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优势

2024-12-05

企业管理优势(共8篇)

企业管理优势 篇1

变国家优势为企业优势

一、一种需要引起注意的现象:发达国家企业竞争力与国家竞争力的乖离倾向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随着世界经济资本大规模地跨国界流动,企业的发展正在打破国家的界限,作为在一定程度上综合反映国际间国家竞争力的进出口贸易指标已经不能够真正反映一国的企业竞争力,一个国家的国家竞争力概念开始变得模糊了,出现了一国的企业竞争力与国家竞争力日渐乖离的倾向。根据美国NAS(NatlonalAcademySciences)的统计,1991年美国境内的经常项目收支为180亿美元赤字,而美国资本的企业与外国资本企业音的贸易纯收入(销项―进项)却是1640亿美元的黑字,这种现象已持续多年。NAS据此提出了“基于企业的贸易”概念。日本三和银行按照NAS的方法对1986-1995年日本企业的贸易收支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从1988年开始,日本基于企业的贸易收支和基于国境的贸易收支出现了乖离现象,进入90年代以后,这种乖离倾向更加突出,如1994年,日本基于国境的贸易收支为1176亿美元的赤字,而基于企业的贸易收支却达到5146亿美元的黑字(注:李南.发达国家企业竞争力与国家竞争力的乖离倾向[J].世界经济研究.(5).)。

毫无疑问,发达国家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借助的是其企业强大的竞争力,多少年来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霸主地位就是依靠跨国公司“企业帝国”的优势实现和维护的,因此曾几何时,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纷纷采取扶持其发展的双重政策:在国内限制其垄断却向国外鼓励其垄断。其实,跨国公司以其强大的势力早已引起了各国的关注,联合国《1994年世界投资报告》就曾指出:“跨国生产已成为世界经济结构中的主要特征。”

与此相呼应,WTO的产生确立了国际经济规则的基本格局,这不仅表现在规则涵盖的范围扩大、约束的程度加强,而且表现在规则对一国政府行为的规制和对企业行为的重视,可以说国际经济规则给民族国家政府行为留下的空间越来越小,却相应地给企业行为留下的空间越来越大。传统意义上民族国家政府为加强国际竞争力而采取的各种政策手段正在不断地被“侵夺”;相应地,企业活动的空间却在增大,它们可能在“母国”会被反垄断,却在国际市场上不受反垄断。这种变化带来的一个重要结果是,国际经济竞争的`重心正在从国家层次转向企业层次,因此,如何扩大本国企业的市场力量(marketpower),已成为民族国家政府提高其国家竞争力的一个重要课题。的确,“竞争实际上不是在国家之间,而是在公司之间进行的”,“任何国家在其宏观经济方面的成功,实际上是其各个企业所获成就的综合体现”(注: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陈小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28.)。

但是,随着这种乖离倾向的日益加深,同时会不可避免地产生跨国公司与母国利益的背离甚至矛盾冲突,尤其随着近年来跨国公司经营战略的调整,即从一般性对外直接投资转向在全球范围对企业经营进行一体化部署,从全球利益目标出发,把“世界市场战略”、”产品多样化战略”和“技术转让战略”有机结合起来,把多国的特殊优势转化为企业的特殊优势,用跨国公司内部分工取代传统的国家间分工。这样一来,“本地化”有可能取代“本国化”;产业转移可能会导致“母国”的“产业空心化”;借助“国际战略联盟”,跨国公司可能会游离出母国国界而变成“无国籍公司”,并且由“交易内部化”形成自成一体的市场。因此,曾任美国克林顿政府劳工部长的罗伯特・赖克提醒政府:“美国经济的核心”(指跨国公司)正在发生着变化,“资金、工厂、信息和设备连同公司的标识一起是可以到处转移的”,“政府的决策人应该少关心帮助美资公司利用新技术赚大钱,而多关心帮助美国人在技术上领先,强调政府要致力于“流不走”(人才培养)和“搬不动”(基础设施)的投资(注:罗伯特・赖克(美).国家的作用[M].(中文版)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这首先说明这种乖离倾向及其企业竞争方式的变化已引起了发达国家政府的注意,同时说明他们正在新的形势下进行着积极地调整。目前这种调整的确还不确定,但国家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的协调转化将会是今后调整的主题。

二、国际贸易理论发展演变的启示:企业主体地位的上升趋势

现实中国际贸易的这些变化自然引起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回应,事实上,贸易理论就是在响应国际贸易现实的挑战中发展演变的。我们从企业主体的角度看待国际贸易

[1][2][3][4]

企业管理优势 篇2

所谓企业的伦理优势, 顾名思义, 即企业在伦理道德方面所具有的领先于其他企业的能力。伦理优势体现在企业的资源和能力的方方面面, 特别是企业的无形资源方面更能显示出企业的伦理优势。企业的竞争优势, 就是企业通过其资源配置的模式与经营范围的决策, 在市场上所形成的高于竞争对手的竞争地位。

在区分伦理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关系时, 本文认为, 应当把竞争优势划分为广义竞争优势和狭义竞争优势, 广义的竞争优势是指企业在与同行业企业的竞争中所表现出的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一种优势, 而伦理优势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而狭义的竞争优势仅仅指的是企业在经济实力方面的优势, 并不包含伦理方面, 二者是一种互补关系。

一、狭义竞争优势和伦理优势的“互补关系”

从狭义的竞争优势来看, 二者相互补充。所谓狭义的企业的伦理优势, 即企业在竞争中运用的内外伦理准则方面是否独树一帜, 与其他企业相区别。其外在表现主要包括有远大的企业目标、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独特的企业文化、良好的企业形象等等方面。企业的竞争优势即在市场竞争中能够为企业提供独特的或能够超越他人的竞争能力的多方面的技能、互补性资产和运行机制的有机融合等。

伦理优势与竞争优势是企业获取长远发展的两个方面, 二者的有机结合可以对企业的发展产生重大作用。竞争优势可以淘汰那些无竞争力的企业, 而伦理优势则淘汰那些无道德的企业。二者的关系可以用表3.1表示。

从现实生活来看, 第一类企业属于双赢企业, 他们既具有竞争优势又具有伦理优势, 这一类企业可以得到长远的发展;第二类企业是有竞争优势的企业, 但是他们的伦理实力较弱, 这样的企业只能够得到短期的利益, 终将为社会所淘汰;第三类企业是具有伦理优势的企业, 他们具有较高的伦理实力, 但是竞争实力较弱。企业不是慈善机构,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将会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第四类企业是既不具备竞争优势, 又不具备伦理优势的企业, 这类企业的存在对社会极为不利, 将很快为社会所淘汰。

二、广义竞争优势和伦理优势的“蕴含关系”

从广义的竞争优势来看, 伦理优势是竞争优势的一个组成部分, 如图2。企业的竞争优势是产品、技术、营销等诸多方面的一个综合体, 不是单独的某一方面。拿企业的资源来说, 有财务、技术、人力、创新、信誉等多种。其中的人力、信誉、组织、文化等方面, 都包含着企业伦理的成分, 或者本身就是企业伦理的组成部分。从企业的内部管理来看, 是不是讲究人性化的管理, 企业有没有伦理领导, 伦理领导的能力及管理方式如何, 关系到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职工的积极性又进一步影响到企业的产品, 关乎企业的竞争能力。企业的售后服务, 服务的态度都是企业伦理的体现, 能不能将这种伦理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企业伦理, 相对于其他企业来说有较大的优势可言, 这种伦理优势的发挥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好的信誉, 树立更良好的企业形象, 加强企业内部团结, 为企业的竞争优势的持续提供支援。创建自己的伦理优势是创建竞争优势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三、伦理优势和竞争优势的“转化关系”

在伦理优势是否可以转化为竞争优势的问题上, 阿兰??斯坦纳 (Alan Stainner) 和劳瑞斯?斯坦纳 (Lorice Stainner) 分析认为, 短期的、基于经济利益的投资仅仅是一个最低的界限, 而伦理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长期投资, 这种投资是一种逐渐显现效果的行为, 可以使企业得到长期的回报, 在伦理方面投入的越多, 得到的长期回报就越多。企业经营中的伦理问题, 最终都将会演化为如何将今天的所得转化为明天的收益的问题。从这一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伦理的投入可以得到长期的汇报, 伦理优势可以转化为竞争优势。

通过对伦理优势和竞争优势关系的分析, 我们可以得到启示, 在激烈市场竞争中, 能够长盛不衰的只能是那些既具有经济实力又具备伦理实力的企业, 其他任何形式的企业都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淘汰。这样的结论可以为我们的企业作一个提醒, 企业在进行市场竞争的同时, 为了自身的长远发展, 为了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企业应当应用经济和伦理两种方式来谋划未来的发展大计, 建立起独特的企业伦理优势, 并将伦理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才能在变幻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陈荣耀:企业伦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08

[2]陈炳富周祖城:企业伦理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0

[3]万俊人:义利之间[M].北京:团结出版社, 2003

变政治优势为管理优势 篇3

融入中心服务大局

分公司成立8年以来,党委始终注重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把党组织看作是企业的宝贵财富和核心竞争力,并通过党委作用的发挥,带动企业的高速发展。

抓基础,建组织。公司成立初期,及时建立党委机构,机关和22个县分公司建立了党支部。公司成立当年,召开了党代会,选举了党委成员,制定了《党委议事制度》,把党委工作自觉融入到公司中心工作和发展大局当中。公司还每年在优秀员工中培养和发展新党员,使党员人数由最初的113名,增加到现在的302名。

定方向,把关口。公司党委始终坚持站在企业的改革前头,在公司发展的各个时期,都非常注重研究企业的重大问题,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化解企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每次出台大的改革措施之前,党委都要通过各种途径,向员工渗透改革思想,把思想工作做在前头。公司全员竞争上岗、工资改革、实行全员绩效管理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由于思想教育做在前头、措施到位,最大限度地得到了员工的理解,使改革得以顺利实施。

选好班子,带好队伍。党委通过各级班子建设和选人、用人、管人三个环节的把关定向,把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落到实处。分公司党委坚持对各县分公司领导班子严格考核,在既看业务发展的同时,也看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水平。每年的干部述职,公司坚持把对党员的民主评议结合起来,既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又坚持从员工成长、成才的角度给予真心的帮助。对问题较多的干部,分公司以党委的名义亮黄牌并限期整改。党委还注重发挥纪检、监察等职能部门作用,研究制定了《关键岗位监督办法》、《工程招标规定》、《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保定分公司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阶段性目标和措施》等专项制度,使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

以企业文化建设为抓手

正确认识政治、文化、管理的辩证关系,积极寻找党组织工作、企业文化建设、组织管理的契合点和工作切入点,加强文化力建设,把政治优势转化为管理优势。公司党委通过对管理实践的反复论证,总结提炼出企业文化理念,以理念导向公司决策,通过思想层面,转变员工观念和行为,通过员工行为,改善企业绩效。

确立向世界一流企业迈进的目标。根据集团公司核心理念,分公司党委开展了“向世界一流企业迈进”活动,引导员工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美好的职业愿景,有效解决了“指标的怪圈”问题,在员工心中树立起了企业发展的远大目标,为企业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确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思想。2002年,公司经营陷入了困境,市场占有率连续三年下降,干部、员工信心都受到很大挫折。面对企业发展困境,公司党委开展了不设底线的思想大讨论,通过3天的激烈讨论,最终确立了“以客户为中心”的思想,并根据这个指导思想,重新制定了公司经营战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分公司扭转了市场连续下滑的被动局面,使客户满意度大幅度上升,客户数量由2002年的70万户,增加到现在400万户,市场占有率由最初的61%,上升到76%。

确立以员工成长成才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分公司党委根据实际情况找到企业和员工共同成长的结合点,提出了内部管理以员工的成长、成才为中心的管理思想。为了把这个思想贯彻到底,公司改革一切和员工成长成才相抵触的规章制度,变绩效考核为绩效管理,由单纯的区分S、A、C变为以帮助员工寻找不足、不断改进、走向成才为目的;考核导向由扣分和末位淘汰,变为目标引导、能力提升,使员工切实感受到不断成长的喜悦,增强了对公司的归属感。公司还通过开展“三种角色”活动,把员工道德的培养,扩大到家庭、社会层面,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反响。

搭建企业文化建设网络和平台。集团公司提出“正德厚生,臻于至善”的核心价值观后,公司党委及时研究,布置理念的落地宣贯,通过广泛宣传,推进了落实。公司还充分利用当地政府搭建的平台,提升企业服务,展示企业形象。公司积极参加精神文明创建、行风评议、青年文明号创建等有影响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赢得了地方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宽松了企业的外部发展环境。去年,公司党委主动参加了保定市委发起的“学树保促”(学理论、树正气、保稳定、促发展)活动,得到保定市委的高度赞扬,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陈国桢作为全市6万多家企业的唯一代表,在全市大会上作了经验介绍,企业形象得到有力提升。

推进党建不断创新

拓展中心组学习内容和范畴。从融入中心工作入手,从企业发展战略着眼,以服务企业发展大局为切入点,公司坚持开展好党委中心组学习,拓展学习深度和广度,通过学习武装了党委成员头脑。今年,中心组开展了“世界一流是我的责任”主题学习,通过学习寻找企业和世界一流企业的差距;每位员工都参与了价值观大讨论,员工自发地在内部网粘贴文章,提合理化建议。

注重解决公司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和重大矛盾。一是注重解决公司改制后员工不是资产主人、但必须树立主人翁意识的矛盾。通过提出“企业内部管理以员工的成长、成才为中心”的管理思想,不但解决了员工和企业的关系问题,还缓解了当前存在的薪酬“双轨制”的矛盾。二是研究解决企业高速发展和自身能力提升不够的矛盾。通过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三是创新解决良好的企业效益和社会和谐的矛盾。2006年底,公司党委牵头在全市开展了“感谢保定”的大型系列活动,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反响,得到了保定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赞扬。由于活动的有效开展,化解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不少矛盾和不利因素,进一步扩大了企业的社会影响力。

城市网格化管理优势 篇4

城市网格化管理是一种新型的城市管理模式,无论是在城市管理手段上,还是管理方法上,都有独到的特色和创新之处,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建立了城市管理的主动、实时、长效网格化的管理模式,调整了城市管理流程,克服了城市管理原有模式存在的突击式、运动式、被动、滞后、多头管理等弊端,真正建立了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实现了城市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

2、城市网格化管理实现了城市管理的精准化。城市网格化管理通过整合现代“数字城市”技术, 采用单元格管理法、城市部件管理法、城市事件管理法,使城市管理对象更加细化,各管理单位责任更加明确,实现了城市的粗放式管理到精准化管理的转变。

3、城市网格化管理再造了城市管理流程,实现了城市管理和监督职能的分离,城市网格化管理建立了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和城市指挥协调中心,实现了城市管理职能和监督职能的分离,有利于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统一物业管理的优势 篇5

首先“一个物业管理区域由一个物业服务企业实施物业管理。”是国家《物业管理条例》第四章第三十四条的行政管理规定。《沈阳市物业管理条例》中有这样表述,物业管理区域的划分,应当遵循相对集中、便于管理的原则,充分考虑建筑物规模、配套设施设备、社区建设和业主意愿等因素。分期建设的住宅区,配套设施设备和相关场地共用且不可分割的,应划分为一个物业管理区域;配套设施设备和相关场地共用但能够分割、独立使用的,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物业管理区域。

开发建设单位在办理前期物业管理招投标前,应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等资料,向物业所在地的区、县(市)房产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物业管理区域的划分申请。

统一物业管理的内部优势:

一、目标优势

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经营发展目标,物业管理公司也不例外,统一物业管理可以将区域内各方面的发展目标有机的统一起来,朝同一个发展目标而努力,从而使业户得到更好的物业服务。

二、统一领导优势

物业管理公司的经营战略和重大决策权应集中统一,日常工作的管理与经营权力则逐级授权,实行层次化管理。统一领导是各项工作协调进行和实现总目标的决策保证。统一物业管理可有效的解决不同物业管理公司因理解不一造成的分歧和矛盾,让物业管理企业的每一份精力都能放在提高物业服务品质上。

三、责权对应优势

整个公司的责任和权力是对等的,委以责任的同时也必须委以自主完成任务所必需的权力。有责无权,不仅不能调动物业管理企业的积极性,而且使责任形同乌有,最终无法保证物业服务任务的完成。统一物业管理的外部优势:

一、规模化发展

统一物业管理,可使物业管理公司具备一定的规模,这就可以合理地配置资源以降低成本。区域内实行工作统一安排,人员统一调度,管理统一标准,财务统一收支,各种材料采取集中配送制度,使各类资源的损耗降到最低。规模的好处有很多,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带来较为充沛的资源。使提高物业服务不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

二、风险防范和控制

控制风险因素以将所有可能的损失降到最低,将是物业管理企业今后要做的一项主要工作。统一物业管理将更有效对风险进行积极防范、控制管理。例如,和保险公司配合,购买财产保险、机器设备保险、公共责任险等,将潜在的风险尽量化解。统一物业管理将有效解决责任划分不清造成的业户损失无法得到补偿的风险。

三、统一的服务标准

项目需要打造统一企业标准,打造企业品牌。而不同物业公司之间的差别很大,两者之间因水土不服或其他的原因容易造成对服务要求的差别很大,必然造成其中一种服务资源的严重浪费并导致亏损,也是对业主的不公平。这种做法还容易使业主滋生“享受超值服务”甚至免费服务的心理,不利于物业管理行业的健康发展。

四、精打细算的成本策略

物业服务费的增长空间是非常狭小的,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服务费还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统一物业管理可有效进行成本控制,增强物业公司生存能力,最大限度提高和稳定提供物业服务高品质。

1、人力成本是物业费的重要一项,是否符合各项任务的定员标准,有无人力占用浪费的现象。统一物业管理可从工种之间的均衡、工时利用的水平、工效的高低等方面入手进行有效综合协调和调配。

2、物资经营。统一物业管理可从采购、运输、仓储、使用等环节入手,减少量差和价差的影响,杜绝因规范不

一、管理不善所带来的损失。

3、能源消耗和控制。统一物业管理可集中分析项目附属电梯、管道、水暖等设施设备的使用情况。从设备的选择、使用率、利用率、能源消耗率、维修与完好率等分析费用成本,着重提高设备效率、使用寿命,达到降低能耗的效果。

4、设施设备维修维护。统一物业管理可整合企业资源,整体考虑区域内主要设施设备的计划维护维修工作。如大型机组、电梯、消防设施、垃圾处理设施等。

5、停车场的运营服务。停车场是提供给所有业户使用的,统一物业管理,可有效进行停车场的综合管理,利用时间差和区域划分达到空间最佳使用。

五、外部公关环境的维持

统一的物业管理,可集中进行外部职能部门公关,保持相应的沟通和联系,减少中间环节,及时就存在的不足予以配合整改,询求政府的扶持和协助。

“大物业“管理是物业服务的必然趋势

优思企业介绍以及优势 篇6

上海优思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创建于2005年10月,是以自主研发移动通讯核心技术为主的高科技企业,公司主要从事移动终端软、硬件设计,提供手机解决方案、以及手机核心零部件、整机的销售。启东优思通信有限公司于2007年6月在启东经济技术开发区南苑西路1188号成立,占地30000平方米,是集生产,研发和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基地。

公司有研发人员约400人,我们拥有业内一流的开发队伍,整个团队的骨干都有3年以上的手机开发经验,而且主要骨干都负责过多款手机产品的开发,具有基于核心芯片自主设计开发产品的成功经验。其中90%以上的员工具有大学学历。经过七年的发展,公司已经跻身国内设计公司前列,根据2007年业界一些媒体的排名我们排在手机设计公司第六名。2008第四届中国手机研发设计大会,由中国手机研发网组织评选,通过网络在线投票评选,公司获得了《2008中国手机方案设计企业十佳企业》称号。2009年,公司荣获国务院颁发《国家科技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公司在移动通信终端设备的研发上具有较强的实力和深厚的积累。公司具有丰富的产品线,从制式上,公司的产品线跨越从2G的GSM、CDMA、2.75G的EDGE和CDMA 1x,到3G的WCDMA、EVDO、TD-SCDMA;从产品形态上,公司的产品涵盖普通功能手机、智能机、通信模块以及手机、平板产品以及行业应用终端。

公司具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业务环节涵盖产品的设计、原材料采购及整机生产和销售,能够满足优质客户不同层次的需求。公司与关键部件供应商,如主芯片方案商,LCM,触摸屏,存储器等供应商保持了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保证了公司有较强的交付能力。

秉承“求实、创新、共赢”的经营理念,优思将在今后的发展中,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时尚的外观,出色的营销团队,同优思的合作伙伴一同开创新天地。

2005年

10月,上海优思通信科技有限公司成立

2006年

4月:上海优思通信推出第一款产品U2,超薄、手写GSM双频手机,即获得巨大成功,产品在市场上销售超过两年,到现在已经累计销售超过200万套。

10月:获得上海信息委及上海科技局颁发的软件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资质。

2007年

5月: 率先推出首款支持模拟电视功能的GSM手机U808,并在国内外市场上取得巨大成功。一度占全球模拟电视手机市场份额50%以上。

2008年

10月:优思品牌获准通过,为品牌经营做好了准备。

11月:优思与联芯签订合作协议,正式启动TD项目。

2009年

3月:优思第一款TD产品,家庭网关产品研发成功。5家使用优思产品的品牌同时在中国移动的常规测试中以优异的性能通过测试。

3月:2009年一季度CDMA出货量在全国排第三名。第一二名为华为和中兴

2010年

9月:推出第一款Windows Mobile智能手机。

12月:推出第一款Android智能手机。

2011年

5月:推出第一款WCDMA 3G智能手机。(基于MTK的智能手机平台)

7月:推出第一款TD-SCDMA 3G智能手机。(基于联芯的智能手机平台)

10月:推出第一款EVDO 3G智能手机。(基于高通的智能手机平台)

2012年

企业财务集中管理的优势浅谈 篇7

一、企业财务集中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企业管理规模的不断扩大, 企业管理的地域范围及下级单位都暴露出原有财务管理体制的种种不适应, 当前企业在财务管理上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资金管理散乱:企业资金的集中管理和内部资金分散占用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是大量资金闲置、沉淀, 另一方面却无法筹集急需的小额资金余缺, 导致银行贷款余额居高不下, 财务费用有增无减, 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日益显露。

2、预算管理困难:相当多的企业预算随意更改, 使预算成为摆设, 资金的运用缺乏统筹安排, 导致现金流量不平衡, 现金支付能力不足。企业即使意识到了这点, 在传统方式下如何进行事中控制的难题无法得到妥善解决, 提供每个项目的完成数据以及数据汇总分析始终存在时效性、准确性差的问题。

3、监督管理乏力:相当多的企业在资金流向和资金控制上脱节难以及时掌握下级的财务资金变动情况, 资金管理有章无序, 体外循环严重。在无法建立有效的预算体系下, 事前计划乏力, 没有事中的控制, 事后审计监督的实质效果大打折扣, 给财务管理带来极大的风险。

4、财务信息失真:在企业中, 由于下级企业受内部控制的影响, 会计核算不准, 报表不真实, 有时合并的会计报表掩盖了下级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 帐物不符、造假帐问题突出, 应收账款居高不下, 不良资产有增无减, 账面盈利实质潜亏的现象比比皆是。

5、信息共享程度低:许多企业信息化工作特别是会计电算化做的比较早, 但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难以通过汇总下级企业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和管理, 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大部分财务软件主要的功能和定位是帮助企业脱离手工核算实现会计电算化, 不能适应财务工作从核算到管理再到决策的需要。

6、信息披露滞后:对于规模比较大的企业, 由于内部交易因地域的问题难以及时的对账, 信息不能及时的披露, 会计报表编制汇总周期长, 导致信息披漏严重滞后, 不能及时反映企业经营管理现状。

二、目前财务集中管理的思路

为解决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上述弊端, 基于网络环境的现代集中财务管理模式提供了现实可行性:一是现代集中财务建立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通讯基础之上的, 计算机和网络使会计核算及时性有了技术保证, 实时报告成为可能;二是集中财务除了能够实现统一核算标准, 提高核算效率, 规范会计核算行为目的之外, 还能发挥加强财务监控, 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企业对需求的反应等作用。

(一) 财务集中管理的方式

目前企业的财务集中管理应采取何种具体方式应视企业管理及需求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

1、集中会计核算模式:

集中会计核算的主要做法是将会计核算主体逐步上移, 把多个分支机构的经济业务原始凭证通过互联网集中到信息处理中心进行加工, 由主机系统进行集中处理。这种方法明显体现了经营与管理职能的合理分工, 比较适合实行垂直管理的企业。企业可以上收会计核算权, 成立专门机构进行会计核算, 下级企业则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经营单位, 可以专注于日常经营工作, 达到扁平化管理、集约化经营的目的。

2、资金集中控制与结算:

资金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企业资金集中控制与管理模式要求企业对资金结算流程分内外部进行设计。内部结算是指在企业内部发生交易时, 由财务结算中心对下级企业的资金实施统一结算;外部结算是指企业与企业外部客户进行的资金结算业务。

在我国的企业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来实现财务集中管理:以企业经营财务数据集中管理为基础, 通过资金结算中心或财务信息中心, 实现集中管理;通过实行全面预算管理, 实现公司资源的集中管理;通过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和财务人员资格的统一管理, 确保企业财务会计政策制度的贯彻执行;强化企业内部审计制度, 对各下级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事后监督等。

(二) 财务集中管理信息平台模式

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数据信息的规模化集中处理提供了可能, 由企业通过网络化财务软件, 集中管理财务账簿, 统一制定会计科目、业务流程, 各下属企业在规定的权限范围内增设下级科目, 远程登录在异地独立录入财务数据, 录入数据集中存储于企业本部数据库, 使企业各级能够实时查询与处理相关信息, 根据下属企业报表数据生成合并 (汇总) 报表和帐务数据, 并能实现大范围、多角度的数据统计和分析。财务集中管理的优点最根本的体现为会计基础管理加强。要保证企业能够取得及时有效的财务信息, 建立企业财务信息化平台是必经之路, 目前业内主要有三种模式:

1、数据集中管理模式:

是指企业统一建立集中数据库, 所有数据均保存在企业本部所在地, 由企业本部进行日常维护, 所有下属企业全部在网上实现业务远程录入处理, 数据在企业本部进行集中存储;各级财务管理人员只要有相应的权限, 就可以对经济业务进行实时控制, 实现整个企业的财务集中管理。该模式适用于企业业务类型差异较小、相似度高、能够统一财务规范, 对内部财务报告的时效性、深度和广度要求高的企业。

2、数据分散管理模式:

是指企业与下属企业之间建立定期集中的财务信息一体化平台, 在日常业务处理过程中下属企业将数据保存在本地, 定期通过网络将数据上传到企业本部进行集中管理, 即分散核算集中上报, 此种模式下下属企业的自主性较大。

3、数据混合管理模式:

是指数据集中管理模式和数据分散管理模式相混合的模式, 它具有两者共同的特征。主要用于多元化企业, 由于内部核算体制体现一定行业特征, 在内部成立二级行业管理部门, 在部门内采用数据集中管理模式, 企业总部级采用数据分散管理模式。

三、财务集中管理的优势

财务集中管理是基于现代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下实现企业财务核算制度、报告制度和管理制度高度统一的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模式, 将企业各级单位的财务数据全部纳入到企业本部的核算和管理之中, 利于实现对企业所有数据的实时监控、分析目的, 包括财务集中管理、财务集中控制和财务集中决策。

企业财务集中管理体现了财务的一体化管理模式, 一方面通过网络技术实现会计的集中核算, 消除了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的弊端;另一方面通过成立资金结算中心或财务公司将企业的资金进行集中管理, 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和财务风险。

企业财务的集中管理能降低公司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 增强企业对下属单位的财务监控力度, 建立自上而下的全透明管理和监控信息网络, 减少会计信息失真,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以财务管理进步促进企业管理进步, 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实现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现代企业管理。

在实行财务集中管理后, 下属企业的财务数据都集中于企业本部, 可以随时调阅察看, 下属企业的任何数据异常都在公司的日常监控之中, 就为企业的适度分权创造了条件, 可以克服集权过多挫伤下属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抑制下属企业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的弊端, 下属企业只赋予经营所需的日常决策的权利和执行企业各项政策的义务, 能以更多精力放在日常经营上, 更有利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目标。

四、实现财务集中管理优势应关注的问题

由于互联网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财务集中管理的实现在技术上越来越简便, 在实际运作中, 真正推行财务集中管理的瓶颈在于基础管理和管理需求, 比如有需求但基础工作跟不上, 会导致财务集中管理的推行达不到预期目的, 同样, 没有管理需求, 财务集中管理的推行也显得毫无意义。而集中管理应该与分散管理对应, 涉及对企业的财务经营数据和资金的管理是集中于企业, 还是分散到各下属企业, 是一种企业财务监控方式的选择。在企业推行财务集中管理过程中, 根据企业自身管理现状, 可以采取一步到位方式, 但更多采用试点方式, 通过试点摸清情况, 摸索出适应本企业的管理方法、流程。在总结出试点成功经验之后, 再全面进行改造置换。要充分发挥财务集中管理的优势, 需注意以下方面:

1、要做到“集权有道, 分权有序”:进行财务集中控制, 加强集权管理, 是在分权与集权之间更趋向于集权, 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进行有原则、有导向的分权。财务集中管理不排斥分权, 强调的是在一定监管规则下的适度的分权, 达到重要财务信息的共享和业务过程的可控, 保留下级企业所有的自主经营和决策权。

2、建立健全基础规范:在财务集中推行中, 首先必须保证所有下属企业财务标准化工作执行到位, 只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统一的会计制度, 才能在企业内部上下之间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 以进一步实现企业对下属企业的财务集中控制。

3、充分调动各级管理层的积极性。企业进行集权管理、实行财务集中控制, 人员管理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财务集中在较大程度上剥夺了下级企业的权力, 这对他们的积极性会有一定影响, 不利于整个企业的发展。因此, 在进行财务集中推进时, 必须注意保护和发挥下级企业管理层的积极性, 采取薪酬与财务集中控制结果挂钩等各种措施, 调动其积极性。

4、科学规划、再造流程:财务集中管理工作, 在整个业务流程上是与传统本地业务处理的较大的不同, 更多的借助于网络系统和电子设备, 在整个流程上必须结合公司管理现状、财务制度要求对集中管理业务处理流程进行一个全新规划, 在新流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以下因素:原始凭证资料的审核、相关审核过程与计算机技术的有效结合, 原始资料的保管及原始资料与电子数据一致性规范等方面。

5、计算机辅助管理:在财务集中管理中, 计算机技术占有重要地位, 由于企业的性质决定了点多面广, 只有充分利用各种电子设备和网络才能将整个企业的财务流程整合在一起, 克服地域的限制, 达到财务数据的及时处理、财务资源的分权共享。

以上只是对于财务集中管理优势的一些认识和总结, 由于企业管理现状的千差万别, 对于本企业具体采用何种方式进行财务管理以实现效益最大化, 还需进行广泛细致的调研, 需要我们在实践中逐步总结和完善才能更好的助力于企业管理现代化。

摘要:随着我国公司化进程加快和企业管理精细化进一步加深, 企业管理范围逐渐扩大, 因此有必要对现代企业为适应新时代的管理进行的财务管理制度变革进行探讨。本文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对企业财务集中管理的优势做一论述, 对目前企业财务管理的必要性、相关思路、存在优势进行分析, 提出实现企业财务集中管理优势的一些尝试和建议。

关键词:财务管理,集中管理,信息化

参考文献

[1]张瑞君.财务管理信息化——IT环境下集团公司财务管理创新[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8.

[2]徐国现.会计集中核算与规范化管理使用手册[M].北京:银声音像出版社, 2005.

[3]王丽.浅谈企业如何做好财务集中化管理工作[J], 现代商业, 2007, (10) .

[4]陈智.网络环境下企业集团财务集中管理模式选择与构建[J], 中国管理信息化 (会计版) , 2007, (09) .

企业管理优势 篇8

关键词:优势富集效应,房地产企业,竞争优势

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9138-(2015)01-0013-20收稿日期:2014-11-05

1 引言

面对高房价造成的社会问题,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打压房价的调控政策,造成房地产市场需求萎缩,房地产企业运营成本的不断增加,企业面临着非常严峻的生存和发展考验,房地产企业如何在当前的环境条件下建立自身竞争优势,探索适合企业的发展之路是值得考虑的问题。本文借助优势富集效应理论,分析房地产企业如何建立并壮大竞争优势的问题,以期为房地产企业未来发展和定位提供新思路。

王健(2004)首次提出优势富集效应,其核心思想是优势的凸显与富集,这一理论从创新的角度探讨了系统成型和演化的规律,对社会系统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由于提出时间短,国内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极少,几乎没有研究将这一理论与房地产企业发展结合起来。本文首次尝试将该理论与房地产企业发展的相关问题结合进行研究,探索房地产企业未来如何建立并扩大企业竞争优势的问题。

2 房地产企业发展中的优势富集效应

2.1 优势富集效应理论

优势富集效应是指起点上的微小优势经过关键过程的级数放大会产生更大级别的优势积累,优势富集效应的全过程可以解析为三个关键点,即优势建立、优势凸显和优势富集。

第一,优势建立是优势富集效应发生的前提,优势富集效应只强调优势的存在,并不强调优势的突出性。

第二,优势凸显强调关键过程的诱导性。从优势建立到发生优势凸显,是以关键过程的发生为前提的,其中关键过程是指足以影响最终结果的重要环节。相反,若存在优势,但没有经过关键过程的级数放大也不会产生优势凸显。

第三,从优势凸显到优势富集的过程具有自发性的特点,某种优势一旦建立,富集效应便会接踵而至,这是由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所决定的。正是经过不断优势富集的过程,企业才能获得最终成功。

在房地产行业,优势富集效应是普遍存在的。举例来说,某小型房地产建设企业通过不断进行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建设流程的优化,成功降低建设成本1%,使企业在房地产建设行业建立成本优势,即优势建立,这是发生优势富集效应的起点。随着企业建设项目的不断增多,该小型企业的低成本优势逐渐被业内各开发商知晓。假设某知名开发商极其重视项目建设方控制成本的能力,在建设一个大型项目上,选择和该小型建设企业合作,并大获成功。对于该小型房地产建设企业来说,建设大型项目就是发生优势富集的关键过程,通过成功建设项目的诱发,导致优势凸显,使得众多的开发商发现该小型企业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争相与该企业合作,同时建设材料供应商也看清该企业未来的发展潜力,为获得合作的机会,甚至愿意以更低的价格提供建设材料,从而继续降低建设成本,使企业的成本优势更加凸显,这一过程就是优势富集的过程。正是经历了优势凸显及富集,导致企业从最初的小规模不断壮大,成为房地产建设行业的传奇。

优势富集效应包含三大内涵,即“先者先存”、“群集现象”和“微量演变”,结合房地产企业的发展实例逐一进行分析。

2.1.1 先者生存——发展的普遍规律

所谓“先者生存”即最早的突显者,其生存空间越大,其生存的可能性也越大,成功的概率越高。简单来说就是最早发现优势并凸显的个体具有最大的生存机会。“先者先存”,实质就是发展空间从被发现到逐渐变小的过程,当发展空间不存在了,先者也就不存在了。

先者,这个概念最早起源于营销学,包括发明者、产品先驱者和市场先驱者三类人群。先者有两种发生途径,其一是在已知领域内抢先占据一个领地,找到一个新的发展空间,如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开发住宅时引入绿色建筑,以吸引消费者购买,绿色建筑在住宅市场就是一个新的发展空间;其二就是开辟一个完全新的领域,这种方式的相对难度较大,如房地产开发商以养老地产作为新的开发领域,养老地产就是一个新兴的房地产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优势富集效应探讨的不仅仅是“领先”,还包括“先存”,先存的含义就是在关键历史时点的领先与凸显。优势富集效应针对的不仅仅是一个公司的存在或者一个人名被记住,还有更深社会层面上的长期发展和历史塑造。房地产企业要想实现在市场上的异军突起,在房地产市场存在并持续存在下去,就必须在每一个历史节点上保持“领先”,否则就会有其他抓住机会的单位体“突显”出来,争夺对资源的吸引力。

在房地产市场,不乏这样“先者生存”的实例。龙湖的迅速崛起很好地证明了“先者先存”这一发展规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关注周围生活的环境质量,良好的景观环境成为消费者在购房时的一大需求。龙湖地产率先意识到消费者观念上的这一变化,迅速将住宅产品设计的重点放在提升居住环境的水平上,不断提升住宅小区的绿化景观质量,确立了“成熟园林,全冠移植”等先进的景观设计理念。在住宅市场,景观设计是一种新的发展空间,正是在景观设计水平上的领先,让龙湖地产在景观地产这一新的发展空间中实现优势凸显,并最终脱颖而出,成为购房者赞不绝口的可信赖开发商的代表。随着住宅市场的不断成熟,各大房地产企业都逐渐建立企业景观设计上的先进理念,当几乎全部的房地产公司都注意到消费者这一诉求时,这一发展空间也就不存在了。

2.1.2 群集现象——世界的非等值分布

优势富集效应存在的另一大内涵是说明了世界发展趋势的变化。优势富集效应的趋向常常是匀质状态的破坏。世界在耗散的同时,又存在着一种更深刻的积聚力量。虽然匀质状态是最稳定的状态,但由于优势富集效应的存在,世界发展的趋势是向着破坏这种稳定状态发展,即向非等值方向发展。“越来越好”和“越来越差”似乎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情,这种变化就反映了世界的这种发展趋势。

在房地产企业的发展中,往往也存在这种“非等值分布”。随着越来越多优势资源都向发展较快的一些房地产企业涌入,在这些房地产企业中优势不断富集,在房地产企业发展中存在发展严重不均衡的现象,这种现象可以从企业销售额的差距中直接反映。表1列举了2013年我国房地产企业销售额50强排行榜前3名和后3名全年销售额,由表1可知前3名的企业销售额是后3名的10倍之多。由此可以推想那些兴起不久的小型房企和这些实力雄劲的房企之间更是存在巨大的差距,在房地产市场这种非等值分布也是普遍存在的规律。非等值分布背后的原因就是从优势凸显到优势富集的过程,优势富集效应一旦发生便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超越和发展,是企业成功的必经之路。

2.1.3 微量演变——随机进化中的裂变理论

优势富集效应的又一内涵是指某种微小的优势一旦进入富集程序,便可能引发巨大的连锁反应,且这一演变是具有随机性的。也就是说,进化或者成功的发生离不开关键事件的发生,关键事件是优势富集效应发生的前提。关键事件的发生实质是一个发展机遇的问题,如果没有发展机遇,即使存在优势,也不可能发生优势富集效应。微量演变原理证明导致成功的两大重要因素,即竞争优势和关键事件,其中竞争优势是可控的因素,而关键事件的发生与机遇密切相关。

房地产企业发展不仅要靠竞争优势,也与发展机遇息息相关。SOHO中国的成功很好的证明了这一观点。在SOHO中国从建立到壮大的这一段时间内,商业地产具有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这正是SOHO中国实现优势凸显的关键过程。1995年,由冯仑、潘石屹等人组建的万通集团进军房地产开发领域,开发建造了万通新世界广场,这一商业项目的成功,不仅为SOHO中国提供了企业建立的基础资金,也向投资者展示了商业地产项目强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开启了商业地产项目发展的新历程。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SOHO中国以商业地产作为企业专注开发的领域,牢牢抓住商业地产开发的机遇,逐渐实现优势凸显及富集,铸就了企业如今的成功。如果没有商业地产的崛起作为发展机遇,诱发优势凸显的发生,可以说SOHO中国即使有企业自身竞争优势,也不会实现优势凸显及富集,也就不会有企业现在的规模和实力。

2.2 基于优势富集效应看万科的发展之路

万科作为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中最知名的品牌之一,基于优势富集效应理论,可以将万科成功的品牌发展之路划分为优势建立、优势凸显及优势富集三个阶段。

2.2.1 以创新与实践能力为依托,建立企业竞争优势

万科品牌竞争优势的建立离不开企业所具有的一种勇于创新与实践的能力。万科企业的创新和探索能力表现在多个方面。

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深圳万科是作为首批尝试股份制改革的企业,股权结构上的调整帮助万科成功吸引到股东的投资,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为企业进一步发展提供资金来源。在产品设计方面,万科凭借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设计建造了第一个公交车开到小区的住宅产品,不断尝试新的产品设计理念,拓宽产品服务范围,赢得消费者一致的好评和青睐,提升了品牌形象。将近30年的住宅开发过程中,万科始终保持与时代统一的发展步调,站在时代发展的最前沿,逐步建立了企业发展的竞争优势。

2.2.2 关注市场变化,完成优势凸显

房地产市场发展迅速,消费者需求变化迅速,这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是发展的机遇,以市场的变化为导向调整产品的设计方向及企业的经营模式是房地产企业实现优势凸显的必要条件。万科自建立以来,就一直积极关注市场的变化,从住房精装修到住宅产业化再到低碳减排,一直以创新研发能力为依托适应市场的变化,调整企业发展方向,最终实现优势凸显。

依托于强大的研发团队,万科以消费者需求和时代的变化为导向,不断推出创新性产品。在住宅产品大多为毛坯房的背景下,万科敏锐地发现消费者需求偏好发生变化,即对于精装修的住宅产品具有巨大的需求。由于存在明显而巨大的需求大于供给的市场现状,万科的精装修住宅产品一经推出便受到消费者一致的追捧,逐渐建立起消费者对于万科品牌的认知度和信赖度。万科品牌产品的设计以人性化为主要设计理念,其产品设计创新还体现在很多细节上,打动人心的细节随处可见,如给人以安全感的栏杆设计、围合式的组团布局、开放式的社区规划、积木式的色彩组合、为了防止雨水而设计的金属脚踏、为了防止人们误入车道而设计的景观绿地、为了防止车速过快而设计的缓坡道路等,这些都体现出万科是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设计产品,以市场的变化来调整产品,最终实现企业优势的凸显。

2.2.3 以品牌整合营销为手段,实现优势富集

品牌实质就是对于资源的整合能力,而优势富集正是强调由资源聚合带来的质的飞跃。依据优势富集效应,品牌影响力的建立强调对于优势资源的聚合及协调能力,即品牌整合能力。万科企业从建立以来,就一直注重品牌的建设问题,特别是以整合营销为手段,塑造品牌形象。

以上海万科为例,上海万科对于品牌的整合营销主要体现在品牌产品线的打造和万科品牌整体推广这两方面。上海万科通过细分市场,划分出三条具有不同的产品定位、客群定位、营销策略的产品线,即幸福系、国际系、高端系,实现了产品线上优势资源分类共享和聚合。通过打造三条产品线,实现了对品牌的整合营销,建立了“项目-产品线-品牌”联动的品牌推广体系,实现了某个项目的成功带动的是产品线的销售,进而实现整个品牌形象的提升和顾客忠诚度的提升。

在2013年7月举办的品牌发布会是上海万科品牌整合营销推广的代表性活动,与房地产项目开盘等传统房地产营销活动所不同的是,万科品牌发布会注重对于整个万科品牌产品线内涵的推广、品牌形象的提升及品牌文化的传播。万科正是借助品牌整合营销的手段,实现了品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并最终实现了企业优势富集。

综上,万科品牌的不断壮大实质是实现优势富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万科集团借助企业强大的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逐渐建立企业发展优势,并以市场变化为导向调整企业发展方向,以实现优势凸显,并最终凭借品牌整合营销的力量实现了全面的优势富集。

3 基于优势富集效应探讨房地产企业竞争优势问题

依据优势富集效应,房地产企业为逐步实现企业从优势建立到优势凸显再到优势富集的突破,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包括创新及实践能力、敏锐的市场感知能力及品牌整合营销的能力。

3.1 依靠企业的创新及实践能力,建立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建立企业发展竞争优势是企业发展之路的第一步。优势富集效应强调要注重“先者”的力量,而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帮助企业发现新的生存空间,是发挥先者力量的有力保障。因此,房地产企业为建立自身差异化竞争优势,就要不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发现新的市场利润空间。房地产企业应当在产品的设计及企业管理模式的选择上寻求突破,依靠企业出色的创新能力,建立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3.1.1 产品设计的创新

产品是企业的灵魂,好的产品是企业获得稳定资金流的保证。房地产企业在设计产品时应当具有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以提升产品的品质,更好的满足消费者需求。首先,产品设计的创新应根据物业定位展开,注重细节的设计,分析消费者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空间,并将其不断融入新产品,通过人性化的设计来满足不同需求方的要求。例如,开发高端的住宅产品应通过科学合理的布局、功能齐全的户型、宜人的景观、高质量的建材设备,增加室内外环境舒适度,营造良好的居住氛围。其次,产品设计要密切关注行业发展动态,跟上行业发展步伐,避免闭门造车,如绿色建筑、住宅产业化等。借助房地产行业内新兴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提升整个产品的品质及质量,以建立企业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3.1.2 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

房地产企业的内部管理模式包括企业经营、融资、薪酬模式和激励制度等,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是企业得以长期发展的基石。以融资模式的创新为例,资金密集型的房地产行业,目前存在资产负债率过高的情况,若继续盲目拿地,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渠道就将受到限制。目前大部分上市房地产企业解决资金问题的模式大致有以下几种:第一,通过快速销售实现资金回笼;第二,广泛合作;第三,开展股权信托。房地产企业要想凸显差异化竞争优势就要积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循序渐进扩大和创新金融产品,形成多元投资主体结构。通过融资渠道的创新,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建立企业成本优势,保证稳定的资本运作。

3.2 关注市场变化,快速调整企业发展方向

根据优势富集效应,市场的变化是企业发展的机遇,是诱发企业从优势建立到优势凸显过渡的必要条件。房地产企业为了实现优势凸显,应当时刻保持对市场的敏感度,依照市场的变化快速调整企业发展方向,抢占新兴发展空间。房地产企业应当重点关注由于消费者需求、竞争者供给及政府政策导向改变带来的市场变化。

3.2.1 关注消费者需求的变化

房地产产品是面向消费者的,消费者的需求是产品设计的直接导向,消费者需求空间的变化直接反映了整个房地产市场的变化。在我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带来了城市人口结构、家庭结构、家庭收入、交通条件的变化等,这些都直接影响消费者对于房地产产品的需求,是房地产企业应当特别关注的因素。例如,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空巢老人的数量正在迅速增加,如何解决大量老年人养老问题成为消费者的需求,由此创造了养老地产这一新兴的市场空间,这也是房地产企业未来应当予以重视的发展领域。

3.2.2 关注竞争者供给的变化

房地产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激烈,企业要想实现优势凸显,一定要特别关注竞争对手供给产品的变化。这里的竞争对手是指具有相同或相似客群定位,位于同一细分市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与企业占有市场份额的大小无关。从本质上来说,竞争对手供给的变化只是一个市场可能的发展方向,并不能作为市场空间变化的依据,但由于不同企业具有不同的市场敏感度,关注竞争对手供给的变化可能会为一些市场敏感度低的中小企业提供发展新思路与发展契机。例如,竞争对手特别是大型房地产企业的资本股权结构、投资领域、产品设计理念的变化等,这些都可能成为市场变化的表现。房地产企业应当依据竞争对手供给的变化,并结合当前企业自身状况,调整企业的发展方向。

3.2.3 关注政策的转变

政府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从宏观上对房地产业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控制。政府主要采用改变消费者对于房地产市场的预期、提升房地产企业融资成本等手段,改变房地产市场总供给与总需求,影响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平衡,对房地产市场产生巨大影响。因此,政策转变往往意味着房地产市场的变化,房地产企业应当配合政策转变,调整自身投资方向,制定相应的企业发展战略。

3.3 重视品牌整合营销,发挥品牌效应

企业品牌的实质就是对于资源的整合,品牌影响力的建立离不开对于优势资源的聚合及协调,即品牌整合能力。为了实现企业全面优势富集,房地产企业应当重视品牌的整合营销,通过提升企业资源整合能力、整合线上及线下营销方式、建立整合营销体系等手段实现品牌资源整合,逐步发挥品牌效应。

3.3.1 提升企业资源整合能力

房地产企业资源整合能力主要是指企业对于土地、信息、资本、知识等优势资源的汇聚及分散能力,通过资源整合,从全局的角度把握企业拥有的全部资源,减少资源浪费,实现企业信息共享和利润最大化。例如,土地资源的整合是房地产企业在拿地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因素。整合土地资源要求房地产企业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把握企业储备的土地资源,对某些分散的土地资源进行一些置换或转让处理,建立相互之间联系紧密的土地资源储备库。土地资源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是项目建设的基石,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在建设项目前期,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建设基础设施,土地资源的整合和系统化管理有利于提升企业的资金运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3.3.2 线上线下营销方式的整合

营销方式的多样化是房地产企业扩大品牌影响力的必要手段,营销方式的整合也是企业品牌整合营销必经之路。房地产企业要关注项目的特点及类型,依据项目特色定位人群,选择合适的营销方式,同时特别注意线上营销方式(如互联网媒体及新媒体等)与线下营销方式(如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等)的整合营销。当前房地产营销手段正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尤其强调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不断壮大,改变了消费者的生活模式和思考方式,给房地产企业提供了新的营销方式和推广契机。房展会、开盘会等传统线下房地产营销活动,若与线上新媒体营销相互结合,将发挥整合营销的强大力量,提升消费者对于项目的好感度,放大企业品牌效应,以实现项目的最终成功。

3.3.3 建立品牌整合营销体系

房地产企业品牌整合营销体系的打造是从整合营销的角度出发,建立品牌与项目之间的紧密联系,充分挖掘项目的价值,以项目的成功带动整个品牌影响力的扩大。品牌整合营销体系要求房地产企业建立一套完整的规定及细则,以约束不同项目的营销推广,包括资金、人员、产品的统一整合及分配,如营销费用的统一分配、营销产品的统一采购、营销人员的统一培训等。值得注意的是,品牌整合营销体系并不是指各个不同的项目之间营销方式或手段的单一化,而是强调保持项目营销过程中某些基本要素的一致性,以起到对于品牌的推广作用。例如,住宅产品发布的海报、展板等宣传材料,要结合品牌认证标识进行统一设计,以强调项目与品牌之间的联系。品牌整合营销体系的建立实质是充分挖掘项目宣传效应,整合品牌效应,以实现品牌的全面优势富集。

4 结论

本文依据优势富集效应理论,对房地产企业如何建立并壮大竞争优势的问题进行探讨。根据优势富集效应,可将房地产企业的发展之路划分为3个阶段,即优势建立、优势凸显及优势富集。优势建立阶段,房地产企业应提升自身创新及实践能力,依靠产品设计及企业管理模式上的创新,吸引消费者青睐;优势凸显阶段,房地产企业应当特别关注市场的变化,特别是需求、供给及政策转变带来的市场变化,以调整企业发展方向;优势富集阶段,房地产企业应提升企业整合资源的能力、整合企业线上线下营销方式、建立企业品牌整合营销体系,借助整合营销的力量,扩大品牌效应。

参考文献:

1.王健.优势富集效应——一种新的发展观.社会科学战线.2004.1

2.刘燕君.基于传播领域的“先者生存” “优势富集”研究.山西大学.2007

3.李宏巍.从行为经济学看优势富集效应的发生机制.同济大学.2008

4.毛蓉蓉.中国房地产企业标杆——万科的品牌建设战略.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7

5.陆炳良.以培育创新能力提升中小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时代金融.2011.24

6.刘榕 刘航.持续宏观调控下房地产企业创新发展研究.企业经济.2012.10

作者简介:

钱瑛瑛,同济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土地资源管理,住房经济与住房保障。

上一篇:车间值班制度暂行下一篇:小学三年级班务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