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共12篇)
扶贫 篇1
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 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特别是针对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扶贫改革创新的重要思想, 这一思想主要体现科学扶贫、精准扶贫、内源扶贫。在科学扶贫的思想中, 习近平同志指出:推进扶贫开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首先要有一个好思路、好路子。要坚持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 理清思路、完善规划、找准突破口;在精准扶贫的思想中, 习近平同志指出:抓扶贫开发, 既要整体联动、有共性的要求和措施, 又要突出重点、加强对特困村和特困户的帮扶;在内源扶贫的思想中, 习近平同志指出: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否内生动力, 如果凭空救济出一个新村, 简单改变村容村貌, 内在活力不行, 劳动力不能回流, 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 这个地方下一步发展还是有问题。一个地方必须有产业, 有劳动力, 内外结合才能发展。
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办党组认真学习习总书记扶贫开发的重要讲话精神,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 (中办发 [2014]25号) , 扎实推进江西省扶贫开发工作。
一、坚定一个目标
就是到2020年, 要实现扶贫开发总体目标“两不愁、三保障、一个高于、一个接近、一个扭转”, 即“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 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习近平同志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 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 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 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那也不是社会主义。”这指明, 扶贫开发要始终以消除贫困为首要任务, 以改善民生为基本目的, 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方向, 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特色扶贫开发事业, 从而充分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针对贫困现象、贫困地区发展条件、贫困对象发展能力, 我省出台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方案》, 方案提出力争2018年、确保2020年达到“三个显著”的目标:一是贫困现象显著改观。全省现有328万低于2300元扶贫标准的扶贫对象人口中大多数人均年收入达到4600元以上, 农村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的9.2% 降到3% 以下;保持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高于全省年均增幅, 重点扶贫攻坚的38个县 (市、区) 和3400个贫困村的农民人均收入水平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的75% 以上。到2020年, 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二是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贫困村的新农村建设全面完成, 居住条件不适地区的贫困农户得到搬迁安置, 贫困农村基础设施显著加强, 支撑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主要指标接近或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发展差距扩大趋势得到扭转。三是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内生活力、职业技能素质大幅提升, 农民合作经营机制成熟完善, 农村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奔小康的战斗堡垒作用坚强有力。
二、突出两个重点
习近平同志强调:“‘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 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在‘三农’工作中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中之重, 这样才有重点。”习近平同志还指出:“抓扶贫开发, 既要整体联动、有共性的要求和措施, 又要突出重点、加强对特困村和特困户的帮扶。”突出精准扶贫到户和片区规划实施就是当前扶贫开发工作的两个重点。现阶段提出了“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 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理念, 这就要求在统筹扶贫规划、城镇化规划、综合交通规划和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通过区域整体开发改善发展条件和环境的同时, 也要注重扶贫到户工作, 瞄准贫困村、贫困户, 一家一户摸情况, 逐村逐户搞帮扶, 把党和政府关于扶贫的政策、措施、资金、项目落实好, 确保做到精准扶贫到户。区域战略上坚持以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 战术上坚持扶贫到村到户, 做到扶真贫、真扶贫。根据这一新情况新任务, 省扶贫和移民办及时纠正了以往只片面看到区域发展的作用, 认为区域发展可以代替扶贫开发, 所以扶贫资金往往被整合到大的基础建设项目或龙头企业发展中的简单做法。从社会进程来看, 区域经济发展了, 贫困对象也有发展, 但如果不同时进行扶贫扶弱, 势必造成更大的发展差距。当然, 单纯扶贫开发也不能代替区域发展, 那只能是低水平的扶贫, 所以“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 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两者不可偏废。
三、培育三个品牌
国务院扶贫办提出要打造三大品牌, 也就是“雨露计划”、扶贫小额贴息贷款和易地扶贫搬迁。根据江西省扶贫开发工作实际, 省办提出了培育四大品牌, 从而形成扶贫移民搬迁、“雨露计划”、担保贷款产业扶贫到户、村庄整治建设“四位一体”的专项扶贫格局。一是江西省的扶贫移民搬迁特别是进城进园区搬迁模式被誉为“江西样本”已经在全国走在了前列;二是“雨露计划”培训“只问结果不问过程”的高效安全方式也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刘永富主任的高度评价和肯定, 现在正在总结经验上报国务院扶贫办;三是扶贫小额贴息贷款被国务院扶贫办列为要培育的品牌之一, 但我们认为这项工作资金量太少, 江西省每年只有1025万的贴息资金。更为重要的是, 扶贫小额贴息贷款首先要解决贫困户贷款难的问题。根据中办发25号文要求完善金融服务机制, 引导和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增加贫困地区信贷投放, 扩大扶贫贴息贷款规模的要求, 我们正在探索切实可行、科学完善的产业扶贫到户运行新机制。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股份合作, 吸纳贫困户参与, 带动贫困户脱贫。现在省财政每年安排全省58个县每县1000万元发展农业产业专项资金, 全省每年就有5.8个亿。我们考虑两种模式:一种是以县为统筹, 探索贴息、担保、保险和直补“四位一体”的扶贫到户产业发展贷款担保。这项试点由吉安县扶贫和移民办联合县农村信用社, 设立“扶贫到户产业发展贷款担保基金”账户, 县农村信用社按以1:8的比例放大贷款规模, 为全县贫困农户发展产业提供担保贷款, 解决贫困农户产业发展贷款难等问题;另一种是以贫困村为单位, 探索贫困村互助金转型为贫困村产业发展贷款担保。这项试点由井冈山市试点, 即为贫困村提供20万元产业发展互助资金, 有产业发展意愿的农户缴纳一定数量的入社资金, 然后将两笔资金整合存入市农商行作为“贫困村产业发展贷款担保资金”, 市农商行按1:8的比例放大贷款规模, 贷款对象和额度由村互助资金合作社理事会决定并报农商行放贷。目前全省有404个贫困村开展“村级互助资金”试点, 如果采取产业发展贷款担保, 可以实现全覆盖。四是村庄整治建设没有列入国务院扶贫办提出的三大品牌之内, 但我们认为, 相对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农村村庄环境变化甚小, 基础设施落后, 城市光、洁、美与农村脏、乱、差形成强烈反差, 尤其是贫困村更是如此。全省还有3400个贫困村需要实施村庄整治建设。尽管若干年后, 农村居住人口仅占20-30%, 但仍有20-30%人口将长期居住在农村, 群众有需求、有期盼加大村庄整治建设力度。接下来, 我们将重点打造这个品牌, 这项工作主要是在支持措施上加大投入, 也就是在落实新农村建设集成投入、统筹水库移民资金扶持、督促各级定点扶贫单位大力帮扶有新举措。这几方面的投入整合, 应该在全国都是少见的, 这也为树立新的“江西样本”打下了坚实基础。
扶贫 篇2
—XX村小学“百人宣讲团”活动
9月13日,在XX村大操场准时举行上饶县教育系统“百人宣讲团”教育扶贫政策宣讲报告会,参加宣讲有XX小学XX校长以及XX全体教师、XX中学XXX以及中学的教师。
(插入图片)
活动开始,由宣讲员xxx宣读《上饶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资助政策》、为保证不落下一个孩子,国家建立的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其中包括“学生资助政策、贫困特征的认定办法、申请评审办法、档案建立”等四大方面。
(插入图片)
宣读结束之后,全体宣讲员认真为每一位老百姓解读宣传内容,同时也仔细回答每一位父老乡亲的咨询,为每一位父老乡亲解除疑惑。做到扶贫政策落户,人人知晓。我校也充分利用宣传资源将教育扶贫政策撰写在宣传栏上。我校的目的就是要把教育扶贫各项工作做得更实、更细,让政策宣传落实到户。
(插入图片)
扶贫 篇3
据悉,新一轮扶贫“双到”工作开展以来,该县累计投入帮扶资金2.23亿元,实施帮扶项目达927个,预计至2015年底,全县76个贫困村共6315户贫困户将全面脱贫。
致富有“路”,
贫困村成重点产业村
在大麻镇的田野间,随处可见青翠的仙人草。到了9月,这些仙草每亩能卖7000多元,农户的纯利润可达4000多元,远远高于水稻种植的利润。“我们大麻历来都有种植仙人草的传统,但仅限于村民们‘自给自足’,没对外市场也没规模生产。”大麻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13年,该县提出了要做大做强以仙人草为主的南药特色产业,并成功引进帮扶单位广药集团在大埔投资11亿元建立健康生物制药基地,让大麻的传统小产业迎来新曙光,也激发了各级帮扶单位帮扶贫困村发展仙草产业的热情。目前该镇已种植的5000多亩仙人草,预计可带来近千万元收入。
“我们把精致高效农业和产业扶贫结合起来,在各贫困村规划建设蜜柚、茶叶、仙人草和烤烟等四大精致高效农业基地,鼓励农户加入到耕山致富的行列中。”该县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年以来,各帮扶单位在全县76条贫困村中推广种植仙草、蜜柚1万多亩。
除了精致高效农业,各帮扶单位还在各贫困村培育发展文化生态旅游产业。在大麻镇小留村、坑尾村,茶阳镇甜竹村等贫困村,旅游产业已经开始在这些曾经的贫困村落风生水起,尤其是坑尾村的百万葵园,更是成为当前游客的热门之选。“我们充分发挥贫困村山水田园美景和古树、古村、古民居的优势,把改善贫困村落后面貌与文化旅游产业结合起来,将潜在的山水人文优势转化成县域经济发展优势,努力实现镇镇联动、村村秀美、巷巷精彩、堂堂生辉、第第流芳、家家致富。”该县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泰安楼客家文化园和百侯名镇旅游区正在打造、申报国家4A级景区,小留乡村旅游区、甜竹生态乡村旅游区等5个旅游区正在打造申报国家3A级景区。帮扶单位广东省旅游控股集团投资开发文化旅游项目,计划投入10亿元,打造三河古镇国家4A级景区。目前完成了项目总体规划,注册了广东中旅大埔三河旅游文化投资有限公司。
变身有“法”,
贫困村成美丽乡村
省质监局帮扶的湖寮镇长新村,短短一年多时间便实现“美丽大变身”:村道铺上了水泥路,集村办公、文化室、村卫生站为一体的综合大楼和文体活动广场正在建设当中,不少农村危房也得到改造,村民生活环境大大改善。百侯镇旧寨里村由广州市民政局帮扶,如今,该局计划投入1490万元,组织实施产业帮扶、幸福安居工程、交通水利设施、公共文体服务设施、村集体经济、扶贫助学、医疗保障、村庄环境整治等项目建设,高标准建设“广州市整村推进幸福安居示范村”。而这样的“美丽大变身”,几乎发生在每一个贫困村。
“我们结合镇情村情、结合县重点项目,发挥好地方人文资源优势,积极调动帮扶单位、行业、社会力量,精心规划实施好文化生态旅游、美丽乡村、产业扶贫、安居工程等类型23个扶贫开发示范项目,着力打造扶贫工作亮点,切实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环境。”该县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一年多来,全县贫困村新增硬底化村道80.4公里,新增贫困村安全饮水人口26647人,修建陂头46个、水圳72.8公里,改善灌溉农田面积2993亩。新(修)建村办公楼2562平方米,修建村文体活动广场39个,建设村卫生站35个、垃圾存放设施546个,美丽乡村示范点络绎出现。力争到2015年挖掘开发建设100个富有特色的美丽乡村,着力改变贫困落后面貌。
融资有“方”,
贫困村每年增收400多万
解决重点帮扶村村集体经济薄弱问题,是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重点内容。为确保全县76个重点帮扶村村集体经济收入稳定达5万元以上,有效防范投资风险,经与各帮扶单位协调,决定对重点帮扶村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资金由县进行统筹整合,原则上重点投放到县水电项目、文化旅游项目,每年按投入资金总额9.6%的固定收益支付给各村,稳定增加村集体收入,同时又支持了县文化旅游产业和电力工业建设发展。广州市白云区帮扶的15个重点帮扶村将村集体经济帮扶资金1500万元统一投放到泰安楼客家文化园,省直(中直)、广州市直和地方帮扶的村原则上统一投放到大埔县小水电发展有限公司。目前,该县累计统筹整合68个村村集体经济帮扶资金4214万元,每年稳定增加村收入400多万元。
统筹扶贫措施推进扶贫攻坚 篇4
星子是个人口小县、经济弱县、农业大县。长期以来,受自然条件和历史因素影响,这块红色宝地一直没有得到充分开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人民群众生活较为贫困。1987年被省政府定为贫困县;1995年被列入全省“八七”扶贫攻坚重点县;“十五”之后,全县先后有38个行政村列为省定扶贫开发重点村。星子县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扶贫攻坚工作,围绕贫困群众“急、难、忧”三大难题,着力推进保障扶贫、产业扶贫和长远扶贫三项重点,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2011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43.7亿元,较2005年增长302%;财政总收入5.02亿元,较2005年增长340%;农民人均纯收入6484元,较2005年增加3499元,相继荣获2009、2010年度九江市扶贫开发工作先进县。
一、致力于保障扶贫,解贫困群众之“急”
所谓贫困群众之“急”,即贫困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出现的急需难题,包括衣、食、住、行、病等生活难题。一直以来,星子县委、县政府坚持新增财力向民生领域倾斜,着力解决贫困群众基本生产生活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一是保证贫困群众住有所居。以“三大改造”为重点,加大了以土坯房为主的农村危房改造、县城棚户区改造和东牯山林场危房改造力度,2006年以来,先后改造农村危房1423栋,完成棚户区改造9.6万平方米,改造国有林场危房327栋,建成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安置房等各类保障性住房3995套,30.05万平方米。以“三大搬迁”政策为契机(即扶贫搬迁、以工代赈易地搬迁、避灾搬迁移民),加大了对居住在生存环境恶劣、基础设施极差、地质灾害频发地区的贫困人口整体搬迁力度,先后完成了桃花源等地居民整体搬迁,搬迁人口921人。二是保证贫困群众生有所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低保、农村五保制度,特别是将农村低保指标向贫困乡村倾斜,保证贫困群众应保尽保,近5年发放低保资金6370万元。同时,针对一些特殊困难群体,鼓励党员干部和社会成功人士开展扶贫解困活动,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全县102个县直(驻县)单位,帮扶贫困群众3000余人,投入帮扶资金100多万元。三是保证贫困群众病有所医。着力加强贫困乡村卫生事业建设,全县4所乡镇卫生院、5所一级卫生院和90所村级卫生所全部完成了达标建设,在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覆盖的同时,全面推进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让农村贫困群众“看病不再难、看病不再贵”。重点做好了鄱阳湖沿湖贫困群众的血吸虫病防治及晚血救治,近5年来,免费查病23.9万人次,治病达9.55万人次,救治经费535.8万元。
二、致力于产业扶贫,解贫困群众之“难”
所谓贫困群众之“难”,即群众增收难问题。星子县把产业扶贫作为提升贫困地区发展能力、促进贫困群众增收的根本之策,立足星子资源条件和产业优势,将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抓,将生态工业作为瓶颈问题来破,将特色农业作为重要领域来攻,为群众增收创造了机会、打开了门路。一是做强旅游产业,引导农村向服务业发展。星子背靠庐山,面向鄱阳湖,得山独厚,得湖独惠,得山湖之两利,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星子立足县情,顺应时势,把旅游作为县域经济的先导和龙头产业来发展,旅游经济异军突起、高速发展,继2007年成功创建江西首批旅游强县之后,今年又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第二批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县。立足这一优势产业,着力鼓励农业与旅游业的对接发展,引导农民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特别是以环山公路为中心,加快“农家乐”等庄园建设,把乡村旅游业培育成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从而把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农民增收优势。二是壮大生态工业,引导农民向工业园聚集。工业是星子的短腿,也是后劲和希望所在,星子必须抓住现阶段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的特征,坚持走生态工业之路,重点发展生态、环保、低碳的新型工业。工业的快速发展,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拓展农民外部增收提供了广阔空间。在项目引进中,县委、县政府将优先聘用本县农民工,作为条款写入项目合同。同时,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力度,鼓励引导农民群众就近在县内务工。目前,工业园区务工职工达到9700人,仅九江思麦博运动有限公司,每年安排就业5000余人,普通员工工资均在2600元以上。三是发展特色农业,引导农业向产业化转型。按照“南水北茶”产业规划,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促进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水果、油茶、茶叶等特色产业面积分别达到3.4万亩、2000亩、4400亩。黄鳝、河蟹、水梨、西甜瓜等产业发展迅速,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20家,省、市龙头企业发展到6家,嘉鸿食品、天鹅湖大米、艾格菲种猪年销售额均超亿元。
三、致力于长远扶贫,解贫困群众之“忧”
全国扶贫日产业扶贫 篇5
五星村党支部书记
徐建平(2015年10月16日)
五星村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叶盛镇西北部,全村共有耕地面积7328亩,辖10个村民小组,现有688户2862人,其中回族468人,占全村16%。201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1400元。多年来,由于诸多原因导致全村集体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群众增收困难,一部分群众生活贫困的状况一直未得到有效改观,由此给公益事业发展、社会管理、基层组织建设等各方面工作带来一些困难和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深刻学习领会中央、自治区扶贫开发和农业农村工作精神,认识到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精准扶贫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单纯靠政府,必须转变观念、改革创新,切实增强自身造血机能。为此,结合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我们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推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合作制,盘活土地资本,探索开展“土地变股权、农户当股东、收益有分红、贫困户受倾斜”的资产收益市场化的扶贫之路。
一、实施土地股权量化,发展农村股份合作经济
2013年,五星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了五星村兴旺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本村土地800亩,发展有机水稻种植,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实现土地合理利用,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集体增力奠定了基础。2015年5月,为进一步增强合作社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真正实现村集体收入用之于民、促农增收,村“两委”班子在镇党委、政府引导支持下,依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有关规定,坚持农户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引导农民自愿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入股,成立了以农民为股东,农村土地为股权的土地股份合作社。
合作社建立健全股东大会制度下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运行机制。根据市场需求和入社社员意向,对“种什么、如何种”以及具体生产经营方式,均提交股东大会讨论决定。生产经营采取订单生产和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统一品种、种植、管理、收割、销售,实现生产管理一条龙,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
合作社收益主要来源于种植优质农作物和其他相关的经营收入。经营收入分配按《章程》约定采取保底分配加浮动分红的办法,保底分配略高于当地企业或大户土地流转价格,2015年定为830元;浮动分红根据合作社的经营状况控制在全镇地租平均水平的10%以内。集体股权只参与浮动分红,该红利全部用于扩大再生产、办好公益事业、救助贫困农户等,同时解决村党支部、村委会工作经费不足问题。
二、盘活集体资产,创新扶贫投入方式
土地股份合作社首期确立设置总股权1745.6股,股本金额145万元。股权由四部分构成:一是农户股东个人股。现有218户(含贫困户75户)入股农户,入股土地800亩,折合股权数为800股,每股按每亩流转价格830元折合股金,股本金额为66.4万元。二是村集体股。即村委会以集体资金入股,830元为1股,村集体共有股权223.6股,股本金额为18.6万元。三是政府支持资金股。将吴忠市农牧局、财政局投入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和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支农资金打包入股,830元为1股,股权数为602股,股本金额为50万元。四是社会帮扶资金股。由市委组织部、政研室,市农牧局、国土资源局、工商局、民政局,叶盛镇党委、政府的帮扶资金组成,830元为1股,股权数量为120股,股本金额为10万元。村集体股、政府支持资金股、社会帮扶资金股收益均计入集体收益,由村集体统一管理。政府支持资金股、社会帮扶资金股股本金由镇政府代管。政府支持和社会帮扶资金注入合作社,解决了合作社流动资金不足问题,保障了合作社的健康运行,既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又为社员增加了二次分红收益,使扶持资金持续发挥促农增收的作用。
2014年,合作社实现收入80万元,除兑付农民土地流转费64万元外,合作社赢余收入16余万元。村上对赢余收入进行了再分配,其中:拿出4万元向社员每亩再分配50元,拿出5万元用于党内关怀基金,拿出2万元为留守儿童建设“七彩小屋”,拿出3万元救助村里的贫困户,拿出9800元为全村140名60岁以上老人缴纳医疗保险。今年,合作社种植的优质水稻、玉米农作物喜获丰收,保底分配已于年初按照每股830元的标准兑现给农户,计划在年底分红时,从集体收益中拿出一部分救助贫困户,使贫困户的二次分红收益率再提高10%。
三、就地务工增收,提高农户收入水平
村里留守劳动力、妇女、老人在合作社经营过程中就地务工增收,60岁以上老年人大多数得到了工资收入,克服了企业流转经营仅使用青壮年劳动力的缺陷,破解了留守人员无事干、增收难的问题。2014年,合作社发放工资16万元。村里的贫困户郑玉山感慨的说:以前我们只知道种自己的那几亩田,只想着靠这几亩地过日子,结果日子越过越难,当初村里让我们流转土地的时候,想着土地流转给集体后我们种什么?吃什么?以后靠什么生活?大家都百般阻挠。看看现在,我们每年不但有土地流转的固定收入,还能拿到合作社的分红收入,而且还能在自家的地里打工挣钱,合作社让我们看到了过上好日子的希望。
四、发挥引领作用,助力贫困户脱贫致富
全村依托土地股份合作社组织平台,因地制宜发展养殖业、运输业,千方百计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建设占地260亩的奶牛养殖园区,采取“出户入园”和“奶牛托管”的方式,有效提高奶牛饲养管理水平。园区现奶牛存栏600头,农户比散养月增收500多元。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种植青贮玉米,与养殖大户签订订单,在解决奶牛饲料问题、节约养殖成本的同时,农户每亩增收近1700元。围绕剩余劳动力发展劳务产业,培育20多个善经营、精管理、勇创业的劳务能人和务工带头人,进一步拓宽村民增收致富的渠道。目前,我村共输出劳动力1.32万余人次,劳务收入达到140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4500余元。虽然我村在土地经营方式创新改革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市场化扶贫开发的路子我们走得还不够远,农村股份合作制还需进一步创新完善。群众脱贫增收的渠道单一,还主要依靠种养业和劳务输出产业,加之,村里许多懂技术、有门路的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致使村里实用人才严重缺乏,严重影响到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壮大。
扶贫 篇6
狠抓精准识别,选准扶贫路子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首在精准,抓好精准识别、摸清贫困底数,是脱贫攻坚战役中的“首战”,必须花大力气,取得胜利,为精准扶贫、精准施策打下坚实基础。台前县以精准识别“回头看”为契机,重点在号准“贫脉”上下功夫,按照“应进则进、应退则退、动态管理、全面详尽”的原则,秉承“多报一人是渎职、少报一人是失职”的理念,严格执行“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六定”工作法,多次组织县、乡、村三级干部逐村逐户调查核实贫困人口,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不错不漏,经得起群众的评议、上级的检查、历史的检验。全县共识别出贫困户13548户、贫困人口41041人,澄清了贫困底数,建立起户有卡、村有档、乡镇有簿、县有平台的“四位一体”贫困户信息台账。精准扶贫,找准症结、对症下药是关键。对精准识别出的贫困户,通过走访调研和分析研判,发现有53%左右的贫困群众由于照顾孩子、赡养老人或者超过招工年龄等原因,不能或不宜外出打工。针对这种现状,今年5月以来,在充分调研和多方论证的基础上,把产业扶贫和转移就业有机结合起来,依托羽绒及服饰加工、机动车零部件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在贫困村建设一批精准扶贫就业基地,把扶贫车间搬到群众家门口,让群众实现就近就业,成为台前县精准扶贫的主攻方向和重要抓手,实现了群众增收、企业增效、村集体增实力、精准脱贫增速的“四增”效果。目前,全县新建精准扶贫就业基地64个,改造提升60个,总数124个,吸纳8090人就近就业,其中贫困人口3238人。据估算,每名贫困人口在就业基地务工月均收入1500元,如果一个四口之家有一人在就业基地务工,就能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明确建设标准,筑牢致富平台
在精准扶贫就业基地建设上,按照“县级主导、政策激励、乡村主动、部门联动、企业行动”的思路,坚持做到“五个结合”“四个统一”和“三个明确”。“五个结合”:一是从产业上,“种养加”相结合。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的原则,因地制宜选择种植、养殖、加工项目,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以及与全县主导产业相吻合的项目。例如,羽绒及服饰加工、机动车零部件加工等产业,在吸纳更多贫困户就业的同时,壮大主导产业。二是从选点上,紧密与贫困群众生活相结合。优先把就业基地建在贫困村,尤其是建在贫困村的学校、幼儿园、村文化活动广场附近,不仅可以实现贫困户持家、就业“两不误”,而且能够解决企业“招工难、用工贵”问题,同时吸纳农村闲置人员就业,群众实现了物质和精神生活“双丰收”,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三是从建设方式上,坚持新建和改造相结合。在新建就业基地的同时,充分利用闲置的学校、仓库、民宅等现有资源进行包装改造提升,有效节约资源。四是从长远发展上,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实体经济与网络经济相结合。抢抓台前县是“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的机遇,把精准扶贫就业基地建设与电子商务相结合,通过电商网络平台把产品卖到全国各地,促进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同时,充分利用台前县是河南省唯一的“国家级光伏扶贫工程重点县”政策优势,在就业基地房顶等空间上发展光伏扶贫产业,每个基地光伏发电站能带动20户深度贫困户通过资产收益脱贫,户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五是从夯实基础上,与“智慧党建”工作相结合。把党建远程教育站点向精准扶贫就业基地延伸,通过远程教育平台宣传上级扶贫政策、脱贫致富典型等内容,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强群众决战贫困的决心和信心。“四个统一”:就是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建筑规格模式、统一建筑材料、统一标识。规划设计统一由住建部门制定,建筑结构统一为钢构,外观面板为浅灰色横条纹PU板等,保证了就业基地建设的质量。“三个明确”:一是明确实行以奖代补。对符合就业基地建设标准、项目引进和贫困人口就业比例等条件的,进行以奖代补。7月份,拿出1270万元对第一批26个就业基地进行了奖补。二是明确就业基地产权。规定基地的资产归村集体所有,由所在村委会管理。三是明确租金使用。就业基地租金除用于基地建设、维修外,可对无劳动能力或丧失部分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进行救助。
实施精准助力,推动基地建设
一是扶志气,增强脱贫信心。深入开展党员干部联村包户精准扶贫活动,建立单位联村、干部包户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切实解决贫困户就业缺信心、创业畏首畏尾等问题。全县9个乡镇、99个县直单位、1832名党员干部与贫困村户实现无缝对接。二是扶技术,提高脱贫本领。为破解劳动技术难题,积极整合“雨露计划”“阳光工程”等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对贫困劳动力进行免费集中培训和送技术上门培训,提升贫困劳动力就业能力。目前,已举办就业技能培训班36期,培训贫困人口4399人次,转移就业3700余人。三是扶项目,增强基地发展活力。实施“百企万户”产业扶贫工程,鼓励企业投资扶贫就业基地建设,对吸纳带动1个贫困人口年收入1.8万元以上的,奖励5000元;年收入1万~1.8万元的,奖励3000元。目前,124个就业基地均有企业入驻。实践证明,建设精准扶贫就业基地是一条符合台前实际、能够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实现多方共赢的扶贫新路子。
强化组织保障,加大资金支持
一是加强领导重统筹。在精准扶贫就业基地建设工作中,实行县委常委带头、县级干部带头、各级各部门“一把手”带头的“三个带头”工作机制,现场督导、现场指导就业基地建设、项目入驻等工作,协调解决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乡镇和县直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齐心协力,强力推进精准扶贫就业基地建设。二是整合资金强基础。根据《河南省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实施办法》要求,按照“渠道不变、精准使用、提高效益”的原则,加大资金整合和资金投入力度。目前,已整合第一批扶贫资金11165万元,专门用于脱贫攻坚工作。三是督导考核促成效。由包乡县领导和“一创双优”活动办、扶贫工作督导组、督查局等部门加大督导力度,采取日督查、周例会、半月点评制度,在乡镇之间开展对手赛、联手赛活动,将督查评比结果纳入年终考核,作为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充分调动各级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扶贫 篇7
初冬时节,时有凉风吹过,但依然暖意洋洋。
当记者一行来到新城镇分水坳村精准扶贫就业车间时,贫困户刘银香一边熟练地编着藤椅,一边笑容满面地对记者说:“现在日子好过了,2003年因为车祸左腿截肢,在家呆了十几年,现在在家门口做工,一月可挣1000多元,还可照顾六岁的女儿,工作顾家两不误,我真的好开心!”
大余县扶贫和移民办主任方仕萍向我们介绍说,今年以来,大余县在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中,解放思想、创新举措,采取“企业+车间+贫困户”的模式,引导县内服装制衣、仿藤家具、电子信息、农产品加工等企业在有条件的乡镇创建就业扶贫车间(加工点),由乡镇组织当地贫困家庭劳动力进车间务工,为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创造条件,实现了“农民变工人”、“厅堂变车间”、“麻将手变编织手”的三大转变,促进了贫困群众就业一人,脱贫一家,为贫困村和贫困户如期摘帽、如期退出提供了坚实保障。截止目前,全县75个村建立就业扶贫车间,吸纳贫困户500余人,贫困户日收入可达60-100元,大大促进了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预计在今年底全县所有村(居)都可建立扶贫车间。
政府搭台铺就幸福路
近两年来,大余县制衣、电子、农产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企业普遍招工难,而农村有大量的贫困群众正为就业难而发愁。能否搭建一个平台同时化解“两难”?这是县委县政府着力思考的一个问题。
为破解这一难题,大余县在广泛调研、深入论证基础上,出台了《大余县就业扶贫车间工作实施方案》、《大余县“百企帮百村带千户”精准扶贫行动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在精细化遴选企业、规范化建设扶贫车间的同时,制定一系列激励保障政策,主要有:县财政安排6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扶贫车间的贫困户手工费补助;每一个扶贫车间财政补助1万元用于标识牌、音响、茶壶等相关设施完善;挂点扶贫单位补助车间租金、水、电等费用3年;县精准办、相关金融部门加大对扶贫车间企业信贷扶持力度,使企业享受或参照享受“产业扶贫信贷通”政策,目前已为扶贫车间办理100万元的贷款;县人社局积极为扶贫车间提供劳动就业创业贴息,并提供100个就业岗位补贴,给所有车间主任每人每月700元,一年可贴补84万元等等。
这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大大降低了扶贫车间开设成本,充分调动了广大企业主参与扶贫车间的积极性,也为贫困群众铺就了一条通往幸福的康庄大道。
企业唱戏迈开幸福步
有了好政策的引导,如何精选出适合贫困户自身特点的企业,从而让贫困户真正地迈开幸福步伐,这是重中之重。针对贫困户大多不离乡土、年纪偏大、没有一技之长,甚至有的身体残疾,扶贫车间必须精选一些技术含量不高、容易上手、工时灵活的企业。
在这天时地利人和之际,年轻有为的本地青年赖新建进入了新城镇南丰村村书记叶南京的视野。赖新建,从赣州农校毕业后,进入宁夏某部队当炮兵,后又到东莞打工,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和过硬的仿藤编制技术及管理经验。2015年12月,在村书记叶南京极力邀请下,赖新建返乡创业。叶书记积极帮助赖新建选好合适的场地、协助办理各种执照及各项设施、人员配备、员工培训等事宜。2016年2月,由赖新建投资兴建的“新城镇新建五金塑料仿藤家具厂”正式投产使用。厂房、仓库面积约6000平方米,主要生产仿藤家具,年产量100万件,预计年产值3000万元,安排就业人员220人,带动75个贫困人员就业。如今,赖新建想投资成立研发部,再做一个大产房,带动乡亲们一起创业,同时也给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和创业指导,帮助他们实现致富梦。
据村书记叶南京介绍,现在该厂在全县乡镇已开设了27个扶贫车间。一方面,每年节约场地租金和劳动力成本100万元左右,有效降低了企业成本;另一方面,通过用好用足产业扶贫政策,赋予村集体股权,让贫困村、贫困户分享开发收益,同时,农村闲置的土地、民房、仓库得到了充分利用,产生了租金收益,达到了多方共赢的良好效果。
现如今,有更多的企业,如康富达仿真花卉厂、赛博电子厂等陆续在镇村开设了扶贫车间,它们正以昂扬的姿态绽放在大余的每个乡村角落。
群众参与唱出幸福歌
有了好政策、好企业,还要有贫困户的积极热情参与。为激发群众参与的热情,大余县委县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极力吸引贫困户“眼球”。
首先,加大宣传,舆论造势。通过流动彩车、有线电视、短信平台、沿街标语、散发宣传手册等形式,大力宣传就业扶贫的相关政策,同时还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采茶戏为载体,将扶贫车间的有关事项编入戏中,寓教于乐,大大激发了贫困户就近就地就业的意识。
其次,趁热打铁,强化培训。组织落户企业与贫困村签约建立结对帮扶关系,企业力争在技术、信息、就业等方面为贫困村、贫困户提供援助,促进贫困户就业增收。同时,整合“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专业化、精深化就业培训经费,支持扶贫车间对招录用工进行免费技术培训,在提供就业岗位的同时培养贫困户劳动技能。贫困户只要有就业意愿,自觉积极参与培训,即可迅速获得简单的一技之长。目前,全县共有5000余名贫困户通过培训掌握了1-2门专业技能。如,新城镇店孜里村单亲特困母亲黄茂娣是第一批在仿藤家具厂学习培训的贫困户,一个星期的培训黄茂娣就达到了一天能编制藤椅8张左右的速度,一天收入保证能在80元左右,月收入近2000元。
“感谢政府有这么好的政策,现在我们不仅在家门口挣到钱,而且再也不用担心照顾不到家里的孩子了!”黄茂娣一边飞快地编着藤椅,一边欢快地对记者说。
看着黄茂娣脸上绽开的笑容,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扶贫车间的引领下,大余县的贫困户正踏上了幸福快车,唱出了欢快的幸福歌!
贫困户刘银香接受记者采访
扶贫 篇8
一、九江县贫困现状
2013年, 全县共有农业人口271855人, 通过农户申请、民主评议、公示公告、和逐级审核等程序, 共识别出贫困人口 (家庭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以下) 共7273户、14113人。
究其贫困原因有五:一是家有重大疾病患者, 国家医疗救助有限, 无法承担高昂的医疗费用, 此占贫困人口的十分之二;二是主要劳力残疾且丧失劳动能力, 此占贫困人口的十分之一;三是缺少劳动力, 如在读子女多的家庭、单亲家庭或纯女户, 此占贫困人口的十分之四;四是家里出现天灾人祸, 此占贫困人口的十分之一;五是人多地少, 农村基础设施差, 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 土地产出率低, 此占贫困人口的十分之二。
二、九江县扶贫济困主要做法
(一) 财政救助逐年加大
近三年来, 各级财政拨入九江县用于城乡低保、临时困难、医疗救助、农村五保、孤儿基本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款项共计 16487.03 万元。投入财政专项扶贫及水库移民后扶资金 2000 余万元, 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大大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省、市、县定点帮扶单位及社会各界共为贫困村争取和落实帮扶资金 259.58万元;通过实行农村产业开发、助学、助医等活动, 使3500 名贫困人口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
(二) 社会扶助日益活跃
全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 , 通过助学、助医等志愿服务活动, 为传播中华美德, 集聚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促进社会稳步发展、推动地方经济建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九江仙客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潘新华先后为抗震救灾、捐资助学、扶贫济困等捐助款物 600 余万元;广东蔡先生投资 20 万元, 为贫困村江洲镇九号村修水泥路 1 公里, 福建曹样根先生投资 28 万元修建贫困村马回岭镇秀峰村水泥路1.2公里。
(三) 转移就业技能培训
全县依托财政扶贫专项补助资金在全县实施“雨露计划”, 通过与南昌女子职业学校、九江市技工学校、九江市科技中专和深圳高级技师学院等院校合作办学, 免收学费或补助学费的方式, 开展对农村贫困家庭“两后生”和青壮年劳动力为对象的教育培训。三年来, 共实现劳动力转移培训 102 人, 实用技术培训 2068 人, 职业学历教育培训98人, 补助资金11.32万元。
三、扶贫济困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 政策覆盖范围有限
当前, 国家设置了相当的扶贫救困惠民政策, 但因享受条件、资金额度、减免比例和地方财力的限制, 还不能达到对贫困救助对象全方位、全额度的救助, 仍有相当多的贫困群体、家庭及边缘户被排除在政策救助之外, 难以迈进国家救助的门槛, 或是所获得的救助力度远远不够, 一旦家有病人或遇到灾祸, 往往束手无策、举步维艰。
(二) 救助信息沟通不畅
当前, 相当多的救助政策规定宣传不到位, 有些制度只停留在乡村干部层面, 部分群众对有哪些救助制度、申请办理程序和办理部门均不清楚, 出现了临时困难得不到及时救助, 而临时困难救助资金却时有结余的不正常现象。相关救助职能部门和志愿服务组织之间因信息渠道不畅, 造成救助和志愿服务活动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服务资源浪费, 救助效能低下。一些怀着回报社会的成功人士和相当的爱心人士因信息不畅、时空所限或途径不通, 难以实现捐助的意愿。
四、扶贫济困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一) 构建扶贫救助平台, 整合利用社会资源
全县通过农户申请、民主评议、公示公告、和逐级审核等程序, 建立贫困村组、贫困家庭分类档案信息库。有关单位、社会团体和爱心人士可根据库内贫困对象的贫急实际、受扶助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救助, 避免帮扶重复、遗漏现象的发生, 实现国家、社会资源优化利用, 最大限度地保证扶贫救急活动的公开、公平、公证。
(二) 完善精准识别机制, 探索扶贫到户措施
一是探索差别式区分扶贫对象。按照“实事求是、公开公平”的原则, 由群众评定扶持对象, 并根据贫困程度将农户划分为扶贫开发户、扶贫低保户、纯低保户、农村“五保”户等类别, 进而将贫困人口划分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以及临时因灾因病因教育返贫的贫困人口, 探索差别扶贫的范围和对象。二是探索差别式实施扶贫措施。根据贫困农户的不同实际, 按照“缺什么、扶什么”的办法, 实行一户一策、一户一扶、一户一帮。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行开发式扶贫, 让他们自食其力稳定解决温饱;对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行救助式扶贫, 保障基本生活需求;对临时因灾、因病、因教育返贫的贫困人口实行政府救助和社会资助, 让其平稳度过困难时期。三是探索差别式帮扶扶贫项目。根据不同的贫困群众具有的自我脱贫能力, 结合贫困户所处的土地条件、资源、优势、人力素质等状况, 因地制宜、因户制宜安排不同的扶贫项目。对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 安排养殖业、种植业等适合农户脱贫增收的具体项目, 帮助建立稳定脱贫的支柱产业;对有富余劳动力的贫困家庭纳入“雨露计划”给予资助, “拔穷根”;对留守在家的贫困劳动力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 “换穷业”, 帮助提高脱贫致富本领;对需要改善居住环境的贫困户, 实施扶贫移民搬迁、危房改造等项目, 帮助改善居住环境, 提高生活质量。四是探索差别式扶贫项目补助。根据农户不同的贫困程度, 实行不同的扶贫标准。同一扶贫项目的扶贫标准低收入贫困户高于一般收入户, 对特别困难的贫困户实行全补或包建, 对低收入户按适当高于县内同类项目的标准给予补助, 对一般收入户实行以奖代补鼓励政策。
(三) 转化扶贫救助理念, 强化造血扶贫实效
扶贫 篇9
“三西”包括甘肃河西、定西和宁夏西海固地区,是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核心区和最困难地区,也是我国有计划、 有组织、大规模扶贫开发的发源地。汪洋深入定西市贫困村、贫困户和扶贫龙头企业,调研了解精准扶贫、产业扶贫等情况, 对“三西”扶贫取得的成就予以充分肯定。 他指出,“三西”开辟了开发式扶贫道路, 创造了许多扶贫新思路、新模式、新经验, 丰富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的内涵,为全国扶贫事业树立了典范。
汪洋强调,要清醒认识当前脱贫攻坚的形势和难度,弘扬和坚持“三西”扶贫开发宝贵经验,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完成扶贫开发目标任务。要深化精准扶贫,不断完善建档立卡工作,让遗漏的、返贫的进来,让已脱贫的退出。 因地制宜创造多样化的扶贫路径,推进资产收益扶贫,探索以财政扶贫资金作为农民股金,参股合作社或龙头企业,让懂市场会经营的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创新扶贫方式方法,注重用财政扶贫资金撬动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扶贫领域,调动各方面力量,形成扶贫合力。用好考核指挥棒,促进扶贫政策措施有效落实,确保取得有质量、可持续、经得起检验的扶贫成果。
扶贫 篇10
“十二五”即将结束,“十三五”即将到来。新的历史时期,新余市扶贫开发工作政策走向如何、工作着力点在哪,怎样使扶贫开发工作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为此,第十七期科干班第四组通过与市扶贫移民办座谈、赴贫困村调研、走访贫困户、查阅资料等方式,对新余市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在分析研判扶贫工作现状、存在问题、当前形势的基础上,调研组认为:新余市应加快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建立健全精准扶贫各项工作机制,实现“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的彻底转身。
一、新余市扶贫开发工作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基本情况及工作成效
2014年底,全市有农村贫困人口10255户25939人(按照2010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不变价的国家扶贫标准统计),贫困发生率为3.1%(全市贫困人口除以全市当年农村长住有户籍的人口数)比全省(7.7%)低4.6个百分点,贫困程度在全省排10位。
“十二五”以来,新余市扶贫开发工作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贫困规模逐年缩小。自2012年至2014年底,全市贫困人口由28175人减少到25939人,缩减2236人,贫困发生率由3.4%下降为3.1%;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5077元提高到7632元,增幅高于全市农民人均收入增幅,贫困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
二是贫困村面貌逐渐改观。2012年以来,35个贫困村共修建桥梁25座、道路80.35公里,修建水库12座、水渠33.57公里、饮水工程26处,修建学校4所、卫生室2所、文化场所4处,改造危房750户,整治环境18处。已实现通往304个自然村的公路硬化,硬化率达95.3%;农田灌溉基本得到保障;91.3%的村民喝上安全饮用水;村容村貌整洁优美,人居环境优化率达81.9%。贫困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正在逐步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三是扶贫机制逐步健全。一是政策支持机制。成立了市脱贫工作领导小组与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新余市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快我市贫困村脱贫工作的实施方案》等5个制度性文件,提出了扶贫开发工作的具体思路和工作目标,明确了工作任务及责任分工。二是产业扶贫机制。培植发展“一村一品”主导产业,形成了高产油茶、新余蜜桔、花卉苗木、生猪养殖等10余项特色主导产业,拓宽了贫困农民增收渠道。三是结对帮扶机制。实行“组合式”扶贫,即每位市级领导加三个市直或企事业单位,定点帮扶一个贫困村;开展“一对一”帮扶,从105个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派1500名干部,与贫困村的贫困户“结对子”,实现帮扶对象全覆盖。四是社会参与机制。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引导蒙山果业、思达家纺等28个企业参与帮扶贫困村建设,吸纳贫困户就业。特别是熊水华四兄弟捐助3600万元帮助伍塘村委(水北镇市级贫困村)兴建熊坑新村,72套连体别墅建成后全部交付村民,8户贫困户免费入住。熊氏四兄弟荣登“中国好人榜”,熊水华也被评为全国社会扶贫先进个人。
四是扶贫资金逐项落实。加大资金筹措力度,2013年-2014年,共筹措扶贫资金21281万元,其中,争取财政专项扶贫资金6616万元,实施项目176个,主要用于村庄整治、扶贫移民搬迁、“雨露计划”、产业扶贫等四大工程;定点帮扶单位帮扶资金4356万元,社会帮扶资金10309万元,主要用于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救助慰问等。加强扶贫资金管理,先后下发《新余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全市扶贫和移民资金监督检查工作实施方案》等系统文件,并在全省率先聘请第三方服务机构对扶贫项目进行工程预决算管理。2014年,新余市在全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考核中评为A级,并获得财政专项扶贫奖励资金208万元。
(二)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 贫困人口难以识别,贫困人群底数不清。
客观上,由于统计项目较多、计算繁琐,难以一家一户核算收入,且衡量贫困的尺度不好把握,在扶贫对象识别上难免会出现偏差;主观上,一些地方未严格执行贫困人员认定标准,贫困人口、贫困户的确定多由村干部决定,村民没有太多的话语权,“关系户”、“人情户”依然存在。因此,“谁是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如何”、“如何进行针对性帮扶”、“帮扶效果如何鉴定”等问题一直难以有效解决。
2. 整村推进模式与个体脱贫要求不够协调。
自2001年开始,整村推进的扶贫模式逐渐在包括新余在内的全国各贫困地区推开,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工作不断推进,这种模式也暴露出不足之处,即对扶贫对象个体的扶持不够,弱化了对绝对贫困户的扶持力度。扶贫开发项目多为修路、建桥、打井、环境整治等基础设施工程。与绝对贫困的农户相比,相对富裕的农户更有机会利用基础设施改善的机会发展家庭经济。这个问题不解决,整村推进的目标就很难实现,也会造成农户个体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有悖于整村推进、共同富裕的扶贫宗旨。
3. 产业扶贫难度较大,抗风险能力不强。
一是贫困户大多体弱多病、技术水平低、自我发展能力差,在产业发展中处于弱势地位。二是乡镇、村委积极性不高,存在“上面大声吆喝,下面无人响应”的上热下冷现象,主要是因为一些乡镇、村委干部缺乏能力和动力,不敢担风险、不愿担责任。三是种养业大多“靠天吃饭,随行就市”,农民在产业发展中面临巨大风险,产业项目选择难。
4. 扶贫资金资源分散,整体使用效益不高。
近年来,为解决“三农”问题,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水利、交通、农田改造、农业开发、村庄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并设置了扶贫开发专项资金,为扶贫开发工作注入了强劲动力。但这些资金所投入项目大多类似,且由于管理方式、管理部门不同,资金使用较为分散,存在“撒胡椒面”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政策效应的发挥,宝贵的专项资金在使用上难以形成合力,整体效益受到一定影响。
5. 贫困群众参与程度较低,
参与积极性不高。虽然这几年新余市一直在积极探索参与式扶贫模式,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是和其他大多数地方一样,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政府行为,扶贫项目的设计、实施和管理多由政府部门负责,包括农村贫困人口在内的受益群体只有被动的投工投劳和自筹资金,缺乏选择的余地,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重视,以致扶贫项目的设计脱离扶贫对象的实际需求,扶贫项目的实施和管理缺乏有效的群众监督,影响扶贫的效果,造成了扶贫资源的浪费,也在一定程度上让群众产生了“等、靠、要”的依赖思想。
二、新余市加快推进精准扶贫的政策背景与现实原因
(一)加快推进精准扶贫是大势所趋
加快推进精准扶贫,就宏观政策层面而言,源于国家、省、市的政策导向。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考察时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2014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提出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2015年1月19日至21日,习近平在云南调研时强调,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西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要着力推动老区特别是原中央苏区加快发展,决不能让老区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让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李克强总理在本年度《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提出“持续打好扶贫攻坚战,深入推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可见,“精准扶贫”已上升为国家政策,成为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新指针。近两年,江西省、新余市也在精准扶贫工作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如大力开展“推进农村扶贫帮扶到户工作”,落实“定对象、定政策、定措施、定责任、定目标”五定要求,将精准扶贫工作摆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二)加快推进精准扶贫是现实所需
加快推进精准扶贫,从微观现实层面来说,取决于新余市自身的实际状况。一是“贫困程度较轻”的现实性决定了“精准扶贫”的必要性。2014年底,全市农村贫困人口为10255户25939人,贫困发生率为3.1%,绝对贫困人口较少,贫困程序相对较轻。因此,新余市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不在于让全市35个贫困村“摘帽”,而是要让这“3.1%的绝对贫困人口”脱贫,这就要求对这10255户贫困家庭“就户把脉”,对这25939名贫困人员“因人施策”,只有这样,“消灭贫困”才不是一句口号,新余市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二是致贫原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精准扶贫”的必要性。对新余市农村贫困户摸底调查中得知,导致贫困发生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七类: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身体残疾致贫;因无劳动力致贫;居住环境恶劣和生活成本高致贫;劳动力文化素质差导致的无致富门路致贫;自然灾害致贫以及供养学生读书致贫。只有针对不同的贫困类别、贫困成因“精准发力”,才能扶到点上、根上,做到“真扶贫、扶真贫”。三是破解难题的紧迫性决定了“精准扶贫”的必要性。前文所提新余市扶贫开发工作存在着“贫困人群底数不清、个体脱贫要求与整村推进不协调、产业扶贫针对性不强、资金使用整体效益不好、贫困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等五个方面的主要问题,实际上也就是在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上述难题的关键还是要加快推进精准扶贫,因地制宜,因户定策,因人施法,走差异化、精细化、科学化扶贫开发之路。
三、关于加快推进新余市精准扶贫工作的对策建议
精准扶贫是一种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引导各类扶贫资源对扶贫对象实施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治贫机制。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前提;精准帮扶,是精准扶贫的关键;精准管理,是精准扶贫的保证。
第一,精准识别,分析定策,找准对象把好脉
(一)建立健全贫困对象识别认定机制。
精准扶贫的首要问题是瞄准贫困人口。贫困人口的识别应严格按照“农户申请、村小组提名、村民代表票决、村委会审查、乡镇政府审核、县(区)扶贫部门复核”的程序,着重把好“三道关”。一是摸底调查关。由乡(镇)政府牵头,村委具体负责,通过户户见面、调查问卷和座谈交流等方式,逐户进行摸底调查,初步掌握每家每户家庭基本情况、收入支出构成情况和发展意愿等,摸清贫困家庭的真实底子。二是比选公示关。以摸底情况为依据,综合考虑村民住房、教育、健康、外出务工等情况,由村民小组召开村民会进行比选,再由村支两委召开村、组干部和村民代表会议进行票决后,张榜公示;如无异议,由乡(镇)政府审核确定帮扶对象并再次进行公示,最后报县(区)扶贫部门复审确认。三是建档立卡关。对识别出来的扶贫对象,各县(区)要按照户主姓名、家庭住址、人口数、年龄结构、贫困成因、脱贫需求、收入现状与来源等内容和指标,建立科学规划的档案,做到户有卡、村有簿、县乡有电子档案。
(二)建立健全扶贫措施分析定策机制。
各地要对贫困村和贫困户进行一次全面调查分析,号准“脉搏”,找准症结。由乡(镇)具体负责,以村为单位,以户为基础,按照“规划到村、具体到户”的要求,在找准贫困人口的基础上,进村入户深入分析扶贫对象的致贫原因,针对扶贫对象的贫困情况,逐村挨户制定专项帮扶规划和帮扶措施,逐户明确帮扶责任人、帮扶项目和帮扶资金等。
第二,精准帮扶,定向诊疗,瞄准成因施好策
坚持开发扶贫与救济扶贫“双轮驱动”,主要从五个方面开展扶贫帮扶:①基础设施帮扶。对贫困人口比较集中,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严重滞后的自然村,要重点帮助自然村改善通路、通电、通水条件,改善农田水利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②移民搬迁帮扶。对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帮扶对象,开展移民搬迁扶贫,迁往就业、生活条件较好的工业园区、中心镇或中心村,改善居住条件,提升发展环境。③创业就业帮扶。对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扶贫对象,可作为专项扶贫的重点扶贫对象,把专项扶贫措施与贫困识别结果相衔接,对扶贫对象全面落实扶贫开发政策,采取以奖代补,提供种苗、小额贴息贷款,及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发展1一2项种养殖业或旅游服务业,依靠自身力量脱贫致富。特别注重同步发展专业合作社,以提高贫困群众的组织化水平,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④教育保障帮扶。对家有未成年人或在读大、中专生的无劳动能力农村贫困户,可作为专项扶贫的长久扶贫对象,结合党员干部结对帮扶等措施,共同保障其完成学业;对扶贫对象户子女就读本地职业院校的,要整合教育部门和扶贫部门的相关优惠政策,实现免学费就读,并给予适当的生活费用补助。⑤生活救济帮扶。对无劳动能力的农村贫困户,给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扶持,切实做到“应保尽保”,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对因病因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特困农户,要整合和落实相关部门专项政策和救济措施给予优先扶持,兜底保障,结合党员干部结对帮扶等措施,共同保障其基本生活等。
第三,精准管理,严格考核,齐抓共管履好责
做好“两个管理”:一是做好扶贫对象的精准管理。实行动态管理,年终根据扶贫对象发展实际,对扶贫对象进行调整,确保稳定脱贫的村与户及时退出,使应该扶持的扶贫对象及时纳入,实现扶贫对象有进有出。二是做好扶贫项目资金的精准管理。建立项目资金的精准管理机制,解决项目资金指向不准、针对性不强、精准度不高的问题,做到资金分配简政放权、公开透明;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分配办法和管理机制,摒弃过去单纯以行政村为单元平均分配资金的方式,把资金分配与工作考核、资金使用绩效评价结果相结合,积极探索以奖代补等竞争性分配办法,整合扶贫和相关涉农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积极探索引入市场机制,聘请第三方服务机构参与项目和资金的管理,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防止资金被挪作它用。
扶贫 篇11
贵港“一村一品”助脱贫
贵港市港南区新塘镇东和村是个典型的人多耕地少的贫困村,被贵港市、港南区列为2016年底脱贫摘帽的贫困村。
东和村过去产业比较单一,除了传统的水稻和甘蔗种植外,没有特色优势产业,群众脱贫致富没有门路。开展精准扶贫以来,村委会组织广大干部群众经过充分的调查和筛选,决定大力发展百香果种植作为东和村的特色优势产业。今年4月,全村以“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成立贵港市合胜百香果专业合作社,种植了百香果422.5亩。同月,合作社与贵港市百果王食品加工有限公司签订了保价(最低3元/公斤)收购协议,确保了销路,增强了群众发展百香果产业的信心。
为了提高百香果基地的产出效益,该村还发展立体种养业。目前已在百香果基地套种花生、玉米100多亩。5月初,又通过多方联系,引进了45亩台湾香芋南瓜在百香果基地进行套种。据估算,该村百香果专业合作社年总收入可达150多万元。目前,全村有46户贫困户加入到贵港市合胜百香果专业合作社。其中,10户贫困户参与种植,30户贫困户以年租金650元到1000元不等价格出租土地给大户种植,13户贫困户参与到基地劳动实现工资性收益。
融水林下灵芝致富一方
近年来,融水苗族自治县利用振宇灵芝种植合作社、融水融乐农林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在灵芝菌种制作技术及种植经验上的优势,大力推进林下种植灵芝示范基地建设,同时引进山臻记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全县17个乡镇的3000多户林农在林下种植灵芝一万多亩,参与贫困户达1430户,年产干灵芝1000多吨,年产值近4亿元,有力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2016年以来,全县新增林下种植灵芝农户827户,涉及人口4135人,预计每户增收可达7202元。
目前,全县成立了6家灵芝种植专业合作社,建立了7个灵芝种植示范基地,采取村干部或种植能手、种植大户带动的办法,由一户带领几户种植,或由村干部统一领取种苗,督促农户按技术要求开展生产。全县20个乡镇有17个乡镇参与了林下种植灵芝项目,参与乡镇占全县乡镇的85%。
三江稻养鱼服务贫困农民
三江侗族自治县稻田养鱼是当地群众传统生产项目,为把这一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该县从2014年起,整合资源,以整乡推进的方式,实施种稻养鱼“3721工程”。即:利用3年时间,在全县实施标准化“种稻养鱼”7万亩,打造三江“高山稻鱼”和“高山鱼稻”两个绿色生态品牌,使项目实施农户年人均增收1000元。“3721工程”设计亩产鲜鱼50公斤以上,亩产稻谷435公斤以上,同时,配套建设鱼苗基地400亩。通过两年的实施,取得了较好成效。
贺州金银花加工贫困户受益
近年来,贺州市充分利用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大力发展中草药种植,助推全市产业脱贫。2014年该市引进贺州巨欣金银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公司+种植户+基地”、“公司+合作社+基地”的模式,以大户基地和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带动广大农户人工栽培树型金银花,在钟山县花山乡、平桂区公会镇等率先种植金银花,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据了解,2016年4月,贺州市金银花平均鲜花亩产量近150公斤,亩产值约3900元。预计今年底,全市金银花种植将从去年的3200亩发展到5000亩,可带动700户2950人脱贫致富。
南丹县景区带动旅游脱贫
南丹歌娅思谷景区经过3年发展,已荣获国家4A级景区、广西五星级乡村旅游区、中国十大民俗特色酒店、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广西民族风情旅游示范点、广西农业旅游示范点、河池市“千企助百村”帮扶示范点、河池市非公强优企业等称号。
景区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民族特色村寨)+农户”的模式开发里湖社区王尚屯,投入608万元用于提升该村基础设施和民族风情演出水平,每年给王尚屯合作社4%的门票分成,并租用农民土地进行开发利用,同时安排当地贫困户就业、扶持农家乐、回购销售手工艺品等。通过乡村旅游开发,王尚屯群众人均年收入从2012年的2880元提高到2015年的1.656万元,实现92户375人脱贫,脱贫率达98%以上。(据《广西日报》)
扶贫 篇12
1 国外三类扶贫模式概述
1.1 农村扶贫的特点
1) “发展极”模式基本上是在不发达农村地区资源贫乏状况下和非均衡经济发展规律下, 由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在某些地区或大城市聚集发展而形成的经济活动中心, 能够对周围产生吸进和辐射作用, 推动其他部门和地区的经济增长。
2) “满足基本需求”模式基本上是“从把经济增长作为通过就业和再分配衡量发展的主要标准到基本需求的演进, 从抽象目标到具体目标, 重视手段到重新认识结果, 以及从双重否定 (即减少失业) 到肯定 (满足基本需求) 的演进”。
3) “社会保障方案”模式基本上是通过财政手段实行国民收入再分配方案, 政府对贫困人口直接提供营养、基本的卫生和教育保障及其他生活补助, 以满足贫困人口的家庭生活需要。
1.2 国外农村扶贫三类模式的作用
1) “发展极”模式主要通过极化或扩散效应带动周围贫困地区经济发展, 并以经济增长方式促使贫困人口自下而上的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 缓解区域性贫困状况。
2) “满足基本需求”模式主要是对农村贫困人口提供基本商品和服务、食物、水和卫生设施、健康服务、初级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以及住房等。
3) “社会保障方案”模式, 主要是对改变收入差异和种族经济差异的政策;为妇女提供平等就业和收入机会及经济地位方面的政策;为保持老年人收入水平和社会福利方面的政策。
2 国外农村扶贫的进展状况
2.1 巴西采用“发展极”扶贫模式
采用“发展极”模式的除以巴西扶贫为代表的国家外, 还有墨西哥、智利、巴基斯坦、委内瑞拉、哥斯达黎加等国。笔者以巴西为例, 巴西贫困的原因有以下几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掠夺与统治, 区域发展不平衡, 教育水平低下, 收入的分配不公, 盲目追求经济飞速增长等。巴西扶贫主要采取反贫困计划, 并制定一系列政策, 主要包括:建立专门开发机构指导, 组织、实施落后地区开发计划形成自上而下的国家干预体系;制定推行各种落后地区开发计划;实行各项鼓励政策, 促进“发展极”建设。同时采取农村土地改革, 北部农业发展计划和全国一体化计划, 迁都巴西利亚, 最低保证计划等一系列政策[1]。
2.2 印度采用“满足基本需求”扶贫模式
采用“满足基本需求”扶贫模式的代表国家为印度。印度贫困原因有以下几点:20世纪90年代以前印度的贫困程度在不断下降, 90年代以后贫困程度又有所加剧;农村贫困程度受农业欠收制约;贫困程度受到非组织部门就业机会的制约;贫困程度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贫困人数的绝对量在不断增加等。印度扶贫主要采取反贫困计划, 并制定一系列政策, 主要包括:投资重点由工业转向农业, 推行“绿色革命”, 通过引进、培育和推广高产农作物提高粮食产量, 以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同时实施多项计划帮助贫困地区发展初等教育、成人教育、农村医疗、农村道路、农村供水、农村电力等社会经济基础设施, 以缓解印度贫困的程度[2]。
2.3 美国采用“社会保障方案”扶贫模式
采用“社会保障方案”模式的代表国家为美国。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经济实力雄厚, 因此贫困面较少。“社会保障方案”模式作为一种福利制度成为经济发达国家主要反贫困措施。反贫困具体做法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民众评判”。表现为:弱势群体表达利益诉求渠道通畅, 扶贫减困有稳定的资金来源, 贫困救助体系较健全, 各类扶贫减困项目可以得到较好的实施[3]。
3 中国农村扶贫的演变及“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
我国的扶贫工作经历了5个阶段:1) 1978—1985年间我国扶贫工作用以工代赈取代传统的直接救济的扶贫政策。2) 1986—1993年间实施给予贫困人口专项扶贫基金, 鼓励贫困人口开发置业。3) 1994—2000年间实施信贷扶贫政策, 鼓励贫困人口创业, 同时要兼顾生态环境。4) 2001—2010年间实施了减税、增贴的举措直接给予贫困人口减负并增加补贴, 并筹措资金开展合作医疗工作。5) 2011—2020年间我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公布实施, 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之一———建立“精准扶贫”创新机制。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2015年1月份在云南考察时指出:“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 更加有力的举措, 更加有效的行动, 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 扶到点上、根上, 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紧接着2015年6月份, 习总书记在贵州省调研时, 又强调说:“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 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同时又特别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 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推动和地方政府的有力举措下, “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
3.1 我国“精准扶贫”的含义
“精准扶贫”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国外的扶贫模式, 而是在“精准”上的实施。其主要内容:“对贫困户的精准识别和精准帮扶, 实施对扶贫户的动态管理和扶贫效果的精准考核”。“精准识别”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将低于贫困线的家庭识别出来, 找准导致这些家庭贫困的原因, 因户、因人采取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 消除贫困的关键因素和消除脱贫的关键障碍。“动态管理”对所有识别出的贫困家庭建立档案, 其主要内容包括:贫困家庭主要成员基本信息, 致贫原因和帮扶措施的详细信息, 根据贫困状况的变化情况, 建立脱贫标准, 将已经脱贫的家庭调整出来, 保证“精准扶贫”的有效性。“精准考核”是对“精准扶贫”效果的考核, 现阶段农村扶贫工作有明确分工, 中央政府负责区域发展和片区开发, 地方政府负责“精准扶贫”工作。精准考核的目的是督促贫困地区的地方政府如何做好“精准扶贫”工作[4]。
3.2 创新“精准扶贫”的工作机制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3月5日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运用“互联网+”技术, 这有利于“精准扶贫”工作的科学化、技术化、系统化、精准化。“精准扶贫”要借助互联网技术可以做到四个精准:1) 精准定位。利用互联网+的数据分析系统对贫困家庭精准定位, 可以做到不错一户, 不丢一户的效果。2) 精准管理。利用互联网+技术为贫困家庭建立电子档案, 实现对贫困家庭的信息精细准确。3) 精准帮扶。利用互联网+技术的数据分析系统, 分析贫困家庭的贫困状况, 因人而异做出适合帮扶的解决办法, 避免帮扶工作的统一模式。4) 精准考核。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扶贫绩效考核数据系统, 对扶贫工作的干部进行考核, 对扶贫工作效果进行考核, 把扶贫的全过程做到精准定位;此外, 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扶贫电子档案, 对被扶贫家庭实行长期回访与长久的陪伴, 使我国“精准扶贫”工作健康持久发展。
3.3“精准扶贫”重在地方政府有力举措
现阶段农村扶贫工作有明确分工, 地方政府负责“精准扶贫”具体工作。河北省人民政府利用“互联网+扶贫”在扶贫领域与企业集团开展深入合作。2015年11月3日双方共同签署了“互联网+扶贫”备忘录;河北省省委书记赵克志与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共同商定在“互联网+扶贫”领域, 充分发挥阿里巴巴集团在互联网领域的立体化产业发展优势和影响力, 开展深入合作, 实现优势互补, 共同发展, 建立高效、融合、安全的社会扶贫网络信息平台, 构建与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安全、信用认证、支付、物流、网络、人才等服务体系, 深化应用“互联网+扶贫”。具体内容包括:推动贫困地区“一村一店”建设;同时鼓励并支持有条件的个人在阿里巴巴平台 (包括淘宝、天猫、1688、速卖通、阿里巴巴国际站等) 开设网店或使用服务, 帮助贫困村“一村一店”建设, 将贫困村网店及特色农产品通过打标的形式在淘宝网上进行展示, 引导社会公众选择购买。培育河北省本地化电子商务服务体系, 发展“千县万村+特色馆”立体扶贫。在河北省贫困地区选择2~3个试点县, 由阿里巴巴集团协助地方政府组建地方互联网商协会, 输出电子商务产业园的模式和经验, 引进电子商务培训机构, 帮助当地电子商务加快发展;同时又选定1~2个贫困县, 每县选定1个行政村, 作为“淘宝村”试点。同时, 集团在河北省贫困地区支持完善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建设, 开展县服务中心及村服务站建设, 并且在农产品电子商务、电商培训等多领域展开合作。通过互联网展示农产品, 推动农副畜产品、民俗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产品网上销售, 帮助农村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3.4“互联网+扶贫”是“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推手
“精准扶贫”工作引入先进技术、先进经验, 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及阿里巴巴集团的先进经验, 依托互联网强大支撑, 使用大数据云计算、智慧物流等使“精准扶贫”工作可以做到精准定位、精准管理、精准考核, 提高“精准扶贫”工作效率。在“精准扶贫”工作中还应借鉴国外扶贫中的经验教训, 避免走弯路、旧路。切实做到“精准扶贫”、绿色扶贫、永久脱贫。
4 结语
我国的扶贫目标已经确定,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 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的扶贫思路已经非常明确, 有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各级政府的有力举措, 借鉴国外扶贫减困方面的成功经验, 一定可以确保贫困人口2020年如期脱贫的任务早日完成。
摘要:笔者探讨了国外农村扶贫的三类主要模式, 及这三类扶贫模式的基本特点、作用和效果。同时对我国“精准扶贫”的主要内容及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开展扶贫工作, 做到科学化、技术化、系统化、精准化的管理的创新模式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国外,中国,“精准扶贫”,方式创新,“互联网+”,地方政府,举措
参考文献
[1]王俊文.国外反贫困经验对我国当代反贫困的若干启示:以发展中国家巴西为例[J].农业考古, 2009 (3) :209-213.
[2]杨文武.印度的贫困与反贫困研究[J].南亚研究季刊, 1997 (3) :58-68.
[3]王卓.中国贫困人口研究[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扶贫】推荐阅读:
知识扶贫重于经济扶贫例子09-02
扶贫故事征文与扶贫故事10-17
湖北事业单位面试热点:习近平扶贫新论断-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和精准扶贫08-08
精准扶贫我与你同行--扶贫有感07-03
“精准扶贫探访贫困户”扶贫活动总结11-02
国务院扶贫办印发扶贫日活动方案05-17
省扶贫办到印江县调研金融扶贫工作06-28
局扶贫工作队队长2020年度扶贫述职报告10-04
扶贫产业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