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纤纺织产业(通用5篇)
化纤纺织产业 篇1
纺织化纤是福建省传统优势产业, 约占全省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的13%, 经济总量多年保持全国第5位。“十二五”是福建省纺织工业发展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 要统筹规划, 立足当前与谋划长远可持续发展, 站在国际纺织高新产品开发高度上, 科学安排行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提高品牌附加值, 引导行业注重从研发、设计、采购、制造、物流到营销网络的完整价值链的提升;加大从资源消耗型发展方式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方式转变;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 保持和提升我省纺织产业整体竞争力优势。
一、福建纺织化纤产业面临的挑战
1、福建纺织化纤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 产业链延伸配套不紧密。化纤、棉纺、服装等产能增长较快, 常规产品比例较大, 但产业用纺织品、家用纺织品发展滞后;化纤、纱线、面料等常规产品较多 (化纤规模已居国内第三位) , 而新技术、功能性纤维等的比重较低, 差别化比例还在50%左右;上游供应能力相对较弱;中游纺纱、织造、坯布等初级产品和中间产品占主体, 高端产品少;下游纺织最终产品以服装加工为主, 设计能力较弱、高档服装较少。行业综合竞争力和经济效益较低。
二是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技术装备发展不平衡。产业创新、自主开发滞后, 缺乏规模大、市场占有率高的龙头品牌产品和企业。中小型企业技术力量普遍匮乏, 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用于技术开发资金与销售总值的比例仅在1%左右, 企业面临的技术改造和生产流动资金更加短缺;行业科技研发机构、技术中心数量很少, 技术力量单薄。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还有沿用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水平常规设备, 能耗较大, 效率较低, 性能较差。如, 化纤业未经改造的低容量、高消耗切片纺及后加工装备还占一定比例。
三是企业管理和人员素质较薄弱, 节能降耗有待加强。我省纺织企业以民营经济为主要成分, 企业管理基础较为薄弱, 人员素质有待提升, 环境保护、清洁生产的问题还较为突出;高耗能、多用水、低效率的前处理、染色、定型、后整理等染整设备还在部分染整企业使用;印染清洁生产、节能降耗刚起步, 面临着生产成本加重和资金困难的压力。招工和培训困难, 据统计, 全省纺织服装熟练工人大约短缺2l万以上。
2、面临更加复杂和激烈的竞争形势
新世纪以来是我国纺织工业保持连续高速增长的一段时期。从2000年到2009年, 我国纺织纤维加工量的平均增速是世界纺织纤维产量平均增速的3.4倍, 我国纺织纤维加工量已占世界纺织纤维产量的一半以上。随着我国纺织工业的升级发展将面临发达国家在价值链高端、发展中国家在制造环节的双重竞争。发达国家凭借技术优势和供应链整合优势仍占据着全球垂直分工的高端和主动地位, 在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纺织品、品牌和营销渠道等领域仍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 国际市场需求增长减速将加剧市场竞争, 特别是来自周边国家低附加值产品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在全球纺织业总加工能力趋于饱和的情况下, 印度、巴基斯坦、越南、孟加拉等发展中国家同我国激烈竞争。
同时, 各种形式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将长期存在。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主要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出口, 限制别国产品进口, 纷纷动用贸易救济手段或增加技术贸易壁垒。未来几年我国纺织行业遭遇国际贸易摩擦的风险仍然较大。许多国家越来越多地使用反倾销、反补贴措施, 同时各种贸易保护措施可能会更隐蔽。
3、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加大的趋势
“十二五”是我国发展方式实现实质性转型, 形成又好又快发展模式的决定性阶段。经过连续多年的高增长之后, 面对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加大的趋势, 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已经无法持续,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任务依然艰巨。根据联合国预测, 2050年全球纺织纤维加工量将达到2.53亿吨。纺织纤维原料每年要由现在7500万吨左右增加到2.53亿吨, 这样的大发展将面临许多制约。
首先, 棉花受土地资源的限制。由于供需矛盾的加剧引起棉花质量和间隔的大起大落, 现行的棉花供需调控未能发挥世界棉花资源的合理配置作用, 将对棉纺织的稳定发展和提升产业竞争力形成制约。其次, 化纤原料资源约束。纺织工业所用的原料主要是合成纤维, 占我国纤维总加工量的近3/4, 合成纤维原料的对外依存度超过50%, 价格受石油价格和供求关系影响频繁大幅波动, 给化纤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极大的困难和风险。第三, 节能减排形势严峻。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我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45%, 节能提高能效的贡献率要达到85%以上。国家《纺织染整行业排放标准》对本行业外排化学需氧量、氨氮的浓度提出更为严格的排放标准, 这意味着我省纺织染整业节能减排压力加大。
二、福建纺织化纤产业出路与对策
1、调整产业结构, 实施重大建设项目带动
“十二五”是福建省纺织工业发展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纺织业的可持续发展, 加大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在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要加大对产能发展较快的化纤、棉纺、印染等行业的宏观调控, 严格制止常规产能和不良资产的扩张, 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以发展化纤差别化和生物质材料、产业用、家用纺织品以及高附加值纺织品深加工为主线, 实施一批纺织高新技术建设项目,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提高行业整体水平。
要加快化纤上游聚酯、锦纶等原料项目实施, 增加新型化纤原料供给, 降低对进口原料的依赖, 加快实现溶剂法竹浆纤维、竹原纤维、竹炭纤维等产业化项目。突破新型精梳联及配套高效生产线技术、新型紧密纺、赛络纺织纺纱技术、新型、功能性纤维面料开发技术等, 开发服装、内衣、家纺等新型面料, 提升高阶绒类布料、保健型针织品、高档针织内衣、高档经编布料及花边等产品。发展颜料印染、微悬浮体印染、转移印花、数字印花等无水或少水印染技术, 推行环保、节能、清洁生产印染加工技术。
2、加快科技创新, 提高行业自主创新能力
要加大全省纺织化纤业科技创新力度, 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平台,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开发纺织新兴产业, 加快新型差别化纤维新产品以及后加工产品的研发;同时, 以高新技术改造纺织传统产业, 大力抓好面料研发中的设计创新、材料利用、技术工艺改进等, 全面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 实现化纤、棉纺、非织造、服装、纺机等上下游行业的配套发展。“十二五”后期, 全行业技术装备80%以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中30%以上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水平。
建立面向纺织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 提供信息咨询、质量检测、产品设计开发、市场开拓、人才培训等服务, 提高中小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建立以闽江学院、泉州纺织服装职业学院、三明技术职业学院等纺织院校以及省纤维检验局、国家纺织服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大型优势企业技术中心等为依托的福建纺织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以及孵化基地;建立健全石狮、长乐等纺织产业集群地纺织科技创新中心机构发展科技中介组织, 加速纺织科技成果产业化。
3、淘汰落后产能, 加大节能减排环境保护
按照国家产业政策, 纺织产业布局应符合环境功能区划等规划要求, 推行清洁生产, 实现污物总量控制和达标, 开展环境体系论证。根据“纺织染整行业排放标准新的要求”, 确保所有纺织印染企业的废水排放量以及外排废水化学需氧量、氨氮等项目达到指标要求;印染企业综合能耗要达到“印染企业准入条件”指标要求, 企业相应通过行业以及国内外环保技术认证。坚决淘汰高耗能、高水耗、高排放、低效能、陈旧落后的染整、印花、化纤、棉纺、织造等产能。
落实全省纺织低碳发展规划和有关标准, 执行环保准入条件。实行全行业强制清洁生产, 全省所有纺织印染企业都要列入清洁生产名录。推行清洁生产工艺, 提高用水重复利用率, 减少污水产生量和污染物排放量, 实现行业污染防治从未端治理向源头预防的转变。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 在企业布局、工艺与装备要求、资源消耗、环境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 推进企业加大节能减排投入力度, 通过节能降耗减少能源成本, 增加产品附加值, 提高单位能耗的价值产出。推进泉州晋江石狮、福州长乐、厦门杏林以及三明永安、南平延平、龙岩长汀等地区的印染产业集控地区的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项目, 建设适应于沿海和内陆地区的不同形式污水处理集控工程。
4、优化区域布局, 培育和提升产业集群
加大泉州、厦门、福州等地的纺织服装技术、人才、信息的辐射作用, 加快纺织相关产业向全省内陆的三明、龙岩、南平等地区的梯度转移;挖掘内陆地区竹、木、麻及其它速生植物的资源优势, 实施开发包括竹浆、竹原、竹炭等在内的竹纤维项目, 在全省形成纺织各行业跨区域的上下游紧密联系、协同发展的产业链;充分发挥产业特色, 如, 永安市要以发展化纤差别化材料、产业用纺织品和高附加值纺织品为主线, 尤溪县要加大传统革基布产业改造, 推进新型产业用纺织品的开发与应用, 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巩固和发展晋江、长乐、永安、尤溪、长汀等地区已形成的纺织、化纤、服装区域特色和产业集群, 进一步发挥带动效应, 促进全省其它地区, 如莆田、南平、龙岩、沙县等纺织服装科技园区和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在三明、龙岩、南平等地区建设产业用纺织品生产基地, 形成多个以产业用纺织品为特色的产业集群地区和城镇。“十二五”期间, 在全省培育具有产业特色的产业用纺织品、化纤新材料、染整面料、纺织机械等10个以上的产业集群城镇, 争取列入全国纺织集群试点地区行列。
5、建设服务体系, 培养专业化人才和市场
大力促进纺织服装流通领域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根据全省纺织重点分布和企业集聚状况, 在沿海和内陆地区的交通枢纽、商贸集中等地域, 加大各具行业特色的纺织专业市场和物流、仓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纺织原料、面料、纺织品、服装、纺织设备、配件、物流、染料、助剂等的贸易市场。推进现代电子信息服务公共平台建设, 实现网络信息共享大力提升电子商务, 形成全国纺织服装产品的信息、物流和销售中心。
培养纺织专业人才, 提高行业全员素质。建立和完善人才培育的创新机制, 改进和提高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发展高新技术纤维材料、产业用纺织品及深加工相关行业的发展, 加快引进和培养优秀人才, 制定吸引人才优惠政策, 建立培训基地和人才市场, 完善用人机制。培育纺织各行业的一大批经营管理和工程技术人才, 提高纺织企业中高层人才占员工的比例, 以推动产业科技水平提高和产业可持续发展。
6、实施品牌战略, 促进产业竞争力提升
强化企业的品牌意识, 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扶持一批在品牌设计、技术研发、市场营销网络建设方面的优势企业, 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自主品牌比重, 增强全省纺织自主品牌国际竞争力鼓励纺织各行业、重点区域创建行业性、区域性公共品牌。
鼓励和引导品牌企业走出去, 进行境外投资、品牌收购、设立境外合作区、建立销售网络等, 建立为自主品牌扩大出口市场进行咨询的服务机构。继续办好海峡两岸纺织服装博览会等的大型专业展会, 在全省518、618、98项目投资、经贸洽谈等展会上, 加大纺织服装交易平台建设, 扩大规模、完善功能、打造品牌。使之成为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纺织服装物流贸易、纺织品销售的重要平台。
参考文献
[1]杭品厚.提升我国纺织产业竞争力的对策研究.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 (14) .
[2]陈桂英.福建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 (30) .
[3]郝杰.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转变中的中国化纤产业.纺织服装周刊.2011 (32) .
化纤纺织产业 篇2
1、目前棉花价格高企,部分机构认为棉花价格高企已呈大概率事件并“常态化”运行。高棉
价环境下不同纺织之间的替代效用如何,那些企业将成为高棉价的受益者,高棉价时代如何评估棉纺企业? 长乐的棉纺企业是如何应对高棉价?他们对此问题的认识?
答:就长乐的棉纺企业来说,使用棉花的比例很少,大部分使用涤纶短纤,而涤纶短纤本来就
是做为棉花的替代品来使用的。较高的棉价拉大了与涤纶短纤的价差,更增加了以涤纶短纤为主要原料的长乐棉纺行业纯涤纱的销售量。全国涤纶短纤的产能增长长期以来都是高于纺纱企业产能的增长,一直都是供过于求状态。所以高棉价时代对于长乐的棉纺行业来说是个好机会。
2、国家鼓励产业转移对纺织业的区域影响如何,哪些细分领域产业转移存在存在较大市场机会?据你们了解,长乐地区有没有存在产业转移,转移的区域?企业主对此问题的认识?
答:国家鼓励产业转移政策暂时对纺织业的区域影响不大,纺织工业是我国发展最快、在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产业。在中国纺织工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的纺织产业集群地区,这些集群地区在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条件下,产业集中度高,产品特色突出,企业数量众多,配套相对完整,规模效益明显,产业与市场互动。在点的分布上,则重点集中在我国沿海极具活力的三大经济圈。其中,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福建等省份的产业集群地比较集中,切合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同时也清晰地反映出我国纺织服装集群地的产业特色。
产业的转移不是简单的几个工厂的集聚,而是产业的生态,特别是相关配套体系的完善,是真正实现产业转移成功承接的一个非常必要的条件。所以中西部不能简单的只是吸引几个制造业工厂,更多的是要从产业的配套体系上,产业所需要的重要的服务功能这些方面来考虑实现产业的整体转移。而这些配套体系的完善不是短期所能完成的。所以长乐地区近年来往长汀、江西等地投资的企业,基本上看中的都是当地政府提供优惠的税收、土地政策,前期投资的规模也不大,主体都还是在长乐。
3、纺织行业危机整合后将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如何从下游复苏情况判断上有纺织走势?
我国纺织业的出口、内需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危机前水平,但不同细分产品因下游复苏程度差异价格走势差距较大,以粘胶价格和氨纶价格变动为例,粘胶短纤疯狂上涨,而氨纶价格较为温和,原因在于下游需求的恢复不同,氨纶用于中高档服装面料较多,而中高档面料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出口下降更加明显,复苏进程相对缓慢,从而压制了氨纶需求。
其他细分产品情况如何?
答:今年以来,受国内市场持续兴旺、国际市场需求回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纺织行业的生产恢复较快,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大增。2010 年1-7 月,5.37 万家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25127.66 亿元,同比增长25.14%。同期,我国纺织品服装实现出口总额1126.19 亿美元,同比增长23.15%。1-8 月份国内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零售额增长24%。今年四季度,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出口增速将会放缓,但受国内旺盛消费需求的带动,纺织行业的复苏趋势并不会因此而改变,内需拉动将会是主要力量。
4、国家政策鼓励差别化、功能化、环保型纤维创新生产,但部分切片纺企业放弃差别化生产
工艺而向差异化较差规模性较强的熔体直纺扩张,是否为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首选,熔体直纺是否较切片纺存在较大的规模效益或者差别化的差异较小?我行存量客户新增熔体直纺是否取得较好的效果?如金纶高纤。
答:涤纶纺丝有切片纺和熔体直纺两种工艺路线:切片纺以聚酯切片为原料,熔化后抽丝成涤纶,适合小批量、多品种产品生产;熔体直纺直接以PTA和EG为原料聚合后直接抽丝成涤纶,相对切片纺而言,省去聚酯熔体铸带切粒、切片结晶干燥、包装输送、聚酯切片加热再熔融等工艺流程,具有流程短、能耗和产品成本低、产品质量稳定等优点。中国化纤工业协会聚酯与涤纶短纤维专业委员会在《聚酯涤纶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研究》中提出,至2010年,我国涤纶纤维长丝行业的发展目标之一为熔体直纺的产能占比由2005年的48%提高到61%。
涤纶长丝采取切片纺工艺路线能及时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调整产品结构,但切片纺工艺路线工序较长,生产成本较高,且不适合大批量的生产,同时,产品质量与聚酯切片的质量密切相关,稳定性没熔体直纺高。因此切片纺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都会采用熔体直纺工艺路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涤纶长丝产品的差别化主要由涤纶纺丝装置决定,与聚酯装置无关,采用熔体直纺基本不影响涤纶长丝差别化率。
5、合成纤维制造企业包括上下游一体化的石化企业和专业生产化纤的企业两种类型,一体化
企业是否更具优势,长期是否会对单一企业形成挤压,剔除成本因素外,单一企业会否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答:合成纤维制造一体化和单一企业区别的目前只是有无PX--PTA这个生产环节,或者说PTA是自产还是外购这个区别。PTA的投资和聚合纺丝的投资回报率基本是一样的,只能是做为以往不能进入石化行业的民营合成纤维制造企业一个进入石化行业的最好切入点。
6、锦纶作为对国家政策最为敏感的化纤行业,我国对进口锦纶切片征收长达5年的反倾销税政策将会对锦纶行业产生哪些影响,评审中如何掌握?
从我行华东地区部分企业看,如浙江宏发集团,宁波亨润聚合有限公司由于反倾销造成部分企业停工,亏损。长乐地区近年增加了很多锦纶生产线,他们如何看待反倾销的行业的影响,以及他们的生产经营情况。
答:长乐锦纶行业利润水平03年以来就一直是高于涤纶。依托长乐、汕头大量的花边生产企业,长期都是保持产销两旺的局面。
7、化纤产品销售是否存在较强的供求半径制约,在质量性能和运输成本之间哪一个更为重要?
答:以长乐为例,超过50%的涤纶原料采购在江苏、浙江两省,汽车运输费在200-300元/吨,船运费80-100/吨。同样江苏的产品,如三房巷、恒力化纤,因产品质量好,出厂价格就比同地区同行业高200-1000元/吨。在长乐也是一样,不同工厂的同一种规格的产品价格也要相差200-1000元/吨。所以化纤产品质量性能更为重要。
8、目前纺纱产能超过10000万锭,但其中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仅占68%左右,由于资产专用性强,存量调整困难,导致长期效益低下而不能退出,09年金融危机背景下10000多家企业破产关闭,我行存量客户未出现效益低下关闭案例,我行评审应如何区别对待?
答:长乐现在扩产或新上的棉纺企业所采购的设备都是集中体现节能降耗、减少人力成本、提高质量这三个核心,金融危机倒下的企业给了新上的企业腾出了市场空间,新上的企业利用设备、技术上的后发优势反而更容易实现效益最大化。
9、由于原料价格波动剧烈,囤货、运用期货套期保值等成为业内部分企业常见做法,也由此带来较多的存货跌价风险与期货投机交易风险,目前行业内是否具有普遍性,期货投资是否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发挥了应有的功能?如何判断是正常期货投资行为还是投机行为以及投资是否符合业务需要,该类期货业务对企业正常经营周转产生何种影响?
桐乡:全面构建化纤产业比较优势 篇3
这样的一个城市,化纤产业的发展情况如何?政府为化纤产业的发展给予了哪些鼓励?今后桐乡市的化纤产业将按照怎样的轨迹发展?作为本届中国国际化纤会议承办方之一,桐乡怎么看待本届会议?带着这些问题,《纺织服装周刊》记者专访了桐乡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负责人。
支柱产业 成就显著
自1981年创办桐乡市第一家专业生产化纤长丝企业——桐乡化学纤维厂开始,桐乡市便以洲泉镇为重点,逐步向周边延伸,经过3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从基础原料到应用制品的化纤工业体系。尤其是其涤纶长丝的生产能力,已占到全国的15%,桐乡市的龙头企业桐昆集团和新凤鸣集团,也已先后进入“百亿军团”,洲泉镇更是被命名为中国化纤名镇和国家纺织新材料产品开发基地。2012年,桐乡市规模以上化纤企业62家,共实现工业产值390.6亿元、销售收入387.2亿元,利税15.2亿元,分别占桐乡市规上工业总值的34.3%、35.1%和23%。
从这组数据其实不难看出,化纤产业已经成为桐乡市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形成了明显的特色产业集群。但是这并没有让桐乡市满足,面对国内外的各种危机以及经济发展的压力,桐乡市更是卯足了劲儿继续上扬。
去年,桐乡市明确提出全力实施工商强市行动计划,力争把桐乡建设成为工商并举、特色鲜明、实力雄厚的经济强市。同时,根据国家、省市地方等相关政策文件精神,专门制定了《桐乡市工业强市实施方案(2012-2016年)》。方案提出,依托桐乡工业现状基础和区域比较优势,围绕培优扶强,着力提升发展产业基础扎实、竞争优势突出、带动能力较强的化纤、特色纺织服装两大支柱产业,优先培育发展新材料、机械装备两大新兴产业,构筑“2+2”工业产业体系,推动桐乡工业经济结构优化、转型升级。
政策扶持 产业升级
化纤产业作为桐乡的优势产业,已经影响到了城市整个工业体系的发展。在桐乡市的经济发展布局中,也把化纤产业作为主要产业来进行扶持。
为了帮助桐乡市的化纤产业和企业更好地发展,桐乡市从政府层面,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
一是鼓励有效投入。对生产性设备投资400万元以上的化纤(含差别纤维)、特色纺织服装类主导产业项目,分别予以设备投资的3%~7%限额800万元以内的奖励。
二是鼓励做大做强。实施工业经济“双百工程”,开展“十大突出贡献工业企业”、“十佳工业企业优秀经营者”评选,鼓励企业规模提升,对年销售收入首次达到1亿元、5亿元、10亿元、50亿元、100亿元,且当年纳税地方留成部分比上年增长15%以上的工业企业,分别予以5万~100万元的奖励。引导企业开展资本运作,对实施股改上市、股权交易和并购重组的企业予以支持。
三是鼓励科技创新。鼓励共建各类创新载体,开发新产品、申请专利,申报创新项目,并按成效进行奖励。
四是鼓励管理创新。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创新管理方式,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五是鼓励循环经济。设立节能专项资金,对获得嘉兴市级以上节能示范企业、能源计量示范单位、列入省级以上节能推广产品目录的企业,对列入省发展循环经济“991”、“733”行动计划的企业实施奖励。“作为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化纤一直都被看成是高能耗的代表。但是在桐乡市,化纤产业的能耗就非常低。桐乡市每年都会给化纤企业提出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的指标,对好的企业给予奖励,希望可以通过这些措施实现化纤产业与人类的和谐发展。”经信局负责人进一步介绍道。
六是鼓励对外投资。对在境外新办(包括增资、并购)生产型企业、资源开发型企业,及在境外开办贸易公司、研发中心以及境外营销、分销中心等,按实际投资予以奖励。
借力会议 架桥铺路
在助力化纤行业发展的道路上,桐乡市在政府层面,其实从未停止过步伐。今年的中国国际化纤会议定在桐乡市召开,对于桐乡市的化纤产业发展来说,具有前所未有的意义。
对于桐乡市来说,这次协助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一起来举办这个国际会议,希望能有更多的国内外化纤人士了解桐乡,走进桐乡。
“大家都知道,随着高成本时代的到来,国内化纤行业以往的成本优势逐渐丧失。下游纺织企业面对国内外的严峻形势,在化纤采购方面日益谨慎,不会轻易为产品的涨价买单,再加上国内化纤产能快速增长导致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因此化纤行业的新增成本很难向下游传导,经济效益大幅下滑,行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新课题。会议召开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把握行业发展脉搏,在宏观经济形势严峻、行业运营困难的大背景下,针对当前全球化纤业发展走势、行业发展模式转变、新纤维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新工艺的发展、低碳经济和生物质技术的应用以及行业当前所面临的其他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相信会议也会给每一个人带来收获。”经信局负责人表示。
稳中提质 蓝图清晰
对列于“2+2”工业产业体系之首的化纤业,桐乡市提出了打造千亿级产业、500亿级龙头企业,将桐乡打造成为全国知名化纤新材料生产基地的总体要求。
在这个大框架之下,桐乡市化纤产业的发展规划蓝图也渐渐清晰起来。
在产业目标上,以国际领先水平为导向,加快技术装备提升、产品质量提升、行业水平提升、创新能力提升,不断加快化纤产业优化升级,打造桐乡市千亿级产业、全国知名化纤新材料生产基地。
在产业提升上,切实加大科技创新和技改投入,加快推进产品结构优化和产业链延伸,实现全市化纤产业“产业一体化、生产规模化、产品差异化、技术专业化、管理精细化”的产业升级。到2016年,力争实现化纤总产能突破500万吨,产品差别化率达到65%以上。
在发展方向上,保持化纤产业生产总量稳定增长,注重化纤产业的产品升级和配套升级。
在发展路径上,一是优化产业集聚水平,二是推进企业技术改造,三是有效落实重点项目,四是全力推进节能减排。
“对于桐乡市化纤产业,我们希望其能沿着功能化、差别化、优质化的道路走下去。我们桐乡的化纤产业,需要提高差别化率,积极进行企业的两改两创,通过技术改造和股份制改造、创新企业品牌和创新企业管理的过程,推进产业发展。”相关负责人说。
浅谈优化化纤纺织技能教学培训 篇4
一、内化提升抓强身: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的上课和操作能力
成校师资队伍建设必须本着学校的实际需要和培养目标要求, 采取有效的形式, 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1. 强化教学基本功。
平时我们把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训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主要通过由老教师传帮带和本人的教学实践来逐步实现。我校建立健全了青年教师培养机制, 新老教师师徒结对, 签订“蓝青”合同, 要求教师一年入门、两年过关、三年成为骨干。第一年要求师傅随堂听课, 及时作出评价, 指出存在的问题, 提出改进措施, 力求青年教师一课一得, 迅速成长。同时鼓励青年教师进厂下车间, 了解化纤纺织工艺流程, 把安全教育、职业道德、厂规厂纪等知识渗透到教学培训的全过程, 使教学理论知识培训和生产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结合起来, 力求使青年教师成为化纤纺织行家里手。
2. 从企业聘请教师。
由他们来从事理论和实践教学, 能带动其他教师努力提高工作实践能力, 从而提高教学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自主开发课程资源:依托校本、影像教材, 缩短培训时间, 提高培训实效
针对我镇的化纤纺织业占全镇经济总量的五分之四特点, 我们组织教师深入基层、深入班组, 与工程技术人员并肩作战、共同商榷, 征求方方面面的意见, 制订适合我镇产业特色的化纤纺织培训大纲, 明确纺织工技能鉴定标准。
1. 编写校本教材。
我校编写的宜兴市社区教育校本教材《化纤纺织基础知识读本》, 被市评为二等奖。在新招收的员工上岗培训时, 我们充分发挥校本教材的作用, 统一发放教材, 上课时教师“依纲靠本”, 学员“有章可循”。
2. 制作电子光盘。
为了缩短培训时间, 增强培训效果, 我们与企业联系沟通, 紧紧依托江苏华亚化纤有限公司的先进设备, 聘请专职人员对化纤生产整套工艺流程进行现场拍摄, 再与专家行家、工程技术人员、车间操作能手等联合会审, 制作出了符合我镇实际的化纤操作工系列培训音像电子光盘, 其应用性、操作性、可读性较强。校本教材和自制化纤纺织工操作工系列培训影像教材的综合运用, 大大缩短了培训周期,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深受学员和企业欢迎。
三、“技”“能”结合落实处:注重专业实训与思想教育相结合、专业理论与实训课相辅相成
化纤纺织技能, 实践性很强, 需要通过大量的现场操作, 熟练生巧后才能把书本理论之“技”转化为现场操作之“能”。实训课担负着“技”与“能”的双重任务, 如课没有良好的心态就不能学“技”, 因此对学生无论是课前还是课后都要进行心理诱导, 疏通心理障碍, 要让他们安心学习专业, 快速掌握技能, 从在亲力亲为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三心”, 即耐心、苦心和恒心。如在精纺抽练功时, 需要大量的化纤原材料, 由于学校条件和经济实力的限制, 不可能让学生尽纺尽抽。为保证抽丝的质量, 课前要求学生徒手训练基本功, 课上先用废弃的材料实际训练, 然后再用优质的化纤原材料上机真实操作, 力争都要抽出成品丝, 这其中渗透的是耐心和苦心。织毯更是如此, 毛毯基本上是出口产品, 每一道工序, 都要均匀、美观, 这就需要有足够的耐心、细心和苦心, 否则只要有一点不到位, 达不到要求, 就织不出合格的产品。
四、延伸课堂练真功:向技术人员学习, 把实训车间当作最好的课堂
化纤纺织产业 篇5
关键词:水解酸化 溶解氧 接触氧化 可生化性 PVA 甲醛
一、概况
福建纺织化纤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国建厂较早的九大维纶厂之一,是一套以电石、乙炔气为原料生产PVA、VAC的工艺,公司“九五”期间:“涤纶差别化”、“醇解四列”等项目的实施,废水量将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200多吨/时(原处理能力为200吨/时)。工艺特点是原辅材料和中间产品种类多,工艺复杂。生产废水水量、水质变化较大,废水的主要特点及造成废水不达标的主要原因有:
(1)、COD平均在700~900mg/l之间,最高时可达6000mg/l。
(2)、废 水中有机物与无机物种类繁多,组分相当复杂。
(3)、危害微生物的有毒物质种类多,单项有毒物严重超标,在极端情况下甲醛含量达220 mg/l,硫化物含量达250 mg/l
(4)、预处理效果差:一些构筑物处理能力不足。
(5)、调节、均质能力差:由于化工废水均质、调节事故池等设施不完善,时常出现化工废水对生化系统产生冲击;同时,废水偏碱性,系统缺乏对PH的自动调节和有效控制,造成生化系统设施中的微生物处于受抑制状态。
(6)、化工废水中污染物浓度高,成份复杂,BOD/COD值为0.18,小于0.3可生性差,给废水处理增加难度。
从以上诸多不利因素看,解决水质不达标的主要手段应从改善废水处理工艺入手,提高废水可生化性,保证出水有机物达标。因此,拟定在保留部份原有处理设施的基础上对原有的二级生物膜法处理系统进行扩容改造。
扩建项目处理方案采用“水解酸化+活性污泥法+接触氧化法”工艺,即膜法缺氧、泥法好氧、膜法好氧三种生物处理方法组成的新工艺,保留了原系统中的中和调节系统、竖流式沉淀池、平流式沉淀池及塔式生物滤池。
设计水量、水质及排放标准:
项目COD(mg/l)BOD5(mg/l)SS(mg/l)硫化物(mg/l)甲醛(mg/l)PH值进水550~160060~15020~200100~3000~2501~14出水≤100≤30≤70≤1%26lt;16~9
二、工艺特点:
该工艺于2001年6份进行工艺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2001年9月开始施工建设;2002年6月整体工程通过验收,进入联动调试阶段;投产连续运行至今,现对改造后的工程工艺设计介绍如下:
1、技术原理
(1)、水解工艺是近年来在化工行业污水预处理方面应用较为广泛的处理工艺,它通过控制反应时间,将厌氧反应控制在水解酸化阶段,以去除污水中一定的污染物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有助于后续的好氧处理效果。在水解酸化阶段由于大量水解细菌、产酸细菌作用,不溶性有机物水解为可溶性有机物;难降解的大分子物质转化为易于生物降解的小分子物质。此次建造的水解酸化池中分别装有组合填料、曝气软管和潜水搅拌机,它们能更有效的发挥水解酸化池的作用及缩短水解酸化池微生物培养、驯化时间;所增加的设施作用如下:
a)、挂装填料:水解酸化池内分两组分别挂装弹性立体填料和组合填料,它是利用填料的剪切作用,提高池中氧的转移效果,增加池中单位体积的细菌总量,使池中大部份生物以膜的形式生长,提高抗冲击能力。
b)、安装曝气软管曝气:因水解酸化菌的活性差、吸附性能弱,很难直接在填料上形成成熟的生物膜,为了加快水解酸化池挂膜速度,根据好氧菌吸附性强易上膜的特性,在池底增设曝气软管进行好氧培养,当好氧膜成熟后控制各个布气阀将池内的溶解氧逐渐降低进行菌种的转化,这样大大缩短了水解酸化池的挂膜时间。
c)、池底设潜水搅拌机:潜水搅拌机安装在水解酸化池进口池底及池底中部,它能使池内形成循环流,让水解酸化池具有耐冲击的特性,另外搅拌机产生的循环不流,改善了池中的水力条件,防止污泥的沉淀,使废水与污泥接触更充分。
(2)、曝气池采用传统的活性污泥法它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生物处理工艺,也是目前有机废水生物处理的主要方法,其活性泥粒可以在池中自由活动,有较多的机会同废水中的污染物接触并吸附污染物,它具有处理能力高,出水水质好等优点。
(3)、接触氧化法具有污泥负荷高,抗冲击负荷强,无污泥膨胀等优点,在工业废水处理中被广泛运用。它是一种以生物膜法为主兼有活性污泥法的生物处理方法,在池中增设填料,是降低污泥负荷,防止污泥膨胀和实现硝化的有效措施。由于填料的介入,污水中微生物的生存环境由原气、液两相转变为气、液、固三相,为微生物创造了更丰富的生存
环境,部分微生物附着在填料上,其余的悬浮在水中,以生物膜和活性污泥两种方式构成新的生态系统,这一系统具有运行稳定和抗冲击负荷强的特点。
2、改造后的工艺流程:
改造后的工艺流程见图
13、主要处理构筑物的尺寸及特点
构筑物名称数量结构及尺寸、负荷特点中和调节池(原有)4座花岗岩砌体结构容积为500m3池底设穿孔曝气管起到预曝气及搅拌作用。事故池1座钢筋混凝土结构容积为500 m3当COD高或废水偏碱时启用竖流式沉淀池(原有)2座花岗岩砌体结构长×宽×深为7.4×7.4×6.86m,积泥斗深3.3m,水力负荷为2.74 t/m2·h,水力停留时间2.5h采用重力式排泥。塔式生物滤池(原有)2座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共5层,总高18.4m,每层内装的3m高的双斜波聚乙烯填料。水解酸化池1座分两段尺寸分别长×宽×深为18×11.5×6.7m,生物负荷为1500mg/l(COD),水力负荷为300t/h,水力停留时间9.6h,污染物去除率25%池内分别装有组合填料、曝气软管、潜水搅拌机曝气池1座分三段尺寸分别长×宽×深为有效水深6.1m生物负荷为800mg/l(COD),水力负荷为450t/h,水力停留时间10.2h,污染物去除率80%采用推流渐变式曝气,池底设有2352个微孔曝气器,其中第一段896个,第二段784个,第三段672个辐流式沉淀池2座Φ16m带中心驱动半桥式刮泥机,水力负荷为1.12t/m2·h,有效水深3.4m污泥回流池1座长×宽×深为3×4×5m设有3台流量为120m3/h,150WL200-12.5污泥泵回流比为50%~100%离心式鼓风机4台
3台型号为D80-1.71台型号为D80-1.5D80-1.7供气量80m3/min,压力7m水柱,运行2台供曝气池,D80-1.5供气量80m3/min,压力5m水柱供接触氧化池,接触氧化池2座共8格长×宽×深为22×13×5m,停留时间为2h,单格水力负荷为,生物负荷为150mg/l(COD),污染物去除率20%单格内装焦碳填料m3,采用下进上出的水流方式,填料下设有曝气软管曝气,水汽比为1:20平流式沉淀池(原有)2座长×宽×深为22×13×5m,水力负荷为225t/h,沉淀区长6.6m,集泥斗4个,深3.3m采用重力式排泥。
三、调试运行及验收监测
调试运行历行半年,前1个月主要进行水解酸化池的生物膜及曝气池活性污泥培养,随后逐步将水解酸化池的好氧型生物膜转型成为兼性型、厌氧型生物膜。后5个月进行整个系统的驯化、稳定运行和验收监测。
水解酸化池、曝气池、接触氧化池的微生物的培养、驯化极其重要它关系到今后整个系统的运行效果。由于水解酸化池兼性菌、厌氧菌活性差,挂膜效果差如果靠常规培养时间长,因此,我们采用好氧培养,生物转型的办法来缩短培养、驯化时间。水解酸化池、曝气池及接触氧化池的调试主要是先将各池中注满生活污水进行闷曝,1周后池中出现了大量的絮状物,池面上有大量的光合菌,泥样经生物镜检可发现大量的钟虫、轮虫等,每天连续向池中注入设计水力负荷20%的水量(即低浓度工业废水COD≤300mg/l约100t/h),并投加适量发酵玉米面及按比例投加营养液,以维持微生物生长对碳、氮、磷营养物的需要,溶解氧控制在2.0mg/l左右;两周后池中污泥呈褐色,絮凝效果较好,MLVSS在1050mg/l、污泥沉降比达到25%,观测预先设置的填料,发现填料上附着生长的生物膜已达到约3mm左右,此时,开始分三次向池中连续注入工业废水,水力负荷分别为设计水量的50%、80%、100%;生物负荷分别为500mg/l、1000mg/l、1500mg/l,每次提高水
力负荷及生物负荷时需待系统微生物各项指标(MLVSS、SV30、生物镜检等)均达到要求时方可进行(如发现提高负荷后池中混合液的污泥量大量减少,应立即减小负荷并向池中注入生活污水使污泥量恢复)。负荷提高至设计负荷后维持运行1个月,系统运行很稳定、活性污泥生长良好,这表明水解酸化池、曝气池的好氧生物培养已达到预期效果,于是开始进行水解酸化池的生物转型驯化。
水解酸化池的生物转型主要是控制水解酸化池中的溶解氧,逐步分阶段降低池中的氧浓度直至0.3mg/l以下,将已培养驯化好的好氧菌转化为兼性菌或厌氧菌,我们分三次减少水解酸化池中的曝气量,使池中的溶解氧分别维持在1.5mg/l、1.0mg/l、0.3mg/l,每次减少曝气量后维持运行1周,1个月后水解酸化池中甲烷、CO2等气体的产气剧烈,出水颜色略呈黑色,BOD/COD值约0.32左右,可生化值较原来提高为0.14,废水的可生化性明显改善,系统出水稳定,表明调试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