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中医跨文化传播(精选4篇)
国内外中医跨文化传播 篇1
一、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促进国家软实力提升
1990年, 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首创“软实力”概念, 将国家的综合国力划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硬实力由资源实力、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科技实力四大因素构成。软实力是一个国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等释放出来的无形影响力, 使得别国服从本国的目标, 从而使本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能力。其中, 文化是软实力的核心内容, 乃至狭义的软实力就是指文化软实力。约瑟夫·奈认为硬实力始终是有限的, 而真正具有无限张力的国力是软实力。在信息时代, 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
无独有偶, 美国著名政治学者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 阐述21世纪国际关系发展趋势时也认为, 那种单纯地追求军事、经济、政治斗争取胜的“硬实力”时代已经成为过去, 文化和文明作为一种重要的“软实力”开始登上国际竞争舞台, 并构成其取胜与否的根本性决定性的因素。
在当今时代, 文化越来越成为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美国的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20年前还居于第12位, 现已上升到第4位, 美国的影视业, 已成为全美居于前列的创汇产业, 与其航天航空业和现代电子业并驾齐驱。在美国400家实力最强的公司中, 有1/4是文化企业。目前, 美国控制了世界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 许多国家的电视节目中美国节目往往占到60%~70%, 有的占到80%以上。美国电影的总产量仅占世界电影产量的6%, 而在世界电影市场的总体占有率却达到80%。
有学者认为:美国对全球的文化渗透主要体现在其无孔不入的信息产品、快餐连锁和好莱坞大片中, 这些看似无心插柳的商业行为背后无不隐藏着其称霸全球的政治野心。正是通过这些产品的大量倾销, 一方面拿走了其他国家人民口袋里的钱, 同时又使美国的价值观、信仰和生活方式在全球传播、确认、强化, 这些会在一些人身上产生洗脑作用, 直接威胁着他国的前途和命运。
历史上我国曾经是一个文化强国, 我国的价值观念、制度文明和艺术文化等对周边国家乃至全世界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今天中国经济迅猛发展, 经济实力显著提升, 2011年中国GDP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 被西方媒体誉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和“引擎”, 但在肯定我国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要清醒地意识到我们正如英国撒切尔夫人所说, 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 还不是电视节目和思想观念, 因而中国还算不上真正强国。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仅靠硬实力的提升还远远不够, 还必须将软实力建设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 进一步加强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占领世界文化高地, 以全面提升中国综合国力。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魅力的瑰宝, 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载体。它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普世价值观和在防病治病方面体现的独特疗效, 受到广泛认同, 正对别国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与感召力。而且中医药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载体和资源要素, 为中国的对外交流和世界人民的健康服务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等国家领导也高度重视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 在走出去战略和“一路一带”战略中都期待中医药发挥重要作用。截至2014年底, 总书记和总理数次见证并支持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中国-乌克兰、中国-匈牙利中医药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的签署。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经与外国政府、地区组织签订了83个中医药领域合作协议, 这些协议的签署国 (地区) 绝大多数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数据显示, 2013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药类商品进出口总额近20.8亿美元, 占我国中药类商品进出口额的50%以上。
特别是习近平在会见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及出席上合组织会议时分别提出“促进中西医结合及中医药在海外发展, 推动更多中国生产的医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和“传统医学是各方合作的新领域, 中方愿意同各成员国合作建设中医医疗机构, 充分利用传统医学资源为成员国人民健康服务”。
但是, 东西方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 在东方文化孕育下的中医药和西方文化并不是很快就能相通、共融的, 所以, 中医药“走出去”首先是中医药的文化要先行。
二、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现状
公元7~10世纪, 中医药随着唐宋的强盛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 成为许多地方主要的治疗理论和手段。到19世纪, 西方医学快速发展, 对于中医药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 但由于化学药物的耐药性及毒副作用日益突出, 传统医学由于其特定的安全、经济而人性化的医疗保健模式而再次受到世人青睐,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 在世界各国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到目前为止, 中医药已经传播到世界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近年来, 随着国际社会交流日益密切, 中医药海外文化传播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医骨伤科学、针灸推拿学等引起了国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认同。但是, 首先, 由于中医的“阴阳对立统一, 阳中有阴, 阴中有阳, 五行藏象, 六淫七情”等抽象的理论概念, 对于那些对中医药传统文化背景一无所知的西方人来说, 在根深蒂固的西方医学思想熏陶下要想深刻理解中医是难以想象的。其次, 中医药翻译不准确, 也给其传播和交流起了负面作用。外国人不懂中文, 好的中医不懂外语, 而中医药的译者又不懂中医的现象非常普遍, 中医药翻译是成为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障碍。最后, 中医药合法化程度低等多方面的影响, 中医药海外文化传播仍然面临着认可度低、推广范围窄的局限。
三、我国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对策研究
1、借鉴历史经验, 探寻与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价值观的契合点。
中医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海外文化传播的重要内容, 今天要实现中医的海外文化有效传播, 首先要通过历史的角度, 纵向总结中医自古至今的海外文化传播经验。隋唐时期, 中医就是日本、朝鲜等国“遣隋使”、“遣唐使”学习的重要内容;明代郑和下西洋时携带的中医药, 也为促进中医在东南亚地区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贡献。今天在中医药海外文化传播中, 我们可以从中借鉴经验, 寻找中医药文化价值观和一带一路国家科学文化价值观的契合点, 达到加强中医药海外文化传播的目的。
2、注重对中医经典著作的准确翻译。
从中医现存最早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问世以来, 在中医的发展史上涌现出大量的经典著作, 如《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针灸甲乙经》、《千金翼方》、《金匮要略》、《本草纲目》、《医林改错》等经典, 这些都是历代名医呕心沥血、终其一生经验所著, 它们既是中医理论的宝库, 又是指导中医临床的武器, 对中医药的发展壮大发挥着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而想要中医药文化在国际传播, 将中医的经典理论向国际传播则是重要的桥梁之一, 因此对中医经典著作进行准确的外文翻译无疑是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有效途径。因此, 中医药文化在传播中除了要考虑信息来源的准确性、传播内容的价值意义, 还要考虑接受这些信息的人群特征以及各种族之间的文化差异, 这就需要在对中医经典著作进行对外翻译时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进行准确翻译, 使得翻译内容在不歪曲中医药文化的同时, 又能使国外接受这些信息的人群能够准确理解。首先, 要培养、建设热衷于传播中医的队伍, 使之兼具中医知识与传播才能, 为中医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人才保障;其次, 国内已有多所中医院校加大了外向型中医人才的培养力度, 同时还要注重提高中医教师的外语水平, 跨越中医跨文化传播的语言障碍。
3、借鉴孔子学院经验, 拓展中医药文化的国际多元化传播途径。
我国在海外成立300余家“孔子学院”, 在汉语推广方面成绩卓著, 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展示和传播平台, 目前西方社会已经逐步接受中国传统文化。要开创中医药海外传播的新模式, 就要充分利用这一成果, 借助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热潮进行中医推介, 可以在孔子学院的教学中, 适当增加中医药的内容, 在其教学过程中逐步融入中医元素, 既可丰富“孔子学院”的办学内容, 又有利于中医等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一方面在教学中将中医和汉语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能够将中医的精髓诠释清楚, 更好地向国际传播中医文化和中医知识;另一方面孔子中医学院还可以通过讲座、研讨会、报告会、学院开放日、中国节庆周等活动, 传播中医养生文化, 也可以影响当地的医疗、健康观念。它深入社区、深入居民日常生活, 能够达到实时的交流和反馈, 增进一带一路国家对汉语和中医药文化的理解, 同时给当地文化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4、坚持运用影视、网络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形象化、多媒体化。
强大的传播和辐射能力是中医药文化软实力化的重要保障。我们可以利用搜索引擎、网络新闻、博客、微博、微信、facebook、twitter、instagram等原创、即时、快捷、互动的互联网宣传推广平台, 传播中医药文化科普作品、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名家大师视频、医药经典书籍等, 使中医药文化更容易被海外大众接受和认可, 加速中医药文化软实力化。
在我国推进一带一路、走出去战略下, 作为中国多民族的元素与文化遗产中独具魅力的瑰宝之中医药文化, 要根据各国国情不同, 各地文化背景不同, 因地制宜不断创新传播模式和方式, 去交朋友, 去理解世界, 关心世界, 而且加入不同的对话行列, 通过多渠道的沟通构建国与国之间, 民众与民众之间和平互惠的持久联系, 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美]小约瑟夫·奈著.郑志国译.美国霸权的困惑:为什么美国不能独断专行[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2.
[2][美]约瑟夫·奈著.吴晓辉译.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5.
[3]曹静敏.中医药文化之于国家软实力提升[J].中国医药导报, 2012.10.
[4]张艳丽.孔子学院承载武术文化传播对策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6.
国内外中医跨文化传播 篇2
【关键词】针灸 术语 中医 文化 传播
一、针灸传统文化及其对外传播
针灸发源于我国。针灸学(Science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经络、腧穴、针灸技术及临床治疗等部分。
世界卫生组织(WHO)倡导针灸防治疾病,重视针灸的推广和交流。2007年,WHO针灸经穴定位标准西太区会议颁布了《WHO西太区传统医学国际标准名词术语》,对针灸术语再次进行了收录和规范。WHO 关于针灸国际标准化的工作,使得针灸跨越了中医文化与西方社会的沟壑,成功地被西方医疗界认可。针灸传入美国开创了中医西进的先河,也成了东方文化渗透于西方的一个典范。
二、中医文化在针灸术语英译中的体现
在中医药的对外交流中,针灸是率先走出国门并为西方世界所接受的中医疗法,其用语的英语翻译在国际上相对比较一致。对于针灸穴名释义的重视古已有之,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可见每个针灸穴位都含有独特的文化内涵。针灸术语的国际标准译法是如何传达中医文化的精髓呢?我们可以通过其翻译方法进行了解。
1.词素组合。词素( morpheme) 是具有独立含义、有构词能力的最小语言单位。已有的和不断增加的医学英语词汇都由词素组合构成。中医历史悠久,很多名词繁杂难懂,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对应的单词或短语。通过采用西医语言的构词法,可为中医创造一套特殊词汇,外国人可以看懂,又不失中医文化特色。以“针刺”为例。在拉丁文中,“acu”是针、尖锐之意,“puncture”是穿刺的意思,译者便借用拉丁语相应的词素对“针刺”一词进行仿造化的翻译,即拉丁语的“acupunctura”,英语又称“acupuncture”。这个对应语的创造符合拉丁语法及西方现代语言的构词法,特别是医学用语和科技用语的构词法。因此此词一经创造便迅速流传,直至今日。
2.直译法。直译法,顾名思义,就是按照原词语或句子的结构和字面意思进行翻译的一种方法。在针灸翻译中使用也较普遍,使用得当则有利国际交流,不当则导致译文艰涩难懂。以“经络感传”为例。针灸中,经络感传指的是针刺人体穴位时具有的酸、麻、胀、重的感觉沿着经络循行路线进行传导的现象。常见的译法有: a.phenomena of propagated sensation along the channels;b.radiating sensation of the channel;c.channel transmission.对比三种结果,很显然前两种属于解释性翻译,无实用性,第三种译法虽简单,却并不完善。此词可以拆分成“经络”和“感传”,若在transmission 前加上sensation 便可构成对“感传”一词的回译性译法,具有可取性。而且WHO 在《针灸经穴名称国际标准化方案》中对“经络”一词的标准译法为meridian,因此采用直译法,对“经络( meridian) 感传( sensation transmission) ”的最佳译法应为meridian sensation transmission.
3.音译法。对于中西方文化中没有近似或对等概念的中医基本概念的翻译,要尽量采用原语特有的表达方式,突出原语文化的“棱角”。如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科体系的基石,贯穿于中医理、法、方、药理论与实践的整个过程,最能体现中医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关于“阴阳”的翻译,海内外专家和译者几乎都达成共识,采用完全异化翻译法直接音译为“Yinyang”,这种另起炉灶的译法使“阴阳”在中医学上的全部意义得以保留。在针灸临床上,为方便简洁,译者大都采用音译法翻译针灸穴名。如合谷,可译为Hegu。
4.意译法。意译法主要根据原文的大意,不做逐字逐句翻译,译文与原文在结构形式上也不需要相互对应。在针灸方面,很多名词术语使用直译法很难达意或易生歧义,采用音译法又无法被外国学者理解和接受,但采用实际含义进行意译,则可使原文意思再译文中得到较好表达。例如,在针灸中,有得气、候气、催气、守气之说。这里的“气”与上述的“气”含义又有不同。得气又称“气至”“针感”,指的是针刺后针刺部位获得的经气感应,患者会出现轻微酸麻胀痛等感觉。因此,翻译时,不需遵照音译法将其翻译成“qi”,而是采用意译法,按其意思进行必要的解释性翻译,因此可译为needle sensation。候气是指针下不得气时需要留针一段时间来等候得气,因此可译为waiting for needle sensation。催气就是利用各种方法催促得气,可译为promoting needle sensation。守气是指针下得气后,需守住经气,以保持針感持久,因此可译为keeping needle sensation。
5.音意结合法。音意结合法指的是译文中包含了音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可构成新词新意。此法适用范围不局限于中医,在其它领域也有实用价值。在针灸中使用音意结合法翻译特定穴,除了可传播中医文化、体现中医特色外,还可将特定穴与普通穴加以区别。再以“络穴”为例。人体十二经脉、督脉、任脉各有一络穴,加上脾之大络大包穴,一共为十五个络穴。络,联络、散布之意,起着联络个经脉脏腑的作用。采用国际标准法应以为Luo acupoint,Luo 是络的音译,但是为体现其功用,应在音译法后面加上意译,则可译为Luo-connection acupoint。
6.代码标记法。所谓代码,就是用具有特殊意义的可实现特殊功能的字符、符号或信号组成的语言文字来表示特定信息的规则体系。国际标准化的针灸经穴名称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腧穴代码、汉语拼音和汉字。马尼拉会议还确定了经脉名称代码的基本原则,即:1)如果一个经脉的汉语名称包含两个汉字,那么代码使用两个大写字母;2)如果一个经脉的汉语名称只包括一个汉字,那么代码只使用一个大写字母;3)如果不同的经脉有相同的代码,加上一个下位字母以示区别,如L代表肺经(lung meridian),Liv代表肝经(liver meridian),S代表胃经(stomach meridian),Sp则代表脾经(spleen meridian)。这些原则在以后的审定中又作了一定的修正。1989年10~12月在日内瓦召开了科学组认可国际标准化针灸经穴名称会议,会议对马尼拉会议上确定的一些原则进行了修改,如将第二条“如果一个经脉的汉语名称只包括一个汉字,那么代码只使用一个大写字母”修改为“每一个代码都应包含两个大写字母”。
三、结语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产物。中医针灸术语文化内涵丰富,对其恰当准确的英译不仅能够让外国学習者理解针灸的临床诊疗涵义,又能传播其中蕴藏的中国传统文化。此外,中医院校的英语教师和学生都应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教师应该有意在教学中引进中医文化内涵的内容,这将对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International Standard Terminologies on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2007.
[2]郭彦希,邓曼.针灸穴名国际命名的发展回顾与思考[J].环球中医药,2010(1).
[3]黄羡明.针灸医术向美国传播的回忆—纪念尼克松总统访华35周年[J].上海针灸,2006.25(5).
[4]李勇明.针灸传入美国30年回顾[J].中国针灸.2004.24(12).
国内外中医跨文化传播 篇3
中医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
记者:毛主任, 作为我国专业从事中医文化研究与推广的专家, 您对“文化”的概念和内容是如何理解的?
毛嘉陵:世界上对“文化”的解释有很多, 虽然实质上人们已经对“文化”太熟悉了, 但要给“文化”下个定义却并不容易。迄今为止, 世界上有一定影响的关于“文化”的定义就高达数百种之多。在这些繁杂的定义中, 有一个较为普遍接受的观点, 即“文化是一个与自然相对应的概念, 与人类有关的一切都可以纳入文化范畴”。所以, 有专家说, “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化。”总体来说, 文化就是人类智慧成果和实践活动的概括, 包括不同国家、地域、民族所特有的道德情操、学术思想、价值观认知、思维、审美、宗教、信仰、习俗习惯、行为方式、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和各种制度等要素。
记者:有了对“文化”的基本认识, 您又是怎么理解“中医药文化”的呢?
毛嘉陵: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人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等特有的智慧成果和实践的概括, 包括对生与死的价值观、健康理念、认知思维模式、诊疗方式、养生方式、生活方式、药物处方、医患关系和运行体制等医学知识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
记者:发展中医是不是必须从发展中医药文化入手?应该注重哪些方面?
毛嘉陵:“从文化入手发展中医药”, 目前已成为业内的共识;但往常不少人认为, 中医药文化工作就是讲中医历史故事, 写名医传奇, 传授中医养生知识, 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儒释道对中医药的影响等。我们认为, 这些虽然没错, 也很有必要, 但仅仅如此却还不够, 因为这没有抓住“文化”的核心。可是如果再按照“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化”来理解, 那么, 中医药的一切都应属于中医药文化, 似乎有关中医医疗、教学、科研等一切中医药工作都可以纳入中医药文化的范畴。很显然, 这样又太宽泛了, 在现实中也没有任何可操作性。因此, 中医药文化工作既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也不能高谈阔论、附庸风雅, 而必须抓住问题的关键, 即挖掘和把握中医药文化的核心, 只有这样, 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中医药文化工作, 从而强有力地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记者:什么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呢?又有哪些具体工作呢?
毛嘉陵:根据以上对“文化”的理解, 我们认为, 中医药文化具有三大核心——“中医的价值观、认知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一是价值观, 即“天人合一”;二是认知思维模式, 即“象思维”;三是行为方式, 即“道法自然”。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不仅是中西医之间最根本的区别, 也是中医药的特色优势之所在。
因此, 我们必须围绕这三大核心, 做好中医药文化的三大中心工作:一是, 大造声势, 宣传中医药的“价值观”。创造中医药文化氛围, 为中医药发展提供“推力”和“造势”;塑造良好形象, 维护中医药利益, 与有损中医的言行进行“斗争”;宣传中医药的健康观和临床上的特色优势;二是, 合理解读中医药“认知思维模式”形成的知识体系。例如, 在现代科技文明背景下, 如何认识中医药知识体系, 如何认识科学, 科学应是一元化还是多元化, 中医药是不是科学, 为什么说中医药是东方科学, 中医药学科知识体系的发展规律是什么……三是, 创意策划和推广中医药的“行为方式”。汇集中医药发展思路, 为中医药行业发展战略、规划、标准、产业模式的制定, 发挥咨询参谋作用;发展中医药创意产业, 构架面向国内外的大型中医药文化传播平台和连锁机构;实现中医药学术和科普信息更大范围和更大规模的有效传播。
以上这些, 也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的主要工作和奋斗方向。我们希望更多的业内人士认识到围绕“中医药文化”核心开展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共同探索如何才能更好地开展中医药文化的中心工作。同时, 也为提升国家的“软实力”而努力。
记者:为什么说做好中医药文化三大中心工作可以提升国家“软实力”?
毛嘉陵: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首先提出“软实力”的概念后, 人们发现, 在信息时代, 仅将眼光盯住GDP、军事、资源等“硬实力”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须关注“软实力”, 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软实力”甚至比“硬实力”更重要。“软实力”中最核心的要素就是文化。正因为如此, “文化”成为现在使用非常普遍而又十分热门的一个词汇。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 要努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这表明我们党和国家已经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战略着眼点。中医药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一是中医药是我国的原创科学知识体系;二是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知识方面唯一延续至今、仍然自成一体的一个行业;三是中医药是具有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振兴和发展中医药事业有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 不断扩大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东方科学”:认识发展的新主张
记者:毛主任, 您首先提出了“中医属于东方科学”的概念, 您能否解释一下“东方科学”指的是什么?
毛嘉陵:首先需要说明的是, 关于“东方科学”的概念, 据我所知, 最早是由中国科学院朱清时院士和新华社高级记者姜岩提出的, 而我仅仅将其引入到了中医药领域, 以对中医药学术体系进行更准确的诠释。现在有人认为, 只有文化才能搞多元化, 科学不是文化, 只能有一个标准, 其实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即使在西式的现代科学体系中, 也难以用一种方式解决所有问题, 就连英国科学家霍金也承认:“不太可能建立一个单一的、能协调和完善地描述宇宙的理论。”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 科学的认知形式、科学知识体系的形态、科学的标准和科学的模式也应当是多形式的, 单一的科学认知和管理模式已不适用于当今丰富的科学实践活动。
因此, 在世界向多极点、文化向多元化发展的今天, 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 科学并非只有西方现代自然科学这一种认识方法、一种表述形式和一种评价标准, 它也有多元性。不同的国家和地域都存在不同的文化传统, 不同文化传统影响下形成的认知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不同的认知方式必然会产生不同形态的知识或科学。
基于以上学术观点, 我认为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是东方和西方两大文化体系, 它们有着不同的表述形式、认知思维模式、评价方法和学术标准, 甚至在很多情况下都是难以相互“沟通”的, 以此形成的知识体系或科学, 必然是两套不同的体系。为了促进科学研究和知识创造的“百花齐放”, 我们认为有必要将东、西方不同的科学知识体系进行区分, 分别称为“东方科学”和“西方科学”。
记者:那么, “西方科学”和“东方科学”的具体界限或区别是什么?
毛嘉陵:“西方科学”有着鲜明的西方文化背景, 起源和盛行于欧美等西方国家, 对世界各国具有较大影响, 为目前国际上的主流知识形态, 也即现代主流观念所认可的“知识真理”。它以现代逻辑思维方式为主, 强调以物质为中心的可证实性;是对客观事物进行分解、还原研究而形成的知识体系。“西方科学”常常通过对低层次物质运动的研究来解释高层次的物质运动, 但这种方式并不能解释所有高层次物质运动的问题, 这也是其局限性所在。“西方科学”强调可视的物质性、理化性、空间性、结构性, 重视普遍规律性, 具有微观化、定量化、标准化、统一化、机械化、线性化等特征。其优势是能够得到精确的数据, 了解到较为准确的物质变化情况, 从而得到针对性强的解决办法;不足是忽视了对人体整体的把握, 忽略了对人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
“东方科学”起源和盛行于中国, 流行于亚洲地区的日本、韩国、朝鲜及东南亚等东方国家, 目前处于弱势地位。“东方科学”以“象思维”方式为主, 包括灵性思维、模糊思维等, 是对客观事物进行整体的形象概括而形成的知识体系。“东方科学”常常通过一些宏观的观念、经验和理论来诠释所有的事物变化, 但也有部分知识来源于微观研究的认识;强调事物的整体性、类别属性、时间性、功能状态, 重视个体特性, 具有宏观化、定性化、非标化、个性化、随机化、非线性化等特征。其优势是能够在不破坏对象整体的基础上, 进行宏观的研究, 并获得有关知识;不足是难以避免一些较主观的臆想, 缺乏数据的支持。
“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等是“东方科学”最重要的价值观, “太极”、“阴阳”、“五行”、“气”是“东方科学”最基本的学术表述形式。“东方科学”的这些特色和以“人学”为中心的世界观, 与“西方科学”以“物质”为核心的还原论思想正好相对应, 可以完美地形成优势互补, 共同造福人类。
记者:您提出“中医属于东方科学”, 是出于何种思考的呢?
毛嘉陵:中医学是一门不同于西方现代科学的知识体系。我引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的观点来回答您的这个提问。朱清时院士认为, 人类自古以来就有还原论和整体观两种认识方法。它们都既使用推理法, 又使用归纳法, 只是前者较多使用推理, 后者更多使用归纳。它们都以实践为检验理论的标准, 它们的理论都经过了大量实践的检验, 因此它们都是科学。不同的是, 还原论方法把复杂事物的整体进行分解, 并加以抽象, 然后研究得到简单的基本单元, 进而从这些基本单元的性质推出整体的性质。“西方科学”的主流就是使用这种方法。但是, 持“整体观”的人认为, 复杂事物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对它进行分割和抽象会丢掉一些东西, 这样研究得出的整体性质并不真实。因此, 他们坚持从整体上研究复杂事物。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东方科学”的主流, 就是持这种观点。所以我认为, 中医是科学, 中医揭示了人体和疾病一些整体层次的规律, 虽然理论还停留在古朴的状态, 但是这些经验已经过人类几千年文明反复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科学的。中医可以说是粗粒化的“大写意”生命科学;更准确地说, “中医应当称为东方科学”。
国内外中医跨文化传播 篇4
一、背景
“华夏文明看山西”活动——自2004年12月在北京以话剧《立秋》、舞剧《一把酸枣》、民族交响乐《华夏之根》三部舞台剧目, 以及山西古代壁画精品展、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摄影精品展等艺术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时, 这些源于山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作品, 立刻赢得了观众的喝彩。
通过近四年的发展, “华夏文明看山西”已逐步形成一个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山西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努力增强山西文化的发展活力和竞争实力, 在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同时, 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 要求通过形成山西的强势文化人才、强势人文学科、强势文化活动、强势文化产业和强势文化品牌, 努力实现文化及其产业对全省生产总值的贡献大, 对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用大的目标。
二、话剧《立秋》
《立秋》是由山西省话剧院创作的大型话剧, 是第一部深刻反映中国近现代商业金融业变革的活历史教材, 主题鲜明, 立意深刻, 集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于一体。入选“2005——200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
该剧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 充分表现了晋商勤奋、敬业、谨慎、诚信的思想精髓, 剧中丰德票号祖祖辈辈传承的祖训“天地生人, 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 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在当代的中国同样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话剧《立秋》自2004年4月27日首演以来已经公演千余场, 所到之处, 无一不引起轰动, 被称为“新世纪中国话剧的里程碑”。
三、文化中的文化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 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话剧是一门综合性艺术, 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
话剧《立秋》, 在展现“丰德”票号内外交困、危机四伏以致彻底没落的历史瞬间时, 反映了他们顽固保守的一面, 同时也展示了晋商自强不息、诚信为本的精神操守, 展现了传统文化的合理性与保守性, 解释了历史转变关头和社会转型时期改革创新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冲突及其必然结局。
“立秋”自身就具有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立秋本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气, 是一个时间概念, 是自然气候由热转凉的一个转折点;在山西, 立秋又是是祭祖之日;在剧中, 取其关联历史兴衰, 祖宗与后代、传统与现代, 晋商由盛转衰之意。
话剧《立秋》之所以长演不衰取得重大的社会反响的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具有鲜明地反思性和批判性, 客观公正地对晋商兴衰的历史原因进行清醒的反思, 没有局限于历史, 用当代人的审美眼光去翻新历史, 在传统中重现历史, 对晋商文化加以肯定的同时, 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四、传播中的文化
传播, 不仅是一种市场行为, 更是一种文化理解的方式, 是在对科学、道德、市场和社会的文化融合中, 给我们可能的理解, 使我们感到跨越人际和人文边界的链接, 除了内容之外, 还取决于一种让人喜欢接受的方式。
话剧《立秋》与旅游业打造跨行业捆绑销售模式。合作旅行社配合演出主办方在演出现场组织相关旅游咨询并提供配套的旅游服务, 而此次演出的观众群体将给旅行社提供更多的客源。剧目本身就是体现近现代商业金融变革的题材, 是中国当代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不容错过的活教材, 大部分观众将锁定在金融、银行、证券、大型商业企业, 因此观看本剧的观众具备较高的消费层次和观念, 对于旅游业界是很好的客户源, 是彼此吻合的有消费能力的旅游目标受众群体。大量的观众在看完话剧《立秋》后, 希望亲身去体验晋商文化的魅力, 从而拉动山西旅游业的发展。
话剧《立秋》就是这样, 将晋商文化进行提炼和加工, 将晋商富甲天下、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以及启人思索、促人反思、催人奋进的衰败原因, 以话剧的文化传播形式进行传播也展现, 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美学空间, 拓展了作品的思想深度, 增加了作品的美学力量, 并在新的历史时期, 赋予晋商文化历史性、教育性的现实意义。不管是对于话剧这样一个文化的载体, 还是话剧《立秋》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在一段时期内都必将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同时, 晋商文化在历史上是在通商贸易的自觉传播中形成的, 而现在通过一种文化表现形式, 对晋商文化本身进行传承和发扬。在传播的过程中, 晋商文化被升华。透过古朴厚重的山西晋商大院文化, 传递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和民族精神, 警示后人走出困境, 获得新生和振兴。
作为话剧, 《立秋》就是一个榜样, 是我们中国民族自己的一部话剧精品;作为文化, “华夏文明看山西”就是一个榜样, 是山西经济强省战略的一个典范;作为晋商文化, 我们正看到它从历史中走出, 站在时代的高度, 自强不息地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申维辰.话剧.立秋[M].山西教育出版.2005, 4.
[2]吴飞, 王学成.传媒.文化.社会[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1.
【国内外中医跨文化传播】推荐阅读:
国内视觉文化传播12-15
国内传播媒体发展05-22
国内传播学发展管理12-04
国内外文化遗产的保护01-09
国内文化移情01-09
国内外典型旅游文化案例分析10-09
国内滨海旅游文化研究06-28
国内传统文化传承调查01-01
国内银行与国外银行文化差异比较10-28