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利避害

2024-09-28

趋利避害(精选11篇)

趋利避害 篇1

科学发展观强调:“全党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 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 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对于我们学报工作来讲, 也有个科学研究和发展的问题。

一、科学审稿, 坚持原则, 统筹兼顾

高校学报目前一般采用专家审阅与编辑审稿相结合的审稿办法, 学术编辑在审稿工作中的作用是否仅仅是收稿、送审, 然后按专家的意见处理?如何充分发挥编辑在审稿工作中的主导作用?这是每一个高校学报编辑几乎都面临着的既具体而又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在学术编辑工作中, 审稿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不仅可以决定稿件的命运, 而且也关系到出版物的质量, 关系到出版物的社会影响。

高校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稿件的审定与自然科学稿件不太相同。因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比, 社会科学的分支相对要少一些, 专业对口的专家较容易选择。所以, 倘若按专业配齐专职编辑, 哲学社会科学稿件大部分可以内审。然而除少数一流的名牌大学以外, 大多数高校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编辑均未按专业配齐, 有的甚至仅靠一两个人来应付。在这种情况下, 大多数哲学社会科学稿子需要聘请校内外的同行专家来审定。在如何选择“审稿专家”上, 也同样需要认真、细致, 科学研究, 不能粗枝大叶, 草率从事。臂如在选择审稿人时, 首先, 需要弄清楚审稿人对稿件所论述的问题是否确实熟悉, 如果把论述秦牧散文创作的论文交给专门研究鲁迅、茅盾和郭沫若的专家去审, 有时审稿意见就不一定准确。其次, 还需要弄清楚撰搞人与审稿人在学术观点上是否相近流派, 如果把坚持模糊数学的稿子交给一贯强调传统数学模式的“老学究”去审, 审稿意见恐怕就难免偏颇。再者, 还需要考虑撰稿人与审稿人的个人关系如何。无论是在校内或校外, 撰稿人都有同学、师生、朋友, 或者是私交不好的人。一方面我们相信审稿人大多数可以抛开个人之间的恩怨, 就事论事, 对稿子的优劣长短能够作出比较客观冷静的评价;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排除某些审稿人在审稿中或多或少地带有一定私人感情色彩。所以, 慎重地选择审稿人是专家审稿中最关键的一步。我们实行“匿名 (背靠背) 审稿”20年, 收到很好效果, 确保了稿件审阅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如何确定审稿人, 光凭职称高低或是不是所谓“学科带头人”不行, 从来稿中考察和确定审稿人选是有效途径。因为通过论文来稿, 可以看出作者的专业水平和写作能力高低。哪个有真才实学, 哪个做学问比较扎实, 知识面比较广博, 对相应学科的发展现状比较了解等, 也完全可以从论文中反映出来。所以, 是否适合承担某个专业稿件的审稿任务, 不能只看有没有高级职称, 或者是不是系主任及什么“长”之类, 而应该通过他的学术论著来进行考察。

接下来, 在如何对待专家的审稿意见上, 也要采取分析的态度。一般来说, 只要审稿人选准, 审稿意见的科学性是有基础的。

进而, 编辑对专家审过的稿件还要进行复审, 认真推敲专家的审稿意见, 一旦发现审稿意见分寸失当, 有所偏颇, 就应该提出来进行研究, 以便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或重新聘请专家“复审”;或找审稿专家交换意见;或由编辑部研究确定稿件的取舍。可见, 高校学报的审稿是一项十分严肃而重要的工作, 是一种对文稿的科学研究, 是科学研究, 就需要编辑具有学者的眼光和科学家的严谨。否则, 审稿工作就很容易出现失误。贯彻科学发展观, 就必须按学术规律本身去探索, 而不能将学术审阅工作搞成“行政事务”, 违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内在发展特殊性。

二、科学分析, 全面协调, 可持续发展

有人提出:修改稿子的工作可以交给作者本人去做, 编辑只提出具体要求就行。否则, 编辑费了不少力气, 还不讨“巧”。应该承认, 某些编辑由于水平不高和能力较差, 在一些稿子上大砍大改, 弄得稿子面目全非等等。不过, 这种不称职的编辑为数寥寥无几。因此, 不能由于少数编辑能力差, 就把改稿工作移交给作者代为承担。诚然, 在给高校学报撰稿的作者中, 有些专家学者功底深厚, 知识渊博, 写文章也做到结构严谨, 凝炼集中。遗憾的是, 这种来稿毕竟很少, 而绝大多数采用的稿件, 几乎都要进行编辑加工。

高校学报的作者绝大多数是教师。由于职业的关系, 特别是长期受教材讲义的影响, 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上的优势是逻辑性强, 讲究条理分明、层次清楚。但不足之处是一般不太注意行文的简洁与凝炼, 往往将论文写成教案。比如有位作者谈科学发展观的“三进”问题, 结果文章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 一直写到社会主义社会, 把各个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情况都介绍一遍, 才写到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这实际上是把论文当成了讲义!这样的文章, 不用编辑去修改, 谁来改呢?巴尔扎克说:“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无疑, 这也应该成为学术论文的写作原则。事实上, 高校学报有相当多的论文作者缺乏这方面的严格训练;相反, 却往往认为自己写在稿纸上的东西都是必要而又重要的, 一旦编辑做了一些删节和压缩, 就很不高兴。所以, 必须坚持原则, 按学术刊物的规律办事, 不要放弃原则, 一味迁就。如果认为高校学报的稿件既然多出自大学教师之手, 那么一般就无需编辑在改稿上多下功夫, 事实相反, 高校学报发表的稿子绝大多数要进行编辑深入加工。

在高校学报编辑部, 退稿是一个难题。因为高校学报的稿件绝大多数是来自校内的作者。上至校领导, 下至一般教职工, 大家长期工作在一个单位里, 有的经常见面, 有的彼此之间的关系还甚好。他辛辛苦苦写出的稿子你不用, 是很伤感情的。而学报又不可能来稿必发。编辑要转达专家的审稿意见, 或者是谈出编辑部对于稿子的看法, 作者就不一定能心平气和地接受, 有的甚至还要和编辑大吵大闹。

那么, 什么叫科学态度?特别是这些年“关系学”渗透到各行各业及各个角落, 有人认为, 编辑要在两难境地求生存:一方面要注意学报质量, 尽量发表一些水平较高的论文;另一方面又要照顾各种必须照顾的“关系”, 不要将编辑部推向绝境。倘若只强调质量, 忽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相互制约的关系, 学报就会变得寸步难行;如果只强调照顾关系, 学报的质量就难以保证。

学报编辑部不是外交关系部, 而是高等学校的一个学术科研性机构。编辑的威信是与学报的质量联系在一起的。因此, 努力办好学报, 不断提高学报的质量, 充分发挥学报推动科研和促进教学的积极作用, 这才应该是学报编辑工作的科学态度。而稿件的退改就是建立在这个科学态度基础之上的。

1. 统筹全局, 对不拟采用的稿子, 应向作者说明退稿原因。

不采用的稿子, 大致可以分为质量不够, 内容超出学报的要求范围等。对政治上一些比较敏感的问题等, 这类稿子也应坦率地向作者讲明退稿原因。

2. 可持续发展, 把退稿和组稿结合起来。

有些来稿虽然不宜采用, 但从来稿中可以看出作者具有一定的科研与写作能力。对这类稿子在退稿时最好能与组稿结合起来。退稿容易使作者的情绪低落, 编辑的组稿, 却往往能够使作者精神振奋。因此, 把退稿和组稿结合起来, 既可以坚持编辑原则, 又保护了作者的科研积极性。只要方法科学, 就会收到比简单生硬的退稿更为良好的效果。

3. 以人为本, 对个别作者要做些扶持工作。

所谓个别作者, 主要是指那些刚刚搞科研, 表达能力差的作者, 就往往需要像指导大学生写论文那样, 从选题到论文结构, 从论点论据到语言表达方式等, 进行辅导和帮助, 并指导作者进行反复修改, 既热情诚恳又坚持科学态度, 实事求是, 争取达到发表水平。只有这样, 才能够逐渐实现资源共享, 科学办刊, 又好又快发展。

趋利避害 篇2

邵阳市公安局森林分局 海仕民

随着林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的到来,森林公安队伍建设遇到了发展壮大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怎样抓好机遇,趋利避害,乘势而上,加快森林公安队伍建设已成为我们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笔者从事公安基层工作二十多年对行政公安队伍建设比较了解,近年又参加森林公安工作对森林公安队伍也有一定认识。本人认为:要加快森林公安队伍建设,就必须找到自身优势,分析自身弱点即劣势,知彼知已,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开展工作,才能将森林公安队伍建成一支既纪律严明,又能征善战,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劲旅。

森林公安队伍的优势分析

森林公安队伍有它发展壮大的自身优势,这是其它专业警种不具备的,只有将它找出来,才能利用它:

优势之

一、党中央和国务院作出了《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使林业发展进入了重大的战略机遇期,公安部和国家林业局出台了《加强森林公安队伍建设的意见》为森林公安队伍建设明确了任务,提出了要求指明方向,足以说明了党和国家高层对森林公安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注,只有努力学习“意见”认真体会精神,按“意见”去落实去办事,队伍建设就会出现新局面,这是一个强大的优势。

二是队伍分散在地域偏僻的林区,长期孤军作战,既势单力薄,又难以监督和管理,尤其是有些林区派出所2-3人,经常跋涉在崇山峻岭之间,难以监督管理,提高政治业务素质的正常学习也跟不上,势必落伍。

三是相对行政公安的政治和经济待遇的落实较差,很多单位的办案经费和福利待遇靠罚款养,财政投入远远不能满足森林公安工作所需,严重影响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四是队伍的“进出口”不畅,一潭死水,年龄相对老化,青黄不接,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预统计:邵阳森林公安民警303人,40岁以下的有149人,未占50%,30岁以下的有10人,占3%,市局机关6人,50岁以上的2人,40岁以下的没有1人,严重制约了队伍的发展。

五是执法环境极差,对队伍的建设负面影响大。这里有两个方面的外来因素:

1、包括各级领导在内的社会各阶层对涉林犯罪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容易对涉林犯罪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容易对涉林犯罪人员讲情、打招呼、干扰办案,影响了民警的办案积极性;

2、近年在林业系统内部涉林犯罪增多,处理难度大,也对队伍建设产生较大负面影响。

几点建议

一、积极争取重视,大造正面舆论。森林公安的主管部门公安和林业部门要积极主动向党委政府汇报,争取党委、政府-3伍业务建设,森林公安要千方百计建立一支自己的技术队伍和业务尖子队伍,以适应对敌斗争的需要。

广播直播如何趋利避害 篇3

关键词:广播直播 差错分析 风险控制

在媒体竞争进入白热化的今天,我们来讨论广播节目的直播问题,看似有点老生常谈,没能抓住当前广播面临的最急迫的问题。但笔者认为,从如何看待广播直播和如何做好广播直播中,可以理清广播的比较优势、发展趋势以及办广播的理念等一系列问题,是广播发展的“牛鼻子”之一。

众所周知,广播电视直播具有实时、客观、现场感强等特点,可以很好地体现新闻的同步性、时效性。即使是报纸,为了体现时效性,也出现了晨报(早报)、午报、晚报等不同种类,目的是尽量缩短新闻发生与新闻发布之间的时差。但反观广播电视,作为与平面媒体竞争利器的直播节目,特别是广播舆论监督类节目,因种种原因却纷纷改为录播,十分可惜。

本文试以广播舆论监督类节目为切入点,分析广播直播节目萎缩现象的原因,探讨强化广播直播的必要性,交流广播节目直播实践中的经验与思考。

一、舆论监督直播节目萎缩现象及差错分析

广播的舆论监督,除新闻监督外,以板块形态表现的一般是指热线投诉类的节目,如各地的《行风热线》、《阳光热线》等。此类节目从出现之初,其生命力就体现在实时的直播基础之上。它除了直播状态的干群对话、主持人与听众交流外,还有一部分事先制作好的对既往投诉的答复反馈,但所有内容都建立在实时广播的基础上,即时性、贴近性都很强,深受听众欢迎和喜爱。但这类节目一旦掌控不好易在直播过程中出现导向性、政治性差错,原因有三:

一是听众思想多元造成的言论开放。随着社会开放度的进一步提高,过去一些不能说、不敢说的话都可以拿到公开场合说了。尤其是草根平民对政府部门的工作也有了品头论足的权力,在参与广播节目、投诉和提意见时,他们偶尔也会说出一些“出格”的话,甚至激动起来口无遮拦。这些“出格”的言论一旦播出,覆水难收,社会影响比坊间怨言就扩大了几倍甚至几十倍,这就给媒体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二是社会不稳定因素造成的安全隐患。毋庸讳言,在社会转型期存在着形形色色的不稳定因素,敌对势力、不满情绪、社会误解和生活挫折,等等。敌对势力的蓄意破坏和曲解政策暂且不说,一些在工作生活中遇到挫折或遭到社会误解的人产生的一时激愤,说出的一些偏激甚至对社会稳定产生不良影响的话,都会给直播造成安全隐患,为媒体带来心理负担。

三是主持人把握能力欠缺造成技术性失误。主持人如何把控节目,如何引导话题,如何疏导听众情绪是主持人“软实力”的体现。来投诉的听众通常是遇到了不平之事、伤心之事、不解之事,需要主持人耐心倾听、平和疏导。但一些对自己工作性质没有清醒认识和不能正确定位的直播节目主持人,政治敏感性不强,往往对投诉者话题不加引导,放任自流,缺乏应有的管理。更有甚者还随着听众情绪的激动而激动,义愤填膺地评判是非,妄下结论,火上浇油。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投诉者的激动情绪,造成节目走向失控。

导向性差错的出现除了以上三方面主要因素外,可能还会因人、因事、因时突发或偶发。尽管诱发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但发生的规律无外乎是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两种。外部原因有故意和情绪失控两种,内部原因要复杂一点,涉及主持人的政治敏感度、业务素质、节目掌控能力以及对待群众投诉的责任心和态度等等。

二、广播节目直播必要性与竞争优势分析

首先,从媒体竞争角度说,广播节目直播非常必要。如今传播技术日新月异,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电子书籍等第四代、第五代多媒体电子产品正以主流媒体姿态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广播作为竞争力偏弱的传统媒体,直播是优势之一,没有理由不去做。特别是以投诉咨询为主要内容特征的舆论监督类节目,采用录播方式的弊端显而易见:一是时序混乱,昨天投诉的问题今天才在广播中播出,有的甚至是几天后才播出。经常有听众头一天投诉完,本来第二天想听解决问题的反馈意见,结果听到的还是昨天的投诉内容,打电话说“你们播错了”。二是真实性打折,考虑到节目长度等原因,投诉者所说的原话往往经过剪辑,影响了原意的表达,有的甚至违背了原意,容易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另外,解决问题的时效性也当然会因为节目的录播而大打折扣。

其次,从直播技术角度看,广播节目直播存在优势。电视直播除了庞大的直播车、笨重的摄录设备外,其信号传输必须依靠光缆、微波或卫星,不管哪种方式都得依赖大量的前期投入和设备支撑。同样,网络直播也需要摄录设备和信号传输通道的支持,何况网络媒体还有一些必要的文字转换环节,时效性上更差了一步。而广播直播只要记者到达现场,仅靠一部手机即可实时实地直播现场情况,做到与新闻事件的发展同步传播。而直播室的直播节目优势更加明显,以热线电话节目为例,记者甚至无需到场,主持人、嘉宾、听众三方仅通过在电话中对话,就可以完成对某一事件的投诉、调查了解、提出解决方案等过程的直播,这种成熟的直播模式已经成为与平面媒体竞争的独家优势。

第三,从实效性上看,广播节目直播更受欢迎。广播直播节目的实效性最显著的体现是在热线投诉类节目。但凡投诉者打进热线电话,主持人就会根据投诉问题的类型,帮助投诉者找到相关部门,找到能解决问题的人,使投诉、询问、解答在节目中完成。广播直播这种开放性平台的“放大效应”,有利于纾解投诉者的不平之气,有利于政府部门以公开透明、廉洁高效赢得民心,获得双方共赢的实效。

三、如何控制广播舆论监督类节目直播的风险

趋利避害构建美好未来 篇4

信息通信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正在改变着这个世界的物质实体、精神世界和运转方式, 并且描绘出了一幅绚烂多彩的城市生活蓝图。然而为了加快追赶信息通信技术前进的步伐, 拥抱更加美好的未来, 人们也在不断地接受新技术, 并需要快速地学习、消化和使用这些新技术。

不过, 在使用现代化信息通信技术, 享受美好城市生活的同时, 您是否偶尔也会感到不适和不便?其实, 如同硬币拥有正反两面一样, 信息通信技术在改善人们生活质量、促进城市和谐发展的同时, 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引发了人们的深思。但使用者不能就此因噎废食, 而需要寻找解决良方, 同时将信息技术的正面作用发挥到极至。

安全问题隐现

与信息通信技术同步发展的, 是各种各样的病毒程序。它们轻则嵌入信息系统, 影响正常程序的运行, 占用或消耗系统资源;重则窃取用户的账户和密码, 造成用户在财产上的丢失。所谓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 尽管各种杀毒软件层出不穷, 然而各种网络病毒也在不断升级, 令人是防不胜防。许多杀毒软件属于事后打补丁型, 虽然亡羊补牢, 为时未晚, 但是用户毕竟还是遭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一方面人们在寻找对抗病毒的新方法, 另一方面, 病毒也在迅速扩展地盘, 随着智能手机以及移动互联网的普及, 病毒也开始出现在了手机上, 并且其传播速度与互联网的病毒不相上下。

此外, 现在网络病毒的趋利性愈加明显, 纯粹为显示技术高超的病毒制作者越来越少, 直接以利益为目的却越来越多。而随着智能城市的建设, 很多高度机密、涉及重要信息的系统, 如公司和个人账户, 会随着高效办公、便捷支付和智慧家居的引入而实现联网。如果病毒程序通过互联网进入撰写系统, 那么一旦发作就会给用户带来巨大的损失, 如果窃取的是公司的重要数据, 其后果更将不堪设想。

>>随着现代社会交流信息方式的丰富, 安全问题引起人们对信息技术构建美好城市的更多思考。

除了病毒造成的安全隐患外, 有些信息通信技术也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 妨碍了这些技术的普及。例如, 信息技术的应用离不开互联网的应用, 其中很多更是离不开对移动互联网的应用, 然而作为移动网络的核心组件之一, 基站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的电磁辐射, 这也成为了用户反对移动信息技术推广的主要原因。的确, 任何无线通信装置都具备一定的发射功率, 从而不可避免会产生电磁辐射, 只不过由于电信的特殊性, 电磁辐射更受普通用户的关注。

非技术障碍值得深思

除安全等技术问题外, 信息通信技术带来的非技术问题同样值得深思。

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势必需要一定的投入, 而在智能交通、智能建筑等可能涉及视频通信的应用中, 仅仅视频数据就占用了很大的存储空间, 需要有足够的硬盘存储这些数据。这无疑需要巨大的投入, 对于这些投入是否物有所值, 人们会打个大大的问号。其实, 投入产出比是人们在建设信息系统时普遍面临的问题, 因为智能信息系统必然是个联网的系统, 会涉及很多设备, 这种系统往往投入不菲, 回报却需要时间来证明。以智能安防为例, 如果没有事故发生, 那么这些投入似乎没有必要, 而只有等小概率的事件发生时, 人们才会意识到投入的意义。此外, 有的物联网需要配套的POS机, 而POS机的价格几百到上千元, 为了移动支付的推广, 是否有必要地毯式部署POS终端?在上述情况下, 构建高效、低成本的信息通信系统成为人们的诉求。

在使用各种智能技术的同时, 你是否对他们产生越来越强烈的依赖性, 反而使自己的某些正常能力得不到锻炼而蜕化?例如, 您是否在遇到问题的第一个反应是上Google或者Baidu查找答案, 而缺少了自我思考的一个过程, 从而缺乏对问题直观、理性的判断?其实, 某些信息技术在提高人们工作效率的同时, 也代替了人们的某些思考过程, 如果过度依赖信息通信技术, 人们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减弱。

取长补短

在本届世博会上, 各种信息技术大放异彩, 诠释着美好城市的内涵;在我国的多个城市, 信息通信技术规模应用, 智能城市的雏形初见。历史的车轮是滚滚向前的, 尽管可能面临一些难题, 然而信息通信技术构建美好城市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我们惟有趋利避害, 研究相应对策, 才能正确发挥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价值。

面对各种层出不穷的网络病毒, 我们相应的防病毒措施就要不断升级。首先, 要构建一个安全的网络体系, 并在运行过程中构建高效安全的防护体系、实时主动的监测系统, 将事后杀毒尽量转化为事先防毒, 尽量早发现安全隐患, 将安全问题消除在摇篮中。一旦发生安全事故, 则要紧急响应, 并且建立一定的补救措施, 将损失减少到最小。

基站辐射老生常谈, 其实研究已经表明, 基站辐射并不那么严重, 现在的关键则是如何通过共建共享, 解决当下的基站站址紧缺的难题。

对于信息通信技术可能产生的各种非技术障碍, 可能需要我们设计出更加低成本的方案, 需要我们做更多的思考。在使用之前思考, 目的是不为了技术而使用技术;在使用当中思考, 则在于不让技术拘囿我们的思想。

“群养”孩子,趋利避害是上策 篇5

赞成方

义君——

“群养”孩子是独生子女教育的一种方式,独生子女在家庭中长期独处或是在大人的带领下玩耍,长此以往有些孩子会变得骄纵、变得孤僻,而“群养”的方式正是对独生子女这些教育缺陷的一种弥补,让孩子们在群体生活中懂得待人接物的道理,懂得团结、友爱。因为“群养”可以实行轮流制,所以又可以很好地避免因为家长的偏心而造成不好的影响,孩子们在不同的家庭跟不同的孩子一起成长。

西铭——

“群养”是种不错的尝试:一则可以缓解独生子女们的“孤独症”,让独生子女们有个更加快乐的童年,这必将是一生的财富;二则可以改改独生子女的“自私症”,当他不再是唯一的“小太阳”,他就必须学着去包容、去与人合作、相处。有些家长担心不同的家庭环境会给孩子带来价值紊乱,这种担心大可不必。正如孩子每天要接触不同的老师一样,每个老师的教学方式不同,可并不影响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相反,孩子或许可以在比较中形成更加完善的人格。

潘昕妙——

现在大多数独生子女的爸爸妈妈小时候就觉得自己太寂寞了,很孤独,于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群居的生活里长大,而不是孤孤单单的一个人。这些是独生子女家长小时候的梦想。用“群养”的教育方式,不仅省钱了,更能使孩子学会分享、学会分担,懂得谦让、懂得相互关爱。这无疑是一件一举多得的事情。合理地分配时间,分享教育理念,这些都能更好地教育孩子,值得推广!

反对方

王波——

我个人认为这种“群养”教育孩子的方式利弊同样明显。有利的方面,大家已描绘得很详细,就不多做解释,诸如解放家长,促进孩子与他人的交往,建立准兄弟姐妹关系等等,这些对于幼儿的成长来说都是很好的。而关于弊端,首先,这样的“群养”方式难以普及。它在实现条件上有先天限制,因为要找到一个或一些跟自己教育理念相同且又能让自己放心的亲友或同事难度太大。其次,这种方式在实现过程中将面临诸如费用计算,互动双方的信任度,责任心等问题的考验。最后,就其结果来看,觉得此举最大的优点在于解放了家长,而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不同家长的言传或许会造成孩子早期行为标准的混乱。

何东——

这种“群养”或许能养出“准兄弟姐妹”,但不知会不会因为没有一个固定依赖对象而养掉孩子的安全感,养掉孩子的信任感。孩子的教育任重而道远,心理的教育更是一个忽视的对象。自己的孩子还是自己教育比较好,这么“群养”不是一个好办法。问题的关键在于,不同的父母有不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小孩今天学习一种,明天学习一种,是否会混乱,对培养孩子的正常人格,是否会增加难度?

思考与建议

杨文——

即使是在一个家庭中,兄弟姐妹之间也会因为很多事情而争吵,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经的道路。但是,如果从小只是一个人在家里的话,自然不会经历这些琐碎,形成的性格肯定不同于群养。总之,“群养”是不错的理念。但是,这样的方式和在一个家庭中的兄弟姐妹还是有诸多不同,该找着合适的切入点才好,才能达到“群养”的初衷。

黄璐——

人是群居动物,孩子“群养”对于消除这个时代独生子女产生的各种问题是个相当有效的途径。这能很好地消除独生各种问题,且避免新问题出现的前提是家长与家长之间要做好约定,确定在教育所有孩子时的观念与模式,达成一致并始终力行。

杨云——

这种方式只是“教育”的代劳,而非“亲情”代劳,有点像过去私塾的变形。人们发明这种方式不失为一种新鲜的办法,而且能让孩子体会到与人交往相互学习的乐趣,不仅学知识也能交朋友。不妨把“群养”作为教育的辅助形式,免得将闲暇时间都浪费在枯燥的补习班或者网络上。

高欣婷——

我觉得“群养”的这个模式可以采用,毕竟客观上父母无法整个假期都陪孩子度过,采用“群养”的家庭互助模式可以缓解父母的压力,可以让孩子接触不同背景的教育,学到在自己家庭学不到的东西。现在独生子女出现的一些过分自我的问题,通过“群养”的模式可以得到改善,几个孩子在一起可以促进独生子女的交流。当然家长们不能过分依赖这种教育模式,毕竟“群养”也有它的弊端,正如很多人认为不是亲生的孩子对待会有不同,不同家庭的孩子不一定适应同一种教育方式,等等。家长对待“群养”也要扬长避短,这样孩子才能在正常的轨道上成长。

黄仁贤(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系主任,教授)

同事、朋友间互相照顾孩子,多年前就很常见,但主要还是局限于生活上的一种互助,更多的是一种无奈的选择。现在的年轻家长,能够自觉地选择“群养”教育的方式,是一种“三赢”的尝试:对于家长来说,不仅解决了没时间带孩子的问题,更是一个教育经验交流的契机;对于孩子来说,组成一个“准兄弟姐妹”的团体,能够很好地弥补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一些空缺;对于学校教育来说,能够填补在校外活动和认识社会方面的不足。

选择“群养”的范围基本上以亲戚和朋友间的互助为主,做出选择时父母非常慎重。这谨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问题需要彼此间达成共识:一是教育理念,如不能打骂孩子等;二是开销的问题,如进行详细的开支记录,严格实行AA制等问题。

空调负荷:亟需趋利避害 篇6

1“负荷新贵”崛起

7月16~22日, 枣庄天气持续潮热, 枣庄电网迎来6月下旬以来的第三个用电高峰周, 电力负荷、日供电量先后两次双双创下新高, 分别达到113万千瓦和2541万千瓦时, 分别实现同比增长14.14%和15.76%。

“今年制冷负荷比例特别大, 达到20万千瓦, 较去年净增5万千瓦, 增幅达到25%, 约占电网总负荷的五分之一。10年前制冷负荷仅为5万千瓦左右, 所占比例不足十分之一。”枣庄电网负荷预测专工周海霞对比历年负荷曲线, 发现制冷负荷10年前可以忽略不计, 5年前增幅在5%以内徘徊, 3年前则逼近10%, 今年一跃超过20%, 明显属于跑步前进。“空调负荷约占制冷负荷中的98%, 一般说制冷负荷就是指空调负荷。”

枣庄毕竟属于我国经济水平中等的地级城市, 空调普及的大城市和沿海地区的负荷数据更为典型。北京、陕西、湖北、广西等地用电高温中纷纷创出新高, 安徽电网负荷连续7次刷新历史记录, 成都电网负荷7月中旬高温中平均每8秒钟刷新一次负荷纪录。电力行业统计数据一改往日“愁容”:全国用电6月份首次出现了3.59%的增长, 一扫数月来的负增长阴霾。专家分析, 当时高能耗企业都还在调整中, 房产业反弹刚刚起步, 新高记录刷新的能量应来自空调负荷。现实印证这一分析:南京电网空调负荷同比多出200万千瓦, 净增七成;常州空调负荷净增120万千瓦;杭州电网空调负荷超过250万千瓦, 占总负荷的三分之一, 而杭州市区空调负荷比例则占到了二分之一。

二分之一, 这个可以左右电网负荷升降的数据, 迅速被敏感的《21世纪经济报道》捕捉, 在《唐山VS杭州:两个城市两个不同的电表》一文中, 作者专门将居民空调负荷占一半的杭州和大工业用电占一半的唐山比, 对居民用电的快速增加和积极作为给予了充分肯定。应该说, 空调负荷占据电网负荷“半壁江山”的进程极其快。毕竟, 中国空调起步晚, 从1965年中国第一台三相窗式空调诞生, 到1988年中国第一台分体壁挂机空调———KF-19G1A“雪莲”诞生, 再到1995年年产量突破500万台大关, 中国空调市场才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据《中国统计年鉴2008》显示, 到2007年底, 中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空调拥有量达到95.08台。其中, 大城市发展特别快, 上海每百户家庭的空调拥有量已经超过189台, 空调的普及率达到96%以上。国家电网公司于2005年曾做过“用电高峰时段空调负荷调控措施课题研究”, 称华东、华中等电网夏季空调负荷已占尖峰负荷的30%左右, 其中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空调负荷已占尖峰负荷的40%。今年的空调负荷明显来势猛, 不仅催生了二分之一的比例, 而且催生了用电新高峰。浙江省电力公司发现, 以往夏季用电高峰出现在早上10点、下午1至4点、晚上七八点三个时段, 而从今年除了这三个时段外, 晚上10点前后出现了用电新高峰。

对二分之一比例的出现, 社会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专家认为, 建国60年的发展和改革开放30年的积累让普通家庭具备了空调购置能力, 历次缺电中“保居民生活用电”不动摇的铁律为居民使用空调提供了必备条件, “家电下乡”政策成为直接推动力。今后3至5年内, 与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同类产品在农村市场近九成的占有率相比, 空调因农村市场占有率不足一成而潜力无限。中国家电协会副秘书长陈钢判断, 2009年国内空调零售市场的销售规模预计为2700万台~2850万台。周海霞则大胆预则空调负荷今后会保持的15%的增长率。

从奢侈型消费品到普及型必需品, 从城市用品到城乡寻常百姓家。无疑, 空调负荷已经成为用电负荷的重要构成部分, 成为越来越不容小觑的电量增长极, 更及时给供电企业预警:一旦气温升高, 居民家中的空调用电将呈爆发性增长, 一定要提前做好准备。

2 利害关系分明

空调在高温中为千家万户送来清凉, 带动供电企业售电量增长, 是不容辩驳的好事。

可空调毕竟是高温的衍生品, 这也注定空调负荷要随气温变化而特别敏感地“坐电梯”。6月23日, 枣庄气温突然蹿高至37℃, 空调负荷迅速飙升, 随后两天升到20万千瓦。7月11日凌晨一场强降雨突然而至, 全网短时降荷高达19万千瓦。同样是高温, 干热和湿热还大不一样。这种电梯式升降, 明显对电网形成冲击性负荷, 对以火力发电机组为主的电网安全运行构成极大的威胁, 易造成毁灭性危害。1977年7月纽约大停电、1987年7月东京大停电的直接导火索, 无不都是因为天气炎热、空调集中运转而造成电网负荷崩溃。空调负荷是“电网癌症”的臭名在国际上素来远扬。

我国空调起步晚, 虽然还没有造成过大停电, 但近年来直接挑战居民户外的那些老旧纤细线路, 过负荷熔断、跳闸等故障成为高温中的抢修主题。枣庄供电公司95598客户服务热线统计显示, 夏季用电高峰中, 城区客户因保护器跳闸、熔丝烧坏、室内线故障等报修占到53%以上。无锡今年仅7月11日一天, 市区就接报此类抢修242起。枣庄供电公司业扩专工钱进介绍, 由于空调安装早已不再收取什么增容费, 安装时候客户也无需到供电企业做备案, 一幢楼、一个小区突然规模性安装空调再寻常不过。由于对此缺乏有效掌控, 供电企业目前只能以“救火”式抢修被动应对, 超前防范和预警成为空谈。国家电网公司于2005年就专门做过“用电高峰时段空调负荷调控措施课题研究”, 称“空调负荷的急剧增长已经成为季节性电力紧张的最主要原因”。

这种危害目前正呈快速推进态势。来自家电市场的综合统计, 近年国内空调使用所占的电力负荷已迅速上升到40%以上, 而相应消耗的电量只占全年总电量的6%以下。40%和6%, 彷佛恐龙的身躯和脑袋, 构成了同一事物的两个极端。在全国范围看, 因用电制冷直接导致的电网高负荷维持时间至多不会超过1个月, 专家称其为集中式能源消费模式。这种用电消费结构极不合理, 导致电网输配电能力在多数时间过剩, 电力投资回报效益大打折扣。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曾对此形象描述:如果你向它供血, 它就会疯狂发展, 直至吞食供电公司和发电企业的全部效益。资深电力专家朱成章对此一针见血:电力空调在20世纪90年代形成“一统天下”的格局, 是我国能源市场机制不健全、宏观调控不力造成的。

3 调控、节约、替代并举

七月的青岛, 空调行情一样火。只是青岛居民安装的是空调节能新品, 叫海水空调。千禧龙花园是全国首个社区海水源空调小区, 490户居民有幸“尝鲜”。而到青岛奥帆中心媒体中心采访的中外记者们, 早在2008就亲身感受过海水空调的舒适。海水空调是海水源热泵的俗名, 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 悉尼歌剧院、日本大阪南港宇宙广场都使用了这一技术, 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海水空调供应占到了城市的60%。青岛开发区发改局的赵工程师说:海水空调每消耗1千瓦时电能够输出5.6千瓦时电的冷量或4千瓦时电的热量, 较传统空调节能40~50%。我国海岸线总长度3.2万公里, 其中大陆海岸线1.8万公里, 可以预见, 如果海水空调在我国沿海地区替代传统电空调, 困扰沿海地区电网的所谓癌症问题自会悄然消退。

其实早在2004年, 朱成章就呼吁:要对电力的高峰负荷进行能源替代。他还亲自推荐分散冷热电联产和燃气空调, 尤其呼吁在有天然气条件的省份积极推广利用。中国工程院院士薛禹胜年初“两会”接受采访时也表示:“新能源及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 是个大趋势。”在青岛, 除了海水空调, 怡馨苑小区的壁挂式太阳能空调, 和合人家小区的土壤源热泵中央空调也一样吸引关注眼球。专家表示, 水源、土壤源、空气源为主的3种热泵产品几乎可以覆盖全国所有地区。2008年5月1日国家颁布的《商业或工业用及类似用途的热泵热水机 (GB/T21362-2008) 》更给商用热泵热水机的应用推广提供一个行业规范。可以说:替代已经成为一个空调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如果说替代是个美丽的远景, 目前在我国还处在“望梅止渴”阶段, 增强调控手段和把住节约关则是现实之举。

调控方面, 随着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推广, 供电企业初步具备了调控负荷的技术之手。可由于负荷监控系统多安装于大客户, 居民负荷目前还是盲点。枣庄供电公司需求侧监控中心就多次建议负荷监控系统由大客户安装向公配变推广, 普及负荷控制管理系统安装运用。对普通居民空调的安装, 则建议建立居民客户安装空调告知制度, 或定期组织普查, 切实掌控负荷增长情况。同时, 需认真分析各供电区域的负荷密度情况, 合理规划城配网结构, 切实增强末端电网的送出能力, 为负荷的快速增长留出充足的空间。在下户线建设方面, 尤其要改变传统仅仅满足户家照明的低层次观念, 从家庭电气化的高度加大投资力度, 不少配网专家呼吁居民小区的每户供电能力至少要达到4~10千瓦, 真正打造一条直通千家万户的动力大道。

论趋利避害与员工行为塑造 篇7

(一) 关于“利”与“害”。

要趋利避害, 首先要正确认识了利和害才会有趋避的行动和目标。简单的直观的利害, 容易认识, 比较复杂的利害关系, 往往很难搞清楚, 因此趋利避害也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利”简单地说就是利益。追求利益是组织存在的价值。对于组织利益, 依据程度的高低可分为小利与大利;从价值判断, 可分为正利与邪利;按期维持时间的长短来看, 可分为近利与远利;按其所得的多少, 可分为暴利与当利;按利益的领域看, 有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按利益的公私分, 有公利与私利。害指对人和事不利之处。组织发展中, 由于各种因素的不利影响, 会遇到很多不利于组织和员工的不利之处。这些不利之处, 就是组织在发展中需要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目标光明正大的组织, 其组织目标应以大利、正利、远利、当利为规范。

(二) 正确认识和处理利害关系。

很多情况下, 利害共存, 错综复杂, 有利有害。因此, 需对利害关系进行正确的认识。利害关系有定性和定量方面的表现形式, 从定性上看, 主体必须判断准确, 不可将“害”误认作“利”, 也不可将“利”误认成“害”;从定量上看, 主体要能够判断利害的量, 比较不同客体利害大小, 发现更大的有利客体, 避开更大的有害客体。个人的心理因素也影响着对利害关系的判断力, 集中体现为:一是侥幸心;二是诱惑力;三是个人觉悟水平。在组织管理中, 人们在处理利害关系之时, 应该遵循如下原则:一要趋最大之利, 避最大之害;二要趋公利、避公害;三要不因个人的小利而致组织的大害。

(三) 组织中的趋利避害行为。

决定人的趋利避害本能状态的参量有两个:一是个体趋利避害状态, 二是群体趋利避害状态。个体趋利避害表现为主体以自身的生存、发展和繁衍最佳化为根本冲动所进行的趋利避害调节和活动;群体趋利避害表现为主体以所关注群体的生存、发展和繁衍最佳化为根本冲动所进行的趋利避害调节和活动。在现有的许多企业中, 员工在趋利避害本性影响下的行为却不容乐观。多数员工更多地是表现出个体趋利避害而非群体的趋利避害。很多企业员工在企业所实施的先进管理技术中, 并非从根本上认识到该技术对企业有价值有利, 应该去努力做好, 而更多地是因为组织要考核、领导要检查, 所以才去努力做好, 也就是许多员工面对新的管理技术不是因为趋利, 而更多地是因为避害。避害行为只是一种消极的行为, 表现出的是“要我做”的消极被动的工作态度, 只有趋利行为才能形成“我要做”的积极主动的态度。组织中这种不趋公利, 只避私害的现象, 不利于企业的改革发展, 更不能形成积极向上的士气和文化氛围。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不恰当的强化措施是主要原因之一。

二、趋利避害与强化理论

强化理论又称行为矫正理论, 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斯金纳提出来的。强化理论认为, 无论人还是动物, 为了达到某种目的, 都会采取一定的行为, 这种行为将作用于环境, 当行为的结果对他或它有利时, 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 当行为的结果不利时, 这种行为就会减弱或消失。强化理论存在的基础就是人们的趋利避害的本性。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之分。正强化, 不仅能起到正面引导的作用, 使本人有成就感, 增强保持荣誉的内在动力, 也有利于形成学先进、争上游的心理气氛, 激励人们上进。对一个组织而言, 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要进行正强化, 以促使这些行为保持重复和连续。负强化, 可以起到劝阻和警告作用, 使本人及他人不再发生和减少错误行为。对一个组织而言, 那些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要进行负强化, 以消除职工的侥幸心理, 从而使其养成遵章守纪的良好习惯, 使其在工作中的行为规范化。

通过充分利用员工的趋利本性, 对员工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进行正强化, 可以更好的培养和激发员工的趋利行为, 特别是员工的群体趋利行为, 不断地推动组织的改革与发展。通过利用员工的避害本性, 对员工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进行负强化, 可以更好地强化员工的避害行为, 更好地规范员工的行为和习惯。

三、运用强化原理, 调整“利害”关系, 塑造员工行为

(一) 正确引导员工认识“利害”关系。

在企业管理中, 企业为了实现组织目标, 总要积极倡导或大力要求员工去进行一系列的正向行为。要使员工能尽力尽心地去做好行为, 员工发自内心的认同是十分必要的。因此, 这要求各层管理者做好宣传发动工作, 正确引导员工认识“利害”关系, 让员工将企业发展中的“利害得失”与自身发展的“利害得失”紧密结合起来, 并建立和完善引导员工“趋利”和“避害”的强化机制, 特别是“趋利”的强化机制。

(二) 以正强化为主, 负强化偶尔为之。

在企业管理中, 是让员工趋利还是避害呢?趋利就是正强化, 通常表现为奖励, 它可以让员工在快乐中明白什么行为是企业所倡导的, 是值得去做好的, 能起到正面引导作用, 不但使本人有成就感, 增进保持荣誉的内在动力, 也有利于形成员工学先进、争上游的心理气氛, 激励员工积极上进;避害就是负强化, 通常表现为惩罚, 它只能告诉员工什么是不能做的, 可以在一定程度和短期内抑制企业所不倡导或反对的行为, 起到劝阻和警告作用, 但同时也可能带来员工内心的恐惧感, 引起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的敌对情绪, 发生对抗性消极行为。因此, 在实际工作中要贯彻“以正强化为主、负强化偶尔为之”的原则, 多对员工做得好的行为进行奖励;在运用负强化时, 应尊重事实, 讲究方式方法, 处罚依据准确公正, 可尽量消除其副作用。

(三) 注意强化的时效性。

采用强化的时间对于强化的效果有较大的影响。一般而论, 如果对员工表现出的积极 (趋利) 行为行为漫不经心, 视而不见, 员工的良好行为就难以保持下去。对于那些“后进员工”, 对他们的点滴进步, 更应及时肯定、奖励, 才能保持他们向好的方向转化。这种及时强化可提高员工行为的强化反应程度, 收到比较好的强化效果。但须注意, 及时强化并不意味着随时都要进行强化。不定期的非预料的间断性强化, 往往可取得更好的效果。

(四) 因人制宜, 采用不同的强化方式。

由于人的个性特征及其需要层次不尽相同, 他们对工作中的“利害”关系的认识也有一定的差异, 因此, 对不同的强化机制和强化物所产生的效应会因人而异。俗话说:“民不畏死, 何以死惧之”, 在对员工进行管理的时候, 要去具体分析员工追求什么 (趋利) , 害怕什么 (避害) , 并有针对性地随对象和环境的变化而采取相应有效强化手段对员工行为进行强化, 从而切实有效地引导和塑造员工的行为。

(五) 利用信息反馈增强强化的效果。

信息反馈是强化人的行为的一种重要手段, 尤其是应用在企业管理中进行强化时。企业通过定期反馈, 既可使职工了解自己在生产活动的绩效及其结果, 得到鼓励, 增强信心, 进一步强化“趋利”行为;又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 分析原因, 修正所为。

总之, 在企业管理的实际应用中, 关键在于充分利用“利害”关系, 应用强化理论, 发挥强化机制的作用, 引导和塑造员工的行为, 全面推动企业的各项工作开展。

摘要: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在企业管理过程中, 充分利用员工趋利避害的本性, 运用强化理论, 可以更好地规范和塑造员工的行为, 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趋利避害,强化理论,行为塑造

参考文献

趋利避害 篇8

建国60多年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国家繁荣昌盛, 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综合国力大幅上升, 2011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为471564亿元, 按当前汇率计算是74660亿美元 (人均GDP是35000元, 按当前汇率计算是5540美元) , 我国经济总量排名世界第二位, 成就斐然。但是, 经过30多年年均10%的高速增长, 我国经济发展积累了大量不可逾越的矛盾和问题, 有些矛盾甚至还相当突出。主要突出表现在:一是经济结构矛盾突出, 一二三产业比例不合理, 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 投资消费关系不协调;二是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大, 经济粗放增长难以为继;三是经济增长创新性、技术性不强, 内生增长动力不足;四是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不足, 政府职能转变与经济社会建设不相协调;五是经济快速增长与社会问题矛盾的日益凸现, 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六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与文化需求、精神需求、政治需求不相适应;七是经济法律制度不完善与监管乏力, 社会腐败问题比较突出等。上述这些问题和矛盾的出现, 完全是我国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同时出现的问题, 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所带来的矛盾, 关键是要正确地认识和把握经济快速增长面临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问题, 抓住主要矛盾, 运用科学发展观解决发展进程中的现实矛盾和各种问题, 进一步完善政策制度, 创新改革思路, 探索发展新途径。

首先, 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分析, 应进一步深化改革, 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一中心绝不动摇。我国改革从一开始就挑战着既定格局, 冲破思想藩篱、触动现实利益, 无论当年的联产承包、物价闯关、工资闯关、市场经济的确立, 还是今天的经济结构转型、垄断行业改革、事业单位改革、官员财产公示、税制改革等等, 改革总是在争议乃至阻力中前行。所不同的是, 从当初的“摸着石头过河”到现在的“改革顶层设计”, 从经济领域到社会政治领域, 改革越是向前推进, 所触及的矛盾就越深, 涉及的利益就越复杂, 碰到的阻力也就越大。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建党90周年大会上作重要讲话时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空前广泛的社会变革。这种变革在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 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社会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我们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主动正视矛盾, 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 不断为减少和化解矛盾培植物质基础、增强精神力量、完善政策措施、强化制度保障, 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 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 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这段新“矛盾论”对矛盾的出现原因、影响作用、应有的态度和做法都进行了精要凝练的剖析, 做出了明确的论断。我们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要求, 一方面, 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以社会公平作为基本原则, 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立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总体改革目标。扩大对外开放, 特别是要针对美国把21世纪初定位为维持其“一超”地位的“机遇期”、俄罗斯视未来5年为其强国战略的“重大考验期”、日本“经济新生计划”, 欧盟“电子欧洲计划”和印度“跨越性发展战略”的实际, 发挥制度优势, 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竞争中进一步增强经济优势, 提升综合国力。另一方面, 要抓实经济建设之本。国家的昌盛, 人民的富裕, 说到底是经济实力问题;国际竞争, 说到底也是经济实力的竞争, 没有经济发展万万不行。只有经济发展了, 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增强了, 人民的生活才能不断改善, 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 我们才能在国际格局中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不能放松, 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也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所决定的。我国目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的矛盾是落后的生产力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 这个矛盾将是长期存在的, 也是矛盾的普遍性。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自改革开放以来实行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不能改变。

其次, 从矛盾的统一性和对立性分析, 必须科学扩大统一性、减少对立性, 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源动力。任何矛盾都有其存在和发展的过程, 任何矛盾在其发展过程中都存在互相依存、互相对立的关系。毫无疑问, 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而且有些问题还相当严峻, 到了不解决就会影响下一步的发展, 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稳定、党的执政地位的地步。比如在发展过程中环境日益恶化, 许多资源供应紧张, 甚至濒临枯竭, 集中表现为煤、电、气、油供应普遍紧张, 大气、水污染严重等等。在社会生活中, 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分配不公、腐败问题, 还有相当一部分群众生活处于贫困状态。因此, 我们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改革是发展的动力, 是实现长期稳定的基础;发展是改革的目的, 是稳定最可靠的保证;稳定则是改革、发展的前提条件, 也是发展的重要要求, 三者结合点就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第一, 在发展经济中坚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原则, 做到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人与自然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国内与国外发展“五个统筹”。第二, 在社会分配中更加注重公平与效率的均衡, 切实改变分配不公导致社会贫富严重不均带来的社会问题, 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共同富裕。第三, 保持社会和谐稳定。要始终牢记没有稳定的社会局面, 就什么事也干不成, 要更加注重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扩大公共服务, 完善社会管理,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打牢社会稳定的根基, 全力维护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社会稳定。要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 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 大力加强新形势下群众工作, 切实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 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为经济社会建设增强精神力量、强化制度保障。

再次, 从分析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 紧紧抓住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这一牛鼻子, 切实推进社会建设。当前, 我国经济经过30多年高速发展面临经济增长的众多挑战和矛盾, 出现了经济总量过剩与有效需求不足、“高增长”与“高成本”、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投资与消费关系不协调、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以及经济高速增长与社会问题凸现等一系列矛盾。其中, 经济结构性失衡、产业结构不合理是主要矛盾, 以及经济增长速度越快, 市场越发达, 市场失灵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带来收入分配公平性、社会发展稳定性和企业发展外部性问题, 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要解决这些矛盾, 总的思路是:应始终把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作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首要评判标准, 树立以人为本的战略思想;充分利用和发挥市场竞争机制, 推进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 并以此制定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其发展;制订以高科技、信息化和工业化相协调的经济发展政策和产业政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致力于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及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注意解决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出现的问题, 尽量不使矛盾积累和转化。

趋利避害 篇9

可以说,利率市场化改革,即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是我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战略。但我国金融战略结构的选择必须是基于某些前提条件的多方博弈与历史进化过程,一定要正确处理好利率市场化改革与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和金融业健康发展的关系。我国未来的金融体系,究竟是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模式,还是以资本市场主导的市场型金融体系模式?金融市场是以直接融资为主,还是以间接融资为主?这些都取决于很多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的因素。在这个强大的金融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之前,诸如利率、汇率这样的金融价格体系完全放开或过早市场化不可行,因为发达国家针对中国的金融战略之一,就是他们一边鼓励中国大胆推进市场化改革,一边试图让中国在根本没有或者不懂市场定价权的情况下过早就被牢牢牵住“牛鼻子”,围着西方金融大鳄指挥棒转。所以,利率市场化作为我国金融战略的一部分,在国际金融战略博弈中应力争主动、灵活、独立、创新。

完全放开存贷款利率,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攻坚环节。管理层最大的担忧莫过于利率市场化将导致利率在摆脱管制之后可能会出现剧烈波动,存贷款利差普遍收窄;中小型金融机构面临的竞争压力增大,甚至出现经营困难而破产;收窄的利差导致金融机构以“量”弥补,普遍会伴随着货币和信贷供给的扩张,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要求提高;另外,早期名义利率的上升往往导致外资流入,逼迫本币升值等。确实,历史经验和国际经验都证明了这一点。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名义利率资料比较完整的、实行了利率自由化的20个国家里,有15个国家的名义利率都上升了。1980年3月31日,美国里根总统签署了有关储蓄机构市场化的法令以及货币管制法,在此后六年中废除了Q条例,致使名义利率高达两位数,创美国金融史先例。然而,在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最初几年,美国每年倒闭的银行达两位数,1985年达三位数。

有鉴于此,未来五年,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应有大智慧,更要有战略考量。

首先,开局之年,考虑到一旦放开存贷款基准利率后,货币当局也面临着调控手段缺失等现实问题,而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水平不够、政府隐性担保的条件下,也存在坏账上升的系统性风险,再加上当前中东北非局势动荡造成国际油价飙升、极端灾害性天气和流动性过剩引发国际国内农产品以及大宗商品价格迅猛上涨,通胀预期比较严峻,利率市场化改革可在一些条件适宜的银行作些试点,诸如扩大贷款利率下浮区间、扩大长期大额存款利率上浮幅度,或让5年期以下中短期存款具有自由定价能力等,但全面铺开时机尚不成熟。明年可进一步扩大中短期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范围。至于“十二五”时期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否能完全到位,应根据具体情况而确定。总之,利率市场化改革既要遵循市场规律,又要确保将改革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

其次,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央行利率调控体系也应随之完善,努力使利率调控的灵活性进一步提高。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并通过市场利率引导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应成为央行利率调控的重要形式。所以,目前央行还要加快建立、健全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的制度体系,理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再次,所有金融机构应明确衍生产品和结构化产品市场的标准化结构、保证金、中央清算、信息披露等制度要求,逐步丰富产品种类,建立完善各类收益率曲线,积累相关基础数据,加快提高其市场参与的成熟度及产品应用水平,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有效展开打下良好的市场运行基础。

食品添加剂,趋利避害的6个细节 篇10

搞清食品添加剂的真相,走出认识误区,对于“以食为天”的芸芸众生来说,是一件关乎健康大局的大事,丝毫不能马虎。

算算你吃了多少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广泛存在于加工食品中,除了少量天然野生食物外,我们日常所吃的90%以上食品都含有添加剂。究竟有多少呢?不妨算一算。

以面包为例,从最初的面粉到最后烤制成功,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添加剂。如第一个环节制作面包粉,需要加增白剂、强筋剂、面包改良剂。表面看只有3种,但其中的面包改良剂一种就可细化出20多种添加剂,包括复合酶制剂、复合乳化剂与天然植物胶等。第二个环节是为面包“美容”,以提升卖相。首先要加入色素,使其呈现出诱人的金黄色或褐色;其次是加入乳化剂与膨松剂,令面包松软可口;同时,为诱惑顾客的购买欲则要加入香精,若为奶油面包还得使用抗氧化剂……待一系列添加剂都各自到位后,令人垂涎欲滴的面包才能出炉。你瞧,一块面包的生产流程简直就成了40多种添加剂的“上岗”过程,可谓触目惊心。其他食品又如何呢?

火腿三明治(由面包、鸡蛋、火腿、蛋黄酱、生菜组成):乳化剂、酵母粉、抗氧化剂、调味料、酸碱调整剂、甘氨酸、磷酸盐、酪蛋白酸钠、增稠剂、发色剂(亚硝酸钠)、着色剂(类胡萝卜素、胭脂红)、香料等,不低于50种。

猪肉咸菜便当:调味料、酸碱调整剂、甘氨酸、增稠剂、焦糖色素、甘油脂肪酸酯、酸味剂、山梨糖醇、壳聚糖、抗氧化剂、香料等,不下20种。

速溶咖啡(由咖啡粉末、奶精、砂糖组成):乳化剂、增稠剂、酸碱调整剂、焦糖色素、香料等,将近10种。

桶装方便面:调味料、磷酸盐、蛋白水解物、增稠剂、乳化剂、红曲色素、栀子色素、抗氧化剂、碱水、酸碱调整剂,约在10种以上。

袋装方便面:着色剂、抗氧化剂、增稠剂等。

速冻面点食品(汤圆等):糖精钠、甜蜜素、山梨酸、苯甲酸。

袋装沙拉(由生菜、胡萝卜、洋葱、金枪鱼、玉米等组成):乳化剂、增稠剂、类胡萝卜素、酸碱调整剂、调味料、抗氧化剂等。

奶粉:抗氧化剂、氢氧化钾、柠檬酸、碳酸氢钠、磷脂、抗坏血酸棕榈酸酯等约6种。

咸菜及泡菜:酒精、调味料、酸碱调整剂、甜菊糖、糖精、抗氧化剂、山梨酸钾、着色剂、酸味剂、磷酸盐、增稠剂等。

酱油:包括酿造酱油、配制酱油、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料等3种,后两种添加剂较多。配制酱油有酒精、氨基酸、焦糖色素;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料有焦糖色素、增味剂、乳酸、香味剂、防腐剂。

鸡精、味精:谷氨酸钠、香精、呈味核苷酸二钠。

运动饮料:酸味剂。

酸奶、豆奶:增稠剂、防腐剂。

蛋黄派:乳化剂。

从以上可以看出,假如你来份火腿三明治加1杯牛奶(奶粉)做早餐,午餐来份猪肉咸菜便当与1杯速溶咖啡,晚餐来份海带饭团,宵夜来份袋装沙拉,另外喝点运动饮料,吃点蛋黄派小零食,加起来你会大吃一惊:一天的添加剂摄入量竟达到上百种之多。

(编者注:对于食品添加剂,国家制定有安全标准。只要在标准允许的范围之内,吃用是安全的,不必担心。关键是食品卫生监督管理部门要做好监管工作,不让违规食品进入市场。)

趋利避害6个细节

不容讳言,添加剂毕竟不是食物的天然成分,而是正宗的化学物质,长期摄入可能有潜在危害,过量摄取则危害更大。如长期过量摄入防腐剂,轻者流涎、腹泻、肚痛、心跳加快;重者胃、肝、肾等器官受损。

广泛用于饮料、果酱、果冻、蜜饯、奶茶、葡萄酒中的甜蜜素、柠檬黄、胭脂红等属于偶氮化合物,具有一定的致癌性;膨松剂含铝,长期慢性积累可降低免疫力,伤害神经诱发痴呆症,甚至致癌;木糖醇对胃肠有一定刺激,易在肠壁积累诱发腹泻;护色剂(如亚硝酸钠)过量食入可麻痹血管与呼吸,并有可疑致癌性;抗氧化剂(如D-异抗坏血酸钠)过量摄入可导致一系列肠道与皮肤病;增味剂(谷氨酸钠)对人体神经功能有抑制作用,多食可出现眩晕、头痛、嗜睡、肌肉痉挛等症状;酸味剂(如柠檬酸)太多可导致钙的流失,不利于儿童的骨骼与神经发育;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可造成苯的积累中毒,引发肝病甚至癌变。

那么,有没有办法趋利避害呢?回答是肯定的,在日常生活中需抓住6个细节:

1.多吃天然食物。可选择新鲜蔬菜、水果以及肉类、粮食等,少吃加工食品,孩子尤应坚守这一原则。多在家中进食,减少饭店的用餐次数。烹调尽量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不要加入太多味精、鸡精等调味料。

2.优选加工食品,到超市选购正规厂家的品牌产品。购买时仔细看标签,以添加剂含量少、加工程度低、保质期短、最接近天然状态的品种为优。尽量避开过分鲜艳(色素多)、香味太浓以及小作坊生产(可能违规增加添加剂的品种与数量)的产品。

3.对加工食品进行改造。如酸菜、酱菜、泡菜(含二氧化硫、乙二烯酸、抗氧化剂)、冷藏肉品(含亚硝酸盐)等,可先用清水冲洗5分钟,以减少盐分及添加剂含量;再蒸煮5~10分钟,可将添加剂含量减到最低程度。

4.经常调整食品种类。切忌长时间吃某一种加工食品,防止某些添加物质在体内累积。同时多吃菠菜、青椒等富含维生素的蔬菜,以及木耳、香菇、胡萝卜、海带、绿豆等有排毒功效的食品,前者可减少各种添加剂对人体的危害;后者有利于将添加剂及时排出体外。

5.不要上“纯天然”宣传的当。食品添加剂的应用是现代食品工业所必须的,不存在纯天然加工食品,标注“不含任何添加剂”是一种不正当竞争手段,目的是误导消费者购买他们的产品。

6.严格控制孕妇、儿童的食用量。孕妇过多食用添加剂会影响到胎儿,有导致胎儿畸形的危险。婴幼儿器官发育不成熟,肝脏的解毒功能弱,代谢添加剂的能力差,如合成色素,在许多果味水、果味粉、果子露、汽水、红绿丝、罐头等食品中大量应用,可诱发或加剧儿童的多动症状,此类食品与饮料应尽量少给或不给孩子食用。

趋利避害 篇11

1 互联网环境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有利条件

(1) 信息量丰富宽泛, 开阔学生的视野, 解放学生的思想

互联网构建了世界范围内信息交流的大平台, 世界范围内的所有富有积极意义的信息, 包括世界先进科学技术都会在这个平台上以最快的速度展示出来, 网上快速传播、同步交流、信息检索、现实虚拟、游戏娱乐、电子商务等功能给大学生提供了开阔视野的机遇。大学生不再被个体的思维短板所局限, 可以将自己的思想联系到世界大舞台去认识世界, 明晰是非,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各个国家的价值观尤其是与西方价值观的碰撞下, 认可和强化。也即, 互联网给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大环境和大舞台, 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契合的更广阔的客观条件, 大学生的视野可放眼域外和国外, 在有比较就有鉴别的情况下, 增加理论自觉和自信。

(2) 信息传播手段和传播速度即时化,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可视化、时效化

互联网所具有得信息传播的便利和迅捷特点, 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的发展。且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适用, 使得这一公众媒体传播的传播手段更加便利和迅捷, 现有的公众媒体如报纸、期刊、书籍、专利文献等统统会被移置到互联网上, 实现几乎不受地域限制的多媒体网络通讯, 被人们认为是继电视、广播、报纸和出版之外的"第四媒体"。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正在被人类所接受和共识, 世界网民数量以几何速度倍增, 在大学生中几乎没有费网民概念的存在, 超越地域和国界的网络信息传播交往空间将所有大学生包容其中, "地球村的地球人"的概念不再是一种论断, 二成为了事实。因此, 高校可以利用互联网网上信息传播的"即时播发""可视化播发"效应来开展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如在互联网络上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站, 即可以实现高校间的资源共享, 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又可以从实效性上变得更迅捷, 在教育内容上变得更可视化。各高校在网上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宣传, 可以大大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及时性和针对性。在网上加强党规党法的宣传, 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先进科技、获取信息的同时受到国法、党规、党纪的教育。

(3) 可以实现广泛层面的公共讨论, 澄清和强化理论认知, 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辐射力、吸引力、感染力, 需要高校培养的人才具有复合型技能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信息化社会发展, 计算机、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并推动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因此, 现在拥有信息技术专业技能的人才具有就业范围广, 适应时代发展趋势的优势。日本的IT业迅速发展是有目共睹的, 所以"专业技能+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十分走俏。既懂得专业技能又懂得计算机的人才需求量很大。如果在教学中把信息技术知识和专业知识等这样的跨专业的知识相结合、实现有机架构, 这样如:学生选择了当今热门的信息技术处理课, 在学生了解了基础知识之后, 进行实机操作的时候, 首先要让学生掌握软件进行专业问题的解决, 这样既让学生学习到了其他专业知识, 也把计算机结合到其中。如:我校每年都有社会实践学期, 由老师或学生拟定调查题目, 到社会上进行社会调查。学生可以通过在调查过程中, 无形中就学会了市场调查方面等知识。如何做调查问卷, 统计数据, 总结调查结果等。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计算机互联网和使用计算机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实践和宣传相互结合, 并不是简单的说教。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互联网, 广泛的公众讨论更有益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力、吸引力、感染力,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 互联网环境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挑战

互联网环境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挑战主要表现为负面舆论导向的迷惑和诱惑, 抵消正面教育效果。互联网络既是实现全球信息资源共享的必备途径, 也可能成为威胁国家安全, 危害国计民生, 腐蚀国民灵魂的魔鬼通道。国外敌对势力将互联网络作为对我国进行政治渗透和"柔性颠覆"的工具, "法轮功"和民运组织纷纷建立网站, 采用普发电子邮件等形式, 混淆视听。在国际互联网络中大量色情、暴力信息以游戏方式直接出现在终端屏幕上, "一夜情"、"临时家庭派对"、电子算命、手机号码凶吉预测、姓名命运预测等封建迷信沉渣泛起。很多网站的论坛缺乏正面引导和监管, 自由化倾向十分严重, 这些都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着负面影响。

3 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趋利避害的对策

其一, 建立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反馈机制。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营造良好网上运行氛围。要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 广泛宣传, 加强教育引导, 使各级领导和广大师生充分认识通过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意义和必要性, 积极支持和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其二, 充分利用学校管理资源, 占领网上宣传阵地。要通过建立互联网络宣传工作的发展, 监管的技术设施和手段难以适应新的形势需要, 重"堵"轻"疏", 要积极培养一支既有工作经验, 又掌握网络理论与操作, 兼具创新能力的复合型网上宣传队伍, 强化网上宣传内容掌控, 占领网络宣传教育阵地。

其三, 建立校园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各高校都要建立自己的校园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 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教育阵地, 善于利用互联网宣传思想政治, 借助国内较大网站, 积极拓展连接, 组织网上宣传战役, 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

参考文献

[1]冉庆美.浅议如何利用互联网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攀登, 2005, 03:133-134.

[2]柳忠友.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冲击及合理解决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5, 02:56-58.

[3]杨淑欣, 江秀君, 赵志川, 张小东, 武占江.利用互联网全天候、全方位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河北经贸大学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调研报告[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综合版) , 2012, 03:97-100.

[4]张春, 戚杰强.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启示[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05:141-143.

[5]罗映光, 刘宏, 许若兰, 魏文彪, 王举兴, 董淑乾.互联网与大学生思想教育及管理[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0, 05:53-58+64.

[6]刘华初.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方法探析[A].Information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USA.Proceedings of 2013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Science and Education (ICSSE 2013) Volume 48[C].Information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USA:, 2013:7.

[7]黄焕汉.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冲击及对策[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1, S1:91-92.

【趋利避害】推荐阅读:

上一篇:社区智能化服务下一篇:语文教学中的教育情感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