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音乐进行爱的教育

2024-10-25

用音乐进行爱的教育(精选9篇)

用音乐进行爱的教育 篇1

用音乐进行爱的教育

《外婆的澎湖湾》《天亮了》《感恩的心》 《让世界充满爱》

教学内容:

1、欣赏、学唱《外婆的澎湖湾》

2、欣赏《天亮了》 韩红

3、欣赏《感恩的心》、欣赏《让世界充满爱》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学习《外婆的澎湖湾》《天亮了》、《感恩的心》《让世界充满爱》四首歌曲,使学生深刻感受要怀着干恩的心对待生活、对待亲人、朋友、以及陌生人,让学生充分明白社会是个大家庭,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2、能学会《外婆的澎湖湾》,并动情演绎《外婆的澎湖湾》。

教学难点:

1、教师用自己的语言以情感人,以达到让学生明白用感恩的心对待身边的所有人的目的。

教学过程:学生伴随优美的音乐进教室(音乐:让世界充满爱)

一、课前调动学生的情感。“同学们,今天老师站在这里,心里呀又激动又胸有成竹,还有心里揣着一只小兔子似的(zhui)惴惴不安,谁知道为什么?” “ ”师生互动 “谁能帮帮我,别让我惴惴不安,给想个办法,(有什么办法)。谁能?” “ ” “你们说得真好,现在我只有胸有成竹了,谢谢同学们。好了我们上课!”

二、师生问好!

(啦啦歌)1 5 1 5 ︱ 1 5 3 5 1 ︱ 3 3 3 2 2 2 ︱ 2 1 2 32 ︱老 师 老 师 老师您 好 啦啦啦 啦啦啦 啦啦啦啦啦 1 5 1 5 ︱ 1 5 3 5 1 ︱ 3 3 3 2 2 2 ︱2 1 2 3 1 ‖ 同 学 同 学 同学们 好 啦啦啦 啦啦啦 啦啦啦啦 啦

三、新课教授:

导入。(屏幕出现和蔼可亲的外婆)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昨天晚上我梦见外婆了,外婆没有变,一如往日的和谐温暖亲切,慈爱的看着我。在老家的厨房煮好饭,默默地等着我,感觉还是跟以前一样,一样的温情,一样的依赖,一样的笑脸,一样的容颜,(哦,不,应该说是更加的年轻了,梦见外婆真好。)同时,我也想起那首歌唱外婆的歌,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歌吗?想听吗?(2分)

播放《外婆的澎湖湾》flash(2分)

提问:

a、同学们能说说自己的外婆吗?

b、哪位同学能有感情的朗读一下《外婆的澎湖湾》?

配乐朗诵:放伴奏《外婆的澎湖湾》她读得真棒,让我们带着对外婆的感激之情一起来学习歌曲《外婆的澎湖湾》

(1)随琴唱乐谱(师弹一句,生唱一句)(2分半)

(2)随琴完整演唱乐谱(1分半)

(3)加入歌词演唱

(4)有感情演唱

(5)随mtv伴奏有感情演唱《外婆的澎湖湾》(5分)

歌曲学完了,哪位同学能说说这首歌曲是表现了谁和谁之间的爱?

1999年10月3日,在贵州麻岭风景区,正在运行的缆车突然坠毁,36名乘客中有14位不幸遇难。而就在悲剧发生时,一对年轻的夫妇,用双手托起了自己两岁半的儿子。结果,儿子得救了,这一对父母却失去了生命。这个生命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歌手韩红,经过多方联系,她领养了这个大难不死的男孩,并用这个故事创作了《天亮了》这首歌。大家想不想听啊!

2分播放《天亮了》flash 2分

请同学们说一说听这首歌的感受:

“是的,我第一次听这首歌并不很痛,然而听了这个故事以后呢,我每听一次就会不由得哭一次,听了这首歌我就觉得人世间再苦再难比起小子灏来都不算什么了。现在,潘子灏生活在韩红的关爱之中,但是,留在他心灵的创伤却并没有愈合。让我们为他祈祷,祝福他天天开心,勇敢的面对生活的每一天。上节课,我让大家查一下另一首歌曲《感恩的心》的创作背景,谁起来说一下?

同学说创作背景

请欣赏感人肺腑的手语歌曲《感恩的心》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时时刻刻的享受着每个人的关爱,父母的关爱、同学的关爱、师生的关爱以及像子灏这样得到的陌生人的关爱,让我们用感恩的心面对生活,面对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让我们再欣赏一遍,请会这首歌的同学一起轻声唱并一起做手语。

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面对我们的家人、朋友和他人。“孩子们,我们都是幸运儿,就是有或多或少的一点不如意,比起潘子灏来又算得了什么?我们要学会感受幸福,感受爱,更要学会爱他人,帮助他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请欣赏《让世界充满爱》(放《让世界充满爱》flash音乐动画)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欣赏和学习了《外婆的澎湖湾》《天亮了》《感恩的心》以及《让世界充满爱》,我们明白了要用感恩的心对待我们身边的每个人,请同学们爱你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只有这样,我们的世界才会更美好!好了,这节课就到这儿。下课!(放《让世界充满爱》flash音乐动画)送学生出教室。

用音乐进行爱的教育 篇2

德育, 是指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简言之, 即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教育。古希腊的德谟克里特在《哲学道德集》中这样论述道:“人性无先天的善与恶, 人的品德是后天教育的成果, 德育有法律的约束所不能替代的作用”。由此而言, 在各学科教学中, 对学生贯穿和施行德育教育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九年制义务教育音乐教学大纲》作为音乐教育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 明确指出:“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对于陶冶情操,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提高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 增进身心健康,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音乐学科自身所具有的审美功能, 所以在对学生施行德育教育时, 应本着“以乐育德, 以情感人”的理念, 让学生在音乐审美中促进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培养。

道德素质包括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品德修养、高尚的思想情操等, 它是如何做人的基本要素。音乐教育作为审美化、艺术化、音乐化的审美教育, 它借助有组织的音响活动去塑造艺术形象, 表达思想感情, 在施行德育教育时更能使学生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感之于心, 导之于行。我们都清楚, 任何思想教育若没有情感作基础, 单靠呆板枯燥的说教是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的, 因此说利用音乐的审美功能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有着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优越性。

在音乐课教学中, 丰富多彩的音乐素材传递着不同的情感色彩, 它向学生们潜移默化地渗透着真、善、美的德育教育。音乐可以用歌声、舞蹈等丰富的语言去歌颂祖国、人民、歌颂英雄人物、赞美祖国大好河山, 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心。在小学1-6 年级音乐教材中有很多这样的题材, 例如《国旗国旗真美丽》、《妈妈的心》等, 这些歌曲让孩子们爱不释手。其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一内容, 无论是在新课程改革前的教材还是新课程改革后的教材, 都无一例外地将其设置在欣赏教学和歌曲教学中。正是通过这样有层次、有重点的学习要求, 才使学生加深学习印象, 从而由浅入深地达到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目的。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如能有目的、有选择地整合音乐教材内容, 就可以使音乐课的学习更具有层层递进的承接性, 从而使学生的品德培养具有延续性。

在国家教育部1993 年3 月26 日颁布的《中小学德育纲要》中规定了德育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即:“热爱祖国的教育、热爱中共产党的教育、热爱人民的教育、热爱集体的教育、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教育、努力学习热爱科学的教育、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的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良好的意志品格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启蒙教育 (即正确看待问题的方法) ”。在音乐教学中, 利用歌曲本身的歌词及旋律就可达到一定的德育教育内容, 在实践中可尝试采用以下一些方法。

一、说理教育法:包括谈话、讨论、辩论、指导阅读等

在欣赏河北民歌《小白菜》时, 可将歌词抄写在黑板上, 指导学生阅读思考, 进行新旧社会对比, 从而引导学生热爱祖国, 激发努力学习的愿望。在教授歌曲《海鸥》一课时, 可引导学生通过海鸥不怕惊涛骇浪的歌词内容展开讨论, 说说自己在遇到困难时是怎样做的?鼓励他们像海鸥一样锻炼自己坚强的意志和品格, 以帮助他们在今后的成长道路上能经受住生活的磨炼, 加强对心理健康的培养。

二、情感陶冶法:有艺术陶冶和师爱陶冶两种

艺术陶冶的素材在音乐教学中很多已是深入人心。如歌曲《学雷锋》, 同学们在歌词描绘的学雷锋场景和熟悉的旋律中就感受到了“学习雷锋好榜样”的形象力量。通过歌曲, 正确引导学生具有宽容的品性, 学会关心和爱护他人。这种艺术情感的陶冶无疑为培养学生具有助人为乐的良好品德起到了铺垫作用。正像高尔基所说的那样:“歌就是力量, 就是战斗的号角, 就是人类的思想火花。”

师爱陶冶的教育可以扩大到爱和感恩的教育。歌颂教师题材的歌曲有很多, 如《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飞来的花瓣》、《甜甜的秘密》、《我爱米兰》等, 这些歌曲深受学生喜欢。此外, 歌颂爱和感恩的歌曲也有不少, 如《唱给妈妈的摇篮曲》、《不再麻烦好妈妈》等。教材《小奶牛》一课, 课通过歌词内容, 以小奶牛“从小就立志为人类奉献的精神”为榜样, 引导学生说说他们眼中为社会奉献的人。学生就会例举很多这样的人, 如清洁工、医生、教师……, 这样就引申扩大到对父母的爱、对长辈的爱、对劳动者及对社会奉献者的尊敬和爱……, 通过这样形象的感恩教育会让学生记忆深刻, 进而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三、榜样示范法:即通过歌曲让学生认识更多的榜样

随着《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的颁布实施, 现用教材更具有系统性和主题性, 并在各个主题单元中, 将德育教育与音乐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在两首题目相同、曲调不同的《小乌鸦爱妈妈》的歌曲中, 其生动的歌词已为学生进行了榜样示范, 教会学生学会感恩, 学会孝敬父母。再如《我是少年阿凡提》就是一个环保教育的好题材, 它清晰易懂的歌词“谁要打鸟儿、谁要捉青蛙、谁要折断花和树, 我可对他不客气……”一下子就浅显易懂地渗透了环保教育。有了这样一个形象的教育典型, 教师可贴近生活, 以身边学生的榜样为范例, 选出班级中的“小阿凡提”做为鲜活的教育典型, 以达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德育教育研究表明, 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 知、情、意、行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本要素。因此要遵循德育教育规律, 持之以恒地将其渗透到各科教学中, 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闪现德育的光芒。相信在提高学生道德素养的同时, 也会对全社会道德建设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摘要:“五育并举, 德育为首”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中之重。音乐教育作为审美化、艺术化、音乐化的审美教育, 其审美功能是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途经。由于音乐学科特殊的审美功能, 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方面, 相比其他学科具有不能比拟的优越性。本文将从说理教育法、情感陶冶法、榜样示范法等方法入手进行实践, 让德育教育在音乐审美中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感之于心, 导之于行, 达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关键词:音乐学科教学,审美功能,德育培养

参考文献

[1]《九年制义务教育音乐教学大纲 (修订版)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第1版.

用音乐倾听爱的诗篇 篇3

一、艺术教育的目的

艺术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少年儿童的直接感受、情感、价值观。我们的艺术教育就是培养情感;艺术教育的目的也可以说是美的教育,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

以艺术教育中的音乐来说,古今中外的哲学家、教育家都把音乐视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在中国,先秦的思想家认为,“礼、乐、刑、政,其极一也”。就是说礼(伦理道德、人际关系行为准则)、乐(音乐和其他艺术)、刑(法律)、政(政治)它们的目的是完全统一的。

孔子把音乐列入“六艺”之二,说音乐的作用:“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意思是说,诗歌和音乐,可以表现人的感情,可以认识历史,可以团结人,可以讽刺社会上的不良现象,远可以服务君王,近可以奉养父母,还可以从诗歌和音乐中多认识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又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见,在孔子那里诗、乐不仅是美,更重要的是“仁”和“礼”,也就是德相联系,故曰:“乐者,德之华也”;把音乐视为一种完美的境界。在儒家教育思想中,音乐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无独有偶,欧洲文艺复兴前期的大学,它的“四科”,或称“四艺”是指“算术、几何、音乐、天文”,輔之以“三法”,即“辩论、演说和辩证法”。这和我国先贤们的主张是极其一致的。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更把音乐称之为“心灵的体操”。他有许多非常精彩的论述。比如:“音调的美,来自心灵的聪慧和善良”;“音乐是一切国民教育的必修课,音乐教育除了非常重视道德和社会目的外,还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研究,从而把人教育成美的和善的”。

美育教育,特别是音乐教育对青少年智力开发起重要作用的事,俯拾即是。著名音乐家李凌在河北省调研时,发现一个叫李剑的儿童,三岁半能认识2600多个汉字,算数可以达到小学课本第三册的水平。主要原因是在李剑几个月的时候,他父母就不断给他听音乐,拿一些花花草草的图片给他辨认。李剑从婴儿时就耳聪目明,听觉视觉得到了高度的发展。

二、少年儿童的发展

新世纪最突出、醒目的教育思想是“以人为本”,这是教育主体化的一种表述方式。

“以人为本”落实到少年儿童身上,教育就要“以童为本”。

一是更加主体化,让孩子做自己思维的主人,自己学习的主人,自己活动的主人,自己组织的主人和学校、家庭与社会“三结合”的小主人。二是走向个性化。充分、自由地发展个性是一个社会的美好理想。社会发展对人的个性发展提出了迫切的要求,民主、平等、自由,富有人性(童性)、人情(童趣)的开放型、创造性的儿童教育将取代“枷锁”式的教育。三是更加注重能力化。能力建设需从基础教育开始,要注重培养人的实践能力,重视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应用,提高人的动手操作技能,而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着眼于开发人的创新能力。因此,开发人的创新潜能,是教育的根本,也是青少年教育的根本。四是现代化建设包括现代先进文化的建设。少年儿童要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和中国人民的革命传统,也要学习、吸收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文化。创造社会良好的人文环境,提高人力资源的道德文化素质,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艺术教育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许多少儿艺术教育在教学方法上过分强调实用性,基本上是专业化、成人化的教学方式。

目前我国许多地区的儿童艺术教育,绝大部分采取的还是严肃的、一环接一环的教学模式,教师满堂灌,学生只是被动吸收。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专业技能训练,而忽视了对孩子艺术修养、欣赏能力以及审美情趣的培养。艺术教育不能完全忽视技能技艺,但也不能过分强调技能技艺。

艺术教育有道德认知、情感体验、培养想象、净化心灵等许多功能。当一个人具有高尚的审美情趣、细腻的审美观察力以及敏感的审美情感体验的时候,便有了艺术的慧眼,他的心灵世界也必将是丰富多彩的,情感中积极向上、追求真善美的一面也会在精神层面上得到强化。如果只一味地重技艺训练而忽视欣赏能力、艺术感受力的培养,到了一定的时候,技艺不仅不能继续有所发展,而且还会僵化。另外,在不少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投资中,用于孩子艺术教育的支出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花这么大的代价培养出来的孩子,艺术修养是否也达到了与之相应的水平呢?结果是令人失望的。

很多家长也在孩子的艺术教育上存在着许多误区,他们把学好艺术可以为各类考试添加筹码作为目的,逼着孩子考级考证,带有明显的功利性;使孩子对原本应该是体验美、感知美、欣赏美的艺术课渐渐失去了兴趣。有很多家长把孩子的艺术教育变成了应试教育,经常拿专业水平来要求孩子,甚至不惜牺牲掉孩子许多的课余时间,强迫孩子进行成人化的专业训练。

四、艺术教育的途径和解决办法

(一)保护个性、培养创造力

艺术的本质是创造,艺术能发展少年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而开放式少儿声乐教学活动也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尝试。在遵循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尊重少年儿童的个性、兴趣、需要,将歌唱的基本教育要求变为他们的内在需要,为少年儿童提供自由歌唱的机会,鼓励少年儿童大胆探索、大胆想象、大胆表现、大胆表达,激发他们的歌唱表演欲望、创造灵感,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他们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用启发式的感觉教学方法

首先要肯定他们的长处和优点,同时也指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尽可能打消学生的思想顾虑,破除学习声乐的神秘化。

另外,笔者在课堂上经常让学生听各个时期、各个流派的音乐,培养孩子的音乐感受力,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形象思维。在声乐训练中,常常根据音乐的节奏型、旋律线条、音乐的快、慢、强、弱、高、低、连、断等做不同的歌唱提示、情绪提示。

(三)声乐训练中的辩证关系

声乐教学主要是要靠教师本人的听觉来调整学生的声音,学生自己是很难辨别出好坏的,所以教师的分辨能力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演唱水平。笔者在对孩子们进行声音训练时,尽量从整体的平衡状态来要求,特别注意提示方法的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搞好训练中几个辩证关系:当提示声音的高位置时,要注意与它成反向的气息深度;当要求气息深下来时,要注意保持声音的高位置;提喉咙打开时,要注意声音的集中;提声音集中时,要注意喉咙打开,提声音靠前时,要注意声音的垂直,提声音垂直时,要注意声音靠前,等等。这些要求是辩证的,也是统一的。

(四)用实践检验声乐训练成果

为了激发孩子们学习声乐的热情与兴趣,笔者总是让学生拥有更多的上台演唱机会,学生通过各种实践比单纯地听老师讲解、指导,对方法的掌握要更透彻,记忆也更为深刻。走上舞台演唱就必须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学生在互动、实践的过程中尽其所能地了解歌曲的深度,学得更仔细。因而不仅克服了紧张心理,更增强了自信心。在演绎歌曲方面,更是有了一个新的飞跃。通过舞台锻炼,总结自己的缺点,正视出现这类问题的原因,从而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寻求解决方法。

用《弟子规》进行礼仪教育论文 篇4

【摘要】自古以来,我国就以“礼仪之邦”著称,这也使得中华民族的文明礼仪得以传承和发扬。以文明礼仪育人,不但可以丰富一个人的内涵,还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整体素养,让言行举止变得养心怡人。

【关键词】寄宿生;文明礼仪;教育

学校文明礼仪教育是塑造和培养学生德育和素质全面、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而《弟子规》作为国学启蒙的著作之一,对学规和学则做了细致的诠释,让其内容更通俗易懂,便于学生学习和理解,因此是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首选之作,同时也推动了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的发展。

一、进行《弟子规》文明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第一,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我国人口总体得到了控制,独生子女数量也随之上升,又加之经济时代的飞速发展,城市工作机遇比较大,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最终也导致留守儿童数量的加剧,有的身兼“留守儿童”和“独生子女”的双重身份。因此,要让这些寄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他们的人生发展做好正确导向,开展《弟子规》文明礼仪教育是有必要的。第二,对于刚进入寄宿环境的同学来说,这是一个群居生活的挑战,需要具备与同学友好相处的本领和自理生活的技能等。通过《弟子规》教育不但能够疏导他们的心理障碍,大胆尝试新的环境,还有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让“礼让”和“仁爱”走进他们的生活,让坚强和自立作为他们“披荆斩棘”的利器。因此进行《弟子规》文明礼仪的教育是必要的。

二、用《弟子规》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措施

1.营造文明礼仪教育的环境

孔子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可见环境即可增加一个人的内涵和修养,也可“糟粕”一个人的身心修养。所以,营造什么样的环境是有待深思的。我们可以把学生寄宿环境进行精心布置,把学校的教室、寝室、食堂墙面、食堂桌面、走廊、宣传栏、板报等,都把《弟子规》文明育人的.内容呈现在上面,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醒和督导学生们的言行举止,用“水滴石穿”的意念来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将《弟子规》中的“忠、孝、仁、智、礼、义、信”学以致用。

2.通过渗透方式进行文明礼仪教育

《弟子规》是传统教育中的精华之作,其精髓博大精深,而又言简意赅,给人们呈现一种活灵活现的贴切生活的画面感,它把孩子日常的生活规范和责任都囊括其中,教育孩子如何尊老爱幼、团结友善、诚信做事、诚实做人等。因此,文明礼仪的教育要从身边的生活着手进行渗透教育。第一,通过生活习惯。在礼仪教育中还要注重日常的生活习惯,因为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的礼仪。对于学生的生活习惯要加以引导,从他们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入手,比如打扫教室卫生、主动向老师问好、清理宿舍等细节方面,从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学习《弟子规》的过程中,要和日常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比如说“晨必盥,兼漱口”就是告诉学生在早上起来要记得洗脸漱口,在上课时老师可以询问学生早上是否都洗脸刷牙了,这样做既能帮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能让学生加深《弟子规》的印象。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组织礼仪教育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礼貌待人,从而加强对学生的礼仪教育。第二,通过友爱师生。教育中的一条就是要教学生做人,在课堂上能够遵守课堂纪律,路上遇见老师或是同学能够主动去打招呼问好,正所谓“路遇长,疾趋揖”就是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向客人打招呼并与之交谈。长此以往,在班上就会逐渐形成互敬互爱的班风,培养了学生的高尚品格,端正了学生的品行。第三,通过孝敬父母。从古至今,“孝行”一直是衡量一个人本性的最好标杆,但是当下社会很多的孩子都泡在被爱里面,而忘了回馈父母的爱。通过《弟子规》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孝敬和关爱父母,比如说其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就是让学生明白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帮父母多干一些家务,主动的帮父母端水、做饭等,这些事情看起来有些微不足道,却能感动父母、温暖父母的心。

三、《弟子规》对寄宿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通过用《弟子规》对寄宿学生进行文明礼仪的教育,一方面,《弟子规》的韵律性较强,易于学生的学习和吸收;另一方面,由于受家长独宠和娇惯的影响,造成了当下学生大多欠缺对于文明礼仪的理解和使用,且在道德品行的修养方面也会存在偏差,通过《弟子规》育人措施的践行和开展正却修正了学生们的思想偏差,形成了文明做人、以礼相让的良好品行,同时也净化了社会风气,为后来崛起之人树立了榜样。综上所述,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品德、心性及言行的形成还处于初级阶段,可塑性也比较强,用《弟子规》对寄宿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为他们更好地“成人”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征远《.弟子规》与美丽心灵的培育[J].山西青年,(10).

[2]王婷婷.诵国学经典,扬改革风帆———浅谈诵读学习《弟子规》作用和意义[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2).

用奥尔夫音乐教育开启儿童的智慧 篇5

摘要 奥尔夫音乐教育是一种基础教育体系,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它可以概括为融音乐、美术、舞蹈、文学、戏剧等艺术形式于一体,注重培养幼儿感知、体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独特教学方式。“奥尔夫”立足于音乐但又远远超越音乐领域本身,并将教育扩展到语言、身体、自然等诸多领域中。从教育理念上,“奥尔夫”主张“寓教于乐,寓教于游戏”,还强调与本土文化的结合,并在世界50多个国家广泛地传播。

关键字 奥尔夫 音乐教育 儿童教育

音乐能启迪智慧,这是音乐教育长期实践已经证明了的真理。儿童天生喜欢音乐。让孩子通过学习音乐变得聪明,有教养,是许多家长的美好愿望。于是,有些家长强迫孩子学习乐器,进各种音乐考级培训班,以为这样,孩子就掌握技艺,有了音乐素养,甚至还能成为音乐家。事实是这种强迫学习的方法只能使孩子从天生喜欢音乐变得厌烦音乐,抹杀了孩子的天性,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的传播,引起我们极大兴趣和高度关注。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公认的著名音乐教育体系之一,他的创建者卡尔奥尔夫(1895―1982)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它赋予奥尔夫音乐教育以全新的反传统的观念和方法,强调艺术教育的综合性。奥尔夫倡导原本性教育理念,即’诉诸感性,回归人本’。他认为表达思想和情感是人类的本能,通过语言,歌唱,乐器演奏,舞蹈等情势自然地吐露,就是不断地启示和晋升这种本能的表现力,而表现得好不好则不是寻求的最终目的。

奥尔夫的音乐教育理念运用到儿童教育、把音乐看作是儿童完整教育的核心和根本,回答了怎样使孩子们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怎样培养孩子们对音乐睽兴趣与爱好,怎样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和发展孩子们创新精神,如何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孩子们与人合作、与人交往以及群体意识,这一核心问题。奥尔夫提出:“应该唤醒和应该训练的,不是别的,而是想象。我们需要做的,仅仅是唤醒潜在的自我创造。而鼓励即兴恰恰是唤醒潜在创造力的手段。潜在的创造一旦得以唤醒,儿童的想象力是无尽的。奥尔夫音乐教育之绝妙,是以浪漫为核心起步,激发创造反应,把课程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之上。自由在这里并不是随意和无目标的自由,而是自人的内部而不是外部强加的自由。在教学方法上,运用身体律动和音乐教学相结合,通过节奏朗诵,拍手跺脚等人体乐器,音乐游戏、歌唱,舞蹈,绘画。演小剧、演奏奥尔夫乐器等多种形式,使孩子不仅兴致勃勃地参与音乐活动,而且综合提高语言能力、理解力和表演能力。不要求学生对教师所授的内容不折不扣地模仿,而是由师生在一起进行创造性活动,共同形成一些新的东西。如一堂幼儿教育课,教师在经过精心准备(包括物品及环境布置)后提问:“我们接下来做什么?”有的孩子说:“我们去郊游吧!去果园摘苹果!”孩子们一手掐腰,一手伸出来,跟着节奏做摘苹果的律动,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想象力,前后左右都摘到。

下面我们还能做什么?有的孩子建议演奏节奏,按照歌词“摘!摘l”的节奏,每两个孩子组成一对,互相拍手,或者敲击拉丁鼓。每提出一个问题,都是一种发现的过程,好奇思维的过程,形成问题的过程,寻求答案的过程,琢磨新奇经验的过程。儿童在这个过程中,允许自己来做,来看,来听。尤其是即兴,在这里以其最为开放的形式,追求一件物品、一种声音、一丝念头里潜在的创造性。

类似这样的教案还有许多。如一年级音乐课学习拍节,用四块积木表示拍子,教师从左到右指四块积木,学生随意把每块积木唱个音,当听到电话铃声(模拟)时停下,教师拿起一块积木当话筒,反复做几次,然后由学生做。这样,学生不仅懂得拍节,休止,更重要的是学生在练的同时,内心有一种好奇的等待,期盼铃声的出现,这使学生有一些神秘感。通过学生对音型的变化组合,实际上搭起了通向作曲的桥梁。这又是一种创造训练。又如高年级的和弦课,教师选一首简单歌曲,由学生自己用不同的和弦伴奏。最初学生的不同选择都可以接受,最后教师提问’哪种声音好听,为什么,学生经过思考,争论最终会有一个正确的答案。奥尔夫音乐教育课在游戏,动作,声势,舞蹈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所有教学环节都要特别精心设计,只要我们让孩子们随着自己的直觉,十分注意地聆听和观察,创造终会显现。这种创造过程是透明的,鼓励每一个投身其中,鼓励每一个人都成为创造的见证人。

自由是奥尔夫课堂的真实写照和主要特征,这和我们以往音乐教学完全不同,以往,我们大多采取的是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繁琐的音乐知识教学和枯燥的发音训练,学生厌烦而毫无兴趣,甚至抵触。有人会说;学习音乐本来就是艰苦的,不反复地练习怎么能精确?其实,奥尔夫教学所倡导的自由不是不要精确,这个精确首先是体现在教师身上,给学生自由意味着教师要充分把握精确。有一位早期从事音乐教育的大师说:指导和督导教学中的发现和即兴,其备课投入的谨慎是其他任何教学无法比拟的。一堂课看起来自由轻松,这背后沉积了教师艰巨的劳动,因为他必须深思,使种子发芽的最佳土壤是什么。

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强调了音乐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即让人获得审美愉悦体验这非常符合我国教育改革所提出的‘以人为本’加强素质教育的精神。当前,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互动合作,面向全体学生。提倡开放,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让教学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因此,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及教学方法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用智慧撬起“爱的教育” 篇6

一、智慧的师爱首先体现在尊重课堂, 尊重学生上

课堂是教师的用武之地, 更是学生精神洗礼、增长智慧的地方, 它是神圣的。尊重课堂, 尊重学生, 就是要上好让学生满意、让自己不留遗憾的课;尊重课堂, 尊重学生就是尽量不要拖堂, 不要加塞, 不要动不动把学生留下来, 这不是敬业的表现, 因为学生的休息时间同样重要;尊重学生就是用心真诚地与学生沟通, 尽量在学生的立场审视自己教学中的得与失;尊重学生就是不要把学生往独木桥上赶。我们可能都套用过这么一句话:“你不好好学习这个, 不好好学习那个, 你将来能干什么?或者你还能做什么?”我觉得这句话不能说, 因为这是不负责任, 不动脑子的表现, 更是没智慧的表现, 这句话虽然没有灵魂但杀伤力却很强。有些孩子可能暂时不适应课堂学习, 不适应专业学习, 但不代表他不具备学习能力和其他潜能。尊重学生就是要能静心、耐心地听取学生的心声。

二、智慧的爱就是要时刻保持理智的头脑

曾经我班有位学生不爱写作业, 我找他谈过话, 批评过, 处罚过, 可是效果甚微, 后来我了解到不爱写作业的原因, 他说作业他都会做, 就是费时间, 重复的题多, 没有技术含量, 所以不想写。我耐心地对他说:“会, 不一定你能在试卷上都答对, 也不能说明你会操作, 你的逻辑是否合理, 动手实践才能知道是否真会了呀, 就像练兵一样, 你不能光看不练, 如果是那样, 这样的兵上战场能取胜吗?”他说:“要是我每次考试都能考好你是不是可以让我不写作业?”我说:“可以, 不过我们得让同学帮我们作证, 行吗?”他说:“可以。”于是我当着全班学生的面说:“咱们班有个很有志气的同学, 昨天和老师订了一个约:每次考好就不写作业, 我相信这位同学一定能做到, 我们一起期待他的精彩表现吧。”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发现他的作业做得最好, 交得也及时, 考试成绩都不错。我对他说:“不是说好了你不用写作业吗?”他说:“老师, 我害怕万一考不好怎么办!”其实办法不一定高明, 只要我们时刻提醒自己理性对待, 总会把困难解决掉的。

三、智慧的师爱就是严与爱的统一

说到爱, 有人把它同严格对立起来, 这是误解。爱, 必然包括严格要求, 甚至包括必要的惩罚。有些人总是对教育惩罚避而不谈, 这是不对的。离开必要的惩罚教育还是完整的, 惩罚不是体罚, 对教育的本意来说, 惩罚是必要的。古语云:“教不严, 师之过。”意思是教育学生不严格要求, 这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在教育学生上, 严与爱是统一的。严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的一种教育方法, 如果真心爱护学生, 就必须严格要求学生, 严是师爱负责的表现。

四、智慧的师爱要坚持从儿童视角出发

真诚的爱就像雨后的阳光清新透彻, 温暖美好。刚到学校时, 给我安排了两个跨年级的汉文班, 其中一个班文化课基础、班级纪律、卫生和班风等较其他班来说都比较差。当时的班主任是一位很热情且观念比较前卫的女教师, 我们配合得很好, 虽然是中途接班, 但是很快我就和学生们相处得很好。后来原班主任休假, 学校让我接这个班, 那时, 学生们都欢欣鼓舞地支持我, 可是刚开始的第一个星期, 学生们接二连三的问题就都暴露出来了, 迟到、旷课、不值日、捣乱课堂、不写作业甚至离家出走等让我应接不暇, 后来打群架、顶撞任课教师已成家常便饭。我纳闷极了, 这些在我的课堂上可爱敏捷的家伙怎么摇身一变就成这副模样了?我带班以来自认比前任班主任勤快多了, 我每日跟班、跟操, 监督他们打扫卫生, 清查出勤和作业完成, 甚至经常巡视课堂表现, 按照班主任常规认真工作, 怎么学生却越来越不像话呢?思前想后我确实不知道根源在哪儿?一次班会课上, 我让大家对一周以来本班的不足作检讨, 要求每个人都必须深刻剖析自己的不足, 并决心痛改前非, 至少500字以上, 不完成者请家长。面对这些顽皮的家伙我使出了杀手锏, 对他们交上来的一份份“忏悔”我开始得意于自己的这个“高招”, 在以后的几周里我们班确实有改观, 但接下来的现象更让我头疼, 虽说纪律、卫生、学习等方面有所好转, 但学生和我的关系开始变得不像以前那般和谐, 他们开始躲我, 开始懒懒散散地学习、抄作业、撒谎。我找学生谈话, 他们敷衍;我家访, 他们憎恨我;我精心制定的班规不知什么时候被改得面目全非;我在班里时他们像小猫一样乖, 而我转身离开时就一片哗然……我意识问题严重了, 我虚心请教, 认真查找资料, 细心观察学生的言行, 找班干部谈心, 从他们闪烁其词当中, 我隐约醒悟到了什么。站在学生的立场我不再为自己辩解, 我把班主任工作简单地理解成了木偶式的监工, 没有真正理解班主任工作的实质, 光有热情和蛮干是不行的。班会课上, 我在黑板上规范地写上“迟来的歉意”, 我把自己对班主任工作的畏惧和好奇, 对班级管理的急于求成和对“班主任”职责的误解等统统以自我批评的方式袒露给学生。最后, 我为自己的无知和愚笨给同学们鞠躬道歉, 并请他们给我机会改正, 没想到当我抬起头的那一刹那, 教室里想起了热烈的掌声。真爱学生就不能把自己套进规章的框里, 不能为了所谓的规范束缚了学生思维的翅膀, 更不能为赢得好评而急功近利。我们应该诚诚恳恳地面对学生, 服务于学生。不会当班主任没什么, 只要能捧出一颗心来和他们一起成长, 我想有一天我会做好的。

《爱的人间》音乐教案设计 篇7

(一)教材说明

本课内容选自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五年级下册第7课爱满人间,主要教学内容是学唱歌曲《爱的人间》。此歌曲是电视连续剧《光明世界》的主题歌,是著名作曲家谷建芬专门为盲童写的一首歌,歌词以第一人称形式表达了盲童对社会各界给予他们关爱和帮助的感激之情,非常形象地刻画了一位盲童的内心世界;歌曲为三段体结构,旋律明朗美妙,歌词多用到排比句式,歌曲在第三段中对第一段的重复是让歌曲的情感得到升华。虽然他们失明了,但太阳、月亮、花草都在心中,都能“看到”。正是由于有无数的人在关怀着他们,使他们脱离了黑暗的世界。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优秀少儿歌曲。

(二)学情分析

小学五年级学生对歌曲的内容和情感有一定的理解和把握,对旋律也有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能较好地表达歌曲情绪,但在演唱的时候气息不够流畅,声音还不够连贯,在学唱歌曲时需要指导学生在气息的运用和连贯、抒情地演唱等方面加强学习力度,才能更好地诠释歌曲的情绪与情感特点。

二、教学目标:

(一)启发学生体会歌曲表达的情感,指导学生能用较流畅的气息、柔美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

(二)用对比、讨论、听唱等方法学唱歌曲,通过看、听、唱、动各种音乐活动,了解残疾人的疾苦,表达对残疾人的理解和关爱之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用较流畅的气息、柔美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爱的人间》。

难点:在歌唱中体会歌曲的情绪变化,唱准切分、休止等节奏,唱出歌曲温暖、动人的情怀。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好,你们喜欢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吗?春节晚会上有一支舞蹈曾经感动了成千上万名观众,你们想知道它是怎样一支,舞蹈吗它为什么感动了大家吗?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舞蹈《千手观音》。

用音乐进行爱的教育 篇8

一、诵读激情, 品味古诗语言之美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 尤其是诗歌语言更值得仔细玩味。古诗的语言之美, 首推语言的节奏鲜明, 韵律和谐。其字数、句数整齐、均衡, 诵读起来朗朗上口, 铿锵有声, 自然而然产生乐感, 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之美, 均匀和谐的节奏之美。如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中一、二、四句的“寥”“朝”“霄”押韵, 句内平仄交错, 句间平仄相对, 富有音韵、和谐之美。古诗的语言之美还表现语言的精确、凝练。《秋词》通过诗眼“胜”字, 赞颂了秋日天高气爽、明净辽阔的碧空, 表现了诗人昂扬向上的精神。再如岑参的咏雪千古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中“忽”字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 以春花喻冬雪, 幻化出春意盎然的景象, 表达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 真是“妙手回春”!

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 通过教师示范朗读或播放名家经典朗诵录音, 并辅以《渔舟唱晚》等与诗文内容相一致的筝曲, 通过“听读”—“跟读”—“朗读训练” (即同桌对读、个人展示读、男女生轮读、全班齐读) 等环节, 要求学生认真聆听, 用心感受其感情基调, 指导学生反复吟诵, 侧重体会古诗文语言的抑扬顿挫、平仄转换、重音、句读等朗读技巧, 使学生读出韵味, 品味出诗歌的音韵、节奏之美。并以此为基础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让其动手通过查阅资料弄懂、吃透诗中的词义、句意, 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名句中, “蒸”显示出洞庭湖云蒸霞蔚, 有万马奔驰之势, “撼”衬托出洞庭湖秋色的气势磅礴、雄浑壮美……从而使学生与作者形成情感共鸣, 进而感受到古诗精确、凝练的语言之美。

二、“视”“听”结合, 感受古诗的画面之美

古诗的特点之一是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一句, 描绘出薄暮之景, 皓月当空, 山泉清洌, 幽静闲适, 清新宜人。动静结合, 相得益彰, 真是“诗中有画”的典范之句。古诗文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借助可缩短时空、增加信息容量的多媒体, 让学生看到景色, 听到音乐, 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 感悟诗词意象组合所带给读者的整体画面, 体会古诗耐人寻味的诗情画意。如教学《游山西村》时, 教师可先请学生用语言来描述“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诗句画面, 然后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山西村景色图片, 并配以优美舒缓的音乐, 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 学生很容易就能感受到诗文中的画面美:仿佛看到诗人在青翠的山峦间漫步, 溪流淙淙, 草木遮天蔽日, 蜿蜒的小径忽隐忽现, 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之间……

三、营造氛围, 领悟古诗的意境之美

意境, 是指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即通常所说的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 古诗教学中, 领悟意境之美是古诗词教学的关键切入点。教师应在善于理解文字的基础上, 采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领悟诗中的意境之美。舒缓、轻悠的旋律能够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 使其有如临其境之感。如教学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 教师选用了与诗意相协调的古筝乐曲《送别》, 那深情的乐曲、苍凉的旋律, 渗透到学生的心灵, 使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 扩大了思维的空间, 他们仿佛看到:寂静、空旷的雪地上, 友人已经远离, 唯余渐行渐远的马蹄印, 诗人还在深情地遥望友人离去的方向, 依依不舍、怅然若失, 言有尽而意无穷。至此, 让学生感悟到咏雪与送别浑然交融的意境之美水到渠成。

四、再现画面, 理解古诗的哲理之美

抒情言志是古诗的一大特色。生动的景物描绘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如“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等都是千古传诵的经典哲理名句。但由于初中学生缺乏一定的认知水平和文学素养, 对诗中蕴含的哲理认识不足、体会不深。教学中可运用多媒体课件再现诗句“山水萦绕, 山路弯弯, 林中垂柳成荫, 山花绚丽耀眼, 一条山路穿林而过, 更有美丽的村庄隐藏在树林深处”“沉舟侧畔, 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 正万木皆春”等画面, 将抽象变为具体, 化深奥为浅显, 使诗句蕴含的哲理通俗化、直观化, 使学生顿觉豁然开朗, 稍加思考, 便很快能说出诗句之意, 从而体会作者诗中新颖、卓异、睿智而深刻的哲理。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孔维宏, 高瑞利.关于初中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实践的研究[J].中小学电教 (学生版) , 2003, 1

[3]黄宇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 2003, 1

用音乐进行爱的教育 篇9

一、理解生活教育理论

小学音乐教师要想用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第一必须理解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思想, 就是要紧密联系教育与社会生活实际, 在生活中感受音乐, 在音乐中享受生活, 在生活和音乐之间铺上一条通道, 让学生更好地品味音乐, 同时培养自己的音乐素养。第二要知道“生活即教育”理论只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针对中国传统的以文字为中心的脱离生活实际的教育内容而提出来的, 它提倡教育不仅不能和生活脱离, 还要能够为生活服务;提倡教师不要把学生禁锢在课堂学习知识, 应该带着学生走出课堂, 到五彩斑斓的大社会中去汲取知识;提倡学生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 用丰富的生活经验来帮助学生理解新的教学内容, 旧知推动新知学习, 降低实践的坡度。第三要能够按陶行知先生对教学内容提出的要求去评价自己的教学内容是否合适, 首先要看在你的教学实践中学生的手有没有从“握笔”中解放出来, 随着老师的节拍变成“万能”的手;其次要看教师所选的教学内容能否激发学生主动地去思考和创造, 并能够学以致用, 达到教就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总的来说就是不能教死书, 要教真的书、会动的书、有用的书, 就是要教社会生活所需要的书。

二、指导生活教育实践

《音乐课程标准》说过, 音乐教育的成功不应该仅仅体现在课堂上, 更应该展示在社会的大天地里, 音乐学科有别的学科所不能相比的独特的教育功能, 音乐教育如果实施得成功的话作用非常之大, 可以使学生的心智水平得到发展, 可以有效地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 也可以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所以小学音乐教师要充分地利用生活教育理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大限度地优化, 与时代接轨, 和生活同步, 为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而努力奋斗。我在教学中为帮助学生进入学习佳境, 采用了多种方法, 如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进行音乐实践的兴趣。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专业的音乐理论知识的理解水平的低下, 因此我在教学时总是通过学生生活中已有的一些通俗易懂的生活经验加以引导, 去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相对专业的乐理知识, 教师教得开心, 学生学得也快乐, 更重要的是效果不错。

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的节奏, 我没有过多地去跟学生说什么音符的长度, 也没有过多地去跟学生讲解强拍和弱拍的组合规律, 而是把节拍练习融入了平时的拍手、转圈等日常活动中去, 如和学生一起跳圆舞曲, 在跳的过程中体会3/4拍子的强弱的特点等等, 巧妙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 可以轻轻松松地使得学生对乐理知识融会贯通, 而且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 学生心情愉悦, 也乐于参与实践活动, 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就会被大大地激发。

三、生活血液注入教材

时代在飞速地变化, 而音乐教材却没有太大的变化, 迫切需要教师将生活中的新鲜血液注入音乐教材, 以便给学生的学习带来生机无限, 《音乐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 在教材中注入15%~20%的含有地方特色的内容, 这给教师进行音乐教学实践赋予了很大的自主权, 也给学生学习热情的提高加入了催化剂, 因为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就是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我在教学中就巧妙地将生活中的部分内容注入了教材, 改变了“涛声依旧”的尴尬现状, 从而让学生既喜欢音乐也喜欢音乐课。如叶圣陶先生所言, 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 不是唯一内容, 我在教学时不拘泥于教教材, 而是对教材进行科学地加工处理, 该去就去, 该添就添, 注入更多的富有美感的音乐内容, 给音乐课堂带来勃勃生机。

如欣赏《保卫黄河》一课前, 我增加了作品创作背景的介绍, 当学生了解到与音乐息息相关的创作背景时, 首先在情绪上产生了一点感受, 也激发了学生对这首欣赏歌曲的兴趣。再如欣赏《二泉映月》这首典型的二胡曲时, 我没有和传统的音乐老师一样教教材, 因为教材中的内容非常单一, 我在教学中加入了改编后的小提琴演奏的《二泉映月》和大型交响乐团综合演绎的《二泉映月》, 虽然还是那个主旋律, 但学生在分别聆听不同的改编曲后, 一定会产生更加深切的记忆和体会, 也一定能够更加透彻地理解这个曲目的精髓, 而且学生在感受不同乐器的不同的音色特征和表现技巧时, 会更有效地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音乐的兴趣, 也能够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音乐思维, 并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

上一篇:天津市暂不开发利用污染地块风险管控工作方案下一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