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旅游扶贫(共7篇)
低碳旅游扶贫 篇1
摘要: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仅是吉林省最大的湿地保留地, 而且还是鸟类的天然公园, 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地位。但莫莫格自然保护区地处吉林省西部镇赉县境内, 镇赉县被列为中国贫困县, 因此, 使之成为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矛盾的典型代表。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低碳旅游扶贫模式是解决这一矛盾, 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从分析莫莫格自然保护区面临的突出问题入手, 指出莫莫格自然保护区开展低碳旅游拥有的优势, 以及利用低碳经济对莫莫格自然保护区进行旅游扶贫的重要意义, 并提出了开展低碳旅游扶贫的模式和对策。
关键词: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贫困县,低碳经济,低碳旅游扶贫
一、莫莫格自然保护区概况
1.基本情况
莫莫格自然保护区地处吉林省西部镇赉县境内, 东靠嫩江, 南临洮儿河, 全区总面积144 000公顷。其中, 湿地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80%, 是吉林省面积最大的湿地保留地。
2.自然环境概况
区内水资源丰富, 夏季绿草如茵, 泡沼密布。拥有非常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有种子植物600种、鱼类52种、两栖类5种、爬行类7种、兽类25种, 鸟类有296种, 其中包括鹳类2种, 即东方白鹳和黑鹳, 白鹳不仅在本区繁殖, 而且迁徙经过的数量高峰值超过800只[1]。因此, 莫莫格自然保护区素有宝贵的自然物种基因库、天然的野生动物园之美誉。
3.社区概况
保护区地处吉林省西部镇赉县境内, 镇赉县被列为中国贫困县。保护区所辖范围内的丹岱乡、沿江乡、大屯镇、莫莫格乡、五棵树镇、岔台乡的37个行政村, 拥有的总人口数为73 984人, 居民人均收入还要远低于镇赉县。区内经济主要以农业、种植业牧业和渔业为主。农业收入占总收入比例很大, 占72%以上;农业中又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占农业总收入的89%。乡镇企业基础十分薄弱, 仅占经济总收入不足0.5%。教育、文化、娱乐等基础设施落后。
二、莫莫格自然保护区面临的突出问题
1.社区相当贫困
莫莫格自然保护区所辖乡镇中居民的人居收入在2 300元至5 800元之间, 其中莫莫格乡的人均收入最低, 为2 300元;其次是大屯镇的人均收入为2 400元, 丹岱乡2 600元;五棵树镇的人均收入较保护区内其他的乡镇高, 为5 800元。总体上看, 莫莫格自然保护区的人均收入远远低于镇赉县的人均收入水平。莫莫格自然保护区所辖乡镇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详细情况见图1。
2.生活收入来源
莫莫格自然保护区所辖乡镇居民生活来源包括农业、牧业、渔业、商业等方面, 其中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主要部分, 其次是牧业和渔业。自保护区建立以后, 对自然资源的保护程度加大, 对当地居民放牧、割苇子等谋生方式有所限制, 造成当地居民收入来源相对单一。位于核心区的莫莫格乡尤为典型。保护区各所辖乡镇居民的具体生活来源见图2。
3.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2009年度国家向莫莫格自然保护区拨款210万元, 其中人员经费173万元, 办公室经费37万元。全年办公经费对现有基础设施建设的正常运行都很难支持, 对旅游产业的投入及社区居民的扶贫投入更是微乎其微。资金的缺乏影响了保护区正常工作的运转, 可能会造成莫莫格自然保护区陷入恶性循环的境地。
4.社区冲突不断
莫莫格自然保护区由于资金等问题, 所涉及到的产业结构、基础设施、教育等方面目前还比较薄弱, 导致当地居民更直接、单一地依赖自然资源。一方面, 保护区要以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为首要原则;另一方面, 社区居民生存和发展的要求, 都给保护区的管理带来了棘手的问题。
受以上各因素的影响, 使得莫莫格自然保护区成为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矛盾的典型代表。
三、莫莫格自然保护区发展低碳旅游进行扶贫的战略依据
(一) 低碳经济
1. 低碳经济的诠释
“低碳经济”概念首先由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提出。所谓低碳经济, 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 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2];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 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 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2. 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
在面对温室气体排放过多的情况下, 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国内外各种压力下担负起国际责任, 提出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基于低碳经济背景下, 2005年英国建立了3 500万英镑小型示范基金;目前英国低碳经济及相关产业每年能创造超过1 000亿英镑的产值, 为88万人创造就业机会。德国政府则在2007年提出实施气候保护高技术战略, 三年间在节能减排方面德国的技术设备居世界领先地位。2008年日本提出“福田蓝图”计划, 标志着这一资源短缺的国家正在迈入低碳社会。
我国2006年底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已明确提出中国要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近些年“低碳试点城市”的建立、“低碳旅游”的推出、“低碳技术”的引进, 都表明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决心。
(二) 低碳旅游
1. 低碳旅游的诠释
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 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 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方式[3]。
2. 低碳旅游的发展现状
2009年11月, 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借此我国推出了发展“低碳旅游”这一概念。一时间“低碳旅游”引领了旅游时尚, 自2008年台北县坪林首次开展低碳旅游以来, 密云建成了北京首个低碳旅游实践区、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2010年荣膺“中国低碳旅游示范区”称号, 我国先后建了近百处低碳旅游示范区。
3. 我国发展低碳旅游的阻碍
据有关资料调查问卷显示, 目前旅行社推出的低碳旅游产品大多是将费用均摊到游客的身上, 这样就存在着产品难以推广、低碳团鲜有人买单的尴尬局面。我国低碳旅游刚刚兴起, 缺少经验的同时更缺少与旅游地社区居民的互动和当地政府的配合, 使低碳旅游陷入了孤掌难鸣的境地。
(三) 旅游扶贫
1. 旅游扶贫的诠释
旅游扶贫是指通过开发贫困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 兴办旅游经济实体, 使旅游业成为当地支柱产业或龙头产业, 从而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逐步改变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落后状况。与一般的旅游开发活动不同, 旅游扶贫的目的在于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提高社区居民的思想文化素质, 最终实现脱贫致富[4]。
2. 旅游扶贫的发展现状
“旅游扶贫”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 目前, 国际上已经把旅游扶贫作为不发达国家、贫困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据统计, 我国从改革开放到2000年, 全国约有14 000个乡村的800万人口通过参与旅游业的发展稳定实现脱贫。
3. 我国发展旅游扶贫阻碍
旅游虽然被誉为无公害产业, 但是事实证明, 盲目的开发、对经济效益的过分追求等都给环境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我国有1/4的贫困县位于自然区内, 生态环境的脆弱为保护区的旅游扶贫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此外, 由于旅游扶贫缺少法律的保护, 获得利润经常被相关单位分流, 而真正的扶贫对象得到的回报少之又少。
低碳经济、低碳旅游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摆脱贫困、增加就业岗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 利用低碳旅游进行扶贫工作, 不仅是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而且也为我国自然保护区的扶贫工作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四) 利用低碳经济对莫莫格自然保护区进行旅游扶贫的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乃至全球都在大力的支持低碳产业, 正为莫莫格自然保护区提供了吸引资金, 改善能源结构, 调整产业结构和国际合作的机会。保护区内居民生活方式相对原始, 生活水平低, 基础设施薄弱, 开展旅游扶贫可使社区居民与游客共享基础设施, 在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缓解与保护区的矛盾。莫莫格自然保护区抓住发展低碳经济的契机发展旅游进行扶贫, 有助于增强莫莫格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竞争力, 使其成为低碳扶贫的典范, 为我国自然保护区扶贫的新模式积累经验。
(五) 莫莫格自然保护区开展低碳旅游拥有的优势
1. 良好的区位优势
镇赉县境内有一条平齐铁路从保护区所在县域内通过。公路方面, 2007年, 全县公路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 其中位于保护区实验区的五棵树镇交通最为便利, 日接待游客数量大, 通往保护区其他乡镇道路交织成网 (表1) 。
2. 丰富的资源条件
莫莫格自然保护区是鸟类的天然公园, 以位于保护区缓冲区黑鱼泡国家级四A级景区为中心, 景区内泡、沼、泽、泊星罗棋布, 田园风光优美, 是开展乡村休闲度假游的胜地 (表2) 。
3. 浓郁的民族特色
居住在莫莫格自然保护区内的居民民族特征各异, 有蒙古族、满族、达斡尔族、回族, 其中在位于核心区的莫莫格乡就居住着蒙古族人口1096人, 占总人口的40%, 丰富了旅游资源 (表2) 。
四、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低碳旅游扶贫模式构建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自然保护区的扶贫模式笔者认为其内涵应是:利用发展低碳经济的契机, 迅速进行资金回笼, 利用低碳经济理论指导大力推进低碳产业化, 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 (三低三高) 为基础, 根据保护区自身的资源特点, 构建大低碳旅游产业体系, 促进区域产业经济联动发展, 以多方参与为扶贫的形式, 最终达到增加就业岗位、惠及社区百姓, 实现经济与碳排放错位增长 (低增长、零增长或负增长) , 以实现经济增长的碳脱钩的目标。
1.构建大低碳旅游产业体系发展模式
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大多拥有独特而丰富的自然资源, 与开展旅游的耦合程度高。保护区应结合各乡镇的资源特色、经济基础、生态环境条件以及内部居民的意愿和共识, 以低碳旅游业联动第一、二级其他第三产业的发展。 (1) 低碳农业与低碳旅游业联动发展。通过发展保护区低碳旅游业带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的同时, 依托特色低碳旅游餐饮服务联动发展当地利用低碳技术种植的农产品种养业 (图2) 。 (2) 低碳加工业与低碳旅游业联动发展。在旅游业发展中, 购物和娱乐是增加旅游收入的重要因素[5]。在工业中加入低碳技术, 不仅可以带动当地农业、工业、商贸业的共同发展, 形成“种+样+加+销售”一条龙的产业体系, 而且能够节省产品外包的材料及运费, 更加低碳环保 (图3) 。 (3) 文化产业与低碳旅游产业联动发展。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多分布在少数民族人口聚居的地方, 因此, 良好的文化资源成为了自然保护区的无形资产。保护区可以结合当地民族特色协助私营企业打造“低碳旅游文化品牌”、“少数民族低碳社区旅游”等, 以民族文化作为吸引物, 进一步弘扬民族文化。
大低碳旅游产业体系的构建为自然保护区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提供了资金收集、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的机会, 从而帮助自然保护区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
2.空间集聚、轴带拓展的同心圆模式
根据美国布鲁金斯学院最新发表的城市居民碳排放情况报告指出, 城市之间碳排放存在巨大差异的原因归结于城市空间密集于紧凑型的发展、天气和大量使用公共交通所带来的效应, 紧凑密集型城市碳排放量相对较低。因此, 保护区应根据其乡镇特点, 选取交通相对便利的保护区实验区乡镇作为旅游接待地, 全村统一规划建设, 社区空间结构紧凑, 该区集中分布碳排放较高的宾馆酒店、工业产业园区等, 形成“游客密集区”;在缓冲区集中开展具有娱乐性的低碳旅游体验项目, 形成“低碳娱乐体验区”;而在核心区严格控制车辆进入, 徒步或乘坐马车的游客可以尽情欣赏原始的自然景致, 品尝利用低碳种植技术生产的特色农副食品, 成为“低碳生态休闲区”。
空间集聚、轴带拓展的同心圆模式为我国自然保护区的扶贫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以点带面, 涉及范围广。对低碳旅游项目而言, 内容丰富, 包括核心区休闲游、缓冲区娱乐体验游和实践区密集小镇游, 克服了以往低碳旅游项目单一的缺点。
3.一个中心, 多头参与模式
一个中心即是以自然保护区为中心, 将自然保护区作为旅游吸引物, 吸引来自私营企业、民间组织甚至国外的投资商进行投资开发。但保护区的管理者应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对保护区的管理工作把好关, 避免因盲目开发造成的环境损失。此外, 保护区始终有责任让更多的区内居民参与其中。保护区有必要向参与者办旅游经营许可证, 以法律的手段保护居民参与旅游, 获得利润的权利。
一个中心, 多头参与模式, 促使责、权、利公平清晰的分配, 明确了扶贫目标地区和目标人口。
五、低碳经济背景下莫莫格自然保护区开展低碳旅游扶贫的对策
1.配置低碳旅游设施:与社区居民共享, 共建低碳旅游社区
低碳旅游设施是基于低碳技术改造或直接使用低碳技术产品所建造的用以提供旅游接待服务的基础设施和专用设施。大低碳旅游产业体系的构建需要丰富旅游基础设施, 包括道路交通设施、低碳环境卫生设施、低碳能源供应设施、低碳建筑等。
莫莫格自然保护区利用这一契机, 共建低碳旅游社区的途径主要包括: (1) 改善实践区和缓冲区的交通工具, 使用电瓶车、新型能源车等低碳交通工具。 (2) 使用污水循环处理系统, 将当地室外厕所建设成生态厕所, 发展低碳旅游社区环境卫生设施。 (3) 莫莫格自然保护区拥有丰富的风能、水能、沼气等可更新能源系统, 大低碳能源供应系统的建立, 有效地促使莫莫格保护区低碳旅游社区的发展。 (4) 低碳建筑不仅应用于旅游饭店、娱乐设施等建设, 还应顾及核心区居民, 将低碳建筑与少数民族文化相结合, 使核心区以莫莫格乡为主的居民住宅更具特色。
2.培育碳汇旅游体验环境:惠及社区居民, 共建保护区碳汇地
碳汇旅游体验环境应该是基于自然碳汇机理所形成的一种和谐、高质的旅游体验环境。湿地是地球表层系统中的重要碳汇, 其内含有大量未被分解的有机物质, 因此起着碳库的作用, 对于吸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 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有重要作用。莫莫格自然保护区是吉林省最大的湿地保留地, 对莫莫格湿地的保护就是对碳汇地的保护。
培育碳汇旅游体验环境主要通过保护区、旅游企业、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1) 保护区要通过推行保护区旅游碳汇机制, 制定碳汇评估指标, 让游客和居民明确旅游者以及社区居民是重要的碳排放体。 (2) 莫莫格自然保护区周边游数百家旅游企业, 保护区可先从大旅游企业入手, 与其签订引入碳汇机制理念的合同, 帮助周边企业打造真正的低碳旅游企业。 (3) 旅游者要树立“碳中和”的消费理念。 (4) 当地居民要具备主人翁意识, 协助保护区保护莫莫格自然保护区的湿地, 已获得更大的碳汇收入。
3.构建低碳旅游扶贫的法律保障体系, 使扶贫有法可依
低碳旅游扶贫的法律保障体系是通过法律等手段对扶贫工作进行保护, 目的是让所有参与其中的社区居民获得应有的利润, 帮助其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保障体系应分为多个方面, 主要包括: (1) 保护区统一管理, 分散经营权。笔者认为, 经营权的分散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低碳旅游的前期的开发过程中, 莫莫格自然保护区要与政府及其他私营企业共同探讨, 形成“一区专制, 多方参与”的开发模式。二是在后期的开展过程中, 保护区就要协助游客密集区的五棵树镇建立低碳接待小镇, 协助低碳娱乐体验区的黑鱼泡及沿江乡、岔台乡等完善低碳旅游娱乐基础设施, 协助低碳生态休闲区的莫莫格乡修建少数民族特色低碳住宅, 用以建设低碳民族社区, 在莫莫自然保护区统一的管理下确保各乡镇、各乡村、每家每户都能因参与到低碳旅游的过程中而增加收入, 取得扶贫的胜利。 (2) 莫莫格自然保护区资金的投入要尽可能均衡。无论是低碳宾馆、低碳加工业的建设, 或是低碳旅游项目的投资, 保护区要做到三区均有重点扶持项目。 (3) 要排碳总量, 莫莫格自然保护区应依照国际通用的“碳源-碳汇”平衡规则, 生态受益区应当在享受生态效益的同时, 拿出享用“外部效益”溢出的合理份额, 对于缓冲区即结合区, 特别是核心区即生态屏障区实施补偿。补偿的原则是碳源大于碳汇的功能区按照一定的价格 (由保护区协调定价) 向碳源小于碳汇的功能区提供碳补偿, 以达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图4) 。
参考文献
[1]袁家冬, 张娜, 曹艺民.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9) :10-12.
[2]付允, 马永欢, 刘怡君, 牛文元.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 (3) 15.
[3]蔡萌, 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旅游学刊, 2010, (1) :6-9.
[4]王铁.旅游扶贫模式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 2008.
[5]侯晓丽.边缘地区区域过程与发展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 2007.
低碳旅游扶贫 篇2
随着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逐年增加,全球变暖和能源危机成为了21世纪最严重的两个问题。当生存的环境受到毁灭性的破坏,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保护环境和生态的重要性,而减少碳排放量是当务之急。海岛地区在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上有着独特的优势。这一方面为海岛提供了发展旅游业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使海洋资源和生态受到了更大的威胁。为促进海岛旅游业和环境保护的共同发展,必须在海岛实行低碳旅游发展模式,使得海岛在提高经济水平的同时也能保护好海洋资源,实现海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低碳旅游概念分析
碳氢化合物的发现给人类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但同时,碳水化合物燃烧释放的废气却成为了温室效应的主要源头。当前,全球温室效应已经对生态和气候环境产生了极大的破坏,为减缓温室效应的扩散,人们提出了低碳概念。低碳经济就是将低碳概念与经济发展模式相结合的产物,旨在生产过程中减少碳排放量,通过清洁能源的使用在减缓温室效应的同时保护自然资源。
(一)低碳旅游的概念分析
低碳旅游是从低碳经济这一概念发展演变而来的。低碳旅游这一概念最早在我国被提出,最初的低碳旅游被定义为低能耗、低污染的绿色旅游模式。这种旅游模式不但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提出了要求,同时对旅游者和旅游景点管理也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可以说,低碳旅游是从旅游的每一个环节践行了绿色旅游的概念。低碳旅游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发展至今,这一概念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意义。当前,低碳旅游这一概念还包括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保护旅游地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保护动植物资源、保护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尊重当地生活习惯等。也有专家提出,低碳旅游是一种保护环境的措施。在旅游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和专家应该采用低碳技术对旅游的各个环节进行低碳管理,同时应大力倡导低碳旅游的方式,使游客自觉履行低碳的消费方式。
事实上,低碳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要求游客、景区管理部门、政府部门等践行低碳概念,节约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以低能耗、低污染的旅游方式为宗旨,在保证游客旅游体验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实现环境保护。
从经济的角度来看低碳旅游,低碳旅游是经济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后的必然产物。在经济发展初期,往往采用能源消耗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资源消耗速度快,环境污染程度严重。这种粗狂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长期持续下去,因此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人们往往通过科学技术手段来转变经济发展模式,通过新型设备和技术的应用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从低碳经济的实践来看,低碳旅游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旅游生产的低碳化,也就是指旅游资源开发过程的低碳化。为达到这一目标,旅游开发目标应当采用新型的高新技术对新能源进行开发,并且在生产过程中使用节能材料,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也尽量达到低碳化的要求。其次是旅游过程的低碳化,这要求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尽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消费方式上也要注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
(二)低碳旅游的实践发展
低碳旅游的核心内容是节能减排,保护景区的生态环境。低碳旅游的发展是我国当前经济环境下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旅游业未来发展的趋势。这种新型旅游方式的优势已经在实践中有所表现。如四川九寨沟旅游景区就禁止机动车进入,改以电瓶车进入,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并实现对景区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同时,相关的企业和组织也开始推行“‘低碳环保”的出行理念,如2008年,携程网推出旅途“碳补偿”计划,游客在携程网预订机票时,携程将根据其飞行里程,提醒旅游该次航空飞行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及减少这个二氧化碳需要种植的树木数量,并提供相应的“碳补偿”选项。又如2011年,在由中华环保联合会、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景区分化联合举办的“全国低碳旅游试验区工作会议暨授牌仪式”上,为表彰在低碳旅游方面成绩突出的旅游景区和地区,安徽黄山景区、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山东泰山旅游景区等50家旅游景区人选首批“全国旅游低碳试验区”。
二、海岛发展低碳旅游的必要性分析
(一)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和谐统一的整体
旅游与环境是两个密切相关且相互影响的概念。首先,环境为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资源和平台。只有当一个地区拥有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吸引各地的游客,带动当地的旅游业发展。但旅游业的发展也会给环境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甚至对环境产生无法修复的破坏。旅游业的发展应当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准则,否则长此以往生态环境质量的下降将反过来限制旅游业的发展。但就当前的形式来看,尽管世界各地都在倡导低碳旅游,但旅游业对环境造成的破坏还是日益明显。
(二)当前的海岛旅游发展需要新的突破点
近年来,海岛的旅游业开发是我国的热点。海岛凭借独特、优美的自然风光吸引了全国乃至全球各地的游客。但由于海岛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体系,不仅在交通上与大陆相隔离,并且在环境、气候、生态等方面都与大陆地区有所差异。由于交通上的限制,我国的海岛地区长期以来都以渔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渔业资源在长期的开发过程中已经呈现出匮乏的趋势,在旅游业获得大力开发的背景下,渔业资源的需求量进一步扩大。在温室效应不断扩大的今天,海岛在开发旅游业的同时必须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环境优势,通过低碳旅游模式的应用来吸引游客,并通过旅游业的开发解决当地的就业问题,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海岛的自然环境条件要求一发展低碳旅游
事实上,旅游业影响的不仅仅是当地的经济状况,更会对当地的环境状况产生深远的影响。与大陆地区相比,海岛地区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比较脆弱,生态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弱,承受力较低,在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极易失去生态平衡,对当地的环境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在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对资源实行无节制的开发,导致海岛资源的破坏,再加上有部分游客素质较低,环境保护概念不强,在旅游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了而成破坏。这些破坏将会对海岛的自然环境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从而使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被打破。海岛地区^低破的旅游生产与消费方式'不仅可以保护发展低联旅游所依赖重要举措。
三、海岛地区低碳旅游发展方式与实现路径分析
(一)政府部门应从政策和制度上予以支持
政府部门在海岛旅游业开发的过程中起着引导和规范的作用,为促进海岛低碳旅游的发展,政府部门应当制定合理的发展计划和法律法规对旅游的各个环节进行明确的规定。政府部门应当首先制定海岛低碳旅游发展效果的评价考核机制,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
同时,政府部门还应引进国外海岛旅游业发展的先进理念和技术手段,结合当地的实际发展状况为我国的海岛旅游业发展提供参考。并在旅游管理中应当严格遵守行业规定和标准,不断结合我国的海岛旅游实际情况,完善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为海岛地区的低碳旅游发展创建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海岛地区的旅游景点应积极开展宣传工作
游客进行旅游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身心上的享受,而在这个过程中,良好的环境是游客获得身心放松和提高旅游体验的最直接的方式。海岛地区在旅游的发展上采用低碳模式,不仅能够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还能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这是与传统流水式、走马观花式旅游有着本质却别的。为了帮助游客实现这样的旅游感受,海岛地区的旅游管理部门应当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条件和人文资源条件,结合当地的环境特点和民俗风情来营造出独特的旅游氛围,为每一个到达海岛的游客都有一种耳目一新的视觉感受。
此外,海岛要实行低碳旅游战略,还应当注重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碳排放量问题。我们知道,海岛的碳排放量主要是由当地的企业及游客产生的,因此,旅游部门应当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加大降低碳排放量的宣传工作,这不仅需要对游客进行低碳旅游的宣传,还应对当地的企业进行低碳经济的宣传倡导,使游客和企业共同致力于海岛环境的保护上,这样才能形成合力,共同促进海岛的环境保护和旅游业发展。
(三)应加强构建低碳的旅游基础设施
低碳的旅游设施主要指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低碳的材料和生产手段得到的设施。低碳设施可以应用到旅游的各个环节中,例如交通运输、住宿设施、旅游服务等。在交通运输方式上,应当采用清洁的能源来代替传统的碳氢能源,同时应当构建低碳的交通道路设施。在住宿设施上,应当对当地的宾馆进行低碳技术监督,倡导采取渔家乐的住宿方式来进行,这样不仅能够为游客提供最为真切的海岛旅游体验,还能够增加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相关的管理部门应当对渔民一定的政策支持和经济补偿,鼓励他们开展渔家乐改造和建设,通过统一的管理来促进各个渔家乐形成良好的住宿条件和餐饮环境,在保障游客的食宿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低碳发展。
此外,海岛地区在能源使用方面,还应大力发展可持续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如应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低碳排放的能源供应系统替代老式的以煤炭或者薪柴为主的能源供应系统。在卫生设施建设方面,还要建设低碳的旅游环境卫生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为此,海岛各种生活或者生产垃圾可以选择岛内简单回收处理,或者直接运往大陆进行生态低碳处理,在这个过程中,还应建立循环污水处理装置,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建设生态厕所,使用生态的垃圾桶,在这样的全方位、立体化的低碳措施的实施下,海岛旅游将会真正地实现低碳、长久、可持续地发展。
(四)旅游者应树立低碳理念,践行低碳旅行
为实现低碳旅游的方式,旅游者在同样条件下应优先选择低碳的旅游景区,学习低碳旅游方式和减少碳足迹的方法,并在旅游过程中参与旅游碳中和。为此,旅游者要积极主动地选择低碳的旅游交通方式,比如在选择旅游交通工具时,应尽量选择铁路、长途汽车、自行车或者徒步的方式取代高碳排放量的航空与自驾游的交通方式。此外,在旅游景区游玩的过程中,也应当避免选择自驾车等交通方式,而是应当优先选择徒步、租赁白行车或者乘坐景区提供的电瓶车,在践行低碳旅行共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结语
旅游扶贫的“婺源模式” 篇3
婺源,因文化而生动、因生态而美丽,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历经10多年的发展,旅游业从零起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产业规模、品牌影响力、市场占有率均实现了质的飞跃,在全国率先扛起了乡村旅游大旗,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婺源之路”。在旅游的带动下,婺源逐渐成为游客接踵而至、旅游快速发展的高地。
婺源县旅游扶贫——汾水乡“小桥、流水、人家”
尤其是近几年来,婺源县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扶贫,带动贫困群众就业脱贫,取得明显成效。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婺源各类旅游从业人员8万多人,全县农民人均从旅游发展中收益每年增收达1500元以上。
生态与文化相结合旅游扶贫呈现新格局
婺源县境内山清水秀,生态优美,古村落古建筑堪称一绝,生态、文化是该县最具特色的资源优势。在美丽中国建设过程中,婺源结合县情、审时度势,大力实施“建设中国最美乡村,打造中国旅游第一县和中国有机茶第一县”发展战略,把全县2967平方公里作为一个文化生态大公园来打造,把文化和生态旅游作为主导产业优先发展,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各乡镇、各部门齐心协力服务于旅游业发展。如县扶贫和移民办通过实施整村推进工程,大力改善重点村基础设施,整治村容村貌。江湾晓起公路就以扶贫资金50万元为启动资金,整合200多万元资金进行道路硬化,大大改善江湾、晓起景区的旅游环境,为全面打造乡村旅游大环境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为丰富“最美乡村”内涵,婺源提出利用8年左右的时间,把全县所有村庄逐步打造成为“村村秀美、家家富美、处处和美、人人淳美”的“中国最美乡村”。该县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生活、一村一境界”的发展理念,将全县村庄分为景观村、特色村、田园村三个层次,重点打造18个景观村、36个特色村、54个田园村。其中,江湾村、严田村获首届江西十大秀美新农村。
婺源县旅游扶贫点:考水村“诗礼人家”——水车
在婺源,有这么一个村子,她总能让行者流连忘返,感叹她的别致的古雅;她总能引来影视导演的青睐,在这里尽情演绎剧情;她就是许村镇汾水村。这个建于北宋初的千年古村,在今天更以其精致和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素雅风姿彰显她的珍贵和奇特。随着婺源县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县委、县政府打造“一个最美、两个第一”战略目标,上汾水村的村民意识到文化与生态旅游已成为一种时尚,淳朴的山涧风情、民俗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寻觅,而自己村庄恰好是文化与生态完美结合的古村落,如果能进一步开发成旅游景区,不仅能完好保存古村风貌,还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改善目前的生活水平。
村支书潘文彬说,目前该村的旅游项目已经申报成功,正在积极建设中,待项目建成后,预计游客30万人次,仅门票收入就将达到数百万元。
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婺源县还积极制定旅游规划,确立了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先后编制了《婺源县旅游产品总体规划》、《景区开展、发展及保护性规划》、《公路沿线乡村建设的控制性详规》、《江西婺源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保护规划》。为了推行规划的落实,还出台了《加快旅游发展的若干意见》,制订了景区开发建设、景区管理、导游管理、宾馆管理、餐馆管理、门票管理等《管理办法》,建立了比较规范的产业运行机制。这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制定实施,推动了婺源旅游产业不断朝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一个个美丽乡村生态超群、文化厚重,不仅丰富了婺源旅游产品,促进了旅游扶贫的发展,还带动了贫苦百姓脱贫致富。
婺源县旅游扶贫:考水村“诗礼人家”开发成效景点图
农家乐与大项目并存扶贫模式不断创新
婺源县扶贫和移民办主任金少敏告诉记者,婺源县委、县政府对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业予以补助扶持,大力推动乡村农(林)家乐等休闲农业、生态观光业的发展。通过开发丰富的旅游资源,兴办旅游经济实体,使旅游业形成支柱产业,实现贫困地区居民脱贫致富。
“茂林修竹映村廓,飞禽走兽相对鸣”,随着婺源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吸引了一大批都市“快客”前来“深呼吸”,享受慢生活。如今,婺源乡村涌现出了清华镇九思堂、浙源乡继志堂、思口镇明训堂、思口镇西冲院、段莘乡福绥堂、大鄣山乡泽山书堂、蚺城街道塘村等一批特色民宿项目,并涌现出了千亩荷塘诗春、江南鱼村庆源、画家圣地篁村、天上人家查平坦、知青之家梅源等一批民宿旅游村,一栋栋徽派庭院融入酒吧、茶吧、作坊、民艺、展示等休闲业态,成功打造了农家乐“升级版”。
溪头乡地处婺源县东北边陲,近年来,通过发展一村一品“农家乐”,带动农民增收。与一般“农家乐”旅游相比,来溪头的游客不仅可以体验农家生活乐趣,还可以欣赏“最美乡村”的田园风光及粉墙黛瓦如人间水墨画的古老徽派建筑。通过扶贫开发工程,该村积极做好旅游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对周边旅游环境进行综合改善,对村内古石板路进行了修缮重铺,对村内自来水网进行升级改造。通过“农家乐”旅游产业的发展,转变了村民传统的收入方式,真正实现从“输血”到“自我造血”的扶贫方式转变。
婺源县还十分重视加强对乡镇农家乐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结合“雨露计划”、阳光工程等民生项目,举办农家乐培训班,从服务礼仪、客房操作、传统菜制作等方面进行系统培训,参加农家乐乡村旅游培训的农民超过3000人次。
除了发展农家乐以外,婺源县还通过招商引资,发展大项目,通过吸纳、整合政府投资及社会资金对部分独具资源的乡镇进行旅游开发,带动当地农民致富。
紫阳镇考水村座落于婺源县城西北方向,距离县城16公里,山水秀丽,层峦叠嶂。当地的村支书告诉记者,这里是昭宗李晔皇太子的隐居之地,也是明经胡氏的发源地,2002年被命名为“中国民俗文化村和县文化名村”,但是过去很长时间由于没有资金的支持,这些优质的旅游资源一直藏在深闺。而近三年来,紫阳镇从群众需求和产业发展的实际出发,财政预算安排300万元美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引导整合民生工程及各类涉农项目资金,吸纳社会资金等近9000万元,财政资金的规模效应和引导效应进一步增强,考水村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记者在考水村采访时感受到,这里的村民信心满满,他们期待更进一步向世人展示千年古村的曼妙风姿。
农民生活逐步提升扶贫产业蓬勃发展
富民是发展乡村旅游的根本。婺源县按照推动旅游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的理念,提出“全县经济工作都围绕乡村旅游来抓,全县所有产业都围绕乡村旅游来培育”,促进旅游业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快实现旅游富民强县。
婺源很多乡镇是农业地区,第三产业较为落后,旅游扶贫政策实施后,许多地方以此为契机,将旅游扶贫作为启动新一轮旅游经济增长的突破口,提出了“旅游带动发展”的战略,充分利用旅游业“一业兴、百业旺”的行业带动优势,在旅游景区成功开发的同时,餐饮业、农副土特产品加工和包装销售、旅游纪念品开发,甚至房地产业、客运业等也蓬勃发展,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得到挖掘与展现,从而延长了旅游产业链,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兴旺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找到了一条能够发挥山区优势、适合山区发展的新路子。
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也使得乡村农特产品增加了附加值,婺源已形成了赋春酒糟鱼、大潋山油茶、高砂荷包红鱼等一批农特产品专业村,发展了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60家,香菇、干笋、山蕨等无公害绿色食品受到游客欢迎,特色种养实现人均年增收3000元。
尝到了旅游发展带来的实惠,婺源百姓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旅游商品的生产、加工和经营中。甲路村民打着“甲路纸伞甲天下”的品牌做起了工艺伞,先后开发了旅游伞、油纸伞、丝绸伞等40余种新产品,年产50多万把;以生产砚台著称的大畈村,形成了砚台产品一条街,砚台厂及店铺达238家,带动农民1800余人就地就业,农民人均年收入达1.2万元。
婺源县旅游扶贫点:考水村“诗礼人家”水中亭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婺源是千年茶乡。2014年,婺源建成54个有机茶园示范点,5万亩茶园纳入有机茶园管理,茶园面积拓展至17.6万亩;茶叶产量1.35万吨,加工贸易量5.2万吨,茶业系列产值22.3亿元,出口创汇突破4000万美元,茶叶电子商务订单超过1亿元,获评全国首家有机绿茶认证示范创建区和全国重点产茶县。
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行,殷实小康但环境退化也不行。回顾过去几年的工作,婺源县旅游扶贫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扶贫思路,创新扶贫模式,紧跟旅游业发展的步伐和态势,不仅有效地促进了贫困地区旅游资源开发,优化发展环境,更有效地促进了当地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构建出新的发展格局,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推行低碳旅游和环保旅游 篇4
低碳旅游这一概念最早由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提出。低碳旅游是一种低碳生活方式,即游客在旅游活动中尽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这是环保旅游的一个重要方面和深层次表现,正在迅速成为时尚的旅游方式。
低碳经济不仅是人类为保护地球环境提出的新口号,也是后工业化时代人类追求健康生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低碳旅游就是以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生态旅游方式。
环保旅游以认识自然、保护自然、不破坏自然生态平衡为前提,是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环境价值的综合体现,它需要经营者(旅行社、饭店、景点等)、游客共同提高环保意识。环保旅游从广义而言,是具有亲近环境或环保特征的各类旅游产品和服务;从狹义而言,是以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为前提的远离污染、亲近大自然的一种时尚旅游方式,要求管理者、旅行社、导游、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必须保护自然环境。
低碳旅游和环保旅游是文明旅游的基础,能更好地提高游客的素质,促使游客文明观光旅游。
在旅游业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要经济产业部门的今天,低碳旅游、环保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在我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并成为许多地方和部门规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开发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形式,要以“环境兴旅”为目标,将旅游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共赢。
“低碳”不仅仅是节约, 也不等同于简单的环保, 它可产生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可形成完全不同于以往的生活态度。旅游业也要实现低碳、环保, 引领“绿色”出行方式。例如, 倡导骑自行车旅游, 既可树立人们的“低碳”意识, 实现环保, 还可锻炼身体。
低碳与环保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具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实现了低碳, 环保才有保障。低碳是环保的基础, 没有低碳, 环保是不可能实现的。实现低碳和环保, 要从各行各业做起, 特别是旅游业要实现低碳旅游和环保旅游, 就要调动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各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各方缺一不可, 否则就有可能破坏旅游环境, 使旅游业受到影响和损失。所以一定要兼顾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 倡导低碳、环保、文明的旅游行为。
推行低碳旅游和环保旅游的意义及措施
1.意义
“低碳”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的迫切要求和战略选择,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行绿色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消除环境污染、解决能源“瓶颈”、转变产业结构的契机。低碳经济给旅游业的发展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低碳旅游是低碳经济的重要方面,因此要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走生态化、节能化、环保化道路,倡导低碳、环保的旅游方式,促进旅游业实现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扔一个烟头可能会引发森林火灾,随便丢一张纸,降解需要五个月时间。因此“低碳”不只是个话题,而是希望每个人都能参与进来,在享受美丽风景的同时,也为环保节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了实现环境与人类共存,旅游景区开发要与保护同步,要提倡“关爱健康,保护环境”,减少环境污染,既利于人类,又利于自然。
2.措施
(1)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制定发展低碳旅游、环保旅游的政策,加大宣传“低碳”的力度,强化人们“低碳”的意识,鼓励人们学习“低碳”知识,将“低碳”观念融入人们的旅游活动中,规范游客在防火、防噪音、防污染、保护动植物等方面的行为。加强旅游智能化发展,提高运行效率,引进节能减排技术,降低碳消耗,形成产业链的循环经济模式。建立“低碳旅游示范景区”和“低碳旅游实验区”,建立低碳旅游的行业指导标准,如垃圾处理、低碳公共交通等标准,对低碳旅游景区进行认证,符合标准的颁发证书。
(2)旅游服务企业应推广节能环保措施,深化节能降耗工作,改善社会环境。一是在旅游客运索道、旅游饭店等服务领域推广使用新型节能环保产品。比如,旅游饭店应制定室内温度标准、能源使用巡视检查制度,杜绝浪费能源现象;建立雨水收集系统,使用节能水龙头,减少水资源浪费;建立污水处理系统,实现核心景区和服务区“污水统管”。二是树立绿色环保理念,在建筑设计、内部节能管理、环境管理方面,为游客提供绿色产品和服务。比如,旅游接待设施尽可能用太阳能、风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采取太阳能供电、照明和低碳无碳通行方式,使用电动汽车。景区景点要实行低碳化,把“低碳旅游”与打造精品旅游景区有效结合起来。
(3)游客应以低能耗、低污染为主要的“绿色”旅游方式。一是出行应多采用公共交通工具或“拼车”方式,自带生活物品,强化清洁、方便的功能性。二是在亲近绿色、感受自然的旅游中体验低碳节能的生活方式。比如,骑自行车旅游是一项低碳、环保、健康、时尚的“绿色”运动,开车或乘车只能是“走马观花”,而骑自行车可观赏到更多的风景,如风土人情、原生态景观等。三是游客在出游中每时每刻都可做到“低碳”,比如,在“游”方面,合理安排线路,即选择低碳线路;在“行”方面,使用排放量低的交通工具,或步行或骑自行车,能坐火车的不坐飞机,能跟旅游团的不“自驾”;在“食、宿”方面,不用酒店一次性的用品和餐具,多吃应季蔬菜,自带水具不喝瓶装水,以减少废弃物;在“购”方面,选用包装简单的商品。游客只要改变旅游方式和习惯,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低碳、环保旅游。当然,游客要做到这一点,也有一个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去做的过程。首先,应转变观念,要认识到宾馆一次性的用品,如牙刷、牙膏、拖鞋、洗发水、沐浴液等既浪费大量的资源,又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这些用品完全可自行解决;其次,宾馆可取消提供一次性的用品,把资金用于为游客提供免费的报刊、洗衣、早餐和纪念品等,还可用于开展游客植树活动。
低碳旅游和环保旅游的发展前景
在全球提倡发展低碳经济的形势下,低碳旅游、环保旅游逐渐被人们接受。旅游企业应提升服务理念,在设计旅游产品、引导游客出游方面,将低碳旅游转化为游客的自觉选择。
《国家地理》杂志评选出我国三大低碳旅游景区:一是云南香格里拉,拥有独特的融雪山、峡谷、草原、高山湖泊、原始森林和民族风情为一体的景观。梅里雪山是低碳旅游的象征,具有极大的观赏价值、科学考察价值和探险价值;澜沧江大峡谷、虎跳峡以深、险、奇、峻闻名于世;神女千湖山、碧塔海等高山湖泊是亚洲大陆最纯净的淡水湖泊群。二是东北大兴安岭,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林区,山高谷深,林木葱郁,繁衍生息着400多种野生动物和1000多种野生植物,是一处极佳的适合踏青、探险、避暑的低碳旅游景区。三是四川贡嘎山燕子沟,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实现低碳旅游景区的目标,如扩大植树造林面积、减少观光车、扩建步游道、修建环保厕所,对景区的废弃物进行净化处理等。燕子沟内的一个世界最大的红石滩上,布满了红色微生物。只有在“低碳”环境下,这种微生物才能生存,可见生态环境良好。此外,峨眉山是我国第一个“低碳景区”,是低碳旅游的先行者,早在12年前景区就统一实行了乘坐交通大巴方式,还在餐饮、住宿、游玩等方面大力推行节能措施。通过数字化建设,对景区的空气、水源等进行监控,森林覆盖率一直维持在95%以上。张家界的核心景区禁止机动车进入,用混合动力巴士和电瓶车代替,景区空气清新。
低碳旅游是低碳经济发展、低碳城市建设和旅游业低碳化发展的有机融合体,是未来旅游城市建设发展的方向。旅游业的新发展模式是向低碳和环保的目标前行,创造一个洁净、环保、文明的生态环境,不断提高城市文化水平和人的素质,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
在“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中,旅游服务设施的标准和环境都将以低碳环保理念为原则,集合了低碳和“乐活”理念的度假休闲旅游才是今后发展的方向。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绿色竞争”的时代,继农业革命、产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的第四次浪潮便是绿色革命,可见低碳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方向和必经之路。
山西省旅游精准扶贫研究 篇5
一、实施旅游精准扶贫的意义
现阶段, 我国脱贫工作处于时空阶段[1], 即贫困地区在空间上的碎片化和时间上的持久化。旅游精准扶贫就是针对不同贫困地区的旅游扶贫开发条件、不同贫困人口的状况, 运用科学有效的程序和方法对旅游扶贫目标对象进行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 以实现旅游扶贫“扶真贫”和“真扶贫”目标的扶贫方式。[2]旅游精准扶贫正是基于对我国脱贫工作所处时空阶段的正确判断, 将“精准”作为其根本原则, 以全要素、集约化、动态调整的投入方式作为其扶贫手段, 确保了扶贫效果的显著性和持续性, 也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旅游业作为脱贫产业工具的最优效用。
二、山西省实施旅游精准扶贫的条件分析
(一) 旅游资源丰富, 特色鲜明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 拥有灿烂的文化、众多的名胜古迹和丰富的自然景观, 名山大川遍布, 同时又是革命老根据地, 但这些旅游资源大多处于贫困县, 据统计山西省35个国家级贫困县中有旅游资源的县占到2/3以上, [3]这些旅游资源为山西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为山西这些地区实行精准扶贫提供了选择。
(二) 区位优越, 交通便利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等系列政策的陆续出台, 区域合作将日益深化, 成为常态, 山西作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连接的重要连接带, 是连接北京与西安两大旅游城市的重要纽带。近年来, 我省陆续开通了到北京、石家庄、郑州、西安、武汉和广州的高铁, 太焦高铁建设也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4], 道路的提速不仅带来经济提速, 也将促进沿线旅游业的高速发展, 且“村村通公路”的建成, 使得许多贫困山区的景点都有了不同级别公路相通。交通条件的改善, 拉近了山西与北京、西安等客源市场的距离, 为山西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契机。
(三) 机遇良好, 需求旺盛
国家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将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做为我国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的重点,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 (国办发〔2015〕62号) , 明确要大力推进乡村旅游扶贫, 国家层面把1200万贫困人口脱贫寄托于发展旅游业, 同时,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为国内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国际发展规律显示, 一个国家或地区, 人均G D P超过5000美元, 旅游进入大众日常性消费阶段, 人均G D P已超过7000美元, 旅游消费需求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2014年全国人均G D P超过7000美元, 山西省人均G D P超过5400美元, [5]我国旅游消费已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 同时我省旅游也进入了大众日常消费阶段, 所以, 我省旅游精准扶贫开发的市场前景广阔, 也是我省实现全面小康的必要选择。
三、推进山西旅游精准扶贫发展的建议
(一) 发掘旅游扶贫政策红利, 积极推进旅游精准扶贫进程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 (国办发〔2015〕62号) 中明确要大力推进乡村旅游扶贫, 提出“到2020年, 全国每年通过乡村旅游带动20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扶持6000个旅游扶贫重点村开展乡村旅游, 实现每个重点村乡村旅游年经营收入达到100万元”的目标, 在国家政策红利的条件下, 山西应把旅游扶贫放在首要位置, 以贫困群众能够分享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产业发展红利作为基本原则, 一村一策, 一户一法, 因地制宜地对贫困地区实施旅游精准扶贫, 发挥好旅游景区的带动作用, 使贫困村贫困户实实在在得到实惠, 实现增收脱贫甚至致富。
(二) 完善旅游扶贫规划, 转变传统旅游扶贫模式
以“村旅结合、旅居相容”的理念, 建立企业与景区周边贫困村贫困户的利益链接机制;注重贫困区域与市场的对接, 以增强贫困乡村与外部市场在信息、物资以及产品上的联系, 为贫困乡村持续的发展提供资源转化的基础;重视当地人理念改变以及能力的提升, 实现贫困区域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本质转变。
(三) 强化旅游扶贫帮扶措施, 发挥典型引领作用
要根据贫困村不同旅游资源的特点, 分类施策, 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对参与试点项目的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 根据其吸纳贫困户参与和就业的程度, 提供成本更低、时限更长的扶贫再贷款支持;对一般贫困户, 通过提供扶贫小额信贷, 加强有针对性的培训, 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旅游项目建设;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 要通过探索以旅游资源、扶贫资金等入股方式, 使他们在项目发展中获得资产性收益。定期开展对已成功旅游扶贫典型案例的学习工作, 总结经验, 结合本地区资源优势, 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旅游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杨振之.旅游精准扶贫, 改善乡村品质[N].新华网, 2015-10-29.
[2]邓小海.旅游精准扶贫研究[D].云南:云南大学, 2015.
[3]孟宪文, 秦作栋, 薛占金.山西省旅游扶贫开发研究[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8, (2) :53-55.
[4]佚名.山西旅游业平稳较快发展, 成为转型发展新亮点[N].黄河新闻网, 2015-04-16.
贵州省旅游扶贫发展浅析 篇6
关键词:贵州省,旅游扶贫,旅游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扶贫工作, 采取多种方式消除贫困[1],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其中旅游扶贫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旅游扶贫能大大激活山区的造血功能, 许多山区由于调整了传统的产业结构, 使旅游观光、特色农业等蓬勃发展起来[2]。实践证明, 发展乡村旅游是增加农民收入最现实、最直接、最快速、增收最多的途径[3]。在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 农民可通过劳务投入、旅游服务和直接就业增加收入, 如遵义板桥镇娄山关村发展乡村旅游给当地部分村民带来了丰厚的收入[4]。因此在贵州大力发展扶贫旅游, 对旅游产业和扶贫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旅游业与旅游扶贫
1.1 旅游业概念
旅游业是以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为基础, 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6个环节的综合性行业[5]。旅游产业不是一个单一产业, 而是由多种产业组成, 具有多样性和分散性。
1.2 旅游扶贫
旅游扶贫就是把旅游和扶贫结合起来, 以扶贫带旅游, 以旅游促扶贫, 最终达到旅游、扶贫双丰收的目的[2]。国际社会一直在挖掘和探索旅游在消除贫困方面的潜力[2], 2002年世界旅游组织提出了消除贫困的可持续旅游, 2003年提出了“旅游:消除贫困、创造就业与社会和谐的动力”成为世界旅游日的活动主题[2]。旅游扶贫立足于本地资源优势, 重点是提高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提出旅游扶贫, 2002年国家旅游局提出“试办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的工作意见[2], 目的是通过以扶贫带旅游, 以旅游促扶贫, 全方位实现旅游资源所在地的旅游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 最终带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使旅游资源所在地区的群众尽快走上脱贫致富道路。旅游扶贫的宗旨是:保护一方山水, 传承一方文化, 促进一方发展, 致富一方百姓, 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业。
2 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现状
2.1 贵州省旅游资源概况
贵州省被誉为天然“大公园”, 其特殊的喀斯特地质地貌、原生的自然环境、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 形成了以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交相辉映的丰富旅游资源。经过20多年的持续发展, 贵州现有“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1个、国家5A级旅游区2个、国家4A级旅游区3个、黄果树等1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梵净山等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百里杜鹃等21个国家森林公园、织金洞等6个国家地质公园、六枝梭戛等4个国际性民族生态博物馆、青龙洞等39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侗族大歌等31项54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6个省级风景名胜区和1.8万个民族文化旅游村寨[4], 以及4个科普园地——贵州植物园、贵阳药用植物园、贵州省博物馆和贵阳森林野生动物园。此外, 在贵州境内已发现的洞穴达3000个以上, 其中具有开发价值的喀斯特溶洞超过800个[6]。同时,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斜坡, 地势西高东低, 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 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 平均气温在15°C左右。由于纬度较低, 平均海拔1200m左右, 紫外线辐射少, 很多地区的气候冬无严寒, 夏无酷夏, 在最热的7月份, 平均温度为18—26°C[4], 而省会贵阳市连续三年被评为“中国避暑之都”[7]。 贵州省避暑气候在温度、湿度、风速、紫外线、空气和海拔等6个方面与国内外避暑气候的比较优势明显, 是最适宜旅游的目的地之一。
2.2 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现状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 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和第四大客源市场[8], 目前全球局部地区局势动荡, 但中国保持着安全旅游目的地的形象, 有利于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可见,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旅游业将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我国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明确提出“要努力发展旅游等第三产业”, 随着我国加强对东、中、西部交通互联互通的建设, 将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更加便捷的条件。我国扩大内需方针的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迅速推进, 将产生巨大的旅游消费需求, 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将进一步提高。发展好旅游业是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契机。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加大了全球资金的流动, 有利于贵州在旅游开发中引用外资[9]。2011年12月贵州省出台的《关于大力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倍增计划的意见》, 明确了乡村旅游扶贫开发目标任务、重点内容和保障措施。通过创新旅游扶贫机制, 引导各类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体工商户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农民旅游协会等乡村旅游中介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整合各分散的乡村旅游点, 提高乡村旅游组织化程度, 形成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同时, 发挥财政扶贫资金的作用, 采取进行招商引资、引进战略联盟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乡村旅游扶贫。这些措施将为贵州省旅游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带来巨大的市场和商机, 贵州省旅游产业的发展, 正面临着更好更多的机遇[12]。
3 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1 增加资金积累和外汇收入
根据资料显示, 近几年贵州省旅游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具体情况见表1[10]。2010年, 贵州省共接待游客1.291亿人次, 旅游总收入1061.23亿元。
3.2 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根据加拿大学者的系统模型理论, 旅游业收入每增加3万美元就将增加1个直接就业机会和2.5个间接就业机会。世界旅游组织研究报告也指出, 旅游业每增加1个从业人员, 相关行业就增加5个就业机会[10]。2001—2009年贵州省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统计见表2。
3.3 实施富民兴黔战略的重要途径
目前, 贵州作为国家的重大扶贫和“三农问题”突出区, 山区农民生活极端贫困[12]。“中国·贵州乡村旅游国际论坛”首届研讨会提出:发展乡村旅游是解决“三农”问题,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加强旅游富民, 利用和保护乡村自然生态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的重要途径。2011年12月出台的《关于大力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倍增计划的意见》提出每年安排不低于1亿元的财政扶贫资金, 以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8]。5年内, 贵州将在300个贫困村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倍增计划, “十二五”期间贵州省将投入5亿元, 形成10个以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省级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区、20个地级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区和100个各具特色的县级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点[12]。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可以宣传贵州的旅游资源, 促进贵州旅游业发展, 同时还可解决农民就业, 提高农民素质, 增加农民收入, 带动当地建筑、餐饮、住宿、农业产品和手工艺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提高农村整体素质, 从而有效促进贵州农村经济的发展, 实现真正的富民兴黔。
4 贵州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主要表现在:①对旅游扶贫认识不够。虽然国家早就提出了“旅游扶贫”, 已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旅游扶贫战略实施的政策, 但贫困地区的人民思想较保守, 大多数人仍依赖于财政扶贫、民政救济扶贫和物资捐助扶贫等方式, 对旅游扶贫这种“造血”式扶贫认识不足。因此, 老百姓参与旅游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不仅阻碍了旅游业的发展, 也阻碍了旅游扶贫的实现。②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脱离。贵州省现有的旅游开发项目大多数都只是单纯地开发景观资源, 旅游社区建设考虑较少。由于资金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购物场所缺乏, 使旅游业与其相关产业脱离, 没有发挥关联带动作用, 违背了旅游扶贫的初衷。③基础设施不健全、景区形象差。贵州经济发展缓慢, 乡村旅游开发资金匮乏, “吃、住、行、游、购、娱”等相关旅游设施不健全, 有的景区电视信号弱和通讯条件差。相对闭塞的环境使村民们的卫生观念落后, 特别是饮水和厕所等卫生条件差, 很多地区还存在着“人畜共饮、人畜同居”的现象。这些因素导致了景区接待能力低和形象差, 大大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④旅游专业人才短缺。旅游扶贫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致富, 这决定了旅游扶贫过程的主体是贫困人口。由于贵州旅游扶贫开发尚处于较低层次, 所以旅游专业人才较少, 大多数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者和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不高, 甚至在旅游服务过程中发生与游客冲突的情况, 因此一些旅游开发者拒绝雇佣贫困人口参与管理与服务, 这是与旅游扶贫宗旨相背离的。⑤宣传不够。旅游是一种服务性商品, 需要借助媒体宣传将其推向市场[12], 否则美景也只能“养在深闺无人识”。
5 贵州省发展旅游扶贫的几点思路
5.1 优化结构, 提升旅游产品素质
打造旅游产品知名品牌, 建设多元产品体系, 是贵州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基础[12]。按照“建立大产业、构筑大市场、发展大旅游”的思路, 改善产品结构, 提升产品素质, 加快推进贵州省山水观光、休闲度假、红色旅游、历史文化、会展商务、体育健身、民俗风情、宗教旅游八大类系列旅游产品建设, 科学指导乡村旅游, 建设10大旅游休闲度假区。针对贵州省旅游资源特点和发展现状, 第一要把精品做强做优;第二要发挥地热资源优势, 开发温泉休闲旅游产品;第三要发展乡村旅游。搞好“大农业”与“大旅游”的结合, 推进旅游小城镇建设, 使之与旅游业共同发展, 以旅助农, 以旅扶贫。
5.2 注重质量, 提升旅游商品吸引力
旅游商品是消费弹性很大的旅游要素, 旅游购物是旅游产业链条中的重要环节, 也是旅游增收、扩大就业的一个重要环节。世界旅游发达国家的购物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40%—60%[11]。贵州省旅游商品开发薄弱、规模小、特色不突出、品种单一、档次不高, 在旅游收入中比重偏低。“十二五”期间, 必须引导旅游企业大力开发更多特色旅游商品, 促进地方系列、民族系列、文化系列、实用系列等旅游商品开发, 建立旅游商品研发中心和交易市场, 形成旅游商品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产业体系, 争取更多的旅游商品成为全国甚至世界知名品牌。
5.3 开发与保护统一, 促进旅游扶贫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扶贫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工程, 因此作为旅游扶贫地区来说, 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地居民达到脱贫致富目标的根本保障[13]。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带动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使当地居民长期受益, 从根本摆脱贫困的局面。因此, 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坚持开发和保护相统一, 环境的利用和改造相统一, 针对市场需求趋势开发相应的旅游产品, 不断增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5.4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旅游基础设施是发展旅游业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水平会进一步推动贵州旅游业的发展, 增加旅游企业的经济收入。经过“十一五”的发展, 贵州省旅游接待设施突现了质的飞跃, 景区景点接待条件日趋完善, 服务质量大大提高。目前全省已建成涉外星级饭店86家、旅行社133家、旅游定点生产经营企业122家, 见表3[14]。但是, 较好的酒店等旅游接待设施在各地区都集中在城市, 贫困地区旅游的接待水平较低, 基本处于家庭接待模式, 无法吸引有消费能力的旅游人群, 所以必须加大投入, 规范管理。
5.5 因地制宜, 保持特色
西方旅游者喜欢贵州的少数民族文化, 以及体验化、感受化、休闲式的旅游活动, 尤其是对更偏僻、更真实的民族村寨很感兴趣[7]。旅游扶贫地区一般都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旅游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 旅游扶贫开发首先必须立足当地旅游资源, 突出地方特色, 尤其是要避免脱离当地的实际条件大搞人造景点建设, 争取以较低的投入实现较高的效益。同时, 对扶贫地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时要尽量保持其原始性和真实性, 避免因开发造成对自然和文化污染, 避免把城市现代化氛围大量移置到原生态的的旅游景区内。
5.6 做好宣传, 提高贵州旅游知名度
贵州省独具特色的多元原生态民族文化、喀斯特风光和原生自然环境完全满足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条件, 让贵州的旅游形象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必须充分利用报刊、杂志、电视、网络和会展等各种媒体进行宣传介绍, 塑造旅游品牌, 让更多的旅游者了解贵州、向往贵州、来到贵州、探索贵州。
5.7 发展旅游教育, 加强旅游培训
低碳旅游扶贫 篇7
1 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
1.1 低碳经济概念的产生
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 人们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 在人类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 对于环境的破坏也是非常大的, 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一发展弊端, 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 罗马俱乐部于1972年发布了《增长的极限》一文, 在文章中第一次对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带来的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工业文明和高碳经济的发展方式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随后, 低碳经济的发展不断得到延伸和推广, 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一文中将低碳经济作为一个全新的理念提出, 这标志着低碳经济的发展正式开始被人们所接受。同时, 英国政府为了有效的控制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弊端, 不断采取有效措施, 并制定了一系列计划, 英国政府计划到2020年本国二氧化碳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水平上减少20%, 到2050年要在1990年的水平上减少60%, 真正实现低碳模式。要不断的优化当前的能源结构, 大力发展可再生性能源, 加大对各类新能源、低污染的资源加大利用程度;要不断对当前的能源政策进行调整, 征收气候变化税和能源产品税, 要加强科技创新的力度, 积极发展低碳能源新技术, 通过各方面的措施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要在各项有利政策的推动下, 推动家庭节能减排, 在家庭建筑中推广使用隔热保温建筑材料实现建筑节能, 推广节能灯, 采用LED绿色照明, 淘汰传统照明方式, 实现照能节能, 各个家庭也要积极行动起来, 通过购买节能家电、使用混合燃料汽车的形式, 尽量短距离出行使用自行车, 真正实现低碳交通, 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1.2 低碳经济内涵
低碳经济是随着社会发展而逐渐被提出的, 它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所谓低碳经济, 就是通过人们的低碳行为, 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经济, 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的大力推动下, 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及创新, 对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进行认真研究和分析, 在各项政策的推动下, 形成一系列明确、稳定和期的引导及鼓励, 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性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 通过一系列措施的运用和加强, 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 彻底转变原来以污染环境为代价的传统工业发展模式, 建立社会新的发展模式。
2 低碳经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当前, 随着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 人们越来越重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 这样, 碳排放量就成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指标。碳排放量从表层意义上来看, 是人类能源利用方式和水平的反映, 但从本质上来讲, 更是人类经济发展的新标识, 在社会发展的稳步推进过程中, 要改变人类对于传统资源的利用程度, 通过发展新的技术来实现社会二氧化碳低排放, 真正为社会发展贡献自身力量。同时,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政治问题,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 人们生活环境形势越来越严峻, 如何在社会发展变化环境中做好低碳工作, 是各国首先要考虑的重要任务, 因此, 各个国家必须要通过相关的政策法规来降低碳排放量, 真正做到低碳社会。
3 低碳旅游对生态经济的诠释
当前, 随着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 社会各方面都以低碳发展为标准, 真正实现社会的良性发展。近年来, 旅游业在我国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旅游的人数与旅游消费总量逐年增长, 这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贡献了许多力量。生态旅游成为了近年来流行的新名词, 人们在旅游过程中也希望能够以自身的力量来换取自然界与人类的和谐共处, 如生态观光旅游等。生态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 当前, 对于生态的解释也有多种定义, 但对于生态旅游还没有一个具体的含义, 生态旅游的发展还不能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而大多数学者对于生态旅游的解释都是基于自身的理解, 难以对生态旅游进行标准的认定, 导致在实践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对生态旅游定义的滥用、误用以及泛化, 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决策和管理产生一定的误解, 这对于生态旅游的要持续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3.1 对生态旅游对象的质疑
在各种生态旅游的定义过程中可以发现, 生态旅游的对象一般被认为是自然资源, 特别是一些生态保护较好, 受污染程度较低或没有受到任何污染的自然风景保护区, 如果将生态旅游的范围仅仅这样定义的话, 那就缩小了生态旅游本身的含义, 使得其发展内涵被误解, 从实际的发展状况来看, 生态旅游只是旅游的一部分, 因此, 将我国旅游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定义为生态旅游的话, 这显然是不合适的, 因为旅游业包括的范围和资源要更广泛一些。
3.2 对生态旅游者的质疑
根据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 生态旅游者主要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广义的生态旅游者是指到生态旅游景区所有的游客, 这类界定具有统计上的可操作性, 但他只能指到景区旅游的游客数量, 而无法对游客的具体行为进行监测, 难以体现出生态旅游者与普通游客的区别;狭义的生态旅游是指旅游者应为生态旅游者, 狭义的生态旅游者仅指来到生态旅游区的对环保和经济发展负有一定责任的那部分游客, 他们从真正意义来讲才可以称为是真正的生态旅游者。从旅游者自身的目的来看, 游客来旅游的目的, 是为了获得身心的放松, 使身心能够得到有效的休息, 而不是一种责任性的学习, 生态旅游只能达到提高旅游者的这个目标, 而无法规定游客在游玩的过程中承担责任和义务, 因此生态旅游本身就是一个不单独存在的概念, 它需要通过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3.3 对生态旅游过程的质疑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有了生态旅游资源, 相应的才会出现生态旅游者, 还必须要同时具备生态旅游的实现过程, 才能够算是一个完整的生态旅游过程, 要想使生态旅游的过程得以实现, 必须要通过相关的交通工具才能完成, 也就是说生态旅游的实现过程必须要以生态交通才可以, 但什么样的交通工具才可以算是真正意义的交通工具呢?任何人都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低碳旅游把人类对旅游所寄予的希望全部融入到整个旅游过程当中, 在实际的过程中, 侧重于对目标的关注, 使旅游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分解到了全过程, 它的理念和目标都非常清楚, 那就是使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不仅要享受健康快乐的自然环境, 而且也有义务对当前的旅游环境健康承担相应的义务与承担, 只有通过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式, 才可以更好的促进社会发展, 实现社会的良性发展。
4 低碳经济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目标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 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同时更重要的是他还是一种措施, 它改变着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 它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观念, 它涉及的主要方面有食、住、行。随着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的不断提高, 低碳旅游也要在不降低旅游质量的前提下, 在旅游过程中尽可能的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4.1 低碳饮食
在二氧化碳排放的构成比例中, 由饮食所引起的二氧化碳比例也是非常巨大的。人类在食物链中, 并非处于最高端, 属于杂食, 但随着现代人类盲目提升在食物链上的占位, 在饮食方面侧重于动物食品, 这样一方面直接导致了现代人身材体健康和超重, 人们的健康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 同时也使得肉类食品产业得到快速发展。食用过多的肉类食品, 必须会产生较多的二氧化碳, 因此, 人们在饮食过程中, 要合理控制饮食结构, 增加非动物类食品的引入量, 做到合理饮食, 通过旅游的形式, 不断调整人类的饮食结构, 促进人类身体健康, 同时也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4.2 建筑节能
我国建筑及居民生活占用能量很大, 建筑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很高, 人们在当前对于传统资源的需求是非常大的, 同时许多旅游景区在建筑上也追求质量高的建筑物, 这就使得旅游过程中的碳排放量明显增加。因此, 在当前低碳旅游的过程中, 要不断的降低对传统资源的依赖程度, 开发新的资源与技术, 如太阳能、风能、核能等, 并将这些新技术应用于人们的建筑过程中, 各类旅游景区在建设的过程中, 要尽量体现低碳发展的理念, 使碳排放量不断降低, 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4.3 出行节能
在二氧化碳排放的构成比例中, 各种交通工具的出行所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非常大的。由于许多旅游景区大多位于农村地区, 人们在乘座交通工具的过程中, 必然会造成尾气排放, 对社会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这就很难体现旅游低碳的交通节能意义。因此, 在人们出行的过程中, 要做到低碳出行, 通过低碳的方式来维护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 对于出行距离在五公里以下的, 尽量采取自行车行, 在旅游的表现形式上, 也可能采用自行车旅游的方式, 减少碳排放量, 在旅游景区, 尽量不要组织一些篝火晚会的形式, 防止对自然资源造成一定的损害, 在旅游交通工具的选择上, 要通过拼车、组团的形式, 以减少碳排放量, 在景区游远中, 要做到不随手乱扔垃圾, 保持景区内的自然和谐, 给社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氛围。
当前, 在社会发展高速发达的今天,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显得非常重要, 在低碳经济的促生下, 低碳旅游的发展理念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并形成一定的共识, 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二者相互补充, 互为依赖, 低碳经济促进低碳旅游的发展, 同时低碳旅游对低碳经济的发展亦有着非常重要的贡献。因此, 在发展过程中, 要做好二者的协调处理关系, 牢固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 在实际的社会和生活中时刻执行。同时, 国家的各级管理部门也要制定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鼓励旅游景区进行低碳发展, 将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的理念牢固结合, 真正发挥最大作用, 为社会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人类的社会生活环境越来越严峻, 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仅为人类保护地球提出了新口号, 而且为后工业化时代人类追求新的健康生活, 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最终目标。低碳旅游就是为了充分迎合这种发展理念, 以低消耗、低污染等为基础的绿色旅游, 它不仅对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 而且对旅游全过程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 通过低碳旅游的形式实现社会文明发展。本文着重探讨了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的和谐关系。
关键词: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低碳旅游
参考文献
[1]王杰.基于低碳经济下的城市规划研究[J].中外建筑, 2011 (01) .
[2]王伟.低碳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 2011 (03) .
[3]林君暖.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J].特区经济, 2011 (01) .
【低碳旅游扶贫】推荐阅读:
旅游精准扶贫07-13
乡村旅游扶贫规划方案09-03
景区项目、旅游扶贫、厕所10-17
乡村旅游扶贫工作总结05-12
乡村旅游业扶贫模式05-16
远景设计院探讨乡村旅游扶贫如何着力10-14
低碳旅游业态06-07
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10-27
低碳旅游景区建设08-14
青岛低碳旅游发展研究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