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纤企业

2024-08-03

化纤企业(共12篇)

化纤企业 篇1

一、完整产品的内涵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完整产品的概念。任何一个产品都是由三层次产品构成, 最里面是核心产品, 第二圈叫外围产品, 第三层是外延产品。完整产品即由三层次产品构成的, 是用户所购买对象的整体体验, 它是站在客户角度提出的广义产品。完整产品是由三部分加权得到的, 如果完整产品中核心产品占的比重小, 外围和外延产品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大, 比如旅游行业更多不是卖核心产品, 而是卖外围和外延。不同的产品, 分布是不一样的, 每个企业都要将自己完整产品都包含哪些方面, 在做产品之前就要想好。在完整产品的三个层次中, 核心产品一般较量技术, 外围产品是服务, 外延产品是体验。核心产品指产品能发挥其作用的关键因素, 主要包括产品质量、产品性能、产品功能、产品定位及价格等因素。外围产品主要包括售后服务、电话支持、升级换代等可以使产品更好发挥作用的因素, 或是使用户更方便购买和使用的辅助因素。外延产品主要是品牌形象, 包括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市场占有率等虽与产品性能无关, 却会影响消费者偏好的外在因素。外延还包括人员的素质, 包括店面的设计、软性广告等等。

二、我国化纤企业 (以涤纶长丝为例) 完整产品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 现状

目前, 我国化纤企业完整产品营销主要还停留在核心产品层次, 重点在产品质量提升和产品性能两方面下功夫, 如果用权重表示, 基本占0.6和0.05;其次集中在外围产品主要是售后服务、产品售中服务及经销商管理上做文章, 其权重分别为0.1、0.05和0.05, 此外, 化纤产品营销特别是销售返利或折扣也占0.05的权重;最后, 在外延产品层次, 主要是品牌形象建设可能要占0.05的权重, 其它如营销团队整体素质、市场占有率等也要占0.05的权重。总的来说, 核心产品、外围产品、外延产品权重分别占0.65、0.25、0.10, 与国外发达国家同行业相比较还有较大的差距, 国际一流化纤企业主要集中在产品功能性能、产品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以及品牌美誉度、市场占有率、员工素质建设等方面, 他们在稳定产品质量的同时, 更主要是在外围和外延产品上下功夫花本钱。

(二) 原因分析

1.国内化纤行业发展历史比较短, 实力比较弱, 产品质量不稳定。由于我国化纤企业大多数都是最近十几年才发展起来的, 历史比较短, 实力与国外近百年发展经历相比明显不足。现在投入运转的主要化纤设备特别是关键设备和部件大多数从国外进口, 中高端化纤专业人才严重缺乏, 研发投入少之又少, 现有技术研发人员主要也是自己逐步培养起来的, 对技术、设备、工艺的掌握还有一个较长的过程, 因此, 各化纤企业普遍存在产品质量不够稳定特别是后道产品染色问题始终不能彻底解决, 断头、毛丝、僵丝以及产品适用性问题也一直困扰着各化纤企业。所以, 各化纤企业把重点集中在完整产品之核心产品的产品质量层次上, 没有更多的精力、财力和人力关注产品功能和性能的增加和改善的投入。

2.化纤企业人员整体素质还不能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 滞后行业发展速度, 导致整体营销意识薄弱, 营销理念有待提升。一段时间以来, 化纤行业特别是长丝行业基本处于供不应求状况, 属卖方市场, 竞争不够激烈, 传统的“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落后观念根深蒂固, 从而导致行业营销意识缺乏, 营销手段单一, 没有一个明确的营销战略和统一的营销策略。目前民营化纤企业占据整个化纤行业大半壁江山, 人员的职业化水平比较低, 管理技术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营销队伍整体素质较低, 远不能适应市场快速发展和转型的需要, 全方位立体服务意识非常淡薄, 服务理念亟待提升。

3.管理层对工业品行业营销管理认识不够, 缺乏必要的系统营销知识培训特别是工业品营销管理培训, 也是化纤完整产品理念难以得到贯彻的根本原因。在大规模更换现有营销人员尤其是中高层营销管理人员不切实际的话, 培训输血是最好的选择。目前, 由于大多数民营化纤企业地理位置、假期、福利以及制度设计、企业文化等内外部经营环境还不能完全适应优秀中高级营销和管理人才长期生存发展, 惟有借助形式多样的培训, 方可一定程度化解化纤长丝企业营销难题。而如今大多数化纤企业主要还是借助大众化的光盘来开展极其有限的培训, 远远不能满足化纤行业市场快速发展的需要。

三、我国化纤企业完整产品设计思路及实现路径

(一) 总体思路

以企业的营销战略和完整产品理念为指导, 以核心产品品质的持续改进为主线, 以人才的引进培养为支撑, 以外围产品的创新和外延产品的塑造为突破口, 以市场的需求为完整产品设计的源泉和基础, 通过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的不断优化以及各部门的协作, 打造满足用户需要的完整产品, 实现我国化纤企业的营销管理升级, 保证企业营销战略的顺利实现。

(二) 实现路径

1.优化业务流程, 完善组织结构。

成立由营销、生产、研发、采购 (含物流) 、财务等中心相关人员参与的完整产品开发小组, 对现有的新产品开发、产品投设计、产品改进、售后服务等流程进行梳理, 同时对组织结构进行调整, 在传统销售部和售后服务部基础上设立市场部、商务部分别负责市场调研和售中服务, 在营销中心内部明确各部门分工和相应职责, 在销售、售后服务等部门要配备必要的售中和售后服务专家, 努力提供专家顾问式的差异化服务。

2.定义核心产品, 做好可行论证。

市场部作为完整产品的设计部门, 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 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充分识别, 并设计出完整产品中核心产品初稿, 在征求企业内部相关部门和外部客户意见后, 进行适度修改, 重点关注核心产品成本、核心产品开发难度、核心产品质量、市场空间和前景, 对每一个环节进行把关, 充分论证, 力争把设计的核心产品尽可能快地推向市场, 保证所设计完整产品中核心产品的可行性和效益。

3.设计外围、外延产品, 迅速推向用户。

针对设计开发的核心产品, 设计配套的包装、搬运、储存、运输和相对应的专家顾问式的售前、售中和售后营销服务, 包括必要的产品用途识别及使用知识等培训, 上机前现场指导, 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急预案等等。在此基础上, 由相关部门牵头, 迅速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 如定价策略、渠道选择、销售折扣等政策, 以快速抢占市场, 把完整新产品推向用户。

4.收集市场反馈信息, 持续改进完整产品。

完整产品上市后, 销售、市场、售后服务等部门在客户回访、市场调研和客诉处理过程中, 要积极倾听客户的心声, 收集客户直至最终用户对完整产品的反应和评价, 及时发现下游客户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迅速对现有的产品进行改进, 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出现, 确保三层次的完整产品持续改进。

四、几点启示

1.由于化纤特别是涤纶长丝设备的产品适应性较强, 因此在设计核心产品时, 要充分考虑企业设备、工艺状况, 各有关部门的评审论证尽可能充分, 并在可能的情况下, 提高设备的适应性能, 确保核心产品质量。

2.完整产品设计要以企业的营销战略为指导。完整产品营销是企业营销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 必须贯彻企业的宗旨和质量方针, 以实现企业的长期愿景为前提。在设计完整产品时, 不仅要满足市场的需要, 更不能背离企业文化这个根本原则, 否则, 完整产品设计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3.完整产品营销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 需要各相关方的紧密配合。在企业内部, 需要市场、销售、商务、售后、研发、采购、储运、制造、质检、财务等部门参与设计论证;在企业外部, 还需要供应商、客户、银行、客户的客户即供应链各环节的共同参与和协作, 方能完成完整产品的设计和市场营销工作。完整产品的实现, 还需要内外部供应链各环节人员高素质和高效率作保证。因此, 化纤行业及其供应链相关产业惟有加大人员培训力度, 不断提升员工整体素质, 优化人员结构和供应链各相关方乃至各环节, 方能打造理想的完整产品。

4.建设一支专家顾问式的营销队伍, 实现差异化营销服务。化纤长丝品种规格多, 下游客户种类繁多, 产品适应性要求较高, 这对市场、销售、商务、售后部门人员的素质要求相应提高, 提供专家顾问式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离不开既懂化纤纺丝、加弹, 又懂营销, 还要擅长织造、印染的各类专家和复合性人才的强有力支撑。营销队伍的专业化、专家化, 是实现专家顾问式服务的前提。

摘要:本文从完整产品的内涵和化纤企业完整产品的现状分析入手, 探讨化纤企业特别是涤纶长丝生产企业完整产品的设计思路和实现路径,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几点启示, 对化纤企业的营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化纤,完整产品,实现路径

参考文献

[1]高建华.2.0时代的赢利模式——从过剩经济到丰饶经济[M].北京:京华出版社, 2007.

化纤企业 篇2

中国化纤协会内部权威人士透露,《化纤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标准》(下称“标准”)预计明年上半年出台。该“标准”是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安全监督管理四司主导,委托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组织起草、中国化纤协会协助制定。

该权威人士透露,化纤行业属于新型行业,近几年发展较快,老的基础数据较少。之前针对其所制定的标准、规范化指标也较少。国家之前也没有统一的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标准,此次的“标准”可以说是第一套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标准。

他表示,“安全生产是红线”,在标准中设置有三个等级,如果不达标,是必须被勒令停产的,“没商量”。他指出该“标准”是指导企业做好安全、防范、可持续的发展,保障了企业和国家的利益。

现在有许多的民营企业,有些民营企业对于“小问题”不够重视,此次的“标准”不论对于国营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有规范作用。

一生只追化纤梦 一生只为化纤情 篇3

她,就是我国化纤元老之一、中国化纤工业协会、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化纤专委会高级顾问、纺织部部级专家李瑞。2009年,经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举荐批准,李瑞获科技部等十几个部委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个人)最高荣誉奖。

潜心科研 硕果累累

上世纪50年代,李瑞被国家公派到列宁格勒和莫斯科纺织学院留学。1958年,同在列纺留学的首届化纤老学长、原化工部晨光化工研究院院长、我国著名高分子和辐射化学军工专家张石玉在毕业临别时给李瑞留下了一句终身铭记的赠言:“继续发扬敢想、敢说、敢干的精神。”此后,这句话成为李瑞在化纤科研和科技管理工作岗位上的座右铭,推动着她不断地开拓创新、勇攀高峰。

1961年,她被选为莫纺系优秀学生代表,以全优毕业证书和论文,成为世界“无均聚物接枝改性纤维素纤维”前沿学科的杰出代表。其硕士毕业论文“粘腈纶”—莫纺纶(MTILON)的研究成果,1963年孙桐、李瑞、罗果文联名在苏联《高分子化合物》杂志No.1上发表。她一直引以为荣的是大学生中唯一被导师选中的论文作者,能在孙桐学长辅导下,并与其他两位化纤研究生武荣瑞、吴美琰学长一道出入实验室,探讨破解难题。

学成归国后,她在纺织部纺织科学研究院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合成纤维研究实验室,并担任主任,重点研究维纶和维氯纶,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

1965—1974年,合纤室迁至牛栏山北京维尼纶厂,彼时,在北京市纺织局李昭局长的领导下,维纶、维氯纶国产化和产业化事业蒸蒸日上,并以此带动了全国九个维纶厂国产化建设。李瑞在该厂腈纶筹建组从事腈纶国产化,首发亚砜一步法合作研制获成功,成为中国碳纤维原丝第一人。

1975年,李瑞在该厂涤(丙)纶长丝筹建组继“四大化纤”成套技术引进投产后撰文建言,首发高速纺“引进单机自主开发发展多品种”,率先用地方外汇建成北京涤(丙)纶实验厂。

在化纤局科技处工作期间,李瑞先后主持了科委“六五”天津“阳离子染料可染改性涤纶”工业化项目、“七五”国家重点攻关项目与焦风娥共同管理—“化学纤维新品种”项目等共计10个品种、16个项目,生产转化率和得奖率高达70%以上。由她建议组织以企业为主导,市场为导向,超前规划导向发展,推广技术创新工程项目。几十项技术覆盖率达80%以上。例如,由她主持鉴定的宜兴合纤厂(现华亚)与上海合纤所合作研究PBT纤维成果,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至2004年共生产产品3600吨。在李瑞和各级政府支持之下,该厂快速发展,终成百强企业。该厂所在的新建镇也因此于2007年获评“中国化纤纺织产业名镇”。在郑旭东董事长的领导下,20余年来,该厂坚持高起点,以创新为主导,先后申请自有专利16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实用专利14项,特有专利近40项,并已率先建成国内最大(30万吨)FDY(26头)生产基地,差别化率达70%,在该行业民企中(占65%以上)迅速崛起,并成为产业升级的典型代表。2008—2009,该厂获评中国化纤竞争力10强企业之一。

1978年,为响应国务院康世恩副总理“发展丙纶”解决穿衣问题号召,受部党组和化纤局令吾副局长委派用纺织部留成外汇和技改费,李瑞与化工部印德麟、中石化韩淑君学长一起牵头组织,参加四部委纺织、化工、中科院、中石化联合攻关的项目:1986年,“聚丙烯降温母粒”PROMAX获得布鲁塞尔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金奖;“聚丙烯丙纶级牌号70218和70226树脂的研制”项目作为我国唯一自主开发且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合成纤维品种,并于1986年、1987年先后荣获中石化和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89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CR技术成果均在全国推广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其中,仅中石油辽阳石化分公司就以此为技术基础累积,为企业多创经济效益达1亿元以上。

1992年,李瑞受到刘衡副部长委派代表中国纺织总会协助列项管理国家经贸委、教委、中科院“细旦、超细旦丙纶长丝及制品的研究”高新技术产业化“产、学、研”首选项目,在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温家宝、宋健、周光召亲自关心下迅速取得了成果。她将普通纺提高到高速纺,将细旦提高到超细旦水平并开发涤丙两用,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其中,南北协作组东华大学和广东富华获1994年上海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发明金奖,中科院化学所和北京涤(丙)纶实验厂1996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97年国家经贸委“八五”国家技术创新优秀项目奖,并将“一条龙”开发加以推广应用,推动了细旦、超细旦、涤丙纶差别化率由15%提高到25%,2009年达到了46%;2010年达到210万吨。首创PROMAX技术及抽丝技术设备成套出口泰国,走出国门。2015年正值康世恩副总理诞辰100周年和令吾老革命96周年,中国化纤第一人李瑞、宜兴化纤人及其创新团队“告慰革命先贤”向党、国家和人民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习近平主席明确指出:“一个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决定了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前途,谁抢占了自主创新的先机,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高端智库人才李瑞则用自己的实践为这句话做了一个鲜明的注脚。多年来,她组织参加的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发明专利1项,先后发表新技术、新品种、新领域论文70多篇(国际4篇),并获社科类优秀奖和特等奖各1项,合著《聚丙烯树脂的加工和应用》等著作5部,专著1部。

与此同时,也正是因为有李瑞以及像她一样献身于纺织工业的广大同仁,在纺织部历届部长领导下我国的化纤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化纤产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8.5万吨(占世界化纤产量的不足3%),增至2009年的2726.06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63.0%),足足增长了近96倍;1998年起,我国化纤工业已连续17年位居世界第一生产大国,2014年化纤产量达4108万吨,同比增长5.3%,占纺织的五分之四,占世界三分之一。我国纺织工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成为国家的新兴支柱产业。而我国也已成为世界纺织服装的第一生产大国、消费大国和出口大国。自1994年已连续21年位居全球纺织服装出口首位,2014年占其世界贸易额的37%。2014年,中国纺织工业纤维加工量已超5000吨,约占世界60%,总产值67000亿元,出口产值超过3000亿美元。

殚精竭虑 推进产业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科研成果只有应用于生产实践并形成强大的产业集群,才能够真正地推动一个国家不断发展进步。”这是李瑞秉承的一个信条,她始终为此而殚精竭虑,上下求索。

1980年,为支持改革开放前沿,在广州化纤局总工程光炳主持的首届全国化纤学术年会上,李瑞做了“丙纶赴美、日考察报告”。会后,她应中科院广州化学所邀请,前往新会县“小鸟天堂”进行调研交流,并无偿调拨了一台VC403纺丝机,以支持新会丙纶行业的发展并连创八个行业第一。此后,2007年,中山市(现江门市)新会区获评“中国化纤产业名城”。这是我国首座化纤产业名城,也是一个将葵乡打造成近百亿规模的化工、化纤、纺织、服装、高技术产业“航母”的奇迹。

为瞄准世界前沿,赶超世界先进水平,1985年起,李瑞向何正璋副部长建议发起北京国际化纤会议,并组织、参与了1~3届,至今中国国际化纤会议已胜利召开了21届。

1990年,中苏关系恢复正常后,李瑞受部长委派率纺织工业部第一个代表团顾丽霞、仲琪和郭曼丽出席俄加里宁第五届国际化纤会议,并发表论文。回国后,她提出发展“特种化纤”和“粘胶长丝连续纺工艺”的建议很快被部领导采纳,并牵头参加了纺织部“顶层设计”选项、选点、选择技术路线等工作,同时立项支持推动产业化。“间位芳纶1313”先后在烟台氨纶、广东新会彩艳和苏州圣欧投产,形成近万吨能力,居世界第二。此项目于2009年、2010年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其产品用于军工和民用特种防护品等,并已出口创汇,打破国际垄断,结束了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粘胶连续纺长丝在保定天鹅投产后,全国已形成2万吨能力,国产化占45%。

谋篇布局目标高远

自1987年纺织部成立科学技术委员会以来,李瑞连任五届委员,并为国家发展战略“顶层设计”,找准“切入点”,制定“发展技术路线图”,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建言献策。也正是在这个位置上,她的宏观把握水平与决策能力及卓越的组织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1999年,为总结和传承中国化纤事业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她以追求真理、不计名利、执着和社会责任感的精神,在退休后花费5年时间,回顾、搜集、整理所亲历的化纤行业知识、科技和技术创新成就,新著14篇力作,为“十二五”建言献策。千辛万苦、八方助阵编辑了180万字的专著《中国化纤工业技术发展历程—赤子的答卷》,以中、英、俄三国文字摘要,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公开发行,并走出国门,作为献给新中国60华诞最珍贵的礼物。该专著及她的业绩展板“留学报国,振兴中华”在2006年中国俄罗斯年由欧美同学会主办的“学子之路-留苏同学历史图片实物展”展出。俄罗斯中国年会展移至黑河永久性展出。

多年来,李瑞作为民主党派成员曾任九三纺织直属支社主委,并多次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离退休干部局推荐参加经贸委、国资委举办的参政议政活动以及征求如何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意见座谈会,同时出任国资委纺织离退休干部局“保先”学习活动验收组组长。

2001年,杜钰洲部长派,李瑞、毕国典、孙瑞哲代表化纤和纺织学术界组成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代表团出席了香港亚洲第六届纺织服装学术会议。

2005年,她应邀任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由东华大学环境学院承担的“21世纪纺织行业所面临的水环境问题及对策”项目评审组组长,该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2007年,李瑞与朱明儒代表纺织学术界应邀参加了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组织的第七届光华工程科技奖评审工作并任评委举荐,支持行业对李嘉禄和周华堂教授提名。

2010年,她应邀出席了由上海市政府、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东华大学承办的“东方科技论坛”—生物质纤维和生化原料研讨会。2011年她被选为国资委中直机关纺织离退休干部局侨联五位委员之一,连任三届继续贯彻党建带侨建,为引智、引资、引技,中外交流再做贡献。

改革开放35年来,李瑞曾任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化纤专业委员会(1~5届)秘书长、常务副主任,会同中国化纤工业协会积极组织了23届全国化纤学术年会,努力开展学术科技活动,推动化纤工业科技进步。为配合中国化纤工业协会实施“十一五”和准备制定“十二五”规划发展纲要,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化纤行业整体竞争力,相继于1999年、2002年、2004年、2007年组织了昆明、海南、成都、青岛四届学术年会,并发现举荐高端领军科技学科人才如中石油胡杰总工、中石化王玉庆主任、东华大学王华平院长、天津工业大学肖长发副校长、纺织部研究院院长赵强、中国纺织设计院周华堂院长、吉林化纤集团董事长王进军等担任化纤专委会副主任,举荐蒋士成、郁铭芳和孙晋良院士、专家等为荣誉委员,提升了政、产、学、研、用,集成创新水平。在十一五发改委国债项目大力支持下,她推动了“三高”高性能芳纶、碳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高强高模维纶、芳砜纶、聚苯硫醚纤维、聚酰亚胺纤维实现了产业化,并先后有五种特纤六个项目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高附加值共混海岛超细纤维以及功能纳米纤维;绿色生物质原料玉米制乙二醇、丙二醇、丁二醇;PTT纤维、聚乳酸纤维和蓝色海洋生物质海藻纤维及绿色取代CS2工艺溶剂法再生纤维素纤维等项目的中试和产业化。

在李瑞的支持和帮助下,有多家企业走上了创新发展的道路。

其一,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责任公司通过集成和创新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PAN基碳纤维工程化核心技术关键设备和配套系统。2010年,“千吨规模T300级原丝及碳纤维国产化关键技术与装备”获得了“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1年,该公司获得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颁发的“中国化纤行业‘十一五’技术突破奖”。2013年9月,中复神鹰通过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组织的“干喷湿纺GQ45高性能碳纤维工程化关键技术及设备研发”科技成果鉴定。同月,中复神鹰的SYT45高性能碳纤维被列为“国家战略性创新产品”。公司现有产能PAN基原丝10000t/a,碳纤维4200t/a,其中干湿法占半数。

其二,北京同益中特种纤维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在国内最早开展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研究,并率先实现仟吨“孚泰”级牌产品定型生产。十余年来,公司产品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不断发展成为国内高性能纤维细分市场的龙头企业。目前公司已累计申请国内外专利近40项,项目负责人冯向阳领军与东华大学等合作,获得国务院颁发的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其三,海兴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纺织材料开发、纤维生产和新产品推广为一体的现代化化纤企业,在董事长欧阳文咸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导向下,他的“中国合伙人”中国化纤专委会委员张联京率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公司专注于高科技生物基纺织材料的研发和生产,拥有一流的管理和技术团队以及国内最先进的柔性生产体系,为国内外纺织产品品牌提供各种优质差别化原料,已成功自主开发出全世界唯一一条舒弹丝工业化生产线,并拥有该专用生产线全套生产技术及相关知识产权。该公司获全球第二的化工、纺织产品开发商美国杜邦公司的授权与合作,基于Sorona?原料率先成功开发推广生物质舒弹丝短纤维的全球市场。

作为全球短丝纤维生产中唯一一种可再生生物质纤维制成的弹力纤维,舒弹丝中玉米提取成份占30%。相比石化纤维,生产同样数量的舒弹丝可减少30%的能源消耗和63%的碳排量。而且,这是一种可以回收并循环使用的绿色环保纤维。

“虽然我已经年近八旬了,但我还有梦!我的梦不是老年人常有的含饴弄孙天伦之乐,我的梦离不开中国化纤。40年前,我梦想着中国中小学生有一天能穿上石油化工化纤涤纶长丝制作的校服,现在,这个梦已经实现了。如今,我又有了新的梦想,那就是我国的汽车、火车、飞机、航天、新能源风力发电这些行业什么时候能够用上新型高性能特种纤维以及什么时候我们能穿上石油替代转基因玉米、甜菜、壳聚糖、速生材等农林海洋作物做的衣服……”谈到自己的梦想,李瑞依然雄心不减当年,仍奔走在“十三五”—为化纤发展强国事业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建言献策征程上。

为克服化纤产业“同质化、产能过剩”、“三高”比例偏低以及“资源、能源、环境”三大瓶颈,李瑞建言“十三五”:第一,确定材料创新(轻型化、高分子化、复合化),特别将化纤新材料及其复合材料放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首位。届时中国纺织工业产值将超十万亿。化纤新材料由12.8万吨发展到30万吨。第二,将以农、林(牧草、海洋、沙漠、动、植物)为原料的可再生生物质化工化纤、塑料放在与可再生能源同等重要的位置,着力发展循环经济。可再生生物质化纤新材料由60万吨发展到106万吨。第三,将环境“末端”治理逐步提升到主动的“源头”治理,发展绿色工艺技术及设备、绿色产品及品牌、绿色标识及标准、绿色GDP。国家应整合优势资源(人才、技术、资金、政策)组织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行业中具有系统工程和交叉学科的复合型高端人才行业、产业专家智库进行“顶层设计”,军民融合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质增效、发挥品牌效益,“政、产、学、研、用、金” 融合创新,同时科技人文并重,努力营造创新文化氛围,改革创新制度、培养创新教育人才,重视创新思维,尊重知识产权和创新经济利益分配,努力争取在2015—2030年间实现将中国化纤工业由第一生产大国变成新材料化纤生产强国的目标。

化纤企业 篇4

质量控制的定义是:质量管理中致力于达到质量要求的部分。对化纤厂车间项目质量而言就是为了确保化纤厂车间合同规定的质量标准, 所采取的一系列监控措施、手段和方法。化纤厂车间质量是随着化纤厂车间的各个阶段建设而形成的, 建成后随着使用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直到因老化、损伤、使用条件变化等而停止使用。在其整个过程中, 化纤厂车间的设计和施工阶段, 是上述全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而该分阶段又是由众多的技术活动按照科学的技术规律相互衔接而形成的。为了保证化纤厂车间的质量, 这些技术活动必须在受控状态下进行, 其目的在于监督整个化纤厂车间的实施过程, 排除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由于异常性因素产生的质量问题。建筑化纤厂车间的质量控制必须掌握各个阶段各项工作中影响质量的因素。因此, 质量控制应能够掌握质量的动态, 对影响质量的因素, 采取预防措施, 防患于未然, 而不是被动的、局部的、事后的检查和检验。

2 化纤厂车间项目质量控制的基本要求

质量控制的目的是为了满足预定的质量要求, 以取得期望的经济效益。对于建筑化纤厂车间, 一般来说, 有效的质量控制的基本要求是: (1) 提高预见性。要实现这项要求, 就应及时地通过化纤厂车间建设过程中的信息反馈预见可能发生的重大化纤厂车间质量问题,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防止, 以满足“预防为主”的宗旨。 (2) 明确控制重点石控制重点是通过分析后才能明确的。在工序控制中, 一般是以关键工序和特殊工序为重点。 (3) 重视控制效益。化纤厂车间质量控制同其他质量控制一样, 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投入和产出的比值是必须考虑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 对建筑化纤厂车间来说, 是通过控制其质量成本来实现的。 (4) 系统地进行质量控制。系统地进行质量控制, 它要求有计划地实施质量体系内各有关职能的协调和控制。

3 化纤厂项目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过程

3.1 事前质量控制

事前觅量控制即在施工前进行质量控制, 其具体内容有: (1) 对化纤厂车间所需材料、构件、配件的质量进行检查和控制。 (2) 对永久性生产设备和装置, 按审批同意的设计图纸组织采购或订货。 (3) 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 保证化纤厂车间质量具有可靠的措施。 (4) 对化纤厂车间上采用的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新技术, 应审核其技术鉴定书。 (5) 检查施工现场的测量标桩、建筑物的定位轴线和高程水准点。

3.2 事中质量控制

事中质量控制即在施工过程中进行质量控制。其具体内容有: (1) 完善的工序控制。 (2) 严格工序之间的交接检查工作。 (3) 重点检查重要部位和专业化纤厂车间。 (4) 对完成的分项、分部化纤厂车间按照相应的质量验收标准和办法进行检查、验收。 (5) 审查设计图纸变更和图纸修改。

3.3 事后质量控制

事后质量控制即完成施工过程形成产品质量控制, 其具体内容有: (1) 按规定的质量验收标准和办法对己经完成的分项、分部化纤厂车间、单位化纤厂车间检查验收。 (2) 组织联动试车。 (3) 审核质量检验报告及有关技术性文件。 (4) 编制、审核竣工图。 (5) 整理有关化纤厂车间项目质量的技术文件, 试编目录, 建档。

4 化纤厂工程工序质量控制

4.1 工序及工序质量

施工工序是化纤厂车间构配件或零部件生产 (施工) 制造过程的基本环节, 是构成生产的基本单位也是质量检验和管理的基本环节。从工序的组合和影响工序质量的诸因素看, 工序就是人、机、料、法、和环境对产品 (化纤厂车间) 质量起综合作用的过程。工序的划分主要取决于生产技术的客观要求, 同时也取决于劳动分工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要求。例如, 钢筋化纤厂车间是由调直、除锈、剪切、弯曲成型、绑扎等工序组成。

工序质量指工序过程的质量。在施工过程中,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二造成化纤厂车间质量波动, 工序质量就是去发现、分析和控制工序中的质量波动, 使影响每道工序质量的制约因素都能控制在一定能够范围内, 确保每道工序的质量, 不使上道工序的不合格品转入下道工序。工序质量决定了最终化纤厂车间的质量。因此, 对于施工企业来说, 搞好工序质量就是保证单位化纤厂车间质量的基础。

工序质量包括工序作业条件和作业效果质量。化纤厂车间项目的施工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工序构成的, 工序质量是基础, 直接影响化纤厂车间项目的产品质量, 因此, 必须现控制工序质量, 从而保证整体质量。

4.2 工序质量控制的程序

工序质量控制就是通过工序子样检验, 来统计、分析和判断整道工序质量, 从而实现工序质量控制。工序质量控制的程序是:

(1) 选择和确定工序质量控制点。

(2) 确定每个工序控制点的质量目标。

(3) 按规定检测方法对工序质量控制点现状进行跟踪检测。

(4) 将工序质量控制点的质量现状和质量目标进行比较, 找出二者差距及产生原因。

(5) 采取相应的技术、组织和管理措施, 消除质量差距。

4.3 工序质量控制的要点

(1) 必须主动控制工序作业条件, 变事后检查为事前控制。对影响工序质量的个种因素, 如材料、环境、操作者和施工机具等项, 要预先进行分析, 找出主要影响因素, 并加以严格控制, 从而防治工序质量出现问题。

(2) 必须动态控制工序质量, 变事后检查为事前控制。及时检验工序质量, 利用数理统计分析国内工序质量状态, 并使其处于稳定状态。如果工序质量处于异常状态, 则应停止施工;在经过原因分析, 采取措施, 消除异常状态后, 方可继续施工。

(3) 建立工序质量管理卡, 合理设置工序质量控制点, 并做好工序质量预控工作。

做好工序质量控制, 应当:

1) 确定工序质量标准, 并规定起抽样方法、测量方法、一般质量要求和上下波动幅度。

2) 确定工序技术标准和工艺标准, 具体规定每道工序的操作要求, 并进行跟踪检验。

摘要:本文对化纤厂车间施工质量控制的意义、要求和程序及如何进行控制进行了说明, 同时阐述了对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原则及实施。

化纤设备简介 篇5

2003年08月11日 11:09

方化

现今,世界化纤生产和设备的特点是技术更先进、工艺更成熟、品种变化更灵活,更趋于大规模、高质量、低成本的生产模式;生产设备继续向大型化、高速化、自动化、柔性化的方向发展。

1、民用长丝纺丝机

民用长丝纺丝机和卷绕机突出特点是多头、高产、高速。POY纺丝机从常规的8头/位提高到10头/位、12头/位、16头/位、亚16头/位、亚24头/位等,其产量可以达到原来8头纺的150%~300%,可以实现低投入、高产出,获得优异的性能价格比,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FDY纺牵联合机也已经发展为10头/位、12头/位、16头/位等,其产量可以达到常规8头纺的2倍,可以大大降低成本,节约能源。目前,德国ZIMMER(吉玛)公司及国内的中国纺科院机械厂等均可以提供大容量、多头纺丝机。德国BARMAG(巴马格)公司、日本TEIJIN(帝人)、MURA-TA(村田)、TORAY(东丽)等公司和中国纺科院机械厂等均可以提供高速卷绕机。

(1)德国BARMAG(巴马格)公司最新的ACW系列卷绕头,代表了BARMAG新一代CRAFT卷绕头。ACW系列卷绕头除了保留上一代产品的主要特性和优点外,又增加了许多新的功能,如双转子横动系统、自动切换无废丝、同向升头、多种选择的最佳卷装成形及更高的卷绕速度等,该系列卷绕头运用于涤纶或锦纶POY丝和FDY丝,可以纺8头、10头、12头等,卷绕速度可以达到4000-8000米/分,定轴长度1200—1500毫米。

(2)日本TMT机械株式会社提供的ATI卷绕机是由日本著名的三家化纤设备制造商—东丽工程株式会社、村田机械株式会社和帝人机械纺机株式会社共同推出的全自动切换卷绕头系 列。该系列卷绕机的横动机构有旋转拨叉式和兔子头式两种。卷绕速度可以达到2500~6000米/分,锭轴长920—1500毫米,形成多种型号,可以满足高速、多丝饼以及超细旦、复合丝等生产的要求。该系列卷绕机采用伺服电机驱动切换旋转,由纠错编码器确认旋转角度后,根据卷装直径、纸管条件等自动选择最佳条件进行切换,使丝饼在切换中减少冲击,特别是在长锭轴、多丝饼化生产上具有重要作用,可以适用于6头/位、8头/位、10头/位、12头/位等。

(3)中国纺科院机械厂推出的BKV448—140—12/24多头高产POY纺丝机为24头/位,产量是常规8头纺的3倍。特点是生产品种范围宽(50-150D),卷装大(10公斤/丝饼),品质优,产量高,投资运行成本低,每个纺丝位配备两台BWl235型国产卷绕头,锭轴直接驱动,精密卷绕成形。中国纺科院机械厂推出的国产化细旦POY纺丝设备,其主要特点是采用双联苯加热循环系统;大板面喷丝板及适纺细旦丝的微孔长径比和下装式杯形组建;专用缓冷器;均匀的侧吹风装置;可以调节张力的导丝盘及带有恒张力控制系统的高速卷绕头。此种纺丝机可以纺DPF:0.5—1的微细旦产品。

2、长丝后加工设备:牵伸变形机

DTY机一般均采用变形热箱和定型热箱双区加热,假捻主要有摩擦盘、皮圈、转子等3种形式。生产多孔细旦牵伸变形丝,为尽量减少对纤维的损害,应尽量采用V形丝路,减少转折,并采用低摩擦表面,尤其是要选用张力较低的轻柔假捻装置。

(1)德国BARMAG(巴马格)公司最新推出的FK—6—1000和AFK系列产品,适用于生产合股丝和花色丝。其结构形式有M形联苯热箱、V形联苯热箱及V型高温热箱等多种。生产合股丝

时,两股S/Z捻丝合股与同样速度的单股丝设备相比,产量可以提高1倍,并可分别进行S/Z捻、S/S捻、Z/Z捻的合股;当生产速度为600-700米/分时,还可以进行单丝纤度DPF为0.3的超细旦丝的合股。生产花色丝时,通过采取不同的D/Y值,不同组合的摩擦盘、不同捻向及通过喂入轴得到不同牵伸比等方法,可以生产双色丝、异收缩丝、异染色丝、粗细丝、竹结丝、包芯丝、复合丝和预网络丝等不同风格的产品。

(2)意大利RPR公司生产的3SDX牵伸假捻变形机,适用于加工单股或双股普通丝、微细旦或多孔丝,配有单热箱或双热箱,结构形式有V型和M型丝路两种。该设备具有高速、柔性化、智能化的特点。

(3)日本TMT(东丽、村田、帝人)机械株式会社推出的ATF系列牵伸假捻变形机,也为用户提供了多种选择。ATF系列牵伸假捻变形机其假捻系统为皮圈式或摩擦盘式,结构形式有M型、V型和T型几种不同的丝路。可以对不同种类的纤维进行处理,生产合股丝、异收缩丝及三股丝等,以满足用户对开发多种品种的需求。ATF—15型为V型高温热箱结构,并配有独立的自动落筒装置,适用于常规品种和细旦、超细旦纤维的加工。

(4)法国ICBT公司生产的FTFSE型产品,也可以提供单股、双股、混纤等不同设备供用户选择。

(5)除了上述国外公司可提供的长丝后加工设备外,国内的无锡宏源纺机集团生产的牵伸变形机也为国内广大用户提供了多种选择的机会,其产品可以用于加工普通丝、合股丝、花色丝及细旦丝等,具有较高的性能价格比。

3、短纤维生产设备

涤纶短纤维的生产随着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生产技术朝着生产连续化、装置大型化、产品差别化的方向发展。单线生产能力从15-50吨/天,提高到200—250吨/天。单线生产能力越大,生产成本则相应降低,劳动生产率也会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将得到增强。目前国产化30000吨/年(100吨/天)涤纶短纤维生产线的技术成熟性与设备的可靠性都已经日趋完善,其单线生产能力与15000吨/年和20000吨/年生产线相比更具有规模优势。国内可以提供30000吨/年短纤维的生产厂家有:中国纺织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太平洋机电集团、上海二纺机等,这些国内纺机厂都有着丰富的短纤维纺丝及后加工设备制造经验。

规模化经营是近年来聚酯短纤维发展的一大特点。尤其是亚洲新兴的产能扩建地区更为明显,如中国台湾省和韩国企业的平均规模都超过10万吨/年。为了达到合理的建设规模,单线生产能力的提高,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用户的选择。

(1)德国NEUMMAG(纽马格)公司可以提供分别用于涤纶、锦纶和丙纶等品种的短纤维生产线。其主要特点是:圆形纺丝箱体的设计便于气相热媒凝液的排放,保证温度均匀、无死角;纺丝箱体靠背布置、节省空间;每一个纺丝位可以由独立的变频系统单独调节;密闭式环吹风系统,由内向外冷却吹风;高速喂人葵花轮,表面光滑,无丝束缠结;全自动丝桶往复装置,带有精确的测长系统,保证每桶的落丝时间误差不超过1.5秒;从导丝架至切断机全过程优化设计的后加工生产线。

化纤产业的升级样板 篇6

最具发展潜力的聚酯品种

获得纺织科技的最高荣誉让盛虹人兴奋不已,他们还清楚地记得,两年前杜邦公司的高层曾专门来到盛虹,他们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要收购盛虹的这项创新成果,盛虹人当时给出的答复就是“出什么价格也不会卖,一定要自己做”。

是什么样的纤维让杜邦如此紧张?聚酯纤维占我国纺织纤维总量的60%以上,同质化现象严重,产能过剩,企业利润微薄。美国杜邦公司开发的PTT纤维被看做是未来聚酯纤维重要的替代产品,它综合了锦纶的柔软、腈纶的蓬松、涤纶的抗污以及接近氨纶的弹性恢复能力,将多种化纤优良性能集于一身,被称为21世纪最有发展潜力的聚酯品种,是目前化纤行业开发的重点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由于PTT聚酯原料PDO合成十分困难,PTT聚酯合成技术一直被美国壳牌和杜邦两家公司所垄断。

早在2005年杜邦公司就开始在中国市场推广PTT纤维,杜邦紧紧抓住PTT纤维产业链顶端的PTT聚酯切片生产技术,对中国企业只通过合作的方式出售PTT切片。盛虹看到产品良好的发展趋势,就引进了国内第一条生产线,采用杜邦的原料进行生产,“当时产品供不应求,附加值很高。”张叶兴回忆说,杜邦公司后来看到了市场潜力,他们不想让盛虹一家独大,因此转而发展更多的客户。他们开始在原料上进行限制,减少供应切片,这意味着市场机会就要丧失。“最严重的时候,盛虹每月需求600吨PTT聚酯切片,杜邦只供给150吨。”张叶兴说。

打破垄断获美国专利

盛虹意识到,要摆脱国外公司的限制就必须拥有自己的聚合技术和生产能力,自己解决原料问题。2008年,盛虹与国内院校和设计公司合作,开始了PTT聚合技术的研究。研发的过程中有很多难点,最难的是催化剂的稳定性,因为催化剂抗水解能力差,在酯化过程中容易水解,水解后就会失效。研究过程很紧张,经过数月的努力这一难题才被攻克,为后续的研发奠定了基础,也鼓舞了研发人员的士气。

这以后,聚合速度及产品质量的有效控制、副反应的控制及副产物处理、PTT结晶速率的调控等一系列难题先后被攻克。我国首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万吨/年PTT及改性PTT生产线终于建成,PTT聚酯切片的主要物理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色相明显优于壳牌和杜邦产品。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

随后,盛虹又在全球率先实现了25万吨/年熔体直纺全消光复合功能聚酯纤维产业化,产品质量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技术与切片纺工艺相比,无需熔体造粒与切片预结晶、干燥工艺,可大幅降低终端产品的能耗。大容量熔体直纺工艺的成功开发,进一步降低了建设投资、产品的物耗、能耗及人员费用等,生产出了吸湿、抗静电、抗紫外线、弹性等不同组合的功能聚酯纤维。

新型功能性纤维的推出受到了市场的热捧,包括日本帝人、东丽都成了盛虹的客户,近三年来,盛虹累计销售系列化功能纤维42.7万吨,销售额达65.03亿元,利税为7.28亿元,出口创汇1400.28万美元,产品已出口欧、美、日、韩等国家。由于掌握了产品的话语权,在最近石油价格大跌中,该产品售价并未受影响。

快问快答

TAweekly:从该项创新中,盛虹有哪些体会?

张叶兴:体会就是不断有压力感,一个任务完成又接着下一个任务,要一个个去冲刺。我们和杜邦还不能比,所有化纤都是他们发明的,但我们正在追赶,每取得一点进步我们都很开心。现在,日本、韩国、中国台湾都在做PTT纤维,但他们都要得到杜邦授权,而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知识产权,再也不用受制于人。

TAweekly:杜邦有专利限制,这样的大项目,实际上风险也很大,盛虹是如何突破的?

张叶兴:企业要得到杜邦授权才能生产,是因为他们有专利。我们认为技术是发展的,没有突破不了的专利,我们在美国也获得了专利,标志着中国在PTT聚酯领域进入国际一流水平。我们能取得突破,也在于大胆地跟发达国家去拼,因为我们已经没有退路,缪汉根董事长很有魄力,投下1.5亿元就是要等待突破,结果我们成了。盛虹这样一个大企业是可以承担这样的风险的。

TAweekly:盛虹下一步准备如何发展?

人民币升值化纤行业很“受伤” 篇7

一是从化纤企业本身来讲, 直接影响到出口;二是从化纤企业下游纱线、面料和服装出口欧美的企业来讲, 由于这些企业对近期人民币快速升值感到恐慌, 他们只会接小型订单, 或完全停止接单, 使得下游对化纤产品的需求量锐减, 化纤企业自然也间接受到影响。

如果企业用提价的方法来转移人民币升值压力, 则可能适得其反。由于化纤行业出口产品以消费品为主, 并不属于石油等垄断行业, 企业提价容易被买方“倒逼”, 就算能小幅涨价, 能接受提价的国外客户仍不多。

总体而言, 人民币升幅在2.5%之内, 对化纤企业的影响不是很大, 至少在年内不会有太大影响。一般认为, 如果人民币在一年内升值超过10%, 那对化纤行业的影响就非同一般了。而此次人民币汇率变动虽然波动幅度不大, 但时间之短、频率之快始料未及。至于后期汇率还有多大的升值空间, 目前都很难讲。这里还未牵涉到化纤行业自身产能的扩张、上游原料 (棉花) 暴涨、减排限电因素的影响;国内政策上存贷款利率、准备金率调整;宏观上的通胀、自然灾害;对外贸易上的保护主义、地缘政治等各方面的综合因素。

人民币升值对化纤纺织业的具体影响如下:

1. 利润影响

中国是目前世界纺织大国之翘楚, 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 不但出口下滑, 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更使这个传统出口行业举步维艰。上半年一位资深的行业内老总坦言, 中国的纺织行业, 一般讲现在的产品利润也就是在5%左右, 这还是管的比较好的, 大部分能控制在3%。如果说现在人民币升值1%, 将近20%的企业已经到了利润平衡点的极点。如果人民币升值5%, 他估计将近有一半以上的企业面临倒闭。

其次, 人民币的升值削弱了纺织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在人民币升值情况下, 我国纺织产品国际市场相对价格随之上升, 与外商签单愈加困难, 出口销售收入下降, 导致部分出口企业转向内销, 从而加剧国内纺织企业的竞争。同时, 价格上升, 也导致订单的流失。目前已出现不少外商订单流向越南、柬埔寨、印度等竞争对手国。

2. 出口影响

2009年, 我国纺织服装出口总额为1713.32亿美元, 在我国出口总额中的占比为14.26%, 纺织工业作为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 其产品出口一直是我国货物出口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民币汇率的稳定, 对纺织出口的增长显得尤为重要。上半年商务部做过一次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测试。结果显示, 在其他生产要素成本和价格不变的情况下, 人民币升值1个百分点, 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利润也将减少1%。

3. 就业影响

去年中国整个出口纺织业少了将近180亿美元。一般来说, 每减少一亿美元可能就有几千名工人失业, 如果人民币继续升值, 行业的承受能力可能越来越低。纺织服装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 至少有超过2500万个工作岗位, 且其中80%为农民工。这还不包括其他规模以下企业, 以及纺织服装行业以外企业。同时, 纺织工业年消化农业提供的棉、毛、麻、丝天然纤维近1000万吨, 惠及1亿农民。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 这是人民币升值对纺织业带来的最大威胁。

人民币快速升值, 就如同向行业内投下了一颗“原子弹”, 其影响力是长期的, 其杀伤力波及的范围将是深远的。中国目前的汇率走势或多或少都有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时美日德三国的影子, 其中日本1920~1929年大萧条时期, 欧美各国以货币贬值形式大量倾销商品至日本, 当时日元没有升值, 就已经导致日本国内大量商品滞涨, 直接摧毁了本国的生产力, 笔者觉得日本的例子很值得让中国回味。笔者认为任何一个国家的汇率应该是互动的, 一成不变或大变特变都是不可取的。

回到当前, 随着人民币汇改的深入和欧美等国利用政治施压、金融博弈等连番的冲击之下, 四季度人民币汇率将会在胶着和反复拉锯中逐渐走高, 年底之前很有可能触探到6.55~6.60关口附近, 全年累计升幅将超3%。行业人士要提前有一个心理准备。

浅谈优化化纤纺织技能教学培训 篇8

一、内化提升抓强身: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的上课和操作能力

成校师资队伍建设必须本着学校的实际需要和培养目标要求, 采取有效的形式, 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1. 强化教学基本功。

平时我们把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训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主要通过由老教师传帮带和本人的教学实践来逐步实现。我校建立健全了青年教师培养机制, 新老教师师徒结对, 签订“蓝青”合同, 要求教师一年入门、两年过关、三年成为骨干。第一年要求师傅随堂听课, 及时作出评价, 指出存在的问题, 提出改进措施, 力求青年教师一课一得, 迅速成长。同时鼓励青年教师进厂下车间, 了解化纤纺织工艺流程, 把安全教育、职业道德、厂规厂纪等知识渗透到教学培训的全过程, 使教学理论知识培训和生产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结合起来, 力求使青年教师成为化纤纺织行家里手。

2. 从企业聘请教师。

由他们来从事理论和实践教学, 能带动其他教师努力提高工作实践能力, 从而提高教学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自主开发课程资源:依托校本、影像教材, 缩短培训时间, 提高培训实效

针对我镇的化纤纺织业占全镇经济总量的五分之四特点, 我们组织教师深入基层、深入班组, 与工程技术人员并肩作战、共同商榷, 征求方方面面的意见, 制订适合我镇产业特色的化纤纺织培训大纲, 明确纺织工技能鉴定标准。

1. 编写校本教材。

我校编写的宜兴市社区教育校本教材《化纤纺织基础知识读本》, 被市评为二等奖。在新招收的员工上岗培训时, 我们充分发挥校本教材的作用, 统一发放教材, 上课时教师“依纲靠本”, 学员“有章可循”。

2. 制作电子光盘。

为了缩短培训时间, 增强培训效果, 我们与企业联系沟通, 紧紧依托江苏华亚化纤有限公司的先进设备, 聘请专职人员对化纤生产整套工艺流程进行现场拍摄, 再与专家行家、工程技术人员、车间操作能手等联合会审, 制作出了符合我镇实际的化纤操作工系列培训音像电子光盘, 其应用性、操作性、可读性较强。校本教材和自制化纤纺织工操作工系列培训影像教材的综合运用, 大大缩短了培训周期,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深受学员和企业欢迎。

三、“技”“能”结合落实处:注重专业实训与思想教育相结合、专业理论与实训课相辅相成

化纤纺织技能, 实践性很强, 需要通过大量的现场操作, 熟练生巧后才能把书本理论之“技”转化为现场操作之“能”。实训课担负着“技”与“能”的双重任务, 如课没有良好的心态就不能学“技”, 因此对学生无论是课前还是课后都要进行心理诱导, 疏通心理障碍, 要让他们安心学习专业, 快速掌握技能, 从在亲力亲为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三心”, 即耐心、苦心和恒心。如在精纺抽练功时, 需要大量的化纤原材料, 由于学校条件和经济实力的限制, 不可能让学生尽纺尽抽。为保证抽丝的质量, 课前要求学生徒手训练基本功, 课上先用废弃的材料实际训练, 然后再用优质的化纤原材料上机真实操作, 力争都要抽出成品丝, 这其中渗透的是耐心和苦心。织毯更是如此, 毛毯基本上是出口产品, 每一道工序, 都要均匀、美观, 这就需要有足够的耐心、细心和苦心, 否则只要有一点不到位, 达不到要求, 就织不出合格的产品。

四、延伸课堂练真功:向技术人员学习, 把实训车间当作最好的课堂

化纤企业 篇9

一、福建纺织化纤产业面临的挑战

1、福建纺织化纤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 产业链延伸配套不紧密。化纤、棉纺、服装等产能增长较快, 常规产品比例较大, 但产业用纺织品、家用纺织品发展滞后;化纤、纱线、面料等常规产品较多 (化纤规模已居国内第三位) , 而新技术、功能性纤维等的比重较低, 差别化比例还在50%左右;上游供应能力相对较弱;中游纺纱、织造、坯布等初级产品和中间产品占主体, 高端产品少;下游纺织最终产品以服装加工为主, 设计能力较弱、高档服装较少。行业综合竞争力和经济效益较低。

二是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技术装备发展不平衡。产业创新、自主开发滞后, 缺乏规模大、市场占有率高的龙头品牌产品和企业。中小型企业技术力量普遍匮乏, 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用于技术开发资金与销售总值的比例仅在1%左右, 企业面临的技术改造和生产流动资金更加短缺;行业科技研发机构、技术中心数量很少, 技术力量单薄。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还有沿用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水平常规设备, 能耗较大, 效率较低, 性能较差。如, 化纤业未经改造的低容量、高消耗切片纺及后加工装备还占一定比例。

三是企业管理和人员素质较薄弱, 节能降耗有待加强。我省纺织企业以民营经济为主要成分, 企业管理基础较为薄弱, 人员素质有待提升, 环境保护、清洁生产的问题还较为突出;高耗能、多用水、低效率的前处理、染色、定型、后整理等染整设备还在部分染整企业使用;印染清洁生产、节能降耗刚起步, 面临着生产成本加重和资金困难的压力。招工和培训困难, 据统计, 全省纺织服装熟练工人大约短缺2l万以上。

2、面临更加复杂和激烈的竞争形势

新世纪以来是我国纺织工业保持连续高速增长的一段时期。从2000年到2009年, 我国纺织纤维加工量的平均增速是世界纺织纤维产量平均增速的3.4倍, 我国纺织纤维加工量已占世界纺织纤维产量的一半以上。随着我国纺织工业的升级发展将面临发达国家在价值链高端、发展中国家在制造环节的双重竞争。发达国家凭借技术优势和供应链整合优势仍占据着全球垂直分工的高端和主动地位, 在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纺织品、品牌和营销渠道等领域仍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 国际市场需求增长减速将加剧市场竞争, 特别是来自周边国家低附加值产品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在全球纺织业总加工能力趋于饱和的情况下, 印度、巴基斯坦、越南、孟加拉等发展中国家同我国激烈竞争。

同时, 各种形式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将长期存在。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主要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出口, 限制别国产品进口, 纷纷动用贸易救济手段或增加技术贸易壁垒。未来几年我国纺织行业遭遇国际贸易摩擦的风险仍然较大。许多国家越来越多地使用反倾销、反补贴措施, 同时各种贸易保护措施可能会更隐蔽。

3、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加大的趋势

“十二五”是我国发展方式实现实质性转型, 形成又好又快发展模式的决定性阶段。经过连续多年的高增长之后, 面对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加大的趋势, 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已经无法持续,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任务依然艰巨。根据联合国预测, 2050年全球纺织纤维加工量将达到2.53亿吨。纺织纤维原料每年要由现在7500万吨左右增加到2.53亿吨, 这样的大发展将面临许多制约。

首先, 棉花受土地资源的限制。由于供需矛盾的加剧引起棉花质量和间隔的大起大落, 现行的棉花供需调控未能发挥世界棉花资源的合理配置作用, 将对棉纺织的稳定发展和提升产业竞争力形成制约。其次, 化纤原料资源约束。纺织工业所用的原料主要是合成纤维, 占我国纤维总加工量的近3/4, 合成纤维原料的对外依存度超过50%, 价格受石油价格和供求关系影响频繁大幅波动, 给化纤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极大的困难和风险。第三, 节能减排形势严峻。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我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45%, 节能提高能效的贡献率要达到85%以上。国家《纺织染整行业排放标准》对本行业外排化学需氧量、氨氮的浓度提出更为严格的排放标准, 这意味着我省纺织染整业节能减排压力加大。

二、福建纺织化纤产业出路与对策

1、调整产业结构, 实施重大建设项目带动

“十二五”是福建省纺织工业发展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纺织业的可持续发展, 加大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在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要加大对产能发展较快的化纤、棉纺、印染等行业的宏观调控, 严格制止常规产能和不良资产的扩张, 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以发展化纤差别化和生物质材料、产业用、家用纺织品以及高附加值纺织品深加工为主线, 实施一批纺织高新技术建设项目,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提高行业整体水平。

要加快化纤上游聚酯、锦纶等原料项目实施, 增加新型化纤原料供给, 降低对进口原料的依赖, 加快实现溶剂法竹浆纤维、竹原纤维、竹炭纤维等产业化项目。突破新型精梳联及配套高效生产线技术、新型紧密纺、赛络纺织纺纱技术、新型、功能性纤维面料开发技术等, 开发服装、内衣、家纺等新型面料, 提升高阶绒类布料、保健型针织品、高档针织内衣、高档经编布料及花边等产品。发展颜料印染、微悬浮体印染、转移印花、数字印花等无水或少水印染技术, 推行环保、节能、清洁生产印染加工技术。

2、加快科技创新, 提高行业自主创新能力

要加大全省纺织化纤业科技创新力度, 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平台,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开发纺织新兴产业, 加快新型差别化纤维新产品以及后加工产品的研发;同时, 以高新技术改造纺织传统产业, 大力抓好面料研发中的设计创新、材料利用、技术工艺改进等, 全面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 实现化纤、棉纺、非织造、服装、纺机等上下游行业的配套发展。“十二五”后期, 全行业技术装备80%以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中30%以上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水平。

建立面向纺织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 提供信息咨询、质量检测、产品设计开发、市场开拓、人才培训等服务, 提高中小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建立以闽江学院、泉州纺织服装职业学院、三明技术职业学院等纺织院校以及省纤维检验局、国家纺织服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大型优势企业技术中心等为依托的福建纺织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以及孵化基地;建立健全石狮、长乐等纺织产业集群地纺织科技创新中心机构发展科技中介组织, 加速纺织科技成果产业化。

3、淘汰落后产能, 加大节能减排环境保护

按照国家产业政策, 纺织产业布局应符合环境功能区划等规划要求, 推行清洁生产, 实现污物总量控制和达标, 开展环境体系论证。根据“纺织染整行业排放标准新的要求”, 确保所有纺织印染企业的废水排放量以及外排废水化学需氧量、氨氮等项目达到指标要求;印染企业综合能耗要达到“印染企业准入条件”指标要求, 企业相应通过行业以及国内外环保技术认证。坚决淘汰高耗能、高水耗、高排放、低效能、陈旧落后的染整、印花、化纤、棉纺、织造等产能。

落实全省纺织低碳发展规划和有关标准, 执行环保准入条件。实行全行业强制清洁生产, 全省所有纺织印染企业都要列入清洁生产名录。推行清洁生产工艺, 提高用水重复利用率, 减少污水产生量和污染物排放量, 实现行业污染防治从未端治理向源头预防的转变。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 在企业布局、工艺与装备要求、资源消耗、环境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 推进企业加大节能减排投入力度, 通过节能降耗减少能源成本, 增加产品附加值, 提高单位能耗的价值产出。推进泉州晋江石狮、福州长乐、厦门杏林以及三明永安、南平延平、龙岩长汀等地区的印染产业集控地区的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项目, 建设适应于沿海和内陆地区的不同形式污水处理集控工程。

4、优化区域布局, 培育和提升产业集群

加大泉州、厦门、福州等地的纺织服装技术、人才、信息的辐射作用, 加快纺织相关产业向全省内陆的三明、龙岩、南平等地区的梯度转移;挖掘内陆地区竹、木、麻及其它速生植物的资源优势, 实施开发包括竹浆、竹原、竹炭等在内的竹纤维项目, 在全省形成纺织各行业跨区域的上下游紧密联系、协同发展的产业链;充分发挥产业特色, 如, 永安市要以发展化纤差别化材料、产业用纺织品和高附加值纺织品为主线, 尤溪县要加大传统革基布产业改造, 推进新型产业用纺织品的开发与应用, 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巩固和发展晋江、长乐、永安、尤溪、长汀等地区已形成的纺织、化纤、服装区域特色和产业集群, 进一步发挥带动效应, 促进全省其它地区, 如莆田、南平、龙岩、沙县等纺织服装科技园区和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在三明、龙岩、南平等地区建设产业用纺织品生产基地, 形成多个以产业用纺织品为特色的产业集群地区和城镇。“十二五”期间, 在全省培育具有产业特色的产业用纺织品、化纤新材料、染整面料、纺织机械等10个以上的产业集群城镇, 争取列入全国纺织集群试点地区行列。

5、建设服务体系, 培养专业化人才和市场

大力促进纺织服装流通领域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根据全省纺织重点分布和企业集聚状况, 在沿海和内陆地区的交通枢纽、商贸集中等地域, 加大各具行业特色的纺织专业市场和物流、仓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纺织原料、面料、纺织品、服装、纺织设备、配件、物流、染料、助剂等的贸易市场。推进现代电子信息服务公共平台建设, 实现网络信息共享大力提升电子商务, 形成全国纺织服装产品的信息、物流和销售中心。

培养纺织专业人才, 提高行业全员素质。建立和完善人才培育的创新机制, 改进和提高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发展高新技术纤维材料、产业用纺织品及深加工相关行业的发展, 加快引进和培养优秀人才, 制定吸引人才优惠政策, 建立培训基地和人才市场, 完善用人机制。培育纺织各行业的一大批经营管理和工程技术人才, 提高纺织企业中高层人才占员工的比例, 以推动产业科技水平提高和产业可持续发展。

6、实施品牌战略, 促进产业竞争力提升

强化企业的品牌意识, 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扶持一批在品牌设计、技术研发、市场营销网络建设方面的优势企业, 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自主品牌比重, 增强全省纺织自主品牌国际竞争力鼓励纺织各行业、重点区域创建行业性、区域性公共品牌。

鼓励和引导品牌企业走出去, 进行境外投资、品牌收购、设立境外合作区、建立销售网络等, 建立为自主品牌扩大出口市场进行咨询的服务机构。继续办好海峡两岸纺织服装博览会等的大型专业展会, 在全省518、618、98项目投资、经贸洽谈等展会上, 加大纺织服装交易平台建设, 扩大规模、完善功能、打造品牌。使之成为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纺织服装物流贸易、纺织品销售的重要平台。

参考文献

[1]杭品厚.提升我国纺织产业竞争力的对策研究.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 (14) .

[2]陈桂英.福建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 (30) .

化纤企业 篇10

一、仪征化纤连年亏损的原因

1.内部原因。 (1) 企业产品的持续创新能力不强。创新不足是仪征化纤亏损的主要原因。尽管近些年仪征化纤在产品创新方面投入不少心血, 如一直致力于差别化纤维产品的研究开发工作, 但多年来未有突破性的进展。它的主营产品生产规模虽然领先于国际同行, 但在技术及市场竞争能力方面却显得相对薄弱。另外, 市场上大量涌现出与企业主营产品相似甚至略优的商品, 使得市面呈现出供大于求的局势。由于仪征化纤不具备生产我国国防和航天航空制造所使用的以及高档产品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的能力, 这些高端材料一直依赖于进口。总而言之, 仪征化纤的生产水平依旧停留在普通常规产品的层面上。

(2) 企业成本费用较高。与一些民营企业相比, 仪征化纤产品成本相对较高, 特别是早期进入化纤行业, 现今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较大型民营化纤企业, 如达美、澳洋科技等, 这些企业在企业员工、企业管理、资产维修、折旧以及产品的包装运输等方面, 对成本费用都有良好的控制。据相关数据显示, 不论是在综合毛利率方面还是在资产利润率或是销售利润率方面, 很多民营企业高于仪征化纤。为了能够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仪征化纤在成本费用的控制程度上还有待增强。

(3) 人均产能和劳动生产率较低。根据相关统计, 早几年仪征化纤人均生产能力和人均销售收入均不错, 是当时国内行业中的佼佼者, 但相比较于同一时期的国际先进水平, 仪征化纤的差距显而易见, 一些国际企业的人均产能是仪征化纤的三至七倍不等, 而人均销售收入也领先5至20万美元之间。在年代的更替、科技迅猛发展前提下, 相对于一些国际企业而言, 仪征化纤在这些方面仍旧存在着不可小视的差距。

(4) 企业制度有待完善。仪征化纤是我国国有大型企业, 从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来看, 比不上我国的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 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企业的用工方面太过死板、职工薪酬与市场脱轨, 企业机构过于庞大, 致使企业在决策时程序步骤显得格外复杂等。这些劣势是仪征化纤很难降低企业的人工成本和管理成本的主要绊脚石, 也不利于企业吸引优秀的社会人才并且把握好市场的契机以实现突破。

2.外部原因。 (1) 企业发展受原材料的制约。随着聚酯行业竞争加剧, 产品盈利空间不断紧缩, 但产品制造成本却无明显降低, 尤其是原材料的成本额占据聚酯产品总成本的一半以上。近几年原材料供求失衡, 价格不断攀升, 导致各大聚酯企业从原来产品、市场的竞争扩大到现在对原材料的争夺, 由此可见, 企业的发展深受原材料的压制。仪征化纤产品需要的两大主要原材料精对苯二甲酸和乙二醇, 其市场需求尤其旺盛, 而企业只能自产自供精对苯二甲酸, 但这种原材料与企业的产品只有不到70%的匹配度。在企业聚酯产品的生产不断加速的同时, 原材料的自给率却在朝着相反方向急剧下降。所以, 原材料资源供应不足是遏制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 企业产品优势下降。近年来, 随着各大民营企业进军聚酯行业, 仪征化纤企业在市场所占份额逐渐减少, 在对国内聚酯市场的调控方面也逐渐下降。仪征化纤产业链较为狭窄, 化纤差别化及聚酯专用原料的生产能力逐渐降低, 聚酯专用原料已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此外, 随着大量民营企业聚酯产品的上市, 仪征化纤原有的产品规模优势已逐渐消逝。

二、中石化进行资产重组的原因

1.现行政策的鼓励。根据国务院颁布的相关政策表示, 国家将大力推进企业改制上市, 以此来提高上市企业的质量, 并积极鼓励中央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 在业务整合的基础之上按板块逐个推进, 最终实现整体上市。中石化与仪征化纤进行资产重组的实质就是将这一政策落实于实践, 先通过集团内部各个板块的分开上市, 目的是以此来推动石化集团整体上市这一计划的实现。

2.推动石油工程公司变强及集团全面发展。中国石化集团旗下的石油工程板块历经多年发展, 现今已然是集团最重要的盈利支柱之一, 并且具备与国际同行相敌的能力。随着中石化重组进一步深入, 石油工程板块的上市步伐不断加快, 最终通过与资本市场的对接, 为企业的融资之路拓宽新的渠道, 以便企业在日后有更充沛的资金, 并且在核心技术层面有飞跃性的突破。此外, 石化集团通过本次的资产重组, 实现集团资源的优化配置, 增强旗下企业的市场优势, 促使企业间协同效应的产生, 为石化集团旗下已经上市或是还未上市板块能得以长久发展奠基。

三、资产重组后的中国石化仪征化纤股份有限公司的展望与风险

1.资产重组给仪征化纤带来的展望。 (1) 有效改善资产质量。本次资产重组会将仪征化纤企业的资产与负债全部出售, 相关的人员随资产、业务剥离。而之前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的聚酯切片和涤纶纤维相关的业务将会因为中国石化集团将石油工程企业百分百股权的注入, 转变为油气勘探开发工程与技术服务业务, 这将会使仪征化纤脱胎换骨, 有效的改变企业的财务状况、资产质量以及持续经营等方面, 也从根本上保护了仪征化纤的股东尤其是小股东们的利益。

(2) 缓减退市的危机。截止2014年上半年, 仪征化纤的A股股票一直居于退市的边缘, 倘若亏损持续至2014年年末仍未能扭转, 仪征化纤将要面临除牌, 因此, 资产重组的完成能将A股股票从退市边缘拉回。此外, 沪港通的推出, 将促使仪征化纤A股股价与企业H股股价的差距拉近, 使得企业在不久的未来会有更好的发展。

(3) 吸引新注资。据相关报告称, 2014年9月26日, 德意志银发表研究报告看好仪征化纤的H股, 将给予其“买入”评级, 究其原因就是中石化集团的重组。石油工程企业通过仪征化纤这个上市企业的躯壳, 跻身国际行列, 而石化集团将会以偿还仪征化纤之前的亏损负债减轻其外部压力, 使得重组双方在资产重组后产生协同效应。虽然现在的仪征化纤利润率远低于同行, 但相信不久以后, 企业在成本控制和内部管理方面, 均会有较大的进展。

(4) 避免与石化集团下属构成同行竞争的关系。目前, 除石油工程公司外, 石化集团下属企业仍存在少量的石油工程服务业和投资, 由于经营规模较小, 不存在与石油工程公司业务重叠的情况, 所以, 暂时与石油工程公司不构成实际性的竞争。另外, 应香港上市监管的相关要求, 中国石化集团下属企业将形成业务上的剥离, 石油工程企业承诺在业务领域上形成严格的区分, 这样将不会存在与石化集团旗下其他同胞构成竞争关系。

2.资产重组给仪征化纤带来的风险。 (1) 市场竞争的影响。重组完成后, 仪征化纤将会以油气勘探开发工程和技术服务为主继续发展, 这将给企业带来新的竞争环境与压力。尽管石油工程企业在服务链、产业链方面均较为完善, 技术方面也居于前列, 但伴随着国外先进技术在国内市场上的不断开拓以及在政府相关政策的放松下各民营企业的崛起, 国内市场的竞争压力不可小觑。此外石油工程企业的竞争对手一般都是大型跨国企业, 他们已经在石油技术服务市场上有了不可取代的地位, 尤其是在高端市场的层面上, 更是处于一种垄断局面。而仪征化纤以一个新人的身份进入, 将会需要更多的资金、技术、人力资源帮助其打入市场, 才能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2) 行业波动的影响。石油工程公司的经营业绩与盈利能力很受行业变动的影响, 企业获利多少主要取决于油气企业在勘探开采和生产方面的投资, 而市场对石油的需求又将影响着油气勘测开采和生产投资的程度, 如果油气价格持续低迷, 将使油气企业的发展处于不利地势。所以, 资产重组的完成就意味着仪征化纤企业的盈利从此将与国际油价相挂钩。世界各地的原油与产品生产的供求关系、全球能够提供原油的地区和政治形势的变化等, 都直接影响国际油价, 进而对仪征化纤的发展产生影响。

化纤服装对健康的影响 篇11

用合成纤维制成的织物有许多良好的特性。涤纶的挺括不皱、锦纶的结实耐磨、晴纶的蓬松耐晒、丙纶的轻盈坚牢以及氯纶的保暖耐腐,都是任何天然纤维所望尘莫及的。它们的这些特性,已为大多数穿用者所了解。然而,穿用化纤织物对人体健康有无影响,这却是不少人尚不了解而又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

吸湿性差,但混纺后有改进

涤纶、锦纶、晴纶、丙纶和氯纶等几种常用的合成纤维,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吸湿性差。丙纶和氯纶在标准状态下吸湿率近于零,晴纶的吸湿性只相当于棉的18%、羊毛的13.3%,就是稍好些的锦纶,吸湿性也只相当于棉的40.5%、羊毛的30%。由于吸湿性差,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人体的汗气通过织物的能力也就很差。如果用这些合成纤维中的任何一种织物做内衣穿用,在高温环境下,大面积皮肤与吸湿性差的内衣之间会形成一片高湿区,使汗液得不到蒸发而感到闷热,同时随汗液排出体外的各种物质也会逐渐积聚,对皮肤产生不良的刺激,有些人因此发生过敏反应,所以,尿毒症病人、皮肤易过敏者以及于重体力劳动时,不宜穿用合成纤维织物的内衣。

不过,不少吸湿性差的合成纤维,工业部门在制成织物时,大多是与吸湿性好的棉或粘胶纤维混纺的,这样,就大大地提高了制成织物的吸湿性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由吸湿性差而产生的缺点。

静电“电疗”和保暧性好

合成纤维有很高的电绝缘性能,因而易带静电。这使衣服容易吸附空气中的灰尘而易脏,此外对人体健康并无不良影响,相反,对某些疾病患者还有一定的好处。比如人们贴身穿着氯纶棉毛衫裤,在走路或从事其他活动时,就会与皮肤摩擦而产生大量静电。这种静电对关节炎患者的病关节,能起一种微量的、经常的“电疗”作用。由于氯纶织物经过摩擦产生静电的现象比较显著,纱线间聚积的同性电荷相互排斥,这就增加了织物的空隙而使其蓬松、柔软和充满空气,从而使它具有比羊毛更加优异的保暖性能。据试验,氯纶的保暖性能比棉高50%,比羊毛高10—20%。氯纶这种“静电”和“保暖”的特性,实在是神经痛和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福音,穿上它温暖舒适,有助于减轻病痛,起到了一定的医疗作用。

不必担心放射物质

虽然也有人说,氯纶含有放射线和有毒物质,对人体健康是有害的。可是事实并非如此。

据测定,氯纶织物中确实含有微量的α射线和β射线。这两种射线一般对人体都有害。但是请你放心,科研部门认为,放射性物质在亿分之一数量以下时,应视为对人体是无害的。而氯纶织物中所含α射线仅万亿分之一;β射线也只含千亿分之一。

根据化学分析,涤纶、锦纶,晴纶、丙纶和氯纶等几种常用的合成纤维本身均无毒性,但是氯纶在生产过程中所用的热稳定剂——有机锡,却有剧毒,氯纶的纺丝溶剂二甲基甲酰胺(习惯上称D·M·F)也有毒,不过这两种物质在成品中的含量也都极少,不足为害。

化纤短纤维打包机的密封与排气 篇12

打包机设备是用于化纤短纤维生产线的后处理设备, 是将切断后的短纤维通过风道、工艺计量, 多次压实, 最后压实捆成一定重量的纤维包, 以便储存运输。

1 打包机工艺流程

打包机机械系统主要由计量部分、推料部分、压机部分、液压系统、气动系统及电气控制系统等组成。如图1所示。其主要工艺流程为:打开进料斗1→物料进入进料斗→单称定量值达到→关闭进料斗→打开计量斗2→排料关闭→计量斗排料结束后→推料箱3里推料板前进至前位→予压头6下降至下位→推料板后推后位→予压头上升至上位→给计量发送允许排料信号→计量称达到包重→推料板前进至前位→予压头下降至下位→推料板后推后位→予压头上升至上位→转台8提升、回转180°→转台下降→给计量发送允许排料信号→主压头5下降至棉箱4口→提箱9至打开防弹钩位→主压头下降至下限→提箱至上限→人工捆包→成包输送装置接包。

1—料斗2—计量斗3—推料箱4—固定棉箱5—压头6—予压头7—压缩箱8—转台9—提箱

2 原产品结构缺陷及问题的提出

打包机的特性是要把短纤维压实成高密度的短纤维包, 在这个工艺过程中, 首先要排除掉纤维附气体。为排除气体, 要在短纤维输道及转换过程中, 设计一些排气装置, 以使气体顺利排出。

打包机在完成压实成包的工艺过程中, 为了排出气体, 减少或降低压力能量消耗, 而设置排气装置, 虽然已将气体排出, 但是在排气的同时也将短纤维排出, 这样既造成飞花, 同时也使生产环境质量降低, 增加了用户的生产成本和经济损失。因而如何提高市场占有率, 提供给用户一个满意的产品, 将是一个严峻的课题。

原来生产的打包机, 起步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 当时, 一是计划经济, 二是市场竞争小, 用户可以将就使用, 但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 都要计算成本和效益, 所以产品质量不过硬将会被市场淘汰, 就无法生存。

原产的打包机结构进料斗、计量斗、推料箱之间密封软连接是蚊帐布, 固定棉箱与压缩箱之间的软连接是猪毛毛刷, 压缩箱与下压板之间外边无密封, 压缩箱的止棉处是猪毛毛刷软密封, 这样的结构有很多缺陷:

(1) 采用蚊帐布软连接, 易使纤维飞出尘扬, 易损, 给用户带来经济损失和环境污染。

(2) 采用猪毛毛刷结构的密封处, 猪毛易脱断进入纤维, 污染纤维;纤维易进入毛刷中不易清理, 并产生晶体、死结点, 造成漏气、卡阻。

(3) 原来的密封结构, 特别是采用的猪毛刷, 成本高。

基于原打包机密封上的诸多缺点及用户反馈, 针对每一问题, 应认真分析研究, 采用最佳解决方法。

3 打包机的密封与排气装置优化设计

根据打包机进料斗与计量斗、计量斗与推料箱之间, 固定棉箱与压缩箱之间, 压缩箱与下压板之间, 压缩箱的止棉处的软密封结构特点, 下面分别进行探讨与研究。

(1) 计量斗上接进料斗, 下接推料箱之间的软密封联接, 计量斗为工艺计量, 精度要求比较高。与之联接材料, 既要软, 又要密封, 还能排气, 也不能使短纤维排出。第一次选用90目不锈钢丝。在调试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挂丝, 影响计量精度, 粉尘外排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进用120目不锈钢丝, 但使用过程中还出现挂丝, 粉尘外排, 成本也提高, 继续改进, 最后采用尼绒细孔网作为软连接的材料, 柔软, 不挂丝, 外加一层高密度棉布, 既解决了排气, 又避免了粉尘外排, 还保证了计量精度, 并降低了成本, 达到了预期要求, 用户非常满意。

(2) 固定棉箱与压缩棉箱之间密封。一要解决密封问题, 二要解决密封装置要能够伸缩。否则在压实棉箱提起、转动时密封装置将被挤压坏。根据这种使用特点, 实验出能够升降的框式密封结构装置。如图2所示。

1—毛毡垫2—压板3—密封条4—气缸5—框架结合件

将毛毡垫1通过压板与框架结合件5固定, 起到与固定棉箱密封的作用;框架结合件5通过气缸4, 将20 mm厚橡胶板式密封条3与压缩箱之间密封。这种结构既经济又不掉毛, 弹性密封性能也比较好, 从而解决固定棉箱与压缩棉箱之间密封与排气问题。

(3) 压缩棉箱下口与下压板之间的密封及排气。原来为了解决压缩棉箱体内的气体排出, 在压缩棉箱体下口与下压板之间留有一定的间隙, 便于纤维内气体的排气。这样虽然气体排出了, 但纤维棉也随气体排出。为解决这个问题, 采用过毛毡条、聚氨脂板、密封条都未解决, 经过反复研究、实验最后采用方框体装置, 如图3所示。

—密封条2—密封框结合件3—钢板4—套5—密封条6—滤网结合件7—密封板

将δ=3橡塑板密封条1密封在密封框结合件2内, δ=20橡塑板立夹在密封框2与钢板3之间, 利用下压板上面与密封下端面接触, 上与压缩箱下口连接之间加密封条, 实现了既不在提箱时拉毛, 又能在静态多次压实纤维过程中排气, 纤维又不能飞出的效果。

(4) 压缩箱上端的止棉装置的密封及排气。纤维在压实过程中要经过多次预压实, 才能把一定重量的纤维压入压缩箱, 给主压头提供一次高压压实准备。这样多次的预压次数, 要每次预压一次, 止棉装置要打开一次。止棉装置的分布片板进出压缩箱体部位, 既要密封、排气, 不能使纤维飞出, 又要保证止棉装置片板灵活顺利进出压缩箱体, 以达到止棉效果。原来采用的猪毛刷结构, 易卡、掉毛、挤纤维。后经过在用户现场反复调研考察, 现采用如图3所示δ=20聚乙烯高分子密封板7, 小间隙。这样既保证了排气和止棉装置的灵活, 又不致于纤维排出, 另外在止棉装置外又加装了罩壳, 并在接合处加装密封条, 以确保纤维不能乱飞。

(5) 压缩箱下口、上端都得到了改进, 这样纤维在预压实过程中, 存在中间气体排出比较困难, 为保证中间气体排出, 在压缩箱壁上又增加了排气孔。这样气体就可排出, 但孔大了纤维也易被排出, 孔小了又易堵塞起不到作用。经过多次试验验证, 排气孔确定在3~5 mm间为宜, 并在外面又加了一道滤网结合件6, 保证能定期清理粉尘。

4 结语

通过多次的改进, 现在投入到市场, 安装在各地的打包机, 在使用中现场都非常干净, 不仅可改善环境质量, 也保证了纤维的压实成型, 增加了打包机设备的信誉度, 为占领市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摘要:打包机是在将短纤维压实高密度纤维过程中, 为达到既排出纤维附气体, 又防止飞花, 而优化设计的密封与排气装置。阐述了打包机主要工艺流程, 针对原打包机结构缺陷, 对打包机的密封与排气装置进行了优化设计。

上一篇:技师学院班主任下一篇:网络课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