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攻坚(共12篇)
扶贫攻坚 篇1
江西省星子县地处赣北,背靠庐山,面向鄱阳湖,总面积894平方公里,辖12个乡(镇、场、处),人□26.4万,其中农业人口21.9万。土地革命时期,星子是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时期,是武汉保卫战外围作战主要战场之一,属省定二类革命老区县。
星子是个人口小县、经济弱县、农业大县。长期以来,受自然条件和历史因素影响,这块红色宝地一直没有得到充分开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人民群众生活较为贫困。1987年被省政府定为贫困县;1995年被列入全省“八七”扶贫攻坚重点县;“十五”之后,全县先后有38个行政村列为省定扶贫开发重点村。星子县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扶贫攻坚工作,围绕贫困群众“急、难、忧”三大难题,着力推进保障扶贫、产业扶贫和长远扶贫三项重点,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2011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43.7亿元,较2005年增长302%;财政总收入5.02亿元,较2005年增长340%;农民人均纯收入6484元,较2005年增加3499元,相继荣获2009、2010年度九江市扶贫开发工作先进县。
一、致力于保障扶贫,解贫困群众之“急”
所谓贫困群众之“急”,即贫困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出现的急需难题,包括衣、食、住、行、病等生活难题。一直以来,星子县委、县政府坚持新增财力向民生领域倾斜,着力解决贫困群众基本生产生活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一是保证贫困群众住有所居。以“三大改造”为重点,加大了以土坯房为主的农村危房改造、县城棚户区改造和东牯山林场危房改造力度,2006年以来,先后改造农村危房1423栋,完成棚户区改造9.6万平方米,改造国有林场危房327栋,建成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安置房等各类保障性住房3995套,30.05万平方米。以“三大搬迁”政策为契机(即扶贫搬迁、以工代赈易地搬迁、避灾搬迁移民),加大了对居住在生存环境恶劣、基础设施极差、地质灾害频发地区的贫困人口整体搬迁力度,先后完成了桃花源等地居民整体搬迁,搬迁人口921人。二是保证贫困群众生有所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低保、农村五保制度,特别是将农村低保指标向贫困乡村倾斜,保证贫困群众应保尽保,近5年发放低保资金6370万元。同时,针对一些特殊困难群体,鼓励党员干部和社会成功人士开展扶贫解困活动,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全县102个县直(驻县)单位,帮扶贫困群众3000余人,投入帮扶资金100多万元。三是保证贫困群众病有所医。着力加强贫困乡村卫生事业建设,全县4所乡镇卫生院、5所一级卫生院和90所村级卫生所全部完成了达标建设,在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覆盖的同时,全面推进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让农村贫困群众“看病不再难、看病不再贵”。重点做好了鄱阳湖沿湖贫困群众的血吸虫病防治及晚血救治,近5年来,免费查病23.9万人次,治病达9.55万人次,救治经费535.8万元。
二、致力于产业扶贫,解贫困群众之“难”
所谓贫困群众之“难”,即群众增收难问题。星子县把产业扶贫作为提升贫困地区发展能力、促进贫困群众增收的根本之策,立足星子资源条件和产业优势,将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抓,将生态工业作为瓶颈问题来破,将特色农业作为重要领域来攻,为群众增收创造了机会、打开了门路。一是做强旅游产业,引导农村向服务业发展。星子背靠庐山,面向鄱阳湖,得山独厚,得湖独惠,得山湖之两利,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星子立足县情,顺应时势,把旅游作为县域经济的先导和龙头产业来发展,旅游经济异军突起、高速发展,继2007年成功创建江西首批旅游强县之后,今年又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第二批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县。立足这一优势产业,着力鼓励农业与旅游业的对接发展,引导农民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特别是以环山公路为中心,加快“农家乐”等庄园建设,把乡村旅游业培育成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从而把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农民增收优势。二是壮大生态工业,引导农民向工业园聚集。工业是星子的短腿,也是后劲和希望所在,星子必须抓住现阶段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的特征,坚持走生态工业之路,重点发展生态、环保、低碳的新型工业。工业的快速发展,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拓展农民外部增收提供了广阔空间。在项目引进中,县委、县政府将优先聘用本县农民工,作为条款写入项目合同。同时,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力度,鼓励引导农民群众就近在县内务工。目前,工业园区务工职工达到9700人,仅九江思麦博运动有限公司,每年安排就业5000余人,普通员工工资均在2600元以上。三是发展特色农业,引导农业向产业化转型。按照“南水北茶”产业规划,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促进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水果、油茶、茶叶等特色产业面积分别达到3.4万亩、2000亩、4400亩。黄鳝、河蟹、水梨、西甜瓜等产业发展迅速,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20家,省、市龙头企业发展到6家,嘉鸿食品、天鹅湖大米、艾格菲种猪年销售额均超亿元。
三、致力于长远扶贫,解贫困群众之“忧”
所谓贫困群众之“忧”,即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贫困地区一时的发展。为此,星子县始终树立生态环境优越,是星子最大的品牌、最大的财富、最大的后劲这一理念,以建设和谐秀美乡村为目标,以强化生态环境治理为手段,积极推进人居环境建设。首先,在思想上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严格执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把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环保投资增长、节能减排与群众环保诉求等列入考核指标,把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发展情况列入考核范畴,使县直各部门、各乡镇切实把发展的重点转到绿色发展上来。强化经济发展中的环保意识,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做到凡是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项目坚决不搞,推动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仅2011年,拒绝亿元以上项目4个,关闭污染企业8家、停业整改52家。其次,在行动上抓好突出问题整治。围绕建设和谐秀美乡村这个目标,注重全县生态涵养,将东牯山、隘口收费站一带作为生态屏障重点保护。启动了石材开采加工整治专项行动,按照规范管理与重点控制的原则,鼓励和引导石材开采加工企业转型发展,确保2014年底,矿区石材开采实现一个采矿证一个开采主体,力争实现由一家企业规模化环保开采。特别是105国道、环山公路及景区道路沿线所有石材加工企业一律入园。抓好乡村环境整治,深入推进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扎实实施好农村清洁工程,加强农村重点污染区域专项整治,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支持农村清洁工程,自觉形成除陋习、树新风、过清洁健康生活的良好习惯,共同营造干净整洁、舒适宜人的乡村环境。
扶贫攻坚 篇2
——职教中心教师贾建琴
扶贫政策仿佛一场好雨,洒进了贫困群众的心中,让他们享受到滋润与甘甜。回忆起我的扶贫工作犹如苍穹下的点点繁星,闪烁夺目。
我是职教中心的一名教师,根据教育局、学校的统一安排,我跟学校的七十多名教师一样都被安排了入户帮扶。赵美婷便是我帮扶的一名学生。
去年十月份, 在学校的统一部署安排下,我热情澎湃,拿着资料袋,开始了我的扶贫之路。在第一次去赵美婷家之前,我心里多少有些忐忑。因为我的老家也在农村,对农村和农民有着割舍不掉的真挚感情。所以,踏进温水镇闫家湾村的时候,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油然而生。
经过初步了解得知,赵美婷一家六口人,她的奶奶因车祸,导致脊椎损伤,昂贵的住院费使并不富裕的家庭负债累累,加上家中的三个孩子还在上学,父母只好常年在外打工。故而,赵美婷只能和奶奶、妹妹三人相依为命。从去年十月份至今,我每次入户,都没有见到赵美婷的父母,仅有几次电话联系,经常见到的是其年迈的奶奶。
每次进村入户时,看到本该安享晚年的老人要照顾两个孩子的生活,本该快乐玩耍的赵美婷周末却要帮奶奶干家务,还要把奶奶一周的水给备好,给妹妹和自己洗好衣服…听了这些我心里莫名的伤感。即便是在繁忙的劳动中,只要进入农户家中,阿姨也总是热情的招呼我,当我给老人宣传了学校的扶贫政策,老人也是充满了感激之情。通过入户走访,我近距离得深入了解到了赵美婷的家庭情况和 学习困难,在接下来的时间了,我一有时间就找赵美婷谈心,了解她生活、学习中的困难,利用课间及闲余时间帮她复习英语学习中的知识,同时在班里也指定了两名学优生对她进行学业、学习习惯上的帮扶。
扶贫先扶志,扶智即扶贫。为了不让贫困代际传播下去,为了这个贫困的家庭走出困境,为了让赵美婷能和其他孩子一样顺利得完成学业,我坚持每周找她谈话谈心,询问了解她学生、生活上的困难,帮助其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学习、生活的信心。通过几个月的不懈努力,赵美婷同学在慢慢成长起来。
在我的扶贫工作中,我总是想尽各种办法尽可能多地帮助老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为留守老人,时常会感到孤单,我每次到家中,常常陪老人多说说话,听听他们的倾诉,为他们解决生活中一些小的问题,尽力为他们分忧,让他们时时刻刻都感受到关怀与帮助,真正使脱贫扶贫落到实处!“善良的本质是奉献,奉献果实,奉献爱心,每当你奉献了爱心,你一定会感到自豪”,虽然这次扶贫事件中,我所做的有限,但能帮助赵美婷健康的成长,我已经很开心了。
奏响扶贫攻坚新乐章 篇3
2012年,广昌县委、县政府认真按照省、市扶贫开发的总体部署,全县贯彻落实全省扶贫开发工作推进会精神,以整村推进、移民搬迁、产业扶贫和“四个一”组合式扶贫为抓手,高位推动,落实责任,强有力的打响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并取得良好的扶贫实效。2011年,该县被省财政厅、省扶贫和移民办授予2010年度财政扶贫绩效考评先进单位:2012年,被省扶贫和移民办授予全省移民搬迁工作先进县。
一、创新农业发展思路,确保农民持续增收,贫困人口下降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上年3545元预计增加到3746元,人均增收201元;扶贫对象由上年的6.37万人下降到5.86万人。一年来,广昌县坚持扶贫开发式扶贫方针,狠抓农业产业转型发展,确保农民持续增收。一是加大农业投入,夯实发展基础。全年财政投入农业生产发展资金达到2.1亿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1048万元),较上年增长20%;二是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几年来,该县大力拓宽思路,探索机制,通过通过“扶贫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科研机构+基地+农户”、“协会+基地+农户”和小额扶贫贷款贴息等多种模式,大力发展莲、烟、菌、药、油茶五色缤纷的致富产业。今年,全县白莲种植面积稳定在8万亩,产值3.8亿元;烤烟年产量达0.357万担,产值0.787亿元;茶树菇种植达3.6亿筒,产值实现6亿元。全县农民从中人均增收0.26万元,较上年增长12%;三是以白莲为基础,加大专项产业化扶贫资金投入,加快发展姚西村、贯桥村、龙水村和桥头村的乡、村生态游、红色游基地建设,以点带面,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发展。
二、按照“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的原则,加快推进整村推进扶贫开发
今年,投入29个国定贫困村、59个省定贫困村整村推进项目资金总量达到2654.88万元,比上年增长17.8%,其中:省财政扶贫资金677万元、增长14.7%,县级配套71万元、占全年任务的105%,整合部门889,7万元、增长10%,群众自筹240万元、增长14%。实施批复项目62个,项目开工率、完工率达100%。扩建、硬化村组道路30.3公里;实施水利实施项目13个,新增农田灌溉面积1600亩;实施饮用水项目2个。解决了贫困地区农村安全饮用水人数0.0336万人;实施“三清三改”项目3个,改善了3个自然村群众生活居住条件和生态环境。
三、落实移民扶贫举措,全面完成了整体搬迁任务
2012年移民搬迁任务1069人,其中生态移民139人,扶贫口移民430人。兴建了6个集中安置点。已完成集中安置移民539人、分散安置530人,占任务的100%。省下拨移民补助资金374.15万元全部发放到移民手中。省配套53.45万元、市配套42.76万元、县级配套10.69万元,均全部到位。搬迁出来的移民全部入住了新房,每人拥有了0.6亩以上耕地,移民生存条件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四、高位推动,深入落实“四个一”组合式扶贫工作
在江西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蔡晓明领导同志的高位推动下,广昌县认真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深入开展“四个一”组合式扶贫工作。通过组织协调,联系沟通,确保了“四个一”组合式扶贫工作取得良好成效。一是落实了省领导蔡晓明挂点一个贫困村;二是落实了一个省直部门地税局挂点驿前镇姚西村,省地税局100万定点帮扶资金落实到位;三是落实了一个省属企业农行挂点贯桥村,省农行已规划500万元定点帮扶资金,打造贯桥村红色基地建设;四是落实了1000万元产业化专项扶贫资金项目,该项目资金正在计划有序地运作。
五、社会扶贫资金投入增多,大扶贫氛围浓厚
一年来,社会扶贫资金投入总量达到3393.6万元,较上年增60%,其中:机关单位(含省市机关单位)定点扶贫重点村59个,全年累计投入定点扶贫资金800万元;非公有制企业参与扶贫开发60个,尤其是在省委统战部倡导开展的“同心·振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广昌示范县”活动中,获得了海内外非公有制企业家捐赠的帮扶资金达到2300多万元;向中国扶贫基金会争取到3所小学3041名贫困学生3073只“爱心包裹”、投资33.61万元;全县1350机关党员干部与1350名贫困群众结成了“1+1”帮扶对子,累计帮扶资金达到60万元,社会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扶贫攻坚 篇4
一、回顾过去,肯定成绩,兴国扶贫攻坚成效显著
1、全力推进整村扶贫。
近年来,兴国结合新农村建设,先后投入扶贫资金2.66亿元、整合社会帮扶资金1.9亿元,扎实推进了165个扶贫重点村和10个中央彩票公益金试点村建设,新修村组公路721条2228公里,新建和维修水陂198座,实施了人畜饮水工程、教育卫生事业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等一大批项目。特别是2012年,围绕打造茶园乡扶贫示范乡目标,启动实施了土坯房改造、中学扩建及校园D级危房改造、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敬老院扩建、茶园经六科至高兴公路硬化等21个重点扶贫项目,兴国已跨入扶贫攻坚的新阶段,踏上了加快脱贫致富的新征程。
2、着力改善基础设施。
着眼于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方面,不断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2012年,全县围绕重点突出民生问题,启动了10760户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已全部竣工入住;实施了投资2272万元、总面积达20690平方米的26个中小学校舍D级危房改造项目,已全面交付使用;完成25个农村安全饮水工程项目,解决了9.75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加快推进农网改造升级35千伏及以下工程和小山110千伏输变电工程,着力改善农村电压不稳现象。
3、致力加强产业扶贫。
以苗木花卉、油茶、脐橙、灰鹅、生猪、蔬菜等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主导产业,先后引进山村油脂、红天下茶油、江苏东珠景观有限公司等战略投资者,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依托企业市场开拓优势,不断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全县苗木花卉种植1.1万亩,脐橙种植8.6万亩,出笼家禽909.5万羽,生猪出栏45.32万头,水产品总量达2.2万吨。
4、全力提升致富能力。
面向社会就业方向,结合县情实际,把“雨露计划”与县工业园就业平台相对接,大力开展了农村实用技术和技能培训,先后开设了平车、电脑、服装以及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多种专业。2012年,全县累计完成各类培训25094人次,其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共计22874人次,农民就业技能培训2220人次,农民产业能力和就业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同时,大力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招生录取94人次。
二、正视困难,把握机遇,兴国扶贫攻坚任重而道远
兴国扶贫开发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欠发达、后发展仍是兴国县的基本县情,特别是根据新的贫困标准线,全县仍有贫困人口20.49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31.51%。与发达地区相比,兴国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低、经济结构单一,各项主要经济发展指标特别是人均值均在省市排名仍然靠后,约占省、市平均水平的三至五成。而全县贫困人口比全省、全市分别高出20.4和4.7个百分点,仍然有国家贫困村80个、省级贫困村85个,还有2625户、1.25万名库区、深山区弱势人口急需移民搬迁,扶贫攻坚任务依然十分繁重。
在正视困难、直面挑战的同时,兴国发展升级、小康加速、绿色崛起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一方面,国家的优惠政策前所未有。兴国县被列入罗霄山脉连片特困地区扶贫范围,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给兴国等赣南苏区以特殊的政策、特殊的扶持。同时,明确设立瑞兴于经济振兴试验区,使其享有更加优惠的政策。另一方面,省市扶持力度前所未有,2011年12月省里决定对罗霄山特困片区扶贫重点县和省里原有扶贫开发重点县实行“四个一”的组合式扶贫。
三、展望未来,坚定信心,全力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
今后,兴国县将围绕“一年一变化,三年大变化,2020年同步奔小康”总体目标,紧紧抓住苏区振兴发展和新一轮扶贫开发历史机遇,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全面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建设,努力建设全国扶贫开发示范县。
一是完善思路,着力推进项目扶贫。充分发挥“瑞兴于经济振兴试验区”的政策优势,结合罗霄山脉连片特困区扶贫开发政策,大力引进效益好、规模大,带动效益好的大项目、好项目,着力打造为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示范区、内陆贫困地区开放合作的先导区、全国红色文化传承创新的展示区。
二是民生优先,充分激发群众主体作用。集合力量,优先解决出行、就医、上学、住房等老百姓关系最密切的突出民生问题,整体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抓好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全面解决农村居民安全饮水问题,大力实施好安全饮水工程,尽快解决24.5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全面解决部分农村不通电或电压低问题。
三是挖掘优势,大力实施产业扶贫。依托丰富的萤石资源,大力引进发展深加工、应用产品,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氟化工产业基地;依托“兵工始祖”、“军工摇篮”品牌优势和钨、稀土、萤石等资源优势,规划建设集军品开发、产销与研发为一体的军工产业园;依托石灰石资源储量大、品位高的优势,着力引进发展一批非金属矿产资源深加工企业,打造金属钢板材加工产业链,构建一定规模的新型建材产业体系;依托丰富而独特的油茶、灰鹅、生猪等绿色农副产品优势,大力发展绿色农副产品加工产业。
扶贫攻坚思想宣传 篇5
今天,市教育局局长亲临大会指导,做专题报告,这不仅是对我旗教育事业的支持和关心,更是对我们和鞭策和激励。我代表旗委、旗政府向 局长表示衷心的感谢!刚才, 副旗长我旗“两基”攻坚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了通报。下面,就切实抓好“两基”攻坚工作,顺利实现“两基”达标任务,我讲几点意见。
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进一步增强做好“两基”攻坚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多年来,在“科教兴旗”战略方针的指引下,本着穷旗办大教育的思想,旗委、旗政府切实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上级教育部门的支持下,先后争取国家两期“义教工程”项目资金3684万元,改扩建项目学校40余所,建设面积29000平方米。旗委、政府合理利用上级专项资金,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及时足额拨付本级配套资金,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每年旗财政投入150万元专项资金用危房改造,使全旗的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教师工资、公用经费、取暖费等教育经费做到按时足额拨付到位,确保了教育工作的正常运转。 年被确定为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旗,落实项目总资金3072万元。旗委、旗政府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科学制定了《“两基”攻坚实施方案》,将“两基”攻坚与二期“义教工程”、“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有机结合,不断加大布局调整力度,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教育质量显著提高。同时采取积极措施,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开展依法控辍、扶贫控辍、教改控辍,加大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贫困学生救助力度,落实“两免一补”政策,中小学辍学问题得到有效控制。经过不懈努力,目前原15个乡镇中已有11个乡镇通过市级达标验收,人口覆盖率达到78.4%,“两基”攻坚取得显著成效。在充分肯定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客观审视存在的差距;一是要看到与发达地区教育水平的差距;二是要看到与广大群众对教育质量需求之间的差距。三是要看到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要求的差距。全旗人均受教育程度不高,特别是农村教育文化水平落后仍然是制约我旗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根本性因素。我旗“两基”达标已到了任务最繁重、难度最大、时间最紧迫的攻坚阶段,特别是农村的教育发展、改革和巩固任务更重、难度更大。 月15日至 日,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现场汇报会在呼和浩特市召开。温家宝总理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在批示中指出,“两基”攻坚是件大事,要了解情况,解决问题,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温总理的批示,进一步提高对实现“两基”达标重大战略意义的认识,切实增强做好“两基”攻坚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第一,抓好“两基”攻坚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坚持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执政为民,要时刻想着群众,切实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抓好“两基”攻坚,加快发展教育,保障广大少年儿童依法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是我旗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所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把“两基”攻坚作为实践“三个代表”和执政为民的一件大事、一件实事,抓紧抓好。第二,抓好“两基”攻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树立科学发展观,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是培育人的事业,是人才资源开发的基础,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只有加快教育发展,才能促进城乡之间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求知识、求文明、求进步、求富裕的愿望。当前,各乡镇、各部门单位正在按照旗委、旗政府的统一部署,围绕加快工业化、农牧业产业化、城镇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宏伟目标推进各项工作。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讲,真正意义上的小康社会不仅仅是经济总量的攀升,还包含了教育水平这个重要因素。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大力发展教育,切实提高劳动者素质。第三,抓好“两基”攻坚是全旗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需要。近年来我旗各项事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旗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还比较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当前,全旗干部群众对旗情已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盼发展、求发展的要求愈来愈强烈。实践证明,发展的速度取决于竞争力的强弱,而竞争力的核心就是人的素质。制约我旗发展的因素很多,既有经济的、也有文化的,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归根到底,人口文化素质低是最根本的制约因素。各乡镇、各部门单位一定要牢固树立“抓发展必须抓教育,抓教育也是抓发展,而且是最大、最根本、最长远的抓发展”的观念,认真实施科教兴旗战略,全力推进“两基”攻坚,全面加快教育发展,全方位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我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扶贫攻坚的“宛药模式” 篇6
5月下旬的一天,笔者在河南省西峡县寨根乡方庄村山茱萸基地采访时,碰见了药农潘茂章正在向种植户们传授山茱萸夏季管理技术。他说,这些年通过仲景宛西制药扶贫,仅山茱萸一项,他家年收入都在5万元以上,成了闻名全乡的富裕户。这是仲景宛西制药实施社会扶贫工程的一个缩影。
一手抓发展,一手支持社会公益事业。近年来,仲景宛西制药集团(以下简称仲景宛西制药)拿出近亿元用于扶持贫困农村发展产业、支援贫困地区基础建设、扶持教育事业发展,创造了社会扶贫工程的“宛药模式”,备受社会关注。
产业带动 药农增收
“药材好,药才好”,是仲景宛西制药的制药理念。20世纪90年代公司快速发展的同时,就意识到原材料的重要性,于是一个建设药材基地的规划在仲景宛西制药形成。
1998年开始,仲景宛西制药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率先在西峡县寨根乡、二郎坪镇、太平镇等乡镇26个行政村建立起了20万亩的山茱萸生产基地。基地建设伊始,公司与药农签订了长达30年的购销合同,不拒收、设置最低保护价收购的政策,犹如一颗定心丸,让基地农户放心种植。
在此基础上,仲景宛西制药还从种植、管理、采摘加工环节进行全程参与。他们从河南大学、河南中医学院、信阳农专吸收百余名大学生,长期驻守在基地,对药农进行全方位的技术指导和管理。投资500万元建立了8个购销技术服务中心,通过规范化管理,仲景宛西制药山茱萸药材基地率先通过了全国首批GAP认证。
技术作指导,销售不用愁,增收有保证,农民们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高涨,涌现了一大批专业村组。太平镇细辛村258户,共889人,有山茱萸基地1万余亩,全村年产山茱萸100多吨,产值300多万元,人均收入5000元,占年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
基地化种植,标准化管理,品牌化经营,仲景宛西制药把中药生产的第一车间建在了“田间地头”,用中药工业生产理念推动生态农业的大发展。仲景宛西制药运用同样的模式,先后投资近亿元分别在豫、皖、川三省建立了地黄、山药、丹皮、茯苓、泽泻等六大药材基地,辐射带动50万农民增收致富。
目前,仲景宛西制药形成的三省、六大药材基地布局规模,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面貌换新,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仲景宛西制药也先后荣获“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国扶贫开发先进集体”。
改善基础 助力发展
西峡县是一个山区县,多数乡镇地处偏远山区,交通、水利、电力、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导致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发展困难。
守着致富的资源却走不出脱贫的“怪圈”,是西峡发展中的一大难题。仲景宛西制药立足根本,倾力支持特困村组改善发展基础条件,打通当地经济发展的通道。
黑虎庙村位于西峡县回车镇东北部,全村15个村民小组,1280人。该村地处深山,通往双龙镇彪池村涉及5个组的6公里山村道路紧邻河道,坑洼不平,极大地影响了村民运送发展袋料香菇的物资。为了方便车辆通行,仲景宛西制药出资3万元给予修复,坑洼的路面已用细砂料填平,村民出行和发展经济的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当仲景宛西制药常务副总经理李明黎把3万元道路修复帮助资金交到黑虎庙村支书徐红玉手中时,徐红玉激动地说:“仲景宛西制药对黑虎庙村的多次帮助让我们心存感激,我代表全体村民感谢仲景宛西制药!”
2010年7月,西峡县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袭击,在全县27万乡亲受灾,财产损失34亿元的大灾面前,仲景宛西制药义不容辞、义无反顾地伸出援助之手,在第一时间捐款100余万元,帮助受灾村组恢复重建。
据统计,多年来,仲景宛西制药先后出资300余万元修通了5个乡镇、近30个行政村外出的道路,同时协同电力、通信、水利等部门实现了贫困地区通电、通水、通信息。
扶持教育 增添后劲
通过仲景宛西制药的资助,顺利学习完大学课程,毕业即被企业吸收进厂,实习、进入岗位、稳定发展、走上管理岗位,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一说到这,薛子顺就想起了仲景宛西制药对自己的资助,直夸公司是自己的恩人,终生难以报答。
扶贫先扶智,扶智靠教育。支持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是仲景宛西制药实施社会扶贫的一大特色。投资500多万元,支持建设了西峡县城关镇第三小学、回车镇老庙岗小学、寨根乡方庄小学、二郎坪仲景小学和西峡一高学生宿舍等,改变了原来校舍危寒、简陋的面貌,为贫困山村孩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5年时间拿出500万元,在国内10所中医药院校设立“张仲景奖学金”,对品学兼优的学子进行奖励,激励莘莘学子学习成才,为祖国医学发展作贡献。
每年高考前夕,仲景宛西制药都会为西峡县的考生们送去脑力宝、清热解毒口服液等药品。26年坚持送药,价值500多万元,受益学生近10万人。
仲景宛西制药在西峡一高设立奖学金和助学金,22年间每年拿出10万元用于奖励优秀学生和特困生,让考入大学的学生顺利入学。
开展代理妈妈活动,出资100多万元,资助了188名贫困学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暖冬工程”“爱心邮包”等活动,让无数学子享受到仲景宛西制药的温暖。
无私支持教育事业发展,让仲景宛西制药美名远扬,一些院校和学子纷纷为企业送来了牌匾和热情洋溢的来信,表达对企业的感谢、感激之情。
一份拼搏,成就了仲景宛西制药的成功之路;一份爱心,播撒了仲景宛西制药的救助之情;一份坚持,成就了无数人的脱贫之梦。实施社会扶贫,展现企业大爱之情,仲景宛西制药一直在坚持。
扶贫攻坚 篇7
会议由民政部部长李立国主持,江西省委副书记、省长鹿心社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民政部副部长戴均良,江西省委常委、赣州市市委书记史文清,湖南省副省长盛茂林、江西省副省长姚木根出席会议并讲话,片区各部际联系单位代表分别发言。
受苏荣书记委托,鹿心社首先代表江西省委、省人民政府对莅临会议领导及国家各部委和湖南省代表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他强调,江西是革命老区,罗霄山片区江西规划范围内的18个县区集中分布在赣南革命老区,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长期以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民政部和国务院扶贫办及各部委的大力支持下,罗霄山片区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央将罗霄山革命老区划为全国新一轮扶贫开发重点支持的连片特困地区,安排民政部具体联系指导,为确保这块红土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历史性机遇。江西将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新一轮扶贫攻坚目标任务,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思路,抓紧制定实施规划,统筹整合各方资源,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更加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协调统一,更加注重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全力打好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战。
李立国在总结讲话中指出,罗霄山片区扶贫攻坚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具有十分深远的政治历史影响和重要的经济社会意义。下一步,各地、各部门要按照中央要求,强化政策制度保障,将片区规划细化、实化,抓紧研究制定一批含金量高、针对性强的政策;认真组织实施规划项目,扎实做好相关项目立项和对接,确保罗霄山片区规划确定的项目都纳入相关规划,全面完成;增加扶贫开发投入,建立扶贫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积极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片区建设;要加强资金整合,加强资金管理,保证资金使用账目清晰、规范,把每笔经费都用在扶贫上、用在改善民生上,让投资者放心,让百姓得实惠。
扶贫攻坚 篇8
一、工程进展情况
(一) 规划到村到户初步完成。
依托贫困嘎查村和新农村新牧区示范点建设, 在精准识别贫困户的基础上, 由苏木镇主导, 驻村工作队、帮扶单位和嘎查村两委班子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特色产业、村容村貌、生态环境、基层组织建设六项任务和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 有针对性制定嘎查村脱贫规划, 围绕增收产业、危房改造、劳动力素质提高三个重点, 有针对性的制定到户脱贫规划。目前, 贫困嘎查村、贫困户脱贫规划初步制定, 正在进行逐级审定。
(二) 项目到村到户陆续开展。
围绕贫困嘎查村, 以专项财政扶贫资金和到村到户脱贫规划为引导, 以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为支撑, 以金融扶贫富民贷款为补充, 统筹整合各项涉农涉牧资金, 本着“政府主导、部门参与,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总体要求和“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的总体原则, 有针对性地落实六项任务、三个重点和“十个全覆盖”工程, 确保扶贫项目和扶持措施到村到户。现已在13个重点嘎查村落实“十个全覆盖”工程, 每个嘎查村安排1-6个大项目。目前, 除少部分项目建成使用外, 大部分项目正在开工建设, 建设资金正在逐步落实。金融扶贫金穗富农贷稳步推进, 全旗审批发放26个嘎查1515户5800万元, 扶持贫困户657户2532万元, 其中14个“三到村三到户”重点嘎查村审批发放927户3516万元, 扶持贫困户467户1726万元。
(三) 干部到村到户全面落实。
全旗29个“三到村三到户”重点嘎查村全部安排了帮扶单位和驻村工作队, 队长从22个盟直帮扶单位和7个旗区帮扶单位中选调, 由盟、旗组织部派驻挂任嘎查村党支部副书记或村委会副主任, 或一肩双挑。这些挂职干部下去后, 首先配合嘎查村两委班子在人均纯收入排序、扶贫对象精准识别及建档立卡上做了大量工作, 随后在协助填填制贫困嘎查村、贫困户登记表和扶贫手册, 以及制定到村到户脱贫规划和年度计划等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主要做法与措施
(一) 加强组织领导, 制定实施方案。
组织召开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和扶贫攻坚“三到村三到户”工作专题会议, 审议印发《“三到村三到户”工作方案》, 安排落实了驻村工作队, 明确了工作队职责和考核办法, 为干部跟着项目走, 推进扶贫攻坚重心下沉注入强劲动力。
(二) 加强宣传引导, 强化政策导向。
实施扶贫攻坚“三到村三到户”工程是实现精准扶贫的有效形式。为确保该工程深入人心、落到实处, 旗里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干部联系帮扶苏木镇和嘎查村、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以及扶贫开发建档立卡等各种形式, 对扶贫攻坚“三到村三到户”工程进行了广泛宣传。
(三) 调整帮扶单位, 强化结对帮扶。
抓住省级领导帮扶贫困旗县的有利机遇, 强化13个盟级领导联系帮扶苏木镇、34个旗级领导联系帮扶嘎查村、203个盟旗 (区) 直单位结对帮扶嘎查村工作机制, 使全旗139个嘎查村均得到有效帮扶, 同时调整优化“三到村三到户”贫困嘎查帮扶单位, 使之结成强有力的扶贫帮困对子, 最大限度的调动各种资源推动扶贫开发。
(四) 严格考核机制, 提升工作效率。
按照《内蒙古自治区扶贫攻坚工程“三到村三到户”工作驻嘎查村干部选派管理办法》, 旗委组织部、旗直机关工委和旗扶贫办将扶贫攻坚“三到村三到户”工作纳入平时考核和日常监控范围, 目前正在联合制订驻村工作队考核管理实施细则, 把结对扶贫、干部驻村、规划编制、项目引进、资金落实、扶贫成效等作为考核重点, 对帮扶单位、苏木镇和驻村干部进行绩效考评, 考评结果与干部政绩挂钩。
三、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 宣传发动不够到位。
个别嘎查村由于宣传发动不够深入, 导致农牧民对“三到村三到户”工程了解不深, 配合度和主动性不够高, 部分农牧民固守“等、靠、要”思想, 对实行精准扶贫存有抵触心理。需要继续加强政策宣传, 让贫困农牧民更深的理解这项惠民政策, 自觉克服消极情绪, 主动参与到工程建设中来。
(二) 蹲点服务不够到位。
个别驻村工作队没有处理好单位业务和驻村工作之间的矛盾, 未能沉下心开展驻村工作, 加之缺乏必要的工作经费, 致使驻村工作推进差强人意。需要苏木镇、嘎查村和结对帮扶单位加强沟通, 切实采取措施解决驻村工作队深入基层面临的实际困难, 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让他们扑下身子、塌下心来开展驻村帮扶工作。
(三) 规划编制不够到位。
虽然重点到村到户脱贫规划初步制定, 但普遍不够完善, 部分项目尚未纳入“十个全覆盖”工作盘子, 缺乏可操作性和科学性。需要到村到户脱贫规划按规定程序形成后, 抓紧与相关部门联系对接确立, 并逐级上报审核审定, 确保规划项目能够落地生根, 真正发挥应有效益。
(四) 结对帮扶不够到位。
部分帮扶单位因缺少人手和必要经费, 对结对帮扶在思想上重视不够、行动上被动应付, 存在畏难情绪。需要加强平时考核、日常监控和督查力度, 推动帮扶单位落实帮扶责任人, 发挥部门优势, 强化对口帮扶, 并引导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子, 完善结对帮扶工作机制。
(五) 项目落实不够到位。
“十个全覆盖”工程进展缓慢。目前, 除危房改造、广播电视户户通、文化活动室配套建设等项目外, 其他项目因履行程序、上级资金未到位、建设资金缺口大等原因至今未开工。需要抓紧与上级有关部门对接, 争取工程项目早落地、早实施、早见效。
四、下半年重点工作
(一) 以精准识别为重点, 落实好到村到户脱贫规划。
在完成贫困户、贫困嘎查村的精准识别并公示公告无异议后, 如实填写“三表一册”, 精准建档立卡, 确保信息联网, 以此为基础由各苏木镇指导帮扶单位、驻村工作队完善贫困嘎查和贫困户制定到村到户脱贫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贫困嘎查脱贫规划由嘎查两委班子、帮扶单位和驻村工作队共同制定, 贫困户脱贫规划由贫困户和帮扶责任人共同制定, 抓好项目的确定与实施, 做到“一村一策, 一户一法”、有的放矢。
(二) 以增收减贫为目标, 全力抓好专项扶贫。
一是围绕“五通、五有、一产业”, 组织实施好六项任务、三个重点和“十个全覆盖工程”。二是围绕“减少农牧民, 富裕农牧民”, 组织实施好易地扶贫和转移致富, 推动城乡一体化化发展。三是围绕金融扶贫、小额信贷发挥好财政专项引导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功效。四是继续扩大贫困嘎查村互助资金实施范围, 努力提高贫困嘎查村、贫困户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主动脱贫的能力。
(三) 以结对帮扶为动力, 完善社会扶贫机制。
构建自治区、盟、旗、苏木镇四级联动扶贫机制, 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强化扶贫攻坚“三到村三到户”结对帮扶工作力度, 落实帮扶单位领导责任、驻村工作队蹲点指导责任和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责任, 推行定点、定人、定责帮扶机制, 做到人人肩上有担子、个个胸中有蓝图。
(四) 以深化行业扶贫为主线, 稳步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
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实施扶贫攻坚资金整合方案》, 依托“十个全覆盖”工程, 统筹整合各类涉农涉牧经济社会发展资金, 集中投入配套建设, 完善贫困嘎查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 做到重点贫困嘎查村一年有变化、两年出实效、三年大变样, 推动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向农村牧区拓展延伸, 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五) 以提升嘎查村两委班子能力为抓手, 强化基层组织服务职能。
精准扶贫 打赢脱贫攻坚战 篇9
2016 年3 月15 日,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牧区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贫困县全部摘帽, 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他强调, “扶贫脱贫是硬任务, 各级政府已经立下军令状, 必须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这是中国政府对十三亿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
当前, 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冲刺阶段:到2020 年, 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所有贫困县摘帽。脱贫攻坚战, 是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
近年来, 内蒙古的攻坚扶贫从未停止。资料显示, 近3 年来, 内蒙古全区各类扶贫专项投入368 亿元, 是新世纪以来10 年投入的2.2 倍。如今的北疆大地上, 在“十个全覆盖”等一系列脱贫攻坚政策的实施下, 全区贫困人口由2012 年的179万人减少到80.3 万人, 贫困发生率由11.85% 下降到5.85%。前期成果丰硕, 后期责任重大。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十三五”时期, 如何按照“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的工作要求, 精准扶贫, 脱贫攻坚, 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 将成为政府能力的新考验。
努力打造全国扶贫攻坚样板区 篇10
江西省委十三届十二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实施脱贫攻坚工程, 将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面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努力成为全国扶贫攻坚的样板区, 作为“十三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 充分体现了确保老区贫困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不掉队的坚定决心和历史担当。
样板者, 学习榜样之谓也。打造全国扶贫攻坚样板区, 首先要在思想认识上有“样板”意识。江西是著名革命老区, 革命战争时期曾创造过“第一等工作”。如今坚持把脱贫攻坚工程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和推动发展的重大举措, 就是共产党人回报老区人民的政治使命。打造全国扶贫攻坚样板区, 更是传承红色基因, 向革命先烈学习, 创造新时期“第一等工作”的勇气和智慧, 也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省老区“一个希望、三个着力”殷切希望, 把江西老区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做得更好的强大动力。
打造全国扶贫攻坚样板区, 在推进思路上要有“样板”模式。关键在脱贫攻坚体制机制创新, 要形成一批在全国可复制、能推广的共享发展制度。在推进脱贫攻坚过程中, 要正确处理好开发扶贫和保障扶贫、精准扶贫与区域发展这两个关系, 切实抓好政府、市场、社会这三个层面资源, 要严格实行对设区市、贫困县、行业部门和帮扶单位这四个考核。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就是把国家出台的《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 以及省委、省政府重要部署, 落到实处。要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共享发展要求, 根据我省“提前翻番, 同步小康”战略部署, 针对全省贫困问题的实际, 按照“摸清底数、区分类型、找准问题、分类施策”的思路, 以建档立卡扶贫对象为核心, 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根本, 聚焦着力点打好打好产业脱贫攻坚战、保障脱贫攻坚战、安居脱贫攻坚战。落实脱贫攻坚的过程, 就是打造样板的过程, 要按照任务要求, 细化任务分工、制定时间表、落实责任人, 确保有序、有效推进。
打造全国扶贫攻坚样板区, 还要在强化完善保障措施上敢为人先、勇做表率。样板区建设, 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 要强化政策保障, 加大脱贫攻坚投入力度。要求各级“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将脱贫攻坚作为重点任务, 统筹考虑各方面政策投入, 为实现精准脱贫目标提供有力支持。要完善增收保障, 实施产业扶持精准到户工程。重点推广产业扶贫“四个一”模式, 即帮助“选准一项优势主导产业、设立一笔贷款风险金、组建一个合作组织、落实一种帮扶机制”, 让贫困群众创业致富有底气。要筑牢民生保障, 加大基本生存保障救助, 坚持应保尽保、动态调整。要提升安居保障, 实现贫困群众安居乐业, 重点加大移民搬迁力度, 对生存条件恶劣、就地脱贫难度大的贫困群众, 采取梯度安置模式, 向县城、工业园区、中心镇、中心村搬迁, 彻底“挪穷窝”。要夯实组织保障, 筑牢脱贫攻坚基层基础, 为打赢脱贫攻坚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发展是扶贫攻坚的最好方式 篇11
上世纪,我国扶贫开发投入巨大但进展缓慢,主要原因并非“输血式”扶贫方式不当,而是当时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周边地区对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带动作用不强,投入资金难以转化成现实生产力,不具备“造血式”扶贫的基础。本世纪以来,特别是近10年,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速度明显加快,贫困人口明显减少,成效十分显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普遍提高,为“造血式”扶贫开发创造了条件。
没有发展就不能提高生产力,不能提高生产力就难以持续获得财富,难以持续获得财富就无法实现真正脱贫。发展为精准扶贫创造了良好条件,提供了持续动力。面对贫困地区普遍有了较大发展、也有一定产业基础的现实,近年来,我国精准扶贫的要义就在于,选对脱贫产业,找准致富路子,提高生产a效率。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为我们描绘了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我们必须认真贯彻五中全会精神,在扶贫攻坚中抓好发展,坚持创新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坚持协调发展,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坚持绿色发展,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坚持开放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进一步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共享发展,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不断增进人民福祉。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切实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统一思想,协调行动,推动我国发展迈上新台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打好安居扶贫攻坚战 篇12
如何把困难群众解救出来,帮助他们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如何在“致力绿色崛起,建设幸福武宁”、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中主动作为,这是武宁处于经济社会发展升级转型期必须深入思考的重大课题,也成为了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日思夜想、殚精竭虑的重要工作。
为破解发展难题,武宁县抢抓列入国家大中型水库移民避险解困试点县之一和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历史性机遇,乘势而为,着力改善地质灾害区、深山区、库区回水区、生态敏感区等群众生活条件,开展精准扶贫和移民搬迁,让改革成果惠及百姓。
告别深山老百姓安居乐业
近年来,武宁县启动了移民扶贫整体搬迁工作,让困难群众告别世代居住的深山,搬进园区、城区或中心镇,过上城里人的生活。这是一项浩大的惠民工程,是一项创新的举措,也是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
武宁县实施移民扶贫搬迁工程,始终坚持移民搬迁与精准扶贫、避险解困有机结合。
为了掌握全县移民的真实情况和意愿情况,武宁县采取“进村入户,一户一卷”的方法,对全县184个行政村1999个村民小组75195户农户的情况展开了完全调查。
武宁县扶贫和移民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通过走访发现,该县深山区的贫困户居住的大都是泥房,要想脱贫致富,只有尽快地搬出大山,必须尽快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
移民扶贫整体搬迁的核心任务就是“搬得出”。为使这项惠民工程深入人心,该县各乡镇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大力宣传。做到移民扶贫整体搬迁《材料汇编》每村一本,移民扶贫整体搬迁《宣传手册》每组一册,宣传单、印发的移民扶贫整体搬迁专刊报纸每户一份。乡村干部深入整体搬迁对象所在村、组(自然村)座谈、上门入户宣传。
该县新宁镇严阳深山区的赖明经在严阳的大山里生活了半辈子,他告诉记者,以前他们家在山头上,医疗、教育不方便不说,田地也种不好,常有野猪出没,全家都靠卖树挣钱,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没有办法待下去。
根据武宁县扶贫移民搬迁的政策,赖明经一家作为深山区群众,被列为该县工业园区武安锦城安置新区的安置对象。由此赖明经一家将告别过去的深山,搬进生活设施条件更好的工业园区开始新的生活。前不久,赖明经告诉记者,他已经顺利领到了新房钥匙并且已经开始装修新房。
“搬得出”是移民扶贫搬迁的前提,“留得住”是搬迁工作的根本。为此,武宁县出台了移民扶贫整体搬迁的一系列相关规定和政策,农民搬迁后户籍由自己选择,可迁移入城,亦可原地不变;同时确定了农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子女就学、农村低保、惠农政策等均可享受城里的政策;搬迁户原承包土地、山林权利都不变。通过这些政策,确保了群众的利益,让群众吃下定心丸,保证了整体搬迁的顺利推进。此外,该县还对搬迁群众实行“一扶三免一确保”的就业扶持政策,即优先扶持每户5万元以上的小额贴息创业贷款;村民搬迁户子女免费就读县职业中专学校,免费进行创业就业培训,免费职业介绍;确保有就业需求的家庭至少有1个人实现就业,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解决了搬迁移民的后顾之忧,让他们生活有保障。
如今,赖明经不仅把家安在了园区,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而且自己还在园区企业找到了工作,工资收入比过去家里种田强多了。
从赖明经身上,可以看出实施扶贫搬迁移民安置有四大利好:
一是提升了搬迁后群众的幸福指数。以精准扶贫、避险解困为契机,加快移民扶贫搬迁进城入园,进集镇和中心村,过去行路难、生产难、上学难、就医难、娶妻难等一系列难题都已迎刃而解,从根本上改善了移民的生活条件,拓展了发展空间,促进了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特别是进城入园的农民,依托园区、城区的集聚产业,能够更好地实现就业,增加家庭收入。
二是推进了农村土地的有序流转。移民扶贫搬迁后,更加有利于将土地、山林和复垦后的宅基地流转给公司、大户、家庭农场或到合作社入股,发展规模经营。移民在脱离土地、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的同时,既可获得土地流转收入或分红收益,还能缓解耕地抛荒问题。
三是提高了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移民搬迁后,极大地减少了政府对农村偏远地区水、电、路等公共设施的投入,可以将资金集中投入到城区、园区和重点集镇、中心村的建设上来。
四是保护了搬迁区域的生态环境。移民搬迁后,更加有利于对生态敏感区和饮用水源地的保护;更加有利于逐步恢复植被;更加有利于对农村生活垃圾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理,更加有利于优化农村生态环境。30000人迁出深山,让约270平方公里山水成为自然生态,对保护生态带来的积极影响显而易见。在伊山河的源头、太平山下的宋溪镇天平村,几次移民后成为一个空无一人的行政村,伊山河也因此成为武宁水质最好的河流。
采访期间,记者走访武宁多处扶贫移民安置点,实地感受到移民搬迁给农民群众带来的新变化。徜徉在规划整齐、配套完善的新型社区,看着那红瓦黄墙、院落相连的新房,摸着那日渐饱满、丰厚的腰包,过去住在深山的老表们如今梦想照进了现实,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打造全国最大生态移民安置小区
走进武宁县武安锦城指挥部办公室,常是人头攒动。70多岁的张绪其大爷在外甥熊里斌的陪同下,填好了“入住登记表”,交清装修、物业费用,领到了新家的钥匙,脸上掩饰不住欢喜。熊里斌也刚昨天拿到了钥匙。
“入住登记表”上显示,已经入住的户主们的原住地大多是宋溪镇天平村、甫田乡太平山村、船滩镇南岳村、石门楼镇河垅村、徐坳村等深山村组。像张绪其、熊里斌这样,武宁县有30000村民正在按计划从深山中迁移出来,落户地就是离县城只有8分钟车程的全省最大的生态扶贫移民安置小区——武安锦城。
为了长远保护深山生态,武宁县出台大优惠政策鼓励深山村民外迁,科学选址近县城、靠工业园以方便转移就业和生活的武安村,于2013年8月启动建设武安锦城。
作为全省最大的生态扶贫移民安置小区,武安锦城规划用地面积900亩,设计建筑面积65.91万平方米,总投资10.89亿元,其中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和整合资金5.35亿元,全部建成可安置7000多户、3万余人。
整个小区当作一个小城来规划建设,为一河两岸的布局,配套建设了学校、医院、社区服务中心、菜市场、综合商场等各种功能设施,小区环境优美,功能完善,宜居宜业。
为尽快让移民对象迁出生态核心保护区,县委县政府把武安锦城作为生态工程、民生工程列入重点项目调度,成立指挥部,抽调十多名优秀干部服务项目推进,确保小区又快又好建成。
记者一行走进武安锦城小学,校园内外花团锦簇,四面围墙上的标语激荡人心,孩子们响亮的朗读声欢快整齐。据该校教务处王主任介绍,学校教学楼、运动场、各功能室、师生食堂及多媒体等场所、设施全部建成到位,今年秋季顺利开学,共招收1-6年级学生420人,教师30名。学校的标准不亚于城区任何一所小学,可满足2000名小区移民子女上学。
看到了新家园的大好环境,移民急切地准备着早日住进来。在一期11栋二单元301室,第一个开始装修新房的胡著荣高兴的说,“政府建这么好的小区,补贴我们迁出深山,既保护了山里的山水,又改善了我们的生活,我十分满意,也十分感激。”老家在石门楼镇河垅村6组九岭山深处的他,在今年10月就可正式在锦城移民新家生活了。
据了解,为确保群众搬得出、留得住、发展得了,武宁县出台了一系列扶助和保障政策:对拆除原住房并将宅基地用于复耕的农户,每户补助3万-3.5万元;每搬迁一个人,从库区移民资金中补助6千元;符合危房改造条件的每户补助1.5万元。据测算,一般一个5口之家通过整合各种政策可得到补助7.5—8万元。武宁县设置了60-120平方米不等的户型,按均价1200元/平方米成本价对搬迁户进行安置。贫困户选择60平方米的小户型,只需要7.2万元,在拆除原住宅的前提下,基本可以免费入住。
县委县政府还出台了农村事务管理暂行办法、社区事务管理暂行办法以及违规操作责任追究办法等系列文件,以保障整个大搬迁工程公平、公正、阳光操作。另外,对具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需求的搬迁群众进行免费实用技能培训,确保每一个搬迁家庭至少有一人实现就业。
目前,武安锦城安置区一期竣工,通过摇号已有2576户,10024人分房,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62户、1954人;水库移民避险解困1455户、5762人。
【扶贫攻坚】推荐阅读:
扶贫攻坚心得09-05
扶贫攻坚三大战役07-29
扶贫攻坚会议记录09-12
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06-01
扶贫攻坚履行责任工作汇报05-28
扶贫攻坚目标责任书07-29
关于扶贫攻坚调研报告08-12
学校扶贫攻坚责任状10-16
扶贫攻坚培训心得体会10-23
扶贫攻坚工作情况的汇报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