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素养现状分析(精选12篇)
信息素养现状分析 篇1
为了解榆林市中学生信息素养现状, 本人于2010年3~4月份在榆林市四所中学开展了中学生信息素养调查, 同时对中学生信息素养表现特征进行了分析, 希望能为中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提供扎实有力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考虑到省级重点中学、市级重点中学和私立中学生源的不同, 本次调查分别选取榆林市有代表性的四所中学:榆林中学、绥德中学、榆林学院附属中学、榆林市苏州中学, 初一到高三六个年级的学生。共发放问卷1880份, 收回1812份 (其中男生53.15%;女生46.85%) , 回收率96.3%。
调查结果分析
1. 信息需求分析
信息需求是有信息素养的人的驱动力。当你产生了利用信息的愿望时, 一定会想到信息源, 也就是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中学生除上课外, 还会从身边所接触到媒体中获取信息知识。各年级使用电视、网络、手机、音乐播放器、广播的变化次序几乎一致:从初中、高一、高二递增, 高三略有下降。男生除了使用网络高于女生9.17个百分点外, 使用其他信息媒介都低于女生, 女生更擅于利用各种信息媒介充实自己的业余文化生活。
在生活和学习中, 中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依次为:与同学交流、咨询朋友、咨询老师、咨询家长、上网去找、查阅身边的书刊、去图书室查找。随着年龄的增长, 对家长和老师的依赖程度逐渐减少, 寻求网络和同学解决问题的在逐年级增长。当遇到问题时, 女生求助于朋友、同学和书刊的愿望比男生强, 而男生往往趋向于从网络中寻求答案。
2.信息获取分析
针对中学生对网络信息资源的获取, 71.91%的中学生有上网的经历, 每天上网时间2~3小时的占3.09%, 4小时以上为3.81%, 中学生上网已是蔚然成风, 但尚可控制。每天上网时间从初中、高三、高一、高二依次递增, 上网最为活跃的是高二学生。
中学生上网偏好依次为娱乐 (收看或下载电影音乐等) 、查找学习资料、聊天交友、获取新闻资讯、玩网络游戏、参加虚拟社区活动。这与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 网络应用使用行为中网络音乐、网络新闻、搜索引擎、即时通信、网络游戏的排序有些相似[1], 不同的是中学生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料比新闻资讯要高一些, 学生进行交流沟通的渠道主要是聊天交友, 对参加虚拟社区活动的较低。
中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信息技术课, 其次是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而得到的, 近三成的同学是利用网络资源或自学获取的, 通过其他科目的老师以及家长获取的比例相当低, 说明其他科目的教师和家长在这方面的引导作用比较小。相对而言, 初中学生通过父母获取高于同学之间的交流, 说明初中生对父母的依赖性还比较强。
3.信息评价分析
对信息评价是一个人的综合素养的体现, 特别是对网络信息资源的评价更是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但对于中学生来说, 利用网络资源很少进行评价。调查结果显示, 初中学生认为网络是真实的世界和是完全虚拟的都比高中学生要高一些, 说明初中学生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形成, 对网络世界认识的模糊性。其实有近三成多的中学生认为网络世界很复杂, 不好说, 这也是由于对网络世界的模糊认识引起的。
从低年级到高年级, 随着年龄的增长, 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对网络中的世界不加选择, 这是一种不正常的思维。从另一方面可以看出, 我们对中学生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偏差。对于家长来说, 孩子学习好, 比什么都强;对于学校来讲, 只要学生仔细听课, 认真完成作业, 就是好学生。这就更助长了中学生“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的想法。
调查结论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 榆林市各学校间信息素养水平差距不大。从整体而言, 中学生信息素养普遍偏低。
1. 信息资源丰富, 缺乏利用意识
信息素养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对信息技术的操作上, 衡量学生信息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利用计算机来获取并处理信息, 调查显示近三成的中学生从不上网, 还有半数以上的同学每天上网不足1小时。
2. 使用网络迫切, 缺乏良好环境
中小学阶段每周只有一次信息技术课, 远远不能满足学生迫切上网的需求, 学校也没有能力提供学生随时上网的计算机基础设施, 于是中学生不得不选择网吧甚至是黑网吧。
3. 利用网络查找资料, 缺乏深处理能力
中学生利用网络所得到的资料, 大多只是利用剪贴的功能撷取内容, 大多不会妥善保存。对于不同形态的档案格式 (如文字、音乐、影像等) , 缺乏资源分类的能力, 无法整合和再次利用。
对策及建议
调查分析表明, 影响榆林市中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因素是教育管理导向、信息资源环境建设、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中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等。据此提出以下建议:
1.加大中小学经费投资力度, 重视网络信息资源建设
由于硬件建设经费投入不足, 各学校仅能满足信息技术课的开展, 学生没有充足的电脑用来自主学习。榆林市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严重滞后, 教育网仅有榆林教育网和榆林教学资源网, 各县区没有相应的教育信息网。
2.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水平, 做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典范
教师是中学生的引路人, 其信息素养水平直接影响着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只有教师具备了较高的信息素养, 才能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才能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合到课堂教学。
3. 建立信息素养评价标准及模式[2], 提高中学生信息素养能力
中学生信息素养能力评价方面缺乏相应的量化指标, 学生对信息素养的了解不够, 从而不知道做什么、如何做。因此需要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学生信息素养标准, 促进信息素养培养的规范化。
参考文献
[1]第25次中国互联网报告第五章:网民网络应用.http://tech.qq.com/a/20100115/000298.htm, 2010-11-12.
[2]张晓娟.信息素养:标准、模式及实现[J].图书情报知识, 2009 (1) :17~23.
信息素养现状分析 篇2
摘要:中山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已进入快车道,要有效地实现教师教育信息化,关键在于提高教师信息素养。通过对中学体育教师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方面基本情况的调查分析,发现具备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力求找到切实可行解决问题的办法,为整体提升中山市中学体育教师信息素养,加快中山市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山市;中学;体育教师;信息;素养
1前言
教育信息化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教育公平以及教育跨越式发展必然经历的过程,信息时代的教师专业化必然要求教师教育信息化。目前,中山市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已进入快车道,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是有效实现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前提,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在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中学体育教育教学的主导者是体育教师,教育改革的实施者也是体育教师,影响体育教育教学效能和效果的重要因素就是教师信息素养水平的高低。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都会因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因此,体育教师就应该是学习的组织者、信息资源的提供者,为学生构建学习模块,而不应该只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空间会因为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影像、动画、图形、声音等多种媒介而变得更加灵活和宽广。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中山市5所高级中学和5所初级中学的体育教师作为研究对象(这10所中学共有116位体育教师),分析中山市中学体育教师关于信息素养的状况与对策。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通过对有关中学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研究成果的查阅,提供理论依据。
2.2.2专家访谈法
根据研究需要,对部分专家和领导进行访谈,为调查问卷的编制打下基础。
2.2.3问卷调查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在前期专家访谈的基础上,编制《中山市中学体育教师信息技术认识和使用状况》调查问卷。其中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6份,有效回收率96%。
2.2.4逻辑分析法
对收集的相关资料运用分析、归纳、综合、和概括等逻辑学方法进行统计与逻辑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体育教师信息素养内涵与构成
本研究中将信息素养的概念界定为:信息素养是指人们所具有的对信息进行识别、加工、利用、创新、管理的知识、能力与情意等各方面基本品质的总和。中学体育教师应能创造性地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等体育教育教学信息,有效促进学生学习和自身专业发展,具有利用信息素养服务于科研的能力,具有管理学习过程、设计和应用学习资源的能力。目前,国内外学术界普遍认可信息意识和情感、信息技能知识、信息处理能力、信息伦理道德四个方面是信息素养的基本内涵。
3.2中山市体育教师信息素养基本状况与分析
3.2.1信息意识素养作为中学体育教师要善于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具有将体育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的思想意识。目前中山市中学体育教师信息意识特点表现如表1,11.2%的教师具有比较强的信息获取意识,52.6%的教师信息获取意识一般,而信息获取意识较弱的占比为36.2%;12.9%的教师获取信息积极性高,43.1%的教师获取信息积极性一般,44%的教师获取信息积极性低。由此可知,中山市大部分中学体育教师是有一定获取信息积极性的,这对于中学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是有利的。3.2.2信息知识素养中学体育教师信息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知识。调查显示,目前中山市中学体育教师信息知识特点表现如表2,对于信息素养内涵了解的占比12.1%,基本了解的占比38.8%,不了解的占比为49.1%;计算机知识水平熟练的占比为15.5%,一般的占比31%,不熟练的占比为53.4%。由此可见,中山市中学体育教师信息技术知识是很缺乏的,而信息知识的缺乏又影响到提升信息素养的积极性。3.2.3信息能力素养信息素养的核心是信息能力素养,体育教师要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就应该应用信息技术去研究教学实际问题。调查显示,目前中山市中学体育教师信息能力素养特点如表3,能熟练搜集信息的教师占比12.9%,基本能够搜集的占比74.1%,几乎不能的占比12.9%;能够制作多种教学课件资源的占比5.2%,仅能制作一种教学课件资源的占比17.2%,几乎不能制作任何教学课件的占比73.3%;了解信息检索并能够制定信息检索策略的占比16.4%,基本了解信息检索的占比63.8%,不了解有关信息检索的占比19.8%;能定期开展教研并撰写论文的占比12.9%,能不定期开展教研或撰写论文的占比68.1%,不能开展教研的占比19%。由此可见,中山市中学体育教师大部分基本具备搜集、应用相关知识信息的能力;教师基本能够了解信息检索方法,以利于提高检索的效率和速度,把握学科发展的趋势,了解学科知识和研究发展的前沿;但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不足,能制作教学资源的占比只有22.4%,而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包括网络、电邮、论坛等途径搜集信息的比例偏低。3.2.4信息品质素养体育教师应该遵守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法律法规以及伦理道德,提高个人自律,从众多的信息中提取精华。引导学生健康、安全地使用体育信息资源,抵制不良信息的侵害。中山市中学体育教师信息品质状况特点如表4,对学术不端行为完全了解、大概了解以及几乎不了解分别占到30.2%、62.9%和6.9%;是否有对学生进行信息道德教育分别占比为32.8%和67.2%;由此可见,大部分体育教师对学术不端行为比较模糊,不清楚或根本不了解侵犯知识产权的具体行为。并且,大部分教师对信息道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4结论
4.1中山市中学信息化建设的硬件设施比较齐全,中学体育教师基本能了解学科发展的方向,也基本能认识到信息在教学与科研中的重要性。4.2中学体育教师对于信息搜集、整理、应用的积极性不够。4.3中学体育教师计算机相关技术知识比较缺乏,对于信息的加工与应用能力较弱,未能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很好地整合,教学资源开发能力低。4.4中学体育教师不重视自身信息道德素养提高以及对学生信息道德的教育。
5建议
5.1强化信息意识是提升信息素养的前提5.1.1根据体育教学特点,结合中山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形势,因势利导,通过专题会、交流会、报告会等途径,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强化中学体育教师对信息素养的认识。5.1.2制定提升中学体育教师信息素养整体规划,培养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骨干教师,通过骨干教师来“以点带面”,影响更多的教师。明确学习的内容和标准,并分阶段、分层次进行评估。5.1.3中学体育教师根据现有资源进行自我研修,这样既能提升教师信息意识紧迫感,又能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能力。5.2提高信息技能是提升信息素养的核心5.2.1针对中学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开展培训,内容包括计算机辅助体育教学科研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与应用,如制作微课、App、PPT、Flash课件、视频、音频等。5.2.2培训教师利用网络终端进行体育信息资源检索的方法,建立体育主题知识网站的技能。5.3建立信息素养跟踪评价机制,促进教研结合5.3.1立足学校,开展校本培训。利用多种形式的短期培训结合长期辅导,使教师能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体育教学设计、实施过程、评价的实践中,能促使体育教师自身信息素养的提升。5.3.2搭建平台,拓宽展示渠道。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竞赛,比如微课制作、微课程的开发、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教学资源评比;开展教育科研竞赛评比,提高广大中学体育教师信息搜集、整理能力等。5.3.3开设地区或者校内信息传播系统,将各种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让学生和教师能加强互动,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范云祥等.教师教育信息化与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1):57~62.
[2]李敬强.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信息技术认识和使用状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6):41~44.
[3]张庆华.信息技术背景下体育教师专业能力提高途径探析[J].学校体育,(27):38~39.
[4]潘桂贤.教师信息素质与教育效益[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
信息素养现状分析 篇3
摘 要:中学职前教师是指正在接受高等师范教育并且以从事教师职业为目的的学生。在基础教育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和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有必要结合教师的专业特点研究职前教师的信息素养教育。本研究在明确职前教师信息素养教育的意义基础上,通过对某高校师范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调查和分析,提出加强职前教师信息素养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 职前教师;信息素养;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0)10-0074-04
一、中学职前教师的信息素养教育的意义
职前教师的信息素养教育具有双重意义。首先是作为信息社会的成员,必须掌握如何获取信息以及如何分析处理这些信息,从而做出决策,而不被信息所淹没。学会学习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必备能力,而学会学习关键是要具备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也是21世纪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其次是作为未来的教师,要自觉应用信息技术,并能影响和培养其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社会的特征映射教育领域,教育教学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教育信息化也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也就是说,职前教师不仅要具有教育现代化意识,还必须有较高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一个非常广泛而不断变化发展的综合性概念。信息素养一般包含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这几方面。其中,信息意识是整个信息素养的前提,指的是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信息知识是个体具有信息素养的基础,指的是对信息学的了解和对信息源以及信息工具方面知识的掌握。信息能力是整个信息素养的核心,指的是个体对信息系统的使用以及获取、分析、加工、评价信息并创造新信息、传递信息的能力。信息道德把握个体信息素养的方向,指的是个体在获取、利用、加工和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必须遵守一定的伦理规范,不得危害社会或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作为职前教师,还应具有信息化教学能力、信息技术传授能力和信息道德示范性。
二、中学职前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本研究对某高校师范生信息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研究采用自编问卷,问卷设计时充分考虑到信息素养的内涵、职前教师信息素养的评价标准及其包含的内容,同时兼顾分析信息素养的影响因素。调查对象选取该校物理学院、中文学院、教科院、艺术学院三年级的师范类学生,其中物理学院100人、中文学院95人、教科院85人、艺术学院25人。共发放问卷表300份,收回30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290份,有效率为96.7%。
1.信息意识现状与分析
信息意识方面主要包括获取信息意识、态度、目的等,调查的问题及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信息意识调查问题及结果可知,对“信息素养”这一概念大多数师范生不太清楚或不清楚,有 95.8%表示“非常赞同”或“赞同”信息和信息素养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4.2%表示不赞同。这表明大多数师范生已经认识到或认同信息素养的重要性,但对具体的含义不十分清楚。对于使用信息技术的初衷,51%的师范生表示出于个人兴趣,35.3%为学习的需要,13.7%为教师要求,可见已有超过一半的师范生对于信息技术非常感兴趣,他们已经具有提高自己信息素养的潜意识与强烈愿望。
师范生虽然已具有了一定的信息意识,但意识的目标已严重倾向于娱乐,他们的网络行为依次是网页浏览、即时通讯、游戏等,而网络资源对学习潜在的巨大价值却被忽略了,仅有8.3%关注网络在学习中的应用方面的内容。
对于在课堂中教师使用信息技术,54.2%的师范生表示“喜欢”,9.7%表示“无所谓”,有36.1%表示“不喜欢”。这些数据既反映教师在课堂中使用信息技术时可能还存在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师范生对课堂教学使用信息技术的两可态度。
总体来看,被调查师范生基本具备信息意识,大部分学生已经认识到信息和信息素养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和今后从事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价值,但在获取新知识、新技能方面缺乏主动,将新知识、新技能用于自己的学习,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方面较为欠缺。
2.信息知识状况与分析
在信息知识方面主要对信息技术所涉及的基础内容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表2。由表2可知,所调查师范生信息知识水平偏低。在初中、高中直至大学,一直在学习Word的学生有22.2%表示“非常熟练”,而对于Excel却只有9.7%的学生表示“非常熟练”,其中还有27.8%的学生竟然表示“不会用”。在电子邮件使用方面,43.1%的学生表示“一般”或“不会用”,这表明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未接触现代通信手段。使用率最高的为交流工具,即QQ或校内网,占47.2%,只有4.2%的学生表示“不会用”。
3.信息能力状况与分析
信息能力方面主要包括信息检索能力、信息保存、整理能力、信息重组、信息应用与创造能力、信息交流与表达能力等。调查的问题及结果如表3。
从调查结果看,调查对象的信息能力偏低。首先是搜索信息的能力差,在浩如烟海的网络资源中常常迷失方向,有44.6%的师范生表示上网查找信息时,不能快速、准确地找到需要的信息,本来打算查找A,却看了半天B,这是很多学生上网查找信息的感触。60.3%的学生对获取的信息不进行整理,20.2%的学生总是感到资料、信息混乱,58.7%的学生经常有这样的感觉。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别分析能力不强,在网上搜索到相关信息后,有47.7%的学生选择直接复制引用而不加以修改整理。89.7%的学生没有做过完整的教学软件(课件或网站形式),97.6%的学生没有设计过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课,这都不利于教师职业的发展。
4.信息道德状况与分析
信息道德方面,调查的问题及结果如表4所示。
在对待学校公用机房的计算机方面, 86.1%的师范生表示自己能做到不随意删除系统文件和修改计算机的设置,这说明在学校公用机房里大部分学生能够自觉遵守道德要求和操作规范,维护公共秩序。
在遇到色情链接网站如何处理方面,87.6%的师范生会选择不予理睬,说明学生能自觉抵制黄、赌、毒、反动等不良信息的入侵。
通过预防计算机病毒和其他计算机犯罪活动知识的调查表明,只有3.4%的师范生很懂如何预防计算机病毒和其他计算机犯罪活动,26.4%的师范生懂一点,而70.2%的学生根本不懂。这充分说明学生预防计算机病毒和计算机犯罪的知识和技能很欠缺。
关于师范生对待盗版软件的态度问题,调查结果显示,10.5%的学生表示反对盗版,决不购买;60.2%的学生认为便宜,会经常购买;29.3%的学生会偶尔买。说明学生对维护正版软件、主动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素养比较欠缺,意识淡薄。
在对信息获取和利用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了解方面,85.4%的师范生表示不了解,这点在学生毕业论文写作中也有所体现,许多学生对于引用他人的论文不注明出处,个别学生整段抄袭别人的论文,这说明学生版权意识非常薄弱。
三、加强中学职前教师信息素养教育的措施
由上述调查结果看,师范生整体的信息素养不能适应他们职前学习和今后工作的要求。对中学职前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确立中学职前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标准
目前无论是地方教育部门还是师范院校,对职前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目标上,都不十分明确,因此,在设备的购置、课程安排、教材选用、教学目标等方面,缺乏系统性,较为盲目与随意。建立职前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标准,使得工作围绕标准来进行,衡量与验证信息素养教育的成效。
2.改革信息素养培养的相关课程
(1)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
突出教师教育特点,与基础教育紧密结合。第一,在介绍课程地位、教学目标时,强调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对教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出的要求,帮助师范生提高认识。第二,引导师范生关注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及最新发展。第三,结合师范生的学科专业,演示一些优秀的教学课件,引导他们向“信息化教学设计与操作”、“多媒体课件制作”过渡,提前做准备。第四,在“文件格式”知识点教学中以常见多媒体素材文件格式(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和多媒体课件文件格式为例,进行重点介绍。第五,在“多媒体技术”知识单元的教学中,以多媒体教学为例介绍多媒体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第六,在“计算机网络应用”的教学中,以网络教学为例介绍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重点训练师范生上网搜索、下载课件和素材,制作简单网页,建立博客,学会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博客、网络课程、精品课程和教育网站等)进行网络化学习。第七,在“演示文稿的制作”的教学中,向师范生展示有代表性的PPT课件,实例讲解演示文稿型课件的制作技术。
(2)现代教育技术课程
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依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培养师范生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学的意识和专业的信息化教学技能。教学内容上,包括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多媒体课件制作两方面,在师范生完成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基础上,制作教学课件及网站,表现教学方案和教学过程。对于不同的学科、不同专业教学侧重点及深度上有所不同,例如,数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需要掌握几何画板的应用,而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要熟悉Photoshop的使用。教学方法上,教师的讲授结合角色互换、案例教学、任务驱动等方法,设计教学网站方便师范生的课后自主学习,相互交流。教学评价上,要注重过程性评价,而不能仅用期末测验来进行评定。教学组织宜采取小班教学,重视上机实验。
3.将信息技术整合到各专业课程中
教师的教学行为会对师范生今后的教学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师要主动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明确自己的作用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引导学生利用各种信息资源进行学习,帮助学生掌握信息获取、分析、传输、加工、交流和创新的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方法的改善以及学习效率的提高。例如,组织学生开展利用网络的探究、讨论,协作学习、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搜集信息,查找资料,用PPT、概念图呈现表达自己的学习结果,教师用网络课程或网站发布自己的教学材料,利用QQ群或Blog等加强和学生的交流,组织主题讨论等。学生若能在各科学习中,体验到信息技术带来的好处,就会潜移默化提高其信息意识及能力。
4.改善基础设施,营造良好的信息素养培养环境
学校需要多方筹措资金,增加计算机数量,提供开放使用条件,给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
在现有信息资源的利用上,图书馆工作人员应给师范生开设一些系列讲座,使得学生尽快掌握图书以及电子数据库的分类、查找的方法,在学习中能够应用这些资源。
学校应从信息化建设现状出发,对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水平提出要求,采取相关措施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信息化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探索,促使教师重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教师制作的网络课程、课件等,利用网络教学应计入工作量,在教师教学技能比赛、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团队的评比中将信息技术的应用作为一项考核内容。
学校应组织师范生参加电子作品创作、网页制作和课件制作比赛。鼓励学生关注BBS、贴吧上的信息,以健康积极的态度参与网上信息的发布、浏览和管理等。
参考文献:
[1]庄榕霞.以全面、发展、动态的眼光看待信息素养教育——浅谈师范生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几个问题[J].
中国电化教育,2004,(6):24-26.
[2]杨东.西藏师范生信息素养的现状与对策[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7,10.
[3]郑小军,杨满福.面向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师计算机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J].计算机教育,2008,(8):154-155.
[4]魏继宗,孟亚玲,张立昌.陕北地区大学生信息素养状况调查与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9,(8):100-104.
信息素养现状分析 篇4
一、调查基本情况
1. 调查对象:
福州大学城中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福建工程学院、江夏学院和闽江学院这7所院校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
2.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抽样问卷调查。一方面通过在图书馆阅览室、学生宿舍发放纸质问卷, 另一方面通过E-mail和QQ发放电子问卷, 完成后回收。共计发放1500份, 回收有效问卷1421份, 有效回收率94.7%, 其中纸质问卷989份, 电子问卷511份。
3. 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针对大学生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三方面展开, 共设计32个问题。问卷的设计力求客观、明确, 切合大学生的实际。此次调查问卷初步了解福州大学城地区学生信息素质现状, 从中也发现一些问题。本文对调查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的同时, 也对今后的培养措施提出自己的观点。
二、调查结果
1. 信息意识方面。
从表1看出: (1) 学生的信息意识比较薄弱。 (2) 大学城高校对文献检索课的忽略, 应把这一课程列入公共必修课, 给予充分的学时保证。 (3) 大多数学生仍习惯传统的借阅书刊和安静的学习环境。 (4) 学生们通过现代化手段获取信息的愿望比较强烈。
调查发现, 日常生活中不断更新换代的知识, 学生们还是比较关注的, 并且超过半数的学生已有更新信息和选择信息的意识;而对于所学专业的发展动向则了解不深, 并且缺乏更新和选择信息的意识。
2. 信息能力方面。
调查显示: (1) 在专业信息获取方面存在的主要障碍集中在馆藏文献不足和检索技术缺乏, 在本科生上尤其突出。 (2) 在使用电子资源遇到的主要问题则集中在检索技巧和获取原文问题上。 (3) 在学生选择的最需要学习的信息素养知识和技能方面主要集中在归纳总结检索结果上。这些方面都体现出目前大学城大多数学生还没有完全掌握获取信息的最佳途径和有效方法。
3. 信息道德方面。
调查显示: (1) 本科生和研究生对知识产权的了解一般, 但支持网络应受到知识产权的保护, 不太了解知识产权都是一些客观原因所限, 但主观上他们很积极, 只是尚未完全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方法。 (2) 对于引用或转载他人文章或劳动成果时是否应指明出处, 认同的学生数量有限, 本科生尤其突出, 在这种状况下, 学生们的知识产权意识处在薄弱状态, 这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3) 虽然使用盗版软件的学生数量不少, 但也都是由于一些客观条件限制。 (4) 利用电子资源的主要目的集中在了学业需要和撰写论文。
三、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建议与对策
1. 营造良好信息素质培养的硬件基础。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 良好的硬件环境是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条件, 在这几年福州大学城的建设中, 一方面, 各校不断完善自身的校园网, 建设各种功能齐全的多媒体教室和电子阅览室,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接触信息资源的机会, 同时不断加强网络建设和管理, 使学生能在更安全有效的环境中进行信息交流。另一方面, 合理配置电子资源, 使馆藏建设在种类全面的基础上突出个性化特征。福州大学城地区各高校都购买了各类电子资源, 丰富馆藏, 但仍无法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在今后的电子资源建设中, 不仅增加电子资源的数量和种类, 而且要积极合理配置, 突出个性化特征, 目前福州大学城地区各高校积极推进馆藏资源共建共享, 使大学城地区资源配置更加合理, 应用更加全面。
2. 加强信息素质教育的培训力度。
一是开设专门的信息素养课程。在网络环境下, 结合大学城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 把文献信息检索课程列为必修或选修课, 同时把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传统文献检索课程相结合, 使文献检索课程教育紧跟信息时代步伐, 实现高校文献检索课程向信息素养课程转变、信息素养教育与高校课程相结合。二是加强网上信息素养教育建设。 (1) 开办网上课堂, 由图书馆员对大学生用户实施教育。大学城高校图书馆已逐步在各自主页上开办网上课堂, 提供丰富的多媒体教育资源, 通过网上课堂, 馆员不但能及时回答学生遇到的问题, 又能让他们感受到在传统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使教学活动成为全球性、全方位的信息发布和查询活动。 (2) 办好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园地。馆员可以帮助大学生在网络上创建各种兴趣小组和转子讨论, 利用微博、微信等时下流行的交流工具, 让大学生们积极主动交流信息, 使之成为大学生们自我教育, 自我提升的理想场所。 (3) 文献资源查找的相互帮助。读者们经过努力仍找不到所需要的文件, 可在文献互助区中求助, 由馆员或其他读者帮助检索。文献互助服务的开展, 能为读者节约时间和费用, 既提高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水平, 又能激发广大读者学习文献检索技术的积极性。
3. 建立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估制度。
信息素养现状分析 篇5
及对策
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及对策
吴思锐,何卫红,张曼,高雅琦
(南京邮电大学,江苏南京210023)
摘要:论文基于大数据的背景设计调查问卷,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进行了调研,发现目前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整体较好,不同年级学生的信息素养存在显著差异,但是没有发现专业和性别的显著影响。论文对提升信息素养的教育水平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信息素养;大数据;实证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是省级大学生创新
训练计划(SYB2014019)、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JGLX12_046)、南京邮电大学教育规划课题(GJS-XKT1204)、南京邮电大学教学改革课题(JG00114JX1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吴思锐,南京邮电大学学生;何卫红,南京邮电大学教授;张曼,南京邮电大学学生;高雅琦,南京邮电大学学生。
自20世纪60年代进入信息社会,信息化、知识化、网络化程度不断加深,信息社会对人才提出了包括信息素养在内的一系列要求。信息素养的培养关系到每个社会成员在信息化社会中的立足于发展,因而引起各个国家的高度重视[1]。进入2012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的选择、获取、加工处理等直接影响到知识更新及科技成果的转化。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后备军”,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对于大学生在大数据时代
获取有效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创造应用信息等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信息素养概念界定及研究概述
1.信息素养。信息素养的概念最早是由时任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的Paul Zurkowski于1947年提出的。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的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与技能”,后来又将其解释为“人们在解答问题时利用的技术与技能”[2]。但是信息素养的概念并非一成不变的,不同学者和群体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与研究目的定义了诸多概念。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把信息素养定义成“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拥有寻找、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3]。纵观国外信息素养的研究,不难发现研究重点逐渐由信息技能转向更为综合的信息基本素养。
2.国外研究现状。国外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便对信息素养进行研究。1995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教育传播与技术委员会制定了涵盖信息技能、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的学生信息素养九大标准。2004年1月全美大学及研究型图书馆协会ACRL正式通过了“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标准”,提出了针对美国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5大标准及22项性能指标。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一是对于大学生信息素养概况的研究,二是研究信息素养与高校图书馆之间的关系,三是根据国家、专业、年级等进行有针对性的信息素养培训。
3.国内信息素养的研究。我国很早就重视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近年来,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国内学者对信息素养的研究取得新进展,如2007年霸桂芳结合大学生教育的主要特点,提出高校应通过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及大学生自身特点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4];2011年吴晓伟根据应用型本科大学生人才培养规格和特点设计出了面向应用型本科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量表[6]。但是目前国内对于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一方面,研究的内容
与主题主要局限在大学生信息素养与高校图书馆教育之间的关系、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的简单分析等方面。另一方面,研究集中讨论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等方面而较少结合当下时代背景。本研究从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出发,结合大数据时代背景,同时考虑移动互联网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深刻影响,对于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进行调查,探索大数据与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关系,找到影响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因素并提出相关对策。
二、研究方法及样本说明
1.研究方法。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等形式,调查南京地区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再通过SPSS19对问卷进行分析研究大学生信息素养在专业、性别、年级方面的差异,以期为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提供可行性的策略。
2.样本。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向位于南京市仙林大学城的高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南京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
师范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发放问卷500份,实际回收问卷482份,按照剔除有缺失数据,剔除答案排练完全一致问卷的原则获得有效问卷406份。
三、量表设计
综合国内外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结合大数据时代背景,笔者把大学生信息素养划分为信息意识、信息需求、信息知识与技能、信息伦理与道德四个维度进行研究。量表题项根据五级Likert回答,分别为非常同意、同意、一般、不同意、完全不同意。
1.信息意识。信息意识作为信息素养中的关键一环,指个人对于信息的敏感程度,是整个信息素养的前提。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会面对众多数据,具备敏锐的信息意识可以帮助大学生将众多的数据转化为相关的信息。信息意识分量表的设计从其定义出发,分别从学生对信息类课程的态度、遇到专业问题时的解决方法、对于高校图书馆检索课程的意见等出发设计。
2.信息需求。信息需求能力主要测量学生能否用总结概括性语言提炼自己所需信息、知晓常见信息源的类型、内容特点、获取条件,将信息源与所需信息相匹配的能力[7]。在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信息需求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休闲娱乐”、“学术学习”、“生活服务”三个方面。信息需求分量表从信息需求的定义出发。分别考量大学本科生在学术学习时对常见信息源的掌握情况和其对高校开设相关信息检索课的需求状况。
3.信息知识与技能。信息知识与技能是大学本科生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细分为信息知识与信息技能两部分内容。信息知识是指与信息有关的理论、知识与方法,是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信息技能则是大学本科生信息素养的核心。在大数据时代,信息成几何级数增长,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作为国家建设主力军的大学生,每天都要面
对各种形式的信息,既包括传统的结构化数据,又包括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半结构和非结构化数据。同时,大学本科生应该掌握一定的文献检索技能、数据分析技能,熟练掌握国内外网络数据库及网络下载工具等。
信息知识与技能分量表从检索技能、网络下载技能、数据库技能、数据分析技能等方面对于大学生信息信息知识与技能进行了考量。
4.信息伦理与道德。信息伦理与道德,是指个体在信息社会应该具备的判断和辨别信息,正确传播信息的能力。它要求个体在国家法律和公民社会道德规范允许范围内进行信息的应用与创造,不得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侵害社会和他人合法权益。为了得出大学生信息伦理与道德的现状,笔者从其定义出发,结合现实生活中大学本科生遇到的实际情况,如贴吧论坛讨论、网上搜集资料、网络音乐下载、学术论文写作,进行此维度问卷设计。
5.大数据。大数据通常用来形容大量的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大学生作为一个求知群体,与信息的关系日益密切。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大学本科生对微信、QQ等社交软件的使用频率骤增,利用移动互联网订购火车票、查找旅游目的地信息等已不是新奇事。在大数据时代,大学生会面临更多挑战,能否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有效信息并进行应用创造显得格外重要。
四、实证结果
1.信度和效度分析。(1)信度,本研究中信息意识,信息需求,信息知识与技能,信息伦理与道德四个分量表的CronbachA 系数分别为,。总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信度较高。(2)效度,按总均分高低排序,前27%记为组1,后27%记为组2。通过对组1和组2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每一题的sig.值都在以下,可见每一题都具有较高的
区分度,从而整张问卷都具有较高的区分度,所以问卷的结构效度较好。
2.描述性统计。如表6所示,对406个个案的平均分进行描述统计,平均分的最大值为,最小值为,平均值为,标准差为。依据Likert五点法,结合均值,可知当前大学生总体信息素养较高。
3.影响因素分析。
(1)专业因素,如表7所示,不同专业大学本科生信息素养差异不大。按照专业分组,利用多独立样本检验,可知不同专业大学本科生信息素养渐进显著性为,远大于,佐证了描述性统计的分析结果。
(2)性别因素,本研究发现男女生信息素养并无显著差异,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男生信息素养总均分为,略高于女生的总均分。
(3)年级因素,本研究发现不同
年级大学本科生信息素养具有显著差异,年级越高,信息素养得分越高。按照年级分组,利用多独立样本检验,显示渐进显著性为,小于,可见不同年级大学本科生信息素养具有显著差别。再根据描述性统计结果,可知大
三、大四学生信息素养得分均值为,大二学生得分均值为,大一学生得分均值为,验证了信息素养的年级差异。
4.大数据与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关系。为了得到大数据与大学本科生信息素养的关系,笔者通过双变量相关分析,得到两个变量的Pearson系数为,远大于0,呈正相关;且显著性概率为,小于。可见两者的相关性较为显著,可以理解为信息素养较高的大学本科生,对于大数据的把握也较深。
5.研究结论。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整体较好,但是信息技能水平较低,不同年级学生的信息素养存在显著差异,但是没有发现专业和性别的显著影响。
五、对策及建议
1.建立大学生信息素养标准。信息素养的概念自提出以来就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持续关注,但是目前信息素养的内涵及教育范围等还没有一个普遍的标准。为此,应该成立一个全国性的高校信息素养研究组织,制定相关培养标准,针对目前大学生信息意识不强、信息技能较弱的现状开展专门培训,着力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以适应大学生在大数据背景下发展的需要。
2.开展高校图书馆信息技能培训工作。开展图书馆信息技能培训工作,首先应该对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相关培训,教师应该探索多种教育手段,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并结合一些通识课程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科研能力。与此同时,高校图书馆应该定期开设文献检索课、专题讲座等,在学校形成一种信息化氛围。除此之外,还可以用一些信息化手段,如微信平台等,介绍相关知识及预告专题讲座,使其可以惠及更
多的大学本科生。
3.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观念。在大数据时代,信息成几何形增长态势,知识更新迅速,大学生应该积极树立自主学习观念,通过多种渠道获取自己所需信息,提高专业知识储备,扩大自身知识面。通过访谈调查,大学本科生前往图书馆的主要目的是自习,而非阅读大量书籍。针对这一现实问题,相关职能部门应该着力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观念和终身学习观念。
4.培养方案增设相关课程。我国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一直受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影响而发展缓慢,培养出来的本科生动手能力不是很强。高校应该开设相关课程,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开展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理论加实践的教学方式,使大学生可以熟练掌握常见信息检索检索方法,逐步提高信息技能。
参考文献:
[1]郭玮。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状
中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与发展 篇6
本研究在山东省中学学科教师中抽取500人作为调查样本,从信息态度和信息意识、信息获取、信息知识与技能、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信息技术培训五方面对中学教师信息素养状况进行分析。以此为基础,文章提出中学教师信息素养四项发展策略:加强资源配置和管理、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优化信息素养培训内容和形式、打造信息素养培训的虚拟学习社区。
【关键词】 中学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策略;山东省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2)03—0085—05
一、引言
基础教育改革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信息素养也提出了相应要求。信息素养是以获取、分析、评估、利用信息为特征,传统与现代文化素养相结合的科学文化素养,[1]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对中学教师而言,信息素养主要包括对教学相关信息的需求意识,教学信息的选择和获取,信息技术设备及素材的相关知识,各种媒体素材的加工处理,教学课件的评价和制作,信息化教学设计、实施、评价与反思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教师的信息技术态度与信息技术能力是教师信息素养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2]信息素养与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密切相关,信息素养较高的教师,能够与时俱进适应新型的教育环境,即便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中也会创造性地使用信息而使得教学面貌令人耳目一新。本文旨在通过调查研究中学教师的信息素养状况,明确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从而提出合理的发展策略,更好地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二、调查方法与过程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以山东省17地市的500名学科教师为研究对象,分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两个教育阶段,每个教育阶段涉及地级以上城市、县城、乡镇、农村四种办学层次,因此,这500名教师样本具有山东省中学学科教师的代表性特征。
(二)调查方法
调查采用调查问卷与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中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调查问卷”共40个题目,分五部分:第一部分用来收集教师个人特征,包括性别、年龄、教育阶段、学校位置、专业技术职称、学历、教龄、任教课程;第二部分调查教师对教学信息的需求意识;第三部分调查信息的获取方式;第四部分调查信息知识与技能;第五部分调查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
(三)调查过程
调查时间为2011年1月到2011年3月。一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0份,回收率为92%。使用SPSS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和检验。同时,从这500位教师中随机抽取40人,通过网络进行访谈。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的个人信息
本研究调查了来自14个不同学科的教师,其中39.1%教初中,55.2%教高中,还有5.7%来自其他中等教育机构,男女比例是34.6:65.4,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分层抽样的均衡性和多样性要求。农村、乡镇、县城、地级城市的教师比例是6.5%、28.3%、44.1%、21.1%,初级、中级、高级职称的比例是24.1%、62.6%、12.6%。教师的学历层次较高,大学以上学历层次占99.6%。从教龄上看,教龄3年以下的只占3.3%。
(二)教师的信息素养现状与比较分析
1. 对于教学信息的需求意识
这是信息素养认识层面的要素,是指对于获取和利用信息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和使用意愿。
表1显示了中学教师对相关信息的需求程度。调查发现,教学经验、方法、技巧,学科专业知识,以及教学参考资源,占据信息需求程度的前三位,这凸显了“知识基础与基本能力”对于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教师要进行有效的教学,不仅自己要拥有知识、技能、价值观,而且要有帮助学生获得这些内容的知识和技能。
在是否运用信息技术的问题上,70.7%的教师表示时常使用,使用的原因按主次程度排列是:教学需要、学校公开课/评优课需要、自身兴趣、学校要求。这说明广大教师在教学中拥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责任感,从主观意愿上希望通过各种途径来优化教学。学校的各种评优比赛是一种外力,促使教师提升信息素养。
2. 信息的获取途径
调查显示,75.7%的学校图书馆、68.9%的校园网、50%的教学资源库能够正常使用,66.1%的学校能够给每位教师配备可上网的计算机。硬件资源的配备与学校等级和地理位置有关。经访谈了解到,有的乡村学校虽然无法为每位教师配备计算机,但每个教研室都有1-2台可上网的计算机供教师们正常使用。目前,计算机已经开始在家庭普及,如果在生活中能够怀着对学习的热爱时常利用计算机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也可以不断积累经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信息素养。
表2显示了教师们获取信息通常采用的途径及频率。可以看出,中学教师最经常通过课本和参考书获取教学信息,这与基础教育的特点有关,即教学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其次是网络搜索,有62.8%的教师经常从网上获取信息,这充分体现了网络对工作和生活的影响力,给网络环境下的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事实依据。从周围的同事、教研员那里获取信息占47.6%,这体现了教师处于一个学习社区中。这一学习社区既关注知识的传承与创新,又为教师的实践活动搭建自我反思的平台,最终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资源与情感支持。经访谈得知,图书馆获取信息费时费力,而且绝大多数教学相关信息都能从网上搜索到,远比图书馆方便快捷。通过网络获取信息时,99.1%的教师表示基本能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这体现了网络教学资源的丰富和教师较强的信息搜索技能。教师们最经常的是利用百度等搜索引擎进行关键词搜索(80.7%),也有39.2%的人首先从QQ群或者教学论坛搜索资料。
3. 信息知识与技能
对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是促进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的基本因素,包括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多种媒体素材的加工、处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等。问卷采用单项选择的形式对信息加工、处理、表达技能进行了调研,调查内容包括常见设备认识安装和使用、文字处理、数据处理、图片素材的处理加工、声音素材的处理加工、收发电子邮件、使用实时聊天软件、网络资源上传下载、课件制作、网页制作/网站开发等10项。在单项选择中,把每项技能的熟练程度进行细化,详细描述,与李克特量表相比,教师回答的准确性更高。在统计记分时,选项“熟练掌握”记4分,“基本掌握”记3分,“了解一些”记2分,“了解很少”记1分。
在总得分情况中(见图1),通过单一样本K-S检验,得到平均分26.7,标准差5.48,p=0.089>0.05,总得分呈正态分布,可以看出,教师对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基本合格。
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中发现,男教师的平均得分为28.2,女教师的平均分为25.8,男女教师在信息的加工处理、交流、表达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t=4.457,p=0.000)(如表3)。男性教师的信息知识和技能要优于女教师。经过访谈得知,有些男性教师本身对各项技术心怀兴趣,愿意用新技术来解决问题。而有些女教师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使用信息技术总是碰到难题,觉得困难重重,阻碍了使用新技术的意愿。
nlc202309031736
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学段(p=0.057)和职称(p=0.063)对总得分影响不大,而年龄(p=0.001)、学历(p=0.047)、教龄(p=0.000)、学校的地理位置(p=0.001)等因素都对总得分造成了显著差异。针对这些因素,使用Scheffe、LSD、Sidak等不同方法进行组间差异检验,发现30岁以下的教师(平均得分28.5)和50岁以上的教师(平均得分21.1)得分差异最明显(p=0.000,LSD;p=0.001, Sidak;p=0.002,Scheffe);教龄少于3年的教师(平均得分29.5)与教龄超过10年的教师(平均分26.4)得分差异明显(p=0.016,LSD);乡镇学校(平均得分25.2)和城市学校(平均得分28.2)教师的得分差异明显(p=0.001, Sidak)。关于学历因素,专科以下的样本只有2人,只有LSD检验出专科以下和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存在明显差异(p=0.027)。根据调查结果,年轻的教师与年长的教师相比,拥有更强的学习能力,因此信息处理与表达技能掌握比较熟练。教龄长意味着经验丰富,但年龄也相应偏大,信息素养未能相应提升,反而下降。位于地级城市、县城的学校硬件资源配备比较齐全,对教师的要求和考核指标较高,这样从内外两方面促成了处于城市的学校的教师比农村乡镇的学校的教师得分更高。
针对各项信息技术技能的单向分析中,得分情况如表4所示。根据平均得分将其分为三类。其中各类设备的安装使用、电子邮箱的安装使用、资料的上传下载等,教师掌握程度较好。文字、数据、图片、声音等各种素材的处理,即时聊天软件的使用,课件制作等,掌握程度一般。而网页制作、网站开发掌握程度较差。从这个结果可以看到,经过以前的培训,教师们的信息处理与表达技能得到较大提升,而精美课件、网页的制作水平还比较欠缺。
4. 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
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是培养信息素养的主要目的,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过程中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
针对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主要用途、课堂上信息技术的使用情况、课后布置作业、教学反思等问题,本研究设计了多项选择题,在SPSS统计分析时利用“多重响应变量集的频数分析”,得出教师们主要利用信息技术来收集备课资料(应答人数百分比是77.6%)、制作课件(76.1%)、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72.0%)、专业学习以提升业务能力(47.4%)(结果见表5)。
如表6,在教学实施过程中,60.2%的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20.9%的教师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提出问题,展示材料,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很少一部分教师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来提出问题,使学生们自行搜集资料,或者教师收集资料引发学生提问。需要注意的是,还有13%的教师在课堂上不使用信息技术。对这部分教师的访谈发现,其中一部分教师也很想利用信息技术,但觉得自己信息技能较差,平时上课使用信息技术费时费力。还有一部分数学、物理学科的教师,他们认为采用传统的方式更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在课后布置作业时,83.0%的教师不要求学生使用计算机或者网络,9.1%的教师让学生制作电子作业,5.9%的教师让学生通过网络上传作业,利用的工具有Email、教学网站、博客等。通过这项调查可以看到,广大教师能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展示材料、创设情境、引发思考,但未能结合先进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在教学评价中,依然未能把信息技术用到过程性评价中。总之,信息技术未能很好地与学科教学整合。
四、中学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策略
经过调查并分析山东省中学学科教师的信息素养现状,我们提出了以下发展中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建议策略。
(一)加强资源配置和有效管理
学校的信息基础设施是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物质保障。乡村中学的资源配置相对落后陈旧,城市中学虽然条件较好,但校园网络、多媒体机房和教室的合理管理和有效利用也亟待关注。增加教育投资,均衡学校的资源配置非常重要,另一方面,要保证在现有的条件下使各种硬件软件通畅运行,真正服务于教学。为此,学校应该注重设施的日常维护和软件投入,并积极建设资源库,以促进校本精品资源的共建共享。
(二)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
制定科学合理的激励政策和评价体系是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的有效推动力。经调查发现,广大教师和学校主管领导已经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然而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依然把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主要指标。教师们压力普遍较大,有些人宁愿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也不愿花费时间研究信息技术。为此,建议学校建立各学科教师的新型评价体系,根据学科特点,把信息技术的使用细化到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评价的各个环节中,并开展优质课、优秀课件及优秀研究论文评选活动,以评比促学习,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从资格认证、考核等方面敦促教师提升信息素养。
(三)优化信息素养培训内容和形式
当前集中授课式的信息素养培训主要在假期进行,内容涉及信息化教学设计、图片设计、Flash课件制作、VB程序设计、网页制作、网络应用等,理论与技能并重。在培训实践中发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质课、优秀课件评析也应该成为培训的课程模块,加上专家点评,使得广大教师感同身受,激发学习的乐趣,从整体上理解信息技术与教学各环节的整合,领会信息技术的地位。每个课程模块都要简洁实用,由浅到深,有“基础”,也有“拓展”,讲练结合,贯穿交流、研讨、作品创作和评析,以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需要。
愿景与现实之间总有差距,笔者曾多次担任培训讲师,在教学中发现,各学科教师的信息素养参差不齐,短期内理论知识很难被真正地理解并应用,软件的使用技能也无法熟练掌握。因此,培训应当是持续不断的过程,集中培训要与个别指导相结合,多媒体课堂讲授与网络自学相结合,采用任务驱动、网络探究等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注重受训教师的真正参与,避免流于形式。
(四)打造信息素养培训的虚拟学习社区
在调查和实践中发现,学科教师的年龄、性别、学校层次等因素都显著影响着其信息素养,因此,要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弥补集中培训的不足,成立教师虚拟学习社区。社区成员志同道合,协作共享,沟通思想,产生灵感。这种虚拟学习社区可以是博客群、QQ群或者以学科分类的网站论坛,然而外在的形态不重要,关键是教师能否在社区中体验到专业成长的快乐与激情。为此,应该重视专家的引领作用,社区专家扎根教学实践,他们在社区中积极参与,为受训教师解决疑难,提出研讨题目,评价作业。他们能否开启社区成员的智慧,唤醒社区成员的潜能,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社区的生命力。当前山东省远程培训的“专家”主要是各学科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我们可以借助“Intel未来教育”的培训模式,首先请培训专家对各学校优秀的学科教师进行面对面培训,再由这些学科教师和培训专家共同担任远程培训专家,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
?眼参考文献?演
[1] 王吉庆. 信息素养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44-47.
[2] 高珊. 中学教师专业发展中信息素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
西安市中学化学教师为例[D].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6-7.
收稿日期: 2011-11-30
作者简介:李晓飞,曲阜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
(276826)。
康淑敏,曲阜师范大学校办(273165)。
责任编辑 南 岭
师生信息素养现状与提升策略 篇7
关键词:可行性分析,信息素养,提升策略
当代社会知识经济迅猛发展, 瞬息万变的信息化社会对学校教育, 对每位教师都提出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要求、新挑战。作为信息时代下的教师, 此时不仅要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与教育水平, 具备深厚的学术根底, 广阔的学术视野, 还要具备现代教育技术, 即信息素养。与此同时, 还要不断提升自身信息素养。
1 师生素养的概念及可行性
人类步入二十一世纪, 伴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 教育改革也势在必行。这使得我们必须调整科研战略目标, 把提升师生信息素养作为首要的科研目标。21世纪的人们不仅需要大量的事实性知识与专门性技巧;更需具有不断获取亲知识, 解决问题的能力。换言之, 新时代的人必须具有很强的查询信息、获取信息、整理和加工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那么这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不具备很高信息素养的教师, 也不可能培养出高信息素养的学生, 这就是师生信息素养提升的必然性。
另外, 师生的信息素养也是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前提。培养创新型人才,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已成为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主旋律。而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 对于促进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素质教育, 可谓锦上添花。信息技术对于当今社会的深远影响, 大大加速了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的进程。信息素养已经成为社会上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 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能力与传统的“读”写“算”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一样重要, 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才培养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决定课程的关键因素有四个:知识, 社会要求, 社会条件和学生特点。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对上述决定课程的四大因素均产生了冲击性影响, 从而对学校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也就促进了信息技术在更高层面上与课程的整合。
2 师生信息素养的现状
2.1 专业技能培训
2.1.1 培养教师的信息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要有效地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 首先要转变传统观念, 培养信息意识, 培养教师对的信息的敏感度, 这是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先决条件。通过宣传教育, 理论学习等各种途径, 强化教师的现代化信息意识, 树立现代化教育观。使教师认识到当代社会教师角色的转换要适应时代的发展, 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知识, 掌握一定的信息能力。能够使用现代教学手段, 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2.1.2 丰富教师的信息知识
教师应该具备一般的教育信息理论, 掌握教育信息的特点, 具体表现形式及传递信息的工具的知识。为了帮助教师充实信息知识, 相关部门做了以下工作:组织中心组成员专题培训;课题组定期为教师提供现代教育技术的相关信息, 组织教师学习各种理论;电教组为全体教师培训如何高效使用电脑及其日常保养与维护知识等。
2.1.3 提高教师的信息能力
组织专门的信息技术培训, 内容包括:网络技术的操作与使用;信息资源的下载、整理、重组与应用;如何熟练整合使用信息教育资源, 开展教学研究等。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信息水平。
2.2 教师懂得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支持课程教学改革
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学生可以轻易获取大量信息, 这使得教师的权威受到削弱。由此迫使教师采取趋向于比较民主的教学模式, 教师本身也得利用信息来强化自我。
2.3 教师能正确把握信息技术在学科课程中的应用。
2.3.1 以人为本,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精心设计网络多媒体课件, 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课件的动画和音响上,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被不自觉间隔断了, 学生丧失了独立思维的空间, 网络多媒体演示教学内容, 无法取代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的交际操练, 无法取代学生的的思维训练, 因此, 老师在设计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时, 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充分体现教案的灵活性, 考虑各种应措施, 避免喧宾夺主, 华而不实, 坚持网络多媒体技术对学科教学的辅助作用。
2.3.2 提倡合理的信息技术应用观
教师本着从实出发, 因地制宜的原则。挖掘和发挥传统的各种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现实作用。把现代技术与传统方法结合起来, 根据学科课程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网络媒体和手段;合理配合使用多媒体手段与常规媒体手段, 合理发挥各自的长处, 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为目的, 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指, 促进教学体系的协调发展。
3 师生信息素养的提升策略
3.1 紧跟时代步伐, 转变教育观念, 实践信息化教育
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随着多媒体技术广泛地应用于课堂, 传统的教育理念, 教学策略及模式, 教学方法与手段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转型优化, 取而代之的是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授课模式。因此教师必须提升自身信息素养, 强化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才能更好地适应和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3.2 切合实际, 讲究实效, 抓好师生信息素养培训
加强教师培训, 既是农远工程当务之急, 也是提升师生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创新主题潮流中的主力军。但目前绝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教职人员年龄差别大, 信息技术参差不齐的状况, 因此各地远程教育必须因地治宜地进行培训计划, 具体操作流程可参照如下:
3.2.1 要求所有教师通过电子备课室多浏览教育资源, 力争有所借鉴, 特别是在教学理念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和作业设计方面。
3.2.2 对于青年骨干教师, 要在普遍要求的基础上鼓励自编教学设
计, 自制课件或尽可能改编现有资源中的课件, 力争创新应用, 推陈出新, 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3.2.3 对于信息技术较强的教师, 应鼓励其开展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 力争资源的整合与再开发, 适时总结推广自己的经验与做法。
3.3 通过网络化校本研修, 提升师生信息素养
网络化校本研修的进行, 对教师的观念更新与角色转变有重大影响。在先进的教学理念下, 改进了传统的教学方式, 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化难为易、扩大容量、拓展空间还学生一个生命、生本、生态的课堂。教师也充满了自信, 对教学有了无限的憧憬, 课堂鲜活了, 有趣了, 有生命了, 有空间了, 学生也就越来越喜欢我们的课堂了。
总之, 我们要把握时代脉博, 响应国家号召, 坚定地走以“信息技术与教育创新”为主题的发展之路借助现代技术手段的东风, 加速推进教育体制改革, 为全面提高我国的教育教学水平走出一条康庄大道来。
参考文献
[1]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应用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OL) 2007, 10.
高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现状探究 篇8
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是指各类教师知道如何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以获取相关教育教学信息, 以便对信息环境中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做出设计、应用、评价、管理的新型综合教学能力。参照国家教育部下发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指导意见 (试行) 》 (2000) 中的三大目标, 我们对现代教师信息技术素养进行分解和归纳, 其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 (1) 了解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特别是教育领域中的地位与作用, 塑造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思想、观念, 树立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改革的意识-归纳为信息意识; (2) 掌握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归纳为信息技能; (3) 初步掌握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能力, 初步掌握继续学习信息技术新知识的能力-归纳为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1 教师信息意识的现状
1.1 教师寻求信息的意识尚可。
在基于徐州范大学的调查分析为90%以上的教师在自身的教学及科研中都能有意识地查找各种资料获取信息, 91.2%的教师到图书馆的主要目的都是从事借阅书刊、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咨询问题等与信息有关的活动, 充分体现出与信息社会相协调的强烈信息需求意识。教师能够深刻的理解在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为信息获取、教学科研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2 教师对信息技术素养的认识有偏差。
教师将信息技术素养等同于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养, 片面的认为只是要求计算机的熟练程度。
2 教师信息技能的要求和现状
教师的信息技能归纳起来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一是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和软件的应用。包括对计算机硬件的认识和故障排除;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应用和维护;数字办公软件、图形图像处理软件、数字音频软件、电脑动画与创作软件等的应用。二是使用网络与多媒体技术。包括掌握网络的基本知识、网站建设与信息发布、网络媒体、网络信息安全和计算机病毒防范方面。三是信息检索与应用的能力。
目前大部分的高校教师都能够熟练的操作计算机系统, 掌握浅层的办公软件的使用, 能够熟练掌握一些专业的软件老师占少数, 尤其是在多媒体制作和网站建设方面, 都需要专业的人员来完成, 更容易接受网络教学平台的模式来建设课程。大多数教师都能够熟练利用互联网和主流的权威的搜索引擎来获取信息, 没有充分的利用校内外网络资源, 获取信息的手段过于单一。
3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设计现状
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存在三种态度:被动接受型、能力展示型和主动探索型。教师的态度不同, 对外在的条件的解释和要求就不同, 表现出的行为就有所不同;影响教师信息技术态度形成的条件非常复杂, 包括大环境、教师内在压力和上进心、设备、素材、时间、效果、技术等, 并且随年龄的增加态度、认识逐渐降低。
目前在高校的教学实践中, 教师主要是利用幻灯片、单机版课件和电子邮件。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大都停留在主要解决教师“教”的问题, 把传统的讲义改成了PPT, 真正高质量的课件极其少见, 能创作和应用交互式学习和带智能测试、评价的多媒体或网络式教学软件的就少之又少了。教师普遍满足于现状, 没有将信息技术有效地整合到现代课堂中去。在信息运用能力方面, 通过数据分析, 发现有26.78%的教师不能够总结归纳信息, 36.13%的教师不能够将自己获取的信息融进课堂, 有效的传播给学生, 18.29%的教师不能够将获得的信息融入到自己的科研中去。可见教师掌握信息技术仅在初级阶段, 并且不能很好的与学科课程整合, 没有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效能。
4 对策和建议
4.1 深化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意识
动机是个人成长发展的基本内在原动力, 所以要激发和鼓励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愿。通过讲座、培训、经验交流会, 让教师体会到信息技术的便捷和与之带来丰富教学资源, 让教师了解信息技术素养不单单只是计算机能力, 更深层次的是把现代教育技术运动到课程教学中去。创建一个应用信息技术的大环境, 建立的相应的激励机制, 表彰那些使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优秀教师, 并把这个作为评价教师教育能力的重要指标。
4.2 加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
4.2.1 完善规范性培训机制。
规范性培训主要采用集中办班, 系统授课的形式。将培训对象细化, 针对不同的教师群体特征, 建立多层次的培训机制, 可以设置教师岗前培训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等级班、信息技术素养骨干班等。也可以根据培训内容, 划分基础班、实操班、理论班, 使得教师获得系统全面的信息技术素养知识, 从理论到应用再到理论的升华。
4.2.2 积极开展辅助性培训。
辅助性培训以规范性培训为依托, 开展讲座、经验交流会、观摩会、远程教育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一方面活跃了学习气氛, 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交流解决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借鉴别人的好思路、好方法。
4.2.3 制定培训的考核方式。
在实际的培训中, 对于考核这个过程是比较松懈的, 有的学校甚至没有这个环节。这样也滋生了教师对知识掌握不牢固、对培训不重视。要制定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考核方式, 可以通过考试、座谈会、论文、实操等方式, 这样可以巩固所学知识, 还能及时反馈学习效果, 调整培训计划。
4.3 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它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 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 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改革提供最佳环境, 对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育观念甚至教育体制产生深刻的变革。
教师除了具备选择、加工、评价信息资源的能力外, 还应该具有使用信息的能力, 能够准确、迅速地接收信息, 并能对信息进行分类、储存和检索等, 把信息有效地组织成学生学习的资源。
结束语
在信息年代里, 信息技术素养已成为评价高校教师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 不仅需要教师自身认识的提高、信息技能的培养, 最重要的是将信息技术真正应用在科研和教学的领域, 不只是作为一个工具、一种手段, 更要养成一种习惯, 让信息技术充分发挥能效, 拓展新的方向。
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展开, 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成为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提高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 它可以促进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因素。通过对信息技术素养的三个层面的现状进行分析和归纳, 探究高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希望通过借鉴以往研究经验, 为研究高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提供更多理论支持和多维度思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素养,教师信息技术素养,高校教师
参考文献
[1]李光焰.论用户信息技术素养教育[J].情报科学, 2004 (4) .
[2]张豪峰, 张水潮.教育信息化与教师专业发展[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3]高月霞.我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 2005.
[4]张倩苇, 谢晓雯.珠江三角洲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调查与分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3 (8) .
[5]陈大伟, 孟晓莉.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及现状策略[J].现代教育论丛, 2008 (9) .
[6]林建.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及提高对策[J].科技信息, 2010 (16) .
[7]刘革, 郭志.在高校教师信息技术教育创新对策研究[J].图书馆学刊, 2008 (2) .
[8]李幸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助推下的教改探究[J].教师专业发展, 2010 (9) .
[9]曾志梅, 廉清.高校教师、学生、馆员信息素养的相关性调查分析——基于徐州师范大学的调查分析[J].图书馆建设, 2008 (5) .
[10]凌健.关于提高教师现代信息技术素养的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2004 (7) .
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与培养策略 篇9
一、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
近几年, 学校信息环境建设已引起越来越多高校的重视, 各高校不仅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列为必修课程, 还增加计算机课程的时长。但是, 大学生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中只能学习到一些关于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和简单的编程等方面知识。就目前我国高校开设的课程而言, 有关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课程没有实行系统化教学, 这是导致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普遍较低的原因之一。
首先, 对于那些信息意识淡薄的大学生来讲, 课堂是他们主要的信息源。[2]他们缺少利用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在教师安排完课程任务后, 他们会出现对信息需求的应急心理, 为了完成任务不得不去图书馆查阅、整理资料。其次, 信息能力和信息法律和伦理意识欠缺。一些大学生来讲, 他们认为只有“计算机犯罪”属违法问题, 只有少数大学生了解其他一些违法或不道德的问题。[3]以至于一些同学在网络上聊天不注意自己的言行, 滥用不文明用语, 不仅降低自己的身份, 还对其他同学造成不好的影响。最后, 信息能力亟待提高。处于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 信息资源对于多数大学生来讲并不陌生。在遇到不会的问题时问“度娘”;在准备写论文时上知网;在讨论问题时去贴吧等等。但是, 一部分学生在阅读书刊和报纸的时候没有目的和计划;在写论文需要添加注释时, 部分学生不具备鉴别、筛选、利用信息的能力。
二、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策略
1.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学校教育
(1) 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教育课程之中
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中, 既可以从内容上融入, 也可以从形式上融入。高校应将信息素养课程与各学科专业课程融合。首先, 在内容上将信息素养融入到专业课程中。任课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 不应该仅围绕本专业内容, 应该拓宽视野, 多向学生介绍其他相关知识, 实现跨学科发展。通过向学生介绍主要的网站和数据库, 让学生主动学习, 从而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其次, 从形式上将信息素养融入到专业课程中。通过多媒体教学, 不仅可以使传授内容更加直观、形象, 也可以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互动。例如PPT教学, 可以利用鲜艳的色彩吸引那些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 可以实现由一个问题界面跳转到另一个问题界面, 这不仅节省时间, 也达到了高效率教学目标。
(2) 将信息素养教育纳入数字图书馆之中
图书馆是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场所, 大学图书馆藏书资源丰富, 随着电脑的普及, 电子出版物的出现, 数字图书馆对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数字图书馆的应用不仅方便, 而且快捷, 同时节省大量时间。学生可以在寝室通过电脑自助借阅书目;可以通过检索找到自己要查找的书籍;可以通过网页了解数字图书馆的最新动态。因此, 通过数字图书馆来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既简单又便捷。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例如, 在新生入学时, 组织新生召开图书馆使用培训会;举办知识检索大赛, 鼓励学生多使用高科技系统;通过培训提高图书管理员的管理能力等等。
2.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社会教育
(1) 通过大众传媒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大众传媒对信息知识教育的意义不言而喻, 大学生处于当今网络快速发展的今天, 无论是生活、学习, 还是娱乐都离不开网络这个大世界。部分学生在成为“低头族”之前是台式机前的“游戏控”, 因难以辨别信息的好坏而误入歧途。因此, 应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教会学生筛选、处理网络信息的技巧和提高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
信息素养较高的大学生能够通过网络学习知识、赚取金钱、结交好友;信息素养较低的大学生则难以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 相信虚假新闻广告, 不仅不能为自己创造利益, 甚至会连累亲人。因此, 要通过网络系统进行信息法律法规以及伦理道德的宣传教育, 从而达到通过大众传媒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目标。
(2) 通过社区活动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社区教育所发挥的作用不仅可以对学校学习的信息素养教育进行巩固, 还可以加强大学生与学校之外的世界、人员加强交流, 提高其信息素养。
多数大学生每个寒暑假都要回家过节假日, 每一个家庭存在于一个社区之中, 因此, 社区教育对于大学生来讲可以很好地对其进行信息素养的宣传与教育。社区的管理机构可以通过板报宣传、社区局域网络宣传、信息知识检索大赛等形式提高假期在家的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大学生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行帮助社区内年级低的大学生提高信息素养。一起玩耍的过程中既能学习到有关信息素养的知识, 也能提高信息素养的水平。
3.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自我教育
在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过程中, 要不断鼓励大学生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信息意识。[4]首先, 要提高对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其次, 要自觉主动收集本专业的相关信息;最后, 要树立积极的信息需求意识。另外, 教育者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科研活动, 培养大学生善于探索和创造的精神, 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从而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1) 提高信息素养的自我约束能力
首先, 大学生要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通过自我意志力的磨练, 提高对自身的约束力。在科研活动中, 大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能够帮助大学生抑制消极负面情绪, 积极完成科研任务, 按时完成学校和教师的安排。信息素养既可以通过参加科研活动来提高, 也可以通过对自我的教育来提高, 无论是对于哪一样, 自我约束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 大学生在收集信息的时候避免不了的要遇到一些难题, 此时, 自我约束力对与大学生而言更加重要。可以帮助大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在自我约束力的情况下不轻易放弃, 努力克服困难。在网络上收集信息时, 在有自我约束力的情况下能够更加明确自己的搜索目的, 不轻易的被网络上的其他网页信息所吸引。自我约束力还可以帮助大学生有意识地抵制网络上的低俗文化, 回避那些恶搞信息。其次, 要时刻约束自己的信息行为。信息行为不仅关乎大学生自身, 还涉及到网络上的其他大学生及网民。因此大学生不能因为自己的一时冲动做出违背信息法律的事情, 不能毫无约束力地在网络上随便散播谣言。最后, 要经常审视自己。经常反省自己的信息行为是否符合信息法律, 如果不符合应勇敢地承认自身的不足之处, 进而改之。自我约束力能够帮助大学生增强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 因此, 大学生需要不断地提高自我约束力。
(2) 增强信息素养的自主学习能力
大学生要加强信息素养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的自主性是获得信息素养的前提条件。自主学习性较强的学生善于思考, 对于信息的敏感度相应较高, 敢于提出问题, 善于发现问题, 勇于查找资料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对于这些学生而言, 他们易于接受新知识、新技术, 这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信息能力, 同时还可以实现提升信息素养的目标。首先, 大学生要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正确的学习态度是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提条件, 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 不仅不会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 反而会阻碍前进的步伐。其次, 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多与品德高尚的人沟通交流, 从而不断丰富自身原有的信息知识。最后, 大学生要有效提升自身道德修养。传递正能量, 发挥榜样的力量。学校要重视法律基础课的教学, 对于相关信息道德违法犯罪的案例进行有效的分析, 帮助大学生了解信息道德法。
参考文献
[1]于琦.Web2.0环境下研究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13.
[2]申铁成.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问题与对策[D].沈阳:东北大学, 2008.
[3]张敬芝.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教育问题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3) .
信息素养现状分析 篇10
信息素养作为现代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行业、企业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但其高等教育的特征也要求其培养出来的人才是智能型的高级技术人才, 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技术工人。这种智能型人才的合理知识结构除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系统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外, 还必须具有追求新信息、运用新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从瞬息万变的事物中捕捉信息、创造出新信息的能力。
首先, 信息素养是知识经济对高职学生提出的迫切需求。信息社会中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的及时获取与利用。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社会形态全面变革和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发展的全新要求, 信息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必须具备很强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能力和信息素养。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知识经济需要的知识技能型劳动者, 应具有接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素养。
其次, 加强信息素养的培养, 是学生适应学习化社会、终身学习的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不能识别现代信息符号、图表的人, 不能应用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流与管理的人定义为现代文盲。所以, 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 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 是21世纪的“通行证”。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基础, 在学习化社会中学习是终身的。高职学生要掌握学习化社会的学习方法, 不断掌握新的知识与技能, 挖掘自己的潜能, 才能成为不被社会淘汰的新型人才。
再次, 加强高职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现代社会, 信息素养是个人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信息素养是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决策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基础。这些能力的有机整合就形成个人的综合能力, 具有这种综合能力的人就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高职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和较高的信息能力, 才能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利用信息媒体主动地获取相关信息, 实现主动学习。同时, 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技能, 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方法, 能够按自己的爱好、兴趣和先天素质自由地发展。
作为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 应该积极探索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调整专业结构, 优化课程体系, 努力培养高职学生的信息素养。
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的信息素养发展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 学生信息意识有待增强。高职学生入学后只是注重如何拿到学分顺利毕业, 而对信息素养方面的知识不太关注。据调查, 高职院校学生上网主要是进行网络聊天、网络游戏、看电影、网络购物等活动。学生很少利用上网时间及时了解相关学习信息, 通过下载学习资料、进入网络学习来积累知识。学生不具备信息捕捉、分析、判断、吸收的能力, 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这与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有很大的差距。
第二, 信息素养教育方式有待改进。目前, 高职院校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还停留在简单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理论知识、上网浏览方法, 对于各种文献检索工具使用等并没有讲述。据调查, 只有一小部分高职院校开设了“文献检索与利用”的选修或必修课程。同时, 由于传统教育教学思想的根深蒂固, 不少高职院校教师不愿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活动。
第三, 软、硬件配套设施有待加强。大多数高职院校十分重视信息技术教育, 在教学上逐步实现了教学手段多样化和教学过程个体化, 如多媒体教学、电子作业、网上考试等。但是, 目前仍有很多高职院校软、硬件配套设施不能跟上信息化需求。如计算机和多媒体设备数量有限, 校园网络速度受限制, 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资源建设不够, 学生在网上不能方便快捷地找到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源。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加大对软、硬件方面的投资力度, 改善培养学生信息能力的条件。
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
(一) 转变观念
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面都需要转变观念, 增强信息意识, 提高对信息素养的认识。
管理部门提高认识
虽然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方面做出了努力, 但各方面并没有将信息素养当作学生的关键能力。学校需要大力加强宣传, 提高认识, 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培养信息意识, 把信息素养水平作为评价学生的一个标志, 让学生自觉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
教师变换角色
以往的教育强调教师授业、解惑的作用。在信息时代中, 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 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熟练运用信息工具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管理和运用。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要求教师是一个组织者, 安排好各个阶段的学习任务及学生间的协作;是一个指导者, 指导学生寻找获得帮助的途径;是一个帮助者, 帮助学生正确寻找、使用学习工具和信息资源;最重要的是一个评价督促者, 通过考核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效。
学生转变意识
信息时代的学习对学习者提出了角色转变的新要求。传统的学习者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 而信息技术支持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理论认为, 信息时代的学习追求的是有意义的学习, 它具有建构的、交流的、阐释的、协作的和反思的特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有助于全面提高其自身素质, 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生活与就业。高职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 学校有义务帮助学生提高对信息素养的认识。
(二) 创造环境
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离不开信息化环境的创造。在信息化环境里, 高职学生可以方便快捷地通过电脑终端与世界各地的人进行信息交流。网上聊天、网上购物、电子邮件发送、下载软件、网络学习、获取有用信息成为学生上网的主要选择。要创造高职院校的信息化环境, 主要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重视硬件建设
目前, 高职院校学生很多是来自较贫困的家庭, 自己没有能力购买电脑, 只有去学校对学生开放的公共机房上网学习。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方便, 重视多媒体环境建设, 如多媒体教室、多功能教室, 尤其须保证计算机媒体的数量和质量, 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机会学习与使用。
网络保障要做到位
学生要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离不开网络。学校要加强网络建设与管理, 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更加高效和安全地利用网络进行交流。只要网络系统具有较理想的带宽, 学生和教师就能够在网络和资源库中获得所需的课程内容和学习资源。学生可以不受时空和传递呈现方式的限制, 通过多种设备, 使用各种学习平台获得高质量的课程相关信息, 实现随意的信息传送、接收、共享、组织和储存。
学校要加强软件资源建设
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 方便学生上网查找。如教学案例、课件开发实例与教程、精品网络课程、数字图书音像资源。学校要向学生展现学习界面, 实现网上教与学。目前, 较流行的网络教学平台有Black Board、Web CT、Claroline (课廊) 、moodle (魔灯学) 等, 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种平台, 方便师生之间交流互动。
注重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 打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高职院校图书馆既是学校教学、科研的重要阵地, 也是典型的信息集散地和信息资源中心, 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场所。图书馆需提供丰富的期刊、优秀毕业论文及电子书籍, 使得学生可以直接通过网络来浏览和下载。
(三) 课程培养
开设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课程
高职院校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设一定的信息基础理论课,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的基本能力, 为他们今后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因此, 应为入学的每位新生普及计算机和网络的知识, 包括高效获取信息的图书分类知识、如何使用Web浏览器和检索引擎工具等。高职教育不同高中教育, 更多的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获取资源。首先, 可以开设“信息检索与利用”选修课程, 通过课程学习, 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 培养他们对信息的获取、检索、分析、处理、整合、组织、开发、利用的能力。其次, 调整“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 除了讲授必要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外, 更重要的是培养高职学生运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生成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 使学生能有效地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来改善自己的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 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缺乏主动性,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树立自主学习观、立体学习观、开放学习观、创新学习观。因此, 要真正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形式,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信息获取者。在网络环境下, 除了教师课堂讲授的教学形式, 最好的形式就是网络教学, 可以利用目前比较流行的网络教学平台实现教与学。学生可以在教学平台上咨询疑难问题, 教师通过平台进行网络解答, 然后再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交互式学习方式。通过网络教学, 可以实现信息素养教育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互动, 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贯穿于学科课程教学的始终。 (2) 将信息技术整合到各门课程之中, 把信息素养的培养纳到各门课程的教育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信息素养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 信息素养教育包括伦理道德、技术、人文三个要素, 是一种综合性教育。进行信息素养教育不能只在计算机学科教学中实施, 而应该渗透到各门课程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计算机教育管理中。把信息技术整合到学科课程的教学中, 能及时地反馈信息, 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交流。可以构建个别化学习环境, 营造协作式学习氛围,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信息技术带来的新鲜气息, 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逐步形成对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这种信息素养教育是让学生主动参与, 能有效培养学生利用信息、创造性地处理加工信息和整合相关信息的能力, 最终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
重视数学课程
学习数学不仅能够掌握数学知识和方法, 而且能够培养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能够养成冷静、客观、公正的思维习惯, 实事求是、有条不紊地处理问题。高职高专院校根据学生特点适当开设此类课程, 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
(四) 道德教育
培养高职高专学生对信息的正确选择和使用的能力意义重大。要加强高职高专学生的德育教育,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使他们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健康向上的思想品德。教育学生在组织和利用信息时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学习并遵守与信息文化相关的法规, 杜绝计算机犯罪, 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和诱惑。要进行信息道德教育, 促使学生遵循一定的信息理论与道德准则, 规范自身的行为活动, 包括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想、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 对信息进行正确的选择, 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罗祎晟.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 (24) .
[2]许运华, 张洪星.探析高职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 2007 (535) .
[3]祝智庭.信息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刘敬贤.高职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06.
[5]莫铄.高职高专学生信息素养调查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2007.
中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与培养 篇11
一、信息素养的内涵
每一个时代,每一种社会对“素养”都有不同的定义和不同的要求。然而,从信息素养内涵的演化过程来看,信息素养的概念逐渐从技术、技能转向人的素养发展。信息素养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科技的不断涌现和突破,人们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将不断改变,这必将影响到人们对信息获取、处理和加工的方式,信息素养的内涵与外延也会不断地发展、丰富和改变。
二、中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
1.中学生的信息知识现状
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由于在知识方面的积累还很少,认知能力较弱,很多人不能深刻理解信息的概念,对信息的特征以及属性比较模糊,从而在信息的甄别与评价过程中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另外,城乡中学生在信息知识方面存在差异,城市中学生信息知识储备要比农村中学生信息知识储备丰富。
2.中学生的信息意识现状
现在的中学生在主动获取信息资源、收集与整理、辨别与筛选的过程中,意识非常淡薄,能力非常有限。大多数学生只能简单地从教材和课堂上获取信息,对身边无时无刻涌现的信息缺乏敏感度,不会合理、积极地应用。
3.中学生的信息能力现状
大多数中学生的信息获取、加工、处理、整合、辨别、发布等能力参差不齐。尤其是许多农村中学生还没有从因特网上获取相关信息的经验,有些在获取网络信息的过程中很难正确鉴别有用的、合理的以及安全的信息,有些只会简单地网络聊天、观看视频、玩网络游戏等。
4.中学生的信息道德现状
因特网的开放性和便捷性虽提供了很多便利,但许多中学生却毫无限制地滥用这些“自由”,缺乏信息安全意识伦理道德意识。中学生的心灵极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毒害,因特网上的“空气”被一些“黄赌毒”污染,有些中学生很难抵制诱惑,沉溺在网络毒品的毒害中。
三、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1.深化课堂改革,转变师生角色
多采用任务驱动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围绕项目展开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自主的认知活动掌握信息技能,同时培养学生自觉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教师要由知识学习指导者、文化知识传授者、课程教材执行者、教育教学管理者,逐渐转变为未来生活设计者、知识体系建构者、课程教学研究者、人际关系艺术家。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也使得学生的自主探究和自主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更有利于创新能力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发挥学生能动性,提升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简而言之就是信息的敏感程度。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使学生学会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甄别有用信息、无用信息和有害信息,及时地捕捉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同时提高对负面信息的鉴别能力和自我防护意识。另外,选用教材应以实例展开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成为学生能动性发挥的重要途径。学生上课的最佳过程是边听讲、边看书、边实践,学生亲自上机动手操作,远比看教师示范或听教师讲要有效得多。
3.积极培养信息能力,重视信息道德实践
在信息技术课堂以及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可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创新信息、表达信息、交流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信息能力将得到最好的提高与锻炼。应
组织学生参与一系列教育活动,努力培养高尚的信息道德,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提高网上自律能力,做到不制造、不散布有害或虚假的信息,强化网络责任感,自觉抵制损害信息安全的行为。要求学生在网络上学会尊重别人、理解别人,培养良好的信息道德意识和信息道德品质。
四、结束语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实现中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使学生成为出色的终身学习者与劳动者,就必须使其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即能熟练运用信息工具获取、传递和处理信息、解决问题、做出决策、创造知识的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以“信息素养”作为新的立足点,强化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使当代中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信息素养现状分析 篇12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
近年来, 国家教育信息化产生了飞跃式的发展, 尤其是基础教育信息化备受教育部门的关注, 2012年教育部发布了 《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0- 2020年)》 ,对教师信息素养提出“ 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帮助教师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1]等要求。 为了响应教育信息化的号召, 教育主管部门依托“ 国培”、“ 省培”等培训方式,开展教师信息素养培训。 为制定有效的培训计划,有必要对教师的信息素养现状进行调查与评估。 基于这一目的,本文对新疆的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的结果评估分析从而发现存在的问题,为有效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提供有力依据。
一、研究方法
1.问卷设计
首先,全面检索并分析了国内外有关信息素养评价的标准, 并以2000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 ACRL) 制定的《 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标准》 5项标准、22项绩效指标为参照, 同时结合国内的 《 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和《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指导意见( 试行)》 ,设计了“ 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调查问卷”。
问卷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教师基本信息,了解教师的性别、文化、职称、教龄、单位所在地、执教学段、是否拥有自己的计算机、所在学校的教室是否支持多媒体教学的情况,从而在这几个方面对被调查教师的信息素养进行差异分析。
第二部分为教师信息素养水平调查量表,包括4个分量表:信息意识量表、信息知识量表、信息能力量表、信息道德量表,共25个题目。 此部分采用4点量表的方式,将每个问题的不同选择赋予一定分值。 如问题:“ 你认为在当今信息时代,及时掌握和了解外界信息,对于我们每个人重要吗? ”选择答案:( 1) 不重要( 2) 有点重要( 3) 重要( 4) 非常重要, 将这四个选项分别赋予1分、2分、3分、4分, 所有分数相加,所得的分数越高,则表示信息素养水平越高。
第三部分有5个题目,可以多选,主要调查教师关于信息素养方面培训的意见,为本文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意见提供依据。
2.问卷分析
( 1) 问卷项目分析
用统计软件SPSS16.0对录入、整理、分析后的量表总分由高到低排列, 得分前25%至33%者为高分组,得分后25%至33%者为低分组,求出高低二组受试者在每题得分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得出每一题项的“ 临界比率”( criticalratio,简称CR) 均达到显著水平,即CR均小于0.05。 所以认为问卷所有题项有很好的鉴别度,设计合理。
( 2) 探索性因素分析
本研究通过KMO和Bartlett检验,检验了问卷是否适合因素分析, 经SPSS数据处理分析得KMO取样适切性检验为0.908, 接近1,Bartlett球形检验卡方值为1953.804,显著性为0.000,达到显著性, 说明问卷适合做因素分析; 累计方差解释率为56.071%,表示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 3) 信度分析
信度即是测量的可靠性,是指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 本研究选用了内部一致性中的Cronbach’s Alpha系数检验问卷信度, 得到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问卷Cronbach‘ s Alpha系数为0.881, 问卷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四个维度信度系数分别为:0.779、0.801、0.837、0.783。 问卷可靠性良好。
3.调查对象
2013年暑期,教育部、财政部在新疆举办了“ 国培计划( 2013) ”———新疆农村骨干教师短期集中培训、“ 国培计划”———兵团中小学教师短期集中培训项目,在此期间,本文以来自新疆各个地方中小学教师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相关调查。 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问卷312分,有效问卷286份,占问卷总数的89.4%。 教师的基本信息和教学环境特征分别见表1、表2。
二、 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调查与统计分析
信息素养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培育的,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与能力[2]。 对教师而言,信息素养主要包括对教学相关信息的需求意识,教学信息的选择和获取,信息技术设备及素材的相关知识,各种媒体素材的加工处理,教学课件的评价和制作,信息化教学设计、实施、评价与反思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3]。 它包含了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多个层面, 本文从这几方面对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状况进行探讨。
1.信息意识
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首先表现在信息意识层面,具体表现为教师能否意识到自己对信息的需求,主动关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并能够根据教学需要确认学科信息需求,提出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4]。 在信息意识方面发现, 在被调查教师中有97.3% 的教师认为及时掌握和了解外界信息很重要;86.5%的教师认为网络资源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很有帮助;90.8%的教师备课时会通过网络查询资料;44.7%的教师会组织学生使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从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被调查教师信息意识较强,已经体会到信息技术带来的益处,但在组织学生使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方面的意识还略显不足。
2.信息知识
在信息知识方面问卷共设置了4个问题,具体对信息知识的了解程度见表3。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 被调查教师对信息知识的了解程度大多介于 “ 比较了解”和“ 懂一点”,说明教师的信息知识仍有限,对信息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 由于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与关键是“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5],问卷也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知识的了解程度做了调查, 根据问卷统计情况, 有61.9%的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知识比较了解,完全不懂的还是占极少数。
3.信息能力
教师的信息能力是关系到信息技术是否能够真正应用于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信息素养中的重要内容[6]。 本次调查,重点考察了教师的信息获取能力、信息评价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利用能力、信息技术能力。
( 1) 信息获取能力
通过调查发现,95.6%的教师会用搜索引擎获取信息,43%的教师会通过论坛或博客获取信息,只有9.6%的教师会通过专业数据库获取信息。 这反映了:教师基本获取信息能力普遍有,但对于利用专业数据库获取信息的应用还不广泛。
( 2) 信息评价能力
在调查中,对于“ 是否会将由不同网站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然后再采纳使用”,12.3%的教师表示总会如此,48.3%的教师表示经常如此,30.5%的教师表示很少如此,9.1%的教师表示从未如此。 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有一定的信息评价能力,但9.1%的教师从未将不同网站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然后再采纳使用,这部分教师的数量较多,这些教师在接触到实际问题时,很难想到信息社会解决问题的普遍方法———将不同网站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然后再采纳使用,视野中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所以须接受相关培训以体验信息技术带来的解决问题的便利,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教育信息化。
( 3) 信息处理能力
在问卷中, 对于上课使用课件教学的频率问题,24.9%的教师经常使用课件进行教学,34%的教师表示偶尔使用课件进行教学,30.5%的教师表示使用课件教学的频率一般,10.9%表示从不使用课件教学。 对于“ 您授课用到的课件会自己制作”这一问题,16.8%的教师表示总是如此,38.5%的教师表示经常如此,34.7%的教师表示很少如此,1.2%的教师表示从未如此。 可以看出,在学校花相当大的人力物力普及信息化的情况下,从未做过课件的教师极少了。
( 4) 信息利用能力
在问卷中,“ 对于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48.7%的教师表示比较熟悉;对于“ 是否有过借助于信息知识来获得对其他学科学习帮助的体验”,93% 的教师表示有过这样的体验;对于“ 是否经常对自己提出问题,通过查找相关信息来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44.1%的教师表示经常如此;对于“ 是否熟练利用信息技术自主解决学科教学的问题”,95.1%的教师表示比较熟练。 可以看出,对于利用信息技术自主解决学科教学的问题,绝大部分教师表示比较熟练,教师基本的信息利用能力很好。
( 5) 信息技术能力
对教学软件的使用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对常用的Power Point比较熟悉, 有45%的教师对办公软件比较熟悉,对于一些支持学生开展探讨型学习、 自主学习的软件如Front Page、Authorware, 这些软件的利用能力还须提高。 在问卷中对于“ 您在教学中能否合理组合利用多种媒体工具” 的问题,71.1%的教师表示能够合理组合利用,16.5%的教师表示会手忙脚乱,12.3%的教师表示不会合理组合利用。 可以看出还有一部分教师对多媒体工具的使用还没有掌握,有待提高。 在问卷中对于“ 对于利用音、 视频和图像软件对教学资源进行加工”的问题,83.5%的教师表示会利用音、视频和图像软件对教学资源进行加工,16.5%表示不会。 说明在音、 视频和图像软件方面的培训不可以松懈。
4.信息道德
在信息道德方面,调查显示,对于自己认为很有用的信息,是否会与他人交流共享,70.7%的教师表示经常会与人共享;对于某些教师撰写科研论文时大量抄袭他人作品的做法,69.4%的教师持反对态度;对于是否会购买盗版资源如盗版书、盗版光盘等,70.4%的老师表示会买;对于在计算机网络上制造和传播不良信息的行为的看法,89.3%的教师认为是很令人愤慨的。 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的信息道德水平较高,但在抵制盗版方面做的还不够。
5.综合信息素养比较分析
本文信息素养水平调查共设25个问题, 问卷满分100分。 据统计调查结果,被调查的新疆中小学教师平均得分68分,其中80分以上者占11.7%, 60分以下者占20.4%。 另外,本文对信息素养水平的整体情况作了比较分析,分别以性别、文化程度、 职称、教龄、单位所在地为自变量对教师信息素养进行比较,差异分析结果见表4。
备注:“*”为均值在0.05水平上有显著性差异“**”为均值在0.01水平上有显著性差异“X±SD”表示“平均值±标准差”
分析得出:新疆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不存在性别、 职称上的显著差异。 当以文化程度、教龄、单位所在地为自变量进行比较时,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学历在本科及以上的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明显高于本科以下。 目前中小学拥有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比重不断增加,也为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整体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很好的内部条件。
教龄在5年以下的教师信息素养水平高于教龄在6~15年的教师, 明显高于教龄在25年以上的教师。 究其原因是教龄在5年以下的青年教师大都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在学校接受了一定程度的信息技术教育,再者,青年教师对计算机有较大的兴趣,有较强的新事物接受能力,因而信息素养水平较高。
单位在市级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明显高于市级以下地区。 位于市里的学校软件、硬件资源配置比较齐全, 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水平要求也较高,这样从信息技术环境和信息技术能力要求内外两方面都使得处于市里的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高于市级以下地区。
三、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策略
1.创设良好的信息化环境, 加强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学校信息基础设施是教师拥有良好信息素养的物质基础,在学校信息化环境搭建方面,国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和措施,但通过调查发现仍有70.6%的教师认为“ 学校设备不足”是阻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因素之一,所以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各尽其责,努力完成《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0- 2020年)》 中的发展任务:“ 结合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 针对基础教育实际需求,提高所有学校在信息基础设施、教学资源、软件工具等方面的基本配置水平, 全面提升应用能力”[1],以满足本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2.加强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教育培训, 优化培训内容
为了解中小学教师对信息素养教育的需求程度,调查了“ 你认为你现在需要有关信息素养方面的培训吗”,97%的教师表示需要, 所以要继续加强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教育培训,促使教师的信息意识与信息技能尽可能充分地结合。
问卷还调查了中小学教师需要哪些方面的信息技术培训, 有42.5%的教师需要计算机和网络使用的基本技能的培训,44.1%的教师表示需要使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教学的方法的培训,46.7%的教师需要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制作或网页设计的培训, 有15.8%的教师需要科研方面信息检索方法的培训,有21.7%的教师需要有效获取、评价、筛选信息的策略方法的培训。 可见,不同教师需求的具体信息技术培训内容是不同的,所以培训内容不能是单一的、一概而论的,要注重教师现有的知识技能水平,结合教师岗位、学科需求,建立分层次的、开放的培训内容。
3.构建多元灵活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
在“ 您认为影响培训效果的因素有哪些”一题中,有46.7%的教师选择了“ 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 有51.7%的教师选择了内容与教学实践相脱节,有28%的教师选择了“ 培训时间短”;在“ 您最希望接受的培训方式是什么”一题中,有56.7%的教师选择了一线教师指导,有41.2%的教师选择了经验交流。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仅仅依赖有关部门开展的在寒暑假进行的短期信息技术集训是不能解决这一问题的。 因此,构建多元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 尤其是一些更贴切教师信息技术个性化需求的模式,来充分地激发和开拓教师主观能动性,是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关键。
【信息素养现状分析】推荐阅读:
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现状05-15
英语专业信息素养分析08-02
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文献的计量分析论文07-29
信息技术信息素养10-22
信息素养08-12
信息素养能力10-13
信息素养培训10-20
信息素养构成05-10
农民信息素养05-23
档案信息素养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