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阅读理解教学之我见(精选9篇)
小学英语阅读理解教学之我见 篇1
小学英语阅读理解教学之我见
摘要: 一线教师在新课程的指引下,一直在努力追求“有效、高效”的课堂,然而从我们的常态课来看,我们可以发现,两者相差很远。在文中,笔者从常态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以及各级以阅读教学为主题的教研活动中发现,阅读课教学在小学英语课程中的问题尤为突出。阅读的各个方面都渗透着新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要求,例如阅读的选材和难度,词汇要求,语篇结构还有题目的设置等。然而就大多数的小学生的能力都比较低,无论是判断能力,还是推理能力,亦或是总结能力。对于英语教师来说,怎样有效地进行英语阅读阅读理解教学十分棘手。所以,分析小学生英语阅读阅读理解的现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还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 自主感悟,阅读理解
一、阅读理解的涵义及其影响因素
可能影响到学生阅读理解水平的因素:第一,学生的特征。它具体包括很多因素,总的来说有学生的动机和性别以及其知识水平,如背景知识、词汇知识和元认知知识。其中,个体的词汇和元认知知识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阅读水平。第二,文本特征。在作者看来,一篇好文章除了要紧凑,还要连贯性好。因为紧凑性强和连贯性好的文章才可以真正激起学生的背景知识,有利于学生对文章进行理解。第三,社会背景。它具体包括学生进行阅读时所处在的环境相关,例如社会和历史背景,教室环境,教师对哲学的信仰还有学生的文化背景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引导学生对阅读理解的方法
(一)初步阅读文本
课前的充分预习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因此,要努力培养课前预习的好习惯,进行初步感悟。笔者之所以能在长期的英语教学中坚持下来,其中一个好办法就是坚持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的准备,规定学生备好自己的预习阅读文本,在讲新课之前预习好,记录下与文本内容相关的知识点、资料或者预习过程中的收获和疑惑,这样可以为讲新课时的深入学习做好准备。同样事实也证明了,在阅读教学方面,如果学生在课前能够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对文本的内容了解得比较透彻,那么他在课堂上就会表现得很活跃,附有很强的阅读理解能力。
举个例子来说,当阅读这样一篇文章时:Excuse me.You are sitting in my seat.这是一个来源于生活中的小故事,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叫“金”的小男孩在第一次乘坐火车远行的时候,当面临被陌生人抢了座位时如何进行维权。全
文上下都以对话的形式表达,并且角色的变化以对白的转换来表现出来。例如,从一开始“金”和他哥哥“林”离别时对话演变到火车上和陌生人之间的对话。
除了对话形式明显以外,该阅读材料的描述性文字比较多,笔者建议在学生之前,首先应该先激活他们的背景知识,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阅读。其次,由于词汇的分布比较分散,并且贯穿于全文之中,这样要求教师指导学生把对话文本处理成情景,这样有助于学习词汇,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第三,基于该阅读材料以对话形式来表达,因此学生对对话文本中的信息进行处理并且提炼出从中的问题,有利于学生总结出文章的主旨。第四,由于该阅读材料的对话贯穿全文,所以学生要在理解主旨的同时,结构文章的对话从而获得细节性的信息。最后,该文本的描述性语言比较多对话比较多,于是学生要结合他们所学的词汇和阅读所得到的信息,反复巩固,以此方式来处理文本并回归文本,从而为以读促写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解读文本的大意
对于论说性的段落,阅读的时候应该抓住段落的主题句。凡是论说性的文章,一般来说,一段会有一个中心思想,它贯穿了全段。关键是抓主题句。一般情况下,主题句都会出现在以下三个地方:第一,由于材料作者在段落开头先用一句话概括了本段的内容,于是主题句可能会出现在段落的开头。第二,可能出现在具有画龙点睛作用的段尾。第三,可能是能够统领全段的处于段落中间的一句话。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应该通过有效的途径来增强寻找中心句的意识并提高其能力。
然而对于描绘性的段落,就需要用到形象思维。作者在描绘性段落之中主要是为了刻画一个人物形象或描绘一个物体。阅读叙述性段落的时候,就要把握叙述的要素。叙述性段落主要用于记载和述说人物的活动以及事件的经过,清楚交代人物和事件的基本情况。于是,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就要把握好时间、地点、人物、时间和原因以及后果等要素,尽量把自己置身于不断变化的生活场景之中。然而很多情况下,不是每一段都有其明确的主题句的,因此对于这种没有主题句的段落,就需要学生自己来概括了。
针对文本描述性语言多对话多的特点,笔者着重对文本中暗含的信息进行了解读,寻求事情发展的线索,总结出相关的问题,对学生的快速阅读(fast reading)进行进一步的指导,从而有利于学生总结出文章的主旨。
Teacher:Before you have a fast reading, here are some questions for you.1.How old was Lin? 2.What was it like on the train? 3.Who has got the right ticket? 4.What was the young man like? 5.Who helped Lin? 6.What did the young man do in Lin’s seat do in the end? 这些问题的设计是在贯穿整个事件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这些问题往往被称为问题链。由于这些问题设置得难度适中,因此学生在进行快速阅读的时候,可以很快找到需要的答案。当把这些答案联系起来,故事的情节就出来了,于是这样的阅读环节可以使得学生能够成功获得文章主旨。一般情况下,笔者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都会学生的阅读策略进行指导。比如指导学生如何在文章开头找主旨或者如何在段落开头找中心句等等。然而因为该文本的描述性语言多和对话多,因此,这把问题的设计显得很有效。回答问题,有利于学生获得小故事的基本要素,这些基本要素是故事发展的基础,构建了故事发展的框架。在笔者看来,问题链会始终贯穿于疏松的对话文本中,这样使得学生不但关注阅读文本的语言形式,由于问题间具有紧凑性,于是还能随着问题间的相关性来完成整体的阅读,从而不被文本的特点所影响阅读的速度。
(三)评价激励解读文本
只有教学评价能起到作用,才能让学生焕起自主感悟动力。每个学生都是个体,会存在差异的,例如,善于表现、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是外向型学生;而内向型的学生虽然思维敏捷、解读能力强,但往往会缺乏自信。因生活经历、阅读方式、阅读态度、阅读情感的种种不同,这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着千差万别,所以因材施教对教师是很重要的。要增强内向学生的自信,在难度小的问题让解读能力差的学生回答,并及时给予积极的评价和正确的指导。而难度大的问题则交给解读能力强的学生,并让他们介绍自己解读文本的方法。教师更需要鼓励那些不善表达、性格内向的学生,让他们有更多发现自己的机会。在课堂上点燃智慧的引导、有价值的深入追问、充满激情的鼓励与评价是教师的使命,做到以上,能让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走向准确、深刻。
结论
在英语阅读课中,只有对课堂的有效性进行彻底探索,以及真正落实在阅读及阅读教学过程,才能让学生成为主导力,让他们有足够的课堂阅读时间,指导他们走进文本。那如何才能学生利益更多?从老师的角度看,教师只有多视角解读文本、全方位分析教材,才真正地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回归到文本之中才能充分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实在收获阅读技巧和策略、语言水平、文化体验,有效的阅读课堂才能达成。
参考文献
[1]《中国英语教学》(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简称TEIC)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Cultural and Education Section, British Embassy)联合出版
[2]滕大春主编《外国教育通史》(第六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3]金含芬著《国外中小学教育》,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出版 [4]赵昌木:《美国教学方法改革的经验》,载《比较教育研究》,1994年第6期
[5]R.Pearden:Theory and Practice in Education.Routhedge kegan Paul Ple,London University,New york,1986
1984 [6]D.Walke and J.Soltis:Curriculum and Aims.TeachersCollege Columbia
小学英语阅读理解教学之我见 篇2
关键词:阅读教学,阅读技巧,阅读策略,语言知识,阅读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 阅读教学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也一直受到老师们的关注。但是普遍存在着学生害怕阅读、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差、遇到生词停的现象。因此,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使学生学会使用适当的阅读策略, 养成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 拥有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现在结合我的阅读教学, 分析高职学院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并粗浅地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高职学院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 高职学院英语教学中的阅读教学仍以教师讲解、学生听课的模式为主, 学生缺乏阅读实践, 导致学生毕业后仍不能读懂与本专业有关的资料, 不能学以致用。
(1) 片面重视语法知识的传授。高职学院中部分教师过分强调语言点和语法知识的传授, 忽视了阅读技巧的传授与阅读能力的培养, 导致学生只懂得文章中的语法知识, 却不能理解整体的英语文章, 缺乏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2) 忽视阅读习惯的培养。高职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 对于英语阅读更没有有效的方法和习惯, 部分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常忽视学生英语阅读习惯的培养。
二、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策略
1. 消除不利的语言因素, 掌握英语语言知识
语言因素即对英语词汇、句子结构等英语基本语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是深入理解文章的先决条件。词汇与句子结构熟悉程度差, 使大脑注意力较长时间停留在理解过程中, 无法获取句子语义, 限制了英语阅读能力的形成。所以要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首先必须消除不利的语言因素, 突破英语词汇关。不但要掌握英语中最常用的动词、名词、形容词、连词、介词等用法, 还要掌握一些构词法, 一词多义, 还要注意词汇的表面含义及词汇背后所蕴涵的社会历史、文学艺术等语言文化知识。
2. 消除不利的非语言因素,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不良的阅读习惯、贫乏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等非语言因素都是影响英语阅读能力发展和提高的不利因素。不良的阅读习惯如“声读”“指读”或“摆头”“心译”阅读, 频繁地查阅字典等极大地影响了英语阅读效果;缺乏必要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 (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 也会影响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要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在英语阅读的过程中必须克服以上不良的阅读习惯, 让学生牢记:阅读所需要的是眼和脑, 而不需要嘴, 要在阅读中养成“默读”的习惯;在阅读文章中出现生词时, 要尽量减少查字典的次数, 不要一碰到生词就求助于字典, 可以通过上下文的线索或利用构词法来理解单词的意义, 对于不影响文章整体理解的某些生词干脆跳过, 不予理会;在阅读中避免慢咽细嚼, 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关键词语、重点段落、重点句上, 养成“猜译”习惯。同时, 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等, 以增加对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 从而提高英语的阅读能力。
3. 掌握英语阅读技巧, 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与其说是通过教师的教, 不如说是通过学生自己的学得来的。如果在英语阅读中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技巧, 就能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做到读得快, 理解得快, 真正做到“to learn reading by reading”。
(1) 学会预读。预读是一项基本阅读技巧。在阅读英语文章之前对所阅之文所要表现的主题了解得越多, 就越容易理解该文。因此, 仔细阅读书和文章的标题、副标题及相关的插图等, 可以推断出此文章可能涉及的范围, 能帮助预测正文中可能出现的内容, 能激发阅读兴趣, 从而在阅读中有目的、有重点地关注相关的信息, 从而可以提高阅读速度和效果。
(2) 做到精读和泛读相结合。精读是对原文从词汇、语法到语篇结构、中心思想及写作特点等方面作全面剖析, 细心揣摩直至熟读熟记程度。通过精读材料, 特别是精读课文可以学到许多的语言知识 (语音、语法、词汇等) 。但是, 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单靠精读是远远不够的, 这就需要通过大量的泛读即在阅读的“量”上进一步扩充。实践证明, 通过大量地翻阅不同领域的资料, 例如阅读各种英语简易读物、报刊和科普性知识读物等, 可以更广泛地猎取知识、增长见识。
(3) 利用SQ3R学习法。美国人创立的SQ3R法是一种系统的读书法。S即Survey (浏览) :在阅读前对阅读材料进行概览, 有一个总体印象;Q即Question (问题) :在阅读时带着五个W (即Who, What, When, Where, Why) 进行进一步学习;3R即Read (阅读) 、Recite (列举纲要) 、Review (复习) :根据要求去阅读相关的章节, 找出答案, 归纳主要内容, 再进一步复习消化, 加深对英语阅读材料的理解。通过SQ3R学习法, 能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效率。
综上所述,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 要求系统地实践。只要掌握阅读技巧, 培养良好的阅读心理和阅读习惯, 持之以恒地进行阅读, 就一定能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进而提高自身英语的整体素质。
三、教师改善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1. 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让学生充分享有“提出问题”的权力和机会。比如说在阅读时首先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做一些批注, 画一些符号, 锻炼自己的创造力。
2. 充分利用平时教学契机, 有意识增大学生阅读词汇量
“万丈高楼平地起”, 丰富的词汇量是阅读大厦的坚实地基。词汇量的多少决定一个学生英语能力的大小, 词汇量的扩大促进了阅读, 阅读又使学生词汇量增大。
3.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主渠道,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 深挖教材阅读内涵, 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 是我们英语教学较好的方式。
(1) 读过程中生词的处理。对生词较多、知识难度较大的课文, 在课堂上可以集中学习单词、词组, 使学生对单词有初步的感知, 从而为阅读扫清障碍。对语言不难、生词较少的文章, 则可以在导入过程中利用动作、图片、英语释义等来帮助学生理解在阅读中形成重大障碍的生词。
(2) 动机与阅读兴趣。激发阅读动机, 培养阅读兴趣是搞好阅读教学的关键, 尤其是将学生引入课文情节中。我们运用启发、讨论等手段引入话题, 让学生适当了解话题内容, 使用提问策略有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 使其产生阅读愿望, 涉及文化背景要做相应介绍。在阅读前提出相应的指导性问题, 充分利用导读的方式来指导学生。
小学阅读教学之我见 篇3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内容是听、说、读、写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阅读教材,是学生拓宽视野、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信息资源,是增长知识的宝库,为学生能力形成提供充足的营养。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教师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打好听、说、读、写基本功,而阅读教学则是听、说、读、写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搞好阅读教学,达到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用不着教”的目的,使学生自身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是现在小学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学无非是一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我们培养的一代新人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知识,而且还要有独立探索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能力与知识的密切联系迫使我们的教学既要重能力也要重知识。语言学习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发展学生的语言非基本任务,着重训练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文的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阅读教学的核心。这种以字、词、句、段、篇基本功训练和听、说、读、写基本功训练的阅读能力的培养与其他诸多能力的培养,如思维能力、认识能力、自学能力、办事能力等等构成了语文教师教学的内容。
确定了教学内容,关键是如何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完成教学内容才是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辅导的重点。而要做到这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
二、学生课前阅读文章,预习课文。这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检测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一步中教师要给好预习提示,使学生的预习有目的地进行,使预习行之有效。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创设问题情境的常用方法有: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2、利用演绎推理创设问题情境;3、利用类比推理创设问题情境;4、借助多媒体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5、借助童话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四、课堂教学中的疑和问。没有“为什么”就没有今天科技如此突飞猛进的发展。疑问是一切学习的基本支撑点。教师要信任学生,相信学生能提出问题;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提出问题:1、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2、注意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3、组织汇报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五、课后复习和课外阅读。课后的回读是对文章中心的进一步理解。通过课前、课间、课后三步反复阅读,才能真正对文章的意义进一步理解,了解自己对文章的掌握情况,知道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和易疏漏的地方,达到引以为戒。其次是课外阅读,它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又是对教师在教学中是否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的检验。
可以说,阅读是学生以及所有人提升自身素质,提高能力的最佳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应当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做到既要重视课内语文教学又要抓好课外阅读。在日常学习中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行之有效的阅读技能和技巧,那么,我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在短时间内得到提高。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之我见 篇4
江油市新安小学 李明
引言:在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的今天,教坛上出现了这样一句话:“要使学生终身受益,就得交给学生自己寻找水源的方法。”笔者以为:把这句话引入到语文阅读教学之中,就是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徜徉在优秀的文本材料中,进行感知、理解、欣赏和积累,充实自身汉语言文化的底蕴;更应将更多的热情投入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促进其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之中,从而使他们尽快达到“展卷自能通解,下笔自能合度”的自学水平。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作文教学的基础,要会写就首先要会读。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就指出了语文阅读的重要性。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阅读与积累
语文是国语的前言、是打开少年思想的一把金钥匙,语文课便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一切素质教育都源于语文学习。教育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这是语文课素质教育的核心。而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基础。《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我们应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增强学生的阅读水平。确实,我们现在的孩子甚至于我们的老师阅读量太少,阅读的水平也不高,尤其是有丰富乡村知识的乡村孩子们,条件的限制更让他们的阅读书籍少之又少。如果一个小学生对一个语段或短文都不能初步地分析,不能解答一些简单的问题,那是十分可悲的,也是十分令人担忧的。过去几年的语文教学使我深深地体会到,特别是农村的孩子的阅读水平更待提高。这是由于各种条件因素制约了农村孩子的阅读量不可能比城里孩子多,可要是在有限的阅读条件下又不能好好地阅读提高阅读水平,那我们的语文教学将是失败的,也将成为学 1 生的悲哀。面对农村阅读的如此现状,我们不得不好好地反思一下。通过自身几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肤浅看法: 一 奠定坚实的阅读基石-----重视字、词、句的训练
我们应该为阅读打好基础,也就是加强字词句的训练,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嘛,作为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其中的利害。字词句是文章之根,也是阅读之本,要是一个学生连起码的字词句关都不能通过,怎么可以打开阅读的大门呢?字、词、句又好像小孩子手中的积木,不认识一个个的零件又怎么能把积木组装好呢?这一阶段的教学是最枯燥的,但也是最必要的,是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都必须重视的。我们不可以“忘本教学”,就好像“空中阁楼”一样危险。哪么如何进行字、词、句教学为阅读服务呢?
(一)、认真、灵活抓好“听写” : 也许在很多教师眼中“听写”是并不起眼的,也是比较容易的,所有作业中也是学生正确率最高的。要是学生达不到老师的要求还可以反复听写直到符合要求。可我却很喜欢在“听写”上大做文章,几届学生下来一开始都十分害怕我的听写,因为往往得不到漂亮的分数,有些学生还认为比考试还难。每当在开学初我就会反复强调听写的要求,我改变了以往只听写几个简单的词语的方法,在听写中有可能会让学生根据听写的词语造句、解释带点字,有时还需要写出整个词语的解释。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对几个词语进行辨析,说出其共同点和不同点,甚至还可以让学生多义字组词或多音字组词。这样一来一次简单的听写就变成了一次综合的字词句的检查,学生摒弃了以往存在的一种侥幸心理,逐渐就会养成一种认真的学习习惯,对整个语文教学都非常有利。当然在听写之后教师要认真指导订正,因为学生的正确率不高。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积累的作用。几次下来学生的心中就有了一定的充实感,对听写也就产生了兴趣,端正了态度。另外,非常重要的是要是要经常鼓励学生,以免他们遇到困难而失去信心、兴趣,甚至产生厌恶的情绪。例如:我班的体育委员罗鑫一 2 开始就对此有很大的看法,他说:“李老师你把听写搞得这么复杂何必呢!”我静心分析了原因,他每次考试基础知识部分特差,以至于每次都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经过我的几番个别交心,他看清了听写的目的,慢慢习惯了我的方式。虽然学生们的听写本上再没有以前的分数漂亮了,可他们学到的东西比以前多了。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我班的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积累的重要性,我们不是为了分数而听写,要看自己学到了多少知识并能合理运用。
(二)学习《字词工具书》:只要我们语文老师认真地看一下学生手中的《字词工具书》就会发现,这是一本很不错的学习辅导书。所以,我每天的家庭作业只要学生自学《字词工具书》。其中的知识非常丰富,有字词释义、造句、多音多义词、词语辨析等等。那么我们还要被着骂名去帮学生选择一些课外的杂七杂八的辅导书吗?只要让学生真正利用好了身边的工具书---字典、词典等就够了,可乐而不为呢!对于《字词工具书》我在上课的过程中是十分重视的,每课都必须让学生自己预习字词(通过《字词工具书》)。学生发现奥妙养成习惯,自然也就认真,这就是他教不如自学吗!慢慢地《字词工具书》在学生心中已占据了很重要的位子。
另外,我还充分利用了《字词工具书》能够收集词汇的作用,同时也把它变成了“成语收录本”。我在班级的黑板左上角上,让学生每天轮流写上一个成语,并要求学生把它摘录到自己的优美词句笔记本上,并抄录意思。在实施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兴趣是不低的,他们在写、抄、查的过程中找到了乐趣。因为一日一个成语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难,而且每天抬头就能看见,根本不用太刻意地去记忆,一天下来自然就记住了。经过一学期他们的《词语工具书》不在只是一本平时的工具书俨然变成了孩子们爱不释手的课外书了。面对自己词语积累不断丰富,学生们心中就有了一种无限的成就感。
(三)抓好诗词与句的训练 :掌握了字词,要是成不了句那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在学习字词的同时我也不忘培养学生写句子的训练,像造句、解释等。这里要讲的是古诗词及句子的练习。抓好次项工作就是做好学生句子的积累工作,为阅读打下基础。古诗词其实是句子的精华,学生掌握一定的诗词和学会运用诗词对阅读有很大的帮助,可以大大增强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能力,所以我要求每一个学生重新背诵古诗 70 首这也正是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出乎我的预料,学生对古诗的兴趣程度远远大于对课文的背诵,一本古诗 80 首在没有我的要求之下不出三个月大部分学生都提前完成了任务,都能初步地进行背诵了。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成绩较差的梁州都能摇头晃脑一口气背上三四十首。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也特别重视句子、诗词的讲解,如第 十 册《古诗三首》一文中就出现了《出塞》、《题临安邸》、《示儿》等古诗,《珍珠鸟》、《少年闰土》等文中还有很多优美的句子运用了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于是我就细细加以引导学生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当时的意境,让学生明白这些诗句、修辞用得恰如其分。对于句子的教学我们充分分析修辞的作用,从句子中来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从而了解人物的品质。另外,对于过渡句的教学就更加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结构的认知,如《将相和》一文中就出现了两句过渡句,学生找到了过渡句就很容易把三个故事区分开了,同时通过反复读过渡句体会到了三个故事之间的那种紧密关系。
当然我们的学生不但要会读句子,还要对一些病句、不同形式之间句子的转换如:反问、陈述、双重否定三者之间的互改或修改。这就需要一些专项的训练了,因为书上一点点练习难以使学生真正搞懂。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能把句子的训练题海战术化,那样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忆,不会真正地理解,那不是我们的目的所在。同样诗词与句子的教学也是为了更好为阅读“积累”,不要过多地去追求分数,但对诗词与句光“积累”已经不够了,我们还要教会学生去理解、去分析、去辩解。
二 打造阅读钥匙----注重语段教学
抓好语段教学,学好阅读初步的方法,为整篇文章的阅读找到开启钥匙。有了扎实的基本,就好有了精致的零部件,我们就要学会运用,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同样有了“米”没有巧妇是不行的。那么,语段教学正好就是我们阅读的起点。可学生对语段分析的恐惧要远远大于作文,因为作文要是写上几句字数还可以,不离题多少是有点分数的,可语段就不同了,特别是课外语段有些学生是无从下手。试想短短的一个语段都无从下手,更何况一篇文章了,所以要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还得从语段教学入手。下面我就谈几种语段教学的方法。
(一)、“问、读、划” 结合阅读法: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当然我们不能让我们的学生盲目地去读,而是带着问题去读带着笔去读。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设计问题时最好要学生用文中的语言回答。学生在读划的过程中就把问题具体化了,不会一听到问题就脑中一片空白。学生首先掌握了这个方法就大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在《凡卡》一文中“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打„„我就要死了!„„”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这一自然段写了几层意思?作者是怎样注意细节描写的?”然后让学生在文中划出答案。就是这两个简单的问题,把一个段落的思路理得十分清楚了。其实学生在读划的过程中学到的还不止这些,如学生体会了凡卡为什么挨打?“不知不觉”说明了什么?用什么打?“随手”又说明了什么?老板和老板娘是怎样打凡卡的?揪、拖、戳、捞这些动词说明了什么?“吃的呢?简直没有。”“简直没有”是什么意思?从哪里看出“简直没有”?
“读划”是语段教学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树立了信心而且养成了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做到了心、口、手的统一,这不是我们阅读的要求吗?而“问”又是对阅读的升级,所以,我在问的同时,也注意培养学生提问的本领。
(二)找问题阅读法 :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是老师的提问、讲解代替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这不是积累而是灌输。我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文中的一些重点语段,选择了让学生来提出问题再教学的方法,具体实施为:首先选择一个语段,让学生自由朗读一会儿,然后小组讨论把问题收集起来;其次,通过集体讨论选取几个典型的问题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再次朗读;第三步就是通过学生来解决这些问题。经过一番朗读、讨论、分析学生对语段已较为熟悉了,最后我们就可以把剩下的问题一一解决。在这个方法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问题,这样气氛才会热烈。如在教学上一个五年级的 《飞夺泸定桥》一文中的第 一 到 四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提问,他们的提问如:“为什么红军一定要从这里过呢?”、“夺桥有哪些困难?”、“他们怎么个飞法呢?”等等这些问题就非常有水平。从中我们可以发觉学生已在老师的提问中学到了提问的方法,也有了自己的思维,他们完全具备了这个能力,哪我们还有什么权力去代替他们呢?当然有些学生也会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红军帽沿上不是有颗红星吗?他不是会闪闪发亮吗?难道敌人不发觉吗?”、“敌人难道连自己的部队行踪都不清楚吗?”等等,从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学生的钻研精神和对问题的发掘能力。对于学生的提问不太全面时,我就会说:“老师也有几个问题需要大家一起来讨论可以吗?”,在《飞夺泸定桥》一文中学生把修辞手法的提问剩了,我就及时补上,“大渡河天险的险”忘了我就马上提出。这样学生就在提问中学习,学习中提问,人多自然力量大,不到一节课就把这个语段给搞熟了,而且比较全面。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决不能忽视每个学生,特别是阅读本身就是一件多元化的事情每个人阅读的收获肯定是不同的。
(三)分层阅读法 : 在日常语段教学中仅仅对内容深化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让学生对语段的结构有一定的认识,教会学生从全局看问题。这样才能为整个文章的阅读打下基础。在语段的教学中最好不要出现“分层”这两个字,因为学生一听到这两个字心里自然就产生了一种恐惧,他们往往把握不准“分层”的 6 依据,所以我们最主要要做的事情就是教给他们分层的方法。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会把“分层”具体化为:“他们是分几个方面来写的?”、“写了几点啊”、“写了哪几样东西啊?”等等。总之,我把抽象具体化,在无形中教给了学生分层的方法,这样有助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变得自然连贯。如: 《飞夺泸定桥》一文中第 六 自然段“泸定桥离水面有十几米高,是由 十三 根铁链组成的。„„他们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在这段的教学中就让学生找描写了天险的哪几方面——“桥、水、城”三方面,在学生回答后我顺势提问:“怎么样的桥,怎样的水,怎样的城呢?”很快学生把描写桥水城的句子分别读给了我听,在学生找不完全是再适当指导。在这个语段的教学中,有学生把它分成了四层——“桥、水、城、敌人”,当然敌人应该归入描写城中,因为敌人的行动就是城内的情况。无论是三层,还是四层也罢,总之学生找了就有所收获,他们对文章的结构就有了自己的看法,这就是我们的目的所在啊!因此,对于学生的不同意见我总是心平气和、耐心聆听。有时我甚至跟他们说:“只要你能自圆其说,哪怕把白的变成黑的,把黑的变成白的都可以。”是啊,我们的学生要是具备了这种能力,还要去管那些所谓的正确答案吗? 三 开辟阅读新天地----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对阅读的方法有了初步了解,学会了零碎的阅读,我们就应该对阅读进行整合,学会从整体来阅读,真正学会阅读、感悟阅读。语段的教学是为了文章的阅读作好准备工作,它的方法自然同样适用于整篇文章的阅读,语段阅读教学成败与否直接决定着文章整体阅读的成败。但是语段阅读始终是零碎的我们的学生还需要整体的阅读能力,这就要让我们老师花一番心思了。那么,在最后我们就要为学生的阅读创设良好的环境,教给学生整体阅读的方法,指导好学生的阅读,充分拓展学生的阅读实践。所谓“阅读”就是我们既要教好学生“阅”的能力,也要教好学生“读”的能力。另外,我们不要过多地强调阅读的成绩,我们的目 7 的是要在阅读中积累。下面我主要谈谈怎样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怎样培养他们实践阅读能力。
(一)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给学生阅读的素材和时间: 任何事情环境的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在前面的字词句及语段的教学中,我已为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打下了基础,已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班级阅读氛围。现在为了让学生有书可读,我整理一下以往只是摆设的图书架,因为原来几本破旧的图书已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于是,我自己利用教室有限的空间为班级增添了一个图书角,然后我发动学生做他们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把手中的书籍都放上书角处,做到资源共享,同时我自己也拿出了一部分爱书,当然图书的所有权还是学生的,另外我还专门指定了一个可靠的图书管理员。回头看看书架上的书,还是挺丰富的,什么《四大名著》、《现代汉语词典》、《成语大全》、《中华五千年》、《十万个为什么》、《小学生优秀作文选》等等,真像个小书店。有了图书还是不够的,我还专门给学生们开设了一堂自由阅读课和规定中午 12 点以后包括课外活动的时间为阅读时间,充分保证阅读的时间。几个月下来,我发觉学生似乎已经养成了一种习惯:有问题找资料、有空闲翻书架。可以说到现在为止我们班的学生已经离不开这个书架了,我们的教室同时也成了一个阅览室,甚至带动了英语、数学、科学等课的阅读及资料查询。上述的做法也保证了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阅读量,但在 21 世纪的今天学生不光要会读书,同时也要学会看电视、看生活,你可不要小看这点,这可为语文阅读增加新鲜的血液,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创新能力。我还会每周也抽出一两节课时间用来专门与学生谈天南地北、话古今中外,不知不觉,学生的阅读有了积累,我与学生们的感情也交流了,也加深了。这不就是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吗?“阅读”本是狭义的,在这我把它“广义”了不是更好吗?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交流,学生的知识积累越来越多、越来越杂,自然少不了老师的适当指导,不让学生的阅读成了囫囵吞枣。
(二)利用课本指导阅读 :有了良好的阅读环境和阅读氛围,我们就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这就是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完成的指导阅读。如果老师始终不给学生指明方向,那学生的阅读是盲目的,也将“竹篮子打水一场空”。文章首先是系统的,有着极强的内在联系,是一个整体。因此,我们还应该从整体入手。平时我们把文章逐词、逐句、逐段地分解着阅读,现在我们就要教给学生一种整体的阅读能力。整体——部分——整体、综合——分解——综合,这是阅读活动中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框架、感悟文章内涵、领会文章写法的基本规律和方法。所以我们应该认真钻研教材,从整体抓住文章的内在联系,抓住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规律性的东西,我们就往往能从中找到许多突破口,确定教学的整体框架。如《将相和》一文,讲述的是一个廉颇与蔺相如、赵国与秦国之间的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看似三个独立的故事,其实他们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首先从两个过渡句“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蔺相如又在渑池会山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做上卿,职位比廉颇高。”把三个故事串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细细看来确实如此完璧归赵与渑池会见是将相不和的主要原因,才导致了负荆请罪的发生。而完璧归赵又是渑池会见的原因。如果不从整体来看,学生难以理解三个故事间的关系,所以我们用因果关系把整篇文章给串了起来,也正是抓住了这个因果关系才使文章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一下子清晰了起来。其次,我们可以找几个突破口进行教学。在抓整体、抓联系的基础上,选择一个合适的突破口设计一个阅读教学的整体框架是十分必要的。哪我们又怎么来选择突破口呢?第三我们还可以找找贯穿全文的线索,如在《林海》一文中抓住在文中反复出现的“亲切、舒服”一句,就可以迅速理清文章的脉络。另外,在指导学生阅读方面,我们要充分重视读的效果、读的指导、读的评价。所谓阅读就是既须阅,也要读,缺一不可,很多教师往往只注重阅或只注重读,这都是片面的。学生学会了阅读我们还要提醒他们要重视阅读中的感悟、阅读中的积累和阅读中的创新。
(三)精选文章,拓展阅读的实践 : 其实,我们周围就有很多现存的好文章。如课堂能力训练上的一篇《父亲.大山》的文章讲述的是一个父亲在一次扑灭山火的过程中死了变成了大山,而长大的“我”又懂得了妈妈的话,于是大山成了“我”的父亲的故事。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了过渡句同时又是中心句的句子,让学生搞清了父亲与大山之间的深层关系。其实这样的文章学生很容易接受,因为对于“父亲”这个字眼学生有一种天生的亲切感,对于它的阅读十分投入。在这里我们用一种亲情打开了文章教学的大门。另外,《圣神的跪拜》一文更是让学生感动得流涕,在接下去的教学中老师无需更多的问题,只要用你那真挚的感情朗诵此文,学生似乎已经明白了一个道理:可怜天下父母心,善待动物。但是当人们一起分享幸福时,各人得到的幸福却会倍增。
好文章自然有其独特的吸引力,这就是阅读的魅力所在,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既感受了人生、陶冶了情操,又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对我们对文章的细读教学是十分有利的。对于优美文章的教学我们需要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首先,我们要为提问创设情境,这就是所谓的问题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对问题的解决,增强学生对问题探索的兴趣。其次,我们还需要创设一个活动的情境来渲染阅读的气氛。活动情境是伴随着活动过程的,是活动的催化剂。教师设计活动情境的时候一定要与活动的内容与形式融为一体。例如,我们朗读优美文章时,配上柔美的音乐,就会给人带来愉悦的享受。在小组活动比赛时,适度地喊一些口号,有助于激励学生进取。集体合作时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更为开放的舞台。
一篇好文章的教学我们还需要为其创设一个精心的文本环境。首先要精心设计导语。例如:《父亲.大山》一文,我认为学生一看到题目就应该想到为什么要把父亲与大山相提并论呢?对于学生只要老师稍加引导不难想到他们的共同点。其次,是要抓住重点词句展开合理的想象。上面的《父亲.大山》有些学生也许不能立即理解,但当他们找到文中的过渡句“爸爸化成了大山。大 山成了我的父亲时,学生们就茅舍顿开了。第三我们还可以通过反复朗读来体验情境。就像《神圣的跪拜》一文,学生在反复的朗读过程中,感受那种动人事迹,感悟其中蕴涵的深刻人生道理,情促学顺理成章。此外,我们还可以借助文中的图片、课件等来创设情境,为学生的阅读增添色彩,让他们在浓浓的情感中阅读,让他们在快乐中阅读。
阅读是一种积累,也是一门艺术。它需要“百家争鸣”,我们教师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化的答案去束缚学生的思维,要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读出自己的感情。真正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阅读的世界中去博览群书、翻阅工具书、探索、去思考、去讨论、去争辩、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那么就让我们的学生在阅读中学会积累,在积累中学会创新。还孩子们一个自由、舒适的阅读环境,让孩子们在阅读的天空里自由翱翔,展翅高飞。
参考文献 :【《新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小学语文有效教学》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小学语文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例读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高段《小学语文课本》
人教版 和S 版 】 【《课堂教学理论与方法》.东方出版社】
小学英语阅读理解教学之我见 篇5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四个新理念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加以研究、实践,探索出更具生命力和效率的教学方法。本文主要针对开放式教学方法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小学 语文阅读 教学方法
小学语言阅读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依据这个教育理念,在众多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能够很好的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一、要正确把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特性。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因为人的一生中需要进行口头上、书面上的沟通,需要依靠语言、文字来抒发感情。因此,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语文阅读教学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对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能够在多年的学习过程和生活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思维发展、交际能力等均具有良好的培养和提高作用,在教学中要把握好学生整体语文运用能力的提高。
二、根据实际选择适用的教学方法。
新教材语文教学内容不仅仅包含了语言文字的教育,还把音乐、美术、社会常识等内容与语言文字整合到一起,以实现学生素养的全面培养。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阅读教学要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根据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根据“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下面,主要针对开放式教学方法进行分析。
三、开放式教学方法的分析。
开展小学语文阅读开放式教学,要把握好开放式教学的目标。在进行语文课程改革之前,传统的教学中因教学目标的狭隘而使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过于单一,远离了现实生活和学生成长的规律。课改后,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变得多元化,更加重视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提高。因此,开放式教学就要根据教学纲要、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要求,从学生的认识水平、情感基础出发,制订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目标。例如,教授《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不仅要实现基本的认知,激发学生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更要从小兴安岭引导学生重新认识自己所在地的自然风光,从而加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使学生在领悟语言规律的同时,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
开展小学语文阅读开放式教学,要实现有效的开放式课堂教学环境。在教学实践中,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带学生走出教室,来到公园、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厂等进行参观,使他们在开放的环境中去领略教材及阅读材料中所展现的真实的生活、生产画面,促进学生开展多向交流,使学生能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开展小学语文阅读开放式教学,还要建立起开放式的师生关系。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最常见的是老师教、学生学,师生间缺乏有效、轻松的互动,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位置。而建立起开放式的师生关系,则是把学生放在与教师平等的位置上,教师对学生除了教授知识外,还要进行鼓励、宽容和信任,并鼓励学生勇于提出疑问和不同见解。
如在小学语文阅读开放式教学中,“读、思、议、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激发十分有效。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以外的有益读物,使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扩展。在方法上,要争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让学生按照“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的步骤,对阅读材料进行分析解读,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后再由教师进行“改一改”,即点拨引导。这样,学生就能够在这个过程中理顺自己的阅读方法,增强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能力。这种教学方法比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效率大大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难度大大降低,从而有效提高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例如,在学习了《可爱的家乡》之后,让学生们组成讨论小组,根据课文的内容,分别从物产、风景两个大方面列出自己知道的家乡的物产、风景,经过小组讨论选出自己认为具有代表性、地域特色的内容,由小组代表进行阐述。教师在学生阐述的过程中要适时启发,并让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最后,教师再对各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和发挥,引导学生加深对家乡物产风貌的认识,激发他们的自豪感和对家乡的热爱。
四、小结。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尝试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真正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由衷热爱,使他们明白语言文字是祖国历史的传承,从而使他们真正理解学习语文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高中英语阅读能力培养之我见 篇6
张传发
2018.7.28 阅读理解在高考总分中占近1/3(40分),一直有“ 得阅读者得天下”的说法。可见阅读在高考中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习惯,拓展学生跨文化的意识就成了我们英语教师的迫切要解决的问题。笔者就自身的一些教学心得结合本次培训,简要谈谈我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一点思考。
一.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那么怎么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让他们爱上阅读呢。首先我们要清楚,兴趣的培养也是渐进的过程,因而给学生从易到难的阅读材料并进行指导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会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找到成就感,尤其对于英语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来说可能改变他们对英语学习的态度。同时,我们还要夯实基础,不要丢弃了阅读中最基本的单词,语法,音标等基础知识。在传授基础知识过程中,应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以身传音,以身达意。
二. 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如果我们仅仅把阅读的范围限定在教材里,那一定是十分狭隘的。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采取一些积极措施: 每周为学生选取几篇难度适中的文章然后答应出来,安排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做相关的阅读题。同时,让有能力的同学订一些报刊杂志,上一些英文网站 拓宽他们的视野。
三. 加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跨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在教授阅读课的导入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拓展学生视野,补充文化知识,激发阅读兴趣。读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和思考,探讨文章中体现的异国文化,风土人情,宗教传统和生活方式,以及在情感表达行为方式上和中国人的差异。通过中外文化的对比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而具备了一定的跨文化意识反过来也会促进对英语文章深层次的理解,提高阅读的质量和水平。
四.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是一个认知的过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阅读方式。有的 逐字逐句有的一目十行,这些方式都是影响到了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我在实践过程中,要求学生按照意群读。在传统的教学里,往往要求学生遇到生词就查字典,遇到从句就分析,大大延误了阅读速度也打断了阅读的思路。更可怕的是打击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按意群读,可以两三眼看到头,很快理解文章意思,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根据词性辨别词意。这极大地提高了阅读速度 从而带动了阅读兴趣的提高。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篇7
何谓“三环五步阅读教学法”? 概括而言就是通过三个环节,五个步骤进行阅读教学的一种方法。三个环节就是预习课文,超前链接;精读课文,应用内化;拓展课文,延伸主题。每个环节设计环节主题,三个环节形成一个阅读系列,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逐一完成每一个环节的阅读主题,环环相扣,完成阅读系列教学。五个步骤是教学中第二个环节的主要组成部分,目的是要求学生在精读课文的同时,内化阅读,掌握必要的阅读技巧。
一、围绕课文,超前链接
在学习一篇新课文之前,教师要分解课文主题,设计系列主题问题,让学生自主选择至少两个主题问题,自主预习课文,通过上网、查资料、合作讨论等多种方式,整合自己认为与主题问题相关的关键信息,以期在集中学习时与其他同学交流切磋。例如,在预习《大海中永生》这一课时,教师要明白邓小平虽然是我国的第二代领导人,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但距离“00后”的学生有一段时间,学生对邓小平还不太了解,所以设计预习主题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对老前辈的多元了解,以类似“邓小平其人其事”等开放性的主题设置系列问题, 问题设置一定要循序渐进,有阶梯性,让学生在搜集资料的同时,初步了解其人其事,并引发学生探索课文的兴趣和好奇。
二、精读课文,应用内化
教学的具体过程中,教师可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展示预习成果,一方面增加学生自主预习的成就感,促进自主学习的自信和自觉;另一方面强化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他们深化阅读的兴趣。当学生对阅读文本有了浓厚的兴趣时,要抓住时机深化阅读,通过五环节教学法引申阅读,强化阅读感悟,深层次地挖掘文本内涵,优化课程目标。五环节阅读教学法就是交流共享预习,整体感知;丰盈充实背景,加深理解;问题导向阅读,释疑解惑;品读鉴赏主题,积累体验;概括升华主题,内化阅读等阅读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五个重要的步骤。在问题导向阅读的过程中,当学生集体讨论文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时,要先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上下文以及课外搜集到的资源来展开讨论,综合处理有关信息,深刻理解课文内容。而一旦学生遇到困难,或搜集的资源不能有效解决问题,教师就要适时地提供自己掌握的素材,让学生联系素材,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处理问题。例如,在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文时,首先让学生交流展示预习成果,学习了解骆驼的相关知识,其次进入第二个教学环节,让学生了解骆驼身体的各部分虽然不好看,但在沙漠中的用途很大。这个环节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了解当骆驼妈妈和小骆驼一起进行沙漠旅行时,除文本中呈现的脚掌、驼峰、两层睫毛的用途之外,还应适当补充背景资料,如骆驼的身体很高,脖子很长,在沙漠里能看得很远;骆驼的鼻孔很大,对于水的嗅觉特别灵敏,哪儿有水,老远就能嗅到;骆驼的耳朵里有毛,能阻挡风沙进入;骆驼的皮毛很厚实,冬天沙漠地带非常寒冷,骆驼的皮毛对保持体温极为有利。让这些补充资源充实课堂,充实学生的大脑让学生明白骆驼为什么会有“沙漠之舟”这样的美称。从而真正走进文本,体验小骆驼内心“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那种自豪感和那份身为骆驼的骄傲自信,懂得“美不美不在外表,而在于其有没有用”,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拓展课文,延伸主题
当阅读教 学接近尾 声时 ,教师要适 时归纳本 课的相关知识点、主题和写作方法。 同时延伸阅读,深化主题。在延伸阅读中,将课内知识潜移到课外,应用于课外,熟练于课外,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由此,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例如,教学《沙漠中的绿洲》时,在研读阿联酋人如何克服困难,精心管理花草树木,在茫茫沙漠中建成绿洲的壮举后,我们设立几个专题供学生课外浏览,关注沙漠中绿洲的重要性:如设计“疯狂的迪拜”专题,旨在引导学生更多地了解迪拜人民改造自然,改善生活的生存意识和生活习惯;设计“地球的危机”专题,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植被被破坏,环境被污染带给地球人的灾难,以此唤醒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自主自觉意识,呼吁学生主动加入保护环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志愿者队伍;设计“阅读小报”展示专题、开展主题阅读交流会等系列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等,从而养成课外阅读积累的好习惯。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之我见 篇8
关键词:教学目标 现状分析 阅读方法
一、阅读教学目标
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总体目标是:巩固和扩大词汇量,增强语感,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的准确度,逐步形成他们的英语阅读习惯和能力。帮助学生善于、乐于了解异国文化,拓展实践空间,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用最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能力。
二、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小学英语阅读课的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许多教师对阅读教学还不够理解
许多教师认为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学习语言知识,借助语言材料来学习语音、词汇等。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和信息的获取能力。
(二)学生的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储备不足
学生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从而影响理解能力。在阅读课学习中,尽管大多数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储备了不少的词汇量,但仍不能很好地读懂课文。
(三)学生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不好
如阅读时出声、精神不集中、不断回读等都直接影响阅读速度,最普遍的现象是学生习惯逐字逐句去翻译阅读材料而不会找关键句子来加以理解,在遇到生词时很少主动联想,这些不良的阅读习惯直接影响了阅读速度。
三、阅读教学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年级的高低等不同因素,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具体策略如下。
(一)阅读前(pre-reading)
通过教学不难发现,如果语篇所涉及的内容是学生熟悉了解的话题,他们就能轻松地理解短文中的信息,反之就会出现阅读障碍。在pre-reading部分最重要的是背景上的介绍,另外做一些准备活动,像warming up。pre-reading实际上就是为后面学习做些准备活动。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就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运用“预习卡”,培养预习习惯。“预习卡”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自主预习而设立的一种学习方式。由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弱,自觉意识不强,所以学生的预习不是单靠教师一句话就可以自觉完成的。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制定“预习卡”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预习内容提高学生预习的效果,通过较为详尽的预习流程,记录学生在预习中的收获和遇到的问题,更好地促进课堂学习的成效。
2.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教师的启发引导在教学中同样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阅读教学在英语教学中是一个难点,许多教师在教学中都还处在摸索阶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情境,保持学生的兴趣,从而使他们爱上阅读。
(二) 阅读中(in-reading)
作为英语教师,我们的任务是“Teach students how to learn English”而不是“Teach students English”。这一环节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去理解关键信息,去获得关键信息。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默读技巧、扫读理解等能力,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脉络,理解课文大意,找出关键词和中心句,使学生对文章内容、结构和作者写作意图有一个整体印象。
1.联系上下文,学会猜测词义。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会很自然地遇到一些新词或新句型,在这种情况下有大部分的学生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畏惧感,觉得束手无策,产生放弃思考的念头,从而影响了阅读速度,也不利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时教师就应该适时地加以引导,让他们大胆猜测词义,理解文章大意,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理清脉络层次。
2.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都知道要尽可能地多给学生一些展示交流的机会,变语言的输入为输出。但回过头来想想,整节课我们都在对学生进行提问,学生对我们这种教学方式也已经习惯了,我们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影响了阅读的速度和效率。
3.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养成整体阅读的关键在于它既不是默读更不是朗读,而是通过目光在英语与大脑之间建立直接的联系,即英语思维。这是一个简捷快速的过程,阅读时要把母语抛在脑后,指导学生逐步确立英语思维的习惯,而非母语英语之间的翻译转换。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训练之后,要在阅读课上注意培养学生的这种语感。
(三)阅读后(post-reading)
教师可根据阅读材料的实际情况,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同时也能达到检测的目的。在这一教学中,教师可着重训练学生的思维,检测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例如,在图片和词语提示下复述故事;根据短文内容改写、创编故事;角色表演;运用所学知识点,如重点词、句设计情境进行说话,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内化并转变为语言的输出。最后教师还可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作出评价,但评价需要具有激励性。
总之,正确的阅读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操之过急,只要我们重视,并不断给予学生指导和训练,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们的学生会爱上英语,爱上阅读。
小学英语阅读理解教学之我见 篇9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人才激烈竞争的时代,它对人才的知识、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当今的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也越来越围绕人才和知识的竞争展开。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上占优势,谁就在发展上占据主导地位。人才源自知识,而知识的获得跟广泛的阅读积累是密不可分的。古人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说。朱熹也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所提倡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无不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因此,当新世纪拉开帷幕的时候,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不深思:应该如何及早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纷坛繁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从而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掘,以渊博的知识去适应和面对未来社会的需要和挑战。对此,我有几点浅见。
一、激发兴趣,促成阅读。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一般的做法
1、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从小就伴着奶奶的童谣、妈妈的童话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娓娓渲讲,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巳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记得有一次,我给学生们讲《松鸡和乌龟》的故事,当我讲到乌龟们为了让松鸡能整天呆在洞里陪它们玩耍,便在松鸡的同意下把松鸡的羽毛全部拔光。这样松鸡没法飞走了,它们的目的也都达到了。可是有一天正当它们玩得正开心的时候,突然,黄鼠狼窜进洞来,扑向松鸡,一口咬住松鸡的脖子……讲到这我嘎然而止,学生迫切知道结果。而我却让他们先猜猜结局。在一一否定了他们的答案后,我便出示《一千零一夜》一书告诉他们,想知道结果就借读这本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呢。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这样让听者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2、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激发兴趣。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3、介绍读物梗概激发阅读欲望。教师要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断,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如 1
教学《卖火柴的小姑娘》《皇帝的新装》后,教师可介绍《安徒生童话选》;结合《将相和》《赤壁之战》的教学,教师可出示《三国演义》(儿童版)介绍书中部分精彩内容的梗概。这样学生就会被兴趣推动,纷纷要求借书阅读,在读中去感受名着的魅力,和灿烂文化的艺术所在。实践证明,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二、教给方法,指导阅读。
兴趣虽然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但是学生光有课外阅读的兴趣,只凭兴趣毫无目的、不苟方法地去茫茫课外读海中“潇洒走一回”其意义和收效也不得而知。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我这里所要谈的是几种我们常用而又十分有效的阅读方法:
1、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或上网查阅)。又比如,我们学习了《我和企鹅》之类的课文后,指导学生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资料,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用于写科学小论文,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元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我国古代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可见早就提倡速读能力。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当今科学突飞猛进,生活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这必然要求我们的工作讲质量讲时效。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书,很难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采用速读法不谛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4、摘录批注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读与思共,思与读随。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着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点。总之读书 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将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阅读的书籍不同,而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一样;阅读的目的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同。我们应该注重教会学生根据个人不同的阅读习惯,阅读目的、性质,选择
合适的阅读方法,灵活使用。
三、创设条件,促进阅读。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
1、组织图书角。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为了介绍图书,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2、保证阅读时间。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除了允许学生在“早读”或“自习”时,既可朗读所教的课文,也可翻阅课外的书报,还可每周划出一、二节课时,保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及指导。
3、开展活动进行阅读。学校、班级经常开展有关活动,比如组织朗诵会、图书节、故事会等,创造条件让学生广泛地“读”,大量地“读”。
4、帮助选择读物避免盲目性。小学生求知欲旺盛,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面对浩瀚的书山文海,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思想状况,年龄特点,兴趣爱好 和教育需要,认真地帮助他们选择有益的读物,避免他们不加选择、不辨优劣地进行课外阅读。课外读物的选择应以思想内容好,语言文字好,适合青少年阅读为标准。坚决杜绝一些非法出版物和不健康的书刊在学生中传阅,造成种种不良影响。
四、鼓励先进,坚持阅读。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其形式或是举行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或是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经验,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其意义也就更加深远了。
【小学英语阅读理解教学之我见】推荐阅读: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之我见12-15
小学语文古诗阅读教学之我见10-09
高中英语阅读能力培养之我见06-01
初中英语教学之我见10-07
高一英语教学之我见10-01
中职中专英语教学之我见11-16
小学音乐教学之我见08-03
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之我见07-10
小学生识字教学之我见09-05
小学数学教学有效之我见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