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效率之小学语文

2024-10-20

教学效率之小学语文(精选12篇)

教学效率之小学语文 篇1

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讲求高质量的教与学的过程。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呢?

一、有效语文教学需要新的教学理论

怎样使语文课程在清晰的思想指导下实践?怎样才能使我们每一位教师每一天的语文教学少走弯路、提高效率?笔者以为,就必须通过深化语文教学研究,提出具有符合现代语文教育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思路,并不断完善,建立起更为科学的、具有特色的现代语文学科理论体系,用以深化语文教学实践。这需要我们语文理论工作者与语文实践工作者联合攻关。教师要深刻领悟教材,仔细揣摩教材,客观的分析教材,创造性的运用教材。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使教学目标切合实际。

二、有效语文教学要体现教学价值

在语文课程改革当中,语文教学不能搞新的形式主义,必须体现教师、学生、教学存在的真正价值,即“教学的价值”。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诠释、识别、辩论、理解、探究、感受作品的丰富内涵,领悟作者深寓其中的思想见解、品德、情操,咀嚼文字精华,形成并提高语文素养。实现教学的价值。

三、有效语文教学要关注三维设计相互渗透,螺旋上升

新课标采用了三个维度的设计,使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共同构建一个血肉丰满的生命题———语文素养。有效教学首先要研究学生,然后是研究适宜的内容与目标,最后才是方式、方法问题。如《烟台的海》一文的教学设计,笔者在对全文设计的过程与方法上,主要采用课件引情,激发学生已有文化知识,用品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品读课文时,教会学生用一只眼睛看字面文字,另一只眼睛看文字背后的意思的方法。在师生共同欣赏语言、品味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渗透引导学生学会文章中拟人、对比、比喻、排比及前后呼应的语言表达方法,并模仿写话。这样的教学设计,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机的粘合在一起。通过教学,以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为主线,窜起一颗颗读书方法的珠子,让情感态度价值观熏陶渗透教学其中,达到三维目标。

四、有效的语文教学要选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亲历语文化的过程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使学生有机会真正经历“语文化”。因此,应采用多种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探究学习、合作交流中学会学语文,用语文的思想、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在亲历学习的过程中尝试多种体验。笔者在课堂教学中,考虑到班里实际,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差,常特意安排解决问题环节,先让这几位同学说,然后再让成绩好的同学说给他们听,接着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五、有效语文教学过程应该各取所需,自主学习

学生的学习兴趣、个性、爱好、水平总是有差异的,在教学中力求每位学生得到发展和提高。可以把与课文相关的内容设计成多层面、多角度组成模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已有的基础自由选择,自主学习。

六、有效语文教学需创设良好的语文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课改以来,“创设情境”成为小学语文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创设语文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有思维价值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对新知探究的需要。因此,这个学习情境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有挑战性的。

七、有效的语文教学注重抓好双基、适度训练,促进语文知识的内化

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无疑要对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给予重视。基础知识是支撑语文大厦的根基,语文基本能力是建好大厦的保证。

教师要精心预设,为可能在学习中自然生成的资源搭设生成的平台,给生成资源以“着陆”之机。我们的课堂要做到:确定好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课堂的生成点;双基训练扎实,教学容量厚实,学生思维活跃,教学方式灵活。那它的有效性就不容质疑了。

笔者认为,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不管方法如何变换,不管模式怎样不同,都应当实现不是告诉学生答案,而是教给学生会提出问题———学生发展。只有这样,有效的语文课堂才变得更加自由、宽松、生动、丰富,更能吸引学生的灵魂。

教学效率之小学语文 篇2

语文课堂教学不仅仅需要技术,更需要艺术。语文教学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语文课堂效率的高低,而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什么呢?

学生爱听相声、看小品,欣赏武打言情的影视片,沉迷于网络游戏,原因是什么?姑且不论具体作品的格调如何,就其吸引力来说,此类艺术形式有一个共同的突出特点:兴奋点多。著名剧作家陈汉元说:“90分钟的好电影应该有27个兴奋点……一些海外的电视剧先不说其思想如何,但它在50分钟内必定有很多兴奋点,使人愿意看下去。”这话启发我们猛醒:课堂教学也应如此。教学实践也正是这样:兴奋点多,学生注意力集中,感受深刻,认知记忆效率高,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什么叫兴奋点,为什么要设置兴奋点,设置多少兴奋点,怎样设置兴奋点,兴奋点设置的契机是什么,则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了。

一、设置兴奋点的作用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奋是脑神经在外部或内部刺激下激发的较活跃的神经系统,它和抑制一样是大脑皮层的两种基本神经活动之一。大脑皮层某一部位处于兴奋状态,其他部位则处于抑制状态;没有抑制就没有兴奋,没有兴奋也就没有抑制。二者可以互相转化。心理学还告诉我们,兴奋有激起、上升、高潮、分化、消退等阶段。

课堂教学的兴奋,主要表现为视听觉的兴奋,以及由视听觉神经传导引起的认识和记忆等中枢神经的兴奋,课堂教学的兴奋主要强调高潮和高潮的持续,以及有消退(抑制)后的再次激发,所以刺激不仅要强,而且要以多的刺激来不断强化。

心理学还告诉我们,兴奋的表现多种多样,注意是主要表现之一,它有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之分。所谓有意注意就是对我们的需要有间接关系的但却本来并不能吸引我们对事物的注意,这是用意志控制的注意;无意注意则是对我们的需要有直接关系的能吸引我们对事物的注意,无需意志控制。二者也可以互相转化。在课堂教学中,目的性、实用性明确的信息量大的信息能引起有意注意,学生愿意学习与他们的需要有间接关系的语法和数理化等;信息量大的与学生的需要有直接关系的信息能引起无意注意,学生会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如唱歌、听故事、欣赏文学艺术等。所以,传授语文知识和培养听说读写技能以及多种艺术形式并用的课堂教学会使两种注意转化、渗透得几乎没有痕迹。

那么,兴奋所激发的注意的稳定性怎么样?不长,一般“稳定8至10秒”;“人的高度注意最长可维持20分钟(指成年人)。”根据教学实践的测定,未成年的中学生的高度注意,初中生平均最长可维持15分钟,通常维持5分钟左右。至此,我们可以比较有根据地提出课堂教学兴奋点的数目了,即一节课45分钟要有10到15个,平均每个4.5至3分钟,甚至更多,覆盖整节课。

二、设置兴奋点的方法

设置兴奋点的方法多种多样,以下九种是常用而有效的:

1.基调培养

所谓兴奋基调是指一节课的兴奋类型和高度。有的课文是义正言辞的辛辣而幽默的基调,有的是缠绵悱恻、情深意重的抒情基调等,类型要定准。至于兴奋高度要视教学需要、刺激内容和教师素质而定。教师定准基调,调控好高度,就能培养出恰当的兴奋情绪感染学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定的氛围中高效地学习。一本语文教科书内容可谓丰富多样,教师除了应针对不同文章、不同题材、不同课型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外,还应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一种适合教材内容的气氛或基调,把每节课都上得生动有趣,引导学生自然地进入课文佳境,这样完成教学要求就顺利多了。如教朱自清的《春》,可利用录音、录像等电教手段来创设春意盎然的氛围;而在学习鲁迅的《孔乙己》一文时,学生若不能进入时代背景当中,就很难理解作者描写的这个在封建制度下穷愁潦倒、迂腐不悔的旧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的深邃思想性。

2.语言激发

教学语言要清晰、适中、悦耳。要清晰,就要叼住字头,撑开字腹,收准字尾;字字圆润,个个饱满,听到语音感知语义在同一瞬间完成,学生理解无滞后现象。要适中,就要快慢适度,每分钟200字,让学生思维的理解、思辨、储存速度和语流速度基本同步。要适中,还要不高不低。要悦耳,就要学一点共鸣,至少增加胸音,使声音立起来,避免口腔音的干枯。清晰、适中、悦耳的语音是美声的语音,有表现力,能引起注意,保持一定的兴奋高度,能使其他的激发兴奋的方法迅速“涨潮”。

3.朗读动情

声情并茂的朗读对于激发兴奋很有效。无论初步感知的初读,还是知识分析后的综读,都是激发兴奋的有效手段。不过,初读虽也能激发兴奋,但不一定强,肤浅、朦胧甚至错误的领悟也较常见,如果运用评点式的范读,则不仅激发强的兴奋,还能正确引导。

4.旁逸吸引

旁逸是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文学、史学、典故、珍闻、科技成果、艺术、故事、笑话、时政等的介绍或对课文的评价。这种旁逸最能激发兴奋。旁逸的结果常常是学生兴奋异常,兴高采烈,趣味大增,记得牢,学得快。不过,要紧扣课文,收放自如,用时少,收效大。

5.点拨授技

学生由于思想水平不高,知识、经验不足,对课文肤浅的、朦胧的、错误的甚至荒谬的理解是普遍存在的,教师就要指点迷津、巧加点拨,学生茅塞顿开之时,兴奋定然骤升。兴奋应有诸多的实质性基础,掌握一定的技能并能运用它灵验地完成学习任务,克服学习困难。学生凭借养成的技能去解决阅读问题,就会产生会者不难的愉悦感,保持高度的兴奋。

6.情境感染

创设情境是激发兴奋点、提高教学效率的好方法。叶老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教者也要“胸有境”,这样就能“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利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材内容,促使他们心理机能的全面和谐发展。”这种教法的最高层次应该是培养学生具有一种真境的还原力,以自己的思想水平、知识、经验创造一种“我”的意境,以积极的态度参与艺术形象的创造,在兴奋中领悟到更多的东西。

7.师生移情

教师应有丰富的、高雅的、切合特定诗文内涵的准确的感情和表达这种感情的技艺,如朗读、歌唱、绘画和表演等,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具有这种感情的技艺,如阅读客体(诗文)和阅读主体(学生)在情感上、认知上交流融汇、认同共鸣,在多方面的兴奋中提高学习效率。

8.提问刺激

提问是重要的教法之一,目的是使学生达到一定的认知目标。要力戒为问而问,力戒随意性,戒滥、戒杂、戒突然袭击,要精,要高,要讲究技巧,要带启发性。由于学生在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方面的差异性,加上不同的个性、志向、爱好,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面向全体,帮助各个层次的学生学好语文。因为同一种教学手段,同一种学习环境和教学氛围,不会使所有学生都在最佳状态下学习,所以我们的教学深度必须兼顾好中差生,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刀有刃,针有尖,对好学生应是激,激疑顿悟,豁然开朗;对中等学生则是推,推其奋起追赶;对差生要托,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心,排除障碍。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可一题多问,直问与曲问相结合。这样,既能激励优生不断进取,又使中等生也有机会接触有一定难度的题目,而这对差生也是一种积极影响,使学生在问和答中激发兴奋,在兴奋中提高。

9.训练保持

训练是养成听、说、读、写能力的必要方法。教师的训练,一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兴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二要讲解一些听说读写的正确方法,纠正毛病;三要做一些示范。此外,还要有针对性、实用性、新异性,并据此编制一套训练计划,让学生在兴奋中训练,在训练中兴奋。

参考文献:

教学效率之小学语文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效率 策略

素质教育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扭转了教师是课堂教学主体的观念,改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思想,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如何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教学的重要标志,它也体现着课堂教学效率的标志。我们在有限的一堂课中如何能够快捷地完成这一重要任务呢?这需要教师科学地设计出高效率课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下面笔者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谈谈自己的做法和尝试,以供同仁参考。

一、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主要由两个要素而决定:一个是由教者的教法,另一个是学者的学法。而这两个要素中学生则是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想尽办法让学生能够动起来,进入学习的情境之中。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最为关键的。所以,我们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让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像蜜蜂采蜜一样地孜孜以求。我们可以设置各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手段,如导语激趣,正像有的人说的那样“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可以在导语上多设置兴趣,如“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等,都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他们就会集中精力学习,知识就会很容易地被掌握,课堂教学效率也就会得到提高。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教学,通过引发竞争调动积极性,如学习生字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们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认得多,记得牢,组词多而准。朗读的时候看谁读的有感情,读的标准。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喜欢好奇,可以发挥他们的创新精神,让他们求新求异,大胆想象,他们就会增加兴趣感,就会有奇特的各种想法,发散思维就会得到发展。当孩子们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状态之中。通过这些做法,学生就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课堂教学效率也就会得到真正的提高。

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就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行为。自主学习是表明学生有着比较强的求知欲望,并且能够科学地运用学习方法,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自主学习就能积极思考,能够具有大胆的精神,敢于问为什么,教师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使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发展,并且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和形成自主学习的品质。要制定好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优化自主学习的指导方法,对学生进行时时地点拨引导。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要尽力去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改进和更新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评价,完善评价的各种机制。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习。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凡是成功的事情都是在思考的前提下才达到的,只要我们勇于思索,认真思考,就会胜利。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去思考,怎么样能够使学生进入思考的状态,用什么样的方式启发他们不断地突破各种问题的阻碍。我们要多启发,不断地给学生思路,多给学生设置一些问题,通过这些问题让他们逐步地突破各种障碍,老师要鼓励孩子们的勇敢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只有学生能够自己努力学习才能真正提高自己。

三、倡导合作学习

我们这里所说的合作学习是指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小组人员的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做好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做法,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要善于听取学生的建议,在评价让这些小老师积极发言,鼓励他们能够珍惜参与学习的机会,提高他们辩论的质量。通过合作学习,增强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充分认识到“众人拾材火焰高”的道理,给他们一种感觉,那就是不管是什么问题,只要大家努力就会解决各种问题,深感合作学习的乐趣。教师要指导好学生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导好参加实践操作的内容,让学生间更好地互相合作,共同提高,教师要和学生一道进行辩论参与性的学习和探究,教师要设计一些比较好的、有利于小学生思维的问题,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之我见 篇4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很多。如果我们能设计合理教学结构,课前能深入研究文本,精心创设情境,点燃学习兴趣;课堂中巧问妙点,引导感悟,使课堂流光溢彩;课后点睛升华,巧妙引导感悟总结……就能真正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课堂教学结构是指一节课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其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结构完美、布局合理的课堂教学,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怎样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构,才能做到既保证教学效果,又符合美学法则呢?古人写文章讲求“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因此课堂教学结构设计应以序列性为前提,实现序列性与波动性二者的最佳组合,使课堂教学既绵绵有序,又起伏有致,以保证课堂教学的良性运行。现代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证明:一堂课中,学生的思维状态呈现三个阶段的变化,即思维水平逐渐集中阶段、最佳思维水平阶段和思维水平逐渐下降阶段。根据学生思维的这一特点,我将课堂教学结构设计为“龙头—驼身—凤尾”的形式,即由精彩夺人的导课、引人入胜的高潮、耐人寻味的结课三部分构成的抛物线式结构。

一、龙头”———精心创设导入情境,点燃学习兴趣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有一种“向往之”的意识,就成为教师教学成功的关键,而这个“关键”的关键,在于我们在课初的几分钟之内,帮学生进行心理准备,紧扣课文内容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

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意思是读者假如进入了作品所描绘的情境,对作品刻画的人物,表达的情感,阐述的道理,自然就产生一种亲切感。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前,先要创设一种情境,激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特定的意境中。

导入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一堂精彩的、高效的语文课离不开成功的导入。刚上课,学生的思维还没有从课间的状态中转换过来,注意力不集中。这时,教师必须以巧妙的导入,让学生心情平静下来,尽快地把他们奔腾纷乱的思潮引入到本课必须掌握的知识渠道里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教学创造最佳时机。而想要达到这一效果,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

所谓教学情境的创设,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他们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使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地发展,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手段。联系教学实践,我认为导入过程中可以有从以下几个方面创设情境。

1. 运用游戏创设情境。

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识字3》一课时,可采用游戏导入:“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玩一个对对子的游戏。”教师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入手设计所对的对子,例如:高对(%%%%%%%)、胖对(%%%%%%%)、远对(%%%%%%%)、左对(%%%%%%%)。

2. 通过画面创设情境。

图画给人以鲜明、直观的形象,小学生往往具有形象思维能力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直观教学则是最好的传授知识的途径。所以,我利用图画去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课文。如在教学《圆圆的沙粒》时,我通过播放珠光闪闪的珍珠和平凡普通的沙粒进行比较,以及珍珠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画面激发学习兴趣,积极热情地参与到学习中。

3. 通过问题创设情境。

在导入新课时,抛出有探索性的问题,创设出一种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进入亢奋的学习状态。如在教授《李时珍》时,可通过设置疑问导入新课:我们都知道李时珍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本草纲目》,那么当时他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呢?编写这本书,他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李时珍》一文来寻找答案吧。通过这两个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良好的状态进入课文的学习。

导入新课时所设置的问题不宜过深,过深会挫伤学生的信心,使其丧失学习的积极性;但也不可太浅,太浅激不起学生的探索欲望。教师必须掌握好分寸,问题要设置难易适中,恰到好处。

4. 运用故事创设情境。

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的《和氏献璧》一课时,我就利用学生喜欢听故事来导入新课:同学们都喜欢听故事,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讲述《完璧归赵》的故事)知道故事中的和氏璧是怎么来的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和氏献璧》。

在导入过程中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具体使用什么方法,必须从实际出发,立足文本,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有时可以多种方法组合使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在适当的情境中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驼身”———课堂教学高潮的设计,使课堂流光溢彩

课堂教学高潮如同“驼峰”,在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果缺少课堂教学高潮,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将难以突破,课堂气氛也将难以调动。课堂教学高潮是指给学生留下最深刻鲜明的印象并得到学生最富于感情反应的时刻,这时师生双方的积极性达到最佳配合状态。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同,创设课堂教学高潮的方法也不同,或豪迈奔放,或庄严悲壮,或热情洋溢,或富于哲理……在教学高潮中,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激情和旺盛的求知欲望。教师在设计教学高潮时应找准时机,或设在重点难点处,或设在疑问丛生处。

有以下几种技巧:一是因势利导的应变法。在课堂教学中,情境瞬息万变,处理欠妥当,势必影响正常的教学进程,甚至使教学预先精心设计的计划付之东流。此时,教师若能因势利导、灵活处理,则可以形成课堂教学高潮。二是巧布疑阵的悬念法。悬念式在心理学上是指人们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导课时教师有意避而不讲,引而不发,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精彩而成功的悬念能给教学带来无穷的韵味,收到“投石冲破井中天”的教学效果。三是活跃激烈的讨论法。教师有意地制造活跃自由的课堂讨论,既可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舒展,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实为一种制造教学高潮的良好技巧。

三、“凤尾”———注重创设课堂小结,有效课堂的点睛之笔

课堂总结通常是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非常重要又容易被忽视。好的课堂总结是教师对所学内容进行的富有艺术性的归纳总结,可以使知识得以概括和深化,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可以使整个课堂教学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显示出课堂教学的和谐与完美;可以诱发学生积极的思维,进行深入探究,叶圣陶先生说:“结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但结尾最忌的却是真的完了。”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绘凤,重在点睛。所以,优秀的教师在教学结课时常常使用设置悬念的方法,使学生在“欲知后事如何”时戛然而止,从而留下一个有待探索的未知数,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愿望,使“且听下回分解”成为学生学习的期待。唯其如此,教学才能收到余音缭绕、回味无穷的教学效果。教学结课主要有以下几种设计技巧。

1. 画龙点睛。

有的课程或章节内容,讲课时需要详细推导,尽情铺陈。在课堂结尾时用二、三句话点明重点、要旨,更显生动有神。犹如画龙先不点晴,而后点之则飞去矣。学生会有所顿觉,从而抓住问题的关键。

2. 拓展延伸。

在学生理解新课内容的基础上,借助于联想,适当拓展知识面,使学生在巩固新知识的同时,能举一反三,引起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开拓创造性思维。

3. 设疑回应。

在导入新课时,曾设置疑问;在课程结束时,环绕新课主题解答课初提出的疑问,与导言相呼应。必要时可再提出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设置悬念,留到下次课来解答。

4. 归纳总结。

对本次课讲授的知识结构、主线进行归纳总结。要尽力突出主题,纲目分明,同时指出容易模糊和误解之处,使学生理解难点,掌握重点,记忆深刻。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效率 篇5

识字教学也是语文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努力提高学生的识字量,让学生轻松进行大量的阅读,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关注的热点。那如何更好地提高语文识字教学效率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充分发掘教材蕴涵的趣味性,指导识字

教材的各个部分体现了主动学、有情趣地学的编排意图。例如,在儿童喜闻乐见的情境中学习拼音、认识汉字;在连、涂、画、拼、摆等活动中,巩固汉字,在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中,大量采用“我会读”“我会写”“我会说”“我会画”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植识字的信心。教学中,我们要从教材实际出发,依据儿童年龄特征,精心设计教法,激发儿童的识字兴趣,教给识字方法。我在“识字”教学中,经常采用“摘果子”、“叫字排队”、“找敌人”、“读文找字”、“姐妹相遇”、“玩玩字卡”、“找找朋友”、“开火车”、“表演动作”等等游戏方法进行教学。希望通过各种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玩乐方式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识记汉字。例如:“摘果子”:学习合体字,设计一个游戏“摘果子,找朋友”。把所学的字的偏旁与部首分别写在半个苹果上,打乱帖在一棵苹果树上,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思考、判断,把偏旁和部首组成字,组对了,读准了,就把组好的“苹果”送给他。这样学生不仅学习情绪高涨,也培养了学生快速思考,判断的能力。

二、针对学生实际水平,尝试师生合作教学识字

由于家长知识水平的提高,他们对孩子的学前教育加强了,所以很多孩子在入学前已经认识很多汉字。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整体入手、学生参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尝试。首先将本节课需要学生学会的生字出示出来,对于全班学会的生字不再具体学习,将学习重点放在词语的拓展上。只有个别学生不会的字,可以通过“生生”间的互动来完成任务。对于部分或大多数学生都不会写的生字,作为重点进行学习,而这个环节正是发挥基础好的学生积极性的时候。可以请认识这个字的学生做“小老师”,在小组内先备好课,然后给全班讲一讲这个字,其余的“小老师”做必要的补充。而教师此时作为一名学习的参与者,可以和孩子一起向“小老师”提问。对于较难的字,教师还要在强化重点和难点上注重点拨。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小老师”们的积极性提高了,其他学生又在一种平等融洽的氛围中学习了汉字,从而达到了一举多得的良好效果。

三、掌握规律,体验成功

用“六书”去解释生字能建立牢固的音、形的联系。汉字中的形声字约占七成,形声字总是分两部分,一部分表意,一部分表音。表意部分称为意符,表音部分称为音符。意符表示形声字的意义范畴,音符则表示形声字的读音。形声字有以下几种最常见的类型:左形右声、右形左声、上形下声、下形上声。还有内形外声、外形内声、形占一角、声占一角等。随着时间推移,有许多形声字已不能明显地分出它的形旁和声旁,但毕竟这是少数。当然,对低年级学生用不着说什么术语,只需让学生初步体会就行了。我还引导学生运用“加一加”“减一减”和“换一换”,使他们加深了对形声字构字规律的认识,有种“识一字而会认百字”的感觉,真正做到了举一反三,增加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从而大大提高了识记生字的效率。“创新”是时代主题,识字教学上的“创新”就是把枯燥无味、抽象、难于理解、难于认识的汉字,变成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生本”环境中掌握知识,掌握汉字规律,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创新能力,保持孩子们强烈好奇心和旺盛求知欲的一种教学方法。

四、利用生活经验来提高识字能力

汉字来源于生活,那么作为识字的教学也应该回到生活。这就是要鼓励学生留意身边的字,通过积累、收集来提高识字量。当然要让学生进行交流、展示,并给予表扬肯定。如:名字、路牌、广告牌、超市里物品名称。我们在识字教学开始时,就要求家长配合,如:在家具上贴上其名称标签,孩子在家中接触家具时通过这些标签很快认识了名称,增加了识字量。一个班级几十个不同的名字,可以让学生互相叫叫名字,识识名字。在学的过程,学生有发现识字的快乐,激发了学生识字兴趣。利用生活中识字调动识字积极性。让学生带来各种生活中见到的字,比如报纸、零食包装袋等等互相交流学习。在交流学习中分享识字的快乐,体会识字的成功感,提高识字的欲望,自然而然学生的识字能力在逐渐提升。

五、反复练习巩固识字能力

根据遗忘规律,识字必须要加强练习和巩固复习,温故而知新。比如学生通过写字来巩固了对字形的记忆。字词的掌握在于听说读写中能正确运用,同时,字词在反复地运用中才能巩固,因为在运用中字词的复现率高,学生的识记效果就好。教师利用组词以及说话写话,指导阅读课外读物等方式达到巩固识字目的。又如,上课前让学生先把课文读几遍,不会读的再通过查字典来学习。由于多次读课文,生字复现率高。教师要落实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一起学习。一旦发现有读得不准的字音,师生及时提出进行矫正。还可以开展一些识字大擂台活动,比一比学生谁的识字多,这样不仅巩固了已学的生字,也可以从别的学生中获取新字,也可以进行阅读比赛达到复习生字的效果。

六、指导书写,学以致用

有些字不仅会认,还要会写,而且要写的正确、美观。在识字教学中,写字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因此,识字教学时,要有写字的指导,包括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字的笔顺和结构等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努力把字写得正确、整洁、美观。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老师在课堂上要指导好学生用好田字格,写字之前,引导学生观察例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要求字要写在田字格的中间,占八分满,不要过大或过小,而且写时要把字写端正,做到横平竖直,不写歪。

七、调动家长积极性,引导学生课外识字

课外识字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学习要做到课内外相结合。所谓“课外学习”,就是强调学生要具备向生活学习的能力。学生生活在多彩的世界中,汉字随处可见,作为教师要善于开发这一丰富的识字资源库,引导、鼓励学生自主地到课外识字。因为学生周围的一切,只要是有汉字的地方,都可以成为其自主识字的资源。学生掌握了在生活中主动识字的途径和方法,就等于插上一对无所不能的羽翼,从而在生活的识字王国中自由飞翔。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之我见 篇6

一、指导学生课前预习,提高听课效率

怎样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呢?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我一直是这样要求学生,一读、二批、三查,完成每一课的具体的任务。

1、会读。先初读课文时,可以采用默读了解的方法,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比如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介绍了一个什么人,描写了一些什么景,告诉我们哪些知识,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等等。然后细读。了解一下课文所表达的中心,并试着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在初步弄清文章结构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来表达中心思想的,最后精读。想想整篇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的写作特点。

2、多批。预习课文不只是读读、想想,同样要注意多动笔。预习时,在课文一些重点地方写写画画,圈圈点点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给不懂读音的字标上拼音,不理解的词写上注释,含义深的句子画上线,重点的字词加圈加点,有疑难的地方打个问号等。做上这些记号,等到上课的时候,再特别加以注意,把自己觉得模糊不清的地方彻底弄明白。

3、多查。预习课文时,往往会遇到没有学过的生字、新词,或以前学过现已回生的字词。要了解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或用法,就要运用字典、词典这些无声的老师。学生预习课文时通过自己查阅工具书,就能扫除语言文字的障碍,较牢固地掌握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和用法。

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1、创设适宜的情境,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的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培养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造成获取知识、探究未知的最佳心态。在这种心态下,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都会明显提高。”学生只有在做他们最感兴趣的事情时,才能真正做到全身心的投入,同时迸发出创造的火花。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要充分重视在教学中体现“趣”,让语文课堂焕发勃勃的生机。

2、给学生成功的愉悦,帮学生树立自信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有一种成功的情感体验反复多次,就会产生学习的愉悦感。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设法给学生以成功的满足。课堂提问,问题不宜过难或过易。问题太难,学生无从下手,可望而不可及,长此以往学生容易丧失信心和兴趣,影响课堂效率。问题过易,学生不用思考便能回答,不具挑战性,即使答对,也无成功感,同样也会影响课堂效率。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提出问题时要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和保持浓厚的兴趣。另外,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可能多种多样,无论学生回答正确与否,教师都应对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及时肯定,对学生能提出问题应以表扬,让学生体味教师赞赏的愉悦。学生有了成功感,就对自己有了信心和兴趣,也就更主动、更积极、更专心地学习语文,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3、给学生动脑

现代的教育理念认为要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应该构建一个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语言的探究活动中来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个教学模式应该让学生动起来,做到“动脑、动口、动手”因此,就要千方百计的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跟随老师的思路动脑、动嘴、动手。

让学生动脑,就是要让学生积极思维。语文备课时就针对每一节课的知识内容设置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提出新的问题,贯穿在观像、引探、分析、总结规律的各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针对问题去思考,只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思路积极思维,把一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来,这样学生对新知识才能够“记忆深刻”,这样的课堂才能提高效率。

三、提高学生总结课文的兴趣和概括能力

1、学生谈收获,全方面总结。这样的总结可以先让学生自由谈,随便说。对说到点子上和重点上的学生大加赞扬,及时鼓励。激励他们发言的勇气和胆量。对一些不爱发言的学生,可以提问“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这样简单问题来引起学生对该堂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提高概括能力,逐渐提高全班学生总结课文的兴趣。

2、学生谈感触最深的句子和段落。学生的总结能力有了一定的进步后,可以提高要求让学生总结课文的写作特色,或者谈一谈哪一些句子和段落给自己留下较深的印象和感受,这样既达到了对重点句段的理解,也提高了学生的赏析水平。

3、学生谈课文的写作特色和艺术。最初,这种总结教师要和学生共同完成,教师对课文中的独特描述有意做些改动,让学生谈感受,同学互相议论这样写的好处从而发现作者的写作特色。慢慢的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每一篇课文的写作特点和不同作者的写作特色,提高学生读书的水平和总结、概括能力。

教学效率之小学语文 篇7

一、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主要由两个要素而决定:一个是由教者的教法,另一个是学者的学法。而这两个要素中学生则是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想尽办法让学生能够动起来,进入学习的情境之中。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最为关键的。所以,我们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让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像蜜蜂采蜜一样地孜孜以求。我们可以设置各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手段,如导语激趣,正像有的人说的那样“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可以在导语上多设置兴趣,如“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等,都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他们就会集中精力学习,知识就会很容易地被掌握,课堂教学效率也就会得到提高。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教学,通过引发竞争调动积极性,如学习生字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们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认得多,记得牢,组词多而准。朗读的时候看谁读的有感情,读的标准。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喜欢好奇,可以发挥他们的创新精神,让他们求新求异,大胆想象,他们就会增加兴趣感,就会有奇特的各种想法,发散思维就会得到发展。当孩子们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状态之中。通过这些做法,学生就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课堂教学效率也就会得到真正的提高。

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就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行为。自主学习是表明学生有着比较强的求知欲望,并且能够科学地运用学习方法,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自主学习就能积极思考,能够具有大胆的精神,敢于问为什么,教师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使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发展,并且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和形成自主学习的品质。要制定好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优化自主学习的指导方法,对学生进行时时地点拨引导。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要尽力去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改进和更新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评价,完善评价的各种机制。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习。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凡是成功的事情都是在思考的前提下才达到的,只要我们勇于思索,认真思考,就会胜利。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去思考,怎么样能够使学生进入思考的状态,用什么样的方式启发他们不断地突破各种问题的阻碍。我们要多启发,不断地给学生思路,多给学生设置一些问题,通过这些问题让他们逐步地突破各种障碍,老师要鼓励孩子们的勇敢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只有学生能够自己努力学习才能真正提高自己。

三、倡导合作学习

我们这里所说的合作学习是指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小组人员的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做好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做法,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要善于听取学生的建议,在评价让这些小老师积极发言,鼓励他们能够珍惜参与学习的机会,提高他们辩论的质量。通过合作学习,增强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充分认识到“众人拾材火焰高”的道理,给他们一种感觉,那就是不管是什么问题,只要大家努力就会解决各种问题,深感合作学习的乐趣。教师要指导好学生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导好参加实践操作的内容,让学生间更好地互相合作,共同提高,教师要和学生一道进行辩论参与性的学习和探究,教师要设计一些比较好的、有利于小学生思维的问题,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效率之小学语文 篇8

一、加强培训, 提高教师对朗读教学的认识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普遍年龄偏大, 接受新理念较慢, 获得培训的机会较少。因此, 教研部门应加大下乡培训指导的力度, 通过送教下乡、评课议课、朗读讲座等活动为教师搭建交流的平台, 创建学习的契机, 提高教师对朗读教学的认识。让老师们明白, 要使朗读教学落到实处,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加强理论学习, 熟悉各年段朗读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充分认识到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不要只顾应付眼前的考试而忽视了朗读教学, 扼杀了学生朗读的兴趣。鼓励教师平时加强普通话训练, 认真纠正方言, 掌握基本的朗读技巧和方法, 努力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

二、立足课堂, 探索优化朗读教学的途径

1. 精讲多读, 保证朗读时间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实实在在地读书, 就是语文学习过程中再好不过的实践。因此, 我们一定要保证学生的读书时间, 加强朗读实践。首先, 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 正确处理好朗读与讲解的关系, 做到懂则不讲, 不理解的精讲。其次, 要精心设计问题。小学课文大多通俗易懂, 不要老在内容分析上绕圈子, 总提些“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细碎低效的问题。教师应挤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朗读。学生有了充足的试读、练读、评读的时间, 才能在读中思考、体会, 才能更好地感受课文中精妙的语言表达。

2. 多样朗读, 面向全体学生

在教学中, 教师要为全体学生创造读书的条件, 在朗读训练时灵活运用多种训练形式, 如, 自由读、比赛读、配乐读、分角色朗读、同桌互读互评、朗读小组轮流读等形式, 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扩大朗读训练面。此外, 还应关注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对其要重点辅导, 帮助其逐步树立读好课文的信心。教师只有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面向全体学生, 耐心地指导, 才能整体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3. 循序渐进, 教给学生朗读方法

于永正老师一直以来就主张, 一篇课文首要达成的目标就是每个学生都能把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出来。要做好这项“保底工程”, 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应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做到仔细看, 用心读, 不认识的字勤查字典, 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特别要注意读准受方言影响的翘舌音、儿化音、轻声、变调等音节。对于难读的长句子, 要教给学生词与词之间停顿的方法, 培养学生正确断句的能力, 从而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是建立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目标。在这一环节中, 教师应重点指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给学生如何确定重音、掌握速度、把握语气语调等基本的朗读方法和技巧。但又不能降低到唯技巧这个层面, 更不能一谈到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就用矫情做作的表情和腔调读起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朗读要提倡自然, 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不是“舌头的运动”而是“心的运动”。只有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方法, 并与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时, 才能真正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 朗读的这三个层次不是一蹴而就完成的, 每个层次都要遵循学段的特点、循序渐进的原则, 经过反复认真地训练, 学生的朗读能力才能逐步提高。

4. 恰当评价, 激励学生爱读

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教师应该多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 让学生爱读、乐读、敢读。评价朗读还要注意以事实为依据, 充分肯定读得好的地方, 巧妙地指出不足与需要改进的地方, 让评价真正起到激励与导向的作用。例如, 读得较好时可以说:“你是用心在读, 你的朗读让我们大家都感动了。”“‘美滋滋’这个词读得真好, 瞧你读的那表情, 我们就明白这个词的意思了。”读得不太好时可以说:“从你的朗读中老师感觉到了一点兴奋, 如果把‘兴高采烈’这个词读好些, 就更形象了。”“老师给你一个小小的建议, 你拍一下胸脯, 一定能把主人公胸有成竹的样子读得更传神。”学生不敢读, 读得不好时更要鼓励, 可以说:“别着急, 老师和你一起读!”“有进步, 每个字你都读正确了, 老师向你表示祝贺”等。教师恰当的富有鼓励性的评价能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不断提高学生朗读的能力。

三、掌握教法, 提高农村小学朗读教学的质量

农村小学大多地处偏僻地区, 信息闭塞, 教学设备简陋, 教师教学水平普遍不高。教师反映希望多学习适合农村小学的可操作性强的朗读教学方法。为此, 我结合一些文献资料、观察到的案例和自己的教学实践, 小结了几种朗读训练的方法, 如, 改变原文, 对比朗读;创设情境, 指导朗读;据文作画, 多读精背;角色体验, 表演朗读;抓重、难点, 精彩范读等方法, 在下乡调研时向老师们进行宣讲, 甚至上课示范, 以希望老师们能从这些教学方法中得到启发, 在咀嚼、吸纳和仿效中内化为自己的教法。

当然, 掌握了教法还要会综合运用, 灵活运用。例如, 我在教学《父亲、树林和鸟》中的重点句“突然, 父亲站住了, 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 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 用鼻子闻了又闻”时, 就综合运用了对比朗读、创设情境、示范朗读的教学方法。我先让学生通过朗读比较“望了望”“闻了闻”和“望了又望”“闻了又闻”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明白了加了“又”的叠词表达的程度更深了, 从而知道父亲观察树林里的鸟非常仔细。然后再联系生活让学生想想自己平时会对什么东西“望了又望”“闻了又闻”, 根据孩子们的回答我说:“父亲喜欢树林就像你们喜欢蛋糕、鲜花、红烧排骨一样, 他是用心在感受树林里的鸟, 也请大家用心地读读这句话。”因为这个班的学生有唱读的习惯, 一时还读不好, 我又鼓励学生进行想象, 把自己想象成父亲, 就站在那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里, 轻轻地做着“望了又望”“闻了又闻”的动作。然后我声情并茂地进行了朗读示范, 再让学生练习朗读, 最后指名读、齐读。学生读得入情入境, 朗读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我相信, 只要我们潜心研究, 因文因人而异, 巧妙设计, 灵活运用各种朗读教学的方法, 把“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真正落实到每一课的教学中, 学生就一定能读出思想、读出韵味、读出精彩, 朗读之花也一定能在农村小学课堂上绚丽绽放!

摘要: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 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但从农村小学教学第一线的实际情况来看, 大多数教师对朗读不够重视或训练难以到位, 导致学生整体朗读水平较差。怎样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效率呢?一要加强培训, 提高教师对朗读教学的认识;二要立足课堂, 探索优化朗读教学的途径;三要掌握教法, 提高农村朗读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朗读教学,加强培训,立足课堂,掌握教法

参考文献

[1]黄亢美.新理念教例评析.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之我见 篇9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古人曰:“亲其师而信其道。”意思是指学生因为喜欢教师, 而愿意接受这位教师的教学, 这是一种心理迁移的自然反映。这说明在教学中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被学生认同才能很好地开展教学, 教学效率才明显提高。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 在师生人际关系中教师对学生所持的态度, 决定着课堂教学的形状, 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 决定着学生是积极的学习者, 还是被强制的学习“囚徒”。教师对待学生要充满热情, 有了感情, 师生之间才能心理相容, 产生共鸣, 配合默契, 达到互相理解、信任的境界。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叛逆期, 思维比较活跃, 自我意识强烈。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心理, 不能用一味批评的态度去对待学生, 反而让学生对教师有反感, 甚至师生产生矛盾冲突, 这就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课堂教学效率就会非常低。因此, 我们对待学生要用平等、民主的心态, 尊重他们的鲜明个性, 给予他们发言的机会, 允许有不同的声音, 通过互相探讨来引导他们。同时, 还要有一颗爱心, 关心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遇到的困难, 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对自己的重视,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产生努力学习的决心。比如, 我班上有位后进生, 不小心把衣服划破了, 我发现后, 在课余时间帮他补好了, 这位学生非常感激, 在以后的学习中, 学习表现明显好转, 学习成绩也提高了。如果教师对待每个学生都如此用心, 学生的学习成绩会提高, 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就会提高。

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 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习惯能让学生遵照学习规律, 得心应手地学习, 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反之, 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学习上容易盲目, 力不从心, 往往学不到点子上。教师要从以下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1. 知识积累的习惯

一是语言积累, 包括词语、句子、语段等。二是诗文积累, 要储蓄一定量的诗、词、文, 如背诵“四书”“五经”, 《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等。三是广泛阅读, 围绕课内学习, 拓宽视野, 广泛阅读。教师要引导学生尽量多地阅读比较优秀的课外读物, 边读边思、边读边记, 读写结合, 并定期归纳整理, 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 养成积累语文材料的习惯。通过不断地积累、感悟, 语文素养一定会逐步得到提高。四是生活积累。要走近生活中去观察生活, 积极参与生活, 观察自然风光, 体察世态人情, 这样才能体会到语文人文性的意义, 会分析事物, 从而能准确、深刻地认识事物。

2. 课前预习的习惯

预习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前奏, 很多学生却都忽略了, 认为没有必要, 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 只要课上听教师讲就行了。预习让学生在心理上有准备, 不至于课上听讲盲目, 没有针对性, 带着问题去听, 加深了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提高了听课的效率。预习前, 教师要根据教材难易和学生水平, 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预习时, 学生可以通过朗读或默读等方式, 了解文章的内容, 摸清文章的思路, 体验作者的感情, 领悟写作的意图。可以从审清题意入手, 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通过这扇“心灵的窗户”, 可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也可以根据课文中的注释, 或通过查阅工具书和其他参考资料等, 来疏通课文中的难理解的字、词、句。基础较好学生, 可列出文章提纲, 还可以把新旧文章进行比较预习, 这样强调知识的迁移, 既可以促进已有知识的巩固和运用, 又可获得对某些知识系统的规律性的认识。

2.认真听讲的习惯

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思想, 专心听教师讲课, 认真听同学发言。做到: (1) 专心。认真地听说话人说话, 听清说话的内容。在听的时候, 心里不要想其他的事, 要专心听说话人的话。 (2) 细心。在倾听的同时, 要听清说话人说的内容, 几条、几点, 重点是什么, 有无错误, 哪些地方说得好, 哪些地方说得不好等等。 (3) 耐心。听别人说话要听完, 在说话人未说完话之前, 不要随意插话。待说话人的话说完或告一段落时, 再举手说话。同时, 还要边听边记笔记, 勤于思考。

4. 拟提纲、打腹稿的习惯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因此, 教师要教给学生基本的修改方法和一些常用修改符号, 指导学生反复推敲, 不断修改, 力求达到文质兼美。告诫学生, 文章首先要能打动作者, 才能打动读者, 修改到自己满意了, 才能拿出去, 养成精益求精的好习惯。

三、进行差异化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要面向全体学生, 只有班级的整体学习成绩提升了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如果只培养出个别的尖子生、优秀生, 而对中等生不重视, 对后进生不关心, 成绩两极分化严重, 教学效率就低。要根据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和个性特长等让他们都有发展。面向全体学生, 就必须使教学能为程度不同的所有学生接受, 也就必须真正从每一个或每一层次学生的实际出发, 因材施教。因此, 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 实行因材施教, 使中学语文教学与人的个性发展和谐结合。

总之, 教学效率的提高是一项长期的教学工程, 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常抓不懈, 不能只是从学生的考试成绩上局限自己的教学眼光, 要提高自己的认识, 创新课堂教学, 发挥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优势, 让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获得进步。

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效率之我见 篇10

一、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表扬和批评

尽管在一定的情形中, 适度的批评和惩罚对促进学习是有效的, 但一般来说, 表扬、鼓励要比批评、指责、惩罚更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有实验表明, 把100名学生分成四个等组, 在四种不同诱因的情况下进行作文练习, 每天15分钟, 共进行5天。第一组为受表扬组, 每次练习后给予表扬和鼓励;第二组为受训斥组, 每次练习后, 严加训斥;第三组为观察组, 每次练习后, 既不给予表扬, 也不给予批评, 完全不注意他们, 只让其静听其他两组受表扬和受批评;第四组为控制组, 让他们与另外三组隔离, 单独练习, 不予任何评价。最后的测验成绩结果表明, 三个实验组的成绩均优于控制组, 受表扬组的成绩在不断上升, 受训斥组的成绩优于观察组。这表明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 能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对学习有促进作用, 适当表扬的效果明显优于批评, 而批评的效果比没有批评好。

教师对所有学生的所有进步都是应当肯定、表扬和鼓励的, 让学生体验成功。只奖励少数学生的课堂是不能激发大多数学生的, 尤其是低成就和力求避免失败的学生, 对他们来说, 教师这种低表扬和奖励的吝啬和偏向只有副作用。但是, 这并不意味着表扬和奖励就可以滥用。教师对学生进步的认可, 除了要有普遍性之外, 还要有针对性。任何的批评和表扬都应让学生感到是有理有据的, 是教师对自己努力和能力的肯定, 过火与不及都有损动机作用。试想, 当一个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做出了有思想度的议论文时, 教师却对学生的作业按时完成大加赞扬, 会产生效果吗?而学生认为自己不是特别认真地完成了作业, 或者抄袭别人的时候, 教师却表扬一番, 对学生起不到任何激励作用。

二、通过课堂提问展开教学

1. 问题应难易适中, 让学生有探究的切入点

教师的提问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 一定要把握问题的难易度。如果问题过于复杂, 有难度, 与学生的认知不符合, 学生不知从何下手, 没有了探究的兴趣, 干脆就放弃了, 最后, 只能听教师来解答。这就失去了提问的意义, 问与没问一个样, 反而浪费了时间, 只是在走过场, 是无建设性的提问, 要坚决杜绝;如果教师的问题过于简单、肤浅, 学生只要回答对不对就行了, 或者直接就能从课本中对号入座, 没有任何启发性质, 学生不经过大脑就能回答出来, 感到不屑一顾, 提不起重视。长此以往, 不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必须把好提问关, 这就要求教师们从实际出发, 端正教学思想。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内容, 把专业知识吃透、掌握牢固, 能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理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提问要做到灵活多样, 不能成为教学内容的重复, 要以学生学会学习为目的, 内化知识形成的过程。问题的难易度要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果实”。

2. 问题数量要适当

课堂提问不能走形式主义, 不能为了提问而提问, 这就是重量不重质。有的教师课堂提问的随意性比较大, 不管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 拿出问题就问, 造成了提问太多, 让学生应接不暇, 没有充足思考的时间, 起不到提问的效果, 学生没有分析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过程;有时候提问太少, 课上教师讲知识多, 对于学生理解与否就不关注, 教学互动没有形成, 掌握不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一味地被动听讲, 学习单调, 感到枯燥乏味, 产生了心理倦态, 影响了听讲的积极性。相反, 适当的提问, 能提起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因此, 教师的提问在数量上一定要把握好, 掌握好一个度, 不能过多或过少, 否则就是过犹不及了。

3. 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有的教师为了节省课上时间, 让教学任务能顺利地完成, 在提问时往往喜欢针对优秀生, 因为, 他们思维灵敏, 理解能力强, 对问题能快速地答上来, 不会耽误时间。而一些没被提问到的学生, 就会对教师的提问变得漠不关心, 认为反正教师也不会让我回答, 也懒得去思考, 成为学习的旁观者。这对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 教师对学生要一视同仁, 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 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学生, 这样只能让班级的学习成绩走极端化, 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提问要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 可以从优等生、中等生和落后生中选择出代表回答, 这就能获取全体学生的学习状况, 教师及时地评价、纠正就能帮助学生们获得正确的学习信息, 在教学上不落下每个学生。

三、师生之间能够融洽交往

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和配合, 开展的顺利与否就在于师生直接是否能取得思想的默契, 大家进行很好的沟通, 融洽相处。因此, 高效的课堂教学来自于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在语文教学中, 一定要和学生融洽地交往, 增加彼此情感的交流, 这样才能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1. 教师要和学生交朋友

很多教师和学生都没有共同语言, 除了说关于课本的事情外, 就没什么话说了, 但是一些20多岁的年轻教师做得就比较好, 师生之间就好像朋友一样, 课上气氛活跃, 课下师生打成一片, 而年轻教师的教学业绩丝毫不比资历老的教师差。这就说明, 教师要抛开自己年龄长, 教育者的心理, 要从心态上和学生站在一个平等的位置, 找到沟通的焦点, 不能用师道尊严去严厉地说教, 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学生把教师当朋友, 学起来就没有束缚感、压力感, 在自由的心境下投入学习, 学习更加积极主动。

2. 教师要爱学生

爱是教育的本质, 缺乏爱的教育是惨白无力的, 成为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他们的学习、生活中的情况, 教师要及时发现, 有问题要帮助解决, 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引, 陪伴他们顺利地度过青春期。例如, 教师对于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要给予宽容, 耐心的教育, 不能板起面孔进行呵斥, 变相惩罚, 这就增加了他们的逆反心理, 对身心成长不利。教师不要总是纠缠学生不好的一面, 要听学生的想法, 如果学生在生活上、学习上有困难, 教师要伸出援手, 让学生有前进的信心和勇气。

总而言之, 在教学中, 教师会面对不同的教学情况, 这就需要灵活应对,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总结、完善和创新。抓教学效率是教师的本分, 不能满足于现状, 要跟上教学改革, 才能使教学效率持久地提高。

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之我见 篇11

一、树立课程意识,注意情感因素

对语文教师而言,尊重学生人格,热爱每一个学生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要让学生体验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实现。重视情感的培育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之一。情感因素是教学展开的基础,只有学生肯向你打开心门,即他们明白即使是教师的批评也是对自己的帮助之时,才会有交流和学习。教师首先要有课程意识,只有将课程看成是和学生的共同活动,才不会淹没在一篇篇的文章里,才能在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中,共同谱写共读共学的成长之歌。联系苏霍姆林斯基“交集点”的理论,教师应精心设计,利用教材,创造性地开发出适合实际情况的课程。这样教师才会高瞻远瞩,为有效课堂的展开打下基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高效的课堂首先应该是平等和谐的课堂,既不是热热闹闹的活动课,也不是静静地接受灌输,有效的课堂只有在“民主”的气氛中才可以展开,这是说在基于学生的高素养的基础上,他们会学习,更会倾听,会发言,也会接受。课堂将会是“静静地教师”,伊藤学所讲的“静悄悄的革命”在这里展开。

二、明确目标,注意时间合理运用

教师会根据自己的课程,密切结合《课程标准》整体把握,统筹安排,制定出学年、学期总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并把它们分解到每一课中,明确对各目标的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的具体要求,使之具有层次性、递进性、明确性、可操作性、可测量性。不容忽视的是,教师能力决定了课堂的质量。语文课堂要根据学情变化,及时接纳弹性、灵性的成分,采取有效的调控措施,推动更高层面的互动,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活的真情,焕发生命的活力。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要建立学习语文就是为了要超越语文,学习教材是为了要超越教材的理念,教师和学生必须要突破“文本”,依靠自己去发现文本潜在的内涵。尤其是现今的新课标教材,属于不完整教材,留有很大的空间,由教师和学生去创造性地完成。语文教师不要机械地“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对新教材作出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但是,不要“教教材”不等于不要钻研语文教材、不要把握语文教材意图。真正有效的语文课堂,需要语文教师对语文教材有一个深度、全面、系统的解读。教学目标的制定决定了一堂课的深度和广度,而教学时间的合理运用取决于教师的设计和教学过程中的灵活掌握,有经验的老师一定会做好教学预设。教学时间的合理运用包括组织教学、复习旧知等环节。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新解与旧知”之间的联系的时候也强调活动的重要性,如果片面强调提高新知识密度,忽视课堂理解、巩固和新旧知识综合贯通的教学环节,会造成教学效率下降,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真正有效的教学,学生要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独到的体验和见解。传统课堂教学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存在着教师支配一切的单向性,学生缺乏自我选择、自主学习的机会,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教师应当能从几个学生出现相同错误的情况中了解学生理解上、运用上存在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教师始终在牵着一条看不见的思维之线。比如一位老师在教《钱塘湖春行》一首诗歌时,巧妙运用“支架理论”,善于化难为易,善于设疑,善找关键词,善指导学生阅读,设计彰显梯度,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得恰到好处。

语文教学效率的标准之一,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程度。按照学生的学习起点、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的内容与目标进行选择,并且把组织形式、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主体整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向纵深发展的教学。苏霍姆林斯基谈到“思维的乐趣”,学生的学习乐趣很大程度来源于学有所得,努力之后有所收获。课堂教学的结果是每个学生都有所提高,但并非都可以达到教材和课标的高度,所以制定目标不妨按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大部分学生感受到收获的快乐。

三、重视预设,体现层次性原则

在教学活动中照本宣科的占不在少数,语文的生命力又怎么能焕发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文本预设、学路预设、生成预设,及时、有效地调控。对于文本我们应更多地关注语文的本体地位,对文本深入研究,课程功能将由单纯的知识传授加以转变成“三个维度”的和谐发展。如果只注意教学的目标的普适性,教学便死板低效,既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也抹杀了学生的个性。教师应在研究文本以后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合理运用教材。

首先是教师的感受与激活。教师因为各种原因已经不能被文本感动,思维活跃不起来,学生又怎会被教师感染。而这一点对于语文,尤其是诗歌教学尤为重要。只有揭示出作者将落笔的那一刻的感受,学生才会产生深刻的理解与共鸣。如果教师没有这种预设的期望,那首先对于文本的解读是不够的,也就不能找到切入点,将心比心,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教师不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也就不能从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出发,科学地预设与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境相适合、切合的学习形式、学习方法、学习路径和阅读思考的话题。要想于不经意间见匠心,让智慧的灵光在课堂闪现,只有充分预设,教师在课堂上面对生成才能应对自如,游刃有余。所以教师的预设不是多而是太少了,要想有效地引领学习就需要充分预测,我们应该善于倾听,捕捉学生的思维方向,聚焦话题,聚焦知识价值的取向引导。做到准确辨识、有效调控,使课堂充满所发现的乐趣。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不能以教师教的效率代替学生学的效率。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具有课程意识,真正走进学生,不断总结和提高,使教学具有艺术性,实现高效课堂。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之我见 篇12

一、研课标、钻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案,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好前提保障

课标是教学的依据和准则, 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效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要求和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因此, 只有抓透了课标, 才能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科学准确地把握, 使我们的教学有章可循、有章可依, 教学才能循序渐进, 从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前提保障。在研课标、钻课本的基础上, 就要精心设计教学案。教学案的设计关系到一堂课的成功与否, 教师要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运用多种教学资源和媒体, 创设教学情境, 为教与学搭建平台, 使教学案真正为教学服务。教师要大胆拿来, 拿来他人好的教法, 借鉴他人好的教案, 经常学习、查找、搜集教学资源, 通过拿来、借鉴逐渐变为自己的东西。教学案的设计, 教师要备学生、备教材、备教学过程、备教法、备学法, 力求在教学过程中生成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处处留心皆学问”, 只要我们善于学习、勤于动手、勤于观察、勤于积累、精于设计, 我们的教学案将是最好的, 付诸于课堂教学, 将会取得最佳教学效益。

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课堂教学技能

课堂教学是教师实施教学、学生接受教育的主渠道。所以, 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技能对整个教学质量来说很重要。因此, 必须做到:

(1) 把握学生的身心特点, 掌握学生的知识需要,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开展教学。

(2) 充分发挥提问、反馈、强化、作业布置等教学技能在促进学生学习中的作用, 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改变传统学习方式, 加强学习指导技能的培养

(1) 教师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 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平等、自由、快乐的课堂环境, 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提供空间, 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 解放学习主体, 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和强化, 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 教师要认真、系统地学习探究式学习的指导原则, 掌握探究式学习的指导策略。

(3) 学习合作学习的指导原则及要领, 指导学生探究、讨论。

新课改倡导教师由课堂的讲解者转变为教学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学习的帮手和合作者。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学生的自主学习被提到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 教师要转变角色, 由传统的讲授知识者, 变为教学的设计者和引导者, 变教学理念、变教法, 精心设计教学案和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要善于帮助学生, 引导学生, 给予学生学习帮助和支持。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浓了, 主动性高了, 这样就会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认真思索, 大胆探究, 在轻松愉悦中学习, 何愁课堂教学效率不会提高?教师要与学生用心交流和沟通, 充分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教育意图要隐蔽在友好的无拘无束的气氛中。”所以教师一定要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与沟通, 消除师生间的隔膜, 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 这样, 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将会充分得到体现。

四、教师做到精讲、精练

河南西峡“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强调讲解的原则是“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学生自学和讨论后还不理解的问题, 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的问题, 讲学时质疑后其他学生仍解决不了的问题;“三不讲”即学生不探究不讲, 学生会的不讲, 学生讲之前不讲。教师真正按照如此讲解, 就做到了精讲。所以, 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 力求做到精讲。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练习题, 该练则练, 使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通过典型例题的练习, 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效果, 帮助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只有做到了精讲、精练, 课堂教学才会有效率, 课堂教学质量才能提高。

五、帮助学生强化学习的能力

教师要对教材知识在进一步挖掘的基础上, 还要教学归纳总结和联系, 包括本教材内知识间的联系、跨学科知识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形成知识体系和纲目, 从而帮助学生强化学习能力。只有帮助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深入挖掘和联系, 才能更全面、更深刻、更系统地理解、掌握知识, 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 课堂教学的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

上一篇:物流成本管理问题下一篇:偿债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