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服装出口产业

2024-10-07

珠三角服装出口产业(共9篇)

珠三角服装出口产业 篇1

摘要:产业价值链理论认为, 企业占据了产业链价值增值较高的环节将会取得显著竞争优势。对于服装产业价值链来说, 设计、销售、高档面料是价值增值较高的环节。目前珠三角服装出口产业已纳入全球服装产业价值链中, 但主要集中于中低档成衣制造, 较依赖外资, OEM企业数量庞大, 而在设计和品牌销售环节暂不具备优势。这使得珠三角服装出口产业的附加值较低, 不利于产业长期发展。因此, 珠三角服装出口企业应选择适合自身的产业价值链战略, 以在产业链上获取更多的竞争优势。

关键词:产业价值链,价值增值环节,珠三角服装出口产业,服装企业

1 产业价值链理论及服装产业价值链分析

产业链是针对一系列相关联特定的产品或服务, 寻找导致这些产品满足需求的, 从原材料到市场, 前后顺序关联、横向延伸、有序的经济活动的集合。产业价值链是产业链的价值表现形式, 这些价值增值环节彼此间有很大差异, 关键性战略环节常常只集中在产业价值链的一两个环节上, 占据良好的战略环节可以使企业具有显著优势。一般可以通过考察产业价值链上各环节的价值弹性、利润率来确定关键性战略环节。

服装产业价值链有五个核心环节 (如图1所示) , 分别为纺织技术研发、面料辅料生产、服装设计、服装加工、服装商贸, 其构成了一条上下连接的主链。作为主链的支撑, 还包括了一系列辅链环节如纺织服装机械、信息化、物流、展会、媒体、教育、咨询、表演和配饰等。主链上的五个环节的价值增值是不一样的。

1.1 主链上价值增值较高的环节

服装产业OBM模式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高级时装品牌, 另一类为工业化生产的成衣品牌。高级时装品牌附加值最高的为设计环节;成衣品牌附加值最高的环节为销售流通环节。

(1) 设计。

设计是服装产业价值链中一个附加值极高的环节, 尤其是高级时装品牌的附加值绝大部分来自于独特的设计和品牌魅力。目前世界上顶级奢侈服装品牌主要集中于巴黎、伦敦、米兰、纽约、东京等几大城市, 价格档次远高于普通成衣品牌, 如Burberry一件风衣的价格可达10000人民币以上, 香奈尔一件高级成衣五、六万, 高端定制一件礼服可达十几到几十万不等。而成衣品牌在设计环节的附加值则远低于高级时装品牌。

(2) 销售。

成衣品牌服装的高附加值产生于销售环节, 其品牌附加值越高, 在销售环节的回报则越高。据日本统计资料显示, 日本服装业的平均附加值构成为加工19%, 批发15%, 零售36%。

资料来源:宁俊.服装产业链理论与实践.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7.39.笔者有改动。

1.2 主链上价值增值不确定的环节

(1) 纺织技术。

最上游的纺织技术包括了对纤维材料、织造技术、印染工艺、后整理方法等的改良和研发, 决定了下游辅料的质量。目前国际上纺织技术主要由发达国家来进行研发, 已趋于成熟, 发展中国家一般是引进或采用成熟技术, 因此该环节的价值增值在短期内不很明显。

(2) 面料和辅料。

按照服装行业的惯例, 低档服装必然采用低档面料及辅料, 高档服装通常采用高档面料及辅料。高级时装对服装面辅料价格敏感度最低、质量要求高, 其附加值也较高;而低档面料价格敏感度高、质量要求低, 附加值较低。

1.3 主链上价值增值较低的环节

(1) 纺织原料。

纺织原料如棉花、粘胶、氨纶等产量和价格主要受宏观经济如石油价格、期货炒家或气候的影响, 虽然价格敏感度较低, 但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稳定性。

(2) 服装加工。

加工环节相对于设计、销售环节来说是产业价值链上利润率最低的环节。尤其是中低档成衣的加工费比较低廉, OEM企业多以低成本取胜, 进入壁垒也较低。高级时装虽对加工工艺要求较高, 但加工费用远低于设计费。

1.4 辅链与主链的关系

辅链虽然未直接参与服装产业的增值过程, 但为主链提供了必要的相关支持。发展完善的辅链能更好地提升主链各环节的附加值。

2 珠三角服装出口产业价值链特征

珠三角纺织业的服装制造业有明显的地区专业分工, 如东莞虎门以生产女装为主, 中山沙溪镇以休闲装为主, 南海的盐步镇偏重内衣, 普宁的衬衫、佛山的童装、开平三埠镇的牛仔服、惠州的男装等。目前, 珠三角的服装产业已纳入全球服装价值链中, 服装成衣制作是珠三角服装业的强项。全国规模以上服装企业生产总值中, 广东省占了1/4, 出口能力较强。珠三角服装出口产业价值链特征如下:

2.1 集中于中低档成衣制造环节, 较依赖外资及进口原料

据发改委统计, 我国总体服装产业的中间制造环节利润仅为整个产业供应链利润的10%, 是各环节中增值最低的部分。珠三角出口服装则大部分集中于中低档成衣制造环节。2009年珠三角服装出口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的比例大约为6:4, 在加工贸易中, 70%以上的服装为来料加工。从贸易主体上看, 2009年珠三角服装业对外资的依赖较大, 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42%, 私营企业出口占38%, 国有企业出口占17%, 虽私营企业占据的份额增加, 但其数量过多、规模过小。再从服装各细分产业的贸易竞争力指数 (TC) 上看, 珠三角大多数纺织原料的TC值小于1, 说明净进口较多, 但对外依赖性还不是很高。而服装制成品的TC值很高, 接近于1, 净出口值大, 这说明珠三角服装制成品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 制成品的国内附加值增值较多。

资料来源:根据2006-2009《广东统计年鉴》计算。

2.2 在设计、销售环节不具备优势

珠三角的OEM服装企业大量集中于制造环节, 而设计、销售环节为国外品牌所控制。以日本某服装品牌让珠三角某制衣厂在当地采购原料、按其设计板型生产一件含棉60%、涤纶35%的低档女上衣为例, 采购和生产成本总共为19元, 卖给日本批发商28元, 批发商给一级代理的价格为55元, 超市零售价格为1890日元 (据交易时期的汇率100日元=6.42元) , 约121元。由此可计算各环节的附加值, 生产环节9元 (28-19) , 批发商27元 (55-28) , 零售商为66元 (121-55) , OEM企业仅能赚取该上衣8.8%的附加值。甚至不少加工贸易企业赚的是出口退税费, 加工环节被压缩得无利润, 基本没附加值可言。从名牌产品上看, 珠三角服装企业真正以自身品牌进入欧美市场的品牌很少, 通常冠以采购商或零售商品牌销售, 或顶多以自身品牌在低端低价市场销售。珠三角服装出口名牌有限, 有限的如广东省丝丽国际集团、安莉芳 (中国) 服装有限公司、广东浪登服装有限公司等, 以自身品牌出口的企业多处于品牌建设初期。

2.3 服装面料和辅料不能满足高档服装生产要求

虽然珠三角形成了不少面辅料采购基地如广州国际轻纺城等, 但绝大多数服装面辅料企业规模小, 市场集中度低, 以生产低档产品为主, 质量较差。《中国制衣》调查数据显示, 价格优势和对本土市场的了解是服装企业选择国内面辅料的主要原因。相反, 珠三角针对高档成衣和时装的面料很少, 与国际服装辅料企业在规模、高档品研发、设计、营销方面存在巨大差距。以世界拉链龙头YKK公司为例, 其拉链产品年产值约160亿元人民币, 在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90多个工厂及销售机构, 在上海、大连和深圳设有生产企业, 产品占据世界拉链行业高档市场约80%份额。

2.4 纺织技术和装备水平较落后

世界服装工业的发展趋势是高度自动化、信息化、集约化, 而广东科技含量高的电脑过程控制系统和电脑辅助设计系统拥有率低, 有些快速反应设备如吊挂传输系统几乎空白, 物流、设计和营销一体化系统以及现代仓储设备等不足。缝制设备自动化水平不高, 更谈不上集成化, 功能性附件也不多见。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 珠三角乃至全国纺织机械在自动化程度、可靠性、设备的系列化和品种适应性等方面都还存在较大差距。根据海关统计, 目前应用广泛的200吨及以上短纤维成套设备必须全部依赖进口, 而代表国产最高水平150吨短纤维成套设备的产量也仅能满足国内需求的15%。再以转杯纺纱机为例, 国产转杯纺纱机转速仅为国外同类产品的41.2-58.8%。

2.5 辅链竞争力较弱

珠三角服装出口产业虽然具备了相应的辅链配套, 但其竞争力较弱。比如参与国内外展会的数量较少, 在服装设计、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不够, 服装配件档次较低等。都制约了服装产业主链的竞争力。

总体来说, 纺织服装业是珠三角非常重要的出口制造业。但长期以来该行业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以低价高量出口取胜, 质量低劣、品牌缺失、缺乏技术含量及创新都使得其始终徘徊于世界服装产业价值链的中间制造环节。若想在服装产业取得竞争优势, 珠三角纺织服装企业必须从重产能转变为重产品和市场开发, 向产业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移动, 或是在原链条上发掘附加值高的产品。

3 政策建议

(1) 少数有一定品牌优势的纺织服装企业应在产业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增强竞争力, 包括提高本土设计师水平、增强营销质量、开发新的服装商业模式、寻求海外并购等。

(2) 尚不具备往高附加值环节移动的服装企业若本身生产能力良好, 则应提高产品质量, 摆脱单一的价格竞争, 往优质代工商身份转变;部分企业可专注于服装产业某细分行业 (如开发特殊面料) , 在原环节上发掘附加值较高的产品。

(3) 对部分代工企业则可以实行淘汰、兼并重组策略, 提高市场集中度。同时提高服装专业市场的运作效率, 提高准入门槛, 规范企业生产和价格竞争。

(4) 促进服装产业价值辅链的健康发展。包括政府提供更多的国内外展会机会, 进行国家层面营销, 促进服装产业产学研研究, 增加纺织机械和纺织工艺的研发投入等。

参考文献

[1]宁俊, 陈桂玲等.服装产业链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7.

[2]杨勇华.广东服装产业国际竞争力实证研究[J].粤港澳市场与价格, 2009, (8) .

[3]劭磊.基于产业价值链有效划分的企业竞争部位选择理论研究.上海师范大学[D], 2006.

[4]胡军, 陶锋, 陈建林.珠三角OEM企业持续成长的路径选择.基于全球价值链外包体系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 2005, (8) .

珠三角服装出口产业 篇2

珠三角产业集群发展战略调整

产业集群有其产生、成长、成熟和衰亡的`过程,但这种生命周期是在一定原因和条件下完成的,因而它并不必然走向衰败,关键是要适时根据新情况、新特点进行战略调整和再定位.珠三角产业集群经过20多年的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对其进行战略调整已成势所必然.

作 者:喻卫斌 Yu Weibin 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教授,博士,广州,510320刊 名: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ZHOU ECONOMIC MANAGEMENT COLLEGE年,卷(期):6(1)分类号:F062.9关键词:珠三角 产业集群 战略调整

珠三角服装出口产业 篇3

长三角区域内共有1个直辖市—上海,3个副省级城市—南京、杭州、宁波,江苏省的苏州、无锡,浙江的湖州、嘉兴等15个城市,土地面积1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人口7534万人,占全国的5.9%。

近年来,长三角以其良好的基础设施、发达的科技教育和日趋完善的投资环境,成为国内外投资者关注的“热土”。2008年上半年,这一地区以占全国2%的陆地面积和约10%的人口数量,创造了全国26%的GDP,完成了全国37%的外贸出口额,吸引了全国52%的实收外资,其经济总量领先于我国另两大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区。

经济上,2007年长江三角洲地区16城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5000亿元大关,达到28775亿元,比2006年增加了4977亿元。从总量比重分析,2007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1365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5%。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进一步提升,由上年的20.4%上升到21.1%,提高了0.7个百分点。从增长速度分析,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增速均值达到15.6%,其中最高增速为17.6%,最低的亦为13.6%,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1和4.1个百分点。长三角已经成为拉动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地区。

2 长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产业的集群表现

纺织产业集群是我国纺织工业在市场配置资源发挥基础作用条件下,形成新型产业结构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目前,产业集群经济已成为我国传统纺织业走集约化、专业化的重要形式。而其中长三角地区的纺织产业集群又占了很大部分。

纺织服装产业地理分布集中的地区,均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分工,这可以由各地区纺织服装产业区位商系数LQ表现出来。

区位商(Location Quotient)是区分地域分工格局的指标之一,可以指示以区域分工角度衡量的某个产业或产品区域专业化的程度。区位商有两种计算方式,可称为绝对和相对区位商,其公式分别如下:

绝对区位商=LAi=(qAi/qA)/(qi/q)

相对区位商=LAB=(qAi/qA)/(qBi/qB)

式中,qAi代表A地区第i个产业部门的产值,qA代表A地区总的产业产值,qi代表第i个产业部门总产值,q代表全国所有产业总产值。绝对区位商衡量的是某地区产业结构与全国平均水平之间的差异,因此可衡量专业化水平。

该指标越高,说明该i产业部门在该区域聚集程度越高:两区域间所有产业部门的相对区位商则用来衡量两个区域之间产业结构的相似程度,该指标越高,说明两区域之间的产业结构(就i产业部门的比例而言)差异越大。一般说来,LQ>1,表明A产业在该地区专业化程度超过全省,属于地区专业化行业,该行业具有比较优势,该产业或其产品可以对外扩张或者输出,LQ值越大,专业化水平越高。LQ=1时,表明该地区A产业的专业化水平与全省相当。LQ<1,说明该地区A产业的专业化水平低于全省,需要从区域外引进该行业或者输入A产业的产品满足区域内的需要。

这一方法提供了集群存在于一个特定区域的迹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产业区域集群的联系,但没有考虑到企业的规模差异,如石油垄断性行业,就业人数很多,但并没有形成产业集群。而纺织服装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如果用就业份额来衡量该地区是否存在产业集群不是特别的精确,所以采用产业地区的产值来衡量长三角各地的纺织产业集群情况,为了方便获取数据,就以浙江省、江苏省和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的调查对象进行分析。

2.1 浙江省纺织服装绝对区位商系数

表1浙江省纺织服装绝对区位商系数

数据来源:2008年浙江省、上海市、江苏省统计年鉴和中国经济信息网

根据以上查找的数据得出:

浙江省的绝对区位商=LAi=(qAi/qA)/(qi/q)=(5927.77/40832.1)/

2.2 江苏省纺织服装绝对区位商系数

表2江苏省纺织服装绝对区位商系数

数据来源:2008年浙江省、上海市、江苏省统计年鉴和中国经济信息网

根据以上查找的数据得出:

江苏省的绝对区位商=LAi=(qAi/qA)/(qi/q)=(6506.9/65425.19)/

2.3 上海市纺织服装绝对区位商系数

表3上海市纺织服装绝对区位商系数

数据来源:2008年浙江省、上海市、江苏省统计年鉴和中国经济信息网

根据以上查找的数据得出:

上海市的绝对区位商=LAi=(qAi/qA)/(qi/q)=(818.37/23428.36)/

2.4 浙江省与江苏省纺织服装相对区位商系数

相对区位商=LAB=(qAi/qA)/(qBi/qB)=(5927.77/40832.1)/

2.5 上海市与浙江省纺织服装相对区位商系数

相对区位商=LAB=(qAi/qA)/(qBi/qB)=(818.37/23428.36)/(5927.7

2.6 上海市与江苏省纺织服装相对区位商系数

相对区位商=LAB=(qAi/qA)/(qBi/qB)=(818.37/23428.36)/

2.71995-2007年长三角大类纺织业的集中度指数

表4 1995-2007年长三角大类纺织业的集中度指数

3 总结

第一,通过对这三个地区的绝对区位商的计算得出:浙江省和江苏省的绝对区位商指标分别为3.299、2.256,LQ>1,表明纺织服装产业在该地区专业化程度超过全国,属于地区专业化行业,该行业具有比较优势,该产业或其产品可以对外扩张或者输出,LQ值明显较大,说明该行业的专业化水平较高,该产业部门在该区域聚集程度很高。而上海的绝对区位商指标LQ<1,但经过调查,因为纺织服装行业在上海不属于六大重点发展的行业,所以在规模上相对较小。

第二,通过对这三个地区的相对区位商的计算得出:浙江省与江苏省、上海市与浙江省、上海市与江苏省的纺织服装产业相对区位商系数分别为0.145968、0.240615、0.035122,说明两两区域间产业结构的相似程度较高。

第三,通过引用表格4里的数据表明虽然纺织业在长三角地区整体呈现集聚上升趋势,但具体来讲,上海的纺织行业相对规模整体上处于下降阶段,呈现与江苏、浙江不同的发展态势而江苏和浙江在化纤材料方面存在明显的集聚现象,2007年两省产量已占全国的四分之三;长三角纱产品13年来的平均集聚度为0.270,与2007年的集中度0.281相比相差不大,说明近年未有明显的产业集聚现象;长三角布产品的集中度指数很不稳定,其13年来的平均为0.302,从具体数据可以看出,浙江、江苏省除了在00-05年产量比例经常出现上下跳动现象外,近年来浙江省的产量与全国相比明显处于上升趋势,即纺织业布产品的集聚现象主要出现在浙江。所以从更具体的分类来分析,纺织业的同构程度也不大。从上可以知道,一方面纺织业同构程度较高,除了化纤是因为区域集聚外,其它都是因为浙江与江苏两省在布、纱产品之间存在较明显分工。所以从总体上看,江浙沪地区在纺织品上既存在同构现象又存在一定的分工,因此,以后对这个地区的纺织服装产业的集群作为整体来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Commission of European Communities.DG Enterprise,EuropeanTrend Chart on Innovation[R].Thematic Report Cluster Policies,Brussels,2003.

[2]Daniel Birke,G.M.Peter Swann.Network effects and the choice of mobile phone operator[J].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2006,16,(1-2):65-84.

[3]GereffiG.The organization ofbuyer-driven global commodity chains:How US retailers shape overseas production networks[A].In Gereffi G,Korzeniewicz M(eds).Commodity chains and global capitalism[M].Westport:Praeger,1994.95-122.

[4]Jerry Paytas,Robert Gradeck and Lena Andrews.Universiti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Clusters[R].Paper prepared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Adminstration,U.S.Department of Commerce,2004.

[5]刘志彪.现代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雷如桥.企业集群的“柠檬市场”风险及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2004(22).

[7]鹿朋.纺织服装业升级模式的国际比较与启示:区域生产网络的视角[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8]李二玲,李小建.中部农区产业集群的创建、培育与升级[J]中州学刊,2008(2).

[9]孟庆民,李国平,杨开忠.学习型区域:面向全球化的区域发展[J].地理科学,2001(3).

[10]马晓国.风险投资集群与区域经济的发展[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珠三角服装出口产业 篇4

2011-05-11 08:40:00 南方日报网络版

走与珠三角东岸不一样的发展新路,可能会影响发展速度,这就要做到“好字当头,快在其中”。在坚持好的前提下,能搞多快搞多快。“好”的前提下的“快”,是造福。没有“好”的“快”,可能是造孽。不“好”,宁可慢一些,也要保证“好”。坚持科学发展,“慢”也是成绩。

———汪 洋

9日至10日,珠三角九市产业转型升级巡回检查讲评会走进珠海、中山、江门,实地检查三市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特别是产业转型升级相关工作,总结经验,分析问题,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省委书记汪洋、省长黄华华出席会议并讲话。

中山全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速,新能源、健康医药和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分别比2008年增长65.9%、34.8%、93.8%。9日上午,与会代表考察了火炬开发区创新创意集聚中心、临海装备制造业基地、明阳风电集团、盛景尚峰金融商务中心“三旧”改造项目等,了解中山产业转型情况。

江门以LED、新能源、轨道交通装备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攻方向,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经济增长质量进一步提高。9日下午,与会代表考察了南车项目、富华重工有限公司和台山核电站,加深了对江门转型之路的认识。

珠海按照“高端起步、双轮驱动、合理布局、集聚发展”的方针,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高端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初步形成高端发展、集约发展、错位发展的良好态势,开创了逆势而上、特色鲜明的产业转型升级新路径。中航工业通用飞机珠海航空产业基地、银通新能源有限公司、长隆国际海洋度假区项目工地、十字门中央商务区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

10日下午,汪洋主持召开会议,听取珠海、中山、江门转型升级工作情况汇报。

汪洋指出,省委十届八次全会提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核心任务,这是结合广东实际落实中央关于“十二五”发展“主题主线”的根本要求。加快转型升级是实现幸福广东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加快转型升级,可以减少生产所付出的代价,有效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保证人民群众有更持久的幸福;可以增加消费,扩大内需,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有效提升基层群众的幸福感;可以更好落实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宜居城乡,让人民群众从身边的变化中感受到幸福;更重要的是,通过加快转型升级的务实工作,让老百姓感受到生活的变化,感受到干部风气的变化,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心,从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这次召开巡回检查讲评活动就是推动珠三角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通过检查讲评,更好地落实国家“主题主线”要求,促进“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

汪洋充分肯定珠中江三市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思路清晰、举措扎实、成效显现、趋势令人鼓舞,希望珠中江经济圈增强使命意识和危机意识,奋发有为,励精图治,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先行先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更大成绩,努力走出一条与珠三角东岸不一样的发展道路。

汪洋说,30多年前,珠三角没资金、没技术、没市场、没人才,迫切需要改变落后的经济面貌,珠三角东岸在发展中形成了不惜代价、加快赶超的传统发展模式。这种选择对于30年前的珠三角东岸来说,是唯一的选择,也是正确的选择。但发展到了今天,传统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深圳、东莞只干了30年,就面临“无地可用”的困境。珠中江应当坚决摒弃传统发展模式的老路,避免珠三角东岸一些地区曾经付出的沉痛代价,走与珠三角东岸不一样的发展新路。一要坚持守住蓝天碧水的底线,用最低的土地消耗实现工业化、城市化。二要坚持产业的高起点和高集聚度,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三要坚持同步解决发展中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汪洋强调,珠中江要走与珠三角东岸不一样的发展新路,可能会影响发展速度,这就要做到“好字当头,快在其中”。在坚持好的前提下,能搞多快搞多快。“好”的前提下的“快”,是造福。没有“好”的“快”,可能是造孽。不“好”,宁可慢一些,也要保证“好”。坚持科学发展,“慢”也是成绩。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必须先把经济总量做上去,广东领风气之先,在全国干得最“快”。但当前资源、环境和国际背景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国家要求“好”的时候,如果广东能够下决心把“好”字摆在前面,从工作上而不是口号上坚持“好”,广东就可能会在科学发展上再领风气之先。这需要有决心,更需要有定力。希望广东能坚持走科学发展道路,用十年、二十年的时间,再次赶上新加坡。我们曾经赶上的是新加坡的经济总量,希望将来再次赶上的不仅是总量,而且还包括人均水平、人的幸福感、社会文明程度等。

黄华华说,近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珠海、中山、江门三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按照“珠江口西岸要规模化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生产型服务业,做大做强主导行业,打造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的定位要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2010年绝大多数考核指标超额完成,产业规划和政策日益完善,产业高端化发展势头良好,产业集聚发展扎实推进,产业绿色低碳特征明显,开放合作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黄华华要求珠中江努力建设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布局合理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走出一条产业转型新路。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产业规划和政策支撑。二要大力推进自主创新,促进产业高端发展。三要狠抓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四要加快产业园区和专业镇建设,提升产业集聚水平。五要推进产业错位发展、协同发展,提升区域产业协作水平。

珠三角服装出口产业 篇5

(一) 工业总量不大, 先进制造业企业整体较弱

由于受到自身区位、交通、资源等各方面因素制约, 珠三角后发地区工业起步较晚, 发展速度较慢, 发展水平偏低。以江门台山市为例, 2011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784.1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6.09亿元, 这其中还包含国华台电、台山核电两个大型能源国企在内, 相对于台山3286平方公里的面积而言, 单位面积土地产值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先进制造业占台山工业比重偏小, 工业企业较多存在规模小、技术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弱、产业链不完善、处在工业生产链条的上游等问题。另据统计, 2012年江门市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企业约932家, 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33.7%。其中, 装备制造业656家, 占先进制造业企业总数的70.4%;石油及化工行业有203家, 占21.8%;钢铁冶炼加工业73家, 占7.8%。2009年, 肇庆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是34.9%, 2010年为35%。广东省2009年为44.3%, 2012年为46%。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珠三角后发地区先进制造业数量不多, 增长缓慢。

(二) 出口与内销并重

珠三角后发地区先进制造业出口与内销并重。以江门市为例, 2011年先进制造业企业中有出口业务的有197家, 占其总数的21.14%。2011年出口交货值300.78亿元, 比上年增长27.83%, 占先进制造业产值的比重为18.61%。其中, 装备制造业企业四分之一有出口业务, 其出口交货值占产值比重为23.87%。钢铁冶炼加工、石油及化工行业以内销为主。珠三角后发地区先进制造业产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港澳、欧盟、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

(三) 以先进制造业产业转移承接地为依托, 出口前景看好

在后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 先进制造业是广东省“从广东制造”到“广东创造”的主要平台和发展重点, 也是广东省实现外贸转型升级的一个主要抓手, 后发地区先进制造业虽然基础薄弱, 但对提升工业增量的愿望更为迫切。《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规划纲要 (2008-2020年) 》 (以下简称《纲要》) 将江门市定位于“广东省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区”;而肇庆市被赋予了“珠三角重大装备制造配套基地”等地位。珠三角后发地区成为了广东省产业转移承接地, 如果说发达地区转型升级的主要思路是“腾笼换鸟”, 后发地区则是“筑巢引凤”。这样, 珠三角后发地区在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就能与珠三角发达地区形成互补格局。例如江门台山市, 土地资源丰富, 生产成本较低, 出口产品发展空间广阔, 2012年江门产业转移园台山园区成功承接深圳龙电门业等多家先进制造业产业转移企业落户。珠三角后发地区以省先进制造业产业转移承接地为依托, 利用自身的国土资源、生产成本等优势, 先进制造业产品出口前景一片光明。

二、珠三角后发地区先进制造业出口品牌发展现状

(一) 先进制造业出口品牌建设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出口品牌是出口产品的识别标志, 是一种精神象征, 一种价值理念, 是出口产品品质优异的核心体现。出口品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珠三角后发地区先进制造业出口品牌建设在全省却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以2012年广东省工业类名牌产品的数据为例, 全省共计508个, 其中江门18个、肇庆14个。通过分层聚类分析, 将21个城市 (含顺德) 划分为三个层次。其中广州 (71个) 、中山 (63个) 、东莞 (62个) 、顺德 (47个) 、佛山 (46个) 、深圳 (35个) 属于第一梯队;汕头 (30个) 、惠州 (20个) 、阳江 (19个) 、珠海 (19个) 、江门 (18个) 、潮州 (18个) 、揭阳 (17个) 、肇庆 (14个) 属于第二梯队;韶关 (7个) 、梅州 (7个) 、湛江 (4个) 、清远 (5个) 、云浮 (2个) 、茂名 (2个) 、河源 (2个) 属于第三梯队。这一结构与广东省各城市的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较为一致。根据2012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的数据, 肇庆没有企业品牌进入500强, 江门只有两家, 分别是品牌价值46.22亿元的嘉宝莉和176.62亿元的豪爵。而从省名牌的出口产品类型来看, 结构相对单一, 且集中在家具、纺织、卫浴、摩托车、汽车配件等传统制造业。由此可见, 珠三角后发地区先进制造业的出口品牌建设在全省仍处于起步阶段。

(二) 出口品牌建设受制于先进制造业转型发展

从区域比较的角度看, 珠三角后发地区的江门、肇庆两市同为《纲要》中珠江口西岸的节点城市, 同时承担着珠江口西岸地区壮大发展先进制造业的重担, 也均面临着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难题。因此, 对这两个城市的先进制造业出口品牌进行比较研究具有现实意义。2007年至2011年五年间, 江门市在省工业类产品出口名牌中的数量分别为6、12、2、21和17个, 基本呈上升趋势, 反映了江门先进制造业对于品牌建设的重视度逐年上升。同时, 从近五年新增名牌产品数量的变化来看, 肇庆市的变化相对平缓, 即使在名牌产品数普遍大幅下降的2009年, 也达到12个, 与往年水平基本持平。而同年, 江门则急剧降为2个, 降幅明显。根据分析发现, 江门市工业品的省名牌数量与工业产值的变化趋同。以2009年为例, 受宏观环境影响江门当年全社会工业总产值是32 637 646万元, 尽管较2008年仍有所增加, 但增速仅为14.2%。同年, 江门新增省工业品名牌数仅为两个, 为近年来最少。2010年随着经济形势好转, 江门工业出现明显复苏现象。与此同时, 当年省工业品名牌数量也猛增至21个。二者变化的趋同性说明, 目前珠三角后发地区先进制造业的出口品牌建设受到其产业发展形势的直接影响。通常经济形势较好时, 品牌建设才能得到相应重视。

(三) 品牌出口市场过于集中, 产品国际竞争力较弱

目前, 珠三角后发地区先进制造业出口产品市场仍主要集中于欧盟、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而金融危机的狂飙席卷全球, 发达国家经济失衡带来的各种问题很容易波及珠三角后发地区, 导致珠三角后发地区出口不稳定, 并进一步制约珠三角后发地区先进制造业的转型发展。有相关调查显示, 2012年江门先进制造业的出口产品如家用电器、五金建材、不锈钢家居制品等商品在欧美等传统市场的订单规模与2011年同期相比明显减少, 据统计, 2012年以上商品的出口增速仅为5.2%、4.1%和3.9%。出口市场过度集中于以上发达国家和地区会给珠三角后发地区先进制造业的转型发展带来诸多弊端。第一, 由于受到较高收入弹性的影响, 发达国家和地区对进口产品的需求会随着经济衰退而出现大幅下滑, 倘若我们不对出口产品结构和出口地域结构做出及时恰当的调整, 出口企业将会遭受出口减少、产能过剩的损失。第二, 出口市场过度集中于部分发达国家, 会引发这些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有资料显示, 2010年以来, 江门先进制造业出口产品如卫生纸、铝型材等商品遭不同国家反倾销、反补贴起诉, 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涉案金额上看均为历年新高。第三, 出口市场过度集中容易使珠三角后发地区的先进制造业的生产模式被锁定, 而失去灵活性。因为产品的需求结构在特定市场是较为稳定的, 对这些市场的出口实际上会不断强化出口商的固有的生产模式, 使其难以自拔。具体地说, 珠三角后发地区当前仍旧处于国际分工链条的低端, 低端产品利润微薄, 因此我们的加工制造企业只能通过增加出口量来获取一定的出口收益。珠三角后发地区的加工制造企业由于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 加上受分工的锁定效应影响, 企业的相对收入会持续降低, 影响该地区在国际市场的消费能力, 从而使得该地区进入低端产品生产和出口、低附加值和低收入的恶性循环。

前面谈到, 就目前来看, 珠三角后发地区先进制造业在全球具有像豪爵、嘉宝莉这样的1至2个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出口品牌, 但出口品牌建设整体水平不高, 出口产品缺乏创意设计, 而创意设计是品牌的核心价值所在, 因此出口品牌内涵价值不够, 国际竞争力较弱。

三、对策建议

(一) 增强企业创牌意识, 坚持品牌战略

鉴于种种原因, 珠三角后发地区先进制造出口企业总是过分重视出口创汇, 而不愿多花功夫塑造出口品牌。据上文分析, 有限的品牌数量和品牌价值可以看出目前珠三角后发地区制造业企业对于塑造出口品牌的意识还远远不够。多数企业在品牌建设过程中短期行为盛行。出口产品通常是通过年度的新品发布会和订货会推向海外市场的。企业大多只是关心订货合同能否成功签订而往往忽视了产品到了国外市场后客户反映如何。这显然不利于品牌价值的稳固和积累。所以企业急需增强创牌意识, 将品牌作为企业知识产权的重点保护内容。同时, 正确认识品牌价值和建设规律, 坚持长期的品牌战略。

(二) 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增强自主品牌内涵

产品的科技含量是品牌的内涵所在。而企业的研发能力是品牌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的先进性决定了其品牌建设必须有先进的技术作为重要支持。一方面, 企业内部要积极引进技术人才, 加大对出口产品的研发投入。2011年江门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研发经费支出为240013万元 (2012江门统计年鉴) , 佛山为980679.7万元 (2012佛山统计年鉴) , 后者是前者的4倍。研发经费不足, 研发设备陈旧, 人才缺乏已成为目前先进制造业出口品牌创新的“瓶颈”。因此, 先进制造业企业在实施品牌战略的同时必须辅以具有研发倾向的资金投入制度, 同时完全转变传统代工厂模式下的低成本人力资源策略。另一方面, 政府为企业出口品牌建设构筑良好的政策环境。例如, 政府可以给予先进制造业出口企业较为宽松的贷款条件, 提供良好的融资服务, 建立出口奖励基金和加大出口退税力度等等。通过这些政策措施建立激励企业塑造出口品牌, 增强自主品牌的内涵。

(三) 拓宽品牌营销渠道, 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

珠三角后发地区先进制造业企业在出口产品国外市场上必须打破单一依赖欧美传统市场的格局, 拓宽品牌营销渠道, 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企业要大胆走出去, 在海外投资设厂, 建立营销网络, 通过产品推介会、订货会、博览会、媒体报刊等多种营销渠道加强自主品牌的国外影响力。以品牌拓展市场, 增加出口, 必须积极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其中要重点积极开拓俄罗斯、南美、中东等新兴市场。以上新兴市场发育较为成熟, 经济活动透明度较高, 贸易增长潜力较大。其他发展中国家市场也不容忽视。尽管这些国家市场总容量不大, 但由于较大收入差异的存在, 其较为富裕的阶层的消费能力不可小觑。

摘要:珠三角地区包括了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佛山、中山、惠州、江门和肇庆等九个市。其中, 江门、肇庆由于受制于某些不利因素, 先进制造业发展速度较慢, 属于珠三角后发展地区 (以下简称珠三角后发地区) 。珠三角后发地区推进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要增强企业创牌意识, 坚持品牌战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增强自主品牌内涵;拓宽品牌营销渠道, 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

关键词:珠三角后发地区,先进制造业,出口品牌

参考文献

[1]张丽静, 施雯.我国现代制造业存在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J].北方经贸, 2011 (7) .

[2]卫文辉.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品牌提升策略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 2012 (4) .

[3]徐文, 罗红玲.我国外贸出口品牌战略研究[J].中国商贸, 2011 (8) .

[4]李飔婷.珠江三角洲地区出口贸易发展现状与对策[J].对外经贸, 2012 (7) .

珠三角服装出口产业 篇6

一、珠三角出口贸易现状分析

根据2015年珠三角海关统计局统计的贸易数据显示, 珠三角地区在2015年时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106542.12亿元人民币, 换算成美元约等于15220.2亿美元, 已经达到了广东省全年进出口贸易总额的93.7% (具体如表1所示) 。由此可以看出, 珠三角进出口贸易在广东省的进出口贸易中占据着首要位置, 同时也是促进我国出口贸易增长的关键因素。

注:数据来源:珠三角海关统计局。

(一) 珠三角的出口贸易以加工贸易为主, 经济增长呈现下滑趋势

根据2015年珠三角海关统计局统计的贸易数据显示, 在2009~2015年间珠三角地区的外贸行业主要以加工业为主, 但是在近几年发展的历程中, 珠三角地区的加工外贸行业经济增长呈现下滑趋势。总结来看, 截止到2015年, 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增速下降了2.6%。在珠三角地区的贸易活动主要以加工贸易为主要部分, 普通贸易和其他贸易为次要部分 (如表2所示) 。

注:数据来源:珠三角海关统计局。

(二) 珠三角地区的出口贸易商品主要为机电产品

珠三角地区作为我国出口贸易的主要地区, 其出口贸易商品主要以机电产品为主, 其中包括了机械制造品、电子电器产品、电子仪器仪表以及其他机械设备。根据珠三角海关贸易统计显示, 在2015年间机电产品的出口贸易总额达到了5876.3亿美元, 在珠三角地区的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例达到38.61%。而电子电器产品是珠三角地区的主要出口贸易产品。除此之外, 一些劳动成本比较低和资源消耗比较大的产业也是珠三角地区的热门外贸行业, 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贸易生产伴随着大量的资源消耗。

(三) 珠三角地区的出口贸易市场主要面向于欧盟、美国以及香港等地区

根据2015年珠三角海关贸易统计显示, 在2015年间, 珠三角地区对香港的出口贸易总额达到了4587.9亿美元, 在出口贸易市场的总额中所占的比例为30.14%, 对欧盟地区的出口贸易总额达到1247.9亿美元, 所占的比例为17.8%, 对美国地区的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763.8亿美元, 所占的比例为27.5% (如表3所示) 。香港是国际贸易中的自由港口, 在国际贸易中占据着极大的优势, 资金流动量比较大, 而贸易税收比较低, 所以我国的珠三角地区许多企业把产品由香港中转之后, 出口到美国和欧盟等国家。香港作为重要的中转市场, 所以珠三角地区对香港的出口贸易规模最大。

注:数据来源:珠三角海关统计局。

二、低碳贸易壁垒对珠三角出口贸易的影响

自西方发达国家建立低碳贸易壁垒以来, 对珠三角地区贸易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珠三角地区作为资源消耗、成本导向型的外贸地区, 低碳贸易壁垒的设立对珠三角地区的资源劳动产业发展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 可能会提高珠三角地区的就业压力, 许多不达标的企业面临着破产倒闭的风险, 这些企业必须进行产业升级转型, 加强引进先进的低碳技术, 才能改变当前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消耗型产业的贸易结构, 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地位。下面就碳关税、碳标签和低碳技术标准三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一) 碳关税

自从西方发达国家出台了征收低碳税的法律法规, 珠三角地区的出口贸易产品进入欧美市场必然会被征收一定数量的碳关税, 征收碳关税将会造成珠三角地区的进出口贸易收益减少, 同时也会对珠三角地区的进出口产业结构造成影响, 使进出口产品的生产成本增加。

(二) 碳标签

目前, 在欧盟和美国等国家纷纷出台了碳标签政策, 也就是在产品生产、流通以及消费等各个环节减少碳的排放, 节约资源。因此, 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 更多地关心产品的能源消耗, 因为能源消耗与产品的使用成本存在直接的联系。

由于珠三角地区在进出口贸易中, 主要以高能耗产品生产为主, 而碳标签产品政策的出台, 将会给珠三角产品生产、流通和销售造成不良影响。

(三) 低碳技术标准

近年来, 我国逐渐宣传低碳环保无污染, 但是低碳技术标准的发展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 同时,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 珠三角地区的低碳贸易发展比较缓慢, 存在较大的差距。而当前珠三角地区出口贸易的现状是, 低碳技术标准无明显提高, 低碳贸易产业结构不够完善, 即使产品成本增加后, 也并未减少碳排量。

三、应对国际低碳贸易壁垒的措施分析

(一) 积极响应国际低碳贸易, 减少能源损耗

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重要阶段, 为了增加国际市场竞争力, 必须积极响应国际低碳贸易呼声, 抓住国际低碳贸易壁垒的发展机会, 承担节能减排的义务。加强引进新能源替代技术, 提高低碳技术标准, 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才能稳步促进珠三角外贸经济可持续发展。具体来看, 首先, 必须大力推广低碳经济发展机制, 完善珠三角低碳贸易市场体系, 充分利用当前的劳动力和资源优势, 促进低碳产业可持续发展。其次, 加强碳贸易知识的培训和大力宣传, 让相关外贸企业能够合理开展碳交易活动, 促进珠三角地区碳贸易可持续发展。再次, 开发应用清洁贸易发展模式, 为珠三角外贸建立完善的绿色贸易市场。最后, 借鉴国内外先进国家的碳贸易经验, 提高珠三角地区的碳交易市场竞争力, 积极和发达国家进行碳交易。

(二) 获取碳减排量

珠三角地区的外贸产业主要以能源损耗为主, 而且珠三角地区的能源比较匮乏, 所以在珠三角地区的加工贸易资源主要来源于其他地区。珠三角地区的机电产品制造需要碳排量比较高的钢材、塑胶和铝制品, 所以完全利用原材料来减少碳排量非常困难, 因此, 只能按照商业计划来获取碳减排量, 寻求低碳经济发展路径。近几年以来, 我国的可再生能源损耗量非常大, 其中风能、电能和太阳能的容量达到3.7亿千瓦, 所以说碳减排量的供应非常大。而且随着国际碳价不断降低, 珠三角地区企业可以通过低成本来获取碳减排量, 同时也要学会运用自身的优势, 加强原材料采购, 降低碳减排的成本。

(三) 建立完善的低碳贸易管理政策

为了促进珠三角地区的低碳贸易出口, 积极应对国际低碳贸易壁垒, 必须建立与低碳贸易相适应的管理政策。具体而言, 主要通过这样几步来完善低碳贸易管理机制。第一, 建立《低碳经济贸易法》, 制定完善的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国务院可以借鉴和吸收发达国家的低碳经济发展规划, 积极应对当前的国际经济环境变化, 加强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 珠三角地区政府要完善低碳技术标准和考核机制。在出口贸易上, 以环境保护为中心发展经济, 从上要制定完善的法律政策, 从下要制定积极的应对策略。相关企业要落实低碳经济政策, 大力推行低碳考核制度。第三, 建立完善的低碳认证制度。也就是珠三角地区的产品出口必须经过低碳质量检验, 才允许进行出口贸易。同时, 对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进行严格管理, 提高企业的低碳意识, 建立完善的低碳技术标准, 才能够促进珠三角地区低碳经济贸易的发展。

综上所述, 珠三角出口贸易受到国际低碳贸易壁垒的影响, 经济增长呈现放缓趋势, 珠三角地区的出口贸易产品主要为机电产品, 市场面向欧盟、美国以及香港等地区。为了促进珠三角地区出口贸易经济的增长, 必须优化珠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 降低碳排量, 提高低碳技术水平, 完善低碳贸易管理政策, 才能与国际市场接轨, 走出珠三角地区的低碳贸易困境。

参考文献

[1]谢冬兴, 陈泽全.产业结构转型期珠三角体育用品出口状况与对策[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1) :69-77.

珠三角产业转移研究 篇7

通过承接全球产业转移,珠三角已经完成了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向重要的制造业中心的转变,并成功实现了第二、第三产业双重主导的经济社会全面联动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已经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再到产业多元化发展的转变,形成了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开发为基础的产业格局。然而,随着珠三角民工荒的暴发,其原有的低成本优势消失,以劳动密集为特征的加工制造业逐渐暴露出其弊端。事实证明,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产业转移是必然趋势。有效配置市场资源,将生产加工环节有选择地迁移到成本相对较低或靠近终端市场的地区,是绝大部分工业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1 珠三角产业转移现状

1.1 出台政策

从2002年出台的《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山区发展的决定》对珠三角与山区两翼共建产业园区的设想,到2005年3月出台的《关于广东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试行)》(粤府[2005]22号),正式拉开了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的序幕。这些政策的出台,表明了政府对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决心和力度。2005年8月,广东省经贸委下发《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认定办法》,随后下发《关于贯彻实施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认定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环保和国土部门相继出台了环境保护和用地等政策意见,依法依规,有效推进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工作[1]。

目前,经广东省政府批准,共有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5个珠三角城市与韶关、梅州、河源、惠州、肇庆、湛江、茂名、阳江、云浮9个山区和东西两翼地级市共建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24个。这24个产业转移工业园分别认定了其主导产业,确定以下产业转移:

(1)深圳向梅州转移电子信息、电气及自动化产业,向和平转移钟表制造、电子及通讯设备产业,向潮州转移机械制造、新材料产业,向吴川转移电子、玩具产业。

(2)东莞向兴宁转移汽车、五金机械产业,向始兴转移电子、精密机械装备产业,向乐昌转移机械、家具产业,向惠东转移鞋业、家用电器产业,向龙门金山转移服装、家具产业,向海丰转移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产业,向信宜转移毛纺织业、农林产品深加工产业,向阳春转移电子电器、服装产业。

(3)中山向河源转移电子通讯及器材、机械模具产业,向浈江转移电子信息、机械制造(液压元件、汽车配件)产业,向怀集转移家具、金属制品产业,向阳西转移纺织服装、食品医药产业,向阳江转移电子信息、日用电器产业。

(4)佛山向德庆转移打火机(烟具)制造、家具产业,向云浮转移轻工机械、电子通讯产业,向云城转移机械制造、家具产业,向清远转移机械制造、医药产业,向廉江转移小家电制造和加工产业,向阳东转移五金机械、家具产业。

(5)广州向电白转移电子电器、纺织服装产业。

1.2 产业转移情况

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得益于香港等地产业转移,香港与该地区的关系密切,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港资企业占珠三角全部外资企业的72%。另外,在珠三角有半数的制造企业属于港资或有港资参与,港商在深圳、东莞、广州、佛山等珠江三角洲9个城市共计设立了55 200家制造业企业,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占55%,规模以下工业占45%。根据香港总工会的研究报告,在珠三角有10%的港资企业2008年将可能倒闭,37.3%的港资企业正计划将全部或部分生产线搬离珠三角,有超过63%的企业计划迁出广东。其中,珠三角外迁的港台企业,涉及的产品销售额为12.14亿元,约1.3万名员工[2]。

深圳家具、纺织服装业迫切待转。由于服装业的利润越来越低,已经有很大部分转出。深圳家具已遭遇到了发展瓶颈,靠一线城市和出口已经很难维持其家具霸主地位,出征二、三线市场既是情非得已,也是另谋出路的关键一步。深圳的生物制药产业,主要看重的是西南地区的生物资源,很多总部仍然在深圳。

东莞首先要转移的是纺织服装业,其次是电子信息业,最后是家具企业。纺织企业已经开始抱团去外地寻找商机,信息电子产业不是全面转移而主要是针对外地的合作,仅虎门镇,去越南的电子信息产业就有300多家,东莞还在越南建立了东莞工业区,主要的模式是利用越南的市场以及东莞的资源。

在中山市与山区及东西两翼共建的5个产业转移园中,目前共有28家由中山转移出去的企业,主要包括鞋类、五金、纺织、服装、玩具、电子、食品加工、物流配送等行业企业,另外,近2年由中山市迁往省内外或国外的企业与项目也有20项左右。2007年以来中山共有203家工业企业关闭,均为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电气机械、纺织服装、家具、金属制品等传统行业,初步估算企业关闭减少工业总产值8.3亿元左右;共有14家工业企业整体外迁到市外,均为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电子通信、纺织服装、灯饰等行业,初步估算企业外迁减少工业总产值6.6亿元左右。

佛山按照有关整治工作要求,计划对南庄辖区内的75家陶瓷企业,分门别类开展整治工作,重点整治“淘汰转移”类企业,原则上将现有陶瓷企业的低端生产线全部搬离南庄。2008年底前,完成56家企业整治,2009年年底前,完成全部陶瓷生产企业的整治工作[3]。

2 产业转移原因分析

产业转移是指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的变化引起的产业在一国内部或国家间的转移活动,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是国际间或地区间产业分工形成的重要因素,是一国或地区为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途径[4]。据此分析,珠三角产业转移主要有以下原因。

2.1 资源要素价格上涨

经济活动的目标就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由于区域间比较优势的存在,导致了地域分工与区际贸易的出现,同时也使区域间在分工与贸易的基础上各自获得了更多的比较利益;同样由于比较优势的存在,导致了资源要素在区域间的流动,从而使区域间比较利益的获得方式更加复杂化。由于产业比较优势的存在,促使了区域间各种资源要素和商品的流动形成了产业转移,比较优势是区域产业转移的动力。

区域经济得到发展的同时也促使该区域的各种要素价格上涨,包括劳动力成本上升。传统加工制造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因此单位劳动力成本上升将使以廉价劳动为竞争核心的企业大规模破产。

土地是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要素,也是有限的。有限的资源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配置到能够产生更多价值的产业中去。因此,土地更多的流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原材料、能源、水资源等资源要素的价格不断上涨,增加了以成本为核心竞争力的产业负担。

2.2 劳动力短缺

我国是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然而从2004年开始全国许多地方暴发民工荒,并且逐渐蔓延,缺工也越来越严重,珠三角也是民工荒比较严重的地方。其实,最缺民工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劳动密集性、附加值低的企业主要收入来源是收取加工费,依靠廉价劳动力维持生存。而所谓的民工荒,并不是指找不到工人,准确来说应该是结构性缺工。

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CPI指数也不断上升,想要维持原来的低劳动力成本已不现实。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密集型企业只能做出选择,破产倒闭、转移或者转型。

2.3 发展模式不合理

自从珠三角承接港澳台等地区的产业转移,便逐渐走向工业化。然而,珠三角地区工业化的过程,既是高能耗过程,也是高污染过程。该区域长期固守这种低端发展模式,使得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资源环境压力增大,社会管理任务繁重,社会矛盾日益增多。通过高能耗、高污染推动经济发展的方式已经不再合理。通货膨涨等因素引起的原材料价格上涨使高能耗为特征的、粗放式、数量型经济增长严重受损。另外,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我国也正在积极建设和谐社会和创新型社会,节能减排和绿色社会的呼声强烈,发展高污染经济将承担极大的社会责任和经济成本。

珠三角的经济发展不仅要重视经济效益还要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政府部门为了加大力度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移,已经出台相关政策,提高产业进入的门槛,将劳动密集型的低端生产环节和高耗能企业转移出去。

2.4 市场萎缩

珠三角加工制造业的市场萎缩应从2个方面来看:一方面,由于受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国际贸易长期顺差、外汇储备量全球第1以及政治因素等综合性因素影响,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加大了以出口为主的加工制造业的压力。同时,国外的贸易壁垒也大大缩小了这些产业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已经严重影响欧美等国的实体经济,许多大型企业纷纷破产,国际订单大幅减少,导致珠三角地区许多出口型加工制造企业面临危机,加大了这些产业的转移和转型压力。

2.5 金融风暴影响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对国内经济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广,程度越来越深。国家为应对金融风暴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表现在宏观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方面。国家的宏观调控偏向于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珠三角地区的加工制造业以出口为主,受限于当前的国内和国际经济环境,区域产业经济将受较大影响。为了保证区域经济的合理、可持续发展,这些低附加值的出口型产业势必转移。

3 产业转移应采取的措施

3.1 做好产业结构调整规划

产业结构调整应该分为产业转移出去和产业转移进来两部分。只片面考虑把产业转移出去,而不考虑哪些产业应该转移进来和怎样转移进来,将会使区域产业结构失调,区域经济将会遭受重大打击。因此,区域在产业转移前应做详细调查,做好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另外,在产业转移时,政府应保持谨慎态度,企业的迁出由企业自主决定。

3.2 转换发展模式

由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在珠三角地区长期发展,成为某些区域的支柱产业甚至是唯一产业。因此,产业大规模转移必将遭到某些地方政府阻碍。这些地方政府应结合实际环境勇于放弃固有模式,在放弃附加值较低的产业同时引进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确保区域经济的良性发展。

3.3 避免区域产业空心化

由于区域产业大规模转移将会对区域经济有较大影响,如果只是单纯地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出去,而不引进新产业,区域产业将会呈现空心化,区域经济将会严重受损。由于各区域对不同产业的吸引力不同,部分产业不能按规划引进,所以各区域应该产业定位,确定未来发展的主导产业,转移和引进同时进行,保证区域经济的平衡稳定。

3.4 正确选择引进的产业

各区域自身条件具有较大差别,选择引进的产业应能够结合自身条件,发挥最大优势,创造最好效益。产业转移是把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产业转移出去,因此引进的产业应该比原有产业具有更高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对于保留的传统产业应该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淘汰一批落后产能,推动传统产业从数量规模型向品牌效益型转变。

摘要:各种资源要素价格上升、劳动力短缺、市场萎缩、产业发展模式的不合理以及国家为应对金融风暴采取的内需政策是导致珠三角产业转移和转型的重要原因。因此,在产业转移过程中,政府部门应做好产业结构调整规划,转变发展模式,避免产业空心化,正确选择应该引进的产业,促进产业转移和升级。

关键词:珠三角,产业转移,原因,措施

参考文献

[1]黄玮.广东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加速推进[N].南方日报,2007-04-19(A02).

[2]香港工业总会.珠三角制造——香港工业的挑战与机遇[R].深圳:香港工业总会,2008.

[3]唐晶晶.珠三角主要城市产业转移行业特点[J].中国工业地产,2008(6):37-39.

珠三角服装出口产业 篇8

(一)珠三角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概况

2013 年珠三角传统优势产业增加值达到5368.95 亿元的规模,约占到珠三角全部工业增加值20795.25 亿的25.82%,在制造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珠三角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离不开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具体从部分行业来看,2013 年广东省食品制造业增加值为580.24 亿,增长率9.9%;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加值235.41亿,增长率8.2%;纺织业增加值560.69、增长率9.8%;纺织服装、服饰业增加值946.01 亿、增长率7.3%;家具制造业增加值362.43 亿、增长率8.5%;造纸和纸制品业增加值372.5 亿、增长率8.4%;金属制品业增加值1073.38 亿、增长率9.3%,相对于2013 全年工业增加值8.7%的增长率,传统优势产业发展速度居于平均水平。

(二)龚波兹曲线模型分析

判定一个产业生命周期常用的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是拟合曲线分析法,第二种是经验对比法,第三种是计算判断法,龚柏兹曲线模型分析法是英国金融保险专家龚柏兹于1820 年提出的预测人口增长的曲线,后来演化作为确定产业生命周期的典型方法。龚柏兹曲线的数学模型是,其中,yt为第t期指标值,t为时间变量,k、a、b为参数。上式两边取对数得:

为了分析和判断龚柏兹曲线模型的特征,令t=1,2,3,···,n,从而得到对应的值随着t变化而变化的趋势。如表1 所示:

如果假设可得到龚波兹曲线模型的转化公式,,此时可以采用分组法,将珠三角传统优势产业从2011年第四季度到2013年第四季度共9个季度的工业增加值分为三组,如下图1表格所示,每组三个数值,分别计算各组数据对数值并求和,三组的和分别设为再代入下面的三个公式,由此可以算出K'、a'、b的数值。

由上述图标数值代入公式计算可得:

(注:根据广东省统计局数据整理所得)

将所得数据代入以下公式计算

综合的数值和上述公式计算可得a' =-0.1165;b=1.0889. 产业生命周期阶段一般按照效率的明显变化作为各阶段的分界,根据龚柏兹曲线模型参数的估计数值,实现产业生命周期阶段划分的理论判定。当参数al<0 ,b>1 产业生命周期处于成熟期阶段,生产能力与市场空间的扩大步伐趋于停滞。一方面是由于传统产业市场需求逐渐饱和,产品基本上实现了普及;另一方面传统优势产业的要素供给日趋紧张,要素相对价格水平比较高,要素供给优势丧失。

(三)传统优势产业生命周期特征

珠三角传统优势产业经历了成长阶段的高速增长和规模扩张之后,进入产业生命周期的成熟阶段,表现为产业再投入和产出的增长速度放缓,行业通用技术和产品性能的成熟,同时产业组织也趋向于稳定,企业间建立了分工协作关系,市场结构趋于合理。主要特征表现在四个方面:传统产业生产扩张速度减慢、传统产业重组的速度加快;传统产业市场销量虽有增加但是速度变小、市场需求趋向饱和、社会普及率很高;竞争转向于体验与服务、利润逐渐下降。

二、居于成熟期的珠三角传统产业转型不利因素分析

(一)政府产业政策调整、传统优势产业失宠

2010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了扶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全国各地纷纷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具体规划部署。特别是广东、江苏、北京、上海等经济基础较好的省市,政府产业政策越来越倾向于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曾经辉煌的传统产业已经风光不在,尤其是那些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等传统产业甚至被视为落后衰退产业,受到了政府政策的限制,税收负担越来越重,融资环境越来越差,技术支持越来越少,地方政府产业发展工作的重心已经转移到了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领域。

(二)传统产业要素供给紧张

2009 年以来珠三角“用工荒”现象越来越严重,“刘易斯拐点”已经出现,廉价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正在逐渐结束,劳动力价格的攀升与珠三角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的特征互相矛盾,加剧了劳动力生产要素的供应困难;据调查,新一轮的企业用工荒再度出现,2012 年珠三角各大城市用工缺口形势比往年更为严峻,其中广州缺工20 万、深圳缺工25 万、东莞缺工30 万,全省累计缺口近150 万,主要集中在制衣、制鞋、纺织等劳动密集型领域。用工单位低迷的薪资待遇水平与劳务人员不断增强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促使珠三角地区的离职率达到25.10%,高于国家18.90%的平均水平,广州、深圳的离职率更是高达26.50%。同时,随着珠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区域的不断拓展,可用土地资源不断减少,土地价格持续上涨,传统产业的地租成本进一步增加了经营的负担。除了劳动力、土地外,能源供应、资源供应都有趋紧之势。

(数据来源:工会年鉴)

(三)传统产业核心技术水平较低

珠三角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材料、金属制品、家具制造等行业,大都是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产业,注重加工制造,技术研发、产品设计人才稀少,R&D比例极小,产品科技化含量低。比如珠三角电视制造也闻名全国,诞生了TCL、创维、康佳等国际品牌,但是电视制造中的核心技术,液晶面板、图像处理芯片等都被国外公司垄断。2012 年发达国家研发费用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所占比例,日本为3.3%,美国为2.8%,德国超过2.4%,明显高于我国珠三角地区制造业R&D费用比例0.9%的水平。

(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局网站)

(四)传统产业过分依赖外资、国际市场

珠三角传统优势产业的起步,依赖于香港、台湾、日本等地区加工制造业的转移,产业发展离不开外资的投入,产品的主要销路是国际市场。从产业性质上来说,珠三角传统优势产业和长三角属于不同类型,前者是外资驱动型,后者是自身成长型。长三角产业的根植性和稳定性更强,珠三角传统产业的过分依赖外资和国际市场,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动对珠三角传统产业的冲击极大。

(数据来源:广东省年鉴)

三、珠三角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路径选择

(一)自主式转型

自主式转型是企业主动地依靠自身的优势实现产业的升级,主要有产业间转型和产业内转型两种模式。产业间转型是指某一产业的生产要素向另外一个高收益低消耗、更加环保健康可持续的产业流动,实现产业的多元化布局,并在发展过程中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产业更新升级。珠三角传统优势产业多属于劳动密集型或者资源消耗型,通过经营管理的改革和先进技术的运用,向技术密集型或资金密集型产业过渡,甚至可以结合当地特色发展新兴产业或者现代服务业。

所谓产业内转型是指同一产业价值链的双向延展,从利润微薄的加工制造向上游的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和下游的品牌营销、终端零售等高附加值的阶段迈进,从而扩大产业价值链条,占据产业链的制高点,创造更大的收益,实现产业的高端化、集约化、完整化。

(二)并购式转型

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残酷的市场竞争导致不同产业的优胜劣汰,当产业自身不能顺利完成转型的话,就需要借助外界的力量,通过与其他产业的重组、并购或兼并等方式实现生产要素的流动、经营重心的转移,最终实现产业间或者产业内的转型升级。2013 年5 月双汇国际宣布以总价71 亿美元收购美国史密斯菲尔德全部股权,6 月蒙牛宣布111.89 亿港元收购雅士利奶粉89.82%股权、9 月光明食品拟百亿元收购澳大利亚最大食品商Tunva,这些饮品企业通过并购其他企业,一方面可以改变市场格局,进军国际市场,打造更加响亮的品牌;同时又可以实现生产技术的融合提升和整个产业链的整合升级。

(三)互联网+ 模式转型

互联网思维和经营方式极大地冲击着传统行业,也为传统行业的未来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BTC和BTB的模式已经改变了传统行业的市场营销方式,随着全球跨境电子商务的兴起,长期以来的“集装箱”式的大额交易逐渐向数额小、次数多、速度快的电商订单式交易过渡,在此背景下,广东本地的“出口易”、“跨境达”等平台迅速崛起,B2C、M2C等外贸交易模式风生水起。OTO是由Trial Pay创始人兼CEO Alex Rampell提出的新的商业模式,“OTO”即“Online To Offline”的简写,即“线上到线下”,目的是实现线上和线下的融合,将会有效地缩短了消费者决策时间,更加便捷地促成交易。2014 年也是移动互联网的元年,智能手机的普及深刻地打破了时空界限,影响着人与人、人与信息、人与商品的互动方式,传统优势产业借助互联网的最新商业模式必将在生产、销售、服务等方面实现颠覆式的转变。

四、加快珠三角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政策建议

(一)产业发展转型政策

1.产业技术政策:产学研一体化

鼓励优势传统产业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抓好核心技术自主化、先进装备更新换代、信息技术深入应用、品质提升、工艺设计等主要环节的升级突破。建立以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为主导的企业创新平台和面向产业创新服务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充分发挥高校科研的作用,推动企业与高校在基础科学、相关技术方面强强联合,增强企业引进吸收再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促进企业应用先进技术装备,优化工艺流程,不断提高人均劳动生产率与科技进步贡献率。

2.加大政府推销力度:品牌至上

处于成熟期的珠三角传统优势产业既面临进一步扩张的困局,又有着转型升级、构建高端品牌的累积优势。走集约化之路,打造知名品牌是珠三角传统优势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政府部门作为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服务者,可以在国内区域合作领域、国际双边或多边交流中广泛推销本区域的优势产业品牌,不断增强影响力与竞争力。比如在多年前就畅销海内外的“粤家电”品牌,汇聚了TCL、创维、康佳、格力、美的、格兰仕、步步高等一大批知名企业,近年来日渐形成规模优势以蓝月亮、立白、雅芳、好迪、高露洁等为代表的日化企业,以王老吉、健力宝等为代表的饮料企业,以真维斯、以纯、班尼路为代表的服装品牌,中山古镇的灯饰业,佛山的陶瓷业等等,这些品牌正在由国内品牌向国际品牌成长,地方政府要把握区域内现有的传统产业知名品牌资源,树立品牌至上的思维,利用政府相关渠道大力推动当地品牌的国际化、全球化。

3.新型内销外贸政策:广货网上行

一方面努力搭建各种形式的经贸合作平台,组织和引导企业参加国内展览展销会,大力推进广东产品全国行活动,加快广东商贸城建设发展,进一步提高广东省家电、陶瓷、服装、五金、玩具等优势传统产业的内销比例和国内市场占有率。鼓励和引导广东省重点零售批发企业加快发展全国性连锁经营,构建全国市场销售体系,将产品销售终端延伸到全国各地。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来料加工厂就地转型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实现不停产转型。

另一方面大力推行“广货网上行”活动,电子商务作为近年来的新型模式,既给传统产业带来了冲击与挑战,也给这些产业集群带来突破瓶颈的空间和升级发展的机遇。区别于传统商贸业的多级渠道、层层加价的弊端,电子商务可以帮助传统优势产业实现产销融合,快速消化库存、无限拓展市场。地方政府不仅要鼓励当地优势产业通过互联网实现生产与销售的对接、线上与线下的融合、境内与境外的互通、城市与农村的渗透,还要大力支持本地区平台运营商、电子商务服务企业、网店、淘宝村等电商配套网络体系的发展;同时充分利用珠三角毗邻港澳、辐射东南亚的地理优势,大力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在传统外贸模式前景不佳的形势下,探索“跨境达”、“M2C”等新的外销模式,并制定相关法律规范、贸易政策,为跨境电子商务“保驾护航”。

(二)产业结构升级政策

1.产业金融政策:设立转型专项基金

政府牵头联合各大银行、大型企业建立传统优势产业转型转型基金,加大对传统优势产业的信贷扶持。利用多层次多领域资本市场融资、重点投资传统优势产业转型过程中技术研发、产品设计、人才引进、市场拓展等方面。为传统优势产业的升级之路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同时支持有条件的传统优势产业企业在国内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努力为传统优势企业海外上市创造条件。另外设立产业升级扶持资金。重点支持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关键技术研发、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产业基地建设、产业推进、市场应用示范、标准制定等。对于转型升级中的传统优势产业给予一定的税收补贴政策。

2.产业布局政策:深化产业集群战略

珠三角地方政府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优化提升、高端集聚,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加快形成“多极化、联动全省、行销海内外”的总体空间格局。在产业布局中,坚持优胜优先原则,防止各个地市盲目上项目,造成资源的浪费;实施差别化战略,对于同样的优势产业,不同区域的产业要对自身合理定位,错位竞争,实现自身的特色化发展。另外当地政府要进一步提升传统产业集聚区的基础设施、电信网络、水、电、气等公共产品的服务供给水平,创造完善的区位环境、提供充分的生产要素供给,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在倡导产业集群的同时,政府深入实施“扶大扶优扶强”的战略,把有条件的优势企业培育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反过来带动引领集群内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产业组织政策

1.加强行业协会的作用

地方政府要鼓励支持当地行业协会的建立发展。进一步拓展行业协会的功能,以形成集体竞争力,共同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一方面加强行业自律,通过明确规章制度、制定协会会员行为规范,加大对违规会员企业的惩罚力度,切实规范企业的市场行为,防止集群内部的各种侵权行为,优化内部的竞争秩序;另一方面加强协会的服务功能,实现集群内部资源的优势互补,信息的交流共享,注重集群内上下游企业间的协作共赢,实现产业链价值的最大化。同时在行业协会内形成互助合作共同抵御各种外在风险的良好氛围。

2.创造宜商法制环境

珠三角服装出口产业 篇9

随着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逐步推进, 我国家具产业的空间分布格局正在悄然发生改变, 沿海发达地区的大量家具制造企业开始将生产制造环节转移到内陆的中西部地区, 这种产业转移趋势在珠江三角洲区域表现得尤为突出, 大规模的制造型企业集体向内陆地区空间转移, 导致转出地的产业空心化和去地方化 (industrial relocation) , 并且产业转移呈现出“集体行动”[1]式的“集群再地方化” (cluster relocation) 趋势[2]。就劳动密集特征突出的家具产业而言, 这种大规模的国内产业转移的主要动因是因为劳动力成本的变化所致吗?或者, 家具产业在进行空间转移时有其他因素的考量?在上述疑惑的引导下, 本课题组以珠江三角洲家具产业为观察对象, 通过对佛山市家具产业集群的空间迁移展开调研, 进而对产业集群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本文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引言, 提出本文将要关注的问题;第二部分就国际内产业转移的一般动因进行了文献回顾, 提取了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基本变量;第三部分应用层次分析法 (AHP) 模型, 具体分析了珠三角地区家具产业集群向内陆地区转移的影响因素, 并对结果进行了比较和剖析;第四部分总结全文。

1 文献回顾

1.1 国际产业转移理论背景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 全球发生过三次大规模的国际产业转移, 因此对产业转移的动因研究很早就已开始。其中学术界大多从一国的要素条件、国家行为、经济发展水平、局部创新等方面展开分析[3]。小岛清的边际产业转移论和刘易斯 (W.Arthur Lewis) 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论是基于H-O的要素禀赋理论提出的产业转移理论。弗农 (R.Vernon) 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在要素禀赋理论的前提下, 以产品属性的变化来解释产业的国际转移现象。劳尔·普雷维什 (Raul Prebisch) 从国家行为的角度解释了产业转移现象, 他认为发展中国家为增强产业竞争力和实行的进口替代战略是产业转移的根源。日本学者赤松要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雁形模式产业转移理论认为, 后进国家发展产业的步骤遵循“进口—国内生产—出口”以及从“低附加值—高附加值”模式。邓宁 (J.H.Dunning) 在80年代初提出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以人均GDP为尺度, 衡量一国直接对外投资的动力和能力, 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程度越高的国家, 是对外资本输出最多, 投资最活跃的国家。[4,5]卢根鑫认为产业转移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重合产业密切相关, 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贸易和产业投资孕育了重合产业, 发展中国家根据自身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运用不同的战略 (进口替代、出口战略) 逐步实现产业的竞争优势[6]。

国际产业转移理论主要立足于国与国之间, 主张产业转移具有单向性和梯度性, 即产业转移的方向是从发达国家向后进国家转移, 遵循从劳动密集型到技术密集型再到资本密集型的规律。传统的产业转移理论认为产业转移是国家产业结构战略调整的手段, 产业转移的最终结果是完成转出地与转入地的产业升级, 尤其是为后发国家沿着全球价值链实现产业升级 (upgrading) 提供了机遇。

1.2 区际产业转移文献综述

肖灿夫认为政府的行政干预、区位条件、集聚效应、基础设施等因素是影响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主要因素[7]。符正平和曾素英从企业社会网络视角出发对佛山陶瓷产业集群产业转移中的转移模式与行动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 他们的研究表明网络的异质性和中心性的强弱会影响集群企业转移的方式[8]。赵祥将广东省产业区际转移的变量总结为区位特征、集聚效应、区域政策三个大类别[9]。张继焦认为影响东部向中西部产业转移的直接原因是资源和要素成本, 市场扩张、配套能力、物流体系、软环境等要素是导致产业转移的重要驱动力[10]。金祥荣等认为地区的环境政策差异将影响区域产业转移, 进而影响地区产业结构和经济总量[11]。桑瑞聪等对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312家工业上市公司2000-2010年在国内30个省份的投资数据研究从企业微观层面揭示了要素成本、市场需求集聚外部性、对外开放水平、市场发育程度、企业规模等因素是影响我国产业转移的决定性因素, 而集聚外部性对产业转移的影响较小。此外他们的研究结论认为大企业比小企业有更强的转移意愿, 而靠近国际市场的地理区位优势和发育完善的国内市场需求是当前我国本土企业对内投资的主要动力。[12]

综合上述观点, 对国内区域之间产业转移因素的分析主要集中在资源要素、集聚效应、政府政策、区位条件、产业配套等方面, 很少有学者就企业家的社会网络和本地行业组织的发展水平对产业转移的影响展开研究。本文将试图对此展开讨论。

2 珠三角家具产业转移影响因素分析

2.1 珠三角家具产业发展概况

珠三角地区家具产业的发展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的宏观背景下, 当时发达工业国家及台湾、香港等发达地区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 正寻求经济的转型升级, 将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至我国沿海地区, 而家具产业由于其占地面积大、技术含量低、用工需求大等特点而首当其冲, 珠三角地区由于靠近其香港, 交通便利, 便于与海外市场联系, 加上地方政府适时推出政策优惠, 地价低廉, 因而成了港台地区家具生产企业外迁的首选之处[13]。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 珠三角地区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家具生产基地, 其中深圳、东莞、顺德三地就集聚了上万家家具制造和销售企业, 其家具出口量长期稳居全国第一, 在中国的家具产业的地理版图中, 东莞厚街被称为“国际家具营销总部”;顺德乐从镇是中国的“家具商贸之都”;龙江镇则是“中国家具制造重镇”、“中国家具材料之都”。根据广东省家具商会和广东省家具产业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12广东家具产业发展状况》, 2012年广东省家具业总产值3380亿元, 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3, 出口额占全国一半以上, 是亚太地区最大的家具出口基地。然而近年来, 珠三角家具产业开始大量外迁, 影响家具产业空间迁移的动力因素到底有哪些?

2.2 研究方法:层次分析法

对产业转移影响因子的评价可采取许多方法, 如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关联分析、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 (AHP) 等。AHP是把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有序层次, 并根据对一定客观事实的判断就每一层次的相对重要性给予定量表示, 利用数学方法确定出表达每一层次的全部元素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数值, 并通过对各层次的分析导出对整个问题分析的方法, 它是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评价决策方法。本文采用AHP是基于产业转移涉及多层次、多因素影响, 需要对各层次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 进而判定各因素对评价对象的重要性程度。

应用AHP评价产业集群影响因素的基本步骤如下:

1) 明确问题。本文旨在对影响珠三角地区家具产业转移的各因素进行评价, 确定各要素影响家具产业向中部地区转移的重要性程度。

2) 建立多级递阶层次结构。由于家具产业转移初现端倪, 对它的研究并不多。赵祥将区际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细化为区位特征、集聚效应、区域政策3大类12项共25个变量, 本文的指标构建在他的研究基础上, 有所调整, 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1) 土地和劳动力等资源要素对发展家具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可能是企业转移考虑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其作为影响家具产业转移因素的一级指标, 下设五个二级指标。

(2) 家具产业初现端倪, 转入地集聚效应暂不明显, 而转入地的原材料及配辅材料供给情况和基础设施却有可能影响企业的转移, 本文就这三个因素划分为产业配套的一级指标下面。

(3) 由于区位与市场的紧密联系, 本文将地理位置和市场接近归并为区位条件, 下设转入地的交通情况、市场潜力与距目标市场的距离三个二级指标。

(4) 在区域政策方面, 本文不考虑产业的准入门槛, 因为家具产业近乎完全竞争市场。故本文在政府政策下设税收优惠、融资优惠和其他补贴三个二级指标。

根据上述原则, 本文构建了一个完全独立三阶递阶结构 (如下图) 。第一级是评价对象, 即总的产业转移影响因素;第二级是影响产业转移的六大影响因素;第三级是第二级指标的具体化, 共计16项小指标。

3) 构建判断矩阵。判断矩阵是以某级要素作为评价准则, 对其下一集要素进行两两比较来确定矩阵元素的。本文在构建判断矩阵时的数据来源基于以下资料:

(1) 调研访谈记录。本文的研究团队于2013年7-8月赴广东佛山、中山、四川成都、湖北潜江等地开展家具产业调研, 访谈记录是根据调研期间与部分家具企业负责人以及广东省家具行业协会的访谈录音整理而来。

(2) 调查问卷。本研究团队设计了一份包含16项指标、40个问题的调查问卷, 问卷对象为参与珠三角地区家具产业调研的对象和专家组成员 (包括企业家、研究者和主管产业发展的政府官员) 。问卷使用五级李克特量表法 (1表示“非常不同意”, 2表示“不同意”, 3表示“无所谓”, 4表示“同意”, 5表示“非常同意”) 。

上述资料既包括与企业家面对面交流得到的信息, 也包括了参与实地调研的企业家和专家学者提供的间接信息。经反复研究, 参照AHP中1-9标度法, 我们构建了如下判断矩阵:

"相对重要度计算和一致性检验在建立了判表基础设施与产业配套因素判断矩阵及权重向量断矩阵之后要根据判断矩阵计算本级要素对上级某基础设施及原材料配辅料转入地!!%要素来讲本级要素和与之有联系的要素之间相对重产业配套因素供应情况供应情况基础设施要性次序的权值即层次单排序原材料供应情况!!B!<%9!%?配辅料供应情况B!<%9?<<相对重要度计算对判断矩阵求出最大特征转入地基础设施

&9'9 S%9%$%B查表知*9'9 S%9B$&9*9 S%9%<@%9!%上述判断矩阵符合一致性检验!<%S (0.568, 0.334, 0.098) 表示劳动力数量、劳动力素质和劳动力成本三个指标占劳动力因素比重依次为56.8%、33.4%、9.8%。

(4) 土地。

C.I.=0, R.I.=0, 上述判断矩阵符合一致性检验。Wi4= (0.50, 0.50) 表示土地丰富程度和土地获取成本对土地要素而言同等重要, 两者各占50%的比重。

(5) 政府政策。

C.I.=0.036, 查表知R.I.=0.52, C.R.=0.069<0.10, 故上述判断矩阵符合一致性检验。W5i= (0.633, 0.260, 0.106) 表示转入地政府的税收优惠、转入地政府的融资补贴和其他补贴三个指标占政府政策因素比重依次为63.3%、26%、10.6%。

(6) 集体行动。

C.I.=0, R.I.=0, 故上述判断矩阵符合一致性检验。Wi6= (0.750, 0.250) 表示企业家的社会网络和当地行业的发展水平占集体行动的比重分别为75%和25%。

6) 综合重要度的计算。在上面我们得出第三级指标对第二级各指标的权重向量Wij (j=1、2…6) 以及二级指标对评价指标的权重向量Wi0, 现在我们可以计算次准则层各要素对总评价指标的综合权重。本文求得各因素对总评价指标的排序结果如表6所示。

2.3 模型结果分析

2.3.1 区位条件

从表8的结果可以发现更靠近目标市场是珠三角地区家具产业转移的一个很重要因素, 这点我们是有理由相信的。因为我国的中部地区家具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而家具需求却日益膨胀, 长期以来中部地区的家具市场是被川派和粤派家具企业占领, 珠三角地区的家具企业向中部省份转移能够更大程度的占领中部市场, 甚至可以向全国范围辐射, 因此企业对当地的物流情况也比较重视。相对来讲, 企业对当地市场潜力并不那么看重, 这也说明了珠三角家具企业在转移时对区位因素的考虑是着眼于更大范围的市场, 而不是针对本地市场的需求。

2.3.2 集体行动

表8结果表明企业家社会网络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家具产业转移。这说明企业在进行转移时会很容易受到自身社会网络关系的影响, 这种关系可以是朋友关系、同学关系、生意伙伴关系、种族信仰关系等。而当地行业的组织发展水平对产业转移影响显著则说明了企业在考虑转移时受同一组织内其他企业的决策影响明显, 这一情形与实际调研情况相符。

2.3.3 土地条件

土地资源丰富程度与土地成本是影响珠三角家具产业转移的又一重要因素。发展家具产业需要大面积的土地资源, 因此土地丰富是发展家具产业的前提条件, 而目前珠三角地区土地资源稀缺, 工业用地控制严格, 用地指标紧张, 供需矛盾非常突出。主要表现在征用地难, 土地审批时间长, 政府的土地储备量少, 工业用地价格高, 闲置土地难于盘活等方面。不少地方用地只能向公共建设项目或大型企业和外资企业倾斜, 家具产业很难取得条件较好的用地, 企业扩张受限, 除了家具产业, 很多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开始向广东两翼和内陆地区转移。

2.3.4 劳动力供给和价格

在劳动力要素的三个指标中, 劳动力的数量与劳动力的素质对家具产业转移的影响大于劳动力成本。对这一现象的解释可以从以下三点说明:一是家具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大, 而近年来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 沿海地区“用工荒”日益严重, 企业因劳动力短缺而影响生产的事情屡见不鲜。这一供求关系的改变对家具行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二是家具行业目前已向机械化、自动化的趋势发展, 企业纷纷加大对研发设计等方面的投入, 以创新驱动发展逐渐成为家具行业的共识, 家具行业的发展趋势对劳动力的素质水平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三是随着内陆地区的发展, 内陆与沿海地区的工资水平正在缩小, 劳动力成本对家具企业的影响正逐渐减小。

2.3.5 产业配套

产业配套对珠三角家具企业转移的影响较小。对这一情况的解释是我国中部地区家具发展滞后, 很难找到某地有完善的配辅料市场, 而珠三角地区家具产业转移尚处在初始阶段, 多数企业相信配辅料市场是随着家具产业的逐步壮大而发展起来的。因此企业在转移时对产业配套情况并不看重。此外, 原材料同样不是企业进行转移时着重考虑的因素, 这是由我国家具产业发展现状决定的, 我国林木资源稀缺, 木材需求的对外依存度大, 家具企业的中高端产品原材料大部分从芬兰和俄罗斯等国进口, 较少依赖本地原材料市场。

2.3.6 政府政策

珠三角地区的企业在转移时会考虑政府的各项扶持政策。这是因为地方政府对家具产业的态度对家具产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由于我国家具行业原材料大量依赖进口, 面对不断上涨的木材进口价格, 行业平均成本不断推高, 议价能力较弱的中小家具制造企业成本压力加大, 品牌影响较好的企业只能选择向下游转移成本, 因此政府对企业的税收支持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的生存压力, 实际上成都家具产业的发展壮大很大程度得益于成都市政府的各项优惠政策。

3 结论

上一篇:监理信息系统下一篇:香格里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