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本培训

2024-10-20

中小学校本培训(共8篇)

中小学校本培训 篇1

中小学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具体内容

孔凡哲1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130024)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年第11期

[摘要]针对当前以校为本的广泛开展,结合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以数学学科为例,详细阐述中小学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等校本研究的具体内容,为深化中小学课程实施、提高课程质量提供基本保障。

[关键词]校本,教研,培训,内容,中小学

当前,以校为本的各种临时性培训活动和日常的校本教研活动,已经得到全国同行的普遍关注。以校为本的课程推进方式在全国中小学普遍开展起来。然而,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内容究竟包括哪些?新课程下的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究竟应以哪些内容为主体?对于这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国内外有关的报刊、著述并没有过多地涉及,有关的深入探讨也是十分鲜见。本文结合义务教育阶段全面普及新课程的实际,以数学学科为例,详细探讨中小学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具体内容。

一、校本研究的基本策略

一般地,校本研究包含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本管理等四个类别,其实施的主渠道是校本行动研究。其中,校本教研的重要工作是探讨并形成教学方案(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实施策略方案、学习资源、评价工具等等),进而促进学生的成长;而校本培训的重要工作在于形成教学案例,起到专业引领和促进反思的目的,进而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别地,校本教研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以校本课程开发的形式出现,而校本管理旨在为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和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政策支持。

就目前我国新课程实施的实际状况看,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基本出发点是“以校为本”,考虑到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全部普及新课程,而山东、广东、海南、宁夏、江苏已经实施高中新课程,一个有效的策略就是,校本培训可以作为‚临时性的、突击性的培训‛,如对于那些即将进入新课程的年级、学校和地区的相应教师的培训,使用相对集中的校本培训、附以日常性的校本教研,比较适宜;校本教研应该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日常教研活动的主体,成为学校日常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毋庸置疑,作为校本研究的主体内容,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并不能截然分开,而是密切相关、相互配合:校本培训侧重于解决那些临行性、应急性的问题,而校本教研则侧重于解决那些日常性的、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解决的问题。很多情况下的许多问题,往往是先由校本培训开头,由校本教研具体落实和检验,即集中培训→专题分析讨论→自修反思→再讨论、再交流→下一轮活动。如,多媒体技术(如实物投影仪等)在教学中的应用,就需要集中式、突击性的1~2次校本培训活动;而对于“如何利用ppt文件展示动态效果?如何恰当处理多媒体的屏幕展示与传统的黑板板书之间的关系”等等问题,就需要进行系列的专题研讨,需要通过校本教研来解决。

二、校本研究的基本内容

目前情况下,尽管全国各地不同学校的不同教师“在课改不同阶段有不同需求”[1],但是,各学校之间仍有许多共性问题,以解决这些共性问题为主、有针对性地解决个性问题,是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基本策略,也是安排“以校为本”活动内容的基本原则。

一般地,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主体内容可以这样安排:

1.新理念讨论与新课程反思

活动方式:互动式的讨论+典型案例分析+自我反思

活动的主要内容:

如何理解“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的含义是否包括传统的知识、技能和能力?1作者简介:孔凡哲(1965-),男,汉族,山东济宁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助理(原东北师大教师资格教育教研室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数学教育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 “基础教育新课程新教材研制开发机制与质量监控的研究与实践”(编号BHA030025;国家一般级).如何理解数学活动?“掐头、去尾、烧中段”意指什么?“现实问题数学化”、“数学内部结构化”、“数学内容现实化”作为刻画数学活动全过程的三个阶段,彼此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如何理解新课程的继承与创新?如何理解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课程是生成的?还是预设的?有人说,在新课程下,对学生来说,课程是生成的,是在活动中一步一步生成的;而对教师来说,课程是预设的,在课程设计、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之前,教师必须清楚地知道课程教学的预期目标,但同时,教师对于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许多事情往往是无法预测的,从而,课程又是生成的,是师生相互交往互动而产生的,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你如何看待这个观点?

如何理解新的教学观?师生交往、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具体内涵到底是什么?师生交往活动的互惠性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理解数学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数学活动的教学?如何理解数学教学过程中的“结果”与“过程”的辩证关系?如何理解中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规律?选择和编排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内容的基本标准是什么?为什么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有丰富数学内涵的材料可以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素材?如何理解“用教材教”与“教教材”的区别和关联?如何理解新的评价观?从“横向评价”转到 “纵、横评价相结合”的意图和具体要求是怎样的?如何理解评价对教师的促进作用?如何理解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旨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课程更新和学校发展的评价新体系?如何理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教学的整合?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是否就是将以往的“黑板板书内容”简单搬到“屏幕上”?在数学课堂上,用flash制作的有关平移、旋转的动画,取代“学生用纸片进行折叠、动手操作等活动”,是否就是课程整合发展的一种趋势?如何正确地评价新课程的得与失?哪些是实施中的问题?„

2.教学设计的案例研究

课堂教学是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保障,恰当的教学设计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方向,教师的教育理念归根结蒂要通过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落实,理想的课程必须通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才能化为学生经验的课程。进行教学设计是教师从师任教的“看家本领”!

编写数学教学设计报告,是数学教学设计的主要成果之一,在数学教学设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编写数学教学设计报告的格式,一般有课堂教案、表格、流程图等三种形式。采用课堂教案的方式编写的数学教学设计报告,一般包括:课题名称、年级、设计时间、课时、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内容分析、教具准备、设计思路、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评估方法、参考资料等。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进行数学教学设计,尤其要关注如下几个基本环节,而具体落实和完成这些设计活动,必须通过集体的探讨和个人的感悟:

(1)知识与技能(为接受继续教育做准备);(2)过程与方法(数学内容要和未来的职业与日常生活有关);情感与态度(数学要与人的一般发展有关);(3)情感体验,即对数学活动和数学学习的兴趣,自信心和意志力,探索创新、交流合作、严谨求实的态度与习惯;(4)数学认识,即正确的数学观,感受数学的广泛应用价值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的美和数学学习的兴趣;(5)思维能力,即体验思考的方法,养成说理有据的思考习惯,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探索和创新的意识;(6)解决问题,即包括学习的能力和策略的发展,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发展,即数学思维(包括逻辑思维、合情推理等)、常规思维的方式方法和数学应用三个方面的发展。对此,要考虑什么样的知识技能、什么样的学习素材才能有助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3.教学实施具体技术、方法的研究

如何看待新的教学方式?讲解法、谈话法、讲练结合法等传统方法与自主式、探究式、合作式有什么关系?有人说,在课堂教学中,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有时也是必要的,但不能时时关注“教”而忽略“学”。你认为这种观点对嘛?有人说,接受学习、机械训练、死记硬背与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是互补的。你如何看待这个观点?如何评价课堂教学效果?什么样的课是好课?“中评不中用”的课不是好课吗?好课要不要关注教师的教学技能?如何备课?如何实现从传统的备课到现代教学设计的跨越?课堂教学基本功还要不要?在新理念下,又哪些变化?如何才能应对新理念下课堂教学的变化?如何实现课堂内外的整合与统一?如何将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在课前探究、合作和动手操作活动的自然延续?如何将课堂教学真正延伸到课外?„

4.教学反思研究

(1)如何正确认识教学反思的含义?你是如何看待下面的观点?

一般地,自我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反思主要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它是校本教研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教学反思可以细分为教学前的反思、教学中的反思、教学后的反思三个阶段。

(2)要关注教学反思的哪些具体作用?你是如何看待下面的观点的?

教师的自我反思作为校本教研的一种研究方法,‚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在课改背景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都需要相应的变革,变革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其实践活动的反思质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不仅是重教学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所以,教师写课堂教学反思是非常有效、便捷的一种校本教研方法。

(3)如何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主要包含哪些基本途径?有人说,“撰写教育案例,就是要求教师‘讲述自己在课改过程中的故事’,它是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而撰写教学反思就是要求教师把课改中的成功与失败记录下来,失败的可让同行以及后来者吸取教训,成功的可为他人提供借鉴”,这种认识对嘛?你在教学实践中亲自实践过哪些教学反思的方式方法?你的感受如何?你觉得哪种方式更有效或在什么情况下更有效?

5.中考、高考命题技术的研究

中心问题:中小学命题技术与方法有没有一些基本规律?如何把握这些规律?

具体包括:如何在新理念下进行数学知识、技能的测评?如何编制相应的测试题?如何在新理念下进行数学思考、解决问题(过程与方法)的测评?如何选择恰当的测试形式以及相应的测试题?如何在新理念下进行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测评?如何设计与实施情感、态度、价值观测试的形式以及相应的测试题?如何在新理念下进行数学综合应用的测评?如何设计恰当的测试题以及相关的测试形式?开放性试题、探索性试题、应用型试题、阅读理解题、操作实验题、图表分析题等各类题型各有哪些特点和功能?如何编制?新理念下的中考命题有何趋势?高考命题呢?…

三、校本研究与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我国,以校为本的培训、教研等校本研究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以校为本”并不是排斥有关的理论和专家的指导,而是在专家、理论工作者和教研员等人员的指导下,“物化”先进的教育理论,及时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研究与分析;其主要方式不是把眼光盯在外出学习上,而是提倡“学校即研究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其目的在于,加强教师与教师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形成专业互助、自我提升与自我创新的内在机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化组织、学习型学校。特别地,在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和培训活动中,教师有机会对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公开而自由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作为主动的研究者,带着疑问、困惑进行理性地思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对教师而言,这是一个不断成长和互助提升的过程。对校长来说,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是校本教研制度的组织者、领导者,而学校则是建立以校为本制度的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样一个动态过程,必须切实根植于“以校为本”,必须有具体的活动内容和务实的活动形式,并通过这些非常现实的内容,实现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对话,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

附:可供数学学科进行校本教研、校本培训进行深入讨论的主要问题

如何看待数学课程的性质(如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如何理解数学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如何理解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过程?如何理解数学课程标准下的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如何理解课程标准下的评价的变化和发展?如何看待数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是知识目标的一部分吗?为什么不提运算能力、思维能力与空间观念而提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如何理解情感与态度目标?《标准》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大纲》的‚辩证唯物主义与个性品质‛有什么异同?

从‚正确迅速的运算能力‛到‚数感、符号感与代数思维‛,数与代数领域的教学重点发生哪些变化?哪些地方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哪些地方发生隐性的变化?如何理解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变化?实验几何、直观几何与综合几何、推理几何有什么异同?有人提出,新课程下的‚证明‛大大降低了,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如何理解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变化?如何引领学生顺利实现‚从确定世界到不确定世界‛的转变?如何在教学中实现‚从‘仅限统计计算’

到统计全过程‛的过渡?《标准》下的‚统计与概率‛内容与传统的几何、代数内容有什么不同?如何认识新课程中‚综合、实践与课题学习‛领域的设置目的和设置价值?如何进行《标准》下的课题学习的设计与实施?

如何理解新课程下的教科书的变化?如何认识新教科书的时代性、现实性?有人说,新教材构建了学生数学学习的新平台,新教材提供了有利于每位学生在数学上获得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学习的多种渠道,新教材体现了数学活动的全过程---数学化,你如何看待这个观点?如何理解‚用新教材教‛?它与‚教教材‛有什么不同?如何理解数学教师的新角色与课堂教学新职责?如何理解新课程下的师生共同发展?如何认识中小学数学教学状态下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及其实施策略?

如何看待教学评价的变化特点?有人用‚多元、质性、过程、发展、真实‛来刻画,你认为合适吗?如何看教学评价功能的变化和发展?如何理解发展性评价?如何选择和使用过程性评价的方式方法?如何看待终结性评价?它与中考有什么异同?如何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实施中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如何理解数学课程资源及其有效利用?习题集属于课程资源吗?供学生使用的数学课程资源通常有哪些类型?如何进行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创新?如何看待新课程下数学教师的专业能力的新变化?如何理解教师专业化的含义和方法?如何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参考文献

[1]马云鹏.关注教师在课改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N],光明日报,2005-03-16

[2]顾泠沅、杨玉东.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行动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3 ,(6)

[3]高晓玲.校本教研实施策略综述[A],http:///gztr/jxgl/jygz/fsgg/xbsscl.htm,2005-6-1

[4]余文森.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J], 教育研究, 2003,(4)

中小学校本培训 篇2

一、教师教育改革逐渐成为焦点

20世纪80年代, 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教师教育改革运动, 在这场改革运动中, 学业标准、绩效评估、校本管理、家长参与、技术应用等问题使得教师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普遍偏低的教师专业水平、缺乏实战的教师培养模式和阻碍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机制等受到了强烈的批评。人们呼吁通过改革组织管理结构、重新认识教师职业、优化配置教学资源、改善教学和学习方法、加强教师、管理者、学区、学生、家长和高等教育机构间的合作等方式重建教师教育体系, 提高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的质量, 促进教师职业向专业化发展。与此同时, 从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学校重建运动 (school restructuring) 到开始于90年代的整体革新运动 (systemic reform) , 在中小学办学体制的各个层面都引发了根本性变革。以提高学业标准、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 推行校本管理, 扩大教师、学生、家长参与学校决策, 加强人员之间、部门之间、学校与社区之间、中小学与大学之间的合作, 成为这场改革运动的主要特点。

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运动的开展

“课程的变革, 从某种意义上说, 不仅仅是变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而且也是变革人。”[2]因此, 基础教育课程的实施不仅对教师有巨大的影响, 同时也向教师提出了种种新要求。一般认为, 在课堂上, 课程中授受知识大体包括三个方面: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以及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3]。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课程意识和课程观念, 要有课程知识与课程开发创造的能力。同时新课改过程中产生的诸多问题需要教师以研究者的姿态去研究和解决, 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自主决策和反思、研究的能力。但这种能力并非与生俱来, 它是伴随具体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活动而形成的。仅靠教学实践和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式实践很难满足新课改的要求, 实现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因此, 建立一种立足学校的教师培训制度, 通过多方力量的积极参与和相互合作, 帮助教师具备进行教学和研究的能力是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同时, 新课程培训工作中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受经费、人力、时空等限制, 教师充分地理解新课程精神、掌握并内化新课程、新理念, 解读新课标。单纯地指望上级教研机构、培训部门显然不太可能, 有效的办法就是教师个体积极主动地学习。受教师个体经验、知识等的局限, 个体的自我学习和反思缺乏专家的引领和同伴间的互助又会陷入低水平重复的危险, 导致教师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因此, 以校为本建立一种科学有效的融学习、培训和研究于一体的教师培训制度成为摆在广大中小学校面前的一重大课题。

再者, 新课改持续推进中出现的系列教学实践层面问题给中小学教学研究提出了新要求。经过层层的培训和学习, 一线教师和学校领导知晓了新课改的一些基本的理念, 但在实践的教学过程中却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诸如:在大班额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如何有效地评价学生学习中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积极有效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 这些问题将会愈来愈多。面对上述问题, 需要有应对的策略和富有活力的教师校本培训制度。

最后, 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需要教研机构和高校研究机构的支持。如何协调这些力量, 有效地支持教学实践, 真正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 为学校发展服务, 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实验, 呼唤建立一种有针对性和富有活力的教师校本培训制度。

三、教师专业化理念的逐步成型

在我国, 为了振兴中华民族,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人们把希望的目光聚焦于教育, 认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 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 而提高教师专业化能力和水平, 促使教师专业发展是关键[4]。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化的水平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教师的理论专业化水平、专业知识、教师实践新课程的专业能力、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操守、教师自主发展的专业化程度等都存在不少令人忧虑的地方。教师专业化和专业发展, 对教师成长轨迹有明确的指向作用。要求教师通过终身专业训练, 得到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 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 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教师在职阶段的专业成长, 其核心就是获得实践性知识, 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内涵是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 其中包含三个重要目标, 即教育实践、教育科研与教育反思能力的提高。这些明确指向, 为校本培训从计划到内容, 尤其是教师专业成长方向, 作出了较好的引领[5]。因此, 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开展呼唤对中小学教师进行校本培训。

四、对传统教师在职培训模式弊端的认识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必由之路, 也是教育系统经常不断变革和革新的先决条件。然而我国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大多情况下依然在传统的道路上跋涉, 尚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而使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及不断变化的教育体系:传统教师在职培训模式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师继续教育的观念陈旧、落后。如学历教育除部分追求自我发展的教师外, 其他教师基本上是被迫参加 (出于职称评审需要而参加, 因为不参加高学历教育意味着不能晋级或拖后晋级) 。

(2) 各类教师继续教育水平、层次低, 形式主义严重。继续教育实施方法陈旧、手段落后。无论学历教育还是教师职务培训, 几乎都是以单纯的知识传授 (学科讲授) 式为主, 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以及“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普遍存在。在实际教学当中, 有许多能够真正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和实际管理能力, 且形式生动活泼、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方式很少或几乎没有被运用。培训者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教材就是一堂课的全部, 继续教育的施教形式似乎对现代信息化的科学技术具有免疫力。这样的结果造成了在接受继续教育的过程中, 学员更多的是作为观众、听众而非积极的参与者, 从而不能促使教师专业向高水平发展。

(3) 目标发生偏离。实施教师继续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教师的进修与培训, 使所有教师能在原有的知识、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方面有进一步的提高, 并培训出一定数量的教育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以及教育教学专家。根据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吴民祥老师调查所获得的部分数据分析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目前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基本上属于一种“粗放式”培训模式, 继续教育的功能被窄化, 培训模式单一化, 方法手段传统化, 仍停留在“补偿式”继续教育状况中, 与教师所需要的多种培训模式相背离。教师素质的全面性培养被忽视, 可以说, 人们想到了“继续教育”, 却忘却了教师, 使继续教育的社会价值与主体价值相背离。

(4) 内容陈旧。目前我国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 基本上还是重复师范院校开设的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学校管理等课程, 这些大而无当的课程内容对于已经从事实际教育工作的教师来讲, 对他们具体的实际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并不强。而教师真正想学的内容, 如计算机辅助教学、教育评价、班级管理等, 却不能得到满足。

因此, 革除传统教师在职培训模式的弊端, 对中小学教师推行校本培训的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

教师专业化运动的进程使教育界人士包括教师本人认识到学校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认识到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场所, 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地。而教师的专业能力主要是在教学实践岗位中逐步形成并发展的, 教师任职的学校是其专业成长的主要环境[6]。因此, 校本培训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 解决的是学校和教师教学实践所面临的问题, 真正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参考文献

[1]邓志祥.中美师资培养的比较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 2000, 17 (4) :100.

[2]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3:135.

[3]钟启泉, 崔允漷, 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4]肖自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校本培训[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 2003, (1) :68-72.

[5]魏建刚.教师专业发展与校本培训[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4, (6) :33.

中小学校本培训 篇3

关键词: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动机;效果

20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并逐渐开始实践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改革目标,学者们展开了对教师教育一体化多视角、多层次、多方面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索。读研期间,在参与导师课题“文化视野下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农村教师校本培训机制创新研究”资料搜集时,笔者意识到,出于培训成本、管理等方面的考虑,校本培训越来越引起学校和教师的重视,得到了践行。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县内的中小学教师,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编制出《中小学教师参与校本培训的动机及其效果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指导语,说明本研究的目的和界定校本培训的概念。第二部分为基本情况的调查,包括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教龄、所教学科等基本情况。第三部分为问卷的问题,包含对调查者参与校本培训的动机及其效果反馈等内容。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和目的性抽样的方法,共发放调查问卷250 份,回收问卷225 份,回收率为90%。其中有效问卷217 份,有效率为80.8%。

校本培训就是在教育行政部门及有关部门的规划指导下,为了满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目标和需求,由学校发起组织的一种教师的在职培训形式。学校教研组的活动、听课评课、专家讲座、师徒制、集体备课等这些都属于校本培训。接下来主要对被调查教师参与校本培训的形式、参与动机以及所取得的效果的反馈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找出教师参与校本培训的动机与校本培训效果之间的关系。

一、影响教师校本培训效果的因素分析

从上述表1可以看出,被调查教师认为培训内容和参与动机是影响自身校本培训效果的量大重要因素,此外培训目标、师资水平、培训方式对校本培训效果的影响较大,考核方式、培训管理、培训环境等因素也会对校本培训的效果产生影响。

二、被调查教师参与校本培训的动机分析

学者们在分析影响教师校本培训效果的因素时,一般将其分为教师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心理学相关理论指出内部持久的积极动机,可以维持一个人积极的行为。此处分析时,也将教师参与校本培训的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被调查教师在参与校本培训时,出于提高自身素养的内部动机的比例明显高于外部学校、社会等对教师的要求。教师们在参与校本培训时,越来越注重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但也有社会和学校要求教师必须参加培训的动机成分。

此部分通过对教师自身参与校本培训所取得的效果反馈的分析,看教师们在参与校本培训的动机方面与通过校本培训所取得的效果的自我评价上是否存在一致性,进而推断出那些动机影响教师的校本培训的效果。

从表2可以看出,教师们认为通过校本培训可以取得良好效果的内容主要是教育理论知识、教学技能技巧、学科前沿知识、师德几方面,而且多数教师认为理论知识的培训效果要好于实践经验的培训,这和我国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现实是分不开的。被调查的教师们一致认为通过校本培训自己取得收获比较大的方面主要是提高了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提高了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掌握了一些新的现代教育技术与方法、提高了自身的师德和政治素质等方面。这和之前教师们出于提高自身能力、素质而参加校本培训的内部动机是一致的。

从上表我们可以教师们普遍认为校本培训的内容只有一部分能应用于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的内容还不到60%,也就是教师们认为校本培训的一些内容对于自己日常的工作作用不大。但是迫于自身专业发展的需求和外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压力,还是得落实校本培训。

三、思考和建议

从上述的分析中,笔者发现,被调查教师在参与校本培训时,出于提高自身素养的内部动机的比例明显高于外部学校、社会等对教师的要求。在其反馈的校本培训的收获当中,被调查的教师们一致认为通过校本培训自己取得收获比较大的方面主要是提高了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提高了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掌握了一些新的现代教育技术与方法、提高了自身的师德和政治素质等方面。也就是,教师和参与校本培训的动机与其所取得的效果具有一致性,当教师们是出于内部自身发展需要去参与校本培训时,往往获得的是自身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和发展,而当他们出于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压力去参加校本培训时,往往获得的是一些外部考核的达标。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教师内部的持久的、积极的校本培训参与动机,更有利于教师在校本培训中取得自身提高与发展的效果,而教师参与校本培训的外部动机也不可忽视,因为教师也是社会和学校中的一员,理应受到学校和社会规范的影响。

此外,教师在参加校本培训之前也要对自己参与校本培训的动机进行分析,自我制定一个完整的校本培训计划,在校本培训过程中和结束时,理性地分析自身的收获与不足,积极归因,为接下来的一次次的校本培训做好扎实的基础。**县教师的校本培训是民族地区教师校本培训的一个缩影表明,校本培训作为一种教师在职培训的新形式,还处在不断地摸索和完善当中,我们应该理性认识校本培训,鼓励教师们积极地参与校本培训。

参考文献:

[1]关楠楠.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效果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小学校本培训总结 篇4

新课改向我们展示的全新的理念,崭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新学生观、质量关、人才观,这就要求我们不断的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立足于学校加强校本培训,使老师们尽快地转变观念,全身心投入课改,真正走进新课程。回顾一年来,我校加强校本培训,取得了不少成果,现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不断培训,自觉走进新课程。

课改是一个全新的事物,是全力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关系到培养目标的大问题,实践使每个教师清楚地认识到只有立足于校本培训,不断学习,才能尽快地转变观念,适应时代的要求,通过校本培训,我们重点解决了以下问题:

1、重新认识“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

历来有个说法“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随着时代的前进,大家意识到这种说法的片面性,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学生接触面大大增加,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教师只有一桶水,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如今教师不再是学生心目中的“百科全书”,即使再充实,也难以满足当今学生强烈求知需要。因此,教师的重任不再只是传授“一杯水”的知识,而是重在教会学生去自己寻找水源,这样才能获取源源不断的活水。另外,给学生“一杯水”仍停留下把学生当成贮存知识的容器,忽视了学生的发展,没有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因而,上述说法是不可取的。通过校本培训,达成共识,教师主动地由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传授获取知识的技能和方法,围绕学生设计课堂教学,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

2、摒弃就得教学方法,把先进的教学模式引入课堂。

多年来,老师教,学生学;老师讲,学生听,这已经成为固定的教学模式,新课改向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不能焕发学生的潜能,与此同时,通过校本培训,“合作学习”、“主动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新型的教学模式为课堂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大家通过培训认识到:这些新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更加自由的学习空间,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大家共同认识到,只有课改的教材,而沿用旧的教学模式,无异于是“穿新鞋,走老路”,老师自觉把新的教学模式引入课堂,改变了课堂的面貌,使课堂气氛从来没有如此活跃;教学从来没有如此民主;学生的学习热情从来没有如此高涨;师生关系从来没有如此融洽。

3、重新树立新型的“人才观”。

多年来,听课、稳当、学习好已成为好学生的标准,这些学生受到老师的青睐,得到老师的宠爱和呵护,随着校本培训的深入,老师们认识到,我们培养的是有创造精神,有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今后的老年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童年,谁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谁就掌握了主动,谁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有了这一认识,老师们开始厚爱有创见的学生,不再认为它们是“刺头”,全力引导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活跃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的独创,一个活跃的、开放的、民主的课堂正悄悄地出现在昆明路小学这块育人的沃土上。

二、勇于实践,把实践纳入校本培训的内容。

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主阵地,同样校本培训也应占领这块阵地,让老师们特别是青年教师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我们引入了竞争的机制,在全校每人做课改实践课的基础上,每个年级、每个学科推出典型课,在全校公开上,展示课改成果,从实践中汲取营养,去年我校推出的区课均获得成功。

我校教师做《圆的面积》一课,打破了过去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传统方式。把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进行整合,充分发挥计算机媒体的辅助作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化枯燥为多彩斑斓。特别是学具的使用,更突显了“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全新的教学理念。课堂中学生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全员参与、兴奋异常,出现了从未有过的热烈场面,受到老师们的一致好评。杨艳辉老师的综合实践课更是令人耳目一新,它融多方面的知识于一体,重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认真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对有创见的学生发给“创新奖”予以激励,是创新有位、创新有荣、创新有奖,整个课堂中学生们动手画、用手摆、用脑想、用笔算、用嘴说,体现了学生的参与精神,受到听课教师的好评。

过去的一年我们还对“自然”、“劳动”、“品德与生活”等课进行了有益的实践,为培训教师起着巨大的作用。

小学校本培训制度 篇5

1、学校于每年初成立校本培训领导小组和考核小组,有一名校级领导分管此项工作,将学校的校本培训纳入学校工作的重要日程中,形成由领导统抓、教研组长具体抓、全员参与的管理体系。

2、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校本培训工作,做到定时、定点、定人、定内容,并实行校本培训月查制度,做到有记载、有通报。小学校本培训制度

3、各校每学期初制定培训计划和进程表,明确培训内容,责任落实到人,并积极上报中心校教研室备案。每学期末对全体教师进行校本培训工作考核,并写出培训总结上报中心校教研室。

4、采用集中培训和自学相结合的形式。集中培训可以采用讲授、演示、视听、竞赛等多种方法;自学进修可采用阅读文本、观看视频、实践操作、案例分析、互相听评课、教学沙龙等方法。

5、中心校由教研室组织集中培训,其他学校的集中培训工作由相关教研组负责。各完小教师参加集中培训每学期不少于10次,村小教师参加集中培训每学期不少于5次。

6、集中培训内容主要针对新课改、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等当前迫切需要培训的内容,旨在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意识、能力及科研水平。自学培训内容主要以课改理论学习、信息技术实践应用、教师基本功训练、个人特长发展等为主要培训内容。

7、每次集中培训要严格考勤,明确目标,布置教师实践作业,做好考勤、培训活动记录和培训讲稿档案,教师写好培训笔记交,培训后交教研组检查。

8、教师参加自学培训要求:首先做到“七个一”任务(即每周一篇教学札记、每月一篇教学反思、每月向教研组提供一个小课题,每学期上一节优质课改研讨课、每学期写一份优质教学案例,每学期写一篇教改论文,每学期交一份课题实验阶段性总结);其次,每学期阅读教育杂志或专著1本,每周上机实践操作2小时,每学期制作优秀多媒体课件1件、优秀光盘教学设计1份。

9、各校于学期初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好各种培训的学时学分及测试内容,培训后采用学分制和技能测试的考评办法,将教师参加培训的考勤、实践作业、笔记、自学任务都纳入考核中。中心校由教研室对全体教师的培训情况进行考核,其他学校教师由教研组负责考核。

小学校本培训总结 篇6

一、全组联动,让教师体验校本教研的活力

为了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让大家充分体验校本教研的活力,我校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

1.集体备课,创设教研氛围。坚持集体备课不放松,我们学校一直积极推行“四定五课”集体备课法,集思广益,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我们所要求的“四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备人;“五课”即 ⑴教师个人提前备课;⑵集体备课时主备人说课;⑶备课组教师议课;⑷主备人定稿;⑸组内教师同课异构(即个人根据实际调整)。同时要求每一个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开展具有个性特色的创新设计,使教师们能在课堂上教出自己的风格、亮出自己的特色。二是开展听评课和示范课活动。学校规定每人每学年至少上一节听评课,通过这种形式对每个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详细的总结分析和诊断,指出不足和改进办法。

2.专家引领,提高教研水平。

我们一线的老师总会有这样一种感觉,我们自己上课、自己评课,有时总觉得评不出点什么,流行的话就是:萝卜炒萝卜,还是萝卜。于是,我们想到了校本教研的一种形式:专家引领。我们先后请到了温州市教研员曹鸿飞老师、雷子东老师、永嘉县教研员陈娟梅老师等,在他们引领下,高屋建瓴,理论升华,让我们轻松地走出了教学的瓶颈。

除此之外,我们分学段参加杭州的“千课万人”活动,让参加活动的数学老师,回来带着特级教师的教案和设计,上一堂汇报展示课。使全体数学老师充分利用学习机会和资源,是所有人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

3.领导监督,养成教研习惯。

一项活动要长期生存下去,它需要一项良好的评价制度。于是,针对集体备课,我们建立了过程监督考核评价制度。学校每学期由三位校长亲自带队监督和参与各教研组的教研过程,不仅给予指导,还给出相应的得分,作为期末优秀教研组的分值依据。教师在不知不觉中,从刚开始的不太乐意,不太习惯,到后来领导没来,倒觉得不习惯了。

二、同伴互动,让教师感受校本教研的给力

校本教研是一种快乐的劳动,我们主要通过三种形式让教师在校本教研的过程中感受校本教研的给力,感受教研带来的幸福感。

1.结对子,推动教师发展。我校根据校本教研培养对象的学科类别、研究方向、个性特点,以名优教师为指导教师,让中青年教师与名优教师结师徒对子,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做到教育资源共享。师徒配对由个人申报、学校统一协调。活动的具体要求、安排、检查及考核由教研处负责。这学年,全校师徒结对30对,通过“携手同行”师徒结对,青年教师的专业素质得到较快提升。

2.给担子,引导教师发展。我校在开展校本教研的活动中十分重视通过给教师担子,让教师自主、积极发展。如在教育教学上,我们开展了抓两头,促中间的活动,在年轻教师或教学水平有待提高的教师中,我们开展了“治薄”活动,在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中我们开展了“培优”活动。通过给担子,一大批骨干教师脱颖而出。陈海峰老师就是在学校给予适量的担子成长起来的一名青年教师。他在近几年陆续承担了为全校教师上示范课,他在不断地承担各种任务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不少压力,正是这种压力形成了动力,因此他的进步很给力。

3.搭梯子,促进教师发展。学校通过各种教研活动、竞赛、比武活动,使教师认识到只有扎实地参与到校本教研才能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学校组织了钢笔字评比、毛笔字评比、教案设计评比、说课评比、优质课评比、命题评比、多媒体课件评比等等,为老师们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平台。

三、活动驱动,让教师品味校本教研的魅力

提升办学实力,必须依靠校本教研;抓好校本教研,必须依靠活动驱动,我校主要抓了以下活动:

1、经验交流,改进教学方法

一是教师教学经验交流会。每学期,我校都会组织举行一次经验交流会。学校先由各教研组自行组织经验交流,而后推选一位参加学校集体交流。主讲老师准备充分,将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成功之处与老师们分享,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二是教研组长经验交流会。在期末优秀教研组评选的时候,各教研长都会将本组本学期的教研经验做一次交流,这样让各个教研组都有机会吸取他组的优秀做法。

2、教学联姻,加强互助协作

开展教学联姻,加强互助协作是我校实施校本教研战略的重要举措。我们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联姻。一是坚持学科之间的联姻。为了让广大教师接受开放课程的理念,丰富广大教师的知识,我校固化了一种作法:学校举行听课活动,不同科别的教师也要去听课,并且在评课时详谈自己对授课教师教学方法的看法。二是始终坚持校际联姻。多年来,我校十分注重与其他学校的联姻工作,开展送课下乡活动、同类学校交流活动,我们有什么活动或者他们有什么活动,总是相互交流。

四,回顾成绩,增强了校本培训的定力

历经一年多其实有效的校本培训,全体老师的专业素养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取得了不少的成绩。在说课比赛中谷绵绵、叶敏获县三等奖,邓小明、和周双双、陈志武分别获得学区一、二等奖。在论文评比中金晓珍、周双双分别获得县一、三等奖。在优质课评比中徐元云、周双双分别获得县二、三等奖,邓小明老师还成功执教县公开课。金海分、陈蕾蕾、李林勇和滕晓珍分别荣获市、县、学区级骨干教师。特别让人欣喜的是中心语文教研组在谷绵绵组长的带领下在县先进教研组评比中荣获县先进教研组的荣誉。

中小学校本培训 篇7

一、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领导认识不足、不认真抓

一些学校校本培训虽然按上面的要求写入学校的工作目标, 列入年度的工作计划, 但实际却不认真抓, 造成校本培训搞形式、走过场, 甚至有的为了应付检查而弄虚作假、编造材料。

(二) 教师被动学习, 积极性不高

一是由于教师困于沉重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 对自身素质提高认识不够, 对培训存在抵触情绪;二是由于学校开展的校本培训实效性不强, 造成多数教师, 学习积极性不高, 不喜欢参加培训。

(三) 实效性、针对性不强

由于大多数学校校本培训目标性与系统性不强, 再加上受学校自身条件的限制, 培训的内容狭隘、形式单一, 造成校本培训的整体水平不高。

(四) 培训资源匮乏、缺少专业引领

由于农村师资水平整体不高, 城乡合作或校校合作的校本培训工作还未能全面开展, 培训资源未能共享, 从而造成农村校本培训资源匮乏、缺少专业引领, 出现城区与农村校本培训工作的实施不平衡现象较为突出。

二、提高农村中小学校本培训质量的对策

(一) 充分发挥好学校“领头羊”---校长的组织与领跑作用

中小学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和“领头羊”, 校长的思想观念决定着校本培训开展的好坏。因此校长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切实担当起学校“领头羊”---校长的组织与领跑作用, 具体来说中小学校长要做好以下事情:

1、组织成立相应的教师培训管理机构, 建立完善教师培训工作制度, 使教师培训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2、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以积极的态度带领教师学习研究, 做教师学习的榜样和楷模;在学校营造浓郁的学习气氛, 有意识地建立学校的学习型组织, 打造一支积极向上的学习型团队。

3、积极承担培训任务, 与教师一起研究探讨教育教学问题, 并带领教师总结教师培训工作的基本经验, 研究探索教师培训的特点和规律, 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师培训模式。

4、增强学校自身的“造血机能”, 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发挥其示范、引领、辐射作用, 使他们成为开展校本培训的领军团队助推校本培训的开展。

5、开阔视野, 运作和其他学校及相关培训机构的合作,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法, 积极引进资源, 搞活本校的教师培训工作, 使本校的教师培训工作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 提供强有力的外部支持保障

构建农村校本培训的支持系统, 调动教委、教师进修校、城区中小学的力量, 争取资源、通力合作, 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的档次。

1、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的作用, 为校本培训提供强有力的政策和组织保障。

教育行政部门具有行政的职能和权力, 对校本培训具有指挥、控制作用。教育行政部门领导要把校本培训当作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大事来抓, 列入地区教育工作计划之中。相关领导亲自挂帅, 成立组织, 深入农村中小学调研, 研究制定政策;从政策、资金方面给予支持, 校本培训工作开展起来才会有生机和活力。

2、发挥教师进修校的作用, 为校本培训提供强有力的指导与帮助。

教师进修校是教师的培训机构, 具有丰富的教师培训经验, 有素质较好的教研员, 有懂行的培训教师。充分发挥教师进修校的指导帮助作用, 是开展好校本培训的重要因素之一。

(1) 着力培养骨干教师, 打造教育专家, 发挥其辐射作用, 以点带面, 推动农村校本培训的开展。 (2) 深入农村中小学督促、检查、指导各个中小学的校本培训工作。 (3) 通过教研员抓典型, 着力培养农村学校教学能手, 使他们成为学科带头人。 (4) 确定校本培训典型校, 具体指导推动他们的校本培训工作, 通过树典型, 发现、探索、总结校本培训工作经验, 以点带面提升农村学校校本培训质量。 (5) 建立区域性农村教师学习资源库, 吸纳地区内中小学的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 为农村学校开展校本培训提供师资资源。充分利用远程网络搭建教师学习的平台, 开发培训课程, 为农村教师培训提供培训资源帮助。

(三) 坚持有效的培训原则

学校应采取有效的培训原则, 组织实施校本培训, 使校本培训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摇篮, 让每一位教师通过培训体会到教育事业的创造性, 体会专业成长的快乐, 以此调动和激发教师参加培训的动力。

1、针对性原则。

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发展要求, 有不同的学习需要, 有不同的学习基础, 如果忽视这些客观现实, 会挫伤不少教师的积极性。因此, 农村学校校本培训要做到有的放矢, 既在校本培训的开展前要结合学校教师的具体情况, 进行教师需求分析, 把握教师的“最近发展区”, 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 以教师自身能力发展的需求为基础, 确定校本培训的项目与基本要求, 这样校本培训才具有针对性。

2、系统性原则。

要对学校教师的现状及课堂教学作一次全面真实地了解, 分析师资队伍及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对发现的主要问题进行梳理, 找到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 并作为一段时间的重点培训内容。在确定了主要内容之后, 再选定一些对主要培训内容有帮助的辅助学习内容, 这样就能使培训内容有系统, 有重点。

3、实践性原则。

在培训中, 既要重视理论学习、观念转变, 更要重视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实践, 尽可能地增强培训的操作性。比如针对某些理论提供一些实践案例;对一些课进行会诊, 从理论角度找依据, 找问题;开展专题性的教学研讨争鸣活动;各种学习汇报活动等, 形成一条理论——实践——反思——理论……不断循环的学习路径, 努力在理念和行为之间搭起一座桥梁。

5、反思与探究相结合的原则。

要把校本培训当作是教师在行动中的反省、探究的自我发展过程, 强调教师内部发展的重要性, 注重内在动力的激发, 让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充分展示个性、不断完善自我。在培训中让教师结合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 进行反思、交流, 共同探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使教师在反思中进行探究, 在探究中进行学习, 达到提高的目的。

(四) 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

在培训中, 结合实际, 可以尝试灵活运用以下几种校本培训形式:

1、自主学习。

教师的自主学习是一切有效培训学习的基础和前提, 可通过制定自主发展目标、引导自学、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并进行实践活动, 达到促进教师自主发展的目的。

2、研修反思。

研修反思包括“集体备课--示范观摩 (公开上课、公开说课、公开评课) --撰写教学反思总结”等环节。它旨在通过课堂教学行动研究, 借助教师群体的力量, 进行群体性的教学反思, 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3、专题讲授。

学校根据需要选择教师关心的主题作为培训的中心内容, 聘请专家举行专题讲座或组织本校力量进行专题辅导。

4、合作研究。

一是校内教师群体合作研究式:学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按学科或课题形成多个合作研究组, 发挥每个人的智慧, 挖掘每个人的潜能, 提供思想碰撞、合作研究的机会进行同伴指导, 促进教师素质提升;二是校际合作研究式:分片区由若干所学校组成学习共同体, 有目的、有计划开展教师培训, 充分发挥学习共同体内学校的培训资源优势, 解决校本培训师资不足的问题, 满足参训者自我发展的需要;三是城乡合作研究式:选派城镇教师送教下乡, 农村教师进城学习, 使城乡教师在课堂教学技能上互相促进, 取长补短, 还可以同时由教委、教研室牵头, 组织先进学校和薄弱学校结对子, 两校教师定期学习交流, 选派优秀教师赴薄弱学校示范教学和介绍经验, 有效地提高薄弱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

5、案例教学。

把培训放在一个相对真实的情境中, 即以教育教学中某一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作为案例进行分析、讨论, 找出其中的得失并分析其原因, 提出改进与发展的对策, 从而达到提高的目的。

6、教育科研。

中小学校本培训 篇8

一、 提高三个认识

1.校本培训是一种自主行为

校本培训的理论基础是“校本管理理论”和“学习型组织建设理论”,理论的核心是学校的自我管理,目标是学校的发展,因此,校本培训作为关系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一种在职培训方式,其实质应该是学校的一种自觉行为。进修学校(或继续教育中心)是校本培训的指导单位和计发考核学分的单位,对各学校起到指导和监督的作用,而真正做好校本培训工作的是学校自身。培训项目的开发,培训形式的选择和创新都应该学校自己去探索而不能过分地依赖进修学校,忽略了项目创新和模式创新积极性的提高。

2.校长是校本培训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校长必须是校本培训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而不应该只是写在文件上的一句话。因为校本培训工作涉及到学校发展规划、人事安排、项目调研、行政安排、档案整理、经费安排与开支、聘请专家、校际合作等等,单由领导分管看来力度上还有点不够。校本培训工作也不是单纯的哪一条线的工作,它所涉及的内容、要做这项工作的部门很多很多,可以说,只有学校一把手真正重视校本培训工作,多科室联动,这项工作才能做好。

3.良好的调研和计划是取得成功的前提

没有调研就形不成特色,没有计划就会使培训流于形式。收集和整理培训材料需要功夫,调研和计划更需要实实在在的功夫,现在许多学校的调研都流于表面,或根本就没有调研。校本培训工作开展得比较好的学校就是得益于有充分的调研,能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培训项目。对学校实际情况的分析,恰恰是目前许多学校在制定规划时最缺少的。

二、 注重六个结合

提高校本培训的实效性关键要解决提高积极性、开发项目、创新模式、规范管理等几个问题。如何切实解决好这几个问题,需要注重与以下六个方面的结合。

1.校本培训要与学校规划相结合

学校发展规划是指学校根据国家或地区教育发展战略计划的要求,结合自身条件,对学校未来三至五年内要达到的主要目标和发展途径,如学校发展目标、发展规模与速度、组织结构、人力资源、办学条件和实施策略等方面所做的安排。在一定时期内,规划是学校各项工作、活动所要达到的境界和标准,是学校各项行动的航标。科学而符合实际的规划,具有极大号召力,会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使全校师生员工朝着规划所指向的目标而奋斗,鼓舞士气,增强凝聚力,提高学校工作的效率。

在校本培训的实际工作中,拿出一份实实在在的学校发展规划对提高校本培训的实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制订学校发展规划时,首先要认真地对学校现状进行分析,其次要能够独立思考,努力寻找学校的个性和办学特色,再者在确定规划目标时要立足学校实际,使这个目标通过大家的努力能够达到或实现,不要提过高的口号。规划的制订还应重视过程,让全校教师参与其中,这样才能发挥它的凝聚力。

2.校本培训要与校本教研相结合

所谓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校本教研最早是由教育教学研究部门提出来的,而校本培训则是由师资管理部门提出来的。把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割裂开来,或者把校本教研当作了校本培训,这两种错误的倾向现在都得到了纠正,大家都认识到了校本教研应该是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内容,但不是唯一的内容,同时,校本教研也是检验校本培训成效的一个很好的手段,并且两者都是服务于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提高的。它们的结合点就是“课堂教学”,教师通过教研活动来获得教育理念的提升,通过教研活动获得教学能力的发展,也通过教研活动来检验培训的效果。

目前的校本教研主要有主题教研、青蓝结对、集体备课、互听互研、新教师展示等形式。通过多年的探索,这些形式所包含的内容已经更加丰富,也更符合教师的需要,像主题教研,在主题的提炼和研究过程中会开展相关的专家讲座、学术沙龙、教育论坛等等,青蓝结对的内容也不单单是结对教师之间听几节课那么简单,许多学校都提出了譬如“八个一”“十个一”等更加具体的要求,要求青年教师每个学期要完成一份精品教案,上好一堂公开课,评好一节课,说好一节课(或模拟上课),读一本著作,设计一份试卷,写好一篇文章(或课题),制作一个课件,完成一次成功的困难学生帮扶。除了上面这些形式,有些学校还能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势资源,开展“名师工作室”、“教师工作坊”、“教师课堂教学发展计划”等活动,创新了校本教研的模式。

3.校本培训要与教育科研相结合

校本培训与教育科研相结合,一是因为从事教育科研的教师从课题研究中得到了切切实实的好处,他们的专业成长可以说与搞教育科研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为了完成课题的研究,承担课题的教师要翻阅不少的教育教学理论书籍,查找许多相关的资料,参加许多的教研活动以及进行这些材料的整理分析,撰写论文或研究报告,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教师真正做到了在教学中进行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其次,有效地解决了培训的内容,校本培训必须立足“本”,发展“本”,而教育科研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本”。因为学校的所有问题都可以纳入到教师课题研究的范围,教师有课题,就说明教师对教育教学有思考,而且这个思考来自于学校、或者来自于教师教学本身,有了课题,教师的研究就有方向,研究的目的就很明确。我们拿课题来进行培训,既解决了校本培训的内容问题,使研究的过程变成学习的过程、培训的过程,同时又促进了教育科研的发展,可谓一箭双雕。

课题研究结合到校本培训中,主要形式有两种,一种称之为“大课题”,另一种称之为“小课题”。大课题的负责人一般是学校领导或学校的骨干教师,在学校里能充分调动和利用各种资源,课题的研究方向跟学校发展规划相吻合,而且经过充分的论证,预测成果非常有利于学校的发展。这样的课题具备了“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等校本培训的基本特征,所以这类课题可以在学校的运作下,作为学校或某个学科组校本培训的内容,把研究和培训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研究和培训过程中学校还会有计划地给予支持,把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比较有价值的文本当作校本培训的教材,在课题研究结束后当作学校的特色培训项目继续对其他教师进行培训,实现滚动发展。剩下的课题可以称之为小课题,研究人员的力量、课题研究范围都相对较小,但对于承担课题的教师来说作用也是无可比拟的,完全可以当作本课题组校本培训的内容,从而促成学校教师人人有课题、人人搞研究、人人有提高。

4.校本培训要与教师自主阅读相结合

上一篇:我们结婚吧美文下一篇:关于加强矿井区队班子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