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运营模式

2024-09-13

资本运营模式(精选12篇)

资本运营模式 篇1

摘要:人力资本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最重要的资本形式,理论和实践反复证明,人力资本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提高人力资本运营效率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因此,构建科学的人力资本运营模式对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本,运营模式,运营效率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本已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第一资源,人力资本的形成、开发、培育和利用成为影响企业生存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企业竞争力的增强直接地取决于对人力资本的运营效果,因此构建科学的人力资本运营模式,塑造以人才为核心的竞争力,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人力资本内涵分析

(一)人力资本的界定。

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在1960年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使人力资本范畴进入主流经济学领域。舒尔茨关于人力资本的阐述为后来的人力资本研究奠定了基础。但舒尔茨在这里并没有明确人力资本的概念。人力资本的概念是在加里·贝克尔的《人力资本》一书首先提出来的,他指出人力资本是通过对人力投资形成的资本,所有用于增加人的资源并影响其未来货币收入和消费的投资为人力资本投资,并指出“用于人力的投资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教育支出、保健支出、劳动力国内流动的支出或用于移民入境的支出等形成的人力资本”[1]。由此可见,人力资本是依附在人身体上的知识、能力、健康及其它的精神存量的总称,能够在未来给相关经济行为主体带来利润等收获。人力资本的大小是由人力资本投资决定。

美国经济学家卢卡斯在探讨经济增长时,把人力资本视为经济增长的引擎,特别强调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因为人力资本不像生产要素那样会导致收益递减,人力资本的增加会带来收益递增,这表明随着人力资本的增加,在劳动、物质资本、自然资源等其他生产要素投入既定的条件下,会使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扩展;或者在产出既定下,使人力物质资本、自然资源等要素投入减少。这无疑节约了资源,有利于资源的长期利用,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二)企业人力资本的内涵。

企业人力资本是指企业所拥有的体现在员工身上,能够产生未来收益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等因素的总和。企业人力资本不是个人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等因素的简单加总,而是应该受到员工工作态度即努力程度的影响。其关系可以表示为:企业人力资本=∑能力×努力[2]。公式中,能力指员工所具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努力指的是员工的努力程度。由此可见,要想提高企业人力资本的存量,不仅仅需要提高员工所具有的能力水平,还要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其工作的努力程度。

由于企业全部生产经营活动都是由“人”来完成,人力资本无疑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第一要素。企业人力资本的运营状况成为影响企业生存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由此可见,对人力资本运营机制和运营模式的研究和构建会给企业带来巨大利润,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二、企业人力资本运营模式构建的前提

企业人力资本运营是企业通过市场投资,经过选聘、开发、激励、配置、维持等环节,使人力资本得到优化配置,并将人力资源转变成企业的人力资本,进而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实现了人力资本保值、增值的同时,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企业要构建人力资本运营模式,其前提是明确人力资本的运营机制(如图1)。企业人力资本运营机制的建立要满足其经济条件。

(一)明确产权关系。

一是应该明确人力资本的产权属于劳动者个人,人才是人力资本的载体,劳动者个体是人力资本产权的主体,但劳动力个体要服务于企业目标的实现,同时,企业与个人要为各自目标的实际实行双向选择。二是要保证人力资本产权与物质资本产权价值的一致性,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其产权关系必须同时得到认可。

(二)确定衡量标准。

衡量标准是用来计量、统计和评价企业人力资本运营效果的基础,是有效达到人力资本运营目的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利润、成本、时间等衡量标准的确定应符合企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并能客观评价企业人力资本的运营状况。

(三)建立约束机制。

有效的人力资本运营,建立行之有效的约束机制必不可少,这是企业人力资本有效运营的制度保证。约束机制主要分为内部约束和外部约束,内部约束主要有公司规章制度的约束、劳动合同约束、薪酬约束、组织机构的约束等几个方面;外部约束主要有劳动和资本的市场约束、道德和声誉的约束等。

三、企业人力资本运营模式的构建

企业人力资本运营的最终目的是企业通过使用、创造、保存并转让人力资本的投资和市场运作活动储备和利用战略性的人力资源,并通过开发和运用人力资本的使用价值来促使知识、技能和经验商业化,从而实现企业资本的最大增值。为了达到其目标,企业人力资本运营模式包括四个运作环节,即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有效利用、人力资本保持与维护、人力资本运营评价(如图2)。

(一)人力资本的投资。

人力资本的投资是投资主体(企业、个人或政府)通过教育、培训、医疗保健和职业流动等途径使劳动力转变为人力资本的一系列过程。

1. 有效的培训。

对企业而言,培训是最常用的人力资本投资形式。企业应建立长效的培训体系,通过长期的运行产生综合的效用。一是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需求分析,掌握员工的职业倾向、发展潜能和期望职位,根据企业发展目标和员工的职业需求特点,帮助员工设计职业生涯规划;二是要建立科学的培训决策体系,即以培训需求分析为基础确定培训目标,有针对性地制定差异化的培训计划;三是要加大培训投资力度,在加强对关键岗位员工人力资本的知识投资的同时,对企业普通员工培训的投资也要适当增加;四是要完善培训评估指标体系,以实现客观评价并促进培训效果的改善。

2. 科学的招聘。

除了培训之外,企业还可以通过招聘来实现人力资本的积累。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发展阶段,制定符合其实际情况的人力资源规划,并通过制度化的人力资源招聘过程来吸收适合企业的人力资源。在员工的招聘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要用科学手段进行人力资本存量的形成。

(二)人力资本的有效利用。

1. 目标激励。

企业为员工确定明确的工作目标,通过目标的设置来引导员工的工作动机、指引员工的行为,从而使员工的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相一致,激发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其努力工作,从而提高人力资本的存量。

2. 晋升激励。

在企业中,每个员工都希望与组织共同发展,通过公平合理的晋升制度,使员工有机会通过职务的提升、培训进修和轮岗等方式来提高其业务素质,实现全面发展。企业只有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保证员工有不断晋升机会的制度,才能持续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3. 竞争激励。

要将市场中形成的竞争意识引入到企业的人际关系中,通过良性的竞争制度做到优胜劣汰,在提高企业人力资本存量的同时,提高企业人力资本的利用效率。

4. 薪酬福利激励。

科学有效的薪酬激励是激发员工潜能的主要手段,是对员工付出的一种回报,是对员工所作贡献的认可,薪酬福利激励的具体的形式有基于岗位的技能工资制、灵活的奖金制度和自助式的福利体系等。[4]

(三)人力资本的保持与维护。

人力资本的运营,在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和利用来形成和提高企业人力资本的存量的同时,还要对人力资本进行保持和维护。企业对人力资本的保持和维护又促进了人力资本运营稳定性的提高。

1. 人力资本的保持。

保持人力资本的主要方式是人力资本的合理配置,合理配置既要考虑员工与岗位的合理匹配,还要考虑员工与员工的优化组合。企业按岗位要求,结合员工的工作能力和个性,将员工配置在合适的工作岗位,做到人岗结合。而在进行员工与员工的优化组合中,既要看到员工个性上的差异性,又要看到其互补性,并在充分考虑员工的个人意见的基础上来实现人与人的优化组合。

2. 人力资本的维护。

人力资本维护的关键是如何保护人才、留住人才。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立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二是加强员工的劳动安全和福利保障措施;三是注重人际关系方面的管理,在企业内部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工作环境,使可能出现的劳资间、员工间的冲突在企业内部得到较快的化解。

(四)企业人力资本运营的评价。

企业人力资本运营是一项系列的管理活动,也是一项投入-产出活动,因此,人力资本运营效率和状况可以通过分析人力资本运营的投入成本和产出收益来考查。人力资本运营的投入成本就是企业人力资本的投资,即人力资本运营活动所发生的一系列费用;人力资本经营的产出收益是指企业人力资本的价值,即人力资本合理经营而产生的价值增值。通常情况下,用一定时期企业人力资本回报率的高低或人力资本价值收益的大小来衡量企业人力资本运营成功与否。

参考文献

[1]加里·贝克尔.人力资本理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2]高艳.企业人力资本经营研究[D].西北大学,2006

[3]奚国泉,蔡军,丁敏.企业人力资源资本化运营探究[J].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2,6

[4]张军峰.我国企业人力资本运营状况及激励机制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12

[5]赵琛徽,张郁文.企业人力资本运营的理论探讨[J].经济师,2002,1

[6]戈琴.论开发人力资源与实现人本管理[J].南昌高专学报,2006,4

[7]田红娜.浅议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黑龙江教育,2009,6

[8]许莹.基于企业实践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体系研究[J].企业活力,2014,5

[9]孔令锋,李健.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机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0,8

[10]潘文艳,焦爱丽.吉林省旅游产业与旅游高等教育互动协调发展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0,3

[11]苏颖.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蓬莱旅游跨越发展[J].中国外资,2012,12

资本运营模式 篇2

策略之一:分阶段进场考察

策略之二:充分作好项目前期工作

策略之三:及时沟通并形成备忘录

策略之四:充分发挥专家作用

策略之五:多层次召集研讨会,统一思想,减少项目后期困难

策略之六:密切甲乙方关系,形成利益共同体

工作之一:项目正式启动

工作之二:项目需求与破解思路初步确定

工作之三:现场考察工作结束

工作之四:初步汇报得到甲方认可 工作之五:项目组核心成员举行泰山总规大纲讨论会

工作之六:项目组向泰安各级领导汇报大纲思路获得高度认可,市委书记耿永清要求各部门密切配合,快速推进。

工作之七:项目组与泰山管委主要领导召开联席会议,商讨下一步工作,明确项目最终成果内容。

景区为主 适度辐射 搞好衔接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耿文清10月28日在听取泰山景区旅游发展规划情况时强调,要按照“景区为主、适度辐射”的定位,深入细致地搞好泰山景区旅游发展规划修订论证工作,确保规划的大视野、多角度、大手笔。

在听取项目专家关于泰山景区旅游发展概念性规划汇报后,耿文清讲了意见。他说,听了这个概念性规划很受启发,对领导层如何发展大泰山旅游圈拓宽了思路,规划的主调是可以肯定的,在这个基础上要进一步提出修改意见加以完善,并召集专家组组织论证,尽快做好相关工作。

耿文清强调,泰山景区旅游发展规划的定位是“景区为主,适度辐射”。我们发展旅游的目标就是打造旅游目的地,创建国际旅游名城,建设旅游经济强市。要围绕“吸引人、留住人”的总要求,按照“严格保护、永续利用、实现科学发展”的原则,在规划过程中,注意和处理好以下问题。首先制定泰山景区旅游发展规划要与泰山相和谐。要对泰山文化进行科学准确的把握和体现。泰山之所以为五岳独尊,首要的是文化积淀深厚,是五千年历史文化的集中体现,在规划中要渗透到方方面面,对泰山文化的体现要实现大视野、多角度,要把学术研究的东西变成通俗易懂的作品,以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出去,使其广为人知、深入人心。对项目设计要与泰山自然生态相协调,做到既要规划好旅游相关服务设施,又要保护改善环境,要有可操作性,立足生态化设计建设,最大限度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营造舒适、优美、惬意的旅游环境。

耿文清要求,要选准近期的突破点,完善概念性规划要体现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步骤,注重操作性,在做详细规划时要突出特色,富有代表性。要注重与其他规划相衔接,与已有的大型旅游项目相衔接。要按照山城相依的要求处理好泰山、泰城的规划关系。要规划设计好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加大对泰山周边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充分考虑与市外相关景区景点的对接联手,实现互利共赢。

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洪峰,市委副书记黄龙华,市委常委、副市长白玉翠,市委常委、秘书长朱玉合也分别就泰山景区旅游发展规划修订完善讲了意见。

北京巅峰智业旅游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巅峰智业”)始创于2001年,是国内最早专业从事旅游规划设计业务的企业之一。

巅峰智业在以旅游规划设计为核心业务的基础上,持续创新,不断延伸旅游产业链全程服务,大力发展旅游投资、景区运营管理、旅游营销等业务,形成“规划引领-投资驱动-运营支撑-营销拉升”的“四位一体”一站式全程服务模式,提供综合型智慧旅游系统解决方案。

巅峰智业在中国首家提出像管理酒店一样进行景区管理,我们针对不同景区的现状提供合理高效的解决方案,并配备专业团队入驻景区,参与和指导景区运营。总结我们在全国40余家景区运管、景区托管的实践经验,以提高我们现有景区的盈利能力和商业价值,为当地民众提供就业机会,为地方政府提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资本运营模式 篇3

[关键词]运营转型;商业路径;运营模式

[作者简介]龚军辉,长沙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在互联网经济下,从大规模生产到大规模定制的变化,促使媒介从卖产品过渡到卖解决方案、卖服务。这样,期刊运营转型也成为迫在眉捷之事。所谓运营转型,是指由企业管理层发动的,为实现极具挑战性的运营业绩目标有意识开展的彻底、持久的运营变革。这种变革是为了与新时期的生产销售相适应,是为了与资源规模、装备水平等组合的企业硬实力相匹配,一般涉及到生产销售方式、产业结构、管理理念与模式、发展步骤与计划等方面。具体对于处于变动转型期的中国期刊而言,其运营模式与商业路径的选择,在当下更具有现实的意义。

一、期刊运营转型的商业路径

商业路径是包括商业选择、商业模式、预测结果等在内的一项系统工程,其中商业模式为其核心,一般包括五个要素——(1)价值主张,即顾客需要什么,对客户而言,产品的价值何在?这是最核心的要素;(2)客户的选择,即为哪些客户服务,最基础的客户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应该避免与哪些客户来往(对手状况)?(3)业务领域,即资源应投放在哪里,发展重点与基本战略步骤如何?(4)价值获得,即如何获取利润,如何构建获利模式?(5)策略性控制点,即如何守住利润,如何对待对手?因而,商业路径从本质上说是商业模式的具象化运作。

当今中国的期刊运营转型,面临着新媒体冲击、转制带来的内外动荡、复合型人才匮乏、经济基础薄弱带来的发展瓶颈等诸多困难。要解决这些困难,首先要在商业路径的选择上做出判断。根据一些媒介探索的经验,个人以为,当今中国期刊运营转型的商业路径主要有三种:

1. 社交化路径

期刊面临数字化挑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期刊本身的互动性不强所导致的。数字期刊顺应数字化浪潮,在APP终端改变用户习惯的同时,也改变了内容的承载方式,促进了期刊数字生产、发行平台厂商的融合,使数字产业链条构建完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期刊数字化的进程。提升期刊运营管理人员的互联网基因和技术层面的架构能力,有可能导致数字期刊的爆发性增长。如今第三代数字期刊强调互动性、多媒体和P2P发行,传播模式由单向直线性向双向循环性发展,都使数字化平台的社交作用更加突出。图像强于文字的直观和易读,对受众的诉求表达、传递更感性等特性,终遇东风,其体内能量得以大量地释放,期刊风格转型带来话语权载体的转变。在这样的背景下,低成本甚至免费的社交,给期刊运营转型提供了极佳的路径:主动融入社交的圈子,占领社交话语的主动权。新闻类期刊在深度报道上已经占据的优势,可能在这方面会受益无穷。时政期刊充分利用其资源配置优势,也可能在这方面较易获得成功。

需要指出,在新媒体时代,受众成为用户,追求个性化的满足,需要追踪和分享,只有掌控整个商业流程,优化受众体验,才能赢得受众的喜爱。在重视交流、人际关系优先的中国社会里,让受众感到满意,快乐地服务于受众,也会给期刊带来利润。

2. 多媒体或全媒体化路径

期刊没有资本、刊社多是亏损、受众极度碎片化、新媒体技术突飞猛进、营销环境巨变、文化产业改革不断深入、体制机制矛盾等成为制约期刊发展的瓶颈,给期刊转型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发展机遇。原先报刊、广播、电视形成的超稳定旧媒体格局已经转变成以报刊、广电、户外和渠道、网络媒体、移动互联网五强竞争的新媒体格局,三网融合的实现更带来了期刊不能承受的全民媒体运动,从而造成期刊最终比的是媒体的综合运营能力,比的是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具有潜力的期刊进行资源整合,调整结构,优化品种布局,集合优势力量,推进集团化管理,不断增强发展能力,成为大势所趋。充分发挥传统内容生产优势,利用长期积累下来的品牌优势和公信力优势,把期刊内容制造以新技术、新渠道的信息发布速度和宽度加以结合,实现全媒体生产、全介质传播、全方位经营,就成为了必然。

多元化的环境下,期刊的经营思想要实现从数量优先到效益优先、从同质化竞争到差异化竞争、从追求规模到追求质量的三个转变,才可能在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上得到提高。在媒介产品快速复制推广机制的驱动下,期刊以标准化和规范化为核心建立多媒体合作和全媒体推介成为可能。传统期刊与数字化融合共存并共赢的谋划里,期刊一方面要寻找在数字化时代新的生存方式,另一方面要建立高效的信息传播与互动平台,从而推动内容服务互动化、数字期刊移动化、盈利模式多样化趋势的实现。这需要期刊运营转型当中要有全方位的战略思考,有清晰的整合经营理念和创新发展方向。以刊为本,多元多赢,实现产业化、平台化、移动化和大数据,是文摘类期刊、女性期刊、体育娱乐期刊等为代表的大众文化期刊普遍的选择。当前,这些期刊应该坚持四点,即坚持做强本刊,不断夯实发展基础;坚持做优品牌,着力培育支柱媒介;坚持做大产业,加快推进集群发展;坚持做深文化,构建多元产业格局。

3.以结构优化为基础的高效管理化路径

管理就是真金白银。在期刊面临国际化挑战的时代,只有把期刊的基础管理提升到国际先进同行水平,才能促使其转型之后处于不败之地。精细化管理在某种意义上成为运营转型的代名词。运营转型工作大体分为组织培训、调研诊断、优化流程、设计实施、固化完善等步骤。其中,优化流程成为关键。同一生产流程中各部门缺乏交流、缺乏绩效联动和部门追责机制,各部门“一团和气”是当今期刊界的常态。这种常态常常会在危机关头暴露出效率低下的漏洞,缺少把资源转化为效益的速度很大程度上会使期刊走上绝境。因而,只有优化期刊内部的包括组织模式、生产差异化策略等在内的管理结构,实现责权利三位一体,才有可能实现期刊转型后的高效管理。期刊要生存,首先得产品适销对路。打好运营转型升级的主动仗和攻坚战,就是要千方百计满足和适应时代、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不断优化自身产品内容的结构,不断完善期刊经营的服务体系,才能找到出路与实现新的突破。

nlc202309031315

二、期刊运营转型的运营模式

商业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着运营模式的支撑,否则,就可能成为空中楼阁。运营模式有四个基础要素,即市场导向的流程、运营导向的组织变革、运营驱动的人才培养、价值观驱动的企业文化和绩效管理。在市场细分的情况下,期刊的运营转型必须依靠创新来响应市场的需要,避免商机的延误。

从期刊的运营规律上说,当今中国期刊处于一个十字路口,创新成为主旋律,融合发展变为主流,增值服务为关键,管理控制作为基础手段。这为运营转型指明了方向,即期刊要实现转型,必须在如下方面做好夯实工作:(1)业务创新,在手段和方式上更符合新媒体时代的需求;(2)寻求合作资源,同时内部挖潜,实现产品差异化生产策略;(3)收费模式适应时代需求变革,加强财务管理意识;(4)加大原创力度,完善并提升研发体系;(5)提高资金运营意识,增强期刊的抗风险能力;(6)全媒体或多媒体运营,提升品牌意识及学习品牌运营;(7)体现服务本质,增强人力资源培训;(8)全方位挖掘人才,在复合型人才的引进与培育方面做出成效。

从目前中国期刊的运营特点来看,有如下六种运营模式可能成为转型的选择项目:

1. 产品领先模式

在新媒体传播速度更快、信息搜集更强、整合资源更便的冲击中,期刊的生存似乎处在一种危机当中。但是,“在危机中转型,付出成本最小,改革效果最好,解决问题也最彻底。”后危机时代呈现的底价竞争、优胜劣汰的格局,要求期刊在内容生产上进一步挖潜,在产品领先上走出强有力的一步。

媒体从本质上说,是一个信息服务商。因而,在转型当中,它必须通过服务、参谋、引导、评价、发现价值,这是其加减法则。作为一种运营平台,则需通过整合、创新、升级、分销来实现价值增值,这是其乘除法则。在其经济势力和规模效益突现以后,作为并购重组与行业战略的投资者,优化资源配置、对接产业资本,实现其价值的放大,这是其指数法则。而作为文化传播者,让文化走出去,讲中国故事用数字技术进入国际市场,实现价值的再造,这是其混合法则。通过服务发现价值,通过转型创造价值,通过整合放大价值,通过传播再造价值,是商业期刊、科技期刊、教育期刊可能实现成功转型的路径选择。

2. 解决方案模式

期刊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快速提供信息方面不及报纸、电视、广播及网络等新媒体,但它在提供服务的深度与力度上向来具有优势,因而它在向解决方案模式或者服务模式的转型上具有天然的条件。按照受众的需求定制解决方案,是未来媒体发展的重要趋势。解决方案不能只是产品的叠加,还要开发一些与之配套的软件或者提供整合的服务,这就需要一个团队在后面做支撑和提供交付能力。期刊的聚合力,决定了它在发挥团队力量、整合服务上具有潜质。解决方案模式的建立,还需要和大量的受众与客户进行密切的联系,从而促使销售前端网络体系的彻底解构,销售人员将更像是顾问而非销售员,他们关注受众或客户的问题,从满足其需要而获得利益,而不是简单将已有产品高效卖给受众或客户直接获利。与一般产品希望售后服务越少越好不同,以期刊为代表的媒介产品的服务在越便利越好的基础上,更看重售后服务带来的新的契机,从而实现增值服务(延伸价值链条)和外包服务(将价值链条中的一段用更专业的能力提供高价值的运营服务)。譬如,电器类期刊联合电器生产商家,为客户上门维修家电或传授家电保养知识,打包收费。在社区服务彰显重要的未来,增值服务和外包服务会成为真正的服务,并会驱动商业模式的变革,潜力巨大。

3. 品牌运营模式

品牌运营是期刊的第三次销售,是指期刊利用所形成的市场覆盖面和社会影响力,对其品牌形象进行开发,培育期刊的无形资产,并进行理性的品牌延伸和拓展,其核心是挖掘期刊品牌的市场价值,形成可以有效延伸的市场价值链。时尚类期刊当今所采取的大多是这种模式。这种模式要求准确定位并着力维护和宣传品牌的核心价值,始终不渝地坚持这个核心价值。在品牌定位之前,一定要进行细致的市场调研,策划设计合适的定位,有多品牌的期刊社内部要优化品牌策略和品牌结构,实行差异化的品牌定位;在品牌实施当中,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进行持久的投入,科学管理各种品牌资产,积累丰厚的品牌价值;在品牌建立以后,要树立全局的意识,站在长远的角度对品牌进行理性的经营延伸,实现品牌增值和品牌制胜。我国不少财经期刊利用本身品牌,通过办展会、论坛、年会等获取了极大的市场收入,还把内容转化成图书、音像制品等,甚至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开发和出售数据库,尝试为企业提供管理咨询等深度服务,这都极大地开创了期刊的盈利通道。品牌营模式的关键在于有效地发挥期刊的市场号召力和品牌优势,需要通过细分市场和专业化的产品及媒介营销来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与企业之间达成某种战略联盟。这种联盟是建立在利益基础之上的,需要期刊和企业之间建立互尊、互信、互赢的双边关系,并形成一种期刊为保护企业进行舆论引导、企业为媒体支持埋单的默契。当然,这一切还得建立在期刊公信力没有受到社会质疑的前提之下。

4. 辐射拓展模式

辐射拓展是指在期刊主业强有力的支撑下,向其他行业拓展,进行多元化发展的一种运营模式。“媒体从对用户的向传播发展到与用户间、人机间、人与内容间、多屏多网间的实时多维互动,从单一的渠道覆盖发展到多渠道覆盖。在这个过程中,媒体受众的概念逐渐转变为用户的概念。”期刊所具有的喉舌、公共、商业三重属性处于平等地位,带来了媒介的彻底革命:媒体舆论引导功能弱化,期刊产业相关附属链条推动其内部产业结构智能演进,从而要求期刊发挥其潜在的业务优势,优化城市服务决策模型。实行辐射拓展模式的期刊要求本身实力较强,主营业务发展成熟,同时拥有入主新领域所必须的全部战略资产,还要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市场经济主体和经营体制。

5. 纵向拓展运营模式

纵向拓展运营模式是指期刊业向产业链向上下游纵向延伸的线形经营模式。其向前拓展指以期刊为依托,掌握对原材料、供应商如纸张和各类印刷材料的控制权,向后拓展主要是向产品销售方向整合,如发行、广告等,使其一体化中得以提高竞争实力。办好期刊主业,在广告、发行、印刷等基本经济点上保证利润增长,并以此为主线,通过拓宽、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开发的广度和深度,是其最为主要的手段,多途径、多渠道的资本运营,是其得以运营的保证。

6. 跨地域经营模式

我国目前的期刊市场多处于区域分割的状态,期刊机构很难实现自身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因而,为了寻求自身的发展,不少期刊实施跨地域发展战略。这些刊社往往选择与在目标市场有实力的传媒机构进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并在克隆自身成熟的办报经验和模式上进行跨地域发展,譬如,《特别关注》联合湖南湖南教育报刊社创办《爱你》期刊,就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这种模式,因为涉及传媒的双转体制,从而体现出了一系列的矛盾冲突,主要有党管媒体和企业自主权之间的矛盾、媒体跨区域经营和媒体属地领导问题、企业盈利原则和传媒既定运作原则的矛盾、资产清算问题、人员安置问题。

资本运营模式 篇4

传媒资本运营是传媒产业活动中的一个大问题, 是一个基础性的理论问题, 但传媒资本运营的这种重要地位, 现在还没有被认识, 造成了传媒资本的巨大浪费。对于文化产业的改革,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明确指出:“文化发展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一切妨碍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 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做法与规定都要改变, 一切影响文化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

一、传媒产业资本运营理论概述

传媒资本是一个新的概念, 传媒资本都包含人才资本、实物形态资本、价值形态资本和无形资本等。

传媒资本运营是指对传媒资本的运筹、策划和管理, 以谋求传媒资本增殖的最大化。严格说来, 传媒资本运营只是资本运营的一项内容, 应纳入信息资本运营的范畴, 但是, 由于传媒产业的特点, 决定了传媒资本运营的特殊性。

传媒产业兼并是传媒资本运营的一种重要方式, 也是传媒产业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传媒产业兼并是一种经济行为, 指取消被兼并传媒实体法人资格, 将被兼并传媒实体将产权有偿让渡给兼并者, 进而实现传媒产业一体化。传媒产业兼并是中国市场经济发达的一种表现, 是市场竞争的一种结果。

传媒资本运营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传媒产业的收购, 它是一种获取对被购买者控制权的产权交易行为, 能够通过一家独立的传媒实体来收购另一家传媒实体或其他实体的全部股份或者部分股份, 具有以下特点: (1) 收购者以股东的身份享有对被收购者的控股权。 (2) 使被收购者成为收购者的子公司, 收购者购买了被收购者全部股份, 享有对被收购者的全部支配权。 (3) 收购者用吸纳股东的方式把被收购者的全部财产和股份作为股金投入收购者的公司, 使其成为收购者的一个股东。

传媒产业涉及的范围较广, 其资源相当丰富, 是一种知识化产业。传媒产业重组是传媒资本运营的一种方式, 对于传媒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传媒产业的联合是指为了一个共同利益目标, 两个以上的传媒产业部门在自主、自愿、互利、平等的原则下而建立起来的具有独立性的产业组织。这种传媒产业的联合既可以是不同媒体之间的联合, 又可以是同一媒体之间的联合。既可以是跨地区的联合, 又可以是地区内的联合;既可以是横向联合, 也可以是纵向联合。切忌行政手段的过分干预, 可以根据本产业、本地区实体的状况来自主确定究竟采取何种联合形式完全。

二、中国传媒产业资本运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传媒产业进行资本运营的体制瓶颈。

第一, 传媒产业的事业属性。进入传媒产业的规定是相当森严的。有关专家统计, 中国现行与广播电视有关的法律法规有近90多份, 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专项的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 这就使得国家的调控手段已经完全跟不上传媒业发展, 对传媒业的实际发展缺乏客观研究, 这样就造成传媒产业在进行资本运营时受到诸多的限制。第二, 传媒产业的“工具”属性。传媒产业的性质一直被定义为“人民、党政府的喉舌”。尽管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不断扩大它的外延,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资本运营绝对不能动摇传媒产业的“喉舌”地位, 传媒产业的“喉舌”功能是政府部门的延伸, 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被放在第一位的。

资本运营的两大前提就是工具属性和事业属性。只有在不违背这两个前提的情况下, 传媒产业才可以进行资本运营, 这样无疑就大大阻碍了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

2. 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管理体制与规模化发展之间的矛盾。

多年以来, 中国传媒产业实行的是四级办报办台体制, 即条块分割、部门所有、行业所属、多头管理。在媒体业中较为突出的就是计划经济体制所遗留下来的小而全、大而全、条块分割的格局。

目前想要彻底打破这种条块分割的状况, 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这是因为中国传媒业的管理宗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就是“守土有责”。这一方面阻碍了传媒业的创新发展, 另一方面攘夺了传媒单位必要的自主权。这一管理最大的受害者就是“存量”传媒, 它是以机关报为代表的。这是作为主流媒介的机关报因为在这一管理体制之下会逐步衰败, 渐次成为“边缘化”的媒体。

3. 资本运营的障碍是传媒产业产权不清。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 新闻媒体按照国家有关文件规定为“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之后, 新闻媒体对自身所掌握的国有资产有一定的使用权、经营权、管理权。

在一段时期内这一政策促进了各新闻事业和新闻媒体的快速发展。但是随着媒体为寻求资产重组和产业扩张而进入资本市场筹资融资, 向“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产业化发展道路不断前进的时候, 媒体发展遇到的现实问题之一就是媒体产权不清。产权不清必然很难形成一个统一的传媒市场体系, 更无法通过资本运营实现传媒资产的集团化发展、产权重组和优化配置。

4. 核心竞争力不足影响传媒机构的发展。

中国传媒产业实力较为薄弱, 没有太强的核心竞争力。传媒产业在创新能力方面缺乏创新人才和创新机制。

三、对策与措施

根据以上研究, 我们得出以下对策与措施:

1. 传媒产业兼并是传媒资本运营的一种重要方式, 也是传媒产业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

传媒产业兼并是一种经济行为, 指取消被兼并传媒实体法人资格, 将被兼并传媒实体将产权有偿让渡给兼并者, 进而实现传媒产业一体化。传媒产业兼并是中国市场经济发达的一种表现, 是市场竞争的一种结果。

2. 中国传媒产业的传统赢利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

一是包括广播电视节目等信息产品的销售收入和制作收入;二是传输及接收设备的建设、广播电视发射、印刷设备等信息传播设备的经营收入;三是广告收入和传统媒体发行等信息产品传播过程中的收入。现代媒体的广告收入要远远大于发行收入。

3. 传媒产业资本运营是一种极为有效的融资手段, 可以

用少量的国有资产来控制、吸纳大量的社会闲散资金来扩大中国媒体经济实力, 用于媒体迅速发展, 有助于提高媒体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它为传媒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保障。

4. 指出了中国传媒产业资本运营存在的问题:

传媒产业进行资本运营的体制瓶颈;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管理体制与规模化发展之间的矛盾;资本运营的障碍是新闻媒体产权不清是传媒产业;核心竞争力不足影响传媒机构的发展。

研究结论

资本运营参与传媒业及文化产业竞争, 介入文化产业的变革, 特别是传媒业的变革, 将成为影响中国传媒业未来走向的重要力量。通过传媒业相关企业的改制上市或借壳上市, 或通过其他形式绕过政策壁垒去资本市场筹集资金, 将为社会资本、国际资本投资欲望的实现提供市场需求的巨大可能。文化产业的产权结构与产权关系的深层次变革势在必行。以资本为纽带而不是以行政隶属关系为纽带的真正意义上的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的综合文化产业集团将成为中国文化产业体制改革的真正组织形式。资本运营是国际传媒集团迅速成长的重要途径, 也是国内传媒集团做大做强的必须选择。传媒集团应当抓住发展机遇, 尽快制定和实施资本运营战略, 打造出能与国际传媒集团相抗衡的传媒旗舰。

摘要:传媒资本运营是传媒产业活动中的一个大问题, 是一个基础性的理论问题, 传媒产业资本运营是一种极为有效的融资手段, 可以用少量的国有资产来控制、吸纳大量的社会闲散资金来扩大中国媒体经济实力, 用于媒体迅速发展, 有助于提高媒体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因此, 研究中国传媒产业资本运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传媒产业,资本运营,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美]保罗.A.萨缪尔森, 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7版[M].萧琛, 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1.

[2]邵培仁, 陈兵.媒介管理:第1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5.

[3]赵小兵, 周长才, 魏新.中国媒体投资——理论和案例 (第1版)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6.

[4]章平.传媒:分析框架与经典案例 (第1版)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6.

运营模式 篇5

分享 转载 复制地址举报字体:中▼小中

火星女骑士 2011年03月30日 16:35 阅读(3)评论(0)分类:个人日记

运营的定义就是:对企业经营过程的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是与产品生产和服务创造密切相关的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运营管理也可以指为对生产和提供公司主要的产品和服务的系统进行设计、运行、评价和改进。过去,西方学者把与工厂联系在一起的有形产品的生产称

运营模式:简单来说就是经营方法。为“production”或“manufacturing”,而将提供服务的活动称为“operations”。现在的趋势是将两者均称为 “运营”。企业运营管理最基本的也是最主要的职能是财务会计、技术、生产运营、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的经营活动是这五大职能有机联系的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企业为了达到自身的经营目的,必须对上述五大职能进行统筹管理,这种管理就是运营。运营管理的对象是运营过程和运营系统。运营过程是一个投入、转换、产出的过程,是一个劳动过程或价值增值的过程,它是运营的第一大对象,运营必须考虑如何对这样的生产运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运营系统是指上述变换过程得以实现的手段。现代运营管理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大。现代运营的范围已从传统的制造业企业扩大到非制造业。其研究内容也已不局限于生产过程的计划、组织与控制,而是扩大到包括运营战略的制定、运营系统设计以及运营系统运行等多个层次的内容。把运营战略、新产品开发、产品设计、采购供应、生产制造、产品配送直至售后服务看作一个完整的“价值链”,对其进行集成管理。另外,有两个运营名词值得注意:一是“首席运营官(coo)”,二是“资本运营”。首席运营官(coo)的职责主要是负责公司的日常营运管理,辅助ceo的工作。一般来讲,coo负责公司职能管理组织体系的建设,并代表ceo处理企业的日常职能事务。如果公司未设有总裁职务,则coo还要承担整体业务管理的职能,主管企业营销与综合业务拓展,负责建立公司整个的销售策略与政策,组织生产经营,协助ceo制定公司的业务发展计划,并对公司的经营绩效进行考核。所谓资本运营,就是对集团公司所拥有的一切有形与无形的存量资产,通过流动、裂变、组合、优化配置等各种方式进行有效运营,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增值。从这层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把企业的资本运营分为资本扩张与资本收缩两种运营模式。

企业运营模式

当今大多数企业的内部运营模式都具有相近的特点,不论是国营还是私企或是合资、股份企业,其趋同性说明这种结构模式有其存在的优势,研究这种模式无疑对企业的良性发展

会有很大的帮助。从结构上看大致可分为五个主要部分:行政管理层面销售层面生产层面技术层面资金管理层面其基本职能体现为:1.行政管理层——企业的“大脑”和“中枢”,其主要职责为:企业的规划、决策、管理、监督、考核人员聘用与任免以及相关的人事管理公关与企业形象推广、相关社会活动融资、引资福利、后勤党建、工会建设和形成企业精神和文化2.销售层——企业的“龙头”,其主要职责为:产品销售——企业生存和资金流通的原动力市场开发新产品推广——企业发展的原动力情报收集——提供给技术部门处理。是企业信息收集的主要渠道,也是领导决策的主要依据形象推广——配合行政管理部门,推广、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逐步建立品牌效应,引领企业良性发展产品监测——监督生产环节,进一步保证出厂产品的质量库品管理——库存产品的保管和规划,企业生产调度的主要依据用户服务——与生产部门、技术部门协作,做好售后服务、信息反馈,维护企业良好形象3.生产层——企业的“核心”,其主要职责是:设备采购、使用和管理原料采购、使用和管理生产组织、管理生产人员管理和考核生产成本管理、考核库品管理外协加工管理、检测产品检测、质量保证其追求的理想目标是:质量 效率 成本 安全 创新质量——产品、管理效率——生产、管理、质量成本——材料、人员、生产、质量、安全安全——人员、设备创新——生产、管理4.技术层——企业的“发动机”,其主要职责是:为生产提供技术支持和保证为销售提供技术支持和保证情报收集、分析、处理、解析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生产过程和生产产品的质量监测人员技术培训5.资金管理层——企业的“润滑剂”,其主要职责是:常规财务工作资金使用的管理、监督、指导、考核、预警融资、引资生产经营成本的核算、考核从内部运营关系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具有相对完整的基本经济社会结构行政管理层——相当于政府及相关职能机构生产层——相当于生产企业、生产领域销售层——相当于经销商、流通领域技术层——相当于科研和教育机构资金管理层——相当于银行及相关金融机构2.运营方式具有典型的计划经济特征销售部门根据用户和市场的需要,向生产部门提出“订货合同”生产部门根据“订货合同”,购置材料,组织生产,交付合格产品技术部门负责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并监督生产过程资金管理部门负责提供所需的资金和相关流通操作,负责成本、利润的核算和考核,同时监督资金的使用。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监督、指导、协调、考核3.需求具有单向性(不可选择性)和相互依赖性特征例如:销售和生产之间、销售和财务之间、生产和财务之间就是处于这样的关系状态4.交易过程具有高度的透明性和开放性特征各部门之间信息透明度高5.运营调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快速灵活性,可以根据需要快速调整生产和人员安排、改变生产计划。利弊双向分析1.这种有计划、有目的、可控制的生产方式,具有明显的运营优势。有利于形成程序化规范管理和程序化流水线作业模式。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资金的使用率、减少损耗等。有利于规模化生产的形成。有利于企业的整体扩张。(企业的机器)2.对管理者的管理思想、管理水平、管理方式、管理艺术要求较高。制度化管理、质量效率管理、满工作量管理、工时考核管理、任务承包管理、责任承包管理、工作时间管理、信仰精神管理、“突击队式”管理等各种有针对性的管理方式应运而生。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针对性、及时性将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开展人性化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好人的趋同性和依赖性,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树立企业精神和信仰,也会对企业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和积极的影响。(金钱不是唯一的有效手段,崇拜和信仰、信任和依赖才是最高境界)(企业的灵魂)3.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生产调度调整反应较快,人员调整、调动相对较容易。(不需要合同,一张文书,一纸调令,甚至一个电话就可解决问题)即由需求的产生,到转化为生产过程(操作),到产生成品(结果)的效率相对较高。(企业的自由度)4.有利于内部形成小型的高质量的专业化的团体(组),以及最优化的团体组合。有利于产生生产精英,即生产能手、业务骨干、标兵、劳模。这些对生产过程、生产质量、生产效率都将非常有利。这些对企业的发展,特别是高质量、规模化的持续有效发展至关重要。一个人、一个团队决定一个企业、集团的发展和命运的事例在世界范围内屡见不鲜。(企业的精灵)5.多数成员对外界的市场变化不敏感,仅仅关心自身利益和身边环境变化。企业应对市场变化以及在这种变化中的竞争能力往往把握在少数人手中,他们的思想、能力、工作热情和方法等往往决定着企业的命运。即关键部门对个人能力的依赖性较强,是应力相对集中的节点,有一定的脆弱性。权利相对集中,容易造成重大的管理和决策失误。合理有效的监督方法和机制,重大决策的科学审定等是所有现代规模化企业的重要课题。近期爆发的全球性的金融海啸更加证明了这一点。(企业的核弹)6.个体发展空间受到一定的限制,可能导致个体的灵活性不强,竞争性不强,主动性不强,容易造成人浮于事。自主创新的动力不强,容易满足现状。责任心不强,容易造成事不关己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形成往往与人性的固有弱点有关)。如果管理引导不利,将产生极为不利的负面影响。因而需要较强的宏观调控、指导和监督(即行政干预和制度约束)经济(金钱)调控不能成为唯一的有效手段,企业精神、文化、信仰也会起到重要的作用。(企业的隐患)企业发展谋略1.优化“大脑”,增强智慧。优化行政管理层,聘用优秀人才,特别是关键人物如总经理或常务副总经理。让“精灵”变成“精神领袖”,成为公司这一庞大社会体系有效运转的强有力的动力。即一个特殊的领导者,决定一个特殊企业的前途和命运。2.“政企”分开,各负其责公司的最高行政管理是董事会和监事会,相当于“政”。主要由出资人、股东组成,是公司利益的最大受益者。他们拥有公司的全部财产,以分红的形式享有公司的利润。他们有权决定公司的发展和走向,决定关键人物的任免,是公司的政策“灵魂”。最高执行机构是执行局和总经理,相当于“企”。由董事会聘用的总经理,以及由其建议聘用的各副总经理、部门主要领导组成。他们决定着企业的日常经营状况和效益,也关系到企业的未来和发展,是公司的运营“灵魂”。政和企一定要分开,要各负其责。3.练好“铁头功”以销促产,以销定产,是现有大多数公司所采用的基本策略。因而销售环节不约而同的就成为各公司、企业的运营“龙头”,是否有一支强劲有效的销售队伍,直接关系到公司的经营和效益,影响着公司的发展和未来。4.拥有一个强有力的“心脏”企业的根本归根结底是生产。生产的组织管理、员工的素质和对企业的情感、生产设备的合理配置是三个重要的基本要素。

5.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是发展的“动力”,技术是运营的“保障”,技术是公司的“未来”。6.资金是企业的“血液”资金是公司生存的“血液”,是生产经营的“润滑剂”。现代企业、公司是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的共同体7.企业的精神和文化是企业内部的“粘合剂”和“乳化剂”要让员工对企业产生足够的信任,并逐步上升为依赖,愿意把生存和事业交给本企业,这才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8.企业形象和影响是企业对外的“名片”

标签 市场营销 人员管理 计划经济 技术支持 行政管理

举报字体:中▼小中

分享 转载 复制地址

签名档

成功的事业,温馨的家庭是我一生的追求 本文最近访客

成熟运营模式绊倒戴尔 篇6

戴尔为什么要退市?原因很简单,全球PC市场需求萎靡,PC厂商均受到严重冲击,此时选择私有化退市,好让戴尔不必受控于资本市场,可以谋求灵活的转型。

1984年由迈克尔·戴尔创立的戴尔电脑公司,2000年后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PC厂商,再到2013年退市,十年间从巅峰跌落到谷底,原因何在?

众所周知,因为与供应商结盟,戴尔就比其他PC制造商更快一步。当把“随订随组”的作业效率发挥到供应体系之中,2004年戴尔的库存周期只有4天,时至今日,PC新霸主联想的库存周期也在20天左右。直线订购模式和由它开启的电子商务时代,更是让戴尔渐入佳境。

戴尔是PC开放标准的受益者,问题的关键是:精明的戴尔抓住了这样一个巨大的价值缝隙。戴尔根据客户订单对PC各个模块进行系统集成,通过流程优化或再造带来运营成本优势,一举成为PC市场的王者。

但不可否认,戴尔看起来更像是个高效的装配厂商:芯片来自英特尔,制造外包给中国,以及在韩国和台湾的外围设备随处可见,客服外包给印度,工人们三五分钟就可以组装出一台崭新的电脑,然后准确无误的配送到终端用户手中,其效率之高,甩业界同行几条街不止。

从2004-2007年,戴尔踏上了混乱的多元化之路,此时PC业务也停止了增长,于2006年失去了PC行业的头把交椅,而赖以致胜的直销模式也备受IT界、华尔街和投资者的质疑。此时戴尔在市场中攻城拔寨的利器开始变的迟钝不堪。

是的,任何一种盈利模式都会存在边际,“戴尔模式”是“模块化”时代催生的产物,反映了规模经济的基本要求。然而,差异化和成本领先是两个交替使用的竞争战略,产业阶段不同,战略重点也不同。戴尔曾凭借其直销模式、低价和优质服务获得了快速的增长,但是当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新的价值空间出现的时候,它完全没有跟随到新的节奏而变化。

有人这样概括戴尔的跌落:这其实是一家PC装配厂商退出装配业务的故事。戴尔几乎从不投资研发新产品,当然他们一直热衷于流程的创新和再造。

戴尔公司之所以成功,就是在IBM当年给定的PC商业模式之下,通过直销的方式和供应链的极致优化,取得了行业中最高的运营效率,用零库存和预收客户账款带来巨额的正向现金流,使得其他公司难以望其项背。

戴尔是在运营模式再造方面远远走在了其他企业的前面。但为什么会陷入今天的窘境呢?

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戴尔曾经称霸一时的制造业供应链的运营模式,在变化的时代,不再有用武之地,尤其是当电子商务平台相继崛起后,直销不再是戴尔的专利,每一家电商在物流、库存和供应链管理上都有自己独到之处。各路对手通过电商平台可以与戴尔硬碰硬的较量,而戴尔在线下却不能组织起有效的反击。

成熟的运营模式造就了戴尔的辉煌,也成为这种效率优化企业的巨大累赘。这也是克里斯滕森教授谈到的“创新者的窘境”。所谓成熟企业的成熟管理,指的就是那些运营方面表现卓越的企业,而卓越运营的企业往往无法进入到新的创新领域。

迈克尔·戴尔上台后,放弃了依托原有直销的运营模式来支撑多元化的商业模式,彻底向服务企业级客户转型,这相当于从头打造一个新的戴尔,我们期待一个浴火重生后的戴尔。

中国创业资本的运营模式研究 篇7

一、中国创业资本的发展现状分析

1、中国创业投资行业面临的挑战

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 (CVCRI) 调研了包括在中国大陆表现比较活跃的海内外创业投资机构, 选取有效数据样本为556家投资机构;调查显示中国创业投资行业面临的挑战, 如图所示:

2、中国创业投资快速成长

近几年, 我国年均GDP保持较快增长, 逐渐成为新兴经济体的杰出代表之一;也成就了包括创业资本产业在内的诸多行业的快速壮大。从1999-2009年, 中国创业投资成长迅猛, 其行业走势与GDP增长呈现出正相关性。

3、投资地域与地区经济紧密挂钩

2002年以来的六年时间里, 京、沪、粤、苏、浙和鲁依次占据国内的创业资本投资地域前6名;另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可见, 我国2000-2008年各地区GDP前4位均出现在创投投资地域分布的前6位之中;从而表明我国创投投资地域分布与地区经济呈现出紧密挂钩的关系。

4、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

1999-2009年我国创业资本主要集中在:广义IT业、服务业、生物技术 (健康) 和清洁技术等第三产业领域, 加总比例占投资总额近80%。可见, 第三产业的发达可以吸引大量的创业资本投资。

二、中国创业资本的运营模式

(一) 中国创业资本的参与主体

创业资本的运行过程比较复杂, 涉及的主体包括创业企业、投资者和创业投资公司;这三者分别是资金的需求者、供给者和运作者。

创业企业一般是指发展潜力大的新兴企业或是中小高科技企业, 通常具有高回报、高收益、成长快的特征;但因缺乏资金、管理技能和管理经验, 需要与创业投资家开展合作, 获得成长空间和机会。投资者主要包括: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创业投资公司则是通过货币资本、人力资本的共同投入使创业企业增值, 最终以公开上市、出售等方式退出企业, 获取其投资报酬。

(二) 中国创投机构的组织形式

1、有限合伙制, 是指由至少一个对合伙事业享有全面管理权并对合伙的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普通合伙人, 与至少一个不享有管理权但对合伙的债务仅以其出资额为限承担责任的有限合伙人共同组成的合伙企业。

投资者作为有限合伙人提供投资运作, 仅以其投资额为限对基金的亏损和债务承担责任。根据对57家样本投资机构的调查数据, 可见有限合伙制形式有25家, 占43.86%;有限合伙制基金资产管理规模占总额的65.5%, 其资金背景以外币基金为主。

2、公司制, 是指创业投资机构采用股份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 是创业投资机构最早采用的组织形式。

根据对57家样本投资机构的调查数据显示, 有限责任公司形式为29家, 占机构总数的50.88%;有限责任制基金资产管理规模占总额的27%, 其资金背景以人民币基金为主。

(三) 中国创业资本的运作过程

1、创业资本的筹集阶段。

我国创业资本的来源主要包括:一是政府资金;二是金融机构创业投资;三是大公司、大企业的创业投资;四是个人投资者;五是国外资金。

(1) 政府资金。政府资金是创业投资的一个重要资金来源, 尤其是在创业投资开始启动时, 政府的介入是必不可少的。目前, 政府作为创业资本来源有以下三种方式:一是政府财政拨款;二是发行债券募集资金;三是对部分已经不适合产业政策或长期亏损的国有中小企业的存货资产进行拍卖, 其余额的大部分资金可以作为国有创业投资机构的资金来源。

(2) 金融机构创业投资。由于我国当前对银行、保险机构、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直接投资有所限制, 聚集的大量社会资金, 要么存入银行, 要么购买国库券, 致使其收益十分有限。如果这部分资金能得到有效利用, 将极大地缓解我国创业资本来源不足的难题, 同时还可以降低潜藏着的金融风险。

(3) 大公司、大企业。当前, 大公司、大企业的资金也是我国除政府资金之外最为现实可行的创业资本来源之一;且相当数量的大企业对创业投资产生了日益浓厚的兴趣, 其完全可以成为创业资本非常重要的资金来源之一。

(4) 个人投资者。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个人收入状况大幅改善。居民储蓄已成为国内储蓄的主体之一, 相对比较富有且具备相应风险承受能力的社会阶层已初步形成。目前, 一个可行的过渡措施是成立公开上市的信用较高的创业投资基金来吸引投资;国家也必须鼓励扶持私人创业投资的设立及运作, 因为风险投资意识的提高从根本上依赖于私人投资成功的示范效应。

(5) 国外资金。近年来, 国外资金对我国创业资本市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吸引境外资本不仅有利于增加资金供应, 更深刻的是引进了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和技术, 这对创业投资的成功显得至关重要。

2、创业资本的投资阶段。

一个好的投资机会的搜寻在创业资本运营过程中相当重要。投资机会的来源主要有创业投资公司自行寻找、企业家自荐或第三人推荐等。投资公司根据企业家递交的投资建议书, 对投资项目进行初步审查, 并筛选出部分项目做进一步考察;创业资本家会针对投资建议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 以验证所提交材料的准确性, 并充分发掘可能遗漏的重要信息。同时, 依据掌握的各种情报对项目的市场、财务、产品与技术等方面展开分析, 最终做出投资决定。创业资本家通常会寻求其他投资者共同投资, 不仅可以扩大投资总额, 又能够分散投资风险。

3、创业资本的管理阶段。

创业资本的管理通常有两种模式。一是自身设立管理机构进行自我管理, 在这种模式下, 投资人既提供资本又直接从事投资项月的筛选、评估, 并且参与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二是委托专业基金管理公司进行管理, 在这种模式下, 投资人和投资管理人发生分离, 创业投资公司对投资项目进行筛选、评估并参与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 但它并不是创业资本的提供者, 创业资本是创业投资公司通过设立创业投资基金来募集。第二种方式显然比自行成立新的管理机构成本更低, 且更符合经济效益原则。

目前, 我国有些基金管理公司, 在实业投资领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且对国内投资环境和特定运作方式比较熟悉, 应注重发挥这部分作用;并注重基金管理公司人员和专业结构的优化组合。同时, 应主动学习国际经验, 在条件许可时, 组建中外合作基金管理公司, 按国际惯例培育高水平的创业投资家团队。

4、创业资本的退出阶段。

从某种意义上讲, 退出是创业资本家考虑问题的焦点和出发点, 成功的退出是创业资本家声誉的衡量标志之一。创业资本的退出主要涉及退出时间和退出方式两个问题。但由于创业企业本身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加之环境的变化, 往往使投资不能按约定方式和时间退出。这一方面取决于经济环境和创业企业的经营状况, 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创业投资公司、创业企业家和其他投资者的谈判能力, 因为退出必须在当事人达成一致的情况下才能进行。

创业资本的退出方式主要有:公开上市、出售、破产清算。2009年中国创业投资行业调查分析报告显示:中国创业资本市场发生的173笔退出交易中, 上市方式退出 (不包括已IPO, 但尚未退出的项目) 49笔, 占28.32%;出售转让114笔, 占65.90%;破产清算10笔, 占5.78%。

三、中国创业资本发展的优化建议

(一) 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创业资本产业的发展, 除了需要政府必要的扶持外, 一个良好的有利于激发创业投资热情的社会环境也是相当重要的。我国的创业资本目前还处于发展时期, 社会各界对其了解还不深入,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业资本的发展。因此, 首先, 必须加强对创业资本的宣传, 让社会公众深入了解这一产业。

同时, 要创造良好的法律制度环境。我国现有的法律可能还不适应或者不能满足创业资本产业发展的特殊要求, 亟待做出相应的调整和补充;迫切需要在政府的主导下, 从根本上健全创业投资相关的法律体系, 从而推进创业投资持续健康发展, 逐步构建适应创业资本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环境。

(二) 拓宽创业资本退出渠道

公开上市、出售和破产清算是创业资本的主要退出渠道, 其中公开上市被视为最佳的退出渠道。但目前我国对上市资格作了很多规定, 创业企业在成立初期, 经营还不够稳定、风险过大且财务状况不佳, 通常难以满足上市的要求。无法获得上市资格俨然成为我国创投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

这其中的对策之一就是适度降低创业企业的上市标准, 尽快完善和发展二板市场, 即创业板市场, 它是专为创业企业进行股权融资和交易而培育的市场;创业板市场的上市条件应适当低于主板市场, 但由于这些创业企业通常规模较小, 企业发展仍面临着诸多风险和不确定因素, 因而相关部门需要制定和实施严格的监管标准。与此同时, 政府可以鼓励引导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对处于发展中的创业企业实施兼并或联合, 这也为创业资本搭建另一条退出渠道。

(三) 加快培养创业投资人才

发展创业资本, 就要加快培养我国的创业资本家。创业资本区别于普通资本的重要内涵在于创业资本既提供“钱袋”又提供“脑袋”, 而运作创业资本的灵魂人物是创业资本家。仅有资本而无创业资本家进行良好运作, 再多的资金也会消耗殆尽。而我国创业资本引入时间比较短, 是一个全新的行业, 急缺一大批专业且具有资本市场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 因此我国亟待培养一批拥有较高的个人素质与技术能力、丰富的市场信息与管理经验和强有力的金融运作本领的专业创投人才。对此, 我国应努力加强专业创投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并深入与海外优秀创投机构的合作, 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投资理念和管理方式。

摘要:创业资本作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 融现代科学技术、金融手段和资本运营管理于一体。本文对我国创业资本的发展现状进行描述, 从多个方面分析我国创业资本的运营模式;并提出相关优化建议, 即为我国创业资本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拓宽退出渠道、加快培养创投人才等。

关键词:创业资本,运营模式,优化建议

参考文献

[1]、清科研究中心.中国创业投资走过十年发展历程[J].国际融资, 2010 (4) :61~63.

[2]、金永红.风险投机机构运作机制与风险管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7~14.

[3]、郭建鸾.创业企业与创业投资[M].上海:上海财经出版社, 2008:21~56.

资本运营模式 篇8

广业公司成立于2000年,是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国有全资企业。主要是由部分厅局改制和部门的脱钩企业组建而成,组建初期企业行业分散、管理松散、资产质量差,经过十来年的结构调整与管理创新,企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经营业绩大幅提升。在此过程中,广业公司采取资源整合、战略合作、借壳重组、并购发展、改制上市等方式,推动资本运营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目前是两个上市公司宏大爆破(002683)与贵糖股份(000833)的实际控制人,资本运营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二、公司资本运营模式

(一)整合内部资源,推动企业上市

资产重组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像集团内部的资产重组,可以通过完善企业集团内部,包括投资中心、融资中心和成本中心来实现。也可以通过对下属子公司、分公司或其他经营单位的重组,实现其要素流动、组合、优化等。为做大做强广东民爆产业,打造民爆服务纵向一体化及横向规模化经营,并通过资本市场来提升和实现省属国有资产的价值,广业公司对属下民爆资产实施整合,协调和组织各方资源,积极培育扶持民爆龙头企业,通过努力,广业公司控股的宏大爆破于2012年6月12日在深交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002683),实现了省属民爆资产的整合上市。

(二)并购同类行业,扩大企业规模

在资本市场上,企业并购已经成为发展和优化经济产业结构的一个重要途径。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并购同行业,发挥协同效应,扩大市场占有率、实现规模经济,降低企业交易成本,从而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目前,资本市场上越来越多的上市平台通过并购来进一步扩张自身规模。宏大爆破上市后,企业规模、实力、形象与知名度都有了很大的提升,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合作与并购机会。根据工信部“十二五”规划,民爆行业在“十二五”期间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产业集中度大幅提高,深入推进产业组织结构调整重组,做强做大优势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为迅速壮大规模,扩大市场份额,宏大爆破自2012 年上市后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并购,收购永安民爆85%股权、控股鞍钢矿业化工原料制备厂收购湖南涟邵建工67%股权。宏大爆破依靠自身基础,借助一系列的并购资本运作使得企业规模更上一个大的台阶,成效显著。

(三)注入优质资产,发挥上市公司融资平台作用

贵糖股份由于主业单一,市场化程度不高,企业发展前景不乐观,2015年,云硫矿业采取借壳的方式注入了贵糖股份,使公司的主营业务由“制糖、造纸”双主业转型为“制糖、造纸、采矿”三主业,丰富了业务品种,增强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云硫矿业通过注入上市公司,募集了发展资金,新项目产能的逐步释放,将会增加云硫矿业的收入与利润规模,提升云硫矿业的经营绩效。通过内部的资产重组,既提高了证券化率,也实现了上市公司的业务拓展和转型升级。

三、公司资本运营工作管理建议

(一)重视资本运营战略对企业的影响

作为企业,其经营的最终目标是使股东利益最大化,表现在财务上就是资本或权益的升值。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把资本运作放到战略的高度,从而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资本运作策略。一个企业战略定位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企业生存发展运作而言,首先是正确的定位,其次才是所拥有的推进战略配套的措施和有效的路径。正是基于这一点,广业公司的资本运作都是围绕着企业的战略,运用资本运作手段,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实现企业的产业调整和低成本扩张,从而壮大产业的发展。

(二)增强意识,抢占机遇

抓住机遇,就会快人一拍;坐失良机,就会落后于人。要实现企业快速壮大发展的目标,需要资本市场的推动、需要资本市场的支撑。资本运营只有依托主业资产,增强意识,创造条件,抓住机遇,加快与资本市场的对接,才能争取更大的发展。资本运营工作繁重复杂、牵涉面广,由于激励措施不到位的情况,资本运营工作主动性不足,因此,必须要通过制度设置和措施激励,让企业的成长与个人的成长紧密相关,充分调动和发挥企业经营者的主观能动性,凝聚各方力量,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更快地抢占机遇。

(三)营造环境,提供保障

资本运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为加大对资本运作的工作推动力度,应该做好几项工作:一是在公司层面应该要强化领导作用,主要领导要任资本运作的组长,各相关部门为项目组成员,落实工作要求,制订目标任务,加强督查考核,举公司之力加快推进资本市场的运作,并确保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二是宣传发动。为让企业内部所有人员了解和融入资本市场,应大宣传力度,营造氛围,构建通道,制定扶持激励政策,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使资本市场在多层次、多领域中得到推广和运用。三是做好培训。资本市场的运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政策性,法律法规多,程序严谨,管理规范,要求严格,应对资本运营工作人员做培训,通过集中培训、专题讲座、案例分析、座谈研讨等多种形式进行业务辅导,不断提高运作能力和水平,以适应快速发展的资本市场的需要。

摘要:资本运营是对通过存量资产的优化配置,提高资产运用效率,实现企业资本最大的增值,纵观国内外,几乎所有的大型企业,都是通过资本运营的方式,以兼并或者是收购的模式,壮大公司规模,靠内部扩张很难达到这个效果。广业公司作为省属国有大型企业,成立之初存在“老、小、散、差”的经营状况,经过十来年的发展,取了了较大的成绩,但在资本运营方面还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本文对广业公司在并购重组、整合资源,资产证券化模式上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公司在资本运营工作上的管理建议。

资本运营模式 篇9

随着云计算在各个领域的尝试与落地, 基于云计算的安全服务已经从概念阶段过渡到了完善和推广阶段。在此形势下, 国内三大运营商纷纷开展云安全实践。中国移动的“大云”、中国电信的DDo S攻击防御业务平台和安全快车道业务, 都是云计算及云安全的有益实践, 开辟了新的业务模式。中国联通同样从2009年就开始云计算的实践, 对云安全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云安全技术让互联网更安全

现在通常讨论的云安全大多指云计算技术在安全领域的应用。云安全通过网状的大量客户端对网络中软件行为的异常监测, 获取互联网中木马、恶意程序的最新信息, 推送到服务端进行自动分析和处理, 再把病毒和木马的解决方案分发到每一个客户端。整个互联网, 变成了一个超级大的“杀毒软件”。

云安全技术是P2P技术、网格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分布式计算技术混合发展、自然演化的结果。云安全的概念提出后, 曾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许多人认为它是伪命题。但事实胜于雄辩, 云安全的发展“像一阵风”, 瑞星、趋势、卡巴斯基、迈克菲、赛门铁克、江民科技、金山、360安全卫士等都推出了云安全解决方案。

未来杀毒软件将无法有效地处理日益增多的恶意程序。来自互联网的主要威胁正在由电脑病毒转向恶意程序及木马, 在这样的情况下, 采用的特征库判别法显然已经过时。云安全技术应用后, 识别和查杀病毒不再仅仅依靠本地硬盘中的病毒库, 而是依靠庞大的网络服务, 实时进行采集、分析以及处理。整个互联网就是一个巨大的“杀毒软件”, 参与者越多, 每个参与者就越安全, 整个互联网就会更安全。

云计算、云安全发展面临多挑战

然而, 企业开展云计算面临的安全威胁非常多, 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首先, 大量迅猛涌现的Web安全漏洞, 与传统的C/S系统的安全漏洞相比, 多客户、虚拟化、动态、业务逻辑服务复杂、用户参与等这些云服务的特点对网络安全来说意味着巨大的挑战, 甚至是灾难。其次是拒绝服务攻击DDo S。在云服务的技术环境中, 企业中的关键核心数据、服务离开了企业网, 迁移到了云服务中心, 更多的应用和集成业务开始依靠互联网, 拒绝服务带来的后果和破坏将会明显地超过传统的企业网环境。再次内部的数据泄漏和滥用。企业的重要数据和业务应用处于云服务提供商的IT系统中, 如何保证云服务商自身内部的安全管理, 如何避免云计算环境中多客户共存带来的潜在风险, 这些都成为云计算环境下用户的最严肃的安全顾虑或挑战之一。最后, 潜在的合同纠纷与法律诉讼。云服务合同、服务商的SLA和IT流程、安全策略、事件处理与分析等都可能存在不完善;另外, 虚拟化带来的物理位置不确定性和国际相关法律法规的复杂性, 都使得潜在的合同纠纷和法律诉讼成为利用云服务的重大挑战。

换一个角度看, 对于开展云安全业务的电信运营商而言, 则会面临两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和挑战:一是如何与客户签订适当而合理的SLA协议;二是如何规避前向收费价格战, 这不仅仅是一个商业模式 (business model) 的问题, 无论采用哪一种收费模式 (pay per use或pay per month) , 都存在一个前向收益的挑战——用户更倾向于价格便宜的服务。如何说服用户购买一个更好而不是更便宜的服务, 是电信运营商必须仔细思考的。

运营商两方面规划云安全战略

目前, 国内三大运营商已经开始云安全业务实践。比如中国电信建立了基于云计算架构的大容量DDo S攻击防御业务平台, 该业务平台基于云计算架构进行构建, 采用“全网统一调度、并行处理、就源清洗”的处理机制, 在资源的统计复用基础上极大地提高了防御能力。

整体而言, 电信运营商对于云安全业务发展的规划和设想, 一方面是实现安全业务的云化, 二是将云安全基础设施和云安全业务两个方面的平台进行同时统筹考虑和建设。

其中, 云安全基础设施可以通过So C运营管理平台管理和实现, 其需满足两方面的要求, 一是网络安全运行维护, 二是对电信的客户提供云安全服务。而云安全业务平台的建设, 运营商需注意利用第三方的云安全平台, 如引进一些安全厂家提供的防病毒平台等等, 充分融合内、外部资源, 利用资源池化效应, 提升整体信息安全基础能力及服务提供能力。

从技术角度, 我们认为云安全服务应该实现端到端的解决方案, 主要包括这几方面的安全:一是虚拟化安全, 如虚拟机监控、虚拟机隔离、镜像的安全存储、虚拟机安全迁移;二是运行安全, 如静态代码分析、对内外攻击防护、程序运行安全;三是接口安全, 如避免政策规避、避免恶意接口调用、接口调用认证;四是数据安全, 如数据加密、安全访问、内容安全、数据备份和消亡。

资本运营模式 篇10

本文在对有关政策进行解读的基础上,以某河流水环境治理项目为例,对社会资本参与重大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运营模式进行探讨。

1 社会资本参与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运营的进入途径

根据《关于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运营的实施意见》,社会资本是指相对政府财政资金以外,符合条件的各类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以及其他投资、经营主体愿意投入重大水利工程的资金。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可以按照存量项目和增量项目分别设计社会资本进入途径。

1. 1 存量项目

对于存量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可以选择一批工程项目通过盘活存量的方式,即采用股权出让、融资租赁、委托运营、基金引导、整合改制等,打通投资渠道,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以加大专业化营运力度,扩大产业化规模[4]。

1. 2 增量项目

对于增量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可以将重大水利工程项目按照获得现金流的能力,分为经营性、准公益性和公益性项目三大类。

a. 经营性项目,包括工业及城镇供水、水力发电、水库养殖、水上旅游等。可以通过依法放开建设和经营市场,积极推行投资运营主体招商,政府不再直接介入,拓宽和创新投融资模式,吸引社会资本进入。

b. 准公益性项目,包括水利枢纽、水库工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等。可以通过建立投资、补贴与价格协同机制,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 PPP) 模式、股权合作等多种方式引导社会资本进入[5]。

c. 公益性项目,包括防洪、排涝、抗旱、水土保持和农田水利等,可采取与经营性较强项目或者周边土地开发捆绑等,以公开招标方式鼓励社会资本进入。

2 社会资本参与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运营面临的问题与建议

2. 1 社会资本参与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运营面临的问题

2. 1. 1 政府对社会资本投入保障机制不完善

社会资本投资基础设施项目,其建设项目审批过程复杂,事项较多,且耗时长,而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前期工作更多,形成了阻碍社会资本投入的政策壁垒,严重影响社会资本参与投资的积极性。近期,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了《关于精简重大水利建设项目审批程序的通知》,提出了减少审批事项、下放初步设计审批权限、优化审批服务的新政策。但是重大水利工程项目涉及的土地、规划、环保、水土保持等审批事项目前还没有进一步精简和优化。此外,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社会资本投资人在面对征地拆迁等有关问题时,往往阻力很大,无从下手,需要政府出面解决,否则也将增加社会资本投资成本和难度。

2. 1. 2 社会资本投资的合理收益难以保障

社会资本无论以股权合作、特许经营或PPP模式,应始终坚持“谁投资、谁经营,谁占有、谁支配,谁管护、谁受益”的投资原则,保障社会投资人获得合理的投资收益。但现实中,对于准经营性或者公益性重大水利工程项目,一方面,为了充分发挥其公共服务效益,常常忽视其经济效益,使得项目未来收益难以保障[6]; 另一方面,这些项目往往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相对于投资资本市场的投资收益率低,若无相关政策、财政、金融等支持,将无法保障水利工程投资具有稳定的收益,则很难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其中。

2. 1. 3 社会资本参与重大水利工程项目的融资能力较弱

目前水利工程融资市场发展较快,对于从事水利工程建设运营的大型国有企业,已经形成了股票类、贷款类、债券类、基金类、融资租赁类、财政支持等六类融资方式[7]。但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参与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运营的融资能力较弱,主要体现为: ①商业银行贷款要求具备较高的融资条件,如抵押物、合理收费机制等; ②很难获得规模大、利率低、还款期长的政策性银行贷款;③在资本市场发行债券或者股票融资,要求参与项目具有较高的收益率,但是非经营性重大水利工程的收益率较低甚至无收益。

2. 1. 4 市场退出机制不健全

合理退出机制是社会资本投入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运营结束后,在既不影响公共服务,又能保障社会投资人获得相应利益的前提下,实现社会资本从重大水利工程项目中退出,这是社会资本是否有意愿参与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运营的关键。社会资本退出有两种途径: ①正常退出,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同期满后,按照合同约定的移交形式、移交内容和移交标准,依托各类产权、股权交易市场,为社会资本提供多元化、规范化、市场化的退出渠道。但政府应对运营中的社会资本进行严格监督,防止社会投资者因追逐自身利益而损害社会公众利益。②非正常退出,即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过程中,出现违约事件、国家政策变动或者不可抗力导致项目终止,项目实施机构要及时做好接管、回购、补偿工作,保障项目设施持续运行,保证公共利益不受侵害。但目前社会资本退出机制比较单一,且受非市场因素影响较大,投资风险与收益不对等[8]。

2. 2 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建议

为更好地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政府部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和完善服务与管理: ①社会资本进入重大水利工程项目途径应更加透明化,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下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并通过招投标方式选择优秀投资者参与重大水利工程项目的投资运营,明确其投资运营主体地位,赋予与之对等的职权。②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审批应更加规范化,对需要核准的项目,及时完成核准项目申请报告的编制; 对需要审批的项目,按程序编制完成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实现项目核准审批简单、规范的流程。③社会资本参与重大水利工程项目方式的设计应更加合理化: 对存量项目采用股权出让、委托运营、基金引导、整合改制等方式; 对增量项目,要确立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机制; 对准公益性或者公益性项目,可建立社会资本与“重大水利工程项目与经营性项目( 土地开发) ”捆绑建设运营的方式。④重大水利工程项目的进出机制应更加科学化,根据重大水利工程项目的特殊性,发挥其资本和技术优势,通过建立政府资金引导、项目财政补贴、完善价格机制,保障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具有合理的收益,并为社会资本自身的融资提供更为宽松的外部环境,降低其在合作期的经营风险,合作结束后可以正常退出。

3 某河流水环境治理项目PPP + 基金模式设计

3. 1 某河流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背景

某河流是北京市北部地区重要的排水河道,经多次治理,干流河道满足防洪排水规划。但是,由于河道周边人口多而杂,水环境脏乱差的问题长期以来始终没有得到有效改善。为此,北京市将某河流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纳入“北京市河湖水系连通及循环利用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 ①河道清淤、绿化改造,大幅提升沿线生态环境; ②建成某河流河口湿地公园,具有雨水、洪水滞蓄功能,减轻下游河流的防洪压力,在此基础上建设水网、绿网、路网,实现“三网”融合,建成京城北部地区生态宜居网络。按照北京市政府明确的建设任务和职责分工,北京水务投资中心主要负责以下工程建设任务: ①某河流水环境治理工程,包括干流清淤工程、干流景观提升工程、断面考核监测系统工程。②湿地公园工程,包括河口滞洪区工程、老河湾治理工程、河口雨洪湿地公园。

3. 2 参与某河流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PPP + 基金的投融资模式

北京水务投资中心作为某河流水环境治理工程建设实施的主体,借鉴贵阳南明河治理市场化模式,计划采用“土地捆绑+ 河道经营”方式,按照“建设期资金靠土地收益、运行维护期资金靠资源经营”的市场化工作思路解决某河流生态治理及养护管理资金。其中建设期的河道生态治理和湿地公园建设的工程投资纳入土地一级开发成本,利用土地开发平衡收益; 运营期的河道及湿地养护、管理等费用通过生态资产、地下空间、沿线广告等综合经营解决。北京水务投资中心结合近期国务院、北京市政府《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文件精神,提出某河流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PPP +基金的投融资模式,加大社会资本对公益类水务基础设施领域的投入力度,将政府的政策意图与社会资本的管理效率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多方共赢。某河流治理项目PPP + 基金的投融资模式见图1。

某河流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PPP + 基金投融资模式为政府出资代持人( 项目业主) 联合社会投资人共同发起设立“某河流水环境建设基金”,规模暂定50 亿元。通过对基金交易结构、退出机制及增信措施的方案设计,计划以市级财政投入的10 亿元启动资金为引导,吸引社会投资40 亿元,解决项目资本金不足的难题,充分发挥社会资本技术、管理及资金优势。北京水务投资中心再通过股权合作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股,共同出资设立某河流水环境治理公司、某河流建设开发公司,分别承担某河流水环境治理及指定区域土地一级开发任务。通过建立PPP机制,辅以某河流水环境建设基金注资措施,可二次撬动融资杠杆,运用银行信贷、项目收益债券及中期票据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100 亿元。

4 结语

通过构建PPP + 基金的投融资创新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既可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参与首都水环境治理的热情,提升全民环境保护理念,又可为社会资本投资水务基础设施提供参与的平台和载体,对于深化北京市水务投融资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

摘要:论述社会资本参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意义以及参与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主要途径,揭示社会资本参与重大水利工程建设面临的政府保障机制不健全、经营权和投资收益难以保障、退出机制不完善、融资困难等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在对社会资本参与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运营的关键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以PPP+基金模式参与某河流水环境治理工程项目建设运营的运作方式。

关键词:社会资本,重大水利工程,投融资,改革,PPP+基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EB/OL].[2014-11-26].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11/26/content_9260.htm.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EB/OL].[2014-12-04].http://news.bjx.com.cn/html/20141204/570394.s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水利部.关于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运营的实施意见[EB/OL].[2015-03-19].http://www.gov.cn/xinwen/2015-03/19/content_2836367.htm

[4]毛慧芳.积极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几点意见[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31(3):60-61.

[5]刘汗,乔根平,徐波.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准公益性水利项目投资[J].水利发展研究,2013,13(4):18-21.

[6]胡昊,谢忻玥.以PPP推动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领域投融资体制改革[J].国际商务财会,2014,28(10):73-76.

[7]施昌奎.社会资本参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问题研究[J].消费导刊,2014,65(9):116-117.

OUTLETS运营模式专题研究 篇11

历史

1970~1987年:一些大型服装工厂和日用品加工企业利用工厂的仓库销售订单尾货,开始在它们的仓库建立起OutletStore,基本上是一家工厂一个OutletStore,所集商品既是优质品牌又价格低廉,所以吸引了大批顾客。

1988~1996年:Factory Outlet开始繁荣起来并有大的发展,去工厂直销店购买商品的顾客越来越多。因此,很多工厂就把直销店集中在一起开设。这时的购物中心一般都是真正的“工厂直销”,然以名牌和低价吸引顾客,但没有形成规模销售。而且离城市较远,一般在60~80英里(100~150公里)左右,开车要一个多小时。

1997~2001年:进入20世纪90年代,Outlets业态在美国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截至1996年,美国境内已经建立了300多家奥特莱斯购物中心,并且有了奥特莱斯开发商的加入。这种营销形态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首先是供货商从过去单一的商品工厂,发展为拥有商品工厂,品牌所有者、品牌代理商、品牌批发商乃至大型百货商店共同参与的专门供货渠道;其次是功能更加齐全,休闲购物一体化;最后是开始讲究购物环境并向城市靠近。因此这种直销中心渐渐发展成为大型或超大型购物中心。特别是近两年,销售额屡创新高。据美国的统计数字显示,全美有275个大型奥特莱斯中心,销售增长率逐年大幅递增。目前,在美国、欧洲、日本甚至东南亚国家,均已出现这种业态并蓬勃发展。

特点

OUTLETS吸引顾客有三样法宝:

1.驰名世界的品牌——荟萃世界著名或知名品牌,品牌纯正,质量上乘;

2.难以想象的低价——一般以低至1~6折的价格销售,物美价廉,消费者趋之若骛:

3.方便舒适的氛围——远离市区但交通方便,货场简捷、舒适。

经营管理

同其他零售业态一样,奥特莱斯的经营管理也是由采购、运输、验收、储存、盘点及销售六大环节构成。但奥特莱斯的业务基本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方面是采购、运输、验收和存储;另一方面是盘点及销售。前一方面涉及:采购组织、商品计划、市场调研、货源管理、商品评估、谈判购买、处置商品等等,其重点应是采购环节;后一方面涉及:商店形式与规模、空间分配、人力资源管理、商店维护、能源管理、库存管理、安全管理、保险和信用管理、危机管理、计算机化等等,其重点应是销售管理。

与国内零售模式相比,奥特莱斯涉及海外采购、谈判、商品计划、商品评估等专业性较强的领域,对整体经营起到核心关键作用。

采购组织的建立

奥特莱斯经营首先是建立一个采购组织,以保证销售计划正常进行。组织内应有专门的人负责商品决策,保证商品采购的合理性和及时胜。

对于国内的奥特莱斯运营商来讲,可以选择内部人员组成或通过外部机构负责。外部机构通常服务于若干无竞争关系的零售商,具有专业的商品知识,这是通用采购人员不具备的。但是内部人员构成的团队更能适合内部的企业发展策略,也更能将采购与商品经营相结合。

因此,如何构建奥特莱斯良好的采购系统,应是运营商重点研究的问题。

谈判购买

当货源已经选定、购买前评估也已完成时,零售商开始就购买及其条款进行谈判。一次新的或特定的订货通常要求签订一份经过谈判的合同。在这种情况下,零售商和供应商将认真讨论购买过程的所有方面。另外,一次例行的订货或再订货通常只涉及签订一份格式化的合同。在这种情况下,条款是标准化的,或者已经为双方所接受,订货过程按例行方式处理。

不管是谈判的还是格式化的合同,都有许多购买条款需要具本磋商,包括送货日期、购买数量、价格和付款安排、折扣、送货方式及所有权转移时问。

利润评估

首先需要考虑奥特莱斯商品的成本构成:厂家供货价、运输费用、保险费用、代理费用、报关费用、关税、增值税等。一般来讲,各项费用占供货价格的5%左右,关税平均为20%左右,增值税为17%左右。

其次还要考虑商品之间的价格组成,测算出不同种类的利润水平。例如:高利润商品(售价高于进货总价的2~3倍);正常利润商品(售价高于进货总价的1~1.5倍);低利润商品(售价高于进货总价的0.5倍左右)。

在实际运营中,个别品牌、款式可能以3倍或2.5倍卖出,可能出现其他组合,这都是正常现象。只不过一旦出现异常情况,销势不好,就应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避免造成积压。一般情况下,正常价格销售比例不应低于70~80%(进货量比)。

综上所述,奥特莱斯的经营管理有其特有的程序和规律,对其经营管理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提高我国奥特莱斯业态的运营水平。因此,对于奥特莱斯经营问题的研究需要零售专家、商业地产的开发者和运营者共同参与。OUTLETS运营模式专题研究——奥特莱斯(OutIets)最早诞生于美国,迄今已有近一百年的历史/香港司培思商业经营管理集团

Outlets最早就是“工厂直销店”,专门处理工厂尾货。后来逐渐汇集,慢慢形成类似Shopping Mall的大型Outlets购物中心,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零售业态。虽然Factory Outlet这种业态在美国已有百年的历史,但真正有规模的发展是从1970年前后开始的。按照发展规律来讲,商业业态的发展和国民经济水平的发展息息相关。在国外,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时出现了仓储式的购物中心,达到1万美元时出现了Shopping Mall,在中产阶级和大量品牌涌现的时候会有OUTLETS。OUTLETS简单来讲就是指品牌厂商或者品牌制造商的直销店,是伴随着大批的中产阶级产生而产生的。

历史

1970~1987年:一些大型服装工厂和日用品加工企业利用工厂的仓库销售订单尾货,开始在它们的仓库建立起OutletStore,基本上是一家工厂一个OutletStore,所集商品既是优质品牌又价格低廉,所以吸引了大批顾客。

1988~1996年:Factory Outlet开始

繁荣起来并有大的发展,去工厂直销店购买商品的顾客越来越多。因此,很多工厂就把直销店集中在一起开设。这时的购物中心一般都是真正的“工厂直销”,然以名牌和低价吸引顾客,但没有形成规模销售。而且离城市较远,一般在60~80英里(100~150公里)左右,开车要一个多小时。

1997~2001年:进入20世纪90年代,Outlets业态在美国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截至1996年,美国境内已经建立了300多家奥特莱斯购物中心,并且有了奥特莱斯开发商的加入。这种营销形态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首先是供货商从过去单一的商品工厂,发展为拥有商品工厂,品牌所有者、品牌代理商、品牌批发商乃至大型百货商店共同参与的专门供货渠道;其次是功能更加齐全,休闲购物一体化;最后是开始讲究购物环境并向城市靠近。因此这种直销中心渐渐发展成为大型或超大型购物中心。特别是近两年,销售额屡创新高。据美国的统计数字显示,全美有275个大型奥特莱斯中心,销售增长率逐年大幅递增。目前,在美国、欧洲、日本甚至东南亚国家,均已出现这种业态并蓬勃发展。

特点

OUTLETS吸引顾客有三样法宝:

1.驰名世界的品牌——荟萃世界著名或知名品牌,品牌纯正,质量上乘;

2.难以想象的低价——一般以低至1~6折的价格销售,物美价廉,消费者趋之若骛:

3.方便舒适的氛围——远离市区但交通方便,货场简捷、舒适。

经营管理

同其他零售业态一样,奥特莱斯的经营管理也是由采购、运输、验收、储存、盘点及销售六大环节构成。但奥特莱斯的业务基本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方面是采购、运输、验收和存储;另一方面是盘点及销售。前一方面涉及:采购组织、商品计划、市场调研、货源管理、商品评估、谈判购买、处置商品等等,其重点应是采购环节;后一方面涉及:商店形式与规模、空间分配、人力资源管理、商店维护、能源管理、库存管理、安全管理、保险和信用管理、危机管理、计算机化等等,其重点应是销售管理。

与国内零售模式相比,奥特莱斯涉及海外采购、谈判、商品计划、商品评估等专业性较强的领域,对整体经营起到核心关键作用。

采购组织的建立

奥特莱斯经营首先是建立一个采购组织,以保证销售计划正常进行。组织内应有专门的人负责商品决策,保证商品采购的合理性和及时胜。

对于国内的奥特莱斯运营商来讲,可以选择内部人员组成或通过外部机构负责。外部机构通常服务于若干无竞争关系的零售商,具有专业的商品知识,这是通用采购人员不具备的。但是内部人员构成的团队更能适合内部的企业发展策略,也更能将采购与商品经营相结合。

因此,如何构建奥特莱斯良好的采购系统,应是运营商重点研究的问题。

谈判购买

当货源已经选定、购买前评估也已完成时,零售商开始就购买及其条款进行谈判。一次新的或特定的订货通常要求签订一份经过谈判的合同。在这种情况下,零售商和供应商将认真讨论购买过程的所有方面。另外,一次例行的订货或再订货通常只涉及签订一份格式化的合同。在这种情况下,条款是标准化的,或者已经为双方所接受,订货过程按例行方式处理。

不管是谈判的还是格式化的合同,都有许多购买条款需要具本磋商,包括送货日期、购买数量、价格和付款安排、折扣、送货方式及所有权转移时问。

利润评估

首先需要考虑奥特莱斯商品的成本构成:厂家供货价、运输费用、保险费用、代理费用、报关费用、关税、增值税等。一般来讲,各项费用占供货价格的5%左右,关税平均为20%左右,增值税为17%左右。

其次还要考虑商品之间的价格组成,测算出不同种类的利润水平。例如:高利润商品(售价高于进货总价的2~3倍);正常利润商品(售价高于进货总价的1~1.5倍);低利润商品(售价高于进货总价的0.5倍左右)。

在实际运营中,个别品牌、款式可能以3倍或2.5倍卖出,可能出现其他组合,这都是正常现象。只不过一旦出现异常情况,销势不好,就应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避免造成积压。一般情况下,正常价格销售比例不应低于70~80%(进货量比)。

资本运营模式 篇12

随着宽带技术的发展以及光网城市建设, 高宽带用户的数量急剧上升。其中以视听服务为主的宽带流媒体业务已经成为了宽带重要的价值填充。IPTV正是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发展起来的。IPTV是利用宽带网的基础设施, 以电视机加机顶盒作为主要终端设备, 通过互联网络协议向家庭用户提供包括视频节目、通信、游戏等在内的多种交互式多媒体服务, 并提供点播、直播、时移等灵活的收视方式。对于用户来说, IPTV技术最大的意义在于开辟了一种全新的娱乐方式, 特别是其交互性, 完全超越了电视本身的意义。

2 IPTV面临的困境及挑战

2.1 电信运营商播控权缺失

运营牌照一直是中国IPTV运营商无法跨越的门槛。被业界认为是制约IPTV发展的最大因素, 电信运营商没有一家获得IPTV运营牌照。广电管理部门仍然对电视媒体市场采取严格的准入管制, 而在国内影视制作传播系统很大程度上处于广电控制的情况下, 政策变动对IPTV发展的影响很大。为确保节目内容和舆论的可管可控, IPTV集成播控平台由广电系统负责搭建。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说, 即便获得了部分电视节目内容的制作权, 但仍须经过广电控制的IPTV播控平台的过滤, 收益还需与广电分成, 这意味着电信运营商只能作为IPTV业务的“通路”, 政策壁垒成为了制约电信运营商发展IPTV的重要因素。

2.2 用户使用IPTV门槛过高

IPTV基于宽带业务而生, 因此用户必须支付高额的宽带业务和收视费以及购买Modem和机顶盒等终端设备, 相比较广电的互动电视, 价格高是制约用户使用IPTV的一个重要原因。各省市电信运营商在IPTV业务的发展过程中, 根据自己目前业务的特点, 采取了业务整合、捆绑销售等营销举措, 然而基于IPTV平台及网络成本高的原因, 始终无法解决用户使用门槛过高的问题。

2.3 OTT业务对IPTV冲击巨大

OTT是指基于开放互联网的视频服务。OTT TV是指通过公共互联网面向电视提供IP视频和互联网应用的服务。由于OTT接入方式和IPTV相同, 相比较IPTV更加开放, 导致用户很容易转移。2012年上半年, 我国智能电视市场渗透率已突破20%, 互联网电视渗透率已经超过50%。如今在中国, 互联网智能电视机已经销售了大约3000万台, 每月还在以100万台左右的销售量增长。全球调查机构Digital TV Research也预测, 中国互联网电视的收入将从2010年的5000万美元增长到2016年的13.8亿美元, 收入增长27倍, 互联网电视用户数也将过亿。

3创新运营模式

3.1 IPTV和OTT业务融合发展

目前已有7家企业获得互联网电视运营牌照商后, 这7家牌照商均来自广电体系, 在内容整合和内容运营上都有很深的积累。不过, 对于互联网电视产业所需要的网络、终端、CDN等方面没有优势, 单纯依赖牌照商自己发展互联网电视业务力量显然十分薄弱。另一方面, 电信运营商的IPTV业务在过去的两年得到快速发展, 并初步形成良好的商业模式, 业务体验上也获得大多数消费者的认可。不足的是, IPTV业务相对封闭, 如果引入OTT的内容和业务, 就可以弥补IPTV在内容上的不足, 只要做好对OTT内容管控, 就能够发挥出运营商宽带网络的价值。运营商以IPTV为基础发展OTT业务, 继续保证原有IPTV具备的良好商业模式, 引入OTT内容, 技术上采用互联网视频传送也可以降低对承载网络的要求, 减少运营商在基础网络上的大量投资。

3.2 用户行为分析提高运营智能化

一方面用户不断地被分流, 另一方面用户上了IPTV不知道看什么, 或者找不到想要的东西。怎样提高收视率, 怎么把我们最新的内容推送给愿意观看的用户手里?核心就是准备的数据内容销售。把互联网基于大数据的运营模式引入, 通过建立以人为中心的用户矩阵, 对用户进行细分, 建立完整的用户视图, 建立动态的内容标签提升用户准确推荐和智能搜索精确度, 也就是IPTV要电商化运营。准确定义用户的需求需要细分用户群, 根据年龄段、性别、区域、教育水平、收入水平和职业等多个方面进行市场调研, 定义出各种个人用户群的IPTV业务需求。

3.3 精准广告投放实现后向经营

IPTV相比众多常规大众传媒精确性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能够清晰的区分与锁定受众群组。这个族群恰恰是某些商品与品牌的主力或重度消费群, 通过分众传媒, 广告主能让广告最精确和有效的击中目标受众来达成媒体预算度最低的原则和支持实际的销售成长。IPTV广告业务具有强制性优势。对于传统电视受众来讲, 人们的主要收看内容不是广告, 而是节目内容, 在频道节目众多的前提下, 大部分人在广告时段均会转台搜索其他频道的节目内容与信息。而IPTV作为一个强制性收视的播放媒介, 能够使广告的收视率的到极大提升。IPTV广告具有低干扰度。对于一个干扰度日渐增高的媒体环境, 受众在司空见惯的媒体形式下已经对广告变得熟视无睹。

4结束语

产业间的密切合作才能实现应用创新。电信运营商拥有完善的接入网络、潜在的客户群体以及收费渠道, 在IPTV的产业链中处于核心位置, 需要牵头对产业链进行整合, 使产业链各方形成共赢的商业模式。除产品提供商外, IPTV产业链上两个最重要的环节是内容提供商和最终用户。正确处理好电信运营商和内容提供商相互之间合作协调的关系是IPTV成败的关键。电信运营商应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争取政府政策性的支持和帮助, 一方面建立自己的内容提供力量, 另一方面也要从多个角度、多种渠道, 采用不同的方式与其他电信运营商、内容提供商进行真诚的合作。

摘要:IPTV作为一种宽带视频业务, 是电信运营商宽带业务的重要价值填充, 也是当前各运营商体现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但随着OTT业务的发展, 传统的IPTV经营模式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壁垒。本文结合IPTV业务特点, 分析了传统运营模式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电信运营商对IPTV运营的几种创新模式。

关键词:IPTV,OTT,运营模式

参考文献

[1]白伟.电信运营商如何应对IPTV市场的挑战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年第16卷第21期

上一篇:太极技击基本功下一篇:项目化运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