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旅游业态

2024-06-07

低碳旅游业态(共8篇)

低碳旅游业态 篇1

扫描世界产业发展格局看, 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已超过众多经济部门, 成为全球的重要支柱产业。上世纪50年代以来, 世界旅游业以每年7%的速度增长, 大大高于同期3%的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到了上世纪90年代, 世界旅游总收入已超过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 成为第一大产业。目前, 无论是包括日本、西班牙、法国等在内的许多发达国家, 还是泰国、马来西亚、埃及等发展中国家, 都把旅游业作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充分就业的国家战略, 全面统筹规划, 加速提升发展, 取得了显著成效。

透析中国产业发展态势, 旅游业已经上升为我国战略性产业。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 近10年的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在10%以上, 成为世界上新兴的旅游大国。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 到2020年, 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客源接待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 旅游业方兴未艾。随着我国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 消费结构和经济结构加快升级, 旅游消费逐步成为人们的基本消费和刚性需求, 这种消费需求正在大幅度上升, 旅游逐渐成为广大人民的一种基本消费, 世界公认我国已进入“大众旅游时代”和“旅游发展黄金期”。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将中国的旅游业跃升为战略性支柱产业, 中国在不远的将来会成为第一旅游大国。因此, 在“十二五”期间, 大力发展旅游业特别是积极倡导低碳旅游业态应当受到高度重视。 (1)

一、“十二五”期间:四川应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特别是低碳旅游业态

从四川省的视野考量, 2009年四川省累计实现旅游收入1472.48亿元, 同比增长34.8%, 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旅游总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人次数等三大指标, 分别比2007年增长21%、23.1%、18.1%, 均以较高增长幅度超过5.12汶川震前的水平。发展旅游业尤其是低碳旅游业态无疑是“十二五”期间发挥四川省比较优势的战略性选择。

第一, 旅游业是四川省对外开放的先导性、窗口性产业。

四川地处西部内陆, 既不临海也不靠边。但四川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发展旅游业的潜力巨大。纵观世界各国旅游发展历史, 不同国家 (地区) 由于经济发展阶段和水平不同、国家发展战略取向不同, 旅游产业具有不同的演进发展路径。从旅游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来看, 基本上可以把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归结为两种:一种是经济发展促进旅游发展 (Economy Promoting Tourism) 模式, 简称“EPT模式”, 即通过经济发展来带动和促进国家 (地区) 旅游产业发展的模式;一种是旅游发展拉动经济发展 (Tourism Promoting Economy) 模式, 简称“TPE模式”, 即通过发展旅游产业来拉动和促进国家 (地区) 经济发展的模式。在“十二五”期间, 四川完全可以利用旅游业的开放性特征, 通过大力发展旅游, 举办重大旅游营销文化活动, 既展示四川省的资源特色、扩大影响, 吸引海内外游客来川观光和休闲度假, 又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度。即在“EPT模式”基础上, 演绎“TPE模式”效应。

第二, 旅游业对四川省经济的综合带动作用越来越大。

四川旅游资源品位高、组合好、市场需求旺、开发见效快, 既是发展潜力巨大的传统产业, 也是“十二五”期间发展势头强劲的新兴支柱产业。“十五”期间, 四川省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2.8%, 比全省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速分别高8.2个百分点、12个百分点, 比全省GDP增速高11.6个百分点。“十一五”的前几年也都比二三产业的增速高。2009年, 四川省旅游总收入增速达到34.8%, 比全省GDP增速高20.3个百分点。根据四川省旅游业的发展态势与演进轨迹, 可以断言, 旅游业对四川省“十二五”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将作出更突出的贡献。

第三, 旅游业是推动四川省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动力。

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 城乡居民收入处于从低收入向中低收入过渡的阶段, 产业发展处于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阶段, 城市化进程处于从较低水平向较高水平过渡的阶段。在这一时期,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消费需求持续扩大, 社会就业需求旺盛, 服务业快速发展。四川省旅游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和有利条件, 决定了旅游业是四川省发展服务业的“重中之重”, 是推动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动力。

第四, 旅游业是促进四川省经济增长与发展方式转变战略路径。

“十二五”期间, 四川省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2) 中要更多地发挥"国内消费"的作用, 而旅游产业则是国内消费的重要产业载体。同时, 在四川灾后重建与扩大内需过程中投入的铁路、公路、机场和其他基础设施要在“十二五”期间发挥作用, 需要旅游业提供支撑。旅游业作为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 对于促进四川省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促进人民群众的充分就业起着十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2009年, 四川省坚持外延发展与内涵提升并重, 在老产品提升与新产品建设结合上取得了新的进展, 通过大力投入, 形成了新的旅游生产能力, 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四川省共有8个新景区建成开放, 11个景区完成改造提升;成功创建新的A级旅游景区17个, 其中4A级景区7个, 正在创建的A级景区达80多个。这些投入势必会在“十二五”期间产生巨大的后续效益。

第五, 旅游业总体上讲, 属于低碳产业, 是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产业。

“十二五”期间在四川转变发展方式、建设“两型社会”、应对气候变化中, 旅游产业特别是低碳旅游业态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 自1990以来, 我国工业能源消耗占全社会能源消耗的比例基本稳定在70%, 工业是耗费能源和资源的最主要产业。尽管统计年鉴中没有旅游业或服务业统计项, 但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几项能源消耗总比例也不过11%, 显然这几项总和远大于旅游业能源消耗。参照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公式, 按旅游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3%初步估算单位旅游业增加值能耗, 结果为0.202, 约为全国单位GDP能耗的1/6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的1/11, 因此旅游业是低耗能产业。而且, 我国工业污染约占总污染的70%, 农业污染占到总污染的近1/3, 而旅游业主要是少部分生活性污染物排放。旅游业作为服务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占用资源少, 而且很多资源可以永续利用, 由此自然形成碳排放少的突出优势。多年的实践证明, 旅游发展与环境密切相关, 而且会促进环境的改善, 这就有助于承担我们的碳责任, 减少碳债务。道理很简单, 因为旅游卖的就是环境和文化, 因此, 保护环境、挖掘文化成为旅游发展的内在动力。另外, 发展旅游业会形成新型碳机制, 即通过旅游发展, 对其他产业产生良性替代, 形成产业补偿, 从而达到既节能减排又促进发展的双重目标。比如, 四川有很多地方原来是砍树、炸山卖石头, 但是, 随着旅游发展, 大家种树、环保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石头作为旅游资源的元素其利用达到了空前的深度。类似情况不胜枚举。可见, 旅游业不仅具有低碳发展的巨大优势, 而且可以成为四川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先锋和亮点。所以, 在“十二五”期间, 四川在产业发展的应该大力发展旅游业特别是低碳绿色旅游业态, 以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同时促进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二、“十二五”期间:四川发展低碳旅游业态任重道远

尽管旅游与其他产业活动相比资源消耗、污染排放及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都较少, 但这并不表示旅游业是“零碳排放”产业。由于高度的产业关联性并伴随其产业规模迅速扩张, 旅游业整体也产生了大量的碳排放, 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可忽视。“十二五”期间, 四川发展低碳旅游业态任重道远。

事实上, 旅游业是以旅游资源为载体, 以旅游设施为基础, 通过提供旅游服务满足旅游消费者各种需求的综合性产业。在一般旅行过程与产业链中, 包含“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因而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度极高。它以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区、旅游车船公司、旅游商贸公司等为主要内容, 对其他产业既有极大的依托性, 又有极强的带动性。每一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每一个旅游项目的建成, 都会带动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与旅游业相关的产业主要指为旅游业提供原材料、零部件等的上游产业、辅助产业, 也包括与旅游业共用某些技术, 共享某些营销渠道或服务而联系在一起的产业或具有互补性的产业, 如民航、公路等交通部门、餐饮业、住宿业、娱乐业、农业、轻工业、文物、通讯、零售业。而这些行业均与碳消耗联系在一起, 排放温室气体。在这些与旅游业具有“前瞻、回顾、旁侧”的关联产业中有的甚至是高耗能产业, 如民航、公路交通产业。这些高碳排放产业对旅游环境质量与社会生态安全带来了隐患与发展阻滞。旅游业碳排放主要来源于交通特别是空中飞行、住宿以及主题公园娱乐、滑雪等旅游活动。据世界旅游组织最新研究, 2005年, 来自旅游交通和住宿业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分别为1192mt和284mt, 全球旅游业排放的二氧化碳大约占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5%, 除去飞行贡献值为3%;2035年以前, 来自旅游业的碳排放量约以2.5%的年均速度增长;至2035年, 旅游业交通及住宿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分别达到2436mt和728mt。另外, 旅游业的奢侈消费助长了负面环境影响。如普通居民一般一天用水100~300升, 但星级宾馆用水则达到每天500~2000升, 超豪华宾馆则更高。这些问题, 已经引起了有关学者的高度关注。比如, 有的学者从旅游者的视角对城市旅游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通过旅游者评判的方式, 构建城市旅游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对城市旅游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与比较 (万绪才等, 2003) ;有的学者采用社会学民意调查的方法, 对城市常住居民及旅游者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 考量了城市旅游的社会容量 (胡希军等, 2005) ;有的指出, 城市旅游环境承载力其由城市旅游生态环境承载力、城市旅游资源承载力、城市旅游经济承载力、城市旅游社会承载力、城市旅游心理承载力等五个子系统构成 (袁基瑜等, 2006) ;有的专家还利用模糊数学的理论与方法, 建立了各评价指标的隶属函数和多级模糊综合评判的数学模型, 对城市旅游环境质量进行了定量的综合评价 (王计平等, 2006) 。 还有的学者讲城市旅游生态足迹划分为旅游交通、餐饮、住宿、购物、游览、娱乐等6个方面, 并对其旅游生态足迹进行了测评 (曹辉, 2007) 。这些已经结果表明, 城市旅游活动是一种对自然资源高需求和高消耗的综合性生活方式。这将是“十二五”期间, 四川省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节能减排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尽管开发绿色旅游资源、建设绿色旅游产品、开展绿色旅游经营、实行绿色旅游管理、培育绿色旅游消费已经成为四川省发展旅游产业和拓宽旅游市场的共识, 绿色饭店体系化的运作, 已经成为四川低碳旅游业态的亮点。但是, 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 四川在发展低碳旅游业态方面还存在一系列问题, 一是在交通出行和饭店运作方面, 四川省的能源消耗仍然突出, 特别是作为私家车拥有量名列前茅的成都市, 经常出现旅游高峰期的进出城的塞车现象;一些饭店的奢华之风, 也增加了碳排放;二是在旅游资源与旅游设施的开发建设中, 传统模式仍然占据统治地位, 注重硬开发, 忽视软开发, 把旅游开发等同于工业开发或房地产开发;三是旅游设施与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较低, 许多先进的智能化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与利用明显不足, 从而不仅增加了旅游业的运营成本, 也增加了碳排放;四是四川旅游消费中的浪费现象普遍, 比如人工温泉的酒店星罗棋布、饭店餐饮的浪费, 不仅提高了消费成本, 也增加了排污工作量。

三、十二五期间:“五位一体”重构与发展低碳旅游业态

“低碳旅游”概念的正式提出, 最早见于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事实上, 四川在低碳旅游实践上早已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多年前, 在九寨沟等旅游景区禁止机动车进入, 改以电瓶车代替, 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九寨沟能够多年一直保持清澈见底的水, 与其采用统一的环保大巴不无关系。低碳旅游是一种绿色生态、循环高效、可持续的旅游产品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是一种面向未来、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低碳旅游不仅是一种责任, 同时也是企业降低成本、提升游客修养水平和产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低碳旅游业态是一种低碳产业模式和生活方式, 应当成为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济战略之一。低碳旅游业态及其运作主要有三个重点, 一是转变现有旅游模式, 倡导公共交通和混合动力汽车、电动车、自行车等低碳或无碳方式, 同时也丰富旅游生活, 增加旅游项目;二是扭转奢华浪费之风, 强化清洁、方便、舒适的功能性, 提升文化的品牌性;三是加强旅游智能化发展, 提高运行效率, 同时及时全面引进节能减排技术, 降低碳消耗, 最终形成低碳旅游业态的循环经济模式。发展低碳旅游业态, 生态旅游环境保护至关重要。在生态旅游环境与人文旅游环境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过程中, 要遵循生态旅游与环保规律, 从生态旅游政策、开发规划等的制订和环境影响评价与审计到建立生态旅游产业结构、实施旅游管理者和经营者及旅游者生态教育、生态管理等, 进行全方面生态旅游环境保护, 以达到生态旅游可持续的目的 (明庆忠等, 2000) 。

笔者以为, 在“十二五”期间, 四川重构与发展低碳旅游业态, 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以统筹城乡为路径, 着重在宾馆饭店、景区景点、绿色低碳的城乡一体化城市、绿色环保旅游企业和游客行为“五位一体”上根据各自不同的要求、目标与着力点, 建立相应的制度安排。

——旅游景区:低碳旅游业态的“源头”。低碳旅游景区的首要方向是创建循环型、城乡统筹型旅游景区, 即严格遵循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原则”, 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旅游开发、旅游活动, 在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活动中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 把旅游景区清洁生产、旅游资源综合利用、旅游产品的生态设计和旅游者的可持续消费融为一体。就循环型低碳化景区的建设与发展而言, 关键是要加大城乡统筹的力度, 在A级景区评定标准、国家风景名胜区管理规范等基础上, 逐步执行和推广《绿色环球21景区规划设计标准》等国际标准、《生态旅游示范区标准》等国家标准, 并鼓励地方制定适合区域特点的地方标准 (如2006年深圳在全国率先推出《绿色景区标准》) , 在景区创建中对资源开发利用、景区容量规模、景区智能化发展、配套设施环保化水平、清洁能源利用以及对游客的宣传教育等方面进行控制要求。笔者以为, 四川省作为农业大省, “三农”问题是统筹城乡科学发展最突出的问题。对四川旅游低碳业态的重构而言, 就是要大力发展农业旅游、乡村旅游、农家乐旅游、花卉湖泊湿地旅游等, 让农民走上致富奔小康道路的同时, 利用这些天然的潜在资源, 合理开发以农业生态为主题的观光旅游区。从总体上看, 四川省那些经济欠发达、人民富裕程度相对较低的县市接纳的外来游客相对较少, 但旅游资源都各有特色。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 多数旅游资源处于“清风明月不用买”的被“辜负”状态。积极推进“三农”旅游, 不但可以重构低碳旅游业态, 而且可以促进"三农"的科学发展。

——餐饮酒店:低碳旅游业态的“抓手”。事实上, 在旅游业态中餐饮住宿占用了旅游消费中大部分的能源和水资源, 推进低碳绿色饭店发展已成为国际住宿业和餐饮业的新型经营方式。低碳绿色饭店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坚持清洁生产、倡导绿色消费、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使用资源的饭店。低碳绿色饭店要注意通过品牌连锁, 整合乡村酒店资源, 低碳绿色饭店在安全方面重视消防安全、治安安全和食品安全;在健康方面突出绿色客房、绿色餐饮和卫生操作;在环保方面关注节能、降耗和垃圾处理并引导消费者进行“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以及“替代使用”的低碳绿色消费。针对四川省餐饮酒店的现状, 低碳绿色饭店应该突出三个“抓手”:一是制定由节能、环保、降耗、绿色服务 (包括绿色采购) 、绿色宣传及绿色营销等环节组成的“绿色”标准, 并逐步示范、评定和推广;二是在建筑、供热、空调、照明、电器使用和水资源利用等方面采用低碳新技术与智能控制系统, 充分利用太阳能、生物能、有机能等清洁能源, 以科技创新提高节能减排水平;三是提升乡村酒店的硬件与软件水平, 在突出乡村生态低碳优势的同时, 升级其硬件档次与软件服务水准;四是建立有利于节能减排的员工培训管理、客人宣传教育以及相应的激励制度安排, 推行降低物质消耗的绿色化旅游消费、更加亲近自然的节俭化旅游消费, 以使游客获得更多的精神体验。

——绿色低碳的城乡一体化城市:低碳旅游业态的“平台”。绿色低碳的城乡一体化城市是在城乡一体化格局下, 综合考虑低碳城市建设、低碳经济发展和旅游业低碳化发展的有机融合体, 是未来旅游城市建设发展的方向。它强调城乡建设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强调城乡经济发展过程中能源效率提高和能源结构改善;强调对城乡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以及城乡旅游活动中的低碳消费。从发展方向上, 绿色低碳的城乡一体化城市应以营造生态宜居的优良旅游环境为目标, 以高效循环的减排及节能技术、产品为支撑, 以健全的低碳经济法规制度和碳排放交易机制为保障。成都所提出的建立“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宏伟蓝图充分体现了绿色低碳的城乡一体化城市目标。作为低碳旅游业态的“平台”的绿色低碳的城乡一体化城市, 在宏观层面上, 应大力推进包括城乡生产系统、流通服务系统、消费系统、社会系统、生态系统以及基础设施系统等在内城乡系统的循环经济发展;在中观层面上, 应倡导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 推广节能技术在各产业中的应用, 调整城乡能源、交通和建筑结构向低碳化方向演进;微观层面上, 要鼓励构建企业内部资源的循环体系, 在支柱产业、重点行业和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内推进微观循环经济。

——绿色环保旅游企业:低碳旅游业态的“纽带”。绿色环保旅游企业是指在经营和发展中采用开放式和循环式的绿色发展模式、倡导绿色消费理念, 处理好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 在为社会提供绿色、舒适、安全的旅游产品同时, 将经营过程中资源和能源消耗降至最低, 从而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多赢”的现代旅游企业。绿色环保旅游企业发展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 应借鉴绿色环球21标准体系、ISO14000认证体系、Smart Voyager认证体系和澳大利亚NEAP认证体系等国际上较为成熟的相关认证标准, 制定适宜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认证体系;其次, 引导和激励企业绿色化发展, 从树立环保意识、强化环保教育、开发绿色产品、进行绿色营销和树立绿色品牌等方面严格要求;最后, 选择合适的标准进行相应评定, 其过程主要是结合综合评价和现场认证, 从而达到创建和推广绿色品牌的目的。

——游客行为矫正:低碳旅游业态的“角色转变”。旅游者是践行低碳旅游的“主角”。因此, 我们应该以各种“寓教于旅”宣传手段, 把旅游活动的碳排放情况告诉游客与公众, 让大家知道, 乘坐不同交通工具, 碳排放会有什么区别;住酒店把冷气调高一度, 能减少多少碳排放等等。只要游客掌握这些对称信息, 其行为就可能发生改变, 对过度碳排放行为就会有所收敛。我们还可以开发些低碳旅游项目, 倡导公共交通和电动车、自行车等低碳或无碳方式, 比如近郊自行车游、市区人力三轮车游。这些旅游项目不仅可以丰富游客的旅游生活, 也可增加旅游项目的游客参与度。倡导低碳旅游, 还应扭转奢华之风, 强化方便、舒适的功能性, 提升低碳旅游文化的品牌性与美誉度。在这方面, 旅游信息的对称性、宣传与沟通显得格外重要。Durocher和Henderson曾指出, 灾害中错误信息的传播会对目的地形象造成严重破坏, 并强调灾后应与公众进行有效沟通、保证信息的可靠性。Yeoman, Lennon & Black也指出, 危机时期媒体的态度对旅游业影响很大, 并提出政府应坚持主动、透明的信息沟通。这些学者的研究表明, 政府的信息沟通态度和对媒体舆论的引导对灾后目的地旅游恢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政府的信息沟通态度和对媒体舆论的引导卓有成效, 就会激发旅游市场上的潜在需求。就国内游、入境游和出境游三大市场而言, 国内游市场始终是四川省旅游市场的中坚, 要进一步提高其质量和效益;入境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衡量一个地区旅游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是增加外汇收入, 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 也是扩大对外开放, 促进民间交流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四川作为旅游资源十分富集、而且资源品位极高的旅游资源大省, 大力发展入境旅游不仅有利于调整四川省的旅游产业结构, 而且直接关系到四川省旅游产业地位的提升和旅游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为了进一步促进四川省的国内游与入境游, 在“十二五”期间, 四川省要进一步加大四川旅游景点、餐饮酒店、绿色低碳城市、绿色环保旅游企业、旅游特色产品的宣传力度, 与潜在的游客与公众沟通, 重塑“地震灾后的四川依然美丽”、“低碳旅游是对四川灾后重建的新贡献”等理念, 以进一步激发对四川低碳旅游业态的市场需求, 扩张四川旅游市场的辐射面。

注释

1 柴 颖:“低碳旅游”应当受到重视, 《工人日报》, 2010年1月3日。

2 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指“国内投资”、“国内消费”和“净出口”。

低碳旅游业态 篇2

DB11/T 652《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分为以下九个部分: —— 第1部分:通则; —— 第2部分:国际驿站; —— 第3部分:采摘篱园; —— 第4部分:乡村酒店; —— 第5部分:养生山吧; —— 第6部分:休闲农庄; —— 第7部分:生态渔家; —— 第8部分:山水人家; —— 第9部分:民族风苑。本部分为DB11/T 652的第1部分。

本部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由北京市旅游局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由北京市旅游局组织实施。

本部分起草单位:北京市旅游局、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张慧光、安金明、谷慧敏、赵广朝、张伟、刘玲、牟晓婷。

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 第1部分:通则 1 范围

DB11/T 652的本部分规定了各“乡村旅游特色业态”应具有的共有要素的基本要求及评定规则。

本部分适用于“乡村旅游特色业态”的乡村旅游接待单位。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DB11/T 6522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 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6—2008 声环境质量标准

GB/T 10001.1 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1部分:通用符号

GB/T 10001.2 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2部分:旅游休闲符号

GB/T 18973—2003 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3.1

乡村旅游 rural tourism

指通过以乡村为依托,以乡村空间环境为活动场所,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及风俗、农民生活场景等主要旅游吸引物,满足旅游者观光、休闲、娱乐、求知、体验等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3.2

乡村旅游接待单位 rural tourism household

指由乡村环境、若干建筑物和附属设施等组成,形成一定规模的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独立经营主体。3.3

乡村旅游特色业态 special rural tourism categories

指通过开展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经营所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特定产业形式,它具有类型独特性和空间分布集群性。4 总则

4.1“乡村旅游特色业态”的确定,应达到本部分所列评定条件,否则不具备参评资格。

4.2 由若干建筑物或者若干部分组成的接待单位,如果以整体设施申评,则不因各区域财产权的不同而区别对待。

4.3 乡村旅游接待单位的建筑、附属设施、服务项目和运行管理应符合安全、消防、卫生、环境保护等现行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4.4“乡村旅游特色业态”的接待单位应具备合法经营证照,如营业执照、税务证、卫生许可证等。

4.5 从业人员应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身体健康,无传染性疾病,无不良嗜好,持卫生部门统一颁发的健康证上岗。5 基本要求 5.1 总体环境

环境优美,绿化面积应不少于占地面积的30%。

5.1.1 居住建筑周围无污染性工业企业,水源没有受到工业及生活污染。5.1.2 空气质量应符合GB 3095—1996的二级标准;环境噪声限值应符合GB 3096—2008的1类声环境功能区要求。5.1.3 游客公共休息设施布置合理,数量充足。

5.1.4 地面平整、无杂物,无乱搭乱建、乱堆乱放现象。5.2 住宿设施

5.2.1 可供出租的客房3间(套)及以上。5.2.2 门锁为暗锁,有防盗装置,显著位置张贴应急疏散图及相关说明。5.2.3 装修良好,有软垫床、桌、椅、床头柜等配套家具。5.2.4 备有饭店服务指南、价目表、住宿须知。5.2.516小时提供冷热饮用水。

5.2.6 有符合环保标准的采暖、制冷设备。5.2.7 有供客人独立使用的卫生间,洗浴设施齐全。

5.2.8 客房、卫生间每天全面整理一次,隔日或应客人要求更换床单、被单及枕套,并做到每客必换。5.3 餐饮设施 5.3.1 餐厅

5.3.1.1 餐位数应达到10个。

5.3.1.2 餐厅餐台摆设整齐美观,餐桌/椅、餐具、饮具、台布、餐巾等完好无破损,保持洁净。

5.3.1.3 有设计美观、明码标价的菜单。5.3.1.4 有空调及通风设备。

5.3.1.5 有标识明显的吸烟区和非吸烟区。5.3.1.6 地面经过防滑处理、便于冲洗。5.3.2 厨房

5.3.2.1 各类设备、器皿完好、洁净,应有单独的冷荤准备空间与厨具。5.3.2.2 有防蚊、蝇、虫、鼠和预防传染疾病措施。5.3.2.3 有使用明火、电、气的安全防火措施。5.4 基础设施

5.4.1 所处位置交通便利。

5.4.2 主要道路平整干净,可以通行机动车辆,配有路灯。

5.4.3 主要道路及路口有指示牌(图),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符合GB/T 10001.1和GB/T 10001.2的规定,各种指示和服务文字应使用规范的中英文同时表示,各种公共信息资料如全景图、标识牌、景物介绍等与整体坏境协调。5.4.4 有方便游客停车的场地,标识清晰,卫生整洁,与周边环境协调。5.4.5 有稳定的供水供电供气系统。5.4.6 有固定公用电话,并配备市内电话簿。5.4.7 可以接收无线信号,无线通讯正常。5.4.8 可以提供宽带网络服务。

5.4.9 存放垃圾的设施设备和场地清洁、无异味,垃圾清扫、清运及时,分类处理。

5.4.10 公共厕所

5.4.10.1 便器、洗漱台、面盆(水池)、镜面、水龙头等设施完好。5.4.10.2 有挂衣钩、卫生纸托架、纸篓、洗手液或香皂等客用设施与物品。5.4.10.3 地面有防滑提示或标志,墙面有防滑扶手。

5.4.10.4 卫生符合GB/T 18973—2003一星级旅游厕所标准要求。5.4.10.5 地漏排水畅通。

5.4.11 应具备坡道、安全扶手等基本的无障碍设施。5.5 安全要求

5.5.1 安全通道、疏散楼梯保持畅通,安全标志明显,应急灯完好。5.5.2 配备灭火器材并保持完好有效。5.5.3 危险区域有专人管理和醒目的相关警示。

5.5.4 交通、游览、娱乐等各项设施的防护设备齐全,维护及时;能为游客提供及时的旅游救助。

5.5.5 有应对各种紧急事件如地震、食物中毒、恐吓电话及可疑爆炸物等的安全预案,并及时上报。

5.5.6 对从业人员定期进行安全知识培训和紧急事件处理技能培训。5.6 服务要求

5.6.1 服务人员上岗着统一服装,且服装整洁,仪表端庄,举止文雅大方。5.6.2 服务人员注意个人卫生,严格执行岗位卫生工作程序。5.6.3 服务人员能够用普通话服务,使用礼貌用语。5.6.4 服务人员能够熟练掌握本岗位的相关服务知识。5.6.5 尊重游客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5.6.6 定期对管理人员及服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5.6.7 及时合理地处理游客投诉。5.6.8 明码标价、计量准确,无强买强卖。5.7 社会贡献要求

5.7.1 促进本地社会经济发展与居民创业,吸纳本地及周边地区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

5.7.2 保护和弘扬本地传统文化,促进本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5.7.3 提高社区居民素质与对外交往能力。6 评定 6.1 评定组织

乡村旅游特色业态评定委员会负责对“乡村旅游特色业态”进行评定和管理,评定委员会由政府相关部门、科研部门和企业的专家代表组成。6.2 评定程序

评定程序为申报、受理与评定、批复与公告、颁发标志牌四个步骤。6.2.1 申报

乡村旅游特色业态的评定采取自愿原则。凡自愿申报乡村旅游特色业态的单位,须填写“乡村旅游特色业态评定申报表”,并提交相关文件与证明材料,“乡村旅游特色业态评定申请表”见附录A。

每个乡村旅游接待单位应根据自身特点选择一种最能反映本单位特色的业态申请评定。6.2.2 受理与评定

乡村旅游特色业态评定委员会在收到申请单位相关申报材料的10个工作日内,对申请单位的基本条件进行现场评判。乡村旅游特色业态的确定,应满足本部分第5章要求。

对达到本部分第5章要求的申请单位,按照其所申请“乡村旅游特色业态”的对应标准进行现场评分,全面考核,综合评定。6.2.3 批复与公告

乡村旅游特色业态评定委员会对通过现场评定的乡村旅游接待单位做出批复,并发出公告,公告期为10天。6.2.4 颁发标志牌

公告期满,乡村旅游特色业态评定委员向申请单位颁发其所申请的“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志牌和证书,标志牌和证书的有效期为三年。7 复核与处理 7.1 复核

7.1.1 乡村旅游特色业态实行复核制度。已获得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志牌和证书的乡村旅游接待单位应自觉接受乡村旅游特色业态评定委员的复核。7.1.2 乡村旅游特色业态评定委员会复核工作结束后10个工作日内向被复核的“乡村旅游特色业态”申请单位出具书面的报告。7.2 复核结果的处理

7.2.1 乡村旅游特色业态的接待单位在经营接待过程中有消费者投诉,经乡村旅游特色业态评定委员会查实后,根据情节和影响程度给予警告直至撤销“乡村旅游特色业态”资格。7.2.2“乡村旅游特色业态”的接待单位在经营过程中发生安全、消防、食品卫生等重大责任事故或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乡村旅游特色业态评定委员会直接取消其“乡村旅游特色业态”资格,收回标志牌及证书。

7.2.3 被取消“乡村旅游特色业态”资格的接待单位,自被取消资格之日起一年后方可重新申请“乡村旅游特色业态”的评定。附 录 A(资料性附录)

乡村旅游特色业态评定申请表

表A.1 乡村旅游特色业态评定申请表 单位名称 申请业态类型 负责人姓名 地址 开业时间 联系电话 邮政编码 E-mail 网址

所在乡(镇)村 区域范围面积平方米 建筑形式 服务人员总数 人

有卫生证人数 人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人数 人 客房总数

间 特色旅游 项目有 餐位总数 个

上一年营业 总收入 万元 上一年接待 游客总数 人

上一年接待 团队总数

曾获奖(或受处罚)情况说明: 备注:需提交的其他文件和证明材料: 1、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2、曾获得精神文明建设先进称号等荣誉的证明;

3、获得北京市、国家或国际组织颁发和认定的生态环境、独特资源方面的证书; 4、规划、建设和产品的创新性证明; 5、能够辅助说明其达标的其他证明材料。DB11/X XXX—XXXX DB11/T 652.1—2009 1 II I DB11/T 652.1—2009 DB11/T 652.1—2009 II 5

旅游业态创新与业态结构优化研究 篇3

业态一词来源于流通业, 是流通企业经营形态的简称, 是流通企业经营方式和经营特点在市场上表现出来的存在形态。旅游业态是对旅游行业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经营特色和经济效益的一种综合描述, 它是一个动态性的概念。

有效的旅游业态要满足旅游市场需求, 而满足需求的前提是洞悉需求。旅游消费者或客户的需求包括如何产生需求、需求具有什么特点, 以及如何满足需求等, 这些都属于旅游消费行为的范围。随着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变迁, 旅游业态也将随之变化。现代旅游业是一个无边界的产业, 它与其他行业广泛融合, 相互渗透, 形成了多样化的产业新形态。

二、旅游业态变迁的动因

作为典型的服务性行业, 为了适应消费者行为的变化, 旅游企业必须不断做出调整, 这也就推动了旅游业态的变迁。技术、社会文明、经济发展是影响消费行为的外在因素, 这些因素通过影响消费者的行为为旅游企业的变革指明了方向, 旅游企业通过不断调整, 不断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和生活方式, 进而获得发展。这就为旅游业态的创新提供了外在条件。因此, 我们说消费文化、消费需求以及生活方式是影响消费行为的根本因素, 由于消费文化的变化, 消费需求的升级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 推动旅游业态的不断创新。旅游消费行为变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旅游已从“看”走到了“玩”的时代, 休闲需求的普遍性。过去人们很少有机会和时间出游, 一次出游, 总是希望能够将万千风景都能尽收眼底, 因此, “走马观花”式的游览成为了旅游的主要方式。但随着都市生活者日常生活越来越紧张, 工作压力越来越大, 导致当前的城市消费者更多通过旅游来弛缓神经和释放压力, 调查显示, 有88.5%的人外出旅游的主要目的是休闲度假。

2.从单一的观光游走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对文化需求增加。随着旅游者的消费经验日趋丰富, 对旅游产品更加挑剔, 对大众旅游产品感到厌倦, 开始追求一种彰显自己个性的旅游产品服务。过去相对单调的观光包价旅游是一种相分离的产业形态, 产业各自独立。现在消费者不仅仅满足于单纯的观光, 对旅游产品的观念价值的诉求提高, 旅游业需要与其他产业的融合。

3.自助型旅游消费增多, 对传统旅行社的依赖越来越少。自助旅游在我国发展迅速, 已成为一种旅游新时尚和潮流, 成为我国旅游市场的主导力量。如自驾游的流行, 自行车自由行, 徒步旅行等。

4.更多借助于数字化信息平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旅游者可以更为方便地获取旅游目的地信息, 同时供应商也可以更为方便地向旅游者“销售”。人们在外出旅游之前可通过互联网查找更多的信息。同时, 围绕网络滋生出来的各种类似驴友会、户外探险组织等的兴起与发展, 使得互联网不仅成为信息平台, 也是重要的互动和沟通平台。

三、多元化复合型旅游业态

随着旅游需求个性化与体验化特性的增强, 点线经济体系提供的单一团队观光旅游产品不再完全满足消费需求, 于是以旅游地政府为主导、以体验休闲度假产品为主体的旅游经济运行方式诞生了。而体验化旅游产品已不再是传统的单一性的旅游产业所能提供, 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渗透和嫁接, 萌生出各种新业态。

(一) 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

1. 旅游业与工农业融合

旅游业与农业的融合使农业的劳作方式、农田风光、农产品加工制作等原本属于农业范畴的事物和行为成为了可被依托发展旅游活动的内容。这种转换有效地拓展了旅游业可依托资源的类型, 丰富了旅游活动的内容, 迎合了旅游者多种多样、求新、求变的旅游需求, 推动了旅游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工业旅游是以现有的工厂、企业、公司及在建工程等工业场所作为旅游客体的一种专项旅游。通过让游客了解工业生产与工程操作等全过程, 获取科学知识, 满足旅游者精神需求和行、吃、住、游等基本旅游享受, 能提供集求知、购物、观光等多方面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产品。工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并不是“工业”与“旅游”的简单结合, 要把工业的魅力与文化艺术相融合, 将这种内涵渗透到旅游的形式中, 体现出独特的审美个性。

2. 旅游业与房地产业融合

20世纪90年代以后, 国内旅游房地产出现了多元发展态势, 特别是2001年国内召开了“中国旅游房地产论坛”, 此后旅游业房地产逐渐受到旅游业经营者和房地产开发商的重视。国内相继出现了产权酒店、分时度假酒店、高尔夫度假村等旅游房地产项目。只是分时度假、产权式酒店在国内发展比较缓慢, 刚刚起步, 有待培育。

3. 旅游业与影视业融合

影视旅游的正式开端是1963年, 其标志是好莱坞环球影城的建成。最初好莱坞环球影城只是一个影视拍摄场所, 后逐渐演变成参观游览地。世界影响最大的国际性电影节, 如柏林电影节、戛纳电影节和威尼斯电影节, 在这些电影节期间举办地区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

在国内, 无锡中视影视基地一直被认为是影视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成功典范。建成10多年来, 已有100多部影视剧在此拍摄, 并吸引了数以百万计的中外游客前来观光。随后, 国内兴起了投资建设影视城的热潮, 先后有30多家影视城投资兴建落成, 如浙江横店影视城、广东南海影视城等, 这些都推动了影视旅游进一步发展。国内电影节如上海国际电影节、长春国际电影节、长沙金鹰电视艺术节等也吸引了不少游客。此外, 电影也逐渐成为某些景区宣传的媒介, 观众能通过一部电影记住某个景区, 如《非诚勿扰》使西溪湿地的名声大噪。

4. 旅游业与金融业融合

2004年9月15日, 携程旅行网与招商银行共同打造了“携程旅行信用卡”, 这标志着招商银行信用卡向旅游业的渗透和拓展;同时也表明携程旅行网作为国内最大的旅行服务公司在旅行信用体系的建立做出了积极尝试。除银行业之外, 保险业也在尝试着与旅游业融合的过程中创新自己的金融产品, 并形成旅游活动中所必需的各种旅游险, 如旅游救助保险、旅游救援保险、旅客意外伤害保险、旅游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总之, 以银行 (信用卡) 、保险 (旅行救援卡) 为代理的金融业与传统的和非传统的旅行与旅游服务运营的结合, 一方面促进了旅游产品的创新, 另一方面则是极大地推动了新型产业形态创新的制度供给。

(二) 新型旅游业态发展特点与趋势

1. 时代性

旅游者相对而言是追求生活品质也是向往新鲜感的一群人, 所以注定旅游业是一个紧跟时代步伐的行业, 体现出所有最新的元素。世界上最早的旅游是通过火车进行的, 当交通方式进步后, 飞机、豪华游轮都进入了旅游者的选择范围, 最新的航天飞船也让太空游成为可能。当追求绿色回归自然成为都市人的新时尚后, 旅游业也马上反映出这种趋势, 如备受追捧的乡村旅游。

2. 虚拟型

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 离不开网络技术, 随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选择自助游, 携程、e龙等旅游网站成了旅游者的新宠, 无论是定酒店、机票亦或是景区, 旅游者都会首先上旅游网站上获得信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旅游者可以更为方便地获取旅游目的地信息, 同时供应商也可以更为方便地向旅游者“销售”。

3. 多元性

旅游业是一个无边界产业, 它的发展不仅仅是单一产业的发展, 同时需要与其他产业相互融合, 形成新的业态。现如今旅游业已经尝试与工业、农业、房地产业、影视业等的融合, 在未来发展中, 旅游业将赋予更多的产业以旅游功能, 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形成互利共赢的关系。

4. 定制化与规模化的结合

随着旅游者的消费经验日趋丰富, 对大众旅游产品感到厌倦, 开始追求一种彰显自己个性的旅游产品服务, 传统的观光包价游已经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艺术审美、优质服务等吸引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和追求, 这就提出了旅游产品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问题。旅游产品供应商应突出性格化产品的定制来迎合消费者的需求。但是旅游业作为产业的存在, 与其他产业一样也需要追求利润最大化, 只有产品的大规模生产, 才具有市场规模效益, 才能价低成本。现代旅游业由于要满足个性化需求, 意味着要实现规模效益必须把个体化产品转化为消费者普遍接受的商品, 实现“个性定制”与“规模生产”的结合。

四、旅游业态结构优化

(一) 旅游行业间比例协调和相互配套

旅游行业中无论是酒店业、旅行社、旅游景区还是旅游交通都是相互关联的, 缺一不可, 当这些行业按一定比例协调发展时旅游业才能欣欣向荣。复合型旅游业态的多种形式必须相互协调, 有效竞争, 面向多层次客源市场。要改变长期以来视旅游交通、宾馆饭店和旅行社为旅游业三大支柱产业的传统观念, 而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逐步将发展重点转向投资回报率高和利润率高的景区 (点) 业、旅游商品开发与经营业及旅游餐饮业。只有当所有这些行业相互协调与合作, 降低系统风险, 才有业态结构的优化。

(二) 从传统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

旅游行业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无论是饭店还是旅行社, 都需要很大的劳动力投入, 如果旅游业一直是劳动密集型行业那么就不可能有更大的利润与收益的突破, 也无法实现行业的振兴与提升。而随着科技的进步、消费者需求的升级, 旅游行业必然要走向信息化, 这就需要更多的资金与技术投入, 如电子导游、电子订票系统、电子支付等。

(三) 经营方式的转变和创新

如在传统住宿业态基础上, 鼓励产权酒店、分时度假酒店等新型业态的发展;在传统旅行社业态的基础上, 鼓励新型导游公司发展等。

五、结语

旅游目的地与旅游企业需要紧紧围绕目标旅游消费者或客户需求, 在对旅游消费行为精细调研的基础上, 展开旅游业态的创新, 促使旅游管理进入精细化时代。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相互融合, 形成各种新业态。新型旅游业态将朝着新的方向与特点发展, 随着业态结构的优化, 旅游业将走向高速发展的时代, 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

参考文献

[1]孙明贵.业态管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33-103.

[2]戴斌, 束菊萍.旅游业态演化:背景、特征及其影响[J].旅行社之友, 2005, (1) :2-6.

[3]王婉飞.中国旅游业发展及创新研究——以分时度假为突破口[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73-130.

[4]邹再进.旅游业态发展趋势探讨[J].商业研究, 2007, (12) :156-160.

[5]马丽卿.长三角地区旅游业态分析与海洋特色产品链构建[J].城市化, 2009, (2) :31-34.

[6]王慧敏.旅游产业的新发展观:5C模式[J].中国工业经济, 2007, (6) :13-20.

[7]邹再进.区域旅游业态理论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7, (9) :100-104.

[8]杨颖.从业态多样性现象透视旅游业转型发展——以旅游业与创意产业融合为例[J].旅游论坛, 2008, (12) :379-383.

江苏省旅游新业态发展特点 篇4

江苏国民出国门旅游的同时,外国游客也不断进入江苏旅游,实现江苏旅游业发展的双向国际化。目前,江苏国民出境旅游势头高涨,亚洲短线及欧美洲的长线都有持续上涨的趋势;同时江苏省政府也主导旅游资源整合,着力打造国际旅游资源,升级旅游设备,培养外语人才,赴海外参加旅游推介会,吸引大量国际游客入境旅游。

(一)走出国门去旅游

江苏省人民出境游已经成为平常事,据省旅游局统计数据得知,截至2014年10月底,江苏经旅行社组织出境旅游的人数达到124.7万,全年超145万人次,江苏旅行社组织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的基本分布是:亚洲占87.3%,其中港澳台占50.9%;欧洲占9.3%;非洲占0.3%;美洲占1.4%;大洋洲占1.7%。出境旅游目的地排名前6位的国家分别是韩国、泰国、日本、新加坡、法国和马来西亚。2014年赴韩国、日本游客增幅最大,均超过100%。2015年赴泰国、日本、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江苏游客均以超过100%的比例上涨。

(二)走向世界旅游舞台

培养江苏旅游品牌:一是江苏省“畅游江苏”国际品牌走向世界。为进一步提升江苏省旅游形象,扩大“畅游江苏”品牌国际影响力,2015年江苏省旅游局委托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制播“古之奇迹今之传奇:中国大运河”纪录片,面向欧美主要国家宣传推广江苏省运河旅游资源;二是国际慢城彰显国际旅游品牌。高淳县桠溪镇于2010年12月在苏格兰举办的国际慢城会议上被授予“国际慢城”称号,成为我国第一个“国际慢城”。慢城金花旅游节每年一度,已举办七届,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慢城“国际、绿色、参与、时尚”的特色,既有传统经典民俗活动的延续传承,也有与时俱进适应新媒体传播渠道的活动创意。三是参加国际旅游推介会,参与国际奖项评选。江苏省在有关国家及香港地区设立“江苏旅游推广中心”,积极参加2014年香港旅游推介会,签订12个重点项目;抢抓“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机遇,主动参与长江旅游推广联盟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推广联盟的各项推广活动。举办2015“江苏台湾灯会”交流活动和苏台美食嘉年华。2014年中国盐城·西班牙马德里旅游项目推介会举行,盐城市与西班牙诚信基金会签署了互送客源协议;盐城市旅游推介团赴韩开展了包括“美丽盐城与您相约”盐城旅游图片展、盐城旅游特色商品暨美食展、盐韩旅游文化交流、盐城旅游(韩国)推介说明会在内的系列旅游推介活动,各具特色的市场化推介宣传活动、积极创新地推进机制,让盐城有机会、有实力展现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游客面前。盐城荣获第20届亚洲旅游业金旅奖·十佳绿色生态旅游目的地”。从苏南到苏北实现全面国际化。

(三)打通国际旅游通道

江苏省目前从苏南至苏北国际航线丰富,数量充沛,实现澳洲、欧洲、美洲、亚洲空中版图全覆盖。南京禄口机场为江苏游客走出国门,迎海外游客进入江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禄口机场现开通南京至美洲、欧洲、澳洲等多地的直飞航班,有客、货运航线通航国内、国际约八十个大中城市,国际包机及航班每周二百多班,定期国际客运航班主要通航美国洛杉矶、德国法兰克福、澳大利亚悉尼、新加坡、泰国曼谷、韩国首尔以及中国香港、澳门、台北等6个国家和3个地区的16个城市,客运包机通达马尔代夫、曼谷、普吉等东南亚旅游城市,定期货运航班通航台北。境外25家航空公司已在南京禄口机场运营航班或包机。2015年南京开通到美国洛杉矶首条直飞航线,加密由泰国酷鸟航空南京到曼谷航线,2015年常州机场开通直飞老挝航线,该航线的开通,进一步拓展了国内与老挝之间的航空市场,促进苏南地区与老挝之间的旅游、经贸往来,便民出行。此外,苏北盐城有航线直飞首尔,中国台北、高雄。

(四)优惠政策迎海外游客

江苏省的入境旅游发展较早、水平较高,入境旅游人次数和外汇收入在全国名列前茅,并稳定持续上涨。对外国游客吸引力较大的旅游资源为5A级旅游景区,如苏州园林、南京中山陵、无锡太湖、扬州瘦西湖、镇江金山寺等,以上景区(点)所在城市每年接待入境旅游人次数也较多。从各大洲入境游人次来看,2013年江苏省累计接待亚洲人为102.8万人次,占外国人的53.1%,足以说明亚洲是江苏省入境游主要客源市场,其中日本、韩国是入境旅游的中坚力量。为了进一步吸引外外国人停留江苏旅游,南京禄口机场口岸对51个国家的公民实施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免签期间,活动范围限于江苏行政区域内,该51个国家是江苏入境游市场重要的近程、中远程客源,这一政策将对江苏入境游市场产生重大利好。江苏省旅游政务部门正在打造专项旅游精品线路产品,如南京古都游、南京明城墙游,倾力推出“南京—扬州—镇江”三日精品旅游线路。多语种江苏旅游宣传资料将在多个国际友好城市投放。

(五)打造世界级旅游资源

江苏省不仅有国内顶尖的旅游资源,还有享誉全球的世界级旅游资源—世界文化遗产三项:苏州园林、明孝陵、大运河。尤其是大运河项目,大运河江苏段仍是黄金水道,年运输量超过10条铁路的运输量。大运河遗产中江苏列入申遗点段的河道6段、历史遗存22处,比重为40%,承担大运河申遗最重的任务。在大运河的滋养下,一座座城市得以繁荣发展,留下杰出的建筑精品,苏州盘门最初由伍子胥所建,是我国古代水陆并联式城门的杰出范例;苏州宝带桥始建于唐代,为大运河沿线现存最长、桥孔最多、结构最轻巧的连拱古石桥,成为中国古桥的代表性精品;无锡旧城南门外形成以运河为轴、清名桥为中心的繁华街区,呈现长达1.6公里的“水弄堂”奇观,是江南水乡的代表性景观。大运河项目中扬州遗产点最多,共有6段河道10个遗产点入选。2009年扬州率先实施保护规划,成为各地运河保护楷模;积极牵头沿线35个城市联合申遗,扬州为大运河申遗成功立下汗马功劳:2011年率先建设大运河扬州段监测预警平台,运用空间信息技术、视频实时监控等手段,给大运河守护装上“电子眼”,对影响运河遗产价值的各项指标全面监测;并以统一的接口、指标体系延用到大运河沿线31个遗产点(区),实现大运河遗产全线的监测预警。此外还有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8项:古琴、昆曲、云锦织造技艺、雕版印刷技艺、传统桑蚕丝织工艺、中国剪纸、端午节、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

二、江苏旅游业发展的科技化

(一)积极建设智慧旅游城市和基地,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旅游企业

一是智慧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兴起:2012年江苏省无锡市、常州市、镇江市、泰州市、南京河西新城、苏州工业园区、盐城市城南新区、昆山市花桥经济技术开发区、昆山市张浦镇被列入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2013年江苏省列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新增10个城市(区、县、镇)。二是旅游企业响应智慧旅游号召。2014年在9月23日常州召开的江苏省智慧旅游推进会上,为高度认可并激励江苏省企事业单位在智慧旅游研究和建设方面工作,江苏省旅游局将中国电信旅游行业信息化应用南京基地、江苏有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等被评选为首批11家江苏省智慧旅游示范基地。其中江苏有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于2006年起建立并运营全国首家专业研究旅游信息化的智旅动力网站;是国家旅游局《旅游目的地信息分类与描述标准》起草编制单位;编著出版《智慧旅游———旅游信息化大趋势》;先后参与制订江苏省、山东省、浙江省、宁夏自治区、苏州市、宿迁市、镇江市、淮安市、徐州市、余姚市、威海市等省市的智慧旅游规划和实施方案;2014年山东省旅游局海外营销联合中标单位;参与编撰浙江省旅游局《浙江省智慧旅游实践与探索》。在促进智慧旅游推广与教育培训方面,有客科技公司通过坚持不懈的多年努力,成为中国旅游电子商务大会主办单位,先后在国内各地举办13届中国旅游电子商务大会,为江苏和全国各地旅游企业、旅游主管部门培训多达4万人次的旅游信息化和旅游电子商务专门人才。在智慧旅游专业机构建设和工作方向上,有客科技公司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研究与服务机制。此外,江苏省大力推进同程旅游网“畅游江苏”展示馆和途牛“畅游江苏”旗舰店上线运营。

(二)推出智慧旅游卡,实现一卡游遍江苏

2014年5月19日中国旅游日当天,江苏省旅游局在全省各地陆续发行面向全国游客的江苏智慧旅游卡。持卡人凭这张多功能旅游芯片卡,可在省内包括旅游景区、酒店、餐饮、购物、娱乐、旅行社、超市和休闲场所等江苏智慧旅游卡特约商户直接POS机消费,享受便捷、优质和约定的折扣优惠服务。针对自驾游的持卡人,该卡还可以令其享受南京所有停车场优惠刷卡并叠加高速公路ETC过关优惠政策。该卡相关旅游线路主要覆盖省内1日、2日短线游和部分旅游商户,业务覆盖全省范围,包括80%的省内热门景区和境内外旅游线路,真正将智慧旅游落到了实处。

(三)举办智慧旅游营销会,倡导使用“三微一端”建设智慧旅游

2015江苏智慧旅游微营销培训会在镇江举行,江苏省、各地市旅游局领导、旅游行业专家学者、省内5A、4A级景区营销负责人等近四百人出席会议,参加培训并共同探讨江苏智慧旅游发展新方向,会议主要围绕“旅游景区WIFI覆盖及趋势”、“互联网+时代下社交媒体旅游营销”、“微博微信双平台上的旅游运营推广”以及“蚂蜂窝旅游攻略推广”等话题,运用新鲜案例进行了深入探讨。会上提出对江苏省各市及下一阶段互联网+旅游特别是全省旅游系统3微一端(微博,微信,微视频,客户端)建设的意见,并对如何合理利用不同的新媒体终端,加强全省平台的大数据分析,加强旅游电子商务的运用等提出要求。目前,微信公众号在13个市级旅游部门全面推开,全省18个5A景区拥用21个微信公众号,部分景区还开通了服务号。江苏省旅游局着力提升全省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已将无线Wifi免费服务纳入四个专项行动之一,计划用一到两年时间,实现全省4A以上景区,及4星以上乡村旅游点免费Wifi覆盖100%;其次,加快建设“畅游江苏”网群,完成江苏旅游资讯网13个省辖市频道和7个重点县(市、区)频道建设;最后,开发“畅游江苏”导游手机客户端系统,运营“畅游江苏”官方微信服务号,启动江苏旅游客情数据监测分析系统建设。

三、江苏旅游业发展的大众化特点

(一)普及带薪假期政策,奠定全民享受旅游的时间基础

江苏将职工带薪年假纳入地方考核,通过将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落实情况纳入各地考核督查内容,以此来加大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的执行力度,这为全民旅游提供了时间基础,让民众有更多的时间同时避开黄金周、小长假的高峰出游,能获得更好的旅游体验,最终促进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

(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现全民共建旅游

江苏省为经济发达省份,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近年来,江苏省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发展,加大支持力度。江苏省乡村旅游已基本形成了依托城市周边地缘优势、围绕山水名胜、展示江南文化、重现农事活动,将特色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发展的格局。江苏的乡村旅游综合接待能力已具规模;整体经营效益明显提升;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链延长;带动农民就业和增收明显;乡村公共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到2014年底,江苏省各类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点、省市星级乡村旅游点及综合示范区、农家乐的村居等可接待游客的床位数已超16万张,接待游客总人数达1.62亿人次,全省各类乡村旅游营业总收入为505.48亿元。乡村旅游凸显了乡村田园风光观光旅游与名特优农副产品生产、销售、消费体验旅游的有机结合,促进了江苏省农业结构调优化整和现代农业发展高效实施,带动了农产品加工业品牌建设,实现了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有机融合,成为农民增收的新途径。乡村旅游带动本地就业作用明显,乡村旅游的发展,较好地解决本地农村劳动力的就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力转移。截至2014年底,江苏省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总数已达26.4253万人,同比增加10.8%,其中,本地就业人员为19.7万人,同比增12.3%,占从业人员总数的74.5%。全省乡村旅游经营农户数已达31 588户,增长15.50%。乡村旅游带动农民就业和增收明显,涉旅农民年收入高于普通农户25%以上。全国、省级、市级星级单位、特色景观名镇村、生态农业观光示范点等各类乡村旅游镇村的建成,促进了全省农村、山水田林路的科学合理空间布局和配套,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生态环境、村容村貌的改变,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2015年江苏省围绕“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的目标,启动“旅游强县、旅游强镇”评价体系制定工作,积极稳妥开展试点;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制定全省和本地区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尊重自然规律和农民意愿,做到有序、科学合理发展;要加大投入,多元化发展;坚持“政府引导、企业等多方投入、农民自愿”的原则,广泛吸引资金;多种方式建设乡村旅游项目,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区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乡村旅游特色品牌。

(三)建立旅游集散中心,实现全民轻松旅游

2016年江苏省将建立6大省级游客集散中心,加快提升基础公共服务,让每一位来到江苏的游客都能“顺畅、舒畅、欢畅”。江苏省政府重点建设环太湖、沿大运河、黄河故道风景路,优先建设旅游景区、度假区连接道路。以高淳国际慢城等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苏州古城等城市特色旅游街区、镇江句容等乡村旅游集聚区为重点,加快旅游慢行系统建设。此外,还将在南京、无锡、苏州、南通、连云港、徐州等城市建立省级游客集散中心,构建省、市、县(市、区)三级立体式全覆盖承运体系。高速公路服务区、水上服务区都要承担旅游服务功能,将通往重要旅游区的标志纳入道路交通标志设置范围。

(四)援助伊犁旅游,实现互利共荣

江苏省旅游业发展在国内名列前茅,在发展自身同时,不忘旅游欠发达地区,从硬件、软件双方面帮助伊犁旅游发展,为实现全国旅游大众化发展贡献力量。二十年的援疆情把江苏与“塞外江南”伊犁紧紧相连,促进了自治州经济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实现了苏伊两地双向互赢。2008年,新疆伊犁州官方旅游网正式开通运行;2009年,伊犁州旅游集散中心建成开放;2014年,江苏与伊犁州签订旅游合作协议,共商诸多事宜并逐一实施。2015年江苏开通首趟伊犁旅游专列(南通-伊犁),千余名游客参与由伊犁州党委、政府和江苏援伊前方指挥部举办的“以旅为桥促交流,苏伊交融一家亲”的活动。以此为起点,江苏还将陆续有13趟旅游专列开进伊犁,预计游客达九千多人次。江苏旅游援疆干部在疆期间积极开展旅游招商引资工作,引进江苏省企业投资当地旅游生态景区建设项目累计7 500万元,2005年起江苏省内旅行社向新疆输送游客累计约十万人次,江苏省青旅等主要旅行商在旅游旺季合作开通新疆旅游包机业务,每周三班一直持续到2008年。江苏省借鉴沿海地区发展旅游的好办法,为伊犁旅游发展出主意、积极建言献策。江苏省旅游局还充分发挥省内旅游院校智囊的作用,以高级研修班、专业研讨座谈会、职业技能培训、知识讲座等形式,先后为伊犁旅游行业提供了近千人次的培训,内容涉及旅游规划编制与管理、景区生态与可持续发展、旅游目的地创新发展、旅游目的地营销、旅游项目策划与开发、旅游饭店创新管理等各个方面。在此基础上还有力推动了南京旅游职业学院与伊犁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办学,面向新疆旅游行业干部员工和高考落榜生招收“1+2”大专学历班,为伊犁职业技术学院扩大办学规模、提档升级创造条件。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有序推进,江苏与伊犁的旅游合作将更趋紧密,一方面将继续扩大交流、深化合作,积极鼓励和支持旅游企业、院校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双向交流活动,定期带领省内有影响力的媒体赴新开展采风宣传;另一方面将着力培育旅游品牌、打造旅游精品线路,重推丝绸之路和世界遗产之旅精品旅游线。

四、江苏旅游业发展的个性化特点

(一)发展旅游新业态

江苏省在加强传统旅游项目的基础上,细化旅游需求,大力发展各种新型休闲度假产品,推进一批填补江苏省旅游产品空白的项目,推进工业旅游、医疗养生、文化演艺、体育科普、研学旅游等新业态取得新突破,尤其是推动文化演艺、低空飞行、邮轮游艇、医疗旅游、体育旅游、夜旅游等项目的开发建设。

(二)突出乡村旅游特色

强化旅游富民思想,打造乡村旅游精品,推进乡村旅游升级,突出江苏乡村旅游的特点和优势。推进乡村旅游综合发展实验区建设,发展一批乡村旅游集聚区和魅力乡村;创建一批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星级乡村旅游区(点)和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加强对乡村旅游的规划指导和发展引导,推进乡村旅游产品业态的融合,丰富乡村旅游产品的内涵;支持各地办好乡村旅游节,举办富有特色的乡村民俗活动,举办乡村美食大赛;继续开展“畅游江苏、美丽乡村”重点网络媒体乡村游记者采访活动,利用媒体推广江苏乡村旅游。

(三)与金融行业深度合作

农行江苏省分行将通过扩大代款规模、提供多种贷款服务、开发专项贷款服务、研边旅游融资产品等方式,构建全方位江苏旅游投资服务体系;积极与省、市旅游平台公司、发展前景点公司开展合作;三年间,将向全省重点旅游项目开发建设,提供包含意向性融资额度150亿元在内的全面金融服务支持。

(四)大力打造自驾游产业

江苏省重点推进全省自驾游、落地自驾、房车营地建设。2015年江苏将扩大“畅游江苏卡”的发行与消费,实现旅游全要素的刷卡无障碍;落地自驾项目在徐州试点后又在苏州升级,南京、镇江、无锡、常州、宜兴等地都将设立落地自驾游实体服务店,“高铁+租车自由行”的旅行方式在江苏有望成为旅游“新常态”。

五、结语

随着江苏省旅游业发展“八大主要任务、百项重点工作”的提出,从政府到企业将着力推动旅游业的全面发展,强化改革创新,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强化公共服务,推进配套功能升级;强化开放意识,推进融合发展升级;强化依法兴旅,推进旅游品质升级;强化载(主)体建设,推进内生动力升级;强化品牌经营,推进旅游消费升级;强化旅游富民,推进乡村旅游升级;强化队伍保障,推进工作效能升级。鼓励民众走出国门欣赏国外旅游资源,提高人民素质,展现江苏人民高文化、高水平、高包容的特点;积极参与国际旅游推介会,高度重视国际旅游奖项的评比,树立江苏省旅游的国际品牌;打通海陆空国际交通线路,提出优惠政策吸引外国游客入境旅游。全面将科技运用在旅游业,实现景区、交通、消费的智慧化,便捷旅游活动。实现全民参与旅游,全面共建旅游。寻找旅游业发展的缝隙,抓住旅游蓝海,引领全国旅游行业发展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1]郝思军.江苏省入境旅游状况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J].数据,2011(10).

[2]苗向东.有一种生活叫“请慢用!”[J].社区,2011(5):55-55.

[3]王蓉,阿龙.十年磨一剑,扬州领衔大运河申遗梦圆[N].扬州时报,2014(6).25(A04).

[4]钟金林.旅游援疆成果辉煌[N].中国旅游报,2015-07-25(2).

[5]闫瑞丽.旅游日成优惠日可惜是上班日[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05-19(3).

[6]杨颜慈.南京机场10日起对51国实施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N].中国新闻网,2015-07-25(B04).

[7]雷琛烨.江苏:从输血、造血到双向互赢[N].中国旅游报,2015-07-15(10).

[8]薛珊.第七届高淳国际慢城金花旅游节3月28日盛大开幕[N].龙虎网,2015-03-28.

[9]石小磊.带薪年假应该怎样纳入地方考核[N].扬子晚报,2014-08-23.

海南养老休闲旅游业态开发研究 篇5

据专家分析, 我国目前的旅游养老主要形成了以下五种发展模式:候鸟式养老模式 (分时度假养老模式) 、休闲度假式养老模式、疗养式养老模式、立体化养老模式、农家休闲养老模式。针对海南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及老年旅游客源的需求, 笔者认为, 海南比较适宜发展的养老休闲旅游业态主要有长期养老休闲旅游模式、分时度假养老休闲旅游模式及观光地置换养老休闲旅游模式。

一、长期养老休闲旅游模式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老年人日渐注重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希望在有生之年享受生活的乐趣。各种原因导致大部分老人成为“空巢家庭”的现实和传统居家养老观念的转变, 更增强了老人外出旅游的欲望, 旅游养老、异地养老逐渐成为老年人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式。海南发展长期养老休闲旅游就是要吸引异地老人在此居住较长时间 (3—6个月或更长) , 在此期间, 不但使老人体验与惯常居住地不同的异地生活环境, 还能享受到海南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1、长期养老休闲旅游模式的类型

具体来分, 长期养老休闲旅游又可分为保健疗养型养老旅游、观光疗养型养老旅游。保健疗养型养老旅游一般逗留时间比较长, 平均在3个月以上;旅游者对气候生活环境要求, 旅游最主要的目的是健康疗养和避暑, 很少带有观光目的。比较适合年纪偏大的旅游者或本身带有一定慢性疾病, 以治疗和修养为主要目的。

观光疗养型养老旅游以观光和休闲活动为主, 一般适合低龄老人。实际上, 观光疗养型旅游养老是指老年人以较为频繁的旅游活动充实整个养老生活。这种模式是从老年旅游到旅游养老的一种过渡模式。这个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旅游成为老年人生活的一个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但是旅游状态还不是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状态, 而是以至少一次以上的旅游活动来丰富自己的养老生活。海南除了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外, 还可利用比较成熟的高尔夫、温泉等活动, 以及海口的“印象·海南岛”、三亚的“千古情”等演出, 打造户外运动娱乐活动。低龄老人由于其身体强健, 行动便利, 这些运动量不大且易于养生的活动都可丰富老年群体的旅游休闲生活。但是这种模式的局限性在于只适合低龄老年人, 且分散发展难以形成规模。

2、建设一批养老休闲设施以满足老年群体需求

整合各项资源, 结合海南独特的医药资源, 以中国养生医学为文化底蕴, 同时引进国际养生 (如SPA、瑜伽等) 及医疗技术、筹建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环境优美的养生会馆。

发展长期的养老休闲旅游模式需要更加关注老年人健康方面的需求, 养生会馆要融合现代养生理念, 配套建设包括中医体验馆、健身馆, 经常性地举办养生讲座或相关活动, 营造健康的主题。通过与专业医疗机构、康复疗养机构的合作, 提供全方位的健康体检、老年特色疾病的照料看护、病愈的康复疗养等专业化的健康管理服务, 主要针对身体健康欠佳和对健康格外关注的老年人为主。该模式能够提供高收益的附加服务和衍生健康产业链, 对医疗康复专业技术能力要求也较高。

发展老年养老休闲旅游度假养生模式, 涵盖了休闲、养生、旅游等功能, 能使一部分老年人在晚年生活获得快乐与满足, 符合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发展规划, 更符合海南发展健康岛的理念。

二、分时度假养老休闲旅游模式

分时度假就是把酒店或度假村的一间客房或一套旅游公寓, 将其使用权分成若干个周次, 按10至40年甚至更长的期限, 以会员制的方式一次性出售给客户, 会员获得每年到酒店或度假村住宿一定时间的一种休闲度假方式。会员还可通过交换服务系统把自己的客房使用权与其他会员的异地客房使用权进行交换, 以此实现低成本的到各地旅游度假的目的。顾客还可以用自己购买的时段, 去“交换”同属于一个交换服务网络中的任何一家酒店或度假村的另一个时段, 从而达到前往不同地方旅游住宿的目的。

1、海南发展老年分时度假养老休闲旅游的意义

分时度假将房地产业、酒店业、旅游业完美结合在一起, 对旅游业、产地产业、金融资源进行整合, 扩大了资源边际效用, 实现了资源共享。

老年游客与一般普通游客不同的是, 其旅游活动不仅仅是单纯的“旅游”, 更涵盖了养老的内涵。出于这一目的, 其必然会选择各地气候适宜的季节、或自己喜欢的时段外出旅游。老年游客外出旅游毕竟不同于定居, 不可能长期在一地生活, 购买当地的分时度假产品, 既能够节约较大的旅游酒店住宿的开销, 还可以享受到良好的酒店式服务和适宜的旅游服务, 不用再付住店的费用, 而且有住在自己家里的良好心理感觉;同时老人拥有相应的酒店产权是家庭财产的一部分, 尚有保值增值的前景。

由于气候环境的差异, 我国各地及与其它客源地之间有不同的淡旺季差别, 老年游客还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 选择各地的相应季节, 在会员交换系统中与其他异地会员互换使用权, 能够经济节约地到各地旅游休闲, 这符合老年群体节约的生活习惯和经济能力。

对于海南的旅游经营者能够将酒店随季经营, 淡旺季搭配, 解决出租率低下的问题, 降低自己的经营风险, 维持正常的经营利润。

2、海南分时度假的基本经营种类

目前海南的分时度假经营基本分为三类。

一是分时度假的专营公司。这些公司以“分时度假”为主要服务项目, 并热衷于建设酒店或公寓来进行连锁租售, 产品分为“产权”和“时权”两类。二是酒店或酒店式公寓分时度假。主要还是以酒店进行或酒店式公寓出售, 但提供部分房源, 可以满足部分有医院进行分时度假的投资者的酒店。这类酒店主要强调产品的“时权”。三是中介提供的分时度假服务。中介公司的分时度假项目, 经营手段比较空洞, 实质上离不开酒店作为服务基础。

3、要做好发展老年分时度假养老休闲旅游的相关配套

老年分时度假养老休闲旅游的客户群体是要以健康且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老年人为主, 酒店要环境优美、灵活性强。

首先, 分时度假酒店要具备一定的规模。只有具备一定的连锁规模, 才能够使购买这一产品的老人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与其它地区的酒店进行交换, 使老人有机会进行异地旅游、疗养。由于居住者的需要, 他的房屋使用权可以通过交换服务机构, 交换到联网的其他度假村居住;这种灵活居住的交换功能很受欢迎, 随着经营的深入发展, 交换范围会不断被扩大, 形成了跨住宅区、跨城市甚至跨国家的使用交换。这将会驱使大批房地产开发企业加入分时度假交换网络公司, 使他们的房子拥有更好的卖点, 也推动分时度假交换服务机构的发展。

其次, 酒店要提供优质的物业服务与管理。由于“分时度假”的特殊需要, 它要求有酒店式的物业管理, 而且需要有适宜居住者需要的旅游服务和交通服务。要形成了适应这种需求的一整套物业管理与服务, 大多购买分时度假旅游的老年人, 多是为了自住, 如果不能提供优质的服务及相关的旅游配套服务, 对旅游者而言, 还不如选择住传统的酒店。作为政府主管部门, 要牵头旅游行业协会, 制定相关的分时度假服务、管理标准和条例, 行政主管部门和旅游行业协会要共同推动实施, 使海南的分时度假旅游服务形成品牌, 吸引更多的老年群体。

再次, 要健全相关法律进行监管。在我国, 对分时度假这一产品, 目前尚无明确的法律法规规定, 但将其纳入了旅游管理中。由于我国对旅游管理特别是旅行社管理实行许可制度, 所以分时度假交换系统的服务销售应当从属于旅游管理范畴。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海南可以先行研究, 在本地试行, 成功后进而推广。

分时度假体系涉及到诸多的法律关系, 应当有不同法律文件约束。但是, 由于当今市场上发售的分时度假产品, 多数文件不全, 不能全面反映分时度假产品销售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法律关系。这也是分时度假投诉多, 但是消费者权益获得司法保护少的根本原因。面对市场上分时度假信任危机, 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制定相关的管理规定。如果暂时条件不成熟, 行业组织应当组织有关方面研究制定行业自律文件, 规范行业行为, 通过自律以及行业信息公开, 打击非法经营者。

分时度假供应者, 加强自身的信用建设, 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例如引进国际通用的“犹豫期”制度, 减少消费者的投诉, 树立企业的诚信形象。要认真研究和设计信托制度在分时度假体系里的运用。我国已经制定信托法, 按照信托法规定, 通过信托制度可以很好地解决酒店物业的经营权以及分时客房的使用权保障问题。

三、观光地置换养老休闲旅游模式

观光地养老置换是老年人主要依靠养老机构进行养老, 在养老的具体过程中, 可从常驻地的养老机构置换到某观光地养老机构进行养老的旅游养老方式, 是旅游养老的核心模式。这一类的旅游养老者重在养老, 旅游只是养老的一种辅助手段, 通过养老地点的置换达到更好的养老效果。这一类的老年人基本不进行独立的生活, 而主要依靠养老机构提供生活服务。

1、观光地置换养老休闲旅游费用低廉

开展观光地置换养老休闲旅游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置换活动是由养老机构来进行组织的, 根据居住在养老机构中的老人的意愿, 及与本养老机构合作的异地养老院之间的协调, 统一组织老人到异地进行养老旅游。由于老人居住在养老机构中已经按照规定缴纳了相应的费用, 进行置换后, 除了需要支付交通费用和少量的旅游景点门票外, 不需要有其他的额外支出, 费用比较清晰, 比较适合收入水平一般的普通老人。以相对低廉的费用享受高质量的旅游生活, 这是许多老人选择观光地置换养老旅游的原因。海南气候条件优异, 风景优美, 这对老年群体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

充分利用老年福利院。我国的福利院大都是政府出资修建的, 配套设施较齐全, 老年旅游者能以较低的价格入住, 花较少的钱就可以感受异地优美的自然风光, 在旅游中养老, 养老中旅游。对于经济拮据但又想在宜人的环境中养老、旅游的老年旅游者来说, 老年福利院旅游产品是可行的。

2、观光地置换养老休闲旅游的配套措施需尽快完善

观光地置换养老休闲旅游也有诸多不如意处, 一些难题亟待破解。

首先面临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老人的医保问题。我国医保是区域性的, 各地各自为政且多是指定医院。海南虽然已与一些省市有医保进行异地结算, 但这毕竟是非常少的一部分, 一旦老人在置换期间生病医药费用将是一笔较大的开销, 经济状况一般的老人难以承受, 而转回本地医院进行医治, 生病的身体又可能承受不了旅途的辛劳。

同时, 在异地养老途中出现的安全问题如何界定?意外伤害如何处理等, 都亟须相关部门出台政策予以规范。海南作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先行者, 可以组织相关专家研究这些问题, 并尽快出台政策, 以保障养老机构和老年人的合法权利。

参考文献

低碳旅游业态 篇6

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旅游者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出游动机;随着科技发展,游客出行方式更加多样化;国家法定假日调整和带薪假期的落实,使出游的时间更加分散。这些特点都进一步催生着旅游新业态的不断涌现。基于旅游新业态发展的实践,相关学者对旅游新业态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邹再进(2007)从经营的角度,魏小安等(2009)从市场的角度,许豫宏(2009)从产品的角度,分别对旅游新业态的概念进行了探讨。在现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本文认为,旅游新业态就是对旅游产品的生产、运营和流通等环节的具体方法和过程上的创新。还有许多学者研究了旅游与其它产业结合产生的新的旅游业态模式。王燕(2011)从营销学产品的角度对旅游新业态类型和形成动力机制进行了研究。高丽敏(2012)提出了旅游新业态驱动力模型。从目前的研究可以看出对于旅游新业态研究的重点在于概念的探讨以及特定新型业态的研究,对于旅游新业态分类及形成驱动机制的研究虽然有所涉及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鉴于此,本文将提出新的旅游新业态类型划分方式并重点分析其形成动态驱动机制,以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旅游新业态的理论研究,同时对实践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旅游新业态类型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催生着旅游新业态的不断涌现。这些新型业态既有全新的投资领域,也有革新和经营方式的更新,其表现形态具有多样性(如图1)。

(一)经营型新业态

经营型新业态主要是指旅游管理部门和企业的经营者,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而进行新项目投资,完善经营手段,进行现有产业转型升级的一种新业态发展模式。通常包括新投资、新运营、新转型三个方面。在新投资方面,如武汉万达做的楚河汉街——文化旅游项目,是城市历史文化和生态景观工程的有效结合,总投资500亿,以打造世界级文化旅游项目。新经营方面,针对工业旅游的特性,出现了为工业旅游量身定做的新的服务流程与规范。新转型方面如,佛山陶瓷、东莞凤岗婚庆产业园区等都是工业企业向旅游产业转型,新的业态不断诞生新产品的典范。

(二)产品型新业态

产品型新业态是指旅游业经营者根据市场顾客的要求和期望,不断的开发和创造新的旅游产品,或者注入新技术,或者融合新的元素等,为旅游业增添新的血液。产品型新业态发展模式包括新产品开发、新技术的应用以及产业融合三个方面。在新产品开发方面,如北京市旅游局根据市场的需求制定了“国际驿站、采摘篱园、乡村酒店、养生山吧、休闲农庄、生态渔业、山水人家、民族风苑”等8个乡村旅游新型业态标准,成为全国首个地方标准。新要素方面,不仅只有名山大川可以做旅游资源,包括旅游要素中的食、住、行、游、购、娱等都能够成为具有竞争力的旅游要素,例如原本以交通工具为目的的“非洲之傲”后来成为了车轮上的五星级酒店和观光胜地,吸引世界各地游客慕名而来。产业间融合是业态产生的一种渠道。旅游业快速发展使其与其它行业的交叉程度逐渐频繁,产生了许多新的旅游业态,如工业旅游、乡村旅游等。

(三)市场型新业态

市场型新业态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业的经营者根据市场需求、市场竞争以及市场发展的需要等,创新出符合旅游市场实际情况的行业新模式。需求是业态产生的基础。随着人们收入的不断提高,旅游者需求呈现个性化和多元性的特性,为了满足这样的需求出现了主题酒店等新的旅游业态。市场竞争是新业态产生的助推器。旅游业相对来说进入壁垒较低,同质化现象也大有存在。激烈的竞争迫使旅游企业不断的进行创新,努力开拓一片蓝海。例如,农家乐等。同时,新需求也会进一步催生新的品牌的上市,例如,为了满足经济型消费者的市场需求,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型酒店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四)管理型新业态

管理型新业态是指旅游业的管理者和旅游企业的经营者为了使本行业和本企业更加适应市场的发展而对以往经营方法、经营手段进行优化,采用新流程、新标准或者新技术谋求产业优化升级的新业态模式。包括:流程的更新、新标准的执行和新技术的推广三个方面。管理创新意味着创造一种新的更为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例如现代酒店利用最新的技术对入住客人从入住到离开的能源消耗进行测度,出现了绿色酒店。酒店公寓的私人管家服务,对顾客进行一对一的服务,内容涉及家庭理财、出行计划、色彩搭配、珠宝艺术、茶道花艺、派对策划等。组织的管理创新是业态创新的重要支撑。

二、旅游新业态形成的驱动力模型

在总结已有的研究文献基础上,提出一个动态的旅游新业态形成的驱动模型,在这个动态模型中五种动力分别是:专业化动力、外在动力、内在动力、科技进步以及开放系统。图2如下。

其中,内环是旅游新业态形成发展的大致过程,而外环则是动力机制的作用轨迹,驱动旅游新业态的不断演进和形成。

(一)外在动力:市场需求的多样化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2012年我国人均GDP达到了6100美元。我国旅游业总收入达到2.6万亿元,国内旅游人次达29.6亿人次,旅游成为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指标。世界休息旅游业发展经历了观光旅游、休闲旅游、体验旅游三个发展阶段。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以上,人们的就会以体验旅游为主导。在体验旅游时代,旅游者的消费倾向也从过去的基本需求转向体验精神享受、体验历史,传统的观光旅游产品已经不能够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城市的快节奏生活,使得许多城市工作者想逃离城市空间,希望回归自然,体验本色,放松身心。不同层次的消费者对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体验产品也有不同层次的要求,为了适应和满足他们的消费能力和水平,要求旅游市场出现相应的旅游新型业态,因此满足旅游者需求的旅游体验和参与的旅游业态成为了旅游企业寻求的开发重点。

(二)内在动力:旅游行业领袖的创新精神

旅游行业领袖的创新精神,构成了旅游新业态驱动力的核心要素。创新精神是行业领袖自我实现的最高需求。正是这种自我实现的最高需求驱动着一个行业的创新与向前发展。随着以信息技术革命为特征的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旅游企业所面临的环境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缩短、旅游产品优势模仿、旅游者市场需求多元化等增加了旅游企业的决策风险,但同时也给旅游企业带来了大量的机会。旅游企业家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识别把握机会,理性的冒险,进行旅游产品的创新是旅游企业构建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旅游行业领袖如果缺乏创新的精神就不会去尝试创新新的旅游产品来满足旅游者的多样化需求。

(三)科技进步:新旅游产品涌现

旅游行业领袖的创新精神驱使他们不断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开发新的旅游产品,而科技的进步为旅游新产品的开发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尤其是网络信息技术的创造和应用,丰富了旅游的内容和种类,如互联网技术与旅游相结合形成的在线旅游,载人航天技术与旅游相结合形成的太空旅游等。同时也开拓了旅游的客源,如网络的发展造就了背包客。旅游与电子商务相结合最典型的就是旅游业的两大网络运营商携程和艺龙。这些新的旅游产品都是科技不断进步进行创新的产物。科技的进步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和休息都带来了重大的变化,对经济运行和旅游运营方式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技术的不断进步、创新和变革是旅游新业态产生的有力保障。

(四)开放系统:旅游业的融合

旅游业的融合表示旅游企业间的协同和旅游企业的自组织行为,以及与外界环境的资源和能量的交换,因此可以说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旅游业的融合有以下三种情况:1.旅游行业内相关因素的互动与重新组合,例如交通方面传统的旅游方式出现了新的变化,比如高铁游、自驾游等等。旅游行业六要素的相关企业通过相互互动、组合、参股等方式,形成了新的旅游业态的组织形式,如酒店连锁化经营、旅游运输联合化经营以及专业性的旅游企业集团开始出现,这些融合都是新业态发展的新方向。2.第三产业内,旅游行业与其它相关行业的互动、重新组合。旅游行业的发展依托其他行业,旅游行业与第三产业内其他行业相互渗透和融合,形成行的旅游业态。例如旅游业向教育业渗透形成休学旅游,与革命教育相融合,形成红色旅游等。保险业向旅游业渗透,提高了旅游的安全保障,保证了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3.旅游业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例如旅游业与农业的互动产生了农村绿色生态游。与工业的互动产生了工业旅游等。旅游业自身以及和其它行业间融合的开放系统为新业态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

(五)专业化动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专业化动力是旅游新业态形成发展的最基本支撑力,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也是地区旅游业获取独特竞争力和区域竞争优势的基础。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推动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为了推进旅游业更好更快的发展,产业的转型升级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产业功能上,旅游业的服务性功能进一步深化,生产性功能更加凸显;产业特征方面,旅游产业从初级形态逐渐向高级形态转变,产业内部分化和产业外部融合趋势加强;在产业结构方面,由单一机构向多元复合结构转化,组织结构更加优化合理;在动力机制上,由内生性发展转向内生性和外生性并举,供给推动和需求拉动双动力共同作用于市场;在发展模式上,由政府主导型向多元合作性迈进,由“引进来”转向“走出去”。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使得旅游业部门在传统发展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改革、融合,实现旅游业的多样化发展,从而使得旅游市场上不断涌现新的旅游业态类型。

三、小结

从统计数据看常州旅游业态发展 篇7

经过多年发展,常州旅游业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具备了区位、交通、品牌、资源等优势。常州位于人群最密、经济发展最快的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区域,京沪高铁、沪宁城际高铁、沪宁高速公路、京杭大运河等在常州穿境而过,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常州港通江达海,4E级常州机场已开通国内20多条航线。恐龙园、天目湖、古淹城、嬉戏谷等品牌景点对常州旅游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新《旅游法》推出后,常州转变行业发展方式,推进旅游转型创新,逐步走上了稳健发展轨道。“十二五”期间,全市旅游收入屡创新高,旅游接待总人数一直保持着10%以上增长速度。2014年度常州旅游总收入突破600亿元,接待游客突破5000万人次,较上年提高14.5%和12.7%,这两项指标高于江苏省平均增幅1.3个和1.9个百分点,紧追江苏省旅游发展第一方阵(南京市、苏州市、无锡市),位于第二方阵之首。

二、行业统计分析

旅游业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性,能够影响、带动和促进的相关行业多达110个。专业机构研究表明,旅游业对餐饮业和商品的贡献率超过40%,对文化娱乐业的贡献率超过50%,对民航和铁路客运业的贡献率超过80%,对住宿业的贡献率超过90%。下面就从景区、住宿业、餐饮业和旅行社四个方面的运行情况来说明。

(一)旅游景区发展日趋成熟。

常州积极抢抓机遇,景区建设取得可喜成绩。长荡湖成功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天目湖被评为国家级湿地公园;中华孝道园国家4A级景区成功创建。2014年新增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点3家;溧阳通用生态农业山庄、溧阳曹山现代农业示范区、金坛长荡湖水街通过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点验收;华夏宝盛园被评为省自驾游基地;中华恐龙园被评为全国旅游服务质量标杆单位。全市69家旅游景区2014年完成营业收入58.8亿元,较上年增长11.3%。其中,环球恐龙城、天目湖旅游景区、春秋淹城旅游区、环球动漫嬉戏谷等四家旅游景区营业收入和门票收入位于全省旅游景区年度发展指标综合排名均为前十名。四大旅游景区2014年接待游客1802.8万人次,占全市旅游景区接待人次的16.2%;实现营业收入22.1亿元,占全市旅游景区营业收入的41.8%。

(二)住宿业结构不断优化。

多年来,常州一直注重酒店宾馆品牌建设、特色创新及文化建设,在建设和经营上有个性特色,加大企业标准管理,不断优化结构。截至2014年底,年内新开业和扩建后重新开业的高端酒店6家,新增客房数1759间(套)。除新开业的6家外,常州已营业但未评星级的高星级标准饭店已有24家。其中五星标准的有7家,四星标准的有17家。常州列统住宿企业2014年客房收入达到8.4亿元,同比增长10.3%,增幅较上年提高24.2个百分点。近三年来,常州新增各类住宿设施床位数9126张,全社会住宿设施床位数达15.2万张,连续三年平均增幅达7.7%,全市接待能力显著增强。

(三)餐饮消费保持稳中趋优。

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外出休闲、就餐,促进了餐饮业的平稳发展。从旅游局统计数据看,常州列统餐饮企业2014年实现餐饮收入达到10.7亿元,同比增长2.3%,增幅较上年提高13.2个百分点;据统计,66家限额以上旅游饭店(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评定的旅游饭店和具有同等质量水平的饭店活动)2014年实现餐饮收入9.7亿元,同比增长2.6%;餐位数40176个,同比增长0.9%。

(四)旅行社服务水平不断加强。

旅行社团队客源受益于常州旅游行业稳步发展,旅游人数不断攀升,接待国内外游客的能力也不断提高。2014年旅行社实现旅游收入640亿元,同比增长14.8%。接待入境游客12.04万人次,同比增长9.52%,增幅较上年提高了14.7个百分点;实现创汇收入1.02亿元,同比增长13.0%;其中,在接待外国游客中,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非洲分别占到55.7%、26.0%、12.1%、2.4%、1.4%。常州95家旅游社2014年接待国内外地旅游479.96万人次,同比增长10.75%,北京、山西、内蒙古、黑龙江、青海、宁夏等12个中远程省市呈5倍以上速度增长。

三、发展建议

多年来,常州克服资源禀赋不高、开发起步较晚等劣势,实现了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性巨变,时至今日,常州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一是未来富有特色的菜品是吸引游客的有力武器,饭店应从色、香、味等方面着手,增强饮食产品本身的常州文化内涵;同时,改变销售策略,制定合理的价格,增强服务意识。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二是充分利用互联网营销思维,与电商“混搭”、线上线下同步发展拓展营销渠道,丰富产品种类,扩大与大型媒体、网络的深度合作,提升网站和线路的知名度。总之,常州旅游业要不断改革创新,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资源,抓住发展机遇,才能在激烈竞争环境中不断发展壮大。

江苏省旅游新业态品牌发展现状 篇8

目前江苏省内旅游新业态企业形式丰富, 但尚未形成成熟的品牌效益。为了贯彻响应《江苏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对于旅游新业态发展的要求, 并结合江苏省的实际情况, 以下方面可以成为现阶段江苏省旅游新业态重点切入的行业。

1. 高端休闲

着力发展江苏省内养生、邮轮、游艇、高尔夫等高端旅游休闲产业。主要是通过江苏省沿海城市, 如盐城、连云港等, 开通与日、韩、我国台湾等地区的邮轮航线, 鼓励国内外优秀的邮轮公司在江苏发展旅游线路。在水滨—海滨、海滨、湖滨等地区, 发展高端游艇旅游项目。在高端休闲旅游产业中融入体现江苏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和时尚娱乐的元素。鼓励通过发展俱乐部和行业协会, 强化高端旅游休闲产业的规范引导作用, 力争与国际标准接轨。

2. 旅游电子商务

支持旅游景区、旅行社等传统旅游行业与旅游电子商务企业深度合作, 采用现阶段新兴的“两结合”发展模式—即结合传统旅游模式和新兴的电子商务企业。政府要鼓励和支持途牛、同程等江苏省内在线旅游企业发展, 实现一体化、规模化经营。激励传统旅游企业通过技术外包服务等快捷途径与电子商务结合,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服务, 最大化企业的现代技术使用程度。旅游企业的网站要多维度包装和美化, 加强宣传, 突出个性。同时要多角度满足游客的网络旅游诉求。电子商务企业要加强和升级外语旅游网站, 以此提高企业国际化水平。着力促进银行与旅游企业牵手, 提倡旅游分期付款, 激发全民旅游。

3. 旅游装备制造

鼓励传统制造业研发滑雪、潜水、露营、探险、高尔夫等户外活动用品及旅游酒店专用产品。提高对旅游装备品制造企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引导装备制造名牌企业与旅游行业结合发展, 将原有强项套用于旅游行业相应产品需求上。江苏省内要有重点分步发展旅游装备制造业, 可以从发展省内制造业首屈一指的扬州酒店用品制造、常州旅游车船制造、南通旅游纺织品制造等方面入手。可通过举办旅游商品博览会、旅游商品促销会等活动, 促进旅游行业与制造行业的交融, 发展集设计、生产与销售于一体的特色经营模式, 提升江苏旅游装备制造业知名度, 力争将江苏打造成为我国旅游装备品产销基地。

4. 修学旅游

政府要重视开发内容丰富的主题修学旅游产品, 可以利用现有的乡村旅游点、科普教育基地、红色教育场馆、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博物馆等。充分利用江苏省文化强省的地位, 拉动省内修学旅游需求, 宣传并吸引省外来江苏的修学旅游群体。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江苏省修学旅游, 鼓励省内学校开展修学旅游;尝试将修学旅游纳入学生社会实践考核的一部分, 并在小学、初中学生毕业考核中得以体现。推进单一的观光修学旅游向互动型的修学旅游转变, 增强参与体验性, 提高修学旅游的趣味性和科普性。最终通过修学旅游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提升青少年全面综合素质。

5. 旅游养老

将养老服务与旅游建设相结合, 探索养老产业新模式, 建设和发展旅游养老基地。鼓励旅游企业利用自身管理和经营服务优势和物业管理的资源, 投资建造大规模养老公寓, 发展异地养老、分时度假养老等新兴旅游业务, 并从医疗、服务、环境、交通、养生等方面为旅游养老提供支持和鼓励, 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6. 自助旅游

充分利用江苏省现有的旅游资源, 重点打造滨水、山地和城市绿廊三种类型的自驾游线路。加强自驾车道路、营地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的力度。“十二五”期间, 在江苏省内力争打造两至三条国内著名的自驾游线路。进一步完善自驾车及自由行旅游管理办法, 保证游客出行安全和配套服务的供给。大力打造自驾游基地运, 通过与媒体, 尤其是广播合作, 鼓励交广网等汽车俱乐部的发展壮大。积极与同程、途牛等旅游电子商务企业商合作, 扩大业务范围和规模, 为自驾游或自由行游客提供机票预订等自由行媒介服务。

7. 数字娱乐

鼓励传统旅游行业与动漫设计、游戏娱乐、影视休闲等数字娱乐业态的共同发展。鼓励旅游企业投资数字娱乐产业, 建设旅游类数字娱乐园, 以此提高传统旅游设施的趣味性、生动性, 加大吸引力度。采用现代最新数字娱乐科技、互动技术, 建设数字娱乐旅游项目, 还原游戏动漫场景, 寓教于乐。基于数字娱乐产业园, 研发相宜娱乐旅游商品。同时承办国内、外动漫文化博览会、娱乐技术交易会、动漫游戏竞技大赛等。

8. 旅游咨询服务

完善江苏省内旅游咨询服务产业体系, 包括旅游策划、旅游规划、景观设计、旅游广告、设计布展、旅游投资咨询等。提高旅游规划设计、形象设计、市场营销、企业质量管理、景区和饭店改造提升、企业公关等方面的业务水平。加强对甲级旅游规划公司的培育。

二、江苏省旅游新业态企业品牌发展对策分析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江苏经济的迅猛发展, 旅游新业态的出现即将面临着重大的突破, 要满足人民对新业态发展的要求, 配套设施、人才一应俱全才能保证新业态旅游企业的顺利推出。按照《江苏省“十二五”旅游规划》, 根据旅游的总体定位为, 以旅游装备制造、创意体验、数字娱乐和修学旅游为支撑, 以高端休闲和自助旅游为主线, 以国内旅游第一省为方向, 以休闲度假为品牌, 成为长江沿线旅游中心城市、全国有代表性休闲旅游目的地和智慧旅游示范区。

1. 结合地域特色, 建设旅游新业态企业品牌

江苏省地域辽阔, 县市之间地区特色明显, 经济发展程度有所差别, 旅游新业态企业的建设要根据当地文化、经济、自然条件的特点实施, 不能一哄而上。各具特色的不同地区, 更为关注资源的选择, 最大限度地发挥本土资源的现实优势, 有目的的运用旅游资源, 实现区域旅游特色化、鲜明化, 形成独具吸引力的旅游新业态品牌。

如苏锡常地区外国人多, 自然环境优美, 经济发达, 交通便利, 高消费人群数量较大, 应以发展高端休闲旅游为主。苏锡常地区气候温暖湿润, 非常适合草坪的生长, 为江苏省高尔夫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发展的先决条件。随着政府支持力度的加大, 人民对高端休闲旅游需求的增加, 江苏省高尔夫产业必然会取得长足的发展。同时, 通过对高尔夫球场及其附近景区进行合理规划可以提高高尔夫球场的附加值。加大对高尔夫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 可以提高高尔夫企业接待能力。与旅游公司合资开发高尔夫旅游市场, 可以做到资源最大化利用。此外, 江苏省内高尔夫俱乐部要发展自身特色, 突出个性, 降低同质性, 避免同源恶性竞争。要大力发展迷你高尔夫项目、普及高尔夫球教育, 培养高尔夫专业人才, 加快高尔夫技术设备本土化的步伐, 更加科学专业、合理地建设与管理高尔夫球场。

而在苏北沿海地区根据地域优势, 着力发展游轮产业。江苏沿海地区应抓住这一区位优势, 开通沿海城市与日本、韩国、我国台湾等地区的邮轮线路, 引入国内外著名邮轮公司品牌, 发展在江苏的多条国际游轮线路, 投资邮轮港口建设。同时, 引进国际著名游艇俱乐部运作模式, 发展建设带江苏省特色的游艇俱乐部, 俱乐部可以采用会员制向个人会员或公司会员收取会费, 并为其提供游艇租售、维修养护、驾驶培训及配套休闲娱乐等服务, 全面打造高端的游艇天堂。

2. 利用原有产业之基础, 升级为旅游新业态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提出要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 大力推进旅游业与第二产业———制造业的融合发展, 重点是发展旅游装备制造业。江苏省可以利用自身原有制造业的优势, 大力培育登山、潜水、探险、高尔夫等户外活动用品及旅游酒店专用产品的供应企业。沿海地区可以利用南通家纺城和海门叠石桥家纺城等比较成熟的纺织品加工基地, 打造国际一流的家纺产业流通中心。借助南通家纺产业优势, 建立酒店用品生产和销售集散中心、旅游户外服装装备基地;大力开发旅游制造业商品, 使之成为旅游商品生产与旅游商品购物、销售一体化的集聚区, 打造一批国内外著名的旅游装备制造企业。

扬州的酒店用品制造全国著名, 其发展的基础便是牙刷制造, 升级成新业态企业后, 大力发展酒店用品制造, 成为“中国酒店日用品之都”。扬州杭集镇生产牙刷已有170多年的历史, 在国内市场拥有80%的占有率, 国际市场也做到“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现状。杭集镇依托“牙刷之乡”的品牌优势, 酒店用品生产总值每年在10多亿元左右, 有千余家生产企业。目前已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群, 成了全国最大的旅游用品集散地。

同样常州车船附件、配件公司占领了国内主要的车窗零部件生产和销售市场, 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旅游相关并有自助产权的旅游房车、游船游艇、旅游汽车装备用品等企业。李勇自身的制造业优势, 为江苏等地区的露营、自驾游、游艇等行业提供物质保障, 增强制造业的实力和优势, 并扩大至全国市场, 占据一定份额。南通的纺织业也可利用为旅游用品纺织, 如登山装、滑雪服、潜水服等旅游服装, 使原有企业更新换代, 升级为旅游新业态, 借助旅游发展的良好态势, 大力推行原有生产业的改头换面。

3. 关注幼老, 体现旅游新业态发展中的人文关怀

江苏的教育在全国可谓名声远扬, 对孩子教育的重视也是人尽皆知, 占据这个先天优势, 各大旅行社及景区要善于利用省内著名高校云集, 红色旅游资源丰富, 历史人文旅游资源众多等特点, 大力发展修学旅游:发展省内高校游, 发掘各城市的特色文化、学习、进修旅游线路, 通过参与旅游博览会宣传江苏省的高校, 增加修学旅游线路。如在暑期来临之际, 通过旅行社大力宣传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扬州大学等校内风光、历史渊源、人文环境, 以吸引家长和孩子的兴趣, 起到鼓励孩子用功学习等功效。在建国、建党等红色节日时期, 宣传红色旅游, 在盐城、南京等城市众多红色旅游资源是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让孩子在历史的真相前接受教育, 寓教于游, 能让家长放心, 也能让孩子不荒废假期。江苏省内数量众多的博物馆, 也是修学旅游的目的地。在鼓励本省孩子进行修学旅游的同时, 在全国范围内和亚洲其他国家也要大力宣传江苏省的修学旅游。交流、交换都是针对海外修学市场的良好方式, 各大高校、博物馆、教育部门着力与旅行社共同推出适合学生的旅游线路, 增强江苏教育大省的良好形象。

孩子的教育之外, 如今独居老人问题, 老人的幸福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老人不愁吃喝, 却在心理上较为孤单, 如何让老人幸福的安度晚年, 也是当前旅游新业态发展的一个方向。旅游养老的说法一经提出, 得到众多旅行社和社会群体的认可, 但是目前由于政策限制和医疗设施的不完备, 旅游养老发展的潜力巨大。其实施工程可作如下操作:一是建立旅游养老小区。旅游养老小区指专门针对老年人养老而设计的田园式居家住宅小区。在环境较为优美、交通便利的城市近郊或郊县建设养老小区, 风格多以古朴雅致为主, 室内布置则与正常住房一致。但小区的配套设施要突出针对老年人的生理特点, 楼梯、电梯更注重老年人的需求。通道便于步行, 同时必须保证轮椅的通行。设有医疗、保健、休息娱乐、文化学习、交流交际等设施和场所。社区还应提供各种生活服务, 如送餐、护理等服务。二是建设乡村混合式旅游养老公寓。特指外地老人与当地农户混住的居住模式。该模式通常选在山清水秀、适合老人养老的地方, 并在当地村民的自有地基上盖老年乡村养老公寓。房东依然是房子的所有者, 也是物业管理者, 每个月还可从房地产公司得到一定的管理补贴费。三是建设旅游养老院。养老院特指为老年人提供集体居住的宾馆式房间, 并设有相对完整的配套设施。养老院配备专门设施, 由专业服务人员为老人提供综合服务, 配有医务人员为需要的老人提供服务, 突出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四是利用私家宅院养老旅游。有些当地住户把自己的房屋出租给需要的城里老年人, 供他们短期或长期居住。有的是当地的农家乐, 提供包吃包住。

4. 抓住当前政策优势, 大力发展自助旅游

2012年十一黄金周, 小型车高速路口免费通行的政策一推出, 极大地调动了人们出游的积极性, 壮大了汽车租赁市场、提高了星级及商务酒店的入住率, 使得各大景区人满为患, 各大旅行社的成交单锐减。这一方面要督促自驾游市场的规范化, 另一方面要促使旅行社转换思维, 开发新的市场。从2009年开始创建至2011年, 江苏省已拥有37家省级自驾游基地, 包括南京溧水傅家边、常熟沙家浜、淮安古淮河、盐城大纵湖等。目前苏南许多自驾游基地配套设施的建设、管理与服务都已达到了较高标准, 因为其原先就是景区, 因此可以促进景区通过扩大停车场、增强自驾游配套设施, 形成自驾游基地, 既扩大产业规模和市场, 又无需投入过多。2011年江苏省开展了第三批江苏自驾游基地创建工作。江苏省旅游局组织有关专业人员对参加自驾游基地创建单位进行了考核。通过实地察看、查阅台账、听取汇报和现场打分的方法, 对各创建单位软、硬件设施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检查, 有15个单位达标, 达标单位名单要按照要求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优化服务和管理, 固强补弱、软硬兼顾、提升品质, 为广大自驾车游客提供安全、舒适、富有特色的自驾旅游产品。同年江苏省旅游局为南京溧水傅家边农业科技观光园、昆山周庄水乡古镇、淮安古淮河文化生态风景区、盐城大纵湖风景区等14家单位新颁发“江苏省自驾游基地”铜牌, 江苏省自驾游基地增至22家。旅行社应利用自身的多方面协调、沟通的优势, 着眼自驾游长线, 完善后勤保障, 组织例如车友会、交广网等车友的出行, 能够扩大声势, 顺势宣传。因此抓住当前优惠政策的鼓励, 大力发展自助旅游是江苏省旅游行业发展的重要议题。

三、总结

江苏省是全国旅游强省, 基于政策和人才的支持, 着力从新业态角度出发, 借助已有的成熟旅游产业, 发展新兴业态是江苏现阶段旅游发展的重心, 也将成为江苏省一个旅游制高点的基石。

参考文献

[1]丁国杰.上海旅游装备制造业发展对策研究[J].科学发展, 2012, (3) .

[2]顾宇.从新兴产业到新型产业—从中外比较的视角看我国旅游业态创新与发展[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1, 27, (6) .

[3]顾至欣.基于SWOT分析的江苏红色旅游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 2011, (18) .

[4]李松柏.我国旅游养老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 2007, (7) .

[5]任小静.我国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信息工程学院, 2012, (10) .

[6]王飞加, 陈恩玉.我国高尔夫旅游市场经营现状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8, 28, (5) .

[7]徐春梅.对盐城市发展修学旅游的思考[J].魅力中国, 2010, (12) .

[8]张敏, 娄国.江苏省高尔夫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 2011, (24) .

上一篇:仓储管理系统下一篇:多元Logist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