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体育

2024-08-17

国际体育(精选12篇)

国际体育 篇1

国际体育是指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双边或多边的,以竞技运动为主体的一系列体育文化交往活动[1]。从古代奥运会那种以城邦国家为基本单位的体育文化交流,发展到今天几乎涉及世界上所有国家的现代国际体育交流,国际体育的价值被不断地发掘和衍生,国际体育的发展历程也形成了不同的阶段。

1 国际体育的传统进程

1.1 古代社会:国际体育的发展与传播

公元前11-8世纪,希腊氏族社会逐步瓦解,城邦制的奴隶社会逐渐形成,在古希腊的大地上建立了200多个奴隶制城邦。古希腊人的竞技运动习俗和传统到了奴隶制城邦时期,逐渐发展成为一些经常开展的竞技运动比赛,当时开展的各种竞技运动赛会成为各城邦显示自己雄厚实力和城邦优越性的一种方式,理所当然地受到各城邦的普遍重视,因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古代奥运会作为古代希腊社会最有影响力的国际体育交流活动,为现代奥运会的复兴留下了宝贵财富,但它仅仅存在于古希腊社会中,还不具备国际间的体育竞赛的思想基础与物质条件,全球范围内的国际体育活动更未能实现。

古代社会在各自的文化土壤里形成了东西方不同的体育文化,在漫长的古代岁月里,由于交通的不便,体育文化的交流非常有限。从交流的内容看,这一时期的国际体育活动以民族特色项目的传播为主[2],内容比较单一、形式比较简陋,国际间的体育竞赛活动还未能占据主导地位,更谈不上体育人才、体育科技、体育教育、体育文化活动的交流。从历史的文献记载来看,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播是最直接、最显性的国际体育交流活动,占据着古代社会国际体育交流的核心地位。古埃及的舞蹈、游泳、球戏、美容术,西亚的赛车、赛马等在古希腊、古罗马曾广泛流行,波斯的马球也曾进入过马其顿[3]。中世纪时,中国的火药传到欧洲,不仅改变了欧洲的历史,而且对欧洲一些体育项目的产生起了直接的作用。文艺复兴时期,阿拉伯名医阿维森纳的体育医疗理论,更是欧洲医学院的经典。

1.2 近现代社会:国际体育的兴起与扩散

近代体育是在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文化,相对于东方各国的封建文化来说,是一种文化势能较高的文化。随着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和工业革命的开始,英国的绅士体育、法国启蒙思想家新的体育思想、欧洲大陆的体操运动、英国的户外运动和竞技运动都相继出台,近代体育以其与古代体育完全不同的形式在欧洲形成和发展起来,它为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市场体系的开拓和建立、教育的普及和完善奠定了基础。近代体育在实验科学的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的自然科学基础和社会科学基础,在项目形式上完全是古希腊体育的延续和发展,随着整个世界被纳入资本主义市场体系,欧洲体育以一种强势文化的形式在世界各地传播。

欧洲体育在世界的传播,客观上使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体育产生了深刻的历史变化,文化的区域性被打破,世界体育进入整体发展的阶段[4]。西方体育项目如潮水一样汹涌而至,曾一度覆盖了东方的传统体育。以古埃及、两河流域、古印度和古代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曾经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和先驱。东方体育文化曾经是世界体育文化的奇葩,然而伴随着近代社会的建立,东方体育在西方资产阶级体育文化的狂潮中失去了应有的地位和价值。东方体育的理论基础,如天人感应、阴阳五行、经络循环等因其经验性、神秘性,与西方体育理论基础的实验性、科学性有很大的区别,还很难被西方人理解和接受。

2 国际体育的当代发展

2.1 国际体育中心的多极化

随着现代体育发展中的问题和困惑(兴奋剂、球场暴力等)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东方体育开始显露自身的价值,并和西方体育开始了冲突、融合的多重互动。这促使人们对西方的哲学观念和思维方式进行深刻的反思,人们希望从东方文化中寻求解决的办法,因此东方文化研究形成热潮。那些建立在东方传统自然观上的体育手段,如气功、瑜伽、武术等不仅成为大众体育的重要手段,而且被运用于竞技运动的训练、比赛和恢复的过程中,甚至成为一些西方学者毕生潜心研究和实践的对象。东方各国也在运用科学方法和手段,对养生术中的气功、瑜伽、禅的机理进行探索和阐释,对打斗术中的柔道、跆拳道、相扑、剑道、武术、空手道、泰拳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和整理,东方体育项目开始在世界流行。同时,东方的元气说、阴阳五行、经络学说等也受西方哲学界、医学界、精神病学界、生理、心理学界、体育界的广泛关注,并被作为特定的研究对象。“东方的自然观、思维方式也不断修正、补充着西方传统思维模式”[5]。

这一切表明,现代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使越具有民族性的文化越具有世界性,各个民族的体育文化受到更多的关注。东西方体育正在以从未有过的广度和深度进行交流融合,在东西方体育文化互补的基础上,正在形成新的世界性的体育实体,国际体育的多中心化正在成为可能。

2.2 国际体育内容的多元化

当代国际体育活动已不再是单一的奥林匹克运动,已发展成为以奥运会为主体的多种内容、多种形式、全面开展的国际体育文化交流活动。交流内容除竞技运动为主外,还包括国际间体育开发援助的合作项目,国际性体育专题讲习班、培训班、互访、学术交流、国际体育摄影、绘画评选与展览等。在竞技运动的形式上,除了奥运会外,还有仅次于奥运会的全球性综合性运动会,如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有特定区域的国际性综合运动会,如亚洲运动会等。还有众多的全球性的国际单项比赛和地区性的国际单项比赛,如世界杯足球赛等。此外,涉及的面越来越广,各种形式的群众体育活动、趣味性体育活动、伤残人体育活动、弱智人体育活动等已逐步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所高度重视和发展的又一个方面,越来越多地为世界人民所接受,并有与竞技体育并驾齐驱的发展趋势,将成为未来社会国际体育发展的一个新的特点。

2.3 国际体育规则的统一化

当代国际体育活动已逐步形成了完善、科学的制度体系。1948年伦敦奥运会以后,国际奥委会系统地修订了《奥林匹克宪章》,1978年于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20次会议通过了《体育运动国际宪章》,以文本的形式约定了国际体育开展的价值、内容、形式等诸多内容。从国际体育宪章的宏观理论指导,到各种规模的项目比赛的管理制度、章程和操作方法,直至具体的统一规则和标准,都为全人类所接受和遵循,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和客观性[6]。

正是这种特殊的共同语言和相同的身体运动形式,使国际间体育交往不受国家大小、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种族肤色、语言、宗教信仰、地域环境等因素的限制,让世界各国的运动员在一起交流技术,争夺桂冠。通过体育比赛这一特殊环境交流思想,增进友谊,形成了人类相互了解最直接、最和谐、最少障碍的环境和气氛。正因为如此,才使得国际体育活动越来越为各国人民所欢迎。

2.4 国际体育管理的专门化

当今的国际体育活动拥有庞大而众多的专门组织,如几乎涵盖世界各个角落的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其领导和管理奥林匹克运动和其他国际体育活动。现在,奥林匹克委员会的成员国已由刚开始的13个发展到200多个,已超过联合国会员国的规模和数量,成为加入国家数量最多的大型专门国际组织。在国际奥委会之下又设有众多的分支、下属机构,分别管理领导着各种国际体育活动。

此外,还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体育运动国际委员会,国际体育联合总会,国际体育运动理事会等。还有以某一部分人为特定对象的国际体育专门组织,如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国际中学生体育联合会,国际高等体育院校协会,国际军事体育理事会,国际聋哑人体育联合会等。也有某一特定区域的国际体育组织,如亚洲运动会联合会、泛美体育组织、非洲最高体育理事会等,还有许多体育专业和运动专项的国际组织,如国际情报联合会、国际体育社会学委员会等等。这些众多的国际体育组织拥有严密而精细的章程条文,保证其组织使命的完成。从组织的宗旨、机构的产生程序、使用的工作语言,到参加组织的资格、组织成员必须承担的义务和工作计划的制定,都有详细的条文予以规定。这使得当代国际体育活动的管理日益专门化和科学化,推动了国际体育的蓬勃发展。

3 国际体育的未来趋势

3.1 国际体育和谐化的主题确立

无论是古希腊奥运会还是21世纪全面进步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都始终追求着“和平竞争”的主题和“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国际奥委会现任主席罗格又提出了“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新格言。这些精神倡导的一个主题,体现了国际竞技体育运动在人类文明中的价值存在,体现了国际体育的本质,也成为不断发展的社会成因。未来的国际体育运动将更强调体育的人文价值,强调体育的真、善、美,强调体育应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进而促进一个维护人的尊严、和平的社会的建立。

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类社会在开始大规模、全方位交往的同时也出现了剧烈的国际间冲突,再加上人类掌握了毁灭其自身的武器手段,使得今天的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此外,当代世界各国面临着诸多要靠共同协作才能应付的问题,如环境、难民、地区冲突、贸易壁垒等。国际体育运动试图架设沟通各国人民之间联系的桥梁,增进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世界和平,减少战争的威胁。国际体育的宗旨与人类社会正义事业所要达到的目标一致,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现代国际社会的需要,对进入现代社会的人类有直接的现实意义。国际体育的宗旨,使它成为世界和平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而确定了它在当代国际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3.2 国际体育全球化的进程加速

“进入21世纪,全球化在广度、深度、强度、密度4个维度上推进,形成了未来全球化的强势语境”[7]。体育这一人类共同的语言,也必将伴随经济全球化而形成自身的全球化———体育全球化。体育全球化超越国界和地域,打破了地域环境与人文壁垒,使不同地域、民族的体育以丰富的个性进行多元融合,相互吸纳、补充发展成为一种新的世界体育文化模式。

由于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提供体育服务产品的体育产业正在加速实现体育资源的国际化。以优厚的条件吸引国外高水平教练员、运动员,已经成为当代国际体育的常规作法。20世纪90年代以来,前苏联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已有几千名高水平运动员和教练员流入西方,欧洲、美国和澳大利亚成为最大的接收和受惠地区和国家。此外,中国的乒乓球、体操、跳水和羽毛球运动员、教练员几乎遍布全球,这些都是这种世界范围内人才流动的体现。将教练员和运动员包括后备人才送往高水平国家培养训练,以提高自身水平,是体育资源全球化的又一表现。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等国的长跑选手长期在美国接受训练;南非在美国训练的运动员为南非夺得第一枚奥运游泳奖牌;亚特兰大奥运会后韩国将击剑队派往法国训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国际奥委会等一些国际体育组织也在采取这种办法帮助第三世界国家提高运动水平。

21世纪的国际体育已经进入一个体育和人才有国家、无国界的全球化新时代,体育资源的全球化将继续成为21世纪的潮流,并继续对国际体育的发展和运动技术的水平产生重大影响。

3.3 国际体育科学化的态势显现

作为竞技体育最集中的表现形式,国际体育竞赛的制度、方式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各种名目繁多的竞赛越来越多,奖金越来越高,并且还有继续增加和升级的趋势。频繁的赛事对传统的训练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主要表现为竞赛形式增多、规摸扩大、周期加长、频率增加、奖金增多。比赛机会的增加,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训练观念和方法,包括周期观念、系统观念。运动员告别传统的训练方法,使比赛成为训练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提高实战能力的重要手段。随着国际竞赛种类和次数的增加,各国原有的竞赛体制也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和冲击,因此必须进行科学化的竞赛制度改革。越来越多的国家从解决运动训练实践中的难点和关键点出发,应用现代科技理念、手段,集成先进、科学的训练方法,为全面提高本国运动员的科学训练水平和运动竞技水平而进行不懈的探索。

3.4 国际体育多元化的趋势所向

21世纪,随着高科技时代的到来,人类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都开始发生巨大变化。作为直接与人发生密切关系的体育,也必然面临从指导思想理论到方法上的革命,传统的、以竞技运动为中心的西方体育体系已不能满足和适应高技术下高情感的需要。

面对以上西方体育体系的固有顽症,东方体育给出了自己的“药方”。东方传统体育体系的核心在于将人的身体和精神连同客观自然界视为锻炼过程中三位一体的整体要素加以考虑,强调个人身、心的同步发展,着眼于直接深入人的心理意识和内部生理功能的全面提高。因此,不仅有“动”的体育方法,也有“静”的体育方法。这一古老体育体系越来越显示出高度的科学价值和健身功能。在当今商品化竞技运动正给人类带来层出不穷的体育暴力事件、体育赌博及兴奋剂等问题的情况下,带来宁静气息的以个人自我修复、自我调整、自我保健、自我发展为特点的东方传统体育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不仅将引起世界体育观念和结构的重大革命,而且会产生钱学森同志所说的“东方的科学革命”。未来的国际体育结构只能是东西方体育文化传统精神的异质互补。

展望未来国际体育文化的发展,我们可以预见的是一个多元的体育文化世界。当今,世界各民族的体育都在走向现代化,但这并不会使体育交流成为多余,反而会使交流更加密切。这是因为:随着现代化建设进程而带来的各民族体育的振兴,促使人们去进行更为广泛、更为频繁的体育交流。同样,人类的心灵永远需要互相沟通和理解,人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周期性需要不断向外拓展才能满足。总之,“人类的文化发展需要在多样化的异质文化中取得灵感和借鉴,这是人类文化交流所必需的永恒的内在动力,现代化为这种永恒的内在动力转化为对象化的活动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8]。

参考文献

[1]曹湘君.体育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5:72

[2]谭华.体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96

[3]杨向东.中国古代体育文化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92

[4]谢惠蓉.东西方体育文化交流的历史阶段和特征[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3):24

[5]熊晓正.体育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224

[6]拉斯洛.孔,颜绍沪译.体育运动全史[Z].北京:中国体育史学会办公室,1985:102

[7]彭雪涵.对古今中外体育文化交流的几点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2000(4):84-86

[8]裔昭印.世界文化史[M].武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3

国际体育 篇2

摘要:体育是职业中学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改革也是学校整体改革的重要内容,它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和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体育教学课程在职业教育中占有相当比例。体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注重体育教学,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使学生获得自主、快乐的情绪以及终身体育的理念。本文作者从职业中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入手,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职业中学体育教学改革提出一些个人观点和建议。

关键词:职业中学体育教学自主体育快乐体育终身体育

一、职业中学体育教学的现状

1.教学观念与方法滞后,体育意识不强。

在现行的体育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以教师为中心”,采用“传授式”、“灌输式”等陈旧教学方法的身影,教学方法的滞后严重制约着体育教学的发展。这就需要一些主管部门建立必要的激励和淘汰机制,促进教师提高敬业精神和自我更新意识。然而,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职业中学学校的体育教学目标和指导思想DD只注重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教育、身体锻炼及其效果,忽视了当今体育教育最为重要的指导思想DD终身“体育”思想,缩小了体育教学的时间空间,致使体育教学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不能发挥其更大的效能。据调查分析,有些职业中学学校的领导、教师及一部分学生都存在着对体育认识上的偏差,即领导、教师只重视专业技术技能课的教学,学生也很重视这些方面的学习(这是无可厚非的),却忽视了体育教育自身的功能,使体育成为他们无暇顾及的学科。显然,这将直接影响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2.教学的目的不明确。

现行的体育必修(选择)课,大多是按照项目的技术特点,遵循职业体育培养的轨迹,有序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术、技能。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学的旨趣是什么:是让学生掌握常用的运动技能用于炼身,还是让学生掌握难新动作,把教学的难点重点作为教学的重心?教师往往脱离现实,轻视基本运动技术的应用与提高,忽视对学生炼身能力的培养,存在对业余爱好者进行职业化培养的倾向,导致了教学目的不明确。

3.体育教学目的与社会需求不协调。

从体育教学观念来看,职业中学学校也应该遵循“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种种原因,体育教学出现了一些偏差:过于强调健康,而忽视了体育教学的根本DD体育基本理论和技术的学习;过于强调体育技术的学习,而忽视了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这种厚此薄彼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课程的设置、考核上,教师大都不能适应职业中学学校体育教学的实际,学生的体育成绩评价形式单一,不能全面、完整地体现出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对职业中学学校学生走出学校后是否具有独立的能力进行科学地体育锻炼没有认真考虑。如果职业中学不以培养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能力和习惯为出发点,不加强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培养,那么以培养职业技术人才为目标的职业中学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就是不够完善的,也是值得深思的。

二、职业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1.重新确定体育教学的内容。

首先,体育教学内容的确定要参考学生的意见,内容要多样化。职业中学学校体育教学要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基本运动能力和适应能力放在第一位。为此,体育教学内容应增加大众健身娱乐性内容,以体现兴趣性和实用性。其次,应重视学生终身锻炼习惯的养成。体育教学内容应根据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1D2项能使学生在毕业后终身享用的体育项目。最后,教师要针对不同专业,有目的地增强相关内容,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适应能力。如现在很多职业中学院都开设的计算机和外语专业,学生的专业取向决定了将来工作的方式以长期伏案为主,低头含胸、精神高度紧张等是这类专业的典型特征。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就应该有针对性地增加拳击、健身操、韵律操等锻炼项目,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体型,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重视和加强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和手段也是影响学生体育兴趣的原因之一。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大多数学生已感厌倦,毫无兴趣可言。因此,教师除在选择内容上有所创新之外,更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即通过不同形式、灵活多变、独具风格的教学方法,新颖的教学手段,重新唤起学生的练习兴趣。这样,有利于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巩固和发展,并能把稳定的兴趣培养成为自我锻炼的习惯,增强其自我锻炼的能力,使学生学有所得,受益终身。因此,教师在设计教案和进行授课时应大胆地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例如,在篮球行进间低(高)手投篮的教学中,如只按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学生的理解记忆和掌握技术较难,而如能结合动作要领,运用语言艺术编成简单、易懂、易记的顺口溜:“一步大,二步小,三步用力往上跳,提膝送球入篮筐。”通过类似的生动、形象的语言,学生则对动作会容易理解和掌握,对学生练习的积极性的提高更为有利。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把学生引导到愉快的体育锻炼中,使学生在掌握体育技术的同时得到乐趣,形成快乐体育教学,才有利于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3.在教学环节中重视体育游戏的运用。

喜欢体育,爱上体育! 篇3

关键词:体质堪忧;爱你不容易;兴趣;成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045-01

众所周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的深入,家庭经济收入逐年富裕,由于传统的望女成凤,盼儿成龙思想,对孩子过分的“爱”:对孩子只注重学业成绩,导致部分学生体质堪忧。

长期以来,小学体育是一门让人喜欢,又让人“爱你不容易”的学科,一方面喜欢体育:对学生来讲:体育课可以相对轻松,体育很少有书面作业,更没有解不出的奥数题之类的苦痛,也没有写作文的冥思苦想。另一方面体育“爱你不容易”:小学生学习体育怕累、怕坚持,缺少那种恒力……如何让学生真正喜欢体育,真正适应体育,真正爱好体育,一向是体育老师困惑的问题!本人结合多年体育教学的经历,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激发一直是教师孜孜以求的突破点,心理专家、教育专家已经佐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以用亲近学生、创设情境、理想激励等方式来激发。

1、亲近学生。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让学生喜欢你——老师了,则老师的一举一动对于学生来说都会变得可亲、可敬,甚至美妙完善!爱上老师的一举一动,当然喜欢他的课了,要让学生亲近老师,资深教师都会认真备课,用心钻研课堂教学方法,第一节课的教学,甚至是第一句话就能深深擭取学生的心,给学生留下先入美好的印象,“这老师真有水平!”犹“磁石”般深深吸引住了学生,这就是“首印效应”,其结果是:学生是期待上这老师的课,期盼见到该老师;另外,老师可以与学生一起玩,多倾听,倾听学生的言语,多了解学生喜欢的事,教师可以就学生喜欢的事进行知识、技能等方面补习,这样就与学生就有共同语言了,让学生感知到老师对他们感兴趣的事也懂,远比他们懂得多,进而学生觉得老师就是他们中的大小孩,这样师生间的隔阂就会荡然无存,自然而然与学生融成一片了。如我施教的二(2)班,前段时间学生正兴起猜谜热潮,自由活动时间,学生让我猜谜,我就很高兴地应允了,她们出诸如:“两棵树——林”、“月亮生宝宝啦——胜”、“有个日本人,拿了一把刀,杀了一口人,滴下四点血——照”、“有个人舔木头——呆”等等这类自编自创的字谜,当我猜对时,她们异常高兴,手舞足蹈地双手打着“成功”的手势,边说“吔!林老师猜对了,猜对了!”当我猜不出,求教时,她们也十分的认真及高兴。

我想,只要我们教师用真心去对待每个学生,学生必定也会用真心来回报,进而喜欢老师,那么也会自然而然爱上你的课了。

2、创设情境。良好的情境能促发学生深入其境,起到事半功倍之效。优秀的教师往往能通过语速、语调、肢体动作,偶尔串掇一些诙谐、幽默的言语、眼神,亲切抑或动听的言语来激发;通过活跃的课堂气氛营造,多彩丰富的呈现方式;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用丰富的画面,悦耳的音乐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情景,用一些器材、道具模拟小河、森林、桥、山……用想像、言语来模拟。如教学《400~500米走跑交替》中,我就采用情景教学,遇小河时,我们就小心、慢慢地走,边走边说“注意,防止滑倒摔伤!”遇森林时,我们排成2列纵队快跑,快速通过,嘴里说着“快,快!快速通过,减少与狼等野兽相遇的可能。”走桥时,我们又靠右行走,慢慢通过,同时喊着“遵守交通,方便你我!”不知不觉中,学生在开开心心的气氛中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不但没有厌倦,更没有疲倦,而且出其意料地要求,还要再玩。

3、理想激励。明白事理,多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学习,长大了要做什么,虽然小学孩子年龄小,但在课堂上多提提理想、长大了想当什么,有利于、激发学生重新认识审查自己,可以加强认真学习的动力,迸发一种原生态、发自内心的求进欲,从而使学习主动,通过本人的教学实践,多次证明,明白事理之后,要比光培养兴趣,激发兴趣的学习持久期要来得长些……

二、转变体育意识

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要让学生从放松课抑或活动课的框架中走出来(上午上了半天的语数课了,体育课中去放松放松,作业未完成在体育课上补,久而久之形成了体育是放松课的意识)。体育可分为大众体育、专业体育、学校体育等种类。包括体育文化、体育教育、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体育设施、体育组织、体育科学技术等诸多要素。

就其概念来说,学校中开设的体育,狭义地讲,就是体育学科,在这门课中:应该以学习体育知识、技术和锻炼方法为主要内容,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发展学生体能素质、增进学生身体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的。

只有这样,让学生明白体育的涵义,才能让学生尊重体育这门课,也同样因为了解体育课的意义,学生正确认识了体育,课堂上他们才会端正,态度才会积极认真。激发兴趣,创设情景,只是一些外在的因素起作用,最重要的是内因,让学生成功体验体育的快乐,让他们在付出汗水和泪之后,明确感到成功——比以前有了进步,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表扬、呵护,甚至夸大、忘乎所以地表示出陶醉,让学生感受到原来自己付出努力后,可以变得多么了不起!进而喜爱体育,这是本质上,内因上的喜欢,教师不断加以呵护、不断让学生体验努力后带来的成功喜悦,那么学生将永久地爱上体育!

总之,让孩子真正喜欢体育,爱上体育!这项任务任重道远,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探索!但只要我们付出博爱的真心,必定能使更多学生喜欢体育,并爱上体育!彻底改变当今学生体质堪忧的状况!

参考文献:

广州国际体育演艺中心扩声系统 篇4

广州国际体育演艺中心项目总占地面积65000m2, 包括一座18000座席的篮球馆及其练习馆、停车库、入口广场;其中主场馆建筑高34.5m, 长169.98m, 宽145m, 建筑面积为89155m2, 共分为四层。广州国际体育演艺中心项目总投资额约16亿元, 是国内唯一完全满足美国NBA和AEG所有功能及标准要求的, 集体育、演艺活动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场馆项目。

2 设计范围

本项目扩声系统设计范围覆盖场地扩声系统、评论室音频系统、辅助收听系统、包厢音频系统、酒吧音频系统、餐厅音频系统、VIP俱乐部休息厅音频系统、文字记者席音频系统、主队更衣室音频系统、零售店音频系统、转播信号系统、内部通信系统、媒体采访室音视频系统、公共/紧急广播系统。如图1所示。

3 各系统设计目标及要求

3.1 场地扩声系统

场地主扩声系统的设计目标是为比赛场馆内的所有座位提供高水平、全方位的语音和音乐效果。该系统主要强调增强观众座区的现场广播和录制节目的效果, 主要满足NBA比赛时广播的需求, 并不会作为大型文艺演出的主扩声系统来使用, 但设计音质须等同或超过近期建成的其他NBA场馆的音质。

场馆扩声系统基于网络化数字音频处理 (DSP) 系统设计, 利用数字网络硬件和电缆及光纤将音频信号分配到场馆内的各个音频系统。进出扩声系统控制设备的音频信号将主要为数字、模拟备份的形式。为保证音频质量, 场地固定安装扩声系统与现场转播及租赁流动演出系统的传输均直接采用光纤转换传输系统。整个系统的A/D、D/A、D/D转换环节必须尽可能减少, 以保证音频的品质。所有带有DSP处理环节的设备及网络交换系统均需配置UPS系统。

(1) 场地扩声系统设计以达到以下标准为目标:

◆最高持续声压级不低于105d B;

◆主要观众区域的声场分布不均匀度, 宽频带下应为±2d B, 2k Hz主频、1倍频程下也应为±2d B;

◆在任何座位听到的, 时延最大的两个扬声器的声音信号 (时延超过10ms) , 其声压差应超过10d B;

◆清晰度指标达到Alcons平均不超过10%、CIS平均不超过0.87、STI平均不超过0.75等标准;

◆扬声器系统的频率响在45Hz~12.5k Hz范围内至少应为±3d B;

◆扩声系统应有较高的传声增益——125Hz~4000Hz的平均值应不小于-10d B, 没有明显的声反馈;

◆声音覆盖区域内的频率响应特性良好——以125Hz~4000Hz的平均声压级为0d B, 在此频带内允许±4d B的变化 (1/3倍频程测量) ;63Hz~125Hz和4000Hz~8000Hz的允许变化范围如图2所示;

◆扩声系统无明显噪声;

◆扩声系统的处理设备采用网络数字化音频设备, 设备高度集成化;

◆系统应在扩声控制室设有远端监测、控制设备, 采用简洁的电脑操作界面;

◆系统应配置多种保护措施和音频输入、输出接口;

◆扬声器组的外形和安装位置应不影响场地的整体风格和美观;

◆扩声系统的安装应牢固可靠, 保证安全, 并充分考虑到便于今后调试、维护、检修等;

◆场地和各功能房充分预留常用音频接口, 方便各种临时或永久的音频信号插入或拾取;与外部系统连接的接口均配以音频隔离变压器;

◆扩声系统能实现与紧急广播信号的联动强切, 与背景音乐及紧急广播信号、大屏幕显示系统信号及其他音频信号的互联, 与外部广播电视转播系统和内部有线电视、FM广播助听预留信号的互联;

◆为方便工作人员互相沟通, 需配备性能优良、使用方便的内部通信系统。

(2) 场地扩声系统设计要求还包括:

◆主扬声器系统包括悬挂于中央悬挂记分牌装置外部正上方的六组垂直线性阵列全音域三分频扬声器系统, 以及六组根据覆盖范围以及与全音域音箱能量配比组合成的, 大小不一的线阵列配套超低频音箱阵列 (用以补充低段频率的覆盖和听感) ;所有扬声器组均可升降, 便于检修维护;

◆主扬声器安装位置距场馆地板高度应不低于15m, 出于对保证中心悬挂记分牌视线良好的考虑, 可再略高一点;

◆辅助扬声器中服务于比赛场地的, 应安装于中央记分牌下面, 尽量隐蔽起来, 并预留出广告板的空间, 因此六只全频音箱不但要选用声压高、音质优的三分频产品, 箱体体积也要尽可能小巧;六只全频音箱中的两只主要覆盖评论席, 其控制要与其他覆盖比赛场地音箱完全分开;为提高三层看台处的扩声清晰度, 在外圈马道下配置24只与覆盖比赛场地音箱相同要求的产品用于延时补声;场地里再设置六只流动返送音箱以配合多功能需求;

◆由于比赛场地除了供NBA比赛使用外, 还经常会供冰球比赛使用, 而冰球比赛时赛场周围会竖起安全挡板, 给扩声系统对挡板后前几排观众的直达声覆盖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必须在中圈马道下设置至少十只号筒型扬声器, 以消除挡板后中高频直达声的覆盖盲区;

◆除了流动返送的功放应靠近接口所在位置摆放外, 其他固定安装扬声器系统所需的功率放大器和扬声器信号处理器应放置在中央马道平台的标准设备机架内。

在四层控制室设置一个装备齐全的控制位置, 方便操作人员俯视一层的赛事。数字音频网络和数字主控调音台等扩声系统控制设备可根据使用需要任意接驳场馆内任一扩声系统连接盒来实现流动使用。

中央控制室借助数字网络通信技术和各子扩声系统相连, 实现对各子扩声系统进行远程遥控、状态监控、音量调节和网络音频切换等功能。扩声系统整体结构如图3所示。

分布于比赛层六个位置的扩声系统接线盒设有输入和输出面板, 以便连接麦克风、返送扬声器、内通系统设备、光纤系统设备、数字音频网络系统设备和其他所需音频电缆。球场两侧中央位置的扩声系统连接盒“JBA”将包含多个多通道电缆连接器, 以便球场边区域所使用的多路音频设备可通过“蛇形电缆”连接到终端连接扩展盒。

3.2 评论室音频系统

在四间评论员室设置可直接接入主扩声系统数字音频网络的音频输入及输出设备, 包括接驳本地话筒、耳机的设备, 供现场评论及电视转播使用, 并可实现本地扩声及转播现场扩声的自由切换, 包括跟随主扩声系统进行消防广播优先强切。系统可同时处理四间评论员室的语音信号;评论员室之间实现音频信号互通, 可实现其他扩展功能。

3.3 辅助收听系统

为帮助听障、眼障人士, 应提供专用无线FM广播系统, 与固定频率接收机一同使用。接收机可在比赛馆座位区的任意位置使用, 在观众大厅和休息室中性能会降低。FM发射器和天线放置在马道上。FM广播内容主要为现场评论解说。由于NBA在世界上拥有众多球迷, 来自不同国家的球迷有不同语种的收听要求;因此, 该FM广播系统可提供四通道评论和两通道现场音频, 不但能满足残障人士的使用需要, 也可扩展成供正常人士现场收听母语评论使用 (如果有此需求) 。

在文字记者席、新闻采访室区域以及餐馆或俱乐部, 也应提供辅助收听系统和多通道接收器, 配备两套便携式助听系统, 供某些特别活动 (如大型新闻发布会、赞助会议等) 使用。这些区域内的视听系统的设计应注意向便携式助听设备提供输出。

3.4 包厢音频系统

虽然60间包厢为半敞开式, 但主扩声系统的直达声还是会有大部分被遮挡而无法为之提供良好的覆盖;因此在每个包厢均需配置廊檐悬吊式音箱进行补充扩声, 并通过增加少许硬件实现独立扩声。每间包厢都配置墙控面板, 供贵宾选择性收听节目和控制音量。节目内容为现场扩声、一个固定频道的FM广播和两个现场评论语音节目, 支持消防广播优先强切。

3.5 酒吧音频系统

四间酒吧配备本地独立的扩声系统。每个酒吧内, 均有12只壁挂扬声器根据立柱的位置平均放置。系统可使用本地麦克风、AM/FM、电脑音乐播放系统, 且提供了录制音乐的连接输入口。因系统须能够实时播放现场比赛广播, 故需设置可直接接入主扩声系统数字音频网络的接口、DSP设备等。

为了方便控制, 另设一套集中控制系统, 使用大尺寸有线及无线触摸屏, 提供音响系统节目的输入、响度以及输出区选择的控制, 电视机控制 (包括开/关和频道选择) , 照明控制 (只提供软件编制及控制接口) 功能。有线触摸屏固定在设置音频接口的墙面上, 无线触摸屏则由工作人员流动使用。

3.6 餐厅音频系统

餐厅面积比较大, 层高较高。因此, 其扩声系统采用高品质同轴八寸吸顶全频扬声器均匀分布的模式;根据方便使用的原则, 设置四个多功能数字音频接口;其他方面的要求与酒吧音频系统一样, 特别是也需要配置相同的集中控制系统。

3.7 VIP俱乐部休息厅音频系统

俱乐部休息厅 (共三间大厅、一间小厅) 对扩声系统的基本要求与酒吧相似。但由于俱乐部休息厅是贵宾休息娱乐的场所, 所以在喇叭方面除了要设置高品质八寸同轴全频音箱外, 还要设置吸顶超低频音箱, 以扩展低频下限, 提升音质、听感;在声源方面要增加蓝光DVD和i Pod的接口, 扩大收听选择范围, 真正提供贵宾级的享受。

3.8 文字记者席音频系统

文字记者席音频系统的作用是方便新闻解说员向专职文字记者区域和工作室发布通知, 因此应采用独立扩声, 采用吸顶扬声器配合音量开关来使用, 并可切换收听现场扩声内容及进行消防广播优先强切。在三个工作台面下均设置广播话筒接口, 方便不同记者使用。

3.9 主队更衣室音频系统

主队更衣室音频系统供主队比赛前后休息时使用, 可以利用蓝光DVD、电脑音乐播放系统、AM/FM调谐器以及方便球员放送自己所带i Pod机内音乐内容的i Pod底座, 帮助球员放松。该系统还可配合无线话筒, 用于教练的现场战术指导和赛后技术分析。

3.1 0 零售店音频系统

零售店是体育中心重要的经济收入支柱之一, 需配备简单的扩声系统及控制系统——可独立于场馆比赛用扩声系统之外每周七天运行, 同时须是消防紧急广播系统的一部分。零售店音频系统的信号源 (包括蓝光DVD、电脑音乐播放系统、AM/FM调谐器及i Pod底座) 和控制设备位于零售区, 方便零售店控制音频和选择视频节目;喇叭同样采用高品质八寸同轴全频扬声器, 功率大小及数量根据房间的层高和大小来选择和配置。

3.1 1 转播信号系统

由于NBA比赛是非常热门的节目内容, 很多电台、电视台都会参与转播;因此必须预留足够多的转播信号通道 (128路以上) 、采用常用音频格式 (AES/EBU、模拟等) , 如果电台、电视台还有其他要求, 可通过简单增加硬件设备来轻易实现。

3.1 2 内部通信系统

为方便工作人员在比赛时的相互协调, 须提供一个36通道、矩阵式、高兼容性的内部通信系统。该系统提供最少四个专用的通道 (可根据场馆管理的需要提供更多) , 供主要技术群体, 即灯光、音响、视频、机械等专业的工作人员使用。该系统支持自动操作;不需要或要求很少的专业操作员操作, 各专业的工作人员便可与系统中的其他人员对讲。该系统可通过预先编程或临时通过通道选择器来进行通话路由选择, 方便组合选择使用内通通道。系统在可活动的位置使用腰包及带话筒的耳机, 在固定使用位置配置多通道基站, 以确保提供良好的收听状态, 同时又不影响到各专业工作人员的本职工作。系统提供一套四通道无线对讲系统、对讲机接口及单功对讲机作为整个内通系统的一部分, 以便在无固定接口区域及工作人员流动范围非常大时使用。

系统还需配置各类接口, 以便接驳转播车内通和摄像机系统的内通, 真正实现各专业间无隔阂的协调沟通。

3.1 3 媒体采访室音视频系统

比赛层的采访室供记者向教练和队员进行电视采访使用。因此, 媒体采访室需设立独立的音响系统及电子会议系统 (包括“2+1”同声传译系统和配套的视频显示系统) , 为媒体采访提供扩声和信号连接接口。

采访室扩声系统在房间前部提供麦克风输入接口, 通过该接口可连接到房间后部存放的音频分配和放大设备的设备架。吸顶扬声器系统覆盖整个房间。当采访室本地扩声系统未启用时, 该系统可接收来自公共广播系统和比赛现场扩声系统的音频信号。通过采访室控制面板可选择可用信号。

视频方面, 设置摄像监控系统及硬盘录像机, 以便进行现场辅助记录;显示部分采用可电动升降的, 5000ANSI流明以上的DLP投影机, 配合120寸电动投影幕供现场演示用, 配置一台50寸等离子显示器供主席台监看使用。

3.1 4 公共/紧急广播系统

公共/紧急广播系统的牵涉面遍及室内、室外, 范围非常大, 功放组之间、呼叫站接口与前级设备间均会有长距离传输, 因此整个广播网络需采用数字化设备, 利用先进的光纤技术来进行远距离传送。

(1) 背景音乐广播系统

背景音乐系统以听音乐的人意识不到声源的位置, 实现柔和、清晰的音质为设计目标。其设计指标应为:

◆室内声压级均匀, 可懂度和清晰度等主观评定指标良好;

◆背景音乐声压级为60~70d B, 平均声压级较噪声等级高3~5d B;

◆在100~12000Hz频带内的重放特性比较平直。

(1) 因本建筑结构复杂、功能区众多, 背景音乐系统须进行多分区设置, 具备分区广播、广播传呼、业务广播等功能——特别是在售票处和各大出入口处。

(2) 背景音乐系统应能向体育演艺中心的公共场所及特定区域提供可靠的、高质量的背景音乐广播。该系统平时播放背景音乐;进行业务广播时可切断背景音乐;发生火灾时, 与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联动, 构成紧急广播系统, 实现火灾和紧急事故的广播。

(3) 借助该系统, 可在广播控制室, 通过有线方式向公共区域播放背景音乐节目;可以通过设在消防控制中心及其他特定地点的呼叫站, 同时对所有的分区播出业务广播、呼叫广播, 并可在特定分区插入业务广播、商业广播和通知等。设在售票处、比赛场等处的呼叫站可以在特定的分区播放业务广播、商业广播和通知等。

(4) 系统应能够对外同时提供不少于四套的背景音乐;支持用户人工控制播放背景音乐、商业信息, 也支持通过主机内的时钟定时器定时启动播放。

(5) 系统的各个构成单元均应采用模块化结构, 以便根据业主要求灵活地进行组合, 扩展方便。

(6) 系统应根据各区的功能特点, 通过控制主机从背景音乐源中任意选择适合各区的音乐内容, 且应能保证同时对各区放送不同的背景音乐节目, 并通过控制主机将音量调整到合适水平, 输出至相应的背景音乐放大器。广播的优先级顺序由控制主机预先设定。

(7) 背景音乐系统的组成要求如下:

◆体育演艺中心根据建筑的整体性和“可分可和”的管理原则在内部分别设置背景音乐及紧急广播系统的广播控制中心、语音分呼叫站, 供两者各自单独使用;在消防控制中心设置业务及消防广播中心, 供统一使用;

◆系统应采用由微处理机控制的矩阵系统, 采用国际先进的CPU微处理机结构、先进的矩阵输入输出形式、菜单功能显示, 可通过软件控制任意编写程序设定、联动设定、消防设定等, 应用起来既灵活又方便, 可以满足今后的修改和扩充的需要;

◆系统应具有功放故障自动检测功能, 且所有的检测工作均可在不中断背景音乐及呼叫广播的情况下进行;

◆无论是消防员专用话筒还是系统的遥控话筒 (呼叫站) 均应有LED指示灯以显示故障信息;

◆系统主机应具备内部时钟功能, 可以实现以星期为单位的定时编程广播;

◆在控制室设置监听面板, 监听喇叭回路的音频信号;

◆各系统的音源 (卡座、CD等) 、话筒、扩音设备、广播区域选择器、主机、功率放大器可放置在统一的总控制中心, 功率放大器也可分别放置在邻近弱电竖井或配电间中;

◆中心设置分区呼叫话筒, 可以对每一区进行广播, 并可设置不同输入信号的优先等级, 满足各分区的各种广播需求;同时, 呼叫站具有预录信息和提示音监听功能;

◆通常广播系统应能实现功放自动备份切换功能——一旦某台功放发生故障, 系统备份功放将能自动接替故障功放, 无需人工更换功放输入输出线路;

◆系统具有通用计算机通信接口, 支持通过外接PC及管理软件对系统进行监视、系统配置和参数设定;

◆系统实施后语音清晰、自然, 音质良好, 支持多种方式信号输入、单通道输出, 可靠性高, 能提供符合国家有关消防广播规定的消防广播功能, 提供多语种自动广播功能。

(2) 紧急广播系统

紧急广播系统以听音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够听到清晰、准确的声音为设计目标。其设计指标为:

◆声压级为90~105d B, 平均声压级较噪声等级高15d B;

◆在100~6000Hz频带内, 可懂度不低于0.7 (STI高于0.5, ALCons低于12%) ;

◆功放容量不应小于火灾时需同时广播的范围内的, 火灾应急广播扬声器最大容量总和的1.5倍。

(1) 紧急广播系统和公共广播系统采用合二为一的工作方式, 即共用控制主机、部分扬声器 (部分区域只需要紧急广播) 和分配网络;严格依照消防分区划分紧急广播分区, 在紧急广播分区的基础上, 按照功能区域细分公共广播的分区。在发生火灾或紧急事故时, 无论包厢、走廊、大厅、酒吧、休息室及其他区域背景音乐系统音量开关的状态如何, 均能实现自动强行切换, 并以最大音量同时向事故区、相邻层和相邻区播放火灾广播 (疏散与警告信息) 。紧急广播系统功放的配置应能够满足必要时对全部区域进行广播的需求。

(2) 紧急广播系统的功能要求如下:

◆一旦紧急广播被遥控话筒或其他外接设备 (火灾报警系统) 紧急启动, 广播系统的其他功能 (背景音乐、一般广播等) 即被暂停, 系统仅执行预录的两种消防自动语音广播 (警告和疏散广播) 或消防话筒的手动广播, 直到紧急广播状态解除;

◆紧急广播系统设备本身不应配置任何电源开关以关闭设备电源, 能确保系统于任何时间均可立即执行紧急广播;

◆紧急广播系统应能在两秒内实现紧急广播;

◆紧急广播的信号音和语音信息 (包括警告和疏散内容) 均应以数码方式记录在语音存储卡内, 具有不老化、不丢失等特点, 并能向所有区域播报;

◆紧急广播系统应具备系统检测功能, 且该功能为标准配置, 相关检测设备能使系统操作人员确保系统于任何时间均能运转正常;紧急广播的检测应采取软件设置启动模式, 无需进行实际的紧急广播, 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慌乱;

◆紧急广播系统应能实现功放自动备份切换功能——一旦某台功放发生故障, 系统备份功放将能自动接替故障功放, 无需人工更换功放输入输出线路;

◆紧急广播系统应能借助数码语音播放卡实现两种预先录制的不同紧急广播信息的播放;系统应能分别编辑、记录警告信息和紧急疏散信息, 可以编程实现紧急广播的先后排序, 使广播的内容易于理解;

◆紧急广播系统预先录制的信息应作为主机系统的组件存在, 主机系统应能对其进行恒定监听;一旦发生故障, 系统应能于遥控话筒 (带有键盘及液晶显示屏, 可显示各种故障种类并发送、播放预先录制的指令信息) 或外部故障显示设备上予以指示;

◆紧急广播的语言至少应包括汉语、英语等国际标准语种, 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为标准;遥控话筒上应留有操作提示语等标牌的位置, 以便用户粘贴相应管理信息标牌, 为操作管理提供方便。

4 设计关键点

(1) 设计标准的把握

系统设计指标保证达到国家一流水准和NBA国际标准。

(2) 采用先进的设备和技术

无论如何优秀的系统构思, 如果没有设备作为支撑也是无法实现的;扩声系统的建立正是以设备、器件为基础的。

NBA场馆采用先进的、大型场馆成熟运用的线性阵列扬声器、数字网络控制功率放大器;监控系统可实现本系统内部之间以及与外部系统的通信功能;采用“星型+环型”的高可靠数字网络架构;采用模拟和数字信号的双备份冗余系统, 可兼容各种数字音频格式;采用固定安装的扩声系统与供演出用的流动扩声系统组合的模式。

(3) 场馆声学特性指标设计

声学特性指标是一个电声扩声系统完成后应达到的最低标准, 此标准作为系统验收的参照标准是非常重要的。广州国际体育演艺中心主扩声系统能为场馆内所有座位提供高水平、全方位的语音和音乐效果, 音质效果等同或超过近期建成的全球其他NBA场馆。

(4) 完善的控制系统设计

广州国际体育演艺中心扩声系统采用数字网络通信技术, 通过中央控制系统实现对各子扩声系统的远程遥控、状态监控、音量调节和网络音频切换等功能, 整体系统结构如图3所示。

场地扩声控制系统的功能和性能体现了大型体育场馆的先进程度, 以及智能化和集成化程度。NBA场馆音响系统控制设备位于四层的一个设备齐全、视野良好的控制室, 可方便操作人员俯视整个赛场的赛事。为方便信号无损传输并使之易于控制管理, 整个场馆的音响系统基于数字音频处理 (DSP) 系统设计, 利用数字网络硬件和电缆将音频信号组网分配到场馆内的各个系统, 尽可能减少A/D、D/A、D/D转换环节, 以减少系统延迟和信号损耗。这种传输方式是基于Cobra Net技术 (采用以太网传输架构) 的, 全点双工双向传输 (除系统本身利用交换机组成环网外, 还可利用局域网组成一个星型网络拓扑结构, 从而保证无论哪一点出现问题, 音频数据都可以通过其他路径传输到指定输出端口;再加上可与DSP系统互为备份, 保证了系统工作的高安全可靠性) 。另外, 通过局域网, 音频网络还可经总路由器访问Internet, 除可方便更新软件、固件外, 还可方便远程登录诊断和维护 (密码保护) 。

(5) 扬声器系统的布局和选型至关重要

由于最终的声学特征指标将直接由扬声器系统的布局和选型决定, 所以扬声器系统的布局和选型是体育场馆扩声系统设计的重要环节。对于NBA场馆扩声系统而言, 扬声器选择的主要原则为:

◆选择满足声压级、频率传输特性等硬性指标要求的产品;

◆选择指向性控制能力良好、指向角准确、边缘衰减效应好的产品;

◆在预算允许的情况下, 选用全频系统, 尽可能提高音质;

◆充分考虑质量、吊挂等安装便利性条件以及防水防潮等使用条件。

在上述原则基础上, 工程技术人员还应通过一定的理论推导、计算机声场模拟以及实际经验来进行扬声器的选择。

由于综合性体育馆的室内混响时间可以有效控制, 扬声器特性又可满足集中式布置的要求, 因而广州国际体育演艺中心采用了集中悬吊扬声器系统的方案。场馆不仅需要满足各种形式体育比赛 (以NBA比赛和冰球比赛为主) 的使用要求, 还要满足大型集会现场和转播的使用要求。鉴于某些大型表演是很多年才举办一次的, 如果采用能用于大型文艺演出的固定设备, 可能要花费几百万、上千万元, 考虑到场馆的实用性和经济性, 广州国际体育演艺中心采用固定安装的扩声系统与供演出用的流动扩声系统组合的模式。

场地扩声系统主扬声器装置选用12组高输出、相对轻质量的线阵列全频扬声器和低频扬声器组覆盖活动及一、二层看台, 将之均匀固定悬挂 (可电动升降检修) 于中央悬挂记分牌装置的外部正上方、顶棚下弦下以覆盖观众席区, 在实现均匀覆盖的同时保证不影响悬挂记分牌的视线;选用一组辅助扬声器置于记分牌下以覆盖比赛场地, 最低点高于地面15m以上;在外围马道处均匀安装24只补声音箱以覆盖三层看台, 提高三层看台的扩声清晰度和整场的扩声均匀度指标;根据需要将6只返送扬声器流动放置于比赛场地内, 供演出或场地发言时的舞台监听用。功放选型主要应考虑阻尼系数等要素;主扩声音箱和辅助音箱所用功放柜放置在斗屏上方的马道平台处, 补声音箱的功放柜则分别安装在外围马道的四个位置上, 流动音箱所用功放柜不固定安装。各功放柜控制部分均采用具有DSP功能的Cobra Net数字音频处理系统。

(6) 各附属用房的音频设备要周全考虑

为确保NBA比赛现场直播及卫星转播的成功, 评论员室、内部通信系统、媒体采访室的音频设施同样需要重视。

(7) 丰富的接口要保证

为了将扩声系统设计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开放性平台, 使之能够满足各种形式体育比赛及大型集会现场和转播的使用要求, 场馆内需要提供丰富且具有良好灵活性和可扩展性的接口。根据NBA及中国国家体育场馆相关标准的要求, 一些部位, 比如重要入口的安检和检票口, 比赛区域, 运动员检录、热身区域, 工作人员休息区, 媒体信息区, 贵宾休息区等, 需设置独立流动扩声系统, 以实现普通扩声功能。为能使公共广播及消防系统的紧急信号能够在场内播出, 扩声系统与公共广播系统留有接口, 且具有消防广播强切功能;主扩声系统与电视电台转播系统、大屏显示系统、计时记分系统、辅助听音 (FM) 系统、流动演出系统、公共广播系统及中央控制室等均可实现信号的互联;所有与外部系统进行联络交换的信号均采用隔离变压器进行信号隔离, 以防止外来干扰进入主扩声系统。

5 结束语

广州国际体育演艺中心扩声系统设计和布局的每个细节均经过设计师精心考虑, 设计严格遵循NBA、AEG标准。项目建成后经过NBA、亚运会赛事及多场高水准演唱会的使用检验, 充分展现了其丰富的声场魅力。

摘要:本文介绍了广州国际体育演艺中心扩声系统的设计思想及理念, 包括设计目标、技术路线、系统功能及指标、设备功能及指标的确定等。

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国际体育论文 篇5

1体育的新世界秩序和无畏的希望:基于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

经济比政治更占优势,企业对体育的需求比公共政策更占优势,私有体育利益比公共体育利益更占优势。很多情况下,体育就是资本主义结合这些优势而取得成功的彰示物。有关体育的新自由主义思想从不同方面暗示了政治的结束,其原因是作为资源分配者的市场的中心性和公共生活的驯服以及商品化的惯常做法。即使是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并把体育当作有用的辅助工具使用的跨国企业,也承认大体上企业的运营理念还是以获利为中心的。跨国公司通常意识不到还存在其它可操作的一般体育框架存在。如果市场崩溃,即使是暂时的.,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全球化只代表着加速走向体育界的资本化,而不接受这种类比就是不加辨别地承认推进全球化过程是变异的资本主义,是对公共生活的驯服和商品化的一贯做法。在某一价值层面上,依据新自由主义而留在公共部的服务项目不得不被迫以私有企业的身份自行运营,不同体育领域的作用仅仅是争夺消费者而已。

在另一层面上,新自由主义还提倡为贫困地区和发达地区的经济融合扫清障碍,前提是贫困国家的政府严格遵守自由主义政策。虽然新自由主义是一套理性的复杂知识体系,包含各种各样的观点,但它的政治观点是古朴而简单的,这是因为政治在市场制定的条款之外就没什么特殊意义了。接受这种逻辑就是要否认或弱化当代体育呈现出的实现社会改变和变革的诸多机会的重要性,而否认实现社会变革机会的观点仍然存在,这反映出对当代资本主义身处十字路口这一状况缺乏认识,全球政治的新标准和社会经济合作普遍存在。换言之,缓解贫困的政策已经制定并执行,政治理念在日益增加的全球空间中或得到发展或逐渐消失,这个全球空间一方面体现为生态政治,另一方面体现为社会经济。这两个方面都是在体育中或通过体育实现社会改变的机会。很多情况下,自由被简化为买卖的权利,并减少了和私有化的个人主义团结起来的机会。20国集团峰会也旨在成为新社会秩序建立的标志,一种更人性化的资本主义形式,以应对部分由美国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贫困危机。美国曾经的不受约束的全球化共识现已过时,现在需要的是用更均衡的方式来调节市场,而不是放任市场。在这一背景下,体育的潜力不能被视为存在于体育提倡的价值中或某种资本主义形式中。

2结语

国际体育 篇6

关键词:合作式;教学情境;游戏

设置体育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智力上得到开发以后,在身心上也能得到更多锻炼。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做好体育教学极有必要,因为只有良好的身体状况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智力开发。而要加强小学体育教学,就要运用快乐体育教学模式,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全民阳光体育运动中,这成为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教育界的研究重点。

一、快乐体育与阳光体育的涵义

1.快乐体育

快乐体育就是在教学中运用情感因素,并利用这种因素对教学活动起着引导作用,将培养学生良好身体素质作为教学目标。快乐体育顾名思义就是使用快乐教育方法提升学生的快乐情绪,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教学中强健身体。快乐体育比较重视爱和美的教育,其目的是借助体育向学生传递社会正能量。

2.阳光体育

阳光体育是国家提倡的一种全民体育锻炼运动,其主要目的是提升全国人民的身体素质。要实现全民体育运动的目标,就要从青少年学生抓起。在校园中进行阳光体育主要是为了我国青少年学生能够主动走向操场,在大自然和阳光中进行体育锻炼,强健体魄。阳光体育不单单是身体上的锻炼,它对青少年智力的开发和审美能力的培养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小学体育教学应遵守的原则

1.趣味性

在快乐体育中,将学生的情感因素作为教学导向,因此,要实现快乐体育向阳光体育转变就要注重教学的趣味性,并将多种教学方式结合在一起共同进行体育教学。如,体育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进行教学,根据小学生爱游戏的特点在教学中安排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保持快乐心情,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完成教学,将快乐体育向阳光体育靠近。

2.教育性

在小学体育中运用快乐教学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教师要看到这一点,在进行快乐体育向阳光体育转变的同时,注重教育性原则,增加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三、在小学体育中进行阳光体育的教学方法

1.合作式教学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组建小组来增强学生的体育锻炼。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成兴趣小组进行体育比赛,制定公平合理的比赛规则,可以同时进行多种体育比赛,也可以在一项比赛中制定不同的体育项目。还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根据学生擅长的项目组织比赛,将团队荣誉作为其奋斗目标。这样一来,不仅能使学生在阳光下进行体育锻炼,还能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懂得团队的重要性。

2.创设教学情境

正是由于快乐体育与阳光体育之间存在一定的互通性,才促使快乐体育向阳光体育转变成为可能。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目标,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让小学生在快乐中逐渐体会到在操场和阳光中进行体育锻炼对其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如教师可以将大家都熟悉的北京奥运会作为教学情境,根据学生学习的体育内容,设置比赛项目,让学生在比赛项目中扮演自己喜爱的体育明星,在这种明星效应的感召下,体育学习的趣味性会被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被充分调动,从而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3.游戏教学

由于小学生的天性就是爱玩游戏,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在小学体育中融入游戏,就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全面了解与掌握,找到游戏切入点,做到教学内容与游戏的完美结合。如在小学体育中设置贴人游戏,在这项游戏中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跑步能力,还能使体育教学因带有一定趣味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消除单纯理论教学给学生带来的疲惫感,更避免了体育学习的负担。在游戏的带动下,学生更乐于走出教室,在阳光下接受体育锻炼。

总之,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得知,阳光体育是国家提倡的全民健身运动,它与快乐体育之间有着很多相同点。所以,小学体育教师可以借助快乐体育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阳光体育精神,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将小学生引入全民健身运动中,这也是小学体育教师的本职工作。希望从事小学体育教学的教师能够真正认识到阳光体育对小学生的重要性,并在教学中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为我国培养更多的人才,同时强健青少年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王华.体育游戏的特点与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长沙大学学报,2011(04):92-93.

国际体育 篇7

基础概念是学科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就像房屋的地基一样;要想建造高楼大厦、房舍殿宇必须有稳固的地基。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必须建立在基础概念的地基之上;基本概念对学科发展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基础概念的混乱的学术研究就像根基不稳的房屋一样缺乏有力的支撑。在体育学研究领域内,民俗体育与民间体育、民族体育、传统体育、民族传统体育等概念常常被混淆与乱用。因此,明确民俗体育、民间体育、民族体育、传统体育概念,厘清他们之间的关系,对体育学术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价值。

1 民俗体育

民俗体育,由“民俗”和“体育”两个词构成,对民俗体育概念的界定,关键在于对“民俗”一词的理解。“民俗”是一个外来词,“这个词是由英国学者汤姆斯1846年创用的,他以撒克逊语的‘folk’(民众、民间)和‘lore’(知识、学问)合成为一个新词,既指民间风俗现象,又指研究这门现象的学问”[1]。民俗是指民间风俗现象,那么要把握“民俗”,就要对“民间”和“风俗”二者的含义有清晰地认识。“民间,顾名思义,是指民众中间,它对应官方而言。概而言之,除统治集团机构以外,都可称作民间。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2]“‘风俗’一词,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3]。因此,钟敬文先生认为:“民俗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它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民俗是一种民间传承文化,它的主体部分形成于过去,属于民族的传统文化。但它的根脉一直延伸到当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伴随着一个国家或民族民众的生活继续向前发展和变化”[4]。

世界著名民俗学家哈森教授认为:“民俗是文化的一种分类,它有文化内涵和形式两方面的东西。文化是人造的环境,它不能被生物性地遗传,人类必须经过学习的过程,这被称作文化适应(inchlturation),学习他所出生社会、社区的文化,所以一个婴儿出生了,它需要学习语言、礼仪、风俗、宗教、价值观———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等等,这就是学习,这就是认知,学习通过训练塑造人们的行为。谈及民俗,民俗可能是文化所是的任何东西,它可能是语言、社会组织、礼仪和习俗、信仰和知识、仪式、宗教、幽默、娱乐等等、社会交往———男人在女人面前怎么表现,女人在男人面前怎么表现,等等,这些其实都是传统文化。民俗是一个文化适应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让中国人成为中国人,让俄国人成为俄国人,让埃及人成为埃及人,如此等等,通过学习获得,使一个生物的人成为一个社会的人”[5]。哈森教授主要是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解释民俗,而华东师范大学的田兆元教授则从民俗的社会功能方面来解释民俗,他认为:“民俗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即传统与文化的活态形式。它是经过千百年岁月的淘洗,留下来的文化的精华,与现实结合的产物。民俗对于特定的群体有强烈的认同功能,因此,民俗对于当代社会的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6]。哈森教授和田兆元教授从个体和社会两个不同的角度解释“民俗”到底是什么,他们都强调了民俗的文化认同功能,民俗无论是在个体成长还是社会发展中都有着重要作用。对于个体而言,个体通过对民俗文化自觉或不自觉的学习和适应融入自己日常生活的世界;在社会而言,社会通过民俗的文化认同性组织和巩固自身结构。那么,民俗体育则是民间风俗活动中出现的体育,这种体育与民俗关系密切,是民俗的有机部分,是能够体现民俗文化属性的体育。是在特定群体中具有文化认同的体育形态,就个人成长的角度来说,是帮助个体形成群体认同感的体育文化,例如,我们儿时玩得踢毽子、跳房子、拔河等等,通过参加这些民俗体育活动我们获得群体的归属感、认同感,融入日常生活的世界。

综上所述,我们将民俗体育理解为:民俗体育是一种具有集体性、模式性、传承性的民间体育文化,是在特定群体的日常生活世界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体育文化形态;它形成于过去并绵延至今,始终处于动态的更新和发展之中,是一种活态的体育文化传承。但是,随着社会现代性的发展,尤其是在城市中,民俗体育原初赖以生存的语境发生了巨变,因而其发展模式形态也随之发生了裂变;在传统社会中,民俗体育发展的文化空间主要是节庆节日、集、庙会等传统文化空间;而在现代城市中,传统文化空间已经不复存在,民俗体育失却了原有的文化空间,城市中的社区、公园以及赛事、表演活动成为了民俗体育发展的新的文化空间,民俗体育由原来节庆节日走入了日常健身活动。这些新现象促使我们重新审视民俗体育。在城市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空竹、风筝、气功、太极拳等民俗体育活动,它们既不是发生在节日节庆的文化空间之中,也不具有传统的仪式,可见,民俗体育的发展模式正在不断变化。

另外,国家编创和推广的新体育项目中,很多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民俗体育,但是它们的编创吸收了传统风俗文化、体育文化的要素,那么它们又应不应被纳入民俗体育的范畴呢?本文认为应该属于民俗体育的范畴。虽然这些新的民俗体育项目未必具有民俗体育集体性、模式性、传承性的特点,但是它是从民俗体育“根”上长出的新枝叶,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是现代性条件下民俗体育发展中自然衍生出的新路径,是民俗体育适应性发展的结果。正如现代竞技武术是从传统武术中衍生出的,但是我们不会否认竞技武术是武术的事实;现代龙舟竞技也是从传统龙舟竞渡文化中发展起来,龙舟的竞技化发展虽然使龙舟文化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异化,但是我们不能否认这种竞技龙舟文化促进了传统龙舟文化的保存和发展。因此,鉴于民俗体育发展中出现的新现象,我们将民俗体育的概念界定为:民俗体育是指在体育中能够体现某一民俗活动功能和文化意蕴的体育。

2 民间体育

钟敬文先生认为:“民间,顾名思义,是指民众中间。它对应官方而言。概而言之,除统治集团机构以外,都可称作民间。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7]。那么民间体育就是在广大民众中间开展的体育,与官方体育相对,也就是说除官方体育之外的体育都是民间体育。依此而言,民间体育几乎涵盖了所有体育活动形式,只要是在民众中间开展的体育都是民间体育的范畴,即使是小区中偶尔发生的一场足球赛、篮球赛,也属于民间体育。

但是,《体育科学词典》对民间体育的解释是“在民间广泛流传,具有鲜明的民族风俗和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形式”[8]。并且指出“民间体育具有民族气息、地方特色,是传统的体育形式。这一特征又使其严格与近代西方体育形式相区别”[9]。按照这一概念,民间体育应该不包含近代西方体育的内容,那么现今在群众中广泛开展的羽毛球、乒乓球、篮球以及新兴的攀岩、自行车、轮滑等不属于民间体育的范畴。这与现实生活中民众对民间体育概念的理解有很大区别:在生活中,当提到民间体育时人们一般认为是指与官方体育活动相对的体育形态,即除官方体育以外的所有体育活动都可以称为民间体育,它几乎包含了所有的体育项目。

“民间”是汉语中的固有词汇,鸦片战争之前,西方体育还未传入中国,民众口中的“民间体育”指的就是他们日常生活世界中广泛存在和开展的游戏、竞技、娱乐等活动形式,民众潜移默化地将这种日常生活习惯以语言的形式保存了下来。程征先生就认为:“‘民间’的概念是随着原始文化阶段的混沌状态的结束,文化在文明社会条件下演进分化,相对于宫廷、文人等概念的确立而确立的”[10]。另外“《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民间’的解释指人民中间,主要指与官方相对而言”[11]。程征先生关于“民间”的观点以及《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民间”的解释与钟敬文先生对“民间”的定义是一致的,都是指民众中间,与官方相对。而《体育科学词典》关于民间体育的概念则强调民族气息、地方特色以及传统性,其对民间体育的界定与“民间”一词的理解不相符,并且与现实和当下研究趋势也不相符;另外,《体育科学词典》对民间体育的界定,容易引起民间体育与民族体育、民俗体育等其他相关概念的混淆,因此,我们不采用《体育科学词典》的观点。

综上所述,民间体育是在民众中开展的、非官方的体育。

3 传统体育

传统体育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传统文化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是传统文化在体育中的体现。对“传统”或者说“传统文化”的理解决定了我们对传统体育的界定。“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它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有着活的生命”[12]。“传统并不仅仅是一个管家婆,只是把它所接受过来的忠实地保存着,然后毫不改变地保持着并传给后代。它也不像自然的过程那样,在他的形态和形式的无限变化和活动里,永远保持其原始的规律,没有进步”[13]。也就是说传统不仅仅只是历史的遗存,而是“活在现在的历史”或者说“活着的过去”,是较现代而言的。它承载着历史文化也变革着历史,它是历史在现代的活跃。

因此,传统体育是指人类历史上已创造并衍传至今,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体育文化。目前,在我国,传统体育一般是指鸦片战争以前形成,并一直衍传至今的体育文化形态。应该说,从历史变迁的视角而言,目前学术界的这种关于传统体育的认识存在商榷的地方。

4 民族体育

民族体育概念的界定关键在于对“民族”一词的把握,对民族体育概念的研究也大都是从“民族”一词入手,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涂传飞将国内外已有的对民族的定义分为三个流派:一是强调民族的“客观”因素来界定民族的概念,最典型的是斯大林给民族下的定义。二是强调“主观”因素来界定民族的概念,代表性的是本尼迪克特·安德森。三是选择跨越“主观———客观”谱系的标准对民族进行定义,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安东尼·斯密斯。[14]涂传飞在三个流派的基础上总结出民族的本质属性是“民族认同”,认为“民族体育之所以是民族体育是因为它是为一定的民族所共同拥有和享用并对其产生民族认同意识的一种特殊的传统体育文化形式。因为,在一定的民族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体育文化形式,而只有为一定的民族所共同拥有和享用并对其产生民族认同意识的传统体育文化才是该民族的民族体育”[15]。王俊奇则采用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的《文化学词典》对民族的解释:“民族,人们在历史上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的稳定的共同体。有广义、狭义。广义的民族包括原始、古代民族,近代民族和现代民族;同时还有其它广泛用法,如作为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总称(如中华民族),狭义的专指资本主义时代形成的有关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并依此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对民族体育概念进行界定,广义的民族体育是“在历史上反映并承载着一个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共同文化的为该民族享用的一种特殊的体育文化,中华民族体育、古希腊体育、古埃及体育、印度体育都是民族体育的具体表现形式”。狭义民族体育界定是“近现代一个民族所独有的,反映并承载该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共同文化并为该民族所创造和享用的一种特殊体育文化”[16]。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于民族体育的概念,涂传飞强调“民族认同”、“民族共同意识”;王俊奇则强调“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共同文化”;其实两者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表达不同而已。它们最根本的是指民族体育的群体认同性,即它是在民族文化的基石上建立发展起来,是民族文化的产物。首先,从民族体育起源和形成过程来看,民族体育既可能是本民族土生土长的体育文化,也可能是从其他民族传入,经过与本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最终成为民族的体育文化。归根结底,只有获得了群体文化认同的体育文化形态才是民族体育。其次,从民族体育的存在形式上来看,民族传统体育不限于一个民族,它可能为多个民族或国家所有,如秋千、龙舟、舞龙、舞狮等,就为多个民族或国家所有;然而,不同的民族可能拥有相同的民族体育项目,但它们的文化内涵则各具民族文化特色,具有民族文化的独特印记。最后,在民族的历史中曾经绵延存在过一定时间并产生民族认同,但现今已不复存在的体育形式,是否属于民族体育?本文认为是属于的。民族体育概念的核心和本质是“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共同文化”,至于是否一直绵延存续至今并不是民族体育的本质特征,因此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一定时间并产生民族认同但现今已不存在的体育形式属于民族体育。这也是民族体育与传统体育的区别之一。

由此可见,民族体育项目不一定为某一民族所独有,而可能存在于多个民族,但是不同民族的同一民族体育项目的文化内涵不同,即反映和承载的民族心理素质、民族文化不同。另外,历史上存在过现已消逝的具有民族共同意识的体育,属于民族体育的范畴。因此,民族体育是反映和承载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共同文化,并为民众共同享用的民族整体的体育文化。

5 民俗体育、民间体育、传统体育和民族体育的关系辨析

民俗体育是民俗中的体育,是民俗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民众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风俗习惯、生活习俗,是具有集体性、模式性、传承性的民间体育活动。民间体育则是在民众中开展的、非官方的体育,也就是说除官方体育以外的体育都是民间体育,既包括传统体育也包括西方体育、现代体育等非传统体育,只要是在民众中间开展的体育就可以称之为民间体育。民俗体育是在民间体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俗体育与民间体育具有内在的联系,民俗体育是具有集体性、模式性和传承性的民间体育,它们都是扎根于民众生活中的体育。民俗体育与民间体育相比,民间体育具有更加广阔的文化空间,外延更加广阔:民间体育的文化空间几乎可以是民众生活中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而民俗体育的文化空间一般是特定的节庆节日和特定的场所,即民俗体育的发生具有内在的节律性。因此,本文认为民间体育包含民俗体育,二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整体文化,是能够反映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共同意识,具有民族认同并为民众所享用的文化。民族体育是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民族体育的本质与核心是民族认同或者说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共同文化,强调的是“民族整体”。中华民族有56个民族共同构成,中华民族体育是为整个中华民族的民众认同,具有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共同文化,并且56个民族共同享用的体育;56个民族也各拥有自己的民族体育文化,如汉族体育、藏族体育、蒙古族体育等等。另外,历史上存在过现今已不存在的古希腊体育、古埃及体育也是民族体育的范畴,虽然它们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它们曾是产生过民族认同的文化,而只是随着民族的消逝而消逝了。传统体育是人类历史上已创造并衍传至今,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体育文化。传统体育的本质特征是其传统性。

民族体育与传统体育,两者之间互有交叉、重叠:传统体育包含大部分民族体育的内容,但是从广义的民族体育概念来说,民族体育包括已经消逝的民族体育,而这一部分民族体育不符合传统体育“活着的过去”的特点,不属于传统体育的范畴。因此,传统体育并不能包含所有的民族体育。传统体育与民俗体育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即传统体育包含民俗体育。一般而言,民俗体育一定具有传统性,传统性是传统体育的本质特征,所以民俗体育属于传统体育的范畴。而民间体育与传统体育则是互有交叉、重叠:民间体育包含一部分传统体育,同时还包含非传统体育;而传统体育中不仅有民间体育的内容而且还有官方(宫廷)体育,因此,传统体育与民间体育都不能包含彼此所有的内容,而是互有交叉、重叠。民族体育与民俗体育也是如此,既有交叉、重叠又不完全相同:民俗体育具有集体性的特征,但是这种集体性在某些民俗体育中可能还未达到“民族整体”的程度,而是被民族整体中的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所认同;反过来,民族体育也不包含民俗体育的所有内容,民俗体育具有模式性,往往具有一定的仪式,而民族体育不具有这一特征,有些民族体育是没有仪式的。民族体育与民间体育也是既有交叉、重叠,又有各自不同的领域。民族体育与传统体育、民俗体育一样,都是在民间体育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民间体育包含一部分民族体育项目,但是不能包含全部的民族体育,例如,历史上曾存在的古埃及体育、古希腊体育属于民族体育的范畴,却不是民间体育。

可见,民俗体育、民间体育、民族体育、传统体育的关系错综复杂,它们之间的关系:民间体育与民俗体育、传统体育与民俗体育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民族体育和民俗体育、民间体育与民族体育及传统体育、民族体育与传统体育之间是相互交叉、重叠,既具有相同的部分,又拥有各自独特的领域。

6 结语

关于民俗体育、民间体育、民族体育、传统体育概念及其关系,我们认为,它们的所指和能指是针对不同出场语境中显现的文化意蕴而言的。民间体育与民族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与民族体育以及民族体育与传统体育之间,都有相互交叉、重叠的部分。对于某两个概念而言,它们又可能存在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如,民间体育与民俗体育、传统体育与民俗体育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因此,对于民俗体育、民间体育、民族体育、传统体育概念的研究和使用,要结合它们发展的实践语境来探讨。

参考文献

[1][2][3][7]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4.

[4]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6.

[5][6]中国民俗学网.民俗研究:对象、方法与现实挑战[N/OL].[2013-1-25].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web/index.php?Page=1&NewsID=9122.

[8][9]中国体育科学学会,香港体育学院.体育科学词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79-180.

[10][11]引自占玉珍,王俊奇.民俗体育与民间体育辨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9:142.

[12]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

[13]引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

[14][15]涂传飞.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概念再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11):32.

国际体育政策理论研究的书评案例 篇8

关键词:国际体育政策,国际体育组织,书评

《全球化世界中的体育和外交政策》这本书由史蒂文·杰克逊和史蒂芬·黑格编辑而成, 作为体育和社会研究的特别发行物, 第一辑中收录了12篇论文。劳特利奇出版社随后发行了由J.A.摩根, 马宗达 (Boria Majumdar) 和马克·戴尔逊 (Mark Dyreson) 编辑的第二辑, 作为《全球化社会中的体育》系列的一部分。该系列现在已经有100余册, 该系列的编辑者还为《杰克逊黑格辑合》写了前言。此时读者们被这样一种论点困扰着, 即体育是一面“哲学的镜子”, 这是一种全球化运动, 吸引着这个生机勃勃的“地球村”, 它是这些人群的新型镇定剂, 它是一种非凡的现代经历, 他的魅力只震惊了那些对世事不闻不问的人, 其吸引力席卷了全球。毫不夸张地说, 体育是一面镜子, 国家、社区、男人、女人通过它看到了自己。《全球化世界中的体育和外交政策》的编辑们和作者们都遇到了挑动神经的言论和巨大的挑战。

出版这样一本书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之一就是需要平衡所选登的文章, 这是因为投稿人数众多, 且他们的写作风格、理论视角和写作目的各不相同。读者认为编辑者的介绍性综述尤为有用。它对读者识别各位作者的核心论点有重大价值。这种综述是为了评述这些按主题分类的文章而编排结构的。马奎尔认识到了图希所忽略的东西, 也就是后工业国家在定义全球化的意识形态和运转方式时的优势。熟悉马奎尔的研究的人会认同他之前有关劳动力迁移和体育运动的大部分论述。本文是这本书的很好地总结概况, 能吸引读者去阅读作者在该论题上的更多研究。可以论证的是, 在全球体育偶像这方面, 马奎尔的立场很有差别。马奎尔写到北京奥运会的金牌获得者“无疑会立马成为名人, 享受那几分钟的名气”, 而对中日外交关系的分析表明, 最有实力和最值得获得名气的中国运动员或日本运动员很可能不会得到邻国的祝贺。特勒、基德和唐纳利在《体育对外交政策的追求》的文章中论述了运动在追求和平和实现基本人权的过程中能起到的干预作用。虽然这三位作者的主题相同, 但他们的论述方式有不同之处。英格丽·特勒详细叙述了联合国为实现和平与发展的目标而采取的相关举措。虽然读者会发现文章中对联合国的特别工作小组的报道、出版物、目标和目的的叙述有一定作用, 但却没有对结果进行任何分析。诚然, 提出解决像联合国这样的国际组织要怎样对抗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民众骚乱、暴力事件和战争这个问题的方案固然是好的。但是, 由于缺乏成功或失败的证据, 剩下的就是行政“愿望清单”, 而没有“最佳实施”的实例。

基德和唐纳利的文章极大地平衡了特勒论文的描述性本质。正如特勒像一个志愿者一样工作, 而布鲁斯·基德就像国际体育运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一样不知疲倦地工作。基德的论文中包含了一些描述性数据, 但作者进一步针对发展, 运动员获得更好表现的练习, 以及对体育强势集体和处于劣势和组织不利的集体同台竞争的这种根深蒂固的任人唯亲的直接记录, 提出了论述充分的建议管理方案。很明显, 基德的任人唯亲记录涉及到了赞比亚官员, 这些人掌控着一个国家的体育事业, 能够削减体育资金支持, 也能够为之申辩。彼得·唐纳利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奥组委这类重要国际组织采取的可识别原则和失败的成功证据相比。因此, 人们了解到, 邀请参加或参与体育竞技比赛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采取的一种基本人权, 但是欧洲国家的所有竞技运动只吸引了不到一半的那些经常参赛的国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阅读这三篇文章的一个起点就是注意唐纳利的推荐, “参加体育比赛的机会可能会使各个阶级的人群为赢取人权斗争的胜利而学习技巧和动机, 证明这种情况的更加系统的证据。”对体育强势集体和处于劣势和组织不利的集体同台竞争的这种根深蒂固的任人唯亲的直接记录, 提出了论述充分的建议管理方案。很明显, 基德的任人唯亲记录涉及到了赞比亚官员, 这些人掌控着一个国家的体育事业, 能够削减体育资金支持, 也能够为之申辩。彼得·唐纳利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奥组委这类重要国际组织采取的可识别原则和失败的成功证据相比。

马奎尔认识到了图希所忽略的东西, 也就是后工业国家在定义全球化的意识形态和运转方式时的优势。熟悉马奎尔的研究的人会认同他之前有关劳动力迁移和体育运动的大部分论述 (见《全球体育竞技场》) 。本文是这本书的很好地总结概况, 能吸引读者去阅读作者在该论题上的更多研究。可以论证的是, 在全球体育偶像这方面, 马奎尔的立场很有差别。马奎尔写到北京奥运会的金牌获得者“无疑会立马成为名人, 享受那几分钟的名气”, 而对中日外交关系的分析表明, 最有实力和最值得获得名气的中国运动员或日本运动员很可能不会得到邻国的祝贺。简而言之, 正如马奎尔所强调了劳动力迁移和全球化之间关系的复杂性, 马奎尔和麦科特之间的不同视角同样表明了超越国界的全球体育偶像的复杂性。

参考文献

[1]黄璐.国际公平竞争委员会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11.

[2]黄璐.博斯曼法案的国际政治经济本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0.

[3]黄璐.体育政治经济学评析[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11.

[4]Steven J Jackson.Sport and Foreign Policy in a Globalizing World[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Taylor&Francis Group, 2009.

[5]黄璐.北京奥运会有关公平竞争的案例分析[J].体育学刊, 2013.

国际体育政策跨学科研究案例分析 篇9

新的和创新的想法使体育成为解决发展与和平问题的整体方案的组成部分, 体育本身在地方、国家和国际议程上的重要性也日益增加。

2005年运动与体育教育国际年活动是一次独特的契机, 促使国际社会关注运动和体育教育在社会中的重要性。社会各界在实施具体项目、改善世界各地个体的生活、制定政策纲领时做了许多工作, 这些努力都没有白费。如今, 各个部门对运动和体育教育在促进教育、健康、发展与和平事业中起到的作用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体育和它对发展的作用之间的关系已在不计其数的地方项目和国际项目中得到了协调和明显的强化。运动与体育教育国际年的重点和主要任务是利用运动和体育教育来促进教育、健康、发展与和平事业, 所以重点推进的是对全民开放的运动项目和体育教育项目, 但竞技体育的作用却并不会被忽视。运动与体育教育国际年在揭示职业体育、精英体育和促进全民体育之间的重要关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体育被认为是社会的客观反映, 因此虽然可能包含一些恶劣的人性, 如暴力、腐败、歧视、民族主义、人权滥用、欺骗、滥用违禁药物等, 但体育的这些负面现象绝不会掩盖其潜在的益处。近年来, 联合国已经证明了它能够帮助政府和社区利用体育带来的益处, 并能够协调控制这些益处。 自2005年运动与体育教育国际年 (The Inter-national Year of Spo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 2005) 开始, 联合国成员国逐渐认识到, 他们的国家立法和国家政策中的体育发展, 在应对诸多国内外政策挑战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联合国涉及体育的活动并不是为了创造新的体育世界冠军, 也不是为了发展体育, 而是让体育在发展与和平事业更广的领域发挥作用。 虽然有时候这些活动也会带来体育的发展, 但其主要的理想结果还是通过体育相关项目来促进整体发展。 该报告还指出, 精心设计的以体育为基础的项目是切实可行的、高效的, 能帮助实现发展与和平事业的目标。 体育被认为是一种强大的外交政策工具, 联合国应更多地考虑把体育作为现有活动的补充, 报告呼吁联合国各机构树立若干重要意识, 并力求潜移默化付诸实践工作中, 包括在联合国内部制定一种战略方针, 以促进体育促进发展与和平的合作关系;将体育运动纳入联合国工作议程;将体育纳入联合国协调机制, 使体育更好地成为联合国战略规划工具之一;寻找利用体育进行沟通和社会动员工作的方法。

为了继续实施体育促进发展与和平工作计划,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力求在以下方面重点投入与改善。把全民体育和体育教育列为国家首要任务。 体育得到的财政津贴却正在削减, 有些政策和预算甚至将体育完全剔除在外。体育在许多国家教育系统内的边缘化现象也更加突出。体育促进发展与和平国际年活动很需要将体育融入进来, 需要专项资金, 使促进教育、健康、发展与和平的体育项目作为国家发展项目的一部分能够持续地开展下去。

2006年11月3日召开的联合国第61次大会通过了第61/1号决议, 决议认为运动和体育教育能提供团结合作的机会, 以促进包容、和平的文化, 社会平等和男女平等, 对残障人士特殊需求的充分响应、跨文化对话、社会凝聚力和社会和谐。联合国秘书长在他提交给联合国大会的报告中提出了一份《体育促进发展与和平行动计划》 (61/373号报告) , 2005年运动与体育教育国际年的行动计划为国际社会进一步开展体育促进发展与和平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导框架, 并积极鼓励联合国及其伙伴开始从意识层面向更有力的执行和行动层面转变, 呼吁所有利益相关者将体育促进发展与和平列入他们所有层次的发展议程。

摘要:世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战争、冲突、贫困、疾病等问题影响着世界和平与发展。体育作为一种国际语言, 能架起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桥梁, 能帮助克服文化差异, 并传播一种包容性增长的氛围。

关键词:跨学科研究,体育政策,价值导向

参考文献

[1]黄璐.国际公平竞争委员会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11, (10) .

[2]黄璐.新闻媒体建构国家认同的价值发现[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13, 29 (1) .

[3]杨卫东, 蔡骞.软法视野下的欧盟体育政策[J].体育学刊, 2012, (1) .

[4]黄璐.博斯曼法案的国际政治经济本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0, 25 (5) .

[5]马克·贝磊, 郑艳.全球化视域下的和谐、差异与共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视角[J].比较教育研究, 2009, (3) .

[6]黄璐.体育政治经济学评析[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11, (5) .

快乐体育,自主体育 篇10

新课改所倡导的自主、合作、创新的学习方式, 是以目标统领内容,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 它改变了过去以接受性学习为主、以记忆模仿为主、以书面知识为主和以间接经验为主的传统模式, 融学习于活动中, 寓乐于教育中, 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得到培养, 是适应新时期教育的一种以人为本的新型学习方式。因此摸索、实践这种新的课堂学习方式, 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给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 让课堂真正活起来、充满生命力就显得格外的重要。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 我校体育教师在思想观念上有了很大的转变, 对体育课有了新的理解:体育课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变成师生并重, 要从单纯的“身体锻炼”和“体能达标”转变成把体育当作学生个体发展的延伸性学习活动。在“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下, 教师树立了“学生发展第一”的意识, 将把学生教好, 使学生愉快、扎实地学好、练好, 让学生喜欢体育, 同时更喜欢上体育课, 作为体育教学的首要任务。

一、自主、合作、创新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提倡学生参与确定目标、把握学习进度和目标达成的评价体系。课堂上学生可以大胆质疑, 活动中学生可以“自作主张”, 谈话时学生可以提出批评。教师则积极引导, 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 使学生得以充分发展。这里的“自主”就是要多给学生一点自由的空间, 让学生在“自作主张”与“任性”得到心理与生理上的满足, 而不是始终在教师指导与安排的阴影下学习与锻炼。

2.合作教学是指教学过程中, 为达到某一教学活动的预期目标, 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 通过彼此协调的活动, 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它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合作教学也是学生适应社会、适应生活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能使学生走出“自我为中心”的局限心理。

3.创新教学是指在体育教学中, 体育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课堂学习中引导学生多涉科、广积累、勤练习, 以培养学生的好习惯,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使学生的认知能力不断提高。特别是在进行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更要注意引导和创造丰富的教学环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体育新知识的积极性和兴趣, 更能提高学生鉴别所学知识的能力。

以往的传统体育教学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影响, 进行知识的传授, 使其达到教育者预期目的的活动。新课改所倡导的自主、合作、创新的学习方式, 改变了过去局限性地以内容直接确定学习目标的模式, 而是在确定目标与学生掌握的基础上, 确认和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佳内容与途径。

二、教学实践

1.构建开放型的体育教学课堂环境, 让学生在主动自主中学习。

说到体育课上的“开放”, 人们往往会把它和“一个哨子几个球, 老师、学生都自由”的“放羊”式教学等同起来, 认为体育体育课“开放”就是教师不负责、不认真的表现, 所以体育教师不敢“放”, 惟恐有“放羊”式教学之嫌。其实这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概念。“放羊”式教学是指教师课前没有准备, 上课时仓促上阵, 让学生无目的、无组织地自由活动, 这是对学生不负责的一种教学方式。而这里所说的“放”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 有目的、有计划开展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放”, 是指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让他们自主地锻炼, 减少教师无谓的干扰与约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敢于放手, 能够让学生在课堂的舞台上唱主角, 在“放”中提高学生的自锻能力。在思想上教师放心, 在实践上教师放手、放开、放宽、放活是进行“开放型体育课”的关键所在。

2.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让学生参与到集体学习当中。

合作交流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排球垫球的教学中, 由于动作的细节较多, 且手部有一定的疼痛感等因素的影响, 大部分女生很难掌握垫球的技术。针对这一情况, 我采用了“忽视教学法”, 有意地忽视“问题学生”的存在, 并对掌握动作较好的学生进行较为细致的指导, 然后按不同的水平分组结伴合作的教学方法, 让他们自由结伴练习。学生在合作练习中各自交流了自己垫球的方法和技巧, “水平低的学生学得积极, 水平高的学生教得认真”, 练习的密度与效果也明显增强, 在同伴的帮助下那些没有掌握垫球技术的学生慢慢地学会了垫球。他们之同伴之间的友情倍增, 每位学生的长处都发挥得淋漓尽致, 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了成功的笑容。

3.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让创新带动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之一。以往多是教师对课的情境或是项目进行有意识的安排,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种浅层的兴趣激发, 维持的时间与整体效果性并不是太好。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 让学生模仿学习动作远没有让学生自己创造出新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兴趣更强、效果更好。

所以, 培养创新精神, 首先要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富有创造性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过去唯师是从的教育教学的环境中, 学生都被训成了一个个听话的小绵羊。教师叫他们做什么, 他们就做什么, 没有自己的主见, 也没有自己想象的空间, 哪有机会提出什么奇思妙想, 更不敢奢望什么创造发明了。这显然局限了学生智能的开发。因此, 教师必须放下架子, 淡化自己的权威意识, 让学生尽情地发挥、探究, 让他们的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从而培养出创造性人才。

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深深体会到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坚持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 只有让全体学生真正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真正成为学习活动中的“小主人”, 才能实现体育教学优质高效, 才能促进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提高, 为今后的终身体育创造条件;只有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他们在体育课堂中快乐起来, 才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学、练, 培养他们自主、合作、创新的习惯, 才能真正使体育课堂充满活力。

摘要:本文指出,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下, 体育教师应努力营造宽松、自主而又有个性的体育课堂与教学环境, 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体育教学,自主、合作、创新,学习方式,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创造时代的来临.人民教育出版社.

[2]学校体育教学探索.人民体育出版社.

国际体育 篇11

关键词: 小学体育教学 快乐体育 阳光体育

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较为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快乐体育”作为一种体育教学模式,能够结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学生情感出发,使小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体育学习的乐趣,真正将“阳光体育”运动的理念融入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关注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文章结合小学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一些相关观点与建议,希望能够对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一、“快乐体育”与“阳光体育”之间的关系

(一)“快乐体育”。

“快乐体育”即为在体育教学活动中,通过丰富多样、趣味十足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感受到体育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为学生带来愉悦的体育学习体验。“快乐体育”教育模式下,学生能够在体育活动参与、体育活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体育学习的乐趣,并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

“快乐体育”教育模式较为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快乐体育”教育方式表现在教育过程和教育方式中,在“快乐体育”教学方式下,学生成了课堂教学中的主人,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对小学生体育学习能力的培养和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能够产生积极影响,有助于学生个性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阳光体育”。

“阳光体育”运动是2007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所提出的内容,是国家体育总局所发布的号召。“阳光体育”运动活动开展的价值在于吸引广大青少年的注意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走到操作中、走到大自然中、走到阳光下开展各项体育锻炼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阳光体育”运动号召指出:“要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至少掌握两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阳光体育”运动对中小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能够产生重要影响。

(三)“快乐体育”与“阳光体育”之间的关系。

“快乐体育”与“阳光体育”运动相较于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具有关注学生情感发展和教学模式较为丰富的特点。“快乐体育”与“阳光体育”运动下,体育教学活动更加符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认知特点,能够使小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感受到体育学习的乐趣,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保证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持续开展。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快乐体育”到“阳光体育”的探索

小学体育教学中可以通过转变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方式,将“快乐体育”与“阳光体育”教育模式相结合。

(一)转变教学理念,注重学生主体地位。

“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小学需要提高对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视程度,这也是“阳光体育”运动活动开展的必要前提。小学体育教师与学校领导需要充分认识“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意义与实施价值,基于小学生的性格特点、认知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科学安排体育教育的时间,满足小学生每日体育运动参与的时间需求、空间需求,将“健康第一”的思想理念深入渗透到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保证体育教学活动的可持续开展。

在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基于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体育教学设计,营造“快乐体育”的教学氛围,使小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参与体育运动的乐趣。

另外,学校还需要加大对“健康、运动、阳光、未来”号召的宣传力度,可以通过校园广播、网络传播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价值的掌握程度,使“我运动,我快乐”、“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一辈子。”等相关口号深入人心,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运动氛围。

(二)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快乐体育”到“阳光体育”需要加强对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基于学生的实际性格特点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关注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游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小学生感受到体育学习的乐趣。

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篮球“三步上篮”技能时,可以采用游戏教学方式,在学生学习完成相关技能之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进行合作竞技比赛。每10名学生可以成立一个小组,第一位学生完成“三步上篮”且投中之后,第二名学生接着进行“三步上篮”,最快完成合作比赛的小组成员为优胜组,可以要求任意一个小组表演节目,等等,增强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为学生带来愉悦的体育学习体验。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可以通过转变教学理念,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方式,使小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促进小学生体育学习能力发展和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阳光体育”与“快乐体育”运动的结合,有助于学生个性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喻坚.“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1):77-79.

国际体育 篇12

1 高校体育的发展形势

1 . 1 高校体育发展的积极意义

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高校体育,其能够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得以培养,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国民体育发展的基础所在,能够使学生的道德品质以及个性化得到培养。使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有利于校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对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1 . 2 高校体育发展的状态

现代社会中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许多高校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做出了使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改革,但是现阶段高校体育的现状就是:学生的体能素质整体不高,肺活量指标有所降低,身体肥胖的学生显著增多,教师的整体水平不高,教学设备不够完善,学生对于体育锻炼有着较为淡薄的意识。

1 . 3 未来高校体育的发展趋势

现代教育体制以及培养的目标都决定着高校体育进行改革的必要性。与社会化接轨,最终实现社会化是其改革的目的所在。因在高等学校中,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比较成熟且稳定,是健身意识以及体育行为形成的最佳阶段。高校体育为社会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实现其的社会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2 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关系

2 . 1 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不同点

(1)其在目的上就有很大的不同,社会体育是人民群众自愿自主开展的身体活动,能够达到强身健体、陶冶情操的目的。而高校体育是高等教育中一项重要的科目,需肩负使大学生身体素质加强,以及道德、意志加强,运动技能提高的责任,具有一定的组织性、计划性以及目的性。

(2)两者针对的对象不同。社会体育的对象是社会上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体质的人,而高校体育主要针对的就是在校大学生,其将身体素质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作为关注点。

(3)两者之间有不同的参与方式,社会体育中,参与的人群可自由的支配时间,遵循自愿的原则,活动方式以及活动内容都以个人爱好为主。高校体育中学生主要都是以课堂为载体进行学习。

(4)两者之间有不同的学习内容,社会体育中,可自由选择运动的项目。在高校体育中,排除能够自主选课外,不再有选择项目的权力,对技术以及技能的学习过分强调,没有灵活性。

(5)二者之间所处的地位也不相同,高校体育有教育的性质存在,且能够向社会体育进行过度。高校体育是社会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社会体育的发展水平是体育发展规模以及发展水平的真实反映。二者无法相互取代。

2 . 2 高校体育对社会体育的积极影响

高校体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社会体育的不足进行弥补,在社会体育中,因受到经济以及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发展社会体育的经费欠缺,指导员的数量以及素质普遍不高,体育场地以及器材不够充足,使社会体育发展更加困难。但是在高校体育中,却占据着社会体育缺少的资源,高校学生在经过专业化训练后,能够成为社会体育中优秀的指导员,弥补社会体育中指导员欠缺的不足,且高校体育中,有较大的体育场地以及较为丰富的器材设备,将其应用于社会体育中,就能够使经费得到有效节约,有了更为充足的物质保障。而社会体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高校体育的改革进步,原本单一枯燥的高校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许多高校采用了俱乐部以及体育协会的先进形式,使学生更愿意参与其中,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 高校体育向社会体育过渡形成终身体育

在高校体育中,需建立终身体育的思想。此方案在多年前就已被提出,但是因多种因素的限制,无法在高校体育中真正实行。现阶段,一些高校仍在坚持以“三基”教育以及学生体质的增强为基础,未有效重视并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体育思想以及体育能力,没有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在学生毕业后,也就脱离了体育。所以,高校体育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点,摒弃传统的旧观念,使能够适应现代体育思想以及社会发展的体育教育新体系得以建立。

与此同时,还应使终身体育的思想加入到学生的教材体系中,使学生的体育意识得到培养并加强。一直以来,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学中都本着重视实践的教学方法,而忽略了教学理论的传授,许多学生对于体育的认识都局限在跑步、打球等户外活动中,而很少有学生能够注重体育课的理论知识,学校对于理论知识的考核也未有重视。长此以往,导致了高校体育教学的失衡。高校应该对此加以重视,将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样作为教学的重点,将理论教材的主线设为具有终身教育意义的内容,例如体育的基础知识、体育锻炼的原理以及方法、体育卫生以及保健等。此外,还需将学生对理论考试的态度加以转化,使其更具科学化、规范化,达到使学生体育意识得到培养并提高的目的。

使学生的体魄更加强壮、身心更加健康是终身体育的目的,所以,应将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改革的目标,以知识的传授、智力的开发以及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实施科学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充分的调动,自我设计、自我创造以及自我锻炼的能力不断加强。

4 结语

上一篇:自适应权重粒子群算法下一篇:员工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