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服装产业

2024-08-26

浙江服装产业(精选7篇)

浙江服装产业 篇1

随着国际贸易的深入, 全球价值链逐渐为人们所关注, 而服装业便于远距离运输, 且劳动力密集型特征明显, 生产过程模块化程度高, 是全球化程度较高的产业之一。

服装业全球价值链实际的范围较广, 包括成衣设计、面料的研发、制造、物流、营销、品牌推广等。当今服装产业全球分工形式一般是发达国家通过高科技、高素质的人才占领着产品设计、研发、营销、品牌管理等高附加值的上下游生产环节, 将增值少的生产环节外包给各地的生产商, 尤其是劳动力成本低并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国家和地区, 如中国、印度、墨西哥、东南亚、拉美、非洲等发展中国家。

浙江省服装业的发展有着很悠久的历史, 是全国范围内生产、出口的大省。在近些年, 尽管面临着来自自身与外界的挑战, 但服装产业通过努力的发展, 不仅大大地推进了浙江经济的发展, 也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积极带动整个产业的升级。

一、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回顾

在有关产业链升级的过程中, 有一部分学者对OEM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证。Hobday在分析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香港的发展时, 即提出了一个后发国家或地区的学习模型, 也同样指出, 通过代工业务, 可以提升自身的产品研发能力, 从而为像高附加值的产业延伸提供基础。纳谢德·福布斯提出, 新型工业化国家在实现全球价值链的升级时, OEM为ODM, OBM进行资本积累是完全必要的, 为先发国家代工是后发国家的一种优势。因此, 普遍来说, 企业从OEM-ODM-OBM的升级路径是被认可的。但同时, OEM走到一定阶段时, 必须进行升级。

已有的研究成果多数是从OEM, ODM, OBM的升级路径出发, 对产业价值链地位的提高提出了各种建议。但不同企业在不同时期的最适宜的升级路径选择应该有所不同, 下面从浙江服装业的成长历程开始剖析, 借鉴产业生命周期的理论, 为不同类型的企业长短期目标提出不同的升级建议。

二、浙江服装企业的现状以及升级策略

(一) 浙江纺织服装企业的现状

1.多数已经进入OEM阶段。由于浙江的服装业以中小企业为主, 而自有品牌的建设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 代工贴牌的形式相对稳定, 因此, 大多数的企业都自有生产设备, 即为跨国生产, 设计指示来自于负责营销和品牌的外国公司, 缺乏对销售的控制, 自身品牌意识不强。从服装业的上游产业纺织业来看, 1997年到2009年, 纺织机械及零件的进口呈现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也就是说上游产业设备经历了进口组装, 到近些年自有设备的过程。这为下游产业服装业提供了很好的产业基础。

2.部分企业开始探索OBM道路。全球价值链中最有利可图的阶段是OBM, 即自有品牌制造, 它要求企业兼备一定的市场能力和技术能力。浙江省内发展较好的服装企业已经开始进行OBM的尝试与探索, 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雅戈尔以年薪50万美元请来了“巴黎时尚工作室”的创始人、MID (大卖场营销) 理论的创始人奥博利·马帝, 以雅戈尔总裁品牌顾问的身份, 3年期间以量身订做的方式, 从品牌宣传、卖场设计、产品开发等各方面规划品牌的国际发展路线。

(二) 浙江服装企业升级的可行性

浙江的服装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 民营企业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 具备着国有企业所没有的优势。由于国有企业与政府的紧密相关性, 外国东道国为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政治纠纷, 普遍对中国的国有企业高度警惕, 美国国会拒绝接受国有持股20%的企业。民营企业在收购外国名牌的时候就具备了很强的优势。

此外浙江服装企业集群优势明显, 是纺织服装业发展的基础。根据浙江省统计局的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显示, 纺织业,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的集群产值比重相当高。服装制造业的集群产值占行业比重高达94.5%, 主要集中在平湖市、萧山区、诸暨市、义乌市、鄞州区。

在长期代工的积累下, 浙江服装企业普遍都具备了一定的设备、管理等软硬件基础, 资本积累也已达到一定标准。同时, 服装企业已经大范围地将产业链向上游延伸, 涉足毛纺原料、水洗、印染、织造、辅料加工等环节, 完成了对上游业务的整合。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以及东南亚、拉美、非洲一些发展中国家加入全球化的浪潮, 中国的劳动力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渐消失。只是单纯靠成本竞争的纺织服务企业必然会遭遇严峻挑战, 一些全球采购商更愿意去劳动力更加廉价的国家采购、设厂。因此, 寻找服装企业的升级是可行的, 但也是必须的。

(三) 浙江服装企业升级的策略

在选择服装企业的升级策略时, 应该充分注重现有的优势与劣势, 基于长期与短期提出不同的战略方针, 同时, 还应该考虑到自身企业的发展潜力, 如技术水平、市场规模以及资金能力等。

纺织服装产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过程有四步:一是简单的进口产品的拼装制造 (OEA) ;二是原始设备制造 (OEM) , 即为承担营销及品牌经营的跨国采购商提供产品;三自行设计制造 (ODM) , 自行设计产品, 以外国的品牌销售;四为OBM, 即自有品牌制造, 生产销售自己的品牌产品。

1.有丰富加工制造基础的企业提高技术水平。本身具备有丰富加工制造的民营纺织服装企业, 可以从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出发, 与跨国公司合作, 进行资源共享, 从中掌握先进技术,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 从最初的原始设备制造环节出发, 扩展设计职能, 最后实现OBM的生产模式。浙江的民营纺织服装业除了在成衣的制造环节加大投入, 增强设计元素, 也可以从上游产品, 即服装面料出发, 生产高技术含量的中间产品, 减少对国外面料的进口依赖, 并在行业内具有领先优势, 逐步提高自身的研发意识与创新能力, 向行业的高端环节渗透。

2.有广泛市场的企业进行品牌建设与运营。已经具备了广泛市场的企业, 可以从纺织服装业的下游环节嵌入全球价值链, 借鉴“三角生产”的模式, 将劳动力密集型的环节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更加低廉的地区, 如拉美、非洲等国家。将自身的能力集中在对物流、营销、品牌环节的掌控, 从最初的为发达国家代工生产, 与世界级的大型零售商建立联系后, 逐渐创立全球性的采购网络, 作为欧美地区国家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中间商, 实现产业升级。在后期加强营销, 通过创建品牌和收购发达国家的品牌, 扩大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实现OBM的目标。

3.实力较强的企业进行融合升级。一些已经在制造和市场都有了较高水平的企业, 可以选择从这两方面进行全面的升级。既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增强出口竞争力;又同时对自身品牌进行运营和维护, 增强其知名度。双管齐下, 最终达到OBM的目标。

浙江服装出口优劣势分析 篇2

一、浙江服装出口优势分析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区域某商品出口的比较优势, 其公式如下:

Xij表示i国j类产品的出口额;Xit表示i国全部产品的出口额;Xwj表示世界上j类产品的出口总额;Xwt表示世界所有产品的出口总额。如果RCAij<1, 数值越小, 则比较劣势越明显;如果RCAij>1, 数值越大, 则显示比较优势越明显。并且进一步分析认为, 当RCA≥2.5时, 表明该国该产品极具竞争力。

数据来源:由浙江统计年鉴、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整理计算得。

由上表看出浙江服装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一直都高于6, 这说明浙江省服装出口比较优势明显。浙江的服装出口优势主要是建立在“低成本优势”的基础上, 这一出口优势主要来自于劳动力成本优势、产业集群优势、区位优势。首先, 浙江劳动力资源丰富, 省内本身人口众多, 再加上大量外来人口的流入, 因此浙江服装在出口中具有明显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其次, 浙江省的服装产业集群形成杭州、宁波、温州三大区域分布格局, 产业链涵盖纤维、纺、织、染整、辅助材料、服装加工等各环节, 规模效应突出, 生产成本降低。此外, 浙江省地处东部沿海, 交通便利, 这为浙江服装的出口创造了便捷的条件, 降低了运输成本。但是,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浙江服装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略有下降, 服装出口优势减弱。这主要由于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人民币的升值, 浙江服装企业将生产成本的提高转嫁到产品价格上, 从而降低了服装出口的价格优势。

二、浙江服装出口的劣势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浙江服装在出口中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 但在出口中也存在着品牌运作能力薄弱、研发设计水平较低、低价竞争等劣势。

(一) 缺少国际知名品牌

浙江的服装多为贴牌产品, 品牌运作能力总体上比较薄弱, 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长期以来浙江服装企业在出口中以OEM生产为主, 主要为国外的一些进口商和零售商贴牌生产。大多数浙江服装企业在经营模式上是一种以“跑量”为主的经营模式, 企业的利润平均率仅4%左右, 而国外产商却获得80%左右的利润。由于缺少世界性的知名品牌, 浙江服装企业不能在高端价位获得较大的利润空间。浙江的服装企业在参与国际分工过程中总是处于价值链的低端。

(二) 研发设计水平低

浙江服装企业的自主设计开发能力还较薄弱, 研发资金投入也比较有限。当前浙江服装产品的同质化比较严重, 原创性的设计比较缺乏。其关键在于多数浙江服装企业缺乏一流的专业服装设计人才, 通常以获取其他厂家的服装样品进行假冒、仿制生产。同时, 浙江服装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 绝大部分企业研发能力缺乏。由于织物风格、手感、色差、瑕疵、色牢度等原因, 企业所需的各种高档面料主要依赖于进口。

(三) 行业内的低价竞争

浙江服装业以同质化中低档产品为基础, 产品的差异性不是很大, 造成市场过于集中。近年来浙江服装业发展过快, 迅速扩张投资, 导致生产能力和规模超出市场需求。浙江的服装企业为了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掀起了低价的战争, 这导致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和利润的进一步下滑。低廉的价格虽促进了浙江服装出口, 但也易陷入国外反倾销的危机中。

(四) 不利的宏观环境因素

近年来, 国内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加大浙江服装的出口成本, 进而影响了浙江服装的出口竞争力。同时, 金融危机造成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 极大地催化了贸易保护主义情绪的释放, 欧美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反倾销、SA8000认证等一系列的外部因素影响浙江服装的出口。

三、浙江服装出口贸易发展的对策

(一) 改变生产模式, 进行产业升级

浙江服装业应改变粗放型增长方式, 使产业由价值链低端环节向高附加值环节转化, 这是浙江服装产业深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就目前而言, 浙江服装产业总体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 在生产环节具有成本优势, 以中低挡的服装产品出口为主, 在高附加值的研发设计环节和品牌营销环节不具备优势。浙江服装业应不断完善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 实现产业的全面升级, 改变目前高端自有品牌服装出口的空白。

(二) 加大研发投入, 提升设计水平

浙江服装企业应加大服装面料的研发投入, 重点攻关服装面料的研究和开发。通过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由国际低端的市场逐步提升到高档服装市场。同时, 浙江服装企业需要不断关注国际服装消费潮流, 拥有超前的创新理念。一方面, 浙江服装企业要聘请国外一流的设计师进行时尚的服装设计;另一方面, 要组织企业设计人员出国进行相关服装产业生产设计方面的学习深造, 进而提升生产理念和设计水平。

(三) 实施品牌战略, 鼓励企业“走出去”

浙江服装产业 篇3

服装专业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就是以服装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 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这些工作为学习方式, 它把服装生产中的实际项目引入到课堂教学中, 但不是简单地模拟企业生产, 而是“真刀真枪”地推行项目化教学。整个教学过程以工作过程为基础, 教学环境以工作情境为支撑, 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边学边做”, 教学理念由供给变为需求, 教学内容由学习知识转为掌握技能, 教与学也更接近生产实际, 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加强了团队协作能力。由于采取同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模式, 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中心、以实训情境为中心的转变, 使学生对企业服装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及工作内容有了深切的体会, 认知和熟悉了工作岗位职责, 了解了服装企业的实际需求, 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当然毕业生就业能力不仅包括找到工作的能力, 还应包括岗位的适应能力、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心理素质、实现良好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等等[2]。服装项目化教学的开展, 有利地提高了服装专业毕业生的这些能力。

1 岗位适应能力的提高

实施项目化教学, 将“教、学、做、评”融为一体, 改变了以往以教师灌输为主, 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模式, 教学的内容采用服装企业实际的工作内容, 教学的过程是服装企业实际的工作过程, 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成为项目实施的执行者, 因此强化了实践环节, 强化了服装技能的训练, 切合了企业实际, 从行为上服从了企业岗位的需要, 并明确了岗位职责, 使学生快速胜任岗位工作。项目化教学破除了繁琐、陈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将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真实活动场景引入到教学内容中, 实现学生就业与企业岗位“零距离”。

我院服装项目化教学具备强大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 一体化教室、工作室、服装流水线等场地, 将企业真实的文化氛围、工作环境、工作任务和企业兼职教师引入到课堂中, 结合服装企业的工作方法模拟实施项目, 对于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都需要学生开动脑筋, 积极解决。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逐步实现了职业角色意识的转换, 同时熟悉了工作岗位要求, 处理的生产实际问题能力得到了加强。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实际工作能力, 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 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 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真正实现了专业教学与实际工作岗位的有效接轨.为毕业生就业、创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形成

职业能力是从事某种职业的各种能力的综合, 是知识与工作任务的紧密联系[3]。项目化教学通过市场和职业岗位调研, 进行岗位群分析, 然后参考吸收了国家相关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分析岗位工作过程, 对应各工序整理课程的技能点和知识点, 设计技能训练项目, 改变了以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局面, 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构建一个完整工作任务情境, 让学生以企业员工身份投入到项目的制作中, 并萌发强烈的工作责任感, 促使其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不断培养并强化学生实际工作的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素养。在这个真实的工作情境中, 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将已经获得的和正要学习到的服装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任务有机地联系起来, 通过构建服装专业理论与实践的完整体系, 去完成项目所要求的内容。学生在项目任务驱动下不仅可以体验到真实的职业氛围, 获得全面、感性的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 而且可以使知识内容与工作情境直接联系, 不断促使自身协调处理人际问题, 解决技能问题, 为今后职业创新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学生得到了职业能力锻炼和职业素养的形成。[4]

3 团队合作意识的加强

“合作能力”是美国人才素质指标中的第一项要求。日常的职业情境中, 沟通与合作是很重要的环节。而目前高职学生存在着团队合作缺乏合作意识、凝聚力不强、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的竞争力弱等问题。培育大学生良好的团队精神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也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实现其充分就业的前提条件。通过项目化教学, 从而有效的遏制学生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只讲究个人能力、不关心与他人协作的狭隘思想, 它优于过分强调学生个人风格培养的教学方法, 能有效地使学生合理细分,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专才培养,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仅凭个人的力量很难解决其中遇到的难题, 只有富有责任心地参与项目中的部分任务, 并与其他合作者进行大量沟通交流, 才能保证整个项目协调有序地进行。同样服装项目化教学中采用的服装企业实际工作, 也不存在单个人孤立的劳动, 而是需要通过团队成员的共同参与、分工合作才能完成任务, 学生在操作中既学习了专业知识, 又体验了实际工作过程中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合作的过程, 改变了以往学生单一的、以个体为中心的学习形式, 从而训练了学生与前后工序之间通力协作能力与沟通协调能力, 无形中加强了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同时当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时, 他们所承接的任务在很多情况下单靠个人能力已很难完成, 这就要求组织成员之间进行有效的合作, 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完成从不适应、摸索到适应、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的过程, 有效地缩短学生步入社会后的不适应期, 有利于学生适应社会。[5]

4 毕业生对项目化课程认可度的调查

根据麦可司公司对我校2010、2011、2012届服装专业毕业生调查数据显示, 分别有71%、74%、74%的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最重要的是服装专业的技能训练的实践环节, 认为对就业最有帮助的课程为女装设计项目课、成衣样板设计与制作、服装CAD/CAM[6], 而这些课程都是我院最先实行的服装类项目化教学、其成绩取得企业和兄弟学校一致肯定的课程。这些课程的开展有利于促进学生在项目工作过程中对感性知识和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 提升并强化服装专业学生专业技术和解决问题能力, 不断启发行业创新能力, 促进学生向“职业人”转型, 最终促成接受项目化教学的学生提早“就业”。因此项目化教学具有比其他课程较高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使毕业生获益匪浅。

5 项目化教学对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理性认识

高职服装项目化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 通过对企业的实际工作项目来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目的在于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毕业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也满足了服装企业岗位能力的需要。当然对于项目化教学也需要有理性的认识, 它对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的作用也不是无限的, 并且它的实施也不是对任何教学单元、任何课程都适用, 也会受许多因素的限制, 不能偏面夸大其作用。作为项目化教学本身也需要随着服装产业的需要不断发展、完善和更新, 才能去更好地适应本地区的服装生产要求, 服务于本地区的服装经济的发展, 顺应时代的需要, 才会有生命力。随着服装产业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 许多企业在重视毕业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更重视他们除了专业能力以外的软技能, 软技能缺乏的毕业生即使暂时能就业也缺乏职业发展的能力, 因此作为服装专业的毕业生在学习职业技能的同时, 还需要注重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7]

参考文献

[1]张龙.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建设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理性思考.研究与探索, 35:11-13.

[2]列宁选集 (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6:191.

[3]张跃西.课程项目化理论创新研究[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报, 2008 (2) .

[4]张贤.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对策研究[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6 (68) .

[5]杨福兴.项目化教学对高职师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J].科技资讯, 2010 (22) .

[6]麦可司公司2010-2013年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社会需求和培养质量年度报告.

浙江服装产业 篇4

关键词:浙江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策略

原标题:新形势下浙江省纺织服装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策略研究

收录日期:2013年1月13日

纺织业是浙江省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当前面对国际国内经济政策形势发生的一系列变化, 浙江省纺织行业如何实现由速度型向效益型的提升转变, 如何提升产业层次和综合竞争力已成为其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浙江省纺织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浙江省纺织行业一直坚持走市场化道路, 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 实现了持续高速发展。主要纺织产品产量中纱、化学纤维、印染布、丝绸、服装、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等均居全国前列, 其中代表现代纺织原料的化学纤维产量占全国44%, 居全国首位。浙江省的纺织企业数量和规模也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但是, 不可否认, 浙江省纺织业自身存在着一些问题, 如产能过剩、纺织产品附加值低、自主创新品牌不足等。这些对浙江省纺织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威胁。

二、浙江省纺织业面临的国内国际经济环境及政策新形势

(一) 浙江纺织业面临的国内形势。

首先, 人民币持续升值影响纺织企业的出口及效益。浙江省纺织产品的出口主要是靠低成本, 以量取胜的发展模式。人民币汇率的上升会相对提高出口纺织品的成本, 使得企业利润空间受到压缩。因此, 人民币的升值将进一步减弱纺织品出口的价格优势, 影响企业的出口及效益, 给纺织品出口企业带来巨大压力。纺织品出口处于全国前列的浙江无疑会首当其冲地面对这一挑战;其次, 用工荒、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使得生产产品成本上升。近些年浙江省出现了“用工荒”的难题, 尤其是技能人才缺口较大, 目前已达到700万人左右。企业招工难, 进一步使得纺织企业不得不提高工人工资, 增加了生产的成本。此外, 原料成本的大幅度上升, 也成为纺织服装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持续上升的原材料价格进一步增加了纺织产品的成本;再次, 资源要素环境制约日益明显。由于打造绿色浙江战略的深入实施, 纺织印染企业成为政府整治的重点之一。因此, 纺织企业环保设施投入以及治理成本较以往显著增加。另外, 浙江省可用于生产纺织品原材料, 尤其是生产棉花的耕地面积相对其他纺织品生产大省较少, 可耕种土地面积稀少制约了浙江省纺织品原材料的生产, 进一步制约了浙江省纺织业的发展。

(二) 浙江省纺织业面临的国际形势。

首先, 国际贸易壁垒成为发达国家限制纺织品服装进口的主要手段。浙江省纺织行业的产品出口也必将要应对这些更具隐蔽性和复杂性的新型贸易壁垒。当前, 影响浙江省纺织行业较多的贸易壁垒有反倾销贸易壁垒、技术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社会责任标准贸易壁垒等几种形式;其次, 后配额时代的进入使浙江纺织业面临新的挑战。从2005年1月1日起, 世贸组织各成员国的纺织服装进口配额全面取消, 纺织品服装业正式进入“后配额时代”。“后配额时代”的到来给浙江省纺织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浙江省的纺织品出口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低成本优势迅速扩大国际市场份额。但是,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主要发达国家在取消纺织品配额的同时, 必将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巨大出口能力和成本优势进行限制。

三、新形势下浙江省纺织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对策

(一) 利用产业集群优势, 以适度规模作为浙江省纺织业发展的特色。

浙江不仅是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发达地区, 同时也是中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最密集的地区, 形成了一大批具有专业特色的产业集群。这些纺织产业集群地域比较集中, 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形成了一定的竞争能力, 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具有很高的声誉。因此, 要着力加强浙江省产业集群方面的规模, 促进企业间的分工与合作, 节约成本, 进而形成规模经济优势。行会协会应重视浙江省纺织业在这一方面的优势, 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和帮助, 提高创新率, 帮助企业了解不同企业在产业链的不同位置, 以发挥其比较优势。通过建立示范点的方式对好的经验予以推广, 同时加紧对专业人才的培训工作, 以建立一个富有竞争力的专业市场。

(二) 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对于浙江省纺织企业, 要想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 其发展轨迹就必须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进行转移, 这就需要企业具备创新精神。新式样、新时尚是纺织市场的活力所在, 新纤维、新面料则是企业竞争实力的体现。新品开发不仅要关注设计环节, 还要延伸到采购、制造、销售等环节。要不断关注消费动向和消费心理的变化, 善于发现消费者的需求, 跟进国际市场的发展趋势。同时, 新品开发不能仅仅停留在研究物理化学指标, 还要研究产品的功能性、品质性和审美性, 善于将舒适与自然、品味与时尚相结合, 将新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三) 加强品牌建设。

浙江省纺织服装业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胜, 就必须注重品牌的建设。首先, 创建优质品牌需要提高产品的质量, 改善产品的设计。例如, 结合浙江省纺织业的特色以及自然人文因素, 创建一些服装质地优良, 具有江南风韵的服装品牌, 在国际服装市场上形成浙江省的特色, 从而塑造品牌个性。这就要求纺织企业在纺织品的生产和设计两方面双管齐下, 整体上提高浙江省纺织品水平。其次, 要加强品牌运营、策划、推广,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互联网等传播媒介把企业的品牌形象推广出去, 提高产品的知名度。

(四) 提高生产的科技水平, 注重人才培养。

在提高纺织业技术水平方面, 浙江省应建立由政府、企业、高校 (科研机构) 组成产业联合体, 由高校组织技术攻关, 政府制定产业技术政策, 企业把科技成果产业化。在培养纺织工程技术人才方面, 要积极发挥高等院校的作用, 除了吸收毕业生外, 还可以通过高等院校进行在职人员的培训, 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和交流, 要让科技人员有机会接触国外的先进技术, 通过合作掌握先进技术。同时, 加强熟悉WTO协议的法律人才和营销人才的培养。通过与高校、行业的合作, 培养善于开拓国际市场、能够进行品牌营销、善于运用法律手段来保护合法贸易的人才。

(五) 鼓励企业加大节能减排力度。

针对国际贸易技术壁垒, 浙江省资源相对短缺的劣势以及浙江生态省建设的要求, 浙江省纺织企业应注重鼓励生产过程中的节能减排。引导企业应用电子信息技术, 实现生产过程自动监测和控制, 缩短工艺流程, 减少能源资源消耗, 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全行业内鼓励节能降耗技术、设备的应用和推广, 大力推广节能减排实用新型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和先进管理方法, 尽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大节能减排宣传、教育和培训力度, 定期组织企业相关人员参加知识培训。在企业中牢固树立资源危机意识和资源节约综合利用、低耗高效的观念。

参考文献

[1]周颖.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以浙江纺织业集群为例[J].技术经济, 2007.

[2]荣蓉, 孙究.当前浙江省纺织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D].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2007.

浙江服装产业 篇5

一、浙江服装业的发展现状

经过二十多年的规模扩张,浙江已经建立起规模庞大、品类齐全的服装加工体系,加工能力位居国家前列,成为首屈一指的服装加工大省。现今浙江有服装企业大大小小15000余家,占全国服装生产企业的18.2%。据海关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全年全国纺织品服装进出口贸易总值达1943.53亿美元,占全国总进出口额的8.94%,同比增长17.69%,其中出口贸易额高达1756.16亿美元,同比增长19.40%,累计贸易顺差达到1568.79亿美元,同比增幅更达21.60%,尽管浙江服装业在逐渐发展过程中取得很好成绩,但也存在明显不足。

1. 服装产业结构落后,产业链不健全

浙江服装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工业的技术在不断提高,虽然运用了CAM、CDM等先进的技术,但还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服装制造业劳动密集型的特征。产业结构不高、质量低是浙江服装产业出现的一个普遍的现象。经济学中有一个很著名的理论——“微笑曲线”理论,主要描述的是制造业的价值链三环节,分别是研发设计、加工制造和市场营销。浙江的服装业处于整个纺织服装业价值链的末端,主要从事最基础的成衣制造。大多数浙江的服装企业并未形成集研发、设计、制造、销售一体的纵向产业链,也没有形成区域间联动发展的横向产业链。浙江的服装企业在质上缺乏强有利的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频频发生贸易摩擦事件。

2. 贴牌生产现象严重

浙江服装业的发展过程中,在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下选择贴牌生产,即OEM,就是将自己的设备和原材料与他人的品牌和知识专利相结合,利润就是委托方支付的加工费。浙江块状经济具有的配套能力、原材料成本、灵活的市场机制、配件物流等方面的优势,成为外商贴牌生产的首选。在大量服装企业竞争OEM定单的条件下,制造商得利润很低,委托者也就是控制了品牌和市场渠道的国外产商却拿走了80%左右的利润。而纺织服装行业平均利润率仅4%左右,这使得浙江的服装企业在参与国际分工过程中,总是处于落后的地位和价值链的低点。

3. 品牌档次低,含金量不够

浙江一些服装主要定位于中低档市场,许多品牌的含金量不够无法与国际品牌竞争。而且许多企业品牌竞争意识不强,太注重眼前利益而对品牌缺乏长远规划。浙江几个比较有名气的服装品牌市场定位几乎相同,品牌的文化内涵也比较肤浅、意蕴不够。缺乏自身差异化特色,形成一种同质化的竞争也是浙江服装品牌生产的一个特点。加之浙江服装业工业化历史短,在文化的积淀上还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国外的消费者对中国的服装文化缺乏认知。

二、发展过程中受到的威胁

1. 出口退税政策的影响

近年来,浙江服装出口量日益增加,为浙江的服装企业带来可观的利润。2007年6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关于调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从7月1日起,国家将对2000多种商品的出口退税率进行下调,其中纺织服装产品出口退税率将从13%降低到5%或11%,造成服装企业的利润明显减少。如果按30%的出口退税比例,退税率下调因素有1/2能够出口价格提供给外商,则出口退税率降低一个百分点将导致总利润下降4.1%。短期企业势必会将部分难以外销的产品转为内销,造成国内市场纺织服装产品供应量急剧增加,使得产品价格下跌,导致国内市场竞争秩序被打乱,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2. 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削弱了价格上的竞争优势

自2005年7月21日,我国汇率机制改革至2007年11月中旬,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11.4%,对欧元贬值38.2%。如果按我国对外贸易额加权平均计算,人民币加权汇率升值幅度大约为6.1%,年均升值幅度不到3%。从长期发展来看,人民币升值使服装成本上升,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浙江服装产品的竞争优势。据关统计数据显示:服装行业出口依存度为60%,人民币每升值1%,服装行业全面受损程度为行业利润下降6.18%。

3. 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削弱了成本优势上的竞争

2008年1月1日起中国实行新的《劳动合同法》。新《劳动合同法》专门对灵活就业人员的工作时间、劳动报酬、合同订立、社会保险、合同解除等问题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据统计资料显示:浙江省纺织企业职工参保率仅在6,5%~48%之间;而严格执行新法企业将为每个职工多支付基础工资收入20%~40%以上不等的社会保险。在法律重压下,企业的开支将会在原来的企业人力成本的基础上再提30%使其制度成本增加。新法的实施,从某些方面讲严重的削弱了浙江服装业原先的成本优势。劳动力成本的逐渐提高,使得许多规模很小的服装生产商受到挤压。

三、提高竞争力的改进措施

目前浙江服装产业日趋成熟,但随着消费市场格局和出口格局的转变,纺织业的国际市场竞争也愈加激烈。在重压下,浙江的服装产业必须加速调整步伐,开始由生产加工型为主向品牌加工和贸易型转变。

1. 以质取胜,加强研发能力

针对当前浙江服装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的状态,加之国家外贸政策的战略性调整,使浙江的服装企业面临巨大挑战。因此必须端正思想认识,发觉自身不足,积极地采取各项措施应对。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变数量扩张型为质量效益型企业,达到或超过国内外同类服装产品的水平,并向中高档产品发展。企业应当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提高对新产品的创新意识。加强与高等院校、科技单位的合作,促进产学研开发,不断开发出符合环保、生态等要求的针织服装新品和精品。积极适应加入WTO后经济全球化的要求,积极参加ISO9000质量管理体,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认证,狠抓产品质量和档次,提升浙江服装的整体水平。

2. 推进品牌建设,提升产品竞争力

目前国内外服装市场形成了高、中、低层次,国外品牌占据了80%的高端市场份额。根据服装的品牌进行选购的消费已达70%,因此品牌是纺织品服装企业的生命力。加大、加快服装自主品牌建设是提高浙江服装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竞争力的最佳途径。

(1)提高品牌认识,调整发展思路

从目前服装业的发展来看,款式的模仿越来越普遍,但品牌作为企业的标识却是难以模仿的。各企业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必须依靠品牌的竞争力。围绕“品牌大省”建设,深化名牌战略,从最基础的市场调研做起,了解相同产品、同一行业的产品市场情况,从中寻找市场盲区或盲点,创造名牌的市场空间,形成名牌的发展优势。

(2)进行品牌定位,深化品牌内涵

企业通过了解、调查、分析等方法对服饰消费群体进行细分,以确定自己的目标市场,确保自己企业获得足够的经济利润。消费者对于新品牌有排斥心理,努力做到使自己的品牌正装的设计和制造能够迎合消费群体的审美品位,并同消费者的生活方式相融合,满足现行的个性化需求,把自己服装产品的功能性、个性以及本企业的服装所能突出的身份、地位、生活方式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以突出自己服装风格。

(3)以服装的核心价值打造品牌

发展品牌的核心价值,是浙江服装企业走入国际一流水平的根本,也是品牌差异化的关键所在。品牌的核心价值可以从面料、品质和功能等方面突出,以给消费者一个买自己产品的理由。文化创意与艺术生产力是服装产业固有的一部分,品牌是物质实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在消费者中的评价。企业应抓住市场机遇、摸索消费心理、挖掘中国文化元素,转变观念,加强服装的艺术追求、文化内涵及创意。根据消费群体的不同,把浙江的本土文化特色巧妙的融合在自己的服装设计下,突出自己的服装和洋品牌间的差异。从创效益、集创意、产地多元化等方向发展,把文化创意融入服装品牌概念当中,以打造国内外影响力。

(4)加强与国际知名品牌合作,提升自己品牌

在浙江服装业发展的今天,直接利用自己的品牌走进国际化市场的企业还很少,大部分服装企业还在为国外的知名品牌做贴牌。为了更快的走进国际化市场,各服装企业应该利用好与国际著名品牌接触的机会,积极学习知名企业的设计理念、生产制造技术和管理技能,逐渐缩短与国际品牌企业的差距,使自己的竞争力在为其他企业做贴牌时不断提高。加大对国际市场的了解,使自己在很短的时间内融入国际竞争中。

参考文献

[1]张耀辉.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2006.

[2]韩燕.品牌至上—提升形象的品牌经营[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

浙江服装产业 篇6

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当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现象, 集群的发展吸引了全球的眼光。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产业集群的研究更多是从政府宏观层面或集群整体的中观角度出发, 较少涉及到微观的企业层面上的研究。因此现有的研究对集群中个体企业的指导还存在不足。

从虎门服装产业集群发展现状来看,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群内的中小企业规模小、实力弱, 难以独立开展营销活动;大部分企业对协同营销认识不足, 竞争多于合作……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 这种现状严重阻碍了集群内企业的发展升级。针对这些问题, 我们有必要单独从营销角度去研究服装产业集群。因此, 对服装产业集群营销模式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2相关理论回顾

营销大师迈克尔·波特从竞争优势角度出发, 认为集群是某一特定产业的具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和机构大量聚集于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而形成的集合体。尽管学者们对集群的认识不尽相同, 但是基本上都涵盖了以下几个要点: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较多企业和相关机构的集合;企业之间既独立又存在联系, 既合作又竞争。

2.1集群营销

国内外学者对集群营销的研究较少, 尚处于初级探索阶段。跟据现有的文献资料, 归纳总结起来, 对于“集群营销”的认识, 由于研究视角的不同, 目前学术界主要存在两种看法:

Franz认为, 所谓的集群营销, 就是将产业集群当做是一个整体产品营销给外国投资者, 并给予区域一个清晰概况的工具。国内学者张涛, 熊晓云认为, 所谓集群营销, 就是指产业集群为实现集群升级, 利用市场营销的理念和策略将产业集群进行企业化、品牌化经营的过程。持该种观点的学者认为, 所谓的集群营销, 即是将集群当作一种”特殊产品”对其进行营销。这在概念上和“区域营销”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我们姑且将其称之为集群营销研究的“中观学派”。该学派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集群的营销策略及集群品牌的塑造上。卢长宝认为, 产业集群营销的操作框架应该根据构建或增进集群的吸引力和集聚力而设计的, 产业集群营销也存在“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定位以及营销组合设计”等具体问题, 并需要政府的积极参与, 去构建适宜集群发展的品牌及社会形象。兰文巧认为, 集群营销的主要策略有:集群营销的产品策略、集群营销的价格策略、集群营销的渠道策略、集群营销的促销策略。

对于集群营销, 部分学者则存在另外一种看法。郑广琯、陈雪梅等人认为, 产业集群内部较为广泛的、形式多样化的企业之间的营销合作, 可称之为集群营销。持此种观点的学者站在微观的企业角度, 着重研究集群内的企业在营销领域如何协同运作以实现个体与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我们可将其称之为集群营销研究的“微观学派”。其研究的重点集中在集群营销的主体构建、集群营销模式及营销策略、集群营销绩效的影响因素及绩效评价体系几个方面。例如, 郑广琯等认为, 集群营销的主体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是企业自主组成营销联盟;第二类是群内众多企业组成松散的营销网络, 如见客制集群营销模式;第三类是群内生产企业通过共享的、由单一企业组成的营销机构进行营销。覃丽在《中小企业集群营销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一文中分析了影响产业集群营销绩效的宏观因素、中观因素及微观因素并建立了集群营销绩效评价体系。

从上述的文献资料看来, 在对集群营销的认识上, 由于研究视角的差异, 学术界还存在较大的分歧。集群研究的中观学派与微观学派对集群营销的概念、集群营销的实施主体、集群营销所涉及的内容、集群营销的实施方式的认识均不相同, 详见下表: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的文献资料整理得到。

2.2集群营销模式

由于对“集群营销”的概念理解存在分歧, 进而导致了学者们在“集群营销模式”这一问题上也存在不同的看法。

集群营销研究的中观学派认为, 集群营销的主要任务就是为集群制定业务成长战略、集群品牌战略以提升集群的对外影响力, 区域品牌建设即为最主要的集群营销模式。陶金国认为, 创立区域品牌是集群营销的核心。涂洪波提出, 集群营销应以构建集群品牌作为主要手段, 形成集群竞争力优势。

而集群营销研究的微观学派则认为, 集群营销可通过群内企业组建营销联盟、依托大企业的营销机构或共同构建营销网络来实现集群的竞争优势。郑广琯、陈雪梅认为, 按照组织形式不同, 集群营销模式可归纳为三类:一是营销联盟模式;二是“见客制”的集群营销模式;第三类是群内企业通过共享的、由单一企业组成的营销机构进行营销;杨保军总结出了五种集群营销模式, 分别为:专业市场营销模式、营销联盟模式、见客制营销模式、中卫式营销模式、以品牌为中心的联合营销模式。

由上观之, 研究视角的差异导致两大学派或各学派内部在集群营销模式的认识上有不同见解。而因有关集群营销模式的专项研究相对匮乏, 势必还有许多欠缺的方面。首先, “集群营销模式”缺乏清晰和完整的定义。学者们对集群营销模式的阐述比较模糊和分散, 其定义也因研究出发点、目的的不同而各异;其次, 很多文献对于集群营销模式的研究仅是从某个侧面来进行考察的, 不系统也不够全面;其三, 目前对于集群营销模式的总结, 很多学者是基于某个具体的产业集群分析得出的, 其研究结果不具备代表性、典型性与普适性;其四, 目前对于集群营销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存在哪些集群营销模式”这一问题上, 而对于“为什么不同的集群会选择不同的营销模式?是什么因素导致了他们在营销模式选择上的差异?”这一问题的研究基本上很少有学者涉及。

3基于微观视角的产业集群营销模式界定

本文主要是从微观的研究视角来对集群营销模式展开研究的。对于“集群营销”概念的界定, 我们借鉴了集群营销研究的微观学派的代表学者郑广琯、陈雪梅等人的观点, 认为集群营销是指产业集群内众多的企业通过一定的协调机制形成有机整体, 联合进行市场营销。

同样的, 对于集群营销模式的界定, 我们也应该从微观的角度出发。基于本文的研究视角和上述对于“集群营销”概念的定义, 既然集群营销是指群内部较为广泛的、形式多样化的企业之间的营销合作, 那么, 所谓的“集群营销模式”, 应当是指基于集群背景下, 集群内众多企业通过一定的协调机制, 形成有机整体, 共享集群资源, 联合进行市场营销的合作营销模式。对于具体的集群营销模式的总结, 我们也需要着重从集群内企业的营销合作行为来进行考察。

我们知道, 集群是由某一特定产业内的具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组成, 这些企业之间纷繁复杂的联系最终可以归为两大类:横向联系、纵向联系。所谓横向联系, 是指企业在集群内从事相同的价值环节, 其业务相似, 产品或服务也具有一定的替代性;所谓纵向联系, 是指不同企业从事价值链上的不同环节, 企业与企业间形成一种合理的分工协作状态, 在生产流程上相互连接, 相互依存。集群营销模式的总结需要从集群内企业的营销合作行为来进行考察。因此, 我们可以根据集群内企业间的主导合作关系不同将集群营销模式划分为四类:离散型的集群营销模式、横向型的集群营销模式、纵向型的集群营销模式和交叉型的集群营销模式。

3.1离散型的集群营销模式

离散型的集群营销模式常见于由大量相对独立的中小企业聚集在一起形成的产业集群中, 它是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最为原始的一种集群营销模式。集群内部的企业间鲜有分工协作;各企业基本上是独立参与市场竞争, 在市场调研、产品研发、生产、定价、渠道建设、品牌推广等营销领域鲜有合作行为, 集群内企业间的纵横向联系均不明显。

3.2横向型的集群营销模式

所谓横向型的集群营销模式, 是指集群内的企业之间的联系以横向联系为主。从事价值链上相同环节的企业之间通过共建品牌, 联合推广等方式来获得协同效应。具体来讲, 横向型的集群营销模式又可以细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 水平营销联盟模式。水平营销联盟模式是指集群内的同行业的企业在营销活动上结成联盟, 如同一层次的制造商共同开发新产品, 共建分销网络, 或共同开展促销活动, 共同做广告、共同品牌、共同推销队伍、共同开展营业推广和公关活动等形式。

(2) 以品牌为中心的联合营销模式。所谓以品牌为中心的联合营销模式, 是指集群中众多的企业达成品牌共识, 区内所有企业均遵从统一的产品标准, 使用统一的商标与品牌的一种联合营销模式。这种营销模式充分利用了产业集群的整体能力, 节约了单个企业的品牌建设成本, 减少了群内企业的无序竞争, 实现了利益共享, 增强了集群整体的竞争力。

3.3纵向型的集群营销模式

所谓纵向型的集群营销模式, 是指集群内的企业之间的联系以纵向联系为主。集群内的生产流程被分解成几个独立的生产环节, 从事不同环节的企业之间合理分工, 在生产流程上相互连接, 相互依存, 从而形成竞争优势。垂直营销联盟模式、专业市场营销模式便是典型的但又比较初级的纵向型的集群营销模式。

(1) 垂直营销联盟模式。

垂直营销联盟是指在业务上具有上下游关系的企业形成营销联盟, 如产品工序互为上下游关系的制造商形成的联盟, 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在产品营销上形成的联盟等等。

(2) 专业市场营销模式。

专业市场就是以一个类别或几个近似类别的商品为集中交易对象, 以现货批发经营为主、兼顾零售的市场形式。专业市场营销模式为集群内的企业提供了营销渠道, 节省了企业的渠道建设费用。

3.4交叉型的集群营销模式

所谓交叉型的集群营销模式, 是指集群内的企业之间既存在广泛的横向联系, 又存在显著的纵向联系。集群内同类企业之间联系密切, 在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领域相互合作, 同时, 在供应链上, 处于不同价值环节的企业之间又合理分工, 密切配合。中卫式的集群营销模式即为交叉性集群营销模式的代表。

所谓中卫式集群营销模式, 是指在以大企业为中心, 众多中小企业为外围的产业集群中, 大企业处于核心支配地位, 众多中小企业按照大企业的要求参加分工协作, 为大企业提供配套服务的一种营销模式。群内众多的中小企业在大企业的领导下分工协作, 依次组成多层次的外包和再外包网络;核心企业将一部分非核心业务就地外包, 转嫁给当地的中小企业, 形成产品开发、生产、营销一体化的协作配套关系;为了加强竞争, 提高效益, 核心企业通常会就同一种业务选择多家外包企业, 这些外包企业间就形成了典型的横向关系。

4集群营销模式与集群生命周期阶段之间的关系

目前国内外关于集群生命周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产业集群从低级到高级演化的过程上。而有关集群生命周期各发展阶段中的群内企业行为特征及合作方式等方面的研究还极为欠缺, 只是在有关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文献中略有涉及。因此, 对于集群营销模式与集群生命周期阶段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 一方面, 我们要借鉴现有的研究成果, 另一方面, 我们还需要分析国内外典型的产业集群的发展历史, 着重从集群营销的角度去考察集群的发展。

骆文达认为, 在集群发展的萌芽阶段, 群内企业间一般不存在相互联系或影响;在集群的形成阶段, 集群内部开始出现劳动分工, 产业链开始形成并逐步完善;在成熟阶段, 集群已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价值体系, 在产业价值体系中, 相关企业的劳动分工更加明确, 各企业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这一阶段集群内可能出现几个以主体企业为核心的、拥有大批下属企业的企业集团。胡军 (2003) 对广东产业集群组织演化进行了研究, 认为集群发展有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两个阶段, 横向一体化是初级阶段, 纵向一体化是集群发展的高级阶段, 广东产业集群目前大多处于初级阶段。姚海琳认为, 横向一体化只是专业化分工发展的初级阶段, 而纵向一体化才是专业化分工的进一步发展。

再来看一看世界上发展得比较成熟的几个产业集群的营销模式:

意大利的中小产业集群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集群发展极具特色。在意大利的中小企业集群内, 通常存在两个起主导作用的企业群体——最终企业群和中间企业群。最终企业群拥有产品设计、组织生产、营销等能力, 他们会根据产品的加工工艺选择和组织中小企业。最终企业在集群中扮演中心者的角色, 大量的中间企业围绕着最终企业来进行生产。最终企业之间的竞争是创造各自的市场营销特色;中间企业之间的竞争相对比较激烈, 但是这种竞争是建立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 大多是业务上的上、下游关系, 在竞争中协调, 又是在协调中竞争。

自然资源并不丰富的日本却创造了二战后的经济奇迹, 当中, 中小产业集群在日本的经济复兴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日本的产业集群内, “下包制度”是被广泛采用的一种集群营销模式。所谓下包制度, 是指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 大企业集中于对其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环节上, 而将零部件以及次要环节下包给其他企业的生产方式。下包制通过大制造商将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集结起来, 大企业处于整个集群的支配地位, 小企业处于外围或下属地位, 主要为大企业进行特定的专业化加工。参与集群的中小企业往往又有一次承包、二次承包、三次承包甚至多次承包之分, 即把大企业委托的生产业务根据专业分工要求分包给其他小企业, 从而形成多层次的分工协作体系。

从上述有关集群研究的理论和集群发展的实践经验来看,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集群营销模式与集群的生命周期阶段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两者之间的联系表现为:

(1) 在产业集群的萌芽时期, 集群内的企业大多单兵作战, 联系并不紧密, 呈现出典型的离散型集群营销模式。

(2) 在集群的成长期, 群内企业联系日益紧密, 集群营销模式也会由原来的离散型逐渐转化为横向型或是纵向型的集群营销模式。这里需要指出的是, 很多学者认为, 横向型的集群营销模式是集群发展的初级阶段, 纵向型集群营销模式是集群发展的高级阶段, 从集群发展的实践上看也呈现出这种现象。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 横向型的集群营销模式, 如水平营销联盟模式、以品牌为中心的联合营销模式, 均可以由当地的政府或行业协会, 或是集群中的龙头企业等通过一些列的措施构建而成。但要形成纵向型的集群营销模式却并非易事。要想让集群内从事价值链上不同环节的企业之间做到合理分工, 在生产流程上相互连接, 这不仅需要集群内大中小企业间的通力配合, 不同规模企业需找准自身的定位, 抛弃“宁为凤尾, 不为鸡头”的传统思想。并且, 高度的专业化分工是建立在高度信任的集群文化基础上的, 而信任、诚信文化的培育与建立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

(3) 交叉型的集群营销模式多为成熟阶段的集群所采用, 如在意大利和日本, 发展的比较成熟的产业集群大多采用中卫制的集群营销模式, 各企业之间既合作又竞争, 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

5虎门服装产业集群营销模式调查分析

5.1研究设计

调研方法选择:本次调研中我们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与深度访谈法。针对虎门服装产业集群内的企业, 我们主要采用了用卷调查法, 通过调查问卷来了解集群内个体企业与相关企业的营销合作行为;同时, 政府和行业协会对集群的营销模式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针对政府和行业协会, 我们主要采取了深度访谈法, 来详细了解其在促进集群内企业间的营销合作方面的主要措施。

调研对象选择: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大、中小企业。

调查问卷设计:本次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问卷的第一部分旨在了解企业的一些基本信息;第二部分为企业现阶段营销及营销合作活动的调查, 旨在了解企业在哪些方面与哪些企业进行营销合作, 主要的合作对象是谁, 主要的合作方式又有哪些。

5.2虎门镇概况简介

虎门镇位于珠江口东岸, 享有“中国女装名镇”之美誉。截止2009年底, 全镇工商注册服装加工企业2500多家, 上规模的服装企业1200多家;拥有服装商标5000多个;年服装生产量超过 2.5 亿件 (套) , 销售总额近150亿元;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个、中国名牌产品3个、国家免检产品12个、广东省著名商标11个、广东省名牌产品13个;全镇拥有大型专业服装批发商场22个, 商铺10000多家, 经营面积达300000多平方米。虎门服装市场形成了完善的从设计、生产、销售一体化服装产业结构网络, 拥有织布、定型、漂染、拉链、绣花、钮扣、配件等服装配套产业企业147家;各类面料辅料批发市场10个。

5.3问卷回收情况

我们对虎门镇内服装生产企业比较集中的几个区域进行了问卷调查, 共计发放问卷120份, 回收问卷69份, 剔除8份无效问卷, 获得有效问卷61份。由于问卷填写方面的原因, 部分指标的有效问卷量小于61份, 但并不影响数据分析结果的有效性。

资料来源:实地调研。

5.4虎门服装产业集群营销模式分析

(1) 专业市场规模庞大且带动作用明显。

虎门镇内建有富民商业大厦、黄河时装城等大型服装专业批发市场 22 个, 服装商铺 10000 多家;除此之外, 还有富民布料市场、虎门博美布料辅料商贸中心等服装配套商场 11 个, 商铺 8000多家。在统计“贵公司是否参加当地的专业交易市场”时, 只有2%的企业选择“从不参加”, 11%的企业选择“较少参加”, 选择“参加和较多参加”的企业占87%。由此可以看出, 群内企业对当地的专业交易市场的参与度很高。

(2) 群内大企业的实力家较弱, 带动作用不明显, 未形成中卫式营销模式。

对样本数据分析可以发现:中小企业占整个样本量的92%, 大企业只占样本总数的8%;虎门目前拥有服装商标5000多个, 但中国驰名商标只有1个。由上述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出, 虎门服装产业集群内企业数量很多, 但上规模的企业很少;镇内大企业的品牌竞争力不强。在统计“本企业与镇内各机构联系的重要性选择”一项时我们发现:56家中小服装生产企业中, 选择“与大企业的联系较频繁”的占6%, 选择”与镇内其他中小企业联系比较频繁”的占11%;选择“与供应商、客户联系比较频繁”的占79%;选择“与政府、行业协会、中介服务机构的联系比较频繁”的占4%。由此可见, 集群内企业之间的联系目前更多的集中于上下游的采购供应关系;同类企业之间的联系并不是很紧密;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联系也不多, 大企业对中小企业的带动作用非常微弱, 集群内未形成典型的中卫式集群营销模式。

(3) 集群尚未形成纵向型的集群营销模式。

根据企业的业务性质不同, 我们将61家样本企业划分成两大类型:辅面料生产企业与服装制造企业。其中, 服装制造企业占样本总量的92%, 而辅面料生产企业只占样本总量的8%。由此可见, 虎门服装产业集群内产业链条各环节上的企业数量分布极为不均, 大部分企业都倾向于向核心的生产环节集中;上游辅面料生产企业数量过少且规模均不大, 这必然影响了集群内企业间的纵向合作。

从问卷统计中我们还可以发现, 61家企业中专门从事服装设计的企业数目为0, 采用“设计+销售”而将生产外包出去的企业数目也为0, 群内绝大部分的企业都倾向于向成衣制造环节集中;且在服装生产企业内, 从购买服装面辅料开始到服装设计、面料裁剪、加工成型、产品包装和销售都是在企业内部来完成的。这表明, 虎门服装产业集群的垂直专业化分工程度较低, 企业间缺乏合理的纵向一体化分工, 未形成有效的纵型的集群营销模式。

(4) 集群虽已建立了横向型的集群营销模式, 但尚有诸多不足 。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 镇内同类企业之间的横向合作行为主要表现为共同参加当地政府组织的服装展览会, 但是这种参与有些时候是企业“非自愿”的行为, 其效果也是差强人意。例如在与集群内某大型服装企业的董事长交谈时, 这位董事长谈到, “政府组织企业去外地开办展览会, 本意是很好的。但是这些展览会往往定位不高, 档次较低, 这反而有损于大企业的高端品牌形象。”

5.5虎门服装产业集群营销模式小结

资料来源:根据实地调研资料分析得来。

6结论及展望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典型的产业集群发展经验, 我们认为, 典型的产业集群营销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离散型、横向型、纵向型以及交叉型的集群营销模式。其中, 离散型的集群营销模式是最原始的一种营销模式, 交叉型的集群营销模式则是伴随着集群发展而出现的高级的营销模式。通过调查我们发现, 虎门服装产业集群现阶段所采取的主要营销模式为专业市场营销模式。随着集群的进一步发展, 现有的营销模式已经满足不了虎门的发展需要。建立有效的纵向型和交叉型的集群营销模式, 是虎门服装产业集群的当务之急。

由于本项研究的参考资料极其有限, 再加上作者自身时间精力不足, 本文在此只是简单归纳总结出了四种典型的集群营销模式并指出了集群营销模式与集群生命周期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为什么集群发展的不同阶段会出现不同的集群营销模式、如何才能建立有效的集群营销模式、集群营销模式的选择应该考虑到哪些因素等问题, 本文均未能详细阐述, 这些问题有待于在以后的研究中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2, 67.

[2]Franz.Industrial Clusters and Cluster Policies in Austrian Re-gions, Cluster Policies-Cluster Development, Edited by Mariussen.Stockholm, 2001:59-78.

[3]张涛, 熊晓云.广东纺织产业集群产业升级与区域营销策略分析[J].景德镇高专学报, 2010:105-107.

[4]卢长宝.产业集群营销:一个区域聚集力构建的新框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 (5) .

[5]兰文巧.企业集群的区域营销:动因及其路径选择[J].现代管理, 2006:203-204.

[6]郑广琯, 陈雪梅.集群营销形成与发展探索[J].商讯商业经济文萃, 2006, (1) :78-80.

[7]覃丽.中小企业集群营销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广西:广西大学企业管理, 2007.

[8]陶金国.基于中小企业集群区域营销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2003, (3) :63-65.

[9]涂洪波.从合作营销到集群营销:兼论集群营销的优势[J].科技创业月刊, 2010, (1) .

[10]杨保军.宁夏清真食品产业集群营销模式初探[J].市场论坛, 2007, (12) :47-49.

[11]骆文达.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民营企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D].福建:华侨大学经济管理, 2004.

新媒体与服装产业 篇7

一、新媒体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北京电商网站凡客诚品就曾在其网站上晒出其旗下原创设计师的作品让用户选择, 最终选出数十款产品作为年度主打产品。设计师和电子商务网站的合作可谓一拍即合, 既赚足了吆喝, 也降低了原创设计的风险。电商在服装领域的竞争正逐渐从价格迈向品牌和款式领域, 这就说明新媒体是服装销售与服装设计之间断裂的关系的最好补充。

另外, 设计师还可以有效地利用智能计算对海量信息进行挖掘, 整理对预测有用的信息, 预测时尚趋势, 从而进行服装设计, 降低原创设计的风险。

二、新媒体对服装产品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发展, 现代服装应该是技术、艺术及高科技的结合体, 在满足服装基本使用功能的同时, 也要满足消费者对审美、健康等的要求, 可穿戴智能服装是大势所趋。它通常是指模拟生命系统, 同时具有感知和反应双重功能的服装。智能服装不仅能感知外部环境或内部状态的变化, 而且通过反馈机制, 能实时地对这种变化作出反应。感知、反馈和反应是智能服装的三大要素。[1]可穿戴智能服装已经得到人们的认可及重视, 逐渐走进普通百姓的生活。

三、新媒体对服装品牌的影响

新媒体给服装品牌提供了展示自我、获取信息、把握世界流行趋势的舞台, 并成为各服装品牌传播最常用的手段。从以往的以传者为主体的单向信息传播变成了现在真正意义上的双向、多维的传播与交流, 这给服装企业带来了很多机遇和挑战。

英国风衣品牌博百莉公司推出了一个独有的社交网络平台——Art of the Trench:一个以风衣为主题的网络社区。用户可以对浏览的照片进行评论, 也可以转载到Facebook或Twitter上, 与更多的风衣爱好者讨论心得, 还可以上传自己的照片和别人分享自己和博百莉品牌的点点滴滴。这是一种聪明的情感营销方式, 通过一件经典款式的风衣将消费者联系起来, 品牌打造的正是一种以风衣为情感载体的集体映像。社交网络的“情感推动”更具说服力和人情味, 情感让商品变得更有价值了。

数字虚拟影像技术的发展将科学与艺术联系起来, 同时也在服装艺术的传统和未来之间架起了桥梁。这种新型服装展示艺术, 借助新媒体的技术性特征深度挖掘时装的审美意象空间, 这种意象空间是服装美学的一种呈现方式, 也是服装艺术发展的一种创作方式。

DISEL品牌时装发布会就运用了全息投影技术。通过在舞台两侧装置的全息投影膜上出现亦真亦幻的烟雾或让人惊异仿佛穿梭在模特四周的怪兽, 创造出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

四、新媒体对服装销售的影响

在营销层面上, 新媒体革新了商家以往的销售思维, 注入了大量互联网元素, 形成了新的销售方式。销售手段从单纯线下到线下线上并行、从单屏到多屏的转变, 扩宽了销售渠道, 更注重与消费者的互动。

(一) 电子商务

网购平台是传统服装品牌销售在网络上的延伸, 促进了服装产业使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融合;彻底颠覆了传统运营的方式, 使客户无边界地聚拢起来, 所有商品都可以面对所有的网络使用者, 同时让用户成为主动参与者, 对商品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权。

与建网站和开网店相比, 微信营销成本低廉, 而且企业可以在微信中与客户面对面地交流, 可以用饱含情感的推销激发消费者情感上的共鸣, 通过点对点聊天、建立朋友圈、加粉丝、投放漂流瓶等手段, 把消费者当作朋友来对待, 这样能获得长期客户, 能够进一步扩大企业的影响力。这种营销模式自然是网站营销所不能比的。

(二) 虚拟服装设计

在《模拟人生2》这个传统游戏中, 时尚巨头H&M将自己的品牌提供给玩家, 让玩家能够轻松建设属于自己的H&M虚拟专卖店面。此外, 玩家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风格设计服装, 这一尝试带动了虚拟服装秀在网络世界的盛行。作为合作方之首, H&M公司同意从《模拟人生2》六大服饰比赛中选取一款优胜设计作品进行实际加工生产, 并在全球各个零售专卖店中出售。

(三) 3D虚拟试衣间

在网络零售环境下, 服装公司必须面对一道消费心理难题:如果顾客在购买之前无法确定服装的着装状态, 那么他在购买过程中会表现得非常犹豫。网上试衣要求从平面向三维立体化方向迈进的需求十分强劲, 虚拟试衣间进入消费者生活是必然的趋势。

顾客站在一面特殊设计的大屏幕前, 可以将3D版本的各种款式的服装“穿”在自己的身上, 只要做出手势动作就可以轻松更换衣服的款式。系统还会根据已有的个人数据模型和资料, 同步到云数据库自动解读关联时尚数据, 自动推荐对应的时尚风格服饰。用户还可以360°观看模特三维着装状态, 直接观察人体参数化后的个人穿搭效果。

五、新媒体对服装消费者的影响

新媒体销售环境下, 消费者的地位有所转变。从营销2.0时代的消费者就是上帝, 到现在的趣味相投, 消费者的个性逐渐被凸显, 他们不再是从众、被引领、被说教的被动接收状态, 而是变身为多重价值观、多种角色变幻、多层次需求、拥有重叠欲望的行动个体。

在新媒体时代, 任何一个公众都可以是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 任何一件事、任何一条信息都能够成为新媒体的传播素材。由此也决定了新媒体中的内容将会以UGC和PGC为主, 越来越具有大众化的特点, 也越来越贴近大众的生活。

新媒体促使时尚产业的结构升级,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必将带动整个服装产业的艺术升级。[2]面对挑战, 改革是唯一出路。从挑战中看到机遇, 以乐观的精神和理性的思维坚持转型升级, 拥抱变革, 拥抱新媒体, 是服装行业及服装经营者所应承担的时代责任。

参考文献

[1]巩继贤.智能服装的现状及展望[J].现代纺织技术, 2004, 12 (1) :47-49.

上一篇:分送分选工艺流程改造下一篇:期权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