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业态

2024-05-13

零售业态(精选12篇)

零售业态 篇1

2006年10月1日,经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批准并发布的新版《零售业态分类》国家标准正式实施,新标准将原来的9种零售业态分类扩大到17种。

在新增加的8种业态中,包括电视购物、邮购、网上商店、自动售货亭和电话购物5种无店铺零售业态。

业内人士指出,至此,无店铺零售方式被我国零售业正式承认。无店铺零售的悄然兴起,是商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顺应新的消费需求和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希望得到更加方便、更加快捷的购物方式,同时也乐于尝试各种新的购物方式。在这一市场需求的推动下,企业会对商品零售的方式进行创新,而先进的技术给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撑与平台。

业界预测,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尤其是2004年12月11日国内零售行业对外资全面开放以后,我国无店铺零售将会迎来一个迅猛发展的时期,其市场规模将达上百亿元。

零售业态 篇2

组员:

10级市场营销1班:王桂花201051969王芳201050478赵雪201050459

周久玲201050501罗月苓201050512张艺新20105047

22012年 10月5日

××水果超市的零售业态

零售业态——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而形成的不同的经营形态。针对特定消费者的特定需求,按照一定的战略目标,有选择地运用商品经营结构、店铺位置、店铺规模、店铺形态、价格政策、销售方式、销售服务等经营手段,提供销售和服务的类型化服务形态。根据我们小组的调查得出,××水果超市属于一种小型超市,而它在各种经营手段的选择上都非常成功。

一、××水果超市的商店选址

店铺选址是影响经营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常说:“天时”、“地利”、“人和”,对于任何一个店铺来说,占有“地利”的优势,就可以吸引顾客,增加盈利水平。而××水果超市位于大学校园的对面,正是大学生出入必经之地;处于绥化市的西部新开发区附近,交通便利,人口居住集中;处于小吃一条街,商店附近大多数是饭店等饮食场所,而同行业竞争者少。这就造就了××水果超市红火发展的地理因素。

二、××水果超市的规模

××水果超市属于小型超市,占地50平方左右,商品种类简单,便于消费者能一眼看到所有的水果种类,便于选择自己更喜欢的水果种类,简单的超市管理也让经营者减少了很大的经济投入,更减少了经营者的损失。

三、××水果超市的目标顾客

位于大学校园附近,它的目标顾客也就重点是大学生了,一是大学省在经济方面比较好;二是大学生对营养的需求很大,而适量的水果补充又是身体所必需的;三是水果在一定的时期(平安夜)也是同学之间互赠礼品的首选产品。其次,它的目标顾客是附近的居民,他们对水果的购买也占一大部分。

四、××水果超市的商品结构

商品结构简单是××水果超市的最大特点,店内水果种类有苹果、梨、桃子、葡萄、榴莲等应季水果和罕见水果,有些水果像苹果会设有几种品种,不同品种下面还设有几种价格,比如超市卖的红富士苹果,就有6元、5元、4元一斤等不同价格。

五、××水果超市的店堂设施

超市因占地面积小,所以内部空间的设计很简单,店堂内部周围设有台面摆放各种水果,在中间的位置方有两个大型的方形台,有些水果会放在同一张台面上,有些则不

然,比如,因存放原因,一些水果的质量会没有以前好了,就会跟好的水果分开放,以显示不同。

六、××水果超市的经营方式

××水果超市属于个人开的商铺,每天的营业时间从早上七点到晚上10点,因为属于家庭式的经营店面,优势因为各种原因会有改变。营业方式是“一手交钱,一手给物”的人工收银方式,在超市内消费者可自由选购商品,自行决定购买数量和种类。

七、××水果超市的服务功能

超市的设立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方便了购买,也满足了需要,更是对生活质量的一种提高。所以××水果超市的设立满足了附近居民和学生对水果的需求,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方便,从高层面来说,××水果超市加快了附近水果行业的发展,相应地行业竞争也更大。

中国零售业态的新趋势 篇3

然而,最近在上海出现的百联集团和北京的国美电器将作为新的零售业态而值得研究。这种错层多业态协同零售形式和水平单一的连锁零售形式将是中国零售业进行整合的两种最新、最具代表性的趋势。

“单一业态”与“多业态”的区别在于是否存在着一种以上的业态的合作。“单一业态连锁”,主要集中发挥其中一种业态的优势,将其内部相互合作的各种业态视为一个整体,服务于“购物中心”这个整体,而”错层多业态”中的各种业态,各自本身就是一个整体,超市、百货、便利店等业态都是以一种业态群体的面貌服务于整个企业集团,与其他各个业态群体相互配合,是一种各条“线”形成一个“面”的集合。“多业态协同”主要体现的是各种业态”线”之间的相互配合、优势互补。每条业态“线”都在整个企业集团中发挥一定的独立的角色,形成自己的独立品牌,而各条业态“线”之间相互配合编织成一张网络,满足更多的消费者需求。

错层多业态协同零售的旗帜

西方零售业应用此种业态较为熟知的是日本的伊藤洋华堂集团,在中国本土零售企业中,上海百联集团是初涉水者。百联集团系将一百集团、华联集团、友谊集团、物资集团等四个公司的国有资产划转给百联集团统一经营。实施资产划转后,拥有第一百货 (600631)、华联商厦(600632)、华联超市(600825)、友谊股份(600827)、物贸中心(600822)、第一医药 (600833)和联华超市(0980 HK)等7家上市公司,拥有第一百货商店、华联商厦、东方商厦、华联超市、联华超市、妇女用品商店、第一医药、蔡同德堂等知名企业,拥有遍布全国23个省市的近5000家营业网点,涵盖了包括百货、标准超市、大卖场、便利店、购物中心、专业卖场和物流在内的多种业态,形成了一个特大型流通产业集团。

种种迹象表明,“百联模式”铺向全国之路已为期不远。国内其他商业圈密集的城市也存在组建大型商业流通集团的条件。最典型的就是北京、武汉两个城市北京目前有王府井(600859)、西单商场(600723)、北京城乡(600861)、华联综超(600361)等4家商业上市公司,而武汉也拥有武汉中商(000785)、鄂武商 (000501)、武汉中百{000759)、汉商集团(600774)等4家商业股。另外一些竞争力较弱的商业股也将面临引进新的实业资本或产业转型的机遇。由于商业类的上市公司均位于市区黄金地段,土地升值潜力巨大,其壳资源价值一直颇受众多资本大鳄的关注。如近期股权转让的长百集团(600856)、ST秋林(600891)、ST民百(600738)、陕解放A(000引6)、友好集团 (600778)、西安民生(000564)等,这些公司在引进新的实力资本后,有望进行产业转型或开展多元化经营,以进一步降低主业单一的风险。

水平单一连锁零售的旗帜

1986年,广东汕头17岁的少年黄光裕与长其3岁的哥哥黄俊钦,携4000元钱从家乡北上,到内蒙古做商品贸易。一年后,因不满当地人轻易承诺疏于兑现而转战北京。初到北京的黄氏兄弟看中了珠市口的一家国营服装厂的门市部,但兄弟俩很快发现服装不太好卖,相反电器却非常热销,于是改卖起了电器。1987年 1月1日,“国美电器店”的招牌在这家面积不足100平方米小店的门前挂了出来。黄家兄弟没有采取一般商家所采用的倒买倒卖、抬高售价以图厚利的短期做法,而是建立了“坚持零售,薄利多销”的营销策略。这一策略延续至今,成为国美立业之本。

1993年,国美开始在北京地区增开多家分店。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就在国美准备实施全国扩张战略前夕的1998年,黄光裕却把经营大权托付给妹夫张志铭,自己另外成立了鹏润投资有限公司,退居国美幕后。2004年6月,国美电器以88亿元借壳中国鹏润上市。在国美借壳上市一案中,黄光裕持股100%的英属处女群岛注册公司Ocean-Town持有国美家电65%的股份,余下35%由黄光裕持有。当时的“壳”——黄光裕持股66.9%的中国鹏润通过收购Ocean-Town的全部已发行股份,进而控制国美家电65%的股权。2005年 1月,国美电器从黄光裕手中买下这35%,对于此次收购,黄光裕曾经坦言,”让上市公司收购这余下35%股权,这是我作为企业创办者一直以来的愿望,这样,国美电器将正式变更为外资独资企业,但是国美的根在内地,这只是我们融资的需要。”

相对于传统渠道,国美作为新兴渠道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1.成本与价格优势,新兴渠道具有规模经营的优势,像国美1年近几百亿元的销售规模是传统商场无法比拟的,规模的优势使得国美这些新兴渠道在采购中能够拿到生产企业更多的优惠条件,另一方面这样的规模也使得平摊到单个产品的管理费用、推广费用、宣传费用等费用降到最低。

2.分销优势,一方面新型渠道的销售渠道能够覆盖全国的大多数区域,而传统的百货商场仅局限在所在城市,甚至是所在的商圈范围.另一方面,价格上的优势也使这些新型渠道能够迅速地将产品销售出去。

3.专业化优势:以家电连锁企业为代表的新型渠道只经营家电产品,而不涉及其他类型的产品。这样从员工的专业化知识,还是对所进产品的质量把关上,都是百货店所无法比拟的。

对于家电生产企业,国美的发展也有积极的意义:

1.快速分销产品,生产企业借助新兴渠道迅速将自己的产品销售到全国。

2.降低流通风险和成本.对生产企业来说,现款现货,规模采购,使厂家的生产更具计划性,规避了产品积压的风险,也节省大笔的宣传推广、产品促销和人员管理费用,使面市的产品成本更低,从而更有竞争力。

3.能够更专注于生产环节,生产企业能够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产品的研发、技术应用、产品改进、成本控制等方面,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1999年以来,国美不断为自己的零售帝国战略布局:以北京。上海、广州为3个圆点,辐射周边地区,形成华北、华东,华南3大片区。1999年其销售额18亿元,2000年35亿元,2001年62亿元,2002年120亿元,2003年180亿元,2004年300亿元。以国美为代表的家电连锁经销企业已经成为国内家电流通渠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紧跟在国美之后的有南京苏宁和上海永乐,这3家家电连锁企业在2004年销售额已占到国内全部家电产品销售额的30%。今后,在中国还将出现家具、玩具和办公用品等水平单一的连锁大卖场。国美也向外界公开表示,在覆盖全国所有的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后,国美将进入国际市场,逐步树立国美的国际商业品牌。

中国的零售轮假说

零售轮假说(wheel of retailing hypothesis)是马克奈尔(McNaJr,M P。)1958年提出并成为零售业态变迁理论的早期假说。零售轮假说将零售业态的变迁过程解释如下:

一般来说,一个新的创新型零售商开始总是通过使用各种新技术或提供较少的零售服务来降低其经营成本,并以较低的姿态和较低的毛利率,大量而低价格地销售畅销、周转快的商品来进入零售领域的。由于这种经营方式获得了消费者的支持,从而便取得了经营上的成功。于是,便出现了与这个零售商所采取的经营方式相类似的模仿者的出现,并开始发生激烈的价格竞争。这个创新型零售商为了使自己与竞争对手相区别,便开始提高服务和商品的档次,改善经营设施和环境,以扩大毛利。其结果则导致了这个创新型零售商丧失了当初的低价业态的性质,从而又导致另一个新的创新型零售商的进入。同样,这个新进入的创新型零售商仍会重复刚才那个创新型零售商所走过的道路。这就是零售轮假说的主要内容,即零售轮每转一圈,就会有一个或一批新的创新型零售商的出现。

百联是政府扶植的产物,国美是个人奋斗的民营资本产物,但它们现在都成长为公众公司。错层多业态协同零售形式和和水平单一连锁零售形式是当今中国零售业改革重整中令人瞩目的战略模式,涉及到业态的选择、资本的运作、供应系统完善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多方面的整合、再造和创新。

浅析零售业态概念的变迁 篇4

在业态的研究领域内, 继19世纪50年代的麦克内尔所提出的“零售之轮”后, 欧美诸国的学者已提出了很多著名业态演变理论。如:“口风琴理论”、“自然淘汰说”、“辩证法”、“零售生命周期假设”等。然而Brown (1987) 把西方著名的业态理论归纳为环境理论、循环理论、冲突理论、环境-循环理论、环境-冲突理论、循环-冲突理论;针对单个理论不能完全解释的业态现象, 提出了环境-循环-冲突三位一体的统合理论。

环境理论的典型理论是“自然淘汰学说”。与达尔文的适者生存一样, 能适应市场环境的业态能得到发展, 相反不适者则被淘汰。但不适应市场环境的业态也能通过科技等的创新, 刺激市场需求并改变市场环境。循环理论的代表学说就是“零售之轮”。零售之轮是指零售商因创新得到创造低价格、低服务的条件参入市场, 经过竞争被同化后, 升级成高价格、高服务的新业态。然而, 它并不能说明如便利店这种高价格、高服务的业态是进入市场的过程。“辩证法理论”就冲突理论的典型, 它假设既存业态是“正”, 新型业态是“反”, 二者在竞争的过程中就会产生一种新型业态称为之“合”。该理论是以竞争作为视角诠释了新业态的产生, 但它忽略了消费者的喜好对业态的影响。

环境-循环理论正如其名, 结合了两者的特征。“修正版的零售之轮”则是其典型理论。“零售之轮”以价格作为视角, “修正版的零售之轮”则在其基础上加入商圈、商品共3个轮以消费者作为中心回转。而且其三个因素会同时外部环境的影响。但此理论忽略了业态内与业态间的竞争对业态的影响。环境-冲突理论的典型学说就是“零售发展阶段学说”。该理论表明零售商拥有简单、多样、深层多样3个不同服务阶段。这三个阶段会根据消费者的喜好与市场竞争的变化, 进行自我调节。但碍于费用的问题并没有哪个零售商能做到深层多样性的服务。循环-冲突理论的典型理论就是“三个零售之论理论”。它以“零售之轮”为基础, 以竞争与价格作为视角扩充其原有内容, 补充了高价格业态进入市场的过程。但该理论过分重视新旧业态竞争与同化的过程。针对已存业态对新业态在其进入市场是做出的回应态度却没有没缺做出说明。无论哪一个经典理论都存在着不能诠释业态的变迁或演变的现象, 都存在某种缺陷。虽然Brown提出了统合理论的构思, 但至今没有哪一个学者能提出概括环境-循环-冲突的业态演变模型。90年代后, 许多学者都对针对专门的业态作定量或定性的实证研究但仍然没有学者提出环境-冲突-循环统合理论的框架。因为现实生活中的业态不断发展, 业态的概念也没有得到明确的规定, 更多的学者是引用旧概念。因此, 某些业态的衍生也就无法得到理论性的解释。

二、零售业态的概念及其变迁

业态相对于零售业种 (以下简称业种) 而言, 用于对社会现存的零售商分类。所谓业种是, 零售商的营业种类, 按照其商品区划分。但由于百货店、超级市场等近现代综合性零售商的出现, 业种已经不能对该类零售商进行分类。因此, 上世纪30年代, 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统计上出现了“types of retail establishment”的专业术语。然而, 1970年后, 在日本业态论的研究更是成为零售与市场营销研究的重心。业态就是日本语的译文, 于80年代传入中国。不少的学者都认为业态是以消费者的需要作为中心, 不同的零售商会专门针对不同消费者群的不同需要进行市场定位, 再调节自身的商品组合、定价方式、促销方式、选址等零售组合。相同的零售组合组成了相似的零售商, 当大量类似的零售商出现并被世人所认知后, 此类零售商则会被统称为某种业态。

日本商业用语辞典 (2006) 对业态的定义为“业态是营业形态的简称, 主要相对于零售业的营业种类而应用。它以店铺销售与无店铺销售、人为销售与自选、商品特征等为基准, 分为百货店、购物中心、超市、折扣店、无店铺销售等。但是业态这个术语由于其惯用性存在着不明确的部分。广义的营业形态是指经营形态;在某些场合经营形态还包含企业形态作为其最广义被使用”。简而言之, 业态的概念包括两层含义, 其范围在不同场合其含义不一样。假设业态是经营形态甚至还包含企业形态的话, 其含义无异于铃木安昭 (1993) 提出的“零售形态”。零售形态是业态的前身, 在业态的研究还未盛行时的时候, 有日本学者翻译欧美论文所得出的术语。它包含店铺、企业、组织三个不同次元的形态。铃木安昭的零售形态论说明了店铺的形态这是店铺的营业形态, 并不包含无店铺销售的任何内容。企业的形态指得是企业采用的销售方式包含无店铺销售、单独店或多店铺经营等经营管理层面;多店铺的经营方式又细分为, 总店与支店的管理模式, 连锁经营模式。组织的形态则是企业采用的什么类型连锁管理组织方式层面与其出资组合的形态。由此可知, 业态仅是零售形态的一个次元而已、但二者都是作为零售商的分类做出标准, 不同的是二者的分类单位不同。前者是店铺、后者则包含店铺、企业与组织。因此, 若业态的最广义概念是既包含经营形态也涵括了企业形态的话则无异于零售形态。随着日本流通环境的变迁与行业的发展, 既存零售商的不断创新, 新型零售商的不断提高, 二者相互竞争所引发的流通革命, 至今形成多种业态并存的局面。特别是网商等无店铺销售的普及与购物中心的崛起。研究者对这两种零售商的归类产生了分歧。铃木的零售形态论中很明确的表明, 业态只是店铺的形态。换而言之, 业态不包括网商。网商是一种企业形态。购物中心并不是一个门店而是一个门店的集合体。购物中心正是一种组织形态也不是业态。然而, 不少的学者都称之为业态。此时, 业态的概念已经发生了变迁。

三、零售业态与零售形态

兼村荣哲 (1993) 在既存的业态研究的基础上对零售形态与业态的关系提出日本学者一般基于以下4种观点展开: (1) 零售业态与零售形态完全无异 (零售业态=零售形态) ; (2) 零售业态被零售形态所涵括 (零售业态<零售形态) ; (3) 零售业态涵括零售形态 (零售业态>零售形态) ; (4) 零售业态与零售形态二者的范畴不做明确化的使用。

针对零售业态与零售形态在不同场合或相同场合的混合使用时典型的二者范畴不明确的表现。某些学者专门针对零售商的店铺或企业做研究时,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混乱才混合使用。但只能诠释零售组合, 甚至理论的过程会出现很多漏洞。如:真空地带理论虽然补充了零售之轮的不足点, 但是真空地带到底是什么, 没有任何学者解释。导致很多的学者猜测真空地带可以理解为未出现过的商品、店铺、经营模式等。若对业态的概念进行明确的规范后, 这些问题也就不会出现。

业态=零售形态的观点, 完全是从其作用的出发点所提出。二者均为零售商分类所用, 全部的零售商均称之为零售业态的话属于一种统一。特别是零售商的竞争与新型零售商的生成、生长等过程性的说明时, 可用业态的盛衰作为过程性的说明。然而由此可推出其学说的缺点:业态的范围会变成很大, 囊括所有零售商, 任何一个零售商都可以称之为业态。但是细小的家族零售商或细小的业种店是不能称其为零售业态。因此, 它存在着不足点。

业态<零售形态是最正统的一个观点。零售形态中的店铺的形态则是业态, 这一观点不能说明业态的构成因素或其构成源泉。而且无店铺销售的零售商则成为业态的对象外, 现在盛行的线上对线下, 实体店对网商的盛衰的说明只能看到零售组合。特别是关于业态间的竞争的分析, 零售业态的概念能说明的范畴就大幅度减低, 导致业态的分析不完全。

关于业态>零售形态的观点, 则是将业态以企业作单位考虑, 零售商都是企业, 因而在其分类中业态囊括了零售形态。这观点既承认业态是店铺的营业形态也以组织或企业作为单位, 在分析业态时能探究营业形态背后的经营管理、零售技术, 并能说明新型业态生成的因素与竞争的源泉。

关于零售形态的概念, 清水 (2007) 认为“零售形态也就是零售商业形态, 现在一般称之为业态的零售模式”。换而言之, 业态=零售形态。因此, 业态是由零售形态慢慢演变而成的。虽然仍有学者认为业态与零售形态应该区分展开研究。但随着流通环境的变化, 更多的学者采用的是业态去诠释零售商的演变。

四、零售业态概念的新视角

业态, 其概念涵括了不同次元的含义。正因为它的多次元含义导致许多学者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论述, 而不对业态的概念进行提炼。业态理论是由不同的学者根据现实的零售业态不断演变后归纳所提出的。流通环境不断发生变化, 零售商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 说明了零售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反证了零售业的变化更加激烈。新型的零售商不断出现, 过去的业态概念已经很难涵括它们。要建立能诠释零售业现状, 能对零售业演变进行推测的业态理论则要把业态概念重新分解。前文论述了业态与零售形态的关系, 但零售业并不止于其形态, 形态只是其表面的零售组合;更注重的是构建业态的零售技术层面, 也就是构成其竞争的源泉。因此, 业态概念应结合管理技术与零售组合两层面, 重新进行归纳。如何运用管理技术这一新视角去探讨业态的概念则成为了今后的课题。

零售业态 篇5

很多人认为国内消费者价格敏感度高、家电产品价格弹性大是家电连锁企业高举 “价格屠刀”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国美、苏宁们利用价格竞争为其它企业树立了成功的样板,于是其它企业群起而效仿,进一步恶化了行业经营环境。也就是说家电连锁企业是“不得已而为之”。对此,我们不能否认。但是,我个人认为,家电零售企业的经营策略单一、缺乏整体创新才是导致业内企业纷纷高举“价格屠刀”、行业利润率极低的最重要原因。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一、“价格战、广告战”造成的营销费用增加只是家电零售连锁企业盈利能力下降的表面原因。客流不稳定才是出现这种现象的关键影响因素。

从家电连锁大卖场本身的经营特性分析,由于只经营家电类产品,经营品类比较单一,与综合百货、超市相比,其吸引顾客能力相对较弱。同时,家电产品本身具有目的性消费强,随机性、冲动性消费弱的特征;另外,顾客在购买时倾向于利用周末集中购买,这样就造成周中消费(周一到周五)明显偏低,几乎所有的家电专卖店都存在周中客流稀少,导购比顾客多的现象,而周末消费集中(根据大中电器的统一数字,该公司门店周六周日两天的销售至少与周一至周五5天的销售相当,经常是大大超出)。在周中客流稀少、缺乏随机性消费的情况下,能否抓住周末消费成为每个专卖店的重中之重!

但是,在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又很难改变顾客消费习惯的情况下,要抓住周末集中消费又谈何容易!为了在短短两天的时间内抓住有限的顾客,进行大规模的促销、宣传就成为国美、苏宁们的必然选择!于是,不断升级的促销战、广告战、服务战等开始不断摊薄家电零售连锁企业本来就不高的毛利收入。

综上所述,从根源分析,价格战、促销战、广告战只是家电零售连锁企业盈利能力弱的导火索而已。由于专卖店经营品类单一、顾客目的性消费多、随机性消费少并且购物时间集中,造成专卖店客流不稳定,使企业不得不采取非常规手段吸引顾客,造成营销费用增加,才是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根本原因,

要改变这种状况,仅仅呼吁国美、苏宁们理性竞争是不够的。必须从根子上解决专卖店客流不稳定、顾客随机消费少的问题。试想,如果每个家电零售连锁店都能够有稳定的客流,保证门店的正常运营,又有谁还会不顾血本的去争夺顾客呢?

二、业内企业在扩张时重数量、轻质量,缺乏策略研究。只管开店,不管存活,人为恶化竞争环境,进一步将企业逼入“促销找死,不促销等死”的死胡同。

以北京市场为例,以国美、大中为首的家电零售连锁企业为了完成自己的年度开店目标,提高市场占有率,根本不顾竞争规律,一个企业在不到两公里的距离内同时开业两家店,与其它企业的竞争店对门而立、比邻而居的比比皆是!而市场容量是有限的,为了争夺有限的客流,各连锁门店也只有舞动价格屠刀、贴身肉搏了。

正是家电零售连锁企业自己将自己拖入促销大战的泥沼。但是,这种现状不会持久。在市场容量有限的情况下,一味的强力促销和广告并不能挽救这些门店和企业,因为一方面大规模采购并不能使产品采购价不断下降,考虑到产品的制造成本,总有到达降价底线的那一刻;另一方面不断强化的促销和广告培养出的是更加挑剔的顾客,当顾客对门店所有这些手段都已经麻木的时候,当促销和广告仍然不能为门店带来足够客流的时候,那些布局不合理的店总有一家要倒下去,那些因为种种原因再也无力参与这场游戏的企业要倒下去,直到市场重新恢复秩序和平衡。在国内家电零售连锁企业经历了群雄并起、门店数量高速扩张后,市场已经到了必须重新整合的时候了!

于是,我们看到今年四五月份大中、永乐未雨绸缪,宣布结盟预谋合并;于是我们看到国美收购永乐……。而我们看不到的,是一家又一家的家电大卖场已经关门大吉,是短暂辉煌后的“门前冷落车马稀”……。我们还看到,各家电零售连锁巨头不约而同的将提高单店运营质量做为2006年工作的重中之重,认为只要提高单店运营质量,就能提高不断被人诟病的企业盈利能力。

零售业急需新的业态 篇6

“和那些脆弱的中国对手相比,这些来自西方的零售业‘巨兽’所拥有的优势并不仅仅是在圣诞来临的时候。恐怕没有一家中国零售业能像沃尔码或家乐福那样把成本降到最低:全球范围的供货、配货,绝对数字化的管理,以及更重要的对供货商尽乎残酷的‘盘剥’。中国对外资零售业即便有所限制,这些限制也是毫无效果的。家乐福将自己第一千家分店也选择在了北京,它们带给中国的不仅是廉价的商品,正宗的圣诞节,还有对中国本土的无情绞杀。就在这个月,因为家乐福计划在北京北部大的居民区开店,中国超市纷纷撤离这个居民区,因为它们无法与家乐福抗衡。”

加入WTO就是加入了一场有赢有输激烈残酷的游戏,面对家乐福、沃尔马这样的“巨兽”,即便是在英国和法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为了减轻“巨兽”对小零售店的绞杀,政府也会对其经营做出一些限制。

面临“巨兽”的逼迫,面对零售业全面开放的大背景,中国民族零售企业除了“救亡图存”,能否主动出击?国美永乐,从市场竞争和产业结构的高度看,有什么战略意义?也许超市里的普通消费者不会意识这个问题,但是陈晓、黄光裕却不能不有所意识。

这是《经济》记者在采访新任国美集团的总裁、原永乐集团董事长陈晓时了解的。

生命里影响我的三个人

鹏润大厦国美总部的总裁宽大的办公室里,总裁陈晓正伏案工作。见到记者进来,他迅速站起来,绕开堆满文件的写字台,一一握手后,引我们坐到一张不大的长方桌前,椅子和桌子的高度使得采访记录很舒适轻松,一个人性化的环境。

采访中,记者问到一个问题:“对您来说,一生中最重要的三个人是谁,能讲一讲吗?”

略显惊讶的表情出现在陈晓的脸上,停顿片刻,他说:第一个是当领导干部的父亲,他在我十岁时去世了,突然间的门庭冷落,令我深感世态炎凉。父亲的去世,使我家的生活条件一落千丈,穷困潦倒,这让幼年的我受到很大的刺激,所以从小就有了要挣钱摆脱贫穷的愿望; 第二个对我影响最大的人是我的前妻。前妻生病时,因为当时经济条件差没有得到良好的治疗,致使她英年早逝,这我人生的一大憾事。第三个重要的人就是现在的搭档黄光裕。虽然谈判的过程很艰难很辛苦,但二人间许多相同的经营理念让他们最终走到了一起。

陈晓说,他对黄颇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愉快的合作,乐观的前景

我们在2006年底完成国美永乐合并后的整合工作进展迅速,比预料的要好要快很多。

陈晓介绍,新国美的整合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组织人事,目前已经接近完成;第二是销售网络的整合,零售店铺的管理半径很大,计划是在2007年3月完成,但目前看来1月份就能完成;第三是国美和永乐来两个管理系统的对接,包括信息工具的对接乃至企业文化的对接,将在2007年4月底完成。陈晓承认,这是个不小的工程,“集团有20 万人的队伍呢。”

“本来估计了许多困难,结果反而顺利,进展得相当理想。”微笑浮现在陈晓略显严肃的脸上。“整合顺利的主要原因在于高层管理团队比较统一,在谈合并的过程中也已经讨论过,我跟黄光裕许多理念相当一致,两个团队高层的理念一致,这是很关键的。”

陈晓介绍,国美的海外市场经历了前期的亏损,但现在总的盈利都不错,下一个目标是开发东南亚市场,2007年4月份集团整合结束后就全面开始。中国的零售业应该走出去。“现在走到哪得,产品都是中国制造,可惜这些产品都被外国的流通渠道以很低的价格拿走,中国的厂商只拿到5%-10%的利润,可见流通企业走向海外多么重要。”

我们没有垄断

记者问,对国美和永乐合并的事,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议论。能否这样说,合并的根本原因在于你们两个企业感受到大形势、大趋势的压力,于是做出了这一战略决策?是否可以理解为中国民族企业针对来势凶猛的外资巨头的主动出击?

陈晓说,在发达国家,大规模的专业连锁店占领市场的份额都相当高,美国的百思买等几个大企业就占领市场份额的70%;现在国内家电市场即便五大家(国美,永乐,大中,苏宁,五星)加起来也不过只占领20%多,国美与永乐合并后仅占家电市场份额的12%。所以合并造成垄断的情况并不存在。

陈晓说,在永乐和国美合并的听证会上,政府机关、商业协会、产品的上游(制造业)和下游(用户)代表都出席了听证会,大家经过交流,统一了认识——这就是说,在中国加入WTO、全面对外开放的大背景下,零售行业需要把蛋糕做大,这一点国家商务部是支持的,因为道理很简单,民营企业要上规模,合并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只不过,许多企业家的心态是宁当鸡头不当凤尾,拒绝合作合并,所以做不大。最初我们五家都参加了这次整合的讨论。

那么为什么只有你们两家谈成,别的都未参与呢?陈晓说,是利益分配问题。其实合并初期,你得到的利益好像是很有限的,但是未来,你得到的一定是超乎你想象的。我们率先走到一起,在国内形成了一个大规模的连锁企业,给国内的同类企业带来的是一个历史性的巨大震动。

别坐等“清兵入关”

陈晓的意思是,必须联合起来,才能对付国际大连锁企业对中国市场的占领。

有些企业之间纵向比较,合并形成新的模式,一般没人反对,但是横向比较,一算自己眼前的利益比不合并少了,就止步不前了。二十年来国内基本上是一种同质化的竞争,于是形成价格战,这不仅对销售企业不利,也致使厂家没有足够的实力去研发新产品。不能形成大企业,搞不出大品牌,就很容易让国外企业占据市场。随着国外大超市不断进入中国市场,惟一的出路就是中国企业自己做大做强,跟国外企业缩短距离。要合并,要快速地在国内布局,就像银行一样,如果网络建立得好,对外国银行进入本身就是一种制约。“我们能走到一起的内在原因,有共同的民族情结在起作用。”

陈晓认为,目前国内市场同类的产品太多,如3C数码产品,中国制造销售的有三万家,美国只有三千家,我们是美国的十倍,这是一种落后的表现。外国连锁企业的纯利润有25%,我们的小于2%。其实国内企业生存的空间是很大的,问题在于一直没有形成差异化格局。形成差异化以后就会有一个好的利润空间,就会形成良性竞争。“国美的使命就是尽快学习先进国家,赶上先进国家。如果我们现在不做,就还要等十年二十年了。”

目标和责任

记者问,目前,国美电器已成为中国的驰名商标,是中国最大的家电零售连锁企业。我们很想知道,国美跟国际同类公司的差距在哪里?你们要赶超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陈晓答,我们最大的目标是美国的百思买、英国的迪克森,法国德国也有两家,大概全球有三十家同类规模的企业,当然我们也排在这个行列里。

“中国市场的成长性要超过他们,现在内地消费正在增加,我们现在的市场是只是20亿美元,三五年后可以达到200亿美元的规模,所以我们可以成10倍地递增。但是目前我们这种开放性竞争是非常惨烈的,所以合并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中国的电器市场有1200亿到1500亿的规模,国内我们五大家在竞争,现在成四家,总共有12000到15000个店,如果都合并,那规模是无法想象的,就会超过百思买,成为全球行业的领导者。这就是我们的目标。”

零售业态与商业模式概念辨析 篇7

近年来,我国以大中型零售企业为龙头的传统零售业由于受到宏观经济发展趋缓,网商崛起、消费者行为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传统零售企业迫切需要借助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来寻求新的发展方向与发展机遇。而要利用包括商业模式创新理论在内的新型管理理论指导零售企业创新实践,需要首先在理论上对一些相关概念进行辨析,只有在厘清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才能准确应用相关理论指导企业创新实践。商业模式和零售业态,就是这样一对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对当下传统零售企业创新具有特殊意义并需要清楚界定的概念。

二、零售业态相关理论综述

(一)零售与零售业态概念界定

零售,作为一个专业术语是指所有向最终消费者或用于非经营性用途的企业或组织销售产品和服务的活动。零售的本质是将商品以及相关服务提供给消费者或用户作为最终消费之用的活动。所以不论是制造商、批发商还是零售企业,也不论这些商品或服务是如何送达到消费者手中,例如,经由网络、人员、邮寄、电话或自动售货机;或是在何处,例如在商店、大街或消费者家中,任何个人或任何组织只要从事上述活动,就属于零售范畴。所谓零售企业就是指主要收入来源于零售活动的企业或组织(国家标准术语:零售业态分类GB/T18106—2004)。

“零售业态”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最初是指店铺的营业形态,后逐步扩展为经营形态(赵尔烈、于淑华,1996)。夏春玉(2002)将日本学者对零售业态的定义归纳为3类:(1)以铃木安昭为代表的学派,将零售业态定义为“零售经营者关于具体零售经营场所——店铺的经营战略的总和”。这类观点认为,零售经营者要以某一目标市场为对象来进行选址、店铺规模及销售方法等方面的决策,从而形成零售店铺的形态。(2)以日本零售商业协会为代表的定义,认为零售业态是“与消费者的购买习惯的变化相适应的零售经营者的经营形态”,并认为零售业态应该根据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特点进行分类。(3)以向山雅夫的定义为代表。认为“业态”就是“零售商业形态”,是指“具有相同经营方式和相同经营技术、方法的零售商业机构的集合”,具体包括百货店、超级市场、便利店等等。因此,也有学者也将日本学者的观点划分为:企业经营战略学派、消费者需求学派、企业经营形态学派三种类型。

我国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将“零售业态”概念由日本引入我国。因此,对于“零售业态”概念的界定,我国学者基本接受了日本学者的观点。80年代末期开始有学者用“零售业态”分析我国零售业发展,并在90年代中期开始被大量使用。同时,之前被较多使用的“零售类型”一词逐渐被“零售业态”一词所取代。

零售业态分类国家标准的诞生、修订及其英文翻译术语的变化也体现了零售业态概念的变迁:2000年8月1日实施的零售业态分类国家标准(GB/T 18106—2000),英文名称为“Classification of types of operation in retail business”;“零售业”和“零售业态”分别翻译为“retail business”和“retailing type of operation”.2004年6月30日实施的修订后的零售业态分类国家标准(GB/T 18106—2004)则将英文名称改为“Classification of retail forinats”,“零售业”和“零售业态”分别翻译成为“retail industry”和“retail formats”。至此国内对“业态”的英文术语选择统一于“formats”。零售业态概念也统一为: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进行相应的要素组合而形成的不同经营形态。1

(二)零售业态分类

国外关于零售业态划分依据的观点大致可以分为需求弹‘性标准、营销组合标准两大类:

1、需求弹性标准,最早由W.Christaller(1966)提出,被认为是业态分类的经典理论基础,即首先将商品进行分类,然后以此作为划分销售这类商品的业态依据。Christaller按照“需求弹性程度的高低”将商品划分两大类:①低弹性的便利品;②高弹性的选购品。并将商品的需求弹性作为业态划分的重要依据。后来的学者对业态划分的讨论大多是基于这一思想并结合商品组合来展开的。

2、营销组合标准以Kotler、Hirschman、Dinlersoz等为代表,根据产品线在最终使用载体上的营销要素组合对零售业态进行分类,即首先确定产品线的最终使用载体,然后根据载体运营要素或营销组合要素对零售业态进行划分。P.Kotler认为产品线的最终使用程度包括五个因素:①商品组合;②价格诉求;③卖场特点;④店铺管理形式;⑤店铺集合形式。W.J.Stanton(1978)则提出产品线载体应考虑四个因素:①店铺规模;②商品组合;③所有制形式;④销售方式。

综合现有研究,可以将我国学者对零售业态划分标准现有普遍接受的业态划分依据归纳为如下3类:

1、商品的品种和结构。经营商品的品种、范围和结构,是零售企业市场定位、确立消费主体的根本依据,也是划分零售业态的基本标准。不同业态有着不同的经营品种和结构,相同的品种经营即成为同一业态的必要条件。2、规模与区位。零售企业经营的规模与区位,决定着企业的商圈半径与销售对象,也是衡量零售业态的重要条件。例如,杂货店、便民店面积较小,以方便为宗旨,设在居民集中居住的地区,而百货店、超级市场则以较大规模设立在闹市和繁华的商业区。3、经营形式和售货方式。开架自选、定量包装、规范化经营、计算机统一收款是超级市场的基本特征,仓、店结合、存售合一、批零兼营、成箱成捆销售则成为仓储商店经营的主要特色。各种业态都拥有最适合自身发展的经营形式和售货方式,显示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零售业态分类国家标准(2004),综合了上述观点,明确规定零售业态的分类原则为:零售业态按零售店铺的结构特点,根据其经营方式、商品结构、服务功能,以及选址、商圈、规模、店堂设施、目标顾客和有无固定营业场所进行分类。并根据上述分类标准对零售业态进行了如下分类:首先,零售业态从总体上可以分为有店铺零售业态和无店铺零售业态两类。其次,具体可以划分为:食杂店、便利店、折扣店、超市、大型超市、仓储会员店、百货店、专业店、专卖店、家居建材商店、购物中心、厂家直销中心、电视购物、邮购、网上商店、自动售货亭、直销、电话购物等18种零售业态。

三、商业模式概念综述

商业模式概念最早出现于信息技术领域,并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推广普及,如今它已在包括管理科学在内的众多信息技术领域之外的广泛领域得到普遍应用。也许是由于使用的领域过于广泛,至今依然没有被一致公认的统一的商业模式概念。一些管理学者将商业模式视为:是对企业为了获取利润而进行的、与交换直接相联系的各种相关活动的整体性描述。例如,Applegate (2001)给出的商业模式概念:对复杂商业现实的简化。Magretta (2002)也认为,商业模式从根本上说就是关于企业如何运作的解释。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商业模式概念应该能够全面覆盖企业经营的每一个重要方面,不仅应该包括有形的方面,如企业的资源组合以及各种运作流程,同时,也应该包括无形的方面,如企业获取利润的内在原因与逻辑。例如,Morris等(2003)将商业模式定义为-种简单的陈述,旨在说明企业如何对战略方向、运营结构和经济逻辑等方面一系列具有内部关联性的变量进行定位和整合,以便在特定的市场上建立竞争优势。

奥斯特瓦德,皮尼厄(2005)认为,商业模式是一种建立在客户细分、价值主张、渠道通路、客户关系、收入来源、核心资源、关键业务、重要合作和成本结构9个构成要素及其关系之上,用来说明特定企业价值创造、价值传递与价值获取的商业逻辑的概念性工具。国内学者翁君奕(2004)将商业模式定义为核心界面要素形态的有意义组合,即客户界面、内部构造和伙伴界面的各环节要素的可能组合,而每一种有意义的形态组合称为商业模式原型。迈克尔.莫里斯(Michael Morris等,2003)通过对30多个商业模式定义的关键词进行内容分析,指出商业模式定义可分为三类:经济类、运营类和战略类。经济类定义将商业模式看作是企业的经济模式,用以揭示企业“赚钱”的根本原因,即利润产生的逻辑,构成要素包括收益来源、定价方法、成本结构和利润等;运营类定义关注企业内部流程及构造问题,构成要素包括产品或服务交付方式、管理流程、资源流、知识管理等;战略类定义涉及企业的市场定位、组织边界、竞争优势及其可持续性,构成要素包括价值创造形式、差异化、愿景和网络等。

在上述众多概念之中,奥斯特瓦德、皮尼厄的商业模式9要素理论在企业管理领域受到广泛认同,并得到愈来愈多的使用,具体如图1所示。

四、零售业态与商业模式概念比较

(一)基于概念含义的比较

从零售业态与商业模式概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二者具有两个方面显著的区别。首先,商业模式概念描述了企业如何创造价值、传递价值和获取价值的基本原理,其核心要素是企业的价值主张,即企业为其目标顾客创造和提供什么样的价值,这显示商业模式概念的内涵在于揭示企业经营外在形式背后价值创造的内在机理。而零售业态与此不同,零售业态概念在于刻画零售企业经营的外在形式,是以零售企业外在经营形式的区别为基础对其进行概念界定的。由此可见,商业模式概念本身比零售业态概念要具有更为丰富和深刻的内在含义。

此外,商业模式概念的构成要素也多于零售业态。商业模式的基本要素即包括企业目标市场、战略伙伴等企业外在要素,也包括价值主张、市场定位、内部资源、运作流程等企业内部管理要素,可以说,商业模式概念包含了企业经营运作的各个方面,是涉及企业管理全局和管理创新的整体性概念工具。而零售业态概念并不必涉及零售企业管理的战略层面,而只是对零售企业经营形式的具体环境进行规定。

(二)基于概念产生背景的比较

与商业模式概念相比,零售业态的概念产生较早,并先于商业模式概念在零售行业被广泛接受和使用。从概念使用的背景分析,可以发现,“零售业态”概念被零售业广泛接受,开始于零售业经营方式多样化发展的20世纪60年代——20世纪末。在这一时期,包括一价商店、超级市场、购物中心和专卖店等多种形式的零售商店纷纷涌现,使人们对于零售企业的认识不断拓展,由于“零售业态”能够更好地反应零售企业经营机制的内涵和外在形象,并且可以更加有效地区分不同经营特点的零售企业类型,所以,在一些学者的倡导和推动下“零售业态”概念逐渐代替“零售类型”,在零售业得到广泛使用。

商业模式概念的产生与推广普及具有截然不同过程特征。商业模式概念产生并流行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之所以这样说包含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商业模式概念的出现源于信息技术。商业模式一词最初主要被用于计算机系统建模的过程中,程序设计人员为了更加清楚地描述组织内部复杂的现实变量之间的各种关系而使用。二是,商业模式概念的广泛使用得益于互联网技术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刻影响。正是由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前所未有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改变了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方式,导致了一大批像阿里巴巴、亚马逊、脸书这类等基于互联网技术和平台的新型企业的巨大成功,吸引了整个世界的关注。由于这些公司与传统企业相比有着完全不同的价值理念与运营模式,致使人们不得不使用商业模式这一全新的概念来描述这些新型公司的创富逻辑,从而促使商业模式一词也成为当下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并迅速传遍大街小巷。应该指出的是与零售业态概念的推广不同,在商业模式概念的推广普及过程中,相关的学术研究一直滞后于现实生活中实际应用,这种情况只是在最近一两年来,才得到改善。

(三)基于概念作用的比较

综合分析零售业态相关理论可以发现,零售业态概念的应用,主要是为了有效识别和区分具有不同特征的零售企业,从而为企业外部的行业管理、社会宏观管理或者是宏观经济分析创造条件,奠定基础。而对于零售企业内部来说,具有或属于何种零售业态,是一个相对固定的概念,并没有很多具体的管理意义。

而商业模式概念则完全不同,商业模式概念的提出是基于企业内部更有效率的运营和提升各个方面的相互支撑效果,以使企业整体实现最优化运作和利润最大化。商业模式概念的提出是基于适应环境变化的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其主要作用是指导企业更加有效地整合资源、适应市场变化和提升运营效率。商业模式概念的实践价值在于为企业发展提供全面、具体、深刻、有效的创新方向与调整改进的具体路径和措施。商业模式概念是一个针对企业个体的概念,不同的企业拥有不同的商业模式,同一家企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可以拥有不同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概念的产生就是为了指导企业从全局的视角认识企业经营的本质特征,并将企业的各个局部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并通过不断地发展变化,与外部世界实现动态平衡,并从这种平衡中实现社会效益与企业自身效益最大化。商业模式理论的应用价值在于从全局的视角指导企业经营运作,并利用系统涌现性原理指导企业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也就是所谓的1+1>2的系统整体效应。

五、结论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发现,零售业态与商业模式是两个适用于描述零售企业经营特征的管理学概念,但同时,它们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管理概念。无论是从零售业态与商业模式概念的内涵进行分析,还是考察两个概念产生的背景和概念发挥作用的方式与途径,两者都具有完全不同的特征。零售业态概念产生于零售企业多样化发展的20世纪60年代,它的作用主要在于识别和划分具有不同经营形式的零售企业,和分析不同类型零售企业的运行特征与规律。而商业模式的概念则完全不同,商业模式概念产生于信息革命的时代背景下,其主要作用是指导企业更加有效地整合资源、适应市场变化和提升运营效率。商业模式概念的实践价值在于为企业发展提供全面、具体、深刻、有效的创新方向与调整改进的具体路径和措施。所以,从根本上说二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管理学概念。

摘要:本文在对零售业态和商业模式理论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零售业商业模式的概念、结构和基本要素;揭示了零售企业商业模式概念与结构的基本特征,指出了零售业态与商业模式在概念内涵、概念产生背景以及作用与意义等方面存在的本质区别,厘清了零售企业商业模式的概念与作用,为零售企业利用商业模式理论指导企业创新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零售业态,商业模式,概念辨析

参考文献

[1]Magretta J.Why business models matter[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2(05).

[2]Morris,M.Schindehutte,M.Allen.The entrepreneur's business model:Toward a unified perspective[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3(01).

[3]Osterwalder,A.,Pigneur,Y.,Tucci,C.L.Clarifying business models:Origins,present,and future of the concept[J].Communications of the Information Systems,2005,(05).2011

[4]奥斯特瓦德,皮尼厄.商业模式新生代[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5]黄国雄,零售业态的调整、组合与创新研究(上)[J]商业经济研究2006

[6]赵尔烈、于淑华,中日零售业结构与业态的比较[J]商业经济研究1996 02

[7]夏春玉,零售业态变迁理论及其新发展[J]当代经济科学2002 04

[8]李飞,中国零售类型研究:划分标准和定义[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04

南京家具零售行业业态趋势研究 篇8

一、南京家具零售业发展现状

(一) 内地家具连锁零售企业快速发展, 龙头企业显现。

随着家具产业的不断发展, 家具零售连锁企业成为家具零售行业的主要经营形式。在全国范围内看, 在本世纪初中国国内家具连锁零售企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东方家园和家世界, 这两家企业的经营形式是自选超市, 在采购、营销方面行动统一, 定价上也是实行平价, 正是由于这些经营特色, 使得这两家公司成为全国家具零售行业的领军企业, 也是中国现代连锁家居建材企业的引路人和拓荒者。虽然取得了迅速的成功, 但是在企业发展战略方面, 这两家公司都存在急功近利、缺乏远见, 他们在将经营网点建设好后并未自己经营, 而是卖给外商以获利。这与南京本地一批中小家具零售企业一样, 这种投机思路决定了他们在扩张上趋向于急功近利, 从而使企业的资金链出现问题, 结果这几家企业都黯然退出市场。但是与此同时, 南京家具零售市场上却有两家企业发展极为迅速, 这就是创业于1986年的常州红星美凯龙、创业于1988年上海的月星家居, 这两家企业抢占了南京50%以上的市场份额, 在全国范围内这两家企业也是攻城略地, 到2008年底几乎覆盖了全国主要的一二线城市。相比这两家零售企业, 其他零售企业由于在企业规模、发展时机、发展模式等因素的影响, 市场份额、企业发展速度远远落后。

(二) 南京传统家具市场份额受到挤压, 但将长期存在。

相比于众多的连锁家具零售企业在南京攻城略地, 本地传统的家具市场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但是由于这些企业在本地的历史悠久, 虽然市场份额损失巨大, 但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还将长期存在。这些传统家具市场独立存在于南京市的各个角落, 它们的经营大多历史悠久, 一开始都是在马路边的零散经营, 在营销方面仅仅是马路广告, 主办者并不参与经营, 仅仅是收取租金。这一类的市场的优势是门店众多, 并且不乏供应商的门店, 因此商品也很丰富, 但是也存在鱼龙混杂、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传统家具市场在服务方面也存在问题, 由于家具市场里商品的买和卖完成后, 卖方觉得自己的义务已经尽到, “出门不认帐”是定律, 因此经常会出现卖家以次充好, 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顾客在发现产品出现问题后, 也就投诉无门, 商品售出后几乎没有售后服务, 顾客自己提货、安装, 即使商家提供服务大多也不专业且是有偿服务, 顾客购买商品有很强的不安全感, 因此也会讨价还价, 一再压缩门店的利润, 而门店即使是存在现有利润减少的情况, 也不会主动改变经营模式。因为这些门店仍然会凭借着悠久的历史、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商品和低廉的价格吸引着众多的消费者, 使顾客总有被宰的担忧。

(三) 以宜家为代表国外连锁企业发展迅速。

20世纪末以百安居、宜家、欧德宝为代表的外资品牌在南京市场安营扎寨, 但在一段时间内因为成本差异等因素, 这些企业在进驻中国后发展并未像想象的那么迅速。几年来这类企业不断压缩成本、降低价格, 累计下来, 平均价格在四年内下降了37%, 价格已经越来越接近南京消费者的支付能力, 加上其体验式营销方式已经深入人心, 其在中国、在南京市场上越来越有影响, 份额也在不断扩大。

二、南京家具零售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项目组成员在调研中发现, 南京家具零售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 服务质量差, 回头客少。

项目组成员调研的24家零售企业中, 从销售人员的学历看62%的销售人员是中有高中学历, 18%是专科学历, 本科学历仅占到20%。现代家具卖场的销售方式主要依靠销售人员向客户推销, 因此销售人员的素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销售业绩的大小。在调查中还发现, 由于中国的家具产品质量水平还不高, 家具商品质量缺乏必要的保证, 也没有完备的售后服务制度。因此家具产品一旦出现问题, 售后服务就无从谈起, 消费者对于零售企业的信任度也就大大降低。

(二) 与上游企业合作深度不够。

从调查结果看, 南京家具连锁零售企业中与上游制造商的合作期限中, 合作周期为一年的占到30%, 两到三年的占到51%, 三年以上的仅占19%。首先由于合作周期基本为一到两年, 这样商场经营者和零售商的关系就难以深度合作, 一旦经营形势不好零售商就会随时撤离商场。其次, 零售商一般是小本经营, 和家具制造商合作也不紧密, 双方随时都会更换合作对象。零售商由于销量小, 厂家就不愿在场地装修、货品组织、促销活动等方面下大气力扶持, 因此零售商一般都是现款采购商品, 难以形成规模, 当然也没有足够的财力扩大宣传、加强管理、提高销量, 更没有能力帮助家具制造商、商场经营者来开发市场、树立品牌形象。

(三) 店面租赁费用高, 成本居高不下。

家具成本中很大一部分是零售企业店面费用的分摊, 店面成本过高也就导致家具价格高, 消费者就难以承受。在中国很少有零售商、商场经营者、业主是产权合一的关系。零售商是家具销售的经营者, 拥有的是短期店铺租赁产权, 零售商一方面销售商品获得盈利, 同时还要付出各种管理费用和租赁费用;商场经营者是商场经营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 拥有整个卖场的长期使用权, 从零售商处收取营业面积租赁费用;业主是商场的房屋产权所有者, 在家具零售过程中从商场经营者中收取房租。三者具有不同的利益, 且都要在这个激烈竞争的市场里求得最大利润。随着现在南京市房价居高不下, 租赁市场变得越来越红火, 租金也是节节攀高, 据house365公司网站显示, 在市中心商业房的租金达到了每平方米10000元以上。业主和商家仅是简单的租赁关系, 因此无论商家经营好坏, 业主照常收取资金, 这也给商家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由此可见, 厂商、门店业主、门店之间利润的分配存在畸形, 也就意味着成本结构中固定成本、刚性成本的比例过高, 这也直接导致在定价时商家自主选择的余地大大减少, 利润也大大减少。课题组统计的情况是, 南京商场的4 0%勉强维持, 3 0%有盈利, 其他的30%处于亏损状态。

三、南京家具零售业发展趋势

(一) 创新体验营销模式, 提高服务质量。

体验营销是现代营销学发展的新理论, 也是整合营销的一部分, 具体运用到家具零售业就是要使顾客在购买过程中的感受、情感等角度出发, 让顾客实实在在的感受到物品的价值。并且在体验物品后能产生最大化的值得回忆和持续愉悦的丰富体验, 相应的也促进了家具零售利润的最大化。体验营销是伴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营销方式。这种营销模式可以通过服务传播体验, 商场销售过程前、中、后的服务对体验的形成至关重要。可以说服务质量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体验的好与坏。这样也要求我们的零售企业在选销售人员时注重素质层次的高低。其次还要注重卖场环境的改善。卖场环境包括卖场布局、卖场陈列和卖场氛围等方面。卖场氛围对体验的形成无疑起着最为直接的影响作用。最后要发挥品牌的作用, 创立优秀的品牌, 品牌作为一种无形的抽象物, 其重要性在于通过“先入为主”效应, 对体验的形成产生影响。

(二) 零售企业选址最好选择在城乡结合部, 降低租赁成本。

由于市区租赁价格远远高于城乡结合部和郊区, 而零售企业一般都有物流配送的服务, 因此如果选址在城乡结合部或者郊区将大大降低租赁成本, 也因此会降低产品的价格, 在竞争中就会有很大的优势。以宜家南京分店为例, 选址就在江宁区, 而没有在市中选址, 这比月星家居等价格上就有明显的优势, 这也是最近几年为什么宜家受南京市民欢迎的因素之一。

(三) 建立大型家具卖场, 形成规模效应。

在南京市场有宜家、红星美凯龙、月星家居等大型的家具零售企业, 大型零售企业和小型零售企业相比与上游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强, 因而可以降低成本, 这价格一般比小型的零售企业低20%左右。但是相比一线城市和国外等城市, 南京市场的大型家具卖场还略显少, 小型家具零售企业要想与其竞争必须加强合作, 合并组建大型卖场是其选择之一。大型家具零售企业形成一个市场化经营、商场化管理、标准化运营、高质量服务的超市家具商场, 共享市场信息和其他管理资源以减少成本;同时还可以共享售后服务资源, 降低服务成本。

(四) 产业升级, 加大绿色家具产品的经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 人们越来越注重环保和健康, 对于家具的质量和层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绿色家具产品成为广大消费者的首选。如果继续销售传统的家具产品市场份额将越来越小。因此抓住产业升级换代的大好时机, 加大绿色家具的经营。另外, 为满足消费者的绿色诉求, 引导家具生产商提高技术水平, 开发绿色产品, 实现家具产品的绿色革命。这也将带动家具原料工业、家具加工工业的增长模式的变革, 扭转中国家具制造产业粗放经营的增长方式, 让“以创新求发展, 向绿色要效益”成为产业升级的主题。

参考文献

[1]、王轲柱;宋晓燕.家具零售行业商业模式及演化过程研究.商场现代化[J].2010.3

浅谈零售业态新类型——时尚店 篇9

一、时尚店出现的客观基础

顾名思义, 时尚店是指经营时尚商品的店铺。时尚商品是指具有新潮、时髦和流行等特点的商品, 能够满足人们对时尚的心理需求。从我国零售业态的发展历程来看, 任何一种零售业态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 而是有其客观基础的, 时尚店也是如此。时尚店出现的客观基础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 在消费方面存在对时尚商品的需求, 现代人特别是年轻人在消费需求方面追求新颖、时尚已形成趋势;第二, 在生产方面时尚商品非常丰富, 不断推陈出新, 能满足各方面的需求。这样在客观上就需要有一个连接时尚商品消费和生产的载体, 这个载体之一就是时尚店, 时尚店应运而生, 如北京的“三点三”时尚店, 长春的“美临”时尚店等。时尚店的出现顺应了消费需求的发展, 为零售业态的发展、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二、时尚店的选址

时尚店的店址选择至关重要, 因为时尚店的商圈较大, 其目标顾客可以来自所在城市的任何角落, 所以在进行店址具体选择时应以便利消费者购买、能够为经营者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为原则。因而时尚店的店址要选在城市中心的闹市区或是繁华的商业区, 最好选在城市中知名度高、商业相对集中的商业街, 因为这一地段属于城市的黄金地段, 客流集中, 也是时尚店的主要目标顾客——年轻人喜欢光顾的地方。实践证明, 离开这些地段开办时尚店很难成功。目前, 在一些城市中, 有的时尚店选在大型批发市场内但规模较小, 属于专卖性质的时尚店;也有的百货店逐步向时尚店转变, 划出一定的区域经营时尚商品, 尽管这两类经营时尚商品的场所选址较好, 但不如单体时尚店更能突出经营特色。总之, 时尚店的选址时要综合分析所选地点区位条件, 以能吸引、方便时尚商品的目标顾客和具有长期投资价值为前提。

三、时尚店的目标顾客

时尚商品的特点决定了时尚店的目标顾客应该定位在18岁以上、35岁以下有经济收入的年轻人, 特别是追求个性和独立的年轻女性“上班族”群体是时尚商品的主要消费群体。这一群体在消费需求方面具有富于幻想、渴求新知、追随时代潮流的特征, 这些需求特征反映在消费需求方面就是追求新颖、时尚, 追赶乃至领导消费潮流。另外, 这些人追求个性独立, 希望形成完善的个性形象, 因而非常喜欢个性化的时尚商品, 力求在消费活动中充分表现自我。总之, 这一群体所具有的追求时尚与新颖、表现和追求个性的消费心理, 决定了她们是时尚商品的尝试者和追求者, 成为时尚商品的主要目标顾客。此外, 部分有经济条件的大学生和中学生也是时尚商品的消费群体。因此, 时尚商品的目标顾客以有经济收入的年轻女性为主, 时尚店的经营管理要围绕这些目标顾客来进行, 才能取得好的经济效益。

四、时尚店的规模

时尚店以年轻人为销售对象, 其规模取决于经营品种多少。时尚店的规模一般大于专卖店但小于百货店, 营业面积在2000~3000平方米左右为宜, 特大城市的时尚店营业面积可在5000~10000平方米左右。实践证明, 时尚店的营业面积过小不能满足经营业户展示时尚商品的要求, 而且卖场显得拥挤;过大则会因为时尚商品无过多品种经营, 或者显得空虚, 给人以单薄稀少的感觉, 或者重复经营, 这些都会影响经营效果。因此, 时尚店的规模要在确定经营品种以及对客流量进行调查预测的基础上来确定, 不能盲目追求规模, 避免造成损失和浪费。

五、时尚店的商品结构

时尚店的商品经营结构在品种上以非著名品牌的服饰、鞋帽、皮具和饰品为主, 这些商品时尚性强, 式样、款式变化快, 往往具有新、奇、特的特点, 是青年人喜爱的时尚商品。也有的时尚店经营化妆品, 但化妆品时尚性不强, 而且消费者看重的是品牌, 因此效益不好, 应当引以为鉴。

时尚店在经营商品档次上以中档商品为主。但要根据所要服务得目标顾客来确定。如果以学生为主要目标顾客, 则以低档为主;如果以上班族为主, 则以中档为主。在价格上要同商品的档次和目标顾客的消费水平相适应。以服饰为例, 价格有几十元的、几百元的, 也有上千元的, 但百元左右的时尚商品销路相对好些。

时尚店的内部以精品屋的布局为主。在装修上, 时尚店要有自己的特色, 以明快、紧凑为主题, 经营业户可根据经营的商品的特点进行装修和陈列。

六、时尚店的经营管理

时尚店的经营以出租摊位为主, 摊主 (业户) 独立经营独家代理的时尚商品品牌或自有品牌, 因而招商工作非常关键。时尚店的招商工作必须在广告宣传的基础上进行。广告宣传的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向社会告之有经营能力的业户租赁进店, 二是向目标顾客告之时尚店即将营业。广告媒体的选择以地方性媒体为主, 周期为三个月以上, 这样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时尚店在业户的选择上要慎重, 进店业户经营的商品一定要同目标顾客的需求相适应, 在这一点上, 以宁缺勿滥为原则。在开业初期, 以招满业户为出发点。随着经营的发展, 逐渐淘汰在产品上不受消费者欢迎、效益不好的业户, 引进新的业户, 从而保持活力。

时尚店在经营上要突出“时尚”的展示功能, 如果说, 其他零售业态展示的是商品本身, 而时尚店所展示则不仅仅是商品本身, 还展示由各种时尚商品编织成的生活画卷。时尚店不仅具有购物功能, 还具有“时尚”领导者的功能。这就要求经营业户了解时代潮流、流行趋势, 掌握与当地消费趋势一致的时尚商品货源, 才能取得好的经济效益。

刍议我国零售业态的创新与发展 篇10

由于我国零售市场的开放、竞争的激烈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 使我国零售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连锁超市、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仓储式商场、购物中心和网上购物等业态发展势头强劲, 均以不同的经营特点和市场定位吸引着不同的顾客群。目前正在实现从传统百货向现代百货、从综合百货向主题百货、从单体经营向连锁经营的转变, 这种新型零售业态呈现出多种业态互相并存、互相竞争、互相配合的新格局。

二、我国零售业态的创新

入世以来随着市场的发展, 市场形势的不断变化, 在经济全球化、竞争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 我国零售业通过学习、借鉴、模仿国外零售企业先进的模式, 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虽然企业规模与实力都得到了提升, 但竞争能力不能与外资相抗衡。因此我国零售企业必须寻求业态创新, 从而在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

(一) 零售业态的战略创新

业态没有生命周期, 业态都有存在的空间, 这是必须承认的。不同业态有不同的特点, 关键是要抓住这个特点。百货店卖精、超市卖廉、专卖店卖品牌、专业店卖品种、便利店卖时间、无店铺销售卖方便, 企业应按这些思路来具体研究哪一种业态更适合自己的特点。

(二) 零售业态定位的创新

零售业态的经营特色主要体现在主力商品上, 国内零售业态之间竞争激烈, 原因就在于主力商品过于重复雷同, 造成各业态优势不明显。各零售业态应形成自己的经营特色。如, 百货商店应选择挑选性、时尚性、技术性、前瞻性的商品为主力商品;专业店应选择某一产品系列或某一品牌产品为主力商品;便利店应选择即食品、速食品和周转快的日用品为主力商品;仓储式商店应选择购买频率高、消耗性、通用性商品为主力商品。超级市场应选择综合食品 (含生鲜食品) 和日用品为主力商品。

因此, 只要零售业态的创新取得了成功, 以之为基础的产品创新、营销创新、品牌创新以及服务创新就会容易得多, 最终会导致企业从整体上进行创新发展。

(三) 零售业态选址的创新

以沃尔玛为代表的零售企业为了躲避传统的零售强势企业, 从偏远的乡村小镇开始创业, 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发展之路。门店选址从传统商业区竞争转移到城乡结合部建店独辟蹊径, 这种选址的“补空缺”创新大大降低了企业的店铺运营成本, 也避开了传统商圈的激烈竞争。

(四) 零售业态信息技术的创新

网络化是零售业未来的主导, 更多的企业将通过网络来开展销售信息化。我国发展无店铺销售的前景十分广阔, 据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的一份调查显示, 到2005 年中国将有超过1/5 的人口成为电子商务的交易主体。通过电子化、网络化的技术手段, 可以改造传统零售业的设施环境、经营管理方式和经营服务内容,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获得商业业务边际成本的递减。

(五) 门店形式的创新

无店铺销售的诞生是零售业态的一个创举, 无店铺销售改变了传统的实体店铺销售方式, 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建立门店或者在有市场需求空间的场所设立自动售货机, 这改变传统的零售经营成本的构成, 挑战了传统零售业态。

(六) 店铺开发方式的创新

为了满足顾客一站式购物的需求, 增加门店的集客能力, 商家将不同的店铺互补集群开设。零售商将自己一部分房屋租赁出去, 在店铺中既有自己的零售门店, 也选取一些战略合作伙伴的店铺作为补充, 甚至有些零售企业就是依靠与战略合作伙伴并肩作战来进行门店扩张和区域发展。随着这种合作模式的开展, 百货店转变为购物中心、MALL 等零售业态。

三、我国零售业态应如何发展

(一) 我国零售业态应向多元化、细分化、差异化方向发展

我国零售业面对外资零售业的压力和自身零售业态变革, 我国零售业态多元化经营势在必行。以前百货商店一统天下的局面已被打破, 现在百货商店在社会零售消费品总额中所占比重逐渐减少, 其它零售业态所占比重逐渐增加, 并且地位逐步上升。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 消费行为更加趋向个性化、多元化和优质化。为满足消费者需求和适应市场的多变性, 我国零售业态不断向细分化、差异化方向发展。综观我国零售业态现状的分析,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 连锁店、超级市场、仓储式商店、专业店、便民店还将有非常大的发展前景。

(二) 零售业态应向连锁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以前我国零售业态规模过小、单体经营、组织化程度低、经济效益不高。国外零售业 (如家乐福、沃尔玛等) 成功的发展表明, 最有效的方法是进行连锁经营, 寻求规模优势。连锁经营实行对多店铺零售有机的结合起来, 实行标准化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配送等, 使零售业态进行专业化和规模化经营, 从而降低了经营成本。正在流行的购物中心就是各种业态的集合, 是以消费需求为导向的新的联盟。因此, 今后的连锁经营将是零售业的发展方向。

(三) 创新经营观念, 转换经营机制, 增强企业活力

零售商应不断的改进经营理念, 根据市场的发展, 消费者的需求变化, 零售商应树立起现代的经营观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经营者必须提高文化素质、道德修养及操作技能, 利用多种经营方式, 努力使消费者能购买到货真价实、物美价廉的商品, 同时还能享受到优质的服务。为此, 要转换原有零售业的经营机制, 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机制, 以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增强企业的活力。

(四) 注重塑造企业形象, 培育自有品牌

在我国外资零售业凭借着其良好形象和优质服务这种无形资产, 吸引着我国众多的消费者, 争夺我国零售市场份额, 形成对我国零售业的压力。因此, 我国零售企业也应通过竞争, 逐渐培育出自有品牌。因为未来的市场竞争更多地表现为品牌竞争, 实施零售业的自有品牌战略, 是零售业创造竞争优势的重要方式。零售企业经营自有品牌可以获得价格、特色、规避风险、利润和信誉等诸多竞争优势, 同时可以用自有品牌向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输出。因此, 在我国零售业态中有一些知名度高的传统老店应加大服务品牌形象宣传, 进一步扩大影响, 不断地对其进行培育, 强化创新服务意识, 使其在市场中更具有吸引力。

(五) 各零售业态运用现代技术扩大企业规模, 提高业态应变能力

实现规模经营, 取得规模效益, 最重要的还是要依靠科技的进步。跨国零售商业集团 (如沃尔玛、家乐福等) 具有完善的信息技术网络和营销组织网络, 经营管理电脑化, 以商业电子数据处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为核心, 以网络为辅助的商业自动化, 分析零售市场走向、消费需求趋势, 不断调整商业运作方式, 降低了采购成本、管理成本、物流成本。而目前我国零售业态应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 要善于吸收和消化国外的新技术, 结合我国国情加以综合创新。应建立相应的信息技术网络和营销组织网络, 逐步实现各零售业态经营技术的现代化, 从而提高各零售业态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飞·零售业态创新的路线图研究[J].科学研究, 2006, (12) .

[2]谢晓芳·中国零售业态存在的问题与创新[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04, (8) .

[3]汪皓·浅析我国零售业态现状与入世后的对策[J].商业经济, 2005, (4) .

[4]王德章·中国零售业态发展与零售市场管理[J].商业研究, 2002, (1) .

零售业态 篇11

关键词:零售业;快速消费品;创新与进步

中图分类号: F2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5-102-2

0 引言

新政策改变后,各个商品销售领域都在不断改变和进步,其中变化最快的是快速消费品零售业。因为,我国经济发展结构变化快速,快速零售企业必须调整市场,赢取自己的“地位”,首先,要想发展的好,得学会创新,必须不断地调整经营策略,同时还得改造消费品技术,包括业态调整和重新选择业态,实现技术进步。这时候快速消费品的销售领域将会打开一条前所未有的通路。

1 零售业变迁影响因素

1.1 零售业变迁外在因素

在现在零售业发展变化之后,我们应该深入分析推动中国零售业变迁的因素:综合讨论得出零售业的发展与变化中一个条件和两个动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里所说的一个条件,通俗地来说也就是我们平时接触到的外界因素,例如:文化环境影响;经济环境影响;技术环境影响;人口环境影响等。这些因素如果只是其中一个或许并不能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加到一起,就可以发挥巨大的影响作用。就像说,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团结的力量是伟大的,综合因素下才会导致零售业变迁。

1.2 零售业内在推动因素

对于零售行业的推动因素来看,最主要的是企业推动力和消费者推动力这两项。首先,对于企业推动力就是创新,我国的零售业业态能够发生改革,不是单单因为制度,更有很大的原因是企业内部的研发能力、市场销售渠道的开展、品牌打造等等。其次,随着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及消费行为变化促使零售业态跨进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零售业发展后,消费者推动力这个因素也变得尤为重要,消费者已经从单纯的物质享受上升到了精神层次的需求。再加上社会经济体制会随之变化,国家会重视经济改革,变迁的结果是适应时代,但是,企业在发展中还是需要保持精髓,不能走失本心。

2 快速消费品市场形成

2.1 消费品市场成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的竞争机制,现如今我国经济形势发生巨大的变化,相应的消费方式、消费习惯都发生一系列改变。对于公司来说,线上线下消费市场竞争激烈;消费市场必须紧紧抓住购买者的消费心理,比如:对于消费者而言,往往自己的收入与支出不成比例,这时候人们的金钱会不够支配,在选择产品的时候就会对产品的价格很重视,不敢一直购买高价格物品,会选择贴近自己收入的消费地区。于是,对于消费品市场的开拓,要紧跟市场的走向,不能一意孤行。另外消费品市场也会随着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企业必须不断创新,在生存中谋求发展。

2.2 快速消费品市场举例

快速消费品市场主要包括一些便利店,像国大365、快餐店等,主要是一些快餐、方便面、等速食食物。便利店的成立为一些低收入的人们谋取了福利,可以以低的价格获得最大满足,在满足顾客购物欲的同时还不会带来很大的经济压力。但是,便利店的存在于消费者的消费水平,消费习惯等有很大的关联。我国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可以选择成立便利店,促进经济消费,而一些一线城市也需要一些便利店来调节经济支出,在火车站、长途汽车站等地方建立,是一项不错的选择。在发达城市的快速节奏地区建立快速消费品市场,是一种机遇,是一种投资,这时候,我们还要具体分析,要根据我国特点去改进快速消费品形态技术,创造出一些人们稀罕的玩意、食物等,不断与时俱进,实现新发展,才能让快速消费品打开市场。

3 快速消费品市场发展分析

3.1 消费品国内市场分析

研究调查发现,中国快速消费品市场发展由低端逐渐走向中高端,其中主要的变化趋势如下:首先,由于手机APP、阿里巴巴、支付宝等一系列网络终端消费技术,促使网络销售量逐渐增多,方便快捷更加符合快速消费品的发展趋势,这时候,足不出户就可以买到自己想要的,可以一次性看到多家店面,哪家便宜,哪家实惠,哪家符合自己的购买欲,就选择哪家,这种便捷性能吸引了更多的老年人也加入了网购;其次,我们发现购买快速消费品的方式也在转变,一直以来人们对产品的购买都十分重视,所以就选择去有保障的专卖店购物,例如女性选择购买化妆品可以去天猫旗舰店、聚美优品、屈臣氏等大型有保障专卖店,这与普通混杂大商场相比可以提供更专业、更保障的产品。

3.2 消费品国外市场分析

另外,如今的出国热也在持续加强,不过更多的是海外代购也在非常受欢迎,因为现在国际快递也是十分方便,从国外购买的商品可以通过快递,在几天时间内拿到手,无形之中,海外代购又加剧了快速消费品的市场发展。据五年内人口消费统计,主要经济消费集中在一、二线城市以及沿海地区,而并不是全国范围内都持续高消费。快速消费品如果想持续不跌落,就得不断创新,增加新的产品吸引顾客,如今世界缤纷多彩,人们对五颜六色越来越乏味,如果能够推出高端朴实产品,那一定会成为销售的一种主要竞争力。

4 快速消费零售业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4.1 快速消费零售业发展趋势分析

我们来关注一下未来快速消费零售业态的发展趋势:在熟悉了快速消费品市场的各种影响因素后,我们可以依据特点发挥自己的“猜想”去展望零售业业态,它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经济的支持,但是同时也是因为自身具有发展的生命能力。

我国的经济还不是全部都达到小康水平,沿海地区以及一、二线城市经济突飞猛进,与一些偏远地区形成不小的差异,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自然地推理出来,我国快速消费品零售业的发展趋势:逐渐成“因地制宜”的成立模式,之前一直是最原始的方式,而现在也变得时髦起来,普通市场、旗舰店、专柜销售等零售都在进步,而且业态的种类也不再乏味,随着时代发展,才能不被淘汰。

4.2 快速消费零售业发展趋势依据

当今科学技术日益更新,市场经济也在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改革后跨行业发展也是很受欢迎的,这时候快速消费品零售业还依然是那样多种多样,零售业即将可以成为我国市场龙头老大,带动我国各地经济发展,将沿海地区经济追到“外国热”的劲头,将贫困地区的经济带动到像一、二线那样。快速消费品零售业态也会产生分支,各项独立,相互竞争,打破稳定缓和的趋势,因为他们之间存在差异性,用各自的经营模式会发展得更好,分开可以多方面地为消费者服务,获得更多的利益,以最少的精力搞定差异问题,未来,生活节奏还会加快,快速消费品零售业尽可能适应时代,不断更新销售渠道与调整管理模式,发挥更大的市场优势,争取不会落到后面。只有紧随时代“潮流”才能不会在沉默中消停,迷失自己的特色。

4.3 快速消费零售业的展望

现阶段,快速消费零售业开始过渡到电子商务渠道,其发展速度势不可挡;另外,就是下线城市将继续成为快速消费品增长的引擎。消费者购买快速消费品的渠道的途径,将更加多元化。零售商的发展重点将会从大规模开店扩张,转移到巩固提升单店绩效。快速消费品企业应该尽快进行转型升级,让行业发展之路走得更远更久。

5 结论

我国快速消费品行业零售业态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完善,现阶段我国快速消费品零售业态呈阶梯状上升,经过逐步分析合理的插手行业的发展方向减少利益亏损,快速消费品零售业态趋势缓和,而且从企业来说,不能只押在一种零售业态上,得做好两手准备,充分利用每一项消费资源,为企业赢得更多的利益。快速消费品行业技术也得到创新和进步。

参 考 文 献

[1] 黄建.基于快速消费品及其渠道特征的探讨[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4):46-52.

[2] 毕红毅,孙明岳.中国零售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思路[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0(04):62-67.

[3] 陈汉.森我国零售业增长态势良好[J].现代商业,2013(04):42-47.

[4] 陈兵兵.快速消费品行业的供应链管理[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1(01):33-38.

我国零售业业态优化路径选择研究 篇12

零售业是流通产业非常重要的载体, 它的重要性在于, 作为以消费关系为起点相联系的流通产业的终端, 它承担着实现流通产业目标的重大责任。零售业包含着各种业态形式, 本文零售业业态这一方面作为出发点, 通过优化业态达到提高零售业效率, 并进而提高整个流通产业竞争力。

一、判定零售业态优劣的标准

1、竞争优势性

具有竞争优势, 是指它具有一定的生存空间。它与其他零售业态及存在着直接竞争关系, 又存在着互补关系, 表明其具有不可替代性。同时, 在满足特定目标顾客的特定需求方面, 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例如, 便利商店的最大优势是为男士和青年男女提供便利, 超级市场的最大优势是为家庭主妇提供口用品的一次购足, 仓储商店的最大优势是为批量购买者提供廉价的商品等。

2、连锁适应性

由于现代店铺布局的分散化, 每个店铺的商圈范围逐渐缩小, 单店客流不会随着店铺规模的扩大而无限制的增强。这样, 零售业规模效益的实现, 只能通过众多分散的小店铺的集合, 这种集合离不开连锁方式的运用。因此, 再好的零售业态, 如果不适应连锁化发展, 就不是一个具有优势的业态。连锁化发展的适应程度不同, 决定着零售业态的寿命也不同。超级市场、折扣商店、仓储商店、便利商店等都是适合连锁经营的业态, 连锁经营是这些业态得以锦上添花, 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当它们在成长期时, 连锁经营可以使其迅速扩张;当它们在成熟期时, 连锁经营可以使其低成本运营;当它们在衰落期时, 连锁经营可以使其下滑趋势减缓, 全方位的延长零售业态的生命周期。实际上, 连锁经营在本质上是零售业态的组织经营方式, 既不能引人连锁经营的店铺形式, 永远也不可能进化为零售业态, 因为零售业态的特征之一是广泛性。一般而言, 连锁商店是指在核心企业或总店的领导下, 由众多小规模的、分散的、经营同类商品或服务的零售企业, 通过规范化经营, 以实现规模效益的经济联合组织形式。

3、运营“两便性”

现代顾客购物追求“两便性”:便宜和便利。二者皆备, 店铺可兴隆;二者居其一, 店铺可生存;二者皆不备, 必死无疑。因此, 一种具有竞争优势的零售业态, 它必须能满足顾客“两便”性要求。当然, 这里的便宜, 并非指低价, 而是指物有所值。

二、我国零售业业态之电子商务优化路径

继以百货公司为标志的第一次商业革命和以超级商场为标志第二次商业革命之后, 以电子商务为标志的第三次商业革命正在蓬勃兴起,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巨大冲击力震撼着传统商业。

1、依据电子商务的商圈范围判断

电子商务是不同于传统商业业态的新型业态。众所周知, 传统商业业态的商圈根据业态的不同类型和形式而有地理上的远近不同, 客户辐射范围而因此有所差异, 并最终决定其客户消费群体及其消费能力和购买能力。例如:著名的上海徐家汇商圈业态。我们应看到, 即便是同一商业业态, 也会因具体地理位置不同而引起商圈大小不一;即便是同一商业业态且大小完全相同的商圈范畴, 也会因各自商圈内的居民总数、年龄、性别、收入, 爱好等分布差异而导致同一业态的两家不同商店销售额不同。总之, 所有传统商业业态范畴内各种零售实体的商圈仅是十分有限的地理范围, 很难突破其历史形成的稳定边界。而在电子商务业态下, 传统商业业态地理商圈被有效突破。电子商务凭借互联网自身无边界、无国别、无地理分割的空间无限性, 实现了商圈空间的最大化。

2、依据电子商务所供商品价值形态的核心价值构成判断

电子商务是殊异于传统商业业态的全新商业组织模式。传统商业业态所提供商品绝大多数是以实物的物质形式传递给最终消费者, 其鲜明的特点便是商品的有形性, 并成为它的外在表现属性及本质特征。这决定了传统商业业态提供商品的主要形式是集中陈列, 通过选择合适地理位置, 提供相对固定的销售空间, 摆设排列整齐的货架柜台, 展示品种多样的商品, 并以现场实现信息汇总方式, 通过商品内部结构调整, 整体布局、商场装饰来激发亲临现场的顾客的消费欲望, 以达成交易目的。消费者得到的商品是已增值的商品, 其商品价值构成是由原始生产价格和商业附加价格所组成的。而在电子商务的业态下, 虽然在无形交易下最终消费者得到的仍是以物质实体所承载的有形商品价值, 但从商家而言, 它所提供的是商品信息的整合, 并通过搜寻、分类、整理、汇总、编辑、制作而最终以图片、文字等手段并以目录索引的方式, 借助Internet技术媒体把信息传输给最终消费者。在此过程中, 它在产品价值链增长的过程中, 追加的是信息的价格而非物质消费品自身的附加值。因此从商品性态及其价值构成分析, 电子商务与传统商业态有着本质区别。

三、我国零售业业态之后连锁发展优化路径

1、后连锁发展中的依附性混业经营

从国际上来看, 零售业态连锁经营正进入了混业发展阶段。混业经营是各种业务能力的整合整合再整合。它创新了一种连锁体系向混业经营的新构架模式, 以一切为顾客服务的现代经营理念为核心, 打破传统封闭的行业经营格局, 以多业连锁混合型组织体系, 使连锁经营在行业之间横向抱团, 为客户服务纵向做深。可以简单把它定义为, 在保持原有系统结构基本不变的条件下, 以一种业态为主导, 为数不多的几种专业性业态共同在一个稳定区域防同经营, 提供连贯服务, 并获得集聚带来的优化效应。这种集聚效应因为具有针对性和规律性, 往往以连锁经营为载体。另外, 依附性混业经营, 由于在同一区域内共生不同的业态, 优化配置了土地资源, 对其他业态的发展提供了土地资源空间, 产生了正的外部性。与此同时, 这种业态有效配置了顾客的时间资源, 提升了流通运行效率, 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也产生了正外部性。

2、依附性混业经营与后连锁发展

这种专业型混合经营的方式, 在保留连锁性质之下, 打破了原有的零售格局, 既满足了企业扩张的需求, 也更好地满足了消费购物的需求, 成为“后连锁发展”的标志。依附性混业经营在进入后连锁时代之后必然蓬勃发展。进入后连锁发展往往伴随经济能级的提升和需求层次的变迁。

依附性混业经营, 由于在同一区域内共生不同的业态, 优化配置了土地资源。对其他业态的发展提供了土地资源空间, 产生了正的外部性。与此同时, 这种业态有效配置了顾客的时间资源, 提升了流通运行效率, 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也产生了正外部性。依附性混业经营的出现, 消费者全新的消费体验, 又实实在在降低了顾客的机会成本, 所以比起原先的零售格局中的各个业态的平均边际效用对价之比为高, 具有获得市场份额的理由。依附性混业经营作为一种业态理念, 也具有共有物品的性质———无排他性, 有竞争性。但是依附性混业经营带有很大的“即兴表演”性质, 会产生各种组合, 模仿不会单一, 所以竞争性比较小。所以饱和遥遥无期, 生命周期比较长。从营销角度来看, 依附性混业经营是两种不同业态“产品”在核心利益上的整合。核心利益的整合加上基础产品、期望产品、附加产品、潜在产品的不断磨合, 会产生很大的牛鞭效应, 使这种新型业态充满创新的原始动力。这种业态创新恰到好处, 不会让消费者感到不可接受。原因是之前的热身准备做得很充分。在便利店、超市中已经有了“小概念”的混业经营。比如食品超市经营文化产品 (报纸杂志) , 21世纪便利店和美亚音像租赁的混合, 等等, 购物中心实际上也是混业经营。消费者对混业经营已经十分习惯了;同时, 依附性混业经营的各个单体业态早已为大众接受, 现在只是把它们整合到一起, 消费者所感受到的新鲜要远远大于所感受到的怪异。所以这种创新预期会受到欢迎。从顾客让渡价值论来说, 几种不同的业态叠加, 不仅仅是让这种新型业态的让渡价值得到累加, 其整合使顾客的时间成本, 体力成本分摊, 使顾客成本对于这种业态“边际成本递减”。大大增强了这种业态获得顾客购买的可能性。

依附性混业经营业态适应制度环境发展也提供了思路。依附性混业经营带来的业态发展生命力:依附性混业经营是业态创新的驱动器。依附性混业经营的理念与熊彼得的创新理念不谋而合。不同业态的整合、共同发展带来了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效应比单体业态创新, 其能量要大得多。熊彼得同时指出:“创新不是孤立事件, 并且不在时间上均匀的分布, 而是相反, 他们趋于集群, 或者说成簇的发生。”提高对技术创新集群性的认识, 对提高业态发展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依附性混业经营提供了发展思路指导;提供了发展捷径:在自主创新的同时, 大力引进各自系统优势、诱发进一步创新, 即丰富创新源的供给, 又促进了创新技术的扩散, 而形成集群效应。从整合营销的角度理解, 依附性混业经营通过对各种营销工具和手段的系统化组合, 根据环境进行即时性动态修正, 以使交换双方在交互中实现价值增值。强调了和顾客的有效沟通, 而非站在企业自身角度。因而符合营销发展潮流。

我国先进城市要率先关注依附性混业经营的业态发展模式。随着我国连锁经营的业务, 供给、结构组合的三个阶段即成本效应、规模化、市场占有率的问题基本解决, 市场开始进入“后连锁发展”, 必须考虑如何发展新的业态, 而不是在饱和中寻找渗透, 在低位竞争中寻找营销机会。依附型混业经营业态可以很好的满足人的多样性连贯需求, 因此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摘要:本文的主题是研究零售业态优化, 并且将优化的路径置于提升流通产业竞争力这一背景之下。提出了判断零售业业态优劣的标准, 提出了零售业业态优化的两条路径选择, 分别是电子商务, 以及后连锁发展。

关键词:零售业,业态,路径,优化

参考文献

[1]华庆山.经济科学出版社[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年版

[2]杰弗里.萨克斯、费利普.拉雷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3]柴华奇、濯森竞、陈王伟.零售业态发展程度的综合评价[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7 (2)

[4]董博、银超.我国零售业态变革的反思与对策[J].现代管理科学, 2006 (2)

上一篇:中小学生的思想教育下一篇:正常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