以网站的高访问量为前提, 通过提供免费信息或服务来争取和提高潜在用户访问量。网络广告运营模式的典型例子有雅虎、新浪、搜狐等大型门户网站。

1.3 内容提供商运营模式

内容提供商运营模式是指企业在网上通过第三方制作和提供数字形式的产品而获得利润的电子商务运营模式。企业通常以较低的成本批量生产诸如信息、软件、音乐、电影等数字产品来满足消费者需求。这种类型的电子商务公司如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美国在线新闻网和英国路透社等。

1.4 网络销售运营模式

网络销售运营模式又称在线销售模式, 是指批发商或零售商通过互联网销售它们的商品和服务的电子商务运营模式。主要的销售方式包括虚拟销售 (销售比特产品和其他产品或服务) 、目录销售 (以Web为基础进行邮购业务) 、网上网下渠道并存销售 (拥有Web店面的传统商家在线销售, 这类商家会面临渠道冲突问题) 以及比特产品 (可以由网络传输的产品) 销售等。

1.5 网络生产商运营模式

网络生产商运营模式又称直销模式, 是指生产商通过互联网直接接触最终用户而不是通过传统渠道的批发商或零售商的电子商务运营模式。这种运营模式有利于企业直接了解客户需要, 把握市场的最新动态, 有可能极大地节约运营成本和更好地向客户提供服务。因此, 这种运营模式也成为直复营销与电子商务进行完美结合的典范。这种类型的企业主要包括戴尔公司和盖普公司等。

2 国际贸易电子商务模式的发展障碍

电子商务作为一个新兴事物, 尤其是其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更是略现雏形, 因此其自身在组织结构上、技术安全上、电子支付上、规则安排上存在着一定的瓶颈, 伴随着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应用的深人, 如果这些瓶颈得不到充分解决, 势必影响电子商务贸易在全球的发展。

2.1 国际贸易电子商务模式缺乏有效的贸易中介机构

首先, 基于互联网电子商务的技术基础设施, 最大的优势在于双向信息交流、开放网络。但是互联网的这种开放性质却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障碍。通过接入服务提供商, 任何企业和个人都可以很方便地接人互联网开展商务活动, 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使进人电子商务市场的企业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传统基于增值网路 (VAN) 开展的SDI电子商务中, EDI增值网络 (VAN) 的提供方在技术和法律上承担着中立的第三方的中介作用, VAN在运行记录中保存了信息传输活动, 这是关于交易的独立记录, 可以帮助解决贸易伙伴间的纠纷。但由于互联网没有内置的第三方验证工具, 迄今为止, Internet环境下的电子商务并没有建立起完善、可信、高效的第三方中介体系。简而言之,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 仅有贸易规则而没有确保违规者的行为被记录、惩罚的监督机制, 真正有效的市场是难以建立起来的。因此, 在电子商务市场环境下, 建立独立于买卖双方的第三方认证中心, 有效地保证电子商务市场的企业质量, 是形成有效率电子商务市场的前提。其次, 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虚拟流程”构造中曾经指出, 未来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管理中心模式的电子商务模式是主导模式之一, 而能够运营这个电子商务平台管理中心的新型贸易中间机构发展面临着种种困难。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电子数据交换中心平台这个基础设施不完善, 使新型贸易中间商所搭建的电子商务管理中心平台无法与海关、商检、物流、仓储、银行、保险、税务进行信息数据的无缝联结与传输, 从而使电子商务管理中心平台无法真正实现完成国际贸易“虚拟流程”的功能。

2.2 网络信息技术安全以及技术标准方面的障碍

在网络信息技术安全方面, 首先, 电子商务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电子数据的存储和传递, 而当代信息技术发展并未能完全解决电子数据的存储和传递安全。作为一个安全的电子商务系统, 必须具备安全可靠的通信网络, 以保证信息安全、迅速、稳定的传递, 而现今通信网络传递的阻塞、时滞、错误等部题远远未能解决, 严重制约了电子商务的开展;其次, 电子数据存储安全必须保证买卖双方的商务数据不被黑客人侵。在电子商务时代, 企业数据及商业秘密等大量的以电子形式储存, 并且涉及消费者的一些私人信息, 如信用卡号、住址、联系方式等数据库信息, 而当代企业采用的防火墙技术并未能妥善解决这些信息的安全性问题, 再加上各国国内立法对网络犯罪的规定不完善, 并且缺乏国际法来协调跨国网络犯罪, 因此, 极大地伤害了企业和消费者应用电子商务进行交易的积极性。在信息技术标准方面, 基于增值网络传统EDI到目前虽然形成了全球统一通用技术标准, 但其标准都不适合于基于互联网的EDI。

2.3 电子商务贸易规则的缺乏

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国际贸易的运作方式、贸易结构, 许多贸易规则已经不再适用于电子商务贸易, 或者对于一些电子商务环境出现的新情况根本就没有规则与之对应, 因此导致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市场存在混沌状态, 不利于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的良性发展。首先是无形商品电子贸易规则问题。虽然当前WT成员对电子商品承诺暂不收税, 但随着这一类产品的贸易扩大, 税收规则问题不可避免。对于这一类新情况, 还没有具体规则来规范管理, 不利于电子商品的贸易增长;其次是电子合同规则问题。传统上的贸易合同必须由书面订立, 通过签名或印章来辨别身份。

3 国际贸易中发展电子商务的对策

3.1 交易的程序的变革

参加交易的买卖双方做好交易前的准备之后, 通常根据电子商务标准规定开展电子商务交易活动。客户方向供货方提出想购买的商品报价请求, 供货方向客户方说明该商品的报价信息;客户方向供货方初步确定订购单, 供货方向客户方提出对商品订购单的应答, 说明有无此商品及规格型号、品种、质量、等信息;客户方根据应答提出是否变更订购单, 说明最后确定购买商品信息;客户方向供货方提出商品运输说明, 说明运输工具、交货地点等信息;供货方向客户方发出发货通知, 说明运输公司、发货地点、运输设备、包装等信息;客户方向供货方发回收货通知, 报告收货信息;交易双方收发汇款通知, 买方发出汇款通知, 卖方报告收款信息;供货方向客户方发送电子发票, 买方收到商品, 卖方收到货款并出具电子发票, 完成全部交易。

3.2 贸易运输的电子化管理

电子商务的交易后期是货物运输及跟踪。通过世界各大港口建立起的运输网, 用国际标准的EDI单证实现货物运输的订舱、单证传输、集装箱管理、船舶管理、货物跟踪管理, 使客户和贸易伙伴直接进行查询以获得有关货物状态的信息, 了解运输方面商业伙伴的数据信息, 从而减少货物的库存天数, 降低成本, 缩短货物结关时间, 加快贸易流通, 促进贸易企业的规模经营。专业化、现代化的管理, 提高了交易双方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3.3 国际贸易的电子支付

付款方式在网络上实现电子付款, 即将资金存人电子银行或信用证公司的电脑中, 交易达成后, 在网络终端输入信用证号码, 在网络上进行资金的结算、转账、信贷等服务, 在客户与银行, 银行与银行之间架起一座高速运转的桥梁。电子商务将成为21世纪人类信息世界的核心, 也是网络应用的发展方向, 具有无法预测的增长前景。但像一切新生事物一样, 电子商务运作中存在许多问题, 不容忽视, 包括安全性问题、隐私权问题、消费者保护问题以及由此而来的各种社会问题等等, 需要政府、金融界、商界、法律界共同努力加以克服。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若干意见》, 要加强制定在线支付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 研究风险防范措施, 加强业务监督和风险控制;积极研究第三方支付服务的相关法规, 引导商业银行、中国银联等机构建设安全、快捷、方便的在线支付平台, 大力推广使用银行卡、网上银行等在线支付工具;进一步完善在线资金清算体系, 推动在线支付业务规范化、标准化并与国际接轨。

参考文献

[1]刘建廷等.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M].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6.

[2]裴长洪, 赵忠秀, 彭磊著.经济全球化与当代国际贸易[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3]耿锡润.营销管理学[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7.

[4]余绍军, 李春友.电子商务概论[M].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9 (02) .

[5]傅俊卫, 袁峰.构建中国电子商务框架初探——利用机遇, 促进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J].商场现代化, 2005 (22) .

[6]费海波.我国电子商务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当代经理人 (中旬刊) , 2006 (21) .

[7]黄海华.论电子商务[J].商场现代化, 2007 (10) .

[8]王桂森, 李向阳, 杨立东.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J].商业研究, 2007 (04) .

[9]向倩.电子商务在电力市场中的应用[J].云南电业, 2007 (05) .

国际体育场馆运营模式 篇8

会展场馆及设施是举办国际会展活动的物质载体。场馆的运营管理直接关系到国际活动举办的效果和社会影响。而场馆的运营管理则涉及到政府、专业会展企业、参展企业、设计布展企业和场馆自身等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政府(投资方)、场馆(管理方)和运营公司(承包经营商)三方利益关系。

在我国各地,会展场馆运营管理非常复杂,运营模式多种多样。一般认为,国内较为成功的展馆经营模式基本有四种形式:一是政府建造,委托企业经营;二是政府出资,由政府经营管理;三是中外合资,单一经营,企业化运作;四是中外合资,集团化多种经营[1]。这里,我们从管理和运营两个方面来研究北京会展场馆的体制。

一、北京会展场馆管理体制

会展场馆的管理体制与投资主体密切相关,场馆的投资建设主体既有政府又有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既有公共部门、行业组织也有私营企业。会展场馆建成以后,投资主体可以自行负责管理和运营,也可以委托企业或专业组织运营和管理。在我国,早期的场馆一般实行政府投资、建设并负责运营的管理体制。随着政府体制改革和市场对外开放,场馆投资建设主体多元化,场馆的管理体制也发生了变化。从北京的情况看,北京现有的会展场馆绝大部分是由政府投资建设的,场馆建成以后的管理体制也经过了较大的变化。目前,北京的会展活动场馆有四种管理体制。

(一)事业单位管理体制

采取事业单位体制的主要是举办以公益性活动为主的场馆。一般来说,历史、文化、科技、教育性质的展出场馆(如,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航空博物馆、艺术展览馆等)以及配合政府重大活动主题的展馆(如,北京规划展览馆等)都由政府投资建设,建成后一般采取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如,国家博物馆、北京科技馆、中华世纪坛艺术馆等就采取了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管理人员纳入事业单位编制控制,人员经费、管理经费、举办活动的经费等由财政全额拨付。

这种体制体现了场馆的公益性质,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体现。其优势是政府举办活动有保障;展出活动一般实行免费或低票价开放,社会效益显著。这种管理体制的缺点是缺乏活力和经营意识,冗员较多,财政负担较重。

(二)事业单位性质、企业化运行的管理体制

事业单位性质、企业化运行的管理体制一般都是从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演变而来的,是我国市场化改革的产物。如,北京工人体育馆和工人体育场,是由北京市总工会投资建设的专业化体育场馆,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实行的是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上世纪80年代以后对管理体制逐步进行改革,目前仍然实行事业单位性质、差额拨款的管理体制,但采取企业化运作的方式。

这种体制的优势体现在:一是国家作为投资方的收益较有保障,政府举办的各类活动,特别是公益活动的档期较有保证,可以发挥场馆经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是有一定的财政资金支持和保障;三是可为本地锻炼培养大批会展专业人才;四是企业自身的经营发展策略与城市发展战略能保持高度统一。

这种体制的劣势体现在:一是在划分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的关系上,不容易分清理顺,政策性经营与市场化经营混在一起,难以准确判断经营绩效,容易导致场馆吃国家的大锅饭;二是对人才要求较高;三是对管理水平要求较高;四是存在人员负担包袱。如,工人体育馆离退休人员包袱比较沉重,他们近年来一直呼吁希望政府能从场馆中剥离离退休人员,将他们纳入社会养老体系。

(三)事业单位改制企业体制

北京一部分建设时期较早的场馆都经历了这种体制的转变过程,这也是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结果。如,建设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北京展览馆,在改革开放以前的计划经济时期是事业单位管理体制。1984年,北京展览馆由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正式注册成立北京展览馆展览服务公司,并完成了企业法人执照的办理。1998年2月,北京首都旅游集团成立,北京展览馆划归首旅旗下,成为首旅集团公司下属的国有独资企业。1999年2月,北京展览馆集中优势资产加入首旅股份实现资本上市,完成了向股份制企业改造的第一步。

事业单位性质改制为企业性质,彻底割断了场馆与政府的行政和经济隶属关系,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使场馆成为面向市场自负盈亏、独立经营的法人企业。有的场馆还逐步实现了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在保持国有股份的同时引进社会资本或境外资本,使场馆真正成为面向市场的现代企业。

(四)企业化的管理体制

近年来,北京市一些新建设的会展场馆则普遍采取了企业化的管理体制。其中,有三种情况:

一是政府投资建设场馆,建成后组建新的运营公司或委托社会上的公司负责管理和运营。如,国家会议中心、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国家会议中心等。由于这些场馆由国家或北京市政府投资兴建,所以这些场馆一般采取的是国有独资的企业管理体制。

二是由行业协会(组织)投资建设的场馆,建成后成立专业公司负责管理和运营,如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简称新国展)。新国展由中国贸易促进委员会所属的北京中展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负责投资建设,建成后由北京国展国际展览中心有限责任公司负责管理和运营,该公司完全按照现代公司制度运行,下设四个职能部门,公司经营管理人员仅50多人。新国展在管理体制上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彻底分离,使场馆成为面向市场独立经营的企业。

三是由民营资本或境外资本投资建设场馆,并由他们全权负责管理和运营。如,五棵松体育馆,由于是民营企业投资建设,采取的是民营化的企业管理体制。五棵松体育馆是由民营企业华熙国际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投资12个亿建成的。2008年奥运会结束后,五棵松体育馆面临着自身的转型。2010年,华熙国际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和总部位于美国的全球领先体育和娱乐推广公司AEG之间达成的协议,拥有18000个座位的五棵松体育馆更名为“万事达中心”,冠名模式为5+3,(五年的独家冠名,3年的联合冠名)。作为业主华熙国际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重要战略伙伴,NBA和AEG与业主的场馆运营公司合作,为“万事达中心”的管理和赞助提供全方位的咨询和支持服务。

二、北京会展场馆运营体制

会展场馆的运营体制是场馆具体经营形式、经营方式的总称。据笔者调研了解,北京会展场馆运营体制主要有场馆出租型、场馆自营型和场馆分包型等三种运营形式。

(一)场馆出租型

从调研了解的情况看,北京大多数场馆采取了场馆出租的运营方式。场馆方作为业主,与活动举办方(举办者或展览公司)签订场地承租协议,双方明确责、权、利关系。业主方提供场地和必要的服务,收取租金;举办方取得场地使用权后,委托展台搭建商展开布展等一系列活动。由于北京会展场馆资源相对短缺,大多数场馆位置优越,北京会展经济发达,展会资源充裕,基本上处于卖方市场,因此,场馆出租型就成为北京大多数会展场馆主要的运营方式。特别是一些以经营会议业态为主的会议中心主要就是依靠会议场馆的出租。

场馆出租型经营方式的好处是:经营者压力较小,经营获利相对轻松。但前提是必须有稳定的会展资源和需求;会展场馆具有显著的优势和条件。缺点是容易形成场馆经营懒惰,不思进取,缺乏发展会展经济、提升会展服务水平的动力。

(二)场馆自营型

场馆自营型即场馆自己经营、运营,不对外出租场地。这种运营体制与场馆管理体制有关,也与场馆本身条件相关。一般来说,事业单位管理体制、规模较小的场馆或专业化的场馆都实行场馆自营的经营方式。如,国家博物馆、工人体育场、工人体育馆、中华世纪坛艺术馆、五棵松体育馆等,就是自己运营,自己招展,不委托社会上的公司运营,一般也不对外分包业务。

(三)场馆分包型

场馆分包,就是将会展活动中的某些业务分包给社会上的专业公司来经营。分包就是将会展业务流程分解并进行合理的专业化分工,委托不同的专业公司进行运营,将相关业务分包给设计商-供应商-配货商-搭建商、营销商-劳务商等专业化公司,共同参与会展活动。

场馆分包型的运营模式是现代会展业的发展方向,是现代会展经济综合化、专业化、规模化、国际化新趋势的必然要求。要适应现代会展经济的发展,仅靠场馆自身力量或个别的展览公司是不可能办好会展的。必须借助专业化公司的力量,通过专业协作才能完成一次成功的会展活动。

北京新国展建成后,就采取了场馆分包的运营体制,它们将大量的操作性业务外包给专业的公司来进行。如,市场调查交由专业的市场调查公司来进行,客户维护雇佣专门的公关公司来进行,展台设计和搭建交给专业的设计公司和布展公司,场地的维护、劳务的派遣以及服务的保障都由专业公司来进行运营,分包运营方式取得了显著的运营效果。

场馆的管理体制与运营体制之间存在紧密关系(参见表1),运营体制一般是由管理体制决定的。一般而言,事业单位性质管理体制的场馆与市场化距离较远,一般都采取场馆出租或自营的经营方式,而企业化管理体制的场馆一般都采取场馆出租或分包经营方式。据笔者统计调研,北京场馆运营体制与管理体制之间存在如表1所示的相互关系。

三、北京场馆运营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目前北京会展场馆的管理和运营体制来看,管理体制比较陈旧僵化,经营机制不活,市场化程度偏低,制约北京会展活动场馆经营管理方面的主要问题有:

(一)事业单位性质管理体制的场馆占全市会展场馆半数以上,市场化程度偏低,服务水平不高

从全市会展场馆来看,一半以上的场馆仍然实行事业单位管理办法,特别是一些传统的展馆(如,博物馆、科技馆、艺术馆、体育馆等)面临自身定位和发展转型的问题。过去,我们一般把博物馆、科技馆、艺术馆等笼统地视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这些场馆因而都实行事业单位管理体制。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要求对事业单位进行清理和分类,要求“对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将其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即便是公益事业,也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公益事业领域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发挥文化中心作用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的意见》也明确指出:“推进文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探索通过转换内部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途径,不断深化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劳动保障制度改革。”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全市实行事业单位管理办法的会展场馆进行科学分类,一部分从事公共文化服务的场馆设施可以继续实行事业单位管理办法,但要“强化其公益属性”;另一部分可以实行市场化经营或可以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场馆设施则要进行管理体制的改革,从事业单位性质改为企业性质,促其走向市场。

(二)场馆运营体制单一,场馆出租型的运营方式成为主要经营方式

据笔者调研,北京会展场馆大多数采取出租型的运营方式,说明北京这些活动场馆的运营、管理能力还不够强,主要依靠坐等客户上门,靠出租场地、“吃瓦片”、“吃地皮”过日子。现在,有很多场馆依靠优越的地理位置或场馆稀缺资源,坐在家里就不愁业务,基本上不需要去开拓市场,坐地起价,垄断经营,这不是现代场馆运营方式,也不利于场馆的长远发展。

(三)场馆专业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缺乏,经营管理的专业化程度不高

北京会展场馆专业管理人才奇缺,这是目前导致部分会展场馆经营管理不善的首要原因。会展场馆的经营管理要将科学化、专业化作为首要标准, 要有专业化的指标来衡量运营绩效,包括场馆的使用率、场馆单位面积的租金、客户回头率以及客户和观众的满意度等。目前,缺乏这种量化的考核评价方法。

四、提高北京场馆运营效益的主要途径

(一)对会展场馆运营绩效进行科学评估

目前,人们一般从场馆利用率、场馆每平方米收入、每平方米毛利润率与场馆总毛利润率、市场渗透率和顾客回头率等指标[2]来衡量场馆的运营绩效。场馆每平方米利用率,是指在特定的某一时间段,如一天、一个月、一个季度或一年内,已出租的或计划出租的平方米数在可供出租的平方米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它的计算公式是:场馆每平方米利用率=已出租的或计划出租的平方米÷可供出租平方米总数。每平方米收入,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内如一天、一个月、一个季度、一年等,场地可供出租的每一平方米的平均收益率。它的计算公式是:每平方米收入=(已出租或计划出租的每平方米的实际租金×已出租或计划出租的平方米数)÷(每平方米台面租金×可供出租平方米总数)。这一指标将场馆经营收入细化到每平方米,反映了场地创收能力。市场渗透率是指场馆在所在地区市场中所占的市场地位。它的计算公式是:市场渗透率=场馆实际出租平方米总数÷所在地区实际出租平方米总数。市场渗透率指标可以帮助经营者明确自身市场地位,龙头会展企业、大型会展场馆的市场渗透率一般较高。如,北京新国展的市场渗透率能达50%以上,说明它的展出面积占全市展出面积一半以上。顾客回头率是指场馆的使用者有无再次使用的意愿与实际行动。场馆的顾客主要包括:组展商、参展商、搭建商和观众。目前,顾客回头率是通过顾客满意度的调查结果来计算。据笔者对北京有关场馆的实地调研,北京场馆每平方米的利用率都达到了50%以上,场馆利用率处于较高水平。笔者认为,场馆运营绩效除了反映场馆自身经营状况以外,还应当反映场馆经营的社会绩效、生态效益等,应当综合评价场馆绩效。现在,迫切需要制定一套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来评价会展场馆的经营绩效。

(二)积极培育场馆会展活动外包服务市场

培育外包市场是提升北京会展场馆效益的重要途径。会展企业要盈利,会展产业要发展,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而成熟的会展产业外包市场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会展企业运行的各种成本,提高企业效益。通过外包服务价格能反映出各种要素的稀缺程度,最大限度地向会展企业传递行业信息,使得会展企业及时根据市场情况调整经营方向、规模、结构安排等,进而培育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实现行业内部的良性竞争。更为关键的是,外包市场还可以培育出完整的会展产业链,为会展价值链的构成奠定基础。

(三)建立顾客导向型的会展活动服务体系

西方发达国家的会展业主要是通过组织专业观众去参加会展,比如利用学会、企业联合会、行会组织、商会、俱乐部等稳定的顾客需求去拉动会展业的发展,从而带动会展企业的进步。换言之即大力培育会展业的“买方市场”,利用需求去创造供给,实现会展业的良性运行。

因此,提升会展业运营管理绩效,就要培养具有专业素养的顾客群,实现顾客群的专业化、固定化与高层次化。应大力发展与各学会、企业联合会、商会的公共关系,做好客户营销工作。了解客户对于会展业的实际需求,从消费层面去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与进步,创造出会展发展所需的强大“内需”,实现会展产业的“内生增长”。

(四)明确场馆定位,走专业化、品牌化的场馆经营之路

场馆要明确自身定位,在办展过程中逐步确立自己场馆的定位和特色,走专业化、品牌化的场馆发展之路。在北京,除了像新国展这样综合型、特大型的场馆外,大多数场馆体量并不大,可供展出的面积有限,加之展览业市场竞争激烈,所以应当确立专业化的场馆经营之道。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场馆的运营效率。

参考文献:

[1] 王方华,过聚荣.中国会展经济研究报告(2009)[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 梁文.国际会展中心的经营与管理[J].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7.

[3] 施昌奎.发展中的北京会展业: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济界,2005(2).

上一篇:浅谈新课改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下一篇:一二九运动比赛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